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川楝子為楝科植物川楝的乾燥成熟果實。野生或栽培。主產於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河南、甘肅等地。原植物生於坪壩或丘陵地帶的濕潤處。喜溫暖濕潤氣候,喜陽,不耐蔭蔽,海拔1000米以下均可生長,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苦,性寒。有小毒。歸肝、胃、小腸、膀胱經。功效行氣止痛、殺蟲療癬。臨床用名有川楝子、炒川楝子、醋川楝子、鹽川楝子。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楝實(《本經》),練實(《本草經集注》),金鈴子、仁棗(侯寧極《藥譜》),楝子(《聖惠方》),苦楝子(《本草圖經》),石茱萸(《本草折衷》),楝樹果(《外科正宗》)。

釋名

楝同練,練有浣洗之意,本品木灰及子可浣衣,故稱“練”,後從“木”作“楝”。因四川產者為佳,故名川楝子。《綱目》曰:“按羅願《爾雅翼》雲:楝葉可以練物,故謂之楝。其子如小鈴,熟則黃色,名金鈴,象形也。”

基原

為楝科植物川楝的成熟果實。

植物

川楝 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 分佈於河南、甘肅、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採集

冬季果實成熟呈黃色時採摘,曬乾或烘乾。

化學成分

果實含驅蛔有效成分川楝素(toosendanin),以及苦楝子酮(melianone)、脂苦楝子醇(lipomelianol)、21-O-乙醯川楝子三醇(21-O-acetyltoosendantriol)、21-O-甲基川楝子五醇(21-O-methyltoosendanpentaol)等多種三萜類成分。

藥理

1.抗菌、殺蟲作用 川楝子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鐵銹色小芽孢癬菌有抑制作用。對豬蛔蟲有較強的殺滅作用,對陰道滴蟲有輕度殺滅作用。川楝子還有抗噬菌體作用。

2.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川楝子能提高胃液的pH值,抑制胃液對蛋白質的消化,對胃潰瘍有治療作用。川楝子煎劑可鬆弛奧狄氏括約肌,收縮膽囊,促進膽汁的排泄。川楝素灌胃可增強兔在體或離體腸肌的收縮力。

川楝素的藥理參見“苦楝皮”。

炮製

1.川楝子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或用時搗碎。《博濟方》:“去核用肉。”《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和核銼片。”《普濟方》:“銼碎。”

2.炒川楝子 取川楝子片或碎塊,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深黃色,取出放涼。《證類本草》:“炒令黃。”炒後降低毒性,緩和苦寒性。

3.鹽川楝子 取川楝子片或碎塊,用鹽水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取出晾涼。每川楝子片或碎塊100kg,用食鹽2kg。《瑞竹堂方》:“鹽炒,同鹽用。”《醫宗金鑒》:“鹽水泡去核。”鹽川楝子主要用於疝痛,腹痛。

4.醋川楝子 取川楝子片或碎塊,用米醋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取出晾涼。每川楝子片或碎塊100kg,用米醋20kg。《女科百問》:“醋一碗煮幹,焙燥。”醋川楝子主要用於胸脅脹痛。

5.酒川楝子 取川楝子片或碎塊,用黃酒拌勻,置罐內蒸8小時,至酒盡為度。每川楝子片或碎塊100kg,用黃酒30kg。《雷公炮炙論》:“酒拌浸令濕,蒸,待上皮軟,剝去皮,取肉去核。”

貯乾燥容器內,鹽、醋、酒川楝子密閉,置通風乾燥處,防蛀,防黴。

藥性

味苦,性寒。有小毒。歸肝、胃、小腸、膀胱經。善行降泄。

1.《本經》:“苦,寒。”

2.《別錄》:“有小毒。”

3.《本草經疏》:“氣薄味厚,陰也,降也。入足陽明、手足太陰經。”

4.《得配本草》:“入足厥陰經。”

5.《藥性切用》:“入小腸、膀胱,而兼入心包。”

功效主治

疏肝泄熱,行氣止痛,殺蟲。主治脅肋脘腹脹痛,疝氣疼痛,蟲積腹痛,淋證莖痛,頭癬,癮疹。

1.《本經》:“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

2.《藥性論》:“主人中大熱,狂,失心躁悶。”

3.《紹興本草》:“治疝瘕,除痛氣。”

4.《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非此不能除。”

5.《本草元命苞》:“治遊風熱毒癮疹,利小便,通大腸。”

6.《醫學入門·本草》:“治腎臟氣傷,膀胱連小腸氣痛。又治髒毒下血。”

7.《綱目》:“治諸疝、蟲、痔。”“導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氣為要藥。”

8.《藥性切用》:“導引濕熱下行,為治疝專藥。”

9.《本草求原》:“行經血,利小便。治淋病莖痛引脅,遺精,積聚,諸逆沖上,溲下血,頭痛,牙宣出血,殺蟲。”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塗。

行氣止痛宜炒用,殺蟲宜生用。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禁服。本品有毒,過量及久服可致頭昏、嘔吐、腹瀉等中毒症狀,甚至死亡。

1.《本草匯言》:“諸證非內熱氣結者勿用,如脾胃虛寒之人亦勿用。”

2.《本草求真》:“證屬陰疝,則川楝其切忌焉。”

應用配伍

疏肝泄熱,行氣止痛 本品苦寒降泄,有疏肝泄熱、行氣止痛之功,為治心腹諸痛及疝氣疼痛之要藥,故常用於肝鬱氣滯所致脅肋脘腹脹痛、疝氣疼痛等證,尤以偏熱者為宜。凡肝胃氣滯化熱而致脅肋脘腹脹痛者,多與延胡索相須為用,以增疏肝行氣止痛之功,如《保命集》金鈴子散;若脅肋脘腹疼痛日久,熱傷陰血者,當與生地、當歸、枸杞子、沙參等同用,以養陰柔肝止痛,如《柳州醫話》一貫煎;若氣鬱而致血行瘀滯,脅肋心腹疼痛者,可與乳香、三棱、莪朮等配伍,以理氣疏肝,活血止痛,如《衷中參西錄》金鈴瀉肝湯。凡疝氣腹痛者,每與巴豆、斑蝥同炒,單取本品研末酒調服,以增除疝止痛之效,如《朱氏集驗方》金鈴子散;若疝痛屬下焦濕熱者,宜與黃柏、川萆薢、山楂、橘核等相伍,以清熱除濕,行氣止痛,如《顧松園醫鏡》金鈴黃柏散;若疝痛屬下焦寒濕者,宜與小茴香、吳茱萸、木香合用,以疏肝散寒,行氣止痛,如《醫方集解》導氣湯。

殺蟲 本品苦寒降泄,有小毒,能行氣止痛殺蟲,故常用於蟲積腹痛、疥癬等證。凡蟲積腹痛,發作有時,口吐清水者,可與檳榔、鶴虱等同用,如《小兒藥證直訣》安蟲散;臨床亦可加入使君子、蕪荑等,以增強其殺蟲療效。凡小兒因蟯蟲致肛門作癢者,《瘍醫大全》則與生艾煎湯熏洗,以殺蟲止癢。凡婦女因陰道滴蟲而致陰癢難忍者,需與苦參、蛇床子配伍外用。至於皮膚疥癬瘙癢者,亦多以本品煎湯外洗,或焙黃研末調敷。

1.《綱目》:“茴香為之使。”

2.《得宜本草》:“得延胡索治熱厥心痛;得吳茱萸治氣痛囊腫;得補骨脂、小茴香、食鹽治偏墜痛不可忍。”

3.《得配本草》:“合芎䓖、豬膽治五疳。”

附方

1.治熱厥心痛,或發或止,久治不愈者 金鈴子、玄胡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酒調下。(《保命集》金鈴子散)

2.治肋間神經痛 川楝子9g,橘絡6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3.治脅下焮痛 川楝子五錢(搗),生明乳香四錢,生明沒藥四錢,三棱三錢,莪朮三錢,甘草一錢。上為末服。(《衷中參西錄》金鈴瀉肝湯)

4.治妊娠心氣痛 川楝子、茴香(炒)各三錢,艾葉末(鹽炒)一錢半。上水煎,不拘時服。(《奇效良方》火龍散)

5.治膀胱疝氣,閉塞下元,大小便不通,疼痛不可忍者 金鈴子肉四十九枚(銼碎如豆大,不令碎細。用巴豆四十九枚,去皮不令碎,與金鈴子肉同炒,至金鈴子深黃色,不用巴豆),茴香一兩(炒)。上件除巴豆不用外,將二味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溫酒調下。(《楊氏家藏方》金鈴子散)

6.治寒疝疼痛 川楝子四錢,木香三錢,茴香二錢,吳茱萸一錢(湯泡)。長流水煎。(《醫方集解》導氣湯)

7.治小腸氣痛不可忍,及膀胱氣冷,結硬不散 川楝子一兩(炮),滑州茴香一兩(微炒),木香一兩,巴戟天一兩,附子半兩(炮裂)。上為散。每服一錢,食前熱酒調下。遇病發,不拘時候。(《醫方類聚》引《簡要濟眾方》川楝子散)

8.治奔豚小腹痛 川楝子、茴香各二兩,附子一兩。用酒一升,煮盡為度,焙幹,炒為末;每藥末一兩,用延胡索半兩,全蠍十八個,丁香十八粒,別為末,與前末和勻,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送下;痛甚者,當歸煎湯送下。(《醫級》川楝丸)

9.治產後寒氣客於子門,小腹疼痛 川楝(去核)、小茴(炒)、故紙、桂心各一錢,木香五分(研)。加薑煎,沖木香末服。(《醫鈔類編》金鈴散)

10.治小兒諸蟲,定疼痛 楝實(大者)二兩,白蕪荑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一錢匕,水煎,去滓放冷,臨發時服。(《聖濟總錄》抵聖湯)

11.治蟯蟲病 川楝子200g,加溫水500ml,浸泡30分鐘後,文火煮沸15分鐘。於每晚睡前取藥液10ml略加溫,再取食醋5ml,保留灌腸。一般3~7天即可治癒。[《中醫雜誌》1999,40(1):7]

12.治小兒一切諸疳 川楝子、川芎等分。上為細末,以漿水煮豬膽取汁,和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溫水送下,日三四服。(《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五疳丸)

13.治陰道滴蟲 川楝子、苦參、蛇床子各等分。研細末。綿包納入陰道中。(《萬縣中草藥》)

14.治凍瘡 川楝子120g,水煎後乘熱熏患處,再將藥水泡洗。(《湖北中草藥志》)

臨床報導

1.治療蛔蟲病 川楝子和川楝皮製成苦楝片,治療312例蛔蟲症患兒。第1次給藥後大便蟲卵轉陰率為59.61%,第2次給藥後為80.79%,第3次給藥後為90.37%。其中,兼有鉤蟲感染的30例患兒,服藥2次後有13例大便蟲卵轉陰。服苦楝片驅蟲,不用加服瀉藥。少數患兒有頭痛、噁心等副作用,一般可自行消失[1]。

2.治療頭癬 將川楝子烤黃,研細末,用適量豬板油調成50%油膏。先用5%明礬水將瘡痂洗淨,塗上油膏,用力揉擦使藥透入。每日1次,一般7次可愈,繼續用藥10餘次,便不復發。治療1614例,有效1603例,有效率達99.32%[2]。

3.治療陰道炎 川楝子100g,加水3000ml,武火煎30分鐘,濾出藥液,每次坐浴30分鐘,每日2次,每日1劑。治療各類陰道炎60例,其中滴蟲性陰道炎30例,念珠性陰道炎24例,老年性陰道炎6例。結果治癒59例。用藥時間5~10天。隨訪其中30例,治療後3個月僅有5例復發。臨床應用中未發現不良反應[3]。

4.治療乳癰 川楝子20g,加水500ml浸泡半小時,水煎約15分鐘,去渣取汁,加入紅糖50g溶化,分3次服,此為1日量。治療期間停服其他藥物。治療乳癰未潰者30例。結果:治療2~4天痊癒者21例,4~6天痊癒者6例,共治癒27例,好轉2例,無效1例[4]。

文獻綜錄

1.《紹興本草》:“近世方家治疝瘕、除痛氣殊驗,大抵利氣之性多矣。”

2.《本草折衷》:“楝實功用,惟《經驗又方》治膀胱等言為至當,故許洪摭之以注《局方》,而張松廣其旨,兼療疝痛、漏精下部諸證也。”

3.《雷公炮製藥性解》:“金鈴子苦寒,宜入心家,而小腸即其腑也,故併入之。”

4.《本草經疏》:“楝實,稟天之陰氣,得地之苦味,故其味苦氣寒。《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其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者,總因寒邪鬱久,至春變為溫病,邪在陽明也。苦寒能散陽明之邪熱,則諸證自除。膀胱為州都之官,小腸為受盛之官,二經熱結,則小便不利,此藥味苦氣寒,走二經而導熱結,則水道利矣。濕熱鬱積,則內生諸蟲;濕熱浸淫,則外為疥瘍。得大寒極苦之物則濕熱散,故能療諸蟲及疥瘍也。”

5.《本經逢原》:“川楝,苦寒性降,能導濕熱下走滲道,人但知其有治疝之功,而不知其蕩熱止痛之用。《本經》主溫疾煩狂,取以引火毒下泄,而煩亂自除。其殺三蟲,利水道,總取以苦化熱之義。昔人以川楝為疝氣腹痛、殺蟲利水專藥,然多有用之不效者。不知川楝所主,乃囊腫莖強,木痛濕熱之疝,非痛引入腹、厥逆嘔涎之寒疝所宜。此言雖迥出前輩,然猶未達至治之奧。夫疝瘕皆由寒束熱邪,每多掣引作痛,必需川楝之苦寒,兼茴香之辛熱,以解錯綜之邪,更須察其痛之從下而上引者,隨手輒應。設痛之從上而下注者,法當辛溫散結,苦寒良非所宜。諸痛皆爾,不獨疝瘕為然。”

6.《本草求真》:“凡疝因熱邪及蠱蟲內蝕,宜於川楝。若使脾胃虛寒,下屬陰疝,則川楝其切忌矣。”

7.《藥義明辨》:“川楝子,性能解熱散結,所謂酸苦湧泄也。熱厥心痛及疝氣為要藥。然則茲味,固入肝之的劑,何以東垣曰入心及小腸,海藏曰瀉膀胱?蓋厥陰之所以由地至天,複由天至地,總藉此水火之氣化,動而不詘,而心腎者,水火之匡廓,小腸、膀胱即心、腎氣化之府,故謂其首先入心,次小腸,次膀胱,而乃得於肝奏功也。”

8.《本草求原》:“小腸之脈下陷,被膀胱之寒水鬱之,則肝欲升之陽亦鬱不能伸其任脈,致陽氣下墜,兩睾腫大則為疝,大甚則為㿗,是疝始於小腸,病在膀胱,尤不離於肝,治疝不得舍肝以治也,然非得木火之氣化不能達寒水之鬱,不知者,乃謂其瀉膀胱,為苦寒折火之味,誤矣。張石頑曰,疝痛從下而上引者,宜川楝;痛從上而下注者,法當辛溫散結,苦寒非所宜,是不知川楝之能散結也。”

9.《本草思辨錄》:“楝實,《本經》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溫疾傷寒即溫病。大熱而至煩狂,是熱無所泄,緩則生變,故以此亟泄其熱,非謂溫病可全恃楝實也。”“疝有寒熱,《史記》太倉公治疝,用火齊湯,熱疝也。《金匱》治疝,用大烏頭煎,寒疝也。楝實為治疝要藥,則於寒鬱熱者為宜。蓋肝腎內寓真陽,陰錮之而陽不得達,則寒亦釀熱。楝實酸苦,能入而湧泄之,即劉氏所謂導氣達陽也。病本屬寒,不能舍巴豆、故紙等藥而獨建其功。用楝實治疝,須識此義。”

10.《臟腑藥式補正》:“川楝清肝,最為柔馴剛木之良將。凡胸腹腹脹,脅肋支撐,上之為頭痛、耳痛、胃脘心痛,下之為腹痛、少腹疝痛,無論為寒為熱,類多肝絡窒滯,氣不調達,有以致之。香燥行滯一法,固可以利其運行,然惟血液之未甚耗者,能為之推波助瀾,則氣為血帥,而血隨氣行。若果陰液大虛,雖振動而疲餒不前,斯氣藥亦為無用,用反以增其燥結之苦。則惟清潤和調,柔以馭之,尚可馴其橫逆。此金鈴子之柔肝,固非芳香諸物之可以例觀者也。”

參考文獻

[1]重慶市第二中醫院.中醫雜誌,1956,(5):254

[2]胡天放.中藥通報,1959,5(3):97

[3]蘭友明,等.中醫雜誌,1999,40(1):7

[4]趙雲芝.中醫雜誌,1999,40(1):7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苦,寒。主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

名醫別錄

有小毒。治蛔蟲,利大腸。

藥性論

亦可單用。主人中大熱狂立,躁悶。作湯浴,不入湯服。

本草衍義

主傷寒大熱煩躁,殺三蟲、疥瘍,通利大便、小便。

湯液本草

氣寒,味苦,平,有小毒。

本草》云:治傷寒大熱煩躁,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杵細用。

》云:入心,主上下部腹痛。

本草發揮

潔古云:楝實入心經,止下部腹痛。又云:味酸、苦,陰中之陽。心暴痛者,非此不能除。

本草綱目

楝實,導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氣為要藥。甄權所言不入湯使,則《本經》何以有治熱狂,利小便之及耶?近方治疝,有四治、五治、七治以法,蓋亦配合之巧耳。

治諸疝蟲痔。

得酒煮,乃寒因熱用也。茴香為之使。

本草經疏

楝實稟天之陰氣,得地之苦味,故其味苦氣寒,極苦而寒,故其性有小毒。氣薄味厚,陰也,降也。入足陽明,手足太陰經。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其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者,總因寒邪鬱久,至春變為溫病,邪在陽明也。苦寒能散陽明之邪熱,則諸證自除。膀胱為州都之官,小腸為受盛之官,二經熱結,則小便不利。此藥味苦氣寒,走二經而導熱結,則水道利矣。濕熱鬱積則內生諸蟲,濕熱浸淫則外為疥瘍,得大寒極苦之物,則濕熱散,故能療諸蟲及疥瘍也。

簡誤:脾胃虛寒者不宜用。

本草蒙筌

楝音練實即金鈴子,味苦,氣寒。有小毒。主中濕傷寒大熱煩狂,理膀胱小腸疝氣吊痛。利小便水道,殺三蟲疥瘍。

本草乘雅

楝可浣衣,具清肅之金用。氣寒味苦,具澄湛之水體。獬豸食之,火獸也,喜其潔。蛟龍畏之,木蟲也,激其怒。怒則飛云弄雨,以消溽暑,此其功力。如三蟲疝瘕,從蟄伏中,激之殺之,反其性耳。

藥性解

金鈴子,味苦,性寒,有小毒,入心、小腸二經。主溫疾傷寒,理大熱顛狂,利小便,通水道,殺三蟲,愈瘡瘍,善除心痛。宜作浴湯。川蜀者佳。

按:金鈴子苦寒,宜入心家,而小腸即其腑也,故并入之。瘡瘍諸證,何非心火所致,得金鈴以瀉之,洵可愈矣。

景岳全書

味苦,性寒,有小毒,陰也。能治傷寒瘟疫煩熱狂躁,利小水,瀉肝火,小腸膀胱濕熱,諸疝氣疼痛,殺三蟲疥癩,亦消陰痔。丸散湯藥任意可用,甄權言其不入湯使,則尼矣。

本草備要

一名金鈴子。瀉濕熱,治疝殺蟲。

苦寒有小毒。能入肝舒筋,能導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包相火下行,通利小便,為疝氣要藥。亦治傷寒熱狂熱厥,腹痛心痛,殺三蟲,療瘍疥。《夷堅志》消渴證有蟲耗其津液者,取根皮濃煎,加少麝服,下其蟲而渴自止。脾胃虛寒忌之。

本經逢原

川楝苦寒性降,能導濕熱下走滲道,人但知其有治疝之功,而不知其蕩熱止痛之用。《本經》主溫病煩狂,取以引火毒下泄,而煩亂自除。其溫病之下,又續出傷寒二字,以溫病原從冬時伏邪,至春隨陽氣而發,故宜苦寒以降泄之。其殺三蟲、利水道,總取以苦化熱之義。古方金鈴子散,治心包火鬱作痛,即婦人產後血結心疼,亦宜用之。以金鈴子能降火逆,延胡索能散結血,功勝失笑散,而無腥穢傷中之患。昔人以川楝為疝氣腹痛,殺蟲利水專藥,然多有用之不效者。不知川楝所主,乃囊腫莖強、木痛濕熱之疝,非痛引入腹,厥逆嘔涎之寒疝所宜。此言雖迥出前輩,然猶未達至治之奧。夫疝瘕皆由寒束熱邪,每多掣引作痛,必需川楝之苦寒,兼茴香之辛熱,以解錯綜之邪。更須察其痛之從下而上引者,隨手輒應。設痛之從上而下注者,法當辛溫散結,苦寒良非所宜。諸痛皆爾,不獨疝瘕為然。近有一人,牙宣出血不止,諸治罔效,或令以楝實研細,綿裹塞齒齦即止。詳血從內出,外治何能即應?因以少許置舌上,其苦直透諸齦,況有罅漏,安得不滲入於經也!

本草求真

﹝批﹞解鬱熱狂燥、疝瘕蠱毒。

川楝子專入心包、小腸、膀胱。即苦楝子,因出於川,故以川名。又名金鈴子、楝實者是也。味苦氣寒微毒。凡人冬時感冒寒邪,至春而發則為溫,以致症見狂躁并疝瘕。熱被寒束,症見囊腫莖強,掣引作痛,與夫寒熱積聚,積由五臟所生,聚由六臟所成。三蟲內蝕者,俱宜用此調治。有蟲耗其津液而渴,須用此根葉加麝以投。以苦主有泄熱之功,寒有勝熱之義,故能使熱悉除,而毒蠱瘕疝、亦得因其自心下降,由於小便而乃泄矣。但人止知此為除疝之味,而不知有逐熱解狂之力,以致廢而不治。即其治疝,亦不分其是寒是熱,是偏是平,與夫偏有錯雜多寡之異。其痛亦不分其所痛之處,是否自下而上,從上而下。治病要在辨症。惟計古方茴香、川楝,歷為治疝千古俎豆。詎知疝屬於熱則痛,必見囊腫莖強,其痛亦必從下而上,用以川楝內入以為響導,則熱可除。熱疝必用。如其疝并非熱,其痛自上而下,痛引入腹,且有厥逆吐涎,非用辛溫不能見效,若以川楝同入,則於理不免岐而二矣。寒疝不宜用。然古人立方治疝,偏以川楝同投,其意奚似。蓋緣邪有錯雜,則治不得不爾,若以錯雜之邪而概用以辛燥,不更使病相左乎。繡嘗語諸同人,凡人用藥治病,須當明其偏平,偏症偏治,平症平治。錯雜多寡不一之症,則即當以錯雜不一以治。括盡治病種類。昔繡治一族叔字次周陰疝,其症是偏不平,毫無一症混雜,乃有附城一醫,必執古方,用以川楝,繡謂病症不雜,何須用是?然終謂其古方所用川楝,稽書何無一語活動,間有指屬反佐,亦無一語申明,以致矇混不解。書不盡言。繡只據理投服,隨手輒應,而不為方所執。及閱張璐《本經逢原》,其辨川楝功用,分為陰陽二疝,及有錯雜之邪必用川楝之說,始嘆理道本同,而古人則先於我而獲。繡益信已所治族叔之病,而不敢用川楝者,未始不有理存,而竟所揆而如一也。理終不易。否則幾為古方所誤矣。故凡疝因熱邪,及因蠱蟲內蝕,宜於川楝,若使脾胃虛寒,症屬陰疝,則川楝其切忌焉。

得配本草

川楝子即金鈴子。

苦,寒。有小毒。入足厥陰經。導小腸、膀胱濕熱,引心胞相火下行,除傷寒大熱發狂,止上下熱厥暴痛。

得吳萸,療氣痛囊腫;得破故、茴香,除偏墜。配延胡,止熱厥心痛。合川芎、豬膽,治五疳。

清火生用,治疝煨用,氣痛酒蒸用。

脾胃虛寒者禁用。

本經疏證

凡物耐寒者必畏熱,耐熱者必畏寒,惟楝實屆夏已生,迄冬在樹,故世俗之訕不甚長進不易傾覆者,曰楝樹子。整年如此,是則其遇暑而不浥爛,逢寒而不拆裂,凝定寧正,遂可謂堅持元氣之補劑歟?殆非也。夫楝實在則核嫩裹津,充滿於殼,在冬則津消核斂,表裡相懸,裡津待暑,是布陰以使陽和,即其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也。斂核御寒,是戢陰以讓陽通,即其利小便水道也。濕不混於熱,熱已化於水,水逞陽通而下行,曾何蟲之不除,疥瘍之不瘳耶?即後世專以之治疝,疝獨非陰縛其陽陽困於陰乎?陰既戢而陽得伸,陽垂和而陰已布,亦無非賴小便之利,水道之通,與前義不相悖,即其止上下部腹痛義,亦豈能外哉!

本草分經

苦,寒。瀉肝火,導小腸膀胱之濕熱。因引心包相火下行,利小便,治疝殺蟲。

本草思辨錄

楝實苦入心,酸入肝,寒入腎,為心肝腎三經之藥。苦寒清熱下行而酸復鬱,故導上中之熱,由小便水道而出,其勢甚捷。

本經》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溫疾傷寒即溫病,大熱而至煩狂,是熱無所泄,緩則生變,故以此亟泄其熱,非謂溫病可全恃楝實也。

心痛腹痛之為熱痛者,用之靡不奏效。即牙宣出血不止,以楝實末裹塞齒齦即止。其導熱下行之速,真有可立待者矣。

疝有熱有寒。《史記》太倉公治疝用火齊湯,熱疝也。《金匱》治疝用大烏頭煎,寒疝也。楝實為治疝要藥,則於寒鬱熱者為宜。蓋肝腎內寓真陽,陰錮之而陽不得達,則寒亦釀熱。楝實酸苦,能入而涌泄之,即劉氏所謂導氣達陽也。病本屬寒,不能舍巴豆故紙等藥而獨建其功,用楝實治疝者,須識此義。

昔人治遺精如固陽丸、鹿茸益精丸、既濟固真丹,治真陽上越氣喘痰鳴如黑錫丹,皆其中有楝實,皆用楝實為從治。然其證陰中有陽,溫其陰不得不退其陽,雖從治亦正治也。

醫學衷中參西錄

大如栗者是川楝子,他處楝子小而味苦,去核名金鈴子;味微酸、微苦,性涼。酸者入肝,苦者善降,能引肝膽之熱下行自小便出,故治肝氣橫恣,膽火熾盛,致脅下掀疼。并治胃脘氣鬱作疼,木能疏土也。其性雖涼,治疝氣者恆以之為嚮導藥,因其下行之力能引諸藥至患者也。至他處之苦楝子,因其味苦有小毒,除蟲者恆用之。

【現代藥理研究】

體外實驗表明,川楝子對豬蛔蟲、蚯蚓、水蛭均有較強殺滅作用,對陰道毛滴蟲有輕度殺滅作用。

川楝子對真菌、白色念珠菌、新玉隱球菌、鐵鏽色小芽孢菌、金黃色葡萄菌均有抑制作用。

川楝子有抑制腫瘤細胞的作用。

川楝子油所含印楝啶有明顯抗炎作用。

超聲波檢查顯示川楝子有促進膽汁分泌、利膽的作用。

川楝子有興奮腸平滑肌的作用。

川楝子對胃潰瘍有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