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諸證方論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目录

大小諸證方論

作者
傅青主
朝代
年份
公元1673年
底本
太邑友文堂刻本《傅青主男科》(清同冶二年癸亥(1863)瑞祥仁刻本)

大小諸證方論序

古之時,庸醫殺人。今之時,庸醫不殺人亦不活人,使其人在不死不活之間,其病日深,而猝至於死。夫藥有君臣,人有強弱,有君臣則用有多少,有強弱則劑有半倍;多則專,專則效速;倍則厚,厚則力深。今日之用藥者,大抵雜泛而均停,既見之不明,而又治之不勇,病所以不能愈也。

予友傅青主先生,學問淵博,精實純萃,而又隱於醫。手著《女科》一卷、《小兒科》一卷、《男婦雜症》一卷,翻閱其書,分門別類,無症不備,無方不全,治一病必發明受病之因,用一藥必指示用藥之故,曲折詳盡,誠衛生之善道,救死之良方也。

昔陸宣公晚年居家,尤留心於醫,聞有秘方,必手自抄錄。范文正公嘗曰:「吾不能為良相,必為良醫。」夫二公為一代名臣,豐功偉業,照人耳目,而於醫學皆三致意焉,則其心之切於救人可知矣。然求之後人,能如二公之存心者益寡。

考《唐書》許允宗言:「古之上醫,惟是別脈,脈既精別,然後識病。夫病之與藥,有正相當者,惟須單用一味,直攻彼病,藥力既純,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別脈,莫識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藥味,譬之於獵,未知兔所,多發人馬,空地遮圍,冀有一人獲之,術亦疏矣。假令一藥,偶然當病,他藥相制,氣勢不行,所以難差(瘥),諒由於是。」是集精於方藥,理明詞簡,即令不知醫之人讀之,亦瞭如指掌,誠醫林不可不有之書。而先生著書之心,亦猶陸、範二公之心,其意之切於救人者,豈有異歟?是為序。

康熙癸丑仲秋東吳顧炎武拜序

傅青主先生秘傳小兒科方論

〔小兒色〕

以鼻之上、眼之間辨之。色紅者,心熱也;紅筋橫、直現於山根〔者〕,皆心熱也。色紫者,心熱之甚,而肺亦熱也。色青者,肝有風也;青筋橫現、直現者,皆肝熱也;直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也。色黑者,風甚而肺中有寒。色白者,肺中有痰。色黃者,脾胃虛而作瀉。觀其色,而病可知〔矣〕。

小兒脈

大人看脈於寸、關、尺,小兒不然,但看其數不數而已。數甚則熱,不甚則寒也。數之中浮者,風也;沉者,寒也;緩者,濕也;澀者,邪也;滑者,痰也;有止歇者,痛也。如此而已,余不必談。

三關

小兒虎口風、氣、命三關,紫屬熱,紅屬寒,青屬驚風,白屬疳。風關為輕,氣關為重,若至命關,則難治矣。

小兒氣色

山根之上,有青筋直現者,乃肝熱也,方用:

柴胡(三分) 白芍(一錢) 當歸(五分) 半夏(三分) 白朮(五分) 茯苓(一錢) 山楂(三粒) 甘草(一分) 水煎服

有青筋橫現者,亦肝熱也。但直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亦用前方,加柴胡五分,麥芽一錢,乾薑一分,水煎服。

有紅筋直現者,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一分,麥冬五分,去半夏加桑白皮、天花粉各二分,〔水〕煎服。

有紅筋斜現者,亦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二分。熱積〔《石室秘錄》中《小兒科》(以下簡稱《石室兒科》)作熱極〕於胸中者,不可用半夏,用桑白皮、花粉可也。

又有黃筋現於山根者,不論橫直,總是脾胃之症,或吐瀉,或腹痛,〔或〕不思食,方用:

白朮(五分) 茯苓(五分) 陳皮(二分) 人參(二分) 神麯(一分) 甘草(一分) 麥芽(二分) 淡竹葉(七片) 水煎服

有痰〔者〕,加半夏一分、白芥子三分。如口渴有熱者,加麥冬三分、黃芩一分。有寒者,加乾薑一分。吐者,加白豆蔻一粒。瀉者,加豬苓五分。腹痛而按之大叫者,食也,加大黃三分、枳實一分。按之不號叫者,寒也,加乾薑三分。如身發熱者,不可用此方。

小兒發熱方

不拘早晚發熱,俱用萬全湯,神效:

柴胡(三分) 白芍(一錢) 當歸(五分) 白朮(三分) 茯苓(二分) 甘草(一分) 山楂(三粒) 黃芩(三分) 蘇葉(一分) 麥冬(一錢) 神麯(三分) 水煎服

冬加麻黃一分,夏加石膏三分,春加青蒿三分,秋加桔梗三分。有食加枳殼三分,有痰加白芥子三分,吐者加白豆蔻一粒,瀉者加豬苓一錢。小兒諸症,不過如此,不可作驚風治之。如其有驚風,加人參五分,其效如神。

又方:凡潮熱、積熱、瘧熱,乃脾積寒熱,俱當用姜梨引。

柴胡 人參 黃芩 前胡 秦艽 甘草 (各一分) 青 蒿(童便浸,曬乾,一分) 生地(一寸) 薄荷(二葉) (或生梨、生藕一片) 水煎服,甚效。

小兒感冒風寒方

柴胡(五分) 白朮(一錢) 茯苓(三分) 陳皮(二分) 當歸(八分) 白芍(一錢) 半夏(三分) 炙草(三分) 水煎熱服

小兒痢疾方

當歸(一錢) 黃連(二分) 白芍(一錢) 枳殼(五分) 檳榔(五分) 甘草(三分) 水煎熱服

紅痢倍黃連,白痢加澤瀉三分,腹痛倍甘草、加白芍,小便赤加木通三分,下如豆汁加白朮一錢,傷食加山楂、麥芽各三分,氣虛加人參三分。

小兒瘧疾方

柴胡(六分)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 歸身(一錢) 白芍(錢半) 半夏(五分) 青皮(五分) 厚朴(五分) 水煎,露一宿,再溫與服。

熱多者,加人參、黃耆各五分;寒多者,加乾薑三分;痰多者,加白芥子一錢;夜發熱者,加何首烏、熟地各二錢;日發熱者,不用加;腹痛者,加檳榔三分。

小兒咳嗽方

蘇葉(五分) 桔梗(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熱服

有痰加白芥子八分。

小兒驚風方

世人動曰驚風,誰知小兒驚則有之,而風則無。小兒純陽之體,不當有風,而狀〔若〕有風者,蓋小兒陽旺則內熱,內熱則生風,是非外來之風,乃內出之風也。內風作外風治,是速之死也。方用清火散風湯:

白朮(三分) 茯苓(二錢) 陳皮(一分) 梔子(三分) 甘草(一分) 白芍(一錢) 半夏(一分) 柴胡(五分) 水煎服

此方健脾平肝之聖藥,肝平則火散,健脾則風止,斷不可以風藥表散之也。

又方

驚風皆由於氣虛,宜用壓風湯:

人參(五分) 白朮(五分) 甘草(三分) 茯神(一錢) 半夏(三分) 神麯(五分) 砂仁(一粒) 陳皮(一分) 丹砂(三分) 水煎服,治慢驚風加黃耆

又方

治驚風抽掣經驗方:

全蠍(一個) 黃連(一錢) 硃砂(一錢) 姜(少許)三味共研細末,調勻,喂小兒口內,任其自咽,其效如神。

〔急驚風方〕

〔急驚風、三六九日一切風俱治方:

膽南星、雄黃、硃砂、人參、茯苓、天竺黃、鉤藤、牛黃、麝香、鬱金、柴胡、青皮、甘草,為細末,煉膏為丸,如綠豆大,真金一張為衣,陰乾,勿泄氣,薄荷湯磨服。〕

小兒疳症方

此症脾熱而因手心熱也,遂至口中流涎。若不平其心火,則脾火更旺,濕熱上蒸,而口涎不能止也。方用:

蘆薈(一錢) 黃連(三分) 薄荷(三分) 茯苓(二錢) 桑白皮(一錢) 半夏(五分) 甘草(一分) 水煎服

此心脾兩清之聖藥也,行熱下行,而疳自去矣。

又方

女人尿桶中白(火煅研末一錢),銅綠(二分),麝香(一分),共研為細末,搽齒齦上,最奇效。

流口水爛方

小兒口疳流水口爛神方:

黃柏(二錢) 人參(一錢) 共為〔細〕末,敷口內,一日三次,三日即愈。

此方用黃柏去火,人參健土(脾),大人用之,亦最效。

小兒疳症瀉痢眼障神效方

石決明(醋煅一兩) 蘆薈(五錢) 甘草(三錢) 川芎(五錢) 白蒺藜(五錢) 菊花(四錢)胡黃連(五錢) 五靈脂(五錢) 細 辛(五錢) 穀精草(五錢) 共研細末,豬苓去筋,搗爛為丸,如米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時,米湯送下。

止吐方

此症雖胃氣之弱,亦脾氣之虛。小兒恣意飽食,不能消化,久之上衝於胃口而吐也。用止吐速效方:

人參(一錢) 砂仁(一粒) 白朮(五分) 茯苓(二錢) 陳皮(二分) 半夏(一分) 乾薑(一分) 麥芽(五分) 山楂(三粒) 水煎服

夏加黃連、冬加乾薑各三分,無不愈,此六君子變方。

泄瀉方

〔熱瀉方〕

小兒身如火熱,口渴舌燥,善冷飲而不喜熱湯,用瀉火止瀉湯:

車前子(二錢) 茯苓(一錢) 白芍(一錢) 黃連(三分) 澤瀉(五分) 豬苓(三分) 麥芽(一錢) 枳殼(二分) 水煎服

寒瀉方

此症必腹痛而喜手按摩,口不渴而舌滑,喜熱飲而不喜冷,湯(方)用散寒止瀉湯: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茯苓(二錢) 肉桂(二分) 甘草(一分) 乾薑(二分) 砂仁(一粒) 神麯(五分) 水煎服

小兒吐乳方

白豆蔻(七粒) 砂仁(七粒) 生炙甘草(各二錢) 共研細末,頻擦口中,任其嚥下,奇效。

治小兒不食乳方

不食乳,心熱也,蔥煎乳汁,令小兒服之亦妙,不若用黃連三分,煎湯一分,灌小兒數匙,即食乳矣,神效。

臍汁不幹方

治臍汁不幹方:用車前子炒焦為細末,敷之即干。

〔小兒肚臍突出方〕

〔小兒肚臍突出半寸許,此氣旺不收也,若不急按之,往往變為角弓反張。方用:

茯苓(一錢) 車前子(一錢) 甘草(三分) 陳皮(三分) 通草(三分) (無通草用燈心一撮)煎湯飲之,一劑即愈,神方也。〕

治蟲方

小兒便蟲方

榧子(五個去殼) 甘草(三分) 〔為末,米飯為丸〕,服二次,則蟲化為水〔矣〕。

又蟲積方

使君子(十個。去殼炒) 檳榔 甘草(各一錢) 榧子(十個,去殼)共為末,米飯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二日蟲出,五日即愈。

治寸白蟲方

百部根(五錢) 檳榔(五錢) 水煎〔服〕,一劑蟲全下。

又方

飛羅白麵製半夏 生白礬(各三錢) 共為細末,水滴成丸,分三日服,開水服,蟲化為水。大人照方十倍合服。

〔火丹方〕

治火丹神方

絲瓜子(一兩) 柴胡(一錢) 元參(一兩) 升麻(一錢) 當歸(五錢) 水煎服

又方

升麻(三錢) 元參(一兩) 乾葛(三兩) 青蒿(三錢) 黃耆(三錢) 水煎服

此症乃胃火與肝經之火,共騰而外越,不為丹毒,即發疹也。方在(中)用青蒿甚妙,肝脾兩經之火俱平。又佐以群藥重劑,而火安有不滅者乎?

〔胎毒方〕

小兒洗胎毒方

荊芥(五錢) 蒲公英(五錢) 甘草(五錢) 槐條(二十寸) 蔥須(一撮) 花椒(三錢) 艾葉(一撮) 水一砂鍋煎洗

胎毒肥瘡方

花椒(三錢) 白芷(三錢) 黃柏(三錢) 鉛粉(三錢) 枯礬(三錢) 共為細末,麻油調敷,甚效。

〔口瘡方〕

小兒紅白口瘡外治方

蕊仁(五分,去油) 硃砂(五分) 冰片(一分) 共為末,熟棗(三枚 去核),和一處,攤烏青布上,貼腳心對時。去藥〔時〕若干者,用無根水排藥。此方效,愈兒多矣。

又方

五倍子(一錢) 冰片(少許),共研細末,吹之,速效。

又方

人中白(煅) 研細末,吹之,神效。

〔夜啼方〕

小兒夜啼不止,狀如鬼祟方

蟬蛻(後半,四個為末) 硃砂(二分,水飛) 薄荷(四分) 〔水〕煎,酒數滴調服,立止。

又方

五倍子焙研,唾津和立餅,填臍內,立止,甚效。

〔尿血方〕

周歲小兒尿血方

大甘草(一兩二錢) 水(六升煎二碗) 服完即愈。

〔寒積食積方〕

治腹痛寒積食積方

生薑(一兩) 柿蒂(七個) 砂仁(五粒) 山楂(五錢) 干蘿蔔(一撮) 紅糖(一兩) 大棗(二枚) 〔水〕煎服,分兩次服。

附錄

《石室秘錄》卷五岐天師兒科治法

天師曰:兒科得其要,無難治。今傳一法門,使萬世小兒,盡登仁壽,法在先看氣色,後看脈。小兒有痰,其顏色必鮮豔,以鼻之上、眼之中間、中正精明穴上辨之:色紅者,心熱也;紅筋橫、直現於山根〔者〕,皆(亦)心熱也。色紫者,心熱之甚,而肺亦熱也。色青者,肝有風也;青筋〔橫現〕、直現者,乃(皆)肝熱也;直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也。色黑者,風甚而腎中有寒。色白者,肺中有痰。色黃者,脾胃虛而作瀉。黃筋現於山根,不論橫直,總皆脾胃之症,止有此數色,無他顏色,故一覽而知小兒之病矣

大人看脈於寸、關、尺,小兒何獨不然,但小兒不必看至數,止看其數與不數耳,數甚則熱,不數則寒也。數之中浮者,風也;沉者,寒也;緩者,濕也;澀者,邪也;滑者,痰也;〔有止歇者,痛也〕,如此而已,(《方論》下為「余不必談」),七表八里,俱不必去看,自知吾訣,則《脈經》亦不必讀也。有止歇者,乃痛也,余亦不必再談。

小兒症大約吐瀉厥逆,風寒暑熱而已,其餘痘疹喑,余無他病。或心腹痛,或有痞塊,或有瘡疔,可一覽而知也。然而小兒之病,虛者十之九,實者十之一,故藥宜補為先,今立三方通治小兒諸症。第一方:

人參(三分) 白朮(五分) 茯苓(一錢) 甘草(一分) 陳皮(二分) 神麯(三分) 半夏(一分)

此六君子加減也,通治小兒脾胃弱病,神效。如傷肉食者,加山楂五粒;傷米食者,加麥芽五分;傷麵食者,加萊菔子三分;吐者加白豆蔻一粒,去甘草加生薑三片;瀉者加乾薑三分、豬苓五分

第二方治外感也,或傷風傷寒,或咳嗽,或發熱,或不發熱,或頭痛,或鼻塞,或痰多,或驚悸,或角弓反張,皆以此方通治之,無不神效,方用:

柴胡(七分) 甘草(三分) 桔梗(五分) 半夏(三分) 黃芩(三分) 白芍(二錢) 白朮(二錢) 當歸(五分) 茯苓(五分) 水煎服

頭痛〔者〕,加蔓荊子三分。心痛手不可按者,乃實火也,加梔子一錢;按之不痛者,乃虛火也,加甘草八分、貫眾五分、廣木香三分、乳香一分。脅痛者,加白芍三錢。腹痛者,以手按之而疼甚者,乃食也,加大黃一錢;按之而不痛者,乃寒也,非食也,加肉桂三分、乾薑三分。汗出不止者,加桑葉一片。眼痛而紅腫者,乃火也,加黃連三分、白蒺藜一分。喉痛者,加山豆根二分。

第三方治虛寒之症,夜熱出汗,夜啼不寐,怔忡,久嗽不已,行遲語遲,龜背狗肚,將成癆瘵等症,方用:

熟地(三錢) 山萸(二錢) 麥冬(二錢) 化五味(五分) 元參(二錢) 白朮(二錢) 茯苓(一錢) 薏仁(三錢) 丹皮(一錢) 沙參(二錢) 地骨皮(二錢)

水煎服倘兼有外感,加柴胡五分、白芍三錢、白芥子一錢,余無可加減矣。

岐天師傳《兒科》秘法

山根之上,有青筋直現者,乃肝熱也,用:

柴胡(三分) 白芍(一錢) 當歸(五分) 半夏(三分) 白朮(五分) 茯苓(一錢) 山楂(三粒) 甘草(一分) 水煎服

有青筋橫直者,亦肝熱也。但直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亦用前方,多加柴胡二分、麥芽一錢、乾薑一分。

有紅筋直現者,乃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一分,麥芽五分,去半夏加桑白皮三分、天花粉二分。有紅筋斜現者,亦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二分。蓋熱極(積)於胸中也(者),不可用半夏,〔用〕桑白皮、天花粉〔可也〕。

〔又〕

有黃筋現於山根者,不必論橫直,總是脾胃之症,或水瀉,或上吐,或下瀉,或腹痛,或不思食,余定一方,皆能服,服之無不神效。如皮黃,即黃筋也。方用:

白朮(五分) 茯苓(五分) 陳皮(二分) 人參(二分) 神麯(一分) 麥芽(二分) 甘草(一分) 水煎服加淡竹葉(七片)

有痰加半夏一分、〔或〕白芥子二分,或天花粉二分;有熱如口渴者,加麥冬三分、黃芩一分;有寒者加乾薑一分;吐者加白豆蔻一粒;瀉者加豬苓五分;腹痛者,如小兒自家捧腹,是須用手按之,大叫呼者,乃食積也,加大黃三分、枳實一分;如按之〔不痛〕不呼號者,乃寒也,〔可〕加乾薑二分。如身熱者,不可用此方。余另立一方,萬全湯。

凡小兒發熱者,無論夜熱、早熱、晚熱,用之無不神效,方用:

柴胡(五分) 白芍(一錢) 當歸(五分) 白朮(三分) 茯苓(二分) 甘草(一分) 山楂(三粒) 黃芩(二分) 蘇葉(一分) 麥冬(一分) 神麯(三分) 水煎服

冬天加麻黃一分,夏天加石膏三分,春天加青蒿三分,秋天加桔梗三分。有食加枳殼三分;有痰加白芥子三分;瀉者加豬苓一錢;吐者加白豆蔻一粒。小兒諸症,不過如此,萬不可作驚風治之。有驚〔風〕者,加人參五分,即定驚如神。有疳者,用脾胃方,加蒲黃三分、黃芩三分可也。

治小兒痢疾神方:

當歸(一錢) 黃連(二分) 白芍(一錢五分) 枳殼(五分) 檳榔(五分) 甘草(三分)

紅痢加黃連一倍,白痢加澤瀉三分。腹痛倍加甘草,多加白芍;小便赤加木通三分;下如豆汁加白朮一錢;傷食加山楂、麥芽各三分;氣虛加人參三分。此方通治小兒痢疾,加減之無不神效。

治小兒瘧疾方

柴胡(六分)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 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五分) 枳殼(五分) 檳榔(五分) 厚朴(五分) 水煎,露一宿,再溫與之服。

熱多者加人參、黃耆各五分;寒多者加乾薑三分;痰多者加白芥子一錢;夜發熱者加何首烏、熟地〔各〕二錢;日間發〔熱〕者,不用加;腹痛者加檳榔三分。

治小兒咳嗽神效方

蘇葉(五分) 桔梗(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熱服

有痰加白芥子(五分)

治小兒口疳流水口爛神方

黃柏二錢 人參一錢 為末,敷口內,(一日三次),二日即愈。一匙一次,一日不過用三次而已。小兒之疳,皆虛熱也,用黃柏以去火,人參以健脾土也。大人亦可用,神效。

治小兒便蟲神方,諸蟲皆可治

榧子去殼五個,甘草三分,為末,米飯為丸,服完蟲盡化為水矣。大人亦用去蟲,蓋榧子最能殺蟲,又不耗氣也,食多則傷脾。

治小兒蟲積方

使君子十個去殼炒香,檳榔一錢,榧子十個(去殼),甘草三分,為末,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與小兒十丸服之(每服十丸),二日即便蟲,五日痊愈,神方也。

兒科

驚、疳、吐、瀉、生下不肯食乳、臍下不幹、肚臍突出

小兒病驚、疳、吐、瀉盡之矣,然而驚、疳、吐、瀉,不可不分別言之也。

世人動曰驚風,誰知小兒驚則有之,而風則無。小兒純陽之體,不當有風,而狀若有風者,蓋小兒陽旺內熱,熱極則生風,是非外來之風,乃內出之風也。內風何可作外風治之,故治風則死矣。法當內清其火,而外治其驚,不可用風藥以表散之也。吾今特傳奇方,名為清火散驚湯,方用:

白朮(三分) 茯苓(三錢) 陳皮(一分) 梔子(三分) 白芍(一錢) 半夏(一分) 柴胡(三分) 甘草(一分) 水煎服

此方健脾平肝之聖藥,肝平則火散,健脾則驚上。又加去火消痰之品,自然藥下咽而驚風定也。

膽南星 雄黃 硃砂 人參 茯苓 天竺黃 鉤藤 牛黃 麝香 鬱金 柴胡 青皮 甘草 為細末,煎膏為丸,如綠豆大,真金一張為衣,陰乾,勿泄氣,薄荷湯磨服。

疳症乃脾熱也,然亦因心熱而脾火旺極,遂至口中流涎,若不平其心火,則脾火更旺,而濕熱上蒸,口涎正不能遽止。治法不能徒清脾火,而當先散心火,方用止肝散:

蘆薈(一錢) 黃連(三分) 薄荷(三分) 茯苓(二錢) 甘草(一分) 桑白皮(一錢) 半夏(三分) 水煎服

此方心脾兩清之聖藥,不專清脾,引火下行,則濕自去。濕熱去,則疳病自愈矣。吐症雖胃氣之弱,亦脾氣之虛。蓋小兒恣意飽餐,遂至食而不化,久而停積於脾中,又久之而上衝於胃中,又久之而大吐矣。故治吐必先治胃,治胃必先治脾。吾有奇方,止吐速效,方名定吐湯

人參(一錢) 砂仁(一粒) 白朮(五分) 茯苓(二錢) 陳皮(二分) 半夏(一分) 乾薑(二分)

〔水煎服〕,無不愈者。此方即六君子之變方,乃治脾胃之聖藥,脾胃安而化導速,自然下行,不至上吐。況方中加減得宜,消積有法,有不奏功如神者乎?

瀉症則專責之脾矣。論理亦用湯可以取效,然而瀉有不同,有火瀉,有寒瀉,不可不分。火瀉者,小兒必然身如火熱,口渴舌燥,喜冷飲而不喜飲熱湯,若亦以前方投之,則益苦矣。予另有奇方,名為瀉火止瀉湯,方用:

車前子(二錢) 茯苓(一錢) 白芍(一錢) 黃連(三分) 澤瀉(五分) 豬苓(三分) 麥芽(一錢) 枳殼(二分) 水煎服

一劑即止瀉,車前、茯苓、澤瀉、豬苓,皆止瀉分水之聖藥;白芍以平肝,使不來克脾;黃連清心火,不來助脾之熱;用麥芽、枳殼消滯氣以通水道,不必止瀉,瀉自止矣。

寒瀉者腹痛而喜手按摩,口不幹而舌滑,喜熱飲而不喜冷飲,又不可用瀉火之湯,五苓散可也,然而五苓散尚欠補也。蓋小兒致(至)於寒瀉,未有不大傷脾氣者。脾氣即傷,非人參不能救,五苓散無人參,僅能止瀉,元氣未能頓復。我今傳一奇方,名為散寒止瀉湯,方用:

人參(一錢) 白朮(二錢) 茯苓(二錢) 肉桂(二分) 甘草(一分) 乾薑(二分) 砂仁(一粒) 神麯(五分) 水煎服

此方參苓、白朮,乃健脾補氣之神品,分濕利水之聖藥也。又加肉桂、乾薑以祛寒,砂仁、甘草、神麯以調和之,則寒氣自然越出,而泄瀉自止矣。

小兒生下不肯食乳者,乃心熱也。蔥煎乳汁,令小兒服之亦妙,不若用黃連三分,煎湯一分,灌小兒數匙,即食乳矣,神效。

小兒初生,臍汁不幹,用車前子炒焦為細末,敷之即干。

小兒肚臍突出半寸許,此氣旺不收也,若不急安之,往往變為角弓反張,方用:

茯苓(一錢) 車前子(一錢) 甘草(二分) 陳皮(三分) 通草(三分)

如無通草,〔用〕燈心一團,共煎湯,灌之,一劑即安,神方也

岐天師傳治回毒方

回毒即消丹

金銀花(五錢) 甘草(一錢) 人參(二錢) 元參(三錢)

水煎服,一劑即消大半,二劑痊愈,不須三劑也。畫符一道,焚在藥中,煎湯神效。凡服藥不效者,焚符於藥中煎藥,與小兒飲之,十人十生。(符樣刪去)咒曰:小兒有病,病魔作祟,吾今施符,治無不愈。吾奉天師岐真君律令敕。書符前後念一遍,焚於藥內又念一遍,此秘訣也。

銀花(五錢) 甘草(一錢) 人參(二錢) 元參(一錢) 水煎服(此方《方論》中無)。

此外,《兒科》中尚有「痘瘡壞證已黑者,人將棄之,藥下咽即活」,《方論》及《石室秘錄》均無:

人參(三錢) 陳皮(一錢) 蟬蛻(五分) 元參(二錢) 當歸(二錢) 荊芥(一錢) 水煎服

此乃元氣虛而火不能發也,故用人參以補元氣,元參去浮游之火,陳皮去痰開胃,則三無礙而相得益彰。荊芥以發之,又能引火歸經;當歸生新去舊消瘀血,蟬蛻解毒除風,世人何知妙法。初起時不可服,必壞症乃可服。

岐天師又傳治回毒歲久不愈方:

金銀花(一兩) 當歸(一兩) 白朮(一兩) 黃耆(二兩) 薏仁(三兩) 甘草(二錢) 白芥子(三錢) 柴胡(五分) 肉桂(五分) 水煎服,四服痊愈。

其服藥之時,更須用藥洗之:金銀花一兩、生甘草三錢、生蔥三條,煎二碗。

又傳疹方,治夏日發疹者神效:

蘇葉(一錢) 麥冬(二錢) 桔梗(一錢) 甘草(一錢) 升麻(五分) 生地(二錢) 元參(三錢) 青蒿(三錢) 水煎服

岐真人曰:張真人〔方〕治四時之疹,余方治夏時熱疹也,切記此二方,何患疹病之難治哉。

附張真人傳治四時疹方:

元參(三錢) 麥冬(二錢) 蘇葉(一錢) 升麻(八分) 天花粉(一錢) 金銀花(三錢) 陳皮(三分) 甘草(一錢) 生地(三錢) 黃芩(八分) 桂枝(二錢)

水煎熱服,無不神效,惟夏天加青蒿三錢可也。小兒初數月,〔分量〕減半,一周〔歲〕外,照此分量,不必再傳方也。服吾方一劑即愈,何至三撰。

又傳治水痘方,亦治熱症而有水氣也:

柴胡(一錢) 茯苓(二錢) 桔梗(一錢) 甘草(五分) 黃芩(五分) 竹葉(十片) 燈心一撮 水煎服

有痰者加天花粉三分;有食加山楂三粒、麥芽三分;有火加黃連一分;余可不必。有此一方,水痘無難治矣

痘治法

天師曰:今人看痘為難治,不知得其法則無難也。初起之時,不論身弱身強,先以補氣補血之藥為君,加一發散之藥,則重則必輕,而輕者必少。無如世人以寒涼之品為主,又助以劫散之味,此所以輕變重、重變死也!吾今傳五方,朝夕服之,至七日無不結壓。再無回毒之症,十人十活,不殺一小兒也。

第一日方

小兒身熱,眼如醉眼者,此出痘兆也。若不是醉眼,則非出痘,不可用此方,用治外感方治之。若見眼醉,急投此方,則痘點即見,不必待三日而自出也。方用:

黃耆(三錢) 白朮(一錢) 甘草(一錢) 當歸(二錢) 川芎(二錢) 茯苓(三錢) 柴胡(一錢) 升麻(五分) 麥冬(二錢) 元參(三錢) 陳皮(五分) 荊芥(一錢) 金銀花(三錢) 水煎服

此方五歲以上者,俱照此分量。五歲以下者減半,周歲內者又遽減之。服此藥自然神思清爽,服後見點,再用第二方。

第二日方

白朮(二錢) 麥冬(三錢) 甘草(一錢) 桔梗(二錢) 當歸(五錢) 生地(五錢) 元參(二錢) 柴胡(一錢) 升麻(三分) 荊芥(一錢) 茯苓(二錢) 白芍(三錢) 白芥子(二錢) 金銀花(三錢)

服此藥後,一身盡見點矣。其色必紅,而無色白、色黑之虞矣。

第三日方

人參(五分) 白芍(三錢) 白朮(二錢) 茯苓(二錢) 元參(二錢) 神麯(三分) 丹皮(一錢) 水煎服

服此方後,盡皆灌漿,無不氣血不足,永無退症之虞矣。

第四日方

人參(一錢) 當歸(二錢) 熟地(五錢) 茯苓(二錢) 金銀花(三錢) 陳皮(五分) 甘草(一錢) 元參(三錢) 白朮(三錢) 白芍(二錢) 神麯(五分) 水煎服

服此方後,小兒必然口(脾)健,要吃食不已。不妨少少頻與,亦不可食多也,第五方不必再用矣。然更傳之者,恐小兒多食,更生他病。

第五日方

人參(一錢) 茯苓(三錢) 白朮(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有食加麥芽五分、山楂五粒,若不傷食,不必加(也),止加金銀花三錢。

能服此五方,期七日前而回春也。以上本兒年歲,小者俱照第一方減之。如小兒已身熱〔見點〕,日用第三方,〔至第〕四日,則用第四方。如壞症,另用壞症方。此外,在《方論》及《兒科》中有「治火丹方」二方,《石室秘錄》中則無。《方論》中尚有「洗胎毒方」、「口瘡方」、「夜啼方」、「尿血方」、「寒積食積方」,《兒科》及《石室秘錄》則均無。

傅青主先生秘傳雜症方論

怔忡不寐方

此心經血虛也,方用:

人參(三錢) 丹皮(二錢) 麥冬(三錢) 甘草(一錢) 茯神(三錢) 生棗仁(五錢) 熟棗仁(五錢) 菖蒲(一錢) 當歸(三錢) 五味子(二錢) 水煎服

此方妙在用生、熟棗仁,生使其日間不臥,熟使其夜間不醒,又以補心之藥為佐,而怔忡安矣。

心驚不安夜臥不睡方

此心病而實腎病也,宜心腎兼治,方用:

人參(三兩) 茯苓(三兩) 茯神(三兩) 遠志(二兩) 生棗仁(一兩) 熟地(三兩) 山萸(三兩) 當歸(三兩) 菖蒲(三錢) 黃連(五錢) 肉桂(五錢) 白芥子(一兩) 麥冬(三兩) 砂仁(五錢)

煉蜜為丸,每日送下五錢,湯、酒俱可。

此方治心驚不安與不寐耳,只宜用人參、茯神、當歸、麥冬足矣;即為火起不寐,亦不過加黃連足矣;何以反用熟地、山萸補腎之藥,又加肉桂以助火?不知人之驚恐者,乃腎氣不入於心也;不寐者,乃心氣不歸於腎也。今用熟地、山萸補腎,則腎氣可上通於心矣。肉桂以補命門之火,則腎氣既溫,相火有權,君火相得,自然上下同心,君臣合德矣。然補腎固是,而亦不可徒補其腎也,亦有肝氣不上於心而成此症者,宜加白芍二兩,以補腎而兼補肝,斯心泰然矣。

心痛方

心痛之症有二,一則寒氣侵心而痛,一則火氣焚心而痛。寒氣侵心者,手足反溫;火氣焚心者,手足反涼;以此辨之最得矣。

治寒痛方

良薑(三錢) 肉桂(一錢) 白朮(三錢) 草烏(一錢) 蒼朮(三錢) 貫眾(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治熱痛方

黑梔(三錢) 白芍(二兩) 半夏(一錢) 柴胡(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治脅痛方

此乃肝病也,故治脅痛必須平肝,平肝必須補腎,腎水足而後肝氣有養,不治脅痛而脅痛自平也。方用肝腎兼資湯:

熟地(一兩) 白芍(二兩) 當歸(一兩) 白芥子(三錢) 黑梔(一錢) 山萸(五錢) 甘草(三錢) 水煎服

治水臌症

此症滿身皆腫,按之如泥者是。若不急治,水流四肢,不得從膀胱而出,則為死症矣。方用決流湯:

黑醜(二錢) 甘遂(二錢) 肉桂(三分) 車前子(一兩) 水煎服

一劑而水流鬥余,二劑而痊愈,斷不可與三劑也,與三劑反殺之矣!蓋牽牛、甘遂,最善利水,又加之肉桂、車前,引水以入膀胱,利水而不走氣,不使牛、遂之過猛也。二劑之後,須用五苓散調理二劑,又以六君子湯補脾也。更須忌鹽三月,不可食,犯則不救。

昔元鮮子伯機,記杭醫宋會之者,善治水臌,以乾絲瓜一枚,去皮剪碎,入巴豆十四粒同炒,以巴豆黃色為度,去巴豆,用絲瓜炒陳倉米,如絲瓜之多少,候米黃色,去絲瓜,研之為末,和清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皆愈。宋言:巴豆逐水,絲瓜象人脈絡,去而不用,藉其氣以引之也,米投胃氣故也。

治氣臌症

此症乃氣虛作腫,似水而非水也,但按之不如泥耳。必先從腳面起,後漸腫至上身,於是頭面皆腫者有之,此之謂氣臌,宜健脾行氣,加利水之品。若以水臌治之,是速之死也。方用:

白朮(一兩) 薏米(一兩) 茯苓(一兩) 枳殼(五分) 蘿蔔子(一錢) 人參(一錢) 山藥(五錢) 肉桂(一分) 車前子(一錢) 神麯(一錢) 甘草(一分) 水煎服

初服若礙,久則竟有功效,不過卅劑而痊愈。忌食鹽三月,秋石亦不可用。

治蟲臌症

小腹作痛,而四肢浮腫,不十分之甚,面色紅而有白點,如蟲食之狀,眼下無臥蠶微腫之形,方用消蟲神奇丹:

雷丸(三錢) 當歸(一兩) 鱉甲(醋炙一兩) 地慄粉(一兩,鮮者取汁一盅) 神麯(三錢)茯苓(三錢) 車前子(五錢) 白礬(三錢) 水煎服

一劑下蟲無數,二劑蟲盡出而臌消,不用三劑。但病好〔後〕必用六君子湯調理,去甘草。

治血臌症

此症或〔因〕跌閃而瘀血不散,或憂鬱而結血不行,或風邪而蓄血不發,留在腹中,致成血臌,飲食入胃,不變精血,反去助邪,久則脹,脹則成臌矣。倘以治水法逐之,而症非水,徒傷元氣;倘以治氣法逐之,則症非氣,徒增飽滿。方用逐瘀蕩穢湯:

水蛭(炒黑,三錢) 當歸(二兩) 雷丸(三錢) 紅花(三錢) 枳實(三錢) 白芍(三錢) 牛膝(三錢) 桃仁(四十個,去皮尖研) 水煎服

即(衍文)一劑血盡而愈,一劑之後,切勿與三(二)劑,即改用四物湯調理,於補血內加白朮、〔茯苓〕、人參,補元氣而利水,自然痊愈,否則恐成乾枯之症。辨血臌,惟腹脹如鼓,而四肢手足並無脹意也。

治水腫症

水腫,土不能剋水也。方用:

牽牛(三錢) 甘遂(三錢) 水煎服

此症治法雖多,獨此方奇妙;其次雞屎醴亦效,雞屎醴治血臌尤效。一說前方用牛、遂各三錢,過於峻猛,不如用一錢,病去不傷本,不去(消)再進,不失中和之道。

治呃逆方

此症乃水氣凌心包絡也。心包為水氣所凌,呃逆不止,欲號召五臟之氣,救水氣之犯心也。法當利濕分水,而呃逆自除也。方用止呃湯:

茯神(一兩) 蒼朮(三錢) 白朮(三錢) 薏仁(一兩) 芡實(五錢) 半夏(制,一錢) 人參(三錢) 陳皮(三錢) 丁香(五分) 吳茱萸(三分) 水煎服

一劑而呃即止,二劑而呃即愈。

治水結膀胱

其症目突口張,足腫氣喘,人以為不治之症也,不知膀胱與腎相為表裡,膀胱之開合,腎司其權也,特為通其腎氣,而膀胱自然通矣。方用通腎消水湯:

熟地(一兩) 山萸(錢半) 車前子(三錢) 肉桂(一錢) 牛膝(一錢) 山藥(一兩) 薏仁(一兩) 水煎服

治黃疸病

此症外感之濕易治,內傷之濕難療。外感者,利水則愈。若內傷,瀉水則氣消,發汗則精泄,必健脾行氣而後可也。〔方用〕:

白朮(一兩) 茯苓(一兩) 薏仁(一兩) 茵陳(三錢) 黑梔(三錢) 陳皮(五分) 水煎服

此乃治內傷之方也,如欲多服,去梔子。

治痿症

不能起床,已成廢人者,火盛內熾,腎水熬干矣。治法降胃火而補腎水可也,方用降補丹:

熟地(一兩) 元參(一兩) 麥冬(一兩) 甘菊(五錢) 車前子(二錢) 生地(五錢) 人參(三錢) 沙參(五錢) 地骨皮(五錢) 水煎服

又有兩足無力,不能起立,而口又健飯,如少飢餓,即頭面背熱,咳嗽不已,此亦痿症,方用起痿至神湯:

熟地(一兩) 元參(一兩) 山藥(一兩) 甘菊花(一兩) 人參(五錢) 當歸(五錢) 白芍(五錢) 白芥子(三錢) 神麯(二錢) 〔水煎服〕,服三十劑愈。

癉症

雖因風寒濕而來,亦因身中元氣之虛,邪始得乘虛而入。倘攻邪而不補正氣,則病難全(痊)。今於補正之中,佐以祛風濕寒之品,而癉症失。

白朮(五錢) 人參(三錢) 茯苓(一兩) 柴胡(一錢) 附子(一錢) 半夏(一錢) 陳皮(五分) 水煎服

厥症

人有忽然發厥,閉眼撒手,喉中有聲,有一日死者,有二、三日死者。此厥多犯神明,然亦素有痰氣而發也。治宜攻痰而開心竅,方用起迷丹:

半夏(五錢) 人參(五錢) 菖蒲(二錢) 菟絲子(一兩) 茯神(三錢) 皂莢(一錢) 生薑(一錢) 甘草(三分) 水煎服

倒飽中滿症

氣虛不能食,食則倒滿。

人參(一錢) 白朮(二錢) 茯苓(三錢) 陳皮(三分) 蘿蔔子(一錢) 薏仁(五錢) 芡實(五錢) 山藥(三錢) 甘草(一分) 水煎服

下喉雖則微脹,入腹漸覺爽快。

治疝氣

方用去鈴丸:

大茴香(一斤) 生薑(一斤)

取薑汁盡入茴香內,浸一宿,〔焙乾研末〕,入青鹽二兩,〔和勻,同炒〕,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或米飲送下。

腎子大痛方

澤瀉(一錢) 陳皮(一錢) 吳茱萸(五分) 丹皮(五分) 赤茯苓(一錢) 蒼朮(五分) 枳實(五分) 山楂(四分) 小茴香(五分) 蘇梗(四分) 姜〔水〕煎服

又方

大茴香(酒炒) 小茴香(酒炒) 赤石脂(煅) 廣木香(各等分 為末),烏梅肉搗爛為丸,梧子大,空心每服十五丸,蔥酒(湯)送下,立效。

又治偏墜方

〔小〕茴香 豬苓等分,微炒為末,空心鹽湯調下。又〔熱〕鹽熨甚神效。

開鬱方

如人頭痛身熱,傷風咳嗽,或心不爽而鬱氣蘊於中懷;或氣不舒而怨氣留於脅下,不可用補藥,方〔用〕:

柴胡(一錢) 白芍(五錢) 薄荷(一錢) 丹皮(一錢) 當歸(三錢) 半夏(二錢) 白朮(二錢) 枳殼(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如頭痛,加川芎一錢;目痛,加蒺藜一錢、甘菊花一錢;鼻塞,加蘇葉一錢;喉痛,加桔梗二錢;肩背痛,加枳殼、羌活(原文即缺分量);兩手痛,加薑黃或桂枝一錢;兩脅痛,倍柴胡、白芍;胸痛,加枳殼一錢;腹痛不可按者,加大黃二錢;按之而不痛者,加肉桂一錢。

反胃大吐方

大吐之症,舌有芒刺,雙目紅腫,人以為熱也,不知此乃腎水之虧也。(《傅青主男科》作「誰知是腎水之虧乎?」)蓋脾胃必借腎水而滋潤,腎水一虧,則脾胃之火,沸騰而上行,以致目紅腫而舌芒刺也。但此症時躁時靜,時欲飲水,及水至又不欲飲,即強飲之亦不甚快活,此乃上假熱而下真寒也。宜六味〔地黃〕湯加桂附,水煎服。

外治法

先以手擦其足心,使滾(極)熱〔時〕,然後〔用〕附子一枚煎湯,用鵝翎掃之,隨干隨掃,少頃即不吐亦。後以六味地黃湯大劑飲之,〔即〕安然也。或〔服〕逍遙散加黃連,〔亦〕立止也。無如世醫以雜藥妄投而成噎隔矣,方用:

熟地(二兩) 山萸(一兩) 北五味(二錢) 元參(一兩) 當歸(五錢) 牛膝(三錢) 白芥子(三錢) 水煎服

蓋腎水不足,則大腸必干而細,飲食入胃,不能下行,故反而上吐也。

又方

反胃有食入而即吐出者,腎水虛不能潤喉,故喉燥而即出也。方用:

熟地(二兩) 山茱萸(五錢) 山藥(一兩) 澤瀉(三錢) 丹皮(三錢) 茯苓(五錢) 麥冬(五錢) 北五味(二錢) 水煎服

又方

反胃有食久而反出者,腎火虛不能溫脾,故脾寒而反出也。方用:

熟地(二兩) 山茱萸(一兩) 山藥(六錢) 附子(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丹皮(三錢) 肉桂(三錢) 水煎服

大吐寒邪犯腎方

寒邪入腎宮,將脾胃之水,挾之盡出,手足厥逆,少腹或痛而不可忍,以火熱之物,熨之少快,否則寒冷欲死,不知者以為胃病,而乃腎病也。

方 用

附子(一個) 白朮(四兩) 肉桂(一錢) 乾薑(三錢) 人參(三兩) 水煎服

下喉便覺吐定,煎渣服之,則安然如故矣。

嘔吐補腎方

人以嘔吐為胃虛,誰知由於腎虛〔乎〕?故治吐不效,未見病之根也。方用:

人參(三錢) 白朮(五錢) 薏仁(五錢) 芡實(五錢) 砂仁(五個) 吳茱萸(五分) 水煎服

火吐方

火吐若降火,則火由脾而入於大腸,必變為便血之症,方宜清水(火)止吐湯:

茯苓(一兩) 人參(二錢) 砂仁(三粒) 黃連(三錢) 水煎服

寒吐方

寒吐若降寒,則寒又引入腎而流於膀胱,必變為遺尿之症,方宜止嘔散寒湯:

白朮(二兩) 人參(五錢) 附子(一錢) 乾薑(一錢) 丁香(五分) 水煎服

此方散寒而用補脾之品,則寒不能上越,而亦不得下行,勢不得不從臍而出。

腎寒吐瀉

腎寒吐瀉由心寒胃弱,嘔吐不已,食久而出是也。下痢不已,五更時痛瀉三、五次者是也。此症人以為脾胃之寒,服脾胃藥而不效者,何也?蓋胃為腎之關,脾為腎之海。胃氣弱不補命門之火,則心包寒甚,何以生胃土而消穀食?脾氣弱不補命門之火,則下焦虛冷,何以化糟粕(飲食)而生精微?故〔補〕脾胃莫急於補腎也。方用:

熟地(三兩) 山萸(二兩) 茯苓(三兩) 人參(三兩) 北五味(一兩) 山藥(四兩) 附子(一兩) 肉桂(一兩) 吳茱萸(五錢) 細末為丸,空心服。

辨脾胃症

凡人能食而食不化者,乃胃不病而脾病也,當以補脾,而補脾尤宜於補腎中之火,蓋腎火能生脾土也。

凡人不能食,食之而安然者,乃胃病而非脾病也,不可補腎中之火,當補心中之火,蓋心火能生胃土也。

世人一見不飲食,動曰脾胃病,而不分胃之虛寒責之心,不分脾之虛寒責之腎也。

補胃方

心腎兼補,治脾胃兩虛者固效矣。若單是胃之虛寒者,自宜獨治心之為妙。方用:

人參(一兩) 白朮(三兩) 茯神(三兩) 菖蒲(五錢) 良薑(五錢) 白芥子(三錢) 棗仁(五錢) 半夏(三錢) 附子(三錢) 山藥(四錢) 遠志(一兩) 蓮子(三兩) 白芍(二兩) 上為末,蜜丸,每日滾水送下三錢。

胃土由於脾虛,脾氣不下行,必自上反而吐,補脾則胃安。方用:

人參(三錢) 茯苓(三錢) 白朮(五錢) 甘草(一錢) 肉桂(一錢) 神麯(一錢) 半夏(一錢) 砂仁(三粒) 水煎服

此方治胃病以補脾土者,何也?蓋胃為脾之關,關門之沸騰,由於關中之潰亂。然則欲使關中之安靜,必先使關外之數寧,況方中有砂仁、半夏、神麯等味,全是止吐之品,有不奏功如神者乎?此脾胃雙補法也。

陽症吐血方

凡人感暑傷氣,忽然吐血盈盆,人以為陰虛,不知陰虛吐血,與陽虛不同:陰虛吐血者,人安靜,不似陽虛之躁動不寧也;陽虛必大熱作渴,欲飲冷水,舌必有刺,不似陰虛之口不渴而舌苔滑也。法當清胃火,不必止血。方用:

石膏(三錢) 青蒿(五錢) 香薷(三錢) 荊芥(一錢) 當歸(三錢) 人參(三錢) 水煎服

此乃陽症吐血之神劑也。方中雖有解暑之味,然而補正多於解暑。去香薷一味,實可通治。但此方止可用一二劑,即改用六味地黃湯。

又 方

凡人吐血,人以為火也。用涼藥以瀉火,乃火愈退而血愈多;或用止血之品仍不效,此乃血不歸經也,當用補氣之藥,而佐以歸經之味,不必止〔血〕而自止矣。方用:

人參(五錢) 當歸(一兩) 荊芥(三錢,炒黑) 丹皮(二錢,炒黑) 水煎服

〔服〕一劑而血無不止者。〔此〕方妙在不專補血,而反去補氣以補血;尤妙在不去止血,而去行血以止血。蓋血逢寒則凝結而不行,逢散即歸經而不逆,救死於呼吸之際,實大有奇功。

大怒吐血

有大怒後吐血,或傾盆而出,或沖口而來,一時昏暈,死在頃刻也。以止血治之,則氣悶而不安;以補血治之,則胸滿而不受;有變症蜂起而死者,不可不治之得法也。方用解血平氣湯:

白芍(二兩) 當歸(二兩) 黑荊芥(三錢) 柴胡(八分) 黑梔(三錢) 紅花(二錢)甘草(一錢) 水煎服

一劑而氣平舒,二劑而血止息,三劑而病大愈。蓋怒傷肝,不能平其氣,以致吐血。〔若〕不先舒氣而遽止血,〔則〕愈激動肝木之氣,氣愈旺而血愈吐矣。方中芍藥〔為〕多用之妙品,平肝又舒氣。荊芥、柴胡,皆引血歸經之品。〔當歸、紅花生新去舊,安有不愈者哉?〕

三黑神奇飲

丹皮(七分,炒黑) 梔子(五分) 真蒲黃(一錢二分,炒黑) 貝母(一錢) 陳皮(七分) 川芎(一錢,酒炒) 生地(一錢,酒炒)水二樽,童便、藕汁各半樽,煎服。

此方治吐血之症,神效無比,二劑而自止。

短氣方

此症狀似乎喘而實非喘,作實喘治之立死矣。蓋短氣乃腎氣虛耗,氣衝於上焦,壅塞於肺經,症似有餘而實為不足也。方用:

人參(二兩) 牛膝(三錢) 熟地(一兩) 麥冬(五錢) 破故紙(三錢) 山萸(三錢) 枸杞(三錢) 胡桃肉(三個) 北五味(二錢) 水煎服

不過三劑而氣平喘定。此方妙在用人參之多,能下達氣原,挽回於無何有之鄉。其餘純是補腎補肝之品,子母相生,水氣自旺,水旺則火自安於故宅,不上衝於咽門,此治氣短之妙法也。

實喘方

看其症若重而實輕,方用:

黃芩(二錢) 麥冬(三錢) 柴胡(一錢) 蘇葉(一錢) 山豆根(一錢) 半夏(一錢) 烏藥(一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

一劑喘定,不必再劑也。然實喘之症,氣大急,喉中必作聲,肩必抬起。

虛喘方

氣少息而喉無聲,肩不抬起也。此乃腎氣大虛,脾氣又復將絕,故奔沖而上,欲絕未絕也。方用救絕止喘湯:

人參(一兩) 山萸(三錢) 熟地(一兩) 牛膝(一錢) 北五味(一錢) 麥冬(五錢) 白芥子(三錢) 水煎服

抬肩大喘方

人忽感風邪,寒入於肺,以致喘急肩抬氣逆,痰吐不出,身不能臥。方用:

柴胡(二錢) 茯苓(二錢) 麥冬(二錢) 桔梗(二錢) 當歸(二錢) 黃芩(一錢) 射干(一錢) 半夏(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此方妙在用柴胡、射干、桔梗,以發舒肺金之氣,用半夏以去痰,黃芩以去火。蓋外感寒邪,內必變為熱症,故用黃芩以清解之;然徒用黃芩,雖曰清火,轉足以抑遏其火氣,而火未必伏也。尤妙在以桔梗、柴胡、射干,一派辛散之品,〔則〕更足以消火滅邪也。

又方論:凡人有喘不〔能〕臥,吐痰如湧泉者,舌不燥而喘不止,一臥即喘——此非外感之寒邪,乃腎中之寒氣也。蓋腎中無火,則水無所養,乃泛上而為痰。方宜用六味地黃湯加附子肉桂,大劑飲之。凡人之臥,必得腎氣與肺氣相安,而後河車之路,平安而無奔越也。

又氣喘治法

如氣喘而上者,人以為氣有餘也,殊不知氣盛當作氣虛〔看〕,有餘當作不足看。若認作肺氣之盛,而誤用蘇葉、桔梗、百部等藥,〔則〕欲病去而愈遠矣。〔方用〕

人參(一兩) 牛膝(三錢) 熟地(五錢) 山萸(四錢) 北五味(一錢) 枸杞(一錢) 麥冬(五錢) 胡桃(三個) 生薑(五片) 水煎服

此方不治肺,而正所以治肺也。或疑人參乃健脾之藥,既宜補腎,〔則〕不宜多用人參;不知腎水大虛,一時不能遽生,非急補其氣,則元陽一線,必且斷絕;況人參少用即泛上,多用即下行,妙在用人參兩許,使下達病原,補氣以生腎水。藥(方)中熟地、山萸之類,同氣相求,直入命門,又何患其多哉?若病重之人,尤宜多加,一兩尚欠也。

但喘,有初起之喘,多實邪;〔有〕久病之喘,多氣虛。實邪喘者,必抬肩;氣虛喘者,微微氣急耳。此〔方〕治久病喘之方也。若初起之喘,(服)四磨、四七湯,一劑即止。喘不獨肺氣虛,而腎水渴(竭)也。

又方

腎火之逆,扶肝氣而上衝之喘也,病甚有吐紅粉痰者,此腎火炎上以燒肺金,肺熱不能克肝,而龍雷之火升騰矣。龍雷火,相火也。方用:

地骨皮(一兩) 沙參(一兩) 麥冬(五錢) 白芍(五錢) 桔梗(五分) 白芥子(二錢) 丹皮(三錢) 甘草(三分) 水煎服

此方妙在地骨皮清骨髓中之火,沙參、丹皮以養陰,白芍平肝,麥冬清肺,甘草、桔梗引入肺經,則痰喘除,而氣喘可定矣。

貞元飲

治喘而脈微澀者。

熟地(三兩) 當歸(七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婦人多有此症。

喘嗽方

如病喘嗽,人以為肺虛而有風痰,不知非然,乃氣不能歸源於腎,而肝木挾之作祟耳。法當峻補其腎,少助引火之品,則氣自歸源,而喘嗽自止矣。方用:

人參(一兩) 熟地(二兩) 麥冬(五錢) 五味子(一錢) 枸杞(一錢) 牛膝(一錢) 菟絲子(一錢) 茯苓(三錢) 白朮(一錢) 水煎服

連服幾劑,必有奇功。倘以四磨、四七湯治之,必不效矣。

更有假熱氣喘吐痰之症,人以為熱,而非熱也,乃下元寒極,逼其火而上喘也。此最危急之症,苟不急補其腎與命門之火,則一線之微,必然斷絕。方〔用〕:

熟地(四兩) 山藥(三兩) 麥冬(三兩) 五味子(一兩) 牛膝(一兩) 附子(一錢) 肉桂(一錢) 水煎冷服,一劑而愈。

久嗽方

人參(一錢) 白芍(三錢) 棗仁(三錢) 北五味(一錢) 益智(五分) 蘇子(一錢) 白芥子(一錢) 水煎服

二劑後,服六味地黃丸。

又方

秋傷於濕,若用烏梅、米殼,斷乎不效,〔方用〕:

陳皮 當歸 白朮 枳殼 桔梗 甘草(等分) 水煎服

三劑帖然矣。冬嗽皆秋傷於濕也,豈可拘於受寒乎?

肺嗽兼補腎方

肺嗽之症,本是肺虛,其補肺也明矣,奈何兼補腎也?不知肺經之氣,夜臥必歸於腎中。若肺經為心火所傷,必求救於子,子若力量不加(足),將何以救其(報其)母哉?方用:

熟地(一兩) 山萸(四錢) 麥冬(一兩) 元參(五錢) 蘇子(一錢) 甘草(一錢) 牛膝(一錢) 沙參(三錢) 天冬(一錢) 紫菀(五分) 水煎服

久嗽方

治久嗽,不論老少,神效。

烏梅(五錢) 薄荷(五分) 杏仁(一錢) 硼砂(一錢) 人參(一錢童便浸) 五味子(五錢,酒浸蒸) 寒水石(一錢,火煅) 貝母(三兩) 栝蔞仁(五錢,去油) 胡桃仁(三錢,去皮) 甘草(五分)。

共為末,蜜丸,櫻桃大,淨綿包之,口中噙化。虛勞嗽未曾失血,脈未數者,皆可用之,不過十粒即見效,〔二十粒愈〕。

又治久嗽方

人參 當歸 細茶(各一錢)

三味共三錢,水煎數沸,連渣嚼盡,一二服立效,不必三劑也。

治〔滯〕痰方

夫痰之滯,乃氣之滯〔也〕,苟不補氣而惟去痰,未見痰去而病消也。方用:

人參(一錢) 白朮(二錢) 茯苓(三錢) 陳皮(一錢) 白芥子(一錢) 花粉(一錢) 蘇子(八分) 肉豆蔻(二粒) 水煎服

治〔濕〕痰方

治痰之法,不可徒去其濕,必以補為先,而佐以化痰之品,〔乃克有效〕。方用:

人參(二錢) 茯苓(三錢) 薏苡仁(五錢) 半夏(三錢) 陳皮(一錢) 神麯(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此方之中用神麯,人多不識其意,謂神麯乃消食之聖藥,非化痰之神品也。殊不知,痰之積聚稠黏,甚不易化,惟用神麯以發之,則積聚稠黏開矣。繼以半夏、陳皮,可以奏功。然雖有半夏、陳皮消痰,使不多用人參,則痰何從消?有人參以助氣,〔又〕有薏仁、茯苓,能健脾去濕,濕去而痰亦去矣。

〔寒痰〕

更有氣虛痰寒者,即用前方,加肉桂三錢、乾薑五分足矣。

〔熱痰〕

更有氣虛痰熱者,不可用此方,當用:

麥冬(二錢) 白芍(二錢) 花粉(一錢) 陳皮(一錢) 白芥子(一錢) 當歸(三錢) 茯苓(二錢) 神麯(三分) 甘草(一錢) 水煎服

腎水成痰引火下降方

腎中之水,有火則安,無火則泛。倘人過於入房,則水去而火亦去,久之則水虛而火亦虛;水無可藏之地,則必泛上而為痰矣。治〔之〕法,欲抑水之下降,必先使火之下溫,當於補氣之中,又用大熱之藥,使水足以制火,而火足以暖水,則水火有既濟之美也,〔自不上泛為痰矣〕。方用:

熟地(三兩) 山萸(一兩) 肉桂(二錢) 北五味(一錢五分) 牛膝(三錢) 水煎服。

一劑而痰下行,二劑而痰無不消矣。

凡人久有痰病不愈,用豬肺一個,蘿蔔子五錢,研碎,白芥子一兩,五味調和,飯鍋蒸熟。飯過頓服一個即愈。此乃治上焦之痰,湯藥不愈者,最神效。

治痰之法

古人所立治痰之方,皆是治痰之標,而不能治痰之本也。如二陳湯,上、中、下久暫之痰通治之,而無實效也。今立三方,痰病總不出其範圍也:

初病之痰

傷風咳嗽吐痰是也。方用:

半夏(一錢) 陳皮(一錢) 花粉(一錢) 茯苓(一錢) 蘇子(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二劑而痰可消矣。此方去上焦之痰,上焦之痰,原在胃中,而不在肺;去其胃中之痰,而肺金自然清肅,又何至火之上升哉?

已病之痰

必觀其色之白與黃而辨之:黃者火已退也,白者火正熾也。正熾者用寒涼之品,將退者用祛逐之味。今一方而俱治之,方用:

白朮(三錢) 白芥子(三錢) 茯苓(五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一錢) 枳殼(五分) 水煎服

有火加梔子,無火不必加。此方健脾去濕,治痰之在中焦者也。

又治已病之痰。〔方用〕

白朮(五錢) 茯苓(五錢) 薏仁(五錢) 陳皮(一錢) 天花粉(二錢) 益智仁(三分) 人參(三分) 水煎服

有火加黃芩一錢,無火加乾薑一錢、甘草二分。此方健脾去濕而不耗氣,二劑而痰自消也。

久病之痰

久病之痰,切不可作脾濕生痰論之。蓋久病不愈,未有不因腎水虧損者也;非腎水泛上為痰,即腎火沸騰為痰。當補腎以祛逐之,方用:

熟地(五錢) 薏仁(五錢) 芡實(五錢) 山藥(三錢) 山萸(三錢) 北五味(一錢) 麥冬(三錢) 茯苓(三錢) 車前子(一錢) 益智仁(三分) 水煎服

此治水泛為痰之聖藥也。若火沸為痰,加肉桂一錢,補腎去濕而化痰。水入腎宮,自變化為真精,而不變為痰矣。此治下焦之法也。

又治久病之痰,方用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實有奇功。無火加附子、肉桂可耳。

〔老痰〕

痰在胸膈而不化者,為老痰也。方宜用:

白芍(三錢) 茯苓(三錢) 柴胡(一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三分) 白芥子(五錢) 丹皮(二錢) 花粉(八分) 薏仁(五錢) 水煎服

〔此方〕妙在白芥子為君,薏仁、白芍為臣,柴胡、花粉為佐,使老痰無處可藏,用八、九劑而老痰可化也。

〔頑痰〕

又痰成而塞咽喉者,為頑痰也。方用:

貝母(三錢) 半夏(三錢) 茯苓(三錢) 白朮(三錢) 神麯(三錢) 紫菀(二錢) 桔梗(三錢) 白礬(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此方妙在半夏、貝母同用,一燥一濕,使痰無處逃避。又有白礬消塊,〔桔〕梗、〔紫〕菀去邪,甘草調中,有不奏功者乎?

瀉火湯總方

梔子(三錢) 白芍(五錢) 丹皮(三錢) 元參(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心火加黃連一錢,胃火加石膏三錢,腎火加黃柏、知母各一錢,肺火加黃芩一錢,大腸火加地榆一錢,小腸火加天〔冬〕、麥冬各一錢,膀胱火加澤瀉三錢。

治火何獨治肝經也?蓋肝屬木,木易生火。肝火散而諸經之火俱散,但散火必須加下泄之藥,而使火之有出路也,則得矣。

初病治法

如人病初起之時,用藥原易奏功。無如〔世〕人看不清〔症〕,用藥錯亂,往往變症蜂起。苟看病真,用藥當,又何有變症耶?如傷風之症,必然頭痛身疼,咳嗽痰多,鼻流清水,切其脈必浮,此傷風也。〔方用〕

防風(一錢) 柴胡(一錢) 黃芩(一錢) 半夏(一錢) 荊芥(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一劑即止,不必再劑也。

〔傷寒〕

傷寒初起,鼻塞目痛,項強頭痛,切其脈必浮緊,此傷寒也。方用:

桂枝(一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一錢) 乾葛(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愈。

〔傷食〕

如傷食〔必〕心中飽悶,見食則惡,食之轉痛也。方用: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 枳殼(一錢) 山楂(二十粒) 穀芽(二錢) 麥芽(二錢) 神麯(五錢) 半夏(一錢) 砂仁(三粒) 甘草(五分) 水煎服一劑快,二劑愈。

〔傷暑〕

如傷暑,必然頭暈口渴惡熱,甚則痰多身熱氣喘是也。方用:

青蒿(一兩) 香薷(三錢) 白朮(五錢) 陳皮(一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有人參加一錢,無亦可。一劑愈。

〔傷濕〕

如傷濕,必然惡濕,身重足腫,小便短赤。又方用:

澤瀉(三錢) 豬苓(三錢) 肉桂(五分) 茯苓(五錢) 白朮(五錢) 車前子(一錢) 柴胡(一錢) 半夏(一錢) 水煎服,一劑可愈。

〔燥症〕

燥病初起,咽乾口燥,不吐痰,乾咳嗽不已,面目紅,不畏風吹是也。方用:

麥冬(五錢) 元參(五錢) 桔梗(三錢) 甘草(一錢) 花粉(一錢) 陳皮(三分) 百部(八分) 水煎服

〔火症〕

火症初起,必大渴引飲,身有斑點,或身熱如焚,或發狂亂語。方用:

石膏(三錢) 元參(一兩) 麥冬(一兩) 甘草(三錢) 升麻(三錢) 知母(三錢) 半夏(三錢) 竹葉(百片) 水煎服

一、二劑可止可安,〔三劑愈〕,不必四劑也。

發汗奇法

邪居腠理之間,必用汗藥以泄之。方用:

荊芥(一錢) 桔梗(一錢) 防風(一錢) 甘草(一錢) 蘇葉(一錢)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陳皮(五分) 水煎服

此方妙在〔以〕白朮為君。蓋人之脾胃健,而後皮毛、腠理始得開闔自如。白朮健脾去濕,而邪已難存;況有荊〔芥〕、防〔風〕、蘇〔葉〕、〔桔〕梗以表散之乎?

癆病症

勞病既成,最難治者。蓋必有蟲生之,以食人之氣血也。若徒補其氣血,而不入殺蟲之品,則飲食入胃,只蔭蟲而不生氣血矣。〔若〕但只殺蟲而不補氣血,則五臟盡傷,又何有生理哉?惟於大補之中,加入殺蟲之品,則元氣既全,真陽未散,蟲死而身安矣。方用:

人參(三兩) 熟地(八兩) 地慄粉(八兩) 鱉甲(一斤,醋炙) 神麯(五兩) 麥冬(五兩) 桑葉(八兩) 白薇(三兩) 山藥(一斤) 何首烏(八兩)

上共為末,將山藥末打成糊,〔和〕為丸。每日滾白水送下五錢,半年而蟲從大便出〔矣〕。

〔未成癆而將成癆病〕

未成癆病,而將成癆病者,方用:

熟地(一兩) 地骨皮(五錢) 人參(五錢) 麥冬(五錢) 白朮(一錢) 山藥(三錢) 白芥子(三錢) 北五味(三分) 水煎服

陽虛下陷方

人因飢飽勞役,內傷正氣,以致氣乃下行,脾胃不能克化,飲食不能運動,往往變成癆瘵。

若疑飲食不進,為脾胃之火,肉黍之積,輕則砂仁、枳殼、山楂、麥芽之品,重則芒硝、大黃、牽牛、巴豆之類,紛然雜進,必致臌悶〔而漸成癆矣〕。倘先以升提之藥治之,何至於此?方用:

人參(一錢) 柴胡(一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一錢) 黃耆(三錢) 當歸(三錢) 白朮(三錢) 升麻(三分) 水煎服

凡人右手寸脈,大於左手寸脈,即內傷之症;不論左右關、尺脈何如,以此方投之,最神效。

陰虛下陷方

如人陰虛脾泄,歲久不止;或食而不化;或化而溏泄,方用:

熟地(五錢) 山萸(五錢) 白朮(一兩) 山藥(三錢) 北五味(一錢) 肉桂(一錢) 茯苓(三錢) 升麻(三分) 車前子(一錢) 水煎〔晚〕服

此方純是補陰之藥,惟升麻以提陰中之氣;又有溫濕之品,以暖命門而健脾土,又何至再溏泄哉?

陰虛火動夜熱晝寒方

如腎水虛兼感寒者,或腎水虧竭,夜熱晝寒,此等症若認作陽症〔治之〕,則口渴而熱益熾,必致消盡陰水,吐痰如絮,咳嗽不已,聲啞聲嘶,變成癆瘵。法當峻補其陰,則陰水足而火焰自消,骨髓清泰矣。方用:

熟地(一兩) 北五味(五錢) 地骨皮(三錢) 白芥子(三錢) 車前子(一錢) 山萸(五錢) 麥冬(五錢) 元參(三錢) 丹皮(一錢) 沙參(五錢) 芡實(五錢) 桑葉(七片) 水煎服

此治陰虛火動者神效。

又方

治陰寒無火,〔方〕用:

肉桂(一錢) 附子(一錢) 熟地(一兩) 山茱萸(四錢) 白朮(三錢) 人參(三錢) 柴胡(五分) 水煎服

二方治陰之中,即有以治陽;而治陽之中,即藏於補陰也。

過勞方

凡人過勞,脈必浮大不倫。若不安閒作息,必有吐血之症,當用(宜)滋補,方用:

人參(三兩) 白朮(五兩) 茯苓(三兩) 熟地(五兩) 山茱萸(四兩) 當歸(八兩) 白芍(五錢) 黃耆(五錢) 麥冬(三兩) 砂仁(五錢) 神麯(一兩) 五味子(三兩) 陳皮(五錢)

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日早晚〔各〕服五錢。

日重夜輕方

病重於日間,而發寒發熱,較夜尤重,此等症必須從天未明而先截之。方用:

柴胡(三錢) 當歸(三錢) 黃耆(五錢) 人參(一錢) 陳皮(一錢) 半夏(一錢) 青皮(一錢) 枳殼(一錢) 白朮(五錢) 甘草(一錢) 乾薑(五分) 水煎服

又方

更易。〔方用〕

人參(一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一錢) 白朮(五錢) 柴胡(二錢) 白芥子(一錢) 熟地(一兩) 水煎服

夜重日輕方

病重於夜間,而發寒發熱,或寒少而熱多,或熱少而寒多,一到天明〔便〕覺清爽,一到黃昏〔即〕覺沉重,此陰氣甚虛也。方用:

熟地(一兩) 山萸(四錢) 當歸(三錢) 白芍(三錢) 何首烏(三錢生用) 柴胡(三錢) 麥冬(三錢) 鱉甲(五錢) 白芥子(三錢) 茯苓(五錢) 陳皮(一錢) 五味子(一錢) 水煎服

此方妙在用鱉甲,乃主陰之物,逢陰則入,遇陽則轉;生何首烏,直入陰經,亦攻邪氣;以(白)芥子祛痰,又不耗其真陰之氣;有不奏功者乎?必須黃昏〔時〕服,以此藥則陰氣固而邪不敢入矣。

〔陰邪兼陽邪〕

然亦有陰邪而兼陽邪,亦發於夜間,其病亦發寒發熱,無異純陰邪氣之症,但少少煩躁耳,不若陰症之常靜也。法當於補陰之中少加陽藥一二味,使陽長陰消,自然奏功如響〔矣〕。

方用:

熟地(一兩) 山萸(四錢) 當歸(三錢) 鱉甲(五錢) 白芥子(三錢) 柴胡(二錢) 陳皮(一錢) 茯苓(五錢) 麥冬(三錢) 北五味(一錢) 人參(二錢) 白朮(三錢) 何首烏(三錢,生用) 水煎服

氣治法

氣虛氣實,不可不平之也。氣實者,非氣實乃正氣虛而邪氣實也。方(法當)用補正之藥,而加祛逐之品,則正氣旺而邪氣消矣。方用: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甘草(一錢) 麻黃(一錢) 半夏(一錢) 柴胡(三錢) 白芍(三錢) 水煎服

推而廣之,治氣非一條也:氣陷,補中益氣湯可用;氣衰,六君子湯可採;氣寒,人參白朮附子湯可施;氣虛,則用四君子湯;氣鬱,則用歸脾湯;氣熱,則用生脈散;氣喘,則用獨參湯;氣動,則用二陳湯加人參;氣壅塞,則用射干湯;氣逆,則用逍遙散。

總之,氣虛則羸弱,氣實則壯盛。虛者用前方;實者另一方,即用:

枳殼(五分) 白朮(一錢) 陳皮(五分) 茯苓(三錢) 白芍(二錢) 山楂(十個) 柴胡(一錢) 梔子(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血治法

血不歸經,或上或下,或四肢毛竅,各處出血。循行經絡,外行於皮毛,中行於臟腑,內行於筋骨,上行於頭目兩手,下行於二便一臍,是周身無非血路。一不歸經,斯〔則〕各處妄行,有孔即鑽,有洞則泄,甚則嘔吐,或見於皮毛,或出於齒縫,或滲於臍腹,或露於二便。宜順其性而引之,以歸經已耳。方用:

當歸(三錢) 白芍(三錢) 麥冬(三錢) 熟地(五錢) 生地(五錢) 茜草根(一錢) 川芎(一錢) 荊芥(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此方即四物湯加減,妙在用茜草根,引血歸經。服一二劑後,用六味地黃湯,補腎以滋肝木;肝得養,則血有可藏之經,而不外泄矣。

〔三黑神奇飲〕

熟地(五錢) 山萸(五錢) 山藥(二錢) 丹皮(二錢) 澤瀉(二錢) 北五味(一錢) 茯苓(二錢) 麥冬(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血症最宜用此方,久服三年不吐血。

肺脾雙治湯

如人咳嗽不已、吐瀉不已,此肺脾之傷。人以為:咳嗽宜治肺,吐瀉宜治脾。殊不知,咳嗽由於脾氣之衰,斡旋之令不行,則上為咳嗽矣;吐瀉由於肺氣之弱,清肅之令不行,始上吐而下瀉〔矣〕。方用:

人參(一錢) 麥冬(二錢) 茯苓(二錢) 柴胡(一錢) 車前子(一錢) 神麯(五分) 薏仁(一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

此治肺治脾之藥,合而用之,咳嗽之病、吐瀉之症各愈,所謂一方而兩用之也。

腎肝同補湯

腎水〔虧〕不能滋肝木,則肝木抑鬱而不舒,必有兩脅飽悶之症。肝木不能生腎中之火,則腎水日寒,必有腰背難於俯仰之症。肝腎必須同補。〔方用〕

熟地(一兩) 山萸(五錢) 白芍(五錢) 當歸(五錢) 柴胡(二錢) 肉桂(一錢) 水煎服

此方熟地、山萸補腎之藥,而〔當〕歸、〔白〕芍、柴〔胡〕、〔肉〕桂補肝之品。既去(云)平肝補腎,似乎〔用〕藥不該〔有〕輕重,今補肝之品多於補腎者何〔也〕?〔蓋〕腎為肝之母,肝又為命門之母也,豈有肝木旺而不生命門之火〔者〕哉?

心腎同源湯

腎,水藏(臟)也。心,火藏(臟)也。是心腎二經為仇敵〔矣〕,似不宜牽連而一(合)治之。不知心腎相剋而實相須:無心之火則成死灰,無腎之水則成冰炭;心必得腎水以滋養,腎必得心火而溫暖。如人驚惕不安,夢遺精泄,豈非心腎不交乎?人以驚惕不安為心之病,我以為腎之病;人以夢遺精泄為腎之病,我以為心之病;非顛倒也,實有至理焉矣。方用:

熟地(五兩) 山萸(三兩) 山藥(三錢) 白朮(五兩) 人參(三兩) 芡實(五錢) 茯神(三兩) 菖蒲(一兩) 炒棗仁(三兩) 遠志(一兩) 五味子(一兩) 麥冬(三兩) 柏子仁(三兩)

蜜丸每早晚溫水送下五錢。

此方之妙,治腎之藥少於治心之味,蓋心君寧靜,腎氣自安,何至心動,此治腎正所以治心,治心即所以治腎也,所謂心腎相依。

寒熱真假辨

真熱症口乾極而呼水,舌燥極而開裂生刺,喉痛日夜不已,大熱烙手而無汗也。真寒症手足寒,久而不回,色變青紫,身戰不已,口噤出聲而不可禁也。假熱症口雖渴而不甚,舌雖干而不燥,即燥而無芒刺紋烈也。假寒症手足冰冷而有時溫和,厥逆身戰亦未太甚,而有時而安,有時而搐是也。

〔真熱症方用〕

麻黃(三錢) 當歸(五錢) 黃連(三錢) 黃芩(三錢) 石膏(三錢) 知母(三錢) 半夏(三錢) 枳殼(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愈。

〔真寒症方用〕

附子(三錢) 肉桂(一錢) 乾薑(一錢) 白朮(五錢) 人參(一兩)

水煎服,急救之。此乃真中寒邪,腎火避出軀殼之外而陽邪之氣直犯心宮,心君不守,肝氣無依,乃發戰發噤,手足現青色。然則用桂附乾薑逐其寒邪足矣,何用參朮,即用何至多加?蓋元氣飛越,只一線之氣未絕,純用桂附乾薑一派辛辣之藥,邪雖外逐而正氣垂絕,若不多加參朮,何以反正氣於若存若亡之際哉?

假寒方

如人手足冰冷,或發厥逆,或身戰畏寒,人以為寒,而非寒也,內真熱而外假寒耳。方用:

附子(一錢) 肉桂(一錢) 人參(三錢) 白朮(五錢) 豬膽汁(半個) 苦菜汁(三匙)

先將水二碗煎藥,熟後以藥並器,放水中激涼,〔再〕入膽汁,菜汁調勻,一氣服之。

方中全是熱藥,倘服不如法,必然虛火上衝,盡行嘔出。必熱藥涼服,已足而順其性,而(況)下行又有二汁之苦,以騙其假道之防也哉。

上熱下寒方

上焦火勢之盛,吐痰如湧泉,面赤喉痛,上身不欲蓋衣,而下身冰涼,此上假熱而下真寒也。方用:

附子(一個) 熟地(半斤) 山萸(四兩) 麥冬(一兩) 北五味(一兩) 茯苓(三兩) 澤瀉(三兩) 丹皮(三兩) 肉桂(一兩)

水十碗,煎〔至〕四〔三〕碗,探涼與病人服之。〔渣再用水三碗,煎至一碗,一氣服之〕,二劑四碗服盡,立刻安靜。此上病治下之一法也,最效。

乍寒乍熱辨

病有灑淅惡寒,而後發熱者也。蓋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何謂陽不足?寸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也。何謂陰不足?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陰中,則發熱也。

凡治寒熱:用柴胡升陽氣,使不下陷陰中,則不熱也;用黃芩降陰氣,使不升入陽中,則不寒也。

病在上而求諸下

頭痛、目痛、耳紅、腮腫痛……一切上焦等症,除清涼發散正治外,人即束手無策,而不知更有三法:

如大便結,脈沉實者,用酒蒸大黃三錢微下之,此名釜底抽薪之法。

如大便瀉,脈沉足冷者,宜六味地黃丸加牛膝、車前〔子〕、肉桂;足冷甚者,加熟地、附子。是冷極於下,而迫其浮火上升也。此名導龍入海之法。

大便如常,脈無力者,用牛膝、車前〔子〕引下之,此名引火歸源之法〔也〕。

病在下而求諸上

凡治下焦病,用本病藥不愈者,須從上治之:如足痛足腫,無力虛軟,膝瘡紅腫,用木瓜、薏仁、牛膝、防己、黃柏、蒼朮之品不效者,定是中氣下陷,濕熱下流,用補中益氣〔湯〕升提之。

如足軟,不能行而能食,名曰痿症。宜清肺熱。

如治泄瀉,用實脾利水之劑不效,亦用升提,補中益氣〔湯〕去當歸,加炮薑、蒼朮;脈遲,加肉蔻、故紙。

如尿血,用涼血利水藥不效,宜清心蓮子飲。若清心不止,再加升〔麻〕、柴〔胡〕。

如治便血,用止澀之藥不效,或兼泄瀉,須察其脈:如右關微細,或數大無力,是脾虛不攝血,宜六君子湯加炮姜;若右關沉緊,是飲食傷脾,不能攝血,加沉香二分。右寸洪數,〔是〕實熱在肺,宜清肺,〔用〕麥冬、花粉、元參、枯芩、桔梗、五味子、枳殼等藥。

真熱假寒方

如人身外冰冷,身內火熾,發寒發熱,戰慄不已,此真熱反現假寒之象以欺人也。自〔法〕當用三黃湯加石膏、生薑,乘熱飲之。用井水以撲其心,至二、三十次,內熱自止,而外之戰慄亦若失〔矣〕。後用元參、麥冬、白芍各二兩,煎湯與服,任其恣飲,後不再甚矣。

真寒假熱方

如人下部冰冷,上部大熱,渴欲飲水,下喉即吐,此真寒反現假熱之象以欺人也。自(法)當用八味湯大劑,探冷與服。再令一人強而有力者,以手擦其足心,如火之熱,不熱不已,以大熱為度。後用吳茱萸一兩、附子一錢、麝香三分,以少許白麵入之,打糊作膏,貼在足心之中。少頃必熟睡,醒來,下部身熱,而上部之火息矣。

氣虛胃虛方

凡人病氣虛者,乃身體羸弱,飲食不進,或大便溏泄、小便艱澀。方用:

人參(一兩) 茯苓(三錢) 白朮(五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一錢) 車前子(一錢) 澤瀉(一錢) 水煎服

此方用人參為君者,開其胃氣。胃為腎之關,關門不開,則上之飲食不能進,下之糟粕不能化。必用人參以養胃土,茯苓、車前以分消水穀也。

或服此而未愈。兼服八味丸,最能實大腸而利膀胱也。

氣虛飲食不消方

飲食入胃,必須胃氣充足,始能化糟粕而生津液。〔今飲食不消,氣虛故也〕。方用:

人參(二錢) 白朮(三錢) 陳皮(五分) 神麯(五分) 甘草(三錢) 黃耆(三錢) 麥冬(五分) 山楂(五粒) 炮姜(一錢) 茯苓(三錢) 水煎服

傷麵食,加蘿蔔子。有痰,加半夏、白芥子各一錢。咳嗽,加蘇子一錢、桔梗二錢。傷風,加柴胡二錢。夜臥不安,加炒棗仁二錢。胸中微痛,加枳殼五分。方內純是開胃之品,又恐飲食難消,後加消導之味,則飲食化而津液生矣。

血虛面色黃瘦方

出汗盜汗,夜臥常醒,不能潤色以養筋是也。血虛自當補血,舍四物湯,又何求耶?今不用四物湯,用:

熟地(一兩) 麥冬(三錢) 當歸(五錢) 桑葉(十片) 枸杞(三錢) 茜草(一錢) 水煎服

此方妙用桑葉補陰而生血,又妙加茜草,則血得活而益生,況又濟之以〔當〕歸、〔熟〕地、麥冬大劑以共生之乎?

氣血雙補方

飲食不進,形容枯槁,補其氣而血益燥,補其血而氣益餒;助胃氣而盜汗難止,補血脈而胸膈阻滯。法當氣血同治,〔方用〕

熟地(三錢)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當歸(二錢) 川芎(一錢) 白芍(三錢) 茯苓(三錢) 麥冬(五錢) 穀芽(一錢) 甘草(八分) 陳皮(五分) 神麯(五分) 水煎服

此方氣血雙補,與八珍湯同功,而勝於八珍湯也〔者〕,妙在補中有調和之法耳。

扶正散邪湯

此專治正氣虛而邪氣入之者,如頭疼發熱;凡脈右寸口大於左(寸)口者,急以此方投之,效。〔方用〕

人參(一錢) 白朮(三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一錢) 柴胡(三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消食善飢方

火盛之症,大渴引飲,呼水自救,朝食即飢;或夜食不止。方用:

元參(一兩) 麥冬(五錢) 竹葉(三十片) 菊花(二錢) 生地(三錢) 白芥子(二錢) 丹皮(二錢) 陳皮(五分) 水煎服

久虛緩補方

久虛之人,氣息奄奄,無不曰宜急治矣。不知氣血大虛,驟加大補之劑,力量難任,必致胃口轉膨脹,不如緩緩清補也。〔方用〕:

當歸(一錢) 白芍(三錢) 茯苓(一錢) 白朮(五分) 人參(三分) 山藥(一錢) 陳皮(三分) 麥芽(三分) 炮姜(三分) 棗仁(五分) 甘草(三分) 水煎服

此方妙在以白芍為君,引參朮入肝為佐,小小使令,徐徐奏功,使脾氣漸實,胃口漸開,然後再用純補之劑,先宜緩補之也。

勞症與虛損有辨

外(二)症大(外)相似,而治法實不同。虛損者,陰陽兩虛;勞症者,陰虛陽亢。故虛損可用溫補;若勞症,〔則〕忌溫補而用清補也。

兩症辨法:不必憑脈,但看人著〔單衣〕、復衣。此(若)著單衣者,為勞症。人著單衣(衍文)。此(若)著復衣者,為虛損。勞症,骨蒸而熱;虛損,榮衛虛而熱也。

中風不語方

凡人跌倒昏迷,或自臥而跌在床下者,此皆氣虛而痰邪犯之也。方宜用:

人參(一兩) 半夏(三錢) 南星(三錢) 生附子(一個) (水煎服)

名為「三生飲」,急灌之。

此症有因腎虛而得者。夫腎主藏精,主下焦地道之生育,沖、任二脈系焉。二脈與腎之大絡,同出於腎〔之〕下,起於胞〔之〕中。其衝脈因稱胞絡,為經脈之海,遂名海焉。衝脈之上行者,滲諸陽,灌諸精;下行者,滲諸陰,灌諸絡,而溫肌肉,別經絡,結於跗。

因腎虛,而腎絡與胞內絕,不通於上則喑,腎脈不上循喉嚨,挾舌本則不能言。二絡不通於下,則痱厥矣。方用「地黃引子」:

熟地(一兩) 巴戟(一兩) 山萸(一兩) 附子(五錢) 石斛(六錢) 肉蓯蓉(一兩) 菖蒲(五錢) 茯苓(一兩) 肉桂(三錢) 麥冬(一兩) 五味子(五錢) 加薄荷、薑、棗,水煎服。

口眼喎斜方

〔此症〕人多治木、治金固是,而不知胃土之為尤切。當治胃土,且有經、脈之分。

《經》云:「足陽明之經,急則口目為僻眥,急不能視」,此胃土之經為歪斜也。又云:「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口歪唇斜」,此胃土之脈為喎斜也。

二者治法,皆當用:

黃耆 當歸 人參 白芍 甘草 桂枝 升麻 葛根 秦艽 白芷 黃柏 防風 蘇木 紅花水酒各半樽(衍)煎服(衍),稍熱服。

初起有外感者,加蔥白三莖同煎,取微汗而自愈。

又治方

〔此症又有〕心中虛枉(極),不能運於口耳之間,輕則喎斜,重則不語。方用:

人參(三錢)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半夏(二錢) 陳皮(二錢) 石菖蒲(三錢) 甘草(一錢) 肉桂(二錢) 當歸(一兩) 白芍(三錢)此方治之(水煎服),二劑痊愈。

又治法

令人抱住身子,又一人扼住歪斜之耳輪,又令人以手摩其歪斜之處,至數百下,使面上火熱而後已,少頃口眼如故矣,最神效。

半身不遂方

此症宜於心、胃而調理之。蓋心為天真,神機開發之本。胃是谷府,充大真氣之標。二〔標〕本相得,則心隔開之,膻〔中〕氣海所留,宗氣盈而溢,分布五臟、三焦,上下中外,無不周遍。若標本相失,則不能致其氣於氣海,而宗氣散矣。故分布不周於經脈,則偏枯。不周於五臟,則喑。即此言之,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也。

方宜用黃耆為君,〔人〕參、〔當〕歸、白芍為臣,防風、桂枝、鉤藤、竹瀝、薑汁、韭汁、葛汁、梨汁、乳汁為佐、使。

不然而雜投乎烏〔頭〕、附〔子〕、羌活之類,以涸榮而耗衛,如此死者,是醫殺之也。

又治半身不遂及口眼喎斜方

人參(一錢半) 黃耆(二錢) 當歸(二錢) 白朮(一錢半) 半夏(一錢) 乾葛(八分) 紅花(四分) 桂枝(五分) 甘草(四分) 水(二樽) 姜(三片) 棗(二枚) 煎服。

此症人多用風藥治之,殊不見功。此藥(方)調理氣血,故無不效,勿加減。

急慢風三六九日一切風俱治方

膽星(八錢) 雄黃(一兩五錢) 硃砂(二錢) 人參(二錢) 天竺黃(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鉤藤(一兩五錢) 牛黃(二錢) 麝香(二錢) 柴胡(二錢,酒煮) 郁 金(二錢) 青皮(二錢) 甘草(四錢)

共為末,煎膏為丸,〔如〕豆子大,真金一張為衣,陰乾勿泄氣。薄荷湯磨服。

破傷風

蟬蛻(去淨頭足,為末)五錢,用好酒一碗,煎滾,入末調勻,服之立蘇。

又附治方用:

升麻 油頭髮 馬尾羅底 羊糞蛋各等分,共為末,黃酒調服。

循衣撮空

此症非大實,則大虛。當審其因,察其脈,參其症,而分黑白矣。

實而便秘〔者〕,大承氣湯。虛而便滑〔者〕,獨參湯;厥逆者加附子。

恐怕症

夫人夜臥交睫,則夢爭鬥,負敗恐怖之狀,難以形容。人以為心病也。不知〔乃〕肝經之病。〔蓋〕魂藏於肝,肝血虛,〔則〕魂失養,故交睫則若魘;乃肝膽虛怯,故多負多恐。此非峻補,不能奏功。而草木之〔品〕不堪任重,乃以酒化鹿角膠,空腹服之可痊。蓋鹿角膠峻補精血,血旺則神自安矣。

〔神氣不寧〕

又有神氣不寧,每臥則魂飛揚,覺身在床而魂離體也;驚悸多魘,通夕無寐。人皆以為心病,不知此(乃)肝經受邪也。肝氣一虛,邪氣襲之;肝藏魂不得歸,是以魂飛揚若離體也。

此〔症〕用珍珠母為君,龍齒佐之。珍珠母入肝為第一,龍齒與肝同類也。龍齒、虎睛,今人例以為鎮心藥;不知龍齒安魂,虎睛定魄也。東方蒼龍,木也,屬肝而藏魂。西方白虎,金也,屬肺而藏魄。龍能變化,故魂遊而不定。虎能專靜,故魄止而有守。是以治魄不寧,宜虎睛;治魂飛揚,宜龍齒,藥各有當也。

內傷猝倒方

凡人猝然昏倒,迷而不悟,喉〔中〕有痰,人以為風也,誰知是氣虛〔乎〕?若作風治,未有不死者。蓋因平日不慎女色,精虧以致氣虛;又加起居不慎,而有似乎風之吹倒者。方宜用:

人參(一兩) 黃耆(一兩) 白朮(一兩) 茯苓(五錢) 白芥子(三錢) 菖蒲(二錢) 附子(一錢) 半夏(二錢) 水煎服

此方補氣而不治風,消痰而不耗氣;一劑神定,二劑痰清,三劑可痊愈。

〔陰虛猝倒方〕

又治方

又有腎中之水虛,而不能上交於心者;更有肝氣燥,不能生心中之火者,此皆陰虛而能令人猝倒者也。方用再蘇丹:

熟地(二兩) 山萸(一兩) 元參(一兩) 柴胡(一錢) 菖蒲(一錢) 白芥子(三錢) 麥冬(一兩) 茯苓(一兩) 北五味(一兩) 水煎服

此方補腎水,滋肺氣,安心通竅,瀉火消痰,實有神妙。

一方茯苓五錢,服十劑可愈。

〔陽虛猝倒方〕

又方

又有心中火虛,不能下交於腎而猝倒者,陽虛也。方宜用全生湯:

人參(一兩) 白朮(一兩) 半夏(三錢,生) 附子(三錢) 菖蒲(一錢) 生棗仁(一兩) 茯神(五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下喉則痰靜而聲出矣,連服數劑,〔則〕安然如故。

胃熱猝倒方

又方

又有胃熱而不能安心之火而猝倒者,亦陽虛也。方用:

人參(一兩) 元參(一兩) 石膏(五錢) 花粉(五錢) 麥冬(三錢) 菖蒲(一錢) 水煎服

一劑心定,二劑火清,三劑而愈。

〔腎虛猝倒方〕

又方

又有口渴索飲,眼紅氣喘,心脈洪大,舌不能言,不可作氣虛治。此乃腎虛之極,不能上滋於心,心火亢極,自焚悶亂,遂致身倒,有如風中也。法當補腎而佐以清火之藥,用水火兩治湯,方用:

熟地(一兩) 麥冬(五錢) 當歸(一兩) 生地(五錢) 五味子(三錢) 元參(一兩) 山萸(五錢) 黃連(三錢) 茯神(五錢) 白芥子(三錢) 水煎服(連服數劑而愈。)

〔大怒猝倒方〕

又方

又有大怒跳躍,忽然臥地,兩臂抽搦,口眼喎斜,左目緊閉,此乃肝火血虛,內熱生風之症。當用八珍湯加丹皮、鉤藤、山梔。

若小便自遺,左關脈弦洪而數,此肝火血燥,當用六味丸料,加鉤藤、五味子、麥冬、川芎、當歸;愈後須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鉤藤、丹皮,多服。

如婦人得此症,則逍遙散加鉤藤及六味丸,最效。

寒熱厥辨法附方

寒厥者,手足必青,飲水必吐,腹必痛,喜火慰之;若熱厥,手足雖寒而不青紫,飲水不吐,慰則腹必痛,不可不辨。

熱厥方

熱厥,一時手足厥逆,痛不可忍。人以為四肢之風症也,不知乃心中熱蒸,外不能泄,故四肢手足則寒,而胸腹皮熱如火。方用:

柴胡(三錢) 當歸(二錢) 荊芥(一錢) 黃連(二錢) 梔子(二錢,炒) 半夏(一錢) 枳殼(一錢) 水煎服 二劑愈。

又治熱厥方

白芍(一兩) 黑梔(三錢) 陳皮(一錢) 柴胡(一錢) 花粉(二錢) 水煎服(〔此方〕以白芍為君,取〔其〕入肝而平木〔也〕。)

寒厥方

人參(三錢) 白朮(一兩) 附子(一錢) 肉桂(一錢) 吳茱萸(一錢) 水煎服

治發熱

人病發熱,先散其邪風,邪退而後補正氣,則正氣不為邪所傷。

外感發熱方

柴胡(一錢) 荊芥(一錢) 半夏(一錢) 黃芩(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蓋四時不正之氣,來犯人身,必然由皮毛而入榮衛。故用柴胡、荊芥先散皮毛之邪,邪既先散,安得入內。又有半夏以去痰,使邪不得挾痰以作祟;又有黃芩以清火,使邪不得挾火以作殃;又有甘草調藥以和中,是以邪散而無傷於正氣〔也〕。〔若內傷之發熱,則不可用此方〕。

內傷發熱方

柴胡(一錢) 當歸(一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一錢) 梔子(一錢) 白芍(二錢) 花粉(二錢) 水煎服

此方凡肝木鬱者,一服即快。

便血矣而又尿血方

血分前後:便出於後陰,尿出於前陰——最難調治。然總之出血於下也。方用:

生地黃(一兩) 地榆(五錢) 水煎服

二症自愈。

蓋大、小便各有經絡,而其源同,因膀胱之熱而來也。生地、地榆俱能清膀胱之熱,一方而兩用之,於分之中有合也。

腰痛矣而又頭痛方

上下相殊也,如何治之;治腰乎?治頭乎?〔誰知是腎氣不通乎?〕不知腎氣上通於腦,而腦氣下達於腎,上下雖殊,〔而〕氣實相通。法當用溫補之藥,以大益其腎中之陰,則上下之氣〔相〕通矣。方用:

熟地(一兩) 杜仲(五錢) 麥冬(五錢) 北五味(二錢) 水煎服

蓋熟地、杜仲,腎中藥也,腰痛是其專功。今並頭痛而亦愈者,何也?方雖補腎之劑,腎旺則上通於腦,故腰不痛而頭亦不痛矣。

遺精矣而又健忘方

遺精,下病也。健忘,上病也。何以分(合)治之而咸當乎?方用:

人參(三兩) 蓮鬚(二兩) 芡實(三兩) 熟地(五兩) 五味子(一兩) 山藥(四兩) 麥冬(三兩) 生棗仁(三兩) 遠志(一兩) 石菖蒲(一兩) 當歸(三兩) 柏子仁(一兩) 山萸(三兩)蜜丸,每日五錢,〔白水下〕。

此症遺精,是腎水之虛;而實本是君火之弱。今補其心君,則玉關不必閉而自閉矣。〔所謂「一舉而兩得」也。〕

泄瀉矣而又吞酸方

泄瀉者,寒也。吞酸者,火也。似乎寒熱殊而治法變矣。不知吞酸雖熱,由於肝氣之鬱結;泄瀉雖寒,由於肝木之克脾。苟一方以治木鬱,又一方以培脾土,土必大崩而木必大凋矣。不若一方而兩治之為愈也。方用:

柴胡(一錢) 白芍(五錢) 茯苓(三錢) 陳皮(五分) 車前子(一錢) 神麯(五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

此方妙在白芍善舒肝木之郁,木鬱一舒,上不克胃而下不克脾。方中又有茯苓、車前,以分消水濕之氣,〔則〕水盡從小便出,何有餘水以吞酸,剩汁以泄瀉哉?

中氣矣而又中痰方

中氣、中痰,雖若中之異,而實皆中於氣之虛也。氣虛自然多痰,痰多必然耗氣,雖分而實合耳。〔方用〕

人參(一兩) 半夏(三錢) 南星(三錢) 茯苓(三錢) 附子(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蓋人參原是氣分之神劑,而亦消痰之妙藥;半夏、南星雖是逐痰之神品,而亦可扶氣之正藥;附子、甘草,一仁一勇,相濟而成。

精滑夢遺方

人以為腎之虛也,〔豈知〕不獨腎病也,〔亦〕心病也。宜心腎兼治,方用:

熟地(五兩) 山藥(四兩) 山萸(四兩) 茯苓(三兩) 北五味(一兩) 肉桂(一兩) 人參(三兩) 白朮(四兩) 麥冬(三兩) 遠志(一兩) 棗仁(一兩) 肉蓯蓉(三兩) 鹿茸(一兩) 砂仁(五錢) 杜仲(一兩) 巴戟天(三兩) 補骨脂(一兩) 柏子仁(一兩) 紫河車(一副) 附子(一錢)

上共為末,煉蜜為丸,〔早、晚白水送下各五錢〕。

此方用熟地、山藥、山萸之類,補腎也;巴戟、蓯蓉、附子、鹿茸,補腎中之火也,可以已矣,而又必加人參、茯苓、柏子仁、麥冬、遠志、棗仁者,何也?蓋腎中之火虛,由於心中之火虛也;使補腎火,心火不益,則反增上焦枯竭。欲補腎火,則必須補心火,則水火相濟矣。

又一說,方內加白芍三兩。

又治夢遺方

蓋人病夢遺,由於腎水耗竭,上不能通於心,中不能潤於肝,下不能生於脾,以致玉關不閉,無夢且遺。法當大補腎,而少佐以益心、益肝、益脾之品。方用:

熟地(一兩) 山萸(四錢) 茯苓(三錢) 生棗仁(五錢) 北五味(一錢) 白芍(三錢) 當歸(三錢) 薏仁(三錢) 白朮(五錢) 茯神(二錢) 肉桂(五分) 白芥子(一錢) 黃連(五分) 水煎服

一劑即止,十劑不犯。

此方妙在五臟兼補,而使心腎兩交,自然魂魄寧而精竅閉矣。

陽強不倒方

此虛火炎上,而肺金之氣不能下行故耳。若用黃柏、知母,煎湯飲之,立時消散;然自倒之後,終年不能重振,是亦苦也。

元參(三兩) 麥冬(三兩) 肉桂(三分) 水煎服

此方妙在用元參以瀉腎中之火,肉桂入其宅,麥冬助肺金之氣,清肅下行,以生腎水。水足則火自息矣,不求倒而自倒者也。

陽痿不舉方

陽痿而不振者,乃平日過於琢削,日泄其腎中之水,而腎中之火,亦日消也。蓋水去而火亦去,必然之理。如一家人口,廚下無水,又何以煮爨而生煙?必汲其泉源,而後取其柴炭,可以鑽燧而取火,以煮飯食,否則空鐺安炊耶?方用:

熟地(一兩) 山萸(四錢) 遠志(一錢) 巴戟(一錢) 肉蓯蓉(一錢) 肉桂(一錢) 人參(三錢) 枸杞(二錢) 茯神(二錢) 杜仲(一錢) 白朮(五錢) 水煎服

癲狂方

此症多生於脾胃之虛寒,飲食入胃,不變精而變痰,痰迷心竅,遂成癲狂矣。苟徒治痰而不補氣,未有不速之死者〔也〕。方用:

人參(五錢) 白朮(一兩) 肉桂(一錢) 乾薑(一錢) 白芥子(五錢) 甘草(五分) 菖蒲(五分) 半夏(三錢) 陳皮(二錢) 水煎服

如婦人得此症,加白芍一兩、柴胡二錢、黑梔子二錢,去肉桂,治之最神效。

治發狂見鬼方

此症乃氣虛而中痰也。宜固其正氣,而佐以化痰之品。方用:

人參(一兩) 白朮(一兩) 半夏(三錢) 南星(三錢) 附子(一錢) 水煎服

治發狂不見鬼方

此是內熱之症,〔方用〕

人參(三錢) 白芍(三錢) 半夏(三錢) 南星(二錢) 白芥子(一錢) 黃連(二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狂症方

又 方

此症亦有傷寒得之者,一時之狂也,可用白虎湯以瀉火。更有終年狂而不愈者,或持刀殺人,或詈罵人,不認兒女,見水大喜,見食大惡,此乃心氣之虛,而熱邪乘之,痰氣侵之也。方宜用化狂丹:

人參(一兩) 白朮(一兩) 茯神(一兩) 附子(一分) 菟絲子(三錢) 半夏(三錢) 菖蒲(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此方妙在補心、脾、胃之三經,而化其痰,不去瀉火。蓋瀉火則心氣益傷,而痰涎益盛,狂何以止乎?尤妙〔微〕用附子引補心消痰之劑,直入心中,則氣易補而痰易消,又何用瀉火之多事乎?一劑可狂定。

寒狂方

又 方

凡發狂罵人,未渴索飲,與水不飲者,寒症之狂也。此必氣鬱不舒,怒氣未泄,其人平日定懦弱不振者耳。治宜補氣〔消痰〕,〔方用〕:

人參(一兩) 白朮(五錢) 茯苓(五錢) 半夏(一錢) 南星(一錢) 附子(一錢) 菖蒲(三分) 柴胡(一錢) 水煎服

茯苓當易茯神一兩,下喉熱睡,病如失也。

治癇症方

此症忽然臥地,作羊馬牛之聲,口中吐痰如湧泉者,〔乃〕痰迷心竅,因寒而成,感痰而發也。方用:

人參(三錢) 白朮(一兩) 茯神(五錢) 山藥(三錢) 薏仁(五錢) 肉桂(一錢) 附子(一錢) 半夏(三錢) 水煎服

前方治此症亦效。

後附丸方:

人參(三兩) 白朮(五錢) 甘草(一兩) 陳皮(三錢) 南星(一兩 生) 半夏(一兩) 附子(一錢)

上為末,蜜丸。須病未發時服之,則永不再發矣。

治屍厥方

此症一時猝倒,不省人事;乃氣虛而痰迷心竅也,補氣化痰而已矣。方用:

人參(三錢) 白朮(五錢) 半夏(三錢) 南星(三錢) 白芥子(一錢) 附子(五分) 水煎服

又方

用蒼朮三兩,水煎灌之,必吐。吐後即愈。蒼朮陽藥,善能祛風,故用之有奇效。

凡見鬼者用之,更有效。

瘧疾方用遇仙丹

生大黃(六兩) 檳榔(三兩) 三稜(三兩) 莪朮(三兩) 黑醜(三兩) 白醜(三兩) 木香(二兩) 甘草(一兩)

共為細末,水丸,櫻桃大。

如遇發日,清晨溫水化下三、四丸。〔藥〕行後以溫米飯補之。忌腥冷、蕎麵等物。孕婦勿服。

治痢疾方

此症感濕熱而成,紅白相見,如血如膿,至危至極者。苟用涼藥止血,熱藥攻邪,俱非善治之法。方〔用〕:

白芍(二兩) 當歸(二兩) 枳殼(二錢) 檳榔(二錢) 甘草(二錢) 滑石(三錢) 卜子(一錢) 廣木香(一錢)

水煎服,一、二劑收功。

此方妙在用歸、芍至二兩之多,則肝血有餘,不去克脾土,自然大腸有傳送之功化。加之枳殼、檳榔、卜子俱逐穢祛積之品,尤能於補中用攻。而滑石、甘草、木香調達於遲速之間,不疾不徐,使瘀滯盡下也。其餘些小痢疾,只用減半治之,無不奏功。此方不論紅白痢疾,痛與不痛,服之皆神效。

又治痢方

當歸(一兩) 黃芩(七錢) 蒼朮(一錢) 厚朴(一錢) 陳皮(一錢) 大腹皮(一錢)水二樽,煎一樽,頓服。

治血痢方

血痢腹痛者,火也。方用:

歸尾(一兩) 黃連(三錢) 枳殼(二錢) 白芍(一兩) 木香(二錢) 甘草(一錢) 卜子(二錢) 水煎服

治痢疾腹不痛方

〔凡痢〕腹不痛者,寒也。方用:

白芍(三錢) 當歸(三錢) 卜子(一錢) 枳殼(一錢) 檳榔(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前方治壯實之人,火邪挾濕乃爾也。〔此方治寒痢腹不痛者。〕更有內傷勞倦、與中氣虛寒之人,脾不攝血而成血痢,當用理中湯加木香、肉桂;或〔用〕補中益氣湯加熟地、炒黑乾薑,治之而愈〔也〕。

治大便不通方

〔此症〕人以為大腸燥甚,誰知〔是〕肺氣燥乎?〔蓋〕肺燥則清肅之氣不能下行於大腸,而腎經之水僅足以自顧,又何能旁流以潤涸哉?方用:

熟地(三兩) 元參(三兩) 升麻(三錢) 牛乳(一碗) 火麻仁(一錢)

水二樽,煎六分,將牛乳同調服之。一、二劑,必大便矣。

此方不在潤大腸,而在補腎、大補肺。夫大腸居於下流,最難獨治,必須從腎以潤之,從肺以清之,啟其上竅,則下竅自然流動通利,此下病而治上之一法也。

治實症大便不通方

大黃(五錢) 歸尾(一兩) 升麻(五分) 蜜(半樽) 水煎〔服〕

此方大黃泄利,當歸以潤之,仍以為君,雖泄而不至十分猛烈,不至有亡陰之弊;況有升麻以提之,則泄中有留,又何必過慮哉?

治虛症大便不通方

凡久病之後,大便秘者,宜用此〔方〕

熟地(一兩) 元參(一兩) 當歸(一兩) 川芎(五錢) 火麻仁(一錢) 大黃(一錢) 桃仁(十個) 紅花(三分) 蜂蜜(半盅) 水煎服

治小便不通方

膀胱之氣化不行,即小便不通。是宜治膀胱而已矣,然而治法全不在膀胱也。方用:

人參(三錢) 蓮子(三錢) 茯苓(三錢) 車前子(一錢) 王不留(一錢) 肉桂(一錢) 白果(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此方妙在用人參、肉桂,蓋膀胱必得氣化而始出。氣化者何?必(乃)心包絡之氣也;既用參、桂,而氣化行矣。尤妙在用白果,人多不識此意,白果通任、督之脈,走膀胱而引群藥;況車前子、王不留盡下泄之藥,服之而前陰有不利者乎?

又方

七味地黃丸:

茯苓(二錢) 肉桂(一錢) 熟地(一兩) 山萸(四錢) 澤瀉(一錢) 丹皮(一錢) 山藥(一錢) 車前子(一錢) 水煎服

此方妙在不去通小便,而專治腎水,腎中有水,而膀胱之氣自然行矣。〔蓋膀胱之開合,腎司其權也〕。

治大小便不通方

方用:

油頭髮燒灰研末,用三指一捻,入半樽熱水中。飲之立通。

又一方用:

蜜(一盅) 皮硝(一盅,兩) 大黃(一錢) 黃酒(一盅)

煎至一處,溫服甚效。此一方最簡。

火邪內傷辨

此辨痢症之血色也。如火邪之血,色必鮮紅,脈必洪緩,口必渴而飲冷水,小便必澀而赤濁。內傷之血,色不鮮而暗紫,或微紅淡白,脈必細而遲,或浮澀而空,口不渴,即渴而喜飲熱湯,小便不赤不澀,即赤而不熱不渴(濁),此訣也。

後又附記「治痢神方」:

罌粟殼(七顆) 陳桔皮(七片) 烏梅(七個)

皆如常法,而甘草(七寸,炙其半) 生 姜(七片,煨其半)

黑豆(四十九粒,炒其半)用井水一大碗,加小罐內,文武火熟煮而飲,一服痛止,再服脫然。

治瀉奇方

有一日瀉五、六十行者,傾腸而出,完穀不化,糞門腫痛,如火之熱,苟無以救之,必致立亡,〔方〕宜截瀉湯:

薏仁(二兩) 澤瀉(二錢) 人參(三錢) 白芍(二兩) 車前子(一兩) 黃連(五錢) 茯苓(五錢) 甘草(二錢) 山藥(一兩) 肉桂(三分) 水煎服

治水瀉方

白朮(一兩) 車前子(五錢) 水煎服

此方補腎健脾,利水去濕,〔治泄〕神效。

又治火瀉方

火瀉,完穀不化,飲食下喉即出,晝夜有瀉數十次者,甚至有百次者,人皆知為熱也。然而熱之生也,何故?生於胃中之水衰,不能制火,使胃土關門不守於上下,所以直進而直出也。

論其勢之急迫,似乎宜治其標;然治其標,不能使火之驟降,必須急補腎中之水,使火有可居之地,而後不至於上騰,方宜用:

熟地(三兩) 山萸(一兩) 甘草(一兩) 茯苓(一兩) 車前子(一兩) 白芍(三兩) 肉桂(三分) 水煎服

此方乃補腎之藥,非止瀉之藥;然而止瀉之妙,捷於桴鼓矣。神妙方。

又治久瀉方

此症乃純是下清水,非言下利也。利無止法,豈瀉水亦無止法乎?故人患水瀉者,急宜止遏。方用: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吳茱萸(五分) 棗仁(一錢) 車前子(一錢) 北五味(一錢) 水煎服

治腰痛方

〔腰〕痛而不能俯者,濕氣也。方用:

柴胡(一錢) 澤瀉(一錢) 豬苓(一錢) 防己(二錢) 白芥子(一錢) 白朮(五錢) 山藥(三錢) 肉桂(三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

此方妙在入腎而去濕,不是入腎而補水。初痛者,一、二劑可以奏功;日久者,必多服為妙。

〔腰〕痛而不能直者,風寒也。方用逍遙散加防己二錢,一劑可愈。若日久者,當加杜仲一錢改用白朮二錢,酒煎服,十劑即愈。

又丸方付(附)

杜仲(一兩,鹽炒) 破故紙(五錢,鹽炒) 熟地(三兩) 白朮(三兩) 胡桃仁(二錢) 共為末,蜜丸。

每日空心,白水送下一兩,服畢自愈。〔如未痊愈,再服一料可愈〕。

又方

凡腰痛不止,腎經之病,乃脾濕之故。〔方用〕

白朮(四兩) 薏仁(三兩) 芡實(二兩) 水六碗,煎一碗,一氣飲之。

此方治夢遺之症,亦神效。

背骨痛方

此症乃腎水虛耗,不能上潤於腦,則河車之路,乾澀而難行,故作痛矣。方用:

黃耆(一兩) 熟地(一兩) 白朮(五錢) 山萸(四錢) 北五味(一錢) 茯苓(三錢) 麥冬(二錢) 防風(五分) 附子(一分)〔水煎服〕

此方補氣補水,去濕去風,潤筋滋骨,何痛之不愈哉?

腰腿痛筋骨痛方

方用養血湯:

當歸(一錢) 生地(一錢) 肉桂(一錢) 牛膝(一錢) 杜仲(一錢) 破故紙(一錢)茯苓(一錢) 防風(一錢) 川芎(五分) 甘草(三分) 山萸(二錢) 核桃仁(二個) 土茯苓(二錢) 水酒煎服

又腰痛至足亦痛方

黃耆(八兩) 防風(五錢) 薏仁(五兩) 杜仲(一兩) 車前子(三錢) 茯苓(五錢) 肉桂(一錢)

水十碗,煎二沸,取汁二碗,入酒內,一醉而愈。腰足痛,明系是腎虛而氣衰,更加之濕,自必作楚。〔此方〕妙在不補腎而單益氣。蓋氣足則血生,血生則邪退。又助之薏仁、茯苓、車前子之輩,去濕而血活矣。況有杜仲之健腎,肉桂之溫腎,防風之盪風乎!

腿痛症

〔此症〕身不離床褥,傴僂之狀可掬,乃寒濕之氣侵之也。方用:

白朮(五錢) 芡實(三錢) 茯苓(一兩) 肉桂(一錢) 萆薢(一兩) 杜仲(三錢) 薏仁(二兩) 水煎服

日日服之,不必改方,久之自奏大功。

兩臂與肩膊痛方

此手經之病,肝氣之郁也。方用:

當歸(三兩) 白芍(三兩) 柴胡(五錢) 陳皮(五錢) 白芥子(三錢) 羌活(三錢) 半夏(三錢) 秦艽(三錢) 附子(一錢)

水六碗,煎三沸,取汁,入黃酒內,服之。一醉而愈。

此方妙在用白芍為君,以平肝木,不來侮胃。而羌活、柴胡又去風,直走手經之上;秦艽亦是風藥;而兼附子攻邪,邪自退出;半夏、陳皮、白芥子,〔乃〕祛痰聖藥,風邪去而痰不留;更得附子無經不達,而其痛如失也。

腳氣方

今人以五苓散去濕,亦是正理;然不能上升而盡去其濕也。必須提其氣,而水可散也。方用:

人參(三錢) 白朮(三錢) 黃耆(一兩) 防風(一錢) 薏苡仁(五錢) 肉桂(一錢) 芡實(五錢) 白芍(五錢) 半夏(二錢) 柴胡(一錢) 陳皮(五分) 水煎服

此方乃去濕之聖藥。防風用於黃耆之中,已足提氣而去濕;又助之柴胡舒氣,則氣自升騰,氣升則水亦隨之,而入於脾中;又有白朮、茯苓、芡實、薏仁,俱是去濕之品,有不神效者乎?凡有濕者當以此方治之。

足弱方

此病不能步履,人以為腎水之虛,而不但此也,〔乃〕由於氣虛不能運動耳。方用補中益氣湯加:

牛膝(三錢) 石斛(五錢) 黃耆(一兩) 人參(三錢) 〔水煎服〕

手足痛方

手足,肝之分野。而人乃以為脾經之熱,不知散肝木之鬱結,而手足之痛自去。方用「逍遙散」加:

梔子(三錢) 半夏(二錢) 白芥子(二錢) 水煎服

二劑則痛如失。蓋肝木作祟,則脾不敢當其鋒,氣散於四肢,結而不伸,所以作楚。今平其肝氣,則脾氣自舒矣。

胸背手足頸項腰膝痛方

筋骨牽引,坐臥不得,時時走易不定,此是痰涎,伏在心膈上下變為痰。或令人頭痛,夜間喉中如鋸聲,口流涎唾,手足重,腿冷。但用「控涎丹」,不足十劑,其疾如失矣。

風寒濕合病治方

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疾,客於皮膚肌肉之間,或疼或麻木。

牛皮膠(二兩) 天南星(五錢,研) 生薑汁(共熬膏,攤貼。) 後用熱鞋底子熨之。

再加羌活、乳香、沒藥末,更妙。

治諸痛方

手痛、足痛、心腹痛……,一身而眾處皆痛,將何以治?治肝為主。蓋肝氣一舒,諸痛自愈。不可頭痛救頭、足痛救足也。方用:

柴胡(一錢) 陳皮(一錢) 梔子(一錢) 白芍(五錢) 薏苡仁(五錢) 茯苓(五錢) 當歸(二錢) 蒼朮(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此方逍遙散之變化也,舒肝而又去濕去火,治一經而諸經無不奏功矣。

治手麻木方

此乃氣虛而寒濕中之,如其不治,三年後必中大風。方用:

白朮(五錢) 黃耆(五錢) 防風(五分) 陳皮(五分) 桂枝(五分) 甘草(一兩) 水煎服

十指皆麻,並面目失色,此亦氣虛也。以補中益氣湯加木香、麥冬、香附、羌活、烏藥、防風,三劑而愈。

治手足麻木方

用四物湯加: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 半夏 桂枝 柴胡 羌活 防風 秦艽 牛膝 炙草 薑棗 引水煎服,四劑愈。

凡麻木是濕痰死血也,用四物湯加:陳皮、半夏、茯苓、桃仁、紅花、白芥子、甘草,水煎服,入竹瀝、薑汁服。

治腿麻木沉重方

用導氣湯:

黃耆(二錢) 甘草(一錢半) 青皮(一錢) 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 五味子(三十粒) 歸尾(五分) 澤瀉(五分) 陳皮(八分) 紅花(少許) 水煎溫服,甚效。

又方

治兩手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臥。〔此〕乃熱傷元氣也,宜用人參益氣湯:

人參(一錢) 黃耆(二錢) 甘草(一錢) 炙草(五分) 五味子(三十粒) 柴胡(七分) 白芍(七分) 升 麻(五分) 姜(三片) 棗(二枚) 水煎熱服。

又方

治渾身麻木不仁,及兩目羞明怕日,眼澀難開,視化昏花;睛痛亦治。方名神效黃耆湯:

黃耆(一錢) 陳皮(五分) 人參(八分) 白芍(一錢) 蔓荊子(二分) 炙甘草(四分) 水煎服

如有熱,加黃柏(三分)。

治左脅痛方

左脅痛,肝經受邪也。方用:

黃連(三錢,吳茱萸炒) 柴胡(一錢) 當歸(一錢) 青皮(一錢) 桃仁(一錢,研) 枳殼(一錢) 川芎(八分) 紅花(五分) 水煎食遠服

有痰加陳皮、半夏。

治右脅痛方

右脅痛,邪入肺經也。方用;

片薑黃(二錢) 枳殼(二錢) 桂心(少許) 陳皮(五分) 半夏(五分) 炙草(五分) 水煎服

治左右脅俱痛方

柴胡 川芎 白芍 青皮 龍膽草 枳殼 香附 當歸 砂仁 甘草 姜水煎,入木香末三四分服。

兩脅走注痛方

兩脅走注痛而有聲者,痰也。二陳湯加:

枳殼 砂仁 木香 川芎 青皮 蒼朮 香附 茴香 去甘草〔水煎服〕

治脅痛身熱方

脅痛身熱者,勞也。用補中益氣湯加:

川芎 白芍 青皮 砂仁 枳殼 茴香 升麻 去黃耆〔水煎服〕

咳嗽氣急方

咳嗽氣急,脈滑數者,痰結痛也。

栝蔞仁 枳殼 白芥子 青皮 茴香 水煎服

兩脅有塊

左脅有塊作痛,是死血也。右脅有塊作痛,是食積也。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伸屈,口乾目赤,頭眩痰壅,胸膈不利,小便短赤,夜間殊甚,又遍身作癢如蟲行,人以為風也,而不知肝腎氣虛而熱也,用六味地黃湯加梔子、柴胡,是乃正治也。三劑後見效。

二濁五淋辨

濁淋二症,俱小便赤也。濁多虛,淋多實,淋痛濁不痛為異耳。濁淋俱屬熱症,大約屬濕痰下陷及脫精所致。惟其有痛,大約縱淫欲火動,強留敗精而然,不可混治。

治淋用五淋方

淡竹葉(一錢) 赤茯苓(一錢) 芥穗(一錢) 車前子(五錢) 燈心(一錢)〔水煎服〕

治濁用清心蓮子飲

石蓮子(二錢半) 人參(二錢半) 黃耆(二錢炙) 麥冬(錢五分) 黃芩(錢五分) 赤茯苓(二錢) 地骨皮(錢五分) 車前子(錢五分) 甘草(五分)〔水煎服〕

關格方

怒氣傷肝,而肝氣衝於胃口之間,腎氣不得上行,肺氣不得下達,而成此症。以開鬱為主,方用:

柴胡(一錢) 鬱金(一錢) 茯苓(一錢) 蘇子(一錢) 白芥子(一錢) 白芍(三錢) 荊芥(一錢) 花粉(一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

又 方,用生半夏為末,水丸綠豆大,入鼻孔中,則必嚏噴不已,用水飲之立止。通治中風不語及中惡、中鬼等症俱妙。

胸結症

此乃傷寒之變〔症〕也。傷寒邪火正熾,不可急與飲食,飲食而成此症者,急須用栝蔞一枚,捶碎入甘草一錢,同煎服之。夫栝蔞乃結胸之聖藥,平常人服之,必至心如遺落,令病人服之,不畏其虛乎!不知結胸之症,是食在胸中,非大黃、枳殼、檳榔、厚朴所能祛逐,必得栝蔞始得開脾推蕩,少加甘草以和之,不至十分猛烈〔也〕。

久病心痛方

心乃神明之君,一毫邪氣不可干犯,犯則立死。經年累月而痛,邪犯心包絡也,但邪有寒熱之辨,如惡寒見水如仇讐,火熨之則快。方用:

蒼朮(二錢) 白朮(五錢) 當歸(一兩) 肉桂(一錢) 良薑(一錢)〔水煎服〕

此方治寒邪犯包絡也。

又方

如熱邪犯包絡,見水喜悅,手按之而轉痛也。方用:

白芍(一兩) 黑梔子(三錢) 當歸(三錢) 生地(五錢) 陳皮(八分) 甘草(一錢) 水煎服

寒熱二症,皆責之於肝也。蓋肝屬木,心屬火,木衰不能生火,則包絡寒矣,是宜補肝而邪自退。若包絡之熱,亦由於肝經之熱也,瀉其肝木已矣。

胃氣痛方

人病不能飲食,或飲食而不消化,作痛作滿,或兼吐瀉,此肝木來克脾土也。方用:

白芍(二錢) 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 柴胡(二錢) 白芥子(一錢) 甘草(一錢)

有火加梔子二錢,無火加肉桂二錢,水煎〔服〕。此方再加白朮三錢(《傅青主男科》無此句),有食加山楂三錢,傷米食加枳殼一錢,有痰加半夏一錢,有火能散,有寒能驅,此右病而左治之一法也。

腹痛方

有腹痛不可忍,按之愈痛,口渴飲涼水則痛止。少傾依然大痛,此火結在大小腸,若不急治,一時氣絕,方用定痛如神湯:

梔子(三錢) 茯苓(一兩) 白芍(五錢) 蒼朮(三錢) 大黃(一錢) 厚朴(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此方舒肝經之氣,瀉火逐瘀。

又方

治冷氣心腹疼痛,此方名火龍丹:

硫磺(一兩,醋製) 胡椒(一錢) 白礬(四錢) 醋打蕎麵為丸,桐子大,每日服二十五丸米湯送下。

又方

治腹中有痞塊,一時發作而痛,不可手按者,方用:

枳實(一兩) 白朮(二兩) 馬糞(五錢,炒焦) 酒煎服

大滿方

此邪在上焦壅塞而不得散也。方用:

枳殼(三錢) 梔子(三錢) 栝蔞(一個,搗碎) 陳皮(三錢) 天花粉(三錢) 厚朴(錢五分)半夏(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此方之妙,全在栝蔞能祛胸膈之食,而消上焦之痰;況又佐以枳殼、花粉,同是消中之聖藥;又有厚朴、半夏,以消胃口之痰;尤妙在甘草,使群藥留中而不速下,則邪氣不能久存,自然散矣。

舒筋方

人一身筋脈,不可有病,病則筋縮而身痛,脈澀而身重矣。然筋之舒,在於血和;而脈之平,在於氣足。故治筋必須治血,而治脈必須補氣。人若筋急拳縮,傴僂而不能立,俯仰而不能直者,皆筋病也。方用:

當歸(一兩) 白芍(五錢) 薏仁(五錢) 生地(五錢) 元參(五錢) 柴胡(一錢) 水煎服

此方奇在用柴胡一味,入於補血藥中,蓋血虧則筋病,用補藥以治筋宜矣。何以又用柴胡以散之,不知肝為筋之主,筋乃肝之餘,肝氣不順,筋自縮急,今用柴胡以舒散之,鬱氣既除,而又濟之大劑補血之品,則筋自得其養矣。

斂汗方

出汗過,恐其亡陽,不可不用藥以斂之也。方用:

人參(一兩) 黃耆(一兩) 當歸(一兩) 北五味(一錢) 桑葉(五片) 棗仁(一錢) 麥冬(三錢) 水煎服

又方

手汗洗法用:

黃耆(一兩) 乾葛(一兩) 荊芥(三錢) 防風(三錢) 水煎一盆,熱熏而溫洗三次,即無汗。

黃水瘡方

雄黃(五錢) 防風(五錢) 煎湯洗之即愈

初飲砒毒方

用生甘草三兩,加羊血半碗,和勻飲之,立吐而愈,若飲之不吐,速用:

大黃(二兩) 甘草(五錢) 白礬(一兩) 當歸(三兩) 水煎湯數碗飲之,立時大瀉即生。

大健脾丸方

焦白朮(三兩) 人參(一兩,乳炙) 扁豆(一兩,炒) 蓮子(一兩半,去心) 雲苓(一兩半) 山藥(一兩,炒) 芡實(二兩半,炒) 陳皮(二兩) 神麯(二兩,炒) 山楂(二兩) 薏苡仁(三兩,炒) 麥芽(一兩半,炒) 黃連(三兩半,酒炒) 澤瀉(三錢半) 藿香(五錢) 桔梗(五錢) 炙甘草(五錢) 白蔻(三錢半) 煉蜜為丸,米湯飲下。

瘡毒

如神湯:

銀花(一兩) 當歸(一兩) 蒲公英(一兩) 荊芥(一錢) 連翹(一錢) 甘草(三錢) 水煎服

治頭面上瘡

銀花(二兩) 當歸(一兩) 川芎(五錢) 桔梗(三錢) 蒲公英(三錢) 黃芩(一錢) 甘草(五錢) 水煎服

二劑全消,治頭面上瘡,不可用升提之藥,最宜用降火之藥,切記之。

治身上手足之瘡疽

銀花(三錢) 當歸(一兩) 蒲公英(三錢) 花粉(五錢) 甘草(三錢) 牛蒡子(二錢) 芙蓉葉(七片,如無葉用根三錢) 水煎服

統治諸瘡

天花粉 生甘草 金銀花 蒲公英 水煎服

二劑痊愈。此方消毒,大有奇功,諸癰諸疽,不論部位,皆可統治之也。

治疥方

大楓子(三錢) 核桃仁(三錢) 人言(一錢) 水銀(一錢)

研末為六丸,晚間於心窩上,用一丸,以手旋轉之,一夜一丸,病輕者用三、四丸即愈,重者或再配一料可〔愈〕。

產後治法

以補氣血為主,方用:

人參(三錢) 當歸(一兩) 川芎(五錢) 益母草(一錢) 荊芥(一錢,炒黑)水煎服

有風,加柴胡五分;有寒,加肉桂五分;血不淨,加山楂十粒;血暈,加炮姜五分;衄血,加麥冬二錢;夜熱,加地骨皮五分;有食,加穀芽、山楂;有痰,少加白芥子。余則不必胡加。

胎漏胎動

俱氣血不足之故,方用:

人參(二錢) 白朮(五錢) 杜仲(一錢) 枸杞子(一錢) 山藥(二錢) 歸身(一錢) 茯苓(一錢) 熟地(五錢) 麥冬(二錢) 北五味(五分) 山萸(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此方不寒不熱,安胎之聖藥也。胎動為熱,不動為寒。

橫生倒養

氣血之虧也,氣血既虧,子亦無力,不能轉身而出,遂先出手足,必以針刺之,疼而縮入,急用:

人參(一兩) 當歸(三兩) 川芎(二兩) 紅花(三錢) 煎湯灌之

子懸

乃胎熱子不安身,欲立起於胞中,故若懸起之象,倘以氣盛治之,立死矣。方用:

人參(一錢) 白朮(五錢) 茯苓(二錢) 白芍(五錢) 黃芩(三錢) 歸身(二錢) 杜仲(一錢) 熟地(一兩) 生地(二錢) 水煎服

此皆利腰臍之聖藥,少加黃芩,則胎得寒而自定矣。

治產後大喘大汗方

邪入於陽明,寒變為熱,故大喘大汗。平人得此病,該用白虎湯,而產婦氣血大弱,何可乎?方用補虛降火湯,以麥冬、人參補氣,元參降火,桑葉止汗,蘇子定喘,助正而不攻邪,退邪而不損正,實有奇功效也。

麥冬(一兩) 人參(五錢) 元參(五錢) 桑葉(十四片) 蘇子(五分) 水煎服

產後亡陽發狂

大約亡陽之症,用藥汗止,便有生機,宜未定狂而先止汗,用收陽湯。

人參(三兩) 桑葉(三十片) 麥冬(二兩) 青蒿(五錢) 元參(五、七、八錢) 水煎服

一劑而汗止,二劑而狂定,後用人參、麥冬、北五味、當歸、川芎調理。此方止可救亡陽之急症,一時權宜之計,二劑後,必須改用他方。

產婦氣喘腹痛方

此症少陰受其寒邪,而在內之真陽,必逼越於上焦,上假熱而下真寒也,方用平喘去寒散:

人參 麥冬 白朮 肉桂 吳茱萸 一劑喘定,二劑痛止,必微寒頓服。

產婦嘔吐下痢方

此腎水之泛溢,因腎水之衰微也,急用補陽之藥,入於補陰之中,引火歸源,水自下行矣。

人參(五錢) 山萸(五錢) 白朮(一兩) 熟地(一兩) 茯苓(一兩) 車前子(一錢) 附子(一錢) 肉桂(三分) 水煎服

白帶

產前無帶也,有則難產之兆,即幸而順生,產後必有血暈之事,方用黑豆三合,煎湯兩碗,入白果十個,紅棗二十個,煎後入。

熟地(一兩) 山萸(四錢) 茯苓(三錢) 山藥(四錢) 薏仁(四錢) 澤瀉(二錢) 丹皮(二錢) 加水二碗煎服,一劑止,二劑永不白矣,亦通治婦人白帶,神效。

血崩方

歸身(一錢,酒洗桂炒) 生地(錢二分) 蒲黃(三分,酒炒) 地榆(三分,酒洗) 丹皮(五分,酒洗炒) 木通(五分) 白朮(一錢,土炒) 桔紅(七分) 香附(五分,童便浸) 三七根(五分) 姜(三片) 酒(一樽) 水(一樽) 煎九分,空心服。

治產門症(瘡)

柏蘗(三錢,炒) 輕粉(五分) 兒茶(三錢) 冰片(五分) 麝香(三分) 白薇(三錢) 乳香(三錢,炒去油) 鉛粉(三錢) 潮腦(三錢) 蚯蚓糞(三錢) 各為末調勻擦瘡

此方通治諸瘡亦可,治產門瘡最效。產門非痛即癢,二(下)方可以兼治:

當歸(一兩) 白芍(五錢) 柴胡(一錢) 梔子(三錢) 茯苓(五錢) 楝樹根(五分)

治婦人下𤺏

豬懸蹄丸:

蛇床子〔一兩,微炒〕 豬懸蹄〔一個,炒〕 皂礬(五錢) 枯礬(五錢) 燒砂〔三錢,炒〕 南烏椑(一兩) 樺皮(二錢) 食鹽(一錢,炒)

棗泥為丸,核桃大,雄黃為衣,甘草米泔水洗淨入藥,三日內,服龍膽瀉肝湯,忌食胡椒、蕎麵、魚、北瓜、房事百日。

又補錄定胎方

歸身 陳皮 川芎 白芍 熟地 香附 吳茱萸(炮去黑水去蒂梗酒炒,各二分) 茯苓(八分) 丹皮(七分)

經行過期色淡者,加官桂、炮薑、艾葉醋炒五分,姜一片,水一碗,煎八分,空心服,渣再煎臨臥服。經行時服起,連用四劑。

保產無憂散

當歸(錢五分) 川芎(錢三分) 枳殼(六分,麩炒) 祁艾(五分,醋炒) 紅花(五分) 紫厚朴(七分,姜炒) 川羌活(五分) 川貝母(一錢) 荊芥穗(八分) 炙黃耆(七分) 菟絲子(二錢,酒洗) 炙甘草(五分) 白芍藥(一錢二分,炒)

上藥十三味,只用十二味,各照分兩秤准,不可任意加減,徒服不靈。若安胎去紅花不用;若催生去祁艾不用。一劑用井水一樽半,煎一樽,姜三片為引,熱服,渣用水一樽,煎半樽熱服。倘不好,再用水一樽,煎半樽,服之即好,不用二劑。

滑胎煎

胎氣臨月,宜常服數劑,以便易生。

當歸(三五錢) 川芎(五七錢) 杜仲(二錢) 熟地(三錢) 枳殼(七分) 山藥(二錢) 水(二樽) 煎(八九分),食遠溫服。

如氣體虛弱者,加人參、白朮隨宜用之,便實多滯者,加牛膝三分。

大資生丸方

老人用:

人參(五錢) 茯苓(二兩) 云術(三兩) 山藥(一兩,炒) 薏米(一兩五錢) 健(建)蓮(二錢,去心) 芡實(一兩五錢) 麥芽(一兩,炒) 神麯(八錢,炒) 白芥子(八錢,炒) 陳皮(一兩) 白蔻(八錢) 扁豆(一兩五錢) 炮姜(八錢) 當歸(一兩,酒炒)棗仁(一兩五錢,炒) 遠志(七錢) 炙草(八分,酒洗)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三丸。或以逍遙散,或以歸脾湯送下亦可。

健脾丸

白朮(二兩五錢,土炒) 蓮子(二兩五錢,去心) 山藥(二兩五錢,炒) 山楂(二兩五錢)芡實(一兩) 茯苓(一兩)

以上六味,俱飯上蒸曬兩次,加神麯五錢,白芍五錢,白色大米蟲五錢,陳皮二錢,澤瀉二錢。

如瘦極成疳,加蘆薈三錢,杜仲二錢。如泄瀉,加肉果煨三錢。如內熱、口乾、大便結,加黃連二錢姜炒;潮熱,加柴胡三錢;骨蒸,加地骨皮五錢;有蟲,加使君子三錢;肚腹脹大、大便閉寒、腸鳴作聲,加檳榔五分、木香一錢,煉蜜為丸,如彈子大,空心米飲送下二三錢,宜常服。

治脾泄方

上黨參(四錢,去蘆) 焦於白朮(二錢) 雲苓塊(二錢) 炒白 扁豆(二錢) 炒薏苡仁(三錢) 炒穀芽(三錢) 炒甘草(六分) 砂仁(五分) 陳皮(八分) 加建蓮肉(七個,去心炒)〔水煎服〕

又治脾泄丸(散)方

於白朮(米泔浸透切片,米湯拌,蒸曬五次) 陳土(炒焦 四兩) 雲苓塊(米湯拌蒸曬三兩) 白扁豆(炒去皮) 薏苡仁(四兩,炒) 穀芽(三兩,炒) 陳皮(一兩,湯米拌炒) 甘草(一兩,炒) 砂仁(七錢,略炒) 建蓮肉(四兩,去心炒)

共為細末,每早服四錢,米湯或開水下,每一錢,加人參末半分和勻。如不用參,則原方加上黨參,去蘆切片焙,四兩。

治肝氣方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二分,酒炒) 焦於白朮(錢五分) 雲苓塊(錢五分) 柴胡(八分,醋炒) 生甘草(五分) 丹皮(一錢) 黑山梔(一錢) 炮姜(三分) 水煎服

大滋陰補水丸方

懷大熟地(六兩,烘燥) 山藥(三兩,炒) 北沙參(三兩) 抱木茯神(三兩,去木人乳拌蒸曬) 棗仁(三兩,炒) 沙苑蒺藜(三兩,揀淨炒) 大麥冬(三兩,去心焙) 蓮鬚(二兩) 阿膠(三兩,蛤粉炒) 左牡蠣(四兩,煅) 丹參(二兩,炒) 敗龜板(四兩,炙) 菟絲子(二兩,淘淨酒煮爛搗餅乾) 遠志肉(一兩二錢,去心) 桂元肉(一百二十個,烘炒)甘草(六錢,煎湯泡炒)

上共為末,煉熟蜜為丸,梧子大。

又方

魚膘一兩煎碎蛤粉炒,沙苑蒺藜酒洗炒,全當歸各四兩酒洗,牛膝三兩酒洗,枸杞子三兩揀淨,蜜為丸,黃酒送下。

神仙附益丸

婦人常服卻病方:

香附一斤童便浸透,水洗淨,露一宿,曬乾,再如此三次用,益母草十二兩洗烘為末。再用香附四兩,艾葉一兩,煮汁,加醋大半,共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日百丸,空心下。

此方能治婦人百病,生育之功如神。胎前產後俱服,神妙無比。藥雖不貴,而功效倍常,仙方也。

尿方

為風寒濕氣傷者,用此方:

小茴香二兩,用上好真酒一大甬(碗?),豬尿泡一個,將茴香微炒真酒裝入泡內,將口控好,砂鍋內用水上火煮,以酒盡為度,取出曬乾研末,每服三錢,紅糖水沖服。

又方

因人事過多傷者,用此方:

川軍三錢〔研末〕,用雞子一個,包入泥內,上火燒之,以熟為度,去皮黃,研末,將川軍末與雞白共為一處和丸,梧子大,每服二錢,真酒送下,連造三次,服完可痊愈矣。

又方

川軍(三錢) 牡蠣(三錢) 芡實(三錢)

共為細末,用雞清和丸梧子大,每服三錢,開水送下,分三日用,服完即愈。

又用八味丸原方,加白果仁七個,三五服即愈。

木耳丸

治腰腿痛:

萵苣子(四兩,白色) 枸杞子(四兩) 白木耳(半斤) 煉蜜為丸

治乳疼方

生半夏一個研末 蔥白一寸

搗為泥,用絹包之,左乳疼,塞入右鼻孔,右乳疼,塞入左鼻孔內。

傷風腿疼方

蒜辮 荊芥 防風 紅花 地骨皮 川烏 草烏 乳香 沒藥(各三錢) 透骨草(錢半)

煎湯洗畢,火干,覆被見汗即愈。如未效,再洗二、三次。

治腿上濕瘡方

榆條 椿條 柳條 桑條 槐條(各一兩) 荊芥 當歸 蔥胡 蒜辮 川椒(各一撮)水十碗,煎五碗洗,洗後,敷以銀杏散:銀珠(一兩) 杏仁(五錢) 京粉(五錢) 研細末

治心口痛方

大棗(一個去皮核) 胡椒(七個)

共搗爛和勻,湯送下即愈。

又方

一個烏梅兩個棗,七個杏仁一處搗,男酒婦醋送下去,不害心疼直到老。

人馬平安散

明雄黃(一錢) 硃砂(一錢) 冰片(一分三釐) 麝香(一分五釐),共為細末,瓷瓶收貯。

治男女大小,心口臌悶,水瀉痢疾,心腹疼痛等症。用骨簪,男先點左眼,女先點右眼,點之即愈。兼治牛馬豬羊等畜。

治夏日中暑氣紅白痢疾方

焦山楂(五錢) 紅 糖(五錢) 白糖(五錢) 蘿蔔(一個) 藿 香(錢五分) 若白痢用紅糖一兩 若紅痢用白糖一兩 水煎服後附其他經驗神方:

五子衍宗丸

男服此藥,添精補髓,疏利腎氣,不問下焦虛實寒熱,服之自能和平,舊稱古今第一種子方。有能世世服此藥,子孫蕃衍。

甘州枸杞子(八兩) 菟絲子(八兩,酒蒸搗餅) 遼五味子(二兩研碎) 車前子(二兩,搗淨) 覆盆子(四兩,酒洗去目)

上各藥俱擇地道精新者,焙曬乾,共為細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空心服九十丸,上床時五十丸,白沸湯或鹽湯送下;冬月用溫服(酒)送下。脩合春取丙丁巳午,夏取戊己辰戌,秋取壬癸亥子,冬取甲乙寅卯,忌尼師鰥寡之人見之,及雞犬畜見之。

百子附歸丸

女服此藥,調經養血,安胎順氣。不問胎前產後、經事參差、有餘不足諸證,悉皆治之,殊益胎嗣。此太僕吏鮑璧,台州人,其妻年三十不生育,忽經事不至者十月,腹鼓大無病,皆謂妊娠,一日忽產惡物盈桶,視之皆敗痰積血。後復此丸,不期年生一子。張云,彼嘗以此二方與人,服無不應者。

真阿膠(蛤粉炒成珠) 蘄艾葉(去筋梗醋蒸乾) 當歸(擇肥酒洗去蘆)

川芎(去蘆) 熟地黃(去腦取沉水者要懷慶佳者) 香附(赤心者去毛) 白芍藥(肥長者) 

以上各二兩 杵成米,水醋各淹一宿,曬焙乾十二兩

上為細末,用大陳石榴一枚,連皮搗碎,東流水三升,熬去滓,麵糊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陳醋點湯下。

洗眼仙方

防風(五分) 硼砂(一釐) 膽礬(二釐半) 同煎水洗之立愈。

明目補腎方

小紅棗(十二枚,冷水洗淨,去核) 甘枸杞子(三錢) 馬料豆(四錢) 水二碗,煎一碗,早晨空心連湯共食之。

洗眼奇方

方出道藏,不論瞽目、犯土、雲霧、風眼、火眼、昏花,久洗自明,用:

皮硝(六錢) 桑白皮(一兩) 水煎

每遇日期,熱洗數十次。正月初五、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四月初九、五月初五、六月初四、七月初三、八月初十、九月十二、十月十二、十一月初四、十二月初四。

以上吉星日子,乃通光明也。其方千金不易,屢用屢驗。

吐血救急方

吐血不止,用青柏葉(一把),乾薑(三片),阿膠(一挺炙)。共三味,以水二碗,煎一碗服。

又,就用吐出血塊,炒黑為末,每服三分,以麥冬湯調服。

又,以古金墨磨汁,同蘿蔔汁,飲之。

痰帶血絲,童便、竹瀝止之。

又,茜根末二三錢,童便煎服。吐血不止,藕汁加童便良。

又,大蘇葉根,搗汁溫服。

鼻血欲死,亂髮燒灰,水服,方寸匕,吹之。

又,刀刮指甲末,吹之,即止。

一人少患血症,用露漿方

中秋前後,用無五倍子,新青布一、二疋,扯作十餘段,每段四五尺,五更時,於百草頭上,荷葉稻苗上尤佳,先用細竹一根,掠去草上蛛網,乃用青布,系長竹上,如旗樣,展取草露水,絞在桶中,展濕即絞,視青布色淡,則另換新布,陽光一見即不展。所取露水,用瓷罐洗淨盛貯,澄數日自清,晚間用男(人)乳一酒杯,約一兩半,白蜂蜜一酒盞,人參湯一酒杯,多少同乳,人參鬚上等四五分不拘,總入一宮碗內,將露水一飯碗,攙入宮碗,共得七八分,和勻,以綿紙封口,用碟蓋好。次日五更,燒開水兩大碗,將宮碗內露,隔湯𥂦熱,睡醒時,緩緩溫服之。蘭所以殺蟲,露去諸經之火,參補氣,乳補血,蜜潤肺,治一切虛損勞症,奇效。

辛稼軒,初自北方還朝,官建康,忽得㿗疝之疾,重墜大如杯,有道人教以取葉珠,即薏苡仁,用東方壁土,炒黃色,然後水煮爛,入砂盆內,研成膏,用無灰酒調下二錢,即消。沙隨先生,晚年亦得此疾,稼軒親授此方,服之亦消。然城郭人患不能得葉珠,只於生藥鋪買薏苡仁,亦佳。

治腎虛腰痛方

用杜仲酒浸透炙干,無灰酒調下。

又記治食生冷心脾痛方

用陳茱萸五六十粒,水一大盞,煎取汁去滓,入平胃散三錢,再煎熱服。

又沙隨嘗患淋

日食白東瓜三大甌,而愈。

治喉閉方

用梧桐子一二十粒,研細,少加醋,服下痰去自愈。

又用帳帶散,惟白礬一味,或不盡驗。南浦有老醫,教以用鴨嘴、膽礬,研細,以釅醋調灌。有鈴下一老兵妻,患此垂殆,如法用之,藥甫下咽,即大吐,去膠痰數升,立瘥。

又治眼障,用熊膽少許,以淨水略調,盡去筋膜塵土,用冰腦一二片,癢則加生薑粉些少,時以銀筋點之,奇驗。赤眼亦可用。

急治時行瘟症方

藿香(二錢) 紫蘇(錢五分) 蒼朮(錢二分) 赤苓(三錢) 白芷(一錢) 陳皮(錢五分) 川樸(一錢,薑製) 烏梅(四個,打碎) 檳榔(一錢) 半夏(錢五分,薑製) 桔梗(一錢) 引加生薑(三片) 大棗(三枚,) 水三杯,煎成一杯,溫服。

痰火神丸方

大黃(五兩,酒蒸極黑) 陳皮(一兩,去盡白) 白朮(二兩,土炒) 前胡(二兩) 枳實(二兩,麩炒) 山楂(二兩) 生甘草(四錢) 大半夏(二兩) 花粉(二兩,土炒)

製半夏法:生薑自然汁泡之,三次用姜三兩,取汁,滾水半碗入半夏內,一次泡七天,取出焙乾,共為細末,老米煮粥搗爛為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