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聚方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類聚方

作者
日本·吉益為則
朝代
底本
出自《皇漢醫學叢書》第十二冊,1936年上海世界書局刊行(國家圖書館掃描本

欽繇嘗患血症。五六年矣。骨將枯矣。東洞翁肉焉。爾後相得而歡篤。欽繇於醫事混然途之人也比比耳。目其術奏效。間聞為其徒辨惑之。略曰。唐宋來。方技家無慮數十。丹溪東垣輩稱其時。其論著鑿空張虛。如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而無益於術。投飢餓以土羹乎。救決河用枯蘀乎。而近世醫。或一毒同症。而投其劑。朝更夕改。其莽之設令乎。或一毒異症。仍貫乎其施。其守株刻船乎。而或其中。非爾力也。病者天幸已。非然。則諺云。驅飯上蠅耳。豈視越人所論。仲景所傳。以為周之冕不可冠。殷之輅不可乘矣。奚不能自開一眼。以蹈冥故途甚矣。世醫之墨墨也。乃使秦張二子。謂千歲無知己。此胡異乎見表石為鬼兕。藏燕石為大寶。雖素非芒軔僈楛者。面牆使然乎。即有一說。憚驚人耳。換面陳言。而丹溪東垣輩。之屍之祝。及或見讀古方書者。又儢儢然猥以徒蔽精神。奚乃為此方枘圓鑿。安所施之。且利之昧心也。使志不立。彼何論於救濟。張氏所謂寧不利於病。不拂富家心。其簧巧求售。如假飾妖娣。倚閭求歡者。不自知其陋。又不恥其恥焉。則又何進焉。噫。即使為則。沙汰其砂礫。簸揚其秕糠。乃不能以一旦遽洗浣世醫舊染。夏蟲疑冰。不亦類乎。亦唯候後世之公言耳。蓋詭隨儇子聞此語。豈不謂避灶猶煬。沾沾背出汗乎。詩云。我思古人。俾無訖兮。東洞翁之謂也。蓋東洞翁壯年前。憤厲激發。立志其復古。焦心覃思。更唐宋失機縱敵之弱謀。張秦張應變摧堅之紀律。乃遂揭旗幟其道。振金鼓其黨。亦惟繼絕存亡矣。斯亦謂與秦張二氏。千歲而比肩也。不亦宜乎。往年醫斷出。則若夫金科玉條乎。腐論迂說者。瞲然疑之。愕然駭之。匈匈彈之。訑訑拒之。或自覺昨非。以思改轍。而以日莫途遠。倒行逆施。或闇然自掩。寄託遺簪弊履。乃巧其遁辭。鬻其苦窳者。或托神奇其道。假儒飾其業。乃謂攻異端斯害已者。亦有之。如思折伯牙之指。願摧王良之手者。亦有之。余聞之人言。稍黠者。陽排斥東洞。譙訶其說。陰謄抄其著稿。用以為帳秘。而緣飾其術。往往取其效者。亦有之。亦惟繫縛於名。漠湣於利也。雖然。醫斷已出。牖後進。杖心盲。乃染指於古。或千里負芨。委然就學。或聞風而弗然興者。不為不多矣。古人云。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者觀蛟龍。焉知世不有深入於刀圭之道者乎。則知東洞者。何候後世乎。其著藉追踵出。則又焉知不有初睥睨者。心竊若小巫於翁。而神氣竭耶。間者刊其類聚方。是亦不啻設左右廣。而導之前茅也。一日謂余曰。世謀其著之顯。而請其序也。或以貴。或以名。假其熏輝。余也不然。幸以子之識為則也。題一言。夫名之剖發於海內。此藉自白矣。且欽繇不知醫事者也。何為重於此舉。但書諄誨其徒之緒餘。以為序。是已。已而豈足盡東洞翁乎。豈足盡東洞翁乎。

寶曆癸未之春美濃武欽繇撰

自序

醫之學也方焉耳。炎黃氏邈矣。靡得而聞已。周室之盛。以療萬民之病。則有醫職之設。其既有醫職之設。其法豈可不精焉。惜夫官失其職。籍滅其傳。迷方之士。奚所得其門而入之。而睹藥劑之富。法術之妙乎。後有曰扁鵲者。謂秦越人也。名著天下。余初讀其傳。少覺疾醫之法。竊以為己師。然而扁鵲之沒也。籍亦不傳。吾雖有祈曏者。其奈之何。當漢之時。張氏之為方也。雖復稍後扁鵲。而其藥劑之富。法術之存。蓋莫古焉。而醫之學也方焉耳。吾亦何求。疾醫之法。其可以復耶。曰何不可也。吾常恨其世之與時移。籍非其舊。將稽之諸家。以復之於古。仲景氏。吾如爾何。自漢已降。以人以籍。孰可以憲章者。吾其舍此亦何依。遂以扁鵲為法。臨張氏之籍。久之而後知扁鵲之與張氏醫法一也。乃今而後味之淄澠可以辨。見之毫釐可以晰。而後若置其身於千載之上。親受其指揮也。蓋夫張氏之籍之難讀也。方之與證之散在諸篇。使夫學者惑焉。今也列而類之。附以己所見。其有疑者。矩之以方焉。名曰類聚方。庶幾使夫學者。雖非易牙。淄澠可以味矣。雖非離婁。毫釐可以見矣。遂命剞劂之師。遺之篤信好古之士云爾。

寶曆壬午夏六月阿岐吉益為則撰

凡例

始我先生之編類聚方也。軌在左右。躬受其凡例。此書之就成也。軌之所錄。其凡之例。亦已備矣。乃不敢私之。敢措諸卷首。以布諸同志之士。乃我先生之編類聚方也。凡例如下。

一昔者張氏之書。其散軼也久矣。晉大醫令王氏叔和。集為之次。至今學者受其賜矣。雖然。叔和其識之未優也。加以私言。珷夫燕石。俄然收之。而後之讀之。亦不知擇焉。見以為一圭一璧。此盡希世之寶也。嗚呼可悲夫。乃今悉取其空言虛語也。臆說理義也。痛極刪削。然後。譬之崑崙玄圃。無非圭璧者。此所以為仲景雪冤。而為學者發贗也。

一仲景之書。蓋一而已。岐為二三。別病頒方。抑亦後人之撰乎。夫醫之處方也。隨證以移。惟其於同也。萬病一方。惟其於變也。一毒萬方。故雞壅豕零。時為帝也。堇及桔梗。互為宰也。奇乎正乎。縱橫取捨。醫師之術也。此書本不別病也。不頒方也。亦其志之所存乎。

一蓋方之所貴也。不在古今。期於治疾。論之所貴也。不在新故。期於有事。故方能治疾也。不問古今。論若繫於事也。不在新故。惟是所以汲汲於治疾也。

一諸方以類就位。又以類之變。猶八卦之旋為六十有四乎。其慎斯術也以往。其方之用。與藥之能。可得而言矣。

一原文有舉脈之例。而措病之證焉。有稱病之名。而略形之狀焉。凡今學者。宜以此推彼矣。

一諸方或無其證也。證或無其方也。則據傍例攟摭之。加諸為則之按焉者。以異於其舊。蓋皆不苟用私說也。於藥徵乎見之。

一仲景之書。方之與證。其所載也。散在諸篇。如睹其證之全也。固非急索焉而所能得矣。今之於薈萃也。無有孑遺矣。

一諸方而在於諸論之中。無一不載焉。其空言虛語。臆說理義。既已非夫疾醫之事。則域焉而異之。所以燭乎昧行之徒也。亦惡其辭而域焉。終沒其證也。是故。有域焉而刪焉者。有域焉而指擿焉者。凡其學者。其能詳之矣。

一凡其不試者。十有八方也。附之於後。以俟後世之君子。不敢空斷矣。又不敢撰次矣。

門人 藝陽 藤利軌謹記

正文

桂枝湯。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 (傷寒)醫下之、績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解表。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湯。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少和之。 下利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發汗。) (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 (產後中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乾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耳。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加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加桂湯。 於桂枝湯方內加桂二兩。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桂枝加芍藥湯。 於桂枝湯方內加芍藥三兩。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

為則按。腹滿時痛者。即拘急而痛也。是以芍藥為主爾。

桂枝去芍藥湯。 於桂枝湯方內去芍藥。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

為則按。不拘急故去芍藥也。

桂枝加葛根湯。 於桂枝湯方內加葛根四兩。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

栝蔞桂枝湯。 於桂枝湯方內加栝蔞根二兩。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此為痙。)

為則按。桂枝湯之症。而渴者主之。

桂枝加黃蓍湯。 於桂枝湯方內加黃蓍二兩。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

為則按。黃蓍主治皮膚水氣。可考藥徵。

桂枝加芍藥大黃湯。 於桂枝加芍藥方內加大黃一兩。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主之。

為則按。桂枝加大黃湯。因桂枝加芍藥湯。加大黃者也。故方名從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於桂枝湯方內。加厚朴二兩。杏子五十個。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

為則按。當有胸滿證。

烏頭桂枝湯。 烏頭五枚。

上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得一升後。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用此方。

為則按。是烏頭煎而合桂枝湯方也。當列烏頭煎方下。今列之桂枝加附子湯者。示其異也。又按。煎法可依大烏頭煎之法。

桂枝加附子湯。 於桂枝湯方內加附子一枚。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支微急。難以屈伸者。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於桂枝去芍藥湯方內。加附子一枚。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兩。 附子三枚。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朮湯主之。

為則按。當有上衝證。此方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同。而治與方名異。彼方下曰。微惡寒。此方下曰。身體疼煩。惡寒輕。疼煩重。獨在附子之多少也已。

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 於桂枝附子湯方內去桂加朮四兩。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為則按。桂枝附子湯證。而無沖逆者也。

桂枝去桂加苓朮湯。 於桂枝湯方內去桂加苓朮各三兩。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

為則按。當有心下悸之證。

桂薑棗草黃辛附湯。 桂枝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麻黃。 細辛各二兩。 附子一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

為則按。證不備也。此方合桂枝去芍藥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也。證當於二方之下求也。藥徵有辨。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於桂枝湯方內。去芍藥加皂莢二枚。

(肺痿)吐涎沫者。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於桂枝湯方內。加龍骨牡蠣各三兩。

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為則按。當有胸腹動證。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牡蠣五兩。 大棗十二枚。 蜀漆三兩。 龍骨四兩。

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卻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火邪也。)

為則按。當有胸腹動而沖逆之證。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 於桂枝湯方內。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

為則按。當有心下痞硬、或拘急、或嘔證。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一兩十七銖。 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 生薑一兩六銖。 杏仁十六個。 甘草一兩二銖。 大棗五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芍藥甘草各十八銖。 生薑一兩三銖。 大棗四枚。 麻黃十八銖。 石膏二十四銖。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 芍藥生薑甘草麻黃各一兩。 大棗四枚。 杏仁二十四個。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少汗出身必癢。

小建中湯。 桂枝三兩。 甘草三兩。 大棗十二枚。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 (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 (男子)黃小便自利。 (婦人)腹中痛。

為則按。當有腹中拘急之證。其方類芍藥甘草湯也。

黃蓍(建中)湯。 於小建中湯方內加黃蓍一兩半。

(虛勞)裡急(諸不足。)

為則按。當有盜汗黃汗之證。又曰。桂枝加芍藥湯當入於此。而以有桂枝之名列於彼也。

黃蓍桂枝五物湯。 黃蓍三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困。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

為則按。桂枝加黃蓍湯證。而嘔無急迫者。

黃蓍桂枝苦酒湯。 黃蓍五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藥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

桂枝甘草湯。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為則按。當有急迫證。

半夏散。 半夏。桂枝。甘草各等分。

已上三味。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曰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散兩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少冷。少少咽之。(少陰病)咽中痛。

桂枝甘草附子湯。 甘草二兩。 附子二枚。 術二兩。 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

為則按。當有沖逆之證。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一兩。 甘草二兩。 牡蠣二兩。 龍骨二兩。

上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

桂枝人參湯。 桂枝四兩。 甘草四兩。 術三兩。 人參三兩。 乾薑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一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

人參湯。(理中丸也) 人參。 甘草。 術。 乾薑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雞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功。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加減法。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大病差後。)喜睡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茯苓甘草湯。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 生薑三兩。 甘草一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為則按。當有沖逆嘔吐證。

茯苓杏仁甘草湯。 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

茯苓戎鹽湯。 茯苓半斤。 術二兩。 戎鹽彈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將茯苓朮。煎成。入鹽。再煎。分溫三服。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並主之。

為則按。當有心下悸證。又按。此方煎法不審。依他例。當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內戎鹽。一二沸。分溫三服。

葵子茯苓散。 葵子一斤。茯苓三兩。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則愈。

(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

為則按。當有心下悸證。又按。葵子一斤。本草綱目作三兩。今從之。

苓薑朮甘湯。 甘草、術各二兩。 乾薑、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

為則按。當有心下悸證。

苓桂朮甘湯。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術二兩。 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苓桂甘棗湯。 茯苓半斤。 甘草三兩。 大棗十五枚。 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

為則按。當有腹拘急證。

苓桂五味甘草湯。 茯苓四兩。 桂枝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與苓桂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

苓甘五味姜辛湯。 茯苓四兩。 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苓甘姜味辛夏湯。 茯苓四兩。 甘草、細辛、乾薑各二兩。 五味、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苓甘姜味辛夏仁湯。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乾薑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因麻黃髮其陽故也。)

苓甘姜味辛夏仁黃湯。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乾薑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黃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為則按。以上五方。當有驚悸肉瞤筋惕等證。

茯苓澤瀉湯。 茯苓半升。 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術三兩。 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

為則按。當有心下悸。或小便不利證。

澤瀉湯。 澤瀉五兩。 術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

五苓散。 豬苓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半。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 術十八銖。

上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不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

茵陳五苓散。 茵陳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物。(和先食)飲方寸匕。日三服。

(黃疸)病。

為則按。當有小便不利或渴證。

豬苓湯。 豬苓、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下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

為則按。當有便膿血證。

豬苓散。 豬苓、茯苓、術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

牡蠣澤瀉散。 牡蠣、澤瀉、栝蔞根、蜀漆、葶藶、商陸根、海藻、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後服。日三服。

(大病差後。)從腰已下有水氣者。

為則按。當有胸腹有動或渴證。

八味丸。 乾地黃八兩。 山茱萸、薯蕷各四兩。 澤瀉三兩。 茯苓三兩。 牡丹皮三兩。 桂枝、附子各一兩。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腳氣)上入。小腹不仁。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 (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

為則按。外臺秘要作桂枝二兩附子二兩。今從之。

栝蔞瞿麥丸。 栝蔞根二兩。 茯苓、薯蕷各三兩。 附子一枚。 瞿麥一兩。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

為則按。當有心下悸證。

麻黃湯。 麻黃三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 杏仁七十個。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順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又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

麻黃加朮湯。 於麻黃湯方內加朮四兩。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甘草湯。 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里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為則按。水病而腫脹、或喘、或自汗出、或無汗者。主之。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二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甘草湯。浮者宜杏子湯。)

為則按。當有惡寒證。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少陰病。始得之、)及發熱脈沉者。

為則按。不可無惡寒之證。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四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二兩。 石膏半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金匱發汗後作下後。)

為則按。當有煩渴證。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半兩。 甘草一兩。 薏苡仁半兩。 杏仁十個。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半盞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取冷所致也。)

為則按。當有喘滿證。外臺古今錄驗。作薏苡半斤、麻黃四兩、甘草杏仁各二兩。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汗出即愈。今從之。

牡蠣湯。 牡蠣四兩。 麻黃四兩。 甘草二兩。 蜀漆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若吐則勿更服。

(治牡瘧。)

為則按。麻黃甘草湯證。而胸腹有動者。主之。

麻黃醇酒湯。 麻黃三兩。

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頓服盡。

(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治黃疸。)

為則按。當有喘證。

半夏麻黃丸。 半夏、麻黃。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

心下悸者。

為則按。當有喘或嘔證。

小青龍湯。 麻黃三兩。 芍藥三兩。 五味子半升。 乾薑三兩。 甘草三兩。 桂枝三兩。 半夏半升。 細辛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加減法。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大青龍湯。 麻黃六兩。 桂枝二兩。 甘草二兩。 杏仁四十個。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石膏雞子大。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太陽中風。)脈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後條辨續論皆云。當是小青龍湯證。今從之。)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為則按。當有渴證。蓋厥逆以下。真武湯之證也。可考。

文蛤湯。 文蛤五兩。 麻黃、甘草、生薑各三兩。 石膏五兩。 杏仁五十個。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為則按。當有喘證。

(越婢)湯。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

為則按。大青龍湯證。而無咳嗽沖逆、有腳攣痛之證者主之。

不渴當作渴。自汗出之下。當有或無汗字。

(越婢)加朮湯。 于越婢湯方內加朮四兩。

(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里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治內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卻弱。

(越婢)加半夏湯。 于越婢湯方內加半夏半升。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

為則按。當有煩渴嘔逆證。

葛根湯。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 桂枝二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

為則按。合病並病說。非疾醫事也。

葛根加半夏湯。 於葛根湯方內。加半夏半升。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

葛根黃連黃芩湯。 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 黃芩二兩。 黃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服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為則按。當有項背強急心悸證。

小柴胡湯。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半夏半升。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後加減法。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傷寒六七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麻黃湯主之。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下之則愈。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其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尿而解。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又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 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讝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嘔而發熱者。(傷寒)差已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諸黃腹痛而嘔者。(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曰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今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今鬱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產婦鬱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婦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三物黃芩湯主之。

柴胡加芒硝湯。 於小柴胡湯方內加芒硝六兩。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為則按。小柴胡湯證。而有堅塊者。主之。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 於小柴胡湯方內去半夏加栝蔞根四兩。

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

為則按。當有胸脅苦滿證。

柴胡加桂枝湯。 桂枝、黃芩、人參各一兩。 甘草一兩。 半夏二合半。 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 生薑一兩半。 柴胡四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 (發汗多亡陽、讝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 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薑桂湯。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 乾薑三兩。 栝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三兩。 甘草二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 (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者。

為則按。頭汗出者。是沖逆也。又曰。當有胸脅有動證。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半夏二合。大棗六枚。柴胡四兩。生薑、人參、龍骨、鉛丹、桂枝、茯苓各一兩半。大黃二兩。牡蠣一兩半。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讝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

為則按。當有胸腹有動證。玉函經無切如棋子四字。一二沸。作取二升。今從之。

大柴胡湯。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 生薑五兩。 枳實四枚。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黃二兩。若不加大黃。恐不為大柴胡湯也。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及)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上、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傷寒後脈沉沉者。內實也。)下解之。

為則按。小柴胡湯證。而胸腹拘攣可下者。主之。又按。本方當有大黃。玉函經再煎下有取三升三字。又曰。一方已下注文也。

白虎湯。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讝語遺尿。發汗則讝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

為則按。以上三條。非白虎湯證乃於白虎加人參湯條下辨之。又曰。煎法可從白虎加桂枝湯。

白虎加人參湯。 於白虎湯方內加人參三兩。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 右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

為則按。已上四章。千金方作白虎湯主之。外臺亦同。而方後曰傷寒論方。今從之。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為則按。此方白虎湯證。而心下痞硬者主之。

白虎加桂枝湯。 於白虎湯方內加桂枝三兩。

上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八升。去滓。溫服。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

為則按。當有煩渴沖逆證。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 厚朴二兩。 枳實三枚。

已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大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湯湯。不硬者不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讝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讝語止。更莫復服。 (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小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下利讝語者。有燥屎也。大便不通。噦數。讝語者。

厚朴三物湯。 厚朴八兩。 大黃四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痛而閉者。

為則按。小承氣湯證。而腹滿甚。

厚朴七物湯。 厚朴半斤。 甘草三兩。 大黃三兩。 大棗十枚。 枳實五枚。 桂枝二兩。 生薑五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

為則按。此方合厚朴三物桂枝湯。去芍藥湯而加生薑二兩也。由是觀之。當有二方之證而上逆嘔證。

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 厚朴半斤。 枳實五枚。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 (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後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讝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陽明病。)讝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泉。 汗出讝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讝語者。下之則愈。(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晴。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急下之)(陽明。)發熱。汗多者。急下之。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利末欲止。當下之。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當下之。下利差後至其年月日復發者。以病不盡也。當下之。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以下之。(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此為胃實。) (產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讝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裡。結在膀胱也。)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為則按。當有心悸證。

(瀉心)湯。 大黃二兩。 黃連、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口渴而躁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以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以瀉心湯主之。

為則按。煎法當從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之法也。又曰。不足。千金作不定。今從之。

附子(瀉心)湯。 於瀉心湯方內加附子一枚。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

大黃附子湯。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 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

大黃甘遂湯。 大黃四兩。 甘遂二兩。 阿膠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其血當下。

(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後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

抵當湯。 水蛭三十個。 虻蟲三十個。 桃仁二十個。 大黃三兩。

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婦人經水不利下。

抵當熱。 水蛭二十個。 虻蟲二十五個。 桃仁二十個。 大黃三兩。

上四味。杵。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

橘皮大黃朴硝湯。 橘皮一兩。 大黃二兩。 朴硝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大升。煮至小升。頓服即消。

鱠食之在心胸間不化。吐復不出。速下除之。(久成症病。)

大黃硝石湯。 大黃、黃蘗、硝石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內硝石。更煮取一升。頓服。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

大黃牡丹皮湯。 大黃四兩。 牡丹皮一兩。 桃仁五十個。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腸癰)者小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

為則按。千金方作牡丹皮三兩。瓜子一升。芒硝二兩。瓜子一升。今當十兩。

大黃甘草湯。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食已即吐者。

為則按。當有急迫證。

調胃承氣湯。 大黃四兩。 甘草二兩。 芒硝半斤。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者。令沸。少少溫服。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謂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便熱者。實也。當和胃氣。) (太陽病未解。陰陽脈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陰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方而解。若欲下之)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讝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傷寒)吐後腹脹滿者。大便不通。(胃氣不和者。)

為則按。但急迫。而大便不通者主之。

桃核(承氣)湯。 桃仁五十個。 桂枝二兩。 大黃四兩。 芒硝二兩。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

下瘀血湯。大黃二兩。桃仁三十個。䗪蟲二十枚。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

(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

土瓜根散。 土瓜根、芍藥、桂枝、䗪蟲各三分。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陰㿗腫。

甘草湯。甘草二兩。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

為則按。甘草主急迫者也。

桔梗湯。 桔梗一兩。 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

為則按。黏痰如膿者主之。

排膿湯。 甘草二兩。 桔梗三兩。 生薑一兩。 大棗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五合。日再服。

為則按。有黏痰。或膿血。而急迫者主之。

芍藥甘草湯。 芍藥四兩。 甘草四兩。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之。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方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謂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甘遂半夏湯。 甘遂三枚。 半夏十二枚。 芍藥五枚。 甘草指大一枚。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

為則按。芍藥甘草湯、加減之方也。故當有攣急證。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 附子一枚。

已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服。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

為則按。芍藥甘草湯證。而惡寒者主之。

甘麥大棗湯。 甘草三兩。 小麥一分。 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

為則按。急迫而狂驚者主之。

甘草粉蜜湯。 甘草二兩。 粉一兩。 蜜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內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差即止。

(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

生薑甘草湯。 生薑五兩。 人參三兩。 甘草四兩。 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為則按。當有心下痞硬強急證。

甘草乾薑湯。 甘草四兩。 乾薑二兩。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變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為則按。當有急迫證。

四逆湯。 甘草二兩。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謂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傷寒)醫下之。績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大汗也。熱不去。內拘急。四肢厥。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湯。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

為則按。此甘草君藥也。

(通脈)四逆湯。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 乾薑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後加減法。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

為則按。當作附子大者一枚。以乾薑知其然。甘草新校正作三兩。是也。

四逆加人參湯。 於四逆湯方內加人參一兩。

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

為則按。當有心下輕病也。辨之藥徵人參條下。

茯苓四逆湯。 茯苓六兩。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

為則按。當有心下悸惡寒證。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於四逆湯方內加豬膽汁半合。如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

乾薑附子湯。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

附子粳米湯。 附子一枚。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薏苡附子散。 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胸痹)緩急者。

為則按。當有惡寒或浮腫證。

薏苡附子敗漿散。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敗漿五分。

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

白通湯。 蔥白四莖。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少陰病。)下利。

為則按。當有氣逆證。

白通加豬膽汁湯。 蔥白四莖。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 人尿五合。 豬膽汁一合。

已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亦可用。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大烏頭煎。烏頭大者五枚。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則自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者。

烏頭湯。 麻黃、芍藥、黃蓍各三兩。 甘草三兩。 川烏(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上五味。㕮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腳氣。)疼痛。不可屈伸。(寒疝。)腹中絞痛。(痛風入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發作有時。使人陰縮。手足厥逆。

為則按。當有自汗盜汗浮腫證。

赤丸。 茯苓四兩。 半夏四兩方用桂。 烏頭二兩。 細辛一兩。

上四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寒氣)厥逆。

為則按。當有心下悸。及嘔而腹痛證。

真武湯。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 術二兩。 附子一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後加減法。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

附子湯。 附子二枚。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術四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

為則按。當有小便不利、心下悸、或痞硬證。藥微辨之。

天雄散。 天雄三兩。(當作三枚) 術八兩。 桂枝六兩。 龍骨三兩。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半錢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為則按。失精家。而小便不利。臍下有動、或惡寒、或沖逆者、主之。藥徵辨之。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心憒憒。反讝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

為則按。集註曰。舊本有一服得吐止後服七字。此因瓜蒂散中有香豉而誤傳。於此今為刪正。余亦從之。以下效之。

梔子甘草豉湯。梔子豉湯方內。加入甘草二兩。

梔子豉湯證。而若少氣者。

梔子生薑豉湯。梔子豉湯方內。加生薑五兩。

梔子豉湯證。而若嘔者。

為則曰。以上二方證。以若字者。冠梔子豉湯證之辭。今裂而列之。故敢加梔子豉湯證而六字。以通其意也。

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三枚。 梔子十四枚。 豉一升。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分溫。再服。覆令微似汗。

(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棋子大五六枚。)

為則按。當有心中懊憹胸滿證。

梔子大黃豉湯。 梔子十二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

茵陳蒿湯。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

梔子蘗皮湯。 梔子十五個。 甘草一兩。 黃蘗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身黃髮熱者。

梔子厚朴湯。 梔子十四枚。 厚朴四兩。 枳實四枚。

已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

梔子乾薑湯。 梔子十四枚。 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

大陷胸湯。 大黃六兩。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二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躁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大陷胸丸。 大黃半斤。 葶藶半升。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

上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

小陷胸湯。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 栝蔞實大者一個。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自散亦可服。

栝蔞薤白白酒湯。 栝蔞實一枚。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

栝蔞薤白半夏湯。 栝蔞實一枚。 薤白三兩。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

為則按。當有嘔或胸腹鳴證。

瓜蒂散。 瓜蒂一分。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人)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宿食在上脘。當吐之。

為則按。當有欲吐證。

文蛤散。 文蛤五兩。

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錢匕服。湯用五合。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渴欲飲水不止者。

大半夏湯。 半夏二升。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胃反)嘔吐者。

為則按。外臺云。治嘔、心下痞硬者。今從之。

小半夏湯。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嘔家本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 。 (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諸嘔吐。谷不得下者。

生薑半夏湯。 半夏半升。 生薑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嘔止停後服。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茯苓三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半夏苦酒湯。 半夏十四枚。 雞子一枚。

上二味。內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劑。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

半夏厚朴湯。 半夏一升。 厚朴三兩。 茯苓四兩。 生薑五兩。 干蘇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

為則按。當有悸證。又按千金作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乾薑散。 半夏、乾薑各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乾嘔。吐逆。吐涎沫。

乾薑人參半夏丸。 乾薑、人參各一兩。 半夏二兩。

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

(妊娠。)嘔吐不止。

為則按。當有心下痞硬證。

半夏(瀉心)湯。 半夏半升。 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三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

為則按。心下痞。當作心下痞硬。

甘草(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方內加甘草一兩。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喝。

為則按。當有急迫證。

生薑(瀉心)湯。半夏瀉心湯方內。減乾薑二兩。加生薑四兩。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吳茱萸湯。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嘔而胸滿者。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厚朴半斤。 生薑半斤。 半夏半升。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汗後。腹脹滿者。

為則按。當有吐逆證。

黃連湯。 黃連、甘草、乾薑、桂枝各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為則按。當有心中悸心煩上逆證。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乾薑三兩。 黃連三兩。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本自汗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

為則按。此乃主心中煩悸、及心下痞硬、而吐下者也。

大(建中)湯。 蜀椒二合。 乾薑四兩。 人參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黃連阿膠湯。 黃連四兩。 黃芩一兩。 芍藥二兩。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兩。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少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

黃芩湯。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 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嘔者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為則按。當有心下痞、腹強急證。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於黃芩湯方內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上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乾嘔而利者。

六物黃芩湯。 黃芩、人參各三兩。 乾薑三兩。 桂枝一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乾嘔、下利。

為則按。當有心下痞硬證。

三物黃芩湯。 黃芩一兩。 苦參二兩。 乾地黃四兩。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蟲。

(婦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

為則按。當有心胸苦煩證。

白頭翁湯。 白頭翁二兩。 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一本白頭翁作三兩。

熱利下重者。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

為則按。當有心悸證。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白頭翁湯方內加甘草阿膠各二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內膠令消盡。分溫三服。

(產後。)下利。(虛極。)

為則按。雖曰產後。非唯言產後也。當以血證為準。又當有急迫證。

木防己湯。 木防己三兩。 石膏雞子大。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為則按。當有煩渴證。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木防己湯方內去石膏加茯苓四兩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

為則按。當有心下悸證。

防己茯苓湯。 防己三兩。 黃蓍三兩。 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

防己黃蓍湯。 防己四兩。 黃蓍五兩。 術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風濕一作風水) 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

為則按。分量煎法非古。今從外臺。

枳實芍藥散。 枳實、芍藥各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並主癰膿。以麥粥下之。

(產後)腹痛。煩滿不得臥。 (產後)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

枳朮湯。 枳實七枚。 術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耎即當散也。)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

為則按。當有小便不利證。

排膿散。 枳實十六枚。 芍藥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為散。取雞子黃一枚。以藥散與雞黃相等揉和。令相得。飲和服之。日一服。

為則按。有瘡癰而胸腹拘滿者主之。

桂枝枳實生薑湯。 桂枝、生薑各三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

為則按。當有嘔證。又曰。痞下脫滿字耶。

枳實薤白桂枝湯。 枳實四枚。 厚朴四兩。 薤白半升。 桂枝一兩。 栝蔞實一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朴。取二升。去滓。內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橘皮枳實生薑湯。 橘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薑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

為則按。當有嘔證。

茯苓飲。 茯苓、人參、術各三兩。 枳實二兩。 橘皮二兩半。 生薑四兩。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為則按。當有心下痞硬證。

橘皮竹茹湯。 橘皮二斤。(一本作二升) 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噦逆者。

橘皮湯。 橘皮四兩。 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

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牡丹、桃仁、芍藥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免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婦人宿有(症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症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下血者。後斷三月不血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當下其症。

為則按。當有沖逆心下悸證。又曰是不唯治婦人之病方也。

芎歸膠艾湯。 芎藭、阿膠各二兩。 甘草二兩。 艾葉、當歸各三兩。 芍藥四兩。 乾地黃六兩。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五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疽。)

為則曰。凡治吐血下血諸血證者不別男子婦人矣。

旋覆花代赭石湯。 旋覆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薑五兩。 半夏半升。 代赭一兩。 大棗三兩。 甘草三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赤石脂禹餘糧湯。 赤石脂一斤。 禹餘糧一斤。

已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為則按。此章非疾病醫義。故不取。雖然。赤石脂禹餘糧湯證。可從於此也。又云、當利其小便。下方脫。

桃花湯。 赤石脂一斤。 乾薑一兩。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七合。內赤石脂未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下利便膿血者。

大豬膽汁。大豬膽一枚。

膽汁。和醋少許。以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

(陽陽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蜜煎導。蜜七合。

一味內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擾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並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主治見大豬膽汁下。

酸棗仁湯。 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茯苓二兩。 芎藭二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虛勞)虛煩。不得眠。

為則曰。虛勞當作煩躁。

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搗丸如彈丸大。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肺癰)喘不得臥。(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 (支飲)不得息。

麻子仁丸。 麻子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一斤。 大黃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斤。

上六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以知為度。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

己椒藶黃丸。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

蜀漆散。 蜀漆、雲母、龍骨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

瘧多寒者。(名曰牡瘧。)

為則按。當有臍下動證。

十棗湯。 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

已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 病(懸飲)者。 (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歲。)

桔梗白散。 桔梗、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

上三味。為散。(強人飲服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者。吐膿血。膈下者。瀉出。(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則定。)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寒如米粥者。(為肺癰。)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為則按。有結毒而濁唾吐膿者主之。

走馬湯。 巴豆二枚。 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綿纏。槌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少量之。

(通治飛屍鬼擊病。)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備急圓。大黃一兩。乾薑一兩。巴豆一兩。

上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乾薑為末。研巴豆。內中。合治一千杵。用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貯之。莫令泄氣。

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禁。停屍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差。如未差。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差。若口禁亦須折齒灌之。

礬石湯。 礬石二兩。

上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

良治(腳氣)衝心。

消礬散。 硝石、礬石等分。

上二味。為末。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候也。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疽。)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

礬石丸。 礬石三分。 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棗核大。內藏中。劇者再內之。

婦人經水閉。不利。藏堅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

蛇床子散。 蛇床子仁。

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許。和令相得。如棗大。綿裹內之。自然溫。溫陰中坐藥。

不試方十八方

竹葉石膏湯。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 粳米半升。 麥門冬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來。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

為則按。當有枯燥證。又按條辨。作竹葉三兩。今從之。

麥門冬湯。 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

為則按。當有心下痞證。

雄黃熏。雄黃。

上一味。為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

蝕於肛者。

頭風摩散。 大附子一枚。鹽等分。

上二味。為散。浗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藥力行。

皂莢丸。 皂莢八兩。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

葦莖湯。 葦莖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莖。得五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吐如膿。

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當歸生薑羊肉湯。 當歸三兩。 生薑五兩。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薑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術一兩。加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 產後。腹中㽲痛。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並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蒲灰散。 蒲灰七分。 滑石二分。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並主之。厥而皮水者。

滑石白魚散。滑石二分。亂髮二分。燒。白魚二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並主之。

豬膏發煎。豬膏半斤。亂髮如雞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

主諸黃。

柏葉湯。 柏葉、乾薑各三兩。 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吐血不止者。

黃土湯。 甘草、乾地黃、朮、附子、阿膠、黃芩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主吐血衄血。

雞屎白散。 雞屎白。

上一味。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溫服。

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

蜘蛛散。 蜘蛛十四枚。 桂枝半兩。

上二味。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陰狐。疝氣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

當歸芍藥散。 當歸三兩。 芍藥一斤。 茯苓四兩。 術四兩。 澤瀉半斤。 芎藭半斤(一作三兩。)

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婦人懷妊。腹中㽲痛。

歸母苦參丸。 當歸、貝母、苦參各四兩。

上三味。末之。煉蜜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加至十丸。

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

狼牙湯。 狼牙三兩。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綿纏筋如繭。浸湯。瀝陰中。日四遍。

少陰。脈滑而數者。

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瘡爛者。狼牙湯洗之。

小兒疳蟲蝕齒方。 雄黃。 葶藶。

上二味。末之。取臘日豬脂熔。以槐枝綿裹頭。四五枚。點藥烙之。

醫之為學也。其方而已。方能載其道。以傳之千載。故其欲求之也。不由其路。譬如場師失養梧檟於枳棘。苟其失養之也。且人賤之。況又迷罔之人。不亦悲乎。我東洞先生。取道于越人。求方於長沙。以唱古醫之術。然其書之篇章。證或先方而發焉。方或後證而起焉。不易卒睹。於是先生乃因對之次之。名曰類聚方。嗟乎善乎。此書乃使志古醫之術者。得由其路也。不迷罔焉。夫道如大路然。孟軻氏之云。今乎宜也。詩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抑此之謂與。

寶曆壬午春二月 門人 東都 山常卿謹跋

題類聚方後

古也者邈矣。無有方書存焉。其存焉者。僅金匱玉函、傷寒論已。此猶天之未喪斯文也。是以歷代為方者。必尊奉張仲景氏矣。雖然尋案多滯。不得其蘊奧。柔則茹之。剛則吐之。終令斯文至拂地焉。且其書。歷世之久闕文錯簡。不可勝計。加之以傳者增損之變。不亦悲乎。獨吾東洞先生。張膽瞋日。朝考夕試。剛亦不吐。柔亦不茹。嬰類而長之。依例而刪之。以著類聚方。舉以視門人。令人人得與斯文。可謂幸甚矣。蓋類聚所以審方意也。方意審。則藥能從。藥能從。則疾疢無所潛慝也。賢臣子不嘗則已。嘗則苦於口。利於疾也。百世一日。而後醫之從事於仲景氏。日益深乎。則斯文鬱郁乎今者。豈有與仲景氏之世異乎哉。余不勝其雀躍。遂題類聚方後。

門人 阿波 新崎國林謹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