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蘇葉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荏葉(《別錄》)。

釋名

白蘇亦名荏,《本草經集注》雲:“荏,狀如蘇,高大白色。”故名白蘇。入藥用葉,則名白蘇葉。

基原

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葉。

植物

白蘇 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Ocimum frutescens L.; 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var. typica Makino] 又名荏(《別錄》),䔡(陶弘景),南蘇(《滇南本草》),白紫蘇、假紫蘇(《生草藥性備要》),家蘇(《植物名實圖考》)。分佈於河北至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

採集

秋季割取地上部分,將嫩莖葉、果實、老莖分別採收,除去雜質。莖葉切成小段,陰乾或曬乾。

化學成分

葉含揮發油,主要有紫蘇醛(perillaldehyde),紫蘇酮(perillaketone),香薷酮(elsholtziaketone),檸檬烯(limonene),蒎烯(pinene),肉豆蔻醚(myristicin),蒔蘿油腦(dillapiol)和豆甾醇(stigmasterol)等。

種子油含左旋紫蘇醛(perilaldehyde),白蘇烯酮(egomaketone),松茸醇(matsutake alcohol)和左旋芳樟醇(linalool)。種子中的脂肪油主含甘油三亞油酸酯(linolein)和甘油三棕櫚酸酯(palmitin)。此外,種子中還含α-亞麻酸(α-linolenic acid)。

藥理

1.抑菌作用 白蘇油對接種和自然污染的細菌(變形桿菌)、真菌(酵母菌、黑麯黴菌和青黴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所含紫蘇醛、蒎烯、檸檬烯成分的提取液口服可延長感染綠膿桿菌的小鼠存活率。

2.輕瀉作用 含紫蘇酮型物質(PK)的葉提取物可顯著促進小鼠小腸內容物推進。在體外,PK對空腸縱行肌有劑量依賴性鬆弛作用。

3.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白蘇葉汁給小鼠腹腔注射,可使腹腔滲出液中中性粒細胞聚積。葉汁還可使造模而升高的小鼠血清TNF水準下降。白蘇葉的抗過敏物質在體外有直接抑制Mφ產生TNF的能力。

4.調血脂作用 白蘇子脂肪油可顯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C和LDL-C含量,提高HDL-C/TC和HDL-C/LDL-C比值;降低血清TG作用較弱;對HDL-C含量無明顯影響,但可改變其亞組分比例。蘇子油富含α-亞麻酸(α-LNA),α-LNA在較顯著降低血漿總TC的同時,不產生Ch在肝臟的累積。

5.對腫瘤的抑制作用 蘇子油可顯著降低N-甲基-N-亞硝基脲誘導的大鼠結腸癌發生率,抑制靜脈注射腹水瘤細胞的肺轉移,減少肺表面的轉移灶數。蘇子油還能明顯抑制化學致癌劑或皮下移植瘤株所致乳腺癌的發生率,減少腫瘤重量和體積、延長腫瘤出現的時間。

6.抗血栓作用 蘇子油飼喂大鼠能顯著升高血小板磷脂二十碳五烯酸/AA比值;並顯著抑制血小板釋放5-HT。

7.抗衰老作用 白蘇子脂肪油能增強小鼠肝臟內SOD活性,降低LPO含量以及抑制心腦中脂褐素生成,對肝組織中脂褐素無明顯影響。

8.其他作用 白蘇梗注射液能劑量依賴性地增強動物子宮內膜碳酸酐酶活性,其作用與孕酮相似。小鼠灌服白蘇葉甲醇提取物,可使環己巴比妥鈉睡眠時間延長。從白蘇中得到的化合物有黃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白蘇全草熱水提取物對牛心磷酸二酯酶有抑制作用。蘇子油飼喂大鼠,能降低多形核白細胞釋放的白三烯含量。蘇子油對過敏反應及炎症有抑制效果。蘇子油餵養大鼠能使視網膜反射能力增強,對亮度辨別學習試驗的正確反應率明顯增高。

9.毒性 紫蘇酮小鼠口服的LD50為78.9mg/kg,腹腔注射的LD50為13.6mg/kg。另有報導紫蘇酮給小鼠腹腔注射,雄性小鼠LD50為6mg/kg,雌性小鼠為2.5mg/kg。給母牛靜脈注射約30mg的紫蘇酮,10小時後可引起呼吸系統症狀;小鼠腹腔注射10mg/kg,24小時內死亡,並可見廣泛肺水腫和腹腔滲出物。15mg/kg、20mg/kg、25mg/kg的紫蘇酮給在體羊肺血液灌流,可增加肺微血管滲透作用,使肺血管外分泌物增多,出現嚴重肺水腫。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藥性

味辛,性溫。歸肺、脾經。芳香宣散。

1.《食療本草》:“性溫。”

2.《滇南本草》:“味辛,性溫,無毒。”

3.《本草匯言》:“味辛、苦,性溫。入手足太陰經。”

功效主治

散寒解表,理氣和中,解毒。主治風寒感冒,咳嗽氣喘,脘腹脹悶,食積不化,吐瀉冷痢,中魚蟹毒,腳氣腫脹,蛇蟲咬傷。

1.《別錄》:“主調中,去臭氣。”

2.《食療本草》:“治男子陰腫。”

3.《本草拾遺》:“搗敷蟲咬。”

4.《日華子》:“調氣,潤心肺,長肌膚,益顏色,消宿食,止上氣咳嗽,去狐臭,敷蛇咬。”

5.《滇南本草》:“治傷寒發熱,無汗頭疼,一切風寒,痰湧結而霍亂轉筋,咳嗽吐痰,小兒風症,定痛止喘。”

6.《生草藥性備要》:“下氣,除風濕。”

7.《福建藥物志》:“散寒解表,理氣消脹。主治流感,感冒,腹部脹痛,咳嗽,風濕痹痛,瘧疾,魚及蟹中毒,背癰。”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研末。外用:適量,和醋搗敷。

附方

1.治感冒風寒 白蘇15g。水煎,加冰糖調服後睡取微汗。(江西《草藥手冊》)

2.治寒濕腹脹痛,魚蟹中毒 幹白蘇全草21g,生薑9g。水煎,用炒食鹽少許沖服。(《福建中草藥》)

3.治冷痢 白蘇莖葉9~15g,紅糖少許。酌加開水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4.治腳氣腫脹 鮮白蘇莖葉30g,牡荊葉21g,絲瓜絡、老大蒜梗15g,冬瓜皮21g,橘皮9g,生薑9g。水煎,熏洗患處。(江西《草藥手冊》)

5.治蛔蟲 白蘇葉,研末。每次用3g(小兒酌減),調白糖6g,用開水送下,每日早晚飯前各服1次。(《福建民間草藥》)

附藥

1.白蘇子(《飲片新參》) 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成熟果實。味辛,性溫。歸肺、胃、大腸經。功能降氣祛痰,潤腸通便。主治咳逆痰喘,氣滯便秘。內服:煎湯,6~15g。①《別錄》雲:“主咳逆下氣,溫中補體。” ②《食療本草》雲:“生食,止渴潤肺。” ③《滇南本草》雲:“開胃健脾,同陳皮化痰疏風。” ④《飲片新參》雲:“開肺氣,止逆,治咳喘,通腸腑。” ⑤《福建藥物志》治痰飲咳嗽:白蘇子9~15g,橘皮9~15g。水煎服。又防治流感:白蘇子6g,青蒿、馬蘭、連錢草各9g。水煎服。

2.白蘇梗(《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 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莖。味辛,性溫。歸胃、肺經。功能散寒,理氣,消食。主治外感風寒,頭痛發熱,食滯不化,脘腹脹痛。內服:煎湯,5~15g。①《滇南本草》雲:“治傷寒發熱,無汗頭痛。補中益氣。” ②《福建藥物志》雲:“散寒解表,理氣消脹。主治感冒,腹部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