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膚子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地膚子為藜科植物地膚的成熟果實。主產於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遼寧、青海、陝西、江蘇、四川等地。原植物生於荒野、田邊、路旁,或栽培於庭園。喜溫暖濕潤氣候,耐旱,喜向陽,以向陽、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壤土最宜生長。味苦,性寒。歸膀胱經。功效清熱利水、止癢。臨床用名有地膚子。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地葵(《本經》),地麥(《別錄》),益明(《藥性論》),落帚子(《日華子》),獨掃子(《百一選方》),竹帚子(《滇南本草》),千頭子(《萬病回春》)。

釋名

本品枝繁葉茂,遍佈於野,猶地之皮膚,故名地膚。藥用其子,故名地膚子。《綱目》雲:“地膚、地麥,因其子形似也。地葵,因其苗味似也。鴨舌,因其形似也。妓女,因其枝繁而頭多也。益明,因其子功能明目也。子落則老,莖可為帚,故有帚、篲諸名。”按:時珍首句難明,“其子形似”,或衍“子”字。

基原

為藜科植物地膚的成熟果實。

植物

地膚 Kochia scoparia (L.) Schrad.[Chenopodium scoparium L.] 又名葥、王蔧(《爾雅》),王帚、落帚(《爾雅》郭璞注),涎衣草、地麥草(《新修本草》),鴨舌草,獨帚(《本草圖經》),白地草(《綱目》),黃蒿(《本經逢原》),掃帚菜(《中藥志》),蒿帚菜、野掃帚(《新華本草綱要》)。分佈幾遍全國。

此外,同屬植物的果實在部分地區作地膚子入藥的尚有:①鹹地膚 Kochia scoparia (L.) Schrad. var. sieversiana (Pall.) Ulbr. ex Aschers. et Gaertn. 分佈於陝西及東北地區;②掃帚菜 K. scoparia (L.) Schrad. f. trichophylla (Hort.) Schinz. et Thell. 分佈於東北地區。

採集

秋季割取全草,曬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備用。

化學成分

果實主含三萜類及其苷,如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3-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齊墩果酸{3-O-[β-D-xylopyranosyl(1→3)β-D-glucuronopyranosyl]-oleanolic acid}等。還含正-三十烷醇(n-triacontanol),一些飽和脂肪酸混合物和甾體成分,如20-羥基蛻皮素(20-hydroxyecdysone),20-羥基-24-甲基蛻皮素(20-hydroxy-24-methylecdysone),20-羥基-24-亞甲基蛻皮素(20-hydroxy-24-methyleneecdysone),5,20-二羥基蛻皮素(5,20-dihydroxyecdy sone)。

藥理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地膚子的水浸液體外對奧杜盎小芽孢癬菌、羊毛狀小芽孢癬菌、鐵銹色小芽孢癬菌、許蘭黃癬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地膚子煎劑對傷寒桿菌有弱抑制作用。

2.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地膚子水提取物在抗原攻擊後給藥對2、4、6三硝基甲苯所致的接觸性皮炎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地膚子水提取物對卵磷脂及綿羊紅細胞誘導的DTH的誘導相及抑制相均有抑制作用,並能降低小鼠炭粒廓清率及肝臟和脾臟對炭粒的攝取,

3.其他作用 地膚子所含齊墩果酸有抗輻射及升白細胞作用,能增強Mφ的吞噬功能,還能增加兔離體心臟灌流量,舒張主動脈條,抑制ADP和膠原誘發的血小板聚集。地膚子還有溶血作用及較弱的利尿作用。

炮製

1.地膚子 取原藥材,除去枝梗,篩去土及雜質。《普濟本事方》:“去殼。”《普濟方》:“陰乾,搗末。”

2.炒地膚子 取淨地膚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深黃色、有香氣時,取出放涼。《一草亭百科全書》:“炒”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藥性

味苦,性寒。歸腎、膀胱經。體輕質潤,可散可降。

1.《本經》:“味苦,寒。”

2.《品匯精要》:“味苦,性寒泄。氣薄味厚,陰也。臭腥。”

3.《藥性切用》:“甘、苦,微寒。”

4.《要藥分劑》:“入腎、膀胱二經。”

功效主治

清熱利濕,祛風止癢。主治小便不利,淋濁,帶下,狐疝陰腫,風疹,濕疹,皮膚瘙癢,目熱澀痛,瘡毒。

1.《本經》:“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

2.《別錄》:“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使人潤澤。”

3.《藥性論》:“治陰卵㿉疾,去熱風,可作湯沐浴。”

4.《日華子》:“治客熱丹腫。”

5.《滇南本草》:“利膀胱小便積熱,洗皮膚之風,療婦人諸經客熱,清利胎熱,婦人濕熱帶下用之良。”

6.《本草蒙筌》:“浴身卻皮膚瘙癢熱疹,洗眼除熱暗、雀目澀痛。”

7.《本草備要》:“除虛熱,利小便而通淋。”

8.《玉楸藥解》:“療頭目腫痛,狐疝陰㿗,腰疼脅痛,血痢,惡瘡。”

9.《醫林纂要·藥性》:“補腎,堅腎,利膀胱水。”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

使用注意

內無濕熱,小便過多者禁服。

應用配伍

清熱利濕 本品苦寒泄降,善清導濕熱從小便而去,故常用於小便不利、淋濁、帶下、狐疝陰腫等證。凡濕熱蘊結膀胱,小便淋瀝澀痛者,可單味煎服,或與豬苓、瞿麥等配伍,以增利尿通淋之功;若大小便均閉者,可再加大黃等品,如《千金方》地膚子湯;若小便不利因氣血虧虛所致者,可分別與黨參、熟地等同用,如《衷中參西錄》宣陽湯、濟陰湯。現代多用本品治腎炎水腫,常與浮萍、木賊、桑白皮配用,如《現代實用中藥》治腎炎水腫方。凡濕熱帶下不止者,可與黃柏、蒼朮、車前子等相伍,以增清熱除濕之功。凡狐疝或睾丸腫大者,可與小茴香、山楂核等並用,以增散結消腫之力。

祛風止癢 本品質輕浮散,善走皮膚,能去皮膚中積熱,除皮膚外濕癢,故常用於風疹、濕疹、皮膚瘙癢、瘡毒等證。凡風濕熱邪鬱結皮膚,症見風疹、濕疹皮膚瘙癢者,可與白鮮皮、萆薢、苦參等配伍,以增祛風除濕止癢之功,如《中藥臨床應用》除濕消疹湯;若蕁麻疹皮膚瘙癢者,亦常配伍防風、荊芥、川椒等外洗,如《中醫皮膚病學簡編》地膚子洗劑。其清熱除濕之功尚可治療風熱瘡,可與防風、黃芩、豬膽汁配伍外用,如《洞天奧旨》三聖地膚湯;若治瘡毒,可與槐子、地丁同煎,如《仙拈集》奪命丹。此外,本品尚有祛風明目之功,可與生地、枸杞子等相伍內服,亦可與菊花、蟬蛻等煎水外洗。

1.《藥性論》:“與陽起石同服,主丈夫陰痿不起,補氣益力。”

2.《本經逢原》:“男子白濁,用地膚子、白蘞為丸,滾湯下。”

3.《得配本草》:“得生地,治風熱赤眼;得甘草,治虛熱。”

附方

1.治妊娠患淋,小便數,去少,忽熱痛酸索,手足疼煩 地膚子十二兩。水煎,分溫三服。(《子母秘錄》)

2.治下焦結熱,致患淋證,小便赤黃不利,數起出少,莖痛或血出 地膚子三兩,知母、黃芩、豬苓、瞿麥、枳實、升麻、通草、葵子、海藻各二兩。上以水二鬥,煮取三升,分三服。大小便皆閉者加大黃三兩。(《千金方》地膚子湯)

3.治腎炎水腫 地膚子10g,浮萍8g,木賊草6g,桑白皮10g。水煎去滓,每日3次分服。(《現代實用中藥》)

4.治陽虛氣弱,小便不利 野臺參四錢,威靈仙錢半,寸麥冬六錢(帶心),地膚子一錢。水煎服。(《衷中參西錄》宣陽湯)

5.治陰虛血虧,小便不利 懷熟地一兩,生龜版五錢,生杭芍五錢,地膚子一錢。水煎服。(《衷中參西錄》濟陰湯)

6.治濕疹,癢疹 地膚子15g,白鮮皮9g,川萆薢12g,苦參、野菊花各9g,生地12g,赤芍、當歸各9g。水煎服。(《中藥臨床應用》除濕消疹湯)

7.治毛囊炎 地膚子15g,蛇床子15g。水煎洗。(《中醫皮膚病學簡編》地膚子煎劑)

8.治陰囊濕癢 地膚子、蛇床子、苦參、花椒各等量。煎水外洗。(《湖北中草藥志》)

9.治雷頭風腫 地膚子同生薑研爛,熱酒沖服,取汗愈。(《聖濟總錄》)

10.治丹毒 地膚子、金銀花、菊花各30g,荊芥、防風各15g。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11.治風熱瘡 地膚子一兩,防風二錢,黃芩三錢。水煎取汁,另取豬膽二個取汁同煎,塗搽患處。(《洞天奧旨》引岐天師方三聖地膚湯)

12.治疔瘡及腦疽 地膚子、槐子(炒)、地丁草各五錢。水煎溫服。加蟾酥少許尤妙。(《仙拈集》奪命丹)

13.治疔毒,吹乳 地膚子為末。每服三錢,黃酒沖,熱服,微汗即愈。(《仙拈集》地膚酒》)

14.治眼熱目暗 地膚子、枸杞子、營實各一兩。上為細散。每服二錢,以溫酒調下,不拘時候。(《聖惠方》)

15.治雀目 地膚子五兩,決明子一升。上搗篩,米飲汁和丸。每食後以飲服二十丸至三十丸,一日二次。藥盡即更合,愈止。(《千金方》雀盲方)

16.治虛勞目暗 地膚子二升(陰乾搗末),生地黃十斤。上搗取生地黃汁,和拌地膚子末,幹卻,為細散。每服以溫水調下二錢。日三服。(《聖惠方》補肝散)

17.治久血痢,日夜不止 地膚子一兩,地榆三分,黃芩三分。上為細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聖惠方》)

18.治脅痛如打,積年久痛,有時發動 地膚子陰乾為末。每服方寸匕,日五六服。(《補缺肘後方》)

19.治跳躍舉重,卒得陰㿗 白朮五分,地膚子十分,桂心三分。上搗末。服刀圭,日三。(《肘後方》)

20.治痔疾 地膚子不拘多少,新瓦上焙幹,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用陳粟米飲調下,日三。(《聖濟總錄》地膚子散)

21.治瘊子 獨掃子、白礬等分。二味為末,煎湯洗,不數次即盡去。(《百一選方》引陳郎中方)

臨床報導

1.治療蕁麻疹 ①地膚子50~100g(兒童按年齡折減),水煎2次,兩次煎出液混合,再濃縮至400~500ml。每日1劑,分2次口服。藥渣用紗布包好,趁熱塗擦皮損局部。3日為1療程。據44例急慢性患者臨床觀察,顯效31例,占70.4%;好轉9例,占20.4%;無效4例,占9.2%;總有效率為90.8%。一般1~7個療程治癒,且復發率低,遠期療效好。但對炎症性蕁麻疹無效[1]。②將地膚子30g加水500ml,煎至250ml,過濾,沖紅糖30g,乘熱服下,然後蓋被使微出汗,每日早晚各服1次。治療蕁麻疹100餘例,最少1劑即愈,最多10劑(頑固性蕁麻疹),平均服1~3劑[2]。

2.治療扁平疣 地膚子150g,加水1000ml,煎至300ml後去渣,加入白礬50g,溶化後備用。用時以棉球蘸藥水在所有患處稍用力塗擦,使局部紅潤,每日3~6次,治療期間禁用化妝品。治療扁平疣27例,均獲較滿意效果[3]。

3.治療急性乳腺炎 地膚子50g,水煎後加紅糖適量,趁熱服下,取微汗,每日1劑。據33例臨床觀察,體溫迅速恢復正常,局部炎症均獲消散,無一例化膿。一般服藥2劑症狀減輕,4劑痊癒,個別有服6劑者[4]。

文獻綜錄

1.《本草乘雅半偈》:“盧複曰:地膚之功,上治頭而聰耳明目,下入膀胱而利水去疝,外去皮膚熱氣而令潤澤。服之病去,必小水通長為外征也。”

2.《本草述》:“地膚之味,始微甘而後純苦,且其氣寒,應屬清熱之劑。每見用之者或假酒力,或不須酒。愚謂清熱則酒可不用,如用之起陰達陽,則宜以火酒浸一日夜,於飯上蒸透,曬乾以去其寒性,乃為得之。”

3.《本草求真》:“地膚子,治淋利水,清熱,功頗類於黃柏。但黃柏其味苦烈,此則味苦而甘,黃柏大瀉膀胱濕熱,此則其力稍遜。凡小便因熱而見頻數,及或不禁,用此苦以入陰,寒以勝熱,而使濕熱盡從小便而出也。但虛火偏旺而熱得恣,固當用以清利,若不佐以補味同入,則小水既利而血益虛,血虛則熱益生,熱生而淋益甚矣。故宜佐以牡蠣、山藥、五味收澀之劑,俾清者清,補者補,通者通,澀者澀,滋潤條達而無偏勝為害之弊矣。且能以治因熱㿗疝,並煎湯以治瘡疥。至書所謂益精強陰,非真具有補益之能,不過因其熱除,而即具有堅強之意耳。”

4.《本草求原》:“地膚子,清利膀胱邪熱,補膀胱陰血,熱去則小便利,中焦之陰氣自受益,而耳目聰明矣。故有陰火而小便不禁,尿數或淋疝,客熱丹毒並治。為末酒服治白帶,同白蘞為丸治白濁。”

5.《本草正義》:“地膚子,苦寒泄熱,止有清導濕熱,通泄小便之用。《本經》又謂其補中益精氣,《別錄》稱其強陰者,乃濕熱不擾而陰精自安之意,斷不可拘泥字面,認為補益之品。”

參考文獻

[1]劉朝忠.吉林醫學,1980,(4):42

[2]徐明禮.赤腳醫生雜誌,1976,(11):18

[3]徐宜曉.新中醫,1984,(1):13

[4]王殿祥.山東中醫雜誌,1983,(4):40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苦,寒。主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

名醫別錄

無毒。主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久服使人潤澤。又地膚子,搗絞取汁,主赤白痢;洗目去熱暗,雀盲。

藥性論

君。與陽起石同服,主大丈夫陽痿不起,補氣益力,治陰卵潰疾,去熱風,可作湯沐浴。

日華子本草

治客熱丹毒。

開寶本草

味苦,寒,無毒。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

本草蒙筌

地膚子一名落尋子味苦,氣寒,無毒。專利水道。去熱膀胱。多服益精強陰,久服明目聰耳。浴身卻皮膚瘙癢熱疹,洗眼除熱暗雀盲澀疼。

本草乘雅

地膚子,一干數十枝,攢簇直上,其子繁多,星之精也。其味苦寒,得太陽寒水氣化,蓋太陽之氣氛了,上及九天,下徹九泉,外彌膚腠。故地膚之功,上治頭,而聰耳明目,下入膀胱而利水去疝,外去皮膚熱氣,而令潤澤。服之病去,必小水通長為外徵也。

蔓延敷布,弱不勝舉,因名地膚。主治功力,真能使吾身生氣敷布在表,有宣義,有開義,當入太陽,太陽為開故也。氣味苦寒,亦得太陽寒水之化,故可對待太陽陽象之標,則凡以熱為本者,莫不相宜。膀胱,太陽經也,標盛則熱,與得寒水之化者逆治之,熱謝而小便澄徹矣。補中者,中補乃能敷布。益精氣者,益精乃能化氣。蓋膀胱者,州者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聰明耳目,輕身耐老者,以開展則竅通,竅通則充實光輝矣。

藥鑒

氣寒,味苦,無毒。專利水道,去熱膀胱。浴身卻皮膚瘙癢熱疹,洗眼除熱暗雀盲澀疼。葉搗絞汁服之,又解諸惡瘡毒。泄瀉分滲,血痢無驅。四肢浮腫堪消,頭面濕腫可除。其曰益精強陰,明目聰耳,誤矣。蓋此劑寒苦,但主走泄而不能守。既曰走而不守,則精其虧矣,又何益乎?陰其損矣,又何強乎?陰損精虧,則陰精不得以上榮,而陽火反得以上亢矣。耳目聾昏則有之,耳目聰明誠無也。

本草備要

通,利水補陰。

甘苦氣寒。益精強陰,入膀胱,除虛熱,利小便而通淋。時珍曰:無陰則陽無以化,亦猶東垣利小便不通,用知柏滋腎之意。王節齋曰:小便不通或頻數,古方多以為寒,而用溫澀之藥。殊不知屬熱者多,蓋膀胱火邪妄動,水不得寧,故不能禁而頻數也。故老人多頻數,是膀胱血少,陽火偏旺也。治法當補膀胱陰血,瀉之邪為主,而佐以收澀之劑,如牡蠣、山茱、五味之類,不可獨用。病本屬熱,故宜瀉火,因水不足,故火動而致便數,小便既多,水益虛矣。故宜補血,補血瀉火,治其本也。收之澀之,治其標也。治疝,散惡瘡。煎湯洗瘡疥良。葉作浴湯,去皮膚風熱丹腫,洗眼除雀盲澀痛。惡螵蛸。

本經逢原

眾病皆起於虛,虛而多熱,則小便不利,精氣日燔,故《本經》主以清利膀胱邪熱,中氣自復,耳目聰明矣。其能祛熱利小便,卻陰火,治客熱丹腫。葉主老人夏秋間熱淋,用此搗自然汁服之即通。男子白濁,用地膚子、白蘞為丸,滾湯下。婦人白帶,地膚子為末,熱酒服之屢效。

本草崇原

地膚子氣味苦寒,稟太陽寒水之氣化,故主治膀胱之熱而利小便。膀胱位居胞中,故補中而益水精之氣。久服則津液滋灌,故耳目聰明,輕身耐老。

虞摶《醫學正傳》云:摶兄年七十,秋間患淋,二十餘日,百方不效,後得一方,取地膚草,搗自然汁服之,遂通。至賤之物,有回生之功如此,是苗葉亦有功也。

本草求真

﹝批﹞瀉膀胱血虛濕熱,利小便淋閉。

地膚子專入膀胱。治淋利水清熱,功頗類於黃柏。但黃柏其味苦烈,此則味苦而甘,黃柏大瀉膀胱濕熱,此則其力稍遜。凡小便因熱而見頻數及或不禁,用此苦以入陰,寒以勝熱,而使濕熱盡從小便而出也。頻數既謂之熱,則不禁當不得以熱名,然不禁亦有因於膀胱邪火妄動而致者,但頻數不禁出於體旺,則為陽火偏勝,用以實治則可。出於虛衰老弱,雖有邪火內熾,亦恐真陽不足,當為詳慎。但虛火偏旺而熱得恣,固當用以清利,若不佐以補味同入,則小水既利而血益虛,血虛則熱益生,熱生而淋其益甚矣。故宜佐以牡蠣、山藥、五味收澀之劑,俾清者清,補者補,通者通,澀者澀,滋潤條達而無偏勝為害之弊矣。且能以治因熱頹疝,并煎湯以治瘡疥。至書所謂益精強陰,非是具有補益之能,不過因其熱除,而即具有堅強之意耳。類蠶砂。惡螵蛸。藏器曰:眾病皆起於虛,虛而多熱者,加地膚子、甘草。

得配本草

苦、甘,寒。入足太陽經氣分。利膀胱下,去皮膚熱。除客熱丹腫,癤頹疝溲數,煎洗一切瘡疥。

得生地,治風熱赤眼;得甘草,治虛熱。配生薑、熱酒,治雷頭風腫。佐地榆、黃芩,治血痢;佐白朮、肉桂治狐疝陰潰。忌生蔥、桃、李。

本草經解

地膚子,氣味苦寒,秉太陽寒水之氣化,故主治膀胱之熱,而利小便,膀胱位居胞中,故補中而益水之精氣。

虞搏《醫學正傳》云:搏兄年七十,秋間患淋二十餘日,百方不效,後得一方,取地膚草搗自然汁服之遂通,至賤之物,有回生之功如此,是苗葉亦有功也。

本經疏證

膀胱與腎為表裡而屬太陽,太陽者主統陽氣護衛一身,所謂衛出下焦,為陰中之陽者也。膀胱有熱而小便不利,固病於府之陽不得宣,然其源莫不成於藏之陰不能濟於本經,以補中益精氣,踵於主膀胱熱利小便之後,遂確可知在府之陽和,則在藏之陰清,在藏之陰清,則在府之陽宣,陰陽合同以化為氣矣。但觀其去根不多,隨即分枝莖葉,週遭四出,層擁而上,非其不離陰之厚以為陽之茁者乎?原從陰之厚以宣陽,還從陽之宣發歸陰,故方書用之治淋與目疾,不一而足也。予謂信如此,則似地膚子之性主上行者,無如太陽本下行,衛氣之發也亦下行,惟其下行極而上少陰,遂拽之復升,是利水去熱,助太陽之降,而補中益精氣,則資少陰之升之謂也。試核以張隱庵根莖升子降之義,則莖葉搗汁主利治目熱暗,子主利水,兩俱諧適,於星羅棋布中引陰以除膀胱之熱,即從化育絪中引氣以承少陰之行,於以上徹耳目,外達皮毛,咸得其益,可謂補中益精氣也,不然,苦寒斷非補中之品,疏利決無益精之能,何可恃耶?

本草分經

甘、苦,寒。入膀胱。除虛熱,利水通淋,治瘡疥。

【現代藥理研究】

地膚子50%煎劑對傷寒桿菌、多種癬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傳統認為地膚子有利尿作用。現代試驗證明此作用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