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驚搐門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目录

幼科驚搐門

先生讀書善得,間能通微理,析毫芒,靡不融徹。嫌稟質薄,甫弱冠,便求延年之術,篤志岐黃。《醫學綱目》,乃祖遺書也。既熟復久,爰自諸名家外,及一知半解、成言備採者,不問簡帙完缺,悉鉤其元,輒多創穫,名遂遠近播,男婦大小諸科並精,日來就醫以百十計。初不憚煩,亦不索一文錢,並好施捨,豫貯藥石,不時需用,貧無資者,恣取給焉。然交遊廣,酬應不支,肩輿往迎,率悵然返。蓋祝者十而詛者百,不能順也。余於先生為姻舊,札邀再四,來或不果,私竅憾之。庚戌冬,余舊居停,延至武林,偶得暢敘,緣疏闊久,坐談輒竟夕。卻憶二十年來,終歲不得一覿面,頗未盡識先生之為人,至是乃始知————先生所得者,心學也。余亦遂有出世之想,學長生恐不能,願得長不死。先生愀然曰:「不死安得長?夫人初生之日,即始死之年也。吾願以所輯《幼科驚搐門》一種,付梓布施,作活命慈航何如?」余笑曰:「施送陰騭文,只堪補壁 。此安知不覆醬瓿乎?然先生自此不死矣!」

時乾隆辛亥夏日年家眷同學弟王紹典拜題

一、驚搐總括

驚搐一也,而症不一,有本症,有兼症,有餘症,有類症。症之弗辨,而混以施治,鮮不誤矣。欲其治之無誤,在於辨之必明:孰為真,孰為假,孰為陰,孰為陽,孰為順,孰為逆。真假判焉,陰陽分焉,順逆見焉。夫然後症之不一者,或易治,或難治,而自非不治,皆可得而次第施治矣。輯驚搐總括。

搐有真假

搐有真假,此乃錢氏論百日內發搐之症也。真者不過二三次必死,假者頻發不為重。真者內生驚癇,假者外生風冷。蓋由血氣未實,不能勝任以致發搐。真搐不治。其口中氣出熱者,假搐也,治宜發散,瀉青丸去大黃,加天麻、全蠍。

搐有陰陽

搐有陰陽。肝主風,木也,飄驟急疾,莫甚於風。心主驚,火也,暴烈飛揚,莫甚於火。驚與風固有辨,而火與木則皆陽,故病在心肝。火資風勢,風資火威,風火相煽而發搐者,謂之急而屬陽也。脾胃者,土也,沉重遲滯,莫甚於土。而脾土為至陰之屬,故病在於脾而發搐者,謂之慢而屬陰也。肝常有餘,有餘則瀉而損之;脾常不足,不足則補而益之。

按錢氏云:病潮熱,寅、卯、辰時發搐,身壯熱,目上視,手足動搖,口內生熱涎,項頸強急,此肝旺也。潔古云:潮熱於寅、卯、辰時,是木旺之位。當先補腎水以制心火,地黃丸;瀉肝以止其搐,瀉青丸。

因潮熱,巳、午、未時發搐,心神驚悸,目上視,白睛赤色,牙關緊急,口內潮涎,此心旺也。潔古云:巳、午、未時,火旺之位。而熱搐者,心熱也。宜導赤散、涼驚丸或木通散,以瀉心肝之火,後以地黃丸補之。

因潮熱,申、酉、戌時不甚搐而喘,目微斜視,身體似熱(一云身熱如火),睡露睛,手足冷,大便淡黃水,是肺旺也。潔古云:申、酉、戌時,金旺之位,而肝木強,法當補脾。恐被木之賊所克害,當瀉心肝以控其勢,而後補肺。瀉心肝,宜木通散;補脾,宜錢氏異功散;治肺,小阿膠散。

因潮熱,發搐在亥、子、丑時者,此腎用事之時也。不甚搐而臥不穩,身體溫壯,目睛緊斜視,喉中有痰,大便銀褐色,乳食不消,多睡不醒。潔古云:皆因大病之後,脾胃虛損,多有此疾。故宜補脾涼心:補脾,異功散;涼心,涼驚丸。

夫寅、卯、辰、巳、午、未,陽之位也;申、酉、戌、亥、子、醜,陰之位也。錢氏、潔古以晨夕分陰陽,而證治因之,故心肝之搐多涼瀉,脾虛之搐多溫補也。

搐有順逆

搐有順逆。男搐左視左,女搐右視右;男眼上竄,女眼下竄;男握拇指出外,女握拇指入里;男引手挽左直右曲,女引手挽右直左曲——凡此皆順,反此則逆。亦有先搐左而後雙者。但搐順則無聲,搐逆則有聲。其指紋彎弓,入里者順,反外者逆,出入相半者難痊。又陽病陰脈,陰病陽脈,亦為反。其證不順者,《活幼心書》順搐散可取用之。

治有次第

治有次第。方其熱盛之時,腮紅面赤,兩目如怒,直視不轉者,即急驚之先兆也。宜當歸龍薈丸,或導赤散加燈心、薄荷,以去其熱;次服抱龍丸以安其神,則風自不作矣。如吐瀉不止之時見搖頭斜視,以手抹人,昏睡喜臥,額上多汗,其脈沉細,即是慢驚之候——若待已發,則難為力——調元湯加肉桂主之;或用參苓白朮散以補脾,琥珀抱龍丸去枳殼、枳實,加黃耆以平肝,則慢驚風不作矣。此其候宜預防者也。至於卒然昏絕、牙關緊急之時,輕者可用掐法以醒之,重者用嚏驚散,吹鼻中嚏出。如不出,則用霹靂散,或灸中衝穴,必醒;不嚏不醒,不可治也。次用開闢散擦牙,涎出自開,然後用藥。若慢驚,則急灸百會穴。法詳本症。

二、本症

看是驚症,混以驚治,與看似驚症,誤以驚治,其害人一也。故必明乎其為本症,而後可以治驚。急驚慢驚,其本症也。乃以治慢者治急,以治急者治慢,其害人將每同,則雖本症中亦有辨。輯本症。

急驚

急驚之候,壯熱痰壅,竄視反張,搐搦顫動,牙關緊急,口中氣熱,頰赤唇紅,便結飲冷,脈洪而數。此肝風甚,而心火從之。木生火從前來者為實邪。實則瀉之,宜瀉青丸以瀉肝之風,導赤散以瀉心之火,此治急驚無上之法也。

此症由小兒內蓄實熱,失於清利,熱極生風。故不待聞聲及驚,亦自發搐,即東垣所謂「氣動驚」。大忌防風丸,治風以辛散之藥必不救。蓋外來之風可散,內熱之風不可散也。與聞大聲或大驚而發搐者,有內因外因之別,幼科混同立論,今揭而出之。治詳兼症。

凡急驚抽搐,聽其自發自止,切不可令人緊抱束系之,恐他日有痼疾,以其氣不流通故也。

凡急驚發時,牙關緊閉不醒者,急用艾炷灸兩手大指頭少商穴,在甲旁合而灸之即醒,而後施治法。

凡急驚痰氣喘急,用定喘湯加竹瀝治之。

凡急驚痰在咽喉之中,壅塞沾滯,藥食不得入者,宜吐而出之,此「在上越之」之治法也。

急驚手撮目閉,口張囟陷,魚口氣促,吐沫噴藥,昏睡不語不啼,口噤絕不飲食,遺尿遺屎,面赤如朱,皆不治之證。

灸法 先以兩手兩大指相合於甲縫中處,燒三壯;又以兩手中指相合於甲側縫中處,燒一二壯。即醒者可治,不知痛者不治。

又法 凡小兒驚風、中惡、客忤,以及痰閉、火閉、風閉,乍然卒死,即以大指掐其人中穴,病輕者一掐即啼哭而醒;倘不應,掐合谷;又不應,掐中衝;若又不應,其病至重,以艾炷如蘿蔔子大,於中衝穴灸之,火到即活。蓋中衝一穴,為厥陰心包絡之脈所出,其經與少陰心臟相通。此火一燃,則心中惕然而覺。其不知痛者,百不救一。

吐法 用殭蠶、牙皂炙焦,等分,碾細末。每服少許,以土牛膝根自然汁灌之即吐。吐後進下辰砂膏效。或但用土牛膝根取自然汁灌之,其涎自吐。

辰砂膏 下痰甚妙。

辰砂(研細,水飛,三錢) 硼砂 馬牙硝(各錢半) 元明粉(二錢) 全蠍(酒洗去毒) 珍珠(各一錢) 麝(一字,即二分半)

各為極細末,合勻,用油單紙包起,自然成膏。每用一粒許。治諸驚,薄荷湯下;胎驚,乳汁調棗湯下。

定喘湯 治急驚痰氣喘急。

南星(制) 梔子仁(炒) 石膏 杏仁泥 薄荷 赤苓

水煎,入竹瀝服之。

慢驚

慢驚之候,多由吐瀉。因致氣微神緩,昏睡露睛,痰鳴氣促,驚跳搐搦,或乍發乍靜,或身涼,或身熱,或肢體逆冷,或眉唇青赤,面色淡白,其脈遲緩,或見細數,此脾土敗肝木乘之,故慢驚為難治也。宜速救真元,調元湯加肉桂,大劑頻服之,此東垣之神方,誠治慢驚之秘法也。

小兒慢驚多因病後,或因吐瀉,或因誤服藥餌,損傷脾胃所致。然亦有脾胃素弱,或受風寒,則不必病後及誤藥者,總屬脾胃虛寒之症。故張氏云:治慢驚之法,但當速培元氣,即有風痰之類,皆非實邪,不得妄行消散,再傷陽氣以致不救。

凡慢驚,脾土微虛,微瀉而內不寒者,可平補之,宜六神散、四君子湯或五味異功散。

脾腎俱虛而臟平無寒者,宜五福飲。又陰血生於脾土,宜四君子湯加當歸、棗仁。

脾氣陽虛而寒者,宜理中湯。痰多者,六君子湯加炮姜。脾腎陰陽俱虛而寒者,唯理陰煎為最妙。

脾腎虛寒之極,或吐瀉不止者,宜附子理陰煎。再甚者宜六味回陽飲,或四味回陽飲,量兒大小與之。

脾腎虛寒泄瀉不止者,宜胃關煎。

凡慢驚元氣虧損,而至昏憒者,急灸百會穴。若待下痰不愈而後灸之,則元氣脫散而不救矣。

三、兼症

兼症者,因他症而發為驚症,或因他症之失治而轉為驚症也。驚只急、慢兩症耳,而症之兼者未易一二數。於是有症既兼,治亦宜兼;於是有症雖兼,治不必兼,致不同矣。輯兼症。

臍風發搐

甫出胎七日前,啼哭不止,口咂不乳,甚則發為風搐,名曰臍風。此胎毒也,不治。詳臍風門。

月內發搐

兒在腹中,妊婦調養乖常。或因忿怒,或緣驚撲,或挾風邪,以致有傷於胎。自七日後及一月內,即病發搐者,此胎驚也。其症壯熱翻眼,握拳咬牙,身腰強直,涎潮嘔吐,搐掣驚啼,腮縮囟開,或頰赤,或面赤,或眼合(凡胎驚眼合,不可誤作慢驚,妄用溫藥)。視其眉間氣色,黯而青黑者不治,赤而鮮碧者可治;虎口指紋反出外者不治,曲入里者可治。以至聖保命丹,金銀燈心湯下東垣安神丸。又方取豬乳,細研辰砂、牛黃、麝,各少許,調抹口中,其效如神。搐不止者,是謂胎癇不治。

變蒸發搐

此亦胎病。其逢蒸期,熱甚發搐者,只用導赤散、瀉青丸,治之效。若每逢蒸期作搐者,病自內生,不急治必成癇疾,宜秘傳三聖散,頻頻細與服之,以不發為度。

三聖散

白滑石(飛,兩半) 甘草(二錢半)

和勻作三份:一份用青黛一錢和勻,名安魂散,早用淡竹葉湯下;一份用硃砂飛,一錢和勻,名鎮心散,午用燈心湯下;一份用苦梗研細末和勻,名定魄散,晚用蘇葉湯下。

驚恐發搐

小兒元氣素實,痰熱客於心間,因聞非常之聲,見異類之物,或爭鬥推跌,致驚其神,痰壅氣逆,遂成驚搐,即東垣所謂外物驚也,其症發過即如常。若無他症,或一日一發,或間日一發,宜先以理痰丸順氣開痰,後用安神丸調之。

有元氣本不足,因大驚卒恐,致傷神志,精神憒亂而發搐者,以收復神氣為主。張景岳曰:「小兒忽被大驚,最傷心膽之氣。」《內經·口問篇》曰:「大驚卒恐,則氣血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經脈空虛,血氣不次,乃失其常。」此《內經》概言受驚之病有如此,矧小兒氣血,尤非大人之比。若大驚卒恐,則其神氣失散,憒亂不堪,尚何實邪之有?斯時也,收復正氣,尤恐不暇,顧可復為清散邪?即如硃砂、琥珀之類,不過取其鎮墜之意,亦非救本之法。今幼科諸書,皆以大驚之證,例作急驚,誤亦甚矣!不知急驚由於風熱,慢驚由於脾腎之虛,皆不由驚而得。而此以大驚致困者,本乎心膽受傷、神氣陡離之病,收復神氣為主,宜秘旨安神丸、團參散、獨參湯之類,加金銀等物煎服之。

秘旨安神丸 原治心血虛而睡中驚惕,並治大驚卒恐。

人參 棗仁 白茯神 半夏(各一錢) 當歸 白芍 橘紅(各七分) 五味子(七粒)

上為細末,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生薑湯化下。

團參散 治心虛血熱,自汗盜汗,並治大驚卒恐。

人參 當歸(等分)

為細末。用豬心一個,切作三片。每以藥末一錢,用豬心一片,煎湯調服。

獨參湯 治氣虛氣脫,神散魂離,以此亟救,「元陽草還丹」之名,誠不愧也。

人參不拘多少,同炒米、煨薑、紅棗濃煎湯,徐徐服之,實有起死回生之力。

外感發搐

外感風寒,失於發散,熱盛發搐者,其症發過略醒,須臾復發。先用導赤散吞下瀉青丸,以清心肝之熱,後以抱龍丸治痰,保命丹除風,緩緩調之。大忌腦、麝、金石鎮墜之藥,引邪深入臟腑,千中千死。

錢氏云:「傷風發搐,因傷風后得之,口中氣出熱,呵欠頓悶,手足動搖,大青膏主之。小兒生來怯弱者,多此病也。」潔古云:「證同大人傷風寒痰疾之類,當辨有汗無汗,陰症用大青膏,陽症用小續命湯,開發則愈也。」

內傷發搐

內傷飲食,失於消導,熱甚發搐者,其症發過略醒,醒多啼哭,須臾復發,不思乳食。先用陳皮麥芽湯吞下五色丸,或三黃枳朮丸,推去宿食,則痰自除;復用辰砂五苓散,或抱龍丸調之。錢氏云:「傷食發搐,因傷飲食後得之,身體溫,多唾,多睡,或吐,不思乳食而發搐,當先定其搐,搐退,白餅子下之,後服安神丸。」潔古云:「傷食發搐,謂不因他症,忽然而搐者,由飲食過度,致傷脾胃,故兒多吐多睡,不思乳食。脾胃既虛,引動肝風則發搐。當先定其搐,如羌活、防風煎湯下瀉青丸,後用白餅子下其食,漸漸用調中丸、異功散養其氣。」

凡治急驚風,除傷食一症外,不可遽用下藥,必先問其大小便何如。若小便清,大便通利,其邪在表,只用導赤散加防風,或瀉青丸去大黃,加全蠍作湯服之,邪去風自退,後以辰砂五苓散調之。不可犯麝香,恐引邪入里。若小便赤澀,大便閉結,此邪在裡,可用五色丸漸漸下之,或三黃枳朮丸,及膽導法。不可用巴豆及溫熱藥大下之,恐搐虛熱不消也。如大便潤者,雖有食亦忌下,先用辰砂五苓散,或琥珀抱龍丸定其搐,後以消食藥調之。

三黃枳朮丸

黃芩(二錢) 川連(酒洗) 大黃(酒煨) 神麯(炒) 陳皮 白朮(各一錢) 枳實(五分)

為末,湯浸蒸餅丸,百沸湯下。

中暑發搐

中暑惟夏秋有之。其症初起,身熱自汗,面垢,唇舌皆赤,氣出如火,口中大渴,大小便赤澀,熱傷神氣,煩躁不安,忽焉昏不知人,反張搐搦,其脈則沉細而數,此為暑風。由煩躁過甚,血不榮筋所致,不可作風治,宜清暑涼心,下痰安神,卻暑丹主之。

有夏月卒倒,角弓反張,不省人事,手足搐搦,亦有不搐搦者,宜黃連香茹飲,加羌活一錢灌服。虛人多汗,再加黃耆、人參各一錢。又法治夏月卒倒,不省人事,先用吐法,即《內經》「火鬱發之」之義。吐醒後方可用清暑之劑調之。其虛而不可吐者,則清暑,用黃連香茹飲增減,或辰砂益元散。亦有挾食挾氣而致者,更宜詳審。小兒多驚痰與食滯,當以脈證為主,惟脈虛者方可作暑治。

卻暑丹

五苓散(一兩) 黃連(末) 甘草(末。各二錢) 硃砂(飛,一錢半)

和勻,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麥冬湯煎下。

霍亂髮搐

乾霍亂,其病在胃,神氣變亂,心腹絞痛,不吐不瀉,邪上下不得出,所以氣逆痰聚而發搐。死在須臾,真惡候也。速宜瓜蒂散,或淡鹽湯探吐之,俟其吐後,乃用藿香正氣散以和其胃氣。

即絞腸痧也。其症忽然心腹絞痛,不可忍,上不得吐,下不得瀉,痰壅腹脹,手足厥冷,六脈沉細或伏,不急治之必死。若見喘而搐者,法在不治。

吐法 用瓜蒂、豬牙皂、硃砂共為末,每少許,以淡豆豉湯服之即吐。

藿香正氣散

藿香 紫蘇 白芷(各一錢) 厚朴 白朮 廣皮(去白) 桔梗 半夏(各四分) 茯苓 炙草(各一錢)

加枳實六分,為細末。薑汁調下。

吐瀉發搐

有先病吐瀉後發搐者,因吐瀉不止,脾虛生風,乃慢驚也,宜參苓白朮散主之。如吐瀉未止,又加發搐者,宜參苓白朮散加肉果霜作丸服。如先發搐後吐瀉者,因病時多服利驚之藥,脾胃受傷所致,宜補澀之,方同上。

按此,須准較陰陽虧盛,淺深若何。如脾虛而內不寒者,可平補之,調元湯加芍藥,或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選用。若遍身、四肢、口鼻俱冷,手足微掣,昏睡露睛者,宜速救真元,以免竭脫,調元湯合小建中湯,大劑頻服之,或六君子湯加薑、桂,理中湯加附子亦可。若脾胃伏熱,身熱大渴,吐瀉數次,即發搐搦者,此症夏月最多。屢見時醫率用腦麝丸丹,作驚風治,竟致不救。法當兼清暑熱,用參、朮、芍藥以補脾中氣血,麥冬、黃連以清金制木,或辰砂益元散,或黃連香茹飲,增減治之自愈。

痢疾發搐

有痢未止而發搐者,因誤服辛熱止澀之劑,致積毒內鬱而熱甚,故發搐也。宜瀉青丸加黃芩、黃連,蜜丸,甘草湯下。其痢止後發搐者,作脾虛治,東垣調元湯加白芍主之。若搐後變痢,是因風邪傷脾入里,故便膿血也,先用小柴胡湯加大黃下之,後以加減龍薈丸調之。

加減龍薈丸

當歸 川芎 廣皮 青皮(各一錢) 黃連(酒炒) 黃芩(酒炒。各錢半) 山梔 木香(各五分) 人參 炙草(各一錢)

為末。另用阿膠三錢,溶化作丸,陳米湯下。

瘧疾發搐

每日熱時發搐,瘧止搐止者,此不必治搐,但治其瘧,瘧止則搐自止。初起宜用劫藥:風瘧,小柴胡湯;暑瘧,白虎湯;食瘧,平胃散;痰瘧,用檳榔吐出其痰即愈。久瘧,宜補脾平肝,加減平瘧養脾丸主之。先搐後瘧者,此肝傳脾也,宜養脾丸;先瘧後搐者,此脾虛生風也,治同慢驚。

陳氏云:「按《內經》謂『十二經皆有瘧』。究其所因,大要不離乎少陽膽經。夫瘧之不離乎少陽,猶咳嗽之不離乎肺也。蓋凡寒熱往來,總為少陽所主,早能和解表裡,分理陰陽,則瘧邪霍然而散。由其誤認為驚風,輕施鎮墜,以致邪正激搏,營衛遲留,陽欲入里,陰內阻之,陰欲出表,陽外遏之,少陽欲升不得升,太陰欲降不能降,乃致神情憒亂,臨瘧而搐,宜清脾飲解之,其搐自止。」

平瘧養脾丸

黃耆 人參(各一錢) 白朮 當歸 白茯苓 半夏曲 黃芩 廣皮 常山 鱉甲(醋炙) 使君肉 柴胡 草果 厚朴 神麯(炒。各七分) 肉桂(五分) 青皮(六分) 炙草(五分)

神麯糊丸。陳米湯下。

疫病發搐

凡遇地方疫癘流行之時,小兒作熱,即是時疫。乍有眼目上竄,角弓反張,手足搐掣,不可誤認驚風,但以時疫治之自愈,宜服太極丸。

鄭奠一云:「小兒受時疫,悉與大人同。而時見驚搐,類於驚風,誤治多死。用大人治疫清解諸法,減小劑料治之。小兒不能言,遇當下證,既不知其譫妄,復難驗其舌苔,則當察其唇之赤而燥,即是下症。此幼科之要訣也。」

咳嗽發搐

此其病在肝肺,亦當視其新久衰旺若何。如初得咳嗽時,痰盛氣逆,連聲不止而發搐者,宜丹溪薄荷湯,或葶藶丸,蘇葉湯下,利去其痰,咳止搐亦止矣。惟久嗽發搐,面青而光,唇白如練,咳而喘促,此肺虛而肝木乘之也,病不可治。如無上證,身熱而渴,宜小阿膠散。或搐甚者,宜先補肺後瀉肝。補肺,阿膠散;瀉肝,瀉青丸。如搐後咳嗽,非驚痰未去,即風邪人肺也。驚痰未去,丹溪鎮驚丸;風邪入肺,人參荊芥散再發之。

丹毒發搐

此其病在少陽。先發丹後發搐者,毒自外入內也,不治。先發搐後發丹者,毒自內出外也,可治。內服防風升麻湯,或加減升麻葛根湯、大連翹飲,外用砭法。

陳氏云:「丹毒雖云風熱,而由胎毒之發者十之八九,小兒最多,方脈無此。世有丹毒發而不知者,蓋此毒發於隱密之處,倘父母不覺,遂致傷兒。大凡小兒頭面、四肢、胸背脅腋,忽有紅暈一點,漸次散開,色如錦紋,外帶黃色,即是火丹。速宜砭去惡血,內服沆瀣丹,庶不至內攻作搐。若醫者不知針砭,妄用搽敷逼毒入內,致作搐而死,每見丹毒之禍兒者比比矣。

加減升麻葛根湯

升麻 葛根 桔梗 川芎 赤芍 歸尾 羌活 柴胡 甘草

各等分,井水煎服。此驚丹之要藥也。

瘡瘍發搐

此胎毒也。由醫者不先內托解毒,誤用砒霜毒藥搽之,逼毒入內,以致瘡忽自平。亦有不因搽藥,毒自陷入而平者,其症腹脹便秘,膚無血色,目閉不開,發為搐搦,乃惡候也。速服雄黃解毒丸,升麻湯下。瘡出則吉,瘡不出加喘者死。

凡小兒未周歲,不問癰毒、瘡疥、丹瘤,但發搐者皆難治。因脾胃脆嫩,穀氣未實,難以藥攻也。

雄黃解毒丸

雄黃(另研) 鬱金(各一兩) 巴豆(去油炒焦,八錢) 乳香 沒藥(另研。各二錢)

各製為末,醋糊丸,硃砂為衣。此方治諸惡病甚妙。

痘疹發搐

此其病在心。初起三四日間,熱盛發搐,乃常候也。宜導赤散加辰砂調服,痘出則吉。屢搐者凶。痘正發時作搐者,錢氏涼驚丸加辰砂主之。搐不止者不治。收靨後作搐,此痘毒倒陷,雄黃解毒丸,紫草湯下。復出者吉,搐不止者凶。

痘稟先天胎元之毒,遇時行而發。其證初起,兩眼含淚珠如水晶,鼻氣出粗,睡中驚惕,兩耳紋現,惡熱不惡寒,是謂痘症。詳本門宜考。

麻疹發搐

此非比雜症,或喉中無痰,未為真搐。當分時論吉凶,如見於發出未盡之時,俱屬無害,不可稱為驚風,而用風藥。治宜疏托,少加清涼,使疹出盡,驚惕自釋。若見於已出沒之後,身熱不除而作搐者,斯為險候,宜導赤散加人參、麥冬,送安神丸。或清上焦之火與痰,並利小便亦佳(小便清者可治,短少者不可治。)

導赤散

生地(半錢) 木通(十錢) 人參 麥冬(各一錢) 甘草(五分) 竹葉(三十片)

水煎服。

安神丸

川連 當歸 麥冬 茯神 甘草(各五錢) 辰砂(一兩) 冰片(二分半)

上為細末,蒸餅和豬心血搗勻,為丸米粟大。每服十丸。

當歸養營湯 治疹後渾身壯熱,未至羸瘦,但多搐搦,煩躁不寧。是熱在心脾二經也。此方與黃連安神丸,間而服之,無不效者。

當歸 川芎 生地 麥冬 梔子 木通 甘草 淡竹葉 燈心

便秘加大黃。水煎服。

黃連安神丸

川連 當歸 龍膽草(各二錢) 石菖蒲 茯神(各一錢) 全蟲(五隻)

上為末,蒸餅搗豬心血,丸如粟米大,辰砂為衣。每服十丸,燈心湯下。

加味四物湯 治疹後時發壯熱,煩躁不寧,搐搦驚悸,神昏志亂者。此陰血耗散,餘毒入肝而傳於心也,用此養血安神。

當歸 川芎 地黃 芍藥 麥冬 棗仁 茯神 石菖蒲 龍膽草 黃連 甘草 辰砂 竹葉 燈心

水煎服。或為末,豬心血蒸餅丸服。

四、余症

搐搦大勢,雖云稍解,而兼夾雜症,尚弗盡除,將必支蔓難圖,實乃本根未拔也。斯更宜條分縷析,有要有倫。夫是以原始要終,其難其慎,深懼養虎,敢憚畫蛇,輯余症。

搐久舌黑

搐久不止舌黑者,熱極也。內服涼驚丸,外用生薄荷煎湯洗之。轉紅者吉,仍黑者凶。

搐久便秘

搐久不止,大小便秘者,八正散主之。如大便只四五日不通,不可遽用利藥,宜豬膽汁導法通之。

搐久神昏有痰

兒病日久,其搐似止不止,神昏有痰者,此病在心,不早治,必成癇症,利驚丸主之。

利驚丸

膽草 防風 真青黛 蘆薈 膽星 鉤藤(各二錢) 鐵華粉 牙硝(各一錢) 硃砂(飛,一錢) 腦麝(少許)

為末,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金銀煎湯下。

搐時鼻衄

搐時鼻衄不止者,此心肝二經之火乘肺也。宜瀉二經之火,硃砂涼驚丸主之。

凡急驚鼻衄者,乃陽明經中熱壅將散,從血而解也,易治。若口中吐血者,乃心血為熱迫妄行也,難治。宜犀角湯加滑石、丹皮、黃連、梔子。

硃砂涼驚丸

黃芩 黃連 山梔 連翹 桔梗 甘草 人參(各等分) 薄荷

水飛硃砂為衣,蜜丸芡實大。麥冬湯下。

犀角湯

犀角 防風 木通 甘草 桑白皮 茯苓(各等分)

水煎服。

搐時失音

搐時失音者,木通湯主之。

木通湯

木通 石菖蒲 防風 桔梗 真桑螵蛸 全蠍(焙) 炙草 殭蠶(各二錢半) 膽星(一錢)

共為末。每服二字,紫蘇三片,煎湯調服。

搐後失音

此因痰入心肺竅中故也。不早治必成瘖人,宜加減錢氏安神丸主之。

搐後失音,亦有腎怯,不能上接於陽。瘖不能言者,其候肢體羸瘦,目白睛多,或兼解顱、呵欠、咬牙等證,宜六味地黃丸加巴戟、遠志、石菖蒲等藥。

加減錢氏安神丸

黃耆(炙) 人參 歸身 川芎 麥冬(去心) 石菖蒲 木通 炙草 遠志(去心,薑汁浸,各一錢) 寒水石(錢半)

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蘇葉三片,煎湯下。每日取豶豬心連肺處,割一半,煎湯飲之,以助藥力,久服神效。

又方 治痰迷心竅不語

薺菜,煎湯服,效。

搐後目不明

此肝虛也,地黃丸主之。

搐後瞳斜

搐後瞳斜不正者,宜人參、阿膠(糯米炒)各一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愈乃止。

搐後睡眠不醒

此心脾二經之邪熱未盡也,安神丸主之。

搐後目動咬牙

此皆由病後津液枯燥,不能榮其筋脈所致,亦有肝經風熱而生風者,當視其氣血有餘不足而治之。其日中發熱飲冷而動者,氣有餘也,用瀉青丸。夜間盜汗及睡不寧而動者,血不足也,用地黃丸。或因肝經風邪,傳於脾腎,亦令咬牙,先用柴胡清肝散,次用五味異功散、六味地黃丸。若因脾胃虛熱,用補中益氣湯,加芍藥、山梔。實熱用瀉黃散,蓋牙床屬手足陽明故也。若肝腎虛熱,用六味地黃丸。

搐後唇內生瘡

此心脾二經之熱也。內服洗心散,外以柏連散加硃砂搽之神效。

搐後餘熱

餘熱不退,當辨虛實。如壯熱、面赤、唇燥、大小便不利,此為實熱,或因服補脾之藥太早故也。宜涼驚丸,或小柴胡湯,加大黃微利之。如面㿠白,唇潤,大小便自調,此虛熱也,宜清心丸。虛而寒者,四君子湯加炮姜。

清心丸

人參 麥冬 茯苓 柴胡 防風 炙草 硃砂(飛)

蜜丸芡實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丸,淡竹葉湯下。

搐後喘咳

搐後發熱喘咳者,亦宜察其虛實治之。如身熱飲水、鼻干唇燥、脈疾有力,此熱在心肺,為實熱,宜從小便利之,寧肺散。如面㿠白,不熱不渴,此虛熱也,阿膠散主之。

寧肺散

桑白皮(炒) 葶藶(炒) 赤茯 車前 梔子(等分) 炙草(減半)

薑棗煎。

搐後消瘦昏憒

搐後肌膚消瘦,精神昏憒者,此為驚疳也,安神丸主之。

安神丸

茯神(去心) 蘆薈 琥珀 黃連 赤茯(各三錢) 膽星 遠志 甘草(湯煮洗) 蝦蟆(灰) 石菖蒲 使君肉(各一錢)

山藥煮糊丸,燈心湯下。

搐後食少形瘦

此宜補脾和中丸主之。

和中丸

錢氏異功散(一兩) 青皮 砂仁 使君肉(各一錢)

另取神麯作糊為丸,陳米湯下。

搐後心神不寧

搐後心神不寧者,宜定志丸。脾胃虛弱,參苓白朮散最佳。

搐後虛腫

由瘥後血氣尚虛,熱在皮膚,身面俱腫,宜萎蕤、葵子、龍膽草、茯苓、前胡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煎服。

搐後癱瘓

此左氏所謂「風淫末疾」是也。肝主筋,肝熱則筋弛而長,長則軟弱,手足伸而不能屈矣。肝寒則筋縮而短,短則拘攣,手足屈而不能伸矣,並宜六味地黃丸主之。拘攣者,加附子、肉桂。軟弱者,加知母、黃柏、當歸、牛膝、續斷,蜜丸服。(治法又詳癇後癱症條)

搐後成癇

者,痼疾,非暴病也。由小兒血脈不斂,骨氣不聚,為風邪所傷,驚怪所觸,乳食失節,停痰結癖而得之。其症卒然仆地,四肢強直,目閉或眼珠翻上不轉,口噤或有咬其舌者,口中涎出,或無涎者,面色或青或白,或作六畜聲,其狀不一,乃小兒之惡候也(急慢驚不作聲,不吐沫,與此不同)。昏暈一時,醒即如常,或旬日一發,或月一發,或歲一發。古人有「三癇」、「五癇」之名,又與急慢驚風同論,症治太多,訖無定說,遂使後學莫知適從。愚不自揣,約而斷之。所謂「三癇」,乃原其發病之因;所謂「五癇」,則敘其病發之狀也。此則因妊娠時,七情驚怖,子感母氣,生來便有是病者,名曰胎癇,不治。其由驚風既平之後,未服豁痰安神之藥,以致痰迷心竅,頓成癇症者,則當論其新久虛實治之。如年尚未久,神志清明,動作如常者可治。至於語言含糊,狀類癡呆,已無及矣。故宜治之於早。方初病搐時,便當服通竅、化痰、鎮心之劑,以除其患。倘醫者慮不及此,或其父母因兒發過便醒,任其淹延歲月,乃致頑痰膠固,為終身不治之症。每見有在水火而卒發者矣。凡症癇初起,耳後高骨必有青紋,紛紛如線,見之急為抓破,須令血出,可減其患。治癇之方,幼科所載甚多,幾無可取者,惟斷癇丸、通心丸、集成定癇丸、河車八味丸,誠治之要藥也。

程氏云:「癇症雖有五臟之殊,而為痰涎則一,定丸主之。既愈之後,則用河車丸以斷其根,此余頻治取驗者也。若妄意求奇,失之遠矣。」

斷癇丸 治諸癇屢驗如神。惟從前攻伐太過致中氣虛衰,或年深日遠,肝腎已虧者忌用,宜用後二方。

辰砂(研細末,水飛) 真珠(取新潔、未經鑽綴者,乳浸三日,研粉極細。不細傷人臟腑) 上沉香(紙裹,置懷中,待燥,碾之,忌火 鐵華粉研極細 礞石堅細、青黑,中有白星點。硝石、礞石等分打碎,拌勻,入坩鍋煅至硝盡,石色如金為度。若無金星者,不入藥。研末水飛) 甘遂(肉白,根作連珠,重實者良。用甘草湯、薺苨汁浸三日,其水如墨,以清為度,再麵裹煅熟) 川連 石菖蒲(一寸九節者良,去毛,微炒) 陳膽星(各六分) 茯苓(堅白,乳拌蒸,四錢)

共為末。別以人參二錢、白朮六錢,煎湯煮糊為丸,如芡實大。每用一丸,取豶豬心一個劈開入藥在內,線扎,長流水,炙熟取藥,研細,燈心湯下。以豬心及湯,與兒食之,三日一服。又宜常服通心丸,以通心氣。

通心丸

辰砂(研極細,水飛,四錢) 雄黃(赤如雞冠、明徹不臭者,醋浸,入萊菔汁煮干,為極細末,水飛) 馬牙硝(各一錢五分) 真麝香(五分) 金銀箔(十五片) 揀人參(去蘆) 川連(去毛,薑汁炒) 陳枳殼(麩炒。各二錢) 川芎 茯苓(堅白,去皮,乳拌蒸。各四錢) 遠志(甘草水浸一宿,去心,炒,二錢) 白附子(炮,二錢)

前五味另研勻,後七味共為細末,和勻,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麥冬湯下。此辰砂膏加減也。

集成定癇丸 治癇症從前攻伐太過,致中氣虛衰,脾不運化,津液為痰。偶然有觸,則昏暈卒倒,良久方醒。此不可見證治證。蓋病深源固,但可徐圖,惟以健脾補中為上,久服痰自不生,癇自不作矣。倘已年深日久,宜與河車八味丸間服,無不愈者。

官揀參(一兩,切片焙乾) 白朮(一兩二錢,切片土炒) 真廣皮(一兩,酒炒) 法半夏(一兩) 石菖蒲(五錢,取九節者切片) 白當歸(一兩,酒洗,曬切) 青化桂(五錢,去皮,薄桂不用) 杭白芍(一兩,酒炒) 白豆蔻(一兩,酒炒) 漂蒼朮(一兩,用黑脂麻拌炒) 南木香(五錢,忌火) 真龍齒(一兩,火煅,醋淬,研末,水飛過,曬乾,取五錢) 赤金箔(三十張) 鏡面砂(三錢,研,水飛,曬乾)

以上藥,各依分兩制過,共焙乾,研細末,篩過,煉蜜為丸,龍眼核大,硃砂為衣,貼以金箔,曬乾,瓷瓶收貯。每日早午晚各服一丸,薑湯化服。癇症未久者服此。倘系年深日久者,早服河車八味丸,午晚服此。無力備參者,不用亦可。

河車八味丸 治癇症年深日遠,肝腎已虧,脾肺不足,心血耗散,證候不時舉發。此證總歸於虛,不可以為有餘而攻逐之,致成不救。但以此丸早服,以救肝腎;前定癇丸午晚服,以寧心健脾生肺,則萬舉萬全,真神治也。

紫河車(一具,頭生男者。用白礬煎湯,揉洗極淨,薑汁同酒炙爛) 大地黃(三兩,薑汁、砂仁同酒炙) 淨棗仁(一兩,炒干) 粉丹皮(五錢,酒炒) 宣澤瀉(五錢,鹽水炒干) 嫩鹿茸(二兩,切片,炒干) 白茯苓(一兩五錢,乳汁蒸曬) 懷山藥(一兩五錢,酒炒) 川熟附(七錢半,切,焙乾) 青化桂(七錢半,去皮,研) 北五味(一兩,炒干) 大麥冬(一兩,去心,糯米拌炒)

上藥依法炮製,共焙極干,研細末,蜜丸龍眼核大。每早服一丸,用淡鹽湯化下,以飲食壓之;午及臨臥,各用前定癇丸一服。

定癇丸 男女小兒癇症,並皆治之。凡癲狂症,亦有用此藥而愈者。

天麻(明) 川貝(去心) 半夏(薑製) 茯神(去皮木) 茯苓(去皮,蒸。各一兩) 丹參(酒蒸) 麥冬(去心。各二兩) 膽星(九制者) 石菖蒲(又杵碎取粉) 全蟲(去尾,甘草水洗) 殭蠶(去嘴,甘草水洗,炒) 真琥珀(腐煮燈心,研。各五錢) 遠志(去心,甘草水泡) 陳皮(去白。各七錢) 辰砂(細研,水飛,三錢)

用竹瀝一小碗,薑汁一杯,再用甘草四兩,熬膏,和藥為丸彈子大,辰砂為衣。每服一丸,照癇分引下:犬癇(肺),杏仁五枚,煎湯化下;羊癇(肝),薄荷三分,煎湯化下;馬癇(心),麥冬二錢,煎湯化下;牛癇(脾),大棗二枚,煎湯化下;豬癇(腎),黑料豆二錢,煎湯化下。日再服。本方內加人參三錢尤佳。

河車丸

紫河車(一具) 茯神 茯苓(各一兩) 人參(五錢) 丹參(七錢)

煉蜜為丸。每早開水下三錢。

癇後癱瘓,其症手足拘攣強直,或軟弱不能舉動,目視不正,口中流涎,語言滯澀。不急治必成廢人。法當視其在左在右。在左者為血虛,其治在肝。肝主筋,血虛故筋無所養,而拘攣強直,宜補腎,地黃丸為主,乃「虛則補其母」也。在右者為痰,其治在脾。脾主四肢,痰涎流注經絡,故手足軟弱而不能舉動,宜補脾行痰,大補丸主之。

地黃丸

山藥 萸肉 熟地(各三錢) 獨活 川斷(酒洗) 白茯 丹皮 澤瀉(各二錢)

手不利加桂,足不利加牛膝,手足並不利俱加,各二錢。蜜丸,空心溫酒下。此地黃丸加減法也。

大補丸

炙耆 人參 白朮 白茯 炙草 當歸 川芎 白芍(酒炒) 半夏 廣皮(各二錢) 川烏(炮,三分)

酒糊丸,薑湯下。此十全大補湯加減法也。

五、類症

證與驚風本屬兩歧,小兒得之,醫者惑焉,概以驚治,十誤八九矣。夫症有不類而類,治有類而不類,差若毫釐,謬以千里。故既知有本,以存其真;更慮相兼,以防其雜;不厭盡余,以窮其變;又復推類,以辨其似也。輯類症。

天釣類搐

天釣者,發時頭目仰視(《綱目》云:「天釣亦驚風之症,但天釣發時,頭目仰視,驚風則無也。」又云:「角弓反張者為痙,頭目仰視者為天釣。」)壯熱驚悸,眼目翻騰,淚出不流,手足抽掣,或啼或笑,喜怒不常,甚者爪甲皆青,如祟之狀,此肝病也,但不睡臥耳。宜解利風邪,鉤藤散主之。

鉤藤散

鉤藤 茯苓(各五分) 大黃(泡,煨,二分半) 防風 硃砂(水飛) 蟬蛻 羌活 獨活 青皮 甘草(各二分)

為末,薑湯、蜜少許調服。此瀉青丸加減也。

鉤藤飲 治天釣潮熱。

鉤藤 人參 犀角屑(各五分) 天麻 全蠍梢 炙草(各二分半)

為末,薄荷湯調服。

又方

豬乳 治小兒百日內天釣神效。

內釣類搐

內釣者,腹痛多啼,唇黑囊腫,傴僂反張,眼內有紅筋斑血者是也。乃寒氣壅結所致,其病在肝,但不昏困耳。先是內臟抽掣,極痛狂叫,或泄瀉縮腳,內症一過,外症抽掣又來,內外交攻,極難調理(得進乳食者可治)。須分作兩項用藥:內釣,乳香膏、木香丸;外搐,鉤藤丸或鉤藤飲亦佳。

乳香膏

乳香(去油,淨,五分) 上沉香(一錢)

為極細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丸,用石菖蒲、鉤藤煎湯下。一方有沒藥、雞子心、檳榔各一錢,蠍梢十四個。

木香丸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全蠍(各五分) 鉤藤 木香 舶上茴香(各一錢)

先將乳香、沒藥另研,次入諸藥末,和畢,取大蒜少許,研細和丸桐子大。每服二丸,鉤藤湯下,或酒下亦可。按,前二方治內釣之要藥也。

鉤藤丸

鉤藤 白茯苓(各五分) 天麻 防風 蟬蛻 羌活 獨活 青皮 硃砂 炙草(各二分半)

除硃砂,另研為末,水煎,調硃砂末服。

鉤藤飲 治小兒臟寒夜啼,陰極作躁,此方主之。驚啼加防風、天麻、蟬蛻。

鉤藤 茯苓 茯神 當歸 白芍 川芎 木香 甘草(各一錢)

為細末。每服一錢,薑棗略煎服。其或心煩熱而啼,必有臉紅舌白,小便赤澀之證,去木香,加硃砂末一錢,木通煎湯調下,或銼散煎服亦可。

盤腸氣者,痛則傴僂腰曲,乾啼無淚,額上有汗,是小腸為冷氣所摶也。症與內釣相似,但眼內無紅筋斑血,囊不腫為異耳,宜用和平溫氣之劑,金鈴子散主之。若面色青白,口閉足冷,下利青糞,乃寒而虛者也,宜當歸散或沉香降氣湯。又,小腸有熱,亦令腹痛啼叫,夜間益甚,其面赤唇焦,小便不通或赤,小腹脹滿者是也,當用三黃丸,人參湯下。

金鈴子散

金鈴子(去皮核,用肉,二錢) 舶上茴香(鹽水炒) 木香(各一錢)

為細末。每服五分至一錢,酒調服。

當歸散 治臟寒腹痛,面青手冷,夜啼不乳。

當歸 白芍 人參(各一錢) 炙草 桔梗 廣皮(去白。各五分)

為細末。水煎半盞,時時少與服之。又有熱痛亦啼叫不止,夜發麵赤唇焦,小便黃赤,與三黃丸,人參湯下。

又 當歸散 治寒邪入腎經,小腹急脹,面青手足冷者。

當歸 木香 肉桂 人參 炙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薑棗湯調服,棗丸亦可。一方加破故紙(炒)、小茴香(炒)。

沉香降氣湯 治氣不升降,胸膈痞塞,心腹脹滿,喘促短氣,乾噦煩滿,咳嗽痰涎,口中無味,嗜臥不食。

香附(炒去毛,二兩半) 上沉香(一錢) 砂仁(三錢) 炙草(一錢半)

為細末。每服一錢,入鹽少許,沸湯點,平旦空心服。

三黃丸

黃連 黃芩 黃柏(等分)

為細末,蜜丸。人參煎湯調下。

痙痓類搐

夫發痙之候,先傷於風,又感寒濕致之。此虛極生熱,熱極生風之甚者也。傷風發熱,頭痛汗出,又自嘔逆,汗之必發痙。濕家發汗稍多亦發痙。此症項強直,腰背反張,搖頭掣瘲,口噤不語,發熱腹痛不惺惺,其狀可畏。病在足太陽經。剛痙無汗,柔痙有汗(角弓反張,一身強硬,發而終日不醒者,《內經》所謂「痙病」也。以「痙」作「痓」,蓋傳寫之誤耳。痙分剛柔,「痓」與「痙」固五分也)。其面紅眼赤,無汗惡寒,痰涎壅盛,昏憒煩渴,小便赤澀,先譫語而發者,此剛痙也。無汗當發汗。其大便滑泄,不語不渴,有汗而不惡寒,先手足冷而發者,此柔痙也。有汗當解肌。並以如聖散加減,剛痙加蒼朮、麻黃,或加葛根亦可;柔痙加白朮、桂枝;痰多加貝母、瓜蔞、枳實、紫蘇子;火盛加山梔、麥冬、花粉,去川芎、柴胡、烏藥、半夏、羌活、防風、白芷;如胸滿、口噤咬牙、大便秘者,加大黃利之。其間一證,身體壯熱,譫語口乾,手足反微寒,大便反滑泄,此剛柔不分之症。無汗麻黃葛根湯,有汗桂枝葛根湯。然後審其熱輕者,敗毒散;熱重者,小柴胡湯解之;便利不渴,汗多厥逆者,理中湯加桂枝、芍藥,痙最難痊,十救一二,過三日難治,請早圖之。

喻嘉言云:「小兒體脆神怯,不耐外感,壯熱多成痙病。後世多以驚風立名,有『四證八候』之鑿說,實則指痙病之頭搖手動者,為驚風之抽掣;指痙病之卒口噤腳攣急者,為驚風之搐搦;指痙病之項背反張者,為驚風之角弓反張。幼科翕然宗之,病家坦然任之。不治外淫之邪,反投金石、腦、麝之藥,千中千死而不悟也。」

陳氏云:「傷寒之來,豈初日便能變痙?由醫者誤治致之耳。蓋邪自太陽而入,太陽之脈,上起於頭,中行於背,下至於足,因其經脈受邪,營衛澀滯,頭項背足,皆有痛楚牽強之象。幼科見此便詫為驚風,妄行鎮墜,以致邪無所伸,而後乃變為痙。此際尚不知為誤治所致,反謂小兒固有之證,此其所以為誤中之誤也。嘗觀夏初明治小兒作搐而死,以至三五日不醒者,悉用天保采薇湯投之而愈。其子禹鑄廣傳其方,惜無一字發明,致後人莫知其義。余不辭饒舌,聊為剖露。夫天保采薇湯乃敗毒散、不換金正氣散、升麻葛根湯三方合湊者也。其中作用,以羌活走太陽而祛寒發表,以蒼、前、升、葛、陳、樸、甘、苓走陽明而除濕解肌,以芎、柴入少陽而和解表裡,以桔、半、枳、藿、芍藥入太陰而和營逐飲。或問既為三陽表藥,何以輒及太陰?曰:小兒全藉脾肺為行藥之主,此實扶中氣以托邪,非引邪入里之謂也。然其中一十七味,並非五金、八石、三黃、四神,而能於死中求活者,豈疏解之藥可以起死回生乎?由從前誤以傷寒作驚治,未經發散,以致邪閉而死。今投疏解以生者,不過為從前補其缺失,豈有奇特深義哉。第此等治法,猶為末著,若早循經治療,何至如是凶危。始效獵人之網羅四張,以庶兒一遇,苟見小兒發熱昏沉,即為分別有汗無汗,有汗者解肌散邪,無汗者開通營衛,領邪外出,神志自清,又詎有閉塞昏迷之變耶?」

按前諸論,皆用傷寒家法治六淫外傷元氣,形病有餘之症也。若無外感,由於血虛筋無所營而成痙者,則當用陳無擇、丹溪、劉宗厚、張子和、景岳諸家之法。庶表裡詳盡,無遺此失彼之患矣。

如聖散 治剛柔二痙。

羌活(上) 防風(中) 白芷(中) 柴胡(中) 芍藥(中) 人參(中) 當歸(中) 烏藥(中) 黃芩(中) 甘草(中) 半夏(下) 川芎(中) 

上用水一盞,姜三片,煎一盞。入薑汁、竹瀝溫服(加減法見上)。

麻黃葛根湯 治剛痙無汗。

麻黃 葛根 赤芍(各一兩) 豉(半合) 蔥白(三莖)

上銼散。每服二字,煎服。

按自得病以來,從未有汗者可用此方。若曾有汗過,則麻黃等劑,雖大人均在所忌。矧小兒肌膚薄,腠理疏,不勝發表,惟宜解肌。蓋不若金匱瓜蔞桂枝湯為穩也。

金匱瓜蔞桂枝湯 治太陽頭痛,發熱,身體頸項俱強,無汗,為剛痙。此即先因傷風自汗,汗多衣濕,濕久寒生,反而入內,是謂重感寒濕,寒濕內閉,反令無汗,故見以前諸症,此營衛閉塞也。設不用此以通其營衛,則未痙者成痙,已痙者難愈矣。

瓜蔞根(錢半) 桂枝(一錢) 白芍(錢半) 炙草(一錢) 生薑(三片) 大紅棗(三枚)

水煎熱服。營衛既和,微汗而解。

按,小兒發熱,身體頭項俱強,幼科誤為驚風,舍太陽陽明之邪不治,反攻其無過之心火肝風,致令外邪愈強,內氣愈弱,不至於死不止也。若早知為太陽陽明之病痙,而用此方以開通營衛,則未痙者不痙,已痙者可瘳矣。要之,小兒傷寒無汗者,不論已痙未痙,皆當以此方為主出入加減,斷無不效之理。余蓋頻用屢驗,非敢妄言以誤世也。

羚羊角散 治傷寒陽痙身熱,無汗惡寒,頭項強直,四肢疼痛,煩躁心悸,睡臥不得。

羚羊角 犀角 防風 茯神 枳殼 人參 麥冬 葛根 柴胡 熟石膏 炙草(各七錢半) 龍齒(煅,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用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渣溫服,不拘時。

按,此症先由外感風寒濕氣,閉其腠理,不能開通,致內出之氣,壅滯作熱。而風寒濕客於肌肉之間,被內熱所蒸,皆化為熱,猶未入里,故以辛涼解散之。其實治熱,非治風寒濕也。嘉言謂此方治傷寒陽痙,深得清解之法。

桂枝葛根湯 治柔痙有汗。

桂枝(一錢) 白芍(錢半) 葛根(錢半) 生薑(三片) 大紅棗(三枚) 炙草(一錢)

水煎溫服。仍欲微似有汗,庶風邪自出,而汗孔自閉。不可令其大汗,致傷營氣。

海藏桂枝加川芎湯 治發熱自汗柔痙,比前方藥性微輕。

桂枝(錢半) 白芍(二錢) 防風 川芎 炙草 生薑(各二錢) 大紅棗(三枚)

水煎熱服。

按,此方不特治痙,凡小兒外感初起發熱,不論有汗無汗,皆宜用之,效捷桴鼓。

海藏柴胡加防風湯 治汗後不解,乍靜乍躁,目直視口噤,往來寒熱。此症太陽陽明已罷,邪尚未解,傳入少陽半表半裡,故以小柴胡湯,加防風和解之,不使之入里也。

人參(七分) 柴胡 黃芩 半夏 防風(各一錢) 炙草(五分) 老薑(三片) 大紅棗(一枚)

水煎熱服。

海藏防風當歸湯 治發汗過多,發熱,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太陽兼陽明也。宜去風養血,速救陰營,以靜勝躁也。

防風(錢半) 當歸 大生地(各二錢) 川芎(一錢)

水煎熱服。

海藏附子散 治傷寒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頭搖口噤,頸項強直,此由汗多亡陽也。

肉桂 附子(制,各七分) 白朮(錢半) 川芎(一錢八分) 大棗(五枚)

水煎,溫冷服。

或問:天釣、內釣、盤腸、痙病,症屬何臟?何以辨之?曰:「《經》云:『身半以上,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氣主之。』故天釣在上為陽,生於風熱,宜發之。內釣在下為陰,生於寒冷,宜溫之。二釣皆足厥陰肝病也。足厥陰之脈,外則與督脈同行,循脊而上,入於頭之項,所以病則目上翻,背後仰,如角弓之反張也;內則循陰器而入於小腹,所以病則小腹切痛,為囊腫也。『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故二釣皆有搐掣以驚,但天釣或哭或笑,內釣則多啼為異耳。痙病屬太陽膀胱經,上起於頭,中行於背,下至於足,與厥陰之脈下行者同,所以角弓反張之證亦相似也。但天釣有搐掣,而痙病無搐掣也。盤腸痛屬手太陽小腸經,內行於小腹,與厥陰之脈內行者同,所以小腹急痛也。但內釣有瘛瘲,而盤腸痛無瘛瘲,可辨也。」

客忤類搐

小兒客忤,有外因內因之別,幼科混論,今為揭明。其外因者,由兒真氣不足,神氣未充,故外邪客氣得以乘之。《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不治其虛,安問其餘?忤者,謂外來人、畜之氣,忤觸其兒之正氣也,或因生人遠來,或因六畜暴至,或抱兒戲騎牛,或父母騎驢馬遠歸,未及薰衣即抱其兒,則馬汗不正之氣從鼻而入。《經》曰:「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則正氣受忤是也。其症口吐青黃白沫,水穀鮮雜,面色變異五色,喘急腹痛,反側不安,手足瘛瘲,狀類驚癇,但目不上插,神不昏亂為異耳。治宜塗囟法、搐鼻法,內服攝生飲。

凡客忤,其脈弦急而數,當視其口中,懸癰左右若有小小腫核,即以竹針刺潰之,或以爪摘破亦可。治以辟邪養正安神為急,上法治客忤、中惡,急作醋炭或焚降香、皂角等熏之,速服蘇合香丸立蘇。蓋心藏神,神安則五臟和而愈也。

中人忤 取母衣帶三寸,併發,合燒灰,和乳汁,服之效。又法,用外來生人囟上發十莖,斷兒衣帶少許,合燒灰,細末和乳,飲兒即愈。又法,取牛鼻津服之,或取牛口沫敷乳頭飲之亦佳。

中馬忤 取馬尾燒煙,熏兒面,以醒為度。又方,取馬口角沫塗兒口中效。

塗囟法(名伏龍肝散) 治客忤白虎諸證

灶心黃土(一錢) 明雄黃(五分) 真麝香(五釐)

共為細末,棗肉和勻,捏作一餅子,照囟門寬窄為樣,貼囟門上,取艾絨作小炷灸三壯。又法,用淡豆豉數合,水拌令濕搗爛為丸,如雞子大,以摩兒囟上及足心,各五六遍,畢以丸摩兒心及臍上下,行轉摩之,食頃,破,視其中,當有細毛,遂擲丸道中,病即止。

搐鼻法(名救苦散) 治傷風寒,頭目不清,並治客忤。

川芎 藿香葉 藜蘆(各三錢) 延胡索 丹皮 硃砂(研,水飛,各二錢)

共為末極細,以少許吹鼻中,得嚏則邪氣出矣。

攝生飲 治一切卒中,大小科同。

南星(泡) 法夏 木香 北細辛 石菖蒲 蒼朮 炙草(各一錢) 生薑(三片)

上作一劑,水煎熱服。

蘇合香丸 治傳屍骨蒸,殗殜疰忤,鬼氣,卒心痛,霍亂吐瀉,時氣鬼魅,瘴瘧,疫痢,瘀血月閉,痃癖,疔腫,驚癇,鬼忤中人,並一切氣暴之症,不省人事。以生薑自然汁化開,擦牙關,另煎薑湯調藥灌下。

蘇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內) 龍腦(另研) 真麝香(另研) 薰陸香(去油,另研。各一兩) 木香 丁香 白檀香 上沉香 安息香(另為末,用無灰酒一升熬膏) 香附子 白朮 蓽茇 烏犀屑 硃砂(另研,水飛) 訶黎勒(煨,取皮,各二兩)

上為細末,用安息香油膏,並煉白蜜,和丸芡實大,空心沸湯下。小兒一丸,大人四丸。酒下亦可。用蠟紙裹一丸如彈子大,緋絹袋盛,當心帶之,一切邪神不敢近。去龍腦,名麝香蘇合丸,治一切邪神及胃膈噎塞,腸中虛鳴,宿食不消,余證並同。一方無白朮,訶黎勒用訶子肉二兩。

至於內因客忤,為與兒嬉戲,卒以向所恐怖者搖其魂魄,或兒平日有親暱玩弄諸凡喜歡物事,戲而奪之,口不能言,一時願欲不得自遂,致令神志沮喪,睡臥昏默,寤不惺惺,不思乳食。凡若此者,宜先順其心意,內服沉香安神丸並惺惺散。

沉香安神丸 治內因客忤。

人參 上沉香 炙草 硃砂(水飛,各一錢) 川連(錢半) 白朮 廣皮 枳殼 桔梗 青礞石(煅,各五錢)

共為細末,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二丸,麥冬湯下。

惺惺散 治病時睡,不惺惺而喜睡者,此忤之微也。

人參 白朮 茯苓 炙草 桔梗 天花粉(各等分) 細辛(減半)

加薄荷三片,水煎服。得微汗妙。一方有防風、川芎。

一兒半歲余,忽慘然不樂,昏睡不乳。余曰:「形色無病,內傷外感之證俱無,此兒莫是有所思,思則傷脾,乃昏睡不乳也。」其父悟云:「渠原有小廝相伴,恐或為我遣彼他往,故爾神昏不食,今三日矣。」因急喚回,兒見之,嬉笑如常。又一周歲兒啼哭不止,余審視之非病也。其父母曰:「若無病何啼哭異常?」余乃問其乳母:「此兒向嘗戲玩何物?」曰:「馬鞭子」。命亟取與之。兒大笑擊人,哭自此止。此即治內因客忤法也,但順其心意,不待用藥而病已去。有不效者,仍宜服前二方。

中惡類搐

中惡者,小兒之危症也,比之客忤為更甚,與屍厥相同,但腹不鳴,心腹俱暖為異耳。此亦有二證為幼科所未辨者:其一,中惡毒之氣,病自外至。如老柩腐屍、淫祠古樹、冷廟枯井、敗屋陰溝,皆有惡毒之氣存焉,小兒觸之,從鼻而入,肺先受之,閉其清道,填塞胸中,忽然而倒,四肢厥逆,兩手握拳,上氣喘急者是也。其一,中惡毒之物,病自內生。如菌蕈河豚、瘟牛疫馬、自死六畜、並水雞蝦蚌之類,自口而入,腸胃受之,致令心腹刺痛,腹皮青黑,悶亂欲死者是也。二症俱宜霹靂散搐其鼻,令其噴嚏之後,毒氣以出,然後用藥。中毒氣死者,宜返魂湯。中毒物死者,用雄黃解毒丸下去之。

中惡卒死,當視其上唇裡弦有小核如黍米大,以針決去之。有兒忽大叫一聲而悶絕者,亦中惡,例不治。

霹靂散 治中惡卒死,並一切卒暴之症。

豬牙皂(三分) 北細辛 川芎 白芷(各五分) 躑躅花 真麝香(各半分) 雄黃(二分)

上為細末,而每用少許,燈心三寸長,醮藥點鼻孔內,以得噴嚏為驗。

返魂湯 治中惡毒之氣卒死者,此湯主之,即仲景麻黃湯也。因其毒氣閉塞肺竅,故以此開通之。

淨麻黃(去節,二錢) 杏仁(去皮尖,七粒) 炙草(一錢) 蔥白(三寸)

水一盞,煎半盞,分數次服。

雄黃解毒丸 (方見兼症,瘡瘍發搐) 治中惡毒之物卒死者,宜此下之。

辟邪膏 通治中惡。

降香 白膠香 上沉香 虎頭骨(微炒) 鬼臼(去毛) 龍膽草 茯苓 人參 雄黃(另研,水飛,各五錢) 真麝香(一錢)

上為細末,蜜丸芡實大,乳香湯化下。又令兒佩帶及燒臥內尤妙。

葛氏肘後方 救卒死。或先病痛,或常居寢臥,奄忽而絕,皆是中惡,以此救之。

取蔥黃心刺其鼻,男左女右,入六七分,小兒量度之。若使目中血出佳。扁鵲法同。

又方

以蔥葉刺耳中,鼻中血出者莫怪。無血難治,有血是候。時當捧兩手,忽放之,須臾死人自當舉手撈人,言痛乃止。又男刺左鼻,女刺右鼻中,令入六七分,大效。小兒量度之。亦治自縊死,此與扁鵲方同。

又方

令二人以衣壅口,吹其兩耳,竭則易人,互吹之,氣通則治。

又方

以管吹下部,亦令數人互吹之,氣通則活。

又方

以小便灌其面,數回即能語,此扁鵲法也。

白虎類搐

白虎者,流年白虎,及太歲前九位之神。兒觸犯之則不清爽,兩手輪物,目略直視,是其候也。但身不熱,手足不掣耳。宜服蘇合香丸,或至聖保命丹,俱用太陽真土(即伏龍肝,碎,煎湯送下),取龍虎相制之義,或用浴體法,更以殺鬼丸,房內燒之,使兒聞其煙。又取伏龍肝搗醋和丸,雞子大,摩兒頭及五心,佳。鄉俗婦人,以雞子一枚,遍身摩之,送埋糞地,亦攘法也。

殺鬼丸

雄雌黃(各二兩) 牯羊角 虎頭骨(各一兩) 龍骨 鱉甲 川甲 蝟皮(各三兩) 樗雞(十五枚) 川芎 白蒺藜 鬼臼 禹餘糧 東門上雄雞頭(一個)

上為細末,以蠟二十兩,為丸梧子大,門口房內燒之,男左女右。臂上帶一丸,可闢百鬼。

浴體法 治客忤中惡白虎諸症,並宜浴之。

川芎 蒼朮 白芷 藁本 零陵香(各等分)

上用長流水煎,去渣,向無風處浴之,浴後令睡片時。

或問:「客忤、中惡、白虎三證,何氣使然?」曰:「皆客氣也。客氣,不正之氣也。兒之主氣強者,雖有客氣,不能忤也。主氣弱者,稍有所忤,即成病矣。客忤者,病之總名也,中惡則客忤之重者,白虎則客忤之輕者也。治法皆以辟邪養正安神和胃為主。蘇合香丸,治三證之聖藥也。

蟲痛類搐

蟲痛乃蛔蟲攻其心而痛也,發則目直視,口噤不語,或大叫哭,口中流沫涎水,面色或青或白,手足強直者是也。但目不斜,手不搐耳。宜木香化蟲丸或雄黃解毒丸,苦楝根皮煎湯下。

木香化蟲丸

檳榔(一兩) 鶴蝨 貫眾 錫灰 乾漆(炒盡煙) 使君子肉 木香(各五錢) 輕粉(二錢) 巴豆霜 白雷丸(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飛羅麵糊為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五更米飲下,或苦楝根白皮煎湯下。

馬脾風類搐

馬脾風者,肺脹也。忽然胸高喘急,兩脅扇動,鼻張悶亂,嗽咳聲嗄,痰涎潮塞者是也。若不識證,不急救,死在旦夕。宜先用牛黃奪命散,下去積熱,後以白虎湯平之。

牛黃奪命散

黑白牽牛(各一兩,半生半熟) 川大黃 檳榔(各一兩)

上為細末。三歲兒服二錢,白湯調下,或加蜜數匙亦可,以氣平為度。涎多者,加輕粉少許。一方加木香,一方無檳榔用枳殼。

白虎湯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各等分)

先煮石膏數十沸,再投藥米,米熟湯成溫服。

六、附方

搐有真假門

瀉青丸 治肝熱急驚搐搦。

羌活 大黃(包煨) 川芎 山梔仁 膽草 當歸 防風(各等分)

上煉蜜為丸,雞頭子大。每服半丸,竹葉湯同砂糖溫水化下。

搐有陰陽門

地黃丸

熟地黃(八兩) 山茱萸(酒潤,四兩) 淮山藥(四兩) 茯苓(乳拌) 丹皮 澤瀉(各三兩)

上蜜丸,淡鹽湯下。

瀉青丸(見上)

導赤散

生地黃 木通 甘草梢 淡竹葉

等分,煎。

涼驚丸

黃柏 黃連 黃芩 山梔仁(各等分) 硃砂(水飛,減半)

上為細末,臘雪水為丸,桐子大,薄荷湯送下。又方有龍膽草(等分)。

木通散 能瀉肝風,降心火,最利驚熱。

山梔仁 大黃(煨) 羌活 木通 赤苓 甘草

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一字,紫蘇煎湯送下。

又方無羌活,加生地、萹蓄、滑石、車前、黃芩、瞿麥、燈心。

錢氏異功散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廣皮

加薑棗煎,食前溫服。

小阿膠散 治風熱涎潮,喘促,搐掣,竄視。

真阿膠(炒,二錢半) 紫蘇(一錢)

為末。每服一錢,入烏梅肉少許同煎,灌下神效。熱出於肺,熱則生風,阿膠清肺行小便故也。肺風用之,尤效。

治有次第門

當歸龍薈丸

當歸(酒洗,曬乾,一錢) 人參(一錢) 川芎(錢半) 膽草(酒浸) 山梔仁(各五分) 青皮 蘆薈(各七分) 甘草 柴胡(各一錢) 半夏(一錢)

生薑自然汁浸一時,又以白礬水洗之,用水煮神麯調丸粟米大,二十五丸,寅卯時淡竹湯下。

導赤散(見上)

抱龍丸 治嬰兒諸驚,四時瘟疫。邪熱致煩躁不寧,痰嗽氣急,搐發等症,並宜投服。其藥溫平,不僭不燥,常服驅風化痰,鎮心解熱,和脾胃,益精神。

琥珀 人參(去蘆) 天竺黃 檀香 白茯苓(各七錢) 炙草(一兩五錢) 枳殼(麩炒,五錢) 枳實(麩炒,五錢) 辰砂(水飛,二兩) 懷藥(半斤,炒) 膽星(炒,五錢)

上為末,蜜丸芡實大,金箔五十片,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調元湯 補脾胃,扶元氣之聖方;益脾土,瀉火邪之要藥。

黃耆(蜜炙) 人參(各等分) 炙草(減半)

水煎,服無時。

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消,或吐或瀉。

人參 茯苓(土炒) 白朮 甘草(炙) 山藥(炒) 扁豆(炒) 薏仁(炒) 蓮肉(去心,炒) 陳皮 砂仁 桔梗

為末。每服三錢,棗湯或米飲調服。

琥珀抱龍丸 治小兒諸驚風,四時感冒,寒溫風暑,瘟疫邪熱,煩躁不寧,痰嗽氣急,及瘡疹欲出,發搐並宜服之。

真琥珀 天竺黃 白檀香 人參 茯苓(各一兩半) 粉草(去筋,三兩) 枳實 枳殼(麩炒,各一兩) 硃砂(五兩) 牛膽南星(一兩) 淮山藥(一兩) 金箔(大者,一百片為衣)

上各製取末和勻,用臘雪溶水,如無雪,取新汲或長流水,杵為丸,如芡實大,陰乾。每服一丸,薄荷湯送下。

嚏驚散

半夏(一錢) 豬牙皂角(半錢)

上為末,用一豆許,用管子吹入鼻,立醒。

霹靂散(見中惡類搐門)

開關散 治小兒驚風搐搦,關竅不通。

南星(炮) 僵蟲(炒,各一錢) 原麝(一字) 牙皂(二錢) 赤腳蜈蚣(炙,一條)

上為末,以手點薑汁蘸藥少許擦牙,或用滴入藥二三點,涎自出,口自開。皂角略燒,存性為末。

搐有順逆門

順搐散 解男右女左,搐不順者。

枳殼(制) 鉤藤(去鉤) 荊芥 羌活 防風(去蘆) 甘草(各半兩)

為末,每服二錢,加薑汁水煎。

附:當歸龍薈丸 治肝膽風熱。

當歸 龍膽草 柴胡(各一兩) 青黛 陳膽星 大黃 蘆薈(各五錢) 麝香(五分) 梔子 酒黃芩 酒黃連 黃柏(各一兩) 廣木香(二錢五分)

上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每服一二十丸,淡薑湯送下。

急驚門

瀉青丸(見搐有真假門)

導赤散(見上)

慢驚門

調元湯(見治有次第門)

六神散

人參 白朮 懷藥 茯苓 白扁豆 甘草(炙。各等分)

水煎五分,服此藥用處甚多,治胃冷加附子,風瘧加天麻,痢加罌粟殼。

又方

當歸 白芍 人參(各二錢半) 甘草 桔梗 陳皮(各一錢)

為末,每二三錢,水煎服之無時。

四君子湯

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 甘草 姜(三片) 棗(三枚)

水煎服。

五味異功散 即四君子加廣皮。

五福飲 凡五臟氣血虧損,此能兼治之,足稱王道之最。

人參 熟地黃 當歸 白朮 炙草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或加生薑三五片。凡治氣血俱虛等症,以此為主。或宜溫者加附,宜散者加升麻、柴、葛,左右逢源,無不利也。

理中湯

白朮(陳壁泥炒,二兩) 人參 乾薑(炮) 甘草(炙,一兩)

水煎服。

六君子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廣皮 半夏 甘草

理陰煎 治真陰虛弱,脹滿嘔噦,痰飲噁心,吐瀉腹痛等症。

熟地(五六錢) 當歸(二三錢) 炙草(一錢) 乾薑(三錢)

或加肉桂。水二鍾,煎七八分,熱服。

附子理陰煎 即理陰煎加附子。

六味回陽飲 治陰陽將脫等症。

人參(一二兩) 製附子(二三錢) 炮姜(二三錢) 炙草(一錢) 熟地(五錢或一兩) 當歸身(三錢)

如泄瀉者或血動者,以冬朮易之,多多益善。水兩鍾,武火煎七分,溫服。如內振汗多者,加炙黃耆或冬白朮;如泄瀉者,加烏梅或北五味亦可;如虛陽上浮者,加茯苓;如肝經鬱滯者,加肉桂。

四味回陽飲 治元陽虛脫,危在頃刻者。

人參(一二兩) 製附子(二三錢) 炮姜(二三錢) 炙草(一錢)

上水二鍾,武火煎,七八分,溫服,徐徐飲之。

胃關煎 治脾胃虛寒作瀉,或甚至久瀉,腹痛不止,冷痢等症。

熟地(五六分) 淮藥(炒,三錢) 白扁豆(炒,二錢) 炙草(一錢) 乾薑(二三錢) 吳茱萸(制,五六分) 白朮(炒,二三錢)

上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如瀉甚者,加炒肉豆蔻或破故紙;氣虛者,加人參;陽虛下脫不固者,加製附子;腹痛甚者,加木香或厚朴;滯痛不通者,加當歸;滑脫不禁者,加烏梅或北五味;肝邪侮脾者,加肉桂。

月內發搐門

至聖保命丹

膽星(二錢) 殭蠶(一錢) 白附子(一錢) 全蠍(十四隻) 天麻(一錢) 防風(一錢) 辰砂(水飛,錢半) 麝香(一字) 珍珠(五分) 琥珀(三分) 金箔(二十張)

上為碾末,粟米和為丸,分為二十錠,金箔為衣。每一錠,薄荷煎湯磨服。一方有蟬蛻一錢,使君肉錢半。

東垣安神丸

黃連(酒炒,六錢) 當歸(二錢半) 生地黃(錢半) 甘草(五錢半) 明硃砂(五錢,水飛為末)

上為末,蒸餅丸黍米大,硃砂為衣。每服十丸至三十丸,溫水送下。

變蒸發搐門

導赤散(急驚門)

瀉青丸(同上)

聞非常之聲驚恐發搐門

黃連安神丸

川連 當歸 龍膽草(各二錢) 石菖蒲 茯神(各一錢) 全蟲(五隻)

上為末,蒸餅搗豬心血,丸如粟大,辰砂為衣。每服十丸,燈心湯下。

理痰丸(俟考)

外感發搐門

導赤散(急驚門)

瀉青丸(同上)

抱龍丸

白附子(一兩,水泡洗) 膽星(一兩,去皮用者炒) 羌活(一兩) 薄荷(一兩,曬燥) 殭蠶(一兩,水洗去石灰) 前胡(一兩) 天麻(一兩,濕粗紙包煨) 橘紅(二兩) 天竺黃(一兩) 青皮(一兩,醋炒) 全蠍(一兩,糯米同炒) 天花粉(四兩) 黃芩(一兩,生用) 黃連(一兩,生用)

上為末,煉蜜為丸,辰砂為衣,每丸重五分。燈心湯磨化下。

保命丹(俟考)

大青膏(俟考) 治傷風痰熱發搐。

天麻 青黛(各一兩) 白附子(煨) 烏蛇(酒浸,取肉焙) 蠍尾(各五分) 天竺黃 麝香(各一字)

上為末,生蜜丸如豆大。每服用半粒,薄荷湯化下。

小續命湯

防風(一錢二分) 桂枝 麻黃 杏仁(去皮尖,炒研) 川芎(酒洗) 白芍(酒炒) 人參 炙草 黃芩(酒炒) 防己(八分) 附子(四分)

每服三錢,加薑棗煎。筋急語遲脈弦者,倍人參,加薏仁、當歸,去芍藥以避中寒。煩躁不大便,去桂、附,倍芍藥,加竹瀝。日久不大便,胸中不快,加大黃、枳殼。臟寒下痢去黃芩、防己,倍附子,加白朮。嘔逆,加半夏。語言蹇澀,手足戰掉,加石菖蒲、竹瀝。身痛發搐,加羌活。口渴加麥冬、花粉。煩渴,多驚,加犀角、羚羊。汗多,去麻黃、杏仁,加白朮。舌燥,去桂、附,加石膏。

內傷發搐門

五色丸

黃芩(二錢) 大黃(二錢) 黃連(二錢)

共為末,分作五份,滴水為丸。一份青黛為衣,名青丸子;一份硃砂為衣,名紅丸子;一份輕粉為衣,名白丸子;一份皂角燒灰存燼,研末為衣,名黑丸子;一份雄黃為衣,名黃丸子。

辰砂五苓散

豬苓 澤瀉 赤苓 白朮 官桂 燈心(引)

水煎,調辰砂末服之。

抱龍丸(見外感發搐)

安神丸

川連 當歸 麥冬 茯苓 甘草(各五錢) 辰砂(一兩) 冰片(二分半)

為末,蒸餅和豬心血,搗勻,為丸米粟大。每服十丸。又方去辰砂、冰片、甘草,加菖蒲、遠志、山梔。

白餅子 治小兒腹中有癖。

滑石 輕粉 製半夏 南星(各一錢,為末)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膜,水二升,煮水盡為度)

上,巴豆研細,後入眾藥,研勻,以糯米飯為丸,如小綠豆大,捻作餅子。三歲以上一二餅,四歲以下三四餅,臨臥蔥白湯下。

調中丸 治脾胃虛寒。

白朮 人參 甘草(炙,各五分)

瀉青丸(見急驚)

異功散(見慢驚)

琥珀抱龍丸(見治有次第)

膽導法

豬膽(一枚)

取汁入醋少許,用竹管長二三寸,以一半納穀道中,將膽汁灌入肛中,頃當大便。

中暑發搐門

黃連香茹飲 治中暑熱盛,口渴,心煩,吐瀉等症。

香茹(一錢) 厚朴(薑汁炒,五分) 黃連(姜炒,三分)

水煎,冷服。

辰砂益元散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辰砂(少許)

為末,燈心湯下。

吐瀉發搐門

參苓白朮散(見治有次第)

調元湯(同上)

四君子湯(見慢驚)

五味異功散(同上)

六君子湯(同上)

理中湯(同上)

辰砂益元散(見中暑發搐)

黃連香茹飲(同上)

小建中湯 治脾胃中氣虛損。

白芍藥(酒炒) 炙甘草(各等分) 肉桂(減半)

上銼為末,加薑棗水煎成劑,去渣滓,入白飴一匙,再煎一沸,溫服。

痢疾發搐門

瀉青丸(見急驚)

調元湯(見慢驚)

小柴胡湯

柴胡 半夏 人參 甘草 黃芩

加生薑、大棗,煎服。

瘧疾發搐門

小柴胡湯(見上)

白虎湯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先煮石膏數十沸,再投藥米,米熟湯成,溫服。

平胃散

蒼朮(二錢) 厚朴(姜炒,一錢) 橘紅 甘草(炙。各一錢)

加薑棗煎。

養脾丸

蒼朮(制,五錢) 厚朴(三錢) 陳皮(五錢) 砂仁(二錢) 草果仁(二錢) 神麯(炒,三錢) 益智仁(二錢) 茯苓(二錢) 麥芽(炒,三錢)

共為末,酒糊丸,如粟大,米飲下。

清脾飲

青皮(一錢) 厚朴(醋炒,一錢) 柴胡(一錢) 黃芩(炒,一錢) 半夏(薑製,一錢) 茯苓(一錢) 白朮(土炒,一錢) 甘草(炙,五分) 草果(五分)

加姜煎。一方加檳榔。大渴加麥冬、知母,瘧不止加酒炒常山一錢、烏梅二個。

疫病發搐門

太極丸

天竺黃(五錢) 膽南星(五錢) 酒大黃(二錢) 直殭蠶(三錢) 真麝香(一分) 梅花片(二分)

共為細末,端午日午時修合,煉蜜為丸,如芡實大,硃砂為衣。凡遇疫症,薑湯化服一丸,神效。

咳嗽發搐門

丹溪薄荷湯

薄荷葉 羌活 全蠍(去毒) 麻黃 甘草(炒) 殭蠶(炒) 天竺黃 白附子

薄荷湯調下一匙,略煎數沸,入竹瀝少許服。

葶藶丸 治乳食沖脾,傷風咳嗽,面赤身熱,痰甚喘促者。

甜葶藶(去土,隔紙略炒) 黑牽牛(炒) 杏仁(去皮尖,炒黃。雙仁者殺人) 漢防己(各等分)

為末,取杏泥,取蒸陳棗肉和搗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淡生薑湯下,乳食或臨臥服。量兒大小加減,如不因乳食所傷,並怯弱者,去牽牛,加蘇子。一方去牽牛、防己,加蘇子、橘紅,棗肉為丸。

小阿膠散(見搐有陰陽)

阿膠散

阿膠(兩半,蛤粉炒) 大力子(二錢五分) 馬兜鈴(半兩) 甘草(減半) 杏仁(七粒,去皮尖) 粳米(一撮)

為末,量兒加減,煎服。

瀉青丸(見急驚)

丹溪鎮驚丸

琥珀 辰砂 真珠母 青皮 甘草(各二錢半) 青黛 蘆薈 柴胡 青礞石(硝煅。各半兩) 天竺黃 膽星(各二兩) 天麻 乳香(各一兩) 雄黃(一錢半)

上為末,甘草膏丸如雞頭大。慢驚,參朮湯下;急驚,薄荷殭蠶湯下。

人參荊芥散 治身熱痰嗽。

人參(五錢) 荊芥穗(一兩) 大黃(二錢)

為細末,水煎調服,每服一二錢。

金粟丹 開關通竅,下氣利痰。

九制牛膽南星(二兩) 明天麻(一兩,薑汁炒) 節白附(一兩,土炒) 淨全蠍(陳,去尾足,以滾湯泡盡,去其鹽泥,曬乾,一兩,炒) 明乳香(去油盡,二兩) 代赭石(火煅紅,以好醋淬之,煅七次,焠七次,研細末,以水飛,曬乾,一兩) 直殭蠶(炒去絲,一兩) 赤金箔(五十張) 真麝香(二分) 梅花片(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皂角子大,貼以金箔。每用一丸,薑湯化服。

丹毒發搐門

防風升麻湯

防風 升麻 山梔(去殼) 麥冬(去心) 木通 甘草節(各一錢)

上㕮咀,用淡竹葉三片煎,食遠服。

大連翹飲

連翹 瞿麥 滑石 車前子 大力子(炒) 赤芍(各一錢) 木通 梔子 當歸 防風(各五錢) 黃芩(錢半) 柴胡 甘草(炙。各五分) 荊芥穗(一錢) 蟬蛻(一錢)

上為細末,再加大黃、燈心,水煎。

沆瀣丹

川芎(九錢,酒炒) 錦莊黃(九錢,酒蒸) 黃芩(九錢,酒炒) 黃柏(九錢,酒炒) 黑牽牛(炒,去頭末,六錢) 薄荷葉(四錢五分) 滑石(水飛,六錢) 檳榔(六錢五分,童便洗曬) 陳枳殼(麵炒,四五錢) 連翹(除心、隔,取淨,六錢) 赤芍(炒,六錢)

上十味,依方炮製,和勻,焙燥,研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月內之兒,每服一丸,稍大者一二丸,茶湯化服。

砭針法

用瓷瓦片打成尖峰,以筷子夾定扎住,連刺令出惡血。

痘疹發搐門

導赤散(見急驚)

錢氏涼驚丸

龍膽草 防風 青黛(各三錢) 鉤藤(二錢) 黃連(五錢) 牛黃 麝香 龍腦(各一字)

上面糊為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金銀湯下。

麻疹發搐門

當歸養營湯

當歸 川芎 生地黃 麥冬 梔子仁 木通 甘草 淡竹葉 燈心

便秘加大黃。水煎。

搐久舌黑門

涼驚丸(見痘疹)

搐久便秘門

八正散

大黃 瞿麥 木通 滑石 扁豆 車前子 山梔仁 甘草梢

各等分。㕮咀,入燈心煎服。

膽導法(內傷飲食)

搐後睡眠不醒門

安神丸

黃連(去毛,二錢) 石菖蒲(一錢) 遠志(去心,二錢) 歸身(二錢) 麥冬(去心,二錢) 茯苓(二錢) 山梔子(二錢)

上共為末,蜜丸。

搐後自動咬牙門

瀉青丸(見急驚)

地黃丸(見慢驚)

五味異功散(慢驚)

柴胡清肝散

柴胡(錢半) 黃芩(炒) 人參 川芎(各一錢) 山梔(炒,一錢半) 連翹 甘草(各五分) 桔梗(八分)

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

黃耆(炙,錢半) 人參 甘草(炙,一錢) 白朮(土炒) 廣皮 當歸(五分) 升麻(三分) 柴胡(三分)

加姜三片,棗二枚,煎。

瀉黃散

防風(四兩) 藿香(七錢) 山梔(炒黑,一兩) 石膏(一錢) 甘草(二兩)

為末,微炒香,水煎溫服

搐後唇內生瘡門

洗心散

生甘草 當歸 麻黃 芍藥 白朮 荊芥 大黃(煨,各半分)

上為極細末,用生薑、薄荷煎湯調化,食遠服。

搐後餘熱門

涼驚丸(搐有陰陽)

小柴胡湯

柴胡 半夏 人參 甘草 黃芩

加薑棗,煎服。

搐後喘咳門

阿膠散(見咳嗽發搐)

搐後心神不寧門

參苓白朮散(見治有次第)

定志丸

琥珀 茯神 遠志(薑製,焙) 人參 白附子(炮) 天麻 天冬(去心) 炙草 淨棗仁(炒)

上為末,煉蜜丸皂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燈心薄荷湯調下。御院有乳香。

痙痓類搐門

天保采薇湯

茯苓 獨活 羌活 枳殼 桔梗 柴胡 前胡 薄荷 蒼朮 升麻 乾葛 廣皮 厚朴 川芎 半夏 藿香 白芍 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