蔊菜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辣米菜(《綱目》),野油菜(《分類草藥性》),塘葛菜(《嶺南采藥錄》)。

釋名

《綱目》雲:“蔊味辛辣,如火焊人,故名。”又雲:“野人連根、葉拔而食之,味極辛辣,呼為辣米菜。”

基原

為十字花科植物蔊菜和無瓣蔊菜的全草。

植物

1.蔊菜 Rorippa indica (L.) Hiern [Sisymbrium indicum L.]分佈於陝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廣東、四川、雲南等地。

2.無瓣蔊菜 Rorippa dubia (Pers.) Hara [R. montana (Wall.) Small]分佈於陝西、甘肅、江蘇、浙江、福建、湖北、廣東、廣西等地。

採集

5~7月採收全草,鮮用或曬乾。

化學成分

蔊菜全草含蔊菜素(rorifone),有機酸、黃酮類化合物及微量生物鹼。無瓣蔊菜全草另含蔊菜醯胺(rorifamide)。

藥理

蔊菜素灌胃對兔有祛痰作用。蔊菜對肺炎球菌及流感桿菌有抑制作用。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切段,乾燥。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處。防黴。

藥性

味辛、苦,性平。歸肺、肝經。

1.《本草拾遺》:“味辛,溫,無毒。”

2.《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性涼,味苦、辛。”

3.《福建藥物志》:“辛、甘,平。”

功效主治

解表,祛痰,利濕,活血,解毒。主治感冒發熱,麻疹不透,咽喉腫痛,咳嗽痰喘,風濕痹痛,食少,腹痛,黃疸,水腫,淋證,經閉,跌打損傷,疔瘡癰腫,漆瘡,湯火傷。

1.《本草拾遺》:“主冷氣,腹內久寒,飲食不消,令人能食。”

2.《綱目》:“利胸膈,豁冷痰,心腹痛。”

3.《分類草藥性》:“治刀砍斧傷,爛瘡,生肌,嚼塗。”

4.《貴陽民間藥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外用治漆瘡,疔瘡,癰腫。”

5.《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外用治疔毒,內服通氣血。治婦女乳病,並治咳嗽,黃疸。”

6.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水,涼血解毒。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失音;肺熱咳嗽,咳血;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水腫。”

7.《貴州民間方藥集》:“解熱利尿。治腹水,淋疾。外用治湯火傷。”

8.《福建藥物志》:“疏風透表,消腫解毒。主治麻疹,感冒,白喉,咽喉炎,風濕性心臟病,癤腫,漆瘡,疔瘡,蛇傷。”

9.南藥《中草藥學》:“活血通經。主治婦女幹血癆,經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鮮品加倍);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

服用過量可出現輕微口幹、胃部不適等症。

1.《綱目》:“李廷飛曰:多食,發痼疾,生熱。”

2.《本草省常》:“齒痛、目昏,或大便燥疼、瘡痔者忌之。”

3.《上海常用中草藥》:“本品不能與黃荊葉同用,同用則使人肢體麻木。”

附方

1.治感冒發熱 蔊菜15g,桑葉9g,菊花15g。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2.治熱咳 野油菜45g,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

3.治頭目眩暈 野油菜(嫩的)切碎調雞蛋,用油炒食。(同上)

4.治鼻竇炎 鮮蔊菜適量,和雄黃少許搗爛,塞鼻腔內。(同上)

5.治胃脘痛 幹蔊菜30g,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6.治小便不利 蔊菜15g,茶葉6g。水沖代茶飲。(《青島中草藥手冊》)

7.治跌打腫痛 鮮蔊菜60~120g。熱酒沖服,渣外敷。(《福建中草藥》)

8.治蛇頭疔 鮮蔊菜搗爛,調鴨蛋清外敷。(同上)

9.治漆瘡 鮮野油菜,搗汁外搽。(《貴陽民間藥草》)

臨床報導

治療慢性氣管炎 從蔊菜中提取有效成分蔊菜素內服,每日200~300mg。治療10日組100例,治療20日組98例,有效率分別為80%、90%,臨床控制率分別為4%、8%;顯效率分別為21%、41%。本品祛痰作用明顯,其次是止咳平喘。較蔊菜水煎劑(90g/L)療效高,副反應也明顯降低。治療中,可有口幹、胃部不適、頭暈等反應,但均輕微短暫,不影響繼續治療[1,2]。

參考文獻

[1]全國防治感冒、慢性氣管炎藥物新苗頭選編.1972:15

[2]上海市攻克老年慢性氣管炎藥理會戰組.醫藥研究通訊.197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