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科輯要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19年8月11日 (日) 21:39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h1>痘科輯要</h1> <h1>金敘</h1> <p>甚哉!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斯言所以教孝也。余由是觀之,則為人父者,亦不可不知醫…”)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目录

痘科輯要

金敘

甚哉!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斯言所以教孝也。余由是觀之,則為人父者,亦不可不知醫。何也?小兒素稱啞科,難以臆度,而又是專科者,類多庸劣,求其良者,百不得一。即如痘疹之發,其顯然易見者耳,由初熱而現點,而灌漿收靨,有形色可占,有時日可計,較諸他症,宜易以為功。而往往補瀉殊施,虛實莫辨,吉凶罔知,趨避先後多所貿亂者,則其術有未精而所以治之者,失其道也。為人父者不知醫,又不知所以擇醫,以彼嬰孩,供其荼毒,鞠育乖方,咎將誰屬?與言及此,竊為寒心。文子夢弼起者,湘南文學也。自其少時攻舉子業,恂恂謹厚,潛心經史,旁及諸子百家之書,無不通曉,屢躓棘闈,乃棄而肆力於醫。窺東垣、丹溪之堂奧,衍河間、潔古之薪傳,以此活人,選輒獲效。惻然念小兒一科,惟痘疹為生死關頭,所繫尤重。爰取清江聶氏《活幼心法》一書,沉潛反覆,得其宗旨,參以玉堂《定論》、張氏《新書》,兼綜條貫,明白無疑,由是匯成一編,袖以質余。披閱之,見其詳求乎寒熱虛實之辨,指陳乎吉凶順逆之機,無症不備,有方必搜。雖未嘗別出新裁,直抒己見,而抉擇去取之間,卓有定識,非精於斯道者,固不能若是也,顏之曰《痘科輯要》。即令付諸剞劂,以公同好,且以告天下之為人父者。

時嘉慶六年辛酉歲秋九月穀旦年家眷同學弟金方世拜題

自序

漢建武二十五年,馬援徵武陵蠻軍,次下雋,士卒死者大半。史以疫書,蓋即痘也。痘其始於此乎?治痘之法,如劉河間、錢仲陽、張潔古、王海藏、陳文中、朱丹溪,皆卓卓名家,迥殊庸劣。然而劉、錢、張、王失之瀉,陳氏失之補,丹溪操中立之術,補瀉兼施,又失之牽制,而權不歸一。他如《保赤全書》、《證治準繩》,舛謬已甚。《金鏡錄》、《痘科正宗》、《痘疹心要會編》等書,非無一節之長,究之得不償失。獨有明清江聶氏著《活幼心法》一書,以為胎毒藏於命門,觸之即發,可內托而不可清解,闡千古之秘奧,救萬世之嬰孩,其功偉哉!顧其立言高渾,方法簡約,留心斯道者,能精思其義,觸類引伸,固可用之不竭。若淺學之士,因症檢方,或不免少之見存。本朝朱玉堂先生《痘疹定論》,意在表章江聶氏,仍略而不詳;張氏之《種痘新書》詳矣,其文辭又多重複冗漫,讀者不能一目瞭然。用是不揣固陋,於聶與朱之略者詳之,於張之繁衍者刪之,張亦間有未備者,採他書補之。語取其簡而括,義取其精而顯,方取其平易而當,臨病檢書可得治法,聊為粗工開一捷徑。知我罪我,所不暇顧。

嘉慶六年歲次辛酉仲秋月上浣衡山文起夢弼書於築岩草舍

毛序

世有得秘傳方書而什襲藏之者,設為一身一家所得矣,然私而不公,識此當恨焉。夫賢人君子,不為良相,必為良醫,既為良醫,本其一生之精,思稔諸書,日所診治,以筆之於書,蓋欲濟天下後世也。得其書者,秘而不傳,非徒負作者苦心?其視患者呻吟望求而不加憐惜,居心亦太忍矣。倘以己所珍重者與世人共寶之,則人皆有術以扶危拯困、起死回生。而庸夫之諉於天命者,不足辨也。痘疹之厄,嬰兒委命於父兄,父兄授權於醫,稍有不慎,即殺諸俄頃。醫殺之,實父兄殺之也。苟得善本,留心研究,明乎虛實寒熱之症,升解補瀉之方,臨時自有主張,何至挈嬰兒之命付諸庸醫之手?金君竹均家藏《痘疹輯要》一書,乃其尊人菊圃先生秉鐸衡山時秀才文君夢弼所輯,菊圃先生序而梓之者也。每遇時行險症,醫者束手,病家失措,本是書辨症用方,多所全活。可知天命之說不足憑,而醫不能無誤矣。原版漫滅已久,書罕存者,竹均欲以所藏公諸宇內,為業醫者授以指南,為出痘者予以寶筏。乃謀諸同志,捐資重刊,皆欣然稱善。旬月間捐得若干金,遂命開雕,月餘工竣。既屈君自申袖《痘科秘傳》見,亦云抄自粵東,並無刻本,亦不著作者姓字。自得是篇,所求甚夥,蓋與《輯要》合夢璧乎?展卷讀之,辨症施治,剖晰詳明,與《輯要》並行不悖。詳加決擇,撮其論著最精者每篇別為續集,又採諸方附於卷末。是書也,成兼能家置一冊,為活幼慈航,則不知醫者,亦不至為庸醫誤,可慰著書者保赤婆心。而二君公善之誠,眾君子樂善傾助,並委不朽矣。

道光九年歲次己丑仲夏月上浣長沙毛鵬謹識

卷一

痘源(節錄聶本)

痘乃胎毒藏於命門。論胎毒者,曰欲火,曰恣食厚味,曰降生之時,口咽穢血,此皆非確論也。人之有生,受氣於父,成形於母,則胎毒亦隨之,而根於陽施陰受之始,豈待成胎之後,乃有是毒耶?又曰:胎毒藏於五臟,故有痘出五臟、麻出六腑之說。不知胎元之成,先有命門,自命門之陽動陰靜,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月之後,五臟六腑始有定形,豈命門所藏之胎毒,至此又將陰毒遷移於五臟而為痘,復又將陽毒轉移於六腑而為麻耶?夫命門體也,五臟用也,六腑又五臟之用也。命門所藏者,陰陽之氣也。陰陽之氣,藏於命門,至深至密,形氣俱泯,必賴五臟六腑傳送時令之氣透入命門,感痘之氣而為痘,感麻之氣而為麻。時令之氣,有清有濁,胎毒有順而無逆,猶人之性有善而無惡。痘有逆者,時令濁氣之所變,猶人之為惡,氣稟習俗之所移也。

氣血(節錄聶本)

氣體天而親上,血體地而親下,痘之出也,其高起之疱,氣之位也,上也,氣宜充焉;其四暈根腳,血之位也,下也,血宜附焉。疱尖而色白潤,是氣充而居其親上之尊也;四圍有暈而色紅活,是血附而安其親下之分也,此最吉也,可勿藥而愈。頂陷則氣反親下,此氣虧而不能充也,法當補氣;四圍根腳無紅暈,此血虧而不能附也,法當補血,此理猶易明也。其有通頂紅色成血疱者,是血反親上也,此症最險,必不能成漿,至八九日後,癢塌而死。然此非血之獨盈,乃由氣虧而失其居尊之常,故血得以妄行,而僭居其位也,急宜大補其氣,氣充則能統血,血自不得泛溢妄行,而疱轉白矣。世人不明此理,見其疱紅,誤認為血熱,用涼血行血之劑,致令氣愈虧,斃愈速,不亦悲乎。至於調治氣血,其氣獨虛者,固宜專補氣,不宜補血,蓋陽不能從陰,陰愈長則陽愈消也,其有血虛者,多由胃氣損傷,元氣不足所致,蓋陰必從陽,陽生則陰長也,故必以胃氣為主,補血必先補氣。

虛實寒熱(節錄聶本)

痘瘡之虛實寒熱,與諸病有同有不同。諸病有虛者,元氣自虛也,宜補也;痘瘡有表虛,有裡虛,亦元氣自虛也,宜補也,此相同者也。諸病有實者,邪氣實也,可瀉也;痘瘡有表實,有裡實,此則元氣完固,毒氣不能為害,不可瀉,亦不必瀉也,此不同者也。諸病有虛之甚者,陰有餘,陽不足,則寒自虛生,宜溫熱之劑;痘瘡有虛之甚者,亦陰有餘,陽不足,而寒自虛生,亦宜溫熱之劑,此相同者也。諸病有寒自外入者,外感是也,當其在表,宜發散之,久而在裡郁為熱,宜清解之;痘出而風寒外襲,宜溫而散之,或外寒入里,為吐瀉諸症,亦宜溫之而已,外不可發汗,內不可清解也。諸病有虛熱者,補其元氣,則熱自除,痘瘡亦有虛熱,當以補元氣為主,而略兼解毒,此同而有不同也。諸病有實熱者,血氣未虧,邪氣壅盛,單用寒涼瀉之;痘瘡亦有實熱者,稟氣強,血氣盛而毒氣亦盛,亦單用清涼解之,此又相同者也。聽其聲音,觀其靜躁,視其飲食之多少,審其大小便之利澀,三歲以上者診其脈之遲速洪微,則虛實寒熱,若黑白分矣。

闢解毒(節錄聶本)

痘與諸瘡不同,諸瘡以解毒為主,痘以血氣為主,血氣能送毒以灌膿、結痂則生,血氣不能送毒以灌膿、結痂則死。解毒之藥,多損血氣,小兒稟賦強壯,脾胃氣健,飲食如常,其氣血自旺,自能送毒氣以成功,毒不必解。若稟賦素弱,脾胃不強,出痘時飲食減少,或瀉,或渴,或腹脹,或手足冷,或氣短促,或失聲,或痘出不快,或根窠不紅活,或色白而頂陷,或當灌膿而不灌膿,或當結痂而不結痂,皆由血氣不能送毒,當速用溫補以扶胃氣,助血氣,倘用參、耆、歸、術而力不及,即加入丁香、木香、桂、附等佐之,不可添入芩、連、蒡、翹等藥,以損藥力,此則欲解其毒而不可也。至於血氣與毒氣並盛者,脈必洪數,痘或初出即帶紫黑,或既出而稠密、紅紫,內症則煩悶躁渴,小便赤澀,大便閉結,此屬實熱,宜清涼之劑以解毒。如大便火閉者,量入酒蒸大黃微利之。若毒氣雖盛,而血氣未旺者,以解毒為主,而兼活血養氣,則參、耆、歸、術之類不可離也。凡解毒者,解之於既出之後,是順其欲散之勢,猶為近理;解之於未出之先,是遏其猛銳欲出之勢,其禍甚速,痘未出時,除升發微汗一劑外,凡攻里清表、寒涼解毒之劑,當禁之,如砒、巴,勿令入口,惟人參敗毒散,能宣發毒氣出外,為無害耳。麻痘務外發,初發無時,不論是否,當以升麻葛根湯為主。

痘疹避氣

腋下狐臭氣,房中淫液氣,行遠勞汗氣,溝糞濁惡氣,婦人經候氣,諸瘡腥臭氣,砒硫蚊煙氣,誤燒頭髮氣,吹滅燈燭氣,柴煙魚骨氣,蔥蒜韭薤氣,煎炒油煙氣,醉酒葷腥氣,麝香臊穢氣。

守禁忌

生人往來,罵詈呼怒,對梳頭,對搔癢,勿掃地,勿對荒言,勿使僧道師巫入房,勿對飲食歌樂。

可種

印堂、山根、年壽無青暗之色者,兩目有神者,神情安逸者,肥不見肉瘦不露骨者,肉色緊微帶紫黑色者,天柱端正,手持物件有力者,站立腳不倦怠者,小便遠而長者,腎囊緊小微帶紫黑色如荔枝殼者。

不可種

兩目無神、昏蒙倦怠者,肉鬆如發麵樣者,氣不均勻者,面無喜色者,形氣瘦弱者,內有疳積者,病後虛弱者,吐瀉後元氣未復者,渾身有疥瘡者,生大毒正氣未復者,聲音不亮不長者。

卷二

初熱三日治法

發熱之初,身熱和緩,或熱或退,神清氣爽,飲食如常,此不必用藥發汗,但戒葷禁風,調護而已。其有憎寒壯熱,頭疼咳嗽,鼻流清涕者,多因外感,不可不發散也。當視兒體強弱,體氣強者,用加味升麻葛根湯(一)汗之;體氣弱者,用加味參蘇飲(二)汗之,然皆不可出汗太多,恐虛其表後難起脹灌漿也。既發汗,身熱漸緩,兒頗安靜,其痘必稀(亦有痘多者血氣虛也)。若發汗後,身熱不退,或煩躁,且勿峻攻,姑少待之,其或煩悶燥渴妄語,用敗毒和中散(三)清之,切不可用傷寒家柴胡、黃芩、乾葛、花粉等清解之劑。此藥若用差一劑,解虛其表,至七八日,漿必不行,雖極力補助,莫能救療,其痘必枯焦癢塌而死。服敗毒和中散,覺煩悶少解,即止勿服,聽其痘外出,其中自安。或有腹痛腰痛煩悶,大熱熏蒸,眼紅唇紫,舌有黃苔,口中臭氣,狂言躁語,二便不通,惡風惡寒,嘎齒咬牙者,此其毒氣沉重,然只宜用敗毒和中散,加酒炒大黃微利之,聽其痘毒外出則諸症自退。然後看其痘,或稠密或紅紫帶黑,又議解毒可也,切不可純用寒涼,以阻遏其痘出之勢,立致內攻告變。

初熱險症

初熱時,唇淡面青,手足冷,舌無苔,精神困倦,不思飲食,二便清利,脈沉細遲緩,乃虛症也。若猶大熱灼人,心中迷悶,則元氣虛而毒氣又盛,急用調元解毒湯(八十四)。

初熱為風寒所閉,一時無表散之藥,或兒體弱,不任發散,或既服表散藥,不可再表,用桃樹皮、薑蔥搗爛,炒溫敷臍上,一炷香久,亦取其發散也。

初熱時小便如血,遍身見紫色斑點,此毒盛血熱也,宜二寶散(八十五),或犀角地黃湯(八十六)(按:小便如血,言其赤之甚耳,若果是血。必不可救)。初熱四肢僵直,不能舉動,或氣粗目閉,迷悶不醒,皆為風寒所束,毒不能宣之故也,宜蘇解散(八)加天麻、白附、全蠍、殭蠶。若元氣虛者,宜扶元祛風湯(八十七)。

初熱時遂變失聲,此風邪入肺,重則用清肺飲(八十八 ),輕則用甘桔湯(八十九)。

發熱時,耳下或頸上有泡,皆寒氣風痰所結,用紫荊皮、防風、荊芥、生南星、生半夏、麻黃、白芷,共為末,酒調或醋調敷之,或用生薑磨地泥敷之,俟痘出自愈,切不可用癤毒草藥,冰伏其毒。

初熱逆症

初熱頭面一片紅如胭脂者,六日後死。身如熨斗,眼紅唇裂而紫黑者凶。腹中疼痛,及腰痛如杖,連尻骨俱痛者不治。如痛不甚而有止者,解腎邪可治。心窩及遍身皮內有紅塊者不治。七孔二便出血不止者必死。見紫黑斑者死。目閉無魂,昏睡不醒者死。然有為風寒所閉,昏昏好睡者,散其寒邪,宣其毒氣,則愈。舌頭紫黑色者死。聲啞神昏者死。吐臭痰或腹脹痰鳴者死。胸高而突者死。四肢厥冷,舌卷囊縮者死。口中常如食物者凶。目閉咬牙,鼻生黑氣者死。飲食不化,形色青藍者死。唇項腫硬,神氣昏暗者死。未熱先出賊痘數粒,至熱時俱沒有者死。

見點三日治法

見點用藥,與初發略同,初發之藥,在發散而兼解毒,見點之藥,宜解毒而佐升提。凡補滯辛熱,如肉桂、附子、丁香、乾薑、茯苓、茯神、鹿茸、鹿血、白朮、半夏、淮山、棗仁、遠志、蒼朮、藿香、砂仁、豆蔻、訶子、五味之類,此時猶不敢妄投,即用黃耆、甘草,亦用生而不用炙,芍藥用赤而不用白,地黃用生而不用熟,蓋慮其滯毒氣,助毒火,以貽禍於其後也。

見點要合常期,發熱四日見標者吉,三日見標者次之,若二日即見者凶,一日見者尤凶。雖然不應出而出者固重,若應出而不出,亦不為輕。自古方書,皆詳於已出之後,而略於未出之前,深言出而稠密之危,不言留中不出之禍。不知已出之毒,外寇也;未出之毒,內寇也。速出稠密者,外攻也;留中不出者,內攻也,內寇與外寇孰烈,內攻與外攻孰重,故痘已出而死者,必在旬日之外,未出而死者,必在六日之中,凡小兒發熱三四日而未見點者,急用捻子照之,其痘隱於皮膚之間,歷歷可指,辨其虛實寒熱而速治之,庶毒不內攻也。

痘出不快,痘至五日上,頭面胸背俱宜出矣,若猶隱於皮膚之內,欲出不出,謂之不快,此症有數等,或為風寒所閉,或為熱毒所壅,或因元氣不足,最宜詳辨。皮下之點,不甚紅紫,鼻塞聲重,咳嗽惡風,膚起雞皮,迷悶不醒而出不快者,此為風寒所閉也,宜加減參蘇飲(十一)散之,或升麻湯,用升麻、防風、川芎、蟬蛻、牛子、連翹、枳殼、麥冬、桔梗、陳皮、紫草、甘草、山楂、山甲、前胡、紫蘇,弱者加參、耆,薑蔥引,熱服。服後被蓋片時,取微汗,痘即見矣。再用推拿以鬆其肌表,痘尤易出。皮下之點紅紫,或密如蠶種,或一片不分顆粒,唇紅舌黃,臍下痛,煩悶咬牙,目赤口臭,身熱大便閉,而出不快者,此為熱毒所壅,血氣不流行也,宜調元化毒湯(十)去參、耆,加小川芎清之,或加酒蒸大黃微利之,或用上升麻湯,去紫蘇加黃芩、黃連。以上二症,必從前失於解表,身無微汗,故欲出而不能。若皮下之點淡白,唇亦淡白,倦臥,飲食減少,二便清利,身涼,手足冰冷,目閉無魂,而出不快者,此元氣不足,不能送毒出外也,宜補中益氣湯,若無人參,須加官桂、鹿茸,或溫中益氣湯(九)托之。大抵痘之不出,多屬此三症,詳審而治之,無不出矣。又有因邪穢所觸,隱伏而出不快,其痘必癢,宜平和湯(+二)解之,外以蒼朮、紅棗或沉香、檀香、乳香等燒煙燻之(一說蒼朮乾燥不可用),以避其氣,仍看痘色暈腳,或宣之,或補之。

夏月為暑氣所遏,痘出不快,煩渴,宜人參白虎湯加糯米一撮,或五苓散(茯苓用赤者)加木通、乾葛、生薑,或辰砂益元散加車前、木通、牛子,用香薷煎水調服,暑退痘自出(凡治傷暑,宜利水,蓋暑不可汗下,當從小便解泄也)。小兒出痘之時,痘毒達於皮膚,宜熱氣透泄,不可包裹太甚,致毒氣壅鬱,其痘必多,且恐鼓動浮游之火,有夾丹、夾癮之患。初出時,吐瀉過甚,致脾胃虛弱,痘出不快,宜理中湯加官桂,瀉不止,加茯苓、豆蔻、訶子。前有房勞,以致腎虧,痘出不快,多有腰痠腰痛,用人參、生耆、當歸、川芎、元枝、白芍、杜仲、故紙、續斷、枸杞、肉桂、炙草,煩渴者,加麥冬、連翹。元氣本虛,毒氣又盛,大熱,痘出不快,解毒既恐傷元,扶元又恐助熱,此際最難措手,必用剖雞方托之(方見腰痛),其痘自出,此屢試屢驗,痘伏而不出,當察其報痘之的確,或二三顆,或五六顆,或上下手足有十餘顆,此為出痘無疑,否則只有身熱而無報痘之明證,乃雜病也,雜病則以雜病藥治之,出痘則以托痘藥宣之。痘出不快,煩渴悶亂,睡不寧,咳嗽失聲,用艾葉二兩,胡椒三十粒,擂爛、水調取汁,熬膏作餅,敷臍中。痘出不快,用雞冠血和酒服。樟樹皮、柑子葉、生薑,共搗爛,加麻油炒熱,紅紙包熨遍身。水楊柳枝葉五錢,冬月桔梗,煎湯服,此方麻亦可用。痘已出復隱,勢甚危急,用紫背荷葉(取霜後貼水者),白殭蠶(取直者,炒去絲),等分為末,胡荽湯,或溫酒下。

見點順症

熱至四日,耳目口腮元壽之間先見數點者吉,或兩顴報點亦吉,或面部未見而手足先見者尤吉,此標從肝肺脾經來也。手足元壽見者屬脾經,痘必稀,百無一凶;兩顴見者,屬肝肺二經,痘雖多寡不同,究皆可治,是以俱為順症。報點之痘,肥大皮粗堅硬,摸之礙手者吉。此元氣旺,毒氣少也,痘必稀疏。痘作三四次出,到五日後手足方出齊,頭面胸背頸項俱稀疏者吉,蓋面為五臟之府,頭乃諸陽所聚,二處稀,則五臟不留毒氣,諸陽悉得上升,且頸項疏朗則扼要之區不截,胸背不密,則周身之血皆榮,有此順症,縱四肢稠密,亦自無妨。痘出遍身稀疏者上吉。痘初出,即有起發之勢,日漸起脹,頂圓皮粗堅實者吉。初出紅活潤澤,腳有紅暈,不散漫,痘與肉色紅白分明者吉。見點後,潮熱漸減,雜症漸退,飲食漸進,吐瀉皆止,至五六日上,痘出齊。熱退,雜症全無,飲食如常,精神清爽者吉。

朱:見點吉凶:單粒報苗者吉;雙粒出現者稠密,熱退現苗者順,夾熱放苗者險;顆粒大而尖圓紅潤者吉;顆粒大小不一,微見尖圓紅潤者半吉;顆粒十分之中有一分大,二分小,不見尖圓紅潤者凶。

見點險症

諸痘未出,獨印堂先見一顆者,名曉星報點,此痘能閉諸毒,急以燈火烙之,用銅錢一枚印痘上,令痘從錢眼出,然後烙之,庶小兒不躲閃差誤。承漿、廣額先見數點,此心腎二經之苗,必凶,又恐為瞰報之賊標,俱速以燈烙,或用銀針剔破,吮去惡血,旋用拔毒散(三十五)敷之,此標一除,能減無限之痘。嘴角有痘,曰鎖口,鼻孔邊痘,曰攔門,皆為凶痘。喉窩之痘,主咽痛;心窩之痘,主煩悶;凡耳後窩中、頸項窩間有痘,皆不吉,俱宜速去之。熱至四日上,痘一見點,則毒氣將達皮膚,熱宜漸退,諸症亦宜漸平。若熱不減,宜清解丸(百三六),次服散花丸(百三七)。倘猶大熱煩渴,悶亂不寧,或點見瑣屑,其毒必重,痘必多,用解毒湯(百十二),須日進二三服,痘或可減,若怠忽視之,則鋪氈蠶種紫黑乾枯之候至矣。蓋四五日內。正宜解毒,失此不治,後雖欲解而不能矣。痘出稠密,其天庭、地角雖然明朗,而兩顴一片丹紅,不分地界,此毒在肝肺,不急治,必咳嗽失聲,癢塌而死,用前胡、赤芍、紫草茸、生地、丹皮、牛子、連翹、川芎、黃芩、黃連、木通、甘草,外用水楊柳煎水,屢拭其面,痘即轉色,或以胭脂米擂水搽痘上,亦能解毒活血,此屢試屢驗。

痘疔賊痘

痘中有紫黑乾硬,暴脹獨大,腳無紅暈者,痘疔也。痘疔能閉諸毒,帶累眾痘。未齊有疔,則諸痘不能出現;既齊有疔,則諸痘不能起脹;行漿時有疔,則諸痘必致倒陷。故初出之時見有紫黑獨大之點,恐其成疔,即以銀針刺破,吸盡黑血,以拔毒散(三十五)敷之,或四聖膏(三十四)亦妙。

朱:痘疔初見時,以燈火焠之,再用拔毒散搽之,不消,然後用銀針剔破疔頂,必出紫血,用棉花擦淨,隨用四聖膏填入,自然爛去疔腳,膿水淋漓。一法用獨蒜片安疔上,以艾於蒜上炙三壯,自消。一法用巴豆一粒去皮,硃砂一分研爛,刺破點入,一時即消。

張:痘疔初刺破,用拔毒散敷後,次日若再硬脹,仍刺破,以前藥敷之,必轉紅活,方可已也。若針挑不動,手捻有核,須用刀從四邊刮開,以小鉗鉗出,其形如釘,長半寸許,仍以前藥敷滿瘡口,自愈。

【附方】山慈菇和蜣螂肉,搗爛塗上,能取疔根。

又四肢有痘,慘暗堅硬,痛甚,或外無痘而內有核作痛,亦痘疔也,宜艾火灸之,或燈火焠之。若不急治,其疔即深陷,穿筋透髓,腐爛見骨,甚可畏也。天庭有黑點,心窩舌上必有疔;地角有黑點,陰囊必有疔;兩顴有黑點,兩腋必有疔;準頭有黑點,四肢必有疔。此觀顯可知其隱也。

朱:賊痘先含微水,頂有黑色,外形獨大,與痘疔無異,但痘疔根腳微腫,賊痘根腳不腫,治法以燈芯蘸清油焠之,其毒即化。倘賊痘甚多,燈火難受用,拔毒散搽之,日三四次,若焠之不退,搽之不起,不能成漿,則不可救,痘疔、賊痘,俱用人參、黃耆、當歸、白芍、川芎、牛子、連翹、人中黃、山甲、防風煎服,加雄黃更妙。

看痘形色

痘色慘暗不明,此邪火壅於肌肉,而血不榮活也,宜加味升麻湯(百四十),天庭暗,加麥冬、黃連,兩顴暗,加丹皮、黃芩。發熱一二日即見標者,曰火裹苗,不急退其熱,則苗槁矣,用清地退火湯(百四一),或用秦艽(酒洗淨),水煎服。痘出大熱不退,痘色乾枯,或紫或黑,界地不分,皆毒壅血所致,不急治,至八九日,必腹脹氣喘,癢塌而死,宜涼血解毒湯(百四二),或大成散(百四三),用紫草、紅花、赤芍、人中黃,煎水調服,譫狂者用麥冬、燈心、車前、木通煎水調服。大凡毒盛之症,不可用當歸、鹿茸,誤用則串成一片矣。痘一齊湧出,大熱煩悶,稠密焦紫,皆熱毒猛烈,氣血凝滯,不急治,必變紫黑二陷,死於十二日內,宜調元化毒湯(十),有嗽加陳皮、花粉。痘出稠密干紫,身熱氣粗,譫亂驚搐,時點額搖頭,手足牽引,此熱毒滯於臟腑,故肝木動而生風,心火炎而驚譫,宜祛風退熱,用烏金丸(百四四)。痘雖見點,其毒郁中,壯熱煩渴,紫色不起,唇口硬裂,此毒留脾胃,宜內解脾胃之郁,外清肌肉之邪,用防風、白芷、紫草、甘草、紅花、生地、蟬蛻、木通、川芎、赤芍煎水,調下小無比散(百四五)。痘初出如雲霞突起,紅丹遍布,此浮游之火,散漫於皮膚,宜涼血解肌以退火,用元參升麻湯(三十一)。痘有內黑外白者,毒凝於裡也,用三黃湯(百四六)。痘有內白外黑者,毒滯於表也,宜解肌活血,用升麻湯(百四七)。痘出頂上有茱萸紋,毒凝氣滯也,色不甚紅者,用調元化毒湯(十),色紅甚者,用涼血化毒湯(百四八)加川芎、蟬蛻、防風,若不急治,後必成空倉痘,死於一十三日內。

以上俱毒盛血熱之症,固宜清解,然不可過用,若痘轉紅活,人稍安靜,即宜漸進溫補,以為成漿之地。

見點虛寒諸症

痘出而熱不退,痘頂不起,根窠欠紅,若隱若現,出而覆沒,兼之唇淡而青,雙眸不炯,聲氣不雄,此氣血兩虧,不能盡發其毒也。不急治,毒將內攻,必變灰白癢塌,死於八九日內,宜千金內托散(十六)。痘出雖稀,其痘與肉色無異,根窠絕無紅暈,此血虛而氣亦不甚振也,用人參、黃耆、當歸、鹿茸、川芎、白芍,又方用保元湯(百四九)(有初出時痘雖不紅而粗肥起頂者,此氣至而血未至也,不可一概作血虛論,至起脹時,其腳自紅)。痘出身涼,不思飲食,痘色灰白,吐乳泄青,手足厥冷,腹或脹痛,此純陰之症,最為危險,速用回生丹(五十一)熱服,被蓋片時,令陰退陽回,痘自紅活,吐瀉不止,用異功散(五十)。痘初出,貴瘡厚堅實,若皮薄體軟,此毒在氣分,或氣虛不振也,不急治,必變灰白塌陷,或一包清水,潰爛而死,速用回陽散火湯(百五十)。發熱和緩清爽,飲食如常,出痘少點數明,至三四日而倦怠嗜臥,不思飲食,所出之痘,形影淡白,點粒不明,此非痘毒輕少,乃血氣虛弱,送毒不出也,宜溫中益氣湯(九)托之,甚者必連服二三劑。痘出始齊,其痘必多,若因其安靜,不急托痘出外,延至五六日,毒氣內攻,須臾告變矣。昔人謂熱輕則痘輕,可盡信乎。以上諸症,俱是虛寒,然痘色白者,亦不可概論。有熱毒鬱結於中,使氣血不能舒暢,痘色㿠白者,必解毒活血,其痘乃紅,不然,三日後必變紫色焦枯矣,但此實熱似虛者,痘色雖白,其人必唇紅舌苔,煩悶不寧,宜調元化毒湯(十)。若虛症既形,痘色又白,則必以補為主。

夾斑夾丹夾疹

聶:痘有夾斑而出者,初見痘苗一二顆,其空處及遍身所出,俱紅赤點(張云:斑稍大而不紅),無顆粒,不見高聳,隨出隨沒。又有夾丹而出者,初見痘苗一二顆,遍身紅赤成片,如雲頭突起(張云:丹點甚紅而小,粒若丹砂),此皆毒氣浮游散漫於皮膚間也,不必驚惶,但用元參升麻湯(三一),一二劑,斑、丹自退,用荊防解毒湯(四八)亦好(二症俱以元參為君)。遍身發斑紅紫,無痘出現,不醒人事,急與雪梨食之,或雪梨汁磨象牙與服。又用芙蓉花、川椒、胡椒共為末,紙捲成條,蘸麻油燈盞盛之,燃照被內,覆蓋一時久,其斑自退,痘自現。痘有夾疹而出者,初見痘苗,遍身紅色,碎碎紛紛,形如出疹,宜元參升麻湯,加桔梗、酒芩,令其疹先退,痘自起發,出痘亦稀,或用荊防解毒湯。

(按:痘出時有先見疹子,而夾出如水痘者,此是正痘,因疹子耗去榮血,故自似水痘,但發散其疹子、則正痘自成,蓋疹子從不夾水痘故也)。

補:痘有夾痧而出者,其形如粟,尖圓而硬,中含清水,蔡氏謂痧與疹,皆麻之異名,但痧有水而疹無水,宜四苓散(百一),加防風、黃芩。又有夾癭而出者,痘未出數日之前,或頸項,或耳後,或腋下,發一小塊,大者如桃,小者如李,此虛火挾痰,最宜速治,用貝母、花粉、甘草之類,清利解散,庶免後患。

夾水痘

痘有夾水痘而出者,或正痘未出而水痘先出,不必過慮,但治正痘,水痘自起,結痂而愈。

小痘

痘之大者名大痘,小者名小痘,雖不甚起脹,而尖圓可愛,此乃毒輕之症,故易齊易靨,不如常期亦無害也。

驗出齊否

看痘出齊與否,以腳心為驗,腳心有痘,則出齊矣。若痘稀者,不必拘此,以身不熱為出齊。

食肉

聶:食肉不可太早,必待痘出齊,身不熱,方可食豬肉,若熱未退而食肉以助火邪,必成大患。雞肉首尾俱不可食,惟起脹時,怯弱者食之,以助行漿,壯盛者亦忌之。諸魚皆腥,牛羊皆膻,痘家最忌,並宜禁絕。

朱:痘出齊,身不甚熱,宜食鮮鯽魚,以助胃氣。至灌漿時,宜食肥母雞,或線雞亦可。大漿未滿,鵝肉亦可,綿羊肉亦可,俱不用鹽。若兒小不能食,當令乳母按期而食。又有一種素痘,長漿之時,食葷即吐,當以香蕈燉豆腐、豆腐皮及春筍,和香油或生薑少許,與食,切忌醬醋。

見點逆症

凡痘初熱一日即出者凶,二日出者次之,一齊湧出者不治,此由惡毒猛烈,不循經絡,斬關破壁而出也,急宜解毒涼血,熱退毒清,或猶可救,否則焦黑而死。天庭、方廣、印堂、承漿,先見點者,此痘出心腎,固由毒參陽位,火臨水府,再加天庭地角稠密慘暗,則心腎交敗,水火受傷,必唇紅目赤,色白痰鳴而死,痘已出後,熱一遍復出一遍者凶,痘密如蠶種者凶。初出全不起頂,如燈燒湯泡,此氣血不和,毒無由化也,九日後癢塌而死。初出不似痘形,遍身之痘如蚊咬,或滿面血點,如噴丹砂,此毒壅於肌肉,不能透出成瘡也,十日內必死。初出連肉通紅,不分顆粒,形若紅氈者,不治,或以化毒湯加紅花、芩、連、紫草、辰砂、蘇木治之,界地能分,十可救一。初出未見痘形,只有紅斑如錦如霞者,急用元參升麻湯(三一),或犀角地黃湯(百五二)退之,若不能退,六七日間必死。痘稠密,其根窠絕無紅暈,或紅而散漫,此氣不能領血,血不能載毒也,急用八珍湯,若紅活起頂,或猶可救,否則必死。痘初出即白,與肉色無異,久不轉紅潤者死。初出即含水珠,皮薄易破者死。痘初出,皮薄,色光明若琉璃,根窠全無血色,一二日間,即大如點,必成一包清水,八九時擦破而死,大補氣血或可救。天庭、方廣先見賊標,光亮好看,條然而沒者死,痘初出煩躁不寧,腰腹痛,口鼻氣粗,點見紫黑者死。初熱腰痛,痘出痛愈甚,兼之標如蠶種,煩悶不寧,五六日間必口唇青黑,舌上生疔而死,痘既出,狂言如見鬼神,好飲冷水,點從腰上先出者死。痘出或青,或黑如痣,或肌肉青黑成片者死。痘出稠密,口唇崩裂,胃爛發斑者不治,此毒攻脾胃,大宜解利,若下膿血,十可救一。痘出舌卷囊縮者死。痘初出即紫黑焦枯者死。初出即頂陷,中有黑點如針眼者,毒入臟腑也,不治。痘初出即有紫黑之點,如綠豆大,見於兩腋及腹上,此肝肺脾皆中毒也,不過三日,遍身之痘俱紫黑而死。痘既出後,發無名腫毒,十有九死,此毒氣不能泄之於瘡,故發此腫,較之餘毒發疽為更烈也。渾身發紫泡,刺出黑血者死。痘出斜視若有,正視則無,面如橘皮者死。痘出形如蠶殼,又如蛇皮者死,以芎歸勻氣湯(百五三)治之,若轉紅活,十可救一。先出數粒于山根,其色深紅而紫者凶,此氣弱不能主血,血與熱毒乘虛犯上也,急用涼血化毒湯(百四五)。痘初出,口中腥臭之氣,勃勃沖人,此肺中毒火熬煎,肺將爛也,急用清金湯(百五五),緩則必變失聲喘急而死。痘初出時即含水泡,或將起脹即帶膿漿,或膿水未成,忽然收靨,此皆毒入太甚,失其自然之序也。不應至而至,謂之太過,應至而不至,謂之不及。太過者,毒之烈,其法在清毒;不及者,氣不充,其法在扶元。

補:初出三五成群,俗謂梅花痘,其後必連串一片,不能成漿。凡見此症,惟四肢有者無妨,若遍身頭面多有,必不可治。

起脹順症

痘出齊後,熱退身涼,飲食得進,精神清爽,上無咳嗽吐逆之弊,下無泄瀉秘結之虞。痘出稀疏,顆粒分明,頂尖圓放光,日漸起脹,腳聚紅暈,帶漿而升,先出者先起脹,出齊至足,面部水汁俱行,天庭地角,左右頰腮俱有潤澤,水至八分,其腳便有漿膿,或水至即帶行漿,更為氣強血盛,易漿易靨,最吉。其次漸漸升灌,亦吉,不必用藥,只要飲食調和,起居謹慎,自獲平安。切莫冒犯穢氣,致外邪沖觸內毒。勿與肥滑,恐生泄瀉;莫食生冷,恐致腹痛。

起脹險症

痘之起脹,雖在六日之後,其調治之法,當施於七日以前。蓋痘之所以難起者,毒盛痘稠也。凡解毒之藥,多是清涼,惟七日以前可用,若八九日上,候當用補。毒若未清,則畏首畏尾,難施治矣。故六七日間,毒之甚者,急宜解之。痘色紅紫焦枯者,毒盛血燥,不能化也,宜清毒活血湯(十四)。痘色淡白,泡不尖圓,根無紅潤,不起脹者,氣弱血寒,不能送毒於外也,宜參歸鹿茸湯(十五)或千金內托散(十六)。手足冷,加木香、丁香、肉桂;寒戰咬牙,加肉桂、附子;泄瀉,加白芍、豆蔻、訶子、木香、丁香、肉桂(凡痘不起,總由毒重而氣血虛)。看痘須看面部,蓋面為五臟精華所著,面上之痘好,則臟氣充實,毒不內留,雖遍身稠密不起,亦可以治。若面部不起,而手足之痘先脹,此陽氣不能上升而流串四肢,最為凶兆,急用千金內托散,多用川芎,加升麻以提氣上升,面部又以天庭為緊要,天庭不起,雖兩顴及地角俱起,亦無生機。蓋天庭乃至高之所,諸陽之首,此處不起,元陽衰敗,安能運化?急用昇天散(百五八)。痘遍身俱起,而手足不起,乃脾氣弱不能灌溉四肢也,宜補脾快斑湯(百六四)。痘方起脹,即帶黃漿,此毒火熾甚,俗號搶漿痘,不拘何處,急剔去其膿,以拔毒散(百三)敷之,不然,能滯漿路,令諸痘不能成漿。又或間有紫泡、黑泡、血泡,俱毒盛血滯,為惡類之標。若不連退,能引諸痘皆成此泡,亦宜刺去惡血,以拔毒散敷之(按:血泡有血熱氣虛之辨,詳見異痘)。痘已半起,忽然平塌,此元氣虛,或為風寒所觸,或為穢氣所沖,或誤服寒涼所致,必詳審其由。為風寒所觸者,其症必惡風,皮毛粟起,用生薑、附子、桂枝,令出微汗,痘自復起;為穢氣所沖者,其痘必癢,宜平和湯(十二),外以沉、檀、棗核燒煙燻之;穢氣衝觸,譫妄癢塌,抓破出血,聲啞氣急,用石膏、寒水石、麝香、盆金、甘草,共煮,去甘草渣,再煮干為末,蜜調敷胸前;誤服塞涼者,痘色必白,用內托散(十六),加丁香、附子補中氣。痘初出紅活,至起脹時,忽然變紫黑,此必從前失於解毒,致毒留滯於中,將作內攻,最為危險,速用人牙散(百五九)。痘雖鮮紅,究乾燥而不肥潤,此毒火盛,血不足也,宜滋陰退火,用四物快斑湯(百六十)。痘雖光肥而帶濕,脾中有風濕也,不治,則成潰爛,宜四君子快斑湯(百六一)。痘雖紅活充滿而皮薄嬌紅,擦之即破,此氣不足也,宜保命丹(百六二),加無價散(五三)。內傷飲食,腹中飽脹而痛,痘不起脹,此中氣為食積所滯,不能宣暢,宜寬中快斑湯(百六三)。誤食生冷,致脾虛不能起脹,宜理中快斑湯(百六六),泄瀉加肉蔻、訶子。遇天時暄熱,又加包裹,以致火毒郁遏而不起者,宜白虎快斑湯(百六五)。小便赤澀昏迷,宜定心散(九十)。痘有四圍高起而中心陷者,其症有輕有重,痘稀者輕,痘密者重,此皆中氣不足,宜內托散(十六)。若中心陷而黑者,此毒留於裡,中氣鬱而不升也,宜理中氣兼化毒,不急治,必成鐵殼空倉而死,須用人參、黃耆、當歸、白芍、川芎、牛子、連翹、人中黃、山甲、防風,加無價散(五三)及雄黃。若黑硬幹枯而中陷者,是痘疔也,前方與服,余見痘疔。又有中心微起而含水意,其四畔卻乾枯,此毒火熏蒸,津液將枯之兆,必身熱煩躁,不急治,盡焦枯而死,仍用前方加前胡、麥冬。凡痘出昏迷,不省人事,用辰砂一錢,冰片一分,人參三分,加豬尾血,溫酒調勻與服,神效。

張:治一兒,痘出齊而熱不退,昏沉不省人事,諸藥不效,用大成散(百四三)一服,發出臭汗,遂熱退人蘇,痘亦明朗。又一兒,痘出稠密慘暗,悶亂不寧,紫將變黑,清毒活血諸方不效,至八日,症甚危急,用紫草茸、人中黃各六分,人參三分,連進五服,痘盡起脹,因名其方,曰紫黃飲。凡痘焦紫不起,用水楊柳煎水,布蘸頻頻拭之,秋冬葉落用根。

補:痘起脹時,有一處焦枯不起,如柿餅大,其根下皮肉,以銀針按而搖之,亦不甚活動,此毒氣留滯也,宜胭脂塗法(二百廿七)。起脹時,痘漸漸變黑,延蔓一身,此天行疫癘之氣,宜加味保元湯(二百廿八),連用十劑。

五陷

聶:痘出齊後,當治不治,則漿不行,而五陷之症作矣。五陷者,白陷、灰陷、紫陷、黑陷、血陷也(紫黑宜清,灰白宜補.血陷宜轉補氣)。痘稠密紅紫,身熱氣粗,根腳紫暈而頂陷者,紫陷也,失於清補則轉為黑陷(不治),此毒熱熾盛,蔽其氣,凝其血也,宜清毒活血湯(十四),倍參、耆、苓、連、紫草,一二劑,紫色退而痘立起,黑陷亦用此方,然多不可救(朱云:有誤用溫補變成黑陷者,治同)。痘雖稠密,其色淡白,根無紅暈,而頂陷者,白陷也,失於溫補則轉為灰陷,此血氣虛寒,宜參歸鹿茸湯(十五)或千金內托散(十六),隨症加減,痘粒通紅成血泡,而不成漿者,此氣虛不能統血也,宜參耆湯(十七),大補其氣,疱即轉白成漿,失此不治,則氣愈虛,而為血陷,治亦不外此方。血陷與紫陷相類,但血陷雖紅,然淡而不紫,根腳亦淡紅,紫陷屬實,氣粗身熱,血陷屬虛,氣弱身涼。

張:紫陷之症,必毒盛血熱,初見時,其色深紅而無潤澤,其人煩躁口渴,二便不利,大熱不退,此時失於清利,則毒熾血燥,遂變紫色而陷伏,須清毒涼血,用絲瓜化毒湯(百六八);服此不起,用小靈丹(百六九);再不效,必死。或用無價散(五十三)加冰片,以紫草煎水調服,弱者加人參,或用紫黃飲(百六七),或用桃花二錢,梅花一兩,絲瓜五錢,硃砂二錢,人中黃二錢,為末,紫草、人參煎水調眼。又用水楊柳煎水外浴。

起脹逆症

頭面不起,雖遍身皆起,亦死,諸陽不升也。痘不腫起而肉先浮腫者,不治,毒蘊於肌肉,而不達於瘡也。一片紅氈,須詳察之,痘形磊落而未起者,此是血熱,宜涼血化毒,痘自起矣。若瘡跡模糊,摸不礙手,則毒氣散漫,不能成瘡,安有生理?又有腳地不紅,而不起者,亦要看皮下之痘,若顆粒分明,摸之礙手,磊磊於中,此是氣血兩虛,用千金散,托之自起。若色黑暗,形跡模糊,摸不礙手,則毒滯於內,不得成瘡,定不可治。痘未起脹,而頭目先腫者,名大頭瘟,宜散陽分之邪,急用救苦散(百七一),服此不應者死(聶云:此乃氣血虛弱,不能拘攝其毒而發腫,皮色未至光豔,如瓜瓠之狀者,急宜大補氣血)。痘密而目不閉者凶,毒未盡發,不甚腫脹,故不閉也,急用千金內托散(十六)托之,不起者死。又有先目閉,至九日十日,忽然腫退目開,此毒氣內攻也,急用內托散托出毒氣,目復閉者,可治,不閉難治。凡痘稠目閉,必十二日,毒退目開,乃正期也,早開者凶,紫黑不起,乾燥不潤,慘暗不明者死。黑而陷者,死在八九日內,遍身黑陷,悶亂不寧,神昏氣惰者死。痘間有紫黑泡,刺出黑血,繼而處處有此泡者,毒熾血死也,不治。灰白不起,漸成塌陷,膨脹不食,氣促神昏者即死。灰白頂陷,內外俱有紋路,而根窠血散不聚,此氣不充,血不附也,更加泄瀉不食,則脾胃中虛,死無疑矣。灰白頂陷,腰腹大痛,腎氣敗,毒內攻也,不治。痘當起脹時,啼哭不已,日夜呻吟,煩渴悶亂,譫妄如見鬼神者凶,此毒鬱而不能達也。張曾治此症,用豬尾血、冰片五釐,穿山甲三分,硃砂三分,共為末,人參三分煎湯,共尾血調服。痘乃起脹,後補其中,仍加牛子、慈菇,兼與解毒而愈。痘起脹時,吐利不止,乳食不化,二便下血,此脾胃敗也。起脹時,痘如煙霧罩定者死。手足之痘,見而復隱,起而復塌,或上身帶水,下身枯者凶。然八九日間,氣未下行,不可定論為凶,必面上灌膿,下乃有水也,惟終於枯者,乃凶耳。起脹時漿水未行,口唇即有黃漿,俗名鵝口,最是惡候,急宜解脾胃之毒,用調元化毒湯(十)加石膏為君,又用石膏、牛子、甘草煎水,時時搽口唇,並與噙之,或可救也,不然必唇崩齒落而死(按:此症用瀉黃散亦可,方見二百二十六)。起脹時,痘頂即含白漿者,名為痰利,主十一日死。起脹時,面如錫蕩者死。痘焦紫如漆點者死。形如疥癩者死。紅腫如爪者死。痘頂上有黑眼如豬鬃者,毒入臟腑也,急用內托散(十六),托而不起,則難救矣。

灌漿三日治法

痘至七日宜灌,入日宜滿,九日十日乃漿期也。初出是血,其後血化為水,水化為膿,至於成膿,其毒乃化。治痘之法,須預為調理,莫待變症,始倉惶失措。故發熱之初,當為出痘之計;見點之時,當為起脹之計;出齊起水,即要立行漿之計。蓋漿之不行,由於毒之內滯,解毒之劑可施,於七日以前至九日後,斷不敢用清涼,明知毒入內攻,亦難於救藥也。

灌漿順症

九日十日,為灌漿之期,其痘圓滿光澤,有膿窠者,其毒漸化而漿行也。色如綠水,漸變瘡蠍,按之其皮堅硬,身體溫和,二便如常,飲食能進,並雜症者,順也,不必服藥,但節飲食,謹風寒,避穢氣,慎起居而已。痘至九日,面上即帶漿腳,其漿漸升,其暈漸小,其初如葡萄色,其後如黃蠟色,則漿熟矣。頂射黃漿乃漿滿氣充,此順症也。痘至起脹,腹中作飽,不思飲食,是毒猶滯於內。若知飢餓,慕飲食,是毒不內留,臟腑清快,吉兆也。

灌漿險症

痘起脹雖光潤,然手摸之軟而皮皺,此陽氣不充,漿不實,後必不能收靨。又灰白欲成塌陷或頂平腳潤,將成塌陷者,俱用人參、黃耆、白朮、鹿茸各一錢,川芎五分,當歸八分,肉桂八分,淫羊藿一錢,山甲、木香各三分,加黃豆引。痘水起脹,而漿不灌者,宜七真湯(百七二)。痘皮薄漿清,宜補氣健脾為主,用實漿散(百三七)。頂陷無膿,或服內托之藥反不起者,必氣足而血凝也,宜當歸活血湯(百七四)。遍身俱起脹灌漿,忽然變色者,不可不察,變白屬虛,宜千金內托散(十六);變紅變紫屬熱,宜當歸活血湯加人中黃、人參。起脹俱好,至八九日,大便忽閉,欲便而不能便,裡急後重,宜破氣滑利,用歸尾、枳殼各三錢,紫草、生地各一錢,與服即通。此餘熱下注大腸,若不急治,忽發熱而死,即不然,後必成痢。痘破成坑者,亦內陷也,急服內托散,托出毒氣,外敷白龍散,即干牛糞燒為末也。痘灌膿時,外雖起脹,其痘軟,其色乾枯,內無漿汁,此名空倉痘,最為危候,宜詳看其虛實寒熱,用藥攻漿。如實熱又兼毒火內盛者,急以清毒活血湯(十四)攻之;若虛寒者,急以千金內托散(十六),或參歸鹿茸湯攻之。凡見此症,當以手次第按其痘頂,其中空與不空,一目瞭然。倘疑而未決,再以銀針挑一二顆,空則俱空可知(治空倉痘補血為君,補氣為臣)。氣血流暢,毒化為膿,膿之不成,其病有二:毒氣熾盛則血燥而凝,故不能運化以成膿;元氣虛弱,則血寒而縮,亦不能運化以成膿。痘當長漿之際,平塌無膿,復發身熱,於平塌之空處,復出細小痘粒,比先出之平塌者覺多,名曰子母痘,先出者為母,後出者為子,子來救母,吉兆也。子之行漿,不須三日充滿,隨出隨灌,隨灌隨足,子漿充滿,毒已化其大半,母亦漸次成膿矣,痘雖起脹,而不成膿,其內一包清水,乃水泡也,此是脾虛肝盛,土不能制水,宜平肝健脾為主,用人參、黃耆、白朮、淮山、白芍、茯苓、米仁、丁香、半夏、白芷、鹿茸、當歸、肉桂,外以銀針刺去其水,雖百餘顆,亦盡刺之,用除泡散(百七五)敷之。其刺破者,仍復灌漿,要時時詳看,有清水者又刺去之,若不刺去,則遍峰之痘盡成水泡,不可救矣。

聶:水泡宜用參歸鹿茸湯(十五),頭面身軀有漿,惟膝下水泡,無妨。遍身如魚泡者,形若水晶者,皆不治。

補:灌漿時,有發白泡如彈子大者,宜保元湯(百七十)。痘變紫黑泡,乃毒盛血熱,血不能化毒也,急刺去其水,以拔疔散(三五)敷之,有刺去而旋生者又刺之,要頻頻詳看,不然,俱變此泡矣,紫者或可救,黑者必死,內服扶元活血湯(百七六)。膿漿滿時,或為寒氣所薄,一時痘俱紫黑如葡萄色,不必驚恐,急以好肉桂磨服或煎服,立見如舊。

倒陷凶 痘既圓潤起脹而復陷者,名倒陷,倒陷之症,表裡皆虛。有因泄瀉而倒陷者,用人參、黃耆、白朮、茯苓、訶子、豆蔻、肉桂、附子、木香、丁香;有因清解太過而倒陷者,氣血兩虛也,用人參、黃耆、當歸、鹿茸、川芎、白芍、肉桂、淫羊藿、炙草;有因風寒所觸而倒陷者,以散寒扶氣為主,用人參、羌活、川芎、桔梗、升麻、生耆、炙草、生薑引;有因穢氣衝犯而倒陷者,宜補氣解穢為主,用人參、炙耆、當歸、川芎、白芷、肉桂、乳香、丁香、藿香、木香,仍用棗核、檀香,燒煙燻之,治倒靨之法亦如是。

倒靨凶 痘至六七日間,腳漸開,頂愈陷,其色純白,形如豆殼者,名倒靨;又有其痘和皮脫去者,亦倒靨也。又有先起頂,有清水,一旦水收痘靨,全無痘瘡者,亦倒靨也,世人誤認為收靨,不知好痘收靨必有瘡痂,且緩緩而收,若速收無痂皆倒靨也。痘至倒靨,則毒入內,實難療矣,必不得已而治之,用人參、黃耆、當歸、川芎、肉桂、山楂、紅花、白朮、薑棗引(此條原本在收結險症門,今移置此)。

【附方】 倒靨黑色,用狗蠅七個,冬月耳中鑷取,夏月身上取,焙為末,酒調服或生擂碎,酒調服,一時痘即紅活。

催漿 攻將起陷之法,莫詳於五陷之條,但有方書未載,而食物亦可攻漿者,茲備言之。雞冠血,久年老雞及雞爪,人乳,羊肉,野豬皮及蹄爪,黃豆作藥引,糯米作藥引。

朱:聶氏清毒活血湯、千金內托散二方內,並無皂刺、山甲,予治壞症,漿不得成,用此以攻爛之,令其膿水淋漓,亦可起死回生,此不得已而灌用之也。凡用二味,皂刺宜用尖,山甲宜用前足甲片。

【附方】 五穀蟲為末,加雄黃、硃砂酒調服,千歲蟲焙乾為末酒調服,黃豆漿、雞冠血和服(雞不可殺),白鴿煮食,牛蝨焙為末酒服。

灌漿逆症

痘紫黑慘暗,乾枯塌陷者死。諸痘有漿,獨天庭不起,乾枯而塌者死。天庭之痘,如沸水澆皮,延及兩頰,漸干而枯,似靨非靨者死。頭面腫甚,痘皆抓破,臭不可聞者死。面腫早退,痘陷無膿,目無神光者死。漿不充實,不肯結痂,泄瀉寒戰者危,用桂附理中湯或可救。頭上稠密,身上稀疏,痘色淡白,不起灌者,氣血兩虛也,宜千金內托散(十六)加升麻,四肢不起者,加白朮、桂枝。滿身無皮,流水不止,此爛痘也,宜內服實漿散(百七三),外用除泡散(百七五)、敗草散(二百二五)敷之,或多取茶葉,水煎過,鋪床上,用草紙隔一層,令兒睡其上,一夜膿水盡干。痘灰白皮薄,擦即破者死。二便閉結,腹脹聲啞,肌肉焦黑,目閉無魂者死。痘爛無膿,吐瀉不止,二便下血,乳食不化者死。灌濃之際,面部諸處即有乾枯黑靨者死。抓破之痘,復與內托,亦不補漿,目開腫退,此毒入內攻也,不治。痘頂有孔,漏出膿水,堆結乾枯灰白,如天泡瘡及賴頭之形,此名漏瘡,不治,用人參、炙耆、當歸、官桂、川芎、白朮、白芷、炙草、丁香、淮山、龍眼、蓮肉,煎服,或可救。起灌時,舌上有黑點,此疔生舌上也,不治。漿不滿而燥癢,擦破血出,隨即焦乾,如鍋焦樣,不治。長漿不濃,渾身是淡白水漿,形如燈籠,及回水之際,燥癢異常,擦破即干,如蛇蛻者,不治。

補:膿漿未滿,而痘平塌,根腳若有黃漿,名曰萎黃不治。灌漿時,各處飽滿,惟手足不飽滿,或灰白色,或清淡水,或虛餒平塌,此脾胃弱也,用黃耆、桂枝、防風、炙草、白芍、生薑、棗肉,名快斑越婢湯。

收結三日治法

痘至十一二日,其漿宜飽宜濃,至十二三日,漿行至足,面上漸宜收靨,腳漸不紅,此時用藥宜以健脾利水為主。蓋脾胃強,則肌燥而膿易結;小便利,則濕去而汁易干。又當扶陽固本,陽氣盛,則毒在外收而痂厚;貞元固,則毒不倒靨以為殃。準頭先靨,脾胃氣充;兩頰先收,肺肝氣足,日後總無變症。諸部未靨,而地角先焦,此腎水早枯;滿面方漿,而天庭先靨,此元陽已憊,須防日後有變。

結痂順症

痘至十三四日,其膿漸干,其色蒼蠟,或如葡萄,從口鼻兩旁、人中、準頭,左右二顴收靨起,乃至地角、頸項、胸腹、腰背,逐漸收下,然後上及額顱,下至於足,痂厚而圓,或黃或赤,雜症全無者吉。痘自人中、元壽先收者吉。蓋人中為陰陽交會之所,從此先收,必陰陽和暢。元壽乃脾胃中土之區,從此先收,則脾胃氣旺。髮際以上,陽中之陽,謂之孤陽,足膝以下,陰中之陰,謂之孤陰。孤陰則氣難充,孤陽則血難用,痘至二處,所以收靨必緩,必收至足下而後頭顱乃靨,不必施治。

收結險症

痘當收靨之時,身體宜溫,乃能回水干漿,若身涼足冷,當收不收,此陽虛也,宜溫表調中湯(二十六),又有發熱熏蒸,當靨不靨者,毒未解也,須退其熱,宜清表解毒湯(二十七),或甘露迴天飲(八十二)。痘當收時,忽增大熱,毒未化也,須防後陷,宜調元解毒湯(一百十)。裡熱太甚,一向不能大便,而不能靨者,當微利之,用當歸解毒湯(百八七)。當收不收,身發大熱,譫語喘急,二便秘結,煩悶作渴,此熱毒入心肺也,宜清金導赤飲(百八三),膿漿足而當靨不靨,宜回漿散(百七八)或象牙散(百七九)。又有其漿雖充,而濕潤難收者,亦用回漿散加苡仁、豬苓、澤泄、半夏。痘靨至頸,或至腰,而下身不靨,此熱毒盛也,宜五苓散加牛子、滑石、木通。若大便閉結,用當歸解毒湯(百八一)(服藥無效者死)。遍身俱收,惟頭足不收者,宜茯苓、白朮、當歸、川芎、升麻、牛膝、牛子、白芍。面上俱未收,而耳上之痘先收,此毒侵腎經也,不急治,則諸痘難收,恐成倒靨。耳冷者,用枸杞、故紙、知母、當歸、川芎、白芍、山楂、陳皮、白朮、甘草;耳熱者,用黃芩、黃連、川芎、白芍、厚朴、木通、甘草。當靨之時,忽然灰白頂陷,吐瀉腹脹,寒戰咬牙,此脾肺兩虛,毒將內攻,宜內助散(百八二)。痘頂漿未滿足,而血腫忽退,目閉忽開,瘡腳散闊,皮破乾燥,似靨非靨,此氣血兩虛,津液枯竭,毒氣不能外散,而反內攻,最為危候,急用黃耆、人參、白朮、茯苓、官桂、牛子、麥冬、連翹、白芷、白芍。有因嚴寒所遏,不能靨者,宜桂枝解毒湯(百八五,此方無參則不敢用)。有因暑氣熏蒸,不能靨者,宜甘露解毒湯(百八六)。痘結時,宜有腥臭之氣,取其氣外泄。若痘多而無臭氣,其毒猶未盡泄也。然其氣如腐肉,令人不可近,則毒化未清,又急宜清毒活血,不然,恐變出非常。痘靨後忽瀉膿血痂皮者,古謂之倒靨,毒既下泄不留內攻,俟其下儘自愈,不必妄治。若泄而水穀不分,宜陳氏木香散(百八四)合豆蔻丸。多服熱藥,以致熱毒猖狂,痘爛不能收者,宜回漿散加前胡、牛子、連翹、麥冬、車前、木通,外用輕粉、黃連為末,調油搽之,或以芒硝為末,調豬膽汁敷之。又有表過痘爛,水流不止者,用人參、黃耆、白朮、白芷、防風、茯苓,又用除濕散(百八十),外用敗草散敷之。痘破成坑,不能合口,用生肌散(百八八)或綿繭散(三十七)摻之。膿後不能結痂,反成腐爛,連皮脫去,此由中氣不足,急用保元湯(百七十)加當歸、白朮、茯苓、牛子、連翹、官桂、木香治之。必其破處復加腫灌,黃汁堆結成痂,謂之補漿,原無痘處,復出一層,謂之補空,如此方可望其生,否則必死。痘損破灌膿作痛,膿水不幹,名疳蝕瘡,犯著即流血不止,不急治,必潰傷筋骨而死,宜大補湯(百八九),外用綿繭散(三十七),靨時有外潰膿水淋漓者,謂之水靨,宜用新瓦為末,篩令極細,絹袋包撲患處,俟干痂堆積不落,內又熏膿,即以瓦灰鴨蛋調敷,立收而愈。或用房上多年敗草為末祐之,或蕎麥粉或松花粉更好,或多年黃牛屎燒灰,亦可。頭而損破,反復腫灌,膿血浸淫,須防壞眼、崩鼻、敗面、缺唇,用升麻解毒湯(百九十)。痘瘡原多潰爛,收結後,手足等處仍作熱臭爛,膿水不止,宜生肌散。其有仍作熱作膿者,毒未淨也,宜大連翹飲(二十九)。又有餘毒流注各處出清水者,宜綿繭散。痘出稠密,用藥極力攻漿,漿足而潰爛流膿,作臭氣,此為吉,蓋膿成而毒解矣,宜松花粉敷之,不必妄加調治。若身熱不結痂,宜清表解毒湯(二十七),倘身不熱,口不渴,唇淡食少,手足冷,不能依時結痂,須大補氣血,用溫表調中湯(二六)。

朱:痘出稠密,時值炎熱,潰爛臭穢,蠅蚋逐臭生蛆,甚至有拖尾之蛆,藏於爛痘之內,見之生怕,然亦不必驚惶。毒火內盛者,宜清表解毒湯,元氣內陷者,宜溫表調中湯,催其回水結痂,外用蛆藥,取嫩柳葉鋪席上,令兒睡,蛆盡出而愈,或用豬肉片引出,以藜蘆、貫仲、白蘞為末,真香油調敷。此二方前方出張氏,後方出《綱目》,朱氏有藥無名,特為補出。又方用經霜桑葉及野薄荷煎湯洗之,蛆自去。痘已成膿而痘頂之上有小孔,痘漿從此漏出,名曰漏漿,此元氣虛弱,肺氣不固也,急用松花粉祐之,堵其小孔,使結厚痂,再看虛實寒熱,用藥助其回水結痂。收結時,身熱唇紫,兩頰通紅,此毒乘於肺,將發肺癰也,宜清金解毒湯(百九一)。

痂不落

痂黑唇紅,舌有苔,身有熱,痂不落者,餘毒為殃也,宜調元化毒湯,外用細茶、豬膏共擂,絹包印痂上,茶以解其熱,膏以潤其燥。若痂薄唇白,舌無苔,此元氣虛,血不潤,故不落也,宜人參、黃耆、當歸、炙草、蟬蛻與服,外用雞膏與茶潤之,自落。痘痂不落,虛弱之甚,昏沉不省人事,宜人參清補湯(百七七)。痂干陷入肌肉不落,用乳香二錢、輕粉二錢共為末,豬膏調敷,或用鷹糞燒灰,馬齒莧汁和蜜調敷,或百花膏(二百廿九)潤之亦好。過服辛熱,痂不落者,用升麻、葛根、防風、連翹、蟬蛻,解其肌熱,其痂自落。

補:痂不落,胸背手足無妨,惟面上不落可慮,毒聚於陽會也,宜大連翹飲(二十九)加白芷,外以百花膏潤之。痂至半月或一月,黏肉不脫,或發癢,此因發表太過,無力收斂也,宜人參固肌湯,用人參、黃耆、炙草、當歸,蟬蛻、糯米引。痂雖幹好,但半邊掀起半邊黏著不脫,宜升麻葛根湯(升葛芍草),加防風、荊芥、蟬蛻、連翹。

【附方】 黑豆半盞,煎濃汁,加豬脂熬膏搽之,雞子黃熬油搽之。

結痂逆症

遍身未見黃漿,而口唇上下先黃,熱而忽焦者凶,見此速宜剔破。未靨將靨時,口唇腐爛,白至舌者死,毒攻胃也,口中常如食物者,不治。頭顱、地角及手足心先收,此邪火入心腎也,必凶。面部胸腹,俱未收而腳先收者不治。遍身臭爛如餅樣者死,急用內助散(八百二)或可救。遍身發癢,抓破不見膿水,皮卷如豆殼者死。痘漿靨,寒戰咬牙,手足搖動,噤口不開者危,急用人參、黃耆、白朮、茯苓、附子、炮薑、丁香、肉桂。收靨時痰壅喘急,聲啞目閉者死。目閉腹脹,足冷過膝者死(痘後同)。目無神光,瞳子不明,珠帶灰色者死。

痘後

收結痂厚,遲之三日自落者吉。痂色光潤,其瘢帶紅,更無他症,飲食如常者吉。自食痘痂,雖有他症,任凶不凶。痂落後,雖不發熱,而怠倦嗜臥,不思飲食,或手足冷,或津液少而渴,或瘢白不紅,皆內虛也,宜補中益氣湯(三十),不然惡變,生他症。

補:瘢紫痂落後,瘢紅紫者,毒盛血熱也,用當歸、赤芍、白芷、升麻、桔梗、連翹、紅花、紫草、燈芯。

痘後逆症

痂落而瘢雪白,此因漿清痂薄,氣血大虧也,急用十全大補湯或四物湯加白朮、陳皮、紅花(按:瘢白甚,以手拭過,不見紅色,此血不足也,雖過月餘,亦必死,急用十全大補湯,去茯苓,加紅花,重用白朮;以手拭過,稍紅者,此氣不足也,宜保元湯,多服至瘢紅方止,若怠緩不治,必肌瘦,食減而死)。面色青白,神氣昏暗,目無神光,心腹疼痛不治。眼睛吊白,失智亡魂,不省人事,不治。寒戰咬牙,手搖足掉,噤口不開者,不治。牙齦腐黑,臭不可聞者,胃爛也,不治。抓破穿肌,遍身肉爛,不治。口鼻出蛔不止者,胃絕也,不治。遍身大熱,忽一日之內其痂盡落,即發驚搐,此毒入攻心也,不治。潮熱不退,肌膚消瘦如柴者,不治。

雜症 卷三上

發熱

初起之時,毒火方張,宜乎身熱。熱微則痘輕,大則毒重,必痘出。熱始漸除,出齊則熱宜退。若當退不退,速宜解毒。初熱宜表散,見標宜清解,總以清利為主。蓋便利則火從下泄,切不可用補滯之藥。

痘正出時,身不熱者吉,微熱者亦無妨,惟大熱者可憂,出齊而壯熱蒸蒸尤可憂,將來痘必稠密,暈必紅紫乾枯,宜調元化毒湯(十),去參、耆,俟痘暈不幹不紫,始用參、耆。痘稠密,身熱不退,宜鼠黏子湯(四十九)。

起脹時發熱,此時痘出皮膚,熱宜退矣,熱不退者,內毒未解,急宜解毒。內毒未解發熱,其症有二:有毒氣壅盛不出者,痘必紅紫乾焦,兼之煩悶,宜調元化毒湯,若仍不退,宜大成散(百四三),服此,痘光潤起水,即熱未盡退,亦當更用補劑。有元虛不能送毒而熱者,其痘必淡白,雖見點稀疏,亦是留毒,不可玩忽,宜千金內托散(十六)。灌漿時發熱,無妨,痘出齊則熱宜退。至灌漿時,身又宜熱,身不熱則膿不成,用藥宜補不宜涼。

結痂時潮熱,熱不甚者,乃元陽運化,熏灼膿漿,以成結痂之功,所謂燒盤之症也,不必服藥,倘誤用寒涼退熱,必變輕為重矣。若漿清痂薄,忽然大熱者,餘毒將興,欲發癰疽,宜大連翹飲(二十九)。弱者扶元解毒湯(一百十),熱退則餘毒解矣。

聶:痘漿充滿,初轉褐色,此回水之候也,忽然遍身大熱,當先看臍之四圍及腰間,如有小紅顆粒,此乃出解毒疹也,又名蓋痘疹,宜宣毒透疹湯(七三)托之,後用大連翹飲,一劑即愈。收結之時,忽發大熱,必是餘毒熏熾,斷以解毒為主。但大病之後,元氣虛耗,解毒中亦須顧其元氣,此大連翹飲之類,亦不宜過服也,慎之。

痘後發熱,症有數端:有氣血回元而熱者,悠悠潮熱,不煩不渴,不一二日,氣還血復,熱自退矣,不必服藥。有痘後元虧,或久坐久視、勞動傷神發熱者,但安息調養,不必服藥。有感冒風寒發熱者,必聲重鼻塞,惡寒惡風,宜補中益氣湯(三十),熱甚以升麻為君,加前胡,咳嗽加陳皮、桔梗、半夏、南星、炒芩,不過一二服,其熱自退。有餘毒將發癰疽而潮熱者,必其痘漿清,痂薄,熱而煩渴,舌有黃苔,遍身俱熱,有一二尤熱甚者,則癰之所在也,宜大連翹飲。弱者加參、耆,大便閉者加酒大黃,必熱退痛止,藥方可止,毒清熱退,即宜溫補,以救元神。

聶:發熱稍緩,頭熱面不熱,手足心熱,手足背不熱,精神困倦,大小便利或胸腹熱,飲食減少,宜補中益氣湯,渴加麥冬、五味。

張:有氣血兩虛而熱者,其熱稍緩,頭熱面不甚熱,手足心熱,手足背不熱,精神怠倦,大小便利,其熱多在午後,宜十全大補湯。有餘毒不作癰疽,特傳於肝肺而發熱者,晝夜不息,舌有黃苔,血燥皮紅,或十指搐縮,用生地、柴胡、白芍、炒芩、殭蠶、鉤藤、牛子、知母、丹皮、澤瀉、花粉、棗皮、甘草。

【附方】 三四日熱不退,用千步土百草霜、雞子白調敷臍上,燃七寸香久。水粉雞子白調,搽太陽太陰並五心,搽後用銅鏡二隻,將兩手掌覆鏡上,熱即退。此方麻痘前後可用。水粉雞子白作餅,貼手足心。雄雞生破開,入麻油、雄黃、硃砂末,乘熱敷臍上。

寒熱並作

火動則熱,火鬱則寒。初熱時,痘欲出而不能出,氣血與毒火相攻,故乍寒乍熱,宜宣毒發表,俟痘出自定,用蘇解散(八)或加減升麻湯(百十二)。痘已出,寒熱並作,宜調元化毒湯(十)。行漿時寒熱並作,內虛,毒不能出也,宜千金內托散(十六)。落痂之後,忽然畏寒,畏寒之後,復又發熱,似瘧而實非瘧,此乃氣血兩虛,急用補中益氣湯(三十)加酒炒白芍、法制半夏各五分,一服立愈。痘後寒熱並作,內虛也,寒多者理中湯。

頭痛

初熱時頭痛,輕,多因感冒風寒所致,用升麻、川芎、白芷、防風、藁本、薄荷。起發時頭痛,亦是感冒風寒,治同上。收靨時頭痛,身發熱,是餘毒將攻目也,宜解餘毒,用羌活、川芎、連翹、牛子、防風、荊芥、黃芩、黃連,或加梔仁、蒺藜、蒙花、柴胡。痘後大熱,頭目大痛,餘毒上攻,目疾將作也,宜連翹飲(二十九),去木通、車前、滑石,加升麻、桔梗、川芎、薄荷、白芷、蒙花、菊花。目紅,去當歸,加膽草、紅花、生地。必熱退痛止,藥方可止。

【附方】 生薑切開,入雄黃末,紙包浸濕煨,擦痛處。紫蘇煎服。

補:頭腫:痘後出外,忽然頭腫,兩目不開,此非痘毒,乃風寒也,宜羌活防風湯(二百廿一)。

嘔吐噦

有聲有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有聲無物謂之噦。發熱之初,毒攻胃管,故有是症。吐而酸刺有聲,吐訖反快,精神不倦,此毒逆上行,因吐而毒亦解,不必施治,俟痘出,吐自止(痘痛吐泄,總勿亂治)。吐無聲,雖有內熱,胃亦稍虛,然不可驟用暖胃之藥,恐閉其毒,惟虛寒之甚者,其見症必面青唇淡,精神困倦,不思飲食,或食下即吐,順快無聲,宜參砂和胃散(五)。噦乃毒火內郁,張口似吐非吐,最為危候,若咽痛不能納物,再加失聲,必不救矣。初見即宜解毒兼利小便,用梔連二陳湯(一百)。凡治乾嘔,須利小便,以引火下行,若利之不下,則必死矣。

補:乾嘔,土敗也,宜定中湯,用硃砂、明雄黃各一錢為末,真黃土一塊,百沸湯泡,蓋定少頃,取出調前藥末服,或用土水於房內熏之更妙,此方兼治吐泄煩躁。胃有痰熱作吐者,必心窩作痛,二便不利,用桔梗、陳皮、半夏、香附、藿香、木通、車前、茯苓、甘草。食積作吐者,必腹中膨脹,隱隱作痛,宜升消平胃散(四),兼四苓散(一百一)或二陳湯,加山楂、神麯、枳實(上焦吐者,由於氣,中焦吐者,由於積,下焦吐者,由於寒)。

補:飲水過多嘔吐,此水逆也,宜五苓散。嘔吐黃水,腹不痛者無妨,腹痛則凶。不痛由內無蓄熱,必數日未進穀氣,脾胃空虛,本色形於津液,稍與和胃扶脾,飲食得進,自無事矣。若腹痛,則毒留脾胃,必大熱熏灼,口臭,唇皮硬,舌有苔,法宜寬脾解毒,用陳皮、厚朴、山楂、牛子、慈菇、石膏、石斛、甘草、黃連、木通、白芷。吐清水,無妨,此胃寒肝盛,法宜暖胃平肝,用砂仁、藿香、陳皮、白朮、茯苓、白芍、炙草、煨姜煎服。吐濃痰,無妨,痰雖火結,吐則內寬,不必施治。吐臭痰,難治,胃中毒火甚也,急與清胃解毒,臭止或可救,或痰中帶血者亦然,用生地、牛子、慈菇、人中黃、天花粉。

見點時嘔吐,最傷脾胃,脾胃一虛,必難起脹,宜詳虛實調治之,泄瀉亦然。毒火上奔者,其吐酸苦有聲,吐訖反快,精神不倦,痘色必紅紫,宜梔連二陳湯(十九)。

朱云:痘粒尖圓紅潤,姑少待之,倘吐出有酸餿氣,見點之後、不甚爽快,兼之腹痛,此停食作痛而嘔吐也,宜升消平胃散(四)。胃氣虛損者,其吐有物無聲,不酸不苦,吐訖困倦,不思飲食,痘色淡白,宜參砂和胃散(五)。

起脹時乾嘔多凶,毒郁於中,故也,急宜解毒。

灌漿時嘔吐,痘之成漿,全要脾胃堅固,吐則胃弱,泄則脾虛,方起脹灌漿之時,一經吐泄,痘即落陷,急宜健脾溫胃,用參砂和胃散。

痘後忽然嘔吐,不思飲食,形氣瘦削,此虛寒也,急用香砂六君子湯(七十六)加煨姜溫之,若用升消平胃散,必死。

【附方】 煨姜蒸水服,竹茹(姜煮汁)、姜三片、棗三枚同煎服,胡椒五六粒研末,燈心湯下,大棗五枚去核,內藏生薑,紙包水浸透,煨蒸水服。

泄瀉

初熱作泄,乃毒氣奔越,從泄而解,不必施治,俟痘出,其症自平,然虛實寒熱之殊,不可不辨,泄而小便清利,其糞或白或青,食物不化有酸餿氣,其泄滑溜。自下無聲,泄後疲倦,此虛泄也,宜術苓調脾散(六),或參朮散(二十一),服此不止,用七味豆蔻丸(二十二)。泄而小便赤澀,其糞或黃或赤或黑,其氣甚臭,泄時有聲,直泄而遠,此熱泄也,宜加味四苓散(十二)。氣弱者,加肉桂;腹痛,加木香;後重出腸,加升麻;素有食積,加厚朴、陳皮、山楂、神麯、木香、胡連;泄帶紅色,加百草霜;身熱煩渴,加柴胡、黃芩、麥冬。痘隱隱不出加升麻。有一等自首至尾,泄瀉不止,而無恙者,必結痂乃止,但此必精神如故,痘色紅活,起脹灌漿,無他變症。初熱時泄紅,乃熱鬱腸胃,用黃連、牛子、慈菇、人中黃,一服立平。初熱泄白,乃脾胃虛寒,用參朮散等方。初熱泄赤黑水,此臟腑已敗,不治。初熱泄下膿血如死肝豆汁,此胃爛也,不治。

見點時泄瀉嘔吐,最傷脾胃,脾胃一虛,必難起脹,宜詳虛實調治之。見點時泄瀉,毒氣奔越者,痘色必紅紫,宜加味四苓散。虛寒滑利者,痘色必淡白,宜參朮散或七味豆蔻丸。

聶:痘色灰白,虛寒泄瀉,手足冷,宜回生丹(五十一)或異功散(五十)。

起脹時泄瀉,其痘將陷,急宜健脾,用參朮散,或七味豆蔻丸。

結痂時泄瀉無妨,多是餘毒奔越,不宜驟止。但餘毒泄下者,泄必有聲,泄下或黃或赤而臭,或直射而遠,此熱注大腸,餘毒因泄而解,毒盡泄自止,若不止,用五苓散加牛子、木通、車前。惟泄下青白,滑溜無聲,乃脾虛也,宜參朮散或七味豆蔻丸。

【附方】 大糯米罐內煮飯,入胡椒末,作餅貼臍。五倍子末或灶心土,熱醋和餅貼臍。糯米入胡椒七粒,煮粥食。

吐泄

發熱之際,或初見痘之時,有毒氣作吐作泄者,其吐必酸刺有聲,神氣不甚困倦,其泄必黃色臭穢,雖吐泄交作而胸腹不痛,此毒氣因吐泄而減,所謂吐泄為順候,而不必治者,惟此一症耳。吐泄交作,胸痛甚,見腹痛。

補:邪在上焦則吐,在下焦則泄,在中焦則吐泄交作。發熱至見點未透時吐泄,宜柴苓湯即小柴胡合四苓散。不可以為裡寒,遂用丁、桂、薑、附等熱藥;不可以為裡虛,遂用參、耆、朮、蔻等補藥。起脹灌漿時,吐泄,宜參朮散(二)之類以補脾。起灌時吐泄最險,惟初出及收靨後吐泄可治。外受寒邪,內傷寒物,痘色灰自,吐泄交作,手足厥,寒戰咬牙,宜陳氏異功散(二百廿五)。

吐瀉蛔蟲

初熱毒火煽動,蟲不能安,故上逆胃口,或因吐甚,觸動其蟲,出二三條無妨。若滾滾而上,則火灼內傷,脾胃已壞,不能療矣。其後則臟腑寒涼,蟲亦不安,皆不可治。世有以川椒、黃連等藥安蛔者,孰知其本既壞,從定其標,亦何益哉?蛔從便出,少則無妨,多亦不救。痘出時瀉不止,蛔蟲從口鼻、大便滾滾而出者,不治。結痂時吐蛔泄蛔,俱不治。痘後吐蛔,或從鼻出,皆由裡熱,蛔不能安,蓋熱毒上蒸,則蛔從上出,熱毒下迫,則蛔從下出,其症皆凶,急用黃連止蛔湯(百三五)。

吐蛔方 用雞子白調綠豆粉,敷臍上。

大便閉

初熱之時,熱注大腸,大便不通,但可於解毒湯中加枳殼以破其滯,黃連以滌其熱,切不可用大黃、芒硝斬關之藥,致傷脾胃。若秘結之甚,加酒大黃少許。發熱至報苗數日內,大便閉,用敗毒和中散(三),加酒蒸大黃一錢。

灌漿時,六七日不大便,悶塞作痛者,宜清毒活血湯(十四)去參、耆,加淮牛膝二錢,紫草、歸各重用,煎熟去渣,入生蜜半盞,服之。再不通,加酒大黃三錢,微利之。若仍不通,用豬膽導法或蜜導法,或用麻油灌入穀道,或豬膏煮熟連汁服,終不可用硝、黃。用未去油之豆蔻治閉結,既能滑腸,又不傷脾。

痘後有三五日或七八日不大便者,不論有身熱無身熱,看其元氣壯實,即以大連翹飲(二十九),去木通、滑石、車前,加枳殼、熟大黃下之。痘之首尾,俱要便調,痘後便閉恐留餘毒,如無他症,則必誤服辛熱,以致陰血受傷,不能滋潤,宜潤腸湯(百九),有熱加知母、石膏。

【附方】 蔥一把,蜜和抖餅貼臍。綿花裹小柱頭,蘸麻油、皂角末納穀道。

小便閉

初熱之時,熱蘊膀胱,故小便閉,宜六一散(九十二),或於清毒湯中,加車前、木通、滑石。

聶:小便不利,黃赤,宜導赤散(四十四)。不效,用八正散(五十二)。起脹時,小便澀,無妨,津液上升於痘故也。

煩躁

初熱毒火鼎沸,五臟不寧,宜生煩躁,甚則其毒必甚,宜解毒湯(百十三)。服此煩躁少解,即勿服,俟痘出自定。若仍煩躁不寧,則毒氣壅盛,必連服數劑,其毒乃開。

聶:發熱至報苗,數日內,煩躁譫語,口渴飲水,宜敗毒和中散(三)。

朱:痘出未透,二三日間,煩悶燥渴,小便赤澀,睡臥不寧,宜十神解毒湯(四十七)。

痘出稠密湧盛,紅紫凸綻而潤澤,口渴喜飲,善飢喜食,煩躁不安,大便久閉,小便赤澀,可專用清涼解毒,不必兼補養也,故既出以後,未收以前,可以專解毒者,惟此一症,以其血氣與毒氣俱盛故也,然亦百中之一二耳。

按:此症宜四順清涼飲(二百廿二)。

起脹時煩悶,險,毒郁不宣也,宜解毒。

灌漿時,大熱煩渴,用參麥湯(人參、麥冬)。

補:灌漿時煩躁,痘頂平塌,色淡白,漿不充,此氣血不足也,宜保元湯(百七十)加麥冬、棗仁、當歸、白芍。若自利不止而煩躁輕,則陳氏木香散(百三八),重則異功散(五十)。

靨後發熱,口渴煩躁,宜麥門冬湯(二百卅四)。痘後虛煩不眠,宜竹葉石膏湯(二百卅),應中病即止,不可多服。

凡晝日煩躁,夜則安靜者,此陽氣盛也,宜人參白虎湯加梔仁;晝日安靜,夜則煩躁者,陽氣陷入於陰也,宜四物湯加梔仁。

【外治方】 煩悶,大熱不退,用生艾葉一兩,黑豆一攝,白芥子三錢,醋煮,一滾為度,共擂爛作餅,敷心前,連換數次。

口渴

初起潮熱口渴,無妨。若渴甚則毒必甚,治宜解毒,不宜止渴,毒火清,渴自止。起脹時口渴,小便澀,無妨,津液上升於痘故也。灌漿時口渴,津液盡行於痘,故渴,渴亦要進辛熱,以為作膿之計,若痘好,不必施治。痘後大渴引飲,必有餘毒餘火,當用清涼,解胃中毒火。

驚搐狂躁

初熱時,小便不長,夢中或發驚悸,急與定心散(九十),燈心湯為引,否則驚搐之症至矣。驚搐之症,有目睛上吊,口不能言者;有身若反弓,手足僵直者;有目翻白,雙手驚拳者;有牙關緊閉者;有口吐白涎者;有舌頻出,名蛇舌風者;有大叫如鴉聲即死,名烏鴉風者;有嘴歪頭搖,名黃蠍風者;有十指驚搐,名鸚爪風者,此皆毒從心經過,故有是症,必痘出而驚乃定。隨搐隨醒者吉,醒而有汗者吉,若面色青藍,形神昏暗,醒後目閉無魂,不思飲食,潮熱大作,是惡候也。昔人謂未痘先搐為順症,豈其然乎?驚搐只可扶持,不可把捉,恐郁其氣,則立斃矣。

聶:身熱至二三日後,痘欲出不出,煩悶驚搐,狂言譫語,切不可驚惶失措,惟詳審虛實寒熱而治之。此等症皆由毒氣在內,不得宣發,然症有不同,不可不辨。毒氣壅盛於內,不能驟發於外,而驚搐狂躁者,痘影紅紫,面赤唇紫,聲音亮,口氣粗,身熱,手足熱,脈洪數,宜清解散(七)以宣之,大便躁結者,用敗毒和中散(三)下之。有內毒本盛,外為風寒所束,鬱滯不得出,而驚搐狂躁者,形色多同前症,但聲重鼻塞,或鼻流清涕,脈浮數,宜蘇解散(八)以發之,此症多在寒涼之月,或不謹避風寒者乃有之。有血氣虛弱,送毒不出,而驚搐狂躁者,痘影淡白在皮下,不見紅活,唇淡面白或帶青,脈遲緩,或譫語,宜溫中益氣湯(九)托之。分別既當,一劑之後,痘出而驚狂定矣。有發熱二三日,全無痘點形影,忽然驚搐,狀與急驚風一樣者,此亦痘氣壅盛,不能宣發所致,宜用清解散(七)宣之,痘出驚即定矣。若醫者不知是痘,誤作急驚,以寒涼投之,或以驅痰藥峻下之,其兒必死,蓋阻遏其毒,使不得出而內攻也。故未出痘之兒,若遇此等症,即當詳審,恐是出痘,不可作急驚治。

張:驚搐必用鎮驚丸(九十一),又要用六一散(九十二),必使小便清長,則熱退而驚自定。驚搐,用桃樹皮、蔥子、燈芯三味搗爛,敷囟門、肚臍及手足心,一炷香久,則驚自醒,痘自出。又於手足合骨二處,燈火一灸,以扯散風痰。

見點時痘未出齊,亦常驚搐譫語,皆由毒氣內壅,俟痘出齊,其症自定,仍用鎮驚丸及定心散治之,古謂先痘後驚為凶者,以出齊後言也。

痘後驚搐,乃毒化未盡,火毒攻心也,此時血氣已衰,正不勝邪,故曰;痘後發搐是凶機。搐而易退者,尚可治,若連綿不已則必死矣,宜清神散火湯(九十三)或粉紅丸(九十四)。

補:痘後胃弱,飲食不化,亦能發搐,其人必面黃潮熱,大便餿臭,秘泄不調,或吐利腹痛,大便秘者,宜四順清涼飲(二百卅二),泄者宜六君子湯。

驚搐燈火 有用藥而驚搐不止者,牙關咬緊,藥不能進,急用大燈心蘸蘇香油焠之,頃刻即醒。兩手曲池各一穴,兩手虎口各一穴,兩腳三里各一穴,兩腳鞋帶各一穴,兩腳虎口各一穴。男從左上焠下,女從右上焠下,俱先手後足,焠後抱兒睡一時,看痘苗出見,驚搐即止,百發百中。若煩躁頓悶,不省人事,則不可救矣。倘遇元氣虛弱,又兼大吐大瀉,瀉出白色,有酸餿氣,宜溫中益氣湯,倍加參、耆、朮、苓,痘出驚搐自止,切不可用燈火,蓋火能劫其有餘,不能治其不足。曲池在肘外曲橫紋盡處;三里在膝外側下三寸;鞋帶在腳背曲處;虎口在大指次指相近之椏處。

(按:驚搐,單焠男左女右手虎口,一灸亦效)。

亂語

初起時亂語,重毒氣迷心故也,宜解毒清心降火,兼之消痰,用解毒湯(百十三),加花粉、硃砂,兼用定心散(九十)。後生失陽,方其發痘,欲出不出,狂言亂語,此毒郁心經,既不敢清涼以解毒,又不敢驟補以助火,急用剖雞方,其痘自出,狂亂自止。方見腰痛。凡欲補而不敢補,其痘不能出者,俱用此方立效。見點之後,未出齊之時,常有驚搐譫語,皆熱毒風壅所致,治法見驚搐狂躁。起脹時亂語,險毒郁於內故也,仍宜解毒湯兼定心散。灌漿時亂語,此是血虧神亂,宜歸脾湯,以補血寧心為主,切不可認為實熱,妄用清心降火。結痂時譫語,只用補血安神。痘後昏迷錯語,此時毒氣已散,元氣未復,精神疲倦,故昏昏喜睡,即呼之不醒,亦自無妨。若連日不醒,口中喃喃,自言自語,形如醉人,每多妄說,此邪熱乘心胞也,宜導赤解毒湯(百十四)或安神丸(百十五)。熱毒太甚,狂言燥渴,宜辰砂益元散(五十四)。毒入心經,狂躁不知人事,宜豬尾膏(五十五),虛人禁用。

咳嗽

初熱咳嗽,無妨。咳嗽多出肺經,非肺受風寒,即肺留毒火也。火熏涎液,液化為痰,故有嗽。治嗽以清火消痰為主,初發用蘇解散(八)加黃芩、花粉,痘出齊,嗽漸止者,吉,蓋毒已盡出於皮毛之外也。治嗽消痰,六日以前,宜於清解方中加花粉,七日以後,宜於補托方中加款冬。至於半夏、南星,則惟收靨時痰重者,方敢用之。

起脹時咳嗽,此時咳嗽宜減,不宜加,加則毒留於肺,主險,宜於化毒湯中,加桔梗、陳皮、款冬、花粉兼治之。亦有先不嗽,至六七日,偶感風寒而嗽者,表散其邪,其嗽自止。

灌漿時咳嗽,從前有嗽,至此熱出皮膚,嗽宜退矣,若猶不退,肺中尚有客熱,宜於內托劑中,加款冬、陳皮、桔梗。倘嗽愈甚,痰涎壅盛,痘又無漿,則毒火攻肺,將變失聲,危甚。

結痂時咳嗽,痘若有痂無妨,須用桔梗、陳皮、半夏、款冬、桑白皮、茯苓、炙草煎服,痘靨無痂則凶。

痘後咳嗽,此餘毒流入於肺,肺熱生痰,故咳嗽也,宜清金降火。若久而不止,胸高氣喘,則不治矣。

凡嗽,用寧肺散(百十六)。元氣虛弱,風邪入肺而咳嗽者,必乍寒乍熱,宜補中益氣湯,加桔梗、陳皮、半夏、白附、杏仁。潮熱不息,肝肺二經皆有風熱而咳嗽者,宜柴胡、赤芍、炒芩、梔仁、胡黃連、全蠍、鉤藤、川貝、花粉、桔梗、陳皮。夢遺咳嗽,失音昏沉,用生雞蛋一個,開小孔,瀝去黃白,元參二兩取汁,入殼內,紙封固,再用熟黑豆搗爛,包蛋殼煨一炷香久,取出退火氣,服元參汁。

【附方】 杏仁煎湯,白附子磨服。

聲啞

初熱聲啞不治,丹田肺氣欲散也。然有啼叫失聲者,無妨。又有感冒風寒失聲者,必有嗽,音濁不清,宜甘桔湯加防風、荊芥,以疏其風寒,則音亮矣。起脹時失聲,痘若起脹紅活,則是內痘起脹,閉塞肺竅,俟內痘靨,其聲自開,或用甘草、桔梗、元參、牛子、山豆根、黃芩煎水噙。若痘色灰白倒陷,聲啞,則毒火內攻,肺氣已絕,必不能救。

聶云:此症急用參麥清補湯(十八),兼用千金內托散(十六),或可救十之一。灌漿時失聲,毒陷內攻,肺氣將絕,然痘未甚陷,急用內託大補元氣,氣旺痘升,其聲自復。結痂時失聲,痘靨無痂者,必死。其痘若好,則或因氣弱而聲不亮,宜用人參、黃耆、白朮、茯苓、訶子、五味、炙草;或因痰壅肺道而聲不出,宜用陳皮、桔梗、半夏、款冬、白附、沙參、茯苓、炙草,豁動其痰,聲自開矣。誤服鹿血,以致失聲,用雪梨汁磨象牙服。

喉痛

初起喉痛難治,此毒郁之甚,其火上炎也,宜敗毒和中散(三),又用理咽散(百十六),頻頻噙服,但初噙一二日,恐有火毒,宜吐之。聶:咽喉腫痛,首尾俱用利咽解毒湯(四十二),外用玉鎖匙(四十三)吹之。

痘出稠密,毒火上炎,咽喉必痛,初見痘標之時,不必專治咽喉,惟有托痘一法,倍加桔梗以利之。

起脹時喉痛,或失聲,內有痘也,雖痛無妨,仍用理咽散與噙,但不可服,此際臟腑空虛,不敢用涼,俟內痘靨,痛自止。有咽爛成坑者,由前失於解毒,毒火熏蒸所致,痘好可救,仍用理咽散與噙,復用吹喉丹(一百十八)吹之,若痘陷,則難救矣。

灌漿時喉痛險,外痘出齊,則內痘起脹,外痘灌漿,則內痘當靨,至此猶喉痛,乃毒留於肺,肺中毒火熏爛咽喉,最危候也,用牛子、桔梗、豆根、射干、黃芩、甘草煎水噙,或用利咽解毒湯,與提漿藥相間服之,外用玉鎖匙吹之。若痘下陷,則必死矣。凡挫喉嗆水,俱如此論。

落痂時喉痛,凶,毒火未化,熏蒸胃口,元氣又虛,難於清解,宜內服人參解毒湯(百十九),仍用理咽散與噙。

有一等虛火上炎喉痛者,見鼻血條。

【附方】 新鴨矢焙乾研細,吹之。苦參為末吹之。硼砂、冰片、水粉為末吹之。山慈菇磨水噙吞。綠豆粉、雞子白調敷喉外,靛腳亦可。

嗆水

痘有咽喉嗆水者,順逆不同,須分辨之。灌漿時嗆水者,喉中有痘也,外痘成漿,則內痘亦成漿,此與前論喉痛少異,壅於會厭門而嗆也。蓋是門乃飲食所進之處,既有所壅,則飲水必濫入氣喉而發嗆,若食物有渣,自能嚥下,不犯氣道,故不嗆也,待外痘靨,則內自痊,不必用藥。此症雖嗆水,其喉不甚痛。若痘未行漿,而喉先嗆水,痛甚,此則毒氣壅塞,宜用前治咽喉方治之。

喘急

初熱喘急,毒氣內壅也,宜解毒。八九日喘急,無妨,內痘升脹,阻塞氣道也。收靨時喘急,凶。痘若塌陷,氣將絕也。

補:喘有虛有實。虛者,氣息微而短;實者,氣息大而長,皆肺病也。初熱或痘初出,噴嚏,鼻流清涕。發喘者,此風寒客於肺也,宜參蘇飲。傷食,穀氣蒸而為熱,上乘於肺發喘者,宜平胃散加山楂、神麯、麥芽。吐後發喘者,胃虛不能制火也,宜六君子湯。泄後發喘者,元氣下陷,虛火上壅也,宜補中益氣湯。泄瀉日久,內虛腹脹作喘者,宜陳氏木香散(百三十八)。痘漿半足而倒靨喘脹者,宜保元湯(一百七十)加防風調獨聖散,用穿山甲(炒)、朱、麝一分,痘密以致鼻塞,口中氣促似喘者,此非喘也,不必施治。

雜症 卷三下

腹痛

朱:發熱之際,或初見痘之時,吐瀉交作,胸腹痛甚,吐則有餿酸之氣,瀉則有淡白之色,亦有餿酸氣,此感寒而停食也,宜升消平胃散(四)加羌活五分,一服立愈(聶無羌活)。

聶:停食腹痛者,其痛必多急疾,啼叫必甚,多在臍以上痛,面必青白,唇淡手足冷,宜升消平胃散。毒氣腹痛者,其痛稍緩,有痛有止,多在臍以下痛,或連腰而痛,面或紅色唇紫,手足不冷,宜敗毒和中散(三),大便燥結,加熟大黃微利之。

張:宜敗毒散(九十五)。有平日腹痛者,至發痘之時,腹痛亦發,此不必治,痘出其痛自止。

見點三日內,腹痛發厥,痘出不快,用蟬蛻去翅足為末,每服一錢,痘出自定。見點時,腹痛煩躁,宜芍藥防風湯(九十六);若大便閉結,宜大黃化毒湯(九十七)。

灌漿時腹痛,最險,此時毒出皮膚,不宜痛矣,痘陷漿清者,毒入內攻也,若膿漿滿足,則為風寒食積所致,宜升消平胃散。或一向未大便,因燥糞作痛者,用膽導法,便通則痛止。

結痂時腹脹而痛,漿不滿,痂不厚,此內留餘毒,宜牛子、連翹、山楂、神麯、厚朴、陳皮、香附、木香、白芷、炙草、炒芩,有熱加前胡;若漿濃痂厚,則為積滯脹痛,宜前方去連翹、黃芩,加蒼朮、砂仁、大腹皮。方靨之時,漿清痂薄,忽然腹脹而痛,煩悶不寧,此餘毒入里,最為危險,未幾漸加喘急,手足厥冷,則不治矣,速用雄黃解毒丸(九十九)。痘當靨時,忽然腹痛,其痛著在中脘,此熱毒凝滯於血作痛也,宜消毒散血湯(二十八),此症極少。

痘後口噤僵直,冷汗如雨,繞臍而痛,痛定汗止,此風寒入胃,宜升消平胃散加鉤藤、木香,一服立平。痘後吐瀉交作腹痛,宜正氣散(九十八)。大便閉結腹痛,用白芍二錢,厚朴錢半,陳皮七分,甘草三分,大黃一錢。痘後腹中飽脹,不思飲食,時時作痛,此必誤服食物,或過服熱藥,致餘熱滯積作痛,其腹必有微熱,宜消導解毒,用蒼朮、厚朴、陳皮、半夏、木香、香附、砂仁、牛子、連翹、山楂、神麯、川芎、前胡、炙草。

腹痛時腹中滾起數團,痛定團亦平,此蟲痛也,宜平胃散加使君子肉、苦楝皮、胡黃連,服後瀉出蛔蟲,永不痛矣。

【附方】 腹痛用門斗灰、燈芯湯泡服。將娘鞋烘熱,熨痛處。酒麴、薑汁、麻油合餅貼臍。

腹脹

初起腹脹,險,中後難救,俱是熱鬱脾胃,不能發泄而然也,治宜升發解毒兼消導之。腹脹,大便閉,用枳殼湯(百三二)。腹脹,小便赤澀,用四聖散(百三三)加澤瀉、豬苓、車前,此皆痘色紅紫,實熱閉結者,方可用。若二便清利,手足冷,痘色淡白,脈微緩,此臟寒不能發毒而脹也,宜理中湯(百三四)或異功散(五十)。痘若陷伏不起,喘急神昏,則毒入內攻,治之無益矣。起脹時腹脹痰鳴,毒內攻也,必死。

【附方】 炒鹽布包熨臍。艾葉、柑子葉、薑蔥抖爛,加麻油炒熱,布包熨臍。生薑切開,入雄黃末,紙包煨,貼臍。

心胸痛

初發心胸突起作痛,此毒填胸膈,凝而不出,多凶,急宜解毒湯(百十三),多用桔梗、陳皮,加鬱金,痘出,痛定可救。誤服熱物,或傷風寒與素有結痰者,無妨,痘出痛自止。痘後心胸痛,此熱蓄心胸,故在臍以上痛,用鬱金、陳皮、半夏、桔梗、黃連、梔仁、玉竹、木香、香附、厚朴、白芷、連翹心。

胸痛腰痛,豆豉一碗,胡椒一錢,共搗爛,生薑汁調勻,炒熱,敷胸腰二處。

腰痛(最危)

痘毒發自命門,初起腰痛,命門傷也,大凶。若連背脊尾痛,尤凶。急與扶腎,用人參、生耆、當歸、元枝、牛蒡、連翹、續斷、故紙、杜仲、枸杞、知母、炙草,煎服。外用生雄雞,背上破開,取出腸肚,燒酒一杯,噴雞腹內(一法留腸,肚入麻油雄黃末;一法先用麻油燈火於痛處二灸,然後敷雞),乘熱敷腰,緊縛一炷香久,其雞即臭不可聞,須用二三隻,痘出痛止,可救。出齊,腰猶痛,更凶,須用人參、豬尾血加冰片少許,與服。人參補氣;尾血從髓而來,是入腎者也;冰片直射臟腑,其方最妙,服此痛止可救。其後總以內托補腎為主,若諸方不效,則必死矣。至十三四日腰痛者,則是血虛,補血養腎,可保無虞。

補:發熱腰痛,惡候也,宜先服人參敗毒散,次服五苓散加獨活,然後調理氣血,或有可救。

【附方】 艾絨麻油炒熱敷痛處。熱麻油揉痛處。

尻骨痛

用芙蓉根、馬鞭草,搗爛炒溫敷痛處。

寒戰咬牙

小兒素受風寒,當發熱之際,毒出而風寒亦出,固有惡風惡寒者,所謂傷風則惡風,傷寒則惡寒也。表散其邪,自愈。若寒甚作戰慄,則寒出於肺。六日以前,多屬肺熱,熱極生寒也,肺熱之症,必唇紅脈數,痘紫舌苔,治宜清毒涼肺,不可誤投辛熱。七日以後,多屬肺寒,肺寒之症,必唇淡脈緩痘白,治宜辛補以回陽。咬牙之症,亦如此辨,但咬牙屬胃,獨見症者,用藥宜從其經。此二症初熱時難治,八九日後可治,蓋至此,毒出臟寒,用補可救也。

(按:發熱初出時,寒戰者,此毒邪欲出不出,邪正相爭,似寒而實熱也,宜柴葛桂枝湯(二百卅六),加黃耆。痘正出時,外為寒邪所襲而寒戰者,法同上,去人參加荊芥)。

起脹時及灌漿時,寒戰咬牙,內臟空虛,俱急用桂附理中湯。

聶:痘出八九日,漿滿而寒戰咬牙,此真氣外發,內臟虛寒也,宜建中湯(二十五),一服立止,甚者不過二服,收靨時寒戰咬牙,治同上。

(按:此二症均宜大補氣血,但寒戰者,補氣為君,補血為臣;咬牙者,補血為君,補氣為臣)。

聶:或謂寒戰咬牙之症,有熱有寒。如痘色紅紫,齊湧焮發,身熱煩躁作渴,大便閉,小便赤澀,脈洪數者,熱也。蓋胃熱則咬牙,肺熱則寒戰也。如痘色淡白,皮薄頂陷,身涼惡寒,大小便利,脈沉遲者,寒也,蓋胃寒則咬牙(按:肝腎虛寒亦有咬牙之症),肺寒則寒戰也,此說當矣。然此症屬寒者十九,屬熱者十一,見於七八日前,間有屬熱者,見於七八日後,屬熱者寡矣。

補:痘已出齊,而寒戰咬牙者,只用攻漿之藥,漿足其症自退。若漿已充足,手足微有動意,非寒戰也,乃漿滿作痛,吉兆也。

坐立戰搖

痘後坐立戰搖,氣血兩虛也,宜八珍湯。

發癢

痘毒有氣無形,必借氣以送之,血以載之。頂尖而圓者,其氣上升也;有紅暈者,其血下附也。分清氣血之時,痘多作癢,及氣血各定其位,則氣上升以化毒,血下附以養漿,其癢自定。痘雖忌癢,惟初出時癢不忌。

(按:初出癢甚者,乃皮膚閉密,邪火欲出而不能也,宜升麻葛根湯去白芍,加赤芍、防風、桂枝、淡豆豉)。

灌漿時作癢,乃毒氣欲化不化,擾攘於皮膚也,最為凶候,其由來有數端。氣虛不能化毒而癢者,其痘必白色,頂陷,皮薄漿清或暈腳淡紅,精神困倦,二便順利,宜參耆實表湯(卅二)或千金內托散(十六)或參歸鹿茸湯(十五),俱倍加參、耆,或異功散(五十)助其長漿,其癢自止。血熱作癢者,其痘紅紫,口渴,宜清毒活血湯(十四)倍加參、耆。泄瀉後,正氣內虛,邪氣外實,作癢者,宜調元托裡湯(百五六)。邪穢觸犯作癢者,宜平和湯(十二),外用檀香、紅棗,燒煙燻之。

痘後發癢,抓破成瘡者,此血熱也,用黃柏、生紫草、甘草、生牛子、銀花、生地、紅花,共煎油搽之。

補:因風寒所感發癢者,用避穢香、大黃、蒼朮,加小棗、茶葉,燒煙燻之。無因而發癢者,當視瘡形治之,瘡干而癢,宜養血潤燥,四物湯加防風、黃耆、荊芥、桂枝、牛子、升麻、甘草。瘡濕而癢,宜補氣除濕,四君子湯加防風、荊芥、黃耆、桂枝、牛子。將靨作癢者,正氣復也,不必服藥。痂落後,瘢肉凸起作癢者,宜荊防敗毒散。痂落後,其瘢紅多白少微癢,宜保元湯(百七十)加白芷、防風,一二劑即止,勿服。

【附方】 痘癢用蟬蛻二十個,去翅足,水煎服立止。荊芥穗末,紙捲成條,燈上燃之,按滅,隔一二層紙於痘上焠之。荊芥葉、千年霜燒煙燻之。生薑搗爛,燒酒炒,布包熨之。

遍身痛

初熱遍身作痛,此必平日傷風、傷寒,至痘發之時一齊攻作,所以痛也,祛風發汗,痛自止矣。灌漿時筋骨疼痛,無妨。痛而紅腫者,是餘毒也;痛而不腫者,是風疾也。且餘毒發於收結之日,決不發於灌漿之時,此時作痛而不紅腫,必為風寒所襲,秋冬時多有此症。用薑、蔥、灰面,燒酒炒熱熨之,內用生耆、當歸、川芎、白芍、防風、鉤藤、石南藤、白芷、骨碎補、續斷、薄桂、五加皮、殭蠶、蟬蛻,弱加人參,酒煎服,服後運擦痛處,令藥性行。

遍身疼痛,用黑豆一升,煮熟擂爛敷腰上。

痘痛

痘痛者,膿漿盡升,此吉兆也。痛甚者,白芍磨酒,服少許立止,然亦不必施治。

手足痛

初熱手足痛,凶。乃毒氣留滯筋骨,不得宣於肌肉,氣血又不能活,宜桂枝芍藥湯(百二一),失此不治,日後雖生,必致風攣,亦有素受風寒作痛者,以薑、蔥、灰面共搗爛,酒炒熱,敷擦痛處,或加蒼朮。

八九日漿行痘痛,是其常也。若筋骨痛者,則是風疾,姑置之,俟痘愈,然後以驅風兼行氣血於四肢之藥治之,痂後亦然。痛只一二處,肉中如有核者,此療結於內也,用艾火,或燈火灸之,其痛立除。

【附方】黃豆腐切片敷痛處。桑白皮搗爛敷痛處。足底痛用銅鑼一面,將兩腳踏其上,一時痛止。

手心痛,初熱手心痛,用一芍散。

手足搖

手足屬脾胃,初熱手足搖,乃風生脾胃,驚風死症。

補:起脹時手足自搖,肌肉自動,此氣血虛也,宜十全大補湯。

手足牽引

灌漿時,手足牽引,無妨。痘若起灌,或為血虧,或為肝風,宜祛風滋血湯(百二二)。結痂時手足牽引,或十指搐縮,或聳肩搖足,點額搖頭,皆是肝經有風,宜用黃耆、當歸、白芍為君,茯苓、鉤藤、白殭蠶(糯米炒)、天麻、炙草;點額搖頭,加川芎、蟬蛻、全蠍(去首尾)、硃砂。

手足拘攣

結痂時手足曲而不伸,或伸而難曲,艱於轉動,此是氣血兩虛也,用人參、黃耆、當歸、川芎、白芍、生地、白朮、茯苓、丹皮、續斷、骨碎補、虎骨、鉤藤、炙草、官桂,酒煎服。骨內痛而不腫者,是風疾也,前方加防風、五加皮、南藤。

瘛瘲

痘後忽發瘛瘲,遍身青紫,乃血氣既虛,肌膚未固,倏感風邪故也。用蟬蛻末一錢,生薑、薄荷汁調服,令汗出,愈。

手足冷

初起陽氣攻毒,未達四肢,冷亦其常,痘出將齊,手足乃溫,但冰冷過肘膝,則不治矣。蓋陽氣幾絕也,急用參、耆、桂、附、歸、芍、鹿茸大補氣血,或有可救。兒體素弱,或吐泄後,元氣愈虧,不能勝毒,痘隱不出,汗出如珠,四肢厥冷,似睡非睡,眼露白,症同慢驚,此危候也,急用附子、乾薑各四錢,陳豆豉三錢,丁香一錢,小雄雞一隻,共搗爛,燒酒略炒,敷臍上及二足湧泉穴,連換二三次,痘出諸症自退。泄瀉,加灶心土。

結痂時手足冰冷,陽氣將絕,不能行於四肢也。

痘後手足冷,六脈沉細,元氣虛也,宜調元生脈湯(百二十),甚加附子。

(按:足冷,有火鬱於上而然者,清上則火降,足自溫矣,宜參蘇飲去木香,加厚朴、梔仁。又按:厥冷一症,有陰陽之辨焉。陰厥唇淡面青,氣冷身涼,痘色灰白塌陷;陽厥煩渴喘促,痘色焦紫,所謂熱深厥亦深也。)

大便血

初熱大便血,此熱注大腸也,用川連(炒)、牛子(炒)、黃芩(炒)、厚朴、香附、枳殼、紅花、生地、地榆、木香、百草霜煎服,或用香連丸,亦可,此方首尾俱可用。一方用黃連、牛子、慈菇、人中黃,一服立平。

起脹時大小便血,此毒攻臟腑也,不治。急用地榆、大黃、紅花根共為末,燒酒調敷尻骨,三炷香久,連換三次,血止或可救。

灌漿時便血,無妨,腸胃有痘,痘潰,故下膿血,勿作痢治,宜五苓散加牛子、血餘。

結痂時瀉下膿血,此內有蓄熱,或內痘潰也,下儘自愈,不必止澀。

痘後大便血,此熱滯大腸也,急用涼血地黃湯(百二三)加秦艽、槐花、地榆。痘後瀉膿血,亦毒從泄解,不必止澀,或便不順利,作後重,用黃連解毒湯(一百四)或和中湯(百五)。素有積熱,腸鳴腹痛,裡急後重,宜先與調胃承氣湯(百六)以泄其毒,次用芩連湯(百七)或香連丸(百八)。久而不止,用韭菜、白豆豉、梔仁。

肝經出痘,大便下血,眼紅氣粗,丹痧滿面,紫黑不起,用白頸蚯蚓七條(焙乾),瓜蔞仁二十粒(去油),杏仁十五粒(去皮),尖藤茶煎汁,調餅貼臍,一炷香久,連換數次,諸症自退。胃經出痘瀉血,用雞子白調綠豆粉,敷臍下。

小便血

初熱小便血,毒壞命門,故膀胱溺血,凡見此症,痘必焦枯,腹必作脹,八九日間必死(痘初報苗以及出齊之後,如遇吐血及大小便血俱屬可慮)。

起脹時小便血,毒攻臟腑,不治。

痘後,小便血,此熱滲膀胱也,小便必短澀而痛,用牛子、銀花、木通、車前、瞿麥、滑石、赤苓、豬苓、澤瀉。又方,用苦楝皮入豬尿胞內,煮熟服,立效,然必先服前方數劑,後乃以此收功。一法,用涼血地黃湯(百二三)加木通、滑石、車前。

吐血

初熱吐血,血鮮,但一二口,無妨,若不止,宜犀角地黃湯(八十六)。起脹時吐血,亦宜清毒涼血,引火下行。若吐不止,多凶,黑血則必不救,但一二口者可救。痘後吐血,熱蘊於胃也,急用涼血地黃湯(百二三)加知母、石膏、童便、香附,血止則生,不止則死。

(按:痘未盡出,過用寒涼,傷其脾氣,致血妄行,吐衄昏倒,痘色淡白陷伏,宜理中湯。)

衄血

初熱鼻出血,此邪循肺竅,將達皮毛也,隨出隨止者,不必治。不止者,用犀角地黃湯(八十六),外用發灰散吹之(三十八)。一方用絲線緊扎小指甲邊,扎盡其指,其衄立止,男左女右。

聶:痘有衄血,此毒氣外泄,非惡候也,但用發灰散或清肺湯(三十九),切不可峻用寒涼,如犀角、生地、山梔、生三黃之類,冰伏其血,必為大害。世人不明此理,一遇衄血、咽喉口舌等症,即認為實熱,投以寒涼,因而死者比比也。

有一種痘出稠密,毒火既盛,血氣又弱,以致虛火炎蒸,或煩渴,或咽痛,或鼻時出血,難任溫補,必不能成漿結痂。年長嗜欲久開之人,多有此症,最為難治。時醫見其多熱,率用清涼,如犀角、地黃之類,鮮有不死,宜參麥清補湯(十八),頻頻服之。少年虛火上炎,血不歸經,吐血衄血,急取白果擂水服,後用柏樹上寄生一兩,山梔根皮二兩,共搗爛敷臍,連換三次,吐衄自止,若未止,用犀角地黃湯。

痘後衄血,熱流於肺也,急用涼血地黃湯(百二三)加黃芩、茅花。一人口鼻出血數碗,以韭菜汁半碗,服之愈。

補:靨後餘毒乘脾,脾傷不能統血而衄,宜參朮散(二十一)加白芍、黃連(酒炒微黑)。

眼出血

初熱眼出血,此毒氣橫肆上攻,暴烈於精華也,後必不救。

耳出血

初熱耳出血,耳為腎之竅,毒氣橫烈,腎氣已敗,故血逆上攻,出於其竅,必不能救。

耳膿血

痘後耳內腫痛,流出膿血,俗名「蠶耳」,須先用棉花攪淨,後用黑砂糖,水調少許,滴清耳內,立愈,戒勿抓挖。

痘瘡血

血有從痘瘡出者,肉分空虛,元氣走泄也,必死。

諸竅出膿

諸竅出膿無妨,行漿之際,有眼耳鼻出膿,口吐臭膿者,皆由其內有痘,不能結痂,潰而出膿,不必施治,內痘成膿,則毒化矣。

中風

發熱之時,腠理開張或中風邪,忽然直視,張口吐舌,不能言,宜參蘇飲(百三十)或消風散(百三一),或一時無藥則以薑汁灌下,且用推拿法。又用桃樹皮、薑、蔥、豆豉、川烏共搗,燒酒炒溫,敷臍及囟門二處,汗出自愈。

痘正出時,忽然直視,牙關緊閉,此調護不謹,為風寒所襲也,且勿輕用驅風峻藥,宜姜附湯(十三),濃煎灌下一二杯,出微汗即愈。

起脹灌漿痘後,有中風之症,俱用人參、黃耆、乾薑、附子、桂枝、麻黃、殭蠶(炒)、防風、炙草;牙關緊閉,用燈火於兩牙交穴,各一灸,其口自開。灌膿時其痘皆好,忽然噤口直視,痘皆變為瓦霜色,是中風也,不必驚慌,急用生薑汁灌下,仍用乾薑、附子、官桂,喉中有痰,加半夏溫服,令出微汗即愈。

中痰

發熱之時,毒火熏蒸,痰涎壅盛,滯於咽喉,不能言語,狀若中風,但喉內痰鳴,是中痰也,最為危急。須以生薑汁灌下,若不能進藥,用鴨翅毛透入喉中,攪出痰涎,令其自吐,然後用陳皮、桔梗、半夏、南星、花粉、天麻、竹黃、硃砂,濃煎服,或加礞石,或用鎮驚丸(九十一),薑汁引,此急則治其標也。若痘欲出不出,急剖生雄雞,燒酒噴,敷臍,連用二三隻,將痘托出或可救。凡痘欲出不出,此方最妙。

多痰

灌膿前後,數日有痰,用白附子,熱水磨服,切不可用二陳湯,恐燥陽明,孤陽無陰,不能生化,至收靨時,用之無妨。痘出稠密,漿不甚滿,至回水結痂時,飲食減,痰液多,宜養胃開痰湯(二十四)。

流涎

灌漿時,口角流涎不止,乃胃弱也,急用參砂和胃散(五),否則胃弱不能行漿,恐變咬牙之症,則難治矣。時值瘧疾,復出痘瘡,口吐白涎,咳嗽失聲,用生薑切片,包大附子煨,再取薑汁,和當歸、生地、白芍,共搗爛敷臍中,一炷香久。

初熱時,身有微汗,其毒乃出,有汗則不宜發散,然有自汗,有盜汗,痘未出之先,縱有自汗盜汗,皆不可驟止,以閉其毒。痘既出後,或盜汗自汗之甚,恐表虛後難成漿,急宜斂汗固表,用人參、炙耆、當歸、白芍、桂枝、麥麩(炒)。身冷惡寒,用人參、炙耆、當歸、川芎、白芍、肉桂、附子、炮薑、炙草,起水後加白朮、淮山,服此仍大汗如珠,寒戰不已,昏沉煩渴,此亡陽症也,不治。

痘前腠理開通,毒乃不閉,故宜有汗,痘後腠理緊閉,風邪方不能入,故不宜過汗。若有自汗盜汗之症,乃表虛也,宜用人參、炙耆、炙草、當歸、黃連(炒)、桂枝煎服。又方,用當歸、炙耆、炙草、生地、麥冬、黃連(炒)、麥麩,入豬心內煎服,痘後身涼,冷汗不止,形氣雖實而精神稍疲,此陰陽交戰,宜歸耆湯(二十三)。有過服熱藥,汗出不止者,必漿濃痂厚。

痘出腎經,腰腹絞痛,吐瀉交作,手足冰冷,大汗如注,此陰盛陽衰最險,急用乳香、沒藥、人參各一錢,作丸納臍中,再用艾絨炒熱,敷丸上。

不食

初熱時熱鬱於內,必作飽,不思飲食,此時不可驟用暖胃藥,以滯其毒。若無泄瀉,痘色紅活,雖出齊後,不食亦無妨,俟水足漿行,毒氣盡出,腸胃無熱,自然思食,不必施治。惟吐瀉後,痘色淡白不振,乃胃弱不食也,用人參、白朮、茯苓、砂仁、丁香、陳皮、山楂、神麯、炙草,煨姜引。

灌漿時不食,凶。八九日前,毒未出盡,不食無妨。至此毒宜盡出,內臟空虛,當大進飲食矣,而猶作飽脹者,必毒留內滯,脾胃已敗,急用人參、黃耆、山楂、白朮、丁香、肉桂、煨姜等藥,大暖脾胃。痘起有膿,飲食稍進,可治,不然血氣無所資矣,痘雖起脹,亦必陷靨而死(結痂時同)。

痘後不食,亦凶。有脾胃虛寒,不欲食者,必唇舌俱白,身涼,精神困倦,懶言,用人參、黃耆、當歸、川芎、白朮、茯苓、丁香、肉桂、砂仁、乾薑、山楂、麥芽。有餘熱留滯脾胃,不欲食者,必舌心有苔,腹脹微熱,以消導解毒為主,兼與補脾。有一向能食,忽然聞食則嘔,必傷食也,失治,必成疳勞,用平胃散加三稜、莪朮、枳實、良薑,問其所傷何物,即以原物為引。

能食

痘雖焦黑而飲食如常,此毒火內熾,易於克化也,必死。然總看痘色吉凶,食與不食,不足定其生死。

飲食倍進

痘後飲食倍進,面赤,喘急,二便秘澀,內熱也,不急治必變生他症,宜四順散(二百卅二)。

噯氣

初熱時,噯氣,此熱鬱於胃,欲出不出,故噯也,用香附、陳皮、桔梗、茯苓、木香、山楂,生薑引,不止加豬苓、澤瀉、木通,導熱下行。結痂時咳逆,俗呼呃絡,此胃氣上越也,取真黃土置鼻邊聞之,立止。

昏睡

結痂時至痘後昏睡,氣血盡送於外,元氣未復,故昏昏而睡,呼之不醒,醒亦復睡,不必驚疑,元氣復自安寧矣。若連日不醒,口中哺哺,自言自語,形如醉人,每多妄語,此邪熱乘心胞也,宜導赤解毒湯(百十四)或安神丸(百十五)。

腫脹

痘出齊後,面目腫脹,而痘不起,此氣血虛弱,不能攝毒,故其毒散漫,妄行肉分也,最為危候,宜參歸大補湯(三十三),此症與十三逆症形如瓜瓠者相似,但不若瓜瓠之甚耳。灌漿時,頭面身體腫脹,無妨,毒攻皮膚,宜其腫也,但要痘起,惟肉腫而痘不腫者危。痘後浮腫,見後。

陰囊腫脹

陰囊腫脹,乃腎毒外泄於膀胱也,吉,至痘收齊自退,若猶不退,宜蒼朮、茯苓、豬苓、澤瀉、木通、車前、滑石、牛子、銀花、瞿麥,以退膀胱之熱。

補:有厥陰肝經之熱下注而發腫者,宜小柴胡湯加青皮、木通、山楂。

(按:囊腫,治法有三:一疏肝,一清肺,一泄膀胱。)

【附方】 石燕醋磨濃汁搽之。椒鹽、蔥白、地膚子,煎湯熏洗。桑白皮搗爛,麻油炒熱,包定。

目閉

初起目閉,不治,精神已衰,不能送毒,急用內托之劑,痘出可救。痘將出時忽為風寒所束,目閉,宜升提達表之藥,以祛寒發痘,或用推拿法,疏通寒邪,再用生雞剖開,燒酒噴之敷臍上,痘出目自開。八九日起脹,目閉乃眼胞腫脹,不能開也,元氣內固,名曰封倉,最吉,驟開則凶。十三四日,痘毒已退,目宜開矣,而仍閉者,毒未盡化也,亦凶。

眼露白

眼露白,凶。目為五臟精華所萃,睛若上吊,不能運動,此元神將散,又焉能送毒乎?加以失智無魂,無論前後,皆不治,必欲治之,總以內托扶元為主。惟痘前發搐,眼露白,搐後人醒即定者,則以風論,痘出其症自平。

鼻淵

痘後鼻中時時流涕,臭不可聞,此熱毒乘肺也,用絲瓜近蒂五寸,黃芩、梔仁、牛子、甘草煎服,外用絲瓜藤燒灰吹鼻,又以絲瓜灰調酒服,數日自愈。

痘瘡入目

痘出時,眼紅不敢開,眼中有痘也,任白珠黑珠,俱無妨,只用清肝丸(百五一),磨水蒸出藥性,再用胭脂水研爛,入藥水,頻頻點之。又以藥渣敷眼胞數日,毒散痘收,自不傷目。單用胭脂水點入亦可。

【附方】 眼內有痘,用青魚膽或鯽魚膽、鯉魚膽、狗血,皆可點之。鮮魚血點之,外用燈火灸手掌心。

防痘入目

痘發之時,恐痘入目,以油胭脂塗其眼眶,或以牛子為末,蜜調敷其四旁,或白芥子為末,水調敷其足心,引熱下行,皆良方也。一法,牛蒡子為末,塗兒囟門。

痘毒攻目

痘毒入目,有赤腫作痛不能開者,有翳膜遮蔽,不能視者,此非有形之痘瘡,乃無形之痘毒也。痘瘡發於口舌咽喉者有之,外靨則內亦消。至於痘毒入目,必在收靨之時,或還元之後。以此為辨,當從容調治,不可純用寒涼,致生大患,又不可用寒涼之藥點洗,宜清毒撥翳湯(四十五)。氣血兩虛,毒火內盛,漿不能成,或不能滿,至收靨時,上攻兩目,始焉身熱頭更熱,頭疼兩太陽更疼,細看眼胞必腫,緊閉不開,熱淚長出,皆膿黏滯,急用清毒保目湯(七十四),連服二三劑,失此不治。毒火愈炎,攻脾則兩眼胞紅腫,攻心則大小眥紅腫大痛,攻肺則白珠紅絲障蔽,日夜啼叫,痛苦異常,目不由是壞乎?從前誤服補劑,至收靨時,毒火上攻兩目,急用清毒保目湯,紅腫太甚,翳膜遮於肝肺之間,急用清毒撥翳湯,連服一二劑,自然翳退。痘翳,用蟬蛻豬肝散(七十五),每日清晨服之,兩月之內,可消一半。若性情和平,百日可愈,切忌煎炒辛熱等物。未出痘之先,一兩月內,兩目羞光,及出痘收結後,兩目緊閉,急用乳酥油,搽兩眼縫,潤其枯,滯自開。看其兩目有紅絲累,用清毒保目湯一劑,不愈再用一劑,以解上攻之毒火。如有翳膜遮蔽,即與清毒撥翳湯,緩緩磨,一兩月之久其翳自退,無紅絲累,不必用藥。

張:紅腫不能開者,宜洗肝散(二百四)。有翳膜者,宜撥雲散(二百五)。眼合羞明,宜羌菊散(二百六)或涼肝明目散(二百十)或望月散(二百十一)。羞明障翳,宜膽草散(二百七)。痘毒生翳,宜兔糞散(二百八)或兔糞丸(二百九)。見風太早,淚下汪洋,四弦紅赤生癢,年年復發,宜祛風明目散(二百十二)。

唇口舌面

唇與舌,五臟皆通,熱毒輕者,唇口如常,口亦不臭。熱毒盛者,至二三日間,唇必紫黑,或硬或裂,口氣臭,急宜解毒為主。唇硬裂者,尤凶,宜清脾胃之火,解毒湯內須加石膏,又以石膏、甘草、牛子、連翹煎水,時搽唇上。口臭者治同。滿口俱白,生口瘡者,用清胃散(百二四)敷之,痘後同。

聶:痘有口舌生瘡者,或是熱毒,或是虛火,當以痘色辨之,切不可概認為實熱,純用寒涼,如痘色紅紫湧盛者,熱毒也,宜清上飲(四十)。痘色淡白者,虛火也,宜參麥清補湯(十八),外用赴筵散(四一)搽之。或口舌有痘腫礙,痘靨自愈,不必治之,治亦不效。

朱:痘出稠密,口舌必多破爛,但不宜作臭穢氣,在長漿之際,極力攻漿,不必憂口舌之破爛。倘毒火內盛,牙床口舌糜爛臭穢,急於清毒活血湯(十四)中去人參,加熟石膏、花粉一二劑,臭穢自除。在回水之候,急用大連翹飲(二十九)去木通、車前、滑石,加黃連(酒炒)、熟石膏、薄荷、麥冬、花粉、桔梗,連進一二劑。服此臭穢不除,愈見破爛,變成牙疳,再加胡黃連、蘆薈煨為末,入前方內調服。舌有白苔,其毒已重,黃苔更重,急宜解毒,變黑則難救矣。舌卷囊縮,乃火鬱心經,症亦難治。然有啼叫火動,致舌卷不能食乳者,其舌下之筋必弦緊,須用指頭從筋上重按之,使舌筋不弦,自不卷矣,小兒不能言,醫者不可不審也。舌有黑點,舌上生疔也,必主遍身痘皆焦黑而死,急以銀針剔破,去其惡血,不復生者,可救。舌心黑,口臭,二便秘,痘色紅紫,用青黛、防風、全蠍、石膏、酒大黃共為末,作餅敷臍上。

結痂時面紅唇裂,宜扶元解毒湯(一百十),外用紫草、生地、紅花、甘草、黃芩、黃柏、牛子,俱生用,煎油搽之,此方痂後面唇生癢,與痘後瘡俱可用。面瘡,用細茶擂雞膏,布裹印之。

痘後唇口生瘡,上唇有瘡,蟲食其臟,其名曰狐;下唇有瘡,蟲食其肛,其名曰惑。皆由裡熱生蟲,其人昏昏好睡,不思飲食,其聲嘎啞,此最惡之候,必鼻崩齒落,失聲而死,宜除慝丸(百九)。又口舌生瘡,赤者名赤口瘡,心脾熱也;白者名白口瘡,心肺熱也。赤用陰陽散(百二六),白用朱礬散(百二七),通用洗心散(百二八)與服。又通名「鵝口瘡」,以鵝涎洗淨,或鵝糞煎水洗亦可,必洗淨乃可敷藥,亦有洗之即愈者,不愈,用綠袍散(百二九)敷之。

唇不蓋齒

痘後唇不蓋齒,此氣血兩虛,毒留脾胃也,失治將變走馬牙疳,急用人參、當歸、赤芍、元枝、牛子、連翹、石膏、石斛、甘草、元參。

齒癢出血

結痂時齒癢,或出血,此餘毒留於胃,將成走馬牙疳也,急用連翹、牛子、慈菇、石膏、生地、銀花、紅花、甘草,煎水噙,內服人參、石膏、牛子、慈菇、甘草、黃芩,不過數劑,癢與血俱止。

走馬牙疳

牙齦生癢,時時出血,繼而齦黑腐爛,其齒漸落,或每日落一齒,或一日落數齒,滿口齒落盡乃死,治法同上,或用石膏、牛子、連翹、黃芩、生地、紫草、蛇床、枯礬、甘草,煎水與噙。牙齦腐爛,宜蟬蛻散(百九五)或救苦散(六三十)敷之。又方用蠶蟲、丹皮、甘草心、連翹心、生地、銀花、桑白皮、沙參、茯苓、黃柏(炒)等分,煎服。虛弱者,加人參。

瀉痢

此熱毒下注大腸,或值時疫所染,五六日上,痘與痢俱,宜清毒活血,用四物湯加芩、連、木香、紅花、木通,則二症兼治矣,此時既解毒,至痘起脹用補,亦無妨於痢也。

痘後欲便難便,裡急後重,或赤或白,腹痛,是閫痢也,皆熱毒郁於腸胃。赤屬血,自小腸來,白屬氣,自大腸來。赤者活血為主,四物湯加炒芩、炒連、木通、甘草、桃仁、紅花。久不愈者,去桃仁,加阿膠珠、薑炭。白者扶元氣為主,四君子湯加炒芩、炒連、木香、滑石、陳皮。裡急後重,加枳殼、生白芍。腹痛,多用木香。肛門突出,加升麻。久不愈,加黃耆、乾薑、砂仁。赤白並下,八珍湯加芩、連。小便赤澀煩渴,加生地、木通、車前、麥冬。疹後痢,由熱毒甚,當用寒涼,痘後痢必以固元氣為主,胃強能食者可治。

通用清熱導滯湯(七七),赤痢,或赤白相兼,加紅花、桃仁、地榆。白痢陳皮多用,芩、連俱不用。久痢脾虛,用補氣養胃和中湯(七十八),腹痛加酒芍,或用人參、白朮、茯苓、官桂、川芎、當歸、赤芍、升麻。

補:痘中治痢,須用保元湯(百七十),加升麻為主,隨其赤白加減治之,在痘中不致陷伏,痘後不傷元氣。

便下膿血(參看泄痢大便血二條)

痘後便下膿血,古名倒靨,毒從便解,不可驟止。若後重不順,利,宜黃連解毒湯(百九六)或和中湯(二百)。素有積熱,腸鳴腹痛,裡急後重,宜先用調胃承氣湯(百六),次用芩連湯(百七)或香連丸(百八)。

似痢非痢

痘後便下膿血,不作裡急後重,以清水試其膿血,攪動,浮有痘痂樣,此因腸胃有痘,收結滑下,無妨,用大連翹飲(二十九)清解之,此症腹不痛為異,然間有腹痛者。痘後腸胃發癰,先必作腹痛,癰熟內潰,膿血注下,不過二三日,腹痛自止,亦用大連翹飲清解之,一劑即止,勿多服。切不可用大黃下行之藥,痘毒既潰,固元氣要緊。

痘後浮腫

痘後膿血去盡,脾土已虧,氣血俱衰,或感風濕,或傷飲食,或留餘毒,皆能發為浮腫。感冒風寒者,多自面目先腫,身熱口渴,宜用升麻、柴胡、茯苓、木通、車前、防風、腹皮、甘草,薑蔥引。微汗,腫自退。感濕氣發腫者,多自足下先腫,其色光亮,手按之有窩,其起緩,且其人或好飲,小便赤澀,以水洗之愈腫,治當健脾利水,用蒼朮、川樸、木通、車前、滑石、瞿麥、澤泄、豬苓、茯苓皮、腹皮,煎服,外用蒼朮、檀香,燒煙燻之,以被蒙蓋,令出濕水。食積兼餘毒者,多自腹先腫,腹中必隱隱作痛,不思飲食,且腹有微熱,大便黃臭,小便赤澀,治當消導解毒,用蒼朮、厚朴、陳皮、腹皮、香附、川芎、山楂、神麯、牛子、連翹、木通、車前、茯苓、法夏、甘草。脾氣不行發腫者,其皮如鼓,按之難下,治當理氣,用人參、白朮、官桂、麥冬、大腹皮、陳皮、姜皮、茯苓皮、木香、澤瀉、車前、木通,名人參五皮散。血不行而腫者,皮膚之內,隱隱若有血路,治當活血為主,用四物湯加人參、陳皮、香附、木通、茯苓。面目四肢腫者,屬肺,因表虛為風寒所侵,當發汗,用羌活、防風、桂枝、防己,蒼朮、木通、五加皮、桑皮、大腹皮、茯苓皮、姜皮、豬苓、甘草,名加味五皮散。腹脹如鼓,眼胞微腫,屬脾,因脾土素弱,不能制水,或傷食滯積,脾不能消,以致濕熱內蓄作腫,俱用蒼朮、厚朴、陳皮、大腹皮、茯苓皮、豬苓、木香。水腫者,其陰囊亦腫,加澤瀉、滑石、車前、木通、葶藶子;積滯者,加山楂、神麯、三稜、莪朮。萊菔丸,通治一切浮腫,用萊菔子(炒)五錢,胡椒、厚朴五錢,白朮一兩,共為末糊丸,陳皮煎湯下。氣弱不行者,肉桂磨酒服,外用燒酒搽之,痘後遍身腫脹,毒入於脾,不能制水也,多不可救。

痘癰

聶:痘癰發於未收口前少,發於既收以後者多,未收以前,膿漿薄者或有之,既收以後,結痂浮薄,或速結速落者多有之,又有不虛寒,而誤服補劑熱劑者,亦有之,俱宜大連翹飲(二十九)。但當其初發熱發腫時,內外夾攻,急消散之為上。至於成膿,則兒難堪,在頸項胸腹腰背者尤險,外以三豆漿(八十三)塗之,或用赤小豆為細末,清水調敷,干則易之。

朱:痘發癰,則毒出,不能內攻,此吉兆也,然有發癰而死者,其中有陰陽之分焉。陽癰發一二處,或頭上,或手足,初起腫而紅,高聳有頂,宜內服大連翹飲,外敷三豆漿,可消則消之,不消則攻破出膿,膿盡用生肌散(三十六),貼萬應膏自愈。至於毒火內盛,回水之際,發熱蒸蒸,頸項手腿漫腫不分地界,頂不起,色不紅,痛苦十分,此陰毒也,難治,用生黃耆、白朮、茯苓、當歸、川芎、赤芍、生地、連翹、牛子、皂刺、金銀花、山甲(麵炒)、玉竹、陳皮,攻其成形。服藥後,頂漸高聳,腳漸收束成膿者,生;倘連服數劑,不見頂高腳束,即加人參,以補元氣;若猶不效,兼之惡食嘔吐,二便不調,不省人事,必死。

餘毒疽癤(參看痘癰)

凡痘漿清痂薄者,必有餘毒,收結之餘,其毒多發於手足腕中接骨之處,紅腫潮熱為疽為癤。發於手足四肢者輕,發於胸腹、囟門、耳下者重,此毒由骨髓,必綿延難愈,失治多致穿筋透骨,風廢拘攣,以貽終身之憂。方其始發,必然潮熱,速用大連翹飲(二十九)或仙方活命飲(二百一)(疽形既現,須用此);或用防風、荊芥、生地、赤芍、當歸、連翹、牛子、黃連、紫草、川芎、木通、甘草、白芷,弱者加參耆;或用防風、荊芥、牛子、首烏、甘草,痛加乳香、沒藥、白芷。凡腫毒在上,用升麻引;在下,牛膝引;在手臂,桂枝引。

張:凡痘後,雖有餘毒,亦須顧其元氣,解毒方內必加參耆。每見醫家遇痘後潮熱,餘毒發作,恆據聶公之書,輟投大連翹飲,以致變生莫測。余治此症,調元以顧其本,解毒以治其標,又必內外交攻,毒始易去。看其腫硬之最起者,是潰膿之所也,用瓦鋒刺去惡血,然後用藥敷四圍,留口令出毒氣,將四圍之毒趕聚一團,再用膏藥貼之,拔盡毒血自愈。已成膿者,亦刺之,令膿潰痛止,亦以膏藥收功。凡餘毒不甚起頂,且不紅者,多是元氣虧,必用內托散,然後頂起腫聚,始能成膿。疽癤敷藥諸方(二百二)。毒瘡已潰,不能收口,用生肌散(三十六)或膏藥方(二百三)。痘疔潰爛成坑,或疽潰不能收結,宜人參敗毒散加山甲、蟬蛻、殭蠶、連翹與服,外用伏龍肝、陀參各二錢,輕粉、黃柏、杭粉、血蠍、生赤石脂各一錢,血餘五錢,黃丹(炒)八分,乳香、沒藥各五分,冰片一分,為末敷之,其口自合。

痘後諸瘡

遍身肢節生瘡者,名疳蝕,此因風寒相搏,氣血凝滯於腠理也,宜綿絲散(三十七),敷之自愈。見風太早,致成瘢癬出膿汁者,燒乾牛糞敷之。痘抓破出血,復灌膿漿,成痘風瘡,年年至春即發,但不傳染他人,用防風、荊芥、牛子、甘草、苦參、當歸,或用當歸、連翹、牛子、防風、荊芥、生地、赤芍、紫草、甘草、蒼朮、川芎、薄荷,或苦參丸(百九二)或花蛇酒(百九三)。外用黃丹、黃柏、黃芩、大黃、輕粉,共為末,豬油調敷,或一掃光(百九四)。再於曲池、風池、三里諸穴灸之,則永不發矣。又有皮膚之間,隱隱起者,俗呼疙瘡,此餘毒留滯皮膚也,宜服解毒藥,外用漆蜆剖開,取腹內之水洗之,或用蜆殼煎水亦可。蜆如螃殼,生魚泥中,凡割漆者,必用此殼,其性涼而解毒。又方,用滑石一兩,甘草五錢,為末調敷。

痘爛復灌,至成瘡疥,治法同痘後發癢,或用黃豆燒灰,調油搽之。

赤火流丹(俗呼天虹腫)

一片通紅從頭起者,過心不治,從足起者,過腎即死,此惡毒暴發,乘血橫行也,宜內服元參、歸尾、紫草、紅花、石膏、連翹、赤芍、骨皮、車前、木通、防風、荊芥、淡竹葉。外用馬蝗蜞三五條,置紅腫處,吃去惡血,以泄其毒,或用瓦鋒刺去惡血,以三漆磨好墨塗之。小便赤澀者,用元參、紅花、紫草、生地、防風、牛子、連翹、木通、車前、澤瀉、豬苓、滑石。

室女

室女十四歲以後,發熱之時,及報苗長漿之際,天癸暴至,不必驚恐,當問其及期否,前後錯日否,腰腹痛否,惟按發熱之時,用升麻葛根湯(一)。或元氣素弱,用加味參蘇飲(二),腹痛加酒炒香附一錢,以和其氣,不可妄用別法。且發熱報痘之時,天癸暴至,喜其毒火隨積瘀而去,將來出痘必稀。至於長漿、足漿之時,天癸適至,亦不必驚惶,詳看虛實寒熱,用藥助其長漿,調其回水,結痂而已。

張:發熱之初,經期適至,固喜其毒隨血解,然至三日後,血猶不止,則熱入血室,致血妄行,否則血虛不能送毒,須臾告變矣。故經行二日,急以四灰散(二百十三)調酒與服止之。若至三日,血猶不止,急以涼血地黃湯(二百十四)治之,以痘出血止為度。女子非經行之期,於發熱時,經水忽至,乃火毒內熾,觸血妄行也,其毒必盛,其血必多,急用涼血解毒湯(二百十五),倍加連翹、牛子,或用柳花散(二百十六)。女子發痘,又值行經,經水方止,身發壯熱,狂言譫語,如見鬼神,尋衣摸床,癲狂百出,目上直視,煩渴不寧,此陰虛似實,切不可作實熱治之。痘未出者,逍遙散(二百十七)加丹皮。痘已出者,加味歸脾湯,即歸脾湯加柴胡、山梔。又有邪熱乘虛入血室,以致譫狂者,古用瀉肝散(二百十八),不若逍遙散加防風更妥。女子正值崩漏,適逢出痘,氣血俱虛,必不能送毒出外,急宜大補氣血,用十全大補湯或參歸鹿茸湯(十五),否則必不能出,雖出亦易倒陷。女子一向經閉,血海已涸,適逢出痘,毒氣鬱於沖衛之間,二陽併發,其熱必甚,其症最危,切不可用攻擊之藥,使血妄行,須養心補血,調理脾胃為主,用歸脾湯略加攻毒之藥,或用逍遙散。女子出痘,當起脹灌漿之時,忽然行經,恐血虧裡虛,痘易倒陷,宜十全大補湯或參歸鹿茸湯。女子痘當起發之時,其經忽來,不能言語,乃血虛之甚,少陰之脈不能上榮於舌也,宜當歸養心湯(二百十九),待其能言,復用十全大補湯。女子痘當灌漿之際,經水大來,血虛不能化毒,以致灰白倒陷,急用調元內托散(二百二十),外用胡荽酒噴之,使痘起脹,或於空處又出一層,乃吉。服此不效,寒戰咬牙,喘急腹脹,又增他症,必難治矣。

固經方 出痘行經,一則懼其氣虧,一則慮其血衰,急取桃樹上寄生,擂敷足底湧泉穴,三炷香久,經水自回。

孕婦

孕婦出痘,先以托痘為標,次以保胎為本,宜升麻葛根湯(一),加酒炒黃芩六分,土炒白朮五分,以保胎元。至於長漿之際,痘暈老紅或紫紅,宜清毒活血湯(十四),加白朮五六分。若痘暈淡紅或淡白,用千金內托散(十六),倍加參耆,去肉桂,外加土炒白朮一錢。

張:孕婦出痘,以清熱安胎為主,初熱血動者,宜四物湯加芩、連,或用罩胎散(二百廿一)。孕婦出痘,身熱腹脹,手足冷,宜八物湯(二百廿二)加木香。孕婦腰痛,用保胎方(七十二)。孕婦出痘,胎將動者,急用安胎散(二百廿三),恐胎落,則痘陷也。

朱:孕婦出痘,從前不能按法調治,熱蒸胎墜,當令老成穩婆攙扶產婦,以熱水淨浴下身,仍照半產大產之例,扶其上床,不要睡倒,須強扶少坐一二刻,用滾水白酒一鍾,入童便半盞和服,行其瘀血,痘易出易起。若痘出稀疏,精神清爽,二便調,飲食好,不必妄加治法。天氣寒,則以棉絮保護,天氣熱,切不可洗浴,妄用紙扇,貪受過門涼風。至於長漿,仍看虛實寒熱,加減用藥,助其足漿。倘毒火內盛,略用芩、連三五分清之。胎落痘稠密者,用人參、黃耆、川芎、當歸、防風、白芷、白芍、桔梗、厚朴、木香、肉桂、紫草、牛子。產後寒戰咬牙,虛甚也,宜大補湯加桂附。產後小腹急痛,瘀血未淨也,略與黑神散(二百廿四)行之。胎已落者,法以補血為先。但收靨時胎落者,多有可救;發熱初出時胎落者,猶可救;惟當起脹灌漿時而胎落者,多致不救。

安胎方 孕婦出痘,腹中作痛,乃胎動也。急宜內服安胎藥,外用蓮蓬殼、益母草,俱燒灰存性,艾葉為末各三錢,醋調敷臍上,連換三次,其胎自安。

下胎方 孕婦出痘,激動其胎,又不得下,或胎死腹中,最為危險。急取推車蟲並其所推泥丸共焙,加威靈仙同研末,酒調為丸,納臍中,膏藥貼住,三炷香久,其胎即下。

卷四

異痘類

天根痘(生),諸痘不起灌,惟天庭、太陽起灌。天庭為諸陽之首,此處起,則陽氣必旺,余亦將漸次起矣,十有九生。

天空痘(死),諸痘雖起,惟天庭、曉星不起,此陽氣虧也,必死。

明朗痘(生),諸痘不起灌,惟太陰、太陽起灌。太陰太陽,乃日月光華之地,二處起灌,則血氣俱盛,其後諸痘必起。

明蝕痘(死),諸痘皆起,惟太陰、太陽不起,日月當明而不明,如天狗之蝕焉,此氣血兩虧,後來諸痘必不能運化。

海溢痘(生),諸痘不起,而耳後方圓一寸獨起,此處屬腎,名星宿海,海既充溢,則腎旺精足可知。

海枯痘(死),諸痘皆起,惟耳後方圓一寸不起,若不調元補腎,必變唇裂齒崩死。

有根痘(生),地角方圓,其痘起脹,明潤如珠,十有十全,此腎足也,腎為人之根本,故曰有根。

無根痘(死),諸痘雖好,惟地角乾枯不灌,或灰白塌陷,此腎水絕也。

抱鼻痘(陷),面部雖稀,而鼻梁左右密如蠶種,此毒聚於脾胃也。

單鎖口、雙鎖口(危),嘴角有黑痘一粒獨大,名單鎖口,兩嘴角俱有,名雙鎖口,皆惡候也,主不食,死。見此即宜剔出惡血,以拔疔散(三十五)敷之,或可救,此毒聚於胃也。

鎖項托頤(危),遍身俱稀,惟頸項稠密如蠶種,不分界地,名鎖項,竟至於頤者,名托頤,主飲食不進,聲啞死。蓋頸項為陽道上升之要樞,毒凝於此,則陽不能升,焉有不死。

豬頸痘(險),痘出喉窩及頸窩甚多,名豬頸,主喉痛咽爛,死。急用豆根、元參、桔梗、甘草、生地、川芎、歸尾、木通、牛子與服,緩則毒結於喉,必難治也。

兩頭痘(險),自胸以上、自臍以下俱有痘,而中間一截全無,此氣血不能貫通於上下腰臍之間,寒毒凝滯,若不急治,七日後必變灰白。見點之時,急用生耆、當歸、赤芍、桔梗、防風、厚朴、續斷、白芷、山楂、木通,入黃豆三十粒,服此,中間有痘,乃可救(按:此即斷橋症也)。

逆痘(生),上身痘少,下身痘多,或從下身先出,升漿收結,俱先下身,此雖出於常數之外,其實無妨。

鬼擺痘(死),通身無點粒,各處一片紅青,狀若打傷,七八日內必死。

鬼痘(險),手足胸背俱多,而頭面全無,其痘如鬼,不敢見於陽道也,又名無頭痘,此氣血不能上升,急於五日之內,提氣上行,令頭面略見點粒,或可救,不然,諸痘雖出,亦難起灌,即痘無虞,其後必主曲池生毒,見骨而死。若四肢胸背俱稀者,不在此例,治法用升麻、川芎、白芷、防風、羌活、前胡、生耆、當歸、桔梗、甘草、筍尖、生薑引。

賊痘(死),初出如綠豆,過一日大如黃豆,再一日大如龍眼,其大甚速,根窠與頂全無血色,雖起脹,而按之虛軟,痘中有此,為閉毒之症,後必上下失血死。又有一種於將熱之時,或初熱一二日間,天庭太陽忽見標數點,大如赤豆,光亮好看,過一二日即收沒,猶之賊欲攻城陷地,先命一二細作探其虛實,名曰賊標,此標既沒,隨發大熱,遍身之痘,必如鋪氈蠶種,不可救療,凡見此痘,俱急用銀針剔破,去其惡血,以拔毒散(三十五)敷其口或可救。

蛇皮痘(死),頭面遍身,俱無空地,狀若蛇皮,必乾枯不能作漿,至十二三日死。(張遜玉曾治此症,先用解毒,次用補托,竟獲安痊,但必猛攻,不可觀望。)

藥患痘(險),初標紅潤,至七八日忽變陷伏,此必其人氣血虛弱,而毒又盛,庸醫見其初標紅潤,玩忽不治,或審證未明,誤投藥餌。

九焦痘(死),天庭、地角、右顴、左顴、耳後、胸背、手足九處皆有一二點,黑陷焦枯是也。

伏陰痘(險),痘不灌漿而瀉膿血,此毒氣陰伏於內,不能升發於外,十一日死,早於七八日上,溫中內托,或猶可救。

空倉痘(死,善治亦可救),痘雖肥滿,內實幹枯,全無血水,硬者名鐵殼空倉,此等症,其氣雖盛,其血必虧,或從前失於解毒,致毒火內熾,其血愈涸,治法見灌漿險症。

石臼痘(死),其痘四弦起,而中窩雖明亮好看,內無膿漿,摸之其硬如石,此毒凝於表,血涸於中,不可治也。

茱萸痘(險),其痘不甚起脹,四弦起而中略陷,頂有亂紋,形若茱萸,後必空漿倒陷死,此毒氣盛,中氣又虛,故痘頂有紋,不尖圓也。張遜玉治一兒,用川芎、升麻、生耆、赤芍、牛子、連翹、黃芩、黃連、蟬蛻、白芷、甘草煎服,外以水楊柳洗之,連進數服,茱紋乃除,後以補氣為君、補血為臣,竟愈。凡治此症,必解毒行氣。

蟲痘(險),蠅吮其汁,痘內生蛆,癢甚,用針挑去蛆蟲,治法見收結險症。

血痘(死),初出血點,其色紅紫,七日內必死,又遍身如硃筆點者,內根已腐,外苗必萎,必無生理。

血泡痘(險),痘泡通紅,其內是血,此血熱毒熾,不能運化成漿,急宜涼血清毒,用生地、赤芍、紅花、紫草、丹皮、牛子、黃芩、白芷。弱者,加人參;身熱,加全胡。

聶云:此氣虛也,大補其氣,泡即轉白,詳見首卷氣血篇。

(按:真血熱症,痘必枯焦,帶紫黑色,甚至遍身無痘處,亦不紅活而紫。)

血靨痘,又名珍珠痘(甚佳),痘出稀少,四五日胖如黃豆,七八日帶血而靨,十日落痂,痂若明珠,此氣血充足而毒又輕,故隨出隨結,不及釀膿也,此痘百無一凶,且主貴。

白漿痘(險),痘初起即有白漿,其後必灰白癢塌,蓋漿由腳起,乃為順。今毒參陽分,陰血不能運化,不久即陷伏也。初起間有數點,即刺去其漿,旋有此者,又刺之,時時瞻顧,不可怠玩。內服千金散,大補氣血,可保無虞。若遍身如此,則難治矣。

四圍痘(死),痘出後,四圍又生小痘,攢簇本痘,後必串成一痘為水泡,不可治也。此症僅見於手足者無妨,遍身如此,必不可救。

漏痘(險),痘未成膿,頂上有孔,漏出汁水堆結,形若癩頭,俗呼漏瘡。此表虛不能養漿,急宜補氣健脾,固其肌肉,治法見灌漿逆症。

蛀痘(險),痘有小孔針嘴大,如蟲蛀之狀,此腠理不秘,大泄元氣,不急治,必灰陷死。用人參、炙耆、當歸、炙草、桂心、丁香,加荔枝引,必孔秘,痘乃起脹行漿也。

(按:此症與漏痘略同。)

瑠璃痘,又名隱血痘(危),痘雖光亮,全無血色,形若瑠璃,略擦即破,內俱清水,或出血總無膿漿,此氣血不能運化毒氣也,後必音啞死,急取其尤者,刺去其水,再用實漿散(百七三)加黃豆四十九粒。

赤萍、紫萍、白萍(皆死),痘出後,形若浮萍,連片虛浮,不分顆粒,又無起脹之勢,其色赤者名赤萍,紫者名紫萍,白者名白萍。

草尾珠(生),遍身俱陷,惟尻骨一圍,飽滿潤澤,其明如珠,此必腎足精充,急用內托之劑,則遍身之痘俱起矣。

黑痘(死),痘毒隨血出,毒盛血熱,故其痘黑,此必死之症,古方雖有數條,總以涼血解毒為主,姑載於後。初見黑點在皮膚之間者,用硃砂、冰片、牛黃,或用豬尾血調人牙散,好酒同服;初出點便黑者,用紫草茸二三錢,好酒調服;又皮膚髮青紫紋者,用紫草一錢,紅花、荊芥、防風、牛子、生耆各八分,甘草三分,升麻五分,木香三分;黑痕並黑靨者,用蟬蛻五個,紫草茸一錢;黑如煤炭,血不紅活,用紫草、紅花、生地、牛子、赤芍;黑而軟者,氣弱血熱也,用參耆實表湯(三十二)加紅花、紫草、生地;焦黑潮熱煩躁者,用小無比散(百四五)加紫草、生地、紅花,磨犀角調服。

氣血兩敗痘(死),近看形如水蓼花,遠望胭脂甚可誇,臨漿清水無膿汁,古聖名醫束手嗟。

復出痘(險),有等痘出甚稀,依然起漿收靨,究竟皮膚之內有痘未出,靨後頤下發毒死,此由元氣虛弱,不能送毒故也。凡痘出稀者,須要捻子照之,若皮下隱隱有點,是痘未盡出,急與千金內托散(六十),托出其痘,方可無虞。

云翼子二十八般怪痘

丹云繞頂,遍身痘俱好,惟頭頂一片通紅,此虛火上炎也,宜滋陰降火,通利小便,則火氣下行矣。

紫雲貫頂,遍身痘好,但頭頂一片,焦紫陷伏,此毒凝陽分,陽氣莫升,不久皆陷伏也。若不焦紫乾枯,則非此症。頭為純陽,足為純陰,凡痘之起脹,必下至足,頭乃行漿,收靨亦然。

烏紗覆頂,頭上一片黑痘,連皮膚俱有黑氣,此元陽將脫也,不治。

梨花幔頭,頭上一片白陷,此元陽虛也,急用保元湯加肉桂、附子、鹿茸、川芎或可救。

霞掩天庭,遍身之痘,磊落光明,惟天庭一片,俱是血泡,連皮都紅,此心經蘊熱,急宜清心解熱,以犀角、黃連、麥冬、連翹加豬心血與服。

紫萍鋪額,額上之痘,形若紫萍,此心經熱毒之甚,其人悶亂不寧。若諸部痘好,用小無比散(百四五),外加元參、升麻、犀角與服,或可救。

烏紗蓋額,大庭額顱俱是黑痘,兼見黑氣,不治。

灰撲印堂,印堂之痘有灰色,此心經血虛,宜千金散(十六)加豬心血服。

紅紗拂面,滿面雖分顆粒,但點子紅若硃砂,人皆以好痘,孰知此由血熱大甚,若不急治,將變紫矣,宜涼血之劑。

楊花拂面,滿面之痘,俱白色不起,此氣血面虧也,宜千金內托散,多加鹿茸,或加附子。

赤紗繞唇,唇若塗朱,或硬裂,此脾經熱甚也,宜清脾胃之毒。

烏飯沾唇,唇皆黑痘,或黑色必死。霞錦鋪胸,心胸一片,紅色如霞,痘無顆粒,此心經毒火散漫,不治。

紫雲布胸,症與上略同,但其色紫,其死更速。

黑棋排胸,胸前盡是黑痘,三日內死。

楊花飛胸,胸前盡是白痘,全無紅暈,此心經血虧,失治必轉灰陷,急用參歸鹿茸湯加豬心血。

桃花映背,背上痘稠密而淡紅,其紅散漫,界地不分,此心經火毒未清也,急用元枝、白芍、川芎、丹皮、紅花、連翹、麥冬、生耆、甘草,否則不能成漿,此症宜側睡,正臥則背上之血不行。

紫萍浮背,背上之痘若浮萍,其色紫,此毒盛而腎氣又虛,宜調元化毒湯(十),去防風、荊芥,加豬尾血,效則可救。

黑砂滿背,背上盡是黑點,不治。

云鋪魚背,滿背清黑如雲,痘若魚鱗,此氣血已枯,毒氣又盛,必死。

赤鱗穿腹,腹上痘密如鱗,其色紅,此脾胃火毒,宜人參白虎湯,加丹皮、生地。

黑緞纏腹,腹上連皮及痘俱黑,必腹脹音啞死。

白黎落地,痂薄色白,遍身痂痕,俱無血色,此氣血兩敗也,急用十全大補湯,加鹿茸,否則半月後必發驚死。

葡萄落地,痘前痘後,忽然片片青紫若葡萄者,兩日必死。

爛粟居臀,遍身痘好,惟臀及髓尾,如粟之叢,臭爛難聞,此下元虛也,宜大補湯。

榴花遍野,諸痘俱好,惟四肢紅紫,唇口如朱,或硬裂,此脾肺熱盛也,宜赤芍、生地、紫草、牛子、石膏、甘草、桂枝。

黑珠遍體,遍身痘盡枯黑,手足如柴灰,命在旦夕。

楊花發枝,諸痘俱好,惟手足灰白,宜用人參、鹿茸、白朮、黃耆、丁香、附子、當歸、肉桂、桂枝、炙草、煨姜。

朱氏逆症十三條

矇頭,一也,面部身上及手足俱稀疏,獨頭上至髮際形若蠶種,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蓋面,二也,他處稀疏,獨面上形若蠶種,無絲毫空處,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托腮,三也,他處俱稀疏,獨兩腮頰及地角相連一片,形若蠶種,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鎖項,四也,他處俱稀疏,獨項間形若蠶種,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雲錦鋪胸,五也,他處俱稀疏,獨胸前一處,上連咽喉之下,下及兩乳之上,形若蠶種,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雲錦鋪肩,六也,他處稀疏,獨兩肩及後頸窩形若蠶種,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前後補服,七也,他處俱稀疏,獨心窩之下,肚臍之上,背脊鳳翅骨之下,脊後腰之上,前後如職官穿補服樣,或方或圓,形若蠶種,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斷橋,八也,他處俱稠密,不分地界,獨腰間周圍不見痘粒,猶橋之中斷,此逆症也,若上下別處所出之痘有地界,又當別論。

蝦蟆瘟,九也,遍身上下,痘出稠密,不分地界,獨胸腹之間,不見痘粒,如蝦蟆形狀,此逆症也,若稀疏又當別論。

無根,十也,通身上下俱稠密,不分地界,獨兩手心、兩足心無痘,手足為諸陽之本,陽絕故無痘,此逆症也,若通身稀疏,又當別論。

枯樹掛蛇,十一也,有單掛,有雙掛,有掛在手肱者,有掛在腿股者,他處俱稀疏,獨掛處如蛇形纏繞,密如蠶種,此逆症也,若稀疏有地界,又當別論。

玉帶橫腰,十二也,他處俱稀疏,獨腰周圍密如蠶種,闊不過二寸,如帶之纏,此逆症也,若稀疏,又當別論。

形如瓜瓠,十三也,痘初見標,尚未出齊,及將出齊之際,痘未見起發,而面部腮頰及兩目俱腫脹,形如瓜瓠,因毒氣內盛,先攻脾肺,此逆症也。煩躁頓悶,昏沉不省人事者,決不可救。

水痘赤痘

水痘,全是水泡,毫無膿漿;赤痘初出,形色微赤,亦水痘之類也。二痘初起,亦發熱頭疼,嘔吐,即出後一二日間即結薄痂,此由脾肺濕熱,外感風寒而發也。

卷五

痘科諸方

(一)加味升麻葛根湯

粉葛 升麻 赤芍 甘草 桔梗 防風(去蘆尾) 蘇葉 小川芎 山楂肉 牛子 生薑(引)

水煎熱服,取汗。

(二)加味參蘇飲

人參 蘇葉 小川芎 桔梗 全胡 陳皮 甘草 茯苓 粉葛 法夏 牛子 山楂 生薑

水煎,熱服取汗。

(三)敗毒和中散

連翹 牛子 黃連(酒炒) 枳殼 防風 荊芥 桔梗 紫草茸 蟬蛻(去頭足) 小川芎 全胡 木通 升麻 甘草 麥冬

大便秘者,加酒炒大黃微利之,不秘勿加。

(四)升消平胃散

小川芎 香附(炒) 蒼朮 紫蘇 厚朴(薑汁炒) 藿香 砂仁 陳皮(去白) 炙草 麥芽 炒山楂 生薑

水煎,帶熱服。

(五)參砂和胃散

人參 砂仁 法夏 白朮 茯苓(去皮) 藿香 陳皮 炙草 煨姜(去皮)

煎服。

(六)術苓調脾散

白朮 茯苓(去皮) 白芍(酒炒) 神麯(炒) 炙草 白扁豆(薑汁浸去殼) 炒砂仁 香附 炒厚朴 制煨姜 大棗(去核)

煎服,或加人參。

(七)清解散

防風 荊芥 蟬蛻 桔梗 小川芎 全胡 粉葛 升麻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紫草 木通 牛子 連翹 山楂 甘草 生薑

水煎溫服。

(八)蘇解散

前方去芩、連,加紫蘇、白芷、羌活。

生薑,水煎熱服。

(九)溫中益氣湯

人參 白朮 生黃耆 當歸身(酒洗) 茯苓 炙草 川芎 白芷 防風 南木香 官桂 山楂肉 生薑

大棗煎服,中病即止。

(十)調元化毒湯

人參 生黃耆 生白芍(酒洗) 當歸(酒洗) 牛子 連翹 黃芩 黃連(各酒炒) 防風 荊芥桔梗 前胡 木通 紫草茸(酒洗) 紅花(酒洗) 生地黃(酒洗) 甘草 蟬蛻 山楂 生薑

水煎溫服。腹痛,去參、耆,加枳殼(炒);大便久秘,去參、耆,加酒炒大黃微利之,大便通仍除之;若血氣與毒氣俱旺,脈洪數者,歸、芍減三之一,去參、耆。

(十一)加減參蘇飲

蘇葉 人參 陳皮 小川芎 羌活 防風 荊芥 桔梗 白芷 甘草

冬,加麻黃、生薑。水煎,帶熱服,但不可出汗。

(十二)平和湯

人參 當歸 桔梗 白芍 紫蘇 黃耆 防風 白芷 甘草 官桂 沉香 檀香 乳香 藿香 生薑

水煎溫服。

(十三)姜附湯

白附子 老生薑

濃煎服。

(十四)清毒活血湯

紫草茸 當歸(各酒洗) 前胡 牛子 木通 生地黃 生白芍(各酒洗) 連翹 桔梗 黃芩 黃連(俱酒炒) 甘草 山楂肉 人參 生黃耆 生薑

煎服。煩渴者,去參、耆,加麥冬、花粉(酒炒)。

(十五)參歸鹿茸湯

鹿茸(酒塗,炙去毛,酥炙,恐其膻也) 嫩綿黃耆(蜜炙) 當歸身 炙草 人參 生薑 龍眼肉

煎去渣,入好酒一杯,能飲者藥汁與酒相伴和服。

(十六)千金內托散

人參 當歸身 黃耆(蜜炙) 酒芍 大川芎 官桂 甘草(炙) 山楂肉 南木香 防風 白芷 厚朴(炒) 生薑 龍眼肉

水煎,入好酒和服。一方有桔梗。

(十七)參耆湯

人參 黃耆(蜜炙) 甘草(炙) 官桂 生薑

水煎溫服。

(十八)參麥清補湯

人參 麥冬(去心) 花粉(二味酒蒸,曬乾) 生黃耆 前胡 牛子(炒) 甘草(生炙各半) 白芍(酒炒、生用各半) 當歸 紅花 生地黃(各酒洗) 大川芎 桔梗 山楂 生薑 龍眼肉

水煎溫服。

(十九)梔連二陳湯

黃連 梔子(俱薑汁炒) 白茯苓 製半夏 陳皮(去白) 甘草(炙) 生薑

水煎緩緩服,吐止即勿服。

(二十)加味四苓散

豬苓 木通 澤瀉 赤苓 車前(略炒) 黃連 黃芩(俱干炒) 牛子(炒香,研) 燈心(一團)

水煎,食前服。

(二一)參朮散

白朮(去皮) 人參 茯苓(去皮) 砂仁 甘草(去皮,炙) 米仁(炒) 家蓮子(去心) 真神麯(炒) 山楂肉 肉豆蔻(麵裹煨熟去面,用火紙包,打去油,忌鐵) 訶子(煨,取肉去核) 廣陳皮(去筋膜) 南木香

共為極細末。每用二錢,清米飲調,食前溫服,兒有不肯服者,入稀粥內和服。

(二二)七味豆蔻丸

肉豆蔻 訶子(制俱同上) 砂仁 南木香 白龍骨(煅) 赤石脂(煅) 枯礬

麵糊丸,綠豆大。每用清米飲下,三十丸或二十丸,兒有不能吞者,將丸研碎入粥內服之。

(二三)歸耆湯

當歸身 黃耆(蜜炒) 酸棗仁(炒)

研。水煎服。一方加白朮、茯苓;一方加麥麩。

(二四)養胃開痰湯

人參 白朮 甘草(炙) 白茯苓 山楂肉 山藥(炒) 家蓮子(去心,炒) 陳皮(去白) 製半夏 桔梗 生薑

水煎溫服。渴者,去半夏,加麥冬、北五味;吐逆者,加藿香、砂仁。

(二五)建中湯

人參 蜜耆 白朮 當歸身 大川芎 大附子(制) 乾薑(炒黑) 肉桂 炙草 丁香 生薑

水煎溫服。

(二六)溫表調中湯

蜜耆 人參 白朮 茯苓 官桂 大川芎 當歸身 乾薑(炒) 炙草 防風 白芷 丁香 附子 生薑

水煎溫服。

(二七)清表解毒湯

地骨皮 麥冬 花粉(酒炒) 牛子 連翹 當歸 豬苓 澤瀉 酒芩 木通 甘草

水煎溫服。

(二八)消毒散血湯

牛子 生白芍(酒洗) 桃仁(炒去皮尖,研爛) 大黃(酒炒) 紅花(酒洗) 沒藥 乳香(俱用燈心同研細)

煎藥將熟,投入乳沒,略煎溫服。

(二九)大連翹飲

連翹 牛子 柴胡 當歸 赤芍 防風 木通 車前 荊芥 黃芩 山梔(各酒炒) 滑石 甘草 蟬蛻 生薑

煎服。大便秘者,另酒炒大黃。

(三十)補中益氣湯

人參 蜜耆 白朮 當歸身 柴胡 升麻 川芎 炙草 陳皮

渴,加麥冬、北五味、生薑。水煎溫服。一方有茯苓,無川芎、陳皮。

(三一)玄參升麻湯

元參 升麻 甘草 防風 荊芥 牛子

水煎溫服。一方有紅花、紫草、黃芩,無牛子、防風。

(三二)參耆實表湯

蜜耆 人參 炙草 官桂 防風 白芷 當歸 川芎 桔梗 厚朴 南木香 生薑

水煎溫服。

(三三)參歸大補湯

人參 當歸 蜜耆 川芎 桔梗 楂肉 炙草 防風 白芷 厚朴 紫草茸 南木香生薑

水煎溫服。

(三四)四聖石膏

珍珠 豌豆(俱燒存性) 亂髮灰 冰片

用油胭脂點成膏。先將金銀簪撥開疔口,將藥點入,開轉紅活。

(三五)拔毒散

雄黃研細,胭脂浸濃水調,點疔頭上,即時紅活。

(三六)生肌散

地骨皮 黃連(炒) 黃柏(炒) 五倍子 生甘草(等分)

為細末。乾摻之。一方加枯礬。

(三七)綿繭散

出蛾綿繭,不拘多少,以生明礬末填在內燒,令汁盡,成灰為末。乾摻之。一方加陀僧、白芷,減陀僧一半。

(三八)發灰散

用少壯無病人亂髮,不拘男女,肥皂洗淨油垢氣,又用溫湯洗淨肥皂氣,入瓦罐內,鹽泥封固,木炭火圍泥罐一半,煅一炷香久,取出候冷,研細。每用二錢,童便七分,酒三分調服。

(三九)清肺湯

花粉(酒炒) 麥冬 天冬(酒蒸) 甘草 桔梗 當歸 生白芍(酒浸) 黃芩(酒炒) 丹皮(酒洗) 知母(蜜炒) 生薑

水煎服,入發灰一錢調服,尤妙。

(四十)清上飲

薄荷 防風 甘草 粉葛 牛子 連翹 桔梗 黃芩 黃連 花粉(俱酒炒) 麥冬 生薑

水煎溫服。

(四一)赴筵散

薄葉 黃柏(各等分)

為細末。入青黛少許,和勻。摻之。

(四二)利咽解毒湯

山豆根 麥冬 元參 桔梗 牛子 防風 甘草 生薑

水煎,食後良久,溫服,每一煎分二三起,緩緩服之。

(四三)玉鎖匙

硼砂(一錢) 朴硝(五分) 殭蠶(一條) 片腦(五釐)

共為細末。竹管吹之。

(四四)導赤散

木通 赤茯苓(去皮) 麥冬 車前(微炒) 生地黃 甘草 人參 燈芯(一團) 龍眼

水同煎,飢時服。

(四五)清毒拔翳湯

黃連(酒炒) 當歸 花粉(酒潤) 牛子 草決明 桔梗 甘草 白蒺藜(炒去刺) 甘菊花 蜜蒙花 穀精草 木賊 粉葛 川芎 羌活 柴胡 防風 薄荷 生地黃 山梔(酒炒) 生薑

水煎,食後良久服。大便秘者,加大黃酒炒,服一二劑仍去之。此方毒輕者不過十劑愈,毒重者必數十劑乃效。

(四六)九味神功散

人參 黃耆 甘草 牛子 紅花 全胡 生地黃 紫草茸 白芍(各等分)

煎服。

(四七)十神解毒湯

歸尾 生地 紅花(俱酒洗) 丹皮 桔梗 赤芍 大腹皮(洗極淨,薑汁拌曬) 木通 連翹 小川芎

煎服。此方與敗毒和中散可參用。

(四八)荊防解毒湯

防風 荊芥 升麻 黃芩 黃柏(俱酒炒) 元參 牛子(炒研)

水煎服。

(四九)鼠黏子湯

牛子(炒研) 當歸身 炙草 柴胡 連翹 酒芩 黃耆 地骨皮(各等分)

煎服。

(五十)異功散

人參 白朮 茯苓 當歸 陳皮 厚朴 製半夏 木香 丁香 肉果(麵裹煨熟,去面,去油) 製附子 官桂 加姜 棗

水煎服。一方無附子,有訶子,煨取肉,去核。

(五一)回生丹

丁香(九枚) 乾薑(一錢)

水煎服。

(五二)八正散

赤苓 瞿麥 萹蓄 車前 山梔 木通 滑石 甘草 燈芯

煎服。熱甚,大便秘者,加大黃。

(五三)無價散

用無病小兒糞陰乾,將傾銀罐二個,入糞上下合定,鹽泥固,濟火煅通紅,取出為末。蜜水調服一錢,一方加麝香、冰片少許。

(五四)辰砂益元散

滑石(六兩) 辰砂(三錢) 甘草(一兩)

並水飛過,每服一錢,大人二錢,燈芯湯下。

(五五)豬尾膏

冰片(一分半) 刺豬尾血(一錢)

同研,溫酒調服。

(五六至六一) 並空。

(六二)清胃敗毒湯

殭蠶 丹皮 甘草 連翹 生地 桑皮 沙參 白茯 金銀花 黃柏(蜜水炒)

體虛,加白朮。

(六三)救苦散

人中白(火煅,五分) 青黛(飛過,五分) 冰片(一分) 白殭蠶(一錢半) 寒水石(井水飛過,三錢) 黃柏(錢半)

共為細末。先以苦茶拭過,隨搽患處。富便之家,加牛黃二分研入,其效更速。

(六四)二聖散

苦參(三錢) 白殭蠶(二錢)

共為細末。吹入。

(六五)和中湯

白朮 酒芍 防風 白茯 乾葛 丹皮 桔梗 生薑 紅棗

煎服。

(六六至七一) 俱空。

(七二)保胎方

歸身(去尾) 真川芎 白茯 川續斷 杜仲(薑汁炒) 玉竹 酒芩 白朮 甘草

(七三)宣毒透疹湯

乾葛 前胡 芥穗 防風 連翹 牛子 枳殼 木通 桔梗 酒芩 薄荷 甘草(去皮) 淡竹葉 燈芯(引)

如口糜爛,加熟石膏。

(七四)清毒保目湯

柴胡 連翹 梔仁 酒芩 芥穗 防風 赤芍 牛子 蟬蛻(十二個,如有閏十三個) 當歸 甘草 川芎 升麻 薄荷 桔梗 燈芯

水煎。

(七五)蟬蛻豬肝散

兔屎(八枚) 蟬蛻(二十四個,去頭足)

煎沸,入公豬肝七尖切薄片,煎熟先飲湯,後食肝。若得黑褐羊肝更妙。

(七六) 空。

(七七)清熱導滯湯

歸身 山楂 白芍 檳榔 厚朴 枳殼 陳皮 連翹 牛子 酒芩 黃連(酒炒) 木香(研末) 甘草(去皮) 生薑(引)

可加熟大黃少許。

(七八)補氣養胃和中湯

白朮 人參 廣木香 炙草(去皮) 白茯 陳皮 扁豆(炒) 山藥(炒) 家蓮子(去心) 砂仁 煨姜 陳老米

(七九)朱:敗毒散

生地 丹皮 柴胡 桔梗 薄荷 連翹 牛子 黃柏(蜜炒) 花粉 酒芩 元參 赤芍 金銀花 甘草(去皮) 石膏 淡竹葉 燈芯

煎,再用犀角磨水和服。

(八十) 空。

(八一)加減清毒撥翳湯

生地 甘菊 歸尾 川芎 柴胡 紅花 草決明 木賊 白蒺藜 黃芩 牛子 連翹 生甘草(去皮)

(八二)甘露迴天飲

沙糖半盞,百沸湯調作一碗。

溫服。

(八三)三豆漿

黑豆 綠豆 赤小豆(各一合)

以酸醋浸脹,搗研濃漿,時時以鵝翎刷之。或為末,醋調敷之,名三豆散。

(八四)張:調元解毒湯

人參 生耆 當歸 連翹 牛子 防風 川芎 升麻 黃芩 黃連 前胡 木通 炙草 蟬蛻

(八五)二寶散

犀角 玳瑁

磨水服。

(八六)犀角地黃湯

赤芍 生地 丹皮(等分)

水煎,犀角磨服。無犀角,以升麻代之,亦可。

(八七)扶元祛風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當歸 川芎 羌活 防風 天麻 蟬蛻 全蠍 殭蠶 木香 鉤藤 生薑(引)

(八八)清肺飲

麻黃 麥冬 知母 花粉 荊芥 訶子 桔梗 元參 竹瀝 薑汁

(八九)甘桔湯

甘草 桔梗 牛子 荊芥 元參

(九十)定心散

滑石(飛過) 甘草 牛子 木通 車前 辰砂(研細)

燈芯湯調服。

(九一)鎮驚丸

天竺黃 膽星 天麻 防風 甘草 殭蠶 全蠍 花粉 礞石(煅) 琥珀

共為末,硃砂、辰砂二味,一半入藥,一半為衣作丸,龍眼大。燈芯湯磨金銀為引。

(九二)六一散

滑石 甘草 辰砂 木通

為末,燈芯湯調。

(九三)清神散火湯

木通 車前 麥冬 元參 黃連 甘草 梔子 燈芯

加辰砂煎服。大便秘者,加酒大黃;弱者,加人參。

(九四)粉紅丸

膽星 天竺 黃辰砂 胭脂米

為末,作丸。生薑、薄荷湯下。

(九五)敗毒散

升麻 乾葛 紫蘇 川芎 防風 荊芥 前胡 桔梗 枳殼 牛子 連翹 蟬蛻 山楂 木香 白芷 地骨皮

一方,去乾葛,加紫草。

(九六)芍藥防風湯

白芍 陳皮 升麻 防風 桔梗 川芎 枳實 厚朴 牛子

(九七)大黃化毒湯

白芍 厚朴 陳皮 酒大黃

煎。

(九八)正氣散

藿香 陳皮 半夏 紫蘇 大腹皮 厚朴 茯苓 木香 白芷 山楂 神麯 炙草 白芍

(九九)雄黃解毒丸

雄黃 盆金 巴霜

共為末,米糊丸,如米大。好酒下。

(一百)張:梔連二陳湯

陳皮 桔梗 茯苓 花粉 黃連 黑梔 瞿麥 木通

(百一)四苓散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百二)調脾散

白朮 茯苓 白芍 神麯 炙草 香附 厚朴 木香 砂仁 蓮肉 訶子肉 苡仁 山楂 肉豆蔻(麵煨,去淨油) 陳皮

虛甚者,加人參。

(百三)九味丸

白朮 茯苓 豆蔻(制見上) 訶子(煨取肉) 砂仁 木香 龍骨(煅) 赤石脂(煅) 枯白礬

共為末,米糊丸。

(百四)黃連解毒湯

黃芩 黃連(俱酒炒) 枳殼 歸尾 紅花 酒大黃 甘草

(百五)和中湯

人參 當歸 枳殼 陳皮 木香 甘草

(百六)調胃承氣湯

枳殼 酒大黃 檳榔 甘草 姜(引)

(百七)芩連湯

芩 連(俱酒炒) 當歸 川芎 甘草 木香 赤芍

冬,加升麻。

(百八)香連丸

川連(吳茱制) 木香

為末,醋糊丸。米飲下。

(百九)潤湯丸

歸尾 生地 麻仁 桃仁 甘草

(百十)調元解毒湯

黃耆 當歸 牛子 連翹 黃芩 花粉 生地 木通 前胡 人參 甘草

(百十一)(見三十)

(百十二)加味升麻湯

升麻 防風 桔梗 川芎 陳皮 牛子 連翹 山楂 柴胡 蟬蛻 赤芍 甘草 木通

(百十三)解毒湯

連翹 牛子 枳殼 木通 防風 桔梗 紫草 川芎 升麻 蟬蛻 黃芩 黃連 前胡 麥冬 甘草

(百十四)導赤解毒湯

木通 車前 生地 門冬 甘草 茯神 石菖 梔子 人參 燈芯

(百十五)安神丸

牛黃 黃連 當歸 梔仁

共為末,入豬心血和為丸,硃砂為衣。燈芯湯下,若無牛黃,則加川貝、膽星、琥珀。

(百十六)寧肺散

知母 牛子 桔梗 陳皮 馬兜鈴 杏仁 生地 川貝母 桑皮 酒芩 甘草

(百十七)理咽散

桔梗 牛子 元參 山豆根 黃芩 甘草

(百十八)吹喉丹

黃連 青黛 兒茶

(百十九)人參解毒湯

人參 元參 牛子 石膏 知母 黃芩 山豆根 甘草

(百二十)調元生脈湯

人參 炙耆 炙草 當歸 門冬 官桂

甚者加附子。

(百廿一)桂枝芍藥湯

桂枝 赤芍 柴胡 防風 獨活 羌活 川芎 鉤藤 當歸 牛子 白芷

(百廿二)祛風滋血湯

黃耆 當歸 白芍 元枝 鉤藤 殭蠶 白朮 川芎 官桂

(百廿三)涼血地黃湯

黃連 歸尾 生地 梔仁(炒) 元參 甘草 犀角

諸血不止,加炒蒲黃、藕節。

(百廿四)清胃散

石膏 寒水石(俱煅)

先以黃芩 、黃柏、黃連、南星、貝母、藿香、甘草濃煎,後入二石,取起曬乾,如是者數次,取二石為末,加硼砂。

(百廿五)除慝丸

黃連 蘆薈 使君子 白蕪荑 干蟾(燒灰) 川楝

共為末,烏梅洗淨搗爛,和丸。米飲下。

(百廿六)陰陽散

黃連 乾薑

共為末。敷之。

(百廿七)朱礬散

硃砂 白枯礬

為末。敷之。

(百廿八)洗心散

黃連 歸尾 生地 木通 薄荷 牛子 連翹 桔梗 甘草(等分) 燈芯

煎服。

(百廿九)綠袍散

黃芩 黃連 石膏 寒水石 硼砂 甘草 青黛

共為末。敷之。

(百三十)參蘇飲

陳皮 法夏 桔梗 茯苓 紫蘇 乾葛 全胡 甘草 人參

宜加麻黃、薑、蔥。

(百卅一)消風散

羌活 獨活 殭蠶 防風 天麻 白附子 蟬蛻 柴胡 花粉 川芎 人參 炙草 生薑

(百卅二)枳殼湯

枳殼 生地 紫草 酒大黃

(百卅三)四聖散

紫草 黃耆 木通 甘草

(百卅四)理中湯

人參 白朮 黃耆 附子 炮姜 炙草 茯苓

(百卅五)黃連止蛔湯

黃連 黃柏 炒烏梅 人參 白朮 棗(引)

(百卅六)清解丸

連翹 牛子 川連(酒炒) 枳殼 防風 荊芥 淮木通 前胡 桔梗 紫草茸 蟬蛻 川芎 升麻 人中黃 麥冬 元參 酒芩

共為末,米糊丸,青黛為衣。痘出齊,忌用。

(百卅七)散花丸

防風 楂肉 當歸 紫花地丁 牛子 慈菇 荊芥 前胡 青皮 赤芍 蟬蛻 紅花 茯神 通草 人中黃

制同上。弱者,加生耆,煎水為引。

(百卅八)陳氏木香散

木香 大腹皮 赤苓 前胡 青皮 法夏 丁香 訶子肉 炙草 官桂

或加紫蘇葉。

(百卅九)麻黃桂枝湯

麻黃 桂枝 乾薑 炙草

(百四十)加味升麻湯

升麻 防風 牛子 連翹 赤芍 當歸 川芎 紅花 紫草 甘草

以人中黃易甘草,更妙。

(百四一)清地退火湯

地骨皮 地膚子 牛子 柴胡 紫草 乾葛 連翹 赤芍 紅花 木通 蟬蛻

次服去乾葛。

(百四二)涼血解毒湯

紫草 生地 赤芍 紅花 防風 荊芥 黃連 牛子 前胡 木通 人中黃 天麻 丹皮 川芎 生薑 糯米(引)

弱者,加人參、生耆。

(百四三)大成散

穿山甲(酒炒) 甘草 雄黃 硃砂 麝香

共為末。熱症,紫草、燈芯湯下;冷症,溫酒下,最能攻毒,一方,有人中黃,無甘草。

(百四四)烏金丸

殭蠶(酒洗) 炒全蠍(去尾) 甘草 紫草 白附子 麻黃 穿山甲 蟬蛻 木通 桔梗 柴胡 石膏 白芍 犀角

共為末,另用紫草、紅花,好酒一碗,慢火熬酒至半碗,去渣,將酒入蜜,共熬至滴水成珠,和前藥作丸,龍眼大,硃砂為衣。量兒大小與之。

(百四五)小無比散

滑石(六兩,飛過) 石膏(煅,一兩) 甘草(五錢) 寒水石(煅,五錢) 鬱金 甘草(水煮透,焙乾,五錢)

熱甚者,加犀角,磨水調服;黑陷不起者,加穿山甲二錢,麝香五釐,紫草煎湯調服。

(百四六)三黃湯

黃芩 黃連 梔仁(炒黑)

加紅花、紫草茸、人中黃、穿山甲、人參,水煎服。

(百四七)升麻湯

升麻 連翹 黃芩 乾葛

加紅花、紫草、赤芍,水煎服。

(百四八)涼血化毒湯

當歸尾 赤芍 生地黃 木通 連翹 牛子(炒香研碎) 紅花(酒洗) 紫草茸(酒洗) 山豆根

或入人糞煅過為末,調服。

(百四九)保元湯

人參 綿黃耆

加當歸、川芎、紫草茸(酒洗)、紅花(酒洗)、肉桂、防風,水煎服。

(百五十)回陽散火湯

人參 綿黃耆 當歸 白朮 升麻 防風 連翹 木通 甘草

水煎服。

(百五一)清肝丸

白芍 膽草(各一錢) 防風 荊芥穗 薄荷 甘菊花 白蒺藜 連翹 黃芩(各一錢半)

共為丸,辰砂四分為衣。

(百五二)犀角地黃湯

犀角(另磨) 生地黃 赤芍 丹皮 牛子(炒研) 桔梗 元參 升麻 防風 甘草

水煎服。

(百五三)芎歸勺氣湯

人參 當歸 川芎 赤芍 防風 荊芥穗 青皮 木香 官桂 麥冬 姜(引)

(百五四)(見百四八)

(百五五)清金湯

淨知母 黃芩 石膏 桔梗 甘草 天冬 麥冬(去心) 馬兜鈴 木通 山梔 花粉

(百五六)調元托裡湯

人參 黃耆 訶肉 陳皮 防風 荊芥 赤芍 木香 姜(引)

(百五七)(見百四三)

(百五八)昇天散

人參 黃耆 當歸 川芎 陳皮 淫羊藿 炙草 肉桂 山甲 木香

加桔梗。

(百五九)人牙散

人牙火煅存性,入韭汁淬之,為末。加麝香一分,山甲二分,雞冠血、蔥白、煎酒調服。

(百六十)四物快斑湯

當歸 川芎 赤芍 生地 紫草 連翹 牛子 前胡

(百六一)四君子快斑湯

人參 黃耆 白朮 茯苓 炙草 肉桂 防風 陳皮 白芷 白芍

(百六二)保命丹

人參 黃耆 當歸 生地 川芎 赤芍 牛子 連翹 防風 肉桂 白朮 淮山藥

(百六三)寬中快斑湯

陳皮 厚朴 山楂 神麯 川芎 白芷 砂仁 木香 香附 炙草

(百六四)補脾快斑湯

人參 黃耆 炙草 丁香 防風 防己 薄桂

(百六五)白虎快斑湯

人參 石膏 甘草 麥冬 升麻 竹葉

(百六六)理中快斑湯

人參 白朮 黃耆 炙草 肉桂 木香 丁香 乾薑

(百六七)紫黃飲

紫草茸 人中黃(各六分) 人參(三分)

(百六八)絲瓜化毒湯

乾絲瓜(取近蒂五寸,以此為君) 赤芍 紅花 當歸 紫草 川芎 牛子 連翹 升麻 甘草 黑豆 赤小豆

等分,水煎,磨犀角調服。氣弱者,加人參。

(百六九)小靈丹

硃砂 雄黃(各一錢) 乳香 沒藥(各錢半) 大蟾酥(五分) 麝香(二分) 人中黃(四錢)

共為末,取豬心血、雞冠血和勻為丸。紫草煎湯送下。

(百七十)保元湯

人參 黃耆 炙草

或加肉桂、附子、川芎。

(百七一)救苦散

羌活 防風 牛子 桔梗 荊芥 川芎 人中黃 連翹 炒芩 甘草

(百七二)七真湯

淫羊藿 人參 黃耆 山甲 川芎 當歸 木香 炙草

加鹿茸、糯米、黃豆引。

(百七三)實漿散

人參 黃耆 白朮 淮山 當歸 川芎 白芷 肉桂 山甲 山楂 陳皮 鹿茸

(百七四)當歸活血湯

當歸 川芎 赤芍 生地 紅花 紫草

加升麻(炒)、人參、白芷、牛子。

(百七五)除泡散

滑石(飛過,一兩) 白朮 白芷(各五錢)

(百七六)扶元活血湯

人參 黃耆 白芍 茯苓 紅花 元枝 白芷 蟬蛻 牛子 慈菇 山甲

(百七七)人參清補湯

人參 黃耆 當歸 白朮 茯神 棗仁 麥冬 陳皮 甘草

(百七八)回漿散

黃耆 白朮 茯苓 何首烏 白芍 人參 炙草

(百七九)象牙散

上方加象牙。

(百八十)除濕散

蒼朮 防風 白芷 赤苓 豬苓 澤瀉 木通 白朮 米仁 乾薑 官桂

(百八一)(見百八七)

(百八二)內助散

炙耆 人參 白朮 茯苓 當歸 陳皮 半夏 肉桂 山楂 附子 乾薑

痘有水泡者,多用白朮、茯苓。

(百八三)清金導赤飲

當歸 白芍 陳皮 石膏 茯苓 炙草 黃連 山楂 桑白皮 木通 枳殼 滑石 車前 麥冬 人參 元參

(百八四)(見百卅八)

(百八五)桂枝解毒湯

桂枝 麻黃 赤芍 防風 炙草 桔梗 川芎 牛子 人參 生耆

(百八六)甘露解毒湯

白朮 茯苓 澤瀉 木通 麥冬 生地 連翹 官桂 香薷

(百八七)當歸解毒湯

生地 當歸 麻仁 牛子 紫草 枳殼 大黃(酒浸)

或加連翹。

(百八八)(見三六)

(百八九)大補湯

黃耆 人參 當歸 官桂 牛子 連翹 甘草 茯苓

(百九十)升麻解毒湯

升麻 白芷 炒芩 牛子 連翹 蜜蒙花 荊芥 防風 蒺藜 當歸 甘草(節) 木通(節) 加黃耆

(百九一)清金解毒湯

黃芩 黃連 牛子 前胡 丹皮 麥冬 知母 百合 黑梔 甘草 人參

(百九二)苦參丸

苦參 黑梔 防風 枳殼 元參 獨活 黃連 黃芩 大黃 菊花

等分,蜜丸。每酒下五十丸。

(百九三)花蛇酒

白花蛇去首,置酒罈中,封口煮,俟數日退火毒,服酒並蛇。

(百九四)一掃光

銅綠 白礬 大黃 樟腦 硫黃 川椒 膽礬 倍子 白芷 水銀 錫

等分,為末,另將錫溶化,入水銀攪勻,後入諸藥末。豬油調敷。

(百九五)蠶蛻散

枯礬 人中白 煅倍子 蟬蛻 燒蛇床子

共為末。

(百九六)(見百四)

(百九七百九九) 俱空。

(二百)(見百五)

(二百一)仙方活命飲

白芷 防風 乳香 沒藥 連翹 山甲 赤芍 歸尾 貝母 花粉 金銀花 皂刺 陳皮

(二百二)疽癤方

三豆散(見八十三)

一方用豆心渣敷之。

鐵箍散

用樹上百足蟲,新瓦焙為末,油調敷之,其蟲腹下盡足,其背殼硬,跌下地即首尾交合如環,其大如指,長寸許。

芙蓉膏

用芙蓉花,或葉,或皮,或根,黃荊子等分,共搗爛,雞蛋白調敷,留頂,連敷二三次,立效。

必勝膏

用馬齒莧搗汁,豬脂、石蜜共熬膏敷之。紫花地丁擂酒服或搗爛敷。黃豆,姜,蔥,共搗爛敷。

如意散

用生南星(八錢) 生半夏 生大黃(各一兩) 鬱金 薑黃 白芷 蒼朮(各五錢)

共為末。醋調敷。

沖和膏

紫荊皮(炒,五兩) 獨活(炒,五兩) 赤芍(炒,二兩) 白芷(一兩) 石菖蒲(一兩半)

共為末。醋調敷,內服六君子湯加北芥子。

(二百三)膏藥方

防風 商陸 連翹 生柏 生芩 花粉 苦參 赤芍 羌活 獨活 川烏 蛇床子 麻黃 何首烏 皂刺 生南星 生半夏 白芨 山甲 草烏 木鱉 紫草 紅花 蛇蛻 大戟(各一兩) 桐油(三斤)

納諸藥浸一宿,熬至藥渣枯浮,用棕濾過,再將乳香、沒藥、石脂、銀硃(各三錢),血蠍、兒茶、輕粉(各三錢),龍骨(煅)、水粉(各一兩),黃丹(十二兩),共為細末。看油滴水成珠,漸漸入此藥末,攪勻。

(二百四)洗肝散

川芎 歸尾 羌活 防風 薄荷 梔子 赤芍 紅花 菊花 膽草 甘草

飯後服。眼痛,加蔓荊子、石膏、穀精草、綠豆;有翳膜,加蟬蛻、白蒺藜、木賊、石決明、蒙花;大便熱結者,加大黃、黃連、牛子;小便短赤者,加車前、木通、滑石;眼紅赤者,加生地、丹皮。

(二百五)拔雲散

防風 羌活 黃芩 黃連 白芷 甘菊 荊芥 膽草 石決明 草決明 石膏 蒺藜

又 蒙花散

蒙花 石決明 蒺藜 木賊 羌活

為末。清茶調服。

(二百六)羌菊散

羌活 菊花 膽草 穀精 荊芥 薄荷 蔓荊子 梔子 連翹 赤芍 生地 黃芩 黃連

有翳,加蒺藜、決明。

(二百七)膽草散

膽草 甘菊 蒺藜 白芷 防風 黃連 蟬蛻 木賊 梔子

(二百八)兔糞散

兔糞(炒黃為末) 蟬蛻 木通 甘草

水煎。

(二百九)兔糞丸

兔糞(炒四兩) 石決明(煅) 草決明 白芍(各一兩) 當歸 防風 穀精 蒺藜(各五錢) 薄荷(四錢)

為丸。荊芥湯下。

(二百十)涼肝明目散

當歸 膽草 蒙花 柴胡 川芎 防風 川連

和豬肝煎。

(二百十一)望月散

望月砂(一兩) 蒙花 蟬蛻 穀精(各五錢)

用豬肝切開,每肝一兩,入前藥末一錢,包肝內煮熟,肝汁並服。

(二百十二)祛風明目散

防風 荊芥 川芎 薄荷 生地 紅花 連翹 白芍 菊花 蒙花 穀精 覆盆子 蔓荊子 川椒 生薑(引)

發時,連服數劑。

(二百十三)四灰散

舊棕 老杉樹皮 胎髮 臍帶

燒灰存性。一方無臍帶,名三灰散。

(二百十四)涼血地黃湯

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 白朮 升麻 川連 甘草 人參 梔子 元參 阿膠

加棗二枚。

(二百十五)涼血解毒湯

當歸 白芷 升麻 紅花 紫草 赤芍 桔梗 連翹 牛子 燈芯

(二百十六)柳花散

紫草 升麻 當歸 赤芍

共為末。每服七錢,葡萄煎湯下。

(二百十七)逍遙散

白朮 茯苓 當歸 白芍 生地 甘草 柴胡

加丹皮、梔仁,名加味逍遙散。

(二百十八)瀉肝散

羌活 當歸 梔子 膽草 川芎 防風 炒芩 柴胡 木通 淡竹葉

(二百十九)當歸養心湯

人參 當歸 麥冬 生地 炙草 加燈芯(引)

(二百二十)調元內托散

人參 黃耆 肉桂 木香 當歸 川芎 白芍 附片

(二百廿一)罩胎散

當歸 川芎 白芍 人參 白朮 茯苓 柴胡 甘草 條芩 防風 荊芥 白芷 乾葛 砂仁 紫草 阿膠 桔梗

(二百廿二)八物湯

人參 黃耆 白朮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甘草

(二百廿三)安胎散

川芎 當歸 白芍 人參 白朮 茯苓 黃芩 甘草 砂仁 陳皮 阿膠 香附 艾葉(等分)

(二百廿四)黑神散

當歸 川芎 熟地 薑炭 桂心 蒲黃 木香 陳皮 黑豆(炒) 香附(炒)

水酒各半,煎服。

(二百廿五)敗草散

牆上多年敗草,研末敷。

(二百廿六)瀉黃散

藿香葉 梔子 石膏 防風 甘草

蜜酒拌,微炒。水煎溫服。

(二百廿七)胭脂塗法

先以升麻煎濃湯,去渣,用胭脂於湯內揉出紅汁,以木綿蘸湯拭之。加雄黃更妙。

(二百廿八)加味保元湯

人參 黃耆 甘草 歸尾 赤芍 紅花 黃芩 黃連 牛子 連翹 升麻 防風 荊芥

水煎,入燒人糞一錢,調服。

(二百廿九)百花膏

蜂蜜不拘多少,略用湯和,以鵝翎刷之。

(二百三十)竹葉石膏湯

石膏 知母 麥冬 甘草 竹葉

(二百三一)羌活防風湯

羌活 防風 川芎 梔子 膽草 當歸 甘草 薄葉 淡竹葉

水煎溫服。

(二百三二)四順清涼飲

當歸 白芍 大黃 甘草

(二百三三) 空。

(二百三四)麥門冬湯

麥冬 人參 乾葛 赤芍 赤苓 升麻 甘草 石膏

(二百三五)(見五十)

(二百三六)柴葛桂枝湯

柴胡 葛根 桂枝 甘草 防風 人參 白芍(各等分) 姜(引)

製藥

聶:降炎上之火,清血分之火,俱有寒因熱用之義。凡痘中,前後所用解毒諸寒藥,俱因毒火燥血分,故芩、連、梔、柏、大黃、花粉等味,必用酒拌濕炒燥。牛蒡子必炒香,研碎。歸、芍、生地、紅花、紫草、丹皮、地骨之類,必以酒臨時洗用,此要法也。不明此義,為害不淺。

續集

驗形察色

形乃氣之充,色乃血之華。痘之輕重,由氣血有盛衰,氣血之虛實,辨於形色之善惡。初出時,點若蚊咬,滯而不起,雖起塌闊,皮薄而軟,斜視若無,面唇先腫,小者稠密,大者平陷,此皆氣虛形重也。小而高聳,根斂圓淨,先出先脹,日見活動,光潤不燥,堅實礙指,頭面稀疏,飲食不減,此皆氣旺形輕也。見點之初,頂若火刺,紅而乾枯,紫而昏暗,夾斑帶疹,白而枯澀,黑若塵鋪,此皆毒滯色重也。初出淡紅,漸覺明亮,四五日,頂若水白,根窠紅潤,此皆血活色輕也。淡紅一線,緊附於根下,而無走散之勢者吉。血雖依附,根腳紅色隱隱出部者險。痘與肉色不分,平鋪散漫者凶。氣虛則頂陷,氣散則塌陷,血虛則暈必枯,血離則根必散。根窠者,血之暈,膿者,血之腐。六日以前,專看根窠,無根窠,必不灌漿,六日以後,專看膿色,無膿色必難收靨。頂白根紅,氣血分也,四五日不分,後必作癢。頂充根附,氣血交也,六七日不交,後必有變。深紅壯熱,疔將發也,四五日前宜清,五六日後宜補。氣血之分,清濁之本乎上下也,氣血之交,陰陽之互為依附也。當分不分,毒結之也,當交不交,毒隔之也,加升麻散,郁何患不分?知清熱解毒,何患不交?色太淡而灰白,此血衰氣滯也,急宜補血行氣。太紅而乾枯,此血熱毒盛也,急宜涼血解毒。若失於清利,必變焦枯紫黑而成氣血凝滯之症,何以化水成漿?一見焦紫黑陷,須用滂沱飲。若肚腹膨脹,大渴大熱,煩躁發狂,五六日不大便,此表裡實熱也,非下之不救,斟酌可也。

滂沱飲

石膏 黃芩 胡黃連 山梔 蘆根 知母 木通 枳殼 銀柴胡 犀角

治血熱壅遏有五法

表熱盛則痘乾枯,表太涼則冰伏,內熱盛則秘結,內太涼則泄瀉,氣壅盛則腹脹喘滿。熱毒為所抑而不得伸越,毒氣彌盛,則表裡受重,嬰兒難當。故治痘之法,在安表、和中、勻氣、透肌、解毒五者而已。安表,使無干枯冰伏之患;和中,使無便結泄瀉之變;勻氣,使無壅盛喘滿之禍;透肌,使熱毒得以伸,熱而達表;解毒,使內外有所分消。五者不失,血熱壅遏之症,勢難綿密,不足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