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序疏要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本經序疏要》

  總目

  ◎卷一

  療風通用 風眩 頭面風 中風腳弱 久風濕痹 賊風攣痛 暴風瘙癢 傷寒 大熱 勞復

  溫瘧

  ◎卷二

  中惡 霍亂 轉筋 嘔闓 大腹水腫 腸澼下痢 大便不通 小便淋 小便利 溺血

  ◎卷三

  消渴 黃疸 上氣咳嗽 嘔吐 痰飲 宿食 腹脹滿 心腹冷痛 腸鳴

  ◎卷四

  心下滿急 心煩 積聚症瘕 鬼疰屍疰 驚邪 癲癇 喉痹痛 噎病

  ◎卷五

  鯁 齒痛 口瘡 吐唾血 鼻衄血 鼻齆 耳聾 鼻息肉 目赤熱痛 目膚 聲喑啞

  面皯皰 須禿落 滅瘢 金創

  ◎卷六

  踒折 瘀血 火灼 癰疽 惡瘡 漆瘡 癭瘤 瘺瘡 五痔 脫肛 蚘蟲 寸白

  ◎卷七

  虛勞 陰痿 陰 囊濕 泄精 好眠 不得眠 腰痛 婦人崩中 月閉 無子 安胎

  墮胎 難產

  ◎卷八

  產後病 下乳汁 中蠱 出汗 止汗 驚悸心氣 肺痿 下氣 蝕膿 女人血閉腹痛

  女人血氣歷腰痛 女人腹堅脹 解百藥及金石等毒 服藥食忌 藥不宜入湯酒者

  序

  曰:『班氏《蓺文志》謂:「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針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蓋自是醫經經方遂分,連絡之者,《本草經》則其樞紐矣,乃志不載其書,然《帝紀.平帝》元始五年,征天下通知逸經、古記、天文、歷算、鍾律、小學、史篇、方術、本草,及以五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所在,為駕一封,軺傳遣詣京師,至者數千人。《樓護傳》護少隨父為醫長安,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世不忽其書,故習而傳之者,代不乏人,其得至今存者,惟梁貞白先生陶氏書為最古。今案其文,既歷載《本經》總序於前,復患諸藥一種雖主數病,而性理有偏着,立方或致疑混,赴急抄撮,恐不皆得研究,故將《本經》序大病之主已下一節,循其所列剖而析之,分為八十三項件,系主治藥於下,方贅之序末,是陶氏實注《本經》而得《本經》與醫經經方連絡交會處矣。予治仲景書,既由不明藥物主病之所以,然用力《本經》,有《本經疏證、續疏》之作矣。繼治孫真人、王太守書,覺與仲景書猶未相承接,遂立志究竟病名古今相沿之准,病證彼此不侔之故,而證以藥物主治之由,得是編以為鵠,反覆尋繹,參互研訂,然後知一證也。隸之此病則屬虛,隸之彼病更屬實,一藥也投之彼病則逐實,投之此病反補虛,於仲景書以此推其緒,於孫真人、王太守書以此要其歸。蓋自是而漢人唐人醫學醫經經方旨趣,得連為一貫焉,篇中附北齊徐氏、唐蘇氏、蜀韓氏、宋唐氏所增其精詣,幾與陶氏捋,而徐氏所續九項,實有稗補證明之功,亦隨例詮釋而不削也。』

  道光二十年九月五日武進鄒澍序

  貞白先生名宏景,梁時隱居茅山,自號華陽、隱居,實始集《別錄》附入本草經中。徐氏名之才,北齊尚書令,封西陽王,着《藥對》。蘇氏名恭,顯慶中與長孫無忌、許敬宗等修定本草,李績表上之,今名《唐本草》。韓氏名保升,孟蜀重廣《唐本草》,並稍增注釋,名《蜀本草》。掌氏名禹錫,宋嘉佑時奉詔重修本草,名《嘉佑補註本草》。唐氏,宋大觀時蜀人,取諸家本草匯而集之,並采入經史中言醫事,隨類附入,名《證類本草》。

  卷一

  序例

  謹按諸藥一種,雖主數病,而性理亦有偏着,立方之日或致疑混,復恐單行徑用,赴急抄撮,不必皆得研究,今宜指抄《病源》所主藥名,便可於此處療,若欲的尋亦兼易解,其甘苦之味可略,有毒無毒易知,惟冷熱須明,今依《本經》《別錄》注於本條之下,其有不宜入湯酒、宜入湯酒者,亦條於後。(《唐本》以朱點為熱,墨點為冷,無點為平,多有差悞。宋人於逐藥之下,依《本經》《別錄》而注焉。)

  凡藥稟賦絕類,則功用廣博,然推其端緒,要有歸着,譬如麻黃,其異在所產之地,冬不積雪,則其歸着在鼓發陽氣,衝散陰邪,故凡束縛難伸之風(賊風攣痛),蔽錮盛熱之寒(傷寒),乍揚更抑之熱(溫瘧),迫隘不順之氣(上氣咳氣),皆所能療,誠得謂一種可主數病矣。然不能治筋骨懈弛之風,陽氣漏泄之寒,鼓盪不羈之熱,隨火沖逆之氣。稽其效曰出汗,亦僅能令霾中見晛,不能令旱處致霖。曰下氣,卻祇能於橫中辟道,不能於直下鑿渠,又可謂性理有偏着否耶!「太陽病,項背強几几,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反無汗,惡風者,葛根湯。」用麻黃、不用麻黃,其別在汗。「咳而脈浮者,厚朴麻黃湯;沈者,澤漆湯。」用麻黃、不用麻黃,其別又在脈。立方之日,不洞曉是理,易致疑混。陶氏序《肘後百一方》云:『常居閒佚,乃可披檢方書,或從祿外邑,將命遐征,或宿直禁闈,晨宵隔絕,或急速戎陣,城柵嚴阻,忽遇疾厄,拱手相向,搢紳君子且然,何況貧家野居,能不向單行經用,赴急抄撮以求活,此時而欲研究方書,探討經義,證其非是,豈特不能且不暇矣。為此編者,筆墨省減,病名既得原委,藥味遂可別擇,循證求病,因病得藥,從藥檢宜,誠可謂探之囊笥,庸豎均可成醫者。嗟夫!世風遞易,遵守殊規,徒知寒可攻熱,熱得療寒,補概益虛,泄能除滿,欲適燕而北其轅,固不為非是,殊不知自吳直往,定抵海濱;從滇徑徂,輒歸西域。遂致韌發坦途,詣終茅塞,惟古人所指示,曲盡攸宜,縱使羊腸鳥道,循是遄征,必可屆四通八達,此昔日之僻徑,即今日之廣衢,而今日所謂廣衢,乃金元已來所別闢也。甘苦之義,其旨淵微;冷熱之宜,其情直遂。注此於下,相得益彰,意簡要而用專精矣。』

  療風通用

  〔〕為本經氣性。沒有〔〕為別錄氣性。鈄體為別錄藥物,本經無。

  【防風】〔溫〕。主大風,頭眩痛,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滿。

  【防己】〔平〕溫。療風腫及中風手足攣急。

  【秦艽】〔平〕微溫。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

  【獨活】〔平〕微溫。治中諸風,濕冷,奔喘,逆氣,皮肌苦癢(《藥性論》)。

  【芎藭】〔溫〕。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

  【羌活】〔平〕微溫。主賊風,失音不語,多癢,血癩。(《藥性論》)

  【麻黃】〔溫〕微溫。治身上毒風,痹,皮肉不仁(《藥性論》)。

  蜀本

  【鹿藥】溫。主風血,去諸冷,益老,起陽。

  【天麻】平。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

  【海桐皮】平。主腰腳不遂、頑痹,腿膝疼痛(《海藥》)。

  【蛜祁】平。

  【威靈仙】溫。主諸風,宣通五藏,去腹內冷滯、心隔痰水。

  藥對

  【楓香】平。治疹癢毒(臣)。

  【薏苡仁】微寒。主風,筋攣急,屈伸不得(君)。主風濕痹,下氣。

  【萎蕤】平。治中風暴熱,不能轉動者(君)。

  【巴戟天】微溫。治風邪氣(君)。治一切風。(《日華》)

  【側子】大熱。治濕風,大風拘急(使)。治冷風濕痹,大風筋骨攣急。(《藥性論》)

  【頭血】治口僻(臣)。

  【山茱萸】平。治風氣(臣)。主頭風,風氣去來,鼻塞,目黃,耳鳴,面皰。

  【淡竹瀝及葉】大寒。主風疾(臣)(,心意病也《集韻》)。

  【牛膝】平。主風攣急(君)。

  【細辛】溫。主風擘急(君)。主風濕,痹痛,死肌。

  【菖蒲】溫(君)。並桂心大熱吹鼻中,主風瘖(君)。

  【樑上塵】微寒。以小豆大吹鼻中,治中風(使)。

  【葛根】平。治暴中風(臣)。治金創,中風,欲死,煮汁飲之,口噤不開,多服生葛根自愈。(《肘後》)

  【白鮮皮】寒。治風不得屈伸,風熱(臣)。主頭風,治一切風痹,筋骨弱乏,通小腸水氣。(《日華》)

  【白薇】大寒。治暴風熱,四肢急滿,不知人(臣)。

  證類

  【天虋冬】平、大寒。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

  【附子】溫、大熱。腰脊風寒。

  【杜若】微溫。主風入腦戶,頭腫痛,多涕淚出。

  【麥虋冬】平、微寒。

  【羚羊角】溫(應作寒)、微寒。治一切熱毒風攻注(《藥性論》)。主中風筋攣,附骨疼痛,生摩和水塗腫上(孟詵)。

  【犀角】寒、微寒。散風毒(《藥性論》)。治中風失音,熱毒風(《日華》)。

  【本】溫、微寒。除風頭痛,能治一百六十種惡風,鬼疰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藥性論》)

  【天雄】溫、大溫。主大風寒濕痹,歷節痛,拘攣緩急。

  【黃】微溫。主大風癩疾。

  【蒺藜子】微寒。治諸風,癧瘍,破宿血。(《藥性論》)

  【耳實】溫,葉微寒。主風頭寒痛,風濕周痹,四肢拘攣痛,惡肉,死肌。

  【菊花】平。主四肢游風,利血脈。(《日華》)

  【狗脊】平、微溫。治男子女人毒風,腳,邪氣,濕痹。(《藥性論》)

  【莽艹】溫。主風頭癢,可用沐,勿令入眼。

  【柏子仁】平。主風濕痹,治風,潤皮膚。(《日華》)

  【蔓荊子】微寒、微溫。治賊風。(《藥性論》)

  【當歸】溫、大溫。主惡血內塞,中風,,汗不出。

  【烏喙】微溫。主風濕,寒熱,歷節掣引腰痛,不能行步。

  【萆薢】平。主冷風痹,腰腿不遂,手足驚掣。(《藥性論》)

  【躑躅】溫。主賊風在皮膚中淫淫痛。

  【欒荊】溫。主大風,頭面手足諸風。

  【辛夷】溫。主風頭腦痛。

  【小天蓼】溫。主一切風虛羸冷,手足痹疼,無論老幼輕重,浸酒及煮汁服之。

  【干蠍】溫。療諸風癮疹,及中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語澀,手足抽掣。

  【烏蛇】溫。主諸風瘙,癮疹,皮膚不仁,頑痹。

  【天南星】溫。主中風,除痰,麻痹,下氣,破堅積。

  【烏頭】溫、大熱。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痹。

  【白花蛇】溫。主中風,濕痹不仁,筋脈拘急。

  【酸棗仁】平。主筋骨風,研末作湯服之。(《藥性論》)

  【鼠黏子】平。除風傷。

  【牛黃】平。療中風失音,口噤。(《日華》)

  【枳殼】微寒。主風癢,麻痹,通利關節。

  【牡刑子】微寒、平。根,主心風,頭風,肢體諸風,解肌發表。(《唐本》引《別錄》)

  風之病人也,大率有三。有感而即發者;有既入人身,盤旋氣血間,久乃成病者;有人身陽氣自應風化為患者。感而即發,如傷寒、溫熱、時氣等類是已。既入人身,盤旋氣血間,久乃成病,如風眩、頭面風等類是已。此篇大旨為諸病提綱挈領,獨於人身陽氣自應風化為病者加詳,何謂?人身陽氣自應風化,蓋陰性凝聚,陽性發散,陰聚之,陽必散之,則陰陽固互相為用矣。然不有陰氣凝聚,陽在內不得出,奮擊為雷霆者乎!不又有陰氣凝聚,陽在外不得入,周旋不舍而為風者乎!是故風者,陽氣之變眚也,其卦為巽,巽者陰初凝而完聚,陽始退而嬌強。強者力不能散聚之紉密,聚者偏不受強之提撕,於是相搖相曳,相摩相盪,而周旋不舍焉,而抑揚飄驟焉,必得雨而風乃息,雨固陰陽之既翕而化焉者也。故夫人身之陽,在上則欲其與陰化而下歸,在下則欲其化陰而上出,設使在上不與陰化,在下不能化陰,斯陽亢無以升降,於是為出柙之虎,失系之猿,而窮而無歸,咆哮狡獪,百變不已。窺篇中大意,陽之郁者伸之,陽之勁者緩之;陰之結者破之,陰之竭者濡之。隨其所在而澤陽,因其所近而招陰,增膏以定火之,溉水以拯木之枯。總不出用陰和陽一語,就病以征藥,即藥以審病,紛紜膠擾之中,未始不可隨處洞徹源委也。

  風眩

  【菊花】〔平〕。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

  【飛廉】〔平〕。主頭眩,頂重。

  【躑躅】〔溫〕。

  【虎掌】〔溫〕微寒。主風眩。主風眩目轉(《藥性論》)。

  【杜若】〔微溫〕。主風入腦戶,頭腫痛,多涕淚出,眩倒,目

  【茯神】平。療風眩,風虛。

  【茯苓】〔平〕。

  【白芷】〔溫〕。主頭眩,目癢。

  【鴟頭】平。主頭風眩,顛倒,癇疾。

  蜀本

  【伏牛花】主風眩,頭痛。

  藥對

  【芎藭】溫(臣)。

  【防風】微溫。主頭眩顛倒,火風濕痹(臣)。主大風,頭痛,惡風。

  【人】微溫。主頭眩轉(君)。

  【兔頭骨】平(臣)。主風眩,巔疾。

  證類

  【蔓荊實】微寒。主風頭痛,腦鳴,目淚出。

  【薯蕷】溫、平。主風頭,眼眩。

  【朮】溫。主風眩,頭痛,目淚出。

  【蘼蕪】溫。頭中久風,風眩。

  陽在上不與陰化,在下不能化陰,均之風也。何以在下之風,有腸風、胃風,則為飧泄也,又有風秘、風燥,則為便艱也。在上之風,有卒仆無知,痰涎涌逆也,又有頭風眩痛,涕洟唾淚也。此不特有淺深之殊,抑亦有開閉之異。蓋陰之錮者,陽必郁,則陰固錮陽,而陽亦爍陰也。陰之漏者,陽必動,則陰固背陽,而陽復迫陰也,故夫閉者益閉,開者愈開,閉者之致斃,是陰竭陽亡;開者之及危,乃陰離陽決。雖然閉之弊,斷有甚於開,試思風頭眩痛,非卒倒無知之輕者乎!痰涎涌逆,非涕洟唾淚之甚者乎!然參繹前篇與此篇義旨,又有以知閉者宜醒陰,導陰以濟陽。開者宜順陰,和陰以平陽,為同中之異矣。順陰、和陰以平陽奈何?試以燭則淚垂,波盪則舟旋證之。夫燭淚垂者,咎在陽而不在陰;波蕩舟旋者,咎在陰而不在陽,但風息則非特燭不,即波亦不盪矣。是豈不可併合而論,然不有膏不堅而燭垂淚者乎!不有水激搏而舟旋轉者乎!水激搏而舟旋轉,是地勢之傾欹也;膏不堅而燭垂淚,是氣候之過暖也。療風無藉乎崇土,此篇偏迭隸以、朮、薯蕷;療風何資於滲痢,此篇乃並列以茯神、茯苓。而菊花之苦平而降,蔓荊之辛寒而升,朮之苦溫而守,性殊楚越,而收淚之功則同,其可謂順陰氣使就下,和陰氣使歸壑,平陽氣使寧謐者非耶!考仲景治眩多着意於水與飲,故苓桂朮甘湯、真武湯、五苓散、澤湯,均不得謂為治風,則風眩之必兼治水從可識矣。

  頭面風

  【芎藭】〔溫〕。除面上游風去來,目淚,多涕唾,忽忽如醉。

  【薯蕷】〔溫〕平。主頭面游風。

  【天雄】〔溫〕大熱。療頭面風去來,疼痛。

  【山茱萸】〔平〕微溫。除面上瘡,主能發汗(《藥性論》)。

  【莽艹】〔溫〕。

  【辛夷】〔溫〕。治面腫引齒痛。

  【牡荊子】溫。

  【蔓荊子】〔微寒〕平、溫。久服令人光澤脂致。

  【本】溫、微溫、微寒。長肌膚,悅顏色,辟霧露,潤澤,可作沐藥、面脂。

  【蘼蕪】溫。

  【耳】溫。

  蜀本

  【何首烏】微溫。療頭面風。

  藥對

  【皂莢】溫。主風眩(使)。

  【巴戟天】微溫。主頭面風(君),療頭面游風。

  【白芷】溫。主頭面風(臣),可作面脂。

  【防風】溫。主頭面來去風氣(臣)。

  【蜂子】微寒、微溫。主面目黃,久服令人光澤好顏色。

  證類

  【杜若】

  【耳實】溫,葉微寒。

  頭面風亦在上之風也,其主治多用溫升,核以陽在上,不與陰化之義相悖否!夫豈知頭面風固在上,其所以然卻在下哉!《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黃帝曰:「首面與身形,屬骨連筋,同血合氣,天寒則裂地凌冰,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對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熱甚,寒不能勝之也。」』是豈非其末在上,其本在下歟!巢氏曰:『頭面風者,諸陽經脈為風所乘也。諸陽經脈上走於頭面,運動勞役,陽氣發泄,腠理開而受風,謂之首風。』是豈非招風取中之故歟!觀篇中,一則曰游風,再則曰去來,詎非其病既不常在,亦不竟除,來本無期,去亦無跡。其來也,或目淚,或涕唾多,或忽忽如醉,或頭痛,或生瘡,或腫,或不光澤,或面目黃色。其去也,倏然若失,則其陽氣暫弛而病生,稍張而病罷,猶可不使陽化在下之陰,令上出而為光澤脂致,以長肌膚、潤顏色乎!是其於風眩,一則水乘風以上激,一則火委頓而不上炎,烏可同日語也。然機關既在下,何以不病於下而病於上?夫適所謂陽不固而非陽衰,陽衰則病於下矣。然至用天雄不可不謂陽衰,是則有說焉。夫遠行勞力,汗出於腎,經有明文,運動勞役,而至陽氣發泄,不能不謂傷自腎始,而陽之發泄有多端,其已發而未泄者,則因其上而越之矣。若已發已泄,繼踵而不止,慓悍而難禁者,能不按而收之乎!若發泄過甚,根柢將傾者,能不因其衰而彰之乎!夫固難以一途論也。充陽以運陰滯,散火以靖陽氣,息風以奠陽位,和陰以達陽光,名曰治陽,實以治陰中之陽,名曰治下,實以使自下而上,推其變而會其元,古人之用意密矣哉!

  中風腳弱

  【石斛】〔平〕。主腳膝疼冷痹弱。

  【石鍾乳】〔溫〕。療腳弱疼冷,下焦傷竭。

  【殷孽】〔溫〕。主腳冷疼弱。

  【孔公孽】〔溫〕。主腰冷,膝痹,毒風(《藥性論》)。

  【石硫黃】〔溫〕大熱。主腳冷疼弱無力。

  【附子】〔溫〕大熱。腳弱冷疼,不能行步。

  【豉】寒。主虛勞喘吸,兩腳冷疼。

  【丹】微寒。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

  【五加皮】〔溫〕微寒。療躄,小兒不能行,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痹,主賊風傷人,腳,酸(《藥性論》)。

  【竹瀝】大寒。

  【大豆】〔平〕。豆黃,主濕痹膝痛(孟詵)。

  【天雄】〔溫〕大溫。主關節重不能行步,除骨間痛。

  【側子】大熱。風痹,歷節,腰腳疼冷。

  藥對

  【木防己】平。治攣急(臣)。治男子肢節中風,毒風,不語,主散結氣擁腫(《藥性論》)。

  【獨活】微溫。主腳弱(君)。主手足攣痛,勞損(《藥性論》)。

  【松節】溫。治腳膝弱(君)。主久風,風虛,腳痹疼痛。

  【牛膝】平。治痛痹。治腰膝怯冷弱(《藥性論》)。

  證類

  【胡麻】平。

  中風腳弱之候與頭面風適相對照,其治自應推在上之陽,回入陰中以強之已耳,乃複列入性寒通利者過半,是何故歟?夫既曰弱,則非拘急攣縮可比,卻甚有似於痿,既曰腳,則非頭項身體盡然,又不全繫於風,何則?風性善行不能但駐一處,弱者筋弛而不束骨也。《生氣通天論》曰:『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又曰:『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痿論》曰:『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筋,縱而不任地。』果爾,則行濕以去熱,使陰得以上濟;通血以導氣,使陽得以下蟠,而自上下下之化通矣,又烏得但恃引火回陰之一端耶!然則直曰痿可矣,何得命之曰中風?夫風,固陰性凝聚,陽在外不得入,則與之周旋不舍而為者耳。特凝聚之中,果何氣哉!試思氣交之令,天氣迷濛,地氣抑遏,土木生潤,階礎流漿,非陰之凝聚濕與熱耶!而旋即雷雨洊至(洊,同瀳,水至也《說文》),必首御以風,是風非濕與熱凝聚而生者耶!乃是時也,膠柔弦弛,任是堅脆之物必轉濕潤焉。則所謂中風腳弱,非飄揚淒揜之風,亦非掀天刮地之風,直是醞釀於濕與熱中,欲出而未得出,欲息而不得息者。彼痿則雖間,亦有挾濕如所謂肉痿者,余則均系熱灼陰消,皮毛、血脈、肌肉、筋膜、骨髓直乾枯焉耳,此風與痿之所攸分,即本書不載痿之由已。再核篇中凡性溫者,所主必雲冷雲痛,間有性平性寒者,所主亦有疼與冷焉。是其轉移陰陽之浮滯,散發陰陽之抑鬱,暢達生氣之留連,撥正經脈之違逆,具握化機,力專效捷,自有常理於中,而非可以常情測者,尤宜具眼觀也。

  久風濕痹

  【菖蒲】〔溫〕平。主風寒濕痹。

  【茵芋】〔溫〕微溫。諸關節風濕痹痛。

  【天雄】〔溫〕大溫。主大風,寒濕痹,歷節痛,拘攣緩急。

  【附子】〔溫〕大熱。主寒濕踒躄,拘攣,膝痛。

  【烏頭】〔溫〕大熱。除寒濕痹。

  【細辛】〔溫〕。主風濕痹痛,死肌。

  【蜀椒】〔溫〕大熱。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

  【牛膝】〔平〕。主寒濕踒痹。

  【天虋冬】〔平〕大寒。主諸暴風濕偏痹。

  【朮】〔溫〕。主風寒濕痹。

  【丹】〔微寒〕。除風邪,留熱。

  【石龍芮】〔平〕。主風寒濕痹,心煩,邪氣。

  【茵陳蒿】〔平〕微寒。主風濕,寒熱,邪氣。

  【松葉】溫。主風濕,瘡,生毛髮。

  【松節】溫。主百節久風。

  【側子】大熱。主風痹,歷節。

  藥對

  【薏苡仁】微寒。主中風,濕痹,筋攣(君)。

  【躑躅】溫。治風(使)。主賊風在皮膚中淫淫痛。

  【柏子仁】平。主風濕痹(君)。益氣,除風濕痹。

  【獨活】微溫。治風,四肢無力拘急(君)。

  證類

  【天虋冬】平、大寒。

  【耳實】溫,葉微寒。主風濕周痹,四肢拘攣痛。

  【蔓荊子】微寒、微溫。主濕痹拘攣。

  痹之訓為冷疾(《荀子.解蔽篇》注),為濕病(《說文》),則風者其冷濕之所化歟?是蓋不然,若本無風而風為冷濕所化,則《痹論》不得雲有風氣勝者矣。然則此篇但云風濕,而不雲寒,則寒者得無風濕之所化歟?是又不然,《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則為病之由,固三者兼受矣。曰雜至,謂錯雜而至,不拘孰先孰後也。曰勝,謂其氣較之他氣為盛也。曰行曰痛曰着,則病之情狀已該其中矣。然則篇中以緩急、淫淫周痹為風勝;以拘攣、歷節、偏痹為濕勝;以痛為寒勝,而治風以散,治寒以熱,治濕以滲可矣,何為乎寒熱雜陳,通補互用,豈痹亦有屬虛屬熱者哉?夫風為陽,寒為陰,濕為陽中之陰,則邪既有陰陽矣,何況人身亦有體質之不齊,陰陽之偏旺,氣候之勝復,而感觸動盪於其間,豈能執一以為則,而無臟腑之違從,氣血之消長耶!故曰痛者寒氣多也。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不疏則不通,皮膚不營則為不仁。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為痹寒;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其逢濕甚者,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又曰:『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具此五者則不痛。』凡痹之類,逢寒則急,逢熱則縱,據此則又豈得按其始以定治乎!然則何以不及五臟諸痹之治?夫篇中除煩、平喘、通利血脈、養營定驚、伸引筋骨、下氣止嘔之物,亦何嘗闕,顧謂不治五臟痹耶!或謂仲景云:『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其辨嚴矣。何以篇中治痹之物,盡治風之物?夫此則邪之力有大有小耳。譬諸寇盜力大者,徑情直行,無敢與忤;力小者,誘引相得,萃於一隅。然正其治化之端,通其出入之道,招徠其脅從,殲戮其巨魁,剿大剿小一也,焉用別乎!特風多猝然而至,痹每積漸乃成,故以久風濕痹標名,非謂更有驟風濕痹相對照也。

  賊風攣痛

  【茵芋】〔溫〕微溫。療諸關節風濕痹痛。

  【附子】〔溫〕大熱。主寒濕踒躄,拘攣膝痛。

  【側子】大熱。治冷風濕痹,大風,筋骨攣急。

  【麻黃】〔溫〕微溫。主五藏邪氣,緩急,風脅痛。

  【芎藭】〔溫〕。主寒痹,筋攣,緩急。

  【杜仲】〔平〕溫。治腎勞,腰脊攣傴(《日華》)。

  【萆薢】〔平〕。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

  【狗脊】〔平〕微溫。主腰背強,機關緩急,周痹。

  【白鮮皮】〔寒〕。主濕痹,死肌,不可屈伸。

  【白芨】〔平〕微寒。主賊風,鬼擊,痱緩不收。

  【耳】〔溫〕。主風濕周痹,四肢拘攣痛。

  【豬椒】溫。主風寒濕,歷節疼。

  證類

  【石斛】平。逐皮肌風痹(《藥性論》)。

  【漢防己】平、溫。主中風手足攣急。

  《靈樞.賊風篇》:『黃帝曰:「夫子嘗言賊風邪氣令人病,今有不離屏蔽,不出室穴,卒然病者,何也?」岐伯對曰:「此皆嘗有所傷於濕氣,若有所墮墜,惡血留於內而不去,卒然喜怒不節,飲食不適,寒溫不時,腠理閉而不通,其開而遇風寒則血氣凝結,與故邪相襲而為寒痹。其有熱則汗出,汗出則受風,雖不遇賊風邪氣,必有因加而發焉。」帝曰:「夫子之所言,皆病人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氣,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何也?惟因有鬼神之事乎?」岐伯對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因而志有所惡及有所慕,血氣內亂,兩氣相搏,其所從來者微,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故似鬼神。」』據此則賊風者卒然而發,正與風濕痹之積久乃成者相反矣。顧賊風未必盡為攣急,攣急未必盡由賊風,則賊風攣急者,其如飛屍,如鬼擊,不假有因,卒然而發之攣急歟?然前此種種,《諸風篇》未必竟無攣急,此篇種種諸證,又未嘗皆攣急。謂前此諸攣急非卒然而得則可,謂今此卒然得者,雖不攣急,亦得命為賊風攣急,可乎?然核此篇,僅痱緩不收、皮肌風痹,兩者無攣急,余則不可屈伸,機關緩急,緩急風脅痛,關節風濕痹痛,皆攣急也。矧痱緩不收上,明着賊風、鬼擊耶!惟卒然得者與不卒然得者,所主藥物大同小異,是則宜參究耳。雖然論病則當嚴別所由,論治卻宜實據現在,使風以陰陽不合化而病者,必推前此五載十年曾患感冒以為據,是猶歷家之推曆元,縱有合而無相干涉也。但是見氣之壅滯,則調其氣;見血之泣澀,則和其血;見痰之涌逆,則利其痰;見濕之阻礙,則行其濕。風之由外入者,鼓舞元氣以驅而散之;風之由內成者,提曳陰陽以和而息之。縱是驟然而得,積久而成,能外是哉!且前此諸篇,有和血者矣,有行濕者矣,而未宣明其所以然,得此《賊風篇》一證,而後所以和血,所以行濕,乃能了如指掌。則所謂喜怒不節,飲食不適,寒溫不時,及志有所惡或有所慕,檢前此諸篇,亦未嘗不有互相脗合者,總在臨時進退推移以求其合,而無失之拘執,無失之附會,斯可矣。

  暴風瘙癢

  【蛇床子】〔平〕。主大風身癢,煎湯浴之(《藥性論》)。

  【蒴藋】溫。主風癢,癮疹,身癢,濕痹。

  【烏喙】微溫。主丈夫腎濕陰囊癢。

  【蒺藜子】〔溫〕微寒。主身體風癢。

  【景天】〔平〕。主風疹,惡癢。

  【茺蔚子】〔微溫〕微寒。莖主癮疹癢,可作浴湯。

  【青葙子】〔溫〕寒。主邪氣,皮膚中熱,風瘙,身癢。

  【楓香脂】平。主癮疹,風癢。

  【藜蘆】〔寒〕微寒。主頭瘍,疥瘙,惡瘡。

  蜀本

  【烏蛇】平。主諸風瘙疹疥,皮膚不仁,頑痹,諸風。

  藥對

  【葶藶子】寒。主暴風(使)。主暴中風熱,疿癢。

  【枳實】微寒。主大風在皮膚中癢(君)。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殼莖,主身癮疹,煮水洗(臣)。

  證類

  【枳殼】微寒。主風癢,麻痹。

  仲景云:『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面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又云:『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營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又云:『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癢則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巢氏云:『游風在於皮膚,逢寒則身體疼痛,遇熱則瘙癢。』又云:『人身皮膚虛,為風邪所折,則起癮疹。』據是則風瘙癢證均系營衛有邪,或寒為熱折,熱為寒折,欲內不得,欲出不能,故耳。夫心主營,肺主衛,熱折者病關於心營,故血脈不咸而為癩;寒折者,病關於肺衛,故氣機沸逆而為水。此篇中所列,除諸治下體濕癢外,余皆行心肺之物矣。然行氣者倍多,利血者絕少,則以諸痛癢瘡雖屬心火,但癢究在皮膚,皮膚間氣既行,病氣已難駐趾,任是血脈間尚有邪氣湧出,亦可隨氣而行,竟使不能更聚,惟其瘙癢本涉於陰,借陽分為藏納者,則宜從陽分透達其陰滯,以為掃地無餘之計,且病原系暴起,則若是者,本無多耳。要之暴風瘙癢與賊風攣急均是暴病,而一病於陽,一病於陰。病於陰,故用搜逐之物多;病於陽,故用疏利之物多,已屬兩相對待,又相併而對待。夫久風濕痹為卒然而得,積久乃成之規模,治風者七篇,其脈絡條理如此,統會而觀之,則非特久暫之分可明,即上下內外之別,均了如指掌矣。

  傷寒

  【麻黃】〔溫〕微溫。中風,傷寒,發表,出汗,去邪熱氣。

  【葛根】〔平〕。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

  【杏仁】〔溫〕。時行,頭痛,解肌,心下惡。

  【前胡】微寒。傷寒,寒熱,推陳致新。

  【茈胡】〔平〕微寒。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逆。

  【大青】大寒。時氣,頭痛,大熱口瘡。

  【龍膽】〔寒〕大寒。時氣,溫熱,熱泄下利。

  【芍藥】〔平〕微寒。時行寒熱。

  【熏草】平。主傷寒,頭痛,上氣,腰痛。

  【升麻】平、微寒。時氣,毒癘,頭痛,寒熱。

  【牡丹】〔寒〕微寒。時行,頭痛,客熱。

  【虎掌】〔溫〕微寒。

  【朮】〔溫〕。

  【防己】〔平〕溫。傷寒,寒熱,邪氣,利大小便。

  【石膏】〔微寒〕大寒。時氣,頭痛,身熱。

  【牡蠣】〔平〕微寒。傷寒,寒熱,驚恚怒氣。

  【母】〔平〕微寒。傷寒,煩熱,淋瀝,邪氣。

  【甲】〔平〕。

  【犀角】〔寒〕微寒。傷寒,溫疫,頭痛,寒熱,諸毒氣。

  【羚羊角】〔寒〕微寒。傷寒,時氣,寒熱,熱在皮膚,溫風注毒,毒在骨間。

  【蔥白】平。傷寒,頭痛。

  【豉】寒。傷寒,頭痛,寒熱,煩躁,滿悶。

  【人溺】寒。寒熱,頭疼,溫氣。

  【芒消】大寒。主時疾,壅熱(《藥性論》)。

  【生薑】微溫。傷寒,頭痛,鼻塞。

  藥對

  【栝蔞】寒。主煩熱,渴,發黃(臣)。莖葉,療中熱,傷暑。

  【蔥根】寒。主頭痛,發表(臣)。

  【大黃】大寒(使)。溫瘴,熱疾,利大小便(《日華》)。

  【雄黃】平(君)。

  【白鮮皮】寒。主時氣,出汗(臣)。主時行,腹中大熱,飲水大呼欲走。

  【射干】微溫。治時氣病,鼻寒,喉痹,陰毒(使)。

  【茵蔯蒿】平、微寒。主發黃(臣)。通關節,去熱滯,傷寒用之(《拾遺》)。

  【梔子】大寒(臣)。主時疾,除熱及消渴,口乾,目赤,腫痛(《藥性論》)。

  【青竹茹】微寒。主頭痛(臣)。溫氣,寒熱,吐血,崩中,筋溢。

  【寒水石】大寒。主五內大熱(臣)。主時氣熱盛,五臟伏熱,胃中熱,煩滿,止渴。

  【水牛角】平。主溫病(使)。療時氣,寒熱,頭痛。

  【紫草】寒。主骨肉中痛(臣)。

  【耳】微寒(臣)。主中風,傷寒,頭痛(孟詵)。

  【虎骨】平。主傷寒。療傷寒,濕氣。

  證類

  【知母】寒。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

  【半夏】微寒。主傷寒,寒熱,心下堅。

  仲景纂《傷寒論》,用藥幾至百品,今且未得其半,果足盡傷寒之治耶?殆有說焉。《傷寒論》是曲鬯其流,而此則疏瀹其源也。詳《傷寒論》兼證,有風濕痹,有風眩,有水氣,有下痢,有大便難,有小便不利,有黃疸,有咳逆,有痰飲,有宿食,有腹脹滿,有腹中鳴,有心下急結,有心煩,有喉痛,有吐血,有衄血,有耳聾,有目赤,有瘀血,有好眠,有不得眠。一一推明其傳變之由,處以確當之治,茲則已各分門類,可別尋而得矣。惟溯其得之之病,曰傷寒,曰時行,曰中風,曰瘟疫,曰寒熱,曰溫瘴,曰溫病,曰傷暑,以別其受病之故,而推其始得病時所隸之證,曰頭痛,曰心下惡,曰胸中邪逆,曰大熱、口瘡,曰熱泄、下痢,曰驚恚怒氣,曰淋瀝、邪氣,曰諸毒氣,曰筋溢,曰骨中痛,以審定其緣何而連引及是,以訂其治則而利導其陰陽,馴擾其偏駁,使不至傳變無方,與《傷寒論》實互相為用而適相成者也。夫以寒遏陽而陽暴張,以熱劫陰而陰驟耗,當其正氣未動,固不難發越其寒以安陽,解散其熱以存陰也。無如其來也,非一途;其宅也,非一處,何況勾引之者,藏匿之者,皆人身平昔失職之氣血,乃相與合從連衡,根株蔓引,苟不分崑岡玉石,直謂將而必誅,則既患病之人,其無愆之陰陽,有幾能不決裂潰敗哉!故據其源令轉相化,誘而使滯者開,郁者解,外者徹,內者通,就其素相入而入,因其故相和而和,於是不相浹者浹,不相容者容,以致乎陽能納陰,陰能附陽,而復其太和焉。試核篇中陳藥,凡四十一味,其未經《傷寒論》用者,得二十一味,參二十一味之性情功用,皆在溫暑、瘴疫、痰濕、毒火中,與傷寒之源迥別。其《傷寒論》常用而篇中闕如者,除諸兼證可別尋主治外,皆系溫補填攝之物,則亦可悟,源異者,不可混施,以求合;流同者,不必引繩以致歧。六淫之外加,二氣之內戾,總在直據當時,無泥陳跡,則揚扢疏瀹,各盡其長耳。謂此篇補《傷寒論》之闕也可,謂此篇闡《傷寒論》之義也亦無不可。

  大熱

  【凝水石】〔寒〕大寒。腹中積聚邪氣,皮中如火燒。

  【石膏】〔微寒〕大寒。口乾舌焦,不能息。

  【滑石】〔寒〕大寒。身熱泄澼。

  【黃芩】〔平〕大寒。諸熱。

  【知母】〔寒〕。消渴,熱中。

  【白鮮皮】〔寒〕。時行,腹中大熱,飲水。

  【元】〔微寒〕。狂邪,忽忽不知人。

  【大黃】〔寒〕大寒。腸間結熱,心腹脹滿。

  【沙】〔微寒〕。皮間邪熱。

  【苦】〔寒〕。除伏熱。

  【茵蔯蒿】〔平〕。除頭熱。

  【鼠李根皮】微寒。

  【竹瀝】大寒。

  【梔子】〔寒〕大寒。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蛇苺】大寒。

  【人糞汁】寒。

  【白頸蚯蚓】〔寒〕大寒。傷寒,伏熱,狂謬,大腹,黃疸。

  【芒消】大寒。五藏積聚,久熱胃閉。

  藥對

  【梓白皮】寒。除熱(使)。煎湯洗小兒壯熱,一切瘡疥皮膚瘙癢。

  【地膚子】寒。主五內熱,利小腹(君)。主皮膚中熱氣。

  【小麥】微寒。主胃中熱(使),除熱,止躁渴,咽干。

  【木蘭皮】寒。主身大熱,暴熱,面皰(臣)。主身大熱在皮膚中,去面熱赤皰。

  【水中萍】寒。主暴熱身癢(臣)。主暴熱身癢,下水氣。

  【理石】寒(君)。除營衛中大熱,結熱,解煩毒。

  【石膽】寒。主肝臟中熱(臣)。

  【牛黃】平。主小兒熱癎,口不開(君)。主驚癎,寒熱,熱盛狂

  【羚羊角】微寒。主熱在肌膚(臣)。

  【垣衣】大寒。主發瘡。主暴熱在腸胃。

  【白薇】大寒(臣)。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

  【景天】平。主身熱,小兒發熱,驚氣(君)。主大熱,火瘡,身熱煩,邪惡氣。

  【升麻】微寒。主熱毒(君)。除心肺風毒熱壅(《藥性論》)。

  【龍齒角】平。主小兒身熱(臣)。角主驚癎瘛瘲,身熱如火。

  【葶藶】寒。主身暴熱,利小便(使)。主身暴中風,熱疿癢,利少腹。

  【藍葉實】寒。主五心煩悶(君)。主天行熱狂(《日華》)。

  【蜣螂】寒。主狂語,頭髮熱(使)。主小兒驚癇、瘛瘲、腹脹、寒熱,大人癲疾、狂易、手足端寒。

  【楝實】寒。作湯浴通身熱。主溫病(使)。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

  【荊瀝】大寒。主胸中痰熱(臣)。去心中煩熱,小兒心熱、驚癎(《拾遺》)。

  大熱即《傷寒論》所謂身熱不惡寒,反惡熱者也。果爾,則應隸之傷寒,不得別為條目,且陽明病雖「身熱,不惡寒,反惡熱,其始得之一二日,必惡寒也。」然則諸病皆有熱,惟此病之熱獨盛,他病不足與侔者,方可謂大熱歟!果爾,則仍應諸病為綱,而熱乃其中一證。今觀篇中所主均系熱盛而他病生,非他病居先而熱續增也,故夫大熱者,雖有所在之不同,所本之或異,然終不惡寒無休息,縱兼他病,然推其故,總由此而累及,乃得獨標一目,自成一證耳。觀夫內有所因而熱獨着於外,外有所因而熱獨逼於內,上有所因而熱獨伏於下,下有所因而熱獨浮於上,雖同為熱而已各殊其分矣。何況內者,有在腸、在髒、在胃、在肝、在心肺、在胸中之異;外者,有在肌膚、有在皮間、有身癢、有發瘡、有肢滿之異;上者,有頭熱、有口乾舌焦之異;下者,有伏熱、有泄澼、有大腹黃疸、有小便不利之異。若不因其輕而揚,因其重而減,有形者導之於內,有邪者漬形為汗,而但執寒因熱用為治,可乎?雖然大熱者,火盛也,火盛必濟之以水,乃篇中病因有緣濕而熱盛者,治法有利水而熱除者,豈濕與水非但不足以息火之怒,而反足以資火之燃耶?夫水火之相濟也,必其相和而後能相受,不和則兩相拒而不相下,不受則兩相賊而適相殘,故病本不盛,以相拒而增,以相賊而劇,惟導去其相拒相賊者,而病於以減焉,非反也,所謂適事為故耳。然則均之濕熱也,水自行而火自盛,如身熱泄澼者,此又何說哉?夫身熱泄澼者,垢污因熱而積於中也。垢污因熱而積於中,則澼者非特可滌垢,亦且可泄熱,乃垢不去,熱又不減,則其故不在流行之水火,而在留着之形質,陽無所入而轉盛,陰無所交而自行,故其治必使形質能隨氣化,而後氣化得行焉,又不可與尋常濕熱並論也。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固經訓也,第以謂如火之熯水,水之沃火則非矣,何以言之?夫人身之陰陽,相須以為生,相違而致病,設病乎水者,以火熯之,水未竭則離火,而水仍病,水已竭則死矣;病乎火者,以水沃之,火未熄則水干,而火仍燃,火已熄則亦死矣,故治病之道,貴乎能使陰陽相入而相濟以成和,相入之道無他,在乎能巽順耳,故《易大傳》曰:『巽,入也。』試核此篇之旨,或全陰以配陽,或化陰以從陽,或浥水以滋火,或迎火以致水。陰格陽而陽怒者,抉其陰而陽自暢;陽蝕陰而陰消者,裕其陰而陽自飫,甚且引其至故所經行之道而陽通,導其至故所舒散之化而陽泰,而無一味逆折之意於其間,對待而觀之,則以熱治寒之道可知矣。推而廣之,則宜補而用填塞之方,宜泄而行罄盡之計,救涸轍之鮒而抉西江之水,療七年之病而求三年之艾,均可謂不識時宜,鹵莽滅裂者矣。奈何從事於此者,不思絲絲入蔻耶!或謂陰陽必相入而後得成和,是固然矣。第相入不徒恃巽順也,如《易大傳》雖以巽為入,《春秋傳》之入猶可以順釋之歟?是何不可之與有。夫外之師而克入,必其內有釁;內之人既出而復得入,必其內有應。今試以篇中實證附之外師之入,虛證附之出者之入,焉有無釁而可攻,無應而得還者歟?釁者,民心之不順其上而固結焉者也。應者,民心之不忘於我而繫戀焉者也。因其不順而損之,因其不忘而益者,非巽順以入之之謂歟!說者謂堯舜是順民之心,湯武是逆取順守,然《易大傳》不又曰:『湯武革命,順天而應人』乎!是知成和必以相入,相入必以順也。

  勞復

  【鼠糞】微寒。時行,勞復。

  【豉】寒。

  【竹瀝】大寒。胸中大熱,煩悶。

  【人糞汁】寒。時行,大熱,狂走,解諸毒。

  蜀本

  【大黃】大寒。

  【蔥白】平。

  【犀角】寒。

  【防己】平。

  【虎掌】溫。

  【牡蠣】微寒。除營衛虛熱,去來不定。

  【生薑】微溫。

  【芒消】大寒。主時疾擁熱。

  證類

  【甲】平。

  【茈胡】平、微寒。

  【麥虋冬】平、微寒。

  差後勞復,元氣正傷,病體增病,自宜益劇,則堵御之方,補救之術,應加廣矣。奈何仲景弁髦視之寥寥數則,且並陰陽易差後、勞復、食復之治胥在焉,可不謂太簡乎!殊不知傷寒正病,外別六淫,內析六經,推極其變,固已毫無罅漏,但既系病癒復病,則必有復病着象,故更隨象設法,以示人就地剷除之義。蓋六經正文,已要其終,此則更原其始耳,倘不應時獲驗而更變幻披猖,不仍有六經正文在乎。是篇繼述仲景之志,剖析仲景之義,尤妙在不即不離間,直謂全在藕斷絲連,草蛇灰線處,遺下陰陽偏勝,隨所激動而觸發焉。故此數味之中,汗下清和無非當時對證之治,而跬步不離病後復病之旨,觀其於由痰由濕,由熱由蔽,在氣在血,總若因陳干而發新枝者,可不謂脫胎仲景,別樹新義者耶!要之復病之流,詎止於是,儻別現他證,仍隨證索治可矣。

  溫瘧

  【常山】〔寒〕微寒。溫瘧,胸中痰結,吐逆。

  【蜀漆】〔平〕微溫。瘧,腹中堅症痞結。

  【牡蠣】〔平〕微寒。溫瘧灑灑,驚恚怒氣。

  【甲】〔平〕。溫瘧,血瘕,腰痛。

  【麝香】〔溫〕。溫瘧,辟惡氣。

  【麻黃】〔溫〕微溫。溫瘧,去邪熱氣。

  【大青】大寒。

  【防葵】〔寒〕。溫瘧,驚邪狂走。

  【豬苓】〔平〕。咳瘧,利水道。

  【防己】〔平〕溫。溫瘧,熱氣,利大小便。

  【茵芋】〔溫〕微溫。溫瘧,發作有時(《藥性論》)。

  【巴豆】〔溫〕生溫熟寒。溫瘧,症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

  【白頭翁】〔溫〕。溫瘧,狂,寒熱。

  【女青】〔平〕。溫瘧,辟不祥。

  【芫花】〔溫〕微溫。鬼瘧。

  【白薇】〔平〕大溫。溫瘧灑灑,發作有時。

  【松蘿】〔平〕。痰熱,溫瘧,可為吐湯。

  蜀本

  【天靈蓋】平。

  【蕘花】寒。主傷寒,溫瘧。

  【茵蔯蒿】平。主瘴瘧(《日華》)。

  藥對

  【龜甲】平(臣)。療痎瘧。

  【小麥】微寒。

  【躑躅】溫(使)。主溫瘧。

  【白斂】微寒。主溫瘧,寒熱(使)。主小兒驚癎,溫瘧。

  【蒴翟根】溫(使)。

  【當歸】溫。主瘧寒熱(君)。主溫瘧,寒熱,灑灑在皮膚中。

  【竹葉】平。合常山煮,主孩子久瘧極良。雞子黃和常山為丸,用竹葉湯下,主久瘧。

  證類

  【桃仁】平。

  【烏梅】平。治瘧方多用之。

  【雄黃】平、大溫。

  【菖蒲】溫。小兒溫瘧,身積熱不可解,可作浴湯。

  【莽草】溫。

  目標溫瘧,舉痎瘧、瘴瘧、鬼瘧、瘧寒熱而胥附焉,何也?夫痎瘧、瘴瘧、鬼瘧、瘧寒熱之混於溫瘧,猶時行、瘟疫、瘴熱之混於傷寒矣。古人別病極嚴,凡相似而析者不徒析也,必其同中有異;不相似而合者不徒合也,必其異中有同。是故傷寒、時行、瘟疫、瘴熱之合,以其皆屬陰陽相拒。溫瘧、痎瘧、瘴瘧、鬼瘧、瘧寒熱之合,以其皆屬陰陽相爭耳。夫陰陽相爭,則分理其陰陽可矣,乃劫痰行水利濕之物且居其半,何者哉?不知此正分理陰陽微意所在也。《素問.瘧論》大旨,邪藏骨髓之中,不與陽俱出,而隨陰偕行,出則並於陽,以與陰爭為熱,復入則並陰,以與陽爭為寒者,為溫瘧。陽加於陰,陽逐陰行者,謂之汗,則溫瘧之邪,固依水為行止者也。悽愴寒水,藏於腠理,復感於風,兩氣相搏,伏衛氣經行之所,屆衛氣來,先受者先動,則風並於水而寒,後感者後動,則水並於風而熱者,為瘧寒熱,必得汗而熱始解,則瘧寒熱之邪,亦依水為行止者也。特溫瘧之汗當其始,瘧寒熱之汗當其終耳。《靈樞.五癃津液別篇》謂:『天暑衣厚為汗,天寒衣薄為溺與氣。』則汗與小水,本系一氣所化,而翕張於外,則有去有來,通輸於下,則往而不反,是治瘧者多半以劫痰、行水、利濕,又何疑焉。觀篇中即非劫痰、行水、利濕者,其旋轉陰陽,每於闔辟翕張之處,緩其陽之怒以撓陰,而於結聚痞滿之中,泄其陰之阻以激陽,其使外達者,又每跬步設防,俾能出不能復入,以就其徹底畢達之功。其與他外感為寒熱者,界劃分明,無少混淆,是其綱舉目張,有條不紊,為何如哉!若夫瘴瘧、鬼瘧,即瘧寒熱之偶兼他癘者。痎瘧,即瘧寒熱之久而不已者。皆陰陽相爭者之支流余派,如癉瘧雖亦起落有時,即不入焉,則以其單熱無寒,非陰陽相爭耳,故斥之。

  然則明人所創治瘧方,謂使邪離於陰陽者,非極善之法歟?夫其所謂用風藥之甘辛氣清者,以昇陽氣,使離於陰而寒已;用苦甘寒,引陰氣下降,使離於陽而熱已者,是使陰陽相離,非使邪與陰陽相離也,使邪與陰陽相離猶可,言人身陰陽可使之相離乎!且《瘧論》明言,瘧由暑熱氣藏於營氣之舍,寒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而其所用甘辛氣清風藥,茈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風,果可使藏於營氣之舍者離乎!其所用苦甘寒,石膏、知母、甘草、米,果可使舍於皮膚之內者離乎!吾正恐其在外之陰邪愈加蔽痼,在內之陽邪益難升發,兩氣互阻馴,至寒不成寒,熱不成熱,決裂潰敗耳。烏得雲極善之法哉!嗟嗟!土苴古法,芻狗經方,非一日矣。「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一日二、三度發,身癢者,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服桂枝湯後,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之文,何嘗不在《傷寒論》,何嘗不使邪氣與陰陽相離。茈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治瘧病發渴,亦治勞瘧。茈胡桂枝幹薑湯,治瘧多寒微有熱,或但寒不熱之文,何嘗不在《金匱要略》,亦何嘗不使邪與陰陽相離。擴而充之,則皮膚之內邪氣盛者,大小茈胡、茈胡桂枝、小茈胡加芒消、加龍骨牡蠣,亦何者不可用。予每於瘧來時先嘔者,用半夏瀉心;吐瀉交作者,用生薑瀉心;胸痞下痢者,用甘草瀉心;汗多腹脹滿者,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腹滿痛者,用桂枝加芍藥,皆應如桴鼓,若更參此篇以逗引其陰陽,抉摘其巢窟,當益便利如指,而必杜撰成方,以示古法經方之可唾棄耶!且夫邪之陰陽與人身之陰陽不能不相從,猶水之必流濕,火之必就燥,不能強之使達也。況邪能與陰陽相併,而為旋轉之樞耶!相併者能相入也,能相入,原系人身陰陽生化之機,故瘧雖久多不致死,特能相入而不能相和,故每連月浹旬,不能驟解,以其開者自為開,闔者自為闔,而不能相顧耳。倘使闔中有開,能拒邪而不拒正;開中有闔,能入正而不入邪。斯開闔之間,陰陽日相聯絡,邪氣日益零落,愈病之機遂可把握,故本篇之用介類,實皆取意於翕闢之中以挫其邪,較之取意於使邪與陰陽相離者,明眼觀之,自有以知其不侔矣。

  卷二

  中惡

  【麝香】〔溫〕。中惡,心腹暴痛,脹急,痞滿。

  【雄黃】〔平〕寒、大溫。中惡,腹痛,鬼疰。

  【丹沙】〔微寒〕。中惡,腹痛,毒氣。

  【升麻】平、微寒。中惡,腹痛。

  【乾薑】〔溫〕大溫。中惡,霍亂,脹滿。

  【巴豆】〔溫〕生溫熟寒。

  【當歸】〔溫〕大溫。中惡,客氣,虛冷。

  【芍藥】〔平〕微溫。中惡,腹痛,腰痛。

  【吳茱萸】〔溫〕大熱。中惡,心腹痛,逆氣。

  【鬼箭】〔寒〕。中惡,腹痛。

  【桃梟】微溫。中惡,腹痛,殺精魅。

  【桃皮】平。中惡,腹痛,胃中熱。

  【桃膠】微溫。中惡,疰忤(《唐本》)。

  【烏頭】〔溫〕大熱。

  【烏雌雞血】平。中惡,腹痛。

  蜀本

  【海桐皮】平。主霍亂,中惡。

  【肉豆蔻】溫。主中惡,冷疰,嘔沫,冷氣。

  【蓬莪朮】溫。主心腹痛,中惡,疰忤,鬼氣。

  藥對

  【牛黃】平(君)。主卒中惡。

  【芎藭】溫(臣)。主中惡,卒急腫痛。

  【苦】寒(君)。主中惡,腹痛(《藥性論》)。

  【梔子】大寒(臣)。主中惡,通小便(《藥性論》)。

  【枲耳葉】微寒(臣)。

  【桔梗】微溫(臣)。主中惡。

  【桃花】平(使)。治惡氣(《日華》)。

  巢氏云:『中惡者,卒然心腹刺痛,悶亂欲死也。』按此與賊風均為卒發之病,第風系陰陽之偶愆,故鍾於音聲,發為飄驟,由腠理入筋脈而阻人營衛。此是陰陽之偏駁,故鍾於臭味,發為激射,由口鼻入胸腹而隔人氣血耳。其已中人也,又或為嘔吐,或為腸澼下痢,或為腹脹,或為霍亂,自當各按見證而求治。惟或着於陰而錮陽,或着於陽而逼陰,或着於血而閉氣,或着於氣而動血,種種不同,是以投其間抵其隙,或崇陽以化陰,或由陰以起陽,或通氣以調血,或和血以行氣,大率用苦辛溫烈為主治,間之推盪以開其蔽,佐之升發以揚其遏,率之辟惡以奪其魄,雜之調和以緩其急,因其欲上而上之,因其欲下而下之,因其欲外而外之,因其欲行而行之,盡矣。第此與心腹冷痛大同,不過彼系積漸而成,此由卒暴而得,以冷原大地之正氣,惡是天地之沴氣。正氣與正氣自能彼此相容,不久可化,乃痛而不已焉,則其人正氣之不足尤盛,故治之者多以補而溫。沴氣與正氣本不能相入,故隨即激而發病,而治之者必相度其勢而疏瀹利導之也。奈何世之診視二者,不目為急痧,即調為肝氣,急痧則用金石開泄之劑,猶可開通閉塞,抉去穢氣;肝氣則用骳利氣之物(骳,屈曲也),不能去病,適以導病遊行他所,治病貴乎先正病名,厥有旨哉。

  霍亂

  【人】〔微寒〕微溫。霍亂,吐逆,調中。

  【朮】〔溫〕。霍亂,吐下不止。

  【附子】〔溫〕大熱。心腹冷痛,霍亂轉筋。

  【桂心】大熱。霍亂轉筋

  【乾薑】〔溫〕大熱。霍亂脹滿。

  【橘皮】〔溫〕。氣沖胸中,吐逆,霍亂,止泄。

  【厚朴】〔溫〕大溫。霍亂,腹痛脹滿。

  【香薷】微溫。霍亂,腹痛,吐下。

  【麕舌】微溫。主霍亂,腹痛,吐逆,心煩。

  【高良姜】大溫。胃中冷逆,霍亂腹痛。

  【木瓜】溫。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

  蜀本

  【小蒜】溫。歸脾腎,主霍亂,腹中不安。

  【雞屎白】微寒。

  【豆葉】主霍亂,吐下不止。

  【雞舌香】微溫。療霍亂心痛。

  【豆蔻】溫。山姜去惡氣,溫中,中惡,霍亂,心腹冷痛,功用如姜。

  【楠材】微溫。主霍亂,吐下不止。

  【蓬莪朮】溫。主霍亂,冷氣,吐酸水。

  【肉豆蔻】溫。主霍亂,中惡,冷疰,嘔沫,冷氣。

  【海桐皮】平。主霍亂,中惡。

  藥對

  【吳茱萸】大熱(臣)。主霍亂,瀉痢(《日華》)。

  證類

  【丁香】溫脾胃,止霍亂擁脹。

  既雲嘔吐,而病名霍亂矣。復云:『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痢者,名霍亂。』是霍亂之證,不特吐痢,必且兼有表證矣。又云:『痢止,復更發熱。』又云:『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痢。』又云:『似欲大便而反失氣,仍不痢者,屬陽明。』見霍亂之證,吐痢止後有表證,不止者且有實,則入陽明,虛則入三陰者矣。《傷寒論.霍亂篇》寥寥數策,而外自三陽,內至三陰,貫通周浹,傳變分明,治法詳盡,如此何容復贅一辭,乃茲篇更以藥二十餘味,命為通治霍亂,而仲景所不用者,十居其八,是果於仲景之書有關會否耶!蓋嘔吐暨下痢,有因傷寒而致者,有不因傷寒而致者,則霍亂亦必如是矣。霍亂之有因傷寒而致,有不因傷寒而致,於何別哉?巢氏曰:『霍亂者,揮霍之間,便致繚亂也。由人溫涼不調,陰陽清濁相干,亂於腸胃,變發則心腹絞痛,心痛者先吐,腹痛者先痢,心腹並痛則吐痢俱發。實者,身發熱,頭痛,體痛;虛者,但吐痢而已。其別有飲酒食肉腥膾生冷過度者,有居處不節者,有露臥濕地者,有當風取涼風冷襲之者,皆歸於三焦,傳於腸胃而作也。』惟此則不特霍亂之或因傷寒,或不因傷寒,既可曉然,即此篇藥品所主,亦將思過半矣。蓋補虛有調中和中之物,去實有利氣疏氣之物,驅濕有散發滲利之物,達外有開拓經絡之物,以及解酒辟腥,卻寒除水,概欲腸胃間陰陽相順而不相干,使廩於三焦,輸於膀胱,是不特竟霍亂之委,抑且徹霍亂之源矣,於仲景書又何悖焉。

  轉筋

  【小蒜】溫。

  【木瓜】溫。

  【橘皮】〔溫〕。

  【雞舌香】溫。

  【楠材】微溫。轉筋(《日華》)。

  【豆蔻】溫。

  【香薷】微溫。轉筋,可煮汁頓服半升(孟詵)。

  【杉木】微溫。

  【豆】微溫。

  【姜】〔微溫〕。(掌氏曰:『《本經》朱字「乾薑溫」,墨字「生薑微溫」,若從朱字則是乾薑,即不當言微溫;若從微溫,則是生薑,即當作墨字。然二姜俱不主轉筋,難以改正。』)

  霍亂有因傷寒而致,有不因傷寒而致,固然矣。轉筋有因霍亂而致,有不因霍亂而致,亦不易之理也。奈何此篇所陳藥品,檢竅《本經》《別錄》,多無主轉筋明文,率有主霍亂名目,則一似轉筋並由霍亂來者可乎!蓋巢氏之言可征矣,云:『大吐下後,陰陽俱虛,血氣皆極,則手足逆冷而營衛不理,冷搏於筋,筋遂為之轉。』云:『足太陽下,血氣皆少則喜轉筋,喜踵下痛,以血氣少則易虛,虛而風冷乘之故也。』是以時俗之發轉筋,止有兩端,一者由霍亂,一者老人夜臥足間不暖,而二者之來,一系吐下後,一系無病,又一則足筋轉手筋亦轉,一則及足不及手,皎然可辨也。惟篇中所列祇及霍亂轉筋,而不及老人轉筋,此則應有說焉。夫曰冷搏之,冷乘之,是冷氣能及筋,筋畏冷氣為之絞轉,非冷能入之也。而皆雲因血氣之少,營衛之虛,則護衛失於外,葸餒存乎中,其情益着矣。然其虛也,有方病方不病之殊,方病者摘去其病源,病已而轉筋不能不已。方不病者,亦必求其所以虛之由,自當核諸虛勞腰痛等篇,若以虛勞腰痛等篇,暖下補益之物混於此中,則似霍亂轉筋亦有溫補之治。以霍亂者必轉筋,老人者不皆轉筋,故其治自宜界晝分明耳。《霍亂篇》尚兼用補益,惟此篇則消暑袪濕溫中利氣,獨不及補益,可見霍亂固有因虛而作者,第因虛而作者,多不必轉筋,則此篇雖寥寥數味,又豈不足取證於《別錄》《本經》,豈竟遂無間隙可尋,義旨可按耶!

  嘔闓

  【厚朴】〔溫〕大溫。胃中冷逆胸中,嘔不止。

  【香薷】微溫。

  【麕舌】微溫。

  【雞舌香】微溫。

  【附子】〔溫〕大熱。

  【小蒜】溫。

  【楠材】微溫。

  【高良姜】大溫。暴冷,胃中冷逆。

  【木瓜】溫。

  【桂】大熱。欬逆結氣,擁痹。

  【橘皮】〔溫〕。胸中瘕熱,逆氣沖胸中,吐逆。

  蜀本

  【枇杷葉】平。卒闓不止,下氣。

  【麝香】溫。

  【肉豆蔻】溫。中惡,冷疰,嘔沫,冷氣。

  藥對

  【青竹茹】微寒。主闓嘔(臣)。

  【蘆根】寒。生主闓,開胃,除噎噦不止(《藥性論》)。

  【通艹】平。主闓(臣)。心煩,噦,出音聲。

  【生蘡薁根汁】寒。

  證類

  【人】微寒、微溫。胸脅逆滿。

  【丁香】溫。

  【朮】溫。

  《說文》《玉篇》《廣韻》皆無闓字,闓字始於《難經》第十六難,曰:『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闓,有是者心也。』滑氏注云:『闓,乾嘔也。』夫闓之義為乾嘔,而此篇之目曰嘔闓,若合為一貫,則嘔闓連稱,於義不可通,若分作兩層剖,嘔與乾嘔為二項,則嘔又與下文嘔吐條犯復矣。《諸病源候論》嘔之目有六,曰乾嘔,曰嘔噦,曰噦,曰嘔吐,曰噫酢,曰噁心。是乾嘔不能與嘔同稱之證,其諸為嘔噦之歟?《廣韻》噦字讀呼會切者,其義為鳥聲,於此無涉;讀於月切者,其義為逆氣。而凡宛傍之黦菀字,讀於月紆物於歇等切,則闓噦以聲相近而為省體稔矣。況本篇通草下,《藥對》雲主闓,而《別錄》則謂心煩噦出音聲,非確不可移之證耶!嘔噦云何?巢氏曰:『胃受邪氣則嘔,脾受邪氣則脹而氣逆,遇冷折之,氣不通則噦。』《靈樞.口問篇》曰:『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胃,新故相亂,其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是嘔者,氣上逆而有物;噦者,氣上逆而有聲,或先有聲而繼之以物,或既有物而復續之以聲者,命曰嘔噦,何為不可乎!以是知嘔噦有因氣者,有因寒者,有因火者,有因水者,有因虛者,導氣更橫開直降,散泄通順之不同,逐寒又溫中暖下,開結通陽之各異,至於益津調中以退火,開解滲利以驅水,益氣泄濕以補虛,篇中莫不隨事而制宜,因利而乘便,要之皆直揭其原而浚其流,斯無盛盛虛虛之弊耳。《傷寒論》云:『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云:『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金匱要略》云:『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云:『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噦逆者,橘皮竹筎湯主之。』夫以水火相軋而病,以陰開陽入而愈,其常也而不知縷析條分,源同派異,有如本篇者,又焉得不揣切本篇義旨,而為仲景擴充微蘊耶!

  大腹水腫

  【大戟】〔寒〕大寒。十二水,腹滿急痛。

  【甘遂】〔寒〕大寒。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

  【澤漆】〔微寒〕。皮膚熱,大腹,水氣,四支面目浮腫。

  【葶藶】〔寒〕大寒。邪水上出面目浮腫,下膀胱水。

  【芫花】〔溫〕微溫。消胸中痰水,喜唾。

  【巴豆】〔溫〕生溫熟寒。留飲,痰癖,大腹水脹。

  【豬苓】〔平〕。

  【防己】〔平〕溫。水腫,風腫。

  【澤蘭】〔微溫〕。大腹水腫,身面四支浮腫,骨節中水。

  【桑根白皮】〔寒〕。水腫,腹滿,臚脹,利水道。

  【商陸】〔平〕。水腫,痿痹,腹滿洪,直疏五臟,散水氣。

  【澤】〔寒〕。逐膀胱三焦停水。

  【郁李仁】〔平〕。大腹水腫,面目四支浮腫,利小便水道。

  【海藻】〔寒〕。腹中上下鳴,十二水氣。

  【昆布】寒。十二水腫。

  【苦瓠】〔寒〕。大水,面目四支浮腫,下水,令人吐。

  【小豆】〔平〕。下水,利小便。

  【瓜蔕】〔寒〕。大水,身面四支浮腫,下水。

  【蠡魚】〔寒〕。濕痹,面目浮腫,下大水。

  【鯉魚】〔寒〕。水腫,腳滿,下氣。

  【大豆】平。逐水脹,除胃中熱痹。

  【蕘花】〔寒〕微寒。下十二水,利水道。

  【黃牛溺】寒。水腫腹脹,腳滿,利小便。

  蜀本

  【海松子】小溫。散水氣。

  藥對

  【香薷】微溫。主水腫(臣),散水腫。

  【穀米】微寒。主逐水腫,利小便(臣)。

  【通草】平。主利水腫及小便(臣)。

  【麥門冬】微寒(臣)。身重,目黃,心下支滿。

  【椒目】寒。主除風水滿(使)。

  【柳花】寒。主腹腫(使),風水,黃疸,面熱黑。

  【雄黃】平(君)。

  【白朮】溫。逐風水結腫(君)。

  【秦艽】微溫。主下大水(臣)。

  水腫一證,支派甚多,在《素問》有腎風、風水、湧水之別。在《靈樞》有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之別。在《金匱要略》,有風水、皮水、正水、石水、氣水、血分、氣分之別。在《諸病源候論》有水分、毛水、疸水、燥水、濕水、水症、水瘕、水蠱、水澼之別。今以藥三十三物概之,謂可挈其要領而盡其變歟!是固不可,然其命意所在,亦實有甚廣大而極精微者,不可不察也。蓋水者節制於肺,輸引於脾,敷布於腎,通調於三焦膀胱,此其分焉者也;一處有病,則諸處以漸窒礙,乃遂成水,此其合焉者也。自其分者而言,則或始於喘呼,或始於脛腫,或廓於皮膚,或充於腸胃,或繃急於外而中空,或堅結於里而中實。自其合者而言,則均之一身支體面目紅腫已矣。就其合遡其分,而別其勢之靜與動,虛與實,驗其機之上與下,出與入焉,以迎而奪之,適事為故,非已得其要領,遂貫其條目也耶!或謂《湯液醪醴論》所謂開鬼門潔淨府者,是治水之大綱,詳篇中所列藥品,大都皆屬潔淨府而於開鬼門僅略及焉,不可謂偏而不全乎!夫論治、論藥自是二端,無容相混,就如《金匱要略.水氣篇》,何嘗不麻黃、桂枝、細辛、生薑間用,其黃、附子、甘草、石膏、芍藥、杏仁、枳實用之,亦不一而足,又如《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以兼喉中鳴而加白前、半夏,兼欬上氣而加五味、乾薑,兼小便癃閉而加石韋,兼症瘕及澼而加麝香、牽牛、藜蘆、苦、狼毒、烏頭、野葛、雄黃,兼滿而加厚朴,兼結而加射干,兼熱而加黃芩、大黃,用過其當,未嘗不奏捷也。而目之謂主水腫可乎!蓋治必以方,方必該一病之全,藥須求主,主必抵一病之隙,歷繹自唐以前方書,固有治水而不用此篇之藥者矣,未有他證不兼有水而用此篇之藥者也,則彼此交互之處,豈無意義寓於其間乎!水證必小便不利,茯苓為利小便統領,《本經》載之,仲景遵用之,《別錄》且一謂其主大腹淋瀝,二謂其主水腫淋結,此獨屏不載入,豈無故哉!夫松當生長之際,其氣上行則質疏而葉散,色青而不雕,及斬伐之餘,其氣下淪則疏變為堅,散變為整,故若松脂之主疽瘡,松實之主風痹,松葉之主風濕,松節之主久風,皆病淫於軀體而不能散者,至茯苓之利水,則病結於中而不能下者。觀其上行之氣,於色為青;下行之氣,於色則白,青主升而白主降,其能利水審矣。第茯苓之利水,固降水之結於中而不下者,若水而過顙在山,汪洋盈溢,則非其所能降也。篇中諸味所主之證,不曰:『面目四肢浮腫。』則曰:『腹滿臚脹急痛。』盡向上向橫之水,是豈茯苓所能利,故《別錄》所列不合之,曰大腹水腫,而分之曰大腹淋瀝、水腫、淋結。夫淋者,小便濇也,結則閉而難通,瀝則通而不爽,大腹則氣盛於水,水腫則水盛於氣,曰大腹淋瀝,見氣不能化水,曰水腫淋結,見水不從氣化。茯苓者,專行直道,令水道氣通,使水隨氣化而下,是固的對相符之劑矣。而本篇不載,非漏也,亦非佚也,見其所主者淋而非主大腹水腫也,若載之,豈不嫌於能主上出橫出之水乎!是故大腹水腫而淋瀝淋結用之可也,不淋瀝淋結用之無益也,此其不載之故歟!

  然則澤、豬苓,非茯苓儔歟!且其經文絕不及大腹水腫,乃得並列篇中,何也?夫水不畏其難於決泄,而畏其旁溢上出;不患其不從陽宣,而患其不從陰化,故凡水病,仲景收列之方,後人獲效之法,用溫用補者何限?此篇概不及焉,非匿也,蓋以日暴水,以火熯水,原夫人知之,無煩更諄諄耳。良以水體陽而用陰,性動而好靜,試觀天下巨川,凡歸壑處必先匯為大浸(浸,澤之總名),復束而狹之,則其奔流就下,自無阻滯,不畏其更淤濁而淀矣(淀,淺水也《玉篇》)。豬苓所治之水,平流漶漫(漶漫,不分別貌),不攪亦濁,澄亦不清者也,而欲其從陰化,是猶使匯為澤,乃加束縛焉,以助其湍疾耳,是《本經》利水道之謂也。凡水中有熱,則趨下必梗,以熱欲上而水欲下也,其在人而應之以濁,並可見其非特熱不得伸,水亦不得升矣,惟澤善使水中之氣出於水上,氣伸而水亦升,水中之精微升則其體質降矣,故《本經》稱之曰消水,《別錄》稱之曰主消渴,而更謂為逐膀胱三焦停水也。夫膀胱屬太陽,三焦屬少陽,少陽為樞,太陽為開,惟陽盛而不開,緣樞折而不轉,則其所苦非熱其誰,水以熱停而欲逐者,自宜先轉其樞,樞轉而升降自遂矣。要而論之,澤所主,是水中之氣不化,故於大腹水腫為要劑;豬苓、茯苓所主,是水不從氣化,故應次之,而茯苓是水蓄於陰不從陽化,豬苓是水漫於陽不從陰化。以兩者相較,則不從陽化者,其常;不從陰化者,其變。以是常者可略,變者不應略耳。

  腸澼下利

  【赤石脂】腹痛,泄澼,下利赤白。

  【龍骨】〔平〕微寒。泄利膿血。

  【牡蠣】〔平〕微寒。澀大小腸,止大小便。

  【乾薑】〔溫〕大熱。腸澼下利。

  【黃連】〔寒〕微寒。腸澼,腹痛,下利。

  【黃芩】〔平〕大寒。腸澼,泄利,逐水。

  【當歸】〔溫〕大溫。止利,腹疼(《藥性論》)。

  【附子】〔溫〕大熱。下利赤白。

  【禹餘糧】〔寒〕。煩滿,下赤白,小腹痛結,煩疼。

  【藜蘆】〔寒〕微寒。泄利,腸澼。

  【檗木】〔寒〕。止泄利。

  【雲實】〔溫〕。泄利,腸僻。

  【礬石】〔寒〕。寒熱,泄利,白沃。

  【阿膠】〔平〕微溫。療風,止泄。

  【熟艾】微溫。止赤白利。

  【陟厘】大溫。溫中消谷,強胃氣,止泄利。

  【石硫黃】〔溫〕大熱。

  【蠟】〔微溫〕。下利膿血。

  【白蠟】久泄澼,後重見白膿。

  【烏梅】平。除冷熱利。

  【石榴皮】平。療下利。

  【枳實】〔寒〕微寒。止利。

  蜀本

  【使君子】溫。療濕利。

  【金櫻子】平、溫。療脾泄,下利。

  藥對

  【白石脂】平。主水利(臣)。止腹痛,下水,小腸澼,熱溏,便膿血。

  【牛角】溫。治利(臣)。止冷利,瀉血(《藥性論》)。

  【滑石】寒。主澼下(君)。身熱,泄僻。

  【地榆】微寒。止血利。

  【桂心】大熱。主下利(君)。

  【吳茱萸】大熱。主冷下泄(臣)。

  【鯽魚頭】溫。主下利,作鱠,主久赤白利。

  【厚朴】溫。主下泄,腹痛(臣)。泄利。

  【白朮】溫。主胃虛冷利(君)。

  【蜜】平。主赤白利(君),止腸澼。

  【龜甲】平。主下泄(臣),漏下赤白。

  【久蜆谷】寒。在下利(使)。

  【薤白】主下赤白利(臣)。

  【白頭翁】溫。主毒利,止痛(使)。

  【蝟皮】平。主赤白利(臣)。腸風,瀉血。

  【蚺蛇膽】寒。主下蟲(使)。

  【柏葉】微溫。主血利(君)。

  【蒲黃】平。主下血(臣)。

  【小豆花】平。主下利(使)。

  【曲】溫。主腹脹,冷積,下利(臣)。消谷,止利。

  【豬懸蹄】微寒。主下漏泄(使)。

  【雞子】平。主下利。卵白,主小兒下泄。

  【貝子】平。主下血。

  【白蘘荷】微溫。主赤白利(臣)。

  【葛谷】平。主十年赤白利(臣)。

  【赤羊脂】溫。主下血(臣),合腎為羹,療勞利(《唐本》)。

  【蓯蓉】微溫。主赤白下利(臣),除膀胱邪氣,腰痛,止利。

  【赤白花鼠尾草】微寒。主赤白下利(使),下利膿血不止。白花者,主白。赤花者,主赤。

  證類

  【赤地利】平。赤白冷熱諸利。

  【桃花石】溫。大腸中冷,膿血利。

  腸澼下利,顯不同科,《釋名》雲泄利,言其出漏泄而利也。下重而赤白曰,赤白痢也《玉篇》),言厲而難也。是一病於通,一病夫塞,烏得以一物兩綰之耶(綰,貫也,系也)!殊不知塞與通皆由於結。陰結而陽不足以破之,是以病乎通;陽結而陰不足以入之,是以病乎塞,故治利治澼,不容苟同,解結辟途,仍歸一轍。此篇中用溫劑燠寒滯,泄劑逐水停,所以既堪挽其過通,即得開其蔽塞也。而其批郄導窾,卻又別有經緯,蓋讀《傷寒論》《金匱要略》而知其部署分析各有區域焉!曰久利,曰暴利而已矣。治久利者,烏梅丸是也;暴利者,復宜分上中下三停,所謂「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是也。」合四方一法,而本篇原所載藥已十得八九矣。再核之以熱利、氣利、清谷利、厥逆利,既吐且利,實結利,此中豈復更有餘蘊哉!惟一篇之中,別有所因,一證之內,更有罅隙,故不得不窮其流,而指以歸束,如病在血者,及開闔之不遂者,食物之不化者,徑道之枯濇者,自當各有的對之治焉。其它兼外邪者,解其表而利自寧,因勞乏者,補其虛而漏自止,則又不待言而可識矣。

  水利、久水利、赤利、久赤利、血利、久血利、赤白利、久赤白利、疳利,久疳利,此《外台秘要》方條目也。熱利、冷利、疳濕利,此《千金方》條目也。「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太陽中風,下利,嘔逆。」「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太陽與少陽合病,下利。」「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下利。」「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太陰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甚益,時腹自痛。」「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少陰病,脈微,下利。」「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厥陰病,下之,利不止。」「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此《傷寒論》條目也。統而繹之,一言新久,一言冷熱,一言表里,其何以合之是篇而使有所適從乎!夫是篇者,所以盡其常,三書者,所以極其變。無是篇諸藥,不足定下利之指歸;無三書推原,不足知下利之委曲,此三書與是篇互相發明,還相成就處也。至三書旨趣,似若猶有歧者,然《千金》不云乎:『利方萬千,撮效七八,宏之在人。陟厘丸、烏梅丸、松皮散,暴利服之,何有不瘥。溫脾湯、建脾丸,久利得之,焉能不愈。』而陟厘等法,載在熱利,溫脾等方,隸諸冷利,是已可就新久而分冷熱矣。況在《傷寒》《金匱》,玄機妙諦,如走盤珠,毫無窒礙,如植芎藭,逐節生根,而其歸着仍有大綱挺然對峙,則曰自利,因下而利也。自痢者,不乘里不虛;因下而利者,不連表難治。何以故?曰:『下利,脈沈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曰:『下痢,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曰:『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復緊,為未解。』此自利乘里,可治之候也。曰:『下利,手足厥冷,無脈,灸之不還,反微喘者,死。』曰:『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此自利乘里,不可治之候也。曰:『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如前法。』曰:『太陽病,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此雖下而連表之候也。曰:『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谷,心下痞。』曰:『咽中閉塞,不可下,下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下,臥則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數十行。』此因下而不連表之候也。雖然利之支流,庸詎止是,如膿血利、水飲利、寒熱錯雜利、熱利、協熱利,甚者有應下之利,且不一端焉,何也?蓋病之情不一,病之變不一,病之遷延不一,病之駐足不一,若因乎熱,因乎實而止者不行,行者不止,以至水不資火,火不運水,則舍下何以使熱去而水得浥土,水既浥土而火遂暢朗耶!夫然,故下證多矣,多不雲急下,而惟下利之當下者,每稱急下,此可憬然悟也。若夫以寒已熱,以錯雜對待錯雜,其理皆甚易明,以驅飲除水,俾水去而利自止者,更不煩言矣。更有一言可明全局者,曰《千金方》之以利屬脾臟也。夫脾不為土乎!利者,水土之不膠黏也。《素問.經脈別論》:『食氣入肝,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淫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髒,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流轉髒氣,偏沾所合而不及脾腎,是可證食入於陰,氣長於陽矣。『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則獨重脾腎,夾輔以肺於三焦(三焦、肺,通膀胱之道也)而偏行陽道以澤陰,是可明飲入於陽,氣長於陰矣。故《小戴禮.郊特牲》曰:『凡食養,陰氣也。飲養,陽氣也。』不可互相發明耶!土之於水也,能浥而後布;水之於土也,就範而後流。猶江河必行於地,設使地不足以堤水,為害者固水也,受害者其誰耶!土卑靡則水為窪積,而至盈必潰,舍培土何以使之相和,土剛磽則水不沾,泄而無留必燥,舍撥土何以使之相入。大寒凝冱,凌結於上,土燥於下,舍溫煦無從就和;大暑溽潤,土既饜飫,水遂漫溢,舍涼肅決難消落,此篇中用寒用溫,厚土疏土,所以並行不悖。至若土之高下驟殊,水之奔駛莫挽,宜於置閘以蓄之;水之衝激所向,土之抵禦難周,宜於加堤以護之,此篇中用濇用固之旨。更若土平水漫,待涸無期,何能不鑿渠以導水,低土燥盼澤維艱,何能不抑戽為資,此篇中用疏泄,用滋柔之方也。他如緣蟲聚而水礙流,因食滯而水被阻,血結亦能致氣濇,氣濇遂足離水土之交,氣漓亦能致血漓,血漓盡足解鍵鐍而潰,烏能不一一涉及脾腎哉!

  大便不通

  【大黃】〔寒〕大寒。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

  【巴豆】〔溫〕生溫熟寒。盪練五藏六府,開通閉塞,利水谷道。

  【石蜜】〔平〕微溫。

  【麻子】〔平〕。初食利大小腸,久食則否。(陳士良)

  【牛膽】《大寒》。利大小腸(《藥性論》)。

  【豬膽】微寒。

  證類

  【朴消】寒、大寒。逐六府積聚、結固、留癖。

  【芒消】大寒。五臟積聚,久熱胃閉。

  【大戟】寒、大寒。利大小腸。

  【檳榔】溫。逐水,除痰癖。

  【牽牛子】寒。治痃癖,氣塊,利大小便(《藥性論》)。

  【郁李仁】平。治腸中結氣,關格不通(《藥性論》)。

  以大便不通而用篇中諸味,皆可無藉思索,立得成驗者,豈遂徑情直行竟投之乎!抑猶當瞻顧詳審乃用之也。予則謂下藥終不可浪投,觀仲景諄諄於不可下,至反覆煩碎,而所謂當下之急下之者,脫口而出,又若斷不容遲,則其故必有在矣。夫當下之證,莫多於《陽明篇》,以陽明之病為胃家實,正大便不通之謂也。然猶汗出多者不可下,小便多者不可下,不能食者不可下,脈緩弱者不可下,何況咽中閉塞者不可下,諸外實者不可下,脈浮大者不可下,病欲吐者不可下,諸四逆厥者下可下,面合赤色者不可下,心下硬滿者不可下,又迭載於《不可下篇》耶!雖然既已識其不可用,即不失其所當用,故夫大便不通而無以上諸證旁見側出者,遂徑情直行而用之,何患焉?以是觀之,則篇中所載,已覺其謹嚴不苟甚矣。夫推寒盪熱,兩物之雄爽峻健,既已並峙於前,余非潤以滑之,則血肉之品,苦以泄之而已,下藥何限?豈獨此區區哉!即唐氏所續,軟堅逐水,導氣開結,又豈無功相似,性相近者,可以羅列備采耶!「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得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可與小茈胡湯。」「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仲景於大便不通不下之下,不治之治如此,後人尋思於此而擴充之,即此篇治法亦自在矣。

  小便淋

  【滑石】〔寒〕大寒。通九竅六府津液,去留結,止渴。

  【冬葵子及根】〔寒〕。主五癃,利小便。

  【白茅根】〔寒〕。利小便,下五淋。

  【瞿麥】〔寒〕。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

  【榆皮】〔平〕。大小便不通,利水道。

  【石葦】〔平〕。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

  【葶藶】〔寒〕大寒。下膀胱水,伏留熱氣。

  【蒲黃】〔平〕。心腹膀胱熱,利小便。

  【麻子】〔平〕。逐水,利小便。

  【琥珀】平。通五淋。

  【石蠶】〔寒〕。主五癃,破石,解結氣,利水道,除熱。

  【蜥蜴】【寒】。主五癃邪結,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胡燕屎】〔平〕。破五癃,利小便。

  【衣魚】〔溫〕。婦人疝瘕,小便不利,又療淋。

  【亂發】微溫。五癃,關格不通,利小便水道。

  蜀本

  【林石暖】主石淋。水磨服之,當得碎石隨溺出。

  藥對

  【車前子】寒。主淋,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

  【茯苓】平。主淋,利小便(君)。

  【黃芩】大寒。主利小便(臣),逐水,利小腸。

  【澤】寒。主淋,利三焦停水(君),消渴,淋瀝,逐膀胱三焦停水。

  【敗豉皮】平。主利小便(臣)。

  【冬瓜】微寒。主淋,小便不通(君)。利小便,止渴。

  【桑螵蛸】平。主五淋,利小便(臣),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類證

  【豬苓】平。利水道。

  【石燕】寒。以水煮汁飲之,治淋有效。

  【海蛤】平。治水氣,浮腫,下小便(《藥性論》)。

  【木通】平。通利九竅。

  【貝齒】平。主五癃,利水道。

  說者謂《靈蘭秘典論》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故利小便者,在用溫通,以化膀胱之氣,而巢氏則謂:『腎虛、膀胱熱乃為淋。』兩說正相歧也。夫巢氏固云:『水入小腸,下於胞,行於陰,為溲便。腎氣通於陰,陰為津液下流之道,若腑臟不和,則腎虛而膀胱熱,熱則津液溲,便遂數且澀,淋瀝不宣,故謂之為淋矣。』而泰西家則言,腎之情,熱與濕;膀胱之情,冷與燥,且言腰體之內,有一穴以膜皮圍用,為吸取血絡、脈絡、綁縛絡,使溺液流通,乃以腰之驅德進於溺液之吸德,下至膀胱而瀉焉,則出雖由於膀胱,而化氣則繫於腎,腎之熱濕,正所以和膀胱之冷燥,且腎曰驅,膀胱曰吸,則是一髒一腑緊相接遞相和者也。若驅德不濟,吸德遂優,於是熱與濕者移於膀胱而道路不順,津液內溢,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以是篇中溫劑竟少,而性寒者類以清膀胱之熱,平者類以助腎之驅,斯亦知彼說雖異而無不可可通矣。然謂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何也?請即篇中所列衣魚、亂發論之,夫血水同源,並藉心火蒸化,其精者行於陰分為血,粗者行於陽分為溺,汗亦心之所布,而征之腎者也,故曰腎主五液,入心為汗,今心以強迫之劑,必欲作汗而征諸腎,腎方困於膀胱之吸而不能驅,其何能更輸將不爽,於是心暴斂於下,膀胱不勝誅求,致所聚之熱,所蓄之溺,並蒸迫化血下行矣。亂發之用,能使水火合德而化氣,故血源浚而水自通,水道利而血自止;衣魚之用,能化水濕於木氣閉塞中,使從竅穴而達,故去疝瘕,即以通水道,利水道即以消疝瘕,淋家緣發汗而溺血,惟以是耳。

  自其疲罷而言,謂之癃;自其艱阻而言,謂之淋。癃,罷病也(《說文》)。淋,懍也,小便難,懍懍然也(《釋名》)。癃之虛者,溺多、汗多、泣多、唾多,氣出而不反,其實者,溺秘、汗秘、目干、舌干,氣結而不解,此其所以然,既見於疏證石葦下矣,而《病源》複列五淋之目,曰熱,曰冷,曰氣,曰沙,曰勞,病則似不相兼,治則多容相濟者,蓋癃之虛近於淋之勞與熱,淋之沙與冷又近於癃之實,且兩端皆有因氣成病者,則本篇之並列五癃、五淋非迭出亦非混淆矣。況言治癃之下不言治淋,言治淋之下不言治癃耶!惟曰利小便,曰利水道,曰利小便水道,曰逐曰下,則不得不縷析而鬯其義焉。夫小便者,水道之委;水道者,小便之源。宜利小便者,必源清而委不順;宜利水道者,必委道而源不繼。利小便水道,則通徹源委之謂也,又何難竟其義哉!下,降(平聲)也(《史記.陳涉世家》蘄下索隱)。調,降之也(《史記.酈食其傳》令下足下正義)。逐,從也(《楚詞》河伯乘白黿兮逐文魚注)。馳,逐也(《文選.南都賦》群上放逐注)。流,盪也(《荀子.儒效篇》故風之所以不逐者注)。以是論之,下者因其不順,脅之使順也。逐者,因其無力,助之推送也。然則曰通曰利,又何以別之?夫通者,對不通而言,利者能通而不能便利如指也。是以篇中凡言下言通者,其物多有力而迅,言利言逐者,其物多宛轉而和,以此權衡藥之緩急,即以此科度病之虛實,則為癃為淋之差別自明,而三焦、膀胱之通塞順逆自見矣。

  《素問.六節藏象論》《靈樞.終始篇、禁服篇》咸謂:『人迎脈大四倍曰格,寸口脈大四倍曰關,關為溢陰,格為溢陽,人迎氣口脈並大四倍曰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於天地之精則死。』皆言脈而不言證。《難經》三難曰:『關以前者,陽之動,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以後者,陰之動,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三十七難曰:『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故曰格;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營,故曰關。關格者,不能盡其命而死。』此則明其理而猶未言其證,仲景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趺陽脈伏而濇,伏則吐逆,水谷不化,濇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則言其證矣,而與本篇所治尚未盡符。巢元方曰:『關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謂之內關,小便不通謂之外格,二便俱不通為關格,由於陰陽氣不和,營衛不通,故關格則陰陽氣痞結,腹內脹滿,氣不行於大小腸,則大小便不通,又風邪在三焦,三焦約則小腸痛、內閉、大小便不通,日不得前後。』《外台秘要》曰:『集驗云:「關格之病,腸中轉痛,不得大小便。」葛氏云:「卒關格,大小便不通,支滿欲死,二三日則殺人。」姚氏云:「風寒冷氣入腸,忽痛堅急,如吹狀,大小便不通,或小腸有氣結如升大脹起,名為關格。」』則詳於證,且與本篇之治合矣。卻又不及乎脈,紛紛諸說,遂可聯脈證為一貫耶!自其淺而言,則脈較大四倍為何如狀?不能極天地之精為何如候?豈得以大小便不通一節概之,殊不知由大小便不通而脹滿,由脹滿而大小便益不通,上不得入,下不得出,又安能呼吸天地精氣以為生,即葛氏亦謂二三日則殺人,又何能更盡其期以死,若是猶以為輕渺,必立斃之證乃得為甚耶!雖然此非篇中瞿麥、亂發所治之關格也,欲求瞿麥、亂發所治之關格,則仲景所論其庶乎!蓋寸口之脈浮為氣虛,大為陽實,在上則陽越而氣無以攝,在下則氣餒而陽無以泄,所謂陽實而不能化氣者也,故曰:『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觀乾薑、黃連、黃芩、人之治格,即可以悟治關之法矣。而不曰不大便,自固與脈偏大四倍以上者異也。跗陽之脈伏為陽郁,濇為絡虛,陽郁而欲達不得達則吐,絡虛而陽不為之行,則脘中干而食不得入,曰此為關格,則並不重在小便之不利,而重在吐逆矣。絡虛而氣不行,陽實而氣不化,其病皆涉於火。瞿麥,開火之腑氣者也;亂發,化火之髒氣者也,髒氣化則血源浚而水自通,火府開則水氣清而火自散,故凡兩物之用,固在脈之偏大偏小而實不得以四倍以上為準,其效固在通小便,又實不得以大小便並不通為準,且二物於關格之下,並繼以不通字樣,則凡篇中別物,下言其病曰不通,言其效曰通者,皆可以關格類推矣。

  小便利

  【牡蠣】〔平〕微寒。澀大小腸,止大小便。

  【龍骨】〔平〕微寒。縮小便。

  【鹿茸】〔溫〕微溫。主小便利。

  【桑螵蛸】〔平〕。夢寐,失精,遺溺。

  【漏蘆】〔寒〕大寒。止遺溺。

  【土瓜根】寒。止小便數,不禁。

  【雞胵】微寒。主小便利,遺溺,除熱,止煩。

  【雞腸草】微寒。止小便利。

  藥對

  【菖蒲】溫。止小便(君)。止小便利。

  【蒟醬】溫。主尿不節(臣)。

  證類

  【山茱萸】平。通九竅,止小便利。

  小便利實該小便多、小便不禁、小便數、遺尿四證,而四證者,惟小便數為有熱,余則皆屬陽衰。陽衰之中,又宜分作兩端,如孩提之善遺尿,是陽氣之未充也;老人之苦溺多,至夜尤是,是陽之已竭也。大抵小便者,根於腎,行於膀胱,膀胱者,以氣為用,氣盛則中熱而有紀律,經行者不敢不受其節制;氣弱則中寒而不能自振,經行者遂不受約束,直達而過焉,是故小便數者,約束太過也;小便利者,徑情直行也;小便不禁者,醒而不能約束也;遺尿者,昏而不能約束也,昏而不能約束,猶可俟醒,醒而不能約束,則直陽之憊矣。然此皆常病,可於方書核證檢方以求愈者也,此篇所載則更有啟發元悟,醒惕靈機者在焉。篇中大旨,小便之行固恃夫陰陽之相化,尤吃緊在土之浥滲,蓋惟其浥,是以精華必留;惟其滲,是以形質必去。惟其當浥,是以有藉夫陽;惟其當滲,是以有藉夫陰。陰者,所以召陽使歸,而行所當行,止所當止;陽者,所以布陰,使溉而內沾五臟,外透皮毛,且客熱恃陰以消,孤陰恃陽以化,相裒相益以底乎成,此不更於《病源》《千金》《外台》前加一曳綱振領乎!況以水中多節之物,制水之無節,便而不溺之物,轉溺而不便之為病。引而伸之,觸類而長者,醫中關鍵不益明暸哉!雖然小便利之候,不得兼渴也,若兼渴則是消渴病,而非小便利矣。

  漏廬,夫人知其能利水,此則曰止遺溺、小便利者,其患必在竅之通,此則曰山茱萸能通九竅,止小便利,又通五淋、利小便水道者,必與遺溺相違,惟桑螵蛸兩者兼治是焉,知其能不適相反耶!是三者皆當詳其兼證,按其氣化而明之。夫漏廬春夏色白,屆秋變黑,能化金為水,固治濕熱之物也,乃主皮膚熱而有惡瘡、疽、痔、濕痹,是外之熱不能入內以逐其濕,內之濕不能及外以和其熱矣。膀胱者,腎之表而肌膚又膀胱之表,倘其病表里不相符,而水道不利者,是腎虛膀胱熱,用此正以除表熱而逐里濕;遺溺者,是膀胱虛冷不能約水,用此正以挽外熱歸里而約水。山茱萸花於仲春,實於初夏,必屆冬乃成,味酸性平,是能挽金水以涵木,回下降以為升之物也,乃主心下邪氣、寒熱、逐寒濕痹,是取其收中有發,發中有收矣,而更治頭風,風氣去來,鼻塞,目黃,耳聾,面皰而遺溺,是其一竅過通而諸竅皆閉,通其諸竅即所以治一竅之過通。桑螵蛸深秋生子,仲夏成形,是隨陰之斂謐而藏,隨陽之昌熾而出矣。《本經》以通五淋、利小便水道列於傷中、疝瘕、陰痿、血閉之下,是欲其化陰之斂謐而從陽以出,《別錄》以止失精、遺溺列於男子虛損、五藏氣微之下,是欲其化陽之昌熾而從陰以藏,三者雖同工而異調,而中實有理焉如此。

  溺血

  【戎鹽】〔寒〕。心腹痛,溺血。

  【蒲黃】〔平〕。利小便,止血,消瘀血。

  【龍骨】〔平〕微寒。主溺血。

  【鹿茸】〔溫〕微溫。主溺血。

  【干地黃】〔寒〕。主溺血,利大小腸。

  蜀本

  【蔥涕】平。主溺血。

  證類

  【牛膝】平。逐惡血留結(《藥性論》)。

  【車前子】寒。葉,主血瘕,下血,小便赤,止煩,下氣。

  【柏子並葉】平、溫。

  世之引經義言溺血者,莫不以《氣厥論》「胞移熱於膀胱」為據。特既曰癃溺血,則屬血淋,非但溺血也。血淋必溺濇,溺血必溺自如。巢氏曰:『心主血,血之行身,通偏經絡,循環腑臟,勞甚則散失其常經,溢滲入胞而成血淋,是熱淋之甚者。』推其源,雖溺血之所由,原不外是,別其類,實通塞之殊致矣。然則《痿論》所謂「悲哀太過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者,可為經義之准歟!是固脈痿之源,卻亦溺血之鵠矣。然因勞悴而生火,與因七情而動陽,其所從來,縱有久暫之殊,而以陽搏陰,實無彼此,況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證既不能離胞,情又不能離熱,遂謂其竟相懸絕可乎?夫解結釋縛,必摘其綱,別嫌明微,須窮其目,事固有本協黍銖,末殊尋丈者,此血淋溺血證必不可不別,而治原無不可相同,況溺血已久,續以急濇,急濇先愈,旋復溺血者甚多耶!在此歸之理,固不必以此而費辭,但欲明病之所由然,則終不得不詳乎此耳!蓋血與水本同源,而有凝釋之殊,其不篇經絡而自甘與水為伍,隨其流行坎止者,不特化源有愆常度,必擁衛之土氣,受盛之木氣,均有不循其職焉,何但陰陽薄蝕,水火迫盪已哉!是故從水以凝之,從土以浥之,從陰以除其熱迫,從陽以填其漏巵,而土浥之中,復分從火中使之收攝,從水中使之和諧兩塗,其所以如此者,緣靈素於此既言之未詳,後世復無有推明之者。《千金》《外台》雖列多方,然亦不述其源,惟孫氏於第一方提明房勞傷中尿血,夫房勞而致傷中,必亦祇系胞脈之不咸,彼之悲哀動中者,能使胞脈閉而月事不來,則此之胞脈開而血常自下者,自必因恣樂之過極,不參核至是,恐不特不能了此篇之旨,即《千金》《外台》諸方亦未能取之左右逢源矣,溺血云乎哉!

  卷三

  消渴

  【白石英】〔微溫〕。主消渴,陰痿不足。

  【石膏】〔微寒〕大寒。止消渴,煩逆,口乾,舌焦,不能息。

  【茯神】平。風眩,風虛,五勞,口乾。

  【麥虋冬】〔平〕大寒。虛勞,客熱,口乾,燥渴。

  【黃連】〔寒〕微寒。止消渴。

  【知母】〔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

  【栝蔞根】〔寒〕。主消渴,身熱,唇乾,口燥,短氣。

  【茅根】〔寒〕。止渴。

  【枸杞根】〔大寒〕。熱中,消渴。

  【小麥】微寒。止燥渴,咽干,利小便。

  【竹葉】大寒。根作湯,益氣,止渴,補虛,下氣。

  【土瓜根】寒。主消渴,內痹。

  【葛根】〔平〕。主消渴,身大熱,起陰氣。

  【李根】大寒。主消渴,止心煩,逆奔氣。

  【蘆根】寒。主消渴,客熱,止小便利。

  【菰根】大寒。主腸胃痼熱,消渴,止小便利。

  【冬瓜】微寒。止渴。

  【馬乳】冷。止渴。

  【牛乳】微寒。補虛羸,止渴。

  【羊乳】溫潤心肺。止消渴(《藥性論》)。

  【桑根白皮】〔寒〕。熱渴,水腫。

  藥對

  【茯苓】平。主口乾(君)。

  【理石】寒。主口乾,消熱毒(君)。解煩毒,止消渴。

  【兔絲子】平。主口乾,消渴,口苦,燥渴。

  【牛膽】大寒。主渴利,中焦熱(君),口焦燥。

  【苧汁】寒。止渴(使)。漬苧汁療渴。

  【古屋瓦苔】寒。主消渴。

  【兔骨】平。治熱中,消渴(臣)。

  【豬苓】平。主渴利(使)。

  或謂石藥、肥甘、酒、鹽四者,皆致消渴。隋唐以來,巢氏、孫氏、王氏言之極詳,然咸謂其性熱助火已耳,其能治致水所難制之火則未及也。況《釋名》云:『消渴,系腎氣不周於胸中。』腎氣不周於胸中,豈特火之所為耶!予謂:『四十九難曰:「腎主五液,以布五臟,在肝為泣,在心為汗,在脾為涎,在肺為涕,自在為唾。」則胸中津潤所以溉喉舌而滋呼吸者,獨非腎之所布乎!』《寶命全角論》曰:『鹽之味咸者,以其氣令器津泄。』夫鹽得水可化,得火復成,此其令消渴在乎合水則行而不留,遇火則結而不散矣。《營衛生會篇》曰:『酒者,熟谷之液,其氣悍以清,故能後谷而入,先谷而液出。』此其令消渴,在乎氣繫於上而不去,質傾於下而不停矣。何況石藥者入水不濡,入火則赤。肥甘者,遇水便浮,着火能燃,此其蟠踞於人身,但應火而不應水,且使臟腑不浥不沾,又何論夫周?是其涸竭之患,豈但胸中,蓋將徧有焚如之害,固非特火之所為也。諸家之論雖詳,大率巢氏之消渴、渴利、內消三者最為明爽,曰消渴者,渴而小便不多也。渴利者,隨飲即溲也。內消者,不渴而小便多也。今以是篇核之渴飲而小便不多,非有所出,即有所停,寒而燥者,以治泄於下,寒而達者,以治泄於外;散而清者,以治停於上,寬而利者,以治停於下者也。隨飲即溲者,非四旁不沾,即直道無節,故凡通內痹,行脈絡,皆以使其沾厚土氣,助熏蒸,皆以使其節。至不渴而小便過利,自有《小便利篇》可按,然篇中往往列止小便利之物,不在《小便利篇》者,豈不可彼此參伍,求所以分所以合耶!若夫不渴不利,善食易消,古人謂之食,與消渴無涉也。

  《素問.氣厥論》:『心移熱於肺,肺消;心移熱於肺,膈消。』熱能為消,是固然矣,寒亦可為消乎!此可證之《金匱要略》者也。假使寒不能消,何得治之以八味腎氣丸耶!曰:『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營氣竭。』由是觀之,非寒則脈何以遲。夫心本不任受寒,心所謂寒,蓋在所主之血脈中,其移肺,亦由榮泛及衛耳,且非外中之寒,亦非卒受之寒,乃陽氣之不營於外,而直升直降於內者也。營衛既失其樞,資稟遂不合度,故內而陽氣熾盛,常藉水以自救,外而營衛無所汲引,則其水直溜而下且曳,一身津液並而泄焉,故曰:『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此即前所謂不沾者,其於病源,實兼渴利、內消者也。曰:『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數則消谷而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則堅。』由是觀之,數,熱征也。夫膈以隔蔽清濁,而非匿寒藏熱之所,心肺以熱相移,清道陽氣熾盛,遂不變化取汁為赤,以分佈灑陳而一歸於三焦、膀胱焉,故曰:『堅數相搏,即為消渴。』此即前所謂不留,其於病源,則所謂渴利者也。統而計之,陽宗於心,陰根於腎,心所以移寒移熱,皆由腎陰不上交於陽,而肺遂失其節宣,裒益以底於平,是則責之所攸歸耳。八味腎氣丸攝土中水氣,以浚陰之源(地黃拔土氣最力,薯蕷入土中最深而喜攀磚附石,山茱萸於季春結實至初冬乃成,亦吸土氣以濟水者),動水中火氣以振陽之本(附子、桂枝),而使天一之水,由下以及上(澤),由上以歸下(茯苓),浮游之火,鬱結之血,藉此遂周流而不滯焉(牡丹),得非能降火升水,使兩相濟而稱物平施者耶!有是以通本篇之不逮,即由本篇以通仲景之所及,如治消渴之用五苓散、豬苓湯、白虎加人湯、白頭翁湯,其中石膏、知母、黃連、豬苓、茯苓,固皆列於是矣。肺消、膈消獨不可由彼而更求於此篇哉!

  然則食亦可以是篇之義通之乎?此則不可。郊特牲曰:『食養陰,飲養陽,髒陰也,腑陽也。』《氣厥篇》論消渴之源在五臟,食之源在六腑,五臟之不咸則無以制通,而病反在陽,故本篇之藥多主氣而輕清。六府之不調則無以制髒,而病反在陰,故《聖濟總錄》食諸方多主味而沉着,惟其流異,是以不可通,非特此也,凡因消渴而致之水氣,治法遂絕不同,惟其源同,是以可通,凡不與消渴類之強中,治法乃殊不異,即此可明其指矣。

  黃疸

  【茵蔯蒿】〔平〕微寒。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

  【梔子】〔寒〕大寒。通小便,解五種黃病。(《藥性論》)

  【紫草】〔寒〕。主心腹邪氣,五疸。

  【白鮮皮】〔寒〕。主黃疸。

  【生鼠】微溫。

  【大黃】〔寒〕大寒。

  【豬屎】寒。主寒熱、黃疸、濕痹。

  【瓜蒂】〔寒〕。療黃疸。

  【栝蔞】〔寒〕。除腸胃中痼熱,八疸,身面黃。

  【秦艽】〔平〕。差五種黃病。

  唐本

  【黃芩】大寒。主諸熱,黃疸。

  證類

  【牡鼠】微寒。

  小茈葫湯、小半夏湯、小建中湯、瓜蒂散、五苓散、桂枝加黃湯、豬膏發煎,皆治他證為本,黃疸為標,他證愈,黃自不能不愈也。大黃消石湯、梔子大黃湯、消石礬石散、梔子檗皮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則黃疸為本矣,而標病猶盛,不能竟舍標從本,故宜有輔佐以擊動其標,其本乃能釋也。惟茵蔯蒿湯乃為黃疸正劑,知茵蔯蒿湯為黃疸正劑,則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為黃疸主候。發熱,不惡寒,但頭汗出,余無汗,齊頸而還,渴飲水漿,小便不利,為黃疸正因矣。發熱,不惡寒,反惡熱,是為陽明病,而承氣證為陽明病之正出,茵蔯蒿證,則陽明病之對出,以一有汗,一無汗,一小便過利,一小便不利;汗出多,小便利,所以成乎燥,汗不出,小便不利,則本燥末濕,所以祇對化耳。不然,凡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小便難,縱下之,腹滿如故,必其中先硬後溏,非特不能全成燥證,且駸駸乎將全成濕證者,何以亦用茵蔯蒿湯耶?此全從傷寒外邪立論者,若更參以《金匱》雜證,則不必有外邪,但系本燥末濕者,均得成黃,故夫酒者氣燥而質濕,受其傷則心中懊而熱,不能食,時欲吐,遂為酒疸、房勞。甚者,陰已泄,陽不得越,遂與已化未成之陰精結,怫鬱於中,欲出不得,雖微汗出,小便自利,而不免薄暮手足中熱,膀胱急而為女勞疸,更益之黃汗,所謂五疸具矣。篇中義旨,亦明明推茵蔯蒿湯為督率,核以《傷寒》《金匱》所隸治黃諸方,無非由此,而因候加味合成成方,如因懊則合入梔子豉、小承氣而為梔子大黃湯。因小便不利,則合入五苓,而為茵蔯五苓散。因表利里實,則合入調胃承氣,而為大黃消石湯是也。獨調胃承氣湯用水消,此用火消,更核消石礬石散亦用火消,似其中必有故者,蓋火消是曳陰向陽,乃攜濕以就燥而散;水消是化陰濟陽,乃剖燥以凝濕而行於此,即可以悟陽明病之正出對出矣。

  至於篇中白蘚、秦艽、栝蔞根、黃芩,仲景雖未嘗用治黃,而葛氏《肘後》、孫氏《千金》、王氏《外台》諸方多用之,揣其意旨亦非貿貿然徒用之而已也,蓋於此有以窺黃證之微焉。夫黃根於濕熱,客於脾胃,固不待言矣,然非必上罩下承,面面周密圍也,定有一端滲泄處焉,惟滲泄不敵其摶聚,是以蒸郁而成耳。不然,則所謂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之候,何以見不尿、腹滿加噦者,遂為不治耶!一端滲泄者何如?栝蔞根之主小便利,是其黃必仍小便通矣。黃芩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是其黃必大便泄矣。白蘚主頭風、黃疸,是其黃必頭面多汗惡風矣。秦艽主寒濕風痹,是其黃必骨骱煩疼矣。倘不依證尋治,馴致病氣連橫,不至水氣脹滿不已,故曰:『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蓋疸病至渴,則濕已盡從熱化,熏熨元氣,元氣不支求助於水駐,見水日增而火日熾,如潑膏以救燎,愈益其不能息耳。況其病不愈則劇,自有定期,不容遷延耽緩,所謂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者,為難治耶!十八日者,四季土旺用事日數也。土之所用,僅能及此,過是以往,力遂不勝,則將轉移他處,而木金水火皆非藏受濕熱之所,無力推傳,則土困頓而崩頹矣。曷若及早驗其所向,因勢以利導之耶!是故頭面汗多,是風舉濕於上,則令其沉於下,俾其氣徹底而隨之化焉(白蘚根藏膻氣。膻氣者,木氣也)。骨骱煩疼,是風拒濕於外,則令其連於內,俾其氣疏通而為之化焉(秦艽羅紋密織,盡從左旋,是化風歸水,自上下下之治也)。小便自利者,其病不在濕而在熱,則滋化土中之熱,使與濕離而自已(栝蔞根澄之則散而成粉,味苦氣寒能使土中濕熱離散)。大便泄利者,其熱有所歸,緣濕滯之而不爽,則清化腸中之濕,使隨熱泄而病除(黃芩形如腐腸,治因熱生濕,故能清利腸中濕熱)。經方用藥,總在定六氣以見病原,隨形色性味以為治,則非後世漫雲以寒治熱,以利泄濕,籠統不切於病機病情,毫無關照者比也。

  黃汗一證,自巢氏隸之黃病門,後世遂視為黃病支流。據《金匱》,則證鄰於歷節,目列於水氣,蓋黃病與黃汗,本異而末亦不同,黃汗與歷節乃異派而同源也。何以言之?夫黃病之甚,動雲有麴塵,然未聞有能染衣至黃者。黃汗則汗本不黃,至沾衣乃如檗汁。以黃病屬脾家,脾為土,土之生物,不倚他助;黃汗屬心家,心為火,火之燔燎,必着他物,是其一病於肌肉,一病於血脈,為殊絕也。至其所由然,則與歷節並因「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故黃汗脈自沉,歷節脈沉弱,黃汗汗黃,歷節亦汗黃,黃汗發熱,歷節亦發熱,第歷節支節疼,或疼痛如掣,黃汗則僅重而酸;歷節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則身體洪腫,四肢面目皆腫,而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口多涎,暮躁不得眠,乃歷節所絕無,是同為水傷心,而有甚,有不甚。甚即所謂小便通利,上焦有寒者也。統三者計之,皆為濕不得泄,然惟黃病為尤甚。黃病分歧於肌肉,歷節分歧於骨節,固不待言矣。乃黃汗既有汗而小便又利,獨為最有去路,反至化濕成水,何也?夫水氣亦何嘗不從濕化,然惟火能為之倡導,則無此弊。黃汗者,因雖從外及內,病實從內外出,是火之不宣已明着矣,況祇有身黃之水氣,並無黃汗而身黃。水氣而身黃者,內本能宣,由外郁遏不得開,故越婢湯中用麻黃;黃汗本自有汗,且小便利,則外本無所阻,而內之倡導不力,故桂枝加黃湯、芍桂酒湯,並賴有桂枝矣。由是言之,隸於黃病,嫌於未似相同也,而殊不同;隸於歷節,嫌於本相同也,而末卻大異,何如就證論證,隸之水氣之為愈哉!

  上氣欬嗽

  【麻黃】〔溫〕微溫。止欬逆上氣。

  【杏仁】〔溫〕。欬逆上氣,雷鳴,喉痹。

  【白前】微溫。胸脅逆氣,欬嗽上氣。

  【橘皮】〔溫〕。主胸中瘕熱,逆氣,下氣,止嘔欬。

  【紫菀】〔溫〕。主欬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

  【桂心】大熱。主欬嗽。

  【款冬花】〔溫〕。主欬逆上氣,善喘,喉痹。

  【五味子】〔溫〕。主益氣,欬逆上氣。

  【細辛】〔溫〕。主欬逆,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

  【蜀椒】〔溫〕大熱。邪氣欬逆,溫中。

  【半夏】〔平〕,生微寒熟溫。喉咽腫痛,欬逆,腸鳴。

  【生薑】微溫。傷寒,頭痛,鼻塞,欬逆上氣,止嘔吐。

  【桃仁】〔平〕。止欬逆上氣,消心下堅。

  【紫蘇子】溫。下氣,寒中。

  【射干】〔平〕微溫。欬逆上氣,喉痹,咽腫不得消息,散結氣。

  【芫花】〔溫〕微溫。欬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

  【百部根】微溫。主欬嗽上氣。

  【乾薑】〔溫〕大熱。胸滿,欬逆上氣,溫中。

  【母】〔平〕微溫。欬逆上氣,止煩熱渴,出汗。

  【皂莢】〔溫〕。除欬嗽。

  蜀本

  【蛤蚧】平。療欬嗽。

  【縮沙蜜】溫。下氣。

  藥對

  【鍾乳】溫。主上氣(臣)。主欬逆上氣。

  【獺肝】平。主氣嗽(使)。止久嗽。

  【烏頭】大熱。主嗽逆上氣(使)。主欬逆上氣,消胸中痰冷。

  【藜盧】微寒。主嗽逆(使)。欬逆,泄利。

  【鯉魚】平。燒末主欬嗽(臣)。肉,主欬嗽上氣,黃疸,止渴。

  【淡竹葉】大寒。主嗽逆氣上(臣)。

  【海蛤】平。上氣(臣)。主欬嗽上氣,喘息,煩滿。

  【硫黃】大熱。主氣嗽(臣)。欬嗽上氣,腳弱冷疼,無力。

  上氣者不必欬嗽,欬嗽者不盡上氣。論欬嗽者何不但標欬嗽,則所謂暴嗽、久嗽、冷嗽、熱嗽、呷嗽、五臟欬嗽者,咸可隸於其中耶?夫諸嗽者,欬嗽之支分,上氣欬嗽者,肺痿、肺癰、肺脹、支飲、風水與致嗽之並界也。既雲欬嗽,則諸嗽原隸於中,不因兼標上氣而有礙,已標上氣則肺痿、肺癰、肺脹、支飲、風水之稍涉疑似,學者遂不得不細心體究以分析之耳。不然,《金匱要略》部分諸病最為嚴密,既有《肺痿肺癰、欬嗽上氣篇》矣,乃迭出《痰飲、欬嗽篇》耶,然則奈何細心體究分析之,夫風舍於肺,其人即欬,是欬嗽主腦也。欬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上氣喘而躁者,為肺脹;欬逆倚息不得臥者,為支飲;頸脈動,時時欬,目窠下微腫,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為風水,是欬嗽之條目也,核篇中列藥三十味,試舉治肺痿之甘草乾薑湯、炙甘草湯、《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治肺癰之桔梗白散、葦莖湯。治肺脹之越婢加半夏湯、小青龍加石膏湯;治支飲之木防己湯、小半夏湯、十棗湯、小青龍湯、桂苓五味甘草湯及諸加味;治風水之越婢湯,咸藉本篇之味以成方者,卻逾篇中三分之一,即專主欬嗽、上氣,縱如皂莢丸、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澤漆湯,幾全賴此成方者,亦不過得篇中之半,則諸證之與欬嗽原經界相連,犬牙相錯,曾謂可舍此綱領,而徒別其支派耶!試再核之《千金》,如百部根湯之治嗽不得臥,兩眼突出;蜀椒圓之治上氣欬嗽;杏仁飲子之治暴熱嗽(橘皮);蘇子煎之治上氣欬嗽;款冬圓又方之治三十年上氣欬嗽,唾膿,喘息不得臥(鍾乳、烏頭),則欬嗽之支流竟矣。更參之《外台》,如深師麻黃湯之治卒嗽;延年母煎之主暴熱欬;深師乾薑湯之療冷逆欬;深師立愈丸、款冬花丸、《古今錄驗》麻黃湯之治久欬,則欬嗽之派別明矣。更參之《聖濟》,如紫菀丸之治肺欬,丹沙半夏丸之治心欬,木乳散之治肝欬,半夏陳皮湯之治脾欬,四味散之治腎欬,鹿角膠湯之治大腸欬,人散之治膀胱欬,檳榔丸、皂莢丸之治三焦欬,亦莫不有篇中之物錯雜其用,則欬嗽之所從駐,又瞭然矣。不應合而合之,足以見病源之不異,應合而不別,足以見病變之非歧,明乎此篇,則欬嗽之主治已彰,參乎經方,斯欬嗽之分殊有在,而後欬嗽之為欬嗽,遂無遁情也。

  然則《欬論》之義遂可置之勿講歟!是又烏可,夫肺痿、肺癰、支飲,即《欬論》所謂多涕唾也。肺脹、風水,即《欬論》所謂面浮腫氣逆也。斯二者皆聚於胃,關於肺,而本於五臟之邪,以傳六腑,其該甚博,其變甚煩,不僅肺痿、肺癰、肺脹、支飲、風水已也,就其初傷在氣,久乃涉血,筋骸之牽引,身體之疼痛,甚者為嘔逆、吐蚘,為遺矢、遺溺,是其再變而為膈噎、胃反,為下利、洞泄,為霍亂、轉筋不難矣。特他病則自陽入陰,而此獨以髒傳腑,所宜體究焉,蓋論中所謂髒病皆經病,腑病則入內矣,所以然者,論中固言之曰:『皮毛者,肺之合,皮毛先受邪氣,邪氣隨從其合,此病從外受者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此病從內受者也。』兩皆歸併於肺,故為肺欬。非特此耳,其心值夏、脾值長夏、腎值冬、肝值春受邪,而肺家適有內受之寒,如向所云者,當其邪乘脈絡以朝肺,因之外內合邪,亦能為欬,則心欬、脾欬、腎欬、肝欬作矣,故病必關肺,病因不必關肺,病因必由寒,病不盡寒。不然欬之淺者惟肺與心,宜乎病入未深,變化未定,寒氣應仍在者,而胡為乎反見唾血及咽腫、喉痹,諸不盡屬寒之證耶!至髒欬不已,反移於腑者,以髒主髒而不瀉,其守堅;腑主瀉而不髒,其罅疏,病在經絡,久而不愈,勢必內入,內入之始,未有不從疏而從堅者,故久欬不已,至移於三焦,則腹滿不欲食飲,遂將移於髒矣。不然欬久而成癆瘵者,亦豈在經在腑之病哉!此篇雖無治臟腑諸欬明文,然有可以意會而得其旨者,如降氣者,皆治上之劑也;守中者,皆治中之劑也;攝氣者,皆治下之劑也;散結者,皆治心肺之物也;聚飲者,皆治肝腎之物也;通利者,皆治小腸膀胱之物也;醒豁者,皆治胃與大腸之物也。即是以推,能謂其與經旨絕不相涉耶!

  嘔吐

  【厚朴】〔溫〕大溫。胸中嘔不止。

  【橘皮】〔溫〕。下氣,止嘔欬。

  【人】〔微寒〕微溫。

  【半夏】〔平〕生微寒熟溫。時氣,嘔逆。

  【麥冬】〔平〕微寒。止嘔吐。

  【白芷】〔溫〕。療風邪,久渴吐嘔,兩脅滿。

  【生薑】微溫。止嘔吐。

  【鉛丹】〔微寒〕。主吐逆,反胃。

  【雞子】微寒。煉之主嘔逆(《藥性論》)。

  【薤白】〔溫〕。

  【甘竹葉】大寒。除嘔吐。

  蜀本

  【旋覆花】溫。開胃,止嘔逆,不下食。(《藥性論》)

  【白豆蔻】大溫。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

  藥對

  【附子】大熱。主嘔逆(使)。

  【竹筎】微寒。主幹嘔(臣)。

  同為水谷逆出也,吐可植躬,嘔須曲脊。(《釋名》嘔,傴也。將有所吐,脊曲傴也。)吐猶器滿而溢,毋庸勉強,嘔已沸騰於中,出反不易,故吐如棄物,可隨手拋擲(《一切經音義》引《倉頡篇》,吐,棄也。)嘔遭迫脅,必聲揚物先(《山海經.東山經》膏水其中多薄魚,其音如嘔。注「如嘔」,如人嘔吐聲也。)則吐為陰,嘔為陽,吐有寒,嘔有熱,吐屬虛,嘔屬實矣。然吐非無實熱證,但系有因決非自作(如服桂枝湯而吐,其後必吐膿血等證)。嘔亦有虛寒證,則能自致,不關誤治矣(如嘔而脈弱,嘔而胸滿等證)。故曰:『病人脈數,不消谷引食,而反吐者,胃中虛冷故也。』脈數且然,何況不數。曰:『傷寒,發熱,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有汗如此,何況無汗,蓋陽之出,多奮迅,其所以奮迅,則以陰格之也;陰之出,多慘栗,其所以慘栗,則以陽先潰也。故凡嘔而利者無一虛證(十棗湯證、大茈胡湯證),既吐且下者,無一實證(四逆湯證、吳茱萸湯證),余如傷寒三陽證,則多嘔而少吐。胃反證,則言吐而不言嘔,循是以尋其緒,余本篇所載之物,不湛然可明哉!特篇中藥物寥寥,且大段治嘔,似於兩證偏有側重,殊不知嘔吐原有並見者,如黃連湯證、小半夏加茯苓湯證、小半夏湯證、豬苓散證、大半夏湯證是也。今篇中兩證並提者,本有四味,提吐不及嘔者,亦有兩味,全篇僅臚藥一十五味,則其多寡之間,雖似有偏重,然於本書中核以《霍亂篇》治吐下之物,於本書外參以治胃反之物,則較於嘔翻有若稍羸者,惟篇中偏以大溫之附子主嘔逆,則其理所當究耳!夫此乃在下陰霾陵逼中陽,而中陽卼臲震盪之候也,是其證在仲景書曰:『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曰:『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者,附子梗米湯主之。』此與既吐且利之候正同,第彼既下有漏泄,則中陽敗散,祇能滂沱四漬;是證下無漏泄,則中陽但上不下,猶能衝激作聲,用附子者正以散其上逼之陰霾,回其離窟之生陽也。然四逆湯證與附子米湯證又復不同,一則在下亦有聲,是陽猶能與陰為梗,故須佐以調和,為一成不敗之計;一則小便複利,是陰陽不相堵御,故更助以溫守,而陽之回不回,陰之定不定,尚在不可知之天,曰難治者以此,而其用附子之意則一耳。由是言之,應用附子之嘔,是嘔之敗局,用附子治嘔,是治之急着,遇非常之證,自不得以常法御之,固難與凡嘔凡治並論者也。

  嘔吐噦自《金匱要略》以下皆連綴一處,惟茲則剖隸兩篇,曰嘔闓,曰嘔吐,不知者必以為妄分畛域,孰知均胃病也,而有脾不濟胃,胃不從脾之別焉。巢氏曰:『新谷未及傳化,故谷之氣與相干犯胃氣則逆,胃逆則脾脹氣逆,遇冷折之則噦,風邪在胃則嘔,膈間有停飲,胃內有久寒則嘔而吐。』是噦由氣,嘔吐由質,氣者應恃脾之磨而消,質者應恃胃之輸而化,氣不消是脾不濟胃也,質不化是胃不從脾也。不然,何以噦僅有聲而嘔吐兼有物耶!試以兩篇所列之藥較之,相同者五(厚朴、橘皮、人、附子、竹茹)。嘔闓餘十五味而九物之用在氣(香薷、雞舌香、小蒜、高良姜、桂、麝、肉豆蔻、丁香、朮,皆用其氣)。嘔吐餘十味而七物之用在味(半夏、麥冬、生薑、鉛丹、雞子、甘竹葉、旋覆花等,皆用其味)。若然,則合之者以其相類,分之者以其相差,循軌以導其行,溯流以求其本,務欲後人識顛末知向方則一也。

  乾嘔與停飲而吐恰相反對,蓋乾嘔有火,卻系虛火,停飲有水,全非實水,故「服白通湯後,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人尿湯。」通脈四逆湯證,乾嘔者加生薑。「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乾嘔,噦,手足厥者,橘皮湯。」「中風發,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五苓散。」「欬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湯。」「吐後,渴欲得水者,文蛤湯。」「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氣,悸眩者,小半夏加茯苓湯。」「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嘔吐,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豬苓散。」「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夫火不能卻陰而反被陰迫逐,氣不能化水而反任水停瀦,是陰陽之悖亂,水火之相射矣,則不得以治嘔常法治之,故破其陰即以助其陽,降其火即以和其陰,化其水即以調其氣,降其氣即以逐其水,迥與篇中之義不相符矣。雖然篇中亦何嘗不計及此,凡橘皮、生薑、附子者果何為列哉!即水氣一面,篇中亦未嘗不思行水下氣,第吐本因水,自不應濫列多品,占水飲地步,故將旋覆花、半夏二味,微逗端倪,使人觸類引伸,推尋有法,庶無越畔之嫌,仍得兼濟之益耳。識得虛者為真,實者是偽,則嘔吐之為嘔吐,全局大抵屬虛,間有大黃甘草湯、十棗湯、大茈胡湯,數證自是絕無僅有,故曰:『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吁可畏哉!

  痰飲

  【大黃】〔寒〕大寒。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

  【甘遂】〔寒〕大寒。主留飲,宿食。

  【芒消】大寒。腹中痰實結搏。

  【茯苓】〔平〕。膈中痰水。

  【茈胡】〔平〕微寒。除諸痰熱結實。

  【芫花】〔溫〕微溫。消胸中痰水,喜唾。

  【前胡】微寒。療痰滿,胸脅中痞。

  【朮】〔溫〕。消痰水。

  【細辛】〔溫〕。溫中下氣,破痰。

  【旋覆花】〔溫〕。消胸上痰結,吐如膠漆,心脅痰水。

  【厚朴】〔溫〕大溫。消痰,下氣。

  【人】〔微寒〕微溫。

  【枳實】〔寒〕微寒。主胸脅痰癖。

  【橘皮】〔溫〕。

  【半夏】〔平〕生微寒熟溫。消心腹脅膈痰熱滿結。

  【生薑】微溫。

  【甘竹葉】大寒。

  【蕘花】〔寒〕微寒。療痰飲、欬嗽。

  蜀本

  【威靈仙】溫。主心膈痰水。

  藥對

  【射干】微溫。主胸中結氣(使)。

  【烏頭】大熱。主心下寒冷,不下食(使)。

  【吳茱萸】大熱。主痰熱,腹內諸冷(臣)。

  【朴消】大寒。主痰滿停結(君)。

  【巴豆】溫。主痰飲留結,利水谷,破腸中冷,破留飲痰癖。

  證類

  【高良姜】大溫。

  尤潛溪曰:『谷入而胃不能散其精,則凝為痰;水入而脾不能輸其氣,則蓄為飲。』蓋惟其以谷化,故質稠;惟其以水化,故質稀。質稠,故能藏寒匿熱,而至當用烏頭、吳茱萸、高良姜、蕘花、甘竹葉;能蘊實釀虛,而至當用大黃、芒消、朴消、巴豆、厚朴、枳實、人、朮、茯苓。質稀,故能內沉外溢而為里堅表腫,能徹上徹下而為眩冒凔泄,又惟其谷入於陰而以質用,故痰每流於隱僻而注於窪下,水入於陽而以氣用,故飲能歸於四肢偏於身體,此四飲分支,惟痰飲可獨當一面,而三飲者祇可並之而相對待矣。雖然痰與飲相殊,稱謂自應有別,測其所當別,則似飲可稱水,痰不得稱水者,而曰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可乎?夫谷非由水調不堪食,水非由谷出不成痰,是其根本原未始非水,以水呼之又何不可,特既化入谷中,還從谷中化出,則其搏引稠黏合為同類,自與未曾經化者殊,且既有「素盛今瘦」句冠於其端,益可知為久病而非暴病。夫暴病何嘗不有痰飲,第觀篇中所列茈胡、前胡、細辛、生薑、威靈仙、射乾等物,又豈久病而成者所可用耶!蓋惟其暴病,則水為火逼而成,久病則陰隨陽溜而成,仲景所謂當以溫藥和之者,久病之治也。篇中所羅性峻刻而注有痰字者,則暴病之治矣。然則篇目雙標,《痰飲篇》中所列,備悉搜釆《本經》《別錄》主治,但稱飲者止一味,痰水痰飲並稱者僅七味,但稱痰者至十味,不雲水飲及痰者七味,則偏重於痰極矣,此又何為者耶?夫飲變見之證極多,比連之證亦極多,凡嘔吐、欬嗽、上氣、大腹水腫皆是也。痰則僅在是篇,若使與諸證諸治相乘除,恐反不及飲之多矣,寧反謂為少耶!

  仲景於飲與水,分之極嚴,呼之甚亂,如《痰飲篇》大半稱飲為水是也,飲固可呼之為水耶!夫飲本水也,特有受約束,不受約束之分耳。受約束者,縱能變化,不離畛域;不受約束者,橫流直衝,過隙即就。故《痰飲篇》曰水在某,《水氣篇》曰某水,明明一指為注於何髒之水,一指為何髒所發之水矣。雖然兩篇之旨,猶當更有推明者焉,曰:『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脾,少氣身重。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腎,心下悸。』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肺水者,其身腫,小便數,時時鴨溏。脾水者,其腹大,四支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冷,面反瘦。』合而觀之,欲飲不欲飲、嚏、悸、少氣,病皆繫於上;陰濕、陰腫、小便難,病皆繫於下。其諸阻於上者謂之飲,阻於下者謂之水歟?夫上是水之來源,下是水之去路,來源雖阻,去路猶通,於何能不受約束,濫及他處。若來源通而去路塞,則時有所益,日有所增,水從何往而欲其不沖溢他處,依規就範,得乎!是以治水之物,通多而化少;治飲之物,通少而化多。檢核篇中惟芫花、甘遂、蕘花、巴豆、朮與《大腹水腫篇》同用,其餘則各有所當矣。水聚於上,而論其欲飲、不欲飲;水聚於下,而論其津液生不生,似甚難解,然不知阻於上者欲其化,阻於下者欲其通,既化既通,則清光來而滓穢去,夫固曰津液微生,小便續通矣。是故篇中所具行經絡解客感,皆引清光之物也,下留結浚壅淤,皆去滓穢之物也。

  《內經》未嘗言及痰飲,《金匱要略》則詳論之矣,然及飲多而及痰少,《千金》《外台》則已痰飲參半,沿至後世乃飲日少而痰日多,何哉?此又世道升降之會也,蓋維元古飲與食,庖治無不精詳,飲湯飲水各按其時,則入陽而資氣化,荼寥稻黍各佐其肉,則入陰而養元精。傳曰:『肉雖多,不使勝食氣。』肉中既有食氣勝之矣,於何能入陰而成痰?經曰:『漿人掌其六,飲、水、漿、醴、涼、醫馳。』水中既有冷熱節之矣,於何能入陽而成飲?中古制御多失其方,是以痰飲並興,然緣烹茶之度甚精,則既能導飲不留,復能運食不滯,及夫近世,茶惟點啜,則未得其氣之全;肉務煎,則反增其味之厚,於是水入成飲,肉入生痰,駸駸乎無病不以是棘其治矣。況更爇澹巴菰之葉,常吸其煙,豈知此實劫飲化痰之妙劑哉!歷考經方並無引飲令吐之法,有之自金元四家始,子和在前,專工劫掠,景岳繼述,稍務平和,然實為今日吸煙作俑,倘無神聖闡別痰飲界域於前,勢必將遇痰即逐,試觀今人之痰,果堪逐否耶!篇中雖未嘗不用逐,而妙在解痰之為窟容邪,去痰之連衡瘀滯,痰隨氣結,開氣即以行痰,痰與熱壅,化痰即以清熱。釋寒之縛痰,脫火之膠痰,補其虛而痰自退舍聽命;攻其實,而痰自隨跡消除,化痰之法盡矣。學者更能擴充於此而權衡其輕重焉,益可不治痰而痰自無不順矣。

  宿食

  【大黃】〔寒〕大寒。破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

  【巴豆】〔溫〕生溫熟寒。開通閉塞,利水谷道。

  【朴消】〔寒〕大寒。胃中食飲熱結。

  【茈胡】〔平〕微寒。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

  【朮】〔溫〕。消食。

  【桔梗】〔微溫〕。溫中,消谷。

  【厚朴】〔溫〕、大溫。宿食不消(《藥性論》)。

  【皂莢】〔溫〕。療腹脹滿,消谷。

  【曲】溫。消谷,止利。

  【】溫。

  【檳榔】溫。主消谷,逐水,除痰。

  宿食不徒停也,蓋必有所挾焉。《外台秘要》方目所載,有傷寒宿食不消方,有留飲宿食方,有因食飲水上氣方,有食不消成症積方,有積聚宿食寒熱方,有食症及魚肉成症方,有冷利食不消方,有下利清谷方,有下利食完出方。大率體氣實者,食因病而用,病據食為橐;體氣虛者,食遺病以泄,病因食遂殆。所以仲景書舍攻下溫補無別法,獨於差後勞復出一枳實梔子豉湯,而曰有宿食者加大黃。遂可見其因病治病,即於中挾入利導之治,不別立間架畛域,竟指為一病也,而今者特建標題為病綱領,何哉?推其微義,蓋亦以經方值此,大抵用攻,第因病而致食留不去,病而食可行乎!故首列三品,原系經方正治,無從遺漏,此外則因邪而結者,疏其邪;因氣而滯者,調其氣;因肥膩而膠黏者,即為消其脂膏;因痰水而勾留者,即為行其瀦蓄。甚至折其生氣,而使難消者消;發其生氣,而使難化者化。同曲與者,蓋亦神乎治矣。於此見本書特立是篇,正為別樹一義,羽翼仲景,救後人遇食即攻之失乎!

  腹脹滿

  【麝香】〔溫〕。中惡,心腹暴痛脹急痞滿。

  【甘草】〔平〕。煩滿,短氣。

  【人】〔微寒〕微溫。胸脅逆滿。

  【朮】〔溫〕。除心下急滿。

  【乾薑】〔溫〕大熱。霍亂脹滿。

  【百合】〔平〕。邪氣腹脹,心痛,浮腫,臚脹,痞滿,寒熱。

  【厚朴】〔溫〕大溫。腹痛脹滿。

  【痷閭子】〔微寒〕微溫。腹中水氣,臚脹,留熱。

  【枳實】〔寒〕微寒。消脹滿,心下結痞痛,逆氣。

  【桑根白皮】〔寒〕。水腫,腹滿,臚脹,利小便。

  【皂莢】〔溫〕。療腹脹滿,消谷。

  【大豆黃卷】〔平〕。五藏胃氣結積。

  唐本

  【卷柏】溫。

  蜀本

  【蓽澄茄】溫。主心腹間氣脹,令人能食。

  藥對

  【忍冬】溫。主腹滿(君)。主寒熱,身腫。

  【射干】微溫。主脅下滿急(使),散結氣腹中邪氣。

  【香葇】微溫。主腹滿水腫(臣)。

  【旋覆花】溫。主脅下寒熱,下水(臣)。主結氣,脅下滿。

  證類

  【訶梨勒】主冷氣,心腹脹滿,下食。

  【草豆蔻】

  直溢曰滿,橫充曰脹,皆氣有所向而不遂也。脹與弛對(左成十年脹陷而卒,作張),則知其欲寬緩而不能矣。滿與減對,則知其欲降泄而不能矣。夫氣之濁者不降,則清者不升,行者不舒,則駐者自急,故滿多實,而脹多虛。在仲景書,則脹滿而按之痛者為實,不痛者為虛;脹滿而時能減者為寒,不能減者為熱。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薑湯、大建中湯、附子米湯,虛而寒者之治也。大承氣湯、大茈胡湯、厚朴七物湯、厚朴三物湯,實而熱者之治也。本篇意義大旨似異,根柢究同,觀其言痛者寥寥,而別着《心腹冷痛篇》,是其注意不全在實;氣寒、氣平者與氣溫者參半,是其設法不全在寒,如其用百合、庵閭、桑皮、黃卷、忍冬、香葇、旋覆,治邪而非偏寒偏熱之邪。用麝香、皂莢、蓽澄茄、射干、訶梨勒、草豆蔻,行氣而非偏實偏虛之氣。獨理中湯全方端然首列,則知其病本屬虛,而夾輔以枳實之泄滿,厚朴之除脹,於是唐人之枳實理中、厚朴理中都可識經方與是篇恰合之故,且行水除痰,燠寒清熱備,又可見脹滿之因不一而足矣。

  心腹冷痛

  【當歸】〔溫〕大溫。溫中,止痛。

  【人】〔微寒〕微溫。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

  【芍藥】〔平〕微寒。疝瘕,止痛,中惡,腹痛。

  【桔梗】〔微溫〕。胸脅痛如刀刺。

  【乾薑】〔溫〕大熱。寒冷腹痛。

  【桂心】大熱。腹內冷氣,痛不可忍。

  【蜀椒】〔溫〕大熱。除六府寒冷。

  【附子】〔溫〕大熱。心腹冷痛。

  【吳茱萸】〔溫〕大熱。去痰冷,腹內絞痛。

  【烏頭】〔溫〕大熱。心腹冷疾,臍間痛。

  【朮】〔溫〕。止嘔逆,腹內冷痛(《藥性論》)。

  【甘草】〔平〕。腹中冷痛(《藥性論》)。

  【礜石】〔大熱〕生溫熟熱。破積聚,痼冷,腹痛。

  蜀本

  【膃肭臍】大熱。心腹痛。

  【肉豆蔻】溫。積冷,心腹脹痛。

  【零陵香】平。心腹痛滿,下氣。

  【紅豆蔻】溫。心腹攪痛。

  【胡椒】大溫。除藏府中風冷。

  藥對

  【芎藭】溫(臣)。諸寒冷氣,心腹堅痛。

  【黃芩】大寒(臣)。胃中熱,小腹絞痛。

  【戎鹽】寒(臣)。心腹痛。

  【厚朴】溫(臣)。腹痛脹滿。

  【萆薢】平(臣)。

  證類

  【蒜】溫。主霍亂,腹中不安。

  【高良姜】大溫。霍亂腹痛。

  【蜂子】平,微寒。心腹痛。

  【蓬莪朮】心腹痛。

  心腹冷痛,次於宿食腹脹滿之下,以《金匱要略》原屬一篇也,第其目增一「心」字,則似連胸痹之痛者亦在其中,中間一「冷」字,則似無與於熱,然胸痹之治,如栝蔞薤白白酒湯、栝蔞薤白半夏湯、桂枝生薑枳實湯,凡言痛者,皆不於此中取材,而不言痛之人湯,反全數在焉。若雲無與於熱,則黃芩固已列篇中,又何以為解矣?殊不知治法固有用熱無犯寒,用寒無犯熱者,亦有用熱不遠寒,用寒不遠熱者。《別錄》載黃芩之用,曰:『胃中熱、小腹絞痛。』則焉知非胃中之熱不下濟,反隔礙腸中之寒,致無以泄而痛者,即如脅下偏痛,發熱,脈緊弦,明明已指為寒,謂宜溫藥下之,附子、細辛已隸方中矣,其復用大黃何耶?惟其有寒,故以熱藥為君,惟其寒為熱激而痛,則以寒藥為臣。《藥對》於黃芩大寒之下,原未嘗不注臣字,又何不可用之與有,以此觀之,凡心腹間以冷而痛者,其用藥大旨不出此篇之中,胸痹不盡屬寒,其屬寒者,固宜以此篇之藥為治。寒疝則盡屬寒矣,故凡大烏頭煎、當歸生薑羊肉湯、抵當烏頭桂枝湯,大半皆藉此成方。不特是也,傷寒於理中湯、四逆湯、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雖不皆言腹痛,惟其所用盡取給於此,則亦不能決其必無痛矣。豈特規規於《腹滿寒疝篇》之附子米湯、大建中湯,而後謂此方是腹滿痛證哉!腹脹滿與心腹冷痛分隸兩篇,原不在屬虛屬實上起見,前篇已言之,第既曰冷,則其以屬寒屬熱,而分不可泯矣。第兩篇同列之藥,偏在理中湯及厚朴,豈理中、厚朴寒熱均可用者耶?夫理中、厚朴固不可治熱,然所謂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者,不知果屬寒否,如果屬寒,則不得云:『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湯亦主之』矣。惟其如是,是以此篇載之,彼篇亦載之耳,蓋有不痛為虛,痛者為實之言,故但脹滿而不痛者,焉能無虛證。然雖不痛而有水、有痰、有寒熱、有逆氣,其中又何能無實證,則克削之物自多用矣。虛者比於寒,實者比於熱,故既脹滿而復痛者,焉能無實證,然雖痛而僅系寒冷所為,則不能不直以溫藥逐之,而克削之物自少用矣。此其交互之間,正兩證之邊際,而犬牙相錯者,明乎此而後其分其合,方有執持也。

  篇中積藥二十七味,注冷者十有三,是標目雖曰冷,實與不冷者相參半,則其章旨重在痛矣。痛之分派八,論形象者二,曰脹滿痛,曰絞痛;論所在者四,曰心腹痛,曰腹痛,曰胸脅痛,曰臍間痛;更有言痛不言處,言處不言痛二項,其大略可相校也。治脹滿痛者三味,言冷者一;治絞痛者亦三味,言冷者亦一;心腹痛七味,言冷者三;腹痛七味,言冷者五;胸脅痛一味,不言冷;臍間痛一味,言冷;言痛不言處四味,言冷者二;言處不言痛一味,不言冷。足見臍間痛無不因寒,腹痛因寒者多,不因寒者少,但言痛及心腹痛,則因寒、不因寒參半,脹滿痛、絞痛猶間有因寒者,惟胸脅痛則絕不因寒矣,所以然者,寒托氣於水,故就下則不傍撓,歸壑則不上激。況篇中凡治寒者勢皆向下,惟芎藭一味兼寓升提,則血分之寒固應出就氣分而解,無從與泛治寒者並論,且凡入血之物,偏能兼主疝瘕、堅積,在篇中可稽也。惟「本太陽病,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則芍藥應止滿痛,今乃言痛不言滿;「霍亂,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吐多者去朮。」今乃以嘔吐而用朮,似與仲景相悖,不知吐多雲者,原未嘗不利,特較之吐為少也。凡兩面奔馳之證,欲其止則俱止,作則相稱,如一面止一面加,則證益危矣。朮本止利,今既利少於吐而更止之,是使為全吐之敗證矣,是以去之,非為有礙於吐也。故下文曰:『下多者,還用朮。』下多雲者,見吐雖多而下亦多,勢不偏重也,勢不偏重則無須去朮矣。況嘔吐而用朮者甚多,奚啻如右,然證之以五苓散、茯苓澤湯、豬苓散,則皆為有水,則今之治痛而嘔吐,亦為水非為痛也。本太陽病,因下轉入太陰,部位雖易,卻未易邪,自還當以太陽之治治之矣。無如桂枝證所受之邪,陽邪也;桂枝證所據之地,軀幹也,以軀幹之邪而移入腹中,為陽邪陷於陰位,陽邪據於陽,自宜治以寒熱停勻之法,既已入陰,陰將蔽之而不使出,此腹所以滿,陽又不甘為蔽而與相支持,此所以時痛,故必以比於陰而不附陰不助陰者,使之入陰,以操同室之戈,拔陷入之陽邪,仍使從表出耳!倘陰不欲蔽陽,僅為陽入陰中而與陰角,則但痛而不滿矣。勿拘拘於滿而不痛,不滿而痛,此猶脹滿、冷痛分為兩篇之旨也。

  腸鳴

  【丹】〔微寒〕。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

  【桔梗】〔微寒〕。腹滿,腸鳴幽幽。

  【海藻】〔寒〕。腹中上下鳴。

  【昆布】寒。

  證類

  【半夏】生微寒,熟溫。胸脹,欬逆,腸鳴。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也,甘草瀉心湯主之。」「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米湯主之。」可見水火不相激,不為腸鳴,陰陽能相交,腸鳴自已,然此皆因他病中有腸鳴,不得以腸鳴為病本也。惟此數味者所主之腸鳴,乃為病之本,然亦同為陰陽不交,水火激射,所異者,並無他病,乃水為氣束而難行,氣為痰格而難達,淹蹇抑鬱,莫名其狀,而惟腸自鳴耳,雖然還宜察其聲,以求其故也。幽幽者,微而和;上下者,回而轉;欬逆者,不欬逆則不鳴,此其差等,即有陰不奉陽,陽不化陰,水不濟火,火不布水之咎,而在氣在血,在上在下在中之分,誠析其理而投之效矣。

  卷四

  心下滿急

  【茯苓】〔平〕。心下結痛。

  【枳實】〔寒〕微寒。心下急,痞痛,逆氣。

  【半夏】〔平〕生微寒熟溫。心下急痛堅痞。

  【朮】〔溫〕。除心下急滿。

  【生薑】微溫。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藥性論》)。

  【百合】〔平〕。除心下急滿痛(《藥性論》)。

  【橘皮】溫。和杏仁蜜丸,主心下結(孟詵)。

  藥對

  【庵閭子】微寒。主心下堅,療心下堅,膈中寒熱。

  【杏仁】溫。主心下急滿(臣),消心下急。

  【石膏】大寒。主心下急(臣),心下熱氣驚喘。

  心下滿急,即胸痹之類歟?不然何以篇中有橘枳生薑湯、茯苓杏仁甘草湯也。心下滿急,即水飲之所為歟?不然何以篇中有枳朮湯、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也。夫心下滿急之氣結不行,固有類於胸痹,其為病之根,固不出於水飲,第言其處則曰心下,言其狀則曰滿急,能不推求其故,混同胸痹、水飲治之乎!夫曰心下,則其處狹於胸中,曰滿急,則其狀甚於脹痛,蓋貯物充盛毫無空隙謂之滿,急如弦張謂之急(《通評虛實論》王注),非特不波及於腹,且不徧於胸。以為胸痹,則胸痹有緩有急,此則但急不緩;以為支飲,則支飲在傍,此則在中,所據之地甚微,所憑之勢甚猛,自是胸中之氣為水飲所格,急切不能升降。《金匱要略》曰:『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彼則言其所欲不能之跡,此則言其為病之根,若生薑半夏湯則正煌煌列於篇中者也。更詳篇中之義,此證系以陰困陽,特其陽有盛有衰,其最衰者宜化陰以伸之,其次則導陰以舒之(百合、庵閭子),其最盛者雖困於中,仍能劫陰以助陽,卻宜通陽以救陰者(石膏),其等限不可紊也。篇中僅臚藥十味,與《腹脹滿篇》同者四,與《痰飲篇》同者六,與《上氣咳嗽篇》同者四,祇石膏一味無同焉,以其病固與腹脹滿同狀而部位異,與痰飲同體而動靜異,與上氣咳嗽同源而趨向異耳。

  心煩

  【石膏】〔微寒〕大寒。止消渴,煩逆。

  【滑石】〔寒〕大寒。除煩熱,心躁。

  【杏仁】〔溫〕。心下煩熱。

  【梔子】〔寒〕大寒。心中煩悶。

  【茯苓】〔平〕。心下結痛,寒熱,煩滿。

  【母】〔平〕微寒。傷寒煩熱,咳嗽上氣,止煩熱渴。

  【通草】〔平〕。療脾疸常欲眠,心煩。

  【李根】大寒。止心煩逆,奔氣。

  【竹瀝】大寒。暴中風,風瘴,胸中大熱,止煩悶。

  【烏梅】平。主下氣,除熱煩滿。

  【雞子】微寒。除心下伏熱,煩滿,欬逆。

  【豉】寒。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

  【甘草】〔平〕。煩滿,短氣。

  【知母】〔寒〕。傷寒,久瘧,煩熱。

  【尿】寒。療血悶,熱狂(《日華》)。

  蜀本

  【盧會】寒。主熱風,煩悶,胸隔間熱氣。

  【天竺黃】寒。

  【胡黃連】平。大人五心煩熱(《唐本》)。

  藥對

  【王不留行】平。主心煩(君)。止心煩,鼻衄。

  【石龍芮】平。主心煩(君)。止煩滿。

  【玉屑】平。主胸中熱,心煩(君)。除胃中熱,喘息,煩滿,止渴。

  【雞胵】微寒。除熱,主煩熱(君)。除熱止煩。

  【寒水石】大寒。主煩熱(臣)。皮中如火燒,煩滿。

  【藍汁】寒。主煩熱(君)。止心煩躁(《藥性論》)。

  【楝實】寒。主大熱狂(使)。傷寒大熱煩狂。

  【廩米】溫。止煩熱(臣)。主下氣,除煩渴。

  【敗醬】微寒。主煩熱(臣)。除疹,煩渴(《藥性論》)。

  【梅核仁】平。主煩熱(臣)。

  【蒺藜子】微寒。主心煩(君)。止煩,下氣。

  【龍齒角】平。主小兒身熱(臣)。

  【牛黃】平。主小兒癇熱,口不開,心煩(君)。

  【酸棗】平。主心煩。煩心不得眠,虛汗,煩渴。

  煩之訓為勞(《禮記》《樂記》注),為劇(《周官.司隸》注),為擾(《廣雅釋詁》),為亂(《考工記.弓人》注),為多(《淮南.俶真訓》注),為眾(《大戴記.少問》注),似與病之煩不相當者,而不知煩,心病也。凡心之為用,由外入者,自此而藏於中,由中出者,自此而暴於外。設有熱蕪累於其間,則中外攪擾,於是平昔之以為,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未嘗思而忽來,欲剖決而不得,一事未已,一事復起,憧憧往來,歷碌難稽,此可為「眾、多、擾、亂、劇、勞」否耶!雖然是在方書,溯其源則一出於熱,揆其派則為虛熱為實熱已耳,及歷稽是篇所隸,而後知熱之所由化,熱之所挾持,熱之所停頓,不一而足,並有不必由熱者,觀之天可知,夫天之所以使人煩者,非濕熱鬱蒸,即蘊隆亢旱,然不有山川崇卑,彼此之相殊乎!不有夏秋春冬,節序之早晚乎!就其推移,溯其遷化,已指不勝屈,況即鬱蒸亢旱而論,民之所以徒避望救者,且必審高下向背以求即於安,此治煩之所以,熾盛者折(石膏、楝實、寒水石、藍汁),沖逆者抑(杏仁、梔子、竹瀝尿、烏梅、蒺藜),相持者解(母、李根皮、豉),壅遏者通(通草、滑石、茯苓、王不留行),疲罷者和(甘草、廩米),焦涸者滋(知母、雞子、酸棗仁、玉屑),頑劣者化(牛黃、敗醬),散漫者收(龍齒),突致病之源,隨所在即所據而利而導之,慰而安之,治煩之法於是乎擴充,然謂已盡則未也。

  煩非重病也,故「太陽病,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陽明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不過大便硬。」「太陰中風,四支煩疼,為欲愈。」「少陰病,雖煩,下利必自愈。」「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厥陰病,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僅便血。」寸口脈陰陽俱緊證,至「其人大煩,目重瞼,內際黃,為欲解」,皆以煩乃從陰出陽之候也。惟其兼躁則為自陽入陰,乃是重病,故「太陽病躁煩者,為欲傳。」「傷寒六七日,躁煩者,為陽去入陰。」而「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自利,煩躁不得臥者,死。」亦良以煩屬於心,躁屬於腎耳。考躁之訓為動(《淮南.主術》注),為疾(《廣雅釋詁》),為狡(《淮南.原道》注),為不安靜(《論語》季氏集解引鄭注),為暴急(《荀子.富國》注),為好變動(《周書諡法》)。是煩為心動,躁為體動,心動猶是陽不容陰,體動則是陰不容陽,故且煩且躁者雖系死征,猶有可救,若僅躁不煩,則陽亦無以自容,故「陽微,發汗則躁不得眠。」「少陰病,不煩而躁者,死。」「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脈微而厥,膚冷,躁無暫安時者,為藏厥。」則皆必死之證矣。雖然煩亦不盡由心,然必病應於心乃煩;躁固不由於體,然必病應於體乃躁,故濕家有身體煩疼,關節煩疼;脾病有腹中煩重;谷疸,飽則發煩,頭眩;黃疸有四支苦煩;婦人雜病有腹滿,手掌煩熱。而躁之義,更有如物既燥,乃動而飛揚者(《釋名》),則系陽不浹陰,陰不入陽,陽燥而欲飛動,陰非特不能使之攝納,且將迸而逐之矣。雖然欲知煩之所以然,斷須擴充斯義,若注此篇之煩,則毋庸論計及此,何者?篇目固曰心煩也,形容心煩之狀,莫妙如反覆顛倒,心中懊者,此篇梔子豉湯咸具焉,故曰煩非重病也。然亦非實病,如「心中悸而煩」「心中煩不得臥」「下利,咽痛,胸滿,心煩」「下利,欬而嘔渴,心煩不得眠」,可知矣。而其主治頗取裁於是篇,則此篇之不可列極寒、極溫、極補、極泄,正為此矣,似與仲景書各途而實一貫之大指也。

  積聚症瘕

  【空青】〔寒〕大寒。破堅積。

  【朴消】〔寒〕大寒。逐六府積聚,固結留癖,破留血,閉絕,停痰,痞滿。

  【芒消】大寒。主五藏積聚,久熱胃閉,破留血,腹中痰實結搏。

  【石硫黃】〔溫〕大熱。療心腹積聚,冷癖在脅。

  【粉錫】〔寒〕。去瘕。

  【大黃】〔寒〕大寒。破症瘕積聚,留飲宿食。

  【狼毒】〔平〕。破積聚飲食寒熱水氣,脅下積癖。

  【巴豆】〔溫〕生溫熟寒。破症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

  【附子】〔溫〕大熱。破症堅積聚,血瘕。

  【烏頭】〔溫〕大熱。破寒熱積聚。

  【苦】〔寒〕。主心腹結氣,症瘕。

  【茈胡】〔平〕微寒。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諸痰熱結實。

  【甲】〔平〕。主心腹症瘕,堅積,寒熱,溫瘧,血瘕。

  【蜈蚣】〔溫〕。療心腹寒熱結聚。

  【赭魁】平。主心腹積聚。

  【白馬溺】微寒。破症堅積聚,男子伏梁,積疝,婦人瘕疾。

  【鮀甲】微溫。主心腹症瘕,伏堅,積聚,寒熱。

  【礜石】〔大熱〕生溫熟熱。一本作礬石。掌氏曰:『礬石條並無主療積聚症瘕之文,一本作礬石者,為非。』

  【芫花】〔溫〕微溫。掌氏曰:『唐《蜀本》作蕘花,今據《本經》。蕘花破積聚症瘕而芫花非的主,當作蕘花。』

  【鰡魚】微溫。掌氏曰:『《唐本》《蜀本》云:「鮀魚甲微溫。」無此鰡魚一味,遍尋本艹並無鰡魚,上已有鮀甲,此鰡魚為文誤,不當重出。』

  蜀本

  【續隨子】溫。主婦人血結月閉,症瘕,痃癖,瘀血,除痰飲積聚,下惡滯物。

  【京三棱】平。主老癖、症瘕、結塊。

  【太陰玄精】溫。心腹積聚,冷氣。

  【威靈仙】溫。久積症瘕,痃癖,氣塊。

  藥對

  【牡蒙】平。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

  【蜀漆】平。主癥結癖氣(使)。腹中症堅痞結積聚。

  【貫眾】微寒。主腸中邪氣積聚(使)。破症堅。

  【甘遂】寒。主破癥結積聚(使)。破症堅積聚,利水谷道。

  【天雄】大熱。主破癥結積聚(使)。破積聚,邪氣,心腹結積。

  【理石】寒。主除熱結,破積聚。破結聚。

  【消石】寒。主破積聚堅結(君)。去蓄結飲食,推陳致新。

  證類

  【豬肚】微溫。

  五十五難曰:『積者陰氣,聚者陽氣,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積者五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積者,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巢元方曰:『症者,由寒溫失節,致府藏之氣虛弱而食飲不消,聚結在內,漸染生長塊段,盤牢不移動者是也。瘕者由寒溫不適,飲食不消,與藏氣相搏,積在腹內結塊。瘕痛隨氣移動,虛假不牢者是也。』觀此則積聚由氣,症瘕由物,積定而聚移,症牢而瘕散,截然四項,不可混矣。乃今不特篇題合而為一,所列之藥竟有一物而四項並主之者(大黃、巴豆、附子、白馬溺、鮀甲、續隨子、甘遂),有並主三項者(蜀漆、貫眾、天雄,主積聚症;甲、威靈仙,主積聚瘕),有並主二項者(朴消、芒消、石硫黃、狼毒、烏頭、茈胡、赭魁、元精石、牡蒙、理石、消石,主積聚;苦、京三棱,主症瘕),其僅主一項者(空青主積,蜈蚣主聚,粉錫主瘕),又不四證皆有(症無主者),不竟與《難經》《病源》不相應歟?雖然氣能阻物,物亦能阻氣,則因積聚可以生症瘕,因症瘕可以致積聚矣。聚者,氣有聚散;瘕者,物可動移,故積可兼症瘕,聚不可兼症瘕,積聚可兼症不可兼瘕,是其篇目正合以類相從,其論治正合緣異生別,謂之為混,適當因混而得析,謂為不相應,正賴此乃得互相印證,其果混耶!其果不相應耶!是已可無措意所宜。措意者,部分也,物類也,細核篇中部分之目有三,曰心腹(蜈蚣、石硫黃、赭魁、苦、鮀魚甲),曰脅下(狼毒),曰腸胃(茈胡)。物類之目有五,曰痰(朴消、巴豆、續隨子),曰水(狼毒、甘遂),曰飲(狼毒、消石、大黃、續隨子),曰食(狼毒、消石、大黃、甘遂),曰血(朴消、芒消、甲、附子、續隨子)。皆以詔後人因病何在,而求藥之所抵,因物何屬,而取藥之所當,為反三之舉一焉。故就是中而言,則任六淫皆可致積聚,而茈胡、烏頭可以治風;附子、天雄、石硫黃可以治寒;苦、貫眾、理石可以治暑、治火;諸消、空青、大黃可以治燥;威靈仙、甘遂、狼毒可以治濕。出乎外而言,則任隨物皆能成症瘕,而狗屎可治魚肉症;敗篦、敗梳可治虱症;雞屎白可治米症;油可治發症,莫不圓陀陀活潑潑,更出其外而究之,且無不可矣。

  積聚症瘕以互相援引而成,則互相牽制為治,其用也有體焉,益當知之,則其所以然,自可識也。夫曰:『氣為積聚,物為症瘕。』然不有氣而竟成症瘕,物而僅成積聚者乎!物而僅成積聚,則《金匱要略》所謂宿食者,明系食物結而不行,惟憑吐下,不謂症瘕是也。氣而竟成症瘕,則《諸病源候論》所謂積聚痼結者,明系氣聚,復因邪氣重沓牢痼,久即成症是也。若是,則積聚症瘕益似混而難定,而孰知如此乃益可定耶!請以四言決之,曰:『形而上者為積聚,形而下者為症瘕。積聚者,以物之死氣阻人生氣;症瘕者,已自鍾生氣,而用人生氣為使。』盡之矣。何謂形而上者為積聚?仲景曰:『脈緊如轉索無常者,宿食也。』又曰:『脈緊,頭痛,惡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見風寒之脈,風寒之證,而並無風寒,止系宿食為患,故雖實有物而僅得為積聚,不謂為症瘕,以其見證形於上、形於外,所以知其因氣為害也。何謂形而下者為症瘕?仲景曰:『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後斷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又曰:『陽明病,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欲作固瘕,必大便初後溏,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證屬傷寒,寧汗出而不得小便,已結胎元,寧漏下而不以養胎,故雖實無物而竟目為症瘕,不謂為積聚,以其見證形於下、形於內,所以知其因物為害也。何謂以物之死氣阻人生氣?則如以上宿食諸證是也。何謂其物自鍾生氣,用人生氣為使?則如《千金》《外台》諸書所論發症嗜油,食症嗜食,魚肉症嗜魚肉,米症嗜米,此非人所欲食,乃物使然也。

  然則癖也痃也,獨非有形堪與積聚症瘕匹者乎!篇中所列藥物,明載治是兩病者,且四之一,特同類得以相該而於目不繁贅耳。欲釋此者,猶可不別其同中之異耶!巢氏曰:『三焦否膈,則腸胃不宣,因飲水漿過多,便令停滯不散,更遇寒氣積聚成癖。癖謂僻側,在兩脅之間,有時而痛苦,經久不差,結聚成形段而起,按之水鳴則為久癖,若兩脅之側轉動便痛,不耐風寒,不欲食而短氣,又為水癖。』由是觀之,積聚症瘕有在偏旁者,然不終在偏旁,癖則無在中者;積聚症瘕有因水漿者,然不皆因水漿;癖則無不因水漿者,以此為別,庶可知其異矣。至於痃,諸書皆不言其狀,惟《外台秘要》凡治痃方悉云:『兩肋相引,弦急脹滿則是癖之屬,而兼脹滿弦急者。』蓋癖惟由飲,痃則兼氣,故本篇藥物主治於癖,則曰冷,曰飲,曰痰,曰留。惟兼痃則曰瘀血(續隨子),曰氣塊(威靈仙),是其所以分,猶不可意會得耶!且《外台》主治方目有酒癖,有痰癖,有飲癖,有癖飲,有療癖有癖結,有寒癖,有久癖,有癖贏瘠,有痃癖,有痃氣,有痃癖不能食,有症癖,有癖硬如石,腹滿,有症癖痃氣灸法。癖不稱氣,而痃則稱氣,亦可證前言之不謬也。條而鬯之,按而則之,治癖治痃,思過半矣。

  鬼疰屍疰

  【雄黃】〔平寒〕大溫。主鬼疰,殺精物惡鬼。

  【丹沙】〔微寒〕。殺精魅邪惡鬼。

  【金牙】平。主鬼疰,毒蠱,諸疰。

  【野葛】〔溫〕。殺鬼疰。

  【馬目毒公】〔溫〕微溫。主鬼疰,精物,辟惡不祥。

  【女青】〔平〕。逐邪惡氣,殺鬼,溫瘧,辟不祥。

  【徐長卿】〔溫〕。主鬼物百精。

  【虎骨】平。除邪惡氣,殺鬼疰毒。

  【狸骨】溫。主風疰,屍疰,鬼疰,毒氣在皮膚中淫躍如針刺,心腹痛走無常處。

  【鸛骨】主鬼蠱,諸毒,五屍,心腹疾。

  【獺肝】平。主鬼疰,蠱毒。

  【芫青】微溫。主風疰,鬼疰。

  【白殭蠶】〔平〕。

  【鬼臼】〔溫〕微溫。掌氏曰:『《神農本草》鬼臼一名馬目毒公,今此療鬼疰、屍疰,藥雙出二名,據本艹說為重,當刪去一條,然詳陶隱居注鬼臼條下,以鬼臼與馬目毒公為一物,及古方多有兩用處,今且並存之。』

  【白鹽】〔寒〕。掌氏曰:『《本經》言鹽有食鹽、光明鹽、綠鹽、鹵鹽、大鹽、戎鹽六條,並無白鹽之名,遍檢諸鹽皆不主鬼疰、屍疰,惟食鹽主殺鬼蠱邪疰,又陶隱居注戎鹽條下,述虜中鹽有九種,云:「白鹽,食鹽常食者。」則白鹽乃食鹽之類,而食鹽主殺鬼蠱邪疰,疑此白鹽乃食鹽耳,即當為溫,又不當為寒也。』

  蜀本

  【天靈蓋】平。

  【膃肭臍】大熱。主鬼氣、屍疰,夢與鬼交,(鬼狐)魅心腹。

  藥對

  【麝香】溫(君)。殺鬼精物,療凶邪鬼氣。

  【卷柏】溫(臣)。治屍疰、鬼疰、腹痛,去百邪、鬼魅(《藥性論》)。

  【敗天公】平(君)。主鬼疰精魅。

  【牛黃】平。除邪逐鬼。

  【龍齒】平、微寒。殺精物。骨,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

  【雷丸】寒、大寒。

  【安息香】平。主心腹惡氣鬼疰。

  【代赭】寒。主鬼疰,殺精物惡鬼,腹中毒邪氣。

  世無識鬼疰、屍疰者,以余揣之,其病頗有,皆緣醫不加察,漫認為勞,投以寒涼滋補,無不斃者,遂更傳其親串,病復如是,甚至闔門並逝,殊可悲憫也。巢氏曰:『疰之言住也,謂邪氣居住人身,由陰陽失守,經絡空虛,風寒暑濕勞倦所致。』言其連滯停住也。夫屍者,人之體魄;鬼者,人之精靈,人之與人,本系同類而相親,是以中屍氣者,令人寒熱淋瀝,沉沉默默,不的知所苦,而無處不惡,或腹痛脹滿,喘急不得氣息,上衝心胸,旁攻兩脅,或螺塊踴起,或攣引腰脊,或舉身沉重,精神錯雜昏謬,是病於人軀體為多。中鬼氣者,令人心腹刺痛,或悶絕倒地,得差之後,餘氣不歇,積久停住,發動有時,是病於人府藏者為多,其不傳染他人而專貽親串,則以晝夜陪伺,調護憂傷之餘,患氣熏灼之久故耳。觀篇中用意,皆假變幻靈通之質,威厲猛烈之性,芳香走竄之氣,沉雄惡毒之味,按其為中軀體,為中藏府,循隙析理而投之,以震驚其居住之堅牢,鈐制其止發之自由,靜則誘引而搜剔之,動則乘勢以驅逐之,不涉於補,不流於瀉,其境與虛勞迥異,知其異而按其則以為治焉,非特愈一人疾厄已也。

  雖然此為疰病不傳變者言耳,逮其傳變則不得以此律之矣。詳哉蘇游之論也,其言曰:『疰病初得半臥半起,號為殗;氣急欬者,名曰肺痿;骨髓中熱,稱為骨蒸;內傳五藏,名之伏連。假如男子因虛損得之,名為勞極;吳楚雲淋瀝,巴蜀雲極勞;死訖復易家親一人,故曰傳屍,亦名轉疰。』是殗、肺痿、骨蒸、伏連、淋瀝,各有其治而無與於篇中諸藥物矣。特既可名勞極,則是去勞極為近,究何以析之。夫勞之為病,《金匱要略.虛勞篇》論之詳矣,疰病仍當以蘇游之論為別,曰:『傳屍之候,心胸滿悶,背髆煩疼,兩目精明,四肢無力,雖知欲臥,睡常不着,脊膂急痛,膝脛酸寒,多臥少起,狀如佯病,每至旦起,即精神尚好,欲似無病,從日午以後,即四體微熱,面好顏色,喜見人過,常懷忿怒,纔不稱意,即欲嗔恚。行立腳弱,夜臥盜汗,夢與鬼交通,或見先亡,或多驚悸,有時氣急,有時欬嗽,雖思想飲食而不能多食,死在須臾而精神尚好,或兩脅虛脹,或時微利,鼻干口燥,常多粘唾,有時唇赤,有時欲睡,漸就沉羸,猶如水涸,不覺其死。』此其與虛勞大異者也。至其分析傳變五藏之形,曰其源先從腎起,初受之氣,兩脛酸疼,腰脊拘急,行立腳弱,食飲減少,兩耳颼颼似風聲,夜臥夢泄,陰汗痿弱,腎既受已,次傳於心,心初受氣,夜臥心驚,或多忪悸,心懸乏氣,吸吸欲盡,夢見先亡,有時盜汗,食無滋味,口內生瘡,心常煩熱,惟欲眠臥,朝輕夕重,兩頰唇口悉紅赤如傅胭脂,又時手足五心皆熱。心既受已,次傳於肺,肺初受氣,時時咳嗽,氣力微弱,有時喘氣,臥即更甚,鼻口乾燥,不聞香臭,假令得聞,惟覺朽腐物氣,有時噁心,憒憒欲吐,肌膚枯燥,或時刺痛,或似蟲行,干皮細起,狀若麩片。肺既受已,次傳於肝,肝初受氣,兩目膜膜,面無血色,常欲顰眉,視不及遠,目常乾澀,又時赤痛,或復睛黃,朝暮瞢矓,常欲合眼,及至於臥,睡還不着。肝既受已,次傳於脾,脾初受氣,兩肋虛脹,食不消化,又時渴利,熟食生出,有時肚痛,腹脹雷鳴,唇口焦干,或生瘡腫,毛髮干聳,無有光潤,或復上氣,抬肩喘息,利赤黑汁,至此候者,將死之證也,能悉乎此,斯不與虛勞混,彼此悞治矣。

  《千金》之隸是於肺病項下也,將無以其氣從鼻吸入耶!抑以其能變肺痿骨蒸耶!然皆小焉者也。其大處則以是病,乃壞人之精魄,致魂無所依,氣無所主,血無所朝而死。魄非肺之所藏耶?魄者,金水之精,譬之於鏡,能映物而不能燭物,遇寒則清,逢熱則昏,故《千金》之論曰:『凡諸心腹痛,服眾方熱藥入腹,寂然不動,但益氣息急者,此屍疰病也。』試觀前蘇游所列病狀,有一堪用熱藥者乎!篇中所列諸藥物,有一大溫大熱者乎!曰:『屍疰初覺,先與甘草汁一升,消息少時,服瞿麥湯盡一劑,得下,便覺稍寬。』亦可知其從鼻吸入,即布於胃而化熱,遂盤旋於血分水道。水道者,肺氣所由通調;血分者,肺家為所朝會,入其所主之竅,窒其敷布之節,而鏟削其所客之神,消耗其所治之氣,始終與肺為患,謂為肺病不亦宜哉!然篇中所列藥物,謂為治肺,不可也,其理何在?夫病在何藏,即從何藏治,是金元已來所長,苟其當理,則不必更勤求古訓矣。是固宜別其所感何氣,觀其所化何似,揣其所向何方,決其所成何患,則篇中藥物,味味靈通,絲絲順理,不治肺而肺家所入邪卻,肺藏治節之職復,既不使邪惡之氣化熱而附水道侵精魄,詎非的當之至歟!倘但知邪氣何屬,而不知邪氣之化,邪氣所在,而不知邪氣之傳,均可謂執中無權,舉一廢百,此有明後葉之弊,貽害於今者也。

  驚邪

  【雄黃】〔平寒〕大溫。

  【丹沙】〔微寒〕。

  【紫石英】〔溫〕。補心氣不足,定驚悸,安魂魄,填下焦。

  【茯神】平。止驚悸,多恚怒,善忘。

  【龍齒】平。驚癇癲疾,狂走,心下結氣,不能喘息。

  【龍膽】〔寒〕大寒。主驚癇邪氣。

  【防葵】〔寒〕。癲癇,驚邪,狂走。

  【馬目毒公】〔溫〕微溫。

  【升麻】平、微寒。小兒風驚癇(《藥性論》)。

  【麝香】〔溫〕。小兒驚癇,客忤,鎮心安神,合丹沙水灌下。

  【人】〔微寒〕微溫。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

  【沙】〔微寒〕寒。除血積,驚氣。

  【桔梗】〔微溫〕。驚恐悸氣。

  【白薇】〔平〕大寒。療驚邪,風狂,疰病(隱居)。

  【遠志】〔溫〕。定心氣,止驚悸。

  【柏實】〔平〕。主驚悸,安五藏,益氣。

  【鬼箭】〔寒〕。

  【鬼督郵】平。

  【小草】〔溫〕。

  【卷柏】〔溫〕平、微寒。鎮心,治邪啼泣。

  【紫菀】〔溫〕。小兒驚癇。

  【羚羊角】〔寒〕微寒。除邪氣,驚夢,狂越,僻謬。

  【鮀甲】〔微溫〕。五邪涕泣,時驚。

  【丹雄雞】〔微溫〕微寒。

  【犀角】〔寒〕微寒。止驚,安五藏(《日華》)。

  【羚羊角】〔溫〕微寒。止驚悸。

  【茯苓】〔平〕。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

  【蚱蟬】〔寒〕。小兒驚癇夜啼。

  蜀本

  【縮沙蜜】溫。

  證類

  【鬼臼】掌氏說(見《鬼疰屍疰篇》)

  搐搦牽掣,抽縱也,古人名之曰瘛瘲,其病在筋脈;振顫震動,戰慄也,古人名之曰振,其病在肌肉,皆由於外,而無與於神志,驚則病在神志而發自中,時若有所見聞,有所恐怖,其形體手足掣而不縱,動而不栗。所以然者,心以陽舍陰,以靜攝動,驟有恐迫,陽縮入陰,動混於靜,不能自振,則肝起為禦侮,於是陽錯行而氣遂亂。《舉痛論》曰:『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奇病論》曰:『有所大驚,氣上不下,精氣並居。』《金匱真言論》曰:『肝病,發驚駭。』《大奇論》曰:『肝脈騖暴,有所驚駭。』又曰:『腎肝並,小弦欲驚。』並與是義帖切,故篇中所列諸品,皆取乎奠安陽中之陰,扶翼動中之靜,此猶朝廷綱紀紊亂,則方面並起,名曰勤王,實以觀釁,但得內庭整肅,則方面自然退聽,是以第交媾陰陽,調燮水火而不顓顓於治心治肝,誠可謂以無厚入有間也矣。然不曰驚而曰驚邪,則以驚有因邪而致者,與因驚而生邪者異也。因邪而致驚奈何?《金匱要略》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不但言驚而繼以發,見病雖固有,然不應致此,所以致此,則因乎驚也。《傷寒論》曰:『太陽傷寒,加溫針必驚。少陽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是因邪致驚之由。茈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加桂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奔豚湯,是因邪致驚之治,其因驚而致邪,則下篇所列癲癇是矣。癲癇既別為篇,奈何茲篇重列治之之物?亦以癲癇雖因驚而致,然亦有因邪而驚,因驚復癲癇者,故篇中凡節《本經》《別錄》諸物主治,涉及癲癇者,並與《癲癇篇》復(龍齒、防葵、升麻、蚱蟬等是也),見驚邪、癲癇雖分門別戶,然驚邪不解仍得為癲癇,癲癇之內仍有因驚邪者,疏其派,正以各會其全,非復也,亦非混也,至篇中驚邪治法與《傷寒論》《金匱要略》迥不相謀,則以前所論諸湯皆治傷寒者也。夫邪亦何常之有,有正邪,有虛邪,有賊邪,有雜邪,風有八,痹有五,豈得概而言者,所論諸湯僅一奔豚湯自系雜邪,余者並屬正邪變幻,不有此篇拾遺補闕,焉得治驚邪全體哉!

  本篇諸藥物主治除驚癇、癲疾外,多曰驚悸,曰驚狂,蓋又有陰迫陽,陽迫陰之別焉!夫水停為悸,火盛為狂,驚悸驚狂究其來歷,雖絕不由水停火盛,征其見在,則有非水停火盛不為驚悸驚狂者,其故可約略而言也。曰:『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非水停耶!曰:『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非火盛耶!然以火盛而曰陽亡,以水停而用大黃,緣誤治耳。設不因誤治而陽迫陰,陰迫陽,則水停者,當思浚其道;火盛者,當思熄其焰,即指誤治者言,水停仍須茯苓,火盛猶賴蜀漆,其旨不可窺見哉!況本是虛邪、雜邪,暨夫不因邪者,故篇中藥物下所系主治,凡言驚悸者,無性寒之品,言驚狂者,無性熱之品,就是而推,不既思過半歟!觀其安陰於陽中(雄黃、丹沙、人、紫石英、柏實、紫菀),清火於水中(龍膽),攝火以歸土(龍齒),導水以就窪(茯神、茯苓),撥陰之遏陽(升麻),舉陽使出陰(蚱蟬),挽陽以入陰(遠志),辟陽以通陰(犀角),於陰中伸陽(丹雄雞),就陽中益陰(沙),鑿陰之閉陽(麝香),開陽之拒陰(桔梗),帖陰陽之違從,施擒縱俾就理,曾謂治驚,尚有遺義哉!

  癲癇

  【龍齒角】平。齒,主大人小兒驚癇,癲疾,狂走。角,主驚癇,瘛瘲,身熱如火。

  【牛黃】〔平〕。小兒諸癇熱,口不開,大人狂癲。

  【防葵】〔寒〕。欬逆,溫瘧,癲癇,驚邪,狂走。

  【白斂】〔平〕微寒。小兒驚癇、溫瘧。

  【牡丹】〔寒〕微寒。驚癇,邪氣。

  【茛菪子】〔寒〕。療癲狂,風癇,顛倒拘攣。

  【雷丸】〔寒〕微寒。主癲癇,狂走。

  【鈎藤】微寒。主小兒寒熱,十二驚癇。

  【白殭蠶】〔平〕。小兒驚癇,夜啼。

  【蛇床子】〔平〕。癲癇,惡瘡,溫中,下氣。

  【蛇蛻】〔平〕。主小兒百二十種驚癇,瘛瘲,癲疾,寒熱。

  【蜣蜋】〔寒〕。主小兒驚癇,瘛瘲,腹脹,寒熱,大人癲疾狂易。

  【白馬目】〔平〕。主驚癇,腹滿,瘧疾。

  【鉛丹】〔微寒〕。驚癇,癲疾,除熱,下氣。

  【蚱蟬】〔寒〕。小兒驚癇夜啼,癲病,寒熱。

  【白狗血】溫。主癲疾發作。

  【豚卵】〔溫〕。主驚癇,癲疾。

  【豬牛犬等齒】平。

  【熊膽】寒。

  蜀本

  【盧會】寒。主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小兒癲癇驚。

  【玳瑁】寒。止驚癇(《日華》)。

  藥對

  【白馬懸蹄】平(臣)。主驚邪瘛瘲。

  【淡竹瀝】大寒(臣)。

  【蛇銜】微寒。主寒熱(臣)。主驚癇,寒熱,邪氣,除熱。

  【秦白皮】微寒、大寒。小兒癇,身熱。

  【頭髮】溫。小兒驚癇。

  【雞子】平。主發熱。主熱火瘡,驚癇。

  【狗糞中骨】平(臣)。主寒熱,小兒驚癇。

  【露蜂房】平(使)。驚癇,瘛瘲,寒熱,邪氣,癲疾。

  【白鮮皮】寒(臣)。小兒驚癇。

  【雀瓮】平(使)。主小兒驚癇,寒熱結氣。

  【甘遂】寒(使)。

  【升麻】微寒(君)。小兒風驚癲(《藥性論》)。

  【大黃】大寒(使)。

  證類

  【銀屑】與銀薄同主定志,去驚癲,小兒癲疾狂走。

  巢氏曰:『癇者,小兒病也。十歲已上為癲,十歲已下為癇。』予以為不盡然,《奇病論》曰:『人有生而病癲者,得之在母腹,時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也。』小兒有癲,則大人不可有癇乎!案備列癲病形象,莫詳於《甲乙經》,其目但標癲者不兼瘛瘲,癲狂並舉則每兼之,而癇則口眼相引,目睛上搖,手足掣縱之謂,是癲不必掣縱,癇必掣縱,癲而狂亦掣縱,癇而癲或不掣縱,非癲癇之確別歟!奈世人見此二證而均不識也。凡卒仆無知,痰涎湧出者,無論掣縱與否,皆謂之癇,而以神識不慧,語言錯亂者為癲,不知《甲乙經》所載,除因外邪寒熱,此外如僵仆、嘔沫、目妄見、口喎喎、悸、耳鳴、頰腫、吐舌、吐血、羊鳴、戾頸、短氣、胸背痛、痿厥、洞泄、煩滿、悲泣、轉筋、目、鼽衄皆癲之兼證,《病源》所載癇證如搖頭弄舌,睡中驚掣,數齧齒,屈指如數,背脊強直,頸項反折等,與痰絕不相同,癇之與癲豈果難分耶!雖然玩篇中所摘《本經》《別錄》主治,則混稱固不可,過析亦不可,要須深明其故也。觀治癇者,每比於驚,可知其氣之亂而伏行經隧矣;治癲者,每比於狂,可知其氣之並而鬱勃難達矣。而《難經》(二十難)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是當析者也。《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曰:『心脈緩甚為狂笑,微濇為癲疾。』其不析何也。《素問.脈解篇》:『太陽所謂甚則狂癲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癲。』蓋均是相併,陰盛於下則癲,陽盛於上則狂,陰陽互並而相搏則癲狂,此《甲乙經》多癲狂並提之證,本篇多狂癲並治之藥也,而驚與癇之析者有「二陰急為癇厥,二陽急為驚」之文,其混者有「心脈滿大癇瘛筋攣,肝脈小急癇瘛筋攣,腎肝並小弦欲驚」之文(並《素問.大奇論》)。《病源》曰:『氣血不和,熱實在內,心神不定,所以發驚,甚者掣縮攣癇。』蓋心主血脈,熱氣輳於本則驚,輳於標則癇,此驚癇本相連屬,古書所以多連稱而本篇亦多驚癇並治之藥也。試不析癲癇,而但舉其所兼之疾,則有身熱(龍角、鉛丹、秦皮、牛黃),有溫瘧(防葵、白斂),有寒熱(鈎藤、蛇蛻、蜣蜋、白馬目、蚱蟬、蛇銜、露蜂房、雀瓮、狗糞中骨),有風邪(牡丹、蘆會、升麻),有惡瘡(蛇床子、雞子),有脹滿(蜣蜋、白馬目、蘆會),有拘攣(茛菪子),凡得全篇十之五,若析癲癇,無論所兼所因者(龍角、牡丹、白斂、鈎藤、白殭蠶、白馬目、鉛丹、玳瑁、白馬懸蹄、蛇銜、秦皮、頭髮、狗糞中骨、雞子、白鮮皮、雀瓮治驚癇,僅白狗血治癲),亦得全篇十之五,余則均可治癲狂,復可治驚癇者,準是而論,析之亦何益矣。即以兩味並提,大人小兒者為十歲以上為癲,十歲以下為癇之證,則篇中特提小兒而癲癇皆治者,且三之一,此又何說焉?總之,比其兼證,別其寒溫,而揣其上下,以定取捨,是用此篇治癲癇之大綱,亦分癲癇之微旨矣。

  驚癇、癲狂既每相連為患,本篇固為癲癇正治,驚則前有《驚狂篇》,亦既詳論治矣,至於狂,則舍與癲相連者,外遂可無治法乎!夫狂有四端,有陽郁,有七情,有火邪,有瘀血。陽郁者,《病能論》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為怒狂。』則所謂多與癲連者也。七情者,《癲狂篇》曰:『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飢。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大喜。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所生。』此皆宜循其端以導之,或針治,或如《陰陽應象大論》所謂「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憂,喜勝恐,消息其意而調之」可也。火邪者,《傷寒論》曰:『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是也。瘀血者,《傷寒論》曰:『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是也。曾謂不與癲連者,遂無治法乎!然則神識不慧,語言錯亂,世俗所謂癲者,又何從治?是在《金匱》可按也。曰:『防己地黃湯,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既無外感,復無掣縱,如狂非狂,似癲非癲,其治如此,則與之類者,可推測而知其概矣。

  孫真人《千金方》、王太守《外台秘要》於驚癇癲狂,皆加以風字。《千金方》又於《風癲論》中附載《素問.厥論》全篇,其義趣皆當深考者也。夫陰陽在人,互相維繫乃生,兩相背馳則死,可即而不可離,然有乍相激而遂相離者,有久相拒而仍相維者,無他,一則積漸使然,一則卒然乘之耳。夫癲癇與傷寒,其陰陽之偏頗無異,然而傷寒勝負不過十餘日而決裂,癲癇相持有至數年數十年不愈亦不死者,此其故自有在矣。譬之漢楚鏖鬪五載而亡,七國媾爭二百餘年未已,且其間齊、成、田氏,晉室三分,他國終不能遂吞併之謀,由其素與民浹不肯相離也,是故癲由厥成,風從厥化;癇以驚作,驚為風生。風煽火熾,火爍狂發,驚癇癲狂,烏得不加風字,而其所謂風,在《厥論》固足寒則火上逆而生風為狂,足熱則風痰上涌而為癲,而厥成為癲疾(《脈要精微論》),精氣並居於上為癲(《奇病論》),陽盡在上,陰氣從下,下虛上實,為狂癲(《脈解篇》),陽盛則四支實,能登高棄衣而走,且妄言罵詈,不避親疏(《陽明脈解篇》),無不可一以貫之。是其以漸相併之勢,積微成着之機,或以陰輳陽而陽愈盛,如燈燭之燃脂;或引陽就陰而陽愈牢,如薪槱之蓄火。豈猶冰炭之相迫,水火之相沃,能不眨眼而澌盡哉!故曰:『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通評虛實論》)。』是其酷似七雄之爭,非如鴻溝之鬪也。使盡檢《千金》《外台》,凡風狂、風驚恐、風邪、五邪風、驚悸風、驚恐、風癲、五癲、風癇、風眩、風旋諸方,合之本篇所用,所未及用者,止十四味,而在附錄者止八味,蓋已得十分七八矣。苟以意消息之,猶有不能用之物哉!

  癲者,陽搏陰而難通;狂者,陽絕陰而無制,皆陽窮化風,與驚癇之陽為風煽者異,奈何藥物能並主之也?夫合而言之,則驚狂掣縱,卒倒無知之際,但見風陽之擾亂,遑定本末於由來,並治之物,急所當需,特苦僅得四味耳。就四味而言,如龍齒角攝水火於土而不使相逐,牛黃除蓄熱於土而兼清內外,蜣蜋納穢濁於土而撲火之焰,防葵出土最早而得水能沉,均無論內傷外感,皆可施用者,又何陽化風,風煽陽之別,而有所隔礙耶!分而言之,則驚邪既有專條,狂走又多別故(如瘀血、大熱等病中,皆可尋狂之治則)。是篇所重獨在癲癇,故所列多直探病本,不假旁推側擊,而發表去邪者,絕跡難求,於此可悟《靈樞.癲狂篇》有骨癲、筋癲、脈癲而無肉癲、皮癲,如有肉癲、皮癲,則外發之物在所必用矣。《通評虛實論》曰:『癲疾脈搏大滑,久自已,陽中有陰也。脈小堅急,死不治,陰之拒陽也。虛則可治,陰可合陽,陽可合陰也;實則死,陰陽不可相入也(篇中生而病癲,厥成為癲,癲字《內經》皆作巔,故王注咸謂為首疾。今從《甲乙經》《千金方》,引用以皇甫士安、孫真人皆在太僕前也)。』

  喉痹痛

  【升麻】平、微寒。風腫諸毒,喉痛,口瘡。

  【射干】〔平〕微溫。喉痹,咽痛,不得消息。

  【杏仁】〔溫〕。雷鳴,喉痹,下氣。

  【蒺藜子】〔溫〕微寒。主喉痹。

  【棘針】寒。掌氏曰:『《本經》白棘一名棘針,不主喉痹痛。棘刺花條

  末雲又有棗針,療喉痹不通,此棘針字當作棗針。』

  【絡石】〔溫〕微寒。喉舌腫不通,水漿不下。

  【百合】〔平〕。除喉痹。

  【竹葉】大寒。除喉痹。

  【莽草】〔溫〕。療喉痹不通。

  【苦竹葉】大寒。

  唐本

  【細辛】溫。開胸中,除喉痹。

  藥對

  【豉】寒。治喉開不通(使)。主喉痹卒不語,煎一升服,覆取汗。

  【當歸】溫。切,醋熬,傅腫上,亦主喉閉不通(君)。

  曹青岩曰:『喉嚨主天氣,咽嗌主地氣,蓋咽主納谷,喉主出氣。天氣者,肺氣;地氣者,胃氣也。天氣為邪所阻,則心主三焦之施化不行,故濁結於上而為痹。』《病源》曰:『喉痹,喉里腫塞痹痛,水漿不得入,令人壯熱,惡寒,七八日不治則死。』邪客於喉,則人陰陽之氣不能出於肺,循喉而上下是也。地氣為邪所阻,則脾胃之轉輸不利,故濁蒸於上而為腫,《靈樞.癰疽論》:『猛疽發於嗌中,不治。化為膿塞嗌中,半日死。膿得瀉者,飲以豕膏,三日已。』是也。然痹則無膿,有朝發夕死者;腫則有膿,有數日不死者。蓋喉為氣道,氣道阻則津液留而不化,結為痰涎,阻塞竅隧;嗌為食道,食道阻則胃氣餒而化熱,蒸為膿血,阻遏氣機,故瀉膿易而撤痰難也。痹腫皆邪氣所為,有上受而結者,下傳而結者,故凡內腫及外,外腫涉內,內腫外不腫,外腫內不腫,或曰喉閉,或曰喉風,是皆痹之類。更有上熱下寒,腫白而赤,汗出,喘逆為陽之內竭;喘渴吐血,閉不能飲,煩擾壯熱,為陰之內竭,是皆不治。又如嗌上下左右,或奇或偶,結腫為膿曰癰,不為膿曰蛾,為腐曰疳,是皆嗌腫之類。實則熱痛俱盛而神清,虛則熱痛俱微而神倦,竭則如痹而死矣,更婦人女子有所結於內,亦發於喉,或腫或腐,遇勞怒即發,不甚為楚,男子間亦有之,室孀發者特甚,是即少陰咽痛也。少陰主唾,熱則唾不上供,利少陰之氣,即致少陰之唾,非勞極之唾為熱涸而音喑喉蝕比也。

  據此則喉痹重在閉,嗌腫重在痛矣。然《厥論》曰:『手陽明、少陽厥逆,喉痹嗌腫。』《欬論》曰:『心欬則喉中介介如梗,甚則咽腫喉痹。』則腫之甚者亦痹,痹之甚者亦腫,腫而至痹,痹而至腫,皆絕證也。故推原治法,定恃痛與閉孰甚,所以篇中標痛者二,其散發皆於陽分;標不通者四,其斡旋皆在陰中而均系開解,其餘則盡下氣之物矣。是治咽喉大旨,不外降散兩端,更別以寒熱之殊宜,較以輕重之得所,猶有遁而之不可為哉!

  噎病

  【羚羊角】〔寒〕微寒。除食噎不通。

  【通草】〔平〕。

  【青竹茹】微寒。

  【頭垢】微寒。治噎,酸漿水煎膏用之(《藥性論》)。

  【蘆根】寒。能解大熱,開胃,治噎(《藥性論》)。

  【牛齝】平。按《拾遺》云:『牛口中齝,草絞取汁服,止噦。』不雲治噎。《日華》云:『牛涎,止反胃,嘔吐,治噎。要取則以水洗口後,鹽塗之,涎自出。』

  【舂杵頭細糠】平。主卒噎。

  藥對

  【鸕鶿頭】微寒。主噎不通,頭主噎及鯁,燒末服。

  《說文》曰:『噎,飯窒也。』《詩正義》曰:『噎者,咽喉蔽塞之名。』此言噎之狀。《病源》曰:『噎由憂恚所致,憂恚則氣結,氣結則不宣流使噎。噎者,噎塞不通也。』又曰:『陰陽不和,則三焦隔絕,三焦隔絕,則津液不利,故令氣塞不調理也。』此言噎之由,蓋憂為肺志,腎家之水賴肺以輸,脾家之精賴肺以布,因憂氣結不能循職,則津液結濇,氣道不澤,食入遂窒塞焉。篇中之治,或因其津液內窒而通之於外(竹茹、蘆根),或因其氣機外窒而通之於內(羚羊角外革抅曲,而內之木直遂),或因其不降而通之於下(通草),或因其不升而通之於巔(頭垢),或直達其阻塞(杵糠),或曲肖其食物(牛涎、顱鶿頭),不泥執其由來,但歆動其生氣,古人治病往往如此,擴而充之,則母之解郁,萱艹之忘憂,均可為三隅之反也,若因其氣與食窒,而用香燥開通,苦寒克降,則不勝其夯而病遂由此增劇矣。雖然《千金方》述《古今錄驗》云:『五噎,氣噎、憂噎、勞噎、食噎、思噎也。』氣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噎噦不徹,胸脅苦痛;憂噎者,天陰苦厥逆,心下悸動,手足逆冷;勞噎者,苦氣膈,脅下支滿,胸中填塞,令手足逆冷,不能自溫;食噎者,食無多少,惟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思噎者,心悸動,喜忘,目視。凡若是者,猶可但以篇中諸藥治之歟?夫特據其始,自理歸一致;暨推其變,則分遂殊異。津液結而不流,能使陽氣痹而不宣,亦能使陰氣凝而不釋,陽痹不宣則蒸而生熱,陰凝不用則滯而為寒,寒熱相搏則激而成實,寒熱相凌則削而成虛,故仲景曰:『寸口脈浮大,醫反下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令飲冷水,汗遂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噎。』曰:『跗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噎。』言胃氣虛竭也。曰:『小青龍湯證,若噎者,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主之。』斯足以窺其際矣。更竅之以《千金》五噎丸、乾薑湯之溫,竹皮湯、羚羊角湯之寒,猶不可識其流耶!特走竄攻下,《千金》《外台》終不及用,此則常極加意耳。

  有膈證者,每緣噎所致,《靈樞》僅列其名,《素問》推言其由,《外台》雖列其治,卻甚不可明,本篇及《千金》並不載其目。膈者,病之末傳,大證也,死證也,可不條理其緒,俾人識其端,或者十中可全二三乎!夫膈淺言之,則《靈樞》一語盡其概,曰:『氣為上膈。』是也。分言之,則有上傳下傳焉。《素問.陰陽別論》曰:『一陽發病,少氣,善欬,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膈。』此上傳也,一陽為膽與三焦,宜直達而不宜抑遏,抑遏則氣機窒塞而難通,難通則運用於中者寡,上下間出者多,於是心不舒為掣,食難入為膈,此即由噎致者也。曰:『三陽結,謂之膈。』此下傳也,三陽為小腸、膀胱,有經過而無滯留,留則逆,逆則滿於中而反上出,此由反胃致者也。自金元已降,噎膈、反胃雖皆混稱,然亦頗有見到語,曰:『噎在上脘,膈在中脘,反胃在下脘是也。』但未檢《病源》,所謂:『胸中氣結,煩悶,津液不通,飲食不下,羸瘦,不為氣力,為憂膈;心下苦實滿,噫輒酢心,食不消,心下積,結牢在胃中,大小便不利,為恚膈;胸脅逆滿,噎塞,胸膈不通,噫聞食臭,為氣膈;心腹脹滿,欬逆,腹上苦冷,雷鳴,繞臍痛,食不消,不能食肥,為寒膈;藏有熱氣,五心中熱,口爛生瘡,骨煩,四支重,唇口乾燥,身體頭面手足或熱,腰背疼痛,胸痹引背,食不消,不能多食,羸瘦短氣及癖,為熱膈。』且寒熱外因,必連脹滿憂恚,內因亦須便秘,其膈乃成,可見結在上而下仍通,結在下而上不闔,皆不能為隔,惟上下交鎖,郁滯連衡,始得就耳,故噎、不便秘僅可謂噎,反胃、自嘔不過反胃,倘反胃不嘔又不能食,噎且便秘,胸腹不通,斯則膈矣。「趺陽脈浮而濇,浮則為虛,濇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虛且傷脾,是中焦病不得雲下脘也。然「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湯主之。」其方較五苓散多生薑、甘草而少豬苓,不可見病確在中,實由在下水道不宣歟!不與三陽結為膈相連屬歟!是反胃與嘔同形異治,反胃與噎膈異病同情也,然則《外台》治膈八方,蜀椒、遠志、乾薑、桂心、細辛,無方不用,何義?夫膈既方成,胸腹閉塞,自非溫開不能通達,通達之後自有條理可尋,乃更換證檢方,剷除病本,試思八方何無一方作湯服者,丸如彈子,僅服一丸,如梧子者,服四五丸,至多以十丸為率,亦可見其意之所在矣。

  卷五

  鯁

  【狸頭骨】溫。按《藥性論》狸頭骨燒末治噎病,不通食飲,不雲治鯁,蓋治野獸骨鯁,可以意會者也。

  【獺骨】平。卻魚鯁。

  【鶴鶿骨】微寒。

  《千金》論曰:『凡療病者,皆以其類,至如治鯁之法,豈宜以鸕鶿主魚哽,狸虎治骨哽耶!至於竹篾、薤白,嚼筋綿蜜等事,乃可通為諸哽治耳。』明一物一制者,其用隘,非其所制則不能為力,由其天賦止於如此,兼制諸物者,其用廣,雖非所制,亦能為力,由械智既周,物莫能遁,此為人巧,可奪天工。觀《外台秘要》列諸哽才三十五首,誤吞物方一十七首,其大意可剖析而論焉。大率有用其滑者(如多食半脂肥肉能引釘箭針鐵之類),有用其黏者(如飴餹能出鐶釵之類),有用其縛者(如薤葉、麥葉能裹鐶釵之類),有用其引者(如磁石能吸鐵針之類),有用其類者(如以所余燒灰末水服,及以發灰還治吞發繞喉之類),有用其拔者(如吞鹿筋、竹篾等,令至哽處,動其所哽之類),皆人巧也。其用其劫者(如魚笱須、魚網治魚骨哽之類),有用其服者(如汞能銀之類),有用其制者(即鸕鶿治角,狸虎治骨之類),有用其魘者(如刀鋸漬酒治竹木哽之類),皆天工也。夫物情局曲,病變多方,乍視之則參差不齊,一若終難相接者而不知,或迎其首,或隨其尾,或憑其腰領,或截其行蹤,總須使之相值,尤要在馴其暴,遂其欲而不激其怒。故一病也,而在甲則微,在乙則甚;一物也,施之於始不效,施之於終乃效,苟能得其機,尋其緒,遂無不可批之郄,不可導之窾矣。雖然物情能勿察乎,體氣勿顧乎,譬如深師用薔薇灰療哽及刺不出,以薔薇之刺不連根於梗也。《千金》以瞿麥療哽及刺,以瞿麥子熟則奔迸自出也。《肘後》以布刀故鋸燒清酒中,調婦人指甲灰,治誤吞木竹釵,以釵慣熟婦人手拔也,此之謂察物情。《備急》以豬羊及肥肉治吞針箭鏃金鐵,假使不耐肥,人豈能服之,又以生艾蒿水酒煮服,治諸肉骨哽,假使津液竭者,豈能服之,此之謂顧體氣,非特治哽宜然也,一切病能外是哉!

  齒痛

  【當歸】〔溫〕大溫。治牙疼,痛不可忍,患人虛冷加而用之(《藥性論》)。

  【獨活】〔平〕。主風毒,齒痛。

  【細辛】〔溫〕。除齒痛。

  【蜀椒】〔溫〕大熱。堅齒發。

  【芎藭】〔溫〕。單用唅咀治口齒疾(《藥性論》)。

  【附子】〔溫〕大熱。

  【莽草】〔溫〕。濃煎湯,淋風、牙痛(《日華》)。

  【礬石】〔寒〕。堅骨齒,除固熱在骨髓,久服傷人骨。

  【蛇床子】〔平〕。療齒痛(《藥性論》)。

  【生地黃】大寒。主齒痛(《食療》)。

  【茛菪子】〔寒〕。主齒痛,出蟲。

  【雞舌香】微溫。風毒,諸瘡,齒疳

  【車下李根】寒。掌氏曰:『都李根也。』主齒齗腫,齲齒,堅齒。

  【馬懸蹄】〔平〕。主齲齒。

  【雄雀糞】溫。療齒齲痛有蟲,綿裹塞齒孔(《外台秘要》)。

  蜀本

  【楓香脂】平。主浮腫,齒痛。

  藥對

  【金釵】火燒針齒痛即止。

  【烏頭】大熱(使)。治齒痛(《藥性論》)。

  【白頭翁】溫(使)。治齒痛(《藥性論》)。

  【酒漬枳根】微寒。

  有齒痛,有齗痛,凡唇頰腫,齗爛赤,能齧能嚼者,齗痛也;不得齧且嚼,齗頰唇如常者,齒痛也,故治齒痛可溫可補,齗痛宜清宜泄,蓋以齒之體連於骨而主於腎,齗則手足陽明所縈絡也。腎病有內因有外因,外因者,濕熱生蟲,從外而蝕,篇中凡用雄烈殺蟲者是(莽草、雞舌香、車下李根、馬懸蹄、雄雀糞、茛菪子)。內因者,寒閉血液不能榮骨,篇中凡用升降水火者是(當歸、芎藭、附子、蜀椒、烏頭、白頭翁)。陽明病有風有火,風則肌肉膹腫,開闔不利,篇中凡用開發行氣者是(獨活、細辛、蛇床子、楓脂香、枳根),火則糜爛氣穢,致成膿血,則篇中所列寥寥,蓋於血證、癰疽、惡瘡、者,均可彷佛其治,故不多載,而說者謂:『上齒屬少陰,下齒屬陽明。』非也。少陰之脈僅循喉嚨,挾舌本,不能至齒,惟手陽明之脈,入下齒,足陽明之脈,入上齒,亦無當齒痛大義。然惟如是,益可見痛關陽明,在經脈肌肉,而無涉於骨,若《靈樞.雜病篇》所謂:『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則劇。』所當思矣。夫陽明為燥金之經,其發齒痛,非津液壅滯,即津液焦枯。焦枯者,欲飲未必欲清,壅滯則欲清飲矣,所以然者,焦枯是虛,壅滯是實,實者猶火之附薪,虛者猶物之失養,即是觀之,則凡篇中之物燥烈者,止可治實;滋澤者,方堪治虛,而病涉少陰,則非特不欲清,並不欲飲,皆可見矣。

  口瘡

  【黃連】〔寒〕微寒。療口瘡。

  【檗木】〔寒〕。主口瘡。

  【龍膽】〔寒〕大寒。

  【升麻】平、微寒。喉痛,口瘡。

  【大青】大寒。療時氣頭痛,大熱,口瘡。

  【苦竹葉】大寒。療口瘡。

  【石蜜】〔平〕微溫。主口瘡。

  【酪】寒。

  【酥】寒。利大腸,主口瘡。

  【豉】寒。

  藥對

  【干地黃】平。

  題作口瘡,於《千金.七竅門》,實該口舌唇三者,若《外台秘要》之緊唇、瀋唇、瘡爛、口瘡、口吻瘡、舌本縮、舌上瘡皆應隸此,乃檢其所主之方,所用之藥,較是何啻倍蓰,而以此寥寥數味者,昭列於篇,毋乃不徧不該歟!而不知彼倍蓰之方之藥,有不能不於此取裁者,蓋心主舌,脾主口,心者外陽內陰,脾者體靜用動,故口之與舌,其開闔轉掉,咸在津唾之常承,則其為病,非患於津唾之不足承,必患於津唾中挾有熱,是以兩書中方法雖多,然每方中必有是篇一二味者十居七八,篇中所載僅十一味,分而言之,入水以清火者六,入陽以澤陰者五,觀其命意所在,猶當以火因濕而出(黃連),火因濕而用(黃檗),火不羈於水中(龍膽),水抑遏於火上(升麻),火附水以外發,則充其水而使之畢發(大青),水迫火以上升,則解其火而使之開散(竹葉),而或澤其上(酪),或澤其中(蜜),或澤其下(酥),或解其結而津自行(豉),或濡其礦頑而陰自復(地黃),莫不秩然有序,界劃攸分,不特可為一病之規模,並可覘凡病之取裁矣。然其治水中之火,多注意於藏;治陰不承陽,反注意於府,一若府當補,藏當泄者,不幾與凡病之藏病多虛,府病多實者,適相戾歟!夫藏者藏精氣而不瀉,府者轉化物而不藏。惟其藏,故火得與津偕藏,其治非泄也,乃剔去津中火耳;惟其瀉,故津背火而自瀉,其治非補也,乃益津以配火耳。是故以津而言,則藏實而府虛;以火而言,則府實而藏虛,正與傷寒之少陰證、陽明證同一例也。獨其火或搏於津,津或違於火,所以不為他重病而僅僅口瘡,是當深研其義,得其所以然,則變換在手,萬化生心矣。

  吐唾血

  【羚羊角】〔寒〕微寒。

  【白膠】平、溫。療吐血,下血。

  【戎鹽】〔寒〕。吐血,齒舌血出。

  【柏葉】微溫。主吐血,衄血。

  【艾葉】微溫。止吐血。

  【水蘇】〔微溫〕。主吐血。

  【生地黃】大寒。吐血搗飲之。

  【大小薊】溫。止吐血。

  【蠐螬】〔微溫〕微寒。療吐血在胸腹不去。

  【飴餹】微溫。止渴,去血。

  【伏龍肝】微溫。主吐血。

  【黃土】平。

  蜀本

  【鐺墨】主吐血,研末以酒或水溫服之。

  藥對

  【馬通】微溫(使)。止渴及吐下血。

  【小麥】微寒(使)。止漏血、唾血。

  【麥句姜】寒(君)。天名精也。止血(《藥性論》)。

  證類

  【牛膝】

  【桑根白皮】主吐血、熱渴。

  吐唾血者,吐而唾間有血也。若但云吐血,則牙宣者、口舌裂者、欬嗽者、嘔者皆有血可吐,不必雜在唾間矣。惟雲吐唾血,則牙宣者當質之齒痛門,口舌裂者當質之口瘡門,欬嗽者當質之欬嗽上氣門,嘔者當質之嘔吐門,而無所混。然則吐唾血之由柰何?《千金》載廩邱之說云:『吐血有三種,有內衄,有肺疽(巢氏作胏疽),有傷胃。內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從鼻孔出,是近從心肺間津液出,還流入胃中,或如豆羹汁,或如切血,凝停胃中,因滿悶即便吐,或數斗至一石,得之於勞倦飲食過常也。肺疽者,或飲酒之後毒滿悶,吐之時,血從吐後出,或一合、半升、一升是也。傷胃者,因飲食大飽之後,胃中冷不能消化,不能消化便煩悶,強嘔吐使所食之物與氣共上沖蹙,因傷裂胃口,吐血色鮮正赤,腹絞痛,汗出,其脈緊而數者為難治也。』《諸病源候論》曰:『吐血者,皆由大虛損及飲酒勞損所致也。』肺為五藏上蓋,心肝又主於血,上焦有邪則傷諸藏,藏傷血則下於胃,胃得血則滿悶氣逆,氣逆故吐血,以是知唾間之血,非緣火迫不由衝激,乃上焦自有所傷,血久已流於胃,胃滿遂溢於上,故雜唾而出,其出也甚易,不假嘔逆,無須欬嗽,則治之者竟不在平氣、止逆、行痰、泄火,可直推其何以聚於中,而從其中以化之、導之、滲之、泄之矣。夫陽明多氣多血者,非滿盛氣血於胃中也,以其受納較他藏府為能容,其決泄較他藏府為難竭耳!即能容、難竭亦非所素有也,以其盛則必有所掣,衰則必有所曳耳。今者血瀦於中,至隨唾而吐,是其掣與曳,定有所窒而不靈,從篇中所列以窺其微,則不靈之故蓋有在矣。血以榮肌肉,肌肉者土也,土之納潤,必以陽煦,陽不煦則水不入土矣,故須煦而納之(艾葉、伏龍肝、黃土、水蘇),若土頑礦則亦不受潤矣,故須濡而納之(地黃、飴餹),血以行經脈,漓則不入經脈矣,故須凝而入之(戎鹽、白膠),經脈通始能受血,窒則血不能入矣,故須通而入之(牛膝、蠐螬、大小薊),其餘若血阻而生熱,則清以通之(羚羊角),血停而化水,則滲使下之(桑根白皮),超超元箸,全從順化,令流而不瀦起,見洵與欬、嘔,有血者異。

  吐唾血由血聚胃中,致血聚胃中,由飲食醉飽,固已如上矣,欲驗其果否血聚胃中,當征之於經。《脈要精微論》曰:『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吐血。』《邪氣藏府病形篇》曰:『肺脈微急為肺寒熱,怠惰,欬唾血。』謂之堅謂之急,而定其部分於肺,則是實非虛,在上不在下可見,然吐唾血者,詎能絕無虛證,即篇中地黃、飴餹、小麥、牛膝,謂其必因飲食醉飽而用可乎!則《邪氣藏府病形篇》曰:『心脈微澀為血溢。』《經脈篇》曰:『足少陰是動則病飢不欲食,欬唾有血,喝喝而喘。』夫以主血之鄉而見澀,沈靜之處而見動,其為因虛無疑,則地黃等物,皆為是用歟!要其為血聚於中則一也。驗之之道,凡欬血者必兼膿濁,嘔血者必挾胃汁,此則稠而不散,醇而不厚,滿而無形,熱而不燥,皆可證矣。獨其與瘀血頗似相涉,但瘀血凝而此不凝,此動而瘀血不動,要其歸,則篇中之物亦可治瘀血,《瘀血篇》所載亦可治吐唾血,以意消息之可耳。

  鼻衄血

  【礬石】〔寒〕。療鼻衄(《藥性論》)。

  【蒲黃】〔平〕。止鼻衄(《藥性論》)。

  【蝦蟆藍】〔寒〕。掌氏曰:『天名精,一名蝦蟆藍。』鼻衄不止。

  【雞蘇】〔微溫〕。掌氏曰:『水蘇,一名雞蘇。』主衄血。

  【大薊】溫。止衄鼻。

  【艾葉】微溫。治心痛,鼻洪(《日華》)。

  【桑耳】平。搗熬塞鼻,治少小鼻衄,遇勞輒出(《肘後》)。

  【竹茹】微寒。按《別錄》第云:『皮茹,治溫氣,寒熱,吐血。』不雲治鼻衄。

  【蝟】平。皮燒末吹,主鼻衄(《藥性論》)。

  【溺垽】平。療鼻衄。

  【藍】寒。主鼻洪,吐血(《日華》)。

  【狗膽】平。

  【燒亂發】微溫。止血,鼻衄,燒之吹內立已。

  藥對

  【熱馬通】微溫。傅頂止衄(使)。主鼻衄。

  證類

  【生地黃】大寒。衄鼻,搗飲之。

  詳核是篇治血中之水(蝦蟆藍、溺垽、礬石、蒲黃),及自里達表如絲如縷者(竹筎、蝟皮、亂發),十居七八,因悟《金匱要略》所謂「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晴慧了,知衄今止」者,為有合也。夫尺部為水所居,水之精微上出為目瞳子,水中沈濁釀火,隨經而上焉。斯尺脈浮,瞳子不慧而黑轉暈黃,知衄當未止矣,是治血中之水者,泄其本根之濁;自里達表,如絲如縷者,除治其所由之道,不使隨地有所脅從耳!蓋衄從清道,清道者必自陰及陽,如六陽之脈皆上於頭,然其起咸在四末是矣,故不特陰中之火上冒清空能為衄也,即如寒薄於下,激陽不靖亦能致之,則曰:『病人面無色無寒熱,脈沈弦者,衄。』非《金匱》之文歟!不過尺浮在當衄之際,沈弦在既衄已後,然張後必翕焉,知尺浮不轉為沈弦;翕後更張,可見沈弦能再為尺浮,但就事論事,見景生情,則沈弦之治,端有異於尺浮,而篇中所載性溫及開發者(雞蘇、大薊、艾葉、馬通),斷注意在是矣。不然脈浮者何以計較其旨不止,設使不衄,不必論其止,沈弦何以言其面無色無寒熱,假令纔衄,面豈遽無色耶!此衄皆自內發,其自外因成者,曰:『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則凡衄不特內因有異,即外因且隨經殊狀焉。夫陰中非乏水不生火,陽中非氣盛不成熱,乏水故火能升而不能降,氣盛故熱欲外而不欲內,假使火而能降,原如環斯旋,決不別趨歧徑,熱而得外,已遂所嚮往,豈更妄作阻撓。是故內因之衄,由乎陰經乾涸,火升而水不相濟;外因之衄,由乎陽經盛滿,血降而氣不相隨,此內外因之殊也。太陽之熱充溢動盪,陽明之熱蓄聚蒸騰,蓄聚則能礙降,充溢則能助升,故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正以其助升;從秋至冬,衄者陽明,正以其礙降。』此獨外因之殊也。由此以推,則衄證可分六經論,何則?三陰在內,三陽在外,皆有開闔及樞,觀乎陽應開而因不開為患,乃助之開,則陰應升而因礙升為患者,則當引之升矣(助開者,麻黃湯。引升者,自里達表諸味)。陰因闔而不化者,既導之使下,則陽之因闔不化者,亦導之使下,可見其在兩樞(在陰治血中之水,則在陽當治血中之火),既有性溫開發之治陽,則《虛勞篇》目暝悸衄之治為治陰,又不可泯矣。予嘗謂仲景之書非疏,為有經方補苴斯不疏,而此篇者非不全,以補苴仲景書而遂全,此之謂也。

  古有「吐行濁道,衄行清道」之說,而不言其理。今玩此兩篇,其理遂可明,第吐唾血為血聚胃中,有唐人之說為據。衄血之所由來與據,實亦所當申明者,不然空演六經,無謂也。夫《靈樞.經脈篇》曰:『足太陽之脈,起目內眥,上額交巔,一支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一支從巔至耳上角。足陽明之脈,起鼻,交額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上入齒。足少陽之脈,起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散舌下。足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足厥陰之脈,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從目系下頰。』而仲景云:『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則衄所從出,皆額上鼻旁,與繫於目之脈,從清空之道而出,謂之清道不亦可乎!然二道之治有相同焉者,何也?蓋天名精主瘀與小便不利,大薊主腫與熱,水蘇主下氣殺谷,馬通主止血及疼痛,生地黃主血上薄。夫停即為瘀,而所以停,則或以谷氣之熏蒸,或以水熱之上迫,陽不下通則小便不利,陰不相浹則為腫為痛,此病於清道者可有,病於濁道者亦可有也,故不害其為同,況吐與衄,皆血上薄之所致乎!此其同中仍有界限而非漫同,異中具有條理而非絕異處也。

  鼻齆

  【通草】〔平〕。除齆鼻。

  【細辛】〔溫〕。除齆鼻。

  【桂心】大熱。主鼻齆。

  【蕤核】〔溫〕微寒。主齆鼻。

  【熏草】平。

  【瓜蔕】〔寒〕。主腦寒,熱齆。

  鼻之病多矣,曰鼽(鼻寒塞也),曰(今所謂鼻流清涕),曰淵(鼻液常流而有穢氣也),曰干(鼻燥也)。齆特其一端耳,何以諸病咸不載而獨裁是耶!夫鼽者、者、干者皆乘六淫之激而成,故隨外感為消長,外感愈則其病自瘳,無從別標治則。淵,則據險附岩,能為勞傷外感樹幟矣,然終乍作乍輟,遇勞而發,勞復輒平,因感病來,感解亦去,茲固可治其勞與感,不必別分門類也。齆,乃有壅之義焉,較之於鼽,則通而非塞。,則濁而不清。干,則潤而不燥。淵,則常而不輟,雖通而氣常不暢,有涕而長壅不流,甚則聲如從室中出,而鼻且日腫大,色赤,此其根柢有風、有濕、有火、有寒,可以歷年不瘳,可以畢生不愈,斯其獨標一目,並立治法也固宜,然則何以不用香藥宣通而用是?夫香藥宣通,仍是治塞,不是治齆,蓋在竅而言,塞是從外窒內,壅是從內障外,故篇中諸味,但玩蕤核之主心腹邪結氣,及破心下結痰痞氣,熏草之去臭惡氣,細辛之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即可見鼻氣之齆,必系胸中臭惡邪氣,結痰宿水,翳障氣機之所為,而通草之逐水,桂之利肝肺氣,瓜蔕之抽吮濕熱,無不可一以貫之,為治齆之本,非治齆之標矣。

  耳聾

  【磁石】〔寒〕。除大熱,煩滿及耳聾。

  【菖蒲】〔溫〕平。主耳聾。

  【蔥涕】平。

  【雀腦】主耳聾。

  【白鵝膏】主耳卒聾,以灌之。

  【鯉魚膽】滴耳中,主耳聾(《拾遺》)。髓煮粥服,治暴聾(《日華》)。

  【絡石】〔溫〕微寒。

  【白頸蚯蚓】〔寒〕大寒。鹽沾為汁,療耳聾。

  藥對

  【生麻油】微寒(君)。

  【烏賊魚骨】微溫(臣)。治耳聾(《藥性論》)。

  【土瓜】寒。益氣愈聾。

  【烏雞膏】寒。肪主耳聾。

  證類

  【龍腦】微寒。膏主耳聾。

  耳目之似天地,《大戴記.曾子天圓篇》曰:『天道圓,地道方,方曰幽,圓曰明,明者吐氣故外影,幽者含氣故內影。』外影,火與日也。內影,金與水也,此似耳目之體,吐氣者施,含氣者化,故陽施而陰化。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此似耳目之用。目之說見後,以耳而言,則幽者其分,含氣者其才,內影者其德,然體非用不見,用非體不立,則非化,無以見含氣之無滓;非靈,無以見內影之有朕,惟其有朕而靈,故能為含氣之歸,致含氣使化,納含氣於幽,而聾之內因、外因皆可於此驗矣。夫靈之為言,空也(《廣雅》靈,空也),昭也(《左傳》「鄭昭宋聾」,《莊子.天地》「大愚者,終身不靈」,釋文引司馬注「靈,昭也」),不空能令不昭,不昭亦能令不空,不空之聾為外因,以含氣中有蕪雜也;不昭之聾為內因,以朕兆中不光澤也。夫固曰金與水為內影也,請假金水兩行,喻耳聾之內外因,按《考工記》「攻金分職,鑒燧所需,偏資下劑」鄭注謂:『金多錫則刃白且明。』亦以多金則堅剛,多錫則白耐久而明耳。而金久煉不渝,錫乃久煉可毀,則錫似精而金似氣,金錫參半,精氣適勻,精藉氣以為空,氣藉精以為昭,設使精不給,斯為內因;氣蕪雜,斯為外因,理不可誣也。水為坎,坎之二陰外附,正取其空,一陽內藏,確似其朕,而水者濁則無影,雖清而深且窅則亦無影,求水之能照,正猶求金之能照,質欲其清,體欲其薄,不清則不昭,不薄則不空矣。篇中內因治則,滋膏以膏之飛走之腴,偏選其蔬食,或不害生類者,不求昭中有求空乎!外因治則,荄蘇以薙之,辛苦之烈,偏選其味薄,或體含滋汁者,不求空中有求昭乎!而磁石之引金合水,尤為至元至妙,以是悟用藥治病,參病掄藥,昭昭然道也,進乎技矣。

  鼻息肉

  【藜蘆】〔寒〕微寒。療鼻中息肉。

  【礬石】〔寒〕。去鼻中息肉。

  【地膽】〔寒〕。蝕鼻中息肉,散結氣。

  【通草】〔平〕。療息肉。

  【白狗膽】平。主鼻齆,鼻中息肉(《藥性論》)。

  藥對

  【細辛】溫(君)。

  【桂心】大熱。治鼻息肉(《藥性論》)。

  【瓜蔕】寒(臣)。去鼻中息肉。

  證類

  【雄黃】平、大溫。療鼻中息肉。

  王太僕謂息為死肉(《病能篇》「夫癰,氣之息者。」注),蓋惡肉贅疣之類也。而息之詁可為生(《史紀.孔子世家》「自大賢之息」索隱「息者,生。」),又可為滅(《禮記.中庸》「則其政息」,注「息,猶滅也。」),則其物能不假擁腫而生,無藉潰膿而滅,潛滋暗長,如所謂息壤者(《山海經.海內經》「鯀竊帝之息壤以湮從水」注「息壤者,言土自長息無限。」),卻又不礙起居,無妨飲食,隨其所因以生,屆其分遂,已有寧靜休止之義焉(左昭八年「臣必致死禮以息楚」注「息,寧靜也。」《禮記.樂記》着「不息者,天也」注「息,猶休止也。」)。所因奈何?巢氏云:『肺氣通於鼻,肺藏為風冷所乘,則鼻氣不和,津液壅塞而為鼻齆。冷搏於血氣,停結鼻內,故變生息肉是也。』其分奈何?篇中羅列藥物所該主治是也,蓋惟其與鼻齆同源,故篇中所列九味,僅異其五,惟其鼻齆言風,故病及津液,此不言風而言血,故病及肌肉。夫均冷也,從風搧則散,被血攝則凝,散者宜隨而逐之,凝者宜搜而剔之,以故劫痰(藜蘆),劫火(雄黃),卻濕(礬石),散結(地膽),去瘀(白狗膽),無一善類,較之與鼻齆同用之物,良劣殊不相侔,蓋取其針孔相符於去惡肉、死肌,又取其帖切於橫梗氣道之惡肉、死肌,此古人治病專着意處,若今人則通肺、化痰、利濕、清火、開結、去瘀泛遴混使,以為隔膜之治,無怪獲效之難也。雖然鼻息肉非要病也,非急病也,其全備此篇藥治之乎!抑逐一徧試之乎!是又非矣。蓋必盡其兼病應用之物,而引以此篇一二味,與病證偏重處逼真的對者,其庶乎如桴鼓雲。

  目赤熱痛

  【黃連】〔寒〕微寒。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

  【蕤核】〔溫〕微寒。主明目,目赤痛傷,淚出。

  【石膽】〔寒〕。主明目,目痛。

  【空青】〔寒〕大寒。主青盲,明目,療目赤痛,去膚

  【曾青】〔小寒〕。主目痛,止淚出。

  【決明子】〔平〕微寒。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

  【檗木】〔寒〕。療目熱赤痛。

  【梔子】〔寒〕大寒。療目熱赤痛。

  【薺子】溫。主明目,目痛。

  【苦竹葉】大寒。主目痛,明目,利九竅。

  【雞子白】微寒。療目熱,赤痛。

  【鯉魚膽】〔寒〕。主目熱,赤痛,青盲,明目。

  【田中螺】大寒。主目熱,赤痛,止渴。

  【車前子】〔寒〕。明目,療赤痛。

  【菥蓂子】〔微寒〕。主明目,目痛,淚出。

  藥對

  【細辛】溫。明目(君),止眼風淚下。

  【銅青】寒。主風爛淚出,明目,去膚赤。

  【秦皮】微寒。主目赤,熱淚出,去肝中久熱,兩目赤腫疼痛,風淚不止。

  【石榴皮】溫。主目赤痛,淚下(使)。取汁止目淚下。

  【白薇】大寒。主目赤熱。

  據《大戴記.曾子天圓篇》之義以言目,則明者其分,吐氣者其才,外影者其德,而目熱赤痛為其外因,目膚為其內因矣,惟內因故不痛,惟外因故無不痛,然就痛之中,仍有發於內襲於外者當析焉。發於內者,六淫已着於藏府,藏府氣血不咸,蘊釀而及目;襲於外者,六淫先着於眥眶,眥眶被灼,潰腐而及目。就巢氏《病源》稽之,則凡傷爛腫脹,皆外襲者也;焮赤淚出,皆內發者也。然目固火也,六淫何以並能病火,六淫之中何以火復病火者居多,蓋目以明為本,明以燭物為功,其不明固當屬內因矣,若火自明,緣隔蔽不能及物,遂無明之用,則六淫何者不可為,且惟同氣相投之火,尤足譸張,何則?燭物之火猶燈,燈惟藉膏,膏者木於土中浥水精所為也,尤貴其量輕重遠近與火悉稱,燈光乃清,光清矣。苟燔燎之火,熏炙之火,置於其旁,煙焰騰湧,最能隔蔽,至濕氣之瀰漫,風氣之簸搧,均無異也。而惟寒氣憑陵,能縮其威,不能蒙其照,理固如是,能不謂六淫所為哉!請析篇中腫脹為濕,傷爛為濕火,淚出為風,痛為火。言痛赤者為兼涉血分,言明目者為兼及內因,而核其物潤燥之性,散泄之宜,升降之能,補瀉之用,更匯而論之,遂昭昭然可知其目之病狀,而無漫投徧試之弊矣。夫瀉火本以救火,已甚難乎為繼,況治寒須熱,治濕須燥,治風須散,又欲其不助火之焰,致火之,故必令柔巽而入,先與之帖切,近已周旋排解,然後從而誘掖之、化導之,俾各自順從解釋,明者復明,而無一味克制逆折之物於其間,觀乎其用清者避滋,用滋者避膩,用開者以消散,用逐者以通順,又妙在即中空之清汁,益中空之陰氣,而解浮蘊就中貯之寒氣,發中貯之陰氣而除煩懊,要在使其吐氣而已,世皆憎治目疾者善投寒涼,若用寒涼而措思及此,又何可憎哉!

  目膚

  【秦皮】〔微寒〕大寒。除熱,目中青白膜。

  【細辛】〔溫〕。久服明目。

  【真珠】〔寒〕。粉點目,主膚障膜。

  【貝子】〔平〕。主目

  【石決明】平。主目障痛,青盲。

  【麝香】〔溫〕。去目中膚

  【馬目毒公】〔溫〕微溫。去目中膚

  【伏翼】〔平〕。主目瞑,癢痛,明目,夜視有精光。

  【青羊膽】平。主赤障,白膜,風淚,點睛中。

  【蠐螬】〔微溫〕微寒。目中淫膚,青白膜。

  【兔絲子】〔平〕。久服明目。

  蜀本

  【石蟹】寒。主青盲,目淫膚及丁

  藥對

  【丹沙】微寒。益氣明目。

  目膚視,目熱赤痛,為病在內矣。然猶多由外邪,其純屬內因者,又非此篇藥物所能治,凡《金匱.虛勞篇》所為「目瞑」,《千金》、《外台》肝腎虛寒所謂「目無所見及失明、眼闇、青盲」盲者是也。而目膚之支流,又有暈,有淫膚,有膜,有障,有丁,其大較在《病源》曰:『陰陽皆上注於目,若風邪痰氣乘於腑臟,腑臟之氣虛實不調,遂沖於目而不散,晴上有物如蠅翼,名曰膚。若肝藏不足為風熱所干,晴亦生久不散,漸漸侵覆瞳子。若肝藏血氣蘊積,沖發於眼,津液結聚,遂成珠管。若藏府虛風,隨目系入腦,則令腦轉目系急,目眴而眩。若肝虛受風,搏於精氣,致精氣聚於白睛,繞於黑睛,精采昏濁,黑白不分,謂之暈。若肝經虛為風熱所乘,致血脈生於白睛,謂之飛血。』皆其類也。篇中亦既分析昭列每味下矣,然其旨趣,確誠注意在肝,肝即前篇所謂木浥土中,水精以為膏者,而此類病則皆膏中蕪雜,致燈不明之候也。膏中蕪雜不澄,泌其內而磨鑢其外,不澡雪其外,而清肅其中,則亦良以病雖根內,內猶散而外已着。若刈草然,根魁碩者劚,葉豐茂者薙,固宜如是耳。觀其磨之物,外雖礦而內則明(真珠、貝子、丹沙、石決明、石蟹),清肅之物,性雖寒而氣則散(秦皮),委曲內臟者,飛觸蠕動,以使其內出(伏翼、青羊膽、蠐螬汁),堅牢難拔者,割剝熏燎,以使其外揭(麝香、馬目毒公),仍不忘招徠安奠之意,微逗其間(兔絲子),使人知舉一反三,而精衰光散者,猶得有所遵循也。

  聲暗啞

  【菖蒲】〔溫〕平。出音聲。

  【石鍾乳】〔溫〕。能通聲(《藥性論》)。

  【孔公孽】〔溫〕。能使喉聲圓亮(《藥性論》)。

  【皂莢】〔溫〕。治中風口噤(《藥性論》)。

  【苦竹葉】大寒。瀝,中風失音不語(《藥性論》)。

  【麻油】微寒。

  藥對

  【通草】平。利九竅,出聲(臣)。出音聲。

  聲以詔聰,聰以納聲,是故暗啞與聾,源同而派別,第聲主發,聰主受,故聲者資乎水而發乎金,聰者因乎金而受乎水,以鑒喻聰,即可以鍾喻聲,乃其質則鍾出上劑,鑒出下劑,此為異矣(金多於錫為上劑,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劑,金錫半謂之鑑燧之劑)。鑄金之狀,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後可鑄。夫錫易毀,金難銷,功候既屆純青,恐無論上劑下劑,其錫皆已竭矣。而善化氣者水,善范氣者金,則音聲者必使水盡化入金,然後從金而出,故曰資乎水而發乎金,正與聰之藉道於金,而並化於水者,適相對也。然病於聲者不一,何以皆不列治,惟喑啞特着哉!蓋彼焦殺亢厲者,湮鬱不暢者,湫隘曲細者,急遽迫促者,此所謂薄厚之所震動,清濁之所由出,侈弇之所由興(侈,微張貌),已厚則石,已薄則播,侈則柞(除草曰芟,除木曰柞),弇則郁,長甬則震,大而短則疾而短聞,小而長則舒而遠聞,此猶鍾,然由稟賦之不齊,非病也,非藥之所能治也。若醫經之聲嘶、聲嗢、聲亂、咽嘶、舌痿、聲不得前、聲嗄,經方之因病失音不語,皆緣他患連累及聲,非聲獨自為病,他患愈,聲亦隨之愈,故皆不得列治,而惟暗啞之不由他累者,得特着焉。然暗之與啞,又應分別,暗者無聲,啞者有聲,觀篇中有並提聲音者,有獨標聲,獨標音者。大率聲者音之概,音者聲之成,聲發於水,音成於金,是聲為本,音為標,故治水者其力全,治金者其功偏也。至如誤服毒藥而失音,叫囂竭力而聲啞,是又在似病非病間,治之自別有道,即不治亦能自復,又不可與是並論矣。

  面皯皰

  【兔絲子】〔平〕。汁去面

  【麝香】〔溫〕。去面

  【熊脂】〔微寒〕微溫。去面皯皰,治面上及治瘡(《藥性論》)。

  【女萎】〔平〕。久服去面黑,好顏色,潤澤。去皰(《藥性論》)。去皮膚疵皯,酒,粉刺(《日華》)。

  【本】〔溫〕微寒。長肌膚,悅顏色,辟霧露,潤澤。

  【木蘭】〔寒〕。去面熱,赤皰,酒

  【梔子】〔寒〕大寒。胃中熱氣,面赤,酒皰,鼻。

  【紫草】〔寒〕。以合膏,療面

  【白瓜子】〔平〕寒。令人悅澤好顏色,去皮膚風剝,黑<dfn class="unicode-pua" style="border: 1px solid orange; background: yellow; font-style: normal; cursor: help;" title="此處原字符使用了Unicode私有區編碼而無法識別,請協助查實修正。原字符為:,請注意在不同系統中的顯示可能完全不同。Node-count limit exceeded">�,潤肌膚(《日華》)。

  藥對

  【蜂子】微寒(君)。酒漬傅面,令面白悅。

  【白斂】平。主光澤,治面上皰瘡(《藥性論》)。

  【白朮】溫(君)。主面光悅,駐顏,去{{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藥性論》)。

  【山茱萸】平(臣)。去面皰,除面上瘡(《藥性論》)。治酒{{Node-count limit exceeded|}}(《日華》)。

  證類

  【冬瓜子】平、寒。即白瓜子,不知何故重出。

  【白殭蠶】平。滅黑{{Node-count limit exceeded|}},令人顏色好。

  【蜀葵花】平。

  【白附子】平。面上百病,行藥勢。

  巢氏云:『面皰者,謂面上有風,熱氣生皰,頭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面皯。{{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者,由風邪客於皮膚,痰飲漬於府藏,故生於麵皮,或如烏麻,或如雀卵上之色者是。面{{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者,由飲酒,熱勢沖面而遇風冷相搏,令面鼻生{{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赤皰,{{Node-count limit exceeded|}}{{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然者是。』曰風熱氣,曰風邪客於皮膚,曰飲酒後熱氣在面遇風冷相搏,則均外感也。外感何以不發於徧身,而獨生於面部哉?夫固有故矣。蓋任御邪者惟陽氣,頭面固諸陽所共至,亦陽氣停頓處也,何則?手三陽皆終於面,足三陽皆始於面,經脈所終始,分支必多,多則力分而行不迅,其遲留伏匿固宜,何況一身皆裹,面獨不衣,是其受感自當較易,且其邪不流於榮衛為發熱惡寒,不行於經脈為汗出惕{{Node-count limit exceeded|}},不入於肌肉為身體煩重,不攢於筋骨為疼強牽掣,而獨滯於皮膚。麵皮本最厚(《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諸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而皮又厚。」),故尤能藏邪匿滯,是以不布於周身耳。然觀篇中用藥不重搜風,不重去滯,而惟取其色白及潤者,居十八九,何也?考《玉篇》「皯,面黑氣也。」「{{Node-count limit exceeded|}},面黑也。」「{{Node-count limit exceeded|}},黑也。」「皻,皰也,今作{{Node-count limit exceeded|}}。」「{{Node-count limit exceeded|}},鼻上皰。」「皰,麵皮生氣也。」因是知《病源》所謂如米如谷者,皆言其大小,非言其高突,故又云:『或如烏麻,或如雀卵。』皆言其色,非言其形。就舉篇中所列藥味主治而言,則黑星、黑點,為斑、為暈,或疏或密,固已十得八九矣。色黑則治以白,氣滯則治以潤滑,謂非的對可乎!況但云皰{{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者寥寥,然亦為麵皮生氣,是亦不能逃滑潤之治矣。即其本雖為風、為熱、為痰、為滯,然既成是病,獨着是形,卻又不能捨去現在而專討論已往,且散風清熱,除痰疏滯之物,固自有在耶!

  發禿落

  【桑上寄生】〔平〕。堅發齒,長鬚眉。

  【秦椒】〔溫〕生溫熟寒。堅發齒。

  【桑根白皮】〔寒〕。椹,變白髮為黑,又拔去白者,以堪汁點孔中,即生黑者。

  【麻子】〔平〕。長發,益毛髮(《日華》)。

  【桐葉】〔寒〕。沐發,去頭風,生發滋潤(《藥性論》)。

  【豬膏】微寒。和生鐵煮沸塗發(《千金翼》)。

  【雁肪】〔平〕。長毛髮,鬚眉。

  【馬髻膏】平。主生發。

  【松葉】溫。生毛髮。

  【棗根】

  【雞肪】掌氏曰:『《藥對》雲寒。』)

  【荊子】〔微寒〕溫。掌氏曰:『《本經》有蔓荊、牡刑,此只言荊子。據朱字合是蔓荊子,及據《唐本》云:「味苦辛。」故定知非牡荊子矣。』)蔓荊實能長鬚髮(《藥性論》)。

  禿有兩端,一者虛人發不向長,或病後發落不更生。一者因瘡發墮,《說文》云:『禿,無發也。{{Node-count limit exceeded|}},鬢禿也。』《釋名》云:『禿,無發。沐,禿也。毼,頭生創也。頭有瘡曰瘍,毼亦然也。』是漢魏之間,猶有分別。巢氏云:『人血盛則榮於頭,故鬚髮美,若血氣衰弱,經脈虛竭,不能榮潤,故鬚髮禿落。』又云:『蟯蟲發動,最能生瘡,乃成疸、癬、瘑、疥。白禿者,由此蟲在頭生瘡,結白痂,甚癢,其上發並禿落不生,謂之白禿。若無白痂而有汁,皮赤而癢,則謂之赤禿。』是隋唐間雖有分別,然謂之禿則均矣。因蟲之治,當求之《惡瘡篇》,此篇則因虛因病之禿,而禿與落又當兩途視之,蓋禿者不長茂也,落者不更生也,然玩篇中所載諸物主治,又不止兩途,曰堅則能使其不落,曰長則因其所有而長之,曰生則因其所無而生之。若地於草木然,欲其不雕須培,欲其長茂須灌,苟欲其生,則不直培之灌之而已,將必布之種焉。故篇中於生之一類,不特令人憬悟,且將解頤也。

  沈存中謂:『發屬心,稟火氣,故上生。須屬腎,稟水氣,故下生。眉屬肝,故側生。』斯言似甚合理,孰知《靈樞.二十五人篇》言之尤詳,曰:『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髯美長(在頤曰須,在頰日髯),血少氣多則髯短,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枯悴。足少陽之上,氣血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須,血氣皆少則無須。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矣,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血少氣多則胻毛少。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亳毛,血多氣少則眉惡。手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髭美(髭,口上須也《說文》),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皆少則無髭。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有多須。』皆與沈說不同,蓋沈自據理,《靈樞》則指經脈所屆而言,以愚意權之,則指經脈所屆而言,乃有補於徵驗,據理而言,則眉惡而補肝,須少而補腎,恐終無益。但《靈樞》獨不言發之美惡長短,則頗缺漏,倘欲例此而續之,在《素問》則六節藏象論曰:『腎者,精之處也,其華在發。』若據經脈所屆言,則督脈也,足太陽也,足厥陰也,皆至於發之根。再據前說,血盛者美,氣盛者長,又可推見,不生者血氣皆少,生而不長者氣少,長而不澤者血少,然此皆言其故,非言其治也。若據此而為之補血、補氣,誠可謂針孔植須矣。總之,事補益,循經絡,皆不可廢,尤不可鑿,要當於此篇之中,咀其味,摘其元,化而裁之,如以發為藥物,則能利小便、止血,仍自還神化,則固小便、充血脈者,均可有濟於發矣。擴而充之,例以馬{{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膏,則凡多髯獸之膏,均可增須之美,例以松葉,則凡根繁之草木,類可益須之長,宗此意而讀《千金方》《外台秘要》方,發人神智不少也。

  或曰:『人本老則發墮,而眉反長,何也?』夫惟於此,尤可見《靈樞》《素問》之說為長矣。蓋人之易盡者陰也、血也,而氣則必不息,息則死矣。天癸之至與竭,以《上古天真論》而言,其主皆在腎,以《六節藏象論》而言,發為腎之華。是故腎氣漸衰,則天癸日減於下,而發遂日耗於上,其致一也。眉則主於足太陽、手少陽,是二經根本,專司消息水火於下,自幼而壯,壯而老,同出一轍,不易衰也。況老人頤養如法者,既無嗜欲之火攪亂於中下,而火益順,水益清,其反長也固宜。

  滅瘢

  【鷹屎白】平。主傷撻滅瘢。

  【白殭蠶】平。滅諸瘡瘢痕。

  【衣魚】溫。塗瘡滅瘢。

  【白附子】平。主一切冷氣,面皯,瘢疵。

  證類

  【蜜陀僧】平。治金創面上瘢皯,面膏藥用之。

  《聖濟總錄》謂:『風熱諸毒留於府藏,發於肌肉而為瘡癤,病已瘡愈,餘毒未殄,故瘡痂落而瘢痕不滅。』治法既有塗澤膏潤之劑,亦須賴榮衛平均,肌溫氣應,外宜慎風冷也,據此以核本篇,則所列之外調榮衛,溫肌肉,尤為要着矣。若但據本篇而言鷹屎白主撻傷瘢,蜜陀僧主金瘡瘢,白附子主冷瘡瘢,則白殭蠶主風瘡瘢,衣魚主濕瘡瘢矣。數瘡之外遂無瘡乎!他瘡之愈能無瘢乎!說者謂:『白殭蠶縱死不浥爛變色,衣魚隨行皆有跡而拭之輒滅,鷹所食物其色皆濃厚而屎且白,均可為泯跡之用,而白附子之助藥勢,蜜陀僧之鏟壘突,任諸瘡奇幻均可已之是矣。』然諸物皆色白,倘本白而染他色用之固宜,設黃赭蒼黧者,緣患瘡而余白瘢,猶得以是滅之乎!且諸物者,其力皆行於面,今但曰滅瘢,則不特面瘢而已,一身之瘢皆可以是滅之乎!以是知猶系舉一反三之旨,欲人循此自多讀書而悟會焉耳。不然,獺髓滅瘢,白玉平痕,昭然在冊,乃皆不可信耶!

  金瘡

  【石膽】〔寒〕。治金瘡。

  【牆薇】〔溫〕微寒。金瘡傷撻,生肉復肌。

  【地榆】〔微寒〕。療金瘡,止膿血。

  【艾葉】微溫。干者煎治金瘡(《食療》)。

  【王不留行】〔平〕。主金瘡,止血,逐痛。

  【白頭翁】〔溫〕。逐血,止痛,療金瘡。

  【釣樟根】溫。皮主金瘡,止血。

  【石灰】〔溫〕。止金瘡血,和雞子白、敗船筎甚良(《藥性論》)。

  【狗頭骨】平。主金瘡、止血。

  蜀本

  【薤白】溫。主金瘡,止痛瘡,中風水腫(臣)。

  【車前子】寒。止血。葉及根,主金瘡止血。

  【當歸】溫(君)。主金瘡。

  【蘆籜】寒。主金瘡,生肉(使)。

  【桑灰湯】平(臣)。按桑灰,孟詵云:『煉五金家用。』不雲治金瘡,惟桑白皮主縫金瘡,桑葉治撲損瘀血耳。

  【蛇銜】微寒(臣)。主金瘡。

  【葛根】平(臣)。療金瘡,止痛。

  證類

  【水楊花】寒。柳花,主金瘡。

  【突厥白】寒。主金瘡生肉止血,補腰續筋。

  《聖濟總錄》曰:『金刃所傷,瘡有微甚,生死所系,要在原經絡所在,觀變動之形,察微妙之脈。』葛稚川曰:『天窗、眉角、腦戶、臂里跳脈、髀內陰股、兩乳上下、心、鳩尾、小腹及五藏六府俞,皆不可傷。』此所謂原經絡所在也。『腦破出血,戴眼直視,不能語言,咽中傷,聲嘶急,舌出,兩手妄舉,肌肉不生,按之乾急,或青黃汁出,或瘡邊寒青,肉消殠敗,或先出赤血後出黑血,或血出不止,白汁隨出,皆不可療。』此所謂觀變動之形也。『胗其脈虛細小者生,微細遲者生,反此為難治。』此所謂察微妙之脈也。而《病源》載其分析,有血出不止,有內衄,有筋急相引痛,不得屈伸,有傷筋斷骨,有中風發痙,有驚痙,有驚悸,有煩,有欬,有渴,有蟲出,有着風,有着風腫,有癰腫,有風水,甚者有斷腸,有腸出,有金刃不得出,有下血虛竭,有久不差,不可以一二端窺也。獨奈何以不足二十物者,印定人眼目,為治金瘡通用哉!且照證科分,指明某物治某證,猶之可矣,乃偏列藥十有八味,而止血者居其八,生肉者居其三,止痛者居其四,混雲治金瘡者居其五,而於前所臚兼證,僅及中風、水腫及補腰續筋數端,謂為備,則疏漏已甚,謂為不備,偏又有一支一節存於其間,是果何說也哉!殊不知驚悸者,煩者,渴者,蟲出者,癰者,水者,既有專門,皆曾列治,惟其血出不止,不可與吐衄並論,疼痛筋攣,不可仿濕痹為治,而斷折而刃留,皆他病不能兼有者,至中風則與中於腠理者異,水入則與水停者不同,故微逗其義,略引其端,使人知循病本之絕殊,參病情之究異,俾求治法於他門,不至刻舟求劍,與泛常關於此,備於彼者,為迥不侔矣。雖然其中具寒溫與平之性,行氣行血之殊,散逐補苴之宜,去敗生新之效,詎可任拈一物,浪治一證哉!亦自有針孔相符處,但觀其一物兼列數效者,可差識其緒矣。再試思《金匱要略》王不留行散為治金瘡第一經方,僅得是篇二味,其餘寒如黃芩、芍藥,熱如蜀椒、乾薑,並與金瘡無涉,卻故用之何也?又思《肘後》、《外台》每每單拈一味使治金瘡,並非是篇所有,卻又何故?譬如甘草,《本經》明明載主金瘡尰而未列此篇,欲使人舉一反三,從中會悟耳。

  卷六

  踒折

  【生鼠】微溫。牡鼠,療踒折,續筋骨,搗敷之。

  【生龜】平。身腫,踒折(《食療》)。

  【生地黃】大寒。主墮墜,踠折,瘀血,留血。

  【烏雄雞血】平。主踒折,骨痛。

  【烏骨雞】平。

  【李核仁】平。主僵仆躋,瘀血,骨痛。

  蜀本

  【自然銅】平。療折傷,散血,止痛。

  【木{{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子】溫。主折傷,散結腫。

  【骨碎補】溫。補傷折。

  【無名異】平。主金瘡,折傷,內損,止痛,生肌肉。

  藥對

  【續斷】微溫(臣)。主金瘡癰傷,折跌,續筋骨,金瘡血,內漏,止痛。

  踒,《說文》《玉篇》皆雲足跌也。踒折,後人或謂之被打(《千金》),或謂之腕傷(《病源》),或謂之傷折(《聖濟》),或謂之跌仆損傷(今人),其意皆無踒折二字之周,蓋為人所侮,不過力不相及,在傷者本無病也,而有氣憤之兼,暴折之歉,若但蹉跌,則或以眩暈,或以驚觸,或以下弱,或以失足,或從車覆,或從騎蹶,或因道滑,或因巉岩。當時之情景不同,則受傷之淺深自別,而氣血之違從遂殊,曰足跌而致折,則人之相加,己之失誤,並宿疾之發動,無不由之矣,故謂之周。然其間派別,猶有頭破腦出、折骨傷筋、壓迮墮墜、內損中風、發痙、發腫諸異,除此之外,則無不有瘀,而瘀又有新者久者,皆按篇中可循條理而得其緒。夫在血曰瘀,曰內漏,曰止,曰散,可想見其傷折後血之情形;在跌曰墮墜,曰僵仆躋,可想見致傷折之景狀;在痛曰骨,曰腕,曰腫,曰折,可想見受傷折之部位。而所列之物,偏選其跌而不傷者(鼠),開而能闔者(龜),折而可聯者(雞),外雖斷而中仍連者(地黃、續斷),擊之可碎,鎔之可合者(自然銅),紫爛於外,青白其中者(李),皆使元氣不隨傷而傷,不因折而折耳。至因是而幻成他候,則仍有本類可稽,取治則於彼焉。

  瘀血

  【蒲黃】〔平〕。消瘀血。

  【琥珀】平。消瘀血,通五淋。

  【羚羊角】〔寒〕微寒。去惡血,注下。

  【牛膝】〔平〕。逐血氣,傷熱,婦人月水不通,血結,逐惡血留結(《藥性論》)。

  【大黃】〔寒〕大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

  【干地黃】〔寒〕。逐血痹,破惡血,通血脈。

  【朴消】〔寒〕大寒。破留血閉絕。

  【紫參】〔寒〕微寒。療腸中聚血,散瘀血,主心腹堅脹(《藥性論》)。

  【桃仁】〔平〕。主瘀血,血閉瘕,邪氣。

  【虎杖】微溫。破留血癥結。

  【茅根】〔寒〕。除瘀血,血閉,寒熱。

  【蟅蟲】〔寒〕。破瘀,下血閉。

  【虻蟲】〔微寒〕。木虻,主瘀血,血閉。蜚虻,主賊血在胸腹。

  【水蛭】〔平〕微寒。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瘕積聚。

  【蜚蠊】〔寒〕。主瘀血,通利血脈。

  蜀本

  【天南星】利胸膈,散血。

  藥對

  【鮑魚】溫。主踒跌。除瘀血痹在四肢不散。

  【飴餹】微溫。去血病(臣)。止渴去血。

  【神屋】平。主血。

  【敗龜】治血麻痹。

  【庵閭子】微寒。主藏血,身中有毒(臣)。主五藏瘀血,心下堅。

  【芍藥】微寒。主逐賊血。除血痹,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

  【鹿茸】溫。主血流在腹(臣)。

  【車前子】寒。主瘀血痛。葉及根,主瘀血,血瘕,下血。

  【牡丹】微寒。主除留血(使)。主症堅,瘀血留舍腸胃。

  【射干】微溫。主除留血,老血(使)。療老血在心脾間,欬唾,言語氣臭。

  【藕汁】寒。主消血。破產後血悶。

  【天名精】地菘是也。寒。主瘀血,血瘕欲死。

  玩篇中端緒甚繁,第一先剖其瘀之情狀,則濡遲有待曰留(篇中凡朴消、牡丹、射干皆治留血),壅塞不通曰閉(大黃、茅根、蟅蟲、虻蟲、桃仁皆治血閉),積久而朽曰老(射干主老血),{{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困垢穢曰惡(羚羊角、牛膝、干地黃、水蛭皆治惡血),敗類害良曰賊(虻蟲、芍藥皆主賊血)。其次當究其瘀之部分,則在內曰腸中(紫參療腸中聚血),曰腹中(鹿茸主血流在腹),曰胸腹(蜚虻除賊血在胸腹),曰心脾(射干主老血在心脾間),曰心腹(紫參散瘀血主心腹堅脹),曰胸膈(天南星利胸膈散血),在外曰血脈(干地黃主通血脈,蜚蠊主利血脈,芍藥主通順血脈),曰四肢(鮑魚主血痹在四肢)。其次當審其瘀之為病,則曰寒熱(大黃、茅根皆主血閉寒熱),曰淋(琥珀主消瘀通五淋),曰注下(羚羊角主惡血注下),曰渴(飴餹主止渴去血),曰麻痹(敗龜主血麻痹),曰症瘕(桃仁主血閉瘕邪氣,虎杖主留血癥結,水蛭主血瘕積聚,車前根葉主血瘕下血,牡丹主症堅瘀血留舍腸胃,天名精主血瘕欲死),曰月水不通(牛膝主月水不通血結,水蛭主瘀血月閉),曰踒跌(鮑魚主踒跌),條分件析,皆有循緒以通,特已後經方治是,均附載他門,不別標統領,遂使內有瘀血,無以悉其外見情形,是蓋當細核焉。夫仲景書雖雲不無疏漏,要其徹源徹委處,未嘗不綱舉目張,何為源,病因是也;何為委,病處是也。病形則有內外之殊,內因者,所謂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傷;外因者,瘀或比於風(桃仁承氣湯證),或比於熱(抵當湯丸證),或比於水(大黃甘遂湯證),皆所經見於書者也。病處則有上下之別,在上者為肌膚甲錯,兩目黯黑(大黃蟅蟲丸證),為其人咳,口乾,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凝滯,畜結癰膿,唾如米粥(肺癰證)。在下者為着臍下腹痛(下瘀血湯證),在少腹不去(溫經湯證),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大黃甘遂湯證),經水閉不利,藏堅癖不止,下白物(礬石丸證),亦所經見於書者也。但其所陳,不若此篇之備,然據所謂:『如狂喜忘,少腹滿而小便自利,脈微而沉。』『脈沉結,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黑,無表里證。』而『發熱,脈浮數,雖下之,脈數不解,消谷善飢。』其景其情,在內在外,固已略備其概矣。而其最有致者,曰:『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曰:『病者如有熱狀,煩滿,口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里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此曾經半產,瘀血少腹不去。』統而言之,已見熱標而無熱證,脈無熱象者,瘀也。有所阻則應有所不通,有所阻而氣化仍通者,瘀也。並無所阻而自謂若有所阻者,瘀也。有燥象而不渴,不應渴而反渴者,瘀也。蓋氣以化而行,血以行而化,氣已行而結者猶結,則非氣病,況血應濡而不濡,實未枯而似枯,是非有瘀,何由得此哉!故曰:『仲景書雖似疏,然得為是編之綱;是編雖密,僅能為仲景書之目者此也。』

  火灼

  【柏白皮】微寒。主火灼爛瘡。

  【生胡麻】〔平〕。潤五藏,主火灼(《食療》)。

  【鹽】〔寒〕。

  【豆醬】寒。湯火燒灼,未成瘡,用汁點之。

  【井底泥】寒。治湯火燒瘡用之。

  【醋】溫。

  【黃芩】〔平〕大寒。下血閉,惡瘡疽,熱火瘍。

  【牛膝】〔平〕。主傷熱火爛。

  【梔子】〔寒〕大寒。

  《集驗》云:『凡被火燒者,初慎勿用冷水、冷物並井下泥,火創得冷,即熱氣更深,轉入至骨,爛壞人筋,攣縮者良由此也。』《病源》《千金》亦云然,《聖濟總錄》亦深禁冷物淋搨,又云:『水火之氣,當因其勢而利導之,湯火誤傷,毒方熾,通導而泄其氣可也。』本非氣血所生病,故治不及於湯液,特在乎塗敷膏浴,治其外而已,乃本篇直列井底泥於中何哉?夫《別錄》固謂為湯火燒創用之矣,核之以豆醬下之「未成瘡用汁點之」之語,則固用於後而非用於初者也。大抵齊梁及唐皆尊信是編,而是編者又祇列其物,而不下其物註腳,則恐後人宗之者,漫拈以取快一時,不計後日深害耳,其實有何不可用哉!然據此已足見已成瘡、未成瘡,宜分兩途治矣。再考《千金》《外台》,凡治此者,多以膏油調敷,幾乎無方不然,而本篇所載僅止九物,醞釀蒸暴而成者,鹽、醬及醋已得其三,即井底泥之柔冷難燥,柏皮、胡麻之多脂,又得其三,其餘則牛膝以遏其上游,梔子以醒其變色,黃芩以界其腐潰耳。而居其前者,果何為者耶!夫蒸盦不至臭敗,暴炙不為消泯,反能成淨潔之質,芳香之氣,以助人元氣者,何不可救人被蒸盦暴炙之害,且能耐蒸盦暴炙者,惟滋膏潤澤耶!是二端者,一以其受成艱苦,化患害於方殷;一以其秉賦豐腴,拒侵軼之盛熾,曾謂無故也哉!而《千金》《外台》意即可於是征之矣。

  癰疽

  【絡石】〔溫〕。主風熱,死肌,癰傷,口乾,舌焦,癰腫不消。

  【黃{{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微溫〕。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

  【白斂】〔平〕微寒。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

  【烏喙】微溫。主癰腫膿結。

  【通草】〔平〕。散癰腫,諸結不消。

  【敗醬】〔平〕微寒。主癰腫,浮腫,結熱。

  【白芨】〔平〕微寒。主癰腫,惡瘡敗,傷陰,死肌。

  【大黃】〔寒〕大寒。傅一切瘡癤癰毒(《日華》)。

  【半夏】〔平〕生微寒熟溫。消癰腫。

  【元{{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微寒〕。散頸下核,癰腫。

  【薔蘼】微寒。主癰腫,惡瘡,敗瘡,熱氣,陰蝕不廖。

  【鹿角】〔溫〕微溫。主惡瘡,癰腫,逐邪惡氣,留血在陰中。

  【蝦蟆】〔寒〕。主癰腫,陰瘡。

  【土蜂子】〔平〕。主癰腫,嗌痛。

  【伏龍肝】微溫。與醋調塗癰腫。

  【甘焦根】大寒。主癰腫,結熱。

  藥對

  【礪石】火燒於苦酒中淬破,醋和,帖之即消。(《北史.方技馬嗣明傳》「練石法,以麤黃色石,如鵝鴨卵大,猛火燒令赤,內醇醋中,自有石屑落醋里,頻燒至石盡,取石屑曝干,搗,下簁,和醋以塗腫上,無不愈。」)

  【烏賊魚骨】微溫(臣)。主陰蝕腫痛。

  【鹿茸】溫(臣)。散癰腫,骨中熱疽癢。

  【升麻】微寒。帖諸毒(君)。療癰腫,水煎綿洗拭瘡上。

  【赤小豆】平。主帖腫易消(臣)。排癰腫膿血。

  【側子】大熱。主癰腫。

  曹青岩曰:『癰疽雖寒熱邪氣所為,實因氣血壅瘀而致,故內無壅,則邪氣侵襲僅生疾病,內有瘀,則邪氣依附遂發癰疽。』《病源》曰:『六府主表,氣行經絡而浮,不和則邪氣乘而為疽。』是癰邪淺而輕,疽邪深而重,然《靈樞.癰疽篇》有名癰而深重,名疽而淺輕者,是癰疽之名不必泥,淺深之致亟當辨也。蓋邪結輕淺,雖血肉腐壞,瀉膿可瘳;邪結深重,則經脈敗漏,傷藏以死。治外實者開之,治內虛者托之,血瘀則通,氣壅則宣,所謂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責虛取實,適事為故也。

  予不善治瘍,然嘗聞之治瘍猶治傷寒也。傷寒首論外解未解,瘍則先分已潰未潰;傷寒次審里實不實,再察有無虛象,瘍則亦然,是故瘍之始治,自有條理,與傷寒迥殊,若其初作已挾虛,方膿而挾實,與夫內搏而傳陰,外開而不闔,種種與傷寒同,即以傷寒法治之可也。今觀篇中,皆始條理事,而其委曲周折,當異於傷寒處,剖析綦詳,如分別部位,則曰頸,曰嗌,曰陰,是其所至之上下可見矣。研核久暫,則曰散曰消,無非開首之治;曰排曰止痛,無非成膿之治,皆在未潰之前,是其所在之淺深可見矣。至諦審名目,則曰腫曰結,腫則有浮有堅,結則有氣有熱有膿,此亦未潰前事,是其所受之來源可見矣。推究極盡,則曰敗曰傷,皆已潰後事,是其所留之禍患可知矣,而又不遺傅帖之術,膏摩之方,蓋亦明明示人以除是已外,盡可同他疾一例治也。雖然題曰癰疽,篇中列藥二十二味,乃疽字祇兩見,余則盡屬治癰,未免偏重不均。夫是亦傷寒例耳,回檢《傷寒篇》起首之治,即無桂枝外解而後,凡為補為溫,纖悉不載,以傷寒實證正治,原已具於篇中,調和溫補乃借虛證之治以治傷寒,非傷寒正法也,則於此篇遂可識疽證純宜用補,無他別法,即其僅一見於黃{{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再見於鹿茸,可以會悟矣。若其入後之治,本與癰同,癰且不載補劑,疽更何勞獨出,不又有例可循耶!

  惡瘡

  【雄黃】〔平寒〕大溫。主惡瘡,疽,痔,死肌。

  【雌黃】〔平〕大寒。主惡瘡,頭禿,痂疥,下部{{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瘡。

  【粉錫】〔寒〕。療惡瘡。

  【石硫黃】〔溫〕大熱。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及惡瘡,下部{{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瘡,止血,殺疥。

  【礬石】〔寒〕。陰蝕,惡瘡。

  【松脂】〔溫〕。主疽,惡瘡,頭瘍,白禿,疥瘙,風氣。

  【蛇床子】〔平〕。主惡瘡。

  【地榆】〔微寒〕。主惡瘡,熱瘡。

  【水銀】〔寒〕。主疥,瘺,痂,瘍,白禿。

  【蛇銜】〔微寒〕。主惡瘡,頭瘍。

  【白斂】〔平〕微寒。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

  【漏蘆】〔寒〕大寒。主皮膚熱,惡瘡,疽,痔。作浴湯主熱氣,瘡癢如麻豆。

  【檗木】〔寒〕。主陰傷,蝕瘡,口瘡。

  【占斯】溫。主寒熱,疽瘡,惡瘡,癰腫。

  【雚菌】〔平〕微溫。去長患白{{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瘑疽。({{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同癬)

  【莽草】〔溫〕。主風頭,癰腫,乳癰,除結氣,疥瘙。

  【青葙子】〔微寒〕。主邪氣,皮膚中熱,風瘙,身癢,惡瘡,疥虱,下部{{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瘡。

  【白芨】〔平〕微溫。主癰腫,惡瘡敗,傷陰,死肌。

  【楝實】〔寒〕。主疥瘍。

  【及己】平。主諸惡瘡,疥痂,及牛馬諸瘡。

  【狼跋】平。主惡瘡,瘑疥。

  【桐葉】〔寒〕。主惡賊瘡着陰。

  【虎骨】平。主惡瘡。

  【豬肚】微溫。

  【{{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茹】〔寒〕微寒。主蝕惡肉,敗瘡,死肌,排膿惡血。

  【藜蘆】〔寒〕微寒。主頭瘍,疥瘙,惡瘡。

  【石灰】〔溫〕。主疽瘡,疥瘙,熱氣,惡瘡,癩疾,死肌,墮眉,療髓骨疽。

  【狸骨】溫。主惡瘡。

  【鐵漿】平。治時氣病,骨中熱,生皰瘡、豌豆瘡,飲之差(梅師方)。

  蜀本

  【野駝脂】主頑痹,風瘙,惡瘡,毒腫,死肌,筋皮攣縮。

  藥對

  【苦{{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寒。主諸惡瘡,軟癤(君)。療惡瘡,下部{{Node-count limit exceeded|}}。

  【白石脂】平。主疽,痔,惡瘡(臣)。

  【{{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蔞】平。主積年惡瘡(臣)。

  【{{Node-count limit exceeded|}}本】溫(臣)。治皮膚疵{{Node-count limit exceeded|}},酒{{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粉刺。

  【菖蒲】溫。主風瘙(君)。主癰瘡。治惡瘡,疥瘙。

  【艾葉】微溫。苦酒煎,主除癬及下部瘡(臣)。療下部{{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瘡。

  【槲皮】平(臣)。治惡瘡,煎湯洗之(《藥性論》)。

  【葵根】寒(君)。主惡瘡。

  【柳華】寒。主馬疥,惡瘡,煮洗立差(使)。痂疥,惡瘡。

  【五加皮】微寒。主疳瘡(使)。主疽瘡,陰蝕。

  【梓葉】微寒(使)。主爛瘡。

  【苧根】寒。主小兒赤丹(使)。

  【谷葉】平。洗之令生肉(臣)。

  【萹竹】平。主浸淫,疥,惡瘡(使)。主浸淫,疥瘙,疽,痔,女子陰蝕。

  【大麻】平(臣)。嚼塗治小兒疳瘡(《子母秘錄》)。

  【孔公孽】溫。主男女陰蝕瘡(臣)。主邪結氣,惡瘡,疽,瘺,痔。

  【紫草】寒。主小兒面上瘡(使)。

  【馬鞭草】平。主下部瘡(臣)。主下部{{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瘡。

  曹青岩曰:『癤、疽、癬、疥,皆惡瘡也。』《病源》曰:『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氣虛腠疏,則濕邪乘入,化為熱毒,侵食肌膚,浸漬血脈。癤、疽則或腫或腐,疥、癬則為痛為癢,延擾日久,變化生蟲,淺則外淫,深則內薄,既宜化其濁穢,又當潔其膿腐,然毒本散漫,藥峻則傷氣血,藥緩則邪淹留,欲弭其患,必於宣逐之中,寓以抵罅補隙,則邪氣去而絡隧寧矣。』

  按本篇除異名同患,異文同義,如{{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即癬(《釋名》「癬,徒也。」侵淫移徙日廣,故青徐謂癬為徙也,《音義》引此作{{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瘙即疥之所苦(《釋名》「疥,齘也。」癢搔之齒。{{Node-count limit exceeded|}},齘也),癢即瘙之所由(《釋名》「癢,揚也。」其氣在皮膚中,欲得發揚,使人搔發之而揚出也),痂即創之所結,外曰疽,曰禿,曰{{Node-count limit exceeded|}},曰瘑,曰癩,曰癤,曰丹,《病源》曰:『體虛受風熱濕毒,與氣血相搏,則發惡瘡,癢痛焮腫而多汗,身體壯熱。』癬者,風濕邪氣客於腠理,復值寒濕與血氣相搏,則血氣否澀,皮肉隱胗如錢文,漸漸增長,或圓或斜,有匡郭,里生蟲,搔之有汁,有干蘚,有濕癬,有風癬,有白癬,有牛癬,有圓癬,有狗癬,有雀眼癬,有久癬。疥者,皮內隱起發如{{Node-count limit exceeded|}}{{Node-count limit exceeded|}},極癢,搔之汁出,旋作干痂,皆有蟲,有馬疥,有水疥,有乾疥,有濕疥。疽者,瘑之類,多發於支節腳脛,相對{{Node-count limit exceeded|}}{{Node-count limit exceeded|}},作細孔,如針頭,其里有蟲,瘙痛,搔之黃汁出,隨差隨發,有甲疽,有查疽,有頑疽,有根疽,非癰疽之疽也。禿見前《發禿落篇》,{{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見後《{{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篇》。瘑瘡者,風濕之氣折於血氣,結聚所生,多着手足間,遞相對如新生茱萸子,痛癢,抓搔,黃汁出,浸淫生長拆裂,時瘥時劇,變化生蟲,有燥瘑創,濕瘑瘡,久瘑創。癩者,多從風起,初入皮膚,流通四支,潛於經脈,或在五藏,眉睫墮落,鼻柱崩壞,語聲變散,耳鳴啾啾,皮肉頑痹,不覺痛癢,有烏癩,有白癩。癤者,人運役勞動,陽氣發泄,遇風冷濕氣折之,經絡之血結澀不通,乃生核如梅李。丹者,風熱惡毒所為,令人身體忽然焮赤,如丹塗之象。諸患者,其來有自,其制有物,則其間自有針孔相符處,可人人領會而不必縷述者也。第其植根非深,而瑣碎淹蹇,倏忽以至,遷延不退,積久內伐,仍可斃人,所當比諸內證,闡發其理者。蓋癰疽既猶傷寒,此類則猶瘧痢,瘧痢者根連內外,此類之根未嘗不亦連內外。傷寒乃傷榮衛,概從氣分鼓盪;瘧痢則傷經隧,每傍血脈消長,是瘧痢為着形體而傷寒反僅礙氣機矣。是做礙氣機者易進易退,雖奔騰踴躍張甚,而可決其生死;瘧痢則縣延反覆遲滯,而難斷其違從,譬之天降時雨,縱傾盆倒峽,每多生物之功,惟淫霖彌逆,積日累旬者,傷害禾稼實甚也。篇中諸病,大率由濕、火、痰、蟲、風醞釀以成,受之者多在血脈,而濕乃浸淫之濕,可由逐而去,風非外中之風,可由散而息,從濕生火,火與濕搏而成痰,從濕熱生風,風與濕熱媾而生蟲,故篇中藥物除濕者幾居其半,即治風、治火、治痰,亦必關照驅濕通血脈,此其大綱矣。

  漆瘡

  【蟹】〔寒〕。敗漆,愈漆瘡。

  【茱萸皮】〔溫〕大熱。吳茱萸皮能療漆瘡。

  【苦芙】微寒。主面目通身漆瘡。

  【雞子白】微寒。治漆瘡塗之。

  【鼠查】見杉材注。洗漆瘡。

  【井中苔萍】大寒。主漆瘡,熱瘡。

  【秫米】微寒。療漆瘡。

  【杉材】微溫。療漆瘡,削作柹,煎湯(隱居)。

  蜀本

  【石蟹】寒。主漆瘡。

  【漆姑葉】微寒。療漆瘡。(見杉材注隱居雲)

  藥對

  【芒消】大寒。傅漆瘡(君)。湯漬芒消令濃,洗漆瘡。

  證類

  【黃櫨木】洗湯火漆瘡及赤眼。

  曹青岩曰:『漆之為物,濡濕則干,風燥反潤,投以鹹鹵則消化為水,人着其氣則腫而為瘡。』《病源》曰:『漆瘡者,瘙癢腫起,先發赤{{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後生細粟。厲者,腫膿焮痛極而為痂癩。然有不畏者,終日播弄了無他苦,畏者遠襲其氣輒發。輕者至七八日不治自差,重者治以相制之物,亦必七八日始已。』或曰:『其人本有濕熱,感漆氣之竄烈則為瘡。』每見易生瘡疥者,染氣即發,遇漆則固無恙也,是稟賦之畏惡,非濕熱之感召也明矣。

  按治漆瘡者,惟化患害為護衛,其義最精且盡美盡善(杉材柹),其次去結聚(茫消),清熱毒(井中苔萍),其次充土氣(秫米),澤肌膚(雞子白)美矣。若夫任敗漆之物(蟹、石蟹),漆氣固為之解散,其質將奈之何,是又可證仍有去滓消毒之物為之佐使,以善其後也。惟漆之為物,《本經》列諸上品,謂為無毒,《別錄》則增有毒於下,其理所當究焉。夫人乖常理曰奸,物戾常情曰妖,在人視之為妖,在物所具則為毒,漆之毒以其得燥反漓,得濕反凝耳。然則《本經》何以着其主絕傷、續筋骨、填髓腦之功?夫正以其止能於血液盛滿之軀,續筋骨、填髓腦也,故《本經》不曰主絕竭、絕涸,而曰絕傷,正為其人血液盛滿時,忽遭傷損,致斷絕不續耳。既知其如是,不遂可知其於血液燥涸人,則能劫血液使漓,揚血液使沸耶!故患漆創者,多嬌怯白嫩之人。蟹咸寒散血,漆能劫之則蟹能散之,漆能揚之則蟹能止之,所以為第一的對之劑,篇中諸物慾盡識其用意所在,即以是推之可也。

  癭瘤

  【小麥】微寒。

  【海藻】〔寒〕。主癭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

  【昆布】寒。主癭瘤,聚結氣。

  【文蛤】〔平〕。

  【半夏】〔平〕生微寒熟溫。除癭瘤氣,虛而有痰氣加用之(《藥性論》)。

  【{{Node-count limit exceeded|}}母】〔平〕微寒。與連翹同治頸下癭瘤(《藥性論》)。

  【通草】〔平〕。根治項下癭瘤(《藥性論》)。

  【松蘿】〔平〕。主項上癭瘤。

  【連翹】〔平〕。主癭瘤,結熱。

  【白頭翁】〔溫〕。主積聚,癭氣。

  【海蛤】〔平〕。治項下癭瘤(《藥性論》)。

  【生薑】微溫。

  藥對

  【元{{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微寒。主散頸下腫核(臣)。

  【杜蘅】溫(臣)。主項間癭瘤(《藥性論》)。

  曹青岩曰:『癭瘤,皆氣結疾也。』《靈樞.刺節真邪論》曰:『有所結,氣歸之,津液邪氣凝結日甚,連以聚居為昔瘤。』是癭瘤悉緣積累而也。癭專主氣,瘤兼主血。癭不治則能妨咽;瘤不治惟日{{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大而無痛癢(聚沙曰{{Node-count limit exceeded|}}),故《病源》有「癭可破,瘤不可破」之戒,恐氣血外竭而致斃也。二候初覺,但宜解結氣,通津液,使不連聚{{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大,化熱為膿則善矣。

  按古人謂險阻氣多癭(《淮南.墜形訓》),輕水所多禿與癭人(《呂覽.盡數》),何哉?蓋生其地者癭其氣,食其畜者踐其形。氣應上達,血應潛趨,當達不達,以其地勢有以攖之也(攖,拈也,亂也);當趨不趨,以其力微不能前進也。是二說者,一似言癭(《淮南》),一似言瘤(《呂覽》),以癭與瘤本系同類,特隨處結聚曰瘤,但居頸項曰癭。以義言之,嬰,繞抱也(《淮南.要略訓》「以與天和相嬰薄」注);留,滯守也(《莊子》「山木無留居」注),滯守者不能擇地,繞抱者必倚險要,故曰癭頸瘤也(《說文》)。癭,嬰也,在頸。嬰,喉也(《釋名》)。瘤,肉起疾也(《廣韻》)。瘤,流也,氣血流聚而生腫也(《釋名》)。猶不可見泛稱則為瘤,在頸則為癭耶!即癭專主氣,瘤兼主血,亦於此可識矣。血有定屆,氣無定行,則宜瘤有常處,癭無常處,乃適相反。又氣能鼓激,聚則迫急,血主流行,聚止盈科,則應癭急瘤寬,瘤垂癭突,乃復相反,何哉?夫成癭者,非有餘之氣,為癭者,乃氣阻之血。氣緣不足,故不能通達而陷於險;血緣氣阻,故反能鳩合而結為壘,則癭如纓絡之垂,瘤似榴球之湛,非無由也。雖然氣本因疲乏,不盡欲行之量;血亦因氣滯,乃故違流動之趨。是其責皆應在氣,故本篇少獨治癭瘤之物,有之,惟一味耳(白頭翁),且見頸項字樣者,十四味中復居其七,是可曉行氣則血自流,解郁則血自順,開結則血自通,化痰則血自利,除火則血自寧耳,曾謂竟不治血哉!

  瘺瘡

  【雄黃】〔平寒〕大溫。主寒熱,鼠瘺。

  【礬石】〔大熱〕生溫熟熱。主寒熱,鼠瘺。

  【常山】〔寒〕微寒。主鼠瘺。

  【狼毒】〔平〕。主惡瘡,鼠瘺,疽蝕。

  【側子】大熱。寒熱,鼠瘺。

  【連翹】〔平〕。主寒熱,鼠瘺,瘰癧。

  【昆布】寒。主結氣,瘺瘡。

  【狸骨】溫。主鼠瘺,惡瘡。

  【王不留行】〔平〕。主瘺乳。

  【斑描】〔寒〕。主鼠瘺,疥癬。

  【地膽】〔寒〕。主鬼疰,寒熱,鼠瘺,惡瘡。

  【{{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甲】〔平〕。

  藥對

  【蟾蜍】寒(臣)。治鼠漏,惡瘡(《藥性論》)。

  【附子】大熱(使)。

  【漏蘆】寒。主諸瘺,療諸瘺疥,久服甚益人(隱居)。

  【白礬】寒。主瘺,惡瘡,瘰癧(使)。治鼠漏,瘰癧(《藥性論》)。

  【雌黃】平。主諸瘺,惡瘡(臣)。

  【車前子】寒。

  【蛇銜】微寒。主鼠瘺(臣)。

  證類

  【蝦蟆】寒。蝦蟆即蟾蜍也,重出。

  曹青岩曰:『瘺瘡之源凡三,《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陷脈為瘺,留連肉腠。」是緣瘍久不斂而成者。《靈樞.寒熱篇》曰:「鼠瘺之本在藏。」是因情志拂郁而發者。又曰:「浮於脈中,未着肌肉,外為膿血。」是受蟲鳥之毒而生者。』夫蟲鳥之毒,或自飲食染其精液,或自居處襲其毒氣,內則決而逐之,外則蝕而去之,所謂從本引末以去之也。瘍久不斂,或瘍生筋骨空陷之處,外闔而內不聯,或以氣血虛乏,腐去而肉不長,所謂補虛易而塞漏難也。情志拂郁,則精血內沮,他藏之損不若肝藏之專,男子每發於莖,婦人歷生於乳,經方所謂{{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瘺、乳瘺是也,亦有發於頸掖者,所謂狼瘺是也。其成每至數年、數十年,其潰每至於死而後已,近世名之曰失榮、乳岩、陰岩,治者善於補救,尚爾無裨,攻蝕則適促其生也。

  按陷脈為瘺,即所謂漏也。本在於藏,上出項腋間者,即所謂瘰癧,是其未潰者也。浮於脈中未着肌,即外為膿血者,即所謂鼠瘺,是瘰癧之已潰者也。漏者,當求諸癰疽治虛之法;瘰癧者,當順氣開結;鼠瘺者,當殺蟲解毒。癰疽治虛,順氣開結,自宜依指他求,若解毒殺蟲,則此篇備矣。凡曰瘰癧,及言瘺不言鼠者,皆解毒者也。言鼠瘺、惡創者,皆殺蟲者也,而順氣開結,亦多寓焉。蓋惟專順是氣,專開是結者,皆不假取諸他篇也。雖然鼠、蠅、蜂、蟻、蛇、蛙、蟲、蚝、蚍蜉、蠐螬、蜣螂、蚯蚓、蝦蟆、螲蟷、鵰、烏鶴,撅既遺精於食,既中毒於人,何以不為內患,而反流於經脈,發諸皮腠,且能不着肌肉耶?夫惟如此,方可用篇中諸物而不嫌其毒也。蓋人藏府充實,毒本難干,設藏府不虛,第經脈懈弛,則毒不內犯而外流,故藥物亦得以毒化毒耳。假使毒內蘊而發病,寧得尚攻伐耶!就是而循其所列之物,察其氣性之異,合夫克化之理,推其生制之宜,而更佐以抵隙補罅之資,期歸於成平,帖服而後已,詎不可哉!且《靈樞.寒熱篇》岐伯答帝治鼠瘺,《千金》《外台》皆作「請從其末,引其本」,今本乃作「請從其本,引其末」,唐人所引,詎無所本,況非止一處也,不與本篇之旨脗合耶!

  五痔

  【白桐葉】〔寒〕。皮,主五痔。

  【萹蓄】〔平〕。療疽,痔。

  【蝟皮】〔平〕。主五痔,陰蝕,下血赤白。

  【豬懸蹄】〔平〕。主五痔,伏熱在腸。

  【黃{{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微溫〕。主五痔,鼠瘺。

  蜀本

  【五靈脂】溫。

  【五倍子】平。療五痔,下血不止。

  藥對

  【龜甲】平。主五痔(臣)。

  【赤石脂】大溫(君)。療癰疽,瘡,痔。

  【檗木】寒。主腸痔。

  【榧子】平(臣)。主五痔,去三蟲。

  【槐子】寒(君)。補絕傷,五痔,火瘡。

  【蛇脫】平。寒熱,腸痔。

  【臘月鴝鵒】平。作屑主五痔。主五痔,止血。

  【{{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甲】平。主五痔(臣)。主蝕痔,惡肉。

  【腐木糯】寒(臣)。

  【竹茹】微寒(臣)。治五痔(《藥性論》)。

  【{{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耳】微寒(臣)。為末水服治五痔(《千金翼》)。

  【槲脈】平。燒作散主痔。槲若,主痔止血。

  證類

  【槐鵝】微溫。治五痔。槐花鵝見《簡要濟眾方》。

  【柏葉】平。

  【艾葉】微溫。治五藏痔,瀉血(《藥性論》)。

  曹青岩曰:『痔侯凡五,皆下血,有瘡。』《生氣通天論》曰:『因而飽食,經脈橫解,腸澼為痔。』《病源》曰:『醉飽合陰陽,致血氣勞擾,經脈流溢,滲漏腸間,沖發為痔。』據此,則痔因氣勞擾而下注,血即隨注而滲泄,泄而不暢,則瘀滯變熱而結腫,滲而不已,則經脈滑溜而為澼,腫久為膿則成痿,澼久乏氣則脫肛。腫而熱者,化其熱;虛而滑者,固其脈。必補益其氣,使樞軸旋不阻,斯治法之善也。

  按崔氏曰:『五痔肛邊,生肉如鼠乳,出孔外,時時濃血出者,牡痔。肛邊腫痛生創者,酒痔。肛邊有核,痛,寒熱者,腸癖。大便輒清血者,血痔。大便難,肛良久乃肯入者,氣痔。』《集驗》曰:『氣痔,溫寒濕勞即發,蛇脫皮主之。牡痔生肉如鼠乳,在孔中,頗見外,妨於更衣,{{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甲主之。牡痔從孔中起,外腫,五六日自潰出膿血,蝟皮主之。腸痔,更衣挺出,久乃縮,豬左懸蹄甲主之。脈痔,更衣出清血,蜂房主之。』兩說者參差不齊,大同小異,更核之《病源》《千金》,又或小有不同,蓋突於外者為牡,苞於內者為牝,着於腸者為腸。血者,血之不攝;氣者,氣之不舉,則牡者為腫,牝者為痛,便艱者為腸,重墜者為氣,流血者為血,而腫者有濕有火,痛者有熱有瘀,便堅者有燥有火,重墜者有濕有熱,流血者有瘀有虛。篇中解熱、清火、燥濕、滲濕、舉氣、調氣、通瘀、止血、滋燥、清燥,非特一面周到也,皆可就其病之偏重為之調劑,俾歸於平焉。欲使知此病之解熱、清火等義,絕與治他病者不同,一若預燭後人將必有以陰陽、表里、虛實籠統大概之說,為治病標準者,詔之,俾息其喙,是書之微義也。

  脫肛

  【{{Node-count limit exceeded|}}頭】平。頭血塗脫肛(《藥性論》)。

  【卷柏】〔溫〕平微寒。治脫肛。

  【鐵精】〔微溫〕。療脫肛。

  【東壁土】平。主下部瘡,脫肛。

  【蝸牛】寒。大腸下脫肛,筋急。

  【生鐵】微寒。主治下部及脫肛。

  刪繁云:『肛者,主大便道,肺與大腸之合也,號為通事令史。若髒傷熱即脫,閉塞,大便不通,或腫,縮入生創;若府傷寒,則肛寒,大便洞瀉,肛門凸出,良久乃入。』《病源》云:『脫肛者,肛門脫出也,多因久利後大腸虛冷所為,肛門為大腸之候,大腸虛而傷於寒,利用氣{{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而氣下沖,則肛門脫出。』即已如是,豈有用寒涼之理,乃篇中列藥六味,寒涼者三,重墜者二,此曷故哉?夫固當體藏府情性,而審其耐寒耐溫之所以然矣。試檢《千金.大腸虛冷篇》,其證則謂「胸中喘,腸鳴,虛渴,唇乾,目急,善驚」,其治則用灸為多,其用藥則黃連補湯,其物則黃連、茯苓、芎藭、石榴皮、伏龍肝、地榆,何嘗有一味溫補,而曰:『治大腸虛冷,利下清白,腸中雷鳴相逐。』是誠何故?乃治大腸實熱之生薑泄腸湯,反生薑、白朮、桂心連用,是知《千金方》五藏六府虛冷實熱諸篇,非泛泛設,乃藏府耐藥性情精理所系矣。故刪繁療肛門寒則洞瀉凸,用豬肝散方,豬肝、黃連、阿膠、芎藭、艾葉、烏梅亦不濫用溫劑,兩相印證無異義也。本篇大旨,寒涼三味具伸而能縮之機,重墜二味取墜可轉升之理,{{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蝸之伸縮,不待言,即卷柏亦得水則舒,暴干仍卷,猶是此意,鐵則本重而浥取精氣於水,不已化為輕乎!至東壁土則緣水過下趨為禍,始還以防水之物為堤埂之干耳。超超元理,益人神智如是。

  {{Node-count limit exceeded|}}

  【青葙子】〔微寒〕。主下部{{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瘡。

  【苦{{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寒〕。療下部{{Node-count limit exceeded|}}。

  【蚺蛇膽】寒。主{{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瘡。

  【腹蛇膽】微寒。心腹慝痛,下部{{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瘡。

  【大蒜】溫。散癰腫{{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瘡。

  【戎鹽】〔寒〕。

  藥對

  【艾葉煎】微溫(臣)。療下部{{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瘡。

  證類

  【馬鞭草】平。主下部{{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瘡。

  蚘蟲

  【薏苡根】〔微寒〕。下三蟲。煮汁作糜食香,去蚘蟲效(隱居)。

  【雚菌】〔平〕微溫。去蚘蟲,寸白。

  【乾漆】〔溫〕。利小腸,去蚘蟲。

  【楝根】微寒。療蚘蟲,利大腸。

  【茱萸根】〔溫〕大熱。根白皮,殺蟯蟲。

  【艾葉】微溫。汁殺蚘蟲(隱居)。

  藥對

  【石榴根】平(使)。療蚘蟲。

  【檳榔】溫(君)。殺三蟲。

  證類

  【鶴虱】平。主蚘蟯蟲,用為散,肥肉臛汁方寸匕。

  【龍膽】寒、大寒。去腸中小蟲。

  寸白

  【檳榔】溫。療寸白。

  【蕪荑】〔平〕。逐寸白,散腸中嗢嗢喘息。

  【貫眾】〔微寒〕。去寸白。

  【狼牙】〔寒〕。去白蟲。

  【雷丸】〔寒〕微寒。白蟲,寸白,自出不止。

  【青葙子】〔微寒〕。殺三蟲。

  【橘皮】〔溫〕。止泄,去寸白。

  【茱萸根】〔溫〕大熱。治寸白蟲(《藥性論》)。

  【石榴根】平。療寸白。

  【榧子】平。去三蟲。

  藥對

  【桑根白皮】寒(臣)。利水道,去寸白。

  曹青岩曰:『濕熱之氣,變化生瘡,蝕爛孔竅,即《金匱》之狐惑,《病源》之疳{{Node-count limit exceeded|}}也。傷寒熱病,邪不盡達,熏蒸腹中,浸淫孔竅,令人下部或咽喉生瘡,喜睡惡食,微熱利血,甚則胃虛,氣逆嘔噦,每有致死者。嗜甘之人,脾胃氣緩,蟲動侵食,亦能為之,但宜化導鬱勃之氣,蓋欲復窪聚之流,先瀹湮遏之源是也。』又曰:『九蟲之害,蚘與寸白為多,皆溺熱化生者也。蚘處胃中,每有上逆吐出者;寸白處腸中,但從大便出者。蚘依於血,寒則內動而致腹痛;寸白附於液,熱則滋生而致疳蝕。其生也,藉藏府之濕熱;其出也,憑糟粕之黏裹。蚘則必待血滯通而後行,寸白必待凝液化而始出,蚘性畏苦,寸白性畏辛,得其性而制之,流毒可冀免矣。』

  按{{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蚘、寸白,所由不同,趨向殊異,而均為蟲者,以脾胃失職,濕熱蘊隆則同也。狐惑屬心,心者火,火逢空斯發,故主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着物即燃,故主蝕。蚘屬肝,肝者木,木上聳下朻(朻,木下曲《說文》),故主上下皆出,喜潤惡燥,故主煩。寸白屬脾,脾者土,土藏垢納污,故主津液凝濁,生物繁庶,故主羣。又狐惑連表而里不靖,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不欲飲食,惡聞食臭。蚘病在陰而陽不振,故主脈微而厥,膚冷,靜復時病,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寸白諸書皆少言其外候,惟《千金》謂脾勞熱,則有白蟲在脾中為病,令人好嘔。本篇謂腸中嗢嗢喘息,蟲自出不止,則陽不運陰而反激陰之候也。又肝藏血,故蚘每倚血為起伏,篇中薏苡根、乾漆、楝實、艾葉皆屬血藥而能殺蟲者。脾生津,故寸白必凝津為窠臼,篇中貫眾、橘皮、榧子、桑皮皆於津液中殺蟲者。蚘服苦,篇中誠有沈苦之列;寸白服辛,篇中不乏辛烈之廁。質之於{{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則辛苦並陳,津血並利,而與寸白同用青葙,已可見其清濕熱可瘳,與蚘同用艾葉,又可見其行血液乃伏。然執此而不知權變,猶執一也。權變惟何?《傷寒論》之烏梅丸、《金匱要略》之甘草粉蜜湯、甘草瀉心湯、苦{{Node-count limit exceeded|}}洗、雄黃熏是也。說者謂:『蟲生於風,故風字從蟲。』此言良是,第此風若系外中內生,其咎應不止此,是必別有故,試思濕盛則為痹為攣,水停則為痰為飲,又安得生蟲,惟其中有熱,則陽氣不得入而與之交化,於是陽氣與濕熱錯而相摩盪焉。《正蒙》所謂:『陰氣凝聚,陽在外不得入,則周旋不合而為風者是也。』是知生蟲之濕與水,非盛滿停瀦,乃飲食精微之餘,不隨陽化者,仍系生氣之萌,故成有生之物,確似風而實非風也。或者又謂:『{{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與寸白,人不常有;蚘則夫人有之,故多,別無大病,稍稍怫逆即見於吐者是已。』蓋天之與地,無所不包,陰陽交化而孕育者,無物不有,則人腹之有蟲,又何疑焉!古人亦以泛辭置之曰:『人不必盡有,有亦不必盡多,或偏有,或偏無,皆依腸胃之間。若府藏實則不為害,虛則侵蝕焉,隨其蟲之動而能變成諸患也。』《病源》雲。

  卷七

  虛勞

  【丹沙】〔微寒〕。

  【空青】〔寒〕大寒。益肝氣。

  【石鍾乳】〔溫〕。安五藏,益氣,補虛,療下焦傷竭,強陰。

  【紫石英】〔溫〕。補心氣不足。

  【白石英】〔微溫〕。益氣,補五藏。

  【磁石】〔寒〕。養腎藏,強骨氣。(《藥性論》云:『能補男子腎虛、風虛、身強、腰中不利。』蓋攝治節於作強中也。)

  【龍骨】〔平〕微寒。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藏。

  【茯苓】〔平〕。調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

  【黃{{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微溫〕。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

  【干地黃】〔寒〕。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

  【茯神】平。療風眩,風虛,五勞。

  【天虋冬】〔平〕大寒。保定肺氣。

  【薯蕷】〔溫〕平。主傷中,補虛羸勞瘦,充五藏,除煩熱,強陰。

  【石斛】〔平〕。主傷中,補五藏虛勞,羸瘦,強陰。

  【沙{{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微寒〕。補中,益肺氣。

  【人{{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微寒〕微溫。補五藏。

  【元{{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微寒〕。補腎氣。

  【五味子】〔溫〕。主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

  【肉蓯蓉】〔微溫〕。主五勞七傷,補中,養五藏,強陰益精。

  【續斷】〔微溫〕。助氣,調血脈,補五勞七傷(《日華》)。

  【澤{{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寒〕。補虛損五勞。

  【牡丹】〔寒〕微寒。安五藏。

  【芍藥】〔平〕微寒。

  【牡桂】〔溫〕。補中益氣。

  【遠志】〔溫〕。主傷中,補不足。

  【當歸】〔溫〕大溫。補五藏,生肌。

  【牡蠣】〔平〕微寒。

  【五加皮】〔溫〕微寒。五緩,虛羸,補中益精。

  【白棘】寒。療丈夫虛損,陰痿精自出,補腎氣,益精髓。

  【覆盆子】平。主益氣。

  【巴戟天】〔微溫〕。安五藏,補中,增志,益氣。

  【牛膝】〔平〕。療傷中,少氣。

  【杜仲】〔平〕溫。補中,益精氣。

  【柏實】〔平〕。安五藏,益氣,療恍惚虛損吸吸。

  【桑螵蛸】〔平〕。療男子虛損,五藏氣微。

  【石龍芮】〔平〕。平腎胃氣,補陰氣不足。

  【石南】〔平〕。主養腎氣,內傷,陰衰。

  【桑根白皮】〔寒〕。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補虛,益氣。

  【地膚子】〔寒〕。補中,益精氣。

  【車前子】〔寒〕。養肺,強陰,益精。

  【麥虋冬】〔平〕微寒。療虛勞,客熱,口乾,燥渴。

  【乾漆】〔溫〕。主絕傷,補中,安五藏。

  【兔絲子】〔平〕。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

  【蛇床子】〔平〕。令婦人藏熱,男子陰強。

  【枸杞子】微寒。補內傷,大勞噓吸。

  【大棗】〔平〕。補中,益氣。

  【枸杞根】大寒。

  【麻子】〔平〕。主補中益氣。

  【胡麻】〔平〕。主傷中,虛羸,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骨髓。

  唐本

  【葛根】平。起陰氣。

  蜀本

  【補骨脂】大溫。主五勞,七傷,風虛冷。

  藥對

  【甘草】平。補益五藏,下氣,長肌肉,制諸藥(君)。

  【黃雌雞】平。主續絕(臣)。補益五藏,療勞,益氣。

  【萎蕤】平。補不足,除虛勞,客熱,頭痛(君)。

  【甘菊】平。補中,益五藏(君)。

  【紫菀】溫。主勞氣(臣)。五勞,體虛,補不足。

  【狗脊】平。補益丈夫(臣)。

  【藕實】寒。補中,養氣(君)。主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

  【蜂子】微寒。補虛冷(君)。補虛羸,傷中。

  【蕪青、蘆菔】溫。益五藏,輕身(君)。主利五藏,輕身,益氣。

  【赤石脂】大溫。主養心氣(君)。

  【薔薇】微寒。主五藏寒熱(君)。

  【雲母】平。主氣,益精(君)。安五藏,補中,療五勞七傷,虛損少氣。

  【枳實】微寒。主虛羸少氣(君)。利五藏,益氣。

  【防葵】寒(君)。療五藏,虛氣。

  虛由於自然,勞因於有作,譬諸器物,虛者製造之薄劣,勞者使用之過當。仲景論虛勞,凡言勞者必主脈大,雲脈浮、脈浮弱而濇、脈虛弱細微、脈沈小遲,皆不謂勞,則可見勞者脈必大,虛者脈必小,遂可知勞者精傷而氣鼓,虛者氣餒而精違,而其間節目,虛有陰陽之不同,勞有傷損之殊異,是其治則遂覺煩多,以篇中校之,大率曰補曰安,皆治勞之技;曰益曰養,咸治虛之法。以其所至之處,察其所乘之機,剖而析之,曲而帖之,可以得其當也。夫大熱、消渴、鬼疰、屍疰、吐唾血、上氣、咳嗽、下利、聲暗、瘺、{{Node-count limit exceeded|}}、陰痿、泄精、不得眠、腰痛、婦人崩中、月閉皆可為虛勞兼有,雖不能不合於諸證之治要,須與是相符而不相乖,更核是篇須與彼相即而不相舛,乃能曲當。苟泥諸證常治,恐犯虛虛之戒,徒執本篇所見,又防盛盛之嫌,故篇中不憚縷析條陳,合而言之,則曰安五藏(石鍾乳、龍骨、牡丹、巴戟天、柏實、乾漆、雲母),補五藏(白石英、石斛、人{{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當歸),補益五藏(甘草、黃雌雞),充五藏(薯蕷),養五藏(肉蓯蓉),五藏氣微(桑螵蛸),補五內(胡麻),益五藏(甘菊花、蕪青),五藏寒熱(薔薇),五藏虛氣(防葵),調藏氣(茯苓),利五藏(蕪青、枳實),五勞(黃{{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茯神、澤{{Node-count limit exceeded|}}、桑白皮、紫苑,但主五勞),七傷(干地黃、續斷、補骨脂、雲母,兼主五勞七傷),補中(沙{{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牡蠣、五加皮、牡桂、巴戟天、杜仲、地膚子、乾漆、大棗、麻子、甘菊花、藕實、雲母),莫不具列章程。分而言之,則曰肝(空青益肝氣),心(紫石英補心氣不足,赤石脂養心氣),肺(天虋冬保定肺氣,沙{{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益肺氣,車前子養肺),腎(磁石養腎氣,元{{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白棘補腎氣,石南養腎氣),益氣(石鐘乳、白石英、覆盆子、巴戟天、柏實、桑白皮、黃雌雞、蕪青、枳實、續斷),益氣力(茯苓、兔絲子、胡麻、藕實),羸瘦(黃{{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薯蕷、石斛、五味子、五加皮、桑白皮、蜂子、枳實、兔絲子令肥健,胡麻、甘草長肌肉,當歸生肌肉),傷中(地黃、薯蕷、石斛、遠志、牛膝、桑白皮、胡麻、蜂子),強陰(石鍾乳、薯蕷、石斛、五味子、肉蓯蓉、車前子、蛇床子、磁石,強骨氣,石南主陰衰),益精(五味子、肉蓯蓉、五加皮、白棘、杜仲、地膚子、車前子、胡麻),莫不各分條理。校他病之用補益者,毫不相同,其灼然尤可明者,無如除熱一法,不加散發,不投清泄,其命意更屬天淵(薯蕷除煩熱,麥虋冬主客熱口乾燥渴,萎蕤平客熱頭痛,薔薇主五藏寒熱),是其因地制宜為何如哉!奈何挽近論治虛勞,輒曰滋陰清火養血除熱,既不按病治病,復不遵循仲景,凡桂枝龍骨牡蠣、小建中、黃{{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建中、天雄散等物治之者,概視為畏途,漫不加省馴,至胃減便溏,益復寒涼滋肝,致不可捄而止,無怪乎是篇更弁髦置之矣,而不知是篇宗旨確有稗補仲景者,請試言其一二,如益精而去精中之蕪累(地膚子、車前子、五加皮),強陰而召不羈之浮陽(石鍾乳、薯蕷、石斛、五味子),因傷中而反求諸上下(桑白皮、牛膝),因羸瘦而轉事消耗(桑白皮、枳實),補中者益脾,益氣亦益脾,而寓治體治用於其間(補中諸物是益脾體,益氣諸物是益脾用),不然則四藏皆有專補,而脾獨闕如也。安五藏、補五藏、補益五藏、充五藏、養五藏、益五藏皆以聯絡五藏,而寓動靜升降於其間,不然諸物之功,未見若是其溥也。要而言之,篇中列藥六十五味,無非補精補氣兩端,推而極之,則其間性溫者二十,性平者二十有六,微寒者七,寒者十有二,又不過丹沙、空青、磁石、天虋冬、澤{{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白棘、桑白皮、地膚子、車前子、枸杞根、藕實、防葵等物,治虛勞大旨,猶不可窺見一斑乎!

  陰痿

  【白石英】〔微溫〕。主消渴,陰痿不足。

  【陽起石】〔微溫〕。陰痿不起,補不足,男子莖頭寒,陰下濕癢。

  【巴戟天】〔微溫〕。主陰痿不足。

  【肉蓯蓉】〔微溫〕。主莖中寒熱痛,強陰,益精氣。

  【五味子】〔溫〕。強陰,益男子精。

  【蛇床子】〔平〕。男子陰痿,濕癢,能令陰強。

  【地膚子】〔寒〕。強陰。與陽起石同服,主丈夫陰痿不起,補氣益力(《藥性論》)。

  【鐵精】〔微溫〕。治產後陰下脫。

  【白馬莖】〔平〕。主傷中脈絕,陰不起。

  【兔絲子】〔平〕。強陰,主莖中寒,精自出,溺有餘瀝。

  【原蠶娥】熱。主益精氣,強陰道,交接不倦。

  【狗陰莖】〔平〕。主傷中,陰痿不起,令強熱大。

  【雀卵】〔溫〕。主男子陰痿不起,強之令熱多精。

  藥對

  【樗雞】平(使)。主心腹邪氣,陰痿,益精,健志,生子,好色。

  【五加皮】微寒。主陰痿,下濕(使)。男子陰痿,囊下濕癢,小便餘瀝。

  【覆盆子】平。能長陰(臣)。主陰痿,能令堅長。

  【牛膝】平。主陰消(君)。男子陰消,婦人失溺。

  【石南】平(使)。主養腎氣,內傷,陰衰。雖能養腎,令人陰痿(《藥性論》)。

  【白芨】微寒。主陰痿(使)。

  【小豆花】主陰痿不起(使)。

  證類

  【山茱萸】平、微溫。強陰益精。

  【天雄】溫、大溫。長陰氣,令人強志,助陽道,暖水藏(《日華》)。

  虛勞已下,自陰痿至腰痛七證,連屬在虛勞,足見下虛者多在七證,七證皆虛勞支別,而陰痿尤切近,故首及焉。陰痿與虛勞切近,其義在《金匱.虛勞篇》,一則曰陰寒精自出,再則曰精氣清冷,曰陰頭寒,蓋非精無以蓄陽,非陽無以化物,生氣生血之本遂絀。動靜云為之節皆乖,虛勞之成多由於此,是以《本經》藥物復虛勞者恰半,而皆強陰益精和暖資育之品,以存少火而成脾胃轉運之功,非為媾精設,祈似續計也。雖然二莖、蠶娥、雀卵實亦因是而用,夫恢復之役,積儲易而發機難,雖溫煦培植而機括未靈,仍同堆垛,不足以轉發生氣象,譬諸釜底益薪,縱多不燃,何由得暖,必且以炬引之,是其驗矣。其它則一若突中除濕(五加皮),灶下噓薪(陽起石),障暖氣之旁泄(天雄),伸氣機之窒礙(山茱萸),並可引類而推,此所以雖似虛勞附庸,實是虛勞鄰境,各闢都鄙,別建城郭,而不相統攝者也。惟治痿獨取陽明,陽明虛,宗筋縱者,則與是迥殊,不得混同而論。

  陰{{Node-count limit exceeded|}}

  【海藻】〔寒〕。暴{{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留氣,熱結,利小便。

  【鐵精】〔微溫〕。(見陰瘺)

  【狸陰莖】溫。主男子陰{{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燒之,以東流水服之。

  【狐陰莖】微寒。小兒陰{{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卵腫。

  【蜘蛛】微寒。主大人小兒{{Node-count limit exceeded|}}。

  【蒺藜】〔溫〕微寒。陰{{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可作摩粉。

  【鼠陰】平。

  藥對

  【蝦{{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衣】寒。主陰腫。(車前子也,然不雲治陰腫。)

  【地膚子】寒。治陰卵{{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疾,去熱風,可作湯沐浴(《藥性論》)。

  【槐皮】煮汁。主陰腫。淋陰囊墜氣痛(《藥性論》)。

  痿者,疲垂不起。{{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者,木腫不靈。疲垂不起為虛勞支別,宜矣,木腫不靈亦為虛勞支別乎?不知《素問.陰陽別論》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Node-count limit exceeded|}}{{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其傳為索澤,其傳為{{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疝。』夫太陽陽之至盛也,偏稟氣於寒水,而其氣下行,賴足少陰腎之經遞接而復上出,假使腎氣不給,不克傳宣,斯寒水、盛陽鬱勃於上,而沸騰湧逆,交戰肌表;抑溜於下,而浸淫漸漬,潰敗血脈。由是而在外之潤澤,日以簫索,由是而在下之靈機,日以虺隤,病若是者,可為虛勞支別否耶!是故{{Node-count limit exceeded|}}本疝類,而與疝源不用(說見《本經疏證》蜘蛛下),陰{{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與陰痿不同,而其源卻不甚異,此古人編書相次之微旨也。陰{{Node-count limit exceeded|}},隱秘醜惡之疾,以不甚害起居食息,較之凡{{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反為可耐,故多忍之,不肯宣播,然觀篇中所用藥物,則其間兼證亦殊不一,如用蜘蛛則有時經時減者矣,用海藻則有堅頑難馴者矣,用鐵精則有重墜迫切者矣,用蝦{{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衣則有小溲不利者矣,用地膚子則有肌熱者矣,用蒺藜則有癢者矣,用槐皮則有痛者矣,用三種陰莖則有{{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而並痿者矣。要之,痿則有虛無邪,{{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則虛邪錯雜,凡{{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則邪多於虛,陰{{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則虛甚於邪,然皆緣少陰腎不能泌別清濁,化陰使從陽,舉陽使載陰,盤旋以上濟所致,故分正羨引陰陽,自應支貫條析而佐以強陰益腎,皆可因彼而識此也。

  囊濕

  【五加皮】〔溫〕微寒。男子囊下濕,女人陰癢。

  【槐枝】一作槐皮。洗瘡及陰囊下濕癢。

  【檗木】〔寒〕。

  【虎掌】〔溫〕微溫。除陰下濕。

  【庵閭子】〔微寒〕微溫。

  【蛇床子】〔平〕。主男子陰痿、濕癢。浴男女陰,去風冷(《藥性論》)。陰汗濕癢(《日華》)。

  【牡蠣】〔平〕微寒。和蛇床子、麻黃根、乾薑為粉,主陰汗(《拾遺》)。

  宣濕、清濕、劫濕、熯濕、化濕矣,而又緊切於陰囊以治囊濕,尚何容論哉!第此微末之疴,似若不足為虛勞支別者,殊不知亦虛勞支別也。所知錢君叔和因下血致虛勞,多服補益巨劑始瘥,瘥後遂成囊濕,苟纔燥輒復下血,而虛證叢集,間亦陰{{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腫,必仍服溫補大劑,但囊得濕病即愈矣。巢元方曰:『大虛勞損,腎氣不足,故陰汗、陰冷、液自泄,風邪乘之則搔癢,豈不信然。』

  泄精

  【韭子】溫。主夢泄精,溺白。

  【白龍骨】〔平〕微寒。療夢寐泄精,小便泄精。

  【鹿茸】〔溫〕微溫。小便利,泄精,溺血。

  【牡蠣】〔平〕微寒。療泄精。

  【桑螵蛸】〔平〕。主男子虛損,五藏氣微,夢寐失精。

  【車前子葉】〔寒〕。治泄精(《藥性論》)。

  【澤{{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寒〕。止泄精,消渴,淋瀝。

  【石榴皮】平。實,止漏精。

  【麞骨】微寒。主虛損泄精。

  藥對

  【五味子】溫。主泄精(臣)。

  【棘刺】寒(使)。

  【兔絲子】平。主精自出(君)。主莖中寒,精自出,溺有餘瀝。

  【熏草】平(臣)。

  【石斛】平(君)。益精,補內絕不足。

  【鍾乳】溫(臣)。主泄精,寒嗽,扶元氣,健益陽事(《藥性論》)。

  【麥虋冬】微寒(臣)。主泄精(《藥性論》)。

  《陰陽應象大論》曰:『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據此則陰陽互根,彼此遞化,而精為陰之至醇,陽之歸宿矣。蓋惟其有陽歸宿,故能守而不離;惟為陰之至醇,故亦感陽而動。《金匱要略.虛勞篇》論泄精蓋分兩種,一者陰寒精自出也。一者夢失精也。《病源》則分四種,曰失精,曰溢精,曰尿精,曰夢泄精。《外台秘要》僅存其三而無溢精。夫固謂溢精為見聞精出,則仍與夢泄精無異,原可不必別分條件,統而會之,尿精自別有故。夢泄精是感陽而動一例,陰寒精自出是陽不歸宿一例。桂枝龍骨牡蠣湯、小建中湯者,失精之治;天雄散者,陰寒精出之治,故《外台》遂仿是布置焉。原夫人之生本水火相守局也,即水所以湛然盈澄然潔者,豈徒恃堤岸鞏固哉!蓋必水無他歧之沖齧,風無別道之激盪,然尤畏寒氣凌侵,潦消漲落,不期縮而縮,不期竭而竭,故治泄精者,首當使其水勢搏而弗散,內而弗外(韭子、五味子),其次則使土攝水(龍骨),使陽歸陰(牡蠣),於是開渠以去旁歧之引而相從(車前子、澤{{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聚氣以防衝激之率而相離(桑螵蛸、石榴皮),而煦陽以伸其機(鹿茸、鍾乳),黏陰以助其固(兔絲子、石斛、麥虋冬),則歷處可參入焉。要須核之《金匱》兩途,《外台》三派,更合以《千金》補腎而融會貫通之,泄精治則寧尚有遺憾耶!

  好眠

  【通草】〔平〕。療脾疸,常欲眠。

  【孔公孽】〔溫〕。治常欲眠睡。

  【馬頭骨】微寒。主喜眠,令人不睡。

  【牡鼠目】平。燒作屑,魚膠相注目眥,則不眠(《千金方》)。

  【茶茗】微寒。令人少睡。

  證類

  【沙{{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微寒。治常欲眠(《藥性論》)。

  不得眠

  【酸棗仁】〔平〕。主煩心,不得眠。

  【榆葉】平。治不眠(《藥性論》)。

  【細辛】溫。

  藥對

  【沙{{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微寒(臣)。

  證類

  【乳香】溫。

  《靈樞.大惑論》曰:『衛氣常以晝行陽,以夜行陰,行陽則寤,行陰則寐。若其人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於陰也久,其氣不精,則欲瞑,故多臥矣。其人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則衛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據《衛氣行篇》,言其行自平旦出於目,行足太陽、手太陽、足少陽、手少陽、足陽明、手陽明,竟而復始,凡行二十五周,遂盡陽分,乃由足少陰注於腎,而心,而肺,而肝,而脾,亦如陽之二十五周,以復出於目,則當其在陽具建瓴之勢,行乎所不得行,固無干於好眠、不得眠也。惟入陰則穿貫府藏,經由分肉,寬則遠,窄則近,滑則疾,濇則徐,殆止乎所不得不止,好眠、不得眠因此生焉。雖然此其常也,不得為病,無從求治,然病之好眠、不得眠倘不明此,則又無從求治,是故據兩病所列首味而言,則好眠是陰滯於陽,不得眠是陰不浹陽矣。治好眠當求其陽出陰中,今反陰滯於陽;治不得眠當求陽交於陰,今反陰不浹陽。是由出入之違常,徑道泥濘則行止濡遲,徑道清肅則行止速疾,故治好眠以浣濯(茶茗),治不得眠以黏滑(榆葉)。是由汗潔之背,度陰分有阻,陽不得入,則宜去陰中之阻(細辛),陽分自曠陰不得出,則宜促留陰之駕(孔公孽),是由通塞之愆期,准此而會意焉,其它亦可不事縷述矣。獨沙{{Node-count limit exceeded|}}一味,《藥對》謂其主不得眠,《證類》又言其主好眠,何也?夫沙{{Node-count limit exceeded|}}治好眠,以能緩滑皮膚,解利分肉也;其治不得眠,則以能濕潤皮膚脂膏分肉也。試參之老人類少眠,以皮膚槁也。凡人茶飲多者,亦少眠,以分肉利也。故沙{{Node-count limit exceeded|}}之治不得臥,是取其體氣之舂容豐腴者類多臥,以分肉濇也。勞力者亦多臥,以汗易泄也。故沙{{Node-count limit exceeded|}}之治好眠,是取其性味之滑澤,至腸胃之寬窄,似無涉於沙{{Node-count limit exceeded|}}之治矣。然寬者行遲,不可使之滑澤而迅乎!窄者行疾,不可使之充滿而遲乎!是皆得以類擴充者也。

  腰痛

  【杜仲】〔平〕溫。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

  【萆薢】〔平〕。主腰背痛,強骨節。

  【狗脊】〔平〕微溫。主腰背強機關緩急,周痹,男子腳弱,腰痛。

  【梅實】〔平〕。療肢體痛。

  【{{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甲】〔平〕。療血瘕,腰痛。

  【五加皮】〔溫〕微寒。主腰脊痛,兩腳疼痹。

  【菝{{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平溫。主腰背疼痛。

  【爵床】〔寒〕。主腰脊痛,不得着床,俯仰艱難,除熱,可作浴湯。

  蜀本

  【木{{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子】溫。止腰痛。

  藥對

  【牡丹】微寒(使)。勞氣,頭腰痛。

  【石斛】平(君)。主男子腰腳軟弱(《藥性論》)。

  【附子】大熱(使)。主腰脊風寒。

  證類

  【鹿角膠】主傷中勞絕,腰痛,羸瘦,補中益氣。

  【牛膝】平。除腰脊痛。

  【鹿茸】溫、微溫。主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利。

  【烏喙】微溫。主寒熱,歷節掣引腰不能行步。

  【續斷】微溫。主腰痛,關節緩急。

  《病源》云:『腰痛有五,一曰少陰,少陰腎也,由十月萬物陽氣皆衰而痛。二曰風痹,由風寒着腰。三曰腎虛,由役用傷腎。四曰{{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腎({{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腰忽痛也《玉篇》),由墜墮傷腎。五曰寢臥濕地。』又云:『腎主腰腳,腎經虛損,風冷乘之。』故腰痛諸證皆有因而無狀,惟雲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不可以仰息,此可為第一項註解。然《素問.刺腰痛篇》所謂「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者,又與之稍有異同。此外,在《病源》則腰痛不得俯仰、風濕腰痛、卒腰痛、久腰痛、腎着腰痛,各標名目,在《素問》則六經腰痛、解脈腰痛、同陰腰痛、陽維腰痛、會陰腰痛、飛陽腰痛、昌陽腰痛、散脈腰痛、肉里腰痛,別自樹幟,皆與下四項參差不合,惟《病源》云:『{{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腰痛者,謂卒然傷損於腰,血搏背脊所為,久不出,令人氣息乏少,面無顏色。』《素問》云:『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衡絡惡血歸之。』此卻可為第四項註解,且於篇中{{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甲之治,確有合也。大率欲求五項之狀,亦匪甚難,一項、三項自屬內傷,然一項由天,三項由人,縱同為虛軟痿疲,由天者必別無他涉,由人者自更覺困頓。二項、四項、五項同為外傷,然由風寒則必牽掣,由濕則必沉重,至傷損則更自有異,此其畫然可分者也。至於《素問》所列尤廣,其狀益確,然解脈、陽維、衡絡、會陰、飛陽皆足太陽之別,同陰、肉里皆足少陽之別,散脈為足太陰之別,昌陽為足少陰之別,均得仍隸六經,約其旨趣亦可分以陰陽兩端,並可概以在陰者虛,在陽者實。征之陽之痛,為引項脊尻骨加重,為如以針刺皮中,循循然,亦可俯仰,為不可顧,顧如有見者,善悲;陰之痛,為痛引脊內廉,為腰中如張弓弩弦,蓋內外虛實的然有辨,不容杜撰矣。尋篇中所列補瀉,自是殊途,寒溫已別所屬,或驅風,或滲濕,或燠寒,或清熱,均得因材器使,或疏氣,或行血,或耐急,或茹剛,咸令隨事設施,而大旨則覷定補虛損,化濕痹,利機械,強筋骨,以腰痛始終為虛勞支別,虛者多,實者少也。

  婦人崩中

  【石膽】〔寒〕。主崩中下血。

  【禹餘糧】〔寒〕平。主煩滿,下赤白,治崩中(《藥性論》)。

  【赤石脂】大溫。主崩中,漏下。

  【代赭】〔寒〕。女子赤沃,漏下,帶下百病。

  【牡蠣】〔平〕微寒。療女子帶下赤白。

  【龍骨】〔平〕微寒。主女子漏下。

  【蒲黃】〔平〕。主女子崩中不住(《藥性論》)。

  【白殭蠶】〔平〕。主女子崩中赤白。

  【牛角{{Node-count limit exceeded|}}】〔溫〕。主女人帶下血。

  【烏賊魚骨】〔微溫〕。主女子漏下赤白經汁。

  【紫葳】〔微溫〕。主婦人產乳余疾,崩中。

  【桑耳】〔平〕。主女子漏下赤白汁。

  【生地黃】大寒。主婦人崩中血不止。

  【檗木】〔寒〕。主女子漏下赤白。

  【白茅根】〔寒〕。止婦人崩中。

  【艾葉】微溫。止婦人漏血。

  【鮀甲】〔微溫〕。主女子崩中,下血五色,小腹陰中相引痛。

  【{{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甲】〔平〕。治婦人漏下五色,羸瘦者燒令黃末之,清酒服(《藥性論》)。

  【馬蹄】平。白馬蹄療婦人白崩,赤馬蹄療婦人赤崩。

  【白膠】〔平〕。療崩中不止,四肢酸疼,多汗。

  【丹雄雞】〔微溫〕微寒。主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補虛,溫中,止血。

  【阿膠】〔平〕微溫。主女子下血,安胎。

  【鬼箭】〔寒〕。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滿,汗出。

  【鹿茸】〔溫〕微溫。主漏下惡血。

  【大小薊根】溫。主女子赤白沃。

  【馬通】微溫。主婦人崩中,止渴。

  【伏龍肝】主婦人崩中,吐血。

  【干地黃】〔寒〕。主女子傷中,胞漏下血。

  藥對

  【柏葉】微溫。酒漬,主吐血及崩中赤白(君)。

  【續斷】溫(臣)。主婦人崩中漏血。

  【淡竹筎】微寒。主崩中溢筋。

  【白芷】溫。主漏下赤白(臣)。

  【蝟皮】平(臣)。下血赤白,五色汁不止。

  【飴餹】微溫(臣)。

  【地榆】微寒。主漏下赤血。主婦人七傷,帶下病。治月經不止,血崩(《日華》)。

  《綱目.崩中》而目有崩、有漏、有沃、有帶,是其緩急輕重之勢,可從此參矣。崩如山冢崒崩(《毛詩》),言其來甚驟,其勢重急也。漏猶漏師(《公羊》),言自上下泄也。沃如沃泉懸出(《爾雅》),言不假旁流,直漏而下也。帶之着衣,如物系蔕(《釋名》),言其柔韌連續也。體狀一殊,情由立異,斯固宜循因索治,如治崩是治崩(石膽、禹餘糧、蒲黃、白殭蠶、紫葳、生地黃、茅根、鮀甲、馬蹄、白膠、鬼箭、馬通、伏龍肝、竹茹、柏葉),治漏是治漏(龍骨、烏賊魚骨、桑耳、檗木、艾葉、{{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甲、鹿茸、干地黃、白芷),治沃是治沃(大小薊根),治帶是治帶(牡蠣、牛角{{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地榆),奈何或並治崩漏(赤石脂、續斷),或並治崩漏沃(丹雄雞),或並治沃漏帶耶(代赭石),何況根本固迥異,如下赤白、下五色而有兼治赤白者(禹餘糧、牡蠣、殭蠶、烏賊魚骨、桑耳、檗木、馬蹄、丹雄雞、大小薊、柏葉、白芷),兼治五色者(鮀甲、{{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甲、蝟皮),此又何說,且赤白二端相兼者既眾矣,而但治下血者頗不為少(石膽、生地黃、艾葉、阿膠、鬼箭、鹿茸、干地黃、續斷、地榆),但治下白者乃僅止一味,且仍在兼治赤白中(白馬蹄),是又何耶?仲景曰:『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至有歷年。血積寒結胞門,寒傷經絡,凝堅在上,嘔吐涎唾,久成肺癰。形體損分,在中盤結,繞臍寒疝,或兩脅疼痛,與藏相連,或結熱中,痛在關元,脈數無瘡,肌若魚鱗,時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來多,經候不勻,令陰掣痛,少腹惡寒,或引腰脊下根,氣沖氣急痛,膝脛疼煩,奄忽眩冒,狀如厥巔,或憂慘悲傷多嗔,此皆帶下,非有鬼神,久則羸瘦,脈虛多寒,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行其針藥,治危得安,病雖同而脈源各異。』據此則千變萬端,皆緣於積冷結氣兩者,而其為病遂分三歧,在上則為肺癰,在中則或為寒疝或為熱中,在下則惟帶下而已。《素問.骨空論》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蓋積冷結氣在下,久而幻化阻隔,沖脈寒則凝其通降,而經閉不行,熱則激其機械,而漏下不止,不通降則溜於任而為帶為沃,被激迫則沸於沖,而為崩為漏,寒熱相薄則崩漏帶沃並行,並行既有並行之由,斯並治自有並治之故矣。第因證易則,則不可不究,但觀其治崩漏外,有兼治他證,自宜着意,如煩滿(禹餘糧),產乳余疾(紫葳),少腹陰中相引痛(鮀甲),羸瘦({{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甲),四肢酸疼多汗(白膠),安胎(阿膠),腹滿汗出(鬼箭),渴(馬通),吐血(伏龍肝、柏葉),溢筋(竹茹),與所謂「陰掣痛,少腹惡寒,氣沖急痛,膝脛疼煩,奄忽時冒,悲傷多嗔」者,大都有合,故曰其病雖同,脈源各異,言病證同則治法同,縱淵源有異可勿論也。《千金》白堊丸治三十六病,十二症倍禹餘糧、牡蠣、烏賊骨、白石脂、龍骨,九痛倍黃連、白斂、甘草、當歸,七害倍細辛、{{Node-count limit exceeded|}}本、丹皮,五傷倍大黃、石葦、瞿麥,三痼倍人{{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十二症之藥,本篇悉備,其餘則闕如,所謂痛害傷痼,皆非下赤白,惟十二症則曰如骨,如黑血,如紫汁,如赤肉,如膿痂,如荳汁,如葵羹,如凝,如清血,血似水,如米泔,如月浣,乍前乍卻,及經度不應期,皆名曰症,而實系帶,即此又可識五色者,不必逐色審定,凡屬漏下均可隨證檢治矣。《陰陽應象大論》曰:『陽化氣,陰成形。』是故在陽之病,聚則成形,散則成氣;在陰之病,靜則為瘕,動則為帶。男女之分在此,上下之異亦不離此也。不然,何以病名曰症,而病則為崩漏沃帶哉!

  月閉

  【鼠婦】〔微溫〕微寒。主婦人月閉。

  【蟅蟲】〔寒〕。治月水不通,破留血積聚。

  【虻蟲】〔微寒〕。蜚蟲主女子月水不通,積聚。

  【水蛭】〔平〕微寒。主逐惡血、瘀血,月閉。

  【蠐螬】〔微溫〕微寒。主月閉。

  【桃仁】〔平〕。通月水,止痛。

  【狸陰莖】溫。主月水不通。

  【土瓜根】〔寒〕。主瘀血,月閉。

  【牡丹】〔寒〕〔微寒〕。治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痛。

  【牛膝】〔平〕。主婦人月水不通,血結。

  【占斯】溫。主血症,月閉,無子。

  【虎杖】微溫。主通利月水。

  【陽起石】〔微溫〕。破子藏中血。

  【桃毛】〔平〕。下血瘕,破堅閉。

  【白堊】〔溫〕。主女子寒熱,症瘕,月閉,積聚,陰腫痛,漏下,無子。

  【銅鏡鼻】〔平〕。主女子血閉,症瘕,伏腸,絕孕。

  藥對

  【白茅根】寒。主血閉(臣)。治瘀血,血閉。

  【大黃】大寒。治月候不通(使)。主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老血留結。

  【射干】微溫(使)。通女人月閉,治氣,消瘀血(《藥性論》)。

  【卷柏】溫(臣)。主女子陰中寒熱痛,症瘕,血閉,絕子。

  【生地黃】大寒(君)。解諸熱,破血,通利月水閉絕不利(《藥性論》)。

  【乾漆】溫。治血閉(臣)。主女人經脈不通。

  【鬼箭】寒。破陳血(使)。通月經,破癥結(《日華》)。

  【庵閭子】微寒(臣)。療婦人月水不通。

  【朴消】大寒(君)。破留血閉絕。

  此篇乃《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婦人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證,中焦屬熱者治法也。夫感受之初,寒與氣固不相侔,其傳變亦自有異,及傳變既定,則證雖有寒熱之異,而其因遂不顯寒熱之殊,然究其歸,猶大率寒少熱多,故中病有寒有熱,而上下病則不甚見屬寒者,蓋因寒為病,仍見寒征,是為輕淺,可以應治速愈,不得為沉痼至有歷年矣。下病之治見前《崩中篇》,上病之治見前《上氣咳逆篇》,中病屬寒之治見前腹脹心腹冷痛等篇,此何以的知其為中病屬熱者,為篇中所列,皆氣平、氣寒故耳。中病屬熱證不可以「或結熱中,痛在關元,脈數無創,肌若魚鱗」數言,印證所列如許藥味也,則仍當求諸《金匱要略》,以本篇與《金匱要略》相較,則有下瘀血湯、抵當湯,全方於大黃蟅蟲丸,僅少黃芩、甘草、芍藥、杏仁;於土瓜根散,少桂枝、芍藥;於{{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甲煎丸,亦幾得其半。大黃蟅蟲丸證,肌膚甲錯,與肌若魚鱗又正合,除諸方所用外,僅餘少半且有各物專治,及情性可憑,則其通月閉,又何難曉焉。第月閉何以不為上下病而屬中,則《素問.陰陽別論》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評熱病論》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胞脈者,屬心而絡胞中,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是其病為在中而不可屬諸上下矣。雖然理難常執,事變無端,月閉非特因上因下無不有,即因於寒者亦甚多,要在就證論治可矣。

  無子

  【紫石英】〔溫〕。女子風寒在子宮,絕孕,十年無子。

  【石鍾乳】〔溫〕。令人有子。

  【陽起石】〔微溫〕。寒熱,腹痛,無子。

  【紫葳】〔微寒〕。

  【桑螵蛸】〔平〕。益精,生子。

  【艾葉】微溫。使人有子。

  【秦皮】微寒、大寒。有子。

  【卷柏】〔溫〕平微寒。主血閉絕子。

  蜀本

  【列當】溫。主男子五勞,七傷,補腰腎,令人有子。

  藥對

  【覆盆子】平(臣)。女子食之有子。

  【白膠】溫(君)。婦人血閉無子。

  【白薇】大寒(臣)。

  子,孳也,滋生蕃衍也。不滋生者,能使之滋生乎!夫亦如漆園之論牧,去其害馬者而已,乃篇中所載,非特去害,此又何說?《易大傳》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解者謂絪縕交密之狀,醇厚而凝也,言氣化者也,化生形化者也。夫不交至則不相結,猶不交密則不相凝,特氣以化而釋,形以化而結。欲氣之化須陽,欲形之化須火,故篇中之物,溫柔堅韌,大抵欲其靜生動,陰含陽,較之男子《陰痿篇》大同小異,在彼則希其挺拔直遂,在此則求其卷舒得宜,如是而已。然觀天地生物,饒有實理,卒不容強,其幾微敏妙,莫可名狀,如生物之功恃雨,而所以致雨者不一,垂雨而中輟者亦不一,風急而雨,風息則止,無風而蒸雨,風生則止,風違時而雨,風轉則止,俄項之際,倏雨倏晴。次亦恃日,物生而無日煦則柔萎,不花不實,日常朗而乏雨露,則枯槁殭瘠,雨後日烈,又螟螣叢生,是節候之或晴或雨,物生之榮瘁判焉。在物則不期然而然也,況水生者惡日,陸生者惡水固矣,然荷芡之屬,沒頂即斃;蒲柳之物,逢潦益茂。是特氣有至、不至,遇、不遇,且堅脆或殊,厚薄互異,壽天成敗寓乎其間,體天道而盡人為,惟當之者勿強希,治之者勿邀功,無子者鑒茲可矣。

  安胎

  【紫葳】〔微寒〕。養胎。

  【白膠】〔平〕溫。安胎。

  【桑上寄生】〔平〕。安胎。

  【鯉魚】寒。懷妊人胎不安。

  【烏雌雞】〔溫〕。安胎。

  【蔥白】平。安胎。

  【阿膠】〔平〕微溫。安胎。

  唐本

  【生地黃】大寒。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

  蜀本

  【豬苓】平。(按《藥性論》云:『主腫脹滿,腹急痛。』當是水無陰不化而侵胎元者。)

  藥對

  【艾葉】微溫。安胎,止腹痛。

  仲景於妊娠期列桂枝茯苓丸、膠艾湯、當歸芍藥散、乾薑半夏人{{Node-count limit exceeded|}}丸、當歸{{Node-count limit exceeded|}}母苦參丸、葵子茯苓散、當歸散、白朮散,刺瀉勞宮關元法,於產前可謂詳悉周至矣。乃於本篇藥物僅用三味(阿膠、生地黃、艾葉),余則闕如,此有遺漏歟?抑仲景所見尚有未及歟?何相左也。不知兩書立意自是殊途,仲景篇目是治婦人妊娠病,本書篇目是安胎。妊娠之病亦系六淫外加(附子湯治寒,當歸芍藥散、葵子茯苓散治水,當歸{{Node-count limit exceeded|}}母苦{{Node-count limit exceeded|}}丸治濕,白朮散、當歸散治火),七情內蘊,舍此而外,則實者有舊病不除,以妬害新結之生氣,有新去過多,以陷溺纔凝之元氣,則桂枝茯苓丸、膠艾湯之用矣。且仲景書專治六淫,故於不得依尋常論者,特剔出治法,本篇乃據情立治,故不及兼病所應用,體各有當,意自異而旨實同,若胎則固以捆縕交密凝者,還當以絪縕交密長養之,故篇中諸物之義,終不過組織元氣,俾其稠密,此之為安,惟虛不任胎而應補,則兩途所公共,此膠、艾、地黃所以不能分彼此也。以是見本篇是膠黏帖着以固胎,仲景是防牖檢隙以護胎,然服湯中病即止,丸散則久服、常服,乃仲景書除附子湯失傳外,惟膠艾湯是湯劑,除皆丸散,豈懷妊者補劑祇宜暫服,搜剔反當常用歟?夫胎元始結,質稚而吸引不多,月事既停,則氣有餘為火,血有餘為水,盤旋環繞與胎氣為難,及其質巨引多,則彼既化水火者,不能仍復氣血以餵胎,亦惟不羈於內以為患,故仲景方中朮、茯苓、澤{{Node-count limit exceeded|}}、黃芩、牡蠣、蜀椒等,少與漸與,以消摩之,倘有闕漏,則宜即速補苴,防其水行舟動,豈得更自遲緩,此補劑宜急,搜剔宜緩之謂,非暫與常之謂也。況虛甚則氣血本不能凝,既能凝則虛必不甚,以故胎前無滲漏,原無補法,惟有餘氣血化為水火,譸張為幻,則僅有免者,此篇三物用補之外,亦惟推極其理,以備急需,所以多用血肉之品歟!

  墮胎

  【雄黃】〔平寒〕大溫。

  【雌黃】〔平〕大寒。

  【水銀】〔寒〕。

  【粉錫】〔寒〕。

  【朴消】〔寒〕大寒。

  【飛生蟲】平。

  【溲疏】〔寒〕微寒。

  【大{{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寒〕大寒。

  【巴豆】〔溫〕生溫熟寒。

  【野葛】〔溫〕。

  【牛黃】〔平〕。

  【藜蘆】〔寒〕微寒。

  【牡丹】〔寒〕微寒。

  【牛膝】〔平〕。

  【桂心】大熱。

  【皂莢】〔溫〕。

  【{{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茹】〔寒〕微寒。

  【躑躅】〔溫〕。

  【鬼箭】〔寒〕。

  【槐子】〔寒〕。

  【薏苡】〔微寒〕。

  【瞿麥】〔寒〕。

  【附子】〔溫〕大熱。

  【天雄】〔溫〕大溫。

  【烏頭】〔溫〕大熱。

  【烏喙】微溫。

  【側子】〔大熱〕。

  【蜈蚣】〔溫〕。

  【地膽】〔寒〕。

  【斑貓】〔寒〕。

  【芫青】微溫。

  【亭長】微溫。

  【水蛭】〔平〕微寒。

  【虻蟲】〔微寒〕。

  【蟅蟲】〔寒〕。

  【螻蛄】〔寒〕。

  【蠐螬】〔微溫〕微寒。

  【蝟皮】〔平〕。

  【蜥蜴】〔寒〕。

  【蛇脫】〔平〕。

  【爪】寒。

  【芒消】大寒。

  藥對

  【擋根】大熱(使)。

  【{{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草】溫(使)。

  【牽牛子】寒(使)。

  證類

  【半夏】生微寒熟溫。

  【虎掌】溫、微寒。

  【鬼臼】

  【代赭】

  【蚱蟬】

  【麝香】溫。

  【桃仁】平。

  【蕘花】寒、微寒。

  【狼牙】寒。

  【生鼠】微溫。

  或謂墮胎豈醫者事,何為摘其藥品詳列於篇?予則謂墮胎固非醫者事,然俾知其物能墮胎,縱使當用而不用,曷當非醫者事耶!或又謂有必不能不墮之胎,墮之以全形跡,胡為非醫者事?予則謂凡若此者,自有專門名家,何必醫者,或於萬不得已之病,母子勢難兩全者,知其病必須某藥治,然性能墮胎,不得已冒禁而用之,縱使胎元傷而母獲安,庶幾其一端矣。特如篇中所列牡丹、牛膝、槐子、薏苡等,尋常施用之物,人所不經意者,尤宜念之不置,斯則可謂善讀是書者矣。

  難產

  【槐子】〔寒〕。墮胎。

  【桂心】大熱。能墮胎。

  【滑石】〔寒〕大寒。女子乳難。

  【{{Node-count limit exceeded|}}母】〔平〕微寒。主乳難。

  【蒺藜】〔平〕微寒。催生,墮胎。

  【皂莢】〔溫〕。婦人胞不落。

  【酸漿】〔平〕寒。產難,吞其實立產。

  【蚱蟬】〔寒〕。婦人乳難,胞衣不出,墮胎。

  【螻蛄】〔寒〕。主產難。

  【{{Node-count limit exceeded|}}鼠】〔微溫〕。主墮胎,令易產。

  【生鼠肝】平。牡鼠尾,主婦人墮胎易出。(按肝自系尾之誤。)

  【鳥雄雞冠血】溫。主乳難。

  【弓弩弦】平。主難產胞衣不出,以縛腰上,並燒弩牙淬酒服(隱居)。

  【馬銜】平。主難產,臨產時令產婦手持之。

  【敗醬】〔平〕微寒。主催生,落胞(《日華》)。

  【榆皮】〔平〕。

  【蛇蛻】〔平〕。催生(《日華》)。

  藥對

  【麻油】微寒。治產難,胞不出(君)。

  【澤{{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寒。治胞衣不出(君)。葉,主產難。

  【牛膝】平。落死胎(《日華》)。

  【陳姜】大熱。

  【豬脂酒】各隨多少服。主產難,衣不出。胞衣不出,腹滿則殺人,但多服脂佳(《肘後》)。

  證類

  【飛生蟲】平。令人易產,取其角,臨時執之。

  【兔頭】平。頭骨和毛髓燒為丸,催生落胞(《日華》)。

  【海馬】寒。主婦人難產,帶之於身神驗。

  【伏龍肝】催生,下胞。

  【冬葵子】療婦人乳難、內閉。

  凡藥能墮胎,類可治難產,今析為二篇,篇中同者得三之一,不既復歟?夫墮胎者,其物峻烈,足以搖動胎元,治難產者,胎本應動,緣機關窒強,反不能動,故擇氣味較醇,不甚剝害生氣者,為撥動機關之用。曰墮胎,是胎固未應下,因藥物氣味逆觸而下,名為拗折生氣;曰難產,是胎應下不下,因藥物性情順導而下,名為歆動生氣。知此,則非特本篇藥物靈敏活潑,曄然呈顯,即《墮胎篇》藥物為避忌而列,不為備用而列,尤可識矣。諺有之瓜熟者蒂落,夫瓜與蒂,其相系相藉不一端,略言之,則瓜恃蒂吮精液以供生長,然惟其蔓不跨田塍,乃能一意輸將,別無歧故,若蔓跨田塍,田塍燥則蔓焦枯,而蒂反引瓜中精液以救蔓,田塍濕則蔓浥爛,而蒂遂無以通抽吮,合於人之所以難產者,母子皆有故矣。抑觀於植物之布種,則種需自翻身,萌芽乃生,更觀於動物之抱鷇,則鷇已具,必自裂卵,衣乃出,再合於人之生,所以難產者,半在子不能自轉,試以此意核之篇中諸物,在母亦有氣張而血不澤者,有血行而氣不順者,在子則有養薄而轉側不靈者,有轉側靈而體過豐者,其治蓋咸備焉,乃復不專滯於性情氣味,全從機勢以為斡旋,其理微矣。

  卷八

  產後病

  【干地黃】〔寒〕。生地黃,主產後血上薄心悶絕。

  【秦椒】〔溫〕生溫熟寒。主產後余疾,腹痛,出汗,利五藏。

  【敗醬】〔平〕微寒。主產後腹痛。

  【澤蘭】〔微溫〕。主乳婦內衄,產後金創。

  【地榆】〔微寒〕。婦人乳{{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痛及產後內塞。

  【大豆】〔平〕。

  藥對

  【大豆紫湯】溫。治產後中風,惡血不盡,痛。

  【羖羊角】微寒。燒灰,酒服,主產後煩悶(臣)。主婦人產後余痛。

  【羚羊角】微寒。主產後血悶(臣)。燒服之(《藥性論》)。

  【鹿角散】溫。主墮娠血不盡(臣)。女子胞中血不盡欲死,清酒和服(《食療》)。

  【小豆散】平。主產後血不盡,煩悶(臣)。產後不能食,煩滿(《千金》)。

  【三歲陳棗核】平。燒灰治產後腹痛(使)。

  證類

  【芍藥】主女人一切病,產前後諸疾(《日華》)。

  【當歸】

  【紅藍花】主產後血運,口噤,腹內惡血不盡,絞痛。

  【豉】寒。

  產後何病不可有,顧以區區者概之,愚謂產後病凡可不必問其產後與否,直得見病治病者,可毋求諸此也,則產後之病,不既少歟!詳檢篇中非治關於血及痛者不載,亦可知其故矣。然血有既虛仍行,應行遽止之殊,痛有瘀惡未盡,去多內空之別,又確是因於產乳,並無涉於崩漏,是其條分縷析,跬步易形,仍有不可混不可濫,而當參他病以求其同,核本篇以抉其異,施諸此則可,用諸彼則不可者,所宜諦審焉。善夫!仲景之論婦人有三病,病{{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病郁冒、病大便難。以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Node-count limit exceeded|}}。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難。而其所用小茈胡、大承氣湯,不外治傷寒方,當歸生薑羊肉湯不外治寒疝方,白頭翁湯不外治下利方,於此以求其同,則痙之治在桂枝加栝蔞根湯、葛根湯可見矣。治利用白頭翁湯,必加甘草、阿膠。中虛煩亂,嘔逆,不用梔子豉湯、橘皮竹筎湯而用竹皮大丸。中風,發熱,面赤,喘而頭痛,不用麻黃湯而用竹葉湯。腹痛,煩滿,不得臥,不用小承氣湯而用枳實芍藥散,於此以求其異,則本篇不盡列仲景所用之藥又可見矣。曰產後血上薄心悶絕,曰產後余疾腹痛出汗,曰產後金創,曰產後內塞內衄,曰產後血運口噤,幸各檢其非產後有是證否?非產後而有是證,其治相同否?倘不相同,則更求其同病異治之故,慎勿草草置之。

  下乳汁

  【石鍾乳】〔溫〕。下乳汁。

  【漏盧】〔寒〕大寒。下乳汁。

  【蠐螬】〔微溫〕微寒。產後中寒,下乳汁。

  【栝蔞】〔寒〕。子,下乳汁(《食療》)。

  【土瓜根】〔寒〕。下乳汁。

  【狗四足】平。四腳蹄,煮飲之,下乳汁。

  【豬四足】小寒。下乳汁。

  藥對

  【葵子】寒。主奶腫,能下乳汁(《藥性論》)。

  【豬{{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平(臣)。

  證類

  【木通】平。下乳(《日華》)。

  凡值有病而乳汁不下者,治去其病,乳汁自下。有不下者,檢此中相當物,服之自下,其有別無病患而乳汁不下者,即檢此中相當物服之可也。何謂相當?蓋人身氣血流行無倦,全恃陰陽不相偏着,偏着即令氣機停滯,血脈壅瘀,譬於小便不行,有由陽不化者,有由陰不化者,即本篇蠐螬之主產後中寒下乳汁,葵子之主奶腫下乳汁,可見循此理以推其餘,則鍾乳與栝蔞對(乳溫,蔞寒,皆象形也),狗四足與豬四足對(狗平,豬寒,均會意也),豬{{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與土瓜根對(豬{{Node-count limit exceeded|}}滑中濇,土瓜根濇中滑),漏盧與木通對(廬黑,通白),謂之通竅,則雖皆能通竅而實不着意其通竅,謂之利水而實不着意其利水,絕非行血而有行血之旨存乎其間,略不導氣而有導氣之效着乎其後。巢氏曰:『婦人既產,則水血俱下,津液暴竭,經血不足,故無乳汁。』其經血盛者,雖水血俱下,而津液自有餘,故乳汁多而溢出,皆非此篇之物所能治也,其有津液非不足而不溢者,方與此篇之治相當。

  中蠱

  【桔梗】〔微溫〕。下蠱毒。

  【鬼臼】〔溫〕微溫。殺蠱毒。

  【馬目毒公】〔溫〕微溫。(掌氏說見鬼疰)

  【犀角】〔寒〕微寒。主百毒,蠱疰。

  【斑貓】〔寒〕。主寒熱,鬼疰,蠱毒。

  【芫青】微溫。主蠱毒,風疰,鬼疰。

  【亭長】微溫。主蠱毒,鬼破,淋結,積聚。

  【射罔】大熱。

  【鬼督郵】平。赤箭一名鬼督郵,主殺鬼精物,蠱毒,惡氣。

  【白襄荷】微溫。主中惡及瘧。

  【敗{{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皮】平。主中蠱毒。

  【藍實】〔寒〕。殺蠱蚑疰螫毒。

  藥對

  【赭魁】平(使)。

  【徐長卿】溫(使)。主鬼物,百精,蠱毒。

  【羖羊角】微寒(臣)。療蠱毒。

  【野葛】溫(使)。殺鬼疰,蠱毒。

  【羖羊皮】平(使)。

  【獺肝】平(使)。主鬼疰,蠱毒。

  【露蜂房】平(使)。主鬼精,蠱毒。

  【雄黃】平(君)。殺蠱毒(《藥性論》)。

  【槲樹皮】平。水煎膿汁除蠱。

  世類以《病源》所云,蠱是變惑之氣,人有故造作者,多取蟲蛇之類,器皿盛貯,任其相噉殺,剩有一物獨在者,即謂之蠱,便能變惑,隨逐酒食,為人禍患。於他則蠱主吉利,所以不羈之徒畜事之,為中蠱所由。按庶氏(讀如煮)掌除毒蠱,以攻說襘之,嘉草攻之,凡毆蠱則令之比之。剪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蠱之事,皆載於周官,夏殷之時寧已有是,周公顧設官以司之,況蠱毒之物迭見《本經》,《本經》固出於漢,然非三代已來口授耶!不知古固有以惑亂人為蠱者,如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左庄二十八年),驪姬惑蠱君而誣國人(《國語.晉語》),皆見於春秋時,或周公時已有,未可知也。蓋維邃古隆平,貴賤由乎德,貧富由乎位,其等類均者,本無甚軒輊之弊,而政治公允,無畸輕畸重,致民相仇,有亦任人報之而司之官,以平曲直,必畜藏毒以害人利己殆少。惟男女相悅,蓋有不減,後世者任情造作,變惑人心,求遂己欲,子元振萬,驪姬妖媚,足以蠱人而絕無與於畜毒蟲、聚蛇蠍,其蛇蠍之貽毒害人,則不由人為而人偶中之,當時為病,久後致斃,聖人知其然,預設官司專攻其事以救民,故《本經》藥物主治曰主療蠱毒、殺蠱毒,絕無被人行蠱之詞,本篇提綱曰中蠱,亦可見系人自中,非人賊害之也。《史記.秦本紀》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蠱,張守節曰:『蠱者,熱毒、惡氣為害傷人,故磔狗以御之。』」磔,禳也。狗,陽畜也。以狗張磔於郭四門,禳卻熱毒,則又為氣而非蠱。《封禪書》「磔狗邑四門以御蠱菑。」司馬貞引樂彥云:『《左傳》皿蠱為蠱,梟磔之鬼亦為蠱。』故《月令》云:『大儺旁磔。』注云:『磔,攘也。』厲鬼亦為蠱,將出害人,旁磔於四方之門,故此亦磔狗邑四門也。則亦為氣而非蟲,或者氣中於人即能生蠱,亦未可知。其法雖與周官不同,然其間猶頗寓聖人微意,然則何者為中蠱之狀?孫真人曰:『蠱毒千品,種種不同,或下鮮血,或好臥闇室,不欲光明,或心性反常,乍嗔乍喜,或四肢沉重,百節酸疼。』又曰:『凡中蠱毒,令人心腹絞切痛,如有物囓,或吐下血,皆如爛肉。若不治,蝕人五藏致死。』又曰:『凡人患積年時,復大便黑如漆,或堅或薄,或微赤者,皆蠱也。』然當其時則已有人行蠱者矣,故有服藥知蠱主姓名等語,大抵始由天造,繼則人為,萬事皆然,非特此也。雖然食蟲之精液,僅生瘺於項腋;浮於脈而不去,其究不過潰爛;得蟲之化源,僅生蟲於咽肛;着其處而不去,充類不過聲嗄咽干。蠱果得蟲,何物乃能生蟲,至食人府藏,移人心志耶!據庶氏賈疏「攻說襘之,去其神也;嘉草攻之,去其身也」,則不特成蟲之形軀,且具蟲之靈幻矣。夫皿蟲為蠱,谷之飛亦為蠱(左昭元年文),茲二語者,一譬之於禾黍生蟲,夫食苗心者止食心,食節者止食節,食葉者止食葉,食根者止食根,此之謂皿蟲為蠱,緣其物之所病,更感天地之氣相媾而生,故於物食物,非其物則氣不偶,而不能害物,不為傷矣。一譬之於凡物之化蟲,夫淫溺惑志,具逢罅夤緣,奮迅摩捋,而垂其腴以誘人,搧其翼以惑人者,此其機已全蟲之能事,而常思效蟲之鑽研,復感天地生蟲之氣,致遂生蟲,此蟲之伎倆,益靈幻怪惑,無所不為矣。此之謂谷之飛亦為蟲,言本無所謂蟲,而自願化蟲以遂其欲也。不然《大祝》六,祈攻說居二,非其人自有所感召,胡為臨之以神,攻其人之慝,而說其人使遷善改過耶(《大祝》注「攻說,祭名,以辭責之是也。」)!惟篇中所列諸物,恐不足當嘉草之譽,此則所當析者。夫事貴適情,論須切用,故概而言之,則物無良劣,當病者嘉;分而言之,則兼傷正氣為毒,唯蝕邪氣為嘉。試思攻蠹之莽草,殺{{Node-count limit exceeded|}}之牡鞠,以無關於人,不傷夫元氣,故不品以嘉毒而特出其名,若瘍醫輔劀殺之五毒,庶氏輔攻說之嘉草,皆指其類而不出其名,良亦以既當。創肉破骨,其邪乃出,又何能不傷及元氣,則雖欲避毒而有所不能,若病在府藏府,藏既為邪累,焉能更耐毒攻,則雖欲用毒而有所不可,此治道不得不通乎醫,而醫道之不可違乎治道,亦易見矣。

  《藥對》主療(掌氏補)

  出汗

  【麻黃】溫(臣)。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

  【杏仁】溫(臣)。發汗,主溫病,治心下急滿痛,除心腹煩悶,療邪氣(《藥性論》)。

  【棗葉】平(君)。覆麻黃能令出汗。

  【蔥白】平(臣)。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目腫。

  【石膏】大寒(臣)。主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膈氣,解肌,發汗。

  【{{Node-count limit exceeded|}}母】微寒(臣)。止煩熱,渴,出汗。

  【山茱萸】平(臣)。溫中,下氣,出汗。

  【葛根】平(臣)。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

  【桂心】溫、大熱。主頭痛,腰痛,出汗,止煩。

  【乾薑】溫、大熱。出汗,逐風濕痹。

  【附子】溫、大熱。主風寒,欬逆,邪氣。

  【生薑】微溫。主傷寒,頭痛,鼻塞,欬逆,上氣。

  【薄荷】溫。飲汁出汗,大解勞乏。

  【蜀椒】溫、大熱。主傷寒,溫瘧,大風,汗不出,心腹留飲,宿食。

  【豉】寒。主時疾,熱病,發汗。

  世類以驅除風寒之物為出汗之劑而服之,顧汗不出,則以未深求夫寒所由招,風所由入故耳。今讀是篇,人於麻黃、葛根、蔥白、生薑、薄荷、豆豉六物外,類不知其能出汗之故,不敢施用,而孰知寒因虛集,風為熱留,氣機不遂,雖欲出而莫由,盡去風寒,汗終不出,蓋汗雖出於肌膚,化實鍾於心液,心氣擾而不定,心陰餒而不繼,心陽痿而不振,心血虛而不給,則不足鼓化汗之源,氣機逆而不順經,脈濇而不利,肌肉痹而不宣,膚腠闔而不開,則不足通出汗之路,是豈驅風驅寒所能為力,顧可獨恃以出汗耶!徐氏集《本經》《別錄》所曾言,體會曲鬯旁通所當道,摘其精粹,示以端倪,而詔人遵循,以補陶氏之未及,其亦深具苦衷已。予每見區區外感,醫甚忽之而不顧其內,徒會驅除風寒者,攻之外感不解,汗亦不出,然後更推里證之所見為疏析之,汗忽自出甚,有服驅除風寒劑多者,當時毫無災咎,及撥動其機,反至汗多亡陽,徐氏之續是篇也,倘亦有見於此夫!

  止汗

  【乾薑】大熱(臣)。

  【柏實】平(君)。益血,止汗。

  【麻黃根】並故扇末(臣)。杵末撲之(《藥性論》)。

  【白朮】溫(君)。止汗,除熱。

  【粢粉】雜豆豉熬末。

  【半夏】生微寒熟溫(使)。止汗。

  【牡蠣】微寒。雜杜仲(平),水服。

  【枳實】寒、微寒。

  【松蘿】平。主瞋怒,邪氣,止虛汗,頭風。

  如前所言,則止汗者在寧其化源,濇其道路,不在防其肌腠矣。而十二物之間,外撲者四(麻黃根、故扇、粢粉、豆豉),三停仍居其一,何耶?夫四物者,固亦寧化源濇道路者也,苟會其意境,觀其形似,揣其致用,則有執之而燠消(故扇),窺之而中阻(麻黃根),蒸盦之而性轉涼(豆豉),磨礱之而麤變黏者(粢粉),固得調防其肌腠者乎!《陰陽應象大論》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致雨以風,止雨亦以風,氣之與汗猶是矣。是故守其在中之陽,不使隨驅而外漏(乾薑);堵其必經之道,不使由內以出外(半夏);隨所在而消弭之(朮能運肌肉中津液);據其源而分佈之(柏實能致血液於肺)。其尤妙者,藏津液於綿密堅固之中(杜仲),清陽氣於泛溢流離之際(牡蠣),益足使動者寧,亡者歸,化裁之神極矣。麤工妄為當斂,黃{{Node-count limit exceeded|}}攝衛,五味收津,較之於是,果何如耶?然必更核之於仲景,始為直探其源,如四逆湯、通脈四逆湯之止汗,猶是篇之意也;桂枝加附子湯則進於是矣;白虎湯、葛根黃連黃芩湯、桂枝加葛根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亦治汗出,則可謂識神駿於牝牡驪黃之外矣。

  驚悸心氣

  【絡石】微寒。主大驚入腹(君)。

  【人{{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微溫(君)。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

  【茯苓】平(君)。主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

  【柏實】平(君)。主小兒驚癇。

  【沙{{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微寒(臣)。主血積,驚氣。

  【龍膽】大寒。主驚傷五內(君)。益肝膽氣,止驚惕。

  【羖羊角】微寒(臣)。止驚悸。

  【桔梗】微溫(臣)。主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

  【小草】溫(君)。

  【遠志】溫(君)。定心氣,止驚悸。

  【銀屑】溫(君)。安心神,止驚悸。

  【紫石英】溫(君)。補心氣不足,定驚悸。

  本篇所載藥味與驚邪同,所不同者兩物耳,其別出此篇以證驚邪所該者廣,凡此與癲癇等,皆其支流也。雖然《驚邪篇》能該驚不能該悸,驚與悸皆緣心氣,而悸不皆兼驚,則徐氏之補是正可剖陶氏之渾成,而使眉目昭晰矣。「太陽傷寒,加溫針則驚」「少陽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風溫,被火,劇則如驚癇,時瘛瘲」「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傷寒,脈結代,心動悸」「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皆驚悸也,皆不得為驚悸心氣,驚悸心氣奈何?則盡在篇中,曰精神不安,魂魄不定,曰憂恚恐悸,心下結痛,曰血積,曰腸鳴幽幽,咸是矣。心氣因何而發驚悸?則《金匱真言論》曰:『肝病發驚駭。』《陰陽別論》曰:『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氣交變大論》中歲水大過(六丙歲也),寒氣流行,民病身熱,煩心,躁,悸。《五常政大論》曰:『委和之紀(六丁歲不及之化),其發驚駭。敦阜之紀(六甲年太過之化),其變驚震。』《六元政紀大論》曰:『寅甲之紀,甲寅、甲申,其變震驚飄驟。』《至真要大論》曰:『少陽之勝,善驚,譫妄。』詳此,是驚者火之偏盛,悸者水之偏盛。水偏盛則火被迫而搖,火偏盛則火披猖而熾。火披猖而熾者,着物輒先卻後肆;火被逼而搖者,於內卻無時不栗。此驚所以有發有罷,悸則常自跳動,此心氣偏陰偏陽之分,即心氣發見為病之驗也。心氣偏陰偏陽,勢隔天淵,決不得同物為治,且不得相提並論。今於十二味,並雲止驚悸者居其七,既可治偏陰,必不能復治偏陽,是果何說哉!而不知七者所主之偏,是調陰陽之精,非調其粗。調其粗者,見陰攻陽,見陽攻陰而已;調其精者,必其物本具陰陽相入之機,陰陽既能相入,則彼此自能交化而不相勝矣。但觀其於陽中生陰(人{{Node-count limit exceeded|}}),於氣中化水(茯苓),於水中熄火(龍膽),於火中引水(桔梗),已可識其大概矣。何況於陰中攝陽(遠志),於水中含火(紫石英)者,更顯然示人以權度耶!蓋必先明乎心氣能為驚悸,而後知驚邪,既能明驚邪與心氣之驚悸有攸分,而後知為癲為癇之驚,與屬心氣者殊絕(《癲癇篇》與《驚悸心氣篇》所列無相同者),此徐氏推研極細之功,雖謂更精於陶氏可也。

  肺痿

  【人{{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微溫。治肺痿(君)。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膿(《藥性論》)。

  【天虋冬】大寒。治肺痿(君)。療肺痿,生癰,吐膿(《藥性論》)。

  【蒺藜子】微寒。治肺痿(臣)。主欬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

  【茯苓】平(君)。主肺痿,痰結。

  【白石英】微溫(君)。療肺痿,下氣,利小便。

  【薏苡仁】微寒。主肺。主肺痿,肺氣,吐膿血,欬嗽,涕唾,上氣(《藥性論》)。

  【麥虋冬】微寒。治肺痿(臣)。治肺痿吐膿(《藥性論》)。

  肺痿、肺癰為病,實同而異,《金匱要略》詳闡其源,亦始出一致,初無歧,故特為病時搏於虛為痿,搏於實為癰,是以肺痿吐涎沫,肺癰吐膿血,肺痿脈數虛,肺癰脈數實,而其兼證則均有咳,故治法大都仿咳為規模,可以愈咳,即可以已痿與癰也。獨是肺癰無不咳者,肺痿則有咳有不咳,觀於甘草乾薑湯、炙甘草湯、生薑甘草湯、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皆不言咳,此篇所列七物與《上氣咳嗽篇》無一復者,是徐氏所以補此篇之意歟!蓋熱在上焦,因咳為肺痿,其始終虛者,熱無所附,惟迫痰涎,亦有雖淪於虛,旋附於實,遂自痿而癰者,想不能無故,本篇謂天虋冬療肺痿生癰吐膿,而人{{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薏苡仁、麥虋冬均有吐膿字樣繫於下,可見兩證者雖源同而派異,然亦可互相出入,中異而終同,其一定不移處,在與咳畫界限,不在與癰分彼此,此麥虋冬湯既有此篇藥兩味,即但主上氣而不見咳字,以肺痿、肺癰之咳者,原有《上氣咳嗽篇》藥可尋用也。肺痿、肺癰既系互相連屬,肺痿之不咳者,已有是篇之藥為準,其咳者,又有《上氣咳嗽篇》之藥為規,肺癰獨可無治乎!肺癰之治,咳甚者,亦規《上氣咳嗽篇》,夫固言之矣,而有停飲為膿源者,盡可逐飲,有膿盛致氣阻者,自當蝕膿。苟如膿飲已蠲,元氣難復,病患向愈,生陽不振,則又有《癰疽篇》之藥為歸着。若之何其無治則耶!

  《素問.痿論》歷數五藏皆有痿,自《金匱要略》已下,論證者止及肺病而不及余痿,論治者亦止及肺痿而不及余痿,豈脈痿、筋痿、肉痿、骨痿咸無足論耶!抑諸痿者皆不可治也。夫《痿論》固言之矣,曰:『五藏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是論痿之源,皆由於肺也。曰:『治痿獨取陽明。』是論痿之治,皆可責諸胃也。蓋痿者,軟罷難振之候,其始不過吐涎沫,身形疲弱耳,既而脛縱不任地焉,筋急而攣焉,肌肉不仁焉,腰脊不舉焉,都在痿之分內。不如此不足以繪痿之傳,不如此不足以窮痿之變,不如此不足為痿之敗,故在肺之痿時原可治,至脈痿、筋痿、肉痿,乃漸不可治,至骨痿遂系必敗之候,縱有治法,亦當推尋其源,仍從肺痿立則,故治痿者得獨陽明。論其所以然,則如《痿論》所言,其關係在經脈間;論其所當然,則胃固為肺之母矣,然則諸痿之治,概可質諸是篇歟?夫欲塞其流者,必推其源;欲溯其本者,須循其末。治宗肺痿,固其大本大源所在,第脛縱不任地,筋急而攣,肌肉不仁,腰脊不舉,豈遂可任之乎!是又當於《本經》逐味究之。

  下氣

  【麻黃】溫(臣)。

  【杏仁】溫(臣)。主雷鳴,喉痹,下氣。

  【厚朴】溫(臣)。消痰,下氣。

  【橘皮】溫(臣)。下氣,止嘔欬。

  【半夏】生微寒熟溫(使)。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

  【白前】微溫(臣)。主一切氣(《藥性論》)。

  【生薑】微溫(臣)。主痰水,氣滿,下氣。

  【前胡】微寒(臣)。去痰實,下氣。

  【李樹根白皮】大寒(使)。下氣,主熱毒,煩躁。

  【蘇子】溫(臣)。主下氣,除寒中。

  【石硫黃】大熱(臣)。能下氣,治腳弱,腰腎久冷(《藥性論》)。

  【白茅根】寒(臣)。

  【蒺藜子】微寒(臣)。止煩,下氣。

  上氣者,病之情形;下氣者,藥之功效,故治上氣病,必以下氣之藥,此《下氣篇》列藥十三,所以復於《上氣篇》者七也。然在《上氣篇》不有此復,則無以知上氣與咳嗽猶有分科;在《下氣篇》若盡皆復,則無以知下氣之藥不必盡治上氣,故夫因痰(厚朴、前胡),因熱(李根白皮、茅根、蒺藜),因寒(石硫黃),當從下氣而愈者,均可以是而識,由是而推矣。雖然病變萬殊,治遵一轍,即全編而言,凡大腹水腫、嘔吐、腹脹、肺痿,皆可因上氣而生咳嗽,痰飲皆本與上氣為伍,治之者必不可置其上氣,但治他患,他患遂可除也,則下氣之藥,竟是至要之物。就是篇而言,則中熱下寒,痰凝氣滯,皆得以下氣而除。第祇可推實以就虛,使氣機得其平,決不可推虛俾就實,則非特實不濟虛,且虛已先自受戕而無從救矣,則下氣之藥,斷難獨任,而須裁成輔相之得宜。統稽篇中,曰痰,曰嘔,曰心下堅,曰水,可以悟性溫者之下氣,斷須執定病氣之有形,曰熱毒,曰煩躁,又可悟性寒者之下氣,斷須選擇清利之品,如是則下氣之物不敢濫投,削人元氣矣,下氣云乎哉!

  蝕膿

  【{{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茹】寒。排膿。

  【雄黃】平。

  【桔梗】微溫。養血,排膿(《日華》)。

  【龍骨】微溫。

  【麝香】溫。蝕一切癰創膿(《藥性論》)。

  【白芷】溫。能蝕膿(《藥性論》)。

  【大黃】大寒。蝕膿(《藥性論》)。

  【芍藥】微寒。能蝕膿(《藥性論》)。

  【當歸】溫。

  【藜蘆】寒。

  【巴豆】溫。排膿消腫(《日華》)。

  【地榆】微寒。蝕膿(《藥性論》)。

  創癰之膿,猶傷寒之汗。汗者,正氣伸而邪氣解。膿者,新血生而惡血化。邪氣本無形,故隨解而即散,惡血固有用,故雖化而未去。是以有汗者,不必再汗,一汗亦且忌其多;潰膿者,仍當蝕膿,屢膿方得希其盡,此兩者之異同,實亦至理之所在也。徐氏患陶氏於創癰止言上截而遺潰,復恐後人一例認為傷寒表解後,見病治病,內病雖差,膿水壅結,復有攻沖侵薄等事,卒至難期全效,久曠變生,因於膏摩薄帖外,詔示徹內徹外之法,剝蝕淨盡之計,庶幾腐退新生,血行肌滿,恢復之後,毫無闕漏,為最要。篇中大半皆在皮膚肌肉血脈上着想,其有頑礦不化,仍不廢惡劣劫爍(大黃、藜蘆、巴豆),及去火去濕(雄黃、地榆),固犁庭掃穴,所不容緩者,而於血中導氣(當歸),氣中導血(桔梗、白芷),成和治之功,腐中引新({{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茹),新中逐腐(麝香),複流動之舊。由是意推廣之,蓋可信手拈來,頭頭是道,不推此數物者為可用也,況猶有《金匱要略》排膿散、排膿湯之調爕其內耶!

  女人血閉腹痛

  【黃{{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微溫。主婦人子藏風邪氣,逐五藏間惡血。

  【芍藥】微寒。主婦人血閉不通(《藥性論》)。

  【紫{{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寒。主婦人血閉不通。

  【桃仁】平。主瘀血,血閉瘕,邪氣。

  【細辛】溫。主血不行。

  【紫石英】溫。主女子風寒在子宮。

  【乾薑】大熱。治血閉。

  【桂心】大熱。主破血。

  【茯苓】平。療心腹脹痛,婦熱淋(《藥性論》)。

  血閉矣,月事能仍利乎!苟不利則與月閉復矣。月閉矣,腹能無痛乎!苟腹痛則與血閉腹痛復矣。夫亦因其甚相近絕相似,故特補此,使後人不得於血閉腹痛,未經月候者,浪用治月閉法治之耳。觀本篇藥物所主,一則曰婦人子藏風邪,再則曰瘀血、血閉瘕、邪氣,屢屢曰風寒在子宮,曰心腹脹痛熱淋,可見血皆因邪而閉,因閉而痛,既痛而邪未化,與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已至結熱中而在關元者,迥不侔也。夫然,故《月閉篇》所用藥多寒,間有微溫,亦皆血肉之品,過而不留之性,無他,恐其助熱益燥陰液也。此篇所用藥多溫,間有微寒,又系破陰布陽(芍藥),拔邪離血(紫{{Node-count limit exceeded|}}),非他,以逐寒須及早,欲免其成月閉也。試更參其彼此俱用之一味(桃仁),能既治新邪,復攻舊積,則本篇為治寒邪阻血,彼篇為治邪血化熱,事有先後之殊,為異中之同矣。然彼篇多用克削,本篇多用補益,豈暴病正反虛,久病正反實耶?夫破血之物何限,彼篇不皆採用,偏偏列血肉之物、空靈之品,其披郄導窾之意為何如?而此為之補,偏不補血而補氣,是其命意又在?惟欲逐邪,乃暫崇正,非沾沾用補可同日語,是法有常哲之用,為同中之異也,倘無此篇,不令人視血閉皆屬熱歟!然使僅有此篇,不令人謂月閉亦屬寒歟!徐氏之補,意固在是。

  女人血氣歷腰痛

  【澤蘭】微溫。治婦人血瀝腰痛(《藥性論》)。

  【當歸】溫。主婦人瀝血腰痛(《藥性論》)。

  【甘草】平。治婦人血瀝腰痛(《藥性論》)。

  【細辛】溫。主血閉,婦人血瀝腰痛(《藥性論》)。

  【柏實】平。治腰腎中冷(《藥性論》)。

  【牡丹】微寒。主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疼(《藥性論》)。

  【牡蠣】微寒。

  是篇病候,若依《藥性論》當作血漏而腰痛解,然《崩中篇》所該之漏甚多,所列之藥亦甚多,何無一證數味相同者,若謂是瘀在腰間作痛,則與《瘀血篇》又無一味相同。女人所以異於男子,不外血分之病,乃考之於血分諸證而稽其治,竟毫不可通,若分析核之,則得血閉腹痛之細辛,產後之澤蘭、當歸,月閉之牡丹,而當歸、甘草、牡蠣、牡丹、柏實並連載於《虛勞篇》,其諸在下素虛,血氣素滯,以滯歷虛,不勝踐踏,故為痛歟!血氣之滯奈何?蓋究澤蘭而知血中有水矣,究細辛而知血中有寒矣,究當歸、甘草、牡丹、牡蠣而知血中有火矣。血之於人身,如歷鹿之不停(《方言》「繀車謂之轣轆」,《廣雅》作「歷鹿」),惟在腰間,尤欲存駐,以當聽命於腎,腎主五液,血固液之屬也,乃布令萎餒,不速受事,倔強多稽,於是遣者、行者互相齟齬推諉而為痛,少項則已,片時復然,此所以與尋常腎虛、風濕痹、瘀血種種腰痛為不同也。是故歷,傳也(《爾雅釋詁》),經也(《文選.西京賦》「歷其彌光」薛注),陟也(《後漢書.杜篤傳》注),行也(《廣雅釋詁》),過也(《楚詞》「天問河海何歷」注),逢也(《離騷》「委厥美而歷茲」注),謂經過則痛,過已即止也。然是說也,於本篇則合矣,其如與《藥性論》不可合何?按{{Node-count limit exceeded|}}漏,古人謂之歷{{Node-count limit exceeded|}},依義而言當曰瀝{{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瀝可為歷(《釋名》釋疾病),歷獨不可為瀝乎!

  女人腹堅脹

  【芍藥】微寒。治心腹堅脹,婦人血閉不通(《藥性論》)。

  【黃芩】大寒。治熱腹中{{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痛,心腹堅脹(《藥性論》)。

  【茯苓】平。療心腹脹滿,婦人熱淋(《藥性論》)。

  解是篇者,孰不謂黃芩治熱堅脹,茯苓治濕堅脹,芍藥治陰陽相拒堅脹。夫熱與濕及陰陽相拒,何以得為堅脹?則曰:『濕聚則化熱,熱盛能生濕,濕熱不行則脹。』其有素蓄熱,更被濕,或先停濕復受熱,客主不和洽,彼此不交也。因兩不相下,抵拒而為脹,然何以能堅?則曰:『始原為脹,久且成堅。』芍芩苓三者足治脹已耳,何以並能治堅?則曰:『黃芩初生表里俱實,在地久則內腐而中虛。』症瘕但因熱而堅脹,正外實中空,以其形似化,其病本堅脹,胡為不已。芍藥破陰布陽,陽既入而和陰,陰被和而隨化,陰陽互交,堅脹有何不已。至茯苓原吸氣以蟠於下,雖在下終受氣而不受濕,其利濕可知,正與氣之下歸,被停濕阻而不能化者相對,以此入室操戈,堅脹自然得已。又不知三種堅脹恃何者為驗而有攸分?則曰:『熱堅脹外必有熱,濕堅脹必小便不利,陰陽相拒堅脹必腹痛。』然男子亦應有之,何以獨標女人?蓋女人腹堅脹,鮮不似為血分病,而三種腹堅脹止系常病,實無與於血,恐人錯會誤攻血分,故特詔人見病治病耳。若男子病,此原列於《腹痛、大熱、小便淋篇》,則《腹痛篇》之用芍藥,《大熱篇》之用黃芩,《小便淋篇》之用茯苓,皆可知其有腹堅脹矣。凡試古書者,宜會心焉。

  解百藥及金石等毒

  雄黃 巴豆 麝香 丹沙 乾薑-蛇虺百蟲毒。

  桑汁及煮桑根汁-蜈蚣毒。

  藍青 麝香-蜘蛛毒。

  蜂房 藍青汁-蜂毒。

  杏仁 礬石 韭根 人屎汁-狗毒。

  犀角 羚羊角 雄黃 麝香-惡風瘴毒。

  升麻 犀角 射干-喉痹腫,邪氣惡毒入腹。

  沉香 木香 熏陸香 雞舌香 麝香 紫檀香-風腫,毒腫。

  甘草 薺苨 大小豆汁 藍汁 藍實-百藥毒。

  藍汁 大小豆汁 竹瀝 大麻子汁 六畜血 貝齒屑 葍根屑 蚯蚓屎 藕芰汁-射罔毒。

  雞子清 葛根汁 甘草汁 鴨頭熱血 豬膏(若已死口噤者,以大竹筒盛冷水注兩脅及臍上,暖卻易之,口須臾開,開則內藥,藥入口便活矣,用薺苨汁解之)-野葛毒。

  豬膏 大豆汁 戎鹽 藍汁 鹽湯煮豬膏 巴豆-斑貓、芫青毒。

  杏仁 藍汁 白斂 鹽汁 木占斯-狼毒毒。

  梔子汁-躑躅毒。

  煮黃連汁 大豆汁 生藿汁 菖蒲屑汁 煮寒水石汁-右巴豆毒。

  雄黃 煮蔥汁 溫湯-藜蘆毒。

  防己-雄黃毒。

  大豆汁-甘遂毒。

  葵子汁 桂汁 豉汁 人溺 冷水 土漿 食蒜 雞毛燒吸煙及水調服-蜀椒毒。

  生薑汁 煮乾薑汁-半夏毒。

  大豆汁 白鵝膏-礜石毒。

  防己 防風 甘艹 桂汁-芫花毒。

  大豆汁 遠志 防風 棗肌 飴餹-烏頭、天雄、附子毒。

  薺苨 甘艹汁 犀角 蟹汁-莨菪毒。

  清水-馬刀毒。

  菖蒲汁-大戟毒。

  白粥-桔梗毒。

  藍子汁-杏仁毒。

  掘地作坑,以水沃中,攪令濁,俄頃飲之(名曰地漿)-諸菌毒。

  葵根汁(按防葵《本經》無毒,試用雲無毒,今用葵根汁,凡是解狼毒浮者爾。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防葵傷火者不可服,令人恍惚。』故以解之。)-防葵毒。

  土漿 人糞汁-野芋毒。

  {{Node-count limit exceeded|}}醋-雞子毒。({{Node-count limit exceeded|}}同醇)

  磁石-鐵毒。

  生韭汁 韭根燒末 燒豬骨末 頭垢 燒犬屎酒 服豉汁亦佳-食諸肉、馬肝、漏脯中毒。

  服水銀數兩即出 鴨血 雞子汁 水淋雞屎汁-食金銀毒。

  煮橘皮 生蘆葦根汁 大豆汁 馬鞭艹汁 燒末鮫魚皮 大黃汁 煮朴消汁-食諸魚中毒。

  生藕汁 煮干蒜汁 冬瓜汁(一雲生紫蘇汁、藕屑及干蘇汁)-食蟹中毒。

  甘草、貝齒、胡粉三種末水和服之,小兒溺乳汁服二升佳-食諸菜毒。

  煮苦{{Node-count limit exceeded|}}汁飲之令吐出即止-飲食中毒,心煩滿。

  白鴨屎汁 人{{Node-count limit exceeded|}}汁-服石藥中毒。

  吞雞子黃 藍汁 水和胡粉 地漿 蘘荷汁 {{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米粉汁 豉汁 乾薑 黃連屑 飴餹 水和葛粉飲-服藥過劑悶亂者。

  服藥食忌

  有朮勿食桃李及雀肉、胡荽、大蒜、青魚鮓等物。

  有藜蘆勿食狸肉。

  有巴豆勿食蘆筍羹及野豬肉。

  有黃連、桔梗勿食豬肉。

  有地黃勿食蕪夷。

  有半夏、菖蒲勿食飴餹及羊肉。

  有細辛勿食生菜。

  有甘草勿食菘菜。(掌氏曰:『《唐本》並《傷寒論》、《藥對》云:「勿食海藻。」』)

  有牡丹勿食生胡荽。

  有商陸勿食犬肉。

  有常山勿食生蔥、生菜。

  有空青、硃砂勿食生血物。

  有茯苓勿食醋物。

  有{{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甲勿食莧菜。

  有天虋冬勿食鯉魚。

  服藥不可多食生胡荽及蒜雜生菜,又不可食諸滑物果實等,又不可多食肥豬犬肉、油膩、肥羹、魚鱠、{{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臊等物。

  服藥通忌見死屍及產婦淹穢事。

  藥不宜入湯酒者

  朱沙(熟入湯) 雌黃 雲母 陽起石(入酒) 鍾乳(入酒)

  銀屑 孔公孽(入酒) 礜石(入酒) 礬石(入酒) 石硫黃(入酒)

  銅鏡鼻 白堊 胡粉 鈆丹 鹵咸(入酒) 石灰(入酒) 藜灰

  上一十七種石類。

  野葛 狼毒 毒公 蒴翟(入酒) 莽艹 巴豆 躑躅(入酒)

  鬼臼 皂莢(入酒) 雚菌 藜蘆 {{Node-count limit exceeded|}}筎 貫眾(入酒)

  狼牙 蕪夷 雷丸 鳶尾 蒺藜(入酒) 女苑 {{Node-count limit exceeded|}}耳 紫葳(入酒)

  薇銜(入酒) 白芨 牡蒙 飛廉 蛇銜 占斯 辛夷 石南(入酒)

  虎掌 楝實 虎杖(入酒單浸) 蓄根 羊桃(入酒)

  麻勃 苦瓠 瓜蔕 陟厘 雲實 狼跋(入酒) 槐子(入酒)

  地膚子 青葙子 蛇床子(入酒) 茺蔚 菥蓂子 王不留行 兔絲子(入酒)

  上四十八種艹木類。

  蜂子 蜜蠟 白馬莖 狗陰 雀卵 雞子 雄鵲 伏翼 鼠婦 樗雞 螢火 翳螉

  殭蠶 蜈蚣 蜥蜴 斑貓 芫青 亭長 地膽 虻蟲 蜚蠊 螻蛄 馬刀 赭魁

  蝦蟆 蝸牛 生鼠 生龜 諸鳥獸(入酒) 蟲魚膏骨髓膽血屎溺

  上二十九種蟲獸類。

  跋

  《本經疏證》十二卷,《續疏》六卷,《序疏》八卷,鄒君潤庵澍撰,予年弱冠喜治岐黃家言,每日夕與潤庵會陳家酒壚,課日間所業,或舉今日治某家某症立某方,互證得失以為常,既奔走皖豫燕趙者,垂二十年。道光壬辰重晤於中表趙於岡之約園,予醫學茫未有進而君蔚然為世所宗,君為人治病,必先單家而後巨室,非盛寒暑,未嘗乘輿,常疾夫世之號能名其家者破壞古法,羼雜私意,故每治人疾必引成方。予在山左時,常以玫瑰花、龍眼肉合成膏,愈吳洛生大令母脘痛,為君所呵,予答言藥在中病,古方奚為?君驟聞頗忿甚,立起辭去,予亦即北行,乃未一年而君歸道山矣。君歿後五年,戊甲於岡始郵示此書,實能抉昔賢之閫奧,為後學之津梁,悔從前率爾違牾,悲涕刻責,會江夏童公石塘、濂仁和武公蝶生,蒞庄見是書而愛之,力請集貲剞劂,以戊申八月開雕,斷手己酉三月,校定者,袁君坦齋、光裕魏君修鬯、裴庄君子久、延准揚君曉亭,欣而始終其事者,童武兩公之力為多,用中得藉手補過,慰私恨於無窮,益滋愧矣。

  道光己酉三月湯用中謹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