虻蟲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虻蟲為類虻科昆蟲復帶虻的雌蟲體。各地均產,以畜牧區最多。虻蟲夏季喜棲息於牧場中,以吸食牛、馬等動物血液為生,常居於草叢及疏林中,喜陽光,常在白晝活動。味苦,性微寒。歸肝經。功效破血逐瘀。臨床用名有牛虻、虻蟲。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苦,微寒。主逐瘀血,破下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

名醫別錄

有毒。主女子月水不通,積聚,除賊血在胸腹五藏者,及喉痺結塞。

日華子本草

破癥結,消積膿,墮胎。

本草圖經

淮南子》云:虻破積血,斫木愈齲。此以類推也。

湯液本草

氣微寒,味苦平,有毒。

本草》云:主目中赤痛,眥傷淚出,瘀血血閉,寒熱酸痛,無子。

本草綱目

劉河間:虻食血而治血,因其性而為用也。成無己:苦走血,血結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畜血用虻蟲,乃肝經血分藥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

本草經疏

虻蟲,其用大略與蟲相似,而此則苦勝,苦能泄結;性善嚙牛馬諸畜血,味應有鹹,鹹能走血。完素云:虻飲血而用以治血。故主積聚癥瘕,一切血結為病,如經所言也。苦寒又能泄三焦火邪,迫血上壅,閉塞咽喉,故主喉痺結塞也。今人以其有毒,多不用。然仲景抵當湯、丸,大黃蟅蟲丸中咸入之,以其散臟腑宿血結積有神效也。凡毒藥之治病,如刑罰之治盜賊,不如是則不足以祛邪反正。《》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正此謂也。

簡誤:傷寒發黃,脈沉結,少腹硬,如小便不利者,為無血證,非蓄血也,不宜用。瘀血未審的者,不宜用。女子月水不通,由於脾胃薄弱,肝血枯竭,而非血結閉塞者,不宜用。孕婦腹中有癥瘕積聚不宜用。凡病氣血虛甚,形質瘦損者忌之。

本草蒙筌

味苦,氣平、微寒。有毒。逐瘀血血閉,寒熱;能止兩目赤疼,眥傷淚出。通血脈九竅喉痺,破積血癥瘕痞堅。寒熱亦驅,瘀血更逐。

本草衍義

飛咂牛馬血,嘴如芒刺然,性頗貪食,腹滿猶咂不已。用逐瘀血,破血積堅痞,症瘕而成寒熱者,遂其性,盡出其所留積而後快。蓋血中有眚,乃積乃留,眚去血行,流不盈矣。通利血脈者,概手足二十四經隧而言,十二焉從頭而走足,十二焉自足而走頭,風馬牛不相及者,而概咂焉。則凡經隧逆走頭而逆走足者,乃積乃留,各遂其性,乃行乃流矣。故血失所行,血失所留者,清陽不走上竅而留,濁陰不走下竅而積,而行焉,而流焉,何竅不通,何竅不利。

本經逢原

虻食血而治血,因其性而為用,肝經血分藥也。《本經》治癥瘕寒熱,是因癥瘕而發寒熱,與蜣螂治腹脹寒熱不殊。仲景抵當湯丸,水蛭、虻蟲,雖當并用,二物之純險懸殊。其治經閉,用四物加蜚虻作丸甚良,以破瘀而不傷血也。苦走血,血結不行者,以苦攻之。其性雖緩,亦能墮胎。

本草崇原

虻乃吮血之蟲,性又飛動,故主逐瘀血積血,通利血脈、九竅。《傷寒論

太陽病,表不解,隨經瘀熱在裡,抵當湯主之。內用虻蟲、水蛭、大黃、桃仁。近時兒醫治痘不起發,每加牛虻,此外未之用也。

本草求真

﹝批﹞破血墮胎。

虻蟲專入肝。微苦微鹹,氣寒有毒。善嚙牛馬豬血,因其性以為用,故以之治一切血結諸病。故凡病血蓄而見身黃脈結,腹痛如狂,小便利,并堅瘕積塊瘧母,九竅閉塞者,服之自克有效。以苦泄結,鹹走血故也。且色青入肝,服之宜入肝臟血分而散之矣。河間云:虻食血而治血,因其性而為用也。仲景合水蛭,用此以治太陽蓄血如狂,亦是此意。但性屬惡毒,以此治病,是猶刑罰之治盜賊,非得已也。

得配本草

苦,微寒。有毒。入足厥陰經血分。遍行經絡,能攻真氣運行不到之血。治兩目赤痛及眥傷淚出。

配丹皮,治扑墮瘀血。宿血在骨者,二味治之。

本草分經

苦,寒,有毒。攻血遍行經絡,色青入肝,極能墮胎。

【現代藥理研究】

虻蟲能明顯增加血管流量;增強離體蛙心收縮幅度;對腦下垂體後葉素所致兔急性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

虻蟲水浸液與虻蟲粗蛋白液均能抑制血小板粘附性,降低血粘度比和血漿粘度比,減慢血沉速度。

虻蟲對組織缺血缺氧有保護作用,有明顯的抗氰化鉀中毒作用。

虻蟲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對腫瘤有抑制作用,對免疫也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