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藶子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葶藶子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南葶藶子)和獨行菜(北葶藶子)的乾燥成熟種子,前者習稱「北葶藶子」,後者習稱「南葶藶子」。均係野生。北葶藶子主產於河北、遼寧、內蒙古、山東、山西等地,南葶藶子主產於江蘇、安徽、浙江、河南、四川、甘肅等地。原植物生於山坡、田野和路旁。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環境,以土壤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坡地最宜生長。味辛、苦,性大寒。歸肺、膀胱經。功效瀉肺平喘、行水消腫。臨床用名有葶藶子、炒葶藶子。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辛,苦,寒。治癥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

名醫別錄

大寒,無毒。下膀胱水,腹留熱氣,皮間邪水上出,面目腫,身暴中風熱痱癢,利小腹。久服令人虛。

藥性論

臣,味酸,有小毒。能利小便,抽肺氣上喘息急,止嗽。

日華子本草

利小腸,通水氣虛腫。

開寶本草

味辛、苦,大寒,無毒。下膀胱水,腹留熱氣,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身暴中風熱痱癢,利小腹。久服令人虛。

本草衍義

大概治體皆以行水走泄為用,故曰久服令人虛。蓋取苦泄之義,其理甚明。《藥性論》所說盡矣。

藥性賦

味苦,性寒,無毒。沉也,陰中陰也。其用有四:除遍身之浮腫,逐膀胱之留熱;定肺氣之喘促,療積飲之痰厥。

湯液本草

本草》云:主癥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下膀胱水,伏留熱氣,及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身暴中風,熱痱癢,利小便。久服令人虛。又云:療肺壅上氣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飲。

》云:苦、液味,主治同。仲景用苦,餘方或有用甜者,或有不言甜苦者。大抵苦則下泄,甜則少緩。量病虛實用之,不可不審。《本草》雖云治同,甜苦之味安得不異?榆白皮為之使,惡殭蠶。仲景葶藶大棗瀉肺湯用之。

本草衍義補遺

屬水屬木,性急善逐水。病人稍涉虛者宜遠之。且殺人甚捷,何必久服而後致虛也?葶有甜苦兩等,其形則一。《》既言味辛苦,既甜者不復更入藥也。大概治體皆以行水走泄為用,故不可久服。

本草發揮

成聊攝云:葶藶、苦仁之苦、甘,所以泄滿。

本草綱目

甘、苦二種,正如牽牛黑白二色,急緩不同;又如葫蘆,甘、苦二味,良、毒亦異。大抵甜者,下泄之性緩,雖泄肺而不傷胃;苦者,下泄之性急,既泄肺而易傷胃,故以大棗輔之。然肺中氣水膭滿急者,非此不能除。但水去則止,不可過劑爾。既不久服,何重殺人?《淮南子

大戟去水,葶藶愈脹,用之不節,乃反成病,亦在用之有節。

通月經。

宜大棗。

本草經疏

葶藶稟陰金之氣以生,故其味辛苦,大寒無毒。氣薄味厚,陽中陰也。為手太陰經正藥,故仲景瀉肺湯用之。亦入手陽明,足太陰經。肺屬金,主皮毛,膀胱屬水,藏精液,肺氣壅塞則膀胱與焉,譬之上竅閉則下竅不通,下竅不通則水濕泛溢,為喘滿,為腫脹,為積聚,種種之病生矣。辛能散,苦能泄,大寒沉陰能下行逐水,故能療《本經》所主諸病。《本劑》云:泄可去閉,葶藶之屬是矣。至苦極寒,有瀉無補,暫用尚能損真,久服寧不令人虛也。

簡誤:葶藶,瀉肺利小便,治腫滿之要藥。然味大寒,走而不守,不利於脾胃虛弱,及真陰不足之人。凡腫滿由於脾虛不能制水,水氣泛溢;小便不通由於膀胱虛,無氣以化者,法所咸忌。犯之則輕病重,重必危,慎之!近世甜、苦二種,據《本經》云辛苦,則甜者非矣!總之,療體皆以行水泄閉為用,多服久服,咸不宜耳。

本草蒙筌

味辛、苦,氣大寒。沉也,陰中之陰。無毒。一云:小毒,用之當熬。惡殭蠶石龍芮,使輸皮得酒良。種因甜苦兩般,證量輕重各用。苦葶藶行水走泄迅速,形壯證重者堪求;甜葶藶行水走泄緩遲,形瘦證輕者宜服。苟或鹵莽,易致殺人。逐膀胱伏留熱氣殊功,消面目浮腫水氣立效。肺癰喘不得臥,非此難痊;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出仲景方。痰飲咳不能休,用之易愈。主癥瘕積聚結氣,理風熱瘙癢痱瘡。久服虛人,須記勿犯。

本草乘雅

止曰亭,行止曰歷。故決瀆水道,誠急方之泄劑也。若氣結為症瘕,為積聚,為飲食寒熱,皆止固不適,決而泄之。十劑云:泄可去閉,葶藶之屬是矣。

藥性解

葶藶,味辛苦,性寒,有小毒,入肺、心、脾、膀胱四經。主水腫結氣、膀胱留熱,定肺氣之喘促,療積飲之痰厥。榆皮為使,惡殭蠶、燈草。

按:葶藶辛走肺,苦走心,膀胱者肺所綰也、脾土者心所生也,故皆入之。大傷肺氣,滲泄下元,用之不當,殺人甚捷。稍涉虛者忌之。有甜、苦二種,苦者太猛劣,甜者性少緩。

藥鑒

氣大寒,味苦辛,沉也,陰中陰也,無毒。有甘苦二種。苦者行水迅速,甘者行水遲緩,要在看病症之輕重而用之也。逐膀胱伏留熱氣殊功,消面目浮腫水氣立效。肺癰喘不得臥,服之即愈。痰飲咳不能休,用之立痊。主癥瘕聚結氣,理風熱瘙癢痱瘡。仲景治傷寒胸內停水作脹者,十棗湯內用之是也。

景岳全書

味苦,大寒,沉也,陰也,氣味俱厚,有毒。善逐水氣,不減大黃,但大黃能泄血閉,葶藶能泄氣閉,氣行而水自行也。若肺中水氣賁滿脹急者,非此不能除。然性急利甚,凡涉氣虛者,不可輕用。《淮南子》曰:大戟去水,葶藶愈脹,用之不慎,乃反成病。即此謂也。第此有甜苦二種,雖曰為甜,然亦非真甜,但稍淡耳,稍淡者,其性亦稍緩。

本草備要

大瀉氣秘,通行水。

辛苦大寒,屬火性急。大能下氣,行膀胱水。肺中水氣膹急者,非此不能除。破積聚癥結,伏留熱氣。消腫除痰,止嗽定喘,水濕泛溢,為腫脹,為痰嗽,為喘滿。通經利便。久服令人虛。《十劑》曰: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是也,大黃泄陰分血閉,葶藶泄陽分氣閉,氣味俱厚,不減大黃。然有甜苦二種,甜者性緩,苦者性急,泄肺而傷胃,宜大棗輔之。仲景有停藶大棗瀉肺湯,治肺氣喘急不得臥。昂按:輔以大棗,補土所以制水。榆皮為使。

本經逢原

葶藶苦寒不減硝黃,專泄腫中之氣,亦入手陽明、足太陽,故仲景瀉肺湯用之。肺氣壅塞,則膀胱之氣化不通。譬之水注,上竅閉則下竅不通,水濕泛溢,為喘滿,為腫脹,為積聚,種種諸病生矣。辛能散,苦能泄,大寒沉降,能下行逐水,故能療《本經》諸病,亦能泄大便,為其體輕性沉降,引領肺氣下走大腸。又主肺癰喘逆,痰氣結聚,通身水氣,脾胃虛者宜遠之。大戟去水,葶藶愈脹,用之不節,反乃成病。葶藶有甘,苦二種,緩急不同。大抵甜者下泄性緩,雖泄肺而不傷胃;苦者下泄之性急,既泄肺而復傷胃,故以大棗輔之。然肺之水氣賁滿急者,非此不能除,但水去則止,不可過劑。《金匱方》云:葶藶敷頭瘡,藥氣入腦殺人。

本草崇原

葶藶花實黃色,根白味辛,蓋稟土金之氣化。稟金氣,故主治癥瘕積聚之結氣。稟土氣,故主治飲食不調之寒熱。破堅逐邪,金氣盛也。通利水道,土氣盛也。

李杲曰:《本草十劑》云: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二味,皆大苦寒,一泄血閉,一泄氣閉,蓋葶藶之苦寒,氣味俱厚,不減大黃,又性過於諸藥,以泄陽分肺中之閉,亦能泄大便,為體輕象陽故也。《別錄》云:久服令人虛。朱丹溪謂:葶藶屬火性急,善遂水,病人稍涉,虛者宜遠之,且殺人,甚健何必久服而後虛也。李時珍曰:葶藶子有甜苦二種,正如牽牛黑白二色,急緩不同。又如葫蘆甘苦二味,良毒亦異,大抵甜者不泄之性緩,雖泄肺而不傷胃,苦者下泄之性急,既泄肺而兼傷胃,故古方多以大棗輔之。若肺中水氣膹滿急者,非此不能除,但水去則止,不可過劑,既不久服,何至殺人。淮南子云:大戟去水,葶藶愈脹,用之不節,及反成病,亦在用之有節與不耳。

本草求真

﹝批﹞瀉肺中水氣。

葶藶專入肺,兼入胃。辛苦大寒,性急不減硝黃。大瀉肺中水氣,膹急下行膀胱。故凡積聚癥結,伏留熱氣,水腫痰壅,嗽喘、經閉、便塞至極等症,諸症皆就水氣停肺而言。無不當用此調。昔本草十劑篇云: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但大黃則瀉脾胃陰分血閉;葶藶則瀉肺經陽分氣閉。葶藶有苦有甜,甜者性緩,雖瀉而不傷;苦者性急,既瀉肺而復傷胃,故必用以大棗補土以制水,但水去則止,不可過劑。觀《金匱》所云,用葶藶以治頭瘡,藥氣入腦殺人,其意大可知矣。

得配本草

得酒、大棗良。惡白殭蠶。

辛、苦,大寒。入手太陰,兼足太陽經氣分。大泄陽分之氣閉,下瀉膀胱之留熱。膈中痰飲喘促,得此能療。肺中水氣膭急,非此不除。水結由於氣熱,惟此清之。

得大棗,治肺壅,不傷胃。配防己,治陽水暴腫。

虛人禁用。泄真氣也。仲景曰:葶藶敷頭瘡,藥氣入腦殺人。

本草經解

葶藶子氣寒,秉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太陽寒水膀胱經、手太陽寒水小腸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降多於升,陰也。

其主症瘕積聚結氣者,氣結聚而成積,有形可徵者謂之症,假物成形者謂之瘕,葶藶入肺,肺主氣而味辛,可以散結也。

小腸為受盛之官,飲食入腸,寒熱之物皆從此運轉,如調攝失宜,則寒熱之物積矣,葶藶氣寒,可以去熱,味辛可以散寒。

下泄膀胱,葶藶入肺入膀胱,辛寒下泄,所以通利也。

神農本草經讀

葶藶滑潤而香,專瀉肺氣,肺為水源,故能瀉肺,即能瀉水,凡積聚寒熱,從水氣來者,此藥主之。

大黃之瀉,從中焦始;葶藶之瀉,從上焦始,故《傷寒論》中,承氣湯用大黃,而陷胸湯用葶藶也。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味辛,寒。主癥瘕,積聚結氣,水飲所結之疾。飲食寒熱,破堅逐邪,亦皆水氣之疾。通利水道。肺氣降則水道自通。

葶藶滑潤而香,專瀉肺氣,肺為水源,故能瀉肺,即能瀉水。凡積聚寒熱從水氣來者,此藥主之。

大黃之瀉從中焦始,葶藶之瀉從上焦始。故《傷寒論》中承氣湯用大黃,而陷胸湯用葶藶也。

本經疏證

葶藶根白子黃,味辛氣寒,恰合從肺至脾之用。其萌芽於寒水,得潤下之性,長茂於風木,具通達之能,收成於火令,擅速急之長,從肺及脾。自上抵下,通達遠急,又何尤乎癥瘕不消,積聚不散,結氣不化,飲食停滯,得為寒熱哉?然此猶上脘中宮之患也。其最近於肺,為極上之害者,尤莫如水。水熱穴篇曰:夫水其本在腎,其末在肺。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水雖就下,滿則必溢,溢則盛於皮毛,攻其所合,而反上動下寧。欲循其本從下泄之,其留於上與外者,必不能隨之順流而下,故當從上泄之,此本經主治所以及破堅逐邪,通利水道;隸主治所以及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也。淮南子云:大戟去水,葶藶愈脹。於此可見腫而不脹,非上氣喘逆者,非葶藶所宜矣。肺癰喘不得臥,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支飲不得息者,皆與葶藶大棗瀉肺湯;水證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與葶藶丸下水,則葶藶之用,前說不可云不售矣。惟是牡蠣澤瀉散治腰以下水氣,鱉甲煎丸治瘧母,己椒藶黃丸治腸間水氣,其病皆不在上,又何以用之?殊不知葶藶本經原主癥瘕,積聚結氣,破堅逐邪,通利水道,故凡水氣堅留一處有礙肺降者,宜用之,如腰下水氣瘧母條中原不具證。惟腸間有水氣者,明摘腹滿口舌乾燥為據,猶不可識腸為肺合為水所留,能使氣阻化熱,致口舌乾燥,則葶藶之功不難即此窺之矣。矧大戟芫花甘遂等,非不治堅癖難下之水,特其水皆汪洋四射,不比葶藶所治之水直上不下,故古人多以泄氣閉目之也。

尤在涇曰:大陷胸之治在胃,大承氣之治在大小腸。大承氣專主腸中燥糞,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燥糞在腸,必藉推逐之力,故須枳朴;水食在胃,必兼破飲之長,故用甘遂僅著驅飲之效,葶藶更兼蕩食之功,故大陷胸湯但用甘遂,大陷胸丸并用葶藶也。

本草分經

辛、苦,大寒。性急力峻,下氣破結,行膀胱水,除肺中水氣膹急,通經利便。

本草思辨錄

大黃泄血閉而下熱,葶藶泄氣閉而逐水。凡水氣堅留一處有礙肺降者,葶藶悉主之。惟泄肺而亦傷胃,故葶藶大棗瀉肺湯以大棗輔之。

甘遂味苦甘,所治在中與下,能利水穀之道,故治留飲宿食。葶藶味苦辛,所治在上與表,但利水道,故主結氣飲食寒熱。試以大陷胸湯丸證之,大黃蕩實滌熱,上中下咸到,性極峻厲,故湯丸皆以為君,為陷胸之主藥。陷胸湯加芒硝甘遂,而一則煮一兩沸,一則納末者,以二物皆下趨極易,欲其迴翔胸膈,化水食而軟堅也。陷胸丸之證,曰項亦強如柔痙狀。項強二字,實此證之主腦。按《素問》「太陽在泉,項似拔。」項似拔者,濕上衝也。此強而非拔,為水結在肺無疑。曰如柔痙狀,則與柔痙相似而不同可知。然則何以治之?夫結胸由於誤下,誤下故正虛邪入,水飲宿食,遂互結而不下,要其所入之邪,太陽病未解之陽邪也。陽邪劫液,故筋失所養而項強,是宜泄其為患之水,濡以柔筋之液,而大逐其心胃之熱實,故用大黃硝遂無二致,而法則有變,藥亦宜加矣。杏硝合研,所以潤液而柔項;遂蜜同煮,所以安正而化結;葶藶瀉肺水,為是方水結之專任,變湯為丸者,以項強不可以急圖也。葶藶與甘遂,可同年語乎哉?

【現代藥理研究】

葶藶子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葶藶子醇提物有強心作用,可使在體蛙心停止於收縮期;增強兔、貓的心臟收縮,減慢心率,阻滯傳導;對衰竭的心臟可增加輸出量,降低靜脈壓。葶藶甙在心電圖上表現有強心甙的作用。對麻醉貓有短暫升壓作用,對結紮冠脈左降支的兔心,可使心臟收縮力加強,心肌攝氧量增加,對心律失常及心電圖改變均呈治療作用。對實驗性心肌梗死效果優於毒毛旋花子苷K。

葶藶子有抗菌作用,其有效成分是苄基芥子油(異硫氰酸苄酯),對酵母菌、20種真菌及數十種其他菌株均有抑制作用。

葶藶子有抗腫瘤作用。

葶藶子有利尿作用。

葶藶子有平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