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砂八家醫案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龍砂八家醫案

戚雲門先生方案(字楚三)

長涇程子能

少腹沖氣,從左上逆,血即隨氣咳吐,時復喉燥唇紅。此肝陽左升太過,皆回腎陰收攝少權。治宜滋養三陰,壯水制火。但血氣無驟充之理,仍從血脫補氣之法。

人參 茯神 棗仁 熟地 山萸肉 阿膠 芡實 女貞子 白蓮肉

青暘沈荊山

久咳失血,寒熱似瘧,脈弦細,自汗過多。系營衛兩虛,心肺不足之候。

黃耆 白芍 桂枝 麥冬 紫苑 橘紅 甘草 北沙參 大棗

江邑高方錫令郎

金水二臟俱虧,不能滋養肝木,木燥生火,自左脅至胸脘,氣逆升騰,上泛欲吐,交秋冬更甚,秋為燥令,不能制木,反助木之燥也。今擬早用保肺和肝,晚服養陰納氣之法。

北沙參 麥冬肉 旋覆花 杜蘇子 沙蒺藜 牡蠣粉 川貝母 廣橘紅 白芍 青鉛

晚服丸方,用六味加牛膝、白芍、磁石、沉香。

徽州吳端侯

診脈虛滑,右大於左,兩尺空豁,少年陽道不舉,溺濁遺精,寐多汗泄。屬真陰內虧,腎虛不固,未可徒作相火治也。

人參 茯神 棗仁 兔絲子 蓮肉 芡實 五味 枸杞 益智仁

夏港夏兩時令郎

脈虛數,兩關堅銳,陰虛復多火鬱,治法心腎宜補,肝臟宜疏。

生地 阿膠 丹皮 牡蠣 麥冬 川貝 夏枯草

江邑李希賢

久嗽失音,漏卮不實,金水二臟損傷,寢食已不安和。滋則礙脾,燥則傷肺,用保和法。

北沙參 茯神 苡仁 干百合 阿膠 款冬花 橘紅 麥冬 枇杷葉

大興邢奇功

診脈左弦澀右弱,肺主出氣,腎主納氣,咳嗽氣虛,陽不下達,金不制木,木反乘金,致身半以上,先病浮腫,繼以失血。治宜滋肝益腎,納氣歸元,未可徒作相火治也。

生地炭 紫菀 牛膝 鬱金 沉香 麥冬 杏仁 橘紅 桑皮

江邑趙玉圃

風溫初起,即發譫妄,自汗多臥,不發熱,而大便結。據述脈沉細數促,已經半月,猶以汗下劫奪,焉望向安。今診左脈細亂,右脈斷續,口開目閉,唇板舌焦,不語失溲,頭頂強直,手足拘攣。種種惡象,皆成壞症,立法制方,殊為棘手。至細按胸脅臍下少腹宗筋上,凝滯不和,時復沖逆,此非動氣,亦非燥結。因思六旬高年,津液已枯,素多操持怫鬱,夏秋省墓,強涉高巔,觸山嵐時氣,越數十日而病發,乃陰氣不榮,陽邪鬱伏,少陰少陽,開合不司,樞轉不利,而清濁升降失度,經絡機竅不靈,即《內經》所謂精不能養神,柔不能養筋也。考古法中陽陷入陰,氣血頑鈍,每取味中之氣,濁藥輕投,從陰引陽,開之通之,清之泄之,補以運之,都以督之。冀其流利轉運,關鑰漸通,度可斡旋於萬一。

地黃飲子用羚羊(一錢) 北細辛(三分) 玉竹(三錢) 茯神(三錢) 益元散(三錢) 煎湯代水,人參一錢,另煎衝入,溫服。

徽州倪瑞周令郎

時感濕溫之氣,陽明蓄熱發黃,非疸症可比也。今脈數無神,便閉已及二旬,腸胃枯燥,府氣不通,心榮肺衛,悉被陽邪劫傷,內不守,外不固,神昏頭汗有之。但延久正氣日潰,邪火固踞,有正邪交脫之虞。

人參 鮮生地 大黃汁 鮮首烏 黑山梔 茵陳 麥冬 瓜蔞 川連 枳實汁 菖蒲汁 滑石

茂墅墩陸

風溫風證,脈躁神狂,胸腹脹悶,身半以下,痛難轉側。此邪風被火,搏擊營分,致血氣流行失度,妊娠五月,際此危險,難免胎墮之虞。

川連 黃芩 焦梔 犀角 丹皮 甘草

玉竹 鮮生地

馬御天令政

失汗過經不解,邪熱鬱蒸肺胃,致發頤毒,險症,且以辛涼清解。

連翹 柴胡 牛蒡子 桔梗 元參 赤芍 花粉 馬勃 生甘草 研石羔末(二錢)

張維貞子

邪陷膻中,心陽散越,矇蔽神明,天君不能主持矣。

天竺黃 貝母 鬱金 竹瀝 海浮石 元參 薑汁

姜宇瞻令郎

脈左關弦結搏指,兩尺微細欲絕,齒舌喉閉,腹痛吐蛔,皆少陰厥陰見症,其脈俱循喉嚨,而氣至則為齒舌。夫腎藏虛,水無坐鎮之權,斯肉瞤而筋惕矣。此時不以回陽為治,虛虛之禍,將何所底止。

人參 附子 肉桂 白朮 益智仁 白芍 陳皮 乾薑 吳萸 甘草

楊庫典程

脈數口甜,善食易飢,渴飲便數,多因過啖肥甘,積久釀熱致病,發為脾癉。子和云:消爍萬物,莫甚於火,脾陰虧,邪火亢,腎元五液少司,而背為之痛,脾土主諸陽之本,而肢節為之酸也。議玉女煎合經義辛香盪滌陳氣立法,玉女煎加人參三錢,省頭草八錢,煎湯代水。

吳恂若

心脈澀,胃脈滑,兩尺微,胸脅煩悶,氣升兀兀,鼓動咽喉,窒塞多痰,嘈雜吞酸,汗多面赤,心陽虛,火上浮,肺燥令其膹郁,清肅不得下行。子和云:氣火炎爍而道路不利,津液日消。擬嘉言清燥湯法。

桑葉 麥冬 阿膠 牡蠣 炒石羔 杏仁 川貝 橘紅 枇杷葉

沙友林

肝為至陰之臟,故痛發必交陰分,疏肝佐以養陰。

蓯蓉 歸身 白芍 桃仁 金鈴子 延胡 茯苓 廣皮 木香

徽州方時和

耳鳴重聽,健忘泄精,心腎久屬兩虛,食後胃翻欲吐,語多即喘促,中土亦已大虧。近復增咳,咽喉不清,屬心火刑金,脾弱失運。宜早用心腎交通補養,晚以和中育脾清氣化痰之味佐之。

早服丸方 熟地 茯神 遠志 棗仁 枸杞 石菖蒲 芡實 兔絲 麥冬 益智仁 蜜丸,冬加羊外腎四具。

晚服丸方 橘紅 川貝 蓮肉 於朮 茯苓 川連 牡蠣 沉香 藿香梗 用枇杷 葉湯泛丸。

玉岐蘇逸美

左脈細弦,右寸關短滑,睪丸漏卮有年,腰脊牽引痠痛,腎精肝血,已自內損。今食減咳逆多痰,脾肺之陽亦虧,先崇土固金,後用補益下焦之法。

煎方 人參 茯神 棗仁 麥冬 北沙參 芡實 枸杞 百合 枇杷葉

晚服百花瓊玉膏 大生地 枸杞子 麥冬 干百合 阿膠 款冬花 法制熬膏,濾清,入人參末一兩,茯苓末一兩半,琥珀末三錢,沉香末三錢,同煉蜜收貯磁器,用綿紙箬葉封固,隔湯煮一晝夜,再用冷水浸一宿,開水服。

休寧程公賓

酒濕釀熱,多飲則肝浮胃脹,咳血半月,脈已弦細。皆酒客傷中,陽絡損傷,致血逆不歸經絡,病在肝胃二臟。

活水蘆根 鮮生地汁 蘇子 丹皮 鬱金 麥冬 山梔 射干 苡仁

張皋木令孫

血症脈弦大空豁,少年陽亢陰虧,血隨氣火升動,急宜涼肝滋腎之品,以引血歸經絡,再商進退治法。

大生地 犀角 阿膠 麥冬 牛膝 紫苑 蘇子 橘紅 茜草 藕

孟瑞占令政

頭目眩運空痛,脈虛弦無力,兩尺微澀,此皆木鬱生火,風自火出,虛風鬱火,上乘高巔。經云:腦為髓海。而肝膽之絡,又皆絡於腦。因平昔精髓內枯,肝鬱血燥所致,非外感溫散可解,法宜滋肝養陰,息風降火,尤當情懷開暢,善自調攝。

九制首烏 茯神 遠志 甘菊 柏子仁 白蒺藜 元參 丹皮 活滋石(煅研絹包,三錢)

程又恆

脈左細澀,右虛滑,肢節痠疼,腿足麻木不仁,患偏於右。凡男子中年後,精血易枯,肝風鼓動,脾失健運之機,濁痰凝聚清陽,而胸脘噎塞,此偏風血槁之漸也。

天麻 歸身(炒) 牛膝(炒) 半夏 雲苓 桂枝 鮮首烏(打汁) 泡淡乾薑 服四劑稍減,照方去天麻,加木瓜、天蟲、川芎。

無錫錢紹堯

精以養神,柔以養筋,元氣損,血液不能灌溉諸經,痹痛頻作,寒熱交爭,所謂陽維為病,苦寒熱也。

鹿角霜 黃耆 當歸 白芍 桂枝 牛膝 桑枝尖 枸杞 鱉甲 炙甘草 萆薢

丸方,前方去白芍、甘草,加虎潛、白朮。

黃土岩戴士周

右體痠疼麻木,迎風流淚失明,是腎肝精血交摜,致內風習習鼓動,頭目冒昧,所謂下虛必盛也。六味丸加龜膠、紫河車、茯神、遠志。

長涇方玉祥

診脈弦滑,右關獨大,頭目眩冒,腿股痠痛。此風痰鬱滯,經絡郁久生火,火與風合,上凌空竅,矇蔽清陽,致神不健爽,急者先治,降火豁痰,而風自愈。

鉤鉤 甘菊 玉竹 半夏 橘紅 茯苓 甘草 薄荷 菖蒲汁 薑汁 竹瀝

張參可

脈數弦滑,痰火內滯,風邪外觸。

半夏 橘紅 茯苓 甘草 杏仁 薄荷 蔻仁 桔梗 滑石

城中劉友陸

虛風偏中,調治兩月,手足已能運動,誤用薰藥取汗,夢泄食減。懸擬一方,服二三劑。復延診視,用都氣丸作煎料,如飲子煎法。

又劫奪強汗,木燥火炎,營血耗,君相動,則精泄不固矣。今交長夏,火土司升而煩躁,面龐精采外越,須預防狂亂變幻。不然,曷不觀乎仲景太陽條中,火迫劫汗亡陽之驚狂起臥不安者乎。仿復脈湯意。

人參 桂枝 麥冬 生地 阿膠 牡蠣 龍骨 茯神 加薑、棗、小麥、玉竹、金器、益元散煎服。

無錫蔣尊之

脈左弦數,右關滑大,善飢肉脫,諸藥不應。因思風橫脾胃,煽灼中土,致穀食不能榮長肌肉,精力日衰。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風消。可知子病必累其母,藏病必連及府也。仿河間法。

黃耆 人參 生地 牛膝 附子 川斷 茯苓 五味 石斛 玉竹 鉤鉤 地骨皮 枳殼 服十劑小效,又照前方加羌活、防風,晚服。

早服丸藥方 人參 天冬 麥冬 續斷 生地黃 玉竹 地骨皮 鉤鉤 山藥 茯苓 石斛 牛膝(蜜丸) 煎丸藥前後守此法,四旬而痊。

城中劉聲遠夫人

右脈微弱,左弦細,木燥血枯,腎陰虛損,肝風內動,火灼津液,氣壅生痰,阻塞隧道,機關不利,項強肢攣,筋脈不營,神倦流涎,語言艱澀。《內經》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木失水滋,母病而累及乎子也。顧質弱病延,大傷神氣。治本則痰水未清,治表則本元耗散,風浮所勝,治以甘寒,中土不傷,標本兼施矣。

玉竹 鉤鉤 茯神 天麻 當歸 白芍 牡蠣 炙草

又神脈稍清,語言略爽,痰涎攣痛,仍復如前。經云:肝痹善痛,大筋軟短,小筋弛張。腎痹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肝腎血痹,筋骨焉能流利。仍從前法加減,緩調多服為宜。

(早服)人參 玉竹 茯神 遠志 牡蠣 鉤鉤 天麻 紫石英 (晚服)人乳 竹瀝 薑汁 汁梨 桑枝嫩尖汁,各一小杯,煎膏調入血珀末二錢,羚羊角末二錢,膽星末二錢,同煉蜜二兩,熬收厚,不拘時,開水沖服。

揚州程

大凡陽主動而陰主靜,煩勞耗血灼精。風自火出,則喜飢而消,惟靜養百天,不致暴中失血為妙。

人參 天冬 熟地 黃柏 知母 龜板 又冬令失藏,肝風內動,忽然眩暈,心煩腹痞便血。蓋五行變動,風火煽灼尤甚,陽擾乎中,脾肝俱失藏聚之功。所謂陰絡傷則血溢於下也。

制首烏 柏子仁 地榆 烏梅 木瓜 白蒺藜 生白芍 茯神 棗仁 又左脈短數,較甚於右,肢體虛浮,倦臥痿弱,因去血過多,氣亦無附。交夏至節前後,陰陽升降之大關,吉凶由此而系,宜加意慎之。

用逍遙去柴胡、薄荷,歸脾去木香,二方合劑,加阿膠、龜膠、鹿膠(原注,此診與上未符,似訛)。

楊綸宣

診脈沉而有力,舌焦身汗,神昏壯熱發斑,晦滯堅滿,二便閉結,適合傷寒下格,邪氣內盛,脈反鬱伏之說。羌防辛散,徒耗其陰,於裡症無與也。急當治苦以泄之。

大黃 厚朴 枳實汁 川連 山梔仁 黃芩 犀角尖磨汁 鮮生地

築塘葉彩生

左脈細弱,右寸滑大,向患腰痛,近因風熱客邪,襲傷肺絡,先議清涼清上。

桔梗 杏仁 半夏 薄荷 桑葉 沙參 橘紅 茯苓 甘草

程漢平

寒熱脅痛,脈弦細數,系邪郁少陽不清。

小柴胡加桂枝、鬱金、赤芍。

東莊陶

風火內郁,日久客邪外觸,表裡不和,寒熱頭痛脅痛,解表為先。

青蒿 紫蘇 連翹 山梔 半夏 橘紅 甘草

馬嘶橋陶女

病過兩候,脈不緩和,舌乾鼻鼾,上噦下泄,非退象也。

川連 黃芩 半夏 廣皮 乾薑 炙草 竹茹 生薑 大棗

長壽方

脈弦浮,寒熱頭痛,經脈不舒。此風熱外客兩陽之象。

秦艽 葛根 赤芍 廣皮 桂枝 半夏 炙草 生薑 大棗

倪振動

脈弦滑,右關獨大,寒熱似瘧,肢體麻木不舒,雖外感風熱,然中虛向有積痰,尤宜兼顧其里。

清脾飲去柴胡,加玉竹、鉤鉤。

常熟王

脈數浮弦,風傷肺胃之絡。

杏仁 桔梗 鬱金 蘇梗 桑皮 川貝 防風 橘紅

張應天徽州

喉痛目脹,裡熱外寒,痰咳濁飲。此係伏氣為病,名曰風溫。過服溫散,奪液傷陰,致寐中躁擾多煩。經云:衛氣行陰,乃得安寐。今少寐即躁,顯系陰不交戀而動越也。節庵云:過時而發,病不在表,已經汗下,亦不在表。其忌於辛溫表散可知。

復脈湯加天冬、茯神、玉竹、鮮生地,去麻仁、大棗。

顧村徐九官令政

脈細澀,少腹脹如覆杯,舌燥渴飲,躁狂便閉,乃心陽火熾,藏病連府,氣不宣化,致手足太陽之府,俱熱結也。議桃核承氣湯。

築塘張蔭堂

客寒犯胃中,氣關乖隔,蛔厥則嘔,腹痛則瀉,病屬厥陰肝藏,肝性喜酸,蛔以苦下,取仲景烏梅丸法,合乎厥陰條中下利吐蛔論治。

烏梅 乾薑 附子 川椒 當歸 桂枝 黃柏 人參 川連 炙草 白朮 苦酒(沖三匙)

北新橋趙

肝脾內傷致病,氣血交涸,孤陽死陰,盡為乾枯之象。宗經旨調寒熱之逆,冷熱並用,進連理湯法。

人參 附子 炮姜 川連 木香汁 白朮 雲苓 當歸 炙草 鬱金汁

顧山周價人侄女

脈虛滑數,兩尺細微,久病羸弱,肝腎式微,陰不交陽,心神不聚,胞絡空虛,痰火內迷,乘虛厥動,精識蔽蒙,虛中夾實,語言失緒,早安神志心腎為宜,晚滌痰火不失病機。方闕。

泰興李琴先令郎

病後虛風柔痙,精氣內灼,漐漐汗泄,乃衛陽失護,氣易外浮,筋脈不得滋榮,而手足振掉,神志失其內守,而口噤不語。所謂精不能養神,柔不能養筋也。但脈渙無神,直視失溲,脈症俱系散脫,勢已難挽,再請高明裁酌。

生脈散頻灌。

後谷橋卞楚珍令郎

脈澀細數,兩尺無神,初起咽喉腫痛,陰氣下虛,陽浮上結。近因五火挾痛亢胃,乘虛暴中跌僕,口噤嘔吐黑血,氣機不宣,唇燥舌乾。古稱肺為水之上源,主司五聲,腎為關鑰閉藏,主司五液。水源不清,則關門不禁,遺溺便泄,有由來矣。今則痰火秘結於止,本氣衰脫於下,際此險途,難保其無變端也。

天竺黃 川貝 麥冬 石菖蒲汁 烏犀尖 細辛 竹瀝 生薑汁

徽友張聲遠

努力負重傷中,氣結不舒,脘痛按之有聲,脈左細右弦,兩尺空豁。因痛久肝脾兩傷,氣血痹阻其經,遂致水飲溢膜外而為病也。且調氣和絡,冀病緩再商。

檳榔汁 白芍 苡仁 鬱金 半夏 旋覆花 紫檀屑 絳絹屑

又服調氣藥脹痛稍緩,但按左脅下,氣鳴響仍然不止,要皆飲邪外里,脾胃不舒。所謂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地。

外臺茯苓飲,加白蠟三錢。

徽友顧御六

關脈弦,尺脈弱,腰脊痛,少腹脹,氣從左脅下繞臍攻逆,濁陰凝聚,下焦見症,皆屬肝腎,議溫柔通劑。

當歸 白芍 肉桂 熟地炭 鬱金 牛膝 桃仁 大紅花縐妙 丸方 肉蓯蓉 補骨脂 歸身 牛膝 小茴 熟地 川斷 肉桂

又脅痛脘悶,氣塞不通,日晡煩熱,小便赤色而脈弦數,都因水虧木張,肝火上乘,脾土交春夏,木火升騰,前病復來矣,暫擬疏泄。

孫團士

病起左脅,上及中脘,下趨少腹,脈弦結歇止,此膽陽不舒,肝邪用事,則氣血痹阻衝突乎其間也,宗通則不痛之意。

當歸 香附 丹參 青皮 通草 附子 茯神 新絳 青蔥

許公安令媳

脈數弦芤,肝腎真陰內損,陰虛陽搏,血動下溢淋漓,固當滋益腎陰,引血歸肝。但肝病必然乘脾,又當佐以植土。又脈緩弱,火漸降,血自得引歸經。但汗多食減色奪,此陰虛陽無所附也,急宜補氣以通血,勿徒見血投涼。

洋岐徐

經云:血脫補氣。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即太僕所謂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也。今年高體弱,陽絡傷而血外溢。治病之初,但以滋陰降火為事。不知周身之血,悉統攝於脾,脾惡濕而喜燥,過服歸、地、芩、連,壅於脾胃,則中州窒塞,升降無由,遂成脹滿之候也。況元氣素虛,平昔思慮多郁,肝膽之陽,久已不和。去冬先患腫毒,後即繼以血症,血去則脾損而氣愈弱矣。今診脈虛弦不和,兩關尤大而澀,可知起恙因由,皆關肝脾兩藏。是時急於寒涼止血,遂致屈曲之木,愈陷於壅塞之土。時當春令不復,焉有暢茂條達之機。急者先治,莫過調脾和胃一法,則州都運化,決瀆宣通,而胃氣自能下行,脾氣遊溢,上可散精於肺,以通調水道,斯清濁自分,上下無不條達。中土既和,精悍得以四布,又何必拘拘於開鬼門,潔淨府,逐水消腫之驗劑,而脹始釋者哉。

補中益氣湯去黃耆,倍人參,加茯苓、澤瀉、薑、棗煎。

云葶李乾一

脹久氣日益衰,致胸腹臍下漸硬,食下便甚,雖云脾病善脹,要亦肝腎少司攝納使然。醫家專事辛燥,罔顧下元虛損,多其不知量也。

金匱腎氣丸

恬莊程

咳逆浮腫,脈得弦數。宗仲景汗出惡風,用越婢湯法。

越婢加茅朮、桑皮、細蘇梗、大腹皮、姜皮。

又脈緩嗽減,風水已退,從脾肺兩經調養。

葶藶子 茯苓 苡仁 廣皮 白朮 車前子 姜皮

宋大年令政

脾病則九竅不利,以至陰之藏,不得陽和舒布,斯水穀入胃,傳送不行,清濁混亂,遂成腹滿。腫脹之病,此經旨所謂藏寒生滿病。三陰結,謂之水也。病者胎前即患喘咳,產後繼以腫脹,經今百日有餘,脈來微弱無神,在右尤甚。可知氣血式微,中焦窒塞,升降無由,州都失職,決瀆不宣,日居月諸,灌入隧道,津液脂血,浸淫洋溢,悉化為水。總由中央孤藏無氣,不能灌溉四旁,以鎮流行,則水濕氾濫而難支矣。讀《病機一十九條》,所以脹病獨歸脾土,蓋脾損不能散精於肺,則病於上,胃損不能司腎之關鑰,則病於上,三焦俱病,以腎純陰之劑投之,求其向愈,豈可得乎。勉擬東垣脾宜升胃宜降,合以回陽,不失乎人事之當盡也可。

真武湯加肉桂。

顧山李

脈弦細,左脅亦堅大如盤,痰裹氣凝血結,此五積症中之肥氣也。

蒸白朮 枳實 茯苓 厚朴 白蔻仁 白芥子 木香 青皮 煨生薑

施村蔣

神色痿弱,上下睛明穴黑滯,脈浮弦,腹痛喜食香味,寐則腸鳴,此蟲積為患也。

白朮 茯苓 廣皮 榧子 檳榔 木香 厚朴 鬱金

丸方 去木香、厚朴、鬱金,加雷丸、沉香,水泛丸。

方子臣

脈沉細,腎肝交損,陰中之陽內離,健運不司,食減腹脹,乃藏之寒生滿之漸也。宜用溫通宣補。

白朮炭 茯苓 廣皮 肉桂 附子 熟地炭 益智仁 炮姜 炙草

鄒日乾令堂

向多痰嗽,食下噎塞欲吐,胸脘痰悶不舒,高年陽氣,難復易虧,徒理其陰,焉中病之肯綮,擬肺胃清陽論治,所謂離照當空,陰霾必散也。用大半夏湯加乾薑少許大效。

半夏 白蜜 人參 乾薑

黃載陽

胃痛氣逆,上引胸脅,納食則脹痛猛甚,脈遲弦滑。此多思鬱結,氣陷於土,脾不升,胃不降,致水穀之海壅閉,所謂不通則痛耳。宜疏木以達之。取乎《內經》勝克治病之旨。

逍遙散合四磨飲。

峭岐趙湘遠

人身氣血,流布經俞脈絡,全賴中州施化,得以納穀生津,考之《內外傷辨》,所以獨取脾胃立論也。今診脈弦細而遲,脅痛嗽血,得自力傷,不獨金水交虧,緣土衰少生化之權,致吞酸脘痛,妨於飲食。此即東垣所謂戊無火不運,而痛斯作。宜溫中辛散,佐苦甘淡以泄之。若徒補下元,則太陰之脾藏愈窒矣。

川樸 橘紅 炙草 北沙參 茯苓 乾薑 木香 草蔻仁

又痛緩嗽減血止,飲食漸加,坤土健運已行,木火亦能和斂,然水弱難以驟補,宗繆仲淳脾腎雙補法。

茯神 扁豆 沙參 蒺藜 芡實 生地炭 麥冬 白芍 枇杷葉

施村蔣獻夫令郎

腎為藏精之府,木為相火之官,真陰虧,相火動,而夢泄不固,所謂精不能養神,陽虛陰必走也。夫耳者少陰少陽寄竅,脈絡所主之地,精不守則龍雷不寧,上擾乎清空,以致耳鳴震動,上實下虛。法當厚味填陰,介類潛陽,取經義下病治下之旨。

紫河車 牡蠣 大熟地 龜膠 肉蓯蓉 人乳粉 菟絲子 秋石 金櫻膏 瑣陽 蜜丸開水下。

徽友程

心脈細數勁,兩尺微弱,乃陰不交陽,心君妄動,耳鳴失聰,夢多遺泄。蓋肝陽左升太過,由腎母收攝少權耳。以填補不元,導引靜鎮為主。

熟地 山萸肉 山藥 茯神 遠志 麥冬 龜膠 芡實 牡蠣 金櫻子 磁石 蜜丸開水下。

徽友方

久泄必傷肝腎之陽,腰痛脈數,皆水虧不能制火。

細生地 龜板 知母 雲苓 萆薢 甘草梢 牡蠣 欠實

錢維寧

脈細弱,氣衰力倦,淋濁便溺作痛,得之勞倦傷中,所謂中氣不足,溲為之白也。

歸身 白朮 益智 茯苓 澤瀉 牛膝 萆薢 生甘草 芡實

唐墅王

脈數大,按之微弦,濕熱交蒸,脾陽不舒,濁陰下陷膀胱,致便濁精遺,溺痛。淡以滲之,苦以泄之。

茯苓 澤瀉 知母 遠志 滑石 山梔仁 菖蒲 淡竹葉

日茂店徽友程

疾走遠行,則腎肝損於內,冒暑臨深,則熱濕蒸於外,積久乘虛,從外至內,交互鬱結,注腎成淋,著肝為疝,致溲濁睪腫,痛引少腹,慮成疝瘕之累。

赤苓 延胡 茅朮 阿膠 烏藥 川楝子 牛膝 澤瀉 青木香

周爾元

小便淋瀝,精隨溺泄,脈至弦數,兩尺細澀,乃少陰腎藏有虧,致太陽府氣不化,用滋腎丸方法。

川連 肉桂 兔絲子 車前子 生地 杜仲 生甘草

蔡港李位卿

脈症氣結在上,中脘阻塞吐涎,男子中年後,陰氣先虧,津不運行,聚液成痰,閉遏胃陽,稍食阻痛欲嘔,漉漉有聲,老年噎膈之漸。

旋覆 代赭 新絳 淡姜 半夏 白蔻 雲苓 橘紅 炙草

蘇州楓橋顧

脈左澀右滑,酒客傷中,胃陽痹阻,營血內枯,燥火易動,氣逆胸痞吐痰,食入噎塞,大便燥結。所謂上焦不通,則上下脘不行。老年陰液已虧,怕延關格。

人參 半夏 茯苓 白蜜 麻仁 鮮生地 活水蘆根

陶介如

久嗽氣損,未有不擾動乎腎者。入秋氣而逆善噯,肺胃之清陽已漓,胸脘刺痛,會厭抑塞。今則食下阻隔多噫,白沫自下泛上,臍右動氣築築,乃氣傷血槁,肺不降,腎不納,已成痛膈重症。宗仲景噫氣不除,用旋覆代赭湯法。

旋覆花 代赭石 人參 甘草 半夏 乾薑 大棗 制川附 薑汁(臨服沖白蜜數匙)

丸方 金匱腎氣丸,用生脈散加白蜜湯送下。

施村徐

食下噎塞,痛連胸腹,脈左搏右平,由恚怒傷肝,肝厥必乘胃府,血不藏聚,致嘔吐見血,而陽明之大絡亦損,所謂陽絡傷則血外溢也。用柔劑緩調。

半夏 人參 棗仁 炙草 陳皮 竹茹 阿膠 白蜜 生薑 大棗

泰興張來雍

積怒動肝損營,亢乃燥氣乘復,上噫氣,下泄氣,由血少藏聚,流而不行,痹阻厥陰,循經之所致,喉不利,脅痞痛也。況脈至右滑左澀,澀為肺象,滑為陽盛,金刑木位,膽陽不舒,脘中迷痛,食減液消,有自來矣。但今值瘧後,余邪未盡,先宜清暑和標,再商治本之法。

麥冬 雲苓 半夏 扁豆 橘紅 丹皮 石斛 花粉 枇杷葉(服三劑後,用清燥救肺湯加減,又服二劑,進歸脾越鞠法)

無錫嚴藝舫

人在氣交,法乎天地,值長夏火土發泄,脾腎兩虧,不耐炎暑,食減脘悶,喉燥音低,當流金爍石,離能灼物,尤宜加意於保真。

四君子湯合生脈散

無錫鄒太和令侄

神傷於上,精損於下,藥力難補其空匱,林泉清處,心曠神情,天真可圖來復。

芡實 建蓮 遠志 天冬 元武板 人參 蓯蓉 茯神 熟地

江陰北門陸

咽喉腫脹,氣塞眩冒,心煩汗泄,食減便溏,脈至細小澀數。此心脾之虧,由肝腎內損,致陰心亢逆,上凌少陰循經之地。歸脾雖當,泥於心脾,於少陰腎藏有間矣。

人參 茯神 歸身 白朮 紫石英 麥冬 棗仁 益智 青鉛(一兩)

太平橋李

久淋久帶,必傷肝腎之陰,致奇脈交損,腰脊垂痛,維綱不振,寒熱交作,女科以肝為先天,宜柔劑緩調,以和八脈。

人參 牡蠣 龍骨 五味 歸身 白芍 阿膠 炙草 紫石英 鹿角霜

江輔臣

咳血脈弦,此肝血失藏,肺氣不降,從清陽治法。

桑葉 阿膠 紫菀 麥冬 川貝 鬱金 杏仁 丹皮 生苡仁

又血脫日久,陰氣難以驟復,過勞脊膂微痛。此因營虛失守,致督脈亦傷。平旦口苦舌乾,脈反見數,可知陰液內損,則君相之火,易以升動也。

生地 茯神 棗仁 紫菀 天冬 女貞子 阿膠 芡實 丹皮 麥冬 枇杷葉

鎮江程

左脈小弱,右寸滑大,髫年喘症,數載不痊,遇勞感寒即發,即風痰結於肺底,積久竟成窠囊,阻塞空竅,清肅不令下行矣。且肺病善咳,咳久未有不傳至三焦者。故每交少陽氣分用事,喘促更無止息也。早用化痰定喘,晚用復脈和陰。

海浮石 馬兜鈴 杏仁 桑皮 橘紅 川貝 紫菀 蘇子 北沙參 枇杷葉 晚服復脈湯。

本鎮沈

髫年體弱,咳嗽失音,陽虛必盜汗,陰虛生內熱。近因春升發泄,風熱乘虛襲入肺絡而咳,更無停止,宜以清上為先。

補肺阿膠湯,加元參、地骨皮、茯神、棗仁。

高汝明

少腹沖氣上逆,從左旋右,上攻胸脘刺痛,皆腎陰少司收攝,肝陽升發橫肆,血即隨氣咳吐。蓋相火不寧,未有不挾君火而擾動。欲使氣納歸元,仍宜靜藥導引。

人參 熟地 阿膠 補骨脂 萸肉 茯苓 柿霜 秋石

滸涇口

久嗽脈數,食減骨蒸,得自產後,陰虧蓐勞之漸也。

地骨皮 金石斛 百合 人參 麥冬 紫菀 當歸 桑皮 炙草

丸方 烏雞丸,開水下。

錫雖上山朱

性善躁鬱,相火易動,忽崇朝而諸症交作,致潮熱已至四旬,舌乾便燥,胸痞脹滿,堅硬不食。此以無形氣病,漸成有形結痰,所以虛而不受補也。滋則助脹,燥則傷陰。惟丹溪宣補並用,既能宣壅,復可通津,適合此症揆度。

生地汁 川貝母 鬱金汁 肥知母 苦杏仁 麥冬汁 左牡蠣 瓜蔞皮 廣陳皮 白蔻仁 香穀芽

王聖清

病後失調,胃陽窒塞,中脘痞結,阻隔上焦,煩渴善飲,二便閉結,即《內經》二陽結謂之消也。法當養金生水,軟堅消痞,俾得清升濁降,胃津遊溢於上,肺氣通調於下,病可內全矣。雖然渴而能食,必發瘡瘍,渴不能飲,易成中滿。失調久延可慮,莫道贈言不詳。

麥門冬湯合四苓散。

門村張

大風脹滿,脈多沉遲,然按之有神,方為有胃氣也。今診得沉細如絲,寸關歇止,知謀慮傷肝,積久延及心脾。心病血不流,脾病食不化,膠滯凝結中脘,先成痞塊,從微至著,暴腹脹大如蠱。醫家不明肝喜疏達,脾升胃降,治法非苦降即溫補,致藏府氣血日鈍,胃陽困厄,無怪乎愈治愈劇也。但經百日以來,精神日以告匱,即進藥餌,亦如杯水沃燎原矣。姑進參附理中,冀穀食漸進,再商。

人參 附子 於朮 炙草

鳳凰山朱

診脈左弦勁而右細澀,氣逆從左上升,引胸脘而悶痛,食下噎塞,高年精血內枯,惱怒動肝,橫逆中土,上凌肺,下侵腎,致咳嘔便閉,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關格之漸。擬緩肝潤燥雙開,通其經隧。

生地 阿膠 桃仁 茯神 半夏 廣皮 鬱金 歸身 生薑汁 蘆根汁

大石橋

酒濕釀熱,味歸於脾,氣歸於肺,內蘊日久,干肺則痰咳喉燥,乘脾則食少便溏,先從肺胃調治,用保和湯。

茯苓 芡實 百合 胡蓮肉 麥冬 桑皮 烏梅 枇杷葉

蘇州程逸超

操持謀慮,怫逆內傷肝藏,致脾胃氤氳之氣,乾健之陽,失司宣化,納食艱澀,積痰覆溢嘔吐,漸成噎膈重症。雖高年液槁忌燥,然投陰柔潤劑,壅濕助痰,又窒礙脾陽奪食。宜順氣平痰,滋液養肝,以調其升降而導引之。

人參 炮姜 生於術 麥冬 橘皮 炒木瓜 炙草 雲苓 海粉 半夏曲 白蜜生薑汁

程逸超令郎

經云:怒則氣高。陽氣薄厥於上,必致神蒙竅蔽。且向有厥症,包絡之痰,易隨氣火上胃,胸悶口噤,耳聾神憒。今發五六日,心下痞滿不舒,脈微色脫,兩顴時顯紅赤,乃氣未平而神已耗。下虛本實先撥,從少陰厥陰兩治。

人參 茯神 棗仁 麥冬 牛膝 五味子 附子 龍齒 菖蒲 小麥 化下紫雪(一錢五分)

王鍾岳先生方案

顧山周敬立令郎

痢久不止,脈見細數,少陰腎虛,亡血失精之象也。又不能食,脾火不化,相火侵凌,上炎下奪,津液告竭,故又作渴。惟專救欲脫之真陽,兼能復返其陰,俟一陽來復之期,冀轉回生髮之氣,則治矣。為擬三陰煎及三物桃花湯,間服之。

人參(一錢) 熟地(三錢) 白芍(酒炒,錢半) 五味子(三分) 炙草(三分) 當歸(炒焦,一錢) 益智(淡鹽水泡,六分) (又方)赤石脂(煅研,三兩) 炮姜(二錢)

上為末,用香粳米打糊丸,每服三錢,參湯送下。

山東周客

少年火盛,心腎不交,夢多走泄,或無夢自遺,顴赤脈數,全屬陰虛,精氣不固,玉關不閉,相火妄動之故也。則宜壯水制之,不再動其火,自然痊安矣。

大熟地(三錢) 煅牡蠣 蓮鬚 龜板(炙) 芡實 茯神 棗仁 沙蒺藜(去刺,一錢) 建蓮(一錢)

泰興李家襄

太陰厥陰之絡,寒氣引痛,致項強舌卷,語言似乎蹇澀,其邪由府及藏,氣不外衛,血不內營,致風之所襲,併入於心者。沉著於絡,無陽以煦之,故不條達也。當治八脈為病。

歸全 淡附子 甘菊 遠志 肉蓯蓉 枸杞 鹿角霜(各一錢) 熟地(三錢)

六脈弦大搏指,足徵平素火必有餘。肝強胃盛,以內伏之火,挾外來之風,致口眼喎斜,頭目不明,清陽之分,經絡為之所中也。然在上之風,乃實邪,緩散自出。

茯苓 首烏(各二錢) 黃芩 天麻 防風 川貝 蒺藜 甘菊 殭蠶(各一錢)

江陰三官殿馬腹膨症

腹脹甚於少腹,按之堅急,大便泄,小便少,脈虛細,皆陰寒凝結,厥氣在下而單腹膨滿,當用溫通之法。

淡乾薑 熟附子 烏藥 益智 車前子(各二錢) 吳萸(三分) 煨木香(五分)

蘇州楓橋姚

小腹寬痛,呼吸俱甚,且上為咳逆,皆屬二陰之邪,久積於中故耳。

桂枝(五分) 當歸(一錢) 白芍 通草 烏藥 青皮 紫樸(各一錢) 吳萸(三分) 生薑(一片)

汪維敬如夫人

肝脾素郁,氣血素虧,致清濁之混亂,窒塞中焦及小腹,足膝脈絡不仁,食減吞酸,乃木來侮土之象,寡於畏耳。按脈皆微,真陽不運,陰凝阻遏,致膹郁不宣。當辛通達下之法,復以苦泄,脹可減矣。

吳萸(鹽水炒) 乾薑 白蔻 半夏 枳實 廣皮 川楝(鹽炒) 蘇梗

又大凡脈微腹脹,小腹上逆者,即經云:厥氣在下,營衛留上,真氣逆上,正邪相攻而為脹也。況乎產後下焦空乏,寒從此入,致不行也。擬方宣通之法,兼溫下元,自能釋然。徐之才云:宣可去壅,通可去滯,溫可去濕,因仿而用之。

吳萸 乾薑 益智(鹽水炒) 當歸 官桂 廣皮 故紙(鹽水炒) 於朮 丹參 神麯丸 服三錢,參湯送下。

無錫杜鳳山

腎脾久虛,水濕下陷,致足腫,陰囊無縫,本屬陽虛,非溫通下元不可,以復脾中之陽,兼復腎中之陽,日能雪消春水,沖和之致,漸可復矣。

上肉桂 淡附子 澤瀉 茯苓 益智仁 破故紙 神麯 白朮 木香

無錫上山朱大倫

咳嗽半載,兼之脾不運化,金土二藏,皆虛可知也。所賴本質素足,未見其形色盡槁,雖虛陽上浮,咽燥音啞,似覺津液內奪,不過一時易退,而中土轉運之軸失司,所必然也。然此時入秋燥令,火必傷肺,傷土不用事,脾土益衰,食不化而上泛,便則泄,咳則燥而內生煩火,此又必然也。大率治法,調金水兩藏,抑肝培土,以復其元,約方之法,可附於後。雖未必有補天之力,方冀奏績於將來。

川貝 麥冬(俱半炒) 茯苓 扁豆 廣皮白 穀芽(炒) 南棗 枇杷葉 (又)瓊玉膏 加減資生丸

無錫上山祝振聲夫人

大凡病之來,必由於調理失宜,風寒起居不節,日就耗損而然也。始因小產後,經則淋漓不斷,甚至雜穢。今復春夏之交,遂崩漏不止,下元衰弱可知矣。況本質又屬陽虛,血無所統,散失無度,積而不行,血必大下,而無留戀歸經之日,致血與氣兩不維附,漸成抽絲引絮,日夜無度,為之索然。夫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雖屬衝任所司,其源在此。今擬上益心脾之陽,下滋肝腎之陰,隸以澀可固脫,勿使病內苦結。陽歸其宅,可望氣血沖和,自能霍然。

熟地(四兩) 當歸(三兩) 白芍(二兩) 赤石脂(煅一兩半) 鹿角霜 芡實 海螵蛸(酒炒) 枸杞(各一兩) 黃柏(八錢) 元武板(刮淨,兩半) 五味子(五錢)

少夫人

三瘧之後,中脘痞結,氣鬱生痰,痛嘔少食,兼之經水愆期,來時作痛且嘔,甚至經逆不調,而脈細並澀,視其形氣未弱,血則有餘,而氣太郁,色雖紫而有寒。乃因血積胞門,或凝子宮,致衝任不榮,經年不孕。今取義於震陽也,一索而得長男。更欲求其虛靈不昧之性,使三氣混合,自然一舉而得子矣。

熟地 川芎 白朮 肉桂 兔絲 歸身 白芍 艾絨 吳萸 枸杞 川斷 香附

金匱陶叔和年五十外少腹有缺

少腹是二陰所處,今少腹若有形質,其勢日甚,上衝至胃,皆由平素胃陽有餘,腎陰不足,濕熱痰飲,日漸下趨,遂使陽不通陰,升降失職,非痃非痹,無所定名,潛匿其間,時或隱現。投以溫治則熱,涼治則寒,究竟下焦之邪,不因有形之蓄積,始來然耶。

茯苓 瓜蔞霜 山查肉 半夏 飛滑石 延胡 青木香 川楝子 白螄螺谷 水泛為丸。

吳載暘小腹痛症

二便俱閉,小腹形如覆杯,手不可按,濁氣上逆,則煩悶不舒,暴怒趨急,漸至如此,膀胱氣不化行,精液復傷,脂腴凝滯,閉塞下元。宜通達氣血之滯,瘀散脹消,二便始快矣。

川連(五錢) 牛膝(二錢) 鬱金 木通 枳殼(各一錢) 車前 桃仁(錢半) 韭汁(一小杯) 調琥珀末二錢。

又脈象略和,少腹痛處高突亦平,但交陰氣衝,乃濁陰之邪,上干犯胃,尚宜滲利,以清肅上焦。

茯苓 澤瀉 廣皮 川連 山梔 知母 麥冬 石斛

江城東門外張腹脹症

少腹有形,似疝非疝,汨汨有聲。此寒濕結於膀胱之絡,非溫不通。

肉桂 吳萸 乾薑 小茴 香附 白朮 茯苓 川附 半夏

蘇載輿令政咳血泄瀉症

夫人之症,由肝及脾,由脾及肺,致左脅呼吸引痛,中脘嘈雜,嘔吞酸水,甚至脾虛上泛,面目色黃,燥咳動絡,血隨上溢,三者之恙,總不離乎燥火內伏,氣逆上膈。故肝邪犯胃,且肺之清肅失司,不能平木,肝氣上湧無制,變生不測。今和脾胃,滋肝木,俾氣火之燥逆漸平,再商後治。

枇杷葉 冬桑皮 丹皮 天冬 穀芽 白芍 生鱉甲 穭豆衣

又大凡陰虛則火亢,內劫其津液,致咳無痰,又復脾虛,大便多泄,元氣津液,亦從下走,且肝之燥逆,橫格於中,上凌肺,下侵脾,以致咳瀉不止。因思古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又云:治肝必先實脾,況脾為肺之母,萬物賴土以生。今擬養脾保肺和肝,不燥不滋,固本為先,庶幾有合於病情。

麥冬 茯苓 白芍(炒) 人參 扁豆(炒) 穀芽 北沙參 南棗

殷家莊朱堃官時感症 乾隆甲申五月初三日

身熱十餘日,頭有汗而熱不解,口苦耳聾,自利不止,即此已為上厥下奪之症,前醫所用辛涼達表不應。今細按脈皆浮弦,舌苔白滑,氣弱神倦,治法宜從一表一里和之。用柴苓法,俾兩陽之邪,自然解散矣。

茯苓(三錢) 柴胡 淡芩 豬苓 澤瀉 半夏(各一錢) 桂枝(五分) 葛根(二錢) 生薑

(初六) 脈浮弦略減,自利稀少,里邪欲和,反惡寒者,表邪亦欲和也。身熱,漐漐汗出,口渴,有轉退少陽之象,用溫膽法以清餘熱。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實 花粉 黃芩 廣皮 竹茹

脈數細少神,瘟毒之邪,鬱而未散,一身斑疹隱然,症非輕候。

鎊犀角 赤芍 豆豉(各二錢) 葛根(一錢) 連翹 山梔(各錢半) 貫眾(去泥) 蘆根(各一兩) 大力子(生研) 滑石(各三錢) 茅根(五錢)

第三日方 荊芥 赤芍 牛蒡 元參 小生地 乾葛 貫眾 蘆根

第五日方 左脈微而無神,甚屬可慮,右脈數實,十餘日不大解,頗有下證。但煩躁不寧,未敢輕下。且以竹葉門冬飲,止其煩亂為第一。

竹心(五分) 川連(五分) 麥冬(三錢) 茯神(三錢) 鮮生地(打汁五錢) 犀角(一錢半) 甘草(三分) 知母(一錢) 燈心(三尺)

第七日方 少陰之為病,但欲寐,躁不得臥者,不治。舌卷或唇焦,不大便,脈微欲絕,用苦辛入腎救逆。

阿膠(二錢) 川連(五分) 大生地(五錢) 雞子黃(三枚) 天冬(一錢) 犀角尖(一錢)

第二劑症稍減,去犀角,加當歸一錢,麻仁炒研三錢,白蜜三匙,調服。

第九日方 焦穀芽 麥冬 茯神 石斛 小生地 阿膠 丹皮 地骨皮

十一日方 大生地(五錢) 犀角(錢半) 元參 丹皮 山梔仁 黃芩(各一錢) 茅根(五錢)

十三日方 諸症悉退,餘熱未盡。大原生(切片水浸打爛絞汁入煎,五錢) 麥冬 穀芽(炒) 石斛(各三錢) 川貝 知母 元參(各一錢) 竹心(五分) 燈心(三尺)

程載光時感症

冬溫邪伏,起於吐瀉之後,致中氣不和,熱不減,神昏譫語,口渴噁心,苔白厚,左脅呼吸不利,肺氣不清,時咳,總之熱邪為害。按脈浮大,且無汗,邪尚在經,未入乎府。宜先理陽明,邪散乃愈。

廣皮 半夏 雲苓 查肉 杏仁 石羔 豆豉 蘆根

二診 脈浮大而數,因得微汗,勢已略減,外熱稍清,舌苔黃黑乾燥,大便有轉矢氣,結燥未下,胃不和。前方再為加減,此時裡熱重於表矣。

廣皮 茯苓 半夏 滑石 杏仁 石羔 前胡 生查肉

三診 脈症俱減,裡熱未盡,胃不和,大便未通,小便赤色。再用通利下焦,以生津液。

茯苓 滑石 瓜蔞皮 淡芩 澤瀉 生查肉 生穀芽(晚齒痛,用清胃散一劑。)

四診 脈象略減,熱亦稍清。此係余邪不足慮,憔左脅痛處,大如手掌部位,乃肺之經絡,痛且拒按,系積傷氣血,非細故也。用和傷之法。

川連 桃仁 滑石 瓜蔞皮 牛膝 紅花 骨碎補 柏子仁

七診 當歸 川芎 桃仁 骨碎補 三七 丹皮 鬱金 瓜蔞 劉寄奴 桑枝

八診 生地 紫苑 川貝 地骨皮 桑皮 丹皮 麥冬 花粉 生蘇子

九診 脅痛少減,時復寒熱,痛處發出白疹,隱現不定。此係從前留滯之餘邪,因虛不能外達,所幸日飲糜粥,藉穀氣漸充而見。忌用升提,只宜和胃養陰為法。

炙鱉甲 茯苓 丹皮 川石斛 小生地 廣皮 製半夏

貢一帆先生方案

本鎮某

食物化精,胃火盛,津液蒸變濁痰,逆阻氣道,清肅之令不行,膈悶吐酸,痰多咽噎不利,見症在上部,宜甘寒清降。

活水蘆根(五錢) 全瓜蔞(打碎,三錢) 甘草(三分) 水飛滑石(三錢) 橘紅(錢半) 枇杷葉(錢半)

陳爾畢 請葉天士先生看過不效,乾隆五年六月

行血無瘀,通則復痛,病起於憂思鬱結,症屬氣分,非干陰血瘀凝。由脾胃之陽,郁遏四肢,故為厥冷。陽不降,陰上逆,暮夜則痛,乃胸痹之沉錮。仲景每使辛溫之藥,開通郁遏之陽,仿以為法。

瓜蔞 薤白 半夏 白酒

黃遇春頭痛症

遇兄之症,至今念載。據述發時必先不寐,而後頭痛發熱。診得脈左細弱,右弦大,乃陰虛陽盛,衛氣不得下行之故。從陰引陽治法。

製半夏(竹瀝拌炒,三錢) 秫米(炒,五錢) 甘草(五分) 夏枯草(一兩)

孫御千先生方案(先生自記原本)

丁亥正月二日,夏萬隆子傅生,年七歲,臥床月餘,身如燔炭,無汗乾咳不食,兒科屢治,病益增,因請予視之。病熱日久無汗,肌肉瘦削,捫之熱愈熾。近復增乾咳不食,納穀無味,腹痛,按之虛軟,診脈左小右大而皆數。此肝胃之熱己深,晝靜夜劇,漸積為蟲,有自來矣。再以去冬亢旱風燥之邪,乘虛上受於肺,咳頻而愈增其因耳。用內外兼治法。

鮮地 骨皮 丹皮 玉竹 甘草 花粉 蘆根

甘蔗汁一杯沖服,四劑後熱退汗出食進,繼用肥兒丸一料大效。

丁亥清明前三日,予至洋岐徐葆中姨丈處,其兄潮音女,適無錫北門內楊蒻霖者,病甚篤,拉予往視,因述其概。

瘕聚少腹,偏左有形,發亦從左,升至胃脘,累累然滿腹,便溺為之阻塞,頃之腹中氣喧脹消,仍歸少腹。醫有平肝若左金之屬,溫補者腎氣之屬,論奇脈辛香苦溫之屬,寒熱雜投,歷治三載,日夜發作愈劇。今交春分節後,寒熱大作,望之面如渥丹,而仍灑浙惡寒,骨似蒸蘇,究則上熱下冷,況兼頭汗淋漓,氣怯神倦,種種虛候,所共睹矣。從前脈象,據云細弱,今左弦而右大,中虛無神,陰陽有離脫之兆,可懼之甚。所幸經水屆期不爽,生生未絕。大凡此症雖由肝鬱起見,目今病久體虛,下焦脈海乏氣,絡虛氣阻,易於聚結耳。今以峻補之劑,培其陰陽根本,斂其陽光下潛,仍不離通絡之結也。

人參 鹿茸 北五味 熟地 紫石英 阿膠 當歸 小茴香 牡蠣

丁亥六月,侄患痢極重,治療月餘已愈,然不能戒口戒氣,復發。延至閏七月二十日外日沒時,人事昏沉,更定後方蘇。余診脈細弱無神,右關為最,腹如仰瓦,臍右動氣大如雞卵,震躍不息,中虛已極,生氣索然。投以建中法,次日病勢不減。延姜體乾診之,案云:

久痢亡陰,以致肉削形奪,神迷如厥,申酉屬陽明時分,腸胃津液久虧,故現症若是,姑以養陰清燥之法治之。

真阿膠 大沙參 生白芍 炙甘草 冬桑葉 天門冬 生白扁豆

二劑後,下午神思不昏,再請戚向書姜體乾同診之,向書案云:

痢下腸垢,五十餘日,猶腹痛抽掣,惟悴尪羸殆甚,几几欲脫矣。雖胃口有滯,勢難消導,急救其陰,以戀其陽,彷彿復脈湯之意。

天冬 麥冬 生地 阿膠 麻仁 炙草 白芍 南沙參

藥無過煎,三五十沸即服,取義乎濁藥輕投也。

八月初六日,臍旁動氣已平,腹亦漸厚,痢減腹不掣痛,惟所下黏中有白點不已,眾皆望其向愈矣。予與姜戚再診之,案云:

診左脈弱,右較有神,連進復脈湯,中宮柔和,而神亂煩躁俱止,有津回液轉之機。此時不問其虛,安問其餘。

大生地 麥冬 生扁豆 炙草 大沙參 清阿膠 白芍 大白藕片(五錢) 井水煎五十沸服

自此之後,又服消積去滯丸藥緩攻一法,余症俱減,而痢終不止。家貧不能服參,胃中邪火燔灼,日啖羊肉厚味斤許方快。凡除中能食,大約不過數日。此竟有月餘不輟,但利不上,身亦不能轉側,面浮足腫,脈息俱絕,又延二三日方死,亦事之罕見者。是役也,雖未收功,醫法另出一種,亦堪傳也。

浦景文暑症治驗

丁亥七月,浦景文患暑症,愈而復發,壯熱不退。醫者先發散,繼則重用犀羚連石等藥,連服數劑,身熱漸退,舌苔反煤黑,兩脈沉而數細,手指牽掣不停,眼目定,人事一毫不省,以手拍額上,微有醒意。予曰:此虛邪未清,寒藥遏之太過,邪已舍於神明之室,頃刻難支。正治方法,已不能施,速以奇法治之,為訂一方。

鉤鉤 絲瓜花 竹心 鮮石菖蒲 鮮荷葉 扁豆花 薄荷頭 竹瀝(一杯)

另取淨水一杯,碾入犀黃五釐,即以煎劑調服,服後神思頓清。二劑後,舌上黑苔脫落,即能言語。惟兩目赤翳遮滿,視物一毫不見,家人咸以目損為懼。予曰:無妨,此陰虛也。須以大劑補陰藥,兼粥食並進,五六日翳退目明,調理一月,方能起床。

毛禹謨時疫症

丁亥五月,長涇鎮毛禹謨患時症,本鎮醫家,以三陽經藥發表,苦寒藥清火雜治,自余汗後,熱不衰,神昏默沉,遍身似斑非斑。時復躁擾狂越,譫語片晌方定,胸腹按之痞滿,咽噎多痰,舌苔色白中央黃,診脈皆數大。此時行疫邪,橫連募原,不易解散。遵吳又可法,用達原飲疏利之。

檳榔 厚朴 芍藥 草果仁 知母 黃芩 甘草

二劑後症減二三,但暫時有如狂之狀,欲毆人,大便閉結,於前方中加生大黃三錢利之,所謂三消飲也。其病遂不勞餘力而愈矣。

王仲良陽虛症

丁亥冬至前,王仲良患傷寒,宋朝宗用羌活沖和湯二劑不效。戚向書診之,身熱脈沉而頭不痛,曰此少陰症,須服麻黃附子細辛湯,發表溫經。連進三服,亦無效。蓋因其人生意操勞過甚,又多外寵,胃中有寒濕宿病蟄藏,與乾健之陽,素已衰微不振,直宜少陰附子湯法,細辛麻黃,過於外散,尚非法也。次日再診,其父纘臣初不為意,向書曰:脈中神情來往不續,病難收功。舉家驚惶無措。請體乾曰:事雖急,速進大劑參附,猶可挽回。用附子五錢,人參二錢,日夜各一服不效,且神思散漫,口中白沫,勃勃上泛,進吳茱萸湯又不效,再擬方。

人參(四錢) 附子(五錢) 五味 龍骨 牡蠣 益智仁

連進二劑,脈象或斷或續,竟無寸功,招予同王履安、姜體乾戚向書四人共商,議用黑錫丹碾化,參湯調服。白沫始下,少頃復上,再服又止矣。煎劑仍以前方頻服,無可更改,日夜服參三四錢,兩日後脈象來復,有向安之兆。伊新親唐叔文,竟邀陳杏三來看,用六君子湯加減一劑,次日脈右尺又斷續,左關微弱如絲,涎沫又上,危症復見。仍守前法二日,脈續涎沫可咽,而疲倦不堪,反甚於病重時矣。此後症屢增屢退,計服黑錫丹九錢,人參三兩餘,後改用八味,從陰戀陽,膏子以平調上下,立春前始能起身,猶腹痛脹悶,進真武湯而泄瀉脹寬,再以參劑調補平安。是症也,賴有向書之先識,體乾之主持,二人之功居多,而予與履安,商酌贊襄,他人不能生別議,方克起一生於九死,為無功之功也。

季二世兄諧禹,贅於趙室,伊妻六小姐,年十七,患利極重,乃翁韶度乘請入城,時戊子七月十九也。利已五六日,始純紅,繼白色相雜,今下純白黏膩,晝夜四五十行,後重窘迫,多在腰尻尾閭之間,少腹不過微痛,胃口不能納食,閱前方並未解,用硝黃重劑增劇,外邪暑熱凝結,下焦無從解散,先通其壅。

川連 生薑 秦艽 枳殼 木香汁 檳榔汁 查肉 神麯 桔梗 荷葉 陳倉米煎湯

服一劑,次日墜痛少減,腹中喧響,矢氣甚臭,滯未盡而有糞,色赤,且喜知飢納粥。書謂下痢氣者,當利其小便。急開支河以通之。

滑石 茯苓 甘草 川連 青皮 扁豆花 廣皮 荷葉 阿膠 白芍

初二日 早診,痢已減半,穀食漸增而安寢,脈皆和緩,右尺獨勁大不平,濁邪陷於大腸之分未清。擬將欲降之,必先升之之法。

羌活 升麻(醋炒) 柴胡(醋炒) 滑石 甘草 防風根 茯苓 廣皮 查肉 檳榔 荷葉(炒) 南沙參 陳米煎湯

晚進末藥(一服) 地榆 銀花 木香 查肉 麥芽 茯苓 廣皮 甘草 以腸胃病必滓質有形,宜散不宜湯也。

初三日 痢止便溏,肌潤澤有汗,神思清爽,穀食頓加,脈細弱而數,痢後陰虧宜和。

阿膠 白芍 炙草 扁豆 建蓮 砂仁 廣皮 茯苓

按:戊子少陰君火主氣,小滿後三之氣,正屬司天客氣,亦屬君火加臨。二火盤於太虛,風自火出,日日大風亢旱,自春至秋,逢風息之日,即炎蒸異常。立秋之後,上自湖廣,下至江浙,皆患疫痢,色赤或五色相雜,虛者受之,不必噤口而入藏肢冷,五六日告斃矣。輕者由赤轉白乃愈,瘧疾絕少。夫火盛之年,木能生土旺胃,因木火同性,肝膽肆橫,挹取胃中津液,腸胃中被竊空虛,暑毒乘虛內襲,故患痢者多瘧疾,乃少陽經病,木旺邪不入,故少治痢之法。用往年敗毒散芍藥湯香連瀉心等法,俱不效。因肝為剛藏,宜制以柔,阿膠、白芍。胃屬陽土,喜通惡塞,人參、茯苓、炙草、陳倉米。因所傷在胃,與脾無與也。荷葉升清,廣皮利氣,銀花清少陰君火而解毒,腸中壅滯,少加檳榔汁,本年治痢之藥如此。

趙羹和令堂汪氏暑症

戊子六月,趙羹和令堂,因兩孫布痘而夭其一,勞碌悲傷之後,驟發寒熱,嘔吐頭痛,汗多腹中脹悶,二便不快。城中醫者,先用小柴胡湯,後因其胸悶噁心,加入草豆蔻之辛溫,遂困苦不堪,乃招予治。診左脈不弦而小弱,右洪大,頭偏右痛,抽掣入巔,目白赤,時泛噁心,交申酉時,則寒微熱甚,口雖渴,脘痞不能飲湯,苔白,汗出淋漓,似有昏厥之象。余曰:此非少陽瘧症,乃暑邪由肺入胃,暑必兼濕,而作壅阻,彌浸三焦氣分,若延入營中。須防變幻,遵河間法,用宣明甘露飲,一劑症減半,二劑寒熱止,改用人參、麥冬、甘草、竹葉、半夏、茯苓、五味、粳米,霍然。

祝肇文夫人痙症

祝肇文之妻,王巷徐東旭孫女也,四月歸家,患時症發斑。太叔岳宗聖,知醫調治,先用荊防風梔豉,繼進犀羚膏連生地諸涼劑,二候不退。肇文作札致施兄登士,請予往視,至巳二鼓矣。進診面光亮,目赤神思瞶瞶,手頻欲縮去,舌赤齒燥,問之微微有聲。余知其痙厥將至,曰今已更深,且不服藥,明早進視,已口噤目定齘齒,兩手牽搐不定,身僵無汗,面赤如妝,脈弦大搏如指數,右洪大,剛痙之症悉具。此邪未發泄,涼劑遏之太多耳。為用葛根、花粉、白芷、防風、殭蠶、犀角、羚羊角、牛黃、蚌水、鉤鉤、竹瀝宣達陽明經分之邪,祛痰開竅,以息內風相火。服一劑,至夜半得汗遂蘇。天明予欲歸,時復又微厥,肇文甚恐。予曰:無妨,再服一劑,自然減可。至第二日到彼,診脈數小而不能鼓指,虛汗津液,已現虛象。即用生地、麥冬、阿膠、白芍、炙草、玉竹、牡蠣、茯神,令服三劑。登士見方,疑補太驟,予以病久體虛液虧為慮,決不復痙,竟加棗仁、當歸,補其營陰而安。

侄倩趙元復腰腿痛症

己丑八月中,先寒戰一日,大汗熱退,左半身痛,腰胯更甚,足不能伸,口渴面赤,溺混濁短澀,平昔脈象六陰,今覺數大。予思本年春夏,雨霪過多,酒客素多內濕,為訂一方,五苓散加滑石、桃仁,通陽利濕,以疏下部血中之滯。服二劑,左半上下之痛俱減,稍能起坐,但腰痛連胯,膝屈不伸,行走傴僂苦楚。思嘉言先生治腰僂廢,瘀血內痹者,用桃仁承氣加肉桂。此邪尚在經絡,宗其意立方。

苡仁 桃仁 牛膝(各三錢) 肉桂(五分) 大黃(錢半) 地龍(九條) 胭脂綿(一錢) 麝香(一分)

炒黑豆煎湯服四劑,症又輕減,大便通快,稍有血下,左足尚短一寸,不能直,每三四更腹痛,竟夜不寐。此時予雖知為血病,不知內蓄甚多,用活絡丹三服。又想少陽主骨,太陽主筋,用二經之藥羚羊角散一方,症不少減,但口渴不欲飲,必極滾方快,時九月天氣尚熱,厚褥不嫌熱。元復曰:余向喜熱畏冷,今服附子而病如此,真虛寒矣。余細思良久,悟曰:腹痛夜甚,臥重褥不欲飲,喜滾湯,乃血滯之候,非寒也。下之為宜,方用:

白蒺藜 茺蔚子 丹皮 赤芍 炒滑石 牛膝 歸尾 鬱金

服四劑,連下紫血塊六七回,腰胯之痛冰釋,膝筋亦伸,步履如常矣。是役也,治法雖活絡丹、羚羊角散,尚屬隔膜不當,余尚切病得效,其施侄新學針灸,意欲針之,予勸其勿針。其四兄怫然曰:此病無用針之理乎?予曰:針固甚妙,但無神針耳。嘻,難言矣。

太平橋季七翁令政痢疾症

戊子七月十六日,季七翁乃室,患痢極重,招予與姜體乾診視,予約體乾同去。是日予先至,痢已半月,五色相雜。始事者令君族侄祝冀堂,為梁溪著名士,因症由脾瀉轉痢,為脾傳腎之藏病,藥用乾薑、白朮、赤石脂、龍骨、蘄艾、人參等,一派辛溫燥澀之藥,但反佐川連、烏梅,病熱日重,飲食已減,面色晦滯,精神困頓已極,診脈細澀不和,右尺激之,時又鼓指,手溫足冷,又時微熱,舌苔白,心中煩,腹痛後重如初。予意此非藏病下利,究為暑濕內郁腸胃,初未外達,又未內消,邪未去而陰已耗,液已虧矣。擬和陰潤燥之劑。

阿膠 白芍 炙草 扁豆(炒) 銀花 茯苓 沙參 荷葉 丹皮(陳倉米湯煎)

是夜只痢三次,煩痛亦減,但神倦似睡,汗微欲出,舉家咸喜病減,又疑欲脫。十七日早,體乾至,同進診。脈象虛澀,未刻交白露節,正氣當倍。

人參 阿膠 白芍 炙草 扁豆花 川連(薑汁炒) 荷葉梗 神麯 廣皮

陳倉米湯煎服,一時許即索粥飯吃,神思稍清而能安臥,惟痔痛小便澀少,口中乾燥。飲以麥冬湯一次,至夜小便二次,痢竟止矣。十八日前方去川連、神麯、扁豆花,加麥冬、小麥,以養心調理,令服四劑,飯後同體乾歸。

述章興官厥症一則

甲辰十一月,章南山次子興官,忽患頭痛,面色青黑晦滯,畏寒神倦,兼有痰嗽,曾服息風和陽疏解之藥數劑,身發微疹,頭痛旋止,神識日呆,耳聾無汗,溺少大便不解。越三日,適交冬至節候,暮夜昏譫而遺溲。伊兄洪遠,邀予診視。其脈浮而帶弦,重按空虛,驗其舌上無苔,不飢不渴,但有疼痛聲而不知其處,詢其病之所苦,而又不能鳴其狀,目視瞑而神呆。予駭曰:此症漸入厥象也。變幻最多,此時尚在遊移未定之際,極難圖治,必須邀同姜乾干酌議,方可主持。奈又往錫未歸,不獲已。勉擬降厥豁痰開竅育陰息風方法挽之。服後至夜頗安,並且得汗身涼。清晨復診,按其脈虛象忽退,予令彼將此藥再服一劑。是日體翁適歸,又邀為之診視。就予方略為加減,更進一劑,耳聾忽聞,症反變出,多言無緒,似昏非昏,似清非清,脈變不調之象,舌色忽紫,中見微黑碎裂之紋,如蠶豆瓣大,大便久閉,小便一晝夜不解。體翁悉審視良久曰:此症因腎虛邪湊,致在下之風火,上干而脫其志,心虛邪混,致在上之痰厥,氣不降而失其神。況頭疼起見,顯系木失水涵,肝風挾溫邪而上冒,風火煽爍不已,肝腎失疏泄閉藏之權,而魂志日離,邪陽挾相火衝突,使津液成痰,而亂其神明之主,則神不守舍矣。雖然,溫症變厥,治亦何難,獨不若此症之不歸經絡,不歸腸胃,而竊踞於神志之間,如油入面,打成一局,安居於難分難解之地,冥頑不靈,所以現出狂言失志之狀。經云: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遍考方書,前而仲景之傷寒,後而河間之溫熱,從無成法可求,應歸不治之例。但念與病者嫡表弟兄,雖死亦須圖治,莫若以靈治靈之法,望其或成為屍厥,或變為發狂,其陰其陽,歸正其候,乃可斡旋於萬一,亦未可知。生死關頭,惟此一舉而已。因與予同擬一方。

真赤苓(一錢) 鮮生地(洗,二錢) 羚羊角(鎊,七分) 生虎骨(五分) 生龍齒(一錢) 云茯神(去木,二錢) 川貝母(七分) 炙甘草(五分) 遠志肉(炒,三分) 製附子(三分) 麥冬(錢半) 阿膠(蛤粉炒,一錢) 小麥(二錢) 玉竹(二錢) 歸身(七分) 廣皮(七分) 犀角(五分) 白薇(五分) 防風(四分) 牛黃(調入,五釐) 石菖蒲根(二分) 竹瀝(二十匙) 生薑汁(衝入,二匙)

服此藥後,至夜忽作痙狀,口噤多汗,手足強,痰涎滿口,不能言語,至上午時候,同體翁診視,其脈弦急,舌苔轉為白色,湯水與之能咽,不興則不知。體翁曰:此正屍厥之象也。乃照前方去犀角、川貝,加入

鉤鉤(錢半) 川石斛 真天蟲 半夏(各一錢)

木瓜(七分) 膽星末(調入) 訶子肉(炒,各五分) 石菖蒲汁(五匙) 龍齒(減五分) 遠志(薑汁炒,加至五分) 附子(加五分) 竹瀝(加至半酒杯) 薑汁(加至五匙) 牛黃(加至一分)

服此藥後,至夜半忽發狂,天明覆診,其脈弦大而數,譫語狂妄。體翁曰:症轉陽分,已見發狂,可無慮也。

羚羊角 鮮生地 赤茯苓 上阿膠(蛤粉拌炒) 淨鉤鉤(各錢半) 淨天冬(三錢) 云茯神(三錢) 川石斛 玉竹(各二錢) 遠志(薑汁炒) 廣皮 炙草 炒大黃 木瓜(各五分) 犀角汁(衝入) 膽星末(調入) 防風(各三分) 真天蟲(洗炒) 麥冬 白薇(各一錢) 牛黃(調下一分) 小麥(二錢) 生鐵(打碎一兩) 生薑汁(下衝三匙) 石菖蒲汁(衝下半酒杯)

服此藥後,至夜能寐,狂言少減,仍照前方去生鐵。

鮮生地(減用一錢) 牛黃(減用半分) 炒大黃(減用三分) 犀角汁(減用二分) 金器(一件) 苡仁(酒炒錢半) 炒白芍(八分) 當歸(身五分)

自服此後,狂越漸平,寢食得安,不藥而愈。予因此症變幻非常,體翁議論卓立,出口皆應,故能用藥靈妙,信手而驗。誰謂醫家無斡旋造化之功那,詳記其治,以為來者用法之一助。

戚金泉先生方案

施港王

弱脈神虛,肢振鼓慄,暑風內郁,藥以寒涼雜進,病日益甚,體日益虛,以致神識漸有昏沉之累瘁,姑以枇杷葉散挽之。

枇杷葉 公丁香 茅根 木瓜 香薷 麥冬 厚朴 炙草 陳皮

十九日再診 脈頗有神,鼓慄已減七八,舌苔尚白,胃陽為寒苦大傷,畏風多汗,以建中先立中宮之墓。十餘日不大便,此胃氣不下行,必得健陽中運,化物自通,無庸攻伐。

生白芍(二錢) 桂枝木(一錢) 炙草(一錢) 大棗(三錢) 炮姜(五分) 黃精(二錢) 枸杞子(一錢)

井水二碗,濾去渣,加入飴糖五錢,再煎至半碗服。

二十七日三診 左寸關脈,浮弦而虛,右浮大,按之無神,舌苔白滑,鼻與環口,氣色青黑,面微浮,身仍發熱,鼻多汗,頭痛煩悶不止,心加飢,食下則眠睡,中土陽和之氣不運,風木厥動,水穀與風暑,鬱而變幻不一,病根實深,未可輕視。仍從初診靜順湯法,冀其中旺木和。

牛膝(酒拌) 木瓜 雲苓 製附子(各五分) 炮姜 防風 訶子 炙甘草(各三分半)

上村朱女

咽喉哇塞,吞嚥如有物礙,是為炙臠,肝氣鬱結所致,非清涼可解,宗仲景辛散開結之法,用半夏厚朴湯。

製半夏 製厚朴 真紫蘇 赤茯苓 生薑

春夏陽升,忽然面目虛浮,畏寒喘息,漸漸肢脹,其為風水何疑,進分消五皮等法,皆疏里而不及表,徒增洶湧之勢。今膚光亮,邪無去路,且以小青龍湯開其膀胱。

麻黃 桂枝 乾薑 杏仁 細辛 滑石 苡仁

發汗後腫勢大減,喘息漸平,但脈微神倦,恍惚驚惕。此水去而封蟄不固也,以真武鎮之。方用真武湯,服數劑後,即以此作丸料。

梅里邵 七月二十七日

脈左澀結,關芤,右亦澀弱,失血十幾年矣。今怒動肝傷,氣逆上溢,精遺龍雷不寧,甚至無夢自泄,此陽虛陰必走也。當處⿰虫戒陽發泄之候,尤貴調平氣分,恰與仲淳三要,宜降氣不宜降火符合。

青鉛 柏葉 艾葉 線魚膠 蔗節 荷葉

加八味丸三錢,紅絹包煎。

又初一日,大暑之第七日也。連進濟生八味丸兩服,而血色遂稀,精不復遺,五內之病情,亦可略見矣。切其脈,亦似前日較勝,少澀結之形,有鼓盪之致。若云不能斂氣凝神,畢竟氤氳之氣,與乾健之陽,總未必反失沖和也。嘗考陽虛之治有二,一理中,脾宜升也;一攝下,腎主納也。今是龍雷不肯潛伏於收藏之地,反升清陽之所,故必引之導之。咸以潤之,介以潛之。在此調攝勿懈,庶幾病魔可卻。

龜板 蓯蓉 牛膝 杞子 青鉛 線膠 蔗節 送八味丸三錢。

壬辰秋分夜半起,今已四月,發熱左胸脅痛,難以轉側,咳吐自汗,無頭痛身痛惡寒等症,舌無苔,大小便自可,腹中和,口渴不欲飲,先悲泣而後能嗽咳,出痰有穢氣,毛際脹痛不可近,脈弦大而數,目微赤,面色滯,多叫呼,與《內經》悲哀動中則傷魂正合。今正值四氣風木濕土令退,五氣君火燥金加臨,遇悲哀抑鬱之境,用甘麥大棗,清燥救肺,枇杷葉散,靜順四湯意。

冬桑葉 淨枇杷葉 飛滑石(二錢) 杏仁(錢半) 南沙參 炙草(五分) 麥冬肉(錢半) 瓜蔞皮(一錢) 麻仁 小麥(三錢) 南棗(二枚) 茅根(二錢) 木瓜(三分) 丁香(一分) 厚朴(五分) 杞子(五分) 牛膝(五分) 雲苓(五分)

葉德培先生方案

陽明瘀熱發黃,胸膈拒按,脅肋脹滿,陷胸湯深為切當,再加以滲濕利濁之味,服之一劑可也。(發黃)

一人年將五十,身體肥健,素患腸風下血,已十餘載矣。去冬因思慮憂鬱,忽然下血數斗,後又下如塵水,或如豬脂狀,延至今春,所納之食,汨汨下行,不得停留變化,甚至直出如箭,以致肛門脫出數寸,每以熱湯浴之,睜叫托入,頃之去後,其肛復脫,一晝夜下痢二十餘行,苦不可言,面色浮腫,夭然不澤,唇焦口乾,鼻孔煤黑,右寸浮大,重按無力,脾脈軟弱。(痢)

昨服一劑,藥後內邪消去,但手太陽之脈洪數,此胃氣未服也。今宜扶胃養脾為主,勿亟亟於治痢,痢亦自止。

白朮炭 白蔻 紫樸 黃柏 廣皮 木香 甘草 茯苓 神麯 鍋巴 建蓮 澤瀉

脈漸緩弱,嗽減痛止,胸脘亦寬,平昔木旺土衰,久患脾泄,中氣大虧。若飲食雜投,諸症復增,愈難調攝,須慎之。(嗽)

橘紅(一錢) 杏仁(錢半) 枳殼(一錢) 柴胡(八分) 黃芩(錢半) 花粉(錢半) 知母(一錢) 查炭(三錢) 六曲(錢半) 燈草(三尺)

肝脈漸平,胃脈反見滑大,此皆飲食不調之故。

麥冬(三錢) 元參(一錢) 花粉(錢半) 山梔仁(錢半) 橘紅(一錢) 杏仁(一錢) 枳殼(一錢) 查炭(一錢) 燈心(三尺) 服二帖,去查肉,加澤瀉。

徐商珍令媳左腰膝足腫流走疼痛麻木(乾隆六年)

六脈遲弱,兩尺尤甚,左腰膝足腫,關節間疼痛麻木,遇溫暖即稍止。此係三陰經之恙,治宜溫腎養肝活絡為治。

當歸(三錢) 川芎(錢半) 肉桂(五分) 秦艽(二錢) 川熟附(八分) 牛膝(二錢) 獨活(一錢) 南仲(二錢) 川斷(二錢) 桐皮(二錢) 桑枝(炒,二錢)

左三部細弱,右三部滑大。此係病後失調,肺未清,胃為痰食所阻,而畏飲食。擬平淡藥幾味服之,自能漸愈。(痧後)

通州老相公姓胡

六脈弦數,外見寒熱往來,間日而作,兩額巔頂微痛,舌現黃苔,飲食不貪,小便通調,大便艱澀。此統屬少陽陽明兩經瘧症之象。今治宜用小柴胡湯主之,加入陽明之藥一二味。服之兩劑,再議損益可也。(瘧)

柴胡 黃芩 枳殼 知母 花粉 甘草 橘紅 杏仁 桔梗 竹青 燈心

尊翁六脈弦數,身熱如烙,舌起黑苔,中脘按之而痛,大便自利,小便赤色,邪熱鬱伏,值此高年,屬在大險。擬方服之一劑,若能稍減,即是生機。(時感)

石羔(八錢) 川連(一錢) 連翹(三錢) 柴胡(三錢) 葛根(二錢) 黃芩(二錢) 枳實(二錢) 甘草(五分) 知母(二錢) 山梔(三錢) 竹葉(十片) 燈心(三尺)

服之大效。

又六脈洪滑有力,舌燥唇焦,胸滿脹痛,手不可按,口渴無汗。此陽明夾食之候,法宜先用解肌,後議清裡可也。

粉葛(三錢) 石膏(二錢) 豆豉(二錢) 山梔(錢半) 枳實(二錢) 甘草(三分) 薄荷(一錢) 姜(二片)

又初八日,晚診得右寸關滑大,肝部浮數,腹痛雖平,而肌表之熱未退,主解肌清表。

乾葛(三錢) 石羔(三錢) 桔梗(一錢) 甘草(三分) 黃芩(一錢) 蔞仁(二錢) 澤瀉(一錢) 丹皮(一錢) 蘆根(五分) 姜(二片)

七元涇陶世揆 九月吐酸

嘔吐酸水,連飲食俱出酸味,覺刺心而痛,繫好飲酒之人,服四帖愈。

茯苓(三錢) 桂枝木(一錢) 澤瀉(一錢) 黑山梔(薑汁炒二錢) 橘紅(二錢) 蒼朮(錢半) 查肉(二錢) 砂仁(一錢) 甘草(五分) 半夏(二錢) 薑汁(二匙) 鐵鏽水(三匙)

三瘧之發,由風邪痰飲,伏於衛至深之處,始以散邪為主。若病久又必崇土為先,兼和營衛,脾土健,營衛和其邪自不能留矣。

炒白朮(錢半) 嫩黃耆(一錢二分,酒炒) 歸身(一錢二分) 炒白芍(一錢) 茯苓(錢半) 川桂枝(五分) 廣皮(一錢) 半夏(錢半) 炙草(六分) 秦艽(錢半) 大棗(三枚) 老薑(二片)

清晨河水煎服四劑,後去桂枝,又十劑,戒力作,忌發物。

鍾獄處陳老老

左脅中痰氣結成痞塊,按之汨汨有聲,服之大效。

半夏(薑汁炒,三兩) 白朮(土炒黃,一兩) 上肉桂(去皮不見火,五錢) 炒山查(二兩) 薑黃(曬,一兩) 炒白芥子(一兩) 瓦楞子(煅,二兩) 醋炒青皮(一兩) 廣皮(括去白,二兩) 炒茯苓(二兩) 生木香(五錢)

共製為末,醋打神麯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薑湯送下。

學山公方案(諱宗岳字岱瞻)

王業侯令政傷寒治驗

業侯令政,素多鬱怒,因產後嗽咳未除,口乾喜飲,至春夏之交,忽惡寒壯熱,身重頭疼,其上則時欲飲水,水入即吐,下則氣痛泄瀉,小水全無。所服皆柴胡、黃芩、桔梗、竹茹、澤瀉、豬苓等藥,外熱似減,諸症轉甚。予忝在相知,為越俎而代庖焉。診脈兩寸浮大,關尺弦數,且聞噯氣頻加,並見上氣難忍,不得不略陳一二。以辨症定治,大凡傷寒之來,始太陽而絡厥陰,在一經則有一經之症,有一經之症,必有一經之脈,以符合之。雖其錯綜變化,自不可執,要不外乎同中察異,所謂有者求之,無者求之是也。故有時上病不必治上,下病不必治下,從乎中治;有時上病而反治下,下病而反治上,運用存乎一心。夫當頭痛治頭,腳痛醫腳,遂以畢神奇之用,而稱大方家哉。即今外顯惡寒發熱,頭疼吐逆,是太陽表症未解也。喜飲湯水,仍不能飲,非熱邪之入里,乃津液結聚於胸中也。肺主氣,水出高源。故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胸中為津液結聚,兼以素多鬱怒,遂使肺失其職,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須開其水飲,達陽和,則上之口乾,不治自愈,而下之小便,不利亦多矣。因請立方,遂以小青龍減麻黃、細辛、五味,加茯苓、前胡、紫樸、蘇梗、廣皮,一劑立效。噯氣未除,兩寸尚浮,此氣逆上也,再加益智、香附,服後向安。但下午微寒,寒過又熱,至天明始退,如是者二日,此客病已去,本病猶存。因用調理脾胃,兼養血分之品,投之乃愈。(壬寅初夏)

桂枝 白芍 炮姜 炙草 半夏 茯苓 前胡 紫樸 蘇梗 廣皮

陸繩武令政產後發熱論治

產後之症,以補養氣血為先,雖有他患,以末治之。所以內熱口乾者,不得任用寒涼,用寒涼則新血不生。而胃陽受困,頭疼惡寒者,不可專行發散,行發散則氣隨汗出。而精神告匱,前六七日時見脈勢澀弱,飲食不入,乳汁全無,頻頻自汗,以為平素體虛,而產後過傷氣血,用陽陰平調之劑,從緩治也。目今寒熱時發,神氣不清,脈來澀數而弱,左關略旺。大抵皆陽陰二氣,自力乘侮,非干外邪所致。其神氣不清者,一由於血室空虛,留瘀得以隨熱勢而入,一由於胃陽不固,心神因以隨自汗而傷。法宜生血以退熱,養氣以安神,開胃以加食,乃能全愈也。

俞君愛令郎危症治驗

今春三月中旬,周莊俞君愛次子來,述其兄病症危篤,堅請一診。至則見其面黧神瘁,口噤自合,脈來軟弱,沉思半晌,因詰之曰:是病外無六經之邪,內無五藏之患,莫非負重遠行,枵腹任勞乎?何厥狀之困頓,至於此極也。其家人曰:興工築岸,半月來勿得休息,繼又到貴鎮探視,食生冷難化之物,歸至中途,嘔吐頻作,胃中由是脹痛?三月前服導滯丸,大便行過數次,然終飲食不思,脹痛自若,轉覺神氣憤亂,今病危矣。原先生有以救之,乃恍然曰:勞苦旬余,過傷脾胃,復食以難化之物,其不能容而吐出也宜矣。一吐則脾胃愈傷,從前困倦之態,始顯呈於外。藥貴半養神而半和胃,乃能奏效收功,服下二劑,果不爽言。

戈道士勞傷發熱咳嗽治驗

戈道士,年二十餘,先患傷風咳嗽,旬日後,勉力負重,發熱臥床。於是口渴痰盛,自汗脅疼,兼下血水數次,微利便黃。前醫四劑不效,加以氣短食減,來延予診,予見其面色浮紅,三言三止,早已知屬虛者半矣。乃診之則弦數浮滑,左大於右,一似有餘者然,然按之豁如,且不耐久診,久則手動作振動之勢。告曰:乃知內傷外感併發,由下虛而上盛,氣怯而神露也。若純用下氣清熱等藥,症將不起矣。方用丹皮、花粉、桔梗、桑葉、橘紅、薄荷、甘草、茯苓、白芍,加倍燈心為引。一劑熱退,二劑氣平,再服二帖,去花粉、薄荷,加麥冬、苡仁,遂獲愈。

陸久凝三公郎寒熱脹痛治驗

泗港陸九文昆仲,夙年相知也。仲秋之月,久凝三公郎,忽寒熱頭疼,從胸至腹,脹悶不堪,久文知醫,先服解肌消導之劑,不效。來鎮相邀,值予在云亭曹氏,乃請承調元往診。用小柴胡加石羔,頭疼雖止,諸症轉甚,加以噁心。使者相望於道,適又他出,不得已延余弟宇瞻診視。云是結胸,主以瓜蔞、山梔、枳實、竹茹、黃芩等藥,服後胸腹愈痛。伊兄允升,躬叩予門。同仲兒尋至慕義莊,飛掉歸家,薄暮始得抵彼,病者聞聲欣然曰:先生其救我乎。蓋望之久矣,予因思結胸成於下早,否則日久邪陷亦成。今疾作而痛隨起,定非結胸,細按右脈弦中帶緊,其間必有寒物阻住升降,以寒涼治之,所以脹痛日甚。況是日陰雨兩旬,天時之濕,感召極速,必平胃散加藿香、腹皮、蘇梗、半夏、柴胡、烏藥,始得破其壅塞。忙服一劑,下咽後噁心頓止,覺腹有聲如雷,頃刻脹痛若失,遂能安臥無虞。丙申仲秋存案

蒼朮 陳皮 厚朴 甘草 藿香 腹皮 蘇梗 半夏 柴胡 烏藥

蔣天祥令郎傷寒危症治險

蔣天祥令郎,年十三,今秋患傷寒,更數醫調治,有用麻黃髮汗者,有用石羔瀉火者,更有用牛黃大黃清心行滯者,鮮獲一效。後市醫以啟脾為主,自謂妥當得法矣,亦卒無成功。比及四旬,勢病轉劇,將治後事。乃延余診,涕泣哀告,請決行期之早晚,非以望愈也。余觀大肉已脫,面赤唇紅,時時乾咳,午後發熱尤甚,六脈浮數,兩寸兼大,知其精液被藥久傷,肺金為火所爍,是為陰虛陽盛之極,不速治之,必變成癆瘵,雖勿即斃,亦難望愈。所喜者,三部中無弦急不和之狀,猶有生機。遂慰其父曰:是病雖重,可以不死。予且勿優,從前之藥,悉屬誤治,倘能堅信予言,數劑必獲全效。方用門冬、青蔥、沙參、秦艽、白芍、丹皮、甘草、薄荷、桔梗、桑皮、橘紅,一劑熱退,再劑身涼,咳猶未除。去薄荷、秦艽,加五味九粒,石斛一錢,連進四服,氣平咳止,即思飲食。是余獨有確見,所以立方用藥,得心應手,因筆之以志一時之見云。

方裕遠政傷寒發痙將危治驗

方裕遠政,寒熱如瘧,柳仁和以解肌清熱之法治之。數劑後神昏口噤,手足拘攣。有蔡松濤者,江寧人也,近居吾鄉,新與方結為秦晉,迎歸調治,見勢危急,束手無策,遂辭去。於是遣使相招。進診時,力持其手,乃可切脈,觀松濤所定藥案,議論似是,用藥實非,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安能起一生於九死哉。即索筆紙,立書數行,大約謂風寒濕三氣,雜合難解,正虛邪盛,以至此極。當遵太陽剛痙法,用桂枝、天麻、鉤鉤、秦艽、木瓜,通其經絡,茯神、菖蒲、半夏、甘草、丹皮,開其心神,頻頻灌下。半日人事稍清,三宿手足亦舒。見胃虛神困,加人參、歸身,平調四劑。裕遠以為無事,不復醫治。半月後神呆氣滯,語言恍惚,就商於予,為用清心消痰之藥,遂獲愈。

又傷寒後神呆氣滯語言恍惚論治

裕老夫人,秋間患傷寒,瀕於死,余為起之,實未全愈也,迄今神呆氣滯,語言恍惚,目不停瞬,請約略言之,以定主治之方。經曰:言者心之聲也。又曰:心藏神。是故心氣實,則神完氣固,可以慮周萬事,而應變無方,可以答對如流,而秩然有序。傷寒之來,津液先耗,邪氣內陷,昏憒累日,不語經旬,知清陽之受困者深矣。所以飲食如故,形體如故,而其神明之地,久為余邪所據,生火生痰,已非一日。非有以抉去之,則厚味之入,適足以資盜糧;非有以鎮固之,則遊子之歸,恐難期之歲月。且經曰:木屬肝,肝能生風,風主搖動,目得血而能視。由此觀之,肝氣虛,肝血亦虧矣。今當養心補肝,兼以消痰,斯為合法。

沙甌瞻二媳時氣治驗 乙卯二月

甌瞻次媳,繆氏女也。繆無子,止生此女,性多躁,久患三瘧,春初歸探母病,維持而調護之,寒熱交作。有程姓蒙師,屬在比鄰,亦稍知醫,道服發散藥,熱已漸退,連食腐漿大棗等藥,胸前遂覺脹悶,熱又復作。乃延余診,因用和解清導一帖,已自減可。程不思彼體虛,加入三稜、蓬朮,噯氣轉加,吐痰不已,酌方主和營衛,兼清氣化痰,寒熱乃止。但汗出過多,反覺惡寒脈細。且所吐者皆清水,而小便全無,少腹腫滿,余思脾氣又虛之人,土不制水,水泛為痰,土不生金,金難化氣,惟納其氣以歸腎,燥其脾以培元,則水不患其無制,金不患其失司。遂以五苓散加益智、半夏、廣皮、車前,外用杉木皮煎湯薰洗,病即全愈。

六娘娘

胎前寒熱,以致小產,去血過多,精困神昏,語言不出,寒熱仍來,勢亦險矣。勉擬於下。(小產後)

當歸(三錢) 丹參(二錢) 茯神(錢半) 澤蘭(一錢) 青蒿(一錢) 炙草(五分) 炮姜(四分) 菖蒲(三分)

浮麥(三錢) 大效。

得病六七日,轉覺頭疼壯熱,咳逆煩渴,診脈右滑大,左弦急。此係風熱鬱遏三陽,當涼解為法。(風熱咳)

石羔 杏仁 甘草 桑皮 前胡 麻黃 薄荷 橘紅

宇瞻公方案

徐云上令郎忽然吐瀉症

吐瀉六脈微弱,面青肢冷,氣脫神疲,中氣衰而脾陽欲脫,已成慢脾風候,擬參附理中一法。

人參(六分) 附子(三分) 廣皮(八分) 藿香(六分) 半夏(八分) 茯苓(錢半) 烏梅(一枚) 炮姜(三分)

陳米(一撮) 服一帖,去烏梅參附姜米,茯苓減去五分,加炙草三分,白朮錢半,益智仁五分,三帖全愈。

產後脈澀而數,形羸氣怯,腹痛腰疼,潮熱心悸,將成蓐勞,症非輕可,宜建中湯。

黃耆 雲苓 白芍 甘草 桂枝 棗仁 丹參 廣皮 香附 煨姜

恆齋公方案(公諱健字體乾)

常熟蕭宅女

上則喉口糜爛,下則腹痛便溏,病由去秋延及今夏,時作寒熱如瘧,緣勞心體質,夏氣失長,秋冬收藏,今至暑氣,為之內伏。今診脈左尺寸俱緊,右關重按見澀,面色赤黑晦滯,舌苔膩厚黃白。睹色切脈,見症情形,明明腎水鬱及丙火,三焦失司宣化耳。河間云: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心胃壅熱,上為口糜,主以柴胡地骨散。奈病久食減虧虛,虛火易以升動,用藥以此為棘手,不獲已。小其劑,緩其制以進之。

柴胡去苗、地骨皮二味等分為末,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服,每服藥末,或二三錢可也。進三服大效。

門生戚孟揚室胎前痢

龜板 牛膝 炮姜 白芍 炙草 夏枯草 麥冬 沙參 薄荷梗

女人年二十四歲,難產旬日不下,請穩婆割下,割傷內里大腸,以致糞皆從小便出,所喜飲食如故。

真黃絹(如無以黃繭代之) 豬大腸,二味煨熟,吃豬大腸。如此吃三日,即愈矣。

治血痢 細生地 歸身 山梔 白芍 知母 牛膝 薄荷 炙草 荷葉 夏枯草

瘀血不下,用司天升明湯,紫檀、野薔薇根、半夏、棗仁、青皮、車前子、生薑、甘草,加歸尾而下。

劉某口臭,用地骨皮、石決明、牛膝、冬桑葉等愈。

張某腫脹症,用司天升明湯,紫檀、車前、青皮、半夏、棗仁、薔薇、生薑、炙草、茅朮、白朮、檳榔、厚朴、防已、生地、澤瀉,愈。

肝氣痛秘方

制川附 歸全 焦白芍 赤苓 陳皮 丹參 遠志 製半夏 炙草 內虛熱,加川楝子。

彭元瑞,小便不通,姬妾多而服春藥之故。案云少年誤服丹藥,以致小便不通。

金汁蘆根湯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