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粉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靈藥(《外科大成》),三白丹(《張氏醫通》),三仙散(《吳氏醫方彙編》),小升丹、三仙丹(《瘍醫大全》),升丹(《藥奩啟秘》),紅升(《外科傳薪集》),升藥(《藥材資料彙編》)。

釋名

本品一般由水銀、硝石、白礬昇華煉製而成,呈紅色粉末狀,故有諸名。

基原

為由水銀、硝石、白礬或由水銀和硝酸煉製而成的紅色氧化汞。

制法

1.傳統法 原料為水銀、硝石、白礬各60g。先將硝石、白礬研細拌勻,置鐵鍋中,用文火加熱至完全熔化,放冷,使凝結。然後將水銀灑於表面,用瓷碗覆蓋鍋上,碗與鍋交接處用桑皮紙條封固,四周用黃泥密封至近碗底,碗底上放白米數粒。重新用火加熱,先用文火,後用武火,至白米變成黃色時,再用文火繼續煉至米變焦色。去火,放冷,除去封泥,將碗取下。碗內周圍的紅色昇華物為“紅升”,碗中央的黃色昇華物為“黃升”,鍋底剩下的塊狀為“升藥底”。

2.合成法 原料為水銀500g,硝酸650~~700g。先將硝酸倒入耐酸容器內,再加水銀,靜置。待其反應至無棕紅色煙霧出後,倒入不銹鋼盤內。砂浴加熱(溫度控制在100℃以下,使其分解),約1~2小時即得紅色氧化汞。

化學成分

主要含氧化汞(HgO),漢口紅粉含量在98%以上;另含硝酸汞[Hg(NO3)2]等。

藥理

紅粉所含氧化汞及硝酸汞具有消毒、防腐、抑菌作用。紅粉可抑制多種致病菌,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的殺傷力比石炭酸強100倍以上。紅粉還能促進機體組織再生和傷口癒合。

氧化汞毒性甚大,人致死量為0.1~0.7g。小鼠口服LD50為22mg/kg,大鼠口服LD50為18mg/kg。

炮製

取原藥材,置乳缽內,加水少許,飛至極細,曬乾,碾細。

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遮光,密閉,專庫保管。

藥性

味辛,性熱。有大毒。歸脾經。毒烈腐潰。

《瘡瘍外用本草》:“辛,熱,燥。有大毒。”

功效主治

拔毒提膿,祛腐生肌。主治癰疽疔瘡,瘰鬁癭瘤,梅毒疳瘡,腫硬肉腐;竇道瘺管,膿水不收。

1.《外科大成》:“治一切頑瘡,及楊梅粉毒,喉疳,下疳。”

2.《張氏醫通》:“治梅瘡結毒。”

3.《吳氏醫方彙編》:“治一切陽症腐爛太甚者。”

4.《瘍醫大全》:“提膿長肉。”

5.《沈氏經驗方》:“治癰疽爛肉未清,膿水未淨。”

6.《瘍科心得集》:“治一切瘡瘍潰後,拔毒去腐,生新長肉,瘡口堅硬,肉暗紫色。”

7.《全國中草藥彙編》:“拔毒排膿,除腐生新。外治疔瘡癰疽,對口發背等症。”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極細末單用,或與其他藥配成散劑,或製成藥撚插入瘡口。

使用注意

禁內服。外用不宜大量久用。

《瘍科綱要》:“濕瘡有水無膿及頑症惡肉不脫,或起缸口,或黑腐粘韌,久潰敗瘍,則別有應用藥末,非此可愈。凡潰瘍近口近目處弗用,乳頭臍中、陰䘌下疳弗用。”

應用配伍

拔毒提膿,祛腐生肌 本品辛熱燥烈,功能拔毒提膿,蝕腐而生肌,故凡外科瘡瘍,或肉暗紫黑,瘡口堅硬,或潰後膿水未淨,或膿出不暢,或腐肉不去,或形成竇道瘺管者,均可應用。臨床常與煆石膏同用,可視膿水排出是否通暢,腐肉脫落的難易程度,確定二者用量比例。若潰後膿水不暢,可2:8,如《外科傳薪集》九轉丹、《外傷科學》八二丹;若腐肉難脫,膿水不淨,可3:7,如《外傷科學》七三丹,或5:5,如《外傷科學》五五丹;若膿腐將淨,瘡口欲合者,可1:9,如《醫宗金鑒》九一丹。

附方

1.治一切癰疽發背,爛腳惡瘡 煨石膏四兩,漂淨冬丹五錢,上好黃升丹二錢。共為細末。和勻摻患處,即生肌長肉,且不藏毒。(《瘍科遺編》九一丹)

2.治發背、對口瘡不收口 紅粉四錢,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兒茶各二錢,珍珠一錢(豆腐內煮)。上為細末。先用酒洗瘡,棉花拭淨,將藥摻上,溫水蘸竹紙貼上,一日一洗。(年氏《集驗良方》)

3.提膿生肌,治流痰、附骨疽、瘰鬁潰後膿出不暢,腐肉不化,膿水不淨者 升藥、熟石膏各等分。上為極細末。卷於紙撚上,插入瘡口。(《藥奩啟秘》二寶丹)

4.治下疳腐爛 升丹三分,橄欖炭三分,梅片一分。研極細末。麻油調敷,或幹摻。(《藥奩啟秘》)

5.治疥癬濕疹頑癢 三仙丹1g,硫黃15g,蛇床子10g,白芷6g,樟腦1.5g。共研末塗擦。(《礦物藥淺說》)

臨床報導

1.治療頭頸部瘺管 用探針輕探瘺管的深淺和走向,將研細的小升丹,順瘺管的走向推至深處;或將小升丹製成藥線插入瘺管中。隔日換藥1次。如果瘺管深長,經用藥後尚有稀薄濃液和水腫肉芽,可以用細油紗條蘸少許小升丹置入瘺管,以便引流,促使生肌。一般換藥2~3次後,待瘺管脫落,壞死組織排除已淨,新鮮肉芽生長旺盛,即停小升丹,瘺管在數日內自行癒合。共治療20例,計牙源性瘺管7例,慢性頜骨骨髓炎併發瘺管5例,先天性耳前瘺管3例,先天性腮裂瘺管2例,先天性甲狀舌骨瘺管2例,鼻正中瘺管1例。所有病例都是經較長時間應用抗生素和一般換藥未獲痊癒者,一半以上是經切開、刮治、瘺管切除、死骨摘除等手術後仍然復發者。治療結果:20例全部治癒。治癒的標準是瘺管完全癒合,症狀消失,經隨訪1年以上未見復發。用小升丹換藥次數,最少1次,最多4次。治癒時間,最短8日,最長15日,平均13日[1]。

2.治療白癜風 三仙丹、硫黃等分,共為細末,以棉球放醋內濕潤,再蘸藥末塗擦患處20分鐘,每日2次。共治200例,治癒率80%[2]。

3.治療化膿性淋巴結核 白礬50g,輕粉20g,紅升丹30g。共研極細末,再取豬板油150g搗成糊,加入諸藥末調成膏狀,裝瓶備用。潰瘍面用雙氧水沖洗乾淨,75%乙醇消毒,取綠豆粒大小放瘡口中間,根據瘡口大小將祛腐生肌膏攤於白布中間厚約1cm,敷於瘡面上;竇道形成者,用生肌橡皮膏紗條摻本藥做成藥線引流,每日換藥1次。治療98例,均獲痊癒[3]。

文獻綜錄

1.《醫門補要》:“三仙丹,新者性燥,用於提膿散內,則有痛蝕肌肉之虞;用於長肉方中,則無毒盡肌生之效。須得陳去三十年者,燥性轉平,始堪入藥。”

2.《瘍科綱要》:“俗謂陳久不痛,新煉者則痛,殊不盡然。頤嘗以新煉之丹試用,亦未作痛,但研必極細,用時止用新棉花蘸此藥末,輕輕彈上薄貼,止見薄薄深黃色已足,如多用之則痛矣。門外人見之,必謂吝惜藥末,不肯重用,而不知此丹力量甚厚,必不可多乎?”“火候不佳,藥力不及,功用必有不逮,市肆中有煉成者,嘗試用之,病者皆嫌作痛,而自製者則不痛,此必有故。”

參考文獻

[1]蔡航翔,等.新醫藥學雜誌,1976,(2):41

[2]李煥.礦物藥淺說.山東科學技朮出版社,1981:62

[3]萬長行,等.吉林中醫藥,199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