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闡註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19年8月11日 (日) 21:28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h1>麻疹闡註</h1> <dl class="元資料"> <div><dt>作者</dt><dd>張霞谿</dd></div> <div><dt>朝代</dt><dd>清</dd></div> <div><dt>年份</dt><dd><data value…”)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麻疹闡註

作者
張霞谿
朝代
年份
公元1840年

張子霞谿先生諱廉。字通源。為我邑名貢士。天資高邁而性耽經史。旁及藝術。屢不得志於名場。因以素所蘊蓄者筆於書。大抵有關於世道人心。而麻疹闡注。則先生之緒餘而經效於世者也。夫麻疹莫醇於金鑑。趙氏既集為匯補。而謝氏又有七十二症之書。則金鑑之闡注。似可不作顧乃以簡約煩瑣變易之故。而必疏解而融貫之。並先示以讀書之法。先生蓋有深意焉。鄉里鯫生。以醫師自命。凡疾病之臨門者。無論症之平險。每不肯以不知辭。而平日於岐黃家言。或未盡見。即見之而簡約者不能擴充。煩瑣者不能審擇。變易者。不能條貫。則仍即其平生耳食之謬說。鹵莽滅裂而治之。而民命遂等於草芥。闡注之作。所以教人讀醫書。固不第為麻科者言也。而麻科之精且詳。卒非他書所能及。顧是書向無硬板。酈子非葊先生曾為校訂。擬刻不果。往歲春夏。麻症多危。其侄孫蕙坡在越。以霞谿先生族侄輯園語及。遂從家郵致。與其尊甫紫庭叔耶谿從弟重皋分參而登諸梨棗。囑予一言以志其巔末云。

道光二十有八年歲次戊申孟夏之月後學煦齋徐漸逵書於蠡城試寓

張子。諸暨老宿也。博通經史。工舉業。善古文詞。一時經其口授指書者。皆有名於時。掇巍科而去者歲有之。所著書積高至三四尺許。皆明理學。辨是非。論治亂。有關身心性命天下國家之言。旁及藝術小數。無不曲通其旨。浦陽戴太史東珊先生。題其孝感里志。曰非張子之積學有素。精心果力。其孰能是。趙子耀緒題其章氏季漢書評曰。張子惟熟於肅常郝經謝少連之書。故知章氏之書為獨善。然非有才學識三長。雖熟於三子之書。不能知其善。何能言其所以善。朱子得章氏而其義益彰。章氏得張子而其意始顯。趙子思恭題其春秋說曰。六通四辟之論。如萬斛源泉。自天而下。飛沫濺衣。令人不敢逼視。文十年次於厥貉以後。多右楚左晉。是先生獨具手眼處。孝廉蔣子錦川題其文集曰。張子學宗新建。文學老蘇。皆能升堂而入其室。故其所言多可為世用。是數子皆知張子之深者。世人謂張子不幸而窮故著書。不知不窮不足以著書。張子之不幸。後人之幸也。近年吾暨麻疹大劇。諸醫束手。謝不治者。問之張子。應手而愈。人咸神之。請其秘方。張子曰。方無秘。方有秘。方之所以窮也。出其闡注御定醫宗金鑑麻疹。授之曰。讀其書。得其意。忘其言。庶幾有豸乎。人珍為拱璧。恐積久殘毀不傳。即傳。抄錄不廣。為惠有限。以余頗明岐黃。又為張子老友。囑言其本末。付梓以公諸世。余覽之廢卷而嘆曰。此張子之緒餘也,烏足珍。雖然。緒餘驗則其諸書之足為世用也益信。張子謂誰。水霞廉通源霞溪也。

道光二年十月同學弟壽椿懷玉書

自敘

麻疹一科。古無專書。惟於痘症後略見之。痘重而麻輕也。近數十年。麻多劇症。較重於痘。於是有心濟世者。各著書以傳之。然猶少刊本。往往私相傳抄。矜為秘方。其實瑕瑜不掩。醇駁雜出。甚至有以蜈蚣全蟲五虎散治麻疹。誇為神方。筆之於書。而互相傳授者。是可哀也。余所見麻科。自萬氏而後。以謝氏七十二症。趙氏麻瘄匯補。最為平穩。然謝氏未免煩瑣。愈煩瑣則愈掛漏。蓋言其常。風痰食火四者可該。窮其變。則千變萬化。非七十二症所能盡也。趙氏匯補。悉本御定醫宗金鑑。故較謝氏尤醇。但變易其方藥詞句。使若不出於金鑑者以神為心得。又條款倒置。線索不清。未為善本。總不若金鑑之醇而又醇也。但金鑑言簡而賅。非得其言外之意。必疑其略而不詳。余所闡發。未必得其奧旨。然悉本前賢。未敢杜撰。而所採之說。趙氏尤多。不注姓名者。以便文勢耳。非敢掠美也。

歲在㫋蒙大淵獻月惟皋諸暨張廉敘。

御定醫宗金鑑麻疹

讀書之法。當逐字讀。逐句讀。逐節讀,復舉全篇融會貫通而讀。斯能得其言外之意。而為善讀書者矣。醫門之書。如我朝御定醫宗金鑑。言簡而意賅。義近而旨遠。非易讀也。即其麻疹一科。凡言某方主之者。言主之必有輔之者矣。所謂逐字讀也。於見形條云。有不透徹。須察所因。言因則因之者廣。不可枚舉。因之者猝不可預揣。故下第列因風因火因虛可知之三項。以見舉一反三之意。所謂逐句讀也。於收沒條。言當散不散。內有虛熱。不可純用寒涼之劑。以柴胡四物湯治之。於身熱不退條。言麻既出透。身仍大熱。此毒盛壅遏。宜化毒清表湯治之。疹已沒落而身熱者。此餘熱留於肌表。宜柴胡清熱飲治之。何言之相反乃爾。蓋分觀則偏。合觀則全。所謂逐節讀也。詳於正症。略於變症。正症可言。變症不勝言也。詳於麻前。略於麻後。麻前得法。麻後自無患也。只言實症。不言虛症。麻為陽毒。絕少虛症。麻後之虛。不言可知也。所謂統舉全篇。融會貫通而讀也。故於主治條曰。此首尾主治之大法。至於臨時權變。惟神而明之而已。富哉言乎。一篇微旨。已揭於此。讀是書者。當無不領略而會悟之。而余復為之闡發者。為淺學通其旨也。然而高明之家。已竊笑其蛇足矣。乙亥仲夏。

霞溪張廉書於白㹁湖旂山之指川書塾。

卷一

疹原

疹非一類。有瘙疹。癮疹。溫疹。蓋痘疹。皆非正疹也。惟麻疹則為正疹。亦胎元之毒。伏於六腑。感天地邪陽火旺之氣。自肺脾而出。故多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淚汪汪。兩胞浮腫。身熱二三日。或四五日。始見點於皮膚之上。形如麻粒。色若桃花。間有類於痘大者。此麻疹初發之狀也。形尖疏稀。漸次稠密。有顆粒而無根暈。微起泛而不生漿。此麻疹見形之後。大異於痘也。須留神調治。始終不可一毫疏忽。較之於痘雖稍輕。而變化之速。則在頃刻也。

廉按身熱一二日。疹點一齊湧出者重。三四日出者輕。五日後出者重。至六七日隱隱皮膚之間而不見點者尤重。

輕重

麻症出時。有輕重之分。臨時須要詳察。若氣血平和。素無他病者。雖感時氣。而正能制邪。故發熱和緩。微微汗出。神氣清爽。二便調勻。見點則透徹。散沒不疾不徐。為輕而易治者也。若素有風寒食滯。表裡交雜。一觸邪陽火旺之氣。內外合發。而正不能制邪。必大熱無汗。煩躁口渴。神氣不清。便閉尿澀。見點不能透徹。收散或太緊速。則為重而難治者也。

廉按風甚者。宜疏風為主。寒鬱者。宜用麻黃。食滯者。宜用消導。痰甚者。宜化痰。火盛者。宜清火。無汗。風寒閉也。煩躁。毒閉於內。發不出也。口渴。火盛也。便閉。大腸火鬱而兼食滯也。尿澀膀胱與心火相煽也。喘急。毒郁於肺而兼痰壅也。神氣不清。毒盛也。又疹脈。以浮大滑數有神者為吉。細軟微弱無神者為凶。尤以肺脾脈洪大有神。雖有別症。亦不為害。若細軟無神。則陽症得陰脈矣。脈症不相合。恐有變卦。必先察其虛實。庶乎無誤。至於收完熱退。雖細軟微弱。無害也。形色桃紅潤澤者輕。其毒輕微也。深紅者重。火毒盛也。紫黑灰黯隱伏不明者重極。火毒伏於臟也。陽部多者輕。陰部多者重。頭為諸陽之首。面為陽中之陽。背為太陽。四肢外向為陽。胸為陰中之陰。四肢內向為陰。腰亦為陰。陽部多而陰部少者順。陰部多而陽部少者逆。必有後患。二部俱少。火毒輕。二部俱多。火毒重。頭面胸腹手足不出。惟背上有紅塊者不治。熱極。喘促。胃胸。肩脅。狂言。衄血。搦手。搖頭。尋衣。摸床。噦惡。便閉。口出屍氣者不治。黑暗乾枯如灰煤者不治。鼻煽。口張。眼胞陷。目無神者不治。痰聲在喉內。氣喘。胸高者不治。鼻面俱青。糞色青黑如爛魚腸者不治。瘄後牙疳臭爛。齒落無血者不治。兩頰浮腫。環口青黑。頰漏。齒脫。唇崩。鼻壞者不治。口如魚嘴。氣急作鴉聲者不治。瘄後大便不通。氣喘。皮肉漸烏者不治。瘄後餘熱內攻。譫言妄語。神昏喪志者不治。瘄後陰虛血燥。疳癆肉脫者不治。

麻疹主治大法

凡麻疹出貴透徹。宜先用表發。使毒盡達於肌表。若過用寒涼。冰伏毒熱。則必不能出透。多致毒氣內攻。喘悶而斃。至若已出透者。又當用清利之品。使內無餘熱。以免疹後諸證。且麻疹屬陽。熱甚則陰分受傷。血為所耗。故沒後須以養血為主。可保萬全。此首尾治疹之大法。至於臨時權變。惟神而明之而已。

廉按主治大法。以表發清利養血三項該之。此真的確不磨之論。仲景復起。不能易斯言也。誠能依此用藥。何有危症。然此其大法也。表發固忌清利。亦有火閉而宜兼用清涼者。食閉而宜兼用消導者。痰閉而宜兼用化痰者。沒後固宜養血。亦有匿表而宜兼用疏散者。火鬱而宜兼用清涼者。食積而宜兼用消導者。痰壅而宜兼用化痰者。且有元氣本虛。初發而即宜兼補氣血。沒後而即用溫補者。亦有初發而兼補氣血。沒後而反用清涼者。麻疹千變萬化。醫者亦當以千變萬化應之。初非謝氏七十二症所能盡也。故又曰臨時權變。惟神而明之而已。旨哉言乎。此在讀其書者。明其意而推廣之耳。

麻疹未出證治

麻疹一證。非熱不出。故欲出時。身先熱也。表裡無邪者。熱必和緩。毒氣鬆動。則易出而易透。若兼風寒食熱諸證。其熱必壯盛。毒氣鬱閉。則難出而難透。治以宣毒發表湯。其間或有交雜之症。亦照本方隨證加減治之。

宣毒發表湯 治麻疹將出未出。

升麻 葛根 前胡 桔梗 枳殼 荊芥 防風 薄荷 木通 連翹 黏子 淡竹葉 甘草

引加芫荽。水煎服。感寒邪者加麻黃。夏月勿用。食滯加南山楂。內熱加黃芩。氣急去升麻。加蘇葉蔥白。甚者並去桔梗。孕婦依前法。再去木通。

廉按風閉者。面色微青。舌胎微白。灑淅惡寒。毛竅豎起。鼻塞氣粗。喘悶不寧。甚至角弓反張。手足拘攣。眼白足冷。大便清利。重用荊芥。防風。薄荷。升麻。粉葛。前胡。桔梗。杏仁。蟬蛻。蔥白。以發之。冬月用麻黃。火閉者。面紅目赤。肌膚焦熱。舌燥唇裂。大便或閉或瀉。甚至氣喘狂叫。神昏錯語。揚手擲足。喜就冷處。宜於表藥中重用石膏。黃芩。知母。或犀角。川連。梔子等藥。重甚者加大黃。食閉者。面色微黃。四肢倦怠。吞酸噯腐。身熱口燥。舌上黃白厚胎。胸膈痞滿。甚至肚腹堅實。昏睡氣急。大便不通。宜於表散藥中用枳殼。厚朴。山楂。麥芽。以消其食。卜子。大黃。以通其閉。若食火動心。時發譫語。四肢厥冷。名為食厥。急用芩。連。石膏。蔞仁。大黃。仍佐以發散之藥。又有痰閉者。滿口痰涎。喉間有聲。氣急發喘。咯痰不出。宜重用桔梗。杏仁。桑皮。膽星。蔞仁。白芥子。竹瀝等藥。仍佐以疏散之劑。以上四症。已甚者俱謂悶瘄。宜審其所重而用藥或四症俱全。宜用三黃石膏湯。再加風藥痰藥消食藥。又悶瘄多痰喘。一法用明亮雄黃。盛以竹筒。於飯中蒸七次為末。酒漿調服。痰喘即止。悶瘄之症。有熱六七日而不出者。有一出而即隱者。有頭面微出而身上俱無者。有身上微影而頭面胸背俱無者。有影跡。在內而外不見形者。有皮膚隱隱紫赤者。有紅紫遍身紫黑成塊者。此皆九死一生之症。然能審其受病之的。而大劑治之。亦可挽救。切勿棄而不治也。凡遇悶瘄。分其頂心細看。有紅筋紅瘰。挑破即出。或頭面手足有瘄疔。用銀針挑破方出。或頂心中有發。比眾發更粗。其色黃赤者。拔去髮根見血即出。又曰有交雜之症。宜隨症加減治之。固不止此四症已也。學者當推廣之。

三黃石膏湯 治風寒毒熱鬱滯悶症。

麻黃 石膏 淡竹葉 黃柏 黃連 梔子 黃芩

麻疹見形證治

麻疹見形。貴乎透徹。出後細密紅潤。則為佳美有不透徹者。須察所因。如風寒閉塞。必有身熱無汗。頭痛。嘔惡。疹色淡紅而黯之證。宜用升麻葛根湯。加蘇葉川芎。牛蒡子。因毒熱壅滯者。必面赤身熱。譫語煩渴。疹色赤紫滯黯。宜用三黃石膏湯。又有正氣虛弱,不能送毒外出者。必面色㿠白。身微熱精神倦怠。疹色白而不紅。以人參敗毒散主之。

升麻葛根湯 治風寒閉塞。

升麻 粉葛 甘草

三黃石膏湯 治毒熱壅滯。

麻黃 石膏 淡豆豉 黃柏 黃連 梔子 黃芩

人參敗毒散 治氣虛白麻。

人參 川芎 羌活 獨活 前胡 枳殼 桔梗 柴胡 甘草 赤苓

引用生薑

廉按此亦大略也。云有不透徹者。須察所因。則所因者廣。不可枚舉。下列三項。亦舉一反三之意。如食重則宜消食。痰重則宜化痰之類。觸類而旁通之。斯為善讀書者矣。或因身體手足厥冷而不透。經曰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此乃陽氣鬱遏。熱極反寒之象。宜重用升葛。荊防。甘桔。黏子。蟬蛻之類。甚者加麻杏石甘湯。便閉。加卜子。大黃。使上升下泄。鬱熱達外。自然出透。或因咬牙而不透。咬牙者。胃火盛也。宜用石膏。或因呃逆而不透。呃逆者。火毒上攻也。疹未出透。於升陽透發中。重加石膏一二三兩以救之。疹已出透。或白虎湯涼膈散。隨症加減治之。疹後氣虛而呃逆者。用人參。扁豆。柿蒂。姜。棗之類。或因沉睡而不透。沉睡者。火鬱於內。未得發揚於外也。宜用升陽散火之劑。余治一侄孫。年未滿周。一見形而即隱。既隱而沉睡。重用升。葛。荊。防。前胡。桔梗。杏仁。黏子。蟬蛻。胡荽。角針。以表之。麻疹略現而又隱。沉睡如故。次日加黃芩。石膏。知母。枳殼。山楂。服之。亦略現而又隱。隱而變黑。三日服原方如故。至第四日。用三黃石膏湯。一瀉而汗出。神氣清爽。麻終不見而愈。蓋毒從瀉出。不必復現也。疹後沉睡多屬虛。或因吐蛔解蛔而不透。吐蛔解蛔者。熱毒壅迫而出也。胃熱則吐蛔。腸熱則解蛔。此熱極之症。解者稍輕。吐者尤重。疹未出而吐蛔者。宜於升葛。荊防散中。重用石膏。及梔子。使君子。蘆根之類。疹已透而吐蛔者。宜用白虎湯。加連芩等藥。便閉用大黃。又有麻後胃中空虛。聞飲食香氣上行而嘔出者。宜用山藥。扁豆。茯苓。廣皮。使君子。半夏曲。姜炒黃連之類。凡吐蛔不可用甘草及甜物。余見一人年方八九歲。疹未見點。隱隱在皮膚之間。一日吐蛔十一條。一醫治之。用升。葛。荊防。前胡。桔梗。杏仁。黏子。石膏四錢。知母一錢。服之如故。此由方是而分兩太輕。杯水不能救車薪之火也。一醫於表藥中用肉桂三分。其疹一湧而出。數日而死。可不痛哉。或因夾斑而不透。發斑者。胃熱也。疹色稀而紅綻。斑則大而干塌。色赤如錦紋。宜石膏托裡清熱。紫黑者熱極也。宜升麻白虎湯。化斑解毒湯。兼以表發之藥。青藍者胃爛也。十不一生。餘三弟染疫發藍斑。治以十四味延中湯而愈。此亦萬死一生之症。若在麻疹。原由陽毒逼致胃爛。恐難用此。余所見麻疹發青藍斑者。惟馬舒之女。有大如錢者。如圍棋子者。滿身青藍而腫。此亦不救。有疹出已透。而根地顆粒。混成一塊。形色紅紫者。用白虎湯之類。有疹出時遍身凹限而黑者。內有伏毒。外有風邪。內服犀角地黃湯加減。外以羊須豆煎湯。時時洗之。紅豆亦可。須要避風為主。又白麻有血虛而色白者。宜於疏散中加當歸。赤芍。丹皮。紅花等藥。有見點三四日而轉紅者。有不紅而漸次收沒者。有沒後而翻出火症者。隨症治之可也。切勿拘於初為白麻。而作虛熱論。

麻杏石甘湯 治風熱厥冷。

麻黃(蜜炙) 杏仁 石膏 甘草

白虎湯 治咬牙呃逆。

石膏 知母 甘草

加粳米數十粒

涼膈散 治呃逆。

梔子 連翹 黃芩 薄荷 桔梗 甘草 淡竹葉

本方加大黃。名加減涼膈散。加黃連。黃柏。大黃。芒硝。名涼膈散合解毒湯。

三黃石膏湯(見前)

升麻白虎湯 治斑

石膏 知母 甘草 升麻

化斑解毒湯 治斑。

石膏 升麻 知母 黏子 甘草 元參 淡竹葉

大便閉加大黃。

麻疹收沒證治

麻疹見形三日之後。當漸次沒落。不疾不徐。始為無病。若一二日疹即收沒。此為太速。因調攝不謹。或為風寒所襲。或為邪穢所觸。以致毒反內攻。輕則煩渴譫狂。重則神昏悶亂。急宜內服荊防解毒湯。外用胡荽酒熏其衣被。使疹透出。方保無虞。當散不散者。內有虛熱留滯於肌表也。其證潮熱。煩渴。口燥。咽乾切不可純用寒涼之劑。以柴胡四物湯治之。使血分和暢。餘熱悉除。疹即沒矣。

荊防解毒湯 治麻毒內攻。

薄荷 連翹 荊芥 防風 黃芩 黃連 黏子 大青葉 犀角 人中黃

引用燈心蘆根水煎服。

柴胡四物湯 治虛熱留滯當沒不沒。

白芍 當歸 川芎 生地 人參 柴胡 淡竹葉 地骨皮 知母 黃芩 麥冬

引加生薑紅棗。

廉按荊防解毒湯。治麻毒內攻。此誠萬金良方。余用之屢試屢效。從此可悟其未言者矣。如冬月風寒甚而內隱者。可再加麻黃。杏仁。或竟用三拗湯。加黏子。蟬蛻。荊防等藥。或因傷食而內伏者。可於荊防解毒湯內。加枳殼。卜子。神麯等藥。或遍身青紫熱腫。腹脹喘促溺澀臍凸者。此毒滯血凝。半匿肌表。急投涼膈散。加麻黃。石膏。葶藶子。大黃。庶或可救。若內夾痰熱。火毒亢極伏匿煩躁。或腹脹喘急不省人事者。白虎湯加元參。淡竹葉。此二說本於醫通。余意後說。夾痰者。宜加杏仁。膽星。腹脹者。宜加枳殼。大黃、並不可離荊芥。前胡。斟酌用之可也。云當散不散。內有虛熱留滯於肌表。不可純用寒涼之劑。此亦經常之大法。言不可純用寒涼。則有宜寒涼者矣。張玉潞曰。西北水土剛勁。稟質亦厚。麻必五七日乃收。東南風氣柔弱。麻出不過二三日即化。邇來地運變遷。未有不綿延數日者。當非難沒之比。此說是也。又麻疹難沒。多屬於熱。亦有表裡未淨而遷延五七日不沒者。風則表之。食則消之。下之。痰則化之。火則涼之。毒則解之。又宜兼用鮮生地。丹皮等藥。涼血養血以顧其本耳。又張玉潞曰。麻見點三四日後。點燥色白。隱隱於肌肉而難沒者。此必衛氣素弱。不能焮發。或衣被單薄。身貪涼快。阻其發越之機以致綿延多日。法當辛散透達。不可遽用寒涼。蔽塞開泄之路也。

三拗湯 治風寒外襲。麻毒內攻。

麻黃 石膏 杏仁

涼膈散(見前)

卷二

身熱不退

麻疹非熱不出。若既出透。其熱當減。倘仍大熱者。此毒盛壅遏也。宜用化毒清表湯治之。疹已沒落而身熱者。此餘熱留於肌表也。宜柴胡清熱飲治之。

化毒清表湯 治麻既出透而身猶大熱者

粉葛 薄荷 地骨皮 黏子(炒研) 連翹(去心) 防風 黃芩 黃連 元參 知母 木通 甘草 桔梗 加燈心

柴胡清熱飲 治沒後身熱。

柴胡 黃芩 赤芍 生地 麥冬 地骨皮 知母 甘草 加燈心

廉按此亦言其大略也。身熱而兼他症者。宜隨症加減治之。合下並看自見。且益見前收沒條所云當散不散為虛熱之止言常法也。然而此條亦當合前條觀之。倘有虛症。不至過於寒涼矣。

煩渴

凡出麻疹煩渴者。乃毒熱壅盛也。蓋心為熱擾則煩。胃為熱鬱則渴。當未出時。宜升麻葛根湯加麥冬花粉。已出者。宜白虎湯。沒後煩渴者。用竹葉石膏湯。

升麻葛根湯(見前)

白虎湯(見前)

竹葉石膏湯

人參 麥冬 石膏 知母 淡竹葉 甘草

廉按煩渴而兼他症。當隨症加減治之。或他症重於煩渴。當以他症為主煩渴為兼。此當統前後而觀也。亦有火毒內蘊而不煩渴者。

譫妄

譫妄一證。乃毒火太盛。熱昏心神而然也。疹未出而譫妄者。宜三黃石膏湯主之。疹已出而譫妄者。黃連解毒湯主之。

三黃石膏湯(見前)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炒) 加燈心

廉按云主之者。必有輔之者也。病至譫妄。必不止譫妄一疹矣。如風寒痰食。以及諸變症。各宜隨症用藥輔之。故金鑑下一字宜細細揣摩。不同他書之一條止一事。所謂言簡而該也。

喘急

喘為惡候。麻疹。尤忌之。如初出未透。無汗喘急者。此表實拂鬱其毒也。宜用麻杏石甘湯發之。疹已出。胸滿喘急。此毒氣內攻。肺金受克。宜用清氣化毒飲清之。若遲延失治。以致肺葉焦枯。則難救矣。

麻杏石甘湯(見前)

清氣化毒飲

前胡 桔梗 栝蔞仁 連翹(去心) 桑皮 杏仁 黃芩 黃連 元參 甘草 麥冬 重用蘆根

廉按此二方。余屢用之而屢效。誠萬金良方也。然前云臨時權變。神而明之。此語直貫全部。讀是書者。疑其太簡。由不能融會貫通耳。如此二方。誠為治喘之良方。然人各異症。症各異治。風火痰食。自宜隨症加減。余治出未透而喘急者。於麻杏石甘湯內加荊防。桔梗。桑皮。黏子。知母。葶藶子等藥。治已透而喘急。及隱伏而喘急者。於清氣化毒湯內加石膏。枳殼。膽星。大黃等藥。皆應手而效。故麻瘄匯補云。風痰食火四者。皆能氣喘。治宜祛風化痰消食清火是也。但不宜用蘇合香丸。抱龍。牛黃等丸。亦不可純用降氣之藥。初發而喘者。三拗湯加淡竹葉。石膏。已出而喘。鼻干口燥者。用白虎湯加疏表藥。或羚羊瀉白散。便閉者。加前胡。蔞仁。杏仁。大黃。黏子。西河柳。火喘。羚羊。蔞仁。石膏。最妙花粉。海石。次之。此亦脫胎於金鑑二方。但少為加減耳。故備載之。以供採用。至於麻後喘急。有虛實之分。樓全善曰。喘而有汗。須扶正氣。喘而無汗。須散邪火。虛者氣乏。身涼。冷痰如冰。實者氣壯。胸滿身熱便閉。麻瘄匯補曰。虛者宜用補肺化痰之藥。如人參。阿膠熟地。蛤蚧。核桃肉。納氣歸元。實者宜用白虎湯。減羚羊瀉白散。加減治之。活人書曰。時醫每見喘急。不將麻毒外出。發表清火。而徒用蘇子順氣等藥。不反耗其血氣而致變。曰有瘄毒痰喘甚者。宜用栝蔞仁。桔梗。花粉。海石。金沸草等藥。消痰清火。如痰逆壅盛者。可用牛黃珍珠散。氣虛者加人參立應。樓全善曰。鼻孔掀開。黑如煙煤。或鼻尖連人中生瘡枯焦。或鼻干胸高者。皆肺絕也。急則三日。緩則十二日。死於丙丁日火剋金也。至於髮直如麻。頭汗如油。鼻煽如爐。腹脹如鼓。面青唇黑者。死更速。

三拗湯(見前)

羚羊瀉白散

生桑皮 地骨皮 甘草 羚羊角

珠黃散

珍珠 牛黃

等分為末。燈心湯沖服。

咳嗽

麻疹發自脾肺。故多咳嗽。若咳嗽太甚者。當分初沒治之。初起咳嗽。此為風邪所郁。以升麻葛根湯加前胡桔梗蘇葉杏仁治之。已出咳嗽。乃肺為火灼。以清金寧嗽湯主之。

廉按云治之。不必加減也。云主之。當隨症加減也。

升麻葛根湯(見前)

清金寧嗽湯

橘紅 前胡 甘草 杏仁 桑皮 川連 蔞仁 桔梗 浙貝

喉痛

疹毒熱盛。上攻咽喉。輕則腫痛。甚則湯水難下。最為可慮。表邪郁遏。疹毒不能發舒於外。致咽喉作痛者。元參升麻湯主之。裡熱壅盛。或疹已發於外。而咽喉作痛。以涼膈消毒飲主之。

元參升麻湯 治表郁喉痛

荊芥 防風 升麻 黏子 元參 甘草

涼膈消毒飲

荊芥 防風 連翹 薄荷 黃芩 梔子(生) 甘草 黏子 芒硝 大黃(生)

加燈心

失音

失音者。乃熱毒閉塞肺竅而然也。疹初失音者。元參升麻湯主之。疹已發而失音者。加減涼膈散主之。疹沒後聲啞者。兒茶散主之。

元參升麻湯 見喉痛

加減涼膈散

薄荷 梔子(生) 元參 連翹 甘草 桔梗 麥冬 黏子 黃芩

兒茶散

硼砂(二錢) 孩兒茶(五錢)

共為細末。涼水一盞。調藥一匙服之。

廉按喉痛。可於元參升麻湯內。再加射干。山豆根。其餘隨症加減。疹後失音而至不能出聲者。名啞瘄。多不治。宜用甘。桔。元參。黏子。蟬蛻。射干。黃芩。花粉。杏仁。卜子。沙參。麥冬。川貝。竹肉。山豆根之類。或以竹瀝八匙。薑汁二匙沖服。再用丹參茯神。石菖蒲。麥冬。花粉。桔梗。陳皮。甘草。訶子肉之類。痰盛。加川連蔞仁。羚羊或牛黃散吹入終不開聲者。不救。若但聲音低微不清。與此不同。養陰潤肺自愈。又有其聲啞嗄。默睡不食上唇有瘡。則蟲蝕其肺。下唇有瘡。則蟲蝕其肛。上下不定。名為狐惑。此由內熱生蟲。水穀久虛。蟲無所食。故內食臟腑及肛。而外見唇口也。此候最惡。治宜黃連化䘌丸主之。便結桃仁承氣湯加減服之。先用苦參煎湯洗之。後用末藥敷治。京山郭某有子患此疹向系金竺天醫治。病既大危。令其生邀余看視。其聲啞嗄,嗆飲。上下唇內。及舌上。舌根。喉間。俱有瘡。其脈軟微。余決為不治。果死。

牛黃散

牛黃 青黛 黃柏 硼砂 雄黃 冰片

共為末。先用薄荷湯。漱咽後次入神效。

黃連化䘌丸 治狐惑瘡。

黃連(二錢) 蘆薈(一錢二分) 干蟬(一錢二分) 蕪荑(一錢五分) 川楝子肉(一錢) 使君子肉(二錢五分) 可加檳榔。雄黃。青黛。黃芩。胡連

共為末。用烏梅洗淨去核。搗膏和丸米湯下。或杏仁湯下。

清熱黃連犀角湯 治狐惑。

犀角(二錢磨沖) 黃連(一錢) 木香(三分研沖) 烏梅(四個) 

桃仁湯 治狐惑䘌唇口生瘡。聲啞不出。

桃仁 槐子 蘄艾(各三錢)

棗十個。水二鍾。煎至一鍾。分二次服。

狐惑瘡末藥

川連 黃柏 青黛 檳榔(各一錢) 雄黃 杏仁 使君子肉(各一錢五分) 石膏(五錢) 蕪荑 松花(各七分) 枯礬(五分)

共研細末。先用香油調成塊次用涼水調薄塗瘡上數次自愈。亦可加蘭香葉燒存性研末。共調。此方再加胡連。蘆薈化蟲丸。可治鼻疳。

牙疳

廉按。牙疳為麻後之大症。此編不見者。見於外科牙部也。口臭生瘡。為牙疳之兆。白虎湯。清胃散。主之。戴元禮用甘桔湯。黃連解毒湯。涼膈散。若兼泄瀉。脾虛有濕者。加味連理湯。外以姜柏散抹之。陰虛者。甘露飲主之。經曰。上牙疼陽明受熱。下牙疼腎虛不能制火。大抵胃熱即血熱。治宜涼血清胃。各依經絡加引經藥。上正四牙屬心。加川連。麥冬。下正四牙屬腎。加黃柏。知母。上邊四牙屬胃。加葛根。川芎。下邊四牙屬脾。加升麻。白芍。上左盡牙屬膽。加連翹。膽草。下左盡牙屬肝。加柴胡。梔子。上右盡牙屬大腸。加枳殼。大黃。下右盡牙屬肺。加黃芩。桔梗。上下牙床腫。涼膈散加石膏。知母。升麻。內床曰齒。外板曰牙。牙齒腎之標。若齒縫疏豁。動搖脫落。六味地黃丸主之。口糜者。口中糜爛或時出血。宜清心脾胃。三經之火。兼潤大腸。用金花消毒飲為主。化毒湯。清胃散俱可用。陰虛有火者。犀角地黃湯加麥冬。元參。或甘露飲主之。至若脈弱熱微。唇白形寒。口中不臭。下利。不思飲食。此由脾虛火炎。宜用理中湯。外以上桂末吹之。牙宣者。口臭齦腫。牙縫出血。欲成牙疳也。宜清胃化毒等方加側柏葉。或白虎湯加升麻。青黛。梔子。連翹。元參。丹皮。或用益元散。冷水調服。如陰虛火旺。用甘露飲牙疳者。上下齒腐爛也。此由陽明火毒。其症最危十死七八。必須內外兼治。內服犀角地黃湯。加葛根。川連。石膏。大黃。外以玉阿散。黃龍散調治。至於身體大熱。面目浮腫。環口青黑。今日方見黑點。明日即至穿腮。落齒。鼻崩。唇脫。不能飲食而死。名曰走馬。喻其速也。外面患處用豬肉貼之。吹口丹調治。或灸唇下陷中承漿穴。岐伯曰。口臭可治。鼻臭不醫。鼻梁上發紅點如珠不治。上唇龍門牙落者死。蒂中紅腫。難於飲食者死。總之此症皆當以石膏重劑治之。必胃強能食。堪勝重劑。否則難治也。切忌冰麝。余有女學生金某之女。年二十餘。見疹六七日俱已收沒。惟鼻梁上一點未收。其色如珠。上唇龍門牙微痛。身亦微微潮熱。前醫以參麥六味湯治之。歷五六日漸甚。其弟至余齋中乞方。余曰。此症甚危。非數日可愈余至其家。按脈。右寸關獨強弦。余亦有餘。余飲以白虎承氣湯。兼生地。白芍。丹皮。黃芩。麥冬等藥。連服十六大劑。其初所下者。如泄瀉。或紅或黑。至是始吐紫血數碗。鼻梁紅點隨散。齒痛亦愈。其人困倦已甚。奄奄若無生氣。舉家旁皇。余曰無畏。其病已愈。但補其元氣可也。余飲以六味地黃湯。加人參。麥冬。歸身。白芍數劑。元氣稍復。去人參。麥冬。服歸芍六味湯五十劑而愈。此症若非用如此重劑。則必不救。然非余之學生。及其家之相信。余亦不敢擔抬。甚矣。醫之難也。然而認症不的而誤藥之。則又為殺人之刃矣。馮楚瞻曰。脈微無力脾虛。口不臭者。宜用理中湯之類。陰虛胃熱。宜甘露飲加石膏。羸瘦陰虛者。六味地黃丸加犀角。總宜憑脈用藥。勿執定麻為陽毒。蓋諸病皆有始中終之殊也。牙床腐爛無膿血者不治。口臭涎穢穿腮破唇者不治。通口色白者不治。黑腐不脫牙落無血者不治。吹藥涎從外出者生。涎毒內收者死。

清胃散 治牙痛牙宣。口臭口瘡。

黃連 石膏 升麻 生地 丹皮 連翹 元參 甘草 粳米

出血加側柏葉

白虎湯 統治牙症。見前。

甘桔湯

甘草 桔梗

黃連解毒湯(見前)

涼膈散(見前)

加味連理湯 治麻後口臭。脾虛泄瀉。

黃連 乾薑 人參 茯苓 白朮(炒)

姜柏散

乾薑 黃柏

等分為末。干搽口內。溫水漱口。

甘露飲

生地 熟地 天冬 麥冬 黃芩 甘草 釵斛 茵陳 枳殼 枇杷葉

金花消毒飲 治口糜。

黃連 黃芩 黃柏 大黃

清胃化毒湯 治麻後熱極口疳。

石膏 連翹 元參 銀花 丹皮 芥穗 防風 花粉 廣皮 山楂 甘草 地骨皮

犀角地黃湯

犀角 生地 丹皮 白芍

一方加黃連。黃芩。大黃。

理中湯

人參 白朮(炒) 炮姜 甘草

益元散 即六一散加辰砂五分。

玉阿散 治走馬牙疳。

貓屎

在屋上日曬雨淋風吹白色者。煆存性。不拘多少。配冰片青黛少許。研為細末。敷上神效。如無真青黛。用靛青花水飛淨代之。又一方。用蝸牛連谷煆存性。研末吹患處立愈。

繆氏黃龍散 治走馬牙疳。

黃牛糞尖(雄者佳)。

煆存性。研末。每錢加冰片一分。擂勻。吹入牙根自愈。

豬肉貼法 先用黃連煎濃汁。將生精肉切薄片投入黃連汁內片時。以豬肉貼患上。拔出積毒。豬肉乾黑再易。換過數次即效。

吹口丹 治穿腮落齒。鼻崩唇爛。神效。

醋齊草(搗汁) 青草鵝屙(調汁)

將二汁。同放於麻蜆谷內。於炭火上煆過數次研末。加冰片。棓子。尤妙。

生耆湯 治穿腮落齒唇脫鼻壞。

黃耆(三錢生) 黏子(三錢) 殭蠶(一錢五分) 蟬蛻(一錢) 滑石(三錢) 甘草(五分)

不拘帖數。神效。

六一散

滑石(六錢) 甘草(一錢)

共研細末。冷水調服。不拘數目。

搽牙散 治餘毒攻牙。腐爛欲死者。

木鱉子(煅存性為君) 川貝(為臣) 月石(為佐) 白砒(少許制)

共研細末用米湯拭淨患處搽上。制砒法。用白砒入枳殼內。用線纏住。入好酒一盞煮去砒毒。

嘔吐

麻疹嘔吐由於火邪內迫。胃氣衝逆也。須以竹茹石膏湯和中清熱。其吐自止。

竹茹石膏湯

法夏 赤苓 廣皮 竹茹 甘草 石膏(煅) 加姜

廉按劉河澗曰。胃膈熱盛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忌用升麻。服之必喘。須以竹茹。葛根。西河柳。陳皮。石膏。甘草。姜炒。黃連之類。若痰吐如絲。或成塊吐清涎而有白沫者。俱宜清肺消痰降火為主。朱丹溪曰。嘔吐藥。忌栝蔞仁。杏仁山梔蘿蔔子。又按初時固宜疏表。但不可過用升提藥。至於麻後嘔吐。有實有虛。經云。胃虛則吐是也。胃實宜消食清火。胃虛用七味白朮散。理中湯。

七味白朮散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炙甘 木香 藿香 葛根

理中湯

人參 焦術 炮姜 炙草

甚者加附子。

瀉泄

麻疹瀉泄。乃毒熱移入腸胃。使傳化失常也。治者切不可用溫熱諸劑。疹初作瀉者。以升麻葛根湯加赤苓豬苓澤瀉主之。疹已出作瀉者。以黃連解毒湯加赤苓木通主之。

升麻葛根湯(見前)

黃連解毒湯(見前)

痢疾

麻疹作痢。謂之夾疹痢。因毒熱未解。移於大腸所致也。有腹痛欲解。或赤或白。與赤白相兼者。悉用清熱導滯湯主之。不可輕投澀劑。

清熱導滯湯

山楂 厚朴 甘草 枳殼 檳榔 當歸 酒芍 條芩 (酒炙) 連翹 黏子 青皮 黃連(吳萸炒) 引用生薑。

廉按。泄瀉則云切不用溫熱諸劑。痢疾則云不可輕投澀劑。其丁寧懲戒之意深矣。余看麻疹數十年矣。泄瀉痢疾從不見有虛症。但竊意麻後日久。或有脾虛而作瀉痢者。必其脈弱唇白。舌胎滑白。統舌不見紫紅。不口渴而精神倦怠者。方可作脾虛論。或四苓散。或四君子湯。或補中益氣湯。謹慎審擇用之。張玉潞曰。麻瘄瀉痢。屬熱者多。但不可令其瀉久。瀉久則中氣下陷。或成腫滿。宜枳殼理中之類。以理脾胃為主。又有下痢如直腸者。所食何物。即瀉何物。此火盛也。次性急速。故下如直腸。用山梔二十枚。煎湯頻服自愈。總之痢疾惟宜升散。初起可用大黃。火盛再加芩連。或犀角丸。俱可用。如積毒已除。下多亡陰者。六味亦可。

四苓散

白朮(炒) 茯苓 豬苓 澤瀉

四君子湯

人參 焦術 茯苓 炙草

補中益氣湯

人參 黃耆 焦術 當歸 柴胡 升麻 炙草 廣皮

理中湯(見前)

犀角丸 準繩云。但是痢服之無不瘥者。

犀角屑 黃連 苦參 黃柏 當歸

各搗研細末。等分和勻。空腹煮糯米飯調方寸大服之。日再服。忌油膩。生冷。

黃連丸。

黃連 羚羊角 黃柏 赤苓(各一兩五錢)

共為細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蜜湯下。

六味丸

生地 茯苓 淮藥 萸肉 丹皮 澤瀉

腹痛

麻疹腹痛者。由食滯凝結。毒氣不得宣發於外。故不時曲腰啼叫。兩眉頻蹙。須以加味平胃散治之。滯消毒解。而痛自除矣。

加味平胃散

防風 升麻 枳殼 葛根 蒼朮 陳皮 厚朴 山楂 麥芽 甘草

廉按。袁某之女。年十四。出疹即沒。喉痛腹脹。接余看視。面色黧黯。鼻黑。唇裂口渴。舌赤如朱。並無點胎喉痛難嚥。心如火燒。腹脹而冷。手足亦厥。此熱極反寒之象。觀其前方。川連。黃芩。射干。元參。石膏。升麻。大黃。卜子。知母。犀角等藥。已服三四劑矣。且重用石膏。大黃。每藥下咽。則脹滿愈甚。四圍匍匐而走。略下清水。則口渴。喉痛。胸滿。益甚。晝夜不安。眼不合縫。諸醫無策。坐以待斃。余按其脈。脾脈獨宏大堅實。腹中拒按更甚。此由食積於中。胃火上衝。以致喉痛諸症也。時醫拘定枳殼。山楂。厚朴。酸澀。麥芽消疹之論。不敢用以消食。而惟用涼藥以清其火。大黃以硬通之。不知愈涼則愈滯。大黃直走。不能消化。所以腹中冰冷。火毒聚於上焦。每服藥而脹滿欲死也。余用枳殼、厚朴。山楂。麥芽。神麯。粉葛。檳榔。七味。諸醫以為人已乾燥。用此燥烈之藥。當無不死。且枳殼山楂等酸收之性。麻隱何能復發。其父謂女已垂危。死生惟命。排眾議而服之。藥方下咽。即已睡去。酣眠半日而醒。諸症頓減。舌胎極厚而黃。余復以前方飲之。酣睡一夜。次日原方加大黃六錢而愈。又有毒盛作痛者。余用蟬蛻二兩。桔梗三錢。一劑而愈。

衄血

肺開竅於鼻毒熱上衝。肺氣載血妄行。則衄作矣。然衄中有發散之義。以毒從衄解。不須止之。但不可太過。過則血脫而陰亡也。如衄甚者。宜外用發灰散吹入鼻中。內服犀角地黃湯。其血可止。

發灰散 以皂角水煮。洗淨油氣。用新陰陽瓦煆成灰。放在地上。去火性。

研末用。

犀角地黃湯(見前)

廉按。麻疹初起衄血。宜用黑荊芥。黑梔子。黃芩。元參。連翹。生地。丹皮。麥冬之類。甚者加犀角。茅草根。如用犀角地黃湯。宜去白芍。如口中出血惟用發散。毒清而血自止。沒後衄血。四物湯加茅草根。麥冬等藥。又無論初中後衄血。用黃酒湯溫以足浸之神效。咳血嗽血出於肺。吐血咯血出於腎。先痰後血是積熱。治宜清肺。先血後痰乃陰虛。法宜滋補。清肺者。二冬。芩連。川貝。紫菀。元參。百合之類。滋補者。沙參。麥冬。六味地黃丸之類。最佳者童便。衄血吐血俱可用。如婦人出疹適遇經行。則毒隨經解。乃吉兆也。宜於治疹藥中。加生地。丹皮。赤芍。紅花之類。如孕婦出疹。竟可照常治法。總以涼表清火解毒為主。切勿用香砂及補胎之藥。用之其胎必墜。余堂弟媳懷孕六七月而出疹。用宣毒發表湯。去升麻木通。加芩連石膏。上身已透。色紫。而下身絕無半點。以胎橫亙於中故也。忽然譫妄。目直視而冥。余用白虎湯。合承氣湯石膏二兩。大黃一兩。再加芩連灌下。片刻而蘇。二劑。而腰腹兩足。俱已出透。故孕婦出疹。以大黃為安胎之聖藥。如因出疹落胎。當以養陰為主。然後隨症用藥。斷斷不可溫補。至於麻黃。川連。羚羊。犀角。大黃等藥。亦不可用。若石膏僅有用之者。仲景治產後。白虎湯亦所不廢也。然有素向陰虛。一經落胎而汗出。心煩。口燥。潮熱。咳嗽。氣促。不眠。四肢麻木。是謂陰脫之候。當重用大劑陰藥。如熟地。生地。丹參。沙參。麥冬。川貝。丹皮。元參。棗仁。阿膠。人參。知母。地骨皮之類。皆當選用。又有孕婦元氣不足。一經分娩。氣血兩脫。手足厥冷。自汗不止。當以溫補為主。又當看其疹色。紅活者吉。如產後出疹。半月之前重產。半月之後重疹。重產。則以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為主。發表用荊防。前胡。桔梗。葛根之類。清涼用黃芩。連翹。花粉。知母之類。活血用生地。元參。丹皮。丹參之類。酌量輕重用之。若黃連。犀角。大黃。麻黃。桂附。乾薑等藥。亦不可用。如真陰已竭。當重用補陰之藥。與小產參看。重疹。則於治疹藥中。加養陰活血之藥可也。又有水蓄之症。孫一奎赤水元珠曰。發熱之時。恣飲冷水。恐生水蓄之症。故水入於肺。為喘。為嗽。宜用桑皮。葶藶子。以泄肺中之水。水入於脾。為腫。為脹。為自利。水入於胃。為嘔。為利。宜用豬苓。澤瀉。茯苓。以瀉脾胃之水。水入於心。為驚。為悸。宜赤白茯苓。燈心湯以泄心胸之水。水入於肝。為脅痛。用芫花以泄之。水入於腎與膀胱。為小便不利。為陰囊腫。宜車前。木通以泄之。皆當隨症而治。又婦人有經水適來適斷。寒熱往來。神昏語亂。此謂熱入血室。宜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半夏。加當歸。紅花。赤芍丹皮之類。亦有火盛而宜加犀角地黃湯者。酌量用之。小腹急痛。而小便自利。大便黑色。與蓄血之症。同治。亦有宜用桃仁承氣湯者。又有麻後浮腫者。有身熱不熱之分。身熱者。水氣在表。宜用荊防。蘇葉。桑皮。茯苓。米仁。廣皮。蒺藜。大腹皮。銀花之類。身不熱者。宜用茵陳。梔子。滑石。豬苓。澤瀉。赤苓。杏仁。枳殼之類。如系脾虛發腫。加人參。茯苓。扁豆。山藥等藥。或用金棗兒湯。蔣春圃之弟。麻後腹脹而硬。四肢亦浮腫。其脈沉遲。舌胎滑白。不思飲食。余用附子理中湯。加大腹皮。茯苓。數劑而愈。同時趙聖元之孫。亦患此病。外症皆同。其脈洪數有力。舌胎黃厚。余用承氣湯一劑而愈。旨哉金鑑之言曰。臨事權變。惟神而明之而已。

承氣湯

大黃 枳殼 甘草

金棗兒湯 治腫脹仙方。

紅牙大戟(四兩) 紅棗(十二兩)

水煮一日。去戟。取棗。曬乾食之立消。

瘙疹

瘙疹者。兒在胎中。受母血熱之氣。所蒸已久。及生後外遇涼風以致遍身紅點。如慄米之狀。月內見者。名為爛衣瘡。百日內見者。又名百日瘡。未出痘瘡之先見者。即名為瘙疹。調攝謹慎。不治自愈。

蓋痘疹

蓋痘疹者。謂痘方愈而疹隨發也。因痘後餘毒未盡。更兼恣意飲食。外感風寒。以致遍身出疹。色赤作癢。始如慄米。漸成云片。宜加味消毒飲疏風清熱疹即愈矣。

加味消毒散

荊芥 防風 黏子 升麻 甘草 赤芍 山楂 連翹

癮疹

癮疹者。乃心火灼於肺金。又兼外受風濕而成也。發必多癢。色則紅赤。隱隱於皮膚之中。故名曰癮疹。先用加味羌活散。疏風散濕。繼以加味消毒飲清熱解毒。表裡清而疹愈矣。

加味羌活散

羌活 前胡 薄荷 防風 川芎 枳殼 桔梗 蟬蛻 連翹 甘草 赤苓

加味消毒飲 見前蓋痘疹。

卷三

(附採諸家麻後證治)

麻後龜胸

龜胸者。麻後餘毒。留於肺經。陽火熏灼而致也。治宜清肺化痰降火。先用清氣化毒飲。或涼膈散。再加蘇子。枳殼。橘紅。麥冬。羚羊。地骨皮。葶藶子。枇杷葉等藥。以開導其氣。繼用九味平胸丸治之。

清氣化毒飲(見前)

涼膈散(見前)

九味平胸丸

百合 天冬 杏仁 桑皮 石膏 大黃 葶藶 木通 枳殼

共為末。蜜丸如綠豆大。清湯送下。

麻後肺痿肺癰

麻後久嗽不止。時吐白沫如米糊者。名肺痿。火盛而金消也。宜養血補氣保肺清火。初用加味二冬湯。後用門冬清肺飲。久嗽痛引胸脅。或吐膿血或吐如米粥者。此肺內生毒也。名肺癰。宜瀉熱豁痰。開提升散。解毒排膿。寧肺桔梗湯主之。痿為正虛。癰為外邪。不可誤治。脈訣云。寸數而實。肺癰已成。寸數虛澀肺痿之形。

加味二冬湯

天冬 麥冬 熟地 生地 桔梗 款冬花 貝母 米仁 蔞仁 沙參 紫菀 甘草

門冬清肺飲

麥冬 天冬 知母 貝母 桔梗 黏子 杏仁 冬花 桑皮 地骨皮 馬兜鈴 甘草 加晚米百粒

寧肺桔梗湯

桔梗 貝母 枳殼 杏仁 栝蔞根 生耆 防風 桑皮 米仁 知母 地骨皮 甘草節 葶藶子 五味子 加姜引

初起加防風。去黃耆。五味子。咳甚加百合。身熱加柴胡。黃芩。小水不利。加木通。燈心。大便不利。加制軍。煩躁痰血加茅草根。胸痛甚。加人參。白芷。

白芨末 治肺葉爛去。用白芨淨末一兩。分作三服。白湯送下一服止痛。

二服全長三服完後。用豬肺一個。加花椒一兩在內。煮食之。忌鐵器。如痰火咳嗽。每豬肺一個。加白芨二兩。煮食三個。自愈。

皂莢丸 治肺癰百藥無效者。括去皮弦酥炙為末。蜜丸。以棗膏和湯服三丸。

麻後疳瘵

麻後夜熱。有汗即退。發枯膚癢。漸成疳瘵。此症極危。治以柴胡四物湯主之。或清骨散。或五疳保童丸。俱可用。氣虛宜加參耆。若舊有疳病。當參五疳門治之。

柴胡四物湯(見前) 有火加黃芩。知母。胡連。麥冬。陰虛加鱉甲。地骨皮。丹皮。有食加山楂。麥芽。有蟲加五穀蟲。蘆薈。川楝子。使君子。

清骨散

柴胡 秦艽 知母(各一錢五分) 鱉甲(童便炙三錢) 地骨皮(二錢五分) 胡連(一錢) 青蒿子(五分) 炙草(五分)

本方可加丹參。丹皮。麥冬。銀花。

五疳保童丸 治五疳神方。

柴胡 青皮 蘆薈 丹皮 白芍 鱉甲 檳榔 炙草 香附 枳殼 使君子 青蒿子(各五錢) 白朮 丹參 當歸 茯苓 山楂 神麯(各一兩) 胡連 蕪荑 雷丸 鶴蝨 五穀蟲(各三錢)

共為細末。神麯糊為丸。空心米湯送下。

麻後發搐

麻後忽然發熱而搐者。血虛生風也。忌天麻。南星。燥血之藥。宜導赤散。加丹參。丹皮。沙參。麥冬。竹葉之類。或安神丸。牛黃鎮驚丸。俱可用。

導赤散

生地 木通 甘草梢 淡竹葉

安神丸 治麻後壯熱搐掣。

黃連 當歸 茯神 石菖蒲(各一錢) 全蠍(七隻酒洗)

共為末。搗豬心血為丸。硃砂為衣。燈心湯下。

牛黃鎮驚丸 治驚神效。

天竺黃(一兩) 膽星(一兩) 雄黃 琥珀 殭蠶(各五錢) 全蠍(三十隻) 牛黃(一錢五分) 珍珠(一錢五分) 麝香(三分) 冰片(三分)

各研細末聽用。再用麻黃。蟬蛻。天花粉。各三錢。防風。麥冬。銀花。甘草。款冬花。鉤藤鉤。各五錢。共煎濃汁。去渣。加蜜再煎。百沸成膏。和前藥末。搗勻為丸。硃砂水飛三錢。金箔三十張為衣。

麻後急慢驚風

急驚者。內熱痰壅。腹脹便閉。脈數有力。法當驅風豁痰清火為主。宜用荊芥。防風。薄荷。前胡。桔梗。杏仁。黏子。殭蠶。蠍梢。黃芩。知母。梔子。木通之類。慢驚者。脾胃損傷。中氣不足,其脈沉遲無力。宜用醒脾飲加減。或六君子湯。

加全蠍。姜蚤之類。牛黃鎮驚丸亦可用。虛寒甚者。附子理中湯。

醒脾飲 治慢脾神效。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廣皮 半夏 木香 天麻 膽星 藿香

加薑棗陳米

六君子湯

人參 焦術 茯苓 廣皮 炙草 法夏

附子理中湯(見前)

麻後眼病

麻後眼如紅腫赤脹是風火上攻。宜用防風。荊芥。桔梗。黃芩。桑皮。地骨皮。生地。丹皮。甘菊。梔子。連翹。甘草。蟬蛻。決明等藥。如有星障。加木賊。蒺藜。杏仁。羚羊。青葙子。蔓荊子。穀精草。密蒙花之類。紅腫突出者。用川連。石膏。大黃以瀉之。目生翳障者。宜用清熱退翳湯。或羚羊角散。或通神散。密蒙散。加減治之。如雙目畏明。由水虧也。宜用六味地黃丸。加甘菊。當歸。石決明之類。若小兒兼面青骨瘦者。宜服健脾肥兒丸。如眼皮外翻。以瀉黃散加薟草。服之即愈。

清熱退翳湯

梔子 胡連 木賊 赤芍 生地 羚羊 膽草 柴胡 蟬蛻 甘草 甘菊 蒺藜(生) 燈心

羚羊角散

羚羊 黃芩 草決明 車前子 升麻 防風 黃耆 大黃

通神散

白菊花 綠豆皮 穀精草(各一兩去根梗)

加蒙花甘草亦名菊花散。共為末。每服一二錢。

密蒙散

蒙花 青箱子 決明子 車前子(各一錢)

共為末。羊肝一片。破開。摻藥在內合好。濕紙裹煨熱食之。

瀉黃散

石膏(煨五錢) 梔子仁(生一兩) 生甘草(三兩) 防風(二兩酒微和炒) 枳殼(三錢炒) 豨薟草(四兩酒蒸曬)

共研細末。壯人每服三錢。弱人一錢。小兒七八分。白滾湯下。

肥兒丸

人參(二錢五分) 焦術(五錢) 茯苓(三錢) 黃連(二錢五分) 胡連(五錢) 使君子肉(四錢) 神麯 麥芽 楂肉(各三錢五分) 炙草(一錢五分) 蘆薈(二錢五分煨)

共為末。黃米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粒。米湯下。

麻後脫肛

麻後脫肛。有實有虛。一由大腸積熱。下攻脫肛。腫硬疼痛。或時下血。或糞細小。唇赤齒燥。其腹堅實。其脈洪數有力。宜甘桔升麻湯。加枳殼。蔞仁。黃芩。山楂。白芍。滑石。元參。丹皮。黑荊芥之類。一由氣血兩虛。不能內守。遂致脫肛。面青唇淡。指梢或冷。精神倦怠。其脈沉細無力。宜補中益氣湯。加羌活。白芍。煨姜主之。或四君加黃耆升麻。或四物加黃耆升麻。或血熱腸風。加黃柏。荊芥。槐花。斟酌用之。虛甚者。十全大補。加升提藥。

甘桔升麻湯

元明粉(三錢) 杏仁 當歸(各二錢五分) 桔梗(一錢) 甘草(五分) 升麻(七分)

或加蔞仁。

補中益氣湯

人參 黃耆 白朮 當歸 柴胡 升麻 炙草 廣皮 加薑棗

四君子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炙草

四物湯(見前)

二靈散

龍骨(煅五錢) 木賊(燒存性二錢五分)

共為細末。敷肛自斂。乾燥者清油調塗。

洗法

五棓子(八個) 川椒(二十粒) 蔥五根 泔水煎洗。

麻疹達權

萬密齋曰。凡出瘄自起至收。但看右手寸關脈。洪大有力。雖有別症。亦不為害。此即陽症得陽脈之義。張景岳云。若細軟無力。則陽症得陰脈矣。脈症不相合。當知變通。速救元神。宜用溫補托法。參酌用之。若執麻瘄為陽毒。而概用清涼。則死必不免矣。馮楚瞻曰。病之實者邪氣實。非真實也。病一退而正氣必虛。乃真虛也。今醫徒守古人疹多實熱之論。以有形有餘之藥。攻無形多變之虛。不知陽毒之有餘。實由陰血之不足。舍其實在之虛。攻其無形之毒。勢必愈熱煩躁。而增泄瀉喘促。甚至不起者多矣。

全真益氣湯

人參(一錢) 白朮(三錢炒) 附子(三錢澹) 五味(八分研) 熟地(八錢) 麥冬(三錢) 牛膝(二錢)

馮氏立此方。治麻瘄見點之後。壯熱昏沉。喘嗽煩躁。口渴不食。泄瀉吐蛔。或頭面先沒。額熱身烙足冷等症。無一不效。

更有向患陰虛久嗽。寸強尺弱。麻疹隱伏。但脈宜於地黃湯。而不宜於疏表者。馮氏竟照脈立方。用六味地黃湯。

康熙乙亥年間。斑疹大發。甚危。諸醫或用表托。或用清解。俱莫能療。有身體俱見。而面上隱隱退縮。有身面俱見。面赤壯熱。喘嗽煩躁。不食泄瀉者。要知皆陽外越而陰內竭。中氣弱而肺氣傷。其火之有餘。乃由水之不足。昧者概云麻瘄餘毒。不知實系氣血大傷也。其脈寸強尺弱。或細數無力者。並以全真益氣湯去人參。一二劑而愈。

薛氏發熱作渴。用人參麥冬湯。倦怠發搐。用和肝補脾湯。喻嘉言以人參敗毒散治斑症。吳鶴皋以參耆桂附治斑。皆法之變也。醫不達權。安足語此。惟脈洪大有力。人強氣壯者。方用正治。

張景岳曰。十喘九虛。若本非火症。又非外邪。或以大瀉大汗而致者。必皆氣脫之候。宜補其元氣。使以氣促作氣喘。則大誤也。蓋喘者。邪阻清道也。促者。真氣不足也。故曰促者斷之機。切勿以瘄家之促悉認為實火。而不知虛火之為害也。

徐東皋曰。瘄家有胃氣原弱。因瀉痢而發者。發或未透。隨現隨隱。因之邪氣漸入於胃。泄瀉不已出而覆沒。加之喘促。則必危矣。急宜先補脾胃也。

卷四

謝心陽瘄子家傳

心陽曰。痘之發也。因天行時氣。由父母胎毒。本乎五臟先天之症也。至於瘄子之發。亦因天行時氣。與傷寒相似。即所謂發斑傷寒也。自人受形而後。肥甘炙爆熏灼於胃腑。胃腑清潔。其發也輕。胃腑垢膩。其發也重。此後天之症也。當發時。身熱面赤。咳嗽。耳後筋紅若青紫者重。眼睛水淋淋。總以表發升散為主。夫瘄本乎胃腑。傳於肺家。與肝腎無涉。亦有用黃連而得效者。諸火皆統於心故也。其起初發散之藥。必用升麻。乾葛。前胡。桔梗。薄荷。防風。荊芥。蟬蛻。黏子。連翹。蘇葉。亦可用。消食用穀芽。出不快。點子模糊。要用麻黃。切不可用羌活。以其性燥。切不可用柴胡。以其為少陽膽經藥。瘄子自肺胃兩經。與肝膽經無涉。若用柴胡。將胃火引入少陽。瘄後不無目疾。所謂引邪入門也。至山楂。枳殼。麥芽三味。瘄中必用之藥。然枳殼。山楂。治小兒乳疳。見點一二日。不驟用者。以其味酸。酸則斂。瘄子以表發出透為主。若出到腳踝。則二味在所必用也。書云。寒涼過盛未免有冰伏之患。故黃芩一味。不用於見點之初。而用於將劑之際。經云。胃火不清。不用石膏之故。則發而為牙疳。口爛目痛。目赤。肺火不清。不用大黃之故。則熱入大腸。流而為泄瀉下痢。此瘄後之症。皆由瘄前治不得法耳。

辨瘄訣

凡瘄。五液兼見者順。二三液不見者逆。一液不見者死。汗為心液。泄為腎液。涕為肺液。吐為脾液。淚為肝液。蓋瘄發於陽。火毒炎灼。五液屬水。水能制火。所以輕也。如大便閉結。腎液枯也。遍身乾燥。心液竭也。鼻扇無涕。肺液虧也。目無眵淚。肝液少也。乾嘔無物。脾液燥也。五液不足。瘄後必成餘毒。腎無液者小痢。心無液者發熱。肺無液者咳嗽。肝無液者目翳。脾無液者牙疳。

致五液法

心主汗 凡瘄已出未出。鼻扇。面青氣喘。此邪毒犯肺。肺葉張也。急服麻黃取汗。水柳煎湯熏洗最妙。又生蔥一握。芫荽一握。煎湯五七沸。住火。稍溫。洗兒頭額太陽面頰。次洗手足畢。即將渣敷貼。熱者互換。兒熨不可太熱。恐傷兒肌。又胡荽四兩好。酒糟八兩。煎法擦法同前。又綿紗不拘多少。煎湯乘熱。先熏後洗。次則刮之。如刮痧之法。額角。天庭。頭項。腰膊。皆可。刮紅再洗仍頻飲此湯以取汗。

肝主淚 皂角搐鼻取淚。令兒哭。

脾主吐 鮮蝦湯生蔥湯發吐。

肺主涕 皂角末搐鼻取嚏。

腎主泄 蝦湯筍湯發瀉。

瘄子初發表主方

防風。荊芥。蘇葉。薄荷。前胡。桔梗。乾葛。蟬蛻。連翹。穀芽。甘草。蔥白七個。燈心一丸。

見點一日方

升麻。葛根。荊芥。防風。前胡。薄荷。桔梗。甘草。蟬蛻。黏子。連翹。穀芽。燈心一丸。見點之日。瘄子隱於皮膚之際。當用麻黃。舌胎白。有口氣。斷用生石膏以清胃火。則瘄子自然透出。切不可因石膏寒胃而不用。若見舌胎白。反以為寒胃而不能放膽用石膏。胃火不能清。不但瘄子出不快。當時就有鼻扇。胸滿。氣粗之患。日後又有牙疳。口爛。目痛。目赤之害。總以胃火不清。上熾於口牙。牙為胃所屬也。又上熾於目。胃脈起於目內眥。故胃火尋到本經來也。夫富貴之家多食肥甘。一見舌胎白。有口氣。須重用石膏。若貧賤之家。不吃甘甜之物。胃火到牙。牙不受。到目。目不受。胃火無從發泄。直上至於頭頂。紅腫高起寸許。或醫月餘不效。仍宜大用石膏。合荊芥。防風。清火敗毒藥。再加鹿角屑。蓋鹿之所運者在角。直至巔頂。故用之而效。

見點一二日方

乾葛。前胡。荊芥。防風。薄荷。桔梗。蟬蛻。黏子。連翹。甘草。穀芽。燈心一丸。點子不透。仍用升麻。隱於皮膚。可用麻黃。點子焦紫乾枯。當用黃連。羚羊角。葶藶子。馬兜鈴。有痰火。用花粉。杏仁。

見點二三日方。

乾葛。荊芥。防風。前胡。桔梗。蟬蛻。黏子。元參。知母。山楂。枳殼。黃芩。麥芽。嗽加枇杷葉。去毛蜜炙。舌白有口氣。用生石膏。加炒糯米。蓋石膏寒胃。糯米溫胃。用以相救。又有用石膏兼用升麻。取其升陽以發散之。舌尖紅。用黃連。梔子。有食。用枳實。蘿蔔子。有痰。用川貝。花粉。杏仁。氣粗用蘇子。

見點三四日方

前胡荊芥。防風。根生。元參。知母。石斛。山楂。枳殼。黃芩。麥冬。桑皮,杏仁。見症加減如前法。

見點五六七日方。

昔人出瘄子。一日子午兩潮。三日已消。不必服藥。近今或五六七日不消。身壯熱竟似發斑傷寒。一火毒未淨。一表里未清。用荊芥。防風。薄荷。黃連。知母。元參。生地。連翹。山楂。枳殼。梔子。見症加減如前法。

瘄子消後方

(瘄前以發散出透為主消後以滋陰清胃為主)

生地。骨皮。甘草。麥冬。桑皮。杏仁。荊芥。山楂。枳殼。川貝。知母。石膏。米仁。元參。有痰用北沙參。白芥子。有食。用蘿蔔子。見症加減如前法。瘄前不易瘄後更難。一因瘄前胃火不清。以致牙疳臭爛。一因肺火不清。移熱大腸。變成泄痢。泄痢初起。急用大黃以瀉其毒。若大黃難用。用黃芩黃連以清其火。牙疳者。急用石膏。目紅赤者。須用大黃以瀉之。目痛者。須用石膏。黃連。

瘄後重感風寒者。仍用表散。瘄後陰虛發熱者。仍用滋陰養血藥。當歸。白芍。可用。瘄後食積不清仍用消導藥瘄後小兒乳疳難治。只有五穀蟲一法。可救萬中之一。瘄後餘毒。仍用清涼化毒藥。瘄後痰壅氣喘。仍用化痰清肺藥瘄後忽然心胸絞痛。還是元氣虛弱。曾受疫癘之氣。謂之中惡。宜用蟬蛻四兩檳榔二錢。升麻八分煎服。又瘄無補法。故人參白朮不用。然真虛者用之而效。瘄子以養陰為主。故肉桂不用。然真寒者亦可用之。麻黃一味。服之過多。肺中燥極。渴不可止。惟用梨汁斂之可止。凡眼中有星。以三白草根掩之。或掩後枕司。或縛手臂。其星自落。凡出痘而瘄又出者。最難治也。用青大麥草襯於席下。以陰其瘄子。然後治痘。內經云。漆得蟹而解。麻得麥而消也。若無青大麥草。大麥亦可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