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芋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天荷(《本草拾遺》),隔河仙、觀音蓮(《綱目》),尖尾野芋頭、狼毒頭(《生草藥性備要》),獨腳蓮(《分類草藥性》),野芋、木芋頭(《嶺南采藥錄》),大葉野芋頭(《中國藥用植物圖鑒》),野芋頭(《嶺南草藥志》),大麻芋、大附子、豬不拱、豬管豆、化骨丹、蛇芋、狗神芋(《新華本草綱要》)。

釋名

海者,言大也。本品葉似芋葉而極大,故名海芋。《綱目》雲:“花中有蕊,長作穗,如觀音象在圓光之狀,故俗呼為觀音蓮。方士號為隔河仙,雲可變金。”

基原

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的莖或根莖。

植物

海芋 Alocasia macrorrhiza (L.) Schott [Arum macrorrhizum L.; Alocasia odora (Roxb.) Koch] 分佈於華南、西南及福建、臺灣、湖南等地。

採集

全年可采。加工時以布或紙墊手,以免中毒。用刀削去外皮,切片,以清水浸漂5~7天,應多次換水,取出曬乾或鮮用。

化學成分

本品含維生素(vitamin)B1、B2、C,煙酸(nicotinic acid),去氫抗壞血酸(dehydroascorb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油酸(oleic acid),膽甾醇(chole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穀甾醇(β-sitosterol),岩藻甾醇(fucosterol),胡蘿蔔素(carotene),草酸鈣(calcium oxalate),中性酯類(neutral lipids),糖脂(glycolipids),磷脂(phospholipids),三半乳糖基二甘油酯(trigalactosyl diglycerides),四半乳糖基二甘油酯(tetragalactosyl diglycerides)。

藥理

1.解熱作用 海芋生品對幹酵母所致發熱大鼠有明顯的解熱作用,且呈量效關係。

2.毒性 海芋全株有毒,以莖幹最毒。給小鼠腹腔注射10~20g/kg塊莖水提取液,可致驚厥而死亡。誤食本品對消化道粘膜有刺激性及腐蝕性,表現為舌喉發癢、腫脹、流涎、噁心嘔吐、腹瀉、出汗、胃腸燒灼痛,嚴重者可因窒息、心臟麻痹而死亡。吸入含海芋的粉塵也可引起中毒。皮膚接觸汁液發生瘙癢,眼如與汁液接觸會導致失明。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軟,切片,乾燥,篩去灰屑。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藥性

味辛,性寒。有大毒。歸肺、肝經。

1.《綱目》:“辛,有大毒。”

2.《廣西中藥志》:“味淡,性寒。”

3.《全國中草藥彙編》:“微辛、澀,寒。”

功效主治

清熱除濕,行氣止痛,解毒消腫。主治感冒,流感,肺勞咳血,風濕痹痛,吐瀉腹痛,疝氣,帶下,瘰鬁,癰疽疔瘡,痔漏,疥癬,蟲蛇咬傷。

1.《綱目》:“治瘧瘴,毒腫,風癩。”

2.《生草藥性備要》:“治癰疽腫毒大瘡。”

3.《天寶本草》:“敷疔、諸瘡、疥癬,殺除百蟲。”

4.《嶺南采藥錄》:“治感冒發熱,婦人赤白帶下。”

5.《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治瘰鬁,癤瘡,內外痔瘡及一切惡瘡初起。”

6.《湖南藥物志》:“燥濕殺蟲,消腫止痛。主治附骨疽,肺勞咳血。”

7.《廣西中藥志》:“治腸傷寒,肺結核,痧症,熱病等。”

8.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拔毒散結,去腐生肌。主治流行性感冒,高燒,中暑。”

9.《福建藥物志》:“主治癰癤,對口瘡,斑禿,脂溢性皮炎,小兒頭瘡,鐵釘刺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鮮品15~30g)。宜久煎。外用:適量,焙貼,煨熱擦或搗敷。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生食。體虛及孕婦慎服。

1.姚可成《食物本草》:“誤食之令人悶絕。”

2.《廣西中藥志》:“體虛寒症勿用。”

3.《廣西本草選編》:“孕婦慎服。”

附方

1.防治流行性感冒 鮮海芋根狀莖5000g,去皮洗淨,切成薄片,大米120g,食鹽15g。混合入鍋,急火炒至大米成棕黑色,加水10000ml,煮沸2小時,過濾。預防:每日1次,每次服150ml,連服3日。治療:每日2次,每次150ml。(《全國中草藥彙編》)

2.治感冒暑氣,頭痛身倦 野芋根用濕紙封,煨熱之。擦頭額及腰脊、前後心、手彎腳彎,可令人遍身順適。(《嶺南采藥錄》)

3.治風熱頭痛 野芋頭苗(切片),貼患部。(《廣西中草藥》)

4.治風濕骨痛 野芋頭一厚片。先將樟腦少許置於芋片中央,用火烤樟腦,趁火未熄,速敷患處。(同上)

5.治絞腸痧腹痛 野芋頭120g(炒黃),掃管葉(崗松)60g(炒黃)。先將野芋煎好,再將掃管葉趁沸放下煎片刻,去渣溫服。忌飲米湯。(《嶺南草藥志》)

6.治腸傷寒 野芋頭(切片)120g。加米30g及生銹鐵釘2枚炒黃,加水適量煎服。(《廣西中草藥》)

7.治婦人赤白帶下 野芋切細和米炒,加糖煮食。(《嶺南采藥錄》)

8.治癰疽腫毒大瘡 尖尾野芋頭切片,火焙熱貼,冷又換熱者。(《生草藥性備要》)

9.治癰腫瘡癤 野芋頭鮮根莖適量,加酒30g搗爛,用葉包,煨熱外敷。(《廣西本草選編》)

10.治對口瘡 鮮海芋莖適量,明礬少許。同搗爛敷患處。(《福建藥物志》)

11.治斑禿 海芋根30g,蒜頭、生薑、白胡椒各15g。共研末,高梁酒250g,浸48小時。取藥酒擦患處。(同上)

12.治脂溢性禿發 海芋莖250g,茶油500g。用文武火煎熬至海芋深黃色,取出去渣, 先用油茶餅加開水浸泡片刻,取液洗頭,然後將海芋油由外向內塗擦。(同上)

備考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海芋全株有毒,以莖幹最毒。解救方法:皮膚中毒可用醋酸或醋洗滌。誤食中毒服蛋清、麵糊,大量飲糖水或靜脈滴注葡萄糖生理鹽水。腹痛可注射嗎啡。驚厥注射鎮靜劑,繼服溴化鉀或吸入乙醚。民間用醋加生薑汁少許共煮,內服或含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