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丸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20年9月22日 (二) 11:27的版本 (CSV导入)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聖惠》卷四十九

【別名】

【組成】巴豆1兩(去皮,以漿水煮1複時,不住添熱水,後去心膜,紙裹壓去油),硫黃1兩(細研,水飛過),木香1兩,桂心1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檳榔半兩。

【功能主治】破積聚,消宿食。主冷氣積聚,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生薑湯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入巴豆、硫黃同研令勻,用軟飯為丸,如綠豆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七十一

【別名】

【組成】巴豆1分(去皮心,醋煮半日),硇砂1兩(細研),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五靈脂3分,木香半兩,桃仁3分(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功能主治】婦人疝瘕,及血氣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熱酒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八

【別名】

【組成】巴豆半兩(去皮心,出油,研入),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硫黃1兩半(細研,水飛過),桂心1兩,五靈脂1兩,雄黃1兩(細研,水飛),麝香1分(細研),幹薑1兩(炮裂,銼),香墨半兩。

【功能主治】積聚,宿食不消,心腹脹滿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丸,食前以生薑、橘皮湯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入巴豆,都研令勻,用糯米飯為丸,如小豆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外臺》卷十二引《廣濟》

【別名】三聖丸

【組成】巴豆3枚(去心皮,熬),杏仁7枚(去尖),大黃如雞子大。

【功能主治】癖結,心下硬痛。

【用法用量】三聖丸(《普濟方》卷一七五)。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生冷、油膩。

【備注】

【制法】大黃治下篩,取巴豆、杏仁別搗如膏,和大黃,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肘後方》卷六

【別名】

【組成】巴豆1枚(去心皮),斑蝥1枚(去翅足)。

【功能主治】耳聾。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巴豆散”。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藥治下篩。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外臺》卷九引《許仁則方》

【別名】

【組成】巴豆仁20枚(熬,去心皮),杏仁100顆(去皮尖兩仁,熬),牽牛子5合(熬),葶藶子6合(熬),大棗60個(擘,去核)。

【功能主治】飲氣嗽,經久不已,漸成水病,大小便秘澀,頭面身體浮腫,服大幹棗三味丸,雖覺氣暫歇,然病根深固者。

【用法用量】每服3-4丸,還以桑白皮飲送下,1日2次。如利即減,秘即加,常以大便調為候。病甚,時時取鴨塘亦佳。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蘆筍、野豬肉。

【備注】

【制法】上藥合搗令如膏可為丸,如硬,加蜜為丸。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五十四

【別名】

【組成】巴豆2枚(去皮,熬),桃仁(去皮,熬)2枚,松脂大豆許。

【功能主治】耳鳴。

【用法用量】綿裹塞耳中。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藥搗為2丸。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六十八

【別名】

【組成】巴豆1枚(去皮),膩粉1錢,砒霜少許(細研),磁石半兩(細研),蜣螂1枚。

【功能主治】箭頭入肉。

【用法用量】先以針撥開箭瘡口,用乳汁化1丸,上在撥開處,用醋面紙封貼。貼處當癢,癢極不可忍,則其鏃自出也。多年者兩上,新者一上,箭鏃自出。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以雞子清和為丸,如綠豆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九十七

【別名】

【組成】巴豆10枚(去皮心膜)。

【功能主治】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丸,空心煎粟米飲送下。良久呷熱茶湯投即通。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醋1盞,煮一饋久,取出研爛,用飯半匙為丸,作70丸。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