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草果為薑科植物草果的乾燥成熟果實。野生或栽培。主產於雲南、廣西、貴州等地。原植物生於溝邊林下。喜溫暖濕潤氣候,怕熱、怕旱、怕霜凍,以林下或溪邊濕潤的水旁谷地、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功效燥濕溫中、化痰截瘧。臨床用名有草果仁、薑炙草果仁。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草果仁(《局方》),草果子(《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基原

為薑科植物草果的成熟果實。

植物

草果 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rie [A. hongtsaoko C. F. Liang et D. Fang; A. guixiense D. Fang] 又名紅草果《中國植物志》,桂西草果《中草藥》。分佈於廣西和雲南南部地區。

此外,同屬植物擬草果 Amomum paratsao-ko S. Q. Tong et Y. M. Xia 的果實也供藥用。

採集

果實成熟呈紅褐色時採收,曬乾或烘乾,或用沸水燙2~3分鐘後,再曬乾或烘乾。

化學成分

果實含揮發油,油中的主要成分為: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1,8-桉葉素(1,8-cineole),p-聚傘花烴(p-cymene),芳樟醇(linalool),α-松油醇(α-terpineol),橙花叔醇(nerolidol),壬醛(nonanal),癸醛(capric aldehyde),橙花醛(neral),牻牛兒醇(geraniol),反-2-十一烯醛(trans-2-undecenal 為本品中的辛辣成分);另含微量元素鋅、銅、鐵、錳、鈷。種子揮發油含21種成分:主要為1,8-桉葉素,2-癸烯醛(2-decenal),牻牛兒醛(geranial),橙花醛等。

藥理

1.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草果煎劑灌胃可增加大鼠胃粘膜血流量和血清胃泌素水準,還能使胃粘膜組織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不同炮製品的草果煎劑均可使兔離體十二指腸自發活動的緊張性升高,振幅加大,還可拮抗Adr對回腸活動的抑制作用,改善Ach所致的腸管痙攣。

2.其他作用 草果煎劑腹腔注射可減少小鼠由醋酸引起的扭體反應次數,有顯著鎮痛作用。草果水提取液有抑制HBsAg的作用。草果所含α和β-蒎烯具有鎮咳祛痰作用。草果尚有抗菌作用。

炮製

1.草果仁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世醫得效方》:“去皮膜,淨洗。”

2.炒草果仁 取淨草果置鍋內,用武火炒至果皮呈焦黃色,鼓起,有香氣時,取出稍涼,去殼取仁。用時搗碎。《扁鵲心書》:“去殼,炒。”《奇效良方》:“炒存性。”

3.薑草果仁 取淨草果仁,加薑汁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炒幹,取出放涼。用時搗碎。每草果仁100kg,用生薑10kg或幹薑3kg。《幼幼集成》:“薑汁炒極熟。”

4.煨草果仁 取淨草果,用面做皮包好,置熱灰內煨至皮焦,或煨至皮微焦並有裂紋時,剝去外皮即可。《洪氏集驗方》:“面裹煨,面裂為度。”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藥性

味辛,性溫。歸脾、胃經。芳烈燥散。

1.《本草折衷》:“味辛,溫,無毒。”

2.《品匯精要》:“氣之厚者,陽也。臭香。”

3.《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脾、胃二經。”

4.《本草匯言》:“味辛、苦、澀,性熱。浮也,陽也。”

5.《藥性切用》:“性味辛烈。”

功效主治

燥濕溫中,辟穢截瘧。主治胸膈痞滿,脘腹冷痛,噁心嘔吐,泄瀉下痢,食積不消,霍亂,瘟疫,瘴瘧。

1.《本草折衷》:“主溫中,去惡氣,止嘔逆,定霍亂,消酒毒,快脾暖胃。”

2.李東垣:“溫脾胃而止嘔吐,治脾寒濕、寒痰之劑也。益真氣,又消一切冷氣膨脹,化瘧母,消宿食,解酒毒、果積,乃其主也。兼辟瘴解瘟。”(引自《醫學入門·本草》)

3.《飲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嘔,補胃,下氣。”

4.《本草元命苞》:“健脾消飲。”

5.《品匯精要》:“消宿食,導滯逐邪,除脹滿,去心腹中冷痛。”“截諸般瘧疾,治山嵐瘴氣。”

6.《本經逢原》:“除寒,燥濕,開鬱,化食,利膈上痰,解麵食、魚、肉諸毒。”

7.《本草求原》:“尤善消冷食停痰,破瘴治瘧。水腫滯下,由於寒濕鬱滯者均宜。”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陰虛血少者禁服。

1.《本草蒙筌》:“大耗元陽,老弱虛羸,切宜戒之。”

2.《本草備要》:“忌鐵。”

應用配伍

燥濕溫中 本品辛香濃烈,能溫脾燥濕,為脾胃寒濕證之主藥。凡寒濕阻中之脘腹冷痛、脹滿、嘔吐、泄瀉均可應用。濕重者,可配蒼朮、厚樸、藿香等,以增化濕之功;寒重者,可配吳茱萸、幹薑等,以助溫中之力;凡寒熱不調,氣機阻滯而泄瀉或痢下赤白者,可與地榆、枳殼、甘草配伍,如《傳信適用方》草果飲。凡飲食停積,脘腹脹痛者,可與山楂、神曲、木香、檳榔等同用,以健胃消食導滯。

辟穢截瘧 本品芳香氣濃,燥濕散邪,為辟穢截瘧之要品,對霍亂、瘟疫、瘴瘧尤為適宜。凡感受暑濕而致霍亂吐瀉交作者,可與砂仁、扁豆、葛根等同用,如《局方》縮脾飲。凡感受濕邪疫癘,發為憎寒壯熱,頭疼身痛者,可與黃芩、知母、檳榔、厚樸等配伍,以辟穢除疫,如《溫疫論》達原飲。凡感受山嵐瘴瘧,發為寒戰壯熱,休作有時者,可與常山、檳榔、知母等並施,如《慈幼新書》草果飲;若瘴瘧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者,可與黃芩、柴胡等相配,如《濟生方》清脾湯;若脾寒瘧疾不愈,振寒少熱者,可與附子、生薑、大棗合用,如《濟生方》果附湯。

1.《本草元命苞》:“赤白帶下,同乳香煨,為末,飲服。”

2.《本草蒙筌》:“同縮砂溫中焦;佐常山截疫瘧,辟山嵐瘴氣,止霍亂噁心。”

3.《綱目》:“與知母同用,治瘴瘧寒熱。”

4.《得宜本草》:“得烏梅截瘧;得木瓜、曲糵療中虛惡穀。”

附方

1.治脾胃虛寒,反胃嘔吐 草果仁4.5g,熟附子、生薑各6g,棗肉12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2.治虛寒泄瀉,腹痛無度 厚樸(薑制)二兩,肉果(面煨)十枚,草豆蔻(煨)十枚。每服二錢,水煎服。(《赤水玄珠》草果散)

3.治胃腸冷熱不和,下痢赤白及伏熱泄瀉,髒毒便血 草果子、甘草、地榆(炒)、枳殼(麩炒)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二錢,用水一盞半,煨薑一塊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服,不拘時候。(《傳信適用方》草果飲)

4.治心脾痛 草果、延胡索、五靈脂、沒藥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三錢,不拘時候,溫酒調服。(《簡便單方》)

5.解伏熱,除煩渴,消暑毒,止吐痢 草果仁四兩,烏梅肉三兩,甘草二兩半。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一碗,生薑十片,煎至八分,浸以熱水,溫冷任意服之。(《婦人良方》縮脾飲)

6.治傷暑口渴,霍亂,腹痛,煩躁,脈沉微或伏 草果仁三兩,附子、陳皮各一兩,甘草五錢。每服一兩,水煎,入薑冷服。(《赤水玄珠》冷香飲子)

7.治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後發熱,日後但熱而無憎寒,初起二三日,其脈不浮不沉而數,晝夜發熱,日晡益甚,頭身疼痛 檳榔二錢,厚樸一錢,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錢,芍藥一錢,黃芩一錢,甘草五分。水煎,午後溫服。(《溫疫論》達原飲)

8.去寒熱逐痰飲 草果仁四兩,甘草二兩,生薑五兩。上藥細銼,用水浸,文武火熬,以幹為度,取出焙碾為末。每服一錢,入鹽沸湯點服。(《衛生家寶》草果湯)

9.治瘴瘧 草果、常山、貝母、檳榔、大棗、甘草、烏梅等分,青蒿倍之。每服四錢,用水一盞半,煎至七分,通口服,滓再煎。(《朱氏集驗方》草果七棗湯)

10.治脾寒瘧疾 紫蘇葉、草果仁、川芎、白芷、高良薑(炒)、青橘皮(去白,炒)、甘草(炒)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二大錢,水煎,去滓熱服。二滓並煎。當發日連進三服。(《局方》草果飲)

11.治氣虛瘧疾,寒多熱少,或單寒者 草果仁、附子(炮)各等分。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加生薑七片,大棗一個,煎服,不拘時候。(《袖珍方》果附湯)

12.治赤白帶下 草果一個,乳香一小塊(面裹煨,火炮焦黃存性,取出和麵用之)。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重者三錢,陳米飲調下。(《婦人良方》乳香散)

文獻綜錄

1.《綱目》:“草果,與知母同用,治瘴瘧寒熱,取其一陰一陽,無偏勝之害,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也。”

2.《本草匯言》:“草果仁,治脾胃寒濕,逐瘴癘之藥也。蓋脾胃喜溫而惡寒,喜燥而惡濕,喜利而惡滯,喜香而惡穢。草果氣味香辛而熱,香能達脾,辛能破滯,熱能散寒與濕,故凡濕鬱於中,胸滿腹脹;濕積於脾,吞酸吐酸;濕聚於胃,嘔吐噁心;濕蒸於內,黃疸黃汗,是皆濕邪之為病也。又有避暑受涼而為脾寒瘴瘧,或中寒感寒而為腹痛吐利,或食瓜、桃、魚腥、生冷而為冷積泄瀉,是皆寒與濕之為病也。用草果並能治之。”“凡瘧疾由於陰陽兩虛,不由於瘴氣者;心痛胃脘痛,由於火而不由於寒濕飲食瘀滯者;泄瀉暴注、口渴由於暑熱,不由於魚腥生冷所傷者;痢疾赤白、後重裏急,小水不利,因作脹滿,由於暑氣濕熱,不由於暑氣濕寒者,皆不當用,用之增劇。”

3.《本草求真》:“草果與草豆蔻,諸書皆載氣味相同,功效無別,服之皆能溫胃逐寒。然此氣味浮散,凡冒巔霧不正瘴瘧,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4.《本草正義》:“草果,辛溫燥烈,善除寒濕而溫燥中宮,故為脾胃寒濕主藥。按嵐瘴皆霧露陰濕之邪,最傷清陽之氣,故辟瘴多用溫燥芳香,以勝陰霾濕濁之蘊祟。草果之治瘴瘧,意亦猶是。然凡是瘧疾,多濕痰蒙蔽為患,故寒熱往來,糾纏不已,治宜開泄為先。草果善滌濕痰,而振脾陽,更以知母輔之,酌量其分量,隨時損益,治瘧頗有妙義,固不必專為嵐瘴立法。惟石頑所謂實邪不盛者,當在所禁耳。”

本草匯言

本草蒙筌

味辛,氣溫。升也,陽也。無毒。氣每熏人,因最辛烈。消宿食立除脹滿,去邪氣且卻冷疼。同縮砂溫中焦。佐常山截疫瘧。辟山嵐瘴氣,止霍亂噁心。

謨按:草果《本經》原未載名,今考方書,補其遺缺。但性辛烈過甚,凡合諸藥同煎,氣獨熏鼻,則可知矣。雖專消導,大耗元陽。老弱虛羸,切宜戒之。

藥性解

味辛,性溫,無毒,入脾、胃二經。主瘧疾、胸腹結滯嘔吐、胃經風邪。

按:草果性溫發散,與草蔻同功,故經絡亦同。多食亦損脾胃,虛弱及胃火者亦忌之。

藥鑒

氣溫,味辛,升也,陽也。辟山嵐瘴氣,止霍亂噁心。辛則散宿食,立除膨脹。溫則去邪氣,且卻冷疼。同縮砂能溫中焦,佐常山能截疫瘧。大都中病即已,不可多服,蓋此劑大耗元氣,而老弱虛羸之人,尤宜戒之。

景岳全書

味辛,性溫熱,陽也,浮也,入足太陰、陽明。能破滯氣,除寒氣,消食,療心腹疼痛,解酒毒,治瘴癘寒瘧,傷暑嘔吐,瀉痢脹滿,反胃吐酸,開痰飲積聚噎膈,殺魚肉毒,開鬱燥濕,辟除口臭,及婦人惡阻氣逆帶濁。

本經逢原

草果與草豆蔻,總是一類。其草果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濕,開鬱化食,利膈上痰,解麵食、魚、肉諸毒。與知母同用,治瘴瘧寒熱,取其一陰一陽,無偏勝之害。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也。然瘧亦有不由於嵐瘴氣,而實邪不盛者忌服。凡濕熱瘀滯,傷暑暴注,溲赤口乾者禁用。

本草求真

﹝批﹞溫胃逐寒,治瘴癘寒瘧。

草果專入胃。與草豆蔻諸書皆載氣味相同,功效無別,服之皆能溫胃逐寒,然此氣味浮散,出自滇廣。凡冒巔霧不正瘴癘,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故合常山用則能以載久瘧;同知母用則能以除瘴癘寒熱;義詳草豆蔻。同橘、半用則能以治膈上痰;同楂、麴用則能以解面濕魚肉。若使非由風瘴,或因濕熱而見瘀滯,與傷暑而見暴注溲赤口乾者,則并禁焉。

本草分經

辛,熱。破氣除痰,消食化積,制太陰獨勝之寒。

佐常山截瘧,煨熟用仁。

【現代藥理研究】

生、炒、薑100%草果煎劑均可拮抗腎上腺素對迴腸活動的抑制作用。

草果水煎液具有鎮痛作用。

草果中所含的α-蒎烯和β-蒎烯具有鎮咳祛痰作用;香葉醇有抗細菌和真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