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秘訣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青囊秘訣

《青囊秘訣》,余閱之,未知其果效與否,而其議論純正,望之而知為異書也。因揮汗抄錄,帶入都門,試之對口、痔漏等症,無不應手而愈。雖扁盧神術,無逾乎此。潘子原本,失其姓氏,書傳而人不傳,是誰之咎?余聞君子不沒人善,異日者當以《無名氏青囊秘訣》弁其眉而付諸梓頭。

大清雍正元年歲次癸卯巧月帆川王大德撰於金堂之旅次。

河南懷慶濟源廟道張士學秘藏

上卷

背癰論

人有背心間先發紅瘰,後漸紅腫,此發背之兆也,最為可畏。古人云:「外大如豆,內大如拳,外大如拳,內大如盤」;言其外小而內實大也。然而癰疽等毒,必先辨其陰陽:有先陰而後陽者,有先陽而後陰者,有先後俱陰者,有先後俱陽者。陽症雖重而實輕,陰症雖輕而實重。先陰而變陽者生,先陽而變陰者死。病症既殊,而何以辨之也?陽症之形,必高突而腫起;陰症之形,必低平而陷下。陽症之色必純紅,陰症之色必帶黑。陽症之初起必痛,陰症之初起必癢。陽症之潰爛必多膿,陰症之潰爛必多血。陽症之收口,身必輕爽;陰症之收口,身必沉重。至於變陰變陽,亦以此消息之,斷斷不差矣。倘見紅腫而高突者,乃陽症之癰也,乘其內毒初起,毒尤未化,急以敗毒之藥治之,可隨手而解也。發背而至於橫決者,皆因循失治,以至於破敗而不可救,陽變陰者多矣。救癰如救火,宜一時撲滅,否則延燒屋廬,不盡不止,切勿見為陽症無妨,而輕緩治之也。方用急消湯:

忍冬藤(二兩) 紫花地丁(一兩) 天花粉(三錢) 桔梗(三錢) 青蒿(三錢) 甘草(三錢) 茜草(三錢) 甘菊花(三錢) 貝母(二錢) 黃柏(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三劑全消,不必四劑也。此方消陽毒之初起者最神,既無迅烈之虞,大有和解之妙。世人不知治法,謂陽毒易於祛除,孟浪用虎狼之藥,雖毒幸消散,而真元耗損於無形,往往變成別病,乃醫者成之也。何若此方王霸並施,有益無損之為妙哉。

秘訣:

背癰急消兩地丁,花粉三錢與桔梗,

蒿草茜菊同上用,忍冬二兩齊煎沖,

貝母二錢錢黃柏,初起三劑見奇功。

方用神散陽癰湯亦效:

車前子(五錢) 貫眾(五錢) 甘草(五錢) 天花粉(五錢) 赤茯苓(五錢) 生地(一兩) 柴胡(一錢) 羌活(二錢) 黃芩(三錢) 紫菀(三錢)

水煎服,一劑消大半,二劑全消矣。

秘訣:

神散陽癰陽疽用,急投車前與貫眾,

甘粉赤苓各五錢,生地一兩柴錢攻,

羌活二錢芩菀三,服止兩劑可奏功。

人有背心發瘰癢甚,已而背腫如山者,隱隱發紅暈如盤之大者,此陰癰初起之形象也,最為可畏,非前症陽癰可比。蓋陽症有可救之術,而陰豈無可生之理,亦在救之得法否耳。蓋陰癰之症,必正氣大虛,邪得而入之也。設正氣不虛,邪將安入?故救陰癰之症,必須大用補氣補血之藥,而佐之散郁散毒之品,則正旺而邪自散矣。方用變陽湯:

金銀花(八兩) 人參(二兩) 黃耆(二兩) 附子(一錢) 黑荊芥(三錢) 天花粉(五錢) 甘草(五錢) 白芍(一兩) 柴胡(二錢)

水十碗,煎汁二碗,先服一碗後,少緩,再服一碗,服後陰必變陽而作痛;再一劑而痛亦消,再服一劑而痊愈,竟消滅於無形也。然而世人不致皮破血流,斷不肯信,誰能用此等之藥,以治發背之陰癰乎?無論病人不肯服,即醫生亦不肯用。或醫生知用此治療,而病人之家亦不肯信,往往決裂潰爛,瘡口至如碗大而不可收拾,始追悔參耆之遲用,晚矣!余所以既論此證,又多戒辭,勸人早服此方,萬不可觀望狐疑,以喪人命也。蓋陽毒可用攻毒之劑,而陰毒須用補正之味。此方用人參、黃耆以補氣,氣旺則陰幽之毒,不敢入心肺之間。而金銀花性補,善解陰毒,得參耆而其功益大。然非得附子則不能直入陰毒之中,而又出於陰毒之外。毒深者害深,又益以甘草以解其毒。然而毒結於背者,以氣血之壅也,壅極者,郁之極也,故加柴胡、荊芥、白芍、天花粉之類,消其痰而通其滯,開其鬱而引其經,自然氣宣而血活,痰散而毒消矣。

秘訣:

變陽陰疽初起方,銀八參耆二附錢,

荊芥三錢炒黑用,花粉五錢同在甘,

白芍一兩柴二錢,變陽三劑自無難。

此症用錦庇湯亦效:

茯苓(一兩) 甘草(一兩) 黃耆(三兩) 黑荊芥(三錢) 天花粉(三錢) 肉桂(三錢) 貝母(二錢) 錦地羅(五錢)

水煎服,一劑而散大半,三劑痊愈。

秘訣。

氣血壅滯用錦庇,苓草一兩三兩耆,

荊芥粉桂各三錢,貝母二錢研去心,

地羅五錢同煎服,三劑陰毒去十分。

人有背癰潰爛,洞見肺腑,瘡口黑陷,身不能臥,口渴思飲者,人以為陽症之敗壞也,誰知是陰虛而不能變陽乎?夫背癰雖有陰陽之分,及至潰爛之後,宜補內而不宜消外,則陰陽之症一也。潰爛而至於肺腑之皆見,此乃從前失補之故,使毒蘊而延燒,將好肉盡化為瘀肉耳。肉瘀自必成為腐肉,而腐則必洞見底黑,此等症候,九死一生之兆也。倘胃氣健而能食者,猶可救療;倘見食即惡者,斷無生理。雖然,能用參、耆、歸、熟,亦往往有可生者,正不可棄之而不救也。方用轉敗湯:

金銀花(四兩) 白朮(四兩) 肉桂(三錢) 遠志(三錢) 茯苓(三錢) 熟地(二兩) 人參(二兩) 黃耆(二兩) 麥冬(二兩) 當歸(一兩) 山茱萸(二兩) 五味子(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胃氣大開者,即可轉敗為功也。倘飲之而稍能健飯,亦在可救。惟飲之而杳無應驗者,是胃氣已絕也,不必再治之矣。或飲之而飽悶,少頃而稍安者,亦有生機。此方補其氣血,而更補其肺腎之陰。蓋陰生則陽長,陰陽生長,則有根易於接續,而後以金銀花解其餘毒,則毒散而血生,血生而肉長,肉長而皮合,必至之勢也。倘日以解毒為事,而不補氣血之陰陽,則陰毒不能變陽,有死而已,可勝悲嘆哉!

秘訣:

背癰危症轉敗湯,銀花白朮四兩嘗,

桂志茯苓各三錢,二兩熟地參與黃,

麥冬山萸量同上,歸兩味錢一劑良。

此症方用變陽湯亦可效:

黃耆(三兩) 當歸(二兩) 山藥(二兩) 肉桂(五錢) 半夏(三錢) 人參(一兩) 茯苓(一兩) 錦地羅(五錢)

水煎服,四劑愈。

秘訣:

陰毒不起變陽湯,三兩黃耆二兩當,

二兩山藥五錢桂,三錢半夏草同嘗,

一兩參苓五錢錦,四劑毒化病自康。

人有背癰將愈,而瘡口不收,百藥敷之,絕無一驗者,人以為餘毒之未盡也,誰知是陰虛而不能濟陽乎?夫癰疽初起則毒盛,變膿則毒衰,膿盡則毒化矣。瘡口之不收者,乃陰氣之虛,非毒氣之旺也。世人不知治法,尚以敗毒之藥攻之,是已虛而益使之虛也,欲求肌肉之長,何可得乎?然亦有用補法治之而未效者,何也?以但用陽分之藥以補其陽,而不用陰分之藥以補其陰故也。蓋獨陰不長,而獨陽亦不生也。凡癰疽至膿血已淨,則陰必大虛。若止補其陽,則陽旺陰虛,陰不能交於陽矣。雖陽有濟陰之心,而陰無濟陽之力,所以愈補陽而陰愈虛,則瘡口愈難合矣。治之法,必須大補其陰,使陰精盛滿,自然能灌注於瘡口之中,不用生肌外敷之藥,而瘡口之肉則內生矣。方用生膚散:

人參(五錢) 焦白朮(五錢) 熟地(二兩) 肉桂(一錢) 忍冬藤(一兩) 麥冬(一兩) 當歸(一兩) 山茱萸(一兩)

水煎服,二劑而肉自長,又二劑而瘡口自平,又二劑而痊愈矣。此方補陰之藥多於補陽,使陰勝於陽也。然而補陽之藥,仍是補陰之助,以其能入於陰之中,而交於陽之內也。忍冬藤非特其能解餘毒,尚取其能領諸藥至於瘡間也。

秘訣:

瘡口不收生膚散,人參焦術整五錢,

二兩熟地一錢桂,忍冬麥歸一兩山,

水煎連來六劑服,生肌長肉自不難。

此症方用收肌飲亦效:

白朮(二兩) 熟地(二兩) 人參(一兩) 山茱萸(一兩) 麥冬(一兩) 當歸(一兩) 甘草(三錢) 肉桂(三錢) 菊花(三錢) 花粉(三錢)

水煎服,切戒房事一月,否則變生不測矣。

秘訣:

收肌二兩術熟地,一兩參萸麥當歸,

草桂菊花各三錢,花粉三錢服四劑。

人有背癰長肉,瘡口平滿,忽然開裂流水者,人以為瘡口之肉未堅也,誰知是色欲惱怒之不謹乎?大凡瘡癰之症,最忌者房事,其次者惱怒也。犯惱怒者,新肉有開裂之虞,犯房事者,新肉有流水之患,然此猶些小之瘡節也。其在背癰,犯惱怒者不過疾病,而犯房事者必致死亡!其瘡口開裂者,必然色變紫黑;而流水者,必然肌肉敗壞矣。當是時,必須急補氣血,萬不可仍治其毒。蓋前毒未盡,斷難收口,既經收口,復至朽壞,實新肉不堅,而自決裂也。況發背新愈之後,其精神氣血,盡皆空虛,所以交合泄精,遂至變出非常,舍補氣血,又安求生再活乎?然而即補氣血,以些小之劑,欲收危亂之功,無異大廈傾頹,豈一木所能支哉?故又須大劑補之而後可。方用定變回生湯:

人參(四兩) 黃耆(三兩) 山茱萸(一兩) 茯苓(一兩) 忍冬藤(二兩) 麥冬(二兩) 白朮(二兩) 當歸(二兩) 五味子(三錢) 肉桂(二錢)

水煎服,一劑而肉不腐,二劑而肉生,三劑而皮合,四劑而瘡口平復矣。切戒再犯,再犯無不死者,即再服此方,亦無益也,可不慎乎?此方實救瘡瘍壞症之仙丹,不止療發背愈後犯色怒之敗腐也。人疑泄精以致決裂,宜用熟地以大補之,何故反置而不用?以熟地補陰最緩,而症犯實急,所以舍熟地而用氣血之藥,急拯其危,非熟地不可用而輕棄之也。此方服數劑之後,各宜減半,而多加熟地,以為善後之計可耳。

秘訣:

怒欲瘡裂回生方,人參四兩耆三兩,

萸苓一兩桂二錢,忍冬麥術二兩當,

五味三錢四平復,再犯色戒定不長。

此症湯用補縫飲亦佳:

人參(二兩) 熟地(二兩) 白朮(二兩) 當歸(一兩) 麥冬(一兩) 山藥(五錢) 肉桂(二錢) 附子(一錢) 白芍(五錢) 五味子(三錢)

水煎服,十劑愈。

秘訣:

前方既用服此藥,參朮熟地二兩著,

歸麥一兩藥五錢,桂二附一五錢芍,

惟有五味用三錢,服之十劑可安樂。

人有夏月生背癰,瘡口不起,脈大無力,發熱作渴,自汗盜汗,方用參耆大補之劑,更加手足逆冷,大便不實,喘促嘔吐者,人以為火毒太甚也,誰知是元氣太虛,補不足以濟之乎?夫癰分陰陽,瘡口不起者,乃陰症而非陽症也。脈大似乎陽症,大而無力,非陰而何?發熱作渴,此水不足以濟火,故隨飲隨汗也。既是陰症似陽,用參耆陽藥以助陽,正氣足以祛陰而返陽矣,何以愈補而反作逆冷嘔吐之狀也?此陰寒之氣甚盛,而微陽之品力不能勝耳。非助之以附子辛熱之品,何能斬關入陣,以滌盪其陰邪哉!方用助陽消毒湯:

人參(八兩) 黃耆(一斤) 當歸(四兩) 白朮(四兩) 附子(五錢) 陳皮(五錢)

水煎成膏,分作兩次服,凡自汗盜汗、逆冷嘔吐諸症,俱可頓除。連服數劑,瘡起而潰減半,又用數劑而愈。此方非治癰之法也,然以治癰之法而輕治此等之症,鮮不立亡,可見治癰而不可執也。大約陽癰可服消毒化疾之藥,而陰癰不可用消毒化痰之藥,舍癰從症,實治癰之變法,醫者不可不知也。

秘訣:

夏月喘促背生瘡,盜汗冷逆方無陽,

急取消毒參八兩,一斤黃耆四兩當,

白朮亦四附五錢,陳皮二劑分服康。

此症方用起陷丹亦效:

人參(二兩) 白朮(二兩) 熟地(二兩) 附子(一錢) 當歸(一兩) 麥冬(一兩) 五味子(三錢) 肉桂(二錢) 山藥(五錢) 白芍(五錢)

水煎服,連服十劑愈。

秘訣:

補虛起陷用參朮,二兩熟地一錢附,

歸麥一兩味三錢,肉桂二錢山芍五,

若能一連服十劑,瘡口下陷患自除。

人有背生癰疽,潰爛之後,或發熱,或惡寒,或作痛,或膿多,或流清水,自汗盜汗,膿成而不潰,口爛而不收,人以為毒氣之未盡也,誰知是五臟虧損,氣血太虛之故乎?凡人氣血旺盛,陰陽和平,何能生毒?惟其臟腑內損,而後毒氣得以內藏,久之外泄,及至瘡癰發出,其毒自不留內。然而臟腑原虛,又加流膿流血,則已虛而益虛矣。觀其外而瘡口未斂,似乎有餘;審其內而氣血未生,實為不足。治之法,當全補而不宜偏補,恐臟腑致有偏勝之虞也。方用十全大補湯最妙,以其合氣血而全補之耳。然而用之往往不救者,非方之不善也,乃用方之不得其法耳。夫背癰何等之症,豈尋常細小之劑所能補之乎?故必須多其分兩,大劑煎服,始克有應驗之效。余因酌定一方,以求正於同人:

人參(一兩) 當歸(一兩) 黃耆(二兩) 熟地(二兩) 白芍(五錢) 茯苓(五錢) 白朮(五錢) 肉桂(二錢) 川芎(三錢) 甘草(三錢)

水煎服,一劑有一劑之效也。世疑此方絕不敗毒,如何化毒而生肉也?不知癰疽未潰之前,以化毒為先;既潰之後,以補正為急。即有餘毒未盡,不必敗毒也。蓋敗毒之藥,非寒涼之品,即消耗之味也。消耗則損人真氣,寒涼則損人胃氣。真氣損則邪氣反盛,胃氣傷則穀氣全無,何能生肌長肉哉?惟十全大補湯專補真氣,以益胃氣,故能收全效耳。且此方不特治背癰之未潰,即瘡瘍之已潰者,皆宜用之,惜世人未知之也。

秘訣:

還有人參一兩當,黃耆熟地整二兩,

白芍茯苓朮五錢,桂二芎草三錢當,

此是十全大補劑,自然毒化氣血剛。

此症或疑十全大補湯無化毒之品,又有加減十全大補湯亦可用,備載於後。

人參(一兩) 白朮(一兩) 當歸(一兩) 熟地(一兩) 麥冬(一兩) 甘草(三錢) 五味子(三錢) 錦地羅(三錢) 茯苓(五錢) 黃耆(二兩)

水煎服。

秘訣:

加減大補亦妙方,參朮歸地麥兩襄,

甘味地羅俱三錢,茯苓五錢耆二兩。

肺癰論

人有胸膈之間作痛,咳嗽之時,更加痛極,手按痛處,尤增氣急者,人以為肺經生癰也,誰知是肺熱以成癰乎?夫肺為嬌臟,藥石之所不能到者也,故為治甚難。肺受熱害,既已成癰,將何法以療之乎?治之法,似宜瀉火以救肺,然而肺藥不可入,而肺之母為脾,脾經未嘗不受藥也,肺之克為肝,肺之賊為心,二經未嘗不受藥也。補其脾經之土,則土能生金也。平其肝經之木,則金不能剋木也。清其心經之火,則火不來刑金也。三經皆有益於肺而無損乎金,則肺氣得養,而後以消毒之品,直解其肺中之邪,何患肺癰之不治乎?方用完肺湯:

金銀花(五兩) 麥冬(二兩) 玄參(三兩) 甘草(五錢) 天花粉(三錢) 茯苓(三錢) 白芍(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痛減,二劑而內消矣。大凡肺癰之症,必須內消,而不可令其出毒。內消之法,總不外脾、肝、心三經治之,而別無求消癰之道也。或曰:肺之子腎也,獨不可治腎以消癰乎?不知肺癰之成,雖成於火爍肺金之液,實因肺氣之自虛也。補腎雖能使肺氣不來生腎,惟是肺腎相通,補腎之水恐肺氣不降,而火毒反不能速散,不若止治三經,使肺氣得養,自化其毒,不遺於腎之為妙也。

秘訣:

肺金生癰五兩金,麥冬二兩三玄參,

甘草五錢三花粉,苓芍亦然癰自泯。

此症方用地羅甘桔玄參湯亦效:

麥冬(二兩) 玄參(二兩) 甘草(一兩) 錦地羅(一兩) 桔梗(五兩) 貝母(五錢)

水煎服,二劑愈。

秘訣:

又有二兩麥玄參,一兩甘草一兩錦,

桔梗貝母五錢研。二劑毒化妙如神。

人有胸膈作痛,咳嗽吐痰,更覺疼痛,手按痛處,痛不可忍,咽喉之間,先聞腥臭之氣,隨吐膿血,此肺癰不獨已成,而且破矣。夫肺癰未破者易於消,已破者難於治,以膿血未能遽消耳。然治之得法,亦不難也。蓋肺之所以生癰者,因肺之火不散也。然肺火之來,因肺氣之虛也。肺虛而後火留於肺,火盛而後肺結為癰,不補虛而散火,而未成形者何以消,已成形者何以散,既潰爛者又何以愈哉?是虛不可不補,而補虛者將補何臟乎?必須補肺氣之虛,而肺不能直補其氣,補脾胃之虛,則肺氣自旺矣。今癰已破矣,多吐膿血,則肺氣愈虛,雖毒氣猶存,不可瀉其毒氣,於補氣之中而行其攻散之法,則毒易化而正氣無傷也。方用完肺湯:

金銀花(二兩) 人參(二兩) 玄參(二兩) 天花粉(三錢) 蒲公英(五錢) 甘草(三錢) 桔梗(三錢) 黃芩(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膿必多,二劑而膿漸少,三劑而痛輕,四劑而又輕,五劑而疼痛而膿血亦止也,六劑而奏全功矣。此方補胃中之氣,而即瀉胃中之火,胃氣旺而肺氣自不能衰,胃火衰而肺火自不能旺,所以既能敗毒,又能生肉耳。雖諸藥不單走胃,然入胃者十之八,入肺者十之二,仍是治胃以治肺也。或問:「肺癰已破,病已入里,似不宜升提肺氣,喻氏(《辨證錄》作「南昌喻嘉言」)謂宜引之入腸,而先生仍用桔梗以開提肺氣,恐不可為訓」。嗟乎!余所用之藥,無非治胃之藥,藥入於胃,有不下引入腸者乎?然而肺氣困頓,清肅之令不行,用桔梗以清肺,上氣通而下行更速,是則上之開提,下之迅速,可斷言矣。

秘訣:

肺癰已破銀花參,玄參二兩粉三錢,

蒲公五錢甘桔三,黃芩一錢一同煎,

二劑三劑膿漸止,服至六劑癰自痊。

方用肺癰救潰湯亦神效:

玄參(一兩) 蒲公英(一兩) 金銀花(四兩) 紫花地丁(五錢) 菊花(五錢) 甘草(五錢) 陳皮(五錢) 黃芩(三錢) 桔梗(三錢) 款冬花(三錢)

水煎服,七劑愈。

秘訣:

消癰救潰參蒲銀,地丁菊甘五錢陳,

芩桔款冬三錢入,水煎七劑癰回春。

人有久嗽之後,肺管損傷,皮膚黃瘦,咽喉雌啞,自汗盜汗,臥眠不得,口吐稠痰,腥臭難聞,惟聞喘急,毛悴色焦。喘嗽之時,必須忍氣須臾,輕輕吐痰,始覺膈上不痛,否則大痛難堪,氣息奄奄,全無振興之狀者,人以為肺中癰也,誰知是肺痿而生瘡乎?此等之症,不易解救,然治之得法,調理又善,亦有生者。夫肺癰與肺痿不同,肺癰生於火毒,治之宜速,肺痿成勞傷,治之宜緩。大約火毒當補中而用瀉,勞傷宜補中而帶清。瀉與清不同,而補亦不同。惟是瀉中用補,可用大劑;清中用補,當用小劑,勿忘勿助,若有若無,始能奏功也。方用養肺去痿湯:

麥冬(三錢) 金銀花(三錢) 紫菀(五分) 百部(五分) 甘草(五分) 生地(二錢) 百合(二錢) 天冬(一錢) 款冬花(一錢) 貝母(一錢) 白薇(三分)

水煎服,服十劑而膈上痛少輕者,便有生機矣。再服十劑而更輕,再服十劑而漸愈,共服五十劑,而始痊愈也。此方不寒不熱,養肺氣於垂絕之時,保肺痿於將棄之頃,實有奇功。倘求捷效於一旦,必至輕喪於須臾,寧忍耐以全生,切勿欲速而送死也。

秘訣:

養肺救痿麥三銀,紫菀百部草五分,

生地百合二錢著,天冬一錢款貝存,

白薇三分水煎服,服五十劑病回春。

起痿延生丹亦效:

款冬花(五分) 百部(五分) 白薇(五分) 山豆根(五分) 甘草(一錢) 桔梗(一錢) 生地(五錢) 天花粉(五錢) 麥冬(五錢) 玄參(二錢) 天冬(一錢)

水煎服,連服十劑愈。

秘訣:

起痿延生款五分,百部白薇山豆根,

甘桔一錢生地粉,麥冬五錢二玄參,

天冬一錢勞傷去,連服十劑漸回春。

世有膏粱子弟,多食濃厚氣味,燔炙煎炒之物,時時吞嚼,或美醞香醪,乘興酣飲,逐至咽乾舌燥,吐痰吐血,喘息膈痛,不得安眠者,人以為肺經火熱也,誰知是肺痿已成瘡乎?夫肺為五臟之蓋,最喜清氣之熏蒸,最惡燥氣之炎逼。今所飲所食,盡為辛熱之物,則五臟之中,全是一團火氣。火性炎上,而肺金在上,安得不受其害乎?肺既受刑,不能下生腎水,腎水無源,則腎益加燥,勢必取資於肺金,而肺金又病,能不已虛而益虛,已燥而益燥乎?況各經紛紛來逼,火烈金燥,肺間生癰,必然之勢也。治之法,化毒之中益以養肺,降火之中濟以補腎,庶幾已成者可痊,未成者可散也。方用扶桑清肺散:

金銀花(一兩) 熟地(一兩) 阿膠(三錢) 桑葉(五錢) 紫菀(二錢) 甘草(二錢) 人參(三錢) 貝母(三錢) 百合(三錢) 杏仁(十枚) 款冬花(一錢) 犀角末(五分)

水煎服,調犀角末服,數劑可奏功也。此方肺腎同治,全不降火。蓋五臟之火,因飲食而旺,乃虛火上升而非實火也。故補其腎而肺氣堅,腎水足而虛火息矣。況補中帶散,則補非呆補,而火毒更易解也。

秘訣:

肺痿扶桑清肺散,銀熟一兩阿膠三,

桑葉五錢菀草二,參貝百合用三錢,

杏仁十枚款錢重,犀角五分沖服安。

方用銀花甘桔湯亦效:

丹皮(一兩) 金銀花(一兩) 生地(一兩) 玄參(一兩) 甘草(三錢) 桔梗(三錢) 貝母(三錢)

水煎服,四劑痛減,再用減半藥料,服數劑而痛乃止。

秘訣:

銀花甘桔丹皮金,生地一兩與玄參,

甘桔貝母三錢服,四劑減半再留心。

無名腫毒論

人有頭面無端,忽然生小瘡甚癢,第二日即頭重如山,第三日即面目青紫,人多不知此症,乃至險至危,若不急救,數日內必然一身發青而死。但青不至胸者,尚可治療。因其人素服房中熱藥,熱極而變為毒也。……結於陰之部而成癰,結於陽之部而成毒。出於頭面者,乃陽之部位也,較之生於陰之部位者,更為可畏,非多用化毒之藥,安能起死回生者哉?方用回生丹:

金銀花(八兩) 甘草(五錢) 玄參(三兩) 蒲公英(三兩) 天花粉(三錢) 川芎(一兩)

水煎服,一劑而頭輕,青紫之色淡矣。再服一劑青紫之色盡消而瘡亦愈,不必三劑也。此方犯毒而不耗氣,敗毒而不損陰,所以建功甚奇也。此毒原系水虧之極,而瀉毒之藥,無不有損於陰陽。惟金銀花攻補兼妙,故用以為君,若少用其味單而力薄,多用則味重而力厚,又加玄參以去火,甘草以瀉毒,蒲公英以清熱,天花粉以消痰,川芎以散結,自然相助而奏效也。

秘訣:

無名腫毒回生丹,銀花八兩草五錢,

玄參蒲公三兩整,花粉三錢芎兩添,

一劑腫毒盡消去,二劑痊愈效如仙。

方用花錦散亦效:

錦地羅(八兩) 金銀花(八錢) 當歸(二錢) 天花粉(五錢) 甘草(五錢)

水煎服,一劑效,再續服。

秘訣:

花錦散用錦地羅,銀八二當粉五挪,

五錢同粉有甘草,一劑回生效無訛。

人有無名腫毒,生於思慮不到之處,而形勢凶惡,有生死之關,皆可以無名腫毒名之,不必分上中下也。前條止言頭面,而在身之左右前後,與手足四肢尚未言也。不知得其治法,無不可以通治;不得其法,不可妄治;失其治法,則害大矣。然在上者不可以治中,在中者不可以治下,在下者不可以上中也。大約上中下之生毒,多起於淫欲無度之人,加之以氣怒憂憤,火乘其隙而蘊,故一發而不可制。所以言無名腫毒者,盡陰症而絕無陽症也。然則治法,宜用解陰毒之藥矣。惟是解陰毒之藥,多半消爍真陰,因虛而結毒,復因解毒而虧陰,寧有陰乎?世之患是症者,往往不救,職是故也。余得異人之傳,仍於補陰之中而行其散郁之法,少佐解毒之品而微助其引經之味,是以多收奇功。余不敢秘,傳之書冊,以救萬世之人也。方用黑虎湯:

玄參(一斤) 甘草(一兩) 柴胡(三錢)

三味煎湯,十碗為善。若頭面腫毒者,加川芎一兩、附子二錢;生於身前後左右者,加當歸一兩、菊花一兩、附子三分;生於手足四肢者,加白朮二兩、茯苓二兩、附子五分。入藥湯中,再煎汁取三碗,二日服完。未破者立消,已破者生肌,不必二劑也。此方名黑虎湯,言惡毒得之盡散也。玄參能退浮游之火,得甘草之助,能解其迅速之威;得柴胡之輔,能舒其鬱結之氣。且又各有引經之味,引至結毒之處,大能為之祛除。妙在玄參一斤則力量更大,又妙在補中帶散,則解陰毒而不傷陰氣,所以奏功最神。萬勿驚其藥料之重,而不敢輕試也。若些小之症,又非陰毒,俱不必用此重劑,則又不可不知也。

秘訣:

黑虎湯中一兩甘,三錢柴胡一斤玄,

若是頭面腫毒者,川芎一兩附二錢,

生身前後左右者,歸菊一兩附子添,

手足四肢術二兩,茯苓二兩附五煎。

方用七聖湯亦治之:

蒲公英(四兩) 紫花地丁(四兩) 金銀花(四兩) 錦地羅(四兩) 當歸(三兩) 天花粉(五錢) 甘草(四錢)

水煎服。

秘訣:

七聖湯用蒲地丁,銀錦四兩歸三從,

粉五甘草四錢入,陰毒輕症急煎攻。

對口瘡論

人有對口之後,忽生小瘡,先癢後痛,隨至潰爛,人以為至凶之癰也。然而癰生正對口者猶輕,生於偏對口者乃重。蓋頸項之上,乃腎督脈之部位也,其地屬陰,所生癰疽,多屬陰癰,而非陽疽也。以陽症必高寸許,其色紅腫發光,疼痛呼號。而陰症則不然,色必黑暗,痛亦不甚,身體沉重,困倦欲臥,呻吟無力,其瘡口必不突起,或現無數小瘡口,人皆不知從何處覓頭。然陰陽二毒,皆可內消,何必令其皮破腫潰而後治之哉。至於內消之法,初起之時,不須分別陰陽,可俱用三星湯。惟既破潰腸,陰陽不分,而漫投藥餌,則禍生頃刻矣。若陽症潰爛,仍以三星湯治之;若陰症潰爛者,則須用神效湯(按:本方《辨證奇聞》、《辨證錄》俱改名為七聖湯)。

三星湯:

金銀花(二兩) 蒲公英(一兩) 甘草(三錢)

水煎服,未破者,服之可消。已破者,三劑膿盡而肉生矣。

秘訣:

三星湯可治陽癰,二兩銀花一兩英,

甘草三錢服三劑,自然膿盡好肉生。

神效湯:

當歸(一兩) 黃耆(一兩) 人參(一兩) 金銀花(二兩) 白芍(一兩) 肉桂(一錢) 荊芥(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血止,二劑而肉生,三劑而口小,四劑而皮合,再服二劑而痊愈矣。此方治各處癰毒,凡低陷不作膿而不能收口者,急服此藥,無不神效,不止治對口之陰毒,善能收功也。誠以陽症可以涼瀉,陰症必須溫補故耳。

秘訣:

神效湯中歸耆參,一兩白芍二兩金,

桂一荊三水煎好,陰癰六劑可回春。

方用三花湯亦效:

川芎(一兩) 紫花地丁(一兩) 當歸(二兩) 菊花(五錢) 天花粉(三錢)

水煎服,二劑愈。

秘訣:

癰不作膿三花湯,芎紫一兩二兩當,

甘菊五錢三花粉,止服二劑妙無雙。

對口有偏、正之不同:發於正者是督脈所生,偏者乃太陽膀胱所司。督脈行於下,而貫脊行於上,毒氣得之,反能衝突高起,邪毒不致下流,乃為外發,故易治。由膀胱發者難治,以膀胱之脈起於巔頂,貫脊兩旁,順下而行,與癰毒交會下流,故瘡多平塌難起,不發紅腫潰爛,易流注於兩肩而作腫,十五日無膿者,必然變陽歸陰,故多難治也。

腦疽論

人有生癰疽於頭頂者,初名腦疽,又名偏正對口,而非真正癰疽也。此症九死一生,然治之得法,亦可救也。大約生此症者,皆因腎火沸騰也。蓋腦為髓海,原通於腎,腎無火則髓不能化精,腎火盛則髓亦不能化精。不特不能化精,隨火之升降,則化為毒而生癰疽矣。蓋腎之化精,必得腦中之氣以相化,若腦中無腎火,勢必氣化為火,火性炎上,不及下降,於是腦中髓海,自化為毒,較之腦氣下流而成毒者,其毒更甚,往往更變形容,改變聲音,瘡色紫黑,口乾煩燥,隨飲隨渴,甚者腦骨俱腐,片片脫落,其狼狽之狀,莫可形容,將何以救之耶?此症治法,須問其飲食如何,倘飲食知味,尚可以救,方用五靈湯:

玄參(三兩) 麥冬(三兩) 金銀花(八兩) 黃耆(四兩) 人參(二兩)

水煎服,連服四劑,其癰疽漸愈,改用十全大補湯重四兩,服四劑,又改用八味地黃湯,恣其酣飲,可獲痊愈矣。此症十有九死,然而余立一法,實無第二法也。此症得於房勞者居多,興陽澀精,俱是丹石燥烈之品,或洗或嚼,或含於口,或納於臍,霸阻精道,久戰不已,日積月累,真陰枯澀,髓竭火發,遂潰頂門,多致不救。人何苦貪婦人之歡,以千金之命,而輕於夜臺也。

秘訣:

頂上生疽用五靈,三兩玄參及麥冬,

銀花八兩黃耆四,人參二兩四劑功。

此症用蔓花湯亦效:

玄參(二兩) 山茱萸(二兩) 金銀花(二兩) 川芎(一兩) 麥冬(一兩) 貝母(三錢) 蔓荊子(二錢)

水煎服,一劑即消,二劑痊愈。

秘訣:

腦癰蔓花用元參,二兩山萸二兩金,

川芎一兩三錢貝,蔓荊子二效如神。

囊癰論

人有陰囊左右而生癰毒者,名曰便毒。生於腎囊之下,穀道之前,名曰囊癰。二者之間,便毒易治,而囊癰難療也。以囊之下為懸癰,其皮肉與他處不同。蓋他處皮肉,或橫生,或直生,俱易合;而懸癰之處,橫中有直,直中有橫,一有損傷,不易收功。然治之得法,未嘗難也。此等之症,皆少年貪於酒色,或入花街而酣戰,或入柳巷而恣歡,……往往多生此瘡者,所謂「欲泄不泄,精化為膿血」是也。治之法,必須大補其虛,而佐以化毒之品。以毒因虛而成,不治乎虛,癰安得痊?方用逐邪至神丹:

金銀花(四兩) 蒲公英(二兩) 當歸(二兩) 大黃(五錢)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 天花粉(二錢)

水煎服,一劑而毒消,二劑而痊愈,潰者三劑可以收功矣。此方用銀花、公英佐之歸參大黃之大料,未免過於伯(霸)道,況大虛之病,又用大黃以祛逐,似乎非宜?誰知毒氣甚盛,乘其初起之時,正氣未衰,而大補大瀉之為得乎?倘因循失治,或畏縮而不敢治,及治流膿出血,正氣蕭索,始用參耆補氣,往往有用至數斤而尚未能復元,何若早用於化毒之中,正氣無傷,而毒又易散哉?此因勢利導之法,又不可不知也。

秘訣:

逐邪神丹銀四兩,二蒲歸兮五大黃,

一兩參草二錢粉,水煎三劑消癰囊。

方用八聖丹治之亦效:

金銀花(四兩) 歸尾(一兩) 人參(二兩) 柴胡(三錢) 黃芩(三錢) 黃柏(三錢) 貝母(三錢) 梔子(三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效,毒已出,即可勿服。

秘訣:

八聖丹中四兩金,一兩當歸二兩參,

柴胡芩柏三錢入,貝梔亦然研去心。

人有飲酒入房,精不得瀉,至半夜,煩熱煩渴,小便淋赤,痰涎湧盛,第一日陰囊腫脹焮痛,明日陰囊處肉腐,玉莖下貼囊者亦腐,人以為酒毒也,誰知是肝火得酒濕而肆瘧乎?夫酒濕何至腐爛?蓋火酒大熱之物也,人過飲火酒,多致醉死,死後往往身體腐爛,乃火酒之毒也。……治之法,解酒毒而補氣血,則濕熱祛而腐肉可長,患可愈矣。方用救腐湯:

人參(一兩) 白朮(一兩) 當歸(二兩) 黃耆(二兩) 茯苓(五錢) 玉米(五錢) 白芍(一兩) 黃柏(二錢) 澤瀉(二錢) 葛根(二錢) 梔子(二錢)

水煎服,四劑腐肉脫而新肉生,再服四劑囊莖悉平復矣。夫酒毒成於拂抑,平肝泄火,利濕解毒可也,何以又用參耆歸術以補其氣血耶?大凡氣血盛者,力能勝酒,縱酣飲而無礙。服火酒而腐爛,因火酒而結毒,亦因氣血之衰,力不能勝酒毒耳。所以兩火相合,遂至焚身腐肉,若不急補氣血,則酒毒難消,而腐肉又何以能速生肌長肉哉?

秘訣:

參朮一兩二歸耆,茯苓五錢並玉米,

白芍兩重二四劑,黃柏澤葛二錢梔。

方用異寶散亦效:

茯苓(一兩) 冰片(三分) 黃柏(五錢) 瓦草(五錢) 青苔(五錢) 兒茶(五錢) 麝香(八分) 樟腦(三錢) 乳香(二錢) 沒藥(二錢)

為末,撒於患處,水無流出,即不再腐矣。

秘訣:

又有異寶撒囊癰,一兩茯苓三分冰,

黃柏瓦草各五錢,青苔兒茶一樣同,

麝香八分樟三錢,乳香沒藥二錢從。

臂癰論

人有兩臂之間,忽然生瘡而變成癰疽者,亦陰癰也。雖較頭面對口肩背上稍輕,然治之不得其法,亦能殺人,必須辨其陰陽治之。大約陽症必紅腫而疼痛則易治,陰症必漫腫麻癢則難療。陽症宜用三星湯,一、二劑則消;陰症則不可用,必須大補氣血,而佐以消痰化毒之劑,始能奏功,豈可謂手足非心腹之疾,不必補虛乎?夫陰主靜,而手足乃至動者也。動而生陰疽,則動變為靜,亦非常之道也,可不畏哉!況動變為靜,又趨陰之道也。陽趨於陰,則生近於死矣。欲陽返陰易,欲陰返陽難,誰謂手足之癰,而可小視之哉?方用消癰還陽丹:

白朮(一兩) 黃耆(一兩) 人參(三錢) 天花粉(三錢) 當歸(五錢) 金銀花(二兩) 肉桂(一錢) 乳香(一錢) 甘草(三錢)

水煎服,一劑陰返陽而癢變痛,二劑而痛如失,三劑全消,不必四劑也。此方與神效湯(《辨證奇聞》、《辨證錄》作七聖湯)相似,而意各異。神效湯內無乳香、天粉,能治潰爛,長肉生肌。此方治未潰者,而能內消也,加乳香、天粉二味以攻中,有擁衛之力耳。

秘訣:

還陽神丹治臂癰,白朮黃耆一兩同,

參粉三錢歸五錢,銀花二兩桂錢從,

乳香一錢三錢草,陽症方可服三星。

此症用轉攻湯亦治之:

黃耆(二兩) 甘草(三錢) 貝母(三錢) 當歸(一兩) 白朮(一兩) 肉桂(一錢) 遠志(五錢) 紫花地丁(五錢)

水煎服。

秘訣:

轉攻湯中二兩耆,甘貝三錢去心宜,

歸術一兩桂一錢,五錢遠志地丁隨。

乳癰論

人有乳上生癰,先腫後痛,寒熱往來,變成瘍癰,此症男女皆有,而婦人居多。蓋婦生子,抱兒食乳,偶然困睡,兒以口氣吹之,乳內之氣塞不通,遂成乳疾。此時若以解散之藥治之,可隨手而愈。倘因循失治,而乳癰之症成矣。男子則不然,陽明胃火熾盛,不上騰於口舌,而中壅於乳房,乃生此症。乳癰不比他處之癰有陰陽之別,故治法亦無陰陽之判,但別其先後之虛實耳。初起多為邪實,潰爛乃為正虛也。雖然,邪之有餘,仍是正之不足,治宜補中散邪,乃萬全之道,正不必分先宜攻而後宜補也。方用和乳湯:

當歸(一兩) 蒲公英(一兩) 貝母(三錢) 天花粉(三錢) 甘草(二錢) 穿山甲(一片)

水煎服,一劑而乳通腫亦消矣,不必二劑也。此方用貝母、花粉者,消胃中之壅痰也,壅散而乳房之氣通矣。佐以公英、山甲解其熱毒,利其關竅,自然不攻而毒散矣。惟恐前藥過於迅速,加當歸、甘草補正和解,則正無傷而邪自退,何慮餘毒不行而變乳岩哉?

秘訣:

和乳一兩歸蒲公,三錢貝母花粉同,

山甲一片二錢草,服下一服乳房通

此症用消化無形湯亦效:

金銀花(一兩) 當歸(一兩) 甘草(三錢) 天花粉(三錢) 通草(一錢) 紫背天葵(五錢)

水煎服,一劑即消。

秘訣:

又有消化無形湯,銀花一兩當歸行,

甘粉三錢通草一,紫背天葵五錢良。

人有先生乳癰,收口後不慎房事,以致復行潰爛,變成乳岩,現出無數小口,而瘡口更加腐爛,似蜂窩之狀,肉向外生,終年累月不愈,服敗毒之藥而愈甚,人以為毒深結於乳房也,誰知是氣血大虛乎?夫乳癰成岩,肉向外生,而筋束乳頭,則傷乳即傷筋也。此症必須急救,否則有筋弛難長之虞矣。夫筋弛而又泄精,泄精則損傷元氣,安得不變出非常乎?當失精之後,即用補精填髓之藥,尚不致如此之橫,今既因虛而成岩,復見岩而敗毒,不已虛而益虛乎?無怪其愈治而愈壞也。治之法,必須大補其氣血以生其精,不必再瀉其毒,以其病無毒可瀉耳。方用化岩湯:

茜草根(二錢) 白芥子(二錢) 人參(一兩) 忍冬藤(一兩) 黃耆(一兩) 當歸(一兩) 白朮(土炒,二兩) 茯苓(三錢)

水煎服,連服二劑而生肉紅潤,再服二劑而膿盡痛止,又二劑漏管重長,又二劑痊愈,再二劑永不復發矣。此方全在補氣補血,而不事消痰化毒之治。忍冬雖為消毒之藥,其性亦補,況入於補藥之中,亦純乎補矣。惟是失精變岩,似宜補精,乃不補精而止補氣血,何也?蓋精不可以速生,補精之功甚緩,不若補其氣血,氣血旺則精生矣。且乳房屬陽明之經,既生乳癰,未能多氣多血,補其氣血,則陽明之經既旺,自然生液生精以灌注於乳房,又何必復補其精,以牽制參耆之功乎?此所以不用生精之味耳。

秘訣:

化岩湯中茜草根,二兩白芥一兩參,

忍冬耆歸亦一兩,白朮二兩苓三錢。

方用延仁湯亦效:

人參(一兩) 當歸(一兩) 白朮(一兩) 熟地(一兩) 麥冬(一兩) 山茱萸(五錢) 甘草(一錢) 陳皮(五分)

水煎服,四劑效。

秘訣:

乳岩宜用延仁湯,參歸術地麥兩襄,

山萸五錢一錢草,陳皮五分四劑良。

人有左乳忽腫如桃,皮色不變,又不痛,身體發熱,形容漸瘦,人以為痰氣鬱結也,誰知是肝氣之不舒乎?夫乳屬陽明,而乳癰宜責之陽明胃經,余獨言肝者何也?蓋陽明胃土,最怕肝木之克,肝氣不舒,則胃氣亦不舒耳。況乳又近於兩脅,正肝之部位也。與肝相遠,尚退縮而不敢舒,與肝為鄰,亦何敢恣肆而吐氣哉?氣不舒而腫滿之形成,漫腫無頭不痛不赤,正顯其畏懼也。治之法,不必治陽明之胃,但治肝經之郁,自然毒消腫解矣。方用加味逍遙散:

柴胡(二錢) 川芎(一錢) 甘草(一錢) 人參(一錢) 當歸(三錢) 白朮(三錢) 半夏(三錢) 茯苓(三錢) 陳皮(三錢) 栝蔞仁(三錢) 白芍(五錢)

水煎服,服十劑而內消,去栝蔞再服十劑不再發矣。逍遙散善解肝氣之郁,肝氣鬱解而胃氣自舒矣。況益之栝蔞、半夏、陳皮,專能治胸中之積痰,痰去則腫亦易消也。

秘訣:

逍遙加味二錢胡,芎草人參一錢煮,

歸術夏苓陳三錢,蔞仁亦三白芍五。

此症用歸芍二通湯亦效:

當歸(一兩) 白芍(五錢) 柴胡(三錢) 木通(一錢) 通草(一錢) 枳殼(二錢) 穿山甲(一片) 山楂(十個) 桃仁(十粒) 花粉(三錢)

水煎服,二劑效,繼續服。

秘訣:

歸芍二通治乳岩,當歸一兩芍五錢,

柴粉三錢二通一,枳殼山甲楂桃全。

婦人產後,忽兩乳細小,下垂過腹,疼痛難忍,人以為懸癰也,誰知是胃經氣血之燥乎?蓋胃為水穀之海,而多氣多血之腑也。夫產後亡血過多,則胃中空虛,而飲食不能遽進,即進飲食,而各臟腑取給於胃甚急,則胃氣困矣。胃氣困而胃血則燥矣。胃血燥無以解各臟腑之紛爭,且小兒又索母乳,則內外取資於胃,胃無以應。乳房者,胃之外廓也;乳頭者,胃之門戶也。胃苦內之紛爭,欲避出於外而不可得,況小兒日夜吮咂,則兩乳細小下垂,以至於腹,有外遁難藏,入地無門之狀,此倒懸切膚之痛,至危之症也。治之法,急救胃氣,而益之補血之味,則胃氣潤而不燥,胃氣和平,自然分給於臟腑,又何至外痛而倒懸哉?方用解懸湯:

人參(二兩) 川芎(二兩) 當歸(四兩) 荊芥(三錢) 炮姜(一錢) 麥冬(一兩) 益母草(三錢)

水煎服,四劑而乳頭收,再四劑痊愈矣。此方用人參以生胃氣於無何有之鄉;用當歸、川芎以生新血於危急之地;用荊芥、益母草以解臟腑之紛爭,得歸於經絡;用麥冬、炮姜者,因陽明胃火之燥,未免火動而延燒,產後不宜寒涼之藥,故用麥冬微寒之品,少解其火勢之烈也。

秘訣:

乳垂疼痛解懸湯,參芎二兩四歸襄,

荊芥三錢益母草,炮姜一錢麥兩嘗。

此症方用玉漿丹亦效:

人參(二兩) 玄參(二兩) 麥冬(二兩) 當歸(一兩) 生地(一兩) 麻黃(一錢) 五味子(一錢)

水煎服,二劑效。

秘訣:

潤胃益氣是玉漿,人參玄參麥二兩,

歸地一兩麻黃錢,五味同麻二劑康。

肚癰論

人有生癰於小肚之間,斷無陽毒之症,以其屬於陰之部位也。陰位生陰毒之症,似乎至重,然治之得法,一用陽藥,立可成功。無奈世人一見肚腹生瘡,往往多用陰藥以消毒,反致癰成難救之症,良可憫也!然余所謂陽藥者,非散火祛風之藥,乃補氣溫火之味耳。蓋陰地而結成陰毒者,乃虛寒之故也。寒因虛而不行,毒因寒而鬱結,故用熱藥以祛寒,自能寒解而毒散也。方用祛寒救腹丹(按:《辨證奇聞》、《辨證錄》改作避寒救腹丹,非是):

白朮(三兩) 金銀花(三兩) 茯苓(三錢) 肉桂(三錢) 附子(一錢) 當歸(五錢) 蛇床子(五錢)

水煎服(按:《辨證奇聞》、《辨證錄》當歸作二兩),一劑而癰消矣,倘已潰者三劑而膿盡肉生矣,四劑痊愈。此方用白朮為君,專利腰臍之氣,腰臍之氣利,則下腹之部位盡利矣。佐以金銀花、蛇床子以祛其毒氣,則毒氣易消矣。然恐寒涼之藥不能直入,故加附子、肉桂,斬關突圍而進也。惟是桂附術床俱是乾燥之品,毒雖祛除,未免耗血,故用當歸陽中滋陰,少制其燥,則陰寒散而又無陽旺之虞,所以既能奏功而又無後患也。

秘訣:

祛寒救腹術銀三,苓桂三錢附一錢,

歸床五錢一服消,已潰四劑妙如仙。

此症方用鳴寶丹亦效:

黃耆(二兩) 甘草(三錢) 白朮(二兩) 金銀花(二兩) 車前子(五錢) 蛇床子(五錢) 柴胡(一錢) 肉桂(一錢) 貝母(一錢) 山茱萸(一錢)

水煎服,一劑消,二劑愈,加人參用之更妙。

秘決:

肚癰須用鳴寶丹,黃耆二兩草三錢,

術銀二兩車床五,柴桂貝萸一錢添。

惡疽論

人有四肢之間,或頭面之上,忽然生疽,頭黑皮紫,痛楚異常,此陽症之毒也。治不得法,亦能殺人。蓋陽症之毒,其毒甚驟,即用敗毒之藥治之,可隨手而愈。然而疽與癰,實有不同。癰潰於內,而疽腫於外也。潰於內者,難於外治;腫於外者,易於內消。雖癰疽之毒,盡由內而發外,無不可內治而外愈也。而疽尤宜內治,方用消疽湯:

夏枯草(二兩) 忍冬藤(二兩) 當歸(二兩) 連翹(三錢) 生地(三錢) 地榆(三錢) 天花粉(三錢) 白芷(二錢) 甘草(二錢)

水煎服,未潰者二劑即消,已潰者四劑痊愈矣。此方通治惡疽之方也,凡生疽者,以此方治之,無不神效。蓋補血散毒,則血活而毒難留;涼血清火,則血寒而火易散,疽多陽症,所以治無不宜也。

秘訣:

消疽湯用夏桔草,忍冬當歸二兩攪,

連翹二地粉三錢,白芷二錢甘草好。

又治惡疽方:

荊芥(三錢) 甘草(三錢) 天花粉(三錢) 當歸(一兩) 玄參(一兩) 金銀花(八錢) 陳皮(一錢) 蒲公英(五錢) 牛蒡子(二錢)

水煎服,若在咽喉者加桔梗三錢;若在下身者加地榆三錢。

秘訣:

又有一方治惡疽,荊芥甘粉三錢許,

歸玄一兩銀八錢,陳一英五二牛子,

若在咽喉三錢桔,下身生兮加地榆。

疔瘡論

人有生疔瘡者,一時疼痛難忍,此陽毒而非陰毒也。但初生時,人最難辨。世人以生黃豆令病人口嚼,不知辛生之味便是疔瘡,此辨證之訣也。其瘡頭必發黃泡,或現紫黑之色。更須細看泡中,必有紅白一線,通出於泡外。大約疔生足上者,紅線由足而入臍。疔生手上者,紅線由手而入心。疔生唇上者,紅線由唇而走喉。如見此紅線透出,即在紅線處用針刺毒血,以免毒攻心。若現白線之絲,則不必刺也。治之法,總以消毒瀉火為主。方用拔疔散:

紫花地丁(一兩) 菊花(一兩)

水煎服,一劑而紅線除,二劑而疔毒散,三劑痊愈矣。若已潰爛,亦用此方,但加當歸二兩,不必四劑毒盡而肉生矣。

秘訣:

方名拔疔只二味,地丁菊花各兩配,

毒若初起服三劑,已潰再加二兩歸。

此症用散疔散亦妙:

夏枯草(一兩) 紫花地丁(一兩) 連翹(三錢)

水煎服,一劑即消矣。

秘訣:

還有散疔亦效味,枯草地丁一兩計,

連翹三錢一劑消,何必瑣碎服三劑。

唇疔論

人有生疔於唇上,或在口角之旁,或在上下唇之際,不必論其大小,皆因脾胃之火毒也。最宜速散,否則毒氣炎熾,難於飲食,往往有腐爛而死者。然疔愈小,而其毒愈橫也。治之法,宜急瀉火毒,而又不可損傷脾胃之氣,則毒不難散矣。方用救唇湯:

金銀花(一兩) 地丁(一兩) 甘草(三錢) 桔梗(三錢) 知母(一錢) 白果(二十一個)

水煎服,一劑而疼痛止,二劑而瘡口消,三劑痊愈,未爛四劑,已爛五劑收功矣。此方治頭面上之疔瘡,俱可獲效,而治口唇之疔,更為神驗。白果、桔梗善走口唇,引銀花、地丁至於生瘡之處,則能盡解其毒也。

秘訣:

救唇湯能治唇疔,銀丁兩用甘桔梗,

知錢白果二十一,未爛四劑爛五功。

此症方用護唇湯亦效:

地丁(一兩) 麥冬(一兩) 玄參(一兩) 夏枯草(一兩) 甘草(三錢)

水煎服,二劑效。

秘訣:

又有療唇護吻湯,地丁麥玄枯草兩,

再加三錢生甘草,服止二劑妙非常。

鬢疽論

人有兩鬢之中,忽然生疽,紅腫高突,頭面眼鼻浮腫,其狀不堪,異乎尋常相貌,此陽毒也。蓋兩鬢近於太陽,乃陽之位也,陰氣不能至此部位。兩鬢生疽,當以陽症治之。然而雖是陽症,往往有變為陰症者,故於陽藥中必須加入陰分之藥,以防其變。若已潰爛,更須陰藥多於陽藥,則消息而善治之也。方用理鬢湯:

金銀花(三兩) 白芷(三錢) 當歸(一兩) 川芎(一兩) 夏枯草(一兩)

水煎服,未潰者二劑即消,已潰者四劑即消矣。此方用金銀花、夏枯草以解火毒,白芷、川芎引入兩鬢、太陽之間,則金銀花、夏枯草更得施其祛逐之功。又妙在當歸之補氣血,則陰陽雙益,正足而邪散,安得不速愈哉!

秘訣:

理鬢湯能治鬢疽,銀花三兩芷三錢,

芎歸一兩氣血壯,枯草一兩用水煎。

此症方用蒿草飲亦效:

青蒿(一兩) 玄參(一兩) 川芎(一兩) 生地(一兩) 夏枯草(一兩) 細辛(一錢) 蔓荊子(一錢)

水煎服,二、三劑效。

秘訣:

蒿草飲是蒿玄芎,生地枯草一兩同,

細辛蔓荊一錢許,二劑三劑效無窮。

下卷

楊梅瘡論

人有關心愛妓之歡,戀爐酣戰,自覺馬口如針刺之痛,此毒氣已過也。未幾而生魚口矣,未幾而生疳瘡,又未幾而遍身亦生瘡矣,黃膿氾濫,臭腐不堪,人以為毒盛,多用敗毒之藥,誰知愈敗毒而瘡愈盛,瘡愈多而愈不易愈,往往有腐爛而化者,實可傷也!蓋楊梅之毒,每中於泄精之時,精泄則元氣虧虛,故毒乘虛而入。若元氣足,則毒雖入而傳染,不過輕微之毒,可以一泄而愈。今遍身瘡毒發出,明是大虛之症,而毒深中於內,不補虛以泄毒,焉能奏功?倘用敗毒之藥,無異下石矣!方用二生湯:

土茯苓(三兩) 生黃耆(三兩) 生甘草(三錢)

水煎服,四劑瘡漸紅,再四劑漸干,又四劑痊愈矣。服此方忌茶。此方妙在不以解毒為事,止用黃耆以補氣,氣旺而邪自不留。得生甘草以化毒,而佐之以土茯苓以引毒,毒去而正無虧。蓋氣生而血不難養,此治法之巧者也。偏德湯亦妙:

金銀花(四兩) 當歸(二兩) 白朮(二兩) 土茯苓(一兩) 天花粉(三分) 甘草(五錢)

水煎服,十劑愈。

秘訣:

二生湯能治楊梅,土苓三兩生黃耆,

甘草三錢過十劑,始紅漸干瘡可醫。

又有治梅銀四兩,歸術二兩土茯兩,

花粉三錢五錢草,服至十劑一掃光。

人有龜頭生疳,乃服敗毒之藥,欲毒小便而出。若大腸燥結,則攻毒之藥,不能徑走大腸,勢必盡趨膀胱而出。蓋膀胱口細,小便亦細,毒難泄出,於是毒不留於腸中,而反結於外勢,毒盛必發,安得不腐爛哉?往往有龜頭爛落,連莖亦爛,世人多以外藥敷之。外藥固不可少,然不先消其內之火毒,而遽用外藥敷之,不啻如石之壓草萌芽也,勢必復發。宜先用湯劑治之,方名散毒丹:

土茯苓(一兩) 黃柏(一兩) 甘草(一兩) 梔子(炒研一兩) 肉桂(一錢)

水煎服,四劑則火自從小便而出,疼痛少止,然後用生勢丹敷之。

生勢丹:

兒茶(一兩) 生甘草(一兩) 炒黃柏(三兩) 冰片(三分) 硃砂(一錢) 乳香(三錢) 沒藥(三錢) 大黃(三錢)

研為細末,瓷瓶收貯。敷患處數日而膿盡血干,抹至一月,肉筋再長而愈。愈後宜大補氣血,急用十全大補湯連服一、二月,則外勢仍能伸縮,尚可種子。否則多服敗毒之藥,瀉火之劑,則命門寒涼,而外勢亦且冰冷,安能陽和之驟復哉?此前後治法之各異,實有次序也。

秘訣:

龜頭腐爛散毒丹,苓柏草梔一兩煎,

肉桂一錢四劑止,然後再敷生勢丹。

生勢丹敷龜頭藥,兒茶甘草一兩著,

炒柏三兩冰三分,硃砂一錢乳沒藥,

大黃三錢共細末,敷至一月患自瘥。

此症方用護身湯亦效:

玉米(一兩) 金銀花(一兩) 土茯苓(一兩) 肉桂(三分) 黃柏(二錢) 車前子(三錢)

水煎服,連服十劑愈。

秘訣:

護身湯中玉米金,茯苓一兩桂三分,

車前三錢黃柏二,連服十劑可回春。

人有疳瘡初發,魚口將生,若不速治,必遍身生瘡,遷延歲月,身體腐爛,多不可救,必須早治為妙。然而早治之法,世人多用五虎散敗毒,雖毒從下泄,而損傷元氣,未為得法。設或敗毒之藥少減,又恐有留毒之虞,亦非治法之妙。蓋毒氣之入,因元氣之虛也。虛而敗毒,是已虛而益虛也,則毒將何以解乎?治之法,惟補中有泄,則毒盡散,而正氣又無虧矣。方用早奪湯:

人參(一兩) 白朮(一兩) 當歸(一兩) 黃耆(一兩) 大黃(一兩) 金銀花(一兩) 土茯苓(一兩) 石膏(一兩) 甘草(三錢) 遠志(三錢) 天花粉(三錢) 柴胡(二錢)

水煎服,一劑泄出惡物,宜掘土埋之;再服二劑而臭穢惡物,無留於腸胃矣。然後減去大黃、石膏,加土茯苓二兩,同前藥再煎服四劑,則一身上下與頭面之間,必有隱隱瘡影現於皮膚之內,再服二劑而瘡影亦盡消矣。再服二劑,則永不生瘡矣。此方用大黃以瀉毒,石膏以清毒,甘草、銀花以化毒,柴、粉以散毒,又佐以大補氣血之藥,有似三軍過勇,士卒強健,統帥大軍,斬殺無遺,則四野蕭條,元氣盡矣!用參、耆、歸、術之類,以至仁而佐至勇,則剿撫兼施,軍聲更振,前徒倒戈,自獲全勝。少祛除則賊化為良,豈敢仍為盜哉!此方有益於風流子弟不少,余實親視而實驗者也。倘病人陰虛陽燥,方中可加熟地數兩,或加玄參一兩亦可,余品不可亂加也。

秘訣:

參朮歸耆早奪湯,大黃銀苓石膏兩,

甘草遠志粉三錢,柴二一劑泄毒良。

再服四劑穢盡去,土苓二兩去膏黃。

陰虛陽燥加玄地,水煎服之妙難量。

方用泄穢丹亦妙:

蒲公英(三兩) 金銀花(三兩) 當歸(一兩) 大黃(五錢) 王不留(三錢)

水煎服,水十碗,煎成二碗,徐徐服。

秘訣:

泄穢神丹蒲公英,銀花三兩歸兩從,

大黃五錢三不留,十碗煎二徐服輕。

人有遍身生楊梅,而服輕粉,一時收斂,以圖目前遮飾,誰知毒藏於內,必然外潰。未幾而毒發於鼻,自覺臭氣衝鼻而出。又幾日而鼻色變黑,不聞香臭矣。此等症見,必須急治。否則鼻柱自傾,一至腐爛,便不可救。然用些小之劑,亦無益也。蓋毒勢甚盛,杯水難濟。況楊梅結毒,不結於他處,而結於鼻中,其毒更勝,以毒不在他臟,而在肺經也。肺主氣者,主清氣也,毒氣非清氣可比。毒氣在肺,則清氣盡力毒氣矣。肺氣出於鼻,而藏於腎,腎感毒氣,移之於肺,以散於皮膚,則毒氣可以外出。今用輕粉收斂,則毒不得發於皮膚,而盡歸還肺中;肺欲歸還於腎,而腎不受,乃上衝於鼻矣。鼻孔細小,安能遽泄乎?自然毒氣盡結於鼻,而鼻乃獨受其禍矣。治之法,必須多用散藥以解毒。然肺經之病,不能直治,必須隔一、隔二治之而後可也。方用護鼻散:

金銀花(三兩) 玄參(三兩) 麥冬(二兩) 桔梗(五錢) 甘草(五錢) 天花粉(五錢) 丹砂(生沖,一錢)

水煎調丹朱末,服一劑而鼻知香臭矣,服四劑而鼻黑之色去,不必憂鼻之爛落矣。更用全鼻散:

玄參(一兩) 金銀花(一兩) 當歸(一兩) 丹砂(一錢) 麥冬(五錢) 人參(三錢) 甘草(三錢)

水煎服,十劑而一身之毒盡出,可保無虞。前方過於勇猛,所以救其急,後方近乎和平,所以補其虛。而丹砂前後皆用者,以輕粉之毒非丹朱不能去。輕粉乃水銀所燒,而丹砂乃水銀之母,子見母自然相逢,而不肯相離,所以丹砂出而輕粉亦出,此世人之所未知耳。倘鼻梁已傾,腐爛不堪,宜以前護鼻散救之,雖鼻不能重長,而性命猶可保也。

秘訣:

護鼻解毒三銀參,麥二梗五草花粉,

煮成丹朱生沖服,四劑色變莫憂心。

全鼻散藥玄金花,一兩當歸錢丹砂,

麥冬五錢三參草,連服十劑自無差。

方用寒水再造湯亦效:

麥冬(三兩) 甘草(二兩) 貝母(三錢) 夏枯草(二兩) 黃芩(三錢) 連翹(三錢) 桔梗(三錢) 寒水石(沖,三錢) 赤茯苓(二兩)

水煎服,未爛者一劑可免,爛者再劑不爛矣,再二劑痊愈。

秘訣:

寒水再造三兩冬,甘枯二兩赤茯苓,

貝母黃芩連翹桔,寒水三錢煎成沖。

人有生楊梅,遍身皆爛,疼痛非常,人以為毒氣之在皮膚也,誰知是血虛而毒結於皮膚乎?夫楊梅之毒,散於骨髓之中,毒在骨中,難以療治,而毒在皮膚,似易於施治矣。然毒未出於皮膚,尚蘊藏於骨中,泄骨中之毒,可從下而外泄也。如毒已出於皮膚,其毒開張,斂肌中之毒,則不可由表而外攻矣。得其法,則易泄散;未得其法,則轉橫也。治之法,宜補虛以泄毒,引毒從小便出,乃得其治法耳。方用二苓化毒湯:

白茯苓(二兩) 土茯苓(二兩) 當歸(二兩) 紫草(二兩) 金銀花(二兩) 生甘草(二錢)

水酒各半煎服,十劑痊愈。此方視之平淡無奇,而實有異功者,補以泄之也。楊梅本生於腎之虛,腎虛則血虛矣。不補虛以治瘡,反泄毒以耗血,此世人治楊梅之瘡,所以多不效耳。

加減二苓湯亦效:

生地(一兩) 茯苓(一兩) 當歸(一兩) 黃耆(二兩) 土茯苓(二兩) 車前子(五錢) 防風(一錢)

水煎服,二劑不痛,再二劑痊愈矣。

秘訣:

二苓化毒茯苓歸,紫草土茯銀二隨,

水酒煎服草二錢,十劑痊愈效可推。

補虛瀉毒二苓湯,生地茯苓歸一兩,

黃耆土茯二兩用,車前五錢一錢防。

腰疽論

人有腰眼之間,忽生疽毒,疼痛呼號,似乎陽症。然而腰腎之處,乃至陰之地,未可作陽疽治之。若竟陰症治之,則亦不可也。此症本於過忍其精,欲泄不泄,以成斯毒,似乎純是陰分之過。但腰間去腎不遠,腎火發而成毒,則陰中有陽,未可能以陰症治之也。必須合陰陽並治,以化其毒,則毒去如掃。倘不補陰而竟治毒,則腎氣愈傷,而毒難速化矣。蓋補陰而不補陽,則陰無陽不生,則毒深藏於腎宮而不得外泄矣。然而陰陽兩治,則腰腎之氣利而易奏功也。方用兩治湯:

杜仲(一兩) 當歸(一兩) 白朮(一兩) 防己(三錢) 薟草(三錢) 金銀花(三兩) 甘草(三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而痛止,三劑痊愈矣。此方用白朮、杜仲以利其腰臍,氣通而毒自難結也。又得銀花、當歸之類,補中有散;而防己、豨薟直入腎宮以祛逐蘊熱之毒,則陰陽無偏勝之虞,正有助而邪無紛爭,自然三劑而成功也。

秘訣:

腰疽必須兩治湯,杜歸白朮一兩添,

再加三錢防豨甘,銀花三兩一齊煎。

此症用九靈丹亦效:

生地(五錢) 丹皮(五錢) 黑荊芥(三錢) 甘草(三錢) 防風(一錢) 紫花地丁(一兩) 山萸(一兩) 炒白朮(二兩) 熟地(二兩)

水煎服,連服二劑效。

秘訣:

又有腰疽九靈丹,生地丹皮各五錢,

黑芥草三防風一,地丁山萸一兩添,

惟有焦術熟地二,連服二劑效如仙。

瘰癧論

人有生痰塊於項頸,堅如石者,久則變成瘰癧,流膿流血,一塊未消,一塊又長,未幾又潰,或耳下,或缺盆,或肩上,有流行串走之狀,故名鼠瘡,又名串瘡,言其如鼠之能穿也。世人謂食鼠竊之物以成,而不然也。蓋瘰癧多起於痰而成於郁,未有不鬱而能生痰者,未有無痰而能成瘰癧者也。世人必須以開鬱消痰為治,然郁久則氣血必耗,耗則氣血更虧,若徒消痰而不解鬱,或但開鬱而不消痰,是以虛而益虛也,何能奏功?余謂此症,不若平肝而健脾,助土木相調而愈矣。方用清串湯:

白芍(一兩) 白朮(一兩) 柴胡(二錢) 蒲公英(三錢) 天花粉(三錢) 茯苓(五錢) 陳皮(一錢) 附子(一錢) 紫背天葵(五錢)

水煎服,六劑痰塊漸消,再服十劑而瘰癧化盡,再服一月痊愈。愈後可服六君子湯數十劑,以為善後之計,永不再發也。此方妙在蒲公英、天葵為消串之神藥,然非佐之以白芍、柴胡,則肝木不平,非輔之以白朮、茯苓,則脾土不健,何以能勝攻痰破塊之烈哉?惟有攻有補,則調劑咸宜,更得附子之力,以引降藥,直搗中堅,所以能愈宿疾沉疴於旦夕耳。

秘訣:

清串湯芍兩白朮,柴二蒲粉三茯五,

陳皮附草一錢用,紫背天葵五錢煮。

此症用康樂湯亦效:

白朮(五錢) 茯苓(五錢) 夏枯草(五錢) 半夏(三錢) 炒香附(三錢) 白附子(一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一錢) 連翹(二錢) 白芍(一兩)

水煎服,十劑痊愈。

秘訣:

康樂術苓枯草五,制夏三錢炒香附,

白附草陳一錢用,連翹三錢芍兩煮。

人有久生瘰癧,兩項之間,盡已潰爛,串至胸膈之上,無非痰塊,亦已頭破而腐者,遂至身體發熱發寒,肌肉消瘦,飲食少思,自汗盜汗,驚悸恍惚。此等之症,原系難治,然治得法,尚可救也。大約瘰癧初起,以解鬱消痰為主,而佐之補虛以消其毒。病久宜以補虛為君,而佐之以解鬱消痰。若徒以祛痰敗毒為事,而不補氣血之虛,鮮有不死矣!方用轉敗湯:

人參(一兩) 當歸(一兩) 土炒白朮(一兩) 金銀花(三兩) 白芍(三兩) 柴胡(二錢) 製半夏(五錢) 甘草(三錢)

水煎服,四劑胸開痰消,再四劑而潰爛愈。將前方減半,再服十劑而痊愈矣。此方補虛多於消痰,解鬱中而寓化痰,世人從未有知此治法者。倘一於攻毒,則愈攻而愈壞。此方實祛病之仙丹,而奪命之神品也。

秘訣:

參歸一兩土炒術,銀芍三兩二錢胡,

制夏五錢三錢草,八劑減半服十付。

此症用消瘰湯亦效:

熟附子(三錢) 白朮(一兩) 麥冬(一兩) 菟絲子(一兩) 白芍(一兩) 天葵(一兩) 人參(五錢) 茯苓(五錢) 甘草(三錢) 貝母(三錢)

水煎服,十劑輕,三十劑則痊愈矣。

秘訣:

消瘰三錢熟附子,術兩麥冬菟絲子,

白芍天葵俱兩用,參苓五錢三草貝。

頑瘡論

人有患瘡,經年累月而不愈者,世所謂頑瘡也,言其冥頑不靈,無可如何之勢也。然治之得法,亦可取效。蓋人氣血和平,斷不生瘡,即或生之,治之亦易。然則生瘡者,乃氣血之不和也。或因濕浸,或因熱感,或因寒邪之交,遂至氣結而不宣,血滯而不散,結於皮而皮生瘡,結於肉而肉生瘡,日久不愈,則膿血不淨而生蟲。瘡口不收,人以為蟲也,服殺蟲之劑,而反傷其皮肉,且耗其氣血,則氣血愈虛,力難兼到。棄皮肉於膜外而不顧,斯瘡難痊,遂成頑矣。然治之者,以行氣和血為主,蟲與毒不計也。但血不易和,氣不易行,非補養不能為功。蓋氣得補而氣自行,血得養而血自流矣。方用救頑湯:

連翹(一錢) 柴胡(一錢) 防風(一錢) 當歸(一兩) 白朮(一兩) 熟地(一兩) 黃耆(一兩) 麥冬(一兩) 山萸(五錢) 茯苓(五錢) 製半夏(二錢) 甘草(三錢) 附子(二錢)

水煎服,二劑而瘡口必然發腫,不可恐懼,乃藥力氣血與瘡相戰也,是速愈之機;再服二劑不痛而癢矣。再服二劑癢止而肉生,再服二劑結痂而愈,再服二劑永不再發矣。此方專以活血行氣,得補之道也。氣行血活,蟲將安在?故不必殺蟲而頑瘡自除矣。

秘訣:

頑瘡連翹柴錢防,歸術地耆麥一兩,

萸苓五錢制夏二,草三附子二錢襄,

二劑發腫四癢甚,再服四劑效非常。

此症用轉神湯亦效:

人參(五錢) 黃耆(五錢) 當歸(五錢) 麥冬(五錢) 熟地(五錢) 天花粉(三錢) 天冬(三錢) 車前子(三錢) 白朮(四錢) 甘草(二錢) 荊芥(一錢) 防己(五分) 附子(三分) 陳皮(三分)

水煎服,一劑知痛癢,二劑大痛,又連服數劑則潰,去附子、防己、車前,加山萸四錢、五味子二錢,再服四劑則愈矣。

秘訣:

轉神湯藥效可計,歸參耆麥五熟地,

粉天車三術四錢,草二荊一五分己,

附皮三分數付潰,去附防車加萸味。

人有內股生瘡,斂如豆許,翻出肉一塊,宛若菌狀,人以為蟲食向外翻也。誰知是肝經風熱血燥之故乎?夫肝熱則生風,乃內風而非外風也。然外風而自覺清涼,內風而實似蘊熱。故外風宜散,而內風宜清。但清風而不補血,則熱不能解,而風亦不能舒也。治之法,必須養血清熱則火不燥,而熱退則風自靜,有何瘡之不愈乎?方用清風湯:

白芍(一兩) 川芎(二錢) 人參(五錢) 當歸(五錢) 白朮(三錢) 梔子(三錢) 丹皮(三錢) 天花粉(三錢) 沙參(三錢) 柴胡(一錢) 甘草(一錢) 連翹(一錢)

水煎服,連服數劑,則瘡口自斂矣。此方滋血以養肝,非消肉以化毒,何以瘡斂而愈也?蓋瘡成於肝木之旺,平肝則血無過燥之患,自然風散熱退,而無延燒之禍也。若不平肝,而內用降火之品,外用退蝕之法,則蟲反內蝕瘡肉,肉愈損而元氣愈虛,變出非常,正難救援耳。

秘訣:

清風湯用芍一兩,川芎二錢五參當,

術梔丹粉沙參三,柴草連翹一錢嘗。

此症用斂內湯亦效:

金銀花(一兩) 白芍(一兩) 當歸(一兩) 白朮(五錢) 茯苓(五錢) 生梔子(三錢) 柴胡(一錢) 甘草(三錢)

水煎,連服數劑。

秘訣:

斂內一兩銀芍歸,術茯五錢三生梔,

柴一草三連劑服,清熱養血治頑奇。

腳疽論

人有腳趾上,忽然發癢,而後作痛,指甲現黑色,第二日連腳趾俱黑,第三日連腳面俱黑,黑至腿上,過膝即死,亦無名腫毒之一種也。因人貪歡,過服春藥,是火熱之毒,非腳疽可比。若腳疽止黑在腳趾,而不至腳面也。然腳疽最凶,雖不如無名腫毒之橫,而殺人則一也。蓋腳為四餘之末,宜毒之所不到者也,何以凶惡至此?正以謂毒所不到之處而毒聚不散,反出於腳趾之間,則毒盛非常,而治之不可輕視也。然則用泄毒之藥治之可乎?而孰知不然。凡人身氣血,周流上下,則毒氣不能聚結於一處,惟氣血虧損,不能遍走經絡,而火毒惡邪,乃固結於骨節之際。腳疽之生,正因氣血之虧,不能周流之故,安可單泄其毒,以再傷其氣血乎?治之法,必須大補氣血,而佐以泄毒之品,則安全之道也。方用顧步湯:

牛膝(一兩) 黃耆(一兩) 石斛(一兩) 當歸(一兩) 金銀花(三兩) 人參(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黑色解,二劑而疼痛止,三劑愈。若已潰爛,多服數劑,無不愈也。此方用金銀花以解毒,非用牛膝、石斛,則不能直達於腳趾;非用人參、歸、耆,亦不能使氣血流通以散毒也。故用此方治腳疽多效,即是無名腫毒用此方治之,亦可得生。世醫用刀割去腳趾,亦是治法,不若此方於補中散毒。起死為生,既無痛楚之傷,又有全活之效也。

秘訣:

顧步湯藥治腳疽,牛耆石斛一兩歸,

三兩銀花參三錢,未潰三劑潰四奇。

本症用地丁飲亦效:

紫花地丁(一兩) 甘菊花(一兩) 牛膝(一兩) 甘草(五錢) 天花粉(三錢)

水煎服,未潰二劑,已潰再服二劑收功,多服為妙。

秘訣:

又有腳疽紫地丁,甘菊牛膝一兩同,

甘草五錢粉三錢,未潰二劑潰再功。

人有腳腿之上,忽然腫起一塊,皮色如常又不痛,人以為癰疽也,誰知是氣血大虛之故乎?夫癰疽而皮色不變,乃氣血之虛,而曰非生癰也,其誰信之?嗟乎!氣所以行血者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若氣血相活,縱有邪氣亦難成腫。邪氣之盛,由於氣血之衰,其腫為癰,每每作痛,而色必變為紅赤也。然是癰也,腫而不痛不赤,皮色不變,有腫名而無腫實,純是氣虛而血無以養,邪盛而氣不能制也。治之法,宜補氣以養血,何必化毒以祛邪哉?方用補中益氣湯:

白朮(一兩) 黃耆(一兩) 升麻(五分) 柴胡(一錢) 陳皮(一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製半夏(二錢) 人參(五錢) 當歸(五錢)

水煎服,十劑而腫自消矣。此方乃益氣之聖藥,非消腫之神劑,何以用之而腫即消也?差真氣奪則虛,邪氣盛則實,真氣愈虛,邪氣愈盛,不能補氣之藥,而氣何以能行,腫何以能消哉?蓋補中益氣湯善能補氣,故能消腫,何況又益以消腫去濕之品,所以易於建功耳。

秘訣:

補中益氣兩術耆,升麻五分錢柴陳,

苓三甘草制夏二,參歸五錢十劑神。

又用下方亦效:

當歸(五錢) 人參(五錢) 黃耆(一兩) 牛膝(五分) 荊芥(三錢) 茯苓(三錢) 天花粉(三錢) 附子(三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秘訣:

還有五錢當歸參,一兩黃耆牛五分,

荊芥苓粉俱三錢,附子三錢草錢存。

痔漏論

人有肛門內外四旁,忽然生長紅瘰,先癢後痛,漸漸成痔,日久不愈,此症皆由濕熱所成也,多因地氣之濕,加以嗜飲酒熱之毒,所以結於肛門邊而不能遽化矣。夫肛門通於大腸,若內有濕熱,宜從大腸而出,何以結而成痔?以濕熱在大腸不能久留,勢必盡趨於肛門,而肛門乃大腸之鎖鑰,未免有開閉防範之意,不容濕熱出於其外,則蓄積日久,而濕熱之毒,肛門獨受其害矣。雖有內痔外痔之殊,而其為濕毒則一也。治之法,何能捨濕毒而他求乎?肛門雖去脾胃甚遠,而化濕熱之毒,則不能不假道於脾胃,肛門未受其益,而脾胃先受其損,所以多無成功也。故用藥必須無損於脾胃,而有益於肛門,治之始能奏功也。方用益後湯:

山藥(一兩) 茯苓(一兩) 白芍(一兩) 玉米(一兩) 地榆(三錢) 山甲(炒,一片)

水煎服,四劑寬快;再四劑愈後,將此方每味加十倍研末,煉蜜為丸,梧子大,空心開水送服五錢,服完即愈。此方利水清熱,無傷於脾胃,而有益於肛門,兩全之道也。

秘訣:

內外生痔益後湯,山藥茯苓芍兩襄,

玉米一兩地榆三,山甲一片土炒黃,

四劑寬快再四愈,加倍研末蜜丸嘗。

此症用榆槐飲亦效:

槐米(二錢) 地榆(三錢) 茯苓(三錢) 車前子(三錢)

水煎服,四劑痊愈。

秘訣:

榆槐飲中藥四味,槐米二錢三地榆,

茯苓車前亦用三,四劑痊愈無容慮。

人有肛門先因有痔瘡,因不慎酒色,遂至腐爛,變成漏瘡,不能收口,生長肉管,流膿淌血,甚以為苦。醫人治法,多用刀針掛線,徒受苦楚,內毒未除,外口難長,經年累月,不能奏功。蓋肛門之肉,不比他處之肉,非橫生則縱生也。而肛門之肉有縱有橫,最難生合。況大便不時經過,又易損傷,然經刀針掛線,是已傷而益傷,安能遽長皮肉乎?故刀線不可輕用,惟有消濕熱之毒,內治為佳。然漏生既久,氣血必虛,徒事止漏,反傷氣血,亦難奏功也。方用青龜丸:

烏龜(一個) 茯苓(五兩) 薏苡仁(四兩) 羊蹄後爪(四對) 土炒山甲(五錢) 人參(二兩) 黃耆(八兩) 當歸(三兩) 白芷(二兩) 槐米(二兩) 瓦松(二錢) 干青苔(一兩)

共研末,將烏龜用石臼搗死,同藥拌勻,鍋內蒸熟,焙乾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早開水送服三錢,服至半月漏自干,連服兩月而漏痂滿,一料服完痊愈。必須嚴戒酒色三月,不然不能奏功。此方去濕而不散氣,散毒而不損血,補漏於無形,填隙於有孔。願人堅持三月酒色之戒,以去十年之病也。

秘訣:

青龜丸用苓薏仁,羊蹄後爪山甲參,

耆八歸三芷槐二,瓦松二錢苔兩斟。

人有大便時先射出血,而後便糞,人以為便血之病也,誰知是肛門內生血痔乎?夫痔久必變為漏,宜流膿血。但人之受病不同,而見症亦異。此症得於多飲燒酒,釀成熱毒,走於直腸,不得遽泄,乃結成小痔而不化,久則皮破血流,此乃血出於直腸之外,非出血直腸之中,乃膀胱之血也。膀胱化氣而不化血,酒毒滲入膀胱,則氣化水,出於陰器。酒毒燥血,無路可出,而毒結於直腸之外,毒而內攻,而直腸之痔生矣。然生痔必有其隙可乘,而膀胱之血注之久,且以血引血,不獨膀胱之血盡歸之矣。乘大便之開閉,血先奪門而出,故從大便而直射,正見其欲出之速耳。治法似宜急杜其血隙,使之無出路為第一策。然私竇既開,漏血易泄,不急清其上游之源,而但截其下流之隙,非計之善也。方用清源散:

全蠍(二兩) 土炒山甲(二兩) 珍珠(豆腐煮,三錢) 瓦松(一條)

研末,每日開水調一茶匙服之,服至一月即效。如不願調服,用米飯搗爛,為丸梧子大,每日開水送下二十丸。服時必須戒酒色。

秘訣:

清源全蠍用二兩,山甲亦二土炒黃,

珍珠三錢豆腐煮,瓦松一條陰乾嘗,

每日開水調茶匙,服至一月妙無方。

又方:

茯苓(五錢) 白芍(五錢) 白朮(五錢) 白芷(三錢) 槐花(三錢) 人參(三錢) 地榆(三錢) 黃連(三錢) 車前子(二錢) 葛根(二錢) 三七參(二錢) 山甲(研沖一兩)

水煎,調山甲、三七參末沖服,三劑血減去黃連,再三劑則愈矣。嚴戒酒色三月可痊。此方妙在以黃連解酒熱之毒,所謂先清其源也。蓋上游無病,而下流自安。況諸藥分配得宜,無非去濕化熱之味,堵塞有方,何患洪水沖決哉?

秘訣:

肉痔苓芍術五錢,芷槐三錢參榆連,

車葛二錢三七參,一錢山甲沖服安,

三劑去連再三劑,嚴戒酒色乃可痊。

方用止射丹亦效:

黃芩(三錢) 槐花(三錢) 荊芥(三錢) 瓦松(一條) 生地(一兩) 當歸(一兩)

水煎服,連服四劑則血干矣。或此方加十倍研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三錢,徐徐自愈。

秘訣:

又有一名止射丹,芩槐荊芥俱三錢,

瓦松一條地歸兩,連服四劑血自干。

大腸癰論

人有腹中痛甚,手不可按,而右足屈而不伸者,人以為腹中火盛而存食也,誰知是大腸生癰乎?夫腹痛而足不能伸者,俱是腸內生癰,而大腸生癰,則足尤不能伸也。惟是大腸生癰,亦自有故,無不成於火,火盛而不散,則鬱結而成癰矣。然火之有餘,實本於水之不足。水衰則火旺,火旺而無制,乃養成其毒而不可解。治之法,必須壯水以制火,則毒消而癰愈矣。方用清腸飲:

元參(一兩) 地榆(一兩) 麥冬(一兩) 金銀花(三兩) 當歸(二兩) 甘草(三錢) 薏苡仁(五錢) 黃芩(二錢)

水煎服,一劑而痛少止,二劑而足可伸,再二劑而毒盡消矣。此方純是潤腸之品,又是活血解毒之味,雖泄火而實滋陰,所以相濟而相成,取效如神耳。倘不益陰以潤腸,而惟攻毒以降火,則大腸先損,又何能勝火毒之凌爍哉?勿怪愈治而愈不效也。

秘訣:

清腸飲藥治腸癰,元參一兩榆麥冬,

銀三歸二草三錢,薏五芩二四劑從。

本症用兩間湯亦佳:

玉米(二兩) 當歸(二兩) 槐花(三錢) 天花粉(三錢) 錦地羅(一兩) 地丁(五錢) 甘草(八錢)

水煎服,一劑減,二劑愈。

秘訣:

兩間湯用玉米歸,槐粉三錢一兩錦,

地丁五錢八錢草,二劑神妙去其根。

又方:

人參(一兩) 當歸(二兩) 生地(五錢) 甘草(五錢) 錦地羅(五錢) 地榆(三錢) 天花粉(三錢) 黃芩(二錢)

秘訣:

救胃參兩二兩當,生地甘羅五錢襄,

榆粉三錢黃芩二,一劑能食否不詳。

人有大腸生癰,右足不能伸,腹中痛甚,便出膿血,肛門如刀之割,此腸癰已潰爛也。能食者生,不能食者死。因火毒熾盛,而不能飲食者,正可棄之而不救也。然不能食者之中,亦有非因火毒之熾而然也。則又不可因其不能食而棄之也。凡癰疽之症,均以有胃氣為佳,故治癰疽,以扶胃氣為第一義,而少加敗毒化膿之味,則正氣不傷而火毒易散也。今大腸癰潰,不思飲食,則胃氣已盡絕,大危之症也,若不急補胃而惟治癰,必死之道也。方用腸癰潰爛湯:

人參(一兩) 玉米(一兩) 白朮(一兩) 山藥(一兩) 元參(一兩) 甘草(三錢) 金銀花(四兩) 山羊血(一錢)

水煎服,服藥時衝入山羊血,一劑胃氣開,二劑膿少,三劑痛止,四劑痊愈。

此方全在救胃,而敗毒祛膿已在其中矣。妙在金銀花雖是治毒之品,而仍乃滋陰之藥,為瘡家奪命之將軍,乃至仁至勇之師,又得參朮以助其力,則散毒尤神。山羊血止血消濁,且善通氣,引諸藥直入癰以解散之,乃嚮導之智者也。合而治之,則調合有人,撫綏有人,攻剿有人,安得不奏功如神乎?自然胃氣大開,化精微而輸於大腸也。倘胃氣未傷,服之尤奏功如響,萬勿疑畏而不敢用,枉人性命耳。

秘訣:

腸癰潰爛便膿血,參玉術藥元兩接,

甘草三錢銀四兩,臨服衝入山羊血。

人有大腸生癰,少腹痛甚,淋漓不止,精神減少,飲食無味,面色痿黃,四肢無力,自汗盜汗,夜不能寐者,人以為火盛生癰也,誰知是水衰不能潤腸乎?夫大腸之所以能傳導者,全賴腎水之灌注也。今因醉飽房勞,過傷精力,遂至火動水涸,又兼生冷並進,以致氣血乖違,濕動痰生,腸胃痞塞,運化不通,氣血凝滯,結而成癰也。然則生癰之前,亦本乎腎水之不足,而潰爛之後,又複流其穢水,是因虛而益虛矣。若作火毒治之,鮮不變為死症!必須大補其腎水,而並補其脾胃之氣,則脾胃化精生水,庶枯涸之腸,一旦得滂淪之潤,自然饜足而重蘇,正不必治癰,而惟補氣,氣血足而肌肉自生矣。方用加味六味地黃湯:

山藥(八錢) 山萸(八錢) 生地(二兩) 黃耆(一兩)澤瀉(一錢) 人參(一兩) 麥冬(一兩) 茯苓(三錢) 丹皮(六錢)

水煎服,連服數劑,腹痛止而精神健,則愈矣。此方六味以補腎水,加入參、麥、耆以補脾胃之土,土旺而肺氣自旺。肺與大腸相表裡,且又為腎之母,自然子母相需,表裡相應,故奏功如神也。

秘訣:

加味六味山山地,耆澤參麥苓丹皮,

連服四劑腹痛止,精神而健則愈矣。

方用加味壯水湯亦治之:

元參(二兩) 生地(二兩) 麥冬(一兩) 甘菊花(一兩) 山萸(一兩) 蒲公英(五錢) 五味子(二錢) 貝母(二錢)

水煎服,再劑去蒲公英、元參,加茯苓五錢、人參五錢。

秘訣:

加味壯水二元地,麥菊山萸一兩備,

蒲公五錢味貝二,再去英元苓參配。

小腸癰論

人有腹痛口渴,左足屈而不伸,伸則痛甚,手按其痛處,更不可忍者,人以為腹中生癰也,誰知是小腸癰乎?腸中生癰不同,有大小腸之分,屈右足者大腸生癰,屈左足者小腸生癰也。今屈而不伸者,既在左足,是癰生於小腸,而非生於大腸矣。惟是大腸之癰易治,小腸之癰難醫,以大腸可泄而小腸難泄也。若得其法,又何難哉?蓋大腸可泄其火,從糟粕而出;小腸可泄其火,從溲溺而泄也。方用泄毒至神湯:

劉寄奴(三兩) 車前子(三兩) 金銀花(三兩) 澤瀉(三兩) 甘草(三兩) 茯苓(一兩) 玉米(一兩) 肉桂(一分)

水煎服,一劑而水如注,二劑而痛頓止,三劑而症如失,不必四劑矣。此方皆利水之藥,重用金銀花為消毒之品,何以建功之神如此?蓋小腸之毒,必須內消,而內消之藥舍金銀花,實無他藥可代。以他藥消毒,均能損傷正氣,而小腸之氣斷不可損傷,故必須以金銀花為君藥。但金銀花不能入於小腸之中,而佐以茯苓、車前、澤瀉、玉米之類,引入小腸,又加肉桂一分,得其氣味,直入膀胱從溲溺而化其毒。若恐火毒太甚,諸藥不能迅速收功,更加寄奴之速祛,甘草之緩調,剛柔遲速,兼而行之,既無留滯之虞,又無峻烈之害,自然火毒盡從小腸膀胱而出也。

秘訣:

泄毒至神寄奴三,車銀草澤重如前,

苓玉一兩桂分入,三劑服後患可痊。

此症方用王公湯亦效:

王不留(一兩) 蒲公英(一兩) 車前子(一兩) 甘草(五錢) 金銀花(三兩)

水煎服,一劑效。

秘訣:

王公湯治小腸癰,不留一兩蒲公英,

車前一兩五錢草,銀花三兩一劑從。

人有腹痛呼號不已,其痛卻在左腹,按之痛不可忍,不許人按,人以為食積在大腸也,誰知是小腸之生癰乎?夫腸癰必屈其足,而今不屈足,似非腸癰之病。然腸癰生於腸內,在大腸者屈右足而不伸,在小腸者屈左足而不伸也。若癰生於腸外者,皆不屈足,痛在左則小腸生癰,痛在右則大腸生癰也。至於食積燥糞之痛,時而痛,時而不痛,不若生癰之痛,有定而不移,常痛而無止息也。大小腸生癰於腸內,尚可破潰,而大小腸生癰於腸外,斷不可使之潰爛者,以腸外無可出之路,皆必死之症也。而小腸更甚,必須急治,以利水解毒為妙,否則變生不測矣。方用利水解毒內消丹,亦可用王公湯,再加金銀花三兩可矣。

金銀花(四兩) 車前子(五錢) 薏苡仁(一兩) 茯苓(一兩) 當歸(二兩) 甘草(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痛大減,二劑而痛又減,三劑而痛全止,四劑而痊愈矣。此方即前方(泄毒至神湯)之變方也。但前方於利水之中而行其敗毒之法,此方則於利水之中而佐以補血敗毒之味也。蓋癰破尤宜利水,利水則毒隨之而出,易於滌除。如癰未破,而不補血,徒事利水,利水則水泄血虛,毒亦難於消化。同中之異,不可不知也。然此症須急早治之,否則癰雖愈而瘀血流於腸外,必有終身腹痛之患矣。

秘訣:

利水解毒內消丹,銀花四兩車五錢,

薏仁苓兩歸二兩,甘草三錢一同煎。

人有腹痛驟甚,小便流血,左足不能伸者,人以為小腸生癰也,誰知是小腸之火太盛乎?夫小腸生癰,必屈左足,今左足不伸,明是生癰之證,而余獨謂是火盛者何也?蓋生癰必有其徵,豈有一旦驟生而流血者乎?癰久而膿生,膿欲盡而血出,豈有不潰不爛而先出血者乎?然左足之屈,則又何也?蓋小腸與大腸不同,小腸細而大腸寬,寬者可以容邪,而細則難以容邪,此必然之理也。小腸受火煎熬,則腸中逼迫,不能舒暢,而左足應之,故暫屈而不能伸,不若生癰者長屈而不能伸也。萬不可因足之不伸,即信是癰,而妄用解毒之藥,其害大矣!然火毒與癰,從何而辨之?初病之時,辨其小便之有血無血耳。如初痛而足不伸,小便無血,乃是生癰。初痛而足不伸,小便有血,乃是火痛,斷不差也。治之法,泄其火邪不必化毒,則痛自止而足自伸矣。方用加味小柴胡湯治之:

柴胡(二錢) 黃芩(三錢) 人參(五錢) 茯苓(五錢) 半夏(一錢) 甘草(一錢) 生薑(三片) 大棗(三枚)

水煎服,一劑而足伸,二劑而血止,腸亦不痛矣。小柴胡湯非治小腸癰之藥也,何以用之而效驗之捷如此?蓋小腸之火盛者,起於肝木之郁也,木鬱則火生,不敢犯心而犯小腸耳。夫火性炎上,今不上炎而反致下熾,拂其火之性矣,此小腸所以受害而作痛也。至於血流於小便中者,又是何故?蓋小腸之血,為火所逼,恐火爍血干,故越出於小腸之外,直走膀胱,反使水道不行而流血也。小柴胡湯既舒其肝膽之氣,則上炎之火氣,其性即順而不逆也,又得茯苓以分消其水氣,則水順流而不橫,其血歸經而不逆,自然氣舒血和,而消毒矣,此方之所以奇耳。

秘訣:

加味小柴治腸毒,黃芩三錢參苓五,

夏草一錢加薑棗,二劑血止腸癰主。

此症用車苓連甘湯亦效:

車前子(五錢) 茯苓(一兩) 黃連(三錢) 甘草(三錢)

水煎服。

秘訣:

又有車苓連甘湯,車前五錢苓兩襄,

甘連三錢同煎服,止血通和此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