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塵醫話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19年9月16日 (一) 03:32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客塵醫話

作者
計楠
朝代
年份
公元1804年
客塵醫話

歲庚申,薄遊西冷,賣藥葛仙嶺下,青山寂歷,丹灶空明,稚川有知,應亦笑人千古也。我友壽喬,幼耽繡虎,壯悔雕蟲,宏景之閣三層,雁湖之水一曲,常日攤書,有時倚棹,寄身於材不材間,寓巧於元之元外,惜盈盈三十里,賞析為難,玉屑珠霏,空付停雲落月中耳。歲龠初更,嚶鳴綦切,爰偕二三舊雨,訪壽喬於一隅草堂,積雨新霽,空翠滿庭,延佇既久,皓魄漸升,乃斟桂醑,載啟瑤編,循環雒誦,沁入心脾,半生疑竇,一旦冰釋。嘻,幸已,憶予與壽喬交,迄今垂二十餘年矣,屈指故人如雪泉石帆梨谷諸君子,悉皆化為異物,而計然七榮,沈約一圍,猶得鴻爪雪泥,一話當年陳跡,雖青青雙鬢,漸覆成絲,亦可見吾兩人之長,鑱白木劚術尋苓,未始非人間世大自在法也。二月初吉,壽喬將官廣文,間云出岫,本自無心,而故山猿鶴,有待招尋。爰於諸公祖帳之時,聊將賤子題襟之意,他日者,春風桃李,收拾藥籠,當結束青鞋,與壽喬重問勾漏消息,未識三生一笑,果有舊因緣否也。

嘉慶九年陬月二十有六日吳江同研弟沈翿拜手跋

卷一

雜症述略

爛喉發癍疹,近時甚多,在稚年不治者,十有八九。何也?其根由於種痘,近時嬰孩稟質既薄,痘師防其發點繁多,下苗甚輕,多者數十顆,少者不過數顆,而先天臟腑之毒,未經盡透。一遇時感傳染,乘機而發,治之以寒涼之劑,則必至下陷;治之以透表之劑,則又邪未達而本先撥,蘊伏咽喉,隨即潰爛而亡,其危可勝言哉!讀《金匱》書,有「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之文,蓋以升麻透厲毒,鱉甲泄熱守神,當歸和血調營,甘草瀉火解毒,即《內經》所云: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之旨。繹其意,實與此症相類,而方內有蜀椒、雄黃,似當加於陰毒方中,或因傳寫之訛,醫者當息心揣度,用古而不泥於古,轉機則在於臨症活變也。

李云浦云:爛喉痧一症,風熱者宜清透,濕熱者宜清滲,痰火凝結者宜消降。蓋邪達則痧透,痧透則爛自止,若過用寒涼,勢必內陷,其害不淺。但其證有可治有不可治,口中作臭者,謂之回陽,其色或淡黃,或深黃,此係痰火所致,皆可治也。如爛至小舌,鼻塞閤眼朦朧,是毒氣深伏,元氣日虛,色白如粉皮樣者,皆不可治也。

爛喉發癍斑,半由於元虛不正,時邪易於感染,重者用紫背浮萍、生石膏等藥,透毒解熱;稍輕者,只宜用大力子、桑葉、杏仁、連翹、桔梗、荊芥、萆薢、花粉,輕清之品,清邪化熱,不得早用大生地、麥冬等以膩之,亦斷不可用黃連、黃芩太苦大寒等品以遏。此等時證,其勢危速,須細心詳慎審脈察色,庶幾不致誤治也。

南人多溫熱病,而少真正傷寒,不可概從六經論治。蓋傷寒六日傳遍,多有變證,溫熱惟留戀一經,或傳入營分,從風從濕,必潛心細究,於舌色尤為先務。葉天士前輩《溫熱論治》數條,發前人所未發,最為切要,學者宜宗法焉。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曰不能治其虛,焉問其餘?然亦不可執也。強壯之人,思慮應酬之間,為淫邪賊風所乘,或自恃脾強,過啖甘肥炙眊,釀成膠痰實火,亦宜發表攻里,如河間推陳致新之法,有何不可。若因循顧忌,治不中肯,久則反傷正氣,所謂五虛死,五實亦死。又云:毋實實,毋虛虛是也。若不論虛實,動手便用補益,執扶正化邪之說,與膠柱而鼓者何異耶?

瘧病無汗,要有汗固矣,至於有汗要無汗,亦不可不斟酌也。雖有虛實之不同,其根未有不因暑邪內藏,陰邪外束所致。暑為陽邪,陽邪多汗,故瘧往往有汗,豈可因其汗多,早加固表之藥,以致病情反覆。故古人但言久瘧扶正為主,未嘗言固表也。愚謂:汗少不妨更發汗,汗多不必再發汗,但以輕清和解,治之可也。衛屬陽,其氣慓悍,故行速;營屬陰,其氣靜翕,故行遲。瘧邪之間,一日及連二日發者,邪之著於營也,如周天之數,日行過之,月行不及,亦是陰陽遲速之分耳。

治疫之法,解毒為先務。吳又可專用大黃驅逐毒穢,但近時之人,體氣多薄,攻蕩難施,莫若張路玉用人中黃配蔥、豉等解毒藥,為起首方。葉天士用銀花、金汁涼解之品,最為穩當。喻氏云:上焦如霧,升而逐之,佐以解毒;中焦如漚,疏而逐之,佐以解毒;下焦如瀆,決而逐之,佐以解毒。觀其旨,病有上中下之分,而獨於解毒一言,叮嚀再四,豈非急於解毒之法哉?

疫者,穢惡之氣,互相傳染。吳氏謂:從口鼻而入,即踞膜原,但口鼻吸受,肺為出入之門戶,無有不先犯肺者。疫皆熱毒,肺金所畏,每見此症,身熱先有憎寒,肺先病也:繼而充斥三焦,或有逕走心包絡者,所謂厲氣,無非鬱熱也。至於疫邪漸解而肺蓄餘熱。每多咳嗆肌熱自汗等證,亦所謂肺先病而未愈之明徵也。今人每遇房勞遺泄之後,偶感風寒發熱,即謂之陰證,病者怕虛,醫者怕表,不問現症如何,竟用參、地、附、桂溫熱峻補之劑,是則先補實其風寒於腎中矣,邪何由出耶?夫所謂陰證者,寒邪中於三陰經也。即使中於腎經,亦須先散少陰之風寒,如《傷寒論》中少陰發熱,仍用麻黃、細辛發表之法是也。若果直中三陰,身不壯熱,有惡寒倦臥,厥冷喜熱等症,亦且先宜溫散,漸進滋補之法,此理不可不細辨也。

大概治膏粱者多滋養,治藜藿者多消散。然膏粱之體,易生痰積,由其多食厚味也,亦宜消散;藜藿之人,易於清減,由其自奉淡薄也,亦宜滋養。所謂人情物理,不可執一以施。

病有在下者,其見證反在上,如蓄血發狂是矣。在上者反在下,如肺氣壅,大便頻;肺氣虛,小便數是矣;在表者反在裡,如三陽合病下利是矣。在裡者反在表,如熱深厥亦深,及面反戴陽是矣。治宜細察。

衛為陽,風為陽邪,中風者,陽虛不能衛外,以類相從也,故多顯陽熱之症。治宜求受病之本,毋徒事於風藥,以重虛其表。

《傷寒論》云:能食者為中風,不能食者為中寒,則傷寒內中風之症,未嘗禁其食也。又云:欲飲水者,稍稍與之。蓋實火煩渴,得水則解,未嘗禁冷水也。乃醫者,凡遇此症,恐其傷胃,禁止勿與,是亦背先賢之在旨矣。

陰虛則陽無所附,氣有升無降,法當以滋陰藥為君,斂降之藥為佐。苟徒降其氣,則濁未必降,而清且隨虛矣。陽虛則氣中斷,氣有降無升,法當以補中藥為君,升舉之藥為佐,苟徒升其氣,則清未必升,而濁且隨干矣,此治陰陽之偏虛也。外此或七情逆滯,或氣血飲食痰阻,礙於中焦,妨其升降出入之路,其人元氣未虧,不妨升之降之也。此後天有形之氣血,調治之理,至若先天元陰元陽,則陰虛陽必薄,陽虛陰必乘;但當峻補,陰陽無暇為升降,標計也。

陽虛而見陽熱之症,是真火無根而脫出也;陰虛而見陽熱之症,是陰虛陽無所附而然也;陽盛而見陰寒之症,是陽盛拒陰也;陰盛而見陽熱之症,是陰盛格陽也。四者用藥不當,生死反掌。

腎者,胃之關。從陽則開,從陰則闔;陽太勝則開而為消,陰太勝則闔而為水,明矣。仲景治水腫,主之以腎氣丸,而治消渴亦然,寧不與陽盛有乖乎?然而此之消,是腎中陽虛不能收攝也;此之渴,是腎中陰虛,引水自救也。喻氏謂腎水下趨,故消;腎氣不上騰,故渴。均用此丸,蒸動腎氣,恐未必然。

咳嗽之症,大半由於火來剋金,謂之賊邪,最難速愈。因風寒外襲,而內生實火,急宜瀉之;若失於提解,久之傳變生痰,誤服陰藥,反成癆瘵。如果系虛火,惟有壯水一法;但養陰之藥,又皆阻氣滯痰,是在治之者靈也。如生脈六君湯、金水六君煎之類,最為妥當。

腎虛水泛為痰,有腎中陽虛,腎中陰虛,陽虛津液洋洋泛溢,味淡起沫,治宜補氣以生陰,則上泛可降;陰虛咳唾痰涎,味鹹黏膩,治宜益水以潛陽,則咳唾可平,治不可雜也。

鼓膈為難治之病,然鼓猶可治,膈斷不可治。鼓多實證,或痰或血,或氣或食,或水凝結於中,能先下其滯,繼以補養腸胃,漸能運化矣。《內經》雞矢醴之方,即治法也。至臂細臍凸,青筋繞腹,手心及背平滿,此臟氣已絕,死不治。若膈證始由肝火犯胃,木來侮土,謂之賊邪。所以肝陰素虧,津液不足之體,嘔逆不止,久成噎膈,以至胃汁枯槁,痰涎壅塞,食不下達,仍復吐出。此病在賁門,固與反胃之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病在幽門者,判然兩途。經云: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今既食不能入,則臟腑之氣皆竭矣。故見此病,少可納穀,不出一年而死;全不納穀,不出半年而死。春得病死於秋,秋得病死於春,金水相剋之時也。

心腎不足,小便渾濁,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色。要知金衰則水涸,水涸則小便短數而渾濁;氣不足則易郁,郁則生熱,熱生則溺色變為黃赤矣,當求其本而治之。若徒執水液渾濁,皆屬於火,概施利水清熱之品,必致反增其病。

腳氣之病,多由濕熱,因濁邪下先受之也。膏粱者,濕熱內生,藜藿者,濕熱外侵,治宜分利滲濕固也。若有陰虛之極,不能吸氣歸元;陽虛之極,不能攝血歸經,陰陽偏勝,升降失司,於是陽獨浮於上,陰獨沉於下,足至暮則腫痛矣。治又宜補陰益氣,不可概施分利滲濕,以重傷其陰陽。是在觀形察脈,以細求之。

有思慮傷脾,脾虛不能統血而失出者;有思慮傷脾,脾衰不能消穀而泄瀉者。失血斷不宜用涼血,泄瀉不宜用消導,以致脾氣愈傷,皆當扶養脾土為本,勿徒治其標。

《平脈》云: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迫促,上入胸膈。夫少陰脈不至,是先天元陽元陰受傷。腎者,先天也;脾胃者,後天也。先天既已受傷,則不能生乎後天,故脾胃之陰陽亦傷,不能運化水穀而生濕熱;濕熱下流,則膀胱之氣化不行,濁氣因而上入。濁氣上入,肺氣便壅,脾氣愈滯,於是為痰為飲,而食滯腹脹之症形焉。其少陽生髮之氣,鬱而不得升,為周身刺痛,為嘔逆吞酸;心主之陽為濁陰所乘,則為心悸怔忡。是腎之一臟腑,而五臟六腑,皆為之不寧,故養身莫妙於節欲也。若不知此,而但以利氣行痰消食為治,則燥以傷其陰,利以傷其陽,不坐困乎?此專主腎虛而言也。

諸痛無補,言氣逆滯也。然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真氣虛乏之人,諸邪易於留著,著則逆,逆則痛。疏刷之中,不可無補養之品。徒事攻擊,則正愈虛,邪愈著而痛無休止也。所以脾胃亡液,焦燥如割,宜用地黃養陰等以潤之;脈陽澀陰弦,腹中急痛,當用小建中湯;肝血不足,兩脅脹滿,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冷,心腹引痛,目不明瞭,爪甲枯面青,宜補肝湯。腎虛羸怯之人,房勞過度,胸膈間多隱隱痛,此腎虛不能約氣,氣虛不能生血之故,往往凝滯而作痛,宜用破故紙、萸肉、枸杞等溫腎,歸、芍等養血。至於頭痛,有氣虛,有血虛,有腎虛,皆不可無補也。

風溫溫瘧之病,其根得之於冬令,中於風寒,遇溫而發,其氣自內而達於外,故多汗。不比風邪外束,閉其營衛,當發汗解肌也。治故以發表為逆,亦不可因汗而斂之。致變別病,務以清解得宜。

吐血一證,繆氏云:治有三訣。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經絡者,氣逆上壅也,行血則使循經絡,不止自止;若用硬止之劑,血必凝,血凝則發熱惡食,病日痼矣。宜補肝不宜伐肝。肝主藏血,吐者,肝失其職也,養肝則肝氣平而血有所歸;若使伐肝,則肝愈虛,血愈不止矣。宜降氣不宜降火。氣有餘便是火,氣降則火降,火降則氣不上升,血隨氣行,無溢出上竅之患矣;若使先降火,必用寒涼之劑,反傷胃氣,胃氣傷,則脾不能統,血愈不歸經矣。吐血入水,浮者肺血,沉者肝血,半沉半浮者心血,色赤如太陽紅者腎血。肺血宜保肺,不宜瀉肺;肝血宜養肝,不宜伐肝;心血宜補心,不宜瀉心;腎血宜滋腎,不宜涼腎。若使久吐不止,血已大虛,當用溫補以健脾胃,使脾和則能裹血也。若暴吐不止,急用大劑參、術,以急固元陽,血脫益氣,陽生陰長之理也。如一味以生地、苓、連、知、柏、黑梔,寒涼陰膩之屬清其火,則脾傷作瀉,發熱咳嗽,勢必至於不救矣。

幼科驚證,自喻氏以食、痰、風、驚四字立名,大剖從前之訛,原為確論,然亦有未盡者。近多冬令氣暖失藏,入春寒溫間雜;小兒吸受其邪,先傷肺經,起自寒熱,氣粗久延,漸入包絡,雖有微汗,而痰多鼻煽,煩躁神昏,病家惶懼,輒云變為驚風。動用香開,妄投金石重鎮,以致陰液消亡,熱勢愈張,正不敵邪,肝風陡動,漸見肢牽目竄,痙閉發厥,必多傾敗。若能於病未猖獗之時,先以辛涼開肺,繼以甘寒化熱,佐以潤燥降痰,兩候自能平復。此蓋溫邪陷入,陰液內耗而動肝風,實非驚恐致病也。若誤以驚藥治之,鮮有不危殆者矣。

《內經》云:臨病問所便。蓋病人之愛惡苦藥,即病情虛實寒熱之徵,醫者之切脈望氣,不若問病人,使自言以推求其理為確。如身大熱而反欲飲熱,則假熱而真寒;身寒戰而反欲飲冷,則假寒而真熱,如此之類是也。所以病人之喜好,不妨從病人之便,即可以治其病。

病者之性情不同,醫者之意見各異,人有能受溫熱不能受寒涼者,有受補有不受補者,必須順其性,察其情。現症有與平素相反者,有與平素不相遠者,不可執己見誤治其標本也。

近時醫家,每用囫圇古方,硬引經語,以自矜淵博。殊不知古賢立方,與人以規矩不能使人巧。蓋規矩做方做圓之呆法,而作器長短大小,時時變通,所以病情古今無印板式樣,即方無一定呆藥,必須加減,寓變通於成法之中,斯神乎技矣!

卷二

婦科述略

治婦人病,必先明衝任之脈。衝脈起於氣街,(在毛際兩旁。)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脈起於中極之下,(臍下四寸)。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又云:衝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脈之海,皆血之所從生,而胎之所有系。明於衝任之故,本原洞悉,不概治以男子泛用之藥,自能所治輒效矣。

肝氣之病,近時甚多,婦女為尤甚。即十餘歲之童女,往往左脅下痞積脹滿嘔逆,此先天之肝血不足也。治以疏伐則劇,治以滋養則平,比比而然。況乎天癸久轉,生育頻多之婦人,其血愈虧,肝愈旺,上犯胃脘,下侵於足,甚至納食即吐,兩足攣痛,致發痙厥。此肝氣久痛,必入於絡,因血少不能流通,其氣必滯,非養血和絡,補水滋木,焉能療治。世人概以謂東方常實,有瀉無補,遂皆以肝無補法論治。殊不知肝氣之痛,大半屬於水虧木熾,所以逍遙散為治肝之始方,並無瀉伐之品,其中歸、芍補肝,白朮、甘草補中,加以柴胡、煨姜為疏通之用。氣平即繼以八珍湯調養之,則自然所發漸輕。若隨俗附和,任意用枳殼、香附、青皮、鬱金等破氣之藥,元氣日益消耗,陽衰則陰竭,禍不旋踵矣。景岳《質疑難》云肝無補法者,以肝氣之不可補,非謂肝血之不可補。補肝血莫如滋腎水,腎者木之母也,母旺則子強,是以當滋化源,此千古之良法也。夫將軍之官,其性剛勁,木火同居,風乘火勢,火助風威,母贊其勝,此言其氣實有餘也。若求其本,則乙癸同源,滋陰養血,尤為急矣。

婦人血結胞門,則上焦之陽不得入於陰,在下則小腹裡急,五液時下,在上則孤陽獨浮,為嗔怒發熱,口燥發厥。治法先宜開痹破陰結,不得一味滋膩,致成蟲滿。當看其虛實,用景岳《新陣》柴胡飲六方,柴陳煎、歸柴飲、解肝化肝煎等方,因病加減治之,較古方尤為靈動。

妊娠傷寒及溫熱症,最難措手,須辨舌胎,張誕先舌鑑六條,實為名論,治宜宗之。其一云:孕婦初傷於寒,見面赤舌上白滑,即當微汗之,以解其表。如面舌俱白,發熱多飲冷水,陽極變陰所致,當用溫中之藥。若見厥冷煩躁,誤與涼劑,則厥逆吐利而死。其二云:面赤舌黃,五六日裡症見,當微利之,庶免熱邪傷胎之患。若面舌俱黃,此失於發汗,濕熱入里所致,當用清利水藥。其三云:面舌俱黑,水火相刑,不必問其月數,子母俱死,面赤舌微黑者,還當保胎。如見灰色,乃邪入子宮,其胎必不能固。若面赤者,根本未傷,當急下以救其母。其四云:妊娠傷寒溫熱,見面舌俱赤,宜隨症汗下,子母無虞,面色皎白而舌赤者,母氣素虛,當略用溫散法。若面黑舌赤,亦非吉兆。若在臨月,則子得生而母當殞。其五云:見面赤舌紫,其人必嗜飲,乃酒毒內傳所致。如淡紫戴青,為陰症夾食,難治也,即用枳實、理中、四逆輩,亦難為力。若面赤舌青,母雖無妨,子殞腹內,急宜用芎歸湯合平胃散,加朴硝下之,以救其母。其六云:面黑而舌乾卷短,或黃黑刺裂,乃里症至急,不下則熱邪傷胎,下之危在頃刻。如無循衣撮空直視等證,十中可挽回一二,妊娠傷寒傷風,首宜固胎順氣,雖見脈緊無汗,不可用麻黃、青龍及一切解表猛劑,以風藥性升,皆犯胎氣也。鄭虛谷曰:妊娠傷風,無論時月及月分多少,俱宜嚴氏紫蘇飲加蔥白為至穩。

古人用芩、術安胎,是因子氣過熱不寧,故用黃芩苦寒以安之。脾為一身之津梁,主內外諸氣,而胎息運化之機,全賴脾土,故用白朮以助之。然惟形瘦血熱,營行過疾,而胎常上逼者宜之。至若形盛氣衰,胎常下墜者,非人參舉之不安;形盛氣實,胎常不運者,非香、砂耗之不安;血虛火旺,腹常急痛者,非芎、歸、地、芍養之不安;體肥痰盛嘔逆眩暈,非芩、半豁之不安。此皆治母之偏勝也,婦人墜胎與難產病之最險者也。治墜胎往往用補澀,治難產往往用攻下,皆非正法。蓋半產之故,由於虛滑者半,由於內熱者半,得胎之後,衝任之血,為胎所吸,無餘血下行,血苟不足,則胎必枯槁而墜。其本由於內熱,火盛陽旺,而陰劫血益少矣。治宜養血為先,清熱次之,若泥於膩補,反生壅滯之害。至於產育,乃天地生生化育之理,本無危險,皆人之自作也。用力不可太早,早則胎先墜下。舒轉不及,胞漿先破,胎已枯澀,遂有橫生倒產之虞。其治亦不外乎養血為主,血生則胎自出,若誤用攻下之藥。則胎雖已產,衝任大傷,氣冒血崩,危在呼吸矣。慎之慎之。

胎前論治

孕婦元氣不足,倦怠腹鳴胎動,或微熱減食煩渴,宜服加味安胎飲。

人參(八分) 制白朮(一錢,炒) 白當歸(一錢五分炒) 砂仁(三分,炒研) 蘇葉(四分) 陳皮(四分,炒) 熟地(三錢,炒鬆) 淡子黃芩(八分) 炙草(二分) 麥冬(一錢)

孕婦或胃脘痛,肝脹小腹墜痛腰痛,皆名胎痛,治宜加味參橘飲。

人參(五分) 制白朮(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製半夏(六分) 新會橘紅(六分,鹽水炒) 藿梗(五分) 炙甘草(三分) 砂仁(三分) 白芍(一錢炒) 蘇梗(六分) 生薑(二分)

孕婦多怒,胸腹滿悶,宜服加減和氣安胎飲。

人參(四分) 白朮(七分,炒) 當歸(錢半) 川芎(五分,鹽水炒) 炙甘草(三分) 蘇葉(四分) 陳皮(五分) 青皮(四分,炒炭) 石決明(一錢五分,煅)

孕婦面目虛浮,四肢有水氣,多因脾胃氣虛,或久瀉所致,宜健脾利水,服全生白朮散。

人參(四分) 茯苓(二錢) 生白朮(一錢五分) 淮山藥(二錢,炒) 扁豆(二錢) 澤瀉(五分,炒) 大腹皮(七分) 陳皮(七分,炒) 蘇葉(四分) 炙甘草(三分)

胎氣上攻,心腹脹滿,名曰子懸,宜服順氣安胎飲。

人參(五分) 白朮(八分) 當歸(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二分炒) 條芩(八分炒) 蘇葉(四分) 陳皮(六分炒) 砂仁(三分研) 茯苓(一錢五分) 制香附(八分)

受胎後尚有經來數點,乃氣血盛也,若不腰痠腹痛,不必服藥。如下血不止,或按月下血,名曰胎漏。多因勞傷氣血,或喜飲炙眊熱物,或因房事,宜服補中安胎飲。

人參(一錢) 淡黃芩(一錢) 阿膠(一錢,蛤粉炒珠) 白朮(一錢) 歸身(一錢五分,炒) 生地(二錢) 川斷(一錢) 蘇葉(四分) 白芍(一錢,炒) 炙甘草(三分)

孕婦跌僕傷胎,下血不止,宜服膠艾安胎飲。

阿膠(一錢,蛤粉炒) 艾葉(五分,醋炙)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川芎(六分) 熟地(三錢,炒) 黃芩(一錢,酒炒) 當歸(一錢五分) 陳皮(五分,炒) 蘇葉(四分)

孕婦心驚膽怯,煩悶不安,名曰子煩,宜服竹葉安胎飲。

竹葉(十片) 人參(八分) 麥冬(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五分) 生地(二錢) 棗仁(一錢五分,炒) 黃芩(八分,炒) 遠志肉(四分,甘草水炒焦) 川芎(四分) 炙甘草(二分) 陳皮(四分,炒)

孕婦脾虛氣弱,飲食停滯,嘔吐腹脹泄瀉,宜服加味人參平胃散。

人參(一錢) 茅蒼朮(七分,泔水浸炒炭) 厚朴(七分薑汁炒炭) 陳皮(四分) 炙甘草(三分) 白朮(八分炒) 山楂炭(七分)

孕婦成胎之後,兩足浮腫,漸至腿膝行步艱難,氣促喘悶,面浮不思飲食,甚至足指出黃水。蓋脾主四肢,脾氣虛弱,不能制水,肺腎少氣血滋養,名曰子氣,宜服天仙藤散。

天仙藤(七分,微炒) 香附(六分,制) 陳皮(五分,炒) 蘇葉(四分) 甘草(三分) 烏藥(六分) 木瓜(八分,炒) 姜皮(三分) 人參(五分) 白朮(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如元虛脾胃弱,間服補中益氣湯。

孕婦口噤項強,手足攣縮,言語蹇澀,痰涎壅盛,人事不省,名曰子癇,不可作中風治,宜羚羊角散。

羚羊角(一錢) 棗仁(一錢,炒) 薏苡仁(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獨活(八分) 茯神(一錢五分) 生甘草(四分) 五加皮(五分,酒炒) 川芎(六分) 防風(五分) 木香(二分) 苦杏仁(十粒,去皮尖) 薑汁(一滴) 竹瀝(一匙)

如體虛胃弱,加人參、白朮。

孕婦小便澀少,或成淋瀝,名曰子淋,宜服加味安榮湯。

人參(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白朮(一錢) 麥冬(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 通草(五分) 生甘草(五分) 燈草(五分)

原方有北細辛不可用。

孕婦小便帶血,宜清膀胱之火,治以加味逍遙散。

當歸(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炒) 柴胡(四分) 白朮(八分) 茯苓(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 黑山梔(七分) 生甘草(三分)

或加生地二錢,麥冬錢半,亦妥。

孕婦小便癃閉,少腹脹滿欲死,徒利水無益也,當用加味葵子茯苓飲。

冬葵子(四錢) 茯苓(六錢) 歸身(一錢五分) 橘皮(四分) 人參(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大腹皮(七分)

孕婦臍腹脹痛,或小便淋閉,此脾胃氣虛,胎壓膀胱,宜服升提安胎飲。

人參(八分) 白朮(一錢二分) 熟地(二錢) 當歸(一錢五分) 川芎(六分) 製半夏(四分) 炙甘草(三分) 陳皮(四分,去白) 柴胡(四分) 升麻(四分,蜜炙)

如小便自利者,升、柴宜輕,人參宜重,如無血熱,宜加生黃地。

孕婦遍身浮腫,胸滿腹脹,便閉,名曰胎水不利,宜服鯉魚湯,合四君子湯。

白朮(一錢) 茯苓(四錢)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炒)

用活鯉魚一尾,約重二斤,去鱗腸加橘皮錢許,生薑三片,河水煮取魚湯,加藥煎服,虛者加人參一錢,炙甘草四分。

孕婦感冒風寒咳嗽,宜服寧肺散。

麥冬(一錢) 知母(一錢) 桔梗(五分) 蘇葉(五分) 生甘草(五分) 杏仁(一錢,去皮尖) 橘紅(四分) 桑皮(八分)

如寒嗽加薑汁一匙,竹瀝一匙。熱嗽加黃芩一錢。虛嗽加紫菀一錢,川貝一錢。

若嗽不止,胎動不安,加人參一錢,天冬一錢,百合一錢五分,歸身一錢炒焦,白芍八分炒焦。

孕婦咳嗽吐血,宜服涼血安胎飲。

生地(三錢) 天冬(一錢) 紫菀(一錢) 知母(八分) 白朮(八分,蜜水炒) 麥冬(一錢) 歸身(一錢) 陳皮(四分,炒) 甘草(四分) 黃芩(四分)

孕婦霍亂吐瀉,心煩腹痛,先服六和湯,繼服安胎飲。

人參(一錢) 木瓜(八分,炒) 扁豆(三錢) 茯苓(一錢五分) 製半夏(五分) 砂仁(三分,研) 陳皮(六分,炒) 藿香(五分) 甘草(三分) 杏仁(錢半,去皮尖) 竹茹(六分) 生薑(一片) 大棗(二枚)

煎服。

安胎飲

蜜炙黃耆(八分) 杜仲(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 生白朮(八分) 阿膠(一錢) 川斷(一錢五分) 炙甘草(三分) 蘇葉(四分) 陳皮(六分)

加糯米百粒。

孕婦瘧疾往來寒熱,宜服六和安胎飲。

人參(五分) 白朮(八分) 歸身(一錢五分) 川芎(四分) 條芩(八分,炒) 製半夏(五分) 藿香(六分) 蘇葉(四分) 茯苓(一錢五分) 砂仁(二分)

重者,加柴胡三四分。

孕婦壅熱,心神煩躁,口渴舌乾,或舌苔黃黑,宜加減參麥散。

人參(五分) 廣皮(四分) 歸身(一錢,鹽水炒) 知母(一錢) 條芩(八分,炒) 麥冬(一錢五分) 石斛(二錢)

孕婦熱病斑疹紫赤,小便短赤,氣急欲絕,腹痛胎欲落之象,症雖危險,宜服梔蔥豉湯以救之。

黑山梔(一錢) 黃芩(一錢) 升麻(四分) 青黛(五分) 鮮生地(二錢) 淡豆豉(四十九粒) 杏仁(十粒,去皮尖) 石膏(一錢五分) 蔥白(七寸)

孕婦嘔吐不食,胸中煩躁,宜生津葛根湯。

人參(五分) 麥冬(一錢) 梔子(八分,炒黑) 知母(八分) 葛根(七分,煨) 竹茹(六分) 蘆根(二錢) 蔥白(二寸)

孕婦吐血衄血,忽然口噤項強背直,皆失血所致,非類中風也。宜加減安胎飲。

人參(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炒) 白朮(一錢) 大生地(二錢) 條芩(八分) 純鉤藤鉤(二錢) 荊芥(四分,炒黑) 陳皮(四分,炒) 甘草(三分) 麥冬(一錢,去心)

孕婦每三月殞胎,是肝虛血不能養胎也。宜人參阿膠湯,預先服之。

人參(一錢) 阿膠(一錢五分,蛤粉炒珠) 當歸(一錢五分,水炒) 川芎(四分) 白芍(一錢二分,炒) 桑寄生(一錢二分)

孕婦傷胎,胎死腹中,口噤昏沉,腹中脹痛,血上衝心,急宜服佛手散。

當歸(六錢) 川芎(三錢)

水七分,酒三分,煎服數劑。

臨產交骨不開,及橫生倒產,宜急服加味芎歸湯。

當歸(一兩) 川芎(四錢) 敗龜板(一具,陳酒炙捶碎) 婦人頭髮(如雞子大一團,洗淨瓦上炙灰存性)

如久而虛欲脫者,加人參、熟地、牛膝,酌量用之,開支河之法也。

二寶湯方

全白當歸(一錢五分) 川芎(八分) 羌活(三分) 厚朴(五分,薑汁炒) 荊芥穗(七分) 菟絲餅(一錢五分) 陳枳殼(五分,去穰麩炒) 生黃耆(八分) 川貝(一錢,去心) 白芍(一錢,酒炒) 甘草(四分) 蘄艾(五分,醋炒炭) 姜(一片)

一方,羌活、厚朴,換蘇葉、藿香。

此方專治一切胎症未產,能安胎,臨產能催生,懷孕五月後,腰痛腹痛,服之即愈。分娩時交骨不開,橫生逆產,或子死腹中,服之能下。懷妊五月後,每月服二三劑,臨盆容易,子母俱全,故名二寶湯。異人傳下,不可輕忽視之。

卷三

產後述略

婦人之病,莫重於產後,因氣血大虧,內而七情,外而六氣,稍有感觸,即足致病。且多疑似之症,毋徒以逐瘀為事,以致變端百出。讀《金匱》書中,有用大黃等峻劑者,非古人立法之不善也,蓋以古時稟氣之足,或西北地土堅厚,人亦強壯,用之良善。至於吾地,體質柔弱,深閨嬌養,豈能受此侵克,此看病之不可泥於古也。時人每謂產後不可補,恐其瘀阻,往往用蘇木、紅花等,行瘀為先務。設或血行不止,立見厥脫,急難措手,可不懼哉。丹溪云:產後以大補氣血為主,雖有他症以末治之。王肯堂云:產後用下藥者,百無一生。誠哉是言也。

《金匱要略》云:新產婦人有三病:一病痙,二病鬱冒,三病大便難。新產血虛,多汗出,善中風,故令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心典》云:血虛汗出,筋脈失養,風入而益其勁,此筋病也。亡陰血虛,陽氣逆厥,而寒復郁之,則頭眩而目瞀,此神病也。胃藏津液,而滲灌諸陽,亡津液胃燥,則大腸失其潤,而大便難,此液病也。三者不同,其為亡血傷津則一,故產後血虛諸症,由此而類推之。則不致誤治矣。

產後諸病,總宜以生化湯為主,隨症加味可也。《竹林寺世傳秘本》生化湯論云:產後血氣暴虛,理當大補,但惡露未盡,用補須知毋滯。血能化,又能生,無損元虛,行中帶補,方為萬全。世以回生丹,治以下胞胎,攻血塊,雖見速效,未免虧損元氣,非良劑也。不得已而用之,只可服一丸,以參湯下之,庶無虞耳。夫生化湯以藥性功用而立名也,夫產後瘀固當消,新血宜生,若專消則新血不寧,專生則舊血反滯。考藥性芎、歸、桃仁,善破惡血,驟生新血,佐以炮薑、甘草,引三品入肺肝,生血理氣,五味共方,則行中有補,化中有生,實產後之要藥也。加減得宜,是在臨證者之善悟可耳。又論產後治法云:夫產後憂驚勞倦,血氣暴虛諸症,乘虛易起,如有氣勿專耗散,有食勿專消導,熱不可用芩、連,寒不可用桂、附。用寒則血塊停結,用熱則新血崩流。至若虛中外感,見三陽表症似可汗也,在產後而用麻黃,則重竭其陽。見三陰里症似可下也,在產後而用承氣,則重亡其陰。耳聾脅痛,乃肝腎惡血之停,休用柴胡。譫語汗出,乃元弱似邪之症,毋同胃實。厥由陽氣血衰,無分寒弱,非大補不能回陽而起弱。痹因陰血之虧,不論剛柔,非滋榮不能舒筋而活絡。乍寒乍熱,發作有期,類瘧也。若以瘧治,則遷延難愈,神不守舍,言語無倫,似邪也。若以邪論,危亡可待。去血多而大便燥結,蓯蓉可加於生化湯中,非潤腸承氣之為患,汗多而小溲短澀,六君子倍多參、耆,必生津助液之可利。加參生化頻服,能救垂絕之危,長生活絡能用,可蘇絕谷之人。頹疝脫肛多是氣虛下陷,生化可參用補中益氣。口噤拳攣,乃因血燥類瘋,加參生化宜服。產戶入風而痛甚,服宜羌活養榮。玉門寒冷而不閉,洗宜床、菟、萸、硫。類怔忡驚悸,生化加定志之品。似邪恍惚,生化加安神之法。因氣而虛煩滿悶,生化加木香為佐。因食而酸噯惡食,合六君加神麯、麥芽為良。不可用蘇木、薐蓬以破血,不可用枳實、青皮以消脹。血崩血暈之危,汗脫氣脫之急,連煎加參生化湯為最要務也。王太僕云:治下補下,制以緩急,緩則道路遠而力微,急則氣味厚而力重。丹溪云:產後切不可發表。故治產固本,當遵丹溪;服法宜效太僕。

生化湯原方

(分兩斟酌在臨用變通也)

川芎(二錢) 白當歸(四錢) 炙甘草(五分) 炒黑乾薑(四分) 單桃仁(十粒,去皮尖)

水二盅,陳酒半小杯,沖服。

產後血暈,因勞倦去血過多氣竭神昏而暈。不可誤認為惡血衝心,投散血之劑;不可誤認為痰火鬱冒,用消降之方,宜服加味生化湯。

歸身(三錢) 川芎(一錢五分) 炮姜(四分) 桃仁(十粒,去皮尖) 炙草(四分) 荊芥炭(五分)

如汗多加人參一錢。

產後厥逆,因勞傷脾,孤臟不能注於四旁,故足冷而厥氣上行。經云: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是也。宜加參生化湯、滋榮復神湯。

加參生化湯

人參(一錢) 川芎(一錢五分) 歸身(四錢) 桃仁(十粒) 炙甘草(五分) 炮姜(五分)橘紅(四分,鹽水炒)

滋榮復神湯

川芎(一錢) 白朮(一錢制) 黃耆(二錢,炙) 人參(一錢五分) 當歸(三錢) 熟地(三錢,炒) 麥冬(一錢) 炙甘草(三分) 五味子(十粒) 茯神(二錢) 熟附子(四分) 陳皮(四分,炒)

如大便不通加蓯蓉一錢五分。

產後血崩如紫色有塊,是敗血未盡,當用原方生化湯,加澤蘭葉一錢五分。如血鮮紅色大來,或因驚傷心,怒傷肝,勞腸脾,血則不能主,不能藏,不能統,陰絡大傷矣,症甚急,當用升舉生化湯。

人參(一錢五分) 制白朮(一錢五分) 歸身(二錢,炒焦) 炙黃耆(一錢) 熟地炭(三錢)荊芥炭(四分) 陳皮(四分,炒) 升麻(三分,蜜炙) 白芷(三分,炒炭) 川芎(六分,鹽水炒焦) 淡附子(二分) 炙甘草(四分)

如汗多加淮小麥四錢焙。

產後氣短似喘,因血既暴去,氣必上竄,脾失健運,不能上輸於肺,所以呼吸短促,言語不相接續,急服加參生化湯、續氣養榮湯。若認為痰火,而妄議散氣化痰之方,誤事多矣。

續氣養榮湯

歸身(四錢) 川芎(一錢) 炙甘草(四分) 炮姜(四分) 人參(一錢五分) 炙黃耆(一錢) 制白朮(一錢) 熟地炭(三錢) 陳皮(四分,炒)

如煩渴加麥冬一錢五分,五味子十粒炒;如大便閉加淡蓯蓉二錢;傷食加神麯八分炒,楂炭一錢,砂仁三分;汗多加浮小麥四錢炒;如手足冷加淡附子三分。

產後妄言妄見,由氣血兩虛,魂魄無依也。不可誤認為邪祟,噴以符水,驚以法尺,多致不救。丹溪云:虛病似邪祟是也。又云:欲泄其邪,當補其虛。宜服安神定志生化湯。

棗仁(一錢五分,炒熟) 遠志(四分,炒) 柏子仁(一錢五分,勿研) 麥冬(一錢五分,炒) 歸身(三錢) 川芎(一錢) 桃仁(七粒,去皮尖) 炙甘草(四分) 炮薑炭(四分) 人參(五分) 加龍眼肉(五個)

產後去血過多,防血脫;氣短如喘,防氣脫;汗多妄言妄見,防神脫。雖有血陰氣陽之分,而精散魂去之促無異,若非厚藥急方,濃煎頻服,奚能有救?宜服大補生化湯。

人參(一錢五分) 熟地(四錢) 炙黃耆(一錢五分) 淡附子(三分) 五味子(十粒) 制冬朮(一錢) 麥冬(一錢五分) 白桃仁(八粒) 歸身(三錢) 川芎(八分) 炮姜(四分) 炙甘草(三分)

產後傷食,因形體勞倦,脾胃俱虛,不思食而強與之,胃雖勉受,脾難轉運,食停痞滿,噯腐吞酸,必須健脾助胃,加以輕品消導之藥,則食化脹平。斷不可用峻劑消之,致傷元氣,宜服健脾消食生化湯。

歸身(三錢) 川芎(一錢) 焦白朮(一錢) 焦神麯(一錢) 焦麥芽(一錢) 陳皮(五分,炒) 炙甘草(四分)

如傷肉食加焦山楂一錢,砂仁四分,或以絹包炒熟麩皮,加芒硝少許,揉熨更穩。

產後因忿怒氣逆,胸痞不舒,宜用木香生化湯。

煨木香(二分) 歸身(三錢) 川芎(一錢) 炮姜(四分) 陳皮(四分,炒)

產後類瘧,寒熱往來,應期而發,此元虛而外邪易侵,不可作泛常瘧治。有汗宜用滋榮扶正化邪生化湯;無汗頭痛,加減養胃湯。

歸身(三錢) 川芎(一錢) 人參(一錢) 炙甘草(四分) 麥冬(一錢五分) 陳皮(四分,炒) 炙黃耆(八分) 藿香(三分) 荊芥炭(六分) 生薑(四分)

河井水煎服。

加減養胃湯

當歸(三錢) 川芎(一錢二分) 藿香梗(四分) 炙甘草(四分) 人參(一錢) 焦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製半夏(八分) 橘皮(四分) 姜皮(二分) 酒炒柴胡(三分)

產後七日,內外發頭痛,惡寒類太陽症;潮熱自汗,大便不通,類陽明症;往來寒熱,口苦脅痛,類少陽症,皆由氣血兩虛,陰陽不和,類外感傷寒治者,慎勿輕產而重傷寒,以麻黃柴胡等湯治之也。蓋產婦血脫之後,而重發汗,虛虛之禍,不可勝言。仲景有云:亡血家不可發汗。丹溪云:產後切不可發表。古賢立說,皆具至理,即使真感傷寒,生化湯內芎、姜亦能散邪。且《內經》云: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溫而收之。即病同而治亦異。至如產後屬虛,無分南北,當於溫補中少佐辛散可也,宜祛邪生化湯。

歸身(三錢) 川芎(一錢五分) 炙甘草(四分) 炮姜(四分) 羌活(四分) 桃仁(十粒,去皮尖) 防風(四分) 蔥白(七寸)

如虛者加人參五分。

產後頭痛,口燥咽乾而渴,類少陰症;腹痛液干,大便實,類太陰症;汗出譫語,便閉痙厥,類厥陰症。多由勞倦傷脾,運化稽遲,氣血枯竭,腸腑燥涸,乃虛證類實,承氣諸湯斷不可施,宜養正通幽湯。

當歸(四錢) 川芎(一錢五分) 炙甘草(四分) 陳皮(四分) 桃仁(十粒,去皮尖) 肉蓯蓉(一錢) 麻仁(一錢)

如汗多加人參一錢,黃耆一錢;口渴加人參一錢,麥冬一錢五分;腹滿液干加人參一錢,大腹皮一錢;汗出譫語便閉加人參一錢,熟棗仁二錢,柏子仁二錢,茯神二錢,遠志肉四分,麥冬一錢五分。

產後血氣暴竭,百骸無以涵濡,卒爾口噤,牙關緊閉,手足攣急,症類中風,不可任用中風劑也。蓋沖為血脈之海,血脈空虛,關節不能流利。治當先服生化湯,以生旺新血,如危極,即服滋榮活絡湯救之。

熟地(三錢) 人參(一錢) 炙黃耆(一錢) 歸身(四錢) 川芎(一錢) 茯神(一錢五分)天麻(六分,煨) 麥冬(一錢) 荊芥(四分) 防風(四分) 羌活(三分) 陳皮(四分) 炙甘草(四分)

如有痰加製半夏一錢,薑汁一匙,竹瀝一匙;有食加山楂炭一錢五分,焦神麯一錢;大便閉加柏子仁二錢,蓯蓉一錢五分;驚悸加熟棗仁二錢;言語恍惚,加遠志肉四分炒,石菖蒲四分炒,棗仁二錢炒。

產後汗出不止,亡陽之徵也。蓋汗為心之液,又腎十五液,血去而心腎大虧,必須急補心腎。益榮衛而噓血歸源,則汗自止。宜補陽益陰生化湯以救之。

人參(一錢五分) 熟地(三錢,炒) 炙黃耆(二錢) 炙甘草(四分) 歸身(三錢) 川芎(一錢) 炮姜(四分) 煅牡蠣(二錢) 制白朮(一錢) 桃仁(六粒,去皮尖) 浮小麥(一撮)

如渴加麥冬一錢五分,五味子十粒。

產後舌燥口渴,兼小便不利,由產後失血,或汗多所致。治當助脾益肺,調養氣血,則津液生而小便自利矣。斷不可用芩、連、知、柏以降之,五苓等劑以通之,宜服生津止渴益水散。

炙黃耆(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五分) 熟地(三錢,炒) 五味子(十粒) 麥冬(二錢) 歸身(三錢) 川芎(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生甘草(三分) 炙升麻(三分)

產後小便不禁,是氣血虛不能收攝腎氣,宜加味生化湯。

鹽水炒益智仁(四分) 煅牡蠣(三錢) 北五味(十粒) 歸身(二錢) 炙黃耆(一錢) 川芎(一錢) 桃仁(十粒,去皮尖) 炮姜(四分) 熟地(三錢) 覆盆子(八分) 菟絲子(一錢,炒) 炙甘草(四分)

產後泄瀉,非雜症餐泄洞瀉,水穀下注之比,大率氣血虛,易於食積傷濕所致,宜消補兼施,加味參苓生化湯。

白朮(一錢土炒) 人參(一錢) 茯苓(二錢) 川芎(一錢) 當歸(二錢,土炒) 炮姜(四分) 炙甘草(四分) 焦神麯(五分) 焦麥芽(八分) 廣皮(四分) 澤蘭(一錢)

如有寒加生薑一片,大棗二枚;如熱去炮姜加金石斛三錢;如痛加煨木香四分;如至五更而甚者,加煨肉果四分。

產後完穀不化,因勞倦傷脾,而轉輸稽遲也。又有飲食太過,脾胃受傷,當血塊未散之時,患此脾敗胃弱之症,宜先服香砂生化湯,繼服加味參苓白朮散,乃可無虞。

香砂生化湯

砂仁(三分,炒研) 益智仁(三分,炒) 歸身(三錢,土炒焦) 川芎(一錢) 炙甘草(四分) 炮薑炭(四分) 澤蘭(一錢五分) 焦鍋粑(五錢)

加味參苓白朮散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五分,土炒) 茯苓(二錢) 歸身(三錢,土炒) 川芎(一錢) 炮姜(四分) 炙甘草(四分) 益智仁(三分,炒) 澤蘭(一錢五分) 白芍藥(八分,酒炒炭) 廣皮(四分,炒) 煨木香(二分)

產後患赤白痢疾,後重頻並,最為難治。須行不損元,補不助邪,惟生化湯去炮姜,加木香、茯苓,則可以並治而不悖也。後立數條,斟酌用之。

一產痢黃色,乃脾土真氣虛,宜服加味補中益氣湯,加煨木香四分,煨肉果四分。

一久痢元氣下陷,肛門如脫,宜服六君子湯,加木香四分,煨肉果四分,乾薑四分炒,歸身三錢土炒,升麻三分。

一久痢四肢浮腫,宜四君子加木香四分,五加皮四分,歸身二錢土炒。

一產痢臍下急痛,生化湯加木香四分,大腹皮六分,白朮一錢土炒。

一產痢嘔吐,生化湯加廣藿香五分,製半夏五分,焦白朮一錢,陳皮四分。

一產痢小便短澀,生化湯加茯苓二錢,木香三分,人參四分,澤瀉一錢。

一產後血痢過多,日久不止,血分虛也,宜四物湯,加人參一錢,荊芥炭五分,淮山藥三錢,白朮八分。

產後膨脹,皆因中虛傷食多氣瘀積所致也。中虛,宜加參生化湯,內加陳皮五分;多氣,生化湯內加川鬱金五分,砂仁三分炒研;傷食,生化湯內加白朮炭六分,焦麥芽八分;焦神麯八分。瘀積,生化湯內加沙糖、炒山楂一錢五分,新絳一錢五分,陳皮四分。以上四症,如虛必須人參,隨機酌用。

產後霍亂因血虛,陰陽升降不順,清濁亂於腸胃,冷熱不調,邪正相搏,遂上吐下瀉,宜生化六和湯。

川芎(一錢) 歸身(三錢) 炮姜(三分) 炙甘草(三分) 茯苓(一錢五分) 砂仁(四分) 陳皮(四分) 藿香(五分)

如手足厥冷無塊痛者,加人參一錢,白朮一錢,淡附子三分。

產後嘔逆不食,人之胃腑為水穀之海,水穀之精,化而為氣血,榮潤臟腑。產後空虛,寒邪易乘,入於腸胃,則氣逆嘔惡而不食也。初宜生化湯加砂仁,治七日後,始用溫胃丁香散。

歸身(二錢) 白朮(一錢) 乾薑(三分) 丁香(二分) 人參(一錢) 陳皮(五分) 炙甘草(四分) 半夏曲(五四炒) 藿香(四分)

產後水腫,肢體俱浮,皮膚光澤,乃脾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行水,宜實脾飲、香砂六君子湯、金匱腎氣丸、濟生腎氣丸,因證擇用,斷不可用破滯行水之藥。丹溪治產後誤服消導藥,以致水腫方。

人參(二錢) 白朮(二錢) 歸身(三錢) 木通(六分) 白芍(一錢,炒焦) 茯苓(二錢)澤瀉(一錢,炒) 厚朴(五分,炒) 蘇葉(四分) 陳皮(五錢) 木香(四分) 大腹皮(六分) 萊菔子(六分,炒)

又加味五皮飲

五加皮(四分) 地骨皮(六分) 大腹皮(六分) 茯苓皮(三錢) 生薑皮(三分) 加人參(一錢) 歸身(二錢) 白朮皮(一錢) 陳皮(四分)

產後驚悸怔忡,因驚憂勞倦,去血過多,惟宜補養心血,調和脾胃,病自漸安。後列二方。

加減養榮湯

人參(一錢五分) 歸身(三錢) 川芎(一錢) 茯苓(二錢) 熟棗仁(二錢) 麥冬(一錢五分)遠志(四分炒) 炙黃耆(一錢) 白朮(一錢) 陳皮(四分) 炙甘草(四分) 龍眼肉(一錢)

如虛煩加竹茹八分薑汁炒,有痰竹瀝三匙,薑汁一匙。

養心湯

黃耆(一錢,炙) 茯神(一錢五分) 歸身(二錢) 川芎(八分) 麥冬(一錢,去心) 遠志(四分) 棗仁(一錢五分,炒研) 柏子仁(一錢五分,勿研) 五味子(十粒,炒) 人參(一錢) 炙甘草(四分)

產後骨蒸,乃陰虛生內熱也,宜保真湯加減治之。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茯苓(二錢) 知母(一錢,炒炭) 生地(二錢,炒炭) 熟地(二錢,炒炭) 麥冬(一錢) 白芍(一錢,炒焦) 枸杞子(一錢) 川芎(一錢) 五味子(十粒) 甘草(四分)

此方繁多,須臨病斟酌加減用。

產後胃脘痛,因血虛肝氣上犯;或由風冷乘虛襲入,皆宜生化湯,加泡淡吳茱萸三分,陳皮四分。如遍身疼痛,宜服趁痛散。

歸身(三錢) 炙黃耆(一錢) 白朮(一錢) 牛膝炭(八分) 上肉桂(二分) 獨活(四分)薤白(四分) 炙甘草(四分)

如痛喜手按,屬大虛,加熟地三錢,川斷一錢五分酒炒。如少腹結痛加川芎一錢延胡七分酒炒。

產後感冒風寒傷冷,腰痛不能轉側,宜服養榮壯腎湯。

當歸(二錢) 獨活(四分) 桂心(四分) 川芎(一錢) 杜仲(三錢) 防風(四分) 川斷(一錢五分) 桑寄生(一錢五分,酒炒) 生薑(三分)

如虛加熟地三錢。

產後血塊已消,腹中空痛不止,宜服交加地黃湯。

人參(一錢) 當歸(三錢) 川芎(一錢) 白芍炭(八分) 煨木香(三分) 沒藥(四分) 制香附(四分) 熟地炭(三錢) 煨姜(三分) 大棗(一枚)

產後或敗血,或濕痰,乘虛流注,宜服參歸生化湯。

人參(一錢) 馬蹄香(一錢) 當歸(三錢) 川芎(一錢五分) 生甘草(四分) 炙黃耆(一錢五分) 肉桂(四分) 茯苓(二錢)

以上產後論治數條,雖未能全備症情,而遍考方書,摘取純正,試之輒效,刊以質之同人,未必無小補耳。予凡看胎產諸症,已二十餘年,遇大險大危之候,竟得十中挽回七八者,皆以用補得宜,不隨世俗以治標逐瘀為先務也。壽喬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