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散子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普濟方》卷三五五

【別名】

【組成】大川烏(去皮臍)1兩,南星1兩,半夏1兩,白附子1兩,羌活5錢,黃芩5錢。

【功能主治】產後痰血結滯,發為寒熱,心胸如火煩躁。

【用法用量】每服3錢,加生薑5片,水1鐘半煎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生用,銼散。

【性狀】

【規格】

【儲藏】

《中藏經·附錄》

【別名】

【組成】白附子半兩,大香附子半兩(炒),半夏1分(薑制),黑牽牛2兩(半生,半炒令熟),大甘遂1分(以大麥炒,候麥黃赤色,去麥不用,須極慢火炒之)。

【功能主治】發背。

【用法用量】每服2錢,量患人虛實加減,以蜜酒調下,續飲溫酒1兩盞。候所苦處刺痛為度,微利3-5行,瀉出惡物即愈,次用青涼膏貼之。氣盛者1服2錢,餘更裁度。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

【規格】

【儲藏】

《三因》卷十五

【別名】

【組成】晉礬不拘多少(煆)、輕粉少許。

【功能主治】妬精瘡,癢不可忍,皮膚諸瘡,手抓疽瘡,漏瘡。

【用法用量】摻瘡上。如治漏瘡,每挑1錢,入黃柏末1錢、輕粉半錢。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

【規格】

【儲藏】

《楊氏家藏方》卷十四

【別名】

【組成】牡蠣3兩(煆,研),寒水石1兩半(煆,研),天南星(炮)1分,白僵蠶(炒,去絲嘴)1分,龍骨1分。

【功能主治】止疼痛,生肌肉,滅瘢痕。主破傷風。

【用法用量】摻瘡上。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避風將息,勿令著水。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

【規格】

【儲藏】

《三因》卷十二

【別名】

【組成】附子1枚(煨熟,新水浸1時久,去皮臍,焙幹)。

【功能主治】久年咳嗽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1錢,白沙蜜2錢,水1盞,煎7分,通口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

【規格】

【儲藏】

《三因》卷二

【別名】白散

【組成】大附子(生,去皮臍)半兩,桂府半兩,滑石半兩,園白半夏(湯洗21次)3分。

【功能主治】肝腎虛,為風所襲,卒中涎潮,昏塞不語,嘔吐痰沫,頭目眩暈,上實下虛,真陰耗竭;兼治陰證傷寒,六脈沉伏,昏不知人;霍亂吐瀉,飲食不進,小便淋瀝不通,眼赤,口瘡,咽喉冷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2盞,加生薑7片,蜜半匙,煎7分,空腹冷服。霍亂,加藿香;小便不利,加木通、燈心、茅根煎。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五六

【別名】

【組成】白藥子不拘多少(為末)。

【功能主治】護胎。主妊娠傷寒。

【用法用量】用雞子清調塗在紙花上,紙可碗口大,貼在臍下胎存處,幹即以溫水潤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七五

【別名】

【組成】栝樓根、知母(焙)、貝母(去心)、甘草(炙,銼)各等分。

【功能主治】小兒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匕,煎黃蠟、米飲調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

【規格】

【儲藏】

《中藏經》

【別名】

【組成】白附子 大香附子各15克(炒)黑牽牛60克(半生,半炒令熟)半夏7.5克(薑炙)大甘遂7.5克(以大麥炒,候麥黃赤色,去麥不用。須極慢火炒之)

【功能主治】發背。

【用法用量】每服6克,以蜜酒調下,續飲溫酒適量,候所苦處刺痛為度。微利三五行,瀉出惡物即愈,次用清涼膏貼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