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藥分劑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目录

要藥分劑

作者
沈鑫鰲
朝代
底本
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刻本

自序

按徐之才曰。藥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十種。是藥之大體。而本經不言。後人未述。凡用藥者。審而詳之。則靡所遺失。誠哉是言也。內經發揮宣通等義亦甚詳。而十劑之說。誠足盡藥之用。以為依據矣。隱居陶氏續入寒熱二條。仲淳繆氏以寒有時不可治熱。熱有時不可治寒。訾為背謬。因去寒熱而增升降二劑。夫繆之訾陶。其說良是。但即升降二義繹之。十劑中如宣輕則兼有升義。瀉滑則兼有降義且諸藥性。非升即降。或可升可降。或升多降少。或升少降多。別無不升不降專為宣通等性者。則升降二字可以概群藥。不得另立二門次於十劑後。宜之才以十劑為藥之大體。靡所遺失也。自神農著本經。歷代藥性書。悉以草木金石等依類相次。讀者幾忘十字之義。並忘藥有此十種之性。宜其制方用藥。相反相戾。錯雜以出之也。余輯是書援據十劑以分門類。非敢好異。欲閱者曉然於藥之各有其性。因各有其用。庶臨症時可無背云爾。

沈金鰲自書。

凡例

一、要藥者。尋常日用必需之藥。所以別乎險僻之味也。古人云。良藥治病。十痊八九。毒藥治病。治不一二。可見用藥之當慎矣。茲編所錄。止四百餘品。稍涉險僻者。概摒去之。

一、是編照十劑分類。欲人曉然於藥之各有其性。而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一覽易知。不至引用錯誤也。

一、每藥首明主治。見藥之功用不一也。次詳歸經。見藥與經各有所入。不相襲也。次列前人議論。見藥之味性運用有至當也。次標禁忌。見藥之於症宜詳審也。次及炮製。見藥之味性有偏。其相救相制。不可略也。

一、前人云。用藥依本經所治。總無大錯。故是編所錄之藥。凡有本經者。無不首列。至名醫別錄。所以補本經未備者。亦無不錄。其歷代諸賢。發明諸藥功用。又足備別錄之缺。悉皆採入。

一、上自本經。下至綱目備要等。所言治法。或不與是藥相合。即刪削之。或又彼此所言相同。則存前而刪後。

一、引前人議論。必於是藥功用。及與是經所治病。發揮精切。其旨畫一者。方始錄之。非徒徵引繁博為也。

一、主治及前論俱直書前人之語。不敢改竄。以其語皆至當莫易也。隨各注其名或字。不敢沒人善也。或有前人識所未及。而鄙見偶及者。則用鰲按字附其說於後。

一、歸某經下。必著為如何之品句。此數字。或括是藥全性。或專及是藥最重之用。其故不一。當意會之。

一、仲淳經疏。為自來本草第一精細之書。其著簡誤。尤為審量極至。故是編禁忌一宗之。

一、編中有不列炮製者。或以是藥無甚製法。或製法眾共皆知。便不復贅。

卷一

宣劑上

徐之才曰。宣可去壅。生薑、橘皮之屬是也。李杲曰。外感六淫之邪。欲傳入里。三陰實而不受。逆於胸中。窒塞不通。而或噦或嘔。所謂壅也。三陰者脾也。故必破氣藥如生薑、橘皮、藿香、半夏之類瀉其壅塞。王好古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皆宣也。

桔梗

味苦辛。性微溫。有小毒。感輕清之氣而生。升也。陽中陰也。畏白芨、龍膽草。忌豬肉。伏砒。

【主治】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本經)利五臟腸胃。除寒熱風痹。療咽喉痛。下蠱毒。(別錄)治下痢。破血積氣。消聚痰涎。去肺熱氣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惡。小兒驚癇。(甄權)下一切氣。止霍亂轉筋。心腹脹痛。除邪辟溫。破症瘕肺癰。養血排膿。補內漏。及喉痹。(大明)利竅。治肺部風熱。清利頭目咽嗌胸膈滯氣及痛。除鼻塞(元素)治寒嘔。(東垣)主口舌生瘡。赤目腫痛。(時珍)

【歸經】入肺心二經。兼入胃經。為開發和解之品。(兼瀉劑肺經氣分藥)

【前論】張元素曰。桔梗清肺氣。利咽喉。其色白。故為肺部引經。同甘草為舟楫之劑。如大黃苦泄峻下之藥。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須用辛甘升之。譬如鐵石入江。非舟楫不載。所以諸藥有此一味。不能下沉也。朱震亨曰。乾咳嗽。乃痰火之邪郁在肺中。宜桔梗開之。痢疾腹痛。乃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亦宜桔梗開之。後用痢藥。此藥能開提氣血。故氣藥宜用。

【禁忌】經疏曰。凡攻補下焦藥中勿入。氣逆上升不得下降。及邪在下焦。均忌。

【炮製】雷公曰。凡用。須去頭上尖硬二三分。並去浮皮。泔浸。微炒。

天麻

味辛。性平。無毒。得土之辛味。兼感天之陽氣以生。升也。陽也。一名定風草。苗名赤箭根。即天麻。

【主治】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力。(開寶)治冷氣𤸷痹。癱瘓不隨。語多恍惚。善驚失志。(甄權)治風虛眩暈頭痛。(元素)

【歸經】入肝經。為祛風之品。(肝經氣分藥)

【前論】東垣曰。肝虛不足者。天麻、川芎以補之。羅天益曰。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為定風草。故為治風之神藥。久服則遍身發紅丹。是驅風之驗也。寇宗奭曰。天麻須別藥相佐使。然後見其功。仍須加而用之。圖經曰。天麻用根。有由內達外之理。赤箭用苗。有自表入里之功。

【禁忌】經疏曰。風藥多燥。風能勝濕故也。凡病人覺津液少。口乾舌燥咽乾痛。大便澀。及火炎頭暈。血虛頭痛。南方似中風症。均忌。

【炮製】備要曰。凡用。以明亮堅實者佳。濕紙包煨熟。切片。酒浸一宿焙。

秦艽

味苦辛。性平。無毒。感秋金之氣而生。降多於升。陰中微陽也。菖蒲為使。畏牛乳。

【主治】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本經)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別錄)傳屍骨蒸。治疳疾。及時氣。(大明)療酒疸黃疸。解酒毒。去頭風。(甄權)除陽明風濕。及手足不遂。口噤。牙痛。口瘡。腸風瀉血。能養血榮筋。(元素)治胃熱。虛勞發熱。(時珍)

【歸經】入胃大腸二經。兼入肝膽二經。為泄散疏利之品。(胃大腸去風濕藥)

【前論】李時珍曰。此手足陽明藥。兼入肝膽。故手足不遂黃疸煩渴之病須之。取其去陽明濕熱也。陽明有濕。則身體痠疼煩熱。陽明有熱。則日晡潮熱骨蒸。三痹必用之藥。鰲按、感受風寒發熱。遍身疼痛。必以秦艽治之。以其能散結除邪也。並能養胎。

【禁忌】經疏曰。下部虛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均忌。

【炮製】雷公曰。凡使。以布拭去黃白毛。乃用還元湯浸一宿。曬乾用。時珍曰。形作羅紋相交。長而黃白左紋者良。

柴胡

味苦。性平。一云微寒。無毒。稟仲冬之氣。兼得地之辛味以生。升也。陰中陽也。半夏為使。惡皂莢。畏藜蘆。

【主治】主傷寒邪熱。痰熱結實。虛勞肌熱。嘔吐心煩。諸瘧寒熱。頭眩目赤。胸痞脅氣。口苦耳聾。女人熱入血室。胎前產後諸熱。小兒痘疹。五疳羸熱。散十二經瘡疽血凝氣聚。功同連翹。(備要)腸胃心腹中結氣。五臟間遊氣。胸中邪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痹拘攣肩背疼痛。脾痹。陽氣下陷。平肝膽心包三焦相火。及頭痛眩暈。(本草括)

【歸經】入肝膽心包三焦四經。為表散之品。(四經引經藥 少陽經表藥其功發表和里退熱升陽)

【前論】東垣曰。柴胡能引清氣行陽道。傷寒外諸有熱病則加之。無熱不必加之。能引胃氣上行。升騰而行春令。時珍曰。癆有五。癆在肝膽心心包有熱。則柴胡乃此四經必用之藥。癆在脾胃有熱。或陽氣下陷。則柴胡為升清退熱必用之藥。惟癆在肺腎。當斟酌用之。然亦非必禁用也。孫琳曰。凡瘧癆熱從髓出。若加剛劑。氣血愈虧。熱有在皮膚。在臟腑。在骨髓。在骨髓者。非柴胡不可。若得真銀柴胡。一服可愈。南方者力減。必三服乃可愈。汪昂曰。凡脅痛。多是肝木有餘。宜小柴胡湯加青皮、川芎、白芍。又左脅痛。宜活血行氣。右脅痛。宜消食行痰。又熱入血室。男女皆有之。柴胡在臟主血。在經主氣。

鰲按、今人治瘧。必用柴胡。若非柴胡即不足以為治者。故致輾轉淹滯。變生不測。竟能殞命。則知瘧本非死症。惟概以柴胡治瘧者殺之也。夫柴胡為少陽表藥。若其瘧果發於少陽。而以柴胡治之。無不立愈。若系他經用之。則必令他經之邪輾轉而入少陽。遷延日久。正氣已虛。邪氣仍盛。而且瀰漫諸經。又或調養失宜。以至斃命。所必然矣。乃既至於死。而醫家猶曰柴胡為治瘧要藥。吾開手即用之。不知其何以死。病家亦曰以柴胡治瘧而竟不效。此其命之當死也。彼此昏迷。不得一悟。良可浩嘆。古人云。凡瘧誤服柴胡。令人淹纏不已。是在古人未嘗不提醒此旨。而醫者總不能讀書。或讀而未明其理。故至此也。今人又以柴胡為治癆要藥。不知柴胡專於升散。並不能治癆熱。其始皆由日華子補五勞七傷。藥性能治勞乏羸瘦之語誤之。以致後人妄用殺人。衍義云。有一種真臟虛損。復受邪熱。邪因虛而致勞。當須斟酌用之。此亦推究其極而言。惟其因虛。復受邪熱。以致成勞。故猶可斟酌而用。若但真元虛損。其不可再用表散之藥明矣。余非好異。實以人命攸關。故為辨論於此也。

【禁忌】經疏曰。凡虛人氣升嘔吐。及陰虛火熾炎上。法所同忌。瘧非少陽經者勿入。

【炮製】備要曰。產銀州者色白黃而大。北產者色微黑而細。並良。南產者強硬不堪用。外感生用。有汗咳者蜜水炒。內傷升氣酒炒。下降用梢。

前胡

味苦。一云甘辛。性微寒。無毒。得土金之氣。而感秋冬之令以生。降也。陽中陰也。半夏為使。惡皂莢。畏藜蘆。

【主治】主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下氣。治傷寒寒熱。(本經)能去熱實。及時氣內外俱熱。(甄權)治一切氣。破癥結。開胃下食。通五臟。主霍亂轉筋。骨節煩悶。嘔吐反胃。氣喘咳嗽。安胎。小兒一切疳氣。(大明)清肺熱。化痰熱。散風邪。(時珍)

【歸經】入肺三焦二經。兼入脾胃大腸肝膀胱五經。為解散之品。(兼瀉劑 降痰下氣要藥)

【前論】時珍曰。前胡性降。與柴胡純陽上升不同。故其功長於下氣。氣下則火降。痰亦降。為痰氣要藥。汪訒庵曰。辛以暢肺解風寒。甘以悅脾理胸腹。苦泄厥陰肝家之熱。寒散大腸膀胱之邪。又肝膽經風邪。非前胡不治。繆仲淳曰。前胡能散有餘之邪熱實痰。不可施之氣虛血少之病。

【禁忌】經疏曰。凡陰虛火熾。煎熬真陰凝結為痰而嗽。真氣虛而不歸元。以致胸脅逆滿。頭痛不因於痰。而由陰血虛。內熱心煩。外現寒熱。而非外感者。均忌。

防風

味甘辛。性微溫。無毒。稟天地之陽氣以生。升也。陽也。畏萆薢。惡藜蘆、白蘞、乾薑、芫花。

【主治】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痛。(本經)煩滿脅痛。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別錄)三十六般風。男子一切勞劣。風赤眼。止冷淚。及癱瘓。通利五臟。關脈。五勞七傷羸損。盜汗心煩。能安神定志。勻氣脈。(大明)治上焦風邪。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經絡中留濕。主上部見血。(元素)頭痛目眩。脊痛項強。周身盡痛。太陽經症。又行脾胃二經。兼治瘡瘍。(備要)

【歸經】入肝大腸三焦三經。為表發疏散之品。(搜肝瀉肺 發表祛風勝濕)

【前論】蘇恭曰。凡風藥。皆能勝濕。東垣曰。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下。乃風藥中潤劑。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又防風本制黃耆。黃耆得防風而功最大。取其相畏而相使也。徐之才曰。得蔥白能行周身得澤瀉、藁本療風。得歸、芍、陽起石、禹餘糧。治婦人子臟風。元素曰。防風、治風通用。身半以上風邪用身。身半以下風邪用梢。治風去濕之仙藥也。能治肺實。誤服。瀉人上焦元氣。

【禁忌】經疏曰。似中風。產後血虛發痙諸病。血虛痙急。頭痛不因風寒。溏泄不因寒濕。二便秘澀。小兒脾虛發搐。慢驚。慢脾風。氣升作嘔。火升發嗽。陰虛盜汗。陽虛自汗。均忌。

獨活

味辛苦。性溫。無毒。稟天地正陽之氣以生。升也。陽也。

【主治】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奔豚癇痓。女子疝瘕。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問久新。一名羌活。(本經)主入少陰氣分以理伏風。治本經傷風頭痛。頭暈目眩。風熱齒痛。痙癇濕痹。奔豚疝瘕。(別錄)

【歸經】入腎經。為搜風去濕之品。(少陰引經氣分藥氣緩而善搜)

【前論】汪機曰。二活本非異種。仲景治少陰所用獨活。必緊實者。東垣治太陽所用羌活。必輕虛者。正如黃芩取飄枯者名片芩。治太陰。取條實者名子芩。治陽明。其義同也。蘇恭曰。療風宜獨活。兼羌活。王好古曰。羌活乃足太陽厥陰少陰藥。與獨活不分二種。後人因羌活氣雄。獨活氣細。故雄者治足太陽風濕相搏。頭痛百節痛一身盡痛者。非此不除。乃撥亂反正之主君也。細者治足少陰伏風頭痛。兩足濕痹不能動止者。非此不治。而不治太陽之症。

【炮製】時珍曰。凡使。去皮或焙用。二活同。

羌活

味性同獨活。一名獨搖草。得風不搖。無風自動。一物二種。或云。獨活是羌活母。形虛大。有白點如鬼眼。節疏色黃者。為獨活。色紫節密氣猛烈者。為羌活。俱能引氣上升。通達周身。

【主治】主治與獨活同。(本經)主入足太陽以理遊風。兼入足少陰厥陰氣分。瀉肝氣。搜肝風。小無不入。大無不通。治風濕相搏。本經頭痛。剛痙柔痙。中風不語頭旋。主目赤要藥。(訒庵)

【歸經】入膀胱經。兼入肝腎二經。又入小腸經。為發表搜風勝濕之品。(膀胱小腸行經風藥 肝腎氣分藥專治足太陽風濕諸病 氣雄善散)

【前論】汪昂曰。中風大法有四。一偏枯半身不遂。二風痱四肢不收。三風癔忽不知人。四風痹諸風類痹。風症盡矣。何嘗有真中類中之說乎。此症皆由氣血虧虛。醫者不知養血益氣以固本。徒用烏、附、羌、獨以除風。命曰虛虛。誤人多矣。且真中定重於類中。焉有類中既屬內傷。真中單屬外感者乎。

【禁忌】經疏曰。凡血虛發痙。血虛頭痛。及遍身疼痛骨痛。因而帶寒熱者。俱屬內症。均忌。誤用必反劇。

延胡索

味辛苦。性溫。無毒。稟初夏之氣。而兼得金之辛味以生。可升可降。陰中陽也。

【主治】主破血。產後諸病因血所為者。婦人月經不調。腹中結塊。崩中淋露。產後血暈。暴血衝上。因損下血。或酒磨及煮服。(本經)主暴腰痛。暖腰膝。破症癖。撲損瘀血。落胎。(大明)治心氣小腹痛。有神。(好古)散氣。治腎氣。通經絡。(李珣)活血。利氣。止痛。通小便。(時珍)

【歸經】入肝經。兼入肺脾腎心包四經。為利氣活血以止痛之品。(總治氣血凝結之病)

【前論】時珍曰。入手足太陰厥陰。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凡胃脘當心痛。下痢腹痛。氣凝血滯遍身作痛。肢節拘攣。服之皆有奇效。

【禁忌】經疏曰。此藥性溫味辛。能走而不能守。故經事先期。及一切血熱為病。凡崩中淋露。皆應補氣血涼血清熱則愈。此均忌。

【炮製】備要曰。凡使。取根如半夏。內黃小而堅者良。酒拌行血。醋炒止血。生用破血。炒用調血。

貝母

味辛苦。性平。無毒。在地則得土金之氣。在天則稟清肅之令而生。可升可降。陰中微陽也。厚朴、白薇為使。畏秦艽。反烏頭。

【主治】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本經)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別錄)消痰。潤心肺。末和砂糖丸含。止嗽。亦斂瘡口。(大明)主胸脅逆滿。時疾黃疸。(甄權)治人面瘡。(蘇頌)

【歸經】入心肺二經。為散結泄熱潤肺清火之品。(肺家氣分藥 苦瀉心火辛散肺郁)

【前論】汪機曰。貝母肺經藥。半夏脾胃經藥。切不可代。蘇恭曰。能散心胸鬱結之氣。用以治心中氣不快多愁郁者。有功。訒庵曰。貝母寒潤。主肺家燥痰。半夏溫燥。主脾家濕痰。凡風寒濕熱諸痰。貝母非所宜也。宜用星夏。仲淳曰。淋瀝者小腸有熱也。心小腸表裡。清心家之煩熱。則小腸之熱亦解矣。經曰。一陰一陽結為喉痹。一陰者少陰君火也。一陽者少陽相火也。解少陰少陽之熱。除胸中煩熱。則喉痹之症自愈。

【禁忌】經疏曰。寒濕痰食痰嗽。濕痰在胃。噁心欲吐。痰飲作寒熱。脾胃濕痰作眩。及痰厥頭痛。中惡嘔吐。胃寒作泄。法宜辛溫燥熱藥如星、夏、苓、術之類者。均忌。

【炮製】雷公曰。凡使。擘去內米許大者心一顆。拌糯米炒黃。去米用。備要曰。川產開瓣者良。獨顆無瓣者。名象貝。稍次。

細辛

味辛。性溫。無毒。稟天地陽升之氣以生。升也。陽中陽也。棗根為使。惡黃耆、山萸、狼毒。忌生菜。畏硝石、滑石。反藜蘆。

【主治】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本經)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除喉痹。齆鼻。風癇疾。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益肝膽。通精氣。(別錄)

【歸經】入心小腸二經。為散風泄熱之品。(心家引經腎家本藥 肝腎血分藥)

【前論】宗奭曰。治頭面風痛。不可缺此。元素曰。以獨活為使。治少陰頭痛如神。亦止諸陽頭痛。諸風通用之。味辛而熱。溫少陰之經。散水氣以去內寒。成無己曰。膽氣不足。細辛補之。又治邪氣自里至表。故仲景少陰症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張子和曰。治頭痛。太陽則羌活。少陰則細辛。陽明則白芷。厥陰則川芎、吳萸。少陽則柴胡。用之不可瘥。細辛香味俱細而緩。故入少陰。與獨活相類。

【禁忌】經疏曰。此風藥也。升燥發散。凡內熱及火升炎上。上盛下虛。氣虛有汗。血虛頭痛。陰虛咳嗽。均忌。即入風藥。亦不可過五分。以性過烈也。

【炮製】雷公曰。凡使。切去頭。須揀去雙葉者不用。

白茅根

味甘。性寒。無毒。正稟土之沖氣。兼感春陽生生之氣而生。可升可降。陽也。

【主治】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本經)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別錄)婦人月經不行。通血脈淋瀝。(大明)止吐衄諸血。傷寒噦逆。肺熱喘急。水腫。黃疸。解酒毒。(時珍)

【歸經】入心脾胃三經。為清火治血之品。(除伏熱清瘀血)

【前論】時珍曰。甘能清伏熱。利小便。故治以上諸症良藥也。世人以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以傷沖和之氣。烏知此之清火行水有甚妙哉。

【禁忌】經疏曰。因寒發噦。中寒嘔吐。濕痰停飲發熱。均忌。

川芎

味辛。性溫。無毒。稟天之溫氣。地之辛味以生。升也。陽也。白芷為使。畏黃連。伏雌黃。

【主治】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瘡。婦人血閉無子。(本經)治腦中冷。動面上遊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猝急腫痛。脅風痛。(別錄)腰腳軟弱。半身不遂。胞衣不下。(甄權)破症瘕宿血。養新血。吐衄溺血。腦癰。一切癰瘡長肉排膿消瘀。(大明)搜肝風。補肝血。潤肝燥。益肝虛。(好古)燥濕。止瀉痢。行氣開鬱。(時珍)

【歸經】入肝經。兼入心包膽二經。為補血潤燥行氣搜風之品。(少陽引經藥功專和血通肝)

【前論】寇宗奭曰。頭面風不可缺。然須以他藥佐之。元素曰。上行頭目。下行血海。能散肝經風。治少陽厥陰頭痛。及血虛頭痛聖藥。東垣曰。頭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太陽羌活。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厥陰吳萸。少陰細辛。丹溪曰。郁在中焦。須川芎開提其氣以升之。氣升則郁自降。故川芎總解諸郁。直達三焦。為通陰陽氣血之使。時珍曰。川芎血中氣藥。肝苦急。辛以補之。故血虛者宜。辛以散之。故氣鬱者宜。左傳言麥曲鞠藭御濕。予治濕瀉。每加二味。其應如響。血痢已通而痛不止。乃陰虧氣鬱也。加川芎為佐。氣行血調。其痛立止。此皆醫法妙旨。

【禁忌】汪機曰。川芎為肝經藥。若單服日久。則辛喜歸肺。肺氣偏勝。金來賊木。肝必受邪。久則偏絕而夭。

蛇床子

味苦辛。性溫。無毒。感地之燥氣而生。可升可降。陽也。惡丹皮、貝母、巴豆。伏硫黃。

【主治】主男子陰痿濕癢。女人陰中腫痛陰癢。除痹氣。利關節。癲癇。惡瘡。(本經)去男子腰痛。浴男子陰。去風冷。大益陽事。(甄權)縮小便。去陰汗。濕癬。齒痛。赤白帶。煎湯浴大風身癢。(大明)

【歸經】入命門三焦二經。為疏風去濕之品。(二經氣分藥 補腎散寒強陽益陰)

【前論】好古曰。此藥令人陽氣盛數。號曰鬼考。鰲按、凡右腎命門有虛寒症者宜用。若腎家有火。下部有熱。及陽易舉者。雖有濕宜斟酌用之。

【炮製】雷公曰。凡使。百部濃汁浸一宿。曬乾。生地汁拌蒸半日。曬乾用。大明曰。挼去殼。取仁。微炒殺毒。即不辣。浴湯生用。

藁本

味辛苦。性溫。無毒。感天之陽氣。兼得地之辛味而生。升也。陽也。惡䕡茹。畏青葙子。

【主治】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本經)治一百六十種惡風鬼疰。流入腰脊痛冷。去頭風䵟疱。(甄權)太陽頭痛。顛頂痛。大寒犯腦。痛連齒頰。(元素)頭面身體皮膚風濕。(東垣)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好古)治癰疽。排膿內塞。(時珍)

【歸經】入膀胱經。為專去風寒濕邪之品。(足太陽經風藥專主寒鬱本經頭腦痛)

【前論】元素曰。此藥氣雄壯。寒鬱太陽經必用之藥。顛頂痛非此不除。同木香治霧露之清邪中於上焦。既治風。亦治濕。從類也。聞見錄曰。風客於胃作泄。飲以藁本湯可止。

【禁忌】經疏曰。溫病頭痛發熱口渴或骨疼。及春夏傷寒陽症頭疼。產後血虛火炎頭痛。均忌。

白芷

味辛。性溫。無毒。得地之金氣。兼感天之陽氣以生。升多於降。陽也。當歸為使。惡旋覆花。制雄黃、硫黃。

【主治】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頭風侵目淚出。可作面脂。(本經)風邪久渴嘔吐。兩脅滿。頭眩目癢。(別錄)治目赤胬肉。補胎漏滑落。破瘀生新。一切癰瘡排膿止痛。(大明)止心腹血刺痛。女人瀝血腰痛。血崩。(甄權)解利手陽明頭痛。中風寒熱。及肺經風熱。頭面皮膚風痹燥癢。(元素)治鼻淵鼻衄。齒痛。眉稜骨痛。大腸風秘。婦人血風眩暈。翻胃吐食。解砒毒。蛇傷。刀箭金瘡。(時珍)

【歸經】入肺胃大腸三經。為散風表汗除濕通竅之品。(正陽明引經本藥)

【前論】東垣曰。白芷療風通用。芳香通九竅。表汗不可缺也。河間曰。正陽明頭痛。熱厥頭痛。加用。時珍曰。頭目眉齒諸病。肺胃大腸三經風熱也。漏帶癰疽諸病。三經濕熱也。為陽明主藥。仲淳曰。走三經氣分。亦入三經血分。

【禁忌】經疏曰。嘔吐因於火。漏下赤白。陰虛火熾。病由血熱所致者。均忌。

木香

味辛苦。性溫。無毒。稟夏秋之陽氣。兼得土之陽精以生。降也。陰中陽也。

【主治】主邪氣。闢毒疫溫鬼。(本經)治心腹一切氣。膀胱冷痛。嘔逆反胃。霍亂。泄瀉痢疾。健脾消食。安胎。(大明)九種心疼。積年冷氣痃癖症塊脹痛。壅氣上衝。煩悶羸劣。女人血氣刺心。痛不可忍。末酒服之。(甄權)行肝經氣。煨熟實大腸。(丹溪)治衝脈為病。逆氣裡急。主脬滲小便秘。(好古)

【歸經】入三焦經。為行氣之品。(三焦氣分藥升降諸氣泄肺氣和脾胃氣疏肝氣)

【前論】寇宗奭曰。此專泄決胸腹間滯塞冷氣。他則次之。得橘皮、蔻仁、生薑相佐。效尤速。元素曰。木香除肺中滯氣。若治中下二焦氣結滯。及不轉運。須檳榔為使。丹溪曰。氣鬱不達者宜之。若陰火衝上者。此則味辛而氣上升。反助火邪。宜用知、柏。少以木香佐之。

【禁忌】經疏曰。肺虛有熱。元氣虛脫。及陰虛內熱諸病有熱。心痛屬火。均忌。

高良薑

味辛。性大溫。無毒。稟地二之氣以生。升也。陽也。

【主治】主胃中冷逆。(別錄)治腹內久冷氣痛。去風冷痹弱。(甄權)健脾胃。寬噎膈。破冷癖。除瘴瘧。(時珍)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溫中散寒之品。(兼燥劑噫逆胃寒家要藥)

【前論】楊士瀛曰。凡噫逆胃寒者。此為要藥。人參、茯苓佐之。為能溫胃。解散胃中風邪也。

【禁忌】經疏曰。胃火作嘔。暑霍亂。火熱注瀉。心虛作痛。均忌。

【炮製】時珍曰。宜同東壁土炒過入藥。

白豆蔻

味辛。性大溫。無毒。感秋燥之令。而得乎地之火金以生。升也。陽也。

【主治】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穀下氣。(本經)散胸中滯。寬膈進食。去白睛翳膜。(李杲)去感寒腹痛。(蘇恭)補肺氣。益脾胃。理元氣。收脫氣。(好古)治噎膈。除瘧疾寒熱。解酒毒。(時珍)

【歸經】入肺經。兼入胃經。為行氣之品。(肺經本藥流行三焦溫暖脾胃)

【前論】蘇頌曰。古方用治胃冷食即吐。及嘔吐。楊士瀛曰。能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營衛一轉。諸症自平。

【禁忌】經疏曰。凡嘔吐反胃不因於寒。及由陽虛者。與火升作嘔。因熱腹痛者。均忌。

縮砂仁

味辛。性溫。無毒。稟天地陽和之氣以生。降多於升。陽也。得訶子、草蔻、白蕪荑、鱉甲良。

【主治】主虛勞冷瀉。宿食不消。赤白痢。腹中虛痛。下氣。(本經)主冷氣痛。止休息氣痢。溫暖肝腎。(開寶)一切氣。霍亂轉筋。(大明)治脾胃氣結滯不散。(元素)理元氣。通滯氣。散寒飲脹痞。噎膈嘔吐。安胎。止女子崩中。化銅鐵骨鯁。(時珍)

【歸經】入肝腎脾胃四經。兼入肺大腸心包三經。為行氣調中之品。(通行結滯)

【前論】韓飛霞曰。腎惡燥。砂仁之辛可以潤之。又屬土。主醒脾調胃。引諸藥歸宿丹田。補腎藥用地黃蒸丸。取其達下也。經疏曰。芳香入脾。辛能燥腎。故為開脾胃之要藥。和中氣之正品。若兼腎虛氣不歸元。非此為嚮導不濟。殆勝桂附熱毒之害多矣。

【禁忌】經疏曰。本非肺經藥。亦有咳逆用之者。通指寒邪郁肺致咳之症。若肺熱咳逆。及一切病由於火炎暑熱氣虛濕熱。均忌。

鬱金

味辛苦。性寒。無毒。稟天令清涼之氣。兼得土中金火之味以生。降也。陰也。入酒亦能升。

【主治】主血積。下氣。生肌止血。血淋。尿血。金瘡。(本經)單用治女人宿血氣心痛。冷氣結聚。(甄權)涼心。(元素)治陽毒入胃。下血頻痛。(東垣)產後敗血衝心欲死。失心癲狂蠱毒。(時珍)治吐衄。婦人倒經。痘毒入心。(丹溪)

【歸經】入心肝二經。兼入胃經。為行氣解鬱涼血破瘀之品。(兼瀉劑)

【前論】仲淳曰。鬱金本入血分之氣藥。其治諸血症者。正謂血之上行皆屬內熱火炎。此藥能降氣。氣降即火降。而其性又入血分。故能降下火氣。使血不妄行也。丹溪不達此理。乃謂上行治血。誤矣。

【禁忌】經疏曰。凡病屬真陰虛極。陰分火炎。迫血妄行。溢出上竅。而非氣分拂逆。肝氣不平以傷肝吐血者。均忌。

香附

味甘。性微寒。無毒。稟天地溫燥之氣。兼得土金之味以生。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主除胸中熱。充皮毛。(本經)治心腹中客熱。膀胱間連脅下氣妨。常日憂愁不樂。心忡少氣。(蘇頌)治一切氣。霍亂吐瀉腹痛。腎氣。膀胱冷氣。(東垣)散時氣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飲食積聚。痰飲痞滿。胕腫腹脹。腳氣。吐血下血尿血。女人崩帶。月候不調。胎前產後百病。癰疽瘡瘍。(時珍)

【歸經】入肝經。兼入肺三焦二經。為調氣開鬱之品。(肝家氣分藥 血中氣藥 通行十二經八脈氣分 肝三焦氣分主藥 婦女仙藥陰中快氣藥能引血藥至氣分而生血總治諸郁)

【前論】李中梓曰。此乃治標之劑。惟氣實血未大虛者宜之。不然。恐損氣而燥血。愈致其疾矣。世俗泥於女科仙藥一語。惜未有發明及此者。萬全曰。凡人病則氣滯而餒。故香附於氣分為君藥。臣以參、耆。佐以甘草。治虛怯甚速也。世人所罕知。

【禁忌】經疏曰。月事先期。血熱也。法當涼血。禁用此藥。誤犯則愈先期矣。

【炮製】時珍曰。生用上行胸膈。外達皮膚。熟用下走肝腎。外徹腰足。炒黑止血。童便浸炒入血分而補虛。鹽水浸炒入血分而潤燥。青鹽炒補腎氣。酒浸炒行經絡。醋浸炒消積聚。薑汁炒化痰飲。得參、術補氣。得歸、地補血。得木香流滯和中。得檀香理氣醒脾。得沉香升降諸氣。得川芎、蒼朮總解諸郁。得黃連、梔子降火熱。得茯神交心腎。得茴香、故紙引氣歸元。得厚朴、半夏決壅消脹。得蔥白、紫蘇解散邪氣。得三稜、莪朮消磨積塊。得艾葉治血氣暖子宮。乃氣病之總司。婦科之主帥也。大抵婦人多郁。氣行則郁解。故服之尤效。非宜於婦人。不宜於男子也。

藿香

味辛。性微溫。無毒。稟清芬之氣以生。升多於降。陽也。

【主治】主治風水毒腫。去惡氣。止霍亂吐瀉心腹絞痛。(別錄)溫中快氣。肺虛有寒。上焦壅熱。飲酒口臭。煎湯漱之。(好古)助胃氣。開胃口。進飲食。(元素)

【歸經】入肺脾二經。兼入胃經。為清上治中之品。(脾胃吐逆要藥)

【前論】王海藏曰。手足太陰之藥。故入順氣烏藥散則補肺。入黃耆四君子湯則補脾。仲淳曰。入桂苓甘露飲。治中暑吐瀉。鰲按、藿香惟入肺經。故古方治鼻淵以之為君。以其能引清陽之氣上通巔頂也。

【禁忌】經疏曰。凡陰虛火旺。胃弱欲嘔。胃熱作嘔。中焦火盛熱極。溫病熱病。胃家邪實作嘔作脹。均忌。

蘭草

即省頭草。一名都梁香。味辛。性平。無毒。稟天地清芬之氣以生。可升可降。陰中陽也。防己為使。

【主治】主利水道。殺蠱毒。闢不祥。(本經)除胸中痰癖。(別錄)其氣清香。生津止渴。潤肌肉。治消渴膽痹。(東垣)

【歸經】入肺胃二經。為消痰除惡。散郁解結之品。(功專清肺開胃)

【前論】元素曰。肺主氣。肺氣鬱結。則上竅閉而下竅不通。胃主納水穀。胃氣鬱滯。則水穀不以時化而為痰癖。辛平能散滯。芬芳能去穢。故治諸病。汪機曰。蘭草走氣分。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殺蠱辟惡。而為消渴良藥。與澤蘭走血分。能消水腫。除癰毒。除症破瘀。為婦人要藥者不同。鰲按、內經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蓋消渴由邪熱鬱結於胃。蘭能除陳氣。可知蘭草固以盪滌為功。肅清腸胃者也。今人不知而用山蘭。謬甚。本經治蠱毒不祥之氣。亦胃中受病也。

荊芥

味辛。性溫。無毒。得春氣而生。升也。陽也。反驢肉、無鱗魚。

【主治】主寒熱鼠瘺。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疸。(本經)單用治惡風賊風。口面喎斜。遍身𤸷痹。辟邪毒氣。通利血脈。傳送五臟不足氣。(甄權)主血勞。風氣壅滿。脊背疼痛。止虛汗。丈夫腳氣。筋骨煩疼。傷寒頭痛頭旋目暈。手足筋急。(士良)治暴傷寒。能發汗。婦人血風。為瘡疥要藥。(蘇頌)產後中風身強直。研末酒服。(孟詵)散風熱。清頭。利咽喉。治項強。消癰腫。目中黑花。陰㿗。吐衄下血血痢。崩中。痔漏。(時珍)

【歸經】入肝經。兼入膽胃二經。為發表祛風理血之品。(兼輕劑 肝經氣分藥)

【前論】海藏曰。能搜肝風。時珍曰。入厥陰氣分。長於祛風邪。散瘀血。破結氣。消瘡毒。蓋厥陰乃風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風病血病瘡家為要藥。訒庵曰。產後去血過多。腹內空虛則自生風。故常有崩暈之患。不待外風襲之也。荊芥最能散血中之風。荊芥三錢微焙為末。豆淋酒。或童便服。大效。

鰲按、荊芥入肝經。本為治風之劑。然言去瘀吐衄血痢崩漏婦人血風產後血暈等症。以風木之臟即為藏血之地。故本入肝家氣分。亦兼行血分也。風在皮裡膜外者荊芥主之。非若防風能入骨肉也。

【禁忌】經疏曰。凡表虛有汗。血虛寒熱。陰虛火炎面赤。因而頭痛者。均忌。

【炮製】備要曰。莖穗並用。或獨用穗。以穗在巔。善升發也。治血須炒黑用。

薄荷

味辛苦。性溫。無毒。感杪春初夏之氣。而得乎火金之味以生。升也。陽也。

【主治】主賊風傷寒發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煮汁服。發汗。大解勞乏。(本經)煎湯洗漆瘡。(思邈)中風失音吐痰。(日華)傷風。頭腦風。通關格。及小兒風涎。(蘇頌)杵汁服。去心臟風熱。(孟詵)利耳目咽喉口齒諸病。治瘰癧瘡疥。風瘙癮疹。打汁含漱。去舌苔語澀。塗蜂螫蛇傷。(時珍)汁塗貓咬有效。(原禮)

【歸經】入心肺二經。為解散風熱之品。(兼輕劑 肝心包氣分藥搜肝風抑肺盛)

【前論】士良曰。能引諸藥入營衛。故能發散風寒。寇宗奭曰。小兒驚狂壯熱。須此引藥。又治骨蒸熱勞。打汁與眾藥熬膏。好古曰。辛能散。涼能清。本經言溫。蓋體溫而用涼也。鰲按、風熱上壅。斯為要藥。

【禁忌】經疏曰。凡虛人不宜多服。令人汗出不止。

紫蘇

味辛。性溫。無毒。得天陽和之氣。兼地之金味以生。可升可降。陽也。忌鯉魚。

【主治】主下氣。除寒中。其子尤良。(別錄)除寒熱。治一切冷氣。(孟詵)治心腹脹滿。止霍亂轉筋。開胃下食。止腳氣。通大小腸。(日華)解肌發表。散風寒。行氣寬中。消痰利肺。和血溫中。止痛定喘。(時珍)〔蘇梗〕下氣稍緩。虛者宜之。主安胎。(蘇恭)〔蘇子〕治上氣咳逆冷氣。及腰腳中濕氣。風結氣。(甄權)調中止霍亂。消五膈。嘔吐反胃。消痰止嗽。利大小便。(日華)治肺氣喘急。(宗奭)

【歸經】入心肺胃三經。為發表散寒之品。

【前論】時珍曰。紫蘇近世要藥也。味辛入氣分。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則行氣安胎。同藿香、烏藥。則溫中止痛。同香附、麻黃。則發汗解肌。同川芎、當歸。則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則散濕解暑。治霍亂腳氣。同桔梗、枳殼。則利膈寬腸。同杏仁、菔子。則消痰定喘。蘇恭曰。若宣通風毒。則單用梗。去節尤良。孟詵曰。蘇子與葉同功。發散風氣宜用葉。清利上下宜用子。且蘇子辛溫能散結。兼有潤肺之功。訒庵曰。葉發汗散寒。梗順氣安胎。子開鬱降氣。消痰定喘。

【禁忌】經疏曰。凡陰虛因發寒熱。或惡寒頭痛者。宜斂宜補。不可用蘇葉。火升作嘔者。亦忌。惟可用子。備要曰。表弱氣虛者忌用葉。腸滑氣虛者忌用子。

菊花

味苦甘。性平。歷四時之氣。得天地之清氣。獨稟金精以生。可升可降。陰中微陽也。白朮、枸杞根、桑皮為使。花葉根莖並用。

【主治】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利血氣。久服輕身耐老延年。(本經)治頭目風熱。風旋倒地。腦骨疼痛。身上一切遊風。利血脈。並無所忌。(甄權)養目血。去翳膜。(元素)

【歸經】入心肝脾肺膽胃大腸小腸八經。為祛風明目之品。(兼補劑 專制風木兼主肝氣不足)

【前論】範至能曰。治頭風。則白菊尤良。丹溪曰。黃菊花屬土與金。有水與火。能補陰血。故養目。時珍曰。味兼甘苦。性稟和平。昔人謂其能除風熱。益肝補陰。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能益肺腎二臟也。蓋補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火降則熱除。木平則風息。用治諸風頭目。其旨深矣。黃者入金水陰分。白者入金水陽分。仲淳曰。獨稟金精。專制風木。故為祛風要藥。苦入心小腸。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膽。兼入肺大腸。又苦可泄熱。甘能益血。又可解毒平辛。

鰲按、菊花並莖葉打汁飲。可治疔瘡。以渣外敷。紅線疔尤為要藥。以疔瘡之生。由風火之毒也。經疏曾及此。

【炮製】宗奭曰。菊花惟單瓣味甘者入藥。至能曰。惟甘菊一種可食。仍入藥。黃白二種皆味苦。雖不可食。皆可入藥。

豨薟草

味苦辛。性生寒熟溫。無毒。感少陽生髮之氣以生。可升可降。陰也。

【主治】主熱䘌煩滿不能食。生搗汁服三四合。多則令人吐。(本經)主久瘧痰癊。服汁取吐。(藏器)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間疼痛。腿膝無力。及行大腸氣。(蘇頌)療中風。(成訥)

【歸經】入肝經。兼入腎經。為祛風除濕之品。(肝經血分藥 走而不泄香可開脾)

【前論】仲淳曰。春生之藥。本合風化。風能勝濕。苦寒除熱。故本經以之主熱䘌煩滿不能食也。

【禁忌】經疏曰。痹痛由脾腎兩虛陰血不足。不由風濕而得者。忌服。以此為風藥。凡風藥皆能燥血也。

【炮製】備要曰。凡使。去粗皮。留枝葉花實。酒拌蒸曬九次。蜜丸。甚益元氣。若非九次。陰濁之氣未盡。則不能透骨搜風而卻病也。搗汁熬膏。以甘草、地黃煎膏。煉蜜收三味膏。酒服尤效。

款冬花

味辛甘。性溫。無毒。得天地陰寒之氣。兼稟金水之性以生。降也。陰中陽也。杏仁為使。得紫菀良。惡皂莢、硝石、元參。畏貝母、辛夷、麻黃、黃耆、黃芩、連翹、青葙子。一云。雖畏貝母。得之反良。十一二月開花。如黃菊。微見花未舒者良。

【主治】主咳逆上氣。善喘。喉痹。諸驚癇。寒熱邪氣。(本經)消渴。喘息呼吸。(別錄)療肺氣心促急熱。勞咳連連不絕。涕唾稠黏。肺痿肺癰吐膿血。(甄權)潤心肺。除煩消痰。洗肝明目。及中風等疾。(大明)

【歸經】入肺經。為潤肺瀉熱止嗽之品。(治嗽要藥寒熱虛實皆可施用)

【前論】蘇頌曰。本經主咳逆。古方用為溫肺治嗽之最。郭佩蘭曰。隆冬獨秀。先春開放。得腎之體。先肝之用。故為溫肺理嗽之藥。大抵咳必因寒。寒為冬氣。入肺為逆。款冬非肺家專藥。乃使肺邪從腎順流而出。故得效也。

鰲按、咳逆消渴喘急。皆火炎氣逆之病。款冬辛散而潤。甘緩而和。善能降下。氣降則火亦降。火降則陽交於陰。而水火既濟。水火濟則火不上炎。氣不逆升。於肺無忤。而諸患平矣。且性溫和。虛實寒熱皆可用。故無禁忌。

【炮製】雷公曰。凡使。去蕊殼。但取淨花。甘草水浸一宿。曬乾。入丸微焙用。

常山

味辛苦。性寒。有毒。稟天地陰寒之氣以生。畏玉竹。忌蔥菜及菘菜。伏砒石。得甘草止瘧。

【主治】主傷寒寒熱。熱發溫瘧。鬼毒。胸中痰結吐逆。(本經)療鬼蠱往來。水脹洒洒惡寒。鼠瘺。(別錄)治諸瘧。祛老痰積飲。(甄權)〔蜀漆〕即常山莖葉。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症瘕堅痞積聚。邪氣蠱毒鬼疰。(本經)

【歸經】入肺心肝三經。為吐痰截瘧行水之品。(兼通劑 功專治諸瘧)

【前論】雷斆曰。春夏用莖葉名蜀漆。秋冬用根名常山。時珍曰。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瘧之功。須在發散表邪。及提出陽分之後。用之得宜。神效立見。用失其法。真氣必傷。楊士瀛曰。水在上焦。常山能吐之。水在脅下。常山能破其澼而下之。但得行血佐之。必收十全之效。

【禁忌】經疏曰。凡真氣虛者忌用。

【炮製】士材曰。常山生用則吐。與甘草同必不吐。若酒浸炒透用錢許。每見奇功。未必吐也。醋製亦可。

百部

味苦。性微寒。無毒。正得天地陰寒之氣而生。

【主治】主咳嗽上氣。(別錄)治肺熱。潤肺。(甄權)治傳屍骨蒸勞。治疳積。殺蛔蟲寸白蟲蟯蟲。及一切樹木蛀蟲。熏之即死。殺蝨及蠅蠓。(大明)

【歸經】入肺經。為潤肺殺蟲之品。

【前論】仲淳曰。百部根正得天地陰寒之氣。故蜀本云微寒。日華子言苦。若本經言微溫者誤也。

鰲按、綱目以百部為氣溫而不寒。寒嗽宜之。天冬性寒而不熱。熱嗽宜之。以此分別。夫百部並非溫藥。如何專治寒嗽。故當以仲淳之言為主。

【禁忌】經疏曰。百部味苦。脾虛胃弱人。宜兼保脾安胃藥同用。庶不傷胃氣。凡用。酒浸一宿焙。

威靈仙

味微辛鹹。性溫。無毒。稟春夏之氣而生。升也。陽也。忌茗、曲。

【主治】主諸風。宣通五臟。去腹內冷滯。心膈痰水。久積症瘕。痃癖氣塊。膀胱宿膿惡水。腰膝冷疼。及療折傷。久服無溫疫瘧。(開寶)推新舊積滯。消胸中痰唾。散皮膚大腸風邪。(李杲)

【歸經】入膀胱經。為行氣祛風之品。(痛風要藥 宣疏五臟通行十二經絡)

【前論】丹溪曰。威靈仙屬木。治痛風要藥也。上下皆宜。其性好走。亦可橫行。朝服暮效。元素曰。濕熱流肢節間。濕則腫。熱則痛。汗多屬風。麻屬氣虛。木屬濕痰死血。十指麻木。亦是胃中有濕痰死血。脾主四肢故也。訒庵曰。此能治中風頭風痛風。頑痹。黃疸。浮腫。二便秘。風濕痰氣。一切冷痛。不但如本草所載也。但性極快利。積疴方效。否則泄真氣。即痛風亦當分新久。新痛屬寒。宜辛溫藥。久痛屬熱。宜清涼藥。河間謂暴熱非熱。久病非寒是也。大法宜順氣清痰。搜風去濕。養血散瘀為要。

【禁忌】經疏曰。風藥性升而燥。走而不守。凡病非風濕。及陽盛火升。血虛有熱。表虛有汗。痎瘧口渴身熱者。均忌。

茜草

別名血見愁。味酸鹹。性寒。無毒。稟土水之氣。兼得天令少陽之氣以生。可升可降。陰中陰也。

【主治】主寒濕風痹。黃疸。補中。(本經)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蠱毒。可以染絳。又苗根主痹。及熱中傷跌折。(別錄)治六極傷心肺。吐血瀉血。(甄權)止鼻洪尿血。產後血暈。月經不止。帶下。撲損瘀血。痔瘺瘡癤。(大明)治骨節風痛。通經脈。活血行血。(時珍)

【歸經】入心肝腎心包四經。為涼血行血之品。(兼通劑 肝心包血分藥 涼無病之血行已傷之血)

【前論】士瀛曰。色赤入營。氣溫行滯。味酸入肝。兼咸走血。專於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經水不通。以一兩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仲淳曰。本經言治疸。夫疸有五。此其為治。蓋指蓄血發黃而不專於濕熱者也。痹者血病。行血軟堅。痹自愈。

【禁忌】經疏曰。病人雖見血症。若加泄瀉。飲食不進者。忌。

剪草

味苦。性涼。無毒。稟天地清寒至陰之氣以生。

【主治】主諸惡瘡疥癬。風瘙瘺蝕。有蟲。浸酒服。(大明)主一切失血。(時珍)

【歸經】入心肝二經。為涼血止血之品。

【前論】元素曰。上部血。須用剪草、丹皮、天冬、麥冬。許叔微曰。此治癆瘵吐血損肺。及血妄行。

鰲按、茜草剪草。均為治血藥。但茜草止血。又能行血。故既止吐衄崩尿。又消瘀通經。是惟能行故能止也。剪草但止血而不行血。故吐咯損肺及妄行者皆治。雖二藥之性皆涼。而用實不同如此。

【禁忌】經疏曰。剪草大苦大寒。雖治血熱妄行神效。若脾腎俱虛。胃口薄弱。見食欲嘔及不思。泄瀉者。勿遽投之。當先理脾胃。

鉤藤

味甘。性微寒。無毒。

【主治】主小兒寒熱。十二驚癇。(別錄)小兒驚啼瘛瘲。熱擁客忤。胎風胎癇。(甄權)大人頭旋目眩。小兒內釣腹痛。發斑疹。(時珍)

【歸經】入肝心包二經。為息風靜火之品。(除心熱平肝風專能定驚止搐)

【前論】河間曰。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驚癇眩暈。皆肝風相火之病。鉤藤通心包於肝木。風靜火息。則諸症自除。

【炮製】時珍曰。鉤藤久煎則無力。純用鉤。取其力銳也。

絡石

味苦。性微寒。無毒。稟少陽之令。兼得地之陰氣以生。丹皮為使。惡鐵落。畏貝母、菖蒲。

【主治】主風熱死肌。癰傷口乾舌焦。癰腫不消。喉舌腫不通。水漿不下。(本經)大驚入腹。除邪氣。養腎。主腰髖痛。堅筋骨。利關節。(別錄)

【歸經】入心肝腎膽胃五經。為涼血退熱之品。

【前論】時珍曰。絡石性質耐久。氣味平和。神農列之上品。李當之稱為藥中之君。其功主筋骨關節風熱壅腫。變白耐老。醫家鮮知用者。服之當浸酒耳。

鰲按、絡石之功。專於舒筋活絡。凡病人筋脈拘攣。不易伸屈者。服之無不獲效。屢試屢驗。不可忽之也。

【禁忌】經疏曰。陰臟人畏寒易泄者。忌服。

【炮製】雷公曰。凡使。取生石者用。生木香不用。以粗布揩去毛。於熟甘草水浸一日夜。切曬用。

馬勃

味辛。性平。無毒。

【主治】主惡瘡。馬疥。一名馬庀。(本經)主清肺。散血止嗽。治喉痹咽痛。鼻衄失音。外用。敷諸瘡。(汪機)

【歸經】入肺經。為解熱之品。

【前論】時珍曰。馬勃輕虛。上焦肺經藥也。東垣治大頭病。咽喉不利。普濟消毒飲亦用之。

以上宣劑草部

卷二

宣劑下

辛夷

味辛。性溫。無毒。稟春陽之氣以生。升也。陽也。川芎為使。惡五石脂。畏菖蒲、蒲黃、黃連、石膏。

【主治】主五臟身體寒熱風。頭腦痛。久服下氣明目。(本經)利九竅。通鼻塞涕出。治面腫引齒痛。頭眩。身兀兀如在車船之上。生鬚髮。去白蟲。(別錄)通關脈。治頭痛憎寒體噤。(大明)鼻淵。鼻鼽。鼻窒。鼻瘡。及痘後鼻瘡。並研末入麝少許。蔥白蘸入數次。甚良。(綱目)

【歸經】入肺胃二經。為辛香走竄之品。(二經氣分藥 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通於頭腦巔頂)

【前論】汪機曰。肺主鼻。膽移熱於腦。則鼻多濁涕而成淵。風寒客於腦則鼻寒。經云。腦滲為涕。王冰云。膽液不澄。則為濁涕。如泉不已。故曰鼻淵。時珍曰。肺開竅於鼻。而陽明胃脈環鼻而上行。腦為元神之府。鼻為命門之竅。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不利。辛夷之辛溫。走氣而入肺。其體輕浮。能引清陽上行於天。所以治諸病。軒岐後達此理者。東垣一人而已。

【禁忌】經疏曰。凡氣虛人忌。偶感風寒鼻塞。亦忌。頭腦痛屬血虛火熾者忌。齒痛屬胃火者忌。

檀香

味辛。性溫。無毒。稟清芬之氣而生。降也。陽中微陰也。

【主治】主心腹痛。霍亂。腎氣痛。水磨塗外腎並腰腎痛處。(大明)散冷氣。引胃氣上升。進飲食。(元素)噎膈吐食。(時珍)

【歸經】入肺腎二經。兼入胃經。為開發之品。(理氣要藥)

【前論】東垣曰。白檀調氣。引芳香之物。上至極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屬。佐以薑、棗。輔以葛根、砂仁、益智、豆蔻。通行陽明之經。在胸膈之上處。咽嗌之間。故為理氣必用之劑。

烏藥

味辛。性溫。無毒。稟地二之氣以生。降也。陽也。

【主治】主中惡心腹痛。蠱毒疰迕鬼氣。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攻衝背膂。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諸蟲。(藏器)除一切冷。霍亂。反胃吐食。瀉痢。癰癤疥癘。並解冷熱。其功不可悉載。貓犬百病並可磨服。(大明)中氣腳氣疝氣。氣厥頭痛。腫脹喘急。止小便頻數及白濁。(時珍)

【歸經】入胃腎二經。兼入肺經。為順氣止痛之品。(疏利胸腹邪逆之氣 一切氣病)

【前論】宗奭曰。烏藥性和。來氣少。走泄多。但不甚剛猛。同沉香磨服。治胸腹冷氣甚穩。慎微曰。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憂愁不已氣厥逆。往往得中氣之症。不可作中風治。訒庵曰。厥逆痰壅口噤脈伏者。身溫則為中風。身冷則為中氣。又有痰則為中風。無痰則為中氣。局方治中氣。用烏藥順氣散。先疏其氣。氣順則風散也。

【禁忌】經疏曰。辛溫散氣。病屬虛氣者忌。世人多同香附治婦人一切氣病。不知氣有虛實。有寒熱。冷氣暴氣固宜。熱氣虛氣必有害。故婦人月事先期。小便短數。及咳嗽內熱口渴舌苦不臥。一切陰虛內熱之病。均忌。

【炮製】備要曰。凡使。酒浸一宿用。亦有煅研者。

乳香

一名薰陸香。味苦辛。性微溫。無毒。得天三之氣而兼地二之化以生。可升可降。陽也。

【主治】主風水毒腫。去惡氣伏屍。癮疹癢毒。(別錄)治耳聾。中風口噤不語。婦人血氣。止大腸泄澼。療諸瘡。令內消。(藏器)中邪心腹痛。煎膏止痛長肉。(大明)治不眠。(之才)消癰疽之毒。托裡護心。活血定痛伸筋。治婦人產難折傷。(李珣)亦治癲狂。(訒庵)

【歸經】入心脾二經。兼入肝經。為活血伸筋之品。(香竄歸心苦溫歸肺辛溫能通十二經)

【前論】元素曰。香竄能入心經活血定痛。故為癰疽瘡瘍心腹痛要藥。訒庵曰。其治癲狂者。以能去風散瘀故也。

鰲按、赤白痢腹痛不止者。加入乳香無不效。

【禁忌】經疏曰。癰疽已潰。不宜服。諸瘡膿多時。未宜遽用。

沒藥

味苦辛。性平。無毒。稟金水之氣以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破血止痛。療金瘡杖瘡諸惡瘡。痔漏猝下血。目中翳暈痛膚赤。(開寶)破症瘕宿血。損傷瘀血。消腫痛。(大明)補心膽虛。肝血不足。(好古)墮胎。產後心腹血氣痛。併入丸散。(李珣)

【歸經】入肝經。為散血消腫。定痛生肌之品。(通行十二經 散結氣 消滯血)

【前論】寇氏曰。沒藥大概通滯血。血滯則氣壅瘀。氣壅瘀則經絡滿急而作痛。凡打撲踠跌。皆傷經絡。氣血不行。瘀壅作痛也。時珍曰。乳香活血。沒藥散血。皆能止痛消腫生肌。故二藥每每相兼而用。

【禁忌】經疏曰。凡骨節痛。胸腹脅肋痛。非由血瘀而由血虛者。產後惡露去多。腹中虛痛者。癰疽已潰者。目赤膚翳非血熱甚者。均忌。

龍腦香

即冰片。味辛苦。性微寒。無毒。稟火金之氣而生。升也。陽中陽也。

【主治】主心腹邪氣。風濕積聚。耳聾。明目。去目赤膚翳。(本經)治驚癇痰迷。鼻息。喉痹。痘陷。產難。三蟲五痔。(備要)

【歸經】入肺經。兼入心脾二經。為散火通竅之品。(能透骨髓)

【前論】寇氏曰。此物大通利關膈熱塞。大人小兒風涎閉塞。及暴得驚熱。其為濟用。然非可常服。獨行則勢弱。佐使則有功。百藥之香。無出其右。東垣曰。風病在骨髓者宜之。若在血脈肌肉皮。能引風入骨。訒庵曰。幼時曾問家叔建侯公曰。姜性何如。叔曰。體熱而用涼。蓋味辛者多熱。然風熱必藉辛以散之。風熱散則涼矣。此即本草所云冰片性寒之意。向未有發明之者。

【禁忌】經疏曰。凡中風非由外來風邪。而由氣血虛。小兒吐瀉後成慢脾驚。亦屬虛寒。非若急驚實熱。均忌。目昏暗由肝腎虛。不宜入點藥。

茯神木

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主偏風口面喎斜。毒風筋攣不語。心神驚掣。虛而健忘。(甄權)治腳氣痹痛。諸筋攣縮。(蘇頌)

【歸經】入肝經。為平木之品。

【前論】時珍曰。茯神木一名黃鬆節。聖濟錄有鬆節散。茯神木一兩。乳香一錢。每末二錢。木瓜酒下。治風寒濕痹摶於筋骨。足筋攣痛。行步艱難。但是諸筋攣縮疼痛。並主之。

鰲按、肝風內煽發厥。不省人事者。余每重用茯神木治之。無不神效。蓋此症雖屬肝。而內煽則必上搏於心。心君為之不寧。故致發厥。茯神本治心。而中抱之木又屬肝。以木製木。木平則風定。風定則心寧而厥自止也。

海桐皮

味苦辛。性平。無毒。稟木中之陰氣以生。降也。陰中陽也。

【主治】主霍亂中惡。赤白久痢。除疳䘌疥癬。牙齒蟲痛。並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膚赤。(開寶)主腰腳不遂。血脈頑痹。腿膝疼痛。赤白瀉痢。(李珣)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祛風逐濕之品。(專行血分 去風殺蟲能行經絡直達病所)

【前論】蘇頌曰。古方多用浸酒。治風蹷腰膝痛不可忍。

【禁忌】經疏曰。腰痛非由風濕者忌。

【炮製】蘇頌曰。此出廣南。皮白堅韌。可作繩索。入水不爛。

皂莢

味辛鹹。性溫。無毒。稟木氣而兼火金之性以生。升也。陽也。柏實為使。惡麥冬。畏空青、人參、苦參。伏丹砂。即皂角。

【主治】主風痹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療腹脹滿。消穀。除咳嗽。囊結。婦人胞不落。可為沐藥。(本經)主通關節。消痰涎。破堅症。能墮胎。殺勞蟲。治中風口噤。久痢脫肛。咽喉痹塞。風癘疥癬。(士瀛)

【歸經】入肺大腸二經。為通竅搜風之品。(能通上下關竅)

【前論】好古曰。皂莢厥陰之藥。活人書治陰毒。正氣散內用皂莢。引入厥陰也。孫用和曰。猝中風症。風涎潮於上。胸痹氣不通。治之稍緩。便成大病。急用稀涎散吐之。然不可使大吐傷人。內用礬者。分膈下涎也。大皂莢肥實不蛀者四挺。去黑皮。白礬光明者一兩。為末。每用半錢。重者三字。溫水調灌。微出稀冷涎。皂莢子能疏導五臟風熱壅。及大腸虛秘。煅存性用。核中白肉。入治肺藥。核中黃心。嚼食。治膈痰吞酸。〔皂角刺〕搜風殺蟲。為外科要藥。功同皂莢。但更鋒銳。直達患所。潰散癰疽。

【禁忌】經疏曰。似中風症。由陰虛火炎。煎熬成痰。熱極生風。至猝然僕蹶。不可遽用稀涎散耗其津液。致經絡無以榮養。為拘攣偏廢之病。孕婦亦忌。

【炮製】好古曰。凡用皂莢。有蜜炙、酥炙、絞汁、燒灰之異。各依方用。

西河柳

一名檉柳。稟陽春之氣以生。升也。陽也。

【主治】主剝驢馬血入肉毒。以木片火炙熨之。並煮汁浸之。(開寶)枝葉消痞。解酒毒。利小便。(時珍)

【歸經】入心肺胃三經。為開發升散之品。(入血解血分之毒)

【前論】仲淳曰。近世治痧疹熱毒不能出。用為發散之神藥。經云。少陰所至為瘍疹。正劉守真所謂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之旨也。蓋熱毒熾於肺胃。則發斑疹於肌肉間。以肺主皮毛胃主肌肉也。此藥正入心肺胃三經。毒解則邪透肌膚。而內熱自消。此皆開發升散之功也。

蕪荑

味辛。性平。無毒。稟金氣而生於春陽之令。可升可降。陰中陽也。

【主治】主五內邪氣。散皮膚骨節中淫淫溫行毒。去三蟲。化食。逐寸白。腸中嗢嗢喘息。(本經)辛散滿。苦殺蟲。主心腹積冷。症痛鱉瘕。痔瘺瘡癬。小兒驚疳冷利。胃中有蟲。食即作痛。婦人子宮風虛。(備要)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散風除濕。消積殺蟲之品。(兼瀉劑)

【前論】藏器曰。諸蟲皆因濕而生。氣食皆因寒而滯。士瀛曰。嗜酒人血入於酒為酒鱉。多氣人血入於氣為氣鱉。虛勞人敗血雜痰為血鱉。如蟲之行。上侵人咽。下蝕人肛。或附脅背。或引胸腹。惟用蕪荑炒。兼暖胃理氣益理之藥。乃可殺之。

【炮製】藏器曰。凡使蕪荑。以氣膻者良。乃山榆仁也。經疏曰。入藥用大者。小者即榆莢。不堪入藥。除疳症殺蟲外。他用甚稀。故無禁忌法。

五加皮

味辛苦。性溫。無毒。在天得少陽之氣。為五車星之精。在地得火金之味而生。降也。陰也。遠志為使。惡元參、蛇皮。

【主治】主心腹疝氣腹痛。益氣。療躃。小兒三歲不能行。疽瘡陰蝕。(本經)男子陰痿。囊下濕。小便餘瀝。女子陰癢。及腰脊痛。兩腳疼痹風弱。五緩虛羸。補中益精。堅筋骨。強志意。(別錄)破逐惡風血。四肢不遂。賊風傷人。主多年瘀血在皮肌。治痹濕內不足。(甄權)治中風骨節攣急。補五勞七傷。(大明)釀酒治風痹。四肢攣急。(蘇頌)

【歸經】入肝腎二經。為祛風濕壯筋骨之品。(兼補劑)

【前論】元素曰。腎得其養。則妄水去而骨壯。肝得其養。則邪風去而筋強。汪機曰。風家飲酒。能生痰火。惟五加一味浸酒日飲。數有益。訒庵曰。辛順氣而化痰。苦堅骨而益精。溫祛風而勝濕。逐皮膚之瘀血。療筋骨之拘攣。

【禁忌】經疏曰。下部無寒濕邪而有火。及肝腎虛而有火。均忌。

蔓荊子

味苦辛。性微寒。無毒。稟陽氣以生。兼得金化而成。升也。陽也。惡烏頭、石膏。

【主治】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去白蟲。(本經)風頭痛。腦鳴。目淚出。(別錄)利關節。治癇疾。赤眼。(大明)太陽頭痛。頭沉昏悶。除昏暗。散風邪。涼諸經血。止目睛內痛。(元素)搜肝風。(好古)

【歸經】入肝膀胱二經。兼入胃經。為搜風涼血之品。(兼輕劑 能散上部風熱)

【前論】之才曰。齒雖屬腎。為骨之餘。而上齦屬胃。下齦屬大腸。陽明風熱上攻。則動搖腫痛。蔓荊能散陽明風熱。故齒堅。時珍曰。體輕浮。上升而散。故所主者。皆頭面風熱之症。仲淳曰。六淫之邪。風則傷筋。寒則傷骨。而為寒熱。甚則或成濕痹。或為拘攣。

【禁忌】經疏曰。頭目痛不因風邪而由血虛有火者。忌之。元素云。胃虛人不可服。恐生痰疾。

【炮製】雷公曰。凡使。去蒂子下白膜。酒浸一日。蒸之。曬乾用。

紫荊皮

味苦。性平。無毒。內稟天地清寒之性。外感南方初陽之氣而生。

【主治】主破宿血。下五淋。濃煮汁服。(開寶)活血行氣。消腫解毒。治婦人血氣疼痛。經水凝澀。(時珍)

【歸經】入肝經。為勝熱泄結破瘀之品。(外科要藥 肝心包血分藥)

【前論】張實之曰。寒勝熱。苦走骨。紫入營。故能活血消腫。利小便而解毒也。鰲按、紫荊皮為跌撲損傷家必用之藥。亦以其能破宿血。行滯氣也。

密蒙花

味甘。性平。微寒。無毒。稟土氣兼感冬春之氣而生。

【主治】主清盲膚翳赤腫。多眵淚。消目中赤脈。小兒篥豆。及疳氣攻眼。(開寶)療羞明怕日。(守真)

【歸經】入肝經。為平潤之品。(併入本經氣分血分 潤肝燥)

【前論】仲淳曰。其蕊萌於冬而開於春。故為厥陰肝家正藥。但形與芫花相似。芫花狹小。而密蒙花差大為異。當詳辨之。

鰲按、本草詳載密蒙花主治諸症。要皆肝虛有熱所致。蓋目者。肝之竅也。目得血而能視。肝血虛。則為青盲膚翳。肝熱甚。則為眵淚赤腫赤脈。及小兒痘瘡餘毒疳氣攻眼等病。密蒙花甘能補血。則血分充。寒能涼血。則血熱除。諸症寧有不愈者乎。此為眼科要藥。

川椒

味辛。性溫。無毒。得南方之陽。受西方之陰。稟火金之氣而生。可升可降。陽也。杏仁為使。得鹽味佳。畏款冬花、防風、附子、雄黃。可收水銀。中其毒者涼水麻仁漿解之。閉口者殺人。多食乏氣喘促。久食失明。傷血脈。五月食。損氣傷心。令人多忘。

【主治】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熱痹痛。下氣。(本經)散寒除濕解鬱結。通三焦。溫胃。補右腎命門。殺蛔蟲。止泄瀉。(時珍)

【歸經】入脾肺二經。兼入心包絡經。為散寒逐濕補火之品。(兼燥劑)

【前論】吳猛曰。其氣香。其性下行。能使火熱下達。不致上熏。許叔微曰。凡腎氣上逆。須以川椒引之歸經則安。更弗再逆。戴原禮曰。凡嘔吐服藥不納者。必有蛔在膈間。加川椒十粒。自不吐。蛔見椒則伏也。丹溪曰。椒屬火。有下達之能。久服則火自水中生。故服椒久。必被其毒。時珍曰。此乃手足太陰右腎命門氣分之藥。故能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濕。治風寒濕痹水腫瀉利。入命門補火。治陽衰溲數足弱久痢諸症。

【禁忌】經疏曰。肺胃素熱。大腸積熱。一切陰虛陽盛。火熱上衝者。均忌。

【炮製】寇氏曰。凡使。微炒使出汗。乘熱入竹筒中。搗去裡面黃殼取紅用。未盡。再搗用。花椒亦然。

椒目

味苦。性寒。無毒。

【主治】主水。腹脹滿。利小便。(蘇恭)治十二種水氣。及腎虛耳猝鳴聾。膀胱急。(甄權)止氣喘。(丹溪)

【歸經】入脾膀胱二經。為利水之品。(行積水逐留飲)

【前論】原禮曰。椒氣下達。故椒目能治腎虛耳鳴。用巴豆、菖蒲同研。以松脂、黃蠟熔為挺。納耳中抽之。一日一易。神驗。寇氏曰。椒目治盜汗有功。微炒研細。用半錢以上豬上唇煎湯一合。睡時調服。無不效。蓋椒目能行水故也。時珍曰。椒目下達。能行滲道。不行穀道。

以上宣劑木部

穀芽

味苦。性溫。無毒。

【主治】主寒中。下氣。除熱。(本經)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健脾開胃和中消食之品。

【前論】仲淳曰。穀芽具生化之性。故能調理脾胃。脾胃和則中自溫。氣自下。熱自除也。

味苦甘辛。性熱。有毒。畏葛花、赤小豆、綠豆粉、鹽、枳椇。

【主治】主行藥勢。殺百邪惡毒氣。(本經)通血脈。厚腸胃。潤皮膚。消憂發怒。宣言暢意。(藏器)

【歸經】入十二經。為開發宣通之品。

【前論】好古曰。辛者能散。苦者能下。甘者能居中而緩。用為導引。能通行一身之表。至極高之分。陳士良曰。熱飲傷肺。涼飲傷胃。溫行和中。多飲助火傷神。少飲和血行氣。

【禁忌】丹溪曰。本草止言酒性熱而有毒。不言其濕中發熱。近於相火。大醉後振寒戰慄。可見矣。

秫米

味甘。性微寒。無毒。即粟之糯者。

【主治】治寒熱。利大腸。療漆瘡。(別錄)治筋骨攣急。殺瘡疥熱毒。(孟詵)

【歸經】入肺經。為宣暢之品。

【前論】時珍曰。肺瘧。及陽盛陰虛夜不得眠。及食鵝鴨成瘕。妊娠下黃汁。皆治之。

【禁忌】孟詵曰。能擁五臟氣。動風。迷悶人。不可多食。養生曰。黏滯易成黃積病。小兒不宜多食。

大麥

味鹹。性溫。無毒。

【主治】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本經)補虛劣。壯血脈。化穀食。止泄瀉。不動風氣。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膚。為面無燥熱。勝於小麥。(士良)平胃。止渴。消食。療脹滿。(蘇恭)〔麥苗〕治諸黃。利小便。杵汁日日服。(類要)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補虛化谷之品。(兼補劑)

【前論】寇氏曰。暴食稍似腳弱。下氣故也。熟則大益人。帶生則冷能損人。

麥芽

味甘鹹。性溫。無毒。豆蔻、砂仁、烏梅、木瓜、白芍、五味為之使。

【主治】主化宿食。破冷氣。止心腹脹滿。(蘇頌)溫中。下氣。開胃。止霍亂。除煩。消痰。破癥結。(日華)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健土化積之品。(兼瀉劑 能助胃氣上行而資健運)

【前論】丹溪曰。能行上焦滯血。除腹內寒鳴。多服久服。能令人消腎。士材曰。麥芽能消導。全在多炒。使其性枯。不然。麥性本泥滯也。

鰲按、麥芽功用與穀芽相似。而消食之力更緊。補益則不如谷也。但能墮胎。妊婦勿用。

【禁忌】經疏曰。能消米麵諸果食積。無積滯脾胃者。忌用。

陳神麯

味甘。性溫。無毒。出泉州陳久者良。

【主治】主療臟腑中風氣。調中下氣。開胃。消宿食。主霍亂。心膈氣痰逆。除煩。破癥結。補虛。去冷氣。治腸胃中塞不下食。(本經)化水穀宿食。症氣。健脾暖胃。(大明)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消導之品。

【前論】時珍曰。閃挫腰痛者。煅過淬酒服之效。產後欲回乳。炒研酒服二錢。日二。立止。

【禁忌】經疏曰。脾陰虛。胃火盛者。均忌。能落胎。孕婦少食。

紅曲

味甘。性溫。無毒。紅入米心。陳久者良。

【主治】主入營而破血。燥胃消食。活血和傷。治赤白痢。下水穀。(丹溪)殺山嵐瘴氣。治跌撲損傷。(吳瑞)

【歸經】入脾胃大腸三經。為破血消食之品。(兼燥劑)

【前論】時珍曰。凡婦人血氣痛。及產後惡血不盡。擂酒飲之良。吳瑞曰。以紅曲釀酒。則辛熱有毒。能發腸風痔瘺腳氣哮喘痰逆咳嗽諸疾。

味苦。性寒。無毒。能升能降。陰中陰也。

【主治】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兩腳疼冷。(別錄)瘧疾。骨蒸。犬咬。中毒藥蠱氣。(大明)去心中懊憹不眠。宜生用之。(湯液)治時疾熱病發汗。炒為末。能止盜汗。除煩。(孟詵)傷寒溫毒發斑嘔逆。(時珍)

【歸經】入肺經。入胃經。為解表除煩之品。(解肌發汗下氣調中)

【前論】博物志曰。豉得蔥則發汗。得鹽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則止汗。亦麻黃根節之義也。士材曰。豉之入肺。所謂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之義也。傷寒瘴氣。肺先受之。喘吸煩悶。亦肺氣有餘耳。何弗治耶。

【禁忌】經疏曰。傷寒傳入陰經。與直中三陰者。皆不宜用。熱結胸中。煩悶不安。此欲成結胸。法當下。不宜再汗。均忌。

以上宣劑谷部

蔥白

味辛。性平。葉溫。根鬚平。並無毒。稟天之陽氣。得地之金味而生。升也。陽也。

【主治】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目腫。傷寒骨肉碎痛。喉痹不通。安胎。歸目除肝邪氣。安中利五臟。益目精。殺百藥毒。〔蔥實〕辛溫無毒。主明目。補中不足。〔蔥根〕主傷寒頭痛。〔蔥汁〕平溫。主溺血。解藜蘆毒。(本經)蔥有寒熱。白冷青熱。傷寒湯中不用青。宏景)霍亂轉筋。及奔豚氣。腳氣心腹痛。(大明)利耳鳴。通二便。時疾熱狂。陰毒腹痛。通乳。安胎通氣。治諸血。(備要)

【歸經】入肺肝胃三經。為解散之品。(兼輕劑 達表和里通陽治血)

【前論】時珍曰。生用辛散。熟用甘溫。外實中空。肺之藥也。肺病宜食之。肺主氣。外應皮毛。其合陽明。故所治之症。多屬太陰陽明。皆取其通氣發散之功。通氣故能解毒理諸病。氣者。血之帥也。氣通則血治矣。故金瘡等用之。皆有殊效。

【禁忌】仲景曰。蔥同蜜食殺人。同棗食令人病。時珍曰。服地黃常山人。忌食。經疏曰。表虛易汗者。勿食。病已得汗。勿再進。

白芥子

味辛。性溫。無毒。煎湯不可過熟。熟則力減。

【主治】主胸膈冷。上氣。面目黃赤。(別錄)暴風毒腫。流四肢疼痛。(宏景)治喘咳反胃。痹木腳氣。筋骨腰節諸痛。(時珍)

【歸經】入肺經。為利氣豁痰。發汗散寒。除腫止痛之品。(通行經絡 能搜剔內外痰結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

【前論】丹溪曰。痰在皮裡膜外及脅下。非此不能達。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義。

【禁忌】經疏曰。肺經有熱。及陰虛火炎生痰者。均忌。

萊菔

生者味辛甘。熟者味甘。性皆溫平。皆無毒。稟土金之氣以生。能升能降。陽也。

【主治】主大下氣。消穀。去痰癖。搗汁止消渴。(本經)制面毒。(蕭炳)治肺痿吐血。同羊肉銀魚煮食。治勞瘦咳嗽。(日華)生搗服。治噤口痢疾。(汪穎)主吞酸。化積滯。解酒毒。散瘀血。煎湯洗腳氣。飲汁治下痢。及失音。並煙燻欲死。生搗塗湯火瘡。(時珍)

【歸經】入脾胃肺大腸四經。為消食化痰之品。(生食升氣熟食降氣辛宜肺甘宜脾)

【前論】孟詵曰。多食萊菔動氣。惟生薑能制其毒。訒庵曰。夏日食萊菔菜。秋不患痢。冬月以其葉攤屋上。任霜雪打。至春收之。煎湯治痢。

萊菔子

味辛甘。性平。無毒。可升可降。陽也。

【主治】生能升。熟能降。升則吐風痰。寬胸膈。發瘡疹。熟則定痰喘咳嗽。調下痢後重。並止內痛。(丹溪)主下氣。除脹。利大小便。止氣痛。(時珍)

【歸經】入肺脾二經。為行氣消痰之品。

【前論】丹溪曰。萊菔子治痰。有推牆倒壁之功。

【禁忌】經疏曰。萊菔下氣耗血。服地黃、首烏者。不可食。其子。虛弱人大忌。

生薑

味辛。性微溫。無毒。稟天地之陽氣以生。升也。陽也。秦椒為使。惡黃芩、黃連、天鼠糞。殺半夏、莨菪毒。

【主治】主歸五臟。除風邪寒熱。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去痰下氣。(別錄)主水氣滿。治咳嗽時疾。和半夏。主心下急痛。和杏仁。下急痛氣實心胸。擁膈冷熱氣。神效。搗汁和蜜服。治中熱嘔逆不能下食。(甄權)〔乾生薑〕乃留皮自干者。味性同生姜。為肺經氣分藥。能治肺。(好古)冷痢血閉。病人虛冷宜加。(甄權)〔白姜〕即去皮未經釀者。性熱。色白。治肺胃寒邪。(李梴)〔姜皮〕味辛性涼。主和脾胃行水。故治浮腫及脹滿。(時珍)

【歸經】入肺心脾胃四經。為發散之品。(嘔吐反胃聖藥 散寒發表止嘔開痰)

【前論】藏器曰。生薑本溫。要熱則去皮。要涼則留皮。成無己曰。薑棗辛甘。能行脾胃津液。和營衛。不獨專於發散也。

乾薑

味辛。性大熱。無毒。稟天地之陽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中陰也。

【主治】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痢。(本經)寒冷腹痛。中惡。皮膚間結氣。(別錄)治腰腎中疼冷氣。破血祛風。通四肢關節。開臟腑。宣諸絡脈。(甄權)主心下寒痞。(好古)〔炮姜〕除胃冷。(蕭炳)

【歸經】入心肺脾胃腎大腸六經。為除寒散結。回陽通脈之品。(兼燥劑)

【前論】東垣曰。乾薑乃心脾二經氣分藥。宜甘草緩之。好古曰。服乾薑以治中者。必上僭。宜大棗輔之。訒庵曰。乾薑去臟腑沉寒痼冷。能去惡生新。使陽生陰長。故吐衄下血。有陰無陽者宜之。亦能引血藥入氣分而生血。故血虛發熱。產後大熱者宜之。引以黑附。能入腎而祛寒濕。能回脈絕無陽。同五味利肺氣而治寒嗽。燥脾濕而補脾。通心助陽而補心氣。炮姜主除胃冷而守中。溫經止血。虞摶曰。乾薑生則逐寒邪。炮則除胃冷而守中。多用則耗散元氣。辛以散之。是壯火食氣故也。須以生甘草緩之。辛熱以散裡寒。寶鑑曰。炮姜止而不移。非若附子走而不守。炮黑止吐衄。血見黑則止也。

【禁忌】經疏曰。生薑、乾薑、炮姜。禁忌略同。大約久服傷陰損目。誤服亦然。凡陰虛內熱。陰虛咳嗽吐血。表虛有熱。汗出自汗盜汗。臟毒下血。因熱嘔惡。火熱脹痛。均忌。

胡荽

味辛。性微溫。無毒。稟金氣多火氣少而生。升也。陽也。伏鐘乳石。

【主治】主消穀。利大小腸。通小腹氣。拔四肢熱。止頭痛。發痘疹。通心竅。(嘉祐)

【歸經】入肺脾二經。兼入心經。為透發之品。(闢一切不正之氣)

【禁忌】經疏曰。辛香發散。氣虛人不宜食。痘疹出不快。非風寒外侵。穢惡觸犯。不宜食。服一切補藥。及藥中有白朮、丹皮。均忌。

以上宣劑菜部

橘核

味苦。氣溫。無毒。

【主治】主腎疰腰痛。膀胱氣痛。腎冷。炒研每溫酒服一錢。(大明)小腸疝氣。及陰核腫痛。炒研五錢老酒煎服。或酒糊丸服。大效。(時珍)

【歸經】入肝經。為治下部之品。(能治腎膀胱因寒所生之病)

【前論】士瀛曰。橘核入肝。與青皮同。故治腰痛及潰疝在下之病。不獨取象於核也。時珍曰。橘核出日華子。苦溫下氣。所以能達腎與膀胱。

【炮製】備要曰。凡使。以新瓦焙香。去殼取仁。研碎入藥。

枇杷葉

味苦。性平。無毒。得金氣以生。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主嘔噦不止。婦人產後口乾。(大明)煮汁主渴疾。治肺氣熱嗽。及肺風瘡。胸面上瘡。(孟詵)療腳氣。(時珍)

【歸經】入肺胃二經。為下氣之品。(兼瀉劑 和胃降肺氣清熱解暑毒)

【前論】蘇海峰曰。枇杷葉治肺胃病。取其下氣之功也。氣下則火降痰順。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炮製】雷公曰。凡採得。濕葉重一兩。干者三葉重一兩。乃為氣足堪用。粗布拭去毛。甘草湯浸一遍。用綿再拭乾。每一兩以酥二錢半塗上炙用。蘇恭曰。去毛不淨。射入肺。令咳不已。時珍曰。治胃薑汁塗炙。治肺病蜜水塗炙。乃良。

荔枝核

味甘。性溫。無毒。

【主治】主心痛。小腸氣痛。以一枚煨存性。研末。新酒調服。(寇氏)治㿗疝氣痛。婦人血氣刺痛。(時珍)〔荔枝殼〕主痘瘡出不快。煎湯飲之。又解荔枝熱。浸水飲。(時珍)

【歸經】入肝腎二經。為散寒祛濕之品。

【前論】李梴曰。荔枝核同牛膝、補骨脂、延胡索、合歡子、茴香、木瓜、杜仲、橘核、萆薢。能治疝氣。虛熱者。加黃柏。虛寒者。加肉桂。

橄欖

味緩甘。性溫。無毒。得土中之陽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中陰也。

【主治】主清咽喉而主渴。厚腸胃而止瀉。下氣醒酒。消食除煩。解河豚毒。一切魚鱉毒。及魚骨鯁。(李杲)

【歸經】入肺胃二經。為清解之品。

【前論】丹溪曰。橄欖性熱。能致上壅。不可多食。

鰲按、橄欖之熱。在乎兩頭。切去之。但用中段。便不熱。以少鹽醃之。便不上壅。

甜瓜蒂

味苦。性寒。有小毒。感時令之火熱。稟地中之伏陰而生。升也。陰中陽也。

【主治】主咳逆上氣。及食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本經)去鼻中息肉。(別錄)治腦寒熱癰。眼昏。吐痰。(大明)主風眩頭痛。懊憹不眠。癲癇喉痹。頭目濕氣。水腫黃疸。濕熱所生諸病。(備要)

【歸經】入肺脾胃三經。為湧吐之品。(陽明吐藥 能吐風熱痰涎上膈宿食)

【前論】東垣曰。難經云。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此飲食內傷。填塞胸中。食傷太陰。生髮之氣伏於下。宜瓜蒂散吐之。經所謂木鬱則達之也。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則木得舒暢。天地交而萬物通矣。若尺脈絕者不宜用此。恐損真元。令人胃氣不復也。成無己曰。高者越之。在上者湧之。故越以瓜蒂、香豉之苦。湧以赤小豆之酸。酸苦湧泄為陰也。

鰲按、王禎云。瓜類不同。其用有二。供果者為果瓜、甜瓜、西瓜。供菜者為菜瓜、胡瓜、越瓜。但果瓜中之甜瓜。應即俗所云香瓜。其蒂不甚苦。亦不堪入藥。今所用瓜蒂。乃是俗所云團瓜之蒂。團瓜止可作菜。而不可作果。今雖遵綱目而以甜瓜列於果部。其實不可不辨。團瓜。俗又名田瓜。恐是甜田之誤。

【禁忌】經疏曰。瓜蒂極苦而性上壅。能損胃傷血。耗氣散神。凡胸中無寒。胃家無食。皮中無水。頭面無濕。及胃虛氣弱。諸亡血。諸產後。似中風倒僕。心虛有熱。癲癇女勞谷疸。元氣尫羸。脾虛浮腫。切勿誤用以致傷生。戒之慎之。

以上宣劑果部

銅青

一名銅綠。味酸。性平。微毒。銅稟土中以生。青則其英華秀出於外所結成者。

【主治】主婦人血氣心痛。合金瘡止血。明目治膚赤。息肉。(藏器)主風爛眼淚出。(之才)治惡瘡疳瘡。吐風痰。殺蟲。(時珍)

【歸經】入肝膽二經。為專去風痰之品。

【前論】抱朴子曰。治皆肝膽之病。亦金勝木之義也。

【禁忌】經疏曰。凡目痛膚翳不由風熱外侵。而由肝虛血少者。忌用。

以上宣劑金部

蓬砂

即硼砂。味鹹甘。性涼。無毒。採取煎淋結成。亦如硝石、硇砂之類。

【主治】主消痰止嗽。破癥結。喉痹。(大明)上焦胸膈痰熱。生津液。去口氣。消障翳。除噎隔反胃。積塊結核瘀肉。陰潰。骨鯁惡瘡。及口齒諸病。皆治之。(時珍)

【歸經】入肺經。為生津去痰泄熱之品。(喉科要藥 亦能柔五金而去垢膩)

【前論】蘇頌曰。今醫家用硼砂治咽喉。最為要切。寇氏曰。初覺喉中腫痛。含化咽津。則不成痹。膈上痰熱。亦宜含咽。洪邁曰。咸能軟堅。凡骨鯁百計不效者。含咽一塊。便脫然而化。時珍曰。色白質輕。故能去胸膈上焦之熱。其治噎隔積聚。骨鯁結核。惡肉陰潰者。取其柔物也。其治痰熱眼目障翳者。取其去垢也。

鰲按、芽兒雪口。以硼砂一味研細吹之。即效。

【禁忌】經疏曰。硼砂克削為用。消散為能。宜攻有餘。難施不足。此暫用之藥。非久服之劑。

【炮製】時珍曰。出西番者白如明礬。出南番者黃如桃膠。皆是煉結而成。

以上宣劑石部

秋露水

味甘。性平。無毒。乃陰氣之液也。

【主治】主稟肅殺之氣。宜煎潤肺殺祟之藥。及調疥癬蟲癩之散。(虞摶)百草頭上露。止消渴。(藏器)柏葉菖蒲上露。主明目。宜旦洗之。(時珍)

【歸經】入肺經。為潤澤之品。(兼補劑)

【前論】徐之才曰。霜殺物。露滋物。性隨時異也。露能解暑。故白露降則處暑矣。瘧必由於暑。故治瘧藥必露一宿服。以解暑邪。

【炮製】時珍曰。凡取露水。於朝日未晞時。拂取用之。

陰陽水

一名生熟湯。味甘鹹。無毒。以新汲水百沸湯和勻。

【主治】主調中消食。凡痰瘧及宿食毒惡之物腫脹。欲作霍亂者。即以鹽投中。進一二升。令吐盡痰食。便愈。(藏器)凡霍亂及嘔吐不能納食及藥危者。先飲數口即定。(時珍)

【歸經】入三焦經。為調和陰陽之品。

【前論】馬志曰。上焦主納。中焦主化。下焦主出。三焦通利。陰陽調和。升降周流。則臟腑暢達。一失其道。二氣混亂。濁陰不降。清陽不升。故發為霍亂嘔吐之病。飲此湯即定者。分其陰陽。使得其平也。訒庵曰。霍亂有寒熱二種。藥中能治此者甚少。然未嘗分別言之。猝然患此。脈候未審。慎勿輕投偏寒偏熱之劑。曾見有霍亂服薑湯而立斃者。惟飲陰陽水為最穩。

【炮製】回春曰。河水與井水合用。亦名陰陽水。

以上宣劑水部

白鴿

味鹹。性平。無毒。稟水金之氣以生。

【主治】主闢百藥毒。及人馬久患疥。(嘉祐)調精益氣。治惡瘡疥。並風瘙白癜癧瘍風。(孟詵)〔野鴿屎〕名左盤龍。味辛。氣溫。無毒。亦治人馬疥。(嘉祐)主消腫。及腹中痞塊。(汪穎)消瘰癧諸瘡。治破傷風。及陰毒垂死者。殺蟲。(時珍)

【歸經】入腎經。兼入肺經。為調精益氣之品。

【前論】仲淳曰。凡毒藥之性多熱。鴿得金水之氣。故能解諸藥毒。

【禁忌】經疏曰。本經雖云調精益氣。其用止長於祛風解毒。然而未必益人。故孟詵云。食多減藥力。今世勞怯人多食之。殊未當也。

五靈脂

味甘。性溫。無毒。出北地。寒號蟲糞。降也。陰中陰也。惡人參。損人。

【主治】主療心腹冷氣。小兒五疳。闢疫。治腸風。通利氣脈。女子月閉。(本經)通和血脈。散血和血。生用血閉能通。炒用經多能止。治血痹血積血眼血痢腸風崩中一切血病。凡血暈血崩不止。半生半炒水服一錢。止胎前產後血氣諸痛。男女一切心腹脅肋少腹諸痛。疝痛。身體血痹刺痛。血凝齒痛。又能除風化痰。殺蟲消積。治小兒驚風。五癇癲疾。肝瘧發寒熱。及痰涎挾血成窠。血貫瞳子。重舌。解藥毒。蛇蠍蜈蚣傷。(綱目)

【歸經】入肝經。為行血止痛之品。(肝經血分藥 入肝最速引經有功止能行血不能生血)

【前論】訒庵曰。五靈脂治血崩。非正治之藥。乃祛風之劑。衝任經虛。被風襲傷營血。以致崩中暴下。與荊芥防風治崩義同。方悟古人識見深遠如此。此李仲南之說也。時珍因論之曰。此亦一說。但未及肝虛血滯。亦自生風之意。但按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任脈通。衝脈盛。則月事以時下。無崩漏之患。且易有子。

鰲按、五靈脂專於散瘀行血。大有奇效。一婦人自縊半夜。其家救之。雖蘇。次日遍身青紫黑色。血已瘀結之故也。氣息奄奄。不能言語。飲食不下。眾醫袖手。莫可如何。余用生五靈脂研細酒飛淨五錢。用當歸、紅花、香附各錢半。各以酒炒。煎湯半盞。調服靈脂末。令其仰臥。時飲以米湯一二口。半日許。大下瘀血幾及一桶。然後急進調補氣血藥。數日而愈。

【禁忌】經疏曰。血虛腹痛。血虛經閉。產婦去血過多發暈。心虛有火作痛。血虛無瘀滯者。均忌。

【炮製】雷公曰。此物多夾砂石。絕難修治。凡使。研細。酒飛去砂石。曬乾收用。時珍曰。此藥氣甚燥惡。粒大如豆。採之有如糊者。有黏塊如糖者。人以砂石雜而貨之。故以糖心潤澤者為真。

鰲按、劉禹錫云。寒號蟲四足。有肉翅。能飛。但不甚遠。則知此雖名蟲。既能飛。則屬鳥類矣。從前本草書多列虫部。恐非是。今故次於禽鳥之例。

以上宣劑禽部

虎骨

味辛。性微熱。無毒。西方之獸屬金。風從虎者。風為木。虎屬金。木受金制也。其性升。陽也。

【主治】主除邪惡氣。殺鬼疰毒。主驚。治惡瘡鼠瘺。頭骨尤良。(別錄)〔脛骨〕治筋骨毒風攣急。屈伸不得。走注疼痛。治屍疰腹痛。傷寒溫氣溫瘧。殺犬咬毒。(甄權)追風定痛。健骨。主久痢脫肛。獸骨鯁咽。(時珍)〔虎睛〕主癲疾。(別錄)瘧病。小兒熱疾驚悸。(孟詵)明目去翳。(時珍)

【歸經】入腎經兼入肝經。為搜風健骨之品。

【前論】李梴曰。用脛骨者。虎之一身筋力。皆出於前之脛骨中。性氣藏焉。故用以入藥。時珍曰。虎骨通可用。凡辟邪疰。治驚癇、溫瘧、瘡疽、頭風。當用頭骨。治手足諸風。當用脛骨。治腰背諸風。當用脊骨。

鰲按、時珍之說極是。治病必從其類。不得概執脛骨為良。

【禁忌】經疏曰。凡血不足以養筋。以筋骨疼痛者。宜少用。

【炮製】雷公曰。凡使虎骨。捶碎。去髓。塗酥或酒或醋炙黃。凡使虎睛。取真者。以生羊血浸一宿。漉出。微火焙乾。搗粉用。

麝臍香

味辛。性溫。無毒。降也。陽中陰也。忌大蒜。

【主治】主辟惡氣。殺鬼精物。溫瘧。蠱毒。癇痙。去三蟲。(本經)療諸凶邪氣鬼氣。中惡。心腹暴痛。脹急痞滿。風毒。婦人難產。墮胎。去面䵴。(音孕)目中膚翳。久服除邪。不夢寤魘寐。通神仙。(別錄)主開經絡。通諸竅。透肌骨。暖水臟。治卒中諸風諸氣諸血諸痛。痰厥驚癇。症瘕瘴瘧。鼻窒耳聾。目翳陰冷。辟邪解毒。殺蟲壞果敗酒。(綱目)

【歸經】入脾經。通行十二經。為開關利竅之品。(走竄飛揚內透骨髓外徹皮毛)

【前論】東垣曰。麝香入脾治肉。牛黃入肝治筋。冰片入腎治骨。又麝香風病在骨髓者宜之。若在肌肉用之。反引風入骨。如油入面。最不得出。嚴用和曰。中風不省者。以麝香清油灌之。先開其關竅。庶後免語謇癱瘓之症。而他藥亦有效。時珍曰。嚴氏謂風病必先用麝。丹溪謂風病血病必不可用。皆非通論。蓋麝香走竄。能通諸竅之不利。開經絡之壅遏。若諸風諸氣諸血諸痛驚癇症瘕諸病。經絡閉塞。孔竅不利者。安得不用為引導。以開之通之耶。但不可過耳。

【禁忌】經疏曰。凡病之屬於虛者。法當補益。概勿施用。

以上宣劑獸部

穿山甲

味鹹。性微寒。有毒。

【主治】主五邪驚啼悲傷。燒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方寸匕。療蟻瘺。(別錄)風冷濕痹。通經。下乳。消腫。消潰。止痛排膿。和傷發痘。風瘧。瘡科須為要藥。(備要)

【歸經】入肝經。兼入胃大腸二經。為走竄之品。(兼通劑 功專行散通經絡達病所)

【前論】李仲南曰。性專行散。中病即止。不可過服。

【禁忌】經疏曰。癰疽已消。禁服。痘瘡元氣不足。不能起發。亦忌。

【炮製】備要曰。凡使或炮。或燒。或酥炙。或醋炙。或童便炙。或油煎。或土炒。或蛤粉炒。各隨本方。總未有生用者。尾甲為力勝。

蛇蛻

味鹹甘。性平。有小毒。畏磁石及酒。

【主治】主小兒百二十種驚癇。瘛瘲癲疾。寒熱腸痔。蟲毒。蛇癇弄舌搖頭。大人五邪。言語僻越。惡瘡嘔咳。明目。火熬之良。(別錄)治鬼魅風瘧。喉風喉痹。疥癬皮膚瘡瘍。產難。目翳。(時珍)

【歸經】入肝經。為走竄之品。(兼輕劑 能引諸藥入肝散邪)

【前論】寇氏曰。蛇蛻從口退出。眼睛亦退。今眼藥及去翳膜用之。取此義也。

【禁忌】經疏曰。小兒驚癇癲疾。非外邪客忤。而由肝心虛者。不效。

白花蛇

味甘鹹。性溫。有毒。生土穴陰霾之處。稟幽暗毒癘之氣而生。降也。陰中陰也。得酒良。

【主治】主中風濕痹不仁。筋脈拘急。口面喎斜。半身不遂。骨節疼痛。大風疥癩。及暴風瘙癢。腳弱不能久立。一名褰鼻蛇。白花者良。(開寶)〔烏蛇〕即烏梢蛇。氣味所主經與白花蛇同。第性善無毒耳。修事亦同。可不另載。(仲淳)

【歸經】入肺肝二經。為祛風除濕之品。(內走臟腑外徹皮膚透骨搜風截驚定搐)

【前論】雷斆曰。蛇性竄。能引藥至於有風疾處。故能治風。仲淳曰。癘風疥癬頑皮等症。誠為要藥。若中風口面喎斜。半身不遂。定緣陰虛血少內熱而發。與得之風濕者殊科。非所宜也。當辨。

【炮製】雷公曰。凡用。春秋酒浸三宿。夏一宿。冬五宿。取出。炭火焙乾。如此三次。以砂瓶盛。埋地中一宿。出火氣。去皮骨。單取肉用。經疏曰。頭尾併骨。俱有大毒。不可下咽。須盡去之。

烏賊魚骨

一名海螵蛸。味鹹。性微溫。無毒。稟水中之陽氣以生。可升可降。陰中陽也。

惡白芨、白蘞、附子。又名墨魚。

【主治】主赤白漏下。經汁血閉。陰蝕腫痛。寒熱症瘕。無子。(本經)驚氣入腹。腹痛環臍。丈夫陰中腫痛。令人有子。又主瘡多膿汁不燥。(別錄)療血崩。殺蟲。炙研飲服。治婦人血瘕。大人小兒下痢。點眼治熱淚浮翳。(孟詵)主女子血枯病傷肝。吐血下血。治瘧。消癭。研末敷小兒疳瘡痘瘡臭爛。丈夫陰瘡。湯火傷瘡。跌傷出血。同蒲黃末敷舌腫血出如泉。(綱目)

【歸經】入肝腎二經。為通經絡祛寒濕之品。(肝經血分藥)

【前論】丹溪曰。經閉有有餘不足二症。有餘者血滯。不足者肝傷。烏賊骨所治。是肝傷血閉不足之病。

時珍曰。此厥陰血分藥也。味鹹走血。故血枯。血瘕。經閉崩帶。下痢疳疾。厥陰本病也。寒熱瘧疾。聾癭。少腹痛陰痛。厥陰經病也。目翳流淚。厥陰竅病也。厥陰屬肝。肝主血。故諸血病皆治之。

【禁忌】經疏曰。其氣味鹹溫。血病多熱者。勿用。

【炮製】備要曰。凡使。以魚滷浸。炙黃用。

以上宣劑鱗部

淡菜

味甘。性溫。無毒。海物皆咸。惟此味淡。故以為名。

【主治】主血損傷憊。精血衰少。及吐血。久痢。腸鳴。腰痛。疝瘕。女人帶下。產後瘦瘠。(藏器)產後血結。腹內冷痛。治症瘕。潤毛髮。治崩中帶下。燒食一頓令飽。(孟詵)補五臟。益陽事。理腰腳氣。能消宿食。除腹中冷氣痃癖。(日華)消癭氣。(綱目)

【歸經】入肝腎二經。為益陰之品。(兼補劑)

【前論】日華子曰。此雖形狀不典。而甚益人。阮氏曰。淡菜生海藻上。故治癭與海藻同功。

以上宣劑介部

露蜂房

味甘鹹。性平。有毒。蜂得火氣之甚而生。故房亦有毒。取懸樹受風露者良。

【主治】主驚癇瘛瘲。寒熱邪氣。癲疾。鬼精蠱毒。腸痔。火熬之良。又療蜂毒毒腫。(開寶)主附骨癰疽。根在臟腑。塗瘰癧成瘺。止風蟲牙痛。敷小兒重舌。起陽痿。(訒庵)

【歸經】入胃經。為祛風殺蟲之品。

【前論】韓保升曰。露蜂房。陽明藥也。外科齒科。及他病用之者。亦取其以毒攻毒。兼殺蟲之義耳。訒庵曰。附骨疽不破。附骨成膿。故名。不知者誤作賊風治。

鰲按、賊風與附骨疽。本自不同。附骨疽痛處必發熱。四肢乍寒乍熱。小便赤。大便秘。卻無汗。治之之法。只須瀉熱發散。其毒自消。若賊風。則其病處不熱。亦不發寒熱。但覺身冷。欲得熱熨則稍寬。並時有汗。此宜風藥以治之。蘇恭治附骨疽。以蜂房蛇皮亂髮燒灰酒服方寸匕。良方也。

【禁忌】經疏曰。凡病屬氣血虛無外邪者。與癰疽潰後元氣乏絕者。均忌。

白殭蠶

即蠶之自死者。味鹹辛。性平。無毒。蠶屬陽。而僵者又兼金木之化。升也。陽也。惡桑螵蛸、桔梗、茯苓、茯神、萆薢。

【主治】主小兒驚癇夜啼。去三蟲。滅黑䵟。令人面色好。男子陰瘡病。女子崩中赤白產後余痛。滅諸瘡瘢痕。(本經)主祛風消痰。中風失音。頭風齒痛。喉痹咽腫。丹毒瘙癢。瘰癧結核。痎瘧。血病。小兒驚疳。膚如鱗甲。口噤。發汗。一切金瘡疔腫風痔。(備要)

【歸經】入肺肝三焦三經。為祛風化痰之品。(兼輕劑)

【前論】張元素曰。輕浮而升。故能去皮膚諸風如蟲行。丹溪曰。殭蠶屬火。兼土與金木。僵而不腐。治喉痹者。取其清化之氣。從治相火散濁逆結滯之痰也。王貺曰。凡咽喉腫痛及喉痹。用此下咽立愈。無不效也。大能救人。時珍曰。殭蠶。蠶之病風者也。治風化痰。散經行絡。所謂因氣相感。而以意用之者也。為厥陰肝經之藥。故又治血病瘧症疳病。備要曰。小兒驚疳。膚如鱗甲。由氣血不足。亦名胎垢。用殭蠶煎湯浴之。

【禁忌】經疏曰。凡本經所治諸病。非由風寒外邪客入者。均忌。

味甘。性平。有毒。稟火金之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也。

【主治】主療諸風癮疹。及中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語澀。手足抽掣。形緊小者良。(開寶)小兒驚癇風搐。大人痎瘧。耳聾。疝氣。諸風瘡。女人帶下陰脫。(綱目)

【歸經】入肝經。為驅風逐邪之品。(能引諸風藥直達病所)

【前論】汪機曰。破傷風宜以全蠍、防風為主。龔信曰。諸風眩掉搐掣。瘧疾寒熱耳聾。皆屬厥陰風木。故東垣以為凡疝氣帶下。皆屬於風。蠍乃治風要藥。俱宜加用。

【禁忌】經疏曰。似中風。及小兒慢脾病。屬於虛者。均忌。

【炮製】備要曰。凡使。全用。去足焙。或用尾。尾力尤緊。名蠍梢。

蜈蚣

味辛。性溫。有毒。稟火金之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也。畏蜘蛛、雞屎、桑皮、白鹽。

【主治】主鬼疰蠱毒。啖諸蛇蟲魚毒。殺鬼物老精。溫瘧。去三蟲。(本經)療心腹寒熱積聚。墮胎。去惡血。(別錄)治症癖。(日華)小兒驚癇。風搐臍風。口噤丹毒。一切瘡瘍。(綱目)

【歸經】入肝經。為去風散結之品。

【前論】吳瑞曰。行而疾者。惟風與蛇。此能制蛇。故亦能截風。故所主多屬厥陰肝病。仲南曰。蜈蚣有毒。必風氣暴烈。藥病相當乃可。設或過劑。以蚯蚓、桑皮解之。士瀛曰。瘭瘡又名蛇瘴。煙瘴之地多蛇。人觸其毒。數月必發蛇瘴。惟赤足蜈蚣為上藥。白芷次之。

【炮製】備要曰。凡使。取赤足黑頭者。火炙。去頭足尾甲。將荷葉裹煨。或酒炙用。一名天龍。

以上宣劑虫部

卷三

通劑

徐之才曰。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劉完素曰。留而不行。必通以行之。如水病為痰澼之類。以木通、防己之屬攻其內。則留者行也。滑石、茯苓、芫花、甘遂、大戟、牽牛之類是也。張從正曰。通者。流通也。前後不得溲便。宜木通、海金沙、琥珀、大黃之屬通之。痹病鬱滯。經隧不利。亦宜通之也。

木通

古名通草。味甘辛。性平。無毒。稟清秋之氣。兼得土之甘淡以生。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療脾疸。常欲眠。心煩噦出聲音。療耳聾。散癰腫諸結不消。及金瘡。惡瘡鼠瘺。踒折。齆鼻。息肉。墮胎。去三蟲。(本經)上通心包。降心火。清肺熱。化津液。下通大小腸膀胱。導諸濕熱由小便出。治胸中煩熱。遍身拘痛。大渴引飲。淋瀝不通。水腫浮大。口燥舌乾。喉痹咽痛。(備要)

【歸經】入心腎膀胱小腸四經。為通利之品。(兼輕劑 除煩退熱行水下乳止痛排膿)

【前論】李杲曰。通草甘淡。能助肺氣下降。利小便。專瀉氣滯也。肺受熱邪。津液氣化之源絕。則寒水斷流。膀胱受濕熱癃閉約縮。小便不通。宜此治之。凡氣味相同者。茯苓、澤瀉、燈草、豬苓、琥珀、瞿麥、車前子之類也。木通下行。泄小腸火。利小便。與琥珀同功。無他藥可比。丹溪曰。君火宜木通。相火宜澤瀉。利水雖同。所用各別。(又)肺為水源。肺熱清。則津液化。水道通矣。(又)凡利小便者。多不利大便。以小水愈通。大便愈燥也。木通能入大腸。兼通大便。(又)淋瀝不通者。下焦火也。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移熱於小腸。故淋閟。木通能通心火。故淋閟治。楊仁齋曰。人遍身胸腹隱熱。疼痛拘急足冷。皆是伏熱傷血。血屬於心。宜木通以通心竅。則經絡流行也。

鰲按、木通有細孔。直通兩頭。故能通竅。每節有二三枝。枝頭有五葉。其子垂梢際。核黑瓤白。性寒味甘。食之甜美。故能有益於胃。陳士良謂除三焦客熱。胃口熱閉。胃不下食是也。然亦能通利小便。即名木通子。南方多用之。北方罕知其功。

【禁忌】經疏曰。凡精滑不夢自遺。及陽虛氣弱。內無濕熱者。均忌。妊娠尤忌。

通草

古名通脫木。味甘淡。性平。無毒。稟土之清氣。兼得天之陽氣以生。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主利陰竅。治五淋。除水腫。癃閉。瀉肺。(本經)解諸毒蟲痛。(蘇頌)明目退熱。下乳。催生。(汪機)治耳聾。鼻塞失音。(綱目)

【歸經】入肺胃二經。為利水退熱之品。(兼輕劑 入肺引熱下行入胃通氣上達)

【前論】東垣曰。通草瀉肺利小便。甘平以緩陰血也。與燈草同功。宜生用。佐番降香、紅曲、鱗鯉甲、山楂、沒藥。治上部內傷。

【禁忌】經疏曰。虛脫人。孕婦。均忌。

白蘚皮

味苦鹹。性寒。無毒。稟天地清燥陰寒之氣以生。降多於升。陰也。惡螵蛸、茯苓、桔梗、萆薢。

【主治】主頭風黃疸。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本經)四肢不安。時行腹中大熱。飲水。欲走大呼。小兒驚癇。女人產後余痛。(別錄)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眉發脫脆。皮肌急。壯熱惡寒。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女勞黃。(甄權)通關節。利九竅及血脈。通小腸水氣。天行時疾。頭痛眼疼。(大明)治肺嗽。(蘇頌)

【歸經】入脾胃二經。兼入膀胱小腸二經。為祛風除濕之品。(諸黃風痹要藥)

【前論】時珍曰。氣寒善行。味苦性燥。脾胃二經去濕熱藥也。亦入肺大腸為諸黃風痹必需之藥。世醫止施之瘡科。淺矣。

【禁忌】經疏曰。下部虛寒之人。雖有濕症。勿用。

【炮製】備要曰。凡使。取根黃白而心實者。取皮用。

澤蘭

味苦甘。性微溫。無毒。感土澤之氣。兼得春氣以生。降也。陰中陽也。防己為使。

【主治】主金瘡。癰腫瘡膿。(本經)產後腹痛。頻產血氣衰冷。成勞羸瘦。婦人血瀝腰痛。(甄權)胎前產後百病。通九竅。利關節。養血氣。破宿血。消症瘕。通小腸。長肌肉。消撲損瘀血。治鼻血吐血。頭風目痛。女人勞瘦。丈夫面黃。(大明)

【歸經】入肝脾二經。為行血消水之品。(苦泄熱甘和血辛散郁香舒脾 散陰中之陽)

【前論】蘇頌曰。治婦人方中。最為急用。〔澤蘭子〕主婦人三十六疾。千金方承澤丸中用之。

【炮製】雷公曰。此能破血。通久積。須細銼。絹袋盛。懸屋南畔角上。令干用。

香薷

味辛。性微溫。無毒。感金水之氣及夏秋之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也。

【主治】主霍亂腹痛吐下。(別錄)去熱風猝轉筋者。煮汁頓服半升即止。為末水服。止鼻衄。(孟詵)下氣。除煩熱。療嘔逆冷氣。(大明)春月煮飲代茶。可無熱病。(汪穎)治腳氣寒熱(綱目)

【歸經】入心脾胃三經。為清暑利濕之品。(兼宣劑)

【前論】丹溪曰。香薷屬金與水。有徹上徹下之功。解暑利小便。又治水甚捷。以大葉者濃煎。或丸服。肺得之。清化行而熱自降也。元素曰。香薷乃夏月發汗之品。其性溫熱。只宜中暑之人。若中熱者誤服之。反成大害。時珍曰。香薷治中暑。發越陽氣。散水和脾也。若飲食不節。勞役斫喪之人。必用清暑益氣湯、人參白虎湯之類。以瀉火益元。若用此。重虛其表。而又濟以熱矣。仲淳曰。辛散溫通。故能解寒鬱之暑氣。衍義曰。治霍亂不可缺。用之無不效。訒庵曰。暑必兼濕。治暑必兼利濕。若無濕。但為乾熱。非暑也。宜冷飲。熱服令人瀉。

【炮製】雷公曰。凡使。去根用葉。勿令犯火。曬乾用。

澤瀉

味甘鹹。性寒。無毒。稟地之燥氣。天之冬氣以生。降也。陰也。一云。陰中微陽也。

【主治】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本經)補虛損五勞。除五臟痞滿。起陰氣。止泄精消渴淋瀝。逐膀胱三焦停水。(別錄)主腎虛精自出。(甄權)主頭旋耳虛鳴。通小腸。止尿血。補女人血海令有子。(大明)入腎經。去舊水。養新水。利小便。消腫脹。(元素)去脬中留垢。心下水痞。(李杲)滲濕熱。行痰飲。治腳氣。止嘔吐瀉痢。(時珍)

【歸經】入腎膀胱二經。為滲濕利竅之品。(兼瀉劑 除濕聖藥 利水瀉火)

【前論】寇氏曰。多服昏人眼。以行去其水也。凡服澤瀉散。未有不尿多者。尿既多。腎氣焉得實。海藏曰。瀉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腎氣虛。故昏目。時珍曰。六味丸用茯苓澤瀉。取其瀉膀胱之邪氣也。古人用補藥。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藥得力。

鰲按、六味丸溫與涼配。澀與滲配。收與瀉配。去一味。便有偏缺之弊。故凡後人加增之劑。必酌量配合停穩。不得率意任用。

【禁忌】經疏曰。凡病人無濕無飲而陰虛。及腎氣乏絕。陽衰精自流出。腎氣不固。精滑目痛虛寒作泄等候。均忌。

【炮製】綱目曰。凡使。鹽水拌。或酒浸。曬乾用。

菖蒲

味辛。性溫。無毒。正感孟夏六陽之氣。合金之辛味以生。升也。陽也。忌飴糖、羊肉、鐵器。

【主治】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益心志。不忘不迷惑。(本經)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別錄)治耳鳴。頭風淚下。鬼氣。殺諸蟲。(甄權)丈夫水臟女人血海冷敗。除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筋及耳痛者。作末炒。乘熱裹罨甚驗。(大明)心積伏梁。解巴豆大戟毒。(好古)

【歸經】入心脾二經。為開通之品。(兼宣劑)

【前論】周顛仙曰。此乃心肝之藥。心氣不足者用之。虛則補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是矣。又常嚼菖蒲飲水。永無腹痛之疾。道藏經曰。菖蒲能治一切風。手足頑痹。癱瘓不遂。士瀛曰。下痢噤口。雖是脾虛。亦由熱氣閉隔心胸所致。俗用木香失之溫。用山藥失之閉。惟參苓白朮散加菖蒲。粳米飲調下。或用參、苓、石蓮肉。少入菖蒲服。胸次一開。自然思食。

鰲按、以菖蒲治噤口痢。屢用之屢效。真良法也。特表出之。

【炮製】雷公曰。凡使。採石上生根。條嫩黃緊硬。一寸九節者。銅刀刮出黃黑皮硬節。同嫩桑枝蒸。去桑枝。銼用。綱目曰。若常用。但去毛微炒。

茵陳蒿

味苦。性平。微寒。無毒。感天地苦寒之味。兼得春之生氣以生。降也。陰中微陽也。伏硇砂。

【主治】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本經)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別錄)通關節。去滯熱。傷寒用之。(藏器)治天行時疾。熱狂頭痛。頭旋。風眼疼。瘴瘧。女人症瘕。並閃損乏絕。(大明)

【歸經】入膀胱經。為除濕去疸之品。(能除脾胃濕熱鬱結)

【前論】海藏曰。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熱。梔子柏皮湯治燥熱。譬如禾苗潦則濕黃。旱則燥黃。濕則瀉。燥則潤。可也。此二藥皆治陽黃。李思訓治陰黃用茵陳附子湯。大抵以茵陳為君。而佐以大黃附子。各隨其寒熱也。

【禁忌】經疏曰。蓄血發黃者。忌用。

【炮製】雷公曰。凡使。取葉有八角者。去根陰乾。細銼。勿犯火。

益母草

味辛苦。性寒。無毒。稟地中陽氣。兼感上天春夏之氣而生。可升可降。陽也。制硫黃、砒石、雌黃。

【主治】主癮疹。作浴湯。(本經)搗汁。主浮腫下水。消惡毒。疔腫。乳癰。遊丹等毒。又服汁。主子死腹中及產後血脹悶。(蘇恭)活血破血調經。治胎漏。產難。胎衣不下。血暈。血風。血痛。崩帶。尿血。瀉血。打撲內損瘀血。大小便不通。根莖花葉同用。(綱目)其子名茺蔚子。味性同益母草。主除水氣。(本經)療血逆大熱。頭痛心煩。(別錄)產後血脹。(大明)治風活血。養肝益心。調經崩帶。胎前產後諸病。久服有子。(綱目)

【歸經】入肝心包二經。為祛瘀生新之品。(二經血分藥 胎前調經要藥 兼能解毒行水消腫 茺蔚子補而能行辛散而兼潤)

【前論】東垣曰。益母草之根莖花葉子皆可用。若治肝心包血分風熱。明目益精。調女人經血。則單用茺蔚子為良。若治腫毒瘡瘍者。消水行血。婦人胎產諸病。則並用為良。蓋根莖花葉專於行。而子則行中有補也。丹溪曰。茺蔚子活血行氣。有補陰之功。故名益母。凡胎前產後所恃者。氣血也。胎前無滯。產後無虛。以其行中有補也。

【禁忌】經疏曰。血崩及瞳子散大。均忌。惟熱血欲貫瞳仁者。可與涼血藥同用。時珍曰。血滯目病宜用。故曰明目。

紅花

味辛甘。性溫。無毒。稟火土之氣而生。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得酒良。

【主治】主產後血暈口噤。腹內惡血不盡絞痛。胎死腹中。並酒煮服。亦主蠱毒下血。堪作胭脂。其苗生搗。敷遊腫。其子吞數粒。主天行瘡子不出。其胭脂主小兒聤耳。滴耳中。(開寶)主破瘀血。活血。潤燥。消腫。止痛。治經閉。痘瘡血熱。喉痹不通。(訒庵)

【歸經】入肝經。為行血之品。(肝經血分藥 入心養血生新 多用破留血少用養血)

【前論】汪穎曰。凡瘀行則血活。有熱結於中。暴吐紫黑血者。吐出為好。吐未盡。加桃仁、紅花行之。大抵鮮血宜止。瘀血宜行。時珍曰。血生於心包。藏於肝。屬於衝任。紅花汁與之相類。故能行男子血脈。通女子經水。多則行。少則養也。(又)有番紅花俗名藏紅花。以出西番藏中。故名。主心憂鬱積氣悶不散。活血。久服令人心喜。又治驚悸。鰲按、番紅花能令人心喜。及治驚悸。皆由能養心血也。

【禁忌】經疏曰。紅花本行血藥。血暈解。留滯行。即止。過用。能使血行不止而斃。世人所不知者。

大薊

又名刺薊。味甘。性溫。無毒。稟土之中氣。兼得天之陽氣以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衄。令人肥健。(別錄)服根汁半升。崩中血下立瘥。(甄權)〔葉〕治腸癰。腹臟瘀血作暈。撲損。生研酒便任服。惡瘡疥癬。同鹽研罨之。(大明)

【歸經】入肝經。為涼血消腫之品。(涼而能行行而帶補)

【前論】仲淳曰。涼血補血。則榮氣和而血熱解。故諸症愈而能肥健也。

【禁忌】經疏曰。大小薊性下行。以其能下氣。故主崩衄多效。惟不利於胃弱泄瀉。及血虛極。脾胃弱。不思飲食之症。

小薊

味甘。性溫。一云微寒。無毒。得土中衝陽之氣。兼得春氣以生。

【主治】主破宿血。生新血。暴下血。血崩。金瘡出血。嘔血等。絞汁溫服。作煎和糖。合金瘡。及蜘蛛毒。蠍毒。服亦佳。(藏器)治熱毒風。並胸脅煩悶。退熱補虛損。苗去煩熱。生研絞汁服。(大明)夏月煩熱不止。取汁半升服。立瘥。(孟詵)

【歸經】入肝經。為益血除熱之品。(兼補劑)

【前論】完素曰。小薊力微。只可退熱。不似大薊能健養下氣也。蘇恭曰。大小薊皆破血藥。但大薊兼療癰腫。而小薊專主血。不能消腫。

地膚子

味苦。性寒。無毒。得地中陰氣以生。降也。陰也。惡螵蛸。即落帚草子。

【主治】主膀胱熱。利小便。(本經)去皮膚中熱氣。使人潤澤。散惡瘡。疝瘕。(別錄)治陰卵㿗疝。去熱風。可作湯浴。與陽起石同服。主丈夫陰痿不起。(甄權)治客熱丹腫。除膀胱虛。通五淋。(日華)

【歸經】入腎膀胱二經。為利水滋陰之品。(專除虛熱兼能益精強陰)

【前論】藏器曰。眾病皆起於虛。虛而多熱者。加地膚子、甘草。王節齋曰。小便不禁或頻數。古方多以為寒而用溫澀。不知屬熱者多。蓋膀胱火邪妄動。水不得寧。故不禁或頻數也。故老人多頻數。是膀胱血少陽火偏旺也。法當補膀胱陰血。瀉火邪為主。而佐以收澀。如牡蠣、山萸、五味之類。不可獨用。病本屬熱。故宜瀉火。便多則水益虛。故宜補血。補血瀉火。治其本也。收澀治其標也。故宜用此以除膀胱虛熱。以利小便而通淋。時珍曰。落帚草苗葉。前人多用以治赤白痢。及大腸泄瀉。搗汁服甚效。以其能和氣澀腸胃也。並解惡瘡毒。若煎水日服。能治手足煩疼。利小便諸淋。

瞿麥

味苦辛。性寒。無毒。稟陰寒之氣而生。降也。陰也。丹皮為使。惡螵蛸。伏丹砂。

【主治】主關結諸癃結。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墮子。下閉血。養腎氣。逐膀胱邪逆。止霍亂。(本經)

【歸經】入小腸心二經。為利水破血之品。(逐膀胱熱邪治淋必須之藥 降心火利小腸)

【前論】王執中曰。五淋大抵皆屬濕熱。熱淋用八正散。加山梔、滑石之類。血淋。宜小薊牛膝膏。腎虛淋。宜補腎。不可獨瀉。老人氣虛者。宜參、術加木通、山梔。亦有痰滯中焦作淋。宜行痰。兼通利藥。最忌發汗。汗之必便血。

【禁忌】經疏曰。瞿麥性猛利。善下逐。凡腎氣虛。小腸無大熱。胎前產後。一切虛人患小水不利。及水腫蠱脹脾虛者。均忌。

【炮製】雷公曰。凡使。只用蕊殼。不用莖葉。若同使。即空心。令人氣噎。小便不禁也。用時以䈽竹瀝浸一伏時。曬乾。

王不留行

味苦甘。性平。無毒。稟土金火之氣而生。降也。陰中陽也。

【主治】主金瘡止血逐痛。出刺。除風痹內塞。止心煩。癰瘡。催生。(別錄)治風毒。通血脈。(甄權)遊風風疹。婦人月經不勻。發背。(日華)下乳汁。利小便。出竹木刺。(元素)

【歸經】入肝胃二經。為行血之品。(陽明衝任之藥走血分通血脈)

【前論】仲淳曰。苦能泄。辛能散。甘入血。溫能行。故為入血活血之要。而治以上諸症。若夫心煩鼻衄。是血分熱病。非同涼血藥用。未見其可也。

【禁忌】經疏曰。孕婦勿服。

【炮製】雷公曰。凡使。苗子皆可用。拌濕蒸半日。漿水浸一宿。焙用。

車前子

味甘鹹。性寒。無毒。稟土中之沖氣。兼天之冬氣以生。降也。陰也。常山為使。

【主治】主氣癊。止痛。利水。導小便。除濕熱。(本經)男子傷中。女子淋瀝不欲食。養肺。強陰益精。令人有子。明目療赤痛。(別錄)腦痛淚出。去心胸煩熱。(甄權)婦人難產。(陸機)導小腸熱。止暑濕瀉痢。(時珍)

【歸經】入腎經。兼入肝小腸二經。為行水泄熱之品。(兼瀉劑 專走水道兼能養肝)

【前論】好古曰。此能利小便而不走氣。與茯苓同功。李梴曰。車前所以能愈暴下者。以能利水道而不動氣。水道利則清濁分而谷藏自止故也。訒庵曰。清肺肝風熱。滲膀胱濕熱。

【禁忌】經疏曰。內傷勞倦。陽氣下陷者忌。腎氣虛脫者。忌與淡滲藥同用。

【炮製】時珍曰。凡使。洗去泥砂。曬乾。入湯劑炒用。入丸散酒浸一夜。蒸熟研爛作餅。曬乾焙用。

刺蒺藜

味辛苦。性溫。無毒。烏頭為使。

【主治】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痹。乳難。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小兒頭瘡。癰腫陰㿉。可作摩粉。其葉主風癢。可煮以浴。(本經)治諸風癧瘍。肺氣胸膈滿。催生墮胎。風秘。及蛔蟲心腹痛。(大明)明目。(時珍)

【歸經】入肝經。為平散肝風之品。(肝以散為補兼瀉肺氣)

【前論】蘇頌曰。古方皆用有刺者。治風明目。最良。鰲按、向來本草書。蒺藜二種。性味功用皆渾言之。然其所主實迥然各別。今特即本經以下諸說。分劃清楚。沙苑蒺藜性溫補。今列入補劑中。而不與此相混。

【炮製】雷公曰。凡使。春令刺盡。揀淨砂土。蒸半日。曬乾。再用酒拌蒸半日。曬乾用。備要曰。不計丸散。並炒去刺用。

海金沙

味甘。性寒。無毒。

【主治】主通利小腸。得梔子、馬牙硝。硼砂。療傷寒熱狂。(嘉祐)治濕熱腫滿。五淋莖痛。解熱毒氣。(綱目)

【歸經】入小腸膀胱二經。為通利之品。(兼瀉劑 除二經血分濕熱)

【前論】子和曰。治傷寒熱狂者。大熱利小便。釜底抽薪之義也。

【禁忌】經疏曰。性淡滲而無補益。小便不利。及諸淋由於腎虛。真陰不足者。均忌。

甘遂

味苦甘。性寒。有毒。稟天地陰寒之氣以生。降也。陰也。瓜蒂為使。惡遠志。反甘草。

【主治】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症堅積聚。利水穀道。(本經)散膀胱留熱。皮中痞熱氣腫滿。(別錄)能瀉十二種水。去痰水。(甄權)腳氣。陰囊腫墜。痰迷癲癇。噎膈痞塞。(綱目)

【歸經】入肺脾腎三經。為行水之品。(兼瀉劑 逐隧道水濕 直達水氣結處以攻決為用能瀉腎)

【前論】喻嘉言曰。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源。脾不能散胃之水精於肺。而病於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於膀胱。而病於上。腎不能司胃之關時其蓄泄而病於下。以致積水浸淫。無所底止。好古曰。水者。脾肺腎所主。有十二經之部分。上頭面。中四肢。下腰腳。外皮膚。中肌肉。脈有寸尺之殊。浮沉之別。不可輕瀉。當知病在何經何臟。方可用之。丹溪曰。水病當以健脾為主。使脾實而氣運。則水自行。

鰲按、甘遂乃泄水聖藥。與商陸、大戟、芫花異性同功。方傢俱不甚用。但商陸專除水腫。大戟泄臟腑水濕。甘遂行經隧水濕。芫花消伏飲痰癖。此其為用。又同中各有異處。今去商陸大戟不錄。而特指其功能附此。

【禁忌】經疏曰。元氣虛人。除傷寒水結胸。不得不用外。其餘水腫蠱脹。謹慎用之。

芫花

味苦。性溫。有大毒。決明為使。反甘草。

【主治】主咳逆上氣。瘴瘧。(本經)主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腫。五水在五臟皮膚。及腰痛。下寒。療疥瘡。(別錄)治心腹脹滿。去水氣。寒痰。涕唾如膠。通利血脈。治風濕痹。一切毒風。四肢攣急。不能行步。並治楊梅毒瘡。(甄權)水飲痰癖。脅下痛。(綱目)

【歸經】入肺脾腎三經。為行水之品。(專去水飲痰癖)

【前論】士瀛曰。破癖須用芫花。行水後即便養胃可也。時珍曰。飲有五。皆由內啜水漿。外受濕氣。郁蓄而為留飲。芫花、大戟、甘遂逐水泄濕。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不可過劑。泄人元氣。

【炮製】綱目曰。凡使。取陳久者醋煮十數沸。去醋。水浸一宿。曬乾。則毒減。醋炒者次之。

萆薢

味苦甘。性平。無毒。得火土之氣。兼稟天之陽氣以生。降也。陽中陰也。苡仁為使。畏葵根、大黃、柴胡、前胡。

【主治】主腰脊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本經)熱氣傷中。恚怒。陰痿。失溺。老人五緩。關節老血。(別錄)冷風𤸷痹。腰腳癱瘓不遂。手足擎掣。男子腰痛久冷。膀胱宿水。(甄權)補肝虛。(好古)頭旋癇疾。中風失音。(大明)治白濁莖中痛。痔瘺壞瘡。(綱目)

【歸經】入肝胃腎三經。為祛風濕理下焦之品。

【前論】史國信曰。若欲興陽。先滋筋力。若欲便清。先分肝火。時珍曰。萆薢足陽明厥陰經藥也。厥陰主筋屬風。陽明主肉屬濕。萆薢能去風濕。故治緩弱𤸷痹遺濁惡瘡諸病之屬風濕者。

【禁忌】經疏曰。下部無濕。腎虛腰痛。及陰虛火熾。均忌。

【炮製】備要曰。有黃白二種。黃長硬。白虛軟。軟者良。

土茯苓

味甘淡。性平。無毒。忌茗醋。

【主治】主調中。止泄。健行。不睡。(藏器)治筋骨拘攣。楊梅瘡毒。去風濕。利關節。瘰癧惡瘡癰腫。解汞粉銀硃毒。(時珍)

【歸經】入胃大腸二經。為除濕清熱之品。

【前論】時珍曰。楊梅瘡有數種。治之則一。其症多屬厥陰陽明。而兼他經。邪之所在。則先發出。如兼少陰太陰。則發於咽喉。如兼少陽太陽。則先發頭耳。蓋相火寄於厥陰。肌肉屬於陽明故也。醫用輕粉劫去痰涎。瘡即干愈。然毒竄經絡。筋骨血液枯涸。筋失所養。變為拘攣。癰漏廢疾。土茯苓能解輕粉毒。用一兩為君。苡仁、金銀花、防風、木通、木瓜、白蘚皮各五分。皂角子四分。氣虛加人參七分。血虛加當歸七分。名搜風解毒湯。治未服輕粉。病深者月餘。淺者半月即愈。已服輕粉。筋骨攣痛癱瘓者。亦效。一日三服。忌茶牛羊鵝雞魚肉燒酒法面房勞。蓋秘方也。

防己

味辛苦。性寒。無毒。得土中陽氣。兼感秋之燥氣以生。降也。陽中陰也。惡細辛。畏萆薢、女寇、滷鹼。伏硝石。

【主治】〔漢防己〕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本經)療水腫風腫。去膀胱熱。傷寒熱邪氣。中風手足攣急。通腠理。利九竅。散癰腫惡結。(別錄)治濕風口面喎斜。手足拘痛。散留痰。肺氣喘嗽。(甄權)治中下部濕熱腫。泄腳氣。(元素)濕熱流入十二經。致二陰不通者。非此不可。並治惡瘡。(汪穎)〔木防己〕主男子肢節中風。毒風不語。散結氣癰腫。溫瘧。風水腫。去膀胱熱。(甄權)

【歸經】入膀胱經。為祛風行水之品。(太陽經主藥 療風水要藥 通行十二經瀉下焦血分濕熱)

【前論】藏器曰。出漢中。根大而虛。通心有花紋。色黃者名漢防己。生他處。青白而軟。有黑點。有腥氣。皮皺上有丁足子者。名木防己。治水用漢。治風用木。元素曰。治下焦濕腫並痛。及泄膀胱火邪。必用漢防己、草龍膽為君。知、柏、甘草佐之。防己乃太陽本經藥也。東垣曰。防己為瞑眩之劑。然而十二經有濕熱壅塞不通。及下注腳氣。

除膀胱積熱。非此不可。真行經之仙藥。無可代之者。若夫飲食勞倦。陰虛生內熱。元氣穀食已虧。以防己泄大便。則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大渴引飲。是熱在上焦氣分。宜滲泄。而防己乃下焦血分藥。此不可用二也。外傷風寒。邪傳肺經氣分。濕熱而小便黃赤。乃至不通。此上焦氣病。禁用血藥。此不可用三也。大抵上焦濕熱。皆不可用。下焦濕熱。流入十二經致二陰不通者。然後審用之。好古曰。木通甘淡。瀉氣分濕熱。防己苦寒。瀉血分濕熱。仲淳曰。凡使防己於下部濕熱藥中。亦必以二朮、茯苓、黃柏、甘草、萆薢、木瓜、石斛、苡仁等補益之藥為佐。而以防己為使。乃無瞑眩之患。訒庵曰。凡腳氣腫痛。當以防己為主藥。又有足跟痛者。屬腎虛。不與腳氣同論。

【禁忌】經疏曰。凡胃虛陰虛。自汗盜汗。口苦舌乾。腎虛小水不利。及產前後血虛。雖有下焦濕熱。均忌。

【炮製】時珍曰。凡使。去皮。銼。酒洗。曬乾用。

以上通劑草部

豬苓

味甘苦。性平。無毒。稟戊土之陽氣。得風木之陰氣而生。升而微降。陽中陰也。

【主治】主痎瘧。解毒。蠱疰不祥。利水道。(本經)主腫脹腹滿急痛。(甄權)治渴。除濕。去心中懊憹。(元素)瀉膀胱。(好古)開腠理。治淋腫。腳氣。白濁。帶下。妊娠子淋胎腫。小便閉。(綱目)

【歸經】入腎膀胱二經。為行水之品。(苦泄滯甘助陽淡利竅故能除濕利小便)

【前論】元素曰。淡滲大燥。能亡津液。寇氏曰。豬苓利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以腎水不足。則目昏也。時珍曰。開腠理。利小便。與茯苓同功。但入補藥。不如茯苓。

【炮製】綱目曰。凡使。取其行濕。生用更佳。塊如豬屎。故名。

茯苓

味甘。性平。無毒。感土木之氣而成。升也。陽也。惡白蘞。畏地榆、牡蒙、雄黃、秦艽、龜甲。忌米醋及酸物。

【主治】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本經)止消渴。調臟氣。伐腎邪。膈中痰水。水腫。淋結。(別錄)開胃主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小兒驚癇。女人熱淋。(甄權)補五勞七傷。止健忘。暖腰膝。安胎。(大明)除濕益燥。利腰臍間血。(元素)逐水緩脾。生津平火。止泄。除虛熱。(東垣)治腎積奔豚。(好古)〔赤茯苓〕主破結氣。(甄權)瀉心小腸膀胱濕熱。利竅行水。(大明)〔茯苓皮〕主水腫膚脹。通水道。開腠理。(綱目)

【歸經】入心肺腎脾胃五經。為補利兼優之品。(兼補劑)

【前論】東垣曰。濕淫所勝。小便不利。茯苓淡以利竅。甘以助陽。溫平能益脾逐水。乃除濕之聖藥也。(又)小便多者能止。小便結者能通。好古曰。白者入肺膀胱氣分。赤者入心脾小腸氣分。雖利小便而不走氣。與車前子相似。丹溪曰。仲景利小便多用茯苓。然此暴新病之要藥也。若陰虛而小便不利者。恐未為宜。以此有行水之功。久服損人也。汪穎曰。能通心氣於腎。使熱從小便出。然必其色白上行入肺。瀉去肺熱。使清其源。而後能下降以通膀胱而利水也。茯苓皮治水腫膚脹。有以皮行皮之義。凡腫而煩渴便秘溺赤。屬陽水。宜五皮散、疏鑿飲。不煩渴大便溏小便數不赤澀。屬陰水。宜實脾飲、流氣飲。腰以上腫。宜汗。腰以下腫。宜利小便。

【禁忌】經疏曰。病人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清滑。均忌。

【炮製】鰲按、入補藥。乳蒸曬焙用。入利水藥。生用。

琥珀

味甘。性平。無毒。感土木之氣而兼火化以成。降也。陽中微陰也。

【主治】主安五臟。定魂魄。殺精魅邪鬼。消瘀血。通五淋。(別錄)壯心。明目。磨翳。止心痛癲邪。療蠱毒。破結症。治產後血枕痛。(大明)止血生肌。合金瘡。(藏器)清肺。利小腸。(元素)

【歸經】入心肝小腸三經。為行水散瘀安神之品。(能入土而成質故能通塞以寧心)

【前論】東垣曰。經云。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凡滲藥皆上行而後下降。丹溪曰。從淡滲藥則利竅行水。然石藥終燥。若血少而小便不利者。反致燥結之苦。

【禁忌】經疏曰。凡陰虛內熱。火炎水涸。小便因少而不利者。忌服琥珀以強利之。利之則愈損其陰。

【炮製】雷公曰。凡使。用柏子仁末。入瓦鍋內同煮半日。搗末用。

以上通劑木部

赤小豆

味辛。性平。無毒。稟秋燥之氣以生。陰中陽也。

【主治】主下水。排癰腫膿血。(本經)寒熱。熱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吐逆猝澼。(別錄)下水腫脹滿。解小麥毒。(湯液)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暴痢後氣滿不能食者。煮食一頓即愈。和鯉魚煮食。大治腳氣。(孟詵)

【歸經】入心經。兼入小腸經。為行水散血之品。(兼燥劑 水氣腳氣最為急用)

【前論】海藏曰。治水而不轉胃。則失之壅滯。赤小豆消水通氣而健脾胃。乃其藥也。時珍曰。小豆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腸。能入陰分。治有形之病。故主治一切。

【禁忌】綱目曰。久服則降令太過。津血滲泄。令人肌瘦身重。

大豆黃卷

味甘。性平。無毒。得前胡、杏仁、牡蠣、天雄、烏喙、鼠屎共蜜和良。忌海藻、龍膽草。

【主治】治濕痹筋攣膝痛。(本經)五臟不足。胃氣結積。益氣。止痛。潤肌膚毛皮。(別錄)破婦人惡血。產中藥多用之。宜腎。(思邈)除胃中積熱。消水病脹滿。(綱目)

【歸經】入胃經。為除陳去積之品。

【前論】宣明方曰。此藥主五臟留滯。胃中結聚。故能治邪在血脈之中。水痹不痛。上下周身名曰周痹。只用一味炒研。每湯下半錢。日三服。

薏苡仁

味甘淡。微寒。無毒。正得地之燥氣。兼稟天之秋氣以生。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本經)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別錄)煮飲主消渴。殺蛔蟲。(藏器)去幹濕腳氣大驗。(孟詵)〔苡仁根〕主下三蟲。墮胎。黃疸。卒心腹煩滿。胸脅痛。(時珍)

【歸經】入肺肝脾胃大腸五經。除濕行水之品。(兼補劑 陽明主藥 大補肺)

【前論】寇氏曰。本經言苡仁主筋急拘攣。但拘攣有兩等。素問注中。大筋受熱。則縮而短。故攣不伸。此是因熱而拘攣也。故可用苡仁。若素問言因寒則筋急者。此蓋受寒使人筋急。不可用苡仁。寒熱使人筋攣。若但受熱不曾受寒。亦使人筋緩。受濕則又引長無力。此藥力勢和緩。凡用。須加倍即見效。訒庵曰。瀉水所以益土。故健脾。益土所以生金。故補肺。清熱扶土。所以抑木。故治風熱拘攣。

【禁忌】經疏曰。苡仁心肺藥多用之。若大便燥結。因寒轉筋及孕婦。均忌。

以上通劑谷部

味辛。性溫澀。無毒。稟春和之氣。兼得金水木之性而生。升也。陽也。忌蜜、牛肉。

【主治】主歸心。安五臟。除胃中熱。利病人。可久食。(別錄)止泄血膿。腹中冷痛。(藏器)搗汁。治肥白人中風失音。(日華)汁治胸痹刺痛如錐。即吐出胸中惡血。甚驗。(孟詵)尿血。婦人經脈逆行。能消散胃脘瘀血。(丹溪)利腰膝。除痃癖。胸腹痼冷。止白濁遺精。(士材)逐停痰。治一切血病。噎膈反胃。解藥食毒。狂犬蛇蟲毒。(備要)

【歸經】入心肝腎三經。為血中行氣之品。(兼補劑 歸心益胃助腎補陽)

【前論】綱目曰。素問言心病宜食韭。食鑑本草言歸腎。時珍言肝之菜。蓋心乃肝之子。腎乃肝之母。母能令子實。虛則補其母也。

【禁忌】經疏曰。辛溫通利。多食神昏。胃氣虛而有熱者。忌。

以上通劑菜部

流水

味甘。性平。無毒。稟天一之氣而生。有升有降。陰中陽也。

【主治】〔長流水〕一名東流水。主手足四末之病。通利二便。(虞摶)〔逆流水〕主中風猝厥。頭風。瘧疾。咽喉諸病。宣吐痰飲。(時珍)〔急流水〕主通利二便。及足脛以下風痹之疾。(虞摶)〔甘瀾水〕一名勞水。主病後虛弱。揚之萬遍。煮藥禁神皆驗。(藏器)主脾腎虛。陽盛陰虛。目不能瞑。及霍亂吐利。傷寒後欲作奔豚。(時珍)

【歸經】入脾胃大小腸四經。為通達之品。(兼宣劑 功專盪滌邪穢)

【前論】河間曰。流水者。大而江河。小而溪澗。皆是也。外動而性靜。質柔而氣剛。與湖澤陂塘之止水不同。虞摶曰。逆流水。乃洄瀾之水。其性逆而倒上。故用以煎發吐痰飲之劑。保升曰。急流水。乃湍上峻急之水。其性急速而下達。故主以上諸症。勞水者。用流水二斗。置大盆中。以杓高揚千萬遍。有沸珠相聚。乃取煎藥。蓋水性本咸而重。勞之則甘而輕。取其不助腎氣。而能益脾胃也。

鰲按、甘瀾水大補脾胃二土。故能治五勞七傷及虛弱等症。其治奔豚者。以其兼入膀胱經也。

以上通劑水部

白魚

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主開胃。下氣。去水氣。令人肌健。(開寶)

【歸經】入脾大小腸三經。為行水之品。

【前論】保升曰。白魚性能逐水。故治水腫有殊功。

以上通劑鱗部

䗪蟲

即土鱉蟲。味鹹。性寒。有毒。得土濕之氣而生。降也。陰也。畏皂莢、菖蒲。與燈蛾相牝牡。

【主治】主心腹寒熱洗洗。血積症瘕。破堅。下血閉。(本經)月水不通。破留血積聚。(甄權)行產後血積。折傷瘀血。(時珍)

【歸經】入肝經。為軟堅破結之品。(兼濕劑 傷家最要藥)

【前論】東垣曰。仲景治雜病。及久病積結。有大黃䗪蟲丸。及婦人藥並用之。以其有破堅下血之功也。

綱目曰。土鱉蟲以刀斷之。中有白汁如漿。湊接即連。復能行走。故用接續筋骨有奇效。然須先整定筋骨乃可服。否則接挫也。

【禁忌】經疏曰。無瘀血停留者。忌用。

以上通劑虫部

卷四

補劑上

徐之才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李杲曰。人參甘溫。能補氣虛。羊肉甘熱。能補血虛。羊肉補形。人參補氣。凡氣味與二藥同者。皆是也。張從正曰。五臟各有補瀉。五味各補其臟。有表虛里虛。上虛下虛。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形不足者溫之以氣。五穀五菜五果五肉。皆補養之物也。

人參

味甘。微苦性微涼。熟用溫。無毒。得土中清陽之氣。稟少陽之令而生。升多於降。陽中微陰也。茯苓、馬藺為使。反藜蘆。

【主治】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本經)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調中。止消渴。通血脈。(別錄)主五勞七傷。虛損痿弱。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癇疾。冷氣上逆。虛而多夢紛紜。(甄權)止煩躁。變酸水。(李珣)肺胃陽氣不足。肺氣虛促。短氣少氣。瀉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元素)痎瘧。滑泄久痢。小便頻數淋瀝。中風。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自汗。盜汗。胎前產後諸病。(綱目)

【歸經】入肺經。通行十二經。為大益元陽之品。(補益肺中元氣)

【前論】東垣曰。大補肺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精自充而形自盛也。又古人血脫者益氣。蓋血不自生。須陽氣生則陰血生也。好古曰。潔古言以沙參代人參。取其味甘也。然人參補五臟之陽。沙參補五臟之陰。安得無異。雖云補五臟。亦須各用本臟藥相佐使引之。元素曰。人參得升麻引用。補上焦之元氣。瀉肺中之火。得茯苓引用。補下焦之元氣。瀉腎中之火。得麥冬則生脈。得乾薑則補氣。得黃耆、甘草。乃甘溫除大熱。瀉陰火。補元氣。又為瘡家聖藥。

【禁忌】經疏曰。凡肺家有熱諸症。及陰虛火動之候。與痘疹初發。身雖熱而斑點未形。與傷寒始作。形症未定而邪熱熾。均忌。

甘草

味甘。性平。無毒。正稟土中陽氣而生。可升可降。陰中陽也。白朮、苦參為使。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惡遠志。忌豬肉。

【主治】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力。長肌肉。倍力。金瘡腫。解毒。(本經)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咳嗽。止咳。通經脈。利氣血。解百藥毒。(別錄)

【歸經】入肝脾二經。通入十二經。為調和之品。(兼瀉劑 能調百藥專解百毒)

【前論】丹溪曰。甘草味甘。大緩諸火。東垣曰。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縮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緩急。又能協和諸藥。故熱藥得之緩其熱。寒藥得之緩其寒。寒熱相雜者。用之得其平。仲淳曰。凡解毒必入甘草。蓋諸毒遇土則化。甘草為土精。故能化毒。解一切邪氣。綱目曰。甘草頭生用。能行肝胃二經瘀濁之血。消腫導毒。甘草梢生用。治胸中積熱。去莖中痛。加酒煮延胡索、苦楝子尤妙。李言聞曰。欲達下焦。須用梢子。

鰲按、甘草功用甚多。各本草所詳亦甚繁而難記。因總括前賢箋記而舉其要如左。甘草入和劑。則補益臟腑氣血。一切勞傷虛損。入汗劑。則解肌表之寒熱。入涼劑。則瀉內外之邪熱。入峻劑則緩正氣。而使姜附無僭上之嫌。硝黃無峻下之患。入潤劑則養陰血而生津液。能協和諸藥。使不相爭。資其土氣而生肌。藉其甘味而止痛。通行十二經脈而益精養氣。壯骨和筋。故有國老之稱。而為九土之精也。

【禁忌】經疏曰。凡中滿人。嘔家。酒家。諸濕腫滿。及脹滿病。均忌。

【炮製】綱目曰。生用則補脾胃不足而瀉心火。炙用則補三焦元氣而解表寒。炙法用長流水蘸濕。炙之至熟。去赤皮須選大而結者。

黃耆

味甘。性微溫。無毒。稟天之陽氣。地之沖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也。茯苓為使。惡鱉甲、白蘚皮。

【主治】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痔瘺。補虛。小兒百病。(本經)女人子臟冷。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氣。利陰氣。(別錄)主虛喘。腎衰耳聾。(甄權)治虛勞自汗。補肺氣。瀉肺火心火。實皮毛。益胃氣。去肌熱。及諸經之痛。(元素)太陰瘧疾。陽維為病苦寒熱。督脈為病氣逆裡急。(好古)

【歸經】入肺大腸二經。為實表助氣瀉火之品。

【前論】宏景曰。虛而客熱。用出白水者涼補之。虛而客冷。用出隴西者溫補之。好古曰。黃耆治氣虛盜汗自汗膚痛。是皮表之藥。治諸血壯脾胃。是中州之藥。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臟元氣。是里藥。乃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也。丹溪曰。黃耆大補陽虛自汗。若表虛有邪發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宗奭曰。甄權謂其補腎虛者。氣為水母也。日華謂其止崩帶者。氣盛則無陷下之憂也。嘉謨曰。凡癰瘡毒氣。化則成膿。補氣故能內托。若不能成膿。死不治。毒盛而元衰也。痘亦然。

【禁忌】經疏曰。黃耆功能實表。有表邪者忌。又能助氣。氣實者忌。又能塞補不足。胸膈氣閉悶。腸胃有積滯者忌。又能補陽。陽盛陰虛者忌。與夫上焦熱盛。下焦虛寒。及病人多怒。肝氣不和。並痘瘡血分熱盛者。均忌。

沙參

味甘苦。性微寒。無毒。稟天地清利之氣而生。降多於升。陰也。反藜蘆。惡防己、一名白參。

【主治】主專益肺氣。補中。血結。驚氣。除寒熱。(本經)療胸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又頭腫痛。長肌肉。(別錄)去皮肌浮風。疝氣下墜。治常欲眠。養肝氣。宣五臟風氣。(甄權)補虛主驚煩。益心肺。(大明)清肺火。治久嗽肺痿。(綱目)

【歸經】入肺經。兼入脾腎二經。為補陰瀉火之品。(兼瀉劑)

【前論】元素曰。肺寒者用人參。肺熱者用沙參。李言聞曰。人參甘苦溫。其體重實。專補脾胃元氣。因而益肺與腎。故內傷元氣者宜之。沙參甘淡而寒。其體輕虛。專補肺氣。因而益脾與腎。故金易受火克者宜之。一補陽而生陰。一補陰而制陽。不可不辨。

【禁忌】經疏曰。臟腑無實熱。肺虛寒客作嗽者。均忌。

丹參

味苦。性微寒。降也。陰中陽也。畏鹹水。反藜蘆。

【主治】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除瘕破症。止煩滿。益氣。(本經)養血。去心腹痛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別錄)清酒治風痹足軟。(宏景)骨節疼痛。四肢不遂。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帶。調月經。血邪心煩。一切腫毒。(大明)活血。通心包絡。治疝氣。頭痛赤眼。溫熱狂悶。(綱目)

【歸經】入心肝腎三經。為去瘀生新之品。(兼瀉劑 心與心包血分藥)

【前論】蕭炳曰。丹參治風軟腳。可逐奔馬。曾用實有效。

【禁忌】經疏曰。北方產者良。孕婦無故。忌。

葳蕤

即玉竹。味甘。性平。無毒。稟天地清和之氣。而得稼穡之甘以生。可升可降。陽中陰也。畏鹹鹵。

【主治】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悅顏色。(本經)心腹中結氣。虛熱。濕毒腫痛。莖中寒。(別錄)內補不足。去虛勞客熱。頭痛不安。(甄權)除煩悶。止消渴。潤心肺。補五勞七傷。虛損。腰腳疼痛。天行熱狂。服食無忌。(大明)主風溫自汗灼熱。及勞瘧寒熱。脾胃虛乏。男子便頻失精。一切虛損。目痛眥爛淚出。(綱目)

【歸經】入心肺二經。為益陰長陽之品。(補益五臟滋養氣血平補而潤兼除風熱)

【前論】羅天益曰。凡頭痛不止者。屬外感。宜發散。乍痛乍止者。屬內傷。宜補益。又有偏頭痛者。左屬風邪血虛。右屬痰熱氣虛。腰痛亦有腎虛氣滯。痰積血瘀。風寒濕熱之不同。凡挾虛挾風濕者宜葳蕤。訒庵曰。此藥性緩。久服方能見效。而所主多風濕虛勞之緩症。未嘗恃為重劑也。若急虛之症。必用參耆。方能復脈回陽。世因時珍可代參耆之說。凡虛症俱用之。曾何益於病之分毫哉。余欲採葳蕤古方入補劑者。終不可得。可見古罕用矣。

【炮製】雷公曰。竹刀刮去皮節。洗淨蜜水浸一宿。蒸了。焙乾用。

白朮

味甘。性溫。無毒。稟初夏之氣。正得土之沖氣以生。陰中陽也。可升可降。忌蛤、雀、桃、李、菘菜、青魚。

【主治】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本經)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暖胃。(別錄)腹冷痛。胃虛下利。多年氣利。止嘔逆。(甄權)反胃。五勞七傷。主腰膝痃癖氣塊。婦人冷症瘕。(大明)消足脛濕腫。除胃熱肌熱。得枳實消痞滿氣分。佐黃芩清熱安胎。(元素)補肝風虛。主舌本強。食即嘔。胃脘痛。心下急痛。心下水痞。衝脈為病。氣逆裡急。臍腹痛。(好古)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安土除痹之品。(在血補血在氣補氣除濕祛寒疏風辟惡)

【前論】繆仲淳曰。二術俱為陽草。故祛邪之功勝。而益陰之效虧。藥性偏長。物無兼力。術燥腎而閉氣。故潰瘍用之。反能生膿作痛。人但知術能健脾。此蓋指脾為濕邪所幹。術能燥濕。濕去則脾健。故曰補也。寧知脾虛無濕者用之。反致燥竭脾家津液。是損脾陰也。何補之足云。此最易誤。故特表而出之。

【炮製】備要曰。肥白者出浙地。名雲頭術。燥白者出宣歙。名狗頭術。瘥勝於浙。糯米泔浸。脾病陳壁土炒。或蜜水乳汁潤炒。

金毛狗脊

味苦甘。性微溫。無毒。稟地中清陽之氣。兼感天之陽氣而生。可升可降。陰中陽也。萆薢為使。惡香附、敗醬。

【主治】主腰背強。機關緩急。周痹。寒濕膝痛。頗利老人。(本經)療失溺不節。男女腳弱腰痛。風邪淋露。少氣目暗。堅脊利俯仰。女子傷中關節重。(別錄)男女毒風軟腳。腎氣虛弱。續筋骨。補益男子。(甄權)強肝腎健骨。治風虛。(綱目)

【歸經】入腎經。兼入肝經。為補而能走之品。(平補肝腎 苦堅腎溫養氣甘益血)

【前論】內經曰。內不在臟腑。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名曰周痹。仲淳曰。腎氣與帶衝任脈俱虛。則為淋露。訒庵曰。凡病後足腫。但節食以養胃氣。外用狗脊煎湯浸洗。

【禁忌】經疏曰。腎虛有熱。小水不利。或短澀黃赤。口苦舌乾。均忌。

【炮製】雷公曰。凡使。火燎去毛。細銼酒浸一夜。蒸半日。曬乾用。

遠志

味甘。性溫。無毒。感天之陽氣。得地之芳烈而生。可升可降。陽也。得茯苓、冬葵子、龍骨良。畏珍珠、藜蘆。

【主治】主咳逆傷中。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本經)利丈夫。定心氣。止驚悸。益精。去心下膈氣。皮膚中熱。面目黃。(別錄)令人不迷。堅壯陽道。(甄權)婦人血噤失音。小兒客忤病。(日華)腎積奔豚。(好古)治一切癰疽。(綱目)葉名小草。主益精。補陰氣。止虛損夢泄。(別錄)

【歸經】入心腎二經。為水火併補之品。(能通腎氣上達於心)

【前論】仲淳曰。心氣弱。心血少。餒怯易驚。夢寐多魘。神不守舍。怔忡健忘失志陽痿等症。均須遠志。

鰲按、前賢皆以遠志為心家藥。至今守之。獨海藏以為腎經氣分藥。時珍亦以為入腎經。非心經藥。其功專於強志益精治善忘。以精與志皆腎經之所藏。腎精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達於心。故迷惑善忘。二說是已。然心與腎畢竟交通。離開不得。非心氣足不能下交於腎。而使腎之氣上通於心。故凡腎精充。腎氣旺。有以上達於心者。皆心氣先能充足。有以下注故也。則強志益精治善忘。雖腎之所藏。而何莫非心歟。則前賢皆以遠志為心藥者。論其原。二家以為腎藥者。據其功也。故余以為入心腎二經。一以見心為主。而腎為應。一以見心腎之不可離二也。

【禁忌】經疏曰。凡心經有實火。為心家實熱。應用黃連、生地者。禁與參、術等助陽氣藥同用。

【炮製】雷公曰。凡使。去心。否則令人煩悶。甘草湯浸一宿。焙用。

巴戟天

味辛甘。性微溫。無毒。稟土德真陽之氣。兼得天之陽和以生。可升可降。陽也。覆盆子為使。惡雷丸、丹參。

【主治】主大風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臟。補中。增智。益氣。(本經)療頭面遊風。小腹及陰中相引痛。補五勞。益精。利男子。(別錄)男子夜夢鬼交泄精。強陰。下氣。治風癩。(甄權)治一切風。療水脹。(日華)

【歸經】入腎經。為強陰益精之品。(腎經血分藥 補助元陽 祛風除濕)

【前論】仲淳曰。五臟之勞。腎為之主。下氣則火降。火降則水升。陰陽互宅。精神內守。故主腎氣滋長。元陽益盛。而諸虛病自退也。其主諸風者。風陽邪。勢多走上。巴戟助元陽而兼散邪。況真元得補。邪安所留。此所以愈大風邪氣及頭面遊風並一切風也。

【禁忌】經疏曰。凡相火熾。思欲不得。便赤口苦。目昏目痛。煩躁口渴。大便燥結者。均忌。

【炮製】雷公曰。凡使。先用杞子湯浸一宿。待軟。酒浸一伏時漉出。同菊花炒焦黃。去菊。以布拭乾用。

淫羊藿

味辛甘。性溫。無毒。得金土之氣。而上感天之陽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也。山藥為使。得酒良。

【主治】主陰痿絕傷。莖中痛。利小便。益氣力。強志。(本經)堅筋骨。消瘰癧。下部有瘡。洗出蟲。丈夫久服。令人無子。(別錄)治丈夫絕陽無子。女人絕陰無子。老人昏耄。中年健忘。一切冷風勞氣筋骨攣急。四肢不仁。補腰膝。強心力。(大明)

【歸經】入命門經。兼入肝經。通入胃大腸三焦三經。為助陽益精之品。(真陽不足者宜之)

【前論】士瀛曰。莖中痛。肝腎虛也。補益二經。痛自止矣。

鰲按、別錄言久服無子。大明又治絕陰絕陽無子。何二說之相反歟。不知淫羊藿甘溫益陽。能補命門。故能療絕陰絕陽之無子而使有子。別錄云者。非久服即能變性也。因陽道旺而欲必不節。頻御女而精反耗。故無子也。

【禁忌】經疏曰。凡虛陽易舉。夢遺不止。便赤口乾。強陽不痿。均忌。

【炮製】雷公曰。凡使。夾去葉四畔花枝。每斤用羊脂四兩拌炒。

當歸

味甘 辛苦。性溫。無毒。稟土之甘味。天之溫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中微陰也。惡䕡茹、面。畏菖蒲、海藻、牡蒙。

【主治】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無子。(本經)除客血內塞。中風痙。汗不出。濕痹。中惡客氣。虛冷。補五臟。(別錄)虛勞寒熱。下痢腹痛。女人瀝血腰痛。崩中。補女子諸不足。(甄權)治一切風。一切氣。補一切勞。破惡血。養新血。及症瘕。腸胃冷。(大明)主痿痹嗜臥。足下熱而痛。衝脈為病氣逆裡急。帶脈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治癰疽諸惡瘡瘍。排膿止痛。和血補血。(時珍)

【歸經】入心肝脾三經。為養血潤燥之品。(兼滑劑 血中氣藥 心經本藥 治諸病夜甚)

【前論】甄權曰。古方治產後惡血上衝。取效無急於此。凡氣血昏亂者服之即定。可以補虛。為產後要藥。寇氏曰。藥性論補女子諸不足一語。盡當歸之用矣。元素曰。凡血病必須用之。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甘溫能和血。辛溫散內寒。苦溫助心散寒。使氣血各有所歸。海藏曰。入心。以心主血也。入肝。以肝藏血也。入脾。以脾統血也。頭止血。身養血。尾行血。全活血而不走。無己曰。脈者血之府。諸血皆屬心。凡通脈者。必先補心益血。

鰲按、韓𢘅謂治痰以薑製。訒庵又謂當歸非治痰藥。薑製亦臆說。夫當歸固非治痰之品。然亦有陰虛痰盛。於治痰藥中不得不用當歸者。又以當歸性究滋補。非疏豁之物。故斟酌用之。制之以姜。使陰既得所補。而補陰之中。又得藉之開竅以治痰。韓說亦未盡非也。

【禁忌】經疏曰。此性辛溫。終是行走之性。故致滑腸。又其氣與胃氣不相宜。故腸胃薄弱。泄瀉溏薄。及一切脾胃病。惡食。不思食。食不消。均忌。即在產後胎前。亦不得入。

石斛

味甘。性平。無毒。稟土中衝陽之氣。兼感春之和氣以生。降也。陰中陽也。陸英為使。惡凝水石、巴豆。畏雷丸、殭蠶。

【主治】主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益精。(本經)平胃氣。逐皮膚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痹弱。定志除驚。(別錄)除熱健陽。(甄權)逐皮膚風痹。骨中久冷。補腎益力。(元素)治發熱自汗。癰疽。排膿內塞。(綱目)

【歸經】入胃腎二經。兼入心脾二經。為除熱益陰之品。(除脾胃濕熱補益四經)

【前論】寇氏曰。石斛治胃中虛熱有功。時珍曰。此乃脾及右腎之藥。深師云。囊濕精少。小便餘瀝者。宜加之。一法。每以二錢入姜一片代茶。甚清肺補脾也。

【炮製】雷公曰。去根頭。酒浸一宿。酥拌蒸半日。焙用。入補藥乃效。

骨碎補

味苦。性溫。無毒。得金氣。兼得石氣以生。一名猴姜。

【主治】主破血止血。補折傷。(本經)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五勞六極。手足不收。上熱下冷。(甄權)惡疾。蝕爛肉。殺蟲。(大明)主補腎。故治耳鳴。及腎虛久瀉。腎主骨。故治折傷牙痛。

【歸經】入腎經。為補益之品。(入腎主骨 入血行傷 婦人血氣藥)

【前論】原禮曰。予嘗用此藥末入豬腎中煨熟。治久泄立止。蓋腎主大小便。久泄屬腎虛。不可專責脾胃也。雷公用治耳鳴。耳亦腎之竅也。

【禁忌】經疏曰。不宜與風燥藥同用。

【炮製】雷公曰。銅刀刮去黃毛。細切。蜜拌蒸一日。曬乾用。若急用不蒸。只焙乾亦得也。

續斷

味苦辛。性微溫。無毒。得土金之氣。兼稟天之陽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也。地黃為使。惡雷丸。

【主治】主傷中。補不足。金瘡。癰瘍。折跌續筋骨。婦人乳難。久服益氣力。(本經)女人崩中漏血。金瘡血內漏。止痛生肌肉。及踠傷惡血腰痛。關節緩急。(別錄)去諸溫毒。宣通血脈。(甄權)助氣。補五勞七傷。破癥結瘀血。消腫毒。腸風。痔瘺。乳癰瘰癧。女人產前後一切病。胎漏子宮冷。面黃虛腫。縮小便。止泄精。尿血。(大明)

【歸經】入肝腎二經。為專益筋骨之品。(腰腎要藥 治胎產 續絕傷)

【前論】仲淳曰。欲行血理傷。當與當歸、牛膝、肉桂、延胡索同用。欲止血療崩中補不足。則與白膠、阿膠、地黃、麥冬、杜仲、人參、山萸、杞子、黃耆、五味同用。欲安胎。則與涼血補血順氣藥同用。欲療金瘡。則與金瘡藥同用。

【禁忌】經疏曰。禁與苦寒藥治血病。及與大辛熱藥用於胎前。

【炮製】雷公曰。取根橫切。又去向里硬筋。酒浸一伏時。焙用。備要曰。川產者良。狀如雞腳皮黃皺。節節斷者真。

乾地黃

即今生地。味甘苦。性寒。無毒。稟仲冬之氣。兼稟地之和氣以生。降也。陰中陽也。得清酒、麥冬良。惡貝母。畏萊菔、蕪荑。

【主治】主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療折跌絕筋。生者尤良。(本經)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別錄)助心膽氣。治心肺損。吐血衄血。婦人崩中血暈。(大明)生血。涼血。補腎水真陰。除皮膚燥。去諸濕熱。(元素)主心病掌中熱痛。脾氣痿躄。足下熱而痛。(好古)

【歸經】入心肝腎心包小腸五經。為滋陰涼血之品。(補腎要藥)

熟地黃

味甘。微苦。性微溫。無毒。降也。陰中陽也。忌萊菔、蔥、蒜、諸血。得當歸、丹皮。和血止血。滋陰補髓。

【主治】主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填骨髓。利耳目。黑鬚發。生精養血。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經候不調。胎產百病。(東垣)去臍腹急痛。病後脛股痠痛。(元素)坐而欲起。目𥉂𥉂無所見。服之大效。(好古)

【歸經】入心肝腎三經。為滋陰養血之品。(補血上劑 滋腎水補真陰填骨髓生精血)

生地黃

即今鮮生地。味甘。性大寒。無毒。

【主治】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搏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踠折。瘀血。鼻血。吐血。皆搗飲之。(別錄)解諸熱。利水道。(甄權)

【歸經】入心肝腎三經。為清火涼血之品。

【前論】雷公曰。採得即用者為生地黃。曬乾收者為乾地黃。以法制過者為熟地黃。海藏曰。錢仲陽瀉丙火。乾地黃與木通同用以導赤也。諸經之血熱。與他藥相隨。亦能治之。溺血便血皆同也。(又)乾地黃益腎水。涼心血。脈洪實者宜之。若脈虛者宜熟地。假火力蒸九數。故能補腎中元陽之氣。原禮曰。陰微陽盛。相火熾強。來乘陰位。日漸煎熬。為虛火之症者。宜乾地黃之屬。以滋陰退陽。元素曰。生地黃大寒涼血。血熱者須用。熟則微溫補腎。血衰者須用。臍下痛。屬腎經。非熟地不能除。乃通腎之藥也。

王碩曰。男子多陰虛。宜熟地。女子多血熱。宜生地。(又)生地能生精血。天冬引入所生之處。熟地能補精血。麥冬引入所補之處。

【禁忌】經疏曰。凡病人脾胃弱。大便泄。產後不食或瀉。及胸膈多痰。氣道不利者。均忌。

【炮製】虞摶曰。生地生血。胃氣弱者恐妨食。熟地補血。痰飲多者恐泥膈。或云生地酒炒則不妨胃。熟地薑汁炒則不泥膈。此真得用地黃之精微者也。時珍曰。凡制熟地。必拌砂仁末與酒蒸曬。單用酒煮者不可用。何況水煮乎。

牛膝

味苦酸。性平。無毒。稟地中陽氣。兼乎木火之化以生。降也。陰中陽也。惡龜甲。畏白前。忌牛肉乳。

【主治】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氣。傷熱火爛。墮胎。(本經)療傷中少氣。男子陰消。老人失溺。補中續絕。填骨髓。除腦中痛。反腰脊痛。婦人月水不通。血結。益精。利陰器。止發白。(別錄)

【歸經】入肝腎二經。為走而能補之品。(兼瀉劑 能引諸藥下行)

【前論】丹溪曰。牛膝能引諸藥下行。筋骨痛風在下者。宜加用。張子和曰。大法治淋。宜通氣清心。平火利濕。不可用補。恐濕熱得補增劇也。牛膝為淋症要藥。血淋尤宜之。杜牛膝亦可。又有中氣不足致小便不利者。宜補中益氣。不可用淋藥通之。東垣曰。凡用杜牛膝。春夏用葉。秋冬用根。惟葉汁效尤速。寶鑑曰。生用。散惡血。破症瘕。治心腹諸痛。淋痛。尿血。經閉。產難。喉痹。癰瘍。金瘡折傷。出竹木刺。墮胎。皆取其去惡血之功也。酒蒸。益肝腎。強筋骨。治腰膝骨痛。足痿筋攣。陰痿失溺。久瘧下痢。傷中少氣。皆取其補肝腎之功也。

鰲按、杜牛膝性專下走。毫無補益。肝腎二家虛弱者。不可輕投。

【禁忌】經疏曰。誤用必傷胎。經閉未久。疑似有妊者。忌用。上焦藥中勿入。血崩不止。亦忌。備要曰。性下行而滑竅。夢遺失精。及脾虛下陷。因而腿膝腫痛者。禁用。

麥冬

味甘。性微寒。無毒。稟天春生之氣。感地稼穡之甘以生。降也。陽中微陰也。地黃、車前為使。

【主治】主心腹結氣。腸中傷飽。胃脈絡絕。羸瘦短氣。(本經)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乾燥渴。止嘔吐。愈痿躄。強陰益精。消穀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臟。(別錄)去心熱。止煩熱。寒熱體勞。下痰飲。(藏器)止嗽。定肺痿吐膿。時疾熱狂頭痛。(大明)治熱毒。大水面目肢節浮腫。下水。主泄精。(甄權)治肺中伏火。補心氣不足。主血熱妄行。及經水枯。氣不下。(元素)

【歸經】入心肺二經。兼入胃經。為清潤之品。(兼瀉劑 陽明正藥專行肺經氣分藥)

【前論】宗奭曰。麥冬除肺熱之功居多。但專泄而不專收。虛寒多人禁服。東垣曰。涼而能補。補而不泥。無過於麥冬者。傷寒勞復。與夫溫熱病。及雜病。陰不濟陽而煩熱燥渴者。用以生津液。濡枯而退熱。大有奇功。

【禁忌】經疏曰。麥冬性寒。雖主脾胃。而虛寒泄瀉。及痘瘡虛寒作泄。產後虛寒作泄。均忌。入補藥。酒浸擂之良。

旱蓮草

味甘酸。性平。無毒。正稟北方坎水之氣而生。故其汁黑。降也。陰中陰也。

【主治】主血痢。生眉發。(開寶)烏鬚髮。益腎陰。(元素)止血排膿。通小腸。(大明)

【歸經】入肝腎二經。兼入胃大小腸三經。為補腎之品。

【前論】虞摶曰。小便溺血。用旱蓮草、車前草等分打汁。空心服三杯。愈乃止。

【禁忌】經疏曰。脾胃虛弱者勿服。不用薑汁、椒紅相兼修事。服之者。必腹痛作泄。宜詳審之。

沙苑蒺藜

味甘。性溫。一云微腥。無毒。

【主治】主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甄權)長肌肉。明目。輕身。療吐膿。去燥熱。治奔豚腎氣。益精。(好古)療水臟冷。小便多。止遺瀝泄精。溺血腫痛。陰汗。婦人帶下。治虛羸。(大明)

【歸經】入腎經。兼入肝經。為平補之品。(功專補腎益精兼清肺氣)

【前論】時珍曰。後世補腎。多用沙蒺藜。或以熬膏和藥。

鰲按、沙蒺藜專補腎虛。治腰痛。及虛損勞乏。其功能大概不出此。

【禁忌】經疏曰。沙蒺藜性能固精。命門火熾。陽道數舉。交媾精不易出者。均忌。

菟絲子

味辛甘。性平。無毒。稟春末夏初之氣以生。凝乎地之沖氣以成。感秋之氣而實。山藥為使。得酒良。

【主治】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人。汁去面䵟。(本經)養肌。強陰。堅筋骨。主莖中寒。精自出。溺有餘瀝。口苦燥渴。寒血為積。久服明目。(別錄)男女虛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消渴熱中。(甄權)治五勞七傷。鬼交泄精。尿血。(大明)補肝臟風虛。(好古)

【歸經】入肝腎二經。兼入脾經。為補助三陰之品。(溫而不燥不助相火強陰益精)

【前論】東垣曰。暖而能補腎中陽氣。故莖中寒。精自出。溺有餘瀝。皆主之。至勞傷皆脾腎肝三臟所主。肝脾氣旺。則瘀血自行也。

【禁忌】經疏曰。腎家多火。陽強不痿。及大便燥結者。均忌。

使君子

味甘。性溫。無毒。

【主治】主健脾胃。除虛熱。殺臟蟲。小兒五疳。小便白濁。療瀉痢。瘡癬。(開寶)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消積殺蟲之品。(小兒百病要藥)

【前論】時珍曰。此物味甘氣溫。既能殺蟲。又益脾胃。所以能斂虛熱而止瀉痢。為幼科要藥也。

【炮製】備要曰。勿用油黑者。亦可煨食。忌飲熱茶。犯之作瀉。

天冬

味甘苦。性平。一云寒。無毒。正稟天寒初之氣以生。得地之陰精獨厚。降也陰也。地黃、貝母為使。

【主治】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殺三蟲。去伏屍。(本經)保定肺氣。去寒熱。利小便。養肌膚。冷而能補。(別錄)肺氣咳逆喘促。肺痿肺癰除熱。通腎氣。止消渴。去熱中風。除身上一切惡氣不潔之疾。(甄權)鎮心。潤五臟。補五勞七傷。吐血。治嗽。消痰。去風熱煩悶。(大明)主心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足下熱而痛。(好古)

【歸經】入肺腎二經。為除虛熱潤燥痰之品。(兼瀉劑 去肺腎虛熱要藥 清金降火益水)

【前論】嘉謨曰。腎主津。燥則凝而為痰。得潤劑。則痰化。所謂治痰之本也。仲淳曰。痰之標在脾胃肺。其本在腎。若非腎家有火炎上搏肺。煎熬津液而成黏膩。則痰何自生。天冬味苦氣寒。能清熱保肺。下通於腎。故為清肺消痰止嗽必用之藥。又肺為華蓋。喜清肅而惡煩熱。亦畏濕熱。平則和安。發聲清亮。一受火賊。則痰壅咳逆。氣喘吐血。寒熱聲啞之症出焉。熱泄則痰散而肺清。肺清則津液流通。氣得下降。而諸症悉除矣。

【禁忌】經疏曰。胃虛無熱。及瀉者。均忌。

【炮製】雷公曰。凡使。酒蒸曬乾。或烘乾用。

何首烏

味苦澀。性微溫。無毒。稟春深之氣而生。升也。陽也。茯苓為使。忌諸血、無鱗魚、萊菔、蔥、蒜、鐵器。

【主治】主瘰癧。消癰腫。療頭面風瘡。五痔。主心痛。益血氣。黑髭發。悅顏色。久服長筋骨。益精髓。亦治婦人產後及帶下諸疾。(開寶)治腹臟一切宿疾冷氣。腸風。(大明)

【歸經】入肝腎二經。為益血祛風之品。(兼澀劑 滋補良藥白入氣分赤入血分)

【前論】汪穎曰。苦堅腎。溫補肝。甘益血。澀收斂精氣。能止諸瘧。大約瘧邪在陰分久而不解者。必須此。毒痢下純血。諸藥不效者。亦用之有神。

【禁忌】經疏曰。首烏為益血之品。忌與附、桂等諸燥熱藥同用。

以上補劑草部

側柏葉

味苦澀。性微寒。無毒。感秋令。得金氣之全而生。可升可降。陰也。肉桂、牡蠣為使。惡菊花。宜酒。

【主治】主吐血衄血崩中。腸風尿血痢血。一切血症。去冷風濕痹。生肌。各依方面採陰乾。(本經)治歷節風痛。治湯火瘡。生肌殺蟲。炙罨凍瘡。汁烏髭發。(別錄)

【歸經】入肝腎二經。為益陰涼血之品。(補陰要藥 養陰滋肺而燥土最清血分)

【前論】陸佃曰。柏有數種。入藥惟取葉扁而側生者。故曰側柏。

【炮製】雷公曰。凡使柏葉。或炒或生用。

柏子仁

味辛甘。性平。無毒。畏菊花。

【主治】主驚悸。安五臟。益氣。除風濕痹。久服令人潤澤。耳目聰明。(本經)療恍惚虛損吸吸。歷節腰中重痛。益血。止汗。(別錄)除風濕癢。(元素)

【歸經】入心經。兼入肝腎二經。為滋潤之品。(養心氣潤腎燥 透心腎而悅脾 助脾滋肝)

【前論】蘇頌曰。凡補脾藥多燥。此潤藥而其氣清香。大能舒脾。燥脾藥中。兼用最良。此肝經氣分藥。(好古)

【禁忌】經疏曰。腸滑作瀉。膈間多痰。陽道數舉。腎家有熱。暑濕作瀉者。均忌。

【炮製】雷公曰。酒浸一宿。曬乾炒研去油用。油透者勿用。

血竭

味甘鹹。性平。有小毒。稟土氣而兼水化。降也。陰也。得密陀僧良。

【主治】主心腹猝痛。金瘡血出。破積血。止痛生肉。祛五臟邪氣。(開寶)傷折打損一切疼痛。血氣攪刺。內傷血聚。補虛。並宜酒服。(李珣)補心包絡肝血不足。(好古)敷惡瘡疥癬久不合。性急不可多使。卻引膿。(大明)

【歸經】入肝心包二經。為和血之品。(專除血痛散瘀生新)

【前論】李梴曰。血竭木之脂液。如人之膏血。味甘鹹而走血。肝心包皆主血。故入之。河間云。血竭止血痛。為和血聖藥是矣。乳香沒藥。雖主血病。而兼入氣分。此則專於血分者。

【禁忌】經疏曰。凡血病無瘀積者忌。一名麒麟竭。

【炮製】雷公曰。先研粉篩過。入丸散中。若同眾藥搗。則作塵飛。

茯神

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主闢不祥。療風眩風虛。五勞口乾。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智。安魂魄。養精神。(別錄)補勞乏。主心下急痛堅滿。人虛而小腸不利者。加而用之。

【歸經】入心經。兼入肝經。為寧神定志之品。

【前論】士瀛曰。神農本草止言茯苓。名醫別錄始添茯神。而主治皆同。後人治心病必用茯神。故潔古言風眩心虛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亦未嘗不治心病也。茯苓、茯神。赤入血分。白入氣分。各從其類。如芍藥之義。

【禁忌】經疏曰。病人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忌用。

桑寄生

味苦甘。性平。無毒。感桑之精氣而生。

【主治】主腰痛。小兒背強。癰腫。充肌膚。安胎。(本經)主女子崩中。內傷不足。產後余疾。下乳汁。主金瘡。去痹。(別錄)益血脈。堅筋骨。(大明)主懷孕漏血不止。令胎牢固。(甄權)

【歸經】入肝腎二經。為益血之品。

【前論】寇氏曰。桑寄生難得真者。真者下咽必驗。若用他木寄生。未必效。且恐有害也。

杜仲

味辛甘。性溫。無毒。微稟陽氣。厚得金氣而生。降也。陽中陰也。惡元參、蛇蛻。

【主治】主腰膝痠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本經)腳中痠疼。不欲踐地。(別錄)治腎勞腰脊攣。(大明)腎冷膂腰痛。人虛而身強直。風也。腰不利。加用。(甄權)能使筋骨相著。(東垣)治胎漏胎墮。(汪機)潤肝燥。補肝經風虛。(好古)

【歸經】入腎肝二經。為助益腰膝之品。(色紫歸肝經氣分 肝充則筋健腎充則骨強)

【前論】時珍曰。杜仲古方只知滋腎。惟好古言是肝經氣分藥。潤肝燥。補肝虛。發前人所未發。蓋肝主筋。腎主骨。屈伸利用。皆屬於筋。杜仲色紫而潤。故能入肝。子能令母實。故兼補腎。李言聞曰。腰痛不已。屬腎虛。痛有定處。屬死血。往來走痛。屬痰。腰冷身重。遇寒便發。屬寒濕。或痛或止。屬濕熱。而其原多本於腎虛。以腰者腎之府也。胎瀝者。壞孕瀝血。胎易墮者。胎元不固也。

【禁忌】經疏曰。腎虛火熾者忌。即用。當與知、柏同入。

棗仁

味酸。性平。無毒。稟木之氣而兼土化以生。可升可降。陽中陰也。惡防己。

【主治】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痠痛濕痹。久服安五臟。(本經)煩心不得眠。臍上下痛。血轉久泄。虛汗。煩渴。補中。益肝氣。堅筋骨。助陰氣。能令人肥健。(別錄)筋骨風。炒研湯服。(甄權)

【歸經】入腎三焦二經。為清血熱。助正氣之品。(兼瀉劑 上除頭風痛中平胸脅痛)

枸杞苗葉

味苦甘。性寒。

【主治】主除煩。壯心氣。去皮膚骨節間風。消熱毒。散瘡腫。(大明)作飲代茶。止渴消熱煩。解面毒。汁注目中。去風障赤膜昏痛。(甄權)去上焦心肺客熱。(綱目)

【歸經】入心肺脾腎四經。為除熱之品。(兼瀉劑)

【前論】仲淳曰。杞子潤而滋補。兼能退熱。而專於補腎潤肺生津益氣。為肝腎真陰不足。勞乏內熱。補益之要藥。根名地骨皮。主下焦肝腎虛熱。為三焦氣分之藥。苗葉性升且涼。故主清上焦心肺客熱之藥。老人陰虛者。十之八九。故服食家為益精明目之上品。昔人多謂能生精益氣。除陰虛內熱明目者。熱退則陰生。陰生則精血自長。肝開竅於目。黑水神光屬腎。腎臟之陰氣增益。則目自明矣。

鰲按、本經別錄。並未分別子皮苗葉。甄權大明以後遂分列之。但本經別錄。雖總言枸杞之用。而就其所言細體會之。如本經言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風濕。別錄言下胸脅氣。客熱頭痛。應指皮與苗葉言之。所謂寒能除熱者是也。本經言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別錄言補內傷大勞噓吸強陰。利大小腸。應指子言之。所謂甘平能補者是也。大明等條分縷析。只是發揮以盡其用耳。又按東垣云。地為陰。骨為里。皮為表。地骨皮瀉腎火。丹皮瀉包絡火。總治熱在外無汗而骨蒸。知母瀉腎火。治熱在內有汗而骨蒸。四物湯加二皮。治婦人骨蒸。東垣剖辨二皮知母之用。極為精當。朱二允又云。地骨皮能退內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實不知。病或風寒散而未盡。作潮往來。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里之藥。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朱氏又明地骨皮一物。而能兼走表裡。更為細切詳明。世醫不達此。概執為退熱之品。亦未盡其妙矣。丹溪又云。地骨皮能治風者。肝腎同治也。肝有熱。則自生風。與外感之風不同。熱退則風自息。夫地骨皮本非入肝之藥。丹溪云然者。以肝腎同位而同治。骨皮既能退腎家虛熱。則龍火(腎)不熾。雷火(肝)亦平。自能息肝熱所生之風。雖不入肝經。而肝風亦並治也。且骨皮入腎三焦二經之外。不入肝。更不入肺。即肺中伏火亦能降泄。則不必疑於肝風之不能息也。總之腎藥兼治肝。乙癸同源也。腎藥兼治肺。金水相涵也。拘執一見。詎可用藥乎。

【禁忌】備要曰。腸滑者忌杞子。中寒者忌骨皮。掘鮮者同小薊煎濃汁浸下疳。甚效。

【炮製】雷公曰。凡使枸杞根。東流水浸刷去土。捶去心。甘草湯浸一宿。焙乾用。凡使枸杞子。揀淨枝梗。取鮮明者。酒浸一宿。搗爛入藥。

以上補劑木部

卷五

補劑下

小麥

味甘。性平。無毒。稟四時沖和之氣而生。

【主治】主除客熱。止煩渴。咽燥。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令婦人易有孕。(別錄)養心氣。心病宜食之。(思邈)煎湯飲。治暴淋。(宗奭)

【浮麥】味鹹。性寒。主益氣。除煩。除盜汗自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綱目)

【麥苗】味辛。性寒。主消酒毒。暴熱。酒疸目黃。並搗汁日飲。(藏器)除煩悶解時疾狂熱。退胸膈熱。利小腸。(日華)

【歸經】入心經。為滋養之品。

【前論】釃甄權日,小麥皮寒肉熱。合湯皆完用之。不許皮拆。拆則溫。明面不能消熱止煩也。

黑穭豆

味甘。性溫。無毒。即俗亡野馬料豆。比大豆更緊小。

【主治】主調中。下氣。調關脈。制金石藥毒。去賊風風痹。婦人產後冷血。炒焦黑。熱投酒中。漸漸飲之。(藏器)煮汁飲。去煩熱。(綱目)

【歸經】入腎經。為助元之品。

【前論】子和曰。此生用田野中。霜後乃熟。故性沉而為腎之谷。腎病宜之。世醫竟用大豆當之。誤矣。

白扁豆子

味甘。性微溫。無毒。稟土中衝和之氣而生。可升可降。陽也。有黑白二種。白者入藥。

【主治】主和中。下氣。(別錄)補五臟。主嘔逆。(孟洗)療霍亂吐利不止。研末和醋服之。(蘇恭)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附濕熱。止消渴。

【扁豆花】主赤白帶下。干末米飲服。(蘇頌)

【遍豆葉】治霍亂吐下不止。(別錄)吐利後轉筋。生搗一把。入少醋絞汁服。立瘥。(蘇恭)

【歸經】入脾經。兼入胃經。為專治中宮。除濕消暑之品。

【產論】時珍曰。此入太陰氣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濁。故專治中州之病。清暑除濕而解毒也。能解河腸魚毒。及一切藥毒。

【禁忌】經疏曰。傷寒寒熱外邪。方熾者忌。

以上補劑谷部

韭子

味辛甘。性溫。無毒。升也。陽也。

【主治】主補肝腎。治命門。暖腰膝。治筋痿。遺尿。泄精。溺血。白帶。白淫。小便頻數。(備要)治鬼交甚效。(日華)

【歸經】入肝腎二經。為泄精溺血之要品(專補肝及命門不足)

【前論】時珍曰。素問云。足厥陰病則遺尿。思想無窮。入房太甚。發為筋痿。及白淫。男隨溲而下。女子綿綿而下。韭子之治遺精漏泄。小便頻數,女人帶下者。能入厥陰補下焦不足。命門者藏精之府。故同治云。

【禁忌】經疏曰。胃氣虛而有熱者忌。

【炮製】大明曰。凡使。揀淨蒸熟。曝干。簸去黑皮。炒黃用。

薯蕷

味甘。性溫平。無毒。稟土之沖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也。惡甘遂。一名山藥。

【主治】主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陰。(本經)頭面遊風。頭風眼眩。止腰痛。充五臟。除煩熱。(別錄)補五勞七傷。鎮心神。安魂魄。補心氣不足。開心孔。多記。(甄權)子名零餘子主補虛損。強腰腳。益腎。(藏器)

【歸經】入肺脾二經。兼入心腎二經。為補益之品。(兼澀劑)

【前論】訒庵曰。山藥入肺脾二經。補其不足。清其虛熱。固腸胃。潤皮毛。化痰涎。止瀉痢。肺為腎母。故又益腎強陰。治虛損勞傷。脾為心子。故又益心氣。治健忘。遺精。生搗敷癰瘡。消腫硬。山藥性澀故能治遺精泄瀉。而諸傢俱未言澀。

【禁忌】經疏曰。不宜與面同食。

百合

味甘。性平。無毒。得土金之氣。兼得天之清和以生。可升可降。陽中陰也。白花者入藥。

【主治】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本經)除浮腫臚脹。痞滿寒熱。通身疼痛。及乳難。喉痹。止涕淚。(別錄)治腳氣。熱咳。(甄權)溫肺止嗽。(元素)傷寒百合病。(宗奭)安心定膽。益志。養五臟。治癲邪狂叫驚悸。產後血狂暈。(大明)花主潤肺清火。為末油調。塗天泡濕瘡。(時珍)

【歸經】入肝大腸二經。兼入心經。為清涼退熱之品。(潤肺寧心清熱止嗽)

【前論】丹溪曰。久嗽之人。肺氣必虛。虛則宜斂。百合之甘斂。勝於五味之酸收也。

【禁忌】經疏曰。中寒者勿服。

以上補劑菜部

味甘。性溫平。無毒。得土之沖氣。兼感天之微陽以生。降也。陽也。殺附子、烏頭、天雄毒。

【主治】主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本經)除煩悶。。療心下懸。除腸澼。(別錄)潤心肺止嗽。補五臟。治虛損。除腸胃癖氣。(大明)和陰陽。調營榮譽感。生津液。(東垣)

【歸經】入心脾二經。為補中益氣之品。(脾經血分藥能和解百藥)

【前論】士瀛曰。經曰。里不足者以甘補之。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甘能補中。溫能益氣。甘溫能補脾胃。而津液自生。十二經脈自通也。

【禁忌】經疏曰。中滿者。小兒疳病者。齒痛及患痰熱者。均忌。生者尤不利人。多食致寒熱。

陳皮

味苦辛。性溫。無毒。色紅日久者佳。

【主治】主調中快膈。導滯消痰。利水止嘔。破症瘕痃癖。除膀胱留熱。宣通五臟。統治百病。皆取其理氣燥濕之功。(備要)能解魚毒及食毒。(金匱)〔橘紅〕即陳皮去白者。主除寒。發表。消痰。(綱目)

【歸經】入肺肝脾胃四經。為宣通疏利之品。(兼瀉劑燥劑宣劑脾肺氣分之藥)

【前論】丹溪曰。治痰利藥過多則脾虛。痰易生而反多。又曰。胃氣亦賴痰以養。不可攻盡。致虛而愈劇。無己曰。脾為氣母。肺為氣龠。凡補藥澀藥。必用陳皮以利氣。又凡用陳皮。取其發散皮膚也。時珍曰。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各因所配而補瀉升降也。

【禁忌】經疏曰。凡中氣虛。氣不歸元者。忌與耗氣藥同用。胃虛有火嘔吐。忌與溫熱香燥藥同用。陰虛咳嗽生痰。忌與半夏、南星等同用。瘧非寒甚者。亦忌。

胡桃

味甘。性溫平。無毒。稟火土之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也。

【主治】主令人肥健。潤肌黑髮。多食利小便。能脫人眉。動氣故也。去五痔。外青皮染髭。(本經)補氣養血。潤燥化痰。益命門。利三焦。溫肺潤腸。治虛寒喘嗽。腰腳重痛。血痢。腸風。制銅毒。(綱目)

【歸經】入肺肝腎三經。為固補之品。(肉潤皮澀)

【前論】韓飛霞曰。胡桃屬木。補骨脂屬火。並用之。有木火相生之妙。

【禁忌】經疏曰。肺家有痰熱。命門火熾。陰虛吐衄等症。均忌。

龍眼

味甘。性平。無毒。稟稼穡之化而生。升也。陽也。

【主治】主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除蠱去蟲。(別錄)主補血氣。養肌肉。益虛氣。除健忘。治怔忡。

【歸經】入心脾二經。為滋益之品。(益脾長志養心保血)

【前論】吳球曰。食品以荔枝為貴。而滋益則龍眼為良。蓋荔枝性熱。而龍眼性和平也。訒庵曰。歸脾湯用之。治思慮勞傷心脾。及腸風下血。

【禁忌】士材曰。甘能作脹。凡中滿氣膈之症。均忌。

甘蔗

味甘。性寒。無毒。稟地中之沖氣以生。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主下氣和中。助脾氣。利大腸。(別錄)消痰止渴。除心胸煩熱。解酒毒。(大明)主嘔噦反胃。寬胸膈。(綱目)主大便燥結。(訒庵)

【歸經】入肺脾胃三經。為除熱生津潤燥之品。

【前論】時珍曰。蔗漿甘寒。能瀉大熱。素問甘溫除大熱意也。煎煉成糖。則甘溫而助濕熱。所謂積溫成熱也。(又)白糖霜主潤心肺。和中消痰。解酒生津。大約功專潤澤。赤砂糖主心腹熱脹。潤心肺大小腸熱。解酒毒。又為和血去積之藥。丹溪曰。糖生胃火。乃濕土生熱。故能損齒生蟲。非土製水也。

【禁忌】經疏曰。蔗性寒。胃寒嘔吐。中滿滑泄者。均忌。

蓮藕

味甘。性溫平。無毒。得天地清芬之氣。稟上中衝和之味而生。

【主治】主熱渴。散瘀血。生肌。久服令人心歡。(別錄)止泄。消食。解酒。及病後乾渴。(藏器)止悶。除煩。開胃。破產後血悶。治霍亂。搗罨金瘡並傷折。(大明)生食。治霍亂後虛渴。蒸食補五臟。實下焦。(孟詵)〔藕汁〕能消瘀血不散。(汪穎)〔藕節〕性澀。能消瘀血。解熱毒。產後血悶血氣上衝口乾腹痛。和地黃汁入酒童便飲。(大明)止吐血。咳血。唾血。溺血。下血。血淋。血痢。血崩。衄血不止。(綱目)〔藕蔤〕即藕梢。能解煩毒。下瘀血。解酒食毒。生食。止霍亂後虛渴煩悶。不能食。(蘇頌)

【歸經】入心肝脾胃四經。為去瘀生新之品。(生用寒熟用溫)

【前論】孟詵曰。產後忌生冷物。惟藕不同生冷。為能破血故也。最能解蟹毒。

蓮子

味甘。性平澀。無毒。得茯苓、山藥、白朮、枸杞良。

【主治】主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本經)主益十二經脈血氣。澀精氣。厚腸胃。治脾泄久痢。白濁夢遺。女人崩帶。及諸血病。(備要)〔石蓮子〕即蓮子之經霜堅黑墮水入泥者。清心除煩。專治噤口痢。淋濁諸症。(綱目)〔湖蓮子〕性澀。入脾腎。專主泄瀉遺濁。(本經)

【歸經】入心腎脾胃四經。為滋養後天元氣之品。

【前論】東垣曰。蓮實能交水火而媾心腎。安靖上下君相火邪。仲淳曰。土為萬物之母。後天之元氣藉此生化。母氣既和。則血氣生。神得所養。諸疾不生矣。

【禁忌】經疏曰。甘平無毒。於諸疾並無所迕。但生者食之過多。微動冷氣脹人。

蓮鬚

味甘澀。無毒。性微溫。忌地黃、蔥、蒜。

【主治】主清心通腎。固精氣。止吐血。療滑泄。止血崩。及吐血。(綱目)

【歸經】入腎經兼入心經。為固真澀精之品。(兼澀劑)

【前論】思邈曰。蓮花須溫而不熱。血家瀉家。尊為上品也。

【炮製】綱目曰。凡使。花開時採取陰乾。忌見火。

以上補劑果部

黃土

味甘。性平。無毒。稟天五地十之氣而生。

【主治】主泄痢冷熱赤白。腹內熱毒絞結痛。下血。又解諸藥毒。中肉毒。野菌及合口椒毒。(藏器)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助益戊己之品。

【前論】張司空曰。三尺以上曰糞。三尺以下曰土。凡用。當去上惡物。勿令入客水。乃為真土。服之有益。李當之曰。土地主斂萬物毒。治一切癰疽發背。及猝患急黃熱甚。

【炮製】綱目曰。凡服法。取入地乾土。以水煮三五沸。絞去渣。暖服一二升。

以上補劑土部

發髲

味苦。性溫。無毒。

【主治】主五癃。關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療小兒驚。大人痓。(本經)合雞子黃煎之化為水。療小兒驚熱百病。(別錄)主血悶血暈。金瘡傷風。血痢。入藥燒存性。用煎膏。長肉消瘀血。(大明)〔亂髮〕主咳嗽。五淋。二便不通。小兒驚癇。止血。鼻衄。燒灰吹之。立已。(別錄)燒灰療轉胞小便不通。赤白痢。癰腫疔腫骨疽。(蘇恭)消瘀血。止舌血。補陰甚捷。(丹溪)

【歸經】入心肝腎三經。為益陰泄熱之品。(外科要藥)

【前論】許叔微曰。發乃血餘。故能治血病補陰。療驚癇。去心竅之瘀血。時珍曰。發髲乃剪髢下發也。亂髮乃梳櫛下發也。仲淳曰。亂髮所主。與發髲略同。但其力稍不及耳。以發髲一時難得。故別錄重出亂髮以便易取。其實療體不甚相遠也。又發灰走血分而帶散。其主諸血症。亦是血見灰則止。取其治標之義居多。若欲使其補益。未必能也。

【禁忌】經疏曰。發灰氣味不佳。胃弱者勿服。

【炮製】備要曰。以皂莢水浸洗曬乾。入罐固濟。煅存性。胎髲尤良。

人乳

味甘鹹。性平。無毒。乃陰血所化也。

【主治】主補五臟。令人肥白悅澤。療目赤痛多淚。(別錄)和雀屎。去目中胬肉。(蘇恭)益氣。治療憔悴。點眼止淚。(大明)

【歸經】入心脾肝腎四經。為補虛潤燥之品。(潤五臟滋血液老人便秘最宜)

【前論】韓飛霞曰。服人乳。大能益心氣。補腦髓。止消渴。治風火症。養老尤宜。

【禁忌】經疏曰。性涼滋潤燥渴。枯涸者宜之。若臟氣虛寒。滑泄不禁。及胃弱不思食。脾虛不磨食。均忌。

秋石

味鹹。性溫。無毒。亦精氣之餘。降也。陰也。

【主治】主虛勞冷疾。小便遺數。漏精白濁。(大明)除鼓脹。明目清心。(甄權)滋腎水。養丹田。安五臟。潤三焦。消痰咳。退骨蒸。軟腎塊。(嘉謨)

【歸經】入肺腎二經。為滋陰降火之品。

【前論】士材曰。秋石之咸。本專入腎。而肺即其母。故兼入之。時珍曰。古人惟取人中白、人尿治病。取其散血滋陰降火。殺蟲解毒之功。後世惡其不潔。遂設法煅煉為秋石。

【禁忌】訒庵曰。若煎煉失道。多服誤服。反生燥渴之疾。

紫河車

味甘鹹。性溫。無毒。

【主治】主血氣羸瘦。婦人勞損。面䵟皮黑。腹內諸病。漸瘦悴者。(藏器)治男女一切虛損勞極。癲癇。失志恍惚。安心養血。益氣。補精。(吳球)

【歸經】入肝腎二經。為益血添精助氣之品。

【前論】丹溪曰。河車治虛勞。當以骨蒸藥佐之。氣虛加補氣藥。血虛加補血藥。

【禁忌】經疏曰。凡精虛陰涸。水不勝火。發為咳嗽。吐血骨蒸盜汗等症。此屬陽盛陰虛。法當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不宜服此並補之劑。以耗將竭之陰。胃火齒痛。亦忌。

以上補劑人部

味甘。性平。無毒。感金水之氣而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補虛。除客熱。止咳嗽。和臟腑。及水道。小兒驚癇。(別錄)解丹毒。止熱痢。(日華)〔野鴨〕主補中益氣。平胃消食。治熱毒風。殺腹臟蟲。(孟詵)

【歸經】入肺腎二經。為益陰之品。(二經血分藥並宜用白鴨)

【前論】葛可久曰。白毛烏骨者。為虛勞聖藥。取金肅水寒之象也。青頭雄鴨。則治水利小便。取水木生髮之象也。河間曰。鴨之治水。因其氣相感而為使也。弘景曰。黃雌鴨為補最勝。孟詵曰。野鴨專入脾胃。九月後。立春前。即中食。大益病。全勝家鴨。雖寒不動氣。大約除熱殺蟲之功居多。

烏骨雞

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主補虛勞羸弱。治消渴。益產婦。治女人崩帶。一切虛損諸病。大人小兒噤口痢。並煮食飲汁。亦可搗和丸藥。(綱目)

【歸經】入肝腎二經。為益陰補虛之品。(二經血分藥功能退熱)

【前論】時珍曰。烏骨雞毛色不一。但觀雞舌黑者。則骨肉俱黑。入藥更良。雞屬巽木。骨反烏者。巽變坎也。受水木之精氣。故肝腎血分之病宜之。烏雞丸治婦人百病。最妙。

雞肫皮

一名雞內金。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主泄痢。小便頻遺。除煩。止熱。(別錄)止泄精尿血。崩中帶下。腸風瀉血。(日華)治小兒食瘧大人淋瀝反胃。主喉閉乳蛾一切口瘡牙疳。(綱目)

【歸經】入肝脾大腸膀胱四經。為除熱止煩之品。

【前論】吳球曰。一切口瘡。用雞內金燒灰敷之。立效。亦治穀道瘡久不愈。燒灰研摻如神。

鰲按、肫即雞之脾。乃消化水穀之物。其氣通達大腸膀胱二經。故以之治水而水從小便出也。若小兒疳積病。乃肝脾二經受傷。以致積熱為患。雞肫皮能入肝而除肝熱。入脾而消脾積。故後世以此治疳病如神也。

雞屎白

味苦。性微寒。無毒。雄雞屎乃有白。臘月預收之。白雞烏骨者更良。素問作雞矢。

【主治】主消渴。傷寒寒熱。(本經)破石淋。及轉筋。利小便。止遺溺。滅瘢痕。(別錄)治中風失音痰迷。炒服治白虎風。(日華)治賊風風痹。破血。和黑豆炒。酒浸服。(藏器)下氣通利二便。治心腹鼓脹。療破傷中風。小兒驚啼。以水淋汁服。解金銀毒。(綱目)

【歸經】入胃大腸二經。為治水消脹氣除積之品。

【前論】仲淳曰。王太僕云。本草雞矢。並不治蠱脹。但能利小便。蓋蠱脹皆生於濕熱。脹滿則小便不利。雞屎能通利下泄。則濕熱從小便出。蠱脹自愈。故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鰲按、蠱脹由濕熱而生。固已。然亦有因積滯而成者。屎白不但通利下泄。使濕熱盡從小便出。並能下氣消積。使大小便俱利。故蠱脹由濕熱成者自愈。即由積滯成者。亦無不愈也。此岐伯治蠱脹之方為通神也。

鹿茸

味甘鹹。性溫。無毒。稟純陽之質。含生髮之氣而成。升也。陰中陽也。馬勃為之使。畏大黃。

【主治】主漏下惡血。寒熱驚癇。益氣。強志。(本經)療虛勞。洒洒如瘧。羸瘦。四肢痠疼。腰脊痛。小便數利。泄精。溺血。破瘀血在腹。散石淋。癰腫。骨中熱。疽癢。不可近丈夫陰。令痿。(別錄)補男子腰腎虛冷。腳膝無力。夜夢鬼交。精溢自出。女子崩中漏血。赤白帶下。炙末。空心酒服方寸匕。壯筋骨。(日華)治一切虛損。耳聾。目暗。眩暈。虛痢。(綱目)

【歸經】入腎經。兼入心肝心包三經。為峻補下元真陽之品。(純陽之物 生精補髓 養血益陽 強筋健骨)

鹿角

俗名毛鹿角。味鹹。性溫。無毒。杜仲為使。畏大黃。

【主治】主惡瘡癰腫。逐邪惡氣。留血在陰中。除小腹血急痛。腰脊痛。折傷惡血。益氣。(別錄)水磨汁服。治脫精尿血。夜夢鬼交。(日華)蜜炙研末酒服。強骨髓。補陽道絕傷。燒灰治女子胞中余血不盡欲死。以酒服方寸匕。日三。甚妙。又治婦人夢與鬼交者。清酒服一撮。即能出鬼精。(孟詵)

【歸經】入腎經。兼入心肝心包三經。為補陽之品。

鹿角膠

一名白膠。味甘。性平。無毒。杜仲為使。畏大黃。

【主治】主傷中勞絕。腰痛羸瘦。補中益氣。婦人血閉無子。止痛。安胎。(本經)療吐血下血。崩中不止。四肢作痛。多汗淋露。折跌傷損。(別錄)男子損臟氣。氣弱。勞損吐血。婦人服之令有子。治漏下赤白。(甄權)

【歸經】入腎經。兼入心肝心包三經。為溫補下元之品。

【前論】沈存中曰。凡含血之物。肉易長。筋次之。骨最難長。故人必二十歲骨髓方堅。麋鹿角不兩月長至二十餘斤。凡骨之生。無速於此。草木亦不及。頭為諸陽之會。鍾於茸角。豈與凡血比哉。抱朴子曰。獵人得鹿。縶之取茸。然後斃鹿。以血未散故也。寇氏曰。鹿茸最難不破。又不出血者。蓋其力盡在血中故也。蘇頌曰。鹿角要黃色緊重尖好者。以鹿角鎊屑。生用則散熱行血。消腫辟邪。或用蜜浸酒浸炙黃。熟用則益腎補虛。強精活血。若煉霜熬膏。則專於滋補矣。蘇東坡曰。鹿陽獸。夏至見陰而角解。麋陰獸。冬至見陽而角解。故補陽以鹿角為勝。補陰以麋角為勝。

麋茸

味甘。性咸。無毒。鹿屬陽。麋屬陰。

【主治】主風痹。止血。益氣力。(別錄)主陰虛勞損。一切血病筋骨腰膝痠痛。滋陰益腎。(綱目)〔麋角〕酒服補虛勞。添精益髓。滋血脈。暖腰膝。壯陽。悅色。療風氣。偏治丈夫。(日華)作〔麋角霜〕常服。治丈夫冷氣。及風筋骨疼痛。若猝心痛。一服立瘥。(孟詵)

【歸經】入腎經。為專補真陰之品。(滋陰養血茸角相同)

【前論】之才曰。麋茸角屬陰。故治真陰不足。虛損勞乏。筋骨腰膝不仁。一切血液衰少之病。時珍曰。鹿之茸角補陽。右腎精氣不足者宜之。麋之茸角補陰。左腎血液不足者宜之。

【禁忌】經疏曰。陽氣衰少。虛羸多寒者。忌。

【炮製】雷公曰。麋角以頂根上有黃毛若金線。兼旁生小尖色蒼白者為上。孟詵曰。凡使。五寸截之。中破。炙黃為末。入藥。

羊肉

味苦甘。性大熱。無毒。得火土之氣以生。升也。陽也。反半夏、菖蒲。

【主治】主緩中。字乳余疾。及頭腦大風汗出。虛勞寒冷。補中益氣。安心止驚。(別錄)止痛。利產婦。(思邈)開胃健力。通氣發瘡。壯陽道。益氣血。(日華)治風眩瘦病。丈夫五勞。七傷。小兒驚癇。(孟詵)〔羊腎〕主補腎氣虛弱。益精髓。(別錄)虛損耳聾盜汗。壯陽。益胃止小便。(醫鑑)〔羊肝〕主補肝。治肝風虛熱。目赤暗無所見。(蘇恭)

【歸經】入脾肺二經。為助元陽益虛勞之品。(人參補氣在中羊肉補形在表)

【前論】東垣曰。羊肉有形之物。能補有形肌肉之氣。故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人參補氣。羊肉補形。凡味同羊肉者。皆補血虛。蓋陽生則陰長也。宗奭曰。仲景治寒疝羊肉湯。用之無不驗者。一婦冬月生產。寒入子戶。腹下痛不可按。此寒疝也。醫欲投抵當湯。予曰。非其治也。以仲景羊肉湯減水。二服即愈。倪德維曰。羊肝補肝。引入肝經。故專治肝經受邪之病。今羊肝丸治目。有效可徵。

【禁忌】經疏曰。孕婦食之。令子多熱。骨蒸。瘧疾。熱痢。與癰腫瘡瘍。消渴。吐血。嘈雜易飢。一切火症。均忌。不可用銅器煮。令男子損陽。女子暴下。物性之異如此。不可不知。

牛乳

味甘。性微寒。無毒。可升可降。陰也。

【主治】主補虛羸。止渴。(別錄)養心肺。解熱毒。潤皮膚。(日華)治反胃熱噦。補益勞損。潤大腸。治氣痢。除黃疸。(綱目)〔牛髓〕主補中。填骨髓。(本經)平三焦止泄痢。去消渴。(別錄)平胃氣。通十二經脈。(思邈)治瘦病。以黑牛髓、地黃汁、白蜜煎服。(孟詵)〔牛角腮〕主下閉血。瘀血疼痛。女人帶下血。燔之酒服。(本經)燒灰。主赤白痢。(藏器)

【歸經】入心肺二經。為潤燥生津之品。

【前論】丹溪曰。反胃噎食。大便燥結。宜牛羊乳時時咽之。並服四物湯為上策。切不可用人乳。人乳有飲食之毒。七情之火也。甄權曰。牛角腮。角中嫩骨。乃筋之粹。骨之餘。角之精也。為肝腎血分之藥。燒之則性澀。故止血痢崩中之病。時珍曰。苦能泄熱。溫能通行。

阿膠

味甘。性平。無毒。得濟水之清氣。兼得驢皮之潤氣而成。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山藥為使。畏大黃。得火良。

【主治】主心腹內崩。勞極洒洒如瘧狀。腰腹痛。四肢痠疼。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虛勞羸瘦。陰氣不足。腳痠不能久立。養肝氣。久服輕身益氣。(本經)主風淫木勝。肢節痿疼。火盛金衰。喘嗽痰血。止崩帶痢疾。一切血症。肺痿吐膿。女人血痛血枯。經水不調。無子。胎前產後諸病。男女一切風病骨節疼。(醫鑑)

【歸經】入肺肝腎三經。為益陰清熱之品。(清肺養肝 滋腎益氣 和血補陰 化痰定喘 除風潤燥 俱為聖藥)

【前論】藏器曰。諸膠皆主風止泄補虛。而驢皮主風為最。士瀛曰。凡治喘嗽。不論肺虛肺實。可下可溫。須用阿膠以安肺潤肺。其性和平。為肺經要藥。小兒驚風后瞳仁不正者。以阿膠倍人參煎服最良。阿膠育神人參益氣也。又痢疾多因傷暑伏熱而成。阿膠乃大腸之要藥。有熱毒留滯者。則能疏導。無熱毒留滯者。則能平安。時珍曰。阿膠大要。只是補血與液。故能清肺益陰而治諸症。

【禁忌】經疏曰。氣味雖平和。然性黏膩。胃弱作嘔吐。脾虛食不消者。均忌。入調經丸中。宜入醋。重湯頓化。和藥。

【炮製】綱目曰。凡用去痰。蛤粉炒。止血。蒲黃炒。或麵炒。或酒化。或水化。或童便和用。各從本方。

膃肭臍

味鹹。性大熱。無毒。得水中之陽氣以生。升也。陽也。一名海狗腎。

【主治】主鬼氣屍疰。夢與鬼交。鬼魅狐魅心腹痛。中惡邪氣。宿血結塊。痃癖羸瘦。(開寶)治男子腎精衰損。多色成勞瘦悴。(甄權)補中。益腎氣。暖腰膝。助陽氣。破癥結。療驚狂癇疾。(日華)五勞七傷。陰痿少力。腎虛背膊勞悶。面黑精冷。(好古)

【歸經】入腎經。為專助元陽之品。(腎氣衰極精寒痿弱要藥)

【前論】張鼎曰。和劑局方治諸虛勞損。有膃肭臍丸。今之滋補藥中多用之。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大抵與蓯蓉、鎖陽之功相近。

【禁忌】經疏曰。性熱助陽。凡陰虛火熾。強陽不倒。或陽事易舉。及骨蒸勞嗽等症。均忌。

【炮製】雷公曰。凡用。酒浸一日。紙裹炙香。銼搗。或於銀器中以酒煎熟合藥。

以上補劑禽獸部

魚膘

味甘。性平。無毒。

【主治】主折傷出血不止。燒灰敷陰瘡瘺瘡月蝕瘡。(李珣)〔鰾膠〕主女人產難。產後風搐。破傷風痙。止嘔血。散瘀血。消腫毒。(時珍)

【歸經】入腎經。為專填精髓之品。

【前論】蘇恭曰。諸魚之白脬曰鰾。言中空如泡也。皆可為膠。而今世多用石首魚膘。名江膘。以石首魚俗呼為江魚也。

以上補劑鱗部

龜甲

一名敗龜板。味甘鹹。性平。無毒。稟金水之氣而生。降也。陰中陰也。惡沙參。

【主治】主漏下赤白。破症瘕痎癖。五痔。陰蝕。濕痹。四肢重弱。小兒囟不合。(本經)驚恚氣。心腹痛。不可久立。骨中寒熱。或肌體寒熱欲死。女子陰瘡。(別錄)下甲補陰。主陰血不足。去瘀血。止血痢。續筋骨。治勞倦。四肢無力。(丹溪)治腰腳痠痛。補心腎。益大腸。止久痢久泄。主難產。燒灰敷臁瘡。(綱目)

【歸經】入腎經。兼入心肝脾三經。為益陰滋血之品。(腎家正藥 專治陰虛血弱)

【前論】之才曰。能補陰。故兼入心肝脾。以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也。丹溪曰。龜首常藏向腹。能通腎脈。故取其甲以補心補腎補血。鹿鼻常反向尾。能通督脈。故取其角以補精補氣補命門。是則龜甲之用。皆以養陰也。鹿角之用。皆以養陽也。又曰。敗龜板屬金水。大有補陰之功。本草不言。惜哉。蓋龜乃陰物。全稟北方之氣。故能補陰治血治勞也。仲淳曰。方家多以龜甲入補心藥用。以心藏神。而龜性有神。借其氣以相通。且得水火既濟之義。實非補心之正藥也。龜甲專補腎家之真陰。

【禁忌】經疏曰。妊娠及病人虛而無熱者。均忌。

【炮製】雷公曰。凡用。鋸去四邊。或酥炙。醋炙。酒炙。豬膽炙。俱可。經疏曰。凡使。須研極細。不爾。留滯腸胃。能變症瘕。鱉甲亦然。

鱉甲

味鹹。性平。無毒。稟天地至陰之氣而生。降也。陰也。忌見湯。惡礬。反莧菜、雞子。

【主治】主心腹症癖。堅積寒熱。去痞疾。痔核惡肉。(本經)療溫瘧。血瘕腰痛。小兒脅下堅。(別錄)消宿食。除骨熱。骨節間勞熱。結實壅塞。女人漏下五色。下瘀血。(甄權)去血氣。墮胎。消瘡腫腸癰。並撲損瘀血。補陰補氣。(丹溪)除老瘧瘧母。陰毒腹痛。勞復食復。斑痘煩喘。小兒驚癇。女人產後陰脫。經脈不調。丈夫陰瘡。石淋。斂潰癰。(綱目)

【歸經】入肝經。兼入肺脾二經。為益陰除熱散結之品。(兼宣劑 肝經血分藥)

【前論】嚴用和曰。鱉色青入肝。故所主者皆足厥陰血分之病。龜色黑屬腎。故所主者。皆足少陰血分之病。仲淳曰。瘧必暑邪為病。鱉甲能益陰除熱而消散。故為治瘧要藥。亦是退勞熱在骨。及陰虛往來寒熱之上品。血瘕腰痛。小兒脅下堅。皆陰分血病。宜其悉主之矣。

【禁忌】經疏曰。妊娠。及陰虛胃弱。陰虛泄瀉。產後泄瀉。產後飲食不消。不思食。及嘔惡等症。均忌。

【炮製】弘景曰。凡用。鬚生取甲。剔去肉者。為妙。

以上補劑介部

蜂蜜

味甘。性平。無毒。得草木群英之精華。合露氣以釀成。降也。陰也。

【主治】主心腹邪氣。諸驚癇痓。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眾病。和百藥。養脾氣。除心煩。食飲不下。止腸澼。肌中疼痛。口瘡。明耳目。(本經)〔蜜蠟〕主下痢膿血。補中。續絕傷。金瘡。益氣。〔白蠟〕療久泄澼。後重見白膿。補絕傷。利小兒。(別錄)

【歸經】入心脾二經。為甘和滑潤之品。(能治心腹血刺痛和營衛 潤臟腑 通三焦 調脾胃 除心煩皆蜜之功用也蜜性緩質柔蠟性澀質堅)

【前論】吳普曰。蜜成於蠟。而萬物之至味。莫甘於蜜。莫淡於蠟。蜜之氣味俱厚。屬乎陰也。故養脾。蠟之氣味俱薄。屬乎陽也。故養胃。厚者味甘而性緩質柔。故潤臟腑。薄者味淡而性澀質堅。故止泄痢。訒庵曰。蜜生性涼。能清熱。熟性溫。能補中。甘而和。故解毒。柔而滑。故潤燥。甘緩可去急。故主心腹肌肉瘡瘍諸痛。甘緩可和中。故能調營衛。通三焦。除眾病。和百藥。

【禁忌】經疏曰。蜜性甘清。中滿與泄瀉者。均忌。

桑螵蛸

味鹹甘。性平。無毒。稟秋金之陰氣。兼得桑木之津液而成。能升能降。陰也。畏旋覆花。

【主治】主傷中疝瘕。陰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閉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本經)療男子虛損。五臟氣微。夢寐失精遺溺。(別錄)

【歸經】入肝命門膀胱三經。為固腎益精之品。(兼澀劑)

【前論】蘇頌曰。古方漏精。及風藥中。多用之。寇氏曰。男女虛損。腎衰陰痿。夢遺白濁。夜溺疝瘕。不可缺也。

【炮製】韓保升曰。凡使。或炙黃。或醋煮。或酒炒。或湯泡煨用。

雄原蠶蛾

味鹹。性溫。有小毒。

【主治】主益精氣。強陰道。交接不倦。亦止精。(別錄)壯陽事。止泄精。尿血。暖水臟。治暴風。金瘡凍瘡湯火瘡。(慎微)

【歸經】入腎經。為助陽之品。

【前論】寇氏曰。蠶蛾取第二番者。取其數於生育也。吳普曰。蠶蛾性淫。出繭即媾。至枯槁乃已。故強精益陰用之。

【禁忌】經疏曰。少年陰痿由於失志者。及陰虛有火者。均忌。

以上補劑虫部

卷六

瀉劑上

徐之才曰。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是也。李杲曰。葶藶苦寒。氣味俱厚。不減大黃。能泄肺中之閉。又泄大腸。大黃走而不守。能泄血閉。腸胃渣穢之物。一泄氣閉。利小便。一泄血閉。利大便。凡與二藥同者皆然。張從正曰。實則泄之。諸痛為實。痛隨利減。芒硝、大黃、牽牛、甘遂、巴豆之屬。皆瀉劑也。其催生下乳。磨積逐水。破經泄氣。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葶藶

味辛苦。性大寒。無毒。稟陰金之氣以生。降也。陽中陰也。榆皮為使。得酒良。宜大棗。惡殭蠶。

【主治】主症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本經)下膀胱水。伏留熱氣。皮間邪水出。面目浮腫。身暴中風熱痱癢。利小腹。久服令人虛。(別錄)療肺壅上氣咳嗽。止喘促。除胸中痰飲。(甄權)

【歸經】入肺大腸膀胱三經。為下氣行水之品。(兼通劑 肺家正藥 善逐水病)

【前論】東垣曰。大降氣。只可與辛酸同用以導腫氣。宗奭曰。有甜苦二種。其形則一。皆以行水走泄為用。海藏曰。甜者性緩。雖泄肺而不傷胃。苦者性急。泄肺而易傷胃。故必以大棗輔之。然肺中水氣膹滿迫急者。非此不能除。但水去則止。不可過劑。

【禁忌】經疏曰。腫滿由脾虛不能制水。小便不通。由膀胱虛無氣以化者。均忌。蓋不利於脾胃虛弱。真陰不足之人也。

【炮製】雷公曰。凡使。同糯米微焙。待米熟。去米。搗用。

大黃

味大苦。性大寒。無毒。稟地之陰氣獨厚。得天之寒氣獨深而生。降也。陰也。黃芩為使。無所畏。惡冷水。忌乾漆。

【主治】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症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臟。(本經)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別錄)通女子經候。利水腫。利大小腸。熱結腫毒。時疾煩熱。(甄權)利關節。泄壅滯。溫瘴熱瘧。(大明)瀉諸實熱不通。除下焦濕熱。下痞滿。(元素)下痢赤白。裡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綱目)

【歸經】入肝脾胃三經。兼入心包大腸二經。為大瀉血分實熱。盡下有形積滯之品。(五經血分藥)

【前論】東垣曰。大黃下走。用之於下必用生。若邪在上。必酒浸。引上至高之分。驅熱而下。若止用生。則遺至高之邪熱。是以愈後。或目赤。或喉痹。或頭腫。或膈上熱痰生也。

【禁忌】經疏曰。凡氣分病。及胃寒血虛。妊娠。產後。均忌。

【炮製】藏器曰。凡使。有蒸。有生。有熟。不得一概用之。潔古曰。酒浸入脾經。酒洗入胃經。余經俱不用酒。

知母

味苦。性寒。無毒。稟天地至陰之氣而生。降也。陰也。得黃柏及酒良。伏鹽、硼砂。忌鐵器。

【主治】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本經)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多服令人泄。(別錄)心煩躁悶。骨熱往來。產後蓐勞。腎氣勞。憎寒虛煩。(甄權)傳屍疰痛。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止驚悸。(大明)涼心去熱。治陽明火熱。瀉膀胱火熱。痰厥頭痛。下利腰痛。喉中穢臭。(元素)瀉火而上清肺金。滋水而下潤腎燥。治命門相火有餘。(好古)安胎。止子煩。闢射工溪毒。(綱目)

【歸經】入肺腎二經。為瀉火滋水之品。(兼補劑滑劑 肺腎氣分藥 專瀉腎家有餘之火)

【前論】東垣曰。凡熱在上焦氣分。便秘而渴。乃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膀胱絕其化源。宜用淡滲之品。瀉火清金。滋水之化源。熱在下焦血分。便秘而不渴。乃真水不足。膀胱乾涸。無陰則陽無以化。宜知、柏苦寒之品。滋腎與膀胱之陰。而陽自化。小便自通。士材曰。知母入肺腎氣分。黃柏入肺腎血分。故必相兼而用。

【禁忌】經疏曰。陽痿。及易舉易痿。泄瀉。脾弱飲食不消化。胃虛不思食。腎虛溏泄。均忌。知母能滑腸。

【炮製】時珍曰。凡使。欲引經上行。酒浸焙。欲下行。鹽水潤焙。

元參

味苦鹹。性微寒。無毒。正稟北方水氣。兼得春陽之和以生。可升可降。陰也。惡黃耆、乾薑、茴香、山萸。反藜蘆。勿犯銅鐵。

【主治】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余疾。補腎氣。令人明目。(本經)暴中風傷寒。身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溫瘧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氣。下水。止煩渴。散頸下核。癰腫。心腹痛。堅症。(別錄)熱風頭痛。傷寒勞復。暴結熱。散癭瘤瘰癧。(甄權)治遊風。心驚煩躁。骨蒸。傳屍邪氣。(大明)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滯。(時珍)

【歸經】入腎經。為壯水制火之品。(兼補劑 腎家君藥散無根浮游之火)

【前論】河間曰。此乃樞機之劑。管領諸氣。上下清肅而不濁。風藥中多用之。故活人書治傷寒陽毒。汗下後毒不散。及心下懊憹。煩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者。俱用元參。以此論之。治胸中氤氳之氣。無根之火。當以元參為聖劑也。吳普曰。腎水受傷。真陰失守。孤陽無根。發為火病。法宜壯水以制火。故元參與地黃同功。其消瘰癧。亦是散火。劉守真言結核是火病。

【禁忌】經疏曰。凡血少目昏。停飲支滿。血虛腹痛。脾虛泄瀉。均忌。

【炮製】備要曰。凡使。蒸過曬乾焙用。

白頭翁

味辛苦。性溫。無毒。稟地中微陽之氣以生。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得酒良。

【主治】主溫瘧狂易寒熱。症瘕積聚。癭氣。逐惡血。止腹痛。療金瘡。(本經)止毒痢。(弘景)赤痢腹痛。齒痛。百節骨痛。項下癭瘤。(甄權)

【歸經】入胃大腸二經。為泄熱涼血之品。(二經血分藥 苦能堅腎寒能涼骨)

【前論】吳綬曰。熱毒下痢紫血鮮血者宜之。寇氏曰。此藥有風則靜。無風反搖。與赤箭獨活同。近根處有白茸。

【禁忌】經疏曰。滯下胃虛不思食。及完穀不化。泄瀉由虛寒。寒熱而不由濕毒者。均忌。

三七

味甘微苦。性溫。無毒。

【主治】主吐血衄血。血痢血崩。目赤。癰腫。金瘡杖瘡。跌撲傷。俱嚼塗。或末摻。其血即止。及經水不止。產後惡血不下。血暈血痛。(綱目)

【歸經】入肝胃二經。為散瘀定痛之品。(金瘡杖瘡聖藥二經血分藥)

【前論】時珍曰。受杖前服一二錢。血不衝心。杖後服。並末敷之。去瘀消腫易愈。跌打損傷血淋漓出者。隨即嚼罨即止。青腫者即消散。產後服亦良。其功用與血竭略同。生廣西山洞中者真。略似白芨、地黃。有節。頗似人參。試法。以末摻豬血中。血化為水。真也。

黃連

味苦。性寒。無毒。稟天地清寒之氣以生。可升可降。陰中陽也。

【主治】主熱目痛。眥傷淚出。腸澼腹痛下痢。女人陰中腫痛。(本經)五臟冷熱。久下膿血。止消渴。益膽。口瘡。(別錄)止心腹熱痛。驚悸煩躁。潤心肺。天行熱疾。止盜汗。豬肚蒸丸。治小兒疳氣。安蛔殺蟲。(大明)鬱熱在中。煩躁噁心。兀兀欲吐。心中痞滿。(元素)心病逆而盛。心積伏梁。(好古)去心竅惡血。解服藥過劑煩悶。及巴豆、輕粉、烏頭毒。

【歸經】入心經。兼入肝膽脾胃大腸五經。為清火除濕之品。

【前論】海藏曰。黃連苦燥。苦入心。火就燥。瀉心者。實瀉脾也。實則瀉其子。丹溪曰。黃連去中焦濕熱而瀉心火。若脾胃氣虛不能轉運者。則以黃芩、茯苓代之。以豬膽汁拌炒。佐以龍膽草大瀉肝膽之火。下痢胃熱噤口者。人參黃連湯時呷。如吐。再強飲。但得一呷下咽。便好。河間曰。治痢惟宜辛苦寒藥。辛能開散鬱結。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諸苦寒藥多泄。惟黃連黃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濕而止瀉痢。故治痢以之為君。宗奭曰。今人但見腸虛泄痢。微似有血。便用之。不顧寒熱多少。惟欲盡劑。遂至危困。若初病氣實熱。多血痢。服之即止。不必盡劑。虛而冷者。慎勿輕用。飛霞曰。生用為君。佐以官桂少許。煎百沸。入蜜空心服。能使心腎交於頃刻。入五苓、滑石。大治夢遺。

【炮製】時珍曰。黃連入心經。為治火之主藥。治本臟火則生用。治肝膽實火。豬膽汁浸炒。治肝膽虛火。醋浸炒。治上焦火。酒炒。治中焦火。薑汁炒。治下焦火。鹽水或朴硝炒。治氣分濕熱火。吳萸湯浸炒。治血分塊中伏火。乾漆水炒。治食積火。黃土炒。諸法不獨為之引導。蓋辛熱制其苦寒。鹹寒制其燥性。在用者詳酌之。

【禁忌】經疏曰。血少氣虛。致驚悸煩躁。小兒痘瘡陽虛作泄。行漿後泄瀉。老人脾胃虛寒瀉。陰虛人腎泄。真陰不足內熱。均忌。

胡黃連

味苦。性寒。無毒。得天地清肅陰寒之氣以生。降也。陰也。惡菊花、元參、白蘚皮。忌豬血。解巴豆毒。

【主治】主久痢成澼。小兒驚癇寒熱不下食。霍亂下利。傷寒咳嗽。濕瘧。理腰腎。去陰汗。(開寶)主補肝膽明目。骨蒸勞熱。三消。五心煩熱。婦人胎蒸。虛驚。冷熱泄痢。五痔。厚腸胃。乳汁浸。點目良。(蘇恭)

【歸經】入肺胃二經。為清濕除熱之品。

【前論】錢仲陽曰。凡小兒疳熱肚脹潮熱發焦者。此熱勢已極。但不可用大黃、黃芩傷胃之藥。致生他症。只以胡連五錢。五靈脂一錢。為末。雄豬膽汁丸綠豆大。米飲下一二十丸。

【禁忌】經疏曰。凡陰血太虛。真精耗竭。胃氣脾陰俱弱者。雖見如上症。亦忌。即用。亦須佐以健脾安胃藥。

黃芩

味苦。性平。無毒。得天地清寒之氣。而兼金之性以生。可升可降。陽中陰也。

【主治】主諸熱。黃疸。腸澼泄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本經)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穀。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其子主腸澼膿血。(別錄)主諸失血。解渴安胎。養陰退陽。酒炒則上行瀉肺火。治上焦風熱。濕熱。火嗽。喉痹。目赤腫痛。痰熱。胃熱。熱毒。骨蒸。去關節煩悶。天行熱疾。肺中濕熱。瘀血壅盛。上部積血。奔豚。肺痿。(醫鑑)

【歸經】入心肺大小腸四經。兼入膽經。為除濕清火之品。(中焦實火脾家濕熱)

【前論】東垣曰。中枯而飄者名片芩。瀉肺火。細實而堅者名條芩。瀉大腸火。丹溪曰。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濕熱。須酒洗過。用片芩瀉肺火。須佐以桑皮。若肺虛人。多用則傷肺。須先以天冬保定肺氣。而後用之。羅天益曰。肺主氣。熱傷氣。故身體麻木。黃芩去肺熱。故補氣。柴胡退熱。乃苦以發之。散火之標也。黃芩退熱。乃寒以勝之。折火之本也。時珍曰。黃芩得柴胡退寒熱。得芍藥治痢。得厚朴、黃連止腹痛。得桑皮瀉肺火。得白朮安胎。得陳酒上行。得豬膽汁除肝膽火。

【禁忌】經疏曰。過服損胃。血虛寒中者。忌用。

苦參

味苦。性寒。無毒。稟天地陰寒之氣而生。降也。陰也。元參為使。惡貝母、菟絲子。反藜蘆。

【主治】主心腹結氣。積聚症瘕。黃疸。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明目止淚。(本經)養肝膽氣。平胃氣。令人嗜食。利九竅。除伏熱腸澼。止渴。醒酒。小便黃赤。惡瘡下部㕮。(別錄)除疥殺蟲。(弘景)治熱毒風。皮肌煩躁生瘡。赤癩眉脫。除大熱嗜睡。治腹中冷。中惡腹痛。(甄權)殺疳蟲。炒存性。米飲服。治腸風瀉血。並熱痢。(綱目)

【歸經】入腎經。為燥濕勝熱之品。(兼燥劑 腎經君藥故又能補陰 泄血中熱)

【前論】丹溪曰。苦參能峻補陰氣。久服每致腰重者。因其氣降而不升也。非傷腎也。其治大風有功。況風熱細疹乎。張子和曰。凡藥。皆毒也。雖甘草、苦參。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則五味各歸其臟。必有偏勝氣增之患。諸藥皆然。即飲食亦然。

【禁忌】經疏曰。久服損腎氣。肝腎虛而無大熱者。忌。

【炮製】雷公曰。凡使。糯米泔浸一夜。其腥穢氣並浮在水面上。須重重淘過。即蒸半日。曬切用。

龍膽草

味苦澀。性大寒。無毒。稟天地純陰之氣以生。降也。陰也。貫眾、赤小豆為使。惡地黃。

【主治】主骨間寒熱。驚癇邪氣。(本經)除胃中伏熱。時氣溫熱。熱泄下痢。去腸中小蟲。益肝膽氣。止驚惕。(別錄)小兒壯熱骨熱。驚癇入心。時疾熱黃。癰腫口乾。(甄權)去目中黃。及睛赤腫脹。瘀肉高起。痛不可忍。(元素)退肝經邪熱。除下焦濕熱之腫。瀉膀胱火。(東垣)療咽喉痛。風熱盜汗。(綱目)

【歸經】入肝膽胃三經。為滌火邪除濕熱之品。(肝膽氣分藥 瀉肝膽火下焦濕熱)

【前論】潔古曰。下行之功。與防己同。酒浸則能上行外行。柴胡為主。龍膽為使。治目疾必用之藥。時珍曰。相火寄在肝膽。有瀉無補。故龍膽之益肝膽氣。正以其能瀉肝膽熱邪也。但大苦大寒。過服恐傷胃中生髮之氣。反助火邪。亦猶久服黃連。反從火化之義。空腹服之。令人溺不禁。

【禁忌】經疏曰。胃虛血少。脾胃兩虛作瀉。病虛有熱。均忌。

白薇

味苦鹹。性平。無毒。稟天地之陰氣以生。降也。陰也。惡黃耆、大黃、大戟、乾薑、大棗、乾漆、山萸。

【主治】主暴中風身熱支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痠疼。溫瘧洒洒。發作有時。(本經)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別錄)治驚邪風狂痓病。百邪鬼魅。(弘景)風溫灼熱多眠。及熱淋。遺尿。金瘡出血。(綱目)主血厥。產虛煩嘔。(備要)

【歸經】入胃經。為清虛火除血熱之品。(陽明衝任要藥)

【前論】海藏曰。古方多用白薇治婦人病。仲淳曰。別錄治傷中淋露者。女子榮氣不足則血熱。血熱故有傷中淋露之症。除熱益陰則血自涼。榮氣調和而症自療也。訒庵曰。陰虛火旺則內熱生風。火氣焚灼。故身熱支滿。痰隨火湧。故不知人。

鰲按、白薇並能除血癖。曾治一婦人。本系產後身熱煩嘔之症。余用白薇為君。加芎、歸、地。二帖。本病解。其婦向有癖積藏左脅下。已八九年。服此藥。身涼病退之後。至晚微覺腹痛墜下。如欲臨盆狀。少頃。遂下一物。如茶杯大。極堅。不能破。色紅紫而間有白點。其脅下遂覺空快。按所謂癖積者無有矣。次早。邀余診之。脈亦和平矣。

【禁忌】經疏曰。凡汗多亡陽。或內虛不思食。食不消。及下後內虛。腹中覺冷。或因下太甚泄瀉不止。均忌。

【炮製】雷公曰。去須。糯米泔浸一宿。細銼。蒸拌。日曬乾用。(酒洗亦可)

白前

味甘。性微溫。無毒。感秋之氣而得土之沖味以生。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呼吸欲絕。(別錄)主一切氣。肺氣煩悶。奔豚腎氣。(大明)

【歸經】入肺經。為瀉肺下氣降痰之品。(肺家要藥)

【前論】寇氏曰。此能保定肺氣。治嗽多用。以溫藥相佐。尤佳。

鰲按、白前性無補益。雖寇氏稱其能保肺氣。但其功能專於降氣。氣降故痰亦下。故惟肺氣壅實兼有痰凝塞者。用之無不奏功。若虛而哽氣者。不可投也。

【炮製】雷公曰。生甘草水浸一伏時。去頭須。焙乾用。

丹皮

味辛苦。性微寒。無毒。稟季春之氣。兼得木之性以生。可升可降。陰中微陽也。畏貝母、大黃、菟絲子。忌蒜、胡荽。

【主治】主寒熱。中風瘛瘲。驚癇邪氣。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瘡。(本經)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癲疾。(別錄)通關腠血脈。排膿。消撲損瘀血。續筋骨。除風痹。治胎前產後一切冷熱血氣。(大明)和血生血涼血。治血中伏火。除煩熱。(綱目)心虛。腸胃積熱。心火熾甚。心氣不足者。以牡丹皮為君。(東垣)

【歸經】入心肝腎心包四經。為清伏火涼血熱之品。(兼補劑 清血分又補血)

【前論】潔古曰。牡丹皮入腎心包。故治無汗之骨蒸。地骨皮入腎三焦。故治有汗之骨蒸。仲淳曰。神不足者手少陰。志不足者足少陰。故腎氣丸用之治神志之不足。此元素語也。究竟丹皮乃入心經正藥。心主血。血涼則心不熱。而陰氣得寧。用之腎經藥中者。陰陽之精。互藏其宅。神志水火。藏於心腎。即身中坎離也。交則陰陽和而百病不生。不交則陰陽否而精神離矣。故夭。

【禁忌】經疏曰。牡丹皮本入血涼血之藥。然能行血。凡女子血崩。及經行過期不盡。均忌。與行血藥同用。

薑黃

味辛苦。性熱。得火氣多金氣少以生。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主心腹結積。疰忤。下氣。破血。除風熱。消癰腫。功力烈於鬱金。(開寶)治症瘕血塊。通月經。治撲損瘀血。止暴風痛。冷氣。下食。(大明)祛邪辟惡。治氣脹。產後敗血攻心。(蘇頌)〔片子薑黃〕能入手臂。治風寒濕痹臂痛。(原禮)

【歸經】入脾經。兼入肝經。為破血行氣之品。(血中氣藥)

【前論】藏器曰。薑黃辛溫色黃。鬱金苦寒色赤。薑黃入脾。兼治血中之氣。鬱金入心。單治血。仲淳曰。方書用以同肉桂、枳殼。治右脅痛臂痛有效。戴云。能入手臂治痛。何莫非下氣破血。辛走苦泄之功歟。察其氣味治療。乃介乎三稜鬱金之間。

【禁忌】經疏曰。凡血虛臂痛。血虛腹痛。而非瘀血凝滯。氣逆上壅作脹者。均忌。若誤用。則愈傷血分。令病轉劇。

蓬莪朮

味苦辛。性溫。無毒。感夏末秋初之氣。而得土金之味以生。降也。陽中陰也。得酒醋良。

【主治】主心腹痛。中惡疰忤鬼氣。霍亂。冷氣。吐酸水。解毒。食飲不消。酒磨服之。又療婦人血氣。丈夫奔豚。(開寶)破痃癖冷氣。以酒醋磨服。(甄權)治一切氣。開胃消食。通月經。消瘀血。止撲損痛下血。及內損惡血。(大明)

【歸經】入肝經。為行氣破血消積之品。(肝經血分藥 通肝經聚血 破氣中血)

【前論】蘇頌曰。此治積聚諸氣為最要之藥。與三稜同用良。婦人方中亦多使。訒庵曰。治五積。不宜專用下藥。恐損真氣。宜於破血行氣藥中。加補脾胃藥。氣旺。方能磨積。正旺則邪自消也。故東垣五積方用三稜蓬莪朮。皆兼人參贊助成功。

【禁忌】經疏曰。凡氣血兩虛。脾胃素弱而無積滯者。均忌。

【炮製】雷公曰。於砂盆中醋磨令盡。火畔熁干。篩用。蘇頌曰。此物極堅。必於火灰中煨令透。乘熱搗之。即碎如粉。時珍曰。今人多以醋炒或煮熟入藥。取其引入血分也。

荊三稜

味苦。性平。無毒。得火土之氣以生。降多於升。陰中陽也。

【主治】主老癖症瘕。積聚結塊。產後惡血血結。通月水。墮胎。利氣。止痛。(開寶)治氣脹。破積氣。消撲損瘀血。女人血脈不調。心腹痛。產後腹痛血暈。(大明)心膈痛。飲食不消。(元素)亦通肝經積血。治瘡腫堅硬。(好古)

【歸經】入肝經兼入脾經。為散血行氣消積之品。(肝經血分藥破血中之氣)

【前論】好古曰。三稜、蓬莪朮治積塊瘡硬者。堅者削之也。時珍曰。能破氣散結。其功近於香附而力峻。故難久服。

【禁忌】潔古曰。三稜能瀉真氣。真氣虛者忌。

海藻

味鹹。性寒。無毒。稟海中陰氣以生。降也。陰也。反甘草。

【主治】主癭瘤結氣。散頸下硬核痛。癰腫。症瘕堅氣。腹中上下雷鳴。下十二水腫。(本經)療皮間積聚暴㿉。瘤氣結熱。利小便。(別錄)治氣結心下滿。疝氣下墜。疼痛卵腫。去腹中幽幽作聲。(甄權)治奔豚氣。腳氣。水氣浮腫。食不消。五膈痰壅。(時珍)〔海帶〕主治婦人病。及療風。(嘉祐)下水。消癭。功同海藻。(吳普)

【歸經】入胃經。通入十二經。為除熱軟堅潤下之品。(能軟老痰兼消宿飲)

【前論】潔古曰。凡癭瘤馬刀諸瘡。堅而不潰者用之。經曰。咸能軟堅。營衛不調。外為浮腫。隨各引經藥治之。腫無不消。

【禁忌】經疏曰。脾家有濕者忌。以白酒洗去鹹味。焙乾用。

昆布

味鹹。性寒。無毒。得水氣以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十二種水腫。癭瘤聚結氣。瘺瘡。(別錄)破積聚。(思邈)

【歸經】入胃經。為軟堅潤下。除熱散結之品。

【前論】東垣曰。咸能軟堅。故癭堅如石者。非此不除。與海藻同功。

鰲按、昆布消堅。誠為要品。余曾用此同茯苓、歸身、白朮、半夏、陳皮。治梅核膈。二帖。吐出血塊如柿核大者二枚。覺咽喉之上。甚空快。食稍下。又加人參。服二帖。吐出一物。如小櫻桃大。極堅硬。吐磚地上。濺出二三尺許。擊之不碎。又用人參、茯苓、白朮、山藥、歸身、白芍四帖。霍然。

蒲公英

味甘。性平。無毒。得水之沖氣以生。降多於升。陽中陰也。

【主治】主婦人乳癰腫。水煮汁服之。又封之。立消。(本經)

【歸經】入腎經。兼入脾胃二經。為解毒散結之品。(足少陰君藥)

【前論】時珍曰。古方有擦牙烏鬚髮還少丹。甚言此草之功。蓋取其能通腎也。故東垣以為腎經必用之藥。

青蒿

味苦。性寒。無毒。稟天地芬烈之氣以生。可升可降。陰中陽也。伏硫黃。

【主治】主疥瘙痂癢惡瘡。殺蝨。留熱在骨節間。明目。(本經)風毒心痛。婦人血氣。腹內滿。(大明)主治勞。止盜汗。去蒜髮。療熱黃。治風毒。久瘧。久痢。屍疰。(醫鑑)〔青蒿子〕主明目。開胃。治勞瘦。其餘功用同葉。

【歸經】入肝膽二經。為除熱補勞之品。(二經血分藥 專治骨蒸勞熱蓐勞虛熱)

【前論】時珍曰。得春木少陽之氣最早。故所主皆少陽厥陰血分之病。

【禁忌】經疏曰。產後氣虛內寒作瀉。及飲食停滯泄瀉者。均忌。凡產後脾胃薄弱。忌與歸、地同用。

夏枯草

味苦辛。性寒。無毒。得土金之氣而生。降也。陽中陰也。土瓜為使。伏汞砂。

【主治】主寒熱瘰癧。鼠瘺頭瘡。破症。散癭結氣。腳腫濕痹。(本經)

【歸經】入肝膽二經。為散結解熱之品。(補肝血緩肝火解內熱散結氣)

【前論】丹溪曰。此草大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樓全善曰。此治目珠疼。至夜則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藥點之反甚者。亦效。蓋目連目本。即系也。屬厥陰經。夜甚及點寒藥反甚者。夜與寒亦陰故也。夏枯草氣陽補厥陰血脈。以陽治陰也。其方夏枯草、香附各二兩。甘草四錢。為末。每錢半。茶調服。下咽。疼即減半。四五服可全愈。訒庵曰。目白珠屬陽。故晝痛。點苦寒藥則效。黑珠屬陰。故夜痛。點苦寒藥反劇。

劉寄奴

味苦。性溫。無毒。

【主治】主破血。下脹。多服令人痢。(本經)主通經。除症。止金瘡血。(大明)

【歸經】入肝經。為破血止血之品。(通行走散專入血分)

【前論】仲淳曰。昔人謂為金瘡要藥。又治產後余疾下血止痛者。正以其下血迅速故也。

【禁忌】經疏曰。病人氣血虛。脾胃弱。易作泄者。勿服。

【炮製】雷公曰。凡使。去葉用子良。以布拭去薄殼。酒蒸曬乾用。

旋覆花

一名金沸草。味鹹。性溫。無毒。稟冬令之氣而生。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下氣。(本經)消胸上痰結。唾如膠漆。心胸痰水。膀胱留飲。風氣濕痹。皮間死肉。目中眵䁾。利大腸。通血脈。(別錄)主水腫。止嘔逆不下食。(甄權)去頭目風。(宗奭)消堅軟痞。治噫氣。(好古)根能續筋。筋斷。汁滴傷處。渣敷。半月筋續。(訒庵)

【歸經】入肺大腸二經。為下氣消痰之品。(定喘止嗽肺家要藥)

【前論】丹溪曰。宗奭言其行痰水。去頭目風。亦走散之藥。時珍曰。如上所治諸病。其功只在行水下氣通血脈耳。

【禁忌】經疏曰。病人涉虛者。忌多服。冷利大腸。虛寒人禁用。

青葙子

一名草決明。味苦。性微寒。無毒。

【主治】主唇口青。(本經)治五臟邪氣。益腦髓。鎮肝。明耳目。堅筋骨。去風寒濕痹。(大明)治肝臟熱毒沖眼。赤障青盲翳膜。(甄權)

【歸經】入肝經。為瀉肝明目之品。(善祛風熱)

【前論】時珍曰。青葙子治眼。與決明子莧實同功。本經雖不言治眼而主唇口青。又云。一名草決明。則明目之功可知矣。目者肝之竅。唇口青。肝之症。古方除熱多用之。其為厥陰藥又可知矣。

漏蘆

味苦鹹。性寒。無毒。得地苦鹹之味。稟天大寒之氣以生。降也。陰也。連翹為使。

【主治】主皮膚熱毒。惡瘡疽痔。濕痹。下乳汁。(本經)止遺溺。熱氣瘡癢。通經脈。(別錄)通小腸。泄精。尿血。腸風。風赤眼。小兒壯熱。撲損續筋骨。癰疽發背。排膿止血生肌。(大明)

【歸經】入脾胃膽大腸膀胱五經。為泄熱解毒之品。(胃本經藥寒而通利)

【前論】龐安常曰。預解時行痘疹毒。取其寒勝熱。又入陽明故也。無則以山梔代之。時珍曰。下乳汁。消熱毒。排膿止血。生肌殺蟲。故東垣以為手足陽明藥。

【禁忌】經疏曰。妊娠禁用。瘡瘍陰症平塌不起發者。真氣虛也。法當內塞。漏蘆苦寒。非所宜設。

苧根

味甘。性寒。無毒。得土之沖氣兼陰寒之氣以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小兒赤丹。其浸苧汁療渴。(本經)治心膈熱。漏胎下血。胎前產後心煩。及服金石藥人心熱。罨毒箭蛇蟲咬。(日華)主天行熱疾。大渴大狂。諸淋血淋。搗貼赤遊丹毒。癰疽發背。金瘡傷折。止血易痂。雞魚骨鯁。(備要)

【歸經】入肝經。為解熱散瘀之品。(搗汁能化血為水補陰潤燥涼血)

【前論】丹溪曰。苧根大能補陰而行滯血。方家惡其賤勿用。惜哉。李仲南曰。諸傷瘀血不散。野苧麻葉搗敷。如瘀血在腹。順流水打汁服。即通。血皆化水。秋冬用干葉亦可。

【禁忌】經疏曰。病人胃弱泄瀉。及諸病不由血熱者。均忌。

牛蒡子

味苦。性平。無毒。得天地清涼之氣以生。升多於降。陽也。

【主治】主明目。除風傷。(別錄)潤肺散氣。利咽喉。去皮膚風。(元素)研末浸酒。每日服三盞。除諸風。去丹石毒。利腰腳。又食前熟挼三枚吞之。散諸結節筋骨煩熱毒。(甄權)

【歸經】入肺胃二經。為散風除熱解毒之品。(通行十二經)

【前論】東垣曰。能治風濕癮疹。一也。療咽喉風熱。二也。散諸腫瘡瘍之毒。三也。利凝滯腰膝之氣。四也。

鰲按、牛蒡子功專發散。故為斑疹必用之劑。

【禁忌】經疏曰。瘡家氣虛色白。大便泄瀉者忌。痧疹不忌泄瀉。故用之無妨。癰疽已潰。非便必不宜服。以性冷滑利也。

大青

味苦。微咸。性大寒。無毒。稟至陰之氣而生。降也。陰也。莖葉同用。

【主治】主療時氣頭痛。大熱口瘡。(別錄)治溫疫寒熱。(甄權)治熱毒風。心煩悶。渴疾口乾。小兒身熱疾。風疹。及金石藥毒。塗罨腫毒。(大明)熱毒痢。喉痹。丹毒。(綱目)傷寒時疾熱狂。陽毒發斑。黃疸。(備要)

【歸經】入心胃二經。為解散熱毒之品。(二經瀉熱主藥)

【前論】李象先曰。陽毒則狂斑煩亂。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篤。樓全善曰。大青能通解心胃熱毒。不特治傷寒也。

【禁忌】經疏曰。此乃陰寒之物。止用以除天行熱病。不可施之虛寒脾弱之人。

青黛

味鹹。性寒。無毒。此即染澱甕上沫紫碧色者。市肆以干澱充之。便有石灰。宜水飛淘淨石灰。其澱。乃藍與石灰作成者。氣味與藍稍有不同。而止血拔毒殺蟲之功更勝於藍。藍葉汁。即生藍葉可以染青者。如一時不得。以青布浸汁亦善。

【主治】主消食積。(丹溪)主瀉肝。散五臟鬱火。解中下焦蘊蓄風熱。吐咯痢血。小兒驚癇。疳熱丹熱。敷癰疽蛇犬毒。(備要)〔藍澱〕解諸毒。敷熱瘡。小兒禿瘡熱腫。(藏器)止血。殺蟲。治噎膈。(綱目)〔藍葉汁〕主解一切毒。百藥毒。治天行熱狂。遊風熱毒腫毒。吐衄血。金瘡血悶。除煩止渴。女人產後血暈。小兒壯熱熱疳。(大明)〔青布〕解諸物毒。天行熱毒。小兒丹毒。並漬汁飲。燒灰敷惡瘡。(醫鑑)

【歸經】入肝經。為除熱解毒之品。(兼能涼血)

【前論】丹溪曰。藍屬水。能使敗血分歸經絡。安常曰。諸藍性味皆不甚遠。故皆能殺蟲除熱。惟澱有石灰。稍異。

【禁忌】經疏曰。凡血症。非血分實熱而由陰虛內熱。陽無所附。火氣因空上炎。發為唾咯吐衄諸症。切不可用青黛等。蓋血得寒則凝。凝則寒熱交作。胸膈或痛。愈增其病矣。

萹蓄

味苦。性平。無毒。

【主治】主浸淫疥瘙疽痔。殺三蟲。(本經)療女子陰蝕。(別錄)煮汁飲小兒。治蛔蟲有驗。(甄權)霍亂。黃疸。利小便。小兒鬾病。(綱目)治熱淋。蟲蝕下部。(備要)

【歸經】入胃膀胱二經。為泄熱下行之品。

【前論】云岐曰。熱淋澀痛不得通利者。濕熱鬱於下焦也。萹蓄煎湯頻飲效。

蘆根

味甘。性寒。無毒。稟土之沖氣兼感水之陰氣以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消渴。客熱。止小便數。(別錄)胃中熱。傷寒內熱彌良。(蘇恭)解大熱。開胃。治噎噦不止。(甄權)寒熱時疾煩悶。瀉痢人渴。孕婦心中熱。(大明)〔蘆筍〕即蘆尖。主膈間客熱。止渴。利小便。解河豚及諸魚蟹毒。(寧原)〔蘆花〕主霍亂。煮汁飲。大驗。(蘇恭)亦入崩中藥。(時珍)

【歸經】入肺脾腎三經。為清熱止嘔之品。

【前論】丹溪曰。甘益胃。寒降火。故能治療以上諸症。

【禁忌】經疏曰。因寒霍亂作脹。因寒嘔吐。均忌。

紫菀

味苦辛。性平。無毒。感春夏氣化。兼得地中金性以生。可升可降。陽中陰也。款冬為使。惡天雄、瞿麥、藁本、雷丸、遠志。畏茵陳。

【主治】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本經)療咳吐膿血。止喘悸。五勞體虛。小兒驚癇。(別錄)下氣。勞氣虛熱。(甄權)消痰。止渴。調中。添髓。(大明)益肺氣。主息賁。(好古)肺經虛熱。開喉痹。取惡涎。(寧原)

【歸經】入肺經。兼入胃經。為清金泄火之品。(紫入血分 辛不燥潤不寒補不滯)

【前論】思邈曰。此能治婦人小便卒不得出者。研末。井水服三撮。即通。小便血者。服五撮。立止。

【禁忌】經疏曰。肺病咳逆喘嗽。皆陰虛肺熱也。忌獨用多用。即用亦須與二冬、百部、桑皮等苦寒參用。方無害。以其性溫也。

決明子

此馬蹄決明也。味甘苦鹹。性微寒。無毒。得水土陰精之氣。兼稟乎清陽以生。惡火麻仁。搗碎煎。

【主治】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療唇口青。久服益精光。(本經)助肝氣。除風熱。治頭風頭痛。可作枕。(醫鑑)

【歸經】入肝膽二經。為瀉肝明目之品。(肝家正藥)

【前論】仲淳曰。補肝明目益精。除肝臟熱之要藥也。此療目疾外。無他用。故無禁忌。

紫花地丁

味辛苦。性寒。無毒。

【主治】主一切癰疽發背。疔腫瘰癧。無名腫毒。惡瘡。(綱目)

【歸經】入肝脾二經。為除熱解毒之品。(外科要藥)

【前論】寧原曰。研末酒服三錢。能治黃疸內熱。

鰲按、紫花地丁綱目止療外科症。但考古人每用治黃疸喉痹。取其瀉濕除熱之功也。大方家亦不可輕棄。

射干

即紫蝴蝶根。味苦。性平。有毒。稟金氣而兼火氣以生。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本經)療老血在心脾間。咳唾。言語氣臭。散胸中熱氣。(別錄)消瘀血。通女人血閉。(甄權)消痰。破癥結。胸膈滿。氣喘。腹脹。痃癖。(大明)去胃中癰瘡。(元素)降實火。利大腸。消積痰。治瘧母。(綱目)

【歸經】入心心包三焦三經。兼入肺肝脾三經。為清火解毒。散血消痰之品。

【前論】丹溪曰。射干屬金有木與火。行足厥陰手足太陰之積痰。使結核自消甚捷。又治便毒。此足厥陰濕氣。因疲勞而發。取射干三寸。與生薑同煎。食前服。利兩三行。甚效。寧原曰。射干能降實火。火降則血消腫消。而痰結自解。症瘕自除。

【禁忌】經疏曰。性不益陰。凡脾胃弱。臟寒。氣血虛。病無實熱。均忌。

馬兜鈴

味苦。性寒。無毒。感冬氣兼金氣而生。降也。陰中微陽也。

【主治】主肺熱咳嗽。痰結喘促。血痔瘺瘡。(開寶)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咳逆連連不止。(甄權)清肺氣。去肺中濕熱。(元素)

【歸經】入肺經。為清熱下氣之品。(辛苦降肺氣性寒清肺熱)

【前論】時珍曰。體輕而虛。熟則四開。為肺之象。故能入肺。錢乙補肺阿膠散用之。非取其補肺。乃取其清熱降氣也。邪去則肺安矣。其中阿膠糯米。正補肺藥也。崔氏方用以吐蟲。不能補肺可知。其根名〔青木香〕。治鬼疰積聚。諸毒熱腫。及疔腫復發。

【禁忌】經疏曰。肺虛寒咳嗽。或寒痰作喘者。均忌。

【炮製】雷公曰。凡使。取淨子焙用。

栝蔞實

全用為實。味苦甘。性寒。無毒。稟天地清寒之氣而生。降也。陰也。惡乾薑。畏牛膝。反烏頭。

【主治】主胸痹。(本經)洗滌胸中垢膩。此即連汁並子而言也。(丹溪)治氣喘。結胸。痰嗽。潤心肺。治吐血。瀉血。赤白痢。並炒用。(醫鑑)〔栝蔞仁〕即實中之子。甘補肺。潤降氣。清胸中痰火。為治嗽要藥。(醫鑑)炒黃酒服。止一切血。(訒庵)取子去殼去油炒用。又名〔栝蔞霜〕。專消痰。(李梴)栝蔞根即〔天花粉〕。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本經)除腸胃中痼熱。入疸身面黃。唇乾舌燥短氣。通月水。(別錄)治熱狂時疾。通小腸。消腫毒。乳癰發背。痔漏瘡癤。排膿生肌長肉。消撲損瘀血。(大明)

【歸經】入肺經。為潤肺降氣之品。

【前論】吳機曰。仲景治胸痹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傷寒結胸滿痛。皆用栝蔞實。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氣。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氣下降也。若單取仁。能盪滌胸中垢穢。又能生津止渴。為消渴神藥。並能清咽利腸。通乳消腫。治酒黃熱痢二便不利。皆取其滑潤之功也。東垣曰。花粉純陰解煩渴。行津液。心中枯涸者。非此不能除。與辛酸同用。導腫氣。丹溪曰。栝蔞根消渴聖藥。時珍曰。花粉止渴生津。潤枯降火。卻不傷胃。若詆其苦寒。誤矣。又栝蔞古方全用。後世仁實各用。

【禁忌】經疏曰。脾胃虛寒作泄者。忌。

山豆根

味苦。性寒。無毒。得土之沖氣兼感冬寒之氣以生。

【主治】主解諸藥毒。消瘡腫毒。人及馬急黃。發熱咳嗽。殺小蟲。(本經)治喉癰喉風。齦腫齒痛。喘滿熱嗽。腹痛下痢。五痔諸瘡。(綱目)

【歸經】入心肺大腸三經。為清熱解毒之品。(瀉心火以保金氣降大腸風熱)

【前論】訒庵曰。心火降。則不灼肺而金清。肺與大腸相表裡。肺金清。則大腸亦清矣。

【禁忌】經疏曰。病人虛寒者勿服。

忍冬藤

味甘。性寒。無毒。感土之中氣稟天之春氣以生。 花名[金銀花]。

【主治】主寒熱身腫。(別錄) 治腹脹滿。止氣下澼。(甄權) 熱毒血痢。水痢。濃煎服。(藏器)治一切癰疽惡瘡。散熱解毒。(綱目)療風。養血。止渴。解輕粉毒。(備要) 治飛屍伏屍遁屍沉屍風屍屍疰。(弘景)

【歸經】入肺經。為散熱解毒之品。(外科要藥)

【前論】時珍曰。忍冬藤葉與花功用皆同。昔人稱其治風除脹解痢逐屍為要藥。而後世不復知用。但稱其消腫散毒。治瘡為要藥。而昔人並未言及。乃知古今之理不同。未可一轍論也。

【禁忌】吳普曰。虛寒作泄者忌用。

以上瀉劑草部

降真香

味苦。性溫。無毒。

【主治】主燒之闢天行時氣。宅舍怪異。小兒帶之。辟邪惡氣。(李珣) 療折傷金瘡。止血定痛。消腫生肌。(綱目)

【歸經】入肝經。通入十二經。為散邪之品。

【前論】仲淳曰。入藥以色紅香氣甜而不辣者佳。深紫者不良。上部傷瘀血停積。胸膈骨按之痛。或並脅肋痛。此吐血候也。急以此刮末入藥煎服之良。亦治內傷。或怒氣傷肝吐血。用此代鬱金神效。

阿魏

味辛。性平。無毒。

【主治】主殺諸小蟲。去臭氣。破症積。下惡氣。除邪鬼蠱毒。(開寶) 治風邪鬼疰。心腹中冷。(李珣) 闢瘟。治瘧。主霍亂心腹痛。解蕈菜毒。(大明)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消結殺蟲之品。(能消肉積)

【前論】蕭炳曰。世人治瘧。多用常山、砒霜毒物。不知阿魏平易無害。且有效。方用阿魏、丹砂各一兩。研勻。米糊丸皂子大。每空心服一丸即愈。此方治瘧。以無根水下。治痢。以黃連木香湯下。瘧痢多起於積滯故爾。

【炮製】雷公曰。凡使。用缽研細。熱酒器上裛過入藥。

蘆薈

味苦。性大寒。無毒。

【主治】主吹鼻殺腦疳。除鼻癢。(甄權) 主清熱殺蟲。涼肝明目。治小兒驚癇。五疳三蟲。痔瘺䘌齒。濕癬出黃汁。(備要)

【歸經】入肝心包二經。為滌熱殺蟲之品。(手足厥陰主藥)

【前論】蘇頌曰。功專殺蟲清熱。所治諸病。皆熱與蟲所主也。

鰲按近世以蘆薈為更衣藥。蓋以其清燥滌熱之功也。

黃柏

味苦。性寒。無毒。稟至陰之氣。而得清寒之性以生。降也。陰也。惡乾漆。

【主治】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疸。腸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本經) 療驚氣在皮間。肌膚熱赤起。目熱赤痛。口瘡。(別錄) 治下血如雞鴨肝片。敷陰莖上瘡。(甄權) 治骨蒸。洗肝明目。口乾心熱。治蛔心痛。腸風下血後。結熱腫痛。(大明) 瀉膀胱相火。補腎水不足。堅腎。壯骨髓。療下焦虛。諸痿癱瘓。利下竅。除熱。(元素) 治衝脈氣逆不渴而小便不痛。諸瘡痛不可忍。(東垣)

【歸經】入腎膀胱二經。為除熱益陰之品。(腎家要藥 膀胱引經藥專治陰虛生內熱諸症)

【前論】元素曰。癱瘓必用之藥。 東垣曰。黃柏、蒼朮乃治痿要藥。 時珍曰。黃柏能制膀胱命門陰中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腎水之化源。故潔古東垣丹溪皆以為滋陰降火要藥。上古所未言也。然必少壯氣盛能食者為宜。若中氣虛而邪火熾者。久服則有寒中之變。近時虛損。及縱欲求嗣之人。用補陰藥往往以此二味為君。降令太過。脾胃受傷。真陽暗損。精氣不暖。致生他病。訒庵曰。諸病之中。火症為多。有本經自病者。如忿怒生肝火。焦思生心火之類是也。有子母相剋者。如心火克肺。肝火克脾是也。有臟腑相移者。如肺火咳嗽。久則移熱於大腸而泄瀉。心火煩焦。久則移熱於小腸而淋閉是也。又有別經相移者。有數經合病者。當從重者治之。

【禁忌】經疏曰。陰陽兩虛。脾胃薄弱者。均忌。

【炮製】綱目曰。黃柏性寒而沉。生用則降實火。熟用則不傷胃。酒製則治上。蜜制則治中。鹽制則治下。

厚朴

味苦辛。性溫。無毒。稟地二之氣以生。兼得春陽而成。降也。陰中陽也。乾薑為使。惡澤瀉、磁石、寒水石。忌豆。

【主治】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去三蟲(本經) 溫中益氣。消痰下氣。療霍亂。及腹痛脹滿。胃中逆冷。嘔不止。泄痢。淋露。去留熱。除驚。心煩滿。厚腸胃。(別錄) 健脾。治反胃。霍亂轉筋。瀉膀胱及五臟一切氣。婦人胎前產後腹臟不安。殺腸中蟲。調關節。(大明) 治積年冷。腹內雷鳴虛吼。宿食不消。去結水。破宿血。化水殼。止吐酸水。大溫胃氣。治冷痛。主病人虛而尿白。(甄權) 主肺氣腹滿膨而喘咳。(好古)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下實散滿之品。(苦降瀉實滿辛溫散濕滿)

【前論】丹溪曰。此能瀉胃中之實。然滯行則宜去之。若氣實人誤服參、耆藥。多補氣脹悶。或作喘。宜此瀉之。好古曰。別錄言溫中益氣。消痰下氣。果泄氣乎。益氣乎。蓋與枳實、大黃同用。則瀉實滿。所謂消痰下氣是也。與橘皮、蒼朮同用。則除濕滿。所謂溫中益氣是也。與解利藥同用。則治傷寒頭痛。與瀉利藥同用。則厚腸胃。大抵味苦性溫。用其苦則瀉。用其溫則補也。

【炮製】大明曰。凡使。去粗皮。薑汁炙。或浸炒用。

苦楝子

一名金鈴子。出川蜀者佳。又名川楝子。味苦。性寒。有小毒。稟天之陰氣。得地之苦味以生。降也。陰也。茴香為使。

【主治】主溫瘧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本經) 主胸中大熱狂。失心躁悶。作湯浴。(甄權)入心及小腸。止上下部腹痛。(東垣) 瀉膀胱。好古 治諸疝。蟲痔。(大明)

【歸經】入肝心包小腸膀胱四經。兼入肺脾胃三經。為泄熱之品。

【前論】元素曰。熱厥暴痛。非此不能除。 安常曰。能入肝舒筋。導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氣為要藥。

【禁忌】經疏曰。脾胃虛寒者忌用。

【炮製】雷公曰。凡使。酒拌。令透蒸。待皮軟。去皮去核。取肉用。凡用肉不用核。用核不用肉。如用核。捶碎。漿水煮一伏時。曬乾。

槐花

味苦。性平。無毒。感天地陰寒之氣。而兼水木之化以生。降也。陰也。陳者良。

【主治】主五痔。心痛。眼赤。殺腹臟蟲。及皮膚風熱。腸風瀉血。赤白痢。並炒研服。(大明) 涼大腸。(元素) 炒香頻嚼。治失音喉痹。止吐衄。崩中漏下。(綱目) [槐角子]即槐實。主五內邪熱氣。止涎唾。補絕傷。火瘡。婦人乳瘕。子臟急痛。(本經) 治五痔瘺瘡。熬膏。可丸如鼠屎。入竅中。日三易。乃愈(別錄) 治大熱難產。(甄權) 明目除熱淚。頭腦心胸間熱風煩悶。風眩欲倒。心頭吐涎如醉漾漾如車船上者。(藏器) 男女陰瘡濕癢。催生。吞七枚。(大明) 涼大腸。潤肝燥。(東垣)

【歸經】入肝大腸二經。為涼血清熱之品。(二經血分藥涼血要藥)

【前論】丹溪曰。槐花涼血。蓋血涼則陰自足。 蘇頌曰。嫩房角作湯代茗。主頭風。明目。補腦。 仲淳曰。槐角子苦寒純陰。涼血妙品。故能除一切熱。散一切結。清一切火。如上諸病。莫不由斯三者而成。故悉主之。

【禁忌】經疏曰。病人虛寒作泄。及陰虛血熱而非實熱者。均忌。

【炮製】雷公曰。凡使。槐花須未開時採取。亦名槐米。陳久。炒用。凡使槐實。去單子及五子者。打碎。牛乳浸一宿。蒸過用。

蘇木

味甘鹹。性平。無毒。稟水土之氣而生。降多於升。陽中陰也。

【主治】主破血。產後血脹悶欲死。水煮五兩。取濃汁服。(開寶) 婦人血氣心腹痛。月候不調。及蓐勞。排膿止痛。消癰腫。撲損瘀血。女人失音血噤。赤白痢。並後分急痛。(大明)產後惡露不安。心腹絞痛。及經絡不通。男女中風。口噤不語。並宜細研乳頭香方寸匕。酒煎蘇木調服。立吐惡物瘥。(好古) 人常嘔吐。水煎服。(藏器) 破瘡瘍死血。產後敗血。(東垣)

【歸經】入肝脾腎三經。兼入心胃二經。為散表行血之品。(三陰經血分藥)

【前論】潔古曰。味辛性涼。發散表裡風氣。宜與防風同用。又能破死血。 時珍曰。少用則和血。多用則破血。

【禁忌】經疏曰。產後惡露已盡。由血虛腹痛者。不宜用。

巴豆

味辛。性溫。有毒。生於盛夏六陽之令。而成於秋金之月。降也。陰也。芫花為使。畏大黃、黃連、藜蘆、冷水。

【主治】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症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脹。能盪滌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除鬼毒蠱疰邪物。殺蟲魚。(本經) 療女子月閉。爛胎。金瘡膿血不利。丈夫陰㿗。殺斑蝥毒。(別錄)破痰癖。血瘕。氣痞食積。驚癇(訒庵)。

【歸經】入胃大腸二經。為斬關奪門之品。(兼燥劑 能開竅宣滯)

【前論】丹溪曰。巴豆去胃中寒積。無寒積者勿用。 海藏曰。若急治。為水穀道路之劑。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緩治。為消堅磨積之劑。炒去煙。令紫黑用。可以通腸。可以止瀉。世所不知也。 東垣曰。巴豆不去膜則傷胃。不去心則作嘔。以沉香水浸則能升能降。與大黃同用。瀉火反緩。為其性相畏也。

【禁忌】經疏曰。凡一概湯散丸劑。切勿輕投。即不得已急症。亦須炒熟。壓令油極淨。入分許即止。不得多用。

桑根白皮

味甘辛。性寒。無毒。得土金之氣而生。降多於升。陽中陰也。續斷、桂心、麻子為使。忌鐵。

【主治】主肺氣喘滿。傷中。五勞六極。(本經) 去肺中水氣。唾血熱咳。水腫腹滿臚脹。(別錄) 虛勞客熱頭痛。(甄權) 下氣調中。消痰止渴。止霍亂吐瀉。小兒天吊驚癇客忤。敷鵝口瘡大驗。(大明) 瀉肺。利大小腸。降氣散血。(綱目) [桑葉]主除寒熱。出汗(本經) 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勞熱咳嗽明目。(蘇恭) [桑枝]主遍體風癢乾燥。水氣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咳嗽。消食。利小便。療口乾。及癰疽後渴。(蘇頌)

【歸經】入肺經。為清金之品。(兼燥劑 辛瀉肺邪有餘而止嗽 甘固元氣不足而補虛)

【前論】羅謙甫曰。桑皮瀉肺。是瀉肺中火邪。非瀉肺氣也。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去則氣得安。故又益氣。東垣曰。肺中有水。則生痰作嗽。除水氣正所以瀉火邪。實則瀉其子也。火退氣寧。則補益在其中矣。丹溪曰。經霜桑葉研末。米飲服。止盜汗。 時珍曰。桑葉乃入胃大腸二經。煎汁代茶。能止消渴。桑枝不寒不熱。可以常服。

【禁忌】經疏曰。凡肺虛無火。因寒襲之而咳嗽者。勿用桑皮。

枳實

味苦。性寒。無毒。感天地苦寒之氣而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痢。利五臟。(本經) 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別錄) 解傷寒結胸。主上氣喘咳。腎內傷冷。陰痿而有氣。加用之。(甄權) 消食。散敗血。破堅積。去胃中溫熱。(元素)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破氣行痰之品。(滑竅降實)

【前論】凡溪曰。枳實瀉痰。能沖牆倒壁。 元素曰。心下痞。及宿食不消。並宜枳實黃連。 蜜炙用。則破水積以泄氣。除內熱。潔古用去脾經積血。以脾無積血。則心下不痞也。(東垣)

枳殼

味苦鹹。性微寒。無毒。降也。陰也。

【主治】主風癢麻痹。通利關節。勞氣咳嗽。背膊悶倦。散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腸風。安胃。止風痛。(開寶) 遍身風癢。肌中如麻豆。惡瘡。腸風痔疾。心腹結氣。兩脅脹痛。關膈壅塞。(甄權) 下氣止嘔逆。消痰治反胃。霍亂瀉痢。消食。破癥結痃癖。五膈。及肺氣水腫。(大明) 專治痢疾裡急後重。(綱目)

【歸經】入肺胃二經。為散結逐滯之品。(泄肺氣除胸痞息痛利)

【前論】陳承曰。脾無積血。心下不痞。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時珍曰。枳實、枳殼。其功皆能利氣。氣下則痰喘止。氣行則痞脹消。氣通則痛利止。氣快則後重除。故以枳實利胸膈。枳殼利腸胃。然仲景治胸痹痞滿。以枳實為要藥。諸方治下血痔痢。大腸秘塞。裡急後重。又以枳殼為通劑。則枳實不獨治下。而殼不獨治高也。蓋自飛門至魄門。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氣而已。則二物分亦可。不分亦可也。

鰲按、胸痹痞滿。病之在高者。仲景以枳實治之。下血痔痢。大腸秘塞。裡急後重。病之在下者。仲景以枳殼治之。非仲景之互用也。以仲景是漢時人。殼實並未分別。故仲景隨時調用。無所取擇。迨魏晉分用之後,始以枳實力猛。宜治下。枳殼力緩。宜治高。更為精當。其實以枳殼治在下之病。以枳實治在上之病。苟能得當。亦未嘗不效。不必拘拘於此。多生議說也。然二者畢竟都屬破氣之藥。不得過劑。

【禁忌】經疏曰。肺氣虛弱。脾胃虛。中氣不運。而痰壅喘急。咳嗽不因風寒入肺。氣壅。及咳嗽陰虛火炎。與一概胎前產後。均忌。

山梔子

味苦。性寒。無毒。稟天之清氣。得地之苦味以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疱。瘡瘍。(本經) 療目赤熱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別錄) 去熱毒風。除時疾熱。解五種黃病。利五淋。通小便。解消渴。(甄權) 心煩懊憹不得眠。臍下血滯而小便不利。(元素) 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鬱結氣。(丹溪) 治吐衄。血痢血淋。損傷瘀血。又傷寒勞復。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時珍)

【歸經】入心肺胃三經。為泄火之品。(能使心肺熱邪屈曲下行從小便出而三焦鬱火以解)

【前論】河間曰。治實火之血。順氣為先。氣行則血自歸經。治虛火之血。養正為先。氣壯則自能攝血。元素曰。輕飄象肺。色赤象火。故能瀉肺中之火。 丹溪曰。梔子瀉三焦火。及痞塊中火邪。最清胃脘之血。 好古曰。梔子用為利小便藥。非利小便。乃清肺也。

【禁忌】經疏曰。凡脾胃虛弱。血虛發熱。心肺無邪熱。小便閉由膀胱氣虛。均忌。

【炮製】丹溪曰。治上中二焦。連殼用。治下焦。去殼。洗去黃漿。炒用。治血病。炒黑用。 好古曰。去心胸中熱。用仁。去肌表間熱。用皮。

郁李仁

味苦辛酸。性平。無毒。得金氣而兼木氣以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本經) 腸中結氣。關格不通。(甄權)泄五臟膀胱急痛。宣腰胯冷膿。消宿食。下氣。(大明) 破癖氣。下四肢水。酒服四十九粒。能瀉結氣。(孟詵) 破血潤燥。(元素) 專治大腸氣滯。燥澀不通。(東垣) 治因悸。目張不瞑。

【歸經】入脾大小腸三經。為潤燥泄氣破血之品。(脾經氣分藥)

【前論】陳承曰。郁李仁性專下降。善導大腸燥結。利周身水氣。然下後多令人津液虧損。燥結愈甚。乃治標救急之藥。非可常用。

【禁忌】經疏曰。津液不足者。忌。

大腹皮

味辛。性溫。無毒。

【主治】主冷熱氣攻心腹。大腸蠱毒。痰膈醋心。並以姜鹽同煎。入疏氣藥良。(開寶) 下一切氣。止霍亂。通大小腸健脾開胃。(大明) 降逆氣。消肌膚中水氣浮腫。腳氣壅滯。瘴瘧痞滿。胎氣惡阻脹悶。(綱目) 其子。與檳榔同功。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下氣行水之品。(兼通劑 辛瀉肺溫和脾)

【前論】仲淳曰。凡人脾胃虛。則寒熱不調。逆氣攻走。則痰滯中焦。結成膈症。或濕熱鬱積。酸味醋心。辛溫暖胃豁痰。通行下氣。則諸症除矣。大腸壅毒。以其辛散破氣而走陽明。故亦主之也。

鰲按、腹皮下氣。亦與檳榔同。不獨子也。但檳榔破氣最捷。其性為烈。腹皮下氣稍遲。其性較緩耳。

【禁忌】經疏曰。病涉虛弱者。忌。

【炮製】思邈曰。鴆鳥多集此樹。宜以酒洗清。再大豆汁洗。曬乾用。

竹葉

味辛甘。性寒。無毒。稟陰氣以生。降也。陰中微陽也。

【主治】主胸中痰熱。咳逆上氣。(本經) [竹茹]主嘔啘。溫氣寒熱。吐血。崩中。(別錄)止肺痿吐血。(甄權) 噎膈。(孟詵) 傷寒勞復。小兒熱癇。婦人胎動。主勞熱。(大明)[竹瀝]療暴中風痹。胸中大熱。止煩悶。消渴。勞復。(別錄) 中風失音不語。養血清痰。風痰虛痰在胸膈。使人癲狂。痰在經絡四肢及皮裡膜外。非此不達不行。(丹溪) 主風痙。療風熱。(孟詵)

【歸經】入心胃二經。為滌熱之品。(竹葉竹茹專治上焦煩熱 竹瀝中風主藥)

【前論】汪機曰。竹茹入肺胃經。能開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竹瀝入肝經。滑利走竅。能消風降火。潤燥行痰。益陰養血。與竹葉所治不同。 訒庵曰。大概竹葉俱能涼心緩脾。消痰解渴。咳逆喘促。嘔噦吐血。中風不語。小兒驚癇。又以葉生竹上。故專除上焦風邪煩熱。竹皮入肺。肺主上焦。故亦除上焦煩熱。雷斆曰。久渴心煩。宜投竹瀝。 丹溪曰。竹瀝味性甘緩。能除陰虛之有大熱者。寒而能補。胎前不損子。產後不礙虛。 仲淳曰。凡中風。未有不因陰虛火旺。痰熱壅結而致者。如果外來風邪。安可用此寒滑之竹瀝治之。蓋人陰既虛。火必旺。煎熬津液。結而為痰。壅塞氣道不得升降。熱極生風。以致猝然僵仆。或偏痹不仁。竹瀝能遍走經絡。搜剔一切痰結。且甘寒能益陰除熱。痰與熱祛。則氣道通利。經脈流轉。中風之症自除矣。 時珍曰。竹瀝性寒而滑。因風火燥熱而有痰者宜之。

【禁忌】經疏曰。竹茹。凡胃寒嘔吐。感寒挾食作吐。忌用。竹瀝。凡寒痰濕痰及飲食生痰。忌用。

天竺黃

味甘。性寒。無毒。竹之津液結成。

【主治】主小兒驚風天吊。鎮心明目。去諸風熱。療金瘡止血。滋養五臟。(開寶) 治中風痰壅。猝失音不語。小兒客忤癇疾。(大明) 制服毒藥發熱。(保升)

【歸經】入心經。為除熱豁痰定驚之品。(幼科要藥 涼心經 利心竅)

【前論】仲淳曰。此即大竹內所結之黃粉。氣味功用與竹瀝相同。但竹黃氣稍緩而無寒滑之患。故為小兒要藥。蓋小兒驚癇天吊風熱者。亦猶大人熱極生風之候也。此能除熱養心。豁痰利竅。心家熱清。而驚自平矣。

雷丸

味苦鹹。性微寒。無毒。稟竹之餘氣。兼得地中陰水之氣以生。降也。陰也。荔實、厚朴、芫花為使。惡葛根。

【主治】主殺三蟲。逐毒氣胃中熱。利丈夫。不利女子。(本經) 作摩膏。治小兒百病。逐邪氣惡風汗出。除皮中熱結積。蠱毒白蟲。寸白自出不止。久服令人陰痿。(別錄) 逐風。主癲癇狂走。(甄權)

【歸經】入胃大腸二經。為消積殺蟲之品。

【前論】陳承曰。經言利丈夫不利女子。乃疏利男子元氣。不疏利女子臟氣。故曰久服令人陰痿也。

【炮製】大明曰。入藥炮用。 蘇恭曰。此竹之苓也。乃竹之餘氣所結。大小入慄。生土中而無苗葉。

以上瀉劑木部

卷七

瀉劑下

綠豆

味甘。性寒。無毒。稟土中之陰氣而生。反榧子殼。害人。

【主治】主丹毒煩熱。風疹。藥石發動。熱氣奔豚。(開寶) 止泄痢猝澼利小便腸滿。(思邈)行十二經血脈。去浮風。煮汁。止消渴。(孟詵) 解一切藥牛馬金石毒。(寧原) 厚腸胃。作枕明目。止頭風頭痛。除吐逆。(日華) [綠豆皮]主解熱毒。退目翳。(時珍) [綠豆粉]主痘瘡濕爛。不結痂災者。干撲之良。(寧原) 新水調服。治霍亂轉筋。解諸藥毒死心頭尚溫者。解菰菌砒毒。(汪穎)

【歸經】入胃經。兼入心經。為清熱解毒之品。

【前論】吳瑞曰。綠豆肉平皮寒。如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毒。宜連皮生研。新汲水服。

【禁忌】經疏曰。脾胃虛寒滑泄者忌。

以上瀉劑谷部

冬瓜

味甘。性微寒。無毒。稟陰土之氣而生。可升可降。陰中陽也。

【主治】主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渴。(別錄) 除心胸滿。去頭面熱。(孟詵) 大解熱毒。消癰腫。切片。摩痱子良。(大明) [冬瓜子]主除煩滿不樂。(別錄) 去皮膚風。(大明) 治腸癰。(陳承) 開胃醒脾進食。(吳球) [冬瓜皮]主折損傷骨。(時珍)

【歸經】入脾胃大小腸四經。為除熱益脾之品。

【前論】丹溪曰。冬瓜性走而急。寇氏謂其分散熱毒氣。亦取其走而性急也。

【禁忌】經疏曰。冬瓜性冷利。臟腑有熱者宜之。若虛寒腎冷。久病滑泄者忌。

以上瀉劑菜部

杏仁

味甘。性溫。有小毒。稟春溫之氣。兼得火土之化以生。可升可降。陰也。惡黃耆、葛根、葛花。

【主治】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瘡。寒心奔豚。(本經) 驚癇。心下煩熱。風氣去來。時行頭痛。解肌。消心下急。殺狗毒。(別錄) 除肺熱。利胸膈氣逆。(元素) 療肺氣喘促。解肌出汗。通大腸氣秘。上焦風燥。解錫毒。陰戶痛癢。搗敷之。(士材) [叭噠杏仁]主止咳。下氣。消心腹間逆悶。(正要)

【歸經】入肺大腸二經。為瀉肺解肌。潤燥下氣之品。(專散肺家風寒痰滯)

【前論】李杲曰。杏仁下喘。治氣也。桃仁療狂。治血也。俱治大便秘。當分氣血。晝便難。行陽氣也。夜便難。行陰血也。故虛人便秘不可過泄。脈浮者屬氣。用杏仁、陳皮。脈沉者屬血。用桃仁、陳皮。肺大腸為表裡。賁門主往來。魄門主收閉。為氣之通道。故並用陳皮佐之。賁門胃之上口。魄門即肛門。

【禁忌】經疏曰。凡陰虛咳嗽。肺家有虛熱熱痰者。均忌。(雙仁者不可用)

桃仁

味苦甘。性平。無毒。稟火土之氣以生。降也。陰中陽也。香附為使。

【主治】主行瘀血。血閉。症瘕。(本經) 止咳逆上氣。消心下堅硬。除猝暴擊血。通月水。止心腹痛。(別錄) 通大腸血。治熱入血室。血燥血痞。損傷積血。血痢。皮膚血熱燥癢。蓄血發熱如狂。(備要) 血滯風痹骨蒸。肝瘧寒熱。鬼疰疼痛。產後血病。(綱目)

【歸經】入肝心包二經。為破血潤燥之品。(二經血分藥 苦能泄血滯甘能緩肝氣而生新血)

【前論】陳承曰。行血。連皮尖生用。潤燥去皮尖炒用。俱研碎。

【禁忌】經疏曰。桃仁散而不收。瀉而無補。過用或不當。能使血下不止。損傷真陰。故凡經閉由於血枯產後。腹痛由於血虛。大便秘澀由於津液不足者。均忌。

味甘微酸。性寒。無毒。得西方金氣以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客熱。中風不語。治傷寒熱發。解丹石熱氣。驚邪。利大小便。(開寶) 熱嗽。止渴。(蘇恭) 止煩。氣喘熱狂。作漿。吐風痰。(大明) 猝喑風不語者。搗汁頻服。胸中痞塞熱結者。宜多食。(孟詵)

【歸經】入心肺二經。兼入肝胃二經。為消痰降火。清熱解毒之品。

【前論】時珍曰。梨能治風熱。涼心潤肺。降火消痰。皆其功也。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六七。梨之有益。蓋不為少。但不宜過食耳。

【禁忌】經疏曰。凡肺寒咳嗽。脾家泄瀉腹痛。冷積寒痰痰飲。產後痘後胃冷嘔吐。及西北真中風。均忌。

山楂

味甘酸。性溫。無毒。稟木氣而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消食積。化宿滯。行結氣。除積塊痰塊血塊。健脾開膈。療痢疾。(醫鑑) 止兒枕作痛。發小兒痘疹。(備要)

【歸經】入脾經。為破氣消積。散瘀化痰之品。(專去腥膻油膩之積與麥芽消穀積不同)

【前論】士瀛曰。自丹溪始著山楂之功。而後遂為要藥。核亦有力。化食磨積。 寧原曰。多食令人嘈煩易飢。反伐脾胃生髮之氣。蓋以破泄太過。中氣受傷也。

【禁忌】經疏曰。脾虛不運。及胃家無食積。均忌。如脾胃虛。兼有積滯。當與補藥同施。亦不宜過用。

青皮

味苦辛。性寒。無毒。降也。陰中微陽也。

【主治】主破堅癖。散滯氣。治左脅肝經積氣。(元素) 治胸膈氣逆脅痛。小腹疝痛。消乳腫。(綱目) 治肝經。郁久。脅痛多怒。久瘧結癖。最能發汗。以皮能達皮。辛苦發散也。(備要)

【歸經】入肝膽二經。為猛銳之品。(二經氣分藥 通肝瀉肺散積消痞除痰削堅開滯)

【前論】子和曰。陳皮升浮。入脾肺。治高而主通。青皮沉降。入肝膽。治低而主瀉柴胡疏上焦肝氣。青皮治下焦肝氣。凡瀉氣藥。俱云瀉肺。肺主氣也。 時珍曰。青皮入肝散邪。入脾除痰。為瘧家必用之藥。故清脾飲以之為君。又乳房屬陽明。乳頭屬厥陰。肝氣壅。故竅不得通。胃血沸。故熱甚化膿。

【禁忌】經疏曰。削堅破滯。性最酷烈。誤服立損真氣。必與參、朮、芍藥等補脾藥同行。必不可單行。肝脾氣虛者。均忌。

檳榔

味辛。性溫澀。無毒。得天之陽氣。地之金氣以生。降也。陽中微陰也。忌見火。

【主治】主消穀。逐水。除痰癖。殺三蟲。伏屍。療寸白。(本經) 宣利五臟六腑壅滯。破胸中氣。下水腫。治心痛積聚。(甄權) 下一切氣。通關節。利九竅。健脾調中。破癥結(日華) 主奔豚氣。五膈氣風冷氣。腳氣。治食不消。(李珣) 攻堅去脹。醒酒。治瘴癘瘧。痢疾裡急後重。(備要)

【歸經】入胃大腸二經。為沉重下墜之品。(能下腸胃有形之物)

【前論】元素曰。檳榔能墜諸氣至於下極。故治後重如神。

【禁忌】經疏曰。凡氣虛。脾胃虛。陰陽兩虛。中氣不足者。均忌。

西瓜

味甘。性寒。無毒。得天地清寒之氣以生。降也。陰中陽也。

【主治】主消煩止渴。解暑熱。(吳瑞) 療喉痹。(汪穎) 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寧原) 含汁。治口瘡。(丹溪) [西瓜皮]主口舌唇內生瘡。

【歸經】入脾經。為清暑解熱之品。

【前論】時珍曰。西瓜究屬生冷。名天生白虎湯。食者。但取一時之快。不知其傷脾助濕之害也。

鰲按、西瓜浮面青皮。名西瓜翠衣。能解皮膚間熱。

以上瀉劑果部

海浮石

味甘鹹。性平。無毒。

【主治】主止咳。(弘景) 煮汁飲。止渴。治淋。殺野獸毒。(大明) 清金降火。消積塊。化老痰。(丹溪) 消癭瘤結核。疝氣。下氣。(綱目)

【歸經】入肺經。為消痰軟堅之品。(除上焦痰熱)

【前論】俞琰曰。肺為水之上源。浮石入肺清其源。故又止渴通淋。

食鹽

味甘辛鹹。性平。無毒。稟水氣以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殺鬼蠱邪疰毒氣。下部䘌瘡。傷寒寒熱。吐胸中痰癖。止心腹猝痛。堅肌骨。多食傷肺喜咳。(本經) 助水臟。治霍亂心痛。金瘡。明目。止風淚邪氣。一切蟲傷瘡腫火灼。通大小腸。療疝氣。(日華) 治骨病齒痛。湧吐醒酒。治結核積聚。(訒庵)

【歸經】入腎經。兼入心肺胃三經。為除熱潤下之品。(兼宣劑通劑補劑)

【前論】時珍曰。補腎藥用鹽湯者。咸歸腎。引藥氣入本臟也。補心藥用炒鹽者。心苦虛。以鹽補之也。補脾藥用炒鹽者。虛則補其母。脾乃心之子也。治積滯結核用之者。鹽能軟堅也。諸癰疽眼目及血病用之者。咸走血也。諸風熱病用之者。寒勝熱也。大小便病用之者。咸能潤下也。骨病齒痛用之者。腎主骨。鹽入腎也。吐藥用之者。咸引水聚也。能收豆腐。與此義同。諸蠱及蟲傷用之者。取其解毒也。故鹽為百病之主。但喘嗽水腫消渴者。鹽為大忌。或引痰吐。或結血脈。或助水邪故也。

青鹽

一名戎鹽。味鹹。性寒。無毒。稟水中至陰之氣凝結而成。不經煎煉。而生於涯涘阪墳之陰。

【主治】主明目。目痛。益氣。堅肌骨。去毒蠱。(本經) 心腹痛。溺血。吐血。齒舌血出。(別錄) 除五臟癥結。心腹積聚痛。瘡疥癬。(大明) 解芫花、斑蝥毒。(綱目)

【歸經】入腎經。兼入心經。為除血熱益水臟之品。(兼補劑)

【前論】寇氏曰。戎鹽之功。專在平血熱入腎。治目中瘀赤昏澀溺血者。小腸熱也。心小腸表裡。心火降。則小腸之熱亦除。

寒水石

味鹹。性寒。無毒。稟積陰之氣而成。降也。陰也。畏地榆。解巴豆毒。制丹砂。

【主治】主身熱。腹中積聚邪氣。皮中如火燒。煩渴。水飲之。(本經) 除時氣熱盛。五臟伏熱。胃中熱。止渴。水腫。小腹痹。(別錄) 壓丹石毒。(甄權) 治小便白。涼血降血。止牙疼。堅齒。明目。(時珍)

【歸經】入腎經。為走血除熱之品。

【前論】仲淳曰。寒水石。按本文云。鹽之精。則與石膏、方解石大相懸絕。因石膏有寒水石之名。而王隱君復云。寒水石又名方解石。以致混淆難辨。其功能各不同。用者自宜分別。生鹵地。味辛。鹽碎之如朴硝者是。寒水石其氣大寒。能除有餘邪熱也。

【禁忌】經疏曰。凡陰虛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熱骨蒸。並脾胃作泄者。均忌。

以上瀉劑石部

人中黃

味苦。性寒。無毒。

【主治】主解胃家熱毒。(本經) 主天行熱疾。及解中諸毒。惡菌毒。惡瘡。治痘瘡因熱黑陷。(醫鑑) [糞清]入心經。主天行熱狂熱疾。中惡蕈毒。惡瘡。瘟病垂死者。皆瘥。一名黃龍湯。俗名金汁。(大明) 熱毒濕毒。大解五臟實熱。飯和作丸。清痰。消食積。降陰火。(丹溪)

【歸經】入胃經。為大解熱毒之品。(通行五臟)

【前論】斗門曰。人有奔走發狂。熱病似癲。如見鬼神。久不得汗。及不知人事者。乃陽明蘊熱也。非此不能除。

【禁忌】經疏曰。傷寒瘟疫。非陽明實熱。痘瘡。非大熱鬱滯因而紫黑干陷倒靨者。均忌。以苦寒之極也。

人中白

味鹹。性平。無毒。乃人溺之積氣結成。降也。陰也。

【主治】主療鼻衄。湯火灼瘡。(本經) 治傳屍勞熱。肺痿。心膈熱。吐血羸瘦。渴疾。(大明) 燒研。主惡瘡。(蘇恭) 降火。消瘀血。治咽喉口齒諸瘡。疳䘌。諸竅出血。肌膚汗血。(時珍) [人溺]主寒熱頭痛。溫氣。童男者尤有效。(別錄) 久嗽上氣失聲。症積滿腹。 止勞咳。潤心肺。療血悶熱狂。撲損瘀血在內。暈絕。皮膚皺裂。(大明) 滋陰降火甚速。(丹溪) 產後血暈。敗血入肺。陰虛久嗽。火蒸如療者。惟此可治。(備要)

【歸經】入肝腎三焦膀胱四經。為除熱降火之品。

【前論】丹溪曰。人中白能瀉肝三焦膀胱火。蓋膀胱乃此物之故道也。又曰。氣有餘即是火。肺主氣。心屬火。人溺均入之。降火而不傷於寒涼。且補益之功甚大。而本草不言。惜哉。 寇氏曰。人溺入脾肺胃膀胱四經。乃為除勞熱骨蒸咳嗽吐血。及婦人產後血暈悶絕之聖藥也。 褚澄曰。人溺降火甚速。降血甚神。飲溲溺。百無一死。服寒涼藥。百無一生。時珍曰。人中白降相火。消瘀血蓋咸能潤下走血故也。今人病口舌瘡用之效。降火之驗也。治鼻衄太甚頭空空然即止。散血之驗也。又曰。小便性溫不寒。飲之入胃。隨脾之氣。上歸於肺。下通水道而入膀胱。乃其舊路也。故能治肺。引火下行。

【禁忌】經疏曰。凡虛寒。及溏泄。或陽虛無火。食不消者。二物均忌。

以上瀉劑人部

夜明砂

味辛。性寒。無毒。

【主治】主面癰腫。皮膚洗洗時痛。腹中血氣。破寒熱積聚。除驚悸。(本經) 燒灰。酒服方寸匕。下死胎。(蘇恭)治疳有效。(寇氏) 主明目。治目盲障翳。除瘧(綱目)

【歸經】入肝經。為散血明目之品。(本經血分藥)

【前論】時珍曰。此為蝙蝠屎中未化蚊蚋眼。但蝙蝠有毒。切不可入藥。

【炮製】雷公曰。凡使。淘去灰土惡臭。取細砂。曬乾焙用。

犀角

味苦酸鹹。性寒。無毒。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升麻、松脂為使。惡烏頭。忌鹽。

【主治】主百毒蠱疰。邪鬼瘴氣。殺鉤吻鴆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魘寐。(本經) 療傷寒溫疫。頭痛寒熱。諸毒氣。(別錄) 時疾熱如火。煩毒入心。狂言妄語。(大明) 風毒攻心。毷氉熱悶。赤痢。(海藏) 猝中惡心痛。筋骨中風。心風煩悶。中風失音。(孟詵) 涼心。瀉肝。清胃中大熱。祛風。利痰。治傷寒時疫發黃發斑。吐血。下血。蓄血譫語。痘瘡黑陷。消癰化膿。定驚。明目。能消胎氣。(備要)

【歸經】入心肝二經。兼入胃經。為徹上徹下。散邪清熱。涼血解毒之品。

【前論】宗奭曰。鹿用茸。犀用尖。其精銳之力。盡在是也。 時珍曰。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風邪熱毒。必先干之。飲食藥物。必先入胃。角乃犀之精華所聚。足陽明胃藥也。故能入陽明解一切毒。療一切血。及驚狂斑痘諸症。

鰲按、犀性走散。比諸角尤甚。故能清心鎮肝。入胃而化血解熱消毒也。

【禁忌】經疏曰。能消胎氣。孕婦忌食。痘瘡氣虛無大熱。傷寒陰症發躁。脈沉細。足冷。渴而飲不多。且復吐出者。均忌。

羚羊角

味苦鹹。性寒。無毒。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主明目。益氣。起陰。去惡血注下。闢蠱毒惡鬼不祥。安心氣。常不魘寐。(本經)療傷寒時氣寒熱。熱在肌膚。溫風注毒。伏在骨間。除邪氣驚夢。狂越僻謬。及食噎不通。利丈夫。(別錄)

【歸經】入心肝肺三經。為散邪清熱之品。

【前論】好古曰。今痘科多用以清肝火。而本草不言。缺略也。 訒庵曰。目為肝竅。此能清肝。故明目去障。肝主風。其合為筋。此能祛風舒筋。故治驚癇搐搦骨痛筋攣。肝藏魂。心主神明。此能瀉心肝邪熱。故治狂越僻謬夢魘驚駭。肝主血。此能散血。故治瘀滯惡血血痢腫毒。相火寄於肝膽。在志為怒。此能下氣降火。故治傷寒伏熱。煩懣氣逆。食噎不通。羚之性靈。而精在角。故又辟邪而解諸毒。

【禁忌】經疏曰。心肝二經。虛而有熱者宜。若虛而無熱。忌用。

熊膽

味苦。性寒。無毒。陽中陽也。惡防己、生地黃。

【主治】主時氣熱盛。變為黃疸。暑月久痢。疳䘌心痛。疰忤。(蘇恭) 治諸疳耳鼻瘡惡瘡。殺蟲。(日華) 小兒驚癇瘛瘲。以竹瀝化兩豆許服之。去心中涎甚良。(孟詵)

【歸經】入心胃心包三經。兼入膽脾大腸三經。為除熱去邪之品。

【前論】錢乙曰。熊膽佳者通明。每以米粒許點水中。連轉如飛者良。余膽亦轉。但緩耳。士材曰。熊膽入膽。從其類也。清火定驚之功。較勝諸膽。時珍曰。大能清心平肝。殺蟲退熱。明目去翳。

【禁忌】經疏曰。小兒不因疳症而目生障翳。及痘後矇蔽者。均忌。

刺蝟皮

味苦。性平。有小毒。得酒良。畏桔梗、麥冬。

【主治】主五痔陰腫痛引腰背。陰蝕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本經) 療腹痛疝積。燒灰酒服。(別錄) 腸風瀉血。痔痛有頭。多年不瘥。炙末。飲服方寸匕。甚解一切藥毒。(甄權) 「蝟肉」主反胃。炙黃食。(藏器)

【歸經】入胃經。為涼血之品。

【前論】寇氏曰。蝟皮治胃逆。開胃氣有功。

【炮製】時珍曰。煅黑存性。一云。細銼炒黑用。

以上瀉劑禽獸部

龍齒

味澀。性寒。無毒。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鐵器。

【主治】主大人驚癇諸痙。癲疾狂走。心下結氣。不能喘息。小兒五驚十二癇。(本經) 小兒身熱不可近。大人骨間寒熱。治蠱毒。殺精物。(別錄) 治煩悶狂熱鬼魅。(日華)

【歸經】入心肝二經。為鎮心安魂。除煩清熱之品。

【前論】仲淳曰。龍骨入心肝腎腸。龍齒單入心肝。故骨兼有止瀉澀精之用。齒惟定驚安魂魄而已。許叔微曰。肝藏魂。能變化。故遊魂不定者。治之以龍齒。 修治。同龍骨。

【禁忌】經疏曰。龍齒禁忌。約與骨相似。

以上瀉劑鱗部

真珠

味甘鹹。性寒。無毒。稟太陰之精氣而結成。降也。陰也。

【主治】主手足皮膚逆臚。鎮心。綿裹塞耳。主聾。敷面令人潤澤好顏色。粉點目中。主膚翳障膜。(開寶) 主鎮心安魄。墜痰拔毒。收口生肌。治小兒驚熱。痘疔。下死胎及胞衣。點目去翳膜。(備要)

【歸經】入心肝二經。為泄熱定驚之品(水精所孕水能制火故專治火熱症)

【前論】陸佃曰。蛤蚌無陰陽牝牡。須雀化成。故能生珠。專一於陰精也。 訒庵曰。雖云瀉熱。亦藉其寶氣也。大抵寶物都能鎮心安魂。如真珠、琥珀、金箔之類。龍齒安魂。亦假其神氣也。

【禁忌】經疏曰。凡病。不由火熱者忌。

石決明

味鹹。性平。無毒。得水中之陰氣而生。可升可降。陰也。畏旋覆花。

【主治】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益精。(別錄) 肝肺風熱。骨蒸勞熱。(李珣) 通五淋。(綱目)

【歸經】入肝經。為專除風熱之品。

【前論】無己曰。石決明鹹寒。入血除熱。又能入腎補陰。鰲按、石決明大補肝陰。肝經不足者。斷不可少。

【炮製】李珣曰。凡用。磨去粗皮。麵裹煨熟。搗研極細。

海蛤粉

味鹹。性寒。無毒。稟水中之陰氣而生。降也。陰也。曰海者。別於江湖地澤所生也。

【主治】主熱痰。濕痰。老痰。頑痰。疝氣。白濁。帶下。同香附末、薑汁調服。主心痛。(丹溪) 定喘嗽。止嘔逆。消浮腫。利小便。止遺精白濁。化積塊。解結氣。消癭核。散腫毒。治婦人血病。油調。塗湯火瘡。(綱目)

【歸經】入心腎二經。為軟堅潤下之品。

【前論】仲淳曰。諸痰皆火氣上炎煎熬津液而成。得此能軟堅潤下。故痰消。

【禁忌】經疏曰。雖善消痰積血塊。然脾胃虛寒。宜少用。

瓦楞子

味鹹。性平。無毒。稟水中陽氣而生。降也。陰中陽也。

【主治】主一切血氣。冷氣。症癖。火煅醋淬。醋丸服。(日華) 化痰積。消血塊。(丹溪)

【歸經】入肝經。兼入肺脾二經。為軟堅散結之品。

【前論】吳瑞曰。瓦楞消痰。其功最大。凡痰膈病用之如神。

【炮製】雷公曰。取陳久者。火煅赤。米醋淬三度。出火毒。研粉。

以上瀉劑介部

水蛭

味苦鹹。性平。有毒。畏石灰、食鹽。

【主治】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症積聚。(本經) 墮胎。(別錄) 治折傷跌撲有效。(寇氏) 治女子月閉。欲成干血勞。(甄權)

【歸經】入肝膀胱二經。為破血泄結之品。

【前論】無己曰。咸走血。苦勝血。用水蛭以除蓄血。乃肝經血分藥。故能去肝經聚血。

五穀蟲

即糞中蛆。味甘鹹。性寒。無毒。

【主治】主小兒諸疳積。疳瘡。熱病譫妄。毒痢作吐。(大明)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去熱療疳之品。(幼科要藥)

【前論】寧原曰。糞蛆專能消積。以其健脾扶胃也。積消則飲食停滯之熱毒亦清矣。

【炮製】備要曰。凡使。漂極淨。曬乾。或炒或煅為末用。

虻蟲

味苦。性微寒。有毒。降也。陰也。惡麻黃。

【主治】主逐瘀血。破血積。堅痞症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本經) 女子月水不通。積聚。除賊血在胸腹五臟者。及喉痹結塞。(別錄) 破癥結。消積膿。墮胎。(日華)

【歸經】入肝經。兼入三焦經。為破血泄結之品。(肝經血分藥)

【前論】河間曰。虻食血而治血。因其性而為用也。 無己曰。苦走血。血結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蓄血。古方多用。今人稀使。以有毒也。

蟾蜍

味辛。性寒。微毒。稟土金之精氣。上應月魄而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邪氣。破症堅血。癰腫。陰瘡。服之不患熱病。療陰蝕疽癘惡瘡。猘犬傷瘡。能合玉石。一名蝦蟆。(開寶) 治小兒面黃癖氣。殺疳蟲。除濕發汗退熱。治瘡疽發背。一切五疳八痢。破傷風。脫肛鼠漏。(王貺)[蟾酥]午日。取眉脂。以硃砂、麝香為丸。麻子大。治小兒疳瘦。每日一丸。如腦疳。以乳汁調。滴鼻中。(甄權)治蟲牙。和牛酥磨敷腰眼並陰囊。治腰腎冷。並助陽氣。(日華) [蛙]俗名田雞。主小兒赤氣肌瘡臍傷。止痛。(別錄) 食之解勞熱。治小兒熱瘡。(寇氏) 利水。消腫。調疳。補虛損。尤宜產婦。搗汁服。治蝦蟆瘟病。(嘉謨)

【歸經】入胃經。為殺蟲拔毒之品。(疳積癰疽諸瘡要藥)

【前論】東垣曰。蟾蜍。土之精也。上應月魄而性靈異。大抵是物能攻毒拔毒。古今諸方所用蝦蟆。多是蟾蜍。以蟾蜍通稱蝦蟆耳。今考二物。功用不甚相遠。則古人所用。多是蟾蜍。今人亦只用蟾蜍有效。而蝦蟆不復入藥矣。仲淳曰。觀諸家所言蟾酥主治。但言其有消積殺蟲。溫暖通行之功。然其味辛甘。氣溫。善能發散一切風火抑鬱。大熱癰腫之候。為拔疔散毒之神藥。但性有毒。不宜多用。入發汗散毒藥中服者。尤不可多。原禮曰。蛙產於水。與螺蚌同性。故能解熱毒。利水氣。但系濕化之物。其骨性復熱。故不可同辛辣煎炒。 凡渾身水腫。及單腹脹者。青蛙一二枚。去皮。炙。食之。自消。

【炮製】經疏曰。凡使蟾酥。用人乳化開。切不可入人目。若誤入。赤腫欲盲。急以紫草汁洗點。即消。

白頸蚯蚓

味鹹。性寒。無毒。得土中陰水之氣而生。降也。陰中陰也。畏蔥、鹽。

【主治】主蛇瘕。去三蟲。殺長蟲。(本經) 化為水。療傷寒溫病伏熱發狂。大腹黃疸。(別錄) 天行諸熱。小兒熱病癲癇。塗丹毒。敷漆瘡。(藏器) 中風喉痹。(日華) 大人小兒小便不通。急慢驚風。歷節風痛。卵腫。脫肛。禿瘡。(時珍) [蚯蚓泥]主赤白久熱痢。取一升炒煙盡。沃汁半升。濾淨飲之。(甄權) 小兒陰囊忽虛熱腫痛。以生甘草汁入輕粉末調塗之。敷狂犬傷出犬毛神效。(蘇恭)

【歸經】入胃輕。為清熱利水之品。

【前論】蘇頌曰。腎臟風下注病。不可缺也。腳氣藥必須用之為使。然亦有毒。不可過劑。大抵攻病用毒藥。中病即當止也。 時珍曰。蚯蚓大寒。故能大解諸熱疾。下行。故能行濕病而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經絡。 仲淳曰。蚯蚓泥治久熱痢者。以久痢乃濕熱甚於腸胃。得甘寒之氣。則濕熱自除也。

【禁忌】經疏曰。蚯蚓性大寒。能除有餘邪熱。故傷寒。非陽明實熱。狂躁者。忌。溫病無壯熱。及脾胃素弱者。忌。黃疸緣大勞。腹脹屬脾腎虛。屍疰因陰虛成癆瘵者。均忌。復有小毒。中其毒者。以鹽水解之。

【炮製】吳瑞曰。凡使。有炙為末。有陰乾研末。有化水。有生搗。各隨方法。

以上瀉劑虫部

卷八

輕劑

徐之才曰。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 張從正曰。風寒之邪。始客皮膚。頭痛身熱。宜解其表。內經所謂輕而揚之也。癰瘡疥痤。俱宜解表。汗以泄之。毒以熏之。皆輕劑也。凡熏洗。蒸炙。熨烙。刺砭。導引按摩。皆汗法也。導引按摩。皆汗去也。

麻黃

味苦。性溫。無毒。稟天地清陽剛烈之氣以生。升也。陽也。厚朴、白薇為使。惡辛夷、石葦。

【主治】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本經) 通腠理。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虛。(別錄) 通九竅。調血脈。開毛孔皮膚。(大明) 主營中寒邪。泄衛中風熱。(元素)

【歸經】入肺膀胱二經。兼入心大腸二經。為發汗之品。(肺家專藥)

【前論】東垣曰。六經有餘之邪。客於陽分皮毛之間。腠理閉拒。營衛氣血不行。故謂之實。麻黃中空。陰中之陽。入膀胱經。其經循背下行。本寒而又受外寒。故宜發汗。去皮毛氣分寒邪。以泄表實。若過發。則汗多亡陽。或飲食勞倦。及雜病自汗表虛之症。用之則脫人元氣。須禁。 海藏曰。麻黃治衛實。桂枝治衛虛。雖皆太陽經藥。其實營衛藥也。心主營為血。肺主氣為衛。故麻黃為手太陰肺藥。桂枝為手少陰心藥。

【禁忌】經疏曰。諸虛有汗。肺虛痰嗽。氣虛發喘。陰虛火炎眩暈。南方中風癱瘓。平日陽虛腠理不密之人。均忌。

【炮製】備要曰。凡用發汗。取莖。去根節。煮十餘沸。竹片掠去浮沫。或用醋湯略泡。曬乾用。亦用蜜炒。若止汗。用根節。

葛根

味辛甘。性平。無毒。稟天地輕清之氣而生。升也。陽也。

【主治】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本經) 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止脅風痛。(別錄)治天行上氣嘔逆。開胃下食。解酒毒。(甄權) 治胸膈煩熱發狂。止血痢。通小腸。排膿破血。(大明) 生者墮胎。散鬱火。主腸風。溫瘧。(藏器) [葛谷]主下痢十年以上。(本經) [葛花]主消酒。腸風下血。(別錄)[葛粉]止渴。利大小便。解酒去煩熱。壓丹石毒。敷小兒熱瘡。(開寶) [葛汁]即用生葛搗汁。性大寒。主解溫病大熱。吐衄諸血。(弘景) 治小兒熱痞。(開寶)

【歸經】入胃膀胱二經。兼入脾經。為解肌升陽散火之品。(兼宣劑)

【前論】潔古曰。太陽初病頭痛。未入陽明。不可服葛根升麻以發之。恐反引邪入陽明也。東垣曰。葛根其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液。又解肌熱。治脾胃虛弱泄瀉聖藥。 丹溪曰。凡斑痘。已見紅點。不可服葛根、升麻。恐表虛。反增斑爛也。又曰。凡治瘧。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要無汗。扶正為主。帶散。若陽瘧有汗。加參、耆、白朮以斂之。無汗。加芩、葛、蒼朮以發之。

【禁忌】備要曰。多用反傷胃氣。升散太過也。

升麻

味甘苦。性平。無毒。稟天地清陽之氣而生。升也。陽也。

【主治】主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闢瘟疫瘴氣邪氣蠱毒。入口皆吐出。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開寶) 主陽明頭痛連齒頰。寒熱。肺痿吐膿。下痢後重脫肛。崩中帶下。足寒陰痿。目赤。痘疹疳䘌。遊風腫毒。小兒驚癇。熱壅不通。去皮膚風邪。解肌肉間風熱。牙根浮爛惡臭。治陽陷眩暈。胸臆虛痛。下血。遺精。白濁。(總括)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升陽散毒之品。(兼宣劑 脾胃引經藥 瘡家聖藥 能發浮汗)

【前論】元素曰。凡補脾胃藥。非此為引用。不能收效。脾痹非此不能除。升發火鬱。能升陽氣於至陰之下。又能去至高之上。及皮膚風邪。 東垣曰。升麻發散陽明風邪。升胃中之氣。又引甘溫之藥上升。以補衛氣之散而實其表。故元氣不足者。用此於陰中升陽。又緩帶脈之縮急。凡胃虛傷冷。郁遏陽氣於脾土者。宜升麻、葛根以升散其火鬱。又能引蔥白散手陽明大腸風邪。引石膏止陽明頭痛。人參、黃耆。非此引之。不能上行。

【禁忌】經疏曰。凡吐衄。咳多痰。陰虛火動。腎經不足。及氣逆嘔吐。驚悸怔忡癲狂等病。均忌。誤用。多致危殆。

蒼耳子

味苦甘。性溫。無毒。得土之沖氣。兼稟天之春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也。忌豬肉、馬肉、米泔。害人。

【主治】主風寒頭痛。風濕周痹四肢拘攣痛。惡肉死肌。膝痛。溪毒。(藏器) 治肝熱。明目。(甄權) 治一切風氣。瘰癧瘡疥。遍身瘙癢。(大明)

【歸經】入肺經。為發汗散風勝濕之品。(上通腦頂下行足膝外達皮膚)

【前論】好古曰。苦以燥濕。甘以和血。溫則通暢。春氣發生而升。故主以上諸症。鰲按、蒼耳即枲耳。治鼻淵鼻息。斷不可缺。能使清陽之氣上行巔頂也。

木賊草

味甘。微苦。性溫。無毒。感春升之氣而生。升也。陽中陰也。

【主治】主目疾。退翳膜。消積塊。益肝膽。療腸風。止痢。及婦人月水不斷。崩中赤白。(嘉祐) 解肌。止淚。止血。去風濕疝痛。大腸脫肛。(綱目)

【歸經】入肝膽二經。為退翳發汗之品。(升散火鬱風濕)

【前論】劉禹錫曰。木賊得牛角腮、麝香。治休息久痢。得禹餘糧、川芎、當歸。治崩中赤白。得槐子、枳實。治痔疾出血。 丹溪曰。木賊去節烘過。發汗至易。本草不曾言及。

【禁忌】經疏曰。目疾由於怒氣。及暑熱傷血暴赤腫痛者。均忌。

燈心草

味甘。性寒。無毒。稟清芬之氣而生。浮也。陽也。

【主治】主五淋。(開寶) 瀉肺。治陰竅澀不利。除水腫。癃閉。(元素) 治急喉痹。燒灰吹之甚捷。灰塗乳。餉小兒。止夜啼。(丹溪) 燒灰入輕粉、麝香。治陰疳。(時珍)

【歸經】入心肺小腸三經。為清熱行水之品。(兼通劑 降心火 清肺熱 利小腸)

【前論】仲淳曰。其質輕通。其性寒。味甘淡。故能通利小腸熱氣下行。從小腸出。小腸為心之腑。故亦除心經熱。

【禁忌】經疏曰。性專通利。虛脫人不宜用。

連翹

味苦辛。性平。無毒。感清涼之氣。得金水之性以生。升也。陽也。一云陰中陽也。

【主治】主結熱癰瘡。(本經) 去白蟲。(別錄) 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熱。(甄權)通小腸。通月經。(大明) 散諸經血結氣聚。消腫排膿止痛。治耳聾。(東垣) 瀉心火。除脾胃濕熱。治中部血症以為使。(丹溪)

【歸經】入膽大腸三焦三經。兼入心心包二經。為散結清火之品。(兼宣劑)

【前論】元素曰。連翹之用有三。瀉心經客熱。一也。去上焦諸熱。二也。為瘡家聖藥。三也。 汪穎曰。連翹狀似人心。兩片合成。其中有仁甚香。乃心與包絡氣分主藥也。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故為十二經瘡家聖藥。而兼治手足少陽手陽明三經氣分之熱。 陳承曰。瘡家用此。結者散之也。凡腫而痛者為實邪。腫而不痛為虛邪。腫而赤者為結熱。腫而不赤為留氣停痰。

鰲按、人之氣血。貴乎通流。若血分壅滯。氣分遏抑。便成瘡腫。連翹能散結。故主之也。

【禁忌】經疏曰。此清而無補之藥也。癰疽已潰。及火熱由於虛。與脾胃薄弱作泄者。均忌。

穀精草

味辛甘。性微溫。無毒。得金氣以生。升也。陽也。

【主治】主喉痹。齒風痛。諸瘡疥。(開寶) 頭風痛。目盲翳膜。痘後生翳。止血。(時珍)陽明風熱。(訒庵)

【歸經】入肝經。兼入胃經。為清熱明目之品。(補肝氣要藥輕浮上行)

【前論】時珍曰。體輕性浮。能上行陽明分野。用治目中諸病。其明目退翳之功。在菊花之上。 仲淳曰。手少陰君火。與足少陽相火。相扇上壅。便成喉痹之症。此能散二經之火。則氣通而無結滯。故治之。陽明胃家風火熱甚上衝。熱則生風。風火相搏。故發齒風痛。此能上行陽明而散之。故愈。

以上輕劑草部

百草霜

味辛。性溫。無毒。

【主治】主消化積滯。入下食藥中用。(蘇頌) 止上下諸血。婦人崩中帶下。胎前產後諸病。傷寒陽毒發狂。黃疸。瘧痢。噎膈。咽喉口舌一切諸瘡。(汪機) 治熱毒。止暴瀉痢。婦人月候不調。橫生逆產。胞衣不下。小兒白禿瘡。(醫鑑)

【歸經】入肝肺胃三經。為救標之品。(止血消積)

【前論】虞摶曰。百草霜。釜底墨。梁上塵。皆煙氣結成。但其質有輕虛結實之異。重者歸中下二焦。輕者入心肺之分。古方治陽毒發狂有黑奴丸。二者並用。而內有麻黃、大黃。亦是攻解三焦結熱。兼取火化從治之義。其消積滯。亦是取其從化。故疸膈瘧痢諸病多用之。其治失血胎產等。雖是血見黑則止。亦不離從治義。

【禁忌】經疏曰。雖能止血。無益腸胃。救標則可。治本則非。忌多服。

【炮製】李梴曰。此乃灶額及煙爐中墨煙也。其質輕細。故曰霜。若深村久灶額上墨。尤佳。止血為最要之藥。研細用。

味辛。性溫。無毒。

【主治】主止血生肌。合金瘡。治產後血暈。崩中猝下血。醋磨服之。又止血痢。及小兒客忤。搗篩。溫水服之。又眯目物芒入目。點摩瞳子上。(開寶) 主飛絲入目。濃磨點之。點鼻止衄。豬膽汁磨塗癰腫。醋磨亦可。酒磨服治胞胎不下。(備要)

【歸經】入心肝二經。為清涼之品。

【前論】丹溪曰。墨屬金而有火。入藥健性。又能止血。

以上輕劑土部

蟬蛻

味鹹甘。性寒。無毒。稟水土之餘氣成形。其飛鳴又得風露之清氣。可升可降。陰中陽也。

【主治】主小兒驚癇。婦人生子不下。燒灰水服。治久痢。(別錄) 研末一錢。井花水服。主啞病。(藏器) 除目昏障翳。治小兒瘡疹出不快。(寇氏)治頭風眩暈。皮膚風熱。痘疹作癢。及疔腫毒瘡。大人失音。小兒噤風天吊。驚哭夜啼。陰腫。(綱目)

【歸經】入肝經。為驅風散熱之品。

【前論】海藏曰。蟬暗去翳膜。取其脫意也。蟬性脫而退翳。蛇性竄而驅風。因其性而為用也。又其氣清虛。故主治皆一切風熱之症。

以上輕劑虫部

重劑

徐之才曰。重可去怯。磁石、鐵粉之屬是也。 張從正曰。重者。鎮墜之謂也。怯則氣浮。如喪神失守而驚悸氣上。硃砂、沉香、黃丹、寒水石。皆鎮重也。久病咳嗽涎潮於上。形羸不可攻者。以此墜之。經云。重者因而減之。貴其漸也。

沉香

味辛苦。性微溫。無毒。稟陽氣以生。兼得雨露之精氣而結。可升可降。陽也。

【主治】主風水毒腫。去惡氣。(別錄) 主心腹痛。霍亂。中惡。邪鬼疰氣。(李珣) 調中。補五臟。益精壯陽。暖腰膝。止轉筋吐瀉冷氣。破症癖。冷風麻痹。骨節不任。風濕皮膚瘙癢。氣痢。(大明) 補右腎命門。(元素) 補脾胃。及痰涎。血出於脾。(李杲) 治上熱下寒。氣逆喘急。大腸虛閉。小便氣淋。男子精冷。(綱目)

【歸經】入脾胃腎三經。兼入心肝二經。為下氣補陽之品。(兼宣劑)

【前論】仲淳曰。諸木皆浮。沉香獨沉。故能下氣而墜痰涎。能降亦能升。香氣入脾。故能理諸氣而調中。色黑體陽。故入右腎命門暖精壯陽。行氣不傷氣。溫中不助火。

【禁忌】經疏曰。治冷氣逆氣氣鬱結。殊為要藥。然中氣虛。氣不歸元者。忌之。心經有實邪者。忌之。非命門真火衰。不宜入下焦藥中用。

【炮製】雷公曰。須要不枯。色黑。沉水下者為上。半沉者次之。不可見火。 時珍曰。入湯劑。磨汁沖服。入丸散。紙裹置懷中。待燥研之。或水磨曬乾亦可。紫檀 味鹹。性微寒,無毒。稟水氣以生。降也。陽中之陰也。

【主治】主磨塗惡毒風毒。(別錄) 刮末。敷金瘡。止血止痛。療淋。(弘景) 醋磨。敷一切猝腫。(大明)

【歸經】入肝經。為和血之品。(血分要藥)

【前論】虞摶曰。白檀辛溫。氣分之藥也。故能理衛氣而調脾肺。利胸膈。紫檀鹹寒。血分之藥也。故能和營衛而消腫毒。治金瘡。

鰲按、紫檀能散產後惡露未盡。凝結為病。本草未曾載及。巳醜七月。余曾治一婦人。年二十三。於三月間產子。二日少腹痛。六七日發熱。至七月。晝夜熱更甚。臥床不起。每日強進粥湯一二鍾。小腹左痛處並腫硬。延內外醫至二十五人。紛論不一。服藥至百餘劑。病勢日劇。七月十二日。始延余治。初診脈。兩手俱伏。適值極痛時也。停半時。再診左手。現如蜘絲。右手仍伏。終不得病之所在。又停半時。再診。左關弦緊極。右關遲細而滑。兩寸洪數。兩尺細數。已知病在兩關矣。然雖三番診視。尚未可定。

因謂其家。且停藥一日。俟明日辰刻再診定局。次早。脈與隔晚第三次同。遂批案作方云。左關弦緊極長。弦長主積結。緊主因寒。見於肝脈。肝主血。又痛在少腹左。其地亦屬肝部。分明系產下後寒入產戶。歸於營氣。惡露適與寒值。遂凝結。故作痛。久漸腫硬也。服破血消積藥已久。而無效者。緣惡露雖屬血分。畢竟為穢惡之物。非若血為一身營氣所主。故愈破而血愈虧。愈虧而病愈增也。肝病增。肝木益強剋土。故脾胃受傷。其脈遲細滑。飲食不得進也。兩尺細數。產後本象。兩寸洪數。宜其發熱無休。且口渴咽痛。然其病只在兩關。病之名曰惡結。惡結者惡露積結也。病人又云。自得病後。頭頂忽欲疼痛。幾如數鐵錘敲打破裂一般。忽即解散。初猶數日一作。今漸近。並日四五作。此更難忍。余曰。此正惡結所患之症。蓋由穢惡氣積久而甚。上衝頭腦。故發痛。穢散即止。惟惡結症。遂如此。若他症頭痛不爾也。用方必以除惡解結為主。因用牛角腮、楂肉各三錢。茺蔚子二錢。酒炒歸身、阿膠珠各錢半。紅花七分。醋莪朮六分。上午服一帖。頭痛即止。下午進粥二碗。夜得安睡。熱亦減半。詎知是夜。其夫求請乩仙。降壇者系白香山先生。批示醫案。亦云惡露凝結。而語意竟與余略同。所開方亦無大異。止多牛角腮一錢。山楂半生半炒各二錢。余俱同方。後加紫檀末五分。次日。病家告余以故。竟以仙醫目我。請再作方。余曰。昨日方本須服五六劑。且一劑已大見效。而仙方又大略相同。所加紫檀末。本是血分中藥。能去惡毒消腫痛。竟加之。再服五劑。而服至三劑。即起床進飯。熱退。至六劑而豁然矣。後又服調理丸藥一料。精神更倍平時。其婦姓陸氏。其夫姓嵇。字楚玉。

以上重劑木部

金箔

味辛。性平。有毒。稟西方剛利之氣而生。降也。陰中陽也。

【主治】主鎮精神。堅骨髓。通利五臟邪氣。(本經) 療小兒驚傷五臟。風癇失志。鎮心。安魂魄。(甄權) 癲癇。風熱上氣咳嗽。傷寒肺損吐血。骨蒸勞極作渴。併入丸散服。(李珣)

【歸經】入心肝二經。為鎮驚安神之品。(通治肝膽經病金制木重鎮怯)

【前論】徐用誠曰。肝經風熱。則為驚癇失志。魂魄飛揚。肝屬木而畏金。與心為子母。故其病同源一治。

【禁忌】海藏曰。金性堅剛重墜。與血肉之體不相宜。故往往服之致死。 經疏曰。凡病止因心氣虛。以致神魂不安。並無驚邪外入者。當以補心安神為急。而非金箔所能定矣。蓋惟有外邪侵犯者。乃可藉為鎮心安神之用也。

銀箔

味辛。性平。有毒。

【主治】主堅骨。鎮心。明目。去風熱癲癇。入丸散用。(李珣)

【歸經】入心肝二經。為鎮驚定怯之品。

【前論】好古曰。白銀屬肺。本草言生銀無毒。銀屑有毒。生銀乃其天真。故無毒。熔者投以少銅。又或制以藥石鉛錫。且或用水銀銷制銀箔或泥入藥。所以銀屑有毒。銀本無毒。其毒乃諸物之毒也。今人試毒以銀器。即變黑。則銀之無毒可見矣。

自然銅

味辛。性平。有毒。稟土金之氣而生。生出銅處。其色青黃如銅。不從礦煉。故號自然。

【主治】主折傷散血止痛。破積聚。(開寶) 消瘀血。排膿。續筋骨。治產後血邪。安心。止驚悸。以酒磨服。(大明)

【歸經】入肝經。為散瘀破積之品。(續筋接骨神藥 入血行血傷科要藥)

【前論】丹溪曰。自然銅世以為接骨之藥。然此等方盡多。大抵宜補氣補血補胃。俗工迎合病人。惟在速效。而銅非煅不可。若新出火者。其火毒金毒相煽。挾香藥熱毒。雖有接骨之功。而燥敗之禍。甚於刀劍。戒之。 士瀛曰。折傷必有死血瘀滯經絡。然須定虛實。佐以養血補氣溫經之藥。

【禁忌】經疏曰。凡使。中病即已。切不可過服。以其有火金之毒。走散太甚。

【炮製】雷公曰。凡使。火煅醋淬七次。研細。水飛用。

針砂

味鹹。性平。無毒。

【主治】主安心神。除百病。體健能食。(開寶) 化痰。抑肝氣。消積聚腫滿。黃疸。散癭。(叔微) 和沒食子。染須至黑。(藏器)

【歸經】入脾大腸二經。為除濕消積之品。

【前論】虞摶曰。針砂醋炒。入豬脂、生地龍各三錢。搗蔥汁和敷臍中約一寸厚。縛之。能治水腫尿少。加甘遂末更妙。以尿多為度。若不加甘遂。亦治泄瀉無度。諸藥不效者。

青鉛

一名黑錫。味甘。性寒。無毒。稟先天壬癸之氣以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鎮心安神。傷寒毒氣。反胃嘔吐。(大明) 療癭瘤。鬼氣疰忤。(藏器) 明目。固牙。烏鬚髮。殺蟲墜痰。治噎膈。風癇。(甄權) [黑錫灰]主積聚。殺蟲。同檳榔末等分。五更。米飲服。(丹溪) [鉛粉]又名胡粉定粉。又名粉錫。主伏屍毒螫。殺三蟲。(本經) 去鱉瘕。療惡瘡。主小便利。墮胎。(別錄) 炒焦。止小兒疳痢。(甄權) 止久積痢。(寇氏) 治實女。(時珍)

【歸經】入肝經。兼入腎經。為墜痰解毒之品。(大能平肝)

【前論】好古曰。鎮墜之劑。有反正之功。但性帶陰毒。不可多服。恐傷人心胃。鉛性又能入肉。故女子以鉛珠紝耳。即自穿孔。實女無竅者。以鉛作鋌。逐日紝之。久久自開。此皆昔人所未知者。 鉛變化為胡粉、黃丹、密陀僧等。其功皆與鉛同。但胡粉入氣分。黃丹入血分。密陀僧鎮墜下行。此為異耳。

黃丹

味辛。性微寒。無毒。

【主治】主吐逆反胃。驚癇癲疾。除熱。下氣。(本經) 止小便利。除毒熱。臍攣。金瘡溢血。(別錄) 驚悸狂走。消渴。止痛生肌。(甄權) 治瘧及久積。(寇氏) 墜痰。殺蟲。除忤惡。止痢。(綱目)

【歸經】入肝脾兩經。為消積解毒之品。(專入血分外科要藥)

【前論】無己曰。仲景龍骨牡蠣湯中用黃丹。乃收斂神氣以鎮驚也。臍攣者。小兒臍風也。風熱入肝。筋自攣急。辛寒鎮重。能散風熱。金液之性。能平肝木。故主之。

密陀僧

味辛。性平。有小毒。

【主治】主久痢五痔。金瘡。(開寶) 反胃。瘧疾。下痢。止血。殺蟲。消積。治諸瘡。消腫毒。除狐臭。(時珍)

【歸經】入肝經。為鎮怯之品。

【前論】洪邁曰。驚氣入心絡。喑不能言語者。用密陀僧末一匕。茶調服即愈。蓋驚則氣亂。此能平肝而去怯也。

【禁忌】經疏曰。密陀僧大都可外敷。不可內服。此藥無真者。銷銀爐底。乃鉛銅之氣所結。能爛一切物。故益不宜輕用。

以上重劑金部

硃砂

味甘。性微寒。無毒。稟地二之火氣以生。兼得天七之氣以成。降也。陽中陰也。惡磁石。畏鹹水。忌一切血。

【主治】主身體五臟百病。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殺精魅邪惡鬼。久服通神明。(本經) 除中惡腹痛。毒氣。(別錄) 鎮心。主屍疰抽風。(甄權) 潤心肺。治瘡痂息肉。並塗之。(大明) 治驚癇。解胎毒痘毒。驅邪瘧。能發汗。

【歸經】入心經。為安神定魄之品。(兼瀉劑 心經血分主藥)

【前論】東垣曰。丹砂純陰。納浮溜之火而安神明。凡心熱者。非此不能除。 海藏曰。同遠志、龍骨等養心氣。同當歸、丹參等養心血。同枸杞、地黃等養神。同厚朴、川椒等養脾。同南星、川烏等祛風。可以明目。可以安胎。可以解毒。可以發汗。隨佐使而見功。

【禁忌】寇氏曰。硃砂但宜生使。火煉則有毒。若餌服。常殺人。

雄黃

味辛苦。性溫。微毒。稟火金之性。得正陽之氣以成。升也。陽也。

【主治】主寒熱鼠瘺。惡瘡疽痔死肌。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本經) 療疥蟲䗪。瘡。鼻中息肉。及絕筋破骨。百節中大風。積聚癖氣。中惡腹痛。鬼疰。諸蛇虺毒。解藜蘆毒。(別錄)風邪癲癇嵐瘴。一切蟲獸傷。(大明) 搜肝氣。瀉肝風。消涎積。(好古) 治瘧疾寒熱。伏暑泄痢。酒飲成癖。頭風眩暈。化腹中瘀血。殺勞蟲疳蟲。(時珍) [雌黃] 主惡瘡。殺蟲蝨。身癢。邪氣諸毒。(本經) 治身面白駁。散皮膚死肌。(別錄)治冷痰勞嗽。血氣蟲積。心腹痛。癲癇。解一切毒。(吳瑞)

【歸經】入肝胃二經。為解毒殺蟲之品。(肝經氣分藥能化血為水)

【前論】保升曰。治病則二黃之功亦彷彿。大要皆取其溫中搜肝。殺蟲解毒祛邪焉耳。 雌黃法土故色黃而主脾。

【禁忌】經疏曰。雄黃性熱有毒。外用易見長。內服難免害。凡服之中病即止。無過劑也。

石膏

味甘辛。性寒。無毒。稟金水之正。得天地至清至寒之氣以生。可升可降。陰中陽也。雞子為使。惡巴豆。畏鐵。

【主治】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乳。金瘡。(本經) 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結氣。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咽熱。(別錄) 治傷寒頭痛如裂。壯熱。皮如火燥。和蔥煎。(甄權) 天行熱狂。頭風旋眩。下乳。揩齒益齒。(大明) 除胃熱。肺熱。散陰邪。緩脾益氣。(東垣) 止陽明經頭痛。發熱惡寒。日晡潮熱。大渴引飲。中暑潮熱。牙痛。(元素)

【歸經】入胃經兼入肺三焦二經。為瀉熱解肌之品。(三經氣分藥)

【前論】河間曰。石膏能發汗。又能止汗。 潔古曰。此乃陽明經大寒之藥。善治本經頭疼牙痛。中暑潮熱。消渴。然能寒胃。令人不熱。非腹有極熱者。不宜輕用。又有血虛發熱象白虎症。及脾胃虛勞。形體羸瘦。初得之時。與此症同。醫者不識而誤用之。不可救也。 東垣曰。此足陽明藥。仲景治傷寒陽明症身熱目痛鼻幹不得眠。身以前胃之經也。胸前肺之室也。邪在陽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氣。所以有白虎之名。又治三焦皮膚大熱。入手少陽也。凡病脈數不退者宜用。胃弱者不可用。 宗奭曰。胃主肌肉。肺主皮毛。石膏入二經為發斑發疹之要品。色赤如錦紋者為斑。隱隱見紅點者為疹。斑重疹輕。要皆由於胃熱。然分陰陽二症。陽症宜用石膏。若內傷陰症見斑疹者。微紅而稀少。此胃氣極虛。逼其無根之火遊行於外。當補益氣血。使中有主。則氣不外遊。血不外散。若作熱治而用石膏。生死反掌。無己曰。風陽邪。喜傷陽。寒陰邪。喜傷陰。營衛陰陽。為風寒所傷。則非輕劑能散。必用重劑獨散之。乃得陰陽之邪俱去。營衛之氣俱和。是以大青龍湯以石膏為使。石膏乃重劑。而又專達肌表也。又熱淫所勝。佐以苦甘。知母、石膏之苦甘。可以散熱。 訒庵曰。傷寒有陰盛格陽。陽盛格陰二症。至為難辨。蓋陰盛極而格陽於外。外熱而內寒。陽盛極而格陰於外。外冷而內熱。經所謂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重寒則熱。重熱則寒是也。當於小便分之。便清者外雖燥熱而中實寒。便赤者外雖厥冷而內實熱也。再看口中之燥潤。及舌苔之淺深。苔黃黑者為熱。宜白虎湯。然亦有苔黑屬寒者。舌無芒刺。口有津液也。急宜溫之。誤投寒劑。則立死矣。

【禁忌】經疏曰。傷寒中風。太陽症未傳陽明者。及七八日。邪里結。有燥屎。往來寒熱。宜下者。或暑氣兼濕作泄。脾胃弱甚者。瘧邪不在陽明而不渴者。產後寒熱由於血虛。或惡露未盡。骨蒸勞熱由於陰精不足而非由外感者。均忌。金瘡下乳。更非其職。勿誤用也。

陽起石

味鹹。性微溫。無毒。稟純陽之氣以生。升也。陽也。桑螵蛸為使。惡桂、澤瀉、雷丸、蛇蛻。畏菟絲子。忌羊血。不入湯。

【主治】主崩漏。破子臟中血。陰痿不起。補不足。(本經) 療男子莖頭寒。陰下濕癢。令人有子。(別錄) 補腎氣。精乏腰疼。膝冷濕痹。子宮久冷。冷症寒瘕。止月水不定。(甄權) 補命門不足。(好古)

【歸經】入命門經。為溫補之品。(兼補劑 本經氣分 藥專補本經不足)

【前論】寇氏曰。男女下部虛冷。腎氣乏絕。子臟久寒者。須水飛用之。凡石藥冷熱皆有毒。亦宜斟酌。並非可久服之物。

【禁忌】經疏曰。凡陰虛火旺。及陽痿屬於失志。以致火氣閉密不得發越而然。與崩漏由於火盛而非虛寒者。均忌。

【炮製】時珍曰。凡使。火煅醋淬七次。研細水飛用。

磁石

味辛鹹。性寒。無毒。得金水之氣以生。降也。陽中陰也。柴胡為使。惡丹皮。

【主治】主周痹風濕。肢節中痛。不可持物。洗洗痠疼。除大熱煩滿。及耳聾。養腎氣。(本經) 強骨氣。通關節。消頸核。小兒驚癇。(別錄) 補男子腎虛風虛。身強。腰中不利。(甄權) 誤吞鐵針等物。即研細末。以筋肉莫令斷。與末同吞下之。(大明) 明目。聰耳。止金瘡血。(時珍)

【歸經】入肝腎二經。為沖和之品。(兼補劑 能引肺金之氣入腎)

【前論】時珍曰。一士病目漸生翳。余以羌活勝濕湯加減。而以磁朱丸佐之。兩月愈。蓋磁石入腎。鎮養真陰。使腎水不外移。硃砂入心。鎮養心血。使邪火不上侵。佐以神麯消化滯氣。生熟並用。溫養脾胃發生之氣。乃道家黃婆媒合嬰兒奼女之理。但云明目。而未發出用藥微義也。

鰲按、黃婆。脾也。嬰兒。腎也。奼女。心也。黃婆媒合嬰奼云者。乃調養脾氣使心腎相交也。

【禁忌】經疏曰。凡石藥皆有毒。獨磁石沖和。無悍猛之氣。又能補腎益精。然體重。漬酒優於丸散。

【炮製】時珍曰。凡使。火煅醋淬。研末水飛。或醋煮三日夜用。

青礞石

味甘鹹。性平。無毒。稟石中剛猛之性而生。降也。陰中陽也。

【主治】主食積不消。留滯臟腑。宿食症塊不瘥。小兒食積羸瘦。婦人積年食症。攻刺心腹。得巴豆、硇砂、大黃、三稜作丸服良。(嘉祐) 治積痰驚癇。咳嗽喘急。(綱目)

【歸經】入肝經。為治驚消痰之品。(兼瀉劑)

【前論】湯衡曰。吐痰在木上。以石末摻之。痰即隨木而下。其沉墜之性可知。然只可用之救急。氣弱脾虛者。不宜多服。 士瀛曰。礞石功能利痰。而性非胃家所好。如慢驚之類。皆宜佐以木香用之。

【禁忌】經疏曰。凡積滯癥結。脾胃壯實者可用。虛弱者忌。小兒驚痰。食積實熱。初發者可用。虛寒久病者忌。如王隱君所制滾痰丸。謂百病皆生於痰。不論虛實寒熱概用之。殊為未妥。不知痰有二因。因於脾胃不能運化。積滯生痰。或多食酒面濕熱之物。以致膠固稠黏。咯唾難出者。用之豁痰利竅。除熱泄結。應如桴鼓。因於陰虛火炎。煎熬津液。凝結為痰。或發熱聲啞。痰血雜出者。如誤投之。則陰氣愈虛。陽火反熾。痰熱未退。而脾胃先為之敗矣。可見前人立方。不能無弊。是在後人善用耳。

【炮製】時珍曰。須堅細青黑。打開。中有白星點者。無星點者不入藥。煅後則星點如麩金。製法。礞石四兩。打碎。入硝石四兩。拌勻。放大坩堝內。炭火十五斤。簇定。煅至硝盡。其石色如金。為度。取出研末。水飛。去硝毒。曬乾用。

代赭石

味苦甘。性寒。無毒。稟地中之陰氣以生。降也。陰也。乾薑為使。畏天雄、附子。

【主治】主鬼疰賊風蠱毒。殺精物惡鬼。腹中毒邪氣。女子赤沃漏下。(本經) 帶下百病。產難。胞不出。墮胎。除五臟血脈中熱。血痹。血痢。大人小兒驚氣入腹。及陰痿不起。(別錄) 止反胃。月經不止。小兒驚癇及疳疾。(大明)

【歸經】入肝心包二經。為鎮虛逆養陰血之品。(肝經血分引藥二經血分藥)

【前論】海藏曰。心肝二經。怯則氣浮。重所以鎮之。故仲景治傷寒汗吐下後心下痞硬噫氣。用旋覆代赭湯。取其能鎮逆養陰也。今人用治噎膈效。

【禁忌】經疏曰。下部虛寒。及陽虛陰痿。均忌。

【炮製】雷公曰。凡使。火煅赤。醋淬三次或五七次。研水飛用。

以上重劑石部

伏龍肝

味辛鹹。性溫。無毒。得火土之氣而成。

【主治】主婦人崩中。吐血。止咳逆血。醋調塗癰腫毒氣。(別錄) 止鼻洪。腸風。帶下。尿血。泄精。催生下胞。及小兒夜啼。(大明) 治心痛狂癲。風邪蠱毒。小兒臍瘡重舌。反胃。中惡。諸瘡。(寇氏)

【歸經】入肝經。為調中止血。燥濕消腫之品。(兼燥劑專去濕)

【前論】思邈曰。產後嘔惡不止。研末。或二錢或三錢。益母草湯送下。立效。

【禁忌】經疏曰。陰虛吐血者忌用。以其中有火氣。癰腫腫盛者忌獨用。

以上重劑土部

卷九

滑劑

徐之才曰。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屬是也。 劉完素曰。澀則氣著。必滑劑以利之。滑能養竅。故潤利也。 張從正曰。大便燥結。宜麻仁、郁李之類。小便癃閉。宜葵子、滑石之類。前後不通。兩陰俱閉者。名曰三焦約。約者束也。宜先以滑劑潤養其燥。然後攻之。

冬葵子

味甘。性寒。無毒。感冬氣而生。降也。陽也。黃芩為使。

【主治】主通營衛。滋氣脈。行津液。利二便。消水腫。(開寶) 下乳。滑胎。通關格。(大明) 婦人乳內閉。腫痛。出癰疽頭。下丹石毒。治五臟六腑寒熱羸瘦。五癃。利小水神效。(醫鑑) [蜀葵花]治帶下。目中溜火。和血潤燥通竅。利大小腸。(綱目)

【歸經】入大小腸二經。為潤燥利竅之品。

【前論】子和曰。葵子之功。大約利竅通乳消腫滑胎。是其專長。 時珍曰。蜀葵花赤者治赤帶。白者治白帶。赤者治血燥。白者治氣燥。皆取其寒滑潤利之功也。

肉蓯蓉

味甘酸鹹。性溫無毒。得天之陽氣。地之陰氣以生。降也。陽中陰也。

【主治】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多子。女人症瘕。(本經) 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別錄) 益髓壯陽。治女人血崩。(甄權) 男子絕陽不興。女子絕陰不產。潤五臟。長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血遺瀝。女子帶下陰痛。(大明)

【歸經】入心包命門二經。為滋腎益精滑腸之品。(兼補劑 腎經血分藥)

【前論】海藏曰。命門相火不足者。以此補之。凡服蓯蓉以治腎。必妨心。 丹溪曰。峻補精血。驟用。反動大便滑。

【禁忌】經疏曰。凡泄瀉。腎中有熱。強陽易興而精不固者。均忌。

【炮製】雷公曰。凡使。清酒浸一宿。刷去砂土浮甲。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有此。能隔人心前氣不散。令人上氣。蒸半日。酥炙。

鎖陽

味甘。性溫。無毒。得蛟龍之精。感地之氣而生。可升可降。陽也。

【主治】主大補陰氣。益精血。利大便。虛人大便燥結者。可代蓯蓉煮粥。不燥結者勿用。(丹溪)

【歸經】入腎經。為大助元陽之品。(兼補劑 專興陽事 強筋故能興陽)

【前論】時珍曰。鎖陽之功。不外潤燥養筋。治痿弱而已。大約與肉蓯蓉相類。

紫草

味苦。性寒。無毒。稟天地陰寒清和之氣而生。可升可降。陰也。

【主治】主心腹邪氣。五疸。補中益氣。利九竅。通水道。(本經) 療腹腫脹滿痛。以合膏療小兒瘡及面皶。(別錄) 主水腫。瘑癬惡瘡。及痘瘡血熱毒。 二便閉澀者。皆活血涼血之功也。(醫鑑)

【歸經】入肝腎二經。兼入心包絡經。為涼血之品。(兼瀉劑 肝心包血分藥)

【前論】仲陽曰。此性寒。小兒脾氣實者可用。虛者反能作瀉。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陽氣。以類觸類。用發痘瘡。故妙。今人不達此理。概用之。非也。

【禁忌】經疏曰。痘家氣虛。脾胃弱。泄瀉。不思食。小便清利者。均忌。

【炮製】備要曰。凡使。去頭須必以酒洗用。

蒲黃

味甘辛。性平。無毒。得地之陰氣。兼得金之辛味以生。可升可降。陽中陰也。

【主治】生用。主行血消瘀。通經脈。利小便。祛心腹膀胱寒熱。療撲打損傷。瘡癤諸腫。炒黑用。主止一切血。崩帶。泄精。(備要)

【歸經】入肝心包二經。為涼血活血。散結除熱之品。(生為滑劑炒兼澀劑)

【前論】弘景曰。此即蒲釐花上黃粉也。甚療血。 言聞曰。手足厥陰血分藥也。故能治血治痛。生則能行。炒則能止。與五靈脂同用。治一切心腹痛。

【禁忌】經疏曰。一切勞傷發熱陰虛內熱。無瘀血者。均忌。

以上滑劑草部

榆白皮

味甘。性滑。稟春陽之氣而生。可升可降。陽也。 白者為枌。

【主治】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氣。久服斷谷不飢。其實尤良。(本經) 療腸胃邪熱氣。消腫。治小兒頭瘡痂疕。(別錄) 通經脈。搗涎可敷癬。(大明) 滑胎。利五淋。治齁喘。療不眠。(甄權) 生皮搗。和三年醋。滓封暴患赤腫。女人妒乳腫。日六七易。(孟詵) 利竅滲濕熱。行津液。消癰腫。(時珍) [榆葉]嫩者作羹食。消水腫。利小便。下石淋。 [榆莢仁]作糜羹食。令人多睡。(弘景)

【歸經】入大小腸膀胱三經。為滑泄之品。(能下有形留著之物)

【前論】時珍曰。此能利竅滲濕熱。去有形之積。氣盛而壅者宜之。若胃寒而虛者。久服恐泄真氣。蘇頌言枌榆多食不損人。恐非確論。

【炮製】孟詵曰。有赤白二種。赤為榆。白為枌。去粗皮。取白用。

以上滑劑木部

胡麻

味甘。性平。無毒。稟天地之中氣。得稼穡之甘味而生。即脂麻。種出大宛。故曰胡麻。

【主治】主傷中虛羸。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腦髓。(本經) 堅筋骨。明耳目。療金瘡。(別錄) 潤五臟。補肺氣。止心驚。利大小腸。逐風濕氣。遊風。頭風。產後羸困。催生。落胞。治勞氣。(日華) 炒食。不生風病。風人久食。則步履端正。語言不謇。(廷飛)

【歸經】入脾經。兼入肝腎肺三經。為補益滋潤之品。(兼補劑)

【前論】河間曰。麻木谷而治風。蓋治風先治血。血活則風散。胡麻入肝益血。故風藥不可缺。 士良曰。初食利大小腸。久食則痞。去陳留新。 訒庵曰。黑脂麻入腎。另有栗色者。名鱉蝨胡麻更佳。

麻油

味甘。微寒。無毒。黑脂麻生榨者入藥。

【主治】主利大腸。產婦胞衣不下。(別錄) 天行熱悶。膈內熱結。服一合。取利為度。(藏器) 下三焦熱毒氣。通大小腸。治蛔心痛。敷一切惡瘡。疥癬。殺一切蟲。取一合。和雞子二個。芒硝一兩攪服。少時即瀉下熱毒。(孟詵)

【歸經】入大腸經。為滋潤之品。(外科要藥)

【前論】士良曰。外科熬膏多用之。以其能涼血解毒。止痛生肌也。 虞摶曰。生用消瘡腫。熟用利腸胃。

大麻仁

俗作火麻仁。味甘。性平。無毒。得土氣以生。畏牡蠣、白薇、茯苓。

【主治】主補虛勞。潤五臟。疏風氣。治大腸風熱結澀。利小便。療熱淋。通利大小便。(開寶) 產後余疾。(孟詵)緩脾潤燥。治陽明病胃熱汗多而便難。破血積。通乳催生。又木谷也。亦能治風。(備要)

【歸經】入脾胃大腸三經。為滑利之品。

【前論】甄權曰。汗多胃熱便難三者。皆燥而亡津液。汗出愈多。則津枯而大便愈燥。仲景脾約丸治津少大便秘。蓋以潤足太陰之燥。乃通腸也。 子和曰。諸燥皆三陽病。 韋宙曰。此即作布之麻也。其根及葉。搗汁服。治撾打瘀血心腹滿氣短。及踠折骨痛不可忍者。皆效。無則以麻煮汁代之。帶下崩中不止者。水煮汁服之效。

以上滑劑谷部

薤白

味辛苦。性溫。無毒。忌牛肉。

【主治】主歸骨。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氣。(別錄) 調中。補不足。止久痢冷瀉。(日華) 治泄痢下重。泄下焦大腸氣滯。(李杲) 少陰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氣。散血。安胎。(綱目) 女人赤白帶下。(孟詵)

【歸經】入大腸經。為利竅助陽之品。(心病宜食大利產婦)

【前論】王禎曰。薤生則氣辛。熟則甘美。薤散結。蒜消症。 寇氏曰。其葉光滑。露亦難貯。故云薤露。古方用治肺氣喘急。亦取滑泄之義。訒庵曰。薤治泄痢下重。王好古云。下重由氣滯。四逆散加此以泄滯。但按後重。亦有氣虛血虛火熱風燥之不同。

以上滑劑菜部

味甘。性寒。無毒。稟地中陰氣以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通耳鼻氣。腸澼不足。解酒毒。壓胃熱。止口乾。(別錄) [柿餅]主補虛勞不足。消腹中宿血。厚腸胃。健脾氣。(孟詵) 消痰。止渴。治吐血。潤心肺。療肺痿心熱咳嗽。潤喉。(大明) 治反胃咯血。血淋。腸澼。痔漏下血。及腸風。(綱目) [柿霜] 主清上焦心肺熱。生津止渴。化痰寧嗽。治咽喉口舌間瘡痛。(大明) [柿蒂]主咳逆噦氣。煮汁服。(孟詵) [柿木皮][根皮]俱主血崩血痢下血。(時珍)

【歸經】入肺脾二經。為清肺澀腸寧嗽之品。

【前論】藏器曰。生柿同酒食。易醉。或致心痛。同蟹食。令人腹痛作瀉。以二物皆寒也。惟磨木香汁飲。可解。 丹溪曰。干柿屬金而有土。屬陰而有收意。故止血治咳。亦可為助。柿霜乃其精液。入肺病上焦藥。尤佳。

【禁忌】經疏曰。肺經無火。及風寒作嗽。冷痢滑泄。腸胃虛脫。與脾家素有寒積。或感寒腹痛。感寒嘔吐者。均忌。

榧子

味甘。性澀。無毒。稟土氣以生。降也。陰也。反綠豆。

【主治】主五痔。去三蟲。蠱毒。(別錄) 療寸白蟲。治咳嗽白濁。助陽道。(弘景) 多食滑腸。五痔人宜之。(寇氏)

【歸經】入肺經。為滌除腸胃邪惡之品。(惟潤肺故治嗽)

【前論】李梃曰。榧子之功。總不外潤肺殺蟲二種。故小兒有好食茶葉面黃者。日食榧子七枚。以愈為度。

海松子

味甘。性小溫。無毒。得天三之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也。

【主治】主骨節風頭眩。散水氣。潤五臟。(開寶) 逐風痹寒氣。虛羸少氣。補不足。潤皮膚。(別錄) 治諸風。溫腸胃。(李珣) 潤肺。治燥結咳嗽。(綱目)

【歸經】入肺大腸二經。為滋潤之品。

【前論】寇氏曰。海松子潤而不泄。同柏子仁、火麻仁。治虛秘。甚良。 仲淳曰。氣溫屬陽。味甘補血。血氣充足。則五臟自潤。發白不飢。所由來矣。

以上滑劑果部

滑石

味甘。性寒。無毒。稟石中之沖氣而生。降也。陰也。石葦為使。制雄黃。

【主治】主身熱泄澼。女子乳難。癃閉。利小便。蕩胃中積聚熱(本經) 通九竅六腑津液。去留結。止渴。令人利中。(別錄) 燥濕。分水道。實大腸。化食毒。行積滯。逐凝血。解燥渴。降心火。偏主石淋為要藥。(丹溪) 療疸。水腫。腳氣。吐衄金瘡血出。諸瘡腫毒。(日華)

【歸經】入膀胱經。兼入心胃大小腸四經。為通利下竅之品(兼通劑)

【前論】羅天益曰。滑石治渴。非真止渴。資其利竅。滲去濕熱則脾胃中和。而渴自止耳。若無濕。小便利而渴者。內有燥熱。宜滋潤。誤服之。津液愈亡。而渴轉甚矣。故好古以為至燥之劑。 時珍曰。滑石利竅不獨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竅。下能利精溺之竅。蓋甘淡之味。先入於胃。滲走經絡。遊溢精氣。上輸於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氣化則能出。故滑石上能發表。下利水道。為瀉熱燥濕之劑。發表是蕩上中之熱。利水道是蕩中下之熱。發表是燥上中之濕。利水道是燥中下之濕。熱散則三焦寧而表裡和。濕去則闌門通而陰陽利。劉河間用益元散通治上下表里諸病。蓋是此意。但未發明耳。

【禁忌】經疏曰。凡陰精不足。內熱。以致小水短少赤澀。或不利。及煩渴身熱。由於陰虛火熾水涸者。均忌。脾胃俱虛者。雖不作泄。亦忌。

以上滑劑石部

澀劑

徐之才曰。澀可去脫。牡蠣、龍骨之屬是也。 劉完素曰。滑則氣脫。如開腸洞泄便溺遺失之類。必澀劑以收斂之。 張從正曰。寢汗不禁。澀以牡蠣、五味、五倍之屬。滑泄不已。澀以肉豆蔻、訶黎勒、沒食子、亞芙蓉、龍骨之屬。凡酸味同乎澀者。收斂之義也。然此等皆宜先攻其本。而後收之可也。

鰲按、張氏言此等皆宜先攻其本。此本字乃言病之本。謂先從其發病之所由以治之。然後加以收澀。不得認作本元之本。反先加攻伐。使元氣更虛也。

地榆

味苦甘酸。性微寒。無毒。稟地中陰氣。兼得天之微陽以生。降也。陰也。得發良。惡麥冬、朱丹砂、硫黃、雄黃。

【主治】主婦人帶下。五漏。止痛。止汗。除惡肉。療金瘡。(本經) 止膿血。諸瘺。惡瘡熱瘡。消酒除渴。(別錄) 止冷熱痢。疳痢極效。(開寶) 止吐衄。腸風。月經不止。血崩。產前後諸血疾。並水瀉。(大明) 治腦氣不足。釀酒治風痹。補腦。(綱目)

【歸經】入肝腎大腸三經。兼入胃經。為專理下焦血症濕熱之品。

【前論】蘇頌曰。古者斷下多用之。 蕭炳曰。同樗皮。治赤白痢。 寇氏曰。其性沉寒入下焦。熱血痢可用。若虛寒人水瀉白痢。未可輕使。 之才曰。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症。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則能行血。不可不知。 士瀛曰。諸瘡痛者加地榆。癢者加黃芩。

【禁忌】經疏曰。此性寒下行。脾胃虛寒作泄。白痢久而胃弱。胎產虛寒泄瀉。血崩脾虛作泄。均忌。

白芨

味苦辛。性微寒。無毒。得季秋之氣。兼稟金水之性以生。降也。陽中陰也。紫石英為使。畏李核、杏仁。反烏頭。

【主治】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本經) 止驚邪。血邪。血痢。癇疾。風痹。赤眼。癥結。溫熱瘧疾。發背瘰癧。腸風痔瘺。撲損刀箭傷。湯火瘡。生肌止痛。(大明) 止肺血。(東垣)

【歸經】入肺經。為補肺逐瘀生新之品。(兼補劑)

【前論】思邈曰。肺損者。復能生之。 丹溪曰。凡吐血不止。宜加白芨以止之。 時珍曰。試血法。吐在水碗內。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沉半浮者。心血也。各隨所見。以羊肺肝心煮熟。護白芨末。日日食之。

【禁忌】經疏曰。凡癰疽已潰。不宜同苦寒藥服。

芍藥

味苦酸。性平。無毒。稟天地之陰。兼得甲木之氣以生。升而微降。陽中陰也。

【主治】[白芍]主緩中。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中惡腹痛腰痛。女人一切病。胎前產後諸病。治風。補勞。退熱。除煩。益氣。瀉肝。安脾肺。收胃氣。補腎氣。止瀉痢。固腠理。和血脈。收陰氣。理中氣。治臟腑擁氣。及脾虛中滿心下痞。脅下痛。善噫。肺急脹逆喘咳。太陽鼽衄。目澀。肝血不足。止下痢腹痛後重。陽維病苦寒熱。帶脈病苦腹痛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赤芍]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能通順血脈。散惡血。逐賊血。消癰腫。婦人血閉不通。目赤腸風瀉血。(仲淳)

鰲按、本草載芍藥氣性功用。向來皆不分赤白。至經疏始條析之。其旨精微。今因從之。

【歸經】入脾肺肝三經。為收斂之品。(兼補劑瀉劑 脾肺引經藥 肝脾血分藥)

【前論】丹溪曰。芍藥瀉脾火。性味酸寒。冬月必以酒炒。凡腹痛都是血脈凝澀。亦必酒炒。然止能治血虛腹痛。余並不治。為其酸寒收斂。無溫散之功也。下痢腹痛。必炒用。後重者。不炒。產後不可用者。以其酸寒伐生髮之氣也。如不得已。亦須酒炒。 蘇頌曰。仲景治傷寒。多用芍藥。以其主寒熱。利小便也。

時珍曰。白芍益脾。能於土中瀉木。赤芍散邪。能行血中之滯。產後肝血已虛。不可更瀉。故禁之。 仲淳曰。白芍入脾經血分。兼瀉肝家火邪。故其所主皆收而補。赤芍專入肝家血分。故主破散。主通利。又白芍同白朮。補脾。同川芎。瀉肝。同人參。補氣。同當歸。補血。酒炒補陰。同甘草。止腹痛。同黃連。止瀉痢。同防風。發痘疹。同薑棗。經輕散寒。白名金芍藥。赤名木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白補血。赤行血。白下氣。赤補氣。白止痛。赤利小便。

【禁忌】經疏曰。白芍酸寒。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泄。腹中冷痛。腸胃中覺冷等症。均忌。赤芍破血。凡一切血虛病。及泄瀉。產後惡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癰疽已潰。均忌。

五味子

味、皮甘。肉酸。核辛苦。都具鹹味。性溫。無毒。得地之陰。兼天之陽氣以生。可升可降。陰中微陽也。蓯蓉為使。惡玉竹。

【主治】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本經) 養五臟除熱。生陰中肌。(別錄) 明目。暖水臟。壯筋骨。(大明) 生津止渴。治瀉痢。補元氣不足。收耗散之氣。瞳子散大。(東垣) 斂汗。退熱。寧嗽定喘除煩消渴。水腫。解酒毒。(訒庵)

【歸經】入肺腎二經。為收斂滋潤之品。(兼補劑 肺經血分藥 腎經氣分藥)

【前論】東垣曰。酸以收逆氣。肺寒氣逆。宜此與乾薑同治之。又五味收肺氣。乃火熱必用之藥。故治嗽以之為君。但有外邪者。不可驟用。有痰。半夏為佐。喘。阿膠為佐。但分量少不同耳。 丹溪曰。五味大能收肺氣。宜其有補腎之功。收肺氣非除熱乎。補腎非暖水臟乎。乃火熱嗽必用之藥。寇氏謂食之多致虛熱者。收補之驟也。何惑之有。黃昏嗽乃火氣浮入肺中。不宜用涼藥。宜五味子、五倍子斂而降之。

鰲按、東垣丹溪。皆以五味為治火熱之藥。獨寇氏專據本經性溫。謂治肺虛寒。不取其除熱。不知其性雖溫。既能收斂。且斂中又能滋潤。自可除熱。非性溫之品。必不能除熱也。宜丹溪駁之。

【禁忌】經疏曰。嗽初起脈數。有實火。及肝家有動氣。肺家有實熱。痧疹初發。及一切停飲。均忌。

【炮製】時珍曰。凡使。以北產紫黑者良。入滋補藥。蜜浸蒸。入勞嗽藥。生用。俱捶碎核。南產色紅而枯。惟風寒在肺者宜之。

覆盆子

味甘酸。性微溫。無毒。

【主治】主起事。縮小便。澤肌膚。烏髭發。女人食之有子。同蜜為膏。治肺氣虛寒。(備要)

【歸經】入肝腎二經。為補澀之品。(兼補劑 益腎臟而固精 補肝虛而明目)

【前論】寇氏曰。此能收縮小便。服之當覆其溺器。故名。 士材曰。強腎無燥熱之偏。固精無凝澀之害。金玉之品也。

【炮製】雷公曰。凡使。淘去黃葉皮蒂。酒蒸曬乾用。

以上澀劑草部

椿樗白皮

香者名椿。臭者為樗。味苦。性寒。無毒。稟地中之陰氣以生。降也。陰也。

【主治】主疳䘌。樗根尤良。(開寶) 殺疳蟲蛔蟲疥䘌。鬼疰傳屍。蠱毒下血。赤白久痢。去口臭。(藏器) 得地榆。止疳痢。(蕭炳) 止血崩。產後血不止。赤帶。腸風瀉血不住。腸滑。縮小便。蜜炙用。(大明) 治赤白濁。赤白帶。濕氣下痢。精滑夢遺。燥下濕。去脾胃陳積之痰。(丹溪) 利溺澀。(好古)

【歸經】入胃大腸二經。為固腸燥濕之品。(苦燥濕 寒勝熱 澀收斂)

【前論】丹溪曰。椿根白皮性涼而能澀血。凡濕熱為病宜用。但痢疾滯未盡。勿用。 孟詵曰。椿芽多食動氣。熏十二經脈。五臟六腑。令人神昏氣血微。若和豬肉熟面頻食。則中滿蓋擁經絡也。 時珍曰。椿皮入血分而性澀樗皮入氣分而性利。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椿。氣分受病有郁者宜樗。

鰲按、時珍以樗皮為性利。但樗皮亦能止瀉。畢竟是澀藥。

【禁忌】經疏曰。凡脾胃虛寒者。崩帶屬腎家真陰虛者。忌。以其徒燥也。滯下積氣未盡者。亦忌。不入湯煎。

【炮製】備要曰。凡使二皮。以東引者良。去粗皮。或醋炙蜜炙用。

秦皮

味苦。性寒。無毒。稟西北高寒之氣而生。降也。陰也。大戟為使。惡吳萸。

【主治】主風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本經) 男子少精。婦人帶下。小兒驚癇身熱。澤皮膚。有子。(別錄) 明目。去目中久熱。兩目赤腫疼痛。風淚不止。煎水澄清。洗赤目極效。(甄權) 主熱痢下重。下焦虛。(好古) 蛇咬。煮湯浸洗。研末敷。(藏器)

【歸經】入肝膽二經。兼入腎經。為收斂之品。(兼補劑 眼科要藥)

【前論】範汪曰。秦皮之功。以能除肝熱而明目。故治目疾驚癇。以其收澀而寒。故治崩帶下痢。以其澀而能補下焦。故益精有子。

訶黎勒

即訶子。味苦酸澀。性溫。無毒。降也。陰也。

【主治】主冷氣。心腹脹滿。下食。(開寶) 破胸膈結氣。通利津液。(甄權) 下宿物。止腸澼久泄。赤白痢。(蕭炳) 消痰。開音。止渴。下氣。除煩。治水。止嘔吐。心腹虛痛。肺氣喘急。漏胎。及胎動欲生脹悶。氣喘。痢疾肛門急痛。產婦陰痛。和蠟燒煙燻之。及煎湯洗。(大明) 治痰嗽咽喉不利。含咽汁。(蘇頌) 實大腸。斂肺降火。(丹溪)

【歸經】入肺大腸二經。為收斂之品。(生用清金保肺行氣煨用固氣實腸溫胃)

【前論】寇氏曰。氣虛人宜緩緩少用。以此雖澀腸。而又泄氣也。 訒庵曰。肺斂則音開。火降則渴止。古方有訶子清音湯。 汪機曰。[訶子皮]能治咳嗽喘逆。[訶子核]亦能止嗽。兼治痢。

【禁忌】經疏曰。凡氣虛嗽。痢初起者。均忌。

【炮製】雷公曰。凡使。以六稜黑色肉厚者良。酒浸。蒸去核。取肉用。用核不用肉。

棕櫚皮

味苦澀。性平。無毒。感微陽之氣而生。

【主治】主鼻衄。吐血。破症。治腸風。赤白痢。崩中帶下。燒存性用。(大明) 主金瘡。疥癬。能生肌止血。(李珣)

【歸經】入肝脾二經。為止血之品。

【前論】時珍曰。棕灰性澀。若失血去多。瘀滯已盡者。用之切當。所謂澀可去脫也。與發灰同用更良。年久敗棕。入藥尤妙。

【禁忌】經疏曰。凡血症初起。及瘀血未盡者。均忌。

金櫻子

味酸。性平。無毒。得陽氣而兼木化以生。降也。陰中陽也。

【主治】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澀精氣。久服令人耐寒。(本經) [花]主冷熱痢。(大明) [東行根皮]炒用止瀉血。及崩帶。(時珍)

【歸經】入腎經。兼入膀胱大腸二經。為固精秘氣之品。

【前論】沈存中曰。金櫻子止遺泄。取其溫且澀也。當取半黃者搗干末用。若待紅熟熬膏。酸澀之味性全失。 丹溪曰。經絡隧道以通暢為和平。而昧者熬金櫻子煎食之。取澀性為快。自作不靖。咎將安歸。

【禁忌】經疏曰。泄瀉由火熱暴注者。小便不禁。及精氣滑脫。由陰虛火熾而得者。均忌。

【炮製】備要曰。凡使。去核毛刺用。

南燭子

味酸甘。性平。無毒。

【主治】主強筋骨。益氣力。固精。駐顏。(綱目) [枝葉止泄。除睡。強筋。益氣。變白去老。炊飯黑色。名青精飯。(綱目)

【歸經】入心脾腎三經。為固澀之品。

【前論】虞摶曰。凡變白之藥。都是氣味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燭氣味和平。兼能益脾。

鰲按、綱目於南燭枝葉。載有止泄除睡變白三條。於子載有固精駐顏二條。其強筋益力。子與枝葉相同。此殆互文。非若他藥之主治。或子或枝或葉。有絕不相同者也。余嘗以南燭子治久痢久瀉。輒效。以治飯後瞌睡。亦效。可知止泄除睡不獨枝葉為然也。又嘗以子治痢血日久症。亦效。此並本草所未及者。曾制一方。用南燭子為君。制首烏為臣。穀芽生焦各半為佐。其使藥則隨症加用。如久痢。加黃連、木香、訶子。久瀉。加山藥、建蓮。除睡。加益智、遠志。痢血。加黃連、槐花、當歸、地榆。真是如響斯應。

以上澀劑木部

古名苦酒。味酸。性溫。無毒。得溫熱之氣。故從木火而化。

【主治】主胃脘氣疼。症瘕積聚。產後血暈。及諸失血過多發暈。止心痛。咽痛。殺一切魚肉蔬菜毒。(開寶)治疸黃。口舌瘡。損傷積血。(甄權) 主下氣除煩。婦人心痛血氣。併產後。及傷損金瘡出血迷悶。(日華)

【歸經】入肝經。為收斂氣血之品(散瘀 解毒 消食)

【前論】士材曰。入藥當用米造。二三年陳者。小麥醋不及。但能傷筋損齒。不宜多食。

鰲按、大能開胃氣。醒脾氣。不但收斂之功見長也。

罌粟殼

味酸。性澀。微寒。無毒。得醋、烏梅、橘皮良。

【主治】主止瀉痢。固脫肛。治遺精。久嗽。止心腹筋骨諸痛。(綱目) [罌粟米]主行風氣。逐邪熱。治反胃。胸中痰滯。不下食。治瀉痢。(蘇頌)

【歸經】入腎經。為斂肺澀腸固腎之品。

【前論】丹溪曰。治嗽用粟殼。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後藥也。治痢亦然。須先散邪行滯。不可速投粟殼、龍骨以閉塞腸胃。致生變症。其苗味甘。作蔬食。除熱潤燥。開胃厚腸。極美也。

以上澀劑谷部

烏梅

味酸。性平。無毒得木氣之全以生。可升可降。陰也。忌豬肉。

【主治】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止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本經) 利筋脈。主下痢。好唾。口乾。(別錄) 止渴。調中去痰。治瘴瘧吐逆。冷熱痢。(大明) 虛勞骨蒸。消酒毒。和建茶、乾薑為丸服。止休息痢大驗。(藏器) 止燥嗽。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殺蟲。解魚毒。硫黃毒。(綱目) [白梅]主消痰。止霍亂。解酒毒。治瀉痢煩渴。下血。血崩。功同烏梅。(綱目) [梅根]及[葉]俱主霍亂。止休息痢。(備要)

【歸經】入肺脾二經。為斂肺澀腸。湧痰消腫之品。(二經血分藥)

【前論】時珍曰。凡用。須去核微炒。但多食損齒傷筋耳。

【禁忌】經疏曰。凡風寒初起。瘧痢未久者。均忌。

木瓜

味酸澀。性溫。無毒。稟春初之氣。得曲直之化以生。降多於升。陽中陰也。

【主治】主濕痹腳氣。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別錄) 止吐瀉奔豚。及水腫冷熱痢心腹痛。(大明) 斂肺和胃。理脾伐肝。化食止渴。(李珣) 治腹脹善噫。心下煩痞。(好古) 治腳氣衝心。取嫩者一枚。去子。煎服佳。強筋骨。下冷氣。止嘔逆。心膈痰唾。消食。治水利後渴不止。(藏器)

【歸經】入脾胃肺肝四經。為利筋骨調營衛之品。(兼補劑 手足太陰血分藥)

【前論】孟詵曰。多食木瓜損齒及骨。皆伐肝之明驗。而木瓜為脾肺藥。非肝藥明矣。 時珍曰。木瓜所主霍亂吐利腳氣。皆脾胃病。非肝病也。肝雖主筋。而轉筋則由濕熱寒濕之邪襲傷脾胃所致。故筋轉必起於足腓。腓及宗筋皆屬陽明。木瓜治轉筋。非益筋也。理脾而伐肝也。土病則金衰而木盛。故用酸溫以收脾肺之耗散。而藉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瀉木以旺金也。木平則土得令而金受蔭矣。

鰲按、木瓜治轉筋。筋急者得之能舒。筋緩者得之能利。

【禁忌】經疏曰。下部腰膝無力。由精血虛。真陰不足。及傷食脾胃未虛。積滯多者。均忌。 勿犯鐵器。

芡實

味甘。性平。無毒。稟水土之氣以生。可升可降。陰也。

【主治】主濕痹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聰耳明目。(本經) 止渴。益腎。治小便不禁。遺精。白濁。帶下。(綱目) 治泄瀉。夢遺滑精。(士材)

【歸經】入脾胃二經。兼入心腎二經。為固本益精之品。(兼補劑)

【前論】張子野曰。人之食芡。必枚齧而細嚼之。使華液流通。轉相灌輸。其功勝於乳汁也。

【禁忌】經疏曰。生食動風冷氣。小兒不宜多食。以難化也。

以上澀劑果部

赤石脂

味甘酸辛。性大熱。無毒。稟土金之氣而生。色赤又兼火象。降也。陽中陰也。畏芫花。惡大黃、松脂。

【主治】主養心氣。明目。益精。療腹痛腸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癰疽瘡痔。及女子崩漏。產難。胞衣不出。久服補髓。(別錄) 補五臟虛乏氣。(甄權) 補心血。生肌肉。厚腸胃。除水濕。收脫肛。(綱目)

【歸經】入心腎大腸三經。為固斂之品。(兼重劑 降而能收直達下焦血分要藥)

【前論】東垣曰。赤石脂固腸胃。有收斂之能。下胞衣。無推蕩之峻。 仲淳曰。大小腸下後虛脫。非澀劑無以固之。其他澀藥輕浮。不通達下。惟赤石脂體重而澀。真入下焦陰分。故為久痢泄澼要藥。又能去惡血。蓋惡血化。則胞胎無阻。東垣云。胞胎下不。澀劑可以下之是也。

【禁忌】經疏曰。凡火熱暴注者。不宜用。滯下全是濕熱。於法當利。自非的受寒邪下利白積者。不宜用。崩中法當補陰清熱。不可全仗收澀。帶下本屬濕熱積滯。法當祛暑除積。止澀非宜。

白石脂

味甘酸。性平。無毒。惡松脂。畏黃芩、黃連、甘草。

【主治】主養肺氣。厚腸。補骨髓。療五臟驚悸不足。心下煩。止腹痛。下水。腸澼熱溏。便膿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排癰疽瘡痔。久服安心。(別錄) 澀大腸。(甄權)

【歸經】入肺大腸二經。為固斂之品。(兼重劑 降而能收直達下焦氣分要藥)

【前論】弘景曰。五色石脂。本經療體亦相似。別錄分條具載。今俗惟用赤白二脂。斷下痢耳。 時珍曰。赤白二脂。一入氣分。一入血分。故時用尚之。

禹餘糧

味甘。性平。無毒。丹皮為使。伏五金。制三黃。

【主治】主咳逆寒熱煩滿。下赤白。血閉。症瘕大熱。(本經) 療小腹痛結煩疼。(別錄) 主崩中。(甄權) 治邪氣及骨節疼。四肢不仁。痔瘺等疾。(大明) 催生。固大腸。(綱目)

【歸經】入胃大腸二經。為固下之品。(兼重劑 二經血分藥)

【前論】子和曰。此手足陽明血分重劑也。其性澀。故主下焦前後諸病。李知先詩云。下焦有病人難會。須用餘糧赤石脂。 無己曰。重可去怯。禹餘糧之重。為鎮固之劑。

明礬

味酸。性寒。無毒。甘草為使。惡牡蠣。畏麻黃。即白礬。

【主治】主寒熱泄痢。白沃。陰蝕惡瘡。目痛。堅骨齒。除痼熱在骨髓。去鼻中息肉。(開寶) 除濕追涎。化痰墜濁。除風殺蟲。止血定痛。蝕惡肉。生好肉。治驚癇。喉痹。齒痛。風眼。崩帶。脫肛。陰蝕。陰挺。癰疽疔腫。瘰癧疥癬。虎犬蛇蟲咬傷。(備要)

【歸經】入脾經。為燥濕墜痰之品。

【前論】陳師古曰。礬石之用有四。吐利風熱痰涎。取其酸苦湧泄也。治諸血痛脫肛陰挺瘡瘍。取其酸澀而收也。治痰飲泄痢崩帶風眼。取其收而燥濕也。治喉痹中蠱蛇蟲傷螫。取其解毒也。

皂礬

一名綠礬。味酸。性涼。無毒。

【主治】 主疳及諸瘡。(蘇恭) 喉痹。牙蟲。口瘡。惡瘡疥癬。釀鯽魚燒灰服。療腸風瀉血。(大明) 消積滯。燥脾濕。化痰涎。除脹滿黃腫。瘧痢風眼。口齒諸病。(時珍)

【歸經】入脾經。為燥濕化痰之品。

【前論】潔古曰。皂礬酸湧收澀。燥濕解毒化涎之功。與白礬同。而力則差緩也。

【禁忌】經疏曰。皂礬雖能消肉食堅積。然能令人作瀉。胃弱人不宜多用。服此者終身忌食蕎麥。犯之立斃。

【炮製】雷公曰。凡使。以深青瑩淨者良。煅赤用。

膽礬

一名石膽。味酸辛。性寒。有小毒。畏桂、辛夷、芫花、白薇。

【主治】主明目目痛。金瘡。諸癇痙。女子陰痛。石淋。寒熱。崩中下血。諸邪毒氣。(本經) 散症積。咳逆上氣。及鼠瘺惡瘡。(別錄) 治蟲牙。鼻中息肉。(大明) 帶下赤白麵黃。女子臟急。(蘇恭) 入吐風痰藥中。最快利。(蘇頌)

【歸經】入膽經。為吐風痰斂咳逆之品。(兼宣劑 湧吐風熱痰涎 發散風木相火)

【前論】周密曰。治咽口齒瘡毒。殊有奇功。有患喉痹欲死者。鴨嘴膽礬末醋調灌之。大吐膠痰數升即瘥。此法百試百效。 存中曰。膽礬性斂而能上行。

以上澀劑石部

烏爹泥

即孩兒茶。味苦澀。性平。無毒。

【主治】主清上膈熱。化痰生津。塗金瘡。一切諸瘡。生肌定痛。止血收濕。(綱目) 治陰疳痔腫。塗口瘡。同硼砂等分。(備要)

【歸經】入肺經。為清散之品。(幼科外科要藥)

【前論】仲淳曰。本是茶末。故能清上膈。又得地中之陰氣。故能涼血清熱。治金瘡以下諸症。苦能燥。澀能斂。故又主收濕。 今人多用外治。內服甚少。

【炮製】時珍曰。此出南番。云是細茶末。納竹筒中。埋土中。日久取出。搗汁熬成。小塊潤澤者為上。大而枯者次之。凡使研細用。

以上澀劑土部

龍骨

味甘。性平。無毒。得陽氣以生而伏於陰。為東方之神。升也。陰中陽也。得牛黃、人參良。畏石膏。忌魚及鐵。

【主治】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膿血。女子漏下。症瘕堅結。小兒熱氣驚癇。(本經) 療心腹煩滿。四肢枯萎。汗出。夜臥自驚。恚怒。伏氣在心下。不得喘息。腸癰內疽陰蝕。止汗。縮小便溺血。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臟。(別錄) 主澀腸。益腎。解毒。辟邪。治多夢紛紜。瘧痢。吐衄。崩帶。遺精脫肛。大小腸利。定喘斂瘡。(備要) [白龍骨]夢寐泄精。小便泄精。(別錄)

【歸經】入肝膽腎三經。兼入心大腸二經。為固斂浮越正氣之品。

【前論】雷斆曰。氣入丈夫腎臟中。故益精藥宜用之。 海藏曰。並主帶脈為病。 許洪曰。牛黃惡龍骨。而龍骨得牛黃更良。有以制伏也。其氣能收陽中之陰。入手足少陰厥陰。

【炮製】廣記曰。酒浸一宿。焙乾研粉。水飛三次用。如急用。以酒煮焙乾。

以上澀劑鱗部

牡蠣

味鹹。性微寒。無毒。得海氣結成。降也。陰也。貝母為使。得甘草、牛膝、遠志、蛇床子良。惡麻黃、細辛、吳萸。

【主治】主傷寒寒熱。溫瘧洒洒。驚恚怒氣。除拘緩。鼠瘺。女子帶下赤白。久服強骨節。(本經) 除留熱在關節營衛。虛熱去來不定。煩滿。心痛氣結。止汗。止渴。除老血。療泄精。澀大小腸。止大小便。治喉痹咳嗽。心脅下痞熱。(別錄) 治風瘧。鬼交精出。(孟詵) 男子虛勞。補腎。安神。去煩熱。小兒驚癇。(李珣) 去脅下堅滿。瘰癧一切瘡。(好古) 化痰軟堅。清熱除濕。止心痹氣痛。赤白痢白濁。消疝瘕積塊。癭疾結核。(綱目)

【歸經】入肝膽腎三經。為軟堅利水固腸之品。(腎經血分藥)

【前論】甄權曰。病虛而多熱者。宜同地黃、小草用之。 海藏曰。牡蠣軟堅。以柴胡引之。能去脅下硬。以茶引之。能消項上結核。以大黃引之。能消腰間腫。以地黃為使。能益精。收澀止小便。 無己曰。牡蠣之咸。以消胸膈之滿。以泄水氣。使痞者消硬者耎也。

【禁忌】經疏曰。凡病虛而有寒者忌。腎虛無火。寒精自出者。亦忌。

以上澀劑介部

五倍子

味酸鹹。性平。無毒。乃蟲食鹽麩子木葉中津液結成者。降也。陰也。

【主治】主生津化痰止嗽。止血。斂汗。解酒。療消渴。泄痢。瘡癬五痔。下血脫肛。膿水濕爛。子腸墜下。散熱毒。消目腫。斂瘡口。染鬚髮。止嘔吐。治喉痹。黃病心腹痛。小兒面鼻疳瘡。(醫鑑)

【歸經】入肺經。為收斂之品。(性澀能斂肺氣寒能降火)

【前論】丹溪曰。五倍子屬金與水。噙之。善收頑痰。解熱毒。佐他藥尤良。黃昏咳嗽。乃火氣浮入肺中。不宜用涼藥。宜五倍子、五味子斂而降之。

鰲按、滑精夢泄諸病。固宜收澀。然必能通而後能澀。醫學綱目載一方。以治虛而滑精者。用五倍子一兩。茯苓二兩。其用茯苓倍於五倍子。瀉多澀少。誠盡制方之妙。

【禁忌】經疏曰。凡嗽由外感。瀉非虛脫者忌。

百藥煎

味酸鹹。微甘。性收。無毒。

【主治】主清肺化痰定嗽。解熱生津止渴。收濕消酒。烏鬚髮。止下血。久痢脫肛。牙齒宣䘌。面鼻疳蝕。口舌糜爛。風濕諸瘡。(綱目)

【歸經】入心肺二經。為收攝之品。

【前論】汪穎曰。功與五倍子同。但經釀造。其體輕虛。其性浮收。且味帶余甘。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飲熱渴諸病。噙化之。尤為相宜。

以上澀劑虫部

卷十

燥劑

徐之才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 王好古曰。濕有在上。在中。在下。在經。在皮。在裡。張從正曰。積寒久冷。吐利腥穢。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此大寒之病。宜薑、附胡椒輩以燥之。若病濕氣。則陳皮、白朮、木香、蒼朮之屬除之。亦燥劑也。而黃連、黃柏、梔子、大黃。其味皆苦。苦屬火化。皆能燥濕。此內經之本旨也。豈獨二術之類。為燥劑也乎。

蒼朮

味苦。性溫。無毒。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忌同白朮。

【主治】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本經) 主頭痛。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暖胃消穀嗜食。(別錄) 主大風𤸷痹心腹脹痛。水腫脹滿。除寒熱。止嘔逆。下泄冷痢。(甄權) 治筋骨軟弱。痃癖氣塊。婦人冷氣症瘕。山嵐瘴氣溫疾。(大明)除濕發汗。健胃安脾。治痿要藥。(東垣) 散風益氣。總解諸郁。(丹溪) 治濕痰留飲。或挾瘀血成窠囊。及脾濕下流濁瀝。帶下滑瀉腸風。(時珍)

【歸經】入脾胃肺大小腸五經。為祛風除濕。升陽散郁之品。(兼宣劑兼補劑)

【前論】東垣曰。蒼朮別有雄壯上行之氣。能除濕下安太陰。使邪氣不得傳入於脾。以其經泔浸火炒。故能出汗。與白朮止汗特異。用者不可以此代彼。蓋有止發之殊。其餘主治略同。 河間曰。蒼朮除上濕。發汗功最大。若補中焦。除脾胃濕。力不如白朮。腹中窄狹者須用之。

【禁忌】經疏曰。二術凡病屬陰虛血少。精不足。內熱骨蒸。口乾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血。齒血咽塞。便秘滯下。及肝腎有動氣者。均忌。

仙茅

味辛。性溫。有小毒。稟火氣多金氣少而生。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忌食牛乳、牛肉。

【主治】主心腹冷氣不能食。腰腳風冷攣痹不能引。丈夫虛勞。老人失溺。無子。益陽道。(開寶) 治一切風氣。丈夫五勞七傷。填骨髓。(李珣) 開胃消食下氣。益房事。不倦。(大明)

【歸經】入命門經。兼入肝心包二經。為補火之品。(兼補劑宣而能補)

【前論】許真君曰。命門真陽之火。即先天祖氣。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真火一衰。即如以上諸病雜出。惟此正入命門補火之不足。則諸病自除也。命門之系。上通於心。相火得補。則正氣益自振攝。

【炮製】雷公曰。清水洗。竹刀刮去皮。切豆許大。糯米泔浸去赤汁。酒拌。蒸半日。曝干。勿犯鐵。

草豆蔻

味辛。性溫。無毒。得地二之火氣而有金。兼感夏末秋初之令而生。升也。陽也。制丹砂。

【主治】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別錄) 下氣。止霍亂。一切冷氣。消酒毒。(開寶) 去客寒。心胃痛。(東垣)治瘴癘寒瘧。傷暑吐下。瀉痢。噎膈。反胃。痞滿吐酸。痰飲積聚。女人惡阻帶下。殺魚肉毒。(綱目)

【歸經】入脾胃二經。為祛寒除濕。消痰截瘧之品。(調中補胃健脾消食開鬱破氣)

【前論】宗奭曰。調散冷氣甚速。虛弱不能飲食者。宜與木瓜、烏梅、砂仁、益智神麯、麥芽、甘草、生薑同用。東垣曰。風寒客邪在胃脘之上。當心作痛者。宜煨熟用。 時珍曰。與知母同用。治瘴瘧寒熱。取其一陰一陽。無偏勝之害。蓋草蔻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

【禁忌】經疏曰。凡瘧不由於瘴。心胃痛由火而不由寒。瀉痢脹滿。或小水不利。由暑氣濕熱者。均忌。

【炮製】 備要曰。閩產名草豆蔻。如龍眼而微長。皮黃白薄而稜峭。仁如縮砂。辛香氣和。滇廣所產名草果。如訶子。皮黑厚而稜密。子粗而辛臭。雖是一物。微有不同。忌犯鐵。

肉豆蔻

一名肉果。味辛。性溫。無毒。稟火土金之氣以生。升也。陽也。

【主治】主積冷心腹脹滿。霍亂。中惡。吐沫冷氣。小兒乳霍。(開寶) 解酒毒。消皮外絡。下氣。(大明) 宿食痰飲。(甄權) 心腹蟲痛。脾胃虛冷氣。並冷熱虛泄。赤白痢。研末粥飲下。(李珣)

【歸經】入脾胃二經。兼入大腸經。為消食止泄之品(理脾 暖胃 固腸 下氣)

【前論】丹溪曰。肉蔻屬金與土。溫中理脾。日華子稱其下氣。以脾得補而善運化。氣自下也。 汪機曰。痢疾用此澀腸。為傷乳泄瀉之要藥。

【禁忌】經疏曰。大腸素有火熱。及中暑熱泄暴注。腸風下血。胃火齒痛。及濕熱積滯方盛。滯下初起。均忌。

【炮製】雷公曰。以糯米粉熟湯搜裹。煻火中煨熟。去粉用。忌犯鐵。

益智仁

味辛。性溫。無毒。得火土金三氣以生。降也。陰中陽也。去殼用。

【主治】主益脾胃。理元氣。補腎虛滑瀝。(好古)澀精固氣。宣通氣鬱。溫中進食。攝涎唾。縮小便。止嘔吐。止泄瀉。客寒犯胃。冷氣腹痛。泄精。女人崩帶。(訒庵)心氣不足。熱傷心系吐血。血崩諸症。(時珍)

【歸經】入脾經。兼入心腎二經。為行陽退陰之品。(兼補劑補心氣命門三焦不足)

【前論】海藏曰。益智本脾藥。主君相二火。在集香丸則入肺。在四君子湯則入脾。在大鳳髓丹則入腎。三臟互有子母相關之義。當於補藥中兼用之。勿多服。士瀛曰。心者脾之母。進食不止於和脾。火能生土。當使心藥入脾胃藥中。庶幾相得。故古人進食藥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

【禁忌】經疏曰。凡症屬燥熱。病人有火者。不宜用。故嘔吐由熱而不由寒。氣逆由怒而不由虛。小便餘瀝由水涸精虧肉熱。而不由腎氣虛寒。泄瀉由濕火暴注。而不由氣虛腸滑。均忌。

補骨脂

味辛。性溫。無毒。稟火土之氣。兼得天令之陽以生。降多於升。陽中微陰也。得胡桃、胡麻良。惡甘草。忌羊豬血。

【主治】主五勞七傷。風虛冷。骨髓傷敗。腎冷精流。及婦人血氣。墮胎。(開寶) 男子腰疼。膝冷囊濕。逐諸冷痹頑。止小便。腹中冷。(甄權) 興陽事。明耳目。(大明) 治腎泄。通命門。暖丹田。斂精神。(綱目)

【歸經】入脾命門心包三經。為壯火益土之品。(補相火以通君火)

【前論】飛霞曰。故紙屬火。收斂神明。能使心包之火與命門之火相通。故元陽堅固。骨髓充實。澀以止脫也。胡桃屬木。潤燥養血。血屬陰。惡燥。故油以潤之。佐故紙有水火相生之妙。 萬全曰。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主。婦人血氣衰。亦猶男子陽衰腎冷。而為血脫氣陷之病。同乎男子之腎冷精流也。

【禁忌】經疏曰。凡病陰虛火動。陽道妄舉。夢遺尿血。小便短澀。目赤口苦舌乾。大便燥結。內熱作渴。火升易飢嘈雜。濕熱成痿。以致骨乏無力者。均忌。

【炮製】雷公曰。此性燥毒。須酒浸一宿。再以東流水浸三日夜。蒸半日。曬乾。胡桃肉同炒用。

葫蘆巴

味苦。性溫。無毒。稟春夏之陽氣以生。升也。陽中陽也。

【主治】主腎臟虛冷氣。得附子、硫黃。治腎虛冷。腹脅脹滿。面色青黑。得茴香、桃仁。治膀胱氣。大效。(嘉祐)治冷氣疝瘕。寒濕腳氣。益右腎。(時珍)

【歸經】入命門經。為壯元陽除寒濕之品。(兼補劑 能溫暖丹田)

【前論】潔古曰。元陽不足。冷氣潛伏。不能歸元者。宜之。 子和曰。有人病目不睹。思食苦豆。苦豆者。葫蘆巴別名也。頻頻不缺。不周歲而目中微痛如蟲行。目眥漸明而愈。此亦因益命門之功。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

【炮製】禹錫曰。出嶺南番舶者良。云是番萊菔子。酒浸或蒸或炒。

附子

味辛甘。性大熱。有大毒。全稟地中火土燥烈之氣。兼得天之熱氣以生。降多升少。浮中沉無所不至。陽中陰也。地膽為使。惡蜈蚣。畏防風、黑豆、甘草、黃耆、人參、童便、犀角。忌豉汁。得川椒、食鹽。能引下行。直達命門。

【主治】主風寒咳逆邪氣。寒濕痿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堅積聚血瘕。金瘡。(本經) 腰脊風寒。腳氣冷弱。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痢赤白。堅肌骨。又墮胎為百藥長。(別錄) 溫暖脾胃。除脾濕腎寒。補下焦之陽虛。(元素) 除臟腑沉寒。三陽厥逆。濕淫腹痛。胃寒蛔動。經閉。補虛。散壅。(李杲) 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好古)治三陰傷寒。陰毒寒疝。中寒中風。痰厥氣厥。柔痓癲癇。小兒慢驚風。療頭風。腎厥頭痛。暴瀉脫陽。久痢脾泄。寒瘧。瘴氣。久病嘔噦。反胃噎膈。癰疽不斂。久漏冷瘡。合蔥涎。塞耳治聾。(時珍)

【歸經】入命門三焦二經。兼入脾腎膀胱三經。為回陽退陰之品。(兼補劑 專補命門相火通行十二經無所不到 走而不守浮而不沉 善逐風寒濕氣)

【前論】虞摶曰。附子稟雄壯之質。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除在裡之冷濕。 好古曰。用附子以補火。必防涸水。如陰虛之人。久服補陽之藥。則虛陽益熾。真陰愈耗。精血日枯。氣無所附麗。遂成不救。吳綬曰。附子為陰症要藥。凡傷寒傳遍三陰。中寒夾陰。身雖大熱而脈沉細者。或厥冷腹痛。甚則唇青囊縮者。急須用之。若待陰極陽竭而用之。又遲矣。東垣治陰盛格陽傷寒。面目俱赤。煩渴引飲。脈七八至。但按之即散。用姜附湯加人參。投半斤。得汗而愈。此神聖之妙也。 元素曰。凡陰症用薑、附藥。宜冷服。熱因寒用也。蓋陰寒在下。虛陽上浮。治之以寒。則陰益盛。治之以熱。則拒格不納。用熱藥冷飲。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復發。情且不違。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又有寒藥熱飲治熱症者。此寒因熱用。治亦相同也。經曰。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如用寒治熱,用熱治寒。此正治也。或以寒治寒。以熱治熱。此反治也。經所謂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蓋借寒熱藥為反佐以作嚮導也。亦曰從治。

鰲按、熱藥不但附子。一切薑、桂皆然。以此等治陰虛之人。固不免有不救之患。即陰陽俱虛。或陰虛更甚於陽者。以熱藥治之。亦必為害。且不特附子、薑、桂為然。即如人參原以補陽。余曾見一醫治一陰虛之婦。其醫性喜用枯燥藥。服藥數月。每日並進人參。病竟不痊。且愈多枯燥象。可見人參補陽。雖有益陽生陰之用。但必同滋陰藥。然後能使陰分充足。若但與補陽藥用之。未見其有濟也。讀書好古者。當推廣之。

【禁忌】經疏曰。一切陽症。火症。熱症。陰虛內熱血液衰少症。均忌。

川烏

味辛。性熱。有毒。即附子之母。

【主治】主風痹。血痹。半身不遂諸風。除寒冷。溫養臟腑。去心下堅痞。感寒腹痛。(元素) 除寒濕行經。散風邪。破諸積冷毒。(李杲) 補命門不足。肝風虛。(好古)

【歸經】入脾命門二經。為助陽退陰之品。(通行十二經絡功同附子而稍緩)

【前論】宗奭曰。補虛寒須用附子。去風即多用川烏。大略如此。 時珍曰。附子性重滯。溫脾逐寒。川烏頭性輕疏。溫脾去風。若寒疾即用附子。風疾即用川烏頭。

鰲按、烏頭以出川彰明者為上。故加川字以別草烏頭也。附子即附生於烏頭者。故亦以川產者為良。又按汪訒庵云。王節齋氣虛用四君。血虛用四物。虛甚俱加熟附。蓋以四君四物。皆和平寬緩之劑。須得附子健悍之性。方能成功。附子熱藥。本不可輕用。但當病。則雖暑熱時月亦可用。據此則附子非必為禁劑明矣。世之人所以不敢用者。亦局于丹溪之詆訾。又或用之不當。立見禍害。遂以烏附為不可用也。不知是固用不得當之害。並非是藥之有害。竟不可用也。不然。仲景白通四逆真武等湯。何為用之哉。丹溪法重滋陰。故每偏詆陽藥。非平允之說也。

草烏頭

葉辛。性熱。有毒。遠志為使。反半夏、栝蔞、貝母、白蘞、白芨。惡藜蘆。忌豉汁。畏飴糖、黑豆。 冷水能解草烏毒。

【主治】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痹。破積聚寒熱。(本經) 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臍間痛不可俯仰。墮胎。(別錄)

【歸經】入脾經。為搜風勝濕。去痰攻毒之品。

【前論】吳機曰。草烏氣鋒銳。宜其通經絡。利關節。尋蹊達徑。而自抵病所。 時珍曰。草烏乃至毒之藥。非若川烏附子。人所栽種。可以釀製其毒。非風頑急疾。切不可輕投。草烏。即烏頭之生於野者。日華謂之土附子。

鰲按、草烏頭開頑痰。逐頑風。治頑瘡。以毒攻毒。大勝川烏。然至毒無制。苟非當病。切勿輕投。 凡用草烏。去皮臍。總以薑汁炒透為妙。川烏亦須薑製。

白附子

味辛。性溫。有毒。感陽氣而生。升也。陽也。

【主治】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藥勢。(別錄) 中風失音。一切冷風氣。面皯瘢疵。(大明) 諸風冷氣。足弱無力。疥癬風瘡。陰下濕癢。(李珣) 補肝風虛。(好古) 去風痰。(丹溪)

【歸經】入胃經。為祛風燥濕豁痰之品。(能引藥勢上行)

【前論】時珍曰。根如草烏之小者。長寸許。縐紋有節。炮用。乃陽明經藥。因與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實非附子類也。訒庵曰。陽明之脈營於面。白附能去頭面遊風。

【禁忌】經疏曰。似中風症。雖痰壅。忌用。

天南星

味苦辛。性溫。有毒。感金火之氣而生。可升可降。陰中陽也。蜀漆為使。畏附子、乾薑、生薑。惡莽草。

【主治】主中風麻痹。除痰下氣。利胸膈。攻堅積。消癰腫。散血。墮胎。(開寶) 治驚癎。風眩。身強口噤。喉痹。舌瘡。結核。疝瘕。癰毒疥癬。破結。下氣。利水。(備要) 〔牛膽星〕治驚風有奇功。除痰。殺蟲。(蘇頌)

【歸經】入肺經。為祛風濕豁頑痰之品。(兼宣劑 兼行肝脾 性更烈於半夏)

【前論】士瀛曰。諸風口噤。宜用南星。更以人參、石菖蒲主之。 時珍曰。味辛而麻。故能治風散血。氣溫而燥。故能勝濕除痰。性緊而毒。故能攻積拔腫。而治口喎舌糜。

【禁忌】經疏曰。陰虛燥痰忌用。 半夏治濕痰多。南星治風痰多。

【炮製】備要曰。凡使。以礬湯或皂角水浸三日夜。曝用。或酒浸一宿蒸。竹刀切開。至不麻乃止。 造膽星。臘月研取末。納黃牛膽中。風乾。年久者更佳。

半夏

味辛。性平。有毒。得土金之氣。兼感天之燥氣以生。降也。陰中陽也。柴胡為使。

【主治】主傷寒寒熱心下堅。胸脹。咳逆。頭眩。咽喉腫痛。腸鳴。下氣。止汗。(本經) 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墮胎。(別錄) 消痰。下肺氣。(甄權) 治吐食反胃。霍亂轉筋。腸腹冷。痰瘧。(大明) 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除胸寒。燥脾家濕。治痰厥頭痛。消腫散結。(元素) 治眉稜骨痛。(丹溪) 除腹脹目不得瞑。(綱目) 救暴卒。(無己)

【歸經】入脾胃膽三經。兼入心肺大腸三經。為除濕化痰。開鬱發表之品。(兼宣劑 和胃氣 健脾氣 補肝風 潤腎燥 通陰陽 理順逆)

【前論】葛生曰。凡遇五絕之病。縊溺壓魘產死者。用半夏末吹入鼻中即活。蓋取其能作嚏也。 好古曰。脾無濕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吳機曰。俗以半夏性燥。代以貝母。不知貝母乃肺藥。半夏乃脾胃藥。咳嗽吐痰。虛勞吐血。痰中見血。諸郁咽痛喉痹。肺癰肺痿癰疽。婦人乳難。皆宜貝母為嚮導。禁用半夏。若涎者。脾之液。脾胃濕熱。至涎化為痰。久則痰火上攻。昏憒。口噤。偏廢僵仆不語。生死旦夕。是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若以貝母代之。則翹首立斃。

【禁忌】經疏曰。一切血症。及陰虛血少。津液不足之病。均忌。

以上燥劑草部

味辛甘。性大熱。有小毒。稟天地之陽氣。兼得土金之氣以生。升也。陽中陽也。得人參、甘草、麥冬良。忌生蔥、石脂。色紫肉厚者良。即此桂。但去粗皮用。為肉桂。 即此桂。去裡外皮。單用當中心。為桂心。 其枝上嫩皮。為桂枝。 桂枝之細者為柳桂。

【主治】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腰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齆。能墮胎。堅骨節。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本經) 補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之病。去營衛中風寒。表虛自汗。春夏為禁藥。秋冬下部腹痛。非此不能止。(元素) 補命門不足。能益火消陰。(好古) 木得桂而枯。又能抑肝風而扶脾土。脾虛惡食。濕盛泄瀉。補勞通經。訒庵

【歸經】入腎肝命門三經。為下行溫補之品。(兼補劑 肝腎血分藥 補命門相火不足)

桂心

味苦辛。性熱。無毒。

【主治】主一切風氣。補五勞七傷。通九竅。利關節。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症瘕。消瘀血。治風痹骨節攣縮。續筋骨。生肌肉。(日華) 主九種心痛。腹內冷氣痛不可忍。咳逆結氣壅塞。腳痹不仁。止下痢。殺三蟲。治鼻中息肉。破血。通利月閉。胞衣不下。(甄權) 主引血化汗化膿。內托癰疽痘瘡。治噎膈腹滿。(備要)

【歸經】入心心包二經。為補陽活血之品。(兼補劑 手少陰血分藥)

桂枝

味辛甘。性溫。無毒。

【主治】主利肝肺氣。頭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齆。理疏不足。表虛自汗。風痹骨節攣痛。(本經) 主溫經通脈。發汗解肌。治傷寒頭痛。中風自汗。調和營衛。使邪從汗出而汗自止。亦治手足痛風。脅風。(備要)

【歸經】入肺膀胱二經。為上行發表之品。(兼輕劑 能行肺氣 散血分寒 橫行肩臂)

柳桂

味辛甘。性溫。無毒。

【主治】主善行上焦。補陽氣。散風邪。(醫鑑)

【歸經】入肺經。為表散之品。(兼輕劑 專入上焦 亦能橫行於肩臂)

【前論】海藏曰。桂枝入足太陽。桂心入手少陰血分。肉桂入足少陰厥陰血分。細薄者為嫩為枝。厚脂者為老為肉。去其皮與里。當其中者為桂心。 繆仲淳曰。本經主利肝肺氣。頭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齆。理疏不足。表虛自汗。風痹骨節攣痛者。桂枝之所治。以其病皆得之表虛。不任風寒。寒邪客之所致。故悉主之以能實表祛邪也。其主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腰痛。墮胎。溫中。堅筋骨。通血脈。宣導百藥無所畏者。肉桂之所治。以其病皆得之命門真火不足。陽虛寒動於中。及一切裡虛陰寒寒邪客里也。

鰲按、本草有菌筒桂、牡桂、板桂、天竺桂之殊。今所用者亦罕分別。惟以肉厚味辛甘氣香者為主可耳。至於肉桂桂心不過一去粗皮。一併內外皮都去為異。故繆氏但分列肉桂桂枝二種主治。不另出桂心。明以肉桂桂心為一物也。海藏則分肉桂桂心桂枝為三項。明其各有歸經。故汪訒庵宗之著備要。竟三項平列。此非繆之略而王與汪之詳也。不觀於繆。不知肉桂桂心為一物。恐為本草繁稱菌筒牡板天竺等名者之所淆。不觀王與汪。不知肉桂桂心。雖一物而主治經絡畢竟有異。余故(大明)療嘔逆甚驗。(保升)去胃寒。理元氣。(元素)治虛噦。小兒吐瀉。痘瘡胃虛灰白。不得起發。(時珍)〔母丁香〕即雞舌香。主風水毒腫。霍亂心痛。去惡熱。(別錄) 吹鼻殺腦疳。(甄權) 〔丁皮〕即丁香樹皮。主齒痛。(李珣) 心腹冷氣諸病。方家用代丁香。(綱目)

【歸經】入肺脾胃三經。為暖補之品。(泄肺溫胃補腎)

【前論】寇氏曰。丁香治脾冷氣不和甚良。母者尤佳。丹溪曰。人之陰氣。依胃為養。土傷則木挾相火。直衝清道而上作咳逆。古人以為胃寒。用丁香、柿蒂。不能清痰理氣。惟助火而已。又口居上。地氣出焉。脾有鬱火。溢入肺中。失其清和之意。而濁氣上行。發為口氣。若以丁香治之。是揚湯止沸耳。惟香茹治之。甚捷。

鰲按、呃逆多由於火。容有因寒而致者。亦止呃逆症中一欵。故以丁香、柿蒂治之而敗者。十有五六。但必以寒藥治之。矯枉太過。又未的當。總在察其寒熱虛實。因時制宜。斯可耳。

【禁忌】經疏曰。凡病非屬虛寒。一切有火熱症者忌。

胡椒

味辛。性大溫。無毒。稟天地純陽之氣以生。升多於降。陽中陽也。多食損肺。令人吐血。

【主治】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冷。(開寶) 去胃口虛冷氣。宿食不消。霍亂氣逆。心腹猝痛。冷氣上衝。(李珣) 調五臟。壯腎氣。治冷痢。殺魚肉鱉蕈毒。(大明) 去胃寒吐水。大腸寒滑。(宗奭) 暖腸胃。除寒濕。反胃。虛脹。冷積。陰毒。牙齒浮熱作痛。(綱目)

【歸經】入胃大腸二經。為除寒快膈之品。

【前論】時珍曰。噎膈症或因酒得。或因氣得。或因胃火得。張從正痛切戒用薑、桂、丁香、豆蔻、蓽茇、胡椒等。此見固是。然亦有食入反出無火之症。又有痰氣鬱結。得辛熱暫開之症。不可執一。

【禁忌】經疏曰。凡血分有熱。陰虛發熱。咳嗽吐血咽乾口渴。熱氣暴沖。目昏口臭。齒浮鼻衄。臟風臟毒。痔漏泄澼等症。如誤服。即令諸病即時加劇。切忌。

蓽澄茄

味辛。性溫。無毒。向陽者為胡椒。向陰者為蓽澄茄。

【主治】主下氣消食。去皮膚風。心腹間氣脹。令人能食。療鬼氣。(藏器) 治一切冷氣痰癖。並霍亂吐瀉肚腹痛。腎氣膀胱冷。(大明) 暖脾胃。止嘔吐噦逆。(時珍)

【歸經】入脾胃腎膀胱四經。為散寒解結之品。(兼通劑)

【前論】虞摶曰。病有反胃吐食。甚至吐出黑汁。治之不愈者。惟蓽澄茄米糊丸。薑湯下三十丸。日一。自愈。但愈後須服平胃散三百帖遂可。

吳茱萸

味辛。性熱。有小毒。稟火氣以生。可升可降。陽中陰也。蓼實為使。惡丹參、硝石。畏紫石英。

【主治】主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欬逆寒熱。(本經) 去痰冷逆氣。飲食不消。心腹諸冷痛。中惡心腹痛。(別錄) 霍亂轉筋。胃冷吐瀉。腹痛。遍身𤸷痹刺痛。利大腸壅氣。(甄權) 下產後余血。治腎氣。腳氣。水腫。通關節。起陽。健脾。(大明) 止痢止瀉。厚腸胃。(孟詵) 治痞滿塞胸。咽膈不通。(好古) 開鬱化滯。治吞酸。厥陰痰涎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及喉舌口齒生瘡。(時珍) 衝脈為病氣逆裡急。(丹溪)

【歸經】入肝腎二經。兼入脾胃二經。為下氣開鬱。除風寒濕之品。(兼宣劑 肝腎氣分藥脾胃血分藥 其氣燥故專入肝而旁及脾腎胃)

【前論】段成式曰。椒氣好下。吳萸氣好上。言其沖膈。多食傷眼。又脫髮也。 寇氏曰。此物下氣最速。腸虛人尤甚。 李杲曰。濁陰不降。厥氣上逆。咽膈不通。食則令人口開目瞪。陰寒隔塞。氣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滿。膨脹下利。宜以吳萸之苦熱泄其逆氣。用之如神。他藥不可代也。但多用防損元氣。 丹溪曰。此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蓋亦從治之義。 時珍曰。吐酸之症。宜降火清痰。用吳萸作嚮導。

【禁忌】經疏曰。一切陰虛之症。及五臟六腑有熱無寒之人。均忌。

以上燥劑木部

茴香

味辛。性溫。無毒。得土金之沖氣。兼稟天之陽氣以生。升也。陽中陽也。共有三種。

【主治】主暖丹田。(吳綬) 補命門不足。(東垣) 膀胱胃間冷氣。及育腸氣。調中止嘔下食。(馬志) 治乾溼腳氣。㿗疝。陰腫陰疼。 〔小茴〕主理氣開胃。亦治寒疝。(綱目) 【歸經】入心脾膀胱三經。為溫腎治寒之品。(兼補劑)

【前論】存中曰。疝有七種。氣血寒水筋狐㿗也。肝經病不屬腎。以肝脈絡陰氣也。多因痰濕所致。亦有挾虛者。當加參、術於溫散藥中。 萬全曰。凡疝皆受病於肝。發見於腎。 時珍曰。自番舶來八瓣者。名八角茴香。炒黃用。得酒良。得鹽則入腎。發腎邪。故治陰疝。大如麥粒輕而有細稜者。為大茴。出寧夏。他處出而小者。為小茴。俱炒黃用。

【禁忌】經疏曰。胃腎多火。陽道數舉。得熱則嘔者。均忌。

以上燥劑菜部

爐甘石

味甘。性溫。無毒。受金銀之氣結成。

【主治】主止血。消腫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濕除爛。同冰片點。治目中一切諸病。(綱目)

【歸經】入胃經。為明目之品。(眼科要藥 金勝木燥勝濕)

【前論】時珍曰。余嘗用此石煅淬、海螵蛸、硼砂各一兩為極細末。以點諸目病。甚妙。入硃砂五錢。則性不黏也。 仲淳曰。營氣不從。逆於肉裡。乃生癰腫。甘溫能通暢血脈。則腫毒自消矣。

鱉按、爐甘石主目疾者。目得血而能視。血衰則隱澀羞明。又或風熱上壅。致赤爛膚翳也。此藥味甘則入脾而能益血。性溫則能散風熱而不使為害。故功有由見也。

硫黃

味酸。性大熱。有毒。稟火氣以生。升也。陽也。畏細辛、朴硝。中硫黃毒。黑鉛煎湯解之。

【主治】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本經) 療心腹積聚。邪氣冷癖在脅。腳冷疼弱無力。下部䘌瘡。殺疥蟲。(別錄) 主陽氣暴絕。陰毒傷寒。久患寒泄。脾胃虛寒而命欲垂盡者。用之。亦救危妙藥也。治寒痹冷癖。暖精壯陽。(備要)

【歸經】入命門心包二經。為補陽之品。(專補命門真火不足)

【前論】寇氏曰。硫黃為救急妙藥。但中病便當已。不可盡劑。世人蓋知用而為福。而不知其為禍也。

以上燥劑石部

濕劑

徐之才曰。濕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屬是也。 張從正曰。濕者潤濕也。雖與滑類。少有不同。經云。辛以潤之。辛能走氣。能化液故也。鹽硝味雖咸。屬真陰之水。誠濡枯之主藥也。人有枯涸皴揭之病。非獨金化。蓋有火以乘之。非濕劑不能愈。 劉完素曰。津耗為枯。五臟痿弱。營衛涸澀。必濕劑以潤之。 王好古曰。有減氣而枯。有減血而枯。

飴糖

味甘。性微溫。無毒。

【主治】主補虛乏。益氣力。潤五臟。消痰止嗽。(開寶)

【歸經】入肺脾二經。為滋潤之品。

【前論】丹溪曰。飴屬土。成於火。大發濕中之熱。多食動脾風。能生胃火。此損齒之因。非土製木。乃濕土生火也。中滿嘔吐。及濕熱症。不得輕投。

鰲按、本草諸米皆可作飴。惟以糯米作者入藥。以糯米能補益臟氣也。

白石英

味甘。性微溫。無毒。稟金氣以生。降也。陰中陽也。

【主治】主消渴。陰痿不足。咳逆。胸膈間久寒。益氣。除風濕痹。(本經) 療肺痿。下氣。利小便。補五臟。(別錄)治肺痿吐膿。咳逆上氣。疸黃。(甄權) 實大腸。(好古)

【歸經】入肺大腸二經。為潤燥之品。(二經氣分藥)

【前論】寇氏曰。紫白二石英攻疾。可暫煮汁用。未聞久服之益。仲景只為㕮咀。不為細末。豈無意焉。若久服。宜詳審。 時珍曰。白石英入肺大腸氣分。治肺痹肺癰枯燥之病。但系石類。止可暫用。不宜久服。

【炮製】雷公曰。凡使白石英。取白如水晶。狀若紫石英而差大。六稜者。煅用。

紫石英

味甘辛。性溫。無毒。稟土中之陽氣以生。降也。陽中陰也。畏附子。惡黃連。

【主治】主心腹咳逆邪氣。補不足。女子風寒在子宮。絕孕十年無子。久服溫中。(本經) 療上氣心腹痛。寒熱邪氣結氣。補心氣不足。定驚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久寒。散癰腫。(別錄) 養肺氣。治驚癇。蝕膿。(甄權)

【歸經】入心肝心包三經。為鎮怯潤枯之品。(兼重劑 心肝血分藥)

【前論】甄權曰。虛而驚悸不安者。宜加用之。 時珍曰。紫石英上能鎮心。重以去怯也。下能益肝。濕以去枯也。心主血。肝藏血。其性暖而補。故心神不安。肝血不足。及女子血海虛寒不孕者宜之。別錄言補心氣。甄權言養肺。殊昧氣陽血陰營衛之別。惟本經所言諸症。甚得此理。 仲淳曰。沖為血海。任主胞胎。女子系胞於腎及心包。虛則風寒乘之。故不孕。紫石英辛溫走二經。散風寒。鎮下焦。為暖子宮要藥。

【禁忌】經疏曰。凡絕孕。由陰虛火旺。不能攝受精氣者。忌用。

【炮製】雷公曰。凡使。取色淡紫瑩徹五稜者。火煅醋淬七次。水飛。曬乾用。

朴硝

即皮硝。又名鹽硝。味鹹辛苦。性寒。無毒。稟天地至陰極寒之氣而生。降也。陰也。石葦為使。畏三稜、莪朮。

【主治】主百病。除寒熱邪氣。逐六腑積聚。結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種石。(本經) 胃中食飲熱結。破留血閉絕。停痰痞滿。推陳致新。(別錄) 療熱脹。治腹脹。大小便不通。女子月候不通。(甄權) 通泄五臟百病。治天行熱疾頭痛。消腫毒。排膿。(大明) 〔芒硝〕主五臟積聚。久熱胃閉。除邪氣。破留血。腹中痰實結搏。通經脈。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陳致新。(別錄) 下瘰癧黃疸病。時疾壅熱。能散惡血。墮胎。敷漆瘡效。(甄權) 〔馬牙硝〕 主除五臟積熱伏氣。(甄權) 亦入點眼藥。去赤腫障翳澀淚痛。(大明)〔風化硝〕主上焦風熱。小兒驚熱膈痰。清暑解毒。以人乳和塗。去眼瞼赤腫。及頭面暴熱腫痛。(時珍) 〔硝石〕主治略同朴硝。(大明)

【歸經】入胃大腸三焦三經。為下泄除熱。潤燥軟堅之品。

【前論】時珍曰。硝有水火二種。形質雖同。性味迥別。惟神農本經朴硝硝石二條為正。神農所列朴硝。即水硝也。煎煉結出細芒者。為芒硝。結出馬牙狀者。為馬牙硝。其凝底成塊者。通為朴硝。氣味皆鹹寒。神農所列硝石。即火硝也。煎煉結出細芒者。亦名芒硝。結出馬牙狀者。亦名馬牙硝。其凝底成塊者。通為硝石。味性皆苦辛而溫。二硝皆有芒硝牙硝之稱。自唐宋以下。所用芒硝牙硝。皆水硝也。又神農本經。止有朴硝硝石。名醫別錄。復出芒硝。嘉祐本草。又出馬牙硝。 好古曰。本草言芒硝墮胎。然妊娠傷寒可下者。兼用大黃以潤燥軟堅。瀉熱。而母子相安。蓋藥自病當之。故母與胎俱無患也。 元素曰。孕婦惟三四月。及七八月。不可用此。余皆無妨。 許譽鄉曰。芒硝消散。破結軟堅。大黃推蕩。走而不守。故二藥相須。同為峻下之劑。 寇氏曰。朴硝力緊急而不和。故蕩逐食鱠不消者。芒硝稍和緩。故多用治傷寒。 皇甫功曰。朴硝重濁。芒硝牙硝清明。風化硝則又芒硝牙硝去氣味而甘緩輕耎者也。故朴硝只可施鹵莽之人。及外敷之藥。若湯散服餌。必須芒硝牙硝為佳。仲景傷寒方。只用芒硝。不用朴硝。正此義也。又硝稟太陰之精。水之子也。氣寒味鹹。走血而潤下。盪滌三焦腸胃實熱陽強之病。乃折治火邪藥也。風化硝甘緩輕浮。故治上焦心肺痰熱。而不泄利。 仲淳曰。硝者消也。其直往無前之性。無堅不破。無熱不蕩。病非熱邪深固。閉結不通。不可輕投。恐誤伐下焦真陰故也。

元明粉

味辛。其性寒。無毒。

【主治】主心熱煩躁。並五臟宿滯癥結。(甄權) 明目。退膈上虛熱。並消腫毒(大明)

【歸經】入胃大腸三焦三經。為破結泄熱之品。

【前論】蘇恭曰。元明粉治腫毒一句。非伏陽在內不可用。若用治真陰毒。殺人甚速。 東垣曰。元明粉之用有二。去胃中實熱蕩腸中宿垢。大抵用此以代盆硝。 汪穎曰。元明粉煅煉多遍。佐以甘草。去其鹹寒之毒。遇有三焦腸胃實熱積滯。少年氣壯者。量與服之。殊有速效。若脾胃虛冷。陰虛火動者。服之。速之死矣。 仲淳曰。大明言膈上虛熱。當作實熱。邪解心涼故熱退也。

【禁忌】經疏曰。凡病不由邪熱閉結。及血枯津涸。以致大腸燥結。陰虛精乏。以致大熱骨蒸。火炎於上。以致頭痛目昏。口渴耳聾。咽痛。吐血衄血。咳嗽痰壅。虛極類實等症。均忌用朴硝硝石、芒硝元明粉等。

【炮製】經疏曰。元明粉。即芒硝投滾湯沸化。夜置冰霜之下。結起在水面上者。用白萊菔切片煮汁。投硝。以結起多次者為上。其色瑩白。其味辛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