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選要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19年8月11日 (日) 22:01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h1>外科選要</h1> <dl class="元資料"> <div><dt>作者</dt><dd>唐黌</dd></div> <div><dt>朝代</dt><dd>清</dd></div> <div><dt>年份</dt><dd><data value="1…”)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外科選要

作者
唐黌
朝代
年份
公元1776年

自序

余素不知醫,每於鄉僻處,敬遵《御纂醫宗金鑑》施治,其《外科心法》,更為響應,已錄要付梓。第恐初學未易入門,故於乾隆丙申秋,復將陳毓仁《外科正宗》,祁廣生《外科大成》,王宇泰《瘍醫準繩》,輯其簡要易明者,匯為成帙。計二卷,名曰《外科選要》。庶初學得近階梯,更研究《金鑑》心法,可以升堂入室。不但具活人之心,而亦得養生之半矣,因並付梓,附於《外科心法》之後。

崑山芹洲氏唐黌謹識

卷上

癰疽原委論

癰疽發背為何生,好好身軀出此形。

凡人處世而無疾病者,水升火降,精秘血盈也。養生篇曰:毋搖爾精,毋勞爾形,皈心靜默,可以長生。此皆遠世俗,忘名利,無貪嗔,卻疾病,惟修身保命之志士所能。今人豈能及哉?蓋謂靜則生水,動則生火,水能生萬物,火能克萬物,故百病由火而生;火既生,七情六慾,皆隨應而入之;既入之後,百病發焉。發於內者,為風勞蠱膈,痰喘內傷;發於外者,成癰疽發背,對口疔瘡。此皆言其大略也。故成癰者壅也,為陽屬六腑,毒騰於外,其發暴而所患浮淺。故易腫易膿,易腐易斂,誠為不傷筋骨,易治之症也。疽者沮也。為陰屬五臟,毒攻於內,其發緩而所患深沉,故為傷筋蝕骨,難治之症也。凡年壯氣血勝毒則順,年老毒勝氣血則險。

內被七情干臟腑,憂愁思慮總關心。

七情者,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悲傷於魂魄,恐傷腎,驚傷膽。六慾者,耳聽聲音,眼觀物色,鼻聞香氣,舌貪滋味,心帷大地,意幄萬方。

外有六淫傷氣血,風寒暑濕火相臨。

六淫者,風、寒、暑、濕、燥、火、是也,皆從外而入之。體實之人,遇而不中者有;體弱之人,感而隨發者多;又有感之不發,邪氣客於臟腑經絡關節之內,積襲日久,或待內傷,或因外感,邪氣觸而發之。既發之後,當參寒熱溫涼,邪正勝負而治之。

膏粱厚味多無忌,勞傷房欲致虧陰。

膏粱者,醇酒肥鮮,炙煿之物也。惟取快意於一時,不覺陰消於平日。況生是疾者,不起於藜藿,盡屬於膏粱。誰識膏粱味短,不及藜藿味長。

故將五臟多乖變,自然六腑不調勻。

五臟屬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也。相順相生,相反相剋,所謂相生者昌,相剋者亡。五臟不和,則六腑不通,九竅疲癃,留結為癰,蓋癰疽必出於臟腑乖變,關竅不得宣通而發也。治當寒邪而痛者,以溫熱散之;濕腫強痛者,滲而導之;燥搐攣痛者,滋而潤之。泄而痛者溫之,塞而痛者通之,虛而痛者補之,實而痛者瀉之,陰陽不和者調變之,經絡秘澀者沖和之,膿脹而痛者開之,惡肉侵蝕者去之,勞而痛者逸之,損而痛者續之,此等皆為活法,惟在用者詳之。

發於心上多危險,五臟相干事可明。

五臟者,心肝脾肺,四臟皆繫於背。惟腎經一臟,獨居於下,其精華津液,元氣元神,盡行灌溉,榮注於上。故四臟之火,皆賴一臟之水以濟之,所謂五臟根本,皆繫於腎,即此意也。凡發癰疽者,未有不先傷五臟而後發之,且背乃太陽膀胱督脈所主,太陽者,六經之首領也;督脈者,十二經絡之統脈也。況心乃君主之位,豈容毒相犯之。凡發於此者,危險難治之症。

心之以下多成順,六腑之因亦許評。

凡瘡生於心之以下者,除腎俞一穴外,皆為緩。六腑者,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此六經屬腑,其形在下,其氣主表,其病為癰,故發於六經者為輕。

脾家積毒生肩脊。

飲食膏粱積毒所致,高腫鮮明,根腳不過兩肩者為順。先宜解毒護心為主,次宜內托清心為要,間用蠟礬丸、護心散,防毒攻心。如腫平堅硬,漸大漸開,攻注兩肩胸項,腫而不痛者危。

心經火毒對心臨。

對心發者,乃心火妄動,熱極而發之也。況心為主宰,周身蘊熱,流會於此,其結為患,最易傷人,刑截督經,害非輕淺,況背脊多坑,固難起發,瘡形落陷,腫不高尖,治當大降心火,急疏蘊熱,頂用針通,隨行拔法,使毒氣內外疏通,庶不內攻,方為成守。保至十五日後,內無變症,得膿為解。如變症漸生,堅硬漸大,不作膿者,死在二十二朝先後。但此症貴在早治,十中可保其三四也。

兩肩左右雙生髮,肺肝積受不虛名。

左搭屬肝,右搭屬肺,俱生於左右肩骨移動之處,為可治。有此症者,先用萬靈丹發汗,疏通內外,次以清肝解鬱湯,柴胡清肝湯,氣用四君子湯,血用四物湯,潰後八珍湯,參而調治,誠為妥當。但此症原起於痰凝氣滯火鬱,氣血不調而生,正謂郁者開之,滯者行之,如誤用瘡科解毒泄氣,誤補誤攻之藥,必致多危。

蓮子蜂窠防毒陷。

蜂窠蓮子二發,多生於背,與心相近,與脊中平。輕者形長高腫,或偏半背;重者形斜平塌。兩脅俱傷,孔似蜂窠,突如蓮子,瘡形雖畏,常能多險多生。老弱不堪,反取常安常穩。大規只怕不純陽,治法何妨瘡勢惡。護心護膜丸丹,須要調停,執藥執方,活法在乎醫意。機參總論,法決存亡。

腰間腎俞發難生。

腎俞發者,生於兩腰陷肉之間,或正中亦發。凡生於此者,最為險候,蓋內腎為性命之本,藏精藏氣藏神,又謂受命先天,育女育男育壽,此等皆出於腎臟也。是疾房勞過度,氣竭精傷,其臟必虛,諸火諸邪,乘虛而入,既入之後,渾結為瘡,如本臟稍有真陰制火,瘡形自可紅活高腫為膿。治以人參養榮湯,加山萸、五味子、黃柏、知母、及加減八味丸,以救其源也。若瘡形紫黑乾枯堅硬,不作膿者,為真陰內敗,再無可生之理。

督脈經虛從項發,俗名對口故相稱。

對口有偏正之不同:發於正者,屬督脈所主;發於偏者,乃太陽膀胱所司。二者皆起於濕熱上攻,凝結而成也。督脈發瘡易治,因督脈起於下,而貫脊行於上,故毒氣得之,反能衝突高腫。膀胱者發瘡雖偏,而每為難治,蓋膀胱之脈,起於巔頂,貫項兩傍,順下而行,乃與瘡毒交會下流,故瘡多平塌。又太陽膀胱主司寒水,其質多冷多沉,故瘡於此多難起發,形色多難紅活,堅硬難潰,又易流注兩肩胸項作腫。十五日外無膿者,必然變黑歸陰,故多不治。治以黃連消毒飲主之,余皆降火化痰,解毒清心,托裡為要也。

何期耳後多生髮,夭疽銳毒本非輕。

發生於耳後一寸三分,致命之處,誠為險惡之候。左為夭疽屬肝木,右為銳毒屬肺金。二者皆起於積想在心,謀慮不決,致火旺而又郁,鬱而又旺,以成此疾也。故形多堅硬,頭多隱伏,未潰先黑,未膿先腐,臭穢易生,元氣易敗。凡生此瘡,毒氣多致不得外發,發後必內攻而死。但此症初生,起於隱微,令人多不知覺,及其知覺,毒已入內矣。如紅活高腫,易膿易腐者,俱無妨。

又有脫疽生手足,丹房補術孽根因。

脫疽初生如粟,色似棗形,漸開漸大。筋骨伶仃,烏烏黑黑,痛割傷心,殘殘敗敗,汙氣吞人,延至踝骨,性命將傾。此非天命,自喪其身。古人有法,截割可生。今人誰肯割截為名?治法雖有,詳在後文。

漫腫難治焮腫易,總論中間法可憑。

漫腫者,肉腫瘡不腫是也。焮腫者,瘡腫肉不腫是也。瘡之初起,理當升發。潰膿之後,不可內消,宜用托藥。如不應者,乃毒勝氣血,死在旬日。或已發出而不腐潰,根腳堅硬,或軟而散大者,急投托藥,大補脾胃,不應,死在二旬。若已潰而色不變紅活,亦不生肌收斂,瘡口暈大,腫痛不減,胃氣不回,急須峻補。不應者,乃脾崩,死在月餘。

諸瘡另自分門說,豈許輕於紊此呈。

癰疽治法總論

癰疽發背怎生醫,不論陰陽先灸之,不痛灸至痛,疼灸不痛時。

凡看癰疽腦項等發大瘡,先要從容立定主意,以見標日期為始,到今幾日,看瘡形與日期可否相對,相應則多吉,不應則多險。次看受病之源,發於何臟腑,出於何部位。但身體有上下,部位有險否,形色辨順逆,精神論有無。再看年紀老壯,氣血盛衰,發陰發陽,毒深毒淺。以陽為易治者多生,以陰為難治者多死。方診脈之虛實,可知順險,以決其終。凡瘡未潰前,脈要太過一二至,已潰後,又宜不及二三分,此為脈病相應,首尾自無變症。如其相反,恐防不測,但看法全在目力精巧,與心相應,一一參明,表裡透徹,然後方定治法。凡瘡七日以前,形勢未成,無氣未弱,不論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俱先當灸。輕者使毒氣隨火而散,重者拔引郁毒,通徹內外。火引毒氣混合為陽,方能發腫作痛,然後可汗可攻,或消或托,兼求標本忝治,必以脈合藥以藥合病,如此治之,自然無錯矣!故藥難執方,全在活法,大抵關節首尾,俱不可損傷元氣脾胃為要。

內服蟾酥丸一服,外將神火照三枚。

凡瘡初起,七日之前,或已灸之後,未服他藥,宜用蟾酥丸一服,得汗解為妙。或萬靈丹發汗亦可,所謂毒氣隨汗而散,最為捷徑。如二藥服後,發汗不出,此乃表裡閉密之故,毒亦不輕,當神妙拔根方施治。神燈照法,亦不可用之太早。如瘡四五日之間,形未聚,毒未出,若早用之,恐留郁在內,毒反難出。須用在八九日之後,瘡勢已定,毒氣已聚,未成膿腐之時。用此照之,已成者自高,未成者自消,不潰者自潰,不脫者自脫,亦且解毒活血消腫散瘀之良法也。

用膏貼頂上,敷藥四邊圍。

凡瘡最忌風寒所襲。初起之時,或已灸之後,俱當用太乙膏蓋貼頂上,功效在於拔毒,提頂提膿,防禦風寒不入。如焮痛高腫,陽瘡七日之後,瘡頭自有黃色,稠膿相黏膏上,余腫紅色光亮鮮明,每日宜用蔥湯洗淨,換膏貼之。其正膿定在十一日前後出也,此為易治易安之症。如七日之後,瘡不大腫高,四邊又不焮痛,瘡頭亦無膿意相黏,此為陰陽相等之症。宜用化腐紫霞膏,塗瘡頂上,外以膏藥蓋之。換至十日外,瘡頂漸腐,余腫漸高,似有膿意之象,其正膿只在十五日之後可出也,此為以險成順之症。至於二十日以後無膿者,乃純陰之症,縱治亦無效矣。又如瘡之四圍根腳余腫,其功又在敷藥,收束根本,庶不開大。初起時宜用金黃散敷於四邊,拔毒消腫止痛。既潰後,當用鐵桶膏箍之,庶瘡根漸收漸緊。但諸瘡原因,氣血凝滯而成,切不可純用涼藥,冰凝肌肉,多致難腐難斂,必當溫暖,散滯行瘀,拔毒活血藥用之,方為妥當也。

氣盛兮頂自高而突起,血盛兮根腳束而無疑。

氣血者,人之所原稟。老者尚或有餘,少者亦有不足。人之命脈,全賴於此。況百病生焉,失此豈能無變,獨瘡科尤關係不淺。但腫瘍時,若無正氣衝托,則瘡頂不能高腫,亦不能焮痛潰膿,則無真陰相滋,瘡根不能收束,色亦不能紅活收斂。凡瘡頂高根活,不論老少,氣血有餘,俱可無妨。又宜交會明白,交會者,瘡根與好肉交界之處,高低自然分別;明白者,瘡形與好形,各無混雜。以此觀之,瞭然明白矣。

高腫起者,忌用攻利之藥,以傷元氣。平塌漫者,宜投補托之劑,以益其虛。

凡瘡初發高起者,內臟原無深毒,毒發於表,便得托裡,以速其膿,忌內消攻伐,以傷脾氣,膿反難成,多致不能潰斂。又瘡初起不高不赤,平塌漫者,元氣本虛,急宜托裡溫中健脾,催托毒氣外發。庶無變症矣。

內熱甚者,量加消毒清劑。便秘燥者,必須通利相宜。使臟腑得宣通,俾氣血自流利。

腫瘍時內熱口乾,脈實煩躁,便秘喜冷者,此為邪毒在裡,急與寒涼攻利,宜內疏黃連湯,四順清涼飲,內消沃雪湯,俱可選用。又兼有表症,防風通聖散,去麻黃,或雙解散,加桔梗,天花粉,又或小便不利者,兼入天水散,五苓散,俱可合用。務使二便通利,以杜其源。又有元氣素虛者,恐不勝前藥,以托裡消毒散,加蜜炒大黃,或兼豬膽導法,必得通利為度。首尾俱要閉而不結,通而不泄,得臟腑和平,表裡透徹,方可托裡排膿。內補之藥,又如潰瘍時,雖有口乾便閉,臟腑不和不利等症,此因潰後膿水出多,內亡津液,氣血虛耗,不能榮潤臟腑所致。其人必脈細而數,口和而干,飲食減少,好飲熱湯,此乃虛陽之火為病,非前有餘可比。只宜養氣血,滋津液,和臟腑。如此治之,則二便自和,亦無變症。常有誤行攻利,多致不救者矣。

十日之間瘡尚堅,必用披針,當頭點破。

凡瘡十日以後,自當腐潰為膿,如不作膿腐,仍尚堅硬者,此屬陰陽相半之症,瘡根必多深固,若不將針當頭點入寸許,開竅發泄,使毒氣無從而出,必致內攻也。倘內有膿,又便易出,此為開戶逐賊之意也。亦有十日外,瘡雖不腐潰,形尚紅活,焮熱腫痛,此雖膿遲,後必有出,此又不必針之。蓋緣元氣不能充足,或失用補托之藥,又誤用寒涼,或蓋覆未暖,多致膿遲。有此症者,宜用補中健脾,大補托藥,以得膿為效。又以十五日至二十一日為期,過此外者,縱有稀膿,但元氣被毒相拒,日久必致耗散,誠難歸結也。

半月之後膿亦少,須將藥筒,對頂拔提,有膿血之交黏,必腐肉之易脫。

如瘡半月後仍不腐潰,不作膿者,毒必內陷,急用披針品字樣,當原頂寸許,點開三孔,隨瘡之深淺,一寸二寸皆可入之,入針不痛,再深入不妨,隨將藥筒預先煮熱,對孔竅合之良久,候溫取下。如拔出之物,血要紅而微紫,膿要黃而帶鮮,此為血氣營運活瘡,其人必多活。又謂膿血交黏,用藥可全,色鮮紅活,腐肉易脫。如拔出瘀血紫黑,色敗氣穢,稀水無膿者,此為氣血內敗死瘡,所謂氣敗血衰,神仙歡哉。此等之瘡難矣,其人必在月終亡。

且如斯時,內有膿而不得外發者,以針鉤向正面鉤起頑肉,用刀剪,當原頂剪開寸余,使膿管得通流,庶瘡頭無閉塞。

已用藥筒拔膿之後,外既有孔,內竅亦通。瘡期又當大膿發泄之後,如膿尚少,亦非自然得出,故瘡頭必有瘀腐塗塞,內肉亦有頑膜阻隔,多致膿管不通,自難出也。須用針鉤起瘡頂頑肉,以披針利剪,隨便取去寸余頑硬之肉,取之微痛血出,俱自不妨,隨用兩手輕重得宜,從瘡根焮處,漸漸捺至中間,剪出膿管處,內有聚膿,自然湧出,以黃色稠厚為吉,其膿日漸多者為輕,反此為慮。此功務使塗塞者開之,令膿毒外發也。

頻將湯洗,切忌風吹。

凡瘡未潰前,或已用照藥後,俱要煎蔥艾湯每日淋洗瘡上一次,甚者早晚二次,使氣血疏通,易於潰散。又已潰時,及藥筒提拔之後,尤宜避風,先去舊藥,用方盤瘡下靠身放定,隨用豬蹄湯以軟絹淋湯瘡上,併入孔內,輕手捺淨內膿。庶敗腐宿膿隨湯而出,以淨為度,再以軟帛疊成七八重,勿令太乾,帶湯覆於瘡上,兩手輕盈旋按片時,帛溫再換,如此洗按四五次,使氣血得疏通,患者自然爽快,毒氣得解,腐肉易脫,疼痛得減,此手法之要,大瘡不可缺也。候腐脫已見紅肉時,洗後隨用紅玉膏挑於手心捺化,搽新舊肉上,外用膏蓋,四邊根腳已消,不必箍藥,每日如此,不數日,膿盡腐脫,新肉頓生。再加內補,調理得宜,輕瘡只在月餘,大瘡不過七十日,必完口而愈。

關節在於斯時,變生出於此候。

關節者,陽瘡以十四日為關,陰瘡以二十一日為節,此時務要出膿勢定,不可過釀。但膿出方自腐脫;腐脫方自肌生,肌生方自收斂,收斂方自瘡平。如斯時不得膿者,後必有變,為一關順,後必多順,一關逆,後必多逆。

治當大補,得全收斂之功,切忌寒涼,致取變生之局。

凡瘡潰後,五臟虧損,氣血大虛,外形雖似有餘,而內臟不足,法當純補,乃至多生。已潰時發熱惡寒,膿多自汗作痛者,十全大補湯。虛熱少睡,飲食不甘者,黃耆人參湯。皮寒虛熱,咳嗽有痰者,托裡清中湯。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黃短氣者,人參養榮湯。膿多心煩,少食發躁不睡者,聖愈湯。脾虧氣弱,身涼脈細,大便溏泄者,托裡溫中湯。飲食不甘,噁心嘔吐者,香砂六君子湯。脾虛下陷,食少虛熱間作者,補中益氣湯。腎虛作渴,不能相制心火者,加減八味丸。仿此選用,蓋托裡則氣血盛而脾胃旺,使膿穢自排,毒氣自解,死肉自去,新肉自生,飲食自進,瘡口自斂。若不務補托,而誤用寒涼,謂之真氣虛而益虛,邪氣實而益實,多致瘡毒內陷,膿多臭穢,甚則脈洪大渴,面紅氣短,此真氣虛而死矣。

蓋瘡全賴脾土,調理必要端詳。

脾為倉廩之官,胃為水穀之海。胃主司納,脾主消導。一表一里一納一消,運行不息,生化無窮。五臟六腑,藉以生養,又謂得土者昌,失土者亡。蓋脾胃盛者,則多食而易飢,其人多肥,氣血亦壯;脾胃弱者,則少食而難化,其人多瘦,氣血亦衰。所以命賴以安,病賴以安,況外科尤關緊要。善養脾胃者,節飲食,調寒暑,戒喜怒,省勞役。如不然,則精神氣血由此而日虧,臟腑脈絡由此而日損,肌肉形體由此而日削,所謂調理一失,百病生焉,故脾胃不可不詳也。

冬要溫床暖室,夏宜淨幾明窗。

人之氣血,喜暖而惡寒,又謂遇寒則結,遇熱則散。況瘡乃肌肉破綻之病,若不防禦,風寒最為易襲。凡看瘡時,冬要圍爐暖室,逼盡余寒。夏宜淨幾明窗,庶外風不入,然後方可揭膏洗貼。

飲食何須戒口,冷硬膩物休飧。

人之病中,腫痛時自然痛傷胃氣,諸味不喜。直待潰後,膿毒一出,胃氣便回,方欲思食。彼時但所喜者,便可與之,接補脾胃。如所思之物不與,此為逆其胃氣,反致不能食也。切要不可太過,惟恐生冷傷脾難化,硬物肥膩滑腸,故禁之。

癰疽雖屬外科,用藥即同內傷。

古之以外科推為雜病之先,蓋此傷人迅速,關係不淺,故特設於前也。且如癰疽腦項疔毒大瘡,形勢雖出於外,而受病之源,實因於內也。及其所治,豈可舍於內而治外乎?所以外不起者,內加托藥;表熱甚者,內必清解。血虛宜用四物湯,氣虛宜用四君子湯,脈虛足冷溫中,脈實身熱涼膈。以此推之,內外自無互異。

病要論久新,要法在於寬治猛治。

病有新久,勢有緩急。如受病之初,元氣未弱,治當隨症迎刃而解。若懼行霸道猛劑,定不能決效於危急時也。用藥中病,如表症盛者,用萬靈丹,大加表散。里症急者,以內疏黃連湯,急與通行。又如受病日久,邪正相拒,其元氣示有不衰弱者,縱有餘症雜症壤症,俱當先固其本,而後調之和之散之,使病氣漸退,元氣漸醒,飲食漸進,根本漸實,則余患再無不愈之理。

藥必求標本,功莫別於先醫後醫,若一概之攻補,恐兩途之誤用。

物理皆有標本。而病之標本,尤莫切焉。身體之標本,五臟為本,六腑為標。五臟主裡主血,六腑屬表屬氣。疾病標本,以初病為本,以傳病為標;又以元氣為本,病氣為標。此所以寒熱表裡緩急之病,應汗下補瀉和解之方。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若先治其標,後治其本,使邪氣滋甚,其病益增。又謂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假如先得瘡疾,而後得泄瀉嘔吐食少等症,宜捨本從標之法治之,候瀉止嘔定食進,方再治瘡,余皆仿此。

又說陽變為陰,內外被寒涼克伐。

瘡本發於陽者,為癰為熱為實為疼,此症易治。患者不覺,以為小恙,不早求治。反又外受風寒,內傷生冷,或再被醫者失於補托,而又以涼藥敷圍,以圖內消,合病家之意,多致氣血冰凝,脾胃傷敗,使瘡毒變在十一日未出膿之前,形勢與好肉相平,不疼不熱,軟慢相兼,瘡孔止流清稀肥水,更兼身體不熱,脈亦細微,飲食厭飧,精神昏短。有此症者,變入真陰,雖強投溫中健脾之劑,不應者,百無一生。如瘡變在十五日之後,已出膿時,毒氣已將外發,如有調攝失宜,誤食冷物,忽變為陰者,急投托里溫中湯,十二味異功散,輕者十全大補湯,俱倍加參耆桂附以救之。須得瘡熱作痛,膿出身溫,脈起食進者為吉。但瘡原本於陽其人故得多生者有矣。

豈期陰變為陽,首尾得辛熱扶衰,病分真似,理究陰陽。

瘡本發於陰者,為疽為冷,為硬為虛,此症難治。患者知覺欲生,而故將辛香酒煎大方熱藥以助之,醫者又欲患處高腫,焮熱作膿,敷以熱藥,圖其起發,故瘡得藥性大熱,轉陰為陽。其瘡雖得微腫微熱微痛微膿,但瘡形終不似真陽紅活,不得真厚黃膿,如此者不久復歸陰矣。但瘡原本於陰,其人多死。凡值此症,若患者方寸不雜,托信於醫,而醫者又得機關透徹,治法得宜,內外融和,每每中節,其中亦有可生者,十中一二矣。

既有針工之異說,豈無線藥之品詳。

凡瘡毒既成,當托其膿;膿既成,當用針通,此舉世自然之良規也。必當驗其生,熟淺深上下而針之。假如腫高而軟者,發於肌肉,膿熟用針,只針四五分;腫下而堅者,發於節脈,膿熟用針,只在六七分;腫平肉色不變者,毒氣附於骨也,膿熟用針,必須深入寸許,方得見膿。又輕按熱甚便痛者,有膿且淺且稠。重按微熱方痛者,有膿且深且稀。按之陷而不起者,膿未成。按之軟而復起者,膿已成。按之都硬不痛者,非膿即瘀血也,或濕水也。所謂有膿即當針,膿孔宜順下。若膿生而用針,氣血反泄,膿反難成。若膿熟而不針,腐潰益深,瘡口難斂。若膿深而針淺,內膿不出,外血反泄。膿淺而針深,內膿雖出,良肉受傷。元氣虛者,必先補而後針,症隨膿退。又有氣癭腫而綿軟不痛者,血癭腫而內疊成塊者,頑毒結之日久,皮腐肉紫,根硬四邊紅絲纏繞者,以及結核之症,漸大漸痛漸腐者,以上四症,俱不可輕用針刀掘破。若妄用之,定然出血不止者立危。但用針之法,妙在膿隨針出,而寂然無所知覺也。至於癭瘤瘰癧諸痔諸漏,疔毒堅硬頑瘡,此等症者,若非線藥之功,亦不能刻期取效。夫線藥乃有五六種,難以概說,與其各病相應者,亦隨症而善用之。

湯散丸丹,要在發而必中,神聖工巧,誠為學者機關。

醫善用方,如將善用兵。善於水者,涉海潛波,渡津破浪;善於陸者,穿山越嶺,附葛攀藤;奇偶者鼓舞飛揚,蹊徑者浮沉鑽鑿,弱者可守,強者當敵,此為將用兵之大法。凡為醫者,理皆仿此,其要在知人之強弱,識病之內外,究病之淺深,察時之順逆,然後可汗可攻,或吐或下,或宜和解,或宜補益,又知某湯善汗,某散善攻,某丸善和,某丹善補,因其病而用其方,如矢發機,投之必中,中之必勝,勝之則病無不愈之理,此為用方之大法也。又如望聞問切,神聖智巧,亦可兼之。所謂望其形而通其神,聞其聲而明其聖,問其由而得其工,切其脈而續其巧。此四者,誠為初學之繩墨也。

至於千萬百症,難將說盡短長。

方不在多,心契則靈。症不在難,意會則明。方不心契,症不意會,如疏淡之交,寡遊之地。性情形勢不切,何以便托用哉!故藥不應病,病不應藥,即此據也。

治在活法,貴在審詳。

動靜世務不同,勞逸機關亦異。昔之受病,從外而來,今之受病,從內而發。又古者多實,設方宜散宜宣,今者多虛,治法宜滋宜補。若醫者不識古知今,一概施與,必多致其夭亡者也。用之必得其當,醫斯可以稱良。

治病則例歌

外科之瘡有治例,說與君家須切記。病端百出別根因,方法一囊豈同類。熱與寒,通與秘,其中消息知端的。通多不足秘多餘,熱實寒虛分症治。陽似陰,陰似陽,其中妙理要推詳,不分表裡一例治,輕變重而重變亡。醫者貴乎多應變,不可偏執用其方。且如表症惡寒,宜用荊防敗毒散。里症發熱,可將內疏黃連湯。瘡勢已成,托裡消毒散,誠為正法。內膿將潰,十全大補湯,最得相當。人參養榮湯,治潰後虛熱發作。木香流氣飲,散結腫寒濕為殃。飲食不甘,定用香砂開胃。精神怯少,須將參朮回陽。陰虛陽虛,須八珍最為要領。盜汗自汗,得獨參一味可強。潰後多疼,乳香定痛散,功奇莫緩。脾虛下陷,補中益氣湯,功效尤良。曰燥譫言,瀉實火須黃連解毒湯。心煩衄血,理虛陽必犀角地黃湯。古法治癰疽,稱述仙方活命飲。今時醫發背,還期神授衛生湯。蟾酥丸、在外科稱為獨品,護心散、解內毒號曰無雙。詎知蠟礬丸護膜護心,可羨淡中有味。還贊玉紅膏生肌生肉,堪誇壞里呈祥。身涼自汗,腹痛腸鳴嘔逆,豈逃異功散。睡臥不寧,虛陽發躁膿多,定用聖愈湯。生脈散、接虛羸,(音雷)脈來微細。歸脾湯、除驚悸,睡得安康。竹葉石膏湯,治虛煩身熱者,何須疑慮。麥冬清肺飲,除膈熱有痰者,無待商量。金鯉湯,治肺癰吐膿氣急。元龜丹,攻結毒臭腐頑瘡。風熱生瘡通聖散,瘡瘍狂躁破棺丹。小柴胡湯、除客邪往來潮熱,大防風湯、攻腿膝寒濕為殃。咽腫咽疼,定用清咽利膈散。斑紅斑紫,豈逃化斑解毒湯。八味丸解口乾妙藥,二神丸治脾泄奇方。香連丸為臟腑瀉痢通用,甘露飲治口齒腐爛相當。六和湯和脾止吐瀉,雙解散解表裡內傷。逍遙散善治女人諸病,保元湯常扶赤子多傷。皮膚毛髮乾焦,蘆薈丸效應甚捷。咽喉口齒腫痛,冰硼散功實非常。滋腎丸治下元腎虛不固,涼膈散解上焦膈熱多煩。九龍丹消魚口,吞之滅跡。二蚊散行濕腫,服下安康。呂祖一枝梅,止痢定驚。稱為仙藥。真君妙貼飲,消疼止痛,號曰神方。痔漏癭瘤疔毒,古誇三品錠。癰疽流注諸風,今羨萬靈丹。柴胡清肝湯,治鬢疽肝膽有效。黃連消毒飲,醫對口督脈尤良。小兒口內生疳,必用人中白散。大人咽喉腫痛,須將金鎖匙湯。下疳新久珍珠散,小便淋澀木通湯。玉真散破傷風有效,復元湯療跌撲稱強。提肩散治胳膊強直作痛,拈痛湯除痛腿風濕相傷。小便生疳,龍膽瀉肝服可羨。大頭腫痛,普濟消毒飲何妨。便毒懸癰,內消散吞何足慮。臀癰腿病,耆柴湯下自無殃。又有女子陰瘡,能腫能疼能至癢。在人活法,或消或補或蟲妨。蓋夫男子之囊癰,瀉肝經之濕熱。小兒赤遊丹,解毒兼砭血。凡治楊梅瘡,戒熏為至切。舌下發痰包,利剪方能泄。出如雞蛋清,消痰是真訣。結毒與頑瘡,紫金膏可設。風瘡徹骨癢,雄黃散效絕。疔瘡先刺血,內毒宜汁汗泄。禁灸不禁針,怕綿(綿者毒陷也)不怕鐵(鐵者入針堅硬有聲)。又有失榮腫,堅硬如岩凸。強陰失道症,形狀要分別。婦人之乳岩,此中一例決。未破肉嶒稜,已潰流臭血。如此幾般症,古今無治說。瘡有數百種,難以都陳白。惟在一點心,何須三寸舌。學者若精靈,萬事皆通徹。此為粗糙歌,可譏亦可閱。

癰疽灸法並禁灸瘡穴

凡瘡初起,除項之以上,余皆用艾火。隨瘡勢大小,灸艾壯之多少,用蒜切成薄片,安於瘡頂上,著艾炷點火三壯,一換蒜片。初灸覺痛,以不痛似癢為止;初灸不痛,以知痛癢為住。如初灸全然不覺痛癢,宜去蒜,當明灸之。又陰瘡日數多者,艾炷不及其事,以蒜搗爛鋪於瘡上,艾亦鋪蒜上,點火灸之,必知痛甚為效。此為火氣方得入里,知痛處方是好肉。蓋艾火拔引郁毒,透通瘡竅,使內毒有路而外發,誠為瘡科第一法也。貴在乎早灸為佳,又有禁灸數症。頭乃諸陽之首,純陽無陰之處。凡生瘡腫,俱是亢陽熱極所致,如再加艾火,使毒氣熾甚,隨後反加大腫,最能引動內痰,發之必死。面生疔毒亦然。又有腎俞一穴,在於兩腰脊傍,系內腎命根所繫之處,此穴發瘡,多因房勞素虧,腎水枯竭而成。若再加艾灸,以爍其源,必致內外乾涸,多成黑陷,昏悶而死。又有患者元氣素虛,發瘡多不高腫,其人體必倦怠,精神必短而昏,脈必浮散空虛,數而不鼓,此內無真氣抵當火氣。如灸之,其人必致昏憒而死。常謂艾火不虧人,此言誤之多矣,醫者亦宜詳察之。

論病生死法

初生如粟,里可容谷;外面如麻,裡面如瓜;外面如錢,里可容拳,起勢大,終無害。未老先白頭,無膿軟陷休,瘡從疙瘩起,有膿方腫潰,氣昂昂,不治自安康。根高頂又高,八十壽還饒,焮腫易腐爛,任大終無恙。瘡高熱焮疼,雖苦必然生。瘡軟無神氣,癰補方為益。肉腫瘡不腫,畢竟生疑恐,膿穢不進食,泄瀉黃泉客。瘡色豬肝紫,無膿必定死。綿潰不腐爛,內怕葡萄嵌。仰臥不知疼,陰症命難生。腐盡有敗氣,笑里終生戾。散根瘡平塌,神仙無治法。久病目露神,必定命難存。面忽似塗脂,十日後分離。敗中有紅肉,雖重生門路。新肉如板片,不食終須變。手足皮枯槁,血敗身難保。唇白眼無神,腹脹瀉將傾。醃氣不滃氣,雖重多生意。眼眶黑氣濃,癰疽怕此逢。房中香馥馥,是病終為福。瘡熱身微熱,輕病何須說。生死此中求,片言一可決。

察形色順逆

凡看人之病,兼視其形色,後與脈病相參,誠識於始,以決其終,百無一失矣。何以知之?陰病見陽色,腮顴紅顯,陽病見陰色,指甲呈青,此二者俱死。又身熱脈細唇吻反青,目珠直視者死。面如塗脂,色若土黃,油膩黑氣塗抹者死。唇舌乾焦,鼻生煙煤,眼神透露者死。形容憔悴,精神昏短,身形縮小者死。喘粗氣短,鼻焮睛露,語言譫妄者死。循衣摸床,遺尿失禁,撮空者死。頭低項軟,眼視無神,吸吸短氣者死。皮破無血,肉綻爛斑,麻木不知痛癢者死。齒黃色如煮豆,唇白皮理無紋,耳黑枯焦不聽,人中縮而坦平,口張氣出無回閉,鼻煽相隨呼吸行,汗出如珠不散,痰若膠而堅凝,口血紅如肺色,指甲彎而帶青,神昏神浮,神亂神離,緇衣生滿面,黑氣慘天庭,逢之都沒命。法在此中評。

病有三因受病主治不同論

三因者,內因、外因、不內外因。此說從於先古,其詞意尚有發而未盡者。內因起於七情蘊結於內,又兼厚味膏粱,熏蒸臟腑,房欲勞傷,虧損元氣,乃五臟受之,其病由此而發者多,在富貴肥胖者十有八九。其見症形多堅硬,根蒂深固,二便不調,飲食少進,外軟內堅,平陷無膿,表實裡虛,毒多難出,此即內傷之症也,故曰內因。外因者,皆起於六淫體虛之人,夏秋露臥。當風取涼,坐眠濕地,以致風寒濕氣襲於經絡,又有房事後得之,其寒毒乘虛深入骨髓,與氣血相凝者尤重,或外感風邪,發散未盡,遂成腫痛。此肌肉血脈筋骨受之,其病由此外來者,發之多在不善調攝。跌撲勞碌人十有八九,症多寒熱交作,筋骨疼痛,步履艱辛,濕痰流毒,以及諸風癱瘓,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風濕風溫,天行時毒等症,此即疾病之外感也,故曰外因。又有不內外因,內無七情干內,外無六淫傷外,何由來也,其病得於飢飽勞役,喜怒不常,飲食者冷熱不調,動作者勤勞不惜,以致臟腑不和,榮衛不順,脾胃受傷,經絡凝滯,故為疾者,外無六經形症,內無便溺阻隔,其病多生於肌膚之間,似瘰癧痰注氣痞癭瘤之屬,治法不必發表攻里,只當養氣血,調經脈,健脾和中,行痰開鬱治之,法為最善。

調理須知

凡人無病時,不善調理,致生百病。況既病之後,不加調攝,而病豈能得愈乎?其調治有法,初起病時,先看病者元氣虛實,次看瘡之陰陽險否,然後用藥調治,當攻即攻,可補便補,不可因循耽誤,以致變症不測也。且患者又當安定心神,相忘諸念,毋使倉皇,乃保神氣,不得變亂也。再順天時,假如夏熱,坐臥不可當風,忌置水於榻前床下。冬寒常要溫和,非柴火不可開瘡看視。倘有寒侵,致生多變。又未潰之先,毒氣內作,有口乾渴症者,涼物類當少少與之,以滋蘊熱。至膿潰之後,後冷硬物,一概禁之。不然,傷脾損胃,膿必難成。致瘡軟陷,又難收斂。飲食須當香燥甘甜,粥飯隨其喜惡,毋食過飽,宜少宜熱宜濃,方無停滯,又得易化故也。如大瘡潰後,氣血兩虛,脾胃並弱,必制八仙糕,早晚隨食數餅,接補真元,培助根本,再熬參朮膏。如患者脾胃俱虛,飲食減少,胸膈不寬,飲食無味者,用白朮膏三匙,人參膏二匙,清米湯空心化服,喜飲者酒化亦可。若精神短少,昏沉多睡,自汗勞倦,懶於動作者,用人參膏三匙,白朮膏二匙,亦酒化服。如肌膚粗澀,面蒼不澤,或大便血出虛秘,以及皮干發槁者,同地黃膏各二匙和服,或飲陽春酒更妙。其功強健精神,頓生氣血,開胃助脾,潤肌榮骨,此二藥其功非小,大瘡不可缺之,實非草藥之比。病者當信用之,乃無更變。視者又多反覆不常,故有易愈難愈之態,實在乎得此失此之規也。

雜忌須知

凡病雖在於用藥調理,而又要關於雜禁之法。先要灑掃房屋潔淨,冬必溫幃,夏宜涼帳,庶防蒼蠅蜈蚣之屬侵之。一切尼僧孝服,經行婦女,及遠客生人,開瘡時俱當忌見。牛犬腥膻醃臘熏藏之物,俱能作渴生干。瓜果梨柿菱棗生冷等類,又能損胃傷胃。雞鵝羊肉鴿子蚌蛤河豚蝦蟹海腥之屬,並能動風發癢。油膩煎炒烹炙鹹酸厚味等件,最能助火生痰,赤豆蕎麵,動氣發病。惱怒急暴,多生痞滿。飲食太過,必致脾殃。瘡愈之後,勞役太早,乃為羸(音雷)症。入房太早,後必損壽。不避風寒,復生流毒。不減口味,後必瘡癢無度。大瘡須忌半年,小瘡當禁百日,誠為知命君子也。

瘡瘍看法

初起頂高,根活色赤,發熱焮腫疼痛,日漸高腫者順。已成焮痛,皮薄光亮,飲食如常,二便調和,身溫者順。已潰膿稠,色鮮不臭,腐肉自脫,焮腫易消,身輕者順。潰後膿厚稠黃,新肉易生,瘡口易斂,飲食漸進者順。初起頂平根散,色暗微腫,不熱不疼,身體倦怠者逆。已成腫堅,色紫,不作膿,不腐潰,惟口乾多煩躁者逆。已潰皮爛,內堅不腐,腫仍不消,痛仍不減,心煩者逆。潰後膿水清稀,腐肉雖脫,新肉不生,色敗臭穢者死。

腫瘍治法

起初知痛或不痛,起發或不發,毋論陰陽表裡,日數遠近,但未見膿者,俱宜灸之。既灸不知痛癢,明灸之。焮腫發熱,疼痛有時,脈來浮數,無便秘者,宜藥托之。身體拘急,脈緊惡寒,飲熱就暖者,邪在表也,宜汗之。腫硬痛深,口乾便秘,身熱脈實者,邪在裡也,宜下之。焮痛勢甚,煩躁飲冷,舌乾口燥者,火在上也,宜清之。腫痛堅硬,背如負石,噁心乾嘔,邪毒在內,解毒拔之。腫痛日深,內膿不出,瘀肉塗塞瘡口者,急宜開割之。軟慢不作膿,及不腐潰者,陽氣虛也,壯脾胃,助陽氣。身涼自汗,手足並冷,六脈虛細,便泄陽脫也,急溫之。

潰瘍治法

膿熟不潰,瘡不焮熱,食少便溏者,脾虛也,補托溫中。膿清或多,瘡口散大,不生肌者,裡虛欲變症,峻補之。腐肉雖脫,新肉生遲,如凍色者,肉冷肌寒,大溫氣血。潰後食少,心煩不睡,發熱作渴,脾弱陰虛,補中益氣。身涼脈細,倦怠懶言,食不知味者,脾弱也,醒脾助胃。風寒襲於瘡口,皮白綻而不收斂者,外照而內溫補,潰後面黃肌瘦,膿水清稀,瘡色淡白者,當香燥助脾。脈大無力,細澀微沉,自汗身涼者,氣血俱虛,峻補之。出血或膿多,五心煩熱,燥甚不眠者,亡陽也,急補之。瘡口已合,經犯房勞,或值急暴,復崩潰者,仍助氣血。

癰疽諸症瘡名十律

背之左右謂疽癰,手膀肩臂亦相同。肺疽居右癰居左,蜂癰左右近喉嚨。耳後右為銳毒看,夭疽左耳後相逢。左右兩肩名搭手,井疽止發在心中。流注牽藤六七成,發於心上止臍平。脅疽生在脅肢下,陰疽大體近箕門。穿踝疽穿姑拐下,腳氣原來腳底生。左為便毒右魚口,鶴膝風從膝眼成。肩下臑癰腋下疽,喉嚨上下氣癰醫。當脈兌疽君可記,三寸相離穿骨基。紅絲疔從手上起,蛾子喉風口內隨。腎疽當腎生左右,三里穴發附陰疽。離臍四寸為嚇癰,再高三寸號幽癰。腸癰還從臍突起,胸疽乳子心肺中。合谷一疔名虎口,蛇頭魚腹指頭逢。腦後一疽名玉枕,莫作如常一樣同。肩疽樂疽居右手,石榴離肘上三分。左元陰右襠疽發,咬骨陰包穴上生。洲疽腎上腿附骨,佛頂疽生腦頂門。人世毒瘡當切記,敢教患者即安生。顴骨為疔唇上疽,鬢邊所發亦疽醫。眉中風眉傍侵腦,黑疔耳內不為奇。鼻內生疔當速療,透腦原來發際基。眉毛瘭疽能大毒,頰疔魚眼近腮齊。馬刀瘰癧氣癭瘡,一氣生來在頸項。火毒龍泉唇上下,對口原來發下藏。牙根唇上癰莫異,牙下生之疔一行。頂牙縫突為疔治,休作人間容易瘡。心肝脾肺腎癰疽,當看胸中穴道醫。更有黃頭並白泡,發無定處速如飛。左為坐馬右下馬,尾骨頭尖顴口疑。此物殺人能致命,火急攻醫切莫遲。婦人之乳有數種,高腫為癰堅硬疽。還有乳岩真惡症,腫如頑石破如墟。鈕釦之風生頸項,褐帶風瘡腳下需。又有濕臁瘡等疾,總生下腿上安居。嬰兒走馬爛牙疳,黑腐沿開臭不堪。赤遊丹毒渾身到,鵝口瘡苔滿口漫。風瘡奶癬多搔癢,血灌膿窠痛欠安。還有心脾諸熱症,口疳重舌一般看。

煉元明粉法

冬至後,用潔淨朴硝十斤,用水一斗五升,白蘿蔔五斤打碎,同硝入鍋內煮化。候湯滾足,撈去蘿蔔,將竹絲箕以綿紙二層,攤鋪箕內,架在新缸上,以硝湯徐入箕內,候折再添,以湯濾盡為度。將缸搭在天井,露三日,其硝結在缸邊,傾去余水,瀝乾為止。將硝取下,再用砂鍋頓炭爐上,將硝一碗,化開煎滾,以銅匙鏟攪,將成凝結時,鏟入小罐內,上空寸許,再下硝煉,如此已畢。每一罐下用三釘品字樣釘入土地,上留寸半在外,將罐浮頓釘頭上,用瓦片蓋口,周圍用段磚砌百眼爐圍繞,離罐寸半許,將著炭火入爐內,四圍底火頂火,一概相護,候罐硝紅為度。次日取出硝來,預用大綿紙攤在潔淨陰土地上,將硝碾細,用絹篩在紙上一錢厚,再不許多,將門扇俱已關閉,不許與人見之,三日後其硝自然復活,色白如粉,輕虛成片。將缽盛收紙蓋之,上再用亂紙蓋之,上再用亂紙寸許,以收潮氣,庶不凝結。此品最能降火化痰,清利臟腑,怪症服之可蠲,狂燥用之即愈。搜除百病,安斂心神。況此服之,不傷元氣,惟久病瀉痢者不宜。大人每服三四錢,小兒五分至一錢皆可。俱用白滾湯,或蔥湯空心化服。候行二三次,隨飲稀粥,自然爽健精神,調和臟腑,津液頓生,百病如失。又煅過硝石六兩,加硃砂三錢,青黛一錢,冰片一錢五分,共碾細末,照前篩紙上,再用紙蓋一層,四邊以戒尺壓緊,勿令走氣。候三日外取起密收,又名陽春紫雪,最治失心忘志,顛癇健忘,小兒急驚,大人異症。每服五分至一錢,俱用淡竹葉燈心湯化服,屢有奇效,不可盡述。元明粉乃神仙保命服食,每一斤,加生熟甘草末一兩,蔥湯化服二三錢,令人悅澤容顏,輕身耐老矣。

取蟾酥法

服蟾不拘大小,其酥俱有。用闊銅鑷,蟾眉稜高肉上微緊,拔出酥來,凝聚鑷里,多則指下,陰乾聽用。其取過之蟾,避風二日,仍送青草園中,自然不傷其生。如取之便見風下水,俱成破傷風,顛狽而死。

製附子法

大附子一兩外方用,隨數幾枚,以童便浸淹三寸,每日換便,浸至夏三冬五,再換童便,煮盡二香為度。去皮臍,線穿陰乾,或日中曬硬亦可,收藏聽用。

制炒諸藥

人參(潤色明亮堅實主輕泡不堪) 天門冬(泡去心) 麥冬(去心) 生地(酒浸) 熟地(酒蒸) 白朮(米泔浸炒) 蒼朮(米泔浸炒) 黃耆(蜜水拌炒) 甘草(生用補托消毒炙熟) 酸棗仁(炒研) 遠志(泡去心微炒) 五味子(炒研) 肉蓯蓉(去鱗酒洗) 牛膝(酒洗) 破故紙(炒) 當歸(酒洗) 白芍(微炒黃色) 白蒺藜(去刺) 元參(去根) 香附(童便浸炒) 柴胡(去蘆) 黃芩(酒炒) 黃連(解毒生用止嘔薑汁拌炒) 龍膽草(酒炒) 知母(鹽水拌炒) 栝蔞仁(去殼油) 貝母(去心) 陳皮(去里) 桔梗(微炒) 防風(去蘆) 乾薑(炒黑) 附子(童便浸炒煮) 半夏(薑汁煮) 川烏(炮去皮) 草烏(泡去皮尖) 巴戟(泡去心微焙) 南星(煨有為末入牛膽內) 威靈仙(去根) 仙茅(米泔浸蒸去皮) 三稜(泡) 澤瀉(蒸) 大黃(實人生用虛人灸) 海藻(酒洗) 昆布(酒洗切絲) 牡丹皮(去梗) 王不留行(炒碾) 牛蒡子(炒碾) 連翹(去梗碾) 金銀花(支梗葉) 牽牛(生用炒用) 地骨皮(去梗) 肉桂(去粗皮) 茯苓(去匏粗皮) 枸杞(去蒂) 山梔(碾炒焦) 琥珀(布包捶碎燈心煨研如面細) 黃柏(鹽水拌炒) 山茱萸(去核) 杜仲(鹽水拌炒斷絲) 桑皮(蜜水拌炒) 辛夷(去蒂) 乳香(去油為末) 沒藥(去油為末) 枳殼(麩炒) 厚朴(薑汁製炒) 巴豆(去油為霜) 皂角(去皮弦子煨) 五倍子(去蛀末炒) 蓮肉(泡去皮心) 山楂(去核) 桃仁(泡去皮尖) 杏仁(泡去皮尖微炒) 芒硝(煮提淨) 石膏(煅碾末) 雄黃(透黃紅明亮) 硫黃(去腳) 硇砂(淨明潔白) 硼砂(白色透明) 砒(白色明亮者有生煨兩用) 自然銅(醋煅七次) 黃丹(水飛炒紫) 龍骨(生用煅用) 牛黃(輕虛色黃) 麝香(去皮毛) 犀角(鎊末) 羚羊角(鎊末) 龍齒(煅存性) 蜂蜜(煉去白沫) 蟬蛻(去土) 斑蝥(米炒去翅足) 殭蠶(去絲微炒) 全蠍(酒洗去毒) 蜈蚣(炙去頭足) 蚯蚓(翻去腹土) 田螺(去殼曬乾) 牡蠣(煅研) 石決明(煅) 人中白(煅研) 珍珠(豆腐內煮數滾布包捶碎同燈心碾末) 紅鉛(法注末卷)

藥品應制炒泡炙者錄之,不泡炙者未錄。

凡藥必導雷公泡炙,入藥乃效。如未制生藥入煎,不為治病,反為無益。譬如人食餚饌,不用烹庖生食者,豈不害人,當熟思之。

仙方活命飲古今不同論

古人樸實,七情干涉者少,而從風寒暑濕,外感凝滯者多,故設仙方活命飲,攻散所滯之腫。服此得效者,十常八九,乃患者五臟不虛耳。今人穿鑿太過,七情煩攪之甚。而內臟無有不傷,每見此症,曾服過此藥,其瘡必不起發,脾胃再無不損。若瘡不起,脾胃傷敗,患者豈有得生,至此自於天命。今之治法,不論首尾標本,必先固脾,次行托藥,謂本立而道生,病無不活。予見如此,幸同道者察焉。

醫家五戒

一戒:凡病家大小貧富人等請視者,便可往之。勿得遲延厭棄,欲往而不往,不為平易。藥金毋論輕重有無,當盡力一例施治,自然生意日增,毋傷方寸。

二戒:凡視婦女,及孀婦尼僧人等,必候侍者在旁,然後入房診視。倘旁無伴,不可自看,設有不便之患。更宜真誠窺視,雖對內人,亦不可談,此因閨閫故也。

三戒:不得出脫病家珠珀珍貴等物,送家合藥,以虛存假換。如果該用,令彼自制入之,倘服不效,自無疑謗。亦不得稱讚彼家物色之好,凡此等非君子也。

四戒:凡為醫者,不可行藥登山,攜酒遊玩,又不可片時離去。凡有抱病至者,必當親視,用意發藥,又要依經寫出藥帖,不可杜撰藥方,受人駁問。

五戒:凡娼妓及私夥家請看,亦當正己,視如良家子女,不可任意兒戲,以取不正。視畢便回,貧家者藥金可璧,看病回,只可與藥,不可再去,以圖邪淫之報。

醫家十要

一要:先知儒理,然後方知醫業。或內或外,勤讀先古明醫確論之書,須旦夕手不釋卷,一一參明,融化機變。印之在心,慧之於目,凡臨症時,自無差謬矣。

二要:選買藥品,必遵雷公炮炙。藥有依方修合者,又有因病隨時加減者,湯散宜近備,丸丹須預製,膏藥愈久愈靈,線藥越陳越異。藥不吝珍,終久必濟。

三要:凡鄉井同道之士,不可輕侮傲慢,交接切要謙和謹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學者師視之,驕傲者遜讓之,不及者薦拔之,如此自無謗怨,信和為貴也。

四要:治家與治病同,人之不惜元氣,斫喪太過,百病生焉。輕則支離身體,重則喪命。治家若不固根本而奢華,費用太過,流蕩日生,輕則無積,重則貧窘。

五要:人之受命於天,不可負天之命。凡欲進取,當知彼心願否,體認天道順逆,順取人緣相慶,逆取子孫不吉。為人何不輕利遠害,以防報之業也。

六要:凡里中親友人情,除婚喪疾病慶賀外,其餘家務,至於饋送來往之禮,不可求奇好勝。飯食只可一魚一菜,一則省費,二則惜祿,謂廣求不如儉用。

七要:貧窘之家,及遊食僧道,衙門差役人等,凡求看病,不可要他藥錢,只當奉藥。再遇貧難者,當量力微贈,方為仁術。不然,有藥而無火食者,其命難保。

八要:凡有所蓄,隨其大小便當,置買產業,以為根本。不可收買玩器,及不緊物件,浪費錢財。又不可做入銀會酒會,有妨生意。必當一例禁之,自絕謗怨。

九要:凡應用各樣物具,俱要精備齊整,不得臨時缺少。又古今前賢書籍,及近時名公新刊醫理詞說,必購備參閱,以進學問,此誠為醫之本務也。

十要:凡奉官衙所請,必當速去,毋得怠緩。要誠意恭敬,告明病源,開具方藥。病愈之後,不得圖求匾禮,亦不得言說民情,致生罪戾。閒不近公,自當守法。

以上五戒十要,乃保身保家,守成之法。故直言而不文,當置於座右,朝夕一覽。若有賢能子孫,倘遵而行之,則可以成家立業。若不聽信,必有飢寒不足之憂。凡人何不預聽,直待臨時追悔,進退兩難,將何及矣。

卷下

經絡

人身之有經絡,猶地理之有界分。治病不知經絡,猶捕盜不知界分,其能無誅伐無過之咎乎?岐黃問答,以經絡為主,惟經絡一明,然後知症,見何經用何經之藥以治之,瞭然無謬。如古之善射御者,自有得心應手之妙焉。

陀云:癰疽之作,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如心之發於喉舌,肺之發於皮膚,脾之發於肌肉,肝之發於筋肋,腎之發於骨髓是也。陰毒發於下,陽毒發於上,腑之發於外,臟之發於內。發於下者得之緩,發於上者得之速,感於腑者易治,感於臟者難療。故內曰壞,外曰潰,上曰從,下曰逆。近骨者多冷,久而不愈,化血生蟲,蟲則多癢少疼,或先癢後疼。近膚者多熱,久而不愈,傳氣成漏,漏則多疼少癢,或不疼不癢。發於虛處者多險,發於節而相應者不治。(應為內外通潰也。)

十二經補瀉藥品

手少陰心經

補 當歸 生地黃 茯神 遠志 酸棗仁 麥門冬 柏子仁 山藥 蓮肉 圓眼肉 人參 紅藍花

瀉 黃連 枳實 木香 貝母 天竺黃 鬱金 赤茯苓 元胡索

溫 石菖蒲 藿香 沉香 木香 桂枝 麻黃

涼 連翹 丹參 石蓮子 梔子 犀角 牛黃 硃砂 石膏

引經 獨活 細辛 燈心 圓眼

手厥陰心包絡經

補 人參 黃耆 肉桂 沉香 菟絲子 破故紙

瀉 大黃 朴硝 梔子 烏藥

溫 大附子 肉桂 乾薑 沉香 川芎 白豆蔻 柏子仁 烏藥

涼 黃連 梔子 丹皮 柴胡 薄荷 滑石

引經 柴胡(桂佐之) 川芎 青皮

手太陽小腸經

補 石斛 牡蠣 甘草梢

瀉 木通 赤茯苓 車前子 紫蘇 羌活 藁本 檳榔 大黃 瞿麥

溫 巴戟天 茴香 烏藥 砂仁 益智仁

涼 滑石 木通 梔子 茅根 車前子 豬苓 澤瀉 芒硝

引經 羌活 藁本 黃柏

足厥陰肝經

補 當歸 熟地黃 酸棗仁 阿膠 木瓜 沙參 薏苡仁 枸杞子 菟絲子 山茱萸 白朮 蓮肉 甘草 蒺藜

瀉 白芍藥 赤芍藥 柴胡 青皮 枳實 青黛 羌活 木賊 甘菊 蒲黃 桃仁 蔓荊子 常山 五靈脂 益毒草 前胡

溫 木香 肉桂 香附子

涼 黃連 黃柏 胡黃連 龍膽草 草決明 牛黃 羚羊角 車前子 甘菊花 地榆

引經 川芎(行上) 青皮(行下) 柴胡 烏梅

足少陽膽經

補 當歸 酸棗仁 山茱萸 五味子

瀉 柴胡 青皮 黃連 白芍藥 川芎 貝母 栝蔞 鉤藤 天竺黃

溫 乾薑 肉桂 陳皮 半夏

涼 黃連 黃芩 柴胡 竹茹 甘草

引經 川芎(行上) 青皮(行下) 柴胡

足太陰脾經

補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白芍藥 山藥 蓮肉 白扁豆 木瓜 蒺藜 當歸 黃耆 薏苡仁 芡實 陳皮 大棗 眼圓肉

瀉 枳實 大腹皮 山楂 麥芽 神麯 半夏 南星 檳榔 三稜 萊菔子 升麻 防風 石膏 豬苓 元胡索 桑寄生

溫 砂仁 白豆蔻 藿香 破故紙 黑乾薑 官桂 大附子 蘇葉 肉果 木瓜 蒼朮 吳茱萸 丁香

涼 黃連 元明粉 竹瀝 連翹 大黃

引經 白芍 麻黃 大棗 蓮肉

足陽明胃經

補 人參 白朮 黃耆 石斛 山藥 蓮子 芡實 薏苡仁 糯米 白糖

瀉 枳實 厚朴 大腹皮 前胡 三稜 莪朮 檳榔 大黃 石膏 礞石

溫 肉桂 肉果 大附子 砂仁 藿香 半夏 蒼朮 白豆蔻 川芎 香附 乾薑

涼 葛根 知母 石蓮子 梔子 滑石 竹茹 胡黃連

引經 葛根 升麻 白芷

手太陰肺經

補 人參 沙參 黃耆 麥冬 阿膠 五味子 紫菀 百部 知母 款冬花 木瓜 山藥 茯苓 蒺藜

瀉 防風 蘇梗 羌活 前胡 生薑 桑白皮 蘇子 橘紅 石膏 杏仁 貝母 栝蔞 南星 枳殼 薄荷 白芥子 白芍 元胡索 葶藶 鼠黏子 萊菔子 香薷 荊芥

溫 乾薑 生薑 半夏 白豆蔻 縮砂 木香 藿香 桂枝 香附 麻黃

涼 枯芩 竹葉 竹瀝 童便 羚羊角 馬兜鈴 山梔 天門冬 元參 桔梗 藕節 枇杷葉 元明粉 地骨皮

引經 白芷 升麻 蔥白 生薑

手陽明大腸經

補 蓮肉 糯米 白砂糖 薏苡仁 粟殼 木香 肉豆蔻 龍骨 牡蠣

瀉 大黃 芒硝 枳實 桃仁 檳榔 蔥白 麻仁

溫 人參 乾薑 半夏 肉桂 吳茱萸

涼 黃芩 槐花 大黃 地榆 胡黃連 連翹 石膏 秦艽

引經 葛根 升麻 白芷

足少陰腎經

補 杜仲 菟絲子 蒺藜 破故紙 山茱萸 山藥 石斛 巴戟天 人參 白朮 當歸 熟地 枸杞 五味 牛膝 龜板 淫羊藿 何首烏 鱉甲 鹿茸 鹿角 龍骨 牡蠣 續斷 肉蓯蓉 韭子 覆盆子

瀉 澤瀉 豬苓 知母 元胡索 甘草 茯苓 木通

溫 大附子 桂心 破故紙 黑乾薑 縮砂 仙茅 沉香

涼 黃柏 知母 丹皮 天門冬 地骨皮 山梔 元參 竹瀝

引經 獨活 肉桂 牛膝 鹽 酒

足太陽膀胱經

補 龍骨 續斷 益智仁 橘核

瀉 豬苓 澤瀉 滑石 車前子 木通 瞿麥 茯苓

溫 茴香 烏藥 沉香 山茱萸 桂枝 麻黃 縮砂

涼 膽草 石蓮子 防風 羌活 蔓荊子 茵陳 葶藶 大黃 黃柏 石膏

引經 藁本 羌活 黃柏

手少陽三焦經

補 人參 黃耆 白朮 藿香

瀉 柴胡 枳殼 枳實 青皮 山慈菇

溫 大附子 厚朴 乾薑 沉香

涼 連翹 滑石 膽草 地骨皮

引經 柴胡 川芎 青皮

散品

凡藥之性輕虛者,諸臟腑皆能發散,是以不屬經絡也。

羌活 獨活 升麻 防風 荊芥 細辛 藁本 麻黃 秦艽 防己 牛蒡子 香薷 夏枯草 山豆根 五靈脂 射干 青蒿 蔥白頭 漏蘆 蟬蛻

走品

凡藥之體重濁者,諸臟腑皆能走瀉,是以不屬經絡也。

川烏 草烏 三稜 莪朮 威靈仙 穿山甲 葶藶 海藻 昆布 五加皮 撫芎 常山 青黛 巴豆 益母草 桑寄生

標使治宜

如腫瘍初起,審症處分,必以一藥為標使。如神授衛生散,用金銀花、當歸、蒼朮。復煎散,用蒼朮。十全大補湯,用夏枯草。蠟礬丸,用菊花湯。通聖散用漏蘆之類。每用一兩煎湯,復煎群藥,其應如響,此飛霞子之秘廖也。丹溪云:阿膠飲,牛膠丸,屬金屬土,實大腸,壯胃止瀉,黃蠟丸入大腸有補,國老膏化毒行經,遠志酒,金銀花酒,皆有補性,歸血歸心,善用者以之配入,腫瘍之散結,潰瘍之補虛,亦奏捷效,宜觸類而長之可也。又如諸毒生於巔頂者,諸藥俱宜酒浸、酒炒、酒煎、酒服,為使為因,所為在上者,因而越之也。

書云:汗之則瘡已,為外有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飲食如故,兩便自調,知不在裡也。左脈洪緩,關脈帶弦,外感客邪也,故宜汗之,使榮衛通,邪氣去矣。如冬月寒致腠理,必用辛溫之劑以托之,如托裡溫中湯,紺珠丹之類。又云:助表不以取汗為功,為蟾酥硃砂雄黃等解毒之類,乃取汗之峻劑也。又云: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之則痙,為無表症也。即有表症,然亦不可大汗,大汗則表虛不膿,後必難治。汗出不利小便,汗止則陽氣復,小便自利也。

腫瘍時見五實者,為邪氣在裡,宜寒涼藥攻利之。如內疏黃連湯之類,次以托裡排膿之藥補之,潰瘍時雖有口乾便閉等症,由內亡津液所致,必脈細而數,口和而干,食少喜熱,乃虛火也。惟補氣血,養津液,健脾胃,則二便自和,庶無變症,如小便閉,雖腫瘍時不必豬苓澤瀉以導水。惟用參耆歸芍及托裡消毒散消息之自效。瘡瘍面赤,火鬱也,發之。見風脈風症者,散之。大便燥急者,潤之。鬱冒者,為昏迷也,俱宜汗之。以上之症,慎不可下,是以瘡瘍惟在閉而不結,通而不瀉為規。

瘡瘍作渴,不問腫潰。但脈數發熱而渴,用竹葉黃耆湯。脈不數,不發熱,或脈數無力而渴,或口乾,用補中益氣湯。若脈數便秘,用清涼飲。尺脈洪大,按之無力而渴,用加減八味丸。若治口燥舌黃,飲水不歇,此丸尤妙。(大法)

瘡瘍作渴,若焮痛發熱,便利調和者,上焦熱也,用竹葉石膏湯。腫痛發熱,大便秘澀者,內臟熱也,用四順清涼飲。焮腫痛甚者,熱毒蘊結也,用仙方活命飲。漫腫微痛者,氣血虛壅也,用補中益氣湯。若因胃火消爍,而津液短少者,用竹葉黃耆湯。若因胃氣虛,而不能生津液者,用補中益氣湯。若因胃氣傷,而內亡津液者,用七味白朮散。若因腎水乾枯作渴,或口舌乾燥者,用加減八味丸。或先口乾作渴,小便頻數,而後患疽,或疽愈後,作渴飲水,或舌黃乾硬,小便數而疽生者,尤惡候也,苟能逆知其因,預服加減八味丸,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可免後患。(薛氏)

癰疽發渴,乃氣血兩虛,用參耆以補氣,歸芍以養血,或忍冬丸,黃耆六一湯(丹溪)。瘡作渴甚急,與神仙追毒丸。取下惡毒,清膻湯,千金漏蘆湯,五香連翹湯,六味車螯散,萬金散,皆可選用。利後仍渴,卻用生津補氣藥,津液生,氣血完,渴自止(伍氏)。大渴而與利藥,非明示脈證,何以知其當下!後言利後仍渴,卻用補藥,又不明示脈證,恐是但有大渴,必下。下後尚渴,方與補藥,古人治未病如此,用藥可乎?況渴屬上焦,當腫瘍時,猶或可用。若潰後渴,多因氣血之虛,何待利後方議其虛也?(丹溪)

口乾與口渴不同,不宜用丹溪鎮墜,用之其禍如反掌。用桑枝煎,五味湯,以救陰水(《精要》)。丹溪曰:此妙方也。而不言食味起火,怒氣生火,房勞激火,吾恐渴亦未易除也。

病疽愈後發渴,多致不救,惟加減八味丸最妙。蓋癰疽多因虛而得,疽安而渴者,服此丸則渴止。安而未渴者,服此丸永不發渴。或未疽而先渴者,服此不惟渴止,疽亦不作。(李氏)

前證屬腎水枯涸,虛火上炎,口乾作渴,飲水無度,或舌黃作裂,小便頻數,或痰氣上壅,煩躁不寧,或二三年先作渴飲水,或口舌生瘡,兩足發熱,痰氣上壅,或瘡愈三四年,而口乾作渴,小便頻數,急用前藥,多有復生者,能逆知其因?預服前丸,可免此患。若兼手足厥冷,真陽虛也,宜服八味丸。大凡瘡後審其腎水不足,用加減八味丸。中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氣血虛弱,用十全大補湯。陽氣虛寒,加薑桂。如不應,用八味丸。(薛氏)

托裡消毒散加減法

飲冷作渴,熱毒也,加赤小豆知母。如不應,暫用竹葉黃耆湯。善食作渴,胃火也,加石膏山梔天花粉。如不應,暫用竹葉石膏湯。食少體倦作渴,胃氣虛也,去連翹金銀花,加人參白朮。如不應,暫用補中益氣湯。膿多作渴,氣血虛也,去三味,加熟地五味子。如不應,暫用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麥門冬。口乾舌燥,腎氣虛也,去三味,加熟地山茱萸山藥。如不應,兼六味丸。又不應,佐以補中益氣湯。自汗內熱口乾,胃氣虛也,去三味,加參耆歸術。如不應,暫用六君子湯。盜汗內熱口乾,陰血虛也,去三味,加熟地麥冬五味子。如不應,暫用當歸六黃湯。

竹葉黃耆湯 治癰疽大渴,發熱或瀉,或小便如淋。薛氏曰:渴乃七惡中之一也。此方治之,其功甚捷。亦有左手脈浮大而熱,或渴者,宜發散表邪。右手脈沉實而熱,或渴者,宜疏去內邪。若潰後作渴,或小便如淋,或脈大無力者,屬氣血虛也,宜大補氣血。亦有潰後熱不止,或作渴,遂以為敗證不治。若素有胃火,或胃經熱毒未盡,胃脈尚數者,仍宜服前湯,服而脈反大,熱渴愈作,斯為敗證,蓋因真氣虛而邪氣實也。今之潰瘍,畏石膏黃芩二藥性冷,多不肯服。若胃脈未靜,非此藥莫能治也。若因循日久,煎熬氣血,膿血愈多,氣血愈虛,反成敗證矣,治者當舍證從脈可也。大抵瘡瘍之證,七惡內見一二惡者,甚為可畏。虛中見惡證者不治,實證無惡候者自愈。

托裡黃耆湯

薛氏曰:愚用此方,治氣虛作渴甚效。若氣血俱虛,或膿血大泄作渴,或兼發熱者,宜托裡養榮湯。

托裡養榮湯

黃耆六一湯 常服終身可免癰疽,實治渴補虛之要劑也。

七味白朮散 治胃氣虛,或因克伐,或吐瀉,口乾作渴,飲食少思。

竹葉石膏湯 治癰疽胃火盛腫痛作渴。

元參散 治癰疽成膿水,不能下食,心煩口乾,煩渴飲水,四肢羸瘦。

葛根散 治癰腫熱盛,口乾煩渴,或時乾嘔。

乾葛飲 治發背作渴。

忍冬丸 治渴疾既愈,預防發疽。先將忍冬草入瓶內,後入無灰酒,微火煨一宿,取出曬乾,少加甘草,俱為末。又以所浸余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溫酒下,又治五痔諸癭。

桑枝方 大治口渴,取嫩桑枝細切一升妙,以水三升,煎一升,日服五七劑,更多尤妙。抱朴子云:療風痹乾燥,臂痛腳氣,四肢拘攣,上氣眩暈,久服補肺消食,利小便,輕身聰明,令人光澤,其功不能盡述。

薛氏曰:桑枝補血氣,生津液,輕身明目,補肺腎之良劑也。

五味子湯 治腎水枯涸,口燥舌乾。

薛氏曰:此方乃六一湯生脈散之複方,滋化源之良劑。若腎水既涸,虛火上炎而口燥作渴者,須佐以加減八味丸。

加減八味地黃丸

李氏曰:一貴人病疽,未安而渴作,日飲水數升,予用前方,諸醫大笑云:此藥若能止渴,我輩不復業醫矣!仍用木瓜、烏梅、百藥煎等,渴愈甚不得已用此丸,三日渴止,久服氣血益壯,飲食加倍。

《精要》云,嘔逆有二證。一證為初發不曾服內托,散,伏熱在心。一證為氣虛脾氣不正,其伏熱在心者。與內托散三兩帖,氣虛者宜嘉禾散,有寒熱宜正氣散,兼與山藥丸以補腎。丹溪曰:諸逆衝上嘔噦,皆屬於火。內托散性涼,故有降火之理。若嘉禾散,補力已少,徒溫暖以助火耳。山藥丸補腎以壯下焦之陰,粗為近理。然治嘔須分先後,腫瘍時當作毒氣上攻治之,潰瘍後當作陰虛治之。若年老因疽潰後,嘔逆不食者,宜參朮膏峻補取效,佐使藥隨時隨證加減。恐用山藥丸,緩急未易得力。河間謂瘡瘍嘔者,濕氣侵胃也,藥中宜倍加白朮。

瘡瘍作嘔,不可泥於毒氣內攻,而概用敗毒等藥。如熱甚焮痛,邪氣實也,仙方活命飲解之。作膿焮痛,胃氣虛也,托裡消毒散補之。膿熟脹痛,氣血虛也,先用托裡散,後用針以泄之。焮痛便秘,熱蘊於內也,內疏黃連湯導之。若因寒藥傷胃而嘔者,托裡健中湯,胃寒少食而嘔者,托裡益中湯。中虛寒淫而嘔者,托裡溫中湯。肝木乘脾土而嘔者,托裡抑青湯。胃脘停痰而嘔者,托裡消中湯。脾虛自病而嘔者,托裡益黃湯。鬱結傷脾而嘔者,托裡越鞠湯。若不詳究其源,而妄用攻毒之藥,則腫者不能潰,潰者不能斂矣(薛氏)。丹溪雖云:腫瘍當作毒氣攻心治之,潰瘍當作陰虛治之,亦大概之言耳。今之熱毒內攻而嘔者寡,脾胃虛寒而嘔者多,豈可膠柱而鼓瑟哉?又曰:欲嘔作嘔,或外搽內服寒涼,或痛甚,或感寒邪穢氣而嘔,皆胃氣虛也,托裡消毒散,去三味,加藿香,倍參朮。(三味:連翹、白芷、銀花)熱盛脈數(《精要》)與漏蘆湯,單煮大黃湯等。若不甚熱,脈緩弱,只投五香連翹。多熱盛脈數,去死已近,豈湯。丹溪曰:熱盛脈數,若腫瘍時,臟腑秘而體實者,猶可與也。若潰瘍膿血出,可下乎?緩弱之脈,古人皆以為邪毒已散,五香之飛走升散,其可用乎?(以上《準繩》。)

瘡瘍作嘔,不問已潰未潰,惟以脈實而數,喜飲冷者,為毒氣內攻,下之。脈弱而喜溫者,為陽氣不足,補之。(《大成》)

夫瘡瘍之證候不同,寒熱虛實,皆能為痛。止痛之法,殊非一端。世人皆謂乳沒可以止痛,殊不知因病制宜,自有活法。故因熱而痛者,以寒涼之劑折其熱,則痛自止也。因寒而痛者,以溫熱之藥熨其寒,則痛自除也。因風而痛者,除其風。因濕而痛者,除其濕。燥而痛者潤之,塞而痛者通之,虛而痛者補之,實而痛者瀉之,膿鬱而閉者開之,惡肉浸潰者引之,陰陽不和者調之,經絡滯澀者利之,憂愁者遠志酒飲之,虛塞而痛者乳香沒藥止之。大抵癰疽不可不痛,不可大痛,若大痛悶亂者危。

薛新甫云:瘡瘍之作,由六淫七情所傷,其痛也,因氣血凝滯所致。假如熱毒在內,便秘而作痛者,內疏黃連湯導之。熱毒熾盛,焮腫而作痛者黃連解毒散治之,不應,仙方活命飲解之。瘀血凝滯而作痛者,乳香定痛散和之。作膿而痛者,托裡消毒散排之。膿脹而痛者針之,膿潰而痛者補之,若因氣虛而痛,四君加歸耆。血虛而痛,四物加參耆。腎虛而痛,六味地黃丸。口乾作渴,小便頻數者,加減八味丸。此皆止痛之法也。

托裡消毒散加減法

若高腫焮痛,熱毒也,加黃連。漫腫微痛,氣虛也,去金銀花、連翹,加參、術。腫赤作痛,血凝滯也,加乳香、沒藥,如不應,暫用仙方活命飲。膿出反痛,氣血虛也,去金銀花、連翹、白芷,加參、耆、歸、地。漫腫不痛,或肉死不潰,脾氣虛也,去三味,加人參、白朮;如不應,加薑、桂;更不應,急加附子。(《準繩》 三味金銀花、連翹、白芷)

寒熱虛實,皆能為痛。止痛之法,殊非一端,隨症施之,其痛自止。不必拘拘於乳沒也。又瘡瘍不可不痛,不痛為胃氣虛極也,不治。不可大痛,兼煩悶者不治。再麻癢者更為惡候。(《大成》)

出血

瘡瘍出血,因五臟之氣虧損,虛火而錯經妄行也。當求其經,審其因而治之。若肝熱而血妄行者,四物炒山梔丹皮苓朮。肝虛而不能藏血者,六味地黃丸。心虛而不能主血者,四物炒連丹皮苓朮。脾虛熱而不能統血者,四君炒梔丹皮。若脾經鬱結,用歸脾湯加五味子。脾肺氣虛,用補中益氣加五味子。氣血俱虛,用十全大補湯。陰火動,用六味丸加五味子。大凡失血過多,見煩熱發渴等證,勿論其脈,急用獨參湯以補氣。經云:血生於氣。苟非參耆歸術甘溫等劑,以生心肝之血,決不能愈。若發熱脈大者不治,凡患血症,皆當以犀角地黃湯為主。(芹洲氏云:失血症有瘀者,寒涼慎用。)

僵肉

治背瘡肉長疾,皮不及裹,見風即成僵。以寒水石燒研,為細末敷瘡上,再用銅綠細末上之,肉即不作僵矣。(梅)

瘡攣急牽陰入腹

古方療惡瘡癰腫,或連陰髀間疼痛急攣,牽入小腹不可忍,一宿則殺人。用茴香苗葉,搗取汁一升服之,日三四,用其滓以貼腫上,冬月根亦可用。此外國方,永嘉以來用之,起死神效。(《圖經》)

寒熱

身熱而欲衣者,熱在皮毛,寒在骨髓,溫之。身不熱而欲去衣者,寒在皮毛,熱在骨髓,清之。

飲食

腫時不食,為痛傷胃氣,潰後痛止,自能食也。垣云:瘡瘍食肉,反補胃氣,乃自棄也。此禁之膏粱丹石之變,非藜藿及虛弱者之通論也。若脾胃弱者,即有所禁忌,亦當少與之,不與則逆其胃氣,反不思食。禁忌之要,在生冷傷脾,硬物難化,肥膩滑腸,惟宜斟酌與之可也。又服藥後,忌飲冷水,犯之效遲,膿必再作。

藥忌

用藥之法,如執權衡。若大勢已退,仍用悍霸之藥,為誅伐無過,失《內經》之旨矣。如敗毒散,有表症者宜之,多則損氣。流氣飲,氣結胸滿者宜之,多則敗血。內補十宣散,在冬月可助內托之功,能移深居淺,然燥榮瀉衛之藥太多,在夏月及虛之甚者勿用。五香散腫瘍時用之,似有暢達之理,潰瘍時用之,則犯重虛之戒。護心散能解丹石之毒,若不因此,及老年病深症憊者禁用。蟾酥等丸,皆有砒硇之輩,乃取汗之峻劑也。治初起寒熱拘急,疼痛脈沉細者,為毒氣內陷者宜用。若身熱脈洪,及已潰者,禁與。玉樞丹為下毒之藥,無取膿之功。而體虛者已成者,勿用。垣云:一經受病,止責其一經,不可干擾余經,如流氣飲通行十二經,則諸經皆為所損矣,禁之。

辨舌

舌紅濕潤如常者吉,青黃赤白黑胎者重,乾燥碎裂疼痛者死。

內陷

始則高腫,至十數日內外,忽平塌者,此內攻之候也,急宜托裡。

生肌

肌肉者,脾胃之所主。收斂遲速,由氣血之盛衰。惟補脾胃,此內治也。瘀腐不盡,不可以生肌,如驟用生肌,反增潰爛。務令毒盡,則肌自生。加生肌藥,此外治也。如肌生如榴子紅豔,或有白膜為善。若肌白而平,且無紋理,或膿清氣穢,為毒連五臟,氣血枯竭也,危。

驗膜

潰瘍驗膜,用軟薄綿紙封瘡口,令患者用意呼吸之,紙不動者,未透膜也,忌用嚏法,恐鼓破膜不救。

陽症變陰

陽症變而為陰者,草醫涼藥之過也。於十一日之前未有膿時,投溫中健脾之藥,如不應,為純陰不治。至十五日之後,已出膿時,投托里溫中湯,及十二味異功散。輕者十全大補湯,倍加參耆桂附以救之,須得瘡熱作痛膿出,食進身溫脈起為吉,所為原本於陽者,故生。

陰症變陽

陰症變而為陽者,大方熱藥之驟也。雖得微腫微紅,微痛微膿,終不似真陽紅活,亦不得稠厚黃膿,其瘡不久復歸陰矣,所為原本於陰者,故死。

潰瘍外治附

腫瘍針口治法

腫瘍初潰,或已開針,恐針口易合,隨用綿紙的捻蘸元珠膏插之,或用黃蠟化開。入香油少許,作捻如釘,須裹線一條為心,將蠟捻插入針口內,留線頭在外,以膏蓋之,次日換插如前。

瘡口去腐肉法

瘡口腐肉不出者,用線紙做捻,取捻毛頭於腐上絞之,絞住瘀肉,徐徐拔出,如未淨,再取之。次塗元珠膏,如腐已淨,塗絳珠膏,四圍腫處,貼紺珠膏。瘀膿壅腫不出,搗大蒜調松香末敷之。

瘡潰口中有黑疔治法

瘡已潰爛,中有黑疔,突兀如箸頭,堅痛不可忍者,用紫絳真香銼豆大,炒焦黑為末,摻疔上。其四圍潰處,用蘭雪散摻之,黑膏蓋之。三二次,則疔盡去,次換生肌藥。

頑肉不去治法

頑腐不去,壯實者,用生南星末,加冰片摻之。膏蓋過宿,去腐如井,隨換生肌等藥。虛弱者,用人參末摻之,過宿洗之。三二次,腐肉自脫,且易收斂。

瘡口努肉治法

瘡口努出如蛇頭者有四,著風、著水、著怒、著手擠,皆能致之。風邪乘襲者,補中益氣湯,加防風天麻。風寒凝滯者,十宣散,加羌活天麻。肝火血燥生風者,加味逍遙散,加羌活天麻。如小兒其母肝火生風者,加味小柴胡湯,次用加味逍遙散,加漏蘆天麻,更外兼熨法,或用烏梅煅存性,加輕粉少許摻之,即收。有翻花如石榴者,用銀針於珠上刺去黑血,三五次即收平復。

瘡不生肌治法

頑瘡、疔瘡、臁瘡、杖瘡。久不生肌者,瘡有膜也。用玉簪花根於石臼內杵爛敷之,紮緊。三日一換,五七次而愈。

瘡不收口

瘡不收口,因於虛者,須大補之。外用人參珍珠等分為末,摻之即痂。凡生肌藥必用人參湯浸過曬乾,再用人乳浸過,其功始捷。

瘡口皮嫩

瘡雖收口而皮嫩,外惡風寒者,用小米煮飯,乘熱盛碗內,以絹帛罩之,敷於患處蒸之,三五次愈。

瘡潰誤入毒水

瘡潰時,誤入毒水,或誤入刺至骨。腫痛者,用皂角子七個,大幹蝦蟆一個,胡椒十五粒,入鍋內瓦蓋,文火煅,煙盡取出為末,先用溫水洗淨,拭乾摻之,膏蓋良久,毒水盡出,有刺者自見。一用黃丹蛤粉等分,炒變色摻之。誤入一切毒水,及皂角水驢馬尿糞,以致疼痛者,用糯米粉砂糖各三兩,生甘草一分,為膏貼之,毒水自出。

馬汗入瘡

馬汗入瘡腫痛者,用馬鞭子,取手執處,燒灰存性為末,和諸膏塗之,或豬脂和塗,或用冬瓜皮陰乾為末敷之。

張景岳云:凡癰毒焮腫,赤痛甚者,雖內治之法已具,然煎劑功緩,而急痛難當者,必須外用敷藥,既欲止其痛,又欲散其毒,則無如降癰散之神妙也。

降癰散(景岳新方) 治癰疽諸毒,消腫止痛散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斂毒速潰可愈。

若陽毒熾盛而疼痛,勢凶者宜先用此方,其解毒散毒之功,神效最速。若堅頑深固者,宜用後方。

薄荷(辛者佳用葉) 野菊花(連根葉各一握) 土貝母(半握) 茅根(一握)

上干者可為末,鮮者可搗爛,同貝母研勻,外將茅根煎濃湯,去渣用,調前末,乘熱敷患處,仍留前剩湯頓暖,不時潤於藥上,但不可用冷湯,冷則不散不行,反能為痛約敷半日,即宜換之,真妙方也。後方,凡疽毒堅頑深固,及結核痰滯,宜用此方。

薄荷(倍用) 半南星 土貝母 朴硝(各等分) 石灰(風化者亦倍用,或倍倍用之。)

上同為末,用鹽醋調杵稠黏,敷患處,經宿干即易之,不必留頭。若膿成者,留頭亦可。或炒熱攤絹上,隔絹貼之亦可。或用麻油調,或用熱茅根湯調亦可。若欲止痛速效,加麝香或冰片少許,更妙。

芹洲氏云:古方治疔瘡,俱用野菊花,余每治類疔毒瘡,單用野菊花,內服外敷甚效。陰寒症忌之。益母膏,活血散瘀效。

用針勿忌尻神

立齋曰:針灸之法,有太乙人神周身血忌。逐年尻神,逐日人神。而其穴有禁針禁灸之論。犯者其病難瘳,理固然也。但瘡瘍氣血已傷,肌肉已壞,急宜迎而奪之,順而取之,非乎人針灸之比,何忌之有?《外科精義》云:瘡瘍之症,毒氣無從而解,膿瘀無從而泄,反攻於內,內既消敗,欲望其生,豈可得乎?危惡之證,發於致命之處,禍在反掌,腹癰囊癰,二便不通,胸腹脹悶,唇疔喉痹,咽喉腫塞,其禍尤速,患者審之。薛氏治鄰人手指患疔,麻癢寒熱噁心,左半體皆麻,脈數,用奪命丹,不應,又用解毒之劑,麻癢始去,乃作腫痛。欲針而值尻神,病家不從,愈腫,強針之,諸證頓退,又用解毒之劑而愈。

油紙法

一用天麻子仁數粒,鉛粉錢許,研爛入桐油碗許,打勻,棉花蘸刷令遍,與不油紙相間,鋪之壓之,須頻揭換不黏。一以生桐油熟豬油平兌,如法油紙。

補遺方

竹葉黃耆湯(見《心法腫潰門》)

托裡黃耆湯

黃耆(六錢炒) 甘草(炙) 栝蔞根(各一錢)

水二盅,煎八分,頻服之,加人參一錢尤妙。

托裡養榮湯

人參 黃耆(炙) 當歸(酒拌) 芍藥(炒) 熟地黃 麥門冬(去心) 川芎 白朮(各一錢) 五味子(研) 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黃耆六一湯

綿黃耆(六兩用淡鹽水潤飯上蒸焙乾) 甘草(一兩一半生一半炙)

每銼一兩,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或為細末,每服二錢。早晨日午,白湯調服,或加人參尤妙。

七味白朮散

白朮 茯苓(去皮) 人參(各七錢) 甘草(一兩五錢炙) 木香(二錢五分) 藿香葉 葛根(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白湯調下。

竹葉石膏湯

淡竹葉 石膏 桔梗 木通 薄荷 甘草(炙)

上姜水煎服。

元參散

元參 黃連(去須) 土瓜根 麥門冬(去心) 赤芍藥 白蘚皮(各一兩) 升麻(七錢五分) 火麻仁 川朴硝 川大黃(各一兩銼炒)

上銼,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地黃一錢細切,同煎,至六分,不拘時服。

葛根散

葛根 黃耆 升麻 麥門冬 栝蔞根 赤芍藥 梔子仁 生地黃(各一兩) 黃芩(七錢半) 甘草(半兩生)

上銼,每服四錢,水一盅盞,煎六分,去滓,無時溫服。

乾葛飲

黃芩 朴硝(各一兩二錢半) 乾葛(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用枇杷葉,去背上白毛,淨洗,同煎,不拘時服。

五味子湯

黃耆(三錢蜜炙) 人參(二兩) 五味子 麥門冬(各一兩去心) 粉甘草(五錢炙)

每服五錢,水煎,日夜服五七劑。

加減八味地黃丸

熟地黃(八兩蒸) 干山藥 山茱萸肉 五味子(各四兩) 牡丹皮 白茯苓 澤瀉(各三兩酒浸蒸焙) 肉桂(二兩)

上各另為末,入地黃和勻,加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白湯下。

橘半胃苓湯

橘紅 半夏(各一錢薑製) 蒼朮(米泔浸炒) 白朮(炒) 厚朴(薑製) 甘草(炙) 茯苓 人參 澤瀉 茅根(各二錢) 薑汁(數匙)

水二盅,煎一盅,入薑汁,一二沸,作十餘次飲之。

加減托裡消毒散

胃氣虛者,去白芷連翹金銀花,加參朮藿香。

托裡健中湯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二錢) 半夏 炮姜(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 黃耆(一錢五分) 肉桂(三分)

上薑棗,水煎服。

托裡益中湯

人參 白朮 陳皮 半夏 茯苓 炮姜(各一錢) 木香 炙甘草(各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托裡抑青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半夏(各一錢) 芍藥 柴胡 甘草(各五分) 陳皮(一錢)

上薑棗,水煎服。

托裡清中湯

人參 白朮 陳皮 茯苓(各一錢) 半夏(八分) 桔梗(七分) 甘草(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托裡益黃湯

人參 白朮 陳皮 茯苓 半夏(各一錢) 丁香 甘草(炙) 炮姜(各五分)

薑棗,水煎服。

托裡越鞠湯

人參 白朮(各二錢) 陳皮 半夏(各一錢) 山梔 川芎 香附米 蒼朮(各七分) 炙甘草(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人參理中湯

白朮 人參 乾薑 甘草(各等分炙)

上薑棗,水煎服。

加味解毒湯

黃耆(炒鹽水拌) 黃連(炒) 黃芩(炒) 黃柏(炒) 連翹 當歸(各七分酒拌) 甘草(炙) 白芍藥 梔子仁(各一錢炒)

作一劑,水二盅,煎七分服之,藥下痛即止。

內補黃耆湯(見《心法腫潰門》)

當歸和血散

當歸(二錢) 乳香(半錢) 沒藥(一錢半) 白芍藥(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七分,和滓溫服。

回瘡金銀花散

金銀花(連枝葉俱用銼研二兩) 黃耆(四兩) 甘草(一兩)

上㕮咀,用酒一升,同入壺瓶內,閉口,重湯煮三兩時辰,取出去滓,頓服之。又一方,無黃耆。

郭氏定痛托裡散

慄殼(二兩去蒂炒) 當歸 白芍藥 川芎(各五錢) 乳香 沒藥 桂(各三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

乳香止痛散

慄殼(六兩制) 白芷(三兩) 陳皮 甘草(炙各兩半) 乳香 沒藥(各一兩) 丁香(五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

乳香黃耆散(見《心法腫潰門》)

人參內托散

人參 黃耆 當歸 川芎 厚朴 防風 桔梗 白芷 官桂 紫草 木香 甘草

上入糯米一撮,水煎服。

乳香丸

乳香(另研) 沒藥(另研) 羌活 五靈脂(各三錢) 當歸 真綠豆粉 交趾桂(各兩半) 獨活(三錢) 川芎 川白芷 白膠香(各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薄荷湯送下。手足損痛,不能起者,加草烏,用木瓜鹽湯送下。

乳香定痛散

乳香 沒藥(各五錢) 寒水石 滑石(各一兩) 冰片(一錢)

上為細末,擦患處,痛即止。

豆豉餅(見《心法首卷》)

乳香膏

乳香(一兩,另研) 食鹽 松脂 杏仁(去皮尖研,各一兩半) 生地(取汁,三合) 白羊腎𦚠脂(半斤) 黃蠟(三兩)

上先熬脂令沸,下杏仁地黃汁蠟煎,候蠟熔盡,入香鹽松枝煎,以柳箄攪令勻,稀稠得所,瓷盒盛。

又乳香膏

木鱉子(去殼細銼) 當歸(各一兩) 柳枝(二八寸,寸同以清油四兩煎令黑色次用後藥) 乳香 沒藥(各兩半) 白膠香(明淨者四兩同研細入油煎化用棉子濾之)

上煉藥鐵銚,令極淨,再傾前藥油蠟在內,候溫入黃丹一兩半,以兩柳枝攪極得所,再上火煎,不住手攪。候油沸起,住攪,注在水中,成珠不散為度。秋冬欲軟,春夏欲堅,傾在水中出火毒,搜成劑收之。

東垣聖愈湯

熟地 生地(各三錢) 歸身(錢半) 川芎(二錢) 黃耆(五分) 人參(三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無時。

濟生犀角地黃丸

犀角(鎊末) 生地 赤芍 牡丹皮(各錢半) 升麻 黃芩(各一錢炒)

上水煎熟,入犀角末服。

獨參湯(見《心法腫潰門》)

托裡消毒散加減法

膿多帶赤,血虛也,去金銀花、連翹、白芷,加歸、地、參、術。如不應,用八珍湯,加牡丹皮。

內消沃雪湯

治發背,並五臟內癰,尻臀諸腫,大小腸癰,肛門臟毒。初起但未出膿,堅硬疼痛,不可忍者並服。

青皮 穿山甲 貝母 陳皮 連翹 白芍 乳香 沒藥 黃耆 甘草節 白芷 射干 天花粉 金銀花 皂角刺(各八分) 木香(四分) 當歸 大黃(各二錢)

水酒各一碗,煎八分,量病上下,食前後服之。

二蛟散

治生冷惱怒傷脾,致胸膈不寬,小水不利,面目四肢浮腫。諸藥不效,用三年老黃米炒焦黃色為末,提淨芒硝三兩,鍋內熔化,炒干為末,每料一平杯和勻,再碾極細。大人壯實者,每服三錢。小兒十歲上下者,一錢二分。俱赤砂糖三茶匙,和白滾水半茶盅,空心調服。至午大便一次,至晚便一次,其疾先從眼胞消起。日久元氣虛者,與加味胃苓湯,間服。至重者不過五服愈。

解毒木通湯

治男婦房術,熱藥所傷,致玉莖陰戶癢痛,小水澀痛,白濁滑精,至夜陽物興舉,不得眠者服之。

木通 黃連 龍膽草 瞿麥 滑石 山梔 黃柏 知母(各一錢) 蘆薈 甘草(各五分)

水二盅,燈心二根,煎八分,食前服。

天漿散

治腦疽積毒日深,堅腫木痛,口燥舌乾,噁心煩渴,六脈沉實有力,大便閉結不通者,並宜服之。

石決明(生研) 殭蠶 穿山甲(土炒) 防風 連翹 羌活 乳香 金銀花 黃連 歸尾(各一錢) 大黃(三錢) 天花粉(新鮮未曬者,四兩,石臼內搗爛,投水一碗攪勻,絞去渣用。)

上花粉淨汁一碗半,同藥煎至八分,入酒一杯,空心熱服。行過三次,方用飲食。忌食煎炒發物。

黃耆湯

治濕熱,腿內近膝股患癰,或附骨癰,初起腫痛,此太陽厥陰之分也。脈細而弦,按之洪緩有力。

黃耆(鹽水拌炒) 當歸 柴胡 木瓜 連翹(各一錢) 羌活 肉桂 生地黃 黃柏(各五分)

水酒各一盅,煎一半,空心熱服。

獨參湯

治潰瘍膿水出多,血氣虛極,或惡寒,或自汗,冷汗,手足指甲青冷,或身涼脈細,並宜。

人參(二兩切片)

作二劑,水二盅,棗十枚,煎一盅,徐徐服之。若煎至稠厚,即為膏矣。作三次,用好溫酒化服亦可。

神應異功散

治潰瘍陰盛陽虛,發熱作渴,手足並冷,脈虛無力,大便自利。至飲沸湯而不知其熱者,必服之。

木香 官桂 當歸 人參 茯苓 陳皮 白朮(各一錢) 半夏 丁香 肉豆蔻 附子 厚朴(各五分)

水二盅,姜五片,棗三枚,煎八分,不拘時服。此方癰疽陰症,凡雜症陽氣脫陷,與寒氣逼陽於外者,發熱煩燥,口乾作渴,投以薑桂附子之類,津液頓生,煩熱頓退,其應如響,人但不習而察之。

參朮膏

治癰疽發背等症。大膿後氣血大虛,急宜用此。

上好人參(半斤,切片用水五大碗,銀鍋內慢火熬至三碗,將渣再煎汁一碗,共用蜜絹濾清、復熬稠厚、瓷碗內收貯聽用) 云片白朮(六兩) 懷慶熟地(六兩俱熬同上法)

以上三膏,各熬完畢,各用瓷碗盛之,頓入水中,待冷取起,蓋勿泄氣。如患者精神短少,懶於言動,短氣自汗者,以人參膏三匙,白朮膏二匙,地黃膏二匙,俱用無灰好酒一杯,頓熱化服。如脾氣虛弱,飲食減少,或飲食不化者,用白朮膏三匙,人參膏二匙,地黃膏一匙,好熱酒化服。如患者腰膝痠軟,腿腳無力,皮膚手足粗澀枯槁者,用地黃膏三匙,人參白朮膏各三匙,化服。如氣血脾胃相等,無偏勝負者,三膏每各二匙,熱酒化服。此膏用於清晨,並臨睡時,各進一次,自然強健,精神頓生,氣血新肉易生,瘡口易合。若瘡危險,勢大膿多者,可保終無變症。夏天炎熱,恐膏易變,分作二次熬用亦好。愈後能服,鬚髮變黑,返老還童。

清咽利膈湯

治積熱,咽喉腫痛,痰涎壅盛,及乳蛾喉痹,喉癰重舌,或胸膈不利,煩躁飲冷,大便秘結等症。

連翹 黃芩 甘草 桔梗 荊芥 防風 黨參(各一錢) 大黃 朴硝(各二錢)

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

人參五味湯

治氣血勞傷咳膿,或咯血,寒熱往來,羸瘦困乏,一切虛損之症,並效。

人參 五味子 前胡 陳皮 白朮 桔梗 當歸 茯苓 熟地 甘草(各一錢) 黃耆 地骨皮 桑白皮 枳殼 柴胡(各五分)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人中白散

治小兒口疳走馬疳,及牙齦腐爛黑臭者,極效。

人中白(溺壺者佳煅紅二兩) 孩兒茶(一兩) 黃柏 薄荷 青黛(各末六錢) 冰片(五分)

共研極細,先用溫湯漱淨,吹藥疳上,日用六七次。藥涎從外流為吉,內收涎毒入里為凶。

珍珠散

治下疳皮損腐爛,痛極難忍,及諸瘡新肉已滿,不能生皮。又湯潑火燒,皮損肉爛,疼痛不止者。

青缸花(五分,如無用頭刀,靛花輕虛色翠者代之,終不及缸花為妙) 珍珠(一錢,不拘大小,以新白為上,入豆腐內煮數滾,研為極細) 真輕粉(一兩)

上三味,共研千轉,細如飛面,方入罐收貯。凡下疳初起,皮損搽之即愈。腐爛疼痛者,甘草湯洗淨,豬脊髓調搽。如諸瘡不生皮者,用此乾摻,即可生皮。又婦人陰蝕瘡,或新嫁內傷痛甚者,亦用此搽極效。湯潑火燒痛甚者,用紅膏調搽之。

普濟消毒飲

治疫癘憎寒壯熱,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口乾舌燥。俗云大頭瘟病,諸藥不效,元泰和二年,東垣制以濟人,活甚眾,時人皆曰天方。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各五錢) 人參(三錢) 橘紅 元參 生甘草 桔梗 柴胡(各二錢) 薄荷葉 連翹 牛蒡子 馬屁勃(各一錢) 白殭蠶(炒) 升麻(各七分)

上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盡良愈。或加防風 川芎 當歸 薄荷 細辛

水二盅,煎一盅,食遠稍熱服。如大便硬,加酒蒸大黃一二錢以利之。或熱腫甚者,以針砭刺出血。

六和湯

治夏秋暑濕傷脾,或飲冷乘風,多食瓜果,以致客寒犯胃,食留不化,遂成痞膈,霍亂嘔吐,及廣南夏月瘴疾,寒熱等證。

半夏 人參 炙甘草 砂仁 杏仁(各一錢) 赤茯苓 扁豆 藿香 木瓜(各二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盅,生薑三片,棗二枚,煎溫服。一方有白朮、香薷、厚朴、各一錢,名六和半夏湯。

嘉禾散(一名)穀神散

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氣逆生痰,不進飲食,五膈五噎。

白茯苓 砂仁 薏仁(炒) 枇杷葉(去毛薑炙) 桑白皮(炒) 沉香(磨汁) 五味子 白豆蔻 炙甘草 丁香 人參 白朮(各五分) 木香(磨汁) 青皮 陳皮 杜仲(薑汁炒) 穀芽(炒) 藿香 大腹皮(洗) 石斛(酒炒) 半夏(曲炒) 神麯(炒) 隨風子 檳榔(各三分)

上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五噎入柿幹一個,膈氣吐逆,入韭白三寸,棗五枚同煎。

遠志酒 能托散諸毒。治女人乳癰尤效。

遠志 不拘多少,用米泔浸洗,槌去心。

上為末,每服三錢,用好酒一盅調,少頃澄清飲之,以滓敷患處。

替針丸

治膿成不潰者。

白丁香 硇砂(另研) 真沒藥 乳香(各一匙)

糯米(即江米)四十粒,先以礦灰拳大一塊,置瓷碗內,量入井水,待熱氣將息,以米排入灰中良久,候米如水晶狀,取去用之。如米未就,再用灰制,上各另為末,然後和勻收貯。用時以飯丸麥粒大,每用一粒,水濕黏瘡頭上,其膿自出。凡瘡瘍血氣壯實,膿成不潰者,宜用此藥以泄其毒,則肌肉易生,瘡口易斂。若氣血虧損者,須用甘溫之劑,以培根本。否則不惟不潰,且難收斂。若附骨疽及緊要之地,當及時針砭為善。

漏蘆湯

治腦疽癰疽,毒盛實者。

漏蘆 黃耆 甘草 連翹 沉香(各五錢) 大黃(一兩微炒)

上每服四五錢,薑棗水煎服。

破棺丹

治瘡瘍熱極汗多,大渴便秘,譫語發狂。

大黃(三兩半,半生半熟) 芒硝 甘草(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童便酒化下,白湯亦可。

萬金散 一名內托散

治癰疽已潰未潰者,有消毒破血之功。

栝蔞(一個杵碎) 沒藥(一錢研) 大甘草節(二錢)

上酒二碗,煎去一碗,後入沒藥服。

牛膠散

治癰疽,使毒不內攻,不傳惡證,有益無損。

牛皮膠(廣中明者四兩)

上用酒一碗,重湯煮化,加酒服至醉,不能飲者加白湯。

會膿散

治惡毒便毒初起妙方。

白芷 殭蠶(炒) 穿山甲(煨各二錢) 大黃(四錢) 乳香 沒藥(各一錢)

上為末,以當歸四錢,用酒水各二盅,煎一盅,去渣。量人強弱,或全用,或一半,調服之。此藥若嫌太多,則㕮咀為飲,大黃生加煎服之尤妙。

生脈散

治瘡瘍胃氣虧損,陰火上衝,口乾喘促。或肢體倦怠,肌肉消瘦,面色痿黃,汲汲短氣,汗出不止,食少作渴。或膿水出多,氣血俱虛,煩躁不安,睡臥不寧。或濕熱大行,火土合病,脾胃虛弱,身重氣短。或金為火制,絕寒水生化之源,肢體痿軟,腳欹眼黑等症。

人參(五錢) 五味子 麥冬(各二錢)

水煎服。

香連丸

治熱瀉痢疾,赤白膿血,濕熱侵脾,裡急後重。

黃連(淨十兩)

切如豆粒,用淨吳茱萸五兩,二味用熱水拌和,入瓷罐內,置熱湯中,頓一日,炒至黃連紫色為度,去茱萸不用。

木香

每制淨黃連一兩,木香二錢半。

上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空心米飲下。

滋腎丸

降腎火。桂與火邪同體,此寒熱用法也。凡不渴者,病在下焦,宜用之。《良方》云:或腎虛足熱,小便不利,肚腹腫脹,皮膚脹裂,眼睛突出,此神劑也。

黃柏(二兩酒拌陰乾) 知母(同上) 肉桂(二錢)

上為細末,熟水為丸,百沸湯空心送下二百丸。

小柴胡湯

治邪在肝膽,半表半裡之間,寒熱往來喜嘔;或日晡發熱,脅痛耳聾,鬱怒痎瘧等證。按古方較重,今方減用。

柴胡(二三錢) 半夏 人參 黃芩(各一二錢) 生薑 甘草(五七分) 大棗(五七枚)

水煎溫服。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肉桂,溫敷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乾薑。

加味逍遙散

治瘡瘍肝脾血虛,內熱發熱;或遍身搔癢寒熱;或肢體作痛,頭目昏重;或怔忡頰赤,口燥咽乾;或發熱盜汗,食少不寐;或口舌耳內作痛;或胸乳腹脹,小便不利。

當歸 芍藥 白朮 茯神 丹皮 柴胡(各等分) 甘草 梔子(各七分)

姜水煎服。

三品錠子

上品 去十八種痔。

白明礬(二兩) 白砒(一兩五錢) 乳香 沒藥(各三錢半) 牛黃(三錢)

中品 去五漏,及翻花瘤氣核。

白明礬(二兩) 白砒(一兩三錢) 乳香 沒藥(各三錢半) 牛黃(二錢)

下品 治瘰癧氣核,疔瘡發背,腦疽諸惡證。

白明礬(二兩) 白砒(一兩半) 乳香 沒藥(各二錢半) 牛黃(三分)

上將砒末入紫泥罐內,次用礬末蓋之,以炭火煅令煙盡取出,並各藥俱研極細末,用糯米糊和為挺子,狀如線香,陰乾。瘡內三四次,年深者五六次,其根自腐,如瘡露在外,更用蜜水調搽,幹上亦可。

嘗有一老媼,用此治瘰癧,索重價始肯治。其方法乃是中品錠子絍瘡內,以膏藥貼之,其根自腐,未盡再用,去盡更搽生肌藥,數日即愈。人多異之。凡見其治氣血不虛者果驗。惟氣血虛者,雖潰去亦不能愈,蓋此與必效散相為表裡,皆攻毒去邪之藥也。

如神千金方

治痔無有不效。

好信石(黃明者,三錢,打如豆粒) 明白礬(一兩為末) 好黃丹(飛炒五錢) 蠍梢(七個,洗淨,瓦上焙乾為末) 草烏(光實者,去皮,生研,五錢)

上用紫泥罐,先將炭火煅紅,放冷拭淨,先下明礬燒令沸,次下信入礬內拌勻,文武火煅,候沸再攪勻,次看罐通紅煙起為度,將罐掇下,待冷取研為末,方入黃丹草烏蠍梢三味,再同研極細,以瓷罐收貯。如欲敷藥,先煎甘草湯或蔥椒湯洗淨患處,然後用生麻油調前藥,以鵝毛掃藥痔上。每日敷藥三次,必去黃水如膠汁,則痔頭漸消,其年遠者,不出十日可取盡。日近者俱化為黃水,連根去淨,更搽生肌之藥。凡五痔皆可去之,此乃臨安曹五方為高宗取痔,封曹官至察使。

透骨丹

此潰膿藥,外科不可缺。

蟾酥 硼砂 輕粉 巴豆(各五錢) 蝸牛(二個) 麝香(一分)

上先將巴豆研如泥,次入蝸牛麝香再研,後入各藥研極細,以小瓷瓶收藏。每用少許,以乳汁化開,先用針輕輕撥破毒頭,挑藥米粒許,納於瘡口,外用清涼膏貼之。

金銀花酒

治一切癰疽發背,疔瘡喉痹等症

金銀花藤葉搗爛,取汁半盅,和熱酒半盅溫服,甚者不過三五服,可保無虞。

烏金膏

治發背中央肉死,塗之即腐,未死塗之即生。若初起腫痛,用點數處,則解毒頓消。若瘀肉腐黑,塗之即潰。若惡瘡頑瘡,元氣無虧,久不收斂者,內有毒根,以紙捻蘸絍其內。有等發背,因元氣虛弱,或因克伐,元氣虧損,毒氣散漫,中黯外赤,不腐不潰,須服大補之劑。中塗三四寸許,至五六日間,赤黯之界,自有裂紋如刀劃之狀,中央漸潰腐脫,內用純陽之藥以接元氣,庶能收斂。若妄用刀針去肉出血,則陽隨陰散,元氣愈傷,或塗涼藥,則毒氣不解,氣血愈虛,非徒無益,適以害之矣。其方用巴豆肉炒黑,研為膏,點腫處。或塗瘀肉上,則自化。或加乳香少許亦可。如塗瘡肉,或加香油少許亦可,調稀可用。若餘毒不斂者,以此絍之,不致成痛。

車螯散

治癰疽初發腫痛,或少年熱盛,發背等症。急宜宣毒,利下熱退為度。大人小兒,四季皆可服之。

紫背車螯(一隻,鹽泥固濟,火煅通紅,地上出火毒用) 輕粉 甘草(各二錢) 大黃(五錢) 黃芩 漏蘆(去須) 瓜根(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薄荷湯下,速利,酒亦可。

蠟礬丸

服過一兩以上,無不取效。最止疼痛,不傷臟腑,活人不可勝數。

白礬(一兩) 黃蠟(半兩) 白蜜(二錢)

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九丸,加至五十丸,溫酒送下,如未破即消,已破即合。一日服百粒,則有效能,防毒氣內攻,尤能護膜。始終須服半斤,瘡愈後服之尤佳。治蛇咬,溶化白礬,乘熱滴傷處,痛即止。一方用明礬飛過研細,以雞子二個取清,調礬末稀稠如糊,用無灰陳好酒放開服之,膿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從大小便出,神效,其功大勝黃礬丸。

五香連翹湯

治諸瘡腫。初覺一二日,便厥逆,咽喉塞,發寒熱。

沉香 木香 麝香 丁香(各一兩) 乳香(二兩) 連翹 射干 升麻 獨活 桑寄生 甘草(炙,各一兩) 大黃(一兩半) 木通(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盅半,煎七分,溫服取利。按丹溪曰:《精要》第一論云:不問癰疽瘡癤,虛熱冷熱,先與內托散,五香連翹湯,沉麝湯等諸方。不冷不熱,不問老幼少壯,陰陽虛實冷熱,多服為妙。夫癰疽瘡癤,臟腑陰陽,有淺深虛實冷熱,用藥有補瀉溫涼。老幼少壯,其稟受厚薄,形志苦樂,隨年而增損。奈何欲以不冷不熱,四五方而通治之。又以多服為妙,此不能無疑也?學者當審經絡,察病機而處治。豈可仗此為通治之法乎?

隔皮取膿法

治諸般腫毒。

驢蹄(細切一兩炒) 蕎麥麵(一兩) 白鹽(半兩) 草烏(四錢去皮)

上為末,水調作餅子,慢火炙黃,出火毒,研,米醋調成膏。用白紙攤貼患處,毒自毛竅而出,其腫自退。

滴滴金 治疔瘡。

硇砂 輕粉 人言 雄黃 硃砂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每用些少,先以針刺開瘡頭貼藥,黃水出效。

扳黃藥

治疔瘡走黃。

用蟾酥飛羅面為丸,梧桐子大,可將一丸放在面前舌下,即時黃出。

追膿錠子(海藏) 膿內潰不出,此藥追之。

雄黃(二錢) 巴豆肉(一錢半) 輕粉(一字)

共為細末,飯和成錠。

治疔破棺丹

疔瘡走黃不止。

當歸 赤芍藥 山梔子 牽牛(各二兩半) 連翹 牡蠣 金銀花 紫花地丁 京三稜 甘草(各二兩) 便秘加大黃(三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用童便化開服,忌飲酒及生冷硬物。

治暑天疿瘡方

朴硝開水泡洗,三二次愈。

小兒走馬牙疳

桑樹白汁,擦之自愈,永不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