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1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目录

備急千金要方

作者
孫思邈
朝代

影宋本備急千金要方序。

蓋聞醫經經方,性命所繫,固己為至鉅至急,擇於醫經經方之書,拔其精且善者, 槧版以被之宇內,貽諸後世,其為深仁廣澤更何如哉,我烈祖好生之德,根之天性, 既圖治於聖經,而尤深拳拳乎疾醫一職,是以慶元鞬鞬以還,乃遍蒐羅醫籍, 充諸書府,爾來。

世惪作求迨享保中,屢刊布方書以貽後世,天下沐其深仁廣澤,蓋不唯如膏雨, 寬政初載,乃一新醫學,比年以來,百度畢張,凡其所以教養勸勉之具靡不至焉, 但刊印醫書費,皆出醫官私貲,無有官刻也,臣等濫竽醫僚,大懼經方至急, 而不能擇其書之精且善者廣布諸天下後世,無以稱我。

大府。

列代好生至意也,嘗竊考之,晉唐以降,醫籍浩繁,其存而傳于今者亦復何限, 求其可以扶翊長沙,繩尺百世者,蓋莫若孫思邈千金方者焉。 是書。

皇國嚮傳唐代真本,惜僅存第一卷,其餘實無聞焉,若今世所傳, 係明人傳刻道藏本,率意劖改,疑誤宏多,強分卷帙,極失本真, 世亦往往傳元版文字,頗正,稍如可觀,而仍不免時有疑誤,則均未為精善也, 獨米澤大守上杉氏所藏宋槧一部,較諸元版,筆畫端楷,更為清朗,撿其缺諱, 其為北宋刊本不疑,間有乾淳間補刻,亦唯寥寥數紙,則仍是為林億等校正之舊, 釐然可覆按也,蓋是本元明以後,久既屬絕響,是以康熙中張璐撰千金方衍義, 稱照宋刻本,校其文字卻同明代坊刻,乾隆四庫全書目亦特載道藏本, 則知其既佚也,是本每卷有金澤文庫印記,實係北條顯時舊。 藏原本,距今五百餘年,而此一部巋然獨存,真為天壤間絕無僅有之秘笈矣, 臣等竊以為孫氏書之傳于今者,未有若是本精且善者,而及今不傳, 恐曰後遂歸晦昧湮滅,不可復問,寧不大曠厥職,上負。

大府。

列代好生至意乎,將同人共商各梋私貲以付梓也,曾聞之。

朝,而不圖。

朝旨為發帑金俾刊之醫學,臣等逢此盛舉,尤屬曠典,亟倩好手影寫, 選子弟才俊者讎對點勘,靡日或輟,於是僅半歲剞劂告竣,其第四卷止存二葉, 今後元版補完,其指義參縒,疑尚有別風淮雨宜從他本挍治者,詳加甄錄, 別為考異以附其後,庶乎得失兼明,來者有所考信焉,蓋病情萬變, 唯賴文字以見之,則一字或失,貽誤不細,此錄之所以不得己也, 顧念臣等向校刊元版千金翼方,置之醫學,嘗歎為希覯,此刻之成也, 孫氏之書雙壁相合,再顯我日域,不其偉歟抑知物之顯晦,雖有數存焉, 固未必不應。

昌期以煥發幽光,非偶然也,臣等不堪躍喜,敢忘駑鈍勉竭涓埃, 竊幸醫學之日以益盛,人材之日以益長,人人循真人之津梁,究長沙之奧突, 則凡在醫官莫不欽賴,而在海內為醫者,得由以各明其術,尊其道焉,則。

大府。

列代之深仁廣澤,天下莫不霑濡。

當代紹述之功,衣被於宇內者,尤將永世而無窮矣,嘉永二季二月十五日, 侍醫尚藥醫學教諭法印臣多紀元堅西城侍醫醫學教諭兼⿱⿰⿱丷𣎴寸日。 務法眼臣多紀元昕內直醫官醫學教諭法眼。

臣小島尚質等謹序。

新校備急千金要方序。

昔神農遍嘗百藥,以辨五苦六辛之味,逮伊尹而湯液之劑備, 黃帝欲創九針以治三陰三陽之疾,得歧伯而砭艾之法精,雖大聖人有意於拯民之瘼, 必待賢明博通之臣,或為之先或為之後,然後聖人之所為得行於永久也,醫家之務, 經是二聖二賢而能事畢矣,後之留意於方術者,苟知藥而不知灸, 未足以盡治療之體,知灸而不知針,未足以極表裏之變,如能兼是聖賢之縕者, 其名醫之良乎,有唐真人孫思邈者乃其人也,以上智之材,抱康時之志, 當太宗治平之際,思所以佐迺后庇民之事,以謂上醫之道, 真聖人之政而王官之一守也,而乃袓迷農黃之旨,發明歧摯之學,經掇扁鵲。 之難,方採倉公之禁,仲景黃素,元化綠袟,葛仙翁之必效,胡居士之經驗, 張苗之藥對,叔和之脈法,皇甫謐之三部,陶隱居之百一,自餘郭王范汪僧坦阮炳, 上極文字之初,下訖有隋之世,或經或方,無不採摭,集諸家之所秘要, 去眾說之所未至,成書一部,揔三十卷,目錄一通,藏腑之論,針艾之法, 癰證之辨,食治之宜,始婦人而次嬰孺,先腳氣而後中風傷寒癱疽消渴水腫, 七竅之痾,五石之毒,備急之方,養性之術,揔篇二百三十二門, 合方論五千三百首,莫不十全可驗,四種兼包,厚德過於千金,遺法傳於百代, 使二聖二賢之美,不墜于地,而世之人得以階近而。 至遠,上識於三皇之奧者,孫真人善述之功也,然以俗尚險怪,我道純正, 不述剖腹易心之異,世務徑省,我書浩博,不可道聽塗說而知,是以學寡其人, 浸以紛靡,賢不繼世,簡編斷缺,不知者,以異端見黜,好之者以闕。

疑輟功,恭惟。

我朝以好生為德,以廣愛為仁,迺。

詔儒臣,正是墜學,臣等術謝多通,職專典校於是請內府之秘書,探道藏之別錄, 公私眾本搜訪幾遍,得以正其訛謬,補其遺佚,文之重複者削之,事之不倫者緝之, 編次類聚,期月功至,綱領雖有所立,文義猶或疑阻,是用端本以正末, 如素問九墟靈樞甲乙太素巢源諸家本草,前古脈書,金匱玉函,肘後備急, 謝士秦刪繁方,劉涓子鬼遺論之類,事關所出,無不研核,尚有所闕, 而又泝流以討源,如五鑒經,千金翼,崔氏纂要,延年秘錄,正元廣利,外臺秘要, 兵部手集,夢得傳信之類,凡所泒別,無不考理,互相質正,反覆稽參, 然後遺文疑義,煥然悉明,書雖是舊,用。 之惟新,可以濟函靈裨乃聖好生之治,可以傳不朽,副。

上主廣愛之心,非徒為太平之文致,寔可佐皇極之錫福,校讎既成為,繕寫伊始, 恭以上進庶備。

親覽,太子。

右贊善大夫臣高保衡,尚書都官員外郎臣孫奇。

尚書司封郎中充秘閣校理臣林億等謹上。

新校備急千金要方例。

千金方舊有例數十條,散在諸篇,凡用一法皆宜遍知之,雖素熟其書者, 臨事尚慮有所遺失,況倉卒遘疾,按證為治,不能無未達之惑,及新加撰次, 不可無法,今撮集舊凡,并新校之意,為例一篇,次於今序之末,庶後之施用者, 無疑滯焉,凡和劑之法,有斤兩升合尺寸之數,合湯藥者不可不知, 按吳有複秤單秤,隨有大升小升,此制雖復紛紜,正惟求之太深,不知其要耳, 陶隱居撰本草序錄,一用累黍之法,神農舊秤為定,孫思邈從而用之, 孫氏生於隋末,終于唐永淳中,蓋見隋志唐令之法矣,則今之此書, 當用三兩為一兩,三升為一升之制,世之妄者乃為古今之人,大。 小有異,所以古人服藥劑多,無稽之言,莫此為甚,今之用藥, 定以三兩為今一兩三升為今一升,方中雖皆復有用尺寸處,舊例己有準折斤兩法, 今則不復重述也。

凡古方治疾,全用湯法,百十之中未有一用散者,今世醫工,湯散未辨, 宜其多說異端,承疑傳謬,按湯法㕮咀,(為各切如麻豆),散法治篩, (為治擇擣篩),卒病賊邪,須湯以蕩滌,長病痼疾,須散以漸漬, 此古人用湯液煮散之意也,後世醫工惟務力省,一切為散,遂忘湯法,傳用既久, 不知其非,一旦用湯,妄生疑訝,殊不知前世用湯,藥劑雖大而日飲不過三數服, 而且方用專一,今人治病,劑科雖薄而數藥競進,每藥數服,以古較今, 豈不今反多乎,又昔人長將藥者,多作煮散法,蓋取其積日之功, 故每用一方寸匕為一服,多不過三方寸匕,然而須以帛裏,煮時微。 微振動,是古人之意豈須欲多服藥哉,又服丸之法,大率如梧子者二十丸, 多不過三十四十丸,及服散者,少則刀圭錢五匕,多則方寸而己,豈服湯特多, 煮散丸散則少乎,是知世人既不知斤兩升合之制,又不知湯液煮散之法,今從舊例, 率定以藥二十古兩水一小斗煮,取今一升五合,去滓垽,分三服, 自餘利湯欲少水而多取數,補湯欲多少而少取數,各依方下別法。

凡古經方用藥,所有熬練節度,皆腳注之,今方則不然, 撮合諸家之法而為合和一篇,更不於方下各注,各注則徒煩而不備, 集出則詳審而不煩,凡合和者於第一卷檢之,常用烏頭,止言炮裂,此物大毒, 難循舊制,當依治歷節防己湯云,凡用烏頭,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不然至毒人, 特宜慎之,又桂本畏火,所不可近,若婦人妊娠,又慮動胎, 當依惡阻篇茯苓丸方云,妊娠忌桂,故熬而用之,又方中用大黃者, 當依治癰疽地黃丸方云,薄切,五升米下蒸熟,暴乾用之。

凡諸方用藥,多出神農本經,但古今不同,詳略或異,施於達者,不假縷陳, 與眾共之,事須詮詔,古文從簡,則茱萸渾於山吳,門冬隱於天麥,椒不判於秦蜀, 荊罔分於牡蔓,今則檢從本草,各以一二而詳之,又近世用藥,相承其謬, 若不辨正,為損滋多,求真朱者,罕知朱砂之為末,多以水銀朱充用,擇通草者, 鮮知木通之別號,皆以通脫木為名,以杜蘅而當細辛,用黃耆而得苜蓿,白蒺藜, 蒺藜之偽以刺者為良,青木香,木香之佳,以土者為惡,桂心蓋取其枝中之肉, 狗脊何尚乎金色之毛,山梔子梔子本為一物,訶黎勒,訶子元無二條,擯榔, 大腹古昔用之無別,枳實。 枳殼後世曲生異端,蚱蟬以聲而命名,用啞者則顯知其繆,胡麻以國而為號, 以烏者正得其真,天南星,虎掌名異而實同,茵陳蒿,茵陳名同而實異, 斯是藥家之消息,為醫者可不留心,又如白朮一物,古書惟只言朮, 近代醫家咸以朮為蒼朮,今則加以白字,庶乎臨用無惑矣。

凡諸方中用藥,間復有不出本草舊經者,咸名醫垂記或累世傳良,或傳聞有驗, 或自用得力,故孫氏不得而棄之,傳之方來,豈小補哉。

凡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災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 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 今之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物為藥也,其䖟蟲,水蛭輩市有先死者,可市而用之, 不在此例,又云用雞子者,皆取先破者用之完者無力。

凡古今病名率多不同,緩急尋檢,常致疑阻,若不判別,何以示眾, 且如世人呼陰毒傷寒最為劇病,嘗深跡其由,然口稱陰毒之名,意指少陰之證, 病實陰易之候,命一疾而涉三病,以此為治,豈不遠而,殊不知陰毒少陰, 陰易自是三候,為治全別,古有方證,其說甚明,今而混淆,害人最急, 又如腸風藏毒咳逆慢驚,遍稽方論,無此名稱,深窮其狀,腸風乃腸痔下血, 藏毒乃痢之蠱毒,咳逆者噦逆之名,慢驚者陰癎之病,若不知古知今, 何以為人司命,加以古之經方言多雅奧,以利為滯下,以蹶為腳氣,以淋為癃, 以實為秘,以天行為傷寒,以白虎為歷節,以膈氣為膏肓。 以喘嗽為咳逆,以強直為痙,以不語為癔,以緩縱為痱,以怔忪為悸,以痰為飲, 以黃為癉諸如此類,可不討論,而況病有數候相類,二病同名有者哉, 宜其視傷寒中風熱病溫疫,通曰傷寒,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率為水氣, 療中風專用乎痰藥,指帶下或以為勞疾,伏梁不辨乎風根,中風不分乎時疾, 此今天下醫者之公患也,是以別白而言之。

凡方後舊有禁忌法,或有或無,或詳或略,全無類例, 今則集諸藥反惡畏忌及諸雜忌為一篇,凡服餌者於第一卷檢之。

凡下丸散不去酒水飲者本方如此,而別說用酒水飲,則是可通用三物服也。

凡諸方論,咸出前古諸家,及唐代名醫加減為用而各有效,今則遍尋諸家, 有增損不同者,各顯注于方下,庶後人用之左。

右逢其原也。

凡諸卷有一篇治數病者,今則各以類次,仍於卷首目下注云某病附焉。

凡諸方與篇題各不相符者,卒急之際難於尋檢,今則改其詮次,庶幾歷然易曉。

凡諸方有一方數篇重出,主治不殊者,則去之,各有治療者,則云方見某卷某篇。

凡諸篇類例之體,則論居首,脈次之,大方在前,單方次之,針灸法處末焉, 緩急檢之,繁而不雜也。

婦人卷中有虛損一篇,補益一篇,事涉相類,詳而察之,亦自有條, 諸丸大方皆在補益諸湯與煎盡屬虛損,又頭面篇中備載風眩之治, 小腸腑卷重出風眩一門求之類例,不當複出,蓋前篇雜疏諸家之法,廣記而備言之, 後篇特記徐嗣伯十方,欲後人知所適從耳。

凡婦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難治,所以別立方也,若是四時節氣為病, 虛實冷熱為患者,故與丈夫同也,其雜病與丈夫同者,散在諸卷。

凡小兒之病與大人不殊,惟用藥有多少為異, 其驚癎客忤解顱不行等八九篇合為一卷,自餘下利等方並散在諸篇中,可披而得也。

凡針灸孔穴己具明堂篇中,其逐篇諸穴多有不與明堂同者,及明堂中所無者, 亦廣記當時所傳得效者耳,故不必盡同舊經也。

凡諸卷中用字,文多假借,如乾字作干,屎字作矢,銳字作兌,其類非一, 今則各仍舊文,更不普加改定,亦從古之意也。

凡諸方論,今各檢見所從來及所流泒,比欲各加題別,竊為非醫家之急, 今但按文校定,其諸書之名則隱而不出,以成一家之美焉。

備急千金要方序。

夫清濁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俶落,萬物淳朴,無得而稱,燧人氏出, 觀斗極以定方名,始有火化,伏羲氏作。因之而畫八卦,立庖廚,滋味既與, 痾瘵萌起,大聖神農氏愍黎元之多疾,遂嘗百藥以救療之,猶未盡善,黃帝受命, 創制九針,與方士歧伯雷公之倫,備論經脈,旁通問難,詳究義理,以為經論, 故後世可得依而暢焉,春秋之際,良醫和緩,六國之時則有扁鵲,漢有倉公仲景, 魏有華他,並皆探賾索隱,窮幽洞微,用藥不過二三,灸炷不逾七八, 而疾無不愈者,晉宋以來,雖復名醫間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慾泰甚, 立心不常,婬放縱逸,有。 闕攝攝養所致耳,余緬尋聖人設教,欲使家家自學,人人自曉, 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末俗小人,多行詭詐,倚聖教而為欺紿, 遂令朝野士庶,咸恥醫術之名,多教子弟誦短文,構小策,以求出身之道, 醫治之術闕而弗論,吁可怪也,嗟乎,深乖聖賢之本意,吾幼遭風冷,屢造醫門, 湯藥之資,罄盡家產,所以青衿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常釋卷, 至於切脈診候採藥合和服餌節度將息避慎,一事長於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泱, 至於弱冠,頗覺有悟,是以親憐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在身之患, 斷絕醫門故知方藥本草,不可不學,吾見諸方部秩浩博,忽遇倉。 卒,求檢至難,比得方訖,疾己不救矣,嗚呼,痛夭枉之幽厄,惜墮學之昏愚, 乃博採群經,刪裁繁重,務在簡易,以為備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 雖不能究盡病源,但使留意於斯者,亦思過半矣,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 一方濟之,德踰於此,故以為名也,未可傳於士族,庶以貽厥私門,張仲景曰, 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 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而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務崇, 飾其末而忽棄其本,欲華其表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進不能愛人知物, 退不能愛躬知己,卒然遇邪風之。 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後震慄,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戇若遊魂,降志屈節, 欽望巫祝,告窮歸天。

束手受敗,齎百年之壽命,將至貴之重器,委付庸醫,恣其所措,咄嗟喑鳴, 厥身己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灒重泉,徒為涕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 自育若是,夫何榮勢之棄哉,此之謂也。

備急千金要方目錄。

朝奉郎守大常少卿充秘閣校理判登聞檢院上護軍賜緋魚袋臣林億等校正。

卷第一(序例)。

大醫習業第一。

大醫精誠第二。

治病略例第三。

診侯笫四。

處方第五。

用藥第六。

合和第七。

服餌第八。

藥藏第九。

卷第二(婦人方上)。

求子第一(轉女為男附)。

妊娠惡阻第二(辨男女辨將產附)。

養胎第三(禁忌滑胎附)。

妊娠諸病第四(此篇有十章)(胎動及數墮胎、心腹腰病及脹滿、漏胞、傷寒、 子煩、瘧病下血、下痢、小便病、水腫)。 產難第五(運悶附)。

子死腹中第六(得病須去胎附)。

逆生第七。

胞衣不出第八。

下乳第九。

卷第三(婦人方中)。

虛損第一(盜汗附)。

虛煩第二。

中風第三(心虛驚悸附)。

心腹痛第四。

惡露第五(血瘕附)。

下痢第六。

淋渴第七。

雜治第八。

卷第四(婦人方下)。

補益第一。

月水不通第二(癥瘕附)。

赤白帶下崩中漏下第三。

月水不調第四。

卷第五上(少小嬰孺上)。

序例第一(擇乳母附)。

初生出腹第二(拭兒口衣兒、治生不作聲裹臍、甘草湯、斷臍朱蜜、 哺乳浴兒法井方、鵝口、治生輙死、相兒壽夭)。 驚癎第三(中風附)。

客忤第四(鬾病夜啼、驚啼附)。

傷寒第五(寒熱溫瘧附)。

卷第五下(少小嬰孺下)。

咳嗽第六。

癖結脹滿第七(霍亂附)。

癰疽瘰癧第八。

雜病第九。

卷第六上(七竅病上)。

目病第一。

鼻病第二。

口病第三(香附)。

舌病第四。

脣病第五(甲煎附)。

卷第六下(七竅病下)。

齒病第六。

喉病第七(咽附)。

耳病第八。

面病第九。

卷第七(風毒腳氣)。

論風毒狀第一。

湯液第二(裹腳方附)。

諸散第三。

酒醴笫四。

膏第五。

卷第八(諸風)。

論雜風狀第一(痺痙附)。

諸風第二(風熱風寒附)。

賊風第三(歷節附)。

偏風第四(猥退、緩弱、孿急、腰腳痛附)。

風痱第五。

風懿第六(口禁、口喎、失音、尸厥附)。

角弓反張第七。

風痺第八。

卷第九(傷寒方上)。

傷寒例第一。

辟溫第二(治瘴霧氣附)。

傷寒膏第三。

發汗散第四。

發汗湯第五。

發汗丸第六。

宜吐第七。

宜下第八。

發汗吐下後第九。

卷第十(傷寒方下)。

傷寒雜治第一(熱毒斑出、嘔噦豌豆瘡、攻手足鼻衂、毒腫喉閉、口苦虛腫、 口乾汗不止、下痢盜汗附)。 勞復第二(食忌、理髮附、陰陽易)。

百合第三。

傷寒不發汗變成狐惑第四。

傷寒發黃第五。

溫瘧第六。

溪毒證第七。

卷第十一(肝臟)。

肝臟脈論第一。

肝虛實第二(肝臟俱虛實附)。

肝勞第三。

筋極第四(筋虛實附)。

堅癥積聚第五。

卷第十二(膽腑)。

膽腑脈論第一。

膽虛實第二(虛煩不得眠附)。

咽門論第三。

髓虛實第四。

風虛雜補酒煎第五(食治方附)。

吐血第六。

萬病丸散第七。

卷第十三(心藏)。

心藏脈論第一。

心虛實第二(心小腸俱虛實附)。

心勞第三。

脈極第四。

脈虛實第五。

心腹痛第六。

胸痺第七。

頭面風第八(頭眩、面風、髮白、生髮、白赤禿)。

卷第十四(小腸腑)。

小腸腑脈論第一。

小腸虛實第二。

舌論第三。

風眩第四。

風癲第五(狂邪針灸圊訣附)。

心風驚悸第六。

好忘第七。

卷第十五上(脾藏上)。

脾藏脈論第一。

脾虛實第二(脾胃俱虛實消食附)。

脾勞第三。

肉極論第四。

肉虛實笫五。

卷第十五下(脾藏下)。

秘澀第六(大便失禁、大小便不通附)。

熱痢第七。

冷痢第八。

疳濕痢第九(月蝕瘡附)。

小兒痢第十。

卷第十六(胃腑)。

胃腑脈論第一。

胃虛實第二。

喉嚨論第三。

反胃第四(酢咽附)。

嘔吐噦逆第五(惡心附)。

噎寒第六(便附)。

脹滿第七。

痼冷積熱第八(寒疝骨蒸附)。

卷第十七(肺藏)。

肺藏脈論第一。

肺虛實第二(肺與大腸俱虛俱實附)。

肺勞第三。

氣極第四(氣虛實附)。

積氣第五(七氣、五藏、奔豚附)。

肺痿第六。

肺癱第七。

飛尸鬼疰第八。

卷第十八(大腸腑)。

大腸腑脈論第一。

大腸虛實第二。

肛門論第三。

皮虛實第四。

亥嗽第五。

痰飲第六。

九蟲第七(濕䖟附)。

卷第十九(腎藏)。

腎藏脈論第一。

腎虛實第二(腎與膀胱俱虛實附)。

腎勞第三。

精極第四(精虛實附)。

骨極第五。

骨虛實第六。

腰痛第七。

補腰第八。

卷第二十(膀胱腑)。

膀胱腑脈論第一。

膀胱虛實第二。

胞囊論第三。

三焦脈論第四。

三焦虛實第五。

霍亂第六。

雜補第七。

卷第二十一(消渴、尿血、淋閉、水腫)。

消渴第一(消中、不渴而利、彊中、渴利、渴兼他病附)。

淋閉第二(遺尿、失禁、尿床附)。

尿血第三。

水腫第四。

卷第二十二(丁腫癰疽)。

丁腫第一。

癰疽第二(毒腫、石癰附)。

發背第三。

丹毒第四(小兒丹附)。

隱軫第五。

瘭疽第六(惡肉、赤脈、惡核、病痢、附骨症、賊風、風熱毒、洪燭瘡、肥瘡、 風疽、浸淫瘡、石疽、瘤瘡、瘑瘡、瘡因風致腫、骨疽、惡露瘡反花瘡、瘃、 代指尸腳、指疽、逆臚、割甲侵肉附)。 卷第二十三(痔漏)。

九漏第一(瘰癧附)。

腸癰第二(妒乳、乳癰附)。

五痔第三。

疥癬第四(癧易赤疪、白殿、疣目附)。

惡疾第五。

卷第二十四(解毒井雜治)。

解食毒第一。

解百藥毒第二。

解五石毒第三。

蠱毒第四。

胡臭漏腋第五。

脫肛第六。

癭瘤第七。

㿗病第八(陰瘡、妒精瘡附)。

卷第二十五(備急)。

卒死第一(魘、溺、中惡凍、自縊、醉酒附、暍)。

蛇毒第二(虎、蠍、蜂、蠼螋、射工、沙虱、蛭、水毒、貓鬼、馬咬、猘狗毒附)。

被打第三(從高墮下、惡刺、竹水刺、著漆附)。

火瘡第四(灸、金瘡、毒矢附)。

卷第二十六(食治)。

序論第一。

果實第二。

菜蔬第三。

穀米第四。

鳥獸第五(蟲魚附)。

卷第二十七(養性)。

養性序第一。

道林養性第二。

居處法第三。

按摩法第四。

調氣法第五。

服食法第六。

黃帝雜忌第七。

房中補益第八。

卷第二十八(平脈)。

平脈大法第一。

診五藏脈輕重第二。

指下形狀第三。

五藏脈所屬第四。

分別病形狀第五。

三關主對法第六。

五藏積聚第七。

陰陽表裡虛實第八。

何時得病第九。

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第十。

五藏六腑氣絕證侯第十一。

四時相反脈第十二。

診脈動止投數踈數死期年月第十三。

扁鵲診諸反逆死脈要訣第十四。

診百病死生訣第十五。

三部虛實訣死生第十六。

卷笫二十九。

明堂三人。

三陰三陽流注第二(上下)。

針灸禁忌第三。

五藏六腑傍通第四。

用針略例第五。

灸例第六。

太醫針灸宜忌第七。

卷第三十(針灸下孔穴主對法)。

頭面第一(項目、鼻耳口、舌齒、咽喉附)。

心腹第二(胸脇消渴、脹滿水腫、大小便、不能食、泄痢、嘔吐、吐血、奔肫附、 咳逆上氣)。 四肢第三(手、腰脊、臂肘、腳、肩背、膝附)。

風痺第四(癲癎、中惡、尸厥、尸注附)。

熱病第五(黃疽、瘧附、霍亂)。

癭瘤第六(痔漏、陰病附、㿗疝)。

雜病笫七。

婦人第八(小兒附)。

備急千金要方目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序例)。

大醫習業第一。

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鍼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 五藏六腑,表裏孔穴,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斳邵等諸部經方, 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 若不爾者,如無目夜遊,動致顛殞,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鑽研, 始可與言於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 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覩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 則不知有慈悲喜捨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体運,則吉凶拘忌觸塗而生, 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並須探賾。 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

大醫精誠第二。

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 故五藏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 而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俞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 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茲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麤至淺之思,其不殆哉。 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 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 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讀方三年, 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 故學習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己了,深自誤哉。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 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 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嶮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 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 況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 良由此也,其䖟蟲水蛭之屬,巿有先死者,則巿而用之,不在此例, 只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能不用者, 斯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 但發慚愧悽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痛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 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 不得於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 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差迭薦,食如無味,醽醁兼陳,看有若無, 所以爾者,夫壹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人苦楚,不離斯須, 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為,斯蓋醫之本意也。

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諠譁,道說是非,議論人物,衒燿聲名, 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 此醫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陽德,人自報之,人行陰德,鬼神報之,人行陽惡, 人自報之,人行陰惡,鬼神害之,尋此貳途,陰陽報施豈誣也哉, 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惠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 於冥運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 自衒功能,諒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濟,故亦曲碎論之,學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

治病略例第三。

夫天布五行以植萬類,人稟五常以為五藏,經絡腑,輸陰陽,會通玄冥幽微, 變化難極,易曰,非天下之至賾,其熟能與於此,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 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循舊省病問疾,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參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伍拾,短期未知決診, 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己,夫欲視死別生,固亦難矣, 此皆醫之深戒,病者可不謹以察之而自防慮也,古來醫人,皆相嫉害, 扁鵲為秦太醫令李醓所害,即其事也,壹醫處方,不得使別醫和合,脫或私加毒藥, 令人增疾,漸以致困,如此者。 非壹,特須慎之,寧可不服其藥以任天真,不得使愚醫相嫉,賊人性命,甚可哀傷。

夫百病之本,有中風傷寒,寒熱溫瘧,中惡霍亂,大腹水腫,腸澼下痢, 大小便不通,賁豚上氣,咳逆嘔吐,黃疸消渴,留飲癖食,堅積癥瘕, 驚邪癲癎鬼疰,喉痺齒痛,耳聾目盲,金瘡踒折,癰腫惡瘡,痔瘻瘤癭, 男子五勞七傷,虛乏羸瘦,女子帶下崩中,血閉陰蝕,蟲蛇蠱毒所傷, 此皆大略宗兆,其間變動枝葉,各依端緒以取之,又有冷熱、勞損、傷飽、房勞、 驚悸、恐懼、憂患怵惕,又有產乳落胎,墮下瘀血,又有貪餌五石,以求房中之樂, 此皆病之根源,為患生諸枝葉也,不可不知其本末,但男子者眾陽所歸,常居於燥, 陽氣遊動,強力施泄,便成勞損損傷之病,亦。 以眾矣,若比之女人,則十倍易治,凡女子十四己上,則有月事,月事來日, 得風冷濕熱,四時之病,相協者,皆自說之,不爾與治悞相觸動,更增困也, 處方者亦應問之,凡用藥皆隨土地所宜,江南嶺表,其地暑濕,其人肌膚薄脆, 腠裡開疏,用藥輕省,關中河北土地剛燥,其人皮膚堅硬,腠裏閉塞,用藥重複, 世有少盛之人,不避風濕觸犯禁忌,暴竭精液,雖得徵疾,皆不可輕以利藥下之, 一利大重,竭其精液,困滯著床,動經年月也,凡長宿病宜服利湯,不須盡劑, 候利之足則止,病源未除者,於後更合耳,稍有氣力,堪盡劑則不論也, 病源須服利湯取除者,服利湯後。 宜將丸散時時助之。

凡病服利湯得差者,此後慎不中服補湯也,若得補湯,病勢還復成也,更重瀉之, 則其人重受弊也,若初差,氣力未甚平復者,但消息之,須服藥者,當以平藥和之, 夫常患之人,不妨行走,氣力未衰,欲將補益,冷熱隨宜丸散者,可先服利湯, 瀉除胸腹中擁積痰實,然後可服補藥也,夫極虛勞應服補湯者,不過三劑即止, 若治風病應服治風湯者,皆非三五劑可知也,自有滯風洞虛,即服十數劑, 乃至百餘日可差也,故曰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夫二儀之內,陰陽之中,唯人最貴,人者稟受天地中和之氣,法律禮樂,莫不由人, 人始生,先成其精,精成而腦髓生,頭圓法天,足方象地,眼目應日月, 五藏法五星,六腑法六律,以心為中極,大腸長一丈二尺,以應十二時, 小腸長二丈四尺,以應二十四氣,身有三百六十五絡以應一歲,人有九竅以應九州, 天有寒暑,人有虛實,天有刑德,人有愛憎,天有陰陽,人有男女,月有大小, 人有長短,所以服食五穀,不能將節,冷熱鹹苦更相振觸,共為攻擊,變成疾病, 凡醫診候,固是不易,又問而知之,別病深淺,名曰巧醫,仲景曰, 凡欲和湯合藥針灸之法,宜應精思,必。 通十二經脈,知三百六十孔穴,榮衛氣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 舌者上醫相色,色脈與形不得相失,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中醫聽聲, 聲合五音,火聞水聲,煩悶干驚,木聞金聲,恐畏相刑,脾者土也,生育萬物, 迴助四傍,善者不見,死則歸之,太過則四肢不舉,不及則九竅不通,六識閉寒, 猶如醉人,四季運轉,終而復始,下醫診脈,知病元由,流轉移動,四時逆順, 相害相生,審知藏腑之微,此乃為妙也。

診侯第四。

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機,五藏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 服藥必活,若病己成可得半愈,病勢己過,命將難全。

夫診候之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均, 氣血未亂,精取其脈,知其逆順,非其時不用也,深察三部九候而明吉之, 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又曰上醫聽聲,中醫察色, 下醫診脈,又曰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己病之病, 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何謂三部,寸關尺也上部為天肺也, 中部為人,脾也,下部為地,腎也,何謂九候,部各有三,合為九候,上部天, 兩額動脈,主頭角之氣也,上部地,兩頰動脈,主口齒之氣也,上部人,耳前動脈, 主耳目之氣也中部天,手太陰,肺。 之氣也,下部地,手陽明,胸中之氣也,中部人,手少陰,心之氣也,下部天, 足厥陰,肝之氣也,下部地,足少陰腎之氣也,下部人,足太陰脾之氣也, 合為九候,夫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形氣相得者生,參五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愚醫不迤三部九候及四時之經,或用湯藥倒錯,針灸失度,順方治病,更增他疾, 遂致滅亡,哀哉蒸民,枉死者半,可為世無良醫,為其解釋經說, 地水火風和合成人,凡人火氣不調,舉身蒸熱,風氣不調,全身彊直,諸毛孔閉塞, 水氣不調,身體浮腫,氣滿喘麤,土氣不調,四肢不舉,言無音聲。 火去則身冷,風止則氣絕,水竭則無血,土散則身裂,然愚醫不思脈道,反治其病, 使藏中五行共相剋切,如火熾然,重加其油,不可不慎,凡四氣合德,四神安和, 一氣不調,百一病生,四神動作,四百四病同時俱發,又云一百一病,不治自愈, 一百一病,須治而愈,一百一病,雖治難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

張仲景曰,欲療諸病,當先以湯蕩滌五藏六腑,開通諸脈,治道陰陽, 破散路邪氣潤澤枯朽,悅人皮膚,益人氣血,水能淨萬物,故用湯也,若四肢病人, 風冷發動次當用散,散能逐邪,風氣濕痺表裏移走,居無常處者,散當平之, 次當用丸,丸藥者能逐風冷,破積聚,消諸堅癖,進飲食,調和榮衛, 能參合而行之者,可謂上工,故曰醫者意也,又曰不須汗而彊汗之者,出其津液, 枯竭而死,須汗而不與汗之者,使諸毛孔閉塞,令人悶絕而死, 又不須下而彊下之者,令人開腸,洞泄不禁而死,須下而不與下之者, 使人心內懊憹脹滿煩亂浮腫而死,又不須而彊與灸者,令人火邪。 入腹,干錯五藏,重加其煩而死不須灸而不與灸之者,令人冷結重凝,久而彌固, 氣上衝心,無地消散,病篤而死。

黃帝問曰,淫邪泮衍奈何,歧伯對曰,正邪從外襲內,而未有定舍, 及淫於藏不得定處,與榮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也, 凡氣淫於腑則有餘於外,不足於內,氣淫於藏,則有餘於內不足於外,問曰, 有餘不足有形乎,對曰,陰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盛則夢蹈大火而燔灼, 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楊,下盛則夢墮墜,甚飽則夢與, (巢源夢行云)甚飢則夢取,(巢源夢臥云)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 心氣盛則夢喜笑及恐畏,脾氣盛則夢歌樂體重,手足不舉, 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而不屬,凡此十二盛者,至而瀉之立己,厥氣客於心。 則夢見丘山煙火,客於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器奇物,客於肝, 則夢見山林樹木,客於脾,則夢見丘陵大澤,壞屋風雨,客於腎,則夢見臨淵, 沒居水中,客於膀胱,則夢見遊行,客於胃,則夢見飲食,客於大腸,則夢見田野, 客於小腸,則夢見聚邑街衢,客於膽,則夢見⿵門⿰呂斤訟自刳,客於陰器,則夢交接⿵門⿰呂斤內, 客於項,則夢見斬首,客於跨,則夢見行走而不能前進,及池渠阱窊中居,客於股, 則夢見禮節拜跪,客於胞䐈,則夢見溲溺便利,凡此拾伍不足者,至而補之立己, 善診候者亦可深思此意,乃盡善盡美矣。

史記曰,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壹不治也,輕身重財,貳不治也, 衣食不能適,參不治也,陰陽⿱夕开藏氣不定,肆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 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生候尚存,形色未改,病未入腠裏,針藥及時, 能將節調理,委以良醫,病無不愈。

處方第五。

夫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鬼疰蠱毒以蠱毒藥, 癰腫瘡瘤以瘡瘤藥,風濕以風濕藥,風勞氣冷各隨其所宜,雷公云,藥有三品, 病有三階,藥有甘苦,輕重不同,病有新久,寒溫亦異,重熱膩滑, 鹹酢藥石飲食等,於風病為治餘病非對,輕冷麁澀,甘苦藥草飲食等, 於熱病為治餘病非對,輕熱辛苦,淡藥飲食等,於冷病為治餘病非對, 其大網略顯其源流,自餘覩狀可知臨事制宜,當識斯要。

《藥對》曰,夫眾病積聚,皆起於虛,虛生百病,積者五藏之所積,聚者六腑之所聚, 如斯等疾,多從舊方,不假增損,虛而勞者,其弊萬端,宜應隨病增減, 古之善為醫者,皆自採藥,審其體性所主,取其時節早晚,早則藥勢未成, 晚則盛勢己歇,今之為醫不自採藥,且不委節氣早晚,只共採取,用以為藥, 又不知冷熱消息,分兩多少,徒有療病之心,永無必愈之效, 此實浮惑聊復審其冷熱,記其增損之主耳,虛勞而苦頭痛復熱,加枸杞、萎蕤, 虛而欲吐,加人參,虛而不安,亦加人參,虛而多夢紛紜,加龍骨,虛而多熱, 加地黃、牡蠣、地膚子、甘草,虛而冷,加當歸芎藭乾薑, 虛而損,加鍾乳、棘刺、肉蓯蓉、巴戟天,虛而大熱,加黃芩、天門冬, 虛而多忘,加茯神遠志,虛而驚悸不安,加龍齒、紫石英、沙參小草, 冷則用紫石英、小草,若客熱即用沙參、龍齒,不冷不熱,無用之,虛而口乾, 加麥門冬、知母,虛而吸吸,加胡麻、覆盆子、柏子仁,虛而多氣兼微咳, 加五味子、大棗,虛而身彊,腰中不利,加磁石杜仲,虛而多冷,加桂心、吳茱萸、 附子、烏頭,虛而小便赤,加黃芩,虛而客熱,加地骨皮、白水黃耆,虛而冷, 用隴西黃蓍,虛而痰,復有氣,加生薑、半夏、枳實,虛而小腸利, 加桑螵蛸龍骨雞肶胵,虛而小腸不利,加茯苓、澤瀉,虛而溺白,加厚朴, 諸藥無有一一歷而用之,但據體性冷熱,的相主對,聊敘增損之一隅, 入處方者宜準此。

用藥第六。

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 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

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有毒無毒,斟酌其宜, 欲渴病補虛羸者本中經。

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 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種,法三百六十五度,每一度應一日以成一歲, 倍其數合七百三十名也。

凡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攝,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 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又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根莖花實,草石骨肉,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 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之時,用意視之, 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 又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陰乾暴乾,採造時月生熟, 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其相使相畏七情列之如左,處方之日,宜善究之。

玉石上部。

玉泉(畏款冬花)。

玉屑(惡鹿角)。

丹砂(惡磁石畏鹹水)。

曾青(畏菟絲子)。

石膽(水英為使、畏牡桂、菌桂、芫花、辛夷、白薇)。

雲母(澤瀉為使、畏鮀甲、流水、惡徐長卿)。

鍾乳(蛇床子、菟絲子為使、惡牡丹、玄石、牡蒙、畏紫石英、蘘草)。

朴消(畏麥句薑)。

消石(水為使、惡苦參、苦菜、畏女菀)。

芒消(石韋為使、惡麥句薑)。

礬石(甘草為使、惡牡蠣)。

滑石(石韋為使、惡曾青)。

紫石英(長石為使、畏扁青附子、不欲鮀甲、黃蓮、麥句薑)。

白石英(惡馬目毒公)。

赤石脂(惡大黃、畏芫花)。

黃石脂(曾青為使、惡細辛、畏蜚蠊、扁青附子)。

白石脂(糧糞為使惡、松脂畏黃芩)。

太一餘糧(杜仲為使、畏鐵落、昌蒲、貝母)。

玉石中部。

水銀(畏磁石)。

殷孽(惡防己畏朮)。

孔公孽(木蘭為使、惡細辛)。

陽起石(桑螵蛸為使、惡澤瀉、菌桂、雷丸、蛇蛻皮、畏免絲子)。

凝水石(畏地榆、解巴豆毒)。

石膏(雞子為使、惡莽草毒公)。

磁石(柴胡為使、畏黃石脂、惡牡丹、莽草)。

玄石(惡松脂、柏子仁、菌桂)。

理石(滑石為使、畏麻黃)。

玉石下部。

青琅玕(得水銀良、畏雞骨、殺錫毒)。

礜石(得火良、棘針為使、惡虎掌、毒公、鶩屎、細辛、畏水)。

特生礜石(得火良、畏水)。

方解石(惡巴豆)。

代赭(畏天雄)。

大鹽(漏蘆為使)。

草藥上部。

六芝(署預為使、得髮良、惡恒山、畏扁青、茵陳)。

天門冬(垣衣、地黃為使、畏曾青)。

麥門冬(地黃、車前為使、惡款冬、苦瓠、畏苦參、青蘘)。

朮(防風、地榆為使)。

女萎萎蕤(畏鹵鹹)。

乾地黃(得麥門冬、清酒良、惡貝母、畏蕪荑)。

菖蒲(秦艽、秦皮、為使、惡地膽、麻黃)。

遠志(得茯苓、冬葵子、龍骨良、殺天雄、附子毒、畏真珠、蟄廉、藜蘆、薺蛤)。

澤瀉(畏海蛤文蛤)。

署預(紫芝為使、惡甘遂)。

菊花(朮枸杞根、桑根白皮為使)。

甘草(朮乾漆、苦參為使、惡遠志、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人參(茯苓為使、惡漆淩反、藜蘆)。

石斛(陸英為使、惡疑水石、巴豆、畏白殭蠶、雷丸)。

牛膝(惡熒火、龜甲、陸英、畏車前)。

細辛(曾青、棗根為使、惡狼毒、山茱萸、黃耆、畏滑石、消石、反藜蘆)。

獨活(⿱灵⿰虫虫實為使)。

紫胡(半夏為使、惡皂莢、畏女菀、藜蘆)。

菴䕡子(荊子、薏苡人為使、惡細辛、乾薑)。

菥⿱⿱艹冖⿱百大子(得荊子、細辛良、惡乾薑、苦參)。

龍膽(貫眾為使、惡防葵、地黃)。

菟絲子(得酒良、署預、松脂為使、惡雚菌)。

巴戟天(覆盆子為使、惡朝生雷丸、丹參)。

蒺藜子(烏頭為使)。

防風(惡乾薑、藜蘆、白斂、芫花、殺附子毒)。

絡石(杜仲、牡丹為使、惡鐵落、畏菖蒲、貝母)。

黃連(黃苓、龍骨、理石為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鮮皮、畏𣣗冬、勝烏頭、 解巴豆毒)。

沙參(惡防己、反藜蘆)。

丹參(畏鹹水、反藜蘆)。

天名精(垣衣為使)。

史明子(蓍實為使、惡大?子)。

芎藭(白芷為使)。

續斷(地黃為使、惡雷丸)。

黃耆(惡龜甲)。

杜若(得辛夷、細辛良、惡柴胡、前胡)。

蛇床子(惡牡丹,巴豆,貝母)。

茜根(畏鼠菇)。

飛廉(得島頭良、惡麻黃)。

薇銜(得秦皮良)。

五味子(蓯蓉為使,惡萎蕤,勝烏頭)。

草藥中部。

當歸(惡䕡茹、畏暮蒲、海藻、牡蒙)。

秦艽(暮蒲為使)。

黃芩(山茱萸、龍骨為使、惡慈實、畏丹砂、牡丹、藜蘆)。

芍藥(雷丸為使、惡石斛、芒消、畏消石、鼈甲、小薊、反藜蘆)。

乾薑(秦椒為使惡、黃連、黃芩、天鼠糞、殺半夏、莨蓉毒)。

藁本(惡䕡茹)。

麻黃(厚朴為使、惡辛夷、石韋)。

葛根(殺野葛、巴豆、百藥毒)。

前胡(半夏為使、惡皂角、畏藜蘆)。

貝母(厚朴、白薇為使、惡桃花、畏秦艽、礜石、莽草、反烏頭)。

栝樓(枸杞為使、惡乾薑、畏牛膝、乾漆、反烏頭)。

玄參(惡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萸、反藜蘆)。

苦參(玄參為使、惡貝母、漏蘆、菟絲子友藜蘆)。

石龍芮(大戟為使、畏蛇蛻皮、吳茱萸)。

石韋(滑石、杏人為、使得昌蒲良)。

狗脊(萆薢為使、惡敗醬)。

萆薢(薏苡為使、畏葵根、大黃、柴胡、牡蠣、前胡)。

瞿麥(?草,牡丹為使桑螵蛸)。

白芷(當歸為使、惡旋覆花)。

紫菀(款冬為使、惡天雄、瞿麥、雷丸、遠志、畏茵陳)。

白鮮皮(惡桑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白薇(惡黃耆、大黃、大戟、乾薑、乾漆、大棗、山茱萸)。

紫參(畏辛夷)。

仙靈脾(署預為使)。

款冬花(杏人為使、得紫苑良、惡皂莢、消石、玄參、畏貝母、辛夷、麻黃、黃芩、 黃連、黃耆、青葙)。 牡丹(畏菟絲子)。

防己(殷孽為使、惡細辛、畏萆薢、殺雄黃毒)。

女菀(畏鹵鹹)。

澤蘭(防己為使)。

地榆(得髮良惡麥門冬)。

海藻(反甘草)。

草藥下部。

大黃(黃芩為使)。

桔梗(節皮為使、畏白及、龍膽、龍眼)。

甘遂(瓜蒂為使、惡遠志、反甘草)。

葶藶(榆皮為使、得酒良、惡殭蠶、石龍芮)。

芫花(決明為使、反甘草)。

澤漆(小豆為使、惡署預)。

大戟(反甘草)。

鉤吻(半夏為使、惡黃芩)。

藜蘆(黃連為使、反細辛、芍藥、五參、惡大黃)。

烏頭烏喙(莽草為使、反半夏、栝樓、貝母、白斂、白及、惡藜蘆)。

天雄(遠志為使、惡腐婢)。

附子(地膽為使、惡蜈蚣、畏防風、甘草、黃耆、人參、烏韭、大豆)。

貫眾(雚菌為使)。

半夏(射干為使、惡皂莢、畏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甲、反烏頭)。

虎掌(蜀漆為使、畏莽草)。

蜀漆(栝樓為使、惡貫眾)。

恒山(畏玉札)。

狼牙(蕪荑為使、惡秦艽、地榆)。

白斂(代赭為使、反烏頭)。

白及(紫石英為使、惡理石、李核人、杏人)。

雚菌(得酒良、畏雞子)。

䕡茹(甘草為使、惡麥門冬)。

藎草(畏鼠婦)。

夏枯草(土瓜為使)。

狼毒(大豆為使、惡麥句薑)。

鬼臼(畏垣衣)。

木藥上部。

茯苓茯神(馬簡為使、惡白歛、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

柏子人(牡蠣、桂心、瓜子為使、畏菊花、羊蹄、諸石麵麴)。

杜仲(惡蛇蛻、玄參)。

乾漆(半夏為使、畏雞子)。

蔓荊子(惡烏頭、石膏)。

牡荊實(防風為使、惡石膏)。

五加皮(遠志為使、畏蛇蛻、玄參)。

黃檗(惡乾漆)。

辛夷(芎藭為使惡、五石脂、畏昌蒲、蒲黃、黃連、石膏、黃環)。

酸棗人(惡防己)。

槐子(天雄、景天為使)。

木藥中部。

厚朴(乾薑為使、惡澤瀉、寒水石、消石)。

山茱萸(蓼實為使、惡桔梗、防風、防己)。

吳茱萸(蓼實為使、惡丹參、消石、白堊、畏紫石英)。

秦皮(大戟為使、惡吳茱萸)。

占斯(解狼毒毒)。

梔子(解??毒)。

秦椒(惡栝樓、防葵、畏雌黃)。

桑根白皮(續斷、桂心、麻子為使)。

木藥下部。

黃環(鳶尾為使、惡茯苓、防己)。

石南(五加皮為使)。

巴豆(芫花為使、惡?草、畏大黃、黃連、藜蘆、殺斑貓毒)。

蜀椒(杏人為使、畏款冬)。

欒華(史明為使)。

雷丸(荔實、厚朴為使、惡葛根)。

⿰氵⿱穴友䟽(漏蘆為使)。

皂莢(柏子為使、惡麥門冬、畏空青、人參、苦參)。

獸上部。

龍骨(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

龍角(畏乾漆、蜀椒、理石)。

牛黃(人參為使、惡龍骨、地黃、龍膽、蜚䗪、畏牛膝)。

白膠(得火良、畏大黃)。

阿膠(得火良、畏大黃)。

獸中部。

犀角(松脂為使、惡𧁁菌,雷丸)。

羚羊角(菟絲子為使)。

鹿茸(麻勃為使)。

鹿角(杜仲為使)。

獸下部。

麋脂(畏大黃、惡甘草)。

蟲魚上部。

蜜蠟(惡芫花、齊蛤)。

蜂子(畏黃芩、芍藥牡蠣)。

牡蠣(貝母為使、得甘草、牛膝、遠志、蛇床、良惡麻黃、吳茱萸、率夷)。

桑螵蛸(畏旋覆花)。

海蛤(蜀漆為使畏、狗膽、甘遂、芫花)。

龜甲(惡沙參、蜚嘛)。

蟲魚中部。

伏翼(莧實、雲寶為使)。

蝟皮(得酒良、畏桔梗麥門冬)。

蜥蜴(惡硫黃、班貓、蕪荑)。

露蜂房(惡乾薑、丹參、黃芩、芍藥、牡蠣)。

⿸庶䖵蟲(畏皂莢、昌蒲)。

蠐螬(蜚虫為使惡附子)。

鼈甲(惡礬石)。

鮀魚甲(蜀漆為使、畏狗膽、甘遂、芫花)。

烏賊魚骨(惡白斂白及)。

蟹(殺莨菪毒、漆毒)。

天鼠糞(惡白斂、白薇)。

蟲魚下部。

蛇蛻(畏磁石及酒)。

蜣蜋(畏羊角石膏)。

斑貓(馬刀為使、畏巴豆、丹參、空青、惡膚青)。

地膽(惡甘草)。

馬刀(得水良)。

果上部。

大棗(殺烏頭毒)。

果下部。

杏人(得火良、惡黃耆、黃芩、葛根、解錫、胡粉、毒畏莽草)。

菜上部。

冬葵子(黃芩為使)。

菜中部。

葱實(解藜蘆毒)。

米上部。

麻蕡麻子(畏牡蠣、白薇、惡茯苓)。

米中部。

大豆及黃卷(惡五參、龍膽得前胡、烏喙、杏人、牡蠣良、殺烏頭毒)。

大麥(食蜜為使)。

醬(殺藥毒、火毒)。

右一百九十七種有相制使,其餘皆無,故不備錄。

或曰,古人用藥至少,分兩亦輕,差病極多,觀君處方非不煩重,分兩亦多, 而差病不及古人者何也,答曰,古者日月長遠,藥在土中,自養經久,氣味真實, 百姓少欲,稟氣中和,感病輕微,易為醫療,今時日月短促,藥力輕虛,人多巧詐, 感病厚重,難以為醫,病輕用藥須少,病重用藥即多,此則醫之一隅,何足怪也, 又古之醫,有自將採取,陰乾暴乾,皆悉如法,用藥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 今之醫者,但知診脈處方,不委採藥時節,至於出處土地,新陳虛實,皆不悉, 所以治十不得五六者,是由於此,夫處方者常須加意,重複用藥,藥乃有力, 若學古人,徒自誤耳。 將來學者須詳熟之。

凡紫石英白石英朱砂雄黃硫黃等,皆須光明映澈,色理鮮靜者為佳,不然, 令人身體乾燥發熱口乾而死。

凡草石藥皆須土地堅實,氣味濃烈,不爾,治病不愈。

凡狼毒枳實橘皮半夏麻黃吳茱萸,皆欲得陳久者良,其餘唯須精新也。

合和第七。

問曰,凡和合湯藥,治諸草石蟲獸,用水升數消殺之法則云何,答曰, 凡草有根莖枝葉皮骨花實,諸蟲有毛翅皮甲頭足尾骨之屬,有須燒鍊炮炙, 生熟有定,一如後法,順方者福,逆之者殃,或須皮去肉,或去皮須肉,或須根莖, 或須花實,依方鍊治,極令淨潔,然後升合秤兩,勿令參差,藥有相生相殺, 氣力有強有弱,君臣相理,佐使相持,若不廣通諸經,則不知有好有惡, 或醫自以意加減,不依方分,使諸草石強弱相欺,入人腹中不能治病,更加⿵門⿰呂斤爭, 草石相反,使人迷亂,力甚刀劍,若調和得所,雖未能治病,猶得變利五藏, 於病無所增劇,例曰,諸經方用藥,所有熬。 鍊節度,皆腳注之,今方則不然,於此篇具條之更不煩方下別注也。

凡藥,治擇熬炮訖,然後秤之以充用,不得生秤。

凡用石藥及玉,皆碎如米粒,綿裏內湯酒中。

凡鍾乳等諸石,以玉槌水研,三日三夜漂鍊,務令極細。

凡銀屑,以水銀和成泥。

凡礜石,赤泥團之,入火半日乃熟可用,仍不得過之,不鍊生入藥,使人破心肝。

凡朴消礬石,燒令汁盡,乃入丸散,芒消朴消皆絞湯訖,內汁中,更上火兩三沸, 烊盡乃服。

凡湯中用丹砂雄黃者,熟末如粉,臨服內湯中,攪令調和服之。

凡湯中用完物,皆擘破,乾棗梔子之類是也用細核物,亦打碎, 山茱萸五味子蕤決明子之類是也,細花子物,正爾完用之,旋復花、菊花、地膚子、 葵子、之類是也,米麥豆輩,亦完用之凡橘皮吳茱萸椒等,入湯不㕮咀。

凡諸果實人皆去尖及雙人者湯柔?去皮,仍切之,用梔子者去皮,用蒲黃耆湯成下。

凡麥門冬,生薑入湯,皆切,三擣三絞,取汁,湯成去滓下之,煮五六沸, 依如升數,不可共藥煮之,一法薄切用。

凡麥門冬,皆微潤抽去心。

凡麻黃,去節,先別煮兩三沸,掠去沬,更益水如本數,乃內餘藥, 不爾令人煩寸斬之,小草、瞿麥五分斬之,細辛、白前三分斬之,膏中細剉也。

凡牛膝、石斛等入湯酒,拍碎用之,石斛入丸散者,先以碪槌極打令碎,乃入,曰, 不爾擣不熟,入酒亦然。

凡桂、厚朴、杜仲、秦皮、木蘭之輩,皆削去上虛軟甲錯,取裏有味者秤之,茯苓、 豬苓,削除黑皮,牡丹、巴戟天、遠志、野葛等,皆槌破去心,紫菀洗去土, 暴乾乃秤之,薤白朮白,除青令盡,莽草、石南茵芋、澤蘭,剔取葉及嫩莖, 去大枝,鬼臼黃連皆除根毛,石韋、辛夷,拭去毛,辛夷又去心, 蜀椒去閉口者及目,用大棗、烏梅,皆去核,用鬼箭,削取羽皮。

凡茯苓芍藥,補藥須白者,瀉藥唯赤者。

凡菟絲子,煖湯淘汰去沙土,乾漉,煖酒漬經一宿,漉出,暴微白擣之, 不盡者更以酒漬,經三五日乃出更曬,微乾擣之,須更悉盡,極易碎。

凡用甘草、厚朴、枳實、石南、茵芋、藜蘆、皂莢之類,皆炙之,而枳實去穰, 藜蘆去頭,皂莢去皮子。

凡用椒實,微熬冷汗出,則有勢力。

凡湯丸散,用天雄、附子、烏頭、烏喙、側子,皆煻灰炮,令微拆,削去黑皮, 乃秤之,唯薑附湯及膏酒中生用亦削去皮,乃秤之,直理破作七八片。

凡半夏,熱湯洗去上滑,一去十洗四破,乃秤之,以入湯,若膏酒丸散皆煻灰炮之。

凡巴豆,去皮心膜,熬令紫色,桃人、杏人、葶藶、胡麻、諸有脂膏藥,皆熬黃黑, 別擣令如膏,指瀎視泯泯爾,乃以向成散稍稍下臼中,合研檮,令消散, 乃復都以輕絹簁之,須盡,又內臼中,依法擣數百杵也,湯膏中雖有生用者, 並擣破。

凡用麥蘗麴末大豆、黃卷、澤蘭、蕪荑,皆微炒,乾潻炒令煙斷用烏梅, 入丸散者熬之,用熟艾者先炒細擘,合諸藥擣,令細散不可篩者,內散中和之。

凡用諸毛羽齒牙蹄,甲、龜、鼈、鯪、鯉等甲、皮、肉、骨、角、筋、鹿、茸、等, 皆炙,蛇蛻皮微炙。

凡用斑貓等諸蟲,皆去足翅,微熬,用桑螵蛸,中破炙之,牡蠣熬令黃色, 殭蠶蜂房微炒之。

凡湯中用麝香、犀角、鹿角、羚羊角、牛黃,須末如粉,臨服內湯中, 攪令調和服之。

凡丸散用膠,先炙使通體沸起燥,乃可擣,有不沸處,更炙之,斷下湯直爾用之, 勿炙,諸湯中用阿膠,皆絞湯畢,內汁中更上火兩三沸,令烊。

凡用蜜,先火煎,掠去沫,令色微黃,則丸經久不壞,掠之多少,隨蜜精麤, 遂至大稠,於丸彌佳。

凡丸中用蠟,烊投少蜜中,攪調以和藥。

凡湯中用飴糖,皆湯成下,諸湯用酒者,皆臨熟下之。

凡藥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湯者,宜酒漬,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 亦有不入湯酒者,並隨藥性,不得違之,其不宜湯酒者列之如左。

朱砂(熟入湯)、雌黃、雲母、陽起石(入酒)、礬石(入酒)、硫黃(入酒)、 鍾乳(入酒)、孔公孽(入酒)、礜石入酒、銀屑、白堊、銅⿰釒音鼻胡粉、鈆丹、 鹵鹹入酒、石灰入酒、藜灰。

右石類一十七種。

野葛、狼毒、毒公、鬼臼、莽草蒴藋(入酒)、巴豆、躑躅(入酒)、 皂莢(入酒)、雚菌、藜蘆、䕡茹、貫眾(入酒)、蕪荑、雷丸、狼牙、鳶尾、 蒺蔾(入酒)、女菀、葈耳、紫葳(入酒)、薇銜(入酒)、白及、牡蒙、飛廉、 蛇銜、占斯、辛夷、石南(入酒)、棟實、虎杖入酒單漬、虎掌、蓄根、 羊桃(入酒)、麻勃、苦瓠、瓜蔕、陟釐、狼跋子(入酒)、雲實、槐子(入酒)、 地膚子、蛇跋子(入酒)、青葙子、茺蔚子、王不留行、菥⿱⿱艹冖⿱百大子、菟絲子(入酒)。

右草木之類肆拾捌種。

蜂子、蜜蠟、白馬莖、狗陰、雀卵、雞子、雄鵲、伏翼、鼠婦、樗雞、螢火、𧕪螉、 殭蠶、蜈蚣、蜥蝪、斑貓、芫青、亭長、蛇膽、䖟蟲、蜚蠊、螻蛄、馬刀、赭魁、 蝦蟇、蝟皮、生鼠、生龜(入酒)、蝸牛、諸烏獸(入酒)蟲、魚、膏、骨、髓、 膽、血、屎、溺。

右蟲獸之類貳拾玖種。

古秤唯有銖兩,而無分名,今則捨拾黍為壹銖,陸銖為壹分,肆分為壹兩, 拾陸兩為壹斤,此則神農之稱也,吳人以貳兩為壹兩,隋人以參兩為壹兩, 今依肆分為壹兩稱為定,方家凡云等分者,皆是丸散,隨病輕重, 所須多少無定銖兩,參種伍種皆悉分兩同等耳,凡丸散云若干分兩者, 是品諸藥宜多宜少之分兩,非必止於若干之分兩也,假令日服參方寸匕,須差止, 是三五兩藥耳,凡散藥有云刀圭者,拾分方寸匕之一。

⿱堆十如梧桐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為度,錢匕者, 以大錢土全抄之,若云半錢匕者,則是一錢抄取一邊爾,並用五銖錢也,錢五匕者, 今五銖錢邊五字者以抄之,亦令不落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為一勺, 兩勺為一合,以藥升分之者,謂藥有虛實,輕重不得用斤兩,則以升平之, 藥升方作上俓一寸,下俓六分,深八分,內散藥,勿按抑之,正爾微動令平調耳, 今人分藥,不復用此,凡丸藥有云如細麻大者,即胡麻也,不必扁扁, 但令較略大小相稱爾,如黍粟者亦然,以十六黍為一大豆也,如麻子者, 即今大麻子,準三細麻也,如胡豆者,今青斑豆也。 以二大麻子準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粒有大小,以三大麻子準之, 如大豆者,以二小豆準之,如梧桐子者,以二大豆準之,一方寸匕散, 以蜜和得如梧桐子十丸為定,如彈丸及雞子黃者,以十梧桐子準之。

凡方云巴豆若干枚者,粒有大小,當先去心皮,乃秤之,以一分準十六枚, 附子烏頭若干枚者,去皮畢,以半兩準一枚,枳實若干枚者,去穰畢, 以一分準二枚,橘皮一分準三枚,棗有大小,以三枚準一兩,云乾薑一累者, 以半兩為正。 本草云一兩為正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畢,秤五兩為正,椒一升,三兩為正, 吳茱萸一升,五兩為正,菟絲子一升,九兩為正,菴䕡子一升,四兩為正, 蛇閑子一升,三兩半為正,地膚子一升,四兩為正,此其不同也,云某子一升者, 其子各有虛實,輕重不可通以秤準,皆取平升為正。

凡方云柱一尺者,削去皮畢,重半兩為正,甘草一尺者,重二兩為正, 云某草一束者,重三兩為正,一把者,重二兩為正。

凡云蜜一斤者,有七合,豬膏一斤者,一升二合。

凡湯酒膏藥,舊方皆云㕮咀者,謂秤畢,擣之如大豆, 又使吹去細末此於事殊不允當藥有易碎難碎,多末少末,秤兩則不復均平, 今皆細切之較略令如㕮咀者,乃得無末而片粒調和也,凡云末之者,謂擣篩如法也。

凡丸散,先細切暴燥,乃擣之,有各擣者,有合擣者,並隨方所言, 其潤濕藥如天門冬乾地黃輩,皆先切暴乾獨擣,令偏碎,更出細擘,暴乾, 若值陰雨,可微火烘之,既燥小停冷,乃擣之,凡濕藥,燥皆大耗,當先增分兩, 須得屑乃秤之為正,其湯酒中不須如此。

凡篩丸藥,用重密絹,令細,於蜜丸即易熟,若篩散,草藥用輕踈絹, 於酒中服即不泥,其石藥亦用細絹篩,令如丸藥者。

凡篩丸散藥畢,皆更合於臼中以杵擣之數百過,視其色理和同為佳。

凡煮湯,當取井華水,極令靜潔,升斗分量勿使多少煮之調和,候火用心, 一如鍊法。

凡煮湯,用微火,令小沸,其水數依方多少,大略二十兩藥用水一斗煮,取四升, 以此為率,皆絞去滓,而後酌量也,然則利湯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者,為病須快利, 所以少水而多取汁,補湯欲熟,多水而少取汁者,為病須補益,是以多水而少取汁, 好詳視之,不得令水多少,湯熟,用新布兩人以尺木絞之,澄去垽濁,分再三服者, 第二第三服以紙覆令密,勿令泄氣,欲服以銅器於熱湯上暖之勿令器中有水氣。

凡漬藥酒,皆須切細,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 便可漉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暴燥,微擣,更漬飲之,亦可散服。

凡建中腎瀝諸補湯滓,合兩劑加水煮竭,飲水亦敵一劑新藥,貧人當依此用, 皆應先暴令燥也。

凡合膏,先以苦酒漬,令淹浹,不用多汁,密覆勿泄,云晬時者,周時也, 從今旦至明旦,亦有止壹宿,煮膏當參上參下,以泄其熱勢,令藥味得出, 上之使匝匝沸,乃下之,取沸靜良久乃止,寧欲小生,其中有薤白者, 以兩頭微焦黃為候,有白芷附子者,亦令小黃色為度,豬肪皆勿令經水, 臘月者彌佳,絞膏亦以新布絞之,若是可服之膏,膏滓亦堪酒煮飲之,可摩之膏, 膏滓則宜以傳病上,此蓋欲兼盡其藥力故也。

凡膏中有雄黃、朱砂輩,皆別擣細研如麵,須絞膏畢乃投中,以物疾攪,至于凝彊, 勿使沈聚在下不調也,有水銀者,於凝膏中研令消散,胡粉亦爾。

凡擣藥法,燒香洒掃淨潔,不得雜語喧呼,當使童子擣之,務令細熟, 杵數可至千萬杵,過多為佳。

凡合腎氣署預及諸大補五石、大麝香丸、金牙散、大酒煎膏等,合時煎時, 並勿令婦人小兒產母喪孝固疾六根不具足人及雞犬六畜等見之大忌切宜慎之, 其續命湯麻黃等諸小湯,不在禁忌之限,比來田野下里家因市得藥, 隨便市上雇人擣合,非止諸不如法,至於石斛、菟絲子等難擣之藥,費人功力, 賃作擣者隱主悉盜棄之,又為塵埃穢氣入藥中,羅篩麤惡,隨風飄揚,眾口嘗之, 眾鼻嗅之,藥之精氣壹切都盡,與朽木不殊,又復服餌不能盡如法,服盡之後, 反如虛損,遂謗醫者處方不效,夫如此者非醫之咎,自緣發意甚誤,宜熟思之也。

服餌第八。

若用毒藥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拾之,取去為度, 病在胸膈己上者,先食而後服藥,病在心腹己下者,先服藥而後食, 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

凡服丸散,不云酒水飲者,本方如此是可通用也。

凡服利湯欲得侵早,凡服湯,欲得稍熱服之即易消下不吐,若冷則吐嘔不下, 若太熱即破人咽喉,務在用意,湯必須澄清,若濁令人心悶不解, 中間相去如步行十里久再服,若太促數,前湯未消,後湯來衝,必當吐逆, 仍問病者腹中藥消散,乃可進服。

凡服湯法,大約皆分為三服,取三升,然後乘病人穀氣彊進,一服最須多, 次一服漸少,後一服最須少,如此即甚安穩,所以病人於後氣力漸微,故湯須漸少, 凡服補湯,欲得服三升半,晝三夜一,中間間食,則湯氣溉灌百脈,易得藥力, 凡服湯不得太緩太急也,又須左右仰覆臥各一,食頃即湯勢遍行腹中,又於室中行,皆可一百步許一日, 勿出外即大益,凡服湯,三日常忌酒,緣湯忌酒故也,凡服治風湯, 第一服厚覆取汗,若得汗即須薄覆,勿令大汗,中間亦須間食,不爾令人無力, 更益虛羸。

凡丸藥皆如梧桐子,補者十丸為始,從一服漸加不過四十丸,過亦損人, 云一日三度服,欲得引日多時不闕,藥氣漸漬熏蒸五藏,積久為佳,不必頓服, 早盡為善,徒棄名藥,獲益甚少,凡人四十以下,有病可服瀉藥,不甚須服補藥, 必若有所損,不在此限,四十己上則不可服瀉藥,須服補藥, 五十己上四時勿闕補藥,如此乃可延年,得養生之術耳,其方備在第二十七卷中, 素問曰,實即瀉之,虛即補之,不虛不實以經調之,此其大略也, 凡有藏腑積聚無問少長,須瀉則瀉,凡有虛損,無問少長,須補即補, 以意量度而用之。

凡服痔漏疳𧏾等藥,皆慎豬雞魚油等,至差。

凡服瀉藥,不過以利為度,慎勿過多,令人下利無度,大損人也。

凡諸惡瘡,差後皆百日慎口,不爾即瘡發也。

凡服酒藥,欲得使酒氣相接,無得斷絕,絕則不得藥力,多少皆以知為度, 不可令至醉及吐,則大損人也。

凡服藥,皆斷生冷酢滑,豬犬雞魚,油麵蒜及果實等,其大補丸散, 切忌陳臭宿滯之物,有空青忌食生血物,天門冬忌鯉魚,白朮忌桃李及雀肉、葫荽、 大蒜、青魚、鮓等物,地黃忌蕪荑,甘草忌菘菜、海澡,細辛忌生菜, 菟絲子忌菟肉,牛膝忌牛肉,黃連、桔梗忌豬肉,牡丹忌葫荽,藜蘆忌狸肉,半夏、 昌蒲、忌飴糖及羊肉,恒山、桂心忌生蔥、生菜,商陸忌犬肉,茯苓忌醋物, 柏子人忌濕麵,巴豆忌蘆芛羹及豬肉,鼈甲忌莧菜。

凡服藥,忌見死尸及產婦穢污觸之,兼及忿怒憂勞。

凡餌湯藥,其粥食肉菜皆須大熟,熟即易消,與藥相宜,若生則難消,復損藥力, 仍須少食菜及硬物,於藥為佳,亦少進鹽醋乃善,亦不得苦心用力及房室喜怒, 是以治病用藥力,唯在食治將息得力,太半於藥有益,所以病者務在將息節慎, 節慎之至,可以長生,豈惟愈病而己。

凡服瀉湯及諸丸散酒等,至食時須食者,皆先與一口冷醋飯,須萸乃進食為佳。

凡人忽遇風發,身心頓惡,或不能言, 有如此者當服大小續命湯及西州續命排風越婢等湯,於無風處密室之中, 日夜四五服,勿計劑數多少,亦勿慮虛,常使頭面手足腹背汗出不絕為佳, 服湯之時,湯消即食粥,粥消即服湯,亦少與羊肉臛將補,若風大重者, 相續五日五夜服湯不絕,即經二日停湯,以羹臛自補將息四體,若小差即當停藥, 漸漸將息,如其不差,當更服湯攻之,以差為使。

凡患風服湯,非得大汗,其風不去,所以諸風方中,皆有麻黃, 至如西州續命即用八兩,越婢六兩,大小續命或用一兩三兩四兩,故知非汗不差, 所以治風非密室不得,輒服湯藥,徒自悞耳,惟更加增,未見損減矣。

凡人五十以上大虛者,服三石更生,慎勿用五石也,四時常以平旦服一二升, 暖飲終身勿絕,及一時勿食蒜油豬雞魚鵝鴨牛馬等肉,即無病矣。

藥藏第九。

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大聖之至教,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賢人之用心, 所以神農鳩集百藥,黃帝纂錄針經,皆備預之常道也,且人痾瘵多起倉卒, 不與人期,一朝嬰己,豈逞知救,想諸好事者可貯藥藏用,以備不虞, 所謂起心雖微,所救惟廣,見諸世祿之家,有善養馬者,尚貯馬藥數十斤, 不見養身者有畜人藥一錙銖,以此類,極可媿矣,貴畜而賊身,誠可羞矣, 傷人乎不問馬,此言安用哉至如人或有公私使命,行邁邊隅,地既不毛,藥物焉出, 忽逢瘴癘,素不資貯,無以救療,遂拱手待斃,以致天歿者,斯為自致,豈是枉橫, 何者,既不能深心以自衛,一朝至此,何歎惜。 之晚哉,故置藥藏法,以防危殆云爾。

石藥、灰土藥、水藥、根藥、莖藥、葉藥、花藥、皮藥、子藥、五穀、五果、五菜、 諸獸齒、牙、骨、角、蹄、甲、皮、毛、尿、屎等藥,酥髓、乳酪、醍醐、石密、 沙糖、飴糖、酒醋膠麴蘗豉等藥。

右件藥依時收採以貯藏之,蟲豸之藥不收採也。

秤斗升合鐵臼、木臼、絹羅紗、羅馬尾羅刀砧玉槌瓷缽大小銅銚鐺釜銅鐵匙等。

右合藥所須,極當預貯。

凡藥皆不欲數數曬暴,多見風日,氣力即薄歇,宜熟知之,諸藥未即用者, 候天大晴時,於烈日中暴之,令大乾,以新瓦器貯之,泥頭密封,須用開取, 即急封之,勿令中風濕之氣,雖經年亦如新也,其丸散以瓷器,密臘封之, 勿令泄氣,則三十年不壞,諸杏人及子等藥,丸器貯之,則鼠不能得之也, 凡貯藥法,皆須去地三四尺,則土濕之氣不中也。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一。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婦人方上)。

求子第一(論六首灸法六首方十五首轉女為男法三首)。

論曰,夫婦人之別有方者,以其胎妊生產崩傷之異故也,是以婦人之病, 比之男子十倍難療,經言婦人者,眾陰所集,常與濕居,十四己上,陰氣浮溢, 百想經心,內傷五藏,外損姿顏,月水去留,前後交互,瘀血停凝,中道斷絕, 其中傷墮不可具論,生熟二藏,虛實交錯,惡血內漏,氣脈損竭,或飲食無度, 損傷非一,或瘡痍未愈,便合陰陽,或便利於懸廁之上,風從下入,便成十二痼疾, 所以婦人別立方也,若是四時節氣為病,虛實冷熱為患者,故與丈夫同也, 惟懷胎妊娠而挾病者,避其毒藥耳,其雜病與丈夫同,則散在諸卷中,可得而知也, 然而女人嗜欲多於丈夫,感。 病倍於男子,加以慈戀愛憎嫉妒憂恚,染者堅牢,情不自抑,所以為病根深, 療之難差,故養生之家,特須教子女學習此三卷婦人方,令其精曉,即於倉卒之秋, 何憂畏也,夫四德者,女子立身之樞機,產育者,婦人性命之長務,若不通明於此, 則何以免於夭枉者哉,故傳母之徒亦不可不學,常宜繕,寫一本,懷挾隨身, 以防不虞也。

論曰,人之情性皆願賢己,而疾不及人,至於學問,則隨情逐物墮於事業, 詎肯專一推求,至理,莫不虛棄光陰,沒歲無益,夫婚姻養育者,人倫之本, 王化之墓,聖人設教,備論厥旨,後生莫能精曉,臨事之日,昬爾若愚, 是則徒願賢己,而疾不及人之謬也,斯實不達賢己之趣,而妄徇虛聲以終無用, 今具述求子之法,以貽後嗣,同志之士,或可覽焉。

論曰,夫欲求子者當先知夫妻本命,五行相生,及與德合, 並本命不在子休廢死墓中者,則求子必得,若其本命,五行相剋,及與刑殺衝破, 並在子休廢死墓中者,則求子了不可得,慎無措意,縱或得者,於後終亦累人, 若其相生並遇福德者,仍須依法如方避諸禁忌,則所誕生兒子,盡善盡美, 難得具陳矣。(禁忌法受胎時日推王相貴宿日法在二十七卷中)。 論曰,凡人無子,當為夫妻俱有五勞七傷,虛羸百病所致,故有絕嗣之殃, 夫治之法,男服七子散,女服紫石門冬丸,及坐藥盪胞湯,無不有子也。

七子散治丈夫風虛目暗,精氣衰少無子,補不足方。

五味子、牡荊子、菟絲子、車前子、菥⿱⿱艹冖⿱百大子、石斛、署預、乾地黃、杜仲、鹿茸、 遠志(各入銖)、附子、蛇閑子、芎藭(各六銖)、山茱萸、天雄、人參、茯苓、 黃耆、牛膝(各三銖)、桂心(十銖)、巴戟天(十二銖)、蓯蓉(十銖)、 鍾乳粉(八銖)。

右二十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不知增至二匕,以知為度,禁如藥法, 不能酒者,蜜和丸服亦得,一方加覆盆子八銖,求子法,一依後房中篇。

朴消盪胞湯治婦人立身己來全不產,及斷緒久不產三十年者方。

朴消、牡丹、當歸、大黃、桃人(生用各三銖)、細辛、厚朴、桔梗、赤芍藥、 人參、茯苓、桂心、甘草、牛膝、橘皮(各一銖)、䖟蟲(十枚)、水蛭(十枚)、 附子(六銖)。

右十八味㕮咀,以清酒五升,水五升合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每服相去三時,更服如常,覆被取少汗,汗不出,冬日著火籠之,必下積血, 及冷赤膿如赤小豆汁,本為婦人子宮內有些惡物令然,或天陰臍下痛,或月水不調, 為有冷血不受胎,若斟酌下盡,氣力弱大困,不堪更服,亦可二三服即止, 如大悶不堪,可食酢飯冷漿一口即止,然恐去惡物不盡不大得藥力, 若能忍能服盡大好,一日後仍著導藥。(千金翼不用桔梗甘草)。 治全不產及斷緒,服前朴消湯後,者坐導藥方。

皂莢、山茱萸(千金翼作苦瓠)、當歸(各一兩)、細辛、五味子、 乾薑(各二兩)、大黃、礬石、戎鹽、蜀椒(各半兩)。

右十味末之,以絹袋盛,大如指長三寸,盛藥令滿,內婦人陰中,坐臥任意, 勿行走急,小便時去之,更安新者,一日一度,必下青黃冷汁,汁盡止即可幸御, 自有子,若未見病出,亦可至十日安之,一本別有葶藶砒霜各半兩, 此藥為服朴消湯恐去冷惡物出不盡,以導藥下之,值天陰冷不疼,不須著導藥, 亦有著鹽為導藥者,然不如此藥,其服朴消湯後,即安導藥,經一日外, 服紫石門冬丸。

紫石門冬丸,治全不產及斷緒方。

紫石英、天門冬(各三兩)、當歸、芎藭、紫葳、卷柏、桂心、烏頭、乾地黃、 牡蒙(千金翼作牡荊外臺作牡蒙)、禹餘糧、石斛、辛夷(各二兩)、人參、 桑寄生、續斷、細辛、厚朴乾薑、食茱萸、牡丹、牛膝(各二十兩)、 柏子人(一兩)、署預、烏賊骨、甘草(各一兩半)。

右二十六味末之,蜜和丸,酒服如梧桐子大十丸,日三,漸增至三十丸, 以腹中熱為度,不禁房室,夫行不在,不可服禁如藥法,比來服者, 不至盡劑即有娠。

白薇丸主令婦人有子方。

白薇、細辛、防風、人參、秦椒、白斂(一云白芷)、桂心、牛膝、秦艽、蕪荑、 沙參、芍藥、五味子、白殭蠶、牡丹、蠐螬(各一兩)、乾潻、柏子人、乾薑、 卷柏、附子、芎藭(各二十銖)、紫石英、桃人(各一兩半)、鍾乳、乾地黃、 白石英(各二兩)、鼠婦(半兩)、水蛭、䖟蟲(各十五枚)、吳茱萸(十八銖)、 麻布叩複頭(一尺燒)。

右三十二味末之蜜和丸,酒服如梧子大十五丸,日再,稍加至三十丸當有所云, 小覺有異即停服。

論曰,古者求子,多用慶雲散承澤丸,今代人絕不用此雖未試驗,其法可重, 故述之。

慶雲散,主丈夫陽氣不足,不能施化,施化無成方。

覆盆子、五味子(各一升)、天雄(一兩)、石斛、白朮(各三兩)、 桑寄生(四兩)、天門冬(九兩)、兔絲子(一升)、紫石英(二兩)。

右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先食,日三服,素不耐冷者,去寄生,加細辛四兩, 陽氣不少而無子者,去石斛,加檳榔十五枚。

承澤丸,主婦人下焦三十六疾,不孕絕產方。

梅核人、辛夷(各一升)、葛上、亭長(七枚)澤蘭子五合、溲硫二兩、藁本一兩。

右六味末之,蜜和丸,先食,服如大豆二丸,日三,不知稍增若腹中無堅癖積聚者, 去亭長,加通草一兩,惡甘著,和藥先以苦酒搜散,乃內少蜜和為丸。

大黃丸,主帶下百病無子,服藥十日下血,二十日下長蟲及清黃汁,三十日病除, 五十日肥白方。

大黃(破如米豆熬令黑)、柴胡、朴消(各一升)、芎藭(五兩)乾薑(一升)、 蜀椒(二兩)、茯苓(如雞子大一枚)。

右七味末之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七丸,米飲下,加至十丸,以知為度, 五日微下。

治女人積年不孕吉祥丸方。

天麻(一兩)、五味子(二兩)、覆盆子(一升)、桃花(二兩)柳絮(一兩)、 白朮(二兩)、芎藭(二兩)、牡丹(一兩)、桃人(一百枚)、菟絲子(一升)、 茯苓(一兩)、楮實子(一升)乾地黃(一兩)、桂心(一兩)。

右十四味末之,蜜和丸如豆大,每服空人飲若酒下五丸,日中一服,晚一服。

消石大黃丸,治十二瘕癖,及婦人帶下絕產無子,並服寒食藥而腹中有癖者, 當先服大丸下之,乃服寒食藥耳,大丸不下水穀,但下病耳,不令人虛極, 方在第十一卷中。

治月水不利閉塞,絕產十八年,服此藥二十八日有子,金城太守白薇丸方。

白薇(三十銖)、人參、杜蘅古(今驗用牡蠣)、牡蒙(各十八銖)牛膝(半兩)、 細辛(三十銖)、厚朴、半夏(各十八銖)、沙參、乾薑(各半兩)、 白殭蠶(十八銖)、秦觀(半兩)、蜀椒(一兩半)、當歸(十八銖)、 附子(一兩半)、防風(一兩半)、紫菀(十八銖)。

右十七味末之蜜和,先食,服如梧子三大丸,不知稍增至四五丸,此藥不長將服, 覺有妊娠則止,用之大驗,(崔氏有桔梗丹參十八銖)。

白薇丸主久無子或斷緒,上熟下冷,百病皆治之方。

白薇(十八銖)、紫石英(三十銖)、澤蘭、太一餘糧(各二兩)當歸(一兩)、 赤石脂(一兩)、白芷(一兩半)、芎藭(一兩)藁本、石膏、菴䕡子、 卷柏(各二十銖)、蛇閑子(一兩)、桂心(二兩半)、細辛(三兩)、覆盆子、 桃人(各二兩半)、乾地黃、乾薑、蜀椒車前子(各十八銖)、蒲黃(二兩半)、 人參(一兩半)、白龍骨、遠志、麥門冬、茯苓(各二兩)、橘皮(半兩)。

右二十八味末之,蜜和,酒服十五丸如梧子大,日再,漸增以知為度, 亦可至五十丸,慎豬雞生冷酢滑魚蒜驢馬牛肉等,覺有妊娠即停,三月正擇食時, 可食牛肝及心,至四月五月不須,不可故殺,令子短壽,遇得者大良。

治婦人絕產,生來未產,盪滌腑藏,使玉門受子精,秦椒丸方。

秦椒、天雄(各十八銖)、玄參、人參、白斂、鼠婦、白芷、黃耆、桔梗、露蜂房、 白殭蠶、桃人、蠐螬、白薇、細辛、蕪荑(各一兩)、牡蒙、沙參、防風、甘草、 牡丹皮、牛膝、卷柏、五味子、芍藥、桂心、大黃、石斛、白朮(各二十銖)、 柏子人、茯苓、當歸、乾薑(各一兩半)、澤蘭、乾地黃、芎藭(各一兩十八銖)、 乾潻、白石英、紫石英、附子(各二兩)、鍾乳(二兩半)、水蛭(七十枚)、 䖟蟲(百枚)、麻布叩複頭(七寸燒)。

右四十四味末之,蜜丸,酒服十丸如梧子,日再,稍加至二十丸, 若有所去如豆汁鼻涕,此是病,覺有異即停。

婦人絕子,灸然谷五十壯,在內踝前直下一寸,婦人絕嗣不生,胞門閉塞, 灸關元三十壯報之。

婦人妊子不成若墮落,腹痛,漏見赤,灸胞門五十壯,在關元左邊二寸是也。

右邊二寸名子戶。

婦人絕嗣不生,灸氣門穴,在關元傍三寸各百壯。

婦人子藏閉塞,不受精疼,胞門五十壯。

婦人絕嗣不生,漏赤白,灸泉門十壯,三報之,穴在橫骨當陰上際。

論曰,陰陽調和,二氣相感,陽施陰化,是以有娠,而三陰所會則多生女, 但妊娠二月名曰始膏,精氣成於胞裡,至於三月名曰始胎,血脉不流,象形而變, 未有定儀,見物而化,是時男女未分婦人始覺有娠,養胎并轉女為男丹參丸方。

丹參、續斷、芍藥、白膠、白朮柏子人(各二兩)、人參、芎藭、 乾薑(各三十銖)當歸、橘皮、吳茱萸(各一兩十八銖)、 白芷冠纓燒灰(各一兩)、蕪弮(十八銖)、乾地黃(一兩半)、 甘草(二兩)太夘(一具乾)、東門上雄雞頭(一枚)。

右十九味末之,蜜和丸,酒服十丸,日再,稍加至二十丸如梧子大。

又方、取原蠶矢一枚,花水服,日三。

又方。

取弓弩弦一枚,縫囊盛帶婦人左臂,一法以繫腰下,滿百日去之。

又方。

取雄黃一兩,縫囊盛帶之,要女者帶雌黃。

又方。

以斧一柄,於產婦臥閑下置之,仍繫刃向下,匆令人知,如不信,待雞抱夘時, 依此置於窠下,一窠兒子盡為雄也。

妊娠惡阻第二(論二首法二首、方四首)。

論曰,何以知婦人妊娠脉平而虛者,乳子法也經云,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此是血氣和調,陽施陰化也,診其手少陰脉動甚者妊子也,少陰心脉也心主血脉, 又腎名胞門子戶,尺中腎脉也,尺中之脉,按之不絕,法妊娠也,三部脉沈浮正等, 按之無絕者有娠也。

妊娠初時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數也。

妊娠四月,欲知男女者,左疾為男。

右疾為女,左。

右俱疾,為產二子,又法左手沈實為男。

右手浮大為女,左。

右手俱沈實,猥生二男,俱浮大猥生二女。

尺脉若左偏大為男。

右偏大為女左。

右俱大,產二子,大者如實狀,又法左手尺中浮大者男。

右手尺中沈細者女,若來而斷絕者,月水不利,又法左。

右不俱浮為產二男,不然女作男生,俱沈為產二女,不爾男作女生, 又法得太陰脉為男,得太陽脉為女,太陰脉沈,太陽脉浮,又遣妊娠人面南行, 還復呼之,左迴首者是男。 右迴首者是女,又看上圊時,夫從後急呼之,左迴首者是男。

右迴首者是女,又婦人妊娠其夫左乳房有核是男。

右乳房有核是女。

妊娠欲知將產者,懷妊離經其脉浮,設腹痛引腰脊為今出也,但離經者不病也, 又法欲生,其脉離經,半夜覺痛,日中則生也。

論曰,凡婦人虛羸血氣不足,腎氣又弱,或當風飲冷太過,心下有淡水者, 欲有胎而喜病阻,所謂欲有胎者,其人月水尚來,顏色肌膚如常,但苦沈重憒悶, 不欲食飲,又不知其患所在,脉理順時平和,則是欲有娠也,如此經二月日後, 便覺不通,則結胎也,阻病者,患心中憒憒,頭重眼眩,四肢沈重,懈墮不欲執作, 惡聞食氣,欲噉鹹酸果實,多臥少起,世謂惡食其至三四月日巳上, 皆大劇吐逆不能自勝舉也,此由經血既閉,水漬於藏,藏氣不宣通,故心煩憒悶, 氣逆而嘔吐也,血脉不通,經絡否澀,則四肢沈重,挾風則頭目眩也,覺如此候者, 便宜服半夏茯苓湯,數劑後。 將茯苓丸淡水消除,更欲食也,既得食力,體強氣盛,力足養胎,母便健矣, 古今治阻病方,有十數首,不問虛實冷熱長少,殆死者活於此方, 半夏茯苓湯治妊娠阻病,心中憒悶,空煩吐逆,惡聞食氣,頭眩重, 四肢百節疼煩沈重,多臥少起,惡寒汗出,疲極黃瘦方。

半夏(三十銖)、茯苓、乾地黃(各十八銖)、橘皮、細辛、人參、芍藥、旋復花、 芎藭、桔梗、甘草(各十二銖)、生薑(三十銖)。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病阻積月日不得治, 及服藥冷熱失候,病變客熱煩渴,口生瘡者,去橘皮細辛加前胡知母各十二銖, 若變冷下痢者,去乾地黃入桂心十二銖,若食少胃中虛生熱,大便閟塞, 小便赤少者,宜加大黃十八銖,去地黃加黃芩六銖,餘依方服一劑得下, 後消息者看氣力冷熱增損方調定,更服一劑湯,便急服茯苓丸令能食便強健也, 忌生冷醋滑油膩菘菜海藻,茯苓丸治妊娠阻病,患心中煩悶,頭眩重,憎聞飲食氣, 便嘔逆吐悶顛倒,四肢垂弱,不自勝持,服之即效,要先服半夏茯苓湯兩劑, 後可將服此方。

茯苓、人參、桂心熬、乾薑、半夏、橘皮(各一兩)、白朮、葛根、甘草、 枳實(各二兩)。

右十味末之,蜜和為丸,如梧子,飲服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日三。 (肘後不用乾薑半夏橘皮白朮葛根只五味又云妊娠忌桂故熬)。 治妊娠惡阻嘔吐,不下食方。

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銖)、茯苓、生薑(各一兩)半夏(三十銖)。

右五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不差頻作。

治妊娠嘔吐不下食,橘皮湯方。

橘皮、竹茹、人參、白朮(各十八銖)生薑(一兩)、厚朴(十二銖)。

右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差重作。

養胎第三(論二首禁忌一首、方二十三首遂月養胎二十首)。

論曰,舊說凡受胎三月,逐物變化,稟質未定,故妊娠三月, 欲得觀犀象猛獸珠玉寶物,欲得見賢人君子盛德大師,觀禮樂鍾鼓俎豆軍旅陳設, 焚燒名香,口誦詩書,古今箴誠,居處簡靜,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彈琴瑟, 調心神,和情性,節嗜慾,庶事清淨,生子皆良,長壽忠孝,仁義聰惠,無疾, 斯蓋文王胎教者也。

論曰,兒在胎,日月未滿,陰陽未備,腑藏骨節皆未成足,故自初訖于將產, 飲食居處,皆有禁忌。

妊娠食羊肝令子多危。

妊娠食山羊肉令子多病。

妊娠食驢馬肉延月。

妊娠食驢肉生產難。

妊娠食兔肉犬肉令子無聲并缺脣。

妊娠食雞子及乾鯉魚令子多瘡。

妊娠食雞肉糯米令子多寸白蟲。

妊娠食椹并鴨子令子倒出心寒。

妊娠食雀肉并豆醬令子滿面多䵟𪒟黑子。

妊娠食雀肉飲酒令子心淫情亂不畏羞恥。

妊娠食虌令子項短。

妊娠食冰漿絕胎。

妊娠勿向非常地大小便必半產殺人。

徐之才逐月養胎方。

妊娠一月名始胚飲食精熟,酸美受御,宜食大麥,無食腥辛,是謂才正。

妊娠一月,足厥陰脉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厥陰內屬於肝,肝主筋及血,一月之時, 血行否澀,不為力事,寢必安靜,無令恐畏,妊娠一月,陰陽新合為胎,寒多為痛, 熱多卒驚,舉重腰痛腹滿胞急,卒有所下,當預安之,宜服烏雌雞湯方。

烏雌雞一隻(治如食法)、茯苓(二兩)、吳茱萸(一升)、芍藥、 白朮(各三兩)、麥門冬(五合)、人參(三兩)、阿膠(二兩)甘草(一兩)、 生薑(一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雞取六升,去雞下藥煎取三升,內酒三升,并膠, 烊盡取三升,放溫每服一升,日三,若曾傷一月胎者,當預服補胎湯方。

細辛(一兩)、乾地黃、白朮(各三兩)、生薑(四兩)、大麥、 吳茱萸(各五合)、烏梅(一升)、防風(二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先食服寒多者倍細辛茱萸, 若熱多渴者去細辛茱萸加栝樓根二兩若有所思,去大麥加柏子人三合, 一方有人參一兩妊娠二月名始膏,無食辛臊,居必靜處男子勿勞, 百節皆痛是為胎始結。

妊娠二月,足少陽脉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少陽內屬於膽主精,二月之時, 兒精成於胞裡,當慎護驚動也。

妊娠二月,始陰陽鋸經,有寒多壞不成,有熱即萎悴,中風寒有所動搖, 心滿臍下懸急,腰背強痛,卒有所下,乍寒作熱,艾葉湯主之方。

艾葉、丹參、當歸、麻黃(各二兩)、人參、阿膠(各三兩)、甘草(一兩)、 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右九味㕮咀,以酒三升水一斗,煮減半去滓內膠煎,取三升,分三服, 一方用烏雌雞一隻,宿肥者,治如食法,割頭取血,內三升酒中相和, 雞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取汁,去雞內藥煎,取三升,內血酒并膠煎,取三升, 分溫三服。

若曾傷二月胎者,當預服黃連湯方。

黃連、人參(各一兩)、吳茱萸(五合)、生薑(三兩)、 生地黃(五兩一方用阿膠)。

右五味㕮咀,以酢漿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十日一作,若頗覺不安, 加烏梅一升,加烏梅者,不用漿,直用水耳,一方用當歸半兩。

妊娠三月名始胎,當此之時,未有定儀,見物而化,欲生男者,操弓矢,欲生女者, 弄珠璣,欲子美好,數視璧玉,欲子賢良,端坐清虛,是謂外象而內感者也。

妊娠三月,手心主脉養,不可針灸其經,手心主內屬於,心無悲哀思慮驚動。

妊娠三月,為定形,有寒大便青,有熱小便難,不赤即黃,卒驚恐憂愁嗔怒喜頓仆, 動於經脉,腹滿繞臍苦痛,或腰背痛,卒有所下,雄雞湯方。

雄雞一隻(治如食法)、甘草、人參、茯苓、阿膠(各二兩)、黃芩、 白朮(各一兩)、麥門冬(五合)芍藥(四兩)、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一兩)。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雞減半,出雞內藥煮,取半肉清酒三升并膠煎, 取三升分三服,一日盡之當溫臥一方用,當歸芎各二兩,不用黃芩生薑。

若曾傷三月胎者,當預服茯神湯方。

茯神、丹參、龍骨(各一兩)、阿膠、當歸甘草、人參(各二兩)、 赤小豆(二十一粒)、大棗(二十一枚)。

右九味㕮咀,以酥漿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先食服,七日後服一劑, 腰痛者加桑寄生二兩,深師有薤白二兩麻子一升妊娠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脉, 食宜稻粳羹宜魚鴈,是謂盛血氣,以通耳目,而行經絡。

妊娠四月,手少陽脉養,不可針灸其經,手少陽內輸參焦,四月之時,兒六腑順成, 當靜形體和心志節飲食。

妊娠四月,有寒心下慍慍欲嘔胷膈不欲食,有熱小便難,數數如淋狀,臍下苦急, 卒風寒頸項強痛寒熱或驚動身軀腰背腹痛,往來有時,胎上迫胷,心煩不得安, 卒有所下,菊花湯方。

菊花(如雞子大一枚)、麥門冬(一升)、、麻黃、阿膠(各三兩)、 人參(一兩半)、甘草、當歸(各二兩)、生薑(五兩)半夏(四兩)、 大棗(十二枚)。

右十味㕮咀,以水八升,煮減半,內清酒三升并阿膠煎,取三升,分三服,溫臥, 當汗以粉粉之,護風寒四五日,一方用烏雌雞一隻煮水煎藥。

若曾傷四月胎者,當預服調中湯方。

白芍藥(四兩)、續斷、芎藭、甘草(各一兩)、白朮、紫胡(各三兩)、 當歸(一兩半)、烏梅(一升)、生薑(四兩)、厚朴、枳實、生李根、 白皮(各三兩)。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八日後復服一劑。

妊娠五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氣,臥必晏,起沐浴浣衣,深其居處,厚其衣裳, 朝吸天光以避寒殃,其食稻麥,其羹牛羊,和以茱萸,調以五味,是謂養氣, 以定五藏。

妊娠五月,足太陰脉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太陰內輸於脾,五月之時,見四肢皆成, 無大飢,無甚飽,無食乾燥,無自灸熱,無勞倦。

妊娠五月,有熱苦頭眩,心亂嘔吐,有寒苦腹滿痛,小便數,卒有恐怖,四肢疼痛, 寒熱胎動無常處,腹痛悶頓欲仆,卒有所下,阿膠湯主之方。

阿膠(四兩)、旋復花(二合)、麥門冬(一升)、人參(一兩)、 吳茱萸(七合)、生薑(六兩)、當歸、芍藥、甘草、黃芩(各二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藥減半,內清酒三升并膠,微火煎,取三升半,分四服, 日三夜一,先食服便愈,不差再服,一方用烏雌雞一隻,割取咽血內酒中, 以水煮雞,以煎藥減半,內酒并膠煎,取三升半,分四服。

曾傷五月胎者,當預服安中湯方。

黃芩一兩、當歸、芎藭、人參、乾地黃(各二兩)、甘草、芍藥(各三兩)、 生薑(六兩)麥門冬(一升)、五味子(五合)、大棗(三十五枚)、 大麻人(五合)。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七,清酒五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 七日復服一劑。

妊娠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身欲微勞,無得靜處,出遊於野,數觀走犬, 及視走馬,食宜鷙鳥猛獸之肉,是謂變腠理紉筋,以養其力,以堅背膂。

妊娠六月,足陽明脉養,不可針灸其經,足陽明內屬於胃,主其口目,六月之時, 兒口目皆成,調五味,食甘美,無大飽。

妊娠六月,卒有所動不安,寒熱往來,腹內脹滿身體腫驚怖,忽有所下, 腹痛如欲產,手足煩疼,宜服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一升)、人參、甘草、黃芩(各二兩)乾地黃(三兩)、阿膠(四兩)、 生薑(六兩)、大棗(十五枚)。

右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減半,內清酒二升并膠煎,取三升,分三服, 中間進糜粥,一方用烏雌雞一隻,煮取水煎藥,若曾傷六月胎者,當預服柴胡湯方。

柴胡(四兩)、白朮、芍藥(一方作紫葳)、甘草(各二兩)蓯蓉(一兩)、 芎藭(二兩)、麥門冬(二兩)、乾地黃(五兩)、大棗(三十枚)、 生薑(六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中間進糜粥,勿食生冷, 及堅硬之物,七日更服一劑。

妊娠七月,始受木精,以成其骨,勞身搖肢,無使定止,動作屈伸,以運血氣, 居處必燥,飲食避寒,常食稻粳,以密腠理,是謂養骨而堅齒。

妊娠七月,手大陰脉養,不可針灸其經,手太陰內屬於肺,主皮毛,七月之時, 兒皮毛巳成,無大言,無號器,無薄衣,無洗浴,無寒飲。

妊娠七月,忽驚恐搖動腹痛,卒有所下,手足厥冷,脉若傷寒,煩熱腹滿短氣, 常苦頸項及腰背強,蔥白湯主之方。

蔥白(長三四寸四莖)、半夏(一升)、生薑(八兩)、甘草、當歸、 黃耆冬(三兩)、麥門冬(一升)、阿膠(四兩)、人參(一兩半)、 黃芩(一兩)、旋復花(一合)。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八升,煮減半,內清酒三升及及膠煎,取四升,服一升, 日三夜一,溫臥,當汗出,若不出者,加麻黃二兩煮,服如前法,若秋後勿強責汗, 一方以黃雌雞一隻,割咽取血,內酒中煮雞,取汁以煎藥。

若曾傷七月胎者當預服杏人湯方。

杏人、甘草(各二兩)、麥門冬、吳茱萸(各一升)鍾乳、乾薑(各二兩)、 五味子(五合)、紫菀(一兩)、粳米(五合)。

右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中間進食,七日服一劑, 一方用白雞一隻,煮汁煎藥。

妊娠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和心靜息,無使氣極是,是謂密腠理, 而光澤顏色。

妊娠八月,手陽明脉養,不可針灸其經,手陽明內屬於大腸,主九竅,八月之時, 兒九竅皆成,無食燥物,無輒失食,無忍大起,妊娠八月,中風寒,有所犯觸, 身體盡痛,乍寒乍熱,胎動不安,常苦頭眩痛,繞臍下寒,時時小便白如米汗, 或青或黃,或使寒慄,腰背苦冷而痛,目䀮䀮,芍藥湯主之方。

芍藥、生薑(各四兩)、厚朴(二兩)、甘草、當歸、白朮、人參(各三兩)、 薤白(切一升)。

右八味㕮咀,以水五升,清酒四升,合煮取三升,分三服,日再夜一, 一方用為烏雌雞煮汁以煎藥。

若曾傷八月胎者,當預服葵子湯方。

葵子(二升)、生薑(六兩)、甘草(二兩)、芍藥(四兩)、白朮、 柴胡(各三兩)、大棗(二十枚)、厚朴(二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十日一劑,一方用烏雌雞一隻, 煮水以煎藥。

妊娠九月,始受石精,以成皮毛六腑百節,莫不畢備,飲醴食甘,緩帶自持而待之, 是謂養毛髮,致才力。

妊娠九月,足少陰脉養,不可針灸其經,足少陰內屬於腎,腎主續縷,九月之時, 兒脉續縷皆成,無處濕冷,無著灸衣。

妊娠九月,若卒得下痢,腹滿懸急,胎上衝心腰背痛不可轉側,短氣半夏湯方。

半夏、麥門冬(各五兩)、吳茱萸、當歸、阿膠(各三兩)、乾薑(一兩)、 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內白蜜八合,微火上溫,分四服, 痢即止,一方用烏雌雞一隻煮汁以煎藥。

若曾傷九月胎者,當預服豬腎湯方。

豬腎(一具)、白朮(四兩)、茯苓、桑寄生、乾薑、乾地黃、芎藭(各三兩)、 麥門冬(一升)、附子(中者一枚)、大豆(三合)。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腎令熟去腎內諸藥,煎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 十日更一劑。

妊娠十月,五藏俱備,六腑齊通,納天地氣於丹田,故使關節人神皆備, 但俟時而生。

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體成,五月能動六月筋骨立, 七月毛髮生,八月藏腑具,九月穀氣入胃,十月諸神備,日滿即產矣,宜服滑胎藥, 入月即服。

養胎臨月服,令滑易產,丹參膏方。

丹參半斤、芎藭、當歸各三兩、蜀椒五合有熱者以大麻人五合代。

右四味㕮咀,以清酒溲濕停一宿以成,煎豬膏四升, 微火煎膏色赤如血膏成新布絞去滓,每日取如棗許,內酒中服之,不可逆服, 至臨月,可服,舊用常驗。

甘草散令易生,母無疾病,未生一月,日預服,過三十日,行步動作如故, 兒生墮地,皆不自覺方。

甘草(二兩)、大豆黃卷、黃芩(一方作茯苓)乾薑、桂心、麻子人、 大麥蘗(一方用粳米)、吳茱萸(各三兩)。

右八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煖水服亦得。

千金丸主養胎,及產難顛倒胞不出,服一丸,傷毀不下,產餘病汗不出,頰蒲不止, 氣逆滿,以酒服一丸良,一名保生丸方。

甘草、貝母、秦椒、乾薑、桂心、黃芩、石斛、石膏、粳米(一作糯米)、 大豆黃卷(各六銖)當歸(十三銖)、麻子(三合)。

右十二味末之,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日三,用棗湯下,一方用蒲黃一兩。

治妊娠養胎令易產,蒸大黃丸方。

大黃(三十銖蒸)、枳實、芎藭、白朮、杏人(各十八銖)芍藥、乾薑、 厚朴(各十二銖)、吳茱萸(一兩)。

右九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大,空腹酒下二丸,日三,不知稍加之。

滑胎令易產方。

車前子(一升)、阿膠(八兩)、滑石(二兩)。

右三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再,至生月乃服,藥利九竅,不可先服。

妊娠諸病第四。

此篇有十章灸法三首方八十九首。

胎動及數墮胎第一方六章灸法一首。

治妊娠二三月,上至八九月,胎動不安,腰痛,巳有所見方。

艾葉、阿膠、芎藭肘後不用芎、當歸(各三兩)甘草(一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分三服,日三。

治妊娠胎動去血腰腹痛方。

芎藭、當歸、青竹筎(各三兩)、阿膠(二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半煮銀二斤,取六升,去銀內藥煎,取二升半,內膠令烊, 分三服,不差重作一方,用甘草二兩。

治妊娠胎動不安,腹痛蔥白湯方。

蔥白切(一升)、阿膠(二兩)、當歸、續斷、芎藭(各三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銀六七兩,取七升,去銀內藥煎,取二升半, 下膠令烊,分三服不差重作。

治妊娠胎動,晝夜叫呼,口噤脣塞,及下重痢不息方。

艾葉㕮咀,以好酒五升,煮取四升,去滓更煎,取一升服,口閉者格口灌之, 藥下即差,亦治妊娠腰痛及妊娠熱病,并妊娠卒下血。

治妊娠六七月,胎不安,常服旋復花湯方。

旋復花一兩、厚朴、白朮、黃芩、茯苓、枳實(各三兩)、半夏、芍藥、 生薑(各二兩)。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先食服。

治妊娠數墮胎方。

赤小豆米酒服方寸,日二,亦治妊娠數月,月水尚來者,又妊娠三月, 灸膝下一寸七壯。

漏胞第二(方四首)。

治妊娠下血如故,名曰漏胞,胞乾便死方。

生地黃半斤㕮咀,以清酒二升煮三沸,絞去滓,服之無時,能多服佳。

(姚大夫加黃雌雞一頭治如食法崔氏取雞血和藥中服)治妊娠血下不止,名曰漏胞, 血盡子死方乾地黃擣末,以三指撮酒服,不過三服。

又方。

生地黃汁一升,以清酒四合,煮三四沸,頓服之不止頻服。

又方。

乾地黃(四兩)、乾薑(二兩)。

右二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再,三服。

子煩第三(方二首)。

治妊娠常苦煩悶,此是子煩,竹瀝湯方。

竹瀝(一升)、防風、黃芩、麥門冬(各三兩)、茯苓(四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四升,合竹瀝,煮取二升,分三服,不差再作。

又方、時時服竹瀝,隨多少取差止。

心腹腰痛及脹滿第四方二十首。

治妊娠心痛方。

青竹皮(一升),以酒(二升),煮三兩沸,頓服之。

又方。

破生雞子一枚,和酒服之。

又方。

青竹筎(一升)、羊脂(八兩)、白蜜(三兩)。

右三味合煎,食頃服如棗核大三枚,日三。

又方、蜜一升和井底泥,泥心下。

又方、燒棗二七枚末,尿服之立愈。

治妊娠腹中痛方。

生地黃三斤擣絞取汁,用清酒一升,合煎減半,頓服。

又方。

燒車釭脂,內酒中服,亦治妊娠欬嗽。并難產三日不出。

又方、頓服一升蜜良。

治妊娠腹中滿痛入心,不得飲食方。

白朮(六兩)、芍藥(四兩)、黃芩(三兩)。

右三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半日令藥盡,微下水,令易生, 月飲一劑為善。

治妊娠忽苦心腹痛方。

燒鹽令赤熱,三指撮,酒服之立產。

治妊娠傷胎,結血心腹痛方。

服小兒尿二升,頓服之立差,大良。

治妊娠中惡心腹痛方。

新生雞子二枚,破著杯中,以糯米粉和如粥,頓服,亦治妊娠卒胎動不安, 或但腰痛,或胎轉搶心,或下血不止。

又方、水三升洗夫靴,剔汁溫服。

治妊娠中蠱心腹痛方。

燒敗鼓皮,酒服方寸匕,須東目呼蠱主姓名。

治妊娠腰痛方。

大豆(二升),以酒(三升),煮取(二升),頓服之,亦治常人卒腰痛。

又方。

麻子(三升),以水五升,煮取汁三升,分五服,亦治心痛。

又方。

榆白皮(三兩)、豉(二兩)。

右二味熟擣,蜜丸如梧桐子大,服二七丸,亦治心痛。

又方、燒牛屎焦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地黃汁八合酒五合合煎,分溫服。

治妊娠脹滿方。

服秤鎚酒良,燒之淬酒中服,亦治妊娠卒下血。

傷寒第五(方十六首)。

治妊娠傷寒頭痛壯熱肢節煩疼方。

石膏(八兩)、前胡、梔子人、知母(各四兩)大青、黃芩(各三兩)、 葱白(切一升)。

右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五服, 別相去如人行七八里再服不利。

治妊娠頭痛壯熱,心煩嘔吐,不下食方。

生蘆根(一升)、知母(四兩)、青竹筎(三兩)、粳米(五合)。

右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稍稍飲之,盡更作,差止。

治妊娠傷寒,服湯後,頭痛壯熱不歇,宜用此拭湯方。

麻黃(半斤)、竹葉(切一升)、石膏末(各三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冷用以拭身體,又以故布塕頭額胷心, 燥則易之,患瘧者加柏山五兩。

治妊娠傷寒方。

蔥白(十莖)、生薑(二兩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頓服取汁。

治妊娠中風,寒熱,腹中絞痛,不可針灸方。

鯽魚一頭燒作灰,擣末,酒服方寸匕,取汁。

治妊娠遭時疾,令子不落方。

取竈中黃土水和塗臍,乾復塗之,一方酒和塗方五寸,又泔清和塗之並佳。

又方、犬尿泥塗腹,勿令乾。

治妊娠熱病方。

車轄脂酒服大良。

又方。

蔥白(五兩)、頭豉(二升)。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取汁。

又方。

蔥白一把以水三升,煮令熟服之取汁,食蔥令盡,亦主安胎,若胎巳死者, 須臾即出。

又方、水服伏龍肝一雞子大。

又方、井底泥泥心下三寸,立愈。

又方、青羊屎塗腹上。

治大熱煩悶者方。

葛根汁二升,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進一服。

又方、槐實燒灰,服方寸匕,酒和服。

又方、燒大棗七枚末,酒和服。

瘧病第六(方二首)。

治妊娠患瘧湯方。

柏山(二兩)、甘草(一兩)、黃芩(三兩)、烏梅(十四枚)、石膏(八兩)。

右五味㕮咀,以酒水各一升,合清藥一宿,煮三四沸,去滓,初服六合,次服四合, 後服二合,凡三服。

又方。

怕山、竹葉(各三兩)、石膏(八兩)、 粳米(一百粒崔氏外量作糯米集驗救急作林米)。

右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第一服取未發前一食頃服之, 第二服取臨欲發明之,餘一服用以塗頭額及胷前五心,藥滓置頭邊,當一日勿近水, 及進飲食,過發後乃進粥食。

下血第七(方十一首)。

治妊娠忽暴下血數升,胎燥不動方。

榆白皮(三兩)、當歸、生薑(各二兩)、乾地黃(四兩)葵子(一升肘後不用)。

右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差便作服之甚良。

治妊娠卒驚奔走,或從高墮下,暴出血數升,馬通湯方。

馬通汁(一升)、乾地黃(四兩)、當歸(三兩)、阿膠(四兩)、艾葉(三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馬通汁及膠令烊,分三服, 不差重作。

治妊娠二三月,上至七八月,其人頓仆失踞,胎動不下,傷損腰腹痛欲死, 若有所見及胎奔上搶心,短氣,膠艾湯方。

阿膠(二兩)、艾葉(三兩)、芎藭、芍藥、甘草當歸(各二兩)、 乾地黃(四兩)。

右七味㕮咀,以水五升,好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膠更上火令消盡, 分三服,日三,不差更作。

治妊娠卒下血方。

葵子一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差止。

又方。

生地黃切一升,以酒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亦治落身後血。

又方、葵根莖燒作灰,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妊娠僵仆失據,胎動轉上搶心,甚者血從口出,逆不得息,或注下血一斗五升, 胎不出,子死則寒,熨人腹中,急如產狀,虛乏少氣,困頓欲死,煩悶反覆, 服藥母即得安,下血亦止,其當產者立生,蟹爪湯方。

蟹爪(一升)、甘草、桂心(各二尺)、阿膠(二兩)。

右四味㕮咀以東流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內膠烊盡,能為一服佳, 不能者食頓再服之,若口急不能飲者,格口灌之藥下便活也,與母俱生,若胎已死, 獨母活也,若不僵仆。

平安妊娠無有所見下血服此湯即止,或去桂不安胎,亦未必爾。

治妊娠胎墮下血不止方。

丹參十二兩㕮咀,以清酒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

又方、地黃汁和代赭末,服方寸匕。

又方、桑蠍蟲矢燒灰酒服方寸匕。

治半產下血不盡苦來去煩滿欲死香豉湯方香豉一升半,以水三升煮三沸,漉去滓, 內成末鹿角一方匕,頓服之,須臾血自下,鹿角燒亦得。

小便病第八(方十五首灸法一首)。

治妊娠小便不利方。

葵子(一升)、榆白皮(一把切)。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五沸服一升,日三。

又方。

葵子、茯苓(各一兩)。

右二味末之,以水服方寸匕,日三,小便利則止。

(仲景去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酒淅惡寒起即頭眩)。

治妊娠患子淋方。

葵子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又方、葵根一把,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治妊娠小便不通利方。

蕪菁子十合為末,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妊娠尿血方。

黍穠燒灰,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婦人無故尿血方。

龍骨五兩,治下篩,酒服方寸匕,空腹服,日三,久者二十服愈。

又方。

瓜甲、亂髮。

右二味並燒末等分,酒服方寸匕,日三,飲服亦得。

又方。

廘角屑、大豆黃卷、桂心(各一兩)。

右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

取去爪甲燒作灰,酒服之。

又方。

取故舡上竹筎暴乾,擣末,酒服方寸匕,日三,亦主遺尿。

治婦人遺尿不知出時方。

白薇、芳藥各兩。

右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胡鷰窠中草,燒末,酒服半錢匕,亦治丈夫。

又方。

礬石、牡蠣(各二兩)。

右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亦治丈夫。

又方、燒遺尿水薦草灰,服之差。

又灸橫骨當陰門七壯。

下痢第九(方八首灸法一首)。

治妊娠下痢方。

酸石榴皮、黃芩、人參(各三兩)、櫸皮(四兩)粳米(三合)。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妊娠患膿血赤滯,魚腦白滯,臍腹絞痛不可忍者方。

薤白(切一升)、酸石榴皮(二兩)、阿膠(二兩)黃蘗(三兩產寶作黃連)、 地榆(四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差更作。

治妊娠下痢方。

白楊皮一斤㕮咀,以水一大升,煮取二小升,分三服。

又方、燒中衣帶三寸末,服之。

又方。

羊脂如碁子大十枚,溫酒一升,投中頓服之,日三。

治妊娠注下不止方。

阿膠、艾葉、酸石榴皮(各二兩)。

右三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令烊,分三服。

治妊娠及產巳寒熱下痢方。

黃連(一升)、梔子(二十枚)、黃蘗(一斤)。

右三味㕮咀,以水五升,漬一宿,煮三沸服一升,一日一夜令盡,嘔者加橘皮一兩, 生薑二兩,亦治丈夫常痢。

治婦人痢,欲痢輒先心痛腹脹滿,日夜五六十行方麴、石榴皮、黃蘗(一作麥蘗)、 烏梅黃連、艾(各一兩)、防巳(二兩)、阿膠、乾薑(各三兩)、附子(五兩)。

右十味末之,蜜和丸,飲服如梧子大二十丸,日三,漸加至三十四十丸。

婦人水洩痢,灸氣海百壯三報水腫第十(方五首)。

治妊娠體腫有水氣,心腹急滿湯方。

茯苓、白朮(各四兩崔氏無朮)、黃芩(三兩)、旋復花(二兩)杏人(三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妊娠腹大,胎間有水氣,鯉魚湯方。

鯉魚(一頭重二斤)、白朮(五兩)、生薑(三兩)、芍藥、當歸(各三兩)、 茯苓(四兩)。

右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魚熟澄清,取八升,內藥煎,取三升,分五服。

治妊娠毒腫方。

蕪菁根淨洗去皮,擣酢和如薄泥,勿令有汁,猛火煮之二沸, 適性薄腫以帛急裡之日再易,寒時溫覆,非根時用子,若腫在咽中,取汁合咽之。

又方。

燒搸牛屎酢和傳之,乾則易,亦可服方寸匕,日三。

治妊娠手腳皆腫攣急方。

赤小豆(五升)、商陸根(一斤切)。

右二味以水三斗,煮取一斗,稍稍飲之,盡更作,一方加澤漆一斤。

產難第五(論一首八條針法一首方二十一首)。

論曰,產婦雖是穢惡,然將痛之時,及未產巳產,並不得令死喪污穢家人來視之, 則生難,若巳產者則傷兒也。

婦人產乳,忌友支月,若值此月,當在牛皮上,若灰上勿令水血惡物者地則殺人, 及浣濯衣水,皆以器盛,過此忌月乃止。

凡生產不依產圖,脫有犯觸,於後母子皆死,若不至死,即母子俱病, 庶事皆不稱心,若能依圖無所犯觸,母即無病,子亦易養。

凡欲產時,特忌多人瞻視,惟得三二人在傍待摠,產訖乃可告語諸人也, 若人眾看之,無不難產耳。

凡產婦第一不得忽忽忙怕,傍人極須穩審,皆不得預緩預急,及憂悒憂悒則難產, 若腹痛眼中火生,此兒迴轉,未即生也,兒出訖,一切人及母皆忌問是男是女, 兒始落地,與新汲井水五咽,忌與暖湯物,勿令母看視穢污。

凡產婦慎食熱藥熱麵,食常識,此飲食當如人肌溫溫也。

凡欲臨產時,必先脫尋常所著衣以籠竈頭及竈口,令至密即易產也。

凡產難,及子死腹中,並逆生與胞胎不出諸篇方可通檢,用之治產難,或半生, 或胎不下,或子死腹中,或著脊及坐草數日不產,血氣上搶心,母面無顏色, 氣欲絕者方。

成煎豬膏(一升)、白蜜(一升)、淳酒(二升)。

右三味,合煎取二升,再服不能再服,可隨所能服之,治產後惡血不除, 上搶心痛煩急者,以地黃汁代醇酒。

治難產方。

槐枝(切二升)、瞿麥、通草(各五兩)、牛膝(四兩)、榆白皮(切)、 大麻人(各升)。

右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

治產難累日,氣力乏盡,不能得生,此是宿有病方。

赤小豆(二升)、阿膠(二兩)。

右二味,以水九升,煮豆令熟,去滓,內膠令烊,一服五合,不覺更服, 不過三服即出。

又方。

槐子(四十枚)、蒲黃(一合)。

右二味合內酒中溫服,須更不生,再服之,水服亦得。

又方。

生地黃汁(半升)、生薑汁(半升)。

右二味合煎熟,頓服之。

治產難,及日月未足而欲產者方。

知母一兩為末,蜜丸如兔屎服一丸,痛不止,更服一丸。

治產難方。

吞皂莢子二枚。

治產難三日不出方。

取鼠頭燒作屑,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車軸脂吞大豆許兩丸。

又方。

燒大力鐶,以酒一杯沃之,頓服即出,救死不分免者。

又方、燒藥杵令赤,內酒中飲之。

治難產方。

取廁前巳用草二七枚,燒作屑水調服之。

又方、令夫唾婦口中二七過立出。

難產針兩肩并入一寸寫之,須臾即分免。

羚羊角散治產後心悶,是血氣上衝心方。

羚羊角一枚燒作灰,下篩,以東流水服方寸匕,若未差須服更再服,取悶差乃止。

又方。

羖羊角燒作灰,以溫酒服方寸匕,不差須更再服。

(備急方以治產難)。

治產乳運絕方。

半夏一兩擣篩,丸如大豆,內鼻孔中即愈,此是扁鵲法。

又方、神麴未水服方寸匕,亦治產難。

又方。

赤小豆擣為散,東流水服方寸匕,不差更服。

又方、合釅醋潠面即愈,凡悶即潠之愈。

又方、取釅醋和產血如棗許大服之。

治心悶方。

產後心悶,眼不得開,即當頂上取髮如兩指大,強以人牽之眼即開。

子死腹中第六(論十首、方十六首)。

論曰,凡婦人產難死生之候,母面赤古青者兒死母活,母脣口青, 口兩邊沫出者母子俱死,母面青舌赤,口中沫出者母死子活。

治動胎及產難子死腹中,并妊兩兒,一死一生,令死者出,生胎安神驗方。

蟹爪(一升)、甘草(二尺)、阿膠(三兩)。

右三味以東流水一斗,先煮二物得三升,去滓,內膠令烊,頓服之不能分,再服, 若人困拗口內藥藥入即活,煎藥作東向竈,用葦薪煮之。

治子死腹中不出方。

以牛屎塗母腹上立出。

治子死腹中方。

取竈下黃土三指撮,以酒服之立出土當著兒頭上出亦治逆生及橫生不出, 手足先見者。

治胎死腹中真朱湯方。

熟真朱(一兩)、榆白皮(切一升)。

右二味,以苦酒三升,煮取一升,頓服死胎立出。

又方、服水銀三兩立出。

又方。

三家雞卵各一枚,三家鹽各一撮,三家水各一升,合煮,今產婦東向飲之立出。

又方、取夫尿二升,煮令沸飲之。

又方、吞槐子二七枚,亦治逆生。

又方、酢二升,拗口開灌之即出。

治產難子死腹中方。

瞿麥一斤以水八升,煮取一升服一升不出再服治胎死腹中,乾燥著皆方。

葵子(一升)、阿膠(五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頓服之,未出再煮服。

治妊娠未足月,而胎卒死不出,其母欲死方。

以苦酒濃煮大豆,一服一升,死胎立出,不能頓服,分再服一方用醇酒煮大豆, 亦治積聚成瘕。

治妊娠胎死腹中,若子生胞衣不出,腹中引腰背痛方。

甘草(一尺)、蒲黃(二合)、筒桂(四寸)、香豉(二升)、雞子(一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胎胞穢惡盡去,大良。

治妊娠得病須去胎方。

以雞子一枚,鹽三指撮和服立下。(九與阮河南療難產同)。

又方、麥蘗一升末,和蜜一升,服之立下。

又方。

七月七日,神麴三升,酢一升煮兩沸,宿不食,旦頓服即下。

又方。

大麥麴五升酒一斗,煮三沸,去滓分五服令盡,當宿勿食,其子如糜, 令母肥盛無疾苦,千金不傳。

逆生第七(論一首方十四首)。

論曰,凡產難或兒橫生側生,或手足先出, 可以針錐刺兒手足入一二分許兒得痛驚轉即縮,自當回順也。

治逆生方。

以鹽塗兒足底又可急搔之,并以鹽摩產婦腹上即愈。

又方、以鹽和粉塗兒足下即順。(子母秘錄云鹽和胡粉)。

又方、梁上塵取如彈丸許二枚,治末三指撮,溫酒服之。

治逆生及橫生不出,手足先見者。

燒蛇脫皮末,服一刀圭,亦云三指撮,面向東酒服即順。

又方。

以蟬殼二枚,治為末,三指撮,溫酒服。(崔氏臺子母秘錄作彈丸二枚為末酒服)。

又方。

取夫陰毛二七莖燒,以豬膏和丸如大豆吞之,兒子即持丸出,神驗。

又方、蛇蛻皮燒灰,豬膏和丸東向服。

又方、以手中指,取金底墨交畫兒足下即順生。

又方、取父名書兒足下即順生。

治橫生及足先出者方。

取梁上塵竈突墨酒服之。

又方、取車釭中脂,書兒腳下及掌中。

治縱橫生不可出者方。

菟絲子末,酒若米汁服方寸匕,即生,車前子亦好,服如法上。

又方、水若酒,服竈突黑塵。

治產時子但趨穀道者方。

熬鹽熨之自止。

胞胎不出第八(方二十二首)。

治產兒胞衣不出,令胞爛,牛膝湯方。

牛膝、瞿麥(各一兩)、滑石(二兩一方用桂心一兩)、當歸(一兩半)、 通草(一兩半)、葵子(半升)。

右六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產難胞衣不出橫倒者,及兒死腹中,母氣欲絕方。

半夏、白斂(各二兩)。

右二味,治下篩,服方寸匕,小難一服,橫生二服,倒生三服,見死四服, 亦可加代赭瞿麥各二兩為佳。

治胞死腹中,若母病欲下之方。

取榆白皮細切,煮汁三升,服之即下,難生者亦佳。

又方。

牛膝(三兩)、葵子(一升)。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生地黃汁一升,苦酒三合,令暖服之,不能頓服,分再服亦得。

又方。

澤蘭葉(三兩)、滑石(五合)、生麻油(二合)。

右三味,以水一升半,煮澤蘭取七合,去滓,內麻油滑石,頓服之。

治胞衣不出方。

取小麥合小豆煮令濃,飲其汁,立出,亦治橫逆生者。

治逆生胎不出方。

取竈屋上墨,以酒煮一兩沸,取汁服。

治胞衣不出方。

取瓜瓣二七枚,服之立出,良。

又方、苦酒服真朱一兩。

又方、服蒲黃如棗許,以井花水。

又方、生男吞小豆七枚,生女者十四枚,即出。

又方。

取水煮弓弩弦飲其汁五合即出,亦可燒灰,酒和服。

又方、雞子一枚,苦酒一合,和飲之即出。

又方、墨三寸末之,酒服。

又方。

取宅中所埋柱㭾出取坎底,當柱下土大如雞子,酒和服之良。

治產後胞不時出方。

井底土如雞子中黃,以井花水和服之立出。

又方。

取井中黃土,丸如梧桐子,吞之立出,又治兒不出。

治子死腹中,若衣不出,欲上搶心方。

急取蟻蛭土三升,熬之令熱,囊盛熨心下,令胎不得上搶心,甚良。

又方。

末竈突中墨三指撮,以水若酒服之,立出當著兒頭生。

又方、取炊蔽當戶前燒服之。

又方、取夫內衣,蓋井上立出。

下乳第九(方二十一首)。

治婦人乳無汁鍾乳湯方。

石鍾乳、白石脂(各六銖)、通草(十二銖)、桔梗(半兩切)、 消石(六銖一方用滑石)。

右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三沸,三上三下,去滓,內消石令烊分服。

治婦人乳無汁,漏蘆湯方。

漏蘆、通草(各二兩)、石鍾乳(一兩)、黍米(一升)。

右四味㕮咀,米宿漬揩撻,取汁三升,煮藥三沸,去滓,作飲之,日三。

治婦人乳無汁,單行石膏湯方。

石膏四兩研,以水二升,煮三沸,稍稍服,一日令盡。

又方。

通草、石鍾乳。

右二味各等分末,粥飲服方寸匕,日三,後可兼養兩兒。

(通草橫心者是勿取羊桃根色黃無益)。

一方二味,酒五升漬一宿,明旦煮沸,去滓,服一升,日三,夏冷服,冬溫服。

治婦人乳無汁,麥門冬散方。

麥門冬、石鍾乳、通草、理石。

右四味各等分,治下篩,先食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婦人乳無汁漏蘆散方。

漏蘆(半兩)、石鍾乳、栝樓根(各一兩)、蠐螬(三合)。

右四味,治下篩,先食糖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麥門冬、通草、石鍾乳、理石、土瓜根大棗、蠐螬。

右七味等分,治下篩,食畢用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乳無汁方。

石鍾乳(四兩)、甘草(二兩一方不用)、漏蘆(三兩)、通草(五兩)、 栝樓根(五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云用栝樓實一枚。

又方。

母豬蹄一具,鹿切,以水二升煮熟,得五六升汁飲之。

不出更作。

又方。

豬蹄(二枚熟灸槌碎)、通草(八兩細切)。

右二味以清酒一斗浸之,稍稍飲盡,不出更作。

(外臺豬蹄不灸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入酒四升更煮飲之)。

又方、栝樓根切一升,酒四升,煮三沸,去滓,分三服。

又方。

取栝樓子尚青色大者一枚熟擣,以白酒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黃色小者用二枚亦好。

又方。

石鍾乳、通草各一兩、漏蘆兩半、桂心甘草、栝樓根(各六銖)。

右六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最驗。

又方。

石鍾乳、漏蘆(各二兩)。

右二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即下。

又方、燒鯉魚頭未,酒服三指撮。

又方。

燒死鼠作屑,酒服方寸匕,日三,立下,勿令知。

下乳汁鯽魚湯方。

鯽魚(長七寸)、豬肪(半斤)、漏蘆(八兩)、石鍾乳(八兩)。

右四味切豬肪魚不須洗治,清酒一斗二升合煮魚熟藥成,絞去滓,適寒溫分五服, 即乳下,飲其間相去須更,一飲令藥力相及。

治婦人乳無汁,單行鬼箭湯方。

鬼箭五兩,以水六升,煮取四升,一服八合,日三,亦可燒作灰,水服方寸匕, 日三。

治婦人乳無汁方。

栝樓根(三兩)、石鍾乳(四兩)、漏蘆(三兩)、白頭(翁一兩)、 滑石(二兩)、通草(二兩)。

右六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婦人乳無汁甘草散方。

甘草(一兩)、通草(三十銖)、石鍾乳(三十銖)、雲母(一兩半)、 屋上散草(二把燒成灰)。

右五味,治下篩,食後,溫漏蘆湯,服方寸匕,日三,乳下止。

又方。

土瓜根治下篩服半錢匕日三乳如流水。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三(婦人方中)。

虛損第一(論一首三條方二十一首)。

論曰,凡婦人非止臨產須憂,至於產後,大須將慎,危薦之至,其在於斯, 勿以產時無佗,乃縱心恣意,無所不犯,犯時微若秋毫,感病廣於嵩岱,何時, 產後之病,難治於餘病也,婦人產訖,五藏虛羸,惟得將補,不可轉瀉,若其有病, 不須駛藥若行駛藥,轉更增虛,就中更虛,向生路遠,所以婦人產後百日巳來, 極須殷勤,憂畏勿縱心犯觸,及即便行房,若有所犯,必身反強直,猶如角弓反張, 名曰蓐風,則是其犯候也,若似角弓,命同轉燭凡百女人,宜好思之, 苟或在微不慎戲笑作病,一朝困臥,控告無所,縱多出財寶,遍處求醫, 醫者未必解此,縱得醫來,大命巳去。 何處追尋,學者於此一方,大須精熟,不得同於常方耳,會特忌上廁便利, 宜室中盆上佳。

凡產後滿百日,乃可合胃,不爾至死,虛羸百病滋長,慎之。

凡婦人皆患風氣臍下虛冷,莫不由此,早行房故也。

凡產後七日內,惡血未盡,不可服湯,候臍下塊散,乃進羊肉湯,有痛甚切者, 不在此例,後三兩日消息,可服澤蘭丸,比至滿月,丸盡為佳,不爾虛損, 不可平復也,全極消瘦不可救者,服五石澤蘭丸,凡在蓐必須服澤蘭丸補之, 服法必七日外,不得早服也。

凡婦人因暑月產乳取涼太多,得風冷,腹中積聚,百病競起,迄至於老, 百方治不能差,桃人煎主之,出蓐後服之,婦人縱令無病, 每至秋冬須服一兩劑以至年內,常將服之佳。

亦產訖可服四順理中丸方。

甘草(二兩)、人參、白朮、乾薑(各一兩)。

右四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服十丸,稍增至二十丸,新生藏虛,此所以養藏氣也。

桃人煎,治婦人產後百疾,諸氣補益悅澤方。

桃人一千二百枚,擣令細熟,以上好酒一斗五升,研濾三四遍,如作麥粥法, 以極細為佳,內長項瓷瓶中,密塞以麵封之,內湯中煮一伏時不停火,亦勿令火猛, 使瓶口常出在湯上,無令沒之,熟訖出溫酒服一合,日再服,丈夫亦可服之。

治婦人虛羸短氣,胷逆滿悶,風氣石斛地黃煎方。

石斛四兩、生地黃汁八升、桃人半升、桂心二兩甘草四兩、大黃八兩、紫菀四兩、 麥門冬二升茯苓一斤、淳酒八升。

右十味為末,於銅器中炭火上熬,內鹿角膠一斤,耗得一汁,次內飴三斤, 白蜜三升和調,更於銅器中,釜上煎微耗以生竹攪,無令著,耗令相得, 藥成先食酒服,如彈子一丸,日三,不知稍加至二丸,一方用人參三兩。

治婦人產後欲令肥白,飲食平調,地黃羊脂煎方。

生地黃汁(一斗)、生薑汁(五升)、羊脂(二斤)、白蜜(五升)。

右四味,先煎地黃令得五升,次內羊脂合煎,減半,內薑汁復煎,令減, 合蜜著銅器中,煎如飴,取雞子大一枚投熱酒中服,日三。

地黃酒,治產後百病,未產前一月,當預釀之產訖蓐中服之方。

地黃汁(一升)、好麴(一斗)、好米(二升)。

右三味,先以地黃汁漬麴令發,準家去醞之,至熟,封七日,取清服之, 常使酒氣相接,勿令斷絕,慎蒜生冷酢滑豬雞魚,一切婦人皆須服之, 但夏三月熱不可合,春秋冬並得合服地黃,升滓內米中炊合用之, 一石十石一準此一升為率,先服羊肉當歸湯三劑,乃服之佳。

治產後虛羸喘乏,白汗出腹中絞痛羊肉湯方。

肥羊肉(三斤去脂)、當歸(一兩姚氏用蔥白)、桂心(二兩)、 芍藥(四兩子母秘錄作葱白)、甘草(二兩)、生薑(四兩)、 芎藭(三兩子母秘錄作豉一升)、乾地黃(五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半,先煮肉,取七升,去肉,內餘藥,煮取三升,去滓, 分三服,不差重作。 (千金翼有葱白一斤子母秘錄若胷中微熱加黃芩麥門冬各一兩頭痛加石膏一兩中風加

防風一兩大便不利加大黃一兩小便難加葵子一兩上氣欬逆加五味子一兩)。

治產後虛羸喘,乍寒乍熱,病如瘧狀,名為蓐勞豬腎湯方。

豬腎一具去脂四破無則用羊腎代、香豉綿裡白粳米、蔥白(各一斗)。

右四味,以水三斗,煮取五升,去滓,任情服之, 不差更作(廣濟方有人參當歸各二兩為六味)。 羊肉黃耆湯,治產後虛乏補益方。

羊肉(三斤)、黃耆(三兩)、大棗(三十枚)、茯苓、甘草、當歸、桂心、 芍藥麥門冬、乾地黃(各一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二斗,煮羊肉,取一斗,去肉,內諸藥,煎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日三。

鹿肉湯,治產後虛羸,勞損補乏方。

鹿肉(四斤)、乾地黃、甘草、芎藭(各三兩)人參、當歸(各二兩)、黃耆、 芍藥、麥門冬、茯苓(各二兩)、半夏(一升)、大棗(二十枚)、生薑(二兩)。

右十三味㕮咀,以水二斗五升,煮肉取一斗三升,去肉,內藥煎,取五升,去滓, 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產後虛乏,五勞七傷,虛損不足,藏腑冷熱不調,麞骨湯方。

麞骨一具、遠志、黃耆、芍藥乾薑、防風、茯苓(一作伏神)、 厚朴(各三兩)芎藭(各二兩)、桂心、生薑(各四兩)。

右十五味㕮咀,以水三斗,煮麞骨,取二斗,去骨內藥煎,取五升,去滓,分五服。

當歸芍藥湯,治產後虛損,逆害飲食方。

當歸(一兩半)、芍藥、人參、桂心生薑、甘草(各一兩)、大棗(二十枚)、 乾地黃(一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治產後虛氣杏人湯方。

杏人、橘皮、白前、人參(三兩)、桂心(四兩)蘇葉(一升)、半夏(一升)、 生薑(十兩)、麥門冬(一兩)。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去滓,分五服。

治產後上氣及婦人賁豚氣,積勞藏氣不足,胷中煩躁,開元以下,如懷五千錢狀方。

厚朴、桂心、當歸、細辛芍藥、石膏(各三兩)、甘草、黃苓澤瀉(各二兩)、 吳茱萸(五兩千金翼作大黃)、乾地黃(四兩)桔梗(三兩)、乾薑(一兩)。

右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服三劑佳。

治產後七傷,虛損少氣,不足,并主腎勞寒冷,補益氣,乳蜜湯方。

牛乳(七升無則用羊乳)、白蜜(一升半)、當歸、人參、獨活(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甘草、桂心(各二兩)。

右捌味㕮咀,諸藥以乳蜜中,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

治產後虛冷七傷,時寒熱,體痛乏力,補腎并治百病,五石湯方。

紫石英、鍾乳、白石英、赤石脂、石膏、茯苓、白朮、桂心、芎藭、 甘草(各二兩)、薤白(陸兩)、人參、當歸(各三兩)、生薑(八兩)、 大棗(二十枚)。

右拾伍味,五石並末之,諸藥各㕮咀,以水壹斗二升,煮取三升六合,去滓, 分六服,若中風加葛根獨活各二兩,下痢加龍骨一兩。

三石湯,主病如前方。

紫石英(二兩)、白石英(二兩半)、鍾乳(二兩半)、生薑、當歸、人參、 甘草(各二兩)、茯苓、乾地黃、桂心(各三兩)、半夏(五兩)、 大棗(十五枚)。

右十二味,三石末之,㕮咀諸藥,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 若中風加葛根四兩。

內補黃耆湯,主婦人七傷,身體疼痛小腹急滿,面目黃黑,不能食飲, 并諸虛乏不足少氣,心悸不安方。

黃耆、當歸、芍藥、乾地黃、半夏(各三兩)、茯苓、人參、桂心、遠志、麥門冬、 甘草、五味子、白朮、澤瀉(各二兩)、乾薑(四兩)、大棗(三十枚)。

右十六味㕮咀,以水一斗半,煮取三升,去滓,一服五合,日三夜一服。

治產後虛羸盜汗濇濇惡寒,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三兩,以清酒三升漬一宿,煮如蟻鼻沸,減得二升許,中分之頓服一升, 日再,間日再作服,亦治產後腹中疾痛。

治產後體虛寒熱自汗出,豬膏煎方。

豬膏(一升)、清酒(五合)、生薑汁(一升)、白蜜(一升)。

右四味煎令調和五上五下,膏成隨意以酒服方寸匕,當炭火上熬。

鯉魚湯,主婦人體虛,流汗不止,或時盜汗方。

鯉魚(二升)、蔥白(切一升)、豉(一升)、乾薑(二兩)、桂心(二兩)。

右五味㕮咀四物,以水一斗,煮魚取六升,去魚,內諸藥,微火煮取二升,去滓, 分再服,取微汗即愈,勿用生魚。

治產後風虛汗出不止,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枚加附子湯方。

桂枝、芍藥(各三兩)、甘草(一兩半)、附子(二枚)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煎取三升,分為三服。

虛煩第二(十一首)。

薤白湯,治產後胷中頻熱逆氣方。

薤白、半夏、甘草、人參知母(二兩)、石膏(四兩)、栝樓根(三兩)、 麥門冬(半斤)。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去滓,分五服, 日三夜二熱甚即加石膏知母各一兩。

竹根湯,治產後虛煩方。

甘竹根細切一斗五升,以水二斗,煮取七升,去滓,內小麥二升,大棗二十枚, 復煮麥熟三四沸,內甘草一兩,麥門冬一升,湯成去滓,服五合,不差更服取差, 短氣亦服之。

人參當歸湯,治產後煩悶不安方。

人參、當歸、麥門冬、桂心乾地黃(各一兩)、大棗(二十個)、粳米(一升)、 淡竹葉(三升)、芍藥(四兩)。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竹葉及米,取八升,去滓,內藥煮取三升,去滓, 分三服,若煩悶不安者,當取豉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盡服之, 甚良甘竹筎湯,治產後內虛,煩熱短氣方。

甘竹筎(一升)、人參、茯苓、甘草(各一兩)、黃苓(三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知母湯,治產後乍寒乍熱,通身溫壯,胷心煩悶方。

知母(三兩)、芍藥、黃苓(各二兩)、桂心、甘草(各一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一方不用桂心加生地黃。

竹葉湯,治產後心中煩悶不解方。

生淡竹葉、麥門冬(各一升)、甘草(二兩)、生薑、茯苓(各三兩)、 大棗(十四個)、小麥(五合)。

右柒味㕮咀,以水壹斗,先煮竹葉小麥,取八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 分三服,若心中虛悸者,加人參二兩,其人食少無穀氣者,加粳米五合,氣逆者, 加半夏二兩。

淡竹筎湯,治產後虛煩,頭痛短氣欲絕,心中悶亂不解,必效方。

生淡竹筎(一升)、麥門冬(五合)、甘草(一兩)小麥(五合)、 生薑(三兩產寶用乾葛)、大棗(十四枚產寶用石膏三兩)。

右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竹筎小麥,取八升,去滓,乃內諸藥,煮取一升,去滓, 分二服,羸人分作三服,若有人參入一兩,若無人參內茯苓一兩半亦佳, 人參茯苓皆治心煩悶及心虛驚悸,安定精神,有則為良,無目依方服壹劑, 不差更作,若氣逆者,加半夏二兩。

赤小豆散,治產後煩悶不能食,虛滿方。

赤小豆三七枚燒作末,以冷水和頓服之。

治產後煩悶蒲黃散方。

蒲黃以東流水和方寸匕服極良。

蜀漆湯,治產後虛熱往來,心胷煩滿,骨節疼痛,及頭痛壯熱,晡時輒甚, 又如微瘧方。

蜀漆葉(一兩)、黃耆(五兩)、桂心、甘草、黃芩(各一兩)、知母、 芍藥(各二兩)、生地黃(一斤)。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此湯治寒熱,不傷人。

芍藥湯,治產後虛熱頭痛方。

白芍藥、乾地黃、牡蠣(各五兩)、桂心(三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日三,此湯不傷損人,無毒, 亦治腹中拘急痛,若通身發熱,加黃苓二兩。

中風第三(論一首方三十首)。

論曰,凡產後角弓反張,及諸風病,不得用毒藥,惟宜單行一兩味,亦不得大發汗, 特忌轉瀉吐利,必死無疑,大豆紫湯產後大善。

治產後百病,及中風痱痙,或背口噤,或但煩熱若渴,或頭身皆重,或身癢, 劇者嘔逆直視,此皆因虛風冷濕,及勞傷所為,大豆紫湯方。

大豆(五升)、清酒(一斗)。

右二味,以鐵鐺猛火熬豆,令極熱,焦煙出,以酒沃之,去滓,服一升, 日夜數過服之盡,更合小汗則愈,一以去風,二則消血結,如妊娠傷折, 胎死在腹中三日,服此酒即差。

治產後百日,中風痙口噤不開,并洽血氣痛,勞傷,補腎,獨活紫湯方。

獨活(一斤)、大豆(五升)、酒(一斗三升)。

右三味,先以酒漬獨活再宿,若急須,微火煮之,令減三升,去滓,別熬大豆極焦, 使煙出,以獨活酒沃之,去豆服一升,日三夜二。

小獨活湯,治如前狀方。

獨活(八兩)、葛根(六兩)、甘草(二兩)、生薑(六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微汗佳。

甘草湯,治在蓐中風,背強不得轉動,名曰風痙方。

甘草、乾地黃、麥門冬、麻黃(各二兩)、芎藭、黃芩、栝樓根(各三兩)、 杏人(五十枚)葛根(半斤)。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酒五升,合煮葛根,取八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 去滓,分再服,一劑不差,更合良。(千金翼崔氏有前胡三兩)。 獨活湯,治產後中風,口噤不能言方。

獨活(五兩)、防風、秦觀、桂心、白朮、甘草、當歸、 附子(各二兩)葛根(三兩)、生薑(五兩)、防巳(一兩)。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雞糞酒, 主產後中風及百病,并男子中一切風,神效方。

雞糞(一升煮令黃)、烏豆(一升熬令聲絕勿焦)。

右二味,以清酒三升半,先淋雞糞,次淋豆取汁,一服一升,溫服取汗, 病重者凡四五日服之,無不愈。

治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氣頭痛,竹葉湯方。

淡竹葉(一握)、葛根(三兩)、防風(二兩)、桔梗、甘草、人參(各一兩)、 大附子(一枚)、生薑(五兩)大棗(十五枚)、桂心(一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日三,溫覆使汗出, 若頸項強者,用大附子,若嘔者,加半夏四兩。

防風湯,治產後中風,背急短氣方。

千金翼作裡急短氣。

防風(五兩)、當歸、芍藥、人參、甘草、乾薑(各二兩)、獨活、 葛根(各五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鹿肉湯,治產後風虛頭痛,壯熱言語邪僻方。

鹿肉(三斤)、芍藥(三兩)、半夏(一升)、乾地黃(二兩)獨活(三兩)、 生薑(六兩)、桂心、芎藭(各一兩)、甘草、阿膠(各一兩)、人參、 茯苓(各四兩千金翼作茯神)、秦艽、黃苓、黃耆(各三兩)。

右十五味㕮咀,以水二斗,煮肉得一斗二升,去肉,內藥煎取三升,去滓, 內膠令烊,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產後中風獨活酒方。

獨活(一斤)、桂心(三兩)、秦艽(五兩)。

右三味㕮咀,以酒一斗半,漬三日,飲五合,稍加至一升,不能多飲,隨性服。

大豆湯,主產後卒中風發病,倒悶不如人,及妊娠挾風,兼治在蓐諸疾方。

大豆(五升炒令微焦)、葛根、獨活(各八兩)、防巳(六兩)。

右四味㕮咀,以酒一斗二升,煮豆取八升,去滓,內藥,煮取四升,去滓,分六服, 日四夜二。

五石湯,主產後卒中風,發疾口噤,倒悶吐沫,痸癓眩冒不知人,及濕瘍緩弱, 身體痙,妊娠百病方。

白石英、鍾乳、赤石脂、石膏(各二兩)紫石英(三兩)、牡蠣、人參、黃苓、 白朮、甘草、栝樓根、芎藭、桂心、防巳、當歸、乾薑(各二兩)獨活(三兩)、 葛根(四兩)。

右十八味末五石,㕮咀諸藥,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一方有滑石寒水石各二兩,棗二十枚,四石湯,治產後卒中風,發疾口噤, 瘈癓悶滿不知人,并緩急諸風,毒痺身體痙強,及挾胎中風,婦人百病方。

紫石英、白石英、石膏、赤石脂(各三兩)、獨活、生薑(各六兩)、 葛根(四兩)、桂心、芎藭、甘草、芍藥、黃芩(各二兩)。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去滓,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婦人在蓐得風,蓋四肢苦煩熱,皆自發露所為,若頭痛,小柴胡湯,頭不痛, 但煩熱,與三物黃苓湯,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苓、人參、甘草(各三兩)、生薑(二兩)、 大棗(十二枚)半夏(半斤)。

右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服一升,日三服,三物黃苓湯方。

黃令、苦參(各二兩)、乾地黃(四兩)。

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日二,多吐下蟲。

治產後腹中傷絕,寒熱恍惚,狂言見鬼,此病中風內絕藏氣虛所為,甘草湯方。

甘草、芍藥(各五兩)、通草(三兩用雷婦產寶)羊肉(三斤)。

右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六升,煮肉取一斗,去肉內藥,煮取六升,去滓,分五服, 日三夜二。

羊肉湯,治產後中風,久絕不產,月水不利,乍亦乍白,及男子虛勞冷盛方。

羊肉(二斤)、成擇大蒜(去皮切三升)、香豉(三升)。

右三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五升,去滓,內酥一升,更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葛根湯,治產後中風,口噤痙痺,氣息迫急,眩冒困頓,并產後諸疾方。

葛根、生薑(各六兩)、獨活(四兩)當歸(三兩)、甘草、桂心、茯苓、石膏、 人參、白朮、芎藭、防風(各貳兩)。

右拾貳味㕮咀,以水壹斗貳升,煮取參升,去滓,分參服,日參。

治產後中風,防風酒方。

防風、獨活(各壹斤)、女萎、桂心(各貳兩)、茵芋(壹兩)、石斛(伍兩)。

右陸味㕮咀,以酒貳斗,漬參宿,初服壹合,稍加至參肆合,日參。

治產後中風木防巳膏方。

木防巳(半斤)、茵芋(伍兩)。

右貳味㕮咀,以苦酒玖升,漬壹宿豬膏肆升,煎參上參下膏成, 灸手摩千遍差治產後中柔風,舉體疼痛,自汗出者,及餘百疾方。

獨活(捌兩)、當歸(肆兩)。

右貳味㕮咀,以酒捌升,煮取肆升,去滓,分肆服,日參夜壹取微汗。

(葛氏單行獨活小品加當歸若上氣者加桂心貳兩不差更作)。

治產後中風流腫浴湯方。

鹽(伍升熬令赤)、雞毛(壹把燒作灰)。

右貳味以水壹石,煮鹽作湯,內雞毛灰著湯中,適冷暖以浴,大良, 又治婦人陰冷腫痛,凡風腫面欲裂破者,以紫湯壹服差神,神效, 紫湯是炒黑豆作者。

治產後中風,頭面手臂通滿方。

大豆參升以水陸升,煮取壹升半,去豆澄清,更煎取壹升,內白朮捌兩,附子參兩, 獨活參兩,生薑捌兩,添水壹斗,煎取伍升,內好酒伍升,合煎,取伍升,去滓, 分伍服,日參夜貳,間粥頻服參劑。

茯神湯,治產後忽苦,心中衝悸,或志意不定,恍恍惚惚言語錯謬,心虛所致方。

茯神(四兩)、人參、茯苓(各三兩)芍藥、甘草、當歸、桂心(各一兩)、 生薑(八兩)、大棗(三十枚)。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甚良。

遠志湯,治產後忽苦,心中衝悸不定,志意不安,言語錯誤,惚惚憒憒, 情不自覺方。

遠志、人參、甘草、當歸、桂心、麥門冬(各二兩)、芍藥(一兩)、 茯苓(五兩)生薑(六兩)、大棗(二十枚)。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羸者分四服,產後得此, 正是心虛所致,無當歸用芎藭,若其人心胷中逆氣加半夏三兩。

茯苓湯,治產後暴苦,心悸不定,言語謬錯,恍恍惚惚,心中憒憒, 此皆心虛所致方。

茯苓(五兩)、甘草、芍藥、桂心(各二兩)生薑(六兩)、當歸(二兩)、 麥門冬(一升)、大棗(三十枚)。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無當歸可用芎藭, 若苦心志不定,加人參二兩,亦可內遠志二兩,若苦煩悶短氣,加生竹葉一升, 先以水一斗三升,煮竹葉取一斗,內藥,若有微風,加獨活三兩,麻黃二兩, 桂心二兩,用水一斗五升,若鵛項苦急,背膊強者,加獨活葛根各三兩, 麻黃桂心各二兩,生薑八兩,用水一斗半。

安心湯,治產後心衝悸不定,恍恍惚惚,不自知覺,言語錯誤,虛煩短氣, 志意不定,此是心虛所致方。

遠志、甘草各二兩、人參、茯神當歸、芍藥(各三兩)、麥門冬(一升)、 大棗(三十枚)。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若苦虛煩短氣者, 加淡竹葉二升,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一斗,內藥,若胷中少氣者, 益甘草為三兩善。

甘草丸,治產後心虛足,虛悸心神不安,吸吸乏氣或若恍恍惚惚,不自覺知者方。

甘草(三兩)、人參(二兩)、遠志(三兩)、麥門冬(二兩)昌蒲(三兩)、 澤瀉(一兩)、桂心(一兩)、乾薑(二兩)、茯苓(二兩)、大棗(五十枚)。

右十味末之,蜜丸如大豆,酒服二十丸,日四五服,夜再服,不知稍加,若無澤瀉, 以白朮代之,若胷中冷,增乾薑人參丸,治產後大虛心悸,志意不安不自覺, 恍惚恐畏,夜不得眠,虛煩少氣方。

人參、甘草、茯苓(各三兩)、麥門冬、昌蒲、澤瀉、署預、 乾薑(各二兩)桂心(一兩)、大棗(五十枚)。

右十味末之,以蜜棗膏和丸如梧子,未食酒服二十丸日三夜一不知稍增,若有遠志, 內二兩為善,若風氣內當歸獨活三兩,亦治男子虛損心悸。

大遠志丸,治產後心虛不足心下虛悸,志意不安,恍恍惚惚腹中拘急痛,夜臥不安, 胷中吸吸少氣,內補傷損益氣安定心神,亦治虛損方。

遠志、甘草、茯苓、麥門冬、人參、當歸、白朮、澤瀉、獨活、昌蒲(各三兩)、 署預、阿膠(各二兩)乾薑(四兩)、乾地黃(五兩)、桂心(三兩)。

右十五味末之,蜜和如大豆,未食溫酒服二十丸,日三,不知稍增至五十丸, 若太虛,身體冷,少津液,加鍾乳三兩為善。

心腹痛第四(方二十六首)。

蜀椒湯,治產後心痛,此大寒冷所為方蜀椒(二合)、芍藥(一兩)、當歸、半夏、 甘草、桂心、人參、茯苓(各二兩)蜜(一升)、生薑汁(五合)。

右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椒令沸,然後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薑汁及蜜, 煎取三升,一服五合,漸加至六合,禁勿冷食。

大巖蜜湯,治產後心痛方。

乾地黃、當歸、獨活、甘草芍藥、桂心、細辛、小草(各二兩)吳茱萸、 外乾薑(三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內蜜五合重煮,分三服,日三。

胡洽不用獨活桂心甘草千金翼不用蜜乾地黃湯,治產後兩脅滿痛,兼除百病方。

乾地黃、芍藥(各三兩)、當歸、蒲黃(各二兩)生薑(五兩)、桂心(六兩)、 甘草(一兩)、大棗(二十枚)。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服,日三。

治產後苦少腹痛,芍藥湯方。

芍藥(六兩)、桂心(三兩)、甘草(二兩)、膠飴(六兩)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內膠飴令烊,分三服,日三。

當歸湯,治婦人寒疝虛勞不足,若產後腹中絞痛方。

當歸二兩、生薑五兩、芍藥二兩子母秘錄作甘草、羊肉一斤。

右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羊肉,熟取汁煎藥得三升,適寒溫服七合,日三。

金匱要略胡洽不用芍藥名小羊肉湯治產後腹中疾痛,桃人芍藥湯方。

桃人(半斤)、芍藥、芎藭、當歸、乾漆、桂心、甘草(各二兩)。

右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羊肉湯,治產後及傷身,大虛上氣,腹痛兼微風方。

肥羊肉(二斤如細用麞鹿肉)、茯苓、黃耆、乾薑(各三兩)甘草、獨活、桂心、 人參(各二兩)麥門冬(七合)、生地黃(五兩)、大棗(十二枚)。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二斗,煮肉取一斗,去肉內藥煮,取三升半,去滓, 分四服日三夜一。(千金翼無乾薑)。 羊肉當歸湯,治產後腹中心下切痛,不能食,往來寒熱,若中風乏氣力方。

羊肉(三斤)、當歸、黃芩(肘後用黃耆)、芎藭甘草、 防風(各二兩肘後用人參)、芍藥肉(三兩)、生薑(四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內熟,減半,內餘藥,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日三。

胡洽以黃耆代黃芩白朮代芍藥名大羊肉湯子母秘錄以桂心代防風加大棗十七枚。

羊肉杜仲湯,治產後腰痛欬嗽方。

羊肉(四斤)、杜仲、紫菀(各三兩)、五味子細辛、款冬花、人參、厚朴芎藭、 附子、萆薢、甘草黃耆(各二兩)、當歸、桂心、白朮各三兩生薑(八兩)、 大棗(三十枚)。

右十八味㕮咀,以水二斗半,煮肉取汁一斗五升,去肉內藥,煎取三升半,去滓, 分五服,日三夜二。

羊肉生地黃湯,治產後三日腹痛,補中益藏,強氣方消血方。

羊肉(三斤)、生地黃(切二升)、桂心、當歸甘草、芎藭、人參(各二兩)、 芍藥(三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二斗,煮肉取一斗,去肉內藥,煎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內補當歸建中湯,治產後虛羸不足,腹中㽲痛不止,吸吸少氣,或苦小腹拘急, 痛引腰背,不能飲食,產後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令人丁壯方。

當歸(四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生薑(六兩)桂心(三兩)、 大棗(十枚)。

右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一日令盡若大虛內飴糖六兩, 湯成內之於火上,飴消,若無生薑則以乾薑三兩代之,若其人去血過多, 崩傷內竭不止,加地黃六兩,阿膠二兩,合八種湯成,去滓,內阿膠, 若無當歸以芎藭代之。

內補芎藭湯,治婦人產後虛羸,及崩傷過多,虛竭,腹中絞痛方。

芎藭、乾地黃各(四兩)、芍藥(五兩)、桂心(二兩)、甘草、乾薑(各三兩)、 大棗(四十枚)。

右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不差復作至三劑, 若有寒苦微下,加附子三兩,治婦人虛羸少氣傷絕,腹中拘急痛,崩傷虛竭, 面目無色,及唾吐血甚良。

大補中當歸湯,治產後虛損不足,腹中拘急,或溺血少腹苦痛,或從高墮下犯內, 及金瘡血多內傷,男子亦宜服之方。

當歸、續斷、桂心、芎藭乾薑、麥門冬(各三兩)、芍藥(四兩)、 吳茱萸(一升)乾地黃(六兩)、甘草、白芷(各二兩)、大棗(四十枚)。

右十二味㕮咀,以酒一斗,漬藥一宿,明旦以水一斗,合煮,取五升,去滓, 分五服,日三夜二,有黃耆入二兩益加。

桂心酒,治產後疹痛,及卒心腹痛方。

桂心三兩以酒三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生牛膝酒,治產後腹中苦痛方。

生牛膝五兩,以酒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二服若用乾牛膝根以酒漬之一宿, 然後可煮。

治產後腹中如弦當堅痛無聊賴方。

當歸末二方寸匕,內蜜一升煎之,適寒溫頓服之。

吳茱萸湯,治婦人先有寒冷,胷滿痛,或心腹刺痛,或嘔吐食少,或腫,或寒, 或下痢,氣息綿惙欲絕,產後益劇,皆主之方。

吳茱萸(二兩)、防風、桔梗、乾薑甘草、細辛、當歸(各十二銖)、 乾地黃(十八銖)。

右八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再服。

蒲黃湯,治產後餘疾胷中少氣,腹痛頭疼,餘血未盡,除腹中脹滿欲死方。

蒲黃(五兩)、桂心、芎藭(各一兩)、桃人(二十枚)芒消(一兩)、生薑、 生地黃(各五兩)、大棗(十五枚)。

右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消,分三服日三良驗。

敗醬湯,治產後疹痛引腰,腹中如錐刀所刺方。

敗醬(三兩)、桂心、芎藭(各一兩半)、當歸(一兩)。

右四味㕮咀,以清酒二升四斗,微火煮,取二升,去滓,適寒溫服七合,日三服, 食前服之。

千金翼只用敗醬一味芎藭湯,治產後腹痛方。

芎藭、甘草(各二兩)、蒲黃、女萎(各一兩半)芍藥、大黃(各三十銖)、 當歸(十八銖)、桂心桃人、黃耆(千金翼作黃苓)、前胡(各一兩)、 生地黃(一升)。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酒三升,合煮取二升,去滓,分四服,日三夜一。

獨活湯,治產後腹痛引腰,背拘急痛方。

獨活、當歸、桂心、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二十枚)。

右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進之。

芍藥黃耆湯,治產後心腹痛方。

芍藥(四兩)、黃耆、白芷、桂心生薑、人參、芎藭、當歸乾地黃、 甘草(各二兩)、茯苓(三兩)、大棗(十枚)。

右十二味㕮咀,以酒水各五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先食服一升,日三。

千金翼無人參當歸芎藭地黃茯苓為七味治產後腹脹,痛不可忍者方。

煮黍粘根為飲,一服即愈。

治婦人心痛方。

布裏鹽如彈丸,燒作灰酒服之愈。

又方。

燒秤鎚投酒中服亦佳。

又方。

炒大豆投酒中服佳。

惡露第五(方二十九首)乾地黃湯,治產後惡露不盡,除諸疾,補不足方。

乾地黃(三兩)、芎藭、桂心、黃耆當歸(各二兩)、人參、防風、茯苓細辛、 芍藥、甘草(各一兩)。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再夜一)桃人湯, 治產後往來寒熱,惡露不盡方。

桃人(五兩)、吳茱萸二升、黃耆、當歸芍藥(各三兩)、生薑、醍醐百鍊酥、 柴胡(各八兩)。

右八味㕮咀,以酒一斗水二升,合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先食服一升,日三。

澤蘭湯,治產後惡露不盡,腹痛不除,小腹急痛,痛引腰背,少氣力方。

澤蘭、當歸、生地黃(各二兩)、甘草(一兩半)生薑(三兩)、芍藥(一兩)、 大棗(十枚)。

右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墮身欲死服亦瘥。

甘草湯,治產乳餘血不盡,逆搶心胸,手足逆冷,脣乾腹脹短氣方。

甘草、芍藥、桂心、阿膠(各三兩)、大黃(四兩)。

右五味㕮咀,以東流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內阿膠令烊,分三服,一服入腹中, 面即有顏色,一日一夜盡此三升,即下腹中惡血一二升之瘥,當養之如新產者。

大黃湯,治產後惡露不盡方。

大黃、當歸、甘草、生薑牡丹、芍藥(各三兩)、吳茱萸(一升)。

右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分四服,一日令盡, 加人參二兩名人參大黃湯。

治產後往來寒熱,惡露不盡柴胡湯方。

柴胡(八兩)、桃人(五十枚)、當歸、黃耆芍藥(各三兩)、生薑(八兩)、 吳茱萸(二升)。

右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去滓,先食服一升,日三。 (千金翼以清酒一斗煮)蒲黃湯,治產後餘疾,有積血不去,腹大短氣,不得飲食, 上衝胷脇,時時煩憒逆滿,手足悁疼,胃中結熱方。

蒲黃(半兩)、大黃、芒消、甘草黃芩(各一兩)、大棗(三十枚)。

右六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清朝服至日中下,若不止,進冷粥半盞即止, 若不下,與少熱飲自下,人羸者半之。 (千金翼名大黃湯而不用芒消)治產後餘疾惡露不除,積聚作病,血氣結搏, 心腹疼痛,銅鏡鼻湯方。

銅鏡鼻(十八銖燒末)、大黃(二兩半)、乾地黃、芍藥芎藭、乾漆、 芒消(各二兩)、亂髮(如雞子大燒)大棗(三十枚)。

右九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二合去滓,內髮灰鏡鼻末,分三服。

小銅鏡鼻湯,治如前狀方。

銅鏡鼻(十銖燒末)、大黃、甘草、黃芩芒消、乾地黃(各二兩)、 桃人(五十枚)。

右七味㕮咀,以酒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鏡鼻未分三服,亦治通尸心腹痛, 及三十六尸疾。

治產後兒生處空,流血不盡,小腹絞痛梔子湯方。

梔子三十枚,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內當歸芍藥各二兩蜜五合, 生薑五兩羊脂一兩於梔子汁中,煎取二升,分三服,日三。

治產後三日至七日,腹中餘血未盡,絞痛強滿,氣息不通。

生地黃湯方。

生地黃(五兩)、生薑(三兩)、大黃、芍藥茯苓、細辛、桂心、當歸甘草、 黃苓(各一兩半)、大棗(二十枚)。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日三。

治新產後有血,腹中切痛,大黃乾漆湯方。

大黃、乾漆、乾地黃、桂心、乾薑(合二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三升清酒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血當下,若不差, 明旦服一升,滿三服,病無不差。

治產後血不去麻子酒方。

麻子五升擣,以酒一斗漬一宿,明旦去滓,溫服一升,先食服不差, 夜服一升不吐下,忌房事一月,將養如初產法。

治產後惡物不盡,或經一月,半歲,一歲,升麻湯方。

升麻三兩以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當吐下惡物,勿怪良。

治產後惡血不盡,腹中絞刺痛不可忍方。

大黃、黃苓、桃人(各三兩)、桂心甘草、當歸(各二兩)、芍藥(四兩)、 生地黃(六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食前分三服。

治產後漏血不止方。

露蜂房敗舡茹。

右二味等分作灰,取酪若漿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大黃(三兩)、芒消(一兩)、桃人(三十枚)、水蛭(三十枚)䖟蟲(三十枚)、 甘草、當歸(各二兩)、䗪蟲(四十枚)。

右八味㕮咀,以水三升酒二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當下血。

又方。

桂心、蠐螬(各二兩)、栝樓根、牡丹(各三兩)、豉(一升)。

右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治產後血不可止者方。

乾昌蒲三兩,以清酒五升漬,煮取三升,分再服,即止。

治產後惡血不除,四體並惡方。

續骨木二十兩破如筭子大,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 間食粥,或小便數或惡血下即差,此木得三遍煮。

治產後下血不盡,煩悶腹痛方。

羚羊角(燒成炭刮取三兩)、芍藥(二兩熬令黃)、枳實(一兩細切熬令黃)。

右三味治下篩,煮水作湯,服方寸匕,日再夜一,稍加至二匕。

又方。

鹿角燒成炭擣篩,煮豉汁,服方寸匕,日三,再稍加至二七,不能用豉清, 煮水作湯用方。

又方。

擣生藕取汁飲二升甚驗。

又方。

生地黃汁一升,酒三合和溫頓服之。

又方。

赤小豆擣散,取東流水和服方寸匕,不差便服。

治產後血瘕痛方。

古鐵一斤,秤鐵斧頭鐵杵亦得炭火燒令赤,內酒五升中,稍熱服之神妙。

治婦人血瘕心腹積聚,乳餘疾絕生小腹堅滿貫臍中熱腰背痛,小便不利,大便難, 不下食,有伏虫,臚脹癰疽腫,久寒留熱,胃管有邪氣方。

半夏(一兩六銖)、石膏、藜蘆、牡蒙蓯蓉(各十八銖)、桂心、乾薑(各一兩)、 烏喙(半兩)巴豆(六十銖研如膏)。

右九味末之,蜜如丸如小豆服二丸,日三及治男子疝病。

治婦人血瘕痛方。

乾薑(一兩)、烏賊魚骨(一兩)。

右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末桂溫酒服方寸匕,日三。

下痢第六(方十九首)膠蠟湯,治產後三日內,下諸雜五色痢方。

阿膠(一兩)、⿰虫菖(如搏碁三枚)、當歸(一兩半)、黃連(二兩)黃蘗(一兩)、 陳廩米(一升)。

右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米蟹目沸,去米內藥,煮取二升去滓,內膠蠟令烊, 分四服一日令盡。

治產後餘寒下痢便膿血赤白,日數十行,腹痛時時下血桂蜜湯方。

桂心(二兩)、蜜(一升)、附子(一兩)、乾薑甘草(各二兩)、當歸(二兩)、 赤石脂(十兩)。

右七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蜜煎一兩沸,分三服,日三。

治產後下赤白,腹中絞痛湯方。

芍藥、乾地黃各四兩、甘草、阿膠、艾葉當歸各八兩。

右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膠令烊分三服。

治產後赤白下久不斷,身面悉腫方。

大豆(一升微熬)、小麥(一升)、吳茱萸(半升)、蒲黃(一升)。

右四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此方神驗,亦可以水五升酒一斗, 煎取四升分四服。

治產後痢赤白,心腹刺痛方。

薤白(一兩)、當歸(二兩)、酸石榴皮(三兩)地榆(四兩)、粳米(五合)。

右五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 (必效方加厚朴)(一兩阿膠人參甘草黃連各一兩半)治產後下痢赤白, 腹痛當歸湯方。

當歸(三兩)、乾薑、白朮(各二兩)、芎藭(二兩半)甘草、白艾熟者、 附子(各一兩)、龍骨(三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一日令盡。

治產後下痢兼虛極,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二兩)、阿膠、秦皮、黃連甘草(各二兩)、黃蘗(三兩)。

右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膠令烊分三服,日三。

治產後早起中風,冷泄痢及帶下,鼈甲湯方。

鼈甲(如手大)、當歸、黃連乾薑(各二兩)、黃蘗(長一尺廣三寸)。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千金翼加白頭翁一兩)龍骨丸,治產後虛冷下血,及穀下晝夜無數, 兼治產後惡露不斷方。

龍骨(四兩)、乾薑、甘草、桂心(各二兩)。

右四味未之,蜜和暖酒服二十丸如梧子,日三,一方用人參地黃各二兩。

阿膠丸,治產後虛冷洞下,心腹絞痛兼泄瀉不止方。

阿膠(四兩)、人參、甘草、龍骨、桂心乾地黃、白朮、黃連、當歸、 附子(各二兩)。

右十味末之,蜜丸如梧子,溫酒服二十丸,日三。

澤蘭湯,治產後餘疾,寒下凍膿裡急,胷脇滿痛,欬嗽嘔血,寒熱, 小便赤黃大便不利方。

澤蘭(二十四銖)、石膏(二十四銖)、當歸(十八銖)、遠志(三十銖)甘草、 厚朴(各十八銖)、藁本、芎藭(各十五銖)乾薑、人參、桔梗、 乾地黃(各十二銖)白朮、蜀椒、白芷、柏子人防風、山茱萸、細辛(各九銖)、 桑白皮麻子人(各半升)。

右二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先內桑白皮,煮取七升半,去之,內諸藥, 煮取三升五合去滓,分三服。

治產後下痢,乾地黃湯方乾地黃(三兩)、白頭翁、 黃連(各一兩)蜜蠟(一方寸)、阿膠(如手掌大一枚)。

右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膠蠟令烊,分三服,日三。 (千金翼用乾薑一兩)治產後忽著寒熱下痢,生地黃湯方。

生地黃(五兩)、甘草、黃連、桂心(各一兩)大棗(二十枚)、 淡竹葉(二升一作竹皮)、赤石脂(二兩)。

右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竹葉,取七升去滓內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三。

治產後下痢,藍青丸方。

藍青(熬)、附子、鬼臼、蜀椒(各一兩半)厚朴、阿膠、甘草(各二兩、 艾葉龍骨、黃連、當歸(各三兩)、黃蘗茯苓、人參(各一兩)。

右十四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空腹,每服以飲下二十丸一方用赤石脂四兩。

治產後虛冷下痢,赤石脂丸方。

赤石脂(三兩)、當歸、白朮、黃連、乾薑秦皮、甘草(各二兩)、蜀椒、 附子(各一兩)。

右九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三。 (千金翼作散空腹飲服方寸匕)治產後下痢,赤散方。

赤石脂(三兩)、桂心(一兩)、代赭(三兩)。

右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十日愈。

治產後下痢黑散方。

麻黃、貫眾、桂心(各一兩)、甘草(三兩)乾漆(三兩)、細辛(二兩)。

右六味治下篩,酒服五撮,日再,五日愈,麥粥下尢佳。

治產後下痢黃散方。

黃連(二兩)、黃苓、䗪蟲、乾地黃(各一兩)。

右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十日愈。

治產後痢,龍骨散方。

五色龍骨、黃蘗根皮(蜜灸令焦)、代赭赤石脂、艾各(一兩半)、黃連(二兩)。

右六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三。

淋渴第七(方九首)治產後小便數兼渴,栝樓湯方。

栝樓根、黃連(各二兩)、人參(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 麥門冬(二兩)、桑螵蛸(二十枚)、生薑(三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產後小便數,雞肶胵湯方。

雞肶胵(二十具)、雞腸(三具洗)、乾地黃、當歸、甘草(各二兩)、 麻黃(四兩)、厚朴、人參(各三兩)生薑(五兩)、大棗(二十枚)。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肶胵及腸大棗,取七升去滓,內諸藥,煎取三升半, 分三服。

治婦人結氣成淋,小便引痛,上至小腹,或時溺血,或如豆汁,或如膠飴, 每發欲死,食不生肌,面目萎黃,師所不能治方。

貝齒(四枚燒作末)、葵子(一升)、石膏(五兩碎)、滑石(二兩末)。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二物,取二升去滓,內二末,及豬脂一合,更煎三沸, 分三服,日三,不差再合服。

治產後卒淋氣淋血淋石淋,石韋湯方。

石韋、(二兩)、榆皮(五兩)、黃苓(二兩)、大棗(三十枚)通草(二兩)、 甘草(二兩)、葵子(二升)、白朮(產寶用芍藥)生薑(各三兩)。

右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集驗無甘草生薑崔氏同產寶不用薑棗)治產後淋澀,葵根湯方。

葵根(二兩)、車前子(一升)、亂髮燒灰、大黃各(一兩)、 冬瓜練(七合一作汁)、通草(三兩)、桂心、滑石(各一兩)、生薑(六兩)。

右九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千金翼不用冬瓜練)治產後淋, 茅根湯方。

白茅根(一斤)、瞿麥(四兩)、地脉(二兩)、桃膠甘草(各一兩)、 鯉魚齒(一百枚)、人參(二兩)、茯苓(四兩)生薑(三兩)。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產後淋,滑石散方。

滑石(五兩)、通草、車前子、葵子(各四兩)。

右四味治下篩,酢漿水服方寸匕,稍加至二匕。

治產後虛渴少氣力,竹葉湯方。

竹葉(三升)、甘草、茯苓、人參(各一兩)、小麥(五合)生薑(三兩)、 大棗(十四枚)、半夏(三兩)、麥門冬(五兩)。

右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竹葉小麥,取七升去滓,內諸藥更煎取二升半, 一服五合,日三夜一。

治產後渴不止,栝樓湯方。

栝樓根(四兩)、人參(三兩)、甘草(二兩崔氏不用)、 麥門冬(三兩)大棗(二十枚)、土瓜根(五兩崔氏用薑根)、乾地黃(二兩)。

右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六服。

雜治第(八方五十九首灸法九首)治婦人勞氣食氣,胃滿吐逆,其病頭重結痛,

小便赤黃,大下氣方。

烏頭、黃芩、巴豆(各半兩)、半夏(三兩)大黃(八兩)、戎鹽(一兩半)、 䗪蟲、桂心苦參(各十八銖)、人參、消石(各一兩)。

右十一味末之,以蜜青年膽拌和,擣三萬柞,丸如梧子,宿不食,酒服五丸, 安臥須臾當下,下黃者小腹積也,青者疝也,白者內風也,如水者留飲也, 青如粥汁,膈上邪氣也血如腐肉者傷也,赤如血者,乳餘疾也,如蟲刺者蠱也, 下巳必渴,渴飲粥,飢食酥糜,三日後當溫食,食必肥濃,三十日平復, 亦名破積烏頭丸,主心腹積聚氣悶脹,疝瘕內傷瘀血,產乳餘疾及諸不足。

治婦人汗血,吐血,尿血,下血,竹筎湯方。

竹筎(二升)、乾地黃(四兩)、人參、芍藥、桔梗芎藭、當歸、甘草、 桂心(各一兩)。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婦人自少患風,頭眩眼疼方。

石南(一方用石韋)、細辛、天雄、茵芋(各二兩)山茱萸、乾薑(各三兩)、 署預、防風貫眾、獨活、蘼蕪(各四兩)。

右十一味㕮咀,以酒三斗漬五日,初飲二合,日三,稍稍加之。

治婦人經服硫黃丸,忽患頭痛項冷,冷歇又心胷煩熱,眉骨眼眥癢痛,有時生瘡, 喉中乾燥,四體痛癢方。

栝樓根、麥門冬、龍膽(各三兩)大黃(二兩)、土瓜根(八兩)、杏人(二升)。

右六味末之,蜜丸,飲服如梧子十枚,日三服,漸加之。

治婦人患癖,按時如有三五永而作水聲,殊不得寢食,常心悶方。

牽牛子三升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一服,三十服後可服好硫黃一兩。

治婦人忽與鬼交通方。

松脂(二兩)、雄黃(一兩末)。

右二味先烊松脂,乃內雄黃末,以虎爪攪令相得,藥成取如雞子中黃, 夜臥以著燻籠中燒,令病人取自昇其上,以被自覆,惟出頭, 勿令過熱及令氣得泄也。

厚朴湯,治婦人下膲勞冷,膀胱腎氣損弱,白汁與小便俱出者方。

厚朴如手大長四寸,以酒五升煮兩沸,去滓,取桂一尺末之,內汁中調和, 一宿勿食,旦頓服之。

溫經湯,主婦人小腹痛方。

茯苓(六兩)、芍藥(三兩)、薏苡人(半升)、土瓜根(三兩)。

右四味㕮咀,以酒三升漬一宿,旦加水七升,煎取二升,分再服。

治婦人胷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灸肉臠,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半夏厚朴湯方。

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生薑五兩蘇葉二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不差頻服,一方無蘇葉生薑。

治婦人氣方。

平旦服鳥牛尿,日一止。

治婦人胷中伏氣,昆布丸方。

昆布、海澡、芍藥、桂心人參、白石英、款冬花、桑白皮(各二兩)茯苓、鍾乳、 柏子人(各二兩半)、紫菀甘草(各一兩)、乾薑(一兩六銖)、吳茱萸、 五味子細辛(各一兩半)、杏人(百枚)、橘皮、蘇子(各五合)。

右二十味末之,蜜如酒服二十丸如梧子,日再,加至四十丸。

治婦人無故憂恚,胷中迫塞,氣不下方。

芍藥、滑石、黃連、石膏前胡、山茱萸各(一兩六銖)、大黃、 細辛麥門冬(各一兩)、半夏(十八銖)、桂心(半兩)、生薑(一兩)。

右十二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日三服。

婦人斷產方。

蠶子故紙方一尺,燒為末酒服之,終身不產。

又方。

油煎水銀一日勿息,空肚服棗大一枚,永斷,不損人。

治勞損產後無子,陰中冷溢出,子門閉,積年不差,身體寒冷方。

防風(一兩半)、桔梗(三十銖)、人參(一兩)、昌蒲半夏、丹參、厚朴、 乾薑紫菀、杜衡(各十八銖)、秦觀、白斂牛膝、沙參(各半兩)。

右十四味末之,白蜜和丸如小豆,食後服十五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二十丸, 有身止,夫不在勿服之,服藥後七日,方合陰陽。

治產後癖瘦,玉門冷,五加酒方。

五加皮(二升)、枸杞子(二升)、乾地黃、丹參(各二兩)杜仲(一斤)、 乾薑(三兩)、天門冬(四兩)、蛇閑子(一升)乳閑(半斤)。

右九味㕮咀,以絹袋子盛,酒三斗漬三宿,一服五合,日再,稍加至十合佳。

治子門閉,血聚腹中生肉癥,藏寒所致方。

生地黃汁(三升)、生牛膝汁(一斤)、乾漆(半斤)。

右三味先擣漆為散,內汁中攪,微火煎為丸,酒服如梧子三丸,日再,若覺腹中痛, 食後服之。

治產勞玉門關而不閉方。

硫黃(四兩)、吳茱萸(二兩半)、菟絲子(一兩六銖)、蛇床子(一兩)。

右四味為散,以水一升煎二方寸匕,洗玉門,日再。

治產後陰道開不閉方。

石灰一斗熬令燒草,以水二斗投之,適寒溫,入汁中坐漬之,須臾復易, 坐如常法巳效,千金不傳。

治婦人陰脫,黃芩散方。

黃芩、蝟皮、當歸(各半兩)、芍藥(一兩)牡蠣、竹皮(各二兩半)、 狐莖(一具千金翼用松皮)。

右七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三,禁舉重房勞,勿冷食。

治婦人陰脫,硫黃散方。

硫黃、烏賊魚骨(各半兩)、五味子(三銖)。

右三味治下篩,以粉其上良,日再三粉之。

治婦人陰脫,當歸散方。

當歸、黃苓(各二兩)、芍藥(一兩六銖)、蝟皮(半兩)、牡蠣(二兩半)。

右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禁舉重良。

治產後陰下脫方。

蛇床子一升,布裡灸熨之,亦治產後陰中痛。

治婦人陰下脫若脫肛方。

羊脂煎訖,適冷暖以塗土,以鐵精傳脂上,多少令調,以火灸布暖以熨肛上, 漸推內之,末磁石,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產後陰下脫方。

燒人屎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燒弊帚頭為灰酒服方寸匕。

又方。

皂莢(半兩)、半夏、大黃、細辛(各十八銖)、蛇閑子(三十銖)。

右伍味治下篩,以薄絹囊盛,大如指,內陰中,日二易,即差。

又方。

鼈頭伍枚燒末,以井花水服方寸匕,日參。

又方。

蜀椒、吳茱萸(各一升)、戒鹽(如雞子大)。

右參味皆熬令變色治末,以綿裏如半雞子大,內陰中,日壹易,貳拾日差。

治陰下挻出方。

蜀椒、烏頭、白及(各半兩)。

右參味治末,以方寸匕綿裏,內陰中入參寸,腹中熱易之,日壹度,明旦乃復著, 柒日愈。 廣濟方不用蜀椒治產後藏中風,陰腫痛,當歸洗湯方。

當歸、獨活、白芷、地榆、(各三兩)敗醬(千金翼不用)、礬石(各二兩)。

右陸味㕮咀,以水壹斗半,煮取伍升,適冷煖,稍稍洗陰,日參。

治產後陰腫痛方。

熟擣桃人傅之良,日參度。

治男女陰瘡膏方。

米粉(一酒杯)、芍藥、黃芩、牡蠣附子、白芷(各十八銖)。

右陸味㕮咀,以不中水豬膏壹斤,煎之於微火上,參下參上,候白芷黃膏成絞去滓, 內白粉和,令相得傅瘡上并治口瘡。

治陰中痛生瘡方。

羊脂(一斤)、杏人(一升)、當歸、白芷、芎藭(各一兩)。

右五味末之,以羊脂和諸藥內缽中,置甑內蒸之三升米頃藥成,取如大豆, 綿裏內陰中,日一易。

治陰中癢如蟲行狀方。

礬石(十八銖)、芎藭(一兩)、丹砂(少許)。

右三味治下篩,以綿裏藥者陰中,蟲自死。

治男女陰蝕略盡方。

蝦蟇、兔屎。

右二味等分為末,以傅瘡上。

又方。

當歸、芍藥、甘草、蛇床子(各一兩一方用芎藭)地榆(三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洗之,日三夜二。

又方。

蒲黃(一升)、水銀(一兩)。

右二味研之以粉上。

又方。

肥豬肉(十斤),以水煮取熟,去肉,盆中浸之,冷易,不過三兩度, 亦治陰中癢有蟲。

治男女陰中瘡濕癢方。

黃連、梔子、甘草、黃蘗(各一兩)、蛇閑子(二兩)。

右五味治下篩,以粉瘡上,無汁以豬脂和塗之,深者用綿裡內瘡中,日二。

治陰中癢入骨困方。

大黃、黃苓、黃耆(各一兩)、芍藥(半兩)玄參、丹參(各十八銖)、 吳茱萸(三十銖)。

右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狼牙兩把以水五升,煮取一升洗之,日五六度。

治陰瘡方。

蕪荑、芎藭、黃芩、甘草、礬石雄黃、附子、白芷、黃連。

右九味各六銖㕮咀,以豬膏四兩合煎傅之。

治女人交接輒血出方。

桂心、伏龍肝(各二兩)。

右二味為末,酒服方寸匕,立止。

治童女交接,陽道違理,及為佗物所盡,血出流離不止方。

取釜低墨少許,研胡麻以傅之。

又方。

燒青布并髮灰傅之,立愈。

又方。

燒壐絮灰傅之。

治合陰陽輒痛不可忍方。

黃連(一兩半)、牛膝、甘草(各一兩)。

右三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噓二升洗之,日四度。

治女人傷於丈夫,四體沈重噓吸頭痛方。

生地黃(八兩)、芍藥(五兩)、香豉(一升)蔥白(一升)、生薑(四兩)、 甘草(二兩)。

右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差重作,慎房事。 (集驗方無生薑甘草)治婦人陰陽過度,玉門疼痛,小便不通,白玉湯方。

白玉(一兩半)、白朮(五兩)、澤瀉、蓯蓉(各二兩)、當歸(五兩)。

右五味㕮咀,先以水一斗,煎玉五十沸,去玉內藥,煎取二升,分再服, 相去一炊頃。

治動胎見血,腰痛小腹疼,月水不通,陰中腫痛方。

蒲黃(二兩)、蔥白(一斤切)當歸(二兩切)、吳茱萸阿膠(各一兩)。

右五味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膠令烊,分三服。

治妊娠為夫所動欲死,單行竹瀝汁方。

取淡竹斷兩頭節火燒中央器盛兩頭得汁飲之,立效治傷丈夫,苦頭痛,欲嘔,心悶, 桑根白皮湯方。

桑根白皮半兩乾薑二兩桂心五寸大棗二十枚。

右四味㕮咀,以酒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適衣旡令汗出。

治嫁痛單行方。

大黃十八銖,以好酒一升,煮三沸,頻服之良。

治小戶嫁痛連日方。

甘草(三兩)、芍藥(半兩)、生薑(十八銖)、桂心(六銖)。

右四味㕮咀,以酒二升,煮三沸去滓,盡服神效。

又方。

牛膝五兩,以酒三升煮,取半去滓,分三服。

治小戶嫁痛方。

烏賊魚骨燒為屑,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陰寬大令窄小方。

免屎、乾漆(各半兩)、鼠頭骨(二枚)、雌雞肝(二個陰月乾百日)。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小豆,月初七日,合時著一丸陰頭,令徐徐內之,三日知, 十日小,五十日如十五歲童女。

治陰冷令熱方。

內食茱臾於牛膽中令滿,陰乾百日,每取二七枚綿裏之,齒嚼令碎內陰中, 良久熱如火。

月水不利,賁豚上下并無子,灸四滿三十壯,穴在丹田兩邊相去各一寸半, 丹田在臍下二寸是也。

婦人胞落頹,灸臍中三百壯。

又灸身交五十壯,三報,在臍下橫文中。

又灸背春當臍五十壯。

又灸玉泉五十壯,三報。

又灸龍門二十壯,三報,在玉泉下,女人入陰內外之際,此穴皁令廢不針灸。

婦人胞下垂往陰下脫,灸俠玉泉三寸,隨年壯,三報。

婦人陰冷腫痛,灸歸來三十壯,三報,俠玉泉五寸是其穴。

婦人欲斷產,灸。

右踝上一寸三壯,即斷。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三。

重刊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婦人方下)

補益第一(論一首方十四首)。

論曰,凡婦人欲求美色,肥白罕比,年至七十與少不殊者,勿服紫石英,令人色黑, 當服鍾乳澤蘭丸也。

柏子人圓治婦人五勞七傷,羸冷瘦削,面無顏色,飲食減少,貌失光澤, 及產後斷緒無子,能久服,令人肥白補益方柏子人、黃耆、乾薑、 紫石英(各貳兩)蜀椒(壹兩半)、杜仲、當歸、甘草、芎藭(各肆拾貳銖)厚朴、 桂心、桔梗、赤石脂、蓯蓉五味子、白朮、細辛、獨活、人參石斛、白芷、 芍藥(各壹兩)、澤蘭(貳兩陸銖)、藁本蕪荑(各拾捌銖)、乾地黃、 烏頭(一方作牛膝)、防風(各參拾銖)鍾乳石白英(各貳兩)。

右三十味為末,蜜和酒服二十丸如梧子,艽不知加至三十丸。

(千金翼無烏頭有龍骨防葵茯苓秦觀各半兩為三十三味并治產後半身枯悴)大五石澤

鍾乳、禹餘糧、紫石英、甘草、黃耆(各貳兩半)石膏、白石英、蜀椒、 乾薑(各貳兩)、澤蘭(貳兩陸銖)當歸、桂心、芎藭、厚朴、柏子人乾地黃、 細辛、茯苓、五味子、龍骨(各壹兩半)石斛、遠志、人參、續斷、白朮防風、 烏頭(各參拾銖)、山茱萸、紫菀(各壹兩)、白芷藁本、蕪荑(各拾捌銖)。

右三十二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千金翼有陽起石貳兩)小五石澤蘭圓治婦人勞冷虛損,飲食減少,面無光色, 腹中冷痛,經候不調,吸吸少氣無力,補益溫中方。

鍾乳、紫石英、礬石(各壹兩半)、白石英、赤石脂當歸、甘草(各肆拾貳銖)、 石膏、陽起石乾薑(各貳兩)、澤蘭(貳兩陸銖)、蓯蓉、龍骨、 桂心(各貳兩半)白朮、芍藥、厚朴、人參、蜀椒山茱萸(各參拾銖)、柏子人、 藁本(各壹兩)、蕪荑(拾捌銖)。

右二十三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日三。

增損澤蘭圓治產後百病,理血氣,補虛勞方。

澤蘭、甘草、當歸、芎藭(各肆拾貳銖)附子、乾薑、白朮、白芷、 桂心細辛(各壹兩)、防風、人參、牛膝(各參拾肆)、柏子人乾地黃、 石斛(各參拾陸銖)、厚朴、藁本蕪荑(各半兩)、麥門冬(貳兩)。

右二十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

大補益當歸圓治產後虛羸不足,胷中少氣,腹中拘急疼痛,或引腰背痛, 或所下過多,血不止,虛竭乏氣,晝夜不得眠,及崩中,面目脫色,唇乾口燥, 亦治男子傷絕,或從高墮下,內有所傷,藏虛吐血,及金瘡傷犯皮肉方。

當歸、芎藭、續斷、乾薑、阿膠甘草(各肆兩)、白朮、吳茱萸、附子、 白芷(各參兩)桂心、芍藥(各貳兩)、乾地黃(拾兩)。

右十三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三夜一,不知加至五十丸, 若有真蒲黃加一升絕妙。

白芷圓治產後所不過多,及崩中傷損,虛竭少氣,面目脫色,腹中痛方。

白芷(伍兩)、乾地黃(肆兩)、續斷、乾薑當歸、阿膠(各參兩)、 附子(壹兩)。

右七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四五服,無當歸,芎藭代, 入蒲黃一兩妙,無續斷,大薊根代。

紫石英柏子人圓治女子遇冬天時行溫風,至春夏病熱頭痛,熱毒風虛,百脈沈重, 下赤白,不思飲食,而頭眩心悸,酸𢠹恍惚,不能起居方。

紫石英、柏子人(各參兩)、烏頭、桂心當歸、山茱萸、澤瀉、芎藭、石斛遠志、 寄生、蓯蓉、乾薑、甘草(各貳兩)蜀椒、杜蘅(一作杜仲)、辛夷(各壹兩)、 細辛(壹兩半)。

右十八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日三服, 一方用牡蠣一兩。

鍾乳澤蘭圓治婦人久虛羸瘦,四肢百體煩疼,臍下結冷,不能食,面目瘀黑, 憂恚不樂,百病方。

鍾乳(參兩)、澤蘭(參兩陸銖)、防風(肆拾貳銖)人參、柏子人、麥門冬、 乾地黃、石膏石斛(各壹兩半)、芎藭、甘草、白芷、牛膝山茱萸、署預、當歸、 藁本(各參拾銖)、細辛桂心(各壹兩)、蕪荑(半兩)、艾葉(拾捌銖)。

右二十一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加至四十丸,日二服。

大澤蘭圓治婦人虛損及中風餘病疝瘕,陰中冷痛,或頭風入腦,寒痺筋孿緩急, 血閉無子,面上遊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或胃中冷逆胸中嘔不止, 及泄痢淋瀝,或五藏六腑寒熱不調,心下痞急,邪風欬逆,或漏下赤白,陰中腫痛, 胸胸支滿,或身體皮膚中澀如麻豆,苦癢,痰癖結氣,或四肢拘孿,風行周身, 骨節疼痛,目眩無所見,或上氣惡寒泗淅如瘧,或喉痺鼻齆風癎癲疾,或月水不通, 魂魄不定,飲食無味,并產後內衂,無所不治,服之令人有子。

澤蘭(貳兩陸銖)、藁本、當歸、甘草(各壹兩拾捌銖)紫石英(參兩)、芎藭、 乾地黃、柏子人五味子(各壹兩半)、桂心、石斛、白朮(壹兩陸銖)白芷、蓯蓉、 厚朴、防風、署預茯苓、乾薑、禹餘糧細辛卷柏各兩壹蜀椒、人參、杜仲、牛膝、 蛇床子續斷、艾葉、蕪荑(各拾捌銖)。

右三十二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至四十丸,久赤白痢, 去乾地黃石膏麥門冬柏子人,加大麥蘗陳麴龍骨阿膠黃連。 (各壹兩半有鍾乳加三兩良)小澤蘭圓治產後虛羸勞冷,身體尪瘦方。

澤蘭(貳兩陸銖)、當歸、甘草(各壹兩拾捌銖)、芎藭柏子人、防風、 茯苓(各壹兩)、白芷、蜀椒藁本、細辛、白朮、桂心、蕪荑人參、食茱萸、 厚朴各拾捌銖、石膏(貳兩)。

右十八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三服,稍加至四十丸,無疾者, 依此方春秋二時常服一劑甚良,有病虛羸黃瘦者,服如前一方,無茯苓石膏, 有芍藥乾薑。 (胡冷十五味無柏子人人參食茱萸除細辛桂心生用外盡熬令變色為末蜜丸如彈子大內

暖酒中服之千金翼盡無茯苓食茱萸有乾薑壹兩)紫石英天門冬圓主風冷在子宮, 有子常墮落,或始為婦便患心痛仍成心疾,月水都未曾來服之肥充,令人有子。

紫石英、天門冬、禹餘糧(各參兩)、蕪荑烏頭、蓯蓉、桂心、甘草、 五味子柏子人、石斛、人參、澤瀉(一作澤蘭)、遠志杜仲(各貳兩)、蜀椒、 卷柏、寄生、石南雲母、當歸(一作辛夷)、烏賊骨(各壹兩)。

右二十二味為末,蜜和為丸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二服,加至四十丸。

三石澤蘭圓治風虛不足,通血脈,補寒冷方。(亦各石斛澤蘭丸)鍾乳、 白石英(各肆兩)、紫石英、防風藁本、茯神(各壹兩陸銖)、 澤蘭(貳兩陸銖)黃耆、石斛、石膏(各貳兩)、甘草、 當歸芎藭(各壹兩拾捌銖)、白朮、桂心、人參乾薑、獨活、乾地黃(各壹兩半)、 白芷桔梗、細辛、柏子人、五味子、蜀椒黃芩、蓯蓉、芍藥、秦觀、 防葵(各壹兩)厚朴、蕪荑(各拾捌銖)。

右三十二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日二三服。

大平胃澤蘭圓治男子女人五勞七傷諸不足,定志意,除煩滿,手足虛冷羸瘦, 及月水往來不調,體不能動等病方。

澤蘭、細辛、黃耆、鍾乳(各參兩)、柏子人乾地黃(各貳兩半)、大黃、前胡、 遠志紫石英(各貳兩)、芎藭、白朮、蜀椒(各壹兩半)白芷、丹參、 梔子(一本用枳實)、芍藥桔梗、秦觀、沙參、桂心、厚朴石斛、苦參、人參、 麥門冬、乾薑(各壹兩)附子(陸兩)、吳茱萸、麥蘗(各伍合)、陳麴(壹升)、 棗(伍拾枚作膏)。

右三十二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令人肥健。 (一本無乾薑有當歸參兩)澤蘭散治產後風虛方。

澤蘭(玖分)、禹餘糧、防風(各拾分)、石膏、白芷乾地黃、赤石脂、肉蓯蓉、 鹿茸、芎藭(各捌分)藁本、蜀椒、白朮、柏子人(各伍分)桂心、甘草、當歸、 乾薑(各柒分)、蕪荑細辛、厚朴(各肆分)、人參(參分)。

右二十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以意增之。

月水不通第二(方三十一首)桃人湯治婦人月水不通方。

桃人、朴消、牡丹皮、射干、土瓜根黃芩(各參兩)、芍藥、大黃、 柴胡(各肆兩)、牛膝桂心(各貳兩)、水蛭、蝱蟲(各柒拾枚)。

右十三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

乾薑圓治婦人寒熱羸瘦,酸消怠惰,胸中支滿,肩背脊重痛,腹裡堅滿積聚, 或痛不可忍,引腰小腹痛,四肢煩疼,手足厥逆,寒至肘膝,或煩滿,手足虛熱, 意欲投水中,百節盡痛,心下常苦懸痛,時寒時熱,惡心,涎唾喜出, 每愛鹹酸甜苦之物,身體或如雞皮,月經不通,大小便苦難,食不生肌。

乾薑、芎藭、茯苓、消石杏人、水蛭、蝱蟲、桃人蠐螬、䗪蟲(各壹兩)、柴胡、 芍藥人參、大黃、蜀椒、當歸(各貳兩)。

右十六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空心飲下三丸,不知加至十丸。 (千金翼以療婦人瘕結脅肋下疾)乾漆湯治月水不通,小腹堅痛不得近方。

乾漆、萎蕤、芍藥、細辛甘草、附子(各壹兩)、當歸、桂心芒消、 黃芩(各貳兩)、大黃(參兩)、吳茱萸(壹升)。

右十二味㕮咀,以清酒一斗浸一宿,煮取三升,去滓,內消烊盡,分為三服, 相去如一炊頃。

芒消湯治月經不通方。

芒消、丹砂(末)、當歸、芍藥土瓜根、水蛭(各貳兩)、大黃(參兩)、 桃人(壹升)。

右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內丹砂芒消,分為三服。

治月經不通,心腹絞痛欲死,通血止痛方。

當歸、大黃、芍藥(各參兩)、吳茱萸乾地黃、乾薑、芎藭、蝱蟲、 水蛭(各貳兩)細辛、甘草、桂心(各壹兩)、梔子(拾肆枚)、桃人(壹升)。

右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分為五服,一本有牛膝麻子人各三兩。

桃人湯治月經不通方。

桃人(壹升)、當歸、土瓜根、大黃、水蛭蝱蟲、芒消(各貳兩)、牛膝、麻子人、 桂心(各參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去滓,內消令烊,分為三服。

(肘後無當歸麻子人用牡丹射干黃芩芍藥柴胡各三兩為十三味千金翼無蝱蟲)前胡牡

前胡、牡丹、玄參、桃人、黃芩射干、旋復花、栝樓根、甘草(各貳兩)、 芍藥茯苓、大黃、枳實(各參兩)。

右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乾地黃當歸圓治月水不通,或一月再來,或隔月不至,或多或少,或淋瀝不斷, 或來而腰腹刺痛不可忍,四體噓吸不飲食,心腹堅痛,有青黃黑色水下,或如清水, 不欲行動,舉體沈重,惟思眠臥,欲食酸物,虛乏黃瘦方。

乾地黃(參兩)、當歸、甘草(各壹兩半)、牛膝、芍藥乾薑、澤蘭、人參、 牡丹(各壹兩陸銖)丹參、蜀椒、白芷、黃芩、桑耳桂心(各壹兩)、 䗪蟲(肆拾枚)、芎藭(壹兩拾捌銖)、桃人(貳兩)水蛭、蝱蟲(各柒拾枚)、 蒲黃(貳合)。

右二十一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酒下十五丸,漸加至三十丸, 以知為度。(一本無)牡丹圓治婦人女子諸病後,月經閉絕不通,及從小來不通, 并新產後瘀血不消,服諸湯利血後,餘疢未平,宜服之,取平復方。

牡丹(參兩)、芍藥、玄參、桃人當歸、桂心(各貳兩)、蝱蟲、 水蛭(各伍拾枚)蠐螬(貳拾枚)、瞿麥、芎藭、海藻(各壹兩)。

右十二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血盛者作散, 服方寸匕,腹中當轉如沸,血自化成水去,如小便赤少,除桂心用地膚子一兩。

黃芩牡丹湯治女人從小至大,月經未嘗來,顏色萎黃,氣力衰少,飲食無味方。

黃芩、牡丹、桃人、瞿麥、芎藭(各貳兩)芍藥、枳實、射干、海藻、 大黃(各參兩)蝱蟲(柒拾牧)、水蛭(伍拾枚)、蠐螬(拾枚)。

右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服兩劑後,灸乳下一寸, 黑員際各五十壯。

治月經不通方。

取葶藶一升為末,蜜丸如彈子大,綿裏內陰中入三寸,每丸一宿易之,有汁出止。

乾漆圓治月經不通百療不瘥方。

乾漆、土瓜根、射干、芍藥(各壹兩半)、牡丹牛膝、黃芩、桂心、吳茱萸、 大黃柴胡(各壹兩陸銖)、桃人、鼈甲(各貳兩)、䗪蟲蠐螬(各肆拾枚)、水蛭、 蝱蟲(各柒拾枚)、大麻人(肆合)亂髮雞子(大貳枚)、菴䕡子(貳合)。

右二十味為末,以蜜和為丸,每日酒下十五丸梧子大,漸加至三十丸, 日三仍用後浸酒服前丸藥。

浸酒方。

大麻子(參升)、菴䕡子(貳升)、桃人(壹升)、灶屋炲煤(肆兩)土瓜根、 射干(各陸兩)、牛膝(捌兩)、桂心(肆兩)。

右八味㕮咀,以清酒三斗,絹袋盛藥浸五宿,以一盞下前丸藥甚良,或單服之亦好。

當歸圓治女人臍下癥結刺痛,如蟲所嚙,及如錐刀所刺,或赤白帶下, 十二疾腰背疼痛,月水或在月前或在月後。

當歸、葶歷、附子、吳茱萸、大黃(各貳兩)黃芩、桂心、乾薑、牡丹、 芎藭(各壹兩半)細辛、秦椒、柴胡、 厚朴(各壹兩陸銖)牡蒙一方無甘草各壹兩蝱蟲水蛭各伍拾枚。

右十八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心酒下十五丸,日再,有胎勿服之。

龜甲圓治女人小腹中積聚,大如七八寸盤面,上下周琉,痛不可忍,手足苦冷, 欬噫腥臭,兩脇熱如火灸,玉門冷如風吹,經水不通,或在月前,或在月後, 服之三十日便瘥,有孕,此是河內太守魏夫人方。

龜甲、桂心(各壹兩半)、蜂房(半兩)、玄參、蜀椒細辛、人參、苦參、丹參、 沙參吳茱萸(各拾捌銖)、䗪蟲、水蛭、乾薑牡丹、附子、皂莢、當歸、芍藥甘草、 防葵(各壹兩)、蠐螬(貳拾枚)、蝱蟲、大黃(各壹兩陸銖)。

右二十四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七丸,日三,稍加之,以知為度。

又方。

治婦人因產後虛冷堅結積在腹內,月經往來不時,苦腹脹滿,繞臍下,痛引腰背, 手足煩或冷熱,心悶不欲食。

龜甲(壹兩半)、乾薑、赤石脂、丹參、禹餘糧當歸、白芷(一方用朮)、 乾地黃(各壹兩陸銖)、代赭甘草、鹿茸、烏賊骨、殭蠶(各拾捌銖)桂心、細辛、 蜀椒、附子(各壹兩)。

右十七味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心酒下五丸, 加至十丸禹餘糧圓治婦人產後積冷堅癖方。

禹餘糧、烏賊骨、吳茱萸、桂心、蜀椒(各貳兩半)當歸、白朮、細辛、乾地黃、 人參芍藥、芎藭、前胡(各壹兩陸銖)、乾薑(參兩)礬石(陸銖)、白薇、紫菀、 黃芩(各拾捌銖)、䗪蟲(壹兩)。

右十九味為末,蜜如丸如梧子,空心酒若飲下二十丸,日二,不知則加之。

牡蒙圓治婦人產後十二癥病,帶下無子,皆是冷風寒氣,或產後未滿百日, 胞胳惡血未盡,便利於懸圊上,及久坐濕寒入胞裡結在小腹,牢痛為之積聚, 小如雞子,大者如拳,按之跳手隱隱然,或如蟲嚙,或如針刺,氣時搶心, 兩脇支滿,不能食,飲食不消化,上下通流,或守胃管,痛連玉門背膊, 嘔逆短氣汗,少腹苦寒,胞中創,欬引陰痛,小便自出,子門不正,令人無子, 腰胯疼痛,四肢沈重搖躍,一身盡腫,乍來乍去,大便不利,小便淋瀝, 或月經不通,或下如腐肉,青黃赤白黑等如豆汁,夢想不祥方。 (亦名紫蓋丸)牡蒙、厚朴、消石、前胡、乾薑䗪蟲、牡丹、蜀椒、黃芩、 桔梗吳茯苓萸、細辛、葶藶、人參、芎藭吳茱萸、桂心(各拾捌銖)、 大黃(貳兩半)、附子(壹兩陸銖)、當歸(半兩)。

右二十味為末,蜜和,更檮萬杵,丸如梧子大,空心酒服三丸,日三, 不知則加之至五六丸,下赤白青黃物如魚子者,病根出矣。

治月經不通,結成癥瘕如石,腹大骨立,宜此破血下癥方。

大黃、消石(各陸兩)、巴豆、蜀椒(各壹兩)、代赭柴胡(熬變色)、水蛭、 丹參(熬令紫色)、土瓜根(各參兩)乾潻、芎藭、乾薑、䗪蟲、茯苓(各貳兩)。

右十四味為末,巴豆別研,蜜和丸如梧子,空心酒服二丸,未知加至五丸,日再服。 (千金翼無柴胡水蛭丹參土瓜根)大䗪蟲圓治月經不通六七年,或腫痛氣逆, 腹脹瘕痛,宜服此,數有神驗方。

䗪蟲(肆伯枚)、蠐螬(壹升)、乾地黃、牡丹、乾漆芍藥、牛膝、土瓜根、 桂心(各肆兩)、吳茱萸桃人、黃苓、牡蒙(各參兩)、茯苓、 海澡(各伍兩)水蛭(參伯枚)、芒消(壹兩)、人參(壹兩半)、葶藶(伍合)。

右十九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酒下七丸,不知加之,日三服。

千金翼無芒消人參桂心酒治月經不通,結成癥瘕方。

桂心、牡丹、芍藥、牡膝、乾漆土瓜根、牡蒙(各肆兩)、吳茱萸(壹升)、 大黃(參兩)、黃芩乾薑(各貳兩)、䗪蟲(貳伯兩)、䗪蟲、蠐螬、 水蛭(各柒拾枚)亂髮灰、細辛(各壹兩)、殭蠶(俉拾枚)、大麻人、 鼈突墨(參升)乾地黃(陸兩)、虎杖根、龜甲(各伍兩)、菴䕡子(貳升)。

右二十四味㕮咀,以酒四斗分兩甕,浸之七日併一甕盛,攪令調,還分作兩甕, 初服二合,日二,加至三四合。

先杖煎治腹內積聚,虛脹雷鳴,四肢沈重,月經不通,亦治丈夫病方。

取高地虎杖根細剉二斛,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大斗半,去滓,澄濾令淨, 取好淳酒五升和煎,令如餳,每服一合,消息為度,不知則加之。

又方。

治月經閉不通結瘕,腹大如甕,短氣欲死方。

虎杖根(百斤去頭去土暴乾切)、土瓜根、牛膝(各取汁二斗)。

右三味㕮咀,以水一斛浸虎杖根一宿,明旦煎取二斗,內土瓜牛膝汁,攪令調勻, 煎令如餳每以酒服一合,日再夜一,宿血當下,若病去止服。

桃人煎治帶下經閉不通方。

桃人、蝱蟲(各壹升)、朴消(伍兩)、大黃(陸兩)。

右四味為末,別治桃人,以苦酒四升內銅鐺中,炭火煎,取二升, 下大黃桃人蝱蟲等,攪勿住手,當欲可丸,下朴消,更攪勿住手,良久出之, 可丸乃止,取一丸如雞子黃投酒中,預一宿勿食服之,至晡時,下如大豆汁, 或如雞肝凝血蝦䗪子,或如膏,此是病下也。

治月經不通,臍下堅結,大如杯升,發熱往來,下痢羸瘦,此為氣瘕。 (一作血瘕)若生肉癥不可為也,療之之方。

生地黃(參拾斤取汁)、乾漆(壹斤為末)。

右二味以漆末內地黃汁中,微火煎,令可丸,每服酒下如梧子大三丸,不知加之, 常以食後服。

治月經不通甚極閉塞方。

牛膝(壹斤)、麻子(參升蒸)、土瓜根(參兩)、桃人(貳升)。

右四味㕮咀,以好酒一斗五升浸五宿,一服五合,漸加至一升,日三,能多益佳。

治產後風冷,留血不去停結,月水閉塞方。

桃人、麻子人(各貳升)、菴䕡子(壹升)。

右三味㕮咀,以好酒三斗浸五宿,每服五合,日三,稍加至一升。

五京圓治婦人腹中積聚,九痛七害,及腰中冷引小腹,害食,得冷便下方。

乾薑、蜀椒(各參兩)、附子(壹兩)、吳茱萸(壹升)當歸、狼毒、黃芩、 牡蠣(各貳兩)。

右八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初服三丸,日二,加至十丸,此出京氏五君, 故名五京,久患冷困當服之。

雞鳴紫圓治婦人癥瘕積聚方。

皂莢(壹分)、藜蘆、甘草、礬石、烏喙杏人、乾薑、桂心、巴豆(各貳分)、 前胡人參(各肆分)、代赭(伍分)、阿膠(陸分)、大黃(捌分)。

右十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雞鳴時服一丸,日益一丸,至五丸止,仍從一起, 下白者風也,赤者癥瘕也,青微黃者心腹病。

遼東都尉所土圓治臍下堅癖,無所不治方。

怕山、大黃、巴豆(各壹分)、天雄(貳枚)、苦參白薇、乾薑、人參、細辛、 狼牙龍膽、沙參、玄參、丹參(各參分)、芍藥附子、牛膝、茯苓(各伍分)、 牡蒙(肆分)雚蘆(陸分一方云貳兩參分)。

右二十味為末,蜜丸,宿勿食服五丸,日三,大羸瘦,月水不調,當二十五日服之, 下長蟲,或下種種病,出二十五日,服中所,苦悉愈,肌膚盛,五十日萬病除, 斷緒者有子。

牡蠣圓治經閉不通,不欲飲食方。

牡蠣(肆兩)、大黃(壹斤)、柴胡(伍兩)、乾薑(參兩)、 芎藭茯苓(各貳兩半)、蜀椒(拾兩)、葶藶子、芒消、杏人(各伍分)水蛭、 蝱蟲(各半兩)、桃人(柒拾枚)。

右十三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七丸,日三。

當歸圓治腰腹痛,月水不通利方。

當歸、芎藭(各肆兩)、蝱蟲、烏頭丹參、乾漆(各壹兩)、人參、牡蠣土瓜根、 水蛭(各貳兩)、桃人(伍拾枚)。

右十一味為末,以白蜜丸如梧子大,酒下三丸,日三服。

消石湯治血瘕,月水留瘀血大不通,下病散堅血方。

消石、附子、蝱蟲(各參兩)、大黃、細辛乾薑、黃芩(各壹兩)、芍藥、土瓜根、 丹參代赭、蠐螬(各貳兩)、大棗(拾枚)、桃人(貳升)、 牛膝(壹斤)朴消(肆兩)。

右十六味㕮咀,以酒五升水九升漬藥一宿,明日煎取四升,去滓,下朴消消石烊盡, 分四服,相去如炊頃,去病後,食黃鴨羹,勿見風。

赤白帶下崩中漏下第三(論二首方六十五首灸法八首)。

論曰,諸方說三十六疾者,十二癥九痛七害五傷三痼不通是也,何謂十二癥, 是所下之物一曰狀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膿痂, 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 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卻,十二曰經度不應期也,何謂九痛,一曰陰中痛傷, 二曰陰中淋瀝痛,三曰小便即痛,四曰寒冷痛,五曰經來即腹中痛,六曰氣滿痛, 七曰汁出陰中如有蟲嚙痛,八曰脅下分痛,九曰腰胯痛,何謂七害, 一曰窮孔痛不利,二曰中寒熱痛,三曰小腹急堅痛,四曰藏不仁,五。 曰子門不端引皆痛,六曰月浣乍多乍少,七曰害吐何謂五傷,一曰兩脇支滿痛, 二曰心痛引脇,三曰氣結不通,四曰邪思洩利,五曰前後痼寒,何謂三痼, 一曰羸瘦不生肌膚,二曰絕產乳,三曰經水閉塞,病有異同,具治之方。

白堊圓治女人三十六疾方。(又方。

見後)白堊、龍骨、芍藥(各拾捌銖)、黃連、當歸茯苓、黃芩、瞿麥、白歛、 石韋甘草、牡蠣、細辛、附子、禹餘糧白石脂、人參、烏賊骨、藁本、 甘皮大黃(巳上各半兩)。

右二十一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飲服十丸,日再,不知加之,二十日知, 一月百病除,若十二癥,倍牡蠣禹餘糧烏賊骨白石脂龍骨,若九痛, 倍黃連白歛甘草當歸,若七害,倍細辛藁本甘皮,加椒茱萸各一兩,若五傷, 倍大黃石韋瞿麥,若三痼,倍人參,加赤石脂礬石巴戟天各半兩, 合藥時隨病增減之。

治女人腹中十二疾,一曰經水不時,二曰經來如清水,三曰經水不通,四曰不周時, 五曰生不乳,六曰絕無子,七曰陰陽減少,八曰腹苦痛如刺,九曰陰中寒, 十曰子門相引痛,十一曰經來凍,如葵汁狀,十二曰腰急痛,凡此十二病得之時, 因與夫臥起,月經不去,或臥濕冷地,及以冷水洗浴,當時取快而後生百疾, 或瘡痍未瘥,便合陰陽,及起早作勞,衣單席薄,寒從下入方。

半夏、赤石脂(各壹兩陸銖)、蜀椒乾薑、吳茱萸、當歸、桂心丹參、白歛、 防風(各壹兩)、雚蘆(半兩)。

右十一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空心酒服十丸,日三,不知稍加,以知為度。

白石脂圓治婦人三十六疾,胞中痛漏下赤白方。

白石脂、烏賊骨、禹餘糧、牡蠣(各拾捌銖)赤石脂、乾地黃、乾薑、龍骨、 桂心石韋、白歛、細辛、芍藥、黃連附子、當歸、黃芩、蜀椒、鍾乳白芷、芎藭、 甘草(各半兩)。

右二十二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酒下十五丸,日再,一方有黃蘗半兩。

小牛角鰓散治帶下五賁,一曰熱病下血,二曰寒熱下血,三曰經脈末斷, 為房事則血漏,四曰經來舉重,傷任脉下血,五曰產後臟開經利,五賁之病, 外實內虛方。

牛角鰓(壹枚燒令赤)、鹿茸、禹餘糧當歸、乾薑、續斷(各貳兩)、 阿膠(參兩)烏賊骨、龍骨(各壹兩)、赤小豆(貳升)。

右十味治下篩,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千金翼無鹿茸烏賊骨龍骨散治淳下十二病絕產,一曰白帶,二曰赤帶, 三曰經水不利,四曰陰胎,五曰子藏堅,六曰藏癖,七曰陰陽患痛,八曰內強, 九曰腹寒,十曰藏閉,十一曰五藏酸痛,十二曰夢與鬼交,宜服之。 淳下一本作腹下龍骨(參兩)、黃蘗、半夏、鼈中黃土桂心、乾薑(各貳兩)、 石韋、滑石(各壹兩)烏賊骨、代赭(各肆兩)、白殭蠶(伍枚)。

右十一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白多者加烏賊骨殭蠶各二兩, 赤多者加代赭五兩,小腹冷加黃蘗二兩,子藏堅加乾薑桂心各二兩, 巳上各隨病增之,服藥三月,有子即住藥,藥太過多,生兩子,當審方取好藥, 寡婦童女不可妄服。

治女人帶下諸病方。

大黃(蒸參斗米下)、附子、茯苓、牡蒙牡丹、桔梗、葶藶(各參兩)、厚朴、 芎藭人參、當歸、蝱蟲、蜀椒、吳茱萸柴胡、乾薑、桂心(各半兩)、 細辛(貳兩半)。

右十八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空心酒服二丸,不知加之,以腹中溫溫為度。 (一本有麻子參兩澤蘭半兩而無蜀椒葶藶)治帶下百病無子,服藥十四日下血, 二十日下長蟲,及清黃汁出,三十日病除,五十日肥白方。

大黃(破如豆粒羹令黑色)、柴胡、朴消(各壹斤)芎藭(伍兩)、乾薑、 蜀椒(各壹升)、茯苓(如雞子大壹枚)。

右七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米飲服七丸,不知加至十丸,以知為度。

治帶下方。

枸杞根(壹升)、生地黃(伍斤)。

右二味㕮咀,以酒一斗,煮取五升,分為三服,水煮亦得。

治婦人及女子赤白帶方。

禹餘糧、當歸、芎藭(各壹兩半)、赤石脂、白石脂阿膠、龍骨、 石韋(壹兩陸銖)、烏賊骨、黃蘗白歛、黃芩(一用黃連)、續斷、桑耳、 牡蠣(各壹兩)。

右十五味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飲下十五丸,日再,加至三十丸為度。

白馬蹄圓治女人下焦寒冷成帶,下赤白浣方。

白馬蹄、鱉甲、鯉魚甲、龜甲、蜀椒(各壹兩)礠石、甘草、杜仲、萆薢、 當歸續斷、芎藭、禹餘糧、桑耳、附子(各貳兩)。

右十五味為末,蜜丸梧子大,以酒服十丸,加至三十丸,日三服。 (一本無龜甲)白馬馲散治帶下方。 (下白者取白馬馲下赤者取赤馬馲隨色取之)白馬馲(貳兩)、龜甲(肆兩)、 鱉甲(拾捌銖)、牡蠣(壹兩拾捌銖)。

右四味治下篩,空心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加至一匕半。

治五色帶下方。

服大豆紫湯,日三服。(方見前三卷風篇中)又方。

燒馬左蹄為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

燒狗頭和毛皮骨為末,以酒服方寸匕。

又方。

煮甑帶汁服一杯良。

又方。

燒馬蹄底護乾為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雲母芎藭散衛公治五崩身瘦,欬逆煩滿少氣,心下痛,面生瘡,腰痛不可俛仰, 陰中腫如有瘡狀,毛中癢時,痛與子藏相通,小便不利常拘急,頭眩,鵛項急痛, 手足熱,氣逆衝急,心煩不得臥,腹中急痛,食不下,吞醋噫苦,上下腸嗚, 滿下赤白青黃黑汁,大臭如膠污衣狀,皆是內傷所致,中寒即下白,熱即下赤, 多飲即下黑,多食即下黃,多藥即下青,或喜或怒,心中常恐,或憂勞便發動, 大惡風寒。

雲母、芎藭、代赭、東門邊木(燒各壹兩)白殭蠶、烏賊骨、白聖、 蝟皮(各陸銖)鱉甲(一作龜甲)桂心、伏龍肝、生鯉魚頭(各拾捌銖)。

右十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一方有龍骨乾葛)慎火草散治崩中漏下赤白青黑,腐臭不可近,令人面黑無顏色, 皮骨相連,月經失度,往來無常,小腹弦急,或苦絞痛上至心,兩脅腫脹, 食不生肌膚,令人偏枯,氣息乏少,腰背痛連脇,不能久立,每嗜臥困懶。(又方。

見後)慎火草、白石脂、禹餘糧、鱉甲乾薑、細辛、當歸、芎藭石斛、芍藥、 牡蠣(各貳兩)、黃連薔薇根皮、乾地黃(各肆兩)、熟艾、桂心(各壹兩)。

右十六味治下篩,空腹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加至二匕,若寒多者加附子椒, 熱多者加知母黃芩各一兩,白多者加乾薑白石脂,赤多者加桂心代赭各二兩。

禹餘糧圓治崩中赤白不絕困篤方。

禹餘糧伍兩、白馬蹄(拾兩)、龍骨(參兩)鹿茸(貳兩)、烏賊魚骨(壹兩)。

右五味為末,蜜丸梧子大,以酒服二十丸,日再,以知為度。

勞損禹餘糧圓治女人勞損因成崩中狀,如月經來去多不可禁止,積日不斷, 五藏空虛,失色黃瘦,崩竭暫止,少日復發,不耐動搖,小勞輒劇,治法且宜與湯, 未宜與此丸也,發時服湯,減退即與此丸,若是疾久,可長與此方。

禹餘糧、龍骨、人參、桂心、紫石英烏頭、寄生、杜仲、五味子、 遠志(各貳兩)澤瀉、當歸、石斛、蓯蓉、乾薑(各壹兩)蜀椒、牡蠣、 甘草(各壹兩)。

右十八味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酒下十丸,漸加至二十丸,日三服。

治女人白崩及痔病方。

槐耳、白歛、艾葉、蒲黃、白芷(各貳兩)黃耆、人參、續斷、當歸、禹餘糧橘皮、 茯苓、乾地黃、蝟皮(各參兩)、牛角鰓(肆兩)豬後懸蹄(貳拾箇)、 白馬蹄(肆兩酒浸一宿熬)。

右十七味為末,蜜丸,每日空心酒下二十丸,日二,加之。

治婦人忽暴崩中,去血不斷,或如鵝鴨肝者方。

小薊根(陸兩)、當歸、阿膠、續斷青竹茹、芎藭(各參兩)、生地黃(捌兩)、 地榆釜月下土(各肆兩捐裏)、馬通(壹升赤帶用赤馬白帶用白馬)。

右十味㕮咀,以水八升和馬通汁,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止,頻服三四劑,未全止, 續服後丸方。

續斷、甘草、地榆、鹿茸、小薊根丹參(各參拾銖)、乾地黃(貳兩半)、芎藭、 赤石脂阿膠、當歸各壹兩半、柏子人(壹兩集驗作柏葉)龜甲、 秦牛角鰓(各參兩剉熬令黑)。

右十四味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以酒服十丸,日再,後稍加至三十丸。

治女人崩中去赤白方。

白馬蹄(伍兩)、蒲黃、鹿茸、禹餘糧、白馬鬐毛小薊根、白芷、續斷(各肆兩)、 人參、乾地黃柏子人、烏賊骨、黃耆、茯苓、當歸(各參兩)艾葉、蓯蓉、 伕龍肝(各貳兩)。

右十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飲服二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當歸湯治崩中去血虛羸方。

當歸、芎藭、黃芩芍藥、甘草(各貳兩)、生竹茹(貳升)。

右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竹茹,取六升,去滓,內諸藥,煎取三升半,分三服, 忌勞動嗔怒,禁百日房事。

治崩中晝夜十數行,眾醫所不能瘥者方。

芎藭八兩㕮咀,以酒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飲酒,水煮亦得。

治崩中下血出血一斛,服之即斷,或月經來過,及過期不來者,服之亦佳方。

吳茱萸、當歸(各參兩)、芎藭、人參芍藥、牡丹、桂心、阿膠生薑、 甘草(各貳兩)、半夏(捌兩)、麥門冬(壹升)。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治暴崩中去血不止方。

牡蠣、兔骨(各貳兩半灸)。

右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女人白崩方。

芎藭、桂心、阿膠、赤石脂小薊根(各貳兩)、乾地黃(肆兩)、 伏龍肝(如雞子大柒枚)。

右七味㕮咀,以酒六升水四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烊盡,分三服,日三。

千金翼止六味無伏龍肝伏龍肝湯治崩中去赤白或如豆汁方。

伏龍肝(如彈丸柒枚)、生地黃(肆升一方伍兩)生薑(伍兩)、甘草、艾葉、 赤石脂、桂心(各貳兩)。

右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大牛角中人散治積冷崩中,去血不止,腰背痛,四肢沈重,虛極方。

牛角人(壹枚燒)、續斷、乾地黃、桑耳白朮、赤石脂、礬石、乾薑附子、龍骨、 當歸(各參兩)、人參(壹兩)蒲黃防風禹餘糧(各貳兩)。

右十五味治下篩,以溫酒未食方寸匕,日三,不知稍加治崩中去血,積時不止, 起死方。

肥羊肉(參斤)、乾薑、當歸(各參兩)、生地黃(貳升)。

右四味㕮咀,以水二斗,煮羊肉取一斗三升,下地黃汁及諸藥,煮取三升, 分四服即斷,尤宜羸瘦人服之。

生地黃湯治崩中漏下,日去數升方。

生地黃(壹斤)、細辛(參兩)。

右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服七合,久服佳。

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氣虛竭方。

龜甲、牡蠣(各參兩)。

右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燒亂髮酒和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桑耳(貳兩半)鹿茸(拾捌銖)。

右二味以醋五升漬,灸燥漬盡為度,治下篩,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燒鹿角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燒桃核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地榆、知母。

右二味各指大長一尺者㕮咀,以醋三升東向鼈中治極濃,去滓服之。

又方。

桑木中蝪屎燒灰,酒服方寸匕。

治崩中下血,羸瘦少氣,調中補虛止血方。

澤蘭、蜀椒貳兩陸銖、藁本、柏子人、山茱萸厚朴(各拾捌銖)、乾地黃、 牡蠣(各壹兩半)、代赭、桂心防風、細辛、乾薑(各壹兩)、甘草、 當歸芎藭(各壹兩拾捌銖)、蕪荑(半兩)。

右十七味治下篩,空心溫酒服方寸匕,日三,神良,一方加白芷龍骨各十八銖, 人參一兩十八銖為二十味。

治崩中方。

白茅根(參斤)、小薊根(伍斤)。

右二味㕮咀,以水五斗,煎取四升,稍稍服之。(外臺用酒煎)丹參酒治崩中去血, 及產餘疾方。

丹參、艾葉、地黃、忍冬、地榆(各伍斤)。

右五味剉,先洗臼熟舂,以水漬三宿,出滓,煮取汁以黍米一斛炊飯釀酒,酒熟, 酢之,初服四合,後稍稍添之。

牡丹皮湯治崩中血盛,併服三劑即瘥方。

牡丹皮、乾地黃、斛脉(各參兩)、愚餘糧、艾葉肆兩龍骨、柏葉、厚朴、白芷、 伏龍肝青竹茹、芎藭、地榆各貳兩、阿膠壹兩、芍藥肆兩。

右十五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分五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再服。

治崩中單方。

燒牛角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亦治帶下。

又方。

桑耳燒令黑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亦治帶下。

又方。

生薊根一斤半擣取汁,溫服,亦可酒煮服之。

又方。

羊𦚠一具以酢煮,去血服之,即止,忌豬魚酢滑物,犯之便死,亦治帶下。

治白崩方。

灸小腹橫文當臍孔直下百壯,又灸內踝上三寸左。

右各百壯。

論曰,治漏血不止,或新傷胎,及產後餘血不消作堅傳包門不閉,淋瀝去血, 經踰日月不止者,未可以諸斷血多宜且與牡丹丸散等,待血堅消便停也,堅血消者, 所去淋瀝便自止,亦漸變消少也,此後有餘傷毀,不復處此,乃可作諸主治耳, 婦人產乳去血多,傷胎去血多,崩中去血多,金瘡去血多,拔牙齒去血多未止, 心中懸虛,心悶眩冒,頭重目暗,耳聾滿,舉頭便悶欲倒,宜且煮當歸芎藭各三兩, 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二服即定,展轉續次合諸湯治之。

白聖圓治女人三十六疾,胞中病,漏下不絕方。

又方。

見前。

邯鄲白聖禹餘糧白芷白石脂。

乾薑、龍陛&菑腄B瞿麥大黃石韋、白歛、細辛、芍藥、甘草黃連、附子、當歸、 茯苓、鍾乳蜀椒、黃薯(各半兩)、牡蠣、烏賊骨(各拾捌銖)。

右二十三味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酒服五丸,日再服,不知加至十丸。

治女人漏下,或瘥或劇,常漏不止,身體羸瘦,飲食減少,或赤或白或黃, 使人無子者方。

牡蠣、伏龍肝、赤石、白龍骨桂心、烏賊骨、禹餘糧(各等分)。

右七味治下篩,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二,白多者加牡蠣龍骨烏賊骨, 赤多者加赤石脂禹餘糧,黃多者加伏龍肝桂心,隨病加之。 (張文仲亦療崩中肘後無白龍骨以粥飲服)治婦人漏下不止散方。

鹿茸、阿膠各參兩、烏賊骨、當歸(各貳兩)、蒲黃(壹兩)。

右五味治下篩,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服。

治女人產後漏下,及痔病下血方。

礬石(壹兩)、附子(壹枚)。

右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酒下二丸,日三,稍加至五丸,數日瘥, 能百日服之永斷。

芎藭湯治帶下漏血不止方。

芎藭、乾地黃、黃耆、芍藥吳茱萸、甘草(各貳兩)、當歸、乾丹(各參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月經後因有赤白不止者, 除地黃吳秘膆(杜仲人參各二兩。

治漏下去血不止方。

取水蛭治下篩,一錢許,日二,惡血消即愈治漏下神方取(木鬼)子燒末、 酒服方寸匕、日三、立瘥治漏下去黑方。

乾漆、麻黃、細辛、桂心(各一兩)、甘草半兩。

右五味治下篩,以指撮著米飲中服之。

治漏下去赤方。

白朮(貳兩)、白薇(半兩)、黃蘗貳兩半。

右三味治下篩,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漏下去黃方。

黃連、大黃、桂心(各半兩)黃芩、䗪蟲、乾地黃(各陸銖)。

右六味治下篩,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漏下去青方。

大黃、黃芩、白薇(各半兩)、桂心、牡蠣(各陸銖)。

右五味治下篩,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漏下去白方。

鹿茸(釣兆掍淠K拾捌銖狗脊半兩。

右三味治下篩,空心米飲服方寸匕,日三。

治女子漏下,積年不斷困篤方。

取鵲重巢柴燒灰作末,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十日愈,甚良,重巢者, 鵲去年在巢中產,今年又在上作重巢產者是也。

馬通湯治漏下血,積月不止方。

赤馬通汁(一升取新馬屎絞取汁乾者水浸絞取汁)生艾葉阿膠(各參兩)、當歸、 乾薑(各貳兩)、好墨(半圓)。

右六味㕮咀,以水八升酒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馬通汁及膠微火煎,取二升, 分再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

馬蹄屑湯治白漏不絕方。

白馬蹄、赤石脂(各伍兩)、禹餘糧、烏賊骨龍陛、牡蠣(各肆兩)、附子、 乾地黃當歸(各參兩)、甘草貳兩、白殭蠶(壹兩)。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九升,分六服,日三。

馬蹄圓治白漏不絕方。

白馬蹄、禹餘糧(各肆兩)龍骨(參兩)*烏賊骨、白殭蠶、赤石脂(各貳兩)。

右六味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丸,不知加至三十丸。

慎火草散治漏下方。(又方。

見前)慎火草(拾兩熬令黃)當歸鹿茸阿膠(各肆兩)、龍骨(半兩)。

右五味治下篩,先食酒服方寸匕,日三。

蒲黃散治漏下不止方。

蒲黃(半升)、鹿茸、當歸(各貳兩)。

右三味治下篩,酒服五分匕,日三,不知稍加至方寸匕, 灸法女人胞漏下血不可禁止,灸關元兩傍相去三寸。

女人陰中痛引心下,及小腹絞痛,腹中五寒,灸關儀百壯, 穴在膝外邊上一寸宛宛中是。

女人漏下赤白及血,灸足太陰五十壯,穴在內躁上三寸, 足太陰經內躁上三寸名三陰交。

女人漏下赤白,月經不調,灸交儀三十壯,穴在內躁上五寸。

女人漏下赤白,灸營池四穴三十壯,穴在內踝前後兩邊池中脈上,一名陰陽是。

女人漏下赤白,四肢酸削,灸漏陰三十壯,穴在內躁下五分微動腳脈上。

女人漏下赤白泄注,灸陰陽隨年壯三報,穴在足拇趾下屈裡表頭白肉際是。

月經不調第四(方二十三首灸法一首)

白堊圓治婦人月經一月再來,或隔月不來,或多或少,淋瀝不斷,或來而腰腹痛, 噓吸不能食,心腹痛或青黃黑色,或如水,舉體沈重方。

白聖、白石脂、牡蠣、禹餘糧、龍骨細辛、烏賊骨(各壹兩半)、當歸、芍藥黃連、 瞿麥、石韋、白芷、白歛、附子甘草(各壹兩半)、蜀椒(半兩)。

右二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酒下二十丸,日三,至月候來時, 日四五服為佳。

桃人湯治產後及墮身,月水不調,或淋瀝不斷,斷後復來,狀如瀉水, 四體噓吸不能食,腹中堅痛可行動,月水或前或後,或經月不來,舉體沈重, 惟欲眠臥,多思酸物方。

桃人(伍拾枚)、澤蘭、甘草、芎藭、人參(各貳兩)牛膝、桂心、牡丹皮、 當歸(各參兩)、芍藥生薑、半夏(各肆兩)、地黃(捌兩)、蒲黃(柒合)。

右十四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半,分六服。

杏人湯治月經不調,或一月再來,或兩月三月一來,或月前或月後,閉塞不通方。

杏人(貳兩)、桃人(壹兩)、大黃(參兩)、水蛭、蝱蟲各(參拾枚)。

右五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服當有物隨大小便有所下, 下多者止之,少者勿止,盡三服。

大黃朴消湯治經年月水不利,胞中有風冷所致,宜下之。

大黃、牛膝(各伍兩)、朴消、牡丹、甘草紫菀(各參兩翼作紫葳)、 代赭(壹兩)、桃人、蝱蟲水蛭、乾薑、細辛、芒消(各貳兩)、麻人(五合)。

右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去滓,內消令烊,分五服,五更為首, 相去一炊頃,自下後將息,巳見風。

茱萸蝱蟲湯治久寒月經不利,或多或少方。

吳茱萸(參升)、蝱蟲、水蛭、䗪蟲、牡丹(各壹兩)生薑(壹斤)、小麥、 半夏(各壹升)、大棗(貳拾枚)、桃人(伍拾枚)人參、牛膝(各參兩)、 桂心(陸兩)、甘草(壹兩半)、芍藥(貳兩)。

右十五味㕮咀,以酒一斗水二斗,煮取一斗,去滓適寒溫,一服一升,日三, 不能飲酒人,以水代之湯欲成乃內諸蟲,不耐藥者,飲七合。

抵党湯治月經不利,腹中滿時自減,并男子膀胱滿急方。

虎掌(千金翼作虎枚)、大黃(各貳兩)、桃人(參拾枚)、水蛭(貳拾枚)。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盡服之,當下惡血為度。

七熬圓治月經不利,手足煩熱,腹滿,默默不欲寤,心煩方。

大黃(壹兩半)、前胡(一作柴胡)、芒消熬(各伍兩)、葶藶蜀椒(並熬六銖)、 生薑、芎藭(各拾八銖)、茯苓(拾伍銖)杏人(玖銖煮)、桃人(貳拾熬)、 蝱蟲(煮)、水蛭(各半合煮)。

右十二味為末,蜜丸梧子大,空腹飲服七丸,日三,不知加一倍。 (千金翼無芎藭又一方有䗪蟲牡丹各貳兩為十四味)桃人散治月經來, 繞臍痛上衝心胸,往來寒熱如瘧疰狀。

桃人(伍拾枚)、䗪蟲(貳拾枚)、桂心(伍寸)、茯苓(壹兩)薏苡人、牛膝、 代赭(各貳兩)、大黃(捌兩)。

右八味治下篩,宿勿食,溫酒服一錢匕,日三。

治月經往來腹腫腰痛方。

蝱蟲(四枚)、蜀椒、乾薑(各陸銖)、大黃女青、桂心、芎藭(各半兩)。

右七味治下篩,取一刀圭,先食酒服之,日三,十日微下,善養之。

治月經不調或月頭或月後,或如豆汗,腰痛如折,兩腳疼,胞中風寒,下之之方。

大黃朴消(各肆兩)、牡丹(參兩)、桃人(壹升)、人參。

陽起石、茯苓、甘草、水蛭、蝱蟲各貳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內朴消令烊盡分三服,相去如一飯頃。

陽起石湯治月水不調,或前或後,或多或少,乍赤乍白方。

陽起石、甘草、續斷、乾薑、人參。

桂心(各貳兩)、附子(壹兩)、赤石脂(參兩)、伏龍肝(伍兩)、生地黃(一升

右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婦人憂恚,心下支滿,膈中伏熱,月經不利,血氣上搶心,欲嘔不可多食, 懈怠不能動方。

大黃、芍藥、蝱蟲(各貳兩)、土瓜根。

蜀椒、黃芩、白朮、乾薑。

地骨皮(一作炭皮)、芎藭(各壹兩)、桂心、乾漆(各壹兩半)。

右十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每服十丸,日三,不知加之。

牛膝圓治產後月水往來,乍多乍少,仍復不通,時時疼痛,小腹裡急下引腰身重方。

牛膝芍藥人參大黃各參兩牡丹皮。

甘草當歸芎藭各貳兩桂心壹兩䗪蟲。

蠐螬蜚蠊各肆拾枚蝱蟲水蛭各柒拾枚。

右十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增。

又方。

鹿角末服之。又方。

生地黃汁三升,煮取二升服之。

又方。

飲人乳汁三合。又方。

燒月經衣,井花水服之。

又方。

燒白狗糞焦作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取白馬反服一升良。

治月經不斷方。

舩茹一斤淨洗,河水四升半,煮取二升,分二服。

又方。

服地黃酒良。又方。

服大豆酒亦佳。

又方。

燒箕舌灰,酒服之。

又方。

灸內踝下白肉際青脉上隨年壯。

重刊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五上(少小嬰孺方上)

序例第一(五條方二首)。

論曰,夫生民之道,莫不以養小為大,若無於小,卒不成人,故易稱積小以成大, 詩有厥初生民,傳云聲子生隱公,此之一義,即是從微至著,自少及長,人情共見, 不待經史,故今斯方先婦人小兒而後丈夫耆老者,則是崇本之義也, 然小兒氣勢微弱醫士欲留心救療,立功差難,今之學者,多不存意, 良由嬰兒在於襁褓之內,乳氣腥臊醫者操行英雄,詎肯瞻視,靜而言之, 可為大息者矣,小品方云,凡人年六歲巳上為小,十六巳上為少, 巢源外臺作八巳上為少三十巳上為壯,巢源外臺作二十巳上為壯五十巳上為老, 其六歲巳下經所不載,所以乳下嬰兒有病難治。 者皆為無所承據也,中古有巫妨巢源作女巫方者,立小兒顱顖經,以占夭壽, 判疾病死生世相傳授,始有小兒方焉,逮于晉宋,江左推諸蘇家,傳習有驗, 流於人間,齊有徐王者,亦有小兒方三卷,故今之學者,頗得傳授然徐氏位望隆重, 何暇留心於少,小詳其,方意不甚深細,少有可採, 未為至秘今博撰諸家及自經用有效者,以為此篇,凡百居家,皆宜達茲養小之術, 則無橫夭之禍也。

又曰,小兒病與大人不殊,惟用藥有多少為異, 其驚癎客忤解顱不行等八九篇合為此卷,下痢等餘方並散在諸篇,可披而得之。

凡生後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應和人,百日任脈成,能自友覆, 一作百五十日百八十日尻骨,能獨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 三百日臏骨成能獨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行,此其定法,若不能依期者, 必有不平之處。

凡兒生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再變,變且蒸,九十六日三變,一百二十八日四變, 變且蒸,一百六十日五變,一百九十二日六變,變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變, 二百五十六日八變,變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變,三百二十日十變,變且蒸, 積三百二十日小蒸畢後,六十四日大蒸,蒸後六十四日復大蒸, 蒸後一百二十八日復大蒸,凡小兒自生三十二日一變,再變為一蒸, 凡十變而五小蒸,積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都畢,乃成人,小兒所以變蒸者, 是榮其血脈,改其五藏故一變,竟輒覺情態有異,其變蒸之候,變者上氣蒸者體熱, 變蒸有輕重,其輕者體熱而微驚,耳冷尻冷,上脣。 頭白泡起如魚目珠子,微汗出,其重者體壯熱而脈亂,或汗或不汗,不欲食, 食輒吐哯,目白精微赤,黑精微白,又云目白者重,赤黑者微,變蒸畢自精明矣, 此其證也,單變小微,兼蒸小劇,凡蒸平者五日而衰,遠者十日而衰, 先期五日後之五日為十日之中,熱乃除耳,兒生三十二日一變,二十九日先期而熱, 便治之如法,至三十六七日蒸乃畢耳,恐不解了,故重說之,且變蒸之時不欲驚動, 勿令傍多人,兒變蒸或或早晚不如法者多,又初變之時或熱甚者,違日數不歇, 審計變蒸之日,當其時有熱微驚,慎不可治及灸刺,但和視之,若良久熱不可巳, 少與紫丸微下,熱歇便。 止,若於變蒸之中,加以時行溫病,或非變蒸時而得時行者,其診皆相似, 惟耳及尻通熱,口上無白泡耳,當先服黑散以發其汗,汗出,溫粉粉之,熱當歇, 便就差,若猶不都除,乃與紫丸下之,兒變蒸時若有寒加之,即寒熱交爭, 腹腰天絕,啼不止者,熨之則愈也, (熨法出下篇灸粉絮熨者是)變蒸與溫壯傷寒相似,若非變蒸,身熱耳熱尻亦熱, 此乃為他病,可作餘治,審是,變蒸不得為餘治也。

又一法,凡兒生三十二日始變,變者身熱也,至六十四日一再變,變且蒸, 其狀臥端正也,至九十六日三變,定者候丹孔出而泄,至一百二十八日四變, 變且蒸,以能咳笑也,至一百六十日五變,以成機關也,至一百九十二日六變, 變且蒸,五機成也,至二百二十四日七變,以能葡匐也,至二百五十六日八變, 變且蒸,以知欲學語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變,以亭亭然也, 凡小兒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變四蒸也,當其變之日,慎不可妄治之,則加其疾, 變且蒸者是兒送迎月也,蒸者甚熱而脈亂,汗出是也,近者五日歇, 遠者八九日歇也,當是蒸上不可灸刺妄治之也。

紫丸,治小兒變蒸,發熱不解,並挾傷寒溫壯,汗後熱不歇,及腹中有痰癖, 哺乳不進,乳則吐哯,食癎先寒後熱者方。

代赭、赤石脂(各一兩)、巴豆(三十枚)、杏人(五十枚)。

右四味末之,巴豆杏人別研為膏,相攪更檮二千杵,當自相得,若硬,少蜜同擣之, 蜜器中收,三十日兒服如麻子一丸,與少乳汁令下,食頃後,與少乳勿令多, 至日中當小下熱除,若未全除,明旦更與一丸,百日兒服如小豆一丸, 以此準量增減,夏月多熱,喜令發疹二三十日輒一服佳,紫丸無所不療, 雖下不虛人。

黑散,治小兒變蒸中挾時行溫病或非變蒸時而得時行者方。

麻黃(半兩)、大黃(六銖)、杏人(半兩)。

右三味,先擣麻黃大黃為散,別研杏人如脂,乃細細內散,又擣,令調和, 內密器中,一月兒服小豆大一枚,以乳汁和服,抱令得汗,汗出溫粉粉之, 勿使見風,百日兒服如棗核,以兒大小量之。

擇乳母法。

凡乳母者,其血氣為乳汁也,五情善惡,悉是血氣所生也,其乳兒者, 皆宜慎於喜怒,夫乳母形色所宜,其候甚多,不可求備, 但取不胡臭癭痿氣欶瘑疥癡𤸇白禿癧瘍瀋脣耳聾齆鼻癲癎,無此等疾者, 便可飲兒也師見其故灸瘢,便知其先疾之源也。

初生出腹第二(論二首十二事)。

論曰,小兒初生,先以綿裹指,拭兒口中及舌上青泥惡血,此為之玉衡, (一作銜)若不急拭,啼聲一發,即入腹成百病矣,兒生落地不作聲者, 取暖水一器灌之,須臾當啼兒,兒生不作聲者,呵由難產少氣故也, 可取兒臍帶向身卻捋之,令氣入腹,仍叮之至百度,啼聲自發, 亦可以蔥白徐徐鞭之,即啼,兒亦生即當舉之,舉之遲晚,則令中寒,腹內雷鳴, 乃先浴之,然後斷臍,不得以刀子割之,須令人隔單衣物咬斷,兼以暖氣呵七遍, 然後纏結所留臍帶,令至兒足趺上,短則中寒,令兒腹,中不調,常下痢, 若先斷臍然後浴者,則臍中水,臍中水則發腹痛。 其臍斷訖,連臍帶中多有蟲,宜急剔撥去之,不爾入兒腹成疾,斷兒臍者, 當令長六寸,長則傷肌,短則傷藏,不以時斷,若接汁不盡,則令暖氣漸微, 自生寒,令兒臍風生兒宜用其父故衣裹之,生女宜以其母故衣,皆勿用新帛為善, 不可令衣過厚,令兒傷皮膚,害血脈,發雜瘡而黃,兒衣綿帛特忌厚熱,慎之慎之, 凡小兒始生,肌膚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則令筋骨緩弱宜時見風日若都不見風, 則令肌膚脆軟,便易中傷,皆當以故絮衣之,勿用新綿也,凡天和暖無風之時, 令母將兒於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牢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 若常藏在幃帳之中,椎治白練令柔軟,方四寸,新綿厚半寸, 與帛等合之調其緩急,急則令兒吐哯,兒生二十日,乃解視臍, 若十許日兒怒啼,似衣中有刺者,此或臍燥還刺其腹, 當解之易衣更裹,裹臍時閉戶下帳,然火冷帳中溫暖,換衣亦然,仍以溫粉粉之, 此謂冬時寒也,若臍不愈,燒絳帛末粉之,若過一月臍有汁不愈,燒蝦蟆灰粉之, 日三四度,若臍中水及中冷,則令兒腹絞痛,夭絕啼呼,面目青黑,此是中水之過, 當灸粉絮以熨之,不時治護,臍至腫者當隨輕重,重者便灸之,乃可至八九十壯, 輕者臍不大腫,但出汁。 時時啼呼者,擣當歸末加粉傳之,灸絮日熨之,至百日愈,以啼呼止為候, 若兒糞青者冷也,與臍中水同,兒洗浴斷臍竟䙀抱畢,未可與朱蜜,宜與甘草湯, 以甘草如手中指一節許,打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綿纏沾取,與兒吮之, 連吮汁,計得一蜆殼入腹止,兒當⿰忄史吐,吐去心胷中惡汁也,如得吐, 餘藥更不須與,若不得吐可消息計如飢渴,須臾更與之若前, 所服及更與並不得吐者,但稍稍與之,令盡此一合止,如得吐去惡汁, 令兒心神智慧無病也,飲一合盡都不吐者,是兒不含惡血耳,勿復與甘草湯, 乃可與朱蜜,以鎮心神,安魂魄也,兒新生三日中,與朱蜜者不。 宜多,多則令兒脾胃冷腹脹,喜陰癎,氣急變噤痙而死,新生與朱蜜法, 以飛鍊朱砂如大豆許,以赤蜜一蜆殼和之,以綿纏筋頭沾取,與兒吮之,得三沾止, 一日令盡此一豆許,可三日與之,則用三豆許也,勿過,此則傷兒也,與朱蜜竟, 可與牛黃如朱蜜多少也,牛黃益肝膽除熱,定精神止驚,辟惡氣,除小兒百病也, 新生三日後,應開腸胃,助穀神,可研米作厚飲,如乳酪厚薄,以豆大與兒咽之, 頻咽三豆許止,日三與之,滿七日可與哺也,兒生十日始哺如棗核,二十日倍之, 五十日如彈丸,百日如棗,若乳汁少,不得從此法,當用意小增之, 若三十日而哺者,令兒無疾。 兒哺早者,兒不勝穀氣,令生病,頭面身體喜生瘡,愈而復發,令先尪弱難養, 三十日後雖哺勿多,若不嗜食,勿強與之,強與之不消,復生疾病哺乳不進者, 腹中皆有痰癖也,當以四物紫丸微下之節哺乳,數日便自愈,小兒微寒熱, 亦當爾利之,要當下之,然後乃差,凡乳兒不欲太飽,飽則嘔吐,每候兒吐者, 乳太飽也,以空乳乳之即消,日四,乳兒若臍未愈,乳兒太飽,令風中臍也, 夏不去熱乳令兒嘔逆,冬不去寒乳,令兒欬痢,母新房以乳兒,令兒羸瘦, 交脛不能行,母看有熱以乳兒,令變黃不能食,母怒以乳兒,令喜驚發氣疝, 又令上氣癲狂,母新吐下以乳兒,令虛。 羸,母醉以乳兒,令身熱腹滿,凡新生小兒,一月內常飲豬乳,大佳,凡乳母乳兒, 當先極挼,散其熱氣,勿令汁奔出,令兒噎,輒奪其乳,令得息,息巳,復乳之, 如是十返五返,視兒飢飽節度,知一日中幾乳而足,以為常,又常捉去宿乳, 兒若臥,乳母當以臂枕之,令乳與兒頭平乃乳之,令先不噎,母欲寐則奪其乳, 恐填口鼻,又不知飢飽也,浴兒法,凡浴小兒湯,極須令冷熱調和,冷熱失所, 令兒驚,亦致五藏疾也,凡兒冬不可久浴,浴久則傷寒,夏不可久浴,浴久則傷熱, 數浴背冷,則發癎,若不浴,又令兒毛落,新生浴兒者以豬膽一枚, 取汁投湯中以浴兒,終身不。 患瘡疥,勿以雜水浴之,兒生三日,宜用桃根湯浴,桃根李根梅根各二兩, 枝亦得㕮咀之,以水三斗煮二十沸,去滓,浴兒,良,去不祥,令兒終身無瘡疥, 治小兒驚辟惡氣,以金虎湯浴,金一斤虎頭骨一枚,以水三斗煮為湯浴, 但須浴即煮用之,凡小兒初出腹有鵝口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 劇者鼻外(外一作中)亦有之,此由兒在胞胎中受穀氣盛故也, 或妊娠時嗜糯米使之然,治之法以髮纏筋頭沾井花水撩拭之,三日如此,便脫去也, 如不脫,可煮栗荴汁,令濃,以綿纏筋頭拭之,若春夏無栗荴,可煮栗木皮, 如用井花水法,小兒初出腹有連舌,舌下有膜如石榴子中隔連其。 舌下後喜,令兒言語不發不轉也,可以爪摘斷之,微有血出無害,若血出不止, 可燒髮作灰末傅之,血便清止也,小兒出腹六七日後,其血氣收歛成肉, 則口舌喉頰裡清淨也,若喉裡舌上有物,如蘆籜盛水狀者,若懸癱有脹起者, 可以綿纏長針,留刃處如粟米許大,以刺決之,令氣泄,去青黃赤血汁也, 一刺之止消息,一日未消者,來日又刺之,不過三刺,自消盡,餘小小未消, 三刺亦止,自然得消也,有著舌下如此者,名重舌,有著頰裡及上腭如此者, 名重腭,有著齒斷上者,名重斷,皆刺去血汁也,小兒生輒死,治之法。

當候視兒口中懸癱前上腭有胞者,以指摘取頭沢,令潰去血,勿令血入咽, 入咽殺兒,急急慎之。

小兒初出腹,骨肉未歛,肌肉猶是血也,血凝乃堅成肌肉耳,其血沮敗不成肌肉, 則使面目繞鼻口左。

右悉黃而啼,閉目聚口撮面,口中乾燥,四肢不能伸縮者,皆是血脉不歛也, 喜不育,若有如此者,皆宜與龍膽湯也。(方出下驚癎篇)相兒命短長法。

兒初生叫聲連延相屬者,壽。

聲絕而復揚急者,不壽。

啼聲散,不成人。

啼聲深,不成人。

臍中無血者,好。

臍小者,不壽。

通身軟弱如無骨者,不壽。

鮮白長大者,壽。

自開目者,不成人。

目視不正數動者,大非佳。

汗血者,多厄不壽。

汗不流,不成人。

小便凝如脂膏,不成人。

頭四破,不成人。

常搖手足者,不成人。

早坐早行,早齒早語,皆惡性,非佳人。

頭毛不周匝者,不成人。

髮稀少者強,不聽人。

(一作不聰)額上有旋毛,早貴,妨父母。

兒生枕骨不成者,能言而死。

尻骨不成者,能倨而死。

掌骨不成者,能匍匐而死。

踵骨不成者,能行而死。

臏骨不成者,能立而死。

身不收者,死。

魚口者,死。

服間無生肉者,死。

頤下破者,死。

陰不起者,死。

陰囊下白者死,赤者死。

卵縫通達,黑者壽。

論曰,兒三歲巳上,十歲巳下,視其性氣高下,即可知其夭壽大略, 兒小時識悟通敏過人者,多夭,大則項託顏回之流是也, 小兒骨法成就威儀迴轉遲舒稍費久精神雕琢者,壽,其預知人意,迴旋敏速者, 亦夭,即楊脩孔,融之徒是也,由此觀之,夭壽大略可知,亦由梅花早發, 不睹歲寒,甘菊晚成,終於年事,是知晚成者,壽之兆也。

驚癎第三(論三首方十三首候癎法一首灸法二十三首)。

論曰,少小所有癎病及痙病者,皆由藏氣不平故也,新生即癎者,是其五藏不收歛, 血氣不聚,五脉不流,骨怯不成也,多不全育,其一月四十日巳上至期歲而癎者, 亦由乳養失理,血氣不如,風邪所中也,病先身熱,掣瘲驚啼叫喚而後發癎, 脉浮者為陽癎,病在六腑,外在肌膚,猶易治也,病先身冷,不驚掣,不啼呼, 而病發時,脉沈者,為陰癎,病在五藏,內在骨髓,極難治也,病發身軟時醒者, 謂之癎也身強直反張如弓不時醒者,謂之痙也,諸反張,大人脊下容側手, 小兒容三指者,不可復治也,凡脉浮之與沈,以判其病在。 陰陽表裡耳,其浮沈復有大小滑澀虛實遲駛諸證,各依脉形為治,神農本草經說, 小兒驚癎有一百二十種,其證候微異於常,便是癎候也,初出腹,血脉不歛, 五藏未成,稍將養失宜,即為病也,時不成人,其經變蒸之後有病,餘證並寬, 惟中風最暴卒也,小兒四肢不好驚掣,氣息小異,欲作癎,及變蒸日滿不解者, 並宜龍膽湯也,凡小兒之癎有三種,有風癎,有驚癎,有食癎, 然風癎驚癎時時有耳,拾人之中,未有一二是風驚者,凡是先寒後熱發者, 皆是食癎也,驚癎當按圖灸之,風癎當與豬心湯,食癎當下乃愈,紫丸佳, 凡小兒所以得風癎者,緣衣暖汗出,風因入也,風。 癎者,初得之時,先屈指如數,乃發作者,此風癎也,驚癎者,起於驚怖大啼, 乃發作者此驚癎也,驚癎微者急持之,勿復更驚之,或自止也,其先不哺乳, 吐而變熱,後發癎,此食癎早下則差,四味紫丸逐癖飲最良,去病速而不虛人, 赤丸(本無赤丸方諸醫方並無按此服四味紫丸不得下者當以赤九赤丸差駛疾重者當用

之今次後癖結。

腰滿篇中弟一方八味名紫變丸者用朱砂色當赤用巴豆又用甘遂比紫丸當駛疑此即赤丸

者當用之,凡小兒不能哺乳,當與紫丸下之,小兒始生,生氣尚盛,但有微惡, 則須下之,必無所損,及其愈病,則致深益,若不時下,則成大疾疾成則難治矣, 凡下,四味紫丸最善,雖下不損人,足以去疾,若四味紫丸不得下者, 當以赤丸下之,赤丸不下,當倍之,若巳下而有餘熱不盡,當桉方作龍膽湯, 稍稍服之,并摩赤膏,(方見此末篇)風癎亦當下之,然當以豬心湯下之, 驚癎但桉圖灸之,及摩生膏。方見此篇未不可大下也,何者,驚癎心氣不定, (一作足)下之內虛,益令甚爾,驚癎甚者,特為難治,故養小兒,常慎驚, 勿令聞大聲,抱持之間,當安徐勿令怖也。 又天雷時,當塞兒耳,并作餘細聲以亂之也,凡養小兒,皆微驚以長血脉, 但不欲大驚,大驚乃灸驚癎,若五六十日灸者,驚復更甚,生百日後灸驚癎乃喜, 兒有熱不欲哺乳,臥不安,又數驚,此癎之初也,服紫丸便愈,不愈復與之, 兒眠時小驚者,壹月癎壹,以紫丸下之,減其盛氣,令兒不病癎也,兒立夏後有病, 治之慎勿妄灸,不欲吐下,但以除熱湯浴之,除熱散粉之, (除熱湯散見下篇傷寒條中)除熱赤膏摩之,又以膏塗臍中,令兒在涼處, 勿禁水漿,常以新水飲之,小兒衣甚薄,則腹中乳食不消,不消則大便皆醋臭, 此欲為癖之漸也,便將紫丸以微消之,服法,先從。 少起,常令大便稀,勿大下也,稀後漸減之,不醋臭,乃止藥也, 凡小兒冬月下無所畏,夏月下難差,然有病者,不可不下,下後腹中當小脹滿, 故當節哺乳數日,不可妄下,又乳哺小兒,常令多少有常劑,兒漸大當稍稍增之, 若減少者,此腹中巳有小不調也,便微服藥,勿復哺之,但當與乳,甚者十許日, 微者五六日止,哺自當如常,若都不肯食哺,而但欲乳者,此是有癖,為疾重要, 當下之,不可不下,不下則致寒熱,或吐血而發癎,或更致下痢,此皆病重, 不早下之所為也,此即難治矣,但先治其輕時,兒不耗損而病速愈矣, 凡小兒屎黃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熱,宜微將。 服龍膽湯,若白而醋者,此挾宿寒不消也,當服紫丸,微者少與藥,令內消, 甚者小增藥,令小下,皆復節乳哺數日,令胃氣平和,若不節乳哺,則病易復, 復下之則傷其胃氣,令腹脹滿,再三下之尚可,遇此傷矣,凡小兒有癖, 其脉大必發癎,此為食癎,下之便愈,當審候掌中與三指脉不可令起,而不時下, 致於發癎,則難療矣,若早下之,此脉終不起也,脉在掌中尚可早療, 若至指則病增也,凡小兒腹中有疾生,則身寒熱,寒熱則血脉動,動則心不定, 心不定則易驚,驚則癎發速也。

候癎法。

夫癎,小兒之惡病也,或有不及求醫而致困者也,然氣發於內, 必先有候常宜審察其精神,而採其候也。

手白肉魚際脉黑者,是癎候,魚際脉赤者,熱。

脉青大者,寒,脉青細為平也。

鼻口乾燥,大小便不利,是癎候。

眼不明上視喜陽,是癎候。

耳後完骨上有青絡盛,臥不靜,是癎候,青脉刺之令血出也。

小兒髮逆上啼笑面暗,色不變,是癎候。

鼻口青時小驚,是癎候。

目閉青時小驚,是癎候。

身熱頭常汗出,是癎候。

身熱吐哯而喘,是癎候。

身熱目時直視,是癎候。

臥惕惕而驚,手足振搖,是癎候。

臥夢笑,手足動搖,是癎候。

意氣下而妄怒,是癎候。

咽乳不利,是癎候。

目瞳子卒大黑於常,是癎候。

喜欠,目上視,是癎候。

身熱,小便難,是癎候。

身熱,目視不精,是癎候。

吐痢不止,厥痛時起,是癎候。

弄舌搖頭,是癎候。

巳上諸候二十條,皆癎之初也,見其候,便爪其陽脉所應灸,爪之皆重手, 令兒驟啼,及足絕脉,亦依方與湯,直視瞳子動,腹滿轉嗚,下血, 身熱口噤不得乳,反張脊強,汗出發熱,為臥不悟,手足掣瘲,喜驚,凡八條, 癎之劇者也,如有此,非復湯爪所能救,便當時灸。

論曰,若病家始發,便來詣師,師可診候,所解為法,作次序治之, 以其節度首尾取差也,病家巳經雜治無次序,不得制病,病則變異其本候後, 師便不知其前證虛實,直依其後證作治,亦不得差也,要應精問察之, 為前師所配依,取其前蹤跡以為治,乃無逆耳,前師處湯,本應數劑乃差, 而病家服一兩劑未效,便謂不驗,巳後更問他師,師不尋前人為治寒溫次序, 而更為治,而不次前師治則弊也,或前巳下之,後須平和療以接之, 而得差也或前人未下之,或不去者,或前治寒溫失度,後人應調治之,是為治敗病, 皆須邀射之,然後免耳,不依次第及不審察,必及重弊也龍膽。 湯,治嬰兒出腹,血脉盛實,寒熱溫壯,四肢驚掣,發熱大吐哯者,若巳能進哺, 中食實不消,壯熱及變蒸不解,中客人鬼氣,并諸驚癎,方悉主之, 十歲巳下小兒皆服之,小兒龍膽湯第一,此是新出腹嬰兒方,若日月長大者, 以次依此為例,若必知客忤及有鬾氣者,可加人參當歸,各如龍膽多少也, 一百日兒加三銖,二百日兒加六銖,一歲兒加半兩,餘藥皆準耳。

龍膽、釣藤皮、柴胡、黃芩。

桔梗、芍藥、茯苓(一方作茯神)、甘草(各六銖)蜣蜋(二枚)、大黃(一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升,煮取五合為劑也,服之如後節度,藥有虛實, 虛藥宜足數合水也,兒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為三服,兒生八日至十五日, 分一合半為三服,兒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為三服,兒生二十日至三十日, 分三合為三服,兒生三十日至四十日,盡以五合為三服,皆得下即止,勿復服也。

大黃湯治少小風癎積聚腹痛夭矯二十五癎方。

大黃、人參、細辛、乾薑、當歸。

甘皮(各三銖)。

右六味㕮咀,以水一升,煮取四合,服如棗許,日三。

白羊鮮湯,治小兒風癎,癎中有疾方。

白羊鮮(三銖)、蚱蟬(二枚)、大黃(四銖)、甘草、釣藤皮細辛(各二銖)、牛

右八味㕮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分五服,日三,若服巳盡而癎不斷者, 可更加大黃釣藤各一銖,以水漬藥半日,然後煮之。

增損續命湯,治小兒卒中風惡毒,及久風四肢角弓反張不隨,并軃𤵺僻不能行步方。

麻黃、甘草、桂心(各一兩)、芎藭、葛根升麻、當歸、獨活(各十八銖)、人參、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六升煮麻黃,去上沫,乃內諸藥煮,取一升二合, 三歲兒分為四服,一日令盡,少取汁,得汁以粉粉之。

石膏湯,治小兒中風,惡痱不能語,口服了戾,四肢不隨方。

石膏。

(一合)、麻黃(八銖)、甘草、射干、桂心芍藥、當歸(各四銖)、細辛(二銖)

右八味㕮咀,以水三升半先煮麻黃,三沸,去上沫,內餘藥,煮取一升, 三歲兒分為四服,日三。

治少小中風,狀如欲絕湯方。

大黃、牡蠣、龍骨、栝蔞根、甘草。

桂心(各十二銖)、赤石脂、寒水石(各六銖)。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升內藥重半兩,煮再沸,絞去滓,半歲兒服如雞子大一枚, 大兒盡服,入口中即愈,汗出粉之,藥無毒可服,日二,有熱加大黃,不汗, 加麻黃,無寒水石,朴消代之。

治少小中風,手足拘急,二物石膏湯方。

石膏(如雞子大一塊碎)、真朱(一兩)。

右以水二升煮石膏五六沸,內真朱,煮取一升,稍稍分服之。

治少小中風,脉浮發熱自汗出,項強,鼻嗚乾嘔,桂枝湯方。

桂心(一兩)、甘草(一兩)、芍藥(一兩)、大棗(四枚)、生薑(一兩)。

右五味㕮咀三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此方與傷典寒篇中方相重)治少小新生巾風,二物驢毛散方。

驢毛(一把取背前交脊上會中拔取如手拇指大一把)、麝香(二豆大)。

右以乳汁和,銅器中微火煎令焦熟出,末之,小兒不能飲,以乳汁和之,葦筒貯, 寫著咽中,然後飲乳,令入腹。

茵芋丸,治少小有風癎疾,至長不除,或遇天陰節變,便發動,食飲堅強亦發, 百脉孿縮,行步不正,言語不便者,服之永不發方。

茵芋葉、鈆丹、秦觀、釣藤皮。

石膏、杜蘅、防葵(各一兩)、昌蒲黃芩(各一兩半)、松蘿(半兩)、蜣蜋(十枚

右十二味末之,蜜丸如小豆大,三歲巳下服五丸,三歲巳上服七丸, 五歲巳上服十丸,十歲巳上可至十五丸。

鎮心丸,治小兒驚癎百病,鎮心氣方。

銀屑(十二銖)、水銀(二十銖)、牛黃(六銖)、大黃(六分)茯苓(三分)、茯

右十六味,先以水銀和銀屑如泥,別治諸藥和丸,三歲兒如麻子二丸, 隨兒大小增之,一方無牛黃一味。

治少小心腹熱,除熱丹參赤膏方。

丹參、雷丸、芒消、戎鹽、大黃(各二兩)。

右五味㕮咀,以若酒半升浸四種一宿,以成鍊豬肪一斤,煎三上三下,去滓, 乃內芒消,膏成,以摩心下,冬夏可用,一方但用丹參雷丸,亦佳。

治少小新生肌膚幼弱,喜為風邪所中身體壯熱,或中大風手足驚掣, 五物甘草生摩膏方。

甘草、防風(各一兩)、白朮(二十銖)、雷丸(二兩半)、桔梗(二十銖)。

右㕮咀,以不中水豬肪一斤煎為膏,以煎藥,微火上煎之,消息視稠濁,膏成, 去滓,取如彈丸大一枚,灸手以摩兒百過,寒者更熱,熱者更寒,小兒雖無病, 早起常以膏摩頗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風。

灸法。

論曰,小兒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針灸之,如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脉,因喜成癎, 河洛關中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生兒三日,多逆灸以防之,爻灸頰以防噤, 有噤者舌下脉急牙,車筋急,其土地寒,皆決舌下去血,灸頰以防噤也,吳蜀地溫, 無此疾也,古方既傳之,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於小兒也, 所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皆得,無有天橫也,小兒驚啼,眠中四肢掣動,變蒸未解, 慎不可針灸爪之,動其百脉,仍因驚成癎也,惟陰癎噤痙可針灸爪之, 凡灸脉1先癎發平且者,在足少陽,晨朝發者,在足厥陰,日中發者,在足太陽, 黃昏發者,在足太陰*。 A人定發者,在足陽明,夜半發者,在足少陰。

右癎發時病所在,視其發早晚,灸其所也。

癎有五藏之癎,六畜之癎,或在四肢,或在腹內,審其候,隨病所在灸之, 雖少必差,若失其要,則為害也。

肝癎之為病,面青,目反視,手足搖,灸足少陽厥陰各三壯。

心癎之為病,面赤,心下有熱,短氣息微,數灸心下第二肋端宛宛中,此為巨闕也, 又灸手心主及少陰各三壯。

脾癎之為病,面黃腹大,喜痢,灸胃管三壯,俠胃管傍灸二壯。

足陽明太陰各二壯。

肺癎之為病,面目白,口沫出,灸肺輸三壯,又灸手陽明大陰各二壯。

腎癎之為病,面黑,正直視不搖如尸狀,灸心下二寸二分三壯, 又灸肘中傷動脉各二壯,又灸足太陽少陰各二壯。

鬲癎之為病,目反,四肢不舉,灸風府,又灸頂上鼻人中下脣承漿,皆隨年壯。

腸癎之為病,不動搖,灸兩承山,又灸足心兩手勞宮,又灸兩耳後完骨,各隨年壯, 又灸臍中五十壯。

右五藏癎證候。

馬癎之為病,張口搖頭,馬鳴欲反折,灸項風府臍中二壯,病在腹中,燒馬蹄末, 服之良。

牛癎之為病,目正直視腹脹,灸鳩尾骨及大椎各二壯,燒牛蹄末,服之良。

羊癎之為病,喜揚目吐舌,灸大椎上三壯。

豬癎之為病,喜吐沫,灸完骨兩傍各一寸七壯。

犬癎之為病,手屈拳孿,灸兩手心一壯,灸足大陽一壯,灸肋戶一壯。

雞癎之為病,搖頭反折,喜驚自搖,灸足諸陽各三壯。

右六畜癎證候。

小兒暴癎,灸兩乳頭,女兒灸乳下二分。

治小兒暴癎者,身軀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鳴,灸太倉及臍中上下兩傍各一寸, 凡六處,又灸當腹度取背,以繩繞頸下至臍中竭,便轉繩向背順脊下行,盡繩頭, 灸兩傍各一寸五壯,若面白啼聲色不變,灸足陽明太陰。

若目反上視,眸子動,當灸顖中,取之法,橫度口盡兩吻際,又橫度鼻下赤盡兩邊, 折去鼻度半,都合口為度,從額上髮際上行度之,灸度頭一處,正在顖上未合骨中, 隨手動者是,此最要處出,次灸當額上入髮二分許,直望鼻為正,次灸其兩邊, 當目瞳子直上入髮際二分許,次灸頂上迴毛中,次灸客主人穴,在眉後際動脉是, 次灸兩耳門,當耳開口則骨解開動張陷是也,次灸兩耳上,捲耳取之, 當捲耳上頭是也,一法大人當耳上橫三指,小兒各自取其指也, 次灸兩耳後完骨上青脉,亦可以針刺令血出,次灸玉枕,項後高骨是也, 次灸兩風池,在項後兩轅動筋外髮際陷中是也。 次灸風府,當項中央髮際,亦可與風池三處高下相等,次灸頭兩角, 兩角當迴毛兩邊起骨是也。

右頭部凡十九處,兒生十日可灸三壯,三十日可灸五壯,五十日可灸七壯, 病重者具灸之,輕者惟灸顖中風池玉枕也,艾使熟,炷令平正著肉, 火勢乃至病所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著肉,徒灸多炷,故無益也。

若腹滿短氣轉鳴,灸肺募,在兩乳上第二肋間宛宛中,懸繩取之,當瞳子是, 次灸膻中,次灸胷堂,次灸臍中,次薜息,薜息在兩乳下第一肋間宛宛中是也, 次灸巨闕,大人去鳩尾下一寸,小兒去臍作六分分之,去鳩尾下一寸是也, 并灸兩邊,次灸胃管,次灸金門在穀道前囊之後當中央是也,從陰囊下度至大孔前, 中分之。

右腹部十二處,胷堂巨闕胃管,十日兒可灸三壯,一月巳上可五壯, 陰下縫中可三壯,或云隨年壯。

若脊強反張,灸大椎,并灸諸藏輸及督脊上當中,從大椎度至窮骨中屈, 更從大椎度之,灸度下頭,是督脊也。

右背部十二處,十日兒可灸三壯,一月巳上可灸五壯。

若手足掣瘲驚者,灸尺澤,次灸陽明,次灸少商,次灸勞宮,次灸心主,次灸合谷, 次灸三間,次灸少陽。

右手部十六處,其要者陽明,少商,心主,尺澤合谷,少陽也,壯數如上。

又灸伏免,次灸三里,次灸腓腸,次灸鹿溪,次灸陽明,次灸少陽,次灸然谷。

右足部十四處,皆要可灸,壯數如上。

手足陽明,謂人四指,凡小兒驚癎皆灸之,若風病大動,手足掣瘲者, 盡灸手足十指端,及灸本節後。

客忤第四(論二首方三十二首灸法一首咒法二首)。

論曰,少小所以有客忤病者,是外人來氣息忤之,一名中人,是為客忤也。

雖是家人,或別房異戶,雖是乳母,及父母或從外還,衣服經履鬼神麤惡暴氣, 或牛馬之氣,皆為忤也,執作喘息乳氣未定者,皆為客忤,其乳母遇醉及房勞, 喘後乳兒最劇,能殺兒也,不可不慎,凡諸乘馬行,得馬汗氣臭,未盥洗易衣裝, 而更向兒邊,令兒中馬客忤,兒卒見馬來,及聞馬鳴驚,及馬上衣物焉氣, 皆令小兒中馬客忤,慎護之,特重一歲兒也,凡小兒衣,布帛綿中不得有頭髮, 履中亦爾,白衣青帶,青衣白帶,皆令中忤,凡非常人及諸物從外來, 亦驚小兒致病,欲防之法,諸有從外來人及有異物入戶,當將兒避之,勿令見也, 若不避者,燒牛屎,令常有煙氣置。 戶前,則善。

小兒中客為病者,無時不有此病也,而秋初壹切小兒皆病者, 豈是壹切小兒悉中客邪,夫小兒所以春冬少,秋夏多病者,秋夏小兒陽氣在外, 血脉嫩弱,秋初夏末,晨夕時有暴冷,小兒嫩弱其外側易傷,暴冷折其陽, 陽結則壯熱,胃冷則下痢,是故夏末秋初,小兒多壯熱而下痢也, 未必悉是中客及鬾也,若淪少小法,夏末秋初常宜候天氣溫涼也,有暴寒卒冷者, 其少小則多患壯熱而下痢也,慎不可先下之,皆先殺毒後下之耳,玄中記云, 天下有女鳥,名曰姑獲,(肘後子母秘錄作烏獲)壹名天帝女,壹名隱飛鳥, 壹名夜行遊女,又名釣星鬼,喜以陰雨夜過飛鳴,徘徊人村里。 喚得來者是也,鳥淳雌無雄不產,陰氣毒化,生喜落毛羽於人中庭,置兒衣中, 便令兒作癎,病必死,即化為其兒也,是以小兒生至拾歲,衣被不可露, 柒捌月尤忌。

凡中客忤之為病,類皆吐下青黃白色水,穀解離腹痛天絕,面色變易,其候似癎, 但眼不上插耳,其脉急數者是也,宜與龍膽湯下之,加人參當歸, 各如龍膽秤分等多少也。

小兒中客,急視其口中懸癱左。

右,當有青黑腫脉核如麻豆大,或赤或白或青,如此便宜用針速刺潰去之, 亦可爪摘決之,并以綿纏釵頭拭去血也,少小中客之為病,吐下青黃赤白汁, 腹中痛,及反倒偃側,喘似癎狀,但目不上插少睡耳,面變五色,其脉弦急, 若失時不治,小久則難治矣,欲療之方。

用豉數合,水拌令濕,擣熟丸如雞子大,以摩兒顖上手足心各五六遍, 以丸摩兒心及臍,上下行轉摩之,食頃,破視其中,當有細毛,即擲丸道中, 痛即止。

治少小中客忤,強項欲死方。

取衣中白魚十枚,為末以傅母乳頭上,令兒飲之,入咽立愈,一方二枚著兒母手, 掩兒臍中,兒吐下愈,亦以摩兒項及脊強處。

治少小客忤,二物黃土塗頭方。

竈中黃土蚯蚓屎等分擣,合水和如雞子黃大,塗兒頭上及五心,良, 一方云雞子清和如泥。

又方。

吞麝香如大豆許,立愈。

治少小犯客忤發作有時者方。

以母月衣覆兒上,大良。

治小兒卒中忤方。

剪取驢前膊胛上旋毛,大如彈子,以乳汁煎之,令毛消藥成,著乳頭飲之, 下喉即愈。

又方。

燒母之帶三寸,并髮合乳汁,服之。

又方。

取牛鼻津服之。

又方。

取牛口沫傅乳頭,飲之。

治小兒寒熱及赤氣中人,一物豬蹄散方。

豬後腳懸蹄,燒末擣篩,以飲乳汁一撮,立效。

治少小卒中客忤,不知人者方。

取熱馬屎一丸,絞取汁飲兒下,便愈,亦治中客忤而𠸯啼,面青腹強者。

治少小先人來卒不佳,腹中作聲者,二物燒髮散方。

用向來者人顖上髮十莖,斷兒衣帶少許,合燒灰,細末,和乳飲兒,即愈。

治小兒卒客忤方。

銅鏡鼻燒令紅,著少許酒中,大兒飲之,小兒不能飲者,含與之,即愈。

治少小中忤,一物馬通浴湯方。

馬通三升。燒令煙絕,以酒一斗煮三沸,去滓,(浴兒即愈)治小兒中人忤, 𠸯啼面青腹強者,一物豬通浴方。

猳豬通二升,以熱湯灌之,適寒溫,浴兒。

小兒中馬客忤而吐不止者,灸手心主間使大都隱白三陰交各三壯,可用粉丸如豉法, 並用唾,唾而咒之,咒法如左。 咒客忤法。

咒曰,摩家公,摩家母摩家子兒苦客忤,從我始,扁鵲雖良不如善唾,良咒訖, 棄丸道中。

又法。

取一刀橫者竈上,解兒衣,發其心腹訖,取刀持向兒咒之唾,輒以刀擬向心腹, 啡啡曰,(音非出唾貌)煌煌日,出東方,背陰向陽,葛公葛公,不知何公, 子來不視,去不顧,過與生人忤,梁上塵,天之神,戶下土,鬼所經, 大刀鐶犀對竈君,二七唾客愈兒驚唾啡啡如此,二七啡啡,每唾以刀擬之咒, 當三遍乃畢,用豉丸如上法,五六遍訖,取此丸破視其中有毛,棄丸道中, 客忤即愈矣。

小兒鬾方。

論曰,凡小兒所以有鬾病者,是婦人懷娠,有惡神導其腹中胎,妒嫉他, 小兒令病也,鬾者,小鬼也,音奇妊娠婦人不必悉招鬾魅,人時有此耳,鬾之為疾, 喜微微下痢,寒熱或有去來,毫毛鬢髮⿱髟倉鬡不悅,是其證也,宜服龍膽湯, 凡婦人先有小兒未能行,而母更有娠,使兒飲此乳,亦作鬾也,令兒黃瘦骨立。

髮落壯熱,是其證也治鬾方灸伏翼,熟嚼哺之又方。

燒伏翼末,飲服之。

又方。

以水二升煮篇蓄冬瓜各四兩,取浴之。

治少小客鬾挾實,白鮮皮湯方。

白鮮皮、大黃、甘草(各一兩)、芍藥茯苓、細辛、桂心(各十八銖)。

右七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分三服。

小兒夜啼方。

龍角丸主小兒五驚夜啼方。

龍角(三銖)、牡蠣(九銖一作牡丹)、黃苓(半兩)、蚱蟬(二枚)牛黃(如小豆

右六味末之,蜜丸如麻子,蓐裡,兒服二丸,隨兒大小,以意增減之。

(崔氏名五驚丸)治小兒夜啼,至明即安寐,芎藭散方。

芎藭、白朮、防己(各半兩)。

右三味治下篩,以乳和與兒服之,量多少,又以兒母手掩臍中,亦以摩兒頭及脊, 驗,二十日兒未能服散者,以乳汁和之,服如麻子一丸,兒大能服藥者, 以意斟酌之。

治少小夜啼,一物前胡丸方。

前胡隨多少擣末,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一丸,日三,稍加至五六丸,以差為度。

又方。

以妊娠時食飲偏有所思者物,以此哺兒,則愈。

又方。

交道中土、伏龍肝(各一把)。

右二味治下篩,水和少許飲之。

又方。

取馬骨燒灰,傅乳上飲兒,啼即止。

治小兒夜啼不巳,醫所不治者方。

取狼屎中骨,燒作灰末,水服如黍米粒大二枚即定。

治小兒驚啼方。

取雞屎白熬末,以乳服之,佳。

又方。

酒服亂髮灰。

又方。

臘月縛豬繩燒灰,服之。

又方。

燒蝟皮三寸灰,著乳頭飲之。

又方。

車轄脂如小豆許,內口中及臍中。

千金湯主小兒暴驚啼絕死,或有人從外來,邪氣所逐,令兒得疾,眾醫不治方。

蜀椒、左顧牡蠣(各六銖碎)。

右二味以酢漿水一升,煮,取五合,一服一合。

傷寒第五(論一首灸法一首方三十五首)。

論曰,夫小兒未能冒涉霜雪,乃不病傷寒也,大人解脫之久。

傷於寒冷,則不論耳,然天行非節之氣,其亦得之,有時行疾疫之年, 小兒出腹便患斑者也,治其時行節度,故如大人法,但用藥,分劑少異,藥小冷耳。

治小兒未滿百日傷寒,鼻衂身熱嘔逆,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十八銖)、石膏、寒水石、甘草(各半兩)、桂心(八銖)。

右五味㕮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分服一合,日三。

治少小傷寒,芍藥四物解肌湯方。

芍藥、黃芩、升麻、葛根(各半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服,期歲巳上分三服。

治少小傷寒,發熱咳嗽,頭面熱者,麻黃湯方。

麻黃、生薑、黃芩(各一兩)、甘草石膏、芍藥(各半兩)、杏人(十枚)、桂心(

右八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兒若小,以意減之。

治小兒傷寒方。

葛根汁、淡竹瀝(各六合)。

右二味相和,二三歲兒分三服,百日兒斟酌服之,不宜生,煮服佳。

治小兒時氣方。

桃葉三兩擣,以水五升,煮十沸,取汁,日五六遍淋之,若復發,燒雄鼠屎二枚, 燒水調服之。

治小兒傷寒,病久不除,差後復劇瘦,瘠骨立,五味子湯方。

五味子(十銖)、甘草、當歸(各十二銖)、大黃(六銖)芒消(五銖)、麥門冬、

右十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二合,得下便止,計大小增減之。

治少小傷寒,莽草湯浴方。

莽草(半斤)、牡蠣(四兩)、雷丸(三十枚)、蛇床子(一升)、大黃(一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半,適寒溫以浴兒,避眼及陰。

治小兒卒寒熱不佳,不能服藥,莽草湯浴方。

莽草、丹參、桂心(各三兩)、昌蒲(半斤)蛇床子(一兩)、雷丸(一升)。

右六味㕮咀,以水二斗,煮三五沸,適寒溫以浴兒,避目及陰。

治小兒忽寒熱,雷丸湯浴方。

雷丸(二十枚)、大黃(四兩)、苦參(三兩)、黃芩(一兩)丹參(二兩)、石膏

右六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半浴兒,避目及陰,浴訖以粉粉之,勿厚衣, 一宿復浴。

治少小身熱,李葉湯浴方。

李葉無多少㕮咀,以水煮去滓,將浴兒,良。

治小兒生一月至五月,乍寒乍熱方。

細切柳枝,煮取汁洗兒,若渴,絞冬瓜汁服之。

青木香湯浴小兒壯熱羸瘠方。

青木香(四兩)、麻子人(一升)、虎骨(五兩)、白芷(三兩)、竹葉(一升)。

右五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稍稍浴兒。

治小兒暴有熱,得之二三日,李根湯方。

李根、桂心、芒消(各十八銖)、甘草、麥門冬(各一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五服。

治少小身體壯熱,不能服藥,十二物寒水石散粉方。

寒水石、芒消、滑石、石膏。

赤石脂、青木香、大黃、甘草。

黃芩、防風、芎藭、麻黃根。

右各等分,分治下篩,以粉一升,藥屑三合相和,復以篩篩之,以粉兒身,日三。

升麻湯,治小兒傷寒變熱毒病,身熱面赤,口燥,心腹堅急,大小便不利, 或口瘡者,或因壯熱,便四肢孿掣驚,仍成癎疾,時發時醒,醒後身熱如火者, 悉主之方。

升麻、白薇、麻黃、萎蕤。

柴胡、甘草(各半兩)、黃苓(一兩)、朴消大黃、釣藤(各六銖)。

右十味㕮咀,以水三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 兒生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六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半,百日至二百日, 一服三合。

治小兒肉中久挾宿熱瘦瘠,熱進退休作無時,大黃湯方。

大黃、甘草、芒消(各半兩)、桂心(八銖)石膏(一兩)、大棗(五枚)。

右六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每服二合。

治小兒潮熱蜀漆湯方。

蜀漆、甘草、知母、龍骨、牡蠣(各半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一歲兒少少溫服半合,日再。

治小兒腹大短氣,熱有進退,食不安,穀為不化方。

大黃、黃芩、甘草、芒消。

麥門冬(各半兩)、石膏(一兩)、桂心(八銖)。

右七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期歲巳下兒作五服。

治小兒夏月患腹中伏熱溫壯來往,或患下痢,色或白或黃,三焦不利,竹葉湯方。

竹葉(切五合)、小麥(三合)、柴胡(半兩)、 黃芩(一兩六銖)茯苓(十八銖)、人參、麥門冬、甘草(各半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四升,煮竹葉小麥,取三升,去竹葉麥下諸藥,煮取一升半, 分三服,若小兒夏月忽壯熱燒人手,洞下黃溏,氣力惙然,脉極洪數, 用此方加大苗二兩,再服得下,即差。

竹葉湯,主五六歲兒溫壯,腹中急滿,息不利,或有微腫,亦主極羸,不下飲食, 堅痞,手足逆冷方。

竹葉(切一升)、小麥(半升)、甘草、黃苓栝樓根、澤瀉、茯苓、知母白朮、 大黃(各二兩)、桂心(二銖)、生薑(一兩半)人參、麥門冬、半夏(各一兩)、 當歸(十八銖)。

右十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小麥竹葉,取四升,去滓,內藥,煎取一升六合, 分四服。

小兒連壯熱,實滯不去,寒熱往來,微驚悸方。

大黃(一兩)、黃芩、栝樓根、甘草(各十八銖)桂心(半兩)、滑石(二兩)、 牡蠣、人參龍骨、凝水石、白石脂、消石(各半兩)。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服三合,一日一夜令盡,雖吐亦與之。

(一本加紫石英半兩)調中湯,治小兒春秋月晨夕暴冷,冷氣折其四肢,熱不得泄, 則壯熱冷氣入胃,變下痢,或欲赤白滯起數去,小腹脹痛,極壯熱,氣脉洪大, 或急數者,服之熱便歇,下亦差也,但壯熱不吐下者,亦主之方。

葛根、黃芩、茯苓、桔梗芍藥、白朮、藁本、大黃甘草(各六銖)。

右九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五合,服如後法,兒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 生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 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生三十日至四十日,取五合分三服, 恐喫五合未得,更斟酌之,其百日至三百日兒,一如前篇,龍膽湯加之。

治小兒寒熱進退,啼呼腹痛,生地黃湯方。

生地黃、桂心(各二兩)。

右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期歲巳下服二合,巳上三合,一方七味, 有芍藥寒水石黃芩當歸甘草各半兩。

治小兒傷寒發黃方。

擣土瓜根汁三合,服之。

又方。

擣青麥汁服之。

又方。

擣韭根汁,澄清,以滴兒鼻中如大豆許,即出黃水,差。

又方。

小豆(三七枚)、瓜蒂(十四枚)、糯米(四十粒)。

右三味為末,吹鼻中。

治少小有熱不汗,二物通汗散方。

雷丸(四兩)、粉(半斤)。

右擣和下篩,以粉兒身。

治少小頭汗,二物伏苓粉散方。

茯苓、牡蠣(各四兩)。

右治下篩,以粉八兩,合擣為散,有熱輒以粉汗,即自止。

治少小盜汗,三物黃連粉方。

黃連、牡蠣、貝母(各十八銖)。

右以粉一升,合擣下篩,以粉身,良。

此由心藏熱之所感,宜服犀角飲子方。

犀角(十八銖)、茯神(一兩)、麥門冬(一兩半)、甘草(半兩)、 白朮(六銖)。

右五味㕮咀,以水九合,煎取四合,分服,如龍齒一兩,佳。

怕山湯,治小兒溫瘧方。

怕山(一兩切)、小麥(三合)、淡竹葉(切一升)。

右三味以水一升半,煮取五合,一日至七日兒,一合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兒, 一合半為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兒,二合為三服,四十日至六十日兒,六合為三服, 六十日至百日兒,一服二合半,百日至二百日兒,一服三合。

又方。

鹿角末,先發時便服一錢匕。

又方。

,燒鼈甲灰以酒服一錢七,至發時服三七,并以火灸身。

又方。

燒鱉雞肶胵中黃皮,末如乳與服,男雄女雌。

小兒溫瘧,灸兩乳下一指三壯。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五上。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五下(少小嬰孺方下)

咳嗽第六。

小兒出胎二百許日,頭身患小小瘡,治護小差,復發。

五月中忽小小欬嗽,微溫和治之,因變癎,一日二十過發,四肢縮動,背脊⿰身夭䠷, 眼反,須臾氣絕,良久復蘇,巳與常治癎湯,得快吐下,經日不間, 爾後單與竹瀝汁,稍進,一日一夕中合進一升許,發時小疎,明日與此竹瀝湯, 得吐下,發便大折,其間猶稍稍與竹瀝汁,竹瀝湯方。

竹瀝(五合)、黃芩(三十銖)、木防巳、羚羊角(各六銖)大黃(二兩)、 茵芋(三銖)、麻黃、白薇桑寄生、萆薢、甘草(各半兩)、 白朮(六銖一方作白鮮)。

右拾貳味㕮咀,以水貳升半,煮取藥減半,內竹瀝,煎取壹升,分服貳合, 相去壹食久,進壹服。(一方無萆薢)紫菀湯,治小兒中冷及傷寒暴嗽, 或上氣喉咽鳴氣逆,或鼻塞清水出者方。

紫菀、杏人(各半兩)、麻黃、桂心橘皮、青木香(各六銖)、黃芩、 當歸甘草(各半兩)、大黃(一兩)。

右拾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玖合,去滓,六十日至百日兒,一服二合半, 一百日至二百日兒,一服三合。

五味子湯,治小兒風冷入肺,上氣氣逆,面青喘迫欬嗽,晝夜不息,食則吐不下方。

五味子、當歸(各半兩)、麻黃、乾薑桂心、人參、紫菀、甘草(各六銖)細辛、 款冬花(各三銖)、大黃(一兩半)。

右拾壹味㕮咀,以水貳升半,煮取玖合,去滓,兒陸拾日至百日,壹服貳合半, 壹百日至貳百日,壹服參合,其大黃別浸壹宿下。 (壹方無款冬大黃有大棗參枚)治小兒大人欬逆短氣,胷中吸吸,呵出涕唾, 嗽出臭膿方。

燒淡竹瀝,煮貳拾沸,小兒壹服壹合,日伍服,大人壹升,亦日伍服,不妨食, 息乳哺。

治小兒寒熱欬逆,膈中有癖,乳若吐,不欲食方。

乾地黃。

(四兩)、麥門冬、五味子、蜜各(半升)大黃、消石(各一兩)。

右陸味㕮咀,以水參升,煮取壹升,去滓,內消石蜜,煮令沸,服貳合,日參, 胷中當有宿乳汁壹升許出,大者服伍合。

射干湯,治小兒欬逆,喘息如水雞聲方。

射干(一兩)、半夏(五枚)、桂心(五寸)、麻黃紫菀、甘草、生薑(各一兩)、 大棗(二十枚)。

右捌味㕮咀,以水柒升,煮取壹升伍合,去滓,內蜜伍合,煎壹沸,分溫服貳合, 日參。

又方。

半夏(四兩)、紫菀(貳兩)、款冬花(二合)、蜜(一合)桂心、生薑、細辛、 阿膠甘草(各二兩)。

右玖味㕮咀,以水壹升,煮半夏取陸升,去滓,內諸藥,煮取貳升伍合, 伍歲兒服壹升,貳歲服陸合,量大小多少加減之。

杏人丸,主大人小兒欬逆上氣方。

杏人參升,熟擣如膏,蜜壹升為參分,以壹分內杏人擣,令強,更內壹分擣之如膏, 又內壹分擣熟止,先食巳含咽之,多少自在,日參,每服不得過半方寸匕,則痢。

又方。

半夏(二斤去皮河水洗六七度完用)、白礬(壹斤末之)、丁香甘草、草豆蔻、 川升麻、縮砂(各四兩鹿擣)。

右七味,以好酒一斗與半夏拌,如勻同浸,春冬三七日,夏秋七日,密封口, 日足取出,用冷水急洗,風吹乾,每服一粒。

嚼破,用薑湯下,或乾喫,候六十日乾方得服。

(疑非孫思遜方)治少小嗽,八味生薑煎方。

生薑(柒兩)、乾薑(肆兩)、桂心(貳兩)、甘草(參兩)杏人(壹升)、 款冬花、紫菀(各參兩)、蜜(壹升)。

右合諸藥末之,微火上,煎取如飴餔,量其大小多少與兒含咽之, 百日小兒如棗核許,日四五服,甚有驗。

治小兒嗽,日中差夜甚,初不得息,不能復啼,四物款冬花丸方。

款冬花、紫菀(各壹兩半)、桂心(半兩)、伏龍肝(陸銖)。

右末之,蜜和如泥,取如棗核大傅乳頭,令兒飲之,日三傅之,漸漸令兒飲之。

治小兒暴冷嗽,及積風冷嗽,兼氣逆鳴,昌蒲丸方。

昌蒲、烏頭、杏人、礬石細辛、皂莢(各六銖)、款冬花、乾薑桂心、 紫菀(各十八銖)、蜀椒(五合)、吳茱萸(六合)。

右十二味末之,蜜丸如梧子,三歲兒飲服五丸,加至十丸,日三,兒小以意減之, 兒大以意加之,暴嗽數服便差。

治少小十日己上至五十日,卒得磬欬,吐乳,歐逆,暴嗽,晝夜不得息,桂枝湯方。

桂枝(半兩)、甘草(貳兩半)、紫菀(十八銖)、麥門冬(壹兩拾捌銖)。

右四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半升,以綿著湯中,捉綿滴兒口中,晝夜四五過與之, 節乳哺。

治少小卒肩息上氣不得安,此惡風入肺,麻黃湯方。

麻黃(四兩)、甘草(一兩)、桂心(五寸)、五味子(半升)半夏、 生薑(各二兩)。

右六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百日兒服一合,大小節度服之,便愈。

癖結脹滿第七(方三十五首灸法一首)

紫雙丸,治小兒身熱頭痛,食飲不消,腹中脹滿,或小腹絞痛,大小便不利, 或重下數起,小兒無異疾,惟飲食過度,不知自止,哺乳失節,或驚悸寒熱, 惟此丸治之不差,更可重服,小兒欲下,是其蒸候,哺食減少,氣息不快, 夜啼不眠,是腹內不調悉宜用此丸,不用他藥,數用神驗,千金不傅方。

(臣億等設序附中凡云服。紫丸者即痢變蒸篇十四味者是也云服紫丸不下者 蜀赤丸差駛病重者當用之方中並死赤力緊於紫丸疑此即赤丸也。)

巴豆(十八銖)、麥門(冬十銖)、甘草(五銖)、甘遂(二銖)朱砂(二銖)、 蠟(十銖)、蕤核人(十八銖)、牡蠣(八銖)。

右八味以湯熟洗巴豆研,新布絞去油,別擣甘草甘遂牡蠣麥門冬下篩訖, 研蕤核人令極熟,乃內散更擣二千杵,藥燥不能相丸,更入少蜜足之, 半歲兒服如萑子一雙,一歲二歲兒服如半麻子一雙,三四歲者服如麻子二丸, 五六歲者服如大麻子二丸,七歲八歲服如小豆二丸,九歲十歲微大於小豆二丸, 常以雞鳴時服,至日出時不下者,熱粥飲數合即下,丸皆雙出也, 下甚者飲以冷粥即止。

治小兒胎中宿熱,乳母飲食麤惡辛苦,乳汁不起兒,乳哺不為肌膚,心腹痞滿, 委黃瘦瘠,四肢痿躄繚戾,服之令充悅方。

芍藥(二兩半)、大黃(一兩)、甘草(半兩)、柴胡(二兩)鼈甲、 茯苓(各一兩半)、乾薑(半兩如熱以枳實代)、人參一兩。

右八味末之,蜜丸如大豆,服一丸,一歲己上乳服三丸,七歲兒服十丸,日二。

治小兒宿乳不消,腹痛驚啼,牛黃丸方。

牛黃(參銖)、附子(貳枚)、真朱(壹兩)、巴豆(壹兩)、杏人(壹兩)。

右五味擣附子真朱為末,下篩,別擣巴豆杏人令如泥,內藥及牛黃擣一千二百杵, 藥成,若乾入少蜜足之,百日兒服如粟米一丸,三歲兒服如麻子一丸, 五六歲兒服如胡豆一丸,日二,先乳哺了服之鬲上下悉當微轉,藥完出者病愈, 散出者更服以藥,完出為度。

治小兒宿食癖氣痰飲,往來寒熱,不欲食,消瘦,芒消紫丸方。

芒消、大黃(各肆兩)、半夏(貳兩)、代赭(壹兩)甘遂(貳兩)、 巴豆(貳佰枚)、杏人(壹佰貳拾枚)。

右七味末之,別擣巴豆杏人治如膏,旋內藥末,擣三千杵,令相和合,強者內少蜜, 百日兒服如胡豆一丸,過百日至一歲服二丸,隨兒大小以意節度, 當候兒大便中藥出為愈,若不出,更服如初。

治八歲巳上兒熱結痰實,不能食,自下方。

芍藥、梔子(各二兩)、柴胡(一兩六銖)、升麻黃連、黃芩(各二兩半)、 竹葉(切一升半)、桔梗(一兩半)細辛(拾伍銖)、知母、大黃(各二兩)。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四服,十歲兒為三服, 一本有枳實杏人各一兩半,而無桔梗黃連。

治十五己下兒熱結多痰,食飲減,自下方。

大黃、柴胡、黃芩(各三兩)、枳實(一兩十八銖)升麻、芍藥、知母、 梔子(各二兩半)生薑(十八銖)、杏人(二兩)、竹葉(切一升半)。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六升半,煮取二升,十歲至十五者分三服。

治小兒結實,乳食不消,心腹痛,牛黃雙丸方。

牛黃、太山甘遂(各半兩)、真朱(六銖)、杏人芍藥、黃芩(各一兩)、 巴豆(十八銖)。

右七味末之蜜丸,一歲兒飲服如麻子二丸,但隨兒大小加減之。

牛黃鼈甲丸,治少小癖實壯熱食不消化,中惡忤氣方。

牛黃(半兩)、鼈甲、麥麴、柴胡大黃、枳實、芎藭(各一兩)、厚朴茯苓、桂心、 芍藥、乾薑(各半兩)。

右十二味末之,蜜丸如小豆,日三服,以意量之。

治小兒心下痞,淡癖結聚,腹大脹滿,身體壯熱,不欲哺乳,芫花丸方。

芫花(一兩)、大黃、雄黃(各二兩半)、黃芩(一兩)。

右四味末之,蜜和更擣一千杵,三歲兒至一歲巳下服如粟米一丸,欲服丸內兒喉中, 令母與乳,若長服消病者,當以意消息與服之,與乳哺相避。

治小兒痰實結聚,宿癖羸露,不能飲食,真朱丸方。

真朱(半兩)、麥門冬(一兩)、蕤人(二百枚)、巴豆(四十枚)。

右四味末之蜜丸,期歲兒服二丸如小豆大,二百日兒服如麻子二丸,漸增以知為度, 當下病赤黃白黑葵汁,下勿絕藥,病盡下自止,久服使小兒肥白,巳試驗。

鼈甲丸,治少小腹中結堅,脇下有疹,手足煩熱方。

鼈甲、芍藥、大黃(各三十銖)、茯苓柴胡、乾薑(各二十四銖)、桂心(六銖)、 蝱蟲蠐螬(各二十枚)。

右九味末之,蜜和,服如梧子七丸,漸漸加之,以知為度。

治小兒痞氣,脇下腹中有積聚堅痛,鱉頭丸方。

鱉頭(一枚)、蝱蟲、䗪虫、桃人(各十八銖)、甘皮(半兩)。

右五味末之,蜜丸,服如小豆二丸,日三,大便不利,加大黃十八銖,以知為度。

治小兒羸瘦惙惙,宜常服不妨乳方。

甘草(五兩末之),蜜丸,一歲兒服如小豆十丸,日三,服盡即更合。

治小兒五六日不食,氣逆,桂心橘皮湯方。

桂心(半兩)、橘皮(三兩)、成擇薤(五兩)、黍米(五合)、人參(半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先煮藥,煎取二升,次下薤米,米熟藥成,稍稍服之。

治少小胃氣不調,不嗜食生肌肉,地黃丸方。

乾地黃、大黃(各一兩六銖)、茯苓(十八銖)、當歸柴胡、杏人(各半兩)。

右六味末之,蜜丸如麻子大,服五丸,日三服。

治少小脇下有氣內痛,喘逆氣息難,往來寒熱,羸瘦不食,馬通粟丸方。

馬通中粟(十八銖)、紫苑、細辛(各半兩)、石膏秦觀、半夏、茯苓、 五味子(各六銖)。

右九味末之蜜丸,服如小豆十丸,日三服,不知加至二十丸。

治小兒不痢,腹大且堅方。

以故衣帶多垢者切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又方。

腹上摩衣中白魚,亦治陰腫。

治少小腹脹滿方。

燒父母指甲灰,乳頭上飲之。

又方。

韭根汁和豬脂,煎細細服之。

又方。

車轂中脂和輪下土如彈丸,吞之立愈。

又方。

米粉鹽等分炒變色,腹上摩之。

小兒癖,灸兩乳下一寸各三壯。

治小兒胎寒𠸯啼,腹中痛,吞上黑,青涎下,當歸丸,一名黑丸方。

當歸(九銖)、吳茱萸(一作杏人)、蜀椒(各半兩)、細辛乾薑、 附子(各十八銖)、狼毒(九銖)、豉(七合)巴豆(十枚)。

右九味擣七種下篩,秤藥末令足,研巴豆如膏,稍稍內末,擣令相得,蜜和, 桑杯盛,蒸五升米飯下出擣一千杵,一月兒服如黍米一丸,日一夜二,不知稍加, 以知為度,亦治水癖。

馬齒礬丸,治小兒胎寒𠸯啼,驚癎腹脹,不嗜食,大便青黃,并大人虛冷內冷, 或有實不可吐下方。

馬齒礬一斤燒半日,以棗膏和,大人服如梧子二丸,日三,小兒以意減之, 以腹內溫為度,有實實去,神妙。

治小兒忽患腹痛,夭矯汗出,名曰胎寒方。

煮梨葉濃汁七合,可三四度飲之。

治小兒暴腹滿欲死,半夏丸方。

半夏隨多少微火炮之,擣末,酒和服如粟米粒大五丸,日三,立愈。

治小兒霍亂吐痢方。

人參(一兩)、厚朴、甘草(各半兩)、白朮(十八銖)。

右四味㕮咀,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半升,六十日兒服一合,百日兒分三服, 期歲分二服,中間隔乳服之,乳母忌生冷油膩等,一方加乾薑一分,或加生薑三分。

治毒氣吐下,腹脹逆害乳哺,藿香湯方。

藿香(一兩)、生薑(三兩)、青竹筎、甘草(各半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八合,每服一合,日三,有熱加升麻(半兩)。

治孩子霍亂巳用立驗方。

人參、蘆籜(各半兩)、𦻎豆藤(二兩)、倉米(一撮)。

右四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分溫服。

又方。

人參(一兩)、木瓜(一枚)、倉米(一撮)。

右三味㕮咀,以水煮分服,以意量之,立效。

治小兒霍亂方。

研尿滓,乳上服之。

又方。

牛涎灌口中一合。

治少小吐痢方。

亂髮(半兩燒)、鹿角(六銖)。

右二味末之,米汁服一刀圭,日三服。

又方。

熱牛屎倉之,一作牛膝。

又方。

燒特豬屎水解取汁,少少服之。

癱疽瘰癧第八(論一首方七十二首灸法一首)

漏蘆湯,治小兒熱毒癱疽,赤白諸丹毒瘡癤方。

漏蘆、連翹(肘後用白薇)、白歛、芒消(肘後用芍藥)甘草(各六銖)、 大黃(一兩)、升麻、枳實麻黃、黃芩(各九銖)。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升半,煎取五合,兒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 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 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

三十日至四十日,取五合分三服。

(肘後治大人各用二兩大黃參兩以水一斗煮取參升分參服其丹毒須針鑱去血經心錄無

連翹有知母芍藥犀角各等分)五香連翹湯,治小兒風熱毒腫,腫色白, 或有惡核瘰癧,附骨癱疽,節解不舉,白丹走竟身中,白軫瘙不巳方。

青木香、薰陸香、雞舌香、沈香麻黃、黃芩(各六銖)、大黃(二兩)、 麝香(三銖)連翹、海藻、射干、升麻枳實(各半兩)、竹瀝(三合)。

右十四味㕮咀,以水四升,煮藥減半內竹瀝,煮取一升二合,兒生百日至二百日, 一服三合,二百日至期歲,一服五合,一方不用麻黃。

連翹丸,治小兒無辜寒熱,強健如故,而身體頸項結核瘰癧, 及心脇腹背裡有堅核不痛,名為結風氣腫方。

連翹、桑白皮、白頭翁、牡丹防風、黃蘗、桂心、香豉獨活、秦觀(各一兩)、 海藻(半兩)。

右十一味末之,蜜丸如小豆,三歲兒飲服五丸,加至十丸,五歲巳上者,以意加之。

治丹毒大赤腫,身壯熱,百治不折方。

寒水石(十六銖)、石膏(十三銖)、藍青(十二銖冬用乾者)、犀角柴胡、 杏人(各八銖)、知母(十銖)、甘草(五銖)羚羊角(六銖)、芍藥(七銖)、 梔子(十一銖)、黃芩(七銖)竹瀝(一升)、生葛汁(四合澄清)、蜜(二升)。

右十五味㕮咀,以水五升并竹瀝,煮取三升三合,去滓內杏人脂葛汁蜜, 微火煎取二升,一二歲兒服二合,大者量加之。

治小兒丹腫及風毒風疹,麻黃湯方。

麻黃(一兩半)、獨活、射干、甘草桂心、青木香、石膏、黃芩(各一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三歲兒分為四服,日再。

治小兒惡毒丹及風疹,麻黃湯方。

麻黃、升麻、葛根(各一兩)、射干雞舌香、甘草(各半兩)、石膏(半合)。

右七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歲兒分三服,日三。

治小兒數十種丹搨湯方。

大黃、甘草、當歸、芎藭白芷、獨活、黃芩、芍藥升麻、沈香、青木香、 木蘭皮(各一兩)芒消(三兩)。

右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一升,煮取四升,去滓,內芒消,以綿搵湯中, 適寒溫搨之,乾則易之,取差止。

治小兒溺竈丹,初從兩股及臍間起,走入陰頭皆赤方。

桑根皮切一斗,以水二斗,煮取一斗,以洗浴之。

治小兒丹毒方。

擣慎火草,絞取汁塗之,良,其丹毒方具在第二十二卷中。

治小兒赤遊腫,若遍身,入心腹,即殺人方。

擣伏龍肝為末,以雞子白和傅,乾易之。

又方。

白豆末水和傅之,勿令乾。

治小兒半身皆紅赤,漸漸長引者方。

牛膝、甘草。

右二味㕮咀,合得五升,以水八升,煮三沸,去滓,和伏龍肝末傅之。

治小兒身赤腫起者方。

熬米粉令黑,以唾和傅之。

又方。

伏龍肝、亂髮灰。

右二味末之,以膏和傅之。

治小兒卒腹皮青黑方。

以酒和胡粉傅上,若不急治,須臾便死。

又灸臍上下左。

右,去臍半寸,并鳩尾骨下一寸,凡五處各三壯。

五香枳實湯,治小兒著風熱,㾦㿔堅如麻豆粒,瘡癢搔之,皮剝汁出, 或遍身頭面年年常發者方。

青木香(九銖)、麝香(六銖)、雞舌香、薰陸香沉香(各半兩)、升麻、黃芩、 白歛麻黃(各一兩)、防風、秦觀(各半兩)、 枳實(一兩半)大黃(一兩十八銖)、漏蘆(半兩)。

右十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兒五六歲者一服四五合, 七八歲者一服六合,十歲至十四五者,加大黃半兩,足水為一斗,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

治小兒火灼瘡,一身盡有如麻豆,或有膿汁,乍痛乍癢者方。

甘草、芍藥、白歛、黃芩黃連、黃蘗、苦參(各半兩)。

右七味末之,以蜜和傅之,日二夜一,亦可作湯洗之。

治小兒瘡初起熛漿似火瘡,名曰熛瘡,亦可爛瘡方。

桃人熟擣,以面脂和傅之,亦治遍身赤腫起。

又方。

馬骨燒灰傅之。

治小兒熱瘡水銀膏方。

水銀、胡粉、松脂(各三兩)。

右三味以豬脂四升煎松脂,水氣盡,下二物攪令勻,不見水銀以傅之。

治小兒上下遍身生瘡方。

芍藥、黃連、黃芩(各三兩)、苦參(八兩)大黃(二兩)、蛇閑子(一升)、 黃蘗(五兩)、拔葜(一斤)。

右八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以浸浴兒。

苦參湯,浴小兒身上下百瘡不差方。

苦參(八兩)、地榆、黃連、王不留行獨活、艾葉(各三兩)、竹葉(二升)。

右七味㕮咀,以水三斗,煮取一斗以浴兒瘡上,浴訖傅黃連散。

治三日小兒頭面瘡起,身體大熱方。

升麻、柴胡、石膏(各六銖)、甘草當歸(各十二銖)、大黃、黃芩(各十八銖)。

右七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服,日三夜一,量兒大小用之。

治小兒身體頭面悉生瘡方。

榆白皮隨多少暴令燥,下篩,醋和塗綿以傅瘡上,蟲自出,亦可以豬脂和塗之。

枳實丸,治小兒病風瘙,癢痛如疥,搔之汁出,遍身㾦㿔如麻豆粒,年年喜發, 面目虛肥,手足乾枯,毛髮細黃,及肌膚不光澤,鼻氣不利, 此則少時熱盛極體當風,風熱相薄所得也,不早治之,成大風疾方。

枳實(一兩半)、菊花、蛇閑子、防風白薇、浮萍、葵蔾子(各一兩)、天雄麻黃、 漏蘆(各半兩)。

右十味末之,蜜和如大豆許,五歲兒,飲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日二,五歲巳上者, 隨意加之,兒大者可為散服。

治小兒風瘙癮方。

蒴藋、防風、羊桃、石南秦椒、升麻、苦參、茵芋芫花(一云芫蔚)、蒺蔾、 蛇閑子、枳實礬石(各一兩)。

右十三味㕮咀,以漿水三斗,煮取一斗,去滓,內礬令小沸,浴之。

又方。

牛膝末酒服方寸匕,漏瘡多年不差,擣末傅之,亦主骨疽癲疾瘰癮絕妙。

澤蘭湯,主丹及癮疹入腹殺人方。

澤蘭、芎藭、附子、茵芋藁本、莽草、細辛(各十二銖)。

右七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四服,先服此湯,然後作餘治。

治小兒手足及身腫方。

以小便溫暖漬之良。

又方。

巴豆五十枚去心皮,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以綿內湯中拭病上,隨手消,并治癮疹。

論曰,小兒頭生小瘡,浸淫疽癢,黃膏出不生痂,連年不差者,亦名妒頭瘡, 以赤龍皮湯及天麻湯洗之,內服漏蘆湯,外宜傅飛烏膏散及黃連胡粉水銀膏散。 方在第二十三卷治小兒一切頭瘡,久即疽癢不生痂,蔾蘆膏方。

蔾蘆、黃連、雄黃、黃芩松脂(各三兩)、豬脂(半斤)、礬石(五兩)。

右七味末之,煎令調和, 先以赤龍皮天麻湯洗訖傅之(赤龍皮槲木皮尾也)治小兒頭瘡,經年不老方。

松脂、苦參、黃連(各一兩半)、大黃胡粉(各一兩)、黃芩、 水銀(各一兩六銖)、礬石(半兩)蛇閑子(十八枚)。

右九味末之,以臘月豬脂和研,水銀不見傅之。

又方。

取屋塵末和油瓶下滓,以皂莢湯洗傅之。

又方。

取大虫脂傅之,亦治白禿。

又方。

髮中生瘡頂白者,皆以熊白傅之。

治小兒頭瘡方。

胡粉(一兩)、黃連(二兩)。

右二味末之,洗瘡去痂,拭乾傅之即差更發,如前傅之。

又方。

胡粉、連翹(各一兩)、水銀(半兩)。

右三味以水煎連翹,內胡粉水銀和調傅之。

又方。

胡粉、白松脂(各二兩)、水銀(一兩)、豬脂(四兩)。

右四味合煎,去滓,內水銀粉調傅之,大人患同。

治小兒頭瘡苦參洗湯方。

苦參、黃芩、黃連、黃蘗甘草、大黃、芎藭(各一兩)、蒺蔾子(三合)。

右八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漬布搨瘡上,日數過。

治小兒頭上惡毒腫痤癤諸瘡方。

男子屎尖燒灰和臘月豬脂,先以酢泔清淨洗拭乾傅之。

治小兒禿頭瘡方。

取雄雞屎陳醬汁苦酒和,以洗瘡了傅之。

又方。

芫花臘月豬脂和如泥,洗去痂傅之,日一度。

治小兒頭禿瘡方。

葶藶子細末,先洗傅之。

又方。

不中水無菁葉燒作灰和豬脂傅之。

治小兒頭禿瘡無髮苦癢方。

野葛末、豬脂、羊脂(各一兩)。

右三味合煎,令消待冷以傅之,不過三上。

治少小頭不生髮,一物楸葉方。

楸葉擣取汁傅頭上,立生。

治小兒頭不生髮方。

燒鯽魚灰末,以醬汁和傅之。

治小兒瘻瘡方。

家中石灰傅之,厚著之,良。

又方。

燒桑根灰傅之,并燒烏羊角作灰相和傅之。

治小兒疽瘻方。

丹砂(三十銖)、雄黃(二十四銖)、礬石(十八銖馬齒著)、 雌黃(二十四銖)大黃(三十銖)、黃連(三十六銖)、莽草(十八銖)、 䕡茹(二十四銖漆頭者)。

右八味㕮咀,以豬脂一升三合,微火煎三上三下膏成,去滓,下諸石末攪凝,傅之。

治小兒惡瘡方。

熬豉令黃,末之,傅瘡上,不過三傅愈。

治小兒疽極,月初即生,常黃水出方。

酢和油煎令如粥,及熱傅之,二日一易,欲重傅,則以皂莢湯洗瘡乃傅之。

治小兒月蝕瘡,隨月生死方。

以胡粉和酥傅之,五日差。

治月蝕九竅皆有瘡者方。

燒蚯蚓屎末,和豬膏傅之。

又方。

水和粉傅之。

治小兒浸搖瘡方。

竈中黃土、髮灰。

右二味各等分末之,以豬脂和傅之。

治小兒黃爛瘡方。

四交道中土、竈下土。

右二味各等分,末之以傅。(亦治夜啼)又方。

燒艾灰傅之。

又方。

燒牛屎傅之,亦滅癜。

治小兒疥方。

燒竹葉為灰,雞子白和傅之,日三,亦治㽿瘡。

又方。

燒亂髮灰和臘月豬脂傅之。

又方。

以臭酥和胡粉傅之。

治小兒頭面瘡疥方。

麻子五升末之,以水和絞取汁,與蜜和傅之,若有白犬膽傅之,大佳。

治小兒濕癬方。

枸杞根擣作末,和臘月豬膏傅之。

又方。

桃青皮擣末,和醋傅之,日二。

又方。

揩破以牛鼻上津傅之。

又方。

煎馬尿洗之。

又方。

燒狗屎灰,和豬脂塗之。

治小兒身上生赤疵方。

取馬尿洗之,日四五度。

治小兒身上有赤黑疵方。

針父腳中,取血貼疵上,即消。

又方。

取狗熱屎傅之,皮自卷落。

治小兒痒目方。

以針及小刀子泱目四面,令似血出,取患瘡人瘡中汁黃膿傅之, 莫近水三日即膿潰根動自脫落。

小兒雜病第九(方一百二十一首灸法十三首)

治小兒臍中生瘡方。 桑汁傅乳上,使兒飲之。

又方。

飲羖羊乳及血。

治小兒風臍,遂作惡瘡,歷年不差方。

取東壁上土傅之,大佳,若汁不止,燒蒼耳子粉之。

又方。

乾蠐螬蟲末粉之,不過三四度差。

治小兒臍不合方。

大車轄脂燒灰,日一傅之。

又方。

燒蜂房灰末傅之。

治小兒臍中生瘡方。

燒甑帶灰和膏傅之。

治小兒臍赤腫方。

杏人(半兩)、豬頰車髓(十八銖)。

右二味先研杏人如脂,和髓傅臍中腫上。

治小兒臍汁出不止,兼赤腫,白石脂散方。

以白石脂細研,熬令微煖以粉臍瘡,日三四度。

治小兒鵝口不能飲乳方。

鵝屎汁瀝兒口中。

又方。

黍米汁塗之。

又方。

取小兒父母亂髮淨洗,纏桃枝沾取井花水,東向向日以髮拭口中, 得口中白乳以置水中,七過瀝洗,三朝作之。

治小兒心熱,口為生瘡,重舌鵝口方。

柘根剉五升,無根弓材亦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更煎,取五合,細細傅之, 數數為之,良。

治口瘡白漫漫方。

取桑汁,先以父髮拭口,以桑汁塗之。

治重舌舌強不能放唾方。

鹿角末如大豆許安舌下,日三四度,亦治小兒不能乳。

又方。

取蛇蛻燒末,以雞毛蘸醇醋展藥,掠舌下,愈。

治小兒重舌方。

田中蜂房燒灰,酒和塗喉下愈。

又方。

衣魚塗舌上。

又方。

竈月下黃土末,苦酒和塗舌上。

又方。

三家屠肉,切令如指大,摩舌上,兒立能啼。

又方。

赤小豆末,醋和塗舌上。

又方。

燒簸箕烏傅舌上。

又方。

黃蘗以竹瀝漬取,細細點舌上,良。

重舌,灸行間隨年壯穴,在足大指歧中。

又灸兩足外踝上三壯。

治小兒舌上瘡方。

蜂房燒灰屋間塵各等分,和勻傅之。

又方。

桑白汁塗乳,與兒飲之。

又方。

羊蹄骨中生髓和胡粉傅之。

治舌腫強滿方。

滿口含糖醋良。

又方。

飲羖羊乳即差。

治小兒口瘡不得吮乳方。

大青(十八銖)、黃連(十二銖)。

右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一服一合,日再夜一。

又方。

臘月豬脂(一斤)、蜜(二升)、甘草(如指大三寸)。

右三味合煎相得,令如棗大,稍稍咽之,日三。

又方。

礬石如雞子大,置醋中,塗兒足下二七遍愈。

治小兒鷰口,兩吻生瘡方。

燒髮灰和豬脂傅之。

治小兒口下黃肌瘡方。

取羖羊髭作灰,和臘月豬脂傅之,角亦可用。

治口傍惡瘡方。

亂髮灰、故絮灰、黃連、乾薑。

右四味等分為散,以粉瘡上,不過三遍。

治口噤,赤者心噤,白者肺噤方。

雞屎白棗大,綿裹,以水一合煮二沸,分再服。

治小兒口噤方。

鹿角粉、大豆末。

右二味等分,和乳塗乳上飲兒。

又方。

驢乳、豬乳(各一升)。

右二味合煎得一升五合,服如杏人許,三四服差。

雀屎丸,主小兒卒中風,口噤不下一物方。

雀屎如麻子丸之,飲下即愈,大良,雞屎白赤佳。

治小兒口中涎出方。

以白羊屎內口中。

又方。

以東行牛口中沫,塗口中及頤上。

又方。

桑白汁塗之差。

治小兒卒毒腫著喉頸,壯熱妒乳方。

升麻、射干、大黃(各一兩)。

右三味㕮咀,以水一升五合,煮取八合,一歲兒分五服,以滓薄腫上,冷更, 暖以薄,大兒以意加之。

升麻湯,治小兒喉痛,若毒氣盛,便咽塞,并主大人咽喉不利方。

升麻、生薑、射干(各二兩)、橘皮(一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治小兒喉痺腫方。

魚膽二七枚以和竈底土塗之,差止。

治小兒喉痺方。

桂心、杏人(各半兩)。

右二味末之,以綿裹如棗大,含,咽汁。

治小兒解顱方。

熬蛇蛻皮末之,和豬頰車中髓傳頂上,日三四度。

又方。

豬牙頰車髓傅顖上差。

治小兒腦長解顱不合,羸瘦色黃,至四五歲不能行,半夏熨方。

半夏、生薑、芎藭(各壹升)、細辛(參兩)桂心(壹尺)、烏頭(拾枚)。

右六味㕮咀,以淳苦酒五升漬之,晬時,煮三沸,絞去滓,以綿一片浸藥中, 適寒溫以熨顖上,冷更溫之,復熨如前,朝暮各三四熨乃止,二十日愈。

治小兒解顱,生蟹足傅方。

生蟹足、白歛(各半兩)。

右二味擣末,以乳汁和傅顱上,立愈。

治小兒解顱,三物細辛傅方。

細辛、桂心(各半兩)、乾薑(拾捌銖)。

右末之以乳汁和得傅顱上,乾復傅之,兒面赤即愈。

治小兒顖開不合方。

防風(壹兩半)、柏子人、白及(各壹兩)。

右三味末之,以乳和傅顖上,十日知二十日愈,日一。

又方。

取豬牙車骨煎取髓,傅顖上愈。

小兒顖陷,灸臍上下各半寸,及鳩尾骨端,又足太陰各一壯。

治小兒狐疝傷損生㿗方。

桂心(拾捌銖)、地膚子(貳兩半)、白朮(壹兩拾捌銖)。

右三味末之,以蜜和丸,白酒服如小豆七丸,日三,亦治大人。

又方。

芍藥、茯苓(十八銖)、防葵(一作防風)、大黃(各半兩)半夏、桂心、 蜀椒(各六銖)。

右七味末之,蜜和,服如大豆一丸,日五服,可加至三丸。

五等丸,治小兒陰偏大,又卵核堅㿗方。

黃蘗、香豉、牡丹、防風桂心(各二兩)。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大豆,兒三歲飲服五丸,加至十丸, 兒小以意酌量著乳頭上服之。

治小兒卵腫方。

取雞翅六⿱艹圶,燒作灰服之,隨卵左。

右取翮。

古今錄驗云治陰大如斗治小兒㿗方。

蜥蝪一枚燒末酒服之。

治小兒氣㿗方。

土瓜根、芍藥、當歸。

右三味各一兩㕮咀,以水二升,煎取一升,服五合,日二。

又方。

三月上除日取白頭翁根擣之,隨偏處傅之,一宿作瘡,二十日愈。

氣㿗,灸足厥陰大敦,左灸。

右。

右灸左,各一壯。

治小兒陰瘡方。

以人屎灰傅之,又狗屎灰傅之,又狗骨灰傅之,又馬骨末傅之。

治小兒歧股間連陰囊生瘡,汁出,先癢後痛,十日五日自差,一月或半月復發, 連年不差者方。

灸瘡搔去痂,帛拭令乾,以蜜傅,更溲麵作燒餅,熟即以餳塗餅熨之,冷即止, 再度差。

治小兒陰腫方。

狐莖灸擣末,酒服之。

又方。

擣蕪菁薄上。

又方。

豬屎五升水煮沸,布裹安腫上。

又方。

擣垣衣傅之,又以衣中白魚傅之。

又方。

斫桑木白汁塗之。

治小兒陰瘡方。

取狼牙濃煮汁洗之。

又方。

黃連胡粉等分,以香脂油和傅之。

治小兒核腫,壯熱有實方。

甘遂、青木香、石膏(各十八銖)、麝香(三銖)大黃、前胡(各一兩)、 黃芩(半兩)、甘草(十八銖)。

右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九合,每服三合,日四夜二。

小兒陰腫,灸大敦七壯。

鼈頭丸,治小兒積冷久下,差後餘脫肛,不差腹中冷,肛中疼痛不得入者方。

死鼈頭(二枚灸令焦)、小蝟皮(一枚灸令焦)、磁石(四兩)、桂心(三兩)。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大豆,兒三歲至五歲,服五丸至十丸,日三,兒大以意加之。

小兒脫肛,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即入。

又灸尾翠骨三壯。

又灸臍中隨年壯。

治小兒疳濕瘡方。

鐵衣著下部中即差。

治小兒久痢膿濕𧏾方。

艾葉五升,以水一斗,煮取一升半,分為三服。

治小兒疳瘡方。

以豬脂和胡粉傅之,五六度。

又方。

嚼麻子傅之,日六七度。

又方。

羊膽二枚,和醬汁於下部灌之,豬脂亦佳。

治濕瘡方。

濃煎地榆汁,洗浴,每日二度。

除熱結腸丸,斷小兒熱,下黃赤汁沫,及魚腦雜血,肛中瘡爛。

坐𧏾生虫方。

黃連、蘗皮、苦參、鬼臼獨活、橘皮、芍藥、阿膠(各半兩)。

右八味末之,以藍汁及蜜丸如小豆,日服三丸至十丸。

(冬無藍汁可用藍子一合春蜜和丸)小兒疳濕瘡,灸第十五椎脊兩傍柒壯,未差, 加柒壯。

治小兒蚘虫方。

楝木削上蒼皮,以水煮取汁飲之,量大小多少,為此有小毒。

治小兒羸瘦有蚘虫方。

雚蘆二兩以水一升米二合,煮取米熟,去滓,與服之。

又方。

萹蓄三兩水一升,煮取四合,分服之,擣汁服亦佳。

又方。

東引吳茱萸根白皮(四兩)、桃白皮(三兩)。

右二味㕮咀,以酒一升二合漬之一宿,漸與服,取差。

又方。

取豬膏服之。(一云治蟯虫)又方。

擣槐子內下部中,差為度。(一云治蟯虫)又方。

楝實一枚內孔中。(一云蟯蟲)治寸白蟲方。

東行石榴根一把,水一升煮取三合,分服。

又方。

桃葉擣絞取汁服之。

治小兒三蟲方。

雷丸、芎藭。

右二味各等分為末,服一錢匕,日二。

治大便竟出血方。

鼈頭一枚灸令黃黑,末之,以飲下五分匕,多少量兒大小,日三服。

又方。

燒車釭一枚令赤,內一升水中,分二服。

又方。

燒甑帶末傅乳頭上,令兒飲之。

治小兒尿血方。

燒鵲巢灰井花水服之,亦治夜尿閑。

又方。

尿血,灸第七椎兩傍各五寸,隨年壯。

治小兒遺尿方。

瞿麥、龍膽、皂莢、桂心(各半兩)雞腸草(一兩)、車前子(一兩六銖)、 石韋(半兩)、人參(一兩)。

右八味末之蜜丸,每食後服如小豆大五丸,日三,加至六七丸。

又方。

小豆葉擣汁服。

又方。

燒雞腸末之,漿水服方寸匕,日三,一云面北斗服。

遺尿,灸臍下一寸半,隨年壯。

又灸大敦三壯,亦治尿血。

地膚子湯,治小兒熱毒入膀胱中,忽患小便不通,欲小便則澀痛不出,出少如血, 須臾復出方。

地膚子、瞿麥、知母、黃芩枳實、升麻、葵子、豬苓(各陸銖)海藻、橘皮、 通草(各參銖)、大黃(拾捌銖)。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日至七日兒服一合,為三服, 八日至十五日兒,一合半為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兒,二合為三服, 四十日兒以此為準,五十日已上七歲已下,以意加藥益水。

治小兒淋方。

車前子一升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

又方。

煮冬葵子汁服之。

又方。

取蜂房亂髮燒灰,以水服一錢匕,日再。

治小兒小便不通方。

車前草(切一升)、小麥(一升)。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煮粥服,日三四。

又方。

冬葵子一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入滑石末六銖。

治小兒吐血方。

燒蛇蛻皮末,以乳服之,并治重舌。

又方。

取油三分酒一分和之,分再服。

治小兒鼻塞生息肉方。

通草、細辛(各壹兩)。

右二味擣末,取藥如豆,著綿纏頭,內鼻中,日二。

治小兒鼻塞不通足涕出方。

杏人(半兩)、蜀椒、附子、細辛(各陸銖)。

右四味㕮咀,以醋五合漬藥一宿,明旦以豬脂五合煎,令附子色黃,膏成去滓, 待冷以塗絮導鼻孔中,日再,兼摩頂上。

治小兒聤耳方。

末石硫黃以粉耳中,日一夜一。

治小兒耳瘡方。

燒馬骨灰傅之。

又方。

燒雞屎白,筒中吹之。

治小兒齒落,久不生方。

以牛屎中大豆二七枚,小開豆頭以注齒根處,數度即生。

又方。

取雄鼠屎三七枚,以一屎拭一齒根處,盡此止,二十一日即生,雄鼠屎頭尖。

治小兒四五歲不語方。

末赤小豆,酒和傅舌下。

又灸足兩踝各三壯。

治小兒數歲不行方。

取葬家未開戶,盜食來以哺之,日三便起行。

治小兒不能乳方。

雀屎四枚末之,著乳頭飲兒,兒大十枚。

治小兒落閑墮地如有瘀血腹中,陰陰寒熱,不肯乳哺,但啼哭叫喚,蒲黃湯方。

蒲黃、大黃、黃芩(各十銖)、甘草(八銖)麥門冬(十銖)、芒消(七銖)、 黃連(十二銖)。

右七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消,分三服,消息視兒羸瘦半之, 大小便血即愈,忌冷食。

治小兒食不知飢飽方。

鼠屎二七枚,燒為末服之。

治小兒食土方。

取肉一斤繩繫曳地,行數里勿洗,火灸與喫之。

治小兒歲方。

生薑汁、牛乳(各五合)。

右二味煎取五合,分為二服。

又方。

取牛乳一升,煎取五合,分五服。

治小兒疰方。

竈中灰鹽等分相和,熬熨之。

治小兒誤吞針方。

取磁石如棗核大吞之,及含之,其針立出。

治小兒誤吞鐵等物方。

艾蒿一把剉,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服之即下。

治小兒蠷螋咬遶腹匝即死方。

擣蒺蔾葉傅之,無葉,子亦可。

又方。

取鷰巢中土,豬脂和傅之,乾即易之。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五下。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六上(七竅病上)

目病第一(論一首證三條方七十一首咒法二首灸法二十八首)。

論曰,凡人年四十五巳後,漸覺眼暗,至六十巳後,還漸自明,治之法,五十巳前, 可服瀉肝湯,五十巳後,不可瀉肝,目中有疾,可傅石膽散藥等,無病不可輒傅散, 但補肝而巳,自有肝中有風熱,令人眼昏暗者,當灸肝輸,及服除風湯丸散數十劑, 當愈。

生食五辛接熱飲食熱食麵食飲酒不巳。

房室無節極目遠視數看日月夜視星火。

夜讀細書月下看書抄寫多年雕鏤細作。

博奕不休久處煙火泣淚過多刺頭出血過多。

右十六件並是喪明之本,養性之士宜熟慎焉,又有馳騁田獵,冒涉風霜,迎風追獸, 日夜不息者,亦是傷目之媒也,恣一時之浮意,為百年之痼疾,可不慎歟, 凡人少時不自將慎,年至四十,即漸眼昏,若能依此慎護,可得白首無他, 所以人年四十巳去,常須瞑目,勿顧他視,非有要事,不宜輒開,此之一術, 護慎之極也,其讀書博奕等過度患目者,名曰肝勞,若欲治之,非三年閉目不視, 不可得差,徒自瀉肝,及作諸治,終是無效,人有風疹,必多眼暗,先攻其風, 其暗自差。

足太陽陽明,手少陰脉動,發目病,黃帝問曰,余嘗上清零之臺,中陛而顧, 匍匐而前,余私異之,竊內怪之,或獨宜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被髮長跪, 俛而視,復久之,又不巳,卒然自止,何氣使然,歧伯對曰,五藏六腑之精氣, 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睛,睛之果者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 血之精為其胳果,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果契, 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脉并為系,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身之虛, 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轉,轉則引目系急,急則目眩以轉矣, 邪中其睛,則其睛所中者不相比則睛散,睛有則歧,故見。 兩物,目者五藏陸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 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脉法於陽,故陰陽合揣靈樞作俱轉而精明矣, 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分精亂而不專,靈樞作轉卒然見非常之處, 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帝曰,余疑何其然也,余每之東菀, 未嘗不惑去之則復,余惟獨為東菀勞神乎,何其異也,歧伯曰,不然夫心有喜, 神有所惡,卒然相感,則精亂,視誤故神惑,神移乃復,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

目眥外決於面者為兌眥,在內近鼻者,上為外眥,下為內眥,目赤色者病在心, 白色者病在肺,青色者病在肝,黃色者病在脾,黑色者病在腎, 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胷中。

診目痛赤脉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

夫鼻洞,鼻洞者濁下不止,傳為鼽夢瞑目故得之氣厥。

足陽明有俠鼻入於面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係目本,視有過者取之,損有餘益不足, 反者益甚,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服系,頭目固痛, 取之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蹻,陰陽相交,陽入陰出,陽交於充眥, 陽氣盛則瞑目,陰氣絕成眠。

神麴丸,主明目,百歲可讀注書方。

神麴(四兩)、磁石(二兩)、光明砂(一兩)。

右三味末之,鍊蜜為丸,如梧子,飲服三丸,日三,不禁,常服益眼力,眾方不及, 學者宜知此方神驗不可言,當秘之。

補肝治眼漠漠不明,瓜子散方,亦名十子散方。

冬瓜子、青葙子、茺蔚子、枸杞子、牡荊子蒺蔾子、菟絲子、蕪青子、決明子、 地膚子柏子人(各二合)、牡桂(二兩)、蕤人(一合一本云三兩)、 細辛(半兩一本云一兩半)蘡薁根(二兩)、車前子(一兩)。

右十六味治下篩,食後以酒服方寸匕,日二神驗。

補肝丸,治眼暗方。

青葙子、桂心、葶藶子、杏仁細辛、茺蔚子、枸杞子、五味子(各一兩)茯苓、 黃芩、防風、地膚子澤瀉、決明子、麥門冬、蕤人(各一兩六銖)車前子、 菟絲子(各二兩)、乾地黃(二兩)、兔肝(一具)。

右二十味末之,蜜丸,飲下二十丸,如梧子,日再,加至三十丸。

補肝丸,治眼暗䀮䀮不明,寒則淚出,肝痺所損方。

兔肝(二具)、柏子人、乾地黃、茯苓細辛、蕤人、枸杞子(各一兩六銖)、 防風芎藭、署預(各一兩)、車前子(二合)、五味子(十八銖)甘草(半兩)、 菟絲子(一合)。

右十四味末之,蜜丸,酒服如梧子,二十丸,日再服,加至四十丸。

補肝散,治目失明漠漠方。

青羊肝(一具去上膜薄切之以新瓦軛子未用者淨拭之內肝於中炭火上炙之令極乾汁盡

決明子(半升)、蓼子(一合熬令香)。

右三味合治下篩,以粥飲,食後服方寸匕,日二,稍加至三匕,不過兩劑, 能一歲服之,可夜讀細書。

補肝散,治三十年失明方。

細辛、鍾乳粉(鍊成者)、茯苓、雲母粉(鍊成者)遠志、五味子(等分)。

右六味治下篩,以酒服,五分匕,日三,加至一錢匕。

補肝蕪菁子散,常服明目方。

蕪菁子三升淨淘,以清酒三升煮令熟,暴乾,治下篩以井花水和服方寸匕, 稍加至三匕,無所忌,可少少作服之,令人充肥,明目洞視,水煮酒服亦可。 (千金翼為用水煮三易水)又方。

胡麻一斗,蒸三十遍,治下篩,每日酒服一升。

又方。

服小黑豆,每日空心吞二七粒。

又方。

三月三日採蔓菁花,陰乾,治下篩,空心井花水服,方寸匕,久服,長生明目, 可夜讀細書。

補肝散,治男子五勞七傷明目方。

地膚子(一斗陰乾末之)、生地黃(十斤擣取汁)。

右二味以地黃汁和散,暴乾,更為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

又方。

白瓜子七升,絹袋盛攪,沸湯中三遍,暴乾,以酢五升浸一宿,暴乾, 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之,百日夜寫細書。

治肝實熱,目眥痛如刺,梔子人煎方。

梔子人、蕤人、決明子(各一兩)、車前葉秦皮(各一兩六銖)、 石膏(二兩碎如小豆大)、苦竹葉(二合)細辛(半兩)、赤蜜(三合)。

右九味㕮咀,以井花水三升,煮取七合,去滓下蜜,更煎,取四合, 以綿濾之乾器貯,密封,勿使草芥落中,以藥汁細細仰臥,以傅目中。

治眼赤漠漠不見物,息肉生,瀉肝湯方。

柴胡、芍藥、大黃(各四兩)、決明子澤瀉、黃芩、杏人(各三兩)、升麻枳實、 梔子人、竹葉(各二兩)。

右十一味㕮咀,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熱多體壯,加大黃一兩,羸老, 去大黃加梔子人五兩。

瀉肝湯,治眼風赤暗方。

前胡、芍藥(各四兩)、生地黃(十兩)、芒消黃芩、茯苓、白芷、 枳實(各三兩)人參、白朮、澤瀉、梔子人(各二兩)甘草、細辛(各一兩)、 竹葉(五升)。

右十五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煎竹葉,取九升,去滓下諸藥,煮取三升半, 分三服。

治肝熱不止衝眼,眼眥赤,赤脉息肉痛閉不開,熱勢彭彭不歇,及目睛黃, 洗肝乾藍煎方。

乾藍、車前葉、苦竹葉(各三升)、細辛秦皮、蕤生、梔子人、 芍藥(各三兩)決明子(四兩)、升麻(二兩)。

右拾味㕮咀,以水貳斗先煮乾藍車前竹葉,取一斗,去滓澄清,取八升內藥, 煮取三升,分三服,須利加芒消二兩。

治目熱眥赤,生赤脉侵睛,息肉急痛,閉不開,如芥在眼磣痛。

大棗煎方。

大棗(七枚去皮核)、黃連(二兩碎綿裹)、淡竹葉(切五合)。

右三味以水二升煮竹葉,取一升,澄清取八合,內棗肉黃連煎取四合,去滓令淨, 細細以傅目眥中。

治目中息肉方。

驢脂、石鹽末。

右二味和合,令調注目兩眥頭,日三夜一,差。

又方。

五加不聞水聲者根,去土取皮,擣末一升,和上酒二升,浸七日外,一日兩時服之, 禁醋,二七日遍身生瘡,若不出,未得藥力,以生熟湯浴之,取毒瘡出差。

洗眼湯,治熱上出攻,目生障瞖,目熱痛汁出方。

秦皮、黃蘗、決明子、黃連黃芩、蕤人(各十八銖)、梔子(七枚)、 大棗(伍枚)。

右八味㕮咀,以水二升浸,煮取六合,澄清,仰臥洗目,日一。

治目生醫方。

貝子拾枚燒灰,治下篩,取如胡豆,著瞖上,日二,正仰臥令人傅之,炊久, 乃拭之息肉者,加真珠加貝子等分。

治目赤及瞖方。

烏賊骨、鈆丹(大小等分)。

右二味合研細和白蜜如泥,蒸之,半食,久冷著眼四眥,日一。

又方。

熟羊眼睛,暴乾,治下篩,傅目兩角。

又方。

白羊髓傅之。

又方。

新生孩子胞衣,暴乾,燒末,傅目眥中。

又方。

古錢(一枚)、鹽(方寸匕)。

右二味合治下篩,傅目眥中。

治目風淚出,浮瞖多膿爛眥方。

乾薑、礬石、蕤人、細辛、黃連戎鹽、決明子(各六銖)、銅青(三銖)。

右八味㕮咀,以少許水浸一宿,明旦好白蜜八合和之,著銅器中,綿蓋器上, 著甑中,以三斗麥屑蒸之,飯熟藥成,絞去滓,以新死大雄鯉魚膽二枚和內藥中, 又以大錢七枚常著藥底,兼常著銅器中,竹簪綿裹頭,以注目眥頭,晝夜三四, 不避寒署,數著藥乾,又以魚膽和好,覆藥器頭,勿令氣歇。

治熱瞖漫睛方。

以羊筋漱口熟嚼,夜臥,開目內之,即閑目睡,去膜,明日即差。 (千金翼以治眠目不明)治風瞖方。

取死豬鼻燒灰,治下篩,日一,向日水服方寸匕。

治目熱生膚赤白膜方。

取雄雀屎細直者,人乳和,熟研以傅之,當漸消爛。

又方。

以蛔蟲燒為末傅之。

治人馬白膜漫睛方。

以雞翎截之,近黑睛及當白睛嗍之膜自聚,鉤針鉤挽之割去即見物, 以綿當眼上著血斷,三日差。

治目白膚風淚下,蕩風散方。(刪繁方名真朱散)光明朱砂(半兩)、 貝齒(五枚炭上熟燒為末)、衣中白魚(七枚)乾薑(三銖)。

右四味於新磁缽內研之,厚帛三下為散,仰臥,令人取小指爪挑少許傅目中, 取差為度。(千金翼名真朱散主目瞖覆童睛不見物)治目中生息肉, 膚瞖稍長欲滿目,閉瞳子,及生珠管方。

貝齒(七枚燒末之)、真珠(等分)。

右二味合治如粉,以注瞖內上,日三度甚良,亦治目中眯不出。

治目生珠管方。

滑石(一本作冷石)、手爪甲(燒)、龍骨、貝齒、丹砂(各等分)。

右五味治下篩,以新筆點,取當珠管上,日三度良。

治毒病後,目赤痛有瞖方。

以青布掩目上,以冷水漬青布,數易之。

治熱病後生醫方。

豉二七枚燒末之,內管中,以吹目中。

治熱病後眼暗失明方。

以羊膽傅之,旦暮各一。

治風眼爛眥方。

竹葉、黃連(各一兩)、柏白皮(一兩半)。

右三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五合,稍用滴目兩眥,日三四度。

治胎赤眼方。

取槐木枝如馬鞭大,長二尺,齊頭油麻一匙,置銅缽中,旦使童子以木研之, 至瞑止夜臥時,洗目傅眥,日三良。

治目爛赤方。

取三指撮鹽,置古文錢上,重重火燒赤,投少醋中,足淹錢,以綿沾汁注目眥中。

治目中風冷淚出,眥赤癢,乳汁煎方。

黃連(十八銖)、蕤人(半兩)、乾薑(一兩)。

右三味㕮咀,以人乳汁一升浸藥一宿,明旦以微火煎,取二合,綿絞去滓, 取如黍米許,內目眥頭,日再。(張文仲方三味等分)治目中風腫痛,除熱揉眼方。

礬石三兩燒,令汁盡以棗膏和如彈丸,揉眼上下食頃日三止。

洗眼湯,治目赤痛方。

甘竹葉(二七枚)、烏梅(三枚)、古錢(三枚)。

右三味以水二升漬藥半日,東向竈煮二沸,三上三下,得二合,臨欲眠,注目眥。

治目卒腫方。

以酢漿水作鹽湯洗之,日四五度。

治目卒癢痛方。

削乾薑,令圓滑,內眥中,有汁拭卻薑,復內之,味盡易之。

五藏客熱上衝眼內外受風令目痛不明方。

地膚子、瓜子人、青葙子、蒺蔾子、茺蔚子藍子、兔絲子、 蕤人(千金翼作車前子各二合)、柏子人(一合半)決明子(五合)、 細辛(一兩六銖)、桂心(一兩十八銖)、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半)螢火(六銖)。

右十五味末之,蜜丸,每服如梧子三十丸,食後服,日三。

(千金翼無柏子人)治目赤痛方。

雄黃(一銖)、細辛、黃連、乾薑(各二銖)。

右四味合治如粉,以綿裛釵股,唾濡頭注藥末,內大眥頭,急閉目,目中淚出, 須臾止,勿將手近,勿將帛裛,勿洗之。

又方。

雄黃、乾薑、黃連、礬石(各六銖)。

右四味合治並如前方,一方加細辛六銖。

治眼赤暗方。

杏人(杏末熟時取人擣汁一合)、古青錢(三枚)、青鹽(一兩六銖)。

右三味合內洎器中,封頭勿泄氣,百日後出著目四眥頭,日二三避風冷。

治眼暗赤冷淚方。

蕤人、波斯鹽。

右二味等分,治下篩,以驢生脂和,每夜傅目四角以一粟大,密室中將息一月日差, 忌五辛,失明者三十日傅之。

治目痛及淚出不止方。

削附子作蠶屎大,內目中臥良。

治目不明淚出方。

以烏雞膽臨臥傅之。

治雀盲方。

地膚子(五兩)、決明子(一升)。

右二味末之,以米飲汁和丸,食後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日二盡,即更合,差止。

治雀目術。

令雀盲人至黃昏時看雀宿處,打令驚起,雀飛乃咒曰,紫公紫公,我還汝盲, 汝還我明,如此日日暝三過作之,眼即明,曾試有驗。 (肘後云刪繁載支太醫法)治肝氣虛寒,眼青䀮䀮不見物,真珠散方。

真珠(一兩研)、白蜜(二合)、鯉魚膽(一枚)、鯉魚腦(一枚)。

右四味和合,微火煎兩沸,綿裹內目中,當汁出藥歇,更為之。

治目䀮䀮無所見方。

青羊肝一具,細切,以水一斗內銅器中煮,以麴餅覆上,上鑽兩孔如人眼, 正以目向就熏目不過,再熏之,即差。(千金翼治眼暮無所見不用麴餅)治眼暗方。

以銅器盛大酢三四升,煎七八日,覆器濕地,取銅青一合,以三月杏白人一升取汁, 和銅青傅之日不過三四度,大良。

又方。

古錢(七枚)、銅青、乾薑、石鹽胡粉(各中棗大)、黃連(三銖)、 烏頭(棗核大)、蕤人(一百十枚)菥蓂子(棗大)、細辛(五銖)、酢(二合)、 清酒(五合)楸葉(一把取汁)。

右十三味治下篩,合煎,取三分去一,盛瓷器中,若燥取人乳和傅目,慎風冷。

又方。

每朝含黃蘗一爪甲許,使津置掌中拭目訖,以水洗之,至百日眼明, 此法乃可終身行之,水除眼疾,神良。

又方。

柴胡(六銖)、決明子(十八銖)。

右二味治下篩,人乳汁和傅目,可夜書,見五色。

治眼暗方。

七月七日生苦瓠中白,絞取汁一合,以酢一升古文錢七枚浸之,微火煎之,減半, 以米許大內眥中。

治眼漠漠無所見方。

蕤人、秦皮、黃連(各十八銖)、螢火(七枚)決明子(一合)。

右五味㕮咀,以水八合微火煎,取三合,冷,以綿注洗目,日三度。

常服蕪菁子,主輕身益氣明目方。

蕪菁子一升以水四升煮,令汁盡出,暴乾,復以水四升煮如前法,三煮三暴, 治下篩,飲服方寸匕。(千金翼云百日身熱瘡出,不父自差。 )明目令髮不落方。

十月上巳日收槐子,內新淨甕中,以盆密封口,三七日發封,洗去皮取子, 從月一日服一枚,二日二枚,日別加計,十日服五十五枚,一月日服一百六十五枚, 一年服一千九百八十枚,小月減六十枚,此藥主補腦,早服之,髮不白,好顏色, 長生益壽,先病冷人勿服之。(肘後云扁鵲方)又方。

牛膽中漬槐子,陰乾百日,食後吞一枚,十日身輕,三十日白髮再黑,至百日通神。

治目中眯不出方。

以蚕沙壹粒吞之,即出。

治稻麥芒等入目中方。

取生蠐螬,以新布覆目上,持蠐螬從布上摩之,芒出著布,良。

治砂石草木入目中不出方。

以雞肝注之。

又方。

以書中白魚和乳汁,注目中。

治目中眯法。

旦起對門戶跪拜云,戶門狹小,不足宿客,乃便差。

治目為物所傷觸青黑方。

煮羊肉令熱熨,勿令過熱,豬肝亦得。

治目痛不得睡方。

暮灸新青布熨,并蒸大豆袋盛枕之,夜恆令熱。

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蹻。

目中痛不能視,上星主之,先取譩譆,後取天牑,風池。

青盲遠視不明,承光主之。

目瞑遠視䀮䀮,目窗主之。

目䀮䀮亦痛,天柱主之。

目眩無所見,偏頭痛引目外眥而急,頷厭主之。

目遠視不明,惡風目淚出,憎寒,頭痛目眩夢,內眥亦痛,遠視䀮䀮無見,眥癢痛, 淫膚白瞖,精明主之。

青盲無所見,遠視䀮䀮,目中淫膚白幕覆瞳子,巨窌主之。

目不明淚出,目眩夢,瞳子癢,遠視䀮䀮,昏夜無見, 目瞤動與項口參相引喎僻口不能言,刺承泣。

目痛僻戾目不明四白主之。

目赤目黃,權窌主之。

睊目,水溝主之。

目痛不明,斷交主之。

目瞑身汗出,承漿主之。

青盲𥌰目,惡風寒,上關主之。

青盲,商陽主之。

𥌰目䀮䀮,偏歷主之。

眼痛,下廉主之。

𥌰目䀮䀮少氣灸五里。

右取左,左取。

右。

目中白瞖,前谷主之。

目痛泣出,甚者如脫前谷主之。

白幕覆珠子,無所見,解谿主之。

眼暗,灸大椎下,數節第十當脊中,安灸二百壯,惟多為佳,至驗。

肝勞邪氣眼赤,灸當容百壯兩邊各爾,穴在眼小眥近後當耳前,三陽三陰之會處, 以兩手按之,有上下橫脉,則是與耳門相對是也。

眼急痛不可遠視灸當瞳子上入髮際一寸,隨年壯穴名當陽風瞖,患。

右目,灸。

右手中指本節頭骨上五壯,如小麥大,左手亦如之。

風癢赤痛,灸人中近鼻柱二壯,仰臥灸之。

目卒生瞖,灸大指節橫文三壯,在左灸。

右,在。

右灸左良。

鼻病第二(論一首方五十五首灸法六首)

治鼻塞,腦冷清涕出方。

通草、辛夷(各半兩)、細辛、甘遂(一作甘草)桂心、芎藭、附子(各一兩)。

右七味末之,蜜丸,綿裹內鼻中,密封塞,勿令氣洩,丸如大麻子,稍加微覺小痛, 擣薑為丸即愈,用白狗膽汁和之,更佳。

治鼻塞,常有清涕出方。

細辛、蜀椒、乾薑、芎藭、吳茱萸附子(各十八銖)、桂心(一兩)、 皂莢屑(半兩)、豬膏(一升)。

右九味㕮咀,以綿裹,苦酒漬一宿,取豬膏煎,以附子色黃為度,去滓, 綿裹內鼻孔中,并摩鼻上。

涕出不止,灸鼻兩孔與柱齊七壯。

治鼻塞窒香膏方。

白芷、芎藭、通草(各十八銖)、當歸細辛、莽草(小品并翼作薰草)、 辛夷(各三十銖)。

右七味㕮咀,以苦酒漬一宿,以不中水豬肪一升煎,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黃膏成, 去滓,綿沾如棗核大,內鼻中,日三。 (小品加桂心十八銖)治鼻不利香膏方。

當歸、薰草(古今錄驗用木香)、通草、細辛蕤人(各十八銖)、芎藭、 白芷(各半兩)、羊髓(四兩豬脂亦得)。

右八味㕮咀,以微火合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膏成,去滓,取如小豆大,內鼻中, 日二,先患熱後鼻中生赤爛瘡者,以黃芩梔子代當歸細辛。

治鼻窒,氣息不通方。

小薊一把㕮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又方。

瓜蔕末少許吹鼻中,亦可綿裹塞鼻中。

又方。

槐葉(五升)、蔥白(切一升)、豉(一合)。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治鼻塞多年不聞香臭,清水出不止方。

取當道車輾過蒺蔾一把,擣,以水三升煎取熟,先仰臥,使人滿口含取一合汁, 灌鼻中,使入不過,再度大⿰口⿱⿳士乛工疋,必出一兩箇息肉,似赤蛹,一方有黃連等分同煎。

治鼻齆方。

通草、細辛、附子。

右三味各等分末之,以蜜和,綿裹少許,內鼻中。

又方。

甘遂、通草、細辛、附子(等分)。

右四味末之,以白雄犬膽和為丸,如棗核大,綿裹內鼻中,辛熱涕出四五升差, 亦治息肉。

又方。

灸皂莢末之如小豆,以竹管吹鼻中。

又方。

乾薑末蜜和塞鼻中,吹亦佳。

又方。

鐵鎖磨石,取末,以豬脂和,綿裹內之,經日,肉出差。

又方。

以馬新屎汁,仰頭含滿口,灌鼻中。

又方。

伏面臨床前,以新汲冷水淋玉枕上,後以瓜帶末綿裹塞之。

治齆鼻有息肉,不聞香臭方。

瓜丁、細辛。

右二味各等分末之,以綿裹如豆大許,塞鼻中,須臾即通治鼻中息肉不通利, 通草散方。

通草(半兩)、礬石(一兩)、真朱(一兩)。

右三味末之,撚綿如棗核,取藥如小豆,著綿頭,內鼻中,日三易之, 一方有桂心細辛各一兩,同前擣末和,使之。

治鼽鼻鼻中息肉不得息方。

礬石(六銖)、藜蘆(六銖)、瓜帶(二七枚)、附子(十一銖)。

右四味各擣篩,合和,以小竹管吹藥如小豆許於鼻孔中以綿絮塞鼻中,日再, 以愈為度。(古今錄驗加葶藶半兩)治鼻中息肉方。

炙蝟皮末,綿裹塞之三日。

又方。

細篩釜底墨,水服之三五日。

治鼻中息肉不聞香臭方。

燒礬石末,以面脂和,綿裹著鼻中,數日息肉隨藥消落。

又方。

末瓜丁如小豆許,吹入鼻中必消,如此三數度。

又方。

細辛、釜底墨。

右二味末之,水和,服方寸匕。

又方。

綿裹瓜帶末塞鼻中。

治鼻中息肉梁起,羊肺散方。

羊肺(一具乾之)、白朮(四兩)、蓯蓉、通草乾薑、芎藭(各二兩)。

右六味末之,食後以米飲服五分匕,加至方寸匕。

又方。

通草(十三銖)、真朱(六銖)、礬石、細辛(各一兩)。

右四味末之,撚綿如棗核,沾散如小豆,并綿內鼻中,日再怠。

鼻中息肉,灸上星三百壯,穴在直鼻入髮際一寸。

又灸俠上星兩傍相去三寸,各一百壯。

治鼻中生瘡方。

燒祀竈飯,末,以傅鼻中。

又方。

燒故馬絆末,傅鼻中。

又方。

偷孝子帽以拭之。

又方。

烏牛耳垢傅之。

又方。

以牛鼻津傅之。

又方。

擣杏人乳傅之,亦燒核,壓取油,傅之。

又方。

燒牛狗骨灰,以臈月豬脂和,傅之。

治疳蟲蝕鼻生瘡方。

燒銅筋頭,以酢淬之數過,取酢傅之,又以人屎灰塗之,差。

治鼻痛方。

常以油塗鼻內,外酥亦得。

治卒食物,從鼻中縮入腦中,介介痛不出方。

牛脂若羊脂和指頭大,內鼻中,以鼻吸取脂,須臾脂消,則物逐脂俱出也。

論曰,鼻頭微白者亡血,設令微亦非時者死,病人色白者皆亡血也, 凡時行衂不宜斷之,如一二升巳上,恐多者可斷,即以龍骨末吹之,九竅出血者, 皆用吹之。

治大便出血,及口鼻皆出血,血上胷,心氣急,此是勞熱所致方。

生地黃(八兩)、蒲黃(一升)、地骨皮(五兩)、黃芩芍藥、生竹筎(各三兩)。

右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溫三服。

凡吐血衂血溺血,皆藏氣虛,隔氣傷,或起驚悸治之方。

生竹皮(一升)、芍藥(二兩)、芎藭、當歸桂心、甘草(各一兩)、 黃芩(二兩)。

右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竹皮,減三升下藥,煎取二升,分三服。

治衂血方。

伏龍肝(二枚如雞子大)、生地黃(六兩)、芎藭(一兩)、 桂心(三兩)細辛(六銖)、白芷、乾薑、芍藥吳茱萸、甘草(各三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三升酒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生地黃湯主衂方。

生地黃(八兩)、黃芩(一兩)、阿膠(二兩)、柏葉(一把)、甘草(二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煎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

生地黃(三斤切)、阿膠(二兩)、蒲黃(六合)。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鼻出血不止方。

乾地黃、梔子、甘草(等分)。

右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如鼻疼者加豉一合,鼻有風熱者, 以蔥涕和服如梧子五丸。

治鼻衂方。

地黃汁五合煮,取四合,空腹服之,忌酒灸肉,且服粳米飲。

又方。

飲小薊汁。

又方。

以冷水淨漱口,含水以蘆管吹二孔中,即止。

又方。

取亂髮五兩,燒作灰,以管吹鼻中棗核大,不止,益吹之,以血斷止, 并水服方寸匕,日三,甚者夜二,已困不識人者,服亦佳。

又方。

取人屎尖燒灰,水服,并吹少許鼻中,止。

又方。

五月五日取人屎燒作灰,冷水服五分匕。

又方。

以膠帖鼻頭上,至頂及髮際三寸,止。

又方。

新馬屎汁灌鼻中,及飲之。

又方。

以濕布薄胷上。

又方。

淳酢和土,塗陰囊上,乾易之。

又方。

韭根蔥根取汁,懸頭著一棗大內鼻中,少時更著,兩三度差,蔥白擣汁亦得。

治鼻出血不止方。

擣楮葉汁,飲三升,大良。

又方。

張弓令弦向上,病兒仰臥枕,弦放,四體如常臥法。

衂時癢癢,便灸足大指節橫理三毛中十壯,劇者百壯,衂不止,灸之,并治陰卵腫。

又灸風府一穴四壯,不止,又灸。

又灸涌泉二穴各百壯。

口病第三(論一首方五十九首灸法二首)。

論曰,凡患口瘡及齒,禁油麵酒醬酢鹹膩乾棗,差後仍慎之,若不久慎,尋手再發, 發即難差,薔薇根,角蒿,為口瘡之神藥,人不知之。

凡口中面上息肉轉大,以刀決潰去膿血,即愈。

治口中瘡及不差,入胷中並生瘡,三年巳上不差者方。

濃煎薔薇根汁,含之,又稍稍咽之,日三夜一,冬用根夏用莖葉。

又方。

角蒿灰傳之,一宿知二宿差有汁吐之,不得咽也。

治口瘡不歇方。

牛膝、生蘘荷根(各三兩)、黃蘗(一兩)。

右三味㕮咀,以綿裹酒三升,漬一宿,微火煎一兩沸,細細含之。

治膀胱熱不已,口舌生瘡咽腫,升麻煎方。

升麻、玄參、薔薇根白皮、射干(各四兩)大青、黃蘗(各三兩)、蜜(七合)。

右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蜜更煎兩沸,細細含咽之。

治口數生瘡,連年不差方。

薔薇根、黃芩、當蘬、桔梗、黃耆白歛、⿱日用李根皮、大黃、芍藥、續斷黃蘗、 葛根(各一兩)。

右十二味末之,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亦可漿水服之。

治胃中客熱,脣口乾燥生瘡方。

茯苓、黃芩、甘草、大黃、薔薇根(各三十銖)枳實、杏人、黃連(各二兩)、 桂心(半兩)、栝樓根(十八銖)。

右十味末之,食前漿水服方寸匕,日二。

治口熱生瘡方。

升麻(三十銖)、黃連(十八銖古今錄用黃蘗)。

右二味末之,綿裹含,咽汁,亦可去之。

治口瘡方。

薔薇根皮(四兩)、黃蘗(三兩)、升麻(三兩)、生地黃(五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含之,差止含極吐,卻更含。

治口中瘡爛,痛不得食方。

杏人(二十枚)、甘草(一寸)、黃連(六銖)。

右三味末之,合和綿裹杏人大,含之,勿咽,日三夜一。

治口中瘡,身體有熱氣痱瘰,薔薇丸方。

薔薇根、黃芩、鼠李根、當歸葛根、白歛、石龍芮(千金翼作黃連)、黃蘗芍藥、 續斷、黃耆(各一兩)、栝樓根(二兩)。

右十二味末之,蜜和,服如梧子十丸,日三服。

治口吻瘡方。

以楸白皮及濕帖之三四度差。

又方。

取經年葵根,欲腐者彌佳,燒作灰,及熱傅之。

又方。

以新炊飯了甑及熱,以脣口向甑脣上熨之,二七下三兩上,差止。

又方。

梔子、甘草(各十八銖)、細辛(三十銖)、桂心(十二銖)、芎藭(一兩)。

右五味末之,蜜丸,食後服七丸,日再服,差止。

又方。

芎藭、白芷、橘皮、桂心、棗肉(各一兩半)。

右五味末之,以蜜和為丸,食後服十五丸,又含之,以差為度,此方甚驗。

治口肥瘡方。

熬竈上飯,令焦,末,傅之。

治竈吻瘡方。

白楊枯枝,鐵上燒,取𣿉及熱傅之。

又方。

以木履尾,內煻灰中,令熱,取柱兩吻各二七遍。

治口傍惡瘡方。

亂髮灰、故絮灰、黃連末、乾薑末。

右四味等分,合和為散,以粉瘡上,不過三遍。

治口中瘡,咽喉塞不利,口燥膏方。

豬膏、白蜜(各一斤)、黃連(一兩)。

右三味合煎,去滓,攪令相得,含如半棗,日四五夜二。

治熱病,口爛,咽喉生瘡,水漿不得入膏方。

當歸、射干、升麻(各一兩)、附子(半兩)、白蜜(四兩)。

右五味㕮咀以豬脂四兩先煎之,今成膏,下著地,勿令大熱,內諸藥,微火煎, 令附子色黃藥成,絞去滓,內蜜,復上火一兩沸,令相得,置器中,令凝, 取如杏人大含之,日四五遍,輒咽之。

治失欠,頰車蹉,開張不合方。

一人以手指牽其頤以漸推之,則復入矣,推當疾出指,恐誤嚙傷人指也。

治矢欠頰車蹉方。

消蠟和水傅之。

失欠頰車蹉,灸背第五椎,一日二七壯,滿三日未差,灸氣衝二百壯, 胷前喉下甲骨中,是亦名氣堂。

又灸足內踝上三寸宛宛中,或三寸五分百壯,三報,此三陰交穴也。

治卒口噤不開方。

以附子擣末,內管中,強開口,吹口中。

治口中熱乾甘草丸方。

甘草、人參、半夏生薑、烏梅肉(各二兩半)、棗膏(二兩半)。

右六味末之,蜜丸如彈子大,旋含咽汁,日三。

治口乾方。

羊脂若豬脂雞子大擘之,內半升酢中,漬一宿,絞取汁,含之。

治口乾除熱下氣方。

石膏(五合碎)、蜜(二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石膏,取二升,內蜜,煮取二升,去滓,含如棗核大,咽汁盡, 更含之。

治虛勞口乾方。

麥門冬(二兩末)、大棗(三十枚肉)。

右二味以蜜一升和,令熟五升米下蒸之,任性服。

又方。

羊脂如雞子大,淳酒半升棗七枚擘合,漬七日,取棗食之,愈。

又方。

酸棗(一升)、酸石榴子(五合)、葛根(三兩)、 麥門冬(四兩)覆盆子(三合)、烏梅(五合)、甘草、栝樓實(各二兩)。

右八味末之,以蜜丸含如棗大,以潤為度。

五香丸治口及身臭,令香止煩散氣方。

豆蔻、丁香、藿香、零陵香青木香、白芷、桂心(各一兩)、 香附子(二兩)甘松香、當歸(各半兩)、檳榔(二枚)。

右十一味末之,蜜和丸,常含一丸如大豆,咽汁,日三夜一,亦可常含,咽汁, 五日口香,十日體香,二七日衣柀香,三七日下風人聞香,四七日洗手水落地香, 五七把他手亦香,慎五辛下氣去臭。

治口氣臭穢,常服含香丸方。

丁香(半兩)、甘草(三兩)、細辛、桂心(各一兩半)、 芎(一兩)。

右五味末之,蜜和,臨臥時服二丸如彈子大。

又方。

常以月旦日未出時,從東壁取步,七步迴,面垣立,含水噀壁七遍,口即美香。

又方。

桂心、甘草、細辛、橘皮。

右四味等分,治下篩,以酒服一錢匕,差止。

又方。

芎藭、白芷、橘皮、桂心(各四兩)、棗肉(八兩)。

右五味末之,次內棗肉,乾則加蜜,和丸如大豆,服十丸,食前食後常含之, 或吞之,七日大香。

治口中臭方。

桂心(古今錄用細辛)、甘草(各等分)。

右二味末之,臨臥以三指撮酒服,二十日香。

又方。

細辛豆蔻,含之甚良。

又方。

蜀椒、桂心(各等分)。

右二味末之,酒服三指撮。

主口香去臭方。

甘草(三十銖)、芎藭(二十四銖)、白芷(十八銖)。

右三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十日口香。

又方。

松根白皮、瓜子人、大棗。

右三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二,一百日衣被香。

又方。

瓜子人、芎藭、藁本、當歸、杜蘅(各六銖)細辛(半兩)、防風(二兩)。

右七味治下篩,食後飲服方寸匕,日三服,五日口香,十日身香,二十日肉香, 三十日衣被香,五十日遠聞香,一方加。 白芷十八銖。

又方。

橘皮(二十銖)、桂心(十八銖)、木蘭皮(一兩)、大棗(二十枚)。

右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久服身香,亦可以棗肉丸之, 服二十丸如梧子大,稍加至三十丸,一方有芎藭十八銖。

又方。

濃煮細辛汁,含之久,乃吐之。

又方。

井花水三升漱口,吐廁中,良。

又方。

香薷一把,水一斗,煎取三升,稍稍含之。

又方。

甜瓜子作末,蜜和,每日空心洗漱訖,含一丸如棗核大,亦傅齒。

又方。

熬大豆令焦,及熱酢沃,取汁含之。

治七孔臭氣,皆令香方。

沈香(五兩)、藁本(三兩)、白瓜瓣(半升)、丁香(五合)甘草、當歸、芎藭、 麝香(各二兩)。

右八味末之,蜜丸,食後服如小豆大五丸,日三,久服令舉身皆香。

治身體臭令香方。

白芷、甘子皮(各一兩半)、瓜子人(二兩)、藁本當歸、細辛、桂心(各一兩)。

右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五日口香,三七日身香。

又方。

甘草、松根皮、甜瓜子、大棗。

右四味各等分,治下篩,食後服方寸匕,日三,七日知一百日大香。

熏衣香方。

雞骨煎香、零陵香、丁香、青桂皮青木香、楓香、鬱金香(各參兩)、薰陸香甲香、 蘇合香、甘松香(各二兩)、沈水香(五兩)雀頭香、蒮香、白檀香、 安息香艾納香(各一兩)、麝香(半兩)。

右十八味末之,蜜二升半煮肥棗四十枚,令爛熟,以手痛搦,令爛如粥, 以生布絞去滓,用和香乾濕如捺麵,擣五百杵,成丸,密封七日乃用之, 以微火燒之,以盆水內籠下,以殺火氣,不爾,必有焦氣也。

又方。

沈香、煎香(各五兩)、雀頭香、蒮香、丁子香(各一兩)。

右五味治下篩,內麝香末半兩,以麤羅之,臨熏衣時,蜜和用。

又方。

兠婁婆香、薰陸香、沈香、檀香煎香、甘松香、零陵香、 藿香(各一兩)丁香(十八銖)、首宿香(二兩)、棗肉(八兩)。

右十一味麤下,合棗肉摠擣,量加蜜,和用之。

濕香方。

沉香二斤十一兩九銖甘松檀香雀頭香一作藿香。

甲香、丁香、零陵香、雞骨煎香(各三兩九銖)麝香(二兩九銖)、 薰陸香(三兩六銖)。

右十味末之,欲用以蜜和,預和歇不中用。

又方。

沉香(三兩)、零陵香、煎香、麝香(各一兩半)甲香(三銖)、薰陸香、 甘松香(各六銖)、檀香(三銖)藿香、丁子香(各半兩)。

右十味鹿篩,蜜和,用熏衣鉼盛,埋之久窨佳。

百和香通道俗用者方。

沉水香(五兩)、甲香、丁子香、雞骨香兠婁婆香(各二兩)、薰陸香、 白檀香熟捷香、炭末(各二兩)、零陵香、藿香青桂皮、白漸香祡也、青木香、 甘木香(各一兩)雀頭香、蘇合香、安息香、麝香鷰香(各半兩)。

右二十味末之,酒灑令耎,再宿酒,氣歇,以白蜜和,內瓷器中,蠟紙封,勿令洩, 冬月開取用,大佳。

裛衣香方。

零陵香、藿香(各四兩)、甘松香茅香(各三兩)、丁子香(一兩)、 苜宿香(二兩)。

右六味各擣,加澤蘭葉四兩,麄下用之,極羔。

又方。

零陵香(二兩)、藿香、甘松香、苜宿香白檀香、沉水香、煎香(各一兩)。

右七味合擣,加麝香半兩,麤篩,用如前法。

又方。

藿香(四兩)、丁香(七枚)、甘松香、麝香沉香、煎香。

右六味鹿篩和為乾香以裛衣,大佳。

舌病第四(方十一首)

舌主心藏,熱即應舌生瘡裂破,引脣揭赤,升麻煎泄熱方。

蜀升麻、射干(各三兩)、柏葉(切一升)、大青(二兩)苦竹葉(切五合)、 赤蜜(八合)、生蘆根、薔薇根白皮(各五兩)生玄參汁(三合)、 地黃汁(五合)。

右十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下玄參汁,令兩沸,次下地黃汁,兩沸, 次下蜜煎,取一升七合,綿惹取汁,安舌上含,細細咽之。

舌上瘡不得食,舌本強頸兩邊痛,此是心虛熱所致,治之方。

柴胡、升麻、芍藥、梔子人通草(各二兩)、黃芩、大青、杏人(各一兩半)生薑、 石膏(各四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九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滓可重煎服之。

治舌卒腫,滿口溢出如吹豬胞,氣息不得通,須臾不治殺人方。

急以指刮破舌兩邊,去汁即愈,亦可以鈹刀決兩邊破之,以瘡膏傅之。

又方。

刺舌下兩邊大脉,出血,勿使刺著舌下中央脉,血出不止,殺人,不愈,血出數升, 則燒鐵篦令赤,熨瘡數過以絕血也。

又方。

半夏十二枚洗熟,以酢一升煮,取八合,稍稍含嗽之,吐出,加生薑一兩佳。

治舌腫強滿口方。

滿口含糖酢少許時,熱通即止。

治舌腫起如豬胞方。

釜下墨末,以酢,厚傅舌上下,脫去更傅,須臾即消,若先決出血汁,竟傅之彌佳, 凡此患,人皆不識,或錯治益困殺人甚急,但看其舌下自有噤虫形狀,或如螻蛄, 或如臥蚕子,細看之有頭尾,其頭少白,燒鐵釘烙頭上,使熟,即自消。

治舌脹滿口不得語方。

䗪虫(三十枚)、鹽(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三沸,含之,稍稍咽之,日三。

治舌強不得語方。

礬石、桂心。

右二味等分,末之,安舌下,立差。

舌上黑有數孔,大如箸,出血如涌泉,此心藏病治之方戎鹽、黃芩(一作葵子)、 黃蘗、大黃(各五兩)人參、桂心、甘草(各二兩)。

右七味末之,蜜和,以飲服十丸如梧子,日三,亦燒鐵烙之。

治舌上出血如泉方。

燒鐵篦熟爍孔中,良。

脣病第五(甲煎法二首方二十首灸法二首)

潤脾膏,治脾熱脣焦枯無潤方。

生地黃汁(一升)、生麥門冬(四兩)、生天門冬(切一升)萎蕤(四兩)、細辛、 甘草、芎藭白朮(各二兩)、黃耆、升麻(各三兩)、豬膏(三升)。

右十一味㕮咀諸藥苦酒淹一宿裹藥臨煎,下生地黃汁與豬膏共煎取膏,鳴水氣, 盡去滓,取細細含之。

甲煎脣脂治脣裂口臭方。

先以麻擣泥,泥兩口好瓷瓶,容一寸巳上各厚半寸,暴令乾。

甘松香(五兩)、艾納香、苜蓿香茅香(各一兩)、藿香(三兩)、 零陵香(四兩)。

右六味先以酒一升水五升相和作湯,洗香令淨,切之,又以酒水各一升浸一宿, 明旦內於一斗五升烏麻油中,微火煎之,三上三下,去滓,內上件一口瓶中, 令少許不滿然後取。

上色沉香(三斤)、雀頭香(三兩)、蘇合香(三兩)白膠香(五兩)、 白檀(五兩)、丁香(一兩)麝香(一兩)、甲香(一兩)。

右八味先酒水相和作湯,洗香令淨,各各別擣碎,不用絕細,以蜜二升酒一升和香, 內上件瓷瓶中令實滿,以綿裹瓶口,又以竹蔑交橫約之,勿令香出, 先掘地埋上件油瓶,令口與地平,以香瓶合覆油瓶上,令兩口相當, 以麻擣泥泥兩瓶口際,令牢蜜,可厚半寸許,用糠壅瓶上,厚五寸,燒之,火欲盡, 即加糠,三日三夜,勿令火絕,計糠十二石訖,停三日,令冷出之,別鍊蠟八斤, 煮數沸,內紫草十二兩煎之,數十沸,取一莖紫草向爪甲上研看,紫草骨白,出之, 又以綿濾過,與前煎相和,令調,乃內朱砂粉六兩,攪令相得,少冷未凝之間, 傾竹筒中紙裹筒上麻纏之,待凝。 冷解之,任意用之,計此可得五十挺。

甲煎口脂,治脣白無血色及口臭方。

燒香澤法。

沈香、甲香、丁香、麝香、檀香蘇合香、薰陸香、零陵香、白膠香、藿香甘松香、 澤蘭。

右十二味各六兩胡麻油五升,先煎油令熟,乃下白膠藿香甘松澤蘭, 少時下火綿濾內瓷瓶中,餘八種香擣作末,以蜜和,勿過濕,內著一小瓷瓶中令滿, 以綿幕口,竹十字絡之,以小瓶覆大瓶上,兩口相合,蜜泥泥之, 乃掘地埋油瓶令口與地平,乃聚乾牛糞,燒之,七日七夜不須急, 滿十二日燒之彌佳,待冷出之即成,其瓶並須熟泥勻厚一寸暴乾乃可用, 一方用糠火燒之。

鍊蠟合甲煎法。

蠟(二兩)、紫草(二兩)。

右先鍊蠟,令消,乃內紫草煮之,少時候看,以紫草於指甲上研之, 紫草心白即出之,下蠟,勿令凝,即傾弱一合甲煎於蠟中,均攪之訖,灌筒中, 則勿觸動之,冷凝乃取之,便成好口脂也,傅口面,日三。

治緊脣方。

纏白布作大燈炷如指,安斧刃上,燃炷令刃汗出,拭取傅脣上,日二三度, 故青布亦佳,并治瀋脣。

又方。

青布灰以酒服之,亦可脂和塗。

又方。

以蛇皮拭之,燒為灰傅之。

又方。

水服蠐螬灰,良。

又方。

自死螻蛄灰傅之。

又方。

以火炙蠟帖脣上,差。

又方。

炙松脂帖上,差。

緊脣,灸虎口,男左女。

右。

又灸承漿三壯。

治瀋脣方。

以乾蠐螬燒末,和豬脂,臨臥傅之。

又方。

燒鱉甲及頭,令煙盡,末傅之,日三。

治脣生瘡方。

以頭垢傅之,日三。

又方。

以胡粉傅之。

治脣邊生瘡,連年不差方。

以八月藍葉十斤,絞取汁洗,不過三日,差。

治脣生核方。

豬屎平量一升,以水投,絞取汁,溫服之。

治脣舌忽生瘡方。

燒雞屎白末,以布裹,著病上,含之。

治脣黑腫,痛癢不可忍方。

取大錢四文於石上,以臘月豬脂磨,取汁塗之。

又方。

以竹弓彈之,出其惡血,差。

又方。

燒亂髮及蜂房六畜毛,作灰,豬脂和傅之,亦治瀋脣。

治冬月脣乾坼血出方。

擣桃人,以豬脂和,傅之。

治遠行脣口面皴裂方。

熟煎豬脂,將行夜,常傅面臥,行萬里野宿,不損。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六上。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六下(七竅病下)

齒病第六(論一首方三十八首灸法二首)。

論曰,凡齒齗宣露,多是疳𧏾及月蝕,以角蒿灰夜傅齗間,使。

滿,勿食油,不過二三夜,差,食油及乾棗即發,所以患齒者,忌油乾棗及桂心, 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煖水含,揩齒及叩齒百遍,為之不絕, 不過五日口齒即牢密,凡人齒齗不能食果菜者,皆由齒根露也, 為此鹽湯楷齒叩齒法,無不愈也,神食,凡人好患齒病,多由月蝕夜食飲之所致也, 識者深宜慎之,所以日月蝕未平時,特忌飲食,小兒亦然。

治齲齒及蟲痛方。

白附子、知母、細辛(各六銖)芎藭、高良薑(各十二銖)。

右五味末之,以綿裹少許著齒上,有汁吐出,一日兩度含之,亦治口氣。

又方。

切白馬懸蹄如米許,以綿裹著痛處孔中,不過三度。

治𧏾齒蟲齒,積年不差,從少至老方。

雀麥草一名杜姥草,似牛毛草,以苦瓠葉四十枚淨洗,露一宿,平旦取草屈長二寸, 廣一寸,厚五分,以瓠葉裹縛之,作五六十裹子,取三年釅醋浸之, 至日中取兩裹內火中,炮令極熱,內口中齒外邊熨之,冷則易之,取銅器以水內中, 解裹於水中洗之,得蟲長三分,老者黃赤色,小者白色,多者得三四十枚,少者得, 一二十枚。

治蟲齒方。

莨菪子三合,如無,蔥子韭子並得,以青錢七文,燒令赤,取小口甖子, 令可口含得者,將錢內甖子中,取一撮許莨菪子安錢上,令炮烢聲, 仍與半合許水淋,令氣上,從甖出,將口含甖口,令氣莫出,用熏齒,冷復更作, 取三合藥盡為劑,非止蟲齒得差,或風齒齲齒齒中病悉主之,口中多津,即吐之。

又方。

白楊葉切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含之。

又方。

大醋一升煮枹杞根白皮一升,取半升含之,蟲立出。

又方。

取桃人少許,以釵頭穿向燈上燒之,煙出,經少時吹滅,即內入口安蟲齒上咬之, 不過五六度,一方作胡桃人。

治疳蟲蝕齒根方。

地龍置石上著一撮鹽,須臾化為水,以麵展取,卻待凝厚,取以內病上, 又以皂莢去皮塗上,蟲即出。

又方。

純麻子燭燼研,以井花水塗之。

又方。

黑羖羊脂莨菪子各等分,先燒鐵鋤斧銎令赤,內其中,煙出,以布單覆頭, 令燒氣入口熏之。

治齒齗腫痛,及蟲痛方。

黃芩、甘草、桂心當歸、細辛、蛇床子(各一兩)。

右六味㕮咀,以醋漿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含之,日三夜二。

治齒有孔,不得食,面腫方。

莽草(十葉)、豬椒附根皮(長四寸者七枚)。

右二味㕮咀,以漿水二升,煮取一升,滿口含,倦即吐卻,日二三度。

治齒根腫方。

松葉(一把切)、鹽(一合)。

右二味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含之。

治齒根動,欲脫落方。

生地黃綿裡著齒上,咋之,又㕮咀,以汁漬齒根,日四五著之,并咽汁,十日大佳。

治齒根動痛方。

生地黃、獨活(各三兩)。

右二味㕮咀,以酒一升漬一宿,以含之。

治齒齗間津液,血出不止方。

生竹筎二兩,醋煮含之。

又方。

細辛(二兩)、甘草(一兩)。

右二味㕮咀,以醋二升,煎取一升,日夜旋含之。

又方。

礬石一兩燒,水三升,煮取一升,先拭血,乃含之,巳後不用朽人牙根, 齒落不用之可也。

治齒間血出方。

以苦竹葉濃煮之,與鹽少許,寒溫得所,含之冷吐。

又方。

溫童子小便半升,取三合含之,其血即止。

治齒出血不止方。

刮生竹皮二兩,苦酒浸之,令其人解衣坐,使人含噀其背上三過,仍取竹筎濃煮汁, 勿與鹽,適寒溫含嗽之,竟日為度。

治酒醉,牙齒涌出血方。

當歸(二兩)、桂心、細辛、甘草(各一兩)、礬石(六銖)。

右五味㕮咀,以漿水五升,煮取二升,含之,日五六,夜三。

又方。

燒釘令赤,注血孔中,止。

治頭面風,口齒疼痛不可忍方。

蜀椒(二合)、莽草(十葉)、雀李根、獨活(各二兩)細辛、芎藭、 防風(各一兩)。

右七味㕮咀,以酒二升半,煮三五沸,去滓含之,冷吐,更含之,勿咽汁。 (張文仲有白朮二兩)又方。

雞屎白燒灰,以綿裹置齒痛上,咬咋之。

又方。

雞屎白以醋漬煮,稍稍含之。

又方。

煮枸杞汁含之。

又方。

生地黃(一節)、蒜(一辨)。

右二味熟擣,綿裹著痛上,咬之,勿咽汁,汁出吐之,日日為之,差止。

又方。

含驢尿須臾止。

風齒疼痛,灸外踝上高骨前交脉三壯。

又以線量手中指至掌後橫文,折為四分,量橫文後當臂中灸二壯,愈隨左。

右。

含漱湯治齒痛方。

獨活(三兩)、黃芩、芎藭、細辛蓽撥(各二兩)、當歸(三兩)、丁香(一兩)。

右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含漱之,須臾悶乃吐,更含之。 (古今錄驗同有甘草二兩)又方。

含白馬尿,隨左。

右,含之不過三五口。

治齒痛漱湯方。

腐棘刺二百枚,以水二升,煮取一升旋旋含之,日四五度,以差止。

又方。

芎藭、細辛、防風、礬石附子、藜蘆、莽草。

右七味各等分作末,綿裹如彈丸大,酒浸安所患處,含之勿咽,日三,刺破極佳。

又方。

蚯蚓糞水和,作稠泥團,以火燒之,令極赤如粉,以臘月豬膏和,傅齒齗上, 日三兩度,⿱十水差。

又方。

取自死蚯蚓乾者擣末,著痛處即止。

治齒齗痛不可食生果方。

生地黃、桂心。

右二味合嚼之,令味相得,咽之。

又方。

馬齒一把嚼之,即差。

治牙癰塞,口噤不開方。

附子(大者一枚)、黃連(十八銖)、礬石(一兩)。

右三味末之,內管中,強開口吹之,入喉間,細細吹之。

喉病第七(證一條方五十首針灸法二首)

凡卒喉痺不得語,服小續命湯,加杏人一兩。

(方出第八卷中喉嚨者,脾胃之候,若藏熱喉則腫塞,神氣不通,烏翣膏主之方。 )生烏翣(十兩)、升麻(三兩)、羚羊角(二兩)薔薇根(切一升)、 艾葉(六銖生者尤佳)、芍藥(二兩)通草(二兩)、生地黃(切五合)、 豬脂(二斤)。

右九味㕮咀,綿裹苦酒一升淹浸一宿,內豬脂中,微火煎取苦酒盡,膏不鳴為度, 去滓,薄綿裹膏似大杏人,內喉中,細細吞之。

治喉腫痛,風毒衝心胷方。

豉(一升半)、犀角、射干杏人、甘草(各二兩)、 羚羊角(一兩半)芍藥(三兩)、梔子(七枚)、升麻(四兩)。

右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豉煮一沸,分三服。

喉腫胷脇支滿,灸尺澤百壯。

治風毒咽水不下,及瘰癧腫方。

升麻、芍藥(各四兩)、射干、杏人楓香、葛根、麻黃(各三兩)、甘草(二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

以水服莨菪子末兩錢匕,神良。

治喉痺方。

荊瀝稍稍咽之。

又方。

臘月豬尾燒末,水服之。

又方。

燒牛角末,酒服之。

又方。

熬杏人令黑,含或未服之。

又方。

含雞屎白。

又方。

巴豆去皮,針線穿,咽入牽出。

又方。

馬蘭子半升水二升,煮取一升半,服之。

又方。

煮桃皮汁三升,服之。

又方。

燒荊汁服之又水三升煮荊一握,取一升,分三服。

治喉痺及毒氣方。

桔梗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又方。

生薑二斤,擣取汁,蜜五合,微火煎相和,服一合,日五。

又方。

附子一枚破作大片,蜜塗,灸令黃,含咽汁,甘盡更塗灸如前法。

又方。

剝大,蒜塞耳鼻,日二易。

喉痺,刺手小指爪文中,出三大豆許血,逐左。

右刺,皆須慎酒麵毒物。

治喉痺卒不得語方。

濃煮桂汁,服一升,亦可末桂著舌下,漸咽之,良。

又方。

煮大豆汁含之,無豆用豉亦佳。

又方。

以酒五合和人乳汁半升,分二服。

又方。

燒炊箅作灰三指撮,水服之。

又方。

芥子末水和薄之,乾則易。

又方。

商陸苦酒熬令濃,熱傅之。

又方。

末柱心如棗核大綿裹著舌下,須臾破。

治喉卒腫不下食方。

以韭一把擣熬薄之,冷則易。

又方。

含上好醋,口舌有瘡,亦佳。

治懸癕咽熱,暴腫長方。

乾薑半夏等分,末以少少著舌上。

又方。

鹽末,以筋頭張口柱之,日五。

治懸癕咽中生息肉,舌腫方。

日初出時向日張口,使婦人用左裙裾柱其頭上,七下差。

又方。

羊蹄草煮,取汁口含之。

又方。

鹽豉和塗之。

又方。

取四五歲小兒尿,合鹽含之。

凡喉痺深腫連頰,吐氣數者,名馬喉痺,治之方。

馬銜一具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又方。

氈中蒼耳三七枚,燒末,水服之。

又方。

馬鞭草根一握,勿中風,截去兩頭擣汁服。

又方。

燒穀奴灰,酒服之,立破。

咽門者肝膽之候,若藏熱,咽門則閉而氣塞,若腑寒,咽門則破而聲嘶, 母薑酒主之方。

母薑汁(二升)、酥、牛髓、油(各一升)、桂心秦椒(各一兩)、 防風(一兩半)、芎藭、獨活(各一兩六銖)。

右九味末之內薑汁中煎,取相淹濡,下髓酥油等分,令調,微火,三上三下煎之, 平旦溫清酒一升,下二合膏,即細細吞之,日三夜一。

又方。

丹參、升麻、雄黃、杏人鬼臼、甘草、射干(各一兩)、麝香(半兩)。

右八味末之,以蜜為丸如梧子,飲下一丸加至五丸,日三,酒服亦佳, 咽痛失聲不利,用之良。

治咽傷語聲不徹方。

酒(一升)、乾薑(二兩半末)、酥(一升)、通草桂心、石昌蒲(各二兩末)。

右六味合和,服一匕,日三。

又方。

酒(一升)、酥(一升)、乾薑(末十兩)。

右三味以酒二合,酥一匕,薑末二匕,相和服,日三,食後服之,亦治肺痛。

治啞塞欬嗽方。

桂心(六銖)、杏人(十八銖)。

右二味末之,以蜜丸如杏人大,含之,細細咽汁,日夜勿絕。

治咽痛,逆氣不能食方。

麻子一升熬令黑,以酒一升淋,取汁,空心一服一升,漸至二升,多汗好覆, 勿觸風冷,此方兼理產婦及丈夫中風,如角弓反張,口噤不開,大驗, 與紫湯氣力同。

治卒咽痛方。

懸木枸燒末,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燒炊帚一枚,漿水服方寸匕。

治卒風咽腫面腫方。

杏人末和雞子黃,更擣,傅上,乾復易之,七八度,若腫汁出,煮醋和伏龍肝傅, 乾更易之。

治卒咽方。

燒履鼻繩為灰,煖水服之。

又方。

燒麻子脂,服之。

治咽喉不利下氣方。

射干、杏人、人參附子、桂心(各一兩)。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指大,含一丸,稍稍咽之,令藥味相接。

治咽喉中痛癢,吐之不出,咽之不入,似得虫毒方。

含生薑五十日,差。

又方。

以青布裹麻黃燒,以竹筩盛,煙熏咽中。

耳病第八(方五十五首)

治腎熱背急孿痛,耳膿血出,或生肉塞之,不聞人聲方。

磁石、白朮、牡蠣(各五兩)甘草(一兩)、生麥門冬(六兩)、 生地黃汁(一升)芍藥(四兩)、蔥白(一升)、大棗(十五枚)。

右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腎熱,面黑,目白,腎氣內傷,耳鳴吼鬧短氣,四肢疼痛,腰背相引, 小便黃赤方。

羊腎一具治如食法白朮五兩生薑六兩。

玄參(四兩)、澤瀉(二兩)、芍藥茯苓(各三兩)、淡竹葉(切二升)、 生地黃(切一升)。

右九味㕮咀,以水二斗煮羊腎竹葉,取一斗,去滓澄之,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不巳,三日更服一劑。

治腎熱耳膿血出溜,日夜不止方。

鯉魚腦(一枚)、鯉魚腸(一具洗細切)、鯉魚鮓(三斤)、 烏麻子(熬令香一升)。

右四味先擣麻子碎,次下餘藥擣為一家,內器中,微火熬煖,布裹薄,耳得, 兩食頃開之,有白蟲出,復更作藥,若兩耳並膿出,用此為一劑薄兩耳,若止一耳, 分藥為兩劑,薄,不過三,薄,耳便差,慎風冷。

治腎虛寒,腰脊苦痛,陰陽微弱,耳鳴焦枯方。

生地黃汁(二升)、生天門冬汁、白蜜(各三升)羊腎(一具炙)、白朮、 麥麴(各一斤)甘草、乾薑、地骨皮(各八兩)桂心、杜仲、黃耆(各四兩)當歸、 五味子(各三兩)。

右十四味末之,內盆中,取前三物汁和研,微火上煖盆,取熱,更研,日暴乾, 常研,令離盆,酒服方寸匕,日再。

治耳聾鳴汁出,皆由腎寒,或一二十年不差方。

故鐵二十斤(燒赤,水五斗浸三宿,去鐵澄清)概根三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 去滓澄清)昌蒲切五斗(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

右三味合一石五斗,用米二石,并麴二斗,釀如常法酒,用一月封頭開清, 用磁石嗡鐵者三斤,擣為末,內酒中,浸三宿,飲之,日夜飲,常取小小醉而眠, 取聞人語乃止藥。

又方。

服天門冬酒百日差方,在第十四卷中。

又方。

礬石少許,以生昌蒲根汁和,點入耳中。

治勞聾,氣聾,風聾,虛聾,毒聾,久聾耳鳴方。

山茱萸、乾薑、巴戟天、芍藥澤瀉、桂心、菟絲子、黃耆乾地黃、遠志、蛇床子、 石斛當歸、細辛、蓯蓉、牡丹人參、甘草、附子(各二兩)、 昌蒲(一兩)羊腎(二枚)、防風(一兩半)、茯苓(三兩)。

右二十三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食後服十五丸,日三,加至三四十丸止, 皆緣腎虛耳,故作補腎方,又作薄利九竅藥即差。

治耳聾方。

生地黃(極麄者長一寸半)、巴豆、杏人(各七枚)印成鹽(兩顆)、 頭髮(如雞子大燒灰)。

右五味治下篩,以綿薄裹,內耳中一日一夜,若小損即去之,直以物塞耳, 耳中黃水及膿出,漸漸有效,不得更著,不著一宿後,更內一日一夜,還去之, 依前。

又方。

草麻人(五合)、杏人、昌蒲、磁石桃人(各三分)、巴豆(一分)、 石鹽(三分)、附子(二分)薰陸香、松脂(各十分)、蠟(八分)、 通草(三分)。

右十二味先擣草石,令細別研諸人如脂,內松脂臘,合擣數千杵。

令可丸乃止,以如棗核大綿裹塞耳,一日四五度,出之轉捻不過三四日易之。

又方。

磁石四兩天門冬地骨皮生薑各三兩。

山茱萸、茯苓、昌蒲、芎藭枳實、白芷、橘皮、甘草土瓜根、牡荊子(各二兩)、 竹瀝(二升)。

右十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減半,內瀝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五日一劑, 三日乃著散內耳中,如後方。

石昌蒲、白歛、牡丹、山茱萸牛膝、土瓜根(各二兩)、磁石(四兩)。

右七味治下篩,綿裹塞耳,日一易之,仍服大三五七散佳,方在第十三卷中。

又方。

薰陸香、草麻、松脂、蠟亂髮灰、 石鹽。

右六味等分末之,作丸,綿裹塞耳,時易之,差止。

治耳聾方。

巴豆(十四枚)、成鍊松脂(半兩)。

右二味合治丸如黍米大綿裹以簪頭著耳中,一日一易,藥如硬,微火灸之, 以汗出乃愈,大效。

又方。

雄鯉魚腦(二兩)、防風、昌蒲細辛、附子、芎藭(各六銖)。

右六味㕮咀,以魚腦合煎,三沸,三上三下之,膏香為成,濾去滓冷, 以一棗核灌耳中,以綿塞之。(古今錄驗用療風聾年久耳中鳴者,以當歸代防風, 以白芷代芎藭。)又方。

竹筒盛鯉魚腦,炊飯處蒸之,令烊,注耳中。

又方。

昌蒲附子各等分末之以麻油和,以綿裹內耳中(廣濟方以療耳卒痛求死者, 崔氏以苦酒和塞耳。)又方。

礬石、甘草、昌蒲、當歸細辛、防風、芎藭、 白芷附子、烏賊骨、皂莢(各半兩)、巴豆(十四枚)。

右十二味薄切三升酢漬一宿,以不中水,雞膏九合煎,三上三下,以巴豆黃,膏成, 去滓,內雄黃末,攪調,取棗核大瀝耳中,綿塞之,日三易。

又方。

燒鐵令赤,投酒中飲之,仍以磁石塞耳中日一易,夜去之,旦別著。

又方。

草麻(一百顆去皮)、大棗(十五枚去皮核)。

右二味熟擣丸如杏人,內耳中二十日,差。

又方。

芥子擣碎,以男兒乳和,綿裹內之。

又方。

取柴胡苗汁灌耳中,再度差。

又方。

作一坑可容二升許,著炭火其中,坑似窖形,以塼覆口上,傅上作一孔子,容小指, 塼孔上著地黃一升,以木盆覆之,以泥泥盆下,勿泄,盆底上鑽一小孔,可容筋, 其孔上著三重布,以耳孔當盆上熏,久若悶,去黃水,髮裹鹽塞之,不過二三度, 神效。

又方。

擣豉作餅填耳,內以地黃長五六分,削一頭令尖,內耳中,與豉餅底齊, 餅上著楸葉蓋之,剜一孔如筋頭透餅於上,灸三壯。

又方。

作泥餅子,厚薄如餛飩皮,覆耳上四邊,勿令泄氣,當耳孔上以草刺泥餅, 穿作一小孔,於上以艾灸之百壯,候耳中痛不可忍即止,側耳瀉卻黃水出盡,即差, 當灸時,若泥乾,數易之。

又方。

酒三升碎牡荊子二升浸七日,去滓,任性服盡,雖三十年久聾亦差。

又方。

截箭簳二寸內耳中,以麵擁四畔,勿令泄氣,灸筒上七壯。

又方。

硫黃雄黃各等分為末,綿裹內耳中,數日聞人語聲。

又方。

桂心(十八銖)、野葛(六銖)、成煎雞肪(五兩)。

右三味㕮咀,於銅器中微火煎三沸,去滓,密貯勿泄,以葦筒盛如棗核大, 火炙令少熱,欹臥傾耳灌之,如此十日耵聹自出,大如指,長一寸, 久聾不過三十日,以髮裹膏深塞,莫使泄氣,五日乃出之。 (千金翼云治二十年耳聾)。 治耳聾齒痛赤膏方。

桂心、大黃、白朮、細辛芎藭(各一兩)、乾薑(二兩)、丹參(五兩)、 蜀椒(一升)巴豆(十枚)、大附子(二枚)。

右十味㕮咀,以苦酒二升浸一宿,內成煎豬肪三斤,火上煎,三上三下,藥成, 去滓,可服可摩,耳聾者綿裹內耳中,齒冷痛則著齒,諸痛皆摩,若腹中有病, 以酒和服和棗許大,咽喉痛,取棗核大吞之。

又方。

以綿裹蛇膏塞耳,神良。

又方。

淳酢微火煎附子一宿,削令可入耳,以綿裹塞之。

治卒耳聾方。

細辛、昌蒲(各六銖)、杏人、麴末(各十銖)。

右四味和擣為丸,乾,即著少豬脂如棗核大,綿裹內耳中,日一易,小差, 二日一易,夜去旦塞之。

治三十年耳聾方。

故鐵三十斤,以水七斗浸三宿,取汁,入麴釀米七斗如常造酒法,候熟, 取磁石一斤研末,浸酒中,三日乃可飲,取醉,以綿裹磁石內耳中,好覆頭臥, 酒醒去磁石,即差。

治耳鳴聾方。

當歸、細辛、芎藭、防風附子、白芷(各六銖)。

右六味末之,以鯉魚腦八兩合煎,三上三下,膏成,去滓,以棗核大灌耳中, 旦以綿塞耳孔。

治耳鳴如流水聲,不治久成聾方。

生烏頭掘得,乘濕削如棗核大,內耳中,日一易之,不過三日,愈, 亦療癢及卒風聾。

治耳鳴水入方。

通草、細辛、桂心(各十八銖)、昌蒲(一兩)、附子(六銖)礬石(六銖)、 當歸、甘草(各十二銖)、獨活(一兩半)。

右九味末之,以白鵝脂半合,稍稍和如棗核,綿裹內耳中,日三旋旋和用。 (一本用蔥涕半合)治耳聾有膿散方。

烏賊骨、釜底墨、龍骨、伏龍肝(各半兩)附子(一兩)、禹餘糧(六銖)。

右六味末之,取皂莢子大綿裹內耳中,日一易,取差,不差者有蟲,加麝香一豆大。

治耳聾有膿,不差有蟲方。

鯉魚腸一具切酢三合。

右二味和擣,帛裡內耳中,兩食頃,當悶痛,有白虫著藥,去之,更入新者, 蟲盡乃止,藥擇去虫還可用。

又方。

先以紙纏去耳中汁,以礬石末粉耳中,次石鹽末粉其上,食久乃起,不過再度, 永差。

又方。

擣桂和鯉魚腦內耳中,不過三四度。

治聤耳出膿汁方。

礬石、烏賊骨、黃連、赤石脂。

右四味等分末之,以綿槨如棗核內耳中,日三。

(小品不用赤石脂姚氏加龍骨一兩千金翼同姚氏)治聤耳,耳中痛,膿血出方。

取釜月下灰,薄耳中,日三易之,每換以篦子去之,再著,取差止。

治聤耳方。

桃人熟擣,以故緋絹裹內耳中,日三易,以差為度。

治底耳方。

黃礬燒,綿裹內耳中,不過二三日愈,或以葦管吹耳中。 (肘後以療耳卒腫出膿)治耳聾乾,耵聹不可出方。

擣自死白項蚯蚓,安蔥葉中,麵概封頭,蒸之令熟,並化為水,以汁滴入耳中, 滿即止不過數度,即挑易出,差後,髮裹鹽塞之。(肘後以療蚰蜒入耳效)又方。

灌酢三年者最良,綿塞之半日許,必有物及出。

治百蟲入耳方。

末蜀椒一撮,以半升酢調灌耳中,行二十步即出。

又方。

取桃葉火熨,卷之以塞耳,立出。

又方。

車肛脂傅耳孔,蟲自出。(肘後以療聤耳膿血)又方。

以蔥涕灌耳中,蟲即出,亦治耳聾。

治蜈蚣入耳方。

炙豬肉令香,掩耳即出。

治蚰蜒入耳方。

炒胡麻擣之,以葛袋盛傾耳枕之,即出。

又方。

以牛酪灌之,滿耳即出,出當半消,若入腹中,空腹食好酪一二升, 即化為黃水而出,不盡,更服手用,神效,千金翼作牛乳治耳中有物不可出方。

以弓弦從一頭,令散傅好膠柱,著耳中物上停之,令相著,徐徐引出。

面病第九(方八十一首)

五香散,治䵟皰黶𪒟黑運赤氣,令人白光潤方。

畢豆(四兩)、黃耆、白茯苓、萎蕤杜若、商陸、大豆黃卷(各二兩)、白芷當歸、 白附子、冬瓜人、杜蘅白殭蠶、辛夷人、香附子、丁子香蜀水花、旋覆花、防風、 木蘭芎藭、藁本、皂莢、白膠杏人、梅肉、酸漿、水萍天門冬、白朮、 土瓜根(各三兩)、豬頤(二具暴乾)。

右三十二味下篩,以洗面,二七日白,一年與眾別。

洗手面,令白淨悅澤,澡豆方。

白芷、白朮、白鮮皮、白歛白附子、白茯苓、羌活、萎蕤栝樓子、桃人、杏人、 菟絲子商陸、土瓜根、芎藭(各一兩)、豬頤(兩具大者細切)冬瓜人(四合)、 白豆麵(一升)、麵(三升浹豬頤為餅暴乾擣篩)。

右十九味合擣,篩入麵,豬頤拌勻,更擣,每日常用,以漿水洗手面,甚良。

治面黑不淨,澡豆洗手面方。

白鮮皮、白殭蠶、芎藭、白芷白附子、鷹屎白、甘松香、 木香(各三兩一本用藁本)土瓜根(一兩一本用甜瓜子)、白梅肉(三七枚)、 大棗(三十枚)麝香(二兩)、雞子白(七枚)、豬頤(三具)、 杏人(三十枚)白檀香、白朮、丁子香(各三兩一本用細辛)冬瓜人(五合)、 麵(三升)。

右二十味,先以豬頤和麵暴乾,然後合諸藥,擣末,又以白豆屑二升為散, 旦用洗手面,十日色白如雪,三十日如凝脂,神驗。 (千金翼無白疆蚕芎藭白附子大棗有桂心三兩)洗面藥澡豆方。

豬頤(五具細切)、畢豆麵(一升)、皂莢(三挻)、 栝樓實(三兩一方不用)萎蕤、白茯苓、土瓜根(各五兩)。

右七味擣篩,將豬頤拌和,更擣令勻,每旦取洗手面百日白淨如素。

洗面藥方。

白芷、白歛、白朮、桃人冬瓜人、杏人、萎蕤(各等分)、皂莢(倍多)。

右八味絹篩,洗手面時即用。

洗面藥,除䵟𪒟悅白方。

豬頤(兩具去脂)、豆麵(四升)、細辛、白朮(各一兩)防風、白歛、 白芷(各二兩)、商陸(三兩)皂莢(五挻)、冬瓜人(半升)。

右十味和土瓜根(一兩),擣,絹羅,即取大豬蹄一具,煮令爛,作汁,和散為餅, 暴燥,更擣為末,羅過,洗手面,不過一年,悅白。

澡豆治手乾燥少潤膩方。

大豆黃(五升)、苜蓿、零陵香子赤小豆(各二升去皮)、丁香(五合)、 麝香(一兩)冬瓜人、茅香(各六合)、豬頤(五具細切)。

右九味細擣,羅,與豬頤相和,暴乾,擣,絹篩,洗手面。

澡豆方。

白芷、青木香、甘松香、藿香(各二兩)冬葵子(一本用冬瓜人)、 栝樓人(各四兩)零陵香(二兩)、畢豆麵(三升大豆黃麵赤得)。

右八味擣篩,用如常法。

桃人澡豆,主悅澤,去䵟𪒟方。

桃人、蕪菁子(各一兩)、白朮(六合)、土瓜根(七合)畢豆麵(二升)。

右五味合和,擣,篩,以酢漿水洗手面。

澡豆手乾燥,常少潤膩方。

豬頤(五具乾之)、白茯苓、白芷、藁本(各四兩)甘松香、零陵香(各二兩)、 白商(陸五兩)大豆末(二升絹下)、蒴藋灰(一兩)。

右九味為末,調和訖,與豬頤相和,更擣,令勻,欲用稍稍取以洗手面, 八九月則合冷處貯之,至三月巳後勿用,神良。

治面無光澤,皮肉皺黑,久用之令人潔白光潤,玉屑面膏方。

玉屑(細研)、芎藭、土瓜根、萎蕤桃人、白附子、白芷、冬瓜人木蘭、 辛夷(各一兩)、菟絲子、藁本青木香、白疆蠶、當歸、黃耆藿香、 細辛(各十八銖)、麝香、防風(各半兩)鷹屎白(一合)、豬頤(三具細切)、 蜀水花(一合)、白犬脂鵝脂、熊脂(各一升)、商陸(一兩)、豬肪脂(一升)。

右二十八味,先以水浸豬鵝犬熊脂,數易水,浸今血脉盡乃可用,㕮咀諸藥, 清酒一斗漬一宿,明旦生擘豬鵝等脂安藥中,取銅鐺於炭火上,微微煎, 至暮時乃熟,以綿濾,置瓷器中,以傅面,仍以練繫白芷片,看色黃,即膏成, 其豬頤取浸藥酒,挼取汁,安鎗中,玉屑蜀水花鷹屎白麝香末之,膏成,安藥中, 攪令勻。

面脂主悅澤人面,耐老方。

白芷、冬瓜人(各三兩)、萎蕤、細辛防風(各一兩半)、商陸、芎藭(各三兩)、 當歸藁本、蘼蕪、土瓜根(去皮)、桃人(各兩)木蘭皮、辛荑、甘松香、 麝香白殭蠶、白附子、梔子花、 零陵香(半兩)豬頤(三具切水漬六日欲用時以酒挼取汁漬藥)。

右二十一味薄切,綿裹,以豬頤汁漬一宿,平旦以前,豬脂六升,微火三上三下, 白芷色黃膏成,去滓,入麝,收於瓷器中,取塗面。

鍊脂法。

凡合面脂,先須知鍊脂法,以十二月買極肥大豬脂,水漬七八日,日一易水,煎, 取清脂沒水中,鍊鵝熊脂,皆如此法。

玉屑面脂方。

玉屑、白附子、白茯、青木香萎蕤、白朮、白殭蠶、蜜陀僧甘松香、烏頭、商陸、 石膏黃耆、胡粉、芍藥、藁本防風、芒消、白檀(各一兩)、當歸土瓜根、桃人、 芎藭(各二兩)、辛夷桃花、白頭翁、零陵香、細辛知母(各半兩)、 豬脂(一升)、羊腎脂(一具)、白犬脂鵝脂(各一合)。

右三十三味切,以酒水各一升,合漬一宿,出之,用銅器微火煎,令水氣盡, 候白芷色黃,去滓,停一宿,旦以柳枝攪白,乃用之。

又方。

今黑者皆白,老者皆少方。

玉屑、寒水石、珊瑚、芎藭、當歸土瓜根、菟絲、藁本、辛夷人、細辛萎蕤、商陸、 白芷、防風、黃耆白殭蠶、桃人、木蘭皮、藿香、前胡蜀水花、桂心、冬瓜人、 半夏、白歛青木香、杏人、蘼蕪、芒消、旋覆花杜蘅、麝香、白茯苓、秦椒、 白頭翁礜石、秦皮、杜若、蜀椒、蕪菁子升麻、黃芩、白薇、 梔子花(各六銖)栝樓人(一兩)、熊脂、白狗脂、牛髓、鵝脂羊髓(各五合)、 清酒(一升)、鷹屎白(一合)、丁香(六銖)、豬肪脂(一升)。

右五十四味㕮咀,酒漬一宿,內脂等合煎,三上三下,酒氣盡,膏成,絞去滓, 下麝香末一向,攪至凝色變止,瓷器貯,勿洩氣。

面脂治面上皺黑,凡是面上之疾皆主之方。

丁香、零陵香、桃人、土瓜根、白歛防風、沈香、辛夷、梔子花、當歸麝香、藁本、 商陸、芎藭(各三兩)萎蕤(一本作白及)、藿香(一本無)、白芷、 甘松香(各二兩半)菟絲子(三兩)、白殭蠶、木蘭皮(各二兩半)蜀水花、 青木香(各二兩)、冬瓜人(四兩)、茯苓(三兩)鵝脂、羊腎脂(各一升半)、 羊髓(一升)、生豬脂(三大升)。

右二十九味㕮咀,先以美酒五升,挼豬頤六具,取汁,漬藥一宿, 於豬脂中極微火煎之,三上三下,白芷色黃,以綿一大兩內生布中,絞去滓, 入麝香末,以白木篦攪之,至凝乃止,任性用之,良。

面膏,去風寒,令面光悅,卻老去皺方。

青木香、白附子、芎藭、白蠟零陵香、香附子、白芷(各二兩)、 茯苓甘松(各一兩)、羊髓(一升半鍊)。

右十味㕮咀,以水酒各半升,浸藥經宿,煎三上三下,候水酒盡,膏成,去滓, 傅面作妝,如有䵟𪒟皆落。

豬蹄湯洗手面,令光潤方。

豬蹄(一具)、桑白皮、芎藭、萎蕤(各三兩)白朮(二兩)、白茯苓(三兩)、 商陸(二兩一作當歸)、白芷(三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三斗煎豬蹄及藥,取一斗,去滓,溫一盞,洗手面,大佳。

令人面白淨悅澤方。

白歛、白附子、白朮、白芷(各二兩)藁本(三兩)、 豬頤(三具水漬去赤汁盡研)。

右六味末之,先以蕪菁子半升,酒水各半升,相和,煎數沸,研如泥,合諸藥, 內酒水中,以瓷器貯,封三日,每夜傅面,旦以漿水洗之。

豬蹄漿急面皮,去老皺,令人光淨方。

大豬蹄一具,淨治如食法,以水二升,清漿水一升不渝,釜中煮成膠,以洗手面, 又以此藥和澡豆,夜塗面,旦用漿水洗,面皮即急。

白面方。

牡蠣(三兩)、木瓜根(一兩)。

右二味末之,白蜜和之,塗面即白如玉,旦以溫漿水洗之慎風日。

鹿角散,令百歲老人面如少女,光澤潔白方。

鹿角(長一)、牛乳(三升)、芎藭、細辛天門冬、白芷、白附子、 白朮白歛(各三兩)、杏人(二七枚)、酥(三兩)。

右十一味㕮咀,其鹿角先以水漬一百日,出與諸藥內牛乳中,緩火煎,令汁盡, 出角,以白練袋貯之,餘藥勿取,至夜取牛乳石上摩鹿角,取塗面,旦以漿洗之, 無乳,小便研之亦得。

令人面潔白悅澤,顏色紅潤方。

豬頤(五具)、蕪菁子(二兩)、栝樓子(五兩)、桃人(三兩)。

右四味以酒和,熟擣,傅之,慎風日。

又方。

採三株桃花,陰乾,末之,空心飲服方寸匕,日三,井細腰身。

又方。

以酒漬桃花服之,好顏色,治百病,三月三日收。

桃花丸,治面黑䵟,令人潔白悅方。

桃花(二升)、桂心、烏喙、甘草(各一兩)。

右四味末之,白蜜為丸,服如大豆許十丸,日二,十日易形, 一方有白附子甜瓜子杏人各一兩為七味。

鈆丹散,治面黑,令人面白如雪方。

鈆丹(三十銖)、真女菀(六十銖)。

右二味治下篩,酒服一刀圭,日三,男十日知,女二十日知,知則止, 黑色皆從大便中出矣,面白如雪。

白楊皮散,治面與手足黑,令光澤潔白方。

白楊皮(十八銖一方用橘皮)、桃花(一兩)、白瓜子(三十銖)。

右三味治下篩,溫酒服方寸匕,日三,欲白,加瓜子,欲赤,加桃花,三十日面白, 五十日手足俱白。

治面䵟𪒟內外治方。

成鍊松脂為末,溫酒服三合,日三服,盡三升,無不差。

治外膏成。

白芷、白蠟(各二兩)、白附子、辛夷防風、烏頭、藿香(各半兩)、 藁本(一兩)萎蕤、零陵香(各半兩)、商陸、麝香(各六銖)牛脂、 鵝脂(各一升)、羊脂(五合)、麻油(二合)。

右十六味薄切,醋漬浹浹然一宿,合煎,候白芷色黃膏成,以皂莢湯洗面,傅之, 日三。

又方。

白礬、石硫黃、白附子(各六銖)。

右三味為末,以酢一盞漬之三日,夜淨洗面,傅之,莫見風日,三七日慎之, 白如雪。

又方。

雞子(三枚)、丁香(一兩)、胡粉(一兩細研)。

右三味先以醋一升漬七日後,取雞子白調香粉,令勻,以漿水洗面,傅之。

治面䵟方。

李子人末和雞子白,傅一宿即落。

又方。

白羊乳(二升)、羊脂(二具水浸去汁細擘)、甘草(二兩末)。

右三味相和一宿,先以酢漿洗面,生布拭之,夜傅藥兩遍,明旦以豬蹄湯洗卻, 每夜洗之。

又方。

白附子末酒和,傅之即落。

又方。

桂心、石鹽、蜜(各等分)。

右三味末之,相和以傅治人面䵟𪒟黑膚色麤陋,皮厚狀醜方。

羖羊脛骨末,以雞子白和傅之,旦以白梁米泔洗之,三日白如珂雪。

又方。

白蜜和茯苓粉傅之,七日愈。

又方。

杏人(末之)、雞子白。

右二味相和,夜塗面,明旦以米泔洗之。

又方。

杏人酒浸皮脫,擣,絹袋盛,夜拭面。

又方。

酒浸雞子三枚,密封四七日成,傅面,白如雪。

治面䵟𪒟,令悅澤光白潤好及手皴方。

豬蹄(兩具治如食法)、白梁米(一斗洗令淨)。

右二味以水五升合煮,豬蹄爛,取清汁三斗,用煮後藥。

白茯苓、商陸(各五兩)、萎蕤(一兩)、白芷、藁本(各二兩)。

右五味㕮咀,以前藥汁三斗,并研桃人一升,合煮取一斗五升,去滓,瓷瓶貯之, 內甘松零陵香末各一兩入膏中,攪令勻,綿幕之,每夜用塗手面。

面多䵟𪒟,面皮麄澀,令人不老,皆主之方。

朱砂、雄黃(各二兩)、水銀霜(半兩)、黃鷹糞(二升)上胡粉(二兩)。

右五味並細研如粉,以面脂和淨洗面,夜塗之,以手細摩,令熱,明旦不廢作妝, 然須五日一洗面,一塗不過三遍所有惡物一切皆除,數倍少嫩,慎風日,不傳, 神秘。

治䵟𪒟烏靨,令面潔白方。

馬珂(二兩)、珊瑚、白附子、鷹屎白(各一兩)。

右四味研成粉,和勻,用人乳調以傅面夜夜著之,明旦以溫漿水洗之。

治面黑生䵟皰方。

白歛(十二銖)、生礜石(救急方無礜石)、白石脂(各六銖)、杏人(三銖)。

右四味研,和雞子白,夜臥塗面上,旦用井花水洗之。

治面䵟皰,令人悅白方。

栝樓子(六合)、麝香(半兩)、白石脂(五合)、雀屎(二合去黑)。

右四味擣篩,別研麝香雀糞白石脂和合,取生菟絲苗汁,和之如薄泥, 先用澡豆洗去面上膩,以塗䵟上,日夜三四過,旦以溫漿水洗之,任意作妝。

治䵟子面不淨方。

以上朱砂研細如粉,和白蜜塗之,旦以酢漿洗之,大驗。

又方。

白附子、香附子、白檀、馬珂、紫檀(各兩)。

右五味末之,白蜜和如杏人大,陰乾,用時以水研塗面,旦以溫水洗,忌風油, 七日面如蓮花。

治面䵟𪒟方。

沈香、牛黃、薰陸香、雌黃鷹屎、丁香、玉屑(各十二銖)、水銀(十銖)。

右八味末之,蜜和以傅。

治面黑䵟𪒟,皮皺皴散方。

白附子、蜜陀僧、牡蠣、茯苓、芎藭(各二兩)。

右五味末之,和以羖羊乳,夜塗面,以手摩之,旦用漿水洗不過五六度,一重皮脫, 䵟差矣。

治面䵟方。

水和丹砂末,服方寸匕,男七日,女二七日,色白如雪。

白瓜子丸,治面䵟𪒟,令色白方。

白瓜子(二兩)、藁本、遠志、杜蘅(各一兩)天門冬(三兩)、白芷、當歸、 車前子雲母粉(各一兩)、柏子人、細辛、橘皮栝樓人、鈆丹、白石脂(各半兩)。

右十五味末之,蜜和,空腹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三。

去面上靨子黑誌方。

夜以暖漿水洗面,以生布揩靨子令赤痛,水研白旃檀,取汁令濃,以塗靨子上, 旦以暖漿水洗之,仍以鷹屎白粉其上。

治粉滓䵟𪒟方。

白歛(十二銖)、白石脂(六銖)。

右二味擣篩,以雞子白和,夜臥塗面,旦用井花水洗。

去粉滓䵟𪒟皴皰及茸毛,令面悅澤光潤如十四五時方。

黃耆、白朮、白歛、萎蕤土瓜根、商陸、蜀水花、 鷹屎白(各一兩)防風(一兩半)、白芷、細辛、青木香芎藭、白附子、 杏人(各二兩)。

右十五味末之,以雞子白和作挻,陰乾,石上研之,以漿水塗面,夜用,旦以水洗, 細絹羅如粉,佳。

治面粉滓方。

熬礬石以清酒和傅之,不過三上。

又方。

擣生菟絲苗汁塗,不過三上。

治面皰方。

羖羊膽、牛膽(各一具)、淳酒(一升)。

右三味合煮,三五沸,傅之。

治年少氣盛,面生庖瘡方。

胡粉(半兩)、水銀(一兩)。

右二味以臘月豬脂和,熟研,令水銀消散,向暝以粉面,旦起布拭之,慎勿水洗, 至暝又塗之,不過三上,差,一方有真朱。

白膏治面㾴庖疥癕惡瘡方。

附子(十五枚)、野葛(一尺五寸)、蜀椒(一升)。

右三味㕮咀,以酢漬一宿,豬膏一斤煎,令附子黃,去滓塗之,日三。

梔子丸,治酒㾴鼻皰方。

梔子人(三升)、芎藭(四兩)、大黃(六兩)豉(三升)、木蘭皮(半兩)、 甘草(四兩)。

右六味末之,蜜和,服十丸如梧桐子,日三,稍加至十五丸。

薄鼻皰方。

蒺蔾子、梔子人、豉(各一升)、木蘭皮(半斤一本無)。

右四味末之,以酢漿水和如泥,夜塗上,日未出時暖水洗之,亦滅瘢痕。

治面㾴皰方。

鸕鶿屎一升,末之,以臘月豬脂和,令勻,夜傅之。

治面上風方。

玉屑、蜜陀僧、珊瑚(各二兩)、白附子(三兩)。

右四味末之,以酥和,夜傅面上,旦洗之,亦滅瘢痕。

治面皰甚者方。

冬葵子、柏子人、茯苓、冬瓜子。

右四味各等分末之,酒服方寸匕,食後服,日三。

治面皰方。

薺苨、肉桂(各二兩)。

右二味末之,以酢漿服方寸匕,日一,亦治䵟𪒟及滅瘢去黑誌。

又方。

枸杞根(一十斤)、生地黃(三斤)。

右二味,先擣篩枸杞,又擣碎去黃,暴乾,合篩,空腹酒服方寸匕,日三, 久服顏如童子,秘之。

治面㾴方。

木蘭皮一斤,以三年酢漬,令沒百日,暴乾,末之,溫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面有熱毒惡瘡方。

胡粉(熬)、黃蘗(炙)、黃連(各等分)。

右三味末之,以粉上,取差止,若瘡乾,以面脂調塗之,日三。

滅瘢痕方。

以豬脂三斤飼烏雞一隻,令三日使盡,後取白屎,內白芷當歸各一兩,煎, 白芷色黃,去滓,內以鷹屎白半兩,攪令調,傅之,日三。

又方。

禹餘糧半夏等分末之,以雞子黃和,先以新布拭瘢令赤以塗之勿見風,日二, 十日差,十年者亦滅。

又方。

鷹屎白(一合)、辛夷(一兩)、白附子杜若、細辛(各半兩)。

右五味㕮咀,以酒五合浸一宿,以羊髓五兩,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 小傷瘢上傅之,日三。

滅瘢痕,無問新舊必除方。

以人精和鷹屎白,傅之,日二,白蜜亦得。

治瘢痕凸出方。

春夏以大麥炒,秋冬以小麥炒,好細絹下篩,以酥和封上。

又方。

鷹屎白(一兩)、衣白魚(二七枚)。

右二味末之,蜜和以傅,日三五度,良。

又方。

以熱瓦熨之。

又方。

以凍淩熨之。

又方。

鷹屎白(二兩)、白殭蚕(二兩半)。

右二味末之,以白蜜和傅上,日三,慎五辛生菜。

又方。

臘月豬脂四升,煎大䑕一枚,令消盡,以生布拭上皮令赤,塗之,不過四五上。

治身及面上印文方。

針刺字上破,以醋調赤土薄之,乾又易,以黑滅即止。

又方。

以未滿月兒屎傅上,一月即沒。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六下。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七(風毒腳氣)

論風毒狀第一(十六章)。

論曰,考諸經方往往有腳弱之論,而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度,衣纓士人, 多有遭者,嶺表江東,有支法存仰道人等,並留意經方,偏善斯術,晉朝仕望, 多獲全濟,莫不由此二公,又宋齊之間,有釋門深師師道人述法存等, 諸家舊方為三十卷,其腳弱一方,近百餘首,魏周之代,蓋無此病, 所以姚公集驗殊不慇懃,徐王撰錄未以為意,特以三方鼎峙,風教未一,霜露不均, 寒暑不等,是以關西河北不識此疾,自聖唐開闢,六合無外,南極之地,襟帶是重, 爪牙之寄,作鎮於彼,不習水土,往者皆遭,近來,中國士大夫雖不涉江表, 亦有居然而患之。 者,良由今代天下風氣混同,物類齊等所致之耳,然此病發初得先從腳起, 因即脛腫,時人號為腳氣,深師云,腳弱者即其義也,深師述支法存, 所用永平山敷,施連,范祖,耀,黃素,等,諸腳弱方,凡八十餘條,皆是精要, 然學者尋覽,頗覺繁重,正是方集耳,卒欲救急,莫測指南, 今取其所經用灼然有效者,以備倉卒,餘者不復具述。

論何以得之於腳。

問曰,風毒中人,隨處皆得,作病何偏著於腳也,答曰,夫人有五藏,心肺二藏, 經絡所起,在手十指,肝腎與脾三藏,經絡所起,在足十指,夫風毒之氣, 皆起於地,地之寒暑風濕,皆作蒸氣,足當履之,所以風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腳, 久而不差,遍及四肢腹背頭項也,微時不覺,痼滯乃知,經云,次傳聞傳是也, 論得巳便令人覺不凡腳氣病,皆由感風毒所致,得此病,多不令人即覺,會因他病, 一度乃始發動,或奄然大悶,經三兩日不起方乃覺之,諸小庸醫,皆不識此疾, 漫作餘病治之,莫不盡斃,故此病多不令人識也,始起甚微,食飲嬉戲,氣力如故, 惟卒起腳屈弱不。 能動,有此為異耳,黃帝云,緩風濕痺是也。

論風毒相貌。

夫有腳未覺異,而頭項臂膊已有所苦,有諸處皆悉未知而心腹五內已有所困, 又風毒之中人也,或見食嘔吐,憎聞食臭,或有腹痛下痢,或大小便秘澀不通, 或胷中衝悸,不欲見光明,或精神惛憒,或喜迷忘,語言錯亂,或壯熱頭痛, 或身體酷冷疼煩,或覺轉筋,或腫不腫,或肶腿頑痺或時緩縱不隨,或復百節孿急, 或小腹不仁,此皆腳氣狀貌也,亦云風毒腳氣之候也,其候難知,當須細意察之, 不爾必失其機,要一朝病成,難可以理,婦人亦爾,又有婦人產後,春夏取涼, 多中此毒,宜深慎之,其熱悶掣瘲,驚悸心煩,嘔吐氣上,皆其候也, 又但覺臍下冷痛,愊愊然,不快。 兼小便淋瀝,不同生平,即是腳氣之候,頑弱名緩風,疼痛為濕痺。

論得之所由。

凡四時之中,皆不得久立坐濕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脫衣靴韈,當風取涼, 皆成腳氣,若暑月久坐久立濕地者,則熱濕之氣蒸入經絡,病發必熱, 四肢酸疼煩悶,若寒月久坐久立濕冷地者,則冷濕之氣上入經絡, 病發則四體酷冷轉筋,若當風取涼得之者,病發則皮肉頑痺,諸處瞤動,漸漸向頭, 凡常之日,忽然暴熱,人皆不能忍得者,當於此時必不得頓取於寒以快意也, 卒有暴寒復不得受之,皆生病也,世有勤功力學之士,一心注意於事, 久坐行立於濕地,不時動轉,冷風來擊,入於經絡,不覺成病也, 故風毒中人或先中手足十指,因汗毛孔開,腠理踈通,風如擊箭。 或先中足心,或先中足趺,或先中膝巳下腨脛表裡者,若欲使人不成病者, 初覺即灸所覺處三二十壯,因此即愈不復發也,黃帝云,當風取涼,醉巳入房, 能成此疾。

論冷熱不同。

問曰,何故得者有冷有熱,答曰足有三陰三陽,寒中三陽,所患必冷,暑中三陰, 所患必熱,故有表裡冷熱,冷熱不同,熱者治以冷藥,冷者療以熱藥,以意消息之, 脾受陽毒即熱頑,腎受陰濕即寒痺。

論因腳氣續生諸病。

雖患腳氣不妨乳石動發,皆須服壓石藥療之,夫因患腳氣續生諸病者, 則以諸藥對之,或小便不利,則以豬苓茯苓及諸利小便藥治之,大便極堅者, 則以五柔麻人丸等治之,遍體腫滿成水病者,則取治水方中諸治水之藥治之, 餘皆倣此更無拘忌。(五柔麻人丸出第十五卷中)論須療緩急。 凡小覺病候有異,即須大怖畏,決意急治之,傷緩氣上入腹,或腫或不腫, 胷脅逆滿,氣上肩息,急者死不旋踵,寬者數曰必死不可不急治也, 但看心下急氣喘不停,或白汗數出,或乍寒乍熱,其脉促短而數嘔吐不止者皆死。

論虛實可服藥不可服藥。

凡腳氣之疾,皆由氣實而死,終無一人以服藥致虛而殂,故腳氣之人,皆不得大補, 亦不可大瀉,終不得畏虛,故預止湯不服也,如此者皆死不治也。

論看病問疾人。

世間大有病人親朋故舊交遊來問疾,其人曾不經一事,未讀一方,自騁了了, 詐作明能談說異端,或言是虛,或道是實,或云是風,或云是蠱,或道是水, 或云是痰,紛紜謬說,種種不同,破壞病人心意,不知熟是,遷延未定,時不侍人, 欻然致禍,各自散走,是故大須好人及好名醫,識病深淺,探頤方書,博覽古今, 是事明解者,看病不爾,大誤人事,竊悲其如此者眾,故一一顯析,具述病之由狀, 令來世病者讀之以自防備也,但有一狀相應,則須依方急治,勿取外人言議, 自貽憂悔,但詳方意,人死不難,莫信他言以自悞也,余嘗為人撰門冬煎, 此方治腳氣大有驗病者須。 用之,方在第十二卷中。

論脉候法。

凡腳氣雖復診候多塗,而三部之脉,要須不違四時者為吉,其逆四時者勿治, 餘如脉經所說,此中不復具載,其人本黑瘦者易治,肥大肉厚赤白者難愈, 黑人耐風濕,赤白不耐風,瘦人肉硬,肥人肉軟,肉軟則受疾至深,難巳也。

論腫不腫。

凡人久患腳氣不自知別,於後因有他病發動,治之得差後,直患嘔吐而復腳弱, 余為診之,乃告為腳氣,病者曰,某平生不患腳腫,何因名為腳氣不肯服湯, 餘醫以為石發,狐疑之間,不過一旬而死,故腳氣不得一向以腫為候,亦有腫者, 有不腫者,其以小腹頑痺不仁者,腳多不腫小腹頑,後不過三五日,即令人嘔吐者, 名腳氣入心,如此者死在旦夕,凡患腳氣到心難治,以其腎水剋心火故也。

論須俱不慎。

凡腳氣之病,極須慎房室,羊肉牛肉,魚蒜蕺菜菘菜蔓菁瓠子,酒麵酥油乳麋。

豬雞鵝鴨,有方用鯉魚頭,此等並切禁,不得犯之,并忌大怒,惟得食粳粱粟米, 醬豉蔥韭,薤椒薑橘皮又不得食諸生果子酸酢之食,犯者皆不可差, 又大宜生牛乳生粟子矣。

論善能治者幾日可差。

凡腳氣病,枉死者眾,略而言之,有三種,一覺之傷晚,二驕很恣傲,三狐疑不決, 此之三種,正當枉死之色,故世間誠無良醫,雖有良醫,而病人有靈堪受入者, 更復尠少,故雖有騏驥而不遇伯樂,雖有尼父而人莫之師,其為枉橫亦猶此也, 今有病者,有受入性依法,使余治之,不過十日,可得永差矣,若無受入性者, 亦不須為治,縱令治之,恐無差日也,非但腳氣,諸病皆然,良藥善言,觸目可致, 不可使人必服,法為信者施,不為疑者說。

論灸法。

凡腳氣初得腳弱,使速灸之,井服竹瀝湯,灸訖可服八風散,無不差者, 惟急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者半差半死,雖得差者, 或至一二年復更發動,覺得便依此法速灸之,乃服散者治十十愈, 此病輕者登時雖不即惡,治之不當,根源不除,久久期於殺人,不可不精以為意。

初灸風市次灸伏兔次灸犢鼻。

次灸膝兩眼次灸三里次灸上廉。

次灸下廉次灸絕骨。

凡灸八處,第一風市穴,可令病人起正身平立, 垂兩臂直下舒十指撮掩著兩髀便點當手中央指頭髀大筋上是,灸之百壯,多亦任人, 輕者不可減百壯,重者乃至一處五六百壯,勿令頓灸,三報之佳,第二伏兔穴, 令病人累夫端坐,以病人手夫掩橫膝上,夫下傍與曲膝頭齊上傍側夫際當中央是, 灸百壯,亦可五十壯,第三犢鼻穴,在膝頭蓋骨上際外骨邊平處, 以手按之得節解則是,一云在膝頭下近外三骨箕踵中動腳以手按之得屈解是, 灸之五十壯,可至百壯,第四膝眼穴,在膝頭骨下兩傍陷者宛宛中是,第五三里穴, 在膝頭骨節下一夫附脛骨外是,一云在膝頭骨節下三寸,人長。 短大小當以病人手夫度取灸之百壯,第六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夫,亦附脛骨外是, 灸之百壯,第七下廉穴,在上廉下一夫,一云附脛骨外是,灸之百壯,第八絕骨穴, 在腳外踝上一夫,亦云四寸是,凡此諸穴灸不必一頓灸盡壯數,可日日報, 灸之三日之中,灸令盡壯數為佳,凡病一腳則灸一腳,病兩腳則灸兩腳, 凡腳弱病皆多兩腳,又一方云如覺腳惡,便灸三里,及絕骨各一處,兩腳惡者, 合四處灸之,多少隨病輕重,大要雖輕不可減百壯,不差速以次灸之,多多益佳, 一說灸絕骨最要,人有患此腳弱不即治,及入腹,腹腫大上氣,於是乃須大法灸, 隨諸輸及諸管開節腹背盡。 灸之,并服八風散,往往得差者,諸管輸節解法,並在第二十九卷中,覺病入腹, 若病人,不堪痛,不能盡作大灸,但灸胷心腹諸穴,及兩腳諸穴,亦有得好差者, 凡量一夫之法,覆手併舒四指對度四指上中節上橫過為一夫,夫有兩種, 有三指為一夫者,此腳弱灸以四指為一夫,亦依支法存舊法,粱丘,犢鼻,三里, 上廉,下廉,解谿,太衝,陽陵泉,絕骨,崑崙,陰陵泉,三陰交,足太陰伏溜, 然谷,涌泉,承山,束骨,等,凡一十八穴,舊法多灸百會風府五藏,六臟輸募, 項來灸者悉覺引氣向上,所以不取其法,氣不上者可用之,其要病巳成恐不救者, 悉須灸之,其足十。 指去指奇一分兩足凡八穴,曹氏名曰八衝,極下氣有效,其足十指端名曰氣端, 日灸三壯,並大神要其八衝可日灸七壯,氣下即止,病者非深相委悉, 慎勿為人灸之,慎之慎之,凡灸八衝艾炷須小作之。

論服湯藥色目。

風毒之氣,入人體中,脉有三品,內外證候相似,但脉有異耳,若脉浮大而緩, 宜服續命湯兩劑應差,若風盛宜作越婢湯,加白朮四兩,若脉浮大緊轉駛, 宜作竹瀝湯,若病人脉微而弱,宜服風引湯,此人脉多是因虛而得之, 若大虛短氣力乏可其間作補湯,隨病冷熱而用之,若未愈,更服竹瀝湯, 若病人脉浮大而緊駛,此是三品之中最惡脉也,或沈細而駛者, 此脉正與浮大而緊者,同是惡脉,浮大者病在外,沈細者病在內,治亦不異, 當消息以意耳,其形尚可,而手腳未容至弱,數日之中,氣上即便命終,如此之脉, 往往有人得之,無一存者,急服竹瀝湯,日服一劑,切要湯。 勢常令相及,勿令半日之中空無湯也,此湯竹汁多服之,若不極熱,輒輒停在脉心, 更為人患,每服當使極熱,若服竹瀝湯得下者必佳也,若巳服三劑竹瀝湯, 病及脉勢未折,而苦脹滿,可以大鱉甲湯下之,湯勢盡而不得下, 可以丸藥助湯令下,下後更服竹瀝湯,趣令脉勢折氣息料理便停服, 三十二物八風散佳,又初得病便摩野葛膏,日再,頑痺腳弱都愈乃止,若服竹瀝湯, 脉勢折如未病時,氣力轉勝,腳故未能行,體力充足,然後漸微行步,病重者差, 後半年,始能扶人行耳,既覺脉及體內差,但當勤服八風散,勿以腳未能行, 輕加餘治,餘治未必全得要,更生諸惡失此諸。 治也,猥人邊亦勿行野葛膏,有人聞竹瀝湯云,恐傷腰腳者,即勿與,治宜知此法, 此人無受入性,不可與醫故也,不為疑者說此之謂也,竹瀝湯有三首,輕者服前方, 重者次弟服後者,此風毒乃相注易病人,宜將空缺服小金牙散,以少許塗鼻孔耳門, 病困人及新亡人喜易人強健人,宜將服之,亦以塗耳鼻乃可臨,近亡人及視疾者, 絳囊帶一方寸匕,男左女。

右臂上,此散毒服宜從少為始,金牙散方在第十二卷中。

病人惟宜飲赤小豆飲,冬服側子金牙酒續命湯,治風毒,病初得,似時行毒病, 而脉浮緩,終不變駛,此不治,或數日而死,或十日而死,或得便不識人,或發黃, 或發斑,或目赤,或下部穿爛者此最急得之,即先服續命湯一劑, 須服葛根湯麻黃湯下之,若故不折,更與續命湯兩三劑必差,此病大急, 常令湯勢相接,不可使半日闕湯,即便殺人。 續命湯方在第八卷中

湯液第二(方三十八首)

第一竹瀝湯,治兩腳痺弱, 或轉筋皮肉不仁,腹脹起如腫,按之不陷,心中惡不欲食,或患冷方。

竹瀝(五升)、甘草、秦艽、葛根、黃芩麻黃、防巳、細辛、桂心、 乾薑(各一兩)防風、升麻(各一兩半)、茯苓(二兩)、附子(二枚)、 杏人(五十枚)。

右十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合竹瀝,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

(千金翼無茯苓杏人有白朮一兩)第二大竹瀝湯,治卒中風,口噤不能言, 四肢緩縱,偏痺孿急,風經五藏,恍惚恚怒無常,手足不隨方。

竹瀝(一斗四升)、獨活、芍藥、防風、茵芋甘草、白朮、葛根、細辛、 黃芩芎藭(各二兩)、桂心、防巳、人參、石膏麻黃(各一兩)、生薑、 茯苓(各三兩)、烏頭(一枚)。

右十九味㕮咀,以竹瀝煮取四升,分六服,先未汗者取汗一,狀相當即服。

第三竹瀝湯,治風毒入人五內,短氣,心下煩熱,手足煩疼,四肢不舉,皮肉不仁, 口噤不能語方。

竹瀝(一斗九升)、防風、茯苓、秦觀(各三兩)當歸、黃芩(千金翼作芍藥)、 人參芎藭(千金翼作防巳)、細辛、桂心、甘草升麻(千金翼作通草)、麻黃、 白朮(各二兩)、附子(二枚)蜀椒(一兩)、葛根(五兩)、生薑(八兩)。

右十八味㕮咀,以竹瀝煮取四升,分五服,初得病即須摩膏,日再,痺定止。 (千金翼無麻黃蜀椒生薑)治惡風毒氣,腳弱無力,頑痺,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 毒風衝心有人病者,但一病相當,即服,第一服此麻黃湯,次服第二第三第四方。

麻黃(一兩)、大棗(二十枚)、茯苓(三兩)、杏人(三十枚)、防風白朮、 當歸、升麻、芎藭、芍藥黃芩、桂心、麥門冬、甘草(各二兩)。

右十四味㕮咀,以水九升,清酒二升合煮,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 覆令小汗,粉之,莫令見風。

第二服獨活湯方。

獨活(四兩)、乾地黃(三兩)、生薑(五兩)、葛根桂心、甘草、芍藥、 麻黃(各二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八升,清酒二升合煎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腳弱, 特忌食瓠子蕺菜,犯之一世治不愈。

第三服兼補厚朴湯,井治諸氣欬嗽逆氣嘔吐方。

厚朴、芎藭、桂心、乾地黃芍藥、當歸、人參(各二兩)、黃耆甘草(各三兩)、 吳茱萸(二升)、半夏(七兩)、生薑(一斤)。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二斗,煮豬蹄一具取汁一斗二升,去上肥,內清酒三升, 合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一十里久。

第四服風引獨活湯兼補方。

獨活(四兩)、茯苓、甘草(各三兩)、升麻(一兩半)、人參桂心、防風、芍藥、 當歸、黃耆乾薑、附子(各二兩)、大豆(二升)。

右十三味㕮咀,以水九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半,分四服, 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更進服。

治腳痺防風湯,井主毒氣上衝心胷,嘔逆宿癖積氣疝氣一病相當即服之方。

防風、麻黃、芎藭、人參、芍藥當歸、茯苓、半夏、甘草(各一兩)、鱉甲生薑、 桂心(各二兩)、杏人(一兩半)、赤小豆(一升)、貝子(五枚)烏梅(五枚)、 大棗(二十枚)、吳茱萸(五合)、犀角、羚羊角(各半兩)橘皮(一兩)、 薤白(十四枚)。

右二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令盡,一方用水一斗二升, 間食糜一方云,半夏三兩,隨時用。

治腳痺獨活湯方。

獨活(四兩)、當歸、防風、茯苓、芍藥黃耆、葛根、人參、甘草(各二兩)、 大豆(一升)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清酒二升合煮取三升,分三服。

越婢湯,治風痺腳弱方。

麻黃(六兩)、石膏(半升)、白朮(四兩)、大附子(一枚)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

右七味㕮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再沸掠去沫,入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覆取汗。(胡洽方只五味若惡風者加附子一枚多淡水者加白朮四兩)治腳弱神驗方。

防巳、蜀椒、細辛、桂心、麻黃石膏(各一兩)、獨活、防風、黃芩、茵芋葛根、 芎藭、芍藥、甘草(各一兩)、生薑茯苓(各三兩)、烏頭(二枚)。

右十七味㕮咀,以竹瀝一斗,煮取四升,分六服,令一日一夜服盡, 其間可常作赤小豆飲,有人腳弱,先服常用竹瀝湯四劑,未覺,增損作此方, 後覺得力,又云,脉沈細駛,風在內者,作此湯也。

風引湯治兩腳疼痺腫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方。

麻黃、石膏、獨活、茯苓(各二兩)、吳茱萸秦艽、細辛、桂心、人參、防風芎藭、 防巳、甘草(各一兩)、乾薑(一兩半)、白朮(三兩)杏人(六十枚)、 附子(一兩)。

右十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佳。

大鱉甲湯治腳弱氣毒攣痺氣上,及傷寒惡風,溫毒,山水瘴氣熱毒,四肢痺弱方。

鱉甲(二兩)、防風、麻黃、白朮、石膏知母、升麻、茯苓、橘皮、芎藭杏人、 人參、半夏、當歸、芍藥萎蕤、甘草、麥門冬(各一兩)、 羚羊角(六銖)大黃(一兩半)、犀角、青木香、雄黃(各半兩)、 大棗(一十枚)貝齒、烏頭(各七枚)、生薑(三兩)、薤白(十四枚)、 麝香(三銖)赤小豆(三合)、吳茱萸(五合)。

右三十一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分六服,相去十里久,得下止, 一方用大黃半兩,畏下可止用六銖,一方用羚羊角半兩, 毒盛可用十八銖(胡洽有山茱萸半升為三十二味千金翼無知母升麻橘)(皮芎藭人參

當歸萎蕤)小鱉甲湯治身體虛脹如微腫,胷心痞滿,有氣壯熱,小腹厚重兩腳弱方。

鱉甲、黃芩、升麻、麻黃、羚羊角桂心、杏人(各三兩)、前胡(四兩)、 烏梅(二十枚)、薤白(三十枚)。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此常用,若體強壯欲須利者, 加大黃二兩。

風緩湯治腳弱舉體痺不仁,熱毒氣入藏胷中滿塞不通,食即嘔吐方。

獨活、麻黃、犀角(各三兩一方用羚羊角)、半夏(一升)大棗、烏梅(二十枚)、 桂心、鱉甲、升麻橘皮、枳實、甘草、吳茱萸、大黃(各一兩)生薑、 石膏(各六兩)、貝齒(七枚)。

右十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不瘥至三劑必瘥。

治腳氣初發,從足起至膝脛骨腫疼者方。

取蜱麻葉切擣蒸薄裹之,日二三易即消,蜱麻子似牛蜱蟲,故名蜱麻也, 若冬月無蜱麻,取蒴藋根,擣碎和酒糟三分根一分,合蒸熱,及熱封裹腫上, 如前法,日二即消,亦治不仁頑痺。 (此方非湯不當見此然前後三方俱出蘇長史不分出)若腫巳入脞, 至小腹脹小便澀少者方。

取烏特牛尿一升,一服,日二,取消乃止。

(千金翼云嬴瘦人二分尿一分牛乳合煮乳浮結乃服之。

)若腫巳消,仍有此候者急服此湯方。

蘇長史方神驗麻黃、射干、人參、茯苓、防巳前胡、枳實(各二兩)、半夏、犀角、 羚羊角青木香、橘皮、杏人、升麻(各一兩)、生薑(五兩)獨活(三兩)、 吳茱萸(一升)。

右十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一升,煮取四升,分五服,相去二十里久,中間進少粥, 以助胃氣,此湯兩日服一劑,取病氣退乃止,以意消息之若熱盛喘煩者, 加石膏六兩,生麥門冬一升,去吳茱萸,若心下堅加鱉甲一兩。 夫腳氣之疾,先起嶺南,稍來江東,得之無漸,或微覺疼痺,或兩脛腫滿, 或行起澀弱,或上入腹不仁,或時冷熱,小便秘澀,喘息氣衝喉,氣急欲死, 食嘔不下,氣上逆者,皆其候也,若覺此證,先與犀角旋復花湯方。

犀角、旋復花(各二兩)、橘皮、茯苓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一枚)、 香豉(一升)、紫蘇莖葉(一握)。

右八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服之, 以氣下小便利為度。(崔氏名小犀角湯如其不下服後大犀角湯)大犀角湯, 療腳氣毒衝心變成水,身體遍腫,悶絕欲死者方。

犀角、旋復花、白朮、桂心防巳、黃芩(各二兩)、香豉(一升)、生薑橘皮、 茯苓(各二兩)、前胡、桑白皮(各四兩)紫蘇莖葉(一握)、大棗(十枚)。

右十四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取下氣為度, 若得氣下,小便利,腳腫即消能食,若服湯竟不下,氣急不定,仍服從犀角麻黃湯。 (崔氏又以白前代白朮無防巳黃芩桑白皮名旋復花湯)犀角麻黃湯方。

犀角、麻黃、防風、獨活(崔氏用茯苓)防巳、芎藭、白朮、 當歸羚羊角(崔氏用附子)、黃芩(各二兩)、石膏(四兩)、生薑甘草、 杏人(崔氏用細辛)、桂心(各三兩)。

右十五味㕮咀,以水二斗煮麻黃,去沫,取汁八升,下藥煎取三升,分三服, 相去十里久,服訖覆取汗,若不差,五日後更一劑,取汗同前。

茱萸湯治腳氣入腹,困悶欲死,腹脹方。

蘇長史方吳茱萸(六升)、木瓜(兩顆切)。

右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進一服, 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熱悶,即差,此起死人方。

小風引湯,治中風腰腳疼痛弱者方。(胡洽名大風引湯)獨活、茯苓、 人參(各三兩)、防風、當歸甘草、乾薑(胡洽作桂心)、 石斛(各二兩胡洽作黃耆)附子(一枚)、大豆(二升)。

右十味㕮咀,以水九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十里久。 (胡洽云南方治腳弱此別用升麻一兩半夏芍藥各二兩合十三味本只有十味減當歸石斛

名小風引湯刪繁方無石斛以療肉極寒肌肉變舌痿名日惡風腰痛腳弱)風濕相薄, 骨節煩疼,四肢拘急,不可屈伸,近之則痛,白汗出而短氣,小便不利, 惡風不欲去衣,或頭面手足時時浮腫四物附子湯主之方。

附子(二枚)、桂心(四兩)、白朮(三兩)、甘草(二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陸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微汗愈,大汗煩者一服伍合, 體腫者加防巳四兩,悸氣,小便不利加茯苓三兩,既有附子,今加生薑三兩。

治腳弱風毒實及嶺南瘴氣面腫,乍寒乍熱似瘧狀,腳腫氣上心悶,欬嗽攤緩頑痺方。

麻人、升麻、麻黃、射干、昌蒲芒消、甘草、大黃(各半兩)、豉(三合)。

右玖味㕮咀,以水陸升,煮取貳升半,內芒消又煎參沸,分參服, 微利壹貳行解毒熱,有腫滓薄之,凡覺氣滿,輒服壹劑佳。

道人深師增損腎瀝湯,治風虛勞損挾毒,腳弱疼痺或不隨,下焦虛冷, 胷中微有客熱,心虛驚悸不得眠,食少失氣味,日夜數過心煩,迫不得臥, 小便不利,又時復下,湘東王至江州王在嶺南病悉如此,極困篤,余作此湯令服, 即得力,病似此者,服無不差,隨宜增損之方。

黃耆、甘草、芍藥、麥門冬、人參肉蓯蓉、乾地黃、赤石脂、地骨白皮、茯神當歸、 遠志、磁石、枳實、防風龍骨(各一兩)、桂心、芎藭(各二兩)、生薑(四兩)、 五味子(三合)半夏(一升)、白羊腎(一具)、大棗(三十枚)。

右二十三味㕮咀,以水二斗煮羊腎,取汁一斗二升,內諸藥,煮取四升,分為五服, 不利下者,除龍骨赤石脂,小便澀以赤茯苓代茯神,加白朮三兩,多熱加黃芩一兩, 遺溺加桑螵蛸二十枚。 (胡洽方無黃耆蓯蓉赤石脂地骨皮磁石枳實防風龍骨半夏有黃芩為拾伍味)石膏湯, 治腳氣風毒,熱氣上衝頭面,面赤矜急,鼻塞去來,來時令人昏憒,心胷恍惚, 或苦驚悸,身體戰掉,手足緩縱,或酸痺,頭目眩重,眼反鼻辛,熱氣出口中, 或患味甜,諸惡不可名狀者方。

石膏、龍膽、升麻、芍藥貝齒、甘草、鱉甲、黃芩羚羊角(各一兩)、橘皮、 當歸(各二兩)。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半夏湯,治腳氣上入腹,腹急上衝胷,氣急欲絕方。

半夏(一升)、桂心(八兩)、乾薑(五兩)、甘草人參、細辛、附子(各二兩)、 蜀椒(二合)。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初稍稍進,恐氣衝上格,塞不得下, 小小服,通人氣耳。

烏頭湯,治風冷腳痺疼痛,孿弱不可屈伸方。

烏頭、細辛、蜀椒(各一兩)、甘草、秦艽附子、桂心、芍藥(各二兩)、乾薑、 茯苓防風、當歸(各三兩)、獨活(四兩)、大棗(二十枚)。

右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五服,若熱毒多服益佳。

迮毒湯,治腳弱風熱,上入心腹,煩悶欲絕方。

半夏(四兩)、黃耆、甘草、當歸人參、厚朴、獨活、橘皮(各一兩)枳實、麻黃、 乾地黃、芍藥(各二兩)桂心(三兩)、生薑(四兩)、貝子(七枚)、 大棗(二十枚)。

右十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六合,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腳弱,體痺不仁,毒氣上入藏,胷中滿塞不通,食輒吐失味,舊說, 腳弱上氣風緩湯主之方。

獨活、甘草、石膏(各三兩)、犀角(半兩)、麻黃防風、當歸、升麻、橘皮、 吳茱萸桂心、半夏、鱉甲(各二兩)、羚羊角(半兩)、 枳實(一兩)生薑(六兩)大棗(二十枚)、貝齒(七枚)、 烏頭(二兩一作烏梅十枚)。

右十九味㕮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一服一升,若有少虛熱者, 加乾地黃二兩。

紫蘇子湯,治腳弱上氣,昔宋湘東王在南州,患腳氣困篤,服此湯大得力方。

紫蘇子(一升)、前胡、厚朴、甘草、當歸(各一兩)半夏(一升)、 橘皮(三兩)、大棗(二十枚)、生薑(一斤)、桂心(四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五服,日三夜二。

附子湯,治濕痺緩風,身體疼痛如欲折,肉如錐刺刀割方。

附子(三枚)、芍藥、桂心、甘草茯苓、人參(各三兩)、白朮(四兩)。

右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防風湯,治肢體虛風微痊發熱,肢節不隨,恍惚狂言,來去無時,不自覺悟, 南方支法存所用,多得力溫和,不損人,為勝於續命越婢風引等湯,羅廣州一門, 南州士人常用,亦治腳弱,甚良方。

防風、麻黃、秦艽、獨活(各二兩)當歸、遠志、甘草、防巳人參、黃芩、升麻、 芍藥(各一兩)石膏(半兩)、麝香(六銖)、生薑、 半夏(各二兩)一方用白朮(一兩)。

右十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一服一升,初服,服,有熱加大黃二兩, 先有冷心痛疾者,倍當歸,加桂心三兩,不用大黃。

甘草湯,治腳弱,舉身洪腫,胃反,食穀吐逆,胷中氣結不安而寒熱,下痢不止, 小便難,服此湯即益,亦服女麴散,利小便腫消,服大散摩膏有驗方。

甘草、人參(各一兩)、半夏(一升)、桂心、蜀椒(各三兩)小麥(八合)、 大棗(二十枚)、生薑(八兩)、吳茱萸(二升)。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小麥取一斗,去小麥,內諸藥,煮取三升, 分為六服。(女麴散出第十五卷第八篇中)若寒熱日再三發,可服此𢘆山甘草湯方。

𢘆山(三兩)、甘草(一兩半)。

右二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相去五里一服。

丹參牛膝煮散,治腳痺弱,氣滿身微腫方。

丹參、牛膝、桑白皮、杏人、升麻豬苓、茯苓(各四兩)、犀角、黃芩、橘皮防巳、 白前、澤瀉、桂心、秦艽(各三兩)生薑、李根白皮(各二兩)、大麻人(一升)。

右十八味擣麄篩,以水一升半,內散方寸匕,煮取七合,輕絹濾去滓,頓服日再, 夏月熱,不得服丸散,此煮散頃年常用大驗。

治腰胳不隨,兩腳攣腫方。

蜀椒四升,以水四斗,煮取二斗半,甕盛,下著火煖之,懸板為橋,去湯二寸許, 以腳蹋板柱腳坐,以綿絮密塞,勿令泄氣,若疲即出,入被以粉摩之, 一食久更入甕,常令甕下火不絕,勿使湯冷,如此消息,不過七日得伸展, 并腫亦消。

諸散第三(方七首)

例曰,大法春秋宜服散。 八風散,治風虛面青黑土色不見日月光,腳氣痺弱,準經,面青黑主腎, 不見日月光主肝,補腎治肝方菊花(三兩)、石斛、天雄(各一兩半)、人參、 附子甘草(各一兩六銖)、鍾乳、署預、續斷、黃耆澤瀉、麥門冬、遠志、細辛、 龍膽秦艽、石韋、菟絲子、牛膝、昌蒲杜仲、茯苓、乾地黃、柏子人、蛇床子防風、 白朮、乾薑、萆薢、山茱萸(各一兩)五味子、烏頭(各半兩)、蓯蓉(二兩)。

右三十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不,知加至二匕。

大八風散,治諸緩風濕痺腳弱方。

巴戟天、黃耆、桂心、細辛、天雄草薢、蓯蓉、牡荊子、署預、菊花萎蕤、山茱萸、 秦艽、黃芩、石斛白朮、礜石(一作礬石)、厚朴、龍膽、人參蜀椒(各半兩)、 附子、五味子(各十八銖)、昌蒲茯苓、牛膝(千金翼作乾薑)、烏喙、 遠志(各一兩)桔梗(三十銖)、芎藭、白歛、芍藥(各六銖)。

右三十二味治下篩,酒服半寸匕,日三,不知,稍增令微覺。

(胡洽無桔梗)內補石斛秦艽散,治風虛腳弱,手足拘攣,疼痺不能行,腳趺腫, 上膝小腹堅如繩約,氣息常如憂恚,不能食飲者,此由五勞七傷,腎氣不足, 受風濕故也,悉主之方。

石斛、附子、天雄、桂心、獨活天門冬(各一兩)、秦艽、烏頭、人參、乾薑當歸、 防風、杜仲(各三十銖)、山茱萸、莽草桔梗、細辛、麻黃、前胡、 五味子(各十八銖)蜀椒、白芷、白朮(各半兩)。

右二十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再服,不知,稍增至二匕,虛人三建皆炮, 實人亦可生用,風氣者本因腎虛,既得病後,毒氣外滿則灸洩其氣,內滿則藥馳之, 當其更救急,理必如此,至於風消退,四體虛弱,餘毒未除,不可便止,宜服此散, 推陳致新,極為良妙,此既人情可解,無可疑焉。

秦艽散,治風無久新卒得不知人,四肢不仁,一身盡痛,偏枯不隨,不能屈伸, 洗洗寒熱,頭目眩倒,或口面喎僻方。

秦艽、乾薑、桔梗、附子(各一兩)、天雄當歸、天門冬、人參、白朮、 蜀椒(各三十銖)烏頭、細辛(各十八銖)、甘草、白芷、山茱萸麻黃、前胡、 防風、五味子(各半兩)。

右十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若老人少服之。

(胡洽無天門冬前胡有莽草桂心防己萆薢白歛黃耆為二十三味)單服松脂, 治一切風及大風,腳弱風痺方,薰陸法亦同。

松脂三十斤,以椶皮袋盛繫頭,鐺底布竹木,置袋於上,以石三五顆壓之, 下水於鎗中令滿,煮之膏浮出得盡以後量,更二十沸接置於冷水中,易袋洗鎗更煮, 如此九遍藥成,擣篩為散,以麤羅下之,用酒服一方寸匕,日二,初和藥以冷酒, 藥入腹後飲熱酒行藥以知為度,如覺熱即減,不減令人大小便秘澀,若澀冥食䓗羹, 仍自不通宜服生地黃汁,令取泄痢,除忌大麻子以外無所禁,若欲斷米, 加茯苓與松脂等分,蜜中為丸,但食淡麵餺飥,日兩度食,一食一小椀,勿多食也, 作餺飥法,硬和麵熱挼煮五十沸漉出,冷水淘,更置湯中煮十餘沸,然後漉出食之, 服松脂三十日後。 即覺有驗,兩腳如似水流下是效,如恐秘澀,和一斤松脂茯苓與棗粟大酥即不澀, 服經一百日後腳氣當愈,仙經日服松脂一年增壽一年,服二年增壽二年, 及服之十年增壽十年。

淮南八公石斛萬兩散,主風濕疼腰腳不隨方。

防風、茯苓、菊花、細辛、蜀椒乾薑、雲母、蓯蓉、人參、乾地黃附子、石斛、 杜仲、遠志、菟絲子天雄、萆薢、桂心、牛膝、蛇床子白朮、署預、巴戟、昌蒲、 續斷山茱萸(各一兩)、五味子(半兩)。

右二十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再。

茱萸散,主冷風腳跛偏枯,半身不隨,畫夜呻吟,醫所不治方。

吳茱萸、乾薑、白歛、牡荊(千金翼作牡桂)附子、天雄、狗脊、乾漆署預、秦艽、 防風(各半兩)。

右十一味治下篩,先食服方寸匕,日三,藥入肌膚中搖搖然,三日知,一月差。

酒醴第四(例一首方十六首)

例曰,凡合酒皆薄切藥,以絹袋盛藥內酒中,蜜封頭, 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滓服酒,盡後其滓擣,酒服方寸匕, 日三,大法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

石斛酒,治風虛氣滿,腳疼痺攣,弱不能行方。

石斛、丹參、五加皮(各五兩)、側子、秦艽杜仲、山茱萸、牛膝(各四兩)、 桂心、乾薑羌活、芎藭、橘皮、黃耆、白前蜀椒、茵芋、當歸(各三兩)、 薏苡人(一升)、防風(二兩)鍾乳(八兩擣碎別絹袋盛繫大藥袋內)。

右二十一味㕮咀,以清酒四斗漬三日,初服三合,日再稍稍加,以知為度。

烏麻酒方。

烏麻五升微熬擣碎,以酒一斗漬一宿,隨所能飲之,盡更作甚良。

治風虛勞損腳疼冷痺羸攣,弱不能行鍾乳酒方。

鍾乳(八兩)、丹參(六兩)、石斛、杜仲天門冬(各五兩)、牛膝、防風、 黃耆芎藭、當歸(各四兩)、附子、桂心秦艽、乾薑(各三兩)、山茱萸、 薏苡人(各一升)。

右十六味㕮咀,以清酒三斗漬之三日,初服三合,日再稍稍加之,以知為度。

枸杞昌蒲酒,治緩急風,四肢不隨,行步不正,口急及四體不得屈伸方。

枸杞根(一百斤)、昌蒲(五斤)。

右二味細剉,以水四石,煮取一石六斗去滓,釀二斛米酒,熟稍稍飲之。

虎骨酒,治骨髓疼痛,風經五藏方。

虎骨一具,炭火炙令黃色,槌刮取淨擣碎得數升,清酒六升浸五宿, 隨性多少稍飲之,易云,虎嘯風生,龍吟雲起,此亦有情與無情相感,治風之效, 故亦無疑。

蓼酒,治胃管冷不能飲食,耳目不聰明,四肢有氣,冬臥腳冷,服此酒拾日後, 日既精明,體又充壯方。

捌月參日,取蓼暴燥把之,如伍升大,陸拾,把水陸石,煮取壹石,去滓, 以釀酒如常法,隨多少飲之,巳用訖效甚速。

小黃耆酒,大治風虛痰癖,四肢偏枯兩腳弱,手不能上頭,或小腹縮痛,脇下攣急, 心下有伏水,脇下有積飲,夜喜夢,悲愁不樂,恍惚善忘,此由風虛, 五藏受邪所致,或久坐腰痛,耳聾卒起,眼眩頭重,或舉體流腫疼痺,飲食惡冷, 濇濇惡寒,胷中痰滿心下寒疝,藥皆主之,及婦人產後餘疾,風虛積冷不除者方。

黃耆、附子、蜀椒、防風、牛膝細辛、桂心、獨活、白朮、芎藭甘草(各參兩)、 秦艽、烏頭(集驗用署預參兩)、大黃葛根、乾薑、山茱萸(各貳兩)、 當歸(貳兩半)。

右拾捌味㕮咀,少壯人無所熬練,虛老人微熬之,以絹袋中盛清酒貳斗漬之, 春夏伍日,秋冬柒日,可先食服壹合,不知可,至肆伍合,日參服,此藥攻痺甚佳, 亦不令人吐悶小熱宜冷飲食也,大虛加蓯蓉貳兩,下痢加女萎參兩, 多忘加石斛昌蒲紫石各貳兩,心下多水者,加茯苓人參各貳兩,署預參兩,酒盡, 可更以酒貳斗重漬滓,服之不爾,可暴滓擣,下酒服方寸匕,不知稍增之, 服壹劑得力,令人耐寒冷補虛,治諸風冷神良。

黃耆酒,治風虛腳疼,痿弱氣悶不自收攝兼補方。

黃耆、烏頭、附子、乾薑、秦艽蜀椒、芎藭、獨活、白朮、牛膝蓯蓉、細辛、 甘草(各三兩)、葛根、當歸昌蒲(各二兩半)、山茱萸、桂心、鍾乳、 柏子人天雄、石斛、防風(各二兩)、大黃、石南(各一兩)。

右二十五味㕮咀,無所熬練,清酒三斗漬之,先食服一合,不知可,至五合,日三, 以攻痺為佳,大虛加蓯蓉,下痢加女萎,多忘加昌蒲各三兩。 (胡洽有澤瀉三兩茯苓二兩人參茵芋半夏栝樓芍藥各一兩無秦艽芎藭牛)(膝蓯蓉甘 草葛根當歸昌蒲鍾乳大黃為二十二味名大黃耆酒)茵芋酒,治大風頭眩重, 目瞀無所見,或仆地氣絕,半日乃蘇,口喎噤不開,半身偏死,拘急痺痛, 不能動搖,歷節腫痛,骨中酸疼,手不得上頭,足不得屈伸,不能躡履,行欲傾跛, 皮中動淫淫如有蟲啄,軫癢搔之生瘡,甚者狂走,有此諸病,藥皆主之方。

茵芋、烏頭、石南、防風、蜀椒女萎、附子、細辛、獨活、 卷柏桂心、天雄、秦艽、防己(各一兩)、躑躅(二兩)。

右十五味㕮咀,少壯人無所熬練,虛老人薄熬之,清酒二斗漬之,冬七日夏三日, 春秋五日,初服一合,不知加至二合,寧從少起,日再,以微痺為度。 (胡洽無蜀椒獨活卷柏為十二味)大金牙酒,治瘴癘毒氣中人,風冷濕痺, 口喎面戾,半身不遂手足拘攣,歷節腫痛,甚者小腹不仁,名曰腳氣,無所不治方。

金牙(一斤)、側子、附子、天雄、人參蓯蓉、茯苓、當歸、防風、黃耆署預、 細辛、桂心、萆薢、萎蕤白芷、桔梗、黃芩、遠志、牡荊子芎藭、地骨皮、五加皮、 杜仲、厚朴枳實、白朮(各三兩)、獨活(半斤)、茵芋、石南狗脊(各二兩)、 牛膝、丹參(各三兩)、磁石(十兩)、薏苡人麥門冬(各一升)、 生石斛(八兩)、蒴藋(四兩)、生地黃(切二升)。

右三十九味㕮咀,以酒八斗漬七日,溫服一合,日四五夜一,石藥細研,別絹袋盛, 共藥同漬,藥力和善,主治極多,凡是風虛,四體小覺有風痾者,皆須將服之, 無所不治也,服者一依方合之,不得輒信人大言浪有加減。

鍾乳酒,治虛損,通順血脉極補下氣方。

鍾乳(五兩)、附子、甘菊(各二兩)、石斛、蓯蓉(各五兩)。

右五味㕮咀,以清酒三斗漬,服二合,日再稍增至一升。

秦艽酒,治四肢風手臂不收,髀腳疼弱,或有拘急,攣縮屈指,偏枯痿躄, 痟小不仁頑痺者,悉主之方。

秦艽、牛膝、附子、桂心、五加皮天門冬(各三兩)、巴戟天、杜仲、 石南細辛(各二兩)、獨活(五兩)、薏苡人(一兩)。

右十味㕮咀,以酒二斗漬之得氣味,可服三合,漸加至五六合,日三夜一服。

朮膏酒,治腳弱風虛,五勞七傷,萬病皆主之方。

生白朮淨洗一石五斗。(擣取汁三斗煎取半)濕荊二十五束, 束別三尺圍各長二尺五寸俓頭二寸。(燒取瀝三斗煎取半)青竹三十束, 束別三尺圍各長二尺五寸俓一寸。 (燒取瀝三斗煎取半)生地黃根五大斗麤大者。(擣取汁三斗煎取半)生五加根。

(三十六斤淨洗訖剉於大釜內以水四石煎之去滓澄清取汁七斗以銅器中盛大釜內水上

煎之取汁三斗五升其煎諸藥法一準五加例)。

右件白朮等五種藥摠,計得汁九斗五升,好糯米一石五斗,上小麥麴八斤, 暴乾末之,以藥汁六斗浸麴五日,待麴起,第一投淨淘米七斗令得三十遍, 下米置淨席上,以生布拭之,勿令不淨,然後炊之, 下饙以餘藥汁浸饙調強弱更蒸之,待饙上痂生然後下於席上, 調強弱冷熱如常釀酒法,釀之甕中,密蓋頭,三日後第二投,更淘米四斗, 一如前法投之,三日後即加藥如左。

桂心、甘草、白芷、細辛、防風當歸、麻黃、芎藭(各六兩)、附子(五兩)、 牛膝(九兩)乾薑、五加皮(各一斤)。

右十二味㕮咀訖,第三投以米四斗淨淘如前法,還以餘汁澆饙重蒸, 待上痂生下置席上,調冷熱如常釀法,和上件藥投之,三日外然後嘗甘苦得中訖, 密封頭二七日,乃押取清酒,一服四合,日再服,細細加,以知為度, 溫酒不得過熱,慎生冷酢滑豬鯉魚蒜牛肉等。

松葉酒,主腳弱十二風,痺不能行,服更生散數劑,及眾治不得力, 服此一劑便能遠行,不過兩劑方。

松葉六十斤㕮咀之,以水四石,煮取四斗九升,以釀五斗米,如常法, 別煮松葉汁以漬米并饙飯,泥釀封頭,七日發,澄飲之取醉,得此力者甚眾神妙。

治腳氣方。

好豉三斗蒸一石米下暴乾,如是三上,以酒五斗漬七日,去滓飲,惟醉為佳, 酒盡更以二斗半漬之,飲如初。

側子酒,治風濕痺不仁,腳弱不能行方。

側子、牛膝、丹參、山茱萸、蒴藋根杜仲、石斛(各四兩)、防風、乾薑、 蜀椒細辛、獨活、秦艽、桂心、芎藭當歸、白朮、茵芋(各三兩)、 五加皮(五兩)、薏苡人(二升)。

右二十味㕮咀,絹袋盛,清酒四斗漬六宿,初服三合,稍加以知為度, 患目昏頭眩者彌精。

膏第五(例一首方八首)

例曰,凡作膏常以破除日,無令喪孝污穢產婦下賤人雞犬禽獸見之, 病在外火炙摩之,在內溫酒服如棗核許。

神明白膏,治百病,中風惡氣及頭面諸病, 青盲風目爛眥管瞖耳聾鼻塞齲齒齒根挻及癰痔瘡癬疥等悉主之方。

吳茱萸、蜀椒、芎藭、白朮、白芷前胡(各一升崔氏作白前)、附子(三十枚)、 桂心當歸、細辛(各二兩)。

右十味㕮咀,淳苦酒於銅器中,淹浸諸藥一宿,以成煎豬膏十斤,炭火上煎三沸, 三上三下,白芷色黃為候,病在腹內溫酒服如彈丸一枚,日三, 目痛取如黍米內兩眥中,以目向風,無風可以扇扇之,諸瘡痔齲齒耳鼻百病主之, 皆以膏傅,病在皮膚炙手摩病上,日三。(肘後九味無桂心)衛候青膏, 治百病久風頭眩鼻塞,清涕淚出,霍亂吐逆,傷寒咽痛,脊背頭項強,遍枯拘攣, 或緩,或急,或心腹久寒,積聚疼痛,欬逆上氣,往來寒熱,鼠漏瘰癧,歷節疼腫, 關節盡痛,男子七傷,臚脹腹滿,贏瘦不能飲食,婦人生產,餘疾諸病,瘑疥惡瘡, 癰腫陰蝕,黃疸發背,馬鞍牛領。 瘡腫方。

當歸、栝樓根、乾地黃、甘草、蜀椒(各六兩)半夏(七合)、桂心、芎藭、細辛、 附子(各四兩)黃芩、桔梗、天雄、藜蘆、皂莢(各一兩半)厚朴、烏頭、莽草、 乾薑、人參黃連、寄生、續斷、戎鹽(各三兩)、黃野葛(二分)生竹筎(六升)、 巴豆(二十枚)、石南、杏人(各一兩)豬脂(三斗)、苦酒(一斗六升)。

右三十一味㕮咀諸藥,以苦酒漬一宿,以豬脂微火上煎之,三下三上,膏成, 病在內以酒服如半棗,在外摩之,日三。

神明青膏,治鼻中干,灌之并摩服方。

蜀椒(五合)、皂莢、黃芩、石南、黃連雄黃、桂心、藜蘆(各三銖)、白朮芎藭、 大黃(各七銖)、烏頭、莽草、續斷(各五銖)澤瀉(七銖)、半夏、 當歸(各十二銖)、乾地黃(十一銖)萎蕤、細辛(各十銖)、附子、 桔梗(各二銖)、乾薑(六銖)人參(五銖)、戎鹽(杏子大一枚)。

右二十五味㕮咀,以苦酒一斗漬之,羊髓一斤為東南三隅竈,內諸藥炊以葦薪, 作參聚新好土,藥沸即下,置土聚上,三沸三下訖藥成,以新布絞去滓, 病在外火炙摩之,在內溫酒服如棗核,日三,稍稍益,以知為度。

太傅白膏,治百病傷寒喉咽不利,頭項強痛,腰脊兩腳疼,有風痺濕腫難屈伸, 不能行步,若風頭眩鼻塞,有附息肉生瘡,身體隱軫風搔,煩滿不得眠, 飲食欬逆上氣,往來寒熱婦人產後餘疾,耳目鼻口諸疾悉主之,亦曰太一神膏方。

蜀椒(一升)、附子(三兩)、升麻(切一升)、巴豆、芎藭(各三十銖)。

杏人(五合)、狸骨、細辛(各一兩半)、白芷(半兩)、 甘草(二兩)白朮(六兩)、壹方用當歸三兩。

右十二味㕮咀,苦酒淹漬一宿,以豬脂四斤微火煎之,先削附子一枚, 以繩繫著膏中,候色黃膏成去滓,傷寒心腹積聚,諸風腫疾,鵛項腰脊強, 遍枯不仁皆摩之,日壹癰腫惡瘡,鼠漏瘰癧,炙手摩之,耳聾取如大豆灌之, 目痛炙緲縹,白瞖如珠當瞳子,視無所見,取如糙米傳白上,令其人自以手掩之, 須臾即愈,便以水洗,視如平復,且勿當風,三十日後乃可行, 鼻中痛取如大豆內鼻中,并以摩之,齲齒痛,以綿裹如大豆著痛齒上咋之, 中風面目鼻口喎僻以摩之,若晨夜行,辟霜霧眉睫落,數數以鐵漿洗,用膏摩之。

曲魚膏,治風濕疼痺,四肢嚲弱,偏跛不仁,并癰腫惡瘡方。

大黃、黃芩、莽草、巴豆、野葛牡丹、躑躅、芫花、蜀椒、皂莢附子、 藜蘆(各一兩)。

右十二味㕮咀,以苦酒漬藥一宿,以成煎豬膏三斤,微火煎三沸一下, 別內白芷一片,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藥成去滓,微火炙手摩病上,日三。

野葛膏,治惡風毒腫,疼痺不仁,瘰癧惡瘡,癰疽腫脛,腳弱偏枯百病方。

野葛、犀角、蛇銜、莽草(外臺作茵芋)烏頭、桔梗、升麻、防風蜀椒、乾薑、 鱉甲、雄黃巴豆(各一兩)、丹參(三兩)、躑躅花(一升)。

右十五味㕮咀,以苦酒四升,漬之一宿以成,煎豬膏五斤,微火煎,三上三下, 藥色小黃去滓,以摩病上,此方不可施之猥人慎之。 (胡洽無丹參躑躅有細辛又蘇恭以白芷防巳吳茱萸附子當歸代巴豆雄黃蛇銜防風鱉甲

)蒼梧道生士陳元膏,主一切風濕骨肉疼痺方。

當歸、細辛(各一兩)、桂心(五寸)、天雄(三十枚)生地黃(三斤)、 白芷(一兩半)、芎藭(一兩)、丹砂(二兩)乾薑(十累)、烏頭(三兩)、 松脂(八兩)、豬肪(十斤)。

右十二味㕮咀,以地黃汁漬藥一宿,煎豬肪去滓,內藥,煎十五沸去滓, 內丹砂末熟攪,用火炙手摩病上,日千遍差, (胡洽有人參防風各三兩附子三十枚雄黃二兩為十五味肘後千金翼有附子二十二銖雄

(與千金翼同)裴公八毒膏,主卒中風毒,腹中絞刺痛,飛尸入藏,及魘寐不寤, 尸厥奄忽不知人,宿食不消,溫酒服如棗核大,得下止,若毒氣甚, 咽候閉塞不能嚥者,折齒內蔥葉口中,以膏灌蔥葉中令下,病腫者向火摩腫上, 若歲中多溫,欲省病及行霧露中,酒服之,內鼻中亦得方。

蜀椒、當歸、雄黃、丹砂(各二兩)烏頭、巴豆(各一升)、薤白(一斤)、 莽草(四兩)。

右八味㕮咀,苦酒三升漬一宿,用豬脂五斤,東向竈葦薪火煎之五上五下, 候薤白黃色絞去滓,研雄黃丹砂如粉,內之攪至凝乃止,膏成盛不津器中, 諸蜈蚣蛇蜂等毒者,以膏置瘡上,病在外悉傳之摩之,以破除日合一方, 用礜石一兩蜈蚣二枚,是名八毒膏。 (肘後不用巴豆莽草名五毒膏)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七。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八(諸風)

論雜風狀第一。

歧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日偏枯,二日風痱,三日風懿,四日風痺,夫諸急卒病, 多是風,初得輕微,人所不悟,宜速與續命湯,依輸穴灸之,夫風者百病之長, 歧伯所言四者,說其最重也。

偏枯者,半身不隨,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變智不亂,病在分腠之間,溫臥取汗, 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 甲乙經云溫臥取汗。

則巨取之。

風痱者,身無痛,四肢不收,智亂不甚,言微可知,則可治,甚即不能言,不可治。

風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巢源作噫噫然有聲)舌彊不能言, 病在藏腑,先入陰後入陽,治之先補於陰,後寫於陽,發其汗身轉軟者生, 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巢源作眼下及鼻人中左。

右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風痺濕痺周痺筋痺脉痺肌痺皮痺骨痺胞痺, 各有證候,形如風狀,得脉別也,脉微澀,其證身體不仁。

凡風多從背五藏輸,入諸藏受病,肺病最急,肺主氣息又冒諸藏故也,肺中風者, 其人偃臥而胷滿,短氣冒悶汗出者,肺風之證也,視目下鼻上兩邊下行至口, 色白者尚可治,急灸肺輸百壯,服續命湯,小兒減之,若色黃者, 此為肺已傷化為血矣,不可復治,其人當妄言,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尋縫, 如此數日死,若為急風邪所中,便迷漠恍惚,狂言妄語,或少氣惙惙,不能復言, 若不求師即治,宿昔而死,即覺便灸肺輸及膈輸肝輸數十壯,急服續命湯可救也, 若涎唾出不收者,既灸當並與湯也,諸陽受風,亦恍惚妄語,與肺病相似, 然著緩可經久而死。

肝中風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頭,繞兩目連額上,色微有青者,肝風之證也, 若脣色青面黃尚可治,急灸肝輸百壯,服續命湯,若大青黑面一黃一白者, 此為肝已傷,不可復治,數日而死。

心中風者,其人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悶亂冒絕汗出者,心風之證也, 若脣正赤尚可治,急灸心輸百壯,服續命湯,若脣或青或白或黃或黑者, 此為心已壞為水,面目亭亭時悚動者,不可復治,五六日死。 (一云旬日死)脾中風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滿,身通黃,吐鹹汁出者,尚可治, 急灸脾輸百壯,服續命湯,若目下青手足青者,不可復治,腎中風者, 其人踞坐而腰痛,視脅左。

右未有黃色如餅,粢大者,尚可治,急灸腎輸百壯,服續命湯,若齒黃赤鬢髮直, 面土色者,不可復治。

大腸中風者,臥而腸鳴不止,灸大腸輸百壯,可服續命湯,賊風邪氣所中則傷於陽, 陽外先受之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脉,孫脉滿則入於絡脉, 絡脉滿則輸於大經中成病歸於陸腑則為熱不時臥止為啼哭,其脉堅大為實, 實有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也,經絡諸脉傍支去者,皆為孫脉也, 凡風之傷人,或為寒中,或為熱中,或為厲風,或為偏枯,或為賊風, 故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四季, 戊巳傷於風者為脾風,以秋庚辛傷於風者為肺風,風中五藏六腑之輸, 亦為藏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 風入頭則。 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酒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 久風入房,中風則為腸風,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曰風者,百病之長也, 至其變化,乃為他病,無常方焉,是知風者善行而數變,在人肌膚中,內不得泄, 外不得散,因人動靜,乃變其性,有風遇寒,則食不下,遇熱則肌肉消而寒熱, 有風遇陽盛則不得汗,遇陰盛則汗自出,肥人有風,肌肉厚則難泄,喜為熱中目黃, 瘦人有風,肌肉薄則常外汗身中寒目淚出,有風遇於虛,腠理開則外出, 淒淒然如寒狀覺身中有水淋狀,時如竹管吹處,此是其證也有風遇於實, 腠理閉則內伏,令人熱悶,是其。 證也。新食竟取風為胃風,其狀惡風,頸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飲不下,脹滿形瘦, 腹大失衣,則憤滿食寒即洞泄新熱食竟入水自漬及浴者令人大腹為水病。 因醉取風為漏風,其狀惡風,多汗少氣,口乾善渴,近衣則身如火燒, 臨食則汗流如雨,骨節懈墯不欲自勞。新沐浴浴竟取風為首風其狀惡風而汗, 多頭痛新房室竟取風為內風其狀惡風汗流沾衣,勞風之為病,法在肺不, 使人彊上而目,出若涕,惡風而振寒候之三日及五日中,不精明者是也,柒捌曰, 微有青黃膿涕如彈丸大從口鼻出為善若不出則傷肺。風邪客於肌膚, 虛癢成風胗瘙瘡,風邪入深,寒熱相搏則肉枯,邪客半。 身入深,真氣去則偏枯,邪客關機中,中即攣,筋中亦然,邪淫於藏,夢藏大形小, 淫於腑,夢夢藏小形大,邪隨目系入腦,則目轉眩,邪中精則散視見兩物, 風邪入藏寒氣客於中,不能發則瘖,瘂喉痺舌緩,不時服藥針灸,風逐脉流入藏, 使人卒然瘖,緩縱噤痙致死也,風入陽經則狂,入陰經則癲, 陽邪入陰病則靜陰邪入陽病則怒。

若因熱食汗浴,通腠理得開其風自,出則覺肉中如針刺步行運力欲汗,亦如此也。

凡覺肌肉中如刺皆由腠理閉邪氣在肌中閉因欲出也,宜解肌湯則安。

夫眼瞤動口脣動偏喎,皆風入脉,故須急服小續命湯,將八風散摩神明白膏丹, 參亦依經針灸之。諸痺由風寒濕三氣,併客於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得寒則聚, 聚則排分肉,肉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 厥則他痺發,發則如是,此內不在藏,而外未發於皮膚,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 故為痺也,其風最多者不仁則腫為行痺,走無常處,其寒多者則為痛痺, 其濕多者則為著痺,冷汗濡但隨血脉上下,不能左。

右去者,則為周痺也,痺在肌中更發更止,左以應,左。

右以應。

右者,為偏痺也,夫痺,其陽氣少而陰氣多者,故令身寒從中, 出其陽氣多而陰氣少者,則痺且熱也。

諸痺風勝者則易愈在皮間易愈在筋骨則難痊也,久痹入深,令榮衛澀, 經絡時鋉則不知痛。風痺病不可以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 腹中股脛淫樂煩心頭痛傷脾腎時嘔眩,時時汗出,傷心目眩傷肝悲恐,短氣不樂, 傷肺不出三年死,一云三日。太陽中風重感於寒濕,則變痙也, 痙者口噤不開背彊而直,如發癎之狀搖頭馬鳴腰反折,須臾十發,氣息如絕, 汗出如雨,時有脫,易得之者,新產婦人及金瘡血脉虛竭,小兒臍風, 大人涼濕得症風者皆死,溫病熱監入,腎小兒癎熱盛皆痙,痙瘖厥癲皆相似, 故久厥成痲審察之,其重者患耳中榮榮痛皆風入腎經中也,不治流入,腎則喜迕。 然體痙直如死,皆宜服小續命湯兩二劑也,若耳痛腫生汁作癱節者,乃無害也, 惟風宜防耳,針耳前動脉及風府神良。

諸風第二(方二十九首灸法四十首)

小續命湯,治卒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忽忽, 神情悶亂,諸風服之皆驗不令人虛方。

麻黃、防巳(崔氏外臺不用防己)、人參、黃芩、桂心、甘草、芍藥、芎窮、 杏人(各一兩)、附子(一枚)、防風(一兩半)、生薑(五兩)。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三沸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 分三服甚良,不差,更合三四劑必佳, 取汗隨人風輕重虛實也有人腳弱服此方至六七劑得差,有風疹家天陰節變輙合服之, 可以防瘖,一本云恍惚者加茯神遠,如骨節煩疼,本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 (小品千金翼同深師古今綠驗有白, 木不用杏人救急無芎窮杏人止十味延年無防風)大續命湯治肝厲風迕然瘖啞依古法用

大小續命二湯通治五藏偏枯賊風方。麻黃(八兩)、石膏(四兩)、桂心、乾薑、 芎窮(各二兩)、當歸、黃芩(各一兩)杏人(七十校)、荊瀝(一升)。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兩沸,掠去,沬下諸藥,煮取四升去滓, 又下荊瀝煮數沸,分四服能言未差,後服小續命湯,舊無荊瀝,今增之效如神。 (千金翼有甘草)。小續命湯,治中風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得轉側,四肢緩急, 遺失便,利此此與大續命湯同偏宜產後失血井老小人。麻黃、桂心、 甘草(各二兩)、生薑(五兩)、人參、芎窮、白朮、附子、防巳、芍藥、 黃芩(各一兩)、防風(一兩半)。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 分三服(古今錄驗無桂名續命湯明給千金翼同)。

治風歷年歲或歌或哭大笑言語無所不及,宜服小續命湯方。麻黃(三兩)、人參、 桂心、白朮(各二兩)、芍藥、甘草、防巳、黃芩、芎窮、當歸(各一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覆取汗,大續命湯, 治大風經藏,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痛癢不自知方。獨活、麻黃(各三兩)、 芎窮、防風、當歸、葛根、生薑、桂心(各一兩)、茯苓、附子、細辛、 甘草(各一兩)。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五服,老小半之, 若初得病便自大汗者減麻黃不汗者依,方上氣者, 加吳茱萸二兩厚朴一兩乾嘔者倍加附小一兩啘者加橘皮一兩,若胸中吸吸少氣者, 加大棗十二枚心下驚悸者,加茯苓一兩,若熱者可除生薑, 加葛根初得風未須加減便且作三劑停四五日以後更候視病虛實平論之行湯針依穴灸之

。西州續命湯治中風痱,(一作入藏)身體不知自收, 口不能言語冒昧不識人拘急背痛不得轉側方。麻黃(六兩)、石膏(四兩)、 桂心(二兩)、甘草、芎窮、乾薑、黃芩、當歸(各一兩)、杏人(三十枚)。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黃,再沸掠去上沫,後下諸藥煮取四升,初服一升, 猶能自覺者,勿熟眠眠也可臥厚覆小小汗出己漸減衣勿復大覆,可眠矣, 前服不汗者,後服一升汗,後稍稍五合一服安穩乃服,勿頓服也,汗出則愈勿後服, 飲食如常,無禁,勿見風,井治上氣欬逆若面目大腫, 但得臥服之大善凡服此湯不下者,人口虛其背湯則下過矣病人先患冷汗者, 不可服此湯,若虛贏人,但當稍與五合為佳,有輙行此湯與產婦及贏人,喜有死者, 皆為頓服三升,傷多且湯濁不清故也但清澄而稍稍服,微取汗者皆無害也。 (胡洽方古今錄名大續命湯)。大續命湯,治與前大續命湯同宜產婦及老小等方。

麻黃、芎窮(各三兩)、乾薑、石膏、人參、當歸、桂心、甘草(各一兩)、 杏人(四十枚)。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臺名續命湯范汪同云是張仲景方本欠兩味)。續命煮散生風無輕重皆治之方。

麻黃、芎窮、獨活、防己甘草、杏人(各三兩)、桂心、附子、茯苓、升麻、細辛、 人參、防風(各二兩)、石膏(五兩)、白朮(四兩)。

右十五味麤篩下,以五方寸心,內小絹袋子中,以水四升和生薑三兩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日日勿絕,慎風冷大良,吾嘗中風,言語蹇,澀四肢痑曳處此方日服四服, 十日十夜服之不絕得愈。大續命散,主八風十二痺,偏枯不仁,手足拘急, 疼痛不得伸屈頭眩不能自舉起止顛倒或臥苦驚如角狀盜汗臨事不起婦人帶下無子, 風入五藏甚者恐怖,鬼來收錄,或與鬼神交通悲愁哭泣,忽忽欲走方。麻黃、烏頭、 防風、桂心、甘草、蜀椒、杏人、石膏、人參、芍藥當歸、䕡茹(千金翼作芎窮)、 黃芩、茯苓、乾薑(各一兩)。

右十五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心,日再稍加,以知為度,排風湯, 治男子婦人風虛濕冷,邪氣入藏,邪氣入藏,狂言妄語,精神錯亂,其肝風發, 則面青心悶亂,吐逆嘔,沬脅滿頭眩,重耳不聞人聲,偏枯筋急,曲拳而臥也, 其心風發,則面赤翕然而熱悲傷嗔怒,目張呼喚也,其脾風發,則面黃身體不仁, 不能行步,飲食失味,夢寐倒錯,與亡人相隨也,其肺風發,則面白欬逆唾膿血, 上氣奄然而極也,其腎風發,則面黑手足不遂,腰痛難以俛仰,痺冷骨疼也, 諸有此候,令人心驚,志意不定,恍忽多忘,服此湯安心定志,聰耳明目, 通臟腑諸風疾悉主之方。 白鮮皮、白朮、芍藥、桂心、芎藭、當歸、杏人、防風、 甘草(各二兩)、獨活、麻黃、茯苓(各三兩)、生薑(四兩)。

右十三味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每服一升,覆取微汗,可服三劑。大八龜湯, 主毒風頑痺鄲曳,手腳不遂,身體偏枯,或毒弱不任,或風入五藏,恍恍惚惚, 多多語喜忘,有時恐怖,或肢節疼痛,頭絞煩悶,或腰脊疆直,不得俛仰, 腹滿不食咳嗽,或始遇病時,卒倒悶絕,即不能語始失庵,半身不遂不任沉重, 皆有體虛,恃少不避風冷所致,治之方。當歸(一兩半)、升麻、 五味子(各一兩半)、烏頭、黃芩、芍藥、遠志、獨活、防風、芎窮、麻黃、 秦艽石斛、人參、茯苓、石膏、黃耆、紫菀(各一兩)、杏人(四十枚)、甘草、 桂心、乾薑(各二兩)、大豆(一升翼。 云二合)。

人分四服贏人分六服,八風散,主八風十二痺,猥退半身不遂,歷節疼痛, 肌肉枯燥皮膚動,或筋緩急痛,不在一處,迕起目眩,失心恍惚,妄言倒錯, 身上瘖瘰,面上疤起,或黃汙,出更相染漬,或燥或濕,頻色乍赤乍白,或青或黑, 角弓友張,乍寒乍熱方。麻黃、白朮(各一斤)、括樓根、甘草、樂荊、天雄、 白芷、防風、芍藥、石膏、天門冬(各十兩)、羌活(二斤)、 山茱萸躑躅(各五升)、茵芋(十四兩)、黃芩(一斤五兩)、附子(三十枚)、 大黃(半斤)、細辛、乾薑、桂心(各五兩)、雄黃、朱砂、丹參(各六兩)。

右二十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七,日一,三十日後,日再服,五十日知,百日差, 一年平復,長服不己佳,先食服,小八風散,治迷怠如醉,狂言妄語,驚悸死, 恍忽見鬼,喜怒悲憂,煩滿顛倒,吧吧短氣不得語,語則失忘,或心痛徹背, 不嗜飲,食惡風不得去帷帳時復疼熱,惡聞人聲,不知痛癢,身悉振搖汗出, 很退頭重浮腫,爪之不知痛,頸項強直, 口面喎矣四肢不隨不仁偏枯姅掣不得得屈伸悉之方。天雄、當歸、人參(各五分)、 附子、防風、天門冬、蜀椒、獨活(各四分)、烏頭、秦艽、細辛、白朮、 乾薑(各三分)、麻黃、山茱萸、五味子、桔梗、白芷、迆胡、葬。 草(各二分)。

右二十味治下篩,合相得,酒服半方寸匕,漸至金匕,日三服以身中覺如針刺者, 則藥行也。烏頭湯,主八風五尸惡氣遊走胷心流出四肢,來往不住,短氣欲死方。

烏頭、芍藥、乾薑、桂心、細辛、乾地黃、當歸、吳茱萸(各一兩)、 甘草(二兩)。

右九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米分三服,治諸風葈耳散方。

當以五月五日午時,乾地刈取葈耳禁,洗暴燥擣下餘,酒若漿服一方寸七,日三, 作散若吐逆可蜜和為丸,服十丸準前計一方寸七數也,風輕易治者日再服, 若身體有風處皆作粟肌,出或如麻研粒,此為風毒出也,可以鈹針刺潰去之, 皆黃汁出盡乃止,五月五日多取陰乾之著大甕中,稍取用庂,此草辟惡, 若欲看病省疾者,便服之,令人無所畏,若時氣不和,舉家服之,若病胃脹滿, 心悶發熱即服之,并殺三腸痔能進食,一周年服之佳,七月七九月九皆可採用, 治心風虛熱發即恍惚煩悶半身不仁攣急方。荊瀝(五升)、竹瀝(五升)、 拘根白皮(一升)、香鼓(三合)、生麥。 門冬(一升)、人參、茯苓、槴子人、黃芩、芎窮、桂心、細辛、杏人、白鮮皮、 防風(各二兩)、生薑、石膏、甘草(各二兩)。

右十八味㕮咀,以水二斗和瀝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 九五劑間三日服一劑(一本用防巳三兩)。

治虛熱恍惚驚邪恐懼方。荊瀝(三升)、竹瀝(二升)、牛黃(十八銖)、人參、 生麥門冬(各三兩)、香鼓(三合)、升麻、鐵精(各一兩)、龍齒、天門冬、 茯苓、槴子(各二兩)。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三升去滓,下牛黃鐵精更煎五六沸,取一升七合分, 溫三服,相去十里久,地黃煎,主熱風心煩悶及脾胃間熱不下食冷補, 方生地黃汁(二升)、生薑汁(一升)、拘杞根汁(三升)、荊瀝、 竹瀝(各五升)、酥(三升)、人參、天門冬(各八兩)、茯苓(六兩)、槴子人、 大黃(各四兩)。

右十一味擣篩五物為散,先煎地黃等汁成煎次內散藥攪調,一服一匕,日二, 漸加至三匕,覺利減之。又方。

,羚羊角五兩)、乾藍、黃芩、芍藥、鼠尾草(各三兩)、生葛、 槴子人(各六兩)、鼓(一升綿裹)。

右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治積熱風方。

地骨皮、萎蕤、丹參、黃耆、澤瀉、麥門冬(各三兩)、清蜜(一合)、 生地黃汁(一升)、薑汁(一合)。

右九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地黃汁,更緩火煮,減一升, 內蜜及薑汁,又煮一沸,孳成溫服三合,日,再大防風湯,治中風發熱無汗, 肢節煩腹急痛,大小便不利方。防風、當歸、麻黃、白朮、甘草(各十八銖)、 黃芩(三十銖)、茯苓、乾地黃附子、山茱萸(各一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一服七合,大小便不利內大黃人參各十八銖, 大棗三十枚,生薑三兩煮取三升分三服(深師加天門冬一兩)。 治中風發熱大戢洗湯方,大戰、苦參。

右二味等分末之以藥米外,白酢漿一升,煮三沸,適寒溫洗之,從上下寒乃止, 立差,小兒三指掫,漿水四外煮洗之,金牙酒療積年八風五疰,舉身嚲曳, 不得轉側行步跛脉,不能收攝又暴口噤失音,言語不正,四肢背脉筋急腫痛, 流走不常,勞冷積聚少氣,乍寒乍熱,三焦不調,脾胃不磨, 飲僻結寶害飲食酢咽嘔吐,食不生肌,醫所不能治者,悉主之, 方金牙(碎如米粒用小或袋盪)、細辛、地膚子(無子用莖脉用蛇脉子、附子、 乾地黃、防風、莽草、蒴蘿根(各四兩)、蜀椒(四合)、 羌活(一斤胡給用獨活)。

右十味㕮咀盛以絹袋以酒四斗,瓷罃中清密閉頭,勿令洩氣,春夏三四宿, 秋冬六七宿酒成去滓,日服一合,此酒無毒,及可小醉, 常令酒氣相接不盡一劑病無不愈,又令人肥健,酒盡自可加諸藥各三兩惟蜀椒五兩, 用酒如,前勿加金牙也,冷,加乾薑四兩,服此酒勝灸刺,起三十年諸。 風彈曳神驗(肘後備急用外麻乾薑各四兩人參二兩石解牛各五兩不用萌蘿根為十四味

常山太守,馬灌,酒除風氣通血脉益精華,定六腑,明耳目,脉澤頻色,頭白更黑, 齒落落更生服藥二十,日力劫倍,六十日志氣充,八十日能夜書百日致神明, 房中強壯如三十時,力能引弩,年八十人服之,亦當有子,病在腰脉,藥悉主之方, 天雄(二兩生用)、蜀椒、商根(各一兩)、烏頭(一枚大者)、桂心、白斂、 茵芋、乾薑各一兩)、附子(五枚)、躑躅(一兩)。

右十味㕮咀以絹袋盛酒三斗漬,春夏五日,秋冬七日,去滓初服半合, 稍加至兩三合擠滓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以佑為度夏日恐酒酸以油單覆之下井中, 近水令不酸也(千金翼無商脉桂心為入味)。蠻夷,酒主火風枯,姅三十年著脉, 及諸惡風眉毛角落方。

獨活、丹參、礜石、乾地黃(各一兩)、附子、麥門冬(各二兩)、烏脉、烏頭、 人參、狼毒、蜀椒、防風細辛、礬石、寒水石、牛膝、麻黃、芎窮、當歸、迆胡、 芍藥、牡蠣、桔梗、狗脉(千金翼作拘杞)天雄(各半兩)、脉蓉、 茯神(千金翼作茯苓)金牙、署預、白朮、杜仲、石南、款冬(各十八銖)、乾薑、 蕪荑(各一合)、山茱萸、牡脉子(各十八銖)、芫花、柏子人(各一合)、石斛、 桂心(各六銖)、甘遂(二兩)、蘇子(一升)、赤石脂(二兩半)。

右四十五味㕮咀,以酒二斗漬,夏三日,春秋六,日冬九,日一服半合, 密室中合藥,勿令女人六畜見之三日清齊乃合, (千金翼無芎窮脉加棗四十枚更隹)。蠻夷酒,治八風十二痺,偏枯不隨, 宿食脉寒虛冷五勞七傷及婦人產後餘疾月水不調皆主之方。礬石、桂心、白朮、 狼毒、半夏、石南、白石脂、龍膽、續斷、芫花、白石英、代赭、蕑茹、石韋、 玄參、天雄、防風、山茱萸、桔梗、藜蘆、卷柏、細辛、寒水石、烏頭、躑躅、 蜀叔、白芷、秦芃、菖蒲(各一兩)、礬石、附子、遠志(各二兩)、 石膏(二兩半)、蜈蚣(二枚)。

右三十四味㕮咀,以酒二斗漬四日,服一合,日,再十日後去滓, 暴乾擣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以知為度,(胡洽四十二味, 無桂心細辛烏頭躑躅蜀椒而有芒俏脉山黃苯黃連大黃麻。 黃地黃前胡甘草苑絲子芍藥紫苑各一兩杏人二十枚同擣絹袋盛用水三斗麵三斤米三斗

如酒法以藥袋釀中春秋七日冬十日夏三日酒成服脉米子殼日脉并暴藥未之酒脉方寸匕

暖為度。魯王酒,治風眩心亂耳聾目暗淚出,鼻不聞香臭,口爛生瘡風齒瘰脉, 喉下生瘡煩熱厥逆上氣,胃脅肩胛痛,手不上頭,不自帶衣,腰脊不能俛仰, 腳酸不仁,難以久立,八風十二庳,五緩六急,半身不遂,四肢偏枯, 筋鑾不可屈伸,賊風咽喉閉,哽哽不利,或如錐刀所刺,行人皮膚中,無有常處, 久久不治,入人五臟,或在心下,或在膏盲,遊走四肢,偏有冷處,如風所吹, 久寒積聚,風溼,五勞七傷,虛損百病,悉主之方。菌芋、烏頭、 躑躅(各十三銖)、天雄、防已、石斛(各二十四銖)、細辛、柏子人、牛膝、 甘草、通草、桂心,山株萸、秦凡、黃苓(胡給。 作黃耆)、菌蔯、附子、瞿麥、杜仲、澤潟、 王不留行(胡洽作天門冬千金亦作王蓀)、石南、防風、遠志、 乾地黃(各十八銖)。

右二十五味父咀,以酒四斗,漬之十日,一服一合,加至四五合,以知為度, (千金翼名此為魯公酒有乾薑胡洽無防。 已以繃囊盛藥用水二斗法麴二斗同漬之三四宿出藥囊炊二斗黍米內汁釀之酒熟飲如雞

二稍稍飲之以之為度)魯公釀酒,主風偏枯半死,行勞得風,若鬼所擊,四肢不遂, 不能行步,不自帶衣,巒癖五緩六急,婦人帶下,產乳中風,五勞七傷方。乾薑、 躑躅、桂心、甘草、芎藭、續斷、細辛、附子、秦凡、天雄、石膏、 紫苑(各五兩)、葛根、石龍芮、石斛、通草、石南、柏子人、防風、巴戰天、 山茱萸(各四兩)、牛膝、天門冬(各八兩)、烏頭(二十枚)、蜀椒(半升)。

右二十五味父咀,以水五升漬三宿,法麴一升合漬,秣米二斗合釀,三宿去滓, 炊糯米一斗,醞三宿藥成,先食服半合,日再,待米極消盡,乃去滓曝乾末服。 獨活酒,治八風十二庳方。獨活、石南(各四兩)、防風(三兩)、附子、烏頭、 天雄、菌芋(各二兩)。

右七味父咀,以酒三斗漬七日,服半合,日三,以知為度,扁鵲云,治卒中惡風, 心悶煩毒欲死,急灸足大指下橫文隨年壯立愈。若筋急不能行者,內踝筋急, 灸內踝上四十壯,外踝筋急,灸外踝上三十壯立愈。若眼戴精上插, 灸目兩眥後二七壯。若不能語,灸第三椎上百壯。若不識人,灸季肋頭七壯。

若眼友口噤,腹中切痛,灸陰囊下第一橫理十四壯,灸卒死亦良。

治久風卒風緩急諸風,卒發動不自覺知,或心腹脹滿,或半身不隨,或口噤不言。

涎唾自出,目閉耳聾,或舉身冷直,或煩悶恍惚,喜怒無常,或唇青口白戴眼角, 角弓反張,始覺發動,即灸神庭一處七壯,穴在當鼻直上髮際是。

次灸曲差二處各七壯,穴在神庭兩傍各一寸半是。次灸上關二處各七壯, 一名客主人,穴在耳前。起骨上廉陷者中是。次灸下關二處各柒壯, 穴在耳前下廉動詠陷者中是。次灸頰車貳穴各七壯,穴在曲頰陷者中是。

次灸廉泉壹處柒壯,穴在當頭直下骨後陷者中是。次灸囪會壹處柒壯, 穴在神庭上貳寸是。次灸百會壹處柒壯,穴在當頂上正中央是。

次灸本神貳處各柒壯,穴在耳正直上入髮際貳分是。

(又作四分)次灸天柱貳處各柒壯,穴在項後兩大筋外入髮際陷者中是。

次灸陶道壹處柒壯,穴在大椎節下閒是。次灸風門貳處各柒壯, 穴在第貳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次灸心輸貳處各七壯, 穴在第伍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次灸肝輸貳處各柒壯, 穴在第玖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次灸腎輸貳處各柒壯, 穴在第拾肆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次灸膀胱輸貳處各柒壯, 穴在第拾玖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次灸曲池貳處各柒壯, 穴在兩肘外曲頭陷者中屈肘曲之是。次灸肩禺貳處各柒壯, 穴在兩肩頭正中兩骨閒陷者中是。次灸支溝貳處各柒壯, 穴在手脕後臂外參寸兩骨間是。次灸合谷貳處各柒壯, 穴在手大指虎口兩骨閒陷者中是。次灸閒使貳處各柒壯,穴在掌後參。 寸兩筋閒是。

次灸陽陵泉貳處各柒壯,穴在膝下外尖骨前陷者中是。次灸陽輔貳處各柒壯, 穴在外踝上絕骨端陷者中是。次灸崑崙貳處各柒壯,穴在外踝後跟骨上陷者中是。 治風,灸上星貳百壯,前頂貳百肆拾壯,百會貳百壯,腦戶參百壯,風府參百壯。

治大風,灸百會柒百壯。治百種風,灸腦後項大椎平處兩廂,量貳寸參分, 須取病人指寸量兩廂各灸百壯,得差。治風,耳鳴從耳後量八分半裏許有孔, 灸一切風,得差,狂者亦差,兩耳門前後,各灸一百壯。治卒病惡風,欲死不能語, 及內庳不知人,灸第五椎名曰藏輸百五十壯三百壯,便癒。心輸穴在第五節, 一云第七節對心橫三間。寸主心風腹脹蒲食不消化,吐血酸削,四肢贏露, 不欲食飲,鼻韌,目恂慌慌不明,肩頭腋下痛,小腹急,灸二三百壯。 大腸輸在十六椎兩邊相去一寸半,治風,腹中雷鳴,腸澼泄利,食不消化, 小腹絞痛,腰脊疼疆,或大小便難,不能飲食,灸百壯,三日一報。 掖門在掖毛中一寸,名太陽陰,一名掖間,灸五十壯, 主風絕骨在外踝上三寸灸百壯,治風,身重心煩足脛疼。

賊風第三(論一首灸法六首方三十二首)。

治肝虛寒,卒然瘖啞不聲,距坐不得, 面目青黑,四肢緩弱遺失便利,厲風所損,桂枝酒主之方。桂枝、芎藭、獨活、 牛膝、署預、甘草(各三兩)、附子(二兩)、防風、茯苓、天雄、菌芋、杜仲、 白朮、蒴瞿根(各四兩)、乾薑(五兩)、大棗(四十枚)、躑躅(一外)、 豬椒葉根皮(各一升)。

右十八味父咀,以酒四斗漬七日,服四合,日二,加至五六合, 肝風沾侯其口不能言,當灸鼻下人中,次灸大椎,次灸肝輸第九椎下是五十壯, 餘處隨年壯,眼暗,人灸之得明,二三百壯良。 心氣虛悸恍惚,大定心湯主之,方在第十四卷中。治心虛寒風,半身不遂, 骨節離解,緩弱不收,便利無度,口面萵邪,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附子(各八兩)、桂心、麻黃(各四兩)、芎藭(三兩)。

右五味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三日後,服一劑治心寒,或笑或呻口, 側子酒主之方在第七卷中。芎藭湯,主卒中風,四肢不仁,善笑不息方。 芎藭(一兩半)、黃芩、石膏(一方用黃蓮)、當歸、秦凡、麻黃、 桂心(各一兩)、杏人(二十一枚)、乾薑、甘草(各一兩)。

右十味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治心虛寒,陰氣傷寒損心,驚制悸語, 聲寬急混濁,口萵冒昧好自笑,厲風傷心,荊瀝湯主之方。荊瀝(三升)、麻黃、 白朮、芎藭(各四兩)、防風、桂心、升麻、茯苓、遠志、人參、羌活、 當歸(各二兩)、母薑(切一升取汁)、防巳、甘草(各二兩)。

右十五味父咀,以水一斗五升煎麻黃兩沸,去沫,次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 下荊瀝薑汁,煎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治心虛寒,氣性反常,心手不隨, 語聲冒昧,其所疾源厲風損心,具如前方所說無窮,白朮釀酒補心志定氣方。 白朮(切)、地骨皮、荊實(各五斗)、菊花(二斗)。

右四味以水三石,煮取一石五斗,去滓,澄清,取汁釀米一石。用麴如常法,酒熟, 多少隨能飲之,常取半醉,勿令至吐。凡心風寒,灸心輸各五十壯, 第五節兩邊各一寸半是。 治脾虛寒,厲風所傷,舉體消瘦,語音沉澀如破鼓之聲,舌強不轉而好咽唾, 口噤唇黑,四肢不舉,身重,大小便利無度,依源麻黃湯主之,方在第七卷中。 (方本闕)治脾寒言聲憂懼,舌本卷縮,嗔喜無度,敯悶恍惚, 漲滿溫中下氣半夏湯方。半夏、生薑(各一升)、芍藥、茯苓、桂心、橘皮、 五味子(各三兩)、附子(五兩)、白朮(四兩)、甘草(二兩)、 大棗(三十枚)、大麻人(一升熬研為脂)。

右十二味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下大麻脂,更上火一沸,分三服。

治脾虛寒,身重不舉,言音沉鼓,厲風傷痛,便利無度,補脾安胃, 調氣止痛當歸丸方。當歸(八兩)、天雄(六兩)、乾薑、酸棗人(各八兩)、 黃耆、地骨皮(各七兩)、芎藭、乾地黃(各六兩)、桂心、防風、附子、 白朮(各五兩)、甘草、厚朴、秦凡(各四兩)、大棗(二十枚)、 吳茱萸(五合)、秦椒葉(四兩)。

右十八味末之,蜜丸如吾子,酒服三十丸至四十丸, 日再服脾風占候聲不出或上下手,當灸手十指頭,次灸人中,次灸大椎, 次灸兩耳門前詠,去耳門上下行一寸是,次灸兩大指節上下各七壯。 治脾風,灸脾輸俠脊兩邊各五十壯,凡人脾輸無定,所隨四季月應病, 即灸藏輸是脾穴,此法甚妙,脾風者惚呼為八風,治肺虛寒,厲風所中,噓吸戰掉, 聲嘶塞而散下,氣息短憊,四肢痺弱,面色青豝,遺失便利,冷汗出, 依源麻黃續命湯方。麻黃(六兩)、大棗(五十枚)、杏人、白朮、 石膏(各四兩)、桂心、人參、乾薑、茯苓(各三兩)、當歸、芎藭、 甘草(各一兩)。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黃,去沫,次下諸藥,煎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舊方無朮茯苓,今方無黃芩轉以依經逐病增損。 治肺寒虛傷,言音嘶下,拖氣用力戰掉緩弱虛脉,厲風入肺,八風防風散方。防風、 獨活、芎窮、秦椒、乾薑、黃耆、附子(各四十二銖)、天雄麻黃、石膏、五味子、 山茱萸(各三十六銖、秦艽、桂心、署預、細辛、當歸、防巳、人參、 杜仲(各三十銖)、甘草(十一銖)、貫眾(二枚)、甘菊、紫菀(各二十四銖)。

右二十四味治下篩,每服方寸匕,酒調,進至兩匕,日再服,治肺虛寒脉瘦緩弱, 戰掉噓吸,胸滿肺痿,溫中生薑湯方。生薑(一斤)、桂心(四兩)、甘草、 麻黃(各二兩)、橘皮(四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先煎麻黃兩沸去沬, 然後入諸藥合煮。治肺寒,灸肺輸百壯。治腎寒虛為厲風所傷,語音蹇吃不轉偏枯, 胻腳偏跛蹇緩弱不能動,口喎言音混濁,便利仰,人耳偏聾塞脉背相引腎瀝湯, 依源增損隨病用藥方。羊腎(一具)、脉石(五兩)、玄參、茯苓、 芍藥(各四兩)、芎窮、桂心、當歸、人參、防風、甘草、五味子、 黃耆(各三兩)、地骨皮(二升切)、生薑(八兩)。

右十五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羊,腎取七升,下諸藥,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可服三劑。 治耳聾口欹等,茵芊酒主之,方在七卷中,治腎虛,呻吟喜患怒,反常心性, 陽氣弱,腰背彊急髓冷,乾地黃丸方。乾地黃(一兩半)、茯苓、天雄、 鍾乳(各二兩)、杜仲、牛膝、蓯蓉、柏子人(各四十二銖、桂心、續斷、山茱萸、 天門冬(各一兩半)、松脂、遠志、乾薑(各三十銖)、昌蒲、署預、 甘草(各一兩)。

右十八味未之蜜丸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二服加至四十丸。

治腎寒灸腎輸百壯,大脉蜜湯,主賊風,腹中絞痛,并飛尸遁注,發作無時, 發即搶心脹滿,脅下如錐刀刺,并主少陰傷寒方。梔子(十五枚)、甘草、乾地黃、 細辛、羊脂(青羊角亦得)、茯苓、吳茱萸、芍藥(小品用芎藭、乾薑、當歸、 桂心(各一兩)。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脂令烊溫,分三服, 相去如人行十里,頃若痛甚者加羊脂三兩,當歸芍藥人參各一兩心腹脹滿堅急者, 加大黃三兩(胡洽不用梔子羊脂茯苓桂心名巖蜜湯)小巖蜜湯,主惡風,角弓反張, 飛尸入腹,絞痛悶絕,往來有時筋急,少陰傷寒口噤不利方。大黃(二兩)、雄黃、 青羊脂(各一兩)、吳茱萸(二兩)、當歸、乾地黃、乾薑、桂心、芍藥、甘草、 細辛(各四兩)。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六服,重者加藥,用水三斗,煮取九升, 分十服,排風湯,主諸毒風邪氣所中,口噤悶絕不識人, 及身體疼煩面目暴腫手足腫者方,犀角羚羊角貝子升麻(各一兩)。

右四味治下篩為麄散,以水二升半內四方寸匕。

煮取一升,去滓,服五合,殺孳者以意增之,若腫和雞子傅上,日三, 老小以意加減之,神良亦可多合用之,烏頭湯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腹攻五藏, 拘急不轉側,叫呼發作,有時使人陰手足厥逆方, 烏頭(十五枚要略用五枚)芍藥(四兩)甘草(二兩)大棗(十枚)老薑(一斤)桂 心(六兩)。

右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五物取三升,去滓,別取烏頭去皮四破,蜜二升微火煎, 令減五六合,內湯中煮兩小沸,去滓,服一合,日三,閒食彊人三合, 以如醉狀為知,不知增之,治賊風所中腹內攣急方, 麻黃(四兩)甘草(一尺)石膏(雞子大)鬼箭羽(雞子大)。

右四味㕮咀,以東流水二升,煮取一升,蝢服之。

論曰,夫歷節風著人久不治者,令人骨節蹉跌變成癲病,不可不知,古今巳來, 無問貴賤,往往苦之,此是風之毒害者也,治之雖有湯藥,而並不及膏松節酒, 若羇旅家貧不可急辦者,宜服諸湯,猶勝不治,但於痛處炙三七壯佳,防風湯, 治身體四肢節解如墮脫,腫按之皮陷,頭眩短氣,溫溫悶亂欲吐者方, 防風白木知母(各四兩)生薑半夏(各五兩)芍藥杏人甘草芎藭(各三兩)桂心(四

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古今錄驗方無半夏杏人芎藭用附子二枚為八味)羌活湯,治中風,身體疼痛, 四肢緩弱不遂,及產後中風方, 羌活桂心芍藥葛根麻黃乾地黃(各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五兩)。

右八味㕮咀以清。

酒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五合,日三服,防巳湯, 治風歷節四肢疼痛如槌鍜不可忍者方, 防巳茯令白木桂心生薑(各四兩)烏頭(七枚)人參(二兩)甘草(三兩)。

右八味㕮。

咀,以苦酒一升水一斗,煮取三升半,一服八合,日三夜一, 當覺焦熱痺忽忽然慎勿也,若不覺復合服,以覺乃止,凡用烏頭皆去皮熬, 令黑乃堪用,不然至毒人宜慎之(翼不用苦酒)治濕風體痛欲折,肉如刀所刺方, 附子乾薑芍藥茯苓人參甘草桂心(各三兩)白木(四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 (一方去桂用乾地黃二兩)大棗湯治歷節疼痛方,大棗(十五枚)、黃耆(四兩)、 附子(一枚)、生薑(三兩)、麻黃(五兩)、甘草(一尺)。

右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日三服,犀角湯, 治熱毒流入四肢歷節腫痛方, 犀角(二兩)羚羊角(一兩)前胡梔子人黃芩射干(各三兩)大黃升麻(各四兩)豉 (一升)。

右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治歷節諸風, 百節酸痛不可忍方,松脂三十斤鍊五十遍,酒煮十遍,不能五十遍,二十遍亦可, 鍊酥三升溫和松脂三升熟攪,苓極調勻,旦空腹以酒服方寸心,日三, 數數食麵粥為佳,慎血腥生冷物酢果子,百日巳後差,松節酒,主歷節風, 四肢疼痛由如解落方, 松節(三十斤細剉水四石煮耳一石)豬椒葉(三十斤剉煮如松節法)。

右二味澄清,合漬乾麵五斤,候發以糯米四石五斗釀之, 依家醞法肆酘勿令傷冷熱第一酘時下後諸藥,柏子人、天雄、萆薢、 芎藭(各五兩)、防風(十兩)、人參(四兩)、獨活(十五兩)、秦艽(六兩)、 茵芋(四兩)、礠石(十二兩未)。

右十味㕮咀,內飯中炊之,如常酘法,酘足訖,封頭四七日押取清, 適性服之勿至醉吐,治歷節風方,松膏一升酒三升浸七日服一合,日再,數劑愈, 又方。

松葉三十斤酒二石五斗漬三七,日服一合,日五六度,逐風毒石膏湯方, 石膏(雞子大三枚)麻黃(三兩)杏人(四十枚)雞子(二枚)甘草(一尺)。

右五味㕮咀,以水三升,破雞子內水中烊令相得,內藥煮取一升服之,覆取汗, 汗不出燒石熨取汗出,

偏風第四(方十二首,針炙佉五首)

防風湯,主偏風甄權處療安平公方,防風芎藭白芷牛膝狗脊莗薢白木(各一兩) 羌活葛根附子(外臺作人參)杏人(各二兩)麻黃(四兩) 生薑(五兩)石膏薏苡人桂心(各三兩)。

右十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一劑覺好, 更進一劑即一度針,九劑九針即差,炙亦得, 針風池一穴肩髃一穴曲池一穴支溝一穴五樞一穴陽陵泉一穴巨虛下。

仁壽宮備身患腳奉敕,針鐶銚陽陵泉巨虛下廉陽輔即起行大理趙卿患風,腰腳不隨, 不能跪起,行。

上窌一穴鐶銚一穴陽陵泉一穴巨虛下廉一穴即得跪,庫狄欽患偏風不得挽弓。

針肩髃一穴即得挽弓甄權所行。

治猥退虱,半身不遂,失音不語者方,杏人去雙人及皮尖三斗洗,入臼擣二斗令碎, 研如寒食粥法,取汁八升,煎取四升,口嘗看香滑即熟,未及此為不熟,惟熟為妙, 停極冷然後內好麴一斗六升煎取八升,第一遍酘饋也,次一炊復取杏人三升研, 取一斗二升汁煎取六升,第二酘也,次一炊準第二酘取杏人汁多少為第三酘休, 若疑米不足別更取二升杏人研取八升汁煎取四升,更斟酌炊米酘之。 若猶不足更研杏人二升取八升汁煎取四升更酘之,以熟為限,壹石米杏人三斗, 所以節次研杏人者,恐併煎汁酢故也,若冬日任意併煎, 準計三斗杏人取汁壹石陸斗,煎取八斗四升漬麴,以分之酘饙酒熟封四七日, 開澄取清,然後押糟糟可乾末,和酒服之大驗秘方。 又方。

蜱麻子脂一升酒一斗銅鉢盛著酒中一日煮之令熟服之,猥退風, 半身不遂失音不語者炙百會,次炙承漿,次炙風府,次炙肩髃,次炙心輸, 次炙手髓孔,次炙手少陽,次炙足五冊,次炙足髓孔,次灸足陽明各五百壯, 治大風半身不遂方,蠶沙兩石熟蒸,作真袋參枚各受柒斗, 熱盛一袋著患處如冷即取餘袋一依前法,數數換,百不禁差止, 須羊肚釀粳米葱白薑椒豉等混煮,熟喫,日食一枚,拾日止,千金不傳。 又方。

蒸鼠壤土袋盛熨之差即止,治四肢緩弱身體疼痛不遂婦人產中柔風及氣滿葛根湯方, 葛根乾地黃芍藥桂心羌活(各三兩)麻黃、甘草(各二兩)生薑(六兩)。

右八味㕮咀,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五合,日三,麻子湯, 治大風周身四肢攣急風行在皮膚身勞彊服之不虛人又主精神蒙昧者方, 秋麻子(三升伸澤水漬一宿)防風桂心生薑石膏(用綿裏)橘皮(各二兩)麻黃(三 兩)竹葉(一握)葱白(一握)香豉(一合)。

右十味㕮咀,先以水二斗半煮麻子,令極熟漉去滓,取九升別煮麻黃兩沸掠去沬, 內諸藥汁中,煮取三升,去滓,空腹分三服,服訖當微汗,汗出以粉塗身, 極重者不過三兩劑,輕者一兩劑差,有人患大風賊風刺風,加獨活三兩, 比小續命湯準當六七劑,治中風,手足拘攣,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 經日不欲飲食,仲景三黃湯方, 麻黃(三十銖)黃耆(十二銖)黃芩(十八銖)獨活(一兩)細辛(十二銖)。

右五味。

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小汗,兩服大汗,心中熱加大黃半兩, 脹滿加枳實六銖,氣逆加人參十八銖,心悸加牡蠣十八銖,渴加栝樓十八銖, 先有寒加八角附子一枚此方悉不傳白斂薏苡湯,治風拘攣不可屈伸方, 白斂薏苡人芍藥桂心牛膝酸棗人乾薑甘草(各一升)附子(三枚)。

右九味㕮咀,以淳酒二斗漬一宿,微火煎三沸,服一升日三,扶杖起行, 不耐酒服五合,(千金翼有車前子)治腰背痛獨活寄生湯,夫腰背痛者, 皆猶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所得也,不時速治,喜流入腳膝, 為偏枯冷痺緩弱疼重,或腰痛攣腳重痺宜急服此方。

獨活(三兩)、寄生(古今錄驗用續斷)、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桂心、 防風、芎藭、人參、甘草、當歸、芍藥、乾地黃。

右十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溫身勿冷也, 喜虛下利者除乾地黃服湯取蒴藋葉火燎厚安席上,及熱眠上,冷復燎之, 冬月取根春取莖熬臥之佳,其餘薄熨不及蒴藋蒸也,諸處風濕亦用此, 法新產竟便患腹痛不得轉動,及腰腳攣痛不得屈伸痺弱者,宜服此湯,除風消血也。 (肘後有附子一枚大者無寄生人參甘草當歸)菊花酒,主男女風虛寒冷腰背痛, 食少贏瘦無色噓吸少氣,去風冷,補不足方, 菊花杜仲(各一斤)附子黃耆乾薑桂心當歸石斛(各四兩)紫石英蓏蓉(各五兩)莗 薢獨活鍾乳(各八兩)茯苓(三兩)防風(四兩)。

右十五味㕮咀,以酒七斗漬五日,一服二合,稍稍加至五合,日三。 (千金翼不用乾薑)杜仲酒主腰腳疼痛不遂風虛方, 杜仲(八兩)石南(二兩)羌活(四兩)大附子(五枚)。

右四味㕮咀,以酒一斗漬三宿,服二合,日再偏宜冷病婦人服。

風痱第五(論三首方八首灸法一首)。

論曰,夫風痱者,卒不能語口噤,手足不遂而彊直者是也,治之以伏龍肝五升末, 冷水八升和攪取其汁飲之。 能盡為善(肘後此方治心煩恍惚腹中痛滿絕而復蘇)自此已下九方,皆是主此風, 用之次第宜細尋之。

論曰,凡欲醫此病,知先後次第,不得漫投湯藥,以失機宜,非但殺人, 困茲遂為痼疾,亦既得之,當進三味竹瀝飲,少似有勝於常更進湯也, 竹瀝飲子患熱風者必失,用於此制其熱毒,竹瀝湯,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 不知人,不能言方,竹瀝(二升)生葛汁(一升)生薑汁(三合)。

右三味相和溫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服訖覺四體有異似好,次進後湯方, 麻黃防風(各一兩半)芎藭防巳附子人參芍藥黃芩甘草桂心(各一兩)生薑(四兩) 石膏(六兩)杏人(四十枚)竹瀝(一升)羚羊角(二兩)生葛汗(五合)。

右十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減半,內瀝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取汗, 間五日更服一劑頻與三劑,漸覺少損仍進後方。 竹瀝(三升)防巳升麻桂心芎藭羚羊角(各二兩)麻黃(三兩)防風(二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四升合竹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兩日服一劑, 常用加獨活三兩最佳,此方神良,頻進三劑,若手足冷者,加生薑五兩白木二兩, 若未除更進後湯方, 防風麻黃芍藥(各一兩半)防巳桂心黃芩白木附子(一本作杏人四十枚)羚羊角竹瀝 (一升)甘草(一本作葛根二兩)人參芎藭獨活升麻(各一兩)生薑石膏(各二兩)

右十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減半,內瀝煮取取二升半,分三服, 相去如人行十里更服,若有氣者,加橘皮牛膝五加皮各一兩。

細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風芎藭人參甘草當歸芍藥乾地黃(。

右十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溫身勿冷也, 喜虛下利者除乾地黃服湯取蒴藋葉火燎厚安席上,及熱眠上,冷復燎之, 冬月取根春取莖熬臥之佳,其餘薄熨不及蒴藋蒸也,諸處風濕亦用此, 法新產竟便患腹痛不得轉動,及腰腳攣痛不得屈伸痺弱者,宜服此湯,除風消血也。 (肘後有附子一枚大者無寄生人參甘草當歸)菊花酒,主男女風虛寒冷腰背痛, 食少贏瘦無色噓吸少氣,去風冷,補不足方, 菊花杜仲(各一斤)附子黃耆乾薑桂心當歸石斛(各四兩)紫石英蓏蓉(各五兩)莗 薢獨活鍾乳(各八兩)茯苓(三兩)防風(四兩)。

右十五味㕮咀,以酒七斗漬五日,一服二合,稍稍加至五合,日三。 (千金翼不用乾薑)杜仲酒主腰腳疼痛不遂風虛方, 杜仲(八兩)石南(二兩)羌活(四兩)大附子(五枚)。

右四味㕮咀,以酒一斗漬三宿,服二合,日再偏宜冷病婦人服。

風痱第五(論三首方八首灸法一首)。

論曰,夫風痱者,卒不能語口噤,手足不遂而彊直者是也,治之以伏龍肝五升末, 冷水八升和攪取其汁飲之。 能盡為善(肘後此方治心煩恍惚腹中痛滿絕而復蘇)自此已下九方,皆是主此風, 用之次第宜細尋之。

論曰,凡欲醫此病,知先後次第,不得漫投湯藥,以失機宜,非但殺人, 困茲遂為痼疾,亦既得之,當進三味竹瀝飲,少似有勝於常更進湯也, 竹瀝飲子患熱風者必失,用於此制其熱毒,竹瀝湯,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 不知人,不能言方,竹瀝(二升)生葛汁(一升)生薑汁(三合)。

右三味相和溫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服訖覺四體有異似好,次進後湯方, 麻黃防風(各一兩半)芎藭防巳附子人參芍藥黃芩甘草桂心(各一兩)生薑(四兩) 石膏(六兩)杏人(四十枚)竹瀝(一升)羚羊角(二兩)生葛汗(五合)。

右十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減半,內瀝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取汗, 間五日更服一劑頻與三劑,漸覺少損仍進後方。 竹瀝(三升)防巳升麻桂心芎藭羚羊角(各二兩)麻黃(三兩)防風(二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四升合竹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兩日服一劑, 常用加獨活三兩最佳,此方神良,頻進三劑,若手足冷者,加生薑五兩白木二兩, 若未除更進後湯方, 防風麻黃芍藥(各一兩半)防巳桂心黃芩白木附子(一本作杏人四十枚)羚羊角竹瀝 (一升)甘草(一本作葛根二兩)人參芎藭獨活升麻(各一兩)生薑石膏(各二兩)

右十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減半,內瀝煮取取二升半,分三服, 相去如人行十里更服,若有氣者,加橘皮牛膝五加皮各一兩。

風懿第六(口禁、口喎、失音、尸厥附)。

以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刺耳孔中,四畔以麵密塞之勿令泄氣,一頭內大豆一顆, 并艾燒之令燃,灸七壯即差,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傳,耳病亦灸之。

中風口喎,灸手交脈三壯,左灸右, 右灸左,其炷如鼠屎形,橫安之兩頭下火。

角弓反張第(七方六首)

治卒半身不遂手足拘急不得屈伸,身體冷,或智或癡, 或身強直不語或生或死,狂言不可名狀,角弓反張,或欲得食,或不用食, 或大小便不利皆療之方。

人參、桂心、當歸、獨活、黃芩、乾薑、甘草(各十八銖)、石膏(二兩半)、 杏人(四十枚)。

右九味㕮咀,以井華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二,覆取汗, 不汗更合加麻黃五兩合服,(古今錄驗名八風續命湯)倉公當歸湯,主賊風口噤, 弓反張痙者方。

當歸、防風(各十八銖)、獨活(一兩半)、麻黃(三十銖)、附子(一枚)、 細辛(半兩)。

右六味㕮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口不開者, 格口內湯一服當蘇二服小汗,三服大汗。

又方。

單服荊瀝良。

又方。

酒一斗膠二斤煮令烊,得六升,一服一升,稍服愈,秦艽散,治半身不遂言語錯亂, 乍喜乍悲,角弓反張,皮膚風癢方。

秦艽、獨活(胡洽用烏頭)、黃耆、人參、甘菊花(各二兩胡洽用蜀椒)、 茵芋(十八銖胡洽用?草)、防風、石斛(胡洽用萆薢)、桂心、 山茱萸(各二兩半)、附子、芎藭(胡洽用桔梗)、細辛、當歸、五味子、甘草、 白朮、乾薑、白鮮皮(胡洽用白斂各三十銖)、麻黃、天雄、 遠志(各一兩胡洽用防已)。

右二十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再漸漸加至二匕,又云治風無新久并補。

吳秦艽散,治風注甚良,角弓反張,手足酸疼,皮膚習習,身體都痛毛墮落, 風注入肢體百脈,身腫耳聾,驚悸心滿,短氣魂志不定,陰下濕癢,大便有血, 小便赤黃,五勞七傷萬病皆主之方。

秦艽、蜀椒、人參、茯苓、牡蠣、細辛、麻黃、栝樓根(各十八銖)、乾薑、附子、 白朮、桔梗、桂心、獨活、當歸(各一兩)、黃芩、柴胡、牛膝(各半兩)、芎藭、 防風(各一兩半)、石南、杜仲、莽草、烏頭、天雄(各半兩)、甘草(一兩半)。

右二十六味治下篩,盛以韋袋,食前溫酒一升服方寸匕,日三服,急行七百步, 更飲酒一升,忌如常法。

風痺第八(論一首方九首)。

論曰,血痺病從何而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因疲勞汗出、 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形如風狀,(巢源云其狀如被微風所吹)、 但以脈自微澀,澀在寸口關上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方。

漢防已(四兩)、甘草(二兩)、黃耆(五兩)、生薑、白朮(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蟲行皮中臥取汗。

治三陰三陽厥逆寒食,胷脅支滿,病不能言, 氣滿胸中急肩息四肢時寒熱不隨喘悸煩亂,吸吸少氣,言輒飛颺,虛損鐵精湯方。

黃鐵(三十斤以流水八斗揚之三千遍)、 炭(五十斤燒鐵令赤投冷水復燒七遍如此澄清取汁二斗煮藥)、半夏、 麥門冬(各一升)、白薇、黃芩、甘草、芍藥(各四兩)、人參(三兩)、 大棗(二十枚)、石膏(五兩)、生薑(二兩)。

右十味㕮咀,內前汁中,煮取六升服一升,日三,兩日令盡黃耆湯, 治血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狀方。

蜀黃耆、人參、芍藥、桂心(各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六兩)。

右六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服七合,日三服盡, (要喀五物無人參)治遊風行走無定,腫或如盤大,或如甌,或著腹背, 或著臂或著腳。

悉主之方。

海藻、茯苓、防風、獨活、附子、白朮(各三兩)、大黃(五兩)、鬼箭、 當歸(各二兩一本作當陸)。

右九味㕮咀,以酒二斗漬之五日,初服二合, 加之以知為度白斂散治白斂散治風痺腫筋急展轉易常處方。

白斂(半兩)、附子(六銖)。

右二味治下篩,酒服半刀圭,日三,不知增至一刀圭,身中熱行為候,十日便覺。

治風痺遊走無定處,名曰血痺大易方。

萆薢、署預、牛膝、澤瀉(各二兩)、白朮、地膚子(各半兩)、乾漆、蠐螬、 天雄、狗脊、車前子(各十銖)、茵芋(六銖)、山茱萸(三十銖)、 乾地黃(二兩半)。

右十四味末之,蜜和酒下如梧子十丸,日三,稍稍加之。

治諸風痺方。

防風、甘草、黃芩、桂心、當歸、茯苓(各一兩)、秦艽、葛根(各三兩)、 生薑(五兩)、大棗(三十枚)、杏人(五十枚)。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酒各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汁附子酒, 主大風冷痰癖脹滿諸痺方。

大附子一枚重二兩者,亦云二枚,酒五升漬之,春五日,一服一合。

日二,以痺為度。

麻子酒,主虛勞百病傷寒風濕,及婦人帶下,月水往來不調手足疼痺著床, 服之令人肥健方。

麻子(一石)、法麴(一斗)。

右二味先擣麻子成末,以水兩石著釜中蒸麻子極熟,炊一石米須出滓, 隨汁多少如家醞法,候熟,取清酒隨性飲之。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八。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傷寒上)

傷寒例第一。

論曰,易稱天地變化,各正性命,然則變化之跡無方,性命之功難測, 故有炎涼寒燠風雨晦冥水旱妖災蟲蝗恠異,四時八節種種施化不同, 七十二候日月運行各別終其晷度,方得成年,是謂歲功畢矣,天地尚且如然。

在人安可無事,故人生天地之間,命有遭際,時有否泰。

吉凶悔吝苦樂安危喜怒愛憎存亡憂畏,關心之慮,日有千條,謀身之道,時生萬計, 乃度一日,是故天無一歲不寒暑,人無一日不憂喜。

故有天行溫疫,病者即天地變化之一氣也,斯蓋造化必然之理,不得無之, 故聖人雖有補天立極之德,而不能廢之,雖不能廢之,而能以道御之, 其次有賢人善於攝生,能知撙節,與時推移,亦得保全,天地有斯瘴癘, 還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備之,命曰知方,則病無所侵矣,然此病也,俗人謂之橫病, 多不解治,皆云日滿自差,以此致枉者,天下大半,凡始覺不佳,即須救療, 迄至於病愈,湯食競進,折其毒勢自然而差,必不可令病氣自在,恣意改人, 拱手待斃,斯為誤矣,今博採群經以為上下兩卷,廣設備擬,好養生者可得詳焉。

小品曰,古今相傳稱傷寒為難治之疾,時行溫疫是毒病之氣, 而論治者不判傷寒與時行溫疫為異氣耳,云傷寒是雅士之辭,天行溫疫, 是田舍間號耳,不說病之異同也,考之眾經,其實殊矣,所宜不同,方說宜辨, 是以略述其要,經言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洌,此四時正氣之序也,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周密則不傷於寒,或觸冒之者乃為傷寒耳, 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而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 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於肌骨中,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熱極, 重於溫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病熱病者,皆由冬時觸冒寒冷之所致,非時行之氣也, 凡時行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冷,秋時應涼而反大熱, 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多相似者, 此則時行之氣也,傷寒之病逐日深淺以施方治,今世人得傷寒或始不早治, 或治不主病或日數久淹困乃告師,師苟依方次第而療則不中病,皆宜臨時消息制方, 乃有效耳。

華佗曰,夫傷寒始一日在皮,當摩膏火灸之即愈,若不解者,二日在膚,可依法針, 服解肌復一發解肌散發汗,汗出即愈,若不解,至三日在肌,復一發汗即愈, 若不解者,止勿復發汗也,至四日在胷,宜服藜蘆丸,微吐之則愈, 若病困藜蘆丸不能吐者,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則愈也視病尚未醒醒者,復一法針之。

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若熱毒在外未入於胃而先下之者, 其熱乘虛入胃,即爛胃也,然熱入胃要須下去之,不可留於胃中也, 胃若實熱為病三死一生皆不愈胃虛熱入爛胃也,其熱微者赤斑出。

此候五死一生,劇者黑斑出者,此候十死一生,但論人有強弱,病有難易, 得效相倍也,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彩,言語不與人相主當者, 勿以火迫之,但以豬苓散一方寸匕服之,當逼與新汲水一升若二升,強飲之, 令以指刺喉中,吐之病隨手愈,若不能吐者勿強與水,水停則結心下也, 當更以餘藥吐之,皆令相主不為更致危矣。

若此病輩,不時以豬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耳,亦可先以去毒物及法針之尤佳, 夫飲膈實者,此皆難治,此三死一生也,病者過日不以時下,則熱不得泄, 亦胃爛斑出,春夏無大吐下,秋冬無大發法,冬及始春大寒時宜服神丹丸, 亦可摩膏火灸若春末及夏月始秋,此熱月不宜火灸及重覆,宜服六物青散, 若崔文行度瘴散赤散雪煎亦善,若無丸散及煎者,但單煮柴胡數兩,傷寒時行, 亦可服以發汗,至再三發汗不解,當與湯實者轉下之,其脈朝夕駛者, 為僻實也朝平夕駛者,非僻也,轉下湯為可早與,但當少與勿今大下耳, 少與當數其閒也,諸虛煩熱者,與傷寒相似,然不惡。 寒,身不疼痛,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汗,頭不痛,脈不緊數,故知非裡實, 不可下也,如此內外皆不可攻,而強攻之必遂損竭,多死難全也, 此虛煩但當與竹葉湯,若嘔者與橘皮湯一劑,不愈為可重與也,此法數用, 甚有效驗,傷寒後虛煩亦宜服此湯。

王叔和曰,夫陽盛陰虛,(外臺作表和裡病)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 (外臺作裡和表病)下之則死,汗之則愈, 夫如是則神丹安可以誤發甘遂何可以妄攻,虛盛之治, (外臺作表裡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機,應若影響,然則桂枝下咽,陽盛則斃, (外臺作表和則斃)承氣入胃。

陰盛以亡,外臺作裡平以亡若此陰陽虛實之交錯,其候至微,發汗吐下之相反, 其禍至速,而醫術淺狹不知不識,病者殞沒,自謂其分。

至令冤魂塞於冥路,夭死盈於曠野,仁愛鑒茲,能不傷楚,夫傷寒病者, 起自風寒入於腠理與精氣分爭,榮衛否膈,周行不通, 病一日至二日氣在孔竅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腰背強重,此邪氣在表, 發汗則愈,三日以上氣浮在上部,填塞胷心,故頭痛胷中滿,當吐之則愈, 五日以上氣沈結在藏,故腹脹身重,骨節煩疼,當下之則愈,明當消息病之狀候, 不可亂投湯藥,虛其胃氣也經言脈微不可吐,虛細不可下又夏月亦不可下也, 此醫之大禁也,脈有沈浮轉能變化,或人得病數日,方以告醫,雖云初覺, 視病已積日在身,其疹瘵結成非復發汗解肌所除,當診其脈,隨時形勢。 救解求免也,不可苟以次第為固,失其機要,乃致禍矣, 此傷寒次第病三日以內發汗者,謂當風解衣夜臥失覆,寒溫所中, 并時有疾疫賊風之氣而相染,易為惡邪所中也,至於人自飲食生冷過多,腹藏不消, 轉動稍難,頭痛身溫,其脈實大者,便可吐下之,不可發汗也。

陳廩丘云,或問得病連服湯藥發汗,汗不出如之何,答曰,醫經云。

連發汗汗不出者,死病也,吾思之,可蒸之如蒸中風法,熱濕之氣於外迎之, 不得不汗出也,後以問張苗,苗云,曾有人作事疲極汗出。 臥單簟中冷得病,但苦寒倦,諸醫與丸散湯,四日之內凡八過發汗,汗不出, 苗令燒地布桃葉蒸之,即得大汗,於被中就粉傅身,使極燥乃起便愈, 後數以此發汗,汗皆出也,人性自有難汗者,非惟病使其然也,蒸之則無不汗出也, 諸病發熱惡寒脈浮洪者,便宜發汗,溫粉粉之,勿令遇風, 當發汗而其人適失血及大下利,則不可大汗也,數方與桂枝湯使體潤漐漐, 汗出連日,當自解也。

論曰,凡人有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須早道,若隱忍不治,冀望自差。

須臾之間,以成固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若時氣不和,當自戒勒。

若小有不和即須治療,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早治,鮮不愈者, 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藏則難可制止,雖和緩亦無能為也,癱疽丁腫, 喉痺客忤,尤為其急,此自養生之要也,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時日吉凶, 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服藥當如方法,若縱意違師, 不須治之也,凡傷寒,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入裡則不消矣, 未有溫覆而當不消也,凡得時氣病,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 所以爾者,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為人作病矣,若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 猶當依證而與之,與之勿令極意也,言能飲一斗者與五升,若。 飲而腹滿小便澀,若喘若噦,不可與之,忽然大汗出者,欲自愈也,人得病能飲水, 欲愈也。

凡溫病可針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六百五十有五,其三十六穴灸之有害, 七十九穴刺之為災。

論曰,夫尋方學之要,以救速為貴,是以養生之家,常須預合成熟藥, 以備倉卒之急,今具之如左。

辟溫第二(方三十六首濕𧏾病證一條)

辟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歲旦屠蘇酒方。

大黃(十五銖)、白朮(十八銖)、桔梗、蜀椒(各十五銖)、桂心(十八銖)、 烏頭(六銖)、菝葜(十二銖)、一方有防風(一兩)。

右七味㕮咀,絳袋盛,以十二月晦日日中懸沈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日平曉出藥, 置酒中煎數沸,於東向戶中飲之,屠蘇之飲,先從小起,多少自在, 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飲藥酒得三朝,還滓置井中,能仍歲飲,可世無。

病當家內外有井,皆悉著藥辟溫氣也。

辟溫氣,太一流金散方。

雄黃(三兩)、雌黃(二兩)、礬石(一兩半)、鬼箭羽(一兩半)、 羖羊角(三兩燒)。

右五味治下篩,三角絳袋盛一兩帶心前,并掛門戶上,若逢大疫之年, 以月旦青布裹一刀圭,中庭燒之,溫病人亦燒熏之。

辟溫氣,雄黃散方。

雄黃(五兩)、朱砂(一作赤朮)、菖蒲、鬼曰(各二兩)。

右四味治下篩,以塗五心額上鼻人中及耳門。

天氣不和,疾疫流行,預備一物柏枝散方。

取南向社中柏東南枝,暴令乾,擣末,酒服方寸匕,神良。

辟溫病,粉身散常用方。

芎藭,白芷,藁本(各等分)。

右三味治下篩,內米粉中以粉身。

辟溫氣,殺鬼燒藥方。

雄黃、丹砂、雌黃(各一斤)、羚羊角(羖羊角亦得)、蕪荑、虎骨、鬼臼、 鬼箭羽、野丈人、石長生、猳豬屎、馬懸蹄(各三兩)、青羊脂、菖蒲、 白朮(各八兩)、蜜蠟(八斤)。

右十六味末之,以蜜蠟和為丸如彈許大,朝暮及夜中,戶前微火燒之。

辟溫,虎頭殺鬼丸方。

虎頭(五兩)、朱砂、雄黃、雌黃(各一兩半)、鬼臼、皂莢、蕪荑(各一兩)。

右七味末之,以蜜蠟和為丸如彈子大,絳袋盛繫臂,男左女。

右,及懸屋四角,晦望夜半,中庭燒一丸。

辟溫殺鬼丸,熏百鬼惡氣方。

雄黃、雌黃(各二兩)、羖羊角、虎骨(各七兩)、龍骨、龜甲、鯪鯉甲、 蝟皮(各三兩)、樗雞(十五枚)、空青(一兩)、芎藭、真朱(各五兩)、 東門上雞頭(一枚)。

右十三味末之,烊蠟二十兩,併手丸如梧子,正旦門戶前燒一丸,男左女。

右,辟百惡,獨宿弔喪問病各吞一丸小豆大,天陰大霧日,燒一丸於戶牖前佳。

漢建寧二年,太歲在酉,疫氣流行,死者極眾,即有書生丁季迴從蜀城山來, 東過南陽,從西市門入,見患疫癘者頗多,遂於囊中出藥。

人各惠之一丸,靈藥霑脣,疾無不差,市中疫鬼數百千餘見書生施藥, 悉皆驚怖而走,乃有鬼王見書生,謂有道法兼自施藥,感眾鬼等奔走若是, 遂詣書生欲求受其道法,書生曰,吾無道法,乃囊中之藥。

呈於鬼王,鬼王覩藥,驚惶叩頭乞命而走,此方藥帶之入山能辟虎狼蟲蛇, 入水能除水怪蛟蜃,雄黃丸方。

雄黃、雌黃、曾青、鬼臼、真珠、丹砂、虎頭骨、桔梗、白朮、女青、芎藭、白芷、 鬼督郵、蕪荑、鬼箭羽、藜蘆、菖蒲、皂莢(各一兩)。

右十八味末之,蜜丸如彈子大,絹袋盛,男左女。

右帶之,卒中惡及時疫,吞如梧子,燒一彈丸戶內。

赤散辟溫疫氣傷寒熱病方。

藜蘆、躑躅花(各一兩)、附子、桂心、真朱(各六銖)、細辛、 乾薑(各十八銖)、牡丹皮、皂莢(各一兩六銖)。

右九味末之,內真朱合治之,分一方寸匕置絳囊中帶之,男左女。

右,著臂自隨,覺有病之時便以粟米大內著鼻中,又酒服一錢匕,覆取汗。

日三服,當取一過汗耳。

又方。

正月旦取東行桑根大如指長七寸,以丹塗之懸門戶上,又令人帶之。

斷溫病令不相染著方。

汲水瓶綆長七寸,盜著病人臥席下良。

又方。

以繩度所住戶中壁,屈繩即斷之。

治溫令不相染方。

桃樹蠹屎末之,水服方寸匕。

又方。

朮豉等分,酒漬服之妙。

又方。

正旦吞麻子赤小豆各二七枚,又以二七枚投井中。

又方。

新布袋盛大豆一升,內井中一宿,出服七枚。

又方。

新布袋盛赤小豆內井中三日,出舉家服二七枚。

又方。

松葉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

常以七月七日合家吞赤小豆,向日吞二七枚。

又方。

常以七月七日男吞大豆七枚,女吞小豆二七枚。

又方。

神仙教人立春後有庚子日,溫蕪菁葅汁,合家大小並服,不限多少。

斷溫疫轉相染著,乃至滅門延及外人,無收視者方。

赤小豆、鬼箭羽、鬼臼、丹砂、雄黃(各二兩)。

右五味末之,以蜜和服如小豆一丸,可與病人同床傳衣治疫病方。

藥子二枚末,水服之。

又方。

白蜜和上色朱砂粉一兩,常以太歲日平旦,大小勿食向東方立, 吞服三七丸如麻子大,勿令齒近之,并吞赤小豆七枚投井泉中,終身勿忘此法。

又方。

凡時行疫癘,常以朋望日細剉東引桃枝,煮湯浴之。

治瘴氣方。

蒜(五子并皮碎之)、豉心(一升)。

右二味以三歲男兒尿二升,煮五六沸,去滓服之良。

又方。

青竹筎二升,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患霧氣者,心內煩悶少氣,頭痛項急,起則眼眩欲倒,身微熱戰掉不安, 時復憎寒心中欲吐,吐時無物方。

新豬屎二升半,內好酒一升,攪令散,以生布絞取汁,更以綿濾頓服之取盡, 即地鋪暖臥覆蓋,鋪前著火,當汗出,若得汗當細細去上衣。

勿使心寒,寒即不差,看汗自乾乃起,慎風冷,亦治瘧及風勞蠱毒。

治肝腑藏溫病陰陽毒,頸皆雙筋牽,先寒後熱,腰強急縮,目中生花方。

桂心(一兩)、白朮、芒消、大青、梔子(各三兩)、柴胡(五兩)、石膏、 生薑(各八兩)、生地黃、香豉(各一升)。

右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肝腑藏溫病陰陽,先寒後熱頸筋牽攣,面目赤黃,身中直強方。

玄參(一兩)、細辛(二兩)、梔子、黃芩、升麻、芒消(各三兩)、 石膏(三兩)、車前草(暴切二升)、竹葉(切五升)。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半煮竹葉車前,取七升,去滓下諸藥煎至三升,下芒消, 分三服。

治心腑藏溫病陰陽毒,戰掉不定驚動方。

大青、黃芩、梔子、知母、芒消(各三兩)、麻黃(四兩)、玄參(六兩)、石膏、 生葛根(各八兩)、生地黃(切一升)。

右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三服,治脾腑藏溫病陰陽毒, 頭重頸直,皮肉痺結核隱起方。

大青、羚羊角、升麻、射干、芒消(各三兩)、梔子(四兩)、寒水石(五兩)、 玄參(八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肺腑藏溫病陰陽毒,咳嗽連續,聲不絕嘔逆方。

麻黃、梔子、紫菀、大青、玄參、葛根(各三兩)、桂心、甘草(各二兩)、杏人、 前胡(各四兩)、石膏(八兩)。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肺腑藏溫病陰陽毒熱暴氣斑點方。

梔子、大青、升麻、芒消(各三兩)、葱鬚(切四兩)、豉(一升)、石膏、 生葛(各八兩作生薑)。

右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下芒消,分三服。

治腎腑藏溫病,身面如刺,腰中欲折,熱毒內傷方。

茵蔯蒿、梔子、芒消(各三兩)、苦參、生葛(各四兩)、生地黃、 石膏(各八兩)、葱白、豉(各一升)。

右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下消,分三服。

溫風之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其形狀不仁,嘿嘿但欲眠, 下之者則小便難,發其汗者必讝言,加燒針則耳聾難言,但吐下之則遺失便利, 如此疾者宜服萎蕤湯方。

萎蕤、白薇、麻黃、獨活、杏人、芎藭、甘草、青木香(各二兩)、石膏(三兩)。

右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 若一寒一熱加朴消一分及大黃三兩,下之,如無木香,可用麝香一分,(小品方云。 萎蕤湯治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則發熱頭眩痛喉咽乾舌強胷內疼心胷痞。

滿腰背強亦治風溫)夫𧏾病與百合狐惑濕風溫病鬼魅皆相類,宜精察節氣, 其新故二氣相搏。

喜成此疾。

傷寒膏第三(方三首)

治傷寒頭痛項強,四肢煩疼青膏方。

當歸、芎藭、蜀椒、白芷、吳茱萸、附子、烏頭、莽草(各三兩)。

右八味㕮咀,以醇苦酒漬之再宿,以豬脂四斤煎,令藥色黃,絞去滓。

以溫酒服棗核大三枚,日三服,取汗,不知稍增,可服可摩,如初得傷寒一日, 苦頭痛背強,宜摩之佳。

治傷寒敕色,頭痛項強,賊風走風黃膏方。

大黃、附子、細辛、乾薑、蜀椒、桂心(各半兩)、巴豆(五十枚)。

右七味㕮咀,以醇苦酒漬一宿,以獵月豬脂一斤煎之調適其火,三上三下藥成, 傷寒赤色發熱,酒服梧子大一枚,又以火摩身數百過,兼治賊風絕良風走肌膚, 追風所在摩之,神效,千金不傳,此趙泉方也。

白膏治傷寒頭痛向火摩身體酒服如杏核一枚,溫覆取汗,摩身當千過,藥力乃行, 并治惡瘡,小兒頭瘡牛領馬鞍皆治之,先以鹽湯洗瘡以布拭之傅膏癕腫, 火灸摩千過,日再,自消者方。

天雄、烏頭、莽草、羊躑躅(各三兩)。

右四味㕮咀,以苦酒三升漬一夕,作東向露竈又作十二聚濕土各一升許大, 取成煎豬脂三斤,著銅器中,加竈上炊,以葦薪令釋,內所漬藥炊,令沸,下, 著土聚上,沸定復上,如是十二過,令土盡遍,藥成去滓, 傷寒咽喉痛含如棗核一枚,日三,摩時勿令近目。

發汗散第四(方十一首)。

度瘴發汗青散,治傷寒敕色,惡寒發熱,頭痛項強,體疼方。

麻黃(二兩半)、桔梗、細辛、吳茱萸、防風、白朮(各一兩)、烏頭、乾薑、 蜀椒、桂心(各一兩六銖)。

右十味治下篩,溫酒服方寸匕,溫覆取汗,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 復服如法,若得汗足,如故頭痛發熱,此為內實,當服駛豉丸若翟氏丸, 如得便頭重者,可以二大豆許內鼻孔中,覺燥涕出,一日可三四度必愈, 兼辟時行病。

五苓散,主時行熱病,但狂言煩躁,不安精彩,言語不與人相主當者方。

豬苓、白朮、茯苓(各十八銖)、桂心(十二銖)、澤瀉(三十銖)。

右五味治下篩,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飲水汗出即愈。

崔文行解散,治時氣不和,傷寒發熱者方。

桔梗、細辛(各四兩)、白朮(八兩)、烏頭(一斤)。

右四味治下篩,若中傷寒服錢五匕,覆取汗,解,若不覺,復小增之,以知為度, 若時氣不和,旦服錢五匕,辟惡氣欲省病服一服,皆酒服。

六物青散,治傷寒敕色惡寒方。

附子、白朮(各一兩六銖)、防風、細辛(各一兩十八銖)、桔梗、 烏頭(各三兩十八銖)。

右六味治下篩,以溫酒服錢五匕不知稍增之,服後食頃不汗出者, 進溫粥一盃以發之,溫覆汗出漐漐可也,勿令流離,勿出手足也,汗出止, 若汗大出不止者,溫粉粉之微者不須粉,不得汗者當更服之,得汗而不解者, 當服神丹丸,(方出下篇發汗九門)青散治春傷寒,頭痛發熱方。

苦參、厚朴、石膏(各三十銖)、大黃、細辛(各二兩)、麻黃(五兩)、 烏頭(五枚)。

右七味治下篩,覺傷寒頭痛發熱,以白湯半升和藥方寸匕投湯中,熟訖去滓盡服, 覆取汗,汗出溫粉粉之良久,一服不除,宜重服之或當微下利者,有大黃故也。

詔書發汗白薇散,治傷寒二日不解者方。

白薇(十二銖)、杏人、貝母(各十八銖)、麻黃(一兩八銖)。

右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自覆臥,汗出即愈。

治傷寒頭痛身熱,腰背強引頸,及風口噤瘧不絕,婦人產後中風寒經氣腹大, 華佗赤散方。

丹砂(十二銖)、蜀椒、蜀漆、乾薑、細辛、黃芩、防已、桂心、茯苓、人參、 沙參、桔梗、女萎、烏頭(各十八銖)、雄黃(二十四銖)、吳茱萸(三十銖)、 麻黃、代赭(各二兩半)。

右十八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耐藥者二匕,覆令汗出,欲治瘧, 先發一時所服藥二匕半,以意消息之、細辛、薑桂丹砂雄黃不熬,餘皆熬之。

赤散治傷寒頭痛項強身熱、腰脊痛,往來有時方。

乾薑、防風、沙參、細辛、白朮、人參、蜀椒、茯苓、麻黃、黃芩、代赭、桔梗、 吳茱萸(各一兩)、附子(二兩)。

右十四味治下篩,先食酒服一錢匕,日三。

烏頭赤散,治天行疫氣病方。

烏頭(一兩半)、皂莢(半兩)、雄黃、細辛、桔梗、大黃(各一兩半)。

右六味治下篩,清酒若井華水服一刀圭,日二,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除時氣疫病,若牛馬六畜中水行疫,亦可與方寸匕,人始得病一日時,服一刀圭, 取兩大豆許吹著兩鼻孔中。

治時行頭痛壯熱一二日水解散方。

桂心、甘草、大黃(各二兩)、麻黃(四兩)。

右四味治下篩,患者以生熟湯浴訖,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差, 丁強人服二方寸匕,(延年秘錄有黃芩芍藥各二兩古今錄?。 甘草有芍藥治天行熱病生皰瘡疼痛解肌出汗)治時病表裡大熱欲死方。

大黃、寒水石、芒消、石膏、升麻、麻黃、葛根。

右八味等分治下篩,水服方寸匕,日二。

發汗湯第五(例一首桂枝證十三首方十九首)

例曰,大法春夏宜發汗,凡發汗,欲令手足皆周,至漿漿然一時間許益佳, 但不可令如水流離霢霂耳,若病不解,當更重發汗,汗出多則亡陽, 陽虛不可重發汗也,凡服湯藥,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凡云可發汗而無湯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及湯隨證良驗, 凡病無故自汗出,復發其汗,愈,衛復和故也。

夫脈浮者病在外,可發汗,宜桂枝湯。

夫陽脈浮大而數者,亦可發汗,為宜桂枝湯。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而外不解,此為衛氣不和也,榮行脈中, 衛行脈外,復發其汗,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病人藏無他病,時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故也,先其時發汗則愈, 宜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令汗出,欲救邪風,宜桂枝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寒,宜桂枝湯。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厚朴杏人湯。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宜桂枝湯。

太陽病先發其汗,不解而下之,其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

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其表則愈,宜桂枝湯。

太陽病下之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不上衝不可與。

凡桂枝本為解肌,若脈浮緊發熱無汗者,勿與之,常知此勿誤也。

凡酒客勿與桂枝湯若服必嘔。

凡服桂枝湯吐者,後必吐膿血也。

桂枝湯治中風,其脈陽浮而陰弱,陽染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濇濇惡風, 淅淅惡寒,嗡嗡發熱,鼻鳴乾嘔方。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㕮咀三物,切薑擘棗,以水七升煮棗令爛,去滓乃內諸藥,水少者益之, 煮令微沸,得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兒以意減之,初服少多便得汗出者, 小闊其間,不得汗者,小促其間,令藥勢相及汗出,自護如法,特須避風, 病若重宜夜服,若服一劑不解,疾證不變者,當復服之,至有不肯汗出, 服兩三劑乃愈,服此藥食頃,飲熱粥以助藥力。

治傷寒頭及腰痛,身體骨節疼,發熱惡寒不汗而喘,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桂心、甘草(各一兩)、杏人(七十枚喘不甚用五十枚)。

右四味㕮咀,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沫,乃諸藥煮,取二升半,絞去渣, 服八合,覆冷汗。

大青龍湯治中風傷寒,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汗不出而煩燥方。

麻黃(六兩)、桂心、甘草(各二兩)、石膏(如雞子一枚碎),生薑(三兩), 杏人(四十枚)、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麻黃,去沫,乃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服一升, 厚覆當大汗出,溫粉粉之即止,不可再服,服之則筋愓肉瞤,此為逆也, 不汗乃再服。

陽毒湯,治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之後變成陽毒,身重腰背痛, 煩悶不安狂言,或走或見鬼或吐血下痢其脈浮大數,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 唾膿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宜服升麻湯方。

升麻、甘草(各半兩)、當歸、蜀椒、雄黃、桂心(各六銖)。

右六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進一服。

溫覆手足,毒出則汗,汗出則解,不解重作服之得吐亦佳仲景嬰桂心。

有鼈甲手大一片肘後與千金有梔子子六銖鼈甲如手一片。

陰毒湯,治傷寒初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六七日已上至十日變陰毒,身重背強, 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脣青面黑, 四肢厥冷,其脈沈細緊數,仲景云,此陰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 至七日不可治也,甘草湯方。

甘草、升麻(各半兩)、當歸、蜀椒(各六銖)、鼈甲(一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頃更進一服,溫覆取汗, 毒當從汗出,汗出則愈,若不汗則不除,重作服(仲景方去蜀椒)陰旦湯, 治傷寒肢節疼痛,內寒外熱,虛煩方,芍藥、甘草(各二兩)、乾薑、 黃芩(各三兩)、桂心(四兩)、大棗(十五枚)。

右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夜再,覆令小汗。

陽旦湯,治傷寒中風,脈浮,發熱往來汗出,惡風頭項強,鼻鳴乾嘔。

桂枝湯主之,隨病加減如左。

以泉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服二升,日三,自汗者去桂枝,加附子一枚,渴者去桂, 加括樓根三兩,利者去芍藥桂,加乾薑三累,附子一枚炮,心下悸者,去芍藥, 加茯苓四兩,虛勞裡急正陽且主之,煎得二升,內膠飴半斤,為再服, 若脈浮緊發熱者,不可與之。

六物解肌湯,治傷寒發熱身體疼痛方。

葛根(四兩)、茯苓(三兩)、麻黃、牡蠣、生薑(各二兩)、甘草(一兩)。

右六味㕮咀,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再服後得汗,汗通即止。

(古今驗錄無生薑甘草)解肌湯,治傷寒溫病方。

葛根(四兩),麻黃(一兩)、黃芩、芍藥、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㕮咀,水一斗,煮取三升,飲一升,日三服,三四日不解脈浮者, 宜重服發汗,脈沈實者,宜以駛豉丸下之, (延年秘錄有桂心一兩)治傷寒時氣溫疫頭痛壯熱脈盛始得一二日者方。

丹砂(一兩),末之以水,煮取一升,頓服之,覆取汗, 治疫氣傷寒三日已前不解者方好豉(一升綿裡)葱切一升小男兒尿三升。

右三味,先熬豉葱今相得,則投小便煮取二升,分再服,徐徐服之覆令汗神驗。

解肌升麻湯治時氣三四日不解方。

升麻、芍藥、石膏、麻黃、甘草(各一兩)、杏人(三十枚)、 貝齒(二枚)(一作貝母十八銖)。

右七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盡服,溫覆發汗便愈,葛根龍膽湯, 治傷寒三田鈤不差,身體煩毒而熱方。

葛根八兩龍膽大青各半兩外麻石膏萎蕤各一兩甘萆桂心芍藥黃芩麻黃。

各二兩生薑二兩。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葛根,取八升,內餘藥,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傷寒四五日,頭痛壯熱,四肢煩疼不得飲食方。

梔子人黃連黃茱萸大黃各半兩好豉一升葱白七莖。

右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上四物六七沸,內後葱白豉煮得三升,頓服一升,日三服, 湯訖,溫覆令汗出,粉之,得汗便止,後服勿復取汗,不得汗者,復服重發, 此藥無忌,特宜老小,神良。

治夏月傷寒,四肢煩疼發熱,其人喜煩,嘔逆支滿,劇如禍祟,寒熱相搏, 故今喜煩,七物黃連湯方。

黃連、茯苓、黃芩(各十八銖)、芍藥、葛根(各一兩)、廿草(一兩六銖)、 小麥(三合)。

右各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冷分三服,不能一升者可稍稍服之。

湯勢安乃臥,藥主毒氣,服湯之後,胷中熱及咽喉痛,皆差,其明日復煮一劑, 如法服之,此湯無毒,但除熱下氣安病人,小兒服者取三分之一, 以水四升煮得二升,稍稍服。

三匕湯,治傷寒中風得之三日至七八日不解,胷脅痛,四肢逆乾嘔。

水漿不下,腹中有宿食不消,重下血一日數十行方。

茯苓(如雞子大)、黃芩、人參(各三兩)、栝樓根(四兩)、芒消、 乾地黃(各一升)、大黃、麻黃、寒水石(各半斤)。

右九味擣篩令相得以散三方寸匕水一升煮,令三沸,絞去滓服之,日三, 溫覆汗出即愈,病劇與六七匕。

五香麻黃湯,治傷寒忽發腫,或著四肢,或在胷背,虛腫浮如吹狀。

亦著頭面脣口頸項,劇者偏者腳脛外如軸大而不痛不赤, 著四肢者乃欲不遂悉主之方。

麝香(半兩)、薰陸香、雞舌香(各一兩)、沈香、青木香、麻黃、防風、獨活、 秦艽、萎蕤、甘草(各二兩)、白薇、枳實(各二兩)。

右十三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後,外摩防已膏。

治傷寒三日外,與前藥不差,脈勢仍數者,陽氣猶在經路未入藏腑方。

桂枝、黃芩、甘草(各二兩)外麻、葛根、生薑(各三兩)、芍藥(六兩)、 石膏(八兩)、梔子(二七枚)。

右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二服,相去十里久,若前兩服訖即汗後, 服即佔,不得汗更進一服,得汗即止,不得汗者明日去梔子,加麻黃二兩, 足水二升,再依方服,治傷寒雪煎方。

治傷寒雪煎方。

麻黃(十斤)、杏人(一斗四升)、大黃(一斤十三兩如金色者)。

右三味㕮咀,以雪水五斛四斗漬麻黃於東向竈釜中三宿,內大黃,攪令調, 炊以桑薪,煮得二斛汁,去滓復內釜中,擣杏人內汁中復炊之,可餘六七斗汁, 絞去滓置銅器中又以雪水三斗合煎之,攪令調得二斗四升,藥成可丸, 冷凝丸如彈丸有病者以三沸白湯五合,研一丸入湯中,適寒溫服之,立汗出, 若不愈者復服一丸,密盛藥切令泄氣。

發汗丸第六(方二首)

神丹丸,治傷寒敕濇惡寒發熱體疼者方。

附子、烏頭(各四兩)、人參、茯苓、半夏(各五兩)、朱砂(一兩)。

右六味末之,蜜丸以真丹為色先食服如大豆二丸,生薑湯下,日三。

須臾進熱粥二升許,重覆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復服如前法, 若得汗足應解而不解者,當服桂枝湯,此藥多毒,熱者令飲水,寒者溫飲解之, 治瘧先發服二丸(要略用細辛不用人參別有射罔棗大一枚)名赤丸主寒氣厥逆。

治傷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胷中口,噤不能言,惟欲飲水, 為壞傷寒醫所不能治為成死人,精魂已竭,心下纔溫,以杖發其口開,灌藥咽中, 藥得下則愈,麥奴丸一曰黑奴丸,二曰水解丸方。

釜底墨、竈突墨、梁上塵、大黃、麥奴、黃芩、芒消(各一兩)、麻黃(二兩)。

右八味末之,蜜丸如彈子大以新汲水五合,研一丸破,清置水中,當藥消盡服之, 病者渴欲飲水極意不問升數,欲止復強飲能多飲為善。

不欲飲水當強飲之,服藥須臾當寒,寒出竟汗出便解,若服藥日移五尺許不出汗, 復服如前法,不過再三服佳,小麥黑勃名麥奴。

宜吐第七(例一首證五條方五首)

例曰,大法春宜吐,凡服吐藥,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而脈寸口浮,胷中鞭滿,氣上衝喉咽不得息者, 此以內有久痰,宜吐之。

病胷上諸寒,胷中鬱鬱而痛不能食,欲得使人按之,按之反有涎出。

下利日十餘行,而其人脈遲寸脈微滑者,此宜吐之,吐之利即止。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慍慍然欲吐復不能吐者,宜吐之宿食在上管宜吐之。

病手足逆冷脈乍結者,客氣在胷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以病在胷中, 宜吐之。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胷中痞竪,氣上撞咽喉不得息者, 此為胷有寒也宜吐之,瓜蒂散方。

瓜蒂、赤小豆(各一兩)。

右二味治下篩,取一錢匕,香豉一合,熟湯七合,煮作稀粥,去滓取汁, 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張文仲以白湯丈三合。 和脹。

水導散,治時氣病,煩熱如火,狂言妄語欲走方。

甘遂(半兩)、白芷(一兩)。

右二味治下篩,水服方寸匕,須臾令病人飲冷水腹滿即吐之,小便當赤, (一名濯腸湯此治大急者)藜蘆丸,治漡寒不得吐方。

藜蘆、附子(各一兩)。

右二味末之,蜜和如⿱艹徧豆大,傷寒不食服二丸,不知增之, 此謂得病一日已上四日已來,服藥後日移三丈不吐,進熱粥汁發之。

治傷寒溫病三四日,胷中惡欲令吐者服酒膽方。

醇苦酒(半升)、豬膽(一具)。

右二味盡和飲之,吐即愈。

又方。

取比輪錢一百五十七枚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分服汁盡,須臾復以水五升更煮錢, 令得一升,復以水二升投中,合三升,出錢飲之,當吐毒即愈。

宜下第八(例一首諸證十二條方八首)

例曰,大法秋宜下,凡下以湯勝丸散也, 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傷寒有熱而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此為有血也, 當須下之宜抵當丸。

太陽病,身黃脈沈結,小腹堅滿,小便不利者, 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為血證諦也屬抵党湯下之。

太陽病不解熱結在膀胱其人如狂,其血自下即愈,其外不解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 外已解但小腹結者,可攻之。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體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 手足戢然汗出者,大便已堅宜承氣湯,若汗多而微熱惡寒者,為外未解也, 桂枝湯主之,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若腹大滿而不大便者,可少與承氣湯, 微和其胃氣,勿令大下。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堅,與承氣湯,不堅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 欲知之法,少與承氣湯,腹中轉失氣者,為有燥屎。

乃可攻之,若不轉氣者,此為頭堅後溏,不可攻之也,攻之必脹滿不能食, 欲飲水者即噦,其後發熱者,大便必復堅宜與少承氣和之,不轉氣者,慎勿攻之。

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 屎雖堅大便必黑,宜抵党湯下之。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越熱不能發黃,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 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宜下以茵蔯湯,方出弟十卷中。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急下之,宜承氣湯。

夫實則讝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直視讝語喘滿者死,下痢者亦死。

傷寒四五日,脈沈喘滿,沈為在裡而反發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

表虛裡實,久則讝語。

大承氣湯,主熱盛腹中有燥屎讝語者方。

大黃(四兩)、厚朴(八兩)、枳實(五枚)、芒消(五合)。

右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煎,取二升。

去滓下芒消更煎一兩沸,分再服,得快利止。

抵党丸方。

水蛭(二十枚)、桃仁(二十三枚)、䖟虫(二十枚)、大黃(三兩)。

右四味末之,蜜和合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頓服之, 晬時當下血不下更服。

抵党湯方。

水蛭(三十枚)、桃仁(二十三枚)、䖟虫(二十枚)、大黃(三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不下更服。

承氣湯方。

枳實(五枚)、大黃(四兩)、芒消(半升)、甘草(二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適寒溫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進一服, 取下利為度,若不得利,盡服之。

生地黃湯,佁傷寒有熱,虛贏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生地黃(三斤)、大黃(四兩)、大棗(二枚)、甘草(一兩)、芒消(二合)。

右五味合擣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絞取汁,分再服。

傷寒七八日不解,默默心煩,腹中有乾糞讝語,大柴胡加萎蕤知毋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芍藥(各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五兩)、大黃、 甘草(各一兩)、人參(三兩)、萎蕤、佑毋(各二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服一升,日三, 取下為效(築驗用枳實四枚不用芍藥)傷寒頭痛壯熱百節疼痛方。

柴胡(四兩)、升麻、黃芩、大青、杏人(各三兩)、芍藥、佑母、 梔子人(各四兩)、香豉(一升)、石膏(八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溫三服,若熱盛加大黃四兩。

治傷寒留飲宿食不消,駛豉丸方。

豆豉(一升)、巴豆(三百枚)(今用二百枚)、杏人(六十枚)、黃芩、黃連、 大黃、麻黃(各四兩)、芒消、甘遂(各三兩)。

右九味末之,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二丸, 不得下者增之(崔氏云此黃素方)

發汗吐下後第九(脈證七條方十七首灸法一首)

傷寒已解半日許,復心煩熱,其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凡發汗後飲水者必喘,宜慎也。

治發汗後,表裡虛煩不可攻者,但當與竹葉湯方。

竹葉(二把)、人參、甘草(各二兩)、半夏(半升)、石膏(一斤)、 麥門冬(一升)、生薑(四兩)。

右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半升,米熟去之。

分服一升,日三,(文仲無生薑)服桂枝湯大汗後,脈洪大者,與桂枝湯, 若形如瘧,一日再發汗出便解者,屬桂枝二麻黃壹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麻黃(十六銖)、芍藥(一兩六銖)、甘草(一兩二銖)、 杏人(十六枚)、大棗(五枚)、生薑(一兩六銖)。

右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麻黃再沸,去沫內諸藥,煮取二升,適寒溫分再服, 取微汗而已。

小青龍湯治傷寒表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痢或噎或小便不利, 小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方。

桂心(三兩)、半夏、五味子(各半兩)、麻黃、甘草、乾薑、芍藥、 細辛(各三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

分三服,相去十里頃復服之,若渴者,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若微痢, 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小腹滿者, 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人半升,數用神效。

治傷寒發汗出而喘,無大熱,麻黃杏人石膏甘草湯方。

麻黃(四兩)、杏人(五十枚)、石膏(半斤)、甘草(二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令減二升,內諸藥,煎取三升,分三服。

發汗若下後,煩熱胷中窒,氣逆搶心者,梔子湯方。

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綿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煮梔子,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快吐, 止後服。

治發汗後腹脹滿厚朴湯方。

厚朴(八兩)、半夏(半升)、生薑(八兩)、甘草(二兩)、人參(一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屬玄武湯方。

茯苓、芍藥、生薑(各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

右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

太陽病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黃芩、黃連(各三兩)、甘草(二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再服。

傷寒發汗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胷,起即頭眩,其脈沈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挳搖者, 茯苓湯方。

茯苓(四兩)、白朮、桂心(各三兩)、甘草(二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凡寸口脈浮關上自沈,為結胷,巢源作沈細。

凡傷寒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胷。

結胷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即和,宜大陷胷丸方。

大黃(八兩)、芒消、杏人、葶藶(各五合)。

右四味擣篩二物,別研杏人芒消如脂,和散取如彈丸大一枚,甘遂末一錢匕, 白蜜二合,水一升煮取八合,溫頓服之病乃自下,如不下。

更服,取下為效。

傷寒六七日,結胷熱實,其脈沉緊,心下痛,按之正堅,宜大陷胷湯。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乾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心胷大煩, 從心下至小腹,堅滿而痛不可近宜大陷胷湯方。

甘遂末一兩匕大黃六兩切芒消一升。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消一沸,內甘遂,分再服, 一服得快利,止後服。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痢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 心下痞堅結滿乾嘔心煩不能得安,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使之然也,宜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黃芩、乾薑(各二兩)、黃連(一兩)、半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加人參。

三兩乃是。

治傷寒發汗後,胃中不和,心下痞堅,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痢者, 屬生薑瀉心湯方。

生薑(四兩)、甘草(三兩)、半夏(半升)、黃連(一兩)、乾薑(一兩)、 人參(三兩)、黃芩(三兩)、大棗(十二枚)。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

傷寒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結熱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 欲飲水數升,宜白虎湯方。

石膏(一升)、知毋(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右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米熟,去滓,分服一升,日三,諸亡血及虛家, 不可與白虎湯,若立夏後至立秋前得用之,立秋後不可服,春三月尚凜冷, 亦不可與之,與之嘔利腹痛,傷寒無大熱,而口乾渴心煩,背微惡寒,宜白虎湯。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

宜白虎湯。

若渴欲飲水,口燥舌乾者,亦宜白虎湯。

治傷寒後結熱在內煩渴,青葙子丸方。

青葙子(五兩)、黃芩、苦參、栝樓根(各一兩ˍ)、黃茱蘗(二兩)、龍謄、 黃連、梔子人(各三兩)。

右八味末之,蜜丸,先食服如梧子大柒丸,日三,不知稍加,一本云。

錫和為丸。

傷寒熱病十日已上,發汗不解,及吐下後諸熱不除,及下利不止斑出, 皆治之大青湯方。

大青(四兩)、甘草、阿膠(各二兩)、豆豉(一升)。

右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煮三沸去豉,內阿膠令烊,頓服一升, 日三服欲盡復作,常使有餘,渴者當飲但除熱止吐下無毒,源?。 治復肘後有赤石脂三兩胡洽集驗同。

治傷寒不了了朝夕有熱如瘧狀方。

知毋(二兩)、麻黃、甘草、芍藥、黃芩、桂心(各一兩)。

右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服五合,日三,溫覆令微汗。

若心煩不得眠,其人欲飲水,當稍稍飲之,令胃中和則愈。

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

初得病或先頭痛身寒熱,或濇濇欲守火,或腲背強直,面目如飲酒狀, 此傷寒初得一二日,但列火灸心下三處,第一處去心下一寸,名巨闕, 第二處去心下二寸,名上管,第三處去心下三寸,名胃管,各灸五十壯, 然或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數有異,可繩度, 隨其長短寸數最佳取繩從心頭骨名鳩尾頭度,取臍孔,中屈繩取半,當繩頭名胃管。

又中屈半繩更分為二分,從胃管向上度一即是上管,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闕, 大人可灸五十壯,小兒可三壯,亦隨其年,灸之大小以意斟量也, 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胷上二十壯,以繩度鼻正上盡髮際中屈繩斷去半, 便從髮際入髮中,灸繩頭名曰天聰,又灸兩顥顬,又灸兩風池, 又灸肝輸百壯餘處各二十壯,又灸大衝三十壯神驗。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傷寒下)

傷寒雜治第一(論一首方五十一首灸法一首)。

論曰,凡除熱解毒,無過苦酢之物,故多用苦參青葙艾梔子葶藶苦酒烏梅之屬, 是其要也,也熱盛非苦酢之物不解也,熱在身中即不時治治之,又不用苦酢之藥, 此如救火不以水也,必不可得脫免也,又曰今諸療多用辛甘薑桂人參之屬, 此皆貴價難得,常有比行求之,轉以失時,而苦參青葙葶藶艾之屬,所在盡有, 除熱解毒,最良勝於向貴價藥也,前後數參並用之,得病內熱者,不必按藥次也, 便以青葙苦參艾苦酒療之,但稍與促其間無解也,扁鵲曰,病在腠理,湯熨之所及, 病在血脈,針石之所及,病在骨髓,無可奈何,而凡醫。 治病,或言且待使病成乃頓去之,此為妄矣,當預約束家中及所部曲,具語解此意, 使有病者知之為要。

治濕氣病欲死方。

苦參一兩以酒二升煮,取一升盡飲之,當吐則除諸毒病,服之覆取汗皆愈, (張丈仲及附後云治熱毒氣垂死破棺千金湯)治熱病五六日已上苦參湯方。

苦參(三兩)、黃芩(二兩)、生地黃(八兩)。

右三味㕮咀,以水八升,煎取二升,適寒溫服一升,日再。

凝雪湯,治時行毒病七八日,熱積聚胷中煩亂欲死,起死人搨湯方。

芫花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漬故布薄胷上,不過三薄,熱即除。

當溫煖四肢護厥逆也。

治傷寒中風五六日已上,但胷中煩乾嘔,栝樓湯方。

栝樓實(一枚)、黃芩、甘草(各三兩)、生薑(四兩)、大棗(十二枚)、 柴胡(半斤)。

右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絞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日三。

治傷寒後嘔噦反胃,及乾嘔不下食,蘆根飲子方。

生蘆根(切青)、竹筎(各一升)、粳米(三合)、生薑(三兩)。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千里鞋底二隻,取五升,澄清下藥煮取二升半。

隨便飲,不差,重作取差。

治傷寒後嘔噦方。

通草(三兩)、生蘆根(切一升)、橘皮(一兩)、粳米(三合)。

右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隨便稍飲,不差,更作取差止。

治傷寒後虛贏少氣嘔吐方。

石膏(一升)、竹葉(二把)、麥門冬(一升)、人參(二兩)、半夏(一升)。

右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一升,米熟湯成。

飲一升,日三服,一方加生薑五兩,此方正是仲景竹葉湯方前卷汗後。

門中已有此方仍少甘草分兩小別。

治毒熱攻手足,赤腫焮熱疼痛欲脫方。

煮馬屎若羊屎汁漬之,日三度。

又方。

豬膏和羊屎塗之亦佳。

又方。

濃煮虎杖根,適寒溫以漬手足,令至踝上一尺止。

又方。

取酒煮苦參以漬之。

又方。

稻穰灰汁漬之。

又方。

取常思草絞取汁以漬之,一名蒼耳。

漏蘆連翹湯,治時行熱毒變作赤色癱疽丹軫毒腫,及眼赤痛生鄣瞖方。

漏蘆、連翹、黃芩、麻黃、白斂、升麻、甘草(各二兩)、枳實、大黃(各三兩)。

右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五里久更服, 熱盛者可加芒消二兩。

治傷寒五六日斑出,豬膽湯方。

豬膽、苦酒(各三合)、雞子(一枚)。

右三味合煎三沸,強人盡服之,贏人須煎六七沸,分為二服,汗出即愈。

治人及六畜時氣熱病豌豆瘡方。

濃煮黍穰汁洗之,一莖是穄穰,即不差瘡若黑者,擣蒜封之。

又方。

煮芸臺洗之。

治熱病後發豌豆瘡方。

黃連三兩以水二升,煮取八合,頓服之。

又方。

真波斯青黛大如棗,水服之差。

又方。

青木香二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又方。

若赤黑發如疥大一作痰火者,煎羊脂摩傅之。

又方。

小豆屑雞子白和博。

又方。

婦人月水帛拭之。

又方。

小兒著取月水汁和水浴之。

治瘡出煩疼者,木香湯方。

青木香(二兩)、薰陸香、丁香、礬石(各一兩)、麝香(半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熱毒盛者加犀角一兩, 無角犀角以升麻代,病輕者去礬石,神驗。

又方。

瘡上與芒消和豬膽塗,勿動痂落無痕仍臥黃圭木上良,此病小便澀有血者, 內壞瘡皆黑,厭不出膿者,死不治也。

治內發瘡盛方。

酢(四合)、大豬膽(一具)。

右二味合煎三沸,服一合,日五服之良驗。

治豌豆瘡初發覺欲作者方。

煮大黃五兩服之愈。

治時行病發瘡方。

取好蜜遍身摩瘡上,亦可以蜜煎升麻摩之,并數數食之。

熱病後發豌豆瘡,灸兩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壯,男左女。

右。

治傷寒鼻衂,肺間有餘熱故也,熱因血自上不止用此方。

牡蠣(一兩半)、石膏(一兩六銖)。

右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服如梧子大, 用治大病差後小勞便鼻衂。

治傷寒熱病,喉中痛閉塞不通方。

生烏扇(一斤)、切豬脂(一斤)。

右二味合煎,藥成去滓,取如半雞子薄綿裡之,內喉中,稍稍咽之取差。

又方。

升麻(三兩)、通草(四兩)、射干(二兩)、芍藥、羚羊角(各三兩)、 生蘆根(切一升)。

右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熱病口中苦下氣,除熱喉中鳴煎方。

石膏(半升)、蜜(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石膏,取二升,乃內蜜復煎,取如餳含如棗核,盡復合之,大良。

治傷寒熱病後口乾喜唾咽痛方。

大棗(二十枚)、烏梅(十枚)。

右二味合擣,蜜和含如杏核大,咽其汁甚驗。

傷寒服湯藥而下利不止,心下痞,堅服瀉心湯竟,復以他藥下之, 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而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方。

赤石脂禹餘糧各一斤碎。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尿二升,分三服,若不止,當利小便,治傷寒後下利膿血方。

阿膠(一兩)、黃蘗(二兩)、黃連(四兩)、梔子人(十四枚)。

右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阿膠更煎令消分為三服。

(甲乙方無黃蘗有黃芩)治赤白下膿,小兒得之三日皆死,此有𧏾虫在下部方。

麝香、礬石、巴豆、附子、真珠、雄黃。

右六味等分治合,取桑條如箭簳長三寸,以綿纏頭二寸,唾濡綿展取藥著綿上, 內穀道中,半日復易之,日再神效。

治傷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後脈沈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 泄利不止,為難治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知毋、萎蕤(一作昌蒲)、黃芩(各三兩)、升麻、芍藥、當歸、乾薑、 石膏、茯苓、白朮、桂心、甘草、麥門冬(各二兩)。

右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服一升, 微取汗愈。

治溫毒及傷寒,內虛外熱攻胃,下黃赤汁及爛肉汁赤滯下,伏氣腹痛諸熱毒方。

梔子(二十枚)、豉(一升)、薤白(一握)。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梔子薤白令熟內豉,煮取二升半,分三服,頻服取差。

治病後虛腫方。

豉(五升醇)、酒(一斗)、煮(三沸),及熱頓服,不耐酒者隨性,覆取汁。

治汗不止方。

地黃三斤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白朮葉作飲飲之。

又方。

白朮方寸匕,以飲服之。

治卒得汗不止方。

溫酒服牛羊脂。

又方。

服尿亦止。

治溫盜汗及汗無時方。

韭根四十九枚水二升,煮一升頓服。

又方。

豉一升以酒二升漬三日,服不差,更合服,不過三劑止。

又方。

死人席緣灰煮汁,洗身差。

止汗方。

杜仲、牡蠣(等分)。

右二味治下篩,夜臥以水服五錢匕。

又方。

麻黃根、牡蠣、雷丸(各三兩)、乾薑、甘草(各一兩)、米粉(二升)。

右六味治下篩,隨汗處粉之。

牡蠣散,治臥即盜汗,風虛頭痛方。

牡蠣、白朮、防風(各三兩)。

右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止汗之驗無出於此方,一切泄汗服之, 三日皆愈,神驗。

勞復第二(論二首食忌九錄方二十一首)。

論曰,凡熱病新差及大病之後,食豬肉及羊血肥魚油膩等,必當大下利, 醫所不能治也,必至於死,若食餅餌粢黍飴哺鱠灸棗栗諸果物脯脩, 及堅實難消之物,胃氣尚虛弱不能消化,必更結熱,適以藥下之,則胃氣虛冷, 大利難禁,不下之必死,下之復危,皆難救也,熱病及大病之後多坐此死, 不可不慎也。

病新差後,但得食糜粥,寧少食令飢,慎勿飽,不得他有所食雖思之勿與之也, 引日轉久可漸食羊肉白糜若羹汁雉兔鹿肉,不可食豬狗肉也,新差後當靜臥, 慎勿早起,梳頭洗面,非但體勞,亦不可多言語用心使意勞煩,凡此皆令人勞復, 故督郵顧子獻得病已差未健,詣華勇視脈曰,雖差,尚虛未得復,陽氣不足, 慎勿勞事,餘勞尚可,女勞則死,當吐舌數寸其婦聞其夫差,從百餘里來省之, 經宿交接,中間三日發熱口噤,臨死舌出數寸而死,病新差未滿百日,氣力未平復, 而以房室者略無不死,有士蓋正者,疾愈後六十日,已能行射獵。

以房室則吐涎而死,及熱病房室名為陰陽易之病皆難治多死,近者有一士大夫, 小得傷寒差以十餘日,能乘馬行來,自謂平復,以房室。

即小腹急痛,手足拘拳而死。

時病差後未滿五日,食一切肉麵者,病更發大困。

時病差後新起,飲酒及韭菜,病更復。

時病新差,食生魚鮓,下利必不止。

時病新差,食生菜,令顏色終身不平復。

時病新汗解,飲冷水者損心包,令人虛不復。

時病新差,食生棗及羊肉者,必膈上作熱蒸。

時病新差,食犬羊等肉者,作骨中蒸熱。

時病新差,食魚肉與瓜生菜,令人身熱。

時疾新差,食蒜鱠者,病發必致大困。

黃龍湯治傷寒差後更頭痛壯熱煩悶方,(仲景名小柴胡湯)柴胡(一斤)、 半夏(半升)、黃芩(三兩)、人參、甘草(各二兩)、生薑(四兩)、 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服五合,日三,不嘔而渴者, 去半夏加栝蔞根四兩。

補大病後不足虛勞方, (萬病虛勞同用)取七歲己下五歲己上黃牛新生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 如人體溫稍稍飲之,不得過多,十日服,不絕為佳。

治傷寒溫病後勞復或食或飲或動作方。

梔子人(三七枚)、石膏(五兩)、鼠屎(尖頭大者二十枚)、香豉(一升)。

右四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病後勞復,或因洗手足,或梳頭,或食等勞復方。

取洗手足汁飲一合,又取頭中垢如棗核大吞一枚。

枳實梔子湯,治大病差後勞復者方。

枳實(三枚)、梔子(十四枚)、豉(一升綿裡)。

右三味㕮咀,以酢漿七升先煎,減三升,次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

次內豉煮五六沸,去滓,分再服,覆取汗,如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棊子五六枚。

治病新差遇美飲食,食過多食復者方。

取所食餘燒作,未飲調服二錢匕,日三服。

治新差早起及食多勞復方。

豉(五合)、鼠屎(二十一枚尖頭者)。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盡服之,溫臥令小汗愈, (崔氏加梔子七枚九良肘後有麻子人內一升加水一升亦可內枳實三枚葱白一虎口)治 重病新差,早起勞及飲食多,致復欲死方。

燒鼈甲末服方寸匕。

治食大飽不消,勞復脈實者方。

豉(一升)、鼠屎(二十一枚)、梔子(七枚)、大黃(三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微取汗,應小鴨溏者止,不溏者復作。

治勞復垂死方。

煖湯三合洗四五歲女子陰,取汁內口中服即愈,小男兒亦得。

治勞復起死人麥門冬湯,氣欲絕用有效方。

麥門冬(一兩)、京棗(二十枚)、竹葉切(一升)、甘草(二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七升,煮粳米一升令熟,去米內諸藥,煎取三升。

分三服,不能服者綿滴湯口中。

治食勞力。

麴一升煮取汁服之。

又方。

杏人五十枚以酢二升,煎取一升,服之取汁。

又方。

燒人屎灰水服方寸匕。

欲令病人不復方。

燒頭垢如梧子大服之。

治傷寒差後一年,心下停水不能食方。

生地黃(五斤)、白朮(一斤)、好麴(二斤)。

右三味合擣相得,暴乾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二匕。

論曰,婦人溫病雖差,未苦平復,血脈未和尚有熱毒,而與之交接得病者, 名為陰易之病,其人身體重,熱上衝胷,頭重不能舉, 眼中生眵䁾四肢一云膝脛拘急,小腹絞痛,手足拳,皆即死, 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少腹裡急熱上衝胷,頭重不欲舉百節解離經脈緩弱, 血氣虛骨髓竭便噓噓吸吸,氣力轉少,著床不能動搖,起止仰人,或引歲月方死, 醫者張苗說有婢得病差後數十日,有六人姦之皆死。

婦人得病易丈夫,丈夫得病亦易婦人,治之方。

取女人中裩近隱處燒,服方寸匕,日三,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愈矣, 女人病可取男裩,一如此法。

治交接勞復,陰夘腫縮,腹中絞痛便欲死方。

取所交接婦人衣裳以覆男子,立愈。

令病人不復方。

取女人手足爪二十枚女人中衣帶一尺燒,以酒若米飲汁服。

治男子新病起,近房內復者方。

取女人月經赤帛燒,服方寸匕,亦治陰夘腫縮入腹絞痛欲死。

治病後頭亂不可理,通頭法。

生麻油二升,將頭髮解開安銅沙羅中,用油淹漬之細細將釵子領髮。

斯須並自通。

百合第三(論二首方七首)。

論曰,百合病者,謂無經絡百脈一宗悉致病也,皆因傷寒虛勞大病已後不平復, 變成斯病,其狀惡寒而嘔者,病在上焦也,二十三日當愈,其狀腹滿微喘,大便堅, 三四日一大便,時復小溏者,病在中焦也,六十三日當愈, 其狀小便淋瀝難者病在下焦也,三十三日當愈,各隨其證以治之, 百合之為病令人意欲食,復不能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飲食臭時, 如有寒其實無寒,如有熱其實無熱,常默默欲臥。

復不得眠,至朝口苦,小便赤澀,欲行復不能行,諸藥不能治,治之即劇吐利, 如有神靈所為也,百合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其候每溺時即頭覺痛者, 六十日乃愈,百合病,候之溺時頭不覺痛淅淅然寒者,四十日愈,百合病, 候之溺時覺快然但覺頭眩者,二十日愈,百合病證,其人或未病而預見其候者, 或已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一月二十日後見其候者,治之喜誤也,依證治之。

論曰,百合病見在於陰而攻其陽,則陰不得解也,復發其汗為逆也。

見在於陽而攻其陰,則陽不得解也,復下之其病不愈,(要略云見於陰。

者以陽法救之見於陽者以陰法解之見陽攻陰復發其汗此為逆其病難治。

見陰攻陽乃復下之此亦為逆其病難治)治百合病已經發汗之後更發者百合知毋湯方。

百合(七枚擘)、知毋(三兩)。

右二味以泉水先洗漬百合一宿,當沫出水中,明旦去水取百合, 更以泉水二升煮百合,取一升汁置之,復取知毋切,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 汁合和百合汁中,復煮取一升半,分再服不差更依法合服。

治百合病已經下之後更發者,百合滑石代赭湯方。

百合(七枚擘)、滑石(三兩)、代赭(一兩)。

右三味先以泉水漬百合一宿,去汁,乃以水二升煮百合,取一升去滓, 又以水二升煮二物,一升內百合汁如前法復煎,取一升半分再服。

治百合病已經吐之後更發者,百合雞子湯方。

百合七枚擘浸一宿,去汁,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取雞子黃一枚內汁中攪令調, 分再服。

治百合病始不經發汗吐下其病如初者,百合地黃湯方。

百合七枚擘浸一宿去汁,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內生地黃汁二升。

復煎取一升半,分再服大便當去惡沫為候也。

治百合病經月不解變成渴者方。

百合根一升以水一斗漬之一宿以汁先洗病人身也洗身後食白湯餅,勿與鹽豉也, 瀉不差可用栝樓根并牡蠣等分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

治百合病變而發熱者方。

百合(一兩乾之)、滑石(三兩)。

右二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三,當微利,利者止,勿復服熱即除, 一本云治百合病小便赤澀臍下堅急。

治百合病變腹中滿痛者方。

但取百合根隨多少熬令黃色,擣篩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滿消痛止。

傷寒不發汗變成狐惑病第四(論一首方三首)。

論曰,狐惑之病,其氣如傷寒嘿嘿欲眠目不得閉,起臥不安,其毒在喉咽為惑病, 在陰且者為狐病,狐惑之病並惡食飲,不欲食,聞食臭其面目翕赤翕白翕黑, 毒食於上者則聲喝也,一作嗄毒食下部者則乾咽也,此由溫毒氣所為,食於上者, 瀉心湯主之,食於下者苦參湯淹洗之,食於肛外者熏之, 并用雄黃三片稍置瓦鉼中炭火燒向肛熏之。 并服湯也。

治狐惑湯方。

黃連、薰草(各四兩)。

右二味㕮咀,白酢漿一斗漬之一宿,煮取二升,分為三服,其人脈數無熱,微煩, 嘿嘿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眼赤如鳩眼, 得之七八日其四眥黃黑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方。

以赤小豆三升漬之,令生牙足,乃復乾之,加當歸三兩為末,漿水服方寸匕, 日三即愈。

其病形不可攻不可灸因火為邪,血散脈中,傷脈尚可,傷藏則劇,并輸益腫黃汁出, 經合外爛,肉腐為癰膿,此為火疽,醫所傷也,夫脈數者不可灸,因火為邪, 即為煩因虛逐實,血走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應在瀉心,瀉心湯兼治下痢不止,腹中愊堅而嘔吐腸鳴者方。

半夏(半升)、黃芩、人參、乾薑(各三兩)、黃連(一兩)、甘草(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服一升,日三, (仲景名半夏瀉心要略用甘草瀉心。)

傷寒發黃第五(論一首證五條方三十首灸圖三首)。

論曰,黃有五種,有黃汙黃疽穀疽酒疽女勞疽,黃汗者,身體四肢微腫,胷滿不渴, 汗出如黃蘗汁,良由大汗出卒入水中所致,黃疽者。

一身面目悉黃如橘,由暴得熱以冷水洗之,熱因留胃中,食生黃瓜熏上所致, 若成黑疽者多死,穀疽者,食畢頭眩,心忪怫鬱不安而發黃,由失飢大食, 胃氣衝熏所致酒疽者,心中懊痛,足脛滿,小便黃。 面發赤斑黃黑,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女勞疽者,身目皆黃,發熱惡寒,小腹滿急, 小便難,由大勞大熱而交接,竟入水所致,但依後方治之。

黃汗之為病,身體洪腫發熱,汗出不渴,狀如風水,汗染衣色正黃如蘗汁, 其脈自沉,從何得之,此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

治黃汗,黃耆芍藥桂苦酒湯方。

黃耆(五兩)、芍藥(三兩)、桂心(三兩)。

右三味㕮咀,以苦酒一升水七升合煎取三升,飲二升當心煩也,至六七日稍稍自除, 心煩者,苦酒阻故也。

黃疸之病,疸而渴者,其病難治,疸而不渴其病可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 發於陽部,其人振寒而微熱。

諸病黃疸,宜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宜桂枝加黃耆湯方。

桂枝、芍藥(各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黃耆(五兩)。

右六味㕮咀,以水八升,微火煎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汗,須臾不汗者, 飲稀熱粥以助湯,若不汗更服湯。

治傷寒熱出表發黃疸,麻黃淳酒湯方。

麻黃三兩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盡服之,溫覆汗出即愈冬月寒時用清, 酒春月宜用水。

治黃疸方。

瓜蔕、赤小豆、秫米(各二七枚)。

右三味治下篩,病重者取如大豆二枚內著鼻孔中,痛縮鼻,須臾當出黃汁, 或從口中出汁升餘則愈,病輕者如一豆,不差間日復用, 又下里間以筒使人極吹鼻中,無不死。

大慎之, (刪繁療天行毒熱通貫藏腑沈伏骨髓之間或為黃疸黑疸赤疸白痘穀疸馬黃等病喘息須

臾不絕)治黃疸大黃丸方。

大黃、葶藶子(各二兩)。

右二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未食服十九,日三,病差止。

又方。

大黃(二兩)、黃連(三兩)、黃蘗(一兩)、黃芩(一兩)、麴衣(五合)。

右五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九,日三,不知加至五九。

茵蔯湯,主黃疸身體面目盡黃方。

茵蔯、黃連(各三兩)、黃芩(二兩)、大黃、甘草、人參(各一兩)、 梔子(二七枚)。

右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亦治酒疸酒癖。

治黃疸身體面皆黃,三黃散方。

大黃、黃連、黃芩(各四兩)。

右三味治下篩,先服方寸匕,日三,亦可為丸。

五苓散,主黃疸利小便方。

豬苓、茯苓、澤瀉、白朮、桂心(各三十銖)。

右五味擣篩為散,渴時水服方寸匕,極飲水,即利小便及汗出愈,此。

方與第九相重以分兩不同故再出之。

秦椒散,主黃疸飲少溺多方。

秦椒(六銖)、瓜蔕(半兩)。

右二味治下篩,水服方寸匕,日三,古今錄驗用治膏癉。

黃疸小便色不異,欲自利腹滿而喘者,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方。

半夏(半斤)、生薑(半斤)。

右二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再服,有人常積氣結而死,其心上暖, 以此半夏湯少許汁入口遂活。

黃疸變成黑疸,醫所不能治者方。

土瓜根擣汁一小升頓服,日一服,平朝服至食時病從小便出,先須量病人氣力, 不得多服,力衰則起不得。

治黃疸方。

取生小麥苗擣絞取汁,飲六七合,晝夜三四飲,三四日便愈,無小麥積麥亦得用。

治發黃身面眼悉黃如金色,小便如濃煮蘗汁,眾醫不能療者方。

茵蔯、梔子(各二兩)、黃芩、柴胡、升麻、大黃(各三兩)、龍膽(二兩)。

右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若身體贏去大黃加梔子人五六兩生地黃一升, (延年秘錄無茵蔯有梔子四兩栝樓三兩芒消二兩近效方加枳實二兩)夫黃發已久變作

桃皮色,心下有堅嘔逆不下飲食,小便極赤少,四肢逆冷,脈深沉極微細遲者, 不宜服此方,得下必變啘也,宜與大茵蔯湯,除大黃與生地黃五兩,服湯盡, 消息看脈小浮出形小見,不甚沉微,便可治也,脈浮見者,黃當明,不復作桃皮色, 心下自寬也,(大茵蔯湯方出次後十一味者是)治人無漸忽然振寒發黃, 皮膚黃麴塵出,小便赤少,大便時秘,氣力無異,食飲不妨,已服諸湯散, 餘熱不除久黃者,苦參散吐下之方。

苦參、黃連、瓜蔕、黃蘗、大黃(各一兩)、葶藶(二兩)。

右六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當大吐,吐者日一服,不吐日再,亦得下, 服五日知可消息,不覺退,更服之小折便消息之治發黃方。

茵蔯、黃蘗、梔子、大黃(各二兩)、黃連(二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先服湯,後服丸方。

大黃(五兩)、茵蔯、梔子(各三兩)、黃芩、黃蘗、黃連(各二兩)。

右六味末之,以蜜丸白飲服如梧子二十丸,令得微利。

治傷寒瘀熱在裡,身體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方。

麻黃、連翹、甘草(各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杏人(三十枚)、 赤小豆(一升)、生梓白皮(切二升)。

右八味㕮咀,以勞水一斗先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煎取三升分三服。

治傷寒七八日,內實瘀熱結,身黃如橘,小便不利,腹微脹滿茵蔯湯下之方。

茵蔯(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三兩)。

右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茵蔯,得五升,去滓內梔子大黃,煎取三升, 分服一升,日三,小便當利如皂萊沫狀,色正赤,當腹減,黃悉隨小便去也。 (范汪用療殼疸小用石膏一斤)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 大黃黃蘗梔子芒消湯方。

大黃(三兩)、黃蘗(四兩)、梔子(十五枚)、芒消(四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消復煎,取一升,先食頓飲之。

治時行病急黃,并瘴癘疫氣及㾬瘧茵蔯丸方。

茵蔯、梔子、芒消、杏人(各三兩)、巴豆(一兩)、怕山、鼈甲(各二兩)、 大黃(五兩)、豉(五合)。

右九味末之,以餳為丸,飲服三丸如梧子,以吐利為佳,不知加一丸,神方, 初覺體氣有異,急服之即差。

治急黃熱氣骨蒸兩目赤脈方。

大黃(一兩半末)、生地黃汁(八合)、芒消(一兩)。

右三味合和,一服五合,日二,以利為度,不須二服。

風疸,小便或黃或白,洒洒寒熱,好臥不欲動方。

三月生艾(束擣取汁銅器中煎如漆密封之)、大黃、黃連、凝水石、栝樓根、苦參、 葶藶(各六銖)。

右六味末之,以艾煎和,先食服如梧子五丸,日二,可至二十丸, 有熱加苦參渴加栝樓,小便澀如葶藶,小便多加凝水石,小便白加黃連, 大便難加大黃。

濕疸之為病,始得之一身盡疼,發熱,面色黑黃,七八日後壯熱,熱在裡有血, 當下去之如豚肝狀,其小腹滿者,急下之亦一身盡黃,目黃腹滿小便不利方。

礬石、滑石(各五兩)。

右二味治下篩,大麥粥汁服方寸匕,日三,當先食服之,便利如血者已,當汗出差。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痺,痺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跗陽脉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則滿也,尺脈浮為傷腎, 跌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薄食穀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 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故盡黃,名曰穀疸。

治勞疸穀疸丸方。

苦參(三兩)、龍膽(一兩)。

右二味末之,牛膽和為丸,先食以麥粥飲服如梧子五丸,日三,不知稍加之, (剛繁方加梔子人七枚以豬膽和丸)夫酒疸,其脈浮者先吐之,沈弦者先下之, 夫人病酒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嘔者,宜吐之方煎苦參散七味者, 是酒疸必小便不利,其候當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夫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 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虀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治傷寒飲酒,食少飲多,痰結發黃酒疸,心中懊憹而不甚熱或乾嘔。

枳實大黃梔子鼓湯方。

枳實(五枚)、大黃(三兩)、豆豉(半升)、梔子(七枚)。

右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心中熱疼懊憹皆主之。

凝水石散,治肉疽飲少小便多如白泔色,此病得之從酒。

凝水石、白石脂、栝樓根、桂心(各三十銖)、菟絲子、知母(各十八銖)。

右六味治下篩,麥粥飲服五分匕,日三服,五日知十日瘥,茯苓圓。

治心下縱橫堅而小便赤,是酒疽者方。

茯苓、茵蔯、乾薑(各一兩)、白朮(熬)、枳實(各三十銖)、半夏、 杏人(各十八銖)、甘遂(六銖)、蜀椒、當歸(各十二銖)。

右十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三丸,日三,稍稍加以小便利為度, 千金翼加黃連一兩大黃十八銖名茵蔯丸治黑疽身體闇黑小便澀。

半夏湯,治酒澼蔭胷,心脹滿,骨肉沈重,逆害飲食,乃至小便赤黃, 此根本勞風冷,飲食衝心,由脾胃內痰所致方。

半夏(一升)、生薑、黃苓、茵蔯、當歸(各一兩)、前胡、枳實、甘草、 大戟(各二兩)、茯苓、白朮(各三兩)。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牛膽圓,治酒疽身黃麴塵出方。

牛膽(一枚)、芫花(一升)、蕘花(半升)、瓜蔕(三兩)、大黃(八兩)。

右五味四味㕮咀,以清酒一斗漬一宿,煮減半,去滓內牛膽微火煎。

令可丸,如大豆服一丸,或不吐而自愈。

大茵蔯湯,治內實熱盛發黃,黃如金色。

脈浮大滑實緊穀者夫發黃多是酒客勞熱,食少胃中熱,或溫毒內熱者, 故黃如金色方。

茵蔯、黃蘗(各一兩半)、大黃、白朮(各三兩)、黃苓、栝樓根、甘草、茯苓、 前胡、枳實(各一兩)、梔子(二十枚)。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快下,消息三四日更治之。

茵蔯丸,治氣淋臚脹腹大,身體面目悉黃,及酒疸短氣不得息方。

茵蔯、梔子、天門冬(各四兩)、大黃、桂心(各三兩)、通草、石膏(各二兩)、 半夏(半升)。

右八味,蒸大黃通草天門冬半夏梔子,暴令乾,合擣篩,蜜丸服如大豆三丸,日三, 忌生魚,以豆羹服不得用酒,一方去石膏內滑石二兩,于知加至十丸。

黃家至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當膀胱急,小腹滿體盡黃,額上黑, 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臚脹而滿如欲作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泄,此女勞疸非水也, 腹滿者難治,治女勞疸消石礬石散方。

消石、礬石(各半兩)。

右二味治下篩,大麥粥汁服方寸匕,日三,重衣覆取汗,病隨大小便出,小便正黃, 大便正黑。

黃疸之為病,日晡所發熱惡寒,小腹急,身體黃,額黑,大便溏黑。

足下熱此為女勞,腹滿者難治治之方。

滑石、石膏(各等分)。

右二味治下篩,以大麥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極利則差。

針灸黃疸法。

正面圖第一(寅門、俠人中、上齗裡、俠承漿、上膠、巨闕、舌下、上管、脣裡、 陰縫、顳顬)寅門穴,從鼻頭直入髮際度取通繩分為三斷,繩取一分,入髮際, 當繩頭針,是穴治馬黃黃疸等病。

上齗裡穴,正當人中及脣,針三鋥,治馬黃黃疸等病。

上脉穴,入口裡邊在上縫赤白脈是,針三鋥,治馬黃黃疸四時等病。

舌下穴,俠舌兩邊針,治黃疸等病。

唇裡空,正當承漿裡邊逗齒齗,針三鋥,治馬黃黃疽寒暑溫疫等病。

顳顬穴,在眉眼尾中間上下有來去絡脈是,針灸之,治四時寒暑所苦疸氣溫病等。

俠人中穴,火針,治馬黃黃疸疫通身並黃語音已不轉者。

俠承漿穴,去承漿兩邊各一寸,治馬黃急疫等病。

巨闕穴,在心下一寸灸七壯,治馬黃黃疸急疫等病。

上管穴,在心下二寸,灸七壯,治馬黃黃疸等病。

男陰縫穴,拔陰反向上,灸治馬黃黃疸等病。

若女人玉門頭是穴,男女針灸無在。

覆面圖第二(風府肝輸熱府脾輸肺輸腎輸心輸肺後跟)風府穴,在項後入髮際一寸, 去上骨一寸,針之治頭中百病馬黃黃疸等病。

熱府穴,在第一節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針灸無在,治馬黃黃疸等病。

肺輸穴,從大椎數第三椎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灸主黃疸通治百毒病。

心輸穴,從肺輸數第二椎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

肝輸穴,從心輸數第四椎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

脾輸穴,從肝輸數第二椎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

腎輸穴,從脾輸數第三椎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

腳後跟穴,在白肉後際,針灸隨便,治馬黃黃疸寒暑諸毒等病。

側面圖第三(耳中、臂石子頭、頰裡、錢孔、手太陽、太衝)耳中穴, 在耳門孔上橫梁是,針灸之,治馬黃黃疸寒暑疫毒等病。

頰裡穴,從口吻邊入往對頰裡去口一寸,針主治馬黃黃疽寒暑溫疫等病頰兩邊同法。

手太陽穴,手小指端,灸隨年壯,治黃疸。

臂石子頭穴,還取病人手自捉臂從腕中太澤(澤當作淵)文向上一夫接白肉際, 灸七壯,治馬黃黃疸等病。

錢孔穴,度乳至臍中屈肋頭骨是,灸百壯,治黃疸。

太衝穴,針灸隨便,治馬黃溫疫等病。

溫瘧第六

(論一首、方三十四首、灸刺法十九首、㾬瘧法一首、符二首)

論曰,夫瘧者皆生於風,夏傷於暑秋為㾬瘧也,問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對曰, 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 病以時作名曰寒瘧,問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對曰,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 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 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問曰,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 舍於何藏,對曰,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 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

因遇大暑,腦髓鑠,肌肉消,腠理發泄,因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 此病邪氣先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如是則陰虛而陽盛。

盛則病矣,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問曰, 癉瘧何如,對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 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發則陽氣盛, 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 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曰癉瘧,夫瘧之且發也, 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氣末并, 先其時一食頃用細左索緊束其手足十指,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過時乃解。

夫瘧脈自弦也,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可溫之, 若脈緊數者可發汗,針灸之脈浮大者吐之差,脈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瘧歲歲發至三歲,或連月發不解者,以脅下有痞也,治之不得攻其痞, 但得虛其津液,先其時發其汗服湯,已先小寒者引衣自覆汗出小便利即愈, 瘧者病人形瘦,皮上必粟起也,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也, 今不愈當云何,師曰,此病結為癥瘕名曰瘧毋,急當治之鼈甲煎丸方。

成死鼈(十二斤治如食法要略作鼈甲三兩)、半夏、人參、大戟(各八銖)、瞿麥、 阿膠、紫葳(一作紫⿱艹⿱宀死)、牡丹皮、石韋、乾薑、大黃、厚朴、桂心、 海藻(要略作赤消)、葶藶、羌蜋(各十二銖)、蜂窠、桃人、 芍藥(各一兩)烏羽(燒一作烏扇)、黃芩(各十八銖)、⿸庶䖵蟲、 䖟蟲(各三十銖要略作鼠歸)、柴胡(一兩半)。

右二十四味末之,取鍜鼈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以酒漬灰,去灰取酒, 著鼈其中煮鼈盡爛泯泯如漆,絞去滓下諸藥煎,為丸如梧子,未食服七丸,日三, (仲景方無大戟海藻)瘧而發渴著,與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樓根湯方。

柴胡(八兩)、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栝樓根(四兩)。

右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

牡瘧者多寒,牡蠣湯主之方。

牡蠣、麻黃(各四兩)、蜀漆(三兩無以恒山代之)、甘草(二兩)。

右四味,先洗蜀漆三過去腥,㕮咀,以水八升煮蜀漆麻黃得六升,去沫乃內餘藥, 煮取二升,飲一升,即吐出,勿復飲之多寒者牡瘧也。

蜀漆散主之方。

蜀漆、雲母、龍骨。

右三味等分治下篩,先未發一炊頃以酢槳服半錢,臨發服一錢, 溫瘧者加蜀漆半分雲母,取火燒之三日三夜,要略不用雲母用雲實。

有癉瘧者,陰氣孤絕陽氣獨發而脈微,其候必少氣煩滿,手足熱欲嘔。

但熱而不寒,邪氣內藏於心,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也,有溫瘧者, 其脈平無寒時病六七日,但見熱也,其候骨節疼煩時嘔,朝發暮解,暮發朝解, 名溫瘧,白虎加桂湯主之方。

石膏(一斤)、知毋(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右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爛,去滓,加桂心三兩,煎取三升。

分三服,覆令汗,先寒發熱汗出者愈。

麻黃湯,治瘧須發汗方。

麻黃、栝樓根、大黃(各四兩)、甘草(一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未發前食頃一服,臨發一服, 服後皆厚覆取汁。

治瘧或間日發者或夜發者方。

怕山、竹葉(各二兩)、秫米(一百粒)、石膏(八兩)。

右四味㕮咀,以口八升銅器中漬藥,露置星月下高淨處,橫刀其上。

明日取藥於病人房門,以銅器緩火煎取三升,分三服清旦一服未發前一食頃一服, 臨欲發一服,三服訖,靜室中臥,莫共人語,當一日勿洗手面及漱口,勿進食, 取過時不發乃澡洗進食,并用藥汁塗五心!前頭面藥滓置頭邊曾用神驗, (救急方用烏梅二七枚)又方。

先作羊肉臛麵餅飽食之,并進少酒隨所能,其令欣欣有酒氣, 入密室裡燃炭火厚覆取大汗即差。

又方。

燒黑牛尾頭毛作灰,酒服方寸匕,日三。

怕山丸,治㾬瘧說不可具方。

怕山知毋甘草大黃各十八銖麻黃一兩。

右五味末之,蜜和丸,未食服五丸如梧子,日二, 不知漸增以差為度(肘後無大黃)梔子湯主瘧經數年不差者,兩劑差, 一月已來一劑差方。

梔子(十四枚)、怕山(三兩)、車前葉(二七枚)、灸乾、秫米(十四粒)。

右四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未發一服,發時一服。

發後一服,以吐利四五行為差,不止,冷飯止之。

丸方。

怕山三兩末之,以雞子白和併手丸如梧子,置銅椀中於湯中煮之令熟,殺腥氣則止, 以竹葉飲服二十丸,欲吐但至發,令得三服,時早可斷食,時晚不可斷食, 可竹葉汁煮糜少食之。

治老瘧久不斷者方。

怕山(三兩)、鼈甲、升麻、附子、烏賊骨(各一兩)。

右五味㕮咀,絹袋盛,以酒六升漬之,小令近火轉之一宿成,一服一合, 比發可數服或吐下。

治瘧無問新者方。

小便(一升)、半蜜(三匕)。

右二味煮三沸頓服,每發日平旦時服,自至發勿食,重者漸退,不過三服差。

又方。

鼠尾草、車前子(各一虎口)。

右二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未發前服盡。

又方。

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分三服。

又方。

服翹搖汁。

又方。

擣莨菪根燒為灰,和水服一合,量人大小強弱用之。

又方。

瓜蔕二七枚擣,水漬一宿服之。

又方。

水服桃花末方寸匕。

又方。

常以七月上寅日採麻花,酒服末方寸匕。

又方。

故鞋底去兩頭燒作灰,并華水服之。

治瘧方。

鼈甲(方寸)、烏賊骨(二方寸)、附子、甘草(各一兩)怕山二兩。

右五味㕮咀,以酒二升半漬之,露一宿,明日塗五心手足過發時瘧斷,若不斷, 可飲一合許差。

蜀㯃圓,治勞瘧并治積勞寒熱發有時似瘧者方。

蜀㯃、麥門冬、知毋、白薇、地骨皮、升麻(各三十銖)、甘草、鼈甲、烏梅肉、 萎蕤(各一兩)、恒山(一兩半)、石膏(二兩)、豉(一合)。

右十三味為末,蜜和丸如子大,飲服十丸,日再服之,稍稍加至二三十丸, 此神驗無不瘥也,加光明砂一兩。

烏梅圓治寒熱勞瘧久不瘥,形體贏瘦,痰結胷堂,食飲減少,或因行遠久經勞役, 患之積年不瘥,服之神效方。

烏梅肉、豆豉(各一合)、升麻、地骨皮、柴胡、鼈甲、恒山、前胡(各一兩)、 肉蓯蓉、玄參、百合、蜀㯃、桂心、人參、知毋(各半兩)、桃人(八十一枚)。

右十六味為末,蜜丸空心煎細茶下三十丸,日二服,老少孩童量力通用無所忌。

治勞瘧積時不斷,眾治無效者方。

生長大牛膝一握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第一服取未發前食頃, 第二服取臨發時。

大五補湯,治時行後變成瘴瘧方。

桂心(三十銖)、遠志、桔梗、白朮、芎藭(各二兩)、茯苓、乾地黃、芍藥、 人參、白朮、當歸、黃蓍、甘草(各三兩)、竹葉(五兩)、大棗(二十枚)、 生枸杞根、生薑(各一斤)、半夏、麥門冬(各一升)。

右十八味㕮咀,以水三斗者,竹葉枸杞,取二斗,次內諸藥,煎取六升,分六服, 一日一夜令盡。

鯪鯉湯,治乍寒乍熱有乍無山瘴瘧方。

鯪鯉甲(十四枚)、鼈甲、烏賊骨(各一兩)、恒山(三兩)、附子(一枚)。

右五味㕮咀以酒三升漬一夕,發前稍稍啜之,勿絕吐也,兼以塗身。

斷食過時乃食飲之。

治肝邪熱為瘧,令人顏色蒼蒼,氣息喘悶戰掉狀如死者,或久熱勞微動如瘧, 積年不差,烏梅丸方。

烏梅肉、蜀漆、鼈甲、萎蕤、知母、苦參(各一兩)、恒山(一兩半)、 石膏(二兩)、甘草、細辛(各十八銖)、香豉(一合)。

右十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再,飲服亦得,治心熱為瘧不止, 或止後熱不歇,乍來乍去,令人煩心甚,欲飲清水,反寒多不甚熱者方。

甘草(一兩)、蜀漆(三兩)、恒山(四兩)、石膏(五兩)、鼈甲(四兩)、 香豉(一升)、梔子、烏梅(各三七枚)、淡竹葉(切二升。 )。

右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脾熱為瘧,或渴或不渴,熱氣內傷不泄,令人病寒腹中痛,腸中鳴,汗出, 恒山丸方。

恒山(三兩)、甘草(半兩)、知毌、鼈甲(各一兩)。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未發前酒服十丸,臨發時一服正發時一服。

治肺熱痰聚胷中,來去不定,轉為瘧,其狀令人心寒,寒甚則發熱。

熱間則善驚如有所見者,恒山湯方。

恒山(三兩)、秫米(二百二十粒)、甘草(半兩)。

右三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發時令三服盡,治腎熱發為瘧, 令人淒淒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身掉不定,手足寒恒山湯方。

恒山(三兩)、烏梅(三七枚)、香豉(八合)、竹葉(切一升)、葱白(一握)。

右五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發令盡。

五藏並有瘧候六腑則無,獨胃腑有之,胃腑瘧者令人旦病也,善飢而不能食, 食而支滿腹大,藜蘆丸主之方。

藜蘆、皂莢、恒山、牛膝(各一兩)、巴豆(一千枚)。

右五味先熬藜蘆皂莢色黃,合擣為末,蜜丸如小豆大,旦服一丸,正發時一丸, 一日勿飽食(肘後無恒山牛膝)肝瘧刺足厥陰見血。

心瘧刺手少陰。

脾瘧刺足太陰。

肺瘧刺手太陰陽明。

腎瘧刺足少陰太陽。

胃瘧刺足太陰陽明橫脈出血。

凡灸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灸之,從頭項發者, 於未發前預灸大椎尖頭漸灸過寺止,從腰脊發者,灸腎輸百壯從手臂發者,灸三間。

瘧灸上星及大椎,至發時令滿百壯,灸艾炷如黍米粒,俗人不解取穴,務大炷也。

覺小異即灸百會七壯,若後更發又七壯,極難愈者不過三灸, 以足踏地以線圍足一匝,中折,從大椎向百會,灸線頭三七壯,炷如小豆。

又灸風池二穴三壯。

一切瘧無問遠近,正仰臥以線量兩乳間,中屈,從乳向下灸度頭隨年壯,男左女。

右。

五藏一切諸瘧,灸尺澤七壯,穴在肘中約上動脈是也。

諸瘧而脈不見者,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

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

之。

瘧刺足少陰,血出愈。

㾬瘧上星主之,穴在鼻中央直髮際一寸陷容豆是也,灸七壯,先取譩譆, 後取天牖風池。

瘧日西而發者,臨泣主之,穴在目眥上入髮際五分陷者,灸七壯。

瘧實則腰背痛,虛則鼽衂,飛湯主之,穴在外踝上七寸,灸七壯。

瘧多汗腰痛不能俛仰,目如脫,項如拔,崑崙主之,穴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 灸三壯。

禳瘧法。

未發前抱大雄雞一頭著懷中,時時驚動,令雞作大聲立差。

治瘧符,凡用二符。

瘧小兒父字石拔,母字石鎚,某甲(著患人姓名)患瘧,人竊讀之曰, 一切天地山水城隍日月五星皆敬竈君,今有一瘧鬼小兒罵竈君作黑面奴,若當不信, 看文書急急如律令。

右件符必須真書,前後各留白紙一行,擬著竈君額上,瓦石壓之,不得壓字上, 勿令人近符,若得專遣一人看符大好,亦勿令灰土傅符上,致使字不分明出見, 著符次第如後,若明日日出後發,須令人夜掃竈君前及額上令淨, 至發日旦令患人整衣帽,立竈前讀符,使人自讀必須分明,讀符勿錯一字, 每一篇若別人讀一遍,患人跪一拜,又以千手捉患人一度,若患人自讀, 自捉衣振云人姓某現如此是凡三篇讀三拜了以淨瓦石壓兩角字向上著竈額上, 勿令壓字上,若瘧日西發。 具如上法三篇讀符,至午時更三遍讀如上法,如夜發,日暮更三篇讀並如上法, 其竈作食亦得勿使動此符,若有兩竈大竈上著符,若有露地竈,屋裡竈上著, 止有露竈依法著,仍須手捉符,其符法如後, 若有客患會須客經停過三度發三度委曲著符如上法符亦云客姓名患瘧, 乞拘錄瘧鬼小兒如左,凡治久患者一著符一漸差亦可五度著符如始可全差, 又須手把符如左。

王良符張季伯書之急急如律令。

右王良符,依法長卷兩手握,念佛端坐,如須行動檢校插著胷則字頭向上。

右二符各依法一時用,不得闕一符,萬一不差,但得一發輕,後發日更讀即差, 一一子細依法,若字參差即不差。

診谿毒證第七。

江東江南諸谿源間有蟲名短狐谿毒,亦名射工,其蟲無目,而利秉耳能聽, 在山源谿水中聞人聲,便以口中毒射人,故謂射工也,其蟲小毒輕者及相逐者, 射著人影者,皆不即作瘡先病寒熱,身不喜冷,體強筋急,頭痛目疼,張口欠咳嗽, 呼吸悶亂,朝旦少蘇醒,晡夕輙復寒熱,或似傷寒發石散動,亦如中尸便不能語, 病候如此,自非其土地人不常數行山水中,不知其證,便謂是傷寒發石散動, 作治乖僻,毒盛發瘡,復疑是瘭疽,乃至吐下去血,復恐疑蠱毒,是以致禍耳, 今說其狀類以明其證,與傷寒別也,方在第二十五卷中。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一(肝藏)

肝藏脈論第一。

論曰,夫人稟天地而生,故內有五藏六腑精氣骨髓筋脈, 外有四肢九竅皮毛爪齒咽喉脣舌肛門胞囊,以此揔而成軀,故將息得理, 則百脈安和,役用非宜,即為五勞七傷六極之患,有方可救,雖病無他,無法可憑, 奄然永往,所以此之中秩卷卷皆備述五藏六腑等血脈根源,循環流注, 與九竅應會處所,并論五藏六腑等輕重大小長短闊狹受盛多少,仍列對治方法, 丸散酒煎湯膏摩熨及灸針孔穴並窮於此矣,其能留心於醫術者,可考而行之, 其冷熱虛實風氣準藥性而用之,則內外百痾無所逃矣,凡五藏在天為五星, 在地為五嶽,約時為五行,在人為五藏,五藏者精神魂魄意也,論。 陰陽,察虛實,知病源,用補瀉,應稟三百六十五節,終會通十二經焉。

論曰,肝主魂為郎官,隨神往來謂之魂,魂者肝之藏也,目者肝之官,肝氣通於目, 目和則能辨五色矣左目甲。

右目乙循環紫宮榮華於爪,外主筋,內主血,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

右四葉凡七葉,有六童子三玉女守之,神名藍藍主藏魂,號為魂藏,隨節應會, 故云肝藏血,血舍魂,在氣為語,在液為淚,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肝氣虛, 則夢見園花生草得其時,夢伏樹下不敢起,肝氣盛則夢怒, 厥氣客於肝則夢山林樹木。

凡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

指受血而能攝。

凡肝藏象木,與膽合為腑,其經足厥陰,與少陽為表裡,其脈弦,相於冬,王於春, 春時萬物始生,其氣來濡而弱,寬而虛,故脈為弦。

濡即不可發汗,弱則不可下,寬者開開者通,通有利,故名曰寬而虛。

春脈如弦,春脈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濡弱,輕虛而滑, 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氣來實而弦,此謂太過, 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內,太過則令人善忘,(忘當作怒), 忽忽眩冒而癲疾,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兩脅胠滿。

肝脈來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日平,(巢頸作綽綽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長竿), 春以胃氣為本,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肝脈來急而益勁如新張弓弦, 曰肝死。

真肝脈至內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築巢作⿰氵瞔聦然), 如按琴瑟絃(巢源作如新張弓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

毛甚曰今病。

肝藏血,血舍魂,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其精不守, (一作狂妄不精不敢正當人),令人陰縮而攣筋,兩脅肋骨舉,(一作不舉), 毛悴色夭死千秋。

足厥陰,氣絕則筋縮引夘與舌,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 而脈絡於舌本,故脈弗營則筋縮急,筋縮急則引夘與舌。

故脣青舌卷,夘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肝死,藏浮之弱, 按之中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春肝木王,其脈弦細而長曰平,反得沈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肝母之歸子為虛邪, 雖病易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肝子之乘母為實邪,雖病自愈, 反得微澀而短(千金翼云微浮而短澀)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剋木為賊邪, 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肝土之陵木為徾邪,雖病即差, 心乘肝必吐利,肺乘肝即為癱腫。

左手關上陰絕者無肝脈也,若𤸇遺溺難言,脅下有邪氣善吐,刺足少陽治陽。

左手關上陰實者肝實也,苦肉中痛動善轉筋吐,刺足厥陰治陰。

肝脈來濯濯如倚竿,如琴瑟絃,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 六至命盡足厥陰脈也。

肝脈急甚為惡言,(一作妄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如覆柸,緩甚為嘔, 微緩為水瘕痺,微大甚為內癱,善嘔衂,微大為肝痺,縮欬嗽引少腹,小甚為多飲, 徾小為消癉,滑甚為頹疝,微滑為遺溺濇甚為淡飲,微濇為瘈瘲筋攣。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濡而散色澤者, 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溢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素問溢入作易入)青脈之至也,長而左。

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痺,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扁鵲云,肝有病則目奪精,虛則寒,寒則陰氣壯,壯則夢山樹等,實則熱, 熱則陽氣壯,壯則夢怒。

肝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怒傷肝,精氣并於肝則憂,肝虛則恐,實則怒, 怒而不已亦生憂矣。

色主春病變於色者,取之榮。

病先發於肝者,頭目眩脅痛支滿,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二日之胃而腹脹, 三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痠,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病在肝,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

假令肝病西行,若食雞肉,得之當以秋時,發病以庚辛日也, 家有血腥死女子見之以明要為災,不者,若感金銀物得之,凡肝病之狀, 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若欲治之。

當取其經足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目痛耳聾不聦頰腫取血者。

肝脈沈之而急,浮之亦然,苦脅痛有氣支滿引少腹,而痛時小便難。

苦目眩頭痛,腰背痛,足為寒時𤸇女人月事不來,時亡時有,得之少時有所墮墜。

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脅下苦滿,或時眩冒,其脈弦長, 此為可治宜服防風竹瀝湯秦艽散,春當刺大敦,夏刺行間,冬刺曲泉,皆補之, 季夏刺太衝,秋刺中胷,皆瀉之,又當灸期門百壯,背第九椎五十壯。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胻,善瘈節時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 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瘈。

凡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能下積干左脅,下則傷肝。

肝中風者,頭目瞤,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如阻婦狀。

肝中寒者,其人洗洗惡寒翕翕發熱,面翕然赤,漐漐有汗,胸中煩熱。

肝中寒者,其人兩臂不舉,舌本(又作大)燥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

時盜汗咳,食已吐其汁。

肝主胸中喘怒罵,其脈沈,胸中又窒,欲令人推按之,有熱鼻窒肝傷, 其人脫肉又臥,口欲得張,時時手足青,目瞑,瞳人痛,此為肝藏傷所致也。

肝水者,其人腹大不能自轉側,而脇下腹中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少腹。

肝著,其病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

診得肝積,脈弦而細,兩脇下痛,邪氣走心下,足脛寒,脇痛引少腹,男子積疝, 女子瘕淋,身無膏澤,善轉筋,爪甲枯黑,春差秋劇。

色青也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脇下如覆杯,有頭足如龜鼈狀,久久不愈, 發咳逆㾬瘧連歲月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也,肺病傳肝。

肝當傳脾,脾適以季夏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因留結為積, 故知肥氣以季夏得之。

肝病,胸滿脇脹,善恚怒叫呼,身體有熱而復惡寒,四肢不舉,面白,身體滑, 其脈當弦長而急,今反短濇,其色當青而反白者,此是金之剋木為大逆,十死不治。

襄公問扁鵲曰,吾欲不診脈,察其音,觀其色,知其病生死,可得聞乎,荅曰, 乃聖道之大要,師所不傳,黃帝貴之過於金玉,入門見病。

觀其色,聞其呼吸,則知往來出入吉凶之相,角音人者,主肝聲也,肝聲呼, 其音琴,其志怒,其經足厥陰,厥逆少陽則榮衛不通,陰陽交雜,陰氣外傷, 陽氣內擊,擊則寒,寒則虛,虛則卒然暗啞不聲,此為厲風入肝,續命湯主之, 方在第八卷中,但踞坐不得,低頭,面目青黑,四肢緩弱,遺失便利,甚則不可治, 賒則旬月之內,桂枝酒主之,方在第八卷中,又呼而哭,哭而反吟,此為金克木, 陰擊陽,陰氣起而陽氣伏,伏則實,實則熱,熱則喘,喘則逆,逆則悶,悶則恐畏, 目視不明,語聲切急,謬說有人,此為邪熱傷肝,甚則不可治,若唇色雖青, 向眼不應可治,地黃。 煎主之,方在下肝虛實篇中。

肝病為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烏梅丸主之,方在第十卷中, 若其人本來少於悲恚,忽爾嗔沁,出言反常,乍寬乍急,言未竟以手向眼, 如有所畏,若不即病禍必至矣,此肝病聲之候也,若其人虛則為寒風所傷, 若實則為熱氣所損,陽則瀉之,陰則補之,青為肝,肝合筋青如翠羽者吉,肝主目, 目是肝之餘,其人木形相比。

於上角蒼色,小頭長面大肩,平背直身,小手足有材好勞,心小力多。

憂勞於事,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感而生病,足厥陰, 他他然脅廣合堅脆傾正則肝應之正青色小理者,則肝小,小則藏安,無脅下之病。

粗理者則肝大,大則虛,虛則寒,逼胃迫咽,善膈中,且脅下痛, 廣脅反骹者則肝高高則實,實則肝熱, 上支賁加脅下急為息賁合脅危(一作兔)骹者則肝下,下則逼胃,脅下空, 空則易受邪,脅堅骨者則肝堅,堅則藏安難傷脅骨弱者則肝脆, 則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脅腹好相者則肝端正,端正則和利難傷, 脅骨偏舉者則肝偏傾,偏傾則脅下偏痛,凡人分部陷起者,必有病生, 膽少陽為肝之部,而藏氣通於內外部亦隨而應之,沈濁為內,浮清為外, 若色從外走內者,病從外生,部處起,若色從內出外者,病從內生,部處陷, 內病前治陰後治陽,外病前治陽後治陰,陽主外,陰主。 內,凡人死生休否,則藏神前變形于外。

人肝前病,目則為之無色,若肝前死目則為之脫精,若天中等分墓色應之, 必死不治,看應增損斟酌賒促,賒則不出四百日內,促則不延旬月之間, 肝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青白色如拇指大黶點見顏頰上,此必卒死, 肝絕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目赤,但欲伏眠,視而不見人,汗出如水不止, (一日二日死)面黑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吉凶之色在於分,部順順而見, 青白入目必病不出其年,若年上不應。

三年之中禍必應也。

春木肝脈色青,主足少陽脈也,春取絡脈分肉,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 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之間,其脈根本並在竅陰之間, 應在䆫籠之前,䆫籠者耳前上下脈,以手按之動者是也。

其筋起於小指次指之上,結外踝,上循胻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於外輔骨, 上走髀,前者結伏兔之上,後者結於死,其直者上䏚乘季脅上走腋前廉,俠於膺乳, 結於缺盆,直者上出掖,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 下走頷上結於鼽,其支者結於目外眥為外維。

其脈起於目兌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 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兌眥後,其支者別兌眥, 下大迎,合手少陽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 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 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 出小指次指之端。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 出參毛合足厥陰為表裡,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伍寸,應在背輸,同會于手太陰。

其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半寸是也,別走厥陰,下絡足跌,主肝生病, 病實則膽熱,熱則厥,厥則陽病,陽脈反逆大於寸口壹倍, 病則胸中有熱心脅頭頷痛,缺盆腋下腫,虛則膽寒,寒則痿躄,躄則陰病, 陰脈反小於寸口,病則胸中有寒,少氣口苦身體無膏澤, 外至胻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若陰陽俱靜與其俱動, 如引繩俱頓者病也(此盡是足少陽膽經筋脈支別為病今取足厥陰肝經附于後)。 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聚毛之際,上循足跌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 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少腹,俠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 循喉嚨之後,上入頑𩓐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一本云其支者從少腹與太陰少陽結於腰髁下第三第四骨空中)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 環脣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中,是動則病。

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頹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 胸滿歐逆,洞泄狐疝,遺溺閉𤸇,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 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經上睪結於莖, 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熱,虛則暴癢,取之所別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 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胻上結內輔之上,下循陰股結於陰器,結絡諸筋。

春三月者,主肝膽青筋牽病也,其源從少陰而涉足少陽,少陽之氣始發, 少陰之氣始衰,陰陽怫鬱於腠理,皮毛之病俱生,表裡之痾因起, 從少陽發動反少陰,氣則藏腑受癘而生,其病相反,若腑虛則為陰邪所傷, 腰背強急,腳縮不伸,胻中欲折,目中生花,若藏實則為陽毒所損, 濇濇前寒而後熱,頸外雙筋牽不得屈伸,頸直背強,眼赤黃, 若欲轉動合身回側故曰青筋牽病,(方在傷寒上卷)。 扁鵲曰,灸肝肺二輸,主治丹毒牽病,當依源處治調其陽理其陰,藏腑之疾不生矣。

肝虛實第二(脈四條,方十一首,灸法一首)。

肝實熱。

左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厥陰經也,病苦心下堅滿常兩脅痛,息忿忿如怒狀, 名曰肝實熱也。

治肝實熱,陽氣伏邪熱,喘逆問恐,目視物無明,狂悸非意而言,竹瀝泄熱湯方, 竹瀝(一升麻黃三分石膏八分生薑。

芍藥各四分大青梔子人升麻茯苓玄參知母各三分生葛八分。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竹瀝煮兩三沸,分三服, 須利下芒消三分,去芍藥加生地黃五分,最繁?。 方石膏生薑芍藥。

生葛用人參三分。

治肝實熱,目痛胷滿,氣急塞,瀉肝前胡湯方。

前胡秦皮細辛梔子人黃芩升麻蕤人決明子各三兩苦竹葉切一升車前葉。

切一升芒消三兩。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三服。

又一方有柴胡三兩共十二味。

治肝實熱,夢怒虛驚,防風煮散方。

防風茯苓萎蕤白朮橘皮丹參各一兩三分細辛二兩甘草一兩升麻黃芩各。

一兩半大棗三七枚射干一兩酸棗人三分。

右十三味治下篩為麤散以方寸兩匕帛裡,以井花水二升煮,時時動裹子,煎取一升, 分服之,日二。

治肝邪熱,出言反常,乍寬乍急,遠志煮散方。

遠志射干杏人大青各一兩半茯神葛根甘草麥門冬各二兩芍藥二兩三分。

桂心三分石膏二兩知母升麻各五分。

右十三味治下篩為麤散,以水二升五合煮竹葉一升,取汁用煮藥壹匕半, 煎取捌合為壹服,日貳,以綿裡散煮之,治邪熱傷肝,好生悲怒,所作不定自驚恐, 飛地黃煎方。

生地黃淡竹葉生薑車前草乾藍各切一升丹參玄參各四兩茯苓貳兩石膏。

五兩赤蜜壹升。

右拾味㕮咀,以水玖升,煮取參升,去滓停冷下蜜更煎參兩沸,分參服。

肝膽俱實。

左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實也,病苦胃脹嘔逆,食不消, 名曰肝膽俱實也。

肝虛寒。

左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厥陰經也,病苦脅下堅寒熱,腹滿不欲飲食。

腹脹悒悒不樂,婦人月經不利,腰腹痛,名曰肝虛寒也,治肝氣不足兩脅下滿, 筋急不得大息,四肢厥冷發搶心腹痛,目不明了,及婦人心痛乳癰,膝熱消渴, 爪甲枯,口面青者,補肝湯方。

甘草桂心山茱萸各一兩千金翼作烏頭細辛桃人千金翼作?。

人柏子人茯。

苓防風各二兩大棗二十四枚。

右玖味㕮咀,以水玖升,煮取伍升,去滓,分參服。

補肝散,治左脅偏痛久,宿食不消并目䀮䀮昬,風淚出,見物不審。

而逆風寒偏甚,消食破氣止淚方。

山茱萸桂心署預天雄茯苓人參各五分芎藭白朮獨活五加皮大黃各七分。

防風乾薑丹參厚朴細辛桔梗各壹兩半甘菊花甘草各壹兩。

貫眾半兩橘皮三分陳麥麴大麥蘗各一升。

右二十三味治下篩,酒下方寸匕,日二,若食不消,食後服,若止痛,食前服之。

補肝酒,治肝虛寒,或高風眼淚等雜病,釀松膏酒方。

松脂十斤細剉,以水淹浸一周日煮之,細細接取上膏,水竭更添之。

脂盡更水煮如前,煙盡去,火停,冷脂當沈下, 取一斤釀米一石水七斗好麴末二斗如家常釀酒法,仍冷下飯封一百日,脂米麴並盡, 酒香滿一室,細細飲之,此酒須一倍加麴。

又方。

取枸杞子擣碎,先內絹袋中,率一斗枸杞子二斗酒漬訖,密封泥甕。

勿泄暴乾,天陰勿出三七日滿,且溫酒服,任性飲,忌酢。

治肝虛寒,目䀮䀮視物不明,諦視生花,防風補煎方。

防風細辛芎藭白鮮皮獨活甘草各三兩橘皮二兩大棗三七枚甘竹葉切一。

斗蜜五合。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九味,取四升去滓,下蜜更煎兩沸。

分四服,日三夜一,若五六月以燥器守具冷水藏之,治肝虛寒,脅下痛脹滿氣急, 目昬濁視物不明,檳榔湯方。

檳榔二十四枚母薑七兩附子七枚茯苓橘皮桂心各三兩桔梗白朮各四兩。

吳茱萸五兩。

右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若氣喘者, 加芎藭三兩半夏四兩甘草二兩。

肝虛目不明,灸肝輸二百壯,小兒斟酌可灸一二七壯。

肝膽俱虛。

左手開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虛也,病如恍惚尺厥不知人, 妄見少氣不能言,時時自驚,名曰肝膽俱迣也。

肝勞第三(論一首方二首)。

論曰,肝勞病者,補心氣以益之,心王則感於肝矣,人逆春氣則足少陽不生, 而肝氣內變,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順之則治,逆之則亂。

反順為逆,是謂關格,病則生矣。

治肝勞虛寒,關格勞澀閉塞不通,毛悴色夭,豬膏酒方。

豬膏薑汁各四升。

右二味以微火煎,取三升,下酒五合和煎,分為三服。

治肝虛寒勞損,口苦,關節骨疼痛,筋攣縮煩悶虎骨酒補方。

虎骨一升灸焦碎如雀頭丹參八兩乾地黃七兩地骨皮乾薑芎藭各四兩豬。

椒根白朮五加皮枳實各五兩。

右十味㕮咀,絹袋盛,以酒四斗浸四日,初服六七合,漸加至一升。

日再服。

筋極第四(論三首方七首灸法七首)。

論曰,夫六極者,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應於肝,雷氣動於心, 穀氣感於脾,素問穀作谷兩氣潤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所以竅應於五藏,五藏邪傷則六腑生極,故曰五藏六極也。

論曰,凡筋極者主肝也,肝應筋,筋與肝合,肝有病從筋生,又日以春遇病為筋痺, 筋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則陽氣入於內,陰氣出於外,若陰氣外出, 出則虛,虛則筋虛,筋虛則善悲,色青蒼白見於目下,若傷寒則筋不能動, 十指爪皆痛數好轉筋,其源以春甲乙日得之傷風,風在筋為肝虛風也,若陽氣內發, 發則實,實則筋實筋實則善怒,嗌乾傷熱則咳,咳則脅下痛不能轉側,又腳下滿痛, 故曰肝實風也,然則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 因其衰而彰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害治病者, 病在皮毛肌膚筋脈而治之,次治六腑,若至五藏則半死矣。

扁鵲云,筋絕不治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黑呼罵口不息,筋應足厥陰, 足厥陰氣絕,則筋縮引夘與舌筋先死矣,治筋實極則咳。

咳則兩脅下縮痛,痛甚則不可轉動,橘客通氣湯方。

橘皮四兩白朮石膏各九兩細辛當歸桂心茯苓各二兩香豉一升。

右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治筋實極,則兩腳下滿,滿而痛不得遠行,腳心如割,筋斷折痛不可忍, 丹參煮散方。

丹參三兩芎藭杜仲續斷地骨皮各二兩當歸通草乾地黃麥門冬升麻禹餘。

糧麻黃各一兩十八銖牛膝二兩六銖生薑切炒取焦乾牡蠣各二兩甘草桂。

心各一兩六銖。

右十七味治下篩為麄散,以絹袋子盛散二方寸匕,以井花水二升煮。

數動袋子,煮取一升,頓服,日二。

治筋實極,手足爪甲或青或黃或黑烏黯,四支筋急煩滿,地黃煎方。

生地黃汁三升生葛汁生玄參汁各一升大黃升麻各二兩梔子人麻黃犀角。

各三兩石膏五兩芍藥四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七升煮七物,取二升去滓,下地黃汁煎一兩沸,次下葛汁等煎, 取三升分三服,日再。

治筋虛極,筋痺好悲思,顏色蒼白,四肢噓吸,腳手拘攣,伸動縮急,腹中轉痛, 五加酒方。

五加皮一斤枳刺二升大麻人三升豬椒根皮丹參各八兩桂心當歸甘草各。

三兩天雄秦椒白鮮通草各四兩乾薑五兩薏苡人半升芎藭五兩。

右古五㕮咀,以絹袋盛,清酒四斗漬,春夏四日,秋冬六七日,初服六七合稍稍加, 以知為度。

治筋虛極,則筋不能轉,十指爪皆痛數轉筋,或交接過度,或病未平復交接, 傷氣內筋絕,舌卷脣青引夘縮胻脈疼急,腹中絞痛,或便欲絕不能飲食, 人參酒方。

人參防風茯苓細辛秦椒黃耆當歸牛膝桔梗各一兩半乾地黃丹參署預鍾。

乳礬石各三兩山茱萸芎藭各二兩白朮麻黃各二兩半大棗三十枚五加皮。

一升生薑切炒乾烏麻碎各二升。

右二十二味㕮咀,鍾乳別以小袋子盛,以清酒二升半浸五宿,溫服三合,日再, 無所聞隨意增進,一本無烏麻用杜仲二兩半。

治交接損夘縮筋攣方。

燒婦人月經衣,灰服方寸匕。

治筋絕方。

熬蟹腦足髓內瘡中,筋即續。

勞冷氣逆,腰髖冷痺,腳屈伸難,灸陽蹻一百壯,在外踝下容爪,腰背不便, 轉筋急痺筋姅,灸第二十一椎隨年壯。

轉筋十指筋攣急不得屈伸,灸腳外踝骨上七壯。

失精筋攣,陰縮入腹相引痛,灸中封五十壯,在內踝前筋裡宛宛中。

失精筋攣,陰縮入腹相引痛,灸下滿各五十壯,老人加之,小兒隨年壯, 又云此二穴,喉腫厥逆五藏,所苦豉脹並悉主之。

轉筋脛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橫筋上三壯。

腹脹轉筋,灸臍上一寸二十壯。

堅癥積聚第五(論一首方四十四首灸法六首。)

論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荅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 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藏之所生, 聚者六腑之所成,故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

其痛一作病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

右有所窮已,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也, 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經絡受病,入於腸胃五藏積聚,發伏梁,息賁肥氣,否氣奔豚, 積聚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止乃成積, 人之善病腸中積者,何以候之,曰,皮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傷惡, 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作腸胃之積,寒溫不次,邪氣稍止, 至其畜積留止大聚乃起病,有身體腰髀股胻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曰, 病名伏梁,此風根也不可動,動之為水溺濇之病,少腹盛,左。

右上下皆有根者,伏梁也,果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管生王冰云當作出膈。

俠胃管內癰,此久病也難療,居臍上為逆,慎勿動亟,奪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 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

三台丸治五藏寒熱積聚,臚脹腸鳴而噫,食不生肌膚,甚者嘔逆, 若傷寒寒瘧已愈令不復發,食後服五丸,飲多者吞十丸,常服令人大小便調和, 長肌肉方。

大黃熬前胡各二兩消石葶藶杏人各一升厚朴附子細辛半夏各一兩茯苓。

半兩。

右十味末之,蜜和擣五千杵,服如梧子五丸,稍加至十丸,以知為度。

治男子女人百病虛弱勞冷宿寒久癖,及癥瘕積聚,或嘔逆不下食, 并風濕諸病無不治之者,五石烏頭丸方。

鍾乳鍊紫石英硫黃赤石脂礬石枳實甘草白朮紫菀山茱萸防風白薇桔梗。

天雄皂莢細辛蓯蓉人參附。

藜蘆各一兩六銖乾薑吳茱萸蜀椒桂心麥門冬各二兩半烏頭三兩厚朴遠。

志茯苓各一兩半當歸二兩棗膏五合乾地黃一兩十八銖。

右三十二味末之,蜜和擣五千杵,酒服如梧子十丸,日三,稍加之。

治男子女人寒冷,腹內積聚,邪氣往來厥逆搶心,心痛痺悶,吐下不止, 婦人產後贏瘦,烏頭丸方。

烏頭十五枚吳茱萸蜀椒乾薑桂心各二兩半前胡細辛人參芎藭白朮各一。

兩六銖皂莢紫菀白薇芍藥各十八銖乾地黃一兩半。

右十五味末之蜜丸,酒下如梧子十丸,日三,稍加之,以知為度。

治心腹疝瘕,脅下及腹滿,堅痛有積,寒氣入腹,使人腹中冷,發甚則上搶心氣滿, 食飲喜嘔方。

大黃茯苓各一兩半吳茱萸桂心黃苓細辛人參蜀椒乾薑各一兩六銖牡丹。

甘草芎藭蓯蓉䗪蟲各十八銖芍藥防葵䖟蟲厚朴半夏各一兩男髮灰半兩。

右二十味末之,以蜜丸,服如梧子五丸,日再,漸加之。

恒山丸,治脅下邪氣積聚往來,寒熱如溫瘧方。

恒山蜀漆白薇桂心鮀甲白朮附子鼈甲䗪蟲貝齒各一兩半。

右十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以米汁服五丸,日三。

又方。

蒸鼠壤土熨之,冷即易,腹中切痛,炒鹽半升令焦,內湯中飲之,大吐差, 若手足痛著,燒青布內小口器中,熏痛處。

神明度命丸,治久患腹內積聚,大小便不通,氣上搶心,腹中脹滿。

逆害飲食,服之甚良方。

大黃芍藥各二兩。

右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為度。

治萬病積聚方。

七八月收蒺藜子不限多少,以水煮過熟,取滓暴令乾,擣篩,蜜丸。

酒服如梧子七丸,以知為度,其汁煎如飴服之。

治胷中心下結積,食飲不消陷胷陽方。

大黃栝樓實黃連各二兩甘遂一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太一神明陷冰丸,治諸疾,破積聚,心下支滿,寒熱鬼注,長病咳逆唾噫辟除眾惡, 殺鬼逐邪氣,鬼擊客忤中惡,胷中結氣咽中閉塞,有進有退, 繞臍惻隨上下按之挑手,心中慍慍如有蟲狀,毒注相染滅門方。

雄黃油煮一日丹砂礜石當歸大黃各三兩巴豆一兩芫青五枚桂心三兩真。

珠附子各一兩半蜈蚣一枚烏頭八枚犀角鬼臼射罔黎籚各一兩麝香牛黃。

人參各半兩杏人四十枚蜥蜴一枚斑貓七枚樗雞三七枚地膽三七枚。

右二十四味末之,蜜和擣三萬杵,丸如小豆先食飲服二丸,日二,不知稍加之, 以藥二丸安門戶上,今眾惡不近,傷寒服之無不即差,若至病家及視病人, 夜行獨宿,服二丸眾惡不敢近,此方與第十七卷尸。 痤篇方重。

蜥蜴丸,治癥堅水腫蜚尺遁尺百注尺注骨血相注,惡氣鬼忤,蠱毒邪氣往來, 夢寤存亡,留飲結積虎狼所嚙猘犬所咋,鴆毒入人五藏,服藥已消,殺其毒, 食不消婦人邪鬼忤亦能遣之方。

蜥蜴二枚蜈蚣二枚地膽五十枚䗪蟲三十枚杏人三十枚蜣蜋十四枚蝱蟲。

三十枚朴消一兩十八銖澤漆桃奴犀角鬼督郵桑赤雞各十八銖芍藥虎骨。

各一兩半甘草一兩巴豆一兩十八銖款冬花十八銖甘遂一兩六銖乾薑一。

兩。

右二十味末之別治巴豆杏人如膏,內藥末研調,下蜜擣二萬杵,丸如麻子, 先食飲服三丸,日一,不知加之,不敢吐下者,一丸日一服。

有人風冷注癖堅二十年者得差,此方與第十七卷尸痤篇方重。

大五明狼毒丸,治堅加痞在人胷,或在心腹方。

狼毒乾地黃各四兩附子大黃蓯蓉人參當歸各壹兩半夏貳兩乾薑桂心各。

壹兩半細辛五味子蜀椒䕡茹熬令煙盡各壹兩芫花莽草厚朴防已旋復花。

各半兩巴豆貳拾肆枚杏人參拾枚。

右二十一味末之,蜜和服如梧子二丸,日二夜一,以知為度,小狼毒丸, 治病與前同方。

狼毒參兩旋復花貳兩附子半夏白附子䕡茹各貳兩。

右六味末之,蜜和擣五千杵,飲服如梧子三丸,加至十丸,日三,肘。

後方無半夏白附子䕡茹只三味。

狼毒丸治堅癖方。

狼毒伍兩半夏杏人各參兩桂心肆兩附子蜀椒細辛各貳兩。

右七味末之,別擣杏人,蜜和飲服如大豆二丸。

治暴堅久痞腹有堅,甘遂湯方。

甘遂黃苓芒消桂心細辛各壹兩大黃參兩。

右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卒暴癥,腹中有物堅如石,痛如斫刺,晝夜啼呼,不治百日必死方。

牛膝二斤㕮咀,暴之令乾,以酒一斗浸之,密塞器口煎,取半,服半升, 一服便吐去宿食,神效。

治卒暴癥方。

取商陸根擣碎,蒸之,以新布籍腹上,以藥鋪著布上以衣物覆其上。

冷復易之,數日用之,旦夕勿息。

又方。

蒜拾片取五月五日戶上者去皮桂壹尺二寸竈中黃土如?。

子大壹枚。

右三味合擣,以淳苦酒和,塗布上以掩病處,不過三日消,凡蒜亦佳, 肘後方不用桂。

野葛膏治暴癥方。

野葛一尺當歸附子雄黃油煮一日細辛各一兩烏頭二兩巴豆一百枚蜀椒。

半兩。

右八味㕮咀,以大醋浸一宿,豬膏二斤煎,附子色黃,去滓內雄黃粉,攪至凝, 傳布上以掩癥上,復以油重布上,復安十重紙以熨斗盛火著上,常令熱,日三夜二, 須膏乾益良,消石大丸,治十二癥瘕,及婦人帶下,絕產無子, 并欲服寒食散而腹中有癥瘕實者,當先服大丸下之,乃服寒食散大丸,不下水穀, 但下病耳,不令人困方。

消石六兩朴消亦得大黃八兩人參甘草各二兩。

右四味末之,以三年苦酒三升置銅器中,以竹筋柱器中一升作一刻。

凡三升作三刻,以置火上,先內大黃,常攪不息,使微沸盡一刻,乃內餘藥, 又盡一刻,有餘一刻,極微火使可丸如雞子中黃,欲合孳當先齋戒一宿, 勿令小兒女人奴婢等見之,欲下病者用二丸,若不能服大丸者,可分作小丸, 若婦人服之下者,或如雞肝,或如米汁正赤黑,或一升或三升,下後慎風冷, 作一杯粥食之,然後作羹臛自養如產婦法,六月則有子,禁生魚豬肉辛菜, 若寒食散者自如藥法,不與此同日一服。

土瓜丸,治諸藏寒氣積聚煩滿熱飲,食中蠱毒,或食生物, 及水中蠱卵生入腹而成蟲蛇,若為魚鼈留飲宿食,婦人產瘕帶下百病陰陽不通利, 大小便不節,絕傷墮落,寒熱交結,脣口焦黑身體消瘦,嗜臥少食多魘, 產乳胞中餘疾,股裡熱心腹中急結痛引陰中方。

土瓜根末桔梗末各半升大黃一斤蒸二十米下暴乾杏人一升。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空腹飲服三丸,日三,不知加之,以知為度。

治凡所食不消方。

取其餘類燒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去宿食即差,有食桃不消作病者, 以時無桃就樹間得槁桃燒服之,登時吐病出甚良。

治卒食不消,欲成癥積方。

煎艾汁如飴,取半升一服之便刺吐,去宿食神良,古今錄驗方白艾五。

尺圍一束薏苡根一大把二味煎。

治食魚肉等癥結在腹內,并諸毒氣方。

狗屎五升燒末,綿裹之,以酒一斗浸再宿,濾取清,分十服,日三服,三日使盡, 隨所食癥結即便出矣。

治雜中食瘀實不消,心腹堅痛者方。

以水三升煮白鹽一升,令消,分三服,刺吐去食也,并治暴癥。

治癥堅,心下有物大如杯,不得食,食則腹滿心腹絞痛方。

葶藶子大黃各二兩澤漆四兩。

右三味末之,別研葶藶為膏,下二味擣五百杵,入蜜更擣千杵,服如梧子五丸, 不知加之,日三服。

治少腹堅大如盤,胷中脹,食不消,婦人瘦瘠者方。

煖水服髮灰一方寸匕,日再服并灸肋端。

又方。

飲服上好麴末方寸匕,日三差,又灸三焦輸隨年壯,治伏梁氣方。

白馬尿銅器,中取,旦旦服一升。

治癥瘕方。

檞樹白皮煎,令可丸服之,取知,病動若下,減之。

治患癥結病,及瓜病似瓜形日月形,或在臍左。

右,或在臍上下,若鼈在左。

右肋下或當心如合子大,復有手腳,治之法先針其足,以椒熨之方。

取一新盆子受一斗者,盆底鑽二百二十孔,孔上著椒三合,上著一重紙, 紙上著冷灰一升,灰上著熱灰半升,上著剛炭火一斤經一食頃, 盆底熱徹當病上初安氈一重,即安火盆,火盆大熱以漸更加一重,若火更熱不可忍, 加至三重暫歇,一口冷飲,還上火二分許即停,經二日勿著,及至七日決得頓差, 然後食美食自補若小不差,作露宿丸服之,方在第十六卷中。

治腹中積癥方。

葶藶子一升熬酒五升浸七日,服三合,日三。

治蛇癥方。

白馬尾切長五分,以酒服方寸匕,大者自出,更服二分者一方寸匕。

中者亦出,更服三分者一方寸匕,小者復,出不可頓作一服,殺人。

馬尾一本作馬毛。

治蛇癥大黃湯方。

大黃茯苓各半兩一本作黃苓烏賊骨二枚皂莢六枚如豬牙者甘草如指大。

者一尺芒消如雞子一枚。

右六味㕮咀,以水六升煮三沸,去滓內消,適寒溫盡服之十日一劑。

作如上法,欲服之宿無食,平旦服,當下病根也,治鼈癥,腹堅硬腫起大如盤, 睡臥不得方。

取藍一斤擣水三升,絞取汁服一升,日二。

又方。

蒴藋根白皮一握研取汁,以水和,頓服之。

又方。

白馬尿一升,雞子三枚,取白合,煎取二合,空腹頓服之,不移時當吐病出。

治食中得病,為鼈癥在心下堅強方。

雞屎一升炒令黃,取五合,以酒一升浸,更取半擣為末,以所浸酒服方寸匕,日二, 三日中作一劑。

治蛟龍病,開皇六年三月八日,有人食芹得之,其人病發似癲癎,面色青黃, 因食寒食餳過多,便吐出蛟龍,有頭及尾,從茲有人患此疾,令服寒食餳三斗, 大驗。

山野人有齧蝨在腹生長為蝨癥病,治之方。

故敗篦子一枚故敗梳一枚。

右二物各破為兩分,各取一分燒為末,又取一分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以服前燒末, 頓服斯須出矣。

治米癥常欲食米,若不得米則胷中清水出方。

雞屎一升白米五合。

右二味合炎令米焦擣末,以水二升頓服取盡,須臾吐出病如研米,若無米當出痰, 永憎米不復食。

治肉癥思肉不已,食訖復思者方。

空腹飲白馬尿三升,吐肉出肉不出必死。

治髮癥,由人因食而入,久即胷間如有虫,上下去來,惟欲飲油, 二日之中乃至三二升,不欲飲食者方。

油一升以香澤煎之,大𨪊勞貯之,安病人頭邊,令口鼻臨油上,勿令得飲, 傳鼻面令有香氣當叫喚取飲不得與之,必當疲極大睡,其髮癥當從口出飲油, 人專守視之,并置石灰一裹,見癥出以灰粉手捉癥抽出,須臾抽盡,即是髮也, 初從腹中出,形如不流水中濃菜隨髮長短,形亦如之。

又方。

酒三升煮豬脂二升三沸,一服一升,日二,白馬尿服之亦佳,無馬白牛亦得。

癥瘕,灸內踝後宛宛中隨年壯,又灸氣海百壯。

久冷,及婦人癥瘕腸鳴泄利,遶臍絞痛,灸天樞百壯,三報之,勿萬針, 穴在俠臍兩邊各二寸。

積聚堅滿,灸脾募百壯,穴在章門季肋端。

心下堅,積聚冷脹,灸上管百壯,三報之,穴在巨闕下一寸許,積聚堅大如盤冷脹, 灸胃管二百壯,三報之穴在巨闕下二寸。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一。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二(膽腑)。

膽腑脈論第一。

論曰,膽腑者,王肝也,肝合氣於膽,膽者中清之腑也, 難經云膽者清淨之腑甲乙云中精之腑號將軍決曹吏,重三兩三銖,長三寸三分。

在肝短葉閒下,貯水精汁二合,難經作三合能怒能喜,能剛能柔,目下果大, 其膽乃橫,凡膽腦髓骨脈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

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日奇恒之腑,若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腑, 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所謂五藏者,藏精氣甲乙作神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 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 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左手關上陽絕者,無膽脈也,苦膝疼,口中苦,眯目善畏如見鬼,多驚少力, 刺足厥陰治陰,在足大指間,或刺三毛中。

左手關上陽實者,膽實也,苦腹中不安,身軀習習也,刺足少陽治陽, 在足上第二指本節後一寸是。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澹澹恐如人將捕之,咽中介介然數唾, 候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見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刺陽陵泉。

若善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澹澹善悲恐如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則口苦, 胃氣逆則嘔苦汁,故曰嘔膽,刺三里以下,胃氣逆。

刺足少陽血絡以閉膽,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也。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苦太息。

肝前受病移於膽,肝咳不已,則嘔膽汁。

厥氣客於膽則夢鬪,訟甲乙云夢鬪訟自?。

肝應筋,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軟色赤者膽緩, 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敗者膽結。

扁鵲云,足厥陰與少陽為表裡,表清裡濁,其病若實極則傷熱, 熱則驚動精神而不守,臥起不定,若虛則傷寒,寒則恐畏頭眩不能獨臥。

發於玄水,其根在膽,先從頭面起腫至足,方在治水篇。

膽有病則眉為之傾,病人眉系傾者,七日死。

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面微塵,體無膏澤, 足外反熱,是外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角頷痛。

目兌眥痛,缺盆中腫痛,掖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 胷中脅肋髀膝外至胻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盛者則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其經脈筋支別已具第十一卷肝藏。 部中。

膽虛實第二(脈二條方九首灸法二首)。

膽實熱。

左手關上脈陽實者,足少陽經也,病苦腹中氣滿,飲食不下,𠲛乾頭痛,洒洒惡寒, 脅痛,名曰膽實熱也。

治膽腑實熱,精神不守,瀉熱半夏千里流水湯方。

半夏宿薑各三兩生地黃五兩酸棗人五合黃苓一兩遠志茯苓各二兩秫米。

一升。

右八味㕮咀,以長流水五斗煮秫米,令蟹目沸,揚之三千遍,澄清取九升煮藥, 取三升半,分三服,集驗方治虛煩悶不得眠無地黃遠志有。 麥門冬桂心各二兩甘草人參各二兩。

胷中膽病,灸濁浴隨年壯,穴在俠膽輸傍行相去五寸。

膽虛寒。

左手關上脈陽虛者,足少陽經也,病苦眩厥痿。

足指不能搖躄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䀮䀮,名曰膽虛寒也。

治大病後虛煩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溫膽湯方。

半夏竹筎枳實各二兩橘皮三兩生薑四兩甘草一兩。

右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膽虛,灸三陰交各二十壯,穴在內踝上一夫。

千里流水湯,治虛煩不得眠方。

半夏麥門冬各三兩茯苓四兩酸棗人二升甘草桂心黃苓遠志萆薢人參生。

薑各三兩秫米一升。

右十二味㕮咀,以千里流水一斛煮米,令蟹目沸,揚之萬過澄清取一斗煮藥, 取二升半,分三服。

酸棗湯,治虛勞煩擾,奔氣在胷中不得眠方。

酸棗人三升人參桂心生薑各二兩石膏四兩茯苓知母各三兩甘草一兩半。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酸棗人,取七升,去滓下藥煮,取三升。

分三服,日三。

治虛勞煩悶不得眠方。

大棗二十枚葱白七莖。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火取一升,去滓頓服。

治大下後,虛勞不得眠,劇者顛倒懊憹欲死,梔子湯方,仲景云發汗。

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湯主之。

大梔子十四枚豉七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內豉更煮三沸,去滓一服一升,安者勿更服, 若上氣嘔逆,加橘皮二兩,亦可加生薑二兩。

治煩悶不得眠方。

生地黃枸杞白皮各五兩麥門冬甘草前胡各五兩茯苓知母各四兩人參二。

兩豉粟米各五合。

右十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七合,三服。

治虛勞不得眠方。

酸棗榆葉各等分。

右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子十五丸,日再。

又方。

乾薑四兩末,湯和頓服,覆取汗病愈。

咽門論第三。

論曰,夫咽門者,應五藏六腑,往還神氣,陰陽通塞之道也,喉嚨胞囊舌者, 並津液調五味之氣本也,不可不研乎,咽門者肝膽之候也。

其重十兩,廣二寸五分,至胃管長一尺六寸,主通五藏六腑津液神氣,應十二時, 若藏熱,咽門則閉而氣塞,若腑寒則咽門破而聲嘶,母薑酒主之,方在第六卷中, 熱則通之,寒則補之,若寒熱調和,病不生矣。

髓虛實第四(論一首方二首)。

論曰,髓虛者腦痛不安髓實者勇悍,凡髓虛實之應主於肝膽,若其腑藏有病從髓生, 熱則應藏,寒則應腑。

治髓虛腦痛不安膽腑中寒羗活補髓丸方。

羗活芎藭當歸各三兩桂心二兩人參四兩棗肉研如脂羊髓酥各一升生髓。

各二升大麻人二升熬研如脂。

右十味先擣五種乾藥為末,下棗膏麻人又擣,相濡為一家,下二髓井酥, 內銅缽中重湯煎之,取好為丸如梧子,酒服三十丸,日二服,稍加至四十丸。

治髓實勇悍驚熱,主肝熱,柴胡發泄湯方。

柴胡升麻黃芩細辛枳實梔子人芒消各三兩淡竹葉生地黃各一升一澤瀉。

四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消,分三服。

風虛雜補酒煎第五(方十八首)。

巴戟天酒,治虛贏陽道不舉,五勞七傷百病能食下氣方。

巴戟天牛膝各三斤枸杞根皮麥門冬地黃防風各二斤。

右六味並生用,無可得用乾者,亦得㕮咀,以酒一石四斗浸七日, 去滓溫服常令酒氣相及勿至醉吐慎生冷豬魚油蒜,春六日秋冬二七日。

夏勿服,先患冷者,加乾薑桂心各一斤,好忘加遠志一斤, 大虛勞加五味子蓯蓉各一斤,陰下濕加五加根皮一斤,有石斛加一斤佳, 每君一斤藥則加酒七升,此酒每年入九月中旬即合,入十月上旬即服, 設服餘藥以此酒下之大妙,滓暴乾擣末,以此酒服方寸匕,日三益佳。

常加甘草十兩佳,虛勞加黃耆一斤。

又方。

巴戟天生牛膝各三斤。

右二味㕮咀,以酒五斗浸之,服如前法。

治虛勞不足,五加酒方。

五加皮枸杞根皮各一斗。

右二味㕮咀,以水一石五斗,煮取汁七斗,分取四斗浸麴一斗, 餘三斗用拌飯下米多少如常釀法,熟壓取服之多,少任性,禁如藥法,倍日將息。

天門冬大煎,治男子五勞七傷,八風十二痺,傷中六極,一氣極, 則多寒痺腹痛喘息驚恐頭痛,二肺極則寒痺腰痛,心下堅有積聚,小便不利, 手足不仁,三脈極,則顏色苦青,逆意喜恍忽失氣,狀似悲泣之後,苦苦強咽喉乾, 寒熱惡風不可動,不嗜食,苦眩喜怒妄言,四筋極,則拘攣,少腹堅脹, 心痛膝寒冷,四肢骨節皆疼痛,五骨極。

則肢節厥逆,黃疸消渴癰疸,妄發重病,浮腫如水病狀,六肉極, 則發疰如得擊不復言,甚者至死復生,眾醫所不能治,此皆六極七傷所致, 非獨房室之為也,夏恚積思,喜怒悲懽,復隨風溫結,氣咳時嘔吐食,以變, 大小便不利,時泄利重下,溺血,上氣吐下,乍寒乍熱,臥不安席,小便赤黃, 時時惡夢,夢與死人共食飲,入家神室,魂飛魄散,筋極則傷肝, 傷肝則腰背相引難可俛仰,氣極則傷肺,傷肺則小便有血,目不明, 髓極則陰痿不起,住而不交,骨極則傷腎,傷腎則短氣不可久立,陰疼惡寒, 甚者夘縮,陰生瘡,濕癢搔之不欲住,汁出,此皆為腎病甚者多遭風毒。 四肢頰痺,手足浮腫,名曰腳弱,一名腳氣醫所不治,此悉主之方。

天門冬切三斗半擣壓取汁盡生地黃切三斗半擣壓如門冬枸杞根切三斗。

淨洗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斗三升澄清。

麞骨一具碎以水一石煮取五斗澄清酥三升鍊白蜜三升鍊。

右六味並大斗,銅器中微火先煎地黃門冬汁,減半乃合煎,取大斗二斗, 下後散藥煎,取一斗內銅器重釜煎,令隱掌可丸,平日空腹酒服如桐子二十丸, 日二,加至五十丸,慎生冷醋滑豬雞魚蒜油麵等,擇四時王相日合之, 其合和一如第一卷合和篇說散藥如左。

茯苓柏子人桂心白朮萎蕤昌蒲遠志澤瀉署預人參石斛牛膝杜仲細辛獨。

活枳實芎藭黃耆蓯蓉續斷狗脊萆薢白芷巴戟天五加皮覆盆子橘皮胡麻。

人大豆黃卷茯神石南各二兩甘草六兩蜀椒薏苡人各一升阿膠十兩大棗。

一百枚煮作膏鹿角膠五兩蔓荊子三兩。

右三十八味治下篩,內煎中,有牛髓鹿髓各加三升大佳,小便澀去柏子人, 加秦艽二兩,乾地黃六兩,陰痿失精,去萎蕤加五味子二兩。

頭風,去柏子人加菊花防風各二兩,小便利陰氣弱,去細辛防風,加山茱萸二兩, 腹中冷,去防風加乾薑二兩,無他疾依方合之,凡此煎九月下旬採藥, 立冬日合而服之,至五月上旬止,若十二月臘日合者,經夏至七月下旬止, 若停經夏不壞,當於舍比陰處入地深六尺,填沙置藥中,上加沙覆之, 則經夏不損也,女人先患熱者得服,患冷者勿服。

填骨萬金煎,治內勞少氣,寒疝裡急,腹中喘逆,腰脊痛,除百病方。

生地黃三十斤取汁甘草阿膠肉蓯蓉各一斤桑根白皮切八兩麥門冬乾地。

黃各二斤石斛一斤五兩牛髓三斤白蜜十斤清酒四斗麻子人三升大棘一。

百五十枚當歸十四兩乾漆二十兩蜀椒四兩桔梗五味子附子各五兩乾薑。

茯苓桂心各八兩人參五兩。

右二十三味,先以清酒二斗六升內桑根白皮麻子人棗膠為刻識之, 又加酒一斗四升煮,取至刻,絞去滓,內蜜髓地黃汁湯上銅器煎,內諸藥末, 半日許使可丸止,大甕盛飲吞如彈丸一枚,日三,若夏月暑熱, 煮煎轉味可以蜜地黃汁和諸藥成末為丸如梧子,服十五丸不知稍加至三十丸。

小鹿骨煎,一云麞骨治一切虛贏皆服之方。

鹿骨一具碎枸杞根切二升。

右二味,各以水一斗別器各煎汁五升,去滓澄清,乃合一器共煎,取五升, 日二服盡,好將慎,皆用大斗,地黃小煎。

治五勞七傷贏瘦乾削方。

乾地黃末一升蜜二升豬脂一斤胡麻油半升。

右四味以銅器中煎令可丸飲服三丸如梧子,日三稍加至十九丸,久久常服有大益, 瘦黑者肥充,治虛冷枯瘦,身無精光虛損諸不足陸抗膏方。

牛髓羊脂各二升白蜜生薑汁酥各三升經心錄用豬脂。

右五味先煎酥令熟次內薑汁,次內蜜次內羊脂牛髓後,微火煎之,三上三下, 令薑汁水氣盡,即膏成攪令凝止溫酒服之,隨人能否,不限多少令人肥健發熱也, 經心錄云洽百病勞損風濕補益神效男女通服之。

枸杞煎,補虛贏,大服輕身不老,神驗方。

九月十日取生濕枸杞子一升清酒六升煮五沸,出取研之,熟濾取汁。

令其子極淨,暴子令乾,擣末和前汁微火煎,令可丸,酒服二方寸匕,日二, 加至二匕,亦可丸服五十丸。

夏姬杏人方。

杏人三升內湯中,去皮尖雙人熟擣,盆中水研,取七八升汁,以鐵釜置煻火上, 取羊脂四斤摩釜消之,內杏人汁,溫之四五日,色如金狀,餌如彈子,日三, 百日肥白易容人不識。

治枯瘦方。

杏人熬黃去皮尖,擣服如梧子,日三,令人潤澤無所禁,咳逆上氣。

喉中百病,心下煩不得咽者得茯苓欸冬紫菀併力大良,生熱熟冷其藥, 喉中如有息肉者亦服。

桃人煎方。

桃人一斤末胡麻一升末酥半斤牛乳五升地黃十斤取汁蜜一斤。

右六味合煎如餳旋服。

治五勞七傷方。

白羊頭蹄一具淨治更以草火燒令黃赤以淨綿急塞鼻及腦孔胡椒畢撥乾。

薑各一兩葱白一升豉二升。

右七物先以水煮頭蹄半熟,即內藥物煮,令極爛,去藥,冷煖,任性食之,日一具, 七日用七具,禁生冷酢滑五辛陳臭等物。

治虛勞補方。

羊肚一具切白朮一升。

右二味以水二斗,煮取六升,一服二升,日三服。

又方。

豉一升蒸三遍薤白一斤切。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小取汗。

治贏瘦膏煎方。

不中水豬肪煎,取一升,內葱白一握煎,令黃出,內盆中看如人肌。

平日空腹服訖暖覆臥,晡時食白粥,粥不得稀,過三日服補藥方如左。

羊肝一具羊銷膂肉一條麴末半斤枸杞根十斤。

右四味以水三斗煮枸杞,取一斗去滓,細切肝等內汁中煮,葱豉鹽著如羹法合煎, 看如稠糖即好,食之七日,禁如藥法。

豬肚補虛方。

豬肚一具人參五兩蜀椒一兩乾薑二兩半葱白七兩白梁米半升千金翼用。

粳米。

右六味㕮咀諸藥相得,和米內肚中,縫合勿洩氣,取四升半水緩火煮爛, 空腹食之大佳,兼下少飯。

吐血第六(論一首方三十首灸法十五首)。

論曰,廩丘云,吐血有三種有內衂,有肺疽,有傷胃,內衂者,出血如鼻衂, 但不從鼻孔出,是近從心肺間津液出還流入胃中,或如豆羹汁, 或如切𧗐血疑停胃中,因即滿悶便吐,或去數斗至于一石者是也,得之於勞倦, 飲食過常所為也,肺疽者,或飲酒之後毒滿悶,吐之時,血從吐後出, 或一合半升一升是也,傷胃者,因飲食大飽之後。 胃中冷則不能消化,不能消化便煩悶,強嘔吐之,所食之物與氣共上衝蹙, 因傷裂胃,口吐血色鮮正赤,腹絞痛,白汗出,其脈緊而數者,為難治也,問曰, 病胷脅支滿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腝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血, 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對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奪血若醉以入房中, 氣竭而肝傷,故使月事衰少不來也,治以烏賊骨䕡茹二物, 井合丸以雀夘大如小豆。

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凡吐血之後,體中但自𧌄𧌄然, 心中不悶者,輒自愈,假念煩躁,心中悶亂紛紛嘔吐,顛倒不安, 醫工又與黃土湯阿膠散,益加悶亂,卒至不濟,如此悶者,當急吐之方。

瓜蔕三分杜衡人參各一分。

右三味治下篩服一錢匕,水漿無在得下而已,贏人小減之,吐去青黃, 或吐血一二升無苦。

黃土湯,治吐血方。

伏龍肝雞子大二枚桂心乾薑當歸芎藭各一兩細辛半兩生地黃二兩吳茱。

萸二升。

右十二味㕮咀,以酒軋升水三升合,煮取三升半,去滓內膠,煮取三升,分三服, 亦治衂血。

生地黃湯,治憂恚嘔血,煩滿少氣胷中痛方。

生地黃一斤大棗五十枚阿膠甘草各三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堅中湯,治虛勞內傷寒熱嘔逆吐血方。

糖三斤芍藥半夏生薑甘昔各三兩桂心二兩大棗五十枚。

右七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七升分七服,日五夜二,千金翼無甘草。

桂心有生地黃。

治噫止唾血方。

石膏四兩厚朴三兩麻黃生薑半夏五味子杏人各二兩小麥一升。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麻黃,去沫,澄取七升內藥,煮取二升半。

分再服。

治吐血胷中塞痛方。

芍藥乾薑茯苓桂心當歸大黃芒消各三兩阿膠甘草人參各二兩麻黃一兩。

乾地黃四兩蝱蟲水蛭各八十枚大棗二十枚桃人百枚。

右十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七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吐血內崩上氣面色如土方。

乾薑阿膠柏葉各二兩艾一把。

右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內馬通汁一升,煮取一升頓服。

仲景名柏葉湯不用阿膠小品不用柏葉肘後同。

治吐血酒客溫疫中熱毒,乾嘔心煩者方。

蒲黃栝樓根犀角甘草各二兩桑寄生葛根各三兩。

右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澤蘭湯,治傷中裡急,胷脇攣痛欲嘔血,時寒時熱,小便赤黃,此傷於房勞也, 主之方。

澤蘭糖各一斤桂心人參各三兩遠志二兩生薑五兩麻人一升桑根白皮三。

兩。

右八味㕮咀,以淳酒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滓內糖,未食服一升。

日三夜一,勿勞動。

治忽吐血一兩口,或是心衂或是內崩方。

蠐螬五枚牛膝牡丹王不留行麥門冬各二兩乾地黃萆薢芍藥各四兩續斷。

阿膠各三兩。

右十味㕮咀,以生地黃汁五升赤馬通汁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差更合數劑, 取差。

又方。

熟文三雞子許,水五升,煮取二升頓服。

又方。

烓亂髮灰,水服方寸匕,日三,集驗云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者亦治小。

便出血。

治吐血方。

生地黃肥者五升擣,以酒一升煮沸,三上三下,去滓頓服之。

又方。

凡是吐血,服桂心末方寸匕,日夜可二十服,肘後云亦療下血。

治虛勞吐血方。

生地黃五斤絞取汁,微火煎之三沸,投白蜜一升又煎,取三升,服半升,日三, 主胷痛百痛,久服佳。

又方。

柏葉一斤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生地黃汁半升川大黃末一方寸匕。

右二味溫地黃汁一沸,內大黃攪之,空腹頓服,日三差。

犀角地黃湯,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畜血者,及鼻衂吐血不盡,內餘瘀血, 面黃,大便黑消瘀血方。

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藥三兩牡丹皮二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喜妄如狂者,加大黃二兩黃芩三兩, 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但依方不須加也。

治五藏熱結,吐血衂血方。

伏龍肝如雞子一枚生竹筎一升芍藥當歸黃芩芎藭甘草各二兩生地黃一。

斤。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先煮竹筎,減三升下藥,取三升,分三服, 千金翼有桂心。

治衂血吐血當歸湯方。

當歸乾薑芍藥阿膠各二兩黃芩三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黃土湯,治卒吐血及衂血方。

伏龍肝半升甘草白朮阿膠。

乾薑仲景作地黃黃芩各三兩。

右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膠,分三服,仲景有附子。

三兩為七味。

治上焦熱膈傷,吐血衂血或下血連日不止欲死並主之方。

艾葉一升阿膠如手掌大竹筎一升乾薑二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馬通汁半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取新馬屎與少水和絞取汁,一方不用竹茹加乾薑成七兩。

治虛勞崩中,吐血下血,上氣短氣欲絕,面黑如漆方。

黃耆芍藥芎藭甘草各四兩生薑一斤。

右五味㕮咀,以酒五升浸一宿,明旦更以水五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下陰中毒如湯沃雪也,凡夏月不得宿浸藥,酒客勞熱發痔下血穀首熱者, 去生薑用生地黃代之,凡進三兩劑。

治吐血汗血大小便下血,竹筎湯方。

竹筎二升甘草芎藭黃芩當歸各六分芍藥白朮人參桂心各一兩。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九孔出血方。

擣荊葉汁,酒服二合,一作荊芥。

治吐血蠱毒痔血,女子腰腹痛,大便後出清血者方。

取東向藹荷根擣絞取汁二升頓服之,立差。

諸下血,先見血後見便,此為遠血,宜服黃土湯,先見便後見血,此為近血, 宜服赤小豆散黃土湯方見次前池味仲景方是。

赤小豆散方。

赤小豆三升熬令坼當歸三兩。

右二味治下篩,服方寸匕,日三。

乾地黃丸,治血虛勞胷腹煩滿疼痛,瘀血往來,藏虛不受穀,氣逆不得食, 補中理血方。

乾地黃三兩當歸乾薑甘草麥門冬黃芩各二兩厚朴乾漆枳實防風大黃細。

辛白木各一兩茯苓五兩前胡六分人參五分䖟蟲䗪蟲各五十枚。

右十八味末之,蜜丸,先食服如梧子十丸,日三,稍加之。

治凡下血虛極,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白朮各四兩甘草一兩牡蠣芍藥阿膠各三兩大棗二十枚。

右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胷中瘀血榰滿,脅膈痛不能久立,膝痿寒,三里主之。

心胷下嘔血,上管主之。

嘔血,肩脅痛,口乾,心痛與背相引不可咳,咳引腎痛,不容主之。

唾血振寒嗌乾,太淵主之。

嘔血,太陵及郄門主之。

嘔血上氣,神門主之。

內傷唾血不足,外無膏澤,刺地五會。

虛勞吐血,灸胃管二百壯,亦主勞嘔逆吐血,少食多飽多唾百病,多唾一作多唾。

吐血唾血,灸胷堂百壯不針。

吐血腹痛雷鳴,灸天樞百壯。

吐血唾血上氣咳逆,灸肺輸隨年壯。

吐血酸削,灸肝輸百壯。

吐血嘔逆,灸手心主五十壯,千金翼云太陵是。

凡口鼻出血不止,名腦衂,灸上星五十壯,入髮際一寸是。

大便下血,灸第二十椎隨年壯。

萬病丸散第七(論迷三首方十三首)。

論曰,聖人之道,以慈濟物,博求眾藥以戒不虞,倉卒之際應手皆得, 故有萬病方焉,余以此方散在群典,乃令學者難用討尋,遂鳩撮要妙以為斯品, 庶其造次可得好事君子,安不忘危,無事之暇,可預和合,以備痾瘵也。

芫花散,治一切風冷痰飲癥癖㾬瘧,萬醫所不治者皆治之一名登仙酒, 一名三建散方。

芫花桔梗紫菀大戟烏頭附子天雄白朮蕘花狼毒五加皮莽草王不留行栝。

樓根欒荊躑躅麻黃白芷荊芥茵芊各十分石斛車前子人參石長生石南各。

七分萆薢牛膝蛇床子菟絲子狗脊蓯蓉秦艽各四分藜蘆五分署預細辛當。

歸薏苡人乾地黃芎藭杜仲厚朴黃耆乾薑芍藥山茱萸桂心吳茱萸黃芩防。

已五味子柏子人遠志;。

蜀椒獨活牡丹橘皮通草柴胡藁本昌蒲茯苓續斷。

巴戟天食茱萸各二分。

右六十四味, 千金翼中有麻花半夏赤車使者高良薑紫藏無白朮食茱萸並不治不擇不灸不熬, 但振去塵土,擣以鹿羅下之,即與人服無所忌,九是豬雞五辛生冷酢滑, 任意食之彌佳,惟不得食諸豆,皆殺藥。 故不得食。

藥散三兩糯米三升細麴末二升真酒五升。

先以三大斗水煮米作粥極熟,冬月揚去火氣,春月稍淑夏月揚絕大冷,秋稍溫, 次下麴末,搦使和柔相得,重下藥末,搦使突突然好熟。

乃下真酒,重搦使散,盛不津器中,以一淨杖攪散,經宿即飲,直以布蓋, 不須密封,凡服藥旦空心服之以知為度,徾覺發動流入四肢。

頭面習習然為定,勿更加之,如法服之,常常內消,非理加增,必大吐利,服散者, 細下篩服一方寸匕,和水酒漿飲,無在稍增,以知為度,服丸者,細下篩, 蜜丸如梧子,一服七丸,但服此藥者,丸及散等並得,惟不得作湯,若欲得補, 不令吐瀉,但取內消,甚大補益。

勝於五石,兼逐諸痾,功效一等,然作酒服,佳於丸散,美而易服。

流行迅疫,若有患人抱病多時,積癊宿食大塊,久氣癥瘕積聚,一切痼結者, 即須一兩度增,令使吐下,泄去惡物盡後,少服內消,便為補益,丸服藥, 慎勿早食,早食觸藥,必當大吐,吐亦無損,須臾還定,但令人咽喉痛, 三兩日後始差,服者宜知之,平旦服藥,至午時待藥勢定,宜先食冷飯葅, 飲冷漿水,午後藥勢好定,任食熱食無忌,若藥勢未定時,不得強起行, 行即運悶旋倒,眼花暗然迷絕,此是逐風所致,不須疑怪,風盡之後, 縱令多服更佳,不然悶時但臥但坐,須臾醒然,不異於常,若其定後,在意所之, 若必便旋,當策杖如廁,少覺悶亂即須坐住,坐住即醒。 醒乃可行,病在膈上,久冷痰癊積聚,凝結疝瘕,宿食堅塊, 咳逆上氣等一切痼結重病,終日吐唾。

逆氣上衝胷喉,此皆胃口積冷所致,三焦腸間宿冷以成諸疾, 如此例便當吐卻此等惡物,輕者一度下,轉藥令吐卻,若重者三五度下之令盡, 其吐狀法,初吐冷氣沫,次吐酢水,須臾吐黃汁大濃,甚苦似牛涎,病若更多者, 當吐出紫痰似紫草汁,非常齒齗有此者,例入死道,不久定死,若有疰者吐, 血陳久黑,血新者鮮血,吐罷永差,一世不發下此吐藥,當吐時大悶,須臾自定, 即不虛惙得冷飲食已,耳不虛聾,手足不痺,若胃口有前件等病勢久成者, 正當吐時,有一塊物塞胷喉,吐復不出,咽復不入,當有異種大悶, 更加一二合藥酒,重投藥下,少時即當吐出塊物如拳大。 真似毈雞子中黃著地,以刀斫碎,重者十塊,輕者三五枚,凡人有上件等病, 若服藥時不吐卻者,當時雖得漸損,一二年後還發為此故須下吐藥,欲服取吐者, 當以春三月服之,春宜吐故也,凡膈上冷,少腹滿,腸鳴,膀胱有氣冷,利多, 須加利藥於此酒內服之,便去惡物,利法,出泔淀如清水,如黃汁,如青泥, 輕者一兩度下利藥,得利以盡病源,重者五度下利藥,令使,頻得大利以盡病根, 利法,旦起服藥,比至晡時可得兩三行即斷後服,凡長病人,瘦弱虛損,老人貴人, 此等人但令少服,積日漸漸加,令多內消差,除久病不加吐利也,藥若傷多, 吐利困極不止者。

服方寸匕生大豆末,水服之即定,及藍葉烏豆禁嚼以咽之,登時即定, 此據大困時用之,小小時不須,凡在世人有虛損陽衰,消瘦骨立者,服之非常補益, 旬月之間肌膚充悅顏色光澤,髓溢精滿,少壯一等,凡眾痾萬病皆除之, 治一切風病癧節風,二十兩和酒五斗,賊風熱風大風上同,偏風㾯㾼風癱緩風, 十二兩和酒三斗,此七種並帶熱。

須加冷藥押使常數便利,賊風掣瘲,八兩和酒二斗,濕風周痹風廱緩風, 十二兩和酒三斗,筋節拘急,八兩和酒二斗,重病後汗不流,初覺三服,一服一盞, 年久服一升,食熱食如錐刀刺者,八兩和酒二斗,口喎兩戾,一眼不合者, 初得四兩和酒一斗,年久十二兩和酒三斗,頭面風似虫行,又似毛髮在面上者。

八兩和酒二斗,起即頭旋,良久始定者,四兩和酒一斗,心悶嘔逆項強者, 風在心藏,欲風欲雨,便即先發者,八兩和酒二斗,因瘡得風,口強脊脈急者, 五服即定一服一盞,治一切冷病積冷㿗瘦者,四兩和酒一斗,強者六兩和酒一升半, 痰飲疝瘕,六兩和酒一斗半,宿食嘔吐,四兩和酒一斗,癥痕腸鳴噫, 八兩和酒二斗,㿗痔塊堅冷嗽上氣,二十兩,和酒五斗,奔豚冷氣六兩和酒一斗半, 噎,六兩和酒一斗半,久疰,八兩和酒二斗,冷痢,六兩和酒一斗半,久勞, 八兩和酒二斗,卒中惡注忤,心腹脹氣急欲死者,三服定,一服一盞, 大吐出鮮血瘴氣,三服定,一服一盞,蠱。 毒五服定,一服一盞,溫瘧五服定一服一盞,㾬瘧五服永差,一服一盞, 治婦人諸風諸病等,並依前件,帶下十二兩和酒三斗,崩中,六兩和酒一斗半, 月閉不通,六兩和酒一斗半,冷病不產,六兩和酒一斗半,斷緒不產, 八兩和酒二斗,月水前後不調,乍多乍少,亦令人絕產,四兩和酒一斗, 產後風冷不產六兩和酒二斗,若重者八兩和酒二斗,甚者十六兩和酒三斗, 大重者子宮下垂,十六兩和酒四斗。

論曰,遐覽前古,莫覩此方,有高人李孝隆者,自云隋初受之於定州山僧惠通道人, 此後用之大有效驗,秘而不傳,但得其藥,其方不可得而聞, 始吾得之於靜日智道人,將三紀於茲矣,時俗名醫未之許也,然比行之, 極有神驗其用藥殊不倫次,將服節度,大不近人情,至於救急,其驗特異, 方知神物效靈,不拘常制,至理關感,智不能知,亦猶龍吟雲起。 虎嘯風生,此其不知所然而然,雖聖人莫之辨也。

故述之篇末之貽後嗣,好學君子詳之,非止救物兼深,抑亦庶幾於博見矣。

耆婆萬病丸,治七種癖塊,五種癲病,十種疰忤,七種飛尸,十二種蠱毒, 五種黃病,十二時瘧疾,十種水病,八種大風,十二種𢂽痺。

并風入頭,眼暗漠漠,及上氣咳嗽,喉中如水雞聲,不得眠臥,飲食不作肌膚, 五藏滯氣,積聚不消,擁閉不通,心腹脹滿及連胷背鼓氣堅結流入四肢, 或復叉心膈氣滿時定時發,十年二十年不差,五種下痢疳蟲寸白諸蟲,上下冷熱, 久積痰飲令人多睡,消瘦無力,蔭入骨髓便成滯患,身體氣腫飲食嘔逆腰腳酸疼, 四肢沈重不能久行立,婦人因產冷入子藏,藏中不淨,或閉塞不通胞中瘀血冷滯, 出流不盡。

時時疹痛為患,或因此斷產并小兒赤白下痢,及胡臭耳聾鼻塞等病。

此藥以三丸為一劑,服藥不過三劑,萬病悉除,說無窮盡故稱萬病丸, 以其牛黃為主,故一名牛黃丸,以耆婆良醫,故名耆婆丸方。

牛黃麝香犀角一方云一銖今各一分朱砂雄黃黃連禹餘糧大戟芫花芫青。

六枚人參石蜥蜴一寸茯苓乾薑桂心當歸芎藭芍藥甘遂黃芩桑白皮蜀椒。

細辛桔梗巴豆前胡紫菀蒲黃葶藶防風各一分蜈蚣三節。

右三十一味崔氏無黃芩桑白皮桔梗防風為二十七味並今精細, 牛黃麝香犀角朱砂雄黃禹餘糧巴豆別研,餘者俉擣,重絹下之, 以白蜜和更擣三千杵,密封之,破除日平旦空腹酒服三丸如梧子, 取微下三升惡水為良,若卒暴病,不要待平旦,無問早晚, 即服以吐利為度若不吐利,更加一丸或至三丸五丸,須吐利為度, 不得限以丸數病強藥少即不吐利,更非他故,若其發遲,以熱飲汁投之, 若吐利不止,即以醋飯兩三口止之, 服藥忌陳臭生冷酢滑粘食大蒜豬魚雞狗馬驢肉白酒行房,七日外始得,一日服, 二日補之得食新米,韭骨汁作羹粥臛飲食之三四頓大良,亦不得全飽產婦勿服。 之,利吐利以後,常須閉口少語,於無風處溫床暖室將息,若旅行卒暴,無飲, 以小便送之佳,若一歲以下小兒有疾者,令乳母服兩小豆,亦以吐利為度, 近病及卒病皆用,多積久疾病即少服,常取微溏利為度。

卒病欲死服三丸如小豆取吐利即差。

卒得中惡口噤服二丸如小豆煖水一合灌口,令下微利即差。

五疰鬼刺客忤服二丸如小豆,不差後日更服三丸。

男女邪病,歌哭無時,腹大如妊娠,服二丸如小豆,日二夜一。

間食服之。

貓鬼病服三丸如小豆,未差更服。

蠱毒吐血腹痛如刺,服二丸如小豆不差更服。

瘧病未發前服一丸如小豆,不差後日更服。

諸有痰飲者服三丸如小豆。

冷癖服三丸如小豆,日三,皆間食常令微溏利。

宿食不消服二丸如小豆取利。

癥瘕積聚服二丸如小豆,日三服,皆間食以利差止。

拘急,心腹脹滿,心痛,服三丸如小豆,不差更服。

上氣喘逆胷滿不得臥,服二丸如小豆,不差更服。

大痢服一丸如小豆,日三。

疳濕以一丸如杏人和酢二合灌下部,亦服二丸如小豆。

水病服三丸如小豆,日二,皆間食服之差止,人弱隔日服。

頭痛惡寒服二丸如小豆覆取汗。

傷寒時行服二丸如小豆日三間食服之。

小便不通服二丸如小豆,不差明日更服。

大便不通服三丸如小豆,又內一丸下部中,即通。

耳聾聤耳,以綿裹一丸如小棗核塞之差。

鼻衂服二丸如小豆,即差。

癰腫丁腫破腫,內一丸如麻子,日一傳,其根自出差。

犯丁腫血出,豬脂和傅,有孔內孔中,差止。

胷背腰脅腫,以酢和傅腫上,日一易,又服二丸如小豆。

癩瘡以酢泔洗之,取藥和豬脂傅之。

瘻瘡有孔,以一丸如小豆內孔中,且和豬脂傅之。

痔瘡塗綿筋上,內孔中,日別易,差止。

瘰癧以酢和傅上差。

諸冷瘡積年不差者,以酢和塗其上,亦餅貼差。

癬瘡以布揩令汁出,以酢和傅上日別一易,立差。

惡刺以一丸內瘡孔中,即差。

蝮蛇螫,取少許內螫處,若毒入腹,心悶欲絕者,服三丸如小豆。

蠍螫以少許傅螫處。

蜂螫以少許傅螫處。

婦人諸疾胞衣不下,服二丸如小豆,取吐利即出。

小兒客忤,服一,一丸如米,和乳汁傅乳頭,今嗍之。

小兒驚癎,服二丸如米,塗乳頭令嗍之,看兒大小量之。

小兒乳不消,心腹脹滿服二丸如米,塗乳頭令嗍之不差更服。

治一切蠱毒妖邪鬼疰病者,有進有退,積聚堅結,心痛如齧,不得坐臥, 及時行惡氣溫病,風熱瘴氣相染滅門,或時熱如㾬瘧,咽喉腫塞不下食飲, 或煩滿短氣,面目時赤,台目中赤黃,或乾嘔或吐逆,台下痢赤白,或熱氣如雲, 或欲狂走自殺,或如見鬼,或手足清冷,或熱飲冷水而不知足,或使手掇空, 或面目癰腫生瘡,或耳目聾暗,頭項背銷強不得屈伸,或手足卒癢, 或百鬼惡疰狐魅走入皮膚,痛無常處分。

麝香馬目毒公特生礜石丹砂馬齒礬雄黃各一兩巴豆九十枚青野葛一兩。

一本不用。

右八味末之,別擣巴豆如膏,合擣五千杵,內蜜更擣一萬杵,丸如小豆, 強人服二丸,弱人一丸,入腹,雲行四布,通徹表裡,從頭下行,周遍五藏六腑, 魂魄靜定,情性得安,病在膈上吐,膈下利,或蛇蟲諸毒五色熱水,或不吐下, 便微漸除差,萬蠱妖精,狐狸鬼魅,諸久固癖塊,皆消散,在表汗出,在裡直下, 忌名其藥,故此方無名也。

仙人玉壺丸方。

雄黃藜蘆丹砂礜石一方礬石巴豆八角附子各三兩。

右六味先擣巴豆三千杵,次內礜石,又擣三千杵,次內藜蘆三千杵。

次內附子三千杵2,次內雄黃三千杵,次內丹砂三千杵,內蜜又擣萬杵,佳, 若不用丹砂者,內真朱四兩無在每內藥,輒治五百杵,內少蜜恐藥飛揚, 治藥用王相吉日良時,童子齋戒為良,天晴明日,無雲霧,白晝藥成, 密器中封之勿泄氣,著清潔處,大人丸如小豆,服藥欲下病者,宿勿食,旦服二丸, 不知者,以煖粥飲發之,令下下不止,飲冷水以止之, 病在膈上吐膈下利或但噫氣而已,即若欲漸除,及將服消病者,服如麻子丸二丸。

卒中惡欲死不知人,以酒若湯和二丸,強開口灌喉中。

鬼疰病百種不可名,漿水服二丸,日再。

男女與鬼交通,歌器無常或腹大絕經,狀如妊娠,漿服二丸如胡豆大,日三夜一, 又苦酒和之如𥹋,旦旦傅手間使心主,心主在手腕後第一約棋文當中指, 至暮又傅足三陰三陽,及鼻孔,柒日愈,又漿服麻子大一丸日三,三十日止, 惡風逆心不得氣息,服一丸。

若腹中如有蟲欲鑽脅出狀,急痛,一止一作,此是惡風,服二丸。

憂恚氣結在胷心,苦連噫及咳胷中刺痛,服如麻子三丸,日三。

心腹切痛及心中熱,服一丸如麻子,日三,五日差。

腹痛脹滿不食服一丸。

澼飲痰飲,旦服一丸。

風疝寒疝心疝弦疝,每發腹中急痛,服二丸。

卒上氣,氣但出不入,井逆氣衝喉,胃中暴積聚者,服二丸,日再。

癥結堅痞,服一丸,日三取愈。

積寒熱老痞服二丸。

食肉不消,腹堅脹,服一丸立愈。

腹中三蟲,宿勿食,明旦進牛羊炙三臠,須臾便服三丸如胡豆,日中當下蟲, 過日中不下,更服二丸,必有爛蟲下。

卒關格不得大小便欲死,服二丸。

卒霍亂心腹痛煩滿吐下,手足逆冷,服二丸。

下痢重下者,服一丸取斷。

瘧未發,服一丸,已發二丸便斷。

若寒熱往來服一丸。

傷寒敕濇時氣熱病,溫酒服一丸,厚覆取汗,若不汗更服,要取汗。

若淋瀝瘦瘠,百節酸疼,服一丸,日三。

頭卒風腫,以苦酒若膏和傅之,絮裹之。

癰疽痤癤瘰癧及欲作瘻,以苦酒和傅之。

若惡瘡不可名,瘑疥疽,以膏若苦酒和,先以鹽湯洗瘡去痂,拭乾傅之。

鼠瘻以豬脂和傅瘡,取駮舌狗子舐之。

中水毒服二九,若已有瘡,苦酒和三丸傅瘡。

耳聾膿血汁出,及卒聾,以赤穀皮裹二丸內之。

風目赤或痒,視物漠漠淚出,爛眥,蜜解如𥹋,塗注目眥,齒痛綿裹塞孔中。

若為蠱毒所中,吐血,腹內如刺,服一丸如麻子,稍加之如胡豆,亦以塗鼻孔中, 又以膏和通塗腹背,亦燒之熏口鼻,若蛇蝮諸毒所中。

及猘犬狂馬所咋,苦酒和傅,水服二丸,婦人產後餘疾,及月水不通,往來不時, 服二丸,日再。

婦人胷中苦滯氣氣息不利,少腹堅急,繞臍絞痛,漿服如麻子一丸。

稍加之如小豆大。

小兒百病驚癎痞塞,及有熱百日,半歲者以一丸如黍米大置,乳頭。

與服之,一歲以上如麻子一丸,日三,以飲服。

小兒大腹,及中熱惡毒,食物不化,結成積聚,服一丸。

小兒寒熱頭痛身熱及吐哯,服一丸如麻子。

小兒贏瘦丁奚不能食,食不水服二丸,日三,又苦酒和如梧子傅腹上良。

一切萬病量之不過一二丸,莫不悉愈。

欲行問孝省病,服一丸,一丸繫頸上,行無所畏,至喪家帶一丸,辟百鬼, 若獨止宿山澤家墓社廟叢林之中,燒一丸,百鬼走去不敢近人, 以蠟和一丸如彈丸著絳囊繫臂上,男左女。

右,山精鬼魅皆畏之。

張仲景三物備急丸,司空裴秀為散用治心腹諸卒暴百病方。

大黃乾薑巴豆各等分。

右皆須精新,多少隨意,先擣大黃乾薑,下篩為散,別研巴豆如脂。

內散中合擣千杵,即爾用之為散亦好,下蜜為,丸密器貯之,莫令歇氣, 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刺痛,口噤氣急,停屍卒死者,以煖水若酒服大豆許三枚, 老小量之,扶頭起,令得下喉,須臾未醒,更與三枚,腹中鳴轉得吐利便愈, 若口己噤,可先和成汁,傾口中令從齒閒得入至良。

牛膝甘草人參茯苓遠志恒山苦參丹參沙參龍膽芍藥牡蒙半夏杏人紫菀。

龍骨天雄附子葛根橘皮巴豆狼牙各二兩大黃牡蠣白朮各三兩白藢六分。

玄參十分雚蘆一枚大者生薑五兩。

右二十九味,擣篩二十七味,生藥令熟,又擣巴豆杏人如膏, 然後和使相得加白蜜擣五千杵,丸如梧子,空腹酒服七丸,日三, 疝瘕癥結五十日服永差,吾常用理氣,大覺有效大麝香丸,治鬼疰飛尸, 萬病皆主之方。

麝香三分牛黃附子鬼臼真珠莽草犀角礬石細辛桂心獺肝藜蘆各二分蜈。

蚣蜥蜴各一枚丹砂二兩雄黃一兩巴豆杏人各五十枚地膽外臺作蚺蛇膽。

元青亭長斑貓各七枚礜石八分。

右二十三味末之,蜜和合,更擣三千杵,飲服如小豆一丸,日二,漸加至三丸, 蟲毒所螫摩之,以知為度,若欲入毒疫癘鄉死喪病處,及惡鬼塚墓間,絳袋盛之, 男左女。

右肘後繫之,又以少傅鼻下人中,及臥不魘。

小麝香丸,治病與大麝香丸同方。

麝香三分雄黃當歸外臺不用丹砂各四分乾薑桂心芍藥各五分莽草犀角。

梔子人各二分巴豆五十枚附子烏頭各五枚蜈蚣一枚。

右十四味末之,加細辛五分,蜜和合擣千杵,服如小豆三丸,日三。

可至五丸,一切尸疰痛悉皆主之。

治諸熱不調紫葛丸方。

紫葛石膏人參丹參細辛紫參苦參玄參齊鹽代赭蓯蓉巴豆烏頭各三分乾。

薑桂心獨活各五分。

右十六味末之,蜜和更擣一萬杵,服如小豆六丸,食前三丸,食後三丸, 忌五辛豬雞魚蒜,餘不在禁限,若覺體中大熱,各減一丸服之。

令人肥悅,好顏色,強陽道,能,食服藥後十日得利黃白汁大佳, 婦人食前食後只服二丸,兩歲以下兒服米粒大,令人能飲,酒除百病。

藥之功能損益,備述如左。

腹中積聚心腹滿心下堅宿食痰飲食吐逆上氣咳嗽咽喉鳴短氣黃疸久瘧。

面腫四肢煩重身浮腫坐起體重熱病濕𧏾部痒大腸出熱淋關格不通下利。

顏色不定贏瘦無力弱房少精精冷體瘡痒身體斑駮從高墮下絕傷墮胎後。

傷損益皮肉焦爛月水不定或後或前。

月水斷心下悶滿肩膊沈重小兒百病小兒癖氣乳不消,小兒身常壯熱腹內有病, 所錄諸病,皆紫葛丸治之若積日服之未愈消息準方服之,取差止,秘不傳, 藥性冷尤宜患熱人服之。

太一神精丹,主客忤霍亂,腹痛脹滿,尸疰惡風癲狂鬼語。

蠱毒妖魅,溫瘧,但是一切惡毒無所不治方。

丹砂曾青雌黃雄黃磁石各四兩金牙二兩半。

右六味各擣,絹下篩,惟丹砂雌黃雄黃三味以鹼醋浸之,曾青用好酒銅器中漬, 紙密封之日中曝之百日,經憂急五日亦得,無日以火煖之訖,各研令如細粉, 以鹼酢拌使乾濕得所,內土釜中,以六一泥固際,勿令泄氣,乾, 然後安鐵環施腳高一尺五寸置釜上以漸放火,無問軟硬炭等皆得,初放火, 取熟兩秤炭各長四寸,置於釜上,待三分二分盡,即益,如此三度盡用熟火, 然後用益生炭其過三上,熟火已外,皆須加火漸多,及至一伏時,其火已欲近釜, 即便滿,其釜下益炭,經兩度即罷,火盡極冷,然後出之,其藥精飛化凝著釜上, 五色者上,三色者次,一色者下,雖無五色。 但色光明皎潔如雪,最佳,若飛上不盡,更令與火如前,以雄雞翼掃取, 或多台少不定,研和棗膏,丸如黍粒, 一本云丹砂曾青雄黃雌黃各二斤丹砂以大酢瓷器中漬曾。 育美酒漬紙密封閉日暴一百日雄黃雌黃各油煎九日九夜去油膩訖更擣。

數千杵皆勿研之別以大酢拌之冷浥浥然內藥土釜中以雄黃在下次下雌。

黃次曾青次丹砂以甘土泥塗勿令餘毫毛許乾以剛炭火燒之九日九夜去。

釜伍寸九日九夜至釜底九日九夜侵釜腹三寸三九二十七日冷之一日。

一夜以刀子於釜際利著一匝開之取丹丹成訖細研如粉以棗和一切丹不。

得用蜜皆用棗膏學者宜知此衡舊不用磁石金牙千加而用之治偏風大風。

惡疾癲癎癧節鬼打等最良服之法,平旦空腹服一丸如黍米為度,其瘧病積久, 百方不差,又加心腹脹滿上氣,身面腳等並腫垂死者,服一丸,吐即差, 亦有不吐差者,若不吐復不差者,更服一丸半,仍不差者,後日增半丸, 漸服無有不差,氣亦定,當吐出青黃白物,其因瘧兩脅下有癖塊者,亦當消除, 若心腹不脹滿者,可與一丸,日日加之,以知為度,不必專須吐,亦可一丸即差, 勿併與服,亦可三日一服,皆須以意斟酌量得其宜,或腹內有水便即下者勿怪, 若患瘧日近。

精神健,亦可斟酌病人藥性,併與兩丸作一丸頓服之,皆至午後食。

勿使冷,勿使熱,豉漿粥任意食之,若病瘧盜汗虛弱者,日服一丸。

三日吐即止,若患瘧不汗,氣復不流,腳冷者服一丸,至三日若不汗,氣復, 腳即曖有潤汗,不至三日吐即止,若患瘧無顏色者,服藥後三日即有顏色, 亦有須吐差者,亦有服少許而差者,亦有殺藥強人服三四丸,始覺藥行者, 凡人稟性不同,不可一概與之,但作黍米大服之為始,漸加以知為度,藥力驗壯, 忽併多服,特慎油麵魚肉蒜,當清淨服之,若有患久不差在床,贏瘦, 并腹脹滿及腫,或下痢者多死,但與藥救之,十人中或差三四人也, 又一說癥瘕積聚,服一刀圭,以飲漿水送之, 治諸卒死中惡客忤霍亂腹滿體帶五尸疰惡風疰忤大病相易死亡滅門狂癲鬼語, 已死氣絕。 心上微暖者,扶起其頭,以物校開口,不可開,琢去兩齒,以漿飲送藥,藥下即活, 諸久病者日服一刀圭,覆令汗,汗出即愈,不愈者,不過再服,亦有不汗而差, 復有不汗不愈者,服如上法加半刀圭,以差為度,常以絳囊帶九刀圭散男左女。

右,小兒繫頭上,辟瘴毒惡時氣射公小兒患,可以苦酒和之。

塗方寸紙上,著兒心腹上,令藥在上治之,亦有已死者冬二日夏一日,與此藥服, 得藥下便活,若不得入腹不活,若加金牙磁石者,服至五服內必令人吐逆下利, 過此即自定其藥如小豆大為始,從此漸小。 不得更大,大風惡癩可二十服,偏風歷節諸惡風癲病等可二十服, 自餘諸惡病者皆止一二服,量人輕重強弱,不得多與,若欲解殺藥但爛煮, 食肥豬肉服此藥後,小應頭痛身熱一二日來,大不能得食味, 後自漸漸得氣味五日後便能食,若貪食過多者宜節之,若服藥下問亂。

可煮木防已湯服之即定,凡言刀圭者以六粟為一刀圭,一說云三小豆為一刀圭。

作土釜法,取兩箇瓦盆各受二大斗許,以甘土塗其內,令極乾,又一法作一瓦釜, 作一熟鐵釜,各受九升,瓦在上鐵在下,其狀大小,隨藥多少,不必依此說, 一本云擠好甘土絹篩水和作泥硬軟加坯瓦泥泥。 一升內細紙均停可受十斤亦可隨藥多少作之陰乾三十日置日中暴之三。

十日日夕番轉向日乾訖以糠五石釜內糠中四向土欄澭之令糠遍釜周回。

上下各厚七寸以火從下放之五日五夜勿令人近之去灰待冷一日一夜乃。

取?。

拭令淨以黃丹醋和如稀粥掃其中令厚一分乃內藥凡合九丹八石招?。

太清神仙諸大丹皆用此釜作之萬成終不落即其古釜六一泥及鐵釜皆。

除去之勿更用也此釜一具前後數十回用不動久久轉牢此法師甚秘之余。

?。

令當來天下學士得解之所以委曲具而述之。

作六一泥法。

赤石脂牡蠣滑石礜石黃礬石蚯蚓屎鹵土各二兩。

右取鹼酢以足為度,若無鹵土,以鹽代之,先作甘土泥,以泥各別裹前黃礬等五種, 作團裹之,勿令泄氣,以火燒周三日最好,一日亦得,出火破團,取藥各擣碎, 絹篩,然後與蚯蚓屎鹵土等分,以酢和之如稠粥,即得好酢, 可用二分酢一分水和用,取前瓦盆以此泥塗之。

曾青如蚯蚓屎如黃連佳,世少此者,好崑崙碌亦得差病,丹砂亦尠。

粟砂亦得,篟不用磁石金牙,今加之。

用治萬種惡風神良,凡有患連年積歲不可治者,宜須合此一篇,皆以王相日天晴明, 齋戒沐浴法合之。

述曰,古之仙者以此救俗,特為至秘,余以大業年中數以合和,而苦雄黃曾青難得, 後於蜀中遇雄黃大賤,又於飛烏玄武大獲曾青,蜀人不識曾青,今須識者隨其大小, 但作蚯蚓屎者即是,如此千金可求。

遂於蜀縣魏家合成一釜,以之治病,神驗不可論,宿癥風氣百日服者皆得痊愈, 故敘而述焉,凡雄黃皆以油煎九日九夜,乃可入丹,不爾有毒,慎勿生用之, 丹必熱毒不堪服,慎之。

倉公散方。

特生礜石皂莢雄黃藜蘆各等分。

右四味治下篩,主卒鬼擊鬼痱鬼刺心,腹痛如刺,下血便死不知人。

及臥魘齧腳踵不覺者,諸惡毒氣病,取前散如大豆內管中吹病人鼻。

得啑則氣通便活,若未啑復更吹之,以得啑為度,此藥起死人, 漢丈帝時太倉令淳于意方。

小金牙散,治南方瘴癘疫氣,腳弱風邪鬼疰方。

金牙五分雄黃萆薢黃芩蜀椒由跋桂心莽草天雄朱砂麝香烏頭各二分牛。

黃一分蜈蚣一枚六寸者細辛萎蕤犀角乾薑各三分黃連四分。

右十九味治下篩,合牛黃麝香擣三千杵,溫酒服錢五匕,日三夜二。

以知為度,絳袋盛帶男左女。

右一方寸匕,省病問孝,不避夜行,塗人中,晨昏霧露亦塗之。

大金牙散,主一切蠱毒百疰不祥,醫所不治方。

金牙鸛骨石膏各八分大黃鼈甲梔子人鬼督郵龜甲桃白皮銅鏡鼻乾漆各。

四分桂心芍藥射干外升麻徐長鄉鳶尾蜂房細辛乾薑芒消由跋馬目毒公。

羚羊角犀角甘草狼毒蜣蜋龍膽狼牙雄黃真朱各三分地膽樗雞芫青各七。

枚桃奴巴豆各二七枚雷丸龍牙白朮胡?。

矢活草子各六分鐵精赤小豆各。

二合芫花莽草射罔烏梅各一分蛇蛻皮一尺斑貓七分。

右五十味治下篩,服一刀圭,稍。

右加至二刀圭帶之辟百邪,治九十九種疰,一本有麝香無白朮。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二。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三(心藏)。

心藏脈論第一。

論曰,心主神,神者,五藏專精之本也,為帝王監領四方,夏王七十二日, 位在南方,离宮火也,有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所以任物謂之心神者, 心之藏也,舌者,心之官,故心氣通於舌,舌和則能審五味矣,心在竅為耳, 夫心者火也,腎者水也,水火相濟,心氣通於舌,舌非竅也,其通於竅者, 寄見於耳,左耳丙。

右耳丁,循環炎宮,上出脣口,知味榮華於耳外主血,內主五音,心重十二兩, 中有三毛七孔,盛精汁三合,神名呴呴,主藏神,號五神居,隨節應會, 故云心藏脈,脈舍神,在氣為吞,在液為汗,心氣虛則悲不已,實則笑不休, 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心氣盛則夢喜笑及恐畏,厥氣客於心, 夢丘山煙火,凡心藏象火,與小腸合為腑,其經手少陰,與太陽為表裡其脈洪, 相於春,王於夏,夏時萬物洪盛,垂枝布葉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鉤,心脈洪大而長, 洪則衛氣實。

實則氣無從出,大則榮氣萌,萌洪相薄,可以發汗,故名曰長,長洪相得, 即引水漿溉灌經絡,津液皮膚,太陽洪大皆是母軀,幸??已,用牢根株, 陽氣上出汗見於頭,五內乾枯,胞中空虛,醫又下之。

此為重虛,脈浮有表無裡,陽無所使不但危身,并中其母。

夏脈如鉤,夏脈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 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來不盛去反盛, 此謂不及,病在內,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 下為氣泄。

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平,夏以胃氣為本,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 曰心病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夏胃微鉤曰平, 鉤多胃少曰心病,但脉無胃日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心藏脈,脈舍神,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少陰者,心脈也,心者,脈之合也,脈不通則血不流, 血不流則髮色不澤,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駕癸死。

水勝火也。

心死藏浮之實如豆麻擊手,按之益躁疾者死,夏心火王,其脈浮大而散一作洪曰平, 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為虛邪。

雖病易治,反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為實邪雖病自愈。

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剋火,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

反得徾澀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為徾邪雖病即差,腎乘心必𤸇。

左手開前寸口陰絕者,無心脈也,苦心下熱痛,掌中熱,時時善歐。

口中傷爛,刺手少陽治陽,左手開前寸口陰實者,心實也,是心下有水氣, 憂恚發之,刺手心主治陰。

心脈來累累如貫珠滑利,再玉日平,三至日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 手少陰脈也。

心脈急甚為瘈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 上下行,有時唾血,大甚為喉介,微大為心痺引背,善淚出, 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少腹鳴。

濇甚為瘖,微濇為血溢維厥取鳴癲疾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濡而散者, 當病痟渴自已,渴一作環。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心痺,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 故邪從之,扁鵲曰,心有病,則口生瘡腐爛心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 喜傷心精氣并於心則喜,心虛則悲,悲則憂,實則笑笑則喜。

時主夏病者,時間時甚,知其源,取其輸,觀其應,審其害。

病先發於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咳三日之肝,脇痛支滿,五日之脾,閉塞不通, 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魚得之,不者,當以冬時發,得病以壬癸日也。

凡心病之狀,胷內痛,脅支滿,兩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胷腹大, 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取其經手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

心脈沈之小而緊,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氣而痛,食不下,喜咽唾,時手足熱煩滿, 時忘不樂,喜大息,得之憂思。

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氣,手掌煩熱或啼笑罵詈,悲思愁慮面赤身熱。

其脈實大而數,此為可治宜服關宜服者藥春當刺衝,夏刺勞宮,季夏刺大陵, 皆補之,秋刺間使,冬刺曲澤,皆瀉之此是手心主心胞胳經又當灸巨闕五十壯, 背第五椎百壯。

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輸。

愁憂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苦驚喜忘善怒。

心中風者,翁翁發熱不能起,心中飢而欲食,食則嘔。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噉蒜虀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如蠱注。

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心傷,其人勞倦,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徹背,自煩發熱,當臍跳手,其脈弦, 此為心藏傷所致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即畏,合目欲眠, 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即為癲,陽氣衰者即為狂,五藏者, 魂魄之宅舍,精神之所依託也,魂魄飛揚者,其五藏空虛也,即邪神居之, 神靈所使鬼而下之,脈短而徾,其藏不足則魂魄不安,魂屬於肝,魄屬於肺, 肺主津液即為涕泣出,肺氣衰者即泣出,肝氣衰者魂則不安,肝主善怒,其聲呼, 心水者,其人身體腫一作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陰大腫,真心痛手足清至節, 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且死。

心腹痛懊憹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熱,善渴涎出者,是蚘咬也, 以手聚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腸中有蟲蚘咬, 皆不可取以小針,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凡心脈急,名曰心疝,少腹當有形,其以心為牡藏,小腸為之使,故少腹當有形。

診得心積沈而芤時上下無常處病胷滿悸,腹中熱,面赤咽乾,心煩掌中熱甚則唾血, 身瘈瘲主血厥,夏差冬劇,色赤也,心之積名曰伏梁,起於臍上,上至心,大如臂, 久久不愈,病煩心心痛,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也,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適以秋王, 王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得之。

心病煩悶少氣大熱,熱上湯心,嘔咳吐逆,狂語,汗出如珠,身體厥冷, 其脈當浮今反沈濡而滑,其色當赤而反黑者,此是水之剋火,為大逆十死不治。

徵音人者,主心聲也,心聲笑,其音竽,其志喜,其經手少陰, 厥逆太陽則榮衛不通,陰陽反錯,陽氣外擊,陰氣內傷,傷則寒,寒則虛, 虛則驚掣心,悸,定心湯主之,方在第十四卷中,語聲前寬後急。

後聲不續,前混後濁,口喎冒昧好自笑,此為厲風入心,荊瀝湯主之, 方在第八卷中,心虛風寒,半身不遂,骨節離解,緩弱不收,便痢無度,口面喎邪, 薑附湯主之,方在第八卷中,此病不盈旬日,宜急治之,又笑而呻,呻而反憂, 此為水剋火,陰擊陽,陰起而陽伏,伏則實,實則傷熱熱則狂,悶亂冒昧, 言多謬誤,不可採聽,此心已傷,若其人口脣正赤可療,其青黃白黑不可療也。

心病為瘧者,令人心煩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方在第十卷中。

若其人本來心性和雅,而忽弊急反於常,白朮酒主之,方在第八卷中, 或言未竟便住,以手剔腳爪,此人必死,禍雖未及,名曰行尸,此心病聲之候也,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可治者,明而察之。

赤為心,心合脈赤如雞冠者吉,心主舌,舌是心之餘, 其人火形相比於上徵赤色廣䏖兌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行搖肩皆。

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了,好顧急心,不壽暴死,耐春夏,不耐秋冬, 秋冬感而中病,主手少陰竅竅然,𩩲骭長短傾正則心應之,正赤色小理者則小, 小則邪弗能傷,易傷以憂,粗理者則心大。

大則虛,虛則寒,寒則憂不能傷,易傷於邪,無𩩲骭者則心高,高則實,實則熱, 熱則滿於肺中,悶而善忘,難開以言,𩩲骭小短舉者則心下,下則藏外,易傷於寒, 易恐以言,𩩲詌長者則心堅,堅則藏安守固𩩲詌弱以薄者則心脆, 脆則善病消癉熱中,𩩲詌直下不舉者則心端正,端正則和利難傷, 𩩲詌向一方者月則心偏傾,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一云若𩩲詌小短薄弱而下則心下下則虛虛則傷寒病憂恚。 內損心暴痛而好唾清涎口臭虫齒痛侵脣齒桔𩩲詌高起則心高高則實實。

則熱熱則蒲於心悶而善忘恐悸喉燥口痛牙癰舌傷小兒則便秘口重舌鵝。

口聲嘶方在頭面篇中凡人部分陷起者,必有病生,小腸太陽為心之部, 其處陷起即病生矣,藏舍內外,部亦內外沉濁屬內,浮清居外,若外病內入, 小腹滿起,內病裡出,所部陷沒,外入內,前治陽,後補陰,內出外,補陰, 後瀉陽,陽則實熱,陰則虛寒,在陽主外,在陰主內,凡人死生休咎, 則藏神前變形于外人,人心前病,則口為之開張,若心前死,則枯黑語聲不轉, 若天中等分墓色應之,必死不治。

看應增損,斟酌賒促,賒則不出四百日內,促則不延旬月之間, 心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黑色黯點如博碁,見顏度年上,此必卒死, 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兩目回回直視肩息,立死,凡面赤目白, 憂恚思慮氣內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槨,不過十日死,又面黃目赤不死,赤如衃血, 吉凶之色若在於分部,朏朏而見赤黑入口,此必死。

不出其年,名曰行尸若年上無應,三年之中病必死矣。

夏火心脈色赤,主手太陽也,夏取盛經分腠,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 陽氣留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 所謂盛經者,陽脈也。

其脈本在外踝之後,應在命門之上三寸,命門者,在心上一寸也, 脈根在少澤在手小指端。

其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肘內兌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 入結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甲,循頸出足大陽之筋前,結於耳後完骨, 其支者入耳中,直出耳上,下結於頷上。

屬目外眥。

其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寸內側兩骨之間, 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甲,交肩上,入缺盆,向腋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兌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 至目內眥斜絡於顴,合手少陰為表裡。

少陰本在兌骨之端,應在背後,同會于手太陰。

其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主心生病, 病實則小腸熱,熱則節弛,弛則陽病,陽脈大反逆於寸口再倍, 病則嗌痛頷腫耳聾目黃,臥不能言,悶則急坐,虛則小腸寒,寒則生肬,肬則陰病, 陰脈反小於寸口過於一倍,病則短氣,百節痛,筋急項項痛轉顧不能, 此盡是手太陽小腸經筋脈支別為病今取心。 主包胳少陰心經附子後。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五寸,甲乙作二寸出於兩筋間,循經以上擊於心, 包絡心系,氣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心,取之兩筋間,手心主之,脈起於胷中, 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胷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 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動則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甚則胷脅支滿, 心中澹澹大動,面赤黃,善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則寸口大壹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 小於人迎。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理,在腕後壹寸,別而上行,循經入咽中,系舌本屬目系, 其實則大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壹寸,別走太陽。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上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俠咽,系目系, 系目系壹作循胷出脅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 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廉,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骨之端, 入掌後內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滿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盛者則寸口大再倍於人迎。

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手少陰之脈獨無輸何也,曰,少陰者,心脈也,心者, 五藏六腑之大主也,為帝王精神之所舍,其藏堅固,邪不能容,容之則傷心, 心傷則神去,神去則身死矣,故諸邪在於心者,皆在心之包胳,包胳者, 心主之脈也,故少陰無輸也,少陰無輸,心不病乎,曰,其外經腑病,藏不病, 故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也,夏參月,主心小腸赤脈攢病也, 其源從少陰太陽之氣相搏而停,則榮衛不通,皮肉痛起太陽動發少陰, 淫邪之氣因而作,則藏腑隨時受夏疫病也,其病相若腑虛則陰邪氣所傷, 身戰脈掉捉所不禁,若藏實則為陽毒所侵,肉熱口開舌破咽塞聲嘶。 故曰赤脈㩌病,方在傷寒卷中。

扁鵲云,灸腎肝心三輸,主治丹一作痺毒病,當依源為治,表治陰陽,調和藏腑, 疾不生矣。

心虛實第二(脈四條方十一首灸法一首)。

心實熱。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實者,手少陰經也,病苦閉大便不利,腹滿。

四肢重,身熱,名曰心實熱也。

治心熱實或欲吐,吐而不出,煩悶喘急頭痛,石膏湯方。

石膏一斤地骨皮五兩梔子人三七枚淡竹葉一升茯苓三兩小麥三升香豉。

一升。

右七味㕮咀,先以水一斗五升煮小麥竹葉,取八升澄清,下諸藥,煮取二升去滓, 分三服,外臺名瀉心湯。

治老小下痢,水毇不消,腸中雷鳴,心下鳴,心下痞滿,乾嘔不安瀉心湯方。

人參一兩半夏三兩黃連二兩黃芩甘草各一兩乾薑一兩半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并治霍亂,若寒加附子一枚, 若渴加栝樓根二兩,嘔加橘皮一兩,痛加當歸一兩,客熱以生薑代乾薑。

心小腸俱實。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實者,手少陰與巨陽經俱實也,病苦頭痛身熱,大便難, 心腹煩滿不得臥,以胃氣不轉水穀實也,名曰心小腸俱實也。

治心實熱,驚夢喜笑恐畏悸懼不安,竹瀝湯方。

淋竹瀝一升石膏八兩芍藥白朮梔子人人參各三兩知母茯神赤石脂紫菀。

各二兩生地黃汁一升。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十味,取二升少合去滓,下竹瀝更煎,取三升, 若須利入芒消二兩,去芍藥,分三服。

治心實熱,口乾煩渴,眠臥不安,茯神煮散方。

茯神麥門冬各三十六銖通草昇麻各三十銖紫菀桂心各十八銖知母一兩。

赤石脂四十二銖大棗二十枚淡竹筎雞子大一枚。

右十味治下篩,為麤散,以帛裹方寸匕井華水二升半,煮取九合,時動裹子, 為一服,日再。

瀉心湯,治心氣不定,吐血衂血方。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右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服之,亦治霍亂。

治心熱滿煩悶驚恐,安心煮散方。

遠志白芍藥宿薑各二兩茯苓知母紫菀赤石脂石膏麥門冬各四十二銖桂。

心麻黃黃芩各三十銖萎蕤三十六銖人參二十四銖甘草十銖。

右十五味治下篩,為麤散,先以水五升淡竹葉一升,煮取三升去滓煮散一方寸匕, 牢以絹裹煮,時動之,煎取八合為一服,日再。

不能食,胷中滿膈上逆氣悶熱,灸心輸二七壯,小兒減之,心虛寒。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虛者,手少陰經也,病苦悸恐不樂,心腹痛難以言, 心如寒恍忽,名曰心虛寒也。

治心氣不足,善悲愁恚怒,衂血,面黃煩悶,五心熱,或獨語不覺。

喉咽痛,舌本強,冷涎出,一作汗出善忘恐,走不定,婦人崩中面色赤, 茯苓補心湯方。

茯苓四兩桂心二兩大棗二十枚紫石英一兩甘草二兩人參一兩赤小豆一。

十四枚麥門冬三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心虛寒,心中脹滿悲憂,或夢山丘平澤,半夏補心湯方。

半夏六兩宿薑五兩茯苓桂心枳實橘皮各三兩白朮四兩防風遠志各二兩。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牛髓丸,通治百病虛瘠贏乏等方。

牛髓羊髓白蜜酥棗膏各一升茯苓一太茯神麥門冬芎藭桂心當歸甘草羌。

活各二十銖乾薑乾地黃各二十六銖人參五味子防風各一兩細辛十八銖。

白朮四十二銖。

右十九味,切擣十四味再篩別研,棗膏和散,次與諸髓蜜和散,攪令相得, 內銅缽中於釜湯中銚之,取堪為丸,酒服丸如梧子大三十丸。

稍加至四十丸,日再服。

心小腸俱虛。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虛者,手少陰與巨陽經俱虛也,病苦洞泄若寒少氣, 四肢厥腸澼,名曰心小腸俱虛也。

大補心湯,治虛損不足,心氣弱悸,或時妄語,四肢損變氣力,顏色不榮方。

黃芩附子各一兩甘草茯苓桂心各三兩石膏半夏遠志各四兩生薑六兩大。

棗二十枚𥹋糖一斤乾地黃阿膠麥門冬各三兩。

右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分四服,湯成下糖,補心丸, 治藏虛善恐怖如魘狀,及女人產後餘疾月經不調方。

當歸防風芎藭附子芍藥甘草蜀椒乾薑細辛桂心半夏厚朴大黃豬苓各一。

兩茯苓一方用茯神遠志各二兩。

右十六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日三,不知加至十丸,冷極加熱藥。

心勞第三(論一首方一首)。

論曰,心勞病者補脾氣以益之,脾王則感於心矣,人逆夏氣則手太陽不長, 而心氣內洞,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順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 病則生矣。

治心勞熱,口為生瘡,大便苦難閉澀不通,心滿痛,小腸熱,大黃泄熱湯方。

大黃澤瀉黃芩梔子人芒消各三兩桂心二兩石膏八兩甘草一兩通草二兩。

大棗二十枚。

右十味㕮咀,以水九升,先以水一升別漬大黃一宿,以餘八升水煮諸藥, 取二升五合,去滓,下大黃煮兩沸,去滓下芒消令烊,分三服。

脈極第四(論一首方一首灸法二首)。

論曰,凡脈極者,主心也,心應脈,脈與心合,心有病從脈起,又曰, 以夏遇病為脈痺,脈痺不已,復感於邪,內含於心則食飲不為肌膚, 咳貺血色白不澤,其脈空虛,口脣見赤色。

凡脈氣衰,血焦髮墮,以夏丙丁日得之於傷風,損脈為心風,心風之狀,多汗惡風, 若脈氣實則熱,熱則傷心,使人好怒,口為色赤,甚則言語不快,血脫色乾燥不澤, 食飲不為肌膚,若脈氣虛則寒,寒則咳,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甚則咽腫喉痺, 故曰心風虛實候也。

若陽經脈病治陰胳,陰胳脈病治陽經,定其血氣各守其?,脈實宜瀉,氣虛宜補, 善治病者,定其虛實,治之取痊,病在皮毛肌膚筋脈則全治之,若至六腑五藏, 則半死矣。

扁鵲云,脈絕不治三日死,何以知之,脈氣空虛,則顏焦髮落,脈應手少陰,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血先死矣。

治脈熱極則血氣脫,色白乾燥不澤,食飲不為肌膚,生地黃消熱止極強胃氣煎方。

生地黃汁赤蜜各一升人參茯苓芍藥白木各三兩甘草二兩生麥門冬一升。

石膏六兩生萎蕤四兩乾地黃三兩蓴心一升一作豉遠志二升。

右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十二味,取二升七合,去滓, 下地黃蜜更煎取三升五合,分四服。

胷中痛引腰背心下嘔逆,面無滋潤,灸上門隨年壯,穴在俠巨闕兩邊相去各半寸, 一云一寸顏色焦枯,勞氣失精,肩臂痛不得上頭,灸肩髃百壯,穴在肩外頭近後, 以手按之有解宛宛中。

脈虛實第五(論一首方三首針灸法二首)。

論曰,凡脈虛者,好驚跳不定,脈實者洪滿,凡脈虛實之應,主干心小腸, 若其腑藏有病,從熱生則應藏,寒則應腑也。

治脈虛驚跳不定,乍來乍去,主小腸腑寒,補虛調中防風丸方。

防風桂心通草茯神遠志甘草人參麥門冬白石英各三兩。

右九味末之,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治脈實洪滿,主心熱病,升麻湯方。

升麻梔子人子芩澤瀉淡竹葉芒消各三兩生地黃切一升。

右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二服,治心脈厥大, 寸口小腸熱齒齲嗌痛麻黃調心洩熱湯方。

麻黃生薑各四兩細辛子芩茯苓芍藥各五兩白朮二兩桂心一兩生黃切一。

升。

右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須利加芒消三兩。

脈不出,針不容,穴在幽門兩傍各一寸五分。

心悶痛上氣牽引小腸,灸巨闕二七壯。

心腹痛第六(論二首方二十九首蒸熨法一首灸法二十五首)。

論曰,寒氣卒客於五藏六腑,則發卒心痛胷痺,感於寒,微者為咳。

甚者為痛,為泄,厥心痛與背相引,善瘈如物從後觸其心,身傴僂者,腎心痛也, 厥心痛腹脹滿,心痛甚者,胃心痛也,厥心痛如以針錐刺其心,心痛甚者, 脾心痛也,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灰狀,終日不得太息者,肝心痛也,厥心痛, 臥若從間痛,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者。

肺心痛也,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蚘心痛, 心腹痛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熱,善涎出,是蚘咬也, 以手按而堅持之,勿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心下不可刺, 中有成聚,不可取於輸,腸中有蟲蚘咬, 皆不可取以小針治寒氣卒客於五藏六腑中則發心痛方。

大黃芍藥柴胡各四兩升麻黃芩桔梗朱砂各三兩鬼箭羽鬼臼桂心朴消各。

二兩。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先分朱砂作三分。

一服內朱一分,攪令勻服之,得快利,痛不止宜服後方。

赤芍藥陸兩桔梗杏人各五兩。

右參味㕮咀,以水陸升,煮取參升,分參服。

九痛丸,治九種心痛,壹蟲心痛,貳注心痛,參風心痛,肆悸心痛。

伍食心痛,陸飲心痛,柒冷心痛,捌熱痛,玖去來心痛,此方悉主之, 并療冷衝上氣,落馬墮車血疾等方。

附子乾薑各二兩巴豆人參吳茱萸各壹兩生狼毒肆兩。

右陸味末之,蜜和,空腹服如梧子壹丸,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者貳丸,日壹服, 連年積冷流注心胷者亦服之,好好將息神驗。

治九種心痛方。

取當太歲上新生槐枝壹握,去兩頭㕮咀,以水參升,煮取壹升頓服。

治心中痞諸逆懸痛,桂心參物湯方。

桂心貳兩膠飴半斤生薑貳兩。

右㕮咀以水陸升,煮取參升,去滓內飴。

分參服,仲景用枳實五枚不用膠飴肘後用枳實五枚白木貳兩為伍味。

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丸方。

烏頭陸銖附子蜀椒各半兩赤石脂乾薑各壹兩。

右伍味末之蜜丸,先食服如麻子參丸,日參,不知稍增之范汪不用附。

子服如梧子參丸崔氏用桂半兩為陸味。

治心痛方。

桃白皮煮汁,空腹以意服之崔氏用療疰心痛。

治暴心痛,或如中惡,口中涎出不可禁止回回欲吐方。

苦參拾斤以水壹石,煮取貳斗去滓,下苦酒貳斗更煎,取伍升。

向大豆黃末熬和汁中煎,取可丸併手丸如梧子大,酒壹升進參肆拾丸,日壹服, 當倒腹吐,不吐下利,更酒漬貳斤苦參進丸彌佳,非止腹痛心暴痛骭骨等痛, 凡是腹中之疾,皆悉主之,又治冷血宿結癊澼,頻用有效,非復壹條,大良。

治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走馬湯方。

巴豆兩粒杏人貳枚。

右貳味綿裹推令細,以熱湯貳合者小柸中,以兩指搦取白汁令盡,頓服, 壹食頃下去即愈,老小量之,亦治卒尢飛尸鬼擊。

治卒中惡心痛方。

苦參參兩㕮咀,以好酢壹升半,煮取捌合,強八頓服老小貳服。

又方。

桂心捌兩㕮咀,以水肆升,煮取壹升半,分貳服。

論曰,心腹中痛發作腫聚,往來上下痛有休止,多熱喜涎出,是蚘蟲咬也, 並宜溫中當歸湯,服兩參劑後若不效有異,宜溫中當歸湯方。

當歸人參乾薑茯苓厚朴木香桂心桔梗芍藥甘草各貳兩。

右拾味㕮咀,以水捌升,煮取參升,分溫伍服,日參,不耐木香者。

以犀角壹兩代之。

增損當歸湯方。

當歸三兩黃芩朴消桔梗柴胡各四兩升麻三兩芍藥二兩半。

右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二服,一方有厚朴一兩。

治蟲心痛方。

鶴蝨末之,蜜和梧子大,服四十丸,日三服,慎酒肉,蜜湯下,可加至五十丸。

又方。

鶴蝨一兩末之,空腹溫酢一盞和服之,蟲當吐出。

又方。

服漆一合,方在第二十七卷養生服餌篇中,凡蟲心痛皆用漆主之。

治心腹冷痛五辛湯方。

蜀椒細辛桂心乾薑吳茱萸芍藥防風苦參乾地黃甘草當歸各一兩柝子烏。

梅大棘各二七枚。

右十四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治久心痛腹痛積年不定,不過一時間還發甚則數日不能食,又便出乾血, 窮天下方不能差,甄立言處此方,數日即愈犀角丸方。

犀角麝香雄黃桔梗莽草鬼臼桂心芫花各半兩附子六銖甘遂一兩半光明。

砂六銖赤足蜈蚣一枚貝齒五枚巴荳二十枚。

右十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飲服一丸,日二,漸加至三丸,以微利為度, 古今錄驗無雄黃。

治卒心腹絞痛如刺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高良薑湯方。

高良薑五兩厚朴二兩當歸桂心各三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 不須更服,若強人為二服,劣人分三服。

治心腹絞痛,諸虛冷滿痛,當歸湯方。

當歸芍藥厚朴半夏各二兩桂心甘草黃耆人參各三兩乾薑四兩蜀椒一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贏劣人分六服,小。

品方云大冷加附子一枚。

治心腹蘊蘊然痛方。

芍藥六兩黃芩朴消桔梗柴胡各四兩當歸升麻各三兩。

右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虛冷腹痛,不下飲食,食復不消臚脹,當歸湯方。

當歸茯苓各五分黃耆紫菀各四分高良薑乾薑各六分肉蓯蓉鹿茸桂心昆。

布橘皮各三分甘草二兩桃人一百枚地骨皮法麴大麥茱蘗各一升烏頭一。

兩大棗四十枚。

右十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四升二合,分為五服, 下利加赤石脂龍骨各三分,瀉加麥門冬一升。

治腹冷絞痛,羊肉當歸湯方。

當歸四分乾薑橘皮黃耆芍藥芎藭桂心獨活防風各一分人參吳茱萸甘草。

乾地黃茯苓各一分生薑六分大棗三十枚羊肉半斤。

右十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半,煮肉取一斗二升,出肉內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日三,覆取溫煖。

治寒冷腹中痛,當歸湯方。

當歸二兩吳茱萸二升甘草人參桂心各一兩生薑五兩半夏小麥各一升。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亦治產後虛冷, 小品名吳茱萸湯。

治腹痛臍下絞結繞臍不止,溫脾湯方。

當歸乾薑各三兩附子人參芒消各二兩大黃五兩甘草二兩。

右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

治冷氣脅下往來衝胷膈痛引脅背悶,當歸湯方。

當歸吳茱萸桂心人參甘草芍藥大黃各二兩茯苓枳實各一兩乾薑三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三,治尸疰亦佳。

外臺仲景方無茯苓枳實。

治久寒疾胷腹中痛,時下痢當歸湯方。

當歸二兩甘草柑皮各二兩附子一兩乾薑四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

治久寒宿疾,胷腹中痛短氣,時滯下痢,當歸湯方。

當歸桂心各三兩乾薑四兩附子五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范汪無附子用甘。

草二兩云虛冷激痛甚者加黃耆芍藥各二兩。

治胷腹中卒痛,生薑湯方。

生薑一斤取汁食蜜八兩醍醐四兩。

右三味微火主耗令相得,適寒溫服參合,日三。

凡心腹冷痛,熬鹽一斗熨,熬蠶沙燒塼石蒸熨,取其裡溫暖止,蒸土亦大佳。

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其輸。

腎心痛,先取京骨崑崙發針,不已取然谷。

胃心痛,取大都太白。

脾心痛,取然谷太谿。

肝心痛,取行間太衝。

肺心痛,取魚際太淵。

心痛引腰脊欲嘔,刺足少陰。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陰。

心痛腹脹,濇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

心痛少腹上下無常處溲便難,刺足厥陰。

心痛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

心痛不可按,煩心巨闕主之。

心痛有三蟲,多涎不得反側上管主之。

心痛身寒,難以俛仰,心疝衝冒死不知人,中管主之。

心痛如針錐,刺然谷及太谿主之。

心腹中卒痛,石門主之。

心疝暴痛,取足太陰。

心懊憹微痛煩逆,灸心輸百壯。

心痛如錐刀刺氣結,灸膈輸七壯。

心痛冷氣上,灸龍頷百壯在鳩尾頭上行一寸半,不可刺。

心痛惡氣上,脇急痛,灸通谷五十壯,在乳下二寸。

心痛暴絞急絕欲死,灸神府百壯,在鳩尾正心,有忌。

心痛暴惡風,灸巨闕百壯。

心痛堅煩氣結,灸太倉百壯。

心痛灸臂腕棋丈三七壯,又灸兩虎口白肉際七壯。

胷痺第七(論二首十三首灸法五首)。

論曰,胷痺之病,令人心中堅滿痞急痛,肌中苦痺絞急如刺不得俛仰, 其胷前皮皆痛,手不得犯,胷中愊愊而滿短氣咳唾引痛,咽塞不利習習如癢, 喉中乾燥時欲嘔吐煩悶,白汗出,或徹引背痛不治之,數日殺人。

論曰,夫脈當取太過與不及,陽微陰弦即胷痺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故也, 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胷痺心痛者,以其人脈陰弦故也。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治胷痺心中痞氣結在胷,胷滿脇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兩厚朴三兩薤白一斤栝樓實一枚桂枝一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仲景方厚朴用四兩薤。

白半斤水五升煮取二升。

胷痺之病,喘息咳唾胷背痛短氣,寸脈沉而犀關上小緊數栝樓湯士之方。

栝樓實一枚薤白一斤半夏半斤生薑四兩枳實三兩。

右五味㕮咀,以白酨漿一斗,煮取四升,服一升,日三,仲景肘後不。

用生薑枳實半夏。

胷痺之候,胷中愊愊如滿,噎塞習習如癢,喉中澀燥唾沫,宜此方。

橘皮一斤枳實四枚生薑半斤。

右三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

治胷痺治中湯方出第二十卷中。

治胷中氣塞短氣,茯苓湯方。

茯苓三兩甘草一兩杏人五十枚。

右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為六服,日三,未差。

再合服。

治胷滿短氣噎塞,通氣湯方。

半夏八兩生薑六兩橘皮三兩吳茱萸四十枚。

治胷痺達背痛短氣,細辛散方。

細辛甘草各二兩枳實生薑白朮栝樓實乾地黃各三兩桂心茯苓各三兩。

右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胷痺達背,蜀椒散方。

蜀椒食茱萸各一兩桂心桔梗各三兩烏頭半兩豉六銖。

右六味治下篩,食後酒服方寸匕,日三。

前胡湯,主胷中逆氣,心痛徹背,少氣不食方。

前胡甘草半夏芍藥各二兩黃芩當歸人參桂心各一兩生薑三兩大棘三十。

枚竹葉一升。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又方。

前胡人參生薑麥門冬餳半夏甘草芍藥茯苓各三兩桂心黃芩當歸各一兩。

大棗三十枚。

右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治胷背疼痛而悶, 熨背散方。

烏頭細辛附子羌活蜀椒桂心各五兩芎藭一兩六銖。

右七味治下篩,帛裹徾火灸令煖以熨背上,取差乃止,慎生冷如常法。

治胷腹背閉滿上氣喘息下氣湯方。

大腹檳榔二七枚杏人四七枚。

右二味㕮咀,以童子小便三升,煎取一升半,分再服,曾患氣發輙合服之。

破胷背惡氣,音聲塞閉檳榔湯方。

檳榔四枚極大者檳榔八枚小者。

右二味㕮咀,以小兒尿二升半,煮減一升去滓,分三服,頻與五劑。

永定。

胷痺引背時寒間使主之。

胷痺心痛,天井主之。

胷痺心痛不得息痛無常處,臨泣主之。

胷痺心痛,灸亶中百壯穴在鳩尾上一寸,忌針。

胷脇滿心痛,灸期門隨年壯穴在第二肋端乳直下一寸半。

頭面風第八(方一百二首拔白法一首。)

治腦風頭重,頸項強,眼䀮䀮淚出,善欠目欲眠睡憎風, 劇者耳鳴滿眉眼疼悶吐逆眩倒不自禁,諸風乘虛經, 五藏六腑皆為癲狂諸邪病悉主之,芎藭酒方。

芎藭辛夷天雄人參磁石石膏茵芋桂心秦艽天門冬柏子人山茱萸白頭翁。

各三兩松蘿細辛署預羚羊角昌蒲甘草各二兩雲母一兩燒之令赤末之為。

粉防風四兩。

右二十一味㕮咀,以酒二升漬之七日,初服二合,漸加至五合,日三, 有女人少時患風眩,發則倒地為婦積年無兒服此酒并將紫石門冬丸服之,眩差, 生兒子平復也,紫石門冬丸方出婦人方中。

治頭眩屋轉,眼不得開方,翼名人參湯。

人參當歸防風黃耆芍藥麥門冬各二兩獨活白朮桂心各三兩。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防風湯,治風眩嘔逆,水漿不下,食輙嘔,起即眩倒有時手足厥冷方。

防風防已附子乾薑甘草各一兩蜀椒桂心各二兩。

右七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 古今錄驗用白朮一兩治風虛眩眼暗,茵芊湯方。

茵芊一分人參甘草蓯蓉黃耆茯苓秦艽厚朴各一兩防風十兩烏喙二兩松。

實山茱萸各三兩。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強人令日夜盡,劣人分五服, 二日盡。

治頭風眩欲倒,眼旋屋轉,腦痛,防風湯方。

防風枳實杏人芎藭各三兩茯神麻黃前胡生薑半夏各四兩細辛二兩竹瀝。

三升。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六升合竹瀝,煎取二升七合,分三服,頻服三兩劑。

治風頭眩轉面上遊風,鴟頭酒方。

飛鴟頭五枚防風芎藭署預茯神各四兩一方無菖根桂心細辛人參天雄乾。

薑枳實貫眾蜀椒各二兩麥門冬一作天門冬石南各五一作石膏山茱萸一。

升獨活二兩。

右十八味㕮咀,絹囊盛,清酒四斗漬六宿,初服二合,日再服,稍加以知為度。

治頭風眩口喎目斜耳聾,大三五七散方。

天雄細辛各三兩山茱萸乾薑各五兩署預防風各七兩。

右六味治下篩,清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加,翼云亦治面骨疼。

治頭風目眩耳聾,小三五七散方。

天雄三兩山茱萸五兩署預十兩。

右三味治下篩,以清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治風眩倒屋轉, 吐逆,惡聞人聲,茯神湯方。

茯神獨活各四兩黃耆遠志防風五兩生薑各三兩甘草人參當歸牡蠣白朮。

蓯蓉附子各二兩。

右十三味㕮咀,以勞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服五合晝夜盡治頭面風在眉間, 得熱如蟲行,或頭眩目中淚出,防風散方。

防風五兩桂心天雄細辛朱砂乾薑人參烏頭附子各二兩莽草茯苓當歸各。

二兩。

右十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風頭眩惡風,吐冷水,心悶防風散方。

防風二兩澤瀉一本作澤蘭細辛附子署預茯苓天雄各一兩翼作人參白朮。

二兩半桂心一兩半乾薑半兩。

右十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當令酒氣相接,則脫巾帽解髮梳頭百過,復投一升酒, 便洗手足,須臾自熱,解髮以粉粉之,快然便熟眠愈,亦可洗頭面汗出, 翼云如服寒食散法。

治風眩翻倒無定方。

獨活六兩枳實三兩一方用松實石膏蒴藋各四兩。

右四味㕮咀,以清酒八升,煮取四升頓服之,以藥滓熨頭覆眠取汗。

覺冷又內鐺中炒,令熱,熨之。

治患頭眩運經久得差後,四體漸贏,食無味,好食黃土方。

白朮三斤麴二斤。

右二味末之,酒和併手丸如梧桐子暴乾,飲服三十丸,日三,斷食土為效。

治頭中五十種病方。

巴戟菊花芎藭乾薑防風石南白朮烏頭附子細辛署預蜀椒人參桔梗秦艽。

栝樓根澤瀉甘草山茱萸乾地黃天雄羌活各等分。

右二十二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頭面脹滿,腦瘈偏枯,發作有時,狀似刀刺,失聲陰陰然疼,面目。

變青入頂散方。

山茱萸芎藭防風獨活各一兩半細辛莽草白朮署預牛膝石南甘草各一兩。

烏頭通草昌蒲附子麻黃天雄蜀椒桔梗各一兩六銖。

右十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上氣頭面風,頭痛胷中氣滿賁豚,氣上下往來,心下煩熱產婦金瘡百病杏人膏方。

杏人一升擣研,以水一斗濾取汁,令盡以銅器煻火上從旦煮至日入。

當熟如脂膏,下之,空腹酒服一方寸匕,日三不飲酒者,以飲服之。

治頭風大豆酒方。

大豆三升炒令無聲,先以一斗二升瓶盛清酒九升,乘豆熱即傾著酒中,密泥頭七日, 溫服之。

治中風頭痛發熱耳頰急方。

麻黃葛根石膏桂心各三兩附子芍藥甘草秦艽防風各二兩生薑五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汁。

治頭目有風,牽引目睛疼痛,偏視不明,署預散方。

署預三兩細辛一兩半秦艽天雄各二兩獨活桂心山茱萸各二兩半。

右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頭中痛身熱風熱方。

竹瀝二升升麻生薑杏人各三兩芍藥柴胡各四兩石膏生葛根各八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六升合竹瀝,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治頭面遊風,菊花散方。

菊花一兩細辛附子桂心乾薑巴戟人參石南天雄茯苓秦艽防已各二兩防。

風山茱萸白朮署預各三兩蜀椒五合。

右十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頭風方。

服荊瀝不限多少取差止。

又方。

擣蒴藋根一升,酒二升漬服,汗出止。

又方。

未蔓荊子二升,酒一斗,絹袋盛浸七宿,溫服七宿,溫服三合,日三。

又方。

臘月烏雞屎一升炒令黃,末之,絹袋盛,以酒三升浸,溫服任性,常令醺酣。

又方。

七月七日麻勃三斗麻子一石未相和蒸之,沸湯一石五斗三遍淋之,煮取一石, 神麴二十斤漬之令發以黍米兩石五斗釀之熟,封三七日服清一升, 百日身中澀皮八風胷膈五藏骨髓伏風百病悉去。

治頭中五十種病,摩頭散方。

䕡茹半夏蜀椒各六分烏頭八分。

莽草四分桂心七分附子細辛各一兩。

右八味治下篩,以大酢和摩頭,記日數,三日頭膚痛,四五日後一著藥如前, 十日以酢漿洗頭,復摩藥即愈若生息肉,并喉咽中息肉大如棗欲塞,以藥摩之即愈, 耳鼻齒有疾並用之良。

頭風散方。

附子一枚中形者鹽如附子大。

右二味治下篩,沐頭竟以方寸匕摩頂上,日三。

治頭面上風方。

松脂石鹽杏人蜜臘各一兩薰陸香二兩萆麻人三兩。

右六味熟擣作餅,淨剃百會上髮,貼膏,膏上安紙,三日一易,若癢刺藥上, 不久風定。

治卒中惡風頭痛方。

擣生烏頭,以大酢和塗故布上,薄痛上,須臾痛止,日夜五六薄,逐痛處薄之, 去皮擣烏頭。

又方。

油二升鹽一升末,油煎一宿令消盡,塗頭,石鹽尤良。

又方。

芥子末酢和傳頭一周時。

治肺勞熱,不問冬夏老少,頭生白屑搔癢不堪,然肺為五藏之蓋,其勞損傷肺, 氣衝頭頂致使頭癢,多生白屑搔之隨手起,人多患此,皆從肺從,世呼人為頭風也, 沐頭湯方。

大麻子秦椒各三升皂莢屑五合。

右三味熟研,內泔中一宿漬,去滓,木匕攪百遍,取勞乃用沐頭髮際, 更別作皂莢湯濯之,然後傳膏肘後無皂莢。

又方。

菊花獨活茵芊防風細辛蜀椒皂莢杜蘅莽草桂心各等分。

右十味可作湯沐及熨之。

風頭沐湯方。

豬椒根三兩麻黃根防風各二兩細辛茵芋各一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去滓溫以沐頭。

又方。

葶藶子煮,沐不過三四度愈。

又方。

蜀椒二升以水,煮取汁沐髮良。

又方。

以桑灰汁沐頭去白屑,神良。

治頭項強不得顧視方。

蒸好大豆一斗,令變色,內囊中枕之。

又方。

常以九月九日取菊花作枕袋枕頭良。

又方。

八月後取荊芥鋪床,又作枕枕頭,立春日去之。

又方。

穿地作小坑,燒令赤,以水沃之,令小冷,內生桃葉滿其上,布席臥之, 令項當藥上,以衣著項兩邊,令氣蒸病上,汗出良久愈,若病大者,作地坑亦大。

治風毒熱頭面腫,犀角湯方。

犀角生薑各二兩栝樓根苦參各一兩石膏六兩竹葉兩撮黃芩升麻青木香。

各三兩防已一兩半防風一兩。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相去十里久內消不利。

治頭面遍身風腫,防風散方。

防風二兩白芷一兩白朮三兩。

右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卒中風頭面腫方。

擣杏人如膏,以雞子黃合擣,令相得,傅帛上厚裹之自乾,不過八九傳差。

令白髮還黑方。

烏麻九蒸九暴,末之,以棗膏丸,久脈之佳。

又方。

隴西白芷旋復花秦椒各一升桂心一尺。

右四味治下篩,以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三,三十日白髮還黑,禁房室。

治頭髮落不止,石灰酒方。

石灰三升細篩,水拌令濕,極熟蒸之,炒令至焦,以木札投之,火即著為候, 停冷取三升,絹袋貯之,以酒三斗漬三宿,初服半合,日三四夜二,稍加至一合, 甚神驗治脈極虛寒鬢髮墮落,令髮潤澤沐頭方。

桑根白皮切三升,以水五升淹清,煮五六沸,去滓洗沐髮,數數為之,自不復落。

又方。

麻子三升碎白桐葉切一把。

右二味以米泔汁二斗煮五六沸,去滓,以洗沐,則鬢不落而長,甚有驗。

鬢髮墮落令生長方。

生柏葉切一升附子四枚豬膏三升。

右三味末之,以膏和為三十丸,用布裹一丸,內煎沐頭泔汁中,沐髮長不落, 其藥密收貯,勿令泄氣。

又方。

麻葉桑葉。

右二味以泔煮,去滓沐髮七遍,長六尺。

又方。

羊糞灰淋汁洗之,三日一洗,不過十洗大生。

治頭中二十種病,頭眩,髮禿落面中風以膏摩之方。

蜀椒莽草各二兩桂心䕡茹附子細辛各一兩半半夏乾薑各一兩。

右八味㕮咀,以豬生筋胙二十兩合擣,令肪消盡藥成,沐頭令淨,以藥摩顖上, 日一即愈,如非十二月合,則用生烏麻油和塗頭皮,沐頭令淨乃揩之, 一頓生如昔也必效方無蜀椒莽草半夏乾薑治頭中風癢白屑,生髮膏方。

蔓荊子附子細辛續斷皂莢澤蘭零陵香防風杏人藿香白芷各二兩松葉石。

南各三兩莽草一兩松膏馬鬐膏豬脂各二升熊脂二升。

右十八味㕮咀,以清醋三升漬藥一宿,明旦以馬鬐膏等微火煎,三上三下, 以白芷色黃膏成,用以澤髮。

治頭風癢白屑,生髮膏方。

烏喙三兩莽草石南細辛續斷皂莢澤蘭白朮辛夷防風白芷各二兩竹葉松。

葉柏葉各半升豬脂四升。

右十五味㕮咀,以清酢三升漬一宿,明旦微火以脂煎,三上三下。

白芷色黃膏成,去滓濾取沐髮了塗之,一方用生油三大升,千金翼無。

石南用杏人不用白芷灰汁洗頭去白屑神良。

生髮膏方。

丁香甘松香各一兩零陵香吳藿香細辛蜀椒各二兩白芷澤蘭大麻子桑白。

皮桑寄生牡荊子苜蓿辛夷人杏人芎藭防風莽草各一兩胡麻油一升竹葉。

松葉柏葉各半升臘豬膏一升烏雞肪鴈肪各一合。

右二十五味㕮咀,以酢漬一宿,內油膏中徾火三上三下。

白芷色黃膏成,去滓塗頭上髮生,日二夜一。

鬢髮墮落令生長方。

附子蔓荊子柏子人各三分。

右三味以烏雞膏和,擣三千杵,貯新瓷器中,封百日出,以馬鬐膏和以傳頭訖, 巾裹之,勿令見風,日三即生,肘後不用柏子人以酒漬澤。 沐。

髮鬢禿落,生髮膏方。

莽草一兩防風升麻白芷薺苨各二兩蜣蜋四個驢鬐膏豹膏一作狗膏馬鬐。

膏熊膏一作雄雞膏豬膏。

右十一味諸膏成煎各半升,合煎諸藥沸則下,停冷,復上火三五沸止,絞去滓, 傳頭當澤用之。

髮落生髮方。

白芷附子防風芎藭莽草辛夷細立黃苓當歸各一兩大黃一兩半蔓荊子一。

升蜀椒一兩。

右十二味㕮咀,以馬鬐膏五合,臘月豬膏三升,合諸藥徾火煎,白芷色黃膏成, 先洗頭後用膏傳如常澤法,勿近面,面生毛也,亦治眉落。

治風頭毛髮落不生方。

鐵上生衣研以臘月豬脂和塗之,日參,亦治眉毛落,髮落不生令長方。

麻子壹升熬黑,壓取脂以傳頭,長髮妙。

又方。

鴈肪得之。

又方。

多取烏麻花,瓷甕盛密蓋深埋之,百日出,用塗髮,令髮易長而黑。

生眉毛方。

墻上青衣鐵生衣。

右貳味等分末之,以水和塗即生。

又方。

七月烏麻花陰乾,末之,以生烏麻油漬之,貳日壹塗眉毛⿱髟眉髮火燒瘡瘢毛不生方。

蒲灰正月狗腦和傅即生。

治禿頂方。

蕪菁子末酢和傅之,日三。

又方。

東行棗根長三尺,以中央安甑中心蒸之,以器承兩頭汁,塗頭髮即生,肘袋作桑根。

又方。

麻子三升熬焦末之,以豬脂和塗之髮生為度,拔白髮良日。

正月四日二月八日三月十二日四月十六日五月二十日六月二十四日七。

月二十八日八月十九日九月二十五日一作十五日十月十日十一月十日。

十二月十日。

右並以日正午拔之,當日不飲酒食肉五辛,經一拔黑者更不變。

令髮不生方。

除日自拔毛以鼈脂塗之,又豬狗膽塗之,又狗乳亦塗之。

又方。

用白蜜傅髮乳,即不復生也。

又方。

蚌灰鼈脂相和,新拔毛即塗毛孔上,永不生。

染鬚髮方。

胡粉三兩石灰六兩絹篩文敖一令黃。

右二味以榆皮作湯和之如粉,先以皂莢湯洗髮,令極淨,不得令有膩氣, 好暴乾夜即以藥塗髮上,令勻訖,取桑葉相綴,著頭巾上遍以裹髮一夜, 至旦取醋漿熱煖三遍淨洗髮,又以醋泔熱煖洗髮,又取生胡麻苗擣, 取三升汁和水煮一二沸,淨濾以濯髮訖,又用油湯濯之,百日黑如漆。

又方。

生油漬烏梅,常用傅頭良。

又方。

黑椹水漬之,塗髮令黑。

又方。

以鹽湯洗沐,生麻油和蒲葦灰傳之。

髮黃方。

臘月豬脂和羊屎灰蒲灰等分封頭,三日一為之。

又方。

大豆五升酢漿水二斗,煮取五升沐之。

治鬢髮黃赤方。

燒梧桐作灰用乳汁和,塗傳鬢并膚肉,髮鬢即黑,鬢黃方。

剪爪甲搔令毛孔少血出,以蜜塗之,生黑毛。

治頭瘡及白禿,松瀝煎方。

松瀝七合丹砂雄黃水銀研各二兩礬石一兩一云峭粉黃連三兩。

右六味治下篩,內瀝中攪研令調以塗之,先以泔清洗髮及瘡,令無痂,然後傅藥, 二日一傅,三傅後當更作膿膿訖更洗之,几經三度膿出訖以甘草湯洗去藥毒, 前後十度許洗,即差。

治白禿髮落生白痂,終年不差方。

五味子蛇床子遠志各三分菟絲子五分蓯蓉松脂各二分雄黃雌黃白蜜各。

一分雞屎白半分。

右十味治下篩,以豬膏一升二合,先內雄黃,次內雌黃,次內雞屎白,次內蜜松脂, 次內諸藥煎之膏成,先以桑灰洗頭,燥傅之。

治白禿及頭面久瘡,去蟲止痛,王不留行湯方。

王不留行桃東南枝東弔茱萸根皮各五兩蛇床子牡荊子苦竹葉蒺藜各三。

升大麻人一升。

右八味㕮咀,以水二斗半,煮取一斗洗瘡,日再,并療癰疽疽乳月蝕瘡爛。

治白禿及癰疽百瘡,松脂膏方。

松脂六兩礬石杜蘅一排牡荊雄黃附子大黃石南秦艽真朱苦參水銀木蘭。

各一兩。

右十二味㕮咀,以酢漬一宿,豬膏一斤半煎之,以附子邑黃,去滓。

乃內礬石雄黃水銀更著火三沸,安濕地待凝以傳上,日三。

白禿方。

羊肉濕脯炙令香,及熱速搭上,不過三四度,癢勿搔之牛肉亦得。

又方。

新破豬肚土糞,及熱速搭上,癢慎勿搔,當縛兩手,日中臥半日去之。

又方。

皂莢湯淨洗乾拭,以陳久油滓塗之,日三。

又方。

鹽湯洗之,生油和故蒲葦灰傳之,日三。

治白禿方。

煮桃皮汁飲之,并洗。

又方。

麴豆豉兩種,治下篩,酢和薄上。

又方。

炒大豆令焦,末之,和臘月豬脂,熱煖匙抄封上遍即裹著,勿見風。

又方。

桃花末之,和豬脂封上,必效方與桑椹未同和傳之。

禿無髮者方。

黑熟椹二升,內罌中,日中暴三七日,化為水,洗瘡上三七日髮生神效。

治赤禿方。

擣黑椹,取三升服之,日三。

又方。

桑灰汁洗頭,擣椹封之,日中暴頭睡。

又方。

燒牛角灰和豬脂傅。

又方。

馬蹄灰末臘月豬脂和傅之。

治鬼舐頭方。

燒貓兒屎臘月豬脂和傅。

又方。

貓兒毛灰膏和傅之。

又方。

塼末和蒜擣傅,日一。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三。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四(小腸腑)。

小腸腑脈論第一。

論曰,小腸腑者,主心也,舌,是其候也,心合於小腸,小腸者,受盛之腑也, 號監倉吏,重二斤十四兩,長二丈四尺,廣二寸四分, (難經甲乙云長二丈二尺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 後附脊,左回疊積,其注於回腸者外傅臍上,回運環反十六曲,常留水穀二斗四升, 其一斗二升是水,一斗二升是穀,應主二十四氣也, (難經云十六曲盛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甲乙云受三斗三合合之太半)。 唇厚。

,人中長,,以候小腸。小腸病者,少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復耳前熱, 若寒甚獨肩上熱,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滑者,(脈經作陷甲乙同)此其候也。

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 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動肝肺,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 刺太陰以與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左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小腸脈,也,苦臍痺,小腹中有疝瘕,主月即冷上搶心, 刺手心主,治陰,心主在掌後橫文中入一分,左手關前寸口陽實者,小腸實也, 苦心下急熱痺,小腸內熱。

小便赤黃,刺手太陽,治陽手太陽在手小指外側本節陷中。

小腸有寒,其人不重便膿血有熱,必痔。

小腸有宿食,常暮發熱,明日復止。

小腸脹者,少腹䐜脹,引腹而痛。

心前受病,移於小腸,心咳不已,則氣與咳俱出。

厥氣客於小腸,夢聚邑街衢。

心應皮,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

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沖小者小腸小而短, 諸陽經脈皆多紆屈者小腸結。

扁鵲云,手少陰與太陽為表裡,所以表清裡濁,清實濁虛,故食下腸實而胃虛, 故腑實而不滿,實則傷熱,熱則口張,口為之生瘡,虛則傷寒,寒則便泄膿血, 或發裡水,其根在小腸先從腹起,方在治水篇中。

小腸絕不治,六日死,何以知之,髮直如乾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手太陽之脈,是動則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以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 耳聾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經脈支別以見心藏部中)。

小腸虛實第二(脈二條,方三首,灸法三首)。

小腸實熱。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實者,手太陽經也,病苦身熱,來去汗不出。

心中煩滿,身重,口中生瘡,名曰小腸實熱也。

治小腸熱脹口瘡柴胡澤瀉湯方。

柴胡、澤瀉、橘皮(一方用桔梗)、黃芩、枳實、旋復花、升麻、芒消(各二兩)、 生地黃(切一升)。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三服。

大黃丸,調小腸熱結滿不通方。

大黃、芍藥、葶藶(各二兩)、大戟、朴消(各三兩)、杏人(伍拾枚)、 巴豆(柒枚)。

右七味末之,密和丸飲服,如梧子大,大人七丸,小兒二三丸日二。

熱去,日一服。

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穴俠中管兩邊相去一寸。

小腸泄痢膿血灸魂舍一百壯,小兒減之,穴在俠臍兩邊相去各一寸。

(翼六相去一寸)。

又灸小腸腧七壯。

小腸虛寒。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虛者,手太陽經也,病苦顱際,偏頭痛,耳頰痛, 名曰小腸虛寒也。

小腸虛寒痛下赤白腸滑腸中懊憹補之方。

乾薑(參兩)、當歸、黃蘗、地榆(各肆兩)、黃連、阿膠(各貳兩)、 石榴皮(參枚)。

右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膠煮,取膠烊盡分三服。

舌論第三。

論曰,凡舌者心主小腸之候也,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善用機衡, 能調五味也,凡有所啖,若多食鹹則舌脈凝而變色,多食苦則舌皮槁而外毛焦枯, 多食辛則舌筋急而爪枯乾,多食酸則舌肉肥而唇揭,多食甘則舌根痛而外髮落, 又曰,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內合五藏之氣也, 若藏熱則舌生瘡,引唇揭赤。

若腑寒,則舌本縮,口噤唇青,寒宜補之,熱宜瀉之,不寒不熱,依藏腑調之, 舌縮口噤唇青,升麻煎主之,方在第六卷中。

風眩第四(論三首方十首灸禁法二首)。

徐嗣伯曰,余少氶家業,頗習經方,名醫要治,備聞之矣,自謂風眩多途, 諸家未能必驗,至於此術,鄙意偏所究也,少來用之,百無遺策,今年將衰暮, 恐奄忽不追,故顯明證論,以貽於後云爾。

夫風眩之病,起於心氣不定,胷上蓄實,故有高風面熱之所為也,痰熱相感而動風, 風心相亂則悶瞀,故謂之風眩,大人曰癲,小兒則為癎,其實是一,此方為治, 方無不愈,但恐證候不審,或致差違,大都忌食十二屬肉,而賁豚為患,發多氣急, 氣急則死,不可救,故此一湯是輕重之宜,勿因此便謂非患,所治風胘湯散丸煎, 凡有十方。

凡人初發,宜急與續命湯也,困急時但度灸穴,便火針針之,無不差者, 初得針竟便灸,最良,灸法次列於後,余葉之以來,三十餘年。

所救活者數十百人,無不差矣,後人能曉得此方,幸勿參以餘術焉。

治風眩發,則煩悶無知,口沫出,四體角弓,目反上,口噤不得言。

續命湯方。

竹瀝(一升二合)、生地黃(汁一升)、龍齒、生薑、防風、麻黃(各四兩)、 防已(三兩)、附子(三分)、石膏(七兩)、桂心(二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氣加附子成一兩,紫蘇子五合, 橘皮半兩,已服續命湯,口開四肢尚未好定,而心中尚不除者,紫石湯主之, 方在下第五篇,紫石煮散是也。

治氣奔急欲絕者賁豚湯方。

吳茱萸(一升)、桂心、芍藥、生薑(各四分)、石膏、人參、半夏、 芎藭(各三分)、生葛根、茯苓(各六分)、當歸(四兩)、李根皮(一斤)。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七升,清酒八升,煮取三升,分作三服,治語狂錯,眼目霍霍, 或言見鬼,精神昏亂防已地黃湯方。

防已(二兩)、生地黃(五斤別切勿合藥漬疾小輕用二斤)、甘草(二兩)、桂心、 防風(各三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一升漬之一宿,絞汁,著一面,取其滓,著竹簀上, 以地黃著藥滓上,於三斗米下蒸之,以銅器承取汁,飯熟,以向前藥汁合絞取之, 分再服。

治心中驚悸而四肢緩,頭面熱,心胷痰滿,頭目眩冒如欲搖動者,署預湯方。

署預、人參、麥門冬(各四兩)、前胡、芍藥、生地黃(各八分)、枳實、遠志、 生薑(各三分)、茯。 苓(六分)、半夏(五分)、甘草、黃芩、竹葉(各一分)、茯神(六分)、 秫米(三合)。

右十六味㕮咀,取江水,高舉手楊三百九十下,量取三斗煮米減一斗,內半夏, 復減九升,去滓,下藥煮取四升,分四服,無江水處。

以千里東流水代之,挍手令上頭也,秦中無江,涇渭可用,諸舊灌劒曰尚取之。

服前湯後,四體尚不涼冷,頭目眩動者,防風湯主之,此湯大都宜長將服, 但藥中小小消息之,隨冷暖耳仍不除差者,依此方。

防風、赤石脂、石膏、人參、生薑、、白石脂、寒水石、龍骨、茯苓(各三分)、 桂心(二分)、紫石(一分)。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凡用井華水者,取清淨也, 今用江水,無泥又無砂穢,源泉遠涉,順勢歸海,不逆上流用以治頭, 必歸於下故也。

署預煎方。

署預(二十分)、甘草(十四分)、澤瀉、人參、黃芩(各四分)、當歸、白斂、 桂心、防風、麥門冬(各三分)、大豆、黃卷、桔梗、芍藥、山茱萸、紫菀、白朮、 芎藭、乾薑、蜀椒、乾地黃(各二分已上二十銖擣節)、 生地黃(十八斤擣絞取汁煎令餘半)、麻子人(三升研)、大棗(八十枚)、 蜜(三升)、麞鹿雜髓(八兩)、鹿角膠(八兩)、 桑根皮(五升忌岡上自出土者大毒大忌近籬屋垣墻下溝瀆邊者皆不中用)。

右二十七味,以清酒二斗四升,煮桑白皮麻子棗得一斗去滓,乃下地黃汁膠髓蜜, 煎減半,內前諸藥末煎之,令可丸如雞子黃,飲服一枚,日三,稍加至三丸。

治頭目眩冒,心中煩鬱,驚悸狂癲,署預丸方。

署預(二十八分)、桂心、大豆、黃卷、鹿角膠(各七分)、當歸、神麴、人參、 乾地黃(各十分)、防風、黃芩、麥門冬、芍藥、白朮(各六分)、 甘草(二十分)、柴胡、桔梗、茯苓、杏人、芎藭(各五分)、白斂、 乾薑(各三分)、大棗(一百枚取膏)。

右二十二味末之,合白蜜棘膏丸如彈丸,先食服一丸,日三服。

治頭目眩運屋轉旋倒者天雄散方。

天雄、防風、芎藭、人參、獨活、桂心、葛根(各三分)、白朮、遠志、署預、 茯神、山茱萸(各六分)、莽草(四分)。

右十三味治下篩,先食,以菊花酒服方寸匕,日二,漸加至三匕以知為度。

菊花酒法。

九月九日取鄧州甘菊花暴乾,作末,以米饋中,蒸作酒,治心中時恍惚不定者, 人參丸方。

上黨人參、鐵精、牛黃、丹砂、雄黃、昌蒲、防風、大黃(各一兩)、赤足蜈蚣、 蜥蜴(各一枚)、鬼臼(一兩)。

右十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一服七丸,日三,夜一,稍增之。

合藥皆忌見婦人青衣人犬鼠,勿用青紙, 九合藥皆忌濁穢雞犬六畜喪孝不具足人見之,用前菊花酒下佳。

灸法,以繩棋度口至兩邊,即得口度之寸數,便以其繩一頭更度鼻。

盡其兩邊兩孔間,得鼻度之寸數中屈之,取半,合於口之全度中屈之, 先覔頭上迴髮,當迴髮灸之,以度度四邊左。

右前後,當繩端而灸。

前以面為正,並依年壯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須瘡差又灸,壯數如前,若連灸, 火氣引上其數處迴髮者,則灸其近當鼻也,若迴髮近額者,亦宜灸, 若指面為瘢則闕其面處,然病重者亦不得計此也。

食禁。

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犬豬鼠牛。

右十二相屬肉物皆不得食,及以為藥,牛黃龍骨齒用不可廢。

嗣伯啟,嗣伯於方術豈有效益,但風眩最是愚袁小差者,常自寶秘。

誓不出手而為作治,亦不令委曲得法,凡有此病,是嗣伯所治未有不差者, 若有病此而死不逢嗣伯故也,伏願問人立知非嗣伯之自誇,殿下,既須此方, 謹封上呈,嗣伯鄙志尚存,謹自書寫,年老目闇,多不成字,伏願恕亮,謹啟。

風癲第五(論六首,方三十四首,針灸法四十八首)。

論曰,黃帝問曰,人生而病癲疾者,安所得之,歧伯對曰,此得之在腹中時, 其母有所數大驚也,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為癲疾,病在諸陽脈, 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㓨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而止,病癲初發, 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四五日一發名曰癲疾,刺諸分,其脈尤寒者,以針補之, 病已止,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直視,舉目赤,其作極已而煩心。 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已,癲疾始發,而反強, 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已,癲疾始作, 而引口啼呼(甲乙作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

右強者,攻其左,左強者攻其。

右,血變而止,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即寫之, 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尾骶也。

骨癲疾者,頷齒諸輸分肉皆滿,而骨倨強直,汗出煩悶,嘔多涎沫。

氣下泄,不療。

筋癲疾者,身拳攣,急脈大刺項大經之本杼,嘔多涎沫,氣下洩,不療。

脈癲疾者,暴仆,四肢之脈皆脹而從滿脈盡,刺之出血不滿俠項,灸太陽, 又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嘔多涎沫,氣下洩,不療。

治癲者,病發而狂,面皮厚敦敦者死,不療。

凡癲發則臥地,吐涎沫無知,若強掠起如狂,及遺糞者,難療。

癲疾脈搏大滑久自己,脈沈小急實死,不療,小牢急亦不可治,脈虛可療, 實則死矣,厥成為癲疾,五藏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厥成為癲, 故附厥於此條也,陰衰發熱厥,陽衰發寒厥。

論曰,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歧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 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問曰,熱厥必起於足下者,何也,對曰, 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勝則足下熱也,問曰, 寒厥必起於五指而上於膝者何,對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而聚於膝上, 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厥或令人腹滿, 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陰氣盛於上則下虛, 下虛則腹滿,腹滿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亂則不知人,巨陽之厥, 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仆,陽明之厥,癲疾欲走呼,腹滿。 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厥,暴聾,頰腫而熱,脇痛,髀不可以運, 太陰之厥,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舌乾溺赤, 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 陰縮腫胻內(一作外)熱。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上寒下熱, 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則火熨項與肩甲,令熱下冷乃止,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而止,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刺熱厥者二陰一陽, 刺寒厥者二陽一陰,所謂二陰者,二刺陰也,所謂二陽者,二刺陽也。

論曰,溫病熱入腎中亦為痙,小兒病癎熱盛亦為痙, 凡風瘖暴尸厥參服厭鬼不寤皆相似,甲粉察之,故經言久厥則成癲,是以知似也。

論曰,癲病有五,一曰陽癲,發時如死人,遺溺,有頃乃解,二日陰癲, 坐初生小時臍瘡未愈,數洗浴,因此得之,三日風癲,發時眼目相引, 牽縱反急強羊鳴,食須方解,由執作汗出當風,因以房室過度,醉飲飽滿行事, 令心氣逼迫,短氣脈悸得之,四日濕癲,眉頭痛身重,坐熱沐髮,濕結腦,汗未止, 得之,五日馬癲,發時反目口噤。

手足相引,身皆熱,坐小時膏氣腦熱不和得之。

治五癲方。

銅青、雄黃、空青、水銀(各一兩)、石長生、茯苓、豬苓、白芷、白斂、 白薇人參(各二兩)、卷柏、烏扇(各半兩)、硫黃(一兩半)、 東門上雞頭(一兩)。

右十五味末之,以青牛膽和著銅器中於⿰曾九中五斗大豆上蒸之, 藥成服如麻子三十丸,日再夜一,服者先食。

治風癲掣瘲口眼張大,口中出白沫,或作聲,或死不知人,虎睛丸方。

虎晴(一具酒浸一宿灸之)、防風、秦艽、防葵、龍齒、黃芩、雄黃、防已、 山茱萸、茯苓、鐵精、鬼臼、人參、乾地黃(一方云乾薑)、大黃、銀屑、 牛黃(各四分)、獨活、遠志、細辛、貫眾、麝香、白斂(一作白薇)、升麻、 白鮮皮(各三兩)、茯神、石膏、天雄(各五兩)、鬼箭露、蜂房(各二分)、 寒水石(六分)、蛇蛻(一尺)。

右三十二味末之,蜜和酒服十五丸,梧子大,日再,稍加至二十五丸神方, (千金藥名大鎮心丸主諸癎所不療者)。 凡癲發之候,其狀多端,口邊白沫,動無常者方。

秦艽、人參、防葵(一作防風)、茯神(一作牡丹)、甘草(各二兩)、 鈆丹(二兩)、貫眾(一枚)。

右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治風癲失性顛倒欲死五癲驚癎雄雌丸方。

雄黃、雌黃、真珠(各一兩)、鈆(二兩熬令成屑)、丹砂(一分)、 水銀(八分)。

右六味末之,以蜜擣三萬杵,丸如胡豆,先食,服二丸,日二,稍加以知為度, (古今錄驗云療五癲牛癲則牛鳴馬癲則馬鳴狗癲則狗鳴羊癲。 則羊鳴雞癲則雞鳴病五癲狂病者腑臟相引盈氣起寒厥不識人氣靜瘈瘲。

吐沫久而得蘇者。

)。

續命風引湯,治中風癲眩,不知人狂言舌腫出方。

麻黃、芎藭、石膏、人參、防風(各三兩)、甘草、桂心、獨活(各二兩)、防已、 附子、當歸(各一兩)、杏人(三十枚)、陳薑(五兩一本無陳字)。

右十三味㕮咀,以酒三升水一斗合,煎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紫石煮散,治大人風引,小兒驚癎瘈瘲,日數十發,醫所不藥者方。

紫石英、滑石、白石脂、凝水石、石膏、赤石脂(各六兩)、大黃、龍骨、 乾薑(各四兩)、甘草、桂心、牡蠣(各三兩)。

右十二味,治下篩為麤散,盛以韋囊,懸於高涼處,欲用取三指撮。

以新汲井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大人頓服,末百日兒服一合,未能者綿沾著口中, 熱多者日四五服,以意消息之, (深師方只龍骨乾薑牡蠣滑石白石脂五味)治百二十種風癲癎驚狂, 及發即吐沫不識人者,四月五月宜服煮散方。

紫石英、芍藥、龍骨(一本用黃芩)、麻黃、青石脂、當歸、甘草、桂心、人參、 栝樓根、白鮮皮(各三兩)、牡蠣(三兩)、大黃(五兩)。

右十三味治下篩為麤散,分作七裹,每以大棗十枚,水三升, 煮取二升半下一裹大棗汁中煎取一升去滓,頓服,相去七日一服,服訖即差。

治癲癎厥時發作方。

防葵、代赭、人參、鈆丹、釣藤、茯神、雷丸、虎骨、遠志、桂心、防風、白殭蠶、 生豬齒(各六分)、卷柏、莨菪子、光明砂、升麻、附子、牡丹、龍齒(各一分)、 牛黃(二分)、蚱蟬(十四枚)、蛇蛻皮、白馬眼睛(各一具)、白斂(四分)。

右二十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亦可為丸,服良驗,芎藭湯, 治風癲引脇牽痛,發作則吐,耳如蟬鳴方。

芎藭、藁本、䕡茹(各五兩)。

右三味㕮咀,內酒一斗,煮取三升,頓服之,贏者分再服,取大汗。

治風癲方。

葶藶子、鈆丹、栝樓根、虎掌、烏頭(各三分)、白朮(一分)、蜀椒、大戟、 甘遂、天雄(各二分)、鴟頭(一枚)、鐵精、䕡茹(各一兩)。

右十三味末之,蜜丸如梧子,服二丸,日三,湯酒下之,(經心錄名鴟頭丸)。

治癲癎痸瘲方。

飛鴟頭(二枚)、鈆丹(一斤)。

右二味末之,蜜丸先食服三丸,日三,劇者夜一,稍加之。

治風癲方。

莨菪子三升,擣篩,酒一斗,漬半日,絞去之,湯中煎之,可丸, 先食服如小豆二丸,加至梧子二丸,以知為度,額上手中從文理中赤起,是知也, 無此候且服,病日發者三日愈,間日發者十日愈,五日發者二十日愈, 半歲發者一月愈。

又方。

又門冬(十斤)、地黃(三十斤)。

右二味擣,取汁作煎,服之差。

天門冬酒通治五臟六腑大風洞泄虛弱,五勞七傷,癥結滯氣,冷熱諸風癲癎惡疾, 耳聾頭風,四肢拘攣猥退歷節,萬病皆主之,久服延年輕身,齒落更生, 髮白更黑方。

天門冬與百部相似,天門冬味甘兩頭方,百部細長而味苦,令人利。

擣絞取汁一斗,漬麴二升,麴發,以糯米二斗,准家醞法造酒,春夏極冷下飯, 秋冬溫如人肌酘之,酒熟,取清服一盞常令酒氣相接,勿至醉吐, 慎生冷酢滑雞豬魚蒜,特慎鯉魚亦忌油膩,此是一斗汁法。

餘一石二石亦准此以為大率,服藥十日覺身體隱疹大癢,二十日更大癢, 三十日乃漸止,此皆是風氣出去故也,四十日即覺身心朗然大快,似有所得, 五十日更覺大快,當風坐臥,覺風不著人,身中諸風悉盡,用米法,先淨淘米, 暴炕令乾,臨欲用時,更別取天門冬汁漬米乾漉炊之,餘汁拌飯,甚宜密封, 取天門冬汁法,淨洗天門冬,去心皮,乾漉去水,切擣壓, 取汁三四遍令滓乾如草乃止,此酒初熟味酸,仍作臭泔腥氣,但依式服之, 久停則香美,餘酒皆不及也,封四七日佳,凡八月九月即少少合,至十月多俉, 擬到來年五月三十日以來,相續服之,春三月亦得合,入四月。 不得合,服酒時若得散服,得力更倍速,散方如左。

天門冬去心皮,暴乾,擣,篩,作末,以上件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三匕, 久服長生,凡酒亦得服。

大人癲,小兒驚癎,灸背第二椎,及下窮骨兩處,以繩度, 中折繩端一處是脊骨上也,凡三處畢復斷繩作三折,令各等而參合如ㄙ字, 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俠脊兩邊,便灸之,凡五處也,故畫圖法以丹注所灸五處, 各百壯,削竹皮為度,勝繩也。

卒癲、灸陰莖上宛,宛中三壯,得小便通,即差,(千金翼云當尿孔上是穴)。

又灸陰莖頭三壯。

又灸足大指上聚毛中七壯。

又灸囊下縫二七壯。

又灸兩乳頭三壯。

又灸督脈三十壯,三報穴在直鼻中上入髮際。

又灸天葱百會各漸灸三百壯,炷惟小作。

又灸耳上髮際各五十壯。

論曰,黃帝問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歧伯對曰,生於陽,曰陽何以使人狂, 曰陽氣因暴折如難決,故善怒,病名曰陽厥,問曰,何以知之,對曰陽明常動太陽, 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

曰治之奈何,曰衰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之食即已, 使之服以生鐵落為後飯,夫生鐵落者下氣疾。

論曰,凡發狂則欲走,或自高賢稱神聖,皆須備諸火灸,乃得永差耳, 若或悲泣呻吟者,此為邪非狂,自依邪方治之,邪入於陽則為狂。

邪入於陰則為血痺,邪入於陽,傳即為癲痙,邪入於陰,傅則為痛瘖, 陽入於陰病靜,陰入於陽病怒。

鼈甲湯,治邪氣,夢寐寤時,涕泣不欲聞人聲,體中酸削,乍寒乍熱,腰脊強痛, 腹中拘急,不欲飲食,或因疾病之後,勞動疲極, 或觸犯忌諱眾諸不節婦人產生之後,月經不利,時下青赤白,肌體不生肉,虛贏瘦, 小便不利,或頭身發熱,旋復解散,或一度交接,彌日困極,藥皆主之方。

鼈甲(七枚)、甘草、白薇(一作白芷)、貝母、黃芩(各二兩)、防風(三兩)、 麻黃、芍藥、白朮(各二兩半)、凝水石、桂心、茯苓、知母(各四兩)、 石膏(六兩)。

右十四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治男子得鬼魅欲死, 所見驚怖欲走,時有休止,皆邪氣所為,不能自絕九物牛黃丸方。

牛黃(土精一云火精)、荊實(人精)、曾青(蒼龍精)、玉屑(白虎精)、 雄黃(地精)、空青(天精)、赤石脂(朱雀精)、玄參(玄武精)、 龍骨(水精各一兩)。

右九味名曰九精,上通九天,下通九地,下篩,蜜和服,如小豆,先食吞一丸, 日三服稍加,以知為度,(千金翼云凡邪病當服五邪湯九精丸差)。

十黃散,治五臟六腑血氣少,亡魂失魄,五臟覺不安,忽忽喜悲,心中善恐怖, 如有鬼物,此皆發於大驚,及當風從高墮下落水所致,悉主之方。

雄黃、人參(各五分)、黃芩、大黃、桂心、黃耆、黃蘗、細辛(各三分)、黃連、 黃昏、蒲黃、麻黃(各一分)、黃環、澤瀉、山茱萸(各二分)。

右十五味治下篩,未食溫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加至二匕, 贏劣者更加人參五分合十分,一方有生黃二分,(崔氏有蜀椒五分乾薑四分)。 別離散,治男女風邪,男夢見女,女夢見男,悲愁憂恚,怒喜無常。

或半年數月一發動者方。

桑上寄生,白朮(各三兩)、桂心、茵芋、天雄、菖蒲、細辛、茜根、附子、 乾薑(各一兩)。

右十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合藥勿令婦人雞犬及病者病者家人知見, 令邪氣不去,禁之為驗。

治鬼魅四物鳶頭散方。

東海鳶頭(是由酸根)、黃牙石(一名金牙)、莨菪子、防葵(各一分)。

右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飲令病人見鬼,加防葵一分,欲令知鬼主者, 復增一分,立有驗,防葵莨菪並令人迷惑恍惚如狂,不可多服。

五邪湯,主邪氣啼泣或歌或哭方。

禹餘糧、防風、桂心、芍藥、遠志、獨活、甘草、白朮、人參、石膏、牡蠣、 秦艽(各二兩)、防已、昌蒲、雄黃(深師作黃丹)、茯神、蛇蛻(各一兩)。 古十七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分四服,亦可如煮散法服之。

茯神湯,主五邪氣入人體中,見鬼妄語,有所見聞,心悸跳動,恍惚不定方。

茯神、人參、昌蒲、茯苓(各三兩)、赤小豆(四十枚)。

右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人參湯,主風邪鬼氣,往來發作,有時或無時節方。

人參、防風、烏頭、乾薑、澤瀉、狗脊、遠志、附子、栝樓根(千金翼作桔梗)、 黃芩、獨活(各五分)、秦艽、牡蠣、五味子、前胡、細辛、石膏、芎藭、蜀椒、 牛膝、甘草、石南、桂心、麻黃、竹皮、白朮、山茱萸、橘皮、 桑根白皮(各十八銖)、茯苓、鬼箭(各十二銖千金翼作澤蘭)、大棗(十六枚)。

右三十二味㕮咀,以水六升酒六升合,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虎睛湯,主狂邪發無常,被頭大喚欲殺人,不避水火方。

虎睛(一具)、茯苓、桂心、防風(各三兩)、獨活、甘草、人參、 天雄(各一兩)、霧蜂房(一具)、鴟頭(一具)、石長生(十分)、 楓上寄生(五分)。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又方。

防葵、人參、貫眾(各五兩)、防風、桂心(各三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亦可稍服。

又方。

單服苦參五斤,蜜和丸,如酸棗十丸。

治風邪方。

迥陸根三十斤,去皮細切以水八斗,東向竈,煎減半,去滓更煎, 令可丸服如梧子一丸,勿令,一切人見,合時莨菪方亦良,又服大豆紫湯汗出佳, (莨菪方出此篇前紫湯方出第八卷中)。 又方。

燒蝦蟆末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燒人屎灰酒服,慎生冷酢滑豬雞魚蒜等。

又方。

以水服伏龍肝方寸匕,日三。

治百邪鬼魅方。

服頭垢小豆大。

治魅方。

水服鹿角末,方寸匕,日三。

又方。

水服獺肝末,日三。

治狐狸諸色精魅與人作種種惡怪,令人恐怖狂癲風邪方。

雄黃(六斤)、油(一斗二升)。

右二味破雄黃如碁子大,鐺中以盆合頭作竈,微火,九日九夜煎之。

不得少時火絕,亦不得火冷火熱,火微不絕,神驗,治卒發狂方。

臥其人著地,以冷水淋其面,終日淋之良。

治諸橫邪癲狂針灸圖訣。

論曰,凡諸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種種形相,示表癲邪之端,而見其病, 或有默默而不聲,或復多言而謾說,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溝渠, 噉食糞穢,或裸形露體,或晝夜遊走,或嗔罵無度,或是蜚蟲精靈,手亂目急, 如斯種類癲狂之人,今針灸與方藥並主治之,凡占風之家,亦以風為鬼斷。

扁鵲曰,百邪所病者,針有十三穴也,凡針之體,先從鬼官起,次針鬼信, 便至鬼壘,又至鬼心,未必須併針,止五六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蠱之精,便自言說, 論其由來往驗有實,立得精靈,未必須盡其命。

求去與之,男從左起針,女從。

右起針,若數處不言,便遍穴針也,依訣而行針灸等處並備主之, 仍須依掌訣捻目治之,萬不失一,黃帝掌訣,別是術家秘要,縛鬼禁劾五岳四瀆, 山精鬼魅,並悉禁之,有目在人兩手中十指節間,第一針人中,名鬼宮, 從左邊下針。

右邊出,第二針手大指爪甲下,名鬼信,入肉三分,第三針足大指爪甲下,名鬼壘, 入肉二分,第四針掌後橫文,名鬼心入半寸,(即太淵穴也), 第五針外踝下白肉際足太陽,名鬼路,火針七鋥,鋥三下,(即申脈穴也)、 第六針大椎上入髮際一寸,名鬼枕,火針七鋥,鋥三下,第七針耳前髮際宛, 宛中耳垂下五分,名鬼床,火針七鋥,鋥三下,第八針承漿。 名鬼市,從左出。

右,第九針手橫丈上三寸兩筋間,名鬼路,(即勞官穴也)。

,第十針直鼻上入髮際一寸,名鬼堂,火針七鋥鋥三下,(即上星穴也)。

,第十一針陰下縫灸三壯,女人即玉門頭,名鬼藏, 第十二針尺澤橫文外頭接白肉際,名鬼臣,火針七鋥,鋥三下,此即曲池, 第十三針舌頭一寸,當舌中下縫,刺貫出舌上,名鬼封,仍以一板橫口吻,安針頭, 令舌不得動,已前若是手足皆相對,針兩穴,若是孤穴,即單針之。

邪鬼妄語,灸懸命十四壯,穴在口唇裹中央絃絃者是也,一名鬼祿, 又用剛力決斷絃絃乃佳。

邪病臥,暝暝不自知,風府主之,一名鬼穴。

邪病大喚罵詈走,灸十指端,去爪一分,一名鬼城。

邪病鬼癲四肢重匆上主之,一名鬼門。

邪病犬喚罵走遠,三里主之,一名鬼邪。

邪病四肢重痛諸雜候,尺澤主之,尺中動脈,一名鬼受。

邪病語不止及諸雜候,人中主之,一名鬼客廳。

凡人中惡先押鼻下是也。

倉公法狂癎不識人,癲病眩亂,灸百會九壯。

狂走掣瘲,灸玉枕上三寸,一法頂後一寸灸百壯。

狂走癲疾,灸頂後二寸十二壯。

狂邪鬼語,灸天葱九壯。

狂癎哭泣,灸手逆注三十壯,穴在左。

右手腕後六寸。

狂走驚癎,灸河口五十壯,穴在腕後陷中動脈是,此與陽明同也。

狂癲風癎吐舌,灸胃管百壯,不針。

狂走癲疾,灸大幽,百壯。

狂走癲癎,灸季肋端三十壯。

狂言恍惚,灸天摳百壯。

狂邪發無常,被頭大喚欲殺人,不避水火,及狂言妄語,灸間使三十壯, 穴在腕後五寸臂上兩骨間,(亦灸驚恐歌哭)狂走喜怒悲泣,灸目覺(一作巨攪), 隨年壯,穴在背上甲內側及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痛者是也。

狂邪鬼語,灸伏兔百壯。

悲泣鬼語,灸天府五十壯。

悲泣邪語,鬼忙歌哭,灸慈門五十壯。

狂邪驚癎病,灸承命三十壯,穴在內踝後上行三寸動脈上,亦灸驚狂走。

狂癲風驚厥逆心煩,灸巨陽五十壯。

狂癲鬼語,灸足太陽四十壯。

狂走驚恍惚,灸足陽明三十壯。

狂癲癎易疾,灸足少陽隨年壯。

狂走癲厥如死人,灸足大指三毛中九壯,(翼玄灸大敦)。

狂走易罵,灸八會隨年壯,穴在陽明下五分,狂痲驚走風恍惚嗔喜。罵笑歌獸鬼語, 悉灸腦戶風池手陽明太陽太陰足陽明陽蹻少陽太陰陰蹻足跟,皆隨年壯,驚怖心忪, 少力,灸大橫五十壯。

狂風罵詈槌斫人,名為熱陽風,灸口兩吻邊𪈭口處赤白際各一壯。

又灸陰囊縫三十壯,令人立以筆正注當下已臥核卵上灸之,勿令近前中卵核, 恐害陽氣也。

狂走刺人,或欲自死,罵詈不息,稱神鬼語,灸口吻頭赤白際一壯。

又灸兩肘內屈中五壯,又灸背胛中間三壯,報灸之倉公法神效。

卒狂言鬼語,以甑帶急合縛兩手大指,便灸左。

右脇下,對屈肋頭兩處火俱起,各七壯,須臾鬼自道姓名,乞去,徐徐問之, 乃解其手焉。

卒中邪魅恍惚振噤,灸鼻下人中及兩手足大指爪甲, 本令艾丸半在爪上半在肉上各七壯,不止十四壯,炷如雀矢大。

卒狂鬼語,針其足大拇指爪甲下,入少許即止。

風邪,灸間使隨年壯,又灸承漿七壯,又灸心輸七壯,及灸三里七壯。

鬼魅,灸入髮一寸百壯,又灸間使手心各五十壯。

狐魅合手大指縛指,灸合間三七壯,當狐鳴即差。

風虛驚悸第六(方二十三首)。

遠志湯,主心氣虛,驚悸喜忘,不進食,補心方。

遠志、乾薑、鐵精、桂心、黃耆、紫石(各參兩)、防風、當歸、人參、茯苓、 甘草、芎藭、茯神、羌活(各貳兩)、麥門冬、半夏(各肆兩)、五味子(貳合)、 大棗(拾貳枚)。

右十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一。

遠志湯,治中風心氣不足驚悸,言語謬誤,恍惚憒憒,心煩悶耳鳴方。

遠志、黃耆、茯苓、甘草、芍藥、當歸、桂心、麥門冬、人參(各貳兩)、 獨活(肆兩)、生薑(伍兩)、附子(壹兩)。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服八合,人贏可服五合。

日三,夜一,一方無桂。

茯神湯,治風經五臟大虛驚悸,安神定志方。

茯神、防風(各參兩)、人參、遠志、甘草、龍骨、桂心、獨活(各貳兩)、細辛、 乾薑(各陸兩)、白朮(壹兩)、酸棗(一升)。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風虛滿,頸項強,心氣不定,不能食,茯神湯方。

茯神、麥門冬(各肆兩)、人參、羌活、遠志、當歸、甘草、紫石、 五味子(各一兩)、半夏、防風、黃耆(各三兩)、生薑(五兩)、酸棗(三升)。

右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酸棗,取一斗,去棗,內餘藥煎取三升半一服七合, 日三夜二。

補心湯,主心氣不足,其病苦驚悸汗出,心中煩悶短,喜怒悲憂悉不自知, 常苦咽喉痛,口唇黑,嘔吐血,舌本強,不通水漿方。

紫石英,茯苓、人參、遠志、當歸、茯神(深師作桂)。

)、甘草、紫菀(各二兩)、麥門冬(一升)、赤小豆(三合)、大棗(三十枚)。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補心湯,主心氣不足,多汗,心煩,喜獨語,多夢不自覺,咽喉痛時吐血, 舌本強水漿不通方。

紫石英(研)、茯苓、人參、桂心(各二兩)、麥門冬(三兩)、紫菀、 甘草(各一兩)、赤小豆(二十四枚)、大棗(七枚)。

右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春夏服之佳,補心湯治奄奄忽忽, 朝差暮劇,驚悸心中憧憧,胸滿不下食陰陽氣衰,脾胃不磨,不歆聞人聲, 定志下氣方。

人參、甘草、枳實、當歸、龍齒、桔梗(各三兩)、半夏、桂心(各五兩)、 黃耆(四兩)、生薑(六兩)、茯神(二兩)、大棗(二十枚)、茯苓、 遠志(各三兩)。

右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五合,令熟,去滓,內藥煮取四升, 分服八合,日三夜二。

補心湯,主心氣不足,心痛驚恐方。

遠志、蒲黃(一方用昌蒲)、人參、茯苓(各四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傷心湯,治心氣不足,腹背相引痛,不能俛仰方。

茯神、黃苓、遠志、乾地黃(各三兩)、甘草、阿膠、糖(各一兩)、半夏、附子、 桂心、生薑(各二兩)、石膏、麥門冬(各四兩)、大棗(三十枚)。

右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內糖阿膠,更煎,取二升,二合, 分三服,(此方與前卷,虛實篇大補心湯方相重分兩不同)。 小定心湯,治虛贏心氣驚弱多魘方。

茯苓(四兩)、桂心(三兩)、甘草、芍藥、乾薑、遠志、人參(各二兩)、 大棗(十五枚)。

右八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大定心湯,治心氣虛悸,恍惚多忘,或夢寤驚魘,志少不足方。

人參、茯苓、茯神、遠志、龍骨、乾薑、當歸、甘草、白朮、芍藥、桂心、紫菀、 防風、赤石脂(各二兩)、大棗(二十枚)。

右十五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治驚勞失志方。

甘草、桂心(各二兩)、龍骨、麥門冬、防風、牡蠣、遠志(各一兩)、 茯神(五兩)、大棗(二十枚)。

右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二服,相去如行五里許。

治心虛驚悸不定,贏瘦病服荊瀝方。

荊瀝(二升)、白鮮皮、茯神(各三兩)、人參(二兩)、 白銀(十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右五味㕮咀,以荊瀝銀汁中,煮取一升四合,分三服,相去如人緩行十里, 更進一服。

又方。

荊瀝二升,緩火煎之取一升六合,分溫一服四合,日三夜一。

鎮心湯,主風虛勞冷,心氣不足,喜忘恐怖,神志不定方。

防風、當歸、大黃(各五分)、澤瀉(四分)、白斂(四分一云三兩)、昌蒲、 人參、桔梗(各三分)、白朮、甘草(各十分)、紫菀、 茯苓(各二分一太各三兩)、秦艽(六分)、桂心、遠志、署預、石膏(各三分)、 大豆卷(四分)、麥門冬(五分一云五兩)、粳米(五合)、大棗(十五枚)、 乾薑(二分)、附子、茯神(各二兩)。

右二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令熟,去滓,內藥煮取四升,分服八合, 日三,夜一,(翼不用粳米蜜丸酒膿梧子大十丸加至二十丸)。 大鎮心散,治心虛驚悸,夢寤死畏方。

紫石英、茯苓、防風、人參、甘草、澤瀉(各八分)、秦艽、白朮、署預、 白斂(各六分)、麥門冬當歸(各五分)、桂心、遠志、大黃、石膏、桔梗、 柏子人(各四分)、蜀椒、芍藥、乾薑、細辛(各三分)、黃耆(六分)、 大豆卷(四分)。

右二十四味治下篩,酒服二方寸匕,日三服,一方無紫石伏苓澤瀉乾薑, 有大棗四分,蜜丸如梧子,酒下,十五丸,日三,天鎮心散,治風虛心氣驚弱, 恍惚失常,忽嗔恚悲,志意不樂方。

紫石英、白石英、朱砂、龍齒、人參、細辛、天雄、附子、遠志、乾薑、 乾地黃(一本無)、茯苓、白朮、桂心、防風(各二兩)。

右十五味治下篩,酒服兩方寸匕,日三。

小鎮心散,治心氣不足,虛悸恐畏,悲思恍惚,心神不定,惕惕然而驚方。

人參、遠志、白朮、附子、桂心、黃耆、細辛、乾薑、龍齒、防風、昌蒲、乾地黃、 赤小豆(各二兩)、茯苓(四兩)。

右十四味治下篩,酒服二方寸匕,日三。

鎮心丸,治男子婦人虛損,夢寤驚悸,或失精神,婦人赤白注漏,或月水不利, 風邪鬼注,寒熱往來,腹中積聚,憂恚結氣,諸病皆悉主之方。

紫石英、茯苓、昌蒲、蓰蓉、遠志、大黃、大豆卷、麥門冬、當歸、細辛、卷柏、 乾薑(各三分)。 防風、人參、澤瀉、秦艽、丹參(各六分)、石膏、芍藥、柏子人(各三分)、 烏頭、桂心、桔梗、甘草、署預(各七分)、白斂、鐵精、銀屑、前胡、 牛黃(各二分)、白朮、半夏(各八分)、乾地黃(十二分)、䗪蟲(十二枚)、 大棗(五十枚)。

右三十五味,末之,蜜棗和擣五千杵,酒服,如梧子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一本無大豆卷大棗。

大鎮心丸,所治與前方大同,凡是心病,皆悉主之方。

乾地黃(六分)、牛黃(五分一方用牛膝)、杏人、蜀椒(各五分)、澤瀉、黃耆、 茯苓、大豆卷、署預、茯神、前胡、鐵精、柏子人(各二分)、羌活、桂心、秦艽、 芎藭、人參、麥門冬、遠志、丹砂、阿膠、甘草、大黃、銀屑(各八分)、 桑螵蛸(十二枚)、大棗(四十枚)、白斂、當歸、乾薑紫、石英、 防風(各八分)。

右三十二味末之,白蜜棗和丸,酒服七丸,日三,至二十丸,小鎮心丸, 治心氣少弱驚虛振悸,胷中逆氣魘夢參錯,謬志恍惚方。

紫石英、朱砂、茯神、銀屑、雄黃、昌蒲、人參、桔梗、乾薑、遠志、甘草、當歸、 桂心(各二兩)。 防風、細辛、鐵精、防己(各一兩)。

右十七味末之,蜜丸飲服十丸如大豆,日三,漸加至二十丸, 一方用茯苓二分為十八味。

定志小丸,主心氣不定,五臟不足,甚者憂愁悲傷不樂,忽忽喜忘朝差暮劇, 暮差朝發狂眩方。

昌蒲、遠志(各二兩)、茯苓、人參(各三兩)。

右四味末之,蜜丸飲服如梧子大,七丸,日三,加茯神為茯神丸,散服亦佳。

紫石酒,主久風虛冷,心氣不足,或時驚怖方。

紫石英(一斤)、鍾乳(四兩)、麻黃、茯苓、白朮(各三兩)、防風、遠志、 桂心(各四兩)、甘草(三兩)。

右九味㕮咀,以酒三斗漬,春三日服,四合,日三,亦可至醉,常令有酒氣。

好忘第七(方十六首)。

孔子大聖知枕中方。

鼈甲、龍骨、遠志、昌蒲。

右四味等分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常服令人大聰,(翼云食後水服)。

令人不忘方。

昌蒲(二分)、茯苓、茯神、人參(各五分)、遠志(七分)。

右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五日後知神良。

又方。

蓯蓉、續斷(各一分)、遠志、昌蒲、茯苓(各三分)。

右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至老不忘。

開心散主好忘方。

遠志、人參(各四分)、茯苓(二兩)、昌蒲(一兩)。

右四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三。

昌蒲益智丸方。

昌蒲、遠志、人參、桔梗、牛膝(各五分)、桂心(三分)、茯苓(七分)、 附子(四分)。

右八味末之,蜜丸如梧子,一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日二,夜一,主治喜忘恍惚, 破積聚,止痛安神定志,聰明耳目,禁如藥法。

養命開心益智方。

乾地黃、人參、茯苓(各二兩)、蓯蓉。

遠志、菟絲子(各三兩)、蛇床子(二分)。

右七味治下篩,服方寸匕,日二,忌兔肉,餘無忌。

北平太守八味散方。

天門冬(六分)、乾地黃(四分)、桂心、茯苓(各一兩)、昌蒲、五味子、遠志、 石韋(各三分)。

右治下篩,酒水任服方寸匕,後食三十日,力倍六十日,氣力強,志意足。

治健志方。

天門冬、遠志、茯苓、乾地黃(等分)。

右四味末之,蜜丸,酒服二十丸如梧子,日三服,加至三十丸,常服之勿絕。

治好忘久服聰明益智方。

龍骨、虎骨、遠志(各等分)。

右三味治下篩,食後服方寸匕,日二。

又方。

七月七日取昌蒲酒服三方寸匕,飲酒不醉。

又方。

常以甲子日取石上昌蒲一寸九節者,陰乾百日,治合下篩服方寸匕。

日三,耳目聰明不忘,出衢州石橋寺南山。

又方。

七月七日麻勃一升人參二兩末之,蒸令氣遍,夜欲臥,服一刀圭,盡知四方之事。

又方。

戊子日取東邊桃枝二七枚,縛著臥床中枕之,不忘。

又方。

常以五月五日取東向桃枝,日未出時作三寸木人,著衣帶中,令人不忘。

又方。

丁酉日自至市買遠志,裹著衣中角頭還,末服之不復忘。

治人心昏寒多忘喜誤方。

七朋七日取蜘蛛網,著衣領中,勿令人知,不忘。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四。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脾臟上)。

脾臟脈論第一。

論曰,脾主意,脾臟者,意之舍,意者,存憶之志也,為諫議大夫。

並四臟之所受,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 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意者脾之臟也,口唇者脾之官, 脾氣通於口,口和則能別五穀味矣,故云口為戊,舌唇為已,循環中宮,上出頤頰, 次候於唇,下迴脾,中榮華於舌,外主肉。

內主味,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

溫五臟,神名俾俾,主臟營,(一作意)。

秩祿號為意臟,隨節應會,故曰脾臟營,營舍意,在氣為噫,在液為涎, 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脾氣虛,則夢食飲不足, 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脾氣盛則夢歌樂,體重手足不舉,厥氣客於脾, 則夢丘陵大澤,壞屋風雨,凡脾臟象土與胃合為腑,其經足太陰與陽明為表裡。

其脈緩,相於夏,王於季夏,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厚也,萬物眾色不同, 故名曰得福者廣,萬物懸根住莖,其葉在巔,蜎蜚蠕動,蚑蠷喘息,皆蒙土恩, 德則為緩,恩則為遲,故令太陰緩而遲尺寸不同,酸鹹苦辛,大妙而生,互行其時, 而以各行,皆不群行,盡可常服。 土寒則溫,土熱則涼,土有一子,名之曰金,懷挾抱之,不離其身。

金乃畏火,恐熱來熏,遂棄其母,逃於水中,水為金子,而臟火神。

閉門塞戶,內外不通,此謂冬時,土失其子,其氣衰微,水為洋溢。

浸漬其地,走擊皮膚,面目浮腫,歸於四肢,思醫見水,直往下之。

虛脾空胃,水遂居之,肺為喘浮,肝反畏肺故下沈沒,下有荊棘,恐傷其身, 避在一邊,以為水流,心衰則伏,肝微則沈,故令脈伏而沈,上醫遠(一作來)。 占因轉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停其陰陽,喘息則微,汗出正流, 肝著其根,心氣因起,陽行四肢,肺氣亭亭,喘息則安,腎為安聲,其味為鹹, 倚坐母敗,洿臭如腥,土得其子,即成為山,金得其母名曰丘矣。

四時之序,逆順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傍者也, 其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惡者何如其來,如水之流者。

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沈重不舉, 不及則令人九竅雍塞不通,名曰重強。

脾脈來而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平,長夏以胃為本,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 曰脾病,脾脈來堅銳如雞之喙,(雞一作鳥)。 如鳥之距。

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真脾脈至弱而乍踈乍散,(正作數)。

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

長夏胃微濡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濡弱有石曰冬病, 石甚曰今病。

脾臟營,營舍意,愁憂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悶亂。

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于春。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弗營則肌肉濡。

肌肉濡則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脣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脾死臟浮之大緩,(一作堅)。

按之中如覆杯,絜絜狀如搖者死。

六月季夏建未也,坤未之間,土之位,脾王之時,其脈大阿阿而緩曰平, 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微濇而短者, 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弦而長者,是肝之乘, 脾木之剋土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沈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脾,水之陵土, 為微邪雖病即差。

右手關上陰絕者,無脾脈也,苦少氣下利,腹滿身重,四肢不欲動。

善歐,刺足陽明治陽。

右手關上陰實者,脾實也,苦腸中伏,伏如堅狀大便難,刺足太陰治陰。

脾脈長長而弱,來踈去穊,(正作數)。

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大陰脈也。

脾脈急甚為瘈瘲,微急為鬲中滿,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 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疾,大甚為擊仆,微大為脾疝,氣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 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滑甚為㿗痙。

微滑為蟲毒蚘腸鳴熱,濇甚為腸㿗微濇為內潰,多下膿血。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而大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骭,腫若水狀。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 使四肢汗出當風。

扁鵲曰,脾有病則色萎黃,實則舌本強直,虛則多癖善吞注利其實。

若陽氣壯則夢飲食之類。

脾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噫,在志為思,思傷脾,精氣并於脾則飢,音主長夏, 病變於音者取之,經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

精時自下則病精,是故五臟主臟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守失而陰虛。

虛則無氣,無氣則死。

病先發於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一日之胃而腹脹,二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痠, 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病在脾,日昳慧,平且甚日中持,下晡靜,(素問作日出甚王冰云日中持者繆也)。

假令脾病東行,若食雉兔肉及諸木果實,得之,不者,當以春時發, 得病以甲乙日也。

凡脾病之狀,必身重,善飢,足痿不收, (素問作善肌肉痿足不收甲乙作苦飢肌肉痿足不收)。 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足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脾脈沈之而濡,浮之而虛,苦腹脹煩滿,胃中有熱,不嗜食,食而不化,大便難, 四肢苦痺,時不仁,得之房內,月使不來,來而頻併脾病其色黃,飲食不消, 腹苦脹滿,體重節痛,大便不利,其脈微緩而長,此為可治, 宜服平胃丸瀉脾丸茱萸丸附子湯,春當刺隱白,冬刺陰陵泉,皆瀉之,夏刺大都, 季夏刺公孫,秋刺商丘,皆補之,又當灸章門五十壯,背第十一椎百壯。

邪在脾胃,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

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

皆調其三里。

有所擊仆,若醉飽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脾傷則中氣,陰陽離別,陽不從陰, 故以三分候死生。

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肉瞤瞤而短氣也。

脾中寒。

脾水者,其人腹大,四肢苦重,津津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脾脹者,善噦,四肢急,(一作實)。

體重不能依,(一作收)。

跌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 脾約者,其人大便堅小便利,而反不渴。

脾氣弱,病利下白,腸垢,大便堅,不能更衣,汗出不止,名曰脾氣弱, 或五液注下青黃赤白黑。

寸口脈弦而滑,弦則為痛,滑則為實,痛即為急,實即為踊,痛踊相搏, 即胷脇搶急。

跌陽脈浮而澀,浮即胃氣微,澀即脾氣衰,微衰相搏,即呼吸不得,此為脾家失度。

寸口脈雙緊即為入,其氣不出,無表有裡,心下痞堅。

跌陽脈微而濇微即無胃氣澀則傷脾,寒在於膈而反下之。

寒積不消,胃微脾傷,穀氣不行,食已自噫,寒在胷膈上虛下實,穀氣不通, 為秘塞之病。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為陽,其氣長,遲則為陰,榮氣促,(一云不足)。

榮衛俱和,剛柔相得,三焦相承,其氣必強。

跌陽脈滑而緊,滑即胃氣實,緊即脾氣傷,得食而不消者,此脾不治也, 能食而腹不滿,此為胃氣有餘,腹滿而不能食,心下如飢,此為胃氣不行, 心氣虛也,得食而滿者,此為脾家不治,病人鼻不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病發癰, 微黑者有熱,青者有寒,白者不治,唇黑者胃先病,微燥而渴者可治, 不渴者不可治,臍反出者此為脾先落,(一云先終),凡人病脈以解, 而反暮微煩者,人見病者差安而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 損穀則愈。

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飢則滅飽則見䐜起與穀爭減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見於外, 腹滿嘔泄腸鳴,四肢重,足脛腫厥不能臥,是主肌肉損色黃也。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管覆大如盤,久久不愈,病四肢不收,黃癉食飲不為肌膚, 以冬壬癸日得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適以冬王。

王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得之。

脾病其色黃,體青失溲,直視,唇反張,爪甲青,飲食吐逆,體重節痛,四肢不舉, 其脈當浮大而緩,今反弦急,其色當黃,而反青者。

此是木之剋土,為大逆,十死不治。

宮音人者主脾聲也,脾聲歌,其音鼓,其志愁。

其經足太陰厥逆陽明則榮衛不通,陰陽翻祚,陽氣內擊,陰氣外傷,傷則寒, 寒則虛,虛則舉體消瘦,語音沈澀,如破鼓之聲,舌強不轉,而好咽唾口噤唇黑, 四肢不舉,身重如山,便利無度,甚者不可治,依源麻黃湯主之。 方在第八卷中,又言聲憂懼,舌本卷縮,此是木剋土,陽擊陰,陰氣伏,陽氣起, 起則實,實則熱,熱則悶亂,體重不能轉側,語聲拖聲氣深不轉而心急, 此為邪熱傷脾,甚則不可治,若唇雖萎黃,語音若轉,可治。

脾病為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恒山丸主之。

方在第十卷中,若其人本來少於瞋怒,而忽反常,瞋喜無度,正言而鼻笑不荅於人, 此脾病聲之候也,不盈旬月,禍必至矣,陰陽之疾。

經絡之源,究尋其病,取其所理,然後行治,萬無遺一也。

黃為脾,脾合肉黃如䱉腹者吉,脾主口唇,唇是脾之餘,其人土形相, 比於上宮黃色大頭圓面美,肩背大,腹好,股胻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 行安地舉足心平,好利人,不喜權勢喜附人,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 主足太陰,敦敦然脾應月,月有虧盈,脾小大隨人唇大小,上唇厚,下唇薄, 無腭齗,唇缺破,此人脾不正,揭聳唇者則脾高,高則實,實則熱,熱則季脇痛滿, 唇垂而大不堅者,則脾下,下則虛,虛則危,危則寒,寒則身重,不能行步, 唇堅者則脾堅,堅則臟安,安則不病,唇上下好者則脾端正,端正則脾胃和, 利人無病,唇偏舉者,則脾偏痛好脹,凡。 人分部中陷起者,必有病生,胃陽明為脾之部而臟氣通於內,外部亦隨而應之, 沈濁為內,浮清為外,若表病外入,所部則起,起則前瀉陽,後補陰,若裡病內出, 所部則陷,陷則前治陰,後治陽,陽則實熱,陰則虛寒,寒主外,熱主內, 凡人死生休否則臟神前變形于外,人脾前病唇則焦枯無潤,若脾前死, 唇則乾青白漸縮急,齒噤不開,若天中等分墓色應之,必死不治, 看色厚薄決判賒促,賒則不盈四百日內促則旬朔之間脾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 曰青黑如拇指魘點見顏頰上,此必卒死,脾絕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腫, 腹熱臚脹,泄利不覺其出時,(一日五日死)。 面青目黃者五日死,病人著床,心痛氣短,脾竭內傷,百日復愈,欲起傍徨, 因坐於地,其亡倚床,能治此者可謂神良,又面黃目赤不死。 黃如枳實死,吉凶之色在於分部, 霏霏而見黑黃入唇必病不出其年(其穴在鼻上當兩眼是其分部位也),若年上不應, 三年之內禍必應也。

季夏土脾脈色黃主足太陰脈也,其脈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應在背輸與舌本, 中封在內踝前一寸大筋裡宛宛中,脈本從中封上四寸是也,其脈根于隱白, 隱白在足大指端內側是也。

其筋起於足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上結於膝內輔骨上。

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裡結於脇,散於胷中。

其內者著旅脊。

其脈起於足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胻骨後, 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服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 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合足陽明為表裡,陽明之本, 在厲兌足跌上大指間上三寸骨解中也,同會于手太陰。

其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主脾,生病, 實則胃熱,熱則腹中切痛,痛則陽病,陽脈反大於寸口三倍, 病則舌強筋轉卵縮牽陰服引髀痛,腹脹身重,食飲不下,煩心。

心下急注脾,脾病,虛則胃寒,寒則腹中鼓脹,脹則陰病,陰脈反小於寸口一倍, 病則泄水,不能臥而煩,強立服膝內痛苦筋折紐之紐之者,脈時綴綴動也, 發動甚者死不治。

四季之月,各餘十八日,此為四季之餘日,主脾胃,黃肉隨病也,(一作內陽病)。

其源從太陰陽明相格節氣相移,三焦寒濕不調,四時關格而起,則臟腑傷痾, 隨時受癘,陽氣外泄,陰氣內伏,其病相反,若腑虛則陰邪所加,頭重頸直, 皮肉強痺,若臟實則陽疫所傷,蘊而結核起於喉頸之側,布毒熱於皮膚分肉之中, 上散入髮際,下貫顳顬隱隱而熱不相斷離故黃肉隨病也。

扁鵲曰,灸肝脾二輸,主治丹毒,四時隨病,當依源補瀉虛實之痾皮肉隨熱, 則須鎌破,薄貼方呪促治,疾無逃矣。

脾虛實第二(論一首脈四條方二十三首灸法一首)。

脾實熱。

右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太陰經也,病苦足寒脛熱,腹脹滿,煩擾不得臥, 名曰牌實熱也。

治舌本強直或夢歌樂而體重不能行宜瀉熱湯方。

前胡、茯苓、龍膽、細辛、芒消(各三兩)、杏人(四兩)、玄參、 大青(各二兩)、苦竹葉(切一升)。

右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食後服。

射干煎方,主治同前。

射干(八兩)、大青(三兩)、石膏(十兩一作一升)、赤蜜(一升)。

右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蜜,煎取二升,分三服。

治脾熱面黃目赤,季脅痛滿方。

半夏(八兩一)、枳實、梔子、茯苓、芒消(各三兩)、細辛(五兩)、白朮、 杏人(各四兩)、生地黃(切一升)、淡竹葉(切一升)、母薑(八兩)。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三服。

治脾橫方。

若赤黑發如瓜大煎羊脂摩之。

又方。

末赤小豆和雞子白傅之。

四肢寒熱,腰疼不得俛仰,身黃,腹滿,食嘔,舌根直,灸第十一椎上及左。

右各一寸五分三處各七壯。

俾胃俱實。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病苦脾脹腹堅槍脅下痛, 胃氣不轉,大便難時,反泄利,腹中痛上衝肺肝,動五臟立喘鳴多驚,身熱汗不出, 喉痺精少,名曰脾胃俱實也。

瀉熱方。

大黃、麻黃、黃芩(各四兩)、杏人赤、茯苓、甘草、橘皮、芒消、 澤瀉(各三兩)。

右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絞去滓,內大黃,煮兩沸去滓。

下芒消,分三服。

治脾脈厥逆,大腹中熱切痛,舌強腹脹,身重食不下,心注脾急痛。

大黃瀉熱湯方。

大黃(三兩細切水一升半別漬一宿)、澤瀉、茯苓、黃芩、細辛、芒消(各二兩)、 甘草(三兩)、橘皮(二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下大黃,更煎兩沸。

去滓,下芒消,分三服。

治脾熱脅痛,熱滿不歇,目赤不止,口唇乾裂方。

石膏(一斤碎)、生地黃(汁赤)、蜜(各一升)、淡竹葉(切五升)。

右四味,先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七升,去滓澄清,煮石膏,取一升五合,去滓, 下地黃汁兩沸,次下蜜煎取三升,細細服之。

治脾熱偏一邊痛,胷滿脇偏脹方。

茯苓、橘皮、澤瀉(各三兩)、芍藥、白朮(各四兩)、人參、桂心(各二兩)、 石膏(八兩)、半夏(六兩)、生薑(切一升)、桑根、白皮(一升)。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須利下, 加芒消二兩佳。

脾虛冷。

右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太陰經也,病苦泄注, 腹滿氣逆霍亂嘔吐黃癉心煩不得臥腸鳴,名曰脾虛冷也。

治虛脹,脅痛肩息,有時發作悉補之方。

五加根皮(一近)、豬椒根皮(二斤)、丹參、橘皮(各一斤)、地骨皮、乾薑、 白朮(各八兩)乾地黃、芎藭、附子(各五兩)、佳心、桔梗(各四兩)、 大棗(五十枚)、甘草(三兩)。

右十四味㕮咀,以酒四斗漬五七日,服七八合,加至一升,日再服。

治脾寒飲食不消,勞倦氣脹,噫滿憂恚不樂,檳榔散方。

檳榔(八枚皮子並用)、人參、茯苓、陳麴、厚朴、麥蘗、白朮、 吳茱萸(各二兩)。

右八味治下篩,食後酒服二方寸匕,日再一方用橘皮二兩半。

溫脾丸,治久病虛贏,脾氣弱,食不消喜噫方。

黃蘗、大麥蘗、吳茱萸、桂心、乾薑、細辛、附子、當歸、大黃、麴、 黃連(各一兩)。

右十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每服十五丸,空腹酒服,日三麻豆散,主脾氣弱, 不下食,餌此以當食方。

大豆黃(二升)、大麻子(二升熬令香)。

右二味治下篩,飲和服一合,日四五,任情多少。

脾胃俱虛。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虛也,病苦胃中如空狀。

少氣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名曰脾胃俱虛也,治腹脹善噫。

食則欲嘔,泄澼溏下口乾,四肢重,好怒,不欲聞人聲,忘誤喉痺補之方。

黃連(一兩)、禹餘糧(二兩)、白朮(三兩)、大麻子(五兩)、乾薑(三兩)、 桑白皮(八兩)、大棗(二十枚)。

右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分四服。

治脾胃俱虛,苦飢寒痛方。

人參、當歸、桂心、茯苓、桔梗、芎藭(各五兩)、厚朴、甘草、橘皮、 吳茱萸(各二兩)、白朮(五兩)、麥蘗(一升)。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脾胃虛冷,白朮散方。

白朮、厚朴、人參、吳茱萸、茯苓、麥蘗、麴、芎藭(各三兩)。

右八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食後,日三,一方加大腹橘皮,凡身重不得食, 食無味,心下虛滿,時時欲下,喜臥者,皆針胃管太倉。

服建中湯及服此平胃丸方,(建中湯方出第十九卷中)。

杏人(五十枚)、丹參(三兩)、苦參、葶藶、玄參(各二兩)、芎藭、 桂心(各一兩)。

右七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日三,以知為度。

崔文行平胃丸,治丈夫小兒食實不消,胃氣不調,或溫壯熱結,大小便不利者, 有病冷者,服露宿丸,熱藥後當進此丸,調胃方。

大黃(二兩)、小草、甘草、芍藥、芎藭、葶藶(各一兩)、杏人(五十枚)。

右七味末之,蜜丸飲服,如梧子,五丸,日三,一歲兒二丸,漸加之, (千金翼有昌蒲當歸乾薑茯苓麥門冬細辛為十三味無杏人)。

論曰,凡病宿食,在上管當吐之,脈數而滑者實也,有宿食不消,下之愈, 胃中有澼,食冷物即痛,不能食,有熱物即欲食,大腹有宿食,寒慄發熱如瘧狀, 宿食在小腹者,當暮發熱,明旦復止,寸脈緊即頭痛風寒,或腹中宿食不化, 寸口脈緊者,如轉索左。

右無常,脾胃中有宿食不消,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微而澀,故知宿食。

大麴蘗丸,主消穀斷下溫和,又寒冷者長服不患霍亂方。

大麥蘗、麴(各一升)、附子、乾薑、當歸、人參(各三兩)、赤石脂(一兩)、 桔梗、女萎(各二兩)、吳茱萸、皂莢(各五兩)、蜀椒(二兩半)、 烏梅(五十枚)。

右十三味末之,蜜酢中半漬梅一宿,蒸三斗米下去,核擣如泥,和藥蜜和擣三千杵, 服十丸,日三,下甚者,加龍骨阿膠艾各三兩。

消食斷下丸,寒冷者常服之方。

麴、大麥蘗(各一升)、吳茱萸(四兩)。

右三味末之蜜和服十五丸如梧子,日三。

乾薑散,治不能食,心意宜然忘食方。

法麴、乾薑、豉、蜀椒、大麥蘗(各一升)。

右五味,合治下篩,食後服五方寸匕,日三,以能食為度,消食丸。

治數年不能食方。

小麥蘗、麴(各一升)、乾薑、烏梅(各四兩)。

右四味,末之,蜜和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寒在胸中及反胃番心者,皆差。

麴蘗米散,主消穀能食,除腸中水氣臚脹方。

法麴、杏人、麥蘗(各五兩)。

右三味,治下篩,食後酒服,一合,日三

脾勞第三(論一首方二首)。

論曰,凡脾勞病者,補肺氣以益之,肺王則感於脾,是以聖人春夏養陽氣, 秋冬養陰氣,以順其根本矣,肝心為陽,脾肺腎為陰,逆其根則伐其本, 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

治脾勞實四肢不用,五臟乘反脹滿,肩息氣急不安,承氣泄實熱半夏湯方。

半夏、宿薑(各八兩)。

茯苓、白朮、杏人(各三兩)。

竹葉(切一升)、橘皮、芍藥(各四兩)、大棘(二十枚)。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治脾虛寒勞損氣脹噫滿,食不下通噫消食膏酒方。

豬膏(三升)、宿薑(汁五升)、吳茱萸(一升)、白朮(一斤)。

右四味,擣茱萸木等二物,細細下篩為散,內薑汁膏中煎,取六升。

溫清酒一升進方寸匕,日再。

肉極第四(論一首、方六首)。

論曰,凡肉極者主脾也,脾應肉,肉多肌合,若脾病則肉變色, 又曰至陰遇病為肌痺,肌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體癢淫淫如鼠走其身上, 津液脫,腠理開,汗大泄鼻端色黃,是其相也,凡風氣藏於皮膚,肉色則敗, 以季夏戊已曰傷於風為脾風脾風之狀多汗,陰動傷寒,寒則虛,虛則體重怠墮, 四肢不欲舉,不嗜飲食,食則咳,咳則。

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不可以動轉,名曰厲風,裡虛外實,若陽動傷熱,熱則實, 實則人身上如鼠走,唇口壞,皮膚色變,身體津液脫,腠理開,汗大泄,名曰惡風, 而須決其綱紀,知其終始陰陽動靜。

肉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能治其病者,風始入肉皮毛肌膚筋脈之間, 即須決之,若入六腑五臟,則半死矣。

扁鵲曰,肉絕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皮膚不通外不得泄,凡肉應足太陰, 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肌肉唇反者氣盡則肉先死,使良醫妙藥,終不治也。

治肉熱極肌痺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脫腠理開,汗大泄為脾風,風氣藏於皮膚, 肉色敗,鼻見黃色,麻黃止汗通肉解風痺湯方。

麻黃、枳實、細辛、白朮、防已(各三兩一作防風)。

生薑、附子(各四兩)。

甘草、桂心(各二兩)、石膏(八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麻黃,去沫,下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肉極虛熱,肌痺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開泄,或痺不仁,四肢急痛, 西州續命湯方。

麻黃、生薑(各三兩)、當歸、石膏(各二兩)、芎藭、桂心、甘草、黃芩、防風、 芍藥(各一兩)、杏人(四十枚)。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黃,除沫,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

分四服,日再。

治肉極熱,則身體津液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越婢湯, 方出第七卷中。

治肉熱極則體上如鼠走,或如風痺,唇口壞,皮膚色變,石南散主諸風大病方。

石南(三十銖)、署預、天雄、桃花(一作桃人)、甘菊花、 芍藥(各一兩一本作甘草)、黃耆(十八銖)、山茱萸(一兩十八銖)、 真朱(十八銖)。 、石膏(二兩)、升麻萎蕤(各一兩半)。

右十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再食後服。

治肉極虛寒為脾風,陰動傷寒體重怠墮,四肢不欲舉,關節疼痛不嗜飲食, 虛極所致大黃耆酒方。

黃耆、桂心、巴戟天、石斛、澤瀉、茯苓、柏子人、乾薑、蜀椒(各三兩)。

防風、獨活、人參(各二兩)。

天雄、芍藥、附子、烏頭、茵芋、半夏、細辛、白朮、黃芩、栝樓根、 山茱萸(各一兩)。

右二十三味㕮咀,絹袋貯,以清酒三斗漬之,秋冬柒日,春夏三日,初服三合, 漸漸加,微痺為度,日再,治肉極虛寒卒中風,口噤不能言,四肢緩縱,偏攣急痛,

注五臟恍惚,喜怒無常,手腳不隨方。

獨活、茵芋、黃芩(各三兩)、甘草、防風、芍藥、芎藭、麻黃、葛根(各二兩)、 人參(一兩)、烏頭(三枚)。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竹瀝四升合,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肉虛實第五(論一首、方二首)。

論曰,夫肉虛者,坐不安席,身危變動,肉實者,坐安不動,喘氣。

肉虛實之應主於脾,若其腑臟有病從肉生熱則應臟,寒則應腑。

治肉虛坐不安席,好動主脾病,寒氣所傷,五加酒方。

五加皮枸杞皮(各二升)、乾地黃、丹參(各八兩)、杜仲、 石膏(各一斤一方作石床)、乾薑(四兩)、附子(三兩)。

右八味㕮咀,以清酒二斗漬三宿,一服,七合,日再。

治肉實坐安席不能動作,喘氣,主脾病,熱氣所加關格,半夏湯除喘方。

半夏、宿薑(各八兩)、杏人(五兩)、細辛、橘皮(各四兩)、麻黃(一兩)、 石膏(七兩)、射干(二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須利下,芒消三兩。

秘澀第六(論一首、方四十二首、灸法十五首)。

論曰,有人因時疾差後,得秘塞不通,遂致夭命,大不可輕之,所以備述, 雖非死病,凡人不明藥餌者,拱手待斃,深可痛哉,單複諸方,以虞倉卒耳, 凡大便不通,皆用滑膩之物及冷水並通也,凡候面黃者,即知大便難。

跌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 脾約者,其人大便,堅小便利而渴,麻子人丸方。

麻子人(二升)、枳實(八兩)、杏人(一升)、芍藥(八兩)、大黃(一斤)、 厚朴(一尺)。

右六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飲服五丸,日三,漸君至十丸,(肘後外臺無杏人)。

治關格大便不通方。

芒消(二兩)、烏梅、桑白皮(各五兩)、芍藥杏人(各四兩)、麻人(二兩)、 大黃(八兩)。

右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本無烏梅,加枳實乾地黃各二兩。

治大便秘塞不通神方。

豬羊膽無在以筒灌三合許,令深入即出矣,出不盡,須臾更灌, 一方加冬葵子汁和之,亦妙,又椒豉湯五升,和豬膏三合灌之佳, 臨時易可得即用之,又煎蜜成煎如人指大,深內穀道佳, 又無灰濃酒半升鹽三錢匕鍊成如上法。

三黃湯治下焦熱結不得大便方。

大黃(三兩)、黃芩(二兩)、甘草(一兩)、梔子(二七枚)。

右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若大秘加芒消二兩。

淮南五柔元治秘澀及虛損不足,飲食不生肌膚,三焦不調和榮衛,利腑臟補三焦方。

大黃(一升三斗米下)、前胡(二兩)、半夏、蓯蓉、芍藥、茯苓、當歸、葶藶、 細辛(各一兩)。

右九味末之,蜜和合,擣萬杵為丸,梧子大,食後服十五元,稍增之,日再, (崔氏云令人喜飯消穀益氣有憂者加松實半兩菴䕡半兩服之緩中不如意便服之又有黃

芩一兩)。

大五柔丸主臟氣不調,大便難,通榮衛,利九竅消穀益氣力方。

大黃、芍藥、枳實、蓯蓉、葶藶、甘草、黃芩、牛膝(各二兩)、桃人(一伯枚)、 杏人(四十枚)。

右十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三丸,日三,加至二十元,酒下。

濡臟湯,主大便不通六七日,腹中有燥屎,寒熱煩迫,短氣汗出脹滿方。

生葛根(二升)、豬膏(二升)、大黃(一兩)。

右三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五升,去滓,內膏煎取三升澄清,強人頓服, 贏人再服,亦治大小便不通。

治大便不通方。

商陸、牛膝(各三斤)、大戟(一斤)、大豆(五升)。

右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以大豆五升煎令汁盡,至豆乾。

初服三枚,以通為度。

又方。

蜜和胡鷰屎內大孔中,即通。

又方。

水四升蜜一升合煮熟,冷,灌下部中,一食頃即通。

又方。

鹽半合蜜三合,合煎如餳,出之,著冷水中,丸如檳榔,形如指許大,深內下部中, 立通。

治大便難方。

單用豉清醬清羊酪土瓜根汁灌之,立通。

又方。

以醬清漬烏梅灌下部中。

又方。

桑根白皮、榆根白皮(各壹把)。

右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又方。

桃皮三升水五升,煮取一升,頓服。

又方。

水一升煮羊蹄根一把,取半升頓服。

又方。

常煮麻子取汁飲。

又方。

常服蜜煎五合。

又方。

豬脂和陳葵子末為丸,如梧子,每服十丸,通即止。

又方。

水服桃花,方寸匕,無桃花,白皮亦得。

又方。

常服車前子及葉並良。

又方。

擣葵根汁生服。

又方。

好膠(參寸)。

葱白(壹把)。

右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頓服之,即下。

又方。

葵子、牛酥(各壹升豬脂亦用得)。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葵子,取一升,內酥煮,一沸待冷,分二服。

又方。

葵子汁和乳汁等分服之,立出。

又方。

醬清(三升)、麻油(二升)、葱白(三寸)。

右三味合煮令黑去滓,待冷,頓服之,一方不用醬清。

芒消丸治脹滿不通方。

芒消、芍藥(各一兩半)、黃芩(一兩六銖)、杏人、大黃(各二兩)。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飲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取通利為度。

日三。

又方。

通草、朴消(各四兩)。

郁李人、黃芩。

瞿麥(各三兩)。

車前子(五合一方六兩一方二升)。

右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二服,一方用絹袋盛煮,頓服二升。

又方。

獨頭蒜燒熟,去皮,綿裏,內下部中,氣立通,又削薑裹鹽導之, 及乾薑鹽杏人擣丸導之,並佳。

治脹滿閉不下方。

吳茱萸(一升)、乾薑、大黃、當歸、桂心、芍藥、甘草、芎藭(各二兩)、人參、 細辛(各一兩)、桃白皮(一把)、真朱(半兩)、雄黃(十八銖)。

右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內雄黃真朱末,酒一升微火煮三沸, 服一升,得下即止。

走馬湯,主一切卒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方出第十三卷,心腹痛篇。

巴豆丸,主寒癖宿食久飲飽不消,大秘不通方。

巴豆人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夕,碎大熟,合酒微火煎,令可丸如胡豆, 欲取吐下者服二丸。

練中丸,主宿食不消大便難方。

大黃(八兩)、葶藶、杏人、芒消(各四兩)。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食後服七丸,稍加,(肘後名承氣丸)。

大便難,灸第七椎兩傍各一寸七壯。

又灸承筋二穴各三壯,在腨中央陷內。

大便不通,灸俠玉泉相去各二寸,名曰腸遺隨年壯(一云二寸半),又灸大敦四壯, 在足大指聚毛中。

大便閉塞,氣結心堅滿,灸石門百壯。

後閉不通,灸足大都隨年壯。

治老人小兒大便失禁,灸兩腳大指去甲一寸三壯,又灸大指奇間各三壯。

治大小便不通方。

葵子(末一升)、青竹葉(一把)。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五沸,頓服。

又方。

葵子(一升)、榆皮(切一升)。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

葵子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豬脂一升,空腹分二服。

又方。

甑帶煮取汁,和蒲黃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

豬脂一斤,以水二升煮三沸,飲汁立通。

治大小便不利方。

葵子(一升)、消石(二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治小兒大小便不通方。

擣白花胡葵子末,煮汁服之。

又方。

末雞屎白,服一錢匕。

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榮衛四穴百壯,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

腹熱閉時,大小便難,腰痛連胸,灸團岡百壯,穴在小腸輸下二寸橫三間寸灸之。

大小便不通,灸臍下一寸三壯。

又灸橫文百壯。

大小便不利,灸八窌百壯,穴在腰目下三寸,俠脊相去四寸兩邊各四穴,計八穴, 故名八窌,(音遼)。 小兒大小便不通,灸口兩吻各一壯。

小便不利大便數注,灸屈骨端五十壯。

小便不利,大便注泄,灸天樞百壯,穴在俠臍相去三寸,魂魄之舍不可針, 大法在臍傍一寸,合臍相去可三寸也。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下。

熱痢第七(論一首、脈證二十四、錄方二十六首、灸法十首)。

論曰,余立身已來,二遭熱痢,一經冷痢,皆日夜百餘行,乃至移床就廁, 其困篤如此,但率意自治者,尋手皆愈乃知此疾天下易治,但中性之徒,率情驕倨, 良藥苦口,不能克己早餌朝遇暮過,望其自差,疾勢,日增,胃氣漸弱,心力俱微, 食飲與藥皆不能進,即不時愈,便稱痢病難治,斯皆自誤也,學者須達斯旨, 然此病隨宜服一物,皆得差之,惟須力意苦已服食,以差為限,則無不愈也, 又大須慎口味,重者羊後百日,次者一月日,所以常哀驕恣者,不能自慎, 興言於此,以為至慨矣古今痢方千萬首,不可具載,此中但撮其效者七八而已, 雖然,弘之在人也,何則,陟。 釐丸烏梅丸松皮散等暴痢服之,何有不差,其溫脾湯建脾丸,(方出下冷痢篇)。

久下得之,焉能不愈,大凡痢有四種,謂冷熱疳蠱,冷則白,熱則赤, 疳則赤白相雜,無復節度,多睡眼澀,蠱則純痢瘀血,熱則多益黃連,既其乾薑, 冷則加以熱藥,疳則以藥吹灌下部,蠱毒則蠱法治之,藥即主對相當, 痢者復自勉勵服餌,焉有不愈者也。

凡服止痢藥,初服皆劇,愚人不解,即止其藥不服,此特不可, 但使藥與病源的相主對,雖劇但服,不過再三服漸漸自知,惟非其主對者本勿服也。

凡痢病,通忌生冷酢滑,豬雞魚油,孔酪酥乾,脯醬粉鹹, 所食諸食皆須大熟爛為佳,亦不得傷飽,此將息之大經也,若將息失所, 聖人不救也。

下利,脈滑而數,有宿食,當下之。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為未止,急下之。

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乃愈。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當下之。

下利而腹痛滿為寒,實,當下之。

下利,腹中堅者,當下之。

下利,而讝語者,腹內有燥屎,宜下之。

下利,三部皆平,(一作浮)。

按其心下堅者,急下之。

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此為下不盡,更下之,愈。

風寒下者,不可下下之後,心下堅痛脈遲,(一作浮)。

此為寒,但當溫之,脈沈緊下之亦然,脈大浮弦,下之當已,下利脈浮大,此為虛,

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者,因爾腸鳴,當溫之。

下利,脈遲緊為痛,未欲止,當溫之,得冷者滿而便腸垢。

下利,身軀疼痛,急救裡諸溫之屬,可與理由肆逆附子湯熱藥輩。

下利,大孔痛者,當溫暖之。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下利,脈反浮數,尺中自濇,其人必清膿血。

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有熱故也。

下利,脈沈弦者下重,其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曰止, 脈微弱數者為欲曰止,雖發熱不死。

下利,脈沈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必鬱冒汗出而解, 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面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下利,脈大浮弦下當已。

下利,舌黃燥而不渴,胸中實下不止者死。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不還不溫者死。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跌陽者為順。

凡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下不自禁。

甚者手足不仁也,細尋取之,萬不失一,下病體略例如此耳。

素問曰,春傷於風,夏為膿血,凡下多滯下也,夏傷於風,秋必洞泄。

秋多下水也,患是冷也,夫積冷積熱,及水穀實而下者,以大黃湯下之, 強人勿過兩劑皆消息,五六日,更進一劑,其補澀湯不效者,三兩日可進一劑。

陟釐丸,治百病,下痢及傷寒身熱,頭痛目赤,四肢煩疼不解,愶熱,下痢, 或醫已吐下之,腹內虛煩,欲得冷飲,飲不能消腹中急痛溫食則吐,乍熱乍冷, 狀如溫瘧或小便不利,氣滿嘔逆下痢不止方。

水中陟釐(五兩)、漢中木防已(六兩)、紫石英(三兩)、厚朴(一兩)、 隴西當歸(肆兩)、黃連(二兩)、三歲醇苦酒(五升)、上好豉(三升)。

右八味,皆取真新者,以苦酒二升漬防已,極令潤出之,留苦酒,置以利刀切防已, 厚令一分,使厚薄悉等,以板瓦,覆著炭火上,以厚紙藉瓦上,布成, 切防已著紙上訖,從頭依次反,周而復始,令色槁燥。

復漬向餘苦酒中更出,著瓦上熬之,如此盡苦酒止,勿令火猛,徐徐熬,令極燥, 各擣下篩畢,都合擣千杵,以餘二升苦酒漬豉一宿,明旦以瓦盆盛之,以一盆覆之, 蒸五升土下,須土氣通流,熟出之於盆中研豉,以新布絞取其濃汁, 如棘膏法以和藥擣三千杵,頓丸皆如水中雞頭子大,分著數囊中懸令陰乾,取燥, 乃更盛著,亟以蠟密封其際。

勿令見風塵,此藥以三丸為一劑,平且以井華水服一劑,晝服一劑。

暮服一劑皆以水服之,初服寧少食,當餔食水飧,欲服藥若食飲消腹中調和者, 日可一服,若已差者,二三日可一服,消息以意,若病重藥力未行者,但益服之, 日可四五劑,或時下不止者,當復更增,令腹中有藥力,飲食消,是其效也, 新服藥未安調,當水飧助藥力,心中了然,然後可作羹臛,但當冷食之耳, 若有時不喜冷食,百正是藥力盡耳,復益服藥至一宿許,則復欲進冷也, 若欲不復藥者,但稍溫食,藥力自盡矣,服藥不必須強多飲水也,自隨體調耳, 久下虛,服之如法,禁熱食生魚豬肉蒜生菜酒,緣酒發藥力,令病者煩熱也, 又禁辛物,及諸肥膩難消物,皆勿食也。 若有風病,加防風一兩,人虛贏,可加石斛一兩,若宿有下痢,腸胃損弱者, 可加太一餘糧二兩半,取石中黃軟香者,若婦人產後疾加石硫黃二兩, 小便黃赤不利加蒲黃一兩,依方消息之,無不得效也, (胡洽云舊有五石赤石脂白石英鍾乳礬石井禹餘糧各四兩常以二月合之)。 下痢熱諸治不差方。

烏梅(一升)。

,黃連(二斤金色者)。

右二味末之,蜜和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三,夜二,神妙。

治積久三十年常下痢神方。

赤松皮去上蒼皮,切一斗為散,麵粥和一升服之,日三,差即止,不過服一斗永差, 三十年痢服之,百日羊,治熱毒痢苦參橘皮丸方。

苦參、橘皮、獨活、阿膠、藍青、黃連、鬼臼(一作鬼箭羽)、黃藥、甘草。

右九味,等分末之,以蜜烊膠和併,手丸之如梧子,乾之,飲服十丸,日三, 稍加之,卒下注痢者大良。

治諸熱毒下黃汁赤如爛血,滯如魚腦,腹痛壯熱方。

黃蘗、黃芩、升麻、石榴皮(各六分)、白頭翁、寄生、當歸、壬蠣、犀角、 甘草(各一兩)、黃連(二兩)、艾葉(二分)。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龍骨丸,主下血痢腹痛方。

龍骨、當歸、龍膽、附子、乾薑、黃連、羚羊角(各三十銖)、赤石脂、 礬石(各一兩半)、犀角、甘草、熟艾(各十八銖)。

右十二味末之,蜜和,先食,服如小豆十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又方。

牛角䚡、當歸、龍骨、乾薑、熟艾(各三兩)、附子、黃蘗、赤石脂、芎藭、阿膠、 厚朴、甘草、橘皮、芍藥、石榴皮(各二兩)、大棘(二十枚)、黃連(五合)、 升麻(一兩半)、蜀椒(一兩)。

右十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去滓,內牛角䚡末阿膠消以綿絞去滓, 分七服,日四,夜三(千金翼無橘皮)。 治血痢方。

蒲黃(三合)、乾地黃、桑耳、甘草、芒消、茯苓、人參、柏葉、阿膠、 艾葉(各二兩)、赤石脂(五分)、禹餘糧、黃連(各一兩)、生薑(二兩)。

右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溫五服,神效。

治下雜血方。

乾藍、犀角、地榆(各三兩)、蜜(二合)。

右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蜜,煎取五合,分三服, 此治熱毒蠱妙。

治熱毒下黑血,五內絞切痛,日夜百行氣絕欲死方。

黃連(一升)、龍骨、白朮(各二兩)、阿膠、乾薑、當歸、赤石脂(各三兩)、 附子(一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五服, 余以正觀三年七月十二日忽得此熱毒痢,至十五日,命將欲絕,處此方藥, 入口即定。

治下血日夜七八十行方。

黃連、黃蘗(各四兩)。

右二味㕮咀,淳酢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白頭翁湯,治赤滯下血,連月不差方。

白頭翁、厚朴、阿膠、黃連、秦皮、附子、黃蘗、茯苓、芍藥(各二兩)、乾薑、 當歸、赤石脂、甘草、龍骨(各三兩)、大棗(三十枚)、粳米(一升)。

右十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米,令熟出米,內藥煮取三升,分四服。

治下赤連年方。

地榆、鼠尾草(各二兩)。

右二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二服,如不止,取屋塵水漬。

去滓,一升分二服,(古今錄驗方云服屋塵汁一小盃)。

又方。

鼠尾草、薔薇根、秦皮(如無用槲皮代之)。

右三味,等分㕮咀,以水淹煎去滓,銅器重釜煎,成丸如梧子,服五六丸,日三, 稍增,差止,亦可濃汁服半升。

治大熱毒純血痢,不可差者方。

黃連陸兩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夜露著星月下,旦起,空腹頓服之, 臥將息,即止,不差,加黃芩二兩更作服之,仍不差者,以疳痢法治之。

治下久赤白連年不止及霍亂,脾胃冷實不消溫脾湯方。

大黃(四兩)、人參、甘草、乾薑(各二兩)、附子(一枚大者)。

右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臨熟,下大黃與後溫脾湯小異, 須大轉瀉者,當用此方神效。

治熱痢水穀方。

黃連、阿膠(各二兩)、烏梅(四十枚)、黃蘗(一兩)、梔子(三十枚)。

右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亦治䗪神良, 治下痢絞痛腸滑不可差方。

黃連(六兩)、阿膠、鼠尾草、當歸、乾薑(各三兩)。

右五味㕮咀,若大冷白多,以清酒一斗,煮取二升,分三服,若熱及不痛者。

去乾薑當歸,以水煮之。

黃連湯,治赤白痢方。

黃連、黃蘗、乾薑、石榴皮、阿膠(各三兩)、當歸(二兩)、甘草(一兩)。

右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茯苓湯,治因下空竭欲死,滯下膿血,日數拾行,贏篤垂死,老少並宜服方。

茯苓、黃蘗、黃連、龍骨、人參、乾薑、黃苓、桂心、芍藥、當歸、梔子人、 甘草(各半兩)、赤石脂(一兩)、大棗(十二枚)。

右十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不差,滿三劑, 此方主風虛冷痢最佳。

女萎丸,治熱病時氣下赤白痢,遂成䗪方。

女萎(三分)、烏頭、桂心(各四分)、黃連、雲實(各二分)、藜蘆(三分)、 代赭(一分)。

右七味末之,蜜和為丸如梧子大,服二丸,大下痢,宿勿食,清旦以冷水服之, 勿飲食,至日中過後,乃飲食,若得藥力,明旦更服如前,亦可長服,虛贏, 晝夜百行膿血,亦差,(亦名雲實丸)。 治赤白下痢,大孔蟲生悉皆差,此名聖湯方。

鼠尾草(二兩)、豉(一升)、生薑、梔子人(各六兩)、桃皮(一握)。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一本單用桃皮,以酒煮服之。

治赤白滯下方。

成煎豬膏(三合)、清酒(五合)。

右二味,緩火煎十沸,適寒溫頓服之,取差止。

又方。

酒四升,煮錢四十文,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

亂髮雞子大燒末水服不過三服。

治冷熱不調,或水或膿或五色血者方。

酢石榴五枚,合殼子擣,絞取二升汁,服五合,差止。

泄痢食不消,不作肌膚,灸脾輸隨年壯。

泄注五痢便膿血,重下腹痛,灸小腸輸百壯。

泄痢久下失氣勞冷,灸下腰百壯,三報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多益善也, 三宗骨是忌針。

泄痢不禁,小腹絞痛,灸丹田百壯,三報穴在臍下二寸,針入五分。

泄痢不嗜食,食不消,灸長谷五十壯,三報穴在俠臍相去五寸,一名循際。

泄痢赤白漏,灸足太陰五十壯,三報。

久泄痢百治不差,灸足陽明下一寸高骨之上陷中,去大指歧三寸,隨年壯。

又屈竹量正當兩胯脊上點訖下量一寸點兩傍各一寸,復下量一寸當脊上合三處, 一灸三十壯,灸百壯以上,一切痢皆斷,亦治濕䗪,冷脊上當胯點處不灸。

又灸臍中稍稍二三百壯。

又灸關元三百壯,十日灸,并治冷痢腹痛在臍下三寸也。

赤白下,灸窮骨,惟多為佳。

冷痢第八(論一首方三十二首)。

論曰,舊治痢,於貴勝用建脾丸多效,今治積久冷痢,先以溫脾湯下訖, 後以建脾丸補之,未有不效者,貧家難以克辦,亦無可將息也。

溫脾湯,治積久冷熱赤白痢者方。

大黃、桂心(各三兩)、附子、乾薑、人參(各一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與前溫脾湯小異)。

建脾丸,治虛勞贏瘦,身體重,脾,胃冷,飲食不消,雷鳴腹脹,泄痢不止方。

鍾乳粉(三兩)、赤石脂、好麴、大麥蘗、當歸、黃連、人參、細辛、龍骨、乾薑、 茯苓、石斛、桂心(各二兩)、附子(一兩)、蜀椒(六兩)。

右十五味末之,白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加至三十丸,弱者飲, 此方通治男女,(集驗無細辛籃骨)。 增損建脾丸,治丈夫虛勞,五臟六腑傷敗受冷,初作滯下,久變五色, 赤黑如爛腸極臭穢者方。

鍾乳粉、赤石脂(各三兩)、礜石(一方用礬石)、乾薑、蓯蓉、桂心、石斛、 五味子、澤瀉、遠志、寄生、柏子人、人參、白頭翁、天雄、當歸、石榴皮、牡蠣、 龍骨、甘草(各三兩)。

右二十味末之,蜜丸酒服二十丸,日三,加至四十丸,此二方止痢神驗。

駐車丸,治大冷洞痢腸滑,下赤白如魚腦,日夜無節度,腹痛不可堪忍者方。

黃連(六兩)、乾薑(二兩)、當歸、阿膠(各三兩)。

右四味,末之,以大酢八合烊膠和之,併手丸如大豆許,乾之,大人飲服三十丸, 小兒百日以還三丸,暮年者五丸,餘以意加減,日三服。

大桃花湯,治冷白滯痢腹痛方。

赤石脂、乾薑、當歸、龍骨、牡蠣(各三兩)、附子(二兩)、白朮(一升)、 甘草、芍藥(各一兩)、人參(一兩半)。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木,取九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分三服, 膿者加厚朴三兩,嘔者加橘皮三兩。

又方。

龍骨(六兩)、厚朴、當歸(各二兩)、赤石脂(五兩)。

右四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熱加白頭翁二兩半。

牡蠣三兩。

桃花丸,治下冷臍下攪痛方。

赤石脂,乾薑(各十兩)。

右二味蜜丸如豌豆,服十丸,日三服,加至二十丸。

倉米湯,治小腹冷氣積聚,結成冷痢,日夜三四十行方。

倉粳木(半升淨淘乾漉)、薤白(一握去青切細)、羊脂(一升熬)、 香豉(三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澄清)。

右四味,先以羊脂煎亙白今黃,并米內豉汁中煎,取四升,旦空腹溫服一升, 如行十里,更進一升,得快利止,若利不止,更服如前,利後進粳米豉粥,若復作, 更服一劑,永差,附子湯,治暴下積日不住。及久痢方。

龍骨、甘草、芍藥、乾薑、黃連(各一兩)、石榴皮(一具大者)、阿膠(二兩)、 附子(一枚)、黃芩(半兩)、粳米(三合)。

右十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卒下痢湯方。

黃連(五兩)、生薑(一斤)。

右二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頓服,未止,更合服,必定治,久冷痢下純白者, 此由積臥冷處,經久病發遂令脾胃俱冷,日夜五六十行,大小腹痛不可忍, 凡白痢屬冷,赤痢屬熱方。

好麴米五升,微熬,令香粥,清淳酒令熱,和麴末一升,空腹頓服之,日三服, 若至食時,擣蒜一升,令至熟,下薑椒末,調和,如常食之法,惟須稠, 勿加鹽以水和麴二升,作⿰飠索餅極爛,煮之乾漉熱,內蒜虀臼中相和,一頓食之, 少與餘食,至飢時,仍準前食麴末酒,比至差來,少食餘食,以此法治, 不過兩日無有不差。

治久冷或痢不痢但患腰腹苦冷方。

上新蜀椒三升醋宿漬之,以麴三升,和椒一升,緊拌煮作粥,空腹頓服之, 加葱豉鹽任性調和,不差更作,以差為限,不過三升椒即愈。

此不但治冷,大治諸虛損冷,極有所益,久當自知耳。

馬藺子丸,治積冷痢下白膿方,馬藺子(一升熟熬之)、附子(二兩)、乾薑、 甘草(各二兩半)、神麴、麥蘗、阿膠(各五兩)、黃連(三兩)、蜀椒(五合)。

右九味末之,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二,以知為度,酒調散服方寸匕,亦佳。

治三十年痢不止厚朴湯方。

厚朴、乾薑、阿膠(各二兩)、黃連(五兩)、石榴皮、艾葉(各三兩)。

右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四續丸,治三十年注痢,骨痢痿黃,腸滑不差方,一名蠟煎丸。

雲實(五合熬令香)、龍骨(三兩)、附子、女萎(各二兩)、白朮(二兩半)。

右五味,末之以蠟煎烊,以丸藥如梧子大,服五丸,日三,不過五六服差。

椒艾丸,治三十年下痢所食之物皆不消化,或青或黃,四肢沈重,起即眩倒, 骨肉消盡,兩足逆冷,腹中熱,苦筋轉,起止須扶,陰冷無子方。

蜀椒(三百粒)、熟艾(一升)、乾薑(三兩)、赤石脂(二兩)、 烏梅(一百枚)。

右五味,椒薑艾下篩,梅著一斗米下蒸,令飯熟去核,內薑椒末,合擣三千杵, 蜜和丸如梧子,服十丸,日三服,不差,至二十丸,加黃連一升。

下痢丸,治數十年痢,下氣消穀,令人能食,夏月長將服之不霍亂方。

法麴(一升)、附子、乾薑、黃連、黃蘗、桂心(各三兩)、蜀椒(半兩)、 烏梅(二升半)、大麥蘗(一升)、吳茱萸(四兩)。

右十味末之,蜜和食後服,服如梧子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餐,三服。

亦可至四十丸。

麴蘗丸,治數十年下痢不止,消穀下氣,補虛贏方。

好麴、大麥蘗(各一升)、附子、當歸、桂心(各二兩)、蜀椒(一兩)、黃連、 吳茱萸、烏梅肉、乾薑(各四兩)。

右十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食已,服二十丸,日三服。

烏梅丸,治久痢諸藥不差數十年者,消穀下氣補虛方。

烏梅肉(四兩)、當歸(三兩)、桂心(二兩)、黃連、吳萸茱、乾薑(各四兩)、 蜀椒(一兩半)。

右七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食後服十丸,日三。

治下痢腸滑,飲食及服藥俱完出,豬肝丸方。

豬肝(一斤熬令乾)、黃連、烏梅肉、阿膠(各二兩)、胡粉(七碁子)。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三,亦可散服方寸匕。

烏梅丸,治冷痢久下方。

烏梅(三百枚)、乾薑黃連(各十兩)、當歸、蜀椒(各四兩)、細辛、附子、 桂心、黃蘗(一方用麥藥)、人參(各六兩)。

右十味,末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五升米下,別擣如泥,盤中攪, 令相得,蜜和擣二千杵,食前服如梧子十丸日三服,稍增至二十丸。

七味散,治痢下久不差神驗方。

黃連(八分)、龍骨、赤石脂、厚朴(各二分)、烏梅肉(二分)、甘草(一分)、 阿膠(三分)。

右治下篩,漿水服二方寸匕,日二小兒一錢匕。

羊脂大治諸久痢不差方。

亂髮(灰汁洗去垢膩燒末)、黃連(末各一升)、烏梅肉(二兩)、 酢(七合煎取稠)、白蠟(兩秦子)、羊脂(一棊子)、蜜(七合煎取五合)。

右七味,合內銅器中湯上煎之,攪可丸飲服如梧子大三十丸,日三。

棊子大小如方寸匕。

又方。

黍米(二升)、蠟、羊脂、阿膠(各二兩)。

右四味,合煮作粥,一服令盡,即差。

治大下後腹中空竭,胸中虛滿,不下食方。

芍藥、甘草、半夏(各一兩)、厚朴、當歸(各三兩)、生薑(五兩)、 桂心(三兩)。

右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二劑最佳。

治下痢心胸滿不快,腹中雷鳴,或嘔吐方。

黃連(五兩)、橘皮、甘草(各二兩)、龍骨(三兩)、大棗(十五枚)、 人參(一兩)、生薑、半夏(各三兩)。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水一大沸,乃內藥,煮取三升,分四服,井妊身良。

斷痢湯,治胸心下伏水方。

半夏(一升)、生薑(五兩)、茯苓、甘草、龍骨(各二兩)、附子(一兩)、 人參、黃連(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右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下後煩氣暴上,香蘇湯方。

香豉(五兩)、生蘇(一把冬用蘇子三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頓服之。

治卒大下痢熱,唇乾口燥,嘔逆引飲,瀉心湯方。

人參、甘草、黃芩、橘皮、栝樓根(各一兩)、黃連(二兩)、半夏(三兩)、 乾薑(一兩半)。

右八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胡洽云治老小利水穀不。

化腹中雷鳴心下痞滿干嘔不安無橘皮栝樓若寒加附子一枚渴加栝樓一。

兩嘔加橘皮一兩痛加當歸一兩仲景用大棗十枚)。

治夏月暴冷,忽則壯熱泄痢,引飲熱湯下斷變,通身浮腫,成冷下結, 脈沈細小數方。

澤漆(一兩半)。

吳茱萸、茯苓、白朮、桔梗、當歸、犀角、青木香、海灌、芍藥、大黃(各二兩)。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下後消息五六日許。

可與女麴散。

女麴散,治利後虛腫水腫者,服此藥小便利得止,腫亦消方。

女麴(一升)、乾薑、細辛、椒目、附子、桂心(各一兩)。

右六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不知,加至二三匕,日三,產後虛滿者大良。

治卒暴冷下下部疼悶方。

燒塼令熱,大酢沃之,三重布覆,坐上即差。

疳濕痢第九(論二首、方十首)。

論曰,凡疳濕之病,皆由暑月多食肥濃油膩,取冷眠睡之所得也,禮云, 君子盛暑之月,薄滋味,無食肥濃煮餅,此時以不利人也,養生者宜深戒久,不爾, 多患疳濕耳。

凡所患處,或著口齗咽喉下部疳,與月蝕並不痛,令人不覺其治用五月五日蝦蟇, 角蒿,救月木,寒食泔淀,但得一事單用之,燒作灰。

和臘月豬脂傅之,逐手便差,極須慎口味耳。

凡疳在慎鹽醫酢酥油棗等,一切皆忌,惟白飯豉苣宿苦荁蕪菁不在禁限。

凡吹藥入下部,沒中指深,即止。

治疳濕下黑,醫不能治,垂死者方。

髑髏灰、熏黃、朱砂、青黛、石鹽、丁香、麝香、礬石、梔子、莨菪子、鐵衣、 乾薑、故靴底灰、乾蝦蟇(五月五日者)、細辛、土瓜根、芥子、蜀椒、葶藶、 日蒲(各等分)。

右二十味,治下篩,以竹筒吹杏人大,著大孔中,所有患疳瘡上悉傳之, 其丁香麝香別研擣,著葯中合之,一方有寒食泔淀救月木楸葉為二十三味, 若病大者用灌方如左。

麝香、丁香、甘草、犀角(各三分)。

右四味,治下篩,合和,以鹽三合蜀椒三合,豉二合,以水二升,煮取一升。

去滓,內四味散合和,分作二分,灌大孔,旦一灌,酉一灌之,凡久下一月不差, 成疳候大孔必寬者是,以此主之凡下血者是蠱也,以八物茜根湯主之,在蠱方中。

治疳濕久下痢赤白,百療不差者方。

兔頭骨、蛇頭、菥蓂子、故緋(並灰)、葶藶子、狸骨(一作狐骨)、蜣蜋、 百草(五月五日收)、倒掛草、床中桄木、青黛、晚蠶蛾、青礬、丁香、蠍蟲屎、 麝香、苦參、黃蘗、乾薑、角蒿、朱砂、卯成鹽、救月木、桂心、鐵衣、芒消、 蝦蟇、黃礬、荏子(各等分)。

右二十九味,治下篩,以筒子內下部吹著,日三度,神方,治疳濕不能食, 身重心熱腳冷百節疼痛方。

黃芩、芍藥、苦參、甘草、當歸、蜀椒、甘松(一作甘淀)、青黛、熏黃、 豉(各二兩)、葱白(一握)、東引桃桹(一握)、鹽(一合)、麝香(半兩)、 豬膽(二枚)。

右十五味㕮咀,以水一斗八升,煮取四升分為二分,一度灌一分,湯如人體, 然後著麝香豬膽一枚,即灌,灌了作葱豉粥食之,後日更將一分如前灌之, 七日忌生冷毒物等,但是油膩醬乳醋三十日忌之大佳。

治疳蝕人諸處,但是赤血痢久不差立著即差秘之方。

五月五日蝦蟇(一枚作灰末)、金銀土堝、人屎灰(各五兩一作驗灰)、 麝香(一分)、銀末(小豆許)。

右五味治下篩,傳瘡上,即差,三七日忌如前,痢者吹下部、治疳痢不止方。

苦參、甘草、熏黃(各二兩)、豉(一升半)、葱白(五莖)、蜀椒(三十粒)。

右六味,以苦參等三物各擣下篩,以水五升煮葱白豉椒,取三升, 以三指撮苦參末等各一撮,內汁中,冷暖如人體,先飲少許豉汁,食一口飯, 乃側臥,徐徐灌之訖,多時臥不出為佳,大急,乃出之於淨地, 當有疳濕蟲如白馬尾狀,頭黑,是其效也,其重者,且大難差,當取桃枝綿裏頭, 用前件汁,適寒溫絡之,近脊烙之,一上三十度烙乃差,神驗。

又方。

,(崔氏云晉代之地多五疳蝕人五臟通見脊骨下膿血手足頃疼四肢。

無力夜臥煩躁不安面失血色肩𩨹疼面及手足有浮氣或下血乃死治之方。

雄黃、青葙(各二兩)、苦參(三兩)、礬石、雌黃、鐵衣、藜蘆(各一兩)、 麝香(二分別研)。

右八味治下篩,以竹管內大孔中酸棗許,吹內下部中日一,不過三。

小兒以大豆許,此方極救死。

又方。

大麻子、胡麻(各一升半)。

右二味並熬,令黃,以三升瓦瓶,泥表上,厚一寸,待泥乾。

內大麻等令滿,以四五枚葦管插口中,蜜泥之,掘地作竈,倒立竈口, 底著瓦器承之,蜜填竈孔中,地平聚炭瓶四面,著擊壘之,日沒,放火燒之, 至明旦開取適寒溫,灌疳濕者下部中,一合,尋覺咽中有藥氣者為佳,亦不得過多, 多則傷人隔日一灌之,重者再三灌之,旦起灌至日夕,極覺體中乏力,勿怪也, 非但治疳濕,凡百異同瘡疥癬並洗塗之。

論曰,凡日月蝕時,忌食飲,腹中生𧏾蟲,及房室生子不具足,必患月蝕瘡, 亦不得與兒乳,日月生後,乃不忌,令人口臭,齒齗宣露。

常有血出舌上生瘡者,皆由犯此所致耳,日月蝕時須救,不救出行。

逢暴雨,其救月杖須收取治𧏾之神藥,預備患此者施之救療。

治月蝕惡瘡息肉方。

硫黃、䕡茹、斑貓(各等分)。

右三味治下篩,傅瘡上,乾者以豬脂和傅之,日三,夜一。

又方。

吳茱萸根、薔薇根、地榆根(各三兩)。

右三味治下篩,以鹽湯洗瘡傅之,日三。

小兒痢第十(方三十七首)。

溫中湯,治小兒夏月積冷洗浴過度,及乳母亦將冷洗浴,以冷乳飲兒, 兒壯熱忽值暴雨,涼加之兒下如水胃虛弱,則面青肉冷,眼陷乾嘔者, 宜先與此調其胃氣,下即止方。

乾薑、厚朴(各一分)、當歸、桂心、甘草(各三分)、人參、茯苓、白朮、 桔梗(各三分)。

右九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六十日至百日兒一服二合半,餘皆隨兒大小。

溫中大黃湯,治小兒暴冷水穀下,或乳冷下青結不消,或冷實吐下。

乾嘔煩悶,及冷滯赤白下者良,若已服諸利湯去,實胃中虛冷,下如水,乾嘔眼陷, 煩擾不宜利者,可除大黃若中乳,乳母洗浴水氣未消,飲兒為霍亂者,但用大黃也, 小兒諸霍亂宜利者,便用大黃,不須利宜溫和者,則除之方。

乾薑、桂心、厚朴、甘草(各一分)、當歸、人參、茯苓、白朮(各二分)、 大黃(六分)、桔梗(三分)。

右十味㕮咀,以水二升半,煮取八合,凡兒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 七十日至一百日,一服二合半,二百日已來,一服三合。

黃蘗湯,治小兒夏月傷暴寒,寒折大熱,熱入胃,下赤白滯如魚腦。

壯熱頭痛身熱手足煩,此太陽之氣外傷寒使熱氣便入胃也,服此方良, 若悞以利藥下之,或以溫脾湯下之,則熱痢以利藥下之,便數去赤汁如爛肉者, 或下之不差,後以澀熱藥斷之,下既不止,倍增壯熱者,服之即效,或是溫病熱盛, 復遇暴寒折之,熱入腹中。

下血如魚腦者服之良方。

黃蘗、黃連、白頭翁(一作白斂)、升麻、當歸、牡蠣、石榴皮、黃芩、寄生、 甘草(各二分)、犀角、艾葉(各一分)。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百日兒至二百日一服三合, 二百餘日至期歲一服二合半。

治中結陽丸斷冷滯下赤白青色如魚腦,脫且出積,曰腹痛經時不斷者方。

赤石脂(五分)、吳茱萸(三分)、乾薑、附子、當歸、厚朴、白朮、木蘭皮、 白頭翁、黃連、黃蘗、石榴皮(各一分)。

右十二味末之,蜜丸如大豆,三歲服五丸,三歲以上服十丸,十歲以上二十丸, 暴下者服少許,便差,積下者盡一劑,更合之。

治少小熱痢不止梔子丸方。

梔子(七枚)、黃蘗(三分)、黃連(五分)、礬石(四分)、 大棗(四枚灸令黑)。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治少小泄清痢,藜蘆丸方。

藜蘆(二分)、黃連(二分)、附子(一分)。

右三味末之,蜜丸如麻子大,以粥飲服二丸,立驗。

治少小泄注,四物梁米湯方。

梁米、稻米黍(各三升)。

蠟(如彈丸大)。

右四味,以水五升東向竈煮梁米三沸,去滓,復以汁煮稻米三沸,去滓, 復以汁煮黍米三沸,去滓,以蠟內汁中和之,蠟消取以飲之,數試有效。

治少小壯熱渴引飲下痢龍骨湯方。

龍骨、甘草、大黃、赤石脂、石膏、桂心、寒水石、栝樓根(各二兩)。

右八味治下篩,以酒水各五合煮,散二合二沸,去滓,量兒大小服之。

治少小下痢若熱不食,傷飽不乳,大黃湯方。

大黃、甘草、麥門冬(各一兩)。

右三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三歲兒分三四服。

生金牛黃湯,主小兒積下不止因發癎方。

生金(二銖一方用六銖無生金用熟金亦得法應作屑今方用成器者)、牛黃(三銖)、 乾薑(一分)、細辛(半分)、人參(一分)、麻黃(二分)、黃連(一分)、 甘草(一分)。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升六合,煮取八合,去滓,臨服,研牛黃以煮湯中嫌兒熱者, 用生薑代乾薑,今世乏生金,但用成器金,亦善,二三兩皆得用也。

澤漆茱萸湯,治小兒夏月暴寒,寒入胃則暴下如水,四肢被寒所折。

則壯熱經日,熱不除經月許日變,通身虛滿腹痛,其脈微細服此湯一劑, 得數後漸安神方。

澤漆、海藻、青木香(各二分)、吳茱萸(三分)、茯苓、白朮、桔梗、芍藥、 當歸(各五分)、大黃(一分)。

右十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二百日至一歲兒一服二合半。

一歲以上至二歲一服四合。

治少小久痢淋瀝,水穀不調,形贏不堪大湯藥者,宜此枳實散方。

枳實二兩,治下篩,三歲以上飲服,方寸匕,若兒小以意服,日三。

治少小洞注下痢方。

蒺藜子二升,擣汁溫服,以差為度。

又方。

木瓜取汁飲之。

又方。

炒倉米末飲服之。

又方。

酸石榴燒灰末,服半錢匕,日三服。

又方。

狗頭骨灰水和服之。

又方。

羊骨灰鹿骨灰。

右二味並水和服之,隨得一事,即用之。

又方。

炒豉令焦,水淋汁服之,神驗,冷則酒淋服。

又方。

五月五日百草末吹下部。

治小兒赤白滯下方。

薤白一把豉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

柏葉一升麻子末一升。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沸,百日兒每服三合。

又方。

擣石榴汁服之。

又方。

亂髮灰、鹿角灰(等分)。

右二味,三歲兒以水和服,三錢匕,日三。

又方。

牛角䚡,灰水和服,三方寸匕。

又方。

燒蜂房灰,水和服之。

治小兒赤白痢方。

白蘘荷根汁、生地黃汁(各五合)。

右二味,微火上煎一沸,服之。

又方。

單服生地黃汁一合。

又方。

五月五日蝦蟇灰,飲服半錢匕。

治小兒熱痢方。

煮木瓜葉飲之。

治小兒冷痢方。

蓼菜擣汁,量大小飲之,一作芥菜。

又方。

擣蒜,薄兩足下。

治小兒暴痢方。

小鯽魚一頭,燒末服之,亦治大人。

又方。

燒鯉魚骨末服之一方作龍骨。

又方。

赤小豆末,酒和,塗足下,日三,油和亦得。

治小兒蠱毒痢方。

藍青汁一升二合,分為四服。

治小兒渴痢方。

單擣冬瓜汁飲之。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下。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六(胃腑)。

胃腑脈論第一。

論曰,胃腑者,主脾也,口唇者,是其候也,脾合氣胃,胃者水穀之腑也, 號倉庫守內嗇吏,重二斤十四兩,迂曲屈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 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當留穀二斗水一斗五升,廣胲大頸張胸,五穀乃容而滿, 上焦泄氣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泄諸小腸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 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

更滿更虛,氣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精氣也, 五臟不足調於胃,故腸胃之中,當留穀二斗四升水一斗一升,故人, 一日再至後(甲乙作圊),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 而留水穀盡,故平人不飲不食七日而死者,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七日而死矣。

右手關上陽絕者,無胃脈也,苦吞酸頭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陰治陰。

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

右手關上陽實者,胃實也,苦腸中伏伏(一作愊愊)、不思食得不能消, 刺足陽明治陽,在足上動脈,脈浮而芤,浮則為陽,芤則為陰,浮芤相搏, 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跌陽脈浮大者,此胃家微虛煩,圊必日再行,動作頭痛重熱,氣朝者屬胃。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軟而散者,當病食痺,脾痛病先發於胃, 脹滿五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痠,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閉, 五日上之心脾心痛閉塞不通身痛體重(靈摳云上之心)、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後, 夏日昳。

胃病者,腹䐜脹,胃管當心而痛上支兩脇膈咽不通,飲食不下,下取三里。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管,在上管則抑而刺之,在下管則散而去之。

胃脹者,腹滿胃管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

胃瘧,令人旦病也,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熱則能食,脾前受病移於胃,脾咳不已, 嘔吐長蟲。

厥氣客於胃,則夢飲食。

診得胃脈病形何如,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洩應肉胭,肉胭堅大者胃厚, 肉胭麼者胃薄,肉胭小而麼者胃不堅,肉胭不不稱其身者胃下,胃下者脘約, 肉胭不堅者胃緩,肉胭無小果累標緊者胃急,肉胭多少果累者胃結胃結者, 胃上脘約不利,扁鵲云足太陰與陽明為表裡,脾胃若病實,則傷熱, 熱則引水漿常渴,虛則傷寒,寒則苦飢常痛,發於風水,其根在胃, 先從四肢起腹滿大,通身腫,方在治水篇中。

胃絕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舌腫溺血大便赤泄。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俠口, 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 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俠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裡, 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脾關,抵伏兔下膝入臏中,下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是動則病悽悽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䛩人與火,聞木音則愓然而驚, 心動欲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 賁嚮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衂,口喎唇緊,頸腫喉痺, 大腹水腫膝臏腫痛。

循膺乳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 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

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

胃虛實第二(脈二條,方三首,灸方一首)。

胃實熱。

右手關上脈陽實者,足陽明經也,病苦頭痛,(脈經作腹中堅痛而熱)。

汗不出如溫瘧,唇口乾善噦,乳癰缺盆腋下腫痛,名曰胃實熱也,瀉胃熱湯方。

梔子人、射干、升麻、茯苓(各二兩)、芍藥(四兩)、白朮(五兩)、生地黃汁、 赤蜜(各一升)。

右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地黃汁煮兩沸,次下蜜煮取三升, 分三服,老小以意加減。

胃中熱病,灸三里三十壯,穴在膝下三寸。

胃虛冷。

右手關上脈陽虛者,足陽明經也,病苦脛寒不得臥,惡風寒灑灑。

目急腹中痛虛鳴,(外臺作耳虛鳴)。

時寒時熱,唇口乾面目浮腫名曰胃虛冷也。

治少氣口苦身體無澤補胃湯方。

防風、柏子人、細辛、桂心、橘皮(各二兩)、芎藭、吳茱萸、人參(各三兩)、 甘草(一兩)。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補胃虛寒身枯絕諸骨節皆痛人參散方。

人參、甘草、細辛(各六兩)、麥門冬、桂心、當歸(各十分)、乾薑(二兩)、 遠志(一兩)、吳茱萸(二分)、蜀椒(三分)。

右十味治下篩,食後,溫酒服方寸匕。

喉嚨論第三。

論曰,喉嚨者脾胃之候也,重十二兩,長一尺二寸,廣二寸,其層圍十二重, 應十二時,主通利水穀之道,往來神氣,若臟熱,喉則腫塞氣不通,烏翣膏主之, 方在第六卷中,若腑寒,喉則耿耿如物常欲窒癢痺涎唾,熱則開之,寒即通之, 不熱不寒,依臟調之,其方具第六卷中。

反胃第四(脈三條,灸法三首,方十六首)。

寸緊尺澀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吐出者為下之,故不能食,設言未止者,此為胃反, 故尺為之微澀。

跌陽脈浮而澀,浮即為虛,澀即傷脾,脾傷即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宿穀不化,名為胃反,跌陽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治胃虛反食下喉便吐方。

人參(一兩)、澤瀉、甘草、桂心(各二兩)、橘皮、乾薑(各三兩)、 茯苓(四兩)、青竹筎(五兩)、大黃(六兩)。

右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一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者去大黃。

治反胃而渴方。

茯苓、澤瀉、半夏(各四兩)、桂心、甘草(各三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方入生薑四兩, 治胃反吐逆不消食吐不止方。

人參、澤瀉、桂心(各二兩)、茯苓(四兩)、橘皮、甘草、黃耆(各三兩)、 大黃(一兩半)、生薑(八兩)、半夏(一升)、麥門冬(三升)。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二合,一服八合,日三夜一。

贏人六合,已利去大黃。

治胃反朝食暮吐姇訖腹中刺痛此由久冷方。

橘皮(三兩)、甘草、厚朴、茯苓、桂心、細辛、杏人、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