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脂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駝脂(《丹房鏡源》),駝峰、峰子油(《飲膳正要》)。

基原

為駝科動物雙峰駝肉峰內的膠汁脂肪。

動物

雙峰駝 Camelus bactrianus ferus Przewalski [Camelus bactrianus Linnaeus] 又名橐駝(《山海經》),駱駝(《本經》)。

大型偶蹄動物之一,體重可達500kg,高2m左右。頭較小,耳短小,鼻能開閉,上唇中央分裂如兔唇,下唇較長。頸長,彎曲如鵝頸,有鬣毛。背部有2個肉峰。四肢細長,足大如盤。尾較短。胼胝體共7塊,胸部1塊,前肢4塊,後肢2塊。全身被以絨毛,細密而柔軟;鬣毛及前肢、峰上的毛較長。毛色多為棕褐色。

野駝棲於荒漠中的灌叢地帶,在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有分佈。家駝在華北、西北及內蒙古等地有飼養。

化學成分

雙峰駝脂肪含飽和脂肪醯甘油(二棕櫚醯一硬脂醯甘油、一棕櫚醯二硬脂醯甘油)20.9%,一不飽和二飽和脂肪醯甘油(十六碳烯醯棕櫚醯硬脂醯甘油、油醯棕櫚醯硬脂醯甘油、油醯二棕櫚醯甘油)61.6%,二不飽和一飽和脂肪醯甘油(十六碳烯醯油醯棕櫚醯甘油、二油醯一棕櫚醯甘油、二油醯一硬脂醯甘油)17.5%,尚含肉豆寇酸(myrist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等。尚含微量的磷脂(phospholipid)。

藥性

味甘,性溫。歸肺、脾經。

1.《日華子》:“溫。”

2.《開寶本草》:“無毒。”

3.《品匯精要》:“味甘,性溫。氣之厚者,陽也。”

功效主治

補虛潤燥,祛風活血,消腫解毒。主治虛弱勞乏,虛風頑痹,皮膚瘙癢,筋肉攣急,瘡瘍腫毒,痔漏,傷損。

1.《日華子》:“療一切風疾頑痹,皮膚急,及惡瘡腫毒漏爛,並和藥敷之。野者彌良。”

2.《開寶本草》:“主頑痹風瘙,惡瘡毒腫,死肌,筋皮攣縮,腕損筋骨,火炙摩之,取熱氣入肉。又以和米粉作煎餅食之,療痔。”

3.《飲膳正要》:“治虛勞風有冷積者,用萄葡酒溫調峰子油服之,好酒亦可。”

4.《藥性考》:“(治)風攣周痹,損傷筋,瘡瘺。”

5.《本草省常》:“補虛冷勞乏。”

6.《中國藥用動物志》:“祛風解毒。主治頑癬風瘙。”

7.《內蒙古藥用動物》:“潤燥,祛風,活血,消腫。”

用法用量

內服:溫酒調,每次6~12g。外用:適量,塗敷。

附方

1.治老人風熱煩毒,頑痹不仁,五緩六急 野駝脂五兩,煉之為上。溫酒五合下半匙已上脂,調令消,空心頓服之,日二服。(《壽親養老新書》駝脂酒)

2.治周痹 野駝脂(煉了濾過)一斤,別入好酥四兩,同煉攪勻。每服半匙,以熱酒半盞和化服之,漸加到一匙,空心、食前各一。(《聖濟總錄》野駝脂方)

3.治惡瘡腫毒漏爛 用駱駝脂敷之。(《普濟方》)

4.治痔疾 五倍子為末,以駱駝脂油調敷之。(姚可成《食物本草》)

附藥

駱駝黃(《綱目》) 為駝科動物雙峰駝的膽囊結石。味苦,性涼。有小毒。歸肝經。功能清熱定驚。主治風熱驚癇。內服:研末,每次0.3~0.6g。《綱目》雲:“甘,平,微毒。主治風熱驚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