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赭石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赭石為三方晶系礦物赤鐵礦,主含三氧化二鐵。主產於山西、河北、廣東等地。原礦物赤鐵礦形成於各種地質作用中,以熱液作用、沉積作用或區域變質作用為主。藥用代赭石是沉積作用的產物。味苦,性寒。歸肝、心經。功效平肝潛陽、降逆平喘、涼血止血。臨床用名有赭石、醋赭石。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赤土(《說文》),須丸(《本經》),血師(《別錄》),土朱(《仁齋直指方》),紫朱、赭石(《普濟方》),鐵朱(《綱目》)。

釋名

赭為赤色,本品色赤,其質石屬,因而得名。《綱目》雲:“赭,赤色也。代,即雁門也。今俗呼為土朱、鐵朱。《管子》雲:山上有赭,其下有鐵。鐵朱之名或緣此,不獨因其形色也。”

基原

為氧化物類剛玉族礦物赤鐵礦礦石。

礦物

赤鐵礦 Haematite主產於河北、山西;河南、山東、湖南、廣東、四川等地亦產。

採集

全年可采。采後選取表面有乳頭狀突起(習稱釘頭)的部分,除去泥土、雜石。

化學成分

主要含三氧化二鐵(Fe2O3),並含矽(Si)、鋁(Al)、鈦(Ti)、鎂(Mg)、鈣(Ca)、鉛(Pb)、砷(As)等雜質。

藥理

生、炙赭石混懸液灌胃可升高小鼠白細胞數,且生赭石作用較炙赭石為優。代赭石粉末氣管內吸入可引起豚鼠肺線粒體蛋白質含量和細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增加,線粒體呈腫脹狀態。代赭石煎劑小鼠靜脈注射的LD50為12.90g/kg。生、炙赭石混懸液給小鼠灌胃,5日後解剖,可見肺葉有顆粒狀白色泡,部分肝臟也有粒狀白點。提示代赭石有毒性,不可久服。

炮製

1.代赭石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砸成碎塊或碾成粉末。《醫學綱目》:“研粉水飛用。”

2.醋代赭石 取淨代赭石碎塊,置耐火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煆至紅透,取出後立即倒入醋液內淬制,如此反復煆淬數次,直至酥脆,取出乾燥,碾成細粉。每代赭石100kg,用醋30kg。《局方》:“用火煆,醋淬七遍,搗研水飛令極細。”火煆醋淬後質地酥脆,易於粉碎和煎出。

代赭石主含Fe2O3,Fe3+ 進入機體後,在胃液中還原成Fe2+,在小腸同糖類或氨基酸結合,進入小腸上皮細胞,由其中載鐵蛋白貯存,體內缺鐵時,鐵從鐵蛋白放出,快速進入血漿,大部分運至骨髓合成血紅素,然後釋放入血中載氧。赭石經煆赤醋淬後,可使高價鐵變成低價鐵,水煎液中亞鐵離子增加,利於吸收;經煆制後,由於砷遇熱部分揮發,砷的含量顯著減少,毒性降低,而錳、鐵、鋁、鈣、鎂、矽等元素的溶出量則有較大增加,尤其鈣的溶出量是生品的30倍。

貯乾燥容器內,置乾燥處,防塵。

藥性

味苦、甘,性寒。歸肝、胃、心經。質重鎮降。

1.《本經》:“味苦、甘,寒。”

2.《湯液本草》:“入手少陰、足厥陰經。”

3.《本草正》:“味微甘,性涼而降。”

4.《長沙藥解》:“入足陽明胃經。”

功效主治

平肝潛陽,鎮心降逆,墜痰止血。主治肝陽上亢,頭痛眩暈,驚悸,癲狂,癇證,嘔吐,噫氣,呃逆,噎膈,痰嗽喘息,吐衄,崩漏,便血,尿血。

1.《本經》:“主鬼疰賊風蠱毒,腹中毒邪氣,女子赤沃漏下。”

2.《別錄》:“主帶下百病,產難,胞衣不出,墮胎,養血氣,除五臟血脈中熱,血痹血瘀,大人小兒驚氣入腹及陰痿不起。”

3.《藥性論》:“主治女子崩中,淋瀝不止,療生子不落。”

4.《日華子》:“止吐血,鼻衄,腸風,痔瘺,月經不止,小兒驚癇,疳疾,反胃,止瀉痢脫精,尿血遺溺,金瘡長肉,安胎,健脾,又治夜多小便。”

5.《本草正》:“下氣降痰,清火。”

6.《長沙藥解》:“驅濁下沖,降攝肺胃之逆氣,除噦噫而泄鬱煩,止反胃嘔吐,療驚悸,哮喘。”

7.《藥性切用》:“鎮肝和血,降逆除噯。”

8.《本草再新》:“平肝降火,治血分,去瘀生新,消腫化痰,治五淋崩帶,安產墮胎。”

9.《本草匯纂》:“涼血解熱鎮驚。”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打碎先煎;研末,每次3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一般宜生用,止血宜煆用。

使用注意

虛寒證及孕婦慎服。

1.《本草經集注》:“畏天雄。”

2.《日華子》:“畏附子。”

3.《本草蒙筌》:“孕婦忌服,恐墮胎元。”

4.《本草經疏》:“下部虛寒者不宜用;陽虛陰痿者忌之。”

5.《得配本草》:“氣不足,津液燥者,禁用。”

應用配伍

平肝潛陽 本品苦寒質重,既能潛降肝陽,又能清泄肝熱,故常用於肝陽上亢證。凡肝陽上亢,症見頭痛眩暈、耳鳴目脹,或陽亢風動所致顛僕、不知人事者,可與牛膝、生龍骨、生牡蠣等配伍,如《衷中參西錄》鎮肝熄風湯;若肝火上沖,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者,可與生石決明、菊花、夏枯草、黃芩等同用,以清肝降火;若兼肝腎陰虛者,宜與生地、白芍、牡蠣、龜甲等相配,以育陰潛陽。

鎮心降逆 本品質重鎮降,苦寒泄熱,功能鎮心定驚,降逆止嘔,故常用於驚悸、癲狂、癇證及胃氣上逆之證。凡失心癲狂,躁擾脈實者,可與大黃、樸硝、半夏、郁金配伍,如《衷中參西錄》蕩痰湯;若癇證昏僕,抽搐吐沫者,可與半夏、郁金、白礬、石菖蒲等相配,以豁痰開竅。凡小兒驚風吊眼,搐搦不定者,可與羚羊角、鉤藤、龍膽草、僵蠶等同用,以清熱平肝;若小兒脾虛慢驚者,又宜與人參、白朮、茯苓等並施,如《幼科金針》代赭扶脾湯。對於胃氣上沖嘔吐者,可與旋覆花為末調服,如年氏《集驗良方》代赭石散;若痰濁中阻,胃虛氣逆,或噎膈反胃,症見噯氣、呃逆、嘔吐者,宜再配人參、半夏、生薑等,如《傷寒論》旋覆代赭湯。若膽火上沖之嘔吐、呃逆者,可與青黛、龍膽草、吳茱萸等合用;若兼食積大便不通者,可與樸硝、甘遂等相伍,如《衷中參西錄》鎮逆湯、赭遂攻結湯。

墜痰止血 本品質重性寒,既能降逆墜痰,又能涼血止血,故常用於痰嗽喘息及血熱出血諸證。凡痰濁阻肺,咳喘氣逆者,可與半夏、橘皮、南星配伍,以祛痰降逆;若痰熱壅肺,咳喘痰黃者,可與瓜蔞、桑白皮、竹茹同用,以清熱化痰;若肺腎兩虛,氣逆喘息者,又需與黨參、山茱萸、肉蓯蓉等相伍,如《衷中參西錄》參赭鎮氣湯。至於血熱吐衄,脈洪滑而長者,可與白芍、竹茹、牛蒡子等合用,如《衷中參西錄》寒降湯;若吐衄因寒,脈虛澀而遲者,當與幹薑、生薑、半夏等同施,如《衷中參西錄》溫降湯。凡婦人崩漏下血者,多與禹餘糧、赤石脂、五靈脂等相配,如《三因方》震靈丹;亦可與血餘炭、阿膠、幹薑等相合,如《廣濟方》治崩血不止方;若因漏下而久虛體弱者,又宜與當歸、熟地、鹿茸等並用,如《聖惠方》代赭散。凡濕熱蘊結便血、尿血者,則應隨證配伍地榆、槐花或小薊、白茅根、蒲黃等,以增強清熱除濕止血之功。

1.《藥性論》:“幹薑為使。”

2.《本草新編》:“代赭石雖能旋轉逆氣,然非旋覆花助之,亦不能成功,二味並用為佳。”

3.《得宜本草》:“得冬瓜仁,治慢驚風。”

4.《得配本草》:“得生地汁,治吐血、衄血、下血;佐半夏,蠲痰飲。”

附方

1.治肝陽上亢而致的頭暈、目眩、腦脹、耳鳴 代赭石30g(打碎先煎),懷牛膝、龍骨、牡蠣各15g,玄參12g,天冬6g,蒺藜15g,鉤藤24g,白芍12g。水煎服。(《中藥臨床應用》赭石平肝湯)

2.治肝陽上亢之高血壓病,頭痛眩暈,目脹耳鳴劇烈者 生赭石30g,生石決、生白芍、川牛膝、夏枯草各15g,旋覆花、半夏、麥冬各9g。水煎服。(周鳳梧《中藥學》代赭石湯)

3.治癲狂失心,脈滑實者 生赭石二兩(軋細),大黃一兩,樸硝六錢,清半夏三錢,郁金三錢。水煎服。(《衷中參西錄》蕩痰湯)

4.治癇風 磁石二兩(研極細,水飛出,切忌火煆),赭石二兩,清半夏二兩,朱砂一兩。上各為細末,再加酒麴半斤,軋細過羅,可得細曲四兩,炒熟二兩,與生者二兩,共和藥為丸,桐子大。鐵銹水煎湯,送服二錢,日再服。(《衷中參西錄》加味磁朱丸)

5.治五癇 代赭石一兩,明礬二兩。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水下。(《古今醫統》)

6.治急慢驚風,吊眼撮口,搐搦不定,壯熱困身 以代赭石火煆醋淬十次,為細末,水飛過,日中曬乾。每服半錢或一錢,煎真金湯調下,量大小與之,連進三服,服無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7.治小兒夜啼,雞鳴即止 代赭(醋淬七遍,別研)、牡丹皮、芍藥、麝香(別研)各一分。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一月及百日兒,每服三丸,用薄荷湯下;半年至一歲兒,每服五丸,連夜三四服。(《聖濟總錄》代赭丸)

8.治一切嘔吐不止 旋覆花不拘多少、代赭石(為細末)一錢。調服。(《年氏集驗良方》代赭石散)

9.治木犯胃土,噯逆痞滿 代赭石二錢,旋覆花一錢五分,東洋參二錢,薑半夏一錢五分,赤茯苓三錢,荊芥炭一錢,炙甘草五分。水煎服。如氣實而滿者,去參,加牡蠣三四錢。(《醫方簡義》代赭旋覆花湯)

10.治產後腫脹,胸中有物狀,是噎氣不調降 代赭石三錢,桃仁三錢(炒,去皮尖),大黃五錢。上為末,薄荷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水下五十丸,無時。(《普濟方》)

11.治宿食結於腸間,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證或因飲食過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結,或因嘔吐既久,胃氣沖氣皆上逆不降 生赭石二兩(軋細),樸硝五錢,幹薑二錢,甘遂一錢半(軋細,藥汁沖服)。熱多者去幹薑,寒多者酌加幹薑數錢。嘔多者,可先用赭石一兩,幹薑半錢煎服,以止其嘔吐。嘔吐止後再接原方煎湯,送甘遂末服之。(《衷中參西錄》赭遂攻結湯)

12.治逆氣上沖,鼻息滯塞不通 代赭石三兩,陳皮一兩,桃仁(炒)、桂、吳茱萸(鹽炒)各半兩。上各銼碎。每服二兩,水三大盞,加生薑三分,同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一日一服。(《禦藥院方》代赭石湯)

13.治喘息 代赭石(煆赤)一兩,牡蠣(粉)一兩,皂角(去皮尖)一兩,貝母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齏水入麻油一二點調下。(《普濟方》引《鮑氏方》)

14.治諸哮呷有聲,臥睡不得 土珠(朱)不拘多少,為極細末。米醋調,時時進一二服。(《普濟方》)

15.治寒溫結胸,呼吸不利,滿悶短氣 蔞仁(新炒者,搗)二兩,生赭石(研細)二兩,蘇子(炒,搗)六錢,芒硝(沖服)四錢。用水四盅,煎取清汁兩盅。先溫服一盅,結開,大便通行,停後服。若其胸中結猶未開,過兩點鐘再溫服一盅。(《衷中參西錄》蕩胸湯)

16.治肝鬱多怒,胃鬱氣逆,致吐血、衄血及吐衄之證屢服他藥不效者 川大黃細末一錢,油肉桂細末一錢,生赭石細末六錢。上將大黃、肉桂末和勻,用赭石末煎湯送下。(《衷中參西錄》秘紅丹)

17.治崩中淋瀝不止 大赭石研為細末,醋湯調服。(《普濟方》)

18.治腸風血痢久不愈 代赭石二兩(火燒,醋淬兩次),柿餅一個(煮爛)。搗為丸,梧子大。每早服二錢,白湯下。(《方脈正宗》)

19.治下元虛憊,子宮寒冷,月信不調,臍腹連腰疼痛,面黃肌瘦,泄瀉,滑精,一切虛損之證 代赭石、赤石脂、禹餘糧(三藥均燒紅醋淬七次)各五兩。共研細末,入陽城罐,泥鹽封固一寸厚,陰乾,大火煆三柱香,冷定,再研極細末,醋糊丸,芡實大。每服十丸,酒送下。(《扁鵲心書》紫金丹)

20.治赤眼腫閉 土朱二分,石膏一分。為末,新汲水調,敷眼頭尾及太陽穴。(《仁齋直指方》)

21.治胃火牙齦作痛 生赭石一兩(軋細),懷牛膝一兩,滑石六錢,甘草一錢。煎湯服。(《衷中參西錄》)

22.治風癮疹久不瘥,每發或先心腹痛,痰噦麻痹,筋脈不仁 成塊赤土(有砂石者不可用),當歸(切,焙)等分。上為散。冷酒調下二錢匕。(《聖濟總錄》小朱散)

23.治一切瘡癤 土朱、虢丹、牛皮膠等分。為末。好酒一碗沖之,澄清服。以渣敷之,幹再上。(《朱氏集驗方》)

24.治丹熱諸毒 土朱、青黛各一分,軟滑石、荊芥各半分。為末。每服一錢半,蜜水調下;兼以撲身。(《仁齋直指方》朱黛散)

臨床報導

1.治療吐血衄血 生赭石細末18g煎湯,送下大黃末3g,肉桂末3g,每日1劑,早晚分服。治療經行吐衄37例,治癒率100%[1]。

2.治療便秘 代赭石、蘆薈各30g研細末,加適量麵粉、白酒打糊為丸,桐子大。每服6g(可酌情增減),每日2次,白開水送服。治療頑固性便秘500餘例,效果均較滿意[2]。

3.治療呃逆 代赭石30g,竹茹15g,枇杷葉12g。上藥煎至20分鐘左右濾出,後複煎30分鐘許取汁。將兩次藥液兌入攪勻溫服。治療呃逆200例,輕者1劑而愈,重者不過6劑而愈[3]。

4.治療妊娠嘔吐 代赭石、半夏各30g,蜂蜜100g。每日1劑,先煎赭、半300ml,再加蜂蜜煮沸,囑病人頻服代茶飲,臨床隨證加減。治療妊娠嘔吐64例,治癒59例,好轉5例[4]。

5.治療小兒癲癇 代赭石研成細末過篩,給予同劑量藥末的饅頭隨意食之,每日服用,1.5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小兒癲癇121例,經1療程治療後,顯效100例,有效15例,效差4例,無效2例[5]。

文獻綜錄

1.《湯液本草》:“代赭石,《聖濟經》雲:怯則氣浮,重則所以鎮之,怯者亦驚也。”

2.《本草經疏》:“代赭石,其主五臟血脈中熱、血痹、血瘀、賊風及女子赤沃漏下、帶下百病,皆肝、心經血熱所致,甘寒能涼血,故主如上諸證也。甘寒又能解毒,故主腹中毒也。《經》曰:壯火食氣,少火生氣。火氣太盛,則陰痿反不能起,苦寒泄有餘之火,所以能起陰痿也。重而下墜,故又主產難胞不出及墜胎也。”

3.《本經逢原》:“赭石之重,以鎮逆氣。仲景治傷寒吐下後,心下痞硬,噯氣不除,旋覆代赭石湯,取重以降逆氣,滌痰涎也。其治難產胞衣不下,及大人小兒驚氣入腹,取重以鎮之也。陽虛陰痿,下部虛寒忌之,以其沉降而乏生髮之功也。”

4.《長沙藥解》:“代赭石,《傷寒》旋覆花代赭湯用之治傷寒汗吐下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以其降胃而下濁氣也。滑石代赭湯用之治百合病下之後者,以其降肺而清鬱火者也。”

5.《本經疏證》:“代赭石,《別錄》所謂帶下百病,產難胞衣不出,陰痿不起諸候,莫不在肝部分。血痹血瘀,又莫非肝之運量不靈。而其最要是‘除五臟血脈中熱’一語。是一語者,實代赭石徹始徹終功能也。仲景用代赭石二方,其一旋覆花代赭石湯,是邪在未入血脈已前,其一滑石代赭湯,是邪入血脈已久。蓋同為下後痞硬於心下,則熱雖在化血之所而未入脈,若入脈則其氣散漫不能上為噫矣,惟其不見聚熱之所而輾轉不適焉,斯所以為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既百脈一宗悉致其病,覆之除五臟血脈中熱,可不謂若合符節也哉。”

6.《衷中參西錄》:“治吐衄之證,當以降胃為主,而降胃之藥,實以赭石為最效。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熱者,宜降之以赭石,而以蔞仁、白芍諸藥佐之;其熱而兼虛者,可兼佐以人參;有因涼者,宜降以赭石,而以幹薑、白芍諸藥佐之;其涼而兼虛者,可兼佐以白朮;有因下焦虛損,沖氣不攝上沖,胃氣不降者,宜降以赭石,而以生山藥、生芡實諸藥佐之;有因胃氣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證久不愈者,宜降以赭石,而以龍骨、牡蠣、三七諸藥佐之;無論吐衄之證,種種病因不同,疏方皆以赭石為主,而隨證制宜,佐以相當之藥品,吐衄未有不愈者。”

參考文獻

[1]王永珍.山東中醫雜誌,1987,(6):20

[2]張子瑞.山東中醫雜誌,1983,(3):28

[3]劉代庚.山東中醫雜誌,1992,11(3):54

[4]趙淑英.天津中醫,1992,(5):4

[5]楊安婷,等.佳木斯醫學院學報,1993,16(4):87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苦,寒。主治鬼疰,賊風,蠱毒,殺精物惡鬼,腹中毒邪氣,女子赤沃漏下。

藥性論

使,乾薑為使,味甘,平。主治女子崩中,淋瀝不止,療生子不落。

日華子本草

畏附子。止吐血鼻衄,傷風痔瘻,月經不止,小兒驚癇疳疾,反胃,止瀉痢,脫精,尿血,遺溺,金瘡長肉,安胎健脾,久治夜多小便。

開寶本草

味甘,寒,無毒。帶下百病,產難,胞衣不出,墮胎。養血氣,除五臟血脈中熱、血痺、血瘀,大人小兒驚氣入腹及陰痿不起。

湯液本草

氣寒,味苦甘,無毒。

入手少陰經、足厥陰經。

本草》云:主鬼疰,賊風蠱毒,殺精物惡鬼,腹中毒邪氣,女子赤沃漏下。帶下百病,產難,胞衣不出,墮胎,養血,除五臟血脈中熱,血痺血瘀,大人小兒驚氣入腹,及陰痿不起。

聖濟經》云:怯則氣浮,重則所以鎮之。怯者亦驚也。

本草發揮

成聊攝云:怯則氣浮,重劑所以鎮之。代赭之重,以鎮虛逆。

本草綱目

代赭乃肝與包絡二經血分藥也,故所主治皆二經血分之病。昔有小兒瀉後眼上,三日不乳,目黃如金,氣將絕。有名醫曰:此慢驚風也,宜治肝。用水飛代赭石,每服半錢,冬瓜煎湯末調下,果愈。

本草經疏

代赭石稟土中之陰氣以生。《本經》味苦氣寒,《別錄》加甘,無毒。氣薄味厚,陰也,降也。入手少陰、足厥陰經。少陰為君主之官,虛則氣怯而百邪易入,或鬼疰邪氣,或精物惡鬼,或驚氣入腹所自來矣。得鎮重之性,則心君泰定而幽暗破,邪無從著矣。其主五臟血脈中熱,血痺,血瘀,賊風,及女子赤沃漏下,帶下百病皆肝心二經血熱所致。甘寒能涼血,故主如上諸證也。甘寒又能解毒,故主蠱毒,腹中毒也。經曰:壯火食氣,少火生氣。火氣太盛則陰痿反不能起,苦寒泄有餘之火,所以能起陰痿也,重而下墜,故又主產難胞不出及墮胎也。

簡誤:下部虛寒者不宜用,陽虛陰痿者忌之。

本草蒙筌

味苦、氣寒。一云:味甘,氣平。無毒。惟作散調,勿煎湯服。畏雄附,天雄、附子。使乾薑。入少陽三焦,及厥陰肝臟。治女人赤沃崩漏帶下,暨難產胎衣不來;療小兒疳疾瀉痢驚癇,并尿血遺溺不禁。卻賊風蠱毒,殺鬼疰鬼精。陰痿不起能扶,驚氣入腹可愈。《聖濟經》曰:怯者驚也。怯則氣浮,重劑以鎮之。代赭之重,以鎮虛逆也。孕婦忌服,恐墮胎元。

本草乘雅

靈樞稱衛氣為帥氣。隱居稱大赭為血帥,則大赭當為營氣之司命矣。經云:命曰營氣,以奉生身,莫貴乎此。鬼疰三證,大為生氣之害,然必鈦匿陰血中,乃肆毒惡。赭色丹青,承宣君相火,為血帥保任,仍令就規矩,會尺,以合五十營,奉身生氣如嘗,營血安堵如故矣。

景岳全書

味微甘,性涼而降,血分藥也,能下氣降痰清火,除胸腹邪毒,殺鬼物精氣,止反胃吐血衄血,血痺血痢,血中邪熱,大人小兒驚癇,狂熱入臟,腸風痔漏,脫精遺尿,及婦人赤白帶下,難產胞衣不出,月經不止,俱可為散調服。亦治金瘡,生肌長肉。

本草備要

重,鎮虛逆,養陰血。

寒苦。養血氣,平血熱。入肝與心包,專治二經血分之病,吐衄崩帶,胎動產難,小兒慢驚,赭石半錢,冬瓜仁湯調服,金瘡長肉。仲景治傷寒,汗吐下後,心不痞硬噫氣,用代赭旋覆湯。取其重以鎮虛逆,赤以養陰血也。今人用治膈噎甚效。乾薑為使,畏雄、附。

本經逢原

本經》名須丸,苦甘平,無毒。

赭石之重以鎮逆氣,入肝與心包絡二經血分。《本經》治賊風蠱毒,赤沃漏下,取其能收斂血氣也。仲景治傷寒吐下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旋覆代赭石湯,取重以降逆氣,塗痰涎也。觀《本經》所治,皆屬實邪。即赤沃漏下,亦是肝、心二經瘀漣患。其治難產胞衣不下,及大人小兒驚氣入腹,取重以鎮之也。陽虛陰痿,下部虛寒忌之,以其沉降而乏生發之功也。

本草崇原

赭石,鐵之精也,其色青赤,氣味苦寒,稟水石之精,而得木火之化。主治鬼疰賊風蠱毒者,色赤屬火,得少陽火熱之氣,則鬼疰自消也。石性鎮重,色青屬木,木得厥陰風木之氣,故治賊風蠱毒也。殺精物惡鬼,所以治鬼疰也。腹中毒,所以治蠱毒也。邪氣,所以治賊風也。赭石,一名血師,能治衝任之血,故治女子赤沃漏下。

本草求真

﹝批﹞入心,肝二經,涼血解熱,鎮驚。

代赭石專入心、肝。味苦而甘,氣寒無毒。凡因血分屬熱,崩帶瀉痢,胎動產難,噎膈痞硬,驚癇金瘡等症,治之即能有效。仲景治傷寒汗吐下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用旋覆花三兩,代赭石一兩,人參三兩,生薑五兩,甘草三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水一鬥,煮六升,去渣再煎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噎膈病亦用此。以其體有鎮怯之能,甘有和血之力,寒有勝熱之義,專入心肝二經血分,涼血解熱,鎮怯祛毒。色赤入血。但小兒慢驚,虛症甚多。及陽虛陰痿,下部虛寒者忌之,以其沉降而乏生發之功耳。書載能治慢驚,其說似非。實症不得謂慢,虛症當從溫理,不可不辨。

得配本草

乾薑為之使。畏天雄、附子。

苦,寒。入手足厥陰經血分。鎮包絡之氣,除血脈之熱。殺鬼魅,療崩帶,止反胃吐衄。治驚癇疳疾。

得生地汁,治吐血衄血下血;得冬瓜仁,湯調下,治慢驚風。瀉後不乳,目黃如金。佐半夏,蠲痰飲。

氣不足、津液燥者,禁用。

本草經解

代赭石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少陰腎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

天地者,陰陽之體;水火者,陰陽之用也。腎為束,代赭石氣寒益腎,則腎固而一陽上升;心為離火,代赭石味苦益心,則心中一陰下降,水升火降,陰陽五藏其宅,而天地位位矣,故鬼疰邪氣,精魅惡鬼賊風毒邪,不能相干,即或有邪,亦必祛逐也;寒可清熱,苦可泄邪,所以又主蠱毒,及腹中邪毒也。

腎主二便,心主血,血熱則赤沃漏下,苦寒清心,心腎相交,所以主女子赤沃漏下也。

神農本草經讀

代赭石味苦益心,則心中一陰下降,水升火降,陰陽互藏其宅,而天地位矣,故鬼疰賊風精魅惡風,以及蠱毒腹中邪毒,皆可主之。

腎主二便,心主血,血熱則赤沃漏下,苦寒清心,心腎相交,所以主女子赤沃漏下。

仲景代赭旋復花湯,用之極少,後人昧其理而重用之,且賴之以鎮納諸氣,皆荒經之過也。

本經疏證

代赭石體重質堅而色赤,確是金從火化。金從火化,非血而誰?僧贊密曰:代赭煮以酒醋,插針釘於內,扇之能成汁,此其證矣。夫血者流行經絡,臥則歸肝,於以分佈五臟,洒陳六府,而中焦金火之交媾,則其化源也。設金火交媾之際,乃有熱焉,斯受氣不清,迨歸肝而日遺其熱,積銖累寸,不至為腹中毒邪氣不止。在女子則因是衝任不固,惡露綿綿,如沃泉之懸出而下漏。代赭石之質之色正貼切其化源,而味苦氣寒,能去其熱,源清則流自潔,斯其所以為主治歟。夫肝為風木之藏而藏魂,其病驚駭,其經入毛際,繞少腹,環陰器。賊風者肝熱盛而生,鬼疰精物惡鬼則肝熱而魂不安,幻為種種形象耳。即別錄所謂帶下百病,產難胞衣不出,陰痿不起諸侯,莫不在肝部分。血痺血瘀,又莫非肝之運量不靈,而其最要是除五臟血脈中熱一語。是語者,實代赭石徹始徹終功能也。仲景用代赭石二方,其一旋覆花代赭石湯,是邪在未入血脈已前;其一滑石代赭湯,是邪入血脈已久。蓋同為下後痞硬於心下,則熱雖在化血之所而未入脈,若入脈則其氣散漫不能上為噫矣。惟其不見聚熱之所而輾轉不適焉,斯所以為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玩百脈一宗悉致其病,核之除五臟血脈中熱,可不謂若合符節也哉?

本草新編

味苦而甘,氣寒,無毒。入少陽三焦及厥陰肝臟。治女人赤白崩漏帶下,暨難產胎衣不下,療小兒疳疾瀉痢驚癇,并尿血遺溺涼風,入腹可愈。經曰:怯者,驚也。怯則氣浮,重劑以鎮之,代赭之重,以鎮虛逆也。孕婦忌服,恐墮胎元。此物有旋轉乾坤之力,藥聾以備急用,斷難輕置。

代赭石雖能旋轉逆氣,然非旋覆花助之,亦不能成功,二味必并用為佳。

或問代赭石體重以定逆,何以能轉逆耶?曰:代赭石非能轉逆也,旋覆花實能轉逆耳。然則轉逆用旋覆花足矣,何以又用代赭石乎?不知旋覆花雖能止逆,而不能定逆。用旋覆花以轉其逆,復用代赭石以定之,則所轉之氣,不至再變為逆也。

本草分經

苦,寒。入肝與心包血分。除血熱,養血,鎮虛逆。

醫學衷中參西錄

色赤,性微涼。能生血兼能涼血,而其質重墜,又善鎮逆氣,降痰涎,止嘔吐,通燥結,用之得當,能建奇效。其原質為鐵養化合而成,其結體雖堅而層層如鐵鏽(鐵鏽亦鐵養化合),生研服之不傷腸胃,即服其稍粗之末亦與腸胃無損。且生服則養氣愉,大能養血,故《神農本草經》謂其治赤沃漏下;《日華諸家本草》謂其治月經不止也。若煅用之即無斯效,煅之復以醋淬之,尤非所宜。且性甚和平,雖降逆氣而不傷正氣,通燥結而毫無開破,原無需乎煅也。其形為薄片,迭迭而成,一面點點作凸形,一面點點作凹形者,方堪入藥。

赭石為鐵養化合,性同鐵鏽,原不宜煅。徐靈胎謂若煅之復用醋淬,即能傷肺。此書諸方中有赭石者,皆宜將生赭石軋細用之。

【現代藥理研究】

代赭石內服能收斂胃腸壁,保護粘膜面,有一定的抗潰瘍作用;注射可促進腸蠕動。

代赭石富含Fe2O3,對缺鐵性貧血具有一定作用。

大劑量代赭石對離體蛙心呈抑制作用。

代赭石有鎮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