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診問答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舌診問答

作者
何舒
朝代
民國
年份
公元1947年

舌診提要(五首)

萬舉萬全色脈同,軒岐垂教振癡聾,心家外候陽明主,津液無傷舌正紅。

燥潤分來病可求,紅黃黑白辨根由,藍苔舌面光如鏡,肝腎先摧命必休。

金加火上舌如霜,鬱熱如焚勢莫當,勿謂陰寒皆色白,須知物極變非常。

色變非常陰症多,勿因紅點計乖訛,黑枯凝結如鱗甲,此亦虛寒會也麼?

君火光明相不乘,黑苔水盛土由崩,急投溫熱扶心主,從治功多趁可能。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兒童節舍予老人偶題以代序

上篇

問:察舌以何為主?

答:經云:能合色脈,萬舉萬全。舌亦色之一也。夫病以證為主,凡仲景言舌者五,舉一白胎而分燥滑,即以其舌參觀其證,必有證而後有方,方以治證,非徒以治舌也。乃後世大抵不以證言,徒以舌言,一若方即以先舌為準,不必更論其舌之因何證而見,紛壇其說,徒亂人意,實無關於治法,故察舌必以證為主也。

問:舌為何臟之外候?

答:《難經》曰心氣通於舌,是舌為心之外候也。

問:有謂舌為胃府之外候者,亦有說乎?

答:因胃中飲食腐化,濁氣上蒸成為苔色。胃無腐濁,則苔薄而少,胃有腐濁,則苔厚而多。無苔者,胃氣弱而不上潮(胃氣清明,濁氣少而易降者,雖似無苔,必微有薄苔)。舌苔厚膩,久而不變者,胃力匱乏,不能接生新苔也。常人一日三餐,故苔亦一日三變,是謂活苔,無病之象也。

問:舌苔何以因飲食而起變化?

答:飲食入胃時,將腐濁遏郁下降,故苔色一退。至飲食腐化,濁氣又復上蒸,苔色又生。經云:胃為水穀之海,五藏六府皆稟其氣。故知胃氣之要,即可知苔色之重矣。

問:醫家辨舌何以即知病機之進退淺深?

答:胃之濁氣既可外見於苔,而腹中之邪氣熏蒸醞釀者亦常以肺胃為出路。故病邪之端倪,於舌苔之上最親切顯露。醫家辨舌,即能知病情者,賴有此耳。

問:舌面之部位各何所屬?

答:舌尖屬心肺,舌中屬脾胃,舌根屬腎,而舌邊則屬肝膽。

問:舌之自覺因何而時有變易?

答:此因藏府之寒熱虛實而有各殊之味覺也。大抵膽熱恆覺苦,脾痹恆覺甜,胃虛恆覺淡,寒勝及脾腎虛恆覺咸,宿食恆覺酸,肺熱恆覺辣,隨時變易有如此者。

問:舌苔因食物而起變化,請舉例以證之。

答:如食酸物及橄欖苔即變黑;食砂糖苔變深黃;原為白苔,若食枇杷,苔即變黃之類皆是也。

問:察舌即知病情,願為舉例以導初機。

答:凡病初起舌即干者,津竭可知。病久而舌猶潤者,胃氣尚存。望之若干,捫之若潤,其色鮮紅者,濕熱蒸濁也。紫而暗者,瘀血內蓄也。望之若潤,捫之卻燥,其苔白厚者,氣濁痰凝也。苔白而薄者,氣虛傷津也。

問:舌為心之外候,其色當赤,而有時白如積粉者,是否屬寒。

答:白為肺金之色,反加心火之上,是為侮其所勝,此火為金鬱之候也,若概以苔白為寒,必殺人矣。

問:何種舌苔須忌溫燥?

答:舌尖屬心,如滿舌白苔,舌尖有紅刺,此心火旺盛;白尖紅根,其色潤者,此邪在半表半裡,皆忌溫燥。又凡舌四邊有苔,中心則無,或中心有直裂、橫裂、直槽者,皆心胃陰液不足,亦忌溫燥。

問:舌有紫泡者何也?

答:舌邊有紫泡,溫病為熱毒歸藏之重證,在中間者輕。

問:舌之乾溼,何氣使然,有無定則?

答:舌之乾溼,其狀各異。有有苔而燥者,有無苔而燥者,有有苔而潤者,有無苔而潤者,有看之似潤而摸之則燥者,有看之似燥而摸之則潤者。

問:舌上星點數起或陷下者,各為何病?

答:舌上星點數起者,為心火、胃熱,在兩旁主肝膽熱,在尖主心熱。淡而陷下者為虛,在小兒為有滯、有蟲,陷而起瘰,舌紅者,則為邪毒內伏。

問:舌苔每因病之進退而起變化,其狀若何?

答:凡病之進者苔常變,病之退者苔漸退。如無病為薄白之苔,病進則由白而嫩黃、而老黃、而膩、而燥、而灰、而黑。無病為微黃之苔,病進則由黃而白、而灰而黑,其舌常由淡紅微潤,變為深紅而干、而紫、而光、而剝。如病由重轉輕而漸愈,苔必逐漸化退,先化而後退,如肉厚而漸薄,由板而生孔,由硬而漸軟,由密而漸疏,由有而漸無,由舌根外達至舌尖,是為真退。由退而後生薄白或微黃新苔,乃胃氣漸復,穀氣漸進之吉兆。若驟然退去,不復生新苔,或如剝去,斑駁留痕,皆病之變化,非真退化。或滿舌厚苔忽然退去,舌底仍留汙質膩澀者,是為假退。或一退即全光如鏡者,皆非真退,常為病變之逆象。

問:舌因濕熱而為潤燥,原聞其狀。

答:舌潤者為津液未傷,燥者為津液已耗。濕證舌潤,熱證舌燥。濕漸化熱,舌即由潤而燥,大抵舌色紅潤多屬表、屬虛、屬陰、屬寒;舌燥有苔,多屬裡、屬實、屬陽、屬熱。無苔垢者,偏熱為多;有苔垢者,偏濕為多。

問:舌之潤燥,因何反常,原卒聞之。

答:有誤用燥藥,津液被劫,逼迫而上,舌反潤者;熱證傳入血分,舌亦反潤者,此潤之變也。凡脾胃有痰飲水血,舌多不露燥象,不可誤認為寒。

問:舌上素有裂紋者何也?

答:此必為陰虛之人,胃津耗傷之人,及血衰之人也。

問:人當病後,舌紅紋裂,或舌之中心有裂紋者,何也?

答:其舌紅紋裂者為胃陰不足,為陰虛火炎,皆宜養陰補血清火之劑。其中心有裂紋者,為胃氣中虛,忌寒涼。

問:舌之滑澀,應如何辨別以占病情?

答:舌之滑澀,捫之以手,而知之滑者,津足,於潤為近;澀者津乏,於燥為近。滑者常生膩苔,偏於濕;澀者常生糙苔,偏於熱,此其大概也。

問:以舌苔之滑澀厚薄而察病之微甚,願為舉例以明之。

答:凡舌苔滑者多濕,澀者多熱,薄者多邪淺,厚者多邪盛。糙者刺手甚於澀,屬穢濁之熱傷胃汁腎液;糙者痰涎現黃色為熱邪結里者。腐者苔拭之易去,為正氣將欲化邪。膩者苔拭之不去,為穢濁盤踞中宮。光而無苔,多津液傷。剝而紋裂,多陰分竭。脹者多屬火,縮者多屬寒(熱極亦有不伸者,可從他診決之)。

問:有病無病之舌以何為別?

答:苔色宜微黃或微白,薄而且勻,舌本宜仁潤內充,乾溼得中,不滑不燥,是為無病。若紅光外露,苔色稍變,非邪之外襲,即病將內作矣。

問:藍色舌苔,何以其病多屬危篤?

答:以藍為肝木之色,無胃氣以涵養,而發現於外也。

問:苔現藍色,其病亦有可治者否?

答:瘟疫濕溫,熱鬱不解,若有藍苔,可以芳香清泄。又癇厥及瘀血在胃,或有此舌,法宜清泄血分。

問:舌色之濃淡淺深,於病情有無關係。

答:紅而淡者血虛也,紅而濃者內熱也。淡紅色之變兼青者,為血分虛寒。濃色之變絳者為血熱。火紅色,舌無苔者,是心火之色浮越於外,為盛極將衰。病後絳舌如鏡,發亮而光,為腎水虧竭。瘟疫之發,舌現純紅乃蓄熱於內而病將發也。

下篇

問:平人之舌色,何以常有微胎?

答:舌為心苗。心、火也,舌紅,火之正色也。上有微胎,火之蘊蓄也。

問:人有病,則舌色變而胎垢生者何也?

答:舌者、火也,得其色則為平人之色。平人五火齊明,如天日光明,陰翳消除,何胎之有?病則君火內虛,胃無穀神,舌色變而胎垢生矣。

問:有謂因胸中有食故舌有胎者,其說然否?

答:若謂胎因食生,則平人一日數餐何無胎?若謂平人食而即消,病則停滯胎生,何初病一二日舌上無胎,至三四日穀食不入,舌反有胎?則有食有胎之說無有是處。

問:舌上白胎而滑者何也?

答:此因三焦火熱之氣為寒所侵也。

問:舌上黏胎而垢者何也?

答:此因身發熱而谷不入,中上二焦虛熱相蒸也。

問:舌上胎色淡黃,或微黃者何也?

答:中土虛也。

問:胎色灰褐或醬板色者何也?

答:中土寒也。

問:舌上紫色或保紫色者何也?

答:紫色者,虛寒也。深紫色者,大虛大寒也。

問:舌上紫色光亮,或淡白光亮者何也?

答:紫色光亮者,久病火衰,土無生原也。淡白光亮者,久病陰虛,榮血內脫也。

問:舌胎黑,色者何也?

答:君火虛衰,水色上乘也。

問:傷寒舌色反常,乃三焦相火乘於君火之位,此時應如何施治?

答:夫相火之乘於君火也,非相火之有餘,乃君火之不足,法當救助君火之不明。若進以寒涼以汩沒,相火之上乘則君火愈虧,相火併竭,神志散亂而死矣。

問:平人五味入口,皆過而無胎,病則五味入口而胎生,如小兒服藥,舌上藥色凝而不退,大人食酸,舌胎即黑者何也?

答:平人胃氣有餘,三焦和暢,君火光明,故五味入口而無胎。病則胃氣空虛,君火衰微,若五味入口,遇酸鹹甘苦,則舌上凝滯而胎生矣。

問:傷寒胎黑世人有火極似水之說,此時應如何施治?

答:夫火極似水,所謂物極必反也。既極而反,理應從治而主溫熱。

問:舌色反常,有屬實熱者,有屬虛寒者,究以何者為多?

答:舌色反常而實熱者十有二三,此三陽病也。舌色反常而虛寒者,十有七八,此三陰病也。

問:舌色反常,有紅點大如芥子者何也?其舌色如常,亦有如是之紅點者,又屬何因?

答:舌色反常,有紅點者,此虛熱也。舌色如常,有紅點者,乃實熱舌也。

問:舌胎色黑,屬犀角、芩連、石膏或承氣之證者,辨別以何為準?

答:舌上胎黑而熱極者,其胎高浮於上,不傷舌之本體,或黑或灰,此犀角芩連石膏之證者也。至大小承氣之證,舌必燥黑而又兼出言壯厲等證者是也。

問:舌上散黑而潤,四邊灰紫者,是否屬熱?其凝黑而枯如鱗甲者,是否屬寒?

答:此二證前者為虛寒,後者為大虛大寒,並宜參朮桂附大忌寒涼。

問:病人胃氣已絕者,其舌狀若何?

答:其狀滿舌如蠶板硬而黃,或板硬而黑,如是之舌,百無一生。

【附】 陳修園辨舌詩

舌上無胎表證輕,白胎(半表)半里古章程,熱紅寒淡參枯潤,陰黑陽黃辨死生。全現光瑩陰已脫,微籠本色氣之平。前人傳有三十六,採摘多歧語弗精。

又:望色詩

春夏秋冬長夏時,青黃赤白黑隨宜,左肝右肺形呈頰,心額腎顴鼻主脾。察位須知生者吉,審時若遇克堪悲;更於黯澤分新舊,隱隱微黃是愈期。

又:聞聲詩

言微言厲盛衰根,譫語實邪錯語昏,虛呃痰鳴兆吉兆,聲音變舊恐離魂。

又:僧自性聞聲詩

肝怒聲呼心喜笑,脾為思念發為歌,肺金憂慮形為哭,腎主呻吟恐亦多。

【附】 節錄《醫宗金鑑》望色聞聲心法

五行五色,青黃赤白,黑復生青,如環常德。

變色大要,生克順逆,青赤同化,赤黃合一。黃白淡黃,黑青深碧。白黑淡黑,白青淺碧。赤白化紅,青黃變綠。黑赤紫成,黑黃黧立(五色相兼合化,不可勝數。而其大要,則相生者為同化為順,相剋者為兼化為逆。如黃白合化。黃而兼白,淡黃之色。如白黑合化,黑而兼白,淡黑之色,皆相生變色,為病之順也。白黑兼化,青而兼白,淺碧之色;如黃黑兼化,黃而兼黑之黧色,皆相剋變色,為病之逆也)。

天有五氣,食人入鼻,藏於五藏,上華面頤。肝青心赤,脾藏色黃,肺白腎黑,五藏之常。

藏色為主,時色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長夏四季,色黃常則,客勝主喜(歲氣勝人氣為順),主勝客惡。

色脈相合,青弦赤洪,黃緩白浮,黑沉乃平。已見其色,不得其脈(假如病人已見青色,不得弦脈),得克則死(若得浮脈則主死),得生則生(得沉脈是為水能生木,則主生)。

新病脈奪,其色不奪(脈奪者,脈微小也。色奪者,色不澤也),久病色奪,其脈不奪。新病易已,色脈不奪;久病難治,色脈俱奪。

新病正受邪制,故脈奪也;邪受未久,色不奪也。久病受邪已久,故色奪也;久病不進,故脈不奪也。若新病而色脈俱不奪,則正不衰而邪不盛也,故曰易已。久病色脈俱奪,則正已衰而邪方盛也,故曰難治。

色見皮外,氣含皮中,內光外澤,氣色相融(內光灼灼,若動從紋路中映出;外澤如玉,不浮光油亮者,則為氣色並至),有色無氣,不病命傾。有氣無色,雖困不凶。

經曰:色至氣不至者死,氣至色不至者生。

黃赤風熱,青白主寒,青黑為痛,甚則痹攣,㿠白脫血,微黑水寒。痿黃諸虛,顴赤勞纏。

治濁晦暗,內久而重(色深為沉,主病在內),浮澤明顯,外新而輕。其病不甚,半澤半明。雲散易治,搏聚難攻。

黑庭赤顴,出如拇指(黑色出如拇指於天庭,赤色出如拇指於兩顴),病雖小愈,亦必卒死。唇面黑青,五官黑起,擦殘汗粉(如擦殘汗粉之狀),色白皆死。

閉目陰病,開目病陽,朦朧熱盛,時瞑衄常。陽絕戴眼(目上直視也),陰脫目盲,氣脫眶陷,睛定神亡。

五色既審,五音當明。聲為音本,音以聲生。聲之餘韻,音遂以名(聲之餘則謂之音,非聲之外復有音也),角微宮商,並羽五聲。

五音通乎五藏,角屬木,通乎肝;徵屬火,通乎心;宮屬土,通乎脾;商屬金,通乎肺,羽屬水,通乎腎。

喜心所感,忻散之聲。怒心所感,忿厲之聲。哀心所感,悲嘶之聲。樂心所感,舒緩之聲。敬心所感,正肅之聲。愛情所感,溫和之聲。五聲之變,變則病生。肝呼而急,心笑而雄,脾歌以漫,肺哭促聲。腎呻低微,色克則凶(如肝病呼急得相剋之白色主凶也)。

好言者熱,懶言者寒。言壯為實,言輕為虛。言微難復,奪氣可知。譫妄無倫,神明已矣。

失音聲重,內火外寒(內火為外寒所遏郁),瘡痛而久,勞啞使然(若失音不粗重,且瘡爛而痛,是因勞啞使然也)。啞風不語(小兒抽風不語,大人中風不語,皆謂之啞風),雖治命難(不能制木也)。謳歌失音,不治亦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