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大成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目录

喉科大成

余𥃎齡時肄業南泉,吾師談及馬君渭齡先生學問淵博,丰度端凝,且精於醫,有治十起九手段,余心儀久之。越翼日,先生來齊,與吾師縱談今古,理析微茫。席間誦其春柳句云:煙雨半林居士宅,鶯花三月酒家門,重陽對雨雲北雁,信沉千嶂雨江楓。秋老半天云,其豪邁之氣可想。後余宦遊黔中,遂不復通音問矣。光緒己卯,余以黔撫降調先生。嗣君敏森見余於南泉,草堂呈詩八律,清新雅切,不落前人窠臼,詩人有後益信,別後寄其先人遺集求刊。余維先生著作等身,望隆梓里,其醫書可以傳世,而咽喉一科尤為醫之首重,先生旁搜博採,集為大成,誠為醫家所必不可少之書。及捐廉付梓,以廣其傳,書成聊綴數語,記其巔末於此。

光緒七年辛巳歲仲秋月黎培敬序於漕河節署

自敘

行世之方書多矣,無不精而且詳。唯咽喉一科,絕少傳書。即有之,亦不過家傳藍本湊錄成方而已。求所謂分門別類,源源委委,固無有也。余少攻舉業,屢躓名場,因而旁及於醫。雖不能如范文正公之所云良醫等於良相,而救濟為懷,於斯世斯人,或不無少補。竊見咽喉為性命之關,誠醫中之首重也。不數數請教於當世之名科,方非不驗,而門路無多。一遇各證顛危,無不束手待斃,嗚呼!醫乃仁術也,而有忍心焉醫云乎哉!丙申夏,勃然有念,本生平之領受,集群書之心得,匯而為一家言,歷寒暑而告成。先經絡藏象,次經義。又次而脈象針穴,昭其經也。後抒之以議論,繼之以論治,終之以主治。方藥並行,絡其緯也。分門別類,源委釐然。是雖纂集成書,而披沙揀金,要亦幾費苦心。余持此以問世,數十年頭頭是道,無不其應如響。可見管窺者僅觀其隙,臠嘗者未得其全,又烏可以泛應而曲當也?世之業此者,引伸觸類,或不無少助於民生;即不知者,對證用方,亦可救人於頃刻。金針盡度,何快如之!是為序。

道光二十年春月醉古山人序於梅竹山房

卷一

《類經》咽喉經絡藏象

任脈至咽喉,督脈入喉(俱經絡二十七),衝脈任脈會於咽喉(藏象十七)。足陽明循喉嚨,手太陽循咽,足少陽循喉嚨。足厥陰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手少陰支者上挾咽(俱經絡二),足少陽之別上挾咽。足陽明上循咽,足太陰合於陽明,上行結於咽。手少陰之正上走喉嚨,手太陽循喉嚨(俱經絡三)。足陽明挾咽之動脈(經絡十),上焦咽以上(經絡二十三)。手厥陰出循喉嚨,手陽明上循喉嚨(經絡三)。

足太陰脈絡嗌(疾病十三)。

會厭

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合利。厭大而厚,則開合難,其氣出遲。足之少陰,絡於橫骨,終於會厭(俱針刺四十五)。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天突為陰維任脈之會)。

咽與喉各異

《靈樞》經曰:「咽喉者,水穀之道路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口唇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雍者,音聲之開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之所使,主發舌者也」。

咽喉

人有二喉,一軟一硬,軟者居後,是謂咽喉;硬者居前,是謂喉嚨。

會厭

喉間之薄膜也。周圍會合,上連懸雍,咽喉食息之道得以不亂者,賴其遮壓,故謂之會厭。能開能合,聲由以出。

懸雍

俗謂之小舌,當氣道之沖,為咽間要會,故謂之關。

頏顙

頏,頸也。顙即頸中之喉顙,當咽喉之上,懸雍之後,張口可見者也。顙前有竅,息通於鼻,故為分氣之所泄。

橫骨

即喉上之軟骨也。下連心肺,故為神氣之所使,上連舌本,故主發舌機。

《內經》曰:喉主天氣,咽主地氣。又曰:地氣通於嗌。

嗌謂咽喉下,接連胸中肺氣葉之間也。嗌即咽之底處也。

喉者,候也。咽者,也。咽接三脘以通胃,故以之咽物。喉通五臟以系肺,故以之候氣。氣喉谷咽皎然明白(《得效》),咽者胃之系,喉者肺氣之所通。咽以候物,喉以候氣,理一而分殊也(《直指》)。咽者,咽物之門戶也。

咽喉會厭與舌其用不同

咽與喉,會厭與舌,此四者同在一門,而其用各異,喉以納氣,故喉氣通於天;咽以納食,故嚥氣通於地;會厭管乎其上,以司開合,掩其喉,則其食下,不掩則其喉錯,必舌抵上齶,則會厭能開其喉矣。四者交相為用,闕一則飲食廢而死矣。

咽喉度數

《靈樞》經曰: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喉嚨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子和)。

仙經曰:絳宮重樓十二級,人之喉嚨有十二節(《養性》)。

經義

《憂恚無言篇》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

《陰陽別論》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厥論》曰: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

《經脈篇》曰:足陽明之別,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

三焦,手少陽也。是動則病嗌腫喉痹。

小腸,手太陽也。是動則病嗌痛頷腫。

腎足少陰也。是所生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

《骨空論》曰:督脈為病,嗌乾。

《五音五味篇》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

《脈解篇》曰:厥陰所謂甚則嗌乾熱中者,陰陽相薄而熱,故嗌乾也。

《奇病篇》曰: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厥病篇》曰:嗌乾,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

《雜病篇》曰: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

《熱病篇》曰:喉痹,舌卷,口中干,煩心,心痛,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中,下去端如韭葉。

《繆刺論》曰: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嗌中痛,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六元正紀大論》曰:少陽司天三之氣,喉痹目赤善暴死,少陰司天,嗌乾腫上。

《至真要大論》云:歲太陰在泉,嗌腫,喉痹。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嗌痛頜腫。太陰之勝,喉痹項強。少陽司天,客勝則丹胗外發,喉痹,頭痛,嗌腫。

脈法

兩寸脈浮洪而溢者,喉痹也。脈微而伏者死(《正傳》)。咽喉之脈,兩寸洪溢,上盛下虛,脈忌微伏。

針灸

雙蛾,玉液、金津、少商。

單蛾,少商、合骨、廉泉。

咽喉腫閉甚者以細三稜針藏筆尖中,戲言以沒藥點腫閉處,乃刺之,否則病人恐懼,不能愈疾喉痛。

卷二

喉痹論

《內經》云: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王太僕云:一陰者,手少陰君火,心主之脈氣也;一陽者,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氣也。二脈正絡於喉,然氣熱則內結,甚則腫脹,腫甚則痹,痹甚則不通而死。原病式云:痹者,不仁也,俗作閉,猶閉塞也。火主腫脹,故熱客上焦而咽嗌腫脹也。咽喉之疾,反掌生死。腫脹甚者,急宜砭出血為尚,然後用藥,隨症調之。子和云:喉痹不歸之火,相去遠矣,然亦有伏氣,病名腎傷寒。謂非時暴寒,伏毒於少陰,始衰不病,旬日乃發,脈微弱,法當咽痛,次必下利,當以辛熱藥攻其本病,順其陰陽,則水升火降,而咽痛自己。又有少陰傷寒,不傳太陽,寒邪抑鬱,內格陽氣為熱。上行於咽門經會之處,寒熱相傳而成咽痹,當以辛溫甘苦制其標病,以通咽嗌。二者若誤用寒涼,卒致不救,烏呼冤哉!學者可不深究之(《指掌》)。

喉痹者,謂喉中呼吸不通,言語不出,而天氣閉塞也。咽痛及嗌痛者,謂咽喉不能納唾與食,而地氣閉也。喉閉咽嗌痛者,謂咽喉諸病,天地之氣閉塞也。十二經中,惟足太陽主表,別下項,余經皆內循咽喉,盡得以病之,而繞在君相二火。喉主天氣,屬肺經,變動為燥,燥則澀而閉。咽主地氣,屬脾土,變動為濕,濕則腫而脹。皆火鬱上焦,致痰涎氣血結聚,咽喉腫達於外,麻癢且痛,為纏喉風。腫於兩旁,為喉痹。其單蛾、雙蛾、木舌、舌脹、纏喉風、走馬喉風,病同於火,故不分也。惟纏喉走馬,殺人最速,用針出血,最為上策。

大抵無形腫閉者為痹,有形腫痛者即是蛾。先吐風痰,急則治其標也;後解熱毒,緩則治其本也。至於下寒過極,逼令上熱反盛,須用熱藥,食前冷服。內經所以有從治之法也,更以脈而消息之,必微弱可驗,或數而無力,不得誤用寒涼,益促其危。故實火須用正治,虛火須用從治,界限須審(以上摘纂《錦囊》)。

喉痹一證,在古方書雖有十八證之辨,而古人悉指為火,然此證雖多由火,而復有非火者,不可不詳察也。蓋火有真假,凡實火可清者,即真火證也;虛火不宜清者,即水虧證也,且復有陰盛格陽者,即真陽證也。故《內經》曰: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嗌痛頜腫,其義即此,何後人之弗究也。

喉痹所屬諸經,凡少陽、陽明、厥陰、少陰、皆有此證。但其中虛實各有不同,蓋少陽厥陰為木火之臟,固多熱證,陽明為水穀之海,而胃氣直透咽喉,故又惟陽明之火為最盛。欲辨此者,但察其以情志鬱怒而起者,多屬少陽厥陰。以口腹肥甘辛熱太過而起者,多屬陽明。凡患此者,多宜以實火論治,至若少陰之候,非此之比,蓋少陰之脈,結於橫骨,終於會厭,繫於舌本。凡陰火逆衝於上,多為喉痹,但少陰之火有虛實,不得類從火斷。若果因實火,自有火證火脈,亦易知也。若因酒色過度以致真陰虧損者,此腎中之虛火證也,非壯水不可。又有火虛於下,格陽於上,此無根之火,即腎中之真寒證也,非溫補命門不可。凡此諸經不同,而虛實大異。皆後人所罕知者。獨褚氏遺書有上病察下之說。誠見道之言也(《全書》)。

論治

咽喉之病,挾熱者十之六七;挾寒者十之二三;而風寒包火者,則十中之八九。古人開手一方,只用甘草、桔梗。《三因方》加以荊芥,其他蒡子、薄荷、貝母、川連之類。皆出後人續補。可見咽喉之病,不便輕用涼藥。而專主升散開發者,所謂結者開之,火鬱發之是已。及火勢極盛,則清劑方施;結熱下焦,而攻法是用,非得已也(《心悟》)。

凡火浮於上,而熱結於頭面咽喉者,最宜清降,切不可用散風升陽等劑。蓋此火由中,得升愈熾,經曰:高者抑之,正此之謂。非火鬱宜發,及升陽散火之義。最當體察,勿得誤認其面目(《全書》)。

二條各言其是,學者須當參觀而互用之,不可偏主。

喉痹惡寒極

寸脈小弱於關尺者,皆為表證。宜甘桔湯、半夏桂枝甘草湯,詳寒熱發散之類。婁善全云:喉痹惡寒者,皆是寒折熱,寒閉於外,熱鬱於內,薑汁散其外寒,則內熱得升而愈矣。切忌膽礬、酸寒等劑點喉,反使其陽鬱結不伸。又忌硝黃等寒劑下之,反使陽氣下陷入里,則禍不旋踵矣。水漿不得入口者,用解毒雄黃丸,以酸醋磨化,吐出濃痰,間以生薑汁噙下之,以表散藥升發之,神效。

《三因方》治卒喉痹不得語,小續命湯加杏仁甚妙。活人半夏桂枝甘草湯治暴寒中人,咽痛。此外感風寒作喉痹者之治法也(《準繩》)。

喉痹不惡寒者

及寸脈大滑實於關尺者,皆屬下證,宜青黛硝石等寒藥降之。或白礬等酸劑收之。韓祗和云:寸脈大於關尺者,宜消陽助陰。東垣云:兩寸脈實,為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或三部俱實,亦可用其法也(《準繩》)。

以上二論,一寒一熱,界限分明。

喉痹,鄉村病皆相似者,屬太行運氣之邪。治必先表散之,亦忌酸寒點藥。郁邪於內,不得外出也,其病有二。其一屬火。經云:少陽所至為喉痹。又云:少陽司天之政,三之氣炎暑,至民病喉痹。治宜仲景甘桔湯;或面赤斑者,屬陽毒,宜陽毒諸方汗之。其一屬濕。經云:太陰之盛,火氣內郁,喉痹。又云:太陰在泉,濕淫所盛,病嗌腫喉痹。治宜活人半夏桂枝甘草湯;或面青黑者,宜陰毒諸方汗之,又解毒雄黃丸最妙(《準繩》)。

此論天行喉痹

瘟毒喉痹,乃天行瘟疫之氣。其證則咽痛項腫,甚有頸面項俱腫者,北方尤多此病。俗人呼為蝦蟆瘟,又名鸕鶿瘟,亦名大頭瘟,此濕熱壅甚,最凶之候,宜清諸經之火,或瀉陽明之熱,當察緩急治之,東垣普濟消毒飲最妙(《全書》)。

此論瘟毒喉痹

經云:寒氣客於會厭,卒然如啞,宜玉粉丸。陳藏器每用治臟寒咽閉。吞吐不利,用附子,去皮臍,炮製,以蜜塗炙之,令蜜人內,含之勿咽。

急痹有聲如鼾,有如痰在喉音者,此為肺絕之候,速宜人參膏救之,用薑汁竹瀝放開服,十全七八。

風熱痰喉痹,丹溪先飲以千紙湯,次用知柏四物湯養陰,則火降矣。七情鬱結氣塞不通,宜五香散。血壅為痹,宜取紅花汁服之,或用茜草,或土牛膝,抖自然汁和醋服。倘牙關緊急,滴入鼻內亦可,或馬鞭草亦好(《準繩》)。

咽喉如有物塞,經云: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嗌中介介然,數唾,取陽陵泉。又云:心咳之狀,喉中介介如梗狀,取心之俞。仲景云: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

以上咽喉雜論各證須辨。

咽嗌痛(嚥唾與食則痛者是也)

經云: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又云: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

病喉痹者,必兼咽嗌痛。病咽嗌痛者,不能兼喉痹也(《綱目》)。

陰氣大虛,陽氣飛越,痰結在上,遂成咽痛,脈必浮大,重取必澀,去死為近,宜補陰斂陽,人參一味,濃煎細飲之,此證皆是勞嗽日久者有之。

咽瘡

多虛火遊行無制,客於咽喉,宜用人參蜜炙,黃柏荊芥治之。

陰虛喉痹

其證亦內熱,口渴喉干,或唇紅頰赤,痰涎壅盛,然必尺脈無神,或六脈雖數,而浮軟無力。但察其過於酒色,或素稟陰氣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腎陰虧損,水不制火而然。火甚者,宜滋陰,八味煎加減,一陰煎之類主之。火微而不喜冷物,及大便不堅,小便不熱者,宜六味地黃湯,一陰煎之類主之。若思慮焦勞,兼動心火者,二陰煎主之。

格陽喉痹

由火不歸原,則無根之火客於咽喉而然,其證則上熱下寒,全非火證。凡察此者,但診其六脈微弱,全無滑大之意,且下體絕無火證,腹不喜冷,即是候也。蓋此證必得於色欲傷精,或泄瀉傷腎,或本無實火,而過服寒涼,以傷陽氣者,皆有此證。速宜用鎮陰煎為上,八味地黃湯次之,或用蜜附子含咽亦妙,若再用寒涼,必致不救。

陽虛喉痹

非喉痹因於陽虛,乃陽虛因於喉痹也。蓋有因喉痹而過於攻摯,致傷胃氣者;有由於飲食,倉廩空虛亦傷胃氣者;又有氣體素弱,不耐勞倦,而傷胃氣者。凡中氣內虛,疼痛外逼,多致元陽氣越,脈浮而散,或弱而澀,以致聲如鼻鼾,疾如拽鋸者,此肺胃垂絕之候,速宜挽回元氣,以人參濃煎徐飲之。如痰多者,加竹瀝薑汁。遲則不救,如作實火治之,禍如反掌。

喉癬證

凡陰虛勞損之人多有之。其證滿喉生瘡,紅痛久不能愈,此水虧虛火證也,宜用陰虛喉痹之法治之。若多咳嗽肺熱,宜用四陰煎之類主之。若滿喉生瘡,破爛而痛者,宜用牛黃益金散吹敷之,內服滋補真陰之劑,自可全愈(《全書》)。

以上數條,咽喉並論,陰虛陽虛格陽等證,較然明白,宜細辨之。

實熱咽痛

三黃丸,或用黃連、荊芥、薄荷為末,蜜薑汁調噙,或山豆根噙之。及用黃柏、黃連、大黃水調塗足心與患處,及龍麝聚聖丹,祛毒牛黃丸,咽喉備急丹。

浮熱咽病

表散之,增損如聖湯,利膈湯,桔梗湯。

壅熱咽痛

或嗽中帶血者,宜金沸草散,佐以辰砂丸、化痰丸(《準繩》)。

三條論實熱浮熱壅熱

或問咽喉有痹,有腫、二者之外,又有纏喉風、乳蛾、生瘡諸病,何邪致之?何經病之?與治法大略,願聞其說。曰:十二經脈皆上循咽喉,盡得以病之,然統其地氣。又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是也。蓋肺主氣,天也;脾主濕,地也。於是喉納氣,咽納食。納氣者從金化,納食者從土化。金性燥,土性濕。至於病也,金化變動為燥,燥則澀,澀則閉塞不仁,故在喉謂之痹。土化變動為濕,濕則泥,泥則壅脹不通,故在咽謂之腫。痹腫之病雖少異,然一時火鬱於上焦,致痰涎氣血聚結於咽喉也。自其咽腫形狀分之,則有纏喉風、乳蛾之名。纏喉風者,其腫透達於外,且麻、且癢、且痛;乳蛾者,腫於咽兩傍,名雙乳蛾。一邊腫者,名單乳蛾。喉痹之暴發暴死者,名走馬喉痹,《內經》又有嗌塞咽喉干者,亦皆因諸經所致。中間雖有經氣之寒熱不等,其為火證一也,大抵治法,視火微甚。微則正治,甚則反治,撩痰出血,三者隨宜而施,或刺手少商出血,行氣。若腫達於外者,又必外敷。余每治此證,用鵝翎蘸醋於喉中,摘去其痰。蓋醋味酸,能收其痰,隨翎而出,又能消積血。若乳蛾甚而不散,上以小刀就蛾上刺血。用馬牙硝吹點咽喉,以退火邪。服射干、青黛、甘、桔、梔、芩、礬石、牛子、大黃之類,隨其攸利為方,以散上焦之熱。外所敷藥,如生地龍、韭根、伏龍肝之類,皆可用。若夫生瘡,或白或赤。白者多涎赤者多血,大率與口瘡同例(《準繩》)。

此論纏喉風,乳蛾等證,無非因於腫脹之形似立名。其原皆起於燥濕,君相二火鬱於上焦,以致痰涎結聚所致。今之專科,僅從形似主治,徒用家傳秘方,觀此可恍然悟矣。

卷三

古今治法論

咽喉之證,古方書有十八證,又增為二十四證,又增為三十二證,復又增為七十二證。命名各殊,治法亦異,眩人心目。茲擇古今治法。至平至效者,詳列於左,學者宜致思焉。

一曰喉痹,痹者,痛也。經云: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陰者,手少陰心也。一陽者,手少陽三焦也。心為君火,三焦為相火,二火沖摯,咽喉痹痛,法當散之清之,加味甘桔湯主之。又有非時暴寒,潛伏於少陰經,越旬日而後發,名伏氣。咽痛,俗云腎傷寒是已。法當辛溫以散之,半夏桂甘湯主之。復有少陰中寒之重證,寒客下焦,逼其無根失守之火,發揚於上,遂致咽痛。其證手足厥冷,脈沉細,下利清穀,但用理中四逆湯療寒,而咽痛自止。斯二者,寒也。其他悉屬熱證,不可不知。

二曰纏喉風,咽喉腫痛脹塞,紅絲纏繞,故名纏喉風。其證口吐涎沫,食物難入,甚則腫達於外,頭如蛇纏。先用黃汁調元明粉少許灌喉中,攪去其痰。次用蜜水潤之,若汁不能拔痰,則用土牛膝,連根搗爛,和酸醋灌之。如頑痰膠固,吐仍不出,咽喉脹閉不通,滴水難入者,則用解毒雄黃丸,極酸醋磨下七丸,自然得吐而通。既通,可用牛黃清心丸,加味甘桔湯。如腫勢達外,延及頸項,頭面紅如火光,藥力難敵,急用磁鋒砭出惡血,用雞子清調乳香末潤之,立瘥。或用芭蕉根汁潤之,以解其毒。若口中腫脹紫黑,急用銀針刺去其血,或用小刀點之,隨以淡鹽湯洗之,吹上冰片散。更有腫在喉里,針法難施,急刺手少商穴出血,則喉花自開。仍以解毒雄黃丸灌之,自然通透。此等病勢危惡,非吐痰解毒,煎丸並進,刀針砭石,按法善施,鮮克有濟也。治此者平時揣摩純熟,臨證庶能措手,幸毋輕忽,緩以誤人也。

三曰走馬喉風,喉舌之間,暴發暴腫,轉腫轉大,名走馬喉風。又名飛瘍。不即治急殺人,用小刀點出血,淡鹽湯洗之,吹以冰片散,仍服加味甘桔湯,加金銀花一二兩。若牙關緊急,則用搐鼻散吹鼻中。隨以解毒雄黃丸,醋磨灌之,太乙紫金丹亦佳。紫金丹治咽喉等證,無往不神驗也。

四曰纏舌喉風,硬舌根而爛兩傍,急服加味甘桔湯,吹冰片散,緩則不救。若有爛處,以頭髮作子,用甘草湯洗淨,然後吹藥。

五曰雙單乳蛾。狀如乳頭,生喉間,一邊生者名單乳蛾,兩邊生者名雙乳蛾,宜用韭菜汁調元明粉,灌去痰涎,吹以冰片散,隨服甘桔湯,自應消散。若不消散,以小刀點乳頭上出血,立瘥。凡針乳蛾,宜針頭尾,不可針中間,鮮血者易治,血黑而少者難痊。凡用刀針,血不止者,用廣三七末,嚼敷刀口上。凡用刀針,不可誤傷蒂丁,損則不救,慎之慎之。

六曰喉疔,形似鞋疔,但差長耳。先用小刀點刺,隨用冰片散吹之。以甘桔湯多加菊花煎飲之。菊花連根帶葉,皆消疔之聖藥也。每四兩煎湯頻服,一切疔腫皆散,自然汁尤妙。

七曰木舌,重舌,蓮花舌,此心火熾盛致然也。用水洗去舌上白苔垢。若有黑處,用小刀點破,去瘀血,吹冰片散,服甘桔湯,加黃連。若蓮花舌,靠牙而起數峰,中不可針,宜針兩傍,針中間,恐傷舌根也,根傷則不能收功,凡口內使刀針,有兩處不可傷,一蒂丁,二舌下根,切不可傷,至要至要。又舌衄證出血不止,甘桔湯,倍加生地、丹皮,冰片散亦可吹。

八曰懸癰,生於上齶,形如紫李,此脾經蘊熱所致。不急治,恐毒氣上攻腦,則不可救。宜用銀針針破癰頭,用鹽湯攪盡瘀血。然後吹以冰片散,仍服加味甘桔湯。

九曰兜腮癰,生腮下,纏喉壅腫。先用韭汁調元明粉,攪去其痰。再看其紫黑處針之,以鹽湯攪去其血,吹以冰片散,仍服甘桔湯。若飲食不入,急用解毒雄黃丸,醋磨七丸。大凡腮腫,膿從口中出者易治。膿從腮外出者難痊,穿破故也。

十曰喉瘡,少陰腎經陰火上衝也。宜用韭汁探去其痰。若瘡勢灌膿,以銀針挑破之,隨用荊芥湯洗之,再吹冰片散,飲以甘桔湯。其上齶生瘡,脾熱也。舌上生瘡,心熱也。吹服如前法。

十一曰走馬牙疳,牙間紅腫,漸變紫黑臭穢,此胃經濕熱也。以石膏薄荷湯漱之,再吹同氣散,速服清胃散。

十二曰牙癰,牙邊腫痛如豆大,脾胃二經濕熱也。可用小刀點破之,吹冰片散,服清胃散。又牙宣證,牙根盡腫,宣露於外,或齒衄不止,並服前方。仍用陳茶、薄荷、銀花等頻服之,再用冰片散搽之。

十三曰喉瘤,生於喉旁,形如圓眼,血絲相裹,此肺經蘊熱所致。不可用刀針,宜吹麝香散,甘桔湯,切忌多言耗神。有一人口內生肉球,有根線,長五寸余,吐球出,方可飲食,以手輕捻,痛徹至心。因用疏風降火藥,每加麝香五分,仍用麝香散吹之,三日根化而愈。

十四曰繭唇,唇上起小泡,漸腫漸大如繭,此心脾鬱熱所致。初起時,即用艾絨如麥粒大灸之,仍服甘桔湯,加香附、遠志之類。

十五曰肺絕喉痹。凡喉痹日久,頻服清降之藥,以致痰涎壅於咽喉,聲如拽鋸,此肺氣將絕之候也。法在難治,宜人參膏,加橘紅湯飲之,或用四君子湯亦佳。

十六曰經閉喉腫。女人經水不調,壅塞經脈,亦令喉腫。宜用四物湯加牛膝、茺蔚子、香附、桃仁之類,俾經脈流通,其腫自消也。又有梅核氣症,男婦皆同,喉中如有物,吞不入,吐不出。宜用甘桔湯,加蘇杆、橘紅、香附、金沸草之類,漸次可愈。

凡治咽喉口舌之症,初則疏風解毒,繼則滋水養陰。若元氣漸虛,急顧脾胃,加六味滋水,四君補脾,皆為要藥。否則真氣虧敗,勢難挽矣。治者審之。

以上十六條皆出《心悟》書。

咽喉病名

單乳蛾,雙乳蛾,喉閉,纏喉風,急喉痹,懸雍垂,梅核氣,屍咽,谷賊,骨鯁,咽痛,咽瘡(《直拍》咽喉病名)。

單乳蛾 雙乳蛾

其形似乳蛾,一為單,二為雙(《醫鏗》)。單蛾風者,其形圓,如小箸頭大,生於咽喉關上,或左或右,關下難治。雙蛾風者。有兩枚,在喉關兩邊,亦圓如小箸頭大,關下難治(《得效》)。其乳蛾之差小者,名曰喉閉(《醫鑑》)。喉痹多是痰熱(《丹心》)。纏喉風喉閉之證,皆由膈間素有痰涎,或因酒色七情不節,而作火動痰,壅塞咽喉。所以內外腫痛,水漿不入,可謂危且急矣(《丹心》)。喉痹者,謂喉中呼吸不通,言語不出,而天氣塞也(《綱目》)。宜用如聖勝金錠,解毒雄黃丸,牛黃涼膈丸,七寶散,蟾礬散,雞內金散,備急丹,龍腦膏,青龍膽,吹喉散。實火宜清涼散,虛火加味四物湯。

急喉痹

《靈樞經》曰:瘡發咽嗌,名曰猛殖。此疾治遲則咽塞。咽塞則氣不通,氣不通則半日死。喉閉而暴發暴死者,名曰走馬喉痹(《醫鑑》)。夫喉之為會厭者,經謂之吸門是也。以其司呼吸,主升降,為人身之緊關橐鑰門戶也。若夫卒然腫痛,水漿不入,言語不通,死在須臾,誠可驚駭(《正傳》),宜速用針法吐法以救之。藥不得下,當以曲竹管,灌藥入喉為妙(《類聚》)。急喉痹,其聲如鼾,有如痰在喉音者,此為肺絕之候。宜速用人參,遲則不救(《綱目》)。孫兆治潘元從急喉,以藥半錢吹入喉中,少頃吐出膿血立愈。潘謝曰:大急之患,非明公不能救,非藥不能療,贈金百兩,願求其方。孫曰:豬牙皂角、白礬、黃連等分,瓦上焙為末耳。既授以方,不受所贈(《回春》)。牙關緊者,須開關,用一字散,二仙散。毒結宜如聖勝金錠,解毒雄黃丸,龍腦破毒散,奪命散,玉鑰匙,金鑰匙,巴豆煙。喉氣不通,冷水徐灌之(山居)。

纏喉風

熱結咽喉,腫達於外,且麻且癢,腫而大者,名纏喉風(《醫鑑》)。纏喉風,自耳邊過頰下赤兔者是也。大概內外皆腫者,為纏喉風(得效)。纏喉風之證,先兩日胸膈氣緊,出氣短促,忽然咽喉腫痛,手足厥冷,氣閉不通,頃刻不治(《丹心》)。

纏喉風屬痰熱,其咽喉裡外皆腫者是也(《丹心》)。宜用解毒雄黃丸,勝金錠,龍腦破毒散,一字散,二仙散,玉鑰匙,巴豆煙,雄黃散,佛手散,白礬散,冰梅丸。兼用針法,吐法乃效。

懸雍垂

懸雍生於上齶,雖不關於咽喉,所以暴腫者,抑亦熱使然也(《直指》)。懸雍謂之蒂鍾,脹而垂下,有長數寸者,謂之蒂鍾風。宜用鹽礬散,不可針破,針則殺人(《得效》)。懸雍者,音聲之關,若臟腑伏熱,上衝咽喉,則長而腫也。宜吹喉散,元參散,硼砂散(《類聚》)。腎傷寒,咽痛及蒂鍾腫者,忌針,以蛇床子於瓶中燒煙,令病人吸入喉中,立愈(《入門》)。

梅核氣

噙化丸,膽礬、硼砂、明礬、牙皂、雄黃,細末,紅棗煮爛取肉為丸,空心噙化,溫黃酒一盅,過口內,服蘇子降氣湯。

七情氣鬱,結成痰涎,隨氣聚積,堅大如塊,在心腹間,或塞咽喉,如梅核粉絮樣,咯不出,咽不下,每發欲絕,逆害飲食,宜四七湯(《得效》)。男女或有胸喉之間,梅核作恙者,觸事勿怒,飲食勿冷(《直指》)。梅核氣者,窒礙於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如梅核之狀是也。始因喜怒大過,積熱蘊隆,乃成痰鬱結,致斯疾耳,加味四七湯加二陳湯(《醫鑑》)。

屍咽

屍咽者,陰陽不和,脾肺壅盛,風熱毒氣,又不能通,故令屍蟲發動,上蝕於喉,或癢,或痛,如之候也。與傷寒狐惑同,當參考。

谷賊

谷賊者,谷芒強澀藏於米,而誤食之,滯於咽門,不能傳化,故風熱並聚與血氣不遂,令肺刺也。不急治,亦能殺人。誤吞稻麥芒在咽間不下,急取鵝口中涎灌之,即下,蓋鵝涎能化谷也(《綱目》)。骨鯁見藥方主治內。

咽喉瘡

咽瘡者,胃脘實熱熏炙上焦,發為白頭赤根,宜發聲散(《直指》)。咽喉生瘡痛,多屬虛火上行無制,客於咽喉,宜用人參、荊芥、蜜炙黃柏,切忌生薑辛辣動火也。

楊梅結毒

有喉間潰爛作痛,久不愈者,此非喉痹之屬,乃楊梅結毒也。宜仙遺糧湯,甚者土茯苓湯吞五寶丹。

咽喉急閉宜針

咽喉急閉,皆屬相火,惟砭刺出血,最為上策(《正傳》)。

喉痹

因惡血不散故也。凡治此疾,暴者必先發散,次則取痰,次去瘀血,宜針之(《綱目》)。凡喉痹急證,先用針刺出血,並豁吐痰涎為要。若遲緩不救則死(《回春》)。火鬱則發之,砭刺出血,即汗之之義也。血出多則愈。有針瘡者,薑汁調水,時時呷之。凡關上血泡,最宜針。關下不見者,令病人含水一日,用蘆管尖刺鼻孔出血,妙(《入門》)。咽喉腫痛,惟腎傷寒,及蒂鍾風忌針(《入門》)。

咽喉急閉宜吐

凡喉痹,不論大人小兒,非吐不可。如膽礬石膏之類,薄荷汁入醋同調,雞羽蘸藥,逆入喉內,徐徐吐痰,引出為佳(湯氏)。喉痹多屬痰,宜用吐法(《丹心》),宜用吹喉散,引痰直捷法,去涎方,或醋噙漱亦好。

咽喉閉通治

火性急速,故病發則暴悍,或針或吐,以宣其毒,此急則治標之法也。必須兼以《內經》從治之法,以桔梗、甘草、元參、升麻、防風、羌活、荊芥、人參、白朮、茯苓之類,少加乾薑、防己為嚮導,徐徐頻服,不可頓服。此為治之大法,切不可驟用寒涼。倘寒涼驟用,上熱末除,中寒復生,至於發喘發脹,皆為不治之證(《正傳》)。喉痛必用荊芥,陰虛火痰必用元參(《丹心》)。咽喉腫痛諸證,皆用清涼散加減用之(《回春》)。通用冰梅丸,龍腦川芎丸,清咽利膈散。必用方:甘桔湯、龍腦破毒散、金鎖匙、琥珀犀角膏。

咽喉不治證

凡咽喉閉,毒氣歸心,胸前腫滿,氣煩促,下部洞泄不止者死(得效)。凡喉痹初發,胸膈氣促,咽喉腫痛,手足厥冷,氣閉不通,即死(《入門》)。如魚口者死(《寶鑑》)。

喉內熱結,喉外腫繞,且麻且癢,喉內痰塞,滿舌作音如鼾,除肺絕證,惟喉痹誤服寒涼,有此證也,痰塞氣無出入,多死。急用桐油煎取痰,隨用桂薑湯(《證治全書》)。

陰虛喉疳

此證初覺咽嗌乾燥,如毛草常刺喉中。又如硬物嗌於嚥下,嘔吐酸水,噦出甜涎,淡紅,微腫,微痛,日久其色紫暗不鮮,頗似凍榴子色。由腎液久虧,相火上炎,消爍肺金,熏燎咽喉。腫痛日增,破爛疊若蝦皮,聲音雌啞,喘急多痰,臭腐蝕延,其疼倍增,妨礙飲食,胃氣由此漸衰,而虛火益盛煩躁者,宜服知柏地黃湯。若吐酸穢涎者,宜服甘露飲加黃連。便燥者,兼服萬氏潤燥膏。面唇淡白,不寐懶食者,宜歸脾湯,加酒炒黃連。腫吹紫雪散,腐吹八實散,珍珠散。其證投方應病,十痊一二,否則難救。

咽喉怪證

咽喉生瘡,層層如疊不痛,日久有竅出臭氣,廢飲食,用臭橘葉煎湯連服,必愈。

按:臭橘一名枸橘,即俗名鐵籬笆。

陰虛咳嗽,久之喉中痛者,必有瘡。名肺花瘡,坎離丸加元參、桔梗,不可用冰片吹藥,恐辛散轉增潰也。

坎離丸,即知柏四物湯加蜜為丸。

卷四

古今方藥主治分類

風熱腫痹

荊防敗毒散 《活人》

甘桔湯《金匱》 本方加防風 荊芥 連翹 名如聖散(宋仁宗治上焦風熱)。

增損如聖湯《寶鑑》 治風熱攻衝會厭,語聲不出,煩悶腫痛。

桔梗(一兩) 炙草(一兩五錢) 枳殼(三錢) 北風(五錢)

利膈湯《本事》 治咽痛口瘡。

雞蘇葉 荊芥 北風 桔梗 人參 大力子 甘草 甚者加殭蠶。

荊芥湯《三因》 治咽喉腫痛,語聲不出,咽之痛甚。

荊芥(五錢) 桔梗(二兩) 甘草(一兩)

桔梗湯 東垣

麻黃 桔梗 黃芩 甘草 殭蠶 馬勃 桂枝 當歸 食後徐徐呷之。

吹藥

解毒雄黃丸 《和劑》

雄黃(研飛) 鬱金(各一兩) 巴豆(去皮出油十四枚) 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綠豆大,熱茶清下七丸,吐出頑痰立愈。

玉鑰匙《三因》 治風熱喉痹,及纏喉風。

芒硝(七錢半) 硼砂(二錢半) 白殭蠶(一錢二分) 龍腦(一字) 共研細末吹入立效。

備急丹《綱目》

青黛 朴硝 殭蠶(各一兩) 甘草(四兩為末) 臘月牛膽(有黃者更妙) 盛藥,陰四十九日,為末吹喉,神效。

開關散

白殭蠶(炒) 白礬(半生半熟) 共研細末,每用一錢,自然薑汁調灌,吐出頑痰,小兒加薄荷少許。

龍腦膏 治喉痹腫痛

蘇薄荷 甘草 北風 川芎 桔梗 芒硝 白豆蔻 砂仁 片腦 為末,蜜丸彈子大,噙化嚥下。

痰涎結痹

四七湯《三因》 治痰涎結聚,咯不出,咽不下。

法夏(薑汁炒,五錢) 厚朴(薑汁炒,三錢) 雲苓(四錢) 紫蘇(二錢) 薑棗合煎

四味湯 治咽喉中如有物,咽吐不利

厚朴(刮去粗皮,薑汁浸,炙黃) 法夏(生薑汁浸一宿,水去滑切碎) 廣皮(水浸去白,焙,各一兩) 赤茯苓(刮去黑皮,二兩)

杏仁煎丸 治咽喉食即咽塞如有物不下。

杏仁(浸去皮煎及雙仁炒,五錢) 官桂(去粗皮) 枇杷葉(拭去毛,炙) 人參(各一兩)

蘇子降氣湯《局方》

蘇子 法夏 前胡 厚朴(薑汁炒) 橘紅 秦歸 炙草 上桂

金沸草散《活人》

旋覆 前胡 細辛 荊芥 赤苓 法半夏 甘草

玉鎖匙

用巴豆壓油於紙上,擰成條子,點燃滅火,以煙燻鼻中一時,鼻若流涕,其關即開。

金鑰匙《寶鑑》

治喉閉纏喉風,痰涎壅塞,口噤不開。

芒硝(一兩五錢) 硼砂(五錢) 上片(二分半) 殭蠶(一錢) 雄黃(二錢) 為細末吹之。

奪喉散《寶鑑》 治急喉閉。

枯白礬 白殭蠶(炒) 硼砂 皂角 細末 吹少許喉中,痰出即瘥。

通關散《紫珍》

一切喉症口噤不開,痰涎壅塞厥逆,不知人事。牙皂莢(一兩瓦上焙乾存性) 川芎(五錢)。為末吹鼻中取嚏,喉中取痰,或症已成膿,怕下針刀,候熟時用此入鼻,其膿自出。

二仙散《入門》

治纏喉風,急喉痹,牙關緊急,痰涎壅塞。膽礬(一錢) 殭蠶(一錢) 為末吹之。

白玉散《準繩》

治纏風,單閉,癰痹諸症,牙關緊急,人事不知。

白礬(三錢) 巴豆(三個分作六片) 入銚慢火同炒,候礬枯,去豆,取礬為末,水調灌下,或吹喉中,或雞子清調灌入喉。

元明醋《紫珍》

喉已破爛者忌用。元明粉一錢,和好醋一盅,以羽毛攪吐稠痰,即愈。

巴豆煙《寶鑑》 治喉閉危急宜開關,見上玉鎖匙。

桐油煎《古方》 至平至善,取痰第一驗方也。

又 土牛膝根臼內搗汁和醋灌之。

喉痹乳蛾

新鮮牛膝根一握,艾葉七片,搗,和人乳取汁,灌入鼻內,須臾痰涎從口鼻出,即愈。

以上等方,只有肺絕喉痹,痰涎如鋸者忌用。土牛膝治咽痛服用諸藥不效者,此非咽痛,乃是鼻中生一條紅線如發,懸一黑泡,大如櫻珠,垂掛咽門口中,飲食不入,取土牛膝根直而獨條者,洗淨入好醋三五滴同研,滴入鼻孔,絲斷珠破,其病立安。

余按:風熱喉痹,痰涎壅甚,屢用荊防敗毒散加殭蠶、薄荷且噙且服亦效。

實熱腫痛

清咽利膈湯《金鑑》

牛子 連翹 防風 荊芥 梔子 桔梗 元參 云連 銀花 黃芩 薄荷 甘草 西莊 朴硝 淡竹葉 同煎

黃連瀉心湯

黃連 山梔 荊芥 黃芩 連翹 木通 薄荷 牛子 甘草 燈心(二十根) 食後服

廣筆鼠占湯

生地 貝母 元參 甘草 牛子 花粉 射干 連翹 殭蠶 苦竹葉(二十片) 同煎

金花丸《紫珍》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黃(自利去大黃,加山梔)

抽薪飲

黃芩 石斛 木通 梔子 黃柏 枳殼 澤瀉 甘草

徙薪飲

廣皮 黃芩 寸冬 芍藥 黃柏 雲苓 丹皮

清涼散《金鑑》 吹藥。

硼砂 人中白 川連 薄荷 青黛 冰片

綠袍散

川柏(米泔水泡,曬乾為末) 豆根 青黛

清上丸《尊生》 治喉中一切熱毒。

熊膽(一分) 明雄(五分) 硼砂(一錢) 薄荷葉(五錢) 青鹽(五分) 膽礬(少許) 蜜丸壓舌下化入。

柳花散《心悟》 治喉瘡,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諸症。

洋黛 蒲黃(炒) 黃柏(炒) 人中白(各一兩) 冰片(五分) 硼砂(五錢)

冰片散《心悟》

冰片(一錢) 硼砂(五錢) 明雄(二錢) 黃柏(蜜炙,三錢) 靛花(二錢) 炙草(三錢) 雞內金(燒存性,一錢) 人中白(煅,五錢) 川連(二錢) 元明粉(二錢) 銅青(煅,五分) 蒲黃(炒,三錢) 共細末吹之。

一方加牛黃 熊膽 珍珠(各一錢) 兒茶(八分) 麝香(三分)

白降雪散《金鑑》 治緊喉風諸症。

石膏(一錢五分) 硼砂(一錢) 芒硝 膽礬(各五分) 元明粉(三分) 冰片(二分)

冰梅丸《寶鑑》

治十八種喉痹俱效,又治喉風腫痛,如神。

天南星(三十五個) 大半夏(四兩) 白礬(四兩) 白鹽(四兩) 防風(四兩) 桔梗(二兩) 朴硝(四兩) 甘草(一兩) 大梅實(一百個) 先將硝鹽水浸一伏時,然後將各藥研碎入水拌勻,方將梅實置水中,其水淹過梅實三指為度。浸七日,取出曬乾。又入水中浸透,曬乾,以藥水盡為度。將梅實入封磁瓶密封,起霜如白衣者佳。用時綿裹含口內,徐徐咽汁,痰出即愈。

虛熱腫痛

甘露飲《局方》

生地 熟地 天冬 麥冬 石斛 茵陳 黃芩 枳殼 枇杷葉 甘草 《本事方》加犀角,甚有道理。

知柏地黃湯 玄麥地黃湯。

一陰煎《全書》

生地 熟地 芍藥 寸冬 甘草 牛膝 丹參

二陰煎

生地 寸冬 棗仁 甘草 元參 云連 茯苓 木通

四陰煎

生地 寸冬 白芍 百合 沙參 雲苓 甘草

加減一陰煎

生地 芍藥 寸冬 熟地 知母 全皮 炙草

咽藥

琥珀犀角膏《準繩》 治咽喉口舌瘡菌。

琥珀 犀角屑(生用,一錢) 人參 棗仁(去皮研) 茯神(去皮木) 辰砂(研,各二錢) 片腦(一字)

蜜丸以磁器收貯,每服一丸,以麥冬(去心)濃煎湯化下。

牛黃益金散 虛熱瘡痛。

川柏(蜜炙熟) 白硼砂 白殭蠶 牛黃或加上片共細末,含咽之。

陰虛喉痛

六味地黃湯 七味地黃湯,即六味加上桂。

大補元煎

人參 淮藥 熟地 杜仲 秦歸 棗皮 北杞 炙草

陳氏加減八味丸 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發熱作渴,口舌生瘡,或牙根潰蝕,咽喉疼痛憔悴等證,此臨川陳自明方。

六味丸

加一桂 五味子(炒用) 澤瀉(切片蒸五次焙用)

歸脾湯《金鑑》 加酒炒黃連 治陰虛喉疳,面唇淡白,不寐懶食。

萬氏潤燥膏

豬脂一斤,切碎煉油,去渣,加煉過白蜜一斤,攪勻候凝,挑服。

八寶珍珠散 治陰虛喉疳腐爛。

兒茶 川連 川貝 洋黛(各錢半) 紅褐(燒灰存性) 官粉 川柏 魚腦石(微煅) 琥珀(各一錢) 人中白(二錢,煅) 硼砂(八分) 冰片(六分) 牛黃 珍珠(各五分,豆腐內煮半炷香時,取出研末) 麝香(三分) 各研極細末,共兌再研,吹之。

牛黃益金散 治陰虛喉癬,仍內服滋補真陰之劑。

陽虛喉痛

補中益氣湯 治脾陽虛喉痛

八味地黃湯 治腎中陽虛喉痛

鎮陰煎 治格陽喉痹。

熟地 牛膝 炙草 澤瀉 上桂 附子

四逆湯 蜜附子含咽之。

陰寒咽痛

四逆湯《仲景》

附子 乾薑 甘草 加桔梗

理中湯

白朮 人參 乾薑 炙草

客寒咽痛

半夏桂甘湯《活人》

法夏 桂枝 甘草 生薑

乾薑散《三因》

乾薑 半夏 細末著舌上,咽津。

蛇床子,治腎傷寒咽痛。用此入壺內,燒煙燻之。

瘟毒喉痹

普濟消毒飲《東垣》 治大頭天行,憎寒體重,頭面腫盛,咽喉不利。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廣皮(去白) 甘草(生用) 元參 連翹 板藍根 馬勃 牛子 薄荷 殭蠶 升麻 紅胡 桔梗

二聖救苦丸《紫珍》 治傷寒溫疫,不問傳經,過經俱可服,並治大頭腫毒,目赤咽腫。

錦紋大黃(四兩,酒拌蒸曬乾) 牙皂(一兩) 各取末,用山豆根(三兩煎汁,和煉蜜丸,每服三錢) 牛膝(一錢半) 煎湯下,小兒減半,老人虛人禁用。如不得已,用參耆 當歸(各二錢) 湯下

內府仙方 治腫項蝦蟆瘟。

殭蠶(二兩) 薑黃(二錢半) 蟬蛻(一兩) 大黃(三兩)

取細末,薑汁打糊為丸,重一錢,大人服一丸,小兒半丸,蜜水調服。

又方

真靛花(三錢) 火酒(一盅) 雞子清(一個) 和勻服下,不時即消。

附寒疫吹藥《陳氏秘方》 治寒疫喉痹,一白如雲,俗名白喉嚨。

附子 上桂 人中黃 共末吹之,並無他藥可用。

葵絲症

上齶上一條,如掛麵頭子,取下放碗內,針挑大的這一頭,看中間是空的,治法用吹藥。先用去涎藥,次用上寸頭梅三分,八寶丹三分,明雄三分,兌吹,不過三次,其絲必落。落後獨用片棗藥兌明雄銀硃,倘絲不去,不治。已去復生,不治。

口起泡

凡小舌下,症有口起泡破爛者,去涎藥重加茶羔吹之,次吹八寶丹,兌明雄茶羔。若有紅白點子,略加銀硃,必效。

喉生紅豆

凡生喉後喉關,不拘內外,忽生一點如紅豆,漸長不收,名蹲子喉。用明雄黃 八寶丹棗藥吹之。

針後不止血

凡針後血不止,用線絲瓜穰連皮子,松樹皮去油,合煎湯噙之,立止。

凡咽喉用針後,針創不合,宜用抖姜塊和以熟白湯時時呷之,創口易合。

骨鯁

凡雞鵝豬魚骨鯁,用葳靈仙(五錢) 砂仁(三錢) 甘草(二錢) 煎噙嗽入喉,呵氣即化(危急者用蛇床三錢焙研細末,紅糖兩許,開水沖和嚥下即化)。

又方用山楂根燒灰存性,研末吹之。

治菸袋傷喉

用生靈仙汁兌乳汁,男點左鼻,女點右鼻,喉關立開。開後用螃蟹汁拌茶羔點之。

又方

用陳蒲扇燒灰存性,冰片少許,和末吹傷處。

治火毒

凡水毒症頸項腫痛,用青膽石螺頭,三尺深黃土,陳茶葉調敷。

又方用人中白,黃牛糞(熱的),燕子泥,陳茶調熱敷胃窩並患處。

牙疳

凡牙疳風牙關不開,用硼砂 青礬 石菖蒲 煎水噙之。再用蔥頭 麻根 藠頭 石菖蒲 共抖熱敷。

喉爛吹藥方見陰虛火燥下

槐花(三錢) 洋茶 云連 淮漆(各一錢) 為末,夏月西瓜水調服,冬月生梨汁調服。

治咽喉結毒成疳 久不收口方。

整蛇蛻(一條,剪去頭尾) 壁錢(七個) 冰片(三分) 蛇蛻壁錢陰陽瓦煅存性。

治天白蟻瘡

盛錫用曰:咽喉內生瘡,鼻孔俱爛者,名曰天白蟻瘡。此症方書不多載,有不識誤作喉風醫,最誤事。此乃肺脾蘊熱毒而成,宜用穿山甲散治之。

白霜梅(燒存性,一個) 枯礬(一錢) 穿山甲(炒) 雄黃(各五錢) 共研細末吹之。

竹刺入咽

王不留行(生),能軟蔑,煎服,再吞糯米圓即下。腫痛嗆血用麻葉嚼之,愈。

食醋嗆喉

甘膽丸 甘草(去皮),二兩作二段,用豬膽五個浸三日,取出火上炙干為末,蜜丸,每服四五十丸,臨臥茶湯送下。

治咽喉十八種急症如神

回生救苦上清丹《徐峨峰瘍醫》

白殭蠶(燒存性,一錢) 生硝尖 煅硝尖 白硼砂(各五分) 明礬 熟礬(各二分) 海螵蛸(三分) 冰片(一分)。

孕婦用麝法

將原麝放杯內,紙封緊固,蒸一餐久,兌藥吹之。

陰虛火躁

參葉 甘草(去皮,蒸一餐久) 薄葉(少許) 共研末。

芳茶 茶膏 片棗 偷油婆(瓦上焙乾成末) 人中白合吹之。

爛喉嚨吹藥方

芳茶 茶膏 片棗 琥珀 如無琥珀用松香,火滴過為末吹之。

寒珠雙珠塞海

巴豆(抖爛,紙包去盡油) 斑蝥(焙乾) 共研末吹之。或蜜糖調點,少頃爛去後,用甘草解巴豆毒,青黛解斑蝥毒,合煎水噙之,或末藥吹亦可。

內關閉緊飲食難下

方用鯽魚放水內,去淨鱗破開,去淨腸腹泥腮,用九天飛瓦上焙黑,將藥入鯽魚口內,築入腹內,然後將周身敷之,用鐵鍋放水一碗,急火文之,去淨絲骨,入鹼鹽漆醋,連湯帶魚食之。

牙關緊閉

烏梅(燒焦) 牙皂 北辛 共細末搽牙上。

五月五日,捉大路上螃蟹一隻,取大夾子曬乾,研末合藥吹,寒珠雙珠塞海可消䘀子。

溜心蛾

血當歸磨糯米泔水服。

小舌落下已上斷根,用草藥煎水酒兌服,與地黃同功。

凡蛾症,先起如皂角子大,形是圓的,漸次有頭,後有白頂,涎甚,其症亦惡寒發熱,吹藥用八寶丹加明雄 棗藥 方茶 青膽。

凡邊鰍,形如馬蝗一條,色白,頭大尾小,要看他頭從內關,走出外關者,名上水邊鰍。從外而入內關者,名下水邊鰍。吹藥與蛾症同。

凡寒珠雙珠塞海,形如桃李,有紫脈赤絲,有白朗即白點,其症勢來得徐緩,吹藥用八寶丹加明雄 棗藥 方茶 螃夾。

凡白纏咽喉腫痛涎甚,惡寒發熱,形如棗核,色白為白纏,色黃為黃纏,吹藥同蔡絲治法。

制鸕鶿膽法

將膽用油紙包入活樟樹內,或陳土磚內亦可,夏一宿,秋冬三日為度。

制人中白法

一七用白水浸,一日起三次。二七用礬水浸,每日起三次。三七入活水內漂。四七入泉水內漂。漂一陣,曬一陣。五七每日蒸三次。六七曬。七七露,然後不管幹與未乾,要火焙。臨用兌片與桂吹之。

加制人中白法

人參葉 元參 寸冬 甘草薄葉,共文水,將人中白攤瓦上焙,以前藥水淬之。焙乾再淬,或三五七九次更妙。

制牙硝法

牙硝(一兩) 入鼎鍋內,用水四茶碗,慢火熬之,分作三夜熬,二夜減水一碗,三夜減水二碗。牙硝多少皆準此法加減,熬至瓦灰色為度。

制棗藥法

黑棗或南棗,用細皺無破爛者。將針挑去棗核,入青礬於內,棗之兩頭針孔處,仍另用棗肉補塞,勿令泄氣。用草把二隻,作十字架,用糠頭放上面,將棗放五方,糠頭上,再用糠頭蓋二三寸厚,點燃,候頂上糠頭色至焦黑,起了油光,取出棗只。如未到功,仍入火內再製。制畢,用碗盛杯蓋勿令泄氣,候冷火氣,扣如柴炭音聲,色帶烏油黑者便佳。如面上色帶灰白,過火,不燥,只可吹陰虛症爛喉之類。

製片棗亦照前法

制青魚膽

取膽淨油懸當風處陰乾,紙包放身上漚干,研末。如未乾,切碎,同藥乳之亦可。

八寶丹

上麝(二分) 梅片(二分) 乳沒(二錢) 明雄(一錢) 硃砂(一錢) 血竭(一錢) 龍膽(五分) 洋茶(一錢) 銀硃(一錢) 膽礬(一錢) 雙月(一錢) 火硝膏(一錢) 枯礬(一錢) 喜蛛(三五七隻) 青魚膽,用火制。若是虛加山烏龜,各味用瓦焙乾研末,合成一單,若喉爛者去麝不用。

附制山烏龜法

用小便制(一匕) 水皂(一匕) 曬(一匕) 陰(一匕) 火焙研末聽用。

凡男子遺精淋濁症,欲事過多,女子崩帶,及色欲傷泄,試驗從小舌有根白絲,直至上齶門牙,以精血傷損故也。若妊娠婦人,從小舌有一根鮮紅絲,直至上齶,此藏精血以養胎也。

凡一切喉嚨所忌食物。

冬莧 胡椒 番椒 其餘不忌。

凡乳蛾,雙珠,及寒珠等症,腫痛極甚,若過了七八九日,疼痛略減,是將潰時,其根腳木紅,頂現桃紅,或淡紅而已,用八寶丹加麝片及明雄,吹上即穿,膿盡,開清涼藥隨症調理而愈。

道光丙申夏,先父念咽喉為性命之關,特博採群書古今方藥及家傳秘方集為一編,名曰《喉科大成》,藏之篋笥久矣。鈺受先父口傳,凡遇各症,辨其虛實,察其形色,對症用方,二十餘年,百不失一,誠喉科之津梁也,然濟一方不若廣濟之,為功更大。故悉錄出,概不敢秘。高明家毋以掛漏相笑而補以未逮焉,則幸甚。

男傳鈺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