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症三字訣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痢症三字訣

正文

痢為病,發秋天。

古名腸澼,又名滯下,今名曰痢,以其下利而又不爽利也。與洞瀉相別天淵,四季皆有,此症唯秋時此病更多。

金木沴,濕熱煎。

所以秋時此症更多者,蓋五行之序由春入夏為木生火,火熱氣主事之時也;由夏至長夏,六月為火生土,是為濕土,主事之時熱來蒸濕,合氣為暑,故六月節名小暑。大暑至立秋以後,則土來生金,濕熱當止,故其節名處暑,言暑氣自此止也。暑氣止則熱變為涼氣,而涼風至矣,濕氣變為清氣而清肅下降矣。如此則秋金氣旺,木火自戢中土,不致受邪矣。若其人之肝木太旺,遇金來制之,而木不受制,遏郁生火,則熱氣不退,火反剋金,金氣不得清肅,因之濕亦不化,與熱相蒸,蘊結血氣,於三焦腸胃之間釀為腐穢膠黏之汁,則成痢矣。

肝迫注,故下逼,肺收攝,故滯塞。

人身肝主疏泄,疏者條達而上也,泄者順利而下也。木氣不疏則鬱郁者,草木多而壅遏也。木氣太泄則暴注,暴注者泄力太過之故也。然使金不與木爭則泄而不斂,何至滯塞哉!唯當秋金收斂之令,肺金不應受邪,故金必與木爭,木愈泄金愈收,是以逼迫艱澀而成其裡急後重也。

白氣腐,紅血潰。

俗以白痢為寒,非也。白痢只氣分之熱腐化成汁,有如烈日流金爍石也。今之治白痢者每用薑、桂、吳萸而成死證,戒之戒之。蓋紅白二色不分寒熱,只分氣血而已。陳平伯云:氣調則後重自愈,血和則便膿自除,可謂得法。

病有脾,治肝肺。

凡瀉泄之症皆出於腸胃,而胃與大小腸又皆統於脾經,故此痢症亦無不歸屬於脾者。然其致痢之由實不責脾而責在肝肺,肺金不能顧母,肝木鬱而剋土,以致脾王受邪,但當治肝肺,則脾經自治。

初發熱,或惡寒,兼疏表,柴葛餐。

痢症初起而發熱惡寒者,乃內有鬱熱外感風寒,寒能閉火,風能煽熱。互相蒸發是生寒熱,宜兼疏其表,用葛根黃連黃芩湯、柴胡荊芥湯,或人參敗毒散加黃芩亦效。

三五日,病歸里,但治內,無外駛。

痢證在三五日後雖有發熱惡寒等症,亦由邪歸腸胃蒸發於外,其責專重在內,但當清理,裡氣一清則外之寒熱自除。不可發表反傷營衛,以致津枯血竭也。

西醫云:腸胃炎,膜油腫,潰痛兼。

中國自宋元后皆不和痢症何故腹痛?何故便膿?至有以便膿為虛脫,以腹痛為中寒者,誤人不少。唯西醫云,將痢症病死之人剖割視之,見其腸胃發赤,膜油發腫,甚則潰爛,乃知腹痛便膿之故矣。此說似奇,實正蓋油膜者脾經所屬也。肝火從肝膜入膏油蒸發紅腫,肺金不能利水,水火蘊結在油膜中,而油膜又全連腸胃,是以腸胃赤腫發痛,甚則潰爛,與寒中洞泄迥然不同。

治白痢,主肺氣,白虎湯,銀菊散。

輕病用銀菊散,重者宜白虎湯專清肺金,加杏仁、厚朴、桔梗以利肺氣,使不收澀;加白芍、黃芩、甘草以平肝,使肝木不侮肺、脾土不受克則愈。如小便不利再加桑葉、滑石;外有寒熱者可加葛根。

治紅痢,主肝血,白頭湯,守圭臬。

白頭翁無風獨搖,有風不動,一莖直上能引肝氣上達,使不下迫,則後重自除。芩連黃柏大瀉肝火,火清血靜,則紅痢自止,此仲景大法也。余嘗用金花湯加炒荊芥、地榆、歸尾、檳榔、杏仁、白芍、青蒿,亦是白頭翁湯之意。

閉迫甚,不得通,生大黃,暫一攻。

世傳黃連,黃芩、生大黃、吳茱萸為治痢霹靂散,暫用多效,然痢症是蘊釀糾結之邪,非剽劫所能除,甚有久服大黃而反致死者,津血被奪故也。唯遇閉迫太甚求通不得者,於各藥之中暫加大黃,一攻亦常得效。

喜開達,杏、桔、蘇,藁、荷、菊,葛、麻扶。

內閉者宜開,下迫者宜達,開之當從肺治,宜桔梗、杏仁、貝母以制肺氣,使不收澀也。達之當伸肝鬱,宜白頭翁、柴胡,皆莖直上能升清陽,唯二藥鮮真者。余每用荷莖、黃菊、老蘇梗、葛根、天麻代之,皆能申木鬱而解下迫也。

喉痛嗆,是亦恆,證多死,藥難憑。

痢證喉痛氣嗆喘逆者名奇恆利,以其異於常痢也,是火逆攻肺,有立時敗絕之勢。仲景云:急下之,宜大承氣湯。然病此者多死少生。

若噤口,津液傷,不速治,腐胃腸。

諸病不食皆是中寒,唯痢證噤口不食是腸胃熱灼,津液不升,舌乾咽澀,食不得下。西醫言,人之食皆胃津吸之也,此症胃津灼枯是以噤不食。喻嘉言倉廩湯循名失實,朱丹溪石蓮湯依稀彷彿,皆不知胃津用事之故也。此時沃焦救焚,若遲不及則腐腸爛胃而死。世之用香砂橘半者不知誤殺多人,試者噤口必舌上無津液,但令津液蓋過舌心則食即下,百驗不爽,勿為舊說所誤也。

救胃煎、開噤湯,毋利水,免津湯。

痢證嘔吐是火逆拂鬱,宜三黃酒止嘔,嘔止即進食,此非真噤口也,唯不嘔不食舌上無津是為真噤口,宜救胃煎、開噤湯大生津液,以救腸胃。凡泄皆宜利水,唯痢證膠結之邪只當滑以去著,不可滲利反傷津液也。

食已進,痢未止,宜分消,亦利水。

痢症不可利水,自是一定之法。然既服寒涼藥後,腸胃中津液已存,而痢猶不止者亦可兼利小便,使濕熱之邪分消而出。蓋不利水者但清其腸胃也,而兼利水者是兼清其膜油也,且止宜潤。利加滑石、車前、防已、木通之類,而不可燥利也,醫者知之。

痢既愈,當補脾,喜歸地,忌姜耆。

痢後當補脾陰,宜歸地養榮湯。而不當補胃陽,故薑、桂、砂、陳、朮、耆、苓、附皆非所宜,唯用白芍、當歸、麥冬、人參、玉竹、山藥、石斛、黃精、山萸肉一派滋養脾陰之藥則大能補益,令人肥健。

若休息,瘀熱臟,逾時發,攻下良。

或逾時逾年而又復發,名休息痢謂其已休止而又復生息也,是瘀熱留伏於膜油隱慝之地。仲景云宜承氣湯下之,時法用黃連末調羊脂服。余每用清寧丸,日服八分,或當歸蘆薈丸多服皆效。

痢太久,亦變虛,佐熱藥,寒即祛。

痢本無寒證,唯泄痢太久,亦有轉為虛寒者,故仲景有桃花湯、烏梅丸以從治之。

不後重,乃用之,辨症者,當慎持。

但虛滑之症必不後重,與熱閉者有別,醫者當辨之,不可寒熱誤用也。

附方

葛根黃連黃芩湯 (治外感發寒熱並下痢者)

葛根(八錢) 黃連(三錢) 黃芩(三錢) 杏仁(四錢,研) 甘草(一錢) 此仲景治協熱利下之方也。凡痢證兼外感者當本此意治之。用水二碗煎取一碗,頓服之。如有宿食者可加枳殼(一錢) 厚朴(二錢)。

柴胡荊芥湯 (痢症有寒熱表裡兼治者)

川柴胡(八錢,一要真者,不辛散只清香,升發而已。如無真者以青蒿、荷葉、蘇梗代之) 荊芥(一錢半,生用) 竹茹(三錢) 銀花(二錢) 連翹(二錢) 白芍(三分) 杏仁(三分) 枯梗(三分) 青木香(一錢) 黃芩(二錢) 甘草(一錢) 上藥用水三茶碗先煎各味,至四五沸再入荊芥煎三沸,去渣溫服,微汗出,則外熱自退,痢證亦減。

人參敗毒散 (治外感有寒兼發痢者。)

人參 羌活 獨活(各一錢) 川芎(八分) 川柴胡(三錢,如毋真者以青蒿、荷葉代) 前胡(二錢) 桔梗(二錢) 茯苓(二錢) 枳殼(一錢) 生甘草(一分) 此方今人最尚,然皆散寒利水之藥,非痢症勿合之方也,必加黃芩乃能清內熱,再加白芍乃能平肝疏土。凡痢初起而外有寒熱者亦可用此發散之,用水二碗煎取一碗服之。

銀菊散 (治白痢之輕藥也。)

銀花(三錢) 白菊(三錢) 連翹(二錢) 生白芍(三錢) 杏仁(三錢,研去皮尖) 桔梗(三錢) 梔子(二錢) 木香(一錢) 牛蒡子(三錢) 甘草(一錢) 用水三茶碗煎取碗半。服如有宿食,加生大黃五錢。

白虎湯 生石膏(三錢,研) 煅石膏(三錢,研) 甘草(一錢) 粳米(三錢) 再加黃芩(三錢) 白芍(三錢) 杏仁(三錢) 桔梗(二錢) 厚朴(一錢) 方合痢證有外寒者再加葛根、荊芥。小便不利者再加桑皮、滑石,此治白痢之良方也。

白頭翁湯 (治紅痢。)

白頭翁(五錢,細葉白毛一莖直上,味微苦而氣清香,開小黃白色花者為真白頭翁也,如無真者用白薇、粉葛、竹茹、天麻代) 黃柏(三錢) 黃連(三錢) 秦皮(三錢) 用水二碗煎取一碗服最妙。白頭翁能平木疏肝,息風清火使下迫之氣條達而上也。如無此味,亦當仿此用藥,乃能解除裡急。

金花湯 (今名黃連解毒湯,治紅痢。)

黃連(三錢) 黃芩(三錢) 黃柏(三錢) 梔子(三錢) 加杏仁(三錢) 檳榔(二錢) 當歸(三錢) 地榆(三錢) 赤芍(二錢) 荊芥(一錢) 生地(三錢) 青蒿(三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霹靂散 (治痢症脹閉,有宿食發嘔等症。)

生大黃(一錢) 黃連(二錢) 黃芩(三錢) 吳茱萸(一錢) 用水二碗煎取一碗,先取半碗得快利即止勿服。如不快利再服一次,此藥只可服一二次,不可多服。

大承氣湯 (治奇恆痢。)

生大黃(二錢) 厚朴(二錢) 枳殼(一錢) 芒硝(三錢) 先煎三味已成,後入芒硝一二沸,取汁服。咽痛嗆略愈即止,再進加減金花湯。

三黃酒 (治痢症發嘔吐者。)

黃連(一錢) 黃芩(三錢) 生大黃(二錢) 用好燒酒二碗煎成一碗,徐徐嚥下。如不飲酒者用水一碗,加酒一杯煎服,徐咽嘔吐止即勿服。

救胃煎 (治噤口不食。)

生地 白芍 黃連 黃芩 玉竹 花粉(各三錢) 杏仁(三錢,研) 桔梗(二錢) 石膏(四錢,煅) 麥冬(三錢) 枳殼(八錢) 厚朴(一錢) 甘草(一錢) 上水三茶碗煎取碗半,服必舌上有津液則進食矣。

開噤湯 (治噤口不食。)

人參(二錢) 麥冬(三錢) 天冬(三錢) 石膏(三錢,煅) 梔子(三錢) 黃連(二錢) 黃芩(一錢) 黃柏(一錢) 生地(三錢) 白芍(三錢) 當歸(三錢) 射干(二錢) 杏仁(三錢,研) 檳榔 枳殼 甘草(各一錢) 花粉(二錢) 此為治噤口痢之主方。生津進食除腸胃中之炎症,力量周到,再加白頭翁則詳盡無遺矣。

歸地養榮湯

當歸(三錢) 生地(三錢) 山藥(三錢) 麥冬(三錢) 白芍(三錢) 蓮子青心(三錢) 桑葉(三錢) 荷葉(三錢) 石斛(三錢) 玉竹(三錢) 甘草(一錢) 水二碗煎取一碗,痢愈後多服大補益。

調胃承氣湯

生大黃(一錢) 芒硝(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二味已成,再入茫硝二沸,取服得快利即止。

桃花湯 (治虛痢不後重者。)

赤石脂(一錢) 糯米(五錢) 乾薑(炒黑,一錢) 久煎成湯,服之能溫補止澀,為虛滑利之主方,不後重下利者乃用之也。觀仲景原文自知。

清胃丸 (治休息痢。)

生大黃(四兩) 用薄荷拌,酒蒸一次,去薄荷,干後用去糟米酒半斤、好燒酒四兩泡二七日,在飯上蒸一次,再攪一次,再曬露,再蒸乾,再加酒,至大黃爛如泥為丸綠豆大,每服一錢或五分,大便微下則愈。

烏梅丸 (治虛滑久痢不後重者。)

烏梅(去核,十枚) 黃連(三錢) 黃柏(一錢) 人參(一錢) 桂枝(一錢) 細辛(一錢) 附子(一錢) 當歸(一錢) 花椒(一錢) 乾薑(二錢) 上為末,用烏梅飯上蒸熱,搗和加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