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秘旨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19年8月11日 (日) 17:29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h1>女科秘旨</h1> <dl class="元資料"> <div><dt>作者</dt><dd>輪印禪師</dd></div> <div><dt>朝代</dt><dd>清</dd></div> <div><dt>年份</dt><dd><data va…”)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目录

女科秘旨

作者
輪印禪師
朝代
年份
公元1771年

卷一

安胎論

凡孕婦脾胃旺。氣血充足。則胎安產正。子亦多壽。何用安胎。若氣血衰。脾胃弱。而飲食少。則虛症百出。或孕成數墜。而子不壽。是必資藥力以助母胎。並壽子也。夫精血會凝而成孕。精氣蒸胃而遂嘔。血少肝虛。加愛醋物。胃氣受傷。厭阻飲食。若人素弱。嘔阻。橘半量加。稟孕而然。竹瀝。薑汁。胎痛宜緩。少加帶殼砂仁。胎漏宜涼。須用地黃生熟。至若傾撲動胎下血。膠艾宜加。怒氣胎遂上衝。木香為使。小便短澀成淋瀝。安榮不應用升提。若還滯血流於脬。逍遙。梔子宜加入。子腫面目虛浮。而肢體水氣。全生白朮堪醫。子煩心驚膽怯。而時見悶煩。竹葉安胎可療。天仙藤治子氣。腳縫水出。人虛多用術參。羚羊角理子癇。項強筋搐。應用人參竹瀝。脾氣虛而胎壓尿胞。則臍腹痛而小便淋閉。安胎飲雖宜。法當升提探吐。脾氣弱而轉運淹遲。則飲食停而胃家脹嘔。安胎飲力緩加參。平胃調和。又若胸滿腹脹。便閉遍身浮腫。鯉魚湯治胎水攸宜。恐脾胃氣虛。四君。五皮為佐。胎氣上攻。心腹脹痛。紫蘇飲療子懸甚當。若食少晡熱。逍遙加味相。兼柴前梅連為丸。骨蒸勞熱可退。當歸六黃作引。盜汗晡熱堪除。孕成屢墮。因母血弱。不能分蔭其胎。娩子無氣。由母氣虛。僅可滋榮於己。老夫得其少婦。須寡欲以候經期。壯陽若遇衰陰。必宜頻藥以全胎力。參朮條芩。為安胎之聖藥。芎歸懷熟。實補血之良規。佐以蘇葉。陳皮。可為常服之方。孕成六月之前。其胎尚未轉運。茯苓性降。不宜多用。黃耆肥胎。豈可常加。香附雖胎喘宜加。久服虛人有害。砂仁可止嘔定痛。多用動血行胎。歷考丹溪之論。不過數言。安胎之方。止於三四。若能加減治病。可以十全八九矣。

辨胎歌

肝為血兮肺為氣。血為榮兮氣為衛。榮衛和諧胎必成。血衰氣盛未有體。寸微關滑尺帶數。流利往來如雀啄。孕婦之脈已見形。數月懷耽休認錯。三部浮沉平正等。尺按不絕胎其確。(無止方是) 滑而且散三月胎。(散者。心脈三月。心胞養胎故爾。) 但滑不散五月母。(經云。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也。動如豆厥厥動搖也。心主血。胎成則血聚護胎。故心脈動。或亦有不動而是胎者。乃作足少陰非也。蓋動者壯婦血盛也。不動者弱婦血少也。陰搏陽別謂之有子。左陰右陽。尺陰寸陽。沉陰浮陽。搏者淤觸於手也,胎必熱故脈搏。陰者胎之所居也。婦人時時衄血而轉筋者。軀。衄時嚏而動者。非軀。婦人寸口脈衝浮而大。榮反弱。浮大氣強。反弱血少。孤陽獨呼。陰不能吸。二氣不停。衛強榮弱。積為陰寒。陽為聚熱。陽盛不潤。經絡不足。陰虛陽旺。故令少血。時發喘淅。咽燥汗出。或溲稠數。多吐涎沫。乃是重虛津液。漏泄經血。三月不來。名曰居經。非軀也。) 諸陽為男諸陰女。左右分明肺腎取。(左盛男。右盛女。左右俱盛一男一女。) 左手帶縱兩個兒。右手帶橫一雙女。(夫乘妻為縱。妻乘夫為橫。) 左手脈逆生三男。右手脈盛生三女。(子乘母為逆氣。母乘子為順氣。)又男胎居左。女胎居右。胎之所居。氣血聚焉。其脈滑利而盛。故左盛則男。右盛則女。嘗觀癰癤發上則寸脈盛。發下則尺脈盛。發左則左脈盛。發右則右脈盛。此所以悟胎居之理也。

驗胎散

真雀腦芎(一兩) 當歸(全用七錢) 為細末。作兩股。濃煎膠湯一盞。酒調服。服後二三時覺臍腹作動。此有胎也。動罷即愈。安穩無虞。如不是。胎不動。所滯惡物自行。如一服不覺。再煎紅花湯調下。一服必效。

探胎散

皂角(去皮) 炙甘草(各一錢) 黃連(五分) 為末。溫酒調服。有胎則吐。無胎不吐。一法經水三月不行。用川芎(三錢) 為末。煎艾湯調服。服後一時腹內微動。非胎不動。大約尺脈調而不月水者。孕也。如經閉。脈必不正。或不至。

養胎

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先屬少陰。天癸既行屬厥陰。天癸既絕屬太陰。或妊娠養胎。始於厥陰者。是祖氣生化之原也。陰陽配合。故次及少陽膽經。五行相生。正是肝膽之木。次及胞絡。三焦之火。歷脾、腎、肺、大腸、胃、膀胱而終十月之期焉。惟手少陰、太陽、二經。無專養者。君主之官。無為而已。

一月肝足厥陰經。

二月膽足少陽經。

三月胞絡手厥陰經。

四月三焦手少陽經。

五月脾足太陰經。

六月胃足陽明經。

七月肺手太陰經。

八月大腸手陽明經。

九月腎足少陰經。

十月膀胱足太陽經。

按回回國。譯天文書。七曜相照。所屬與前不同。今並載以備參考。(初時胎宮極熱。將外膚蒸乾後為胞衣。)

一月土星照。

二月木星照。(色變紅。)

三月火星照。(心肝腦成。)

四月太陽照。(身體全成。)

五月金星照。(毛髮成。)

六月水星照。(舌動。口開。)

七月太陰照。(此月胎中有力。若是月生。養得長成。)

八月又土星照。(土星性燥。胎氣動。兒昏沉。是月生。養不長成。)

九月又水星照。(熱潤。有力轉動。)

十月既足。氣全力生。

安胎

安胎之法。以養血氣。理脾胃為主白朮益脾以培萬物之母。條芩固中瀉火氣。能滋子戶之陰。使火不妄動。所以為安胎聖藥。砂仁安胎以其止痛行氣故耳。勞神動怒。情欲之火。俱能墮胎。推原其本。皆因於熱。火能消物。造化自然。古方謂風冷傷於子宮。而墮。未達病情者也。如慣墮胎之婦。或中氣不調。食少。且不必養血。先理脾胃。次服補中益氣湯。使氣血自生。因母病而動胎者。但治母病。其胎自安。因胎病而致母病者。但安胎則母病自愈。胎多在三月分而墮者。爾時手厥陰心胞絡。主養胎元。勞心多慮。心胞絡虛。不能養胎則墮治。宜兼制火。用四物湯加黃柏。元參。白朮。條芩。左脈微弱。身痛。夜熱。腰痛。胎不安。屬血虛。用四物湯。加杜仲。黃芩。白朮。秦艽。

右脈寸關大而無力。似滑。且不流利。倦怠懶於言動。屬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杜仲。條芩。

兩手脈俱弱。胎常墜。屬氣血兩虛。用八珍湯。加山梔。杜仲。續斷。條芩。白朮。孕婦忽然下黃汁如膠。或如豆汁。胎動腹痛。是氣虛也。用佛手散。加黃耆。糯米。濃煎汁服。如腹不痛。單用耆。糯米。(佛手散方見秘要。)

孕婦下赤汁。屬血虛有火。正方用子芩。當歸。川芎。煎服。若奇兵則用銀苧酒。

銀苧酒

苧根(去黑皮研碎五錢) 白銀(一兩) 以水酒各半煎服。

治胎動不安。一法取苧根。如足趾大者一尺煎服。即愈。丹溪云。以苧根能補血行滯也。

懷胎宜養血。益氣。健脾。清火。當常服固胎飲。

固胎飲

川芎(一錢) 當歸 白芍 熟地(各二錢) 人參 白朮 陳皮 甘草(各一錢) 少佐黃連。黃柏。桑上羊兒藤。(要七葉完全者) 糯米(一錢) 如見血不安。加阿膠。痛而氣滯。加縮砂仁。胎至七月後。宜服方。

束胎丸

黃芩(酒炒夏月一兩秋七錢冬五錢) 茯苓(七錢五分) 白朮(二兩) 陳皮(三兩) 為末。粥丸。每服錢五分。

胎至臨月。服束胎散易產。

束胎散(即達生散。)

人參 陳皮(各五分) 白朮 白芍 全當歸(各一錢) 炙甘草(二分) 蘇葉(五分) 大腹皮(二錢)

難產之婦。多氣血虛弱。榮衛澀滯使然。是方用人參。白朮。甘草以益氣。當歸。芍藥。以益血。紫蘇。腹皮。陳皮。以疏滯氣。 則其生易矣。如腹脹或痛。加砂仁。枳殼。青蔥(五葉) 。黃楊腦(七個)。有火加黃芩。頭目眩悶。加川芎。如氣虛。倍參。術。氣實加香附。倍陳皮。血虛倍當歸。加地黃。形實倍紫蘇。性急加黃連。熱極加黃芩。濕痰加海石。半夏。食積加山楂。食後易飢加黃楊腦。腹痛加木香。官桂。黃芩。(冬月不可用桂)

臨產當服補血順氣藥。使胎易產。

保生無憂散

(兼治小產瘀血腹痛。)

南木香 當歸 川芎 白芍 枳殼 乳香 血餘(即頭髮洗淨煅灰各等分) 水煎日二服。(均用五分)

小產

半產多在三個月。及五七月。除跌撲損傷外。若前次懷胎三個月而墮者。下次有孕。如期復然。蓋先於此時受傷。故後期必應。乘其虛也。必須預服健脾、益氣、養榮藥於一有孕之日。日日不可缺乃可。

胎元不足倦怠。或胎動不安。或身微熱。減食。

單氏安胎散

人參 當歸 懷熟地(各二錢) 白朮(二錢五分) 條芩(八分) 陳皮 蘇葉(各四分) 砂仁(三分) 如煩渴。加麥冬(一錢) 棗(五枚) 水煎服。如腰疼脾腿痛。必一日夜服三帖可安。

嘔吐痰水。心煩悶。頭重。目眩。惡聞食氣。胎動。腰腹痛。下血等症。用四物湯加黃耆。白朮。甘草。黃芩。阿膠。人參。桑寄生。(如無真寄生。以續斷代之。)

卷二

惡阻

懷孕三月。噁心而阻隔飲食是也。亦有六七個月。尚病嘔者治同。然肥人責之痰。瘦人責之火。俱宜二陳湯。加白朮。黃芩。或加香附。砂仁。薑汁。竹茹。與吐家同。如或因氣者。脈必沉 。治兼舒郁。加撫芎。香附。不可過用辛藥。妊娠稟受怯弱。便有阻病。狀如病酒。顏色如故。脈息和順。但覺肢體沉重。頭目昏眩。擇食惡食。好酸鹹物。若甚者。則作寒熱。心下憤悶。嘔吐痰水。恍惚不支。古名惡阻。治先脾胃而清火。化痰。如吐甚者。愈止愈吐。仲景云。停藥月餘自安。

孕婦飲食失宜。停滯作嘔。宜和平消導。不可作惡阻治。如脾胃弱者。加人參。白朮。治惡阻必用大半夏湯。加減如頭眩痰多。加旋覆花。有火加薑汁。炒黃連。竹茹。

大半夏湯

半夏 陳皮 茯苓(各二錢五分) 生薑(一錢) 水煎服。

日久津液損。胃燥乾噦。不納湯水。用二陳湯合四物湯。加竹瀝。薑汁。潤以降之。此症右脈必弦數。左脈必微弱。昧者謂半夏犯胎。地黃膩膈。乃知常而不達變也。

吐多脈弱。體倦不納穀。用六君子湯。加麥糵。生薑。

左脈弦急。心下脹悶。噁心不止者。挾肝氣上衝也。宜茯苓湯下抑青丸。

抑青丸

黃連(一兩) 為末。丸如麻子大。每服白湯下二三十丸。

左脈弱而嘔。當服理血歸脾藥。蓋以無陰而作嘔也。

脅脹或寒熱往來。面色青黃。此木剋土也。宜六君子湯加柴胡。桔梗。枳殼。兼腰痛胎欲墮。宜二陳湯合四物湯。加白朮。黃耆。黃芩。阿膠。如脹悶。加縮砂仁。

吐而心煩。用竹茹。麥冬。前胡。橘紅。蘆根。煎湯徐服。

因食冷物。及涼藥。吐不止。以丁香。炮姜。加半夏湯溫之。惡阻漸退。則徐服後方。

歸芩參附湯

當歸(三錢五分) 川芎(一錢七分) 茯苓 人參 生地 香附子(各二錢) 白朮(一錢五分)黃芩(七分) 麥冬(一錢五分) 薑棗引。

吐雖定。每食粥則口酸。此肝火盛。宜用川芎。陳皮。梔子。(炒) 茯苓。生薑。煎湯下抑青丸。

吐定之後。須用大補。宜人參。白朮。當歸。黃耆。陳皮。茯苓。煎服。如有火加條芩。腰痛加杜仲。川斷。每日一服。

暈眩倦怠。

單耆參橘飲

人參(一錢) 橘紅 藿香 甘草(各四分) 白朮 當歸(各二錢) 半夏(八分) 砂仁(三分)竹茹(四分) 如肥人加竹瀝(半匙)

仲仁治惡阻方

人參 陳皮 竹茹(各一錢) 麥冬 木瓜(各三錢) 藿香(五分) 枇杷葉(三大片無則蘆根代之)

一法妊娠惡食。以所思食任意食之。必愈。

胎痛

孕婦腹中不時作痛。或小腹重墜。名曰胎痛。宜地黃當歸湯主之。如不應。加人參。白朮。陳皮。如因血氣。加砂仁。因中氣虛下墜而作痛。則服補中益氣湯。

地黃當歸湯

熟地(三錢) 當歸(一錢) 煎服。

腹作痛升動。先將砂仁(二錢炒) 研末。白湯調服。即時痛止。或入前方煎服。其效如神。

胎漏

壯實婦人。兩手脈平和。飲食如故。都無所苦。而經暗下。此血氣旺。養胎之餘血也。兒大能飲自不來矣。不必治。然亦不可使之多下。當和血、涼血、健脾為主。用佛手散加黃耆。白朮。如不已。加阿膠。去血多。用八珍湯。加膠。艾。一說壯盛婦胎漏。腰腿不痠痛。過於小心。只服安胎飲。孕婦經水蓄於胎。若下漏則本於氣衰。而不能循於經也。胎干則子損矣。若因熱。用逍遙散。因肝火。用柴胡山梔散。因脾火。用加味歸脾湯。因脾氣虛不能攝血。用補中益氣湯。

胎漏有母因宿疾。子臟為風冷所乘。血氣失度。使胎不安而下血者。有榮經風勝。經血喜動。而時下者。此二症。若作漏胎治。胎必墮。若以一藥治風可止。即不治風亦無害。又有衝任脈虛。不能制經血。則月水時下。若不早治。使血盡則人斃矣。更有氣血虛。血熱風熱。肝火脾火。脾胃虛陷。濕熱鬱怒等而致。治者宜詳察之。

大怒傷肝而動血者。宜用佛手散加梔子(炒)、白芍。蓋以佛手散胎動能安。胎損能下也。胎漏經血妄行。淋漓不已。

桑寄生散

當歸(酒炒) 桑寄生 川斷 白朮 香附(醋炙) 阿膠(蛤粉炒) 川芎 人參 白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炙) 姜(一片) 煎服(桑寄生安胎妙品。若他樹寄生。有毒不用。)

胎漏下血

陸氏胎漏方

當歸 川芎(各二錢) 人參(七分) 白朮(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 黃耆(五錢炙) 升麻(五分) 香附(三錢) 加薑棗引。若胎不轉動。去白朮加蘇梗(五分)

二黃散

生地 熟地(各等分) 為末。煎白朮。枳殼湯。食前服。每服二錢。

跌撲傷胎

胎為跌撲所傷。以逐汙生新為主。服佛手散神效。如腹動加益母子。服下痛止。母子俱安。若胎已損。則汙血頻下。再加香附。(童便制) 益母草。陳皮。煎濃汁服。系從高墜下。腹痛。下血。煩悶。加生地。黃耆。補以安之。若腹內大痛。下血。加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陳皮。砂仁(研)服。痛甚加五靈脂一錢。

搐犯胎不安。腰腹痛。或下漿水。血水。或上搶心氣促。用四物湯。加阿膠。黃耆。棗姜引。損傷胎。腰腹痛。經血淋漓。胎下墜。

陸氏傷胎方

當歸(三錢) 川芎 香附 黃芩(各二錢) 升麻(一錢) 砂仁(一錢五分) 姜(三片) 棗(二個)

單氏治傷胎腹痛。先服安胎散。日二帖。如不止。再服膠艾安胎飲。

膠艾安胎飲

人參 條芩 阿膠(蛤粉炒) 熟地(各一錢) 白朮 當歸(各二錢) 川芎(八分) 紫蘇 陳皮 甘草(各四分) 艾葉(八片) 加薑棗引。如感寒頭痛。加連須。蔥頭(四個) 腹痛減去艾葉。加帶殼砂仁(四分)

胎偶有所傷動。痛不可忍。

救急方

縮砂(連殼炒黑) 為末。熱酒調服二錢。或米飲亦可。服後腹中覺熱。胎即安。屢試驗。

毒藥傷胎

誤服毒藥。傷胎欲墮。

甘豆竹葉湯

甘草 黑豆 淡竹葉(各等分) 煎濃汁服。

服毒藥草藥。下血胎動。

奪命丹

(並治小產。子死腹中)

丹皮 茯苓 桂枝 桃仁 赤芍(各等分) 為末丸。淡醋湯嚼下。

胎動

下血而腹重胎動。此胎欲墮也。治宜行氣安胎。急服佛手散。加砂仁。如脈大有火。加黃芩。白朮。腹痛下黃汁。加黃耆。川芎(各一兩) 糯米(一合) 水一升。煮至半升服。

孕婦脈弦急。憎寒壯熱。唇爪俱青。面黃黑色。是胎氣損也。當問胎動否。若不動反覺上攻。搶心悶絕。或下血。當作死胎治之。

滿悶

有外感風寒。內傷飲食者。用藿香正氣散。有食傷脾胃者。用六君子湯。有陽氣壅滯者。用紫蘇飲。又有常多怒氣。胸腹滿悶。服順氣藥而甚者。宜參歸芩術湯。

參歸芩術湯

當歸 人參(各二錢) 川芎 黃芩(各八分) 白朮(二錢) 甘草 紫蘇 陳皮(各四分) 木香(二分)

心腹脹滿。氣衝心膈煩悶。並腹脹滿。兩脅妨悶。不下飲食。四肢無力。

倉公下氣湯

羌活 赤芍 赤苓 甘草 半夏 檳榔(各八分) 桂心(四分) 蘇梗(六分) 青皮 陳皮 大腹皮 桑白皮(各一錢) 和勻。每服三錢。姜三片。棗一個。煎服。心腹脹滿。氣衝心膈。煩悶。四肢無力。不思飲食。

訶黎勒散

訶黎勒 赤苓 前胡(各一錢) 陳皮 大腹皮 桑白皮(各七分) 枳殼 川芎 白朮(各五分) 研末。每服四錢。薑棗引。

孕六七月時。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小腹如扇。此子臟虛寒也。

附子湯

附子(八分)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一錢) 芍藥(一錢) 水煎服。

子腫

面目虛浮。四肢作腫如水。此皆脾虛不運。清濁不分所致。以補脾分利為主。當多用參朮。單氏云。或水瀉所致。當服全生白朮散。

全生白朮散

陳皮 白朮 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五分)

如大便不實。加澤瀉。山藥。扁豆。秦艽。有火加子芩為末。每服米湯下二錢。胎水。尋常脾虛腫滿。

五皮飲

大腹皮 桑皮 茯苓皮 陳皮 姜皮(各等分) 加木香。濃煎汁半盞服。(〔吳按〕或有以五加易桑皮者。亦妥。)

妊娠腹大。胎間有水氣。

三因鯉魚湯

白朮(五兩) 茯苓(四兩) 當歸 川芎(各二兩) 銼片。以鯉魚一尾洗淨。煮汁。將藥和勻。每服四錢。用魚汁盞半。姜三片。陳皮少許。煎藥空心服。

治子腫。

單氏全生白朮散

白朮 當歸(各二錢) 人參(一錢) 川芎(八分) 甘草(三分) 陳皮(四分) 大腹皮 茯苓皮(各七分) 研末服。

大約胸腹脹。小水不通。遍身浮腫。宜三因鯉魚湯。若虛弱以四君子湯。治面目虛浮。肢體如水氣。宜全生白朮散。如不應。用六君子湯。治脾胃虛。濕熱。下部作腫。宜補中益氣湯。加茯苓。治腿足腫。喘悶。或指縫出水。宜天仙藤散。治脾肺氣滯。宜加味歸脾湯。佐以加味逍遙散。治脾氣虛。宜補中益氣湯。

子氣

懷胎三月以後。兩足浮腫。行步艱難。食不甘味。且喘狀如水氣。名曰子氣。古方一主於濕。大率浮腫。因脾虛者多。若喘則因肺腎。蓋以脾主四肢。脾氣虛弱。不能制水。而發腫。肺腎少母氣滋賴。則氣促滿悶。治宜補兼分利。與子腫互考。日腫夜消。如血虛更健脾兼養其血。用川芎。當歸。茯苓。白朮。白芍。陳皮。秦艽。如心下脹。是濁氣礙於上焦。加厚朴。貝母。香附。前胡。大腹皮。蘇葉等。一二味。若喘加杏仁。甚者加炒蘇子。

按此症始自兩足。漸至喘悶似水。足趾出水。謂之子氣。乃婦人素有風氣。或衝任有血風。不可作水。妄投湯藥。當以天仙藤散主之。

天仙藤散

天仙藤(即青木香洗略炒) 香附(炒) 陳皮 甘草 烏藥(各等分) 和勻為末。每服三錢。姜三片。蘇葉三片。木瓜三片。同煎空心服。三服後腫消。此方單氏作煎湯。加紫蘇四分。如虛加人參。白朮。當歸。如不效。兼服補中健脾之藥。(〔吳按〕以後三味。另煎水。送前藥末。)

卷三

子懸

胎氣不和。濁氣舉胎。而上湊。胸腹脹滿。謂之子懸。然必面不赤。目不青者方是。不然則胎壞矣。

紫蘇飲

蘇葉(八分) 人參 大腹皮 川芎 白芍 陳皮(去白) 甘草(各一錢) 當歸(酒浸二錢) 姜(三片) 蔥白(一根) 空心服。此症挾氣者多。非紫蘇。腹皮。陳皮。川芎。無以疏其氣。非當歸。白芍。無以利其血。氣利血流而胎自下矣。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人參、甘草補之。一補一瀉。推陳而致新也。

單氏子懸方

人參(一錢) 白朮 當歸(各二錢) 黃芩 川芎(各八分) 紫蘇 陳皮 砂仁 甘草(各四分) 如有氣加木香(三分) 姜水煎。

子懸症。雖以紫蘇飲主之。若飲食不甘。兼以四君子。若內熱晡熱。兼以逍遙散。若胃火所致。則用四君子湯。加黃芩。枳殼。柴胡。梔子。若脾郁所致。則用歸脾湯。加柴胡。枳殼。

子煩

心中煩懣不寧者是也。責之心虛有火。簡易方以竹葉湯主之。若左手寸脈微弱。則服柏子養心丸。或調補心丹。臨臥服。

竹葉湯

白茯苓(二錢) 防風(八分) 麥冬 黃芩(各一錢) 竹葉(九片) 心驚膽怯。煩悶不安。

單氏竹葉安胎散

人參 棗仁(各一錢) 白朮 當歸(各二錢) 黃芩 遠志(各八分) 川芎(七分) 懷生地(一錢五分) 竹葉(十片) 陳皮(三分) 麥冬(一錢) 甘草(四分) 薑棗引。如煩渴加竹茹一丸。有痰加竹瀝。薑汁。虛多用人參。脾常瀉。減去生地。麥冬。棗仁。

夫人肺臟寒而熱乘於心。則令心煩。停痰積飲。在心胸之間。或衝於心。亦令心煩。若熱而煩者。但熱而已。若有痰飲而煩者。嘔吐涎沫。惡聞食氣。煩躁不安也。治內熱用竹葉湯。痰滯用二陳湯。加白朮。黃芩。枳殼。氣滯用紫蘇飲。氣鬱用分氣飲。加川芎。脾胃虛用六君子湯。加紫蘇。山梔。再人足太陰脾經之氣。通於口。手少陰心經之氣。通於舌。若孕婦臟腑氣虛。榮衛不理。陰陽隔絕。熱乘於心脾。津液枯少。故心煩而口乾也。若系胃經實火。竹葉石膏湯。系胃經虛火。人參黃耆散。系胃經虛。補中益氣湯。系脾氣鬱結。加味歸脾湯。系肺經虛熱。紫蘇飲。系肝經火動。加味逍遙散。系腎經火動。加味地黃丸。

(〔吳按〕煩輕躁重。躁為陰虛。陽無所附。虛陽外越。孤陰失守。久則暴脫。經云陰虛無驟補法。計在潛陽。此至精微之旨也。)

子癇

孕婦痰涎壅盛阻塞。或時發搐。不省人事。名曰子癇。治宜清氣化痰為主。蓋此症因於氣者多。治法與癇症同。惟劑稍小耳。若噁心甚者。煎二陳湯探吐。吐定則理氣化痰。兼用黃芩。白朮。保胎。古方羚羊角散。葛根湯。藥味偏於辛散。治者當因時制宜可也。

(〔吳按〕癇者。俗名羊顛瘋。皆痰火凝聚心胞男女皆有。最難除根。孕婦子癇。又當別論。)

羚羊角散

羚羊角(一錢) 當歸(二錢) 獨活 五加皮 茯神(各八分) 棗仁 米仁(各一錢) 防風(五分) 川芎 杏仁(各七分) 木香(二分) 甘草(四分) 如虛加人參。若痰氣盛緩。而人參姜引。如痰多。加竹瀝。薑汁。脾胃弱。加白朮(二錢五分) 研末服。治臨月因發風疹。悶憤不識人。吐逆眩倒。

(〔吳按〕疹必兼咳。以咳止為毒盡。總當辛涼托散。使其外達。而免內陷。不可輕忽。)

葛根湯

葛根 貝母 丹皮(各一錢) 木防己(六分) 防風(八分) 當歸 川芎 茯苓(各二錢) 桂枝(五分) 澤瀉 甘草 獨活 石膏(各四分) 人參(八分) 水煎服。忌海藻。粉菜。酢物。

孕婦無故忽然僵撲。左脈微數。而右脈滑大者。是血虛。陰火炎上。鼓動其痰。四物湯養血。加芩連降火。兼用二陳湯化痰下氣。或加竹瀝薑汁。

子淋

此症以茯苓、燈心、條芩為主。若痰閉上焦。寸關必滑。宜探吐以提之。然必胸膈迷悶乃可。

(〔吳按〕不可過於通利。亦不宜急用升提。只用萆薢分清飲最妥。)

日久倦怠。右脈微弱。屬氣虛。用人參。黃耆。白朮。麥冬。茯苓。加梔子。知母。條芩等。清火藥。

左脈細數形羸。每便則痛。屬血虛。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條芩。濟生方中。治子淋症。用安榮散。煎麥冬湯下。但滑石、細辛二味稍峻。人之虛實。氣血各有不同。達士變而通之可也。(安榮散方具秘要中。)

單氏子淋方

人參 茯苓 通草(各一錢) 白朮 當歸 麥冬(各二錢) 甘草(四分) 燈心(五分) 如有痰。宜清肺金。加黃芩(七分)

淋閉

臍腹作脹。小便淋閉。蓋孕婦胎繫於腎之間。虛熱而成斯疾。若項強筋攣。語澀痰盛。用羚羊角。小便淋痛澀少。用安榮散。肝經風熱。用加味逍遙散。腿足轉筋。而小便不利。急服八味丸。遲則不救。服燥藥而小便頻數。或不利。用生地。茯苓。牛膝。黃柏。知母。川芎。當歸。甘草。煎湯。頻數而黃。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五味。麥冬。元參。肺氣虛而短少。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麥冬。陰挺痿痹而頻數。用地黃丸。熱結膀胱而不利。用五苓散。脾肺燥不能小便。用生黃芩。清肺熱。膀胱陽虛。陰無所化。用腎氣丸。膀胱陰虛。陽無所生。用滋腎丸。

滋腎丸

肉桂(一兩五錢) 黃柏(三兩) 知母(二兩) 共研末為丸。

溺血

形體勞苦。或過食炒炙等物。小便中帶血。宜清膀胱。

(〔吳按〕小水帶血。頻數而痛。為血淋。小水清長。帶血不痛。為虛火。)

加味逍遙散

當歸(二錢) 白芍 柴胡(各一錢) 茯苓 丹皮 山梔(各七分) 白朮(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遺尿

孕婦遺尿。有虛與熱之分。醫者當審其因。如系脬中有熱。用加味逍遙散。系脾肺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益智。系肝腎陰虛。宜六味丸。

如孕遺尿。

白薇散

白薇 白芍(等分) 為末。米飲送下。空心服。

遺尿不知而出。

桑螵蛸散

桑螵蛸(七個) 炒黃。研為細末。空心米飲下二錢。

轉胞

孕婦六個月以後。覺胎墜。一邊小水不通。其症有因火。有氣虛。有痰滯。有血虛。兩寸脈弦急。或兩尺弦急有力。兼口乾心煩等火症者。屬熱。宜用冬葵子。滑石。梔子。木通。條芩。白朮。以清之。外以冬葵子。滑石。梔子為末。以田螺研成膏。或生蔥搗膏貼臍上。立通。

(〔吳按〕譬如水壺。若貯水太滿。則傾之不出。去其上蓋。其嘴即通。亦此理也。)右三部微弱無力。或氣口虛大。兼倦怠不食者。屬氣虛。以補中益氣湯。服下探吐。以提其氣。

左脈不足。或澀而數。兼夜熱心煩。或大腸閉者屬血虛。宜四物湯。加黃芩。知母。黃柏。調益元散服。

益元散

滑石(六錢) 生甘草(一錢) 共為末。加入前藥服。

(〔吳按〕此係六一散。而益元散尚有硃砂也。)

肥盛婦人。右寸脈沉滑。症兼噁心心脹。小水不利。屬痰滯。以二陳湯。加青皮。升麻。柴胡。煎服探吐。使藥汁與痰同出。然後用參耆大補之。大抵有孕小水不利。月分淺者當清之。兼保胎。月分多而虛者當補之。兼升提。治分兩途。丹溪云。轉胞之症。胎婦之稟賦弱者。憂悶多食厚味者。庸有之。法用四物。二陳。四君子湯。去茯苓。煎服探吐。上竅通。下竅自利。(此症匯載甚詳。須當合看。)陸氏謂轉胞系脾氣下陷。塞住胞戶。以致小水不利。非熱閉之故。宜用二陳湯。加芎。歸。參、術。煎服探吐。如不通。再服再探吐。以小水已利為度。然後用上藥。加升麻十餘帖。如倦怠乏力。則服補中益氣湯。兼六味丸。若急切無丸。以丸藥料合補中益氣湯。煎服。若見效。六味丸宜日服三次。每見治此症。服利小便或通大便藥。以致胎墮而殞婦命者。豈不惜哉。

(〔吳按〕升麻可暫用以升提。不可多服而受害。)

單氏云。轉胞由脾胃氣虛。以致胎壓尿胞。

單氏轉胞方

白朮 生地(各一錢五分) 陳皮(去白) 甘草 柴胡 升麻(各四分) 人參 半夏(各一錢)川芎(八分) 當歸(二錢) 姜(一片)

一方 白蘿蔔子(炒香) 白湯吞下立通。

一法 空心屢飲鹽湯探吐。則氣上升。使下通行。亦一治法。

中風

孕婦口噤項強。手足縮攣。言語謇澀。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可作中風治。用羚羊角散。若無痰言語如常。但見似中風症。多是血燥類風。切不可以風治。誤人性命。

有毒藥傷胎。狀類中風。牙關緊閉。口不能言。兩手強直握拳。頭低自汗。身微熱。其脈浮而軟。若作中風治。必死。宜用白扁豆二兩。生去皮為末。取新汲水調下。立愈。中風症中腑者。多著四肢。脈浮惡寒。拘急不仁。宜汗之。中臟者多著七竅。唇緩失音。耳聾鼻塞。宜下之。表裡皆和。宜治在經。以大藥養之。而佐以安胎。

(〔吳按〕中風有真類之分。中臟者多不治。若中腑血脈經絡為真中。而中皮毛偏枯。為類中。肥人居多。又有瘦人血虛火燥。木旺生風。為內風。虛風。尤難調理。更有遍身關節走痛。為歷節風。蓋風為百病之長。變態最多。當尋源施治。況胎產遇此危症。尤當立方周到。庶可保全母子性命也。)

孕婦中風。

防風散

防風 葛根(各二錢) 桑寄生 羚羊角(各三錢) 細辛(四分) 當歸(三錢) 菊花(一錢五分) 漢防己(錢半) 秦艽(錢半) 桂心(六分) 茯神(三錢) 甘草(一錢) 和勻。每服八錢。加姜五片煎好。入竹瀝半合溫服。

(〔吳按〕以硃砂雄黃末酒沖服。外以艾灸手足大指尖上。)

中惡

孕婦忽然心腹刺急絞痛。如鬼擊之狀。不可按摩。悶絕欲死。或衄或吐血。以調補正氣為主。治用金銀藤煎湯飲神效。或用熟艾拳大一丸。煮汁頻服。

中惡心腹疼痛。

當歸散

當歸 川芎(各二兩) 丁香(六錢) 青皮(一兩) 吳茱萸(五錢用桔梗湯泡炒黑) 共和勻為末。溫酒調。每服五錢。

木香散

生地(二錢) 枳殼 木香(各七錢五分) 和勻為末。溫酒下三錢。

苦梗散

苦梗(一兩炒) 生薑(五錢) 水煎服。

又方 男子汗衣(燒灰存性) 百沸湯調服。

一法 用鹽水探吐。或用灶心土為末。井水調服。(二錢)

心主脈屬火。肝主筋屬氣。氣火相熾。則為瘈。治法平脈降火。兼養氣血。用鉤藤湯加柴胡。山梔。黃芩。白朮。若風痰上湧。加竹瀝。南星。半夏。如風邪急搐。加全蠍。殭蠶。若虧損氣血。宜八珍湯。加鉤藤。山梔若無力抽搐。角弓反張。汗出如珠等症。此肝經絕也不治。

(〔吳按〕瘈者即剛柔二痙。如類中風。乃傷寒之變症也。)

鉤藤湯

鉤藤 當歸 茯苓 人參(各一錢) 桔梗 桑寄生(各五分) 水煎服。忌豬肉。炒。煎。若煩熱加石膏一錢五分。臨產加桂心(四發)

眩暈

肝熱上攻太陽穴。胸膈涎壅。頭旋。目眩暈。或腮項腫核。(〔吳按〕兩腮腫核為痄腮。以靛花。柿油。調塗。即消。柿油乃補傘人所用。)

消風散

煅石膏 防風 羌活 甘菊 川芎 羚羊角 當歸 白芷 荊芥穗 大頭黃芩(各一錢) 炙甘草 芽茶(各五分) 水煎食遠服。

治諸風熱困倦。時發昏眩。

犀角散

犀角 揀參(各錢半) 山梔仁 羌活 黃連 青黛(各八分) 川芎 茯苓 白芷 甘草(各一錢) 生薑(三片) 研食遠服三錢。

卷四

心痛

風寒邪氣痰飲交結。而傷心支結。則乍寒乍止者是。當審其因而治。如飲食所傷。用平胃散加枳殼。山楂。

火龍散

川楝子 小茴香(炒各三錢) 艾葉末(鹽炒一錢五分) 水煎服。卒然心痛。欲死不可忍。

白朮湯

白朮 白芍(各二兩) 黃芩(一兩五錢) 分三帖煎服。或沉香降氣湯。或茯苓補心湯。或四七湯。或紫蘇飲。或延胡為末調服。皆可治。

治臨產卒然心痛。

歸苓散

當歸 川芎 茯苓(各三錢) 厚朴(一錢五分) 水煎服。

心腹痛

多由風寒。濕熱。痰飲。與臟氣相擊。上衝於心則心痛。下攻於腹則腹痛。攻痛不已。則胎動矣。宜用金沸草湯。若胎氣鬱結。加香附。川芎。如飲食傷滯。用六君子湯。加紫蘇。枳殼。如怒氣傷肝。加柴胡。山梔。若鬱結傷脾。用歸脾湯。加枳殼。山梔。

孕婦腹中不時作痛。小腹重墜。多由血虛氣陷。閒有兼寒熱者。

單氏加味安胎散

人參(一錢五分) 白朮 熟地(各二錢) 川芎(八分) 紫蘇 當歸 甘草 陳皮(各四分)姜引。如兼寒加吳茱萸。或乾薑(五分) 砂仁(一錢五分) 研末服。

孕婦腹中絞痛。

當歸芍藥散

芍藥(半斤) 當歸 茯苓 白朮(各四兩) 澤瀉 川芎(各二兩) 共研末。每服二兩。用姜三片棗一枚。煎水送。

小腹痛

此症如因風寒所搏。用紫蘇飲。加生薑。系氣血虛。加八珍湯。系中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如脹痛。用安胎飲。加升麻。白朮。服之不應。兼服補中益氣湯。

腰腹背痛

風冷乘虛入滯則痛。若使腰痛甚則墮胎矣。如因外邪所傷。用獨活寄生湯。因氣血滯郁。用紫蘇飲。加枳殼。因勞傷元氣。用八珍湯。加杜仲。砂仁。阿膠。艾葉。因脾腎陰虛。加白朮。補骨脂。因肝火所傷。用小柴胡湯。加白朮。枳殼。山梔。因肝脾鬱結。用歸脾湯。加柴胡。枳殼。

治腰痛不可忍。

神效通氣散

破故紙(瓦上焙五錢熟為末) 胡桃(一個) 空心溫酒嚼下三錢。

子鳴

此症或云兒口含臍帶上疙瘩。因母高舉臂脫出。故啼。令母曲腰就地。如拾物狀。仍令入兒口即止。

子鳴散

空房鼠窟前後土為細末。研麝香(一二釐) 入內。酒下二錢。

又方

黃連煎汁呷。(上二方麝香開竅。黃連性寒。俱宜酌用。)

積聚

岐伯云。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故重身毒之。有故無損。亦無殞也。

丹溪曰。血塊如盤。有難服峻藥者。以後方主之。

香附海粉丸

醋煮香附(四兩) 桃仁(去皮尖) 蛤粉(醋煮) 白朮(各一兩) 為末。麵糊丸服。

咳嗽

嗽有風寒、痰熱、虛損、氣喘之異。咳有心肝、脾、腎、肺之分。治當知其因。審所屬。則咳嗽止。而胎自安矣。

肺咳則喘息有聲。甚者唾血。(肺藏氣而應息。故喘息有聲。肝絡逆。故吐血。)心咳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者咽腫喉痹。(小腸失氣。)

肝咳則兩脅下痛。甚至不可轉。轉則兩脅下滿。(嘔水膽汁。)

脾咳右脅下痛。隱隱引肩。甚則不可動。動則咳劇。(胃嘔而食蟲出。)

腎咳則腰背引痛。甚則咳涎。膀胱遺溺(三焦腹滿。不欲飲食。)

治嗽因風寒。

寧肺止嗽飲

天冬(二錢) 桔梗 紫蘇 甘草(各四分) 知母(一錢) 杏仁(十粒) 桑皮(八分) 因痰嗽。加橘紅(四分) 竹瀝。薑汁。因熱嗽去杏仁。加黃芩(八分) 因虛嗽。加紫菀。款冬(各五分) 因喘夜嗽加麻黃(蜜炙三分) 虛損嗽加栝蔞(一個) 竹瀝。薑汁。若心胸不舒。加貝母。百合(各一錢)

治嗽不止。胎不安。

止嗽紫菀湯

杏仁(二錢) 甘草(八分) 紫菀 桑皮(各二錢) 桔梗 天冬(各一錢) 水煎服。治嗽帶血。

止嗽涼血飲

紫菀 知母 白朮 麥冬 當歸(各一錢) 陳皮 甘草(各四分) 黃芩 犀角(各八分) 天冬(二錢) 如喘加栝蔞(一錢)

治肺癰。咳嗽喘急。

苦梗散

桔梗 紫蘇 桑枝 貝母 人參 甘草(各五錢) 天冬 赤苓(各一兩) 麻黃(二錢五分) 共研末。每服四錢。加姜引。

治胎氣壅滯。咳嗽喘急。

馬兜鈴散

馬兜鈴 桔梗 人參 甘草 貝母(各五錢) 橘紅 大腹皮 桑皮 紫蘇(各二兩) 五味子(二錢) 共研末。每服四錢。加姜三片。如不嗽而喘。當求別治。

霍亂

吐瀉頻腹痛。服六和湯。次用丹溪安胎飲。

丹溪安胎飲

白朮 當歸 熟地(各二錢) 川芎 條芩(各八分) 人參(一錢) 紫蘇 陳皮 甘草(各四分) 砂仁(三分) 薑棗引。

治內傷飲食。外感風寒。用藿香正氣散。若因食滯。用平胃散。如果系脾胃損傷。陽氣虛寒。手足厥冷。必須溫補。然後詳審。毋使胎動。

不語

重身九月而喑。不必服藥。月足當復。蓋少陰之脈貫腎絡舌本。胞系了戾。故不能言。

泄瀉

此症以六君子湯為君。如因米飯傷。加穀芽。麵食傷。加麥芽。肉食傷。加山楂。兼寒熱作嘔。肝木侮脾土。加柴胡。生薑。兼嘔腹痛。手足逆冷。乃寒侮土。加薑桂。如不應。再服錢氏益黃散。若瀉黃色。乃脾土之真色。加木香。姜。桂。若瀉在五更清晨。飲食少思。乃脾腎虛弱。五更服四神丸。日閒服白朮散。如不應。或愈而復作。飲食少思。用八味丸。補命門火。以生脾土。至如元氣下陷。發熱作渴。肢體倦怠。則用補中益氣湯。

痢下黃水。乃土色。此脾氣下陷。當升補中氣。兼青黃色。乃木剋土。泄肝補脾。黃兼白。此子令母虛。宜補脾胃。黃兼黑。此水侮土。必溫補脾胃。黃兼赤色。當補母益子。宜補中益氣。至於腸胃虛弱。風寒客之。須胃風湯。或胎不安。急補胃自安。凡安胎之藥。臨病制宜。不拘膠艾之類。

歸芍湯

當歸 白芍(各二錢) 黃芩(八分) 白朮(三錢) 川芎(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水煎服。

凡胎前痢。宜用黃芩。黃連。白芍。炙草。橘紅。紅曲。枳殼。蓮肉。略用升麻。未滿七月。勿用滑石。如症急必須用者。不拘此例。

瘧疾

妊娠患瘧。多傷乎胎。宜早治。若系飲食停滯。宜用六君子湯。加桔梗。蒼朮。藿香。外邪多而飲食少。用藿香正氣散。外邪少而飲食多。用人參養胃湯。勞傷元氣。用補中益氣湯。鬱怒所傷。用小柴胡兼歸脾湯。若木旺侮於土。久而不愈。用六君子湯。佐以安胎藥。仍參三陽三陰而治之。

單氏治胎前患瘧方。

半夏(七分) 草果 青皮(各五分) 烏梅(一個) 人參 黃芩(各一錢) 白朮 當歸(各二錢) 紫蘇 甘草(各四分) 藿香(五分) 姜引。

煩渴

心脾二經。氣行口舌。孕婦臟腑氣虛。榮衛不理。陰陽隔絕。熱乘於心脾。津液枯少。故令煩躁而口乾也。若胃經實火。竹葉石膏湯。胃經虛熱。人參黃耆散。胃經氣虛。補中益氣湯。肺經虛熱。紫蘇飲。肝經火動。加味逍遙散。腎經火動。加味地黃丸。孕婦煩熱。兼咽間作痛。用知母散。加山梔。

知母散

黃耆 赤茯苓 子芩(各七錢五分) 門冬 知母 甘草(各五錢) 共研末。每服四錢。竹瀝引。

熱病

孕婦口乾。不得臥。用丹溪安胎飲。加麥冬。甘葛。

壅熱。心神煩躁。口乾渴。

參芩犀角湯

人參 知母 麥冬 梔子仁(各一錢) 甘草 條芩(各五分) 栝蔞根 犀角(各八分) 如夏令加竹瀝(五匙) 薑汁(二匙) 沖服。

熱病嘔吐不食。胸中煩躁。

蘆根湯

蘆根 葛根(各一錢五分) 人參 麥冬 知母(各一錢) 竹茹(一丸) 梔子(一錢) 蔥白三寸。

斑出赤黑色。小便如血。氣急欲絕。此胎落矣。

青黛豆豉湯

梔子 黃芩 升麻(各一錢) 青黛(七分) 淡豆豉(四十九粒) 生地(二錢) 杏仁(十粒) 石膏(一錢五分) 蔥白七寸。

熱病。骨節疼痛。不急治。則胎落。

葛根湯

葛根 石膏(各二錢) 升麻(三分) 前胡(八分) 青黛(八分) 如有痰。加竹瀝。薑汁。

胎蒸

面腫赤色。口苦咽乾。日晡寒熱。日漸羸瘦。胎氣不見升動。用銀柴胡。胡黃連。各一錢。煎服。治從氣血虛。加味。

治胎不轉動。

芎歸蘇苓湯

當歸(二錢) 川芎 枳殼 茯苓 砂仁(各一錢) 蘇葉(五分)

吐衄

凡憂思驚怒。傷其臟腑。氣升於上。血隨而溢。心悶胸滿。久而不已。至墮胎則不治矣。若系肝經怒火。先用小柴胡湯。加山梔。生地。次用前藥。合四物湯。後用加味逍遙散。系肝經風熱。用防風。子芩丸。繫心經有熱。用硃砂安神丸。繫心氣不足。用補心湯。系思慮傷心。用妙香散。系胃經有火。犀角地黃湯。系膏粱積熱。加味清胃散。系鬱結傷脾。用加味歸脾湯。系肺經有火。黃芩清肺飲。系子氣不攝血。補中益氣湯。系腎經虛火。加味六味丸。

加味逍遙散

當歸 芍藥(各二錢) 黃芩(八分) 白朮 柴胡 甘草(各一錢) 薄荷 加山梔(各四分) 丹皮(六分)

防風子芩丸

條芩(炒焦) 防風(等分) 為末。酒糊丸。米飲下。或溫酒亦可。

硃砂安神丸

黃連(酒炒六分) 硃砂(五錢) 炙甘草(五分) 生地 當歸(各三錢五分) 為末。糊丸。每服十五丸。

補心湯

人參 茯苓(各二錢) 甘草(一錢) 桂心(五分) 麥冬(二錢) 紫石英(煅) 赤小豆(各一錢) 大棗(七枚)

妙香散

甘草(二錢) 遠志 山藥 茯苓 茯神 黃耆(各一兩) 人參 桔梗(各五錢五分) 辰砂(三錢) 麝香(二錢) 木香(二錢五分)

為末。溫酒下二錢。

犀角地黃湯

犀角(八分) 丹皮(一錢五分) 生地 白芍(各二錢)

加味清胃散

升麻(四分) 黃連(三分) 丹皮(五分) 生地 當歸(各二錢)

加味歸脾湯

人參 白朮 茯神 黃耆 棗仁(各一錢五分) 炙甘草 木香(各五分) 當歸 遠志(各一錢) 龍眼肉(二錢五分) 加丹皮山梔(各一錢) 薑棗引。

清肺飲

五味 黃耆(各二錢) 歸身 麥冬 生地 人參(各一錢)

治男婦諸血逆上。

必勝散

熟地 小薊(並根用) 人參 蒲黃(炒) 川芎 當歸(各五錢) 烏梅肉(五錢) 煎不拘時服。

治吐衄或破傷失血。驀患口噤。項強。背直。類中風症。此皆由失血而然。

單氏吐衄方

人參 當歸 白朮(各二錢) 生地 條芩 天麻(各二錢) 陳皮 防風 荊芥(各四分) 麥冬(一錢)

爽期

婦人懷胎有七月八月而似欲生者。宜涼血安胎。有過一年二年數年而不生者。宜補血行氣。

治月分未足。痛甚欲產。

知母丸

(兼治難產子煩。)

知母(為末) 蜜丸。溫酒下。或米飲亦可。每服二十丸。日三服。

槐子丸

槐子 蒲黃(等分) 為末。蜜丸。溫酒下二十丸。以痛止為度。

又方

梁上塵 灶突煤。同為末。空心溫酒下。二三錢。

(〔吳按〕灶突煤。即百草霜。燒草者佳。)

治過期不產。

加味四物湯

川芎 當歸 熟地 白芍(各二錢) 香附(錢半) 桃仁 枳殼(各七分) 縮砂 紫蘇(各一錢)

卷五

有孕婦家預知修合

益母丸。催生丸散。鹿角灰。大料參歸湯。生化湯。

臨產須知

痛陣未緊。交骨未開。雖胞水來。不可臨盆。 若胞水來久。交骨猶未開。宜服大料參歸湯。並補助氣血飲食。 產戶開。兒頭未正。不可服催生丸散。 服催生藥。不可用敗血、耗氣、香竄等劑。 兒下胞停。不可臥倒。宜頻服生化湯。 胞下後。不可令寒氣入腹。更緊防賊風入產戶。 產畢。將燒紅秤錘入醋瓶。以瓶嘴向產母鼻孔熏之。可免血暈。並解穢氣。 產後月內。宜戒怒氣。勿受驚恐。勿勞神力。謹慎飲食。

論產後調護

婦人病倍男子。以胎產之症偏多也。在胎前雖宜慎謹。然時日尚寬。苟非危急症。猶可漸漸挽回。且不至終身受累。若夫產後。少有不謹。或醫治失宜。禍同反掌。即幸不至損命。目前受苦非小。終身得病恆多。故特列章首。普告產婦。並事產者鄭重自持。庶幾彼此不至後悔也。

論治血塊

產後血塊。產科所當首重。毋視為輕症而忽之。蓋因孕成余血。若產婦壯旺而產易。則兒下後。亦隨而俱下。必不至久停作痛。多由產母送兒送胞勞倦之甚。或調護失宜。或腹欠溫暖所致。若不加意調理。變症百出。論治此症。在古方偏用蘇木。稜術。以迅攻之。在時俗多用生地。紅花。以急行之。或用蘇木。牛膝。以大破之。此三者重虛產婦。非徒無益。並致產後危急大症。無異操刀殺人。蓋產後血塊雖宜消。新血亦宜生。必須行中帶補。化中有生者。方稱善治。是則生化湯一方。能使塊消而痛止。神清而氣復。實新產之至寶也。即世用山楂、砂糖消塊。姜椒、艾、酒定痛。亦能致淋、崩、昏、暈等症。皆非良劑。又如氣脹用烏藥。香附。以順之。枳殼厚朴。以舒之。甚有用青皮。枳實。蘇子。以下氣定喘。芩。連。梔。柏。以退熱除煩若夫血枯便實。反用承氣湯下之而愈結。汗多小便澀短。反用五苓散通之而愈秘。此則更無足論。蓋產後諸症。總以生化湯為君。其餘不過隨症加減。治產後者。慎毋執偏門。遵古方。予於此條下。分症立方。可考而用也。

產後血暈

分娩後。眼見黑花。頭眩昏暈。不知人事。謂之血暈。其因有三。一由勞倦甚而氣竭神昏。二由血大脫而氣絕暈厥。三由痰火乘虛泛上。而神氣不清。此三者。皆魂不隨神往來。而機運幾息也。醫者若偏信古方。認暈為惡血搶心。而輕用散血之劑。或偏認為痰火。而無補。專一消降之方。此誤人之命者也。當急服大料生化湯。先行塊定痛。如實系形色脫。或汗多而暈脫。皆急服生化湯一帖後。即加人參二三錢。如系勞倦甚而暈。及血崩氣脫而暈。並連灌兩帖後。加人參二三錢。斷不可疑參為補。而緩用。如或真系痰火乘虛泛上而暈。可於生化湯內。加橘紅四分。若虛甚亦加人參。如系肥人多痰。再加竹瀝七分。生薑汁少許。以上三等暈症。並不可用破血等方。如塊痛甚。將藥煎送益母丸。或鹿角灰。或元胡散。或獨行散。產後形色脫暈。或汗多脫暈。

加參生化湯

川芎 當歸(各四錢) 薑炭 炙甘草(各四分) 桃仁(十粒) 人參(三錢) 荊芥(四分) 棗(一枚) 煎服。如脈脫形脫將絕之症。可加人參(三四錢) 頻灌救。汗多亦然。若無汗不脫。只服大料生化湯。不必加參。如左手足脈脫。亦系危症。必須加參。如血塊痛甚。加肉桂(七分) 渴加麥冬(一錢) 五味子(十粒) 汗多加麻黃根(一錢) 如塊不痛。可參、耆並用以止汗。凡治產後諸危急症。必一日一夜。頻服三四帖。方可扶危變吉。否則若照常則不及矣。

產後厥

產時用力過多。勞倦傷脾。(經曰脾中臟也。) 脾乃中臟。不能注於四旁。(四旁心肝肺腎也。) 故逆厥而氣上行。(經曰。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經云。陽氣衰於上則為寒厥。神氣浮越。去身而將散。非大補不能回陽而復神。豈數錢芎歸而能扶救將絕之氣血耶。必用加參生化湯。倍人參。連服二三帖。則氣血旺而神氣生。厥自止矣。若服藥反渴。另用多參。生脈散代茶。以助救臟燥。此經驗之確論。毋得有議。如四肢逆冷。泄痢類傷寒陰症。又難用四逆湯。則用人參生化湯。加附子一片。以回陽止逆。又可行參歸之功。下立二方。分先後用。

新產後發厥。塊痛未止。不用耆朮方。

加參生化湯

川芎 人參(各二錢) 當歸(四錢) 炙草(五分) 薑炭(四分) 桃仁(十二粒) 棗(二枚) 連服二帖。

產後發厥。塊痛已除方。

滋榮益氣復神湯

人參 當歸(各三錢) 黃耆 白朮 麥冬 川芎(各一錢) 炙草 陳皮(各四分) 五味子(十粒) 熟地(二錢) 附子(五分) 如汗多加麻黃根。棗仁(各一錢) 大便不通。加肉蓯蓉(二錢)

大抵產後暈厥二症相類。皆由氣血並竭。神將去而機運幾息。僅有一絲之生意耳。若非重方急服。豈能挽回將絕之元神耶。但暈在臨盆症急。雖甚於厥。然能頻灌生化湯幾帖。先補血分之虧。即時塊化血旺。而神清暈止。產婦精神復矣。若夫汗多氣促。形脫症見。則參、耆必須加也。至厥在分娩之後。氣血兩竭。宜用倍參生化湯。並補氣血之虧。止厥以復神。又非偏補血分之可愈也。要之暈有塊痛。耆、術未可遂加。厥無塊痛。耆、朮、地黃並用無疑也。

產後血崩

產後血大來。當審血之紅紫。神形色之虛實。如血紫有塊。乃當去之敗血。止留反作痛。不可論崩。如鮮紅之血大來。乃是驚傷心不能主血。怒傷肝不能藏血。勞傷脾不能統血歸經耳。當以崩治。先宜頻服生化湯幾帖。則行中有補。血寧生旺矣。若形脫或多汗氣促。宜服倍參生化湯以益氣。斯陽生而陰長矣。此非棕灰等之可止者。再如產已半月外患崩。又宜升舉大補湯治之。

分娩後血崩。

生血止崩湯

川芎(一錢) 當歸(去尾四錢) 薑炭(四分) 炙甘草 荊芥 烏梅(煅灰) 蒲黃(炒各五分)桃仁(十粒) 棗(二枚) 煎服。忌姜。椒。熱物。並生冷。如鮮血大來。加白芷(五分) 血竭形脫。並汗多氣促。俱加人參(三四錢) 若無汗不脫不促。只服生化湯多幾帖。則血自寧。世有言芎歸但能活血不可治崩。此誤人之論。

塊痛已除。血崩。

滋榮益氣止崩湯

黃耆 白朮 人參 當歸 生地 麥冬 川芎(各一錢) 陳皮 炙草 升麻 白芷 荊芥穗(各四分) 黃連(四分) 如汗多加麻黃根(一錢) 浮麥(一撮)大便不通加肉蓯蓉(一錢)禁用大黃。如有氣磨木香(一錢) 痰加貝母(六分) 竹瀝。薑汁。寒嗽加杏仁。桔梗。知母(各一錢) 驚悸加棗仁。柏子仁(各一錢) 傷麵食加麥芽(一錢) 傷米食加神麯(一錢) 傷肉食加山楂。砂仁。(各八分) 身熱不可用芩。連。黃柏。傷食及怒氣。均不可專用耗散無補之方。宜上方加減。藥引俱用棗。煎服。

產後短氣似喘

凡產血脫勞倦之甚。氣無倚恃而呼吸止息。違其常度。世有妄論痰火。反用散氣化痰之方。誤人夭折多矣。夫肺受脾稟。運氣生脈。通水道。順呼吸。清肅上下。調和榮衛。而為平人之常候也。值產血氣脫。呼吸短。言語不相接續。似喘危症。當大補氣血為主。如有塊痛。不可加耆朮。若無塊痛。可用生化湯。加熟地(二錢) 附子(一片) 去桃仁。如足冷加熟附子(一錢) 黃耆。白朮(各一錢五分) 陳皮(四分)

分娩後即患氣短。有塊痛。

加參生化湯

川芎(二錢) 當歸(四錢) 炙甘草(五分) 薑炭(四分) 桃仁(十粒) 人參(一錢) 棗(二枚) 服二三帖後。加減。

產後氣短促。無塊痛。

續氣養榮湯

黃耆 白朮 川芎(各一錢) 當歸(四錢) 人參(三錢) 陳皮 炙甘草 薑炭(各四分) 熟地(二錢) 如足冷加熟附子(五分)

卷六

產後妄言妄見

產後妄言妄見。由氣血兩虛。而神魂無依也。夫心藏神主血。而言乃心之聲也。心有血而神存則言不妄發。又肝藏血。而目乃肝之竅也。目得血而司視。則瞳瞭而視正。若夫產後血氣暴竭。則心神失守。故言語無倫。肝魂無依。則瞳眊無見。況心為一身之主。目乃百脈之形。虛症見於心目。則十二官失其職可知矣。是以視聽言動。皆有虛妄。專治法當論塊痛有無。症候緩急。若塊痛未除。連服生化湯二三帖。化塊定痛。繼服加參生化湯。或補中益氣湯。加以安神定志之藥調治之。若產日久。形氣血氣俱虛。即當大補為主。使生養氣血。寧神定志。服至藥力充足。其症可愈。病家毋求速效。醫者毋論邪祟。若噴以法水。驚以法尺。多致不救。屢治此症。服藥至十餘帖方見效。朱丹溪云。病虛有似邪祟是也。又云。欲泄其邪。先補其虛。調其氣。次論諸疾。此古人治產後虛症。及年老虛喘。弱人妄言妄見症之用心也。

產後塊痛未除。患妄言妄見。

寧神生化湯

川芎 茯神 柏子仁(各一錢) 當歸(三錢) 薑炭 炙草(各四分) 桃仁(十二粒) 人參(二錢) 益智(炒八分) 陳皮(三分) 棗(二枚)

產後塊痛已止。患妄言妄見。

滋榮養氣復神湯

黃耆 白朮 人參 麥冬 川芎 棗仁 茯神 柏子仁 益智(炒) 當歸 熟地(各二錢) 炙草 陳皮(三分) 蓮子(八粒) 五味子(七粒) 元眼肉(八個) 棗(二個)

大凡產後患崩血脫。短氣似喘氣脫。妄言妄見神脫。三症雖有血陰氣陽之分。其精散神去無異。比前暈症。治可少緩。然亦危症也。若非厚藥妥方頻服。失之者多矣。若醫者誤論氣實痰火。皆誤人也。如新產有血塊痛三症。並用加參生化湯。此行中有補斯免滯血虛暈之失也。其塊痛既止。宜用升舉大補藥。少佐黃連清火。以治崩脫。攝氣歸源也。宜用滋榮益氣復神湯。少佐痰藥。以清心火。寧君主之官也。每見人妄論氣脫妄言之症。誤用氣實痰火方藥。屢夭人命。故重複錄告。倘執論痰氣而致病愈重者。或能試以補劑。救之猶可活也。毋害人以受天殃。

(〔吳按〕治病先分虛實。尤以脈為憑。經云。血脫有生血之機。尤須補氣。而氣脫亦應加入補血藥。所謂陰陽互相為根。不可偏重也。)

產後傷食

凡產形體勞倦。脾胃俱傷。是以新產之後。禁膏粱遠厚味。食粥茹蔬。乃切務也。不善調治之家。唯慮產婦之虛。以多食為有益。以厚味為補本。產婦不思而強與。致饜食則有傷。胃雖納受。脾難轉輸。食停痞塞。酸噯惡食。治宜保元為主。溫補氣血。健脾助胃。審傷何物。佐以消導。使脾氣腹而轉輸。散積則滯物行而胃始思食。夫飲食 脾虛之滋味。在產後未嘗不藉此為補助。但勞倦傷食。不勝甘飫。薄味漸進。運化易速。乃事產者不知此意。業已受傷。須知服生化湯。佐神麯。麥芽。以消麵食。山楂。砂仁。以消肉食。吳茱萸。肉桂。以消冷物。如此則補消並濟。無有不安。屢見治產者不重產虛人弱。唯知速消傷物。反損其氣。益增滿悶。一帖不效。又加峻藥。一醫無功。又更一醫。先後方類。輕症加重。致使少食之人反虛。而絕不思食者。十常八九。病家自歸數命。醫家以為盡技。惜哉。

產後塊痛未消。服下方以消食。

加味生化湯

川芎(二錢) 當歸(五錢) 薑炭(五分) 炙甘草(五分) 桃仁(十粒) 傷面飯。加神麯。麥芽。(炒用各一錢) 傷肉食。加山楂。砂仁(各五分) 傷寒冷物作痛。加吳茱萸。肉桂(五分) 如虛甚。加人參(一二錢)

塊痛已止。服下方以消食。

健脾消食生化湯

川芎 神麯(各一錢) 當歸 人參(各二錢) 炙草 麥芽(各五分) 白朮(一錢五分) 傷肉食加山楂。砂仁。

傷寒冷物。加吳茱萸。肉桂。如停寒物日久。脾胃虛弱。恐藥不能運用。可用炒神麯研末。乘熱以綢帕包。揉按胸腹間。冷則熨斗熨之。

傷食誤服消導藥。致絕粥幾日。並雜症誤服消耗。以致絕食者。俱用長生活命丹可救。如系服寒藥傷者。加姜(三大片) (長生活命丹具秘要。)

產後忿怒

凡產後因忿怒氣逆。胸膈不舒。血塊又痛。宜用生化湯去桃仁。臨服時磨木香(二分) 入藥服之。則血塊自化。怒氣自散。並治而不悖也。若輕產重氣。偏用香附。烏藥。枳殼。香。砂。之類。以散氣行塊。則元氣反損而滿悶益增。非善治產者也。又如怒後即食。胃弱停悶。當審所傷何物。於對症之藥。加一二味於生化湯中。無有不治。慎毋用克削消積丸。瀉氣之方。以散氣化食。否則虛弱產婦。重傷元氣。害不可勝言者矣。

木香生化湯

川芎(二錢) 當歸(六錢) 薑炭(四分) 木香(臨服磨二分) 陳皮(二分)產後無塊痛。受氣傷食。服下方。

健脾化食散氣湯

白朮(二錢) 當歸(三錢) 川芎(一錢) 薑炭 炙草(各四分) 人參(二錢) 陳皮(三分) 如傷肉食。加山楂。砂仁。傷飯食。加神麯。傷麵食加麥芽。傷寒冷物。脅下作痛加肉桂。

大抵產婦弱受氣停食。愈消則愈增滿悶。必攻補並行。方可化滯進食。但時醫所見。只知消耗。而疑人參為補。而不敢用。誤人多矣。故屢治誤服散氣消導藥。致使少食思食之人。反絕食。日久者。皆用長生活命丹而活者甚多。

產後忿怒氣逆。及產後停食二症。善治者。重產而輕怒。治以補氣血為主。佐以順氣調氣。則怒郁散而元不損。非徒恃用消導。則停滯行而胃思谷。此治產後忿怒傷食之良法也。若專一理氣消食。非惟氣脹不散。停食不消。則正氣尤減。食甚至絕谷不救。

產後類瘧

產後寒熱往來。每日應期而發。其症類瘧。切不可用瘧疾方藥治之。夫氣血虛。而寒熱更作。元氣弱而外邪或侵。雖寒來股慄。湯火不能溫。熱如燔炙。水冰不能寒。或晝輕夜重。或日晡寒熱。雖所見症與瘧同。其治法必當滋榮益氣。以退寒熱。有汗急當止汗。只頭有汗。不及於足。此乃孤陽絕陰之症。須當加當歸地黃之劑。如陽明惡寒。頭痛。無汗。宜於生化湯加羌活。防風。蓮鬚。蔥白。以散之。慎不可作瘧治。而用柴胡清肺飲等方。至常山、草果等藥。更害人不可用。

產後寒熱有汗。每午後應期而發。類瘧。

滋榮益氣扶正湯

人參 熟地(各二錢) 黃耆 白朮 川芎 麥冬 麻黃根(各一錢) 當歸(三錢) 陳皮(四分) 炙甘草(五分) 日間煎服。夜間兼服六味地黃丸。清湯下。

(〔吳按〕麻黃根雖散中有收。又能止汗。究系猛藥。不宜重用。以他藥代之便妥。)

產後寒熱往來。頭痛無汗。類瘧。

加減養胃湯

冬白朮 甘草 藿香(各四分) 白茯苓 川芎 陳皮(各一錢) 半夏(八分) 當歸(三錢) 人參(一錢五分) 姜(一片) 如有痰加竹瀝。薑汁。半夏曲。如質弱兼服河車丸。若久瘧無汗不愈。兼服參朮膏。

產後類傷寒二陽症

產後七日內。發熱。頭痛。惡寒。毋專論為傷寒太陽症。發熱頭疼。脅痛。毋專論為傷寒少陽症。二者皆由氣血兩虛。陰陽不和而類外感。治者慎勿輕產後。執偏門。而用麻黃湯以治類太陽症。又勿用柴胡湯以治類少陽症。且產婦血脫之後。而重發汗。則虛虛之禍。有不可勝言者。昔仲景云。亡血家不可發汗。丹溪云。產後切不可發表。二先生非謂產婦真無傷寒之病也。非謂麻黃。柴胡。方之不對症也。誠恐後學業偏門而輕產後。執成方以發表耳。雖明知產後真感風寒。其生化湯內芎姜亦能散之。又內經云。西北之氣散而發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病同而治異也。其經意謂東南人柔弱。而西北之人強盛,患病有異也。惟產後虛勞。治法不分南北。概用甘溫以大補。少佐散劑。雖有他症。以末治之。又不可拘執以誤人。

(〔吳按〕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乃指內傷。亦有發熱惡寒。不可混入外感。況產後耶學者當細心講究。)

產後發熱頭疼

加味生化湯

川芎(一錢五分) 當歸(三錢) 甘草 薑炭 羌活 防風(各四分) 桃仁(十粒) 服二帖。如無塊痛。去桃仁。若二帖後。頭疼。身熱不除。加白芷(八分) 細辛(二分) 若發熱不止。頭疼如破。加蓮鬚。蔥頭(五個) 若虛甚加人參(二三錢)

產後類傷寒陽明及三陰症。

產後潮熱。有汗。大便不通。毋專論為傷寒陽明症。口燥咽乾而渴。毋專論為傷寒少陰症。腹滿。咽乾。大便實。毋專論為傷寒太陰症。又汗出。譫語。便閉。毋專論為胃中燥屎宜下。此數症多由勞倦傷脾。運化稽遲。氣血枯竭。腸腑燥涸。乃虛症類實。當補之症。治者毋執偏門。輕產後妄議三承氣湯。以治類三陰症。間有少壯產婦。患此症而誤下。幸而無妨。若虛弱產婦。亦復誤下。多致不救者。或因氣血虛脹。誤下反結。又有血少數日。大便不通。誤服攻下。而泄不止者。危哉。

(〔吳按〕六經病症當查究傷寒論。則表裡分明。所以學者博覽群書。一以貫之。)

產後類三陰傷寒症

養正通幽湯

人參(二錢五分) 當歸(六錢) 炙草(五分) 桃仁(十五粒) 蓯蓉(酒洗去甲) 麻仁(炒各一錢) 陳皮(四分)

如汗多便實。加黃耆。麻黃根。人參。(各一錢) 口燥渴。加麥冬。人參(各一錢) 腹滿。嗌乾。便實。加麥冬(一錢) 枳殼(六分) 人參(二錢) 汗出。譫語。便實。乃氣血並竭。精神失守。宜養榮安神。加茯苓。棗仁。遠志(各一錢) 人參。白朮。(各二錢) 黃耆。柏子仁。(各一錢) 以上大便燥結症。非用芎、歸、人參至數斤。難見全效。

大抵產後。虛中傷寒。口傷寒物。外症雖見。頭痛。發熱。或脅痛。腰疼。是外感。宜汗。猶宜重產。亡血。禁汗。仲景傷寒論。亡血家禁汗。禁下。豈產後而可汗下乎。惟宜生化湯量為加減。調理方謂無失。又如大便秘結。猶當重產亡血。禁下。長沙論傷寒之不可汗。不可下者。非謂不當汗不當下。無奈脫血後。萬萬不敢耳。

產後大便不通。

潤腸粥

蘇子(一合去殼) 新米(二合) 煮粥食。潤腸即通。

卷七

產後類中風

產後血氣暴虛。百骸少血濡養。率爾口噤牙緊。手足筋脈攣搐。症類中風。類痙癇。脈雖虛大。虛火泛上。有痰皆當以末治之。毋執偏門而用治風消痰之方。以重虛產婦。治法先當服生化湯。以生旺新血。如見危症。三帖後。加參益氣。以救血脫也。如有痰有火。少佐橘紅、炒黃芩之劑。竹瀝、薑汁亦可。切忌黃連、黃柏並用。

產後血少。口噤項強筋搐。類中風。

滋榮活絡湯

川芎(一錢五分) 當歸(三錢) 熟地 人參(各二錢) 甘草 陳皮 羌活(各四分) 黃耆 茯神 天麻 麥冬(各一錢) 荊芥 防風(各四分) 黃連(薑汁炒八分) 有痰加半夏曲。竹瀝。薑汁。渴加麥冬。葛根。

產後中風。恍惚語澀。四肢不利。

天麻丸

天麻 防風(各五錢) 茯神 棗仁 人參 遠志 山藥 柏子仁 門冬(各一錢) 川芎 羌活(各七錢) 細辛(四錢) 南星曲 半夏曲 石菖蒲(各八錢) 當歸(二兩) 共為末。蜜丸。硃砂為衣。清湯每服六七十丸。

產後汗

凡分娩時汗出。由勞傷脾。驚傷心。恐傷肝也。內經云。搖體勞苦。汗出於脾。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有所恐懼。汗出於肝。產婦多兼此三者而汗出。不須即加斂汗之劑。能寧神而汗自止。若血塊作痛。耆朮未可遽加。宜服生化湯二三帖。以消痛。隨服加參生化湯。以止虛汗。若分娩後倦甚。濈濈然汗出。形色又脫。此亡陽脫汗也。又當縱權速灌加參生化湯。倍用人參。以救危急。毋拘塊痛。夫汗乃心之液。榮於內為血。發於外為汗。值產婦亡血之後。又多汗。由勞驚恐懼所傷。神虛而不能鎮守其液也。治當健脾而斂水液之精歸脾。益榮衛以噓血歸源。灌溉四肢。不使其妄行而為外汗。在雜症雖有自汗盜汗之分。其當歸六黃湯不可以治產後之自汗。並宜服加參生化湯。又加味補中益氣湯。若服參耆而汗不止。及頭出汗而不至腰足。乃危惡之症。必難療。

產後虛汗不止

麻黃根湯

人參 當歸(各二錢) 黃耆(一錢五分) 白朮 麻黃根 牡蠣(各一錢) 桂枝 炙甘草(各五分) 浮小麥(一撮)

如虛脫汗多。手足冷。加熟附子(一片) 薑棗(四分) 渴加麥冬。五味子(各六分) 肥白人產後多汗。加竹瀝。薑汁以清痰火。若惡風寒。加防風(五分) 血塊不痛。加熟地(三錢) 暮服八味丸。(六味加五味子炙黃耆。)

凡產後汗不止。由產亡陰血。而陽氣偏盛故也。內經云。陽加於陰則發汗。因而遇風。變為瘛瘲者有之矣。其治尤難。是以產後多汗之家。更宜謹避風寒也。

產後盜汗

產後睡夢中汗多。醒來即止。猶盜瞰人睡而出盜。謂之盜汗。此非自汗之比。在雜症論云。自汗陽虧。盜汗陰虧。然當歸六黃湯。又非產後盜汗方也。治當兼血分藥品調理之。乃稱善耳。

止汗散

人參(二錢) 當歸(三錢) 熟地(一錢五分) 麻黃根 黃連(酒炒各五分) 浮小麥(一大撮)

又方

牡蠣(煅研五分) 小麥面(炒黃研)

產後口渴或兼小便不利

凡產後口燥咽乾而渴。或兼小便不利。由產時失血。或汗多所致。是無水也。夫水穀入胃。脾肺散精。清氣為津液。其氣通心。受火色變為血。下行膀胱為小便。值產亡血而又汗多。且勞倦傷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生化之氣不運。滲泄之令不行。是以上無津液。而有嗌乾燥渴之症。下氣不升。而有胃腎閉關之候。治法必當助脾益肺。升舉氣血。則氣化流行。陽升陰降。水入經而為血為液。谷入胃而氣長脈行。自然津液充而便利調矣。若認咽乾口燥為火。而用芩、連、梔、柏以降之。認小便閉澀為水滯。而用五苓散以通之。皆非也。必因其勞損而溫之益之。因其渴燥而濡之行之。量度病情。而施治無失也。

生津止渴益水散

人參 麥冬 生地 當歸(各三錢) 五味(十粒) 黃耆(一錢五分) 茯苓(八分) 甘草 升麻(各四分) 葛根(一錢) 汗多加浮麥。麻黃根。棗仁(各一錢) 如渴甚加生脈散代茶。不可疑而不用。

產後遺尿

凡產後遺尿。由氣血大虛。不能約束。宜用八珍湯。加升麻。柴胡。甚者加熟附子(一片)

(〔吳按〕曾有接生者以手入內。探扶小兒。損傷尿胞。以致終身滲漏。可不慎哉。)

又有生理不順。誤損尿胞膀胱者。用參、耆為君。歸、芎為臣。桃仁、茯苓陳皮為佐。以豬羊尿胞煎湯煎藥。須百服漸安。

薛氏補脬飲

黃絲絹(一尺碎剪) 白牡丹根皮(為末) 白芨末(各一錢) 水煎。至絹爛如飴。服之靜臥。不可作聲。如作聲則不效。

產後類痙

產後汗出多而變痙症。口噤不開。背強而直。身反。氣息如絕。宜速服下方。

加減生化湯

川芎 麻黃根(各一錢) 當歸(四錢) 桂枝 防風 甘草 羌活(各五分) 人參(二錢) 附子(一片) 羚羊角 天麻(各八分)

產後中風。無汗類痙。

芎歸活風湯

川芎 當歸(各三錢) 防風 羌活(各五分) 棗仁(一錢)

產後泄瀉

產後泄瀉非雜症。有食泄。洞泄。濡泄。濕泄。各如注下之論。大率屬氣虛。食積。與濕也。氣虛宜補。食積宜消。濕則宜燥。然惡露未淨。遽難驟補。驟消。驟燥。當先服生化湯二三帖。以化舊生新。內加茯苓以利水道。俟血化生。然後補氣。消食。燥濕。以分水道。始無澀滯虛虛之失。若產經旬日外。方論雜症。猶量人虛實而施治也。如痛下清水。腹鳴米飲不化者。以寒泄治。如糞黃色。赤色。肛門作痛。以熱泄治。有因飲食過多。傷脾成瀉。噫氣臭如敗卵者。以食積泄治。又有脾氣久虛少食。食下腸鳴腹急。盡下所食之物方寬快者。以虛寒泄治。治法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脾傷食積。分利健脾。兼消補虛。方謂善於調治。而可無失也。

產後虛泄。眼昏不識人。弱甚形脫。必用下方。

丹溪回生方

(即附子理中湯。)

白朮 茯苓(各二錢) 人參(三錢) 附子(一錢)

產後血塊未消。患瀉。

健脾利水生化湯

川芎 茯苓(各二錢) 當歸(四錢) 薑炭 炙甘草(各五分) 桃仁(十粒) 蓮子(八粒)產後血塊已消。患瀉。

加減生化湯

產後完穀不化

產後完穀不化。由勞倦傷脾。而輸化稽遲也。內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於膀胱。精氣四布。五經並行。是脾主為胃行其精液者也。今產後勞倦傷脾。失輸轉之職。致清和之氣不能化。而令完物出焉。名曰飧泄。又有飲食太過。腸胃受傷。亦致完穀不化。俗呼為水穀痢也。然產方三日內。血塊未消。患此脾衰胃弱之症。未可遽加參。耆。白朮。且服生化湯。加益智。香。砂。少溫胃氣。候塊消散。可加參。耆。白朮。以補氣。肉果。木香。砂仁。益智。以溫胃。柴胡。升麻。以升胃中清氣。澤瀉。茯苓。陳皮。以利水。此上策焉。

產後三日內完穀不化血塊未消。

加味生化湯

川芎 益智(各一錢) 當歸(四錢) 炙甘草 薑炭(各五分) 桃仁(十二粒) 茯苓(一錢五分)

產後三日外。血塊已消。完穀不化。此胎前素弱。故患此症。

參耆生化湯

川芎 茯苓 白芍 智(各一錢) 當歸 人參 白朮(各二錢) 炙甘草 炙姜(各五分) 蓮子(八粒) 肉果(一個制) 如瀉水多加澤瀉。木通。(各一錢) 腹痛加砂仁。(八分)渴加五味。麥冬。(各七分) 寒瀉加乾薑(一錢) 木香(四分)產後瀉痢日久。胃氣虛弱。完穀不化。宜溫補助胃氣。用六君子湯。加木香(四分) 肉果(一個制)

產後痢

產後七日內外。患赤白痢後重腹痛。前集秘要載治法。此集不再入。所遺方一症四。茲補附焉。

產痢無後重。但日久不止。宜六君子湯。加木香。肉果。

產後赤白痢臍下痛。宜用當歸。厚朴。黃連。肉果。甘草。桃仁。川芎。煎服。

產後痢久色白。屬血氣。宜四物湯。加荊芥。人參。(痢久而形色羸白。故屬血虛。)

產後痢。形體羸困。心腹絞痛。宜用薤白。石榴皮。當歸。黃連。地榆。煎服。如腹痛不止。用溫湯布蘸暖腹則緩。

噤口痢。

香蓮丸

黃連(為末) 蓮肉(研粉) 各半和勻。或酒丸。或酒調送。每服四錢。

(〔吳按〕古香連丸。乃黃連木香。與此不同。)

附產後積滯

產後滯下積滯。雖腹痛至極。不可用大黃等藥下之。致傷胃氣。遂不可救。宜服下方。

補血消滯湯

人參 芍藥 當歸(各二錢) 紅曲(一錢) 升麻(四分) 益母草(二錢) 加炙甘草(一錢) 滑石(二三錢) 足矣。若惡露未淨兼用乳香。沒藥。(各二錢五分) 砂仁末(一錢) 血虛加阿膠。(蛤粉炒二錢)久之自愈。

卷八

產後霍亂

產後霍亂。由勞傷氣血。臟腑虛損。不能運化食物。乃感風冷所致。凡陰陽升降不順。清濁亂於腸胃。冷熱不調。正邪相搏。上吐下瀉。名曰霍亂。

產後塊痛未除患霍亂。

(〔吳按〕此病多發於夏秋之間。若吐瀉一齊俱作為真霍亂。必用附子理中湯。或轉筋加木瓜。緩治則無救。)

生化六和湯

川芎(二錢) 當歸(四錢) 乾薑 甘草 陳皮 藿香(各四分) 砂仁(六分) 茯苓(一錢) 姜(三片) 煎服。

產後霍亂吐瀉。手足逆冷。無塊痛。

附子散

白朮 人參(各一錢) 當歸(二錢) 陳皮 炮姜 丁香 甘草(各四分) 附子(五分) 為末。粥飲調。每服二錢。

產後霍亂。吐瀉不止。無塊痛。

溫中湯

人參 白朮 當歸 厚朴(各二錢) 乾薑(八分) 茯苓(三錢) 草豆蔻(一錢) 姜(三片) 煎服。

產後嘔逆不食

人之胃腑為水穀之海。水穀化精。以為氣血。榮潤臟腑。產後勞傷臟腑。寒邪易乘於腸胃。則氣逆嘔吐。而不下食也。又有瘀血未淨而嘔者。亦有痰氣入胃。胃口不清而嘔作。醫者能隨症調治。斯無失矣。

產後嘔逆不食。

加減生化湯

川芎(一錢五分) 當歸(三錢) 炮姜 炙草(各五分) 砂仁(五分) 淡竹葉(七片) 薑汁(二匙)

產後七日外。患嘔逆不食。

溫胃丁香散

當歸 白朮(各二錢) 炙姜 丁香 陳皮 炙草(各四分) 人參(一錢) 前胡 藿香(各四分) 姜(三片) 煎服。

產後咳逆。嘔吐。心忡。目眩。

石蓮散

石蓮子(去谷一兩五錢) 茯苓(一兩) 丁香(五錢) 為末。米飲下二錢。

產後口渴

產婦虛弱。口渴氣少。由產後血少。汗多。內煩。不生津液。

生津益液湯

人參 麥冬 茯苓(各二錢) 大棗(二枚) 小麥 竹葉(各六分) 栝蔞根 甘草(各一錢) 如大渴不止。加蘆根。

產後水腫

產後水氣。手足浮腫。皮膚閒光熒色。乃脾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行水故也。治必大補氣血為主。佐以蒼朮。白朮。茯苓。補脾。如壅滿用半夏。陳皮。香附。監之。虛加人參。木通。有熱加麥冬。黃芩。以清肺金。

(〔吳按〕按之窩而不起者氣也。按之無窩。隨手起者水也。以此分別。乃要訣耳。)

產後七日外水腫。

健脾利水補中益氣湯

人參(二錢) 白朮(三錢) 茯苓 白芍(各一錢) 陳皮(五分) 木瓜(八分) 紫蘇 木通 大腹皮 蒼朮 厚朴(各四分) 如大便不通。加郁李仁。麻仁。(各一錢) 寒邪濕熱氣傷表。無汗。腫。宜補氣血方中。加姜皮。半夏。紫蘇。以表汗。 產後風濕。客傷脾經。氣血凝滯。以致面目虛浮。四肢腫脹氣喘。宜服五皮飲。

產後怔忡驚悸

此由產中憂驚勞倦。去血過多。則心中躁動不寧。謂之怔忡。若惕惕然而驚。中心怯怯。如人將捕之之狀。謂之驚悸。治此二症。惟調和脾胃。補養心血。使志定氣寧。氣舒心安而病愈矣。然在分娩後。血塊未消。宜服生化湯。且大補以行血塊。血旺則怔定驚平。不必加定志安神之藥。如塊痛消止後。患此症。宜服下方。

加減養榮湯

川芎 當歸(各二錢) 茯神 棗仁 人參 麥冬 遠志肉 黃耆 白朮(各一錢) 元眼肉(八個) 陳皮 炙草(各四分) 如虛煩。加竹茹(一團) 痰加竹瀝。薑汁。

產後心血不寧。驚悸不安。

養心湯

黃耆 麥冬 棗仁 柏子仁(各一錢) 茯神 川芎 遠志肉(各八分) 當歸(二錢) 五味(十粒) 人參(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姜(二片) 煎服。兼服安神丸。

安神丸

黃連(酒炒) 生地 歸身(各三錢) 炙草(五分) 為末。蒸餅糊丸。如綠豆大。硃砂(二錢)為衣。每服四十丸。

產後骨蒸

產後骨蒸。先用清骨散作湯藥服。後以保真丸作湯藥服。

清骨散

柴胡 前胡 黃連 烏梅(去核各二錢) 豬脊髓(一條) 豬苦膽(一個) 韭菜白(十根各寸許)

上藥四味為末。將髓膽韭同搗成泥。入童便一盞。熬稀糊入藥末。搗為丸。如綠豆大。名清骨丸。每服三四十丸。清湯下。如上膈熱多食後服。凡男女骨蒸。俱可服。惟上症須作湯藥服。效更速耳。

保真丸

黃耆 川芎 地骨皮(各六分) 人參 白朮 當歸 天冬 麥冬 白芍 枸杞 知母 生地(各二錢) 茯苓 黃柏(炒各八分) 甘草(五分) 五味(十粒) 此丸方。上症加棗(三個)作煎藥服。

骨蒸勞熱。服清骨散作湯藥。不應。再服下方。

加味大造丸

人參 當歸 山藥 枸杞(各一兩) 麥冬 石斛(酒蒸各八錢) 銀柴胡(六分) 生地(二兩)胡黃連(五錢) 黃柏(酒炒七錢) 另將門冬。地黃。先搗如泥。加紫河車(一具) 如系蒸熟者亦另搗。然後入諸藥末。和勻。搗勻為丸。若焙乾河車則為末入藥。搗勻蜜丸。

產後心痛

產後心痛。即胃脘疼。以胃脘在心之下。因傷寒氣及冷物而作痛。且氣近於心。故俗呼為心痛。殊不知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行氣。統馭臟腑。血氣盛則泰然安。血不足則怔忡。驚悸。而不安。心豈可痛乎。若真心痛。手足青黑色。旦發夕死。夕發旦死。昔已論之詳矣。治法當散胃中之寒氣。消胃中之冷物。必用生化湯為主。而以散寒消食佐之。無有不安。若綿綿而痛。可按而止。又無塊痛在腹。則當論虛而加補也。其產後心痛腹痛二症。因寒食與氣上攻於心則心痛。下攻於腹則腹痛。二症治法。大約相同。均當用生化湯加肉桂。吳茱萸等熱藥。以溫散之可也。

(〔吳按〕心者君主之官。痛則無救。凡俗名心痛。皆胃脘氣痛也。婦女最多。甚至嘔逆發厥。用胡索。五靈脂。丹參。當歸。名加味拈痛散。屢效。)

加減生化湯

川芎(一錢) 當歸(三錢) 炙姜(五分) 肉桂 吳茱萸 砂仁(各八分) 如傷食作痛。可照上傷食症條加減。下腹痛亦仿此。

產後腹痛

凡產後腹痛。先問血塊有無。若無塊痛。因遇風冷。乘虛入腹作痛。宜服加味生化湯。若有血塊痛。只服生化湯調元胡索末(一錢) 塊痛消止。產後遇風寒。乘虛入腹作痛。

加味生化湯

川芎(二錢) 當歸(四錢) 炙甘草 炙姜(各四分) 桂枝(七分痛止減去) 防風(七分) 吳茱萸(六分) 白豆蔻(五分) 如服之塊未消。再煎一服。送失笑散(一錢)

產後小腹痛

產後虛中感寒飲冷。寒氣下攻。則小腹作痛。又有血塊作痛者。亦有產後血虛。臍下痛者。並宜加減生化湯治之。

加減生化湯

川芎(二錢) 當歸(三錢) 乾薑 甘草(各四分) 桃仁(十粒) 有血塊痛。本湯送元胡索散(一錢) 亦治寒氣痛。無血塊痛。但小腹痛。又可按而少止者。屬血虛。上方加熟地(三錢)

元胡索散

延胡索 肉桂(各一錢) 為末。

產後指節頭痛

凡產後虛勞。指節疼頭痛。汗不止。

豬腎參耆湯

人參 黃耆(各二錢) 生薑(一錢) 淡豉(一錢) 韭白(一錢) 當歸(三錢) 用豬腎(二個)先將腎煮熟。取汁二碗。煎藥八分盞。溫服。

產後遍身痛

由產後百節開張。血脈流散。氣弱則經絡間血多阻滯。累日不散。故筋骨急引。諸節不利。至腰背不能轉側。手足不能動履。或身熱。頭痛。若誤作傷寒發表使汗出。則筋脈動惕。手足厥冷。變症百出矣。

通痛散

當歸(三錢) 甘草(三分) 黃耆 白朮 牛膝 獨活 肉桂(各八分) 韭白(五根) 姜(三片)

產後腰痛

凡婦人腎位系胞。腰為腎府。至產勞傷腎氣。損動胞絡。或虛未平復。而風寒乘之。二者皆至腰痛也。

產後感風寒。腰痛不可轉側。

養榮壯腎湯

當歸(二錢) 獨活 桂心 川芎 杜仲 川斷(各八分) 防風(四分) 桑寄生(二錢) 生薑(三片) 兩帖後痛未止。屬腎虛。加熟地(三錢)

產後日久氣虛。腰疼腎弱。服加味大造丸。

產後淋

由產後氣弱。熱客於脬中。內虛則小便頻數。熱則小便淋澀作痛。名曰淋。產後冷、熱、膏、石諸淋。

茅根湯

白茅根(一兩) 瞿麥 茯苓(各五錢) 葵子 桃膠 人參(各一錢五分) 滑石(一錢) 紫貝(二個) 石首魚頭(四個) 燈心(一團) 先將石首魚頭研末。藥熟入魚首末。空心服。產後淋。小便痛。及血淋。

白茅湯

白茅根 瞿麥 車前子 冬葵子(各二錢) 通草(七分) 鯉魚齒(一百個) 先將魚齒研末。

藥熟入末。空心服。

產後小便數

由脬內宿有冷氣。因產發動。冷氣入脬。致小便數也。

小便數及遺尿。

益智散

益智(大者二十個) 為末。每服二錢 米湯下。

桑螵蛸散

桑螵蛸(炒三十個) 人參 黃耆(各三錢) 鹿茸 牡蠣 赤石脂(各一兩) 為末。每服二錢,空心下。

產後流注

產後惡露流於腰臂腿足關節之處。或漫腫。或結塊。久則腫起作痛。肢體倦怠。治法急用蔥熨方。以治外腫。內服參歸生化湯。以散滯血。毋緩也。治流注已成。自潰未成自消。

參歸生化湯

川芎(一錢五分) 當歸(三錢) 炙甘草(五分) 人參(二錢) 黃耆(一錢五分) 肉桂(四分)馬蹄香(二錢)

蔥熨法

生蔥(一握) 搗爛。炙熟作餅敷腫處。用厚布 二三層蓋上。以熨斗微火熨之。流注漫腫微痛。屬形氣病氣俱不足。最難治。若已成膿。或未成膿。或不潰。此氣血虛也。宜服人參湯。如憎寒惡寒氣虛也。宜十全大補湯。如日晡內熱。宜四物湯。加人參。白朮。丹皮。如嘔逆胃氣虛。宜六君子湯加炮姜。如食少體倦。脾氣虛也。宜補中益氣湯。加倍升麻。如四肢逆冷。小便頻數。腎氣虛也。宜補中益氣湯加益智仁。

陰蝕五疳

婦人陰戶中生瘡。名曰䘌瘡。或痛。或癢如蟲行狀。濃汁淋露。陰蝕幾盡者。心腎煩郁。腎氣虛弱。致血氣留滯。經云。諸痛瘡瘍皆屬於心。治當補心養胃。外以藥熏洗。

千金陰蝕散

當歸 川芎 芍藥 地榆 甘草(各等分)

用水五升。煎至二升。去渣熏洗。日三次。夜一次。

又方

豬油(十斤) 水(一桶) 煮極熟。以汁浸瘡。冷再易熱者。不過三五次可愈。

又方

蝦蟆 兔屎(等分) 為末。敷瘡亦良。

(〔吳按〕兔屎別名望月砂。為洗眼要藥。)

女科後序

余岳丈陳貞甫太守。乃閩中修園先生後裔。素以醫名。自幼受其指教。粗得皮毛。但醫書汗牛充棟。惟擇其最善者而從之。嘗考岐黃。治病專精針灸。伊尹始傳湯液。漢自仲景後。初分門類。而婦幼乃有專科。然皆醫國壽民。存心利濟。非如近世射利之徒。私秘良方。行同市儈。所以人多輕視而醫學埽地矣。光緒乙酉冬。吳君幼筠。以家藏竹林寺婦科秘本。擬將鋟板。以廣流傳。由翁君式如見示。屬為校訂。詳細讀之。胎產諸症。備舉無遺。其方亦屬王道。並非離奇。但非一手所著。不敢斷鶴續鳧。強為連貫。況抄本訛誤。句讀難明。湯丸顛倒。分兩參差。所關非細。千里毫釐。因稍加修飾。補短截長。酌添分兩。配合君臣。庶秘方可稱全璧。苟居家者。既獲此書。再益以達生福幼等編。則窮僻之鄉。審症用藥。較以性命付諸庸醫之手。得失奚如。吾知書成後。胎前諳治法。產後多良方。久秘之本。竟得廣傳。豈非生民之慶幸也哉。校竣。序其緣起而歸之。

光緒丙戌年。春正月。仁和禮堂曹秉綱。序於鄂匏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