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藥子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紅藥、赤藥(《本草圖經》),朱砂七、朱砂蓮(《陝西中草藥》)。

釋名

本品初采時枝梗及根色紅赤,故名紅藥子。

基原

為蓼科植物毛脈蓼的塊根。

植物

毛脈蓼 Polygonum ciliinerve (Nakai ) Ohwi [Pleuropterus cillinervis Nakai; 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var. cillinerve (Naai) Stiward]分佈於東北、西北及河北、山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採集

全年均可采挖,以春、秋季最好,除去莖葉及鬚根,洗淨,曬乾,大者切片曬乾。

化學成分

塊根含大黃素(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大黃素-8-β-D-葡萄糖苷(emodin-8-β-D-glucopyranoside)即蒽苷B(anthraglycoside B),大黃素甲醚-8-β-D-吡喃葡萄糖苷(physcion-8-β-D-glucopyranoside)即蒽苷A(anthraglycoside A),並含鞣質等。

藥理

紅藥子煎劑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痢疾桿菌、肺炎桿菌、卡他奈氏球菌和乙型鏈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紅藥子水浸液對多種呼吸道及腸道病毒有廣譜抗病毒作用。本品對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有明顯抗病毒作用。紅藥子水煎醇沉浸液,具有極強的直接殺傷和阻止單純皰疹病毒對細胞的吸附和侵入作用。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篩去灰屑。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藥性

味苦、微澀,性涼。有小毒。歸肝、肺、大腸經。

1.《全國中草藥彙編》:“有小毒。”

2.《陝西中草藥》:“味苦,微澀,性涼。”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瘀止痛。主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瀉泄痢疾,胃痛潰瘍,熱淋澀痛,癰腫瘡瘍,各種出血,月經不調,瘀血腹痛,風濕痹痛,燒傷。

1.《陝西中草藥》:“生用抗菌消炎,順氣活血,涼血止血,鎮痛解痙,止痛止瀉,促進潰瘍癒合。鹽制者補腎,醋制者止血,堿制者健胃。治扁桃體炎,腸炎,胃炎,潰瘍病,菌痢,膽道蛔蟲症,外傷感染,蜂窩組織炎,癰癤,膿皰疹,泌尿系感染,月經不調,崩漏,外傷出血,吐血,衄血,便血,跌打損傷,風濕腰腿痛。”

2.《全國中草藥彙編》:“治功能性子宮出血。”

3.南藥《中草藥學》:“降火涼血,活血止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g;研粉,1~2g。外用:適量,研粉敷。

使用注意

孕婦慎服。少數病人服後有腹脹、噁心、嘔吐、手麻、頭暈等反應,故不宜過量,反應嚴重者應停服。

1.《全國中草藥彙編》:“服藥後少數病人有腹脹,噁心,嘔吐,手麻等反應;用量過大還有頭暈反應。輕者不需停藥,會自行消失。”

2.南藥《中草藥學》:“孕婦慎服。”

附方

1.治急性菌痢 朱砂七(生品研粉)每次2.1g,溫開水沖服,每日3~4次,可連服7日。(《陝西中草藥》)

2.治急性胃痛 朱砂七(生品)6g。研粉,酒沖服。(同上)

3.治吐血、衄血、便血 朱砂七、白茅根、構白皮、地骨皮各12g。黃酒煎服。(同上)

4.治月經不調,氣血積塊及腹痛 朱砂七(醋煮透)9~12g。水煎服。(同上)

5.治崩漏 朱砂七(醋炒)9~12g。水煎服。(同上)

6.治產後血運,惡物沖心,四肢冰冷,唇青腹脹,昏迷 紅藥子一兩,頭紅花一錢。水煎服。大小便俱利,血自下也。(《綱目》引《禹講師經驗方》)

臨床報導

1.治療上呼吸道感染 服朱砂蓮粉或片,每次2g,每日4次;或10%煎液每次20ml,每日4次。治療32例,顯效16例,有效14例,無效2例。另用朱砂蓮甲素(每片0.2g),每次1片,日服4次,每次與碳酸氫鈉0.5g同服。治療肺炎、支氣管炎、扁桃體炎共24例,均有效果[1]。

2.治療急性菌痢 將朱砂蓮製成片劑,每片0.25g。成人每次0.5~1g,第1、2日每4小時服1次,以後每日4次。治療110例,治癒61例,好轉33例,無效16例。體溫一般於24小時內恢復正常,膿血便在2~3日後減少或消失。最快的服藥3日,一般7日可獲痊癒。細菌培養22例,陽性9例,復查8例,7例於6天轉陰,1例於9天轉陰。個別病人愈後有復發。在痊癒的61例患者中,25例仍有輕度的腹痛感。服藥期間未發現副作用[2]。

參考文獻

[1]第二軍醫大學.材料彙編,1971,(1):19

[2]陝西省中醫研究所內科研究室.陝西新醫藥,197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