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附子”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83行: 第83行:
 
【'''應用配伍'''】
 
【'''應用配伍'''】
  
祛風痰,通經絡,鎮痙止痛  本品辛散溫通,能除風痰,通經絡,又能鎮痙止痛,故常用於中風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傷風及頭痛、痹痛等證。凡風痰壅盛,經脈拘急,肢體不遂者,可與天南星、半夏、川烏等配伍,以加強祛痰通絡之功;兼抽搐者,可加全蠍、蜈蚣等品,以增熄風止痙之效;若風邪侵襲面部、風痰阻滯經絡,症見口眼歪斜者,可與僵蠶、全蠍等同用,以散風止痙。凡破傷風,症見頸項強急,角弓反張者,可與防風、天麻、南星等相配,以加強熄風鎮痙作用。凡風寒入腦而致頭風頭痛者,可與天麻、白芷、防風等相伍,以祛風止痛;若風虛痰盛,頭目昏眩者,可與天麻、南星、半夏等配用。凡風濕痹痛,肢體麻木者,則可配防風、獨活、威靈仙、雞血藤等,以祛風通絡止痛。
+
'''祛風痰,通經絡,鎮痙止痛''' 本品辛散溫通,能除風痰,通經絡,又能鎮痙止痛,故常用於中風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傷風及頭痛、痹痛等證。凡風痰壅盛,經脈拘急,肢體不遂者,可與天南星、半夏、川烏等配伍,以加強祛痰通絡之功;兼抽搐者,可加全蠍、蜈蚣等品,以增熄風止痙之效;若風邪侵襲面部、風痰阻滯經絡,症見口眼歪斜者,可與僵蠶、全蠍等同用,以散風止痙。凡破傷風,症見頸項強急,角弓反張者,可與防風、天麻、南星等相配,以加強熄風鎮痙作用。凡風寒入腦而致頭風頭痛者,可與天麻、白芷、防風等相伍,以祛風止痛;若風虛痰盛,頭目昏眩者,可與天麻、南星、半夏等配用。凡風濕痹痛,肢體麻木者,則可配防風、獨活、威靈仙、雞血藤等,以祛風通絡止痛。
  
散結解毒  本品辛溫有毒,能以毒攻毒,而有散結解毒之功,故可用於瘰鬁結核、陰疽腫毒及毒蛇咬傷。凡痰氣結聚頸項而致瘰鬁腫痛者,可用鮮品搗爛塗敷患處;或與半夏、貝母、連翹等同用,以散結消腫。凡痰隨氣行流竄經絡,而致皮下結核者,可與膽星、半夏、土茯苓等配伍,以化痰散結。凡寒痰凝結而致陰疽流注者,可與附子、白芥子、鹿角膠等並施,以溫陽散結化痰。若治毒蛇咬傷者,可用本品磨汁內服,並與雄黃研末調敷。
+
'''散結解毒''' 本品辛溫有毒,能以毒攻毒,而有散結解毒之功,故可用於瘰鬁結核、陰疽腫毒及毒蛇咬傷。凡痰氣結聚頸項而致瘰鬁腫痛者,可用鮮品搗爛塗敷患處;或與半夏、貝母、連翹等同用,以散結消腫。凡痰隨氣行流竄經絡,而致皮下結核者,可與膽星、半夏、土茯苓等配伍,以化痰散結。凡寒痰凝結而致陰疽流注者,可與附子、白芥子、鹿角膠等並施,以溫陽散結化痰。若治毒蛇咬傷者,可用本品磨汁內服,並與雄黃研末調敷。
  
 
【'''附方'''】
 
【'''附方'''】

2020年12月7日 (一) 05:41的最新版本

白附子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的乾燥塊莖。栽培或野生。主產於河南、陝西、湖北、四川等地。原植物生於陰濕的林下、山澗、水溝和農田中。喜涼爽濕潤氣候以及陰濕環境,以肥沃濕潤的生長壤土最宜生長。味辛,性溫,有毒。歸胃、肝經。功效祛風痰、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臨床用名有生白附子、制白附子。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禹白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牛奶白附(《中藥志》),雞心白附(《全國中草藥彙編》)。

基原

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的塊莖。

植物

獨角蓮 Typhonium giganteum Engl.分佈於北緯420以南、包括西藏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遼寧、吉林、湖北、江蘇等省區有栽培。

採集

帶根塊莖作種栽種的當年可收穫,不帶根的多種1年。冬季倒苗後,挖起塊莖,小的作種,大的加工作藥。將塊莖堆積發酵,使外皮皺縮易脫,裝在籮筐裏,放在流水中踩去粗皮,曬乾。也可不去粗皮,切成2~3mm厚的薄片,曬乾。

化學成分

塊莖含β-穀甾醇(β-sitosterol),β-穀甾醇-D-葡萄糖苷(β-sitosterol-D-glucoside),內消旋肌醇(meso-inositol),膽鹼(choline),尿嘧啶(uracil),琥珀酸(succin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三亞油酸甘油酯(linolein),二棕櫚酸甘油酯(dipalmitin)。並含白附子凝集素(typhonium giganteum lectin)等。

藥理

1.鎮靜、鎮痛作用 白附子生、炮製品對小鼠均有鎮靜、鎮痛作用,可推遲戊四氮及士的寧所致驚厥出現時間和死亡時間,減少小鼠扭體反應次數。

2.抗炎作用 白附子生、炮製品對大鼠蛋清性、酵母性及甲醛性關節腫及棉球肉芽腫增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抗腫瘤作用 獨角蓮水煎劑灌胃對小鼠S180實體瘤的生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並能延長艾氏腹水癌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增加荷瘤小鼠淋巴細胞轉化率,增強免疫功能。

4.其他作用 白附子有催吐及刺激作用。白附子注射液對結核桿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毒性 生白附子小鼠靜脈注射LD50為32.58±2.65g/kg,制白附子為29.57±2.7g/kg。

炮製

1.生白附子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

2.制白附子 (1)薑礬制:取淨白附子,大小分開,用清水浸泡,每日換水2~3次,數日後如起泡沫,換水後加白礬(每白附子100kg,用白礬2kg),泡一日後再換水,至口嘗微有麻舌感為度,取出,將生薑片及白礬粉置鍋內,加適量水煮沸後,倒入白附子,共煮至內無白心,撈出,除去生薑片,晾至6~7成幹,切厚片,乾燥。每白附子100kg,用生薑、白礬各12.5kg。經生薑、白礬炮製後可降低毒性,消除麻辣味,並能增強祛風痰作用。

(2)薑制:①薑炒:取白附子,加薑汁拌勻,稍悶,至薑汁被吸盡後,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每白附子100kg,用鮮薑5kg。《普濟方》:“生薑汁拌勻,炒。” ②薑煮:取白附子,加薑水浸泡4~5天後,用大火煮約半天,至煮透無硬心時,取出,悶潤至內外濕度一致,切1.5mm厚的片,曬乾。每白附子100kg,用生薑5kg。《增廣驗方新編》:“薑汁蒸。”

此外,還有礬制、薑礬甘草制、生薑石灰制、甘草白礬制等炮製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藥性

味辛、甘,性溫。有毒。歸胃、肝經。毒辣竄散。

1.《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性大溫,味辛、甘,有毒。入胃、肝二經。”

2.《陝西中藥志》:“有小毒。”

功效主治

祛風痰,通經絡,鎮痙止痛,散結解毒。主治中風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傷風,頭痛,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瘰鬁結核,陰疽腫毒,毒蛇咬傷。

1.《中國藥用植物志》:“治淋巴結結核。”

2.《江西民間草藥》:“治毒蛇咬傷。”

3.《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鎮痙止痛,祛風痰。治面部病,中風失音,心痛血痹,偏正頭痛,喉痹腫痛,破傷風。”

4.《中國藥用植物圖鑒》:“治頭面生瘢疵,濕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研末,0.5~1g。外用:適量,搗爛或研末調敷。

內服宜炮製後用。

使用注意

陰血虛中風、內熱驚風及孕婦禁服。

1.《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陰虛非真中寒者忌用。”

2.《陝西中草藥》:“陰虛中風及孕婦忌服。”

應用配伍

祛風痰,通經絡,鎮痙止痛 本品辛散溫通,能除風痰,通經絡,又能鎮痙止痛,故常用於中風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傷風及頭痛、痹痛等證。凡風痰壅盛,經脈拘急,肢體不遂者,可與天南星、半夏、川烏等配伍,以加強祛痰通絡之功;兼抽搐者,可加全蠍、蜈蚣等品,以增熄風止痙之效;若風邪侵襲面部、風痰阻滯經絡,症見口眼歪斜者,可與僵蠶、全蠍等同用,以散風止痙。凡破傷風,症見頸項強急,角弓反張者,可與防風、天麻、南星等相配,以加強熄風鎮痙作用。凡風寒入腦而致頭風頭痛者,可與天麻、白芷、防風等相伍,以祛風止痛;若風虛痰盛,頭目昏眩者,可與天麻、南星、半夏等配用。凡風濕痹痛,肢體麻木者,則可配防風、獨活、威靈仙、雞血藤等,以祛風通絡止痛。

散結解毒 本品辛溫有毒,能以毒攻毒,而有散結解毒之功,故可用於瘰鬁結核、陰疽腫毒及毒蛇咬傷。凡痰氣結聚頸項而致瘰鬁腫痛者,可用鮮品搗爛塗敷患處;或與半夏、貝母、連翹等同用,以散結消腫。凡痰隨氣行流竄經絡,而致皮下結核者,可與膽星、半夏、土茯苓等配伍,以化痰散結。凡寒痰凝結而致陰疽流注者,可與附子、白芥子、鹿角膠等並施,以溫陽散結化痰。若治毒蛇咬傷者,可用本品磨汁內服,並與雄黃研末調敷。

附方

1.治口眼歪斜 制白附子12g,僵蠶、全蠍各9g。共為細末,分9包。每次1包,每日3次,黃酒送下。(《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2.治偏正頭痛,三叉神經痛 制白附子、白芷、豬牙皂角各30g。共為細末。每次3g,每日2次,開水送服。(同上)

3.治手足痛風不可忍者 白附子、僵蠶(炒去絲)各一兩,全蠍半兩(炒),麝香一字。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丸,溫酒下,一日三服。(《婦人良方》通靈丸)

4.治腰腿痛,關節痛 白附子45g,雞血藤12g,牛膝9g,獨活9g,五加皮12g。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5.治跌打損傷,金瘡出血,破傷風 生禹白附360g,防風30g,白芷30g,天麻30g,羌活30g。以上6味共研細末,過篩,混合均勻。外用調敷患處,內服1~1.5g。孕婦忌服。(《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63年版 玉真散)

6.治瘰鬁 獨角蓮球莖搗爛外敷。(江西《草藥手冊》)

7.治疔腫癰疽 獨角蓮根研末,用醋、酒調塗。(《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

8.治毒蛇咬傷 ①獨角蓮根60g,雄黃30g。共研細末,用水或燒酒調塗傷處。(《江西民間草藥》) ②獨角蓮根、生南星等分。研末,水酒調塗。(江西《中草藥學》)

備考

按:白附子之名首見於《別錄》,因無形態描述,原植物屬何種難以確定。其後《新修本草》及《綱目》等本草著作對白附子形態及產地的記述,均為毛茛科植物黃花烏頭,藥材稱關白附,與今白附子不同,應予區別。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

主治心痛,血痺,面上百病,行藥勢。

海藥本草

大溫,有小毒。主治疥癬風瘡,頭面痕,陰囊下濕,腿無力,諸風冷氣,入面脂皆好也。

開寶本草

主心痛血痺,面上百病,行藥勢。

湯液本草

陽,微溫。

》云:主血痺,行藥勢。

本草》云:主心痛血痺,面上百病。行藥勢。

本草綱目

白附子為陽明經藥,因與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實非附子類也。《楚國先賢傳》:孔休傷頰有瘢,王莽賜玉屑白附子香,與以消瘢。

本草經疏

白附子感陽氣而生,故其味應辛微甘,氣大溫有小毒,性燥而升,風藥中之陽草也。東垣謂其純陽,引藥勢上行而已。其主心痛血痺者,風寒之邪觸心,以致痰壅心經則痛,寒濕邪傷血分則成血痺。風能勝濕,辛溫散寒,故主之也。風性升騰,辛溫善散,故能主面上百病面行藥勢也。日華子用以治中風失音,一切冷風氣,面瘢疵。李珣用以治諸風冷氣,足弱無力,疥癬風瘡,陰下濕癢,頭面斑痕,入面脂用。丹溪用以治風痰,皆祛風燥濕散結之功也。

簡誤:白附子,燥藥也。似中風證,雖痰壅禁用。小兒慢驚不宜服。

本草蒙筌

味甘、辛、氣溫。純陽。無毒。一云有小毒。治面上百病,可作面脂;主血痺冷疼。且行藥勢。驅諸風冷氣,解中風失音。摩醋擦身背汗斑,尤去疥癬;用茄蒂裡邊捻藥擦,三日愈,忌澡洗。研末收陰囊濕癢,并滅瘢痕。

本草乘雅

白附子,形肖附子而色白,陽毒獨行之勇悍,亦相肖焉。氣味辛溫,功齊火熱,手少陰心藏之體用藥爾。經云: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故主行藥勢,治心痛血痺,面上百病耳。

藥性解

味甘辛,性溫,無毒,入肺、脾二經。主中風失音、一切冷風氣、頭面百病、斑點風瘡疥癬、心痛血痺、陰囊濕癢。新羅出者佳。

按:白附色白味辛,故宜入肺,以治風痰。甘而且溫,故宜入脾,以治皮膚。陽中之陽能上升,故治面病。《藥鑒

味甘辛,大溫,有小毒。其性升,能引藥勢上行。避頭風諸風,冷氣心疼,風痰眩暈,帶濁,療小兒驚風痰搐,及面鼻游風,黑斑風刺,去面痕,可作面脂,亦治疥癬風瘡,陰下濕癢,風濕諸病。凡欲藥,炮而用之。

本草備要

燥,祛風濕,治面疾。

辛甘有毒,大熱純陽。陽明經藥,能引藥勢上行,治面上百病。陽明之脈榮於面,白附能去頭面游風,作面脂,消斑疵。補肝虛,祛風痰。治心痛血痺,諸風冷氣,中風失音,陰下濕癢。

本經逢原

白附子純陽,引藥勢上行,乃陽明經藥。治肝氣風癬陰癢,洗黯,入面脂用。其性燥血耗氣,是以類中風證,雖有痰壅,禁用。小兒慢驚勿服。

本草求真

﹝批﹞散足陽明胃經冷風。

白附子專入胃。時珍曰:因與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實非附子類也。辛甘有毒,性燥而升,為風藥中之陽草。東垣謂其純陽,能此藥勢上行於面,為陽明經要藥。又按諸書皆載能治頭面游風斑疵,陽明之脈行於頭面,故用此脂作消斑。及中風不語,諸風冷氣,血痺冷疼,陰下虛癢,皆當用此調治。玩此藥非性燥,何以可治冷氣虛癢,設非冷氣冷癢,又曷可用燥烈之藥以治乎。是以陰虛類中,并小兒脾虛慢驚,皆不宜用,其氣味辛烈者故耳。辛能散氣,燥能劫陰。此與白芷同為一類,但白芷則兼肌濕同理,而不專及陽明風邪;此則專散陽明風冷,而於濕邪則未及耳。

得配本草

辛、甘,大溫。有小毒。入足陽明經氣分。能引藥勢上行。逐風痰,驅寒濕。一切頭面百病,心痛血痺,陰囊濕癢,急慢驚風,痘瘡風寒不解,四肢頭面不起者,用以散解甚效。

配南星、半夏,生研,豬膽丸,治小兒暑風痰迷搐搦;配殭蠶、全蠍等分,生研為末,熱酒下,治中風口;配藿香等分為末,米飲下,治小兒吐逆不止。

脾虛慢驚,陰虛中風,二者禁用。

本經疏證

白附子所主其旨在節,節之為物,以體象論則為陰陽之限,以變動論,則為用陽布陰,而其威之所竟,力之所加,又為在下者厚,愈上乃愈微也。在下者厚,則主心痛血痺之謂。愈上愈微,則為面上百病行藥勢存焉。蓋血痺由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而為身體不仁,如風痺狀,則其始病於血脈以漸內應於主血脈心,乃為痛矣,當未痛時,原不妨用黃耆桂枝五物湯可愈,既至心痛,則不得不藉白附子之陽氣布散,血脈中陰邪仍有限制,不相侵越,偏檢千金方用白附子惟堅癥積聚篇小狼毒圓一方可服,餘則盡係外敷,外敷之中,除一齲齒蟲痛方外,餘則盡為面藥,皆濕熱滯氣之所為,氣既滯而不生光華,澤復澀而反增晦黯,則行氣宣澤之中,斷不能不有用陽布陰之物駕馭其間以行藥勢,其為治固甚精微,而其功力亦云微矣。以是二義而擴充之,則在上用之以氣行津,在下用之以氣行血與痰濕,皆可無微不入矣。

本草新編

味甘、辛,氣溫,純陽,無毒。云有小毒者,非。此物善行諸氣之藥,可恃之為舟楫者也。用於人參之中,可開中風之失音;用於茯苓、薏苡仁中,可去寒濕之痺症;用於當歸、川芎之中,可通枯血之經脈;用於大黃中,可以去滯而逐瘀。近人未知,止用之外治以減瘢,下治以收囊濕,為可惜也。再其性甚燥,凡氣血枯槁,雖有風,似不可用。即痰涎壅塞,而若係有火之症,亦非所宜也。

本草分經

辛、甘,大熱。純陽。陽明經藥。能引藥勢上行,治面上百病,祛風痰痺濕,此藥無復真者。

【現代藥理研究】

白附子有顯著的祛痰作用。

白附子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

白附子有抗炎作用。

白附子有抗破傷風作用。

白附子有鎮靜、抗驚厥作用。

白附子有抗心律失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