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絜度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19年8月9日 (五) 05:09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h1>醫方絜度</h1> <dl class="元資料"> <div><dt>作者</dt><dd>錢敏捷</dd></div> <div><dt>朝代</dt><dd>清</dd></div> </dl> <h1>敘</h1> <p>古醫方得…”)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醫方絜度

作者
錢敏捷
朝代

古醫方得人乃傳,非人勿言,故自漢以前皆稱禁方。至後漢張仲景,具濟世之才,憫死亡之苦,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特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條分縷析,審證處方,俾業醫者潛心考究,可以見病知源,宛如指南有針,皆可執此以治病,庶不致茫無頭緒也。良醫與良相同功,信非虛語。自後名醫輩出,一人必有一證之專門,亦必有良方之傳述。先兄勤民秉性聰穎,細承庭訓,不僅醫道,即天文、地理、奇遁等書,無不洞悉原由。與儒人談古論今,互相辯論,均皆折服。此書乃君採擇後賢方義,匯成一書,名曰:《醫方絜度》,卷分三帙,方共二百六十有餘首。逐方註釋,間附以親手試驗之作,惟仲景經方概不採入。雖非仲景之翼方,隱然有繼述聖賢之意,抑其一片濟世之慈心,亦可以同垂不朽,洵醫家之寶筏也。

上敘一首,原以另紙草稿夾於冊內,茲移錄卷首。一二筆誤之字,亦已改正。作此序者乃著者之弟錢緩之也。

煎藥用水歌

急流迅速堪通便,宣吐回瀾齏水宜。百沸氣騰能取汗,甘瀾雨水意同之。陰陽霍亂與瘧用,經絡痹阻酒可醫。新汲無根皆取井,除煩去熱補陰施。地漿解毒露清暑,臘雪寒冰療疫奇。更有輕靈氣化水,奇功千古少人知。善調升降充津液,滋水清金更益脾。

服藥法則

急服:有通口直飲,重劑治下部宜之。有趨熱連飲,輕劑發汗宜之。

緩服:有趨熱徐徐小飲,治肺病宜之。有大劑頻頻連飲,虛證、熱證、消證宜之。有含在口,隨津自下,治咽喉病宜之。

冷服:有寒劑冷服,治大熱證宜之。有熱劑冷服,治假熱病宜之。

熱服:有熱劑熱服,治大寒病宜之。有寒劑熱服,治假寒病宜之。

溫服:有補劑溫服,氣血虛者宜之。有平藥溫服,病不犯大寒熱者宜之。

空心服:病在肝腎者宜。

食後服:病在上部者宜之。

有食遠方服:病在中部者宜之。

臨臥服:病在上部素有積者宜之。

一二滾服:發散治上部者宜之。

數十滾服:溫補治中下部者宜之。

丸藥法則

丸大而堅或蠟糊,治下焦病宜之。

丸小而鬆用水法或酒糊,治上焦病宜之。

丸如綠豆用蜜糊或曲糊,治中焦病宜之。

卷一

四君子湯(《局方》)

主中氣虛弱,面白,言微,肢軟,脈弱。

人參 白朮(各二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張路玉曰:人之一身,胃氣為本。胃氣王則五藏受蔭;胃氣傷則百病叢生。故久虛不愈,惟有益胃補腎兩途。氣虛者補之以甘溫。四君子具坤順之德,有乾健之功,得甘溫中和之氣,專培中土,使藥氣四達。則周身之機運流通,水穀之精微敷布,有如君子成人之德也。

生鐵落飲(《內經》)

主肝陽上升,怒狂,一切急暴之證。

生鐵落(一兩)

水三杯,煮取一杯,飲水。

王晉三曰:鐵落生則氣寒味辛,其性直行內降,下氣疾速。用其槌出之花,庶得外走經絡,開結於木火之中。借金以平木,質重以墜陽,故治肝陽上升之怒狂立效。經云:奪其食則已。是穀食又在禁例,易以麥飯,並可鎮肝候政。

導赤散(仲陽)

主心熱移腸,口糜,舌碎,莖痛,溲黃赤。

生甘草梢(一錢) 木通(二錢) 生地黃(三錢) 淡竹葉(一錢五分)

水煎服。

錢鬥保曰:赤色屬心。導赤者,導心經之熱從小腸而出也。然心移熱於小腸,故不用黃連直瀉,而用生地滋腎涼心。木通苦通火府,竹葉通利小腸,甘草梢瀉最下之熱,導心經之熱也。利水而不傷陰,瀉火而不伐胃,所以為妙。

當歸龍薈丸(守真)

主肝經實火,暴厥,癇痙,脅痛,驚悸,便閉,淋癃,陰囊腫脹,耳聾,頭痛,痛經色紫。

當歸 黃連 黃芩 龍膽 梔子 黃蘗(各一兩) 蘆薈 麝香 青黛 大黃(各五錢) 木香(二錢五分)

為末,神麯糊丸。

汪訒庵曰:木為生火之本。肝火盛,則諸經之火併起。故以黛薈龍膽,直折其火,先平其甚者。諸火無不漸平,當歸滋養血液,以制陽光。四黃、梔子,使三焦之火悉從二便而出。木、麝泄氣開竅,靈通周至,則火自泄矣。然非實火,不可輕投。

普濟消毒飲(明之)

主風火熱毒上蒙清竅,頭面腫赤痛。

鼠黏子(碎) 生殭蠶(各三錢) 板藍根 羚羊角 金銀花 馬勃 元參(各二錢) 菊花(二錢五分) 茶(一錢) 甘草 薄荷(各八分)

為末。一半湯調頻服,一半蜜丸噙化。

吳鞠通曰:東垣謂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目,乃為腫痛,特製此方以治之。此方之妙,在馬勃、殭蠶。馬勃出於汙穢之地,至大不腐。蠶亦僵而不腐,故能化穢毒而使還清,以其得清氣獨全也。元、藍、甘、菊,清熱敗毒,利肺氣,制邪火。羚羊熄風平肝,避瘟疫。牛、薄、銀、茶宣泄風毒,使從表出。大抵此方皆以輕藥直走上焦,肅肺泄風,清熱消毒。噙化頻服,所謂在上不厭頻也。若不應者,宜五利大黃湯。

何人飲(《景岳》)

主瘧久元虧,心腎不交,不寐,盜汗,夜熱。

何首烏(搗,四錢) 人參(一錢五分)

水煎服。

錢韻之曰:久瘧元虛,邪伏不出,必用人參以托邪外泄,扶養元氣,與露姜飲為對待。久瘧元津兩虧,腎液不潮,或暑入榮分,陰液被爍,心腎不交者,宜此方。人參以生津液,首烏調和氣血,外散客邪。邪退元振,病安從來?然交藤,首烏苗也。治不寐,交陰陽者,宜用交藤為妙;如液干便澀,首烏為宜。

香連丸(《局方》)

主濕熱內阻,食滯中宮,下利赤白後重。

廣木香(一錢五分) 黃連(二錢)

神麯糊丸。

葉天士曰:夏秋利疾,固是濕熱積滯。古人稱曰:滯下謂滯在氣,滯在血,不獨食滯一因也。木香調氣導滯,黃連清化濕熱,二物相須,夏秋下利初起第一神方。

歸脾湯(《局方》)

思慮傷脾,驚悸健忘,不寐盜汗,心脾作痛,月經不調,面唇無色,失血過多,膚黃肢軟。

黃耆(炙) 人參 白朮(各二錢) 當歸(一錢五分) 茯苓 棗仁(各三錢) 木香(五分) 遠志(一錢,去心) 炙甘草(七分) 龍眼肉(四錢)

水煎服。

羅東逸曰:夫心藏神,其用為思;脾藏智,其出為意。見神智思意,火土合德者也。故脾陽苟不運,心腎必不交。彼黃婆者,若不為之媒合,而心陰何所賴以養?此取坎填離者,所以必歸之脾也。其藥一滋心陰,一養脾陽,取乎健者,以壯子益母。然恐脾郁之久,思意不通,故少取木香,以開氣醒脾,使能速通脾氣,以上行於心。脾之所歸,正在斯耳。

徐靈胎曰:補脾有二法,一補心以生脾血,一補腎以壯脾氣。此乃心脾同治法,補後天以生心,即所以調經,又為血虛不復之聖方。

射影散(椿田)

主沙蜮吐利,肢麻而冷,目陷脈伏。

衛矛 雷丸 龍齒 中黃(各三錢) 射干(一錢五分) 肉桂 附子 炮姜 琥珀(各五分)

為末,黃土湯調服。

沙蜮一證,非六氣,非七情,是射工之所傷。其物也,如蟲如鬼,不能捕捉。其傷人也,含沙射影。人影被射,即吐利交作,須臾不救,病名沙蜮。自古迄今,療治之方,惟此而已。治之之法,因其蟲也,用雷丸以殺之;因其鬼也,用衛矛以殺之;因其毒也,用射黃以解之;因其陰邪也,用龍虎以鎮之;因其傷陽也,用桂附乾薑以挽之。面面周到,可謂神妙。他如玉樞洗毒,俱可參入。若傳屍冷勞,亦可假用。但用此方,必須細審,如舌白滑,脈伏,而家家如是,然即疫證也。若有一毫熱象,忌服,宜用定亂等法為穩。

半夏茯苓天麻湯(明之)

主風痰頭痛,眩暈嘔吐。

半夏(薑汁製) 天麻(各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水煎服。

葉天士曰:治痰須健中,熄風可緩暈,此方是也。

汪訒庵曰:痰飲非苓半不能除,內暈非天麻不能定,且三味並皆益氣健脾也。

香薷飲(《局方》)

主夏感寒濕,或過生冷,頭痛,惡寒,無汗,水腫,腹痛,泄瀉。

香薷 厚朴(各五分)

水煎溫服。

薛生白曰:此夏令感受寒濕,或飲冷太過,陽氣為陰寒所遏。故用香薷之辛溫散寒,利水,發越陽氣。厚朴苦溫除濕而行滯也。

李東垣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猶冬月之用麻黃。氣虛人不可多服。今人謂能解暑,誤矣。

越鞠飲(震亨)

主氣、血、痰、食、濕、火、鬱結。

香附 神麯(各三錢) 蒼朮(八分) 梔子(一錢,炒) 川芎(五分)

水煎服。

費伯雄曰:大凡郁病必先氣病。氣得流通,郁於何有?此方云統治六郁,豈有一時而六郁並集者乎?須知古人立方,不過昭示大法。氣鬱者,香附為君;濕鬱者,蒼朮為君;血鬱者,川芎為君;食鬱者,神麯為君;火鬱者,梔子為君。相其病在何處,酌量加減,方能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旨。讀一切方書,皆當作如是觀。

郁李飲(仲陽)

主驚恐後邪襲肝膽,驚悸夢惕,目不得瞑。

郁李仁(酒浸,三錢)

水酒煎服。

薛生白曰:滑可去著,郁李仁性最滑脫。錢氏治驚恐後,肝系滯而不下,始終目不瞑者,邪留於膽。膽為清淨之府,藏而不瀉,是以病去而內留之。邪不去,寐則陽氣行陰,膽熱內擾,肝魂不寧,用郁李仁以泄邪。必用酒浸者,以酒氣獨歸膽也。

牛黃清心丸(謐齋)

主溫邪內陷胞絡,神昏譫語。

牛黃(二分五釐) 辰砂(一錢五分) 黃連(五錢) 黃芩 梔子(各三錢) 鬱金(二錢)

蒸餅糊丸,湯調服。

王晉三曰:溫熱入於心胞,邪在裡矣。草木之香,僅能達表,不能透里。牛黃幽香物,性乃能內透胞絡,與神明相合。芩、連、梔子瀉心火,鬱金通心氣,硃砂鎮心神,合之牛黃相使之妙,定建奇功。

玉女煎(《景岳》)

主水虧火盛,牙疼,吐衄。

石膏 生地(各五錢) 麥冬(二錢) 知母 牛膝(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

錢韻之曰:少陰之陰不足,陽明之火有餘,水虧火盛,血熱妄行。故以膏冬一瀉陽明之火,一滋陽明之液;知地一清少陰之火,一補少陰之水。使以牛膝滑通下竅,則二經之火咸從下趨矣。下部不固者忌服。

蔥豉湯(《肘後》)

主外感初起,惡寒,頭痛,畏風,無汗。

蔥白(一握) 豆豉(一升,綿裹)

水煎服。

華岫云曰:在內之溫邪欲發,在外之新邪又加,此方最為捷徑,表分可以肅清。

王孟英曰:葉氏於新邪引動伏邪,亦主是方,蓋此方為外感初起必用之藥。石頑謂虛人產後感冒,靡不隨手獲效。然胎前外感,未嘗不是妙劑。

威喜丸(《局方》)

主飲食積滯,蟲痞脹滿,久瘧利,沉冷積塞。

木香 肉蔻(各四錢) 炒乾薑(二錢五分) 巴豆(二十粒,去油) 杏仁(四十粒) 百草霜(五錢)

為末,黃蠟一兩五錢,酒煮一時,去酒,將蠟入麻油七錢,拌勻,趁熱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

冷積於脾,非香、蔻、乾薑不能溫,巴、杏、麻油不能下。飲食於胃,全賴命火烹煮,乃能輸散。若火一衰,則食冷而停滯。百草霜釜下之墨,能扶命火,所謂釜底添薪之法。蠟和則不傷中而緩下積滯也。

徐靈胎曰:用蠟之義最精。凡治積,新病宜急下,久病宜緩下。此方治久患寒積之症,乃緩下法也。

補心丹(《道藏》)

主思慮過度,心血不足,怔忡,健忘,舌瘡。

生地(四錢) 人參 元參(炒) 丹參(去頭尾) 茯神 桔梗 遠志(炒,各五錢) 棗仁(炒) 柏仁(炒,去油) 天冬(炒) 麥冬(炒) 當歸身 五味子(炒,各一兩)

為末,蜜丸,朱衣,淡鹽湯送下。

柯韻伯曰:心者屬火,所以主之者,神也。火盛則神困。心藏神,補神者必調其心,補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則心能任物矣。

葉天士曰:養神通志,補而兼清,制伏蹺陽道路,則榮液升降如常矣。

此方之妙,在於桔、遠。凡思慮過度,必心氣抑鬱,郁則化火,火盛則血液傷而心神困憊矣。若徒用參、地、冬、歸等滋陰清火,不特郁不能開,而脾胃素弱者得無妨食作瀉之慮乎?佐此二味則藥不礙鈍,且桔梗能宣心之郁,遠志可交通心腎。心郁開,則火鬱散,而滋血清火得其益矣。腎水上濟,則心神得養,則聰明開而記憶強矣。然病來非暴,故用丸劑以緩調也。若歸脾之木香,妙香之麝香,逍遙之柴胡,皆此意也。

致和湯(天士)

主溫熱病後津液不復,胃氣不醒,口渴不寐,寐醒咽乾,不飢不食,便不通爽。

石斛(三錢) 穀芽(五錢) 南沙參(一錢五分) 麥門冬(搗,一錢) 貝母(去心,二錢) 茯神(二錢五分) 枇杷葉(去毛,四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

華岫云曰:凡著書立說,竟將脾胃總論。今觀葉氏之書,始知脾胃當分析而論,蓋藏府體用各殊也。其立論云: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宜柔潤。凡遇稟質木火之體,患燥熱之證,或病後熱傷津液,以致九竅不和,都屬胃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謂胃宜降則和者,非用辛開苦降,亦非苦寒下奪,以損胃氣,不過甘平或甘涼濡潤,以養胃陰,則津液來復,使之通降而已矣。此義即宗《內經》所謂「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之理也。

徐靈胎曰:此病解之善後方也。蓋大病之後必有留熱,治宜清養。後人概用峻補,以留其邪,則元氣不能驟復,愈補愈虛矣。

王孟英曰:凡溫病後氣液兩虧,不能峻補,皆可以此湯調理。方出葉案,惜未有名,世人每多忽略,故因名其方曰:致和。謂於撥亂返正之後,以致中和,則天地位,萬物育化日舒長,更何復病之有哉?

麻蘇飲(叔微)

主老人,產後,血液衰少,大便不通。

蘇子 麻仁(各等分)

擂汁飲。

葉天士曰:血液枯燥,風秘便艱,皆可取用。一以降氣,一以潤腸,雖藥味殊常,而功效甚捷。

三仙丹(飛霞)

主冷食積滯,脾氣被遏,痢疾誤澀。

五靈脂(二兩) 木香(五錢) 巴豆仁(四十粒,去油)

神麯糊丸。

此方為冷食填於太陰而設,與承氣為對待。彼則熱結於胃,此則寒滯於脾也。故以木香宣揚脾氣,靈脂導滯化食,巴霜通便下積也。若輕者,用保和丸。

犀角地黃湯(《局方》)

主陽明熱盛,少陰水弱,血熱妄行,牙宣吐衄,口糜舌碎,大便黑瘀。

犀角 芍藥 丹皮(各三錢) 生地黃(一兩)

水煎服。

吳鞠通曰:邪在血分,熱爍血液。故以犀角入血分清熱,引腎水上濟心火;地黃去結熱積聚而補陰;芍藥去瘀血,安新血;丹皮瀉惡血,並血中伏火也。

大殺鬼丸(曉瀾)

主鬼祟作狂,罵詈不避親疏,逾垣上屋。

虎頭骨(三兩) 藜蘆 鬼臼 天雄 皂角 雄黃(各一兩) 桃木屑(酒浸,一合)

為末,蜜丸,硃砂、金箔為丸。

錢韻之曰:鬼祟為患,必亂有情識之藏,大要不出心肝膽三經;必元氣不振,鬼祟能附,附則擾亂神明,無所不作。故以虎頭骨之威以辟邪,藜、皂、鬼臼搜逐痰血。蓋祟附必神魂離宅,痰血輦入,與鬼為伍。去其痰血,則祟無依附,復以二雄、桃、朱、金箔純陽之物,迅掃陰邪,鬼祟焉有不去之理哉?或兼服玉樞丹亦可。但邪祟一去,即當大補,元氣得強,邪無容足矣。

青蒿白薇湯(孟英)

主熱入陰分,夜瘧有汗,經淡超前。

青蒿(三錢) 白薇(二錢)

水煎服。

暑熱入營,肝血熱熾,必脈數,舌紅,故用白薇清陰血之熱,青蒿領從少陽而外泄。凡冬溫鬱火在血分,皆宜用也。

涼膈散(守真)

主時邪蘊熱,內閉膈間,身熱少汗,目赤,口渴,口瘡,唇乾,吐衄,昏煩,便閉,發斑,發狂。

連翹(四兩) 大黃(酒浸) 甘草 芒硝(各二兩) 梔子(炒) 黃芩(酒炒) 薄荷(各一兩)

為末,竹葉十片,白蜜一匙,湯調服。

王晉三曰:膈者,膜之橫蔽,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者。凡蘊熱內閉於膈,其氣先通心、肺、膻中。火燔氣機似痹,自當內外分消,故以薄荷辛涼發散,芩、甘甘苦化陰,梔、翹、芒硝從心、小腸而下泄,大黃引熱下行。為散者,取「散以散之」之義。庶幾燎原之場,頃刻為虛靈之府。古人贊其神妙,信哉!

喻嘉言曰:風火上炎,胸膈正燎原之地,所以清心寧神轉舌,涼膈之功居多,不可以宣通腸胃,輕訾之也。

花蕊石散(可久)

主血凝壅聚,胸膈進痛,湧血色黯,血逆血暈,胞衣不下,腳氣衝心。 

青、花蕊石等分,為末,童便調服。

張石頑曰:此破血之峻劑。功專化血為水,故主陰凝暴湧之血,或瘀血上衝之證。葛氏與十灰散並出,不分寒熱主治,當知十灰主火炎上湧。此方專導陰凝,其用童便使所化之血,領從下出,且能降逆而止暈也。

生脈散(《千金》)

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脈散大。

人參(三錢) 麥門冬(一錢五分) 五味子(一錢)

水煎服。

吳鶴皋曰:一補、一清、一斂,養氣之道備矣。脈得氣則充,故名生脈也。

徐靈胎曰:此傷暑之後,存其津液之方也。即復脈內取參、麥二味。以止汗,故加五味。近人不論何病,每用此方,收住邪氣,殺人無算,蓋本為邪淨元虛而用也。

半夏湯(《內經》)

主陰陽不交,目不得瞑。

半夏(五合,治) 秫米(一升)

勞水揚之萬遍,取清者,葦薪煮沸,內藥再煎,飲一小杯,以知為度,汗出則已。

蔣寶素曰:經謂胃不和則臥不安。陰虛則不寐。胃者衛之原,不和則衛氣獨行於陽,不入於陰,則陽蹻脈盛,目不得瞑。半夏生當夏半,感一陰而生,調和陰陽。秫米假道胃衛,以入脾陰,而達陽蹻。復用流水輕揚,葦薪武火,寓升降交通之意。陰陽和,臥立至矣。

三才湯(潔古)

主陰虧內熱,自汗,盜汗,夜熱,目眩,乾咳。

天門冬(二錢) 人參(三錢) 生地黃(四錢)

水煎服。

汪訒庵曰:藥有天地人之名,而滋補亦上中下之分,使天地位育,參贊居中,故曰三才。為熱傷陰液神方。

香附旋覆花湯(鞠通)

主邪留於絡,脅痛,咳嗽,寒熱,痞塊,嘔逆,脘痛,腹痛,奔豚。

香附(三錢,搗) 旋覆花(二錢,綿裹)

水煎服。

邪氣久羈,內留經絡,抑鬱傷肝,木土失和,故以香附疏肝解鬱,調氣和絡;旋覆和肝逐飲,疏通經絡,旋轉中樞。二味相需,庶經絡通而木土和,邪郁焉有不解之理乎?且不論內傷外感、新久、實虛、氣血,皆建奇功,誠有利無弊之良方也。惟大便泄瀉者忌用。

清燥救肺湯(嘉言)

主諸氣膹郁,秋燥傷肺,乾咳,痿,喘,嘔。

桑葉 石膏(各三錢) 甘草 胡麻(炒,各一錢) 阿膠(八分) 麥冬(一錢五分) 人參 杏仁(各七分) 枇杷葉(三片,去毛)

水煎服。

王晉三曰:燥曰清者,燥為火氣,當清以潤之;肺曰救者,肺為嬌藏,不容緩圖,當急救也。喻云胃為肺之母,故以膏、冬、參、草生津補土,潤燥養肺;桑、杏、枇杷清肅肺金氣化;胡、膠壯生水之源。雖亢火害金,水得承而制之,則肺清肅而治節行,尚何有喘嘔痿厥之患哉?

二至丸(楊起)

主腎陰不足,風陽上升,牙宣吐衄,頭痛眩暈。

女貞子(一兩) 旱蓮草(七錢) 桑椹(一兩,熬膏)

為末,膏丸。

女貞益肝補腎,並瀉相火;旱蓮補陰益精,並熄內風;桑椹流通關節,滋養營血。二藥採於冬夏二至,又能暗轉陰陽也,故陰虧人最宜長服。

滋腎丸(明之)

主熱閉下焦,陰火上衝,癃淋,呃忒,口不渴。

黃蘗(酒炒) 知母(酒炒,各二兩) 肉桂(一錢)

為末,蜜丸。

李明之曰:小便者,膀胱所主,生於肺金。肺中伏熱,水不能生,是絕小便之源也。渴而小便不通者,肺氣不得降也,故用氣薄淡滲之藥,瀉火而清肺金之正化,滋水之化源也。若熱在下焦而不渴,是絕其流而溺不泄也,須用氣味俱厚之藥,除其熱而泄其閉也。一燥一潤相須為用,佐以肉桂,寒因熱用,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則鬱熱從小便出而關開矣。又陰火上衝,吸氣不入,陰中伏陽,衝脈上衝,呃忒牙宣,巔痛連足夜甚者,用之立效。

王孟英曰:此能引肝火迅速下行。若夾風者,宜龍薈丸,大泄風陽,直折肝膽逆升之火,所當分析也。

費伯雄曰:腎水大虧,不能制火,飛龍上亢。此方用知、柏以象二陰,肉桂以象一陽,仍取坎卦之義,以通生化之原,意義極精,非尋常導龍歸海也。

羅東逸曰:此方以黃柏之苦以堅腎,則能伏龍雷之沸火,是謂浚其原而安其流;知母之清以涼肺,是謂沛之雨而騰之露。然恐水火不相入而相射,故益以肉桂為反佐,兼以導龍歸海也。

左金丸(震亨)

主肝火上逆,木乘土位,脘痛,吐嘔,疝瘕。

黃連(六兩) 吳茱萸(一兩)

為末,水丸。

葉天士曰:此方瀉肝,謂肝家鬱火上衝,大苦寒降其火,大辛熱泄其氣。

汪訒庵曰:黃連瀉心清火,茱萸解鬱,引熱下行。一者正治,一者反治,故能相濟以立功也。名曰左金,謂火熱清則金令行於左而肝自平。

坎離丹(《聖濟》)

主心腎不交,面赤,不寐,怔忡,眩暈,舌碎。

枸杞子(五錢) 元參(一兩) 甘草(三錢)

同搗,為丸,湯調服。

心屬離火在上,腎屬坎水在下。離中耦畫生陰,心氣日欲下交;坎中奇畫生陽,腎氣日欲上承。火水相交,何病之有?苟失其交,疾瘲蜂起。杞子甘溫,助君火之神;元參苦寒,滋天一之精氣。欲交上下,必調其中,甘草甘平,和中養胃,交合腎心,則火來坎戶,水到離宮,中樞旋運,而諸病自痊矣。陰陽水火,雖屬一氣,微有分別。如半夏、何人交陰陽也,是方交心腎也。交陰陽者,橫也;交水火者,縱也。

火劑湯(倉公)

主陰寒凝結,二便不通,勢甚危急。

硫黃(二錢) 火硝(一錢) 巴豆(三粒)

長流水煮,冷服。

錢韻之曰:陰濁上干,下寒竊踞,腹痛便閉,此為陰結,其勢孔亟。諸寒攻下,附和其陰,多見格拒。半硫來復,無迅速之功,非此剛劑不可。硫黃純陽石火之精,大破陰寒格拒,補助命火,疏利大腸,宣導濁陰,得火硝純陽之藥,同氣相求,迅掃濁陰。使之下趨,即以巴豆之猛,急通大便,便通則濁陰下出,清陽得闢矣。流水者,取其行速也。名曰火劑,謂此劑如火之烈,如火之急,刻不容緩之詞也。

犀角地黃湯(晉三)

主溫熱入絡,神煩有汗,諸藥不效者。

犀角 連翹(各三錢) 生地(五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

王晉三曰:溫熱入絡,舌絳,脈數,八九日不解,經寒之、散之、攻之,熱勢並熾,得此立效者,非解陽明熱邪,解心經絡熱也。犀地走心經,專解營熱;連翹入心散客熱;甘草入心和血絡,以治熱邪入絡,於理無悖。

大補陰丸(震亨)

主陰虛陽浮,牙宣,齒痛,面赤,遺精。

黃蘗 知母 生地(各四兩) 龜膠(二兩)

為末,膠丸。

葉天士曰:五志過動,龍相無制,陰精走泄。欲固其陰,先和其陽。和陽之道,在補陰以潛陽,故取介以潛陽,苦以堅陰,甘以補陰也。

龍膽瀉肝湯(《局方》)

主肝膽實火、濕熱,耳腫,陰挺,淋濁。

龍膽(酒炒,一錢) 黃芩(酒炒) 梔子(炒,各一錢五分) 木通(八分) 甘草(三分)

水煎服。

錢韻之曰:肝膽實火、濕熱,左脈必見弦數。龍膽花開青碧,得龍膽之名,龍乃東方之神,膽屬少陽甲木,稟東方木氣,而味苦澀寒,主清斂肝膽之火,化濕瀉熱,一名游龍,行性至速,竄絡最急,故以為君。黃芩清內外濕火,梔子瀉上下濕火。合草木之通泄火府,庶周身諸火一齊從小便而泄。名曰瀉肝,謂五藏之火,肝必先生;五志化火,都從肝出。言肝則可概其餘也。

白虎加地黃湯(孟英)

主溫病氣血兩燔,身熱多汗,目赤,口渴引飲。

石膏 生地(各一兩) 甘草(一錢) 知母(五錢)

水煎服。

溫邪化火,津液欲竭。氣血兩燔,不得不用氣血雙清之法。故用白虎退氣熱,救胃津,肅肺氣,合生地清血熱,保津液,則氣血邪熱,一齊掃清矣。然必舌絳,苔黃,脈洪,自汗,方可用之,較化斑湯為淺一層立法。

玉液湯(《濟生》)

主肝風痰飲,眉稜骨痛。

半夏(治,二錢) 沉香(七分)

水煎服。

肝風挾痰飲上逆,急治之方,惟此耳。方取半夏消痰滌飲。大凡木物,入水必浮,此則沉而不浮,故降肝風之上僭也。

紫雪(《局方》)

主內外煩熱不解,狂易叫走,發斑發黃,口糜,腳氣,瘴毒,蟲毒,熱毒,藥毒,鬼魅,驚癇。

黃金(一百兩) 寒水石 石膏 滑石 磁石(水煮,各三斤,搗,去渣,入後藥) 升麻 元參 甘草(炙,各八兩) 犀角 羚羊角 沉香 木香(各五兩) 丁香(一兩,並搗,銼,入前藥汁中,煎去渣,入後藥) 朴硝 硝石(各二斤,剔淨,入前藥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將柳木攪後,汁欲凝,再加入後二味) 辰砂(三兩,研末) 當門子(一兩二錢,入藥拌勻)

冷水調服。

葉天士曰:溫熱時癘,上行氣分而漸及血分,非如傷寒六經順傳經絡者,大抵熱氣鴟張,必熏蒸經絡內竅,故昏躁脹悶,皆里竅之欲閉,非此芳香逐穢宣竅,開深伏之熱,入藏府搜錮閉之邪,安有轉機?

徐靈胎曰:邪火毒火,穿經入藏,無藥可治。此能消解,其效如神。

邵步青曰:煩躁發狂,症在陽明,清熱攻下,用而不效,其毒深矣。草木無功,進求金石。黃金稟中央陰已之氣,合西方從革之行,且能鎮定,可肅妄炎。五石有冰霜之度,二角有凜冽之風,元參補其北,硃砂瀉其南。制以四香,無增氣之虞。君以朴硝,有隆冬之象。群陰並集,賴升麻以導入陽明。雖有苛毒,行且消矣。方名紫雪,取其色,表其功也。

滲濕化毒湯(錦庭)

主下焦濕毒挾熱,淋濁,足腫或痛。

萆薢 黃蘗 防己 忍冬(各等分)

水煎服。

此方一以利便,一以堅陰,一以通絡,一以解毒,四味並有滲濕清熱之功。

當歸補血湯(明之)

一切血虛血脫,症似白虎。

當歸(二錢) 黃耆(一兩)

水煎服。

吳鶴皋曰:凡甘皆補。黃耆補氣,當歸補血。今耆多數倍,而云補血者,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於無形之氣故也。經言陽生陰長,是之謂耳。症似白虎者,虛其陰血而陽獨治也。

化斑湯(鞠通)

主陽明熱盛,赤斑。

石膏(一兩) 知母 元參(各四錢) 犀角 甘草(各二錢) 粳米(一合)

水煎服。

吳鞠通曰:陽明主肌肉。斑家遍體皆赤,自內而外,故以石膏清肺胃之熱,知母清金保肺而治陽明獨勝之熱,甘草清熱解毒和中,粳米清胃熱而保胃液,元參啟腎水上交於肺,庶水天一氣,上下循環,不致泉源暴絕也;犀角救腎水以濟心火,托斑外出,而又敗毒闢瘟也。再病至發斑,氣血皆病,故加二味涼血也。

牛黃膏(震亨)

主熱入血室,瘀結不行,日清夜昏。

牛黃 硃砂 鬱金 丹皮(各三錢) 冰片 甘草(各一錢)

為末,蜜丸,新水化服。

錢韻之曰:熱入血室,不特婦人,男子血後間或有之。其治有四:大約熱阻血瘀,宜清熱以行瘀;熱迫血行,宜導熱以安榮;血去熱湊,宜養營以徹熱;熱血相摶,畜血如狂,舌色紫絳,宜此方行瘀以祛熱,清氣以化結。牛黃產自牛腹,原從氣血而成,混處氣血之邪,藉此破其蘊結。余則行瘀泄熱,共襄清神開竅之功耳。

雪羹(《千金》)

主肝火痰飲,胸脅作痛,脘痞,便秘,癃淋。

地慄(四枚,搗) 海䖳(一兩,漂淡)

水煎服。

王晉三曰:羹,食物之味調和也;雪,喻其淡而無奇,有清涼內沁之妙也。地慄味甘緩急,海䖳味鹹軟堅,並皆性寒滑利。凡肝火痰飲為患者,用以清火泄熱,和肝潤燥,化痰消滯,有如湯沃雪之神。

王孟英曰:木熱則脂流,斷無肝火盛而無痰者。海䖳本水結成,煮水可化為水,故消火煉津液之痰。地慄清肝家之火最為神妙。

銀花解毒湯(錦庭)

主風火熱毒自衛入營,疫疹痧,神昏。

銀花(三錢) 地丁(四錢) 犀角(五分) 甘草(一錢)

水煎服。

葉天士曰:疫癘穢邪,從口鼻吸入,風溫由皮毛襲入,自氣分而及血分,內伏為熱,久蘊成毒,逆走膻中,當清血絡,以防結閉。然必大用解毒,以祛其邪,庶無內閉外脫之虞。

瓊玉膏(鐵甕)

主血液衰少,乾咳,吐血。

生地黃(四斤,搗汁) 茯苓(十三兩) 人參(六兩,各研末) 白蜜(二斤)

上四味調勻,磁器貯,用紙封口,隔水煮三日夜取出,懸井中,米飲沖服。

此潤燥主方也。地黃甘寒,多滋多汁,大補津血,啟腎水上滋於肺;人參益氣以生津血;茯苓培後天生長之氣;白蜜甘平柔潤,可以固肺元,可以潤肺燥,可以緩其急,可以滋津汁。其妙用在於生物隔水煮,則不失清和之氣,而無烈火之性。大凡治上焦者,皆當用生。此滋補之藥,恐生服力薄,故隔水煮之,則體質柔潤,滋養上焦津血。其名曰膏。膏者,補物也。郭機云:起吾沉瘵,珍賽瓊瑤。膏名瓊玉,有取乎此。故徐氏贊為血症乾咳第一效方。凡滋補上焦之藥,皆宜仿此。

羚羊角散(錦庭)

主風熱夾肝陽上逆頭脹,耳腫,目赤痛,牙緊,鸕鶿瘟。

羚角(二錢) 夏枯(三錢) 象貝(二錢五分) 桑葉(四錢) 丹皮(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

錢韻之曰:風溫偶襲少陽,肝陽上逆。羚角色白味辛,外散風熱,內熄肝陽;夏枯和陽泄風;貝母散風清熱;甘草解毒緩急;桑葉清少陽絡中氣分,宣表泄邪;丹皮清少陽絡中血分,兼泄火熱。合而論之,共襄熄風清熱之功耳。當與普濟消毒飲互相參用,庶無誤也。

桑菊飲(鞠通)

主風溫傷肺,咳嗽,身熱,畏風,頭痛。

桑葉 菊花 牛蒡(搗,各三錢) 薄荷 甘草(各五分) 杏仁(去皮尖) 土貝(各二錢)

上以水煮沸,入薄荷,溫服取汗。

吳鞠通曰:肺為清虛之藏,微苦則降,辛涼則平。立此方,清肅上焦,宣通腠表,不犯中下,無開門揖盜之弊,有輕可去實之能。此葉氏立法,所以迥出諸家也。

硃砂安神丸(明之)

主熱傷心胞,氣浮心亂,虛煩,口糜。

硃砂 黃連(各五錢) 甘草(二錢) 當歸(二錢五分) 生地(三錢)

為末,蒸餅糊丸,硃砂為衣。

張石頑曰:凡言心經藥,都屬心胞。惟硃砂外稟離明,內含真汞,故能交合水火,真入心藏。但其性徐緩,無迅掃陽焰之速效,是以更需黃連之苦寒,以直折其勢。甘草之甘緩,以款其微,俾膈上之虛火、實火,悉從小腸而降泄。允為勞心傷神,動作傷氣,擾亂虛陽之的方,豈特治熱傷心胞而已哉?然其奧又在當歸之甘溫養血;地黃之濡潤滋陰,以杜火氣復熾之路。其動靜之機,多寡之制,各有至理。良工調劑之苦心,其可忽諸?

紫金錠(龍宮)

主諸毒瘟疫,山嵐瘴氣,癰疽諸腫,鬼祟陰邪,穢濁霍亂,毒蟲獸咬。

山茨菇(去皮,焙) 五倍子 千金霜(各二兩) 紅牙戟(焙,一兩) 硃砂(飛) 雄精(各五錢) 麝香(三錢)

為末,糯米飯糊作錠子,端午、七夕、重陽日合,忌見婦人、孝服、殘疾、畜生。不拘內服外敷,並用水磨,無不立效。

徐靈胎曰:此仙方也。用藥之奇,不可思議,乃秘藥中之第一方也。

王孟英曰:虛人、孕婦忌服。又不可與甘草藥同進也。

雞矢醴(《內經》)

主臌脹,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

雞矢白(一升) 老酒(二斤)

燉熱,漬雞矢,趁溫,囊,絞汁服。

張隱菴曰:雞矢白,雞之精也,屬陽明秋金,在卦配巽風木。此乃脾土艱於運化,以致脹滿不食,風木製化土氣,陽明燥合太陰。醴主補益中土而先行營衛也。

瀉青丸(仲陽)

主肝膽風火,不能安臥,多驚多怒,目赤腫。

龍膽 梔子 大黃 芎藭 羌活 當歸 防風(各等分)

蜜丸,竹葉砂糖湯下。

瀉青者,瀉肝膽風火之有餘也。肝為厥陰而屬風,膽為少陽而屬火。本經風火迅速上行,安得不用大苦大寒以直折?龍膽大苦澀寒,熄風折火;防、芎、羌活,宣散火風鬱結。當歸滋陰養血,血行則風自滅,陰充則陽自息,所以杜風火熾盛之原也。大黃通大府,梔子通火府,庶邪有出路也。蜜丸不使傷中,且緩風火之急,此與龍薈丸大同小異。所以者,彼重此輕也。

磁朱丸(《千金》)

主心腎不交,虛陽上越,神光短少,耳鳴,狂。

磁石(二兩) 硃砂(一兩)

為末,生神麯糊丸。

柯韻伯曰:天一之真水不足,地二之虛火妄行,所謂天氣者蔽塞,地氣者冒明。天明則日月不明,則邪害空竅。朱稟南方離火而中懷嬰奼,降無根之火而安神明;磁稟北方坎水而外發氤氳,吸肺金之氣,歸藏腎水。二石體重而性降,氣寒而涼陰,真匡正辟惡之靈物也。生曲和脾,發越石性,上交心神,下達腎志。志同道合,奏功可立俟也。

增液湯(鞠通)

主熱結液干,便閉,口渴。

元參(一兩) 麥冬 細生地(各八錢)

水煎服。

吳鞠通曰:虛人熱結液干,承氣急下,嫌其峻猛,則以此方代之。元參壯水制火,啟腎水上潮於天;生地增液,兼能走絡;麥冬迴護其虛,務存津液,為陰虛陽亢之良法。妙在潤腸通便,腸為津液之府,便通則液自生矣。甚者合肉蓯蓉湯。

達原飲(又可)

邪踞膜原,寒熱如瘧,口不知味。

檳榔 厚朴 草果 知母 黃芩(各等分)

水煎服。一劑寒熱大作,二劑即止。

邵步青曰:時逢雨濕潮蒸,鬱勃穢濁之氣,口鼻觸受,直走胃絡膜原,分布三焦,初起全在氣分。草果辛溫雄烈,除盤結之伏邪;厚朴破戾氣所結;檳榔疏利時邪,直達膜原,使邪氣潰散也。

何報之曰:此方初起舌苔白滑厚膩者可用,若病成熱熾,用此恐無濟而反增其病也。

露姜飲(《局方》)

主元虛瘧久不愈。

人參 生薑(各等分)

露水煎服。

王孟英曰:邪衰正餒而瘧纏綿不已者,始可用以截之。白露降而炎暑消,故取秋露以滌余邪。

葉天士曰:久瘧氣餒,故一以固元,一以散邪。

蘭草湯(《內經》)

主脾癉口甘,濕濁上蒙,胸悶泛惡。

蘭草(一握)

水煎服。

邵新甫曰:葉氏謂脾癉,乃濕熱氣聚,與穀氣相摶,盈滿則上泛。《內經》設一蘭草,足以散結化濁,除陳解鬱,為濕濁泛溢之良方也。

王孟英曰:天士謂蘭草為佩蘭,洄溪云建蘭,余謂山蘭葉,以清逸勝,功並竹茹。省頭草,以猛烈勝,略同草蔻。臨證施治,各有所宜也。

斑龍托裡湯(伯雄)

主瘧久邪入陰分,元陽陷伏,寒多熱少,腰項折,三陰瘧疾。

鹿角 蟬衣(各一錢) 人參 當歸 山甲 䗪蟲 半夏(治,各一錢五分) 鱉甲 龜甲(各三錢) 生薑(三片) 大棗(五分)

水煎服。

錢韻之曰:大凡瘧疾既久,勞傷陽氣,當知有內損邪陷之理。考《內經·瘧論》曰:「邪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也。倘邪氣久羈,陽氣傷矣。其道遠矣,其氣深矣,其來久矣,其作晏矣。督脈不能總督諸陽,邪伏陷而不出,故用鹿角自督脈升陽托裡,以發陷伏之邪。蟬衣其脫從背,能使陷膂之邪外出。又恐邪久深伏,必假瘀痰為伍,故以三甲、䗪、半,攻逐瘀痰,且可調合陰陽。同薑棗以和營衛。然此猛攻之藥,非久病所宜,得參、歸通陽補虛,斯為備耳。督脈有權,邪氣自出,營衛循環常度,瘧疾焉有不止之理哉?

凡治瘧者,和陰陽,泄邪氣,此千古不易之成法。即柴胡治瘧,半貝、何人皆不離此義也。惟是病久入深,邪混氣血,則非此等套方所能治矣。若此方亦和陰陽而徹邪耳。假使和營衛之陰陽不能效,須通督任之陰陽。督任二經,陰陽之宗。故此方以鹿角升督脈,龜板通任脈,使任督交而陰陽和;䗪、蟬、山、鱉,搜剔氣血絡中沉混之邪;參、歸、薑、棗,填補氣血,使邪氣無容留之地;半夏領邪氣由陰以達陽外出。方名托裡,確有此義。

金沸草散(用和)

主外受風寒,伏飲上逆,咳嗽,惡寒,痰喘。

金沸草 荊芥 前胡 赤芍(各二錢) 麻黃(四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

汪訒庵曰:麻黃、荊芥發汗而散寒;前胡、金沸降氣而滌痰飲;風傷衛,寒傷營,芍藥色赤走血,所以領營分之邪外出;甘草調和諸藥而緩風急也。

清心丸(丹溪)

主相火妄動,陰虧濕熱,夢遺帶下。

黃蘗(一兩) 冰片(少許)

為末,蜜水法丸。

朱震亨曰:主秘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藏有相火,而其繫上屬於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於動心,動則相火翕然隨之。雖不交會,精亦暗流滲漏矣。此方以黃柏一味獨瀉相火,清濕熱堅陰,而治中年相火盛,夢遺,心悸,或帶下日久者,屢用屢效也。

三仁湯(鞠通)

主濕溫阻氣,惡寒,身熱,多汗,胸痞,口不渴。

杏仁 苡仁(各三錢) 蔻仁(五分)

水煎服。

吳鞠通曰:濕溫乃土氣鬱蒸,自長夏而來,其來有漸,其性氤氳黏膩,最難速已。不可汗、下、溫、清,惟以三仁湯輕宣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熱化矣。若熱重濕輕,舌黃脈數者,不宜用,慮其劫液耳。

介潛湯(椿田)

主陰虧陽浮,痰飲氣逆,面赤,足冷,喘嗽。

龜板 鱉甲 牡蠣 淡菜 蛤殼 螺螄殼 石決明 蚌珠(各等分)

水煎服。

介形象離,其神在坎。介屬陰類,皆可潛陽,是引陽氣下歸於陰,復通陰氣上行之藥也。育陰潛陽之中,各有專主之功。神屋首入於腹,能通任脈之陰;神守隨日而轉,能守君火之神;牡蠣海水結成,能引飛龍歸宅;白螺紋形轉旋,能斡身中之氣;決明寒水所生,能抑亢逆肝陽;蛤蜊燥金之質,能軟痰陰之堅;蚌珠感月而胎,能益至陰之精;淡菜咸中之淡,能補陰中之氣。凡遇陰不潛陽之證,有兼他病,隨證採選可也。

四烏賊一藘茹丸(《內經》)

主血枯經閉,胸滿,唾血,帶下。

烏賊骨(四兩) 藘茹(一兩)

研末,雀卵為丸,小豆大,每服五丸。飯後以鮑魚汁一杯送下,早晚二服。

王孟英曰:女子氣竭傷肝,月事不來,病名血枯。蓋瘀血不去,則新血日枯也。此方及大黃䗪蟲丸,正此義也。後人但知彼血枯為虛,而不知血得熱則瘀,反用溫補,豈能愈病?又任脈虛而帶下不攝,皆以此方久服,無不收功,真妙法也。

緩風湯(元功)

主肝膽風火,暈厥相因,面赤,足冷。

鐵衣 青鉛(各一兩)

生地(五錢) 羚角(一錢五分) 夏枯(二錢) 豬膽汁(一枚) 甘草(五分)

用水先煮,鉛、鐵、羚羊俟沸再入,三味煎沸,入膽汁溫服。

秦元功曰:肝膽火鬱,火盛風生,此為內風。狂風勃發,氣血大亂,走竄空竅,故以助金平木為要務,以養血滋水為正治,所謂治風先治血也。

黃芩定亂湯(孟英)

主溫熱霍亂,肢冷,脈伏,腹不痛,口渴,身熱,神情煩躁。

山梔(炒) 黃芩(炒) 半夏(治) 竹茹(各一錢四五分) 豉(三錢,綿裹) 蠶砂(四錢,綿裹) 橘紅(五分)

陰陽水煎,徐徐服,禁穀食一日。

王孟英曰:梔子苦寒,善泄鬱熱;豉經蒸腐,性極和平。凡霍亂多由濕鬱化熱,挾穢濁惡氣,或疫內停滯而擾攘中宮。惟此二物最為對證良藥。熱勝則佐以黃芩,以清解溫邪;蠶砂勝濕祛風,以領濁氣下趨;橘、夏、竹茹開痞行食,清暑宣穢;陰陽水者,以濁陰不降,清陽不升,發為霍亂,用之以分其陰陽,使得其平也。此溫邪霍亂之祖方也。如轉筋,合蠶矢;入營合解毒,甚則合連樸,然照、瀉心俱可參入。若舌不黃而白者,黃芩尚嫌其寒。然徐服禁谷,尤為至要。蓋急服則必吐而不得藥性,穀食則膩滯邪氣,須以大麥粉易之。

黃耆六一湯(立齋)

主氣虛自汗,夜熱,喘促,心悸,消渴,不寐,血證,遺濁,癃淋,痘不灌漿,面黃。

黃耆(六兩) 甘草(一兩)

水煎服。

錢韻之曰:氣者,氤氳浩大,位天地,育萬物。人在氣中,若魚在水中,不可須臾離也。氣之傷也,不特六淫、七情,倘或血去過多,氣隨以散;亡津久渴,氣亦自戕;藥餌過投,皆令氣損;房勞過度,每致氣傷;病久食少,則氣無資生,病愈增也。是方主一切氣不統血,氣不固精,氣不布津,氣不自收之病,取二味之甘能益氣也。名六一者,取先天水數,以養後天元氣也。

卷二

甘露消毒丹(天士)

主濕溫時疫,發熱,倦怠,胸滿,腹脹,肢酸,咽腫,斑疹,黃疸,頤腫,口渴,吐瀉,瘧痢。

滑石(十五兩) 茵陳(十一兩) 黃芩(一兩) 菖蒲(六兩) 川貝 木通(各五兩) 藿香 射干 連翹 薄荷 白蔻(各四兩)

為末,每服三錢。

王孟英曰:此濕溫時疫之總方也。《六元正紀》五運分步,每年春分後十三日交二運,徵火王,天乃漸溫;芒種後十日交三運,宮土王,地乃漸濕。溫濕蒸騰,更加烈日之暑,爍石流金,人在氣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氣,留而不去,乃成濕溫疫癘之病。但看舌苔淡白,或厚膩,或黃滑者,是暑濕熱疫之邪尚在氣分,悉以治之,立效。

六一散(守真)

主暑濕,瘧痢,黃疸,水腫,泄瀉,疹㾦,口瘡,口臭。

滑石(六兩,水飛) 甘草(一兩)

為末,新汲水調服。

汪訒庵曰:滑石,滑能通竅,寒能清熱,淡能滲濕,色白能開肺氣而下輸膀胱。甘草和中,緩滑石滲利,故能隨引而走內走外也。其數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故又名天水散。

徐靈胎曰:滑利清涼,通達水道而不傷陰,所以為佳。

茯苓丸(指迷)

主痰停中脘,兩臂疼痛,食滯,脘痛拒按。

生半夏 茯苓(各一兩) 枳殼(五錢) 風化硝(二錢五分)

為末,生薑汁糊丸。

汪訒庵曰:半夏燥濕化痰,茯苓和脾滲濕,枳殼行氣化滯,風化硝軟堅消積,生薑製半夏之毒而散結,故不特為痰飲之良方,尤為食滯之妙藥。

徐靈胎曰:方極和平,義精效速,重者宜控涎丹。

連翹金貝煎(《景岳》)

主熱毒紅腫之瘍在陽分者。

連翹 大貝 金銀花 夏枯草 蒲公英 紅藤(各等分)

水煎服。

錢韻之曰:此方治陽分之瘍,清熱解毒,和營消腫,大有神功。暑瘍熱癤,並可用之。

保胎飲(孟英)

主血虛有熱,屢次墮胎。

竹茹 桑葉 絲瓜絡 杜仲(各三錢)

水煎服。

王孟英曰:此方皆養血清熱而熄內風。凡物之堅強,莫如竹皮。《禮》云:如竹箭之有筠是也。皮肉之緊貼,亦莫如竹。故竹雖簁而皮肉不相離,實為血證之要藥,觀塞舟不漏可知矣。桑葉,蠶食之而成絲,杜仲皮亦有絲,絲瓜絡筋膜聯絡,質韌子堅,具包羅維繫之形,且皆色青入肝,肝虛而胎系不牢者,勝於他藥多矣。

青龍散(守真)

主風成熱中,目黃,煩渴。

仙靈脾 地黃 首烏(各三錢) 防風 荊芥(各一錢五分)

為末,沸湯調服三錢。

《內經·風論》曰:「風氣與陽明入胃,上循目內眥,不得泄,則熱中而目黃。」仙靈脾氣味辛寒,散風泄熱;首、地行血熄風;荊、防宣表散郁。庶得血行。郁散而病自瘳矣。名曰青龍者,青龍乃東方之神,龍行而鬱散也。

參附湯(《局方》)

主陽脫,汗多,肢冷,脈伏。

人參 附子(各等分)

水煎服。

錢鬥保曰:先身而生謂之先天,後身而生謂之後天。先天之氣在腎,是父母之所賦;後天之氣在脾,是水穀之所化。先天之氣為氣之體,體主靜,故子在胞中,賴母息以養生氣,則神藏而機靜;後天之氣為氣之用,用主動,故育形之後,資水穀以奉生身,則神發而運動。天人合德,二氣互用,故後天之氣得先天之氣,則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氣得後天之氣,始化化而不窮也。補後天元氣,無如人參;補先天陽氣,無如附子。二藥相須,用之得當,則能瞬息化氣於烏有之鄉,頃刻生陽於命門之內,方之最神捷者也。

固根湯(天士)

主下虛不固,沖氣上衝,咳喘,失血,遺滑,腰痛,面赤,足冷,多汗。

人參(五錢) 枸杞(二兩) 牡蠣 紫石英 鉛(各一兩) 竹茹(三錢)

水煎服。

錢韻之曰:昔黃帝有以人應木之語,譬如人者,木也;人之腎,猶木之根也;人之血,猶木之津也。腎中陰陽,不可偏倚。陰精一虧,腎自不固,則如木之根浮,暴風莫御。若衝陽上衝,精血失守,無非藏納之失司。藥取質靜濃厚,重著歸下。血脫益氣,故用人參、枸杞培補精血;英、鉛收鎮衝脈,包裹大氣之散越;牡蠣收其氣液,導陽歸海。務使腎職封藏,衝陽不動,根本自固矣。

王孟英曰:凡氣喘吸促,根蒂欲漓者,可重用杞子,殊勝他藥也。以其純甘多液,能補精神氣血之耗傷,又可以養心營,可以潤肺燥,可以緩肝急,可以補脾陰,其用多矣。竹皮堅韌,能固氣液之脫而清虛火,即房勞而氣液兩虧者,亦可以此法接續一線之生機。復以參之大補氣血,金石以鎮逆,介屬以潛陽。凡氣液虛而氣不納者,可以挽性命於旦夕之間。

交感丹(鐵甕)

主心腎不交,肝鬱侮土,心忪,痞滿,遺泄,陰痿,脘痛,納食難運。

香附 茯神(各一兩)

為末,蜜丸。

脾胃之氣不運,升降失司,上下否塞;心火不降,腎水不升;又或肝氣抑鬱,橫凌中土,為病不止一端。故以茯神補心火以生土,香附解肝鬱以疏土。使中焦流運,上下斡旋,五內和諧,互相交感,何虞諸恙不已哉?

枇杷葉湯(天士)

主濕溫白㾦,身熱有汗。

枇杷葉(五錢,去毛) 杏仁(去皮尖搗) 茵陳 豆卷(各三錢)

水煎服。

平胃散(龍宮)

主脾經積濕,中滿飲痞。

蒼朮(五兩) 厚朴 陳皮(各三兩) 甘草(二兩)

為末,調服。

王孟英曰:卑監乃是脾德。有慚土不勝濕,健運失職,陽氣不升,非胃病也。夫脾字從卑,原為陰土,其性惡濕。燥補相宜,脾濕去而不滯,脾得補而健運,則是方也,乃調脾土之卑監。而名曰平胃者,以脾氣健而升,胃自平而降耳。

人中黃散(震亨)

主溫疫熱毒,疙瘩瘟,霍亂,痧痢。

人中黃(一兩) 硃砂 雄黃(各一錢五分)

為末,調服。

凡病人人相染,即為疫毒。朱、黃稟天地純陽之氣,專闢瘟邪,大解疫毒。中黃本甘草之體,藉糞尿之精,氣味鹹寒,大清熱毒,且與穢濁同氣相求,引穢濁熱毒使從下趨也。

滋營養液膏(生白)

主肝氣不和,頭暈、耳鳴,久不愈。

女貞子 旱蓮草 沙苑 蒺藜 桑葉 芝麻 枸杞 菊花 白芍 歸身 地黃 穭豆 南燭 茯神 玉竹 陳皮 甘草(各四兩)

以天泉水、桑火熬膏,收以阿膠、白蜜各三兩,貯好,日服五、六錢。

薛生白曰:此方為林下服食之大藥,肝氣不和之妙品。貞、蓮二味,法二至以暗轉陰陽;佐以桑、麻,為調風氣,應候播植生機;助以杞、菊,為升降之春秋,亦承留以宣化;歸芍辛酸,一通一泄,使無壅滯之情;地黃、蒺藜,一填一養,不致肌虛之困;穭豆滋水熄肝;南燭培元益氣;茯神、玉竹,為營衛報使;橘紅、甘草,為喉舌真司;阿膠濟水,造成激濁揚清之凜冽;蜂蜜,百花釀就,和風甘雨之仁慈。服之不特調元卻病,且以見天地之生生,有如是也。

珍珠母丸(叔微)

主魂魄不安,不寐,驚悸。

珍珠母 龍齒 虎睛(各等分)

為末,蜜丸,朱衣。

許叔微曰:珠母為鎮驚第一,龍齒安魂,虎睛定魄,各言其類也。東方青龍,屬肝而藏魂;西方白虎,屬肺而藏魄。故治魂飛揚者,宜以龍齒;治魄不寧者,宜以虎睛。萬物有成理而不失,亦在夫人達之而已。

通絡湯(天士)

主水濕橫溢,一身洪腫,二便澀少。

蔥須(洗) 絲瓜絡 忍冬 赤豆(各等分)

水煎服。

大凡經絡為病,總以宣通為是。濕熱相蒸,經隧阻塞,表裡俱病。是方四味並通經絡,冬豆泄之於內,蔥須祛之於外,合瓜絡則宣通太陽、太陰之氣化,氣化則水自行也。《內經》「開鬼門,潔淨府」,正指此也。

然照湯(孟英)

主暑穢挾濕,霍亂吐下,惡寒肢冷,脘痞。

梔子(炒) 佩蘭 半夏(治,各一錢五分) 厚朴(四分) 豉(三錢,綿裹) 滑石(二錢)

水煎服。

薛生白曰:霍亂本是濕熱穢濁直犯中焦。故以梔豉上下分開之,半滑中外滲泄之,芳香辛散之藥橫解之,以廓清諸邪,吐下自止。

王孟英曰:霍亂而凜寒厥逆,舌苔白厚,有似寒象,實濕熱穢濁內蒙也。故必須具然犀之照,庶不為病所蒙。

交加散(叔微)

主營衛不通,經脈不調,癥瘕寒熱。

生地(生薑汁炒) 生薑(生地汁炒)

各炒干為末,溫酒下三錢。

氣血不行,營衛不通,邪聚經絡,故以通絡脈,和血積之地黃,引辛散之生薑直入經絡,行氣散結。氣行結散,經絡自和。且姜得地而不燥,地得姜而不凝,交加取義若此。凡邪深而祛邪之藥不能直達病所者,皆可伊此,用同氣藥引之也。

檀香飲(天士)

主膻中郁遏,肝氣不和,心痛欲死。

檀香(二兩) 丹參(五錢) 砂仁(一錢)

水煎服。

錢韻之曰:思慮過度,大怒傷肝,膻中郁遏,氣壅不通,或瘀血不通,其痛大作。檀香辛鹹溫而氣香,利氣和肝,散郁醒脾。檀字從亶,膻亦從亶,理能入膻勻氣。丹參苦辛色紫,人心調血;砂仁開曠胸中。氣血調和,膻中清靜,則志意治,陽氣固,病自除矣。怒氣傷肝,宜用紫檀;思慮傷脾,宜用白檀。臨證施用,各有所宜也。

駐車丸(《千金》)

主下利崩脫,日久不愈。

黃連(六兩) 乾薑(二兩) 當歸 阿膠(各三兩)

為末,膠丸。

陳修園曰:張路玉謂人身有車,皆附脊而行,以精氣神之運度。羊車屬肺分,當在上,以職司化氣生精,故位反在下;鹿車屬腎分,當在下,以職司化火益氣,故位反在中;牛車屬脾分,當在中,以職司化味歸神,故位反在上。此平人之常度也。平人失其常度而患下利崩脫,良由鹿車過駃,趲動羊車,過動以致精不藏;牛車過疲,不能隨鹿車之駐驟,以致水穀不克。故用乾薑以助牛車之健運,黃連以挽鹿車之傾危,阿膠以救羊車之奔迫,當歸以理血氣之散亂。庶精、氣、神各歸其統,而無崩脫之虞。且冷利得乾薑可瘳;熱利得黃連可瘳;冷熱交錯,得姜連可解。阿膠可滋乾薑之燥,當歸可和黃連之寒,不特為久利神丹,尤為休息之專藥。

五花煎(椿田)

主氣滯血凝,脘痛,石瘕,腹疼,經水不調。

月季花 山茶花 紅桃花 玫瑰花 水紅花(各等分)

水煎服。

凡屬積聚,多由肝經悒鬱,氣不運行,血凝成瘕。此方獨取其花,取花以散之也。且皆色赤,氣溫味苦,能走血絡而和之行之,足可卻疾,非破積除癥之猛劑也。虛人、老人,不耐攻伐者,皆可採用也。

稀涎散(《局方》)

主中風暴僕,痰涎壅盛,氣閉不通,牙緊喉閉。

白礬 皂角 巴豆 藜蘆(各等分)

為末,溫水灌五分,取吐痰涎為度。

徐靈胎曰:此急救吊痰之法。實見其痰在膈上則可用,否則提其上升,反成厥冒等疾。

白薇湯(叔微)

主血厥內熱,經色漸淡,或結塊,帶下,寒熱。

白薇 當歸 人參(各二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

謝映廬曰:形瘦多火,面紅脈大,汗多厥逆,名曰血厥。火氣焚灼,血液衰弱。陰陽相抱,乃能動靜有常。若陽失陰守,則陽氣上而不下,而為厥逆,月事超前或陽維為病。而苦寒熱,法當生陰以維陽。白薇降而涼血,達衝任而利陰,故主忽忽不知人,狂惑。參、歸生血液而固氣,合甘草以緩火勢也。

杉木湯(洵美)

主濕毒瘀血,腳氣上衝,脘腹痞硬欲死。

杉木節 橘葉(各一升) 大腹子(七枚,搗) 丹參(一兩) 童便(一杯,衝入)

水煎服。

錢韻之曰:唐·柳柳洲云:元和間得腳氣病,夜半脘脅結痞如石,不知人,目上視,用此湯服之立愈。蓋足部有病,多因濕毒,經久不愈,與瘀血為伍,若衝至心肺則不治。杉節堅硬屬金,取節以止之,金能鎮逆、燥濕、通氣、流利關節,橘以疏肝利氣,檳則達下降逆,丹參通瘀活血,從上達下,勢若奔馬,童便領邪從濁道而出。故一二劑即可救死。但斯證終不除根,不過使其仍歸於足而已。

桑螵蛸散(寇氏)

主精神失守,遺精,溲數,健忘,心悸。

人參 茯神 遠志 龍骨 當歸 石菖蒲 桑螵蛸(各等分)

為末,龜膠泡湯調,臨臥服。

葉天士曰:神傷於上,精敗於下,心腎不交,里真無藏,腎關不固,心動神馳,神馳精敗。故急以螵蛸、龍骨固之,當歸滋血,人參益氣,菖蒲益心智,龜膠滋腎精,茯神理心脾以交腎,遠志固腎氣以寧心,色色俱到。

柴胡地骨湯(守真)

主陰氣素虧,熱入骨髓,骨蒸內熱,盜汗,口糜,牙宣。

銀柴胡 地骨皮(各一兩)

水煎服。

陰虧內熱,或因素稟,或因暑熱病後,必見脈數,舌黃。柴地俱有滋陰養液之功,又有直清髓熱之力,若兼濕者,甘露飲尤妙。

竹茹湯(在涇)

主胃火上逆,喘咳,呃逆,嘔惡,吐血。

竹茹(一升) 葦根(一尺) 枇杷葉(五張,去毛)

水煎服。

汪訒庵曰:胃火上衝,肝膽之火助之,肺金之氣不得下降,方以竹茹清肝膽火,葦根清胃火,枇杷葉降肺氣。藥雖平衍無奇,卻有輕以去實之能。

紫菀湯(元義)

主肺氣不化,胸痹,便閉,不寐,不食,咳喘,身熱,時邪症汗下溫清不應者。

紫菀(八錢) 蘇子 鬱金 栝蔞皮(各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枳殼(一錢) 桔梗(三分) 枇杷葉(四錢,去毛)

水煎服。

葉天士曰:天氣下降則清明,地氣上蒸則晦塞。上焦不行,下脘不通,陽氣痹塞,濁陰自聚。治法獨取太陰者,以肺主一身之氣化也。紫菀開肺之郁,潤腸之燥,旋運清陽,一物而三扼其要,蘇、郁宣其鬱結,桔、枳升降氣機,枇、杏、蔞皮清肅氣化,由肺直達大腸,上痹之邪,可從下解矣。用之得當,立奏奇功;不中病機,亦無大害,誠妙方也。

藿香正氣散(《局方》)

感夏月不正之氣,憎寒壯熱,頭痛頭眩,瘧痢泄瀉,脘悶嘔惡。

藿香 紫蘇 白芷 大腹皮 蒼朮 茯苓(各三兩) 陳皮 半夏 厚朴(各二兩) 桔梗 甘草(各一兩)

為末,每服五錢。

王孟英曰:此治風寒外感,食滯內停,或兼濕邪,或吸穢氣,或傷生冷,或不服水土等證的是良方。若溫暑熱證,不兼寒濕者,在所切禁。名曰正氣,謂非時不正之氣,此方皆能正之。

金鈴子散(守真)

主肝木犯胃,氣滯血凝,下焦濕熱,心痛,脘痛,嘔逆,癥瘕,溺赤,淋濁,下利,腹痛,奔豚,帶下,疝。

金鈴子(三錢) 延胡索(一錢)

為末,調服。

李時珍曰: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方雖小制,配合存神,卻有應手取效之功,勿以輕淡而忽之。

葉天士曰:川楝苦寒,清熱化濕,直泄肝陽;延胡專理氣滯血凝之痛,以肝主疏泄故也。

王晉三曰:此方治熱厥心痛。厥者,逆也。經以諸痛皆屬於心,而熱厥屬於肝逆。金鈴非但泄肝,功專導去小腸膀胱之濕熱,引心胞相火下行,而堅下焦之陰,延胡和周身氣血而止痛。凡肝經鬱熱者,皆可用之。

治瘧湯(元功)

主暑溫,伏暑,瘧疾,不寐。

夏枯草(一兩) 生薑衣(一錢) 半夏(治,二錢) 桑葉(五張)

露水煎服在發熱時。

錢韻之曰:經謂「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又曰「夏暑汗不出,秋成風瘧」。瘧者,暑熱伏於少陽,秋涼束於皮毛。少陽乃陰陽交界之所,故以夏枯至夏即枯,由陽入陰,內清暑熱;半夏至夏方生,由陰達陽,領邪外出。二藥相濟,陰陽交界之邪可出。即以桑葉、姜皮解肌發汗,在表之邪從汗走泄矣。此熱瘧皆可用之。至若不寐,亦惟調和陰陽而已。

黃砂洗毒散(椿田)

主疫毒百病。

雄黃(五錢) 硃砂(一兩,水飛)

為末,調服。

此辟邪殺鬼,敗瘟解毒,安神定魄之神方也。

交泰丸(曉瀾)

主肝胃不和,相火妄行,脘痛,嘔,口糜,舌碎。

肉桂 黃連(各等分)

為末,蜜丸。

顧曉瀾曰:夫人身氣血即天地之陰陽,必二氣交泰,方為穗歲。偶有偏倚,變幻即生。今肝胃不和,心火上炎,腎火妄行,非此莫愈。蓋桂為平肝之聖藥,既可引火歸原,又能入心養營。佐以黃連交濟,俾水火兩得,交感而無背戾。自然龍藏海底,金養水中,血漸生而氣有所附,不至或升或降,遊騎無歸矣。

此方一寒一熱,一補一瀉,一者正治,一者反治,乃治火證之良方也。

蘇連飲(生白)

主肺胃不和,乾嘔,呃逆。

蘇葉(三分) 黃連(五分)

水煎徐徐服。

王孟英曰:此方藥止二味,分不及錢,不但治上焦宜劑小而輕,竟可愈重病,所謂去實輕可也。蓋氣貴流通,而邪氣擾之,則周身窒滯,失其清虛靈動之機,反覺實矣。惟劑以輕清,則正氣宣布,邪氣潛消,而窒滯自通。設投重劑,不但已過病所,病不能去,而無病之地,反先遭其克伐矣。黃連不但治濕熱,乃苦以降胃火之上衝;蘇葉味辛甘而氣芳香,通降順氣,獨擅其長。然溫散之性,故雖有黃連並駕,尚減分許而節制之,可謂方成知約矣。用以治胎前惡阻甚妙。

保和丸(震亨)

主食滯不消,脘痛拒按,吞酸,惡食,泄瀉。

山楂(三兩) 神麯 茯苓 半夏(治,各一兩) 陳皮 萊菔子 連翹(各五錢)

為末,神麯糊丸,麥芽湯下。

凡感證而兼食滯,則以此取一二味,參於感證方中,如肉滯用山楂,麵食用萊菔,糯米用麥芽,若但食滯而無他證者,則用此丸服三四錢。名保和者,謂食滯胃中,則元氣潛消,此方功專化滯而不傷正氣,即是保合太和元氣也。

分清泄濁丸(楊起)

主下焦濕火,敗精瘀血阻竅淋濁。

生大黃(研) 琥珀(研,各等分)

雞子白為丸。

淋屬肝膽,濁屬心腎,最宜分別。其有濕火下注,或敗精瘀血阻塞隧道,皆能成此。大黃苦寒,清火化濕,滌精敗瘀,同琥珀則直走小便。其道得通,淋濁自止。

十灰散(可久)

主火亢迫血妄行,吐血如湧。

大薊 小薊 藕節 柏葉 茅根 茜根 山梔 大黃 丹皮 棕櫚(各等分)

燒存性,為末,墨汁調服。

周揚俊曰:留得一分自家之血,即減得一分上升之火,故當急止耳。

劉若金曰:諸灰治血,取其由水而化血,又由血而歸水,故能療血之病於火者。總由水火合化之元,更取水火轉化之氣。原非用於止澀,由水火轉化之氣,更取水火蛻化之功。亦且用之益虛,握樞機以轉關矣。

啟蒙煎(天士)

主風暑上蒙,目赤,頭脹,耳頤腫痛。

夏枯草 鮮菊葉 荷葉邊 綠豆衣 土貝(去心) 桑葉(各三錢) 苦丁茶(一錢五分) 羚角(二錢)

水煎服。

葉天士曰:頭面清竅,皆清陽交會之所,就外邪來乘,亦必無質清邪。經謂上焦如霧,非清芬輕揚氣味,何以卻邪?壅遏得宣,蒙竅啟清矣。

黃芩滑石湯(鞠通)

主濕熱相蒸,身熱,汗多不解。

黃芩(一錢五分) 滑石(三錢)

水煎服。

吳鞠通曰:濕家本有汗,故不可汗解;濕熱兩傷,亦不可偏治。故以黃芩清濕中之熱,滑石利熱中之濕,合則共成宣氣利小便之功。氣化則濕熱化,小便利則濕熱去矣。然非汗多舌黃,不可輕投。

羊脂煎(《千金》)

主虛人久利。

羊脂 白蠟 白蜜 白米(各等分)

煎如粥服。

張石頑曰:羊脂性滑利,人用治久利,取滑利以通虛中留滯也。

臥龍丹

主中惡霍亂,五絕,諸般卒倒急暴之證。

牛黃 金箔(各四分) 冰片 荊芥 羊躑躅 花蕊(各二錢) 麝香(五分) 硃砂(六分) 牙皂(二錢五分) 燈心炭(二錢五分)

研末,磁器密收。

王孟英曰:羊躑躅辛溫大毒,不入湯劑,入酒飲能殺人,近目即昏翳。今以此為君藥,少許搐鼻取嚏,救急最速。垂危重證,亦可以涼開水調灌分許。癰疽發背,蛇蠍蜈蚣受傷,用酒塗患處極效。

補中益氣湯(明之)

主中氣不足,久利久瀉,脫肛,溲長。

黃耆 人參 白朮(各一錢五分) 當歸 甘草(各一錢) 陳皮 升麻 柴胡(各五分)

水煎服。

《口問篇》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中氣者,脾氣也。脾氣不足則清陽下陷,下關不收,瀉利無度。脾宜升則健,故以升、柴升之,所以健其脾。氣虛者,補之以甘溫,參、朮、歸、陳甘溫氣味,所以益其氣。補之猶恐不及,復以黃耆固在外之元氣,甘草填在內之元氣。故王晉三曰:不僅名之曰補中,而復申之曰益氣也。

徐靈胎曰:此方以升提中氣為主。如果中氣下陷者,最為合度。若氣高而喘,則非升柴所宜,學者不可誤用也。

二母湯(傅滋)

主溫邪爍肺,熱痰,燥痰,喘咳,身熱有汗。

知母(三錢,去毛) 貝母(五錢,去心)

水煎服。

錢韻之曰:少陰熱熾,煉液化痰,或外感化火,灼爍肺津,化源欲絕。故以知母甘苦寒,清熱瀉火,滋液潤燥,復肺金清肅之權;貝母甘淡,化痰開鬱,且其形象心,又能護衛宮城。凡溫熱時邪,將欲入營者,此方最妙。喻嘉言曰:凡肺病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者,肺之母氣也。本草有知母之名,謂肺藉其清涼,知肺以清涼為母也;貝母者,謂肺藉其豁痰,豁痰為肺之母也。然屢施於火逆上氣,咽喉不利,而屢不應者,名不稱矣。

瀉白散(仲陽)

主腎火刑金,喘咳氣急,內熱有汗,浮腫。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兩) 甘草(五錢)

為末,每服二錢,入粳米百粒水煎。

張綺石曰:桑白皮辛能瀉肺氣之有餘,甘能補肺氣之不足,苦能逐三焦之水濕。上部得之,清火而滋陰;中部得之,利濕而益土;下部得之,逐水而消腫。凡虛人喘、腫二候,金逆為火所逼,高而不下則為喘;土卑為水所侮,陷而失堤則為腫。天崩地陷之象也,惟桑皮可以調之。骨皮,枸杞之根也,入土最深,故名地骨,以其在下,故能資腎家真水;以其皮,故能舒肺葉之焦枯;以其寒,故能退骨髓之炎蒸。粳米調中,不致倒胃;甘草甘緩,不致滑脾。施治允當,功力萬全。若有一毫寒邪、風邪,便宜禁服。

安東散(雲林)

主肝胃不和,胃脘作痛。

蘇羅子(一兩) 瓦楞子 蛤殼(各五錢) 香櫞(三錢)

為末,調服。

肝為剛藏,官稱將軍,其性躁暴。病則侮其所勝,其因不一,若因氣鬱動肝,或乘其王令,或土弱受侮,或金虛不制者,皆宜此方安之。天師慄安東方之木,疏肝氣之郁;楞、蛤介屬屬金,金能柔木;香櫞調氣散郁,則遂其條達之性而自安矣。

金甲夜光散(旌陽)

主瘧臌。

雄黃 穿山甲 夜明砂 常山 硃砂(各等分)

為末,調服。

瘧疾截之太早,或久而不愈,或變為瘧母者有之,變為臌脹者有之,此方治瘧臌者也。雄黃主寒熱百蠱,明砂主寒熱積聚,常山搜剔伏邪,硃砂安鎮神明,使正氣存內,邪氣外達。寒熱仍作,則可祛邪從表而泄矣。

黃土湯(仲陽)

主肝風上僭,脾胃虛寒,瘛瘲,失血,吐瀉。

黃土(二兩)

水煎服。

劉若金曰:黃土本火土相生之義,俾水土各奠其位,又必因水土合德之義,俾土木互相為用,是則黃土之用,非漫然去濕也,正欲用陽以化陰,而俾濕化得行也。濕化行而血乃化,所以治血證者,非以止澀為功,蓋補生化之原,乃為固脫耳。更欲化陰以和陽,而俾風化得平也,風化平而氣乃化。所以療風證者,非以疏散為功,蓋益其合化之原,乃為靜風耳。

神犀丹(天士)

主溫暑疫毒逆傳入營,痙厥,昏狂,譫語,癍疹,痘瘄,口糜,目赤,咽腐,神煩。

烏犀 菖蒲 黃芩(各六兩) 生地 銀花(各一斤) 金汁 連翹(各十兩) 板藍根(九兩) 豉(八兩) 元參(七兩) 花粉 紫草(各四兩)

生研爛為丸,開水化下。

王孟英曰:溫暑疫毒,邪不即解,耗液傷營,逆傳內陷,但看舌乾光,或紫絳,或元硬,或黑苔,皆以此丹救之。若初病即覺神情昏躁,而舌赤口乾者,是溫暑直入營分。酷暑之時,陰虛之體及新產婦人,患此最多。急須用此,多可挽回,切勿拘泥日多,誤投別劑,以僨事也。

桃花丸(椿田)

主痰飲固結,發狂咳嗽。

桃花(一兩) 硼砂(一兩五錢) 白芥子(八錢)

為末,水泛丸。

痰飲日久,根蒂牢固,非此方不能破其固結。桃花苦溫,消痰、滌飲、通便最速,復以硼之咸以軟堅,芥之辛以開結,堅結一解,痰從便泄矣,何有狂咳之患哉?

五仁丸(震亨)

血虧氣滯,腸液枯少,大便閉結。

麻仁 桃仁 柏仁 松仁 郁李仁(各一兩)

搗爛為丸。

華岫云曰:便閉一證,本有承氣火劑之猛下,豬膽蜜煎之外潤,可謂無餘蘊矣。然竟有不效者,蓋因血液枯燥而氣亦滯,致氣血結痹者,非五仁養潤陰液,行氣活血,不能奏功也。

敗毒飲(存橘)

主風溫內襲,胸膈赤痛,身熱咳嗽。

紫荊皮 羚羊角(各二錢) 薄荷 甘草(各七分) 牛蒡子(三錢,搗)

以水入羚角,煮一沸,內諸藥,俟再沸,入薄荷葉,溫服取微汗。

錢韻之曰:風熱襲於肌腠,胸膈赤痛,名曰赤膈。從古患者多死,至戈氏得此方,全活甚眾。其大意在清熱泄風之中,借荊皮之活血敗毒耳。

煉雄丹(《夷堅甲志》)

主暑毒,濕毒,瘧痢,泄瀉。

雄黃(水煮九次,為末)

蒸餅糊丸,甘草湯下。

《夷堅志》曰:昔虞丞相允文久患泄瀉,醫藥莫痊。一夕夢見壁上有韻語一方,讀之云:暑毒在脾,濕氣連腳,不泄則痢,不痢則瘧,獨煉雄黃,蒸餅和藥,甘草作湯,服之安樂。如法服之果效,後凡見是證,屢試屢驗。

八汁飲(曉瀾)

主胃陰不足,虛火上衝,噎膈,吐血。

藕汁 梨汁 蔗汁 白蜜 竹瀝 萊菔汁(各一杯) 白果汁(半杯) 生薑汁(三匙)

和勻服。

人身水火一負則一勝,若胃中之陰液一虧,陽火必然升越。然非有餘之火,胡可以苦寒直折?且苦味入口,其勢必吐。諸汁氣味甘寒,滋補胃中津液,清上逆之虛火。藕瀝又可止血,蔗蜜又可緩急,梨菔又可順氣,白果其頭向北,能令腎水以上濟虛火。少佐生薑,以宣三陽之結。其氣清芬味美,則胃氣自醒,順序下行,何有吐噎之虞?

三甲煎(生白)

主邪入厥陰,主客交混,神昏不語,久不愈。

地鱉蟲(二錢,酒醉) 鱉甲(三錢,醋炒) 穿山甲(一錢五分) 桃仁(十二粒) 柴胡(三分) 生殭蠶(四錢)

水煎服。

許益齋曰:百脈一宗,悉致其病,元氣不布,邪氣淹留,乃祖仲景用異類靈動之物。鱉甲入厥陰,用柴胡引之,俾陰中之邪盡出於表;䗪蟲入血,用桃仁引之,俾血分之邪盡泄於下;山甲入絡,用殭蠶引之,俾絡中之邪亦從風化而散。緣病久氣鈍血滯,非拘拘於恆法所能愈也。

通津玉靈湯(《保命》)

主裂胞難產,血水已乾,產戶枯澀。

龍眼肉汁(六兩) 牛漆梢酒(一兩)

汁、酒和服,半日即產。

王孟英曰:龍眼甘溫,大能補血,力勝參耆,如遇難產,即並膝共瀹。凡氣血不足,單用龍眼蒸服,殊勝他藥,易產亦可服。

阿膠湯(元功)

主燥傷陰分,柔痙汗多。

阿膠 生地 小麥(各三錢) 麥冬(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豬膽汁(二匙,衝入)

水煎服。

錢韻之曰:津血大虧,風陽上僭,經絡枯燥。經謂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痙。肺主皮毛,故有汗而痙也。以阿地滋液熄風,膽汁清火和陽,甘麥緩急止汗也。

歸附丸(《千金》)

主氣亂血病,月事愆期,崩帶胎產腹痛。

當歸(四兩) 香附(八兩)

為末,水法丸。

婦女肝多抑鬱,郁則氣機愆度,氣愆則不能帥血,血病則月事愆期,或崩或帶,病非一端。故以香附疏肝、散郁、流氣,氣運則血自運;當歸調和營血,則血滯者可行,虛者可補,結者可散,通者可止,使血有所歸,上下循環,月事以時下。胎前用之,可以安胎;產後用之,可以調營,誠妙方也。

甘豆湯(蘇頌)

主毒邪百病。

甘草(一兩) 綠豆 黑豆(各半升)

水煎服。

錢韻之曰:此解毒之統劑,並神劑也。

心脾雙補丸(生白)

主心脾氣鬱,化火傷陰,遺精,怔忡。

人參 元參 茯神 麥冬(各一兩) 五味 棗仁 柏仁 白朮 川貝 甘草 丹參 香附 硃砂(各五錢) 遠志(四錢) 桔梗(三錢) 生地(一兩五錢) 黃連(三錢五分)

為末,桂圓肉搗,為丸,如彈大。

薛生白曰:經以心、脾為女子立命之根。凡心脾氣鬱,郁則從火,久久不解,漸耗五陰,特製此方。取人參養心氣,麥冬益心津,生地、元、丹益心陰,茯神、柏、遠安心神,味、棗收心液,連、草瀉心陽,桔梗利心氣,硃砂鎮心怯,龍眼補心血,白朮健脾陽,香附暢脾陰,川貝療脾郁。為丸而細嚼吞下,不致直趨下焦,其功倍著矣。

肉蓯蓉湯(《景岳》)

主邪少虛多,噤口痢久不愈,便閉。

肉蓯蓉(五錢,漂)

水煎服。

吳鞠通曰:蓯蓉感馬精而生,精血所生之草而有肉者也。稟少陰水火之氣而歸太陰坤土之藥,補下焦陽中之陰有殊功。噤口痢日久,陰陽兩傷,水土俱損,蓯蓉乃確當之品也。且濡潤之質,鹹甘之味,復腸中之津液,津足則糞矢自下矣。

澤術麋銜散(《內經》)

主酒風,汗下如浴。

澤瀉 術 麋銜(為末,以三指撮)

百沸湯調服,復以後飯。

張隱菴曰:山澤通氣,澤瀉生於澤中,而能瀉水;術得山氣,能通散脾氣於四旁;麋銜無風自動,有風不搖,能去風除濕。合三指撮者,三乃木數,取風木製化土氣。後飯者,復以穀氣助脾也。

涼血湯(元功)

主熱利純血。

槐花(炒) 紅曲 貫眾(各三錢) 黃芩(一錢五分) 藕汁(一杯,沖) 砂糖(二錢)

水煎服。

熱毒入於血分,故用槐、芩、曲、眾、藕汁,清血中之熱;砂糖以緩急,通利小腸。若熱毒下利成溲,貫眾尤為要藥。

六神湯(堯封)

主痰迷心竅,癲狂,咳嗽,產後神昏譫語,惡露仍通者,或嘔吐,頭貟。

菖蒲(一錢五分) 旋覆花(三錢,綿裹) 半夏(治,二錢) 膽星(七分) 茯神(五錢) 橘紅(五分)

水煎服。

錢韻之曰:《內經》云:「氣因於中,中氣如樞。」樞機不旋,津液化痰,痰阻機關,病非一端,狂言在心,嘔吐入胃,喘咳支肺,眩暈注肝,泄瀉踞脾,胸脘痞滿,一切怪證,都屬於痰。若病具如是,而脈滑舌乾光者,即當用之。蓋此非津液竭而無苔,實有苔如膜耳。是方也,旋覆有旋轉中氣之功,菖蒲有蠲飲宣陽之力,星、半則開結滌痰,橘紅則化痰流氣,茯神上安心主,下利小便,則痰飲不致復生,清陽可以四布,氣機流運,痰飲自化,病從何生?

蒿丹散(鬆峰)

主瘧久不止。

青蒿(三錢) 黃丹(一錢五分)

為末,陰陽水調服。

此截瘧方也。瘧發有期,必邪踞肝膽有情識之藏府,故以青蒿色青入肝,領邪氣由少陽而出表,即以黃丹質重之藥鎮其虛怯。葉氏所謂凡壯膽肝之氣,皆可止瘧也。然必邪氣欲清,瘧發無休,脈舌如平者,方可用之,若早用之,有脹腫癥瘕之累矣。

資生丸(仲淳)

主老人幼稚脾胃虛弱百病。

人參 白朮(各三兩) 橘紅 楂肉 神麯(各二兩) 茯苓(一兩五錢) 甘草(五錢) 黃連 白蔻仁(各三錢五分)

為末,蜜丸,砂仁湯下。

王孟英曰:《廣筆記》云:「妊娠三月,胃脈養胎,陽明脈衰,胎無所養,而易墮者,宜此丸。」洄溪曰:「此治懷妊氣阻,用消補互兼之法,以止惡阻,而固胎氣。」意頗可取。余謂保胎止吐,皆健運脾胃之功,故曰:資生。夫脾胃位鎮中樞,而司出納,為人後天之本,一失健運,百病叢生。凡衰老稚弱及飢飽不時,勞逸過度,思慮久傷之輩,脾胃尤易受傷。若能常服此丸,俾升降不愆,周流無滯,揮霍撩亂於是弭也。

清營湯(天士)

主溫熱入營,內陷心包,神昏譫語。

犀角(一錢,磨沖) 元參(四錢) 連翹(二錢) 鬱金(一錢五分) 竹瀝(一杯) 石菖蒲(七分)

水煎沸,和瀝汁服,牙緊者啟齒灌之。

葉天士曰:暑濕熱氣,內郁化火,心營、肺衛、胃液悉受熱焰蒸迫,聰明智慧之氣俱被濁氣矇蔽。既為邪蒙,精華氣血不肯流行,諸竅失司聰明矣。急當宣解氣血之壅,故以連翹入心,散心包客熱;犀、參啟腎水上濟心陰,以清燎原之熱;菖、郁辛香,宣竅滌痰;竹瀝救胃中津液,除熱化痰。無形令其旋轉,三焦自有專司,庶無內閉外脫之虞。若閉結太甚,此方不能宣竅清神,宜調入至寶丹一粒,或牛黃丸亦可。

百花煎(《濟生》)

主肺氣虛寒,背寒咳嗽,經久不休。

百合 百部 款冬花(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

錢韻之曰:此治肺氣虛寒經年咳嗽之方也。百合眾瓣合成,象肺補肺,百部溫肺散寒,款冬溫肺止咳。大凡溫藥皆燥,此二物性溫而潤,故亦不礙於肺虛也。

溫膽湯(《局方》)

主膽逆於胃,熱痰為患,嘔苦不眠,驚悸。

茯苓(七錢) 半夏(治) 竹茹(一兩) 廣皮(一兩五錢) 枳實(一兩) 甘草(四錢)

水煎服。

王晉三曰:膽氣橫逆,移熱於胃而為病,欲其旁通膽氣,退熱為溫,非膽寒而溫之也。用半、苓和胃降逆,合橘皮則化痰,合甘草則補中,復以竹茹清上焦熱痰,枳實泄下焦熱痰。膽為生氣所出之府,不得以苦寒傷之,故用此輕劑也。命曰溫者,無過泄之戒詞。

羅東逸曰:膽屬東方木德,少陽溫和之氣也。若宿飲未消,餘熱未盡,必致傷少陽之和氣。茯、半有化痰滌飲之功,陳、草有運氣和中之力,竹茹清少陽之熱,枳實降熱痰之逆。痰熱去,則少陽膽氣溫和矣。

天地煎(生白)

主濕熱化風,口噤,肢痙,神昏,角弓反張。

生天蟲 桑葉 絲瓜絡(各三錢) 活地龍(三條,洗) 桑枝(一兩) 竹茹 羚角 秦艽 威靈仙(各一錢五分)

以水入羚角先煮一沸,內諸藥,煎沸啟齒灌之。

錢韻之曰:人身皮腠之內,經絡也。觀仲祖邪走經絡,必用蟲類攻逐。故薛氏於濕熱化風,走竄經絡,特製此方以療治之。天、地、羚羊、蟲類,搜攻絡中風熱,合竹、桑、絲、艽、靈仙,亦皆通絡、熄風、清熱、化濕耳。

至寶丹(《局方》)

主熱入心包,神昏不語,熱疫,煩躁,或心肺積熱,嘔吐,邪氣攻心,神魂恍惚。

犀角 玳瑁 琥珀 硃砂 雄黃(各一兩) 龍腦 麝香(各一分) 牛黃(五錢) 水安息香(二兩)金箔 銀箔(各五六片)

為末,水安息糊丸,金銀箔為衣。

王晉三曰:此以有靈之品開通心竅,重墜之藥安鎮神明,佐以芳香,搜剔幽隱諸竅。故熱入心包,神昏舌絳者,以此丹入諸清營方中,能立展神明,有非他藥之可及。若病起頭痛而後不語者,此肝虛魂升於巔,又非至寶所能蘇也。凡心神外越,神明撩亂者皆宜。

椒附湯(叔微)

主腎氣攻背,項強不能轉仄。

附子(二錢) 川椒(二十粒) 生薑(七片) 鹽(少許)

水煎服。

許叔微曰:「《千金方》有腎氣攻背,項強等證,予處此方,一服即瘥。」蓋逆行至此,用椒以引,歸經則安矣。腎氣上達,椒下達。詩云:「椒聊且貽我握。」皆此意也。

枳桔湯(朱肱)

主邪蔽胸膈,胸痞,吐酸,呃逆,咳嗽。

枳殼(一錢) 桔梗(三分)

水煎服。

錢韻之曰:胸為氣息之路,總宜曠若太空。若邪蔽胸中,肺氣不布,清陽郁遏,升降不調而為病者,宜此方。枳殼行氣散結,桔梗開肺宣陽,一降一升,氣機旋運,升降不愆,邪氣自散。

雄黃解毒丸(震亨)

主纏喉急痹,陰寒結聚,便閉不通。

雄黃(一兩) 鬱金(二錢) 巴豆(十四粒,去油)

為末,醋丸,津嚥下。

吳鶴皋曰:纏喉急痹,緩治則死。雄黃能破結氣,鬱金能散惡血,巴豆能下稠涎。此方借治陰結不通,厥氣上逆,屢奏奇功。

黃龍湯(又可)

主虛人實熱,循衣摸縫,或不能運藥者。

生大黃(三錢) 生地 蓯蓉(各五錢) 元參(三錢五分) 人參(二錢五分) 當歸(二錢) 甘草(八分) 芒硝(一合)

水煎服。

張石頑曰:湯取黃龍命名,專攻中央燥土。雖曰用承氣,不得參、歸等鼓舞胃氣,烏能興雲致雨,或者以為因虛用參,殊不知參在群行劑中,則迅掃之威愈猛,安望其補益之力歟?

吳鞠通曰:虛人熱盛,不下即死;或下之不通,正虛不能運藥者亦死。蓋正氣已虛,邪氣復實,不得不以人參補正,大黃逐邪,芒硝破結,甘、地、蓯、歸增液,下通邪退。即正存一線,亦可大隊補陰而生,此邪正合治也。

瀉黃散(明陽)

主脾胃伏火,口乾,口臭,口瘡,熱在肌肉。

防風(四兩) 藿香(七錢) 山梔(一兩) 石膏(五錢) 甘草(二錢)

為末,略炒香,蜜酒調服。

吳鶴皋曰:脾中伏火,故用防風升陽散肝火,發脾中伏火,藿香理脾胃之氣,石膏大寒瀉熱,梔子使火屈曲下行,從小便出,甘草和中,又能瀉火,調以蜜酒,所謂先誘之而後攻之也。

端本丸(東宿)

主濕痰下流,遺精,白濁,帶下,面油。

白螺螄殼(煅,四兩) 牡蠣(二兩) 半夏(治) 葛根 柴胡 苦參 黃柏(各一兩)

神麯糊丸。

錢韻之曰:陰氣走泄,濕熱痰飲乘虛下陷,必見脈滑面亮為的。螺螄水中旋行成道,澄清降濁,滲濕化痰;牡蠣固正精而卻邪水,化濕痰;半夏以和陰陽;柴葛以升清氣;黃柏堅陰清火;神麯開發氤氳。為丸緩服,則升者不致劇升,使濕痰去而清者升,則四體泰然,遺濁自止矣。

一貫煎(柳洲)

主肝血衰少,脘痛,脅疼。

北沙參 麥冬 當歸(各一錢五分) 枸杞 生地(各三錢) 川楝子(二錢)

水煎服。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稍有拂鬱,則橫凌中土,理固然也。若腎水虧損,血液不足,則肝失所養而虛矣。大凡藏氣一衰,必所勝侮之,獨肝性剛暴,虛則不但不肯受制,而反欲侮其所勝矣。倘但見病似實,而抑之平之,是更廣其病機也。夫肝為剛藏,宜濟以柔,魏氏立此方,所以避剛劑也。生地補腎水,《難經》所謂「虛則補其母」是也;枸杞滋心血,《千金》所謂「子王則氣感於母」是也;麥冬益胃氣,仲師所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是也;沙參養肺氣,即《內經》所謂「勝極必復」,是迎其復氣也;當歸資本藏之血,《金匱》所謂「肝氣盛則肝自愈」是也。然肝為剛暴之藏,恐得補而反助其勢,故復以川楝泄肝之品,以監製之。命名一貫,取五藏有相生循環之妙,而一方貫之也。

青娥丸(《局方》)

主腎虛風冷,腰痛而重,喘咳。

胡桃肉(二十個) 破故紙(六兩,酒炒) 杜仲(十六兩,薑汁炒)

為末,蒜膏丸。

王晉三曰:腎虛為風冷所乘,或處濕地,或墜墮傷損,皆令腰間似有物墜垂也。骨脂、胡桃,以補左性右命之間;杜仲、蒜膏,調和肝腎之氣。溫腎納氣,則喘咳平而腰腳自利矣。一方加青鹽膏,似覺更妙。

五皮飲(澹寮)

主水溢皮膚,遍身浮腫。

五加皮(四錢) 桑白皮(一錢五分) 大腹皮(三錢) 生薑皮(六分) 新會皮(五分) 茯苓皮(三錢五分)

水煎服。

汪訒庵曰:諸藥滲濕健脾,於散瀉之中,猶寓調補之意。皆取皮者,水溢皮膚,以皮行皮也。

保元湯(明之)

主氣虛發熱,肢軟面白,痘陷不起。

黃耆(三錢) 人參(二錢) 甘草(一錢) 肉桂(三分)

水煎服。

錢鬥保曰:保元者,保守元氣之謂。黃耆保在外一切之氣,甘草保在中一切之氣,人參保上、中、下、內、外一切之氣,加肉桂以鼓腎間動氣,諸氣治則元氣足矣。

清魂散(《局方》)

主產後眩暈,不知人,神昏,口噤。

澤蘭 人參(各一分) 荊芥(一兩) 甘草(五錢)

為末,酒下。

汪訒庵曰:產後氣血虛弱,瘀留而又感風邪,神魂蕩越。人參甘草以補正,荊芥以祛風,澤蘭以行瘀。風去瘀行,氣血生則神清矣。肝藏魂,故曰:清魂。

三香湯(天士)

主暑濕穢濁,不飢,不食,不便,不寐,胸煩。

瓜蔞皮(炒) 鬱金(各一錢五分) 山梔(炒) 降香(各一錢) 豆豉(三錢) 枳殼(七分)

水煎服。

葉天士曰:濕濁暑穢,觸自口鼻,由膜原直走中道,遂致清肅不行,機竅不靈,故以清熱開鬱,芳香逐穢法也。

甘露飲(《局方》)

主胃經濕火,口臭,舌碎,吐衄,齒血。

枇杷葉(去毛) 生地 天冬 枳殼 茵陳 麥冬 石斛 甘草 黃芩(各等分)

水煎服。

天之暑熱一動,地之濕濁自勝,人在氣交之中,感受其氣,身中心火、胃濕熏蒸上竅,或腎水不足,而致胃火上升,或胃之陰虛,而虛陽上冒者,甘露飲最為的對。此以陰虧而火王,火王而濕動。除其火熱則陰自生而濕自化也。名曰「甘露」,謂甘露從天下降,炎暑自掃蕩無餘。然降露之夜,必天朗氣清,故方中以枇杷葉之清涼,肅清肺氣,以象降露之天;露之質,究屬是水,故以二冬、甘、斛,滋津養液,以象化露之水;露之性,甘潤清涼,故以地、芩甘苦氣寒,清熱瀉火,以象甘露之性。如是則甘露成,陰得養而熱自清,濕可化矣。然濕熱雖化而不使下泄,仍有上蒙之患,故復以枳殼通幽門,茵陳通火府,使濕熱濁邪一齊下趨矣,制方之妙若此。

斑龍丸(《青囊》)

主督脈虧損,天柱骨傾,頭重高搖,久利遺精,崩漏帶下。

鹿角膠 鹿角霜 鹿茸 補骨脂 柏仁 菟絲子 熟地(各等分)

為末,膠糊丸。

葉天士曰:鹿茸升督脈之陽,角霜通督脈之氣,鹿膠補督脈之血,骨脂獨入命門,以收散越陽氣,柏子涼心以益腎,熟地味厚以填腎,菟絲就少陰以升氣固精。古語云:「尾閭不禁滄海竭,九轉靈丹都漫說。惟有斑龍頂上珠,能補玉堂關下闕」。故治下部陽虛督損之病也。

汪訒庵曰:凡此峻補氣血之劑,陽虛者宜之。若真陰虧損,虛火上乘者,不可輕投,恐反涸其水。

控涎丹(無擇)

主痰飲膠結,四肢牽引釣痛,手足冷痹。

甘遂 大戟 白芥子(各等分)

為末,薑汁糊丸。

王晉三曰:控,引也;涎,湎涎也,水流貌,引三焦之水湎涎流出於水道也。白芥白色入肺,走皮裡膜外之水飲;甘遂色黃入脾,決經隧之水飲;大戟色黑入腎,逐藏府之水飲。三者引經各異,湎涎於水道則同,當審用之,能收奇功也。

徐靈胎曰:此乃下痰之方,人實證實者用之。

烏蠍四君子湯(士瀛)

主慢驚風。

川烏(五分) 全蠍(三隻) 白朮(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人參(二錢) 茯苓(三錢)

水煎服。

錢韻之曰:慢脾驚風之稱,何謂也?慢者,緩也,脾之性也;驚者,肝膽之情也。由於病久元虛,脾陽不健,肝膽之風,逆沖脾土。風性急而病反緩者,不特脾性之緩慢,抑亦邪正之不爭也。病在幼稚者,未得穀味精微耳。若不窮其致風之由,惟治其風淫之標,豈不遺人夭枉乎?烏頭峻補命火,立建脾陽,全蠍善竄,疏絡定風,人參致中和之氣,白朮培中宮,茯苓清治節,甘草調五藏。土氣砥柱,木不動搖;木平風熄,病安從來?

妙香散(荊公)

主心氣不足,驚怖悲憂,虛煩不寐,夢遺汗。

茯神(二兩) 人參 遠志 甘草(各五錢) 龍骨 黃耆(各一兩) 益智(四錢) 桔梗 硃砂(各三錢) 木香(二錢五分) 麝香(一錢) 山藥(六錢)

為末,調服。

古人謂:五志過極,都從火化。以勞神太過,心液受傷,心陽妄動,相火隨之,火壯食氣,氣不攝精,遺而有夢,是精神兩泄矣,與房勞過度者有別。人身三寶,精、氣、神也。今精、神兩傷,氣孤無偶,故急以人參保之,黃耆固氣以固精,龍骨斂神以斂精,益智補命而澀精,茯神補心而安神,桔梗宣思慮之鬱結,硃砂鎮妄動之心陽,遠志醒脾氣以上安心神,山藥補胃氣以下澀腎精,甘草調和中氣,以交通心腎。然其妙則又在於二香,蓋精神氣血之所以交戀不離者,在乎一氣之運動也。故以二香通行十二經八脈氣分,為之轉輸,不使滯於一處而偏勝,則上下安和,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矣。

解甲風(孔明)

主夏月汗秘,頭疼,惡寒,發熱。

麻黃(八兩) 綠豆(十兩)

為末,每服二錢,水茶煎飲。

錢韻之曰:此方乃武候南征所制。時值夏月,軍士解甲之頃,風寒乘汗而入,則無汗、頭疼等症作矣。然風寒外束,內中不無暑熱,故以麻黃散風寒於外,綠豆清暑熱於中,汗出邪散,諸證悉除,豈非神劑乎?

解語湯(資壽)

主風中脾絡,舌強不語,半身不遂。

羚角 天麻(各二錢) 桂枝(三分) 生薑汁(二匙) 竹瀝(一杯)

水入羚羊煮沸,再入麻桂,再沸,和瀝汁服。

錢韻之曰:經云:脾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入嘔。此言肝風挾痰飲上衝於脾絡。脾脈絡於舌本,故舌強而不言也。是方取羚、桂、天麻,疏絡定風;合薑、瀝,則滌痰而流利機關也。俟開言後,即當玉屏風善後。

參乳飲

主氣血交虧,先天不足,面黃羸瘦。

人參末 人乳末(各等分)

蜜丸,米飲調服。

汪訒庵曰:人參、人乳,用之以交補氣血,虛人宜常服。

卷三

來復丹(《局方》)

主暑濕濁寒壅滯中宮,氣塞填胸,便閉。

元精石(一兩) 硫黃 硝石(各一兩,同硫炒,結砂) 五靈脂 青皮(各二錢) 橘紅(一錢)

為末,醋糊丸,豌豆大米飲下。

王晉三曰:《易》言一陽來復於下,在人為少陽生氣所出之藏。病上盛下虛,則陽氣去,生氣竭。此丹能復陽於下,故曰來復。玄精乃鹽滷至陰之精,硫黃乃純陽石火之精。寒熱相配,陰陽互濟,有扶危拯逆之功。硝石化硫為水,亦可佐元硫以降逆。靈脂引經入肝最速,能引石性內走厥陰,外達少陽,以交陰陽之樞紐。使以青橘者,納氣必先利氣,用以為肝膽之嚮導也。

葉天士曰:寒閉神昏用來復,與熱閉用至寶為對待。

張石頑曰:此方以硝黃二味,大理中宮。寒涎宿垢,更以元精清鎮肺金,使氣化下行,歸就膀胱。二皮五靈以破食積痰血之滯,雖大理腸胃而不礙乎陽虛,故為治伏暑水瀉之聖藥。但小便赤澀不利者禁用。

章虛谷曰:人有素來上盛下虛者,暑濕濁邪壅於中宮,氣不升降,攻補難施,惟此方能旋轉陰陽,使濁邪上解,元氣下復,故名來復。凡虛而有濁者皆宜,不獨治暑病而已。

集靈膏(內府)

主氣血兩虛,身弱,咳嗽,咽乾,羸瘦。

人參 杞子(各一斤) 天冬 麥冬(各一斤十二兩) 生地(三斤) 牛膝(四兩,酒蒸) 仙靈脾(五兩)

甜水砂鍋熬濃,加白蜜六兩收膏,白湯調服。

王孟英曰:凡少年但氣弱倦怠,津液少,虛火上炎者,急宜服之,免成勞損。後惟魏玉橫先生善用此方,極言其功效,愚謂峻滋肝腎之陰,無出此方之右。若兼帶下遺精,宜去牛膝加黃柏。大便易滑者,亦宜去。

疏鑿飲子(《濟生》)

主水氣洪腫,喘急多渴,二便不利。

羌活、椒目、赤豆(各等分)

水煎服。

錢鬥保曰:水濕過盛,表裡俱實,故以羌活行在表之濕,從皮膚而散;椒豆行在裡之水,從下竅而出。上下內外分消甚勢,亦猶神禹疏鑿江河之意也。

獨聖散

主產後瘀血作痛,或食肉不消,脘痛拒按。

山楂(一兩,炒)

水煎,和童便一杯,砂糖半兩服。

吳於宣曰:山楂不惟消食健脾,功專破瘀,止兒枕痛,更以砂糖之甘,逐瘀而不傷脾。童便之咸,入胞而不涼下,相得相需,功力甚偉。名曰獨聖,誠不虛也。

白螺丸(震亨)

主痰積中宮,嘔吐,脘痛,吞酸。

白螺螄殼(一兩) 蒼朮(一錢)

為末,神麯糊丸。

錢韻之曰:脾氣一虛,津液不輸,積為痰飲,瀰漫胸膈之間,為病非一。螺螄生於水中,旋行成道,開脾郁,豁痰飲,旋轉中氣而輸水濕下行。蒼朮健脾,去窠囊之積,助以神麯,推陳致新,使積飲去,納食加而病愈矣。

清絡飲(天士)

主暑入肺絡,身熱,頭脹,咳嗆,耳聾而脹。

西瓜翠(五錢) 絲瓜葉(一兩) 荷葉邊(三錢) 金銀花(一錢五分) 竹葉(十片)

水煎服。

葉天士曰:暑火傷氣,肺先受邪,經絡痹塞,清竅為蒙,治以清涼芬芳氣味,廓清上焦氣分,其邪不攻自罷,合乎軒岐上病治上之方。

黑膏(《千金》)

主溫邪化火,劫津灼血,身熱無汗,神昏譫語。

生地(一兩) 豆豉(五錢)

熬膏服。

錢韻之曰:溫邪化火,津液受劫,氣血兩燔,用此以雙解表裡之邪也。生地專清營血之熱,補腎水上制邪火;豆豉發散衛分之邪,隨生地可拽營熱,使從表泄。名曰:黑膏。黑者,取黑水以平赤火;膏者,滋津以助作汗之具也。此方與白虎地黃同為氣血兩清之劑。有汗者,宜白虎地黃,兩清氣血之燔;無汗者,宜此方,兩泄氣血之熱。分而用之,有如桴應鼓之神。

玉壺丸(扁鵲)

主陽虛臌脹,便閉,百治不效。

硫黃(八兩,制九次)

為末,水法丸,開水送下。

王晉三曰:玉壺指人身而言。道書云:「金精滿鼎氣歸根,玉液盈壺神道至。」硫黃有水火既濟之妙。凡命門陽虛,陽氣暴絕,臌脹便秘,用以治之,卻有神功。

二金湯(天士)

主濕滯脾經,黃疸,腫脹。

海金沙(綿裹) 雞內金(各三錢)

水煎服。

錢韻之曰:坤土不運,水濕自生,濕阻氣道,氣機不行,為臌為疸,治以木畜之脾,健脾運氣。金沙其象似土,能於土中布其流散之用,而並達水濕從小便而祛,故東垣治脾濕腫滿,喘悶不快之病也。

鎮火湯(元功)

主虛火上炎,吐血,咯血,面赤,足冷。

龜板 赭石(各四錢) 阿膠(一錢五分) 三七(七分) 馬蘭根(三錢)

水煎服。

錢韻之曰:血者,營養筋骨者也,生於心,統於脾,藏於肝。腎之龍火一動,肝之雷火從之,龍雷相蕩,陽絡受傷,肝失藏,脾失統,血無所主,隨火奔騰,越出上竅。龜甲制龍火之上騰,兼補腎藏真水。赭石一名血帥,帥血歸經,鎮墜雷火。阿膠得濟水沉伏,滋陰降火。三味功專鎮火之逆,故以名湯。復以三七、馬蘭和絡止血。火降則血止,血止則陰生,陰生則火不妄升矣。

大力奪命丹(《外臺》)

主胃虛,氣逆,噎膈。

牛囀草(一握) 杵頭糠 元米(各半升)

為末,牛涎泛丸。

胃屬中土,坐鎮諸氣,胃氣一虛,氣逆上奔,乃為噎膈。治以坤土之牛涎,主滋養胃津,囀草主扶脾運化,糠主降逆,米主調中,胃氣既治,病由何作?

煨棗(曉瀾)

主營弱衛疏,易感風邪,汗多咳嗽。

南棗(二斤) 黃耆 桑葉(各二兩) 菊花(一兩) 陳皮(五錢)

水煎五沸,去藥滓,空心啖棗七枚。

錢韻之曰:此病後杜虛風復入之方,乃風引玉屏之變法也。第風邪之復入,本於營虛而衛疏,故以黃耆實衛,紅棗調營,營衛和諧,腠理致密。桑菊熄風平肝,蓋風之外襲,必由肝風內招,故以斯先平之。陳皮不過疏耆棗之滯。單食棗者,省服藥之煩,且不損胃土中和之氣耳。

久瘧湯(元功)

主邪留經絡,瘧久不休,熱多寒少。

何首烏(一兩) 蟬衣(五錢)

水煎服。

暑邪日久,邪歸經絡,陰氣日虧,邪氣日熾,故以首烏調和氣血,滋養陰液,蟬衣搜剔絡中伏邪,托之外出,邪泄則正強而瘧止矣。此與何人有邪正虛實之分,彼則邪少虛多,故取參之補正;此則邪多虛少,故用蟬之泄邪耳。

蘇合香丸(《局方》)

主寒阻關竅,暴厥,疰忤,鬼氣,瘴瘧,傳屍。

蘇合油 乳香(各五錢) 安息膏 丁香 木香 檀香 沉香 蓽茇 香附 訶子 犀角 硃砂(各一兩) 片腦(二錢) 麝香(三錢)

為末,油膏蜜和丸,如芡實大,沸湯下。

錢韻之曰:李士材謂:「寒阻關竅,宜此方。」蓋亦芳香開竅法也。諸香調氣散郁,溫散寒邪,開通關隘。犀角以為反間,不然恐其格而不入耳。凡溫暑濕邪入營昏痙,舌苔滑白者,亦可假以開竅通神。

半硫丸(《局方》)

主陽衰,風秘冷秘,痃癖冷氣。

生半夏 硫黃(各等分)

為末,生薑汁法丸。

吳鞠通曰:腎司二便,肝主疏泄。腎中真陽為濕所困,久而彌虛,失其本然之職,故助之以硫黃,熱而不燥,能疏利大腸。肝主疏泄,風濕相為勝負,濕凝則風熄而失其疏泄之能,故通之以半夏,能入陰燥勝濕。辛下氣,溫開鬱,三焦通而二便利矣。

搜邪解毒湯(宜亭)

主毒痧隱伏,人人相染,神昏。

牛蒡子 貫眾 中黃(各三錢) 連翹 蟬衣 銀花 穿山甲 射干(各一錢五分) 浮萍 馬勃(綿裹) 犀角(各七分) 豬屎(五錢,綿裹)

水煎服。

錢韻之曰:痧瘄者,皮膚紅暈,乃風熱毒蘊於肌腠也。若已見而復隱者,非涼風外束,即內火上炎。涼風外束,表散為先,故是方以萍、蒡、蟬、穿大開腠理,搜邪外出;犀、黃、銀、射清熱解毒於中;豬勃化穢毒熱邪,使之還清;翹、貫引血中熱毒,使之還表。此以表裡皆病,故用由營透衛法,若普濟消毒飲,亦可互用。

虎杖湯(叔微)

主敗精阻竅,淋濁,莖痛。

虎杖汁(半杯) 麝香(一分)

隔水燉溫,空心服。

葉天士曰:房勞強忍精血之傷,乃有形敗濁阻於隧道,故每尿必痛,以尿與精同門異路耳。故以杜牛膝通隧道之阻塞,麝香逐敗瘀之精血也。

失笑散(《蘇沈》)

主瘀血不下,心腹絞痛拒按,血迷心竅,不省人事,月經停滯作痛。

五靈脂 蒲黃(各等分)

為末,溫酒調服。

吳於宣曰:經以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故瘀血阻滯,三經皆受其病。血之瘀也,由寒凝不消散,氣滯不流行,非甘溫破血行血,不能攻逐蕩平也。是方用靈脂之甘溫走肝,生用則行血;蒲黃之辛溫入肝,生用則破血。佐酒以行其力,庶可直抉厥陰之滯,而有推陳致新之功。不覺諸證悉除,直可以一笑而置之矣。

霹靂劫巢湯(映廬)

主中風,痰湧,暴厥,身不發熱。

草烏 牙皂 麻黃(各三分) 細辛(一分) 殭蠶(三錢,生) 全蠍(一錢五分) 南星(一錢) 半夏(一錢七分) 竹瀝(一杯) 薑汁(三匙) 天雄(四分)

水煎頻灌。

謝映廬曰:將息失宜,痰飲日生,關隘漸塞,藏於隱微之中,結成囊癖,如燕之巢,如蜂之窠,其積之苦,非一日也。倏然外風襲入,或肝風內動,膠韌之痰,隨風上湧,清陽失位倒置,或令暴僕,或為痛厥,或為嘔吐。斯義惟喻嘉言透此一關,取用氣味俱雄之藥,所謂能變胃而不受胃變,如寇匪蟠踞,侵漫已極,使非斬關奪門之將,何以突圍而劫巢乎?故以星、半、麻、雄、蠶、蠍、薑、瀝,通經入絡,搜散風邪,消癖攻痰。然討寇之兵,性情暴烈,膈膜隱癖之區,道路常多曲折,非所易入,恐難決勝。故復使烏、皂、細辛,氣味俱雄者,有鋒銳巧捷之能,搜邪關竅之用。飲之下咽,猶霹靂一聲,號令一舉,眾皆走而不守,直達病所,贊襄成事,取功易易。

斂神湯(元功)

主懈㑊,不寒不熱,神識時迷。

龍骨 虎骨(各二兩) 龜甲 硃砂 五味子 紫石英(各一兩,為末) 棗仁(三錢) 茯神(四錢)

煎湯調服。

錢韻之曰:經謂:「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懈㑊,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惴惴然。」此言懈㑊之病象也。《靈樞》云:「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今心氣不足,無以外護;心血不足,無以內營。內外失守,神不歸舍,魂魄外越,筋骨懈怠而為懈㑊。治以龍虎之靈,東西對待,安魂寧魄。味、龜、英、朱,水火交媾,安神澀精,助以茯、棗,交補心經氣血。道經云:「龍從火里出,虎向水中生。」「人寶惟有精、氣、神,葆得三者可永生。」方名斂神,取斂攝神氣,神斂則筋骨強矣。

黑錫丹(《局方》)

主陽氣不固,陰氣衝逆,暴厥,暴血,奔豚。

沉香 附子 蘆巴 肉桂(各五錢) 茴香 骨脂 肉蔻 楝實 木香(各一兩) 黑錫(同硫黃炒成砂) 硫黃(各三兩)

為末,酒麵糊丸如桐子大。

張石頑曰:黑錫,水之精;硫黃,火之精。二味為君,諸香燥純陽之藥為臣,以金鈴苦寒為反佐,沉香引入至陰之分為使。凡遇陰火逆沖,真陽暴脫,氣喘痰鳴之急證,用以鎮固其陽,使坎離交於頃刻,續命神丹也。

徐靈胎曰:鎮納上越之陽氣,為必備之要藥。

更衣丸

主津液不足,腸胃乾燥,大便不通。

蘆薈(七錢) 硃砂(五錢)

為末,滴酒為丸,酒下一錢二分。

柯韻伯曰:兩陽合明而胃家實,仲景有承氣以下之;三陽燥結而津液亡,前賢又制此方以潤之。古人入廁必更衣,故以此命名也。硃砂以汞為體,性寒重墜下達;蘆薈以液為質,大苦大寒,性能潤燥結,從上導下而胃關開矣。合以為丸,兩者相須,奏功甚捷。

達原普濟飲(宜亭)

主內火熾盛,毒痧隱伏。

犀角(七分) 石膏(一兩) 鱉甲 惡實(各三錢) 歸身 桃仁 山甲 荊芥 連翹 蟬衣(各一錢五分) 母豬屎(五錢)

水煎服。

錢韻之曰:搜邪解毒,因風邪外束而痧隱,故重用散邪。此以內火太盛,經絡壅塞,毒痧隱伏,故需石膏之大清諸火,歸、翹、桃、鱉活血通絡,荊、蒡、蟬、甲以解肌,犀角、豬屎以化毒,則痧自外達矣。

玉屏風散(允宗)

主病後表虛,易感風寒,咳嗽,自汗。

黃耆 防風 白朮(各等分)

為末,調服。

柯韻伯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治風者,不患無以驅之,而患無以御之;不患風之不去,而患風之復來。何則?發散太過,元府不秘故也。昧者不知托裡固表之法,遍試風藥以驅之,去者自去,來者自來,邪氣留連,無解期矣。防風善於驅風,得黃耆以固表,則外有所衛;得白朮以固里,則內有所據。風邪去而不復來,此欲散風邪者,當依如屏,珍如玉也。

柴胡人參湯(院使)

主陰虛內熱,骨蒸盜汗。

銀柴胡 人參(各五錢)

水煎服。

溫邪久羈,陰液受戕,邪氣陷入,又或素稟陰虛火旺,皆勞損之萌也。是方人參、銀、柴,氣味甘寒,養陰清熱,且不伐中和之氣,而補後天元氣也。

二妙散(震亨)

主下焦濕熱,足腫,淋濁。

蒼朮 黃柏(炒,各等分)

為末,調服。

王晉三曰:蒼朮、黃柏,一生一熟,相為表裡,治陰分濕熱,大有殊功。

蠶矢湯(孟英)

主濕熱穢濁,霍亂,轉筋。

蠶砂(一兩) 苡仁(五錢) 豆卷(四錢) 木瓜(三分)

水煎服。

王孟英曰:蠶砂本桑葉所化。夫桑葉主熄風化濕,既經蠶食,蠶亦主勝風去濕。且蠶僵而不腐,得清氣造物者獨純,故其矢不臭不變色,殆桑從蠶化,雖走濁道而清氣獨全。蠶砂既引濁下趨,又能化濁使之還清,性較雞矢更優,故為霍亂轉筋之主藥。治溫疫用人中黃散,亦取領諸藥迅掃濁邪,下趨陰竅,較他之藉硝以達下者,更覺貼切,制方之義可謂精矣。至來復丹之用五靈脂,亦從雞矢白脫胎也。木瓜善舒筋縮,卷、苡淡滲而主攣痹,合而用之,奏功甚速。

君雷散

主蛔蟲腹痛,吐沫,面白,唇紅,喜食茶土炭。

雷丸 使君子(各等分)

為末,以其所喜者作湯調服。

大凡殺蟲之劑,皆伐生氣,惟此方殺蟲而不傷生氣者也,所以為佳。

豬肚丸(松石)

主濕熱下流,遺精,白濁,面黃,帶下。

牡蠣 白朮(各四兩) 苦參(三兩)

為末,豬肚煮爛糊丸。

王晉三曰:此治濕熱醪蘊脾胃,留伏陰中,故以豬肚為水中之土,厚胃泄水,白朮健脾勝濕,苦參泄濕清熱而堅腎陰,牡蠣化濕清熱而固正精。泄其邪,固其正,安有遺滑之患哉?

清暑化濕湯(孟英)

主暑濕發瘧,汗多不解。

石膏(一兩) 厚朴(一錢) 杏仁(三錢) 竹葉 半夏(治) 知母(各一錢五分)

水煎,臨熱時服,一劑知,二劑已。

葉天士曰:夏秋久熱,口鼻吸暑,偶有風涼外束,裡熱欲出無路,與營衛二氣交爭,致發瘧疾。夫暑必夾濕,濕也,熱也,皆氣也。聖帝論病,本乎四氣。其論藥方,首推氣味。理必苦降辛通,斯熱清濕化。石膏辛寒,大清氣分暑熱,厚朴辛溫燥濕,導涼藥以達膜原,半夏以和營衛,知、竹專理陽明獨勝之熱,杏仁降氣。而手太陰肺亦得秋金肅化之司,氣化則邪亦化矣。一劑知,謂藥已知其對證;二劑已,已者中病當愈之稱耳。

奪命散(趙塋)

主產後血暈,瘀血衝心,發狂。

血竭 沒藥(各等分)

為末,童便溫酒調服。

錢韻之曰:新產之頃,有三沖急症,乃惡露不下而上衝心、沖肺、沖胃也。血竭專破瘀血,和絡定痛;沒藥衛護心宮,去瘀生新;童便導濁下行。能奪回性命於瞬息之間,故為產後三沖急症之神方也。

牽正散(士瀛)

主中風痰湧,口眼喎邪,無他證者。

白附子 殭蠶 全蠍(各等分)

為末,酒調服。

汪訒庵曰:白附辛溫,祛風豁痰;蠶、蠍辛鹹,軟痰散風。性動可使活絡,有毒可使破結。風性善行而有毒,用行而攻行,用毒以攻毒者,大《易》所謂「同氣相求」,《內經》所謂「衰之以其屬也」。不僅為內風之良方,又為外中旋風之聖藥。

辰砂散(《蘇沈》)

主癲癇狂,精神恍惚。

辰砂(一兩) 棗仁(微炒) 乳香(各五錢)

為末,溫酒調服。令恣飲沉醉,勿令至吐,便安置床枕令睡。病淺者一二日,深者三五日,睡覺,即神魂定矣。慎不驚觸。

孫兆曰:人但知安神,而不知昏其神,則神始安。得睡者,酒力也,醉則神昏而反安矣。辰砂鎮心泄火,乳香入心散瘀痰,棗仁補肝膽而寧心。

清陰煎(天士)

主暑熱上冒,入暮昏厥,譫語,或神呆,痰潮。

綠豆衣 赤豆衣 黑豆衣(各三錢)

地漿煎湯,調入珍珠末四分,冰片一分,溫服。

葉天士曰:暑熱客氣,由上受以行中道,熱蒸上冒,三焦否塞,擾亂神明而為厥。厥則邪深在陰,故取地漿重陰之氣,直清陰分之熱。珍珠至陰之氣,清心中之熱,立展神明。少佐冰片,辛溫以開熱痹。三豆清暑解毒,由至陰而外達皮膚,使其厥止。厥止,展清氣分可也。

羊肉湯(祗和)

主亡陽脫血,惡人倦臥,時戰如瘧。

羊肉(四兩) 生薑 附子(各二兩) 當歸 白芍 牡蠣(各一兩) 龍骨(五錢) 桂枝(一錢五分)

水煎服。

韓祗和曰:氣血欲脫,若止救逆,效必遲矣。與羊肉湯,病雖色見有陽,是熱浮上焦,中下二焦陰氣不化,若調得下焦有陽,則上焦之陽下降丹田,知所歸宿矣。

丁香柿蒂湯(扁鵲)

主因寒呃逆,久利。

丁香 柿蒂 蓮子 生薑(各等分)

水煎服。

汪訒庵曰:陰氣若盛,陽火隨竭,浮於胸中,亦欲散矣,故不用鎮降而反以溫藥。丁香養胃、益火、暖腎,柿蒂納氣歸腎,蓮子輔胃鎮逆,生薑開鬱散寒。胃氣一和,陽回寒散矣。

四生丸(自明)

主血熱妄行,吐血,鼻血。

生地 柏葉 生藕 艾葉(各等分)

搗丸,調服。

柯韻伯曰:陰虛而陽無所附,則火炎上焦。陽盛則陽絡傷,故血上溢也。四味皆清寒之性,盡取其生者,所以全其水氣也。生地多膏,清心腎而通血脈之源;柏葉西指,清肺金而調營衛之氣;艾葉芳香,入脾胃而有去瘀生新之功;生藕空通,而和藏血攝血之用。五志之火既清,五藏之陰安堵,則陰平陽秘,血自歸經。

養胃湯(元功)

主胃氣不蘇,不飢不食,噤口痢疾。

扁豆花 茉莉花(各十朵) 蓮肉 綠豆衣(各二錢) 菖蒲 枳殼(各五分) 蘇梗(四分) 穀芽(五錢)

水煎服。

經以九竅不和,都屬胃病。胃府屬陽,以通為用。暑濕痹於胃府,出納之權交失。菖、茉芳芬,以醒胃氣;扁、綠甘寒,以清暑濕。蓮以降逆,蘇以調氣,谷養其陰,枳滌其濁。胃中邪濁既清,胃氣自然甦醒,於是九竅咸利矣。若非胃氣不醒,而舌光或干絳者,胃陰傷也,宜致和湯。

四磨飲(《濟生》)

主七情感傷,上氣喘急,胸膈不快,妨食。

人參 檳榔 沉香 烏藥(各等分)

磨汁,煎服。

王又原曰:聖人嗇氣,如持至寶;庸人役物,反傷太和。若正氣已衰,即欲削堅破滯,則邪氣難服。法當用人參先補正氣,沉香納之於腎,而後檳榔烏藥從而導之,所謂實必顧虛,瀉必先補也。

薛生白曰:四磨取漸磨運化,使手太陰得清肅之令,足厥陰無剋制之暴。

徐靈胎曰:濃汁使藥存留胸中,不即下達,亦妙法也。

解毒活血湯(孟英)

主溫暑入營,霍亂,斑疹,腹痛,利赤。

地丁 紫菜 絲瓜絡 益母草(各三錢) 銀花(一錢五分) 綠豆衣(四錢)

水煎服。

王孟英曰:地丁主清血熱而解毒,紫菜涼血解毒,益母亦主涼營化濕,銀、豆、瓜絡清絡中火毒。凡暑濕入於營者,服此奏功頗捷。

滾痰丸(隱君)

主實熱,老痰,怪病。

礞石 火硝(各一兩,同礞石入罐煅黃) 沉香(五錢) 黃芩 大黃(各八兩)

為末,水泛丸,溫水下。

汪訒庵曰:礞石發剽悍之性,能攻陳積伏歷之痰,大黃以開下行之路,黃芩以清上僭之火,合沉香行氣,則能迅掃老痰巢穴,濁膩之垢不少留,此滾痰之所由名也。然非老痰怪病,不輕投之。

卻邪湯(嘉言)

主祟病鬼疰,夜夢鬼交,如醉如癡。

犀角尖 羚羊角 虎骨 鹿角霜 龍齒 牡蠣 人參 黃耆(各等分)

為末,羊肉湯調服。

喻嘉言曰:祟附於身,與人之神氣交持,亦逼處不安,無隙可出,故用諸多靈物之遺形,引以羊肉之羶,俾邪氣轉附骨肉,移從大便而出。仿上古移精變氣,祝由遺事,而充其義耳。

白金丸(祗和)

痰血迷心,癲狂失心者主之。

白礬(三兩) 鬱金(七兩)

為末,水泛丸。

汪訒庵曰:此病多因驚憂,痰血塞於心竅所致。白礬能軟頑痰,鬱金能走心竅,去惡血。痰血去,心竅開矣。

昌陽瀉心湯(孟英)

主暑濕穢濁,胸前痞塞,呃逆吐逆。

菖蒲(一錢) 黃連(四分) 黃芩 半夏(治) 竹茹(各一錢五分) 蘇葉(五分) 厚朴(三分) 枇杷葉(去毛) 葦根(各四錢)

煎服。

王孟英曰:此瀉心湯證也,何必另立方治?以暑濕穢濁與傷寒不同。然終不能離其法,故仍曰瀉心。茲以菖蒲為君者,謂掃滌濁邪,而昌發清陽之氣也。合諸藥以為劑,共奏蠲痰泄熱,展氣通津之績,已歷試不爽矣。

金鎖固精丸

主氣虛遺滑,溲數。

黃耆 沙苑(各三兩) 芡實 蓮鬚(各二兩) 龍齒(一兩) 牡蠣(四兩)

為末,蓮肉煮爛丸,淡鹽湯下。

經以心藏神,腎藏精,肺藏氣,此三者,人身之寶也。三者交戀無失,則身健永生。若神氣一虧,皆令精損。是方以金鎖固精名之,明指氣不攝精而設。耆、苑氣味甘溫,益氣固精,芡、蓮交心腎以澀精,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然氣衰精動,皆由於火,故復以龍牡導火歸原,火靜則精得固而氣有所養,神亦不困矣。

桑麻丸(胡僧)

主陰虧風動,肢麻,眩暈,耳鳴。

桑葉 胡麻(各八兩)

為末,蜜丸。

汪訒庵曰:桑葉祛外風而熄內風,胡麻益腎精而補肝陰,白蜜緩肝急而滋筋骨。風去精充,則精骨強而頭目清,不亦宜乎?

宣痹湯(天士)

主溫邪氣結,喘咳,神昏,譫痙,唇裂,舌腐。

石菖蒲(洗打) 竹葉(各一錢五分) 連翹(三錢) 貝母(二錢,去心) 杏仁(二十粒) 射干(二分) 枇杷葉(五錢,去毛)

水煎服。

陳修園曰:外感之危,不過閉塞,有清道濁道之分。熱痹清道,流行之氣,亦痹不行,郁遏不通,其熱愈甚。頻與寒涼發散,熱仍不已,惟葉氏云:「諸氣皆痹,邪無出路,有內閉外脫之虞。」欲宣內痹,須得芳香,菖蒲辛芳,開痹結之氣,竹、翹解結聚之熱,杏、貝、枇、射宣通肺氣。氣化則邪亦化矣,深得之才輕可去實之旨。

分清飲(士瀛)

主陽虛濕濁,白濁,溲數,漩白如油,便瀉。

萆薢 菖蒲 烏藥 益智 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

陽火不足,脾無所養,濕濁自生,下注二陰。清濁交渾,乃小腸失泌別清濁之職,因脾土之升降不調也。於是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濁相干,二便為變。方以菖蒲宣發心陽,以生脾土;益智益火之原,以消陰霾;甘草調和脾土,以助升降之權。其妙在於烏藥、萆薢,一通一澀,則通者通水濕,專走前陰;澀者澀滓穢,不趨小便。則清濁已分,二便各歸正化,名曰分清,良不誣也。

半貝散

主瘧疾初起。

半夏 貝母(各等分)

為末,陰陽水調服。

錢韻之曰:夫瘧之發而未久也,真氣尚充安於內,但邪氣亡戰於外。乘其戰時,藥用陰陽相反邀之,所謂我不出利,彼出不利,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其半出而擊之利,此之謂也。

連樸飲(孟英)

主濕熱蘊伏,霍亂,寒熱,胸痞,口膩。

厚朴 黃連(各四分)

水煎服。

厚朴燥濕而祛濁,黃連瀉熱而降逆,凡濕熱穢濁之邪,阻於胸膈脘間,用此無不奏效,然即瀉心變法也。

朱蛤散(元化)

主血溢上竅,吐血,咯血,咳血。

蛤殼(四錢) 硃砂 三七(各一錢,為末) 阿膠(一錢五分) 竹茹(三錢) 藕節(三枚)

煎湯調服。

錢韻之曰:血之暴溢也,無非氣行急迫,火炎上湧,肝失其藏,肺失其降,經絡之血越於上竅。是方以蛤殼潛陽降氣,其字從合,能召陽歸陰,以陰闔陽,使血不妄行。硃砂色赤鎮心,以心主血也,使血有所主。三七乃木火之數,調養心肝,使出絡之血消化,循經之血安和,所謂推陳致新也。阿膠育陰制火。竹茹,竹之絡脈,通人之絡脈,其皮緊貼,能固絡中之血。藕本破血之物,取其節者,節以止之也。其肉空通有絲,能安絡中新血。此方降火而不伐胃,降氣而不溫燥,止血而不留瘀,去瘀而不損新,其方之神妙若此。

杏蘇散(《局方》)

主風寒頭痛,咳嗽,鼻塞,無汗。

蘇葉(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前胡(二錢) 半夏(二錢五分)

水煎服。

徐靈胎曰:此乃感冒風寒之總方。其病止在皮毛肌肉,未入經絡者,有食則兼用消食可也。

水陸二仙丹(蘇頌)

主下關不攝,遺精白濁。

金櫻子膏 芡實末(各一斤)

和丸。

汪訒庵曰:二味甘能益氣,潤能滋陰,澀能止脫。氣王陰充,精關自攝。櫻產于山,芡生於水,陰陽相和,人健如仙。

茶調散(《局方》)

主久風化火,頭痛目赤。

白芷 黃芩(各二錢) 防風(一錢五分) 薄荷(八分) 甘草(一錢) 荊芥(一錢四分)

為末,細茶泡湯調服。

張石頑曰:諸辛藥得甘草之甘,辛甘散發,僅可治風,未能消火,得芩、茶以協濟之,乃分解之良法。故能輕揚解表,三陽並治,宣通上焦鬱熱也。

蠲痹湯(士瀛)

主風寒濕,周身痠痛。

當歸 赤芍 黃耆 薑黃 防風 羌活(各七錢) 甘草(二錢五分)

水煎服。

徐靈胎曰:此為治痹之祖方,營衛兼顧之中,而又能祛風、散寒、利濕,痹證之善方也。

參胡飲(王璆)

主腎虛氣不收納,喘咳不休,吸入少力。

人參(一錢) 胡桃(三枚)

水煎服。

王晉三曰:胡桃連皮,能收肺經耗散之氣,納之於腎;連膈能通命門之火;肉則消膈內之痰飲,又能解梅斂之痰飲。人參補真元。凡年高腎氣不收咳嗽者,最為要藥。

土狗散(元化)

主水腫太甚,二便皆閉。

土狗(三隻)

瓦上焙為末,溫酒調下,或蟋蟀亦可。

錢韻之曰:土狗之性,急速銳利,善攻水土留結之所,有如刀破竹之勢,比之牽牛、商陸等,純敏多矣。

槐花散(叔微)

主腸風藏毒下血。

槐花(炒) 柏葉(炒) 枳殼(炒) 荊芥(炒,各等分)

為末,調服。

汪訒庵曰:血之在身,有陰有陽,熱傷陰絡,血必滲入腸胃而下。槐花苦寒,瀉腸胃之熱而疏肝,柏葉稟金氣而和肝。木主升,金主降,升降相配,夫婦之道和,則血得歸肝矣。荊芥搜風散瘀,枳殼利氣帥血,則血得經矣。

三子湯(祗和)

主氣實痰盛,喘咳,痞滿。

紫蘇子 白芥子 萊菔子(各等分)

為末,調服。

痰湧氣喘,能致一時殞命,不得不投峻猛豁痰之品。紫蘇降氣,白芥滌痰,萊菔破結,氣降則結散而痰化矣。雖云峻猛,較之礞石、控涎,猶為平妥也。

烏藥散(《局方》)

主下焦寒冷沖疝,少腹、臍旁、睪丸掣脅痛不可忍,大便不通。

烏藥 木香 茴香 良薑 青皮 檳榔(各五錢) 楝實(十枚,巴豆七十粒同炒,去巴豆)

為末,調服。

吳鞠通曰:此治寒濕客於肝、腎、小腸之方也。烏藥祛下焦冷氣,木香導氣透絡,青皮行氣伐肝,良薑溫藏劫寒,茴香暖腎透絡,楝實得巴豆之氣,逐濕濁從小便而出,檳榔直達肛門,引邪氣由肛門而出。則堅者潰,聚者散,一齊解化而病根拔矣。

安胎飲(《外臺》)

主屢次墮胎。

蓮子 青苧 紋銀 元米(各等分)

水煎服。

王晉三曰:半產由於房勞傷損,腎傷則精氣不固,肝傷則血熱妄行,脾傷則胎元自墮,故以元米扶脾養胃,紋銀涼血清肝,蓮子澀精補腎,青苧瀉淫欲之火,滌子宮之垢,兼固胎絡,誠王道之劑也。

薏苡仁湯(《聖濟》)

主腸癰腹痛,按之如淋。

苡仁(一升) 桃仁 丹皮(各三兩) 冬瓜子(二升)

水煎服。

古語云:「膏粱無厭發癰疽。」此指外瘍而言也。然腸癰一證,亦因膏粱積熱者多,又或婦女經停,氣血壅滯,亦能致此。冬瓜仁於人身氣血腐敗中全其生氣,苡仁敗氣毒,丹皮敗血毒,桃仁攻逐膿血,從大便泄也。

香茸丸(叔微)

主陰陽兩傷,久痢久瀉,骨立,不能食,飲酒即泄,崩帶,遺濁,久瘧。

鹿茸(炙) 肉蓯蓉(煨,各一兩) 麝香(五分)

為末,飯丸,米飲下。

葉天士曰:瀉利經久,腎陽肝陰必虧。中流乏砥柱坐鎮,致狂瀾滔天,此皆陰陽二氣微絕,八脈無權,下無收攝,漏卮不已。故用鹿茸辛甘理陽,自督脈以煦提;復以麝香之辛,以散留結之邪。且二味血肉有情,栽培身中精血。肉蓯蓉乃精血所生之草,滋補精血,育陰潛陽,用之者恐香茸有過升之患也。此方有升督陽,固八脈,散結邪,培精血之功,豈僅治瀉利一證而已哉?凡陽虛邪伏者皆可用也。

清骨散(士瀛)

主骨蒸,夜熱有汗,盜汗。

銀柴胡 秦艽 地骨皮 青蒿 甘草(各等分)

為末,鱉甲三錢,煎湯調服。

汪訒庵曰:骨蒸有汗,陽邪陷於陰血骨髓之中,地骨、鱉、柴能除陰分之熱而平之於內,青、艽亦能除內熱而領出於外,甘草和諸藥而退虛熱也。

祛黃湯(洪緒)

主濕熱內郁,黃疸,溲赤。

蒼耳子 薄荷 木通 茵陳(各二錢)

陳酒煎,調入砂仁末一錢,溫服。

王洪緒曰:蒼、薄散之於外,通、茵泄之於內。蓋疸證之成,不外風寒固表,濕熱內盛,氣機不動,腠理拂鬱。內外分消則愈。或疑黃疸濕症,應忌酒,不知酒本濕也。今做緝濕捕,善識濕穴,領藥戰濕,非酒不可,且酒有流通肌腠之力也。

雞鳴散(《千金》)

主下焦寒濕,腳氣上攻。

檳榔 蘇葉(各二錢) 防己(一錢) 橘皮 吳茱萸(各七分) 木瓜(三分)

為末,水煎,雞鳴時冷服。

陳修園曰:寒濕著於下焦,故用茱萸驅寒,檳、橘除濕,皆以氣勝,加以紫蘇血中之氣藥,辛香撲鼻,更助其氣。氣盛則行速,取著者行之之義也。又佐木瓜之酸,防己之苦,經云:「酸苦湧泄為陰。」俾寒濕之氣,得大氣之藥,從微汗而解之,戰則必勝之道也。服於雞鳴,取陽盛時則陽藥得力。冷服者,以陰從陰,混為一家,先誘之而後攻之也。

寶華散(右陶)

主穢濁阻痹,嘔瀉,口膩,神識模糊,脘痞。

鬱金 降香 荊芥 枳殼 銀花(各等分) 細辛(少許)

為末,茶清下。

穢濁由口鼻吸入,走中道而分布三焦,經絡瘀塞,機竅不靈,故用芳香之品,調氣、活血、開竅、逐穢也。

大調經散(無澤)

主產後血虛,惡露未化,營衛不調,寒熱腫滿,自汗,心怔,神昏。

炒大豆(一兩五錢) 茯神(一兩) 琥珀(一錢)

為末紫蘇湯調服。

錢韻之曰:產後心血虛而惡露未消,氣為濁凝,營衛不調,血走皮腠,故以神、珀安鎮心神於上,消瘀調經於下,更以大豆養血消腫,紫蘇調氣和營,營衛和諧,諸症屏息。

止瀉湯(草窗)

主脾虛腹痛,泄瀉久不止。

白朮 白芍 陳皮 防風(各等分)

水煎服。

脾虛則濕積,肝實則凌脾,故用白朮滲濕補脾,陳皮調氣醒脾,使脾健則濕化而不受肝乘矣;白芍於土中瀉木,防風於土中達木,使木得其平,則相疏而不相乘侮矣。木土和而痛瀉止矣。

蒼耳散(無擇)

主風寒襲腦,清涕流溢,頭額作痛。

白芷 薄荷 辛夷 蒼耳(各等分)

為末,調服。

汪訒庵曰:膽熱移腦,則為鼻淵。然亦有風寒者,故用辛溫疏風散寒,風寒散則腦液自固矣。

震靈丹(《局方》)

主奇經不攝,崩帶淋濁。

禹餘糧(煅) 赤石脂(煅) 紫石英(煅) 代赭石(煅,各四兩) 乳香 沒藥 硃砂 五靈脂(各二兩)

為末,糯飯糊丸。

葉天士曰:崩帶不止,是沖、任、督、帶諸脈,不能固攝,病在下焦,故用此方直達衝任,以固之收之也。

青松藥酒(德軒)

主風痹攻痛,色紅。

松毛 海䖳 桑枝 黑豆 菊花 胡桃 白蜜(各四兩)

陳酒煎服。

錢韻之曰:松毛祛血中之風,菊花平肝生之風,桑枝流通關節,海䖳濡潤經絡,豆蜜胡桃緩肝潤血以熄風。用酒煮者,借酒性以行藥力也。

龜鹿二仙膏

主諸虛百損,羸瘦少氣。

鹿角 龜甲(各二斤) 人參 杞子(各一斤)

熬膏服。

李時珍曰:鹿、龜皆靈有壽。龜首常藏向腹,能通任脈,故取其甲,補心、補腎、補血,以養陰也;鹿首常返回尾,能通督脈,故取其角,補命、補精、補氣,以養陽也。且血肉有情,接補身中氣血。人參益氣,枸杞補血,氣血交補,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填補之法,此為最穩。

樗皮丸(子和)

主濕熱下注,白帶不止,休息痢,遺精。

樗皮(一兩五錢) 白芍(五錢) 良薑(煅) 黃柏(煅,各三錢)

為末,粥丸。

王晉三曰:帶下,熱勝於濕,滑脫不禁,故以樗皮苦澀,清熱勝濕以澀之,白芍收陰氣以約之,良薑入胃和陽,截生濕之源頭,黃柏入腎堅陰,固帶下之去路,炒黑則收澀固脫也。凡下部不固之因於濕熱者皆宜,豈獨一帶下而已哉?

五利大黃湯(叔承)

主風熱毒邪,大頭瘟,壯熱,目閉,紅腫。

元明粉(七分) 大黃(酒炒,一錢) 犀角(八分) 牛蒡子(三錢) 山梔(酒炒,一錢五分)

水煎服。

錢韻之曰:大頭瘟初起,表證悉具,宜普濟消毒飲散之;若散之不解,漸見陽明實熱,宜用此方。所謂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也。犀、粉鹹寒,瀉熱解毒;黃梔苦寒,泄火清熱。用酒以引其上升,升已而降,則熱毒悉從便解。復以牛蒡辛涼宣表,使風熱從表而泄,表裡雙解之法也。

禹功散(子和)

主水腫喘急,二便不通。

黑牽牛(薑汁炒) 茴香(各等分)

為末,調服。

王晉三曰:此方消水腫如神禹決水之功。牽牛瀉水逐濕,以茴香引之,從戌入丙至壬,開通陽道,走泄濕邪,決之使下,一瀉無餘,而水土得平。然非體強脈實,不可輕投。

抑扶煎(宜亭)

主脾虛肝鬱,脘痛,吐酸。

白朮 赤芍(炒) 神麯(各二錢) 橘絡 玫瑰花 金柑皮(各七分) 冬蟲夏草(一錢五分) 穀芽(五錢)

水煎服。

錢韻之曰:肝鬱土中,陽微運滯,故用朮、谷扶脾健運,玫、柑抑肝理氣,橘、曲開鬱醒脾,赤芍和其肝脾,冬蟲夏草交其心腎,五藏相生,則肝藏欣欣向榮,脾復健運之職,何恙不已?

韭白丸(天士)

主下焦濕熱,淋濁脹痛,淋下粒子,疝證。

大黃(韭根汁炒) 歸尾 楝實 山甲 桃仁(各二錢) 鼠矢(三十粒) 茴香(七分) 桂枝(四分)

為末,韭白汁泛丸。

葉天士曰:此通泄厥陰氣血之方也。痛甚於下,濁結有形,非辛香無以入絡,非穢濁無以直走至陰之域,以子和奉議合方。

濕熱盤踞下焦,或竄精室,或走任脈,或注厥陰,或阻隧道,又或房勞強忍,精血為腐,窒塞隧道,故以楝實泄下焦濕熱,桂、茴化氣散結通經,桃、歸逐瘀血敗精,鼠、甲滌精宮邪濁,韭黃通隧路之阻塞,使之下泄也。

四竹湯(孟英)

主熱痰入膻,昏譫,肢痙,喘咳,痰潮。

竹葉(三十片) 竹茹(一升) 竹瀝(一杯) 竹黃(五錢)

水煎服。

錢韻之曰:溫邪逆走膻中,熱痰蔽阻。痰乃熱熏津液所化,膻中是清空之所,邪結於此,是用之最難。故以竹葉清熱散結,竹瀝滋液除熱,竹茹宣通經絡,竹黃清膻滌痰,且四竹俱有熄風清竅之功,熱退痰消,神清咳止矣。

毓麟珠(曉瀾)

主屢次墮胎,在五月前者。

絲毛雞子每一枚,用絲綿包裹煮熟食,復飲其湯。

葉天士曰:胎孕乃精血所結,皆屬有形。以草木無情為補益,聲氣必不相應,故以絲裹雞子,象包羅維繫之形,養胎固絡,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內精血。而食物之品,不伐沖和生氣,但王道無近功,多啖自有益。

蜣螂散(天仁)

主噎膈反胃,甚則嘔出糞水,大便不通。

蜣螂蟲(三隻,炙)

為末,調服。

錢韻之曰:嘔糞便閉,腸胃傾亂倒施矣。蛣蜣之智,在於轉丸,其推糞土成丸,厥力甚巨,用以開通大便,奏功甚捷。蓋便通則上嘔自止矣,斯法是尤世輔所始,用放屁蟲,是惡毒更甚於此,故舍彼而取此也。

降氣飲(仲淳)

主肝氣上逆,吐血,呃逆,咳嗽,脅痛。

蘇子(一錢五分) 枇杷葉(四錢,去毛) 鬱金 降香 川貝(各二錢)

水煎服。

人氣以成形耳,法天行健,左升主肝,右降屬肺。今肝有拂鬱,氣升太過,右降不及,故以蘇貝開其鬱結,郁降鎮其逆升,枇杷葉以助降令,俾氣暢郁舒,升降和平,不失常度,血自歸經矣。

三奇散(石頑)

主久痢久瀉,腸鳴後重。

防風 黃耆 枳殼(各等分)

為末,米飲調服。

張石頑曰:久風成飧泄,故用防風散風,黃耆固氣,一開一闔,開闔有權,下關自攝。枳殼以破滯氣,俾腸胃邪濁,盡從下泄矣。然後重稍減,即宜補中益氣調之。

都梁丸(吉老)

主風寒頭痛,腦額巔痛,項背拘急,眩暈。

白芷(等分,為末,蜜丸) 荊芥(一錢) 細茶(一錢五分)

泡湯送下。

楊吉老曰:此方初無名,自都梁制用,即以都梁名之。能散頭、額、巔、腦中風寒,又治婦人乍傷風邪,目昏頭疼,並皆有效。

導氣湯(子和)

主一切疝氣。

楝實(四錢) 木香(三錢) 茴香(二錢) 吳茱萸(一錢)

水煎服。

張子和曰:凡遺尿,癃秘,陰痿,胞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不月,小腹有塊,咽乾,癃秘,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名瘕而不名疝。川楝苦寒,入肝舒筋,使無攣急之苦,導熱從小便而出。木香升降諸氣,通利三焦,疏肝和脾。茴香暖丹田而祛冷氣。吳萸燥濕除寒,宣通其氣,使小便下行,其邪自去矣。

清肝導滯湯(陳氏實功)

主肝經濕熱,玉莖腫痛,小溲澀痛。

瞿麥 萹蓄 滑石 甘草 大黃 燈心(各等分)

水煎服。

肝經濕熱,下阻隧道,小便腫痛,然非相火,龍膽難投,亦非精濁,虎杖莫療,此方決不可少。瞿麥之命名,瞿乃四通八達之路,麥乃東方肝木之谷,能暢發肝木,復其疏泄之權,兼能通瞿道之壅滯。萹、滑專清濕熱,合甘、燈則通泄火府,大黃清濕熱而導積滯。合諸藥為劑,則垢濁導從小便而出矣,積滯通而肝邪清矣。

橘葉湯(錦庭)

主肝氣鬱結,乳癰焮紅漫腫,或結核而痛。

橘葉 公英 象貝(去心) 香附(各三錢) 青皮 赤芍 夏枯草(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

錢韻之曰:經以肝為罷極之本,生氣之所出也。性喜條達而惡鬱結,郁久不解,則氣結於乳部,以乳部屬肝也。橘、青、香附,辛香流氣,開鬱散結,枯、貝消塊軟堅,英、芍和營消腫,以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也。

煉雄丹(生白)

主暑穢痧邪直犯包絡,神明閉塞,昏憒如屍,及霍亂初定,驟爾神昏如醉如寐,身不厥冷者。

雄黃(一分) 焰硝(六分)

煉成清水,俟凝,用木通二錢,通草一錢,雪水煎,去滓,再入陳雨水和勻,入犀角汁三分,桃丹三釐,徐徐冷灌,服盡,必吐清痰而愈。此丹灶家秘製也,安能強解。

化陰煎(《景岳》)

主水虧火盛,癃閉,淋濁疼痛,牙宣齦衄。

生地 綠豆衣(各三錢) 黃柏 知母 牛膝(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

腎水有虧,相火自旺,陰精不守,欲泄不泄,阻於隧道,又或龍相上炎,血溢齦牙,故以知、地增水瀉火,黃柏堅未動之陰,綠豆解陰中毒火,牛膝導相火下行,逐敗精濁液,俾腎職堅,相火熄,腐濁去,何恙不已?

首烏茅朮湯(自制)

主風熱濕毒相搏,一身淫癢,搔之流水,諸瘡滋水淋漓。

首烏(五錢) 樺皮 黃柏 苦參 荊芥 銀花(各一錢五分) 茅朮(一錢) 甘草(七分) 黑豆(一合)

水煎服。

錢韻之曰:濕熱風毒郁於肌腠,起塊流水者,濕熱之淫泆也。癢者,風毒也。朮、柏、苦參化濕清熱,荊芥、樺皮以祛風,甘草、銀花以解毒,烏豆內調營血,外散客邪。邪去而營衛安和,滋水收而癢止矣。

紫草承氣湯

主濕毒斑、痘、疹不透,便閉,神昏。

紫草 大黃(各四兩) 厚朴(二兩) 枳實(一兩) 芒硝(一字)

水煎服,以利為度。

王晉三曰:溫病毒氣太盛,即從中焦肆虐。若痘疹初起,板而不鬆,紫而干滯,煩亂昏憒,此毒伏血中,不能載毒外出,故以承氣破中焦之實,瀉血中之滯,復以紫草清熱解毒。內通血脈,外達皮毛,肌肉鬆而毒得泄矣。

甘雨湯(自制)

主溫邪化燥,津液受劫,口渴,舌乾,齒燥。

鮮石斛(二兩) 鮮生地 鮮沙參 元參(各一兩) 甘草(二錢)

雪水煎,頻頻服。

人身天真之氣謂之陽,陽根於津,陰化於液。仲師云:「胃氣生熱,其陽則絕。」謂溫邪化火,胃土燥裂,津液已竭,陰陽交絕。故薛生白曰:「感病以胃液之存亡,訣病情之生死。」陳耕道曰:「病人之津液,猶兵家之糧餉。」糧既匱矣,兵勇何為?救液之劑,其可緩乎?石斛津汁最多,斛司出入,胃亦司出入,其能救回胃液可知。甘草甘守津還,元、地增水滅火,沙參潤肺之燥。肺潤則不盜胃津,津液既還,如久旱之忽逢甘雨,萬物欣欣而向榮矣。

陽和湯(真君)

主寒痰,疽痎,哮喘,一切陰凝之證。

熟地(一兩) 白膠(三錢) 麻黃(五分) 肉桂 甘草(各一錢) 白芥子(炒,二錢) 炮薑炭(五分)

水煎服。

錢韻之曰:痎者,寒痰深伏;哮者,寒痰上逆;疽者,阻也,氣血既虧而經絡復阻。其所阻者,非寒即痰,用白芥、桂、姜,溫而消之;鹿、地、甘草,溫而補之。消補互用,復得麻黃徹內徹外,走竄經絡,則補者不滯,阻者自行,氣血流運,如春回寒谷,陽和一布,冰雪溶而草木萌動,何疽痎之有哉?

豭鼠矢湯(朱肱)

主陰陽易病。

韭根(一把) 兩頭尖(十四粒)

水煎服,黏汗出為度。

王晉三曰:易病者,餘毒襲入也。韭根滑利通陽,疾於下行,再以鼠矢之陰霾,引入至陰之處,通陰舒陽。汗出為度者,毒邪外泄也。

追瘧飲(《景岳》)

主邪入陰分,瘧來寒多熱少,面白唇淡。

當歸 牛膝 半夏(治) 陳皮(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

錢韻之曰:瘧疾既久,屢散不應,邪氣不撤,轉入陰分。若瘧熱多者,宜鱉甲、何人輩之搜邪;若寒多熱少,必須此方以追瘧邪下泄。當歸內調營血,牛膝引邪下出,半夏和其陰陽,陳皮疏中利氣,氣血和而瘧止矣。

腎氣丸(《濟生》)

主肺腎虛,腰重浮腫,氣喘咳嗽,小便不利。

地黃(八兩) 山藥 萸肉(各四兩) 丹皮 茯苓 澤瀉(各三錢) 肉桂 附子 牛膝 車前子(各一兩)

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湯下。

徐靈胎曰:此方亦治腳氣,乃驅邪水,益正水之法也。專利小便,水去而陰不傷,扶陽而火不升,制方之妙,固非一端。

荷米煎(養老)

主津液不升,清陽下陷,便泄,口渴。

荷葉(三錢) 葛根粉(一錢) 粳米(一合)

煮粥食。

脾胃氣衰,清陽下陷,津液不升,故以荷葉升清陽而引生氣,葛根啟津液以上潮,粳米補胃氣而生津。

四妙湯(示吉)

主痘後瘍潰調理。

黃耆 當歸 銀花 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

蔣示吉曰:此方益氣、和血、解毒、托裡、排膿,最為神妙。

護心丹(《景岳》)

主邪氣攻心,神未昏者。

黃蠟 白礬末(各一兩)

以蠟溶化,入礬末和丸。

蠟成於蜜,蜜者,密也。主固密護心。礬主收神明而護心。凡見腳氣,露瘀癰毒,蛇蟲咬毒,將欲攻心,於神未昏時,急服此丹,可免攻心昏憒,即用祛邪解毒,逐瘀治本,所謂留人治病法也。

真人活命飲

主一切腫瘍。

白芷 防風 陳皮 角刺 山甲 土貝 花粉 當歸 赤芍 乳香 沒藥 銀花 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

王晉三曰:瘍科之方最繁,皆無深義,難以選擇。茲取和營消腫,化毒清熱,腫瘍可以通用者錄之。

碧雪

主熱極火閉,昏狂煩躁,咽喉腫痛,口糜齦爛,舌瘡喉閉,時疫發斑,便秘。

寒水石 火硝 朴硝 芒硝 牙硝 石膏(研末) 青黛(各等分)

用甘草一把煎湯,溶化諸藥,入膏,黛俟凝,涼水化下,不能咽物者吹之。

錢韻之曰:此鹹寒瀉火法也。

錫類散(瑞符)

主爛喉時症,乳蛾牙疳,口舌腐爛。

象牙屑(焙) 珍珠(各三分) 青黛(六分) 冰片(三釐) 壁錢(十二個) 牛黃 指甲(各五釐)

研極細末,吹患處。

王孟英曰:此方張瑞符傳,此救人而得之,故餘名之曰錫類散。功效甚著,不能殫述。

百勞丸方

勞瘵積滯疾,不經藥壞者,百勞丸主之。

當歸(炒) 乳香 沒藥(各一兩) 人參(二兩) 大黃(四兩) 梔子(十四枚,去皮熬) 虻蟲 水蛭(各十四枚,熬黑)

為末,煉白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百勞水下,取下惡物為度,服白粥十日。

張石頑曰:虻蟲、黃、歸、乳、沒,以散血結。即用人參以緩中補虛,兼助藥力以攻干血。梔子以開通熱鬱。服用百勞水者,取其行而不滯也。仲景按證用藥,不慮其峻。此方即血痹虛勞大黃䗪蟲丸一證。其授陳大夫以此方,已略為降等,猶恐誤施,故復云:一切勞瘵積滯疾,不經藥壞者主之,可見慎重之至也。

調氣飲方

赤白利,小腹痛不可忍,下重或面青,手足俱變者,調氣飲主之。

黃蠟 阿膠(各三錢)

同溶化,入黃連末五錢,攪勻,分三次熱服。

李時珍曰:黃蠟味淡而性澀質堅,故止泄痢。仲景治利有此方,屢用屢驗,乃知《本經》主下利膿血之言,深當膺服也。善用《本經》者,惟長沙一人而已。

此二方乃仲景所制,故變例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