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瀉葉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旃那葉、瀉葉(《藥物學大成》)。

釋名

本品原產熱帶,由外國引進,具有瀉下之功,故名番瀉葉。旃那為英語音譯。

基原

為豆科植物狹葉番瀉和尖葉番瀉的小葉。

植物

1.狹葉番瀉 Cassia angustifolia Vahl.我國臺灣、廣西、雲南有引種栽培。

2.尖葉番瀉 Cassia acutifolia Delile.分佈於埃及。我國臺灣、海南、雲南有引種栽培。

此外,進口的番瀉葉中尚含:①耳葉番瀉 Cassia auriculata L. 產於印度、斯里蘭卡,我國臺灣有栽培;②倒卵葉番瀉 C.obovata Colladon 產於埃及、阿拉伯南部及印度,義大利有栽培。

採集

生長盛期選晴天采下葉片,及時攤曬,經常翻動,曬時勿堆積過厚,以免使葉色變黃,曬至乾燥。或用40~50℃溫度烘乾,按葉片大小和品質優劣分級,打包。

化學成分

狹葉番瀉:葉含番瀉苷(sennoside)A、B、C、D,大黃酚(crysophanol),大黃素(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3-甲基-8-甲氧基-2-乙醯基-1,6-萘二酚-6-O-β-D-葡萄糖苷(tinnevellin glucoside)。小葉中含山柰酚(kaempferol)。

尖葉番瀉:葉含番瀉苷A、B、C、D,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大黃酚。嫩葉中含山柰酚。

藥理

1.瀉下作用 番瀉葉對小鼠、大鼠、兔等多種動物及人均有顯著瀉下作用,鼠和兔服藥後2~4小時致瀉,人口服後約6小時引起瀉下。其有效成分為番瀉苷A、B、C。

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番瀉葉浸出液對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痢疾桿菌、甲型鏈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明顯抑制作用。番瀉葉水浸劑體外對奧杜盎氏小芽孢癬菌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3.止血作用 番瀉葉粉口服後可增加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原,縮短凝血時間、複鈣時間、凝血活酶時間與血塊收縮時間,有助於止血。番瀉葉中的晶纖維和草酸鈣簇晶則有局部止血作用。高、低劑量的番瀉葉苷具有相同的明顯止血作用。

4.肌肉鬆馳與解痙作用 番瀉葉有箭毒樣作用,能在運動終板處阻斷膽鹼受體,從而使骨骼肌鬆馳。番瀉葉中某些羥基蒽醌類成分具有一定解痙作用。

5.毒性 番瀉葉總苷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1.414g/kg。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枝梗及雜質,篩去灰屑。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避光。

藥性

味甘、苦,性寒。歸大腸經。體輕降泄。

1.《飲片新參》:“苦、香,涼。”

2.《現代實用中藥》:“甘、苦,大寒。”

3.南藥《中草藥學》:“入大腸經。”

功效主治

瀉熱通便,消積導滯。主治熱結便秘,習慣性便秘,積滯腹脹,水腫臌脹,胃腸出血。

1.《飲片新參》:“泄熱,利腸府,通大便。”

2.《現代實用中藥》:“少用為苦味健胃藥,能促進消化,服適量能起緩下作用。用於食物積滯,胸腹脹滿,便秘不通,水腫。”

3.《中國藥用植物圖鑒》:“為瀉下劑,不論慢性或臨時性便秘均有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後下;或泡茶;或研末,1.5~3g。

使用注意

體虛、孕婦、經期及哺乳期禁服。用量過大,易致腹痛、噁心嘔吐。

《飲片新參》:“中寒泄瀉者忌用。”

附方

治胃弱消化不良,便秘,腹臌脹,胸悶 番瀉葉3g,生大黃2g,橘皮3g,黃連1.5g,丁香2g,生薑3g。沸開水100ml溫浸2小時,去渣濾過,每日3次分服。(《現代實用中藥》)

臨床報導

1.治療便秘 ①番瀉葉10g,加沸水150ml浸泡30分鐘即可服用。治療200例便秘,均在服藥後20~50分鐘排便,療效優於果導片及其他瀉下藥。個別病人有腹痛發生,可以忍受,不必另作處理。服藥過程中應注意低鉀反應[1]。②番瀉葉3g,用沸水250ml沖泡當茶飲,6小時後未解大便者,渣再次用沸水250ml沖飲;24小時後未解大便者,可再服1劑。治療老年性便秘50例,結果24小時內解出大便者36例,24~48小時解出大便者1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僅5例發生輕微腹痛,勿需特殊處理。餘未見其他副作用[2]。③番瀉葉7.5g,衝開水約150ml,經3~5分鐘,棄渣1次服下。如便秘時間過久,隔10分鐘後將藥渣再泡1次。治療產褥期便秘100例,多數服1次即見效。服藥後少數有輕度下腹疼痛。未見乳汁減少、惡露增多或全身不適等不良反應;且通便後子宮復舊良好,惡露減少[3]。④番瀉葉沖劑1包(含總番瀉葉苷20mg,相當生藥3g),加開水300ml沖服,每日2次。頑固性便秘每次可用2包。治療便秘40例,結果顯效29例,有效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4]。⑤番瀉葉10g,泡水服,用於術後及熱病所致“熱秘”。或番瀉葉5g泡開水服,用於體質一般、老人及肝氣鬱滯所致“氣秘”。共治200例,結果:一般服用浸泡藥液3~4次(每次100~200ml)即解大便,有效率達99%以上[5]。⑥番瀉葉20g,用90℃以上開水250ml浸泡5分鐘後去渣,1次服完。治療氯氮平所致便秘89例,並與52例果導組對照,結果番瀉葉組24小時內有效率為79.78%,果導組為56.52%。兩組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6]。

2.用於腹部手術後恢復腸功能 ①番瀉葉15g,用沸水150ml浸泡30分鐘後去葉,製成濃度為10%的番瀉葉浸劑。於腹部手術後的4小時、20小時、30小時將該浸劑150ml緩緩灌注於乙狀結腸上段。應用於腹部手術後共128例。結果灌腸後2~9小時即有明顯便意感、腹鳴,1日左右排便,腹痛、腹脹相繼消失。多數病人灌注1~2次即見效。給藥組術後併發症發生率明顯低於生理鹽水對照組;在術後早期恢復消化道功能,減少胃腸減壓率,早期進食,減少補液等方面,番瀉葉組也明顯優於對照組[7]。②番瀉葉20~30g,開水浸泡1小時後將水1次飲服,一般年老、體弱者以20g為宜。用藥時間最好在術後24小時左右。用於婦、產科大中手術後腸功能恢復患者439例,結果療效滿意[8]。③足月剖宮產分娩病人,番瀉葉組腸蠕動恢復後,予番瀉葉2g,開水沖泡約200ml,分次服下。對照組腸蠕動恢復後,予白開水200ml,分次服下。共觀察100例(對照組100例)。結果:番瀉葉組腸蠕動恢復時間為8.2±1.2小時,對照組為8.4±0.9小時,兩組差異無顯著性(P>0.05)。番瀉葉組肛門排氣時間為16.2±2.1小時,對照組為38.5±2.4小時,番瀉葉組明顯優於對照組(P<0.01)。番瀉葉組48小時全部肛門排氣,對照組48小時肛門排氣65例,9例出現腹脹,其中2例72小時仍未排氣,肌注新斯的明,針灸後肛門排氣。術後24小時泌乳始動人數:番瀉葉組41例,對照組為25例,兩組間有較明顯差異(P<0.05)。術後72小時乳量多者番瀉葉組為99例,對照組為74例,兩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番瀉葉組母乳餵養成功率為100%,對照組為87%,兩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通過觀察,番瀉葉可促進肛門排氣,減輕產婦不適,消除緊張情緒,保證營養補充,從而促進母乳餵養成功[9]。

3.作膽囊切除朮前用藥 察組與對照組朮前12小時禁飲食,不留置胃管,朮中不放置腹腔引流管。觀察組手術前1天下午(14:30)口服番瀉葉浸泡液500ml(番瀉葉30g泡開水500ml,浸泡30分鐘),若3小時後未排稀便,再口服浸泡液250ml。對照組不作處理。兩組患者均於次日上午手術,術後禁食期間全部採用相同靜脈補液配方。觀察組32例,對照組31例。結果:腹脹:觀察組術後第1天有1例,對照組手術當日及術後第1、2、3天分別為7、9、6、6例。噁心:觀察組手術當日1例,術後第1天2例;對照組手術當日及術後第1、2、3天分別為10、13、8、6例。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肛門排氣時間(手術結束到肛門排氣):觀察組為40±15小時,對照組為43±18小時,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兩組患者的體溫、血常規、血生化檢查經統計學處理均無顯著性差異。而且觀察組無併發症,對照組出現切口裂開1例,行胃腸減壓1例,洗腸2例,開塞露通便7例。番瀉葉具有瀉下通便作用,且無繼發便秘之副作用,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腸道清潔劑,膽囊切除朮前應用番瀉葉清潔腸道能顯著減少噁心、腹脹的發生率[10]。

4.用於腰腹部X線檢查前清潔腸道 ①於X線檢查前1天晚餐進半流質飲食,3小時後開始服藥:番瀉葉30g,用開水沖服代茶飲。次晨再將開塞露1支(20ml)擠入肛門內,10分鐘後囑患者排便。共觀察150例,結果療效滿意。病人口服番瀉葉後腸粘膜無殘留糞渣,無粘膜水腫。只有個別病例有少量粘液[11]。②番瀉葉20~50g,開水泡服,不少於500ml。於攝片前1天晚9時服藥。觀察252例,並與216例服大黃者對照,結果經統計學處理,P<0.01,有極顯著性差異,番瀉葉作X線朮前清腸的效果優於大黃[12]。

5.治療上消化道潰瘍病出血 ①番瀉葉2g,研末,用150ml開水浸泡口服,每日3次。治療期間均不用其他止血藥。治療45例潰瘍病併發出血者,其中嘔血伴黑便者28例,單純黑便者17例,十二指腸潰瘍38例,胃潰瘍7例,結果全部有效。止血時間最短1天,最長3天[13]。②番瀉葉3g,白及、烏賊骨各9g。上藥研末混勻,即成番瀉葉散。口服,每日1劑,分3次冷開水送服。療程3~10日。共治療69例,其中胃潰瘍39例,十二指腸潰瘍30例。結果痊癒(出血止,大便色澤轉為正常,隱血轉陰)58例(占84.06%),有效(大便色質轉為正常,隱血+~++)7例(占10.14%),無效4例(占5.80%),總有效率為94.20%。兩種潰瘍的療效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14]。③番瀉葉5g加水250ml,用微火煮沸濃縮至100ml時過濾,得5%番瀉葉煎液口服。患者一律禁食,配合補液。治療上消化道出血88例,結果止血迅速,最短半天,最長4天,平均3天[15]。

6.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 番瀉葉5~10g,加沸水100~150ml浸泡2小時,去渣過濾,分上下午2次服完。同時配合西藥治療。療程最長為30日,最短不少於15日,平均治療22.4日。共治22例,結果治療後血清肌酐(Cr)平均下降了113.2μmol/L(1.28mg%),尿素氮(BUN)平均下降了4.65μmol/L(13.03mg%),血漿蛋白上升了20g/L(2g/dl),血紅蛋白平均上升了9.0g/L(0.9g/dl)。經統計學處理,各項指標治療前後變化均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01)。治療中患者高血壓下降,心衰改善,消化道症狀和皮膚奇癢等均有改善[16]。

7.治療急性水腫型胰腺炎 番瀉葉5~10g,泡水300~500ml頻服,首次大便後,改為每日服2~3次,每次5g,保持大便每日3~5次。一般禁食3~4日,配合補液等。共治療110例,全部治癒(少數患者合用少量抗生素),平均住院時間為12.2日。全部患者血清澱粉酶或尿澱粉酶均於4~7日降至正常,7~10日後B型超聲波及X線腹部平片復查炎症消失,臨床症狀均在10日內消失,腹部壓痛平均5日消失;體溫38~40℃者53例,退燒時間3~5日;白細胞總數在11.0~24.5×109/L(11000~24500/mm3)者69例,4~5日降至正常[17]。

8.用於回乳 番瀉葉4g,加開水200~300ml,浸泡10分鐘為1日量,分2~3次口服。共治36例,其中初產婦9例,引產術後18例,合併其他疾病者11例,均獲滿意效果。療程最長者7日,最短者3日[18]。

參考文獻

[1]劉萬義.實用醫學雜誌,1990,6(1):43

[2]林梅芬,等.福建中醫藥,1992,23(3):60

[3]高鴻箴.中醫雜誌,1966,(5):32

[4]劉沉林,等.江蘇中醫,1992,13(12):31

[5]唐林森.雲南中醫雜誌,1987,(1):38

[6]王玲花,等.山西中醫,1998,14(5):10

[7]姚開炳,等.中醫雜誌,1988,29(7):55

[8]吳永香.解放軍醫學雜誌,1992,17(2):147

[9]王力平,等.中醫雜誌,2000,41(4):248

[10]李斌,等.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9,19(4):205

[11]楊立英,等.山東醫藥,1994,34(1):62

[12]王勝廣.安徽中醫臨床雜誌,1998,10(2):121

[13]蘇耀中,等.福建醫藥雜誌,1989,11(6):70

[14]達南,等.浙江中醫雜誌,1991,26(1):12

[15]趙增水.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7,19(3):22

[16]楊維今,等.中醫雜誌,1989,30(4):241

[17]陳達中,等.中醫雜誌,1986,27(5):337

[18]李明,等.新中醫,198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