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脂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白符(《吳普本草》)。

釋名

李時珍雲“膏之凝者曰脂”,本品色白如石之脂,故名白石脂。

基原

為矽酸鹽類高嶺石族礦物高嶺石。

礦物

高嶺石 Kaolinite全國各地均產。

採集

全年可采,挖出後除去泥土、雜石。

化學成分

主要含水化矽酸鋁,其中二氧化矽(SiO2)占46.5%,三氧化二鋁(Al203)占39.5%,水(H2O)占14.0%;還常含鍶、鋇、錳、鈦、鋅、鉛、銅、鋰等元素。

炮製

1.白石脂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石塊,搗碎。

2.醋白石脂 取淨白石脂,碾成細粉,用醋調勻,搓條切段或製成餅,乾燥,置耐火容器內以無煙武火加熱,煆至紅透,取出,放涼,碾碎或搗碎。每白石脂100kg,用醋25kg。

貯乾燥容器內,置乾燥處。

藥性

味甘、酸,性平。歸胃、大腸經。質軟斂澀。

1.《本經》:“五色石脂:味甘,平。”

2.《別錄》:“味甘、酸,平。無毒。”

3.《綱目》:“五石脂,皆手足陽明藥也。其味甘,其氣溫,其體重,其性澀。”

功效主治

澀腸固脫,止血斂瘡。主治久瀉,久痢,遺精,崩漏,帶下,瘡瘍不斂。

1.《本經》:“主黃疸,泄痢,腸澼膿血,陰蝕,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

2.《別錄》:“養肺氣,厚腸,補骨髓,療五臟驚悸不足,心下煩,止腹痛下水,小腸澼熱溏便膿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

3.《藥性論》:“澀大腸。”

4.《日華子》:“五色石脂治瀉痢,血崩帶下,吐血衄血,並澀精淋瀝,安心鎮五臟,除煩,療驚悸,排膿,治瘡癤痔瘺,養脾氣,壯筋骨,補虛損,久服悅色。”

5.《珍珠囊》:“固脫。”

6.《外科精義》:“(治)新生兒臍濕。”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有濕熱積滯者禁服。

1.《本草經集注》:“惡松脂,畏黃芩。”

2.《蜀本草》:“五色石脂畏黃連、甘草、飛廉。”

3.《日華子》:“畏黃芩、大黃。(《綱目》引有官桂)”

應用配伍

澀腸固脫,止血斂瘡 本品酸澀收斂,既能澀腸固脫,又能止血斂瘡,故常用於久瀉、久痢、遺精、崩帶及瘡瘍不斂等證。凡水瀉不止者,可與白龍骨、紫蘇、木瓜配伍,如《百一選方》白龍丸;凡虛冷泄痢無度者,可與幹薑同用以溫中,如《外臺》治冷痢方;或與肉豆蔻合用以溫補脾腎,如《聖濟總錄》白石脂丸。凡婦女腹痛,漏下赤白者,可與附子、禹餘糧、牡蠣、龍骨等相伍,如《千金方》白石脂丸。凡金瘡流水,久不成痂者,可與烏賊骨、檳榔相配,如《聖惠方》白石脂散。

《本草經集注》:“得厚樸並米汁飲,止便膿。”

附方

1.治小兒瀉清水不止 白石脂一分,白龍骨一分。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芥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至五十丸,紫蘇、木瓜湯下。日進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百一選方》白龍丸)

2.治小兒水泄形羸,不勝大湯藥 白石脂半兩。為末,和白粥空心與服。(《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白石脂散)

3.治冷痢,食不消化及有白膿,日夜無節度 白石脂、幹薑各八分。上為末,以沸湯和少許面薄糊作丸。如食法。(《外臺》)

4.治脾臟虛冷泄痢,和胃氣,固大腸 白石脂一兩(煆赤,於地上出火毒),肉豆蔻(面裹煨令焦,去殼)半兩。上為末和勻,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聖濟總錄》白石脂丸)

5.治小兒腸澼,下膿血 白石脂(燒令赤)一分,亂髮(燒灰)一分,甘草(炙令赤)半兩。上為細散。每服一字至半錢匕,早晨、午後各一服,米飲調下,隨兒大小以意加減。(《聖濟總錄》白石脂散)

6.治金瘡中風水,久不成痂 白石脂一兩,烏賊魚骨一兩,檳榔一兩。上為細散,時摻瘡中,以成痂為度。(《聖惠方》白石脂散)

7.治小兒臍瘡赤腫,汁出不止 白石脂細研,熬令微暖,以粉臍瘡,日三四度。(《千金方》白石脂散)

8.治紫靨疔瘡,不疼硬腫,腋下有根如雞卵 白石脂(燒)、赤石脂各半兩,雄黃一分,乳香二錢。上為末。未破者用樸消水調貼,已破有膿者幹貼。(《聖濟總錄》白石脂散)

9.治粉滓䵟黯 白蘞十二銖,白石脂六銖。上搗篩,以雞子白和,夜臥塗面,但用井花水洗。(《千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