骨碎補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骨碎補為水龍骨科植物槲蕨的根莖。主產於中南、西南、福建、浙江、台灣。原植物生於海拔200米以上的林中岩石或樹幹上。微苦,性溫。歸肝、腎經。功效補腎、活血、止血、續傷。臨床用名有骨碎補、猴薑、毛薑、申薑。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猴薑、猢猻薑(《本草拾遺》),石毛薑(《本草圖經》),過山龍(《植物名實圖考》),石良薑(《分類草藥性》),毛薑、申薑(《湖北中草藥手冊》)。

釋名

本品具有補腎強骨之功,善療折傷、補骨碎,故名骨碎補。《綱目》:“藏器曰:骨碎補,本名猴薑。開元皇帝以其主傷折、補骨碎,故命此名。或作骨碎布,訛矣。江西人呼為胡孫薑,象形也。張山雷雲:“此藥之根似於薑,且生葺葺之毛,故有毛薑之名。一名猴薑,或謂即以有毛,其形似猴得名……又名申薑,則以申年之即猴兒年耳。”

基原

為槲蕨科植物槲蕨、秦嶺槲蕨、光葉槲蕨及崖薑蕨的根莖。

植物

1.槲蕨 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ith [Polypodium fortunei Kunze]分佈於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2.秦嶺槲蕨 Drynaria baronii (Christ) Diels [Polypodium baronii Christ; D. sinica Diels.] 又名華槲蕨(《中國蕨類植物圖譜》),中華槲蕨(《中藥志》)。分佈於西南及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

3.光葉槲蕨 Drynaria propinqua (Wall.) J. Smith [Polypodium propinquum Wall.] 又名石蓮薑槲蕨(《中藥志》),近鄰槲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分佈於西南及廣西。

4.崖薑蕨 Pseudodrynaria coronans (Wall.) Ching [Polypodium coronans Wall.] 又名穿石劍(《全國中草藥彙編》)。分佈於華南、西南及福建、臺灣等地。

此外,川滇槲蕨 Drynaria delavayi Christ 分佈於甘肅南部、四川、雲南、西藏,在產地也作骨碎補入藥。

採集

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沙,乾燥,或燎去毛狀鱗片。

化學成分

槲蕨:根莖含柚皮苷(naringin),21-何帕烯(hop-21-ene),9(11)-羊齒烯(fern-9(11)-ene),7-羊齒烯(fern-7-ene),3-雁齒烯(filic-3-ene),β-穀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並含四環三萜類化合物:環木菠蘿甾醇乙酸酯(cycloardenyl acetate),環水龍骨甾烯醇乙酸酯(cyclomargenyl acetate),環鴉片甾烯醇乙酸酯(cyclolaudenyl acetate),9,10-環羊毛甾-25-烯醇-3β-乙酸酯(9,10-cyclolanost-25-en-3β-yl acetate)。

崖薑蕨:根莖中所含成分與槲蕨類似,尚含13(18)新何帕烯[neohop-13(18)-ene]。

藥理

1.對骨骼的影響 骨碎補可促進骨對鈣的吸收,提高血鈣和血磷水準,促進骨的鈣化和骨質形成。提取液對雞胚骨原基的鈣、磷沉積有明顯促進作用,提高組織中ALP活性,促進蛋白多糖合成,抑制膠原合成。粗提物對小雞骨發育生長有顯著促進作用,使小雞股骨的濕重和體重,單位長度皮質骨的鈣、磷含量均高於對照組。另外,骨碎補尚能顯著抑制醋酸可的松引起的骨丟失,防治糖皮質激素引起的大鼠骨質疏鬆,對大鼠實驗性骨損傷的癒合有促進作用。

2.對藥物中毒性耳聾的影響 骨碎補能減輕卡那黴素、鏈黴素對耳蝸的毒性,降低豚鼠耳蝸毛細胞損傷百分率及腦幹聽覺誘發電位測試閾值。

3.降血脂作用 骨碎補能預防兔血脂升高及AS斑塊的形成,對兔高TG血症有明顯的治療作用,還能拮抗實驗性高血脂症大鼠血管內皮損傷,促進肝、腎上腺內TC代謝過程,使AS區主動脈壁、肝臟、腎上腺中TC含量明顯下降。骨碎補多糖能保護肝及腎上腺的細胞器,抗細胞內高TC的損傷,改變細胞內TC代謝過程。雙氫黃酮苷能降低血清中TG 、TC含量。

4.其他作用 骨碎補具有鎮靜、鎮痛、增加小鼠耐缺氧能力、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另外,骨碎補在試管內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促進體外培養的人牙齦或纖維細胞在牙周病根面的附著生長。骨碎補提取取物還可抑制小鼠對Ⅱ型膠原的免疫反應。

炮製

1.骨碎補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雷公炮炙論》:“凡使,采得後,先用銅刀刮去黃赤毛,盡便細切。”

2.砂炒骨碎補 取淨砂子置鍋內,用武火炒熱,加入淨骨碎補片,不斷翻動,炒至鼓起,篩去砂子,放涼,撞去毛。

3.炒骨碎補 取骨碎補片,置鍋內,炒至鼓起呈老黃色,取出,放涼。

4.酒骨碎補 取燙骨碎補片,加酒拌勻,悶透,用文火炒幹,取出放涼。每骨碎補片100kg,用白酒10kg。《局方》載有“酒拌蒸”法。酒骨碎補多用於療傷接骨。

5.鹽骨碎補 取燙骨碎補片,鹽水拌勻,悶透,用文火炒幹,取出放涼。每骨碎補片100kg,用食鹽2kg。《聖濟總錄》:“去毛,一兩銼,以鹽水半兩同炒令黃。”鹽骨碎補長於補腎健骨。

貯乾燥容器內,酒骨碎補、鹽骨碎補密閉,置通風陰涼乾燥處。

藥性

味苦,性溫。歸肝、腎經。氣香降散,補而兼行。

1.《開寶本草》:“味苦,溫。無毒。”

2.《品匯精要》:“味苦,性溫,泄。氣厚於味,陽中之陰。臭香。”

3.《綱目》:“足少陰藥也。”

4.《本草正》:“味微苦,性溫平。乃足少陰、厥陰肝、腎藥也。”

5.《廣西中藥志》:“味甘、微苦、澀,性溫。”

功效主治

補腎強腰,活血止痛,續筋接骨。主治腎虛腰痛,足膝痿弱,風濕痹痛,耳鳴耳聾,牙痛,久泄,遺尿,筋傷骨折,斑禿。

1.《雷公炮炙論》:“治耳鳴,亦能止諸雜痛。”

2.《藥性論》:“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五勞六極,口手不收,上熱下冷。”

3.《本草拾遺》:“主傷折,補骨碎。”

4.《日華子》:“治惡瘡,蝕爛肉,殺蟲。”

5.《開寶本草》:“主破血,止血,補傷折。”

6.《本草圖經》:“治閃折筋骨傷損”,“又用治耳聾”,“亦入婦人血氣藥用。”

7.《綱目》:“治耳鳴及腎虛久泄,牙疼。”

8.《藥鏡》:“去風毒之發疼,療下寒血而上熱,能令齒固,耳閉兼開,治腎虛之久瀉,起痢後之痿廢。”

9.張秉成《本草便讀》:“浸水刷能長髮。”

10.《廣西中藥志》:“治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2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敷;或浸酒搽。

使用注意

陰虛內熱者禁服。

1.《本草經疏》:“不宜與風燥藥同用。”

2.《本草匯言》:“如血虛風燥,血虛有火,血虛攣痹者,俱禁用之。”

3.《得配本草》:“忌羊肉、羊血、芸苔菜。”

應用配伍

補腎強腰 本品苦溫入腎,有溫補腎陽,強腰膝,壯筋骨之功,故常用於腎虛諸證。凡腎虛腰痛,足膝痿弱者,可與杜仲、附子、山茱萸等配伍,以溫腎強腰壯骨;若兼風濕走注疼痛者,宜與威靈仙、草烏頭、沒藥等同用,如《聖濟總錄》骨碎補丸。凡腎虛耳鳴耳聾,牙齒浮動疼痛或牙齦滲血者,可單用煎服,或與熟地、山茱萸、澤瀉等配用,以補腎陰,瀉浮火。凡腎虛久泄者,可與肉豆蔻、補骨脂、吳茱萸等同服,以溫腎暖脾止泄。

活血止痛,續筋接骨 本品芳香行散,功能行血脈,續筋骨,止疼痛,故常用於跌打筋傷骨折,瘀腫疼痛。內服、外用均可。內服可單味浸酒,或與自然銅、沒藥等配用,如《聖惠方》骨碎補散;外用,若皮肉破損出血者,可研末摻創口;若未破腫痛者,可單用研末調敷,或與自然銅、乳香、沒藥、血竭等同研調敷。

此外,單用本品外搽可治斑禿及頑固性皮炎。而現代臨床則常用其治療鏈黴素毒性引起的耳鳴、耳聾、口唇麻木等,可單用或與菊花、鉤藤等配用。

附方

1.治骨極,腰脊痛,不能久立,發墮齒槁,手足疼甚 骨碎補(炒)、附子(炮)、肉豆蔻各二兩,蒺藜子(炒去角)、杜仲(去粗皮,炒)、山芋、五味子(炒)、牛膝(去根,酒浸,焙)、山茱萸、獨活各一兩,芎䓖三分,黃芪一兩半。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送下。(《聖濟總錄》骨碎補丸)

2.治腎虛腰痛,風濕性腰腿疼 骨碎補、桑寄生各15g,秦艽、豨薟草各9g。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3.治耳鳴,亦能止諸雜痛 骨碎補去毛,細切後,用生蜜拌蒸,從巳至亥,准前曝幹,搗末。同炮豬腎空心吃。(《雷公炮炙論》引《乾寧記》)

4.治腎虛氣攻,牙齒出血,牙齦癢痛 骨碎補(炒黑色)二兩。上為細散。盥漱後揩齒根下,良久吐之,臥時再用,咽津不妨。(《聖濟總錄》骨碎補散)

5.治腎虛久泄 骨碎補15g,補骨脂9g,山藥15g,五味子6g。水煎服。(《山西中草藥》)

6.治遺尿 骨碎補500g,食鹽50g,水2500ml。先將水倒容器中,再加入食鹽攪勻,待溶化後放入骨碎補,浸泡12小時後焙幹研面。每晚睡前用淡鹽水沖服0.3g。3日為1療程,一般1~3療程基本痊癒。[《內蒙古中醫藥》1986,(1):37]

7.治小兒疳積 骨碎補(研粉)9g,同瘦豬肉蒸吃。(江西《草藥手冊》)

8.治被打傷破,腹中有瘀血 劉寄奴、延胡索、骨碎補各一兩。上以水二升,煎取七合,複納酒及小便各一合。熱溫頓服。(《千金方》)

9.治腕折,手足熱腫疼痛 骨碎補、當歸(焙)、芎䓖、桂(去粗皮)、蒲黃、蜀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各一兩,澤蘭葉、沒藥各半兩。上為散。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不拘時候。(《聖濟總錄》骨碎補散)

10.治接骨入臼者,先用此藥服之,軟其筋骨 骨碎補、香附各二錢,草烏一錢半,川芎一錢。共為細末。每用薑酒調服,飲醋即解。(《傷科匯纂》)

11.接骨 乳香、沒藥各一錢半,骨碎補一兩(燎去皮)。為細末,和勻。分作三服,用童便調下,酒亦可。(《普濟方》骨碎補散)

12.治病後發落不住 骨碎補、野薔薇枝各少許。煎汁刷之。(《本草匯言》)

13.治斑禿,脫髮 骨碎補15g,酒90g。浸十餘日,濾取藥液,塗搽患處,每日2~3次。(《安徽中草藥》)

14.治雞眼、疣子 骨碎補9g,碾粗末,浸泡於95%乙醇100ml中,泡3日即成。用時先以溫水將足部雞眼或疣子洗泡柔軟,用小刀削去其外層厚皮,再塗擦骨碎補乙醇浸劑,每2小時擦1次,連續4~6次,每日最多10次。[《中醫雜誌》1964,(8):37]

臨床報導

1.防治鏈黴素毒副反應 ①每日用骨碎補30g,水煎分兩次服。治療36例因注射鏈黴素引起的耳鳴及口唇、肢體、面部、頭皮麻木等反應,服藥3日後即表現症狀減輕,大部分患者在10日內見效,服藥3周可完全消除中毒症狀。長期或重複應用亦未見不良反應[1]。②對鏈黴素療程中的毒性反應,用骨碎補30~45g,水煎服,每日1次;對鏈黴素應用後遺的毒性反應,用骨碎補45~60g,水煎服,每日1次。共治療30例,結果痊癒29例,並能堅持鏈黴素原劑量,應用30~45日後,改為每週2次,每次1g,肌內注射,連續1年而未發生頭暈、耳鳴、手足麻木、平衡失調等毒性反應[2]。③用50%骨碎補針劑作為鏈黴素溶劑,每日1次,每次3ml(相當於1.5g生藥量);或骨碎補15g,水煎服,每日1次。結果:針劑組34例中治癒28例(用藥後症狀全部消失),占82.4%;好轉5例(部分症狀減輕或消失),占14.7%;無效1例(用藥半個月以上,症狀未見減輕),占2.9%。煎劑組36例治癒28例,占77.8%;好轉5例,占13.9%;無效3例,占8.3%。治癒療程:針劑組,3~15日治癒26例,占92.8%;16~30日治癒1例,占3.6%;31日以上治癒1例,占3.6%。煎劑組,3~15日治癒16例,占57.1%;16~30日治癒4例,占14.3%;31日以上治癒8例,占28.6%。5日內治癒者,針劑組24例,占85.7%;煎劑組8例,占28.6%。50%~100%骨碎補針劑可以單獨注射,也可作為鏈黴素的溶劑與鏈黴素一起注射,經基礎藥理試驗證明,對療效及其他內在品質均沒有影響[3]。

2.治療傳染性軟疣 將骨碎補浸泡於70%乙醇中,48小時後細濾即可含量20%。將濾液塗於疣體上,每日2次。共治27例,16例治癒,8例好轉,3例無效。有效率88.9%,治癒天數7~25天,平均12天[4]。

文獻綜錄

1.《綱目》:“骨碎補,能入骨治牙,及久泄痢。昔有魏某久泄,諸醫不效,垂殆,予用此藥末,入豬腎中煨熟與食,頓住。蓋腎主大小便,久泄屬腎虛,不可專從脾胃也。《雷公炮炙論》用此方治耳鳴,耳亦腎之竅也。按戴原禮《症治要訣》雲,痢後下虛,不善調養,或遠行,或房勞,或外感,致兩足痿軟,或痛或痹,遂成痢風,宜用獨活寄生湯,吞虎骨四斤丸,仍以骨碎補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之,外用杜牛膝、杉木節、萆薢、白芷、南星煎湯頻頻熏洗,此亦從腎虛骨痿而治也。”

2.《本草乘雅半偈》:“骨碎可補,功勝補骨脂矣,不唯勝負有別,即頓漸(鈍尖)有殊,形髒亦有宜忌也。補骨脂漸(尖)而烈,骨碎補頓(鈍)而圓,左右平均,轉無峻暴之失矣。故溫歸於右,此生氣之本也,協苦性以走骨,自內及外而皮毛。皮毛者,肺之合。自外及內而兩腎,功力到時,莫不森榮,互為變化,則五臟之勞可充,五形之極可裨。毋慮氣血之不流,傷折之難續,與上熱下冷之髒宛形槁,不充不裨者矣。”

3.《本草求真》:“骨碎補,雖與補骨脂相似,然總不如補骨脂性專固腎通心,而無逐瘀破血之治也。”

4.《本經續疏》:“骨碎補(《開寶本草》)主破血、止血、補傷折,言能不使瘀結者留滯,不使流動者妄行,而補苴傷折,如未嘗傷折也。”

5.《本草正義》:“骨碎補,甄權謂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上熱下冷。蓋溫養下元,能引升浮之熱藏於下焦窟宅,是可以治上熱下冷。李瀕湖謂研末同豬腎煨食,可治耳鳴及腎虛久泄,牙痛,皆是此意,非可通治胃家實火之齒痛。壽頤先業師閬仙朱先生嘗用以治寒痰凝滯,牙關不利,頰車隱痛之骨槽風重證,甚有捷驗。又凡陰虛於下,而肝膽浮陽挾痰上凝之齒痛,牙槽不利,及陰寒逼陽上浮之喉痛、喉癬諸證,用此亦頗有效,皆即瀕湖用治牙痛之意,而陽邪實盛者,皆不可妄試。”

參考文獻

[1]楊紹華,等.中原醫刊,1987,(2):33

[2]楊秀華,等.廣西醫學,1982,(4):213

[3]馮慕蘭,等.抗生素,1981,(4):52

[4]劉斌,等.陝西中醫,1986,7(10):460

本草匯言

藥性論

使,能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五勞六極,口手不收,上熱下冷,悉能主之。

開寶本草

味苦,溫,無毒。主破血,止血,補傷折。

本草圖經

骨碎補,入婦人血氣藥。蜀人治閃折筋骨傷損,取根搗篩,煮黃米粥,和裹傷處有效。人藥中亦多使。

本草綱目

骨碎補,足少陰經藥也。故能入骨,入牙,及久泄痢。昔有魏刺史子久泄,諸醫不效,垂殆。予用此藥末入豬腎中煨熟與食,頓住。蓋腎主大小便,久泄屬腎虛,不可專從脾胃也。《雷公》用此方治耳鳴,耳亦腎之竅也。戴原禮《證治要訣》痢後下虛,不善調養,或遠行,或房勞,或外感,致兩足痿軟,或痛或痺,遂成痢風,宜用獨活寄生湯,加虎骨四斤丸,明以骨碎補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之。外用杜牛膝、杉木節、萆薢、白芷、南星煎湯,頻頻熏洗。此亦從腎虛骨痿而治也。

本草經疏

骨碎補得金氣,兼得石氣,石者水之母也。味苦氣溫,亦應有辛;好生陰處,故得陰氣為多,宜其入足少陰,而主骨、開耳、入血行傷也。開元命名,其義可思矣。甄權用以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五勞六極,手足不收,上熱下冷。雷公用以治耳鳴。戴元禮用以治痢風,足痿軟。皆入腎強骨之驗也。

簡誤:不宜與風燥藥同用。

本草蒙筌

味苦,氣溫。無毒。補骨節傷碎,療風血積疼。破血有功,止血亦效。本名曰胡孫薑,唐明皇以其主折傷甚驗,故易名骨碎補也。

本草乘雅

味苦走骨,氣溫暖骨,有火性者,恐生懊憹。骨碎可補,功勝補骨脂矣。不唯勝負有別,即頓漸有殊,形藏亦有宜忌也。補骨脂漸而烈,骨碎補頓而圓,左右平均,轉無峻暴之失矣。故溫歸於右,此生氣之本也。協苦性以走骨,自內及外而皮毛。皮毛者,肺之合。自外及內而兩腎,功力到時,莫不森榮,互為變化,則五藏之勞可充,五形之極可裨。毋慮氣血之不流,傷折之難續,與上熱下冷之藏宛形藁,不充不裨者矣。

藥性解

骨碎補,味苦,性溫,無毒,入腎經。主拆傷,補骨碎,去毒風疼痛,固齒牙,療蝕瘡,殺諸蟲。

按:骨碎補溫而不行,專入腎家,以理骨病,齒者骨之餘地,故能固之。又能殺蟲者,蓋以蟲生於濕,今能去毒風而蟲之巢穴搗矣,豈能生耶。

景岳全書

味微苦,性溫平,乃足少陰厥陰肝腎藥也。能活血止血,補折傷,療骨中邪毒,風熱疼痛,及痢後下虛。或遠行,或房勞,或外感風濕,以致兩足痿弱疼痛,俱宜以四斤丸、補陰藥之類佐而用之。或炒熟研末,用豬腰夾煨,空心食之,能治耳鳴及腎虛久痢牙疼。

本草備要

補腎,治折傷。

苦溫補腎,故治耳鳴,耳鳴必由腎虛。及腎虛久瀉。研末,入豬腎煨熟,空心食之。腎主二便,久瀉多屬腎虛,不可專責脾胃也。腎主骨,故治折傷,以功命名,粥和敷傷處。經曰:腎者胃之關也。前陰利水,後陰利穀。牙痛。炒黑為末,擦牙,嚥下亦良。又入厥陰,心包、肝。能破血止血。入血行傷,故治折傷。粥和末裹傷處。

本經逢原

骨碎補,足少陰藥也。骨傷碎者能療之,故名。主骨中毒氣風氣,耳鳴牙疼骨痛,破血止血,折傷接骨。又治腎虛久瀉,以之為末,入豬腎中煨熟食之。戴原禮治痢後骨痿,入虎骨四斤,丸用之有效。但其性降收,不可與風燥藥同用。

本草求真

﹝批﹞破瘀逐血補骨。

骨碎補專入腎,兼入心。味苦而溫。功專入腎補骨,且能入心破血,是以腎虛耳鳴,耳屬腎。久瀉,腎司開闔之權,久瀉多責於腎。跌扑損傷骨痛,牙痛血出,無不用此調治。泄瀉,研末入豬腎煨食;牙痛,炒黑為末擦牙;折傷,粥和末裹傷處。俾其腎補骨堅,破瘀生新,而病即除。至命其名曰骨碎補,以其骨碎能補骨故耳。雖與補骨脂相似,然總不如補骨脂性專固腎通心,而無逐瘀破血之治也。

得配本草

忌羊肉、羊血。

辛、苦,溫。入足少陰經。堅腎固齒。治耳鳴久瀉,痿痺折傷,去骨中毒風。

佐六味煎服,療齒痛。入豬腎煨食,治久瀉。燒炭存性,米飲或酒服,治腸風失血。瓦鍋慢火炒黑,為末,擦齒痛出血神效。

本經疏證

折之不死,插之輒生,剪枝移續,劇根重載,皆草木恆性,詎足為異,未可以療傷折也。然則倒插亦生,橫埋亦生,雖切之成場,暴之至枯,摘其一葉,分其一瓣,無不可生者,遂可以療傷折乎?此不過水與土正相媾,草木偶得之,遂乘此生發耳,又烏足以療傷折?且傷之為傷,豈無差別?在皮肉曰傷破,在筋脈曰傷斷,惟在骨乃曰傷折,既在骨,而遠望水土之滋凝,草木之聯屬,其傷處敗壞久矣。惟骨碎補者,寸寸折之,寸寸皆生,處處折之,處處有汁,無藉根株之系,不致血液之漏,故曰主破血止血補傷折,言能不使瘀結者留滯,不使流動者妄行,而補苴傷折如未嘗傷折也。所以然者,苦本堅裡而內含水,自應腎之體,溫本生發而能運水,自應腎之用,此後人所以察其幾微,而謂為補腎以除耳鳴齒痛,皆可以是義推之矣。

本草新編

骨碎補,味苦,氣溫,無毒。入骨,用之以補接傷碎最神。療風血積疼,破血有功,止血亦效。同補血藥用之尤良,其功用真有不可思議之妙;同補腎藥用之,可以固齒;同失血藥用之,可以填竅,不止祛風接骨獨有奇功也。

或問骨碎補入骨,且能接續於損傷,不知亦可用之以補腎乎?骨碎補雖能入腎,而入能益腎也。夫骨者,乃腎之餘,接骨即補腎也,何在腎這不能益乎。雖然腎中之水,無形之水,腎中之火,亦無形之火也。骨碎補但能補有形之齒骨,不能補無形之水火。然而,有形之齒骨乃無形之水火所生,即謂骨碎補之能益補也,又何獨不可哉。

本草思辨錄

骨碎補,《開寶》主破血、止血、補傷折。其所破之血,乃傷折之瘀血;所止之血,乃傷折之好血。非謂其於他處能破血復能止血也。

傷在皮膚曰傷破,在筋脈曰傷斷,在骨曰傷折。骨碎補寄生樹上或石上,多在背陰處,其根有黃赤毛,所抽之葉,則有青綠黃白赤紫各點,宛似效力於骨碎之處而調其血脈。又寸寸折之,寸寸皆生。處處折之,處處有汁。氣味苦溫,故能入腎堅腎補傷折。且無花無實,力專而不分也。

李氏謂以骨碎補研末入豬腎中煨熟空心食,治久泄頓住。其補腎之功,自不可沒。則他方書治耳鳴牙疼,亦必不虛。要知其為苦溫之劑,勿施於陽勝之體而可耳。

【現代藥理研究】

骨碎補中所含雙氫黃銅苷可降血脂。

骨碎補有促進骨折愈合作用。

骨碎補能明顯降低鏈黴素中毒所致動物死亡數及降低卡那黴素對耳的損害。

骨碎補中所含雙氫黃酮苷有強心作用及降低兔血小板聚集作用。

骨碎補中所含雙氫黃酮苷有明顯鎮靜、鎮痛作用。

骨碎補在試管內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