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藤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鉤藤為茜草科植物鉤藤、華鉤藤、大葉鉤藤的乾燥帶鉤莖枝及同屬其他植物的帶鉤莖枝。主產於廣西、廣東、湖南、四川、江西、浙江等地。原植物生於山地次生林中。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嚴寒,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的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甘,性微寒。歸肝、心包經。功效息風止痙、清熱平肝。臨床用名鉤藤。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釣藤(《別錄》),吊藤(《本草經集注》),鉤藤鉤子(《小兒藥證直訣》),釣鉤藤(《滇南本草》),釣藤勾(《嬰童百問》),鶯爪風(《草木便方》),嫩鉤鉤(《飲片新參》),雙鉤藤、鷹爪風、倒掛刺(《全國中草藥彙編》)。

釋名

本品因藤莖間有刺若釣鉤,故名鉤藤。原稱釣藤,《綱目》雲:“釣藤,其刺曲如釣鉤,故名。或作吊,從簡耳。”

基原

為茜草科植物鉤藤、大葉鉤藤及華鉤藤等的乾燥帶鉤莖枝。

植物

1.鉤藤 Uncaria rhynchophylla (Miq.) Miq. ex Havil [Nauclea rhynchophylla Miq.]分佈於陝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2.大葉鉤藤 Uncaria macrophylla Wall. 又名大鉤丁(《中藥材品種論述》)。分佈於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3.華鉤藤 Uncaria sinensis (Oliv.) Havil.[Nauclea sinensis Oliv.]分佈於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此外,同屬其他植物的帶鉤莖枝也常作鉤藤使用,主要有:①毛鉤藤 Uncaria hirsuta Havil. 其特點為枝、鉤及葉下麵被粗毛。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及貴州。②無柄果鉤藤 U. sessillifructus Roxb. 特點為花冠管無毛,裂片外面密佈絹毛,枝、鉤被疏毛。分佈於廣東、廣西、雲南。③披針葉鉤藤U lancifolia Hutch. 形態與華鉤藤相似。分佈於廣西、雲南。④攀莖鉤藤 U. scandens (Smith) Hutch. 特點為莖鈍四方柱形,密被黃棕色或白色長柔毛。分佈於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⑤平滑鉤藤 U. laevigata Wall. ex G. Don 特點為莖枝方柱形,微有棱,具稀疏毛。分佈於廣西、雲南。

採集

栽後3~4年,當春季發芽前或秋後嫩枝長老時,剪下帶鉤莖枝,切成3cm長帶鉤小段,曬乾,或蒸後曬乾。

化學成分

鉤藤:鉤莖含生物鹼:異去氫鉤藤堿(isocorynoxeine),異鉤藤堿(isorhynchophylline),去氫鉤藤堿(corynoxeine),鉤藤堿(rhynchophylline);去氫硬毛鉤藤堿(hirsuteine),硬毛鉤藤堿(hirsutine),柯楠因堿(corynantheine),二氫柯楠因堿(dihydrocorynantheine)及痕量阿枯米京堿(akuammigine)。還含β-育亨賓(β-yohimbine)及縫籽木蓁甲醚(geissoschizine methyl ether)。

華鉤藤:鉤莖含生物鹼:異翅柄鉤藤酸(isopteropodic acid),翅柄鉤藤酸(pteropodic acid),異鉤藤酸(isorhynchophyllic acid),鉤藤酸(rhynchophyllic acid),帽柱木酸(mitraphyllic acid);四氫鴨腳木堿(tetrahydroalstomine),翅柄鉤藤堿(pteropodine),異翅柄鉤藤堿(isopteropodine),異鉤藤堿,鉤藤堿A(7-isoformosanine),帽柱木堿(mitraphylline),鉤藤堿,異鉤藤堿N-氧化物(isorhynchophylline N-oxide),鉤藤堿N-氧化物(rhynchophylline N-oxide),帽柱木堿N-氧化物(mitraphylline N-oxide)。還含東莨菪素(scopoletin)。

藥理

1.對心血管系統作用 ①降血壓作用:鉤藤煎劑、鉤藤總堿、鉤藤堿對清醒或麻醉動物、正常動物或高血壓動物靜脈注射或灌胃給藥,都具有降壓作用。給麻醉兔、犬、貓靜脈注射鉤膝煎劑均可使血壓降低,並持續3小時以上。給予腎動脈結紮所致腎性高血壓大鼠鉤藤煎劑,對其收縮壓有明顯的降低作用。給予自發性高血壓大鼠鉤藤煎劑連續灌胃,可以可顯著抑制血壓的升高。鉤藤堿、鉤藤總堿合用雙肼苯噠嗪經十二指腸給藥,對清醒正常大鼠和高血壓模型大鼠均有明顯的降壓作用。靜脈給予麻醉犬鉤藤總堿恒速滴注,心輸出量略有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明顯降低,心率顯著減慢,心搏出量增加。鉤藤的甲醇提取物給大鼠靜脈注射有強而持久的降壓作用。從鉤藤中分離到的異鉤藤堿和二氫柯南因堿都有降壓作用。靜脈注射異鉤藤堿亦能降低清醒大鼠和麻醉犬的腎性高血壓。二氫柯南因堿對清醒和麻醉狀態下的大鼠血壓均有明顯的降壓作用,但對心率影響甚微。鉤藤及其鉤藤總堿、鉤藤堿靜脈注射和灌胃均有降壓作用,並且不出現快速耐受性。②對心臟的影響:鉤藤堿和異鉤藤堿具有劑量依賴性地減慢心率和抑制心房收縮力。鉤藤堿和異鉤藤堿的負性肌力作用與其對心肌細胞膜Ca 2+轉運有關。離體實驗表明:鉤藤對豚鼠心電具有降低動作電位振幅。減慢0相上升最大除極速度、減小最大舒張電位和延長平均複極速度的作用,其作用隨濃度增加而增強。靜脈注射一定劑量的異鉤藤堿可不影響血壓而減慢心率。異鉤藤堿可完全拮抗CaCl2的加速右心房率的作用。異鉤藤堿對豚鼠左心房收縮力呈濃度依賴性抑制。異鉤藤堿呈劑量依賴性地減慢麻醉兔心率,延長竇房結恢復時間、竇房傳導時間、心房-希氏束間期、希氏束-心室間期及心電圖P-R間期,其中對房室傳導抑制顯著,其作用可以部分被Isop對抗,而不受阿托品的影響。兔離體動脈條試驗表明異鉤藤堿對高K+和NA引起的動脈收縮都有明顯的抑制,而不能拮抗卡西黴素引起的收縮,增強咖啡因所致的收縮,表明異鉤藤堿為細胞內鈣動員抑制劑,鉤藤堿和異鉤藤堿減少KCl所致45Ca2+內流量,不影響NA引起的45Ca2+內流和外溢,說明兩者對電位依賴性通道具有阻滯作用。鉤藤總堿對烏頭堿、BaCl2、CaCl2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均有對抗作用。鉤藤總堿和異鉤藤堿對心房的收縮力、興奮性都有明顯的抑制,抑制Adr誘發的異位心律,延長心房的功能不應期及房室傳導間期,提示其具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2.對中樞神經系統作用 鉤藤煎劑腹腔注射抑制小鼠自發活動,拮抗咖啡因的興奮作用;腹腔注射可使大鼠皮層興奮性降低,衝動總合能力減弱,部分條件反射潛伏期延長,對分化抑制及非條件反射無明顯影響。鉤藤醇提取物皮下注射,對豚鼠能抑制實驗性癲癇發作。鉤藤堿使小鼠自發活動減少,加強戊巴比妥的鎮靜催眠作用,增加大鼠下丘腦和杏仁核5-HT含量,減少皮層、杏仁核及脊髓的DA稀放。鉤藤醇浸劑腹腔注射對小鼠有一定的抗戊四氮驚厥作用及抗電驚厥的作用。

3.對平滑肌的作用 鉤藤堿對垂體後葉素和高K+去極化後Ca2+引起的大鼠離體子宮收縮均有抑制作用。其對垂體後葉素所致大鼠離體子宮收縮的抑制呈量效關係,且能被CaCl2所對抗。鉤藤堿對離體兔腸管收縮也呈抑制作用。給予豚鼠鉤藤煎劑腹腔注射有一定的抗組胺致腸肌痙攣作用。

4.對血液系統作用 鉤藤堿能明顯抑制AA、膠原所誘導的血小板聚集;顯著降低血栓形成誘導劑ADP及膠原加Adr靜脈注射所致小鼠死亡率。鉤藤堿對ADP所致兔血小板的聚集有明顯的促進解聚作用,顯著抑制凝血酶及ADP所致血小板的cAMP含量的下降,並且明顯改善紅細胞的變形能力。

5.其他作用 鉤藤堿有抑制蛙和小鼠呼吸和縮小瞳孔的作用。鉤藤堿、異鉤藤堿對電刺激引起的膀胱攣縮有持續的抑制作用,對蛙的坐骨神經有局部麻醉作用,鉤藤總堿腹腔注射和口服能抑制組胺所引起的豚鼠哮喘。

6.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鉤藤煎劑的LD50為26.1±4.3g/kg或29.0±0.8g/kg,其嫩枝煎劑則為35.2±5.4g/kg。鉤藤總堿小鼠灌胃和腹腔注射的LD50分別為514.6±29.1mg/kg和144.2±31mg/kg,鉤藤堿小鼠腹腔注射和皮下注射的LD50分別為162.3mg/kg和165mg/kg。斷乳大鼠給予鉤藤總堿100mg/kg灌胃14天,肝臟可出現輕度炎性改變,停藥後很快恢復。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未切者,除去雜質後用水淋洗,潤軟,切段,乾燥。《傷寒總病論》:“刮皮鉤用。”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藥性

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肝、心包經。質堅潛降。

1.《別錄》:“微寒,無毒。”

2.《紹興本草》:“味苦、甘,微寒。”

3.《品匯精要》:“氣薄味厚,陰中之陽。”

4.《綱目》:“初微甘,後微苦,平。手、足厥陰藥。”

5.《本草經疏》:“氣味平和,手少陰、足厥陰經要藥。”

功效主治

清熱平肝,熄風止痙。主治肝火上逆頭痛目赤,肝陽上亢頭暈目眩,熱盛動風驚癇瘈疭,小兒驚風、夜啼,子癇,中風癱瘓,肢節攣急。

1.《別錄》:“主小兒寒熱,十二驚癇。”

2.《藥性論》:“主小兒驚啼,瘈疭熱壅。”

3.《綱目》:“治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小兒內釣腹痛,發斑疹。”

4.《本草匯言》:“祛風化痰,開氣閉。”

5.《本草正》:“清手厥陰之火,足厥陰、足少陽之風熱。”

6.《本草征要》:“舒筋除眩,下氣寬中。”

7.《本草述》:“治中風癱瘓,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節攣急。又治遠年痛風癱瘓,筋脈拘急作痛不已者。”

8.《本經逢原》:“治婦人帶下赤白。”

9.《玉楸藥解》:“瀉濕清熱,止驚安悸。治木鬱筋惕,驚悸。”

10.《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平肝,熄風,止痙。主治小兒高熱驚厥,抽搐,小兒夜啼,風熱頭痛,頭暈目眩,高血壓病,神經性頭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入散劑。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及無陽熱實火者慎服。入湯宜後下,不宜久煎。

1.《本草匯言》:“鉤藤,久煎便無力,俟他藥煎熟十餘沸,投入即起,頗得力也。”

2.《本草征要》:“若大人有寒者,不宜多服。”

3.《本草新編》:“最能盜氣,虛者勿投。”

4.《本草從新》:“無火者勿服。”

應用配伍

清熱平肝 本品味微苦,性微寒,功能清心肝實火,平上亢之陽,除肝經風熱,故常用於肝火上逆、肝陽上亢及肝經風熱諸證。凡肝火上逆,發熱頭痛鼻衄者,可與黃芩、梔子、大黃等配伍,以清泄肝火,如《聖濟總錄》鉤藤湯。凡肝陽上亢,頭暈目眩,或頭脹頭痛者,可與天麻、牛膝、石決明等同用,以平肝潛陽,如《雜病證治新義》天麻鉤藤飲。今人多用治高血壓病。凡風熱上攻,頭痛煩熱目赤者,可與石膏、菊花、防風等相合,以清熱祛風,如《嵩崖尊生》鉤藤飲。

熄風止痙 本品既能清熱平肝,又能熄風止痙,為治肝熱生風之要藥,故常用於熱盛動風,小兒驚風、夜啼,子癇,中風癱瘓等證。凡熱盛動風,高熱抽搐,甚至昏迷痙厥者,可與羚羊角、鮮生地、生白芍等同用,以清熱涼肝熄風,方如《通俗傷寒論》羚角鉤藤湯。凡小兒壯熱驚風,反目抽搐者,可與蟬蛻、僵蠶、全蠍、青黛等配伍,以涼肝熄風止痙,如《萬氏家抄方》鉤藤飲。凡小兒夜啼,煩躁不安,手足抽掣者,可與茯神、當歸、川芎、木香合用,以養血熄風,如《幼科指掌》鉤藤湯。凡妊娠子癇,昏暈抽搐者,可與當歸、人參、桑寄生、茯神等並施,以安胎定癇,如《聖惠方》鉤藤散。凡中風癱瘓,肢節攣痛者,可與赤芍、地龍、全蠍合用,以通絡止痙。

1.《本草匯言》:“同麻、桂,發內伏之寒;同芩、連,解酷烈之暑;同前、葛,祛在表之邪;同楂、樸,消久滯之食。”

2.《得宜本草》:“得甘草,治癇疾;得紫草,發斑疹。”

3.《得配本草》:“得硝石、炙甘草,治驚熱。”

附方

1.治傷寒頭痛壯熱,鼻衄不止 鉤藤、桑根白皮、馬牙硝各一兩,梔子仁、甘草(炙)各三分,大黃(炒)、黃芩各一兩半。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加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下生地黃汁一合,攪勻,食後溫服。(《聖濟總錄》鉤藤湯)

2.治高血壓,頭暈目眩,神經性頭痛 鉤藤6~15g。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3.治風熱目赤頭痛 鉤藤12g,赤芍10g,桑葉10g,菊花10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

4.治小兒驚熱 鉤藤一兩,硝石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上為細散。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聖惠方》延齡散)

5.治小兒卒得急癇 鉤藤、甘草(炙)各半兩。上銼碎,以水五合,煮取二合,分八服,日五夜三。(《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6.治小兒驚疳,腹大項細 鉤藤、甘草(炙)、人參、栝樓根各一分。上粗搗篩,每用一錢匕,水煎去滓,分溫二服。空心、午後服,隨兒大小加減。(《聖濟總錄》鉤藤飲)

7.治諸癇啼叫 鉤藤、蟬殼各半兩,黃連、甘草(微炙)、川大黃(微炮)、天竺黃各一兩。上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水八分盞,入生薑、薄荷各少許,煎至四分,去滓溫服。(《幼幼新書》鉤藤飲子)

8.治小兒盤腸內釣,啼哭,兩手足上撒,或彎身如蝦者 鉤藤、枳殼、延胡各五分,甘草三分。水煎服。(《幼科指掌》鉤藤湯)

9.治小兒夜啼 鉤藤6g,蟬蛻7個,燈心1劄。水煎服。(《安徽中草藥》)

10.治妊娠胎動不安,因用力勞乏,腹痛面青,冷汗出,氣息欲絕,由勞動驚胎所致 鉤藤、茯神、人參、當歸(微炒)、桔梗、桑寄生各一兩。上為粗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蔥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鉤藤散)

11.用發斑疹 鉤藤鉤子、紫草茸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字或五分、一錢。溫酒調下,無時。(《小兒藥證直訣》紫草散)

12.治面神經麻痹 鉤藤60g,鮮何首烏藤125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報導

1.治療高血壓病 ①治療組175例,每日取鉤藤30g,加水1000ml,煎煮10分鐘,早晚分服。對照組37例,口服複方降壓片,每日3次,每次2片。兩組均以30日為1療程。治療組Ⅱ期高血壓總有效率為77.50%,Ⅲ期高血壓總有效率為73.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2.97%。兩組總有效率無明顯差異(P>0.05)。降壓顯效的時間,治療組大多數為3~4周,少數為2周;而對照組大多數為8~14日,少數為1~7日。治療組對病史5年以內者降壓療效較好,總有效率為91.84%,而病史10年以上者療效較差,降壓總有效率為64.29%。治療組對肝火亢盛型最好,陰虛陽亢型較差。另外,鉤藤煎劑以煎煮10分鐘為宜,超過20分鐘後降壓效果明顯下降[1]。②以鉤藤20g剪碎,加入少量冰片,布包,每日晚前和晨起放入盆或桶內,加溫水洗腳,每次30~45分鐘,可不斷加水,以保持水溫。每包用1日,10日為1療程。治療前1日停用降壓藥物,治療期間不用降壓藥物。共治50例,結果顯效27例,血壓下降至21.3~24.0/12.7kPa(160~180/95mmHg)或以下;有效14例,血壓下降至21.3~25.3/12.7~13.3kPa(160~190/95~100mmHg);無效9例,血壓略有下降,但短期內波動,回升,或血壓無改變,或血壓持續上升。總有效率為82%。觀察表明,見效後,須繼續2~3個療程,以鞏固療效。若用本法治療3日不見效,須改用他法。一般年齡小、病程短者見效快,原發性高血壓較繼發性高血壓療效好,而原發性高血壓中又以Ⅰ、Ⅱ期高血壓療效好[2]。

2.治療百日咳 鉤藤6g,薄荷6g,水煎服,每日1劑。共治60例,一般3劑後陣發性痙咳次數減少,持續時間縮短;6劑後陣發性痙咳停止[3]。

文獻綜錄

1.《綱目》:“鉤藤,手、足厥陰藥也。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驚癇眩運,皆肝風相火之病。鉤藤通心包於肝木,風靜火熄,則諸證自除。”

2.《本草經疏》:“鉤藤,甘苦俱不甚,氣味悉和平者也。為手少陰、足厥陰要藥。少陰主火,厥陰主風,風火相搏,則為寒熱、驚癇。此藥氣味甘、寒,直走二經,則風靜火熄而肝心寧,寒熱、驚癇自除矣。甄權主小兒驚啼、瘈疭熱壅、客忤胎風者,亦此意耳。”

3.《本草匯言》:“鉤藤,祛風化痰,定驚癇,安客忤之藥也。本草獨治小兒寒熱驚癇,手足瘈疭,口眼牽動。凡胎風客忤、天吊急疾,幼科十二種驚風之證,用此通心胞、肝、膽三經,使風靜火熄,則諸證自除矣。其體輕鋒銳,其性捷利,祛風痰,開氣閉,安驚癇於倉忙頃刻之際。”

4.《本草新編》:“鉤藤,去風甚速,有風證者必宜用之。但風火之生,多因於腎水之不足,以致木燥火炎,於補陰藥中少用鉤藤,則風火易散,倘全不補陰,純用鉤藤以祛風散火,則風不能熄,而火且愈熾矣。”

5.《本草正義》:“鉤藤,自《別錄》即以為專治小兒寒熱,弘景且謂療小兒,不入餘方。蓋氣本輕清而性甘寒,最合於幼兒稚陰未充、稚陽易旺之體質。能治驚癇者,癇病皆肝動生風,氣火上燔之病,此物輕清而涼,能泄火而能定風。甄權謂主小兒驚啼,瘈疭熱壅,客忤胎風;瀕湖謂治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皆一以貫之。”

參考文獻

[1]林連宗.遼寧中醫雜誌,1988,(2):23

[2]李增林.遼寧中醫雜誌,1989,(8):23

[3]李麗華,等.河北中醫,1988,10(4):36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

微寒,無毒。主小兒寒熱,十二驚癇。

藥性論

臣,味甘,平。能主小兒驚啼,瘛瘲熱壅。

日華子本草

治客忤胎風。

本草綱目

鉤藤,手足厥陰經藥。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驚癇眩運,皆肝風相火之病。鉤藤,通心包於肝木,風靜火息,則諸證自除。或云:入數寸於小麥中蒸熟,餵馬易肥。

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小兒內釣腹痛,發斑疹。

狀如蒲萄藤而有鉤,紫色。古方多用皮,後世多用鉤,取其力銳爾。

本草經疏

鉤藤稟春氣以生,《本經》氣微寒,無毒。保升言苦。甄權言甘平。應是甘苦俱不甚,氣味悉和平者也。為手少陰、足厥陰經要藥。少陰主火,厥陰主風,風火相搏,則為寒熱驚癇。此藥氣味甘寒,直氣二經,則風靜火息而肝心寧,寒熱驚癇自除矣。甄權主小兒驚啼,瘛瘲熱壅,客忤胎風者,亦此意耳。

本草蒙筌

味甘、苦,氣微寒。無毒。因類鉤釣,故名鉤藤。專醫稚幼,不理別科。寒熱驚癇,手足瘛瘲者急覓,胎風客忤,口眼抽搐者宜求。

本草乘雅

藤棘如鉤,中虛而通,離明之象,借形以指事也。經云:夏脈如鉤,南方火也。入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則凡血脈之氣,布隊十二經中,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支別絡屬,交循舛錯,致十二驚癇為寒熱病者,咸可通之整之,仍轉如環之無端耳。更能以法廣之釋之,功力真無盡藏,若僅療小兒,是系小子,冬夫矣。

藥性解

味甘苦,性微寒,無毒,入十二經。主小兒寒熱、諸種驚癇、胎風客忤、熱壅夜啼,舒筋活血。色黃而嫩、鉤多者佳。

按:鉤藤兼主氣血,故於經絡靡所不入。惟療小兒,不入餘方。

景岳全書

味微甘微苦,性微寒。能清手厥陰之火,足厥陰、足少陽之風熱,故專理肝風相火之病。凡大人小兒驚癇眩運、斑疹天釣、頭旋煩熱等證,用之而風靜火息,則諸證自除矣。

本草備要

宣,除風熱,定驚。

甘微苦寒。除心熱,平肝風。治大人頭旋目眩,小兒驚啼瘛瘲,音熾縱。筋急而縮為瘛,筋緩而弛為瘲,伸縮不已為瘛瘲,俗謂之搐搦是也。客忤胎風,發斑疹,主肝風相火之病,風靜火息,則諸證自除。相火散行於膽、三焦、心包。有刺,類釣鉤。藤細多鉤者良。純用鉤其功加倍。久煎則無力。

本經逢原

鉤藤,手足厥陰藥也。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小兒急慢驚癇瘛瘲,內釣腹痛,客忤胎風,大人肝風,頭旋目眩,婦人帶下赤白,皆肝風相火之病,肝木風靜火息,則諸證自除矣。

本草求真

﹝批﹞治心熱,祛肝風。

鉤藤專入心、肝。味甘微苦,氣平微寒。為手少陰心、厥陰肝經要藥。緣肝主風,心主火,風火相扇,則風因火而愈熾,火亦因風而益盛。其在小兒,則病必在驚癇瘛瘲,眼翻抽掣;筋急而縮為瘛,筋緩而弛為瘲,伸縮不已為瘛瘲。俗謂之搐搦是也。大人則病必見頭旋目眩;婦人則病必見赤白帶下。故必用此輕平宣泄以為下降,則風靜火息,而驚風熱自爾其克除矣。藤類象筋,故抽掣病由筋生者,必為之用。此惟小兒風熱,初熱病未見甚者,用之得宜,若使風火至極,勢難驟遏,則此輕平疏泄,效難克奏,又當細審所因,用以重劑以為投服,則藥始與病當,而無病重藥輕之弊矣。

得配本草

甘、苦,微寒。入手足厥陰經。平肝風,除心熱,祛肝風而不燥。小兒客忤瘛瘲,大人頭旋目眩,能通心胞於肝木,風靜火息,則諸症自除。相火為病者,可用以為使。

得硝石、炙甘草,治驚熱;得甘草,治驚癇;配紫草,發斑疹。

純用鉤力大,久煎力薄。

本經疏證

大奇論曰,心脈滿大,癇瘈筋攣,肝脈小急,癇瘈筋攣,肝脈鶩暴,有所驚駭,肝腎并小弦欲驚,二陽急為驚,夫盛滿偏於一處,則他處之不足可知,弦急偏於一處,則他處之縱馳又可知。巢氏曰,小兒血氣不和,熱實在內,心神不定,所以發驚,甚或搖頭弄舌,或睡裡驚掣,或數嚙齒,則為欲癇,若口眼相引,目睛上搖,手足掣縱,背脊強直,頸項反折,則為癇。又曰,驚癇者因驚怖大啼乃發出,夫相引掣縱應弦急,強直反折應盛滿,謂非氣血至此,忽被牽掣,遂與他處不相流通,若倒鉤逆注者然可乎?舉痛論曰,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為亂,況發於寒熱後者,非特正方以茲逆注,邪且難免拘留,此所以有取於鉤藤之紫色空中,任是處處倒鉤逆注,而脈絡決不因之以塞,紫者水火相參之色,凡陰陽氣血寒熱皆於此取義焉可也。色紫而氣寒則協和氣血,分解寒熱之用,已具於中矣,矧復中空,則交通陰陽,調劑上下之德,抑又可泯乎?不然,則別錄僅以之治一病,後人遂不可因此為三隅之反矣。

本草新編

味甘、苦,氣微寒,無毒。入肝經。治寒熱驚癇,手足瘈瘲,胎風客忤,口眼抽搐。此物去風甚速,有風症者,必宜用之。然尤能盜氣,虛者勿投。

或問鉤藤為手少陰、足厥陰要藥。少陰主火,厥陰主風,風火相搏,故寒熱驚癇之症生。但風火之生,多因於腎水之不足,以致木燥火炎,於補陰藥中少用鉤藤,則風火易散。倘全不補陰,純用鉤藤以祛風散火,則風不能息,而火且愈熾矣。

本草分經

甘、微苦,微寒。除心熱,主肝風相火之病。風靜火息,則驚癇、眩暈、斑疹諸症自平。祛風而不燥,中和之品久煎則無力。

【現代藥理研究】

鉤藤有降壓作用。鉤藤鹼可抑制血管運動中樞,直接和間接擴張外周血管,阻滯交感神經及神經節,並能抑制神經末梢介質的釋放。

鉤藤有鎮靜、抗驚厥作用。

鉤藤能舒張腸、支氣管及子宮平滑肌,對抗組胺引起的收縮,但對抗乙酰膽鹼的作用較弱,不能對抗菸鹼和5-HT引起的痙攣。

鉤藤鹼對催產素和高K+去極化後Ca2+引起的大鼠離體子宮收縮有抑制作用,並能抑制蛙與小鼠的呼吸,縮小瞳孔。

鉤藤總鹼能抑制組胺引起的豚鼠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