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牡丹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臭八寶、大紅袍(《植物名實圖考》),矮童子(《分類草藥性》)。

釋名

本品花開紫紅成攢,遠望略似牡丹,因其氣臭,故名臭牡丹。

基原

為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的莖葉。

植物

臭牡丹 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C. foetidum Bunge; C. fragrans (Vent.) Willd. var. foetida (Bunge) Bakh.]分佈於華北、西北、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

採集

夏、秋季採收莖葉,曬乾或鮮用。

化學成分

臭牡丹莖葉含琥珀酸(succinic acid),茴香酸(anis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乳酸鎂(magnesium lactate),硝酸鉀(potassium nitrate)和麥芽醇(maltol)等。

藥理

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臭牡丹注射液靜脈注射能顯著提高小鼠中性白細胞吞噬指數及吞噬百分率。臭牡丹對大鼠免疫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尤其在促進Mφ吞噬功能方面作用更加顯著。

2.抗腫瘤作用 臭牡丹根醇提取物腹腔或皮下注射,均能延緩小鼠肉瘤S180、肝癌腫瘤H22的生長,干擾S180腫瘤細胞DNA代謝,抑制腹腔Mφ的吞噬功能及其綿羊紅細胞所致溶血素抗體的產生,其藥渣部分對H22腫瘤有抑制作用。

3.對子宮的作用 臭牡丹水煎醇提物、總生物鹼靜脈注射,可引起兔子宮圓韌帶肌電發放,呈陣發性增強。給藥後10~15分鐘開始出現,持續30分鐘。此作用可被預先靜脈注射酚妥拉明所阻斷,普萘洛爾對其則無影響。

4.抗菌作用 臭牡丹注射液體外試驗表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酵母菌、副傷寒甲型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傷寒乙型桿菌、大腸桿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切碎,乾燥。

貯乾燥容器內,置乾燥處,防潮。

藥性

味辛、微苦,性平。歸肝、脾經。

1.《福建民間草藥》:“辛,溫,有小毒。”

2.《湖南藥物志》:“平,無毒。”

3.《安徽中草藥》:“味辛、微苦,性溫。”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平肝陽,祛風濕。主治癰疽疔瘡,乳癰,痔瘡,丹毒,濕疹,肝陽頭痛眩暈,風濕痹痛,脫肛。

1.《綱目拾遺》:“洗痔瘡,治疔、一切癰疽、脫肛。”

2.《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健脾,養血,平肝。治崩帶及小兒疳氣,搗汁塗癰疽發背。”

3.《湖南藥物志》:“行氣活血,祛風化痰。治肝陽上亢眩暈,水腫,月經不調,眉棱骨痛,脫肛,痢疾,丹毒。”

4.《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利濕,消腫解毒,止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或搗汁;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研末調敷或煎水熏洗。

附方

1.治一切癰疽 臭牡丹枝葉搗爛罨之。(《綱目拾遺》)

2.治癰腫發背 臭牡丹葉曬乾,研極細末,蜂蜜調敷。未成膿者能內消,若潰後局部紅熱不退,瘡口作痛者,用蜂蜜或麻油調敷,至紅退痛止為度(陰疽忌用)。(《江西民間草藥》)

3.治乳腺炎 鮮臭牡丹葉250g,蒲公英10g,麥冬草120g。水煎沖黃酒、紅糖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4.治疔瘡 蒼耳、臭牡丹各一大握。搗爛,新汲水調服,瀉下黑水愈。(《赤水玄珠》)

5.治肺膿瘍、多發性癤腫 臭牡丹全草90g,魚腥草30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6.治內外痔 臭牡丹葉120g。煎水,加食鹽少許,放桶內,乘熱熏患處,至水涼為度,渣再煎再熏,1日2次。(《江西民間草藥》)

7.治頭痛 臭牡丹葉9g,芎䓖6g,頭花千金藤根3g。水煎服。(同上)

8.治火牙痛 鮮臭牡丹葉30~60g,煮豆腐服。(江西《草藥手冊》)

9.治關節炎 臭牡丹鮮葉絞汁,沖黃酒服,每天2次,每次1杯,連服20天,如有好轉,再續服至痊癒。(《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10.治高血壓 臭牡丹、玉米須、夏枯草各30g,野菊花、豨薟草各10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

11.治眩暈,頭痛 臭牡丹葉20片,青殼鴨蛋3個。水煮至蛋熟,剝去蛋殼,再煮30分鐘,吃蛋喝湯。(《安徽中草藥》)

12.治瘧疾 臭牡丹枝頭嫩葉(曬乾,研末)30g,生甘草末3g。2味混合,飯和為丸,如黃豆大。每服7丸,早晨用生薑湯送下。(《江西民間草藥》)

13.治脫肛 臭牡丹葉適量,煎湯熏洗。(《陝西中草藥》)

附藥

臭牡丹根(《植物名實圖考》) 為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的根。味辛、苦,性微溫。歸肝、脾經。功能祛風除濕,行氣健脾,平肝,解毒。主治風濕痹痛,腳氣,淋濁帶下,食滯腹脹,久痢脫肛,陽亢頭昏目眩,癰疽腫毒,痔瘡。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熏洗。①《植物名實圖考》雲:“煎洗腳腫;煮烏雞同食去頭昏;亦治毒瘡,腳弱。” ②《草木便方》雲:“清熱,補氣,健脾。治虛癆骨蒸,氣腫,黃疸,大補中氣。” ③《分類草藥性》雲:“治白濁,咳嗽。燉烏骨雞服,大補中氣。” ④《陝西中草藥》雲:“行氣活血,祛風平肝,消腫解毒。治崩漏,白帶,月經不調,頭暈目眩,高血壓,風濕疼痛,疝氣,脫肛,痔瘡,痢疾,癰疽瘡毒,毒蛇咬傷。” ⑤《江西民間草藥》治風濕關節痛:臭牡丹根30~45g,水酒各半煎,分兩次服。或與豬蹄筋60g燉服。又治頭昏痛:臭牡丹根15~30g,水煎,放入雞蛋2個(整煮),去滓,食蛋及湯。⑥《萬縣中草藥》治食積氣滯:臭牡丹根30g,絳梨木根15g,雞屎藤12g,刮金板9g。燉豬大腸服。⑦《廣西本草選編》治痔瘡脫肛:臭牡丹根30g,煮豬大腸60g服;並用臭牡丹根適量,水煎熏洗。⑧《湖南藥物志》治跌打:臭牡丹根15g,朱砂、滇七各1.5g,無根藤、岩薑、天冬各3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