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茴香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舶上茴香(《腳氣治法總要》),大茴香(《衛生雜興》),舶茴香、八角珠(《綱目》),八角香、八角大茴(《本草求真》),八角(《本草求原》),大料、五香八角(《全國中草藥彙編》)。

釋名

本品味同傘形科茴香,一般由八個蓇葖果放射狀排列成八角形,故名八角茴香。因古代多由國外進口,故名舶茴香、舶上茴香。

基原

為八角科植物八角茴香的成熟果實。

植物

八角茴香 Illicium verum Hook. f.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採集

春果在4月間果實老時採取,曬乾;秋果在10~11月採收,置沸水中略燙5~10分鐘,乾燥或直接曬乾。

化學成分

果實含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O-鼠李糖苷(quercetin-3-O-rhamnoside),槲皮素-3-O-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glucoside),槲皮素-3-O-半乳糖苷(quercetin-3-O-galactoside),槲皮素-3-O-木糖苷(quercetin-3-O-xyloside),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酚-3-O-葡萄糖苷(kaempferol-3-O-glucoside),山柰酚-3-O-半乳糖苷(kaempferol-3-O-galactoside),山柰酚-3-芸香糖苷(kaempferol-3-rutinoside)等黃酮類化合物。又含揮發油,其中主要成分為反式茴香腦(anethole)、樟烯(camphene)、芳樟醇(linalool)等。

藥理

1.抑菌作用 本品水煎劑對人型結核桿菌及枯草桿菌有抑制作用。醇提取物體外對革蘭陽性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桿菌等)和革蘭陰性菌(如枯草桿菌、大腸桿菌、霍亂弧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等),以及常見致病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2.升白細胞作用 茴香腦給正常犬灌服或肌內注射,正常兔和猴肌內注射,給藥後24小時即出現升高白細胞現象,連續用藥,白細胞可繼續增加,停藥後2小時白細胞仍為用藥前的157%,骨髓細胞數為用藥前的188%,骨髓有核細胞呈活躍狀態。對犬用環磷醯胺所致的白細胞減少症,同時服用茴香腦可使犬全部存活,白細胞下降慢、恢復快。對化療病人的白細胞減少症有較好療效。

3.其他作用 茴香腦具有雌激素活性。茴香腦能促進腸胃蠕動,緩解腹部疼痛;對呼吸道分泌細胞有刺激作用而促進分泌,可用於祛痰。

4.毒性 八角茴香研粉,給小鼠灌胃25g/kg,觀察7日,無一只死亡。茴香腦給小鼠灌胃的LD50為4g/kg;腹腔注射的LD50為1.5g/kg,茴香腦順式異構體大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0.07g/kg,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0.095g/kg,茴香腦及反式異構體大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2.67g/kg,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1.41g/kg。八角茴香含少量黃樟醚,該成分對大鼠和犬可誘發肝癌。用八角茴香提出的揮發油進行鼠傷寒沙門菌營養缺陷型恢復突變試驗(Ames試驗),揮發油中黃樟醚未顯示出致突變作用。

炮製

1.八角茴香 取原藥材,除去果柄及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仁術便覽》:“去梗。”《本草匯言》:“去梗及子。”

2.鹽八角茴香 取原藥材,加鹽水拌勻,悶潤,待鹽水被吸盡後,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放涼。用時搗碎。每八角茴香100kg,用食鹽2kg。《本草蒙筌》:“鹽酒炒用”。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藥性

味辛、甘,性溫。歸肝、腎、脾、胃經。氣香行散,可升可降。

1.《品匯精要》:“味辛、甘,性溫散。氣之厚者,陽也。臭香。”

2.《本草蒙筌》:“味辛,氣平,無毒。入心、腎、小腸、膀胱。”

3.《本草正》:“氣味香甜,能升能降。”

4.《本草求真》:“專入肝。”

5.《本草再新》:“入脾、腎二經。”

功效主治

溫陽散寒,調中和胃,理氣止痛。主治寒疝腹痛,腰膝冷痛,胃寒嘔吐,脘腹疼痛,幹濕腳氣。

1.《品匯精要》:“主一切冷氣及諸疝㽲痛。”

2.《本草蒙筌》:“主腎勞疝氣,小腸吊氣攣疼,理幹、濕腳氣,膀胱冷氣腫痛。開胃止嘔下食,補命門不足,(治)諸痿、霍亂。”

3.《醫學入門·本草》:“專主腰疼。”

4.《本草正》:“能溫胃止吐,調中止痛,除齒牙口疾,下氣,解毒。”

5.《醫林纂要·藥性》:“潤腎補腎,舒肝木,達陰鬱,舒筋,下除腳氣。”

6.《醫學摘粹·本草》:“降氣止嘔,溫胃下食,暖腰膝,消㿎疝。”

7.沈文彬《藥論》:“開胃口寒痰之噎膈,散膀胱疝氣之沖心。”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者禁服。

1.《綱目》:“多食損目發瘡。”

2.《馮氏錦囊·藥性》:“肺胃有熱及熱毒盛者禁用。”

應用配伍

溫陽散寒,理氣止痛 本品辛溫氣香,有散寒止痛之功,善於溫散中下二焦之寒邪,故常用於寒疝腹痛、腰膝冷痛、幹濕腳氣等證。凡寒疝腹痛者,可與吳茱萸、荔枝核、橘核等配伍,如《扶壽精方》回春丸;若疝氣偏墜急痛者,可與胡椒、縮砂仁、肉桂同用,如《仁齋直指方》茴香雀酒;或與蒼朮、破故紙、巴戟、杜仲等相伍,如《德生堂方》茴香蒼朮丸。凡腰膝冷痛者,既可單味應用,亦可與杜仲、狗脊等合用,以增補腎強腰之功。凡濕毒腳氣,行步無力者,可與川烏、地龍、牽牛、烏藥相配,以增散寒除濕之效,如《腳氣治法總要》茴香丸。

調中和胃 本品辛溫香散之性,又能溫胃調中,理氣止痛,故常用於中寒嘔吐、飲食不消、脘腹脹痛等證。凡胃寒嘔吐者,可與生薑、丁香配伍,以增溫胃止嘔之力;凡食不消化者,可與炒枳殼、焦山楂並施,以增健胃消食之功;凡脘腹脹滿冷痛者,可與橘皮、白豆蔻同用,如《古今醫統》茴香橘皮酒。

附方

1.治小腸氣痛不可忍者 杏仁一兩,蔥白(和根搗,焙幹)半兩,舶上茴香一兩。上為末,每服三大錢,空心溫胡桃酒調下。(《續本事方》)

2.治膀胱偏墜疝氣 ①八角茴香、白牽牛(炒)各等分。二味為細末,空心酒調下。(《朱氏集驗方》茴香飲) ②腎冷疝氣,偏墜急痛:舶上茴香三錢,胡椒一錢,縮砂仁、辣桂各二錢。上粗末,以生雀(燎毛去腸,拭淨,不洗)三個,入藥於腹中,麻繩系定,濕紙數重裹煨香熟。空心嚼食,溫酒送下。(《仁齋直指方》茴香雀酒)

3.治膀胱氣腫硬,上下不定及腰膝氣滯疼痛,行履艱難 舶上茴香半兩(炒),金毛狗脊一兩(刮去皮毛),黑牽牛三兩(微炒)。三味同為細散。每服三錢,入膩粉少許,以豬腎炒鹽酒調下,臨臥服;鹽湯調下亦得。(《醫方類聚》引《簡要濟眾方》茴香散)

4.治腰痛如刺 八角茴香,炒研。每服二錢,食前鹽湯下。外以糯米一二升,炒熱袋盛,拴於痛處。(《簡便單方》)

5.治血氣凝寒,小腹痛;婦人室女小腹痛不可忍,內外著寒;兼治心腹痛 八角茴香一兩,紅橘皮二兩,白豆蔻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酒一盞,煎數十沸,濾去渣服。(《古今醫統》引《秘方》茴香橘皮酒)

6.治風毒濕氣,攻疰成瘡,皮肉焮熱,紫破膿壞,行步無力 舶上茴香(炒)、地龍(去土,炒)、川苦楝(去皮,炒)、川烏頭(炮)、烏藥、牽牛(炒,取末)各一兩。上研杵勻細,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鹽湯下十五丸,日二。(《腳氣治法總要》茴香丸)

7.治破傷風 八角茴香半兩,川楝子五個,川獨活半兩,甘草半兩(以上酒炙),穀精草半兩,末茶一兩(半兩為衣,半兩入藥),蒼朮一兩(酒炙)。上為末,酒糊為丸。每服十丸,溫酒送下,不拘時候。(《普濟方》茴香丸)

臨床報導

治療白細胞減少症 用升白寧(系從八角茴香的乾燥成熟果實和葉汁中提取的主要成分製成的腸溶膠丸)治療因腫瘤化療、放療所致的白細胞減少症452例,有效率分別為88.5%和87.3%。此外,對原因不明和職業性白細胞減少症亦有一定近期治療作用。用法:每次3粒(每粒含生藥150mg),每日2次,空腹時吞服。本品有明顯升高白細胞作用,其中主要是中性粒細胞。由電鏡觀察到用藥後骨髓細胞分裂顯著增多,成熟粒細胞比例增加。其作用機制可能是促進白細胞到周圍血液中,通過回饋作用而促進骨髓細胞成熟和釋放,促進白細胞恢復。本品服後吸收快,經肝臟迅速代謝後,很快從腎、呼吸道排出,50%變成茴香酸和對羥基苯甲酸。不良反應為:少數病人有口幹、噁心、胃部不適等胃腸道反應,無其他明顯毒副反應。肝功能不良患者亦可應用[1]。

文獻綜錄

1.《本經逢原》:“舶上茴香,性熱味厚,性入肝經,散一切寒結,故黑錫丹用之。若陰虛肝火從左上沖頭面者,用之最捷。蓋茴香與肉桂、吳茱萸,皆厥陰之藥,萸則走腸胃,桂則走肝臟,茴則走經絡也。得鹽引入腎經,發出邪氣,故治疝氣有效。”

2.《本草求真》:“大茴香,據書所載,功專入肝燥腎,凡一切沉寒痼冷而見霍亂、㿎疝、陰腫、腰痛,及幹濕腳氣,並肝經虛火,從左上沖頭面者用之,服皆有效。餘細嚼審八角茴香,其香雖有,其味甚甘,其性溫而不烈,較之吳茱萸、艾葉等味,更屬不同,若似八角大茴甘多之味,而謂能除沉寒痼冷,似於理屬有礙。鹽水炒用,得酒良。”

參考文獻

[1]解泳清,等.藥學通報,1981,16(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