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規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目录

婦人規

作者
張介賓
朝代
年份
公元1637年

上卷

總論類

婦人九證

婦人諸病,本與男子無異,而其有異者,則惟經水、胎、產之屬,故本門亦止列此九證。曰:經脈類、胎孕類、產育類、產後類、帶濁類、乳病類、子嗣類、癥瘕類、前陰類。凡此九者,乃其最切之病,不得不另詳方論。此外雜證,但與男子相同者,自有各門論治之法,故不以男女分,而資贅於此。

論難易

諺云:「寧治十男子,莫治一婦人。」此謂婦人之病不易治也。何也?不知婦人之病,本與男子同;而婦人之情,則與男子異。蓋以婦人幽居多郁,常無所伸;陰性偏拗,每不可解。加之慈戀愛憎,嫉妒憂恚,罔知義命,每多怨憂。或有懷不能暢遂,或有病不可告人,或信師巫,或畏藥餌,故染著堅牢,根深蒂固,而治之有不易耳。此其情之使然也。然尚有人事之難,如寇宗奭引黃帝之論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形氣相失,色夭不澤,謂之難治。」又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虛實,以為診法。」故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此治之大則也。今富貴之家,居奧室之中,處帷幔之內,復有以綿帕蒙其手者,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盡切脈之巧。使脈有弗合,未免多問,問之覺繁,必謂醫學不精,往往並藥不信,不知問亦非易,其有善問者,正非醫之善者不能也。望聞問切,欲於四者去其三,吾恐神醫不神矣。世之通患,若此最多,此婦人之所以不易也。故凡醫家、病家,皆當以此為意。

經脈類

經脈之本

《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蓋天癸者,言後天之陰氣,陰氣足而月事通,是即所謂月經也。正以女體屬陰,其氣應月。月以三旬而一虛,經以三旬而一至,月月如期,經常不變,故謂之月經,又謂之月信。夫經者常也,一有不調,則失其常度,而諸病見矣。然經本陰血,何臟無之?惟臟腑之血,皆歸衝脈,而沖為五臟六腑之血海。故經言太衝脈盛,則月事以時下,此可見衝脈為月經之本也。然血氣之化,由於水穀,水穀盛則血氣亦盛,水穀衰則血氣亦衰。而水穀之海,又在陽明。考之《痿論》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是以男精女血,皆由前陰而降。此可見衝脈之血,又總由陽明水穀之所化。而陽明胃氣,又為經脈之本也。故月經之本,所重在衝脈;所重在胃氣;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其他如七情、六淫、飲食、起居之失宜者,無非皆心脾胃氣之賊。何者當顧、何者當去?學者於此,當知所從矣。

經脈諸臟病因

女人以血為主,血旺則經調而子嗣。身體之盛衰,無不肇端於此。故治婦人之病,當以經血為先。而血之所主,在古方書皆言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故凡傷心、傷脾、傷肝者,均能為經脈之病。又曰:腎為陰中之陰,腎主閉藏;肝為陰中之陽,肝主疏泄。二臟俱有相火,其繫上屬於心,故心火一動,則相火翕然從之,多致血不靜而妄行,此固一說。然相火動而妄行者有之,由火之盛也;若中氣脫陷及門戶不固而妄行者亦有之,此由脾腎之虛,不得盡言為火也。再如:氣道逆而不行者有之,由肝之滯也;若精血敗而不行者亦有之,此由真陰之枯竭。其證極多,不得誤認為滯也。是固心、脾、肝、腎四臟之病,而獨於肺臟多不言及,不知血之行與不行,無不由氣。如《經脈別論》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行、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此言由胃達脾,由脾達肺,而後傳布諸經。故血脫者當益氣,血滯者當調氣。氣主於肺,其義可知。是皆諸經之當辨者如此。然其微甚本末,則猶有當辨者。蓋其病之肇端,則或由思慮,或由鬱怒,或以積勞,或以六淫飲食。多起於心、肺、肝、脾四臟,及其甚也,則四臟相移,必歸脾腎。蓋陽分日虧,則飲食日減,而脾氣、胃氣竭矣;陰分日虧,則精血日涸,而衝任腎氣竭矣。故予曰:陽邪之至,害必歸陰,五臟之傷,窮必及腎。此源流之必然,即治療之要著。故凡治經脈之病,或其未甚,則宜解初病,而先其所因。若其已劇,則必計所歸,而專當顧本。甚至脾、腎大傷,泉源日涸,由色淡而短少,由短少而斷絕,此其枯竭已甚也。昧者無知,由云積血而通之、破之,禍不旋踵矣。

經不調

經血為水穀之精氣,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凡其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以灌溉一身。在男子則化而為精,婦人則上為乳汁,下歸血海而為經脈。但使精氣無損,情志調和,飲食得宜,則陽生陰長,而百脈充實,又何不調之有?苟不知慎,則七情之傷為甚,而勞倦次之。又或為欲不謹,強弱相陵(當作凌),以致衝任不守者,亦復不少。此外則外感、內傷,或醫藥誤謬,但傷營氣,無不有以致之。凡人有衰弱多病,不耐寒暑,不勝勞役,雖先天稟弱者常有之,然以氣血方長,而縱情虧損,或精血未滿,而早為斫喪,致傷生化之源,則終身受害,此未病之先,所當深察而調之者也。

若欲調其既病,則惟虛實陰陽四者為要。丹溪曰:「先期而至者,血熱也;後期而至者,血虛也。」王子亨曰:「陽太過則先期而至,陰不及則後時而來。」其有乍多乍少、斷絕不行、崩漏不止,皆由陰陽盛衰所致。是固不調之大略也。然先期而至,雖曰有火,若虛而挾火,則所重在虛,當以養營安血為主。矧亦有無火而先期者,則或補中氣,或固命門,皆不宜過用寒涼也。後期而至者,本屬血虛,然亦有血熱而燥瘀者,不得不為清補;有血逆而留滯者,不得不為疏利。總之,調經之法,但欲得其和平,在詳察其脈證耳。若形氣、脈氣俱有餘,方可用清、用利。然虛者極多,實者極少,故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胃以資血之源;養腎氣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則盡善矣。若營氣本虛而不知培養,則未有不日枯而竭者。不可不察也。

凡經行之際,大忌寒涼等藥,飲食亦然。

初虞世曰:「經以月至,有常也。其來過與不及,皆謂之病。若榮血虧損,不能滋養百骸,則發落面黃,羸瘦燥熱。燥氣盛則金受邪,金受邪則為咳、為嗽、為肺癰、為肺痿必矣。但助胃壯氣,則榮血生而經自行。若果怒氣逆,經閉不行,當用行氣破血之劑」。

《褚氏遺書·精血篇》曰:「男子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則五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陰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而內敗,小便澀而為淋;精已耗而復竭之,則大小便牽痛,愈痛則愈便,愈便則愈痛。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無男子合則不調;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調。不調則舊血不去,新血誤行,或潰而入骨,或變而為腫,後雖合而難子,合多則瀝枯。虛人產眾,則血枯殺人。觀其精血,思過半矣。」

《產寶方·序論》曰:「婦人以血為基本,苟能謹於調護,則血氣宣行,其神自清,月水如期,血凝成孕。若脾、胃虛弱,不能飲食,營衛不足,月經不行,肌膚黃燥,面無光澤,寒熱腹痛,難於子息,或帶下崩漏,血不流行,則成瘕證。」

薛立齋曰:「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為女子不月。』故心、脾平和,則百骸五臟皆潤澤,而經候如常。苟或心、脾受傷,則血無所養,亦無所統,而月經不調矣。是故調經者,當理心、脾為主。」丹溪先生亦曰:「先期而至者,血熱也;後期而至者,血虛也。」竊謂先期而至者,有因脾經血燥;有因脾經鬱火;有因肝經怒火;有因血分有熱;有因勞役動火。過期而至者,有因脾經血虛;有因肝經血虛;有因氣虛血弱。主治之法:脾經血燥者,加味逍遙散;脾經鬱滯者,歸脾湯;肝經怒火者,加味小柴胡湯;血分有熱者,加味四物湯;勞役動血者,補中益氣湯。其過期而至者,若脾經血虛,宜人參養營湯;肝經血少,宜六味地黃丸;氣虛血弱,宜八珍湯。蓋血生於脾,故云脾統血。凡血病當用辛甘之劑,以助其陽氣以生陰血,俱屬不足也。大凡肝脾血燥,四物湯為主,肝脾血弱,補中益氣湯為主;肝脾鬱結,歸脾湯為主;肝經怒火,加味逍遙散為主。」

薛氏 加味逍遙散(見《古方八陣·補陣》) 治肝脾血虛、發熱、小水不利。

當歸 芍藥 白朮 茯神 甘草 柴胡(各等分) 丹皮 梔子(各七分)

右加姜,水煎服。

歸脾湯(見《古方八陣·補陣》) 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嗜臥,少食,或大便不調,心、脾疼痛,瘧痢鬱結;或因病用藥失宜,克伐傷脾,以致變證者,最宜用之。

人參 黃耆 白朮 茯苓 棗仁(各二錢) 遠志 當歸(各一錢) 木香 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加圓眼肉七枚,煎七分,食遠(即食後隔一段時間)服。愚意:此湯之用木香,特因鬱結疼痛者設,如無痛郁等證,必須除去木香,以避香燥,豈不於氣虛血動者為尤善乎?又:遠志味辛氣升而散,凡多汗而躁熱者,亦宜酌用。

薛氏 加味小柴胡湯(見《古方八陣·散陣》) 亦名柴胡梔子散。治乳母肝火發熱,致兒為患,及風熱生痰等證。

柴胡(二三錢) 半夏 黃芩(各一二錢) 人參(二三錢) 甘草(五七分) 丹皮(二錢) 梔子(二錢)

上加薑、棗,水煎服。

薛氏 加味四物湯(見《古方八陣·補陣》)

熟地黃 當歸(各三錢) 川芎(一錢) 芍藥(二錢) 山梔(二錢) 柴胡(二錢) 丹皮(二錢)

水二鍾煎服。

東垣 補中益氣湯(見《古方八陣·補陣》) 治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外感不解,體倦食少,寒熱瘧痢,氣虛不能攝血等證。

人參 黃耆(炒) 白朮(炒) 甘草(炙各錢半) 當歸(一錢) 陳皮(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上加薑、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局方》人參養營湯(見《古方八陣·補陣》) 治脾、肺俱虛,惡寒發熱,肢體瘦倦,食少作瀉,口乾,心悸,自汗等證。

人參 黃耆 當歸 白朮 炙甘草 桂心 陳皮(各一錢) 熟地 五味 茯苓(各七分) 白芍(錢半) 遠志(五分)

加薑、棗,水煎服。

《金匱》六味地黃丸(見《古方八陣·補陣》) 即《金匱》腎氣丸,亦名地黃丸。治腎水虧損、小便淋閉,頭目眩暈,腰腿痠軟,陰虛發熱,自汗盜汗,憔悴瘦弱,精神疲睏,失血失音,水泛為痰,病為腫脹。壯水制火之劑也。

熟地黃(八兩蒸搗) 山茱萸 山藥(炒各四兩) 丹皮 澤瀉 白茯苓(各三兩)

上為細末,和地黃膏,加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滾白湯或淡鹽湯任下。此方用水煎湯即名六味地黃湯。

六味地黃丸並非《金匱》腎氣丸,而是宋代錢乙以《金匱》腎氣丸為溫補腎陽之劑,而於小兒應滋養腎陰,故於腎氣丸去附桂,創制六味地黃丸以補益腎陰。景岳以六味地黃丸出自《金匱》,實誤,今正之。

《局方》八珍湯(見《古方八陣·補陣》) 治氣血兩虛。調和陰陽。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熟地黃 當歸(各三錢) 川芎(一錢) 芍藥(二錢)

加薑、棗,水煎服,或加粳米百粒。

《局方》四物湯(見《古方八陣·補陣》)治血虛營弱,一切血病當以此為主。

熟地黃 當歸(各三錢) 川芎(一錢) 芍藥(二錢) 水二鍾煎服。

又曰:胃者衛之源,脾者榮之本。榮出中焦,衛出上焦。衛不足,益之必以辛;榮不足,補之必以甘。甘辛相合,脾胃健而榮衛生,是以氣血俱旺也。或因勞心,虛火妄動,月經錯行,宜安心、補血、瀉火。此東垣先生治法也。

又曰:人之少,有老態,不耐寒暑,不勝勞役,四時迭病,皆因氣血方長,而勞心虧損;或精血未滿,而早年斫喪。故其見證,難以名狀,若左尺脈虛弱或細數,是左腎之真陰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脈遲軟或沉細而數欲絕,是命門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至於兩尺微弱,是陰陽俱虛。用十補丸。此皆滋其化源也,不可輕用黃柏、知母之類。設或六淫外侵而見證,亦因其氣內虛,而外邪湊集耳,尤當用前藥。

六味丸 (即六味地黃丸。見上段)。

崔氏 八味丸(見《古方八陣·補陣》)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下元冷憊,臍腹疼痛等證。

熟地黃(八兩蒸搗) 山茱萸 山藥(炒各四兩) 丹皮 澤瀉 白茯苓(各三兩) 肉桂 製附子(各一兩) 用法同六味丸。

十補丸(見《古方八陣·熱陣》) 治腎臟虛冷,面黑足寒,耳聾膝軟,小便不利等證。

附子(炮) 五味(各二兩) 山藥 山茱萸 丹皮 桂心鹿茸(制) 茯苓 澤瀉(各一兩) 熟地(二兩)

《古方八陣·熱陣》中本方無熟地,今據《證治準繩》補入,合成十味藥,符合十補之名。

調經論外備用方

《集驗》加味八珍湯(見《婦人規古方》)補血調經。治婦人思慮過傷,飲食日減,氣血兩虛,月經不調,夜夢交感,或出盜汗,寢成勞損。

人參 白朮 茯苓 當歸 生地(各一錢) 炙甘草 川芎 芍藥 軟柴胡 黃耆(各五分) 香附(制) 丹皮(各八分)

水鍾半,大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服。

《集驗》調衛養榮湯(見《婦人規古方》)退熱調經。治婦人室女一切月經不調,或先或後,或絕閉不通,憎寒壯熱,口苦無味,咳嗽躁煩,頭眩,漸成勞證者。

當歸 生地 麥冬 沙參 陳皮 白朮(各一錢) 牡丹皮 地骨皮(各八分) 柴胡梢 桔梗(各五分) 穀芽(一錢) 甘草(四分)

上加蓮子、薑、棗,水煎服。痰中見血加側柏葉;煩躁口乾加炒山梔,倍麥門冬;脅下脹疼加青皮、川芎;胸膈滿悶加黃連姜炒、枳實,去麥冬、地骨皮;夜出盜汗加黃連、黃耆,去柴胡、桔梗;大便秘結加桃仁,倍當歸;咳嗽不已加栝蔞仁、阿膠;小水不利加木通、茯苓。

《金匱》膠艾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勞傷血氣,沖、任虧損,月水過多,淋瀝不止。

阿膠(炒) 川芎 炙甘草(各一兩) 艾葉 當歸(各兩半) 白芍 熟地(各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服。一方加地榆、黃耆,即名安胎散。

《良方》當歸散(見《婦人規古方》)治經水妄行不止,及產後氣血虛弱,惡露內停,憎寒發熱,宜服此去之。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芍(炒) 白朮(炒) 黃芩(炒各半兩) 山茱萸肉(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日三服。一方無山茱萸。氣虛者去芩加桂心一兩。

四物二連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婦人血虛發熱,或口舌生瘡,或晝安夜熱。

當歸 川芎 芍藥 熟地 胡黃連 川黃連(各一錢)

上作一劑,水煎服。

滑氏補肝散(見《婦人規古方》)治肝腎二經氣血虧損,脅脹作痛,或脅脹頭暈,寒熱發熱,或遍身作痛,經候不調。

熟地 白朮(炒各一兩) 棗仁(炒) 獨活(各四兩) 當歸 川芎 黃耆(炒) 山藥 五味子(炒杵) 山茱萸肉 木瓜(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棗水煎服。

《良方》益陰腎氣丸(見《古方八陣·補陣》)治陰虛潮熱盜汗,煩熱作渴,筋骨疼痛,月經不調等證。

即前六味丸加當歸、生地各四兩,五味子二兩

《良方》丹參散(見《婦人規古方》)《良方》云:丹參一味,其治頗類四物湯。能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帶下,調經,下產後惡血,兼治冷熱勞,腰脊痛,骨節煩疼。

丹參(酒洗去土晾乾切)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經脈不調食前服。冷熱勞不拘時服。

琥珀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心膈迷悶,肚腹撮痛,月信不通等疾。

烏藥(二兩) 當歸(酒洗) 蓬朮(醋製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服。

白芷散(見《婦人規古方》)固經。治下元虛弱,赤白帶下,或經行不止等證。

白芷(一兩) 海螵蛸(二枚燒) 胎髮(一團煅)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良方》黃龍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寒熱頭疼,嘿嘿不食,脅痛嘔痰,及產後經後外感風寒,熱入胞宮,寒熱如瘧等證。按:此即小柴胡湯之去半夏也。

柴胡(二錢) 黃芩(炒) 人參 甘草(各一錢)

上用水煎服。

《良方》人參湯(見《婦人規古方》)補虛調經。治產後諸虛不足,發熱盜汗,內熱晡熱等證。此即參歸湯,亦名團參散。

人參 當歸(等分)

上為末,先以豬腰子一枚切片,糯米半合,蔥白二莖,入水二鍾,煎汁八分,再入藥三錢煎服。

十全大補湯(見《古方八陣·補陣》)溫補氣血。 治氣血俱虛,惡寒發熱,自汗盜汗,肢體困倦,眩暈驚悸,晡熱作渴,遺精白濁,二便見血,小便短少,便泄閉結,喘咳下墜等證。

即前八珍湯加黃耆、肉桂各一錢。

六物煎(見《新方八陣·因陣》)治男婦氣血俱虛等證。

炙甘草 當歸 熟地(或用生地) 川芎(三四分不宜多) 芍藥(俱隨宜加減) 人參(或有或無,隨虛實用之。氣不虛者不必用)

上咀,用水煎服。如脾氣稍滯者宜加陳皮、山楂;如胃氣虛寒多嘔者加乾薑炒用,或加丁香;如腹痛兼滯者加木香、陳皮。

血熱經早

凡血熱者,多有先期而至,然必察其陰氣之虛實。若形色多赤,或紫而濃,或去多,其脈洪滑,其臟氣飲食喜冷畏熱,皆火之類也。治血熱有火者,宜清化飲主之。若火之甚者,如抽薪飲之類,亦可暫用。但不可以假火作真火;以虛火作實火也。

清化飲(見《新方八陣·因陣》)治婦人產後因火發熱,及血熱妄行,陰虧,諸火不清等證。

芍藥 麥冬(各二錢) 丹皮 茯苓 黃芩 生地(各二三錢) 石斛(一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如覺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一錢半;熱甚而渴或頭痛者,加石膏一二三錢;下熱便澀者,加木通一二錢,或黃柏、梔子,皆可隨證用之。如兼外邪發熱,加柴胡一二錢。

抽薪飲(見《新方八陣·寒陣》)治諸凡火熾盛而不宜補者。

黃芩 石斛 木通 梔子(炒) 黃柏(各一二錢) 枳殼(錢半) 澤瀉(錢半) 細甘草(三分)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內熱甚者,冷服更佳。如熱在經絡肌膚者,加連翹、天花粉以解之;熱在血分大小腸者,加槐蕊、黃連以清之;熱在陽明頭面或躁煩便實者,加生石膏以降之;熱在下焦,小水痛澀者,加龍膽草、車前以利之;熱在陰分,津液不足者,加門冬、生地、芍藥之類以滋之;熱在腸胃實結者,加大黃、芒硝以通之。

按上為原方份量,臨床時可隨證適當增加,以免病重藥輕,收不到預期的療效。其餘各方,均按此例,不分別註釋。

大都熱則善流而懋期不止者,如續斷、地榆、丹參、茜根、梔子之屬皆可用。

若微火陰虛而經多早者,治宜滋陰清火,用保陰煎之類主之。

保陰煎(見《新方八陣·寒陣》)治男婦帶、濁、遺、淋,色赤帶血,脈滑多熱,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經期太早。凡一切陰虛內熱動血等證。

生地 熟地 芍藥(各二錢) 山藥 川續斷 黃芩 黃柏(各一錢半) 生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小水多熱,或兼怒火動血者,加焦梔子一二錢;如夜熱身熱,加地骨皮一錢五分;如肺熱多汗者,加麥冬、棗仁;如血熱甚者,加黃連一錢五分;如血虛血滯,筋骨腫痛者,加當歸二三錢;如氣滯而痛,去熟地加陳皮、青皮、丹皮、香附之屬;如血脫血滑及便血久不止者,加地榆一二錢或烏梅一二個,或百藥煎一二錢,文蛤亦可;如少年或血氣正盛者,不必用熟地、山藥;如肢節筋骨疼痛或腫者,加秦艽、丹皮各一二錢。

所謂經早者,當以每月大概論;所謂血熱者,當以通身藏象論。勿以素多不調而偶見先期者為早;勿以脈證無火而單以經早者為熱。若脈證無火而經早不及期者,乃其心脾氣虛,不能固攝而然。宜大營煎、大補元煎或五福飲加杜仲、五味子之類主之。此輩極多,若作火治,必誤之矣。若一月二三至,或半月或旬日而至者,此血氣敗亂之證。當因其寒熱而調治之,不得以經早者並論。

大營煎(見《新方八陣·補陣》)治真陰精血虧損及婦人經遲血少,腰膝筋骨疼痛,或氣血虛寒,心腹疼痛等證。

當歸(二三錢或五錢) 熟地(三五七錢) 枸杞(二錢) 炙甘草(一二錢) 杜仲(二錢) 牛膝(一錢半) 肉桂(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寒滯在經,氣血不能流通,筋骨疼痛之甚者,必加製附子一二錢方效;如帶濁腹痛者,加故紙一錢炒用;如氣虛者,加人參、白朮;中氣虛寒嘔惡者,加炒焦乾姜一二錢。

大補元煎(見《新方八陣·補陣》)治男婦氣血大壞,精神失守,危劇等證。此迴天贊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人參(補氣補陽,以此為主,少則用一、二錢,多則用一、二兩。) 山藥(炒二錢) 熟地(補精補陰,以此為主,少則用二、三錢,多則用二、三兩。) 杜仲(二錢) 當歸(二、三錢,若泄瀉者去之) 山茱萸(一錢,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二、三錢) 炙甘草(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元陽不足多寒者,於本方加附子、肉桂、炮姜之類,隨宜用之;如氣分偏虛者,加黃耆、白朮,如胃口多滯者不必用,如血滯者,加川芎去山茱萸;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紙之屬。

五福飲(見《新方八陣·補陣》)凡五臟氣血虧損者,此能兼治之,足稱王道之最。

人參(隨宜心) 熟地(隨宜腎) 當歸(二、三錢,肝) 白朮(炒一錢半,肺) 炙甘草(一錢,脾)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或加生薑三五片;凡治氣血俱虛等證,以此為主,或宜溫者,加薑、附,宜散者,加升麻、柴、葛,左右逢源,無不可也。

血熱論外方

《良方》續斷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下血、尿血。

當歸 生地黃(各一兩) 續斷 赤芍藥(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用蔥白煎湯調下。

四物二連湯(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二黃散(見《婦人規古方》)治胎漏下血,或內熱虛熱,或頭痛頭暈,或煩躁作渴,或脅肋脹痛等證。

生地 熟地

上為末,每服三錢,煎白朮、枳殼湯下。

一母丸(見《婦人規古方》)一名知母丸。治妊娠血熱,頓僕,胎動不安或欲墮產。

知母(炒為末)

上搗棗肉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人參湯嚼送。或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湯下或嚼咽之。

《良方》當歸散 (見「經論外備用方)

延年益嗣丹(見《婦人規古方》) 滋補元氣,益精黑髮(按:此方即還元丹也,但製法分量不同,宜參酌用之)

人參 天門冬(酒浸去心) 麥門冬(同上。各三兩) 熟地黃(酒蒸搗) 生地黃(各二兩) 白茯苓(酒浸曬乾) 地骨皮(酒浸各五兩) 何首烏(鮮者半斤)

上將何首烏去皮、切片,如干者,用米泔水浸軟,拈切,外用砂鍋入黑羊肉一斤,黑豆三合,量著水,上用甑箅,箅上放首烏,煮而蒸之,以肉爛為度。鍋蓋須密,勿令泄氣。取起,曬乾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奇效四物湯(見《婦人規古方》)治肝經虛熱,血沸騰而崩久不止。

當歸(酒拌) 熟地 白芍 川芎 阿膠(炒) 艾葉(炒) 黃芩

上每服四錢,水煎。

子芩散(見《婦人規古方》)一名黃芩散。治壯熱、崩中下血,是陽乘陰分,故經血泛溢,宜清其北方。

條黃芩(不拘多少,為細末)

上燒秤錘,淬酒,食前調下三四錢。一方有乾薑、白芷;一方以木耳、黃芩等分為丸,俱效。

血熱經遲

血熱者,經期常早,此營血流利及未甚虧者多有之。其有陰火內爍,血本熱而亦每過期者。此水虧血少,燥澀而然。治宜清火滋陰,以加味四物湯、加減一陰煎、滋陰八味丸之類主之。

加味四物湯(見《經不調》)

加減一陰煎(見《新方八陣·補陣》)此治水虧火勝之劑。凡腎水真陰虛損而脈證多陽,虛火發熱及陰虛動血等證;或瘧疾傷寒,屢散之後,取汗既多,脈虛氣弱而煩渴不止,潮熱不退者,此以汗多傷陰,水虧而然也。皆宜用此湯加減主之。

生地 芍藥 麥冬(各二錢) 熟地(三、五錢) 炙甘草(五、七分) 知母 地骨皮(各一錢)

水二鍾煎服。如煩躁熱甚便結者,加石膏二三錢;如小水熱澀者加梔子一二錢;如火浮於上者,加澤瀉一二錢,或黃芩一錢;如血燥血少者,加當歸一二錢。

滋陰八味丸(見《新方八陣·寒陣》)治陰虛火盛,下焦濕熱等證。此方變丸為湯即名滋陰八味煎。

山藥(四兩) 丹皮(三兩) 白茯苓(三兩) 山茱萸(肉四兩) 澤瀉(三兩) 黃柏(鹽水炒三兩) 熟地黃(八兩蒸搗) 知母(鹽水炒三兩)

上加煉蜜搗丸梧桐子大,或空心或午前用滾白湯或淡鹽湯送下百餘丸。

血寒經遲

凡血寒者,經必後期而至。然血何以寒?亦惟陽氣不足,則寒從內生,而生化失期,是即所謂寒也。至若陰寒由外而入,生冷由內而傷,或至血逆,或為疼痛,是又寒滯之證,非血寒經遲之謂也。當詳辨也。

凡陽氣不足,血寒經遲者,色多不鮮,或色見沉黑,或澀滯而少。其脈或微、或細、或沉、遲、弦、澀。其臟色形氣必惡寒喜暖。凡此者,皆無火之證。治宜溫養血氣,以大營煎、理陰煎之類加減主之。

大約寒則多滯,宜加薑、桂、吳茱萸、蓽茇之類,甚者須加附子。

大營煎(見血熱經早)

理陰煎(見《新方八陣·熱陣》)此理中湯之變方也。凡脾腎中虛等證,宜剛燥者,當用理中、六君之類;宜溫潤者,當用理陰、大營之類。欲知調補,當先察此。此方通治真陰虛弱,脹滿嘔噦,痰飲噁心,吐瀉腹痛,婦人經遲血滯等證。又凡真陰不足,或素多勞倦之輩,因而忽感寒邪,不能疏解,或發熱,或頭身疼痛,或面赤舌焦,或雖渴而不喜冷飲,或背、心、肢體畏寒,但脈見無力者,悉是假熱之證。若用寒涼攻之,必死。宜速用此湯,照後加減以溫補陰分,托散表邪,連進數服,使陰氣漸充,則汗從陰達,而寒邪不攻自散,此最切於時用者也。神效,不可盡述。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 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 炙甘草(一、二錢) 乾薑(炒黃色、一、二、三錢) 或加桂肉(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八分,熱服。此方加附子,即名附子理陰煎;再加人參,即名六味回陽飲,治命門火衰,陰中無陽等證。若風寒外感,邪未入深,但見發熱身痛,脈數不洪,凡內無火證,素稟不足者,但用此湯加柴胡一錢半或二錢,連進一二服,其效如神。若寒凝陰盛,而邪有難解者,必加麻黃一、二錢,放心用之。或不用柴胡亦可,恐其清利也。此寒邪初感,溫散第一方。惟仲景獨知此義,但仲景之溫散,首用麻黃、桂枝二湯。余之溫散,即以理陰煎及大溫中飲為增減。此雖一從陽分,一從陰分,其跡若異,然一逐於外,一托於內,而用溫則一也。學者當因所宜,酌而用之。若陰勝之時,外感寒邪,脈細惡寒或背惡寒者,乃太陽少陰證也,加細辛一、二錢,甚者再加附子一、二錢,真神劑也。或並加柴胡以助之亦可。若陰虛火盛,其有內熱,不宜用溫,而氣血俱虛,邪不能解者,宜去薑、桂,單以三味加減與之,或只加人參亦可。若脾、腎兩虛,水泛為痰,或嘔或脹者,於前方加茯苓一錢半,或加白芥子五分以行之。若泄瀉不止及腎泄者,少用當歸,或並去之,加山藥、扁豆、吳茱萸、破故紙、肉豆蔻、附子之屬。若腰腹有痛,加杜仲、枸杞。若腹有脹滯疼痛,加陳皮、木香、砂仁之屬。

血寒論外方

五物煎(見《新方八陣·因陣》)治婦人血虛凝滯,蓄積不行,小腹痛急,產難經滯,及痘瘡血虛寒滯等證,神效。此即四物湯加肉桂也。

當歸(三、五、七錢) 熟地(三、四錢) 芍藥(二錢酒炒) 川芎(一錢) 肉桂(一、二、三錢)

水一鍾半煎服。兼胃寒或嘔惡者,加乾薑炮用;水道不利,加澤瀉或豬苓;氣滯者加香附或丁香、木香、砂仁、烏藥;陰虛疝痛者,加小茴香;血瘀不行,臍下如覆杯,漸成積塊者,加桃仁或酒炒紅花。痘瘡,血虛寒勝,寒邪在表者,加細辛、麻黃、柴胡、紫蘇之屬。

《秘方》 烏雞煎丸(見《婦人規古方》)治婦人百病,血氣虛勞,赤白帶下。

人參 官桂 地骨皮(各二兩) 茯苓(三兩) 黃耆(蜜炙) 當歸(各六兩) 生地 熟地 香附(各四兩)

上將烏骨白雞一隻,男用雌,女用雄,籠住,將黃耆末和炒麵丸如芡實,餵雞二七日,將雞縛死,干撏去毛,並腸雜令淨,捶碎其骨,入前藥於腹內,縫密,用酒醋各一瓶,煮一宿,取去骨,焙乾為末,用前汁打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鹽湯下。

增損四物湯(見《婦人規古方》)治脾虛不攝,血去不止。

人參 當歸 芍藥(炒) 川芎 乾薑(炒各一兩) 甘草(炙四錢)

上每服四錢,水煎服。

四神散(見《婦人規古方》)治產後血虛或瘀血腹痛。

當歸 川芎 芍藥(炒各一錢) 炮姜(五分)

上水煎服。

血虛經亂

凡女人血虛者,或遲或早,經多不調。此當察臟氣,審陰陽,詳參形證脈色,辨而治之,庶無誤也。蓋血虛之候,或色淡,或澀少,或過期不至,或行後反痛,痛則喜暖、喜按,或經後則困憊難支,腰膝如折,或脈息則微弱弦澀,或飲食素少,或形色薄弱。凡經有不調,而值此不足之證,皆不可妄行克削及寒涼等劑,再傷脾、腎以伐生氣,則惟有日甚矣。

凡肝、脾血虛,微滯微痛者,宜四物湯主之。或加肉桂,或加黃芩,隨寒熱而用之,自無不可。

四物湯(見經不調)

三陰虧弱,無熱無寒,平臟者,宜小營煎、五福飲、六物煎之類主之。此常人最宜之劑。或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之類,皆宜擇用。

三陰虧弱兼陽虛,宜大營煎、理陰煎之類主之。

小營煎(見《新方八陣·補陣》)治血少陰虛。此性味平和之方也。

當歸(二錢) 熟地(二、三錢) 芍藥(炒酒二錢) 山藥(炒二錢) 枸杞(二錢) 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如營虛於上而為驚恐、怔忡、不眠、多汗者,加棗仁、茯神各二錢,如營虛兼寒者,去芍藥加生薑;如氣滯有痛者,加香附一二錢,引而行之。

五福飲(見血熱經早)

六物煎(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八珍湯(見經不調)

十全大補湯(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大營煎(見血熱經早)

理陰煎(見血寒經遲)

憂思過度,心脾受傷者,七福飲、歸脾湯之類主之。

七福飲(見《新方八陣·補陣》)治氣血俱虛,而以心脾為甚者。

人參(二錢) 熟地(四、五錢) 當歸(二、三錢) 白朮(炒二錢) 棗仁(二錢) 遠志(三、五分制用) 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歸脾湯(見經不調)

脾土不健,飲食減少,宜燥宜溫者,溫胃飲、理中湯之類主之。

溫胃飲(見《新方八陣·熱陣》)治中寒,嘔吐吞酸,泄瀉,不思飲食,及婦人臟寒,嘔惡,胎氣不安等證。

人參(一、二、三錢或一兩) 白朮(炒一、二錢或一兩) 扁豆(二錢炒) 陳皮(一錢或不用) 乾薑(炒焦一、二、三錢) 炙甘草(一錢) 當歸(一、二錢。滑泄者勿用)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如下寒帶濁者,加破故紙一錢,如氣滯或兼胸腹痛者,加藿香、丁香、木香、白豆蔻、砂仁、白芥子之屬;如兼外邪及肝、腎之病者,加桂枝、肉桂,甚者加柴胡;如脾氣陷而身熱者,加升麻五七分;如水泛為痰而胸腹痞滿者,加茯苓一二錢;如脾胃虛極,大嘔大吐不能止者,倍用參朮,仍加胡椒二三分許,煎熟,徐徐服之。

仲景理中丸(見《古方八陣。熱陣》)即名人參理中湯。治太陰即病,自利不渴,陰寒腹痛,短氣咳嗽,霍亂嘔吐,飲食難化,胸膈噎塞,或瘧疾瘴氣瘟疫,中氣虛損,久不能愈,或中虛生痰等證。

人參 白朮(炒) 乾薑(炒) 炙甘草(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丸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賓(景岳)按:上方兩數乃漢時權度,今後世所用,惟每味數錢而甘草半之,酌宜可也。

脾土虛陷,不能統攝營氣,而為漏為頻者,宜五福飲、歸脾湯、壽脾煎、秘元煎、或四君子加芎歸主之。

五福飲(見血熱經早)

歸脾湯(見經不調)

壽脾煎(見《新方八陣·熱陣》)一名攝脾煎。治脾虛不能攝血等證。凡憂思、鬱怒、積勞及誤用攻伐等藥,犯損脾陰,以致中氣虧陷,神魂不寧,大便脫血不止,或婦人無火崩淋等證;凡兼嘔惡,尤為危候,速宜用此,單救脾氣,則統攝固而血自歸源。此歸脾湯之變方,其效如神。若犯此證而再用寒涼,則胃氣必脫,無不即斃者。

白朮(二、三錢) 當歸(二錢) 山藥(二錢) 炙甘草(一錢) 棗仁(錢半) 遠志(制三五分) 乾薑(炮一、二、三錢) 蓮肉(去心炒二十粒) 人參(隨宜一、二錢急者用一兩)

水二鍾煎服。如血未止,加烏梅二個,凡畏酸者不可用,或加地榆一錢半亦可。滑脫不禁者,加醋炒文蛤一錢;下焦虛滑不禁,加鹿角霜二錢為末,攪入藥中服之;氣虛甚者加炙黃耆二三錢。氣陷而墜者,加炒升麻五七分,或白芷亦可。兼溏泄者,加補骨脂一錢炒用。陽虛畏寒者,加製附子一至三錢。去血過多,陰虛氣餒,心跳不寧者,加熟地七八錢或一二兩。

秘元煎(見《新方八陣·固陣》)治遺精帶濁等病。此方專主心、脾。

遠志(八分炒) 山藥(二錢炒) 芡實(二錢炒) 棗仁(炒、搗碎二錢) 白朮(炒) 茯苓(各錢半) 炙甘草(一錢) 人參(一、二錢)五味(十四粒,畏酸者去之) 金櫻子(去核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此治久遺無火,不痛而滑者乃可用之。如尚有火覺熱者,加苦參一二錢。如氣大虛者,加黃耆一二三錢。

四君子湯(見《古方八陣·補陣》)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大便不實,體瘦面黃,或胸膈虛痞,吞酸痰嗽,或脾胃虛弱,善患瘧痢等證。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加薑、棗。

水煎服。或加粳米百粒。

肝虛不能藏血,或多驚惕,或多小腹急痛,宜三陰煎、補肝散之類主之。

三陰煎(見《新方八陣·補陣》)此治肝、脾虛損,精血不足,及營虛失血等病,故曰三陰。凡中風血不養筋及瘧疾汗多,邪散而寒熱猶不能止,是皆少陽厥陰陰虛少血之病,……無火者宜此主之。

當歸(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 炙甘草(一錢) 芍藥(酒炒二錢) 棗仁(二錢) 人參(隨宜)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如嘔惡者,加生薑三五片;汗多煩躁者,加五味子十四粒;汗多氣虛者,加黃耆一二錢;小腹隱痛,加枸杞二三錢;如有脹悶,加陳皮一錢;如腰膝筋骨無力,加杜仲、牛膝。

補肝散(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若陰血虛,水不制火,而邪火盛者,或為夜熱盜汗,或為煩渴生痰,是即勞損之漸,速宜調治。用一、二、三、四、五陰等煎,擇宜治之,否則恐成血枯也。

一陰煎(見《新方八陣·補陣》)此治水虧火勝之劑,故曰一陰。凡腎水真陰虛損而脈證多陽,虛火發熱及陰虛動血等證,或瘧疾、傷寒屢散之後,取汗既多,脈虛氣弱而煩渴不止,潮熱不退者,此以汗多傷陰,水虧而然也,皆宜用此,加減主之。

生地(二錢) 熟地(三、五錢) 芍藥(二錢) 麥冬(二錢) 甘草(一錢) 牛膝(一錢半) 丹參(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如火盛躁煩者,入真龜膠二三錢化服;如氣虛者,間用人參一二錢;如心虛不眠多汗者,加棗仁、當歸各一二錢;如汗多煩躁者,加五味子十粒,或加山藥、山茱萸;如見微火者,加女貞子一二錢;如虛火上浮,或吐血,或衄血不止者,加澤瀉一二錢、茜根二錢,或加川續斷一二錢以澀之,亦妙。

二陰煎(見《新方八陣·補陣》)此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陰。凡驚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瘍疹煩熱失血等證,宜此主之。

生地(二、三錢) 麥冬(二、三錢) 棗仁(二錢) 生甘草(一錢) 玄參(一錢半) 黃連(或一、二錢) 茯苓(一錢半) 木通(一錢半)

水二鍾,加燈草二十根,或竹葉亦可,煎七分,食遠服。如痰勝熱甚者,加九制膽星一錢,或天花粉一錢五分。

三陰煎(見上段)

四陰煎(見《新方八陣·補陣》)此保肺清金之劑,故曰四陰,治陰虛勞損,相火熾盛,津枯

煩渴,咳嗽吐衄多熱等證。

生地(二、三錢) 麥冬(二錢) 白芍藥(二錢) 百合(二錢) 沙參(二錢) 生甘草(一錢) 茯苓(一錢半)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如夜熱盜汗,加地骨皮一二錢;如痰多氣盛,加貝母二三錢,阿膠一二錢,天花粉亦可。如金水不能相滋而乾燥喘嗽者,加熟地三五錢。如多汗不眠,神魂不寧,加棗仁二錢;如多汗兼渴,加北五味十四粒。如熱甚者,加黃柏一二錢,鹽水炒用,或玄參亦可,但分上下用之。如血燥經遲,枯澀不至者,加牛膝二錢。如血熱吐衄,加茜根二錢。如多火便燥或肺乾咳咯者,加天門冬二錢,或加童便亦可。如火載血上者,去甘草加炒梔子一二錢。

五陰煎(見《新方八陣·補陣》)凡真陰虧損,脾虛失血等證,或見溏泄未甚者,所重在脾,故曰五陰。忌用潤滑,宜此主之。

熟地(五、七錢或一兩) 山藥(炒二錢) 扁豆(炒二三錢) 炙甘草(一、二錢) 茯苓(一錢半) 芍藥(炒黃二錢) 五味子(廿粒) 人參(隨宜用) 白朮(炒一、二錢)

水二鍾,加蓮肉去心二十粒,煎服。

腎虛經亂

婦人因情欲房室,以致經脈不調者,其病皆在腎經。此證最多,所當辨而治之。

凡欲念不遂,沉思積鬱,心脾氣結,致傷衝任之源,而腎氣日消,輕則或早或遲,重則漸成枯閉。此宜兼治心、脾、腎,以逍遙飲、秘元煎之類主之。

逍遙飲(見《新方八陣·因陣》)治婦人思郁過度,致傷心脾衝任之源,血氣日枯,漸至經脈不調者。

當歸(二、三錢) 芍藥(錢半) 熟地(三、五錢) 棗仁(二錢炒) 茯神(錢半) 遠志(制三五分) 陳皮(八分) 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如氣虛者,加人參一二錢,如經水過期兼痛滯者,加酒炒香附一二錢。

秘元煎(見血虛經亂)

若或欲火熾盛,以致真陰日潰者,宜保陰煎、秘元煎之類主之。

保陰煎(見血熱經早)

秘元煎(見血虛經亂)

若房室縱肆不慎者,必傷衝任之流,而腎氣不守,治須扃固命門,宜固陰煎、秘元煎之類主之。

固陰煎(見《新方八陣·固陣》)治陰虛滑泄,帶濁淋遺,及經水因虛不固等證。此方專主肝腎。

人參(隨宜) 熟地(三、五錢) 山藥(炒二錢) 山茱萸(一錢半) 遠志(七分炒) 炙甘草(一、二錢) 五味(十四粒) 菟絲子(炒香二、三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如虛滑遺甚者,加金櫻子肉二三錢,或醋炒文蛤一錢,或烏梅二個。如陰虛微熱而經血不固者,加續斷二錢。如下焦陽氣不足而兼腹痛溏泄者,加補骨脂、吳茱萸之類,隨宜用之。如肝腎血虛,小腹痛而血不歸經者,加當歸二三錢。如脾虛多濕或兼嘔惡者,加白朮一二錢。如氣陷不固者,加炒升麻一錢。如兼心虛不眠或多汗者,加棗仁二錢炒用。

秘元煎(見血虛經亂)

若左腎真陰不足,而經脈不調者,宜左歸飲、左歸丸、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左歸飲(見《新方八陣·補陣》)此壯水之劑也。凡命門之陰衰陽勝者,宜此方加減主之。此一陰煎、四陰煎之主方也。

熟地(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 山藥(二錢) 枸杞(二錢) 炙甘草(一錢) 茯苓(一錢半) 山茱萸(一、二錢。畏酸者少用之)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如肺熱而煩者,加麥冬二錢,血滯者,加丹皮二錢;心熱而躁者,加玄參二錢;脾熱易飢者,加芍藥二錢;腎熱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二錢。血熱妄動者,加生地二三錢;陰虛不寧者,加女貞子二錢,上實下虛者,加牛膝二錢以導之;血虛而燥滯者,加當歸二錢。

左歸丸(見《新方八陣·補陣》)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營衛,漸至衰弱,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神不守舍,血不歸源,或虛損傷陰,或遺淋不禁,或氣虛昏運,或眼花耳聾,或口燥舌乾,或腰痠腿軟。凡精髓內虧,津液枯涸等證,俱速宜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主之。

大懷熟(地)(八兩) 山藥(炒四兩) 枸杞(四兩) 山茱萸肉(四兩) 川牛膝(酒洗蒸熟三兩精滑者不用) 菟絲子(制四兩) 鹿膠(敲碎炒珠四兩) 龜膠(切碎炒珠四兩無火者不必用)

上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百餘丸。

如真陰失守,虛火炎上者,宜用純陰至靜之劑,於本方去枸杞、鹿膠,加女貞子三兩,麥冬三兩。如火爍肺金,乾枯多嗽者,加百合三兩。如夜熱骨蒸,加地骨皮三兩。如小水不利不清,加茯苓三兩。如大便燥結,去菟絲,加肉蓯蓉三兩。如氣虛者,加人參三四兩。如血虛微滯,加當歸四兩。如腰膝痠痛,加杜仲三兩,鹽水炒用。如臟平無火而腎氣不充者,加破故紙三兩、去心蓮肉、胡桃肉各四兩,龜膠不必用。凡五液皆主於腎,故凡屬陰分之藥,無不皆能走腎,有謂必須導引者,皆見之不明耳。

六味地黃丸(見經不調)

若右腎真陽不足,而經有不調者,宜右歸飲、右歸丸、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右歸飲(見《新方八陣·補陣》)此益火之劑也。凡命門之陽衰陰勝者,宜此方加減主之。此方與大補元煎出入互用,如治陰盛格陽,真寒假熱等證,宜加澤瀉二錢,煎成用涼水浸冷,服之尤妙。

熟地(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 山藥(炒二錢) 山茱萸(一錢) 枸杞(二錢) 甘草(炙一、二錢) 杜仲(薑製二錢) 肉桂(一、二錢) 製附子(一、二、三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如氣虛血脫,或厥或昏或汗或運(同暈),或虛狂或短氣者,必大加人參、白朮,隨宜用之。如火衰不能生土,為嘔噦吞酸者,加炮姜二、三錢;如陽衰中寒,泄瀉腹痛,加人參、肉豆蔻,隨宜用之;如小腹多痛者,加吳茱萸五、七分;如淋帶不止,加破故紙一錢。如血少血滯,腰膝軟痛者,加當歸二、三錢。

右歸丸(見《新方八陣·補陣》)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衰,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臍腹多痛,或大便不實,瀉痢頻作,或小水自遺,虛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節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腫。總之,真陽不足者,必神疲氣怯,或心跳不寧,或四體不收,或眼見邪祟,或陽衰無子等證,俱速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腎之元陽,而神氣自強矣。此方主之。

大懷熟(地)(八兩) 山藥(炒四兩) 山茱萸(微炒三兩) 枸杞(微炒四兩) 鹿角膠(炒珠四兩) 菟絲子(制四兩) 杜仲(薑湯炒四兩) 當歸(三兩便溏勿用) 肉桂(二兩漸可加至四兩) 製附子(自二兩漸可加至五、六兩)

上先將熟地蒸爛搗膏,加煉蜜丸如彈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滾白湯(剛開的開水)送下,其效尤速。

如陽衰氣虛,必加人參以為之主,或二三兩,或五六兩,隨人虛實以為增減,蓋人參之功,隨陽藥則入陽分,隨陰藥則入陰分,欲補命門之陽,非加人參不能捷效。如陽虛精滑,或帶濁便溏,加補骨脂酒炒三兩;如飧泄腎泄不止,加北五味子三兩,肉豆蔻三兩,麵炒去油用。如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吞酸,皆脾、胃虛寒之證,加乾薑三四兩,炒黃用;如腹痛不止,加吳茱萸二兩,湯泡半日,炒用。如腰膝痠痛,加胡桃肉連皮四兩。如陰虛陽痿,加巴戟肉四兩、肉蓯蓉三兩,或加黃狗外腎一二副,以酒煮爛,搗入之。

八味地黃丸(即八味丸。見經不調)

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願遂,多難取效;房室不慎致病者,使非勇於節欲,亦難全恃藥餌也。

經期腹痛

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實者或因寒滯,或因血滯,或因氣滯,或因熱滯;虛者有因血虛,有因氣虛。然實痛者,多痛於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虛痛者,於既行之後,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為虛;拒按、拒揉者為實。有滯無滯,於此可察。但實中有虛,虛中亦有實,此當於形氣稟質兼而辨之。當以察意,言不能悉也。

凡婦人經期有氣逆作痛,全滯而不虛者,須順其氣,宜調經飲主之。甚者如排氣飲之類亦可用。

調經飲(見《新方八陣·因陣》)治婦人經脈阻滯,氣逆不調,多痛而實者。

當歸(三、五錢) 牛膝(二錢) 山楂(一、二錢) 香附(二錢) 青皮 茯苓(各一錢半)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如因不避生冷而寒滯其血者,加肉桂、吳茱萸之類;如兼脹悶者,加厚朴一錢,或砂仁亦可:如氣滯者,加烏藥二錢,或痛在小腹者,加小茴香一錢半。

排氣飲(見《新方八陣·和陣》)治氣逆食滯脹痛等證。

陳皮(一錢五分) 木香(七分或一錢) 藿香(一錢五分) 香附(二錢) 枳殼(一錢五分) 澤瀉(二錢) 烏藥(二錢) 厚朴(一錢)

水一鍾,煎七分,熱服。如食滯者,加山楂、麥芽各二錢,如寒滯者,加焦乾薑、吳茱萸、肉桂之屬;如氣逆之甚者,加白芥子、沉香、青皮、檳榔之屬;如嘔而兼痛者,加半夏、丁香之屬;如痛在小腹者,加小茴香;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搗碎用二三錢。

若血瘀不行,全滯無虛者,但破其血,宜通瘀煎主之。

通瘀煎(見《新方八陣·因陣》)治婦人氣滯血積,經脈不利,痛極拒按,及產後瘀血實痛,並男婦血逆血厥等證。

歸尾(三、五錢) 山楂 香附 紅花(新者炒黃各二錢) 烏藥(一、二錢) 青皮(錢半) 木香(七分) 澤瀉(錢半) 

水二鍾,煎七分,加酒一、二小鐘,食前服。兼寒滯者,加肉桂一錢,或吳茱萸五分;火盛內熱,血燥不行者,加炒梔子一、二錢;微熱血虛者,加芍藥二錢;血虛澀滯者,加牛膝;血瘀不行者,加桃仁三十粒,去皮尖用,或加蘇木、玄胡索之類;瘀極而大便結燥者,加大黃一、二、三錢,或加芒硝、蓬朮(即蓬莪朮)亦可。

若氣血俱滯者,宜失笑散主之。

失笑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婦人心痛氣刺不可忍,及產後兒枕蓄血,惡血上攻疼痛,並治小腸氣痛。

五靈脂(淨者) 蒲黃(等分俱炒)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用酒煎,熱服。一方用好醋一杓熬成膏,再入水一鍾,煎至七分,熱服。一方用醋糊和丸龍眼大,每服一丸,以童便和水各半鍾,煎七分,溫服。按:此方若用以止痛,蒲黃宜減半,若用止血,則宜等分,或靈脂減半亦可。

若寒滯於經,或因外寒所逆,或素日不慎寒涼,以致凝結不行,則留聚為痛而無虛者,須去其寒,宜調經飲加薑、桂、吳茱萸之類主之。或和胃飲亦可酌用。

調經飲(見上三段)

和胃飲(見《新方八陣·和陣》)治寒濕傷脾,霍亂吐瀉,及痰飲水氣,胃脘不清,嘔惡脹滿腹痛等

證。此即平胃散之變方也。凡嘔吐等證,多有胃氣虛者,一聞蒼朮之氣,亦能動嘔,故以乾薑代之。

陳皮 厚朴(各一錢半) 乾薑(炮一、二錢) 炙甘草(一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溫服。此方凡藿香、木香、丁香、茯苓、半夏、扁豆、砂仁、澤瀉之類,皆可隨宜增用之。若胸腹有滯而兼時氣寒熱者,加柴胡。

若血熱血燥,以致滯澀不行而作痛者,宜加味四物,或用保陰煎去續斷加減主之。

薛氏加味四物湯(見經不調)

保陰煎(見血熱經早)

以上五證,但察其有滯無虛,方是真實,若或兼虛,弗得任行克伐。

凡婦人經行作痛,挾虛者多,全實者少。即如以可按、拒按,及經前、經後辨虛實,固其大法也。然有氣血本虛,而血未得行者,亦每拒按。故於經前亦常有此證。此以氣虛血滯,無力流通而然。但察其形證脈息。凡涉虛弱不足,而經滯作痛者,惟用決津煎、五物煎加減主之,其效如神。或用四神散之類亦可。

決津煎(見《新方八陣·因陣》)治婦人血虛經滯,不能流暢而痛極者。當以水濟水,若江河一缺,而積垢皆去,宜此湯隨證加減主之。此用補為瀉之神劑也。如氣虛者,宜少用香附、陳皮之類,甚者不用亦可。

當歸(三、五錢或一兩) 澤瀉(一錢半) 牛膝(二錢) 肉桂(一、二、三錢) 熟地(二、三錢或五、七錢或不用亦可) 烏藥(一錢,如氣虛者不用亦可)

水二鍾,煎七、八分,食前服。如嘔惡者,加焦姜一、二錢。如陰滯不行者,非加附子不可。如氣滯而痛脹者,加香附一、二錢,或木香七、八分。如血滯血澀者,加酒炒紅花一、二錢。如小腹不暖而痛者,加吳茱萸七、八分。如大便結澀者,加肉蓯蓉一至三錢,或者以山楂代之。

五物煎(見血寒論外方)

四神散(見血寒論外方)

若痛在經後者,多由血虛,當用大、小營煎隨宜加減主之。或四物、八珍俱可用。然必察其寒熱虛實,以為佐使,自無不效。其有餘滯未行者,惟決津煎為妙。

大營煎(見血熱經早)

小營煎(見血虛經亂)

四物湯(見經不調)

八珍湯(見經不調)

決津煎(見上段)

凡婦人但遇經期則必作痛,或食則嘔吐,肢體困倦,或兼寒熱者,是必素稟氣血不足,止宜八珍湯、大營煎之類。若虛而寒甚者,宜理陰煎漸加培補,久必自愈。有因帶濁多而虛痛者,亦宜大、小營煎,隨其寒熱,加佐使主之。

理陰煎(見血寒經遲)

立齋曰:「前證若風寒傷脾者,六君加炮姜;思慮傷血者,四物加參、術;思慮傷氣者,歸脾加柴、梔;鬱怒傷血者,歸脾、逍遙兼服。」

六君子湯(見《古方八陣·補陣》)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久患瘧痢,或食飲難化,或嘔吐吞酸,或咳嗽喘促。若虛火等證,須加炮姜,其功尤速。

人參 白朮(炒) 茯苓(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陳皮 半夏(各一錢五分)

加薑、棗,水煎服,或加粳米百粒。

四物湯(見經不調)

歸脾湯(見經不調)

《元戎》逍遙散(見《古方八陣·補陣》)治肝、脾血虛,及鬱怒傷肝,少血目暗,發熱脅痛等證。

當歸 芍藥 白朮 茯神 甘草 柴胡(各等分)

上姜水煎服。

經痛論外方

溫經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寒氣客於血室,以致血氣凝滯,臍腹作痛,其脈沉緊。

人參 牛膝(酒炒) 甘草(炒各一錢) 當歸 川芎 芍藥 牡丹皮 蓬朮(醋炒) 桂心(各五分)

上水煎服。

良方交加散(見《婦人規古方》)治經脈不調,腹中撮痛,或結聚癥瘕,產後中風。

生地(一斤取汁) 生薑(十二兩取汁)

上以地黃汁炒姜渣,薑汁炒地黃渣,干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服。加芍藥、玄胡、當歸、蒲黃、桂心各一兩,沒藥、紅花各五錢,尤效。

醋附丸(見《婦人規古方》)治元臟虛冷,月候不調,腹中急痛,赤白帶下,渾身寒熱,胎氣壅滯不固。

香附米(半斤醋煮、焙乾為末)

上以醋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飲下。

牛膝散(見《婦人規古方》)治月水不利,臍腹作痛,或小腹引腰氣攻胸膈。

當歸(酒浸) 牛膝(酒炒) 赤芍藥 桂心 桃仁(去皮尖) 玄胡索(炒) 牡丹皮(各一兩) 木香(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或每服五七錢,水煎服。

薑黃散(見《婦人規古方》)治瘀血凝滯,肚腹刺痛,或腹脹發熱等證。

薑黃 當歸(酒拌各二錢) 蓬朮(醋炒) 紅花 桂心 川芎 玄胡索(炒) 丹皮(各五分)

上水酒各半煎服。

當歸沒藥丸(見《婦人規古方》)治血瘀作痛,及血風筋攣骨痹,手足麻木疼痛。

當歸 五靈脂(炒各一兩) 沒藥(五錢)

上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玄胡當歸散(見《婦人規古方》)亦名延胡索散。治血積小腹疼痛,或因氣逆,月經不行,肚腹作痛。

當歸 赤芍藥 劉寄奴 沒藥 枳殼(麵炒) 玄胡索(炒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

琥珀丸(見《婦人規古方》)治婦人或老或少、或產前產後百病,及療三十六種諸病,七疝八瘕,心腹刺痛,卒中癱瘓,半身不遂,八風十二痹,手足痠疼,乳中結核、結毒,懷胎驚動,傷犯不安,死胎不下,並治。

琥珀 硃砂(各另研) 沉香 阿膠(炒珠) 附子(制) 川芎 肉桂 五味子 石斛(各五錢) 牛膝(酒浸) 當歸 肉蓯蓉(酒洗曬) 人參 熟地 續斷 木香 沒藥(各一兩) 一方有牛黃 珍珠 乳香 玄胡(各一兩共二十一味)

上煉蜜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空心食前午後溫酒化開服。凡服法,或薑湯、或米湯、或酒、或燈草湯,或隨證用引皆可下。若傷寒中風,角弓反張,用麻黃湯隨證改湯引送下。孕婦臨月,宜一日一服,至產順利,不覺疼痛。凡婦人服至五服、十服之後,日倍飲食,其功言不盡述,服者當自覺也。

崩淋經漏不止

崩漏不止,經亂之甚者也。蓋亂則或前或後,漏則不時妄行。由漏而淋,由淋而崩,總因血病,而但以其微甚耳。《陰陽別論》曰:「陰虛陽搏謂之崩。」《百病始生篇》曰:「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故凡陽搏必屬陰虛,絡傷必致血溢。知斯二者,而崩淋之義及治療之法,思過半矣。惟是陰虛之說,則但傷營氣,無匪陰虛,而五臟之陰,皆能受病,故神傷則血無所主,病在心也;氣傷則血無所從,病在肺也;意傷則不能統血、攝血,病在脾也;魂傷則不能蓄血、藏血,病在肝也;志傷則不能固閉真陰,病在腎也。所以五臟皆有陰虛,五臟皆有陽搏。故病陰虛者,單以臟氣受傷,血因之而失守也。病陽搏者,兼以火居陰分,血得熱而妄行也。凡治此之法,宜審臟氣,宜察陰陽。無火者求其臟而培之、補之;有火者察其經而清之、養之。此不易之良法也。然有火者不得不清,但元氣既虛,極多假熱,設或不明真假,而誤用寒涼,必復傷脾胃,生氣日見殆矣。先賢有云:凡下血證,須用四君子輩以收功。又云:若大吐血後,毋以脈診,當急用獨參湯救之。厥旨深矣,故凡見血脫等證,必當用甘藥,先補脾胃以益生髮之氣。蓋甘能生血,甘能養營。但使脾胃氣強,則陽生陰長,而血自歸經矣。故曰:脾統血。

治崩淋經漏之法

若陰虛血熱妄行者,宜保陰煎、加減一陰煎。

保陰煎(見血熱經早)

加減一陰煎(見血熱經遲)

若火盛迫血妄行而無虛證者,宜徙薪飲、黃芩散加續斷、丹參。

徙薪飲(見《新方八陣·寒陣》)治三焦凡火,一切內熱,漸覺而未甚者,先宜清以此劑,其甚者,宜抽薪飲。

陳皮(八分) 黃芩(二錢) 麥冬 芍藥 黃柏 茯苓 牡丹皮(各一錢半)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多鬱氣逆傷肝,脅肋疼痛,或致動血者,加青皮、梔子。

黃芩散(即子芩散見血熱論外方)

若血熱兼滑者,宜保陰煎、槐榆散、生地黃湯。

保陰煎(見血熱經早)

槐榆散(見《婦人規古方》)治血崩及腸風下血。

槐花 地榆(等分炒焦)

上二味,用酒煎飲之。

生地黃湯(見《古方八陣·固陣》)治熱痢便血,崩淋不止。

生地黃(五錢) 地榆(七錢半) 炙甘草(二錢半)

上㕮咀,用水二鍾,煎一鍾,分空心日晚二服。

若肝經怒火動血者,加味四物湯。

加味四物湯(見經不調)

若肝經怒火動血,逆氣未散者,化肝煎或保陰煎加減主之。

化肝煎(見《新方八陣·寒陣》)治怒氣傷肝,因而氣逆動血,致為煩熱,脅痛脹滿動血等證。

青皮 陳皮(各二錢) 芍藥(二錢) 丹皮 梔子(炒) 澤瀉(各錢半如血見下部者以甘草代之) 土貝母(二、三錢)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食遠溫服。如大便下血者,加地榆;小便下血者,加木通各一錢五分。如兼寒熱,加柴胡一錢。如火盛,加黃芩一、二錢。如脅腹脹痛,加白芥子一錢。脹滯多者,勿用芍藥。

保陰煎(見血熱經早)

若血有滯逆而妄行者,四物湯、丹參散。

四物湯(見經不調)

丹參散(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若營氣不足,血不能調而妄行者,五福飲、四物湯、四君子湯、八珍湯,擇宜用之。

五福飲(見血熱經早)

四物湯(見經不調)

四君子湯(見血虛經亂)

八珍湯(見經不調)

若脾氣虛陷不能收攝而脫血者,壽脾煎、歸脾湯、四君子湯加芎、歸。再甚者,舉元煎。

壽脾煎(見血虛經亂)

歸脾湯(見經不調)

四君子湯(見血虛經亂)

舉元煎(見《新方八陣·補陣》)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等證。有不利於歸、熟(地)等劑而但宜補氣者,以此主之。

人參 黃耆(炙各三五錢) 炙甘草(一、二錢) 升麻(五、七分炒用) 白朮(炒一、二錢)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溫服。如兼陽氣虛寒者,桂、附、乾薑隨宜佐用。如兼滑脫者,加烏梅二個,或文蛤七、八分。

若脾腎虛寒,兼嘔兼溏泄而畏寒者,理陰煎、五君子煎、理中湯。

理陰煎(見血寒經遲)

五君子煎(見《新方八陣·熱陣》)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而兼濕者。

人參(二、三錢) 白朮 茯苓(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乾薑(炒黃一、二錢)

水一鍾半煎服。

理中湯(見血虛經亂)

若陽氣大虛脫陷者,四維散。

四維散(見《新方八陣·熱陣》)治脾腎虛寒滑脫之甚,或泄利不能止,或氣虛下陷,二陰血脫不能禁者,無出此方之右。

人參(一兩) 製附子(二錢) 乾薑(炒黃二錢) 炙甘草(一、二錢) 烏梅肉(五分或一錢)(酌其味之微甚,隨病人之意而用之),

或不用烏梅,此即四味回陽飲也。

上為末,和勻,用水拌濕蒸一飯頃,取起烘乾,再為末,每服一、二錢,溫湯調下。

若脾腎陰氣不固者,固陰煎、五陰煎、秘元煎。

固陰煎(見腎虛經亂)

五陰煎(見血虛經亂)

秘元煎(見血虛經亂)

若肝膽氣虛不能藏血者,必多驚恐畏怯,宜五福飲、七福飲、八珍湯。兼陽虛者,仍加薑桂。

五福飲(見血熱經早)

七福飲(見血虛經亂)

八珍湯(見經不調)

若去血過多,血脫氣竭者,當速用獨參湯提握其氣,以防脫絕。或用當歸補血湯。

獨參湯(見《古方八陣·補陣》)治諸氣虛氣脫,及反胃嘔吐,喘促,粥粉入胃即吐。凡諸虛證垂危者。

人參(二兩)

水一升,煮取四合,乘熱頓服,日再進之,兼以人參煮粥食之,尤妙。

《寶鑑》當歸補血湯(見《古方八陣·補陣》)治血氣損傷,或因誤攻致虛,肌熱口渴,目赤面紅,脈大而虛,重按全無。及病因飢飽勞役者。

黃耆(炙一兩) 當歸(三錢) 

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服。

若崩淋既久,血滑不禁,宜澀宜固者,龍骨散、如聖散、七灰散之類,同人參兼用之。

龍骨散(見《婦人規古方》)治血崩不止。

龍骨(煅) 當歸 香附(炒各一兩) 棕毛炭(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空心米湯調下。忌油膩雞魚炙煿物。

如聖散(見《婦人規古方》)治血崩,三服全愈。

棕櫚子 烏梅肉 乾薑(俱燒存性為末,各等分)

上每服二錢,空心烏梅湯調服。一方單用棕皮,半燒半生,為末,每空心服二錢,亦妙。

七灰散(見《婦人規古方》)治血崩,神效。

蓮蓬殼 罌粟殼 醃蟹殼 益母草 旱蓮草 棕毛葉 藕節(各等分俱燒存性,為末)

空心醋點湯調下三錢。一秘方用棉花子以銅鍋炒黑為末,黃酒調下二、三錢,三兩次即止。並治崩漏、小產血不止。

凡血淋治法,大約如前。但其穢臭脈滑者,多火,宜從清涼;若腥臭清寒脈細者,多寒,必須溫補。其或久病,則精去無窮,尾閭易竭,非大加培補不可。惟固陰煎及十全大補湯之類為宜。

固陰煎(見腎虛經亂)

十全大補湯(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崩淋之病,有暴崩者,有久崩者。暴崩者其來驟,其治亦易。久崩者其患深,其治亦難。且凡血因崩去,勢必漸少,少而不止,病則為淋。此等證候,未有不由憂思鬱怒,先損脾胃,次及衝任而然者。崩淋既久,真陰日虧,多致寒熱咳嗽,脈見弦數或豁大等證。此乃元氣虧損,陰虛假熱之脈。尤當用參、地、歸、術甘溫之屬,以峻培本源,庶可望生。但得胃氣未敗,受補可救。若不能受補,而日事清涼,以苟延目前,則終非吉兆也。

崩淋病,治有五臟之分。然有可分者,有不可分者。可分者,如心肺居於膈上,二陽臟也;肝脾腎居於膈下,三陰臟也。治陽者宜治其氣,治陰者宜治其精,此可分之謂也。然五臟相移,精氣相錯,此又其不可分者也。即如病本於心,君火受傷,必移困於脾土,故治脾即所以治心也。病本於肺,治節失職,必殘及於腎水,故治腎即所以治肺也。脾為中州之官,水穀所司,餉道不資,必五路俱病,不究其母,則必非治脾良策。肝為將軍之官,鬱怒是病,勝則伐脾,敗則自困,不知強弱,則攻補不無倒施。不獨此也,且五臟五氣,無不相涉,故五臟中皆有神氣,皆有肺氣,皆有胃氣,皆有肝氣,皆有腎氣。而其中之或此或彼,為利為害,各有互相倚伏之妙。故必悟臟氣之大本,其強弱何在?死生之權,其緩急何在?精氣之大要,其消長何在?攻補之大法,其先後何在?斯足稱慧然之明哲。若謂心以棗仁、遠志;肺以桔梗、麥冬;脾以白朮、甘草;肝以青皮、芍藥;腎以獨活、玄參之類,是不過膚毛之見,又安知性命之道也!諸證皆然,不止崩淋者若此。

婦人於四旬外經期將斷之年,多有漸見阻隔,經期不至者。當此之際,最宜防察。若果氣血和平,素無他疾,此固漸止而然,無足慮也。若素多憂鬱不調之患,而見此過期阻隔,便有崩決之兆。若隔之淺者,其崩尚輕,隔之久者,其崩必甚,此因隔而崩者也。當預服四物、八珍之類以調之。否則恐其郁久而決,則為患滋大也。

若其既崩之後,則當辨其有火、無火。有火者因火逼血,宜保陰煎主之;無火者因隔而決,或其有滯,當去其故而養其新,宜調經飲先以理之,然後各因其宜,可養則養,用小營煎;可固則固,用固陰煎之類主之。

保陰煎(見血熱經早)

調經飲(見經期腹痛)

小營煎(見血虛經亂)

固陰煎(見腎虛經亂)

王叔和曰:五崩何等?曰: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絳津,黃崩者形如爛瓜,青崩者形如藍色,黑崩者形如衃血也。

立齋曰:前證治法,因脾胃虧損,不能攝血歸源者,用六君加芎、歸、柴胡。

六君子湯(見經期腹痛)

若因肝經之火而血下行,用奇效四物湯,或四物加柴、梔、芩、術。

奇效四物湯(見血熱論外方)

四物湯(見經不調)

若肝經風熱而血妄行,用加味逍遙散,或小柴胡加梔、芍、丹皮。若怒動肝火而血沸騰,亦用前藥。

加味逍遙散(見經不調)

小柴胡湯(見《古方八陣·散陣》)治邪在肝膽半表半裡之間,寒熱往來,喜嘔,或日晡發熱,

脅痛耳聾,鬱怒痎瘧等證。

柴胡(半斤) 半夏(半斤) 人參 甘草 黃芩 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劈)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按右方乃漢時古數也,今方改用:

柴胡(二、三錢) 半夏 黃芩(各一、二錢) 人參(二、三錢) 甘草(五、七分)

上加薑、棗,水煎服。

若脾經鬱結而血不歸經,用歸脾加柴、梔、丹皮。

歸脾湯(見經不調)

若悲傷胞絡而血下崩,用四君加柴、梔、升麻。

四君子湯(見血虛經亂)

附案 大尹王天成之內,久患崩,自服四物涼血之劑,或作或徹。因怒發熱,其血不止,服前藥不應,乃主降火,更加脅腹大痛,手足俱冷。余曰:此脾胃虛寒所致。先用附子理中湯,熱退痛止。又用濟生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崩血頓愈。若泥「痛無補法」,則誤矣。

血崩簡易方

一方:治風熱血崩。用荊芥穗,燈火燒焦,為末,每服一、二錢,童便調服。

一方:治血崩。用陳槐花一兩,百草霜半兩,為末,每服一、二錢,燒紅秤錘,淬酒服。

崩漏論外方

增損四物湯(見血寒論外方)

《良方》一味防風散(見《婦人規古方》)治肝經有風,以致血得風而流不歸經者。

用防風去蘆為末,每服一錢,白湯調服。一名獨聖散,每服二錢,空心食前用酒煮白麵,清飲調下,極效。

《良方》防風黃芩丸(見《婦人規古方》)治肝經風熱以致血崩、便血、尿血等證。

條芩(炒黑) 防風(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遠或食前米飲或溫酒送下。

柏葉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元氣虛弱,崩中漏血,年久不愈。亦治白帶。

柏葉(炒) 當歸 生地 續斷 川芎 龜甲(炙) 禹餘糧(各一兩半) 阿膠(炒五錢) 鱉甲(炙兩半) 赤石脂(煅) 牡蠣(煅) 地榆 艾葉(炒) 鹿茸(炙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粥飲調下。

棕灰散(見《古方八陣·和陣》)治大腸下血不止,或婦人崩漏下血。

敗棕,不拘多少,燒灰存性,為細末。

每服二錢,空心好酒或清米飲調服。

龍腦雞蘇丸(見《古方八陣·和陣》)治上焦之火,除煩解勞,安吐血衄血,清五臟虛煩,神志不定,上而酒毒、膈熱、消渴,下而血滯、五淋、血崩等疾。

麥冬(四兩) 甘草(一兩半) 龍腦薄荷葉(一斤) 阿膠(炒) 人參(各二兩) 黃耆(炙一兩) 生地(六兩另為末) 木通 銀柴胡(各二兩。此二味用沸湯浸一日,夜絞取汁)

上用好白蜜二斤,先煎一、兩沸,卻入地黃末,不住手攪,徐加木通、柴胡汁,慢火熬成膏,然後加前諸藥末,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隨證用引,送下。如室女虛勞,寒熱潮作,用人參柴胡湯下。一方如前,有黃連一兩。

殺血心痛

陳臨川《良方》云:「婦人血崩而心痛甚,名曰殺血心痛。由心脾血虛也。若小產去血過多而心痛甚者,亦然。用烏賊魚骨炒為末,醋湯調下,失笑散亦效。」

失笑散(見經期腹痛)

立齋曰:「前證若陰血耗散,用烏賊丸收斂之。若瘀血不散,用失笑散行散之。若心血虛弱,用芎歸湯補養之。若鬱結傷血,用歸脾湯調補之。」

烏賊魚骨丸(見《婦人規古方》)此即內經治血枯方。

烏賊魚骨(去甲四兩) 蘆茹(一兩即茜根)

上為末,以雀卵搗丸小豆大,每服五丸或十丸,鮑魚煎湯下,以飯壓下。鮑魚即今之淡乾魚也。

芎歸湯(見《婦人規古方》)一名佛手散,亦名當歸湯。治產後去血過多,煩暈不省,並一切胎氣不安,亦下死胎。

川芎(二錢) 當歸(三、五錢)

上咀,每用半兩,水煎服。若腹疼加桂;若腹痛、自汗、頭眩、少氣,加羊肉,若不應,用八珍湯。若用下胎,當為末,以酒調服。

歸脾湯(見經不調)

附案 一婦人血崩兼心痛三年矣,諸藥不應,每痛甚,虛證悉具,面色萎黃。余曰:心主血,蓋由去血過多,心無所養,以致作痛,宜用十全大補湯,參、術倍之。三十餘劑稍愈,百餘劑全愈。

愚謂殺血心痛,既由血去過多而心痛甚,明屬心無所養,但當專用甘溫以養營氣。如十全大補湯、大營煎、小營煎、五福飲之類為宜。若失笑散者,惟氣滯血逆而用以行之、散之則可,必不可以治血虛也。再如烏賊丸,乃《內經·腹中論》用治血枯者,亦恐於血虛心痛未必即效,用者審之。

熱入血室

婦人傷寒,或勞役、或怒氣發熱,適遇經行,以致熱入血室,或血不止,或血不行,令人晝則明瞭安靜,夜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是也。

若熱因外邪由表而入者,宜一柴胡飲,或三柴胡飲,或四柴胡飲,或良方黃龍湯加生地,酌而用之。

一柴胡飲(見《新方八陣·散陣》)一為水數,從寒散也。凡感四時不正之氣,或為發熱,或為寒熱,或因勞、因怒,或婦人熱入血室,或產後經後,因冒風寒,以致寒熱如瘧等證,但外有邪而內兼火者,須從涼散,宜此主之。

柴胡(二、三錢) 黃芩(一錢半) 芍藥(二錢) 生地(一錢半) 陳皮(一錢半) 甘草(八分)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溫服。如內熱甚者,加連翹一、二錢,隨宜。如外邪甚者,加防風一錢佐之;如邪結在胸而痞滿者,去生地加枳實一、二錢。如熱在陽明而兼渴者,加天花粉或葛根一、二錢,熱甚者加知母、石膏亦可。

三柴胡飲(見《新方八陣·散陣》)三為木數,從肝經血分也。凡人素稟陰分不足,或肝經血少而偶感風寒者,或感邪不深,可兼補而散者,或病後產後感冒,有不得不從解散,而血氣虛弱不能達者,宜此主之。

柴胡(二、三錢) 芍藥(一錢半) 炙甘草(一錢) 陳皮(一錢) 生薑(三、五片) 當歸(二錢,溏泄者易以熟地)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溫服。如微寒咳嘔者,加半夏一二錢。

四柴胡飲(見《新方八陣·散陣》)四為金數,從氣分也。凡人元氣不足或忍飢勞倦,而外感風寒,或六脈緊數微細,正不勝邪等證。必須培助元氣,兼之解散,庶可保全,宜此主之。若但知散邪,不顧根本,未有不元氣先敗者,察之慎之。

柴胡(一、二、三錢) 炙甘草(一錢) 生薑(三、五、七片) 當歸(二、三錢,瀉者少用) 人參(二、三錢或五、七錢酌而用之。)

水二鍾,煎七、八分,溫服。如胸膈滯悶者,加陳皮一錢。

《良方》黃龍湯(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若或怒、或勞,火由內生,其人多汗而無表證者,宜保陰煎、清化飲、當歸六黃湯之類加減主之。

保陰煎(見血熱經早)

清化飲(見血熱經早)

當歸六黃湯(見《古方八陣·寒陣》)治盜汗之聖藥。

當歸 黃耆(蜜炙各二錢) 生地黃 熟地黃 黃連 黃芩 黃柏(各一錢)

水二鍾煎服。

若病雖漸愈,但元氣素弱,而熱有未退、血未止者,宜補陰益氣煎,或補中益氣湯。若脾氣素弱,宜歸脾湯;血氣俱弱者,宜十全大補湯,庶無誤矣。

補陰益氣煎(見《新方八陣·補陣》)此補中益氣湯之變方也。治勞倦傷陰,精不化氣,或陰虛內乏,以致外感不解,寒熱痎瘧,陰虛便結不通等證。凡屬陰氣不足而虛邪外侵者,用此升散,無不神效。

人參(一、二、三錢) 當歸(二、三錢) 山藥(酒炒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或一、二兩) 陳皮(一錢) 炙甘草(一錢) 升麻(三、五分,火浮於上者去此不必用) 柴胡(一、二錢,如無外邪者不必用)

水二鍾,加生薑三五七片,煎八分,食遠溫服。

補中益氣湯(見經不調)

歸脾湯(見經不調)

十全大補湯(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若血熱多滯者,宜小柴胡湯加丹皮、紅花、當歸。

小柴胡湯(見崩淋經漏不止)

辨經色

凡血色有辨,固可以察虛實,亦可以察寒熱。若血濃而多者,血之盛也;色淡而少者,血之衰也。此固大概之易知者也。至於紫黑之辨,其證有如冰炭,而人多不解,誤亦甚矣。蓋紫與黑相近,今人但見紫色之血,不分虛實,便謂內熱之甚,不知紫赤鮮紅濃而成片成條者,是皆新血妄行,多由內熱。紫而兼黑,或散或薄,沉黑色敗者,多以真氣內損,必屬虛寒。由此而甚,則或如屋漏水,或如腐敗之宿血,是皆紫黑之變象也。此肝脾大損,陽氣大陷之證,當速用甘溫,如理陰煎、理中湯、歸脾湯、四味回陽飲、補中益氣湯之類,單救脾土,則陷者舉,脫者固,元氣漸復,病無不愈。若盡以紫色作熱證,則無不隨藥而斃矣。凡腸澼便血之屬,無不皆然。學者於此,最有不可忽者。

理陰煎(見血寒經遲)

理中湯(見血虛經亂)

歸脾湯(見經不調)

四味回陽飲(見《新方八陣·熱陣》)治元陽虛脫,危在頃刻者。

人參(一、二兩) 製附子(二、三錢) 炙甘草(一、二錢) 炮乾薑(二、三錢)

水二鍾,武火(即較旺之火)煎七、八分,溫服,徐徐飲之。

補中益氣湯(見經不調)

血枯經閉

《評熱病論》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陰陽別論》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奔者,死不治。」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腎脈微澀為不月。」

血枯之與血隔,本自不同,蓋隔者,阻隔也;枯者,枯竭也。阻隔者,因邪氣之隔滯,血有所逆也。枯竭者,因衝任之虧敗,源斷其流也。凡婦女病損,至旬月半載之後,則未有不閉經者。正因陰竭,所以血枯,枯之為義,無血而然。故或以羸弱,或以困倦,或以咳嗽,或以夜熱,或以食飲減少,或以亡血失血,及一切無脹、無痛、無阻、無隔,而經有久不至者,即無非血枯經閉之候。欲其不枯,無如養營;欲以通之,無如克之。但使雪消,則春水自來,血盈則經脈自至,源泉混混,又孰有能阻之者?奈何今之為治者,不論有滯無滯,多兼開導之藥,其有甚者,則專以桃仁、紅花之類通利為事,豈知血滯者可通,血枯者不可通也。血既枯矣,而復通之,則枯者愈枯,其與榨乾汁者何異?為不知枯字之義耳,為害不小,無或蹈此弊也。此之治法,當與前血虛、腎虛二條察而用之。

寇宗奭曰:夫人之生,以血氣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傷其血氣者。若室女童男,積想在心,思慮過度,多致勞損。男子則神色消散,女子則月水先閉。蓋憂愁思慮則傷心,而血逆氣竭,神色先散,月水先閉。且心病不能養脾,故不嗜食。脾虛則金虧,故發嗽。腎水絕則木氣不榮,而四肢干痿,故多怒,鬢髮焦,筋骨痿。若五臟傳遍,則必至於死。此一種於勞中最難治。蓋病起於五臟之中,無有已期,藥力不可及也。若或自能改易心志,然後用藥扶接,如此則可得九死一生。舉此為例,其餘諸方,可按脈與證而治之。

張氏云:室女月水久不行,切不可用青蒿等涼藥。醫家多以為室女血熱,故以涼藥解之,殊不知血得熱則行,冷則凝。《養生必用方》言之甚詳。此說大有理,不可不知。若經候微少,漸漸不通,手足骨肉煩疼,日漸羸瘦,漸生潮熱,其脈微數,此由陰虛血弱,陽往乘之,少水不能減盛火,火逼水涸,耗亡津液。治當養血益陰,慎毋以毒藥通之。宜用柏子仁丸、澤蘭湯。

柏子仁丸(見《婦人規古方》)治血虛有火,月經耗損漸至不通,日漸羸瘦而生潮熱,慎勿以毒藥通之,宜柏子仁丸。

柏子仁(炒研) 牛膝(酒拌) 卷柏(各半兩) 澤蘭葉 續斷(各二兩) 熟地黃(三兩,酒拌蒸爛杵膏)

上為末,入地黃膏加煉蜜丸桐子大,每服百餘丸,空心米飲下。

澤蘭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勞怯經閉。

澤蘭葉(二錢) 當歸 芍藥(炒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用水煎服。

立齋曰:夫經水,陰血也。屬衝任二脈主。上為乳汁,下為月水。其為患,有因脾胃虛不能生血而不行者,調而補之;有因脾郁傷血,耗損而不行者,解而補之。有因胃火血消爍而不行者,清而補之;有因勞傷心血,少而不行者,靜而補之;有因腎水虧不能生肝血而閉者,補脾肺;有因肺氣虛不能行血而閉者,補脾胃。經曰:「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審而治之,庶無誤矣。

五穀入胃,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養五臟六腑。若服苦寒之劑,復傷胃氣,必致不起。

經閉論外方

子和通經散 (見《古方八陣·攻陣》)治婦人氣逆血閉。

陳皮(去白) 當歸(各一兩) 甘遂(以麵包,勿令透水,煮百餘滾,取出用冷水浸過,去面焙乾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湯調下,臨臥服。

胎孕類

胎脈

《平人氣象論》曰:「婦人手少陰動甚者,任子也。」

《陰陽別論》曰:「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腹中論》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脈經》曰:「尺中之脈,按之不絕,法妊娠也。」

滑伯仁曰:「三部脈浮沉正等,無他病而不月者,妊也。」

凡婦人懷孕者,其血留氣聚,胞宮內實,故脈必滑數倍常,此當然也。然有中年受胎,及血氣羸弱之婦,則脈見細小不數者亦有之。但於微弱之中,亦必有隱隱滑動之象。此正陰搏陽別之謂,是即妊娠之脈,有可辨也。

又胎孕之脈數,勞損之脈亦數,大有相似。然損脈之數,多兼弦澀,胎孕之數,必兼和滑,此當於幾微中辨其邪氣、胃氣之異,而再審以證,自有顯然可見者。

凡辨男女之法,自古及今,無不以陰陽二字為綱領。然言多矛盾,悉屬疑似。茲余以坎離之象定之,庶得其要。蓋坎為天一之卦,坎中滿,陽在內也。離為地二之卦,離中虛,陰在內也。得坎象者為男,得離象者為女。所以男脈多沉實,沉實者中滿之象。女脈多浮虛,浮虛者中虛之象。無論人之老少強弱,脈之部位大小,但因象察象,無不如響之應。然尤於兩尺為最也,足稱捷法。

《脈訣》云:「欲產之婦脈離經,沉細而滑也。同名夜半覺痛應分旦,來日日午定知生。」質疑:謂離經之脈,即歇至者是也。

《啟蒙》曰:「欲產之婦脈離經,離經之脈認分明,其來大小不調勻,或如雀啄屋漏應,腰疼腹痛眼生花,產在須臾卻非病。」

胎候

巫方氏《顱囟經》云:一月為胞胎,精血凝也。二月為胎形,始成胚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四月陰靈為七魄。五月五形分五臟也。六月六律定六腑也。七月睛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元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生人也。十月受氣足,萬象成也。

《五臟論》有耆婆論曰:一月如珠露;二月如桃花;三月男女分;四月形象具;五月筋骨成;六月毛髮生;七月遊其魂,男能動左手;八月遊其魄,兒能動右手;九月三轉身;十月受氣足。

孫真人曰:凡兒在胎,一月胚,二月胎,三月有血脈,四月形體成,五月能動,六月諸骨具,七月毛髮生,八月臟腑具,九月谷入胃,十月百神備則生矣。生後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應和人;百五十日任脈成,能自反覆;百八十日髖骨成,能獨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扶伏;三百日髕骨成,能行也。若不能依期者,必有不平之處。

《巢氏病源論》曰:妊娠一月名胎胚,足厥陰脈養之;二月名始膏,足少陽養之;三月曰始胎,手心主脈養之。當此之時,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儀,因感而變。欲子端正莊嚴,常口談正言,身行正事;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賢能,宜看詩書。是謂外象而內感者也。四月始成其血脈,手少陽脈養之;五月始成其氣,足太陰脈養之;六月始成其筋,足陽明脈養之;七月始成其骨,手太陰脈養之;八月始成其膚革,手陽明脈養之;九月始成毛髮,足少陰脈養之;十月五臟六腑關節人神皆備。此其大略也。

陳臨川曰:嘗試推巢氏所論,云妊娠脈養之理,若足厥陰肝脈也,足少陽膽脈也,為一臟一腑,表裡之經,余皆如此。且四時之令,必始於春木,故十二經之養,始於肝膽,所以養胎在一月二月。手心主,心胞絡脈也,手少陽,三焦脈也,屬火而旺夏,所以養胎在三月四月,手少陰手太陽乃心脈也,以君主之官,無為而專也。足太陰脾脈也,足陽明胃脈也,屬土而旺長夏,所以養胎在五月六月。手太陰肺脈也,手陽明大腸脈也,屬金而旺秋,所以養胎在七月八月。足少陰腎脈也,屬水而旺冬,所以養胎在九月。又況母之腎繫於胎,是母之真氣,子之所賴也。至十月兒於母腹之中,受足諸臟氣脈所養,然後待時而生。此論誠有至理,世更有明之者,亦未有過於巢氏之論矣。余因述其說。

胎有男女之辨,易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顱囟經》曰:三陽所會則生男,三陰所會則生女。葛仙翁曰:男從父氣,女從母氣。《聖濟經》曰:天之德,地之氣,陰陽之至和,流薄於一體,因氣而左動則屬陽,陽資之則成男;因氣而右動則屬陰,陰資之則成女。是以胎有男女,則成有遲速,體有陰陽,則懷有向背。故男動在三月,陽性早也。女動在五月,陰性遲也。女胎肖母而懷,故母之腹軟;男胎面母而懷,故母之腹硬。此皆得理之談,所當察也。至若褚氏以精血之先後言男女;《道藏經》以一日、三日、五日得者為男等說,總屬臆度渺茫,非有確見也。余不敢遵信,故別有微論,列「子嗣類」。

安胎

凡妊娠胎氣不安者,證本非一,治亦不同。蓋胎氣不安,必有所因,或虛、或實、或寒、或熱,皆能為胎氣之病。去其所病,便是安胎之法。故安胎之方,不可執,亦不可泥其月數,但當隨證、隨經,因其病而藥之,乃為至善。若謂白朮、黃芩乃安胎之聖藥,執而用之,鮮不誤矣!

胎氣有寒而不安者,其證或吞酸、吐酸,或嘔惡脹滿,或喜熱畏涼,或下寒泄瀉,或脈多沉細,或絕無火證,而胎有不安者,皆屬陽虛寒證。但溫其中而胎自安矣。宜用溫胃飲、理陰煎之類加減主之。亦當以平素之臟氣,察其何如,酌而用之。

溫胃飲(見血虛經亂)

理陰煎(見血寒經遲)

胎氣有熱而不安者,其證必多煩熱,或渴或躁,或上下不清,或漏血、溺赤,或六脈滑數等證,宜涼胎飲、保陰煎之類主之。若但熱無虛者,如枳殼湯、一母丸、黃芩散之類皆可擇用。清其火而胎自安矣。

涼胎飲(見《新方八陣·因陣》)治胎氣內熱不安等證。

生地 芍藥(各二錢) 黃芩 當歸(各一、二錢) 甘草(生七分) 枳殼 石斛(各一錢) 茯苓(錢半)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如熱甚者,加黃柏一二錢。

保陰煎(見血熱經早)

枳殼湯(見《婦人規古方》)治胎漏下血,或因事下血,亦進食和中,並治惡阻。

枳殼(炒) 黃芩(炙各半兩) 白朮(炒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前四證若因脾胃虛弱,宜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若因脾胃虛陷,宜用前湯倍加升麻、柴胡。若因晡熱內熱,宜用逍遙散。

一母丸(見血熱論外方)

黃芩散(即子芩散。見血熱論外方)

胎氣有虛而不安者,最費調停。然有先天虛者,有後天虛者,胎元攸系,盡在於此。先天虛者,由於稟賦,當隨其陰陽之偏,漸加培補,萬毋欲速,以期保全。後天虛者,由於人事,凡色欲、勞倦、飲食、七情之類,皆能傷及胎氣,治此者,當察其所致之由,因病而調,仍加戒慎可也。然總不離於血氣之虛,皆當以胎元飲為主。若心脾氣虛於上者,宜逍遙飲、歸脾湯、壽脾煎之類主之。若肝腎不足於下者,宜左歸飲、右歸飲、固陰煎主之。若氣血俱虛者,宜五福飲、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若脾腎氣虛而兼帶濁者,宜秘元煎、菟絲煎之類主之。若多嘔惡者,當隨前證、前方各加二陳湯之類以和之。凡治虛證,貴在隨機應變,誠有不可以鑿執言者。

胎元飲(見《新方八陣·因陣》)治婦人衝任失守,胎元不安不固者,隨證加減用之。或間日、或二三日,常服一二劑。

人參(隨宜) 當歸 杜仲 芍藥(各二錢) 熟地(二、三錢) 白朮(錢半) 炙甘草(一錢) 陳皮(七分,無滯者不必用。)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如下元不固而多遺濁者,加山藥、補骨脂、五味之類。如氣分虛甚者,倍白朮加黃耆,但耆朮氣浮,能滯胃口,倘胸膈有飽悶不快者,須慎用之。如虛而兼寒多嘔者,加炮姜七八分或一二錢。如虛而兼熱者,加黃芩一錢五分,或加生地二錢,去杜仲。如陰虛小腹作痛,加枸杞二錢。如多怒氣逆者,加香附無妨,或砂仁亦妙。如有所觸而動血者,加川續斷、阿膠各一二錢。如嘔吐不止,加半夏一二錢,生薑三五片。

逍遙飲(見腎虛經亂)

歸脾湯(見經不調)

壽脾煎(見血虛經亂)

左歸飲(見腎虛經亂)

右歸飲(見腎虛經亂)

固陰煎(見腎虛經亂)

五福飲(見血熱經早)

八珍湯(見經不調)

十全大補湯(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秘元煎(見血虛經亂)

菟絲煎(見《新方八陣·固陣》)治心脾氣弱。凡遇思慮勞倦即苦遺精者,宜此主之。

人參(二、三錢) 山藥(炒二錢) 當歸(錢半) 菟絲子(制炒四五錢) 棗仁(炒) 茯苓(各錢半) 炙甘草(一錢或五分) 遠志(制四分) 鹿角霜(為末、每服加入四五匙)

上用水一鍾半,煎成,加鹿角霜末調服,食前。或加白朮一二錢。

《局方》二陳湯(見《古方八陣·和陣》)治痰飲嘔惡,風寒咳嗽,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因生冷,或飲酒過多,脾胃不和等證。

陳皮 半夏(制各三錢) 茯苓(二錢) 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姜三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胎氣有實滯氣滯,凡為惡阻、為脹滿而不安者,惟其素本不虛,而或多鬱滯者乃有之,但察其所由,而開之、導之,諸治實者,固無難也。嘔吐不止者,二陳湯加枳殼、砂仁主之,或用人參橘皮湯亦妙。食滯脹滿不安者,小和中飲加減主之。肝氣滯逆,脹滿不安者,解肝煎主之。怒動肝氣兼火者,化肝煎主之。脾肺氣滯,上攻作痛者,紫蘇飲主之。氣滯兼痰者,四七湯、二陳湯加當歸主之。氣滯兼火,為脹為煩者,枳殼湯、束胎丸之類主之。

人參橘皮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脾胃虛弱,氣滯惡阻,嘔吐痰水,飲食少進,益胃和中。一名參橘散。

人參 陳皮 麥門冬 白朮(各一錢) 厚朴(制) 白茯苓(各五分) 炙甘草(三分)

上加淡竹茹一塊,姜水煎,溫服。若因中脘停痰,宜用二陳、枳殼。若因飲食停滯,宜用六君加枳殼。若因脾胃虛,宜用異功散。

小和中飲(見《新方八陣·和陣》)治胸膈脹悶,或婦人胎氣滯滿等證。

陳皮(一錢五分) 山楂(二錢) 茯苓(一錢半) 厚朴(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扁豆(炒二錢)

水一鍾半,加生薑三五片煎服。如嘔者,加半夏一二錢。如脹滿氣不順者,加砂仁七八分。如火鬱於上者,加焦梔子一二錢。如婦人氣逆血滯者,加紫蘇梗、香附之屬。如寒滯不行者,加乾薑、肉桂之屬。

解肝煎(見《新方八陣·和陣》)治暴怒傷肝,氣逆脹滿陰滯等證。如兼肝火者,宜用化肝煎。

陳皮 半夏 厚朴 茯苓(各一錢半) 蘇葉 芍藥(各一錢) 砂仁(七分)

水一鍾半,加生薑三五片煎服。如脅肋脹痛,加白芥子一錢。如胸膈氣滯,加枳殼、香附、藿香之屬。

化肝煎(見崩淋經漏不止)

紫蘇飲(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失調,胎氣不安,上㽲作痛,名曰子懸。或臨產氣結不下等證。

大腹皮 川芎 白芍藥 陳皮 蘇葉 當歸(各一兩) 人參 甘草(各半兩)

上每服一兩,薑、蔥水煎服。一方有香附無人參。若肝脾氣血虛而有火不安,宜兼逍遙散。若脾氣虛弱而不安,宜用四君、芎、歸。

《局方》四七湯(見《古方八陣·和陣》)治七情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情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痰飲嘔惡,皆治之。

半夏(湯泡錢半) 茯苓(一錢二分) 蘇葉(六分) 厚朴(薑製九分)

水一鍾半,生薑七片,紅棗二枚,煎八分,不時服。

枳殼湯(見胎氣有熱而不安段)

束胎丸(見《婦人規古方》)懷胎七八個月,恐胎氣展大難產,用此扶母氣、束兒胎,易產。然必胎氣強盛者乃可服。

條黃芩(酒炒,勿太熟,冬月一兩,夏月半兩) 白朮(三兩) 陳皮(二兩) 白茯苓(七錢半)

上為末,粥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王節齋曰:調理妊婦,在於清熱養血,白朮補脾為安胎君藥,條實黃芩為安胎聖藥,清熱故也,暑月宜加用之。此一說也。雖若有理,而實有大病(即很大的毛病,亦即很大的缺點),不可不辨也。夫孕之胎氣,必隨母之臟氣,大都陰虛者多熱氣,陽虛者多寒氣。寒之則寒,熱之則熱者,是為平氣。今以十人言之,則寒者居其三,熱者居其三,平者居其四,此大較(即大概)也。若謂受胎之後,必增內熱,自與常人不同,則何以治惡阻者必用二陳、六君、生薑、半夏之屬而後效,其果增熱者乎?故治熱宜黃芩,寒則不宜也,非惟寒者不宜,即平氣者亦不宜。蓋凡今之胎婦,氣實者少,氣虛者多。氣虛則陽虛,而再用黃芩,有即受其損而病者;有用時雖或未覺,而陰損胎元,暗殘母氣,以致產婦羸困,或兒多脾病者,多由乎此。奈今人不能察理,但以「聖藥」二字,以為胎家必用之藥,無論人之陰陽強弱,凡屬安胎,無不用之,其害蓋不少矣。至若白朮雖善安胎,然或用不得善,則其性燥而氣閉,故凡陰虛者非可獨用,氣滯者亦當權宜。是以用藥之難,當如盤珠(即靈活),有不可膠柱而鼓瑟也。

立齋曰:「妊娠若元氣不實,發熱倦怠,或胎氣不安,用當歸散。因氣惱,加枳殼;胸膈痞悶,再加蘇梗;或作痛,加柴胡。

當歸散(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若飲食不甘,或欲嘔吐,用六君加紫蘇、枳殼。若惡阻嘔逆,頭眩體倦,用參橘散。未應,用六君子湯。若惡阻嘔吐,不食煩悶,亦用參橘散之類。

參橘散(又名人參橘皮湯。見前段)

六君子湯(見經期腹痛)

「若頓僕胎動,腹痛下血,用膠艾湯。未應,用八珍加膠艾。若頓僕、毒藥,腰痛短氣,用阿膠散。未應,再送知母丸。若頓僕胎傷,下血腹痛,用佛手散。未應,用八珍送知母丸。

良方膠艾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頓僕,胎動不安,腰腹疼痛,或胎上搶,或去血腹痛。

阿膠(炒一兩) 艾葉(數莖)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八珍湯(見經不調)

《良方》阿膠散(見《婦人規古方》)或頓僕、或因毒藥,胎動不安,或脅痛腹痛,上搶短氣。

阿膠 艾葉 當歸 熟地 川芎 白芍 黃耆 炙 甘草(等分)

上每服四錢,薑、棗水煎。

知母丸(即一母丸。見血熱論外方)

佛手散(又名芎歸湯。見殺血心痛)

「若心驚膽怯,煩悶不安,名子煩,用竹葉湯。未應,血虛佐以四物;氣虛佐以四君。

竹葉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心驚膽怯,煩悶不安,名曰子煩。一方有當歸、防風、梔子仁。

白茯苓 麥門冬 黃芩(各三兩)

上每服四錢,竹葉五片,水煎服。若因血虛煩熱,宜兼用四物;若因中氣虛弱,宜兼用四君。

四物湯(見經不調)

四君子湯(見血虛經亂)

「若下血不止,名胎漏。血虛用二黃散,血去過多用八珍湯。未應,用補中益氣湯。

二黃散(見血熱論外方)

八珍湯(見經不調)

補中益氣湯(見經不調)

「若因事而動下血,用枳殼湯加生、熟地黃。未應,或作痛,更加當歸。血不止,八珍加膠艾。若不時作痛,或小腹重墜,名胎痛,用地黃當歸湯。未應,加參、朮、陳皮。或因脾氣虛,用四君加歸、地。中氣虛,用補中益氣湯。

枳殼湯(見胎氣有熱而不安段)

地黃當歸湯(見《婦人規古方》)一名內補丸。治妊娠衝任脈虛。補血安胎。

熟地(二兩) 當歸(一兩)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為丸法:以當歸炒為末,熟地搗膏和丸桐子大,每服百餘丸,溫酒或滾湯下。

許學士曰:大率妊娠惟在抑陽助陰,然胎前藥最惡陰陽雜亂,致生他病。惟枳殼湯所以抑陽,四物湯所以助陰耳。然枳殼湯其味多寒,若單服恐致胎寒腹痛,更以內補丸佐之,則陽不致強,陰不致弱,陰陽調和,有益胎嗣。此前人未嘗論及也。

「若面目虛浮,肢體如水氣,名子腫。用全生白朮散,未應,用六君子湯。下部腫甚,用補中益氣倍加茯苓。或因飲食失宜,嘔吐泄瀉,此是脾胃虧損,用六君子湯。若足趾發腫,漸至腿膝,喘悶不安。或足趾縫出水,名水氣。用天仙藤散。脾胃虛弱,兼用四君子湯。未應,用補中益氣,兼以逍遙散。

全生白朮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面目虛浮,四肢腫如水氣,名曰胎腫。

白朮(一兩) 生薑皮 大腹皮 陳皮 白茯苓(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如未應,佐以人參、甘草。

天仙藤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三月之後,足趾發腫,漸至腿膝,飲食不甘,狀如水氣,或腳趾間出黃水,名曰子氣。

天仙藤(洗略炒) 香附(炒) 陳皮 甘草 烏藥(等分)

上每服三、五錢,加生薑、木瓜各三片,紫蘇三葉,水煎,食前日進三服。若因脾胃虛弱,宜兼六君子;中氣下陷,須用補中益氣湯。

逍遙散(見經期腹痛)

「若胎氣上攻,心腹脹滿作痛,名子懸。用紫蘇飲。飲食不甘,兼四君子;內熱晡熱,兼逍遙散。

紫蘇飲(見胎氣有實滯氣滯不安段)

「若小便澀少,或成淋瀝,名子淋。用安營散。不應,兼八珍湯。腿足轉筋,而小便不利,急用八味丸,緩則不救。

安營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小便澀少,遂成淋瀝,名曰子淋。甚妙。

麥門冬 通草 滑石 當歸 燈心 甘草 人參 細辛(等分)

上,水煎服。一方:人參、細辛加倍,為末,每服二錢,麥冬湯調服。若因肺經鬱熱,宜用黃芩清肺飲。若因膏粱厚味,宜用清胃散。若因肝經濕熱,宜用加味逍遙散。

八味丸(見經不調)

若項強筋攣,語澀痰盛,名子癇。用羚羊角散。

羚羊角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虛風,頸項強直,筋脈攣急,語言蹇澀,痰涎不利,不省人事,名曰子癇。

羚羊角(鎊) 川獨活 棗仁 五加皮 薏苡仁(炒) 防風 當歸 川芎 茯神 杏仁(去皮尖各五分) 炙甘草 木香(各一分)

上,加姜五片,水煎服。若因肝經風熱,或怒火所致,須用加味逍遙散。

「或飲食停滯,腹脹嘔吐,此是脾胃虛弱,而不能消化。用六君子湯。不應,用平胃散加參、苓。或胎作脹,或脹作痛,此是脾胃氣虛,不能承載,用安胎飲加升麻、白朮。不應,用補中益氣湯。

東垣平胃散(見《古方八陣·和陣》)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嘔噦噁心,吞酸噫氣,體重節痛,自利霍亂,噫膈反胃等證。

厚朴(薑製炒) 陳皮(去白各五兩) 蒼朮(去皮、米泔浸炒八兩) 炙甘草(三兩)

本方加人參、茯苓各二兩,即名參苓平胃散。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鍾,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渣溫服。或去薑、棗,入鹽一小捻,單以沸湯點服亦可,如小便不利,加茯苓、澤瀉。如飲食不化,加神麯、麥芽、枳實。如胃中氣痛,加木香、枳實或枳殼。如脾胃困倦,加人參、黃耆。如有痰,加半夏。如便硬腹脹,加大黃、芒硝。如脈大內熱,加黃連、黃芩。

安胎飲(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五七個月,用數服可保全產。

人參 白朮 當歸 熟地 川芎 白芍藥 陳皮 甘草(炙) 紫蘇 炙黃芩(各一錢)

上用姜水煎服。一方有砂仁。

「或臍腹作脹,或小便淋閉,此是脾胃氣虛,胎壓尿胞。用四物加二陳、參、術,空心服後,探吐。藥出氣定,又服又吐,數次必安。

「或因勞役所傷,或食煎炒,小便帶血,此是血得熱而流於胞中,宜清膀胱,用逍遙散。或遺尿不禁,或為頻數,此是肝火血熱,用加味逍遙散。若胸滿腹脹,小便不通,遍身浮腫,名胎水不利,用鯉魚湯。脾胃虛,佐以四君子。

逍遙散(見經期腹痛)

加味逍遙散(見經不調)

《千金》鯉魚湯(見《婦人規古方》) 治妊娠腹脹,胎中有水氣,遍身浮腫,小便不利,或胎死腹

中,皆效。

當歸 芍藥(各一錢)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半) 橘紅(五分) 鯉魚(一尾,不拘大小)

上作一服,將鯉魚去鱗臟,白水煮熟,去魚,用汁鍾半,入藥加生薑五片,煎一鍾,空心服。當見胎水下。如水未盡,胎死腹中,脹悶未除,再製一服,水盡脹消乃已。

「病名同而形證異,形證異而病名同,聊見本方。凡用見證之藥,不應,當分月、經治之。」

徐東皋曰:胎有不安而腰疼、腹痛,甚則至於下墜者,未必不由氣血虛,無所營養而使之然也。夫胎之在腹,如果之在枝,枝枯則果落,固理之自然。婦人性偏恣欲,火動於中,亦能致胎不安而有墮者,大抵不外乎屬虛、屬火二者之間。清熱養血之治盡之矣。此外有二因動胎者,又不可不知也。有因母病動胎者,但療母病則胎自穩;有因觸傷動胎者,當以安胎藥二三劑,而胎自安。

安胎論外方

茯苓丸(見《婦人規古方》)溫胃安胎。治妊娠煩悶頭暈,聞食吐逆,或胸腹痞悶。

赤茯苓 人參 桂心 乾薑(炮) 半夏(泡洗炒黃) 橘紅(各一兩) 白朮(炒) 甘草(炒) 枳殼(麩炒各二兩)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日三服。上原方仍有葛根二兩,似非所宜也,用者當酌之。

《良方》黃耆湯(見《婦人規古方》)治氣虛胎動,腹痛下水。

糯米(一合) 黃耆(炒) 川芎(各一兩)

上水煎,分三服。

七味阿膠散(見《婦人規古方》)治胎動腹痛。

阿膠(炒) 白茯苓 白朮(炒) 川芎 當歸 陳皮(各一錢) 甘草(炒三分)

上薑、棗水煎服。

泰山磐石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婦人血氣兩虛,或肥而不實,或瘦而血熱,或脾肝素虛,倦怠少食,屢有墮胎之患。此方平和,兼養脾胃氣血。覺有熱者,倍黃芩,少用砂仁。覺胃弱者,多用砂仁,少加黃芩。更宜戒欲事惱怒,遠酒、醋、辛熱之物,可永保無墮。徐東皋曰:「婦人凡懷胎二三個月,慣要墮落,名曰小產。此由體弱氣血兩虛,臟腑火多,血分受熱,以致然也。醫家又謂:安胎多用艾、附、砂仁,熱補尤增禍患而速其墮矣。殊不知血氣清和,無火煎爍,則胎自安而固。氣虛則提不住,血熱則溢妄行,欲其不墮得乎?香附雖云快氣開鬱,多用則損正氣。砂仁快脾氣,多用亦耗真氣。況香燥之性,氣血兩傷,求以安胎,適又損胎而反墮也。今惟泰山磐石散、千金保孕丸二方能奪化工之妙,百發百中,萬無一失。甫故表而出之,以為好生君子共知也。」(按徐氏此說,見於《胎產須知·治懷胎慣墮之病》。但我認為它是有片面性的。泰山磐石散即聖愈湯合芩、術加川斷、炙草、砂仁、糯米,如氣血虛而兼熱且無陰道流血者則可,若非有熱而又陰道流血者,則非所宜。)

人參 黃耆 當歸 川續斷 黃芩(各一錢) 川芎白芍藥 熟地(各八分) 白朮(二錢) 炙甘草 砂仁(各五分) 糯米(一撮)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服。但覺有孕,三五日常用一服,四月之後方無慮也。

千金保孕丸(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腰背痛,善於小產。服此可免墮胎之患。此即良方杜仲丸,但彼等分用。

杜仲(四兩,同糯米炒去絲) 川續斷(二兩酒洗)

上為末,山藥糊丸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米飲下,忌酒、醋、惱怒。

《良方》白朮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傷寒內熱等證。

白朮 黃芩(炒各二錢)

上用薑、棗水煎服。若陰證者不可用。

《良方》三味白朮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內熱心痛。

白朮(四錢) 赤芍藥(三錢) 黃芩(炒二錢)

上水煎服。忌桃、李、雀肉。

益母地黃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跌墜,腹痛下血。

生地 益母草(各二錢) 當歸 黃耆(炒各一錢)

上姜水煎服。

《良方》鉤藤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胎動腹痛,面青冷汗欲絕。

鉤藤鉤 當歸 茯神 桑寄生 人參(各一錢) 苦梗(一錢半)

上水煎服。如有煩熱,加石膏。

醋附丸(見經痛論外方)

《良方》獨聖散(見《婦人規古方》)順氣安胎。治妊娠有所傷觸,激動胎元,腹痛下血,極效。

砂仁(不拘多少,帶皮同炒,勿令焦黑,取仁為末)

上用熱酒調服四五分或一錢。此物有安胎導滯易產之功,實妊婦之要藥也。

探胎飲(見《婦人規古方》) 婦人經水不來三月,疑似,用此驗之。

川芎(不拘多少,為末,不見火)

空心,煎艾湯調下方寸匕,覺腹中動則有胎也。臍之下動者,乃血瘕也。不動者,血凝也,病也。

《三因》腎著湯(見《古方八陣·熱陣》)治腎虛身重,腰冷如在水中,不渴,小便自利,食飲如故,腰下重痛如帶五千錢。

茯苓 白朮(各四兩) 炙甘草 乾薑(炮各二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空心冷服。一方用姜四兩、術二兩。《良方》每服有杏仁五分,治妊娠腳腫。

《良方》當歸黃耆湯(見《古方八陣·補陣》)治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澀。

當歸(炒) 黃耆(各一兩) 糯米(一合)

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滑胎枳殼散(見《婦人規古方》)此方能令胎瘦易產。湖陽公主每產累日不下,南山道人進此方。

粉草(炒一兩) 商州枳殼(麩炒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沸湯調,日三服。凡孕六七月宜服之。溫隱居方加當歸、廣木香各等分。或加香附一兩亦可。

惡阻

妊娠之婦,每多噁心嘔吐,脹滿不食。《巢氏病源》謂之惡阻。此證惟胃氣弱而兼滯者多有之。或嗜酸擇食,或肢體困倦,或煩悶脹滿,皆其候也。然亦有虛實不同,所當辨而治之。

凡惡阻多由胃虛氣滯,然亦有素本不虛,而忽受胎妊,則衝任上壅,氣不下行,故為嘔逆等證。及三月餘而嘔吐漸止者,何也?蓋胎元漸大,則臟氣僅供胎氣,故無暇上逆矣。凡治此者,宜以半夏茯苓湯、人參橘皮湯之類,隨宜調理,使之漸安,必俟及期,方得貼然也。若中脘多痰者,用二陳湯加枳殼,或用半夏茯苓湯。若飲食停滯作脹者,宜小和中飲加減主之。若氣逆作脹者,宜半夏茯苓湯加枳殼、蘇梗、香附。

《良方》半夏茯苓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脾胃虛弱,飲食不化,嘔吐不止。

半夏(炮炒黃) 陳皮 砂仁(各炒一錢) 白茯苓(二錢) 甘草(炒五分)

上用薑、棗、烏梅,水煎,服一二劑,後用茯苓丸。

人參橘皮湯(即參橘散。見安胎)

二陳湯(見安胎)

小和中飲(見安胎)

若脾胃氣虛者,宜五味異功散、六君子湯、人參橘皮湯之類主之。若胃虛兼寒多嘔者,宜六味異功煎、溫胃飲之類主之。若肝腎陽虛作嘔者,宜理陰煎主之。

五味異功散(見《古方八陣·補陣》)治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嘔吐或久患咳嗽,面浮氣逆腹滿等證。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炙甘草 陳皮(各一錢)

上加薑、棗,水煎服。

六君子湯(見經期腹痛)

六味異功煎(見《新方八陣·熱陣》)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而兼微滯者。

此即五味異功散加乾薑也。

溫胃飲(見血虛經亂)

理陰煎(見血寒經遲)

立齋曰:半夏乃健脾化痰滯之主藥也。脾胃虛弱而嘔吐,或痰涎壅滯,飲食少思,胎不安,必用茯苓半夏湯,倍加白朮。以半夏、白朮、茯苓、陳皮、砂仁,善能安胎氣,健脾胃,予常用驗矣。

惡阻論外方

《良方》四味白朮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胃虛惡阻吐水,甚至十餘日漿粥不入。

白朮(炒一錢) 人參(五分) 甘草(炒) 丁香(各二分)

上姜水煎服。

茯苓丸(見安胎論外方)

竹茹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孕婦嘔吐不止,噁心少食,服此止嘔清痰。

竹茹(彈子大一丸) 陳皮 半夏 茯苓(各錢半) 生薑(二錢)

水鍾半,粳米一撮,煎七分,溫服。忌羊肉、雞、魚、麵食。

烏附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孕婦噁心阻食。養胃調和元氣。

烏藥 香附(制) 白朮(土炒) 陳皮(各一錢) 人參 炙甘草(各八分)

水鍾半,姜三片,煎七分服。吐甚者加丁香、砂仁各七粒。

胎氣上逼

妊娠將理失宜,或七情鬱怒,以致氣逆,多有上逼之證。若氣逆氣實而脹逼者,宜解肝煎。若胃寒氣實而逼者,宜和胃飲。

解肝煎(見安胎)

和胃飲(見經期腹痛)

若胃火兼滯者,宜枳殼湯。若脾虛兼滯者,宜紫蘇飲。

枳殼湯(見安胎)

紫蘇飲(見安胎)

如脾虛而氣不行者,宜四君子湯,甚者,八珍湯。若脾氣虛而兼寒者,宜五君子煎。若脾腎虛寒不行者,宜理陰煎。若脾腎氣虛兼火者,宜逍遙散,或加黃芩、枳殼、砂仁。

四君子湯(見血虛經亂)

八珍湯(見經不調)

五君子湯(見崩淋經漏不止)

理陰煎(見血寒經遲)

逍遙散(見經期腹痛)

若胎死腹中,冷氣上逼,嘔惡面青者,治如後「胎動欲墮」條。

一方:治胎氣上逼,熱痛下血,或煩悶困篤。用蔥二十莖,水濃煮飲之。胎未死即安胎;已死即下。未效再服。若胎動煩躁,唇口青黑,手足厥冷,須用當歸湯(按:蔥,味辛性平,除能達表和里之外,兼有通陽活血,發汗利尿的作用。本方有加川芎者;有用銀器同米煮粥及作羹服食者,可參考)。

《良方》當歸湯(見《婦人規古方》)治胎動煩躁,或生理不順,唇口青黑,手足厥冷。

當歸 人參(各二三錢) 阿膠(炒) 甘草(炒各一錢) 連根蔥白(一握)

上,水四碗,煎四味至半,去渣,下蔥再煎一碗,分二服。

胎漏

妊婦經血不固者,謂之胎漏。而胎漏之由,有因胎氣者;有因病氣者。而胎氣之由,亦有二焉。余嘗診一婦人,脈見滑數,而別無風熱等病。問其經脈,則如常不斷,而但較前略少耳。余曰:「此必受妊者也。因胎小,血盛有餘而然。」後於三月之外,經脈方止,果產一男。故胎妊之婦,多有此類。今常見懷胎七、八個月而生子者,人但以血止為度,謂之不足月。然其受胎於未止之前,至此而足而實,人所不知也。第此等胎氣,亦有陰陽盛衰之辨。如母氣壯盛,蔭胎有餘,而血之溢者,其血雖漏,而生子仍不弱,此陰之強也,不必治之。若父氣薄弱,胎有不能全受,而血之漏者,乃以精血俱虧,而生子必萎小,此陽之衰也,而亦有人所不知也。凡此皆先天之由,若無可以為力者。然栽培根本,豈果無斡旋之道乎?第見有於無之目,及轉強於弱之手,為不易得,是烏可以尋常語也?至若因病而漏者,亦不過因病治之而已耳。

妊娠血熱而漏者,保陰煎、清化飲,擇而用之。怒動肝火漏血者,保陰煎,甚者化肝煎主之。

保陰煎(見血熱經早)

清化飲(見血熱經早)

化肝煎(見崩淋經漏不止)

脾虛不能攝血者,壽脾煎、四君子之類主之。脾虛血熱氣滯者,四聖散主之。脾腎兼虛者,五陰煎主之。

壽脾煎(見血虛經亂)

四君子湯(見血虛經亂)

四聖散(見《婦人規》古方)治漏胎下血。

條芩 白朮 砂仁 阿膠(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艾湯調下。一方有芍藥無阿膠。按此方若改為湯,砂仁用當減半。

五陰煎(見血虛經亂)

三焦氣血俱虛者,五福飲、七福飲之類主之。

五福飲(見血熱經早)

七福飲(見血虛經亂)

勞倦傷而動血者,壽脾煎、歸脾湯主之。偶因傷觸動血者,五福飲、安胎散主之。

歸脾湯(見經不調)

安胎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卒然腰痛下血。

熟地 艾葉 白芍(炒) 川芎 黃耆(炒) 阿膠(炒) 當歸 甘草(炙) 地榆(各一錢)

上加薑、棗,水煎服。

衝任氣虛不能制約,血滑易動者,固陰煎、秘元煎主之。

固陰煎(見腎虛經亂)

秘元煎(見血虛經亂)

立齋曰:前證若因氣熱,用防風黃芩丸;若因血熱,用加味逍遙散。若因血虛,用二黃散;若因去血太多,用八珍湯。未應,補中益氣湯。若因肝火,用柴胡清肝散;若因脾火,用加味歸脾湯。若因事下血作痛,用八珍湯加阿膠、熟艾。若因脾胃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若因脾胃虛陷,用前湯倍用升麻、柴胡。若晡熱內熱,宜用逍遙散。

防風黃芩丸(見崩漏論外方)

加味逍遙散(見經不調)

二黃散(見血熱論外方)

八珍湯(見經不調)

補中益氣湯(見經不調)

薛氏柴胡清肝散(見《古方八陣·寒陣》)治肝膽三焦風熱瘡瘍,或怒火憎寒發熱,或瘡毒結於兩

耳、兩脅前後或胸乳小腹,下及股足等證。

柴胡 黃芩(炒各錢半) 山梔(炒) 川芎 人參(各一錢) 甘草(五分) 連翹 桔梗(各八分)

水一鍾半,煎服。

加味歸脾湯(見《古方八陣·補陣》)治脾經血虛發熱等證。

即歸脾湯加柴胡、山梔各一錢。

逍遙散(見經期腹痛)

胎漏論外方

《良方》安胎寄生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下血,或胎不安,或腰腹作痛。

桑寄生 白朮 茯苓(各五分) 甘草(一錢)

上,水煎服。

當歸芍藥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心腹急痛,或去血過多而暈眩。

當歸 白芍藥(炒) 白朮(炒) 茯苓 澤瀉(各一錢) 川芎(二錢)

上,水煎服。

妊娠卒然下血

妊娠忽然下血,其證有四:或因火熱,迫血則妄行;或因鬱怒,氣逆則動血;或因損觸胎氣,胞宮受傷而下血;或因脾腎氣陷,命門不固而脫血。凡此皆動血之最者也。不速為調理,則必致墮胎矣。然治此者,必先察其血去之多少,及於血去之後,尤當察其邪之微甚,如火猶未清,仍當清火,氣猶未順,仍當順氣。若因邪而動血,血去而營虛,則速當專顧元氣,以防脫陷。此中或當治標,或當救本,或當兼標本而調理之。倘不知先後緩急,將恐治標未已而救本無暇也,當詳察之。

若火盛迫血妄行者,當察其火之微甚。火之微者,涼胎飲;稍甚者,徙薪飲;再甚者,保陰煎、子芩散。若肝經有風熱而血下者,宜防風黃芩丸。若怒氣傷肝,氣逆血動而暴至者,宜保陰煎;若氣有未順而脹滿者,四七湯、二陳湯,或加芎、歸之類;若兼肝火者,宜化肝煎。

涼胎飲(見安胎)

徙薪飲(見崩淋經漏不止)

保陰煎(見血熱經早)

子芩散(見血熱論外方)

防風黃芩丸(見崩漏論外方)

四七湯(見安胎)

二陳湯(見安胎)

化肝煎(見崩淋經漏不止)

若觸損胎氣,胞宮受傷而血下者,宜安胎散、膠艾湯;去血多者,倍加人參。若從高墮下,傷動胎氣而下血者,宜益母地黃湯、安胎散;若因驚,氣虛而陷者,仍加人參。

安胎散(見胎漏)

膠艾湯(良方膠艾湯,見安胎)

益母地黃湯(見安胎論外方)

若脾胃素弱,或偶因傷脾下血者,宜壽脾煎、歸脾湯;或中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若血虛微熱,漏血、尿血者,續斷湯。

壽脾煎(見血虛經亂)

歸脾湯(見經不調)

補中益氣湯(見經不調)

續斷湯(見血熱論外方)

以上諸動血證,若去血未多,血無所積,胎未至傷而不止者,宜涼則涼,宜補則補,惟以安之、固之為主治。若血已離位,蓄積胞宮,為脹為痛,而余血未出者,欲與留之有不可得,欲去其血而不傷營氣,則惟四物湯大加當歸為最宜也。若察其胎氣已動,勢有難留,則五物煎、決津煎皆切要之藥。

四物湯(見經不調)

五物煎(見血寒論外方)

決津煎(見經期腹痛)

一方:治頓僕胎動。用川芎末二錢,酒下二三錢。胎生即安胎,死即下。

又方:治同前。用砂仁和皮炒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腹熱即安。

胎動欲墮

妊娠胎氣傷動者,凡跌撲、怒氣、虛弱、勞倦、藥食、誤犯、房室不慎,皆能致之。若因母病而胎動,但治其母,若因胎動而母病,但安其胎。輕者轉動不安,或微見血,察其不甚,速宜安之,用前安胎及卒然下血等法。若腹痛血多,腰痠下墜,勢有難留者,無如決津煎、五物煎助其血而落之,最為妥當。

決津煎(見經期腹痛)

五物煎(見血寒論外方)

若其勢甚而舌青面赤,脹滿嘔惡或冷氣上逼者,兒已死矣。若面青吐沫舌赤,是母死也。若面舌唇吻俱青,口中沫出,是母子俱死也。若胎已死,當速去其胎以救其母。氣血虛者,惟用決津煎最妙。如不應,而脹痛上逼,勢不容緩者,急用平胃散一兩,酒水各半,投朴硝五錢,熱服之。或用朴硝一兩,以童便調服,則逐而下矣。下後隨證調補之。如無脹急,則但用決津煎加朴硝,則死胎自下。

平胃散(見安胎)

凡氣血衰弱,無以滋養其胎,或母有弱病,度其終不能成者,莫若下之,以免他患。宜桂心散,或用下胎小品方。

《良方》桂心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因病胎不能安者,可下之。

桂心 栝蔞 牛膝 瞿麥(各五分或一錢) 當歸(一錢或二、三錢)

上,水煎。

下胎小品方(見《婦人規古方》)

用麥櫱一升,擂碎,水二升,煮一升,服之即下,神效。按:麥櫱能損氣破血如此,故凡脾胃虛弱及飲食不化者不宜用,明矣。又方:用牛膝一兩,酒一鍾,煎七分,作二服,即下。

數墮胎

夫胎以陽生陰長,氣行血隨,營衛調和,則及期而產。若或滋養一有不利,則枝枯而果落,藤萎而花墜。故《五常政大論》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正此謂也。凡妊娠之數見墮胎者,必以氣脈虧損而然。而虧損之由,有稟質之素弱者,有年力之衰殘者,有憂怒勞苦而困其精力者,有色欲不慎而盜損其生氣者,此外如跌撲、飲食之類,皆能傷其氣脈。氣脈有傷而胎可無恙者,非先天之最完固者不能,而常人則未之有也。且胎懷十月,經養各有所主,所以屢見小產、墮胎者,多在三個月及五月、七月之間,而下次之墮必如期復然。正以傷此一經,而再值此經則遇闕不能過矣。況婦人腎以系胞,而腰為腎之府,故胎妊之婦,最慮腰痛,痛甚則墜,不可不防。故凡畏墮胎者,必當察此所傷之由,而切為戒慎。凡治墮胎者,必當察此養胎之源,而預培其損,保胎之法,無出於此。若待臨期,恐無及也。凡胎孕不固,無非氣血損傷之病,蓋氣虛則提攝不固,血虛則灌溉不周,所以多致小產。故善保胎者,必當專顧血虛,宜以胎元飲為主而加減用之;其次則芍藥芎歸湯;再次則泰山磐石散或千金保孕丸,皆有奪造化之功,所當酌用者也。

胎元飲(見安胎)

芍藥芎歸湯(見《婦人規古方》)即芎歸補中湯。治氣血虛半產。

川芎 當歸 黃耆(炙) 白朮(炒) 人參 芍藥(炒) 杜仲(炒) 艾葉 阿膠(炒) 五味子(杵炒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若脾氣虛弱,須用補中益氣湯。若氣虛有火,宜用安胎飲。

泰山磐石散(見安胎論外方)

千金保孕丸(見安胎論外方)

又凡胎熱者,血易動,血動者,胎不安,故墮於內熱而虛者,亦常有之。若脾氣虛而血熱者,宜四聖散。肝腎虛而血熱者,宜涼胎飲。肝脾虛而血熱者,宜固胎煎。

四聖散(見胎漏)

涼胎飲(見安胎)

固胎煎(見《新方八陣·因陣》)治肝脾多火多滯而屢墮胎者。

黃芩(二錢) 白朮(一、二錢) 當歸 芍藥 阿膠(各錢半) 陳皮(一錢) 砂仁(五分)

水一鍾半煎服。

又立齋法:治血虛、血熱數墮胎者,於調補之外,時值初夏,教以濃煎白朮湯,下黃芩末二錢,與數十帖,得保而生,亦可法也。

此外,凡有他證而胎不安者,當於「安胎」條中酌而治之。

胎不長

妊娠胎氣本乎血氣,胎不長者,亦惟血氣之不足耳。故於受胎之後而漏血不止者有之,血不歸胎也;婦人中年血氣衰敗者有之,泉源日涸也;婦人多脾胃病者有之,倉廩薄則化源虧而衝任窮也;婦人多鬱怒者有之,肝氣逆則血有不調,而胎失所養也。或以血氣寒而不長者,陽氣衰則生氣少也;或以血熱而不長者,火邪盛則真陰損也。凡諸病此者,則宜補、宜固、宜溫、宜清。但因其病而隨機應之,則或以及期、或以過月,胎氣漸充,自無不長。惟是年邁血衰而然者,數在天矣,有非可以人力為也。

鬼胎

婦人有鬼胎之說,豈虛無之?鬼氣果能襲人胞宮而遂得成形者乎?此不過由本婦之氣質,蓋或以邪思蓄注,血隨氣結而不散,或以衝任滯逆,脈道壅瘀而不行,是皆內因之病,而必非外來之邪。蓋即血癥氣瘕之類耳。當即以癥瘕之法治之,詳見本條。此外如狐魅異類之遇者,則實有所受而又非鬼胎之謂,亦當於「癥瘕類」求法下之。

又凡鬼胎之病,必以血氣不足而兼凝滯者多有之。但見經候不調而預為調補,則必無是病。若其既病,則亦當以調補元氣為主,而繼以去積之藥,乃可也。然用補之外,而欲於補中兼行者,無如決津煎;欲去其滯而不至猛峻者,無如通瘀煎;既加調補而欲直收其病者,則奪命丹、回生丹皆可酌用。或以當歸紅花煎濃湯送赤金豆亦妙。

決津煎(見經期腹痛)

通瘀煎(見經期腹痛)

《良方》奪命丹(見《婦人規古方》)治瘀血入胞,脹滿難下。急服此藥,血即消,衣即下。按:此方頗有回生丹之功用,下死胎必效,須用當歸方。

附子(炮半兩) 乾漆(碎之,炒煙盡) 牡丹皮(各一兩)

上為細末,另用大黃末一兩,以好醋一升,同熬成膏,和前藥,丸桐子大,溫酒吞五七丸。一方有當歸一兩。

回生丹(見《婦人規古方》)治婦人產後諸疾,汙穢未淨,及一切實邪疼痛,死胎,瘀血沖逆等證。

大黃膏法:用蘇木三兩,河水五碗,煎至三碗,去渣聽用。紅花三兩,炒黃色,用好酒一大壺,煮十餘滾,去渣聽用。黑豆三升,煮熟,存汁三碗,去豆,去皮曬乾為末,俱聽用。大黃一斤為末,用好醋八碗,熬成膏,次下紅花酒、蘇木湯、黑豆汁,攬勻又熬成膏,盆內收盛候用。將鍋焦焙乾為末,同豆皮末俱入之。

人參 白朮 青皮 木瓜(各三錢) 當歸 川芎 元胡 蒼朮 香附(童便炒) 蒲黃 赤茯苓 桃仁泥 熟地(各一兩) 牛膝 三稜 山茱萸 五靈脂 地榆 甘草 羌活 陳皮 白芍(各五錢) 良薑(四錢) 烏藥(二兩半) 木香 乳香 沒藥(各一錢)

上為末,用前大黃膏為丸彈子大,金薄為衣,不拘時,隨證擇用,湯引送下一丸。

赤金豆(見《新方八陣·攻陣》)又名八仙丹。治諸積不行。凡血凝氣滯,疼痛腫脹,蟲積結聚癥堅,宜此主之。此丸去病捷速,較之硝、黃、稜、莪之類過傷正氣者,大為勝之。

巴豆霜(去皮膜,略去油一錢半) 生附子(切,略炒燥二錢) 皂角(炒微焦二錢) 輕粉(一錢) 丁香 木香 天竺黃(各三錢) 硃砂(二錢為衣)

上為末,醋浸蒸餅為丸蘿蔔子大,硃砂為衣。欲漸去者,每服五七丸;欲驟行者,每服一二十丸,用滾水或煎藥或薑、醋、茶、蜜、茴香、使君煎湯為引,送下。若利多不止,可飲冷水一二口,即止。蓋此藥得熱則行,得冷則止也。如治氣、濕、實滯、鼓脹,先用紅棗煮熟,取肉一錢許,隨用七八丸,甚者一、二十丸,同棗肉研爛,以熱燒酒加白糖少許送下。

妊娠藥禁

蚖、斑、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銀並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稜、莪、代赭、芫花、麝,大戟、蛇蛻、黃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乾薑、桃仁通,碙砂、乾漆、蟹甲爪,地膽、茅根莫用好。(出《便產須知》)

妊娠寡欲

妊娠之婦,大宜寡欲。其在婦人多所不知,其在男子而亦多有不知者,近乎愚矣。凡胎元之強弱,產育之難易,及產後崩淋經脈之病,無不悉由乎此。其為故也,蓋以胎神鞏固之日,極宜保護宮城,使不知慎,而多動欲火,盜泄陰精,則藩籬由不固而傷,血氣由不聚而亂,子女由元虧而夭,而陰分之病,亦無不由此而百生矣。此婦人之最宜慎者,知者不可不察。

下卷

產育類

滑胎

妊娠滑胎之法,惟欲其坐草之期,易而且速。而難易之由,則在血之盈虛,不在藥之滑利。蓋血多則潤,而產必易;血虧則澀,而產必難。故於未產之前,但宜以培養氣血為主,而預為之地。如四物湯、滑胎煎、五福飲、小營煎、八珍湯之類,即皆滑胎之要藥。若不知此而過用滑利等物,或產期未近,無火無滯,而妄用清火、行氣、沉降、苦寒等藥,必皆暗殘營氣,走泄真陰,多致血虧氣陷,反為臨期大害。若果肥盛氣實者,則紫蘇飲、保生無憂散、滑胎枳殼散之類,皆可擇用。

四物湯(見經不調)

滑胎煎(見《新方八陣·因陣》)胎氣臨月,宜

常服數劑,以便易生。

當歸(三五錢) 川芎(七分) 杜仲(二錢) 熟地(三錢) 枳殼(七分) 山藥(二錢)

水二鍾,煎八九分,食前溫服。如氣體虛弱者,加人參、白朮,隨宜用之。如便實多滯者,加牛膝一二錢。

五福飲(見血熱經早)

小營煎(見血虛經亂)

八珍湯(見經不調)

紫蘇飲(見安胎)

保生無憂散(見《婦人規古方》)臨產服之,補其血,順其氣,或胞胎肥厚,根蒂堅牢者,皆可使之易產。又治小產瘀血腹痛。

當歸 川芎 白芍 乳香 枳殼 南木香 血餘

上等分,每服二三錢,水煎,日二服。若胞衣既破,其血已涸,或元氣困憊,急用八珍湯斤許,水數碗,煎熟,時飲救之,飲盡再製,亦有得生。

滑胎枳殼散(見安胎論外方)

催生

凡妊娠胎元完足,彌月而產,熟落有期,非可催也。所謂催生者,亦不過助其血氣而利導之耳。直待臨期,乃可用脫花煎或滑胎煎,隨證加減主之。或經日久,產母困倦難生,俱宜服滑胎煎,以助其氣血,令兒速生。其有氣虛無力,艱於傳送者,必用獨參湯,隨多隨少,接濟其力,皆為催生要法。若期未至而妄用行氣導血等劑,以為催生,亦猶摘方苞之萼,揠宋人之苗耳。

脫花煎(見《新方八陣·因陣》)凡臨盆將產者,宜先服此藥,催生最佳,並治產難經日或死胎不下,俱妙。

當歸(七八錢或一兩) 肉桂(一、二錢或三錢) 川芎 牛膝(各二錢) 車前子(錢半) 紅花(一錢,催生者不用此味亦可)

水二鍾,煎八分,熱服,或服後飲酒數杯亦妙。若胎死腹中或堅滯不下者,加朴硝三五錢,即下。若氣虛困劇者,加人參隨宜。若陰虛者,必加熟地三五錢。

滑胎煎(見滑胎)

獨參湯(見崩淋經漏不止)

臨盆將產,腹痛已甚,凡催生之藥,無如脫花煎,少用肉桂五七分,為最穩最妙;若氣虛無力者,加人參二三錢,虛者任意加用之。

催生若水血下多,子道乾澀難出者,宜用滑利之物,如豬脂油、蜜酥油、蔥白、葵子、牛乳、滑石、榆白皮之類以潤之,亦濟急之法也。

滑胎、催生論外方

達生散(見《婦人規古方》)妊娠臨月,服十餘劑則易產。或加砂仁、枳殼,如兼別證,以意增減。詩云:誕彌厥月,先生如達。注曰:先生,首生也;達,小羊也。羊子易生,故以此名之。

人參 白朮 當歸 白芍 陳皮 紫蘇(各一錢) 炙甘草(二錢) 大腹皮(酒洗曬乾三錢)

水一鍾半,煎服。一方無當歸、白芍、白朮。

錢氏生化湯(見《婦人規古方》)此錢氏世傳治婦人者。

當歸(五錢) 川芎(二錢) 甘草(炙五分) 焦姜(三分) 桃仁(十粒,去皮尖雙仁) 熟地(三錢)

上㕮咀,水二鍾,棗二枚,煎八分,溫服。

一方無熟地(按:後世多用無熟地一方)。

附加減法:凡胎衣不下,或血冷氣閉、血枯氣弱等證,連服生化湯二三劑即下,或用此送益母丸一丸,即下。蓋益母草行血養血,性善走而不傷人者也。凡婦人無論胎前產後,皆宜此藥。凡血暈虛暈,加荊芥穗六七分。凡產婦氣虛氣脫,倦怠無力,加人參、黃耆。凡陽虛厥逆,加附子、肉桂。脈虛煩渴,加麥冬、五味子。氣壅有痰,加陳皮、竹瀝。血虛血燥便結,加麻仁、杏仁、蓯蓉。多汗不眠,加茯神、棗仁、黃耆;上體多汗加麻黃根,下體多汗加漢防己。煩熱,加丹皮、地骨皮。口噤,如風反張瘛瘲者,加荊芥、防風各三四分。惡露未盡,身發寒熱,頭痛脅脹,其小腹必然脹痛,加紅花、丹皮、肉桂各三四分,玄胡一錢。內傷飲食,加山楂、陳皮、砂仁,或神麯、麥芽。外傷寒濕,或加蒼朮、白朮。血積食積,胃有燥糞,臍腹脹痛,加大黃二錢。產後下血不止,或如屋漏水,沉黑不紅,或斷或來,或如水或有塊,淋瀝不休,此氣血大虛之候,不可誤用寒涼,其脈浮脫者,可加附子輩諸陽分藥,否則無救矣。佛手散單用當歸三錢、川芎二錢,此即其變方也。

《會稽錢氏世傳》曰:「嘗論產證,本屬血虛、陰亡、陽孤,氣亦俱病。如大補則氣血陡生,倘失調則諸邪易襲。四物避芍藥之寒,四物得薑、桃之妙,氣毋耗散,法兼補虛;食必扶脾,勿專消導;熱不可用芩、連,恐致宿穢凝滯;寒不宜用桂、附,反招新血流崩。三陽見表證之多,似可汗也,用麻黃則重竭其陽;三陰見里證之劇,似可下也,用承氣則大涸其血。耳聾脅痛乃腎虛,惡露之停,休用柴胡;譫語汗多乃元弱,似邪之證,毋同胃實,厥由陽氣之衰,難分寒熱,非大補不能回陽。痙因陰血之虧,豈論剛柔,非滋營陰以潤絡。潮熱似瘧,以瘧治則遷延。神亂如邪,以邪論則立困。總屬大虛,須從峻補。去血多而大便燥,蓯蓉加於生化,非潤腸和氣之能通。患汗出而小便難,六君倍用參耆,必生津助液之可利。加參生化頻服,救產後之危。活命長生,調攝須產前加意。

加味芎歸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分娩交骨不開,或五七日不下,垂死者。

生男女婦人發(一握燒存性) 自死龜殼(一個或佔過者亦可,酥炙) 川芎當歸(各一兩)

上咀,每用一兩,水煎服,良久,不問生死,胎自下。

《良方》當歸湯(滑胎催生見胎氣上逼)。

經驗滑石散(見《婦人規古方》)治產難。凡水下胎干,胎滯不生,用此最效。

滑石(飛過一兩) 白蜜 香油(各半盞)

上將油蜜慢火熬熟三四沸,掠去沫,調滑石末,頓服。外以油調於產婦臍腹,上下摩之,立效。

佛手散(見殺血心痛)

穩婆

產婦臨盆,必須聽其自然,弗宜摧逼,安其神志,勿使驚慌,直待花熟蒂圓,自當落矣。所以凡用穩婆,必須擇老成忠厚者,預先囑之,及至臨盆,務令從容鎮靜,不得用法摧逼。余嘗見有穩婆忙冗性急者,恐顧此失彼,因而勉強試湯,分之、掐之、逼之使下,多致頭身未順,而手足先出,或橫或倒,為害不小。若未有緊陣,不可令其動手,切記、切記!又或有生息不順及雙胎未下之類,但宜穩密安慰,不可使產母聞知,恐驚則氣散,愈難生息。又嘗見有奸詭之婦,故為哼呀之聲,或輕事重做,以顯己能,以圖酬謝,因致產婦驚疑,害尤非細,極當慎也。

立齋醫案載一穩婆云:止有一女於分娩時,適當巡街侍御行牌取我視其內室分娩,女為此驚嚇,未產而死。後見侍御更以威顏分付,迨視產母,胎雖順而頭偏在一邊,此時若以手入推正,可保順生,因畏其威,不敢施手,但回稟云:此是天生天化,非人力所能。因是子母俱不能救。由此視之,可見產時當用靜鎮自然,而一毫驚恐疑畏有不可使混於其間者。

產要

凡孕婦臨月,忽然腹痛,或作或止,或一二日,或三五日,胎水少來,但腹痛不安者,名曰弄胎,非當產也。又有一月前或半月前,忽然腹痛如欲產而不產者,名曰試產,亦非產也。凡此腹痛,無論胎水來與不來,俱不妨事,但當寬心候時可也。若果欲生,則痛極連腰,乃將產也。蓋腎繫於腰,胞系於腎故耳。又試捏產母手中指,本節跳動,即當產也。此時兒逼產門,穀道挺迸,水血俱下,方可坐草試湯。瓜熟蒂懸,此乃正產之候也。

產婦腹痛未甚,且須寬心行動,以便兒身舒轉。如腰腹痛甚,有產之兆,即當正身仰臥,或起坐舒伸,務宜安靜從容,待兒轉身向下,其產必順而且易,最不宜預為驚擾入手,以致產婦氣怯,胞破漿干,使兒轉身不易,則必有難產之患。

產婦初覺欲生,便須惜力調養,不可用力妄施,恐致臨產乏力。若兒方轉身而用力太早,則多致橫逆,須待順而臨門,一逼自下。若時候未到,用力徒然。

臨產房中不宜多人喧嚷驚慌。宜閉戶,靜以待生。

將產時宜食稠軟白粥,勿令飢渴,以乏氣力;亦不宜食硬冷難化之物,恐產時乏力,以致脾虛不能消化,則產後有傷食之病。

產婦產室當使溫涼得宜。若產在春夏,宜避陽邪風是也;產在秋冬,宜避陰邪寒是也。故於盛暑之時,亦不可衝風取涼,以犯外邪;又不宜熱甚,致令產母頭疼面赤;亦不宜人眾。若熱氣熏蒸,亦致前患。其或有熱極煩渴而血暈、血溢者,亦可少與涼水,暫與解之,然亦不可多用。若冬末春初,余寒尚盛,產室不可無火,務令下體和暖,衣被亦當溫厚,庶不為寒氣所侵,可免胎寒血滯難產之患。且產後胎元既落,氣血俱去,乘虛感邪,此時極易,故不可不慎。

凡富貴之家,過於安逸者,每多氣血壅滯,常致胎元不能轉動。此於未產之先,亦須常為運動,庶使氣血流暢,胎易轉則產亦易矣。是所當預為留意者。

妊娠將產不可占卜問神。如巫覡之徒哄嚇謀利,妄言凶險,禱神祇保產,產婦聞之,致生疑懼。夫憂慮則氣結滯而不順,多至難產,所宜戒也。

產時胞漿未下,但只穩守無妨。若胞漿破後一二時辰不生,即當服催生等藥,如脫花煎、滑胎煎或益母丸之類。蓋漿乃養兒之生,漿幹不產,必其胎元無力,愈遲則愈干,力必愈乏,所以速宜催之。

脫花煎(見催生)

滑胎煎(見滑胎)

《良方》益母丸(見《婦人規古方》)一名返魂丹。治婦人赤白帶,惡露時下不止及治婦人胎前、產後、經中諸般奇痛,無所不療。《本草》云:此草胎前無滯,產後無虛,故名益母。

益母草(一味) 一名茺蔚子;一名野天麻。方梗,對節生葉,葉類天麻,四五月間開紫花是,白花者非。

上於五月採取,曬乾,連根莖葉,勿犯鐵器,磨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用熱酒和童便化下,或隨證用湯引送下。一方:以此為末,每服二錢,或酒或童便或隨證用引服之。一方:凡產時倉卒未合,只用生益母草搗汁,入蜜少許,服之,其效甚大。一益母膏方:依前採取搗爛,以布濾取濃汁,用砂鍋文武火熬成膏,如黑砂糖色為度,入磁罐收貯,每服二三匙,酒、便調下,或於治血湯藥中加一匙服之,尤妙。

產婦與酒不可多而致醉。凡產前醉則乏力而四肢不用;產後酒多,恐引入血分四肢,致後日有動血及四肢無力,髓骨痠痛之患。

六逆產

一、橫生者,以兒方轉身,產母用力逼之太早,故致兒身未順而先露手臂。但令母安然仰臥,穩婆以手徐推兒臂下體,令其正直,復以中指摸其肩,弗使臍帶攀系,即生。

二、倒生者,因兒未及轉身,產母努力,故令兒先露足。令母正臥,以手徐推足入,良久,仍推兒身,徐俟轉正近門,即生。

三、偏生者,因兒未順生路,產母努力逼,兒頭偏一邊,雖若露頂,實額角也。亦照前法推正,即生。若兒頂後骨偏拄穀道旁,以手從外後旁輕輕托正,即生。

四、礙產者,兒身雖順,門路雖正,但不能下,仍因胎轉時臍帶絆肩而然。令產母仰臥,以手輕推兒向上,乃用中指按兒兩肩,理順臍帶,即生。

五、坐產者,因兒將產,其母疲倦,久坐椅褥,抵其生路而然。須用手巾一條,拴系高處,令產母以手攀之,輕輕屈足舒伸,以開生路,兒即順生。

六、盤腸產者,臨產,母腸先出,子產而腸未收,故曰盤腸產。古法以醋水各半盞,默然噀產母面背,則收。一法以蓖麻子四十九粒,研爛,塗母頭頂,待腸收上,急洗去。俗以水噀面背,驚之而腸亦收。但恐驚則氣散,反致他疾,戒之。

一方治橫逆產難:令產母仰臥,以小針刺兒手腳心三五次,用鹽擦之,手腳即縮上轉身,即生。

一方治盤腸產:以半夏為末,用少許搐鼻中,腸自上。又方:用大紙捻以麻油,潤滲點著,吹滅,以煙燻產婦鼻中,腸即上。又方:腸出,盛以潔淨漆器,濃煎黃耆湯浸之,腸即上。

胞破產難

凡產婦胎未順而胞先破者,其因有二:蓋一有母質薄弱,胞衣不固,因兒轉動,隨觸而破者,此氣血之虛也;一有兒身未轉以坐草太早,用力太過而胞先破者,此舉動之傷也。若胞破久而水血干,產道澀則兒難下,宜急用大料四物湯或五物煎、滑胎煎、五福飲、當歸湯之類,助其氣血,並濃煎蔥湯熏洗產戶,使其暖而氣達,則自當順下。若持久力乏,血已耗涸,則甚危矣。當用八珍湯料一斤、益母草四兩,水數碗,煎熟,不時飲之,亦有得生者。或以黃耆、芎、歸數斤,以大釜煎,藥氣氤氳滿室,使產母口鼻俱受其氣,亦良法也。

四物湯(見經不調)

五物煎(見血寒論外方)

滑胎煎(見滑胎)

五福飲(見血熱經早)

當歸湯(見胎氣上逼)

八珍湯(見經不調)

大抵產難之證,多患於鬱悶、安佚、富貴之家,治法雖云胎前清氣,產後補血,然不可拘泥。若脾胃不健,氣血不充,必當預為調補,不然,臨產必多患難。

產難經日不下,別無危證者,宜用脫花煎催之,極妥極妙。

脫花煎(見催生)

一醫宿客店,治店婦臨產數日不生,下體俱冷,無藥,甚窘。令取椒、橙葉、茱萸,共煎湯一盆,令產婦以小凳坐盆內,熏洗良久,小腹皆暖,氣溫血行,遂產。

一方以紫蘇煎湯熏洗。大抵遇嚴寒時月,產久傷冷,氣血必凝。此熏洗之法,亦要法也。外以淋湯,內以羊肉湯必效。

一方令產婦以自己髮梢含於口中,令其噁心作嘔,即下。亦治胞衣不出。

胞衣不出

胞衣不出,有以氣血疲弱,不能傳送,而停擱不出者。其證但見無力而別無痛脹,治當補氣助血,宜速用決津煎,或滑胎煎、保生無憂散、局方黑神散之類主之。有以惡露流入胞中,脹滯不出者。蓋兒既脫,胞帶必下墜,故胞在腹中形如仰葉,仰則盛聚血水,而脹礙難出。惟老成穩婆多有識者,但以手指頂其胞底,以使血散,或以指摸上口,攀開一角,使惡露傾瀉,則腹空自落矣。

決津煎(見經期腹痛)

滑胎煎(見滑胎)

保生無憂散(見滑胎)

《局方》黑神散(見《婦人規古方》)一名烏金散。《靈苑方》名肉桂散。治產後惡露不盡,胎衣不下,血氣攻心,腹痛不止,及治脾腎陰虛,血不守舍,吐衄等證。

黑豆(二兩炒) 當歸(去蘆酒洗) 熟地 蒲黃 白芍 甘草(炙) 乾薑(炮) 肉桂(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童便、酒各半,調服。《良方》黑神散有炮附子半兩,無蒲黃。

又一法:以本婦頭髮攪入喉中,使之作嘔,則氣升血散,胞軟亦自落矣。凡胎胞不出者,多死,授以此法,甚效。

若血滲胞中,停蓄既久,而為脹為痛,或喘或急,則非逐血破血不可也。宜速用奪命丹,或用失笑散,以熱酒調服,使血散脹消,其衣自下。若氣血兼虛者,亦惟決津煎為善。

奪命丹(見鬼胎)

失笑散(見經期腹痛)

一方:用蓖麻子仁一兩,研爛,貼母右足心,衣下速洗去,緩則腸亦出。若腸不收,即以此膏塗腦頂,則腸自入。

一方:用紅花一兩,酒煮濃汁服。

一方:用產婦鞋底炙熱熨小腹上下,即出。

一方:用皂角燒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服。

胞衣論外方

牛膝散 胎衣不下腹脹(見經痛論外方)

氣脫血暈

產時胎胞既下,氣血俱去,忽爾眼黑頭眩,神昏口噤,昏不知人。古人多雲惡露乘虛上攻,故致血暈。不知此證有二:曰血暈、曰氣脫也。若以氣脫作血暈,而用辛香逐血化痰等劑,則立刻斃矣,不可不慎也。

一氣脫證,產時血既大行,則血去氣亦去,多致昏暈不省。微虛者,少頃即蘇,大虛者,脫竭即死。但察其面白、眼閉、口開、手冷、六脈細微之甚,是即氣脫證也。速用人參一二兩,急煎濃湯,徐徐灌之,但得下咽,即可救活。若少遲延,則無及矣。余嘗救此數人,無不隨手而愈,此最要法也。又嘗見有禁參而斃者,云新產後不可用參,用參則補住惡血,必致為害,即勸之亦不肯用,直待斃而後悔者,亦數人矣。又有云:產後必過七日方可用參。此等愚昧訛傳,不知始自何人?誤人不淺,萬萬不可信也!

一血暈之證,本由氣虛,所以一時昏暈。然血壅痰盛者,亦或有之。如果形氣脈氣俱有餘,胸腹脹痛上衝,此血逆證也,宜失笑散。若痰盛氣粗,宜二陳湯。如無脹痛氣粗之類,悉屬氣虛,宜大劑芎歸湯、八珍湯之類主之。

失笑散(見經期腹痛)

二陳湯(見安胎)

芎歸湯(見殺血心痛)

八珍湯(見經不調)

一猝時昏暈,藥有未及,宜燒秤錘令赤,用器盛至床前,以醋沃之,或以醋塗口鼻,令酸氣入鼻,收神即醒。或以破舊漆器,或以乾漆,燒煙燻之,使鼻受其氣,皆可。但此法雖輕而暴暈者所宜。若氣虛之甚而暈厥者,非用大補之劑,終無益也。

兒初生(初誕法,詳小兒門)

凡嬰兒初生,當隨手包裹,切不可為風寒所侵。蓋兒在腹中,遮護最密,及其初脫胞胎,肌膚脆嫩,極易感邪。若在夏令,自所無慮,但覺稍寒,即須慎之。嘗見兒生未久,多有驚風、發熱、抽搐等病,率由乎此。

小兒初生,天氣微涼,即大忌洗沐,恐腠理不密,元氣發泄,而外邪乘之也。

凡產母分娩艱難,勞傷胎氣,多有兒雖脫胞而乏力垂危,或已死者,切不可便斷臍帶,當急用大紙捻蘸香油,於臍帶上往來燒斷之,取其陽氣以續胎元,俄頃兒得啼聲,即已活矣。且可免胃寒泄瀉之病。凡見此者,若以刀斷臍帶,則子母皆多難保。此出立齋醫案。

凡燒帶之法,惟素多陽虛及產時氣脫者最宜用之,以助陽氣。若母氣陽強,或兒聲洪亮者,皆不宜用,恐火從臍入,日後致生熱毒,則反為害不小。

子死腹中

凡子死腹中者,多以觸傷,或犯禁忌,或以胎氣薄弱,不成而殞;或以胞破血干,持久困敗。但察產母,腹脹舌黑者,其子已死。若非產期,而覺腹中陰冷重墜,或為嘔惡,或穢氣上衝,而舌見青黑者,皆子死之證。宜速用下死胎方下之。下後察其虛實,隨加調補自愈。若唇舌面色俱青,則母子皆危之兆也。

補遺方:治胎死腹中。用紅花以酒煮汁,飲二三碗,即下。

新法下胎方:用當歸一兩,厚朴三錢,陳皮二錢,入酒水各一碗,煎至一碗,加朴硝三五錢,再煎十餘沸,去渣,熱服,死胎自下。或只用脫花煎,更妙。

死胎論外方

回生丹(見鬼胎)

下死胎方(見《婦人規古方》)凡胎死腹中,其舌多見青黑,口中甚穢而嘔,腹中不動,只覺陰冷重墜者是。

用平胃散一兩,以黃酒、河水各一鍾,煎至一鍾,入朴硝三五錢,再煎三五沸,溫服。其死胎即化水而出,萬不失一。又方:單用朴硝末三錢,以熱酒和熱童便調服,立出。或用佛手散以酒調服亦妙。

桂香散(見《婦人規古方》)治胎死腹中不下。

桂心(三錢) 麝香(五分)

上為末,作一服,酒調下。

琥珀散(見經痛論外方)

產門不開、不閉、子宮不收

交骨不開,產門不閉,無非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氣不達,所以不開,不開則產必艱難,宜加味芎歸湯,補而開之,大有奇效。或十全大補湯亦可。

加味芎歸湯(見滑胎論外方)

十全大補湯(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產門不閉,由陰氣大虛,不能收攝,或由陰火下流而然,故或為陰挺突出,或為腫脹,或為淋瀝不禁。若氣血俱虛者,宜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補而斂之。或痛而覺熱者,宜加味逍遙散。若憂思傷脾血熱者,加味歸脾湯。若暴怒傷肝動火者,龍膽瀉肝湯。

加味逍遙散(見經不調)

加味歸脾湯(見胎漏)

《良方》龍膽瀉肝湯(見《古方八陣·寒陣》)亦名龍膽湯。治肝經濕熱,小便赤澀,或脅脹、口苦、寒熱。凡肝經有餘之證,宜服之。

龍膽草(酒拌炒) 人參 天冬 麥冬 生甘草 黃連(炒) 山梔 知母(各五分) 黃芩(七分) 柴胡(一錢) 五味(三分)

水一鍾半,煎服。

子宮不收而外墜者,宜補中益氣湯加醋炒芍藥,斂而舉之。或外以黃耆煎湯熏洗亦妙,或以硫黃湯熏洗、硫黃散敷之。

一方:治產後子宮不斂,用荊芥、藿香、椿根白皮煎湯熏洗,神效。

一方:治產後子腸不收,外用枳殼、訶子、五倍子、白礬煎湯熏洗。若不收,再灸頂心百會穴數壯,即上。

一方:子宮脫出,用蓖麻仁十四枚研爛塗頂心,入即洗去。

一方:治產後陰脫,用絹袋盛炒熱蛇床子熨之,亦治陰痛。又法:用蛇床子五兩,烏梅十四個,煎水,日洗五六次。

小產

小產之證,有輕重、有遠近、有稟賦、有人事。由稟賦者,多以虛弱;由人事者,多以損傷。凡正產者,出於熟落之自然;小產者,由於損折之勉強,此小產之所以不可忽也。若其年力已衰,產育已多,欲其再振,且固自所難能。凡見此者,但得保其母氣,則為善矣。若少年不慎,以致小產,此則最宜調理,否則下次臨期仍然復墜,以至二次三次,終難子嗣,系不小矣。凡此安之之法,見前「數墮胎」條中。既產調理之法,亦與大產相似,詳後「產後」條中,俱當按而用之。

凡婦人年及中衰,胎元無力,則常有胎不能長及多小產、昏暈之患。此氣血衰敗而然。血氣既衰,則凡於小產之後,多有胎既落而復又下墜,如更有一胎欲產者,此非胎也,乃因氣虛而胞宮隨胎下陷也。產母不知,必至驚慌,此無足慮,但以壽脾煎,或八珍、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則自安矣。

壽脾煎(見血虛經亂)

八珍湯(見經不調)

十全大補湯(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又凡小產有遠近,其在二月三月為之近,五月六月為之遠。新受而產者,其勢輕,懷久而產者,其勢重。此皆人之所知也。至若猶有近者,則隨孕隨產矣。凡今艱嗣之家,犯此者十居五六,其為故也,總由縱欲而然。第自來人所不知,亦所不信,茲謹以筆代燈,用指迷者,倘濟後人,實深願也。請詳言之。蓋胎元始肇,一月如珠露,二月如桃花,三月四月而後血脈形體具,五月六月而後筋骨毛髮生。方其初受,亦不過一滴之玄津耳。此其橐籥正無依根,荄尚無地,鞏之則固,決之則流。故凡受胎之後,極宜節欲,以防氾濫。而少年縱情,罔知忌憚,雖胎固欲輕者,保全亦多,其有兼人之勇者,或恃強而不敗,或既敗而復戰,當此時也,主方欲靜,客不肯休,無奈狂徒敲門撞戶,顧彼水性熱腸,有不啟扉而從,隨流而逝者乎?斯時也,落花與粉蝶齊飛,火棗共交梨並逸,合汙同流,已莫知其昨日孕而今日產矣,朔日孕而望日產矣。隨孕隨產,本無形跡,蓋明產者胎已成形,小產必覺;暗產者胎仍似水,直溜何知?故凡今之𪁽𪁽家,多無大產,以小產之多也。娶娼妓者,多少子息,以其子宮滑而慣於小產也。今嘗見艱嗣求方者,問其陽事,則曰能戰,問其功夫,則曰盡通,問其意況,則怨嘆曰:人皆有子,我獨無!亦豈知人之明產,而爾之暗產耶?此外如受胎三月五月而每有墮者,雖衰薄之婦常有之,然必由縱欲不節,致傷母氣而墮者,為尤多也。故凡恃強過勇者,多無子,以強弱自相殘也。縱肆不節者,多不育,以盜損胎元之氣也。豈悉由婦人之罪哉?欲求我方者,當以此篇先讀之,則傳方之思已過半矣。

小產論外方

人參黃耆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小產氣虛,血下不止。

人參 黃耆(炒) 當歸 白朮(炒) 白芍(炒) 艾葉(各一錢) 阿膠(炒二錢)

上作一劑,水煎服。

當歸川芎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小產後瘀血,心腹疼痛,或發熱惡寒。

當歸 熟地黃 白芍藥(炒) 玄胡索(炒) 川芎 桃仁 紅花 香附 青皮(炒) 澤蘭 牡丹皮

上水煎,入童便、酒各小半。若以手按腹愈痛,此是瘀血為患,宜用此藥或失笑散。按之反不痛,此是血虛,宜用四物、參苓白朮。若痛而作嘔,此是胃虛,宜用六君子。若或作瀉,此是脾虛,宜用六君子送二神丸。

殿胞煎(見《新方八陣·因陣》)治小產後腹痛、產後兒枕疼痛等證,如神。

當歸(五七錢或一兩) 川芎 炙甘草(各一錢) 茯苓(一錢) 肉桂(一、二錢或五、七分)

水一鍾,煎八分,熱服。如脈細而寒或嘔者,加乾薑炒黃色一二錢。如血熱多火者,去肉桂加酒炒芍藥一二錢。如脈弱陰虛者,加熟地三五錢。如氣滯者加香附一二錢,或烏藥亦可。腰痛加杜仲一二錢。

下胎斷產

下胎斷產本非仁者之事,然有婦人臨產艱危,或病甚不勝產育者,則下胎斷產之法有不得已,亦不可廢者也。至若水銀、虻蟲、水蛭、斑蝥之屬,不惟傷胎,且傷母矣,用者不可造次。

下胎方:

千金去胎方(見《婦人規古方》)

大麩曲(五升)

漬酒一斗,煮二三沸,去滓,分五服,隔宿勿食,旦再服,其胎如縻,母無所苦。千金不傳。

下胎小品方(見胎動欲墮)

扶羸小品方(見《婦人規古方》)虛弱人慾下胎,宜用此。

人參 粉草 川芎 肉桂 乾薑 桃仁 黃芩 蟹爪

上等分,每服一兩,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未動再服。

廣濟下胎方(見《婦人規古方》)並下死胎俱效。

天花粉(四兩) 肉桂 牛膝 豆豉(各三兩)

上咀,用水七碗煎二碗半,分三服,每服後一時許又進一服。

《良方》桂心散(見胎動欲墮)

一方:不拘生胎死胎,用蓖麻仁二個,巴豆一個,麝香一分,研貼臍中並足心,即下。或月一粒,溫酒吞下。又方:下生胎用蓖麻子一。

斷產方:

斷產小品方(見《婦人規古方》)斷產墮胎有驗。

故蠶蛻紙(方一尺)

上燒為末,空心酒調服,終身不受孕。

《千金》斷產方(見《婦人規古方》)

四物湯(一劑) 芸臺子(一撮,即油菜子) 紅花

水鍾半,煎八分,經後空心服,則不受孕。

丹溪 斷子法(見《婦人規古方》)

用白麵曲一升,無灰酒五升,作糊,煮至三升半,濾去滓,分作三服,候經至前一日,晚五更及天明各吃一服,經即不行,終身無子矣。

斷產灸法(見《婦人規古方》)一傳方。欲絕產者,灸臍下二寸三分陰動脈中三壯。此當自臍中至

骨際折作五寸約之。

產後類

論產後大補氣血

產後病治,嘗見丹溪云:「產後當大補氣血,即有雜證,以末治之。一切病多是血虛,皆不可發表。」此其意謂血氣隨胎而去,必屬大虛,故無論諸證,皆當以大補為先,其他皆屬可緩。余於初年誠然佩服,及執而用之,則每為所困。經者數次,始悟其言雖有理而未免言之過也。即今產科所宗,無非此法,余目睹其誤,及親為解救者,蓋不少矣。故敢剖析於後,實有所見,不得不言,非存心自炫,故毀先賢。若然,則徒為笑罵之招耳。賓雖至愚,必不為也。觀者深察此意。

凡產後氣血俱去,誠多虛證。然有虛者,有不虛者,有全實者。凡此三者,但當隨證、隨人,辨其虛實,以常法治療,不得執有誠心,概行大補,以致助邪。此辨不可不真也。

產後虛證,無非隨人元氣,必素弱之人多有之;或於產後血氣俱去而更弱者亦有之。此當因人察脈,因脈察證,若脈氣、形氣、病氣俱不足,此當以全虛治之。若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或兼火邪,或兼外邪,或以飲食停滯,是亦虛中有實,不得不詳審而治。此中委曲,未能言盡,惟明者悟之。

產後不虛證,蓋或其素日無病,或以年少當時,或以素耐辛苦貧勞之質,此輩本無不足,及其一旦受孕,乃於無病腹中參入此物,故致血氣壅塞,為脹為嘔,是皆添設有餘之病。及其既產,始見通快,所留得去,仍復故。吾常人之產,此類極多,果何虛之有?然或以內傷,或以外感,產後之病,難保必無。倘有所犯,去之即愈。若概行大補,果能堪否?即臨盆帶去血氣,未免暫見耗損。然以壅滯之餘,不過皆護胎隨從之物。去者當去,生者旋生,不出數日,必已來復,此生化自然之理,何至是產皆虛也?凡治此類,但當因證用治。若執云「產後必當大補氣血」,則實實之病必所不免。而輕者必甚,甚者必危矣。由此觀之,則立言者固不易,而用言者又豈易哉?

產後全實證:有如外感風寒,頭痛身熱,便實中滿,脈緊數洪大有力者,此表邪之實證也;又火之盛者,必熱渴躁煩,或便結腹脹,口鼻舌焦黑,酷喜冷飲,眼哆尿管痛赤,脈見洪滑,此內熱之實證也;又鬱怒動肝,胸脅脹痛,大便不利,脈弦而滑,此氣逆之實證也;又惡露未盡,瘀血上衝,心腹脹滿,疼痛拒按,大便難而小便利,此血逆之實證也;又凡富貴之家,保護太過,或過用人參、耆、術,以致氣壅;或過用糖、酒、炭火,以致內熱;或產本不虛,而妄用大補之藥,以致增病,此調攝之實證也;又或因產過食,恐其勞困,固令勉強,以致停蓄不散,此內傷之實證也。以上諸證,姑舉要者,以見其概。然既有表邪,則不得不解;既有火邪,則不得不清;既有內傷停滯,則不得不開通消導。且人有強弱,產有虛實,病有真假,治有逆從,固不可以同日語也。觀《六元正紀大論》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此自經常不易之大法,亦何庸贅辨之。若此第因丹溪之言,人多偏執,故不得不詳盡其說,以解後人之惑也。諸虛實治法,詳具後條。

論產後三禁

觀《病機機要》云:治胎產之病,當從厥陰證論之,宜無犯胃氣及上二焦,是為三禁,謂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發其汗則同傷寒下早之證;利大便則脈數而傷脾;利小便則內亡津液,胃中結燥。但使不犯三禁,則營衛自和而寒熱自止矣。凡用治之法,如發渴則白虎,氣弱則黃耆,血痛則當歸,腹痛則芍藥。大抵產病天行,從加減柴胡;雜證從增損四物。宜察脈證而用之。詳此說雖為產育之大法,然病變不同,倘有是證,則不得不用是藥,所謂有病則病受之也。第此經常之法,固不可不知,而應變之權,亦不可執一也。

產後腹痛

產後腹痛,最當辨察虛實。血有留瘀而痛者,實痛也;無血而痛者,虛痛也。大都痛而且脹,或上衝胸脅,或拒按而手不可近者,皆實痛也。宜行之、散之。若無脹滿,或喜揉按,或喜熱熨,或得食稍緩者,皆屬虛痛,不可妄用推逐等劑。

凡新產之後,多有兒枕腹痛者,摸之亦有塊,按之亦微拒手,故古方謂之兒枕,皆指為胞中之宿血。此大不然。夫胞胎俱去,血亦豈能獨留?蓋子宮蓄子既久,忽爾相離,血海陡虛,所以作痛。胞門受傷,必致壅腫,所以亦若有塊,而實非真塊。腫既未消,所以亦頗拒按。治此者,但宜安養其臟,不久即愈。惟殿胞煎為最妙。其次則四神散、五物煎,皆極佳者。若誤認為瘀,而妄用桃仁、紅花、玄胡、青皮之屬,反損臟氣,必增虛病。有母體本虛而少血者,即於產時亦無多血,此輩尤非血滯。若有疼痛,只宜治以前法,或以大、小營煎、黃雌雞湯主之。

殿胞煎(見小產論外方)

四神散(見血寒論外方)

五物煎(見血寒論外方)

大營煎(見血熱經早)

小營煎(見血虛經亂)

《良方》黃雌雞湯(見《婦人規古方》)治產後虛羸腹痛。

當歸 白朮(炒) 熟地黃 黃耆(炒) 桂心(各半兩) 小黃雌雞(一隻,去頭足腸翅,細切)

上先用水七碗,煮雞至三碗,每用汁一碗、藥四錢煎,日三服。

凡新產之後,其有陽氣虛弱,而寒從中生,或寒由外入,以致心腹作痛,嘔吐不食,四肢厥冷者,宜九蜜煎、大岩蜜湯,或理陰煎主之。產當寒月,以致寒氣入腹,臍下脹痛,手不可近者,宜羊肉湯主之。若氣實寒甚者,宜蟠蔥散。

九蜜煎(見《新方八陣·因陣》)治產後陽氣虛寒,或陰邪入臟,心腹疼痛,嘔吐不食,四肢厥冷。此與大岩蜜湯略同而稍勝之。

當歸 熟地(各三錢) 芍藥(酒炒焦) 茯苓(各錢半) 炙甘草 乾薑(炒) 肉桂 北細辛(各一錢) 吳茱萸(制五分)

水二鍾,煎服。

大岩蜜湯(見《婦人規古方》)治產後陽氣虛寒,心腹作痛,不食嘔吐,四肢厥逆。

生地 當歸 芍藥(炒) 乾薑 吳茱萸 桂心 獨活 甘草(炒) 小草(各一兩) 細辛(半兩)(按:小草即遠志之苗)

上每服半兩,水煎服。

理陰煎(見血寒經遲)

《良方》羊肉湯(見《婦人規古方》)治產婦脾虛寒邪內乘,以致腹痛或頭眩臍脅急痛。

精羊肉(四兩) 當歸 川芎(各半兩) 生薑(一兩)

上以水十盞,煎至四盞,分四次,空心服。

《局方》蟠蔥散(見《古方八陣·熱陣》)治男婦脾胃虛冷,滯氣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胸脅,膀胱小腸寒疝、氣疝,及婦人血氣刺痛。

蒼朮(米泔浸切) 炙甘草(各八錢) 三稜(煨) 蓬朮(煨) 茯苓 青皮(各六錢) 丁皮 砂仁(去殼) 檳榔(各四錢) 延胡索(三錢) 乾薑(炒) 肉桂(各三錢)(按:丁皮即丁香樹皮)

上每服五錢,水一盞,入連根蔥白一莖,煎七分,空心熱服,或為末用蔥湯調服二三錢。

產後惡露不盡,留滯作痛者,亦常有之。然此與虛痛者不同,必其由漸而甚,或大小便不行,或小腹硬實作脹,痛極不可近手,或自下上衝心腹,或痛極牙關緊急,有此實證,當速去其血。近上者宜失笑散;近下者宜通瘀煎、奪命丹、回生丹。或未效,當用決津煎為善。

失笑散(見經期腹痛)

通瘀煎(見經期腹痛)

奪命丹(見鬼胎)

回生丹(見鬼胎)

決津煎(見經期腹痛)

產後有脾虛腎虛而為腹痛者,此不由產,而由臟氣之不足。若脾氣虛寒,為嘔吐、為少食而兼腹痛者,宜五君子煎、六君子湯、溫胃飲之類主之。若腎氣虛寒,為瀉、為利而兼腹痛者,宜胃關煎、理陰煎之類主之。

五君子煎(見崩淋經漏不止)

六君子湯(見經期腹痛)

溫胃飲(見血虛經亂)

胃關煎(見《新方八陣·熱陣》)治脾腎虛寒作瀉,或甚至久瀉腹痛不止,冷痢等證。

焦乾姜(一至三錢) 吳茱萸(五七分制) 白朮(炒一至三錢) 熟地(三五錢或一兩) 山藥(炒二錢) 白扁豆(炒二錢) 炙甘草(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瀉甚者加肉豆蔻一、二錢,麵炒用,或破故紙亦可。氣虛勢甚者,加人參,隨宜用。陽虛下脫不固者,加製附子一、二、三錢,腹痛甚者,加木香七八分,或加厚朴八分。滯痛不通者,加當歸二、三錢。滑脫不禁者,加烏梅二個,或北五味子二十粒。若肝邪侮脾者,加肉桂一、二錢。

產後有飲食停滯及氣逆作痛,亦當因其類而消去之。如排氣飲、大和中飲之類,皆可酌用。

排氣飲(見經期腹痛)

大和中飲(見《新方八陣·和陣》)治飲食留滯積聚等證。

陳皮(一、二錢) 枳實(一錢) 砂仁(五分) 山楂(二錢) 麥芽(二錢) 厚朴(一錢半) 澤瀉(一錢半)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食遠溫服。脹甚者加白芥子,胃寒無火或噁心者加炮乾薑一、二錢。疼痛者加木香、烏藥、香附之類。多痰者加半夏。

仲景曰:「產後腹中㽲痛,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並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當歸生薑羊肉湯(見《婦人規古方》)治產婦腹中㽲痛、寒痛,血氣不足,虛弱甚者,及寒月生產,寒氣入於子門,手不可犯,臍下脹滿,此產後之寒證也。並治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

精羯羊肉(一斤) 當歸(三兩) 生薑(五兩)

上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加蔥、椒、鹽,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薑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朮一兩。

立齋曰:前證若因氣滯,用延胡索散;若因外寒,用五積散;若因怒氣,用四物加木香、柴胡;若因血虛,用四物、參、朮、炮姜。若因陽氣虛弱,用四君、當歸、炮姜。若因脾虛血弱,用六君、當歸、炮姜。

延胡索散(即玄胡當歸散。見經痛論外方)

《局方》五積散(見《古方八陣·散陣》)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背拘急,惡寒嘔吐,肚腹疼

痛,及寒濕客於經絡,腰腳骨髓痠痛,及痘瘡寒勝等證。

當歸 麻黃 蒼朮 陳皮(各一錢) 厚朴(制) 乾薑(炮) 芍藥 枳殼(各八分) 半夏 白芷(各七分) 桔梗 炙甘草 茯苓 肉桂 人參(各五分) 川芎(四分)

水二鍾,姜三片,蔥白三莖,煎八分,不拘時服。

又歌曰:痢後偏生腳痛風,局方五積自能攻。就中或卻麻黃去,酒煮多多服見功。

產後發熱

產後發熱,有風寒外感而熱者;有邪火內盛而熱者;有水虧陰虛而熱者;有因產勞倦,虛煩而熱者;有去血過多,頭暈悶亂煩熱者。諸證不同,治當辨察。

產後有外感發熱者,蓋臨盆之際,多有露體用力,無暇他顧,此時或遇寒邪,則乘虛而入,感之最易。若見頭疼身痛,憎寒發熱,或腰背拘急,脈見緊數,即產後外感證也。然此等外感,不過隨感隨病,自與正傷寒宿感者不同,故略加解散,即自痊。可勿謂新產之後,不宜表散。但當酌其虛實而用得其宜耳。凡產後感邪氣,不甚虛者,宜三柴胡飲;若氣虛脾弱而感者,宜四柴胡、五柴胡飲。若肝脾腎三陰不足而感者,宜補陰益氣煎;若虛寒之甚者,宜理陰煎。若產婦強壯,氣實而感者,宜正柴胡飲。若兼內火盛而外邪不解者,宜一柴胡飲。若風寒俱感,表裡俱滯者,宜五積散。

三柴胡飲(見熱入血室)

四柴胡飲(見熱入血室)

五柴胡飲(見《新方八陣·散陣》)五為土數,從脾胃也。脾土為五臟之本,凡中氣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非此不可。此與四柴胡飲相表裡,但四柴胡飲止調氣分,此則兼培血氣,以逐寒邪,尤切於時用者也,神效不可盡述。凡傷寒、瘧疾、痘瘡,皆所宜用。

柴胡(一至三錢) 當歸(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 白朮(二、三錢) 芍藥(錢半炒用) 炙甘草(一錢) 陳皮(酌用或不必用)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熱服。寒勝無火者,減芍藥加生薑三、五、七片或乾薑一、二錢,或再加桂枝一、二錢,則更妙。脾滯者,減白朮。氣虛者,加人參隨宜。腰痛者,加杜仲。頭痛者,加川芎。勞倦傷脾陽虛者,加升麻一錢。

補陰益氣煎(見熱入血室)

理陰煎(見血寒經遲)

正柴胡飲(見《新方八陣·散陣》)凡外感風寒,發熱惡寒,頭疼身痛,痎瘧初起等證。凡血氣平和,宜從平散者,此方主之。

柴胡(一至三錢) 防風(一錢) 陳皮(一錢半) 芍藥(二錢) 甘草(一錢) 生薑(三五片)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熱服。如頭痛者,加川芎一錢。如熱而兼渴者,加葛根一、二錢。如嘔惡者,加半夏一錢五分。如濕勝者,加蒼朮一錢。如胸腹有微滯者,加厚朴一錢。如寒氣勝而邪不易解者,加麻黃一、二、三錢,去浮沫服之,或蘇葉亦可。

一柴胡飲(見熱入血室)

五積散(見產後腹痛)

產後有火證發熱者,但外感之熱多在表,火證之熱多在裡。此必以調攝太過,或時令熱甚,或強以酒,或誤用參、朮、薑、桂大補之藥,或過用炭火,或窗牖太密,人氣太盛,或氣體本實而過於動作。凡屬太過者,皆能生火。火盛於內,多見潮熱、內熱,煩渴喜冷,或頭痛多汗,便實尿赤,及血熱妄行。但無表證,脈見緩滑不緊而發熱者,便是火證。宜清化飲、保陰煎之類主之。若本元不虛,或火之甚而勢之急者,即徙薪飲、抽薪飲亦所常用,不必疑也。

清化飲(見血熱經早)

保陰煎(見血熱經早)

徙薪飲(見崩淋經漏不止)

抽薪飲(見血熱經早)

產後有陰虛發熱者,必素稟脾腎不足,及產後氣血俱虛,故多有之。其證則倏忽往來,時作時止,或晝或夜,進退不常,或精神困倦,怔忡恍惚,但察其外無表證而脈見弦數,或浮弦豁大,或微細無力,其來也漸,非若他證之暴至者,是即陰虛之候。治當專補真陰,宜小營煎、三陰煎、五陰煎之類,隨宜主之。

小營煎(見血虛經亂)

三陰煎(見血虛經亂)

五陰煎(見血虛經亂)

若陰虛兼火而微熱者,宜一陰煎。若陰虛兼火之甚而大熱者,宜加減一陰煎。若陰虛火盛,熱而多汗者,宜當歸六黃湯。若陰中之陽虛,火不歸源而熱者,宜大營煎、理陰煎、右歸飲之類主之。若血虛陽不附陰,煩熱作渴者,宜人參當歸湯。若氣血俱虛,發熱煩躁,面赤作渴,宜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若熱甚而脈微者,宜急加桂、附,或以為火,則禍在反掌。

一陰煎(見血虛經亂)

加減一陰煎(見血熱經遲)

當歸六黃湯(見熱入血室)

大營煎(見血熱經早)

理陰煎(見血寒經遲)

右歸飲(見腎虛經亂)

人參當歸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去血過多,內熱短氣,頭痛悶亂,骨節作痛,或虛煩咽燥。

人參 當歸 生地 桂心 麥冬 白芍藥(各等分)

上用粳米一合,竹葉十片,水二鍾,煎一鍾,去米,入藥五錢,棗二枚,煎服。或總煎之亦可,虛甚者,用熟地黃。

八珍湯(見經不調)

十全大補湯(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產後有去血過多發熱者,其證必煩渴短氣,頭痛頭暈,悶亂內熱,是亦陰虛之屬,宜人參當歸湯主之。

立齋曰:大凡元氣虛弱而發熱者,皆內真寒而外假熱也。但用六君或補中益氣加炮姜溫補脾氣,諸證自退。若四肢畏冷,急加附子。「凡新產陰血暴傷,陽無所附而外熱,宜用四物炮姜,補陰以配陽;若因誤服寒涼克伐之劑而外熱,此為寒氣格陽於外,宜用四君子加薑、桂;如不應,急加附子;若或肌膚髮熱,面目赤色,煩渴引飲,此血脫髮躁。宜用當歸補血湯。」

六君子湯(見經期腹痛)

補中益氣湯(見經不調)

當歸補血湯(見崩淋經漏不止)

產後乍寒乍熱

產後乍寒乍熱,總由血氣虛損,陰陽不和而然。若陽勝則乍熱,陰勝則乍寒。凡陰勝而寒多者,宜增損四物湯、理陰煎。若陽勝而熱多者,宜四物湯、三陰煎。若陽氣陷入陰中而乍寒乍熱者,宜補中益氣湯,補陰益氣煎。若陰陽俱虛而寒熱者,宜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若敗血不散,流入陰中而作寒熱者,宜決津煎、殿胞煎。若血實氣壅者,宜奪命丹。

增損四物湯(見血寒論外方)

理陰煎(見血寒經遲)

四物湯(見經不調)

三陰煎(見血虛經亂)

補中益氣湯(見經不調)

補陰益氣煎(見熱入血室)

八珍湯(見經不調)

十全大補湯(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決津煎(見經期腹痛)

殿胞煎(見小產論外方)

奪命丹(見鬼胎)

陳無擇曰:敗血流閉諸陰則寒,流閉諸陽則熱,宜五積散。若有外感者,宜從前「產後發熱」治。

五積散(見產後腹痛)

蓐勞

蓐,草荐也。產婦坐草艱難,以致過勞心力,故曰蓐勞。此即產後勞倦也。其證則或為寒熱如瘧,或頭疼自汗,或眩暈昏沉,或百節疼痛,或倦怠喘促,飲食不甘,形體虛羸之類,皆其候也。悉當以培補元氣為主。

若初產後,蓐勞困倦,惟豬腰湯為妙,或用黃雌雞湯、白茯苓散。若蓐勞虛汗不止,宜母雞湯。若兼臟寒者,宜羊肉湯。若氣血俱虛者,宜五福飲、十全大補湯。若兼外邪發熱而中寒、背惡寒者,宜理陰煎,詳加減法治之。若兼陽虛內寒者,宜五君子煎或理陰煎。若陽盛陰虛兼內熱者,宜五福飲加芍藥、黃芩、地骨皮之類,隨宜用之。

豬腰湯(見《婦人規古方》)治產後褥勞,寒熱如瘧,自汗無力,咳嗽、頭痛、腹痛俱效。

豬腰(一對) 當歸 白芍藥(酒炒各一兩)

上以藥二味,用水三碗煎至二碗,去滓,將豬腰切如骰子塊,同晚米一合,香豉一錢,和蔥、椒、鹽煮稀粥,空心日服一次,神效。或加人參更妙。

黃雌雞湯(見產後腹痛)

白茯苓散(見《婦人規古方》)治產後蓐勞,頭目肢體疼痛,寒熱如瘧。

白茯苓(一兩) 人參 當歸 黃耆 川芎 白芍藥(炒) 熟地 桂心(各半兩) 豬腰(一對)

上以水三盞,入豬腰並薑、棗各三事,煎二盞,去渣,入前藥半兩,煎一盞服。

母雞湯(見《婦人規古方》)治產後褥勞,虛汗不止。

人參 黃耆 白朮 白茯苓 麻黃根 牡蠣(煅各三錢)

上用母雞一隻,去毛雜,淨水六七碗,同藥煮至三碗,任意服之。

羊肉湯(見產後腹痛)

五福飲(見血熱經早)

十全大補湯(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補陰益氣煎(見熱入血室)

補中益氣湯(見經不調)

理陰煎(見血寒經遲)

五君子煎(見崩淋經漏不止)

產後喘促

產後喘急有二:乃一以陰虛之極,一以寒邪在肺。蓋產後既以大虛,焉得氣實而喘?若肺無寒邪而見喘促者,此以血去陰虛,孤陽無主,故氣窮短促而浮脫於上,此實肝腎不接,無根將脫之兆,最為危候。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正此類也。惟貞元飲為治此之神劑。若氣虛兼寒者,宜大補元煎或理陰煎。若風寒外感,邪氣入肺而喘急者,此必氣粗胸脹或多咳嗽,自與氣短似喘、上下不接者不同治。當以疏散兼補為主,宜金水六君煎或六君子湯。若單以寒邪入肺,氣實氣壅而本無虛者,宜六安煎或二陳湯加蘇葉之類主之。

貞元飲(見《新方八陣·補陣》)治氣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氣道噎塞,勢劇垂危者。世人但知為氣急,其病在上,而不知元海無根,虧損肝腎,此子午不交,氣脫證也。尤為婦人血海常虧者,最多此證。宜急用此飲以濟之、緩之,敢云神劑。凡診此證,脈必微細無神,若微而兼緊,尤為可畏。倘庸眾不知,妄云痰逆氣滯,用牛黃、蘇合及青(皮)、陳(皮)、枳殼破氣等劑,則速其危矣。

熟地(七、八錢甚者一、二兩) 炙甘草(一至三錢) 當歸(二、三錢)

水二鍾,煎八分,溫服。如兼嘔惡或惡寒者,加煨姜三、五片。如氣虛脈微至極者,急加人參隨宜。如肝腎陰虛,手足厥冷,加肉桂一錢。

大補元煎(見血熱經早)

理陰煎(見血寒經遲)

金水六君煎(見《新方八陣·和陣》)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多痰、喘急等證,神效。

當歸(二錢) 熟地(三五錢) 陳皮(一錢半) 半夏(二錢) 茯苓(二錢) 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生薑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遠溫服。如大便不實而多濕者,去當歸加山藥。如痰盛氣滯,胸脅不快者,加白芥子七、八分。如陰寒盛而嗽不愈者,加細辛五、七分。如兼表邪寒熱者,加柴胡一、二錢。

六君子湯(見經期腹痛)

六安煎(見《新方八陣·和陣》)治風寒咳嗽,及非風初感,痰滯氣逆等證。

陳皮(一錢半) 半夏(二、三錢)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 杏仁(一錢,去皮尖切) 白芥子(五七分,老年氣弱者不用)

水一鍾半,加生薑三、五、七片,煎七分,食遠服。凡外感風邪咳嗽而寒氣盛者,多不易散,宜加北細辛七八分或一錢。若冬月嚴寒邪甚者,加麻黃、桂枝亦可。若風勝而邪不甚者,加防風一錢,或蘇葉亦可。若頭痛鼻塞者,加川芎、白芷、蔓荊子皆可。若兼寒熱者,加柴胡、蘇葉。若風邪咳嗽不止而兼肺胃之火者,加黃芩一、二錢,甚者再加知母、石膏,所用生薑只宜一片。凡寒邪咳嗽,痰不利者,加當歸二、三錢,老年者尤宜。若氣血不足者,當以金水六君煎與此參用。凡非風初感,痰勝而氣不順者,加藿香一錢五分,兼脹滿者,加厚朴一錢,暫開痰氣,然後察其寒熱虛實而調補之。若氣虛猝倒及氣平無痰者,皆不可用此方。

二陳湯(見安胎)

喘嗽論外方

陳氏 二母散(見《婦人規古方》)治產後熱血上攻,留於肺經,咳嗽喘促。

知母 貝母 人參 桃仁 杏仁(俱去皮尖) 白茯苓

上等分,每服五錢,加姜,水煎服。

二味參蘇飲(見《婦人規古方》)治產後瘀血入肺,咳嗽喘急。

人參(一兩) 蘇木(二兩)

上作一劑,水煎服。若既愈,當用六君子以補脾胃。若口鼻黑氣起,宜急用此藥加附子五錢,亦有得生者。

產後惡露不止

產後惡露不止,若因血熱者,宜保陰煎、清化飲;有傷衝任之絡而不止者,宜固陰煎加減用之;若肝脾氣虛,不能收攝而血不止者,宜壽脾煎或補中益氣湯。若氣血俱虛而淡血津津不已者,宜大補元煎或十全大補湯。若怒火傷肝而血不藏者,宜加味四物湯。若風熱在肝而血下泄者,宜一味防風散。

一止血方:用蒲黃二兩,水煎頓服。

保陰煎(見血熱經早)

清化飲(見血熱經早)

固陰煎(見腎虛經亂)

壽脾煎(見血虛經亂)

補中益氣湯(見經不調)

大補元煎(見血熱經早)

十全大補湯(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加味四物湯(見經不調)

一味防風散(見崩漏論外方)

血不止論外方

人參當歸湯(見產後發熱)

佛手散(見殺血心痛)

產後發痙

產後發痙乃陰血大虧證也,其證則腰背反張,戴眼直視或四肢強勁,身體抽搐。在傷寒家雖有剛痙、柔痙之辨,然總之則無非血燥、血枯之病,而實惟足太陽與少陰主之。蓋膀胱與腎為表裡,腎主精血,而太陽之脈絡於頭目項背,所以為病若此。若其所致之由,則凡如傷寒誤為大汗以亡液,大下以亡陰,或潰瘍、膿血、大泄之後,乃有此證。故在產後,亦惟去血過多,或大汗、大瀉而然,其為元氣虧極,血液枯敗也。可知凡遇此證,速當察其陰陽,大補氣血,用大補元煎或理陰煎及十全大補湯之類,庶保其生。若認為風痰,而用發散消導等劑,則死無疑矣。

大補元煎(見血熱經早)

理陰煎(見血寒經遲)

十全大補湯(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產後大便秘澀

產後大便秘澀,以其失血亡陰,津液不足而然,宜濟川煎加減主之。及後立齋法俱妙。

濟川煎(見《新方八陣·補陣》)凡病涉虛損而大便閉結不通,則硝黃攻擊等劑必不可用,若勢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此用通於補也。

當歸(三五錢) 牛膝(二錢) 肉蓯蓉(酒洗去咸二、三錢) 澤瀉(一錢半) 升麻(五七分或一錢) 枳殼(一錢,虛甚者不必用)

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前服。如氣虛者,但加人參無礙。如有火加黃芩。如腎虛加熟地。

立齋曰:前證若計其日期,飲食已多,即用藥通之,禍在反掌之間矣。必待其腹滿覺脹,欲去不能者,此乃結在大腸,宜用豬膽汁潤之。若服苦寒疏通,反傷中氣,通而不止,或成他證。若去血過多,用十全大補湯;血虛火燥,用加味四物湯;氣血俱虛,用八珍湯。雖數日不通,飲食如常,腹中如故,仍用八珍加桃仁、杏仁治之。若泥其日期飲食之多而通之,則誤矣。

十全大補湯(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加味四物湯(見經不調)

八珍湯(見經不調)

產後雜證方

《良方》黃龍湯 產後外感(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良方》交加散 產後中風(見經痛論外方)。

海藏 愈風湯(見《古方八陣·和陣》)一名舉卿古拜散。治一切失血筋脈緊急,產後或汗後搐搦。

荊芥穗(為細末)

上先炒大豆黃卷,以酒沃之,去黃卷,取淨汁調前末三四錢服之。輕者一服,重者二、三服即止。氣虛者忌服。童便調亦可。

交加散(見《古方八陣·和陣》)產後類風不省人事。治瘈瘲或戰振或產後不省人事,口吐痰涎。

當歸 荊芥穗(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鍾,酒少許,煎七分,灌服,神效。

《良方》七珍湯(見《婦人規古方》)治產後不語。

人參 石菖蒲 生地 川芎(各一兩) 細辛(七錢) 防風 硃砂(另研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薄荷湯調服。

補脬飲(見《婦人規古方》)治產後傷動,脬破不能小便而淋瀝。

生黃絲絹(一尺剪碎) 白牡丹皮根 白芨(各一錢,俱為末)

用水一碗,同煮至絹爛如餳,空心頓服,服時不得作聲,作聲則不效。

人參湯 產後諸虛(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良方》麻黃根湯(見《婦人規古方》)治產後虛汗不止,身熱發渴,驚悸不安。

麻黃根 人參 黃耆(炒) 當歸 牡蠣(煅粉) 甘草

上每服四、五錢,水煎服。

《良方》趁痛散(見《婦人規古方》)治產後骨節疼痛,發熱頭重,四肢不舉。

牛膝(酒炒) 甘草(炒) 薤白(各一兩) 當歸 白朮(炒) 黃耆(炒) 桂心 獨活(加姜各半兩)

上每服半兩,水煎。

加味小柴胡湯 乳母肝火發熱(見經不調)。

帶濁夢遺類

帶下

凡婦人淋帶,雖分微甚,而實為同類。蓋帶其微,而淋其甚者也。總由命門不固。而不固之病,其因有六:蓋一以心旌之搖之也,心旌搖則命門應,命門應則失其所守,此由於不遂者也;一以多欲之滑之也,情欲無度,縱肆不節,則精道滑而命門不禁,此由於太遂者也;一以房室之逆之也,凡男女相臨,遲速有異,此際權在男子,而婦人情興多致中道而止,止則逆,逆則為濁為淋,此由於遂而不遂,乃女子之最多而最不肯言者也。以上三證,凡帶濁之由乎此者,十居八九,而三者之治,必得各清其源,庶可取效。然源未必清,而且旋觸旋發,故藥餌之功,必不能與情竇爭勝,此帶濁之所以不易治也。此三者之外,則尚有濕熱下流者;有虛寒不固者;有脾腎虧陷而不能收攝者。當各因其證而治之。

心旌搖,心火不靜而帶下者,先當清火,宜硃砂安神丸、清心蓮子飲、直指固精丸之類主之。若無邪火而但見心虛帶下者,宜秘元煎、人參丸、心虛白濁歌、茯菟丸之類。

東垣硃砂安神丸(見《古方八陣·寒陣》)一名黃連安神丸。治心神煩亂,發熱怔忡,不寐或寐中驚悸、頭運(同暈)等證。

生地 硃砂(另飛為衣) 當歸(各一錢) 甘草(五分) 黃連(一錢半)

湯浸蒸餅為丸,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津液咽之,或食後用溫水、涼水送下亦可。

清心蓮子飲(見《古方八陣·寒陣》)治熱在氣分,口乾作渴,小便淋濁,或口舌生瘡,咽疼煩躁。

黃芩 麥冬 地骨皮 車前子(炒) 甘草(各錢半) 人參 黃耆 石蓮子 柴胡 茯苓(各一錢)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

直指固精丸(見《古方八陣·固陣》)治腎虛有火,精滑,心神不安。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各一兩) 牡蠣(煅) 龍骨(煅) 蓮蕊 芡實 山茱萸 遠志(甘草制) 茯苓(各三錢)

上為末,山藥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秘元煎(見血虛經亂)

人參丸(見《古方八陣·補陣》)寧心益智,安神固精。

人參 茯苓 茯神 棗仁 遠志 益智 牡蠣(各五錢) 硃砂(二錢半)

為末,棗肉丸,服。

心虛白濁歌(見《古方八陣·補陣》)

白濁皆因心氣虛,不應只作腎虛醫,

四君子湯加遠志,一服之間見效奇。

《局方》茯菟丸(見《古方八陣·固陣》)治思慮太過,心腎虛損,真陽不固,尿有餘瀝或小便白濁,夢寐遺精等證。

菟絲子(制五兩) 白茯苓(三兩) 石蓮肉(二兩)

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鹽湯或米湯下。一方有北五味子四兩,兼治三消。

欲事過度,滑泄不固而帶下者,宜秘元煎、壽脾煎、固陰煎、苓朮菟絲丸、濟生固精丸、鎖精丸、金鎖思仙丹之類主之。

壽脾煎(見血虛經亂)

固陰煎(見腎虛經亂)

苓朮菟絲丸(見《新方八陣·固陣》)治脾腎虛損不能收攝,以致夢遺、精滑、困倦等證。

白茯苓 白朮(米泔洗炒) 蓮肉(去心各四兩) 五味(二兩酒蒸) 山藥(炒二兩) 杜仲(酒炒三兩) 炙甘草(五錢) 菟絲子(用好水淘淨,入陳酒浸一日,文火煮極爛,搗為餅,焙乾為末十兩)

上用山藥末,以陳酒煮糊為丸,桐子大,空心滾白湯或酒下百餘丸。如氣虛神倦,不能收攝者,加人參三、四兩,尤妙。

濟生固精丸(見《古方八陣·固陣》)治下元虛損,白濁如脂,或胞氣虛寒,腰重少力,小便無度,並效。

牡蠣(煅) 菟絲子(酒浸蒸炒) 韭子(炒) 龍骨(煅) 北五味(炒) 白茯苓 桑螵蛸(酒炙) 白石脂(煅各等分)

上為細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局方》鎖精丸(見《古方八陣·固陣》)治白濁、白帶,小便頻數。

破故紙 青鹽 白茯苓 五味子(炒等分)

一方用五倍子。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

萬氏金鎖思仙丹(見《古方八陣·固陣》)治男子嗜欲太過,精血不固。此澀以去脫之劑。

蓮蕊 芡實 石蓮子(各十兩) 金櫻膏(三斤)

上以金櫻煎膏如餳,入前三味藥末,和丸桐子大,空心鹽酒下三十丸,服久精神完固,大能延年。平時服食,忌葵菜、車前子。

人事不暢,精道逆而為濁、為帶者,初宜六味地黃湯,或威喜丸之屬以利之,久不止者,宜固陰煎、苓朮菟絲丸之屬以固之。

六味地黃湯(見經不調)

《和劑》威喜丸(見《古方八陣·固陣》)治元陽虛憊,精滑白濁遺尿,及婦人血海久冷,淫帶夢泄等證。

白茯苓去皮四兩切塊,同豬苓二錢五分,同於瓷器內煮二十餘沸,取出曬乾,不用豬苓 黃蠟(四兩)

上以茯苓為末,熔黃蠟搜和為丸,如彈子大,每空心細嚼滿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利為效。忌米醋,惟糠醋可用。尤忌氣怒動性。

濕熱下流而為帶濁,脈必滑數,色見紅赤,證有煩渴而多熱者,宜保陰煎、加味逍遙散、或經驗豬肚丸亦佳。若熱甚兼淋而赤者,宜龍膽瀉肝湯。

保陰煎(見血熱經早)

加味逍遙散(見經不調)

經驗豬肚丸(見《古方八陣·固陣》)止夢遺泄精。進飲食,健肢體。此藥神應。瘦者服之自肥,莫測其理。

白朮(麵炒五兩) 苦參(白者三兩) 牡蠣(左扇者煅研四兩)

上為末,用雄豬肚一具,洗淨,以瓷罐煮極爛,木石臼搗如泥,和藥,再加(豬)肚汁搗半日,丸如小豆大,每服四、五十丸,日進三服,米飲下。久服自覺身肥,而夢遺永止。

龍膽瀉肝湯(見產門不閉)

元氣虛弱而帶下者,宜壽脾煎、菟絲煎、七福飲、十全大補湯、九龍丸之屬。若陽氣虛寒,脈見微澀,色白清冷,腹痛多寒者,宜加薑、附,或用家韭子丸。

菟絲煎(見安胎)

七福飲(見血虛經亂)

十全大補湯(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丹溪九龍丸(見《古方八陣·固陣》)治腎虛精滑。

金櫻子 枸杞 山茱萸 蓮蕊 蓮肉 當歸 熟地 芡實 白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或酒或鹽湯下。

《三因》家韭子丸(見《古方八陣·固陣》)治少長遺溺,及男子虛劇,陽氣衰敗,小便白濁,夜夢遺精。此藥補養元氣,進美餘食。按:此方當除去石斛,倍用菟絲,庶乎尤效。

家韭子(炒六兩) 鹿茸(酥炙四兩) 肉蓯蓉(酒浸) 牛膝(酒浸) 熟地 當歸(各二兩) 菟絲子(酒煮) 巴戟肉(各一兩半) 杜仲(炒) 石斛 桂心 乾薑(炮各一兩)

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加至百餘丸,食前溫酒、鹽湯任下。凡小兒遺尿者,多因胞(指膀胱)寒,亦稟受陽氣不足也。作小丸服之。

脾腎氣虛下陷而多帶者,宜用壽脾煎、歸脾湯、補中益氣湯之屬。

歸脾湯(見經不調)

補中益氣湯(見經不調)

立齋曰:前證或因六淫七情;或因醉飽房勞;或因膏粱厚味;或服燥劑所傷;或虧損陽氣下陷;或濕痰下注蘊積而成,故言帶也。凡此皆當壯脾胃、升陽氣為主,佐以各經見證之藥。若色青者屬肝,用小柴胡加山梔。或濕熱壅滯,小便赤澀,龍膽瀉肝湯。色赤者屬心,用小柴胡加黃連、山梔、當歸。思慮過傷,用妙香散等藥。色白者屬肺,用補中益氣加山梔。色黃者屬脾,用六君子加山梔、柴胡,不應,歸脾湯。色黑者屬腎,用六味地黃丸。若氣血俱虛,八珍湯。陽氣陷下,補中益氣湯。濕痰下注,前湯加茯苓、半夏、蒼朮、黃柏。氣虛痰飲下注,四七湯送腎氣丸。不可拘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而以燥濕瀉火之藥輕治之也。

小柴胡湯(見崩淋經漏不止)

《良方》辰砂妙香散(見《古方八陣·固陣》)治心氣不足,驚癇或精神恍惚,虛煩少氣少睡,夜

多盜汗,心虛遺精白濁。服之安神鎮心。

黃耆 山藥(薑汁炒) 茯苓 茯神 遠志(甘草湯制各一兩) 人參 炙甘草 桔梗(各五錢) 木香(二錢) 麝香(一錢另研) 硃砂(三錢另研)

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溫酒調下,或用麥麵湯調下。

《局方》王荊公妙香散(見《古方八陣·固陣》)安神秘精,定心氣。

人參 龍骨(五色者) 益智(各一兩) 白茯神 白茯苓 遠志(制) 甘草(炙各五錢) 硃砂(飛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臨臥溫酒調下。

六君子湯(見經期腹痛)

八珍湯(見經不調)

四七湯(見安胎)

腎氣丸(即八味丸。見經不調)

帶濁論外方

醋附丸 治氣滯帶濁,腹中急痛。(見經痛論外方)

金櫻膏(見《古方八陣·補陣》)治虛勞遺精白濁,最效。

金櫻子(經霜後採紅熟者,撞去刺,切開去核,搗碎煮之濾榨淨汁,用熬成膏) 人參 桑螵蛸(新瓦焙燥) 山藥(各二兩) 杜仲(薑汁) 益智仁(各一兩) 薏仁 山茱萸 芡實 枸杞(各四兩) 青鹽(三錢)

上咀,用水同熬二次,去渣,熬成膏,將金櫻膏對半和勻,空心白滾湯下三四匙。

克應丸(見《婦人規古方》)治婦人赤白帶下。

熟地 赤芍(各二兩) 當歸(二兩) 赤石脂(煅醋淬) 龍骨 牡蠣(煅酒淬) 茯苓 丹皮 艾葉(制) 川芎(各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湯送下。

《百一》固元丹(見《古方八陣·固陣》)治元臟久虛,遺精、白濁、五淋及小腸、膀脫疝氣,婦人赤白帶下,血崩便血等疾,以小便頻利為效。

好蒼朮刮淨,米泔浸,咀片一斤。擇堅而小者佳,惟茅山者尤妙,分作四份制之:一份用小茴香、食鹽各一兩同炒;一份用川椒、補骨脂各一兩同炒;一份用川烏頭、川楝子肉各一兩同炒;一份用醇醋、老酒各半斤同煮干、焙燥。

上連炒諸藥,同為末,用酒煮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男以溫酒、女以醋湯空心下。此高司法方也。

白芷散 治下元虛滑(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益母丸 治帶濁諸病(見產要)

海藏白芍藥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婦人赤白帶下、臍腹疼痛,如神。

白芍(二兩炒) 乾薑(半兩炒)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溫米湯調下,晚又進一服,十日見效。

白濁遺淋

淫濁與帶下之不同者,蓋白帶出於胞宮,精之餘也;淫濁出於膀胱,水之濁也。雖膀胱與腎為表裡,故帶濁之源,無非皆出於陰分。然帶由脾腎之虛滑者多;淫濁由膀胱之濕熱者多,此其所以有辨也。

若淫濁初起而見熱澀者,宜大分清飲。若初起無火,而但有窒塞者,宜小分清飲或五苓散。若肝經怒火下流,宜加味逍遙散。若肝火盛而見痛澀者,宜龍膽瀉肝湯。若服寒涼利藥太過,以致下焦虛寒不固者,宜萆薢分清飲。若元氣虛寒下陷者,宜壽脾煎、補中益氣湯。若脾濕下流者,宜歸脾湯、六君子湯。若久而不愈,肝腎虛滑下陷者,宜壽脾煎、秘元煎、家韭子丸。

大分清飲(見《新方八陣·寒陣》)治積熱閉結,小水不利,或致腰腹下部極痛,或濕熱下利,黃疸溺血,邪熱蓄血,腹痛淋閉等證。

茯苓 澤瀉 木通(各二錢) 豬苓(一錢) 梔子(二錢) 枳殼 車前子(各一錢)

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溫服。如內熱甚者,加黃芩、黃柏、草龍膽之屬。如大便堅硬脹滿者,加大黃二、三錢。如黃疸小水不利熱甚者,加茵陳二錢。如邪熱蓄血腹痛者,加紅花、青皮各一錢五分。

小分清飲(見《新方八陣·和陣》)治小水不利,濕滯腫脹,不能受補等證,此方主之。

茯苓(二、三錢) 澤瀉(二、三錢) 薏仁(二錢) 豬苓(二、三錢) 枳殼(一錢) 厚朴(一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前服。如陰虛水不能達者,加生地、牛膝各二錢。如黃疸者,加茵陳二錢,如無內熱而寒滯不行者,加肉桂一錢。

仲景五苓散(見《古方八陣·和陣》)治暑熱煩躁,霍亂泄瀉,小便不利而渴,淋澀作痛,下部濕熱。

白朮 豬苓 茯苓(各七錢半) 桂枝(五錢) 澤瀉(一兩二錢半)

古法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日三服。今法以水煎服。

加味逍遙散(見經不調)

龍膽瀉肝湯(見產門不閉)

楊氏萆薢分清飲(見《古方八陣·熱陣》)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或服寒涼刮藥過多,小便白濁,頻數無度,澄如膏糊等證。

益智仁 川萆薢 石菖蒲 烏藥(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六錢,水一鍾,入鹽一捻,煎七分,食前溫服。一方加茯苓、甘草。

壽脾煎(見血虛經亂)

補中益氣湯(見經不調)

歸脾湯(見經不調)

六君子湯(見經期腹痛)

秘元煎(見血虛經亂)

家韭子丸(見帶下)

淋濁論外方

《良方》滑石散(見《婦人規古方》)治熱淋。

滑石(五分研) 通草 車前子 葵子(各四分)

上為末,以漿水調服。

牛膝膏(見《古方八陣·和陣》)治死血作淋。

桃仁(去皮尖) 歸尾(酒洗各一兩) 生地黃(酒洗) 赤芍藥(各兩半) 川芎(五錢) 牛膝(去蘆四兩酒浸一宿)

上㕮咀,用好水十鍾,炭火慢煎至二鍾,入麝香少許,分四次空心服。如夏月須用冷水換浸之,則不壞。

三味牛膝湯(見《古方八陣·寒陣》)治小便不通,莖中痛,及婦人血熱內結,腹堅痛。

牛膝(根葉一握生用) 當歸(一兩) 黃芩(去黑心,半兩)

上咀,每服一兩許,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服,日三。

婦人夢與鬼交

人稟五行正氣以生,氣正則正;氣邪則邪。氣強則神旺;氣衰則鬼生。如《刺法論》曰:「神失守位,則邪鬼外干。」即此類也。然婦人之夢與邪交,其證有二:一則由欲念邪思,牽擾意志而為夢者,此鬼生於心,而無所外干也;一則由稟賦非純,邪得以入,故妖魅敢於相犯,此邪之自外至者,亦有之矣。病因有內外,則證亦有不同。病由內生者,外無形跡,不過於夢寐間常有所遇,以致遺失,及為恍惚帶濁等證,亦如男子之夢遺,其機一也。但在女子多不肯言耳。至若外有邪犯者,其證則異,或言笑不常,如有對晤,或喜幽寂不欲見人,或無故悲泣,而面色不變,或面帶桃花,其脈息則乍疏乍數,三五不調,或伏沉,或促結,或弦細,或代易不常,是皆妖邪之候。凡此二者,若失於調理,久之不愈,則精血日敗,真陰日損,乃致潮熱發熱,神疲體倦,飲食日減,經水日枯,肌肉消削,漸成勞損,脈見緊數,多致不救。凡治此者,所因雖有不同,而傷精敗血,其病則一。故凡病生於心者,當先以靜心為主,然後因其病而藥之,神動者安其神,定其志;精滑者固其精,養其陰,尤當以培補脾腎,要約門戶,以助生氣為主。若為妖魅所侵,則內當調補正氣,如歸神湯之類,外宜速灸鬼哭穴以驅邪氣,則自當漸愈。其穴以兩手大指相併縛定,用艾炷於爪甲角騎縫灸之,務令兩甲連肉四處著火方效。或七壯或二七壯,兩足大趾亦名足鬼眼。

《集驗》歸神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婦人夢交盜汗,心神恍惚,四肢乏力,飲食少進。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歸身(各一錢) 棗仁 陳皮(各八分) 圓眼肉(七枚) 甘草 羚羊角 琥珀(末各五分)

上羚羊、琥珀二味不煎,余藥煎熟去渣,入二末,和勻,食前服。

乳病類

乳少

婦人乳汁乃衝任氣血所化,故下則為經,上則為乳。若產後乳遲乳少者,由氣血之不足,而猶或無乳者,其為衝任之虛弱無疑也。治當補化源而兼通利,宜豬蹄湯。若乳將至而未得通暢者,宜湧泉散。

豬蹄湯(見《婦人規古方》)治氣血不足,乳汁不下。

用八物湯(即八珍湯)加黃耆、漏蘆、陳皮、木通。先以豬蹄煮汁二碗,煎藥服之。或加天花粉。

又方:用豬蹄一副,通草二兩、甘草一錢、穿山甲十四片炒,將豬蹄洗切,入水六碗,同藥煎煮約至三碗,加蔥、薑、鹽料,取汁飲之,忌冷物,要吃羹湯,助其氣血,乳汁自下。夏月不可失,蓋時用蔥湯洗乳為佳。

《良方》湧泉散(見《婦人規古方》)下乳。忌食薑、椒、辛辣飲食。

王不留行 瞿麥 麥門冬 龍骨(各二錢)

上用豬蹄汁一碗,酒一杯,煎服,以木梳於乳上梳下。

產婦乳汁不來,其原有二:蓋一因氣血不足,故乳汁不來,宜用豬蹄湯,是即虛者補之也;一因肥胖婦人痰氣壅盛,乳滯不來者,宜用漏蘆湯之類,是壅者行之也。

《良方》漏蘆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婦人肥盛,脈氣壅結,乳少。

漏蘆(二兩) 蛇蛻(一條) 土瓜根

上共為末,酒調下二錢。

乳出

產後乳自出乃陽明胃氣之不固,當分有火、無火而治之。無火而泄不止,由氣虛也,宜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若陽明血熱而溢者,宜保陰煎或四君子湯加梔子;若肝經怒火上衝,乳脹而溢者,宜加減一陰煎;若乳多脹滿而溢者,宜溫帛熨而散之;若未產而乳自出者,以胎元薄弱,滋溉不全而然,謂之乳泣,生子多不育。

八珍湯(見經不調)

十全大補湯(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保陰煎(見血熱經早)

四君子湯(見血虛經亂)

加減一陰煎(見血熱經遲)

吹乳、妒乳

產後吹乳,因兒飲乳為口氣所吹,致令乳汁不通,壅結腫痛。不急治之,多成癰腫。速服栝蔞散,外以南星末敷之,更以手揉散之。勢甚者,惟連翹金貝煎最妙。

栝蔞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吹乳腫痛。

栝蔞(一個) 乳香(二錢)

上用酒煎服。外用南星為末,以溫湯調塗。

連翹金貝煎(見《新方八陣·因陣》)治陽分癰毒,或在臟腑肺膈胸乳之間者,此方最佳。甚者連用數服,無有不愈。

金銀花 貝母(土者更佳) 蒲公英 夏枯草(各三錢) 紅藤(七、八錢) 連翹(一兩或五七錢)

用好酒二碗,煎一碗服,服後暖臥片時。火盛煩渴乳腫者,加天花粉。若陽毒內熱,或在頸項之間者,用水煎亦可。

產後妒乳,因無兒飲乳或兒未能飲,余乳蓄結作脹;或婦人血氣方盛,乳房作脹,以致腫痛,增(通「憎」)寒發熱。不吮通之,必致成癰。若腫不消,用麥芽二、三兩炒熟,水煎服,立消。

一方:用陳皮一兩、甘草一錢,水煎服。

一方:治吹乳、乳癰腫痛。用萱草根,擂,酒服之,以滓菴患處。

袖珍方:用豬牙皂角去皮,蜜炙為末,酒服一錢。又詩云:婦人吹奶法如何?皂角燒灰蛤粉和,熱酒一杯調八字,管教時刻笑呵呵。

乳癰、乳岩

腫痛勢甚,熱毒有餘者,宜以連翹金貝煎先治之,甚妙。

立齋法曰:婦人乳癰,屬膽胃二腑熱毒,氣血壅滯,故初起腫痛發於肌表,肉色焮赤,其人表熱發熱,或發寒熱,或憎寒頭痛,煩渴引飲,用人參敗毒散、神效栝蔞散、加味逍遙散治之,腫自消散。若至數日之間,膿成潰竅,稠膿湧出,膿儘自愈。若氣血虛弱,或誤用敗毒,久不收斂,膿清脈大,則難治。乳岩屬肝脾二臟,鬱怒氣血虧損,故初起小核,結於乳內,肉色如故,其人內熱、夜熱,五心煩熱,肢體倦瘦,月經不調。用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神效栝蔞散,多自消散。若積久漸大,巉巖色赤,出水,內潰深洞,為難療。但用前歸脾湯等藥,可延歲月。若誤用攻伐,危殆迫矣。大凡乳證,若因恚怒,宜疏肝清熱;焮痛寒熱,宜發表散邪;焮腫痛甚,宜清肝消毒並隔蒜灸。不作膿或膿不潰,補氣血為主;不收斂或膿稀,補脾胃為主;膿出反痛或發寒熱,補氣血為主,或晡熱內熱,補血為主。若飲食少思或作嘔吐,補胃為主;飲食難化或作泄瀉,補脾為主;勞碌腫痛,補氣血為主;怒氣腫痛,養肝血為主。兒口所吹,須吮通揉散,成癰治以前法。潮熱暮熱,亦主前藥。大抵男子多由房勞耗傷肝腎,婦人鬱怒虧損肝脾,治者審之,世有孕婦患此,名曰內吹,然其所致之因則一,惟用藥不可犯其胎耳。

連翹金貝煎(見吹乳)

人參敗毒散(見《古方八陣·散陣》)亦名敗毒散。治四時傷寒瘟疫,憎寒壯熱,風濕、風眩,項強,身體疼痛。不問老少皆可服。或嶺南煙瘴之地,疫癘時行,或處卑濕,腳氣痿弱等證,此藥不可缺,日三服,以效為度。

人參 茯苓 枳殼 甘草 川芎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桔梗(各等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服。或為細末,沸湯點服。

神效栝蔞散(見《外科鈐古方》)治乳癰及一切癰疽初起。腫痛即消,膿成即潰,膿出即愈。治癰之方甚多,獨此方神效。瘰癧、瘡毒尤效。凡一切癰疽餘毒,皆宜用之。

栝蔞(一個爛研) 當歸(酒洗) 生甘草(各半兩) 乳香 沒藥(各一錢)

上用酒煎服,良久再服,如不能飲,以酒水各半煎之,如數劑不效,宜以補氣血之藥兼服之。若肝經血虛,結核不消,佐以四物、柴胡、升麻、白朮、茯苓。若肝脾氣血虛弱,佐以四君、芎、歸、柴胡、升麻。若憂鬱傷脾,氣血虧損,佐以歸脾湯。

加味逍遙散(見經不調)

加味歸脾湯(見胎漏)

子嗣類

宜麟策(總論共十二段)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此造化自然之理也,亦無思無為之道也。故有人道即有夫婦,有夫婦即有子嗣,又何有乏嗣之說?然天有不生之時,地有不毛之域,則人不能無乏嗣之流矣。然則生者自生,乏者當乏,而求嗣之說又何為之?果可求耶?果不可求耶?則其中亦自有說,亦自有法矣。所謂說者,非為不生、不毛者而說也,亦非為少壯強盛者而說也。蓋不生、不毛者,出於先天之稟賦,非可以人力為也;少壯強盛者,出於妙合之自然,不必識、不必知也。惟是能子弗子者,無後難堪,本非天付;衰老無兒者,精力日去,豈比少年,此所以有挽回之人力,則有說而有法矣。雖法之垂諸古者,已不為少,然以余覺之,則若有未盡其妙蘊者焉。因而臚列其法:曰天時,曰地利,曰人事,曰藥食,曰疾病。總五類二十四條。但凡其一,便足敗乃公事矣。賓於晚年得子,率鑑乎此。凡苦於是者,惟察之、信之,則祚䳓之猷,或非渺小,故命之曰宜麟策。

時氣(天時一)

凡交會下種之時,古云宜擇吉日良時,天德、月德及干、支旺相,當避丙丁之說。顧以倉猝之頃,亦安得擇而後行?似屬迂遠,不足憑也。然惟天日晴明,光風霽月,時和氣爽,及情思安寧,精神閒裕之況,則隨行隨止,不待擇而人人可辨。於斯得子,非惟少疾,而必且聰慧賢明。胎元稟賦,實基於此。至有不知避忌者,犯天地之晦冥,則受愚蠢迷濛之氣;犯日月星辰之薄蝕,則受殘缺刑剋之氣;犯雷霆風雨之慘暴,則受狠惡驚狂之氣;犯不陰不陽,倏熱倏寒之變幻,則受奸險詭詐之氣。故氣盈則盈,乘之則多壽,氣縮則縮,犯之則多夭。顧人生六合之內,凡生長壯老已,何非受氣於生成?而智愚賢不肖,又孰非稟質於天地?此感兆元始之大本,苟思造命而贊化育,則當以此為首務。

陰陽(天時二)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此固生成之至道。然亦何以見之?亦何以用之?蓋乾坤之用,用在坎離,坎離之用,陰陽而已。夫離本居陽,何以為女?以陽之中而陰之初也;坎本居陰,何以為男?以陰之中而陽之初也。蓋中者盛於上,盛者必漸消,初者生於下,生者必漸長。故陽生於坎,從左而漸升,升則為陽而就明;陰生於離,從右而漸降,降則為陰而就晦。此即陰陽之用也,而千變萬化,莫不由之。由之推廣,則凡冬至、夏至,一歲之陰陽也;子東午西,一日之陰陽也;有節有中,月令之陰陽也;或明或晦,時氣之陰陽也;節前節後,消長之陰陽也;月光潮汛,盈虛之陰陽也。再以及人,則老夫少妻,陰若勝矣,有顛之倒之之妙,彼強此弱,陽亦在也,有操之縱之之權,顧無往而非陰陽之用也。知之而從陽避陰,則乾道成男,不知而背陽向陰,則坤道成女矣。明眼人其鑑而悟之,筆有難於盡意也。

地利(地利一)

地利關於子嗣非不重也,有陰宅之宜子孫者,常見螽斯之多;有陽宅之宜子嗣者,惟生氣天乙,方為最吉。然吉地吉人,每多不期而會。所謂有德斯有人,有人斯有土,此其所致之由,自非偶然。故曰:必先有心地,而後有陰地,信非誣也。第其理深義遂,有非一言可悉。然宗枝攸系,誠有不可不知者。此外如寢室交會之所,亦最當知宜忌,凡神前廟社之側,井灶冢柩之旁,及日月火光照臨、沉陰危險之地,但覺神魂不安之處,皆不可犯,倘有不謹,則夭枉殘疾,飛災橫禍,及不忠不孝之流,從而出矣,驗如影響,可不慎哉!

基址(地利二)

欲綿瓜瓞,當求基址。蓋種植者必先擇地,砂礫之場,安望稻黍?求子者必先求母,薄福之婦,安望熊羆?倘欲為子嗣之謀,而不先謀基址,計非得也。然而基址之說,隱微叵測,察亦誠難。姑舉其顯而易者十餘條,以見其概云耳。大都婦人之質,貴靜而賤動,貴重而賤輕,貴厚而賤薄,貴蒼而賤嫩。故凡唇短嘴小者不堪,此子處之部位也。耳小輪薄者不堪,此腎氣之外候也。聲細而不振者不堪,此丹田之氣本也。形體薄弱者不堪,此藏蓄之宮城也。飲食纖細者不堪,此倉廩、血海之源也。發焦齒豁者不堪,肝虧血而腎虧精也。睛露臀削者不堪,藏不藏而後無後也,顏色嬌豔者不堪,與其華者去其實也。肉肥勝骨者不堪,子宮隘而腎氣詘也。嬝娜柔脆、筋不束骨者不堪,肝腎虧而根幹不堅也。山根唇口多青氣者不堪,陽不勝陰必多肝脾之滯逆也。脈見緊數弦澀者不堪,必真陰虧弱經候不調而生氣杳然者也。此外,如虎頭熊項,橫面豎眉及聲如豺狼之質,必多刑剋不吉,遠之為宜。又若剛狠陰惡,奸險剋薄之氣,尤為種類源流、子孫命脈所繫,烏可近之?雖曰。堯亦有丹朱,舜亦有瞽叟,二氣相合,未必非一優一劣之所致。倘使陰陽有序,種址俱宜,而稼穡有不登者,未之有也。惟一有偏勝,則偏象見矣。是種之不可不擇者有如此。不然,則麟趾之詩,果亦何為而作者耶?余因人艱嗣之苦,復見人有不如無之苦,故願天常生好人,所以並慮及之。

十機(人事一)

陰陽之道,合則聚,不合則離。合則成,不合則敗,天道人事,莫不由之,而尤於斯道為最。合與不合,機有十焉,使能得之,權在我矣。

一曰闔闢。乃婦人之動機也。氣靜則闔,氣動則闢。動緣氣至,如長鯨之飲川,如巨觥之無滴。斯時也,吸以自然,莫知其入,故未有闢而不受者,未有受而不孕者。但此機在瞬息之間。若未闢而投,失之太早;闢已而投,失之太遲。當此之際,自別有影響情狀,可以默會,不可以言得也。惟有心人能覺之,帶雨施云,鮮不榖矣。

二曰遲速。乃男女之合機也。遲宜得遲,速宜見速。但陰陽情質,稟有不齊,固者遲,不固者速。遲者嫌速,則猶飢待食,及咽不能。速者畏遲,則猶醉杯,欲吐不得。遲速不侔,不相投矣。以遲遇疾,宜出奇由逕,勿呈先聲。以疾遇遲,宜靜以待,挑而後戰,能反其機,適逢其會矣。

三曰強弱。乃男女之畏機也。陽強陰弱,則畏如蜂蠆,避如戈矛。陽弱陰強,則聞風而靡,望塵而北。強弱相凌,而道同意合者鮮矣。然撫弱有道,必居仁由義,務得其心。克強固難,非聚精會神,安奪其魂?此所以強有不足畏,弱有不足虞者,亦在乎為之者之何如耳。

四曰遠近。乃男女之會機也。或以長材,排闥唐突非堪,或以偷覷蹠門,敢窺堂室。欲拒者不能,欲吞者不得。暌隔如斯,其能妒乎?然斂跡在形,致遠在氣;斂跡在一時,養氣非頃刻。使不有教養之夙謀,恐終無剛勁之銳氣,又安能直透重圍,而使鳩居鵲巢也。

五曰盈虛。乃男女之生機也。胃有盈虛,飽則盈而飢則虛也。腎有盈虛,蓄則盈而泄則虛也。盛衰由之,成敗亦由之,不知所用,則得其幸而失其常也。

六曰勞逸。乃男女之氣機也。勞者氣散而怯;逸者氣聚而堅。既可為破敵之兵機,亦可為種植之農具,動得其宜,勝者多矣。

七曰懷抱。乃男女之情機也。情投則合,情悖則離,喜樂從陽,故多陽者多喜;鬱怒從陰,故多陰者多怒。多陽者多生氣,多陰者多殺氣。生殺之氣,即孕育賢愚之機也。莫知所從,又胡為而然乎?

八曰暗產。乃男子之失機也。勿謂我強,何虞子嗣?勿謂年壯,縱欲亦何妨?不知過者失佳期,強者無酸味,而且隨得隨失,猶所莫知,自一而再,再而三,則亦如斯而已矣。前有小產病,所當並察之。

九曰童稚。乃女子之時機也。方苞方萼,生氣未舒;甫童甫笄,天癸未裕。曾見有未實之粒,可為種不?未足之蠶,可為繭不?強費心力,而年衰者能待乎?其亦不知機也矣。

十曰二火。乃男女之陽機也。夫君火在心,心其君主也;相火在腎,腎其根本也。然二火相因,無聲不應,故心宜靜,不靜則火由欲動,而自心挑腎。先心後腎者,以陽爍陰,出乎勉強,勉強則氣從乎降。而丹田失守,已失元陽之本色。腎宜足,腎足則陽從地起,而由腎及心。先腎後心者,以水濟火,本乎自然,自然則氣主乎先,而百脈齊到,斯誠化育之真機。然伶薄之夫,每從勉強,故多犯虛勞,詎雲子嗣?樸厚之子,常由自然,故品物咸亨,奚慮後人?知機君子,其務陽道之真機乎。

蓄妾(人事二)

無故置妾,大非美事。凡諸反目敗亂,多有由之。可已則已,是亦齊家之一要務也。其若年邁妻衰,無後為大,則勢有不得不置者。然置之易而蓄之難,使蓄不有法,則有蓄之名,無蓄之實,亦仍與不蓄等耳。而蓄之之法,有情況焉,有寢室焉。以情況言之,則主母見妾,大都非出樂從,所以或多嗔怒,或多罵詈,或因事責其起居,或假借加以聲色,是皆常情之所必至者。而不知產育由於血氣,血氣由於情懷,情懷不暢則衝任不充,衝任不充則胎孕不受,雖云置妾,果何益與?凡蓄妾之不可過嚴者以此。再以寢室言之,則宜靜、宜遠、宜少近耳目者為妙。蓋私構之頃,銳宜男子,受宜女人,其銳、其受,皆由乎氣,當此時也,專則氣聚而直前,怯則氣餒而不攝。此受與不受之機也。然勇怯之由,其權在心,蓋心之所至,氣必至焉;心有疑懼,氣不至矣;心有不至,氣亦不至矣。倘臨期驚有所聞,則氣在耳而不及器矣;疑有所見,則氣在目而不及器矣,或忿或畏,則氣結在心而不至器矣。氣有不至,則如石投水而水則無知也。且如兩陣交鋒,最嫌奸細之偵伺,一心無二,何堪讒間以相離?閨思兵機,本無二致,凡妾室之不可不靜而遠者以此。雖然,此不過為錦囊無奈者設,倘有高明賢淑,因吾言而三省,惟宗祧之是慮,不惟不妒,而且相憐,則愈近愈慰,而遠之之說,豈近人情?又若有恭謹良人,小心奉治,則求容已幸,又安敢有遠而敬之之念?其然其然,吾未知之何也已。

藥食(藥食一)

種子之方,本無定軌,因人而藥,各有所宜。故凡寒者宜溫;熱者宜涼;滑者宜澀;虛者宜補。去其所偏,則陰陽和而生化著矣。今人不知此理,而但知傳方,豈宜於彼者亦宜於此耶?且或見一人偶中,而不論宜否而遍傳其神,兢相制服,又豈知張三之帽,非李四所可戴也。今錄十方於後,擇宜用之,庶獲濟矣。

婦人血氣俱虛,經脈不調,不受孕者,惟毓麟珠隨宜加減用之為最妙。其次則八珍益母丸亦佳。若臟寒氣滯之甚者,用續嗣降生丹亦妙。

毓麟珠(見《新方八陣·因陣》)治婦人氣血俱虛,經脈不調,或斷續、或帶濁、或腹痛、或腰痠、或飲食不甘,瘦弱不孕,服一、二斤,即可受胎。凡種子諸方,無以加此。

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 芍藥(酒洗各二兩) 川芎 炙甘草(各一兩) 當歸 熟地(蒸搗各四兩) 菟絲子(制四兩) 杜仲(酒炒) 鹿角霜 川椒(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空心嚼服一、二丸,用酒或白湯送下,或為小丸吞服亦可。如男子制服,宜加枸杞、胡桃肉、鹿角膠、山藥、山茱萸、巴戟肉各二兩。如女子經遲腹痛,宜加酒炒破故紙、肉桂各一兩,甚者再加吳茱萸五錢,湯泡一宿炒用。如帶多腹痛,加破故紙一兩、北五味子五錢,或加龍骨一兩醋煅用。如子宮寒甚,或泄或痛,加製附子、炮乾薑隨宜。如多鬱怒氣,有不順而為脹為滯者,宜加酒炒香附二兩,或甚者再加沉香五錢。如血熱多火,經早內熱者,加川續斷、地骨皮各二兩,或另以湯劑暫清其火,而後服此,或以湯引,酌宜送下亦可。

八珍益母丸(見《婦人規古方》)治血氣兩虛,脾胃並弱,飲食少思,四肢無力,月經不調,或腰痠腹脹,或斷或續,赤白帶下,身作寒熱,罔不獲效。服一月之後,即可受胎。虛甚者用藥一斤,必能受子。

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 川芎(各一兩) 當歸(酒洗) 熟地(酒洗各二兩) 炙甘草(五錢) 芍藥(醋炒一兩) 益母草(四兩,五六月採取,只用上半截帶葉者,不見鐵器曬,杵為末)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空心蜜湯或酒下一丸,或為小丸亦可。脾胃虛寒多滯者,加砂仁一兩,薑汁炒。腹中脹悶者,加山楂肉一兩,飯上蒸熟。多郁者加香附一兩,酒製。此徐思鶴醫統方。又一方名八珍益母十全丸,於前方內用益母草八兩,外加沉香四錢。思鶴曰:資益坤元,補養氣血,除淋帶,壯形體,胎前和氣,產後補虛,真婦人之聖劑,超古今之神方,有室家者,不可不知也。予哂斯世之醫,惟集古方香附勝金丹為女人開鬱調經之要藥,殊不審古今虛實之異,古人氣實,故可用香附開導。香附味辛性燥,但能開破而已,多用之大耗氣血,虛者愈虛,病者愈甚,而於滋補何有哉?今世十婦九虛,非補不可,再用香附以耗之,寢成怯弱之證,是辨之不早則危殆而難痊矣。婦人經脈不調,或氣血兩虛,而身體素弱者,宜服此以調養之。經不通者,服一料即通,不調者一月即調,素不孕者,服一月即孕。胎前間用一服,則胎固而安。產後用一服,以童便、酒化開調下,則無壅滯血暈之候。多服之補虛活血,凡治產後諸疾極穩。若急欲取效,以酒調化服。

續嗣降生丹(見《婦人規古方》)治婦人五臟虛損,子宮冷憊,不能成孕。並治男子精寒不固,陽事衰弱,白濁夢泄。婦人帶下寒熱,諸虛百損,盜汗短氣,無不感應。此方乃溫隱居《求嗣保生篇》所載,云東京焦員外三世無嫡嗣,後遇一神僧,問其故,曰:無嗣者有三:一、祖宗無德,自身無行;二、夫妻年命,恐犯禁忌(按:此均屬唯心之詞);三、精神不守,妻妾血寒。焦公曰:治之有道乎?僧曰:先修德,後修身。三年之後到台山,令行童賜以方藥,名續嗣降生丹,依方服之,後不及二十年,子孫數人皆貴顯。此方無怪誕克伐之品,且溫且固,凡血海虛寒者,服之必佳,但溫力有餘,補力不足,倘益以人參、白朮、熟地、川芎、炙甘草各一兩,則八珍全而溫補贊育之功,當非淺也。因命名曰加味續嗣降生丹。

當歸(酒洗) 杜仲(酒炒) 茯神 益智仁 龍骨(煅) 桂心 吳茱萸(制) 乾薑(半生半熟) 川椒(去目) 臺烏藥(各一兩) 白芍藥(酒炒) 川牛膝(酒浸) 半夏(制) 防風 秦艽 石菖蒲(去毛) 北細辛 桔梗(各五錢) 附子(一枚重一兩者,臍下作一竅,入硃砂一錢,麵裹煨熟,取出硃砂,留為衣) 牡蠣(大片者,以童便浸四十九日,每五日一換,取出用硫黃一兩為末,酒和塗遍,用紙皮糊實,米醋浸濕,外以鹽泥厚固之,候乾,用炭五斤,煅過為末,每料止用二兩,余可收貯,再用。)

上為末,以酒煮糯米糊為丸,梧子大,以前硃砂為衣,每服三、五十丸,漸至七、八十丸,空心滾白湯或鹽湯、溫酒下。

男子臟氣平和而惟精血不足者,宜還少丹、全鹿丸、無比山藥丸。若右腎陽氣不足者,宜右歸丸或毓麟珠俱妙。若陽痿精衰虛寒,年邁艱嗣者,必宜贊育丹。若陽盛陰虛,左腎精氣不足者,宜左歸丸或延年益嗣丹。若火盛水虧,多內熱者,宜大補陰丸。此外,如河車種玉丸、烏雞丸、黑錫丹之類皆可用之。

楊氏還少丹(見《古方八陣·補陣》)治脾腎虛寒,飲食少思,發熱盜汗,遺精白濁,其氣虧損,肌體瘦弱等證。

熟地黃(二兩) 山藥 山茱萸 杜仲(薑湯炒) 枸杞(二兩) 牛膝(酒浸) 遠志(薑汁浸炒) 肉蓯蓉(酒浸) 北五味 川續斷 楮實子 舶茴香 菟絲子 巴戟肉(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酒下。

《秘方》全鹿丸(見《古方八陣·補陣》)此藥能補諸虛百損,五勞七傷,功效不能盡述。人制一料服之,可以延年一紀。其法須四人共制一鹿,分而服之,逾年又共制之,四人共制四年,則每人得一全鹿。若一人獨制一料,恐久留變壞,藥力不全矣。

中鹿一隻,縛殺之,退去毛,將肚雜洗淨,同鹿肉加酒煮熟,將肉橫切,焙乾為末,取皮同雜,仍入原湯熬膏和藥末、肉末,加煉蜜和搗為丸,其骨須酥炙為末,同入之。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炙甘草 當歸 川芎 生地黃 熟地黃 黃耆(蜜炙) 天門冬 麥門冬 枸杞 杜仲(鹽水炒) 牛膝(酒拌蒸) 山藥(炒) 芡實(炒) 菟絲(制) 五味子 鎖陽(酒拌蒸) 肉蓯蓉 破故(酒炒) 巴戟肉 胡蘆巴(酒拌蒸) 川續斷 覆盆子(酒拌蒸) 楮實子(酒拌蒸) 秋石 陳皮(上各一斤) 川椒(去目炒) 小茴香(炒) 沉香 青鹽(各半斤)

上先須精製諸藥,為末,和勻一處,候鹿膠成就,和搗為丸,桐子大,焙乾,用生黃絹作小袋,約盛一斤,懸置透風處,用盡一袋,又取一袋。陰濕天須用火烘一二次為妙,每服八、九十丸,空心臨臥薑湯、鹽湯、白湯任下,冬月溫酒亦可。

《局方》無比山藥丸(見《古方八陣·補陣》)治諸虛損傷,肌肉消瘦,耳聾目暗。常服壯筋骨,益腎水,令人不老。

山藥(二兩) 菟絲子(三兩酒浸蒸) 五味(揀淨六兩) 肉蓯蓉(四兩切片酒浸焙) 杜仲(三兩酒炒) 牛膝(一兩酒浸蒸) 熟地 澤瀉 山茱萸 茯苓 巴戟肉 赤石脂(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溫酒或米飲下。

右歸丸(見腎虛經亂)

贊育丹(見《新方八陣·因陣》)治陽痿精衰,虛寒無子等證妙方。

熟地(八兩蒸搗) 白朮(用冬朮八兩) 當歸 枸杞(各六兩) 杜仲(酒炒) 仙茅(酒蒸一日) 巴戟肉(甘草湯炒) 山茱萸 淫羊藿(羊脂拌炒) 肉蓯蓉(酒洗去甲) 韭子(炒黃各四兩) 蛇床子(微炒) 附子(制) 肉桂(各二兩)

上煉蜜丸服,或加人參、鹿茸亦妙。

左歸丸(見腎虛經亂)

延年益嗣丹(見血熱論外方)

丹溪 大補陰丸(見《古方八陣·寒陣》)降陰火,補腎水。

黃柏(鹽酒炒) 知母(鹽酒炒各四兩) 熟地(酒洗蒸搗爛) 龜板(酥炙黃各六兩)

上為細末,用豬脊髓蒸熟,和煉蜜同搗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薑、鹽、酒送下。

河車種玉丸(見《婦人規古方》)

紫河車(一具) 只要母氣壯盛,厚大新鮮者,但去胞內瘀血,不必挑去鮮紅血脈,以米泔水洗淨,用布絞乾,石臼內生杵如糊,用山藥末四、五兩收干,捻為薄餅八、九個,於砂鍋內焙乾,以香如肉脯為妙。

大熟地(酒洗烘乾八兩) 枸杞(烘乾五兩) 白茯苓(人乳拌曬三次) 歸身(酒洗) 人參 菟絲(制) 阿膠(炒珠各四兩) 丹皮(酒洗) 白薇(酒洗各二兩) 沉香(一兩) 桂心 山茱萸 香附米(用酒、醋、水三物各半碗,浸三日,曬乾略烘各三兩) 大川芎(酒浸切片曬乾二兩)

上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百餘丸,空心或酒或白湯、鹽湯任下。如帶濁多者,加赤白石脂各二兩,須以清米泔飛過用。服藥後忌生蘿蔔、生藕、蔥、蒜、綠豆粉之類。

烏雞丸(見《婦人規古方》)治婦人羸弱,血虛有熱,經水不調,崩漏、帶下、骨蒸,不能成胎等疾。

烏骨白毛公雞一隻,重二斤半許者,閉殺之,去毛雜,外用艾葉四兩、青蒿四兩切碎,納一半在雞肚內,以小酒罈一個入雞,並所剩蒿、艾,用童便和水灌令沒雞二寸許,煮絕干,取出去骨,余俱同搗如薄餅,焙乾為細末,聽用。

南香附(去毛淨一斤) 分四份,用米泔、童便、酒、醋各浸一份,春秋一二日,夏一日,冬四日,取出曬乾略炒。

人參 熟地 當歸(酒浸洗) 生地 川芎 白芍(各三兩) 黃耆 白朮 川牛膝 柴胡 知母 丹皮(各二兩) 鱉甲(醋浸炙黃三兩) 白茯苓(二兩半) 秦艽(一兩半) 黃連(炒) 地骨皮 貝母 玄胡索 乾薑(炮焦各一兩)

上俱為末,用酒、醋各半,煮爛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漸加至百丸,溫酒、米飲任下,忌煎炒辛辣等物及莧菜。

又烏雞丸

熟地 當歸 白朮 山藥 山茱萸 棗肉 柿餅 蓮肉(各四兩) 黃耆(蜜炙三兩) 鹿角膠 狗脊 杜仲 枸杞 蓮鬚 香附 阿膠 川芎(各二兩) 烏藥(一兩半)

上藥制淨,用烏骨雞一隻,悶殺之,干去毛去雜,連骨捶碎,用酒、醋各半同藥煮熟,去骨烘乾,共為末,即將余汁少入面,打糊為丸,任意用引送下。

唐氏烏雞丸

人參 懷生地 懷熟地 青蒿子(去梗) 香附(四制) 鱉甲(各三兩) 白朮 棗仁肉 枸杞 麥冬 雲苓 地骨皮(去骨) 丹皮(去骨) 白芍(各二兩) 歸身(二兩半) 川芎 甘草(各一兩)

上先將諸藥備完,聽用,乃取絲毛烏骨白公雞一隻,約重一斤許者,撲倒,去毛穢頭足腸雜不用,將雞切作四塊,先以鱉甲鋪銅鍋底,次入雜藥,以免焦腐,漸漸加童便約至鬥許,煮至極爛,撈起曬乾為末,將鱉甲去裙,並雞骨俱以原汁醮炙至干為末,同前藥煉蜜為丸,桐子大,每空心用清湯送下百餘丸。

《局方》黑錫丹(見《古方八陣·熱陣》)治痰氣壅塞,上盛下虛,腎水虧竭,心火炎盛,或一應下虛陰寒、真頭痛等證,及婦人血海久冷無子,赤白帶下。

黑錫(去滓二兩炒末) 硫黃(二兩) 肉桂(五錢) 附子(炮) 木香 沉香 舶茴香 故紙 陽起石(水飛) 葫蘆巴(酒浸炒) 肉豆蔻(麵裹煨) 金鈴子(蒸,去皮核各一兩)

上用新鐵銚將錫花開,下硫黃末,提起,以木杵擂極細,放地上退火毒,同餘藥研一日,至黑光色為度,酒糊丸,桐子大,陰乾入布袋內,擦令光瑩,每服四十丸,空心薑、鹽湯下,女人艾、棗湯下。

用藥法(藥食二)

凡男女胎孕所由,總在血氣。若血氣和平壯盛者,無不孕育,育亦無不長。其有不能孕者,無非氣血薄弱;育而不長者,無非根本不固。即如諸病相加,無非傷損血氣,如果邪逆未除,但當以煎劑略為撥正,撥正之後,則必以調服氣血為主,斯為萬全之策。所以凡種子丸散,切不可雜以散風、消導及敗血、苦寒、峻利等藥。蓋凡宜久服而加以此類,則久而增氣,未有不反傷氣血,而難於孕者也。

再若香附一物,自王好古曰「乃婦人之仙藥,多服亦能走氣」,而後世不言走氣,但相傳曰「香附為婦人之要藥」,由是但治婦人,則不論虛實,無弗用之。不知香附氣香、味辛、性燥,惟開鬱、散氣、行血、導滯乃其所長,若氣虛用之,大能泄氣;血虛用之,大能耗血。如古方之女金丹及四制香附丸之類,惟氣實血滯者用之為宜。凡今婦人,十有九虛,顧可以「要藥」二字而一概用之乎?用之不當,則漸耗漸弱,而胎元之氣,必反將杳然矣。

飲食(藥食三)

凡飲食之類,則人之臟氣各有所宜,似不必過為拘執。惟酒多者為不宜。蓋胎種先天之氣,極宜清楚,極宜充實,而酒性淫熱,非惟亂性,亦且亂精。精為酒亂,則濕熱其半,真精其半耳。精不充實,則胎元不固,精多濕熱,則他日痘疹、驚風、脾敗之類,率已受造於此矣。故凡欲擇期布種者,必宜先有所慎,與其多飲,不如少飲;與其少飲,猶不如不飲,此亦胎元之一大機也。欲為子嗣之計者,其母以此為後著。

男病(疾病一)

疾病之關於胎孕者,男子則在精,女人則在血,無非不足而然。凡男子之不足,則有精滑、精清、精冷者;及臨事不堅,或流而不射者;或夢遺頻數,或便濁淋澀者;或好色以致陰虛,陰虛則腰腎痛憊;或好男風以致陽極,陽極則亢而亡陰;或過於強固,強固則勝敗不洽;或素患陰疝,陰疝則肝腎乖離。此外,則或以陽衰,陽衰則多寒;或以陰虛,陰虛則多熱。若此者是皆男子之病,不得盡諉之婦人也。倘知其由,而宜治則治之,宜反則反之,必先其在我而後及婦人,則事無不濟矣。

女病(疾病二)

婦人所重在血,血能構精,胎孕乃成。欲察其病,惟於經候見之;欲治其病,惟於陰分調之。蓋經即血也,血即陰也,陰以應月,故月月如期,此其常也。及其為病,則有或先或後者;有一月兩至者;有兩月一至者;有枯絕不通者;有頻來不止者;有先痛而後行者;有先行而後痛者;有淡色、黑色、紫色者;有瘀而為條、為片者;有精血不充而化作白帶、白濁者;有子宮虛冷而陽氣不能生化者;有血中伏熱而陰氣不能凝成者;有血癥、氣痞,子臟不收,月水不通者。凡此皆真陰之病也。真陰既病,則陰血不足者,不能育胎;陰氣不足者,不能攝胎。凡此攝育之權,總在命門。正以命門為衝任之血海,而胎以血為主,血不自生,而又以氣為主,是皆真陰之謂也。所以凡補命門則或氣或血,皆可謂之補陰,而補陰之法,即培根固本之道也。凡自壯至老,乃人人之所不可缺者,而矧以先天、後天之肇基,又將舍是而何求乎?是以調經種子之法,亦惟以填補命門,顧惜陽氣為之主。然精血之都在命門,而精血之源又在二陽心脾之間。蓋心主血,養心則血生,脾胃主飲食,健脾胃則氣布。二者胥和,則氣暢血行。此情志飲食,又當先經脈而為之計者,亦無非補陰之源也。使不知本末先後,而妄為之治,則又烏足以言調經種子之法?(以上宜麟策終)

盈虛吟

誰識雌雄在坎離,玄關消息有真機,

坎虛離實云非是,坎實離虛亦是非。

天以至剛方得體,地緣無日乃成泥,

三生同有金丹在,試問仙翁知不知?

辨古

種子之法,古人言之不少,而余謂其若未盡善者,蓋亦有疑而云。然謹並列而辨之,亦以備達者之裁正。

《廣嗣訣》云:「三十時辰兩日半,二十八九君須算,落紅滿地是佳期,金水過時從霍亂,霍亂之時枉費功,樹頭樹底覓殘紅。但解開花能結子,何愁丹桂不成叢。」

按:此言婦人經期方止,其時子宮正開,便是布種之時,過此佳期,則子宮閉而不受胎矣。然有十日半月及二十日之後受胎者,又何為其然也?又一哲婦曰:若依此說,則凡有不端者,但於後半月為之,自可無他慮矣。善哉言也!此言果可信否?

《道藏經》曰:「婦人月信止後,一日、三日、五日合者,乾道成男;二日、四日、六日合者,坤道成女。」

按:此以單數屬陽故成男,偶數屬陰故成女,果若然,則誰不知之,得子何難也?總未必然。

《諸氏遺書》云:「男女之合,二精交暢,若陰血先至,陽精後沖,血開裹精,精入為骨,而男形成矣;陽精先至,陰血後參,精開裹血,血入為本,而女形成矣。」

按:此一說,余初見之,甚若有味有理,及久察之,則大有不然。蓋相合之頃,豈堪動血?惟既結之後,則精以肇基,血以滋育,而胎漸成也。即或以血字改為精字,曰陰精先至,似無不可。然常見初笄女子,有一合而即孕者,彼於此時畏避無暇,何雲精泄?但其情動則氣至,氣至則陰闢,陰闢則吸受,吸受則無不成孕,此自然之正理也。若褚氏之說似穿鑿矣。

東垣曰:「經水斷後一、二日,血海始淨,精勝其血,感者成男;四、五日後,血脈已旺,精不勝血,感者成女。」

按:此說亦非確論。今見多生女者,每加功於月經初淨而必不免於女,豈亦其血勝而然乎?

丹溪曰:「陰陽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處,名曰子宮。一系在下,上有兩歧,中分為二,形如合缽,一達於左,一達於右,精勝其血,則陽為之主,受氣於左子宮而男形成;精不勝血,則陰為之主,受氣於右子宮而女形成。」

按:此乃與《聖濟經》 「左動成男,右動成女」之說同。第以子宮驗之,無不皆有兩瓣,故在男子亦有二丸。而子宮之義,諒亦如此,信非謬也。惟左受成男,右受成女之說,則成非事後,莫測其然。即復有左射、右射之法,第恐陰中闔闢,自有其機,即欲左未必左,欲右未必右,而陰陽相勝之理,則在天時、人事之間,似仍別有一道。雖知此說,終無益也。

述古

《褚氏遺書》曰:「建平孝王妃、姬皆麗無子,擇民家未笄女子入御,又無子。問曰:求男有道乎?澄對曰:合男女必當其年,男雖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雖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陰陽完實,然後交而孕,孕而育,育而子堅壯強壽。今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陰氣早泄,未完而傷,未實而動,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壽。此王之所以無子也。然婦人有所產皆女者,有所產皆男者,大王誠能訪求多男婦人至宮府,有男之道也。王曰:善!未再期,生六男。夫老陽遇少陰,老陰遇少陽,亦有子之道也。」

癥瘕類

論證

癥瘕之病,即積聚之別名。《內經》止有積聚疝瘕,並無癥字之名,此後世之所增設者。蓋癥者,徵也。瘕者,假也。徵者,成形而堅硬不移者是也;假者,無形而可聚可散者是也。成形者,或由血結,謂之血癥;或由食結,謂之食癥。無形者,瘕在氣分,氣滯則聚而見形,氣行則散而無跡。此癥瘕之辨也。然又有痛者,有不痛者。痛者聯於氣血,所以知氣血行則愈,故痛者易治。不痛者,不通氣血,另結窠囊,藥食難及,故不痛者難治。此又治之有辨也。其他如肺之積曰息奔;心之積曰伏梁;脾之積曰痞氣;肝之積曰肥氣;腎之積曰奔豚。以至後世有曰痃癖、曰痞塊之屬,亦不過以形見之處有不同,故名亦因之而異耳。總之,非在氣分,則在血分,知斯二者,則癥瘕二字已盡之矣。但血症氣瘕各有虛實,而宜攻宜補,當審之真而用之確也。諸經義另詳積聚門,所當參閱。

《骨空論》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張子和曰:「遺溺、閉癃、陰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若血涸月事不行,行後小腹有塊,或時動移,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

血癥

瘀血留滯作癥,惟婦人有之。其證則或由經期,或由產後,凡內傷生冷,或外受風寒,或恚怒傷肝,氣逆而血留,或憂思傷脾,氣虛而血滯,或積勞積弱,氣弱而不行。總由血動之時,余血未淨,而一有所逆,則留滯日積而漸以成癥矣。然血必由氣,氣行則血行。故凡欲治血,則或攻或補,皆當以調氣為先。羅謙甫曰:養正邪自除,必先調養,使營衛充實,若不消散,方可議下。但除之不以漸,則必有顛覆之害,若不守禁忌,縱嗜欲,其有不喪身者鮮矣。

血癥作痛,或成形不散,在臍腹之下,若暫見停蓄而根盤未固者,只宜五物煎或決津煎加減主之,則血無不去,痛無不止,足稱神劑。

五物煎(見血寒論外方)

決津煎(見經期腹痛)

婦人形氣、病氣俱實,或腹脹,或痛甚,而新有所逆,但欲行滯止痛者,宜通瘀煎、失笑散、玄胡當歸散、加減四物湯之類,疏之、導之,氣通滯去,痛必自愈。若稍久且堅,而欲消之、磨之,宜三稜丸、萬病丸之類主之。

通瘀煎(見經期腹痛)

失笑散(見經期腹痛)

玄胡當歸散(見經痛論外方)

《良方》加減四物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婦人血積。

當歸 川芎 芍藥 熟地 蓬朮 三稜 肉桂 乾漆(炒煙盡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七錢,水鍾半,煎七分,食遠服。

三稜丸(見《古方八陣·攻陣》)治血癥、血瘕、食積、痰滯。

莪朮(醋浸炒) 三稜(各三兩) 青皮 麥芽(炒) 半夏(各一兩)

上共用好醋一鍾,煮干共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淡醋湯下。痰積,薑湯下。

萬病丸(見《婦人規古方》)治月經瘀閉,臍腹作痛,及產後癥瘕等病。

乾漆(炒煙出青白為度) 牛膝(酒洗焙各一兩)

上為末,生地黃一升,用砂鍋慢火熬膏,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下。

形氣強壯而瘀血不行,或大便結閉,或腹脹痛甚,有非下不可者,宜《良方》桃仁承氣湯下之最捷,或用奪命丹、桃仁煎、穿山甲散、赤金豆之類皆可,然下須詳慎,非有大實不得已之證,不宜妄用。

《良方》桃仁承氣湯(見《古方八陣·攻陣》)治瘀血小腹作痛,大便不利,或譫語口乾,漱水不咽,遍身黃色,小便自利或血結胸中。疼痛不可近,或寒熱昏迷,其人如狂。

桃仁(半兩去皮尖) 大黃(炒一兩) 甘草(二錢) 肉桂(一錢)

上姜水煎,發日五更服。

奪命丹(見鬼胎)

《良方》桃仁煎(見《古方八陣·攻陣》)治血瘕。

桃仁 大黃(炒各一兩) 虻蟲(半兩炒黑) 朴硝(一兩)

上為末,以醇醋一鍾,瓷器中煮三分,下前三味,不住手攪煎至可丸,乃下朴硝,丸如桐子大,不吃晚食,五更初溫酒下五丸,日午下穢物,如未見,再服,仍以調氣血藥補之。立齋曰:向在毗陵一婦人,小便不通,臍腹脹甚,余診之曰:此血瘕也,用前藥一服,腹痛下瘀血、血水即愈。此藥猛烈大峻,氣血虛者斟酌與之。

穿山甲散(見《古方八陣·攻陣》)治癥痞瘀血,心腹作痛。

穿山甲(炒焦) 鱉甲(醋炙) 赤芍藥 大黃(炒) 乾漆(炒煙盡) 桂心(各一兩) 川芎 芫花(醋炒) 歸尾(各半兩) 麝香(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酒調下。

赤金豆(見鬼胎)

養正之法,當察陰陽上下,病之久新及邪正強弱之勢。其有停瘀雖甚,而元氣困弱者不可攻;病久而弱,積難搖動者不可攻。凡此之類,皆當專固根本,以俟其漸磨漸愈,乃為良策。如鬱結傷脾者,宜用歸脾湯、逍遙飲、壽脾煎。脾胃虛寒者,宜溫胃飲、養中煎、六君子湯。肝腎虛寒者,宜大營煎、暖肝煎、理陰煎,或《良方》交加散亦可。脾腎虛寒,大便泄瀉或不實者,宜胃關煎、理陰煎。病久脾腎氣滯而小腹痛脹者,宜八味地黃丸。肝火不清,血熱而滯者,宜加味逍遙散。以上諸證,凡虛中帶滯者,不妨於前藥中各加行氣導滯之品,此在用者之圓活也。

歸脾湯(見經不調)

逍遙飲(見腎虛經亂)

壽脾煎(見血虛經亂)

溫胃飲(見血虛經亂)

養中煎(見《新方八陣·熱陣》)治中氣虛寒,為嘔為泄者。

人參(一至三錢) 山藥(炒二錢) 白扁豆(炒二三錢) 炙甘草(一錢) 茯苓(二錢) 乾薑(炒黃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噯腐氣滯者,加陳皮一錢,或砂仁四分。如胃中空虛覺餒者,加熟地三、五錢。

六君子湯(見經期腹痛)

大營煎(見血熱經早)

暖肝煎(見《新方八陣·熱陣》)治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證。

當歸(二、三錢) 枸杞(三錢) 茯苓(二錢) 小茴香(二錢) 肉桂(一、二錢) 烏藥(二錢) 沉香(一錢,或木香亦可)

水一鍾半,加生薑三、五片,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寒甚者,加吳茱萸、乾薑,再甚者,加附子。

理陰煎(見血寒經遲)

《良方》交加散(見經痛論外方)

胃關煎(見產後腹痛)

八味地黃湯(即八味丸。見經不調)

加味逍遙散(見經不調)

婦人久癥宿痞,脾腎必虧,邪正相搏,牢固不動,氣聯子臟則不孕;氣聯衝任則月水不通。內治之法宜如前,外以阿魏膏貼之,仍用熨痞方,或用琥珀膏亦可,然必須切慎七情及六淫、飲食、起居,而不時隨證調理,庶乎可愈。

阿魏膏(見《外科鈐古方》)治一切痞塊,更服胡連丸。

羌活 獨活 玄參 官桂 赤芍藥 穿山甲 生地黃 兩頭尖 大黃 白芷 天麻 紅花(各半兩) 木鱉(十枚去殼) 亂髮(一團) 槐、柳、桃枝(各半兩)

上用麻油二斤四兩,煎藥黑去渣,入發再煎,發化,仍去渣,入上好真正黃丹,煎收軟硬得中,入後細藥,即成膏矣。

阿魏 芒硝 蘇合油 乳香 沒藥(各五錢) 麝香(三錢)

上,凡貼膏藥,須先用朴硝隨患處鋪半指厚,以紙蓋,用熱熨斗熨良久,如硝耗,再加熨之,二時許方貼膏藥。若是肝積,加蘆薈末同熨之。

熨痞方(見《古方八陣·攻陣》)

一層用麝香二、三分摻肉上,二層阿魏一、二錢,三層芒硝一、二兩鋪蓋於上。

上,先用蕎麥麵和成條,量痞大小圍住鋪藥於內,以青布蓋之,隨燒磚四五塊,輪流布上熨之,覺腹中氣行寬快,即是痞消之兆。以手烘熱摩之亦妙。內須服調養氣血之藥。

食癥

凡飲食留聚而為癥痞者,或以生冷,或以風寒,或以忿怒氣逆,或以勞倦飢餒而飲食疊進,不用消化則積而成癥矣。然胃氣強者,必不致留聚飲食,而飲食之不能化者,必由脾腎氣弱而然。所以治此者,宜酌虛實而為攻補,庶乎得效也。諸治法詳積聚門。宜參而用之。

立齋曰:前證若形氣虛弱,須先調補脾胃為主,而佐以消導;若形氣充實,當先疏導為主,而佐以補脾胃。若氣壅血滯而不行者,宜用烏藥散,散而行之。若脾氣虛而血不行者,宜用四君、芎、歸,補而行之。若脾氣鬱而血不行者,宜用歸脾湯,解而行之。若肝腎血燥而不行者,宜用加味逍遙散,清而行之。大抵食積痞塊之證,皆以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但當養正辟邪,而積自除矣。雖曰堅者削之,客者除之,若胃氣未虛或可少用,若病久虛乏者,不宜輕用。

《良方》烏藥散(見《古方八陣·和陣》)治血氣壅滯,心腹作痛。

烏藥 莪朮(醋浸炒) 桂心 桃仁 當歸 青皮 木香(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

四君子湯(見血虛經亂)

歸脾湯(見經不調)

加味逍遙散(見經不調)

氣瘕

瘕者,假也。所謂假者,謂其形雖若癥而原無根窠,非若癥痞之堅頑有形者也。蓋有形者,或因血積,或因食積,積有定形,所不可移易者也。無形者,病在氣分,氣逆則甚,氣散則緩,聚散無根者也。惟其無根,故能大能小,或左或右,或近脅肋而如臂如指,則謂之痃癖;或下臍腹而為脹為急,則謂之疝瘕。《難經》曰:「病有積聚,何以別之?然積者陰氣也,陰沉而伏;聚者陽氣也,陽浮而動。故積者五臟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也。」然則癥由於積,積在陰分而有淵藪,故攻之非易;瘕由於聚,聚在陽分而猶烏合,故散之非難。此癥瘕之辨有如此,惟散之之法,卻有因通、因塞之妙用,而人多莫之知也。

凡病在氣分而無停蓄形積者,皆不可下。蓋凡用下者,可除有形而不可以除無形。若氣因形滯者,去其積則氣亦順,自無不可。若全在無形氣分,即下亦不去,而適足以敗正氣也。宜切識之。

散氣之法,只在行氣,蓋氣行則散也。但行氣之法,大有權宜,如氣實則壅滯,宜破而行之;氣閉則留蓄,宜利而行之;氣熱則乾涸,宜寒而行之;氣寒則凝結,宜溫而行之。此散氣治瘕之大法也。然瘕聚之證,使果氣強力健,則流行不息,又何瘕聚之有?惟正氣不行而後邪氣得聚。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凡為此病,必氣虛者多,虛不知補,則正氣不行,正氣不行則邪氣不散,安望其有瘳乎?但實者有據,故顯而易見,虛每似實,故隱而難知。此所以當辨其真也。

破氣行氣之劑,凡氣實氣壅之甚而為脹為痛者,宜排氣飲、木香順氣散、木香調氣散、四磨湯、諸七氣湯之類主之。若血中之氣滯而為瘀為痛者,宜失笑散、通瘀煎、調經飲,甚者《良方》奪命丹。疝瘕氣聚者,荔香散,甚者天台烏藥散。氣結膀胱,小水不利者,小分清飲、四苓散、五苓散。氣結大腸,干秘不行者,搜風順氣丸、麻仁丸;水虧血虛而秘滯者,濟川煎。肝氣逆而為聚者,解肝煎,兼火者,化肝煎。氣聚兼熱,火鬱不行者,抽薪飲、大分清飲。寒滯不行,氣結脹聚者,抑扶煎、和胃飲、丁香茯苓湯。三焦壅滯,氣道不清而中滿腫脹者,廓清飲。痰飲水氣停蓄胸脅而為吞酸嘔逆者,苓朮二陳煎、六安煎、和胃飲、括痰丸之類主之。以上諸法,惟氣實瘕聚者宜之,凡元氣不足者,皆不可用。

排氣飲(見經期腹痛)

《統旨》木香順氣散見《古方八陣·和陣》治氣滯腹痛脅痛。

木香 香附 檳榔 青皮 陳皮 枳殼 砂仁 厚朴(制) 蒼朮(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局方》木香調氣散(見《古方八陣·和陣》)

木香 白檀香 白豆蔻 丁香(各二錢) 炙甘草 藿香(各八錢) 砂仁(四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

四磨湯(見《古方八陣·和陣》)治諸逆氣。

沉香 烏藥 枳實 檳榔

上四味,用白湯共磨,或下「養正丹」尤佳。一方用白酒磨。《濟生方》用人參無枳實。本證加木香,即名五磨飲。

七氣湯(見《古方八陣·和陣》)治七情之氣鬱結於中,心腹絞痛不可忍,及不能飲食。

半夏(制五兩) 人參 肉桂 甘草(炙各一兩)

上,每服三、五錢,水一鍾半,姜三片,煎八分服。

《三因》七氣湯(即四七湯。見安胎)

加味七氣湯(見《古方八陣·和陣》)

即前七氣湯加厚朴、茯苓各等分。

《局方》七氣湯(見《古方八陣·和陣》)治七情鬱結,臟氣互相刑剋,陰陽不和,揮霍撩亂,吐瀉交作。

半夏(制) 厚朴 芍藥 茯苓(各二錢) 人參 肉桂 橘紅 紫蘇

水二鍾,加薑、棗煎服。

《指迷》七氣湯(見《古方八陣·和陣》)治七情相干,陰陽不得升降,氣道雍滯,攻衝作疼,積聚癥瘕脹滿等證。

半夏 甘草(各七分半) 香附(錢半) 青皮 陳皮 桔梗 官桂 藿香 益智 莪朮(煨各一錢)

上,每服三、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統旨》七氣湯有三稜、玄胡索、薑黃、草豆蔻。無半夏、桔梗。《濟生》大七氣湯有三稜,無半夏。

失笑散(見經期腹痛)

通痰煎(見經期腹痛)

調經飲(見經期腹痛)

奪命丹(見鬼胎)

荔香散(見《新方八陣·因陣》)治疝氣痛極。凡在氣分者,最宜用之。並治小腹氣痛等證,神效。又心腹久痛方如後。

荔枝核(炮微焦) 大茴香(等分炒)

上為末,用好酒調服二、三錢。如寒甚者,加制過吳茱萸,減半用之。凡心腹胃脘久痛,屢觸屢發者,惟婦人多有之,用荔核一錢,木香八分,為末,每服一錢,清湯調服,數服除根。

《寶鑑》天台烏藥散(見《古方八陣·和陣》)治小腸疝氣,卒引臍腹疼痛。

烏藥 木香 茴香(炒) 良薑(炒) 青皮(各半兩) 檳榔(二個) 川楝子(十個) 巴豆(七十粒)

上將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加麵炒黑,去面及巴豆不用,其餘為細末,每服一錢,溫酒下,甚者姜酒下。

小分清飲(見白濁遺淋)

五苓散(見白濁遺淋)

四苓散(即前五苓散去肉桂。見《古方八陣·和陣》)

搜風順氣丸(見《古方八陣·和陣》)治痔漏,風熱閉結,老人燥秘等證。

車前子(兩半) 大麻子(微炒二錢) 大黃(五錢半生半熟) 牛膝(酒浸) 郁李仁 菟絲子(酒浸) 枳殼 山藥(各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

麻仁丸(見《古方八陣·攻陣》)治大便秘結,胃實能食,小便熱赤者。

芝麻(四兩研取汁) 杏仁(四兩去皮尖研如泥) 大黃(五兩) 山梔(十兩)

上為末,煉蜜入麻汁和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白湯下。

濟川煎(見產後大便秘澀)

解肝煎(見安胎)

化肝煎(見崩淋經漏不止)

抽薪飲(見血熱經早)

大分清飲(見白濁遺淋)

抑扶煎(見《新方八陣·熱陣》)治氣冷陰寒或暴傷生冷致成瀉痢。凡初起血氣未衰,脾腎未敗,

或脹痛,或嘔惡,皆宜先用此湯。此胃關煎表裡藥也。宜察虛實用之,其有寒濕傷臟,霍亂邪實者,最宜用此。

厚朴 陳皮 烏藥(各一錢五分) 豬苓(二錢) 澤瀉(二錢) 炙甘草(一錢) 乾薑(炮一、二錢) 吳茱萸(制五、七分)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如氣滯痛甚者,加木香五、七分,或砂仁亦可。如血虛多痛者,加當歸二錢。如寒濕勝者,加蒼朮一錢半。

和胃飲(見經期腹痛)

楊氏丁香茯苓湯(見《古方八陣·熱陣》)治脾胃虛寒,宿食留滯,痞塞疼痛,氣不升降,

以致嘔吐涎沫或嘔酸水,不思飲食。

半夏(制) 橘紅 茯苓(各一兩半) 丁香 附子(制) 肉桂 砂仁(各五錢) 乾薑(炮) 木香(各一兩)

每服四錢,水一鍾半,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服。

廓清飲(見《新方八陣·和陣》)治三焦壅滯,胸膈脹滿,氣道不清,小水不利,年力未衰,通身腫脹,或肚腹單脹,氣實非水等證。

枳殼(二錢) 厚朴(一錢半) 大腹皮(一、二錢) 白芥子(五、七分或一、二錢) 蘿蔔子(生搗一錢,如中,不甚脹,能食者,不必用此) 茯苓(連皮用二、三錢) 澤瀉(二、三錢) 陳皮(一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內熱多火,小水熱數者,加梔子、木通各一、二錢。如身黃小水不利者,加茵陳二錢。如小腹脹滿,大便堅實不通者,加生大黃三、五錢。如肝滯脅痛者,加青皮。如氣滯胸腹疼痛者,加烏藥、香附。如食滯者,加山楂、麥芽。

苓朮二陳煎(見《新方八陣·和陣》)治痰飲水氣停蓄心下,嘔吐吞酸等證。

豬苓(一錢半) 白朮(一、二錢) 澤瀉(一錢半) 陳皮(一錢) 半夏(二、三錢) 茯苓(一錢半) 炙甘草(八分) 乾薑(炒黃一、二錢)

水一鍾半,煎服。如肝腎兼寒者,加肉桂一、二錢。

六安煎(見產後喘促)

括痰丸(見《新方八陣·和陣》)治一切停痰積飲,吞酸嘔酸,胸脅脹悶疼痛等證。

半夏(制二兩) 白芥子(二兩) 乾薑(炒黃一兩) 豬苓(二兩) 炙甘草(五錢) 陳皮(四兩,切碎用鹽二錢入水中,莊浸一宿,曬乾)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一錢許,滾白湯送下。如胸脅疼痛者,加臺烏藥二兩。

補氣以行氣之劑,如聖愈湯、參歸湯、七福飲,皆能調心氣之虛滯。五味異功散、參朮湯能理心脾之氣虛不行。獨參湯、參附湯能助肺以行五臟之治節。若脾胃氣虛而滯者,惟六君子湯、歸脾湯為宜。脾胃虛寒而滯者,必溫胃飲、理中湯、五君子煎最佳。若虛在脾腎陰分,氣有不行而或為痰飲、或為脹滿、或為嘔吐腹痛等證,非理陰煎不可。若虛在血中之氣而為滯為痛,微則四物湯,甚則五物煎、決津煎、大營煎方可。若肝腎寒滯,小腹氣逆而痛者,必暖肝煎以溫之。若脾腎氣虛,門戶不要而為滯為痛者,必胃關煎以固之。若元氣下陷,滯而不升者,宜補中益氣湯、舉元煎以舉之。若元氣大虛,氣化不行而滯者,必五福飲、十全大補湯、大補元煎或六味回陽飲以培補之。以上皆補氣行氣之法也,亦不過為之筌蹄云耳。而此中之用,誠有未可以言悉者。然常人之情,尤為氣之滯者,惟破之、散之為宜,而反云補之必不然也。不知客之強者,以主之弱;邪之勝者,以正之虛。凡今人之病,虛者最多,而用補者最少,治與病違而欲以藥濟人,蓋亦罕矣。即余以多虛少實諄諄為言,而人亦未信,姑以人事喻之,其或可曉然乎。夫人之虛實,亦猶人之貧富,氣實者若富翁,氣虛者若貧士。今人於千百中而富者其幾?舍富之外,盡貧人矣。其多其少,即此類也。又有華其貌而罄其室者,人多難測,亦此類也。但貧人之情,可益不可損,增一分猶然未足;削一分其窘何堪?使以潛消暗剝之術而加之,貧寒窘乏之士陰移人祚,而人不之覺,亦甚堪憐矣。此道以仁為術,其可不以此為心乎?嗟乎!人生以氣為主,得氣則生,失氣則死。夫智者知人之命,不智者知人之病,若強不知以為知,而徒資便給,以人命為嘗試者,則其概可知矣。

東垣聖愈湯 (見《古方八陣·補陣》)治血虛心煩,睡臥不寧,或五心煩熱。

人參 川芎 當歸 熟地黃(酒拌蒸) 生地黃(酒拌) 黃耆(炙各一錢)

上,水煎服。

參歸湯(亦名人參湯。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七福飲(見血虛經亂)

五味異功散(見惡阻)

參朮湯(見《古方八陣·補陣》)治氣虛顫掉,泄瀉嘔吐等證。

人參 白朮 黃耆(各二錢) 白茯苓 陳皮 炙甘草(各一錢)

甚者加附子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獨參湯(見崩淋經漏不止)

嚴氏參附湯(見《古方八陣·補陣》)治真陽不足,上氣喘急,呃逆自利,臍腹疼痛,手足厥冷,

嘔惡不食,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證。

人參 製附子 用參鬚倍於附,或等分不拘,五錢或一兩酌宜用,姜水煎服。

《良方》有丁香十五粒,名加減參附湯。

六君子湯(見經期腹痛)

歸脾湯(見經不調)

溫胃飲(見血虛經亂)

理中湯(見血虛經亂)

五君子煎(見崩淋經漏不止)

理陰煎(見血寒經遲)

四物湯(見經不調)

五物煎(見血寒論外方)

決津煎(見經期腹痛)

大營煎(見血熱經早)

暖肝煎(見血癥)

胃關煎(見產後腹痛)

補中益氣湯(見經不調)

舉元煎(見崩淋經漏不止)

五福飲(見血熱經早)

十全大補湯(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大補元煎(見血熱經早)

六味回陽飲(見《新方八陣·熱陣》)治陰陽將脫等證。

人參(二、三兩或數錢) 製附子(二、三錢) 炮乾薑(二、三錢) 炙甘草(一錢) 熟地(五錢或一兩) 當歸身(三錢,如泄瀉者或血動者,以冬朮易之,多多益善)

水二鍾,武火煎七八分,溫服。如肉振汗多者,加炙黃耆四、五錢或一兩,或冬白朮三、五錢。如泄瀉者,加烏梅二枚,或北五味二十粒亦可。如虛陽上浮者,加茯苓二錢。如肝經鬱滯者,加肉桂二、三錢。

前陰類

陰挺

婦人陰中突出如菌如芝,或挺出數寸,謂之陰挺。此或因胞絡傷損,或因分娩過勞,或因鬱熱下墜,或因氣虛下脫。大都此證當以升補元氣、固澀真陰為主。如陰虛滑脫者,宜固陰煎、秘元煎;氣虛陷下者,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因分娩過勞,氣陷者,壽脾煎、歸脾湯;鬱熱下墜者,龍膽瀉肝湯、加味逍遙散。

固陰煎(見腎虛經亂)

秘元煎(見血虛經亂)

補中益氣湯(見經不調)

十全大補湯(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壽脾煎(見血虛經亂)

歸脾湯(見經不調)

龍膽瀉肝湯(見產門不閉)

加味逍遙散(見經不調)

水楊湯 治婦人陰中生物,癢痛牽引腰腹,多由房事太過,或因淫欲不遂,或因非理所為,以致陰戶有傷,名曰陰挺。

金毛狗脊 五倍子 枯礬 魚腥草 水楊根 黃連(各一兩)

上為末,分四劑,用有嘴瓦罐煎湯,外預以竹筒去節接罐嘴,引熱氣熏入陰中,或透挺上。俟湯溫,仍用洗沃之。仍服治挺諸藥。

陰腫

婦人陰腫,大都即陰挺之類。然挺者多虛,腫者多熱。如氣陷而熱者,升而清之,宜清化飲,加柴胡、防風之屬;氣閉而熱者,利而清之,宜大分清飲、徙薪飲;肝腎陰虛而熱者,加味逍遙散;氣虛氣陷而腫者,補中益氣湯;因產傷陰戶而腫者,不必治腫,但調氣血,氣血和而腫自退;或由損傷氣滯,無關元氣而腫者,但以百草湯(按:即百草煎)熏洗之為妙。

清化飲(見血熱經早)

大分清飲(見白濁遺淋)

徙薪飲(見崩淋經漏不止)

百草煎(見《新方八陣·因陣》)治百般癰毒諸瘡,損傷疼痛,腐肉腫脹,或風寒濕氣留聚,走注疼痛等證,無不奇效。

百草 凡田野山間者,無論諸品,皆可取用,然猶以山草為勝,辛香者佳,冬月可用干者,須預為收採之。

上不論多寡,取以多煎濃湯,乘熱熏洗患處,仍用布帛蘸熨良久,務令藥氣蒸透,然後敷貼他藥,每日二、三次不拘,但以頻數為善。蓋其性之寒者可以除熱,熱者可以散寒,香者可以行氣,毒者可以解毒,無所不用,亦無所不利。湯得藥性則湯氣無害,藥得湯氣則藥力愈行。凡用百草以煎膏者,其義亦此,此誠外科中最要最佳之法,亦傳之方外人者也。若洗水鼓腫脹,每次須用草二、三十斤,煎濃湯二、三鍋,用大盆盛貯,以席箄遮風,熏洗良久,每日一次或二次,內服廓清飲分利等劑,妙甚。

一方:治陰中腫痛。用枳殼半斤,切炒,乘熱以帛裹,熨之,以消其外,仍用少許乘熱裹納陰中,冷即易之,不三次愈。

一方:用小麥、朴硝、白礬、五倍子、蔥白,煎湯浸洗。

甘菊湯 治陰戶腫。用甘菊苗葉,不拘多少,搗爛,以百沸湯淋汁,熏浸洗之。

陰瘡

婦人陰中生瘡,多由濕熱下注,或七情鬱火,或縱情敷藥(按:古法有用辛溫興奮之藥外敷以助情欲者),中於熱毒。其外證則或有陰中挺出如蛇頭者,謂之陰挺;如菌者,謂之陰菌;或如雞冠,或生蟲濕癢,或內潰腫爛疼痛,常流毒水。其內證則或為體倦內熱,經候不調,或為飲食不甘,晡熱發熱,或為小腹痞脹,腰脅不利,或為小水淋瀝,赤白帶下。凡治此之法,若腫痛內外俱潰者,宜芍藥蒺藜煎為最佳,或四物湯加梔子、丹皮、膽草、荊芥,或用加味逍遙散;若濕癢者,宜芍藥蒺藜煎或歸脾湯加柴、梔、丹皮;淋澀者,宜龍膽瀉肝湯加白朮、丹皮;淋澀而火盛痛脹者,宜大分清飲或抽薪飲;腫而墜重者,補中益氣湯加山梔、丹皮;可洗者用百草煎;可敷者宜螵蛸散、完瘡散。

芍藥蒺藜煎(見《新方八陣·因陣》)治通身濕熱瘡疹及下部紅腫熱痛諸瘡,神效。外以螵蛸散敷之。

龍膽草 梔子 黃芩 木通 澤瀉(各錢半) 芍藥 生地(各二錢) 白蒺藜(連刺,槌碎,五錢至一兩)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如火不甚者,宜去龍膽草、梔子,加當歸、茯苓、薏仁之屬。如濕毒甚者,加土茯苓五錢或一、二兩。

四物湯(見經不調)

加味逍遙散(見經不調)

歸脾湯(見經不調)

龍膽瀉肝湯(見產門不閉)

大分清飲(見白濁遺淋)

抽薪飲(見血熱經早)

補中益氣湯(見經不調)

百草煎(見陰腫)

螵蛸散(見《新方八陣·因陣》)治濕熱破爛,毒水淋漓等瘡,或下部腎囊、足、股腫痛,下疳諸瘡,無不神效。

海螵蛸(不必浸淡) 人中白(或人中黃、碙砂亦可,等分)

上為細末,先以百草多煎濃湯,乘熱熏洗後,以此藥摻之。如干者以麻油或熬豬油或蜜水調敷之。若腫而痛甚者,加冰片少許更妙。若濕瘡膿水甚者,加密陀僧等分或煅過宮粉亦可,或煅制爐甘石更佳。

完瘡散(見《新方八陣·因陣》)治濕爛諸瘡,肉平不斂,及諸瘡毒,內肉既平而口不收者,皆宜用此,最妙。

滑石(飛,一兩) 赤石脂(飛,五錢) 粉甘草(三錢)

上為末,干滲或用麻油調敷,或加枯礬一錢,癢者極宜。

蛇蛻散 治婦人陰瘡。先以荊芥、蛇床子熏洗,挹干,敷藥。

蛇蛻(一條,燒存性) 枯礬 黃丹 萹蓄 藁本(各一兩) 硫黃 荊芥穗 蛇床子(各五錢)

上為細末,香油調搽,濕則乾摻。

陰癢

婦人陰癢者,必有陰蟲。微則癢,甚則痛,或為膿水淋瀝,多由濕熱所化,名曰䘌。內宜清肝火,以龍膽瀉肝湯及加味逍遙散主之。外宜桃仁研膏,和雄黃末,或同雞肝納陰中,以制其蟲,然無如銀硃煙搽,雞肝以納之,尤妙。

銀硃煙(見《新方八陣·因陣》)治頭髮生蝨,及諸瘡之有蟲者。

用銀硃四五分,揩擦厚紙上,點著置一干碗中,上用一濕碗露縫覆之,其煙皆著於濕碗之上,乃用指揩擦發中,覆以氈絹,則蟣蝨皆盡矣。此煙以棗肉和捻作餅或作丸,或擦於豬雞熟肝之間,用貼諸瘡癬之有蟲者,及蟲蝕肛門者,以綿裹棗、丸,納肛門中一宿,無不神效。須留綿帶在外,以便出之。

椒茱湯 治婦人陰癢不可忍,惟以熱湯泡洗,有不能住手者。

花椒 吳茱萸 蛇床子(各一兩) 藜蘆(半兩) 陳茶(一撮) 炒鹽(二兩) 以水五升煎湯,乘熱熏洗。

杏仁膏 治婦人陰癢不可忍。

杏仁(燒存性) 麝香(少許)

上為末,用舊帛裹之,縛定,火上炙熱,納陰中。

椿根皮湯 治陰癢突出。

臭椿皮 荊芥穗 藿香(等分)

上剉,煎湯熏洗,即癢止而入。

一方:治疳蟲下蝕下部。用蒲黃、水銀研勻,傅入(注意,水銀量多入血,可中毒致死),外以鶴蝨草煎湯熏洗。

炙肝散 治婦人陰癢蟲蝕。

用牛肝或豬肝,切三寸長,大如錢,炙熟,納陰中,引蟲出盡即愈。

一方:治陰中蟲癢。搗桃葉,綿裹,納陰中,日易三四次。

一方:治陰癢同。蛇床子一兩,白礬五錢,煎湯淋洗。

陰冷

婦人陰冷,有寒證有熱證,寒由陽虛,真寒證也;熱由濕熱,假寒證也。假寒者,必有熱證,如小便澀數黃赤,大便燥結,煩渴之類是也。真寒者,小便清利,陽虛畏寒者是也。真寒者,宜補其陽,如理陰煎、十補丸、加減續嗣降生丹。假寒者,當清其火,宜龍膽瀉肝湯、加味逍遙散。肝腎虛寒者,宜暖肝煎、鎮陰煎、大營煎。脾胃虛寒者,宜理中湯、理陰煎、壽脾煎之類主之。

理陰煎(見血寒經遲)

十補丸(見經不調)

續嗣降生丹(見宜麟策)

龍膽瀉肝湯(見產門不閉)

加味逍遙散(見經不調)

暖肝煎(見血癥)

鎮陰煎(見《新方八陣·熱陣》)治陰虛於下,格陽於上,則真陽失守,血隨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六脈細脫,手足厥冷,危在頃刻,而血不能止者,速宜用此,使孤陽有歸,則血自安也。如治格陽喉痹上熱者,當以此方冷服。

熟地(一、二兩) 牛膝(二錢) 炙甘草(一錢) 澤瀉(一錢半) 肉桂(一、二錢) 製附子(五七分或一、二、三錢)

水二鍾,速煎服。如兼嘔惡者,加乾薑炒黃一、二錢。如氣脫倦言而脈弱極者,宜速速多加人參,隨宜用之。

大營煎(見血熱經早)

理中湯(見血虛經亂)

壽脾煎(見血虛經亂)

交接出血而痛

凡婦人交接即出血者,多由陰氣薄弱,腎元不固,或陰分有火而然。若脾虛氣陷,不能攝血者,宜補中益氣湯,或補陰益氣煎;若脾腎虛弱,陰氣不固者,宜壽脾煎、歸脾湯;若肝腎陰虛不守者,宜固陰煎;若陰火動血者,宜保陰煎。

補中益氣湯(見經不調)

補陰益氣煎(見熱入血室)

壽脾煎(見血虛經亂)

歸脾湯(見經不調)

固陰煎(見腎虛經亂)

保陰煎(見血熱經早)

附:《類經圖翼·針灸要覽》

【血結月事不調】

氣海 中極 照海(月事不行)

【血崩不止】

膈俞 肝俞 腎俞 命門 氣海 中極(下元虛冷,血崩白濁。) 間使 血海 復溜 行間

【淋帶赤白】

命門 神闕 中極(七壯,治白帶極效。)

余用前五淋穴。

【癥瘕】

三焦俞 腎俞 中極 會陰

子宮子戶 左子宮,右子戶,在關元旁各開三寸,千金翼以三寸為氣門穴,詳奇俞類。

【不孕】

命門 腎俞 氣海 中極 關元(七壯至百壯,或三百壯。) 胞門子戶(二穴詳奇俞類。) 陰廉 然谷 照海(子宮冷。)

一法灸神闕穴,先以淨干鹽填臍中,灸七壯,後去鹽,換川椒二十一粒,上以薑片蓋定,又灸十四壯,灸畢即用膏貼之,艾炷須如指大,長五六分許。

【胎屢墮】

命門 腎俞 中極 交信 然谷

【產難橫生】

合谷 三陰交

一治橫逆難產,危在頃刻,符藥不靈者,急於本婦右腳小指尖灸三壯,炷如小麥,下火立產如神,蓋此即至陰穴也。

【子鞠不能下】

巨闕 合谷 三陰交

至陰(三稜針出血)橫者即轉直。

【胎衣不下】

三陰交 崑崙

【下死胎】

合谷(刺補之即下。)

【欲取胎】

肩井 合谷 三陰交

【產後惡露不止】

中極

【欲絕產】

臍下二寸三分,灸三壯,或至七七壯,即終身絕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