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約言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19年8月8日 (四) 22:15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h1>本草約言</h1> <dl class="元資料"> <div><dt>作者</dt><dd>薛已</dd></div> <div><dt>朝代</dt><dd>明</dd></div> </dl> <h1>藥性本草約言序</h1>…”)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目录

本草約言

作者
薛已
朝代

藥性本草約言序

夫人憑車而歷坦道,登舟而泛安瀾,情與境俱適。逮至臨大行,孟門、瞿塘、灩澦則靡不惕然驚而又幅脫焉,轡委焉,櫓折而帆破焉,則其呼號必倍,而垂援也必力,何也?安危異也。故古先聖人,惟稷教稼,惟契明倫,而神農氏獨於洪荒已前,舉凡若草、若木、若蟲魚玉石之類,無不備嘗而昭示之,寧舍教養而為此不急之務哉,誠曠觀天下業已茹毛飲血,老死不相往來,一切經綸徐聽之,異日而獨是風者、寒者、暑者、濕者,與夫喜、怒、憂、思、悲、驚、恐者,氓之蚩蚩,何所不有,須臾之間,生死判焉,而得不力為垂援,其如此呼號望救者,何哉?故醫之道,倍急於教養,而功亦與稷契等。昔人稱山中相業,良不誣也。自是陶弘景而後,增補非一,有所謂唐本,蜀本計一十六家,而言亦彌廣。餘生也晚,幸秘笈無不發之藏,故余得遊息其間,積有年所,時就本草中輯其日用不可缺者分為二種,且別以類志,約也。韋編幾絕,丹黃斑駁不復識,因思神農生人之澤,昭垂萬祀,而全本浩汗難竟,則斯帙也,其徑捷,其功逸,其神不勞,寓目之餘,條分縷指,無不備具。所謂開卷一讀,生氣滿堂者,其在斯乎,因命曰《約言》。公之海內,庶幾案頭篋際可披可攜,一切苦卷帙之繁者,不至塵封簡蠹矣乎。嗣是求之《素問》、《靈樞》諸書,不可謂非登高行遠之助云,不然嶮巇在前,風波在後,而棄爾,輔舍爾,楫將車覆康莊,舟橫野渡矣。冀其終逾絕險,轉危為安也,有是理哉。今天下司農、司鐸,蓋不乏人,而神農一任,所繫尤急,則翼斯人於不死,而因以仰贊稷契之功,端在是矣。毋曰非博觀也,而忽之。

古吳薛己立齋甫題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一

草部

人參

味甘、微苦,氣溫微寒,無毒,陽中微陰,可升可降。生津液而止渴,益元氣而和中。運用之性頗緩,補益之性尤充。但虛火可御,而實火難用。以其甘能生血,故有通脈之功。人以形言,參者,參也。補人元氣,有參贊之功。人參和細辛可久留不蛀。人參但入肺經,助肺氣而通經活血,乃氣中之血藥也。《補遺》所謂入手太陰,而能補陰火者,正此意。生脈散用之,亦以其通經活血,則動脈自生。古方解散藥及行表藥中多用此者,亦取其通經而走表也。其云肺寒用之者,蓋以肺寒則血脈濡滯而行遲,假參之力,而通經血活,則元氣發生而充長矣。肺熱傷肺者,蓋其肺熱,則氣血激行,再加通迅,則助其激速,而肺氣不能無耗損矣。又補上焦元氣,須升麻為引用。與黃耆同用,則助其補表。與白朮同用,則助其補中。與熟地同用,而佐以茯苓,則助補下焦而益腎。醫者但泥於作飽而不敢用,蓋不知少服,則滋壅不行,多則反宣通而不滯矣。然與藜蘆相反。又當去蘆用,不去令人吐。

又云:肺熱宜沙參。蓋沙參味苦微寒,能補五臟之陽故也。

按:《集要》注云:肺受寒邪,及短氣虛喘宜用。肺受火邪喘嗽,及陰虛火動,勞嗽吐血勿用。蓋人參入手太陰而能補火,故肺受火邪者忌之。此說固是,然安知寒熱之中猶有虛實之別也。肺中實熱忌之固宜,肺中虛熱用亦何害。況東垣有言,人參、黃耆、甘草三味,退虛火之聖藥也。

丹溪亦云,虛火可補,參、術之類是也。以此觀之,若退虛火,豈寒涼助水之藥可制,必資甘溫補陽之劑,補足元陽,則火自退耳。正經所謂,溫能除大熱是也。大抵人參補虛,虛寒可補,虛熱亦可補。氣虛宜用,血虛亦宜用。但恐陰虛火動,勞嗽吐血,病久虛甚者,不能抵其補耳,非謂不可補也。如仲景治亡血脈虛,非不知動火也,用此以補之,謂氣虛血弱,補氣則血自生,陰生於陽,甘能生血故也。葛可久治勞瘵,大吐血後,亦非不知由火載血上也,用此一味煎服,名曰獨參湯,蓋以血脫,須先益其氣耳。丹溪治勞嗽火盛之邪,制瓊玉膏以為之君,或此單熬,亦曰人參膏類,服後肺火反除,嗽病漸愈者,又非虛火可補之明驗耶?不特此也。

古方書云,諸痛不宜服參、耆。此亦指暴病氣實者而言。若久病氣虛而痛,何常拘此?東垣治中湯,同乾薑用,治腹痛吐逆者,亦謂裡虛則痛,補不足也。東垣以參、耆、甘草為退火聖藥。蓋火與元氣不兩立,補足元陽,虛火自退耳。忌五靈脂。

黃耆

味甘,氣微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少陽經及手足太陰經。溫肉分而實腠理,益元氣而補三焦,內托陰症之瘡瘍,外固表虛而汗出。補陰氣內損之脈虛,治陽氣下陷之熱熾。黃耆雖屬內、外、三焦通用之藥,其實托裹固表為專,而補中益氣兼之。種有三品,惟綿耆極佳。世採茵蓿根假充謀利,不知此堅脆味苦,能令人瘦,綿耆柔軟味甘,能令人肥,不可不察。治瘡瘍生用,補虛損蜜炒用。性畏防風,得防風而功愈大。

黃耆甘溫,大補陽虛自汗。如癰疽已潰,用此從里托毒而出,又能生肌收口,補表故也。大抵表邪旺者不可用,用之反助邪氣。陰虛者宜少用,用之則升氣於表,而內反虛耗矣。又表虛有邪,發汗不出者,服此自汗。

服黃耆而表虛自汗者,如傷寒脈虛澀,血少不能作汗。用黃耆建中湯和榮衛,自然汗出邪退之類。治氣虛盜汗並自汗,又治皮膚痛,則表藥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又為中州藥也。又治傷寒尺脈不至,又補腎臟之元氣,以為里藥,乃是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也。然肥白人,及氣虛而多汗者,服之有功。若蒼黑人,腎氣有餘而未虛者,服之必滿悶不安,以其性寒而閉氣也。

按:參、耆甘溫,俱能補益,但參惟益元氣補中,耆兼補衛實表,所補既略異,共劑豈無分。如內傷,脾胃衰弱,飲食怕進,怠惰嗜臥,發熱惡寒,嘔吐泄瀉,及脹滿痞寒,力乏形瘦,脈微,神短等證。宜補中益氣,當以人參加重為君,黃耆減輕為臣。若表虛腠理不密,自汗盜汗,漸至亡陽,並諸潰瘍,多耗膿血;嬰兒痘疹,未灌全漿;一切陰毒不起之症,又宜實衛固榮,須讓黃耆倍用為主,人參少入為輔。

甘草

味甘,氣平寒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足厥陰、太陰、少陰經。生之則寒,炙之則溫。生則分身、梢而瀉火,炙則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而有效,協諸藥而無爭。以其甘能緩急,故有國老之稱。梢止莖中之澀痛,節消瘡毒之腫結,二者生用之能也。然味甘而性壅,故中滿者忌之。甘草味甘緩而補,有調和相協之義,緩、和、補三字,盡其用也。生用性寒,能瀉胃火,解熱毒。諸癰疽瘡瘍,紅腫未潰者,宜生用。其已潰與不紅腫者,宜蜜炙用。炙用性大緩,能和諸藥性,能解百藥毒,宜少不宜多,多則泥膈而不思飲食,抑恐緩藥力而少效。脾虛者宜此補之。若脾胃氣有餘,與心下滿及腫脹,痢疾初作,皆不可用。下焦藥中亦宜少用,恐太緩不能自達也。與海藻、大戟、芫花、甘遂相反,切宜忌之。懸癰單服即散,凡毒生陰囊後、肛門前,謂之懸癰。以大黃紋者五錢,酒前服下,即散。咽痛旋咽能除。同桔梗治肺痿膿血齊來,同生姜止下痢赤白雜至,小兒初生加黃連煎湯拭口,有益飲饌。中毒伴黑豆煮汗,恣飲無虞。砒毒亦能解。但諸嘔家忌煎嘗。凡用純寒、純熱之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力。寒熱相雜藥,亦用甘草調和其性。如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僣上。調胃承氣用甘草,恐其速下。是皆緩之,非謂和也。小柴胡有柴胡、黃芩之寒,人參、半夏之溫,內用甘草,此卻調和之意,非謂緩也。

按:五味之用,苦直行而瀉,辛橫行而散,甘上行而發,酸束而收斂,咸止而軟堅。甘草味之極甘者,當云上發可也,《本草》反言溫中下氣,何耶?蓋甘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內可外,有和有緩,有補有瀉,居中之道盡矣。

白朮

味苦、甘、微辛,氣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入足陽明、太陰經。其用在表,去諸經風濕,有汗則止,無汗則發。其用在中,主嘔逆泄利,去濕強脾,開胃進食,和中益氣。其用在下,利腰臍間血,通水道。故曰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臍,在血主血,在氣主氣,其信然矣。佐黃芩則能安胎,君枳實則能消痞。若氣滯氣閉腹痛等候,宜禁用之。白朮本燥,又謂利腰臍間血,益津液者何?然脾胃運,能滋生血氣,腰臍間血自利,津液從此益矣。補脾胃而除中濕,味辛亦能消虛痰。故與二陳同用,則健胃消食,化痰除濕;與芍藥、川歸、枳實、生地之類同用,則補脾而消脾家濕;再加乾薑,去脾家寒濕;與黃耆、芍藥等同用,有汗則止;少加辛散之味,無汗則發也。有片朮、腿術,片者大而氣味和平,腿者味薄而氣燥。凡用惟白為勝,仍覓歙者尤良。咀婦人乳汁潤之,制其性也。潤過、陳壁和炒,竊彼氣焉。入心、脾、胃、三焦四經,須仗防風、地榆引使。凡用二術,忌食桃、李、雀、蛤。腹中有動氣者,亦不宜用。

手足懶舉,貪眠,多服亦善。飲食怕進,發熱,倍用正宜。間發痎瘧殊功,卒暴注瀉立效。或四制研散斂汗,出東垣方。或單味粥丸調脾。出丹溪方。奔豚積忌煎。因燥消腎,癰疽毒禁用,為多生膿。驅胃脘食積痰涎,消臍腹水腫脹滿。哮喘誤服,壅窒難當。

按:白朮既燥,《本草》又言生津,何也?蓋脾惡濕,脾濕既勝,則氣不得施化,津何由生?故膀胱津液之府,氣化出焉。今用白朮以燥其濕,則氣得周流,津液亦隨氣化而出矣。日華子謂白朮利小水,正以此也。如茯苓亦系滲淡之藥,謂之能生津液,義與此同。

江云:白朮大抵是除濕利水道之劑,《本草》言益津液亦誤矣。

蒼求

味苦、甘、辛,氣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入足陽明、太陰經。散風寒濕氣,闢山嵐瘴氣,無分表裡,療重痛於身首,散結腫於皮膚,最能發汗,消積滯而除腹脹,快脾胃而進飲食,尤能寬中。其性本燥,長於治濕。然氣味辛烈,除上焦濕氣之功尤切,米水浸炒,佐以黃柏,健行下焦,治股足濕熱之妙劑也。

辛溫散邪,苦以燥濕,二者盡之。

因氣味辛烈,故發甚速,除上焦濕,其功最大。若補中焦除濕,力小於白朮。又鹽水炒,佐以黃柏、石膏、牛膝,下行之藥引用,則治下元濕疾。入平胃散,能祛中焦濕證,而平胃中有餘之氣。入蔥白、麻黃之類,則能散肉分至皮膚之表。

丹溪謂腹中窄狹須用者,以其辛散也。大抵心腹脹痛必有濕,實邪者用之,則邪散而濕除,即寬。若虛悶痛者用之,則耗其氣血,燥其津液,虛火益動而愈悶。不如調其正氣,則悶自是而散矣。

疏通腠理,抑平胃氣,發汗除濕之聖藥也。

陶節庵九味羌活湯用之,以燥膀胱之濕熱。仲景白虎湯用之,以開濕熱之表邪。特中焦燥結,虛汗多者不宜用。

按:二術功用頗同,俱能補脾燥濕。俱白朮者補性多,且有斂汗之功。蒼者治性多,惟專發汗之能。凡入劑中,不可代用。

山藥

味甘,氣平微涼,無毒,陽中微陰,可升可降,入手太陰經。上氣不足之頭眩,中氣不足之虛羸,下氣不足之泄精,涼而能補之藥也。

江云:山藥專能補胃。

《賦》云:益氣補中,去頭面遊風眩運,強陰清熱,療皮膚肌肉虛羸。

山藥甘溫能補,入肺經而補心肺,滋腎養脾,三焦之潤劑也,然補肺為多。蓋肺主諸氣,今益氣以滋腎化源,故主補虛羸,除泄精等候。補肺為多,肺居上部,主皮毛,故主頭面皮膚等疾。山藥屬土而有金與水,大補陰氣,能消虛腫硬。

經曰:虛之所在,邪必湊之,著而不去,其病為實。非腫硬之謂乎?故補則留滯自不容不行。舊名薯蕷因上字犯宋英宗諱,下字犯唐代宗名,故改此。

一云:山藥能消腫硬者,以益氣補中也,氣補則邪滯自不容以不行。

當歸

味甘、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少陰、足太陰、厥陰經。血結滯而能散,血不足而能補,血枯燥而能潤,血散亂而能撫,此全體之能也。析而論之,各有優劣,根升而梢降,身緩而守中,善走者長於活血之效,善守者長於養血之功。氣血皆亂,服之即定,能使氣血各有所歸,故謂之當歸。畏菖蒲、海藻,惡濕面。凡使,先去塵並頭尖硬處一分。諸血症皆用當歸,但流通而無定,由其味帶辛甘,而氣暢也,重能補血耳。隨所引到,而各有用焉。與白朮、芍藥、生熟地同用,則滋陰補腎;與川芎同用,能上行頭角,治血虛頭痛;再入芍藥、木香少許,則生肝血以養心血;同諸血藥入以薏苡仁、川牛膝,則下行足膝,而治血不榮筋;同諸血藥入以人參、川烏、烏藥、薏苡仁之類,則能營於一身之表,以治一身筋寒濕痛。

大抵用在參、耆,皆能補血;在大黃、牽牛,皆能破血。從桂、附、茱萸則熱,從大黃、芒硝則寒。

酒蒸又治頭痛,以諸頭痛皆屬肝木,故以血藥主之。但大便泄者不宜用,以活血助瀉故也。

又云:當歸、地黃戀膈引痰,如上焦痰嗽者忌之。

按:經云:主咳逆上氣。議者以當歸血藥,如何治胸中氣也?不知當歸非獨主血,味兼辛散,乃為血中氣藥。況咳逆上氣,非止一端,亦有陰虛,陽無所附以致然者。今用血藥補陰,與陽齊等,則血和而氣降矣。《本經》所謂,義或由斯。

又云:川歸力剛可攻,秦歸力柔堪補。凡覓極病優劣,當分行表酒洗片時,行上酒漬一宿。體肥痰盛,薑汁漬,宜曝干。

白芍藥

味苦、酸,氣微寒,有小毒,陰也,可升可降,入手足太陰經,及足厥陰經。收陰氣而補血,治血虛腹痛之功;扶陽氣而健脾,治脾虛下痢之效;收肺氣而斂汗,抑肝邪而緩中。血虛及寒人禁服,故曰減芍藥以避中寒。江云:伐肝木,瀉脾火,療血虛之腹痛。芍藥酸寒收斂之劑,扶陽收陰,助脾瀉肝之要藥也。腹中虛痛,脾經也,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然酸寒乃收斂之劑,其云可升,須以酒浸用之,以借升發也。酒浸炒,與白朮同用,則能補脾;與川芎同用,則能瀉肝;與蒼朮同用,則能補氣。又下痢腹痛者宜用之,蓋由腸胃濕熱,用此收斂之劑,則脾胃得正,而邪毒不能作興矣。又治血虛腹痛,以其補虛,抑且以收斂之酸寒,和濕熱之熾盛,則濕熱自是而釋矣。然須得炙甘草為佐。夏月腹痛少加黃芩,惡熱而痛加黃檗,惡寒腹痛加肉桂,痢而腹中痛者炒用,後重生用。有赤、白、紅三種,今之市者,皆採紅種,並非真白芍也。沒藥、烏藥、雷丸為之使。腹中虛痛本屬脾,以其瀉肝經之邪,而補中焦脾氣也。

丹溪云:芍藥惟治血虛腹痛,余腹痛皆不可治。以諸痛喜辛散,芍藥酸收故也。又產後不可便用,以酸寒能伐生髮之性也。

脾經之藥,赤應南方,能瀉能散,生用正宜;白應西方,能補能收,酒炒才妙。

又云:若補虛,酒浸日曝,勿見火。惡石斛,畏硝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按:酸澀為收,今《本經》有「利小便」一句者,何也?蓋芍藥非能利小便也,以腎主大小二便,既用此以益陰滋濕,故小便得通也。

赤芍藥

氣味行經同於白芍。散滯血,瀉血中之熱火,行結氣,利小便之淋癃,以其絳赤,不與白者同功。赤者瀉熱,而白者補虛;赤者能瀉肝家火,而白者能除肝經邪。故暴赤眼者,或洗或服,皆當用赤芍。又能消癰腫,破積堅。

熟地黃

味甘、微苦,氣微溫,無毒,味厚氣薄,陽中之陰,降也,入手足少陰、厥陰經。活血氣,增填骨髓,滋腎水,補益真陰。治傷寒後,脛股之最痛;療新產後,臍痛之難禁。退虛熱而潤燥,補敗血而調經。蓋其性能泥隔,膈氣不利者,宜活法而酌斟。

此補腎之聖藥。雖云補五臟內傷,要惟補腎之功居多,故凡滋陰補腎丸用之為君,蓋腎主骨髓。

《本草》云:能填骨髓,助筋骨。胞漏下血,與腰痛、臍下痛等候,俱腎氣不足也,皆補之。性頗寒、泥滯,故用醇酒洗過,或用薑汁炒,或同附子用,不惟行滯,乃能引導入腎,故下元衰者須用之。又能填骨髓,長肌肉,尺脈微者,桂、附相宜,尺脈旺者,以黃檗、知母兼用,則滋陰降火補腎。此劑泥膈,不宜獨用。若犯鐵器,令人消腎。又忌萊菔,能耗諸血,見之則無補血之功矣。生地亦然。初採得以水試之,浮者天黃,沉者地黃,半浮沉者人黃,惟地黃獨優,取用。畏蕪荑,惡貝母。得麥冬、清酒善為引導,拌薑汁炒,下胸膈痰。如上達補頭腦虛,或外行潤皮膚燥,必須酒浸,方促效臻。

生則氣大寒而涼血,熟則微溫而補腎。又脈洪實者,宜用生地;若脈虛者,宜用熟地。治外治上,以酒浸之。

生地黃

味甘、苦,氣大寒,無毒,陰也,降也,入手太陰、少陰經。生新血能補真陰,療折傷兼行瘀血,除五心之煩熱,涼諸經之血熱,故有涼血之功。然其性大寒,胃氣涉虛者,不可輕用。

生地性寒,涼血為最,故凡婦人血崩、吐衄、溺血、便血、產後血攻心,及胎動下血,皆多屬熱,血熱則妄行,此藥俱能涼之。

性大寒,較熟地則宣通而不泥滯,能涼血疏血,故心家血熱,折傷瘀血,留血衄血,吐血之實熱者,或凝滯者,皆當用之。其或虛而生熱者,不可多用,以其性大寒故也。惟勞倦傷脾而熱者當用。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攻心悶絕,胎動下血,及老人津液枯竭,大腸結燥,便不潤者,皆當用之。又實脾藥中,薑製用二三分,以固脾氣,使脾家永不受邪。東垣言其瀉脾土之濕熱,濕熱除則脾氣固矣。但不可多用,恐其太寒,以倒脾氣爾。溺血、便血亦治之。生地能生精血,用天門冬引入所生之地。熟地能補精血,用麥門冬引入所生之地。

川芎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足厥陰經、少陽經。本經藥。助清陽而開鬱氣,活滯血而養新血。散肝經風邪外侵,止少陽首痛如裂。上行頭目,下行血海,血中之氣藥也。不可多服,多服則走真氣。

川芎一味,辛散能助血流行,血中之氣藥也。上行頭目,助清陽,久服致氣暴亡,以其味辛性溫也。以他藥佐使則可服,中病則已,亦不可多服。多服久服俱令人卒暴死。過於走散故也。非惟味辛性溫者必上升而散,川芎味辛性溫,但能升散,而不能下守,胡能下行血海以養新血?四物湯用之者,特取其辛溫而行血藥之滯爾。滯行而新血亦得以養,非真用此辛溫走散之劑以養下元之血也。其能止頭痛者,正以其餘者能散,不足者能引清血歸肝而下行也。古人所謂血中之氣藥,信哉。惟其血中氣藥,故癰疽藥中多用之者,以其入心而能散耳。蓋心帥氣而行血,芎入心則助心帥氣而行血,氣血行則心火散,邪氣不留而癰疽亦解矣。

畏黃連,白芷為之使。根生堅大而重者,名芎藭。以川蜀者為勝,故今通謂川芎。為風藥血藥之君,走經絡之痛。小者名撫芎。貫芎是莖間上升之氣所結,故能散頭面之風及開鬱。

婦人經住驗胎法:研為末,空心濃煎艾湯下一匙,腹內微動是有胎也。

麻子仁

味甘,氣平,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足太陰、手陽明經。活血脈,去皮膚之風濕。除熱燥,潤大腸之便秘。亦能催生,治橫逆產。

火麻仁補中益氣,潤胃利六腑之燥堅,治陽明汗多胃熱,逐水破積。落入土者損人,不用入藥。用法:炒、研、摻煎藥,浮面取其油效速,既蓖麻子也。火麻仁潤腸胃,取肉為丸。

菟絲子

味甘辛,氣平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足少陰、厥陰經。堅筋骨,除腰膝之冷痛。強陰氣,止陰寒之泄精。

《發明》云:補腎經虛寒之藥。《本草》主續絕傷,補不足,強陰堅骨,主莖中精寒自出,溺有餘瀝,鬼交泄精。又治男婦虛冷勞傷,腰膝冷痛,消渴熱中,泄精尿血。大略補腎虛寒之功多矣。薯蕷為之使。凡用先以水洗去沙,次用酒浸蒸數次,候熟杵作餅曬乾,研末入丸散。

牛膝

味苦、酸,氣平,無毒,陰也,降也,入足少陰腎。強陰氣而益精,活滯血而生血。治淋癥結腫於陰莖,療痿痹拘攣於股節,引諸藥性能下行,治腰腿不宜缺用。

《發明》云:牛膝能引諸藥下行而滋陰活血,若脾虛清氣下陷泄利及腿膝濕腫者皆不可用。有雌雄二樣,雌牛膝小,節細莖青,堅脆無力。雄牛膝大,莖紫根長,柔潤有功。凡用去蘆,酒浸洗。忌龜甲,畏白蘚皮,忌食牛肉。

肉蓯蓉

味甘、酸、咸,氣微溫,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入手厥陰命門、足太陽膀胱命門。相火不足者,以此補之。入衝任而補血,走水臟而生精,故治精血之虛漏,腰膝之冷痛,女子絕陰不產,男子絕陽不興。以其峻補精血,驟用反致動大便之變耳。凡用宜去鱗甲,酒洗。大壯元氣,療婦人癥瘕,崩中赤白帶下,除膀胱邪熱。方形肉厚扁者佳。

按:今人每用此以補腎,不知此特助老人命門火衰,若青年服之,相火愈熾,於腎無益。

《發明》云:蓯蓉屬土,有水與火,入腎而峻補精血,益水中之火。用清酒浸去浮甲,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絲樣,此隔人心氣不散,令人上氣閉,刷去,蒸半日,用酥炙最妙。

鎖陽補陽益氣,可代蓯蓉,治虛而潤大便燥結,不燥者勿用。

破故紙

味苦、辛,氣大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治四肢之痠痛,腰膝之冷痛,陽事之衰憊,腎冷之流精。江云:補精髓勞傷。炒香為度。

此味性本燥,又名補骨脂,惡甘草,忌羊肉,酒浸一宿,東流水洗,蒸半日,日干。乃是少陰腎經之溫藥,亦入足太陰脾,主男子勞傷,下元虛冷,添精益氣。《發明》云:此補腎家虛冷藥。

遠志

味苦,氣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通塞而利滯,暢外而慧中,理心神之驚悸,去耳目之昏聾。

《發明》云:苦入心而滋朋,溫能兼補,手足少陰經藥也。《本草》主利九竅,寧心神,益智慧,聰明耳目,健志不忘,及小兒客忤。此皆主手少陰,安定心神之專功也。又壯陽道,長肌肉,助筋骨,及婦人血噤失音。久服延年,悅顏色。此皆溫補兼滋足少陰之功也。又兼治皮膚中熱,面目黃,抑亦苦能清熱歟。

江云:凡使先去心,否則令人煩。去心後用熱甘草湯浸一宿,漉起曝干用。

石菖蒲

味辛、苦,氣溫,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手少陰心、足太陽膀胱。利四肢能除濕痹,運樞紐能出音聲,通脈隧能明耳目,開心孔能益聰明,療鬼氣而導滯,泄逆氣而寬中,除身表之瘡毒,殺腹中之諸蟲。

主手足濕痹,可使屈伸。貼發背癰疽,能消腫毒。下氣除煩悶,殺蟲愈瘡疥。鬼擊懵死難蘇,急灌生汁。溫瘧積熱不解,宜浴濃湯。單味入酒煎,療血海敗,併產後下血不止。細末鋪席上臥,治遍身毒及不癢發痛瘡瘍。

《發明》云:菖蒲辛溫,通神明,開心帥氣之聖藥也。故《本草》主開心孔,通九竅,聰明耳目,出音聲。主耳鳴聾,蘇鬼擊懵死,此通神開心之專功也。又療風寒濕痹,難屈伸,下咳逆上氣,利四肢,補五臟,療瘡毒惡瘡,殺諸蟲,除煩悶,小兒溫瘧積熱不解,女人血海冷敗。更長於治風濕,乃辛溫,散氣之兼功也。

秦艽為之使,惡麻黃,忌飴糖、羊肉,勿犯鐵。入藥去根毛,搗碎使。

五味子

味酸,氣溫,無毒,味厚於氣,陰也,降也。滋腎經不足之水,收肺氣耗散之金,除煩熱生津止渴,補虛勞益氣強陰。多服之則閉住其邪,反致虛熱,蓋收補之驟也。

《發明》云:肺腎二經藥也,在上則滋源,在下則補腎。其味酸鹹苦辛甘,全者真也。

以味酸苦甘而微帶辛,故能引酸苦入肺腎,以收斂肺氣而滋腎水,其止咳益氣收肺之力,除煩生津補虛滋腎之功,又以其酸亦能強筋,又治痃癖霍亂轉筋,皆由滋肺以平肝也。消酒毒者,酒熱傷肺,得此收斂,則肺氣斂而熱邪失矣。又消水腫腹脹者,能收濕也。其曰下氣,蓋肺苦氣上,惟其收斂肺氣,則氣自下矣。

江云:養五臟。抑以五味兼能入五臟,與須佐以各經藥。

夏月困乏無力,用此與參、耆、麥冬,稍加黃檗煎服,使人精神頓加,兩足筋力湧出。寒月與乾薑同用,治肺咳嗽。又火盛嗽,驟用寒藥恐相逆,須此酸收而降之。宜少用,多則不惟收斂太驟,抑且酸能吊痰,引其嗽也。小兒尤甚。肺火鬱者禁用。肺邪甚,及風寒咳嗽痰火宜用。黃色南五味,取其辛甘稍重而能散耳。若虛損勞傷,北五味最妙。南五味治風寒咳嗽,北五味治虛損勞傷,各有所長,不可混用。北五味色黑味重,蓯蓉為之使,惡萎蕤,勝烏頭。

紫菀

味辛,氣溫,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肺病咳嗽,痰涎肺痿,咳唾膿血。入胸膈快而不燥,利肺氣散而能泄。

江云:治嗽消痰,必須酒洗。

《發明》云:清肺潤肺之要藥也。其咳逆肺痿云云,乃辛散氣而苦泄火,清肺之用也。其調中止渴,潤肌添髓,乃溫補潤肺之功也。

款冬花

味辛甘,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療肺經之癰痿,及氣逆之喘嗽。

江云:除痰止嗽。

《發明》云:溫肺止嗽之用為專。

凡使,用甘草湯浸一宿,待干揉碎煎。微見花未舒者佳。杏仁為之使,得紫菀良,然所惡所畏居多,止可專與人參、麥門冬、百合,補肺藥中則有功,若與黃連、黃芩、貝母、麻黃,瀉心肺之藥同用則非也。故沈氏款花膏內,止同人參、甘、桔耳。

百合

味甘,氣平,無毒,陽中微陰,降也。治傷寒百合之奇邪,療神昏狂亂之鬼擊,除心腹不利之脹滿,下肺臟熱壅之氣逆。花白者入藥佳。江云:斂肺之痿衰。

馬兜鈴

味苦,氣平微寒,無毒,陰也,降也。能清肺金之熱,故為喘嗽之需。

即木香之子。

《發明》云:馬兜鈴苦寒,清肺安肺之要藥也。

江云:止嗽,肺虛可治。用時去革膜,只取向里扁子入藥。微炒為妙。

半夏

味辛、微苦,生則氣微寒,熟則氣微溫,有毒,陽中之陰,入足陽明、少陽、太陰經。除濕化痰涎,大和脾胃氣。痰厥及頭痛,非此莫能治。辛燥性非良,枯渴方宜忌。

江云:薑汁消痰,汗竭禁用。

妊婦用,須姜炒。常用亦以薑、礬、甘草煮之。忌羊肉、羊血、飴糖。射干、柴胡為使。

《發明》云:半夏辛燥,和健脾胃,化痰之要藥也。蓋濕傷脾而生痰,此能燥濕,所以化痰而益脾,以辛燥能逐寒而散結。

性燥而能燥濕,乃健脾胃之藥也。今人多用其化痰,不知半夏性燥而能去濕痰,故脾胃得之而健也。其於痰不屬於濕者,亦何與焉。諸血症、妊婦,及少陽傷寒而渴,與夫諸渴症,並不可服。由其性燥,損血耗血,而燥精液故也。惟氣證發渴者不忌,蓋動火上盛而然,惟氣調則動火亦伏而不渴矣。固非津液虛耗,及火邪作燥,而有妨於半夏也。

以除濕為足太陽,以止吐為足陽明。助柴胡主惡寒,是又為足少陽也。助黃芩主去熱,是又為足陽明也。寒熱往來,在半表裡,故用此有各半之意。

經云:半夏治痰,泄痰之標,非泄痰之本,本者腎也。腎主五液,化為五濕,入口為唾,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肺為涕,入脾為痰。痰者,因咳而動脾之濕也。半夏除濕,故泄痰之標。

天南星

味苦、辛,氣平,有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入足太陰脾、手太陰肺。驅表裡之風痰,破胸膈之氣結,通牙關之噤閉。因其性之燥烈。

江云:風痰主藥,牛膽制之。

《發明》云:南星苦辛,行肺經能消風,降痰下氣破結。

膽星消風痰尤妙。畏附子、乾薑、生薑。入藥炮用。

貝母

味辛、苦,氣平微寒,無毒,陽中微陰,可升可降,入手太陰肺、少陰心、足少陽膽。利澀滯而散結氣,除煩熱而潤心肺。所以治嗽消痰,其性長於活利。

江云:治胸膈痰氣最妙,止嗽性純。厚朴、白蘞為之使,反烏頭,畏秦艽、礬石。用去心。若獨顆不能兩片者,名丹龍眼,不可入藥。

《發明》云:辛能散郁,苦能下氣,故凡心中不和而生諸疾者,皆當用之。《本草》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癰金瘡,腹中心下結實,皆散邪開鬱之功也。又主咳嗽上氣,煩渴消痰,潤心肺,乃其下氣之力也。然散鬱結之功為多。

與連翹同用,治頸瘤。燒灰敷於惡瘡,而能斂口。皆取辛能散結而苦降火,則氣血調暢而瘡口自斂矣,非貝母性本收斂而斂之也。

瓜蔞子

味甘、微苦,氣微寒,無毒,陽中微陰,降也,入手太陰、足少陽經。潤肺而降氣,有下痰治嗽之妙。行結而利滯,有通乳消腫之功。以其性之潤下,故能洗滌胸中垢膩,為治消渴之神藥也。江云:下氣定喘,治痰嗽要藥,亦療結胸。

味甘性潤,甘能補肺,潤能降氣,胸有痰者,以肺受火迫,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緩潤下之助,則痰自降,宜其為治嗽之要也。潤肺能生津,又能治消渴。

仲景論少陽證口渴,小柴胡內以此易半夏,其能潤肺生津可見。

其種有二,紅而小者為栝蔞,黃而大者為瓜蔞。天花粉即其根也。

黑附子

味大辛,氣大熱,有大毒,純陽之藥,浮中沉,無所不至,故為諸經引用之藥。療寒氣凝澀,有溫中之妙。除手足厥逆,有回陽之功。入堅結,有破散之勇。走經絡,有通達之權。然不可多用,經曰:壯火食氣故也。又少陰受寒小腹痛,必用之藥。

附子大辛熱,除六腑沉寒,回三陽厥逆,悍烈之性,浮中有沉,行而不守,仲景八味丸用之,為少陰之嚮導,其補自是地黃,若因以附子為補,誤矣。附子走而不守,取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黃之滯耳。凡使,童便煮而浸之,以殺其毒,且可助下行之力,入鹽尤捷。入足少陰腎、太陰脾,補命門衰敗之火,以生脾土。仲景四逆湯用之,以回腎氣;理中湯用之,以補脾;八味丸又用之,補腎脾。人每以其伯道廢棄而不用,不知附子止為引經之藥,入於人參、乾薑、白朮,氣分之藥,則引氣而行;入於熟地、丹皮、茱萸,血分之藥,則引血而走。顧人用之合否何如耳。天雄性味與附子同,而回陽之功不及附子,但除風寒濕痹,破堅結利關節為長。

乾薑

生則味辛,氣大熱;炮則味苦而大溫;炒黑則苦而溫矣。蓋假火以殺其性也。無毒,味薄氣厚,陽中之陽也,生則浮,熟則守,可升可降,入手太陰肺、陽明大腸、足太陰脾、少陰腎。生則逐寒邪而發表,炮則除胃冷而守中。炮熟與補陰同用,治血虛發熱之妙。炒黑與涼血同用,療血熱溢泄之功。治血虛,引血藥入氣分而生血。療血熱,引涼藥與火性而相從。亦去寒邪嘔吐而止腹痛。

生用,入發散藥,能利肺氣而治嗽。熟用,入補中藥,能和脾家虛寒。入補陰藥,能治血虛發熱,故產後發熱當用之。又入腎中,燥下濕,此又濕同寒治也。又治沉寒痼冷,腎中無陽,脈氣欲絕者,黑附子為引用。又多用能耗元氣,蓋辛以散之,則壯火食氣故也。須以生甘草緩之。

能利肺氣,寒嗽須仗五味子相助。炮用則止而不移,所以能治裡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用止血,須炒令黑。

乾薑補脾,而東垣又言泄脾者何?蓋「泄」之一字,非泄脾之正氣,是泄脾中寒濕之邪也。生用味辛,能發散寒邪行表,與水姜同功。熟用帶苦,能除胃中冷,守中之功,與生者異。姜皮作散,堪消浮腫,故五皮散用之。

《發明》云:乾薑與生薑同治,而辛熱過之。發散寒邪,大溫中氣。

生薑

味辛,氣溫,無毒,氣味俱輕,陽也,可升可降。製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棗,有厚腸之力。入胸腹,散逆氣之嘔噦;達玄府,散風寒之抑鬱。江云:薑汁消痰止嘔吐,暖脾胃,辛以散之。欲熱則去皮,去皮則守中而熱存。要冷則留皮,留皮則行表而熱散,非皮本之冷也。

辛屬心肺,甘溫屬脾胃,心肺得其所勝,則氣通而宣暢,主宰而精靈,故能通神明,神明通,則心氣益勝,而一身之氣皆為吾所使,而亦勝矣。一身之氣勝,則中焦之元氣亦定,而脾胃出納之令行,邪氣不能容矣,故能去穢惡。抑且辛甘發散,又能散在表、在上之邪也。

春初食,闢癘助生髮。秋後食,泄氣損壽元。夜氣收斂,尤忌食。大冬食之避寒。宜少食。

良薑

味辛,氣熱,無毒,陽也,可升可降。溫脾胃,有除嘔吐之功。快逆氣,能消宿食之效。出高良郡,故名之。入足陽明胃、太陰脾。治心腹逆冷,氣痛攻衝,及嘔食翻胃,霍亂轉筋。健脾暖胃,消宿食,解酒毒,下氣止瀉痢。

氣味辛熱,能溫脾胃而散邪,故凡有寒邪停冷之候者,宜服。若肺胃中有熱者,忌之。脾胃火不足者,用此以消陰翳。至於火證燥結,不可妄投。

草豆蔻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足太陰、陽明經。去脾胃積滯之寒邪,止心腹新舊之冷痛。《賦》云:安心腹之痛,去脾胃之寒。氣熱味辛,治風寒客邪在胃,痛及嘔吐,一切冷氣。麵裹煨熟用。《衍義》謂:虛弱不能食者,宜此。恐不如白豆蔻為良。

白豆蔻

味苦、辛,氣大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太陰經。破肺中滯氣,退目中雲氣,散胸中冷氣,補上焦元氣,化穀氣之不消,止胃冷之吐逆。

主冷氣吐逆,消穀下氣,皆辛溫逐寒之力也。去白睛翳膜,乃肺氣虛寒故耳。若紅膜不宜用。大抵胃冷宜服,胃火上炎而嘔逆不可用,肺熱禁用之。

白入肺,自有清高之氣,若草豆蔻,則專入脾胃,而其氣味又燥烈於白者,虛弱人止宜用白為良。

江云:下氣寬中,又能消食。殼方黃,似龍眼,微銳,外稜似梔子稜方真,市家以草仁代,宜辨。

砂仁

味辛、苦,氣溫,無毒,陽中之陰也,可升可降。消宿食,快脾胃之滯氣。療虛寒,止腸中之泄利。入手足太陰、陽明、太陽經、足少陰經。

《賦》云:理脾胃而行滯氣,吐瀉兼醫。

又能安胎止痛,行氣故也。

日華子云:治一切霍亂心腹痛。其能止痛,行氣藥可見矣。又以止痢藥中用之,蓋亦取其止痛行氣之意。雖其性辛溫,以熱攻熱,乃所以為順治也。又為化酒食之劑,惟其辛溫行氣,則氣行而酒食亦化矣。又咳嗽上氣,是肺受風寒,以辛散之。若肺有伏火,禁用。

妊婦因氣動胎,痛不可忍,炒熟搗為末,酒調服二錢。

液云:與白檀、豆蔻為使,則入肺;與人參、益智為使,則入脾;與黃檗、茯苓為使,則入腎;與赤白石脂為使,則入大小腸。

茴香

味辛,氣平,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手足少陰、太陽經。開胃口而下食,止嘔吐而調中,疝氣急痛可療,腳氣上逆能攻,破一切之臭氣,除下焦之冷氣,此最藥也。

辛能散邪,以上諸症,大抵是辛香能逐散邪氣耳。炒黃色,碎用。又名懷香子。

江云:木瓜理下焦腳氣之濕痛,茴香治疝氣腰腎之虛痛。

麻黃

味苦、甘,氣溫,無毒,陰中之陽,升也,入手太陰經。通玄府,治傷寒血澀之身疼。開腠理,療傷寒陽郁之表熱。故能散榮中之寒,泄衛中之實,療足太陽經無汗之表藥也。根節又有止汗之功。一物之性,有不同如此。

《珍珠囊》云:其形中空,散寒邪而發表,其節中閉,止盜汗而固虛。

惟在表,真有寒邪者,宜用汗之。其或寒邪在裡,或表虛之人,或陰虛發熱,或傷風有汗,或傷食等證,雖有發熱惡寒,其不頭痛身疼而拘急,六脈不浮緊甚者,皆不可用。雖可汗之症,亦不可過服。蓋汗乃心之液,過汗則心家易涸,而心血亦為之動矣,或至亡陽,甚至衄血不止。丹溪嘗以麻黃、人參同用,亦攻補法也。

凡用去節,煮二三沸,去上沫,否則令心煩悶。厚朴為之使,惡辛夷、石韋。

《湯液》云:麻黃泄衛實,桂枝治衛虛,二者雖太陽經藥,以其在太陽地分耳,其本病實榮衛藥也。肺主衛,心主榮,麻寅肺之劑,故冬月傷寒用麻黃,傷風而咳用桂枝,即湯液之源也。

葛根

味甘、辛,氣平,性溫浮,無毒,陽也,升也,入手足陽明經。發陽明之風寒,解肌表之壯熱,療頭顱之苦痛,止胃虛之消渴,解酒中之苛熱,治往來之溫瘧。生根汁大寒,可治天行時病。頭痛如欲破者,連須蔥白湯飲之。又不已者,葛根蔥白湯用之如神。然太陽初病,未入陽明而頭痛者,未可便服葛根以發之,恐引賊入家也。

若額顱痛者可服之。又其氣輕浮鼓舞,能升提胃氣上行,及益陽生津,但不可多服,恐損胃氣。葛花消酒毒。用葛花並小豆花曬乾為末,飲酒不知醉。

升麻

味甘、苦,氣平微寒,無毒,陽中之陰,入足陽明經及手陽明、太陰經。散陽明之風邪,解肌肉之浮熱,治咽喉之腫毒,療肺痿之膿血。升陽氣於至陰之下,因名曰升麻。令人中氣驟升,不可多服。升麻,亦陽明經藥也。若初病太陽,亦不可便服升麻。其治喉痛口瘡等候,皆升麻解毒之能也。

引蔥白,散手陽明之風邪;引石膏,止足陽明之齒痛;引地黃諸藥入陽明,以治吐衄;引參、耆於上達,以益元氣。若補脾胃,非此為引則不能補。

醫書皆以為元氣不足者,用此於陰中升陽,非也。惟陽氣下陷者,可用此升提之。若元氣不足者,升之則下虛,而元氣益不足矣。慎之。形輕黑堅為上,去黑皮及腐者用。

按:吐衄血,犀角地黃湯主之,夫犀角乃陽明經藥也。

江云: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夫二物性味相遠,何以代之?不過知升麻亦陽明經藥,用之以引地黃及他藥入陽明耳。

《發明》云:升麻升散之功最大,解脾胃肌肉間熱,散手足陽明經風邪藥也。

羌活

味苦、甘、辛,氣平微溫,無毒,陰中之陽,升也,入手足太陽、足厥陰。太陽本經藥也。散肌表八風之邪,利周身百節之痛,排巨陽肉腐之疽,除新舊風濕之症。

《發明》云:羌活治風之要藥。

又云:治濕者,風能勝濕也。故《湯液》治太陽經頭痛,肢節及周身盡痛。

又云:賊風失音不語等候,皆風邪風濕所致,惟辛溫而氣味輕浮,故能散肌表八風諸邪,而周身骨節痛與癰腫等,因於風濕者悉除矣。若血虛不能榮筋,肢節筋骨痠疼者宜審用。或挾風濕者,血藥中兼用。治風邪在表、在上,此要藥也。

用雖與獨活同功,然羌活主上行,其氣雄;獨活主下行,其氣細,為不同耳。此九味湯專以此為君,而不及獨活也。汗多過膝者,不宜多服。

防風

味甘、辛,氣溫,無毒,陽也,升也,入足太陽經。乃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至之者也。開腠理,蕩肌表之風邪。瀉肺實,散頭目之滯氣。乃風藥中之潤劑也。誤服瀉人上焦元氣。

《發明》云:防風氣溫而浮,治風通用,除上焦在表風邪為最,兼治下焦風濕。盡其用矣。除上焦風邪仙藥,故誤服瀉人上焦元氣,可見上焦有實風邪者方可用之。

珍云:身去身半已上風邪,梢去身半已下風邪。

心云:又去濕之仙藥也,風能勝濕爾。諸風藥皆然。

得澤瀉、藁本,療風;得當歸、芍藥、陽起石、禹餘糧,療婦人子臟風。

凡用,去蘆並釵股。

獨活

味苦,甘,氣平微溫,陰中之陽,可升可降。蓋其氣不若羌活之雄,故亦可降。入足少陰經。去風寒濕氣,兩足拘攣,療諸風掉眩,頸項難伸。加細辛止風寒之齒痛,及本經之頭痛。得風不搖,無風自搖,故名獨搖草,與羌活原無二種,後人分用,紫色而節密者為羌活,黃色而作塊者為獨活。羌活氣雄,獨活氣細,故雄者入足太陽,而細者入足少陰也。去皮淨用。

藁本

味辛、苦,氣溫,無毒,氣厚味薄,陽也,升也,入足太陽經。大寒氣客於巨陽之經,苦頭痛流於巔頂之上,闢霧露之蒙郁,發風邪之飄揚。

太陽經風藥,治寒邪結郁於本經,又專治本經頭痛。其氣雄壯,能引諸藥上至巔頂。又治頭面及遍身皮膚風濕瘙癢。

天麻

味辛、甘,氣平,無毒,陽也,升也。療大人風熱頭眩,治小兒風癇驚悸,祛風麻痹不仁,主癱瘓語言不遂。凡使,勿誤用御風草,與之相似,誤服令人有結脹之患。其真者,破之自然明亮有色。諸證皆風濕所為,天麻則主風濕之藥也。入足厥陰肝、太陽膀胱。凡用,濕草紙包煨用。

東垣曰:眼黑頭旋,乃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名定風草,獨不為風所動,乃治內風之神效也。又名赤箭。赤箭、天麻本一物,然赤箭則言苗,有自表入里之功,天麻則言根,有自內達外之用。根則抽苗,徑直而上,苗則結子,成熟而落,從干中而下至上而生,以此推之,可識其內外主治之理。

菊花

味苦、甘,氣平寒,無毒,陰中之陽,升也。散八風上注之頭眩,止兩目欲脫之淚出。

入手厥陰、手少陰、太陰經。

野菊味苦,胃氣反傷;園菊味甘,陰血兼補。去梗酒洗,速達上行。

能補陰。單葉花小而黃,味甘而應候開者入藥。野菊味苦者,名苦薏,大傷胃氣,不用。此劑能明目聰耳,及胸中煩熱,蓋數症皆由水不足而風火上盛,故得補陰之劑則水盛而火自熄矣。抑且腎竅通耳,目中黑睛屬腎,腎氣盛則竅通睛明,清氣升則頭目清、煩熱降。

《發明》云:菊花甘寒,益血驅風,清頭目之的藥也。

白附子

味甘、辛,氣溫,有小毒,陽也,升也。驅風濕而除血痹,行藥勢而利諸經。

《發明》云:白附子辛溫純陽,能上升行藥之勢,故主面上百病,可作面脂。主心痛血痹。又主中風失音,一切冷風氣。入藥炮用。

威靈仙

味苦、辛,氣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通行十二經之藥也。外而身表,去久客之風邪;內而胸腹,治不利之痰氣。外而身表,走腰足而為之先;去腰膝冷痛。內而胸腹,入大腸而為之最。去大腸風。因其宣快之能,故有虛中之畏。蘇長公每用,同牛膝治腳疾,有驗。鐵腳者佳,不聞水聲產者良。威靈仙專疏風濕冷氣而不滯,治痛風之要藥也。在上疼者尤效。須量病人稍虛者即禁用之。忌茗及麵湯、牛乳、黑醜。

薏苡仁

味甘,氣微寒,無毒,陽中微陰,可升可降,入手足太陰、陽明、足厥陰經。外而身表,有去濕之妙;內而腸胃,有進食之能。外而身表,疏滲而不發;內而腸胃,和利而不爭。又治痿癰於肺臟,能治水氣而精神。蓋其勢力緩薄,倍用於他藥方精。

專療濕痹,且治肺癰。筋急拘孿,屈伸不便者最效。濕痹證。咳嗽,涕唾膿血並出者極佳。肺癰證。除筋骨邪入作痛,消皮膚水溢發腫。久服益氣輕身,多服開胃進食。

《發明》云:薏仁古方用治心肺,《本草》專主除濕健脾,不及於肺,然益肺之功在其中矣。故《本草》主風濕痹,筋急拘攣,利腸胃,消水腫,進食,久服輕身益氣,此除濕健脾之功也。脾土健,則肺金滋其化養,不為濕熱所傷,故肺金自益。凡痰唾咳嗽上氣,肺痿肺癰吐膿血,方中多用之,良有以也。

按:《衍義》云:《本經》謂主筋急拘攣,須分兩等,大筋縮短拘急不伸,此是因熱拘攣,故此可用,倘若因寒筋急,不可用也。

江云:受濕者,亦能筋緩。

再按:丹溪曰:寒則筋急,熱則筋縮,急因於堅強,縮因於短促。若受濕則弛,弛因於寬長。然寒與濕未嘗不挾熱,而三者又未始不因於濕,薏仁去濕要藥也。以《衍義》觀之,則筋病因熱可用;以丹溪觀之,則筋病因寒、因熱、因濕,皆可用也。蓋寒而留久,亦變而為熱,況外寒與熱,皆由內濕啟之,方能成病。內濕病者,酒面為多,而魚與肉繼以成之,若甘滑、陳久、燒炙、辛香、乾硬之物,皆致濕之因也。戒之,慎之。

細辛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升也,入手足少陰經。溫腹內之陰寒,破胸中之結滯,止少陰之頭痛,當少用之,獨活為使。散諸經之風氣,治邪在裡之表藥也。

香味俱細而緩,故入少陰。若太陽則羌活,陽明則白芷,太陰則蒼朮,厥陰則川芎、吳茱萸,少陽則柴胡,用者隨經不可差也。

細辛以辛溫,故能溫陰經、散寒水,以去內寒也。

江云:發少陰汗而止頭痛,兼醫咳嗽。仲景治少陰症,麻黃附子細辛湯,治邪在裡之表藥有以也。去頭面風痛不可缺。若頭目諸症,因火熱屬陽經者不可用。單服末不過半錢,多服氣悶。

白芷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升也,入手足陽明經。頭風目疾能攻,皮膚燥癢可療,陽明頭痛非此不除,通治本經風邪之藥。排膿生肌,療瘡瘍邪氣之需。活血勝濕,主帶下赤白之妙。陽明氣血之海,故主女子崩漏赤白。血閉陰腫,多屬陽明,此能止之。

微帶甘泥,故辛溫而走於肌肉,只治足陽明頭痛,而不治他經也。此劑最能排膿長肉,而散面上風邪,及諸瘡瘍,皆當以此為佐。又能止崩,又以為手太陰引經之劑,意者味辛,更能入肺故耳。

《發明》云:白芷辛溫而輕升,走肌達於頭面,陽明經解利之要藥也。

柴胡

味苦,氣平微寒,無毒,氣味俱輕,陰中之陽,升也,入手足少陽、厥陰經。左右兩傍脅下痛,日晡潮熱往來生,在臟調經內主血,在肌主氣上行經,散胸腹之結熱,引清氣之上騰,本經頭痛宜用,寒熱邪氣增。

《發明》云:柴胡氣味輕清,能引清氣上行,而順陽道解肌發表,其專功也。

經云:在經主氣,在臟調經者,氣薄能行經故耳。愚謂:陽道升而陰道降,又何氣血經脈之不順且調哉?本經並無一字治勞,今治勞方中多用之者,由其能提清氣以祛邪熱耳。若真臟虧損,復受火熱,因虛致勞,須審用之。故用於清陽下陷則可,若用於下元虛絕則不可。仲景治傷寒寒熱往來如瘧,及溫瘧等證,正為合宜。畏藜蘆,使半夏。又治瘧必用之劑也。在臟主血,在經主氣,亦婦人胎前產後血熱必用之藥也。瀉肝火,去心下痰結煩熱,同黃連豬膽汁炒。為佐。治瘡瘍,散諸經血凝氣聚,與連翹同功。傷寒門誠為要劑,瘟瘧證可作主力。經脈不調,和四物、秦艽、牡丹皮,治之最效。產後積血,佐巴豆、三稜、莪朮,攻之則安。傷寒雜症,婦女月經,適來適斷,俱小柴胡主之。加四物、秦艽、丹皮之類,同為調經之劑。

前胡

味苦,氣微寒,無毒,味薄氣清,陰中之陽,可升可降。療胸膈痞滿,消痰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除內結熱之藥也。

《發明》云:前胡專散氣清痰,以半夏為使。入足厥陰肝、足陽明胃、手太陰肺。止嗽除痰,解熱開胃,傷熱之病多用之。野蒿根與之甚相似,只是味粗酸,若誤用,令人胃反不愛食。

旋覆花(一名金沸草)

味鹹、甘,氣溫,有小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入手太陰、陽明、足太陰、厥陰經。去頭面之風邪,散胸中之氣結,膈上痰逆能消,膀胱水畜能折。深黃色呼為金錢花。此消痰導飲散利之劑,故《本草》主結氣,消膈上痰結如膠,膀胱留飲,風氣濕痹。云云。其消痰導飲、散結利氣可知矣。病人稍涉虛者,不宜多服,利大腸故也。傷寒汗下後,心下痞堅,噫氣不除者宜此。

桔梗

味苦、辛,氣微溫,有小毒,陰中之陽,升也。止咽痛,兼除鼻塞。利膈氣,仍治肺癰。一諸藥之舟楫,一肺部之引經。凡使,去蘆,米泔浸一宿。焙乾用。畏白芨、龍眼、龍膽。能開提氣血,氣藥中宜用之。然為舟楫之劑,若上壅火升,及下逼之人勿用。加蔥白、石膏,則能升氣於至陰之下,亦上升也。能治氣血凝滯而痰壅等疾者,蓋以開提氣血,則痰亦自是而疏通耳。故瘡癤癰疽,及在表實證,皆當用之。然必假是以為舟楫,載諸藥而上行表分,使氣血流通,而結核為之自釋。開胸膈,除上氣壅;清頭目,散表寒邪。與國老同為舟楫,引將軍可使上行。解利小兒驚癇,開提男子血氣。得牡蠣、遠志,仍治恚怒;得硝石、石膏,可治傷寒。

江云:化痰順氣。

秦艽

味苦、辛,氣平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手陽明經也。除四肢風濕若懈,療遍體黃疸如金,陽明濕熱。去大腸之風毒,主傳屍之骨蒸,以苦能解熱。散而能滲之藥也。菖蒲為之使。

《發明》云:秦艽主風濕之藥,而活血勞筋,手足不隨妙藥。蓋血活則風滅,濕去則筋榮,故療風不問新久。通身攣急,肢節痛為專治。

江云:除骨節之疼痛。

茵陳蒿

味苦、微辛,氣平微寒,無毒,陰中微陽,可升可降,入足太陽經。通腠理,主黃疸怫熱於肌表。利小便,主黃疸結熱於腹中。因其上下分消之妙,故有專治濕熱之功。

惟入足太陽經,專利水道治黃。遍身風癢,瘡疥不計多少,煎濃汁洗之立差。

此雖主風濕寒熱,然除濕清熱之用多。

牛蒡子

味辛,氣平,無毒,陽也。散結熱而消瘡毒,和咽膈而流風壅。咳嗽傷肺,肺壅。牛蒡子辛平潤肺,散氣解毒盡之。一名惡實,又名鼠黏子。須搗碎用之。

苧根

味甘,氣大寒,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除消渴之症,解病熱之屬,天行熱疾。安女人之胎動。傅小兒之丹毒。

苧屬水,而有土與金,大補肺金,而行滯血。其根善能安胎,汁療渴,解時疫甚驗。大抵苧根甘寒解熱毒,潤煩燥,故主傅小兒赤遊丹毒,並癰疽發背,或髮乳旁,搗傅之俱驗。亦罯毒箭蛇蟲咬。罯,音掩,覆也。

蒲公英

味甘,氣平,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陽明、太陰經。行滯氣而消結腫,化熱毒而療癰瘡,化毒行滯,乃為妙劑,婦人乳腫,更為奇藥。一名地丁。

蒲公英攻堅散滯,故《本草》主婦人乳癰腫,煮汁少佐以酒飲及封之,立消。細銼同忍冬煎汁,加醇酒服亦妙。若傅疔腫諸瘡及惡刺,有奇功。

紫草

味苦,氣寒,無毒,陰也,可升可降。解瘡毒,發內里之痘疹。利水道,除腹中之積熱。

紫草苦寒,惟清熱消毒為專,又利九竅,通水道,兼能除濕也。

玄胡索

味辛、苦,氣寒,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破結血而止痛,活滯血而調經,治產後敗血之要藥也。

《珍珠囊》云:活精血,療產後之疾。調月水,主胎前之證。即延胡索因避宋諱,改玄為延。專止痛調經,及產後諸疾,為女中之要藥,亦治男子心氣小腹痛。

玄胡索辛溫入肺脾,主破血滯之藥也,兼止痛。

紅花

味辛、苦,氣溫,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逐腹中惡血,而補血虛之虛。除產後敗血,而止血暈之暈。多用則能破血,少用入心養血,與當歸同功。一名紅藍花。入足厥陰、手少陰經。辛溫則血調和,故少用能養血。過於辛溫,則血走散,故多用能破血。此產後血暈口噤,腹內惡血,胎死腹中,並酒煮服。又通經藥中宜服之,然行血為專。

東垣曰:補血虛,蓋兼補血藥用之,斯行血養血,而有補血之功也。《本草》言其止產後敗血者,血既已敗,用此而行敗血,有何止血之意也?

《發明》云:紅花辛溫,血中之氣藥也,主於行藥。

牡丹皮

味辛、苦,氣寒,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手厥陰、足少陰經。涼血熱,止上逆之吐衄;瀉陽火,治無汗之骨蒸。除腸胃之瘀血,破女子之堅瘕。

意者,丹皮養真血而去壞血,固真氣而行結氣,故能如此。

《發明》云:丹皮苦寒,瀉陰中之火,能養真血而去壞血。苦而兼辛,能固真氣而行結氣。蓋血之所患者,火也,惟能瀉陰火,故治吐衄血,為必用之藥。所謂養真血也,去瘀血留舍於腸胃者,去壞血也,壞血去而真血自生矣。又癥瘕、五勞骨熱、腰痛,女子經閉血瀝,皆榮中血少而熱氣鬱結,真氣日耗也。今苦以泄火,辛以散邪,則結氣行而真氣亦固矣。要之,滋陰養血,必用之藥也。

益母草

味辛、甘,氣微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主欲產胎滯而不行,療新產血滯而不利,行血活血而不傷。亦能養血。已產未產之良劑,通為治血之需,更有調氣之義。

按:日華子云:有活血行氣補陰之功,調胎產要藥也,故云益母。主安胎,去死胎,行瘀血,生新血。婦人胎產所恃者,血氣也,胎前無滯,產後無虧,行中有補也。入陰分六經,治女人經候不調,及胎前產後一切諸疾之要藥也。端午連根收拔,風際陰乾,忌犯鐵器。單用最效,或研羅細末,煉蜜為丸。或搗煎濃湯,熬成膏汁,總調胎產諸症。

澤蘭葉

味苦、甘,氣微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消水氣,四肢之浮腫可療;行滯血,婦人之產後尤要。入手太陽小腸,通肝脾之血,產前後百病俱治。

澤蘭調氣血,利關竅,尤宜女人,胎前產後諸症要藥。

三稜

味苦、辛,氣平,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消堅固之癥積,破瘀血之結滯,既為治血之需,又破血中滯氣。入足太陰脾。火炮製使。色白屬氣,故破血中之氣,然破積,氣虛者勿用。

薑黃

味辛、苦,氣溫,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散結氣,療心腹之脹滿;破瘀血,通女子之月經。辛溫能散,治氣為最,故主心腹結積,消癰腫,治癥瘕,及撲損瘀血等證,皆辛能散也。其功力烈於鬱金。入足陽明經。

蒲黃

味甘、淡,氣平,無毒,陽中之陰,降也。生之則行,炒之則止。炒則止諸血之妄行,生則消瘀血之結滯。以其生用,又有滲濕之能,故治膀胱血結,而竅澀不利。入足厥陰肝。

《發明》云:蒲黃味甘色黃,足太陰經藥,血病必用之藥也。市者多以黃柏末假之,極害人。

艾葉

味苦,生則氣微寒,熟則氣微溫,陰中之陽,無毒,可升可降。生則止諸血之溢泄,熟則溫五內之濕寒。辟惡氣,除腹痛而有效;固胎氣,治胎漏而能安。療䘌瘡於下部,灸百病之靈丹。入足厥陰肝,溫足太陰脾。

《發明》云:灸諸經穴病為專,入藥次之。病人齒無色,舌上白,喜睡,不知痛癢處,或下痢,此䘌蟲食下部也,急治之,以竹筒一頭納下部孔中,一頭燒艾令煙入,更少入雄黃良。

鬱金

味辛、苦,氣寒,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丹溪云:上行之藥也。除失血,涼心熱之徵;散宿血,開鬱遏之驗。入手少陰心。乃清涼瀉火之品。色赤蟬肚者佳,今之市者皆薑黃也。治諸般血證。

《發明》云:苦辛輕散,涼心經下氣之藥。蓋心主血,血熱則瘀血不歸經,此能涼而散之。

丹溪云:性輕揚。因輕揚之性,古人用以治郁遏。單用亦可治婦人宿血結聚,溫醋磨服之。

香附子

味苦、辛,氣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入血分而行滯血,入氣分而行滯氣。因有行滯之能,故為開鬱之劑。炒黑又能止血,乃血中之氣藥也。能引血藥至氣分而生血,故曰婦人之仙藥也。一名沙草根。勿犯鐵器。或用醋煮。引至氣分而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義。

氣重味輕而辛散,婦人之勝藥也。蓋婦人心性偏執,每多鬱滯,所謂多氣少血者此也。此藥為能疏氣散郁,氣疏郁散,則新血自生,而百體和矣。其性熱,用童便煮過。烏藥其佐使也。

用治崩漏,是益氣而止血也。又能逐去凝血,是推陳也。與巴豆止泄瀉、通大便同意。入手太陰、足陽明、厥陰經。《本經》不言治崩漏,後人多用之,誠非血虛崩漏所宜。亦以氣鬱血瘀淋瀝不止者,此能疏之,瘀血去而新血自生矣,此所謂益氣而止血也。要之,止血之功居多,而逐血之功居少;破氣之功居多,而益氣之功居少。女子大抵氣多血少,用之消氣止血為最耳。專主發散,是以用酒炒,收斂其氣,用童便制,降其燥性。火燥少血之人,並新產氣耗之婦,亦所禁服。

木香

味辛、苦,氣溫,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和胃氣之不和,行肝氣之郁折,泄肺氣之上壅,散冷氣之內結。故曰調諸氣之不可無,泄肺氣之不可缺。

苦入心,辛入肺,故能入心而調諸氣,胸腹中壅滯及冷氣者多用之。經絡中氣滯痰結者,亦當用之。而以為行肝經氣者何哉?蓋心乃一身之主,氣血之所聽命者也。心有主,則能帥氣,肺氣調,則肝家動火自伏。惟人有怒氣,則肝氣拂逆,而反忤其元氣。況心有縱肝之情而不能制,則肝於是乎盛矣。於此得木香之苦辛溫散,入心則心氣疏暢,氣亦縱而疏暢矣。氣疏暢,則肝氣之拂逆者自是其無有矣。實心之行夫肝氣,非肝氣之自行也。又煨用能實大腸,多用能泄肺氣。東垣以黃連制之,蓋氣行過於通暢,不無走泄之患也。

此劑非真有補,抑以能散滯調氣,而補益在其中,須佐以補藥可也。散寒滯,得陳皮、生薑、豆蔻更佳。破氣降氣,使檳榔尤速。

紫蘇子

味辛、甘,氣溫,無毒,陽也,降也。下逆氣喘急,有潤肺之能;消痰氣嘔吐,有利腸之妙。炒研入嗽家要藥。

散氣甚捷,氣虛而胸滿者宜慎用,或參補劑兼用可也。

莪朮

味辛、甘,氣溫,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消心腹之聚瘕,破諸氣之固結。既為治氣之需,又破氣中之血。入足陽明經。與三稜功用大率相同,但破血中氣、氣中血為少異耳。二味欲先入血則醋炒,欲先入氣則火炮用之。

色黑屬血分,以其辛溫,破氣中之血藥也。今治積聚諸氣為要藥,女科中多用之。入氣藥仍發諸香,雖為泄劑,亦能益氣。故孫用和治氣短不接續,大小七香丸、集香丸散,及湯內多用此。然必氣不續者用之可,若肺虛短氣不可用。亦治小兒食積。

黃連

味苦,氣寒,無毒,陰也,降也,入手少陰經。瀉心火,消心下痞滯之疾;主腸癖,除胃中混雜之紅。治目疾暴發宜用,療瘡瘍首尾俱同。得酒性之浮,除上熱而有效;假薑汁之辛,開熱鬱而有功。惡豬肉。忌冷水。解巴豆毒。

味苦性寒,以薑汁炒用則止嘔、清心、清胃,且治一切時氣,又解諸般惡毒。蓋以薑汁炒,則和其寒而性輕,抑且小變其性,以引至熱處,而使之馴化,不使其有牴牾之患也。其如欲上清頭目,口瘡之類,酒炒尤佳。如欲去下元之熱,生用亦可。或謂治消中,滌暑,治煩躁,療瘡瘍,皆以其清心、清胃也。又謂厚腸胃,蓋腸胃為濕熱所擾,而為痢、為痛,得此苦寒之劑,則濕熱除而痛去,脾胃自是而厚矣,非謂藥有厚腸胃也。苟或中有虛寒作瀉者,不可誤用。又與木香同用,消心下痞滿。同吳茱萸炒,治肝火兼脅與小腹邊痛。其伏梁心積,當此少用之。如停食受寒,及傷寒早下所致者,其可用此固冷之劑哉。

又曰:除腸紅,因濕熱者為宜。若陰虛下血,及損脾而血不歸脾者,則不可用也。又入少陰經,性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瀉心火,又除脾家濕熱,非有二也。蓋苦以瀉心,實所以瀉脾,為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瀉脾即所以瀉心也。又苦入心,寒除熱,大黃、黃連之苦,以導瀉心下之虛熱。治赤眼,乳汁浸點。

黃芩

味苦,氣平寒,無毒,陰也,可升可降,輕薄者,入手太陰經;細實者,入手足陽明經。中枯而飄者,瀉肺火,消痰利氣;細實而堅者,瀉大腸火,養陰退熱。中枯而飄者,除風濕留熱於肌表;細實而堅者,滋化元退熱於膀胱。

黃芩苦寒,乃肺家本藥。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枯飄者名宿芩,入肺經,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而消膈上熱痰。細實者名子芩,入大腸,除腹痛後重,而治下痢膿血。與芍藥、甘草同用,又主安胎聖藥,以清熱降火故也。又得厚朴、黃連,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耆、白蘞、赤小豆,療鼠瘺。縮砂安胎,治痛行氣;黃芩安胎,降火下行。若血虛而胎不安者,阿膠主之。

知母

味苦、微辛,氣寒,無毒,味厚,陰也,足少陰本經之藥也,又入手太陰。瀉腎火,滋腎之水。潤肺燥,清肺之金。退邪氣不解之煩熱,療虛勞有汗之骨蒸。勿犯鐵器,犯之損腎。

知母苦寒,滋陰降火,乃腎家本經藥也。味帶辛,又入肺而潤燥,則金清而水源益滋,自能制火,故腎虛火動而消渴煩渴,及虛火干肺而咳嗽者,皆當用之。其或肺中停寒而嗽者,及腎氣虛脫無火證,而尺脈微弱者,皆不宜用。

心云:瀉足陽明胃火熱。蓋陽明亦屬燥金也,熱邪入胃,故白虎湯中用此。治不眠之煩躁,佐石膏以清胃之源,而煩躁自止,故云治消渴者亦此也。

補腎水,瀉無根火邪;消浮腫,為利小便佐使,初痢臍下痛者能卻,久瘧心煩熱者堪除。治有汗骨蒸熱癆,療往來傳屍疰病。潤燥解渴,患人口乾,宜倍用之。止咳消痰,久服不宜,令人作瀉。引經上頸,酒炒才升。益腎滋陰,鹽炒便入。陰虛火動。溺炒降下。陽實水燥,蜜炙潤中。黃檗均同四制,滋陰降火良方。

瓜蔞根

味苦,氣寒,無毒,陰也,降也。行津液之固結,降煩熱之燔騰,故除消渴引飲,及疸發如金。療瘡瘍有消腫毒之驗,行滯血有通月水之徵。苦而不燥,寒而不停,除血中鬱熱之聖藥也。即天花粉,亦名栝蔞根。

苦寒純陰,能降火行津液,故主消渴,身黃,通月水,止小便利等,皆苦能入心、降火,行津之力也。又排膿消腫,及熱狂時疾,以能降火生津,則血脈通而熱毒解矣。如脾氣虛寒諸證,不渴不煩熱者禁用。枸杞為之使,惡乾薑,反烏頭,畏牛膝、乾漆。

玄參

味苦、咸,氣微寒,無毒,陰也,可升可降,入足少陰經。熱結聚而能療,熱散漫而能清,寒熱兼而神昏可愈,勞熱盛而水竭堪憑,乃樞機之劑,管領諸氣上下,肅清而不濁。以此論之,治空中氤氳之氣,散無根浮游之火,此為聖藥也。惡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萸,反藜蘆。用時勿令犯銅。強陰益精,補腎明目。治傷寒身熱肢滿,忽忽如不知人。療溫瘧寒熱往來,洒洒時常發顫。除女人產乳余疾,祛男子骨蒸傳屍,逐腸內血瘕堅癥,散頸下痰核癰腫。

玄參鹹入腎,而苦降火,足少陰之劑,故強陰明目,補虛勞骨蒸,以其入陰經也。治傷寒忽忽,溫瘧洒洒,由苦寒能降火也。又主積聚血瘕,頸核癰腫,產乳余疾,以咸能走榮而軟堅也。風藥中多用之,故《活人》治傷寒陽毒,用玄參升麻湯。治汗吐下後毒不散,即知肅清樞機之劑。以此論之,治空中氤氳之氣,無根之火,以玄參為聖藥也。

東垣云:治結熱毒癰,清利咽膈。

江云:逐熱以清班嚥下,乃少陰經穴道。

苦參

味苦,氣寒,無毒,陰也,降也。療黃疸濕熱而有效,主狂亂疫熱而有功。除瘍癩熱風之毒,止腸癖熱痢之紅。玄參為之使,惡貝母、菟絲,反藜蘆。凡使,先須用糯米濃泔浸一宿。少入湯用,多作丸服或浸酒。屬水而有火,能峻補陰氣,或得之而腰重者,以其氣降而不升也,非傷腎之謂也。治大風有功,況風熱細疹乎。少陰腎經之君藥也。

《發明》云:氣味苦寒,能除濕降火,時方多用,治癰腫瘡癩,此專功也。時疫狂躁垂死,或用此酒煮吐之,或煎服汗之皆愈。

草龍膽

味苦、澀,氣大寒,無毒,陰也,降也。去肝經之邪熱,胃中之伏熱,下焦之濕熱。得酒浸而佐柴胡,有除目中熱毒之妙。其氣大寒,空心勿餌。

療濕腫腳氣,止小兒驚癇。

《發明》云:此退肝經邪,兼除下焦濕,然益肝膽為專,故主驚癇客忤。皆肝經風藥,濕腫腳氣良,由苦寒除熱,風以勝濕也。又治目赤腫,睛脹,瘀肉高起,痛甚,酒浸佐柴胡,治眼必用之藥。以目屬肝,能退肝經熱邪耳。

純陰上行,外行須酒浸。空腹勿服,令人遺溺,亦苦寒下泄之過。入足厥陰、少陽、少陰經。貫眾為之使,惡防葵、地黃。

連翹

味苦,氣平微寒,無毒,陰也,氣味俱輕,可升可降,通行諸經之藥。療瘡瘍之結熱,諸經之客熱,心經之鬱熱,下焦之淋熱,既有清熱之功,又有散結之妙,亦奇藥也。

性涼而輕散,故能散心經客熱,降脾胃濕熱,消諸經癰腫,為瘡家聖藥。其通淋利水,乃降濕熱之功。消癰腫瘰癧,由輕散之力,除心家客熱也。

治諸血證,以防風為上使,連翹為中使,地榆為下使,不可不知。惟實者宜用之。

又除六經熱,與柴胡同功。但此治血熱,柴胡治氣熱,為少異耳。

地榆

味苦、甘、酸,氣微寒,無毒,陰也,降也。主下部積熱之血痢,止下焦不禁之月經。入手陽明、足厥陰經。地榆雖理血病,性沉寒,惟治下焦,故主婦人崩帶,月水不止,腸風下血,痔瘺熱瀉,血痢等證,皆下部血熱也。若清氣下陷,虛寒人水瀉,及冷痢、白痢等疾宜忌之。

青黛

味鹹、甘,氣寒,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收五臟之鬱熱,瀉肝經之積熱,療天行之疫熱,去小兒之肝熱。入手太陰、足厥陰經。治小兒疳痢羸瘦,毛焦骨熱尤良。亦消食積,殺惡蟲,物化為水。

天門冬

味苦、甘,氣大寒,無毒,氣薄味厚,陰也,降也,入手太陰、足厥陰經。致津液能止燥渴,強骨髓能補精源。肺受火邪而喘嗽可療,血熱侵肺而吐衄可蠲。但專泄而不收,故寒多人禁服。忌食鯉魚。地黃、貝母為之使。

《發明》云:苦甘而寒冷能補,故保定肺氣,清肺熱之功居多。肺熱清,故咳逆喘急皆定。暴風濕偏痹屬肺熱者亦消矣。金清滋水化源,故通腎氣,強骨髓,生津而消渴自止。熱清氣寧,則血歸經,而妄行吐衄淋瀝亦止,小便亦利矣。肺熱清,則大腸潤而燥結除也。肺主皮毛,故能養肌膚,悅顏色。冷而能補,故鎮心而潤五臟。亦以肺為五臟華蓋,主持諸氣,故耳「保定」二字,即潤之之義也。

同參、耆煎服定虛喘促。和薑、蜜熬膏,破頑痰癖。天門冬自然汁三碗,薑汁半碗,蜜一碗,共和勻煎膏。單味研末調酒,久久益氣延年。又治肺癰肺痿。蓋苦泄滯血,甘助元氣,寒去肺熱,此三者天門冬之功焉。虛熱者加用正宜,虛寒者切禁莫服,因專泄不能專收故耳。脾虛者亦禁服。若治肺虛勞嗽,又不如麥冬之補也,或兼用之亦可。

麥門冬

味甘、微苦,氣平微寒,無毒,陽中微陰,降也,入手太陰、少陰經。退肺中隱伏之火,生肺中不足之金。止燥渴;陰得其養;補虛勞,熱不能侵。除心經客熱,安神益氣;滋腎水化源,強陰益精。去心焙乾用。地黃、車前為使。畏苦參、木耳,惡苦瓜、款冬。經枯乳汁不行,堪資作引。肺燥咳聲連發,須仗為君。加五味、人參,三者名生脈散子,專補元氣。與地黃、阿膠、麻仁共用,能潤經益血,復脈通心。肺燥氣熱,以酸收之,以甘緩之,門冬之甘,潤肺除熱。

按:《本經》用治脾胃多,後人用治心肺之功居多,故云肺中伏火,伏火既去,則肺金生而心亦清,心清而神亦保安矣。惟肺金生,則金能生水,又能強陰益精。心清神安,則氣血和暢,又能治血妄行。然又能復脈者,何也?蓋心生脈,而百脈皆朝於肺經,若潤其肺,清其心,則脈亦調和,氣無所阻,必聽命以遂脈之通暢,此復脈不可缺也。

按:天門冬併入手太陰經,而能驅煩解渴,止咳消痰,功用略同。然麥冬兼行手少陰,每每清心降火,使肺不犯於賊邪,故止咳立效。天門復走足少陰,屢屢滋陰助元,令肺得全其母氣,故消痰殊功。蓋痰系津液凝成,腎司津液者也,燥盛則凝,潤多則化。天門潤劑,且復走腎,津液縱凝,亦能化解。麥冬滋潤雖同,經絡兼行則異。故上而止咳,麥門少勝;下而消痰,天門為尚。

先哲云:痰之標在脾,痰之本在腎。

又云:半夏能治痰之標,不能治痰之本。以是觀之,則天門能治痰之本,不能治痰之標,非但與麥門殊,亦與半夏異也。天門冬止痰嗽而潤心肺,引熟地而至所補之地。麥門冬生脈清心,止煩渴而除肺熱,引生地而至所生之處。

澤瀉

味甘、咸,氣平,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入足太陽、少陰經。去胞垢而生新水,退陰汗而止虛煩。主小便赤澀仙藥,療水病濕腫靈丹。鹹味湧泄為陰。澤瀉之咸,以泄伏水,滑利竅,故能除濕、通淋、止渴。治水腫,止瀉痢,以豬苓佐之。無此疾者,服之令人眼疾。蓋以眼中有水,屬膀胱,過於分利,則膀胱水涸而火生矣。故下虛之人不宜服之。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不過接引桂、附等,歸就腎經耳。其止陰汗、生新血、補陰不足、止泄精,恐非滲泄之劑所能治也。又淋渴、水腫,腎虛所致者,皆不可用。惟下焦濕熱,致精泄者用之當。留垢,即腹中陳久積物也。以其味鹹能瀉伏水,故去胞中留垢。除濕行水之捷藥也。東垣取其能退腎邪,《本草》稱其補虛明目,恐皆非也。久服令人面光,且令無子。六味丸用之者,以其滲脾濕,退腎火,為嚮導耳。亦不宜多用服。

車前子

味甘、咸,氣寒,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導肝熱之上衝,治眼目之赤痛。除濕氣之內郁,利小便之淋癃。雖利小便而不走氣,實與茯苓同功。一名牛舌草,又謂蝦蟆衣。鹹寒兼甘,通利中有補,所謂利小便而不走氣也。入手太陽、太陰、足厥陰經。其利水除濕,通淋利便,乃通利水道之力。若強陰益精,令人有子。止遺精、白濁、尿血,治肝中風熱沖目赤痛障翳,補五臟。雖鹹寒瀉火,而滋陰除濕之功多矣。以甘草梢佐之,除莖中濁痛,配菟絲、枸杞子之類,能滋腎補陰壯陽,非止利水而已。

《本草》指其尤能明目,何也?大凡逐水之劑,俱損於目,惟此最能解肝與小腸之熱,熱退目愈,如鍋底抽薪,非謂泄水目愈也。細類葶藶。採擇端陽。專入膀胱,兼療肝臟。

木通

味甘,氣平寒,無毒,陽中之陰,降也。瀉小腸火積而不散,利不便熱結而不通。瀉小腸火,無他藥可比。利小便閉,與琥珀同功。

大戟

味苦、甘,氣大寒,有毒,味厚,陰也,降也。瀉積水之腫滿,破瘀血之堅癥。瀉積水損肺之氣,破瘀血墮胎之形。即澤漆根。與甘遂同為泄水藥。以苦燥能勝濕利下也,故主十二水腹滿急痛。利大小腸,逐瘀血,破癥結,墮胎孕,皆利下之用也。量人虛實,勿輕服之。

甘遂

味苦、甘,氣大寒,有毒,味厚,陰也,降也。破諸滯疏泄而不停,透三焦直往而無礙,治水長於收決,用當審其利害。

專行水攻決為用,故能通水直透所結處。陰乾連珠者良。瓜蒂為之使,惡遠志,反甘草。

黑牽牛

味辛,氣熱,有毒,陽也,降也。導水濕腫滿,泄肺氣窒塞。行水氣有通利之雄,泄肺氣有耗散之失。入手太陽、陽明、足陽明經。有黑白二種,黑者入藥,炒用。此味感南方火熱之化,得辛辣之味,久嚼猛烈雄壯,然辛以入肺,但能瀉氣中濕熱,不能瀉血中濕熱。況濕從下受,下焦主血,是血中之濕,宜用苦寒之味,今反以辛藥瀉之,是血病瀉氣,使氣血俱虛,傷人必矣。若病濕勝,氣不能施化,致二便不通,則宜用之,氣病者無多食辛,此味辛辣雄烈,比諸辛藥瀉氣尤甚,不可輕用。

葶藶

味辛、苦,氣大寒,無毒,陽中之陰,降也。甜者主治亦同,但其性稍緩於此。泄水氣之橫流,療遍身之浮腫,降肺氣之奔迫,下痰氣之洶湧。性極峻泄,虛者勿用。

江云:瀉肺喘而利小便。炒須紙隔。入手太陰、少陰、足太陰、太陽經。

專行水走泄,兼利肺氣,有甜苦兩般,苦者行水走泄迅速,壯人證重者宜之,以苦下泄也。甜者形瘦證輕者宜之,以甜行泄少緩。但《本經》只言苦辛,則甜者緩,而不復入泄利藥也。

恆山

味苦、辛,氣寒,有毒,陰中之陽,升也。吐胸膈之頑痰,截諸瘧之邪氣。雖有劫病之功,當為虛者之忌。乃蜀漆根也。入足厥陰經。忌崧菜、雞肉、蔥。服此忌茶茗。形如雞骨者良。恆山屬金,有火與水,性暴悍,善驅逐,傷人真氣,病者虛怯勿輕用。惟截瘧為專,然必露冷過宿,勿熱服及多服。

草果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散脾胃之寒,消久停之食,截老瘧之痰,止嘔吐之疾。入足陽明、太陰經。

草果辛熱,專導滯逐邪,故消宿食,除脹滿,去邪氣,卻冷痛。同砂仁溫中,同青皮泄肝邪,佐常山截疫瘧。然辛烈過甚,大耗元陽,虛弱人禁用。

按:東垣諸書,所以諸藥性之升降浮沉,大抵不離於氣味陰陽之道,故陽藥多浮,陰藥多沉,陰中之陽能升,陽中之陰能降,此造化自然之理也。或陽沉而陰浮,陽中之陰能升,陰中之陽能降,而又不拘於氣味陰陽者,此根梢之上下,形質之重輕,地土之南北,時月之寒暑,稟賦不同各有優劣。故今所注藥性,因其體用之能,故不拘於彼也。

通草

味甘、平,性微寒,無毒,降也,陽中之陰也。其用有二:陰竅澀而不利,水腫閉而不行。澀閉兩俱立驗,因有通草之名。

《賦》云:退腫而閉癃舒泰,利水而陰竅通和。

大黃

味苦,氣大寒,無毒,味極厚,陰中之陰。其性走而不守,入手足陽明經。通腸胃諸物之壅塞,泄臟腑結熱之熏蒸。盪滌峻快,推陳致新。故曰奪土鬱而無壅滯,定禍亂以致太平。

苦寒而決泄者也。生用則通腸胃壅塞結熱,熟用能治諸毒瘡疽,久不收口。蓋以諸毒瘡瘍,皆屬心火,大黃熟用,則能瀉心,抑且宣氣消癰,而除結熱也。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余經不用。有實邪者二三劑亦可,虛弱者一劑亦須慎之。

按:仲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用大黃、黃芩、黃連。夫心氣既虛,不用補而用瀉,何也?此因少陰經陰氣不足,而本臟之陽氣尤甚,熱邪乘虛而客之,致陰血不寧,妄行吐衄。今以苦泄其熱,使之和平,即以苦補其心,則血歸經而自安矣,一舉兩得。有是症者,用之輒效,在量其人之虛實可也。

川烏

味辛,性溫,有毒,浮也,陽中之陽也。其用有二:散諸風之寒邪,破諸積之冷痛。

烏頭辛熱行經,故散諸風寒邪,破諸積冷痛。

天雄

補上焦之陽乏。側子主癰腫與濕風。

按:天雄長而尖,其氣親上,故補上焦陽虛,凡風寒痹屬上焦者,用此為良。

附子矮而圓,其氣親下,故能補下焦陽虛,凡沉寒痼冷,下元虛脫者,用之為當。烏頭原生苗腦,得母之氣守而不移,故散胸腹風寒冷痹,破心腹積聚為最。

附子旁有小顆名側子,辛熱大毒,與附子同,以旁生體無定,在其氣輕揚,宜發四肢充皮毛,為風疹妙藥。

海藻

味苦、咸,性寒,無毒,沉也,陰中之陰也。其用有二:利水道,通閉結之便;泄水氣,消遍身之腫。又云:散癭破氣,治疝無難。海藻咸能軟堅,故主消瘰癧癭瘤。昆布系海菜,與海藻相近同功。

萎蕤

味甘、平,性溫,無毒,降也,陽中之陰也。其用有四:理風淫於四末,除眥爛於雙睛,男子濕注腰痛能痊,女子面注黑䵟可滅。

萎蕤潤肺,除虛熱之藥。蓋潤肺以滋水之化源,故能補虛除熱。

沙參

主諸疝之絞痛,疥癬惡瘡,兼消腫以排膿,資調五臟。

《發明》云:沙參補五臟之陰,然益肺養肝之功為專。《本草》主補中,益肺氣,安五臟,久服利人。此補五臟之陰也,而蓋肺肝自在其中。

漢防己

除腳氣,行十二之經;補膀胱,為下濕之治。上治風,下治濕,故云通行十二經。防己須治腳氣濕熱,必須真正。

防己氣寒苦辛,陽中之陰,治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補膀胱,去留熱,通行十二經,及治中風手腳攣急。

按:木漢二防己,即是根苗為名。漢主水氣,木主風氣。

苦寒以除濕,辛以散風寒,治下部濕熱居多,兼治上部風熱,但上濕熱可用,下焦濕屬虛寒者審用之。

何首烏

味甘、苦、澀,氣微溫,無毒。有雌雄二種,雌者淡白,雄者淺紅,雌雄相兼,功效乃獲。主瘰癧癰腫,療頭面風瘡,長筋骨,悅顏色,益氣血,止心痛,久服添精,令人有子,婦人帶下,為末酒調。原名交藤,一名夜合,因何公服之,白髮變黑,故改名為何首烏也。

何首烏十二經絡所不收,觀其藤夜交,乃陰分補血之藥也。滋陰則消瘡腫,養血則黑毛髮,美容顏,補老瘦,利腰膝,及婦人產後帶下諸血疾,酒調服。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老年服食尤為至要。

《發明》云:除風濕,益血氣之藥。用竹刀切,米泔浸一宿,木杵搗,忌犯鐵器,及豬羊血、蘿蔔。赤白合用為妙。茯苓為之使。

《經驗》云;治惡瘧諸藥不效,用何首烏一兩作一劑水煎,發日加酒二盞,空心溫服,立愈。或加三四錢入治瘧藥內,尤效。《本草》原無此法,今屢驗,補入以濟人之苦瘧。

一云:只用水盅半,煎一盅,去渣露一夜,發日空心溫服,治久瘧立愈。

使君子

味甘,氣溫,無毒。用須慢火微煨,去殼,便可嚼食,或和諸藥憑作散丸。去白蟲而除五疳,殺蛔蟲而止瀉痢。因郭使君用治小兒,後人竟名之曰使君子。入足太陽、陽明經。專治小兒疳積,故主小兒五疳,小便白濁如泔,殺蟲治瀉痢。小兒每歲止用二個。每食損胃,令人發噦。

肉豆蔻

屬金與土,溫中補脾。

日華子稱其下氣,以脾得補而善運化,氣自下也。多服則泄氣,得中則和平其氣。

又名肉果。入足陽明、太陰經。為脾胃虛冷,瀉痢不愈之要藥,小兒傷乳吐瀉尤為至要。但未去之積,不可以此先澀。以糯米粉裹熟用,勿犯鐵器。氣味辛熱,能溫腸胃,逐寒氣。麵煨亦可。

蘆薈

入足厥陰肝、手少陰心。明目鎮心,殺蟲療疥癬。難得其真。

《發明》云:苦寒消風熱,小兒熱疳聖藥。

阿魏

主傳屍而破蟲積。銀屑安五臟而可鎮驚。阿魏散邪氣,消堅積。入手足陽明經。體性極臭,而能止臭,亦奇物也。

胡黃連

療骨熱,疳痢清寧。

《發明》云:胡黃連苦能清熱,多理小兒。

巴戟

入手足少陰經。甘溫補腎家虛寒為最,辛兼潤臟而散風邪。

《本草》稱其安五臟,補中益氣,強陰助陽。但其性多熱,同黃柏、知母,則強陰;同蓯蓉、鎖陽則助陽,貴乎用之之人。用熱遠熱,用寒遠寒耳。治陰疝白濁,補腎尤滋。

石斛

甘能養脾胃,清虛熱,平補下焦腎臟元氣居多。入足陽明胃、少陰腎。治腳軟,主傷中,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下氣,平胃長肌,逐皮膚邪熱。酒洗蒸用。丹溪取其獨用為妙。

續斷

入足少陰腎、太陽膀胱。主傷寒,補不足,益氣力,續筋骨,止痛生肌,及腕折惡血腰痛,女人胎漏尿血,及產後諸病,暖子宮。味甘、辛,性溫,地黃為之使,惡雷丸。

《發明》云:此活血養血,兼滋陰補氣之藥。要之,續補傷損血脈筋骨之用為專。

骨碎補

味苦,性溫,無毒,入足少陰腎。最能固齒殺蟲,不惟療跌打損傷,又治骨中毒風,氣血疼痛。

《發明》云:專主破血,亦能止血。故主補骨節傷碎,折傷為專功。

佛耳草

消痰涎而咳嗽可止,升肺氣而寒邪就溫。

《發明》云:氣熱味酸,入手太陰經。熱能溫肺寒,故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氣。宜少用,過服損目。款冬花為使。

忍冬草

散腫消癰,瘡瘍莫缺。

一名金銀花,一名鷺鷥藤。入手太陰經。時方專治癰疽要藥,未成毒即散,已成毒則潰。

蓽撥

辛烈大溫,走泄冷氣。

燈心

屬金與火,利水清熱。

夏桔草

三四月開花,夏至時候即枯。蓋稟純陽之氣,得陰氣則枯也。入足陽明胃、厥陰肝。不特冶瘰癧癭瘤,散血破癥,生肌解毒,療腳腫輕身之品。

御米殼(即罌粟殼)

味酸、澀,主收,固氣。主虛勞久嗽,濕熱久痢,用以止之。若初病即用,反致他患。罌粟入手陽明、太陽經。治翻胃,胸中痰滯,及丹石發毒。和竹瀝煮粥食極美。又服此藥後,諸藥鮮能獲效,慎之。

山豆根

苦寒。解熱毒,止咽喉腫痛之聖藥也。取汁服之。磨水噙亦妙。入手太陰肺、少陰心。除熱消腫,能吐痰誕。

大風子

蒼耳子

風家要藥。

蛇床子

苦而辛甘,陰中之陽。益陰分中陽道,故主男子陽痿不起,婦人陰中腫痛。令子臟熱,斂陰汗,陰間濕癢。

又入手太陰肺、足少陰腎。肺主皮毛,治風濕瘡疥。服之壯顏色,強腎,令人有子。

石韋

甘苦寒。大約清熱利水,故主膀胱熱滿,五癃淋閉不通。

萆薢

長於去濕。

瞿麥

專主通利,治血通淋而最捷。

地膚子

味苦,氣寒。利水道,除濕熱。

百部

主肺熱。止久嗽為專功。

甘鬆

三柰

入手太陰肺。雖為開胃止噦,大都耗氣。且諸香真安息能殺蟲止勞,余皆開竅惹勞。虛損之人宜間與食之也。

木賊

益肝膽,明目。

大小薊

能養精安孕,止吐衄血崩。

茅根

止吐衄血,取汁煎嘗。

白頭翁

味苦,性溫,無毒,可升可降,陰中之陽也。其用有四:傅男子陰疝偏腫,治小兒頭禿膻腥,鼻衄血無此不效,痢赤毒有此獲功。

藥性本草約言卷之二

木部

枸杞子

味苦、甘,氣寒,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足少陰,厥陰經。明目疾,生目之血。除腎燥,益腎之精。江云:補漏精。入丸最妙。

添精固髓,健骨強筋。滋陰不致陽衰,興陽常使陽舉,更止消渴,尤補勞傷。

甘泉州出者妙。至於土產,止於利大小腸,明目清心,除煩熱而已。根名地骨皮,入手太陰肺、手少陽三焦、足少陰腎。除熱清肺,治咳嗽,涼血涼骨之品。其餘大率與子同功。《發明》云:枸杞子補腎之功大。

山茱萸

味酸、澀,氣平,微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入足厥陰、少陰經。秘精髓,補水臟之損;暖腰膝,壯下身之罷。

《發明》云:味酸入肝,為能益肝以收滑,固精補腎經之本也。八味丸中用之,取其收澀以固精耳。

所用暖腰膝,壯元陽,必投入血分及肝腎二家引經之藥,方盡其長。其核最能滑精,故用之必去。

亦能止小便利,以其味酸也。

杜仲

味辛、甘,氣溫平,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足少陰腎。止腎虛之腰痛,除下弱之腳疼。

《發明》云:杜仲益腎氣助下焦之要藥也。故《本草》主腰脊痛,補中益氣,堅筋骨強志,皆益腎之功。又除陰下濕癢,小便餘瀝,腳中痠疼,皆助下之力也。薑汁炒去絲用。與牛膝交相為功。

茯神

味甘、淡,氣平,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療眩暈,定上氣之亂;安神志,益心氣之虛。

江云:定心安神。

《賦》云:治風眩心虛,安癇定志,止心下急痛,驚悸虛勞。

酸棗仁

味酸,氣平,無毒,陰也,可升可降,入手少陰心、足少陽膽、厥陰肝。助中正之腑,益君主之官,故療膽志弱怯,而止心氣虛煩。膽熱多睡,生用之效;膽虛不寐,熟用之功。又能收虛汗。

《發明》云:棗仁安和五臟,大補心脾。然補心脾之功居多。蓋心主血,脾裹血,惟大補心脾,則血歸心脾而神志寧,五臟得血而養者,亦安和矣。故《本草》主煩心不得眠者,血少故耳。若心脾血足,而五臟安和,則睡臥自寧矣。

又方書云:膽虛不眠,寒也,炒香為末,竹葉湯調服。云膽虛者,肝與膽相為表裡,血虛則肝亦虛,肝虛則膽安得而獨旺乎?

又云:膽實多睡,熱也,生用為末,茶薑汁調下。夫謂膽熱多睡者,蓋膽熱由於肝氣大旺,肝旺則木邪加克脾土,脾主四肢,又主困倦,所以令人多睡。蓋棗仁秋成者也,生則全得金氣,而能制肝木,肝木有制,則脾不受侮,而運行不睡矣。

柏子仁

味甘、辛,氣平,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少陰心、足太陰脾、少陰腎。暖骨髓,潤腎經之燥。安神志,益心氣之虛。

江云:養心脾而有益。

《發明》云:潤腎之藥也。蓋腎苦燥,藉此甘辛潤之,自能生益精血,則五臟安和,而凡虛損等症亦治。目得血而能明,耳得血而能聰。心神足,驚悸恍惚自定矣。

桑白皮

味甘,氣寒,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入手太陰經。導肺腑之喘渴,泄肺水之虛浮,咳嗽唾血者可用,痰盛氣逆者宜投。

甘則能補虛,寒則能利水,故《珍珠囊》曰:益元氣不足,而補中虛;瀉肺氣有餘,而止咳嗽。其說當矣。

江云:除肺中水。

又云:瀉肺氣之有餘。蓋氣余為火,是辛以瀉肺火也。然肺中有水,則停濕而生痰,痰生熱而傷肺,是以咳嗽唾血、熱渴勞傷之候作矣。今言除水氣,正所以瀉火邪也。濕熱生痰,嗽而傷肺,此為要藥。若勞極之咳,又當用潤肺補肺之劑,如款冬花、紫菀、沙參之類也。

竹瀝

味甘,氣寒,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手太陰肺、足少陰腎、太陰脾。但潤用頗緩,欲行經絡,須以薑汁傳送。滌臟腑之煩熱,化內外之虛痰,痰在四肢者,非此不去,痰迷心竅者,用之能安。中風失音能治,痰盛氣虛可用。

竹瀝味甘性緩,能除陰虛之有大熱者。

《本草》云:大寒者,言其功也,非以氣言,不然人吃筍自幼至老,可無一人因筍寒而有病,瀝即筍之液,況假火而成,何寒之有?

竹瀝燒取與荊瀝同,橫鋸截尺余,直劈作數塊,兩磚架起,緊火中烘,瀝從兩頭流出,每瀝一杯,加生薑自然汁二匙。卻陰虛發熱,理中風噤牙。小兒天吊驚癇,入口便定。婦人胎產悶暈,下咽即蘇。止驚悸,破痰涎。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達;痰在皮裡膜外,有此可驅。但俗反以大寒置疑不用,不知系火煅出,又佐薑汁,有何寒乎?

丹溪云:虛痰用竹瀝,實痰用荊瀝,二味開經絡、行血氣要藥也。俱加薑汁傳送。

荊瀝

味苦,氣寒,無毒,陰也,降也。助以薑汁之辛,又行經絡,滌心胃之煩熱,化經絡之風痰。人虛胃弱者勿用,痰盛氣實者能安。

味甘、辛,氣大熱,有小毒,陽也。可升可降。大抵重厚者易於下行,輕薄者長於上升,此天地親上親下之道也。桂入手少陰,枝入足太陽經。入三焦,散寒邪而利氣,莫如肉桂。達身表,散風邪而解肌,還須桂枝。入血脈有通利之妙,佐百藥有宣導之奇。

欲補腎以下行,須用肉桂。如上升而發表,桂枝可通。

桂有四等,在下最厚者,曰肉桂,氣熱味重,堪療下焦寒冷,並秋冬腹內冷痛。泄奔豚,利水道,溫筋暖臟,破血通經。經云:氣厚則發熱。是也。去其粗皮,而留其近木之味重而最精者,曰桂心,入二三分於補陰藥中,則能行地黃之滯而補腎。由其味辛屬肺,而能生腎水,性溫行血,而能通凝滯也。在中次厚者,曰官桂,由桂多品,而取其品之高也,主中焦有寒。在上薄者,曰薄桂,走肩臂而行肢節之凝滯,肩臂引經多用之。其在嫩枝之最薄者,曰桂枝,傷寒、傷風之有汗者宜用之,以微解表也,非固表也,惟有汗者,表虛而邪微,故用此氣薄辛甘之劑,以輕散之,豈有辛甘之劑能固表哉?

按:《本經》謂桂止煩出汗。仲景言傷寒無汗,不得服桂枝。

江云:汗過多者,桂枝甘草湯,是又用其斂汗,何也?蓋桂善通血脈,《本經》言止煩出汗者,非桂能開腠理而發出汗也,以調其榮血,則衛氣自和,邪無容地,遂自汗出而解矣。

仲景言汗多用桂枝者,亦非枝能閉腠理而止住汗也,蓋衛有風邪,故病自汗,以桂枝調榮衛而發其邪,邪去則表密而汗自斂矣,亦甘辛發散之義也。

桂有小毒,亦從類化,與黃芩、黃連為使,小毒何施?與烏頭、附子為使,全得熟性。與參、冬、甘草同用,能調中益氣,實衛護榮。與柴胡、紫石英、乾地黃同用,卻去吐逆。與巴豆、硇砂、乾漆、穿山甲、水蛭、虻蟲有毒之類同用,則小毒化為大毒矣。春夏禁服,秋冬宜煎。

壯年命門火旺者忌服。惟老弱幼小,命門火衰,不能生土,完穀不化,腎虛,產後下元不足,榮衛衰微者之要藥也。

吳茱萸

味辛、苦,氣熱,有小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然下氣最速,亦長於降也。入足太陰、少陰、厥陰經。咽嗌寒氣,噎寒而不通;胸中冷氣,閉塞而不利;脾胃停冷,腹痛而不任;心氣刺痛,成陣而不止;寒中三陰,腳氣乘虛而上衝;冷結下焦,疝氣控睪而內迫。睪,音高,陰丸也。《本草》云:溫中,下氣。惟溫中,故主太陰脾經。能下氣,又兼理肺氣。或云:逐膀胱受濕,陰囊作疝痛。入厥陰、少陰經也,故又能折肝木之性,而治吞吐酸水。厥陰風邪頭痛,用之為引。凡用,先於湯中浸去苦烈,凡亦七過始可用。此物下氣最速,腸虛之人不宜多服,服之鳴腸愈甚。又辛熱,久服恐損元氣。又止赤白痢,香連丸是也。

益智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足太陰、足少陰經。本是脾經藥,攝涎唾,止嘔噦,調諸氣於三焦,固遺精,縮小便,療虛寒於水臟。

《發明》云:益智子氣熱味辛,主君相二火不足,溫脾腎虛寒。又辛入肺而調氣,有母子相關之義。心肺腎脾三焦有寒邪,及虛寒者,用之為當也。故《本草》主遺精虛漏,小便餘瀝,是益腎之虛寒也。若腎經相火動,而致遺瀝等候,禁用之。

液云:益氣安神,補不足,安三焦。是補元氣虛寒,心火相火之不足也。若心經與三焦火動者,用之反耗元氣。治脾胃中寒邪,故能和中益氣。而多唾屬寒者亦治之,是主足太陰經藥也。而脾家有濕熱痰火,又不當用。至若能調諸氣,是辛以散肺經之寒氣,而肺熱者又禁之。要之,君相二火,脾土之母也。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則脾胃之寒邪悉去矣。脾者,肺金之母也。脾胃之寒邪去,而肺氣自調矣。肺氣調,而滋水之化源,腎氣自益矣。此母子相關之義,故云益智。

江云:止嘔吐而清小便之頻數。凡用,去皮,鹽水炒,入藥用。治虛寒之症,當於補藥內兼用之,勿多服。老人小便多者,取二十四枚打碎,入鹽少許,同煎服之,奇效。

丁香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溫胃寒之嘔逆,散腎氣之奔豚。

入手足太陰、足陽明、少陰經。人知其能快脾止嘔,不知能消冷痰痃癖。人知其能調氣定痛,不知能除冷勞奔豚。若胃中有熱,肺中有火者,勿輕用。

《發明》云:辛以發泄肺氣,溫能補胃暖腎。以生薑汁和,拔去白髮,塗孔中,即異常黑。

藿香

味辛,氣微溫,陽也,可升可降,入手足太陰經。開胃口,能進飲食;止霍亂,仍除嘔逆。去枝莖用葉,以其芳馨之氣,助脾故也。

治吐逆最要之藥也。

《十書》云:溫中快氣。此四字足以該於手足太陰之經矣。故入烏藥順氣則補肺,入黃耆、四君子則補脾,入人參養胃,及正氣散,則開胃也。

《發明》云:藿香甘溫,入脾而助脾,開胃之功居多,兼之辛溫入肺,而補衛快氣。

蔓荊子

味苦、辛,氣溫微寒,無毒,陰中之陽,升也,入足太陽經。風在表而能散,熱在上而能清,止頭痛兼除昏悶,去目赤又治腰痛。揀淨,杵碎用。

《發明》云:蔓荊子辛溫兼苦寒,能涼諸經血而散風邪之藥也。其頭沉昏悶目赤等候,皆諸經血熱而風淫所致也,此能涼之散之,則諸風悉去矣。要之,清頭目風邪為的藥也。胃冷人不可服,恐生痰疾。

五加皮

味辛、苦,氣溫微寒,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足少陰腎。堅筋骨之緩弱,利周身之血氣,去固結之風濕,療日久之痛痹。釀酒飲治風痹,四肢拘攣。遠志為之使。葉採作蔬食,散風疹於一身。根莖煎酒嘗,治風痹於四末。五加皮辛溫,散風益血之劑,故《本草》治心腹腰膝痛,強筋堅骨,及疽瘡、陰痿、囊濕,小兒腳軟,女人陰癢、陰蝕,且延年益壽。其散風益血,大略見矣。

乳香

味辛、苦,氣溫,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行結腫,消瘡毒之用;利血氣,止諸痛之需。乳香溫經散氣,故能定諸痛,療惡瘡而調血氣也。

定手足十二經之痛,隨上下部引經藥用之,而尤益腎,補精束胎,然多服胎亦有損。

沒藥

味苦、辛,氣平,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內可治於臟腑,外可治於諸經,利諸血之壅滯,治諸血而難禁。

江云:乳香、沒藥而定痛,服多損骨。

《本草》云:亦療婦人產後血氣痛,入足陽明胃,與乳香同為定痛之藥。能通宣氣血,故與乳香同用,能止壅滯之痛。

《發明》云:疏經絡、行氣血之藥。

蘇木

味甘、咸、酸,氣平,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破瘡瘍死血,非此無功。除產後敗血,有此立驗。不但此,及一切跌撲損傷金瘡,用以去瘀血,和新血,皆不可無。又月水不調者用之。入藥惟取中心煎酒,專行積血。同防風,散表裡風氣。調乳香,治口噤風邪。

《發明》云:蘇木行血散滯之用,故主破積血。產後血脹悶欲死者,水煮苦酒五兩,取濃汁服。

琥珀

味甘、辛,氣平,無毒,陽也,降也。破瘀血之癥結,利小便之淋癃,定心志而神驚者可療,燥脾濕而血少者難同。

琥珀治榮,而安神利水,其消瘀血,破癥結。即治榮也。

琥珀屬陽與金,古方用為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蓋脾能運化,肺自下降,故小便可通。若因血少不利者,用之反致燥急之苦。

側柏葉

味苦、澀,氣微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味苦而澀,氣溫而快,極有止血之功,而無壅滯之害。

《發明》云:涼血燥濕,補陰之要藥。故主吐血、衄血及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等證,皆涼血補陰之功也。

柏屬陰與金,性善守,故採其葉,隨月建方,取其多得月令之氣。此補陰之要藥,其性多燥,久服大益脾土以滋其肺,尤能清血分。

枳殼

味苦、酸、辛,氣微寒,無毒,陰中微陽,可升可降。去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滯塞之氣,推胸膈久宿之食,削腹中遠年之積,疏風癢瘡疹盈肌,破諸氣走痛如刺。誤犯誅罰無辜之條,必傷胸中至高之氣。瀉痰下氣,破結之藥,故能寬腸利膈,亦去宿糞,又主遍身風癢瘡疹等疾,以其高主皮毛、胸膈之病也。實證宜用,虛證不宜用之,以損氣故也。配桔梗消膈上之痞,佐白朮能安胎,同甘草能瘦胎,和黃連能滅痔。但多用損至高之氣,久瀉不實者亦忌用。陳久者良。參蘇敗毒散,一切用之,亦以其能疏皮毛、胸膈之病也。

厚朴

味苦、辛,氣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散結氣而調中,溫脾胃而燥濕,泄有餘之脹滿,治內傷之吐痢,極有消散之功,誤服奪人元氣。

厚朴屬土而有火,氣藥之溫,而能散胃中之實,故主腹脹也。平胃散用之,以佐蒼朮,正為瀉上焦之濕,平胃土不使太過,以至於和而已。若以為溫補而泛用之,非矣。

氣分中藥,入足陽明、太陰經,能降胸中之氣。止嘔清痰之要藥。大抵專治腹脹結氣,以辛溫能散,苦能泄耳。春夏秋常用,冬間及氣虛人,與胃中無實邪脹氣者不宜服。孕婦忌之。與枳實、大黃同用,則能泄實滿,是消痰下氣也。與陳皮、蒼朮同用則能除濕滿,是溫中益氣也。與解利藥同用,則治傷寒頭痛。與治痢同用,則厚腸胃。蓋用苦則泄,用溫則補也。乾薑為之使,惡澤瀉、寒水石、硝石。薑汁炒用。

烏藥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足陽明、少陰經。行中焦滯氣之抑遏,散下焦冷氣之攻衝。

味辛而薄,性輕,熱而散,氣勝於味也。佐香附專治婦人諸般氣證。用於風藥,則能疏風。用於脹滿,則能降氣。用於氣阻,則能發散,且疏風寒,又治腹疼。乃疏風散寒之劑,正以其熱而辛散也。此藥味薄,無滋益人,但取辛散凝滯而已,不可多用。香附治內,內和而外自釋也;烏藥疏散宣通,其尤暢於香附也。又去小兒積聚蛔蟲,亦以疏氣散寒故也。

大腹皮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疏臟氣之壅滯,消水氣之虛浮。下氣疏脾胃有餘之氣,故腹脹滿及浮腫者用之,氣虛者不可用。入足太陰、陽明經。寬胸理氣之要藥也。子即大腹子,比檳榔大而扁,通大小腸,健脾開胃。俱要酒洗,後又以烏豆汁洗淨方可用。

《發明》:云:乃疏泄氣之藥,虛者禁服。其云健脾開胃調中者,得非邪氣散,壅滯去,則胸中氣調,胃氣開而脾氣亦健歟。要之,非真補劑也。

檳榔

味辛、苦,氣溫,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入胸腹,破滯氣而不停;入腸胃,逐痰癖而直下。故墜諸藥,性如鐵石,而治後重,驗如馬奔。入手足陽明經。味苦澀而微帶辛,其性沉如鐵石,故能調諸藥下行逐水,攻腳氣治裡急後重如神,取其墜也,非取其破氣也,故兼木香用之,然後可耳。又謂其能破滯氣,泄胸中至高之氣,何也?亦以其性沉重墜,氣下行則鬱滯之氣散,而至高之氣下矣。

一云能殺寸白蟲,非殺蟲也,以其性下墜,能逐蟲下行也。廣閩多服之者,亦以地暖淫蒸,居民氣多上盛,故服此以降之耳。久服損真氣,多服瀉至高之氣,較之青皮、枳實尤甚。

沉香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上而至天,下而至泉之藥也。行滯氣有細密之功,調諸氣無耗散之失,暖腰膝有壯陽之徵,療風水有消毒之義。入足少陰、手厥陰經。最能降痰。不見火用更妙。

江云:墜氣補腎,有降無升。

枳實

味苦、酸,氣溫,無毒,陰也,降也。消心下之脹滿,泄胸中之痞急,逐內蓄之痰飲,破久停之宿食。入足陽明、太陰、手少陰經。以柴胡、黃芩、竹茹佐之則溫膽,以白朮、二陳佐之則消痰。非白朮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消痞。

性酷而速下,能消實痞,去堅結之功多,若云益氣利五臟,必主以參、朮、棗、姜之類,斯能安胃益氣,若佐以厚朴、硝、磺之類,則又破血而散結。要之,結痞散除,則胃氣得養,五臟亦利,而血亦滋生矣。此亦撥亂反正之意也。

江云:枳殼、枳實一物也,殼大、性詳而緩,治高高者主氣,治在胸膈。實小、性酷而速,治下下者主血,治在心腹。殼治胸膈,故胸中痞,肺氣結也,有桔梗枳殼湯。實治心腹,故心下痞,脾氣積也,有白朮枳實湯。蓋白朮補脾,枳實去脾經積血,脾無積血,則不痞也。

黃柏

味苦、微辛,氣寒,無毒,陰也,降也,足少陰、太陽藥也。瀉下焦隱伏之龍火,安上出虛噦之蛔蟲,臍下痛單制而能除,腎不足生用而能補,痿蹷除濕藥不可缺。

味辛性寒,走少陰而瀉火。今人謂其補弱,非也。特以腎家火旺,兩尺脈盛,而為身熱、為眼痛、為喉痹諸疾者,用其瀉火,則腎亦堅固,而無狂蕩之患矣,豈誠有補腎之功哉。故腎家無火,而兩尺脈微弱,或左尺獨旺者,皆不宜用。《內經》所謂強腎之陰,熱之猶可。此又不可不知。

加黃耆湯中,使足膝氣力湧出,痿蹷即差。和蒼朮散內,即二妙散。裨下焦濕熱,散行腫脹易退。佐澤瀉,利小便赤澀。配細辛,擦舌頰紅瘡。解消渴,除骨蒸,腸風連下血者立效,熱痢先見血者殊功。去臍腹內虛疼,逐膀胱中結熱,女子帶漏亦可治之。

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又能安蛔者,苦以降之也。治痿蹷者,苦以降濕也。

山梔子

味苦,氣寒,無毒,陰也,降也,入手太陰經。療心中懊憹,顛倒而不得眠;治臍下血滯,小便而不得利。療濕熱內鬱而發黃,治邪氣上衝而目赤。易老云:輕虛而象肺,色赤而象火,又能瀉肺中之火。家園者不入藥,七稜九稜者良。加生薑、橘皮,治嘔噦不已;加厚朴、枳實,除腹滿而煩;加茵陳治濕熱發黃;加甘草治少氣虛滿;加香豉去心內煩燥;加薑汁治心腹久疼。去皮治心胸熱,留皮去肌表熱。止血用炒黑色,去熱用微炒或生。

輕浮而苦寒,專主肺經至高之分而瀉肺中之火。

或云利小便,實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氣清而化膀胱之水,小水得此氣化而出也。又能開鬱通淋,治臍下血滯,及治塊中之火,以其屈曲下行,降火甚速耳。大病後若亡血亡津液,胃腑無潤養,內生虛熱煩渴者,非此不能除。胃熱大嘔者,用之以止吐。胃寒多嘔者,用之反致吐。

槐花

味苦,氣平寒,無毒,陰也,降也。濕鬱熱而生蟲,大腸癖而為痔,風內摶而下血,熱內擾而成痢。亦治婦人崩血不止。炒黃用,能涼大腸熱,理腸風瀉血,止痔血,並赤白痢,胃脘痛,亦殺蟲,及皮膚風。初起腫毒,用淨槐花四五兩炒,用頭生酒一二碗煎,熱服,得汗即效。

竹茹

味苦,氣微寒,無毒,陰也,可升可降。除胃熱之嘔噦,止邪熱之血衄。

竹茹即竹皮。皮茹削去青色,惟取向里黃皮。主胃熱飽逆殊功,療噎膈嘔噦神效。

江云:治心煩之嘔噦,卵腫疼而倍加。

䈽竹

味苦、甘,氣平寒,無毒,陰中微陽,可升可降。療心經之煩熱,止氣逆之嘔吐。

《本草》云:䈽竹、淡竹為上,苦竹次之,余不入藥。或云苦竹、紫竹,苦辛而膻,不堪入藥。

東坡云:淡竹者,對苦竹為文,除苦竹之外,皆淡竹也。逐上氣咳逆喘促,退虛熱煩躁不眠。專涼心經,尤卻風痙。

《發明》云:惟䈽竹、水竹,味淡兼甜,治病為最,筀竹、𪖂竹次之,余不堪用。

日華子云:淡竹及根,消痰治熱狂煩悶,中風失音,並孕婦頭旋倒地,小兒驚癇天吊,莖葉同用。根主消渴,散毒補虛,實通神明,輕身益氣。

天竹黃

味甘,寒,無毒。主小兒驚風天吊,療虛人卒暴中風,鎮心明目,解熱驅邪。

竹黃系即內黃粉,旋飛塵沙結成老竹間,或可得形類黃土,一名竹膏,人多燒諸骨及葛粉等雜之。入足少陽、手少陰經。除驚解煩,小兒多方用之。須辨其片片若竹節者為妙。竹筍益氣托痘瘡,止渴利小水。

樗皮

味苦、澀,氣寒,有小毒,味厚,陰也,降也。治虛滑血液皆止,澀兩竅前後同功。

即臭椿根皮,其性涼而能澀血。樗木臭疏而有莢,椿木香實而無莢,以此為辨。

樗白皮亦滋陰臟之用,故專主女人月信過度,帶漏崩中,又主赤白久痢,及腸滑痔疾,瀉血不住。

樗皮澀精而止瀉。

訶黎勒(即訶子)

味苦、酸,氣溫,無毒,味厚,陰也,降也。苦而能降,酸而能澀,故有固滑泄、止久痢、澀腸之功,除腸滿、止咳嗽、泄氣之力。收斂降火,急於下行。元氣怯弱,不可多餌。入足厥陰、陽明、少陰、手太陰、陽明經。六稜黑色肉厚者良。入藥須用濕麵裹煨熟,不爾致脹。去核取皮用。味苦酸澀,有收斂降火之功。性急喜降,氣實者宜之,氣虛者恐反泄,不宜多服。未熟時風飄墜者,謂之隨風子,尤珍貴。

初瀉痢不宜驟用,恐積未盡去也。《本草》不入嗽藥,以其味不大酸耳,然入之甚驗,無妨。

痰嗽咽喉不利,含二三枚殊勝。

茯苓

味甘、淡,氣平,無毒,陽中之陰,降也。白者入手太陰、足太陽、少陽經,赤者入手少陽、少陰、足太陰經。利小便有除留飲之效,伐腎邪有生新血之功,故除口舌之乾燥,神志之怔忡。赤者破結血而瀉火,白者調脾氣而和中。忌醋及酸物。中有赤筋最損目,用宜去之。淡利竅,甘助陽,乃除濕行水之聖藥也。又赤者能利水,白者能補脾,是知赤瀉小腸之火,固能分利,不知白者潤肺生津,赤能分利也,故此劑以分利為主,莫如用白。或謂陰虛未為相宜,以其滲淡也,不知氣重者主氣,味重者助血,茯苓雖滲淡,而其味尚甘,於陰虛者亦無害也。況佐人參等補劑下行,亦能補虛而固腎矣。特豬苓一劑,誠為滲淡,而陰虛者,為當忌也。

通使不走精氣,功並車前;利血僅在腰臍,效同白朮。暴病有餘相宜,久病不足切禁。如小便利數者服之,大損人目;汗多人服之,則損元氣夭人壽。

東垣云:其用有六:利竅而除濕,益氣而和中,小便多而能止,大便結而能通,心驚悸而能保,津液少而能生。若兼補陰之劑,則小便多而能止,但不宜入燥劑中用耳。

《發明》云:淡而能滲,甘而能補,除濕勝藥也。惟能滲,故能行水利小便;惟能補,故能和中益脾。自其滲中焦之水,則水飲停心者悉除,中氣和,脾臟益而津液亦生矣,又何口焦舌乾煩渴之有?自其滲下焦之水,則邪水悉去,真水得養,腰臍家血亦利,津道自行。所謂長陰益氣力,瀉之即所以安之也。

豬苓

味甘、苦而淡,氣平,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入足太陽、少陰經。除濕腫,體用兼備;利小便,氣味俱長。一於滲淡,能利而已,下虛者皆不可用,蓋有損而無益也。諸藥性皆曰甘能助陽,豈真味甘而有助哉?或謂其止遺精者,蓋謂脾家有濕,流入腎經,因而滲泄用之,於滲濕藥中,遂能中病,故以為能止遺精耳,非真能補腎也。其曰消渴利水腫是矣,然亦不可主劑,但可佐澤瀉而已。若渴與腫,腎虛所致者用之,恐虛其虛也。大抵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

今之吐瀉藥,俱用五苓散,皆謂脾胃之濕,賴豬苓、澤瀉以去之,似為脾胃藥也,不知二味消水,固能燥脾,水盡則反損腎昏目。

巴豆

味辛,氣熱,有大毒,陽也,降也。生用之急,熟用之緩。削堅積,蕩臟腑之沉寒;通閉塞,利水穀之道路。斬關奪門之將,不可輕用。凡用,去心、皮。生則溫,熟則寒。味辛性烈,有盪滌攻擊之能。若急攻,為通利水穀之方,則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緩治,為消磨堅積之劑,則炒煙出,令紫黑色,研用。可以通腸,可以止瀉。蓋通因通用之意,世所不知也。

江云:健脾開胃,益血脈,非真補也。蓋能蕩穢消積,則推陳致新,而脾胃從此和,血脈亦自此益矣,故云,可以通腸,可以止泄。

丹溪云:去胃中寒積、食積,無寒者勿用。中巴豆毒者,以黃連汁、大豆汁解之。

乾漆

味辛、咸,氣溫,有毒,陽中之陰,降也。削年深堅結之沉積,破日久秘結之瘀血。入手足陽明、手太陽經。去腸胃瘀血癥瘕,功烈於蘇木,特除九種心疼,殺三蟲。炒令煙盡入藥,半夏為之使,畏雞子及蟹,忌油膩。

乾漆雖用為去積滯之藥,然其性急而能飛補。蓋積滯去後,而補性內行,用之當中節耳。故《本經》稱其消痞結癥瘕。云云。而又稱其主絕傷補中,續筋骨,填髓腦,安五臟。意可知矣。要之,消導後即有補意,非真謂之補劑也。

芫花

味辛、苦,氣溫,有毒,陽中之陰,降也。內而三焦,外而身表,泄水氣之橫流,下逆氣之奔擾,瀉濕利水為要。凡用,微熬不可近眼。久服令人虛。

地骨皮

味苦、平,性寒,無毒,升也,陰也。其用有二:療在表無定之風邪,主傳屍有汗之骨蒸。

《發明》云:地骨皮苦寒除熱,滋陰之要藥。

川椒

味辛,大熱,有毒,浮也,陽中之陽也。其用有二:用之於上,退兩目之翳膜;用之於下,除六腑之沉寒。蜀椒辛能潤肺腎而散寒邪,熱以助心陽而溫胃除濕。多食乏氣,十月食之傷心,以其辛散故也。杏仁為之使,畏款冬、雄黃。去殼及目,取紅入藥。

胡椒

味辛,熱。逐寒利氣之用,久服大傷肺及大腸經,必致腸風臟毒。

蓽澄茄辛散快氣,乃胡椒之嫩者。胡椒逐腸胃之寒邪,用多耗血。

金櫻子

味甘、微澀,氣溫平,無毒。澀精滑自流,夢中泄精,止小便數,去睡後尿遺,殺寸白蟲,塞休息痢。搗爛絞汁,用有兩般,熬稠糖入酒鮮黃,調鐵粉染須潤黑。

《發明》云:金櫻子酸澀收斂之劑。花收染皓髮亦驗,根煮殺蛔蟲尤靈,皮治帶下崩中,炒過煎服即止。

茶茗

苦、甘、微寒,專上清頭目。世醫執《本草》以苦泄下行之說,如何頭目得清?不知頭目不清,由熱氣上熏,用苦以泄之,則熱降而上清矣。茶茗體輕而氣浮,芽萌得春生之氣,味雖苦而氣則薄,故湯液以清頭目為主,解煩渴,利小水,逐痰涎熱,令人少睡。飲之宜熱,冷飲則聚痰,多飲則少睡,久服則消脂,苦泄之故也。不宜空腹飲。亦解煎炒毒。

一云:酒後頻飲,大傷脾腎。蓋腎水不足,不能勝酒,復飲茶太過,則大傷脾氣,腎又受濕,遂成脾泄也。胃實者宜用,脾虛者忌之。

桑寄生

除風濕,益血脈之劑。《本草》言其味苦甘平,無毒。故主腰痛,去風痹,健筋骨,充肌膚,女人崩中,內傷不足,產後余疾,下乳汁,小兒背強,癰腫。大略去風濕,以益血脈可見矣。其實明目輕身通神,然卒難得真者,斷其莖而視之,其色深黃者為辨。若真下咽必神驗。忌見火。

棕櫚灰

止帶崩腸風下血。棕櫚子苦澀,能益血,故《本草》主澀腸止瀉痢。腸風崩中帶下,而能養血。

郁李仁

破血潤燥,利水之用,入手陽明大腸。潤腸破血,通五臟膀胱急痛,中風藥中不可缺者。能理胸膈痰氣,潤下。

榧實

屬土與金,有火,不可多啖,多則熱矣。肺家果也,引火入肺,則大腸受傷。治寸白蟲及五痔,食之愈。又過多滑腸。

皂莢

疏氣導痰之要藥,而疏散之力居多,故能開閉結。亦能豁風痰。

蘇合香

甘溫而性走竄,若和藥為丸,能開關通竅,逐寒中冷風,此為專功。然肺胃風熱盛者忌之。

京墨

止吐血,水能制火。

辛夷

辛溫入肺,能散風邪,通鼻塞,治肺氣之不清者。

蕪夷

辛散,治風濕寒之用。

入手足太陰經。消疳殺蟲,瘡癬風熱。

木鱉子

掃疥如神。

果部

大棗

味甘,氣溫平,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足太陰經。養脾胃而益氣,助十二經脈而生津。

通九竅略亞菖蒲,和百藥不讓甘草。殺烏頭毒。中滿及牙病忌之,亦不宜合生蔥食。入藥擘去核。

杏仁

味甘、苦,氣溫,有小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手太陰經。散肺經之寒邪,下喘嗽之逆氣,消心下之急滿,以能下氣。潤大腸之氣秘。《發明》云:杏仁專入肺經,乃利下之劑。

杏仁下喘,治氣也;桃仁療狂,治血也。俱治大便秘,常以氣血分之。晝便難,陽氣也;夜便難,陰血也。年高便秘不泄者,脈浮在氣,杏仁、陳皮,脈沉在血,桃仁、陳皮。陳皮入肺與大腸,為表裡,故用為使。

杏仁、栝蔞仁,均能治痰者也。杏仁主散痰,從腠理中發散而去,表虛者忌服;蔞仁斂痰,從腸胃中滑潤而流,裡虛者忌服。若痰盛,表裡俱實者,二味並用。湯浸去皮尖用,兩仁者殺人。可毒狗。

木瓜

味酸,氣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入足太陰、厥陰經。養肝氣而益筋,和脾胃而去濕,腳氣濕腫得此能安,筋病轉急非此莫治,濕之為病。腰腎腳膝無力,不可缺也。凡用,勿犯鐵器,用石搗。香薷飲用之,專和脾胃,培植肺氣,除夏間之濕,生至微之金,脾胃和而肺金亦益。木瓜味得木之正,故行肝,益筋與血,又風木能勝濕。

桃仁

味苦、甘,氣平,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入手足厥陰經。苦以破滯血,療諸經久畜之血結;甘以生新血,潤大腸血秘之便難。以湯退去尖皮,研如泥用。

桃仁苦重於甘,用破血為專也。然治血閉血結,須分虛實,實者宜,虛者亦不可也,但用滋血補血之劑,則自濡潤而無閉結之患矣。

《衍義》云:老人虛秘,與柏子仁、火麻仁、松子仁等分同研,熔白蠟和丸如桐子大,以少黃丹湯下。

陳皮

味辛、苦,氣溫,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留白者補胃和中,去白者消痰泄氣。

辛散苦泄,而氣溫兼補,顧兼用之藥何如,與白朮、半夏同用,則滲濕而健脾胃;與甘草、白朮同用,則補脾胃;無甘草、白朮而多用獨用,則泄肺損脾;與蒼朮、厚朴同用,能去中脘以上至胸膈之邪,而平胃氣;再加蔥白、麻黃之類,則能散肉分至皮表有餘之邪。

又云:君白朮則益脾,單則損脾,佐甘草則補肺,否則瀉肺,同竹茹治飽逆因熱,同乾薑治飽逆因寒,加青皮減半去滯氣,推陳致新,大抵能散能泄之用居多。入足陽明、太陰經,去白入手太陰經。鹽炒者最能降氣。如藥中多用人參,以此同入,定不飽脹。中燥之人少服。隔年者方可用。去白者曰橘紅,性熱,能除寒發表;帶白者性溫,能理脾胃而和中。

青皮

味苦、辛,氣寒,無毒,陰中之陽,入足厥陰經、手少陽經。破滯氣愈低而愈效,削堅積愈下而愈良,引諸藥至厥陰之分,下飲食入太陰之倉。與橘皮同種。

青皮疏利肝邪,故能削堅積而破滯氣也。堅積,即小腹中溫瘧熱盛,纏久不愈,必結癖塊者是也。滯氣即左肋下鬱怒痛甚者。

陳皮治高氣,青皮治低氣,虛弱者少用,治脅痛醋炒為佳。又伏膽家動火驚證藥,用二三分可也。

有滯氣則破滯氣,無滯氣則損真氣。肝經引經藥也,破肝氣使之下行,故柴胡疏上焦之肝氣,青皮理下焦之肝氣,下引飲食入脾,故清脾飲多用之,然久服則大損脾氣,老年之人忌之。

枇杷葉

味苦、甘,氣平涼,無毒,陰中之陽,降也。下胃熱之氣逆,為嘔吐之奇方。入手太陰肺。

枇杷葉偏理肺臟,故主下氣噦嘔不止,主和胃止瀉,又主肺風熱嗽有功。用須刷去背毛,蜜炙入藥,不然反惹嗽也。肉味酸甘,滋潤五臟,少食止吐血止渴,多食發熱發痰。

烏梅

味酸,氣平,無毒,陰也,降也。收上奔之肺氣,澀不禁之下痢,除邪氣之煩熱,療津虛之渴疾。入手太陰肺、足少陰腎。熏干為烏梅,以鹽為白梅,亦入除痰藥,去枝用。

烏梅酸能斂肺氣,主安蛔止便血。瘧痢未久者,又未可以此收斂也。白梅亦除痰藥,擦中風牙關緊急。

又方 治一切惡瘡肉出,以烏梅燒為灰末傅上,惡肉立盡。

藕實(即蓮子也)

味甘、澀,氣平寒,無毒。生食微動氣,蒸食能養神。食不去心,恐成卒暴霍亂。取心生研,亦止產後渴消。產後瘀血去多而渴,研汁服效。利益十二經脈血氣,安靜上下君相火邪,禁精泄,清心,去腰痛,止痢。攙煮粥,攙粳米煮。漸開耳目聰明;磨作飯,頓令肢體強健;蠟蜜丸服,耐老不飢;日服如常,退怒生喜。

江云:蓮肉開胃進食,湯泡去皮。

蓮子入手少陰、足厥陰、陽明、太陰經。清心醒脾,補中養神,進飲食,止瀉痢、腰痛、泄精。

新出水卷荷,丹溪專取治產暈,以其清通之氣,能升發也。大葉,東垣取包飯作丸,能引陰濁中清氣上升。[房]洗痔漏。[藕]解酒毒,消瘀血,止痛生肌,產後血悶,久食令人喜。並生用。熟專開胃補五臟。其節汁治上部所見諸血,收澀之味也。藕能解酒云云瘀血者,以其寒故也。產中忌食諸生冷,惟藕不忌,亦以甘寒能療血悶故耳。

《集註》云:荷葉及房皆破血,胎衣不下,酒煮服之。

石蓮子

蓬中黑干沉水,置鹽滷中能浮者。入手少陰、足陽明、太陽經,開胃進食,清心解煩,專治噤口痢,及濕熱滲入膀胱,白濁淋瀝等疾。其味苦無毒,去殼用。

覆盆子

味甘,氣平微熱,無毒,入足少陰腎。治腎虛精竭陰痿,男婦食之有子。

《發明》云:甘平能補,佐巴戟能補腎。

梨者,利也。性冷利,流利下行也。所賴以滋益者,味甘寒能潤心肺耳。故除渴消痰止嗽,多啖令人寒中。產後與金瘡並屬血虛,與脾虛者忌之。

芡實

脾肺二經藥,故主濕痹腰膝疼,益精氣,補中強志,老人食之延壽。

荔枝核

煅存性,酒調,治卒心痛、疝痛。

殼燒,痘疹解穢氣。

龍眼肉

補益心脾,故歸脾湯、補心丹多用之,功與人參並。若膈食、膈氣之症,與大棗同用,則䐜脹反增,蓋甘溫能作脹也。

屬金而有土,有收之義。止血治嗽,亦可為助,又能除腹中宿血。干餅治小兒痢尤佳。

櫻桃

屬火而有土,性大熱而發濕,有熱病與嗽喘者,得之立死,又能致小兒之病。予友因血虛內熱,多食此物,先發渴,後發腫,遂致不救。

山楂

味甘,氣平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消食積,有開胃之功;化滯血,無推蕩之害。入足陽明、太陰經。泄利用之則止,已成之積、產科用之,則除未去之疼,在小兒尤為要藥。青者尤為有力。

江云:山楂消食,小兒多食無妨。

《發明》云:山楂雖云疏胃健脾,然從木性味酸,亦疏肝氣,故主消食行結氣,去食積痰,小兒宿食積,主脾胃也。消滯血,療㿗疝,及產婦兒枕痛,疏理肝氣也。

菜部

蔥白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升也,入手太陰、足陽明經。散陽明面風若腫,療傷寒首痛如破。腳氣奔豚氣,連須煎可除;蛇傷蚯蚓傷,和鹽醬即解。大抵功專發散,食多昏神。病人氣虛,尤勿沾口。同密鬆菜食,致殺人。

薄荷

味辛、苦,氣涼,無毒,陽中之陰,入手太陰、厥陰經。清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出姑蘇黌地者,真龍腦薄荷,以其辛涼,透頂鼻間也。

薄荷惟辛涼而輕浮,乃上行之藥,故能清利六陽,而驅上部諸熱也。其清風消腫,引諸藥入榮衛,能發毒汗,通利關節,中風失音,及小兒風涎,驚風壯熱,云云。皆其辛涼輕散之功也。夫病人新瘥勿多食,令虛汗出不止。貓食之即醉。

荊芥

味辛、苦,氣溫,無毒,陽中之陰,升也。發玄府,療邪風之首痛;通血脈,治血風之眩暈。性涼而輕,能涼血疏風,諸瘡瘍風熱,皆當用之。一名假蘇。取花實成穗者暴干用。《本草》主頭風眩暈,婦人血風,產後血暈,云云。皆其涼血疏風之功也。

產後血暈,搗末,童便調,熱服二錢,如神。口噤者,挑齒灌之。

產後中風,口噤強直,荊芥、當歸等,名荊歸湯,又名愈風湯,治產後驚風反張,神效。

經絡不見於傳,大抵入手太陰肺、陽明大腸。其穗治產暈如神。今人但遇風症,即用荊、防,不知風在皮裡膜外者,非荊芥不能發泄,非若防風之入肉骨也。有汗者不宜多服。無畏忌。陳久者良。

紫蘇

味辛、甘,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太陽、少陰、太陰經。散寒氣於肌表,利結氣於胸腹。氣味輕清,亞於麻黃,不敢用麻黃者,以此代之。雙面紫者為妙。蘇子散氣尤捷,或參補劑中用之則可。性熱能散上膈及在表寒邪,以其性輕浮也。東垣言其下氣者,由其性熱而散,為能散氣故耳。氣虛者不可用,以散氣故。蘇子尤其。俗醫不分虛實,但見胸滿者,多用此劑,慎之。

香薷

味辛,氣微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太陰、足陽明經。調中氣而止霍亂,除煩熱而清暑氣,利小便之不行,治水飲之四溢。

香薷屬金與水,而有徹上徹下之功,治水腫、利小便甚捷,助肺家清化之氣,故能治暑,使火不得爍金也。又治口氣甚捷,蓋口臭是脾有鬱火溢入肺中,失其和美清甘之意,而濁氣上干故也。消暑毒,與白扁豆同功。熱服瀉之。

按:時方多治暑邪,而《本經》不言。要之,霍亂吐下,必是因暑濕邪而作者耳。

出自江右,硬梗石生者良。若土香薷軟苗者,不過解暑,其他無效,最能損真氣。

蘿蔔子

味辛、甘,氣平,無毒,陽也,降也。下肺氣之喘嗽,消腸胃之食滯。入手足太陰經。治喘消食,除脹下氣。水研服,吐風痰;醋研塗,消腫毒。

萊菔辛溫,大略耗血消導,故主大下氣,消穀食,去痰癖,止咳嗽,解面毒,生搗汁服主消渴。

又云:散氣用生薑,下氣用萊菔。但煮多食,停膈間成溢飲病,以熟則味甘多而辛少故也。

東垣云:亦去膨脹。

白芥子

味辛,氣溫,無毒。去疰氣,闢鬼邪,除久瘧蒸成癖塊,去皮裡膜外痰涎。故三子養親方中用蘿蔔子消食,蘇子定喘,此能消痰,皆切中老人病也。菜卻冷氣,安五臟。

冬葵子

味甘,氣寒,無毒。治五癃而利小便,下乳汁而療產難。

葵子性滑利,能宣導積壅,不益人。婦人難產,取一二合打碎,水煮服之效。又凡婦人倒生,手足冷,口噤,以葵炒令黃,搗末二錢,酒調服,則順。又小兒死腹中,葵子末酒調服。若口噤不開,撬口灌之,藥下即活。

大蒜

性熱喜散,善化肉,故人喜食,然傷脾耗氣,傷肝損目,令人面無顏色,積久自見。

屬金而有水與土,性急,取汁細呷之,可下膈中瘀血,甚效。多食則昏神,其子止精滑甚良。

冬瓜

性走而急,久病與陰虛者忌之。《衍義》謂其分散熱毒氣者,取其走而性急也。未被霜而食之,令人成反胃病,惟差五淋。

甜瓜蒂

極苦性急,堪為膈間湧吐之劑,凡胸中寒邪,膈間痰塞,與夫食物病在胸膈中者,皆吐越之。胃弱者勿用,設有當吐者,以他藥代之。又名苦丁香。入足陽明、手太陰經。

米穀部

飴糖

味甘,氣微溫,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除煩止渴,益氣和中。足太陰經藥,糯與粟米作者佳,余不堪用。

《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飴糖、大棗之甘,以緩中也,亦能消痰潤肺,但中滿嘔家切忌之。仲景謂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甘故也。

丹溪云:大發濕中之熱。

糖多食能生胃中之火,此損齒之因,非土製水,乃濕土生火也。食棗多者齒病齲,亦此意焉。

白扁豆

味甘,氣微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消暑氣,有解毒之能;和中氣,有厚腸之益。霍亂吐瀉能除,河豚酒毒並解。加十味香薷飲內,治暑殊功;佐參苓白朮散中,止瀉立效。痢疾不止者,服之可愈;病久脾虛者,倍用甚宜。能健脾養胃而愈百病。去殼薑汁炒用。氣味甘溫,能和中下氣,故主霍亂吐逆不止。云云。

米醋

味酸,氣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消癰腫,斂咽喉之瘡;破積血,治血逆之暈。入藥惟米造者良,年久者更佳。忌食蛤肉。多食損齒、損筋骨。

漬黃柏皮含之,愈口瘡。煮香附子丸服,除郁痛。煎大黃劫痃癖如神,磨南星敷瘤腫立效。驅胃脘氣痛,並堅積癥塊氣疼,攙劑吞服。治產後血暈,及損傷金瘡血暈,淬氣熏蒸。

《發明》云:醋味酸而收澀,故能散水氣,消癰腫,殺邪毒,斂咽瘡等證。用石煅紅,燒醋淬之。

神麯

味甘,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消食化滯,與麥糵同;益胃調中,優於麥糵。入足太陰、陽明經。止瀉化水穀,破癥逐積痰,療婦人胎動不安,治小兒腹大胸滿。入藥須炒黃色。少助天五真氣。酒麴味辛,性大溫,能驅冷氣,尤消宿食,健脾之藥也。陳久者良,炒令香用。酒麴,指麩曲也。

麥糵面

味鹹、甘,氣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有健脾開胃之能,兼消食化滯之妙。

初熟人多炒而食之有火,能生熱病。水浸之生芽為糵,化宿食,寬脹滿,行上焦之滯血,除腹中之寒鳴,然多用久服消腎。炒黃色,搗細,取面用之。

浮小麥

止汗養心,須加酸棗。

茅草根止吐衄血,取汁煎嘗。茅草根系草部。

味苦、甘、辛,氣大熱,有毒。主殺百邪惡毒氣,能行藥勢,走諸經。辛者能散,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極高之分;苦者能下;甘者能緩而居中;淡則利小便而速下也。少飲則養脾扶肝,厚腸胃,御風寒霧氣,恣飲則大傷肺氣,助火生痰,變為諸病。

蜜糖

味辛,氣平微溫,無毒。益氣補中,潤燥解毒,養脾胃而卻癇痓,止腸癖而除口瘡,心腹卒痛即驅,五臟不足俱補。補陰丸用,取甘緩能化,可達下焦。點眼膏攙,因百花釀成,能生神氣。蜜導通大便久閉,蜜漿解虛熱驟生。食多亦生諸風,七月忌食生蜜。

金石部

硃砂

味甘,微寒,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心經驚熱,非此不除;神志昏亂,有此立效。

江云:辰砂大鎮驚痰,末入湯調。

《發明》云:丹砂色赤,象火主心,故專能鎮養心神,而除心熱。能除心熱,以甘寒故也。惟辰州者最勝,故謂之辰砂。

石膏

味甘、辛,氣大寒,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手太陰、少陽、足陽明經。瀉陽明熱蒸而汗出,藥名白虎;發傷寒鬱而無汗,方用青龍。發陽郁,除煩躁於肌表;瀉胃熱,止消渴於胸中;奪甘食,應如桴鼓;清肺熱,捷若飈風。畏鐵。

風,陽邪也。寒,陰邪也。風則傷寒,寒則傷陰,陰陽兩傷,則非輕劑所能獨散也,必須輕重之劑,以同散之,乃得陰陽邪散,而榮衛俱和。是以大青龍湯,以石膏為使,石膏乃重劑,而又專達肌表者也。

若傷寒熱病,大汗後脈洪大,口舌燥,頭痛,大渴不已,白虎湯服之無不效。石膏為白虎湯之君主也。如有脾胃虛勞,形體病症,初得之時,與此有餘之症同者,誤服之則不可勝救矣。甘能緩脾益氣,止渴生津;辛能解肌出汗,上行至頭。又辛寒入手太陰,辛甘除三焦大熱。然乃陽明大寒之藥,能傷胃氣,令人不食,非腹有極熱者,不可輕用。此物太陰之精,配竹葉則入於心,配知母則通於胃,配黃連則入於三焦,配黃芩、知母則入於肺。

赤石脂

味甘、辛、酸,氣溫,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固腸胃,有收斂之能;下胎衣,無推蕩之峻。

足少陰腎經之君藥也。

澀可去脫,石脂為收斂之劑,胞衣不出,澀劑何以下之?赤者入丙,白者入庚。

石脂雖有五色,各補五臟不同,總系收斂之劑,惟赤白二脂入藥居多。

珍云:赤白石脂俱甘酸,陽中之陰能固脫。

赤能療腹痛泄瀉,下痢赤白,女子崩中帶下,男子漏濁遺精。

赤白石脂以舌試之,黏著者佳。凡使,研如粉,新汲水飛三度,澄者去之,取飛過者任用。忌食卵味。

經云:篩末用。畏黃芩、芫花,惡大黃。

滑石

味甘,氣寒,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入足太陽、陰明經。利水道,除濕而定六腑;泄逆氣,降火而解煩渴。小便多而渴者,尤宜忌之。

滑石屬金,而有土與水,惟資其利竅去濕熱而已。細膩潔白者為佳,粗頑青黑者勿用。研細水飛淨服。滑能利竅,以通水道,為至燥之劑。又性沉重,能泄上氣,而令下行。

丹溪云:無甘草以和之勿用,能燥濕,分水道,實大腸,化食毒,行積滯,逐凝血,解煩渴,補脾胃,降妄火之聖藥也。因其滑利,故加滑名,主產難滑胎。妊婦忌服。

按:滑石治渴,非實能止渴也,資其利竅,滲去濕熱,則脾氣衝和,而渴自止耳。假如天令濕淫大過,人患小便不利而渴,正宜用以滲泄之,渴自不生。若或無濕,小便不利而渴者,則知內有燥熱,燥宜滋潤,苟誤服之,亡其津液,而渴友盛矣。寧不犯禁乎。

性既滑利,不可與淡滲同用,氣虛者兼人參、甘草用之。逐凝血,消食毒,亦取其利下耳。實大腸者,以其去濕也。

芒硝

味苦、辛、咸,氣寒,有毒,陰也,降也。除積熱,有峻泄之勇;破宿血,有洗滌之功。水煎朴硝傾水盆中,結芒者是。朴硝開積聚而停痰可化,硝石止煩渴而熱毒皆通。熱淫於內,治以鹹寒,芒硝之咸,以攻蘊熱。

丹溪云:治胞衣不下,以童便調芒硝一二錢,熱服之立下。

玄明粉

味辛、甘,氣寒,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去胃中之實熱,蕩腸中之宿垢,其妙不可盡述。大抵用此而代盆硝也。盆硝即芒硝。玄明粉乃朴硝煉成者。

玄明粉治實熱實火則宜,然性大寒,若治陰毒及陰症,殺人甚速。此非伏陽不可也。

白礬

酸、咸、寒,收澀,能清熱。或生或煅,隨輕重應用。並研細末,任作湯丸散。

《藥性》云:除風消痰止渴。

稀涎散同皂莢研服,吐風痰,通竅神方。蠟礬丸和蜜蠟丸吞,平癰腫,護膜要劑。久服損心肺、傷骨。惡牡蠣,畏麻黃。甘草為之使,蛇咬蠍螫,燒刀頭令赤,置礬其上,看成汁,熱滴咬處立差。螫音食,蟲行毒。

枯礬

吐痰濕而殺蟲。

青礞石

走下之性,墜痰為最,亦消積滯,故滾痰丸必用。火鍊金色為妙。若病久氣虛者,雖有積滯,亦宜慎用。入手足陽明及手太陰經。最能盪滌宿垢之痰。金石之藥,固不宜多服。近世不論虛實,但見痰火,則以滾痰治之,元氣日削,害人不淺也。慎之。但用,貴煅極精,研極細。

陽起石

性溫而味鹹,助陽氣暖水臟之用也。

硇砂

能爛肉,為外科要藥。

雄黃

只是辟邪解毒之物。

江云:解毒消痰。

硫黃

殺蟲掃疥暖中。

東壁土

取扶益脾胃,以類相屬也。取多年壁土研細,和白朮炒,專止注瀉。炒壁土止瀉,取土氣以助胃氣。

鐵鏽水

開結,取性重以墜堅。

石鐘乳

補陽衰而治虛。石鐘乳為剽悍之劑。凡藥氣之偏者,可暫而不可久,石藥又偏之甚者也。自唐以來,感於方士服食致長生之說,以石藥體厚氣厚,於以成俗,斯民何辜,受此氣悍之禍也。

伏龍肝

療產難和吐血。伏龍肝,灶中土也。味辛微溫,微毒,消癰腫,催生下胞,止血崩。

代赭石

怯則氣浮,重劑以鎮之。代赭之重,以鎮虛逆。出代州,甚色赤,故名代赭石。能墮胎而崩漏可攻。須用火煅,醋淬七遍,研,水飛。味甘寒,無毒。

硼砂

攻喉痹而止嗽消痰。硼砂出南蠻者,色重黑,其味和,其效速。出西戎者,其色白,其味雜,其功緩,不堪入藥。

膽礬

主痰氣諸癇,更除熱毒。膽礬,《圖經》作「石膽」。生於銅坑中,採得煎煉而成。消熱毒,療諸風癱瘓,可吐風痰。

水銀

殺蟲而下死胎。必須唾制。除疥蟲與瘡瘍。水銀即硃砂液,能化金銀成泥,名「汞」,畏磁石。難產可用催生。味辛寒,有毒。

輕粉

療肌瘡而長肉。輕粉,水銀飛煉成者。能殺諸疥癬。善治兒疳。

鐵漿

味甘,無毒。取鐵浸之經久,色青沫出可染皂者為鐵漿。治癲狂。拍作片段,置醋糟中積久,衣刮取者為胤鐵粉。安心志。

金箔

亦鎮心府之神志。熱病而陽病發狂,人糞汁安免;產後和打撲傷損,童男溺可容。人溺降火滋陰甚速,童便為佳。童溺氣涼無毒,剪除首尾,或攙藥同服,或單味竟吞。勞熱咳嗽能驅,鼻紅吐衄堪止。治撲損瘀血作痛,和酒立可消除。療產後敗血攻心,溫飲能壓下。難產胎衣不下,煎同薑、蔥。毒蛇狂犬咬傷,熱淋患處。童便產後下盞,壓下敗血惡物,不致他病。熱中,多方用之。

食鹽

味鹹,氣寒,無毒。可洗下部䘌瘡,能吐中焦痰癖,蘇心腹卒痛,止齒縫來血,驅蚯蚓毒傷。用化湯中洗沃,殺鬼蟲邪疰。病嗽水腫禁嘗,少用接藥入腎,過多喜咳傷金,又令失色黑膚,更致損筋走血。

人部

乳汁

乃血液化生,用補血生津為良。

人發

乃血之餘,而補陰之功最捷。

亂髮燒灰研末,調方寸匕,治鼻衄欲死者立效,更以末吹鼻中。又小兒胎髮丸,與童男女剃下者,尤堪治失血。又亂髮和諸藥熬膏,長肉消瘀血。又多產婦人發作灰,和龜甲灰,和劑酒服三四錢,善治難產。

輪迴酒

乃自己尿。盪滌腸胃。暴發赤眼,亦可洗明。

秋石

滋陽固腎之妙藥。古方以棗肉搗丸,溫酒送下,滋腎水,返本還元,養丹田,歸根覆命,安和五臟,潤澤三焦,消咳逆稠痰,退骨蒸邪熱,積塊軟堅堪用,鼓脹代鹽可嘗,明目清心,延年益壽。秋石屬金與水,故能益肺補腎,還人真元。須用陰陽煉者,兼而服之,得坎離既濟之義。蘇東坡有煉法、服法,可用。

紫河車

人身精血之所成,故其入劑,自能補氣血,達於臟腑經絡,而其益無方。

禽獸部

屬土有金與木火,惟毛色之烏者,其象屬水,是五行全具,治療惟此為優。蓋雞屬巽,位乎東方,五更陽升從此位,雞感其氣而鳴,故主陽,主動,又屬木主風,故其性動風患,若患筋攣者忌之。味屬火,病骨熱者宜戒。雄雞皆然,惟丹色者為甚。

又云:諸雞肉補虛羸最要,故食治方中多用之。

阿膠

味甘、辛,氣微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太陰、足少陰、厥陰經。和血脈,益肝之損;定喘促,補肺之虛。止胎漏,安胎最妙;除腹痛,治痢尤宜。

阿膠能補肺氣,養肝血補虛,故止血安胎,止嗽止痢,治痿等劑皆用之。其嗽、痢、血證,惟久而虛者宜之。若邪盛而初發者,皆不可用,恐強閉其邪,致生他證也。《發明》云:阿膠養肝益肺,兼滋腎水,故水弱火盛,金虛之候,用之為當。

犀角

味苦、酸、咸,氣寒,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殺諸物之苛毒,解傷寒溫疫之熱毒,散血溢之奇毒,消瘡瘍之腫毒。殺諸物,謂殺鉤吻、鴆羽、蛇毒。鉤吻,葉似黃精,有大毒,食之入口即死。治畜血分三部:上焦畜血,用犀角地黃湯;中焦畜血,用桃仁承氣湯;下焦用抵當丸。其地黃湯中用犀角者,以其涼而能散瘀血。若肺火燥熱發者,用之反害。

丹溪云:屬陽,性走散,痘瘡後用此散餘毒。著無餘毒,而血虛或燥熱者不宜用。

按:犀角性能走散,兼以寒能清熱,故其治若此。入藥用牯者,須用生角,烏色,未經湯水浸煮。若磨服,取角尖為佳。蓋鹿取茸,犀取尖,精銳之力盡在是。

牛黃

惟入肝經,專主除風驚病。

大小人狂熱驚癇強痓,卒中不語,非此不效。其品有三四,惟神牛吐出取者,名子黃,為上。其外有膜包如蒜頭,中如雞子黃,薄疊體輕,聞有香氣,揩指甲上其色通透,置舌上先苦後甘,清涼透心,方為真也。與人參、牡丹皮、石菖蒲同用則利人,若與牛膝同用則無益,蓋以其所畏也。又龍骨、地黃遇之,則二物皆不能成功,蓋以其所惡也。牛膝指草木而言。

龍骨

收斂神氣之物,故能固大腸活脫,止夢寐泄精,女子赤白帶下。

《本經》云:澀可以去脫而固氣。盡其用矣。

虎骨

辛以散風邪。治療有二義:蓋風從虎,故治風痹,凡上部風氣惡瘡等疾,用虎頭骨,以風行於頭也;虎力健,故主壯筋骨,亦以力行於足也。

鹿茸

氣溫而味鹹,為助陽扶陰之劑。

鹿角膠

益氣大補虛羸,主傷中勞絕,腰痛等疾。

麋茸鹿茸

固二種,而其功用亦別,麋補陽,鹿補陰,蓋麋冬至解角則屬陽矣,鹿夏至解角則屬陰矣。其性熱,故其功甚捷。大凡含血之物,肉差易長,其次角難長,最後骨難長,如人自胚胎至成人,二十年骨髓方堅,惟二茸自生則堅,不兩月長大,至一二十斤,其堅如石,凡骨角之生長神奇,莫甚於此,且諸獸之角,終其身不一易,惟此物一年一易者。蓋其性熱,生生不已,氣化濃密,所以能補骨血,堅陽道,強精髓也。乘其未老時,茸端如瑪瑙紅玉,長可數寸,破中如朽木者佳。

驢肉

解心煩,安心氣,防發痼疾。動風淫,宜少食。

羊肉

味甘熱,補中益氣,開胃肥健。其脛骨,牙齒疏豁者,炙為末擦之。其羊頭涼,治骨蒸腦熱。其肝膽明目。

豬膚

豬,水畜也。其氣先腎,故豬膚能解少陰客熱,治少陰病下痢咽痛,胸滿心煩。仲景制豬膚湯,義本諸此。

蟲魚部

白殭蠶

味鹹、辛,氣平微溫,無毒,陰中之陽,升也。去皮膚風動若蟲行,散痰氣結滯如果檳。

《發明》云:僵而不化,逐風濕之要藥。

五靈脂

味甘,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調結血,治產婦之暈;活積血,通女子之經;治諸血,別有調氣之妙;主療心腹泠氣。止諸痛,更有速愈之徵。婦人心痛、血氣剌痛甚效。

《發明》云:行經血有功,不能生血,治女科為專。行血生用,止血須炒用。通女人經閉,亦能止血,又定產婦血暈昏悶,及血氣剌痛,以其甘溫。

靈脂出北地,乃號寒蟲糞也。先以酒研飛煉,令去沙石佳。

牡蠣粉

味鹹,氣平微寒,無毒,陰也,可升可降,入足少陰經。固女子赤白帶下,澀男子夢寐遺精,實玄府不實汗泄,軟積血不軟堅癥。燒白搗細用。能軟積血,是咸能軟堅也。軟堅收斂之劑,以柴胡引之,能去脅下硬;以茶引之,能消結核;以大黃引之,能消股間腫;以貝母為使,能消積癖痰結;以地黃為使,能益精、收澀、止便多。本腎經之藥也。

東垣云:牡蠣澀精而收虛汗,搗粉粉身治大人小兒盜汗。

水蛭

味鹹、苦,氣平微寒,有毒,陰也,降也。入堅結,利若鋒針;破瘀血,快如砭石。

苦走血,咸勝血,虻蟲、水蛭之苦鹹以除蓄血,加麝香酒調下,蓄血立行,故抵當湯中用水蛭、虻蟲,以鹹苦泄蓄血也。

經云:有故無殞。雖可用之,亦不甚安,莫若四物湯,加酒浸大黃,各半下之尤妙。

凡用,烈日曝干,腹中有子者去之,銼細,炒黃色令熟,不爾,入腹生子為害。

龜甲

味鹹、甘,氣平,無毒,陰中之陽也。專補陰衰,借性氣引達諸藥;善滋腎損,仗功力復足真元。漏下崩帶並驅,癥瘕痎瘧咸卻。傷寒勞復,或肌體寒熱欲死者殊功;腰背痠痛,及手足重弱難舉者立效。治小兒囟門不合,理女人濕癢陰瘡。逐瘀血積凝,續筋骨斷絕。因其性靈於物,方家多用補心。補陰力猛,而兼去瘀血。

夫龜稟北方陰氣而生。為陰中至陰之物,故能大補陰,而治陰血不足,是以下焦滋補丸藥多用為君。惟自敗者血肉滲盡,性氣全具,非特補足真元,抑且引達諸藥,若鑽灼過者,不足取也。凡用,酥炙或豬脂醇酒皆可。惡沙參,畏狗膽。十二月忌食,犯則傷人。

鱉甲

療虛勞而去骨中之熱,理溫瘧而消腹內之癥。

江云:截瘧消癰。必須醋炙。

《發明》云:亦滋陰除熱解毒之用。其肉益肺補金。其甲九肋者,治勞嗽,除骨熱。醋炙黃用。亦不宜與雞子同食。

鯽魚

諸魚皆屬火,惟鯽魚屬土,故能入陽明,而有調胃實腸之功。若多之,未嘗不助火也。

鯉魚

生深澤,系至陰之物,治療多除濕下氣。

蚯蚓

鹹寒,屬土與水。大解諸熱毒,時行溫病。去泥擂碎,水沃飲之。白頸者良。又治腎臟風下疰病。凡使,須用鹽以制之。又其糞出韭地上者,取煅干研末,每兩入輕粉二錢,生桐油調,凡人下體生成片濕毒瘡,流水不止,痛癢不禁,塗之立愈。

《發明》云:蚯蚓鹹寒,能清熱毒,行濕之用。

蝦蟆

屬土與水,味甘性寒,南人多食之。《本草》言可食,解勞熱者,蓋是或炙、或干、或燒灰,和藥用之,非若世人煮之為美,以助濕火。此物久則濕以化熱,土氣自然有火也。人患齒縫中出血,以紙紝子蘸於酥少許,按之立止。

丹溪亦云:煮食發濕,不宜食之。

蛤蚌螄蜆

大同小異,屬金而有水木土。《衍義》言冷而不言濕,多食發疾,以其濕中有火,久則氣上升而不降。因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矣。何冷之有?

桑螵蛸

(即螳螂子。惟生桑樹上者入藥。)

益陰臟之劑,故主女人血閉腰痛,男子虛損失精遺溺。通五淋利小水,久服益氣養神。

全蠍

治風要藥。小兒驚搐,方多用之。

蜜蠟

味甘,氣微溫,無毒。益氣止瀉痢,補中續絕傷。熔裹牛黃丸,隔寒涼脾胃無損;嚼為斷谷藥,度荒歉腸胃不飢。

煎蜜,得之陳則色黃,新則色白,《本經》條中只言白,不言黃者,蓋用蜜宜陳,用蠟宜新也。一說蠟熔納水中十數遍即白,乃蠟之精英,故入藥勝,《本經》所取亦或在此。

食物本草卷之三

水部

井水

新汲即用,利人療病。平旦第一汲者為井華水,又與諸水不同。凡井水有遠從地脈來者為上,有從近處江河中滲來者欠佳。又城市人家稠密,溝渠汙水雜入井中成鹼,用須煎滾,停頓一時,候鹼下墜,取上面清水用之。否則氣味俱惡,而煎茶、釀酒、作豆腐三事尤不堪也。又雨後其水渾濁,須擂桃杏仁,連汁投入水中攪勻,少時則渾濁墜底矣。

《易》曰:井泥不食。謹之。

千里水

即遠來流水也,從西來者謂之東流水。二水味平無毒,主病後虛弱,及盪滌邪穢。揚乏過萬,名曰甘爛水,以木盆盛水,杓揚之,泡起作珠子數千顆擊,取煮藥治霍亂,及入膀胱奔豚氣,用之殊勝。誠與諸水不同,煉雲母粉用之,即其驗也。

古云流水不腐。但江河水善惡有不可知者,昔年予在潯州,忽一日城中馬死數百,詢之云數日前有雨,洗出山谷中蛇蟲之毒,馬飲其水而致然也,不可不知。

秋露水

味甘,平,無毒。在百草頭上者,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飢,肌肉悅澤。柏葉上者明目,百花上者益顏色。

臘雪水

甘,大寒,解天行時疫及一切毒。淹藏果實良。

春雪水生蟲不用。

乳穴水

乃巖穴中涓涓而出之水,秤之重於它水,煎沸上有鹽花,味溫甘無毒,肥健人,令能食,體潤不老,與乳同功。取以作飯及釀酒,大有益也。穴有小魚補人,見魚部。

寒泉水

味甘,平,無毒,主消渴反胃,去熱淋及暑痢,兼洗漆瘡,射癰腫,令散下熱氣,利小便,並宜飲之。

夏冰

味甘,大寒,無毒。去熱除煩。暑月食之,與氣候相反,入腹冷熱相激,非所宜也。止可隱映飲食,取其氣之冷耳。若敲碎食之,暫時爽快,久當成疾。

溫泉水

性熱,有毒,切不可飲。

一云:下有硫黃,即令水熱。當其熱處,可燖豬羊。主治風頑痹,浴之可除。廬山下有溫泉池,往來方士教令患疥癩及楊梅瘡者,飽食入池久浴,得汗出乃止,旬日諸瘡自愈。然水有硫黃臭氣,故應愈諸風惡疾,體虛者毋得輕入。

漿水

以粟米或倉米飲釀成者。味甘酸,微溫,無毒。調中引氣,宣和強力,通關開胃,止霍亂泄痢,消宿食,解煩,去睡,止嘔,白膚。體似冰者至冷。妊娠忌食。不可同李子食,令吐利。

丹溪云:漿水性冷善走,化滯物,消解煩渴,宜作粥,薄暮食之。去睡,理臟腑。

熱湯

須百沸過,若半沸者食之病脹。患霍亂手足轉筋者,以銅瓦器盛湯熨臍,效。

繁露水

是秋露繁濃時水也。作盤以收之,煎令稠食之,延年不飢。以之造酒,名秋露白,味最香冽。

梅雨水

洗癬疥,滅瘢痕,入醬令易熟,沾衣便腐,浣垢如灰汁,有異它水。

半天河水

即上天雨澤水也。治心病、鬼疰、狂、邪氣、惡毒。

冬霜水

寒,無毒,團食者主解酒熱,傷寒鼻塞,酒後面赤。

雹水

醬味不正,當時取一二升內甕中,即如本味。

方諸水

味甘,寒,無毒,主明目定心,去小兒熱煩,止渴。方諸,大蚌也。

《周禮》:明諸承水於月,謂之方諸。陳饌以為玄酒。

花水

平,無毒。主渴。遠行無水,和苦栝蔞為丸。服之永無渴。

糧罌水

味辛,平,小毒。主鬼氣中惡,疰忤心腹痛,惡夢鬼神,進一合,多飲令人心悶。

又云:洗眼見鬼。出古冢物罌中。

甑氣水

主長毛髮。以物於炊飯時承取沐頭,令髮長密黑潤。不能多得。朝朝梳摩小兒頭,漸覺有益。

生熟湯

味鹹,無毒。熬鹽投中飲之,吐宿食毒惡物,消氣臚脹,亦主痰瘧,調中消食。又人大醉,及食瓜果過度,以生熟湯浸身,湯皆為酒及瓜果氣味。

屋漏水

大有毒,誤食必生惡疾,以洗犬咬瘡可即愈。

豬槽水

無毒,治諸蠱毒蛇咬,可浸瘡。

溺坑水

無毒,主消渴,解河豚魚毒。

鹽膽水

味鹹、苦,有大毒。此水鹽初熟,槽中瀝黑汁也。人與六畜皆不可食。

冢井水

有毒,人中之不活。欲入者,先試以雞毛,如直下者無毒,如迴旋而舞者則有毒,先以熱醋數斗投井,可入。

洗碗水

主惡瘡久不差者,煎沸以鹽投中,洗之立效。

蟹膏水

以膏投漆中化為水,古人用和藥。又蚯蚓去泥,以鹽塗之,或內入蔥中化為水。主天行諸熱病,癲癇等疾。又塗丹毒,並傅漆瘡,效。

陰地流泉水

飲之令人發瘧瘴,又損腳令軟。

又云:飲澤中停水,令人生瘕病。

滷水

味苦、咸,無毒。主大熱消渴,狂煩,除邪,及下蠱毒,柔肌膚去濕熱,消痰磨積塊,洗滌垢膩。勿過服,頓損人。

地漿水

氣寒,無毒。掘地作坎,以水沃其中,攪令濁,俄頃取之。主解中諸毒煩悶,山中菌毒。又楓樹上菌食之,令人笑不止,飲此解之。

清明水

穀雨水

味甘。取長江者為良。以之造酒可儲久,色泔味冽。此水蓋取其時候之氣耳。

炊湯水

經宿,洗面無顏色,洗身成癬。

甘露水

醴泉水

味甘美,無毒。食之潤五臟,長年不飢。主胸膈諸熱,明目止渴。此水不可易得,附錄之以備參考。

上諸水日常所用,人多忽之,殊不知天之生人,水穀以養之,故曰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亡。

仲景曰: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谷入於衛,脈道乃行。水之於人,不亦重乎。故人之形體有厚薄,年壽有長短,多由於水土稟受滋養之不同,驗之南北水土人物可見矣。

谷部

粳米

味甘、苦,平,無毒。主益氣,止煩,止泄痢,壯筋骨,通血脈,和五臟,補益胃氣,真功莫及。小兒初生,煮粥汁如乳,量與食,開胃助穀神,甚佳。合芡實煮粥食之,益精強志,耳目聰明。新者乍食,亦少動風氣,陳者更下氣,病人尤宜服。蒼耳人食之急心痛。有早中晚三收,以白晚米為第一。各處所產,種數甚多,氣味不能無少異,而亦不大相遠也。天生五穀所以養人,得之則生,不得則死,此其得天地中和之氣,同造化生育之功,故不比他物可名言也。《本草》所主在藥,故略耳。

粟米

味鹹,氣微寒,無毒。主養腎氣,去脾胃熱,益氣。陳者味苦,主胃熱消渴,利小便,止痢,壓丹石毒,解小麥毒。煮粥性暖,初生小兒,研細煮粥如乳,每少與飲之,助穀神,達腸胃,甚佳。不可與杏仁同食,令人吐泄。粟類多種,此則北人所常食者是也。又舂為粉食,主氣弱食不消化,嘔逆,解諸毒。又蒸作糗食,味甘苦寒。

又云:酸寒,主寒中,除熱渴,解積實大腸。一種糯粟即秫也。余見黍米下。

糯米

味苦、甘,溫,無毒。主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此《本草》經文也。

諸家有云:性微寒,妊娠與雜肉食不利於。久食身軟,以緩筋也。

又云:寒,使人多睡,發風動氣,壅經絡氣,止霍亂。

又云:涼,補中益氣,行榮衛中積血。所論蓋不同也。夫所謂不利、緩筋、多睡之類,以其性懦所致。若謂因其性寒,糯米造酒最宜,豈寒乎?農家於冬月用作糍喂牛,免凍傷最驗。是則糯米之性,當如經文所言。

黍米

味甘,溫,無毒。主益氣補中,多熱令人煩。

又云:性寒,有小毒,不可久食,昏五臟,令人好睡,小兒食之不能行,緩人筋骨,絕血脈。不可與白酒、葵菜、牛肉同食。有丹黑數種,比粟米略大,今北地所種多是秫(音術黍,)最黏,又名黃糯,只以作酒,謂之黃米酒。此米且動風,人少食。

秫米

味甘,微寒,止寒熱,利大腸,療漆瘡,殺瘡疥毒,熱壅五臟氣,動風。作飯最黏,惟可作酒汁,亦少。

黃粱米

味甘,平,無毒。益氣和中,止泄痢,去風濕痹。其穗大毛長,穀米俱粗於白粱,食之香美,逾於諸粱,號為竹根黃。其青白二色微涼,惟此甘平,豈非得中和之正氣多耶?

白粱米

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益氣,移五臟氣,續筋骨,止煩滿。其穗大多毛且長,谷粗扁長,不似粟圓,米亦白而大,食之香美,次於黃粱,亦堪作粉。

青粱米

味甘,微寒,無毒。主胃痹,熱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氣補中,健脾,止泄精,輕身。

一云:此米醋浸三日,百蒸百曝,裹藏遠行,一餐可度數日。其穀穗有毛,微青而細,早熟少收。夏月食之極清涼,但味短而澀,色惡,不如黃白粱,故人少種。

稷米

味甘,無毒。益氣,補不足。

又云:冷,治熱,發冷病氣,解瓠毒。以其早熟,又香可愛,因以供祭。然味淡,諸谷之中,此為下苗種者,惟以防荒年耳。

陳廩米

味鹹、酸,溫,無毒。主下氣除煩渴,調胃止泄瀉。

又云:廩米有粳有粟,諸家並不說何米,然二米陳者性冷,頻食令人自利,此說與上經文稍戾。

秫薥

谷之最長,米粒亦大而多者。北地種之,以備缺糧,否則喂牛馬也,南人呼為穄。主霍亂吐瀉。

香稻米

味甘,軟,其氣甜香可愛,有紅白二種,又有一類紅長者,三粒僅一寸許,比它谷晚收。開胃益中,滑澀補精,但人不常食,亦不多種也。

茭米

生湖泊中,性微寒,無毒,古人以為養饌,作飯亦脆澀。

𦬣米

味甘,寒,無毒。主利腸胃,久食不飢,去熱益人,可為飯。生水田中,苗子似小麥而小,四月熟。𦬣,音罔。

蓬草米

作飯食之,無異粳米。儉年物也。

狼屋子米

作黍食之,令人不飢。生澤地中。

稗子米

味脆氣辛,可以為飯。

秕米

味甘,平,通腸開胃,下氣磨積塊。製作糗食,延年不飢。充滑膚體,可以順養。昔陳平食糠而肥。秕米即精米上細糠也。

小麥

味甘,微寒,無毒。除熱,止燥渴咽乾,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之氣,為五穀之貴。有地暖春種夏收者,氣不足,有小毒。面味甘,溫,補虛養氣,實膚體,厚五臟腸胃,強氣力。然性壅熱,少動風氣。不可與菜同食,蘿蔔能解面毒,同食最宜。

麵筋

以麩洗去皮為之,性與面仍相類,且難化。

丹溪曰:面熱而麩涼。若用麥以代谷,須曬令燥,以少水潤之,舂去外皮,煮以為飯,食之庶無面熱之患。愚以東南地本卑濕,又雨水頻多,麥已受濕,又不曾出汗,食之故作渴,動風氣,助濕發熱。西北地本高燥,雨水又少,麥不受濕,復入地窖出汗,至八九月食之,又北人稟厚少濕,宜其常食而不病也。

大麥

味鹹、甘,溫,微寒,無毒。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

又云:令人多熱,為五穀長,平胃消食,療脹。暴食亦似腳軟,以其下氣也。久食甚宜,人頭髮不白,補虛勞,壯血脈,益顏色,實五臟,止泄,令人肥白滑肌。為面勝小麥,無燥病。

丹溪云:初熟時,人因缺谷,多炒而食之,有火能生熱病。

江云:久食多食,能消腎,戒之。

蕎麥

味甘,平、寒,無毒。實腸胃,益氣,久食動風,令人頭眩。和豬肉食,令人患熱風。脫人眉須。雖動諸病,猶銼丹石,煉五臟滓穢。俗謂,一年沉滯,積在腸胃間,食此麥乃消去。

黑大豆

味甘,平,無毒。炒食去水腫,消穀,止膝痛腹脹,除濕痹。乍食體重。忌食豬肉。十歲以下小兒勿食,恐一時食豬肉,壅氣至危。煮食及飲汁涼,下熱氣、酒毒,及烏、附、丹石諸毒,除胸胃中熱,大小便血,散五臟結氣。一種小黑豆最佳。

陶節庵以黑豆入鹽煮,時常食之,謂能補腎。蓋豆味鹹,腎之谷,又形類腎,黑色屬水也,妙哉。

白豆

平,無毒。補五臟益中,助經脈調和,暖腸胃,殺鬼氣。浙東一種,味甚勝,用以作醬作腐極佳,比之水白豆相似而不及也。青黃斑等豆,《本草》不著,大率相類,亦不及也。

赤小豆

味甘、酸,平,無毒。主下水,消熱毒,排膿血,止泄,利小便,去脹滿,除消渴,下乳汁。久食虛人,令枯瘦。解小麥毒。和鯉魚煮食,愈腳氣水腫。痢後氣滿不能食者,宜煮食之。不可同魚鮓食。

綠豆

味甘,寒,無毒。主治消渴,丹毒,煩熱,風疹。補益,和五臟,行經脈,解食物諸藥毒,發動風氣,消腫下氣。若欲去病,須不去皮,蓋皮寒肉平。煮食作餅炙佳。

一云:為粉蕩皮,能解酒毒。以水調服之,亦能解菰砒毒。

豌豆

味甘,平,無毒。調順榮衛,益中平氣。

江云:發氣疾。

扁豆

味甘,氣微溫。主和中下氣,治霍亂吐痢不止,殺一切草木及酒毒。生嚼及煎湯服,亦解河豚毒。葉主霍亂,花主女子赤白下,干末米飲和服之。有黑白二種,黑者少冷,入藥俱用白者。患寒熱病,及患冷氣人不可食。

蠶豆

味甘,溫,氣微辛。主快胃,利五臟。或點茶,或炒食佳。又有筋豆、蛾眉豆、虎爪豆、羊眼豆、豇豆、勞豆類,只可茶食而已。一種刀豆,長尺許,可入醬用之。

罌粟

味甘,平,無毒。行風氣,逐邪熱,療反胃,胸中痰滯,丹石發動,不下食。和竹瀝煮粥食極佳,然性寒,以有竹瀝利大小腸,不宜多食。又過度,則動膀胱氣。粟殼性澀,止泄痢,澀腸,今人虛勞嗽者,多用止嗽,及濕熱泄痢者,用止痢。劫病之功雖急,殺人如劍,戒之。

芝麻

味甘,氣寒,無毒。治虛勞,滑腸胃,行風氣,通血脈,去頭浮風,潤肌膚。乳母食之,小兒不生熱病。又生嚼,傅小兒頭上諸瘡良。

胡麻

味甘,氣平,無毒。一名巨勝,苗名青蘘。

麻蕡

味辛,氣平,有毒。主勞傷,利臟,下血,寒氣,破積,止痹,散膿。多食令見鬼狂走。久服通神明,輕身。麻子味甘平,無毒,入足太陰經、手陽明經。《詩》所謂丘中有麻是也。

穬麥

味甘,微溫,無毒。主輕身,除熱。久服令人多力健行。作糵溫,消食和中。作餅食不動氣,甚益人。穬,音鞏。

𦯶實

味苦,平,無毒。主赤白冷痢,破癰腫,亦可食。𦯶,音明。

上五穀乃天生養人之物,但人之種藝,一則取其資生之功,二則計其肥家之利,南之粳,北之粟,功利兩全,故多種食之,如黃粱甚美而益人,故有膏粱之稱,人則以其費地薄收而不種,識者凡穀類當不計其利,惟取其能養人者,多種而食之可也。

菜部

蘿蔔

味甘,溫、平,無毒。散氣,及炮煮食,大下氣,消穀,去痰癖,利關節,煉五臟惡氣,治面並豆腐毒,止咳嗽,療肺痿吐血,溫中補不足。肥健人,令膚肌白細。生汁主消渴,噤口痢大驗。同豬羊肉鯽魚煮食更補益。服地黃、何首烏者,食之發白。其莖葉氣性大率相類。

丹溪云:熟者多食,停滯膈間成溢飲,以其甘多辛少也。《本草》謂之萊菔。

《衍義》云:散氣用生薑,下氣用萊菔。子治喘嗽,下氣消食。水研服,吐風痰。醋研塗,消腫毒。一種胡蘿蔔,味甘而用不及。

韭菜

味辛、微酸,溫,無毒,歸心。安和五臟六腑,除胸中熱,下氣,令人能食,利病,人可久食。

江云:益陽,止泄、尿血,暖腰膝,除胸腹冷痛痃癖。春食香,夏食臭,冬食動宿飲,五月食昏人乏力。不可合牛肉食,酒後忌食。

丹溪云:韭汁冷飲,下膈中瘀血甚驗,以其屬金而有水與土。其性急,又能充肝氣。多食則昏神。其子治虛勞損腎夢泄良。又未出土者為韭黃,食之即滯氣,最不宜人。花食之動風,根治諸癬。大抵蔥韭皆常食,但蔥冷而韭溫,於人有益。

味辛、苦,氣溫,入手陽明經,無毒。主金瘡瘡敗,輕身不飢,耐老。宜心歸骨,菜芝也。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利病人,止久痢冷泄,赤白帶,通神安魂魄,益氣續筋骨,解毒,骨鯁食之即下。有赤白二種,白者補而美,赤者主金瘡風,苦而無味。

江云:白色者最好,雖有辛而不暈五臟。

溪云:凡用蔥、薤,皆去青留白,以白冷而青熱也。故斷赤痢方,取薤白同黃檗煮服之,言性冷而解毒矣。又治霍亂乾嘔不息,煮汁又治疥瘡,搗汁又治犬虎咬,又治產後諸痢,並湯火傷。但發熱病不宜多食,又不可與牛肉同食,令人作癥瘕也。

葉溫,白與須平,味辛,無毒。主明目,補中不足。其莖白,入手太陰經、足陽明經。可作湯,主傷寒寒熱,中風面目腫,骨肉疼,喉痹不通,安胎,歸目,除肝邪,利五臟,益瞳精,殺百藥毒,通大小腸,療霍亂轉筋,奔豚氣,腳氣,心腹痛,目眩,及心迷悶,止衄,殺一切魚肉毒,又治打撲損,並刀杖瘡。連根用,主傷寒頭痛如破。又莖葉用鹽研,貼蛇蟲傷,水腫痛,治蚯蚓毒。此凍蔥也,經冬不調、不結子,分莖蒔種,莖葉俱軟,氣味香佳,食用最宜。忌與蜜同食。有一種樓蔥,即龍角蔥,亦凍類。又胡蔥、漢蔥、茖蔥,數種不同,大抵以發散為功,多食昏人神,只調和食品可也。

蔓菁

味溫,無毒。利五臟,消食益氣,令人肥健,可常食。北方種之甚多,春食苗,夏食心,秋食莖,冬食根,菜中最有益於用者。南方地不同,所種形類已變矣。

菘菜

味甘,溫,無毒。利腸胃,除煩,解酒渴,去魚腥,消食下氣,治瘴,止熱嗽、胸膈悶。不益人,食之覺冷,姜能制之。

一云:夏至前食,發皮膚風癢,動氣發病。紫花菘行風氣,去邪熱。花糟食甚美。服甘草勿食,令病不愈。北人往南,患足疾者勿食。牛肚菘葉最厚,味甘;紫菘葉薄細,味少苦;白菘似蔓菁,猶一類也。北地無菘,有種者形亦變。

芥菜

味辛,氣溫,無毒。歸鼻,除腎邪,利九竅,明耳目,安中,除邪氣,止咳嗽冷氣,去頭面風。多食動風氣,發丹石。不可同兔肉食,生惡瘡。同鯽魚食,發水腫。子主傅射工,及疰氣、疝氣,發汗,胸膈痰冷,面黃。又和藥為膏治骨節痛。

丹溪云:痰在皮裡膜外,非此不能達。又遊腫諸毒,為末,豬膽和如泥傅之。但其類多,青芥葉粗大,味辣。好紫芥作虀佳,白芥尤辛美,俱入藥。出太原。

莧菜

味甘,寒,無毒。通九竅。

江云:食動風,令人煩悶,冷中損腹。子主青盲白翳,明目除邪,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蛔蟲。久服益氣力,不飢輕身。葉忌與鱉同食。

丹溪云:莧有六種,人莧、赤莧、白莧、紫莧、五色莧,其一即馬齒莧也,下血,又入血分,且善走。馬齒莧同食下胎妙,臨產煮食易產。又有野生一種灰條莧,亦可食,亦入藥。

馬齒莧

味酸,氣寒,性滑,無毒。主目盲白翳,利大小便,止赤白下,去寒熱,殺諸蟲,止渴,破癥結癰瘡。服之長年不老。和梳垢,封丁腫。又燒為灰,和陳醋滓,先灸丁腫以封之,根即出。又傅豌豆瘡,良。生搗汁服,當利下惡物,去白蟲,亦治疳痢,又主三十六種風結瘡。以一釜煮,澄清,內蠟三兩重,煎成膏,塗之又塗,白禿濕癬,傅杖瘡,又療多年惡瘡,又治馬咬,馬汗,射工毒。一種葉大者不堪,一種葉小、節間有水銀者可用。去莖用葉。此菜感陰氣之多而生,食之宜和以蒜,余見莧菜下。

胡荽

味辛,氣溫,微毒。主消穀,治五臟,補不足,利大小腸,通小腹氣,通心竅,拔四肢熱,止頭痛。久食損人精神,令人多忘,發腋臭、口臭、腳氣、金瘡。久病人食之腳弱,根發痼疾。子主小兒禿瘡,油煎傅之,亦主蠱五痔,及食肉中毒,吐下血不止,煮冷取汁服。又治小兒痘疹不出,欲令速出,用酒煎沸,勿令泄氣,候冷去滓,微微從項以下噴身令遍,除面不噴,包暖即出。

葵菜

味甘,氣寒,陰中之陽,無毒。為百菜長,滑利不可多食,能宣導積壅,主客熱,利小便,治惡瘡及帶下,散膿血惡汁。煮食主丹石、髮結熱。葉燒為末,傅金瘡。搗碎傅火瘡。炙煮與小兒食,治熱毒。下痢及大小丹痢,搗汁服。孕煮食之易產。其心傷人,勿食。其葉皆黃、莖赤者勿食。不可與鯉魚、黍米同食。天行症後,食之失明。花治淋澀水腫,催生落胎,並一切瘡疥,小兒風疹。子花有五色,赤者治赤帶,白者治白帶,空心酒調末服之。又赤治血燥,白治氣燥並痎瘧。

又冬葵子,秋種經冬至春作子者,主臟腑寒熱,羸瘦,五癃,利小便,療婦入乳難,下乳汁,久服堅骨長肌肉,輕身延年。產難取一二合杵破,水煮服之。癰癤未潰者,水吞三五粒,便作頭膿出。根主惡瘡,療淋,利小便,服丹石人宜之。

小蒜

味辛,溫,有小毒。歸皮腎。主霍亂腹中不安,消穀,理胃溫中,除邪痹毒氣,丁瘡等毒。

華佗用蒜薤吐人惡物,云是此。

又云:大蒜久食損人目,傷肝,不可與魚膾同食。

大蒜

味辛,氣溫,有毒,屬火。主散癰腫䘌瘡,除風邪,殺毒氣,消食下氣,健胃善化肉,行濕破冷氣,爛痃癖,闢溫疫氣、瘴氣,伏邪惡蠱毒、蛇蟲溪毒,治中暑毒、霍亂轉筋腹痛。爛嚼溫水送之。又鼻衄不止,搗碎塗腳心,止即拂去。醋浸經年者良。此物性熱,氣極暈,煮為羹臛極俊美,熏氣亦微下氣,溫中消穀。雖曰人喜食,多於暑月,但生食、久食傷肝氣,損目明,面無顏色,又傷肺傷脾,引痰,宜戒之。葉亦可食,獨子者攻毒。如癰疽發背,惡瘡腫核初發,取紫皮獨頭者,切片貼腫心,炷艾灸其上,覺痛即起,焦者用新者再灸,瘡初痛者灸不痛,不痛者灸痛,癢者亦如之,以多灸為良,無不效者。疣贅之類,亦依此灸之。

味甘,寒。患冷人不可多食,熟者少食無畏,多食損人動氣,發瘡及痼疾,菜中惟此物無益。

丹溪謂:茄屬土,故甘,而喜降火藥中用。根煎湯洗足瘡,蒂燒灰治口瘡,甚效。皆甘以緩火之意。

菠薐菜

冷,微毒。利五臟,通腸胃熱,解酒毒。北人多食肉面,食此則平;南人多食魚鱉水米,食此則冷。不可多食,冷大小腸,發腰痛,令人腳弱不能行。

江云:服丹石人食之佳。

劉禹錫《佳話錄》云:此菜來自西域頗稜國,誤呼菠薐,藝苑雌黃亦云。

苦蕒

冷,無毒。療面目黃,強力止困傅蛇蟲咬良。又汁傅丁腫根即出。壞蠶蛾。

莙薘

味平,微毒。補中下氣,理脾胃,去頭風,利五臟冷氣。多食則動氣,先患腹冷人食之破腹。莖灰淋汁,洗衣白如玉色。

薺萊

味甘,氣溫,無毒。主利肝氣,和中。其實名菥蓂子,主明目,目暴赤痛,去瘴翳。根汁點目中亦效。燒灰治赤白痢。菥蓂,音錫覓。

紫菀

味苦、辛,溫,無毒。主咳嗽寒熱結氣,去蠱毒痿蹷,安五臟,療咳唾膿血,補虛勞,消痰止渴,潤肌膚,添骨髓。連根葉採之,醋浸,入少鹽,收藏待用。其味辛香甚佳,號名仙菜。性怕鹽,多則腐也。

百合

味甘,平,無毒。主邪氣腹脹浮腫,心痛,乳難喉痹,利大小便,補中益氣,止顛狂涕淚,定心志,殺蠱毒,療癰腫、產後血病。蒸煮食之,和肉更佳。搗粉作麵食,最益於人。

枸杞

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無毒。無刺者是。其莖葉補氣益精,除風明目,堅筋骨,補勞傷,強陰道,久食令人長壽。根名地骨。

寇宗奭曰:枸杞當用梗皮,地骨當用根皮,枸杞子當用其紅實。

諺云:去家千里,莫食枸杞。言其補益強盛,無所為也。和羊肉作羹食,和粳米煮粥食,入蔥豉五味,補虛勞尤勝。南丘多枸杞。村人多壽,食其水土也。潤州大井有老枸杞樹,井水益人,名著天下。與乳酪忌。

龩菜

味甘,無毒。主女子崩中帶下,止血養精,保血脈益氣,令人肥健嗜食。又止煩熱渴,去伏熱,殺藥毒。置酒醬中香美,和醋食亦滋人。但損齒生黑。作虀葅煮食、生啖並得。一種荻龩用根,一種赤龩用莖葉。水龩水滑地所生者,不及高田者宜人。三月、八月勿食,恐病蛟龍瘕。(龩芹同。)

⿱艹滋菜(即莙薘)

味甘、苦,大寒。主時行壯熱,解風熱毒,止熱毒痢,開胃通膈,又治小兒熱。其花白,婦人食之宜。(⿱艹滋,音甜。)

茼蒿

平。主安氣,養脾胃,消水飲。多食動風氣,熏心,令氣滿。

味甘,寒,滑。去暴熱,利水道,令人睡,弱陽。小兒食之,腳弱不能行。

丹溪云:寒。補五臟不足,氣壅經絡筋骨間,毒氣。令人消陽事,令眼暗,鼻中塞,發落,非良物也。又冷氣人食之,多腹脹。

《搜神記》曰:郗鑑鎮丹徒,二月出獵,有甲士折一枝食之,覺心中淡淡成疾,後吐出一小蛇,懸屋前,漸幹成蕨,遂明此物不可生食也。今人遇荒年,多取其根,搗洗作粉,代糧度活,終羸弱不養人。一種名薇,亦蕨類。

茭白

味甘,冷。去煩熱。

江云:主五臟邪氣,腸胃痼熱,心胸浮熱,消渴利小便。多食令人下焦冷,發冷氣,傷陽道。不可同蜜食。糟食之甚佳。

紫菜

味甘,寒。下熱解煩,療癭瘤結氣。不可多食,令人腹痛發氣,吐白沫,飲少醋即消。其中有小螺獅損人,須擇出,凡海菜皆然。

鹿角菜

大寒,無毒。又云微毒。下熱風氣,療小兒骨蒸,解面熱。不可久食,發痼疾,損經絡血氣,令腳冷痹,損腰腎,少顏色。

白苣

味苦,寒。一云平。補筋骨,利五臟,開胸膈壅氣,通經絡,止脾氣,令人齒白,聰明少睡,可常食。產後不可食,令人寒中,小腸痛。患冷人食即冷腹。葉心抽苔,名萵筍,或醃或糟,曝干食之甚佳。一種萵苣,一種苦苣,治丁腫、諸痢。

石耳

石崖上所生者,出天台山、廬山等名山。《靈苑方》中,名曰靈芝。

味甘,平,無毒。久食延年,益顏色,至老不改。令人不飢,大小便亦少。

一云性冷。

苦芙

味苦,寒。主面目遍身漆瘡,並丹毒。生山谷下濕處,浙東人清明節爭取嫩者生食,以為一年不生瘡疥。又煎湯洗痔瘡甚驗。芙,襖夭二音。

山藥

味溫,平,無毒。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

丹溪云:主頭面遊風,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補勞瘦,充五臟,除煩熱,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生山中者良。

江云:安魂魄,鎮心神。

《本草》謂之薯蕷,江南人呼為藷,南地種之,但性冷於北地者耳。

一名土芝,一名蹲鴟。

味平。水田宜種之,莖可作羹臛及葅。

江云:愈蜂螫。其頭大者為魁,小者為子,荒年可以度飢。小兒食之,滯胃氣。有風疾者忌食之。

雍菜

味甘,平,無毒。蔓生,花白。摘其苗以土壅之即活。與野葛相伏,取汁滴野葛即死。

張司空云:魏武帝啖野葛至尺許。應是先食此菜無害也。

一名甕菜。

決明菜

明目清心,去頭眩風。味甘,溫。苗高三二尺,春取為蔬,花子可點茶,又堪入蜜煎。

芎苗

味辛,溫,無毒。主咳逆,定驚風,辟邪惡,除蠱毒鬼疰,去三蟲。久服通神。川中產者良。本地者點茶,亦清頭目。

蔊菜

味辛。生山谷泉石間,根葉皆可食,根尤佳。(蔊,音空。)

荇菜

生湖陂中,葉紫赤圓,徑寸余,浮水面,莖如釵股,上青下白。

《詩》云:參差荇菜者。是也。可醃為葅。

羊蹄菜

味苦,寒,無毒。根用醋磨塗癬疥速效。治癧瘍風,並大便卒澀結不通,喉痹卒不能語,腸風痔瀉血,產後風。銼根取汁煎服殊驗。

江曰:言採其遂即此。

注云:惡菜也。

蒟蒻

味辛,寒。葉與天南星相似,但莖斑花紫,南星莖無斑,花黃為異耳。性冷。主消渴。採其根搗碎,以灰汁煮之成餅,五味調和為茹食。又蜀人取以作醬,味酢美。

地蠶

生郊野麥園中,葉如薄荷,少狹而尖,亦微皺,欠光澤,根白色,狀如蠶。四月採根,以滾水瀹之,和以鹽為菜茹。

假蘇

味辛,溫,無毒。主除寒熱,鼠瘺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辟邪氣,通利血脈,傳送五臟,能發汗動渴,消除冷風,治頭風眩暈,婦人血風等為要藥。治產後血暈,併產後中風,身僵直者,搗為末,童便調熱服。口噤者挑齒灌之,或灌鼻中,神效。末和醋傅丁腫風毒即差。初生新嫩,辛香可啖,人取以作生菜。即今之荊芥也。

紫蘇

味辛、甘,氣溫。主下氣,除寒中,解肌發表,通心經,治心腹脹滿,開胃下食,止腳氣,通大小腸。煮汁飲之治蟹毒。子尤良,主肺氣喘急咳逆,潤心肺,消痰氣,腰腳中濕風結氣,調中下氣,止霍亂嘔吐反胃,利大小便,破癥結,消五膈。又杵為末,酒調服,治夢泄。有數種,面背皆紫者佳。一種水蘇,主吐血、衄血、血崩、血痢,產後中風,下氣,闢口臭,去毒惡氣。久服通神明,輕身耐老。

一名雞蘇。

薄荷

味辛、苦,氣涼、溫,無毒,入手太陰經、厥陰經。主賊風傷寒,發汗,通利關節,傷風頭腦痛,及小兒風涎,驚風壯熱。乃上行之藥,能引諸藥入榮衛。又主風氣壅,並下氣,消宿食惡氣,心腹脹滿,霍亂,骨蒸勞熱。用其汁與眾藥熬為膏。亦堪生食。新大病差人勿食,令汗出不止。貓食之即醉。一種名石薄荷,又云龍腦薄荷、南薄荷。

香薷

味辛,氣微溫,無毒。主霍亂腹痛吐下,下氣除煩熱,調中溫胃,治傷暑,利小便,散水腫。又治口氣。人家暑月多煮以代茶,可無熱病。一種香菜,味甘可食。三月種之。

味甘,微寒,無毒。主消渴,利水道,下氣除煩熱,理風熱腳氣。多食動氣,發冷氣冷癥。蒸煮彌熟彌佳。苦筍味苦寒,治不睡,去面目並舌上黃,利九竅,消渴明目,解酒毒,不發痰,除煩熱出汗,治中風失音。此筍有二種,一出江西、福建,粗大,味苦,不堪食。一出浙江,味微苦,呼為甜苦筍,食品所貴。䈽筍味蘞難食,主消渴,益氣力,補虛下氣。多食發氣脹。淡筍即中母筍,味甘,主消痰,除熱狂壯熱,頭痛頭風,並妊人頭旋倒地,驚悸,溫疫迷悶,小兒驚癇天吊等症。多食發背悶腳氣。箭筍新可食,作筍乾佳,但硬難化,不可與小兒食。青筍味甘,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並妊娠。貓筍味甘,溫。生於冬,不出土者曰冬筍,小兒痘疹不出,煮粥食解毒,有發生之意。䈽筍味亦然。大抵筍類甚多,滋味甚爽,人喜食之,但性冷且難化,不益脾胃,是宜少食也。

又嘗有一醫,說有人素患痰,食筍而愈。

冬瓜

味甘,微寒。主除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渴,益氣耐老,除滿,去頭面熱。熱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又煉五臟,以其下氣也。欲輕健者食之,欲肥胖者勿食。

丹溪云:冬瓜性走而急,久病及陰虛者忌食之。霜降後方可食,不然令人成反胃病。又差五淋。患背癰,削片置瘡上,分敗熱毒。

稍瓜

味甘,寒。利腸去煩熱,止渴利小便,解酒熱,宣泄熱氣。多食動氣,發瘡,冷中,令臍下癥痛,及虛弱不能行。不益小兒。不可同乳酪鮓食及空心食,令胃脘痛。

江云:和飯並虀作鮓食,亦益脾胃。

甜瓜

寒,無毒。少食止渴,除煩熱,利小便,通三焦壅塞氣,夏月不中暑氣,兼主口鼻瘡。多食令陰下濕癢,生瘡,動宿冷病,並虛熱,手腳無力。破腹落水沉者、雙頂雙蒂者,皆有毒,切不可食。瓜蒂主身面四肢浮腫,下水殺蠱毒,咳逆上氣,風癇喉風,痰涎暴塞,及食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去鼻中息肉,療黃疸及暴急黃。花主心痛咳逆。

黃瓜

味甘,寒,有毒。不可多食,動寒熱,多瘧疾,發百病,積瘀熱,發疰氣,令人虛熱上逆,髮腳氣瘡疥,不益人,小兒尤忌。滑中生疳蟲。不可與醋同食。

絲瓜

《本草》諸書無考,惟豆瘡及腳癰方燒灰用之。此其性冷解毒,粥鍋內煮熟,姜醋食,同雞、鴨、豬肉炒食佳。枯者去皮及子,用瓤滌器。

𪕭子

苦者氣寒,有毒。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甜者性冷,無毒。又云微毒。除煩止渴,治心熱,利水道,調心肺,治石淋,吐蛔蟲,壓丹石。若患腳氣、虛脹、冷氣人,食之病增。此物夏熟,形長尺余,兩頭相似者是也。

葫蘆

夏秋間熟,形圓而扁,性味與𪕭子相類。

味甘,寒,無毒。主消渴,熱痹。同鯽魚作羹食佳。下水利小便,解百藥毒及蠱氣,下氣止嘔。其性滑,不益脾,多食發痔,損胃及齒、發、面色。

金雞瓜

味甘,平,無毒。主五痔,頭風,小腹拘急,和五臟,醒酒。其木造屋,則屋中酒味皆淡。

味辛、甘,微溫。主傷寒頭痛,鼻塞上氣,入肺開胃口,益脾胃,散風寒痰嗽,止嘔吐之聖藥,通神明,去穢惡。子姜性熱,母姜存皮性微溫,去皮性熱。無病之人,夜間勿食。蓋夜氣收斂,姜動氣故也。

豆腐

性冷而動氣。

江云:有毒。發腎氣頭風瘡疥,杏仁可解。又蘿蔔同食,亦解其毒。

咸豆豉

味甘、咸,無毒。主解煩熱,調中發散,通關節。性烈殺腥氣。其法用黑豆,酒醋浸,蒸曝干,以香油和,再蒸曝,凡三遍,量入鹽並椒末、乾生薑、陳皮屑和藏。食之宜病人。

地生者為菌,木生者為檽,江南人呼為蕈。

味鹹、甘,平、微溫,小毒。主心痛,溫中,去蛇螫毒、蛔蟲、寸白蟲諸蟲。

一曰菰子,生於深山爛楓木上,小於菌而薄,黃黑色,味甚香美者為香蕈,最為佳品。

有一種曰雞腿蘑菰。其它或在地或在樹,地生者多毒,往往殺人,土人自能識。凡夜有光者,煮不熟者,煮訖其湯照人無影,欲爛無蟲者,俱有毒。夏秋者多毒,以蛇蟲行故也。此物皆濕熱化生之物,煮之宜切以姜及投飯粒試之,如黑則有毒,否則食之無害。

《本草注》謂:九菌皆發五臟,壅經絡,動痔病,昏多睡,背膊四肢無力,又多發冷氣。大抵食之不甚益人也。

木耳

凡木上所生者曰木耳,主益氣輕身強志。

江云:平利五臟,宣腸胃氣,排毒氣,壓丹石熱,又主血衄。不可多食。桑槐上者佳,余動風氣,發痼疾,令肋下急,損經絡,令背膊悶。楓木上者食之,令人笑不止,地漿解之。一人患痔,諸藥不效,用木耳同它物煮羹食而愈。極驗。但它物今失記矣。桑木味甘有毒。黑者主女子赤白帶下,癥瘕陰痛,陰陽寒熱,無子,月水不調。其黃熟白者,止泄益氣。金色者,治癖飲積聚。

《賦》云:寒,無毒,主消渴。

經云:甘、辛,無毒,主益志輕身。

溪云:溫,微毒。止腸風瀉血,婦人心腹痛,治五痔。柘木上者,次於桑槐耳。主五痔心痛,女子陰中瘡痛,又治風,破血益力。楮耳,人常食之,並榆柳耳,名具五耳,而功用無所另著。余不俱有耳,若木之氣性本良者,亦可食。

蔞蒿

味甘、辛。生水澤中,葉似艾,青白色,長數寸,食之香脆而美,葉可為茹。

一種莪蒿,亦美菜。

一種邪蒿,作羹臛佳。

苦菜

味苦,寒,無毒。主五臟邪氣,厭谷胃痹,腸癖渴熱,中疾,惡瘡。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臥,輕身耐老,耐飢寒。此菜生北地方,冬即凋;生南地,則冬夏常青。《月令》所謂:苦菜秀者。是也。即今之荼也。出山田及澤中,得霜甜脆而美。

馬蘭

味辛,溫。生水澤,採為菜茹。根治嘔血,擂汁飲之立止。

蘩蔞

味酸,氣平,無毒。主積年惡瘡不愈,有神效。又主破血,宜產婦。口齒方,燒灰或作末,揩齒宣露。治淋,取滿兩手,以水煮服。此菜生田野中,人取以作羹,或生食之,或煮食,益人。即雞腸草也。

蕺菜

味辛,微溫。主蠼螋溺瘡,多食令人氣喘。

東風菜

味甘,寒,無毒。主風毒壅熱,頭痛目眩,肝熱眼赤。入羹臛煮食甚美。此菜生平澤,莖高二三尺,葉似杏葉,而長極厚軟,上有細毛,先春而生,故有東風之號。

油菜

味甘。主滑胃,通結氣,利大小便。冬種春長,形色俱似白菜,根微紫,抽嫩心,開黃花,取其苔為菜茹,甚佳。子枯,取以榨油,味如麻油,但略黃耳。

一種黃瓜菜,形似油菜,但味少苦,野生平澤中,取為羹茹,亦甚香美。

藕絲菜

味甘,寒。解熱渴煩毒,下瘀血。即雞頭子管也。

莫菜

味酢而滑,生水浸濕地。去皮膚風熱。莖大如箸,赤節,節一葉,似柳葉,厚而長有毛刺,可為羹,始生又可生食。

白花菜

味甘,氣臭,性寒。生食苦,醃以為葅。動風氣,下氣滯臟腑。多食令人胃悶滿,傷脾。

一種黃花菜,同此類。

味辛、酸,寒,無毒。主暴熱身癢,下水氣,勝酒,長鬚發,止消渴,下氣。久服輕身。季春始生,可糝蒸為茹。

《詩》所謂:採蘋採藻,以供祭者。是也。

昔楚昭王渡江,獲蘋實如斗,剖而食之,甜如蜜。即此。但不可多得也。

蘋有三種。

有二種,皆可食。熟挼去腥氣,米麵糝蒸為茹,甚佳美,饑年以充食。

一種海藻,味苦、咸,寒,無毒。主癭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癥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十二水腫,療皮間積聚暴潰,留氣熱結,利小便。

一名海帶。

蒲蒻

味甘,微寒。主消渴。生啖之脆美。

《詩》云:維筍及蒲。是也。

味辛,氣溫,無毒。主明目溫中,耐風寒,下水氣,面目浮腫,癰瘍瘰癧,歸鼻除腎氣。葉歸舌,除大小腸氣,利中,霍亂轉筋。多取煮湯,及熱捋腳。又搗傅小兒頭瘡。馬蓼,去腸中蛭蟲。水蓼,搗傅蛇咬。又煮漬腳捋之,消腳氣腫。腳痛成瘡,頻淋洗之。此菜人所多食,或暴干亦佳。

葛根

味甘,寒,無毒。主癰腫惡瘡。冬月取生者,以水中揉出粉成垛,煎沸湯擘塊,下湯中良久,色如膠,其體甚韌,以蜜湯中拌食之,用姜屑尤佳。治中熱酒渴病,多食利小便,亦能使人利切。以茶食亦甘美。又生者煨熟極補人。

白蘘荷

微溫。主中蠱及瘧。有赤白二種,根莖葉可為葅。

胡蔥

味辛,溫、平。消穀下氣,殺蟲。久食傷神損性,令人多忘,損目明,尤發痼疾。患胡臭人不可食,令轉甚。

鹿蔥

味甘,涼,無毒。根治沙淋,下水氣,主酒疸。黃色通身者,取根搗汁服。嫩苗煮食,又主小便澀,身體煩熱。[花]名宜男,炒以點茶,又安五臟,利心志,令人好歡樂忘憂,輕身明目,利胸膈,甚佳。

《詩》曰:焉得諼草。即此也。俗呼為萱花菜。

蕓薹

味辛,溫,無毒。主風遊丹腫乳癰。煮食主腰腳痹,破癥瘕結血。多食損陽氣,發瘡,口齒痛,又生腹中諸蟲。

堇萊

味甘,寒,無毒。主蛇蠍毒及癰腫。此菜野生,久食除心煩熱,令人身體懈惰,多睡。

江云:苦。主寒熱,功同香茂。

苜蓿

味甘、淡。嫩採食之,利大小腸。煮羹甚香美。干食益人。

落葵

味酸,寒,無毒。主滑中散熱。子主悅澤人面。人被犬咬,食此菜終身不差。

秦荻藜

味辛,溫,無毒。主心腹冷脹,下氣消食。於生菜中最香美,甚破氣。又名五辛菜。

甘藍

平。補骨髓,利臟腑並關節,通經絡中結氣,明耳目,健人少睡,益心力,壯筋骨,治黃毒,煮作葅食,去心結伏氣。

翹搖菜

味辛,平,無毒。主破血止血,生肌肉。生菜食之,又主五種黃病。煮熟甚益人,和五臟,明耳目,去熱風,令人輕健。長食不厭。此菜生平澤,紫花蔓生,如勞豆是也。

荏菜

味辛,溫,無毒。主調中,去臭氣。子主咳逆下氣,溫中補體。可以榨油。生食止渴潤肺,亦可休糧。

羅勒菜

味辛,溫,微毒。調中消食,去惡氣,消水氣。宜生食。多食壅關節,澀榮衛,令血脈不行,動風發腳氣。療齒根爛瘡,為灰用甚良。子主目翳,風赤眵淚。根主小兒黃爛瘡,燒灰傅之。北人呼為蘭香是也。

上諸菜皆地產陰物,所以養陰,固宜食之。

丹溪云:司疏泄者,菜也。謂之蔬,有疏通之義焉。食之則腸胃宣暢,而無壅滯之患。先儒曰:人若咬得菜根斷,則百事可做。故食菜既足以養身,又可以養德也。

果部

味甘,平、寒,無毒。主熱渴煩悶,產後血悶,散血生肌,止泄,解酒毒,開胃,止怒,久食心歡。產後忌生冷,惟藕不忌,以其破血也。蒸煮熟則開胃,甚補五臟,實下焦。與蜜同食,令腹臟肥,不生蟲。白蓮者尤佳。

蓮子

味甘,平、寒,無毒。補中,安心神,養氣力,益經脈,除百病,止渴止痢,治腰痛泄精。久服輕身耐老,延年不飢。多食令人喜。生者動氣脹人,熟者良,並宜去心。葉及房皆破血,胎衣不下,酒煮服之。葉蒂味苦,主安胎,去惡血,留好血,血痢煮服之。花忌地黃、蒜,鎮心輕身,益色駐顏。

生者味甘、平,無毒。多食令人寒熱腹脹,滑腸難化,羸瘦人尤不可食。熟者味甘,溫,無毒。主心腹邪氣,安中補虛,益氣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潤心肺,止嗽,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

江云:多食動風、動嗽。三年陳者核中仁,主腹痛惡氣。棗類甚多,大抵以青州所出者,肉厚為最。不可同生蔥食。中滿者與牙痛者,俱不可食。小兒多食,生疳損齒。

丹溪云:棗屬土而有火,味甘性緩。

經云:甘先入脾。又謂:補脾未嘗用甘。今人食甘多者,惟脾受病。小兒苦患秋痢與蟲,食之良。

味鹹,氣溫,無毒。主益氣,厚腸胃,補腎氣腰腳無力,破痃癖,治血大效。生則發氣,熟則滯氣。或日暴干,或灰火中煨,令汗出,或以潤砂藏之,或袋盛當風懸之,並令去其水氣。食之良,此乃果中最有益者。當中一子,名慄楔,尤好,治血更效。宣州及北地所產小者為勝,余雖有數種,實一類也。小兒不宜多食,難化。患風水病者不宜食,以其味鹹也。戒之!殼煮汁飲之,止反胃消渴。

葡萄

味甘,平,無毒。主筋骨濕痹,益氣力,令人肥健耐寒,利小便,瘡疹不發。取其子汁釀酒甚美。不可多食。其形色非一類,大抵功用有優劣也。

丹溪云:葡萄能下走滲道,西北人稟厚食之無恙,東南人食多則病熱矣。

味甘,氣寒,無毒,屬陰。主通耳鼻氣,補勞潤心肺,止渴澀腸,療肺痿、心熱嗽,消痰開胃,治吐血。烏柿,火熏捻作餅者。溫,止痢,及潤聲喉,殺蟲。於柿,日暴干者。微冷,厚腸胃,澀中健脾,潤聲喉,殺蟲。多食去面皯及腹中宿血。酥蜜煎食益脾。若風中自干者亦動風。黃柿,將熟未熟者為黃柿,和米粉蒸作糕,小兒食之止痢。紅柿,樹上紅熟者。冷,解酒毒。

江云:非也。止口渴,厭胃熱。飲酒食之,心痛直至死,且易醉。[醂柿]水養者。入鹽有毒,澀下焦,健脾胃,消宿血。[朱柿],小而紅圓可愛者,甚甘美。[牛奶柿]小而似牛奶者。至冷,不可多食。今人火干者名柿花,貨之四方,多用以喂小兒,止瀉痢,益脾肺。蓋亦經火焙,性不冷矣。[𤢖柿]即綠柿,惟堪生啖,性冷更甚,去胃熱,壓丹石藥,利水,解酒毒,久食令人寒中。

丹溪云:柿屬金而有土,為陰,而有收之意,止血治嗽,亦可為助。同蟹食,即腹痛大瀉。

味甘、酸,熱,微毒。益色辟邪,發丹石毒。多食令人有熱。服術人忌食。又不可與鱉同食,食之浴水成淋病。其類甚多。

[仁]味苦、甘,氣平,苦重於甘,陰中陽也,無毒,入手足厥陰經。主瘀血血閉,血結血燥,癥瘕邪氣,殺小蟲,通潤大便,除卒暴擊血,通月水,止痛。苦以破滯血,甘以生新血。[花]味苦。殺疰惡鬼,令人好顏色,除水腫石淋,利大小便,殺三蟲。酒浸服之除百病。[桃梟]即桃實,著樹不落實中者,正月採之。主殺百鬼精物,五毒不祥,療中惡腹痛,破血。有人吐血,諸藥不效,取此燒灰存性,米湯調服,立愈。[桃蟲]殺鬼邪惡不祥。[葉]味苦,主除屍蟲,出瘡中蟲。[桃膠]下石淋破血,煉之保中不飢,輕身忍風寒。[莖與皮]味苦、辛,除邪鬼中惡腹痛,去胃中熱。蓋桃乃五木之精,仙木也,少則華盛,實甘且大,蟠桃之說有自來矣。

味甘、酸,熱,有毒。多食傷筋骨,傷神,盲目,小兒尤不可食,致瘍癰及上膈熱。

[仁]味甘、苦,氣溫,有小毒,入手太陰經。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定喘,潤心肺,散肺經風寒咳嗽,消心下急滿痛,散結潤燥,產乳金瘡,寒心奔豚等疾。

丹溪云:性熱,因寒者可用。

東垣云:杏仁下喘治氣也,桃仁療狂治血也,俱治大便燥,但有血氣之分耳。花,味苦,主補不足,女子傷中,寒熱痹,厥逆。

石榴

味甘、酸,無毒。主療咽燥渴。多食損入肺,齒令黑。酸者止痢澀腸,漏精;甜者理乳,壓丹石毒。有子白而大者,名水晶榴,味甘美。

丹溪曰:榴者,留也。味酸性滯,戀膈成痰。東行根,療蛔蟲寸白。花百葉者,主心熱吐血及衄血,干之作末,吹鼻中立差。金瘡刀斧傷破流血,和石灰搗末,傅上即愈。

味甘、微酸,氣寒。主熱嗽,止渴,利大小便,除客熱,止心煩,通胃中痞塞熱結。多食令人寒中,金瘡乳婦尤不可食,以血虛也。久食則動脾,惟病酒煩渴,食之甚佳,亦不能卻疾。種類甚多,此則乳梨、鵝梨、消梨近是矣。乳梨出宣城,皮厚肉實,味長;鵝梨出西北州郡,皮薄漿多,味差,而香則過之;消梨甘,南北各處所出,有味甚美,而大至一二斤者。余如水梨、紫糜梨、赤梨、青梨、棠梨、御兒梨、花梨、茅梨之類,未聞入藥。

丹溪云:梨者,利也。流利下行之謂也。

味苦、酸,平、溫,無毒。除痼熱,調中益氣。不可多食,令人虛熱。不可與蜜及雀肉食,損五臟。種類甚多,有綠李、黃李、紫李、生李、水李、麥李、赤李、剝李、房陵李、朱仲李、馬肝李、牛心李、朝天李、胭脂李、蜜李、鼠李、青蔥李、炭李、道州李、翠李、十月李,俱可食,而不可多也。

[仁]苦,平,無毒。主僵仆躋瘀血骨痛。根皮大寒,主消渴,止心煩逆,奔豚氣。

柰子

味苦、澀,寒。多食令人脹。

江云:治飽食後肺壅氣脹。

胡桃

味甘,平,氣溫,無毒。食之令人肥健,潤肌黑髮。補下元亦用之。多食利小便,動風生痰,助腎火。

江云:去五痔,通血脈。食酸齒齼者,細嚼解之。

丹溪云:屬土而有火,性熱。

《本草》言甘平,是無熱也。

液云:脫眉動風。非熱何以傷肺?

楊梅

味酸,溫,無毒。去痰去嘔,消食下酒,和五臟,除煩憤惡氣,甚能止痢。多食令人傷熱,亦能損齒及筋骨也。

林檎

味酸、甘,溫。發熱澀氣,止泄痢遺精,霍亂肚痛,消食止渴。多食令人睡,發冷痰,生癰癤,脈閉不行。

橄欖

味酸、澀、甘,溫,無毒。主消酒開胃,下氣止泄,解魚毒。尤解鯸鮐魚毒。[核中仁]去唇吻燥痛。

丹溪云:味澀而生甘,醉飽宜之,然性熱,多食能致上壅。核分二瓣,蜜漬食佳。

西瓜

味淡、甘,寒。壓煩熱,消暑毒,療喉痹,有天生白虎湯之號。多食作泄痢。與油餅之類同食,損胃。

一種名楊溪瓜,秋生冬熟,形略長扁而大,瓤色胭紅,味勝西瓜,可留至次年夏間。

或曰:是異人所遺之種也。

枇杷

味甘、酸,寒,無毒。利五臟,潤肺下氣,止嘔止渴。多食發痰熱。不可與炙肉、面同食,令人發黃病。[葉]味苦,氣平,無毒。拂去毛用。主卒嘔啘不止,不下食,治肺熱久嗽,並渴疾。又療婦人產後口於。其木白皮,亦主吐逆,不下食。

榧子

味甘,無毒。主五痔,去三蟲,蠱毒鬼疰,令人能食,消穀助筋骨,行榮衛,明目輕身。有患寸白蟲者,化蟲為水。多食不發病。

江云:五痔人常食之則愈,過多則滑腸。粗榧其木相似,但理粗、色赤,其子稍肥大,僅圓不尖。《本草》有彼子,味溫有毒,主腹中邪氣,去三蟲,蛇螫蠱毒,鬼疰伏屍。

又《爾雅》云:彼當作柀,木似柏,子名榧。蓋柀子即粗榧也。

丹溪云:榧,肺家果也。火炒食之,香酥甘美,但引火入肺,大腸受傷。

味酸,平,無毒。生食之止渴,損齒傷骨。

一云:利筋骨,蝕肺胃,令人膈發虛熱,服黃精人尤不可食。[烏梅]暖,無毒。主下氣,除煩熱,收肺氣,安心,止痢澀腸,消酒毒,去痰,治瘧瘴麻痹霍亂,虛勞骨蒸。多食不宜。[白梅]鹽醃暴干者。《本草》只用烏梅。白梅研,傅刀箭傷,止血。刺在肉中,嚼封之即出。乳癰腫毒,杵爛貼,佳。又和藥點痣。

書云:若作和羹爾,惟鹽梅者。是也。

味甘,氣平,無毒。主濕痹腰脊腳痛,補中益精,開胃助氣。小兒食之不長。蒸曝作粉食良。生食動風氣,多食不益,膈胃且難化。

一云:令膈上熱。

櫻桃

味甘,溫。主調中益脾,令人好顏色,止痢並泄精。多食發虛熱。

丹溪言:大熱而發濕。

日華子言:微毒。食多令人吐。

《衍義》言:小兒食之過多,無不作熱。舊有熱病與嗽喘者,食之立病。

菱角

味甘,平,無毒,主安中,補五臟,不飢輕身。四角、三角曰芰,兩角曰菱。

又云:芰實作粉,蜜和食之,可休糧。此物最不宜人,多食令臟腑冷,損陽氣,陰不強,不益脾,且難化,惟解丹石毒。生者、熟者食致脹滿,用姜酒一二杯解之。不可合白蜜食,令生蟲。

荔枝

味甘、微酸,溫,無毒。止煩渴,美顏色,通神健氣。極甘美,益人,食之不厭,然太多亦發虛熱,飲蜜漿一杯即解。

丹溪言:此果肉屬陽,主散無形質之滯氣,故能消瘤贅赤腫。以核慢火中燒存性為末,酒調服,治心痛及小腸氣。

圓眼

味甘,平,無毒。主五臟邪氣,安志壓食,故醫方歸脾湯用之。除蠱毒,久服輕身不老,通神明。

一名益智,閩中出者味勝,生食不及荔枝,故曰荔奴。

松子

味甘,溫,無毒。主風寒氣,虛羸少氣,補不足。服食有法。

《列仙傳》言:偓佺好食松子,能飛走及奔馬。一種海松子,主骨節風,頭眩,去死肌白髮,散水氣,潤五臟,不飢。

榛子

味甘,平,無毒。益氣力,實腸胃,調中不飢,健行,甚驗。

檳榔

味辛,溫,無毒。消穀逐水,除痰癖,泄滿破氣,宣臟腑壅滯,墜諸藥下行,殺三蟲及寸白。多食傷真氣。閩廣人取蒟醬葉裹檳榔,食之辛香,膈間爽快,加蜆灰更佳,但吐紅不雅。一名扶留,所謂「檳榔為命雜扶留。」是也。

黃精

味甘,平,無毒。補中益氣,除風濕,益脾潤肺。九蒸九曝食之。又言:餌之可以長生。

木瓜

味酸,溫,無毒。主濕痹腳氣,霍亂吐下,轉筋不止。稟得木之正,故入肝,利筋骨,及血病腰腿無力,調榮衛,助穀氣,驅濕,滋脾益肺。辛香,去噁心嘔逆,膈痰,心中酸水。多食酸,能損齒。以蜜作煎、作糕,供湯食佳。凡用,勿犯刀鐵。

橙皮

味苦、辛,溫。散腸胃惡氣,消食,去噁心,及胃中浮風氣,醒宿酒。或單食,或和鹽及蜜食,或作醬醋及和五味,入魚肉菜中食甚香美,且殺蟲魚毒。其瓤挼去酸水,細切,鹽蜜煎食,去胃中惡氣浮風。有大小二種,皮厚皺者佳。

味辛、苦,溫,無毒。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穀,除膈間痰,導滯氣,止嘔咳吐逆,霍亂泄瀉。久服去臭,下氣通神,去寸白,理肺氣脾胃,降痰消食。[青橘葉]導胸脅逆氣,行肝氣。乳腫痛及脅癰藥中,用之以行經。[核]治腰痛,膀胱氣痛。腎冷,炒,去殼,研,酒調服。[青皮]味苦、辛,氣寒,足厥陰經引經藥,入手少陽經。主氣滯,消食,破積結隔氣。治小腹痛須用之。瀉肝氣。治脅痛須醋炒用。勿多服,損人真氣。陳皮治高,青皮治低。

味甘,大寒。主利腸胃中毒熱,解丹石,止暴渴,利小便。多食令入脾冷,發痼癖,大腸泄。山柑皮,療喉痛。余不堪。

土瓜

味苦、甘,寒,無毒。主消渴內痹,月閉帶下,益氣行乳,止小便,療口瘡。久食髮腳氣不能行。

山楂

味酸,無毒。健脾消食,去積行結氣,催瘡痛。治兒枕痛,濃煎汁,入蔗糖調服,立效。小兒食之更宜。

甘蔗

味甘,平,無毒。主下氣和中,助脾氣,利大腸病。反胃取搗汁,和薑汁服之愈。

江云:療發熱口乾,小便澀。

落花生

藤蔓莖葉似扁豆,開花落地,一花就地結一果,大如桃,深秋取食之,味甘美異常,人所珍重。

椰子肉

益氣治風。漿似酒,飲之不醉。主消渴,吐血,水腫,去風熱。塗頭益發令黑。

丹溪云:椰子生海外極熱之地,土人賴此解夏月毒渴。天之生物,各因其材。多食動氣。殼為酒器,酒有毒則沸起。今人或漆或鑲,殊失其義。

櫧子

味苦、澀。止泄痢,破除惡血,止渴。食之不飢,健行。有甜苦二種。製作粉食、糕食,甚佳。櫧,音珠。俗呼苦櫧、甜櫧,木作屋柱。

覆盆子

味甘、酸,氣平、微熱,無毒。主輕身益氣,令發不白,顏色好。又主男子腎虛精竭陰痿,女子食之有子。熟時軟紅可愛,五月採之,失採則枝就生蟲。製為蜜煎食更佳。

鳧茨

味苦、甘,微寒,無毒。主消渴痹熱,溫中益氣。作粉食之,厚人腸胃不飢,服丹石人尤宜。

江云:不可多食。相傳謂鳧茨性善毀銅,著之皆碎,未嘗試。即今荸臍也。

茨菰

味甘。主百毒。產後血悶攻心欲死,產難胎衣不出,搗汁服之愈。多食令人患腳,又髮腳氣癱緩風,損齒,令人失顏色,皮肉乾燥。卒食之令人嘔水。

豆蔻

味辛,溫,無毒。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鮮食佳。

庵羅果

味甘,溫。食之止渴,動風氣時症,及飽食後不可食。又不可與大蒜辛物同食,令人患黃病。樹生,狀似林檎。

梧桐子

四月開淡黃小花,如棗花,枝頭出絲墮地,或油沾衣履,五六月結子,人收炒作果。多食亦動風氣。《月令》所謂:清明之日,桐始華者。即此。

茱萸

味辛、苦,大熱,無毒。

江云:吳生者,味辛,溫,大熱,有小毒。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痹,逐風邪開腠理,去痰癖,腹內絞痛,諸冷食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小便。

又云:此物最下氣速腸,虛人服之愈甚。[根]殺三蟲,治喉痹,止泄瀉,食不消,療經產余血,並白癬。

鄉人一時倉卒無藥,用此多愈,山間之至寶也。

皂莢子

炒,舂去赤皮,仁將水浸軟,煮熟,以糖蜜漬之,甚疏導五臟風熱壅氣,辟邪氣瘴氣,有驗。

榲桲

味酸、甘,微溫,無毒。主溫中下氣,消食,除心間醋水。食之須去淨浮毛,否則損入肺,令嗽。榲桲,音溫孛,似山楂而小,樹如林檎。

金櫻子

味酸、澀,平,無毒。療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澀精。久服令人耐寒輕身,殺寸白蟲。和鐵粉可以染髮。去子留皮,熬成稀膏,用暖酒服,其功不可盡載。

楮實

味甘,寒,無毒。主陰痿,水腫,益氣,充肌膚,明目。久服不飢不老,輕身。其實初夏生,如彈丸,至六七月漸深紅色,成熟可制食之。[葉]主小兒身熱,食不生肌。可作浴湯,又主惡瘡,生肉。[皮]主逐水,利小便。[莖]主癮疹癢,單用煮湯浴之。[汁]主塗癬。

一云:投數枚煮肉易爛。與柏實皆可食。

獼猴桃

味酸、甘,寒,無毒。止暴渴,解煩熱,冷脾胃,動溲僻,壓丹石,下石淋熱壅。不可多食,令人臟寒泄。此桃考之《本草》,言藤生附樹,葉圓有毛,其形似雞卵大,其皮褐色,經霜始甘美,可食。

《衍義》言:生則極酸,十月爛熟始食。

羊桃

味甘、寒,主熛熱風水積聚。

《詩》名萇楚。疑與獼猴桃類。

羊棗

實小黑而圓,又謂之羊矢棗。

桑椹

味甘、寒。主消渴。或暴乾和蜜食之。令人聰明,安魂鎮神。不可與小兒食,令心寒。《詩》注言:鳩食堪多則致醉。物類之相制也,有如此夫。

銀杏

味甘、苦,平,無毒。生痰動風氣。與鰻魚同食,令人軟風。小兒食之發驚。銀杏又名鴨腳,因其葉形名之。

無花果

味甘。開胃,止泄痢。色如青李而稍長。

柚(橘類)

《本草》謂橘柚一物,考之郭璞曰:柚似橙而大於橘。《呂氏春秋》曰:果之美者,有江浦之橘,雲夢之柚。《楚辭》亦然。

日華子云:柚子無毒,治妊孕人吃食少,並口淡。去胃中惡氣,消食,去腸胃氣,解酒毒,治飲酒人口氣。柚橘二物分矣,附之以俟知者擇焉。

上諸果皆地產陰物,雖各有陰陽寒熱之分,大率言之陰物,所以養陰人病,多屬陰虛宜食之。然果食則生冷,或成濕熱,干則硬燥難化,而成積聚,小兒尤忌。故「火熟先君子,果熟後君子」之說,古人致謹,良有以也。但四方果類甚多,土產各有所宜,名色各有所異,氣味各有所投,不復悉云。

食物本草卷之四

禽部

鵝肉

利五臟,解煩止渴。白者勝。

又云:性泠,不可多食,令人霍亂,發痼疾。[白鵝膏],氣微寒,無毒。主耳卒聾。以食之,又潤皮膚。[毛]主射工水毒。又飲其血及塗身,又主小兒驚癇極者。又燒灰,主噎。蒼者,有毒,發瘡膿。[卵]溫,補中益氣,補五臟,多食發痼疾。

鴨肉

補虛除熱,和臟腑,利水道,消脹,止驚癇,解丹毒,止痢血,解毒。[頭]治水腫,白鴨尤佳。[屎]殺石藥毒,解結縛,散蓄熱,主熱毒痢,為末水調服之。熱腫毒瘡和雞卵白傅之。又傅蛐蟮咬瘡良。黃雌鴨最補,綠頭、青頭鴨佳,黑鴨滑中,發冷痢腳氣。[卵]微寒,主心膈熱,發氣,並冷疾。小兒食之腳軟。鹽醃者稍可。肉與卵並不可同鱉肉食,害人。

補虛羸甚要。屬巽,巽為風,故有風病人食之無不發作。[丹雄雞]味甘,氣微溫,無毒。一云有小毒。主女人崩中漏下,赤白沃,補虛弱,溫中止血,通神殺毒,闢不祥。[冠血]益氣,主乳難,療白癜風,諸瘡。人自縊死,心下溫者,刺血滴口中,男雌女雄。百蟲入耳中,滴之即出。[頭]主殺鬼。[烏雄雞肉]微溫,無毒。主補虛弱,止心腹痛,安胎,療折傷,痹病。[膽]主療目不明,肌瘡。[心]主五邪。[肝及左翅毛]主起陰。[冠血]主乳難。[血]主踒折骨痛,及痿痹。[肪]主耳聾。[腸]主遺溺,小便數不禁。[肫內黃皮]微寒。主泄痢,小便遺溺,除熱止煩,並尿血,崩中帶下。[屎白]微寒。主消渴,傷寒寒熱,破石淋,及轉筋,滅瘢痕,傅風痛。[白雄雞肉]味酸,微溫,主下氣,療狂邪,安五臟,傷中消渴,調中,利小便,去丹毒。三年者,能為鬼神所使。[黑雌雞肉]味甘,溫,無毒。主風寒濕痹,安胎,止產後下血,虛羸五緩六急,安心定志,除邪辟惡,腹痛,及痿折骨痛,乳難。[翮羽]主下血閉。[黃雌雞肉]味甘、酸,溫、平,無毒。主傷中消渴,小便數不禁,腸澼泄痢,補益五臟,續絕傷,添精髓,止勞劣,助陽利水腫。[筋骨]主小兒羸瘦,食不生肌。[雞子]主除熱,火瘡,癇痙。可作琥珀神物。[卵白]微寒。療目熱赤痛,除心下伏熱,止煩滿咳逆,小兒下泄,婦人產難,胞衣不出。醯漬之療黃疸,破大煩熱。[卵中白皮]主久咳結氣,麻黃、紫菀和服之,立愈。凡雞以光粉和飲喂之,後取食,人尤補益。卵黃,溫。卵白,微寒。黃雞所下者為最。

《素問》曰:陰不足,補之以血。雞卵,血也。卵不可多食,動風氣,有毒,醋解之。抱雞肉不可食,發疽。雞具五色者,勿食焉。烏雞白頭者,又不可與蒜、薤、芥菜、李子,牛肉、犬肉汁、肝、腎同食,各致病。小兒五歲以下,不可與雞肉食,令生蟲。妊娠食,亦令子腹內生蟲。

丹溪言:雞助肝火。

《衍義》云:雞動風者,亦習俗所移。然雞屬土,而有金與木火,性補,故助濕中之火,病邪得之,為有助而病劇也。

鶩肪

味甘,無毒。主風虛寒熱。考之《禮》云:庶人執鶩。

尹子云:野鴨為鳧,家鴨為鶩。

王勃《滕王閣序》又謂:「落霞與孤鶩齊飛」。則野鴨亦謂之鶩。

唐本《別錄》云:鴨肪主水腫。

陶隱居言:此鶩為家鴨肪,用者擇之。

野鴨

涼,無毒。補中益氣,助力,大益病人,消食,殺十二種蟲。又多年小熱瘡,多食即差。一種小者,名刀鴨,味最重,食之更補人虛。九月後至立春前食之,絕勝家鴨。不可與木耳、胡桃、豆豉同食。又一種名油鴨,味更佳。

味甘,氣平,無毒。主明目補氣,助陰陽。有有斑者、有無斑者,大者、小者之不一,其用一也。

《詩》名鵻。又睢鳩,水鳥也。

鵓鴿

肉暖無毒。調精益氣,解一切藥毒,食之益人。若服藥人食之,減藥力無效。又治惡瘡、疥癬、風瘙、白癩、癧瘍風。炒,酒服之。白色者佳。

味甘,氣平,無毒。主風攣拘偏枯,氣不通利。久服益氣,不飢,輕身耐老。六月勿食,傷神氣。一種鴇,無後趾,亦雁類。

鵪鶉

味甘,平。補五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溫,消結熱。小豆和生薑煮食之,止泄痢。酥煎令人下焦肥。與豬肉同食,令人生小黑子。和菌子食,發痔。小兒患疳及下痢五色,旦旦食之有效。春月勿食。《本草》言蝦蟆所化。

《素問》曰:田鼠化為鴽。即鶉也。

寇宗奭曰:鶉有雌雄,卵生,非化也。

雉肉

味酸,微寒,無毒。

一云:溫,微毒。補中益氣力,止泄,利小便,多除蟻瘺。又治消渴,飲水無度。雉和鹽豉作羹食,又治脾胃氣虛,下利日夜不止,腸滑不下食良。

又云:雖野味之貴,食之損多益少,九月、十一月食之有補,余月有小毒,發五痔、疥瘡。又不可與胡桃、木耳、菌蕈同食,發痔疾,立下血。有痼疾不可食。一種微小於雉,走而且鳴,《詩》所謂:有集維鷮。是也。

錦雞肉

食之令人聰明文采。形狀略似雄雉,毛羽皆作圓斑點,尾倍長,嗉有肉綬,晴則舒於外,人謂之吐錦。

練鵲

味甘,平、溫,無毒。主益氣,治風疾。冬春間取食之。

鷓鴣

味甘,溫,無毒。主補五臟,益心力,解野葛、蛇、菌等毒,及瘟瘴病久而危者。合毛熬酒漬之,或生搗汁服良。脂,澤手不裂。食之忌筍。

雀肉(小雀也)

大溫,無毒。起陽道,益精髓,暖腰膝,令有子。冬月者良,取其陰陽未決也。[卵]味酸,氣溫,無毒。主下氣,男子陽痿不起強之,令熱多精有子。[腦]主耳聾,塗凍瘡立差。[頭血]主雀盲,雞矇眼是也。[雄雀屎]名白丁香,兩頭尖者是。五月取之良,研如粉,煎甘草湯,浸一宿,干任用。療目赤痛、生胬肉、赤白膜、赤脈貫瞳,用男首生乳和如薄泥,點之即消,神效。決癰癤,塗之立潰。女下帶,血溺不利,蜜和丸服。又急黃欲危,以兩枚研,水溫服,愈。齲齒有蟲,痛,用綿裹塞孔內,日一二易之。喉痹口噤,研調,溫水灌之半錢匕。又除疝瘕爛,痃癖諸塊,伏梁。一種似雀而小,八九月間群飛田間,謂之黃雀,亦可食,用稍不及。

蒿雀

味甘,溫。益陽道。[腦]塗凍瘡,手足不皸。此雀青黑,在蒿間坰野彌多,食之美於諸雀,性極熱,最補益人。皸,音軍,凍裂也。

一名干鵲,一名喜鵲。雄者肉味甘,氣寒,無毒。燒作灰,以石投中,散解者,雄。

又曰:凡烏左翼覆右者,雄;右翼覆左者,雌。雄鵲,主石淋,消結熱。燒作灰,淋取汁飲之,石即下。[巢]多年者,療顛狂鬼魅,及蠱毒等。燒之,仍呼祟物名號。亦傅瘺瘡,良。

鴝鵒肉

味甘,平,無毒。主五痔,止血。炙食,或為散飲服之。又治老嗽,及吃噫。[目睛]和乳汁點眼中,能見煙霄外物。(吃,口急也。噫,音隘,飽食息。)

白鷳肉

可食。《本草》謂其堪畜養,或疑即白雉也。

鴛鴦

味鹹,平,有小毒。主諸瘺,疥癬。以酒浸,炙熱,傅其上,冷即易。

一云:食其肉,令人患大風。

𩹾𤊿

味甘,平,無毒。治驚邪,及中水中短狐疾。

鸕鶿肉

冷,微毒。[頭骨]主鯁及噎。燒服之。[屎]治小兒疳、蛔。

味鹹,平,無毒。[血]主益氣力,補勞乏,去風益肺。[肫中沙石子],磨服,治蠱毒邪。鶴有玄、有黃、有白、有蒼,白者良。

烏鴉

平,無毒。治瘦咳嗽,骨蒸勞。[目睛]注目中治目。一種慈鴉,味酸、咸,平,無毒。用皆同。

《詩》所謂:弁彼𤟤斯。是也。

味甘,無毒。[腳][嘴]主喉痹,飛屍,蛇虺咬,及小兒秘癖,大腹痞滿,並煮汁服之。

又云:鸛骨大寒,治屍疰腹痛。炙令黃為末,空心暖酒服方寸匕。又云:有小毒,殺樹木。沐湯中著少許,令毛髮盡脫,更不生。入藥用白者良。

鷹肉

食之主邪魅,五痔。[屎]主傷撻,滅瘢。合殭蠶衣魚為膏甚驗。[眼睛]和乳汁研之,夜三注眼中,三日見碧霄中物。一種鷂,與鷹同。

《詩》云:鴥彼晨風。亦此類鸇也。

其飛戾於天。《本草》謂之鴟。味鹹,平,無毒。主頭風眩,顛倒癇疾。得之者宜藏其首。

鶻鵃(鳩類)

肉味鹹,平,無毒。助氣益脾胃,主頭風眩。煮炙食之,頓盡一枚,至效。一種鷙鳥名鶻,不同此類。

啄木鳥

平,無毒。主痔瘺。燒灰酒服之。牙齒疳䘌蚛牙,燒末內牙齒孔中。

《淮南子》云:啄木愈齲。蚛,音沖,蟲食物也。

黃鳥

味甘,溫,平,無毒。補陽益脾。此鳥感陰氣先鳴,所以補人。

天鵝

味甘,平,無毒。性冷。醃炙佳。絨毛療刀杖瘡立愈。

鷸肉

甚緩。食之補虛。

鶚肉

肥美。古人重其炙。主鼠瘺。[目]吞之,令人夜中見物。又名魚鷹。

百舌

主蟲咬。炙食之。亦主小兒久不語。

鷺鷥

味鹹,平,無毒。主瘦虛,益脾補氣。炙食之。一種白鶴子,腳黃,形似鷺,但頭上無毿毛裊耳。又紅鶴,形亦相類。

山鷓

味甘,溫。食之解諸果毒。一種陽鵲,形色相似。

竹雞

味甘,平,無毒。主野雞病,殺蟲。煮炙食之。又名山菌子,言味美如菌也。

歇雞

味甘,無毒。食之令人勇健肥潤。

麥雞

味甘,溫。補虛益脾。

蒼雞

味甘,溫。主殺蟲,蠱毒。狀如鶴大,兩頰紅,頂無丹。

秧雞

味甘,溫。治蟻瘺。

英雞

味甘,溫,無毒。主益陽道,補虛損,令人肥健悅澤,能食,不患冷,常有實氣而不發也。

鵜鴣

味鹹,平,無毒。主赤白久痢成疳者。嘴燒灰為末,服方寸匕愈。又名淘河,俗呼誤為鮀鶴。

《詩》所謂:維鵜在梁也。

巧婦鳥

主聰明。炙食之甚美。即鷦鷯也。其雛化而為雕,故《百語》曰:鷦鷯生雕。言始小而終大也。雕一種,黑色,食草,似鷹而大,善鷙,謂之皂雕,用與鷹同。

禿鶖

味鹹,微寒。主中蟲魚毒。嘴治魚骨鯁。狀如鶴而大,長頸赤目,頭高六七尺。

《詩》所謂:有鶖在梁者。是也。

桑扈

味甘,溫,無毒。主肌羸虛弱,益脾澤膚。此鳥不粟食,喜盜膏脂而食之,所以於人有補。又名竊脂,俗呼青嘴又名蠟嘴。

魚狗(即翠鳥)

味鹹,無毒。主鯁,及魚骨刺入肉不可出,痛甚者。燒令黑,為末,頓服之。煮汁飲亦佳。

鸊鷉

[膏]主耳聾,滴耳中。又主刀劍,令不鏽。水鳥也,如鳩,鴨腳連尾,不能陸行,常在水中。人至即沉,或擊之便起。又名䴇𩾚。

鵁鶄(水鳥)

可食。似鴨,綠毛。相傳人家養以壓火靈。恐未必有此者。

味甘,無毒。主躁渴狂邪。五味醃炙食之。

布穀

味甘,溫。主安神定志,令人少睡。

燕屎

味辛,氣平,有毒。主蠱毒鬼疰,逐不祥邪氣,破五癃,利小便。[窩]與屎同。多以作湯浴小兒,治驚邪。[卵]主水浮腫。[肉]出痔蟲。

伏翼

味鹹,平,無毒。主目瞑,明目,夜視有精光。久服令人喜樂,媚好無憂,延壽。又治五淋,利水道。取血滴目,令人夜中見物。[糞]名夜明砂。味辛,寒,無毒。主面癰腫,皮膚洗洗時痛,腹中血氣,破寒熱積聚,除驚悸,去面黑皯。炒服,治瘰癧。燒灰,酒服方寸匕,治子死腹中。又小兒無辜,熬搗為散,任意拌飯與食之。又治疳。皯,音紺。面黑氣也。

孔雀

味鹹,無毒。又云涼,微毒。解藥毒、蠱毒。[血]治毒藥。生飲良。[屎]微寒。主女子崩中帶下,小便不利。[尾]不可入目,昏翳人眼。此禽因雷聲而孕。或言血即鴆毒也。

鸚鵡

味甘,溫。主虛嗽。此鳥足四趾齊分,兩臉俱動如人目,與眾鳥異。有白者、紺綠者、蒼黑者。白者良。養久能人言。

寒號蟲(鳥類)

狀如小雞,四足,肉翅,不能遠飛。肉味甘,食之益人。[糞]名五靈脂。味甘,溫,無毒。主療心腹冷氣,小兒五疳,闢疫,治腸風,通利氣脈,女子月閉。

鸀鳿鳥(音燭玉)

主溪毒、砂蝨、水弩、射工、蟈等病。肉亦可食。

上諸禽有毒,形色異常,白身玄首,玄身白首,及死不伸足、不閉目之類,有毒。

記曰:天產作陽,地產作陰。禽獸皆天地生物,而禽卵生、羽飛,又陽中之陽。雖氣味各有陰熱之分,大概肉所以養陽。然人之身,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陽足而復補陽,陰益虧矣。

丹溪曰:諸肉能助起濕中之火,久而生病。

《素問》曰:膏粱之變,足生大丁。故禽之肉雖益人,亦不宜多食也。

獸部

鹿肉

溫。補中,強五臟,益氣力,調血脈。生者療中風口偏,割薄之,左患右貼,右患左貼,正即除之。[髓]味甘,氣溫。主女男傷中絕脈,筋骨急痛,咳逆。以酒和服之。地黃炙煎作膏,填骨髓。蜜煮壯陽令有子。[頭]主消渴,夜夢鬼物,及煩憊。[腎]平。補腎氣,壯陽,安五臟。作酒及煮粥服。[筋]主勞損續絕。[骨]主虛勞。作酒飲,去風補髓。[脂]主癰腫死肌,溫中,四肢不隨,風頭,通腠理。

一云:不可近陰,令痿。殊不知鹿性淫樂,食之起陰,何以言痿?是令陰不痿也。[血]主陰痿,補虛,止腰痛,肺痿吐衄,崩中帶下。和酒飲之。

江云:諸氣痛欲危者,飲之立止,至效。[齒]主留血氣,鼠瘺,心腹痛。[骨]味甘,微熱,無毒。安胎下氣,殺鬼精物,久服耐老。[茸]味甘、酸。又云:苦、辛,氣溫,無毒。主漏下惡血,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癰腫,骨中熱疽癢,治寒熱驚癇,虛勞洒洒如瘧,羸瘦,四肢痠疼,腰脊痛,腳膝無力,小便利,泄精,女人崩中,赤白帶下,益氣強志,生齒不老。[角]味鹹,氣溫。主惡瘡癰腫,逐邪惡氣,留血在陰中,小腹血急痛,腰脊痛,折傷惡血,尿血,輕身益氣,強筋骨,補絕傷。又婦人夢與鬼交者,取末,和清酒服之,即出鬼精。鹿之一身皆益人,野族第一品也。或脯、或煮、或蒸,俱和酒食之為良。

水牛肉

味甘,平,無毒。一云:冷,微毒。止消渴,並吐泄,安中益氣,養脾胃。[心]主虛忘。[肝]主明目。[腎]主補腎氣,益精。[齒]主小兒牛癇。[髓]味甘,溫。主安五臟,平三焦,溫骨髓,補中,續絕傷,益氣,止泄利,消渴。以酒服之良。[角]療時氣寒熱頭痛。[牛角腮]味苦,氣溫,性澀,無毒。下閉血,瘀血疼痛,女人帶下,血崩不止。[膽]味苦,氣大寒。可丸藥。又除心腹熱,渴,利,口焦燥,益目精。[尿]寒。主水腫惡氣。用塗門戶、著壁上者燔之,主鼠瘺、惡瘡。

犍牛

黃者肉平。一云:溫,無毒。又云微毒。消水腫,除濕氣,補虛損,益腰腳,強筋骨,壯健人。亦發藥動病,黑者尤甚。俱不如水牛佳。[頭][蹄]主下熱風水氣,大腹腫,小便澀。患冷人勿食。[腦]主消渴,風眩。[肝及百葉]主熱氣水氣,丹毒,解酒勞並痢。[五臟]主五臟,平三焦。[骨髓]溫,無毒。止吐衄,崩中帶下,腸風下血,並水瀉。[肚]主消渴,風眩,補五臟。[腎]補腎髓,安五臟,平三焦,溫中。[鼻]通乳汁。[莖]主漏下,婦人赤白帶下,無子。牝牛不及牡牛,黑牛不及黃牛。獨肝及自死者,並瘧病後,皆不可食。又不可與黍米、韭、薤同食。

羊肉

味甘,大熱,無毒。主緩中,字乳余疾,頭腦大風汗出,虛勞寒熱,開胃,補中益氣,肥健人,安心止驚。

江云:羊肉比人參、黃耆,參、耆補氣,羊肉補形。[頭肉]涼。主骨蒸腦熱,緩中安心止驚。熱病後宜食,冷病人不宜食。[腦]發風,若和酒食則迷人心。[五臟]溫。平五臟。[肺]補肺,主咳嗽,止渴,小便數。[心]止憂恚膈氣,補心。肺有孔者勿食。[肝]明目,主肝風虛熱,目赤睛痛。[腎]補腎氣,益精髓,壯陽健胃,補虛損,止小便,盜汗,耳聾。[髓]味甘,溫。主男女傷中,陰氣不足,利血脈,益經氣。以酒服之。[齒]主小兒羊癇寒熱。[膽]主青盲,明目。又療時行熱燥瘡並淋濕。又點眼中赤障、白膜、風淚。又解蠱毒。[皮]補虛勞,去一切腳中虛風。[血]主婦人產後血虛暈。[脛骨]治牙齒疏豁。[羚羊角]味鹹、苦,氣寒,無毒,屬木,入厥陰經。主明目,益氣,起陰,去惡血注下,闢蠱毒惡鬼不祥,安心氣,常不魔寐,療傷寒,時氣寒熱,熱在肌膚,溫風注毒伏在骨間,除邪氣驚夢狂越,僻謬小兒驚癇,治山瘴,散產後血衝心煩悶。燒末,酒服之。又治食噎不通。久服強筋骨,輕身益氣,利丈夫。羖羊角用同。此羊謂北地青羊也。若南羊則多受濕,濕則有毒。又山中吃毒草,故不堪用。若言其味,則浙東一種山羊,味甚甘美。諸家謂南羊味淡,或見之未悉,南人食之甚補益,但以其能發病者,皆不可食,犯之即驗。此其不及北羊也。北地一種無角大白羊,食之甚勝。又同、華之間,臥沙細肋,角低小者,供饌在諸羊之上,醫家諸湯丸用之即效。

山羊

《爾雅》謂之羱羊,有筋力,甚能陟險峻,生深山谷穴中,皮中制靴履,味甘於家羊,用亦如之。又野外黃羊同。

狗肉

味鹹、酸,溫。主安五臟,補絕傷,輕身,益氣力、血脈,厚腸胃,實下焦,暖腰膝,填精髓。

一云:所補在血,去血不益人。[心]主憂恚氣,降邪。[腦]主頭風痹,下部䘌瘡,鼻中息肉。[頭骨]主金瘡,止血。[膽]主明目,痂瘍惡瘡。[腳蹄]主下乳。[齒]主癲癇寒熱,卒風疿。[乳汁]主青盲。取白犬生子目未開時汁注目中,療十年盲。犬子目開即差。[牡狗陰莖]味鹹,平,無毒。主傷中,陰痿不起,令強熱大,生子,除女子帶下十二疾。白狗、烏狗入藥,牡者勝。

又云:黃狗大補,白、黑次之,余者微補。犬欲癲者不可食,陰虛發熱人與妊娠勿食。不可炙食,致消渴。又不可與蒜同食,頓損人。常見人食犬者,多致病,南人為甚。大抵人之虛,多是陰虛,犬肉補陽,世俗往往用此,不知其害,審之。

山狗獾

形如家狗,腳微短,好鮮食果食,味甘美,皮可為裘,有數種,在處有之,蜀中出者名天狗。

豬肉

味苦,微寒。主閉血脈,弱筋骨,發痰,令人少子。食之暴肥,以其風虛故也。瘧病、金瘡勿食。不可同牛肉食,生寸白蟲。同蕎麥食,患熱風,脫鬚眉。[豚卵]味甘溫,無毒。主驚癇癲疾,鬼疰蠱毒,除寒熱,奔豚五癃,邪氣攣縮。[懸蹄]主五痔,伏熱在腸,腸癰內蝕。[四足]主傷撻諸敗瘡,下乳汁。[心]主驚邪憂恚,血不足,補虛劣。多食耗心氣。不可同茱萸食。[肚]微溫。補中益氣,止渴利,主骨蒸熱勞,殺勞蟲,補羸,助血脈,止痢。四季宜食。[肺]微寒。能補肺。不可同白花菜食,令滯氣發霍。[肝]溫。主腳氣,冷泄赤白,臟虛。不可同魚子食。[腎]冷。和理腎氣,通利膀胱,補虛勞,消積滯。冬不可食,損真氣,發虛壅。[脾]主脾胃虛熱。[舌]健脾補不足,令人能食。[頭]補虛乏,去驚癇、五痔。煮極熟食之。[腦]不可食。[鬐脂]主生髮。[脂膏]主惡瘡,利血脈,解風熱,皮膚風,潤肺,解斑貓、芫青毒。臘月者殺蟲。忌食烏梅。[皮]味甘,寒。豬水畜,其氣先入腎,解少陰客熱。加白蜜食,潤燥除煩。加米粉,益氣斷痢。[腸臟]主下焦虛竭,大小腸風熱,宜食之。

野豬肉

味甘。補肌膚,令人肥膩,補五臟,止腸風下血,及癲癇病,不發風氣。尚勝家豬。

液云:微動風。雌者尤美。青蹄者勿食。肪膏酒浸食之,令婦人多乳,連進十日,可供三四孩兒,本來無乳者,亦有三歲者。膽中有黃,黃味辛、甘,氣平,無毒。主金瘡,止血生肌,療癲癇及鬼疰。此物多是射而得之,射藥之毒中入其肉,不可不慮。

味甘,平,無毒。主五痔病。燥出,以姜醋進之,大有效。多食動痼疾。

江云:涼有毒,能墮胎髮疥瘡。

似麂而大,肉稍粗,氣味亦同麂也。

獐肉

味甘,溫,無毒。補益五臟。八月至十一月食之甚姜,餘日食之動氣。又瘦惡瘡者食之發痼疾。心粗豪人宜食之,減其性。膽小人食之愈怯。與鴿食,成癥。[髓]益氣力,悅澤人面。[臍下麝香]味辛,氣溫,無毒,主辟惡氣,殺鬼精物,瘟瘧,蠱毒,癇痓,去三蟲,療諸凶邪鬼氣,中惡心腹暴痛,脹急痞滿風毒,婦人產難,墮胎,療蛇毒。

麋肉

益氣補中,治腰腳。

一云:微補五臟不足。多食令人弱房事,髮腳氣,不可近陰,令痿。夫麋性與鹿性一同淫樂,又辛溫補益之物,是令陰不痿也。意當時寫《本草》者,逸其字,以訛傳訛,大率類此,孟子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是矣。用者酌之。[脂]辛,溫。主瘡腫死肌,寒風濕痹,四肢拘緩不收,風頭腫氣,通腠理。[角]味甘。主痹,止血,補虛勞,益氣力,填骨髓,暖腰膝,壯陽道。茸尤良。

按:《月令》:「冬至一陽生,麋角解。夏至一陰生,鹿角解。」麋茸利補陽,鹿茸利補陰。不可合蝦及生菜、梅、李果實同食。

獾豬肉

甘美。作羹臛食之,下水腫,大效。

江云:味酸,平。主丹石熱及久患赤白痢。瘦人食之,長肌肉,肥白。[脂]主傳屍鬼氣,肺痿氣急。酒食之。[胞]吐蠱蟲。

豪豬肉

甘美多膏。利大腸。不可多食,發風氣,令人虛。

兔肉

味辛,平,無毒。主補中益氣。

江云:寒。主熱氣濕痹,治消渴。久食弱陽,損元氣血脈,令人陰痿。與姜同食,令心痛。妊娠不可食,令子缺唇。[頭骨]主頭眩痛顛疾。[骨]主熱中消渴。[肝]主目暗。不可與雞肉、芥菜、胡桃、柑橘同食。

驢肉

涼,無毒。主風狂憂愁不樂,能安心氣。烏驢佳。一云:食之動風,脂尤甚。屢試驗。

諸家云:治風恐未可憑,其用烏驢者,蓋因水色以制熱,則生風之意。凡腹內物食之,皆令筋急。尿屎皆入藥。

虎肉

味酸,平。主噁心欲嘔,益氣力,治瘧。又食之入山,虎畏之。闢三十六種精魅。藥箭射毒入骨肉,食之不可不慮。

熊肉

味甘,寒,微溫,無毒。主風痹筋骨不仁,五臟腹中積聚,寒熱羸瘦,頭瘍白禿,面皯皰。久服強志,不飢輕身。有痼疾者食之,終身不能除。[膽]味苦,氣寒。主時氣盛熱,變為黃疸。小兒驚癇、五疳,殺蟲。治惡瘡。又久痔不差,塗之神效。其膽春在首,夏在腹,秋在左足,冬在右足。此獸能舉木引氣,冬蟄不食,飢則自舐其掌。故其美在掌,久食之可御風寒諸疾。宜孟子取之。皰,音咆。麵皮生氣皰也。

白馬肉

味辛、苦,冷。主熱下氣,長筋強腰脊,壯健強志,輕身不飢。

江云:有小毒。主腸中熱。凡用,須以水挼洗數次,去淨血,再以好酒洗,方煮之,更入酒,煮熟可食。飲好酒數杯解之乃佳。[莖]味鹹、甘,平,無毒。主傷中絕脈,男子陰痿不起堅長,益氣長肌肉,肥健生子,小兒驚癇。陰乾入藥。[肺]主寒熱。[心]主喜忘。患痢人勿食。[眼]主驚癇,腹滿,瘧疾。[懸蹄]主驚邪瘈瘲,乳難,衄血,內漏崩,辟惡氣鬼毒,蠱疰不祥。[齒]主小兒馬癇。水磨服。[頭骨]主令人不睡。[鬐毛]主女子崩中赤白。[膏]主生髮。[脯]療寒熱痿痹。[溺]味辛,微寒。主消渴,破癥堅積聚,男子伏梁積疝,婦人瘕疾。銅器盛飲之。又治鱉瘕。又洗頭瘡白禿。[屎]名馬通。微溫。主婦人崩中,止渴,及吐下血,鼻衄,金瘡止血。[肝]大毒,食而死者多矣。故曰食馬留肝。凡馬肉與蒼耳同食,十有九死。與生薑同食,生氣嗽。又不可與倉米同食。倉米恐是蒼耳也。妊婦並有瘡疥者不可食。白馬黑蹄,頭青蹄黑,脊而斑,凡形色異常者,皆不可食。牝馬並各色馬,諸書不載,大率一類,而不及白牡馬也。瘈瘲,音掣縱。癲癇病者,手足筋攣掣縱也。

豹肉

味鹹,平,無毒。主安五臟,補絕傷,輕身益氣。久服利人,耐寒暑。[脂]合生發膏,朝塗暮生,[齒骨]極堅,人詐為佛牙。

象肉

味淡,多食令人體重。[牙]無毒。主諸鐵及雜物入肉,刮取屑,細研,和水傅刺上,即出。[身]具百獸肉,惟鼻是其本肉。[膽]隨四時所在四腿,春前左,夏前右,秋後左,冬後右。主目疾。和乳滴目中。

江云:喉中刺痛,用舊牙梳屑,研水飲之。小便不通,生煎服之。小便多,燒灰飲下。

獺肉

味甘,寒。療時氣,[肝]味甘,有毒。主鬼疰蠱毒,卻魚鯁,止久嗽。燒服之。[膽]主明目。塗酒杯唇上,酒稍高於杯唇。分杯之說,誤也。[屎]主魚臍瘡,研傅之。

豺肉

味酸。食之無益。[皮]性熱。主冷痹腳氣。炙,纏病上,即差。

味辛。老狼頷下有懸肉,行善顧,疾則不能。䏶中筋如織絡,小囊大似鴨卵,作聲諸竅皆沸。糞煙直上,烽火用之。昔言狼、狽是二物,狽前二足絕短,先知食之所在,指以示狼,狼負以行,匪狼不能動。肉皆可食。

大於熊,貔似虎,貓似虎而淺毛,三獸俱陽物,用同熊、虎。

味甘,寒,有毒。主補虛勞,治惡瘡疥。作臛食之。[陰莖]味甘,有毒。主女子絕產、陰癢,小兒陰㿗卵腫。[雄狐糞]燒之,闢瘟疫惡病。[頭]燒以辟邪。[心肝]生服治妖魅。[肝]燒灰治風。

貍肉

味似狐。療諸疰五痔。作羹臛食之。[骨]味甘,溫,無毒。主風疰、屍疰、鬼疰,在皮中淫躍如針刺者,心腹痛,走無常處,及鼠瘺惡瘡。頭骨尤良。炙骨和麝香、雄黃為丸,治痔瘺甚效。[糞]燒灰,主寒熱鬼瘧發無期度者極驗。貍類甚多,有玉面貍、九節貍、風貍、香貍,食品佳者也。

猯肉

[胞膏]味甘,平,無毒。主上氣之氣咳逆,酒和服之。又水腫不差者,以肉作羹臛食之。胞干磨服,吐蠱毒並效。猯,音湍。狀似小豬。即豬灌也。

猴肉

味酸,平,無毒。主諸風勞。釀酒彌佳。[乾脯]主久瘧。[頭骨]主瘴魅。[手]主小兒驚癇口襟。[屎]主蜘蛛咬。[皮]主馬疫氣。

麈肉

味如牛。脂甘過之。皮可為靴。尾能闢塵。山牛也。

家貓肉

甘、微酸。主勞瘵。

鼴鼠

味鹹,無毒。主癰疽諸瘺,蝕惡瘡,陰䘌爛瘡。鼺鼠主墮胎,易產。一種竹䶉,食筍,味佳。它如貂鼠、黃鼠狼,俱入藥。

江云:鼠膽治耳聾,但取而不得耳。

果然肉

味鹹,無毒。主瘴瘧寒熱。煮食之。狨獸,主五野雞病,狒狒,血飲之可見鬼。三種皆類猴,而用稍異,故並錄之。自呼曰果然,捕一,舉群相赴不去。鼻孔仰天,尾長過身,末有歧,遇雨以尾塞鼻。

貂澤膏

罕有真者,雖有亦不多,用者慎焉。彼麒麟、騶虞、神龍之肉,人亦豈易得而醢之哉?

上諸獸肉,如熱血不斷,落水浮,及形色異常之類者,皆有毒,不可食。孔子:「色惡不食,臭惡不食,不時不食。」是也。

江曰:肉雖多,不使勝食氣,蓋人食以穀氣為主,一或過焉,適足以傷人,非養生之道矣,況望其有所補乎?夫人雖不如孔子之聖,而自昧昧於飲食之節,以自戕其生,尚亦不悟,何哉?宜合禽類後之說觀之。

魚部

鯽魚

味甘,溫,無毒,主諸惡瘡。燒以醬汁和塗之,或取豬脂煎用。又主腸癰。合蒪作羹,主胃弱不下食,調中下氣,補虛。作膾主腸癖,水穀不調,及赤白久痢。又釀白礬燒灰,治腸風血痢。又開其腹,內少鹽燒之,治齒痛。

丹溪云:諸魚皆屬火,惟鯽魚屬土,故能入陽明,有調胃實腸之功。多食亦能動火。不可與砂糖、蒜、芥、豬肝、雉肉同食。

鯉魚

味甘,寒,無毒。肉燒灰,治咳逆氣喘。煮食之,療水腫腳滿,下氣。又安胎,治懷妊身腫。又天行病後,與原有癥疾人,皆不可食。肉忌葵菜,子忌豬肝,同食俱害人。[頭]有毒。[膽]主目熱赤痛,青盲明目,久服強悍益志氣,滴耳聾,小兒熱腫塗之。

鰣魚

平。補虛勞。稍發疳痼。

魴魚

調胃氣,理五臟。和芥子醬食之,助肺氣,去胃家風。消穀不化者,作膾食,助脾氣,令人能食。作羹臛食,宜人。

鱘魚

味甘,平。益氣補虛,肥健人。其子肥美,殺腹內小蟲。

蠡魚

味甘,寒,無毒。主濕痹,面目腫脹,大小便壅塞,療五痔出血。取魚腸以五味炙令香,以綿裹,內穀道中,食頃蟲即出。又腳氣風氣,作膾食之良。

丹溪云:癩疾用此魚,以代蛇之或缺,是亦去風。古方有單用黑蠡湯安胎,是妊娠亦可食也。

一云:亦發痼疾。諸魚膽皆苦,惟此膽甘可食。

甝魚

味平,甘,無毒。開胃利臟。久食肥健。此魚食泥,不忌藥。

鱸魚

平。補五臟,益筋骨,和腸胃,安胎,治水氣。食之宜人,作鮓尤良,暴幹甚香美。雖有小毒,不致發病。

一云:發痃癖及瘡腫。不可與乳酪同食。中其毒,以蘆根汁解之。

河豚魚

味甘,溫,有大毒。主補虛,理腰腳,痔疾,殺蟲。其味極美。肝尤毒。然修治不法,食之殺人。橄欖、蘆根、糞水解之。

石首魚

味甘,無毒。開胃益氣。干者為鯗魚,消宿食,消瓜成水。主中惡暴痢。用大麥稈包,不露風,陳久愈好,否則發紅失味。

江云:魚首有石如棋子,磨服治淋。

鱭魚

發疥。

青魚

甘,平,無毒。一云:微毒。主濕痹腳氣,虛弱煩悶,益氣力。忌蒜、葵。

鮎魚

甘,無毒,一云:有毒。主水浮腫病,利小便。忌牛肝。魤魚似鮎,美且益人,下膀胱水,動痼疾,不可與野豬、野雉同食。赤目、赤須、無腮者不可食。二魚寒而有毒,非嘉物也。

白魚

味甘,平,無毒。主開胃,助脾消食,補肝明目,去水氣。令人肥健。五味蒸煮食之良。若經宿食之,腹泠生病。或醃、或糟,皆可。人患瘡癤食之,甚發膿。灸瘡食之不發。

鰻鱺魚

味甘,有毒。一云:平,微毒。主五痔瘡瘺,腰背濕風痹,常如水洗,及濕腳氣,一切風瘙如蟲行者,殺諸蟲、諸草石藥毒。勞瘵人食之殺蟲。昔有女子患傳屍勞,其家以之活釘棺中,棄之江流,以絕此病。流至金山,有人引崖開視之,女人猶活,因取置漁舍,多得鰻鱺食之,病愈。後為漁人妻。此說見《稽神錄》。

鱔魚

味甘,大溫,無毒。主補中益氣血,除腹中冷氣腹鳴,產前、產後病淋瀝。瘦弱,血氣不調,宜食。若過多,令霍亂。時行病起,食之再發。

鱅魚

格額目旁有骨,名乙。

《禮》云:魚去乙。

一云:東海䓪魚也。食之別無功用。

又云:池塘所蓄,頭大細鱗者,甘平益人。一種鰱魚,似鱅,頭小色白,性急味勝。

鯇魚

無毒。膽最苦。治喉痹飛屍。

鱖魚

味甘,無毒。去腹內惡血及小蟲,益氣力,令人肥健。

一云:平,稍有毒。益脾胃。

昌候魚

味甘,平,無毒。益氣肥健。[子]有毒。令人痢下。

鯮魚

平。補五臟,益筋骨,和脾胃。多食宜人,作鮓尤佳。暴幹甚香美。不毒,亦不發病。

嘉魚

味甘,溫,無毒。一云微毒。食之令人肥健悅澤。此乃乳穴中小魚,常飲乳水,所以益人。味甚珍美,力強於乳。

《詩》所謂:南有嘉魚。注言:出於沔南之丙穴。是也。

烏賊魚

味鹹,平。主益氣強志,通月經。

《素問》云:主女子血枯。

章舉魚

一名石矩。比烏賊魚差大,味更珍好。

黃頰魚

味甘,平,無毒。醒酒,不益人。

一云能祛風。

比目魚

平。補虛益氣力。多食稍動風。

鮰魚

味美。膘可作膠。與鱁鮧魚白相似。

⿰馬義陽魚

有毒。主瘴瘧。尾有刺,人犯之至死。

鮹魚

味甘,平,無毒。主五野雞,痔下血,瘀血。

鱣魚

無毒。[肝]主惡瘡癬疥。

《詩》言:鱣鮪發發。即今之鰉魚也。

鯊魚

平。補五臟,主蠱氣蠱疰。與鮫魚同。

鱟魚

平,微毒。療痔殺蟲。多食發嗽並瘡癬。鱟,音殼。

鯖魚

味甘,平,無毒。[肉]主腳氣濕痹。[眼睛]主能夜視。[頭中枕]磨服,主心腹痛。[膽]主目暗,並塗惡瘡。貫礬主喉痹,神效。

類甚多。[螃蟹]味甘,寒,有毒。一云涼。主胸中熱,解結散血,愈漆瘡,養筋益氣,理經脈。乃食品之佳味,最宜人。須是八月一日蟹吃稻芒後方可食,霜後更佳,已前食之有毒。獨螯、獨目、兩目相向者,皆有大毒,不可食。有風疾人,並孕婦不可食。藕、蒜汁、冬瓜汁、紫蘇,俱解蟹毒。[蠘蟹]殼闊多黃,其螯無毛,最銳,食之行風氣。[蝤蛑蟹]扁而大,性冷無毒。解熱氣,小兒痞氣。[蟛蜞蟹]小毒。食之令人吐痢,與蟛螖蟹同。[擁劍蟹]一大螯待鬥,一小螯供食。余者皆有毒,不可食,誤中者急以黑豆汁解之。其黃能化漆為水。腳中髓並殼中黃熬為末,內金瘡中能續斷筋。[爪]主墮胎,破宿血,產後血悶。酒及煮湯煎服,良。

味甘。主補陰,調中益氣,去熱氣血熱,濕痹,腹中癥熱,婦人帶下羸瘦。然性冷,久食損人。妊娠不可食。忌莧菜。又頭足不縮、獨目、目陷、腹下紅,及有十字、五字、王字等形者,俱有大毒,不可食。誤中者,以黃耆、吳藍煎湯解之。[甲]味鹹,平,無毒。主心腹癥瘕,堅積寒熱,去痞、息肉、陰蝕、痔、惡肉,消瘡腫,療瘟瘧,勞瘦骨熱,小兒脅堅,婦人漏下五色,弱瘦墮胎。[頭]燒灰主小兒諸疾。脫肛,血可塗之。丈夫陰頭癰,取甲一枚燒灰,和雞卵白傅之。產難食灰立出。

車螯

冷,無毒。解酒毒,酒渴,消渴。不可多食。

味甘,溫,無毒。主心腹冷氣,腰脊冷風,利五臟,益血,溫中起陽,消食健脾,令人能食。

甘,溫,無毒。補虛,產後虛損。主冷痢,邪熱煩悶。疫後忌食。

淡菜

溫,無毒。補五臟虛損勞,理腰腳氣,益陽事,消食,除腹中冷,消痃癖,潤毛髮。產後血結冷痛,崩中帶下漏下,男子久痢,並宜食之。煮以五味更妙,雖形狀不典,甚益人。

蛤蜊

性冷,無毒。

丹溪云:濕中有火,止消渴,開冒,解酒毒,主老癖能為寒熱者,及婦人血塊,煮食之。此物雖冷,然與丹石相反,食之令腹結痛。湯火傷,殼燒灰,油調搽,神效。

冷,無毒。闢時氣,開胃,壓丹石,去暴熱,明目利水,下腳氣濕毒,解酒毒,目黃。多食發嗽,並冷氣消腎。

平。主五野雞病。動風發疥。小兒食之,令腳屈不能行。生水田溝渠中。小者有小毒。海蝦長一尺,作鮓毒人至死。

石決明

味鹹,平、寒,無毒。主目翳痛,青盲。久服益精輕身。

馬刀

味辛,微寒,有毒。主漏下赤白,寒熱石淋。殺禽獸賊鼠。

田螺

氣大寒。主目熱赤痛,取黃連末內其中,汁出用以注目。生津,取汁飲之治消渴。又利大小便,腹中結熱,腳氣上衝,腳手浮腫,解酒過多,喉舌生瘡。碎其肉傅熱瘡爛。殼燒末主反胃。煮汁治急黃。螺螄用同。海螺治目痛。

牡蠣

味鹹,氣平、微寒,無毒,入足少陰經。主傷寒寒熱,溫瘧洒洒,驚恚怒氣,除拘緩、瘰癧、癰腫、喉痹、鼠瘺,女子帶下赤白,心脅氣結痛,除老血,軟積痞。咸能軟堅也。澀大小腸,止大小便,療鬼交泄精。久服強骨節,殺邪鬼,延年。和杜仲服,止盜汗。和麻黃根、蛇床子、乾薑為粉,去陰汗。引以柴胡,能去脅硬;引以茶清,能消結核。引以大黃,能除股腫。地黃為之使,能益精,取澀止小便,本腎經藥也。

性冷,無毒。無婦人虛勞下血,並痔瘺,血崩帶下,止消渴,除煩熱,壓丹石毒。以黃連末內之,取汁點赤暗眼,良。爛殼飲下,治反胃痰飲。又蚌粉治疳止痢,醋調傅癰腫。

龜肉

味鹹、甘,平。一云酸、溫。食之令人身輕不飢,益氣資智,令人能食,釀酒主風腳軟弱,並脫肛。[溺]主耳聾,又療久嗽,斷瘧。[甲]止漏下赤白,破癥瘕,痎瘧,五痔,陰蝕濕癢,癱緩,四肢重弱,小兒囟不合,頭瘡難燥,女子陰瘡,心腹痛,腰背痠疼,骨中寒熱,傷寒勞復,或肌體寒熱欲死。大有補陰之功。力猛兼去瘀血,續筋骨,治勞倦。蓋龜乃陰中至陰之物,稟北方之氣而生,故能補陰血虧,補心,並效。

江豚

味鹹,無毒。肉主飛屍蠱毒,瘴瘧。[肪]摩惡瘡。與海豚同。

味甘,寒,無毒。主小兒赤氣,肌瘡臍傷,止痛,氣不足。取以五味醃炙,酒食之良。

蛤蚧

咸,平,小毒。主久肺勞傳屍,殺鬼邪,療嗽,下淋通水道。

水母

味鹹,無毒。主生氣,婦人勞損血帶,小兒風疾丹毒。

鯪鯉甲肉

主五邪驚啼悲傷,療蟻瘺。

貝子

咸,平,有毒。主目翳,鬼疰蠱毒,腹痛下血,五癃,利水道,除寒熱溫疰,解肌散結熱。一種紫貝,圓大,明目去熱毒。

黿肉

補虛。味似鼉。鼉肉主少氣吸吸,足不立地。甲俱入藥。

玳瑁

寒,無毒。主解百藥毒。血可生飲。

海蛤

味苦、咸,平,無毒。主咳逆上氣,喘息煩滿,胸膈寒熱,療陰痿。與文蛤、魁蛤用稍同。

蝦蟆

辛,寒,有毒。主邪氣,破癥堅血,癰腫陰瘡。服之不患熱病。[肪]可合玉。[子、蝌蚪]用胡桃肉皮和為泥,染髭發,不變。

魚膾

乃諸魚所作之膾。味甘,溫,補。去冷氣濕痹,除喉中氣結,心下酸水,腹中伏梁,冷痃結癖,疝氣,補腰腳,起陽道。鯽魚膾,主腸癖,水穀不調下利,小兒大人丹毒風痃。鯉魚膾,主冷氣塊結在心腹。並宜蒜、薤食之。以菰菜為羹,謂之金羹玉膾,開胃口,利大小腸。以蔓菁煮去腥。凡物,腦能消毒,所以食膾,必魚頭羹也。近夜食不消,馬鞭草汁能消之,飲水令成蟲。病起食之令胃弱。不宜同乳酪食,令霍亂也。

又云:不可同蒜食。予昔寓蒼梧,見一婦人患吞酸,諸藥不效,一日食魚膾遂愈。蓋以辛辣有劫病之功也。凡膾,若魚本佳者,膾亦佳。

魚鮓

諸魚所作之鮓。不益脾胃,皆發疥。鯉魚鮓,忌青豆、赤豆。鯖魚鮓,忌胡荽、羊肉。鮓中有蝦者、蜜瓶盛者,不可食。

上諸魚,有毒,目有睫,目能開合,二目不同,逆腮、全腮、無腮,腦中白連珠,連鱗,白鬐,腹下丹字形狀異常者,並殺人。海產皆發霍,多食令吐利。凡中毒,以生蘆根、馬鞭草取汁,大豆、陳皮、大黃煮汁,並解之。

《素問》曰:魚熱中。

丹溪曰:魚在水無一息之停,令之動火。

孟子曰:舍魚而取熊掌。良有以也,食者節焉。

味部

味鹹,氣寒,無毒。主殺鬼蠱邪疰毒氣,下部䘌瘡,吐胸中痰癖,止心腹卒痛,堅齒,止齒縫出血。中蚯蚓毒,化湯中洗沃之。又用接藥入腎,利小便,明目,止風淚。多食傷肺喜咳,又令人失色膚黑,走血損筋。病嗽及水者宜禁之。一種戎鹽,其用稍同。

味酸、咸。氣汁利。除熱止煩滿,殺百藥、魚肉菜蕈及湯火、蛇蟲等毒。純豆者佳,豆麵合作及純面者俱不及。麵醬不宜煮鯽魚,食之令人生喉瘡。

味酸,溫,無毒。主消癰腫,斂咽瘡,散水氣,殺邪毒,一切魚肉菜毒,治產後並金瘡傷損血暈,下氣除煩,破癥塊堅積,婦人心痛血氣。酸益血也,米造者良,穀氣全也。多食損牙齒、筋骨、胃臟、顏色。治口瘡,以醋漬黃檗皮,含之愈。此酸收之物,致病以漸,不宜和蛤食,不可不知。

川椒

味辛,氣溫、大熱,有毒。主邪氣咳逆,溫中明目,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除六腑寒冷,傷寒溫瘧,大風汗不出,心腹冷氣痛,除齒痛,壯陽,療陰汗,縮小便,開腠理,通血脈,堅齒髮,殺鬼疰蠱毒,蟲魚蛇毒。久服之頭不白,輕身增年。多食令人乏氣。凡用,須擇去閉口者及目盡,微炒,令出汗,舂之,取紅末用。[目]味苦、辛,有小毒。能行水,治水蠱。又治盜汗尤切。炒,為細末,以生豬上唇煎湯,調半錢匕,臨睡服,效。

秦椒

味苦、辛,溫,有毒。主風邪氣,溫中,除寒痹,堅齒髮,明目去云膜,女人月閉,產後惡血,久痢腹冷痛,利五臟。此椒味劣,不及川椒。一種野椒,採之炒雞鴨之類,香美殊勝。

胡椒

味辛,大溫,無毒。屬火而有金,性燥。主下氣,去冷痰,溫中,除臟腑風冷,止霍亂及冷痢,殺一切魚、肉、鱉、蕈等毒。

丹溪云:胡椒性燥,辛辣快膈,人喜食之,大腸肺氣脾胃積久成病,凡氣痛而食之,愈是大禍也。

豆豉

味苦,寒,無毒。主傷寒頭痛,瘴氣惡毒燥悶,虛勞喘吸,瘧疾骨蒸,去心中懊惱,發汗,殺六畜毒,及中毒藥、蠱氣。各處所造不一,蒲州尤佳。

味甘、平,無毒,微溫。主心腹邪氣,安五臟,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眾疾,和百藥,養脾氣,明耳目,除心煩,飲食不下,腸澼,肌痛,口瘡。有出崖石上者,樹木上者,土中者,人養者,皆隨地土人事所出不同,諸家辯論未的,要之,當以花為主。出野之中,花色良,毒甚雜,蜂必採,其糞穢方得成蜜,其間必有制伏之妙,不得而知。故夏冬為上,秋次之,春則易變而酸。閩廣蜜極熱,以其龍荔、草果、檳榔花類熱多,雪霜亦少故也。川蜜溫,西南之蜜則涼矣。色白味甜,汁濃而砂,所以入藥。忌蔥、萵苣。

丹溪云:蜜喜入脾,食多之害必生於脾。東南地卑濕,稟氣薄土,生火宜也。

砂糖

味甘,寒,無毒。性冷利。主心肺大腸熱,和中助脾,殺蠱,解酒毒。多食損齒,發疳,心痛,生蟲消肌,小兒尤忌。同鯽魚食,成疳蟲。同筍食,筍不化成癥。同葵菜食,生流澼。

丹溪云:砂糖甘,屬土,甘生濕,濕生胃中之火,所以損齒也。

飴糖

味甘,溫,無毒,入足太陰經。有紫色濕軟者,有白色枯硬者。主補虛乏,止渴消,去惡血,潤肺和脾胃。魚骨鯁喉中及誤吞錢環,服之出。中滿不宜用。嘔吐家忌之。仲景謂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甘故也。糯與粟米作者佳,余不堪用。多食發脾風。

丹溪云:大發濕中之熱。

芥辣

芥菜子研之作醬,香辛。通五臟。歸鼻眼。又可藏冬瓜。

茴香

味辛,平,無毒。主破一切臭氣,開胃下氣,止嘔吐霍亂,調中止痛,主腳氣,膀胱冷氣腫痛,或連陰髀引入小腹不可忍,腎勞㿗疝,及惡毒腫痛。

蒔蘿

辛,溫。殺魚肉毒,健脾,腹冷食不消,霍逆腎氣,小兒脹。

砂仁

味辛,溫,無毒。主下氣消食,脾胃氣結,冷瀉腹痛。

杏仁

味甘、苦,有小毒。主下氣,潤心肺,散風寒咳嗽,消心下急痛,散結潤燥,通大腸秘。雙仁、半生熟者勿食。忌粟米。

梅仁

味酸,無毒。能除煩熱。

香油

冷,無毒。發冷疾,滑骨髓,發臟腑渴,困脾,下三焦熱毒氣,通大小腸,殺五黃及蛔心痛,並一切蟲。生則冷,熟則熱。治飲食物,須逐日熬熟用之,經宿則動氣,有齒牙脾胃疾者不可食。

丹溪曰:香油須炒芝麻取之,人食之美不致病。若又煎煉食之,與火無異。予以芝麻大寒,炒而取油,其性仍冷,復經煎煉固熱矣,未必至於無異於火。丹溪救時之弊,其憂深言切如此。

辛,熱,有毒。

海藏云:古人惟以麥造麴釀黍,已為辛熱有毒,嚴戒如此。況今之醞者,加以烏頭、巴豆、薑、桂之類大毒大熱之藥,以增其氣味,益加辛熱之餘烈,豈不傷沖和,損精神,涸勞衛,竭天癸,夭人壽耶?

江云:能行諸經而不止,與附子相同,味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下而緩也。為導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極高之分。若味淡者,則利小便而速下也。

丹溪云:《本草》止言其熱而有毒,不言其濕熱,濕中發熱,近於相火,大醉後振寒戰慄者可見矣。

又云:酒性喜升,氣必隨之,痰鬱於上,溺澀於下,肺受賊邪,全體大燥,恣飲寒涼,其熱內郁,肺氣得熱,必大傷耗。其始也,病淺,或嘔吐,或自汗,或瘡疥,或鼻皶,或自泄,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出也。其久也,病深,或為消渴,為內疽,為肺痿,為內痔,為鼓脹,為失明,為哮喘,為勞嗽,為癲癇,為難名之病,倘非具眼,未易處治,可不謹乎。

味鹹。溫中消食,殺魚腥,去菜毒,潤皮膚,調臟腑。

晚採粗者曰茗,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早採細者曰茶,主下氣消食。已上《本草》所載,後代諸家及《茶經》、《茶譜》、《茶錄》等書,論悉備矣。近世人所用蒙山茶,性溫治病,因以名顯。其它曰宜興茶、陸安茶、東白山茶、神華山茶、龍井茶、閩蠟茶、蜀苦茶、寶慶茶、廬山雲霧茶,俱以味佳,得名品類。土產各有所宜,性味不能無少異。大抵茶能清熱止渴,下氣除痰,醒睡,消食解膩,清頭目,利小便。熱飲宜人,冷飲聚痰。久飲損人,去人脂,令人瘦。又嘗聞一人好食燒鵝,日常不缺,醫者謂其必生脾肺癰疽,後卒不病。訪知此人,每夜必啜涼茶一碗解之故也。茶能解炙炒之毒,於此可見。

味甘,溫。調中下氣,開胃,化水穀,消宿食,主霍亂,心膈氣痰,破癥結,去冷氣,治赤白痢,治小兒腹堅大如盤,落胎,下鬼胎。六畜脹者,煮汁灌之愈。人反悶滿胃,效神於藥。

微寒,甘肥。補五臟,利大腸,主口瘡。[酪]味甘、酸,寒,無毒。主熱毒,止渴,解散發利,除胸中虛熱,身面上熱瘡、肌瘡。[醍醐]主風邪痹氣,通潤骨髓。[乳腐]潤五臟,利大小便,益十二經脈。微動氣。四種皆一物所造,牛乳、羊乳、馬乳,或各或合為之。四種之中,牛乳為上,羊次之,馬又次之。而驢乳性冷,不堪入品矣。眾乳之功,總不及人乳。昔張蒼無齒,置乳妻十數人,無食盡飽,後年八十餘,尚為相,視事耳目精神過於少年。生子數人。頤養之妙也。

辣米

味辛辣,氣大熱,有毒。破氣燒脾,發五痔癰瘍,昏耳目,致浮腫虛恚。[子]榨油,味甘溫,又愈百病。

上五味所以調和飲食,日用不可無者。

《素問》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人之五宮,傷在五味。蓋人之有生,賴乳哺水穀之養,而陰始成。乳哺水穀五味具焉,非陰之所生於五味乎。五味益五臟,過則傷焉。如甘喜入脾,過食甘則脾傷。苦喜入心,過食苦則心傷。咸喜入腎,過食鹹則腎傷。酸喜入肝,過食酸則肝傷。辛喜入肺,過食辛則肺傷。非五宮之傷於五味乎。況醬醋之味,皆人為之,尤能傷人。故曰厚味發熱。人若縱口腹之慾,飲食無節,未有不致病而夭其天年者矣。故飯糗茹草不害虞舜,惡酒菲食不害夏禹,蔬食菜羹不害孔子。夫聖人尚如此,況其下者乎?所以然者,又在於養心,養心莫善於寡欲。欲者,飲食類也。飲食不可絕,而可寡也。覽者宜自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