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骨草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黃頭草、黃仔蔃、大黃草(《嶺南采藥錄》)。

釋名

本品根似雞骨,故名雞骨草。

基原

為豆科植物廣東相思子的全草。

植物

廣東相思子 Abrus cantoniensis Hance [A. fruticulosus Wall. ex Wight et Arn.] 又名廣州相思子(《廣州植物志》)。分佈於廣東、廣西等地。

此外,同屬植物毛相思子 Abrus mollis Hance 分佈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在產地亦作雞骨草使用。

採集

全年可采,一般於冬、春季挖取全株,除去莢果(種子有毒)及雜質,洗淨,曬乾。

化學成分

全草含粗皂苷,其水解產物含多種三萜類皂苷元:相思子皂醇(abrisapogenol)A、B、C、D、E、F、G,廣東相思子三醇(cantoniensistriol),大豆皂醇(soyasapogenol)A、B,葛根皂醇(kudzusapogenol)A,槐花二醇(sophoradiol),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光果甘草內酯(glabrolide)。還含相思子皂苷(abrisaponin)1,膽鹼(choline)和相思子堿(abrine)。根中含大黃酚(chrysophanol)和大黃素甲醚(physcion)。

藥理

雞骨草煎劑可顯著增強家兔離體回腸的收縮幅度及麻醉兔腸管張力,並對Ach所致的豚鼠離體回腸收縮有顯著抑制作用。雞骨草粗皂苷對CCl4所致的肝損傷有顯著保護作用。雞骨草根煎劑能增強小鼠游泳耐力。雞骨草對淋巴細胞有促轉化作用。雞骨草還有抗生育活性。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莢果,洗淨,潤透,切段,乾燥。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藥性

味甘、微苦,性涼。歸肝、膽、胃經。

1.《南寧市藥物志》:“甘,平,無毒。”

2.《嶺南草藥志》:“味微甘,性涼。”

3.《廣西本草選編》:“甘、苦。”

4.《全國中草藥彙編》:“甘、淡,涼。”

功效主治

清熱利濕,散瘀止痛。主治黃疸型肝炎,小便刺痛,胃脘痛,風濕骨節疼痛,跌打瘀血腫痛,乳癰。

1.《南寧市藥物志》:“消炎解毒,治傳染性肝炎,跌打駁骨。葉搗絨敷乳瘡。”

2.《中國藥用植物圖鑒》:“治風濕骨痛,跌打瘀血內傷;並作清涼解熱藥。”

3.《嶺南草藥志》:“清鬱熱,舒肝和脾,續折傷。”

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舒肝止痛。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胃痛,小便刺痛,蛇咬傷。”

5.《廣西本草選編》:“活血散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使用注意

本品種子有毒,用時須摘除豆莢,以免中毒。

附方

1.治黃疸 雞骨草60g,紅棗七八枚。水煎服。(《嶺南草藥志》)

2.治外感風熱 雞骨草60g。水煎,日分2次服。(《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

3.治瘰鬁 雞骨草3000g,豨薟草2000g。研末,蜜丸,每丸重3g。每次2丸,日服3次,連服2~4周。(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4.治蛇咬傷 雞骨草(去骨)30g。煎水飲之。(《嶺南草藥志》)

臨床報導

1.治療肝炎 鮮雞骨草120g(幹品60g),加紅糖60g,分2次煎服,兒童減半,每日1劑,至症狀消失為止。治療70例各型肝炎,取得較好療效,兒童療效尤佳,對慢性者似無效[1]。

2.治療泌尿系結石 ①用結石通片(雞骨草、廣金錢草、石韋、玉米須等組成)每次口服6片,每日3次,4周為1療程。臨床觀察100例,總有效率84%,顯效率60%,能明顯改善症狀,使尿中紅、白細胞明顯減少,對腎結石、輸尿管及膀胱結石均有顯著療效[2]。②用結石通片每次5片,每日3次,10天為1療程,兒童劑量酌減。治療泌尿系感染、尿路結石39例,結果對腰痛及尿血等症狀療效極佳,患者服藥後最早1天,最多3~5天即可使血尿和疼痛消失;對砂樣、綠豆大的結石,一般藥後1周即可排出,但對病程長、較大的結石則無法排出[3]。

參考文獻

[1]王家駒.浙江中醫雜誌,1960,(4):166

[2]孫良梅,等.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1995,6(4):23

[3]李寧,等.中藥通報,1988,13(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