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昧履支(《酉陽雜俎》),浮椒(《世醫得效方》),玉椒(《通雅》)。

釋名

本品初自外來,而味辛辣似椒,故名胡椒。《酉陽雜俎》雲:“胡椒出摩伽陀國,呼為昧履支。”《綱目》雲:“胡椒,因其辛辣似椒,故得椒名,實非椒也。”

基原

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成熟果實。

植物

胡椒 Piper nigrum L. 原產東南亞,現廣植於熱帶地區。我國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有栽培。

採集

一般定植後2~3年封頂開花,3~4年收穫。當果穗基部的果實開始由綠變紅時,剪下果穗,曬乾或烘乾,果皮色黑皺縮,即為商品黑胡椒。果穗用流水浸至果皮腐爛去皮,曬乾即為白胡椒。

化學成分

果實含多種醯胺類化合物:如胡椒堿(piperine),胡椒醯胺(pipercide),次胡椒醯胺(piperylin),胡椒亭堿(piperettine),胡椒油堿(piperolein)B,幾內亞胡椒醯胺(guineesine),假蓽茇醯胺(retrofractamide)A,胡椒醯胺-C 5:1(2E)[piperamide C 5:1(2E)]等,N-反式-阿魏醯呱啶(N-trans-feruloyl piperidine),類阿魏醯呱啶(feruperine),二氫類阿魏醯呱啶(dihydroferuperine),牆草堿(pellitorine),N-異丁基二十碳-2E,4E,8Z-三烯醯胺(N-isobutyl-2E,4E,8Z-eicosatrienamide)等,類對香豆醯呱啶(coumaperine),二氫胡椒醯胺(dihydropipercide),二氫胡椒堿(piperanine)等。又含揮發油,內有向日葵素(piperonal),二氫香葦醇(dihydrocarveol),氧化丁香烯(caryophyllene oxide),隱品酮(cryptone),反式-松香葦醇(trans-pinocarveol),胡椒酮(pipertone),倍半香檜烯(sesquisabinene),β-蒎酮(β-pinone),松油-1-烯-5-醇(1-terpinen-5-ol),N-甲醯呱啶(N-formyl piperidine),蓽澄茄-5,10(15)-二烯-4-醇[5,10(15)-cadiene-4-ol],對-聚傘花素-8-醇甲醚(p-cymen-8-ol methyl ether)等。

藥理

1.對中樞神經系統作用 胡椒堿能明顯對抗N-甲基天冬氨酸、戊四氮、電刺激引起的驚厥以及大鼠和小鼠“聽源性發作”,其抗驚譜廣,大劑量不引起麻醉。又可協同硫賁妥鈉的作用,延長戊巴比妥睡眠時間,維持戊巴比妥血藥濃度在高水準。胡椒堿能減少胚胎大鼠的腦神經細胞,且呈量效關係,以海馬和室間隔最敏感。

2.抗炎作用 胡椒堿能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棉球肉芽腫及巴豆油引起的囊腫以及急性炎症早期和慢性炎症肉芽的增生,但對炎性滲出物沒有顯著影響。

3.對消化系統作用 ①保肝作用:胡椒堿的橄欖油混懸液連續腹腔注射能減輕CCl4和叔丁基過氧化氫引起的肝臟MDA形成增加,顯著降低血清中ALT和ALP。②對小腸吸收功能的影響:胡椒堿體外實驗能明顯提高γ-谷氨酸轉肽酶活性和上皮細胞中脂質過氧化物水準,增加大鼠空腸上皮細胞對氨基酸和脂質過氧化物的攝取,導致小腸細胞通透性增加,增加小腸的吸收作用。

4.抗癌作用 黑胡椒提取物口服顯著延長艾氏腹水瘤小鼠存活時間,腹腔注射無明顯影響,抗癌前體化合物是蓽澄茄素。

5.其他作用 胡椒中的胡椒醯胺對犬蛔幼蟲有殺蟲作用。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藥性

味辛,性熱。歸胃、脾、大腸經。芳香升散。

1.《新修本草》:“味辛,大溫,無毒。”

2.《日用本草》:“味辛,熱,有毒。”

3.《品匯精要》:“性大溫散,氣之厚者,陽也。臭香。”

4.《本草經疏》:“入手足陽明經。”

5.《本草匯言》:“有小毒。氣味俱薄,可升可降,陽也。入足太陰、少陰、厥陰經。”

功效主治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消食祛痰。主治脘腹冷痛,嘔吐瀉痢,霍亂,宿食,痰喘,癲癇,陰瘡。

1.《新修本草》:“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冷。”

2.《海藥本草》:“去胃口虛冷,宿食不消,霍亂氣逆,心腹卒痛,冷氣上沖。和氣。”

3.《日華子》:“調五臟,止霍亂、心腹冷痛;壯腎氣及主冷痢,殺一切魚、肉、鱉、蕈毒。”

4.《本草衍義》:“去胃中寒痰,吐水,食己即吐,甚驗。大腸寒滑亦用,須以他藥佐之。”

5.《本草蒙筌》:“療產後血氣刺痛,治跌撲血滯腫痛。”

6.《綱目》:“暖腸胃,除寒濕反胃,虛脹冷積,陰毒,牙齒浮熱作痛。”

7.馬培之《藥性歌括》:“助命門之真火,理腹內之絞痛。”

8.《全國中草藥彙編》:“治慢性氣管炎、哮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入膏藥貼。

使用注意

不可多食。孕婦慎服,濕熱實火及陰虛有火者禁服。

1.《綱目》:“辛熱純陽,走氣助火,昏目發瘡。”

2.《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動火爍液,耗氣傷陰,破血墮胎,發瘡損目。故孕婦及陰虛內熱、血證等患,或有咽喉、口齒、目疾者皆忌之。”

3.《現代實用中藥》:“服小量有增進食欲之效;用大量則刺激胃粘膜,引起充血性炎症之局部作用。”

應用配伍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本品味辛性熱,芳香升散,主入胃、脾、大腸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故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瀉痢等證。凡中焦虛寒或陰寒內盛,而致脘腹冷痛者,可與肉桂、幹薑等配伍,以增溫中散寒之功,如《局方》胡椒湯;若胃痛劇烈者,可與乳香、沒藥同用,以增行氣止痛之效,如《壽域神方》治心下大痛方。凡中陽不振,胃寒嘔吐者,可與丁香、半夏相合,以增溫胃降逆之力,如《澹寮方》胡椒丸;凡脾胃虛冷,大腸滑泄者,可與烏頭、幹薑、赤石脂伍用,以增溫中澀腸之力,如《聖濟總錄》胡椒丸;凡霍亂吐瀉並作者,可與木瓜、綠豆並施,以增除濕舒筋之功,如《三因方》胡椒湯。凡氣痢腹痛者,可與幹薑、訶黎勒皮相配,以增溫中理氣之用,如《聖濟總錄》胡椒餛飩。

消食祛痰 本品辛香溫散,有理氣開鬱之功,氣行則食消,鬱開則痰化,故常用於宿食不消、寒痰喘嗽等證。凡過食傷胃,蘊積腹脹,食少面黃者,可與青皮、陳皮、三棱、莪朮配伍,以增開胃消積之力,如《如宜方》胡椒紅丸子。凡虛寒喘嗽,冷痰不止者,可與半夏、幹薑、丁香同用,以增溫化寒痰之力,如《普濟方》胡椒半夏丸。

1.《得配本草》:“得木香、蠍梢,治背膜寒癖;配綠豆為末,治冷熱下痢;使芒硝,治大小便秘;入麝香,治傷寒呃逆。”

2.《本草害利》:“此藥猶如桂、附,使與陽虛火衰,必與歸、地同用,則無偏勝之弊也。”

3.《本草用法研究》:“同蒼朮,治消化不良。”

附方

1.治寒氣攻胃 胡椒三十顆,麝香一錢(細研)。上搗破胡椒,入麝香,用酒一中盞,煎至半盞,稍熱服。(《普濟方》引《十便良方》胡椒丸)

2.治脾疼不可忍,及療冷氣痛 陳茱萸二兩,胡椒、蚌粉(炒赤色)各一兩。為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用溫酒或鹽湯下。遇發時服,甚者不過二三服即效。(《普濟方》引《醫方大成》胡椒丸)

3.治心下大痛 ①胡椒四十九粒,乳香一錢。研勻,男用生薑、女用當歸酒下。(《綱目》引《壽域神方》) ②胡椒五分,沒藥三錢。研細,分二服,溫酒下。(同上)

4.治心痛,精神悶亂 胡椒、高良薑、烏頭(炮)各一兩。上為細末,米醋三盞,熬令硬軟得所,丸如皂子大。每服一丸,鹽湯嚼下,婦人醋湯下。(《聖濟總錄》胡椒丸)

5.治反胃 ①胡椒一味。醋浸之,曬乾,醋浸不計遍數,愈多愈好,碾末,醋糊為丸。淡醋湯下十丸,加至三四十丸。(《證治要訣》) ②胡椒三分(末),生薑一兩(微煨)。水煎去滓,分溫三服。(《聖惠方》)

6.治脾胃虛冷,幹嘔噁心,嘔吐痰沫,全不思食 胡椒二十一粒,丁香十四粒,半夏十個(湯泡去滑)。上為細末,生薑自然汁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以幹棗一枚,擘破去核,入藥在內,以濕紙煨熟,放溫,以米湯爛嚼送下。(《澹寮方》)

7.治胃氣逆,幹嘔煩悶 胡椒三七粒,木香二錢,糯米一合。上同炒,以米熟為度,粗搗篩,分作三服。每服水煎去滓溫服。(《聖濟總錄》胡椒湯)

8.治泄瀉 胡椒為末,薑汁調敷臍上。(《幼科指南》)

9.治脾胃虛冷,大腸滑泄,飲食不化 胡椒一兩,烏頭(炮)、幹薑(炮)、赤石脂各半兩。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聖濟總錄》胡椒丸)

10.治霍亂吐利 胡椒七粒,綠豆三七粒。上為末,煎木瓜湯調下。(《三因方》胡椒湯)。

11.治氣痢 胡椒、幹薑(炮)各半兩,訶黎勒皮四個。上為末,取精羊肉四兩,細切和藥,以面裹作小餛鈍子,煮熟,空腹食之,以飽為度。(《聖濟總錄》胡椒餛飩)

12.治小兒腹脹 胡椒、蠍梢(炒)、甘遂(炒)各等分。上為末,用燒飯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丸,乳食前陳米飲送下。(《聖濟總錄》胡椒丸)

13.治穀疸,因饑中過食傷胃,蘊熱瘀滯,腹滿,心鬱怔忡 三棱、陳皮、青皮、莪朮各一兩,胡椒、幹薑各二兩。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生薑湯送下,或煎二陳加砂仁湯送下。(《普濟方》引《如宜方》胡椒紅丸子)

14.治寒冷咳逆,胸中有冷,咽中如有物狀,吐之不出 胡椒五分,幹薑六分,款冬花三分。上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米飲服三丸,日再服,以知為度。(《外臺》小胡椒丸)

15.治虛寒喘嗽,冷痰不止 半夏、幹薑各一兩,胡椒、丁香各一分。上為細末,生薑自然汁煮薄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細嚼,食後幹柿湯送下。(《普濟方》胡椒半夏丸)

16.治哮證遇冷即發,屬中外皆寒者 胡椒四十九粒。入活蝦蟆腹中,鹽泥固,煆存性,臥時分五次好酒調服。有熱者誤用,其喘更甚。(《證治寶鑒》椒蟾散)

17.治小兒哮喘 白胡椒1~5粒。研末,放於膏藥中心。先用生薑擦患兒肺俞穴,以擦紅為度,再將膏藥貼上。禁風寒及食生冷。[《湖北科技資料》,1971,(9):19]

18.治牙疼 胡椒末一錢,蟾酥一字大(浸過)。上藥同研令,丸如梧子大。以綿裹於痛處咬之。有涎即吐。(《聖惠方》胡椒丸)

19.治水氣腳腫腹脹,上氣喘滿 胡椒二百粒(生用),巴豆十粒(去皮並心膜,用竹紙數重裹壓,頻換紙,去油盡為度)。上為細末,醋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淡薑湯下,食後服。(《衛生家寶》胡椒丸)

20.治小腸淋,沙石難出疼痛 胡椒、樸硝各一兩。上為細散。溫湯調下二錢匕,並二服。(《聖濟總錄》二拗散)

21.治小便不通 白胡椒7粒,蔥白1根。共搗如泥,填敷臍上,蓋以塑膠薄膜,膠布固定。一般敷藥2~3小時即效。[《新中醫》,1984,(9):封四]

22.治偏墜 胡椒五十粒,斑蝥二十一個(去頭足翅)、川楝子十個(炮,去核)淡豆一百個,茴香(炒)半兩,香附子一兩。上藥將斑蝥同炒訖,去斑蝥,為末,米醋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熱酒送下。(《魏氏家藏方》胡椒丸)

23.治陰癢生瘡 胡椒半兩,紫梢花一兩。上為粗末,水煎浴洗。(《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24.治目中常流淚者 胡椒一味為末,黃蠟溶化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食後茶清下。(《眼科龍木論》)

25.治蜈蚣咬傷 取胡椒嚼封之,即不痛。(《綱目》引《多能鄙事》)

臨床報導

1.治療嬰幼兒單純性腹瀉 ①外敷:白胡椒1~2粒,研細末,填患兒臍中,膠布固定,每24小時更換1次,連用2~3次。治療期間除中度脫水者輔以靜脈補液外,不加其他藥物。觀察輕型小兒腹瀉209例,結果:治癒139例,好轉31例,無效39例。治癒率為66.5%,總有效率為81.3%[1]。白胡椒粉1g,用膠布固定於神闕及長強穴上,每日更換1次,連用3次為1療程。觀察214例,有效率為97.21%。同時設用常規西藥治療組,觀察286例,有效率為89.6%。經統計學處理,顯示明顯優於西藥對照組(μ=3.18;P<0.01)。兩組均屬中醫寒濕型腹瀉,加用長強穴比單用神闕穴好[2]。②口服:白胡椒1g,研為細粉,加葡萄糖9g,製成散劑。1歲以下每次0.3~0.5g,3歲以上每次0.5~1.5g,一般不超過2g,每日3次,連服1~3日為1療程。如有脫水,可適當補液。共治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20例,痊癒18例,好轉2例[3]。

2.治療癲癇 胡椒粉1.7份,蘿蔔粉8.3份;或胡椒6份,蘿蔔粉4份;或胡椒、黨參、車前子各3份,綠豆1份;或胡椒、蓽茇各3份,滑石、澱粉各1.24份,綠豆0.02份,酵母粉1.5份。分別加工製成抗癇原方粉、抗癇1號、抗癇10號及抗癇35號粉。每次2~4g,每日3次,飯後服。每日服胡椒總量約為2.7~3.6g,如病情需要可加倍。並酌配西藥抗癇藥,診療前後仍用適量西藥而效不佳者,西藥原量繼續配用,待病情好轉或穩定後漸減至不用,若已用西藥無效者,則停用,若已停藥多時,則不再加服西藥。若為大發作當時,可用西藥針劑。採用自身對照法觀察。藥後一直未發作,或基本上未發作,或其發作系因自動停藥,而再服藥仍效,並超過自然週期發作2倍以上者,為顯效;藥後發作減少減輕,或原服西藥量可減者,為進步;在現用劑量下,發作如故,並超過自然週期時間2倍以上者,為無效。結果:以抗癇原方粉共治131例,顯效17例,進步64例,無效50例,顯效率12.9%,總有效率61.7%。以抗癇1號共治68例,顯效18例,進步39例,無效11例,顯效率26.6%,總有效率83.9%;以抗癇10號共治43例,顯效9例,進步31例,無效3例,顯效率21%,總有效率93%;以抗癇35號共治80例,顯效23例,進步51例,無效6例,顯效率28.7%,總有效率92.5%。在上述基礎上,經研究發現胡椒與蓽茇所含胡椒堿有抗驚厥作用,遂以胡椒、蓽茇為原料,從中提取含胡椒堿的粗提物,並製成抗癇片,每片含胡椒堿、蓽茇生藥各0.5g,每次2~4片,每日2次口服。西藥的配用及診療標準同上。共治各種癲癇150例,顯效41例,占27.3%;進步99例,占66%;無效10例,占6.6%;總有效率為93.3%。療效較前述粉劑顯著提高,且對大發作型療效尤佳(顯效率33.3%)。其中71例經半年治療完全撤去西藥,42例在未用抗癇片前西藥不能減少,而藥後西藥用量均減少。療效出現時間較西藥苯妥英鈉等長。有刺激胃,引致上火,以及對口瘡、痔瘡刺激等副作用,但在觀察劑量下,有用藥1年亦未見任何中毒反應者[4]。

3.治療尋常疣、扁平疣 白胡椒30g,五倍子20g,薄荷冰5g。碾細末,過100目篩備用。外塗,每日1次或數次。治療尋常疣40例,治癒33例,有效2例,無效5例;扁平疣79例,治癒67例,有效4例,無效8例。尋常疣平均療程18.7天,扁平疣25天[5]。

文獻綜錄

1.《綱目》:“胡椒大辛熱,純陽之物,腸胃寒濕者宜之。熱病人食之,動火傷氣,陰受其害。時珍自少嗜之,歲歲病目,而不疑及也,後漸知其弊,遂痛絕之,目病亦止。才食一二粒,即便昏澀,此乃昔人所未試者。蓋辛走氣,熱助火,此物氣味俱厚故也,病咽喉口齒者亦宜忌之。近醫每以綠豆同用治病有效,蓋豆寒椒熱,陰陽配合得宜,且以豆制椒毒也。按張從正《儒門事親》雲,噎膈之病,或因酒得,或因氣得,或因胃火,醫氏不察,火裏燒薑,湯中煮桂,丁香未已,豆蔻繼之,蓽茇未已,胡椒繼之,雖曰和胃,胃本不寒,雖曰補胃,胃本不虛。況三陽既結,食必上潮,止宜湯丸小小潤之可也。時珍竊謂此說雖是,然亦有食入反出無火之證,又有痰氣鬱結得辛熱暫開之證,不可執一也。”

2.《本草經疏》:“胡椒,其味辛,氣大溫,性雖無毒,然辛溫太甚,過服未免有害,氣味俱厚,陽中之陽也。其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冷者,總因腸胃為寒冷所乘,以致臟腑不調,痰氣逆上,辛溫暖腸胃而散風冷,則痰氣降,臟腑和,諸證悉瘳矣。”“凡胃冷嘔逆,宿食不消,或霍亂氣逆,心腹冷痛,或大腸虛寒,完穀不化,或寒痰積冷,四肢如冰,兼殺一切魚、肉、鱉、蕈等毒,誠為要品。然而血分有熱,與夫陰虛發熱,咳嗽吐血,咽幹口渴,熱氣暴沖,目昏,口臭,齒浮鼻衄,腸風髒毒,痔漏泄澼等證,切勿輕餌,誤服之,能令諸病即時作劇,慎之慎之。”

3.《本草述》:“胡椒,辛熱實甚,食料最宜酌量。至病屬腸胃之寒者,治之善劑,又何必須此耶?”

4.《本草求真》:“胡椒,辛熱純陽,比之蜀椒,其熱更甚。凡因火衰寒入,痰食內滯,腸滑冷痢及陰毒腹痛,胃寒嘔水,牙齒浮熱作痛者,治皆有效,以其寒氣既除而病自可愈也。但此止有除寒散邪之力,非同附、桂終有補火益元之妙,況走氣動火,陰熱氣薄,最其所忌。”

5.張秉成《本草便讀》:“胡椒,能宣能散,開豁胸中寒痰冷氣。雖辛熱燥散之品,而又極能下氣,故食之即覺胸膈開爽。又能治上焦浮熱口齒諸病。至於發瘡助火之說,亦在用之當與不當耳。”

參考文獻

[1]馬雅彬,等.河北中醫,1985,(4):23

[2]徐文清,等.河南中醫,1991,(5):39

[3]夏宗駿.江西醫藥,1966,(4):192

[4]北京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癲癇門診.北京醫學院學報,1974,(4):214

[5]張述文,等.中醫雜誌,1993,34(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