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運氣病釋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19年9月15日 (日) 05:17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內經》運氣病釋

作者
陸懋修
朝代

自序

《素問》自「天元紀」以下七篇,皆言五運六氣,天時民病。同異生化之原,正反逆從之治。而先於「六節臟象篇」發其端。凡在天人氣交之病,非此不能知也。夫治病不外乎五行,五行又不外乎陰陽。而言五行者,不知言合化之五行。言陰陽者,又不知言過、不及之陰陽。則陰陽非此陰陽,五行亦非此五行矣。況並陰陽五行之不言,烏知所謂氣交者哉?爰就《內經》之言運氣者,首列經文民病於上,即以氣交之旨隱括而疏通之,並以宋人陳無擇三因十六方、國朝江陰繆問芳遠氏十六方解附焉。或有疑而詰之者曰:人病之來也何有常?而子獨以運氣為言,豈能於人身之病定相合耶?然而余之意本不為是也。經曰: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之生長收藏備於人身,人身之盛衰虛實同於天地。論司天固足以明天道,即不論司天而人在氣交之中,即因氣交而為病。於古如是,於今如是。即仲景論傷寒所以撰用《素問》者,亦無不如是。蓋非是則不知病之所以為治,並不知人之所以為病。乃自有馬元素、程德齋之徒,索隱行怪,流入異端,而人不解《內經》大義,遂繼之以不信於是,而凡六經之病之生於氣交者,無人能道。曷怪其謂《內經》運氣若無與於六經病,而且謂仲景之論亦無與於《內經》運氣乎。故莫若揭此七篇病因治法,以求六經病所由來,而六經之何由而病,病之何由而治,即可以《內經》之言明仲景之法,並可以知今人之病無一不出於《內經》之言。此「天元紀」以下七篇所以不可廢也,豈必拘泥乎運氣哉。是編也,余於同治乙丙歲來往吳淞峰泖間所作,藏之篋衍二十年矣。今命子潤庠重加編次,將以授諸梓人。乃自述其作書之意如此。

光緒十年甲申人日,陸懋修書於邸舍之雙娛堂

弁言

吾友陸九芝封公,為鳳石中盾尊人。鳳石供奉內廷,君就養京邸。生平以著述自娛,而尤邃於醫學。嘗語余曰:《淮南子》有言,所以貴扁鵲者,知病之所從生也。所以貴聖人者,知亂之所由起也。此以治病喻已亂,與《內經》之以已亂喻治病者意別。而所以知病所從生,則盡在「天元紀」七篇陰陽五行中。自醫者不讀此七篇,而百病之始生,皆不知其所自。此余《內經病釋》所由獨舉此七篇而作也。夫病之生也,豈能外陰陽五行之理?故即《內經》他篇所言病亦無不可由此以推。君所釋雖止七篇,直不啻通一部《內經》而盡釋之,厥功偉矣。若以為此七篇者本言運氣,即謂此書專為運氣發,是豈君志哉?君與余同里閈,回首少年名場角逐,忽忽若前日事。今者見君書之成,非第為病者幸,實當為斯道幸也。君書凡三十三卷,皆醫學中不可少之作。此尤其蚤歲所獨得,而今亦不肯終秘焉。因乞一言,以弁簡端。時余奉命視學兩浙,行有日矣。倚裝書此,願以告後之讀君書者。

光緒十年甲申春三月,吳劉廷枚

《內經》運氣病釋一

六節臟象論篇

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

此言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

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

此言一歲之日,各從五行之氣而主治也。

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不可以為工矣。

此言五運統歲,歲立四時,時布六氣。工不可不知也。

太過不及,各有所勝。求其至也,皆歸始春。

此言春為四時之長,故凡候氣者,皆當始於立春日也。

未至而至,此為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至而不至,此為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

此言民病之所由作也。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此言治法之所由出也。

天元紀大論篇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

此言人之五臟本於天之五行也。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

此言在天為氣即在地成形,上下相召,而損益彰也。

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

此言天之十干以合化而成五運也。

子午之歲,上見少陰。醜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

此言地之十二支以正化、對化而成六氣也。

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

此言三陰三陽之本是為六元,亦即所謂天元也。

五運行大論篇

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於畏也。

此言己不務德或所勝妄行,有勝必有復,復則己反受邪。亦民病所由作,而治法所從出也。

六微旨大論篇

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

此言亢必受制,而亦非制不生也。病如是,治亦如是。

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

此言民病在於氣交,治亦當於氣交求之。工不可不知也。

氣交變大論篇

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

此言六甲陽年太宮運,土勝水,水受克,水之子木來復也。

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冤。

此土邪傷腎既脾志不舒,而心腎亦不交也。

甚則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瘈,腳下痛。

此土邪有餘,脾經自病,發為痿痹也。脾司肌肉者也。

飲發,中滿食減,四肢不舉。

此土氣太過而水氣不行也。飲,痰飲也。

腹滿,溏泄,腸鳴。

此土盛水衰,水氣伏而土氣獨行也。

反下甚。

此水為土克,而水之子木以風氣復之也。木復而土病,始則有餘而侮,繼則侮反受邪,故土自病而利不止。

太谿絕者不治。

此腎脈也。土亢則腎氣絕,敦阜之紀有之。

歲土不及,風乃盛行,化氣不令。

此言六己陰年少宮運土不及。木勝土,土之子金來復也。

民病飧泄,霍亂,體重,腹痛,筋骨繇復,肌肉瞤酸,善怒。

此土不及而木乘之,皆脾弱肝強之病也。

咸病寒中。

此土氣不及,寒水無畏,水氣獨行而火土並衰也。惟己巳、己亥年相火在泉,民得無病。

復則胸脅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

此土衰木亢,而土之子金以燥氣復之,肝膽同病也。土不足不生金,金失蔭亦來復。後凡不及之年皆仿此。

氣客於脾,食少失味。

此以土不及則脾不磨谷,運化不速也。

土不及,其病內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此亦土衰之病,卑監之紀有之。

歲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氣乃用,長氣專勝。

此言六乙陰年少商運金不及,火勝金,金之子水來復也。

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

此金受火邪,而金之母土亦病也。勝金之火為木火,金不及則木寡於畏,所勝妄行也。木妄行則土受其克,所生受病也。後皆仿此。

復則頭腦戶痛,延及腦頂,發熱,口瘡,甚則心痛。

此金衰火亢,而金之子水以寒氣復之也。寒甚於下,則格陽於上。

金不及,其病內舍膺肋肩背,外在皮毛。

此亦金衰之病,從革之紀有之。

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

此言六庚陽年太商運,金勝木,木受克,木之子火來復也。

民病兩脅下少腹痛,目赤痛,眥瘍,耳無所聞,體重,胸病引背。

此金制其所勝之木,肝臟既傷,而膽腑亦病也。

甚則喘咳逆氣,肩背痛,尻、陰、股、膝、髀、腨、䯒、足皆病。此金燥過甚,肺金自病,金不生水,而水臟亦病也。

反暴痛,胠脅不可反側,咳逆甚而血溢。

此金盛傷肝,而木之子火以熱氣復之,金反自病也。

太衝絕者不治。

此肝脈也。金亢則肝氣絕,堅成之紀有之。

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

此言六丙陽年太羽運,水勝火,火受克,火之子土來復也。

民病身熱煩心,躁悸,陰厥,上下中寒,譫妄,心痛。

此水盛火衰,心臟受邪而神氣內虛也。上謂手,下謂足。

甚則腹大,脛腫,喘咳,寢汗出,憎風。

此水邪有餘,土不能制,水氣妄行,腎臟自病也。於丙辰、丙戌天符之歲尤甚。

反腹滿,腸鳴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

此水邪侮火,而火之子土以濕氣復之。心氣不舒也。

神門絕者不治。

此心脈也。水亢則心氣絕。流衍之紀有之。

歲水不及,濕乃盛行,長氣反用。

此言六辛陰年少羽運,水不及,土勝水,水之子木來復也。

民病腹滿身重,濡泄,寒瘍流水,腰股痛發,膕腨股膝不便,煩冤,足痿,清厥,腳下痛,甚則跗腫。

此土邪傷腎,關節不利,火鬱而濕亦不行也。

寒疾於下,甚則腹滿浮腫。

此土濕太過,陽光不治,而大寒在下,腎氣傷也。於辛丑、辛未寒水在泉之年尤甚。

復則面色時變,筋骨並闢,肉瞤瘈,目視䀮䀮,肌肉胗發,氣並鬲中,痛於心腹。

此水衰土亢,而水之子木以風氣復之。中土亦病也。

水不及,其病內舍腰脊骨髓,外在谿谷踹膝。

此亦水衰之病,涸流之紀有之。

歲木不及,燥乃盛行,生氣失應。

此言六丁陰年少角運,木不及,金勝木,木之子火來復也。

民病中清,胠脅痛,少腹痛。

此金邪乘木,而肝虛之為病也。

腸鳴溏泄。

此清氣在中,而木不生火,脾之寒也。於丁卯、丁酉兩年以金遇金尤甚。

復則病寒熱,瘡瘍,痱胗癰痤,咳而鼽。

此木衰土亢,而木之子火以熱氣復之。病在肺之合也。

木不及,其病內舍胠脅,外在關節。

此亦木衰之病,委和之紀有之。

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

此言六壬陽年太角運,木勝土,土受克,土之子金來復也。

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

此木鬱土中,脾土受病而水穀不化也。

甚則忽忽善怒,眩冒巔疾。

此木勝肝強,厥陰之脈隨督脈會於巔,而火上逆也。

反脅痛而吐甚。

此土為木克,而土之子金以燥氣復之也。侮反受邪,故肝病而膽亦病。

衝陽絕者不治。

此胃脈也。木亢則胃氣絕。發生之紀有之。

歲火太過,炎暑流行,金肺受邪。

此言六戊陽年太徵運,火勝金,金受克,金之子水來復也。

民病瘧,少氣咳喘,血溢血泄,注下。

此火乘肺金,其性急速,而肺與大腸又相表裡,故逼血妄行於上下也。

嗌燥耳聾。

此水不上升,則少陽之火又行身之側也。

中熱,肩背熱。

此火不下降,而燔灼於中,且遊行於上也。

甚則胸中痛,脅支滿,兩脅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

此皆手心主所行之處火盛,故包絡代君受邪而為病也。

身熱骨痛而為浸淫。

此火氣浮越於外,熱傷皮絡而為浸淫瘡也。於子午、寅申、四戊年上臨君相二火,其熱尤甚。

反譫妄狂越,咳喘息鳴,下甚血溢,泄不止。

此火盛金衰,而金之子水以寒氣復之也。復則心反受邪,故諸病同於首條而加甚。

太淵絕者不治。

此肺脈也。火亢則肺氣絕。赫曦之紀有之。

歲火不及,寒乃盛行,長政不用。

此言六癸陰年少徵運,火不及,水勝火,火之子土來復也。

民病胸中痛,脅支滿,兩脅痛,膺背肩胛間及兩臂內痛。

此火不足,則陰邪盛而心氣傷也。六戊歲火太過,六癸歲火不及,其病相同,而一熱一寒即分於徵運之剛柔。

鬱冒矇昧,心痛暴瘖。

此水制其火,心氣寒而不舒也。

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屈不能伸,髖髀如刖。

此火虛而水逆,陰寒凝滯,陽氣不行也。

復則病鶩溏腹滿,食飲不下,寒中腸鳴,泄注腹痛。

此火衰水亢,而火之子土以濕氣復之,反侵水臟,而水之為害益甚,病在內也。

暴攣痿痹,足不任身。

此土製其水,而水氣不行,病在外也。

火不及,其病內舍膺脅,外在經絡。

此亦火衰之病,伏明之紀有之。

凡此氣交所變之病,以甲巳、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年為序者,所以明合化之義。而中運五音之太少,亦因此而見也。

《內經》運氣病釋二

五常政大論篇

敷和之紀,其病裡急支滿。

此言中運風木之平氣,其病宜在筋也。肝主筋也,凡人當運氣中應有之證,得助得制即可無病,病亦不甚,故曰平氣。後凡言平氣者仿此。

升明之紀,其病瞤瘈。

此言中運二火之平氣,其病宜在脈也。血脈生於心也。

備化之紀,其病否。

此言中運濕土之平氣,其病宜在肉也。脾司肌肉者也。

審平之紀,其病咳。

此言中運燥金之平氣,其病宜在皮毛也。皮毛,肺之合也。

靜順之紀,其病厥。

此言中運寒水之平氣,其病宜在骨也。腎主骨也。

委和之紀,其病動搖注恐。又病肢廢、癰腫瘡瘍。

此言中運木不及而從金化,金又刑木,木生火也。

伏明之紀,其病昏惑悲忘。

此言中運火不及而從水化,心陽為陰所遏也。

卑監之紀,其病留滿否塞。又病飧泄。

此言中運土不及而從木化,風又勝之,是為腸風也。

從革之紀,其病嚏咳鼽衄。

此言中運金不及而從火化,肺家每有風熱也。

涸流之紀,其病痿厥堅下。又病癃閉。

此言中運水不及而從土化,土邪又歸於腎也。

發生之紀,其病怒。又病吐利。

此言中運木太過而又剋土,故上吐下瀉也。

赫曦之紀,其病笑,瘧,瘍,血流,狂妄,目赤。又病痓。按:「痓」字當作「痙」。

此言中運火太過而又剋金,故病燥也。

敦阜之紀,其病腹滿、四肢不舉。

此言中運土太過而本經自病。脾主四肢也。

堅成之紀,其病喘喝胸憑仰息。又其病咳。

此言中運金太過而本經自病。肺為諸氣長,故病有聲也。

流衍之紀,其病脹。

此言中運水太過而長氣不化,火不生土也。

厥陰司天,風氣下臨,脾氣上從。

此以巳亥歲半以上風化於天,歲半以下火行於地言也。

民病體重,肌肉萎,食減口爽。

此風氣臨下,土之所畏,故脾氣從而病也。食減口爽,即損谷則愈之謂。

目轉耳鳴。

此言肝膽同見風木之病。以上皆天氣所生病也。

赤沃下。

此火行於地而見尿血,為地氣所生病也。

少陽在泉,其治苦酸。按:此當云酸苦。

是年上木則下火,風熱交加。酸屬木,以治其上;苦屬火,以治其下。不兼間味者,與□□司天同也。義見後。

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

此以子午歲半以上熱化於天,歲半以下燥行於地言也。

民病喘嘔,寒熱,嚏鼽衄,鼻窒,甚則瘡瘍燔灼。

此火氣臨下,金之所畏,故肺氣從之,而逆天氣所生病也。

脅痛善太息。

此燥行於地,甲木受傷,為地氣所生病也。

陽明在泉,其治辛苦甘。按:此當云苦辛甘。

是年上火則下金,燥熱交結。苦屬火,以治其上;辛屬金,以治其下。必兼甘者,火金之間味也。甘屬土,為火之子,為金之母,故能調和於火金之間。

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

此以醜未歲半以上濕化於天,歲半以下水行於地言也。

民病胸中不利,陰痿,氣大衰。

此濕氣臨下,水之所畏,故腎氣亦從而不用也。

反腰脽痛,厥逆。

此以土王之時,腎病尤甚,轉搖不便,皆天氣所生病也。

心下否痛,少腹痛。

此水行於地,心火受制,火不生土而時害於食。皆地氣所生病也。

太陽在泉,其治淡咸。

是年上土則下水,寒濕內蘊。淡屬土,即土之薄味,以治其上;咸屬水,為水之正味,以治其下。水土既平,故不兼間味也。

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

此以寅申歲半以上火化於天,歲半以下木行於地言也。

民病咳嚏鼽衄,鼻窒口瘍,寒熱胕腫。

此火氣臨下,金之所畏,故肺氣亦從而上逆,與少陰司天略同,皆天氣所生病也。

心痛,胃脘痛,厥逆,鬲不通。

此風行於地,肝木自王,為地氣所生病也。

厥陰在泉,其治酸苦。按:此當云苦酸。

是年上火則下木,風熱為災。苦屬火,以治其上;酸屬木,以治其下。木火合德,故不兼間味。

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

此以卯酉歲半以上燥化於天,歲半以下火行於地言也。

民病脅痛、目赤、掉振、鼓慄、筋痿不能久立。

此燥氣臨下,木之所畏,故肝氣亦從而上逆也。肝竅在目而主風主筋,己所勝者,輕而侮之,皆天氣所生病也。

小便變,寒熱如瘧,甚則心痛。

此熱行於地,而病肺心,火在陰分,鬱而不伸,為地氣所生病也。

少陰在泉,其治辛苦甘。

是年上金則下火,燥熱交侵。辛屬金,以治其上;苦屬火,以治其下;甘味義見前。

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

此以辰戌歲半以上寒化於天,歲半以下土行於地言也。

民病心熱,煩,嗌乾,善渴,鼽嚏,喜悲,數欠,善忘,甚則心痛。

此寒氣臨下,火之所畏,故心氣從而上逆也。水勝為寒,火鬱為熱,熱氣妄行,寒又復之,皆天氣所生病也。

水飲內蓄,中滿不食,皮𤸷肉苛,筋脈不利,甚則胕腫、身後癰。

此濕行於地,病在肌肉,為地氣所生病也。以其人𤸷痹久臥,故身後上背下臀為此癰瘡。

太陰在泉,其治甘鹹。按:此當云鹹甘。

是年上水則下土,寒濕相合。咸屬水,以治其上;甘屬土,以治其下。

按:此六治者,前人亦以六氣之化言之,然經文明言其治,疑當以治法為言,正與後文上取、下取、內取、外取,以求其過者合也。

《內經》運氣病釋三

六元正紀大論篇

厥陰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後天。

此言巳亥十年,氣後天時而至也。按:經文先後之說,皆就正月朔日寅時言之。

民熱病行於下,風病行於上,風燥勝復形於中。

此以風甚則燥勝而熱復,故勝復更作,上下之氣相形而見於中也。

初之氣,民病寒於右之下。

此以燥金加於風木,初氣為地左間即天右間之下也。上年太陽寒水或未退位,故寒病復見於此。

二之氣,民病熱於中。

此以寒水加於君火,故熱為寒鬱,即傷寒成溫之候也。

三之氣,民病泣出,耳鳴,掉眩。

此以三氣即司天風木用事,風火交煽,有風必有火也。

四之氣,民病黃癉,而為胕腫,溽暑濕熱相薄,爭於左之上。

此以少陰暑熱與太陰濕土相爭,而為濕熱之病也。本年少陰君火在天之左間。

五之氣,寒氣及體。

此以客濕土主燥金,燥濕更勝,而為沉陰之病也。

終之氣,其病溫厲。

此以終氣即司地相火用事。相火者,畏火也。畏火司令,時寒氣熱,故病溫厲,即冬溫而民皆病者也。

歲宜以辛調上,以咸調下,畏火之氣無妄犯之。

此言辛從金化,以調上之風木;咸從水化,以調下之相火。然相火易虛易實,不比君火之有常,調之非易,故宜慎也。

少陰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

此言子午十年,氣先天時而至也。

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眥瘍,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乾,腫上。

此以上火下金,火熱而金清,故熱病見上,清病見下也。

初之氣,民病關節禁固,腰脽痛,中外瘡瘍。

此寒水為病,而以二之氣炎暑將臨,故又病熱也。

二之氣,民病淋,目瞑目赤,氣鬱於上而熱。

此為木火相生,民氣當和,而火鬱亦不能不為病也。

三之氣,民病氣厥心痛,寒熱更作,咳喘,目赤。

此言三氣,即司天君火用事,二火交煽,故病熱也。

四之氣,民病寒熱,嗌乾,黃癉,鼽衄,飲發。

此以客主氣皆濕土,而又承君相二火之後,故病濕熱也。

五之氣,民病溫。

此以陽隨收令,惟火沴金,時寒氣熱,陽邪之勝,為病正多也。

終之氣,民病腫於上,咳喘,甚則血溢,病生皮腠,內舍於脅下,連少腹,而作寒中。

此以終氣即司地燥金用事。金性收,故五氣之餘火內格;金氣清,故本氣之新寒又作也。

歲宜咸以軟之而調其上,甚則以苦發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則以苦泄之。

此以咸從水化,故能調在上之君火。金以酸補,故能安在下之燥金。甚則以苦發之者,上熱甚則非用苦之陽不能發越也。以苦泄之者,下熱甚則非用苦之陰不能湧泄也。同一苦味,而有從陽從陰之別,即有苦寒、苦熱之殊。余所以謂藥借病用,即由此悟入耳。

太陰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後天。

此言醜未十年,氣後天時而至也。

民病寒濕腹滿,身膹膹胕腫,痞逆,寒厥,拘急。

此以陰凝於上,寒積於下,故所病皆寒濕也。

初之氣,民病血溢,筋絡拘強,關節不利,身重筋痿。

此以客主氣皆風木,而太陰以濕土司天,風濕相搏,風病筋而濕病肉,血溢為木火之逆,而亦寒濕所郁也。

二之氣,民病溫厲盛行,遠近咸若。

此以客主氣皆君火,其氣當和,而以濕熱交蒸,故作溫厲。

三之氣,民病身重胕腫,胸腹滿。

此以三氣即司天濕土用事,而主氣又為畏火,故病濕熱。

四之氣,民病腠理熱,血暴溢,瘧,心腹滿熱,臚脹,甚則胕腫。

此以客火主濕,而熱甚於濕,故病加甚。

五之氣,民病皮腠。

此以客主氣皆燥金,故病及肺金之合,同類相從也。

終之氣,民病關節禁固,腰脽痛。

此以終氣即司地寒水用事,故病見於太陽所經之路。

歲宜以苦燥之、溫之,甚者發之、泄之。

此言濕宜於燥,寒宜於溫,味必用苦者。苦從火化,正用苦之陽也。而及其濕寒既化為熱,又必有以發泄之。

少陽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

此言寅申十年,氣先天時而至也。

民病寒熱、外發瘡瘍,內為泄滿。

此火盛於外,而寒鬱於中,故為外熱內寒之證也。

往復之作,民病寒熱,瘧,泄,聾,瞑,嘔吐,上怫,腫色變。

此以木盛則陽明受傷,甲木之氣陵犯胃土,故為諸病。

初之氣,溫病乃起,其病氣怫於上,血溢,目赤,咳逆,頭痛,血崩,脅滿,膚腠中瘡。按:經凡言皮腠瘡瘍者,即今人病中斑疹之類。

此以君火用事於相火司上之年,二火合氣,故其病溫也。

二之氣,民病熱鬱於上,咳逆,嘔吐,瘡發於中,胸嗌不利,頭痛身熱,昏憒膿瘡。

此以濕土用事於君火主氣之時,故為濕熱之病也。

三之氣,民病熱中,聾瞑,血溢,膿瘡,咳嘔,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

此以三氣即司天相火用事,客主之火皆熾,故熱甚也。

四之氣,民病滿身重。

此以客燥主濕,燥勝而肺自病,濕勝而脾自病也。

五之氣,民避寒邪。

此以水寒金冷,示民當知所避也。

終之氣,民病關閉不禁,心痛,陽氣不藏而咳。

此以終氣即司地風木用事,以風加寒。風為陽邪,而其氣主乎動也。

歲宜咸、宜辛、宜酸,滲之、泄之、漬之、發之。

此言咸從水化,能勝火也;辛從金化,能平木也;酸從木化,能順木火之性。凡風火之相煽,尤賴酸以收之也。滲之是利小便,泄之是通大便,漬之、發之是解肌出汗。經所謂潔淨府、去菀陳莝、開發腠理,皆所以致津液而通氣也。

陽明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後天。

此言卯酉十年,氣後天時而至也。

民病咳,嗌塞,寒熱,發暴振慄,癃閉。

此皆金燥火熱之病,肺與小腸受之也。

初之氣,民病中熱,脹,面目浮腫,善眠,鼽衄,嚏欠,嘔,小便黃赤,甚則淋。

此以客氣濕主氣風,風為陽邪,濕為陰邪,風濕相搏,脾腎交病也。

二之氣,厲大至,民善暴死。

此以客相火主君火,似乎二火合德,而以臣位君則大逆也。

三之氣,民病寒熱。

此以三氣即司天燥金用事,以陽盛之時而行大涼之氣,故病在皮毛也。

四之氣,民病暴僕,振慄,譫妄,少氣,嗌乾引飲,及為心痛,癰腫瘡瘍,瘧寒之疾,骨痿,血便。

此以四氣之後為司地君火所主,而太陽以寒水臨之,水火相逆,故心腎同病也。

五之氣,民氣和。

此以風木用事,而得司地君火之溫故也。

終之氣,民病溫。

此以終氣即司地君火用事,以溫加寒,民氣當平。而溫從火化,病則多熱也。

歲宜以咸、以苦、以辛,汗之、清之、散之。

此以咸之從水化者,治司地之君火;苦之從火化者,治司天之燥金;辛之從金化者,治本氣之不及。而火來乘之者,於上下求得其平也。歲半以下氣過於熱,故宜清;歲半以上氣過於斂,故宜散。

太陽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

此言辰戌十年,氣先天時而至也。

民病寒濕,發肌肉萎,足痿不收,濡瀉,血溢。

此皆寒濕使然。而惟血溢為木火之郁,寒甚必化熱也。

初之氣,民乃厲,溫病乃作,身熱,頭痛,嘔吐,肌腠瘡瘍。

此以上年終氣君火與本年初氣相火,為二火之交,重以主氣風木,又為風火相薄,故見諸病。

二之氣,民病氣鬱中滿。

此以清燥之氣固結於中,而陽郁也。陽郁則必傷其陰也。

三之氣,民病寒,反熱中,癰疽注下,心熱瞀悶,不治者死。

此以三氣即司天寒水用事,以寒化火,故病寒反熱。所以太陽之寒傳入陽明即成溫也,不戢則燎原矣。

四之氣,民病大熱,少氣,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

此為以客勝主,濕土受風木之制,而陽明反燥也。

五之氣,民乃舒。

此以歲半之後地氣主之,以濕土而得君火之助故也。

終之氣,民乃慘淒,反者孕乃死。

此以終氣即司地太陰用事,再加於寒水之位故也。

歲宜苦以燥之、溫之。

此言凡遇濕土、寒水之年,濕宜燥之,寒宜溫之。味必用苦者,苦從火化,治寒以熱正用苦之陽也。太陰歲宜與此略同。不言發泄者,義已見於前也。

凡此司天所生之病,以巳亥、子午、醜未、寅申、卯酉、辰戌年為序者,所以明厥、少、太、少、陽、太之六氣,而於巳亥起厥之訣,亦可推而知也。

壬子、壬午,其病支滿。按:經文於《六元正紀》中,惟子午、寅申、辰戌載有民病,餘三紀無之。

此以中運太角木太過而剋土也。

戊子、戊午,其病上熱血溢。

此以中運太徵火太過而傷陰也。

甲子、甲午,其病中滿身重。

此以中運太宮土太過而脾自病也。

庚子、庚午,其病下清。

此以中運太商金太過而致燥病也。

丙子、丙午,其病寒下。

此以中運太羽水太過而見寒病也。

壬寅、壬申,其病掉眩,支脅驚駭。

此以中運太角木太過而肝為病也。

戊寅、戊申,其病上熱鬱,血溢,血泄,心痛。

此以中運太徵火太過而心為病也。

甲寅、甲申,其病體重,胕腫,痞,飲。

此以中運太宮土太過而脾為病也。

庚寅、庚申,其病肩背胸中。

此以中運太商金太過而肺為病也。

丙寅、丙申,其病寒,浮腫。

此以中運太羽水太過而腎為病也。

壬辰、壬戌,其病眩掉目瞑。

此以中運太角木太過而見風病也。

戊辰、戊戌,其病熱鬱。

此以中運太徵火太過而見熱病也。

甲辰、甲戌,其病濕下重。

此以中運太宮土太過而見濕病也。

庚辰、庚戌,其病燥,背瞀胸滿。

此以中運太商金太過而見燥病也。

丙辰、丙戌,其病大寒留於谿谷。

此以中運太羽水太過而見寒病也。

厥陰所至為裡急,為支痛,為軟戾,為脅痛嘔泄。

此巳亥十年初、終六氣之病,為病之常也。按:此以春夏秋冬四時為言。

少陰所至為瘍疹,身熱,為驚惑,惡寒,戰慄,譫妄,為悲妄,衄衊,為語笑。

此子午十年初、終六氣之病,為病之常也。

太陰所至為積飲否隔,為蓄滿,為中滿霍亂吐下,為重胕腫。

此醜未十年初、終六氣之病,為病之常也。

少陽所至為嚏,嘔,瘡瘍,為驚躁,瞀昧,暴病,為喉痹,耳鳴,嘔湧,為暴注,瞤瘈,暴死。

此寅申十年初、終六氣之病,為病之常也。

陽明所至為浮虛,為鼽、尻、陰、股、膝、髀、腨、䯒、足病,為皴揭,為鼽嚏。

此卯酉十年初、終六氣之病,為病之常也。

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為腰痛,為寢汗,痓,為流泄禁止。按:此條「寢汗痓」亦當作「寢汗痙」。

此辰戌十年初、終六氣之病,為病之常也。

木鬱之發。

此言金勝制木,而木鬱之,待時而發也。

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食飲不下。

此木淫土虛之病也。

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

此風淫而本經自病也。

木之發,其氣無常。

此言其發無常期也。風善行而數變,故發亦無定。經曰:木發無時。

木鬱達之。

達,暢達也。木喜條達。凡在表者,當疏其經;在裡者,當疏其臟。但使氣得通行皆謂之達。

火鬱之發。

此言水勝制火,而火鬱之待時而發也。

民病少氣,瘡瘍癰腫,脅、腹、胸、背、面首、四肢䐜憤臚脹,瘍痱,嘔逆。

此火濕之上衝於肺胃也。

瘈瘲,骨痛,節乃有動。

此火濕之內淫於筋骨也。

注下,溫瘧,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

此火濕下上流行,經絡受傷,而動血耗精也。

目赤,心熱,甚則瞀悶,懊憹,善暴死。

此肝心二經之火濕並行於內,而其性急速也。

刻終大溫,汗濡元府。

此即火欲發之徵也。凡一氣主六十日八十七刻半,火之發在四氣,則三氣刻數將終,即有大溫之候。

火之發,其氣四。

四之氣為太陰,火鬱之發,獨在濕土王時,故其氣必兼乎濕也。

火鬱發之。

發,發越也。凡火之所居,其有結聚斂伏者,不宜蔽遏,故當因其勢而解散之、升揚之也。凡病於陽虛、陽盛二者之外,另有陽為陰遏之證,皆當用升陽散火之法,即此之謂。

土鬱之發。

此言木勝制土,而土鬱之待時而發也。

民病心腹脹,腸鳴而為數後。

此濕行於上中下三焦,必治其中而上下始安也。

甚則心痛脅䐜。

此心為濕乘,肝為侮也。

嘔吐霍亂。

此濕上下行,而或嘔或吐,或吐利交作。病每見於中也。

飲發注下,胕腫身重。

此水飲發而大便暴泄,脾傷而肌肉見病。皆土發濕邪之證也。

土之發也,以其四氣。

四氣為土之王時,故土之發也以四氣。

土鬱奪之。

奪,直取也。土畏滯,凡滯在上者可吐;滯在下者可瀉。而皆不外直取其中,以安其上下也。

金鬱之發。

此言火勝制金,而金鬱之待時而發也。

民病咳逆,嗌乾,面塵色惡。

此燥氣勝而肺病也。

心脅滿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側。

此金氣勝而傷肝也。

金之發也,其氣五。

五氣為陽明王時,故其發也以五氣。

金鬱泄之。

泄,疏利也。金鬱之病,為咳,為閉,為燥,為寒,凡解表,利氣,通便,皆謂之泄。

水鬱之發。

此言土勝制水,而水鬱之待時而發也。

民病寒客心痛,腰脽痛,大關節不利,屈伸不便。

此皆寒水為病,於太陽經行之路也。

善厥逆,痞堅腹滿。

此陰勝而陽氣不伸,遂成陽為陰遏之病也。

水之發也,其氣二火前後。

君火為二之氣,相火為三之氣。君火之後、相火之前,六十日之內乃水鬱之所發也。水王於冬,而發於火令之時,陰乘陽也。經曰:水隨火。

水鬱折之。

折,抑制也。水鬱之病為寒、為水,其性善流。凡養肺金、實脾土、利膀胱、壯命火,皆謂之折。

民病犯寒而不遠寒,則寒至。寒至則堅否腹滿,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此言應遠寒藥,而仍用寒,則病即因寒藥之誤而甚也。

民病犯熱而不遠熱,則熱至。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瘍,瞀郁注下,瞤瘈腫脹,嘔,鼽衄,頭痛,骨節變,肉痛,血溢血泄,淋閉之病生矣。

此言應遠熱藥,而仍用熱,則病即因熱藥之誤而甚也。

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

此言積聚之病必當攻之使去,而正乃得安。特攻之不可過甚耳。此正教人以宜攻之病,不可畏虛而留病也。

婦人重身,毒之何如?有故無殞,亦無殞也。

此言病苟有當去者,雖在有娠之婦,亦不可畏虛而留病也。

《內經》運氣病釋四

至真要大論篇

厥陰司天,風淫所勝。

此以巳亥歲半以上,風化於天而言也。

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飲食不下,舌本強,食則嘔,冷泄,腹脹,溏泄,瘕,水閉,病本於脾。

此以肝邪乘脾,故諸病皆見於己土也。

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

此以風為木氣,惟金能勝,故治以辛涼。辛從金化,涼為金氣也。而過於辛則反傷其氣,故佐以苦甘。苦以溫金,甘以益氣也。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又曰:以酸瀉之。

風化於天,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甘苦。

此以風木之化,而反為金之清氣勝之也。酸為木之同氣,溫以制清也,甘以緩肝之急,苦以溫金之清。

厥陰在泉,風淫所勝。

此言寅申歲半以下風司於地,為火風之氣也。

民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心痛支滿,兩脅裡急,飲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此以木邪淫勝,而脾胃受傷為病也。

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此以金能勝木,故治以辛涼。然辛勝恐傷其氣,故必佐以苦甘。苦勝辛,甘益氣也。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風司於地,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此以木不勝土,而反為金氣之清者勝之也。以酸之與木同氣者,用溫以制金之清;即以苦之從火而化者,佐甘以緩木之急。凡木之正味,其補以辛。金之正味,其瀉以辛。故可兩平之。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

此以子午歲半以上,熱化於天而言也。

民病胸中煩熱,嗌乾,右胠滿,皮膚痛,寒熱,咳喘,唾血,血泄,鼽衄嚏嘔,溺色變,甚則瘡瘍胕腫,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䐜,腹大滿膨膨而喘咳,病本於肺。

此以金受火傷,故諸病皆見於肺也。

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此以熱為火氣,惟水能勝,故治以鹹寒,咸從水化也。其佐苦甘者,苦能泄熱,甘能瀉火也,熱越不斂,故以酸收。經曰: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熱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溫,佐以苦酸辛。

此以君火之化,而反為水之寒氣所勝也。甘能制水,熱能制寒,故治以甘熱。寒得苦而溫,亦得辛而散,故佐以苦辛。火為水勝則心苦緩,故宜酸以收之。

少陰在泉,熱淫所勝。

此言卯酉歲半以下熱司於地,為燥火之氣也。

民病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寒熱,皮膚痛,目瞑齒痛䪼腫,惡寒發熱如瘧,少腹中痛,腹大。

此火氣奔動於中,乘肺及胃,金水受傷,陰陽爭勝而上中下三焦俱病也。

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此以水能制火,故治以鹹寒也。甘勝咸,所以防咸之過。苦能泄,所以去熱之實也。熱越而不能斂,則以酸收之。熱鬱而不能散,則以苦發之。

熱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

此以火不勝金,而反為水氣之寒者勝之也。甘勝水,熱制寒,而又佐以苦辛。寒得苦而溫,亦得辛而散也。火之正味,其補以咸。水之正味,其瀉以咸。故可兩平之。

太陰司天,濕淫所勝。

此以醜未歲半以上,濕化於天而言也。

民病胕腫,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項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用,飢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心如懸。病本於腎。

此以水為土克,故諸病皆見於腎也。

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此以濕為土氣,惟燥能勝,故治以苦熱。酸從木化,用以制土。而必酸辛並用者,辛勝酸,所以防酸之過也。苦從火化,火能助燥。經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淡滲者,利竅以去濕也。

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

此濕鬱於上而成熱也。治以苦溫者,欲其燥。佐以甘辛者,取其汗。適復其故即止,戒過汗也。

濕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此以濕土之化,而反為火之熱氣勝之也。苦寒以祛濕熱,苦酸以瀉木火。酸為木之正味,木位之主其瀉以酸,木平則熱亦散矣。

太陰在泉,濕淫所勝。

此言辰戌歲半以下,濕司乾地,為寒濕之氣也。

民病飲積心痛,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陰病血見,少腹痛腫,不得小便,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腰如折,髀不可以回,膕如結,腨如別。

此以寒濕乘心,又土邪淫勝剋水,而三焦及腎、膀胱俱為水臟,故皆病也。

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此以燥能勝濕,故治以苦熱也。酸從木化,所以制土;淡與甘同,所以益土,故佐以酸淡。又必苦燥淡泄者,除濕而使濕有去路也。

濕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苦冷,佐以鹹甘,以苦平之。

此以土不勝水,而反為火之熱氣勝之也。故以苦冷者抑木火之邪,而即佐咸以除已甚之熱,甘以補已衰之土。平之以苦者,苦從火化,亦能溫土,故可兩平之。

少陽司天,火淫所勝。

此以寅申歲半以上,火化於天而言也。

民病頭痛,發熱惡寒而瘧。熱上皮膚痛,色變黃赤。傳而為水,身面胕腫,腹滿仰息,泄注赤白,瘡瘍,咳唾血,煩心胸中熱,甚則鼽衄,病本於肺。

此金受火邪,水不能制,故諸病皆見於肺也。當與子午年諸病參看。

火淫所勝,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復之。

此以火即熱氣,惟水能勝,與熱淫同,故平以酸冷。酸能收逆氣,寒能勝熱氣也。其佐甘苦者,甘以緩火之急,苦以瀉火之實也。火盛則越,以酸收之;火鬱則伏,以苦發之。而又必以酸復之者,恐發之過而未免傷氣也。上文熱淫所勝,當參觀之。

火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

此以相火之化,而反為水之寒氣勝之也。治以甘熱,甘能勝水,熱能制寒也。佐以苦辛,寒得苦而溫,亦得辛而散也。

少陽在泉,火淫所勝。

此言巳亥歲半以下,火司於地,為風火之氣也。

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血便。

此以熱在下焦,故氣血兩見傷也。余與少陰在泉同候。

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此以水氣制火,故治以鹹冷,與熱淫同。苦能泄火,辛能散火,故以為佐。酸收苦發者,熱越則斂之,熱鬱則散之也。

火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

此以火不勝金,而反為水氣之寒者勝之也。甘勝水,熱勝寒。寒得苦而溫,得辛而散。火之正味其補以咸,水之正味其瀉以咸,故可兩平之。

陽明司天,燥淫所勝。

此以卯酉歲半以上,燥化於天而言也。

民病左胠脅痛,寒清於中,感而瘧,咳,腹中鳴,注泄鶩溏,心脅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面塵,腰痛,丈夫㿗疝,婦人少腹痛,目昧眥瘍,瘡痤癰。病本於肝。

此以木受金傷,故諸病皆見於肝也。

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此以燥為金氣,惟火能勝,故平以苦溫,苦從火化也。佐以酸辛者,以酸瀉木而補金,即以辛瀉金而補木也。苦下,專指腸胃燥結而言。

燥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此以燥金之化,而反為火之熱氣勝之也。辛寒所以泄熱,苦甘所以瀉火。

陽明在泉,燥淫所勝。

此言子午歲半以下,燥司於地,為火燥之氣也。

民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嗌於,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

此以金邪淫勝,甲木受傷,故所見皆肝膽之病。

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此以苦能降逆,故治以苦溫。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是也。木受金傷,佐以甘緩辛,則木補金瀉,兩得之矣。腸胃燥結,非下不可;急下之法,非苦不可。

燥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為利。

此以金不勝木,而反為火氣之熱者勝之也。燥金之性惡熱而畏寒,故用平寒者以瀉火。而佐以苦,即佐以甘,以甘能除大熱也。金衰故用酸以補金位之弱,即用酸以收浮越之火,故可兩平之。以和為利者,言不可過也。

太陽司天,寒淫所勝。

此以辰戌歲半以上,寒化於天而言也。

民病血變於中,發為癰瘍,厥心痛,嘔血,血泄,鼽衄,善悲,時眩僕,胸腹滿,手熱,肘攣,腋腫,心澹澹大動,胸脅胃脘不寧,面赤目黃,善噫,嗌於,甚則色炱,渴而欲飲。病本於心。

此寒水勝而邪乘,心火受寒傷,故諸病皆見於心也。

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以咸瀉之。

此以寒為水氣,惟熱能勝,熱從火化也。然陰病惡燥,故必兼以辛潤,辛從金化,水之母也。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寒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苦辛。

此以寒水之化,而反為火之熱氣勝之也。鹹冷以抑火,而又佐苦以泄火,辛以散火。

太陽在泉,寒淫所勝。

此言醜未歲半以下,寒司於地,為濕寒之氣也。

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痛,血見,嗌痛,頷腫。

此以寒淫於下,腎、膀胱自傷其類,而水邪且上侮火府也。

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此以土能勝水,熱能勝寒,故治以甘熱。甘從土化,熱從火化也。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寒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此以水不勝火,而反為濕氣之熱者勝之也。鹹冷以抑火,甘以瀉火,辛以散火也。苦從火化,而又為水之正味,故可兩平之。

《內經》運氣病釋五

至真要大論篇

厥陰司天。

此以巳亥歲半以上,客主之氣有勝無復言也。

客勝則耳鳴掉眩,甚則咳。

此言客初氣燥金勝,客二氣寒水勝,客三氣風木勝也。風勝則耳目病,燥勝、寒勝皆能致咳。

主勝則胸脅痛、舌難以言。

此言主時三氣木火勝客也。木勝則胸脅痛,肝與膽為表裡也。火勝則舌難言,心開竅於舌也。

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

辛補酸瀉,與主氣同。甘緩者,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也。

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

木性升,酸則反其性而斂之,故曰瀉木喜達。辛則助其氣而發之,故曰補。經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厥陰在泉。

此以寅申歲半以下,客主之氣有勝無復言也。

客勝則大關節不利,內為痙強拘瘈,外為不便。

此言客四氣燥金勝,客五氣寒水勝,客終氣風木勝也。寒勝則太陽經病,風燥勝則血不榮筋。

主勝則筋骨繇,並腰腹時痛。

此言主時土金水三氣勝客也。金燥勝則木病,故風動而拘急;水寒勝則太陽經病;土濕勝則太陰經病。

厥陰之客。

辛補,酸瀉,甘緩,治與巳亥厥陰司天同。

木位之主。

酸瀉、辛補,治亦同巳亥司天。

少陰司天。

此以子午歲半以上,客主之氣有勝無復言也。

客勝則鼽嚏,頸項強,肩背瞀熱,頭痛,少氣,發熱,耳聾目瞑,甚則胕腫,血溢,瘡瘍,咳喘。

此言客初氣寒水勝,客二氣風木勝,客三氣君火熱勝也。寒勝則太陽所經之處皆病,而兼見咳喘;風勝則聾瞑,胕腫;熱勝則血溢、瘡瘍。

主勝則心熱煩躁,甚則脅痛支滿。

此言主時三氣木火勝客也。火勝則煩躁,木勝則脅痛滿。

少陰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酸收之。

咸補、甘瀉,與主氣同。酸收者,經曰: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也。

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咸。

火性速,甘則反其性而緩之,故曰瀉火欲軟。咸則順其氣而軟之,故曰補。經曰: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

少陰在泉。

此以卯酉歲半以下,客主之氣有勝無復言也。

客勝則腰痛,尻、股、膝、髀、腨、䯒、足病,瞀熱以酸,胕腫不能久立,溲便變。

此言客四氣寒水勝,客五氣風木勝,客終氣君火勝也。寒勝則太陽經病;木勝則筋酸胕腫,火勝則溲便為之變,以火居陰分也。

主勝則厥氣上行,心痛,發熱,鬲中眾皆作,發於胠脅,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此言土金水三氣勝客也。君火受制於群陰,故厥逆痛痹。陰汗,肢冷,為陰氣有餘也。

少陰之客。

咸補、甘瀉、酸收,治與子午少陰司天同。

火位之主。

甘瀉、咸補,治亦同子午司天。

太陰司天。

此以醜未歲半以上,客主之氣有勝無復言也。

客勝則首面胕腫,呼吸氣喘。

此言客初氣風木勝,客二氣火熱勝,客三氣濕土勝也。皆風濕熱為病。

主勝則胸腹滿,食已而瞀。

此言主時三氣木火勝客也。主客初二氣相和,故惟三氣濕土為病。

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

甘補、苦瀉,與主氣同。甘緩者,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

土性濕,苦則反其性而燥之,故曰瀉。土欲緩,甘則順其氣而緩之,故曰補。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

太陰在泉。

此以辰戌歲半以下,客主之氣有勝無復言也。

客勝則足痿下重,便溲不時。濕客下焦,發而濡瀉,及為腫,陰曲之疾。

此言客四氣風木勝,客五氣君火勝,客終氣濕土勝也。風濕熱俱勝,故為諸病。

主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下,甚則為疝。

此言主時土金水三氣勝客也。金寒水冷,客之木火足以敵之,故惟見土濕之病。

太陰之客。

甘補,苦瀉,甘緩,治與醜未厥陰司天同。

土位之主。

苦瀉、甘補,治亦同醜未司天。

少陽司天。

此以寅申歲半以上,客主之氣有勝無復言也。

客勝則丹疹外發、及為丹熛瘡瘍,嘔逆、喉痹、頭痛、嗌腫、耳聾、血溢,內為瘈瘲。

此言客初氣君火勝,客二氣濕土勝,客三氣相火勝也。所見皆濕熱病,而熱甚於濕。

主勝則胸滿,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熱。

此言主時三氣木火勝客也。風勝則氣逆,熱勝則營傷。

少陽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軟之。

咸補,甘瀉,與子午少陰司天同。咸軟者,經曰: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君相皆火,故其治同也。

火位之主。

甘瀉、咸補,治亦同子午司天。

少陽在泉。

此以巳亥歲半以下,客主之氣有勝無復言也。

客勝則腰腹痛而反惡寒,甚則下白,溺白。

此言客四氣君火勝,客五氣濕土勝,客終氣相火勝也。火居陰分,濕亦化熱,故諸見濕熱之病。

主勝則熱反上行而客於心,心痛,發熱,格中而嘔。少陰同侯。

此言主時土金水三氣勝客也。此與少陰同為陰盛格陽。

少陽之客。

咸補,甘瀉,治與子午少陰司天同。咸軟,治與寅申少陽司天同。

火位之主。

甘瀉,咸補,治亦同子午司天。

陽明司天。

此以卯酉歲半以上,客主之氣無勝無復言也。

清復內余,則咳衄,嗌塞,心鬲中熱,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此獨不言客主之勝者,以燥金之客加於木火之主,金居火位,客不勝主。而清氣鬱極必發,益以木火熱邪充斥,肺津大傷。白涎、白液,皆為白血。營氣衰而血不及化,故主死也。三氣即司天之位,故清氣有餘,與太陽之在泉同。

陽明在泉。

此以子午歲半以下,客主之氣有勝無復言也。

客勝則清氣動下,少腹堅滿而數便瀉。

此言客四氣濕土勝,客五氣相火勝,客終氣燥金勝也。濕勝則便泄;火勝則便數;燥勝則腹堅滿。終氣在泉之位,故清氣下動。

主勝則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為鶩溏,則寒厥於腸,上衝胸中,甚則喘不能久立。

此言主時土金水三氣勝客也。水濕勝則腰重腹痛便溏;金勝則下病腸腑,上病肺經也。

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泄之。

酸補、辛瀉,與主氣同。苦泄者,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本金臟,陽明為燥金,故治略同。

金位之主,其瀉以辛,其補以酸。

金性收,辛則反其性而散之,故曰瀉。金欲收,酸則順其氣而收之,故曰補。經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卯酉年陽明司天,客主之氣無勝無復,故陽明之治,繫於是年在泉條下。

太陽司天。

此以辰戌歲半以上,客主之氣有勝無復言也。

客勝則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則咳。

此言客初氣相火勝,客二氣燥金勝,客三氣寒水勝也。火勝則胸中不利;燥勝則鼻中不利;寒勝則喉中不利。

主勝則喉嗌中鳴。

此言主時木火三氣勝客也。主客惟火同氣,而火因寒覆,故陽氣欲達而喉嗌中作水聲。

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咸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

苦補、咸瀉,與主氣同。辛潤者,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本水臟,太陽為寒水,故治略同。

水位之主,其瀉以咸,其補以苦。

水性凝,咸則反其性而軟之,故曰瀉。水欲堅,苦則順其氣而堅之,故曰補。經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太陽在泉,無勝無復,故經無治法。

太陽在泉。

此以醜未歲半以下,客主之氣無勝無復言也。

寒復內余,則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脛、足、膝中痛。

此獨不言客主之勝者,以水居水位,兩不相勝也。然以寒水之客而加於土金之主,重陰氣盛,故寒氣有餘於內也。

《內經》運氣病釋六

至真要大論篇

厥陰之勝。

此言風木氣勝,而土受制也。

民病耳鳴,頭眩,憒憒欲吐,胃鬲如寒。

此風木之動,木邪傷胃,胃虛如寒,非真寒也,乃水飲也。

胠脅氣並,化而為熱,小便黃赤。

此肝邪盛而化熱,侵及小腸也。

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甚則嘔吐,鬲咽不通。

此木勝剋土,而胃病也。

腸鳴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

此以胃、大腸皆屬陽明,足經病而手經亦病也。

厥陰之勝,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瀉之。

甘為土味,清為金氣。土金相生,則木有制而土不受克矣。佐以苦辛,苦為火味以生土,辛為金味以制木。木性條達,反其性而斂之,故為瀉。

厥陰之復。

此言木氣先受金制,而既乃復也。

民病少腹堅滿,裡急暴痛。

此肝邪盛而氣急也。

厥心痛,汗發。

此肝邪乘胃,上陵於心,而陽氣泄也。

嘔吐,飲食不入,入而復出,甚則入脾,食痹而吐。

此脾受肝傷,故食入不化,或入而氣閉不通,吐出乃已也。

筋骨掉眩,清厥。

此風氣盛而頭目顫運,手足逆冷也。

厥陰之復,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瀉之,以甘緩之。

酸為木味,寒為水氣。木之正味其瀉以酸。木火相生,宜清以寒也。佐以甘辛者,木盛土衰,以甘補土。辛從金化,以辛制木也。酸瀉甘緩,皆木之正味,而為正治。

少陰之勝。

此言君火氣勝,而金受制也。

民病心下熱,善飢,臍下反動。

此以少陰之脈起心中,出屬心系,下絡小腸,而熱乘之也。

氣遊三焦,嘔逆,躁煩,腹滿痛,溏泄,傳為赤沃。

此以熱盛包絡,包絡之脈歷絡三焦,而上中下俱病也。赤沃,便血也。

少陰之勝,治以辛寒,佐以苦鹹,以甘瀉之。

辛為金味,寒為水氣。金水相生,則火有制,而金不傷。佐以苦鹹,苦從火化,以助其辛;咸從水化,以助其寒也。火性急速,故以甘緩為瀉。

少陰之復。

此言君火先受水制,而既乃復也。

民病燠熱內作,煩躁,鼽衄嚏,嗌燥,少腹絞痛,分注時止。

此火炎上而在喉,火陷下而居腎。大腸分小便之水津,而時止時作也。

氣動於左,上行於右,咳,暴瘖,皮膚痛。

此以肺主音聲、外合皮毛,而受火之傷也。

心痛鬱冒不知人,乃灑淅惡寒,振慄譫妄。

此心邪自實,神明內亂,熱極則生寒,非真寒也。

寒已而熱,渴而欲飲,少氣,骨痿,隔腸不便,浮腫,噦噫。

此寒已,而復見真熱也。譫妄甚,故少氣。振慄甚,故骨痿。陰陽水火不交會於中土,故氣阻而外內交病。

痱、疹、瘡、瘍、癰、疽、痤、痔,甚則入肺,咳而鼻淵。

此熱甚傷肺,不外越於皮毛,即內入於肺經也。

少陰之復,治以鹹寒,佐以苦辛,以甘瀉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以咸軟之。

咸為水味,寒為水氣,制以其所不勝也。佐以苦辛,發不遠熱也。甘酸以瀉火而斂浮熱,苦鹹以散火而解熱結。

太陰之勝。

此言濕土氣勝,而水受制也。

民病火氣內郁,瘡瘍於中,流散於外。

此以寒濕外甚,則心火內郁,從中以達於皮膚之外也。

病在胠脅,甚則心痛。

此謂其瘡瘍在胠脅之皮膚,若不流散於外,則毒歸於內。以心脈出於腋下,而起於心中也。

熱格,頭痛,喉痹,項強。

此謂熱勝而格於上也。

獨勝則濕氣內郁,寒迫下焦,痛留頂,互引眉間,頭重,腰脽重強。

此謂無熱而濕獨勝也。無熱則為寒濕,而下與太陽寒水氣合,故其所病皆為太陽經脈所行之路。

胃滿,少腹滿,內不便,善注瀉,足下溫,足脛胕腫。飲發於中,胕腫於上。

此則寒濕合病,而滯於中下也。飲發則水又於濕合,而上行矣。

太陰之勝,治以咸熱,佐以辛甘,以苦瀉之。

咸為水味,熱為火氣。濕熱則以咸化之,寒濕則以熱治之。濕勝則土寒,辛能溫土,甘能補土,故佐以辛甘。若濕勝而土實,則以苦瀉之。土之正味,其瀉以苦也。

太陰之復。

此言土氣先受木製,而既乃復也。

民病體重,中滿,食飲不化。

此土邪盛而自傷同氣也。

胸中不便,飲發於中,咳喘有聲。

此陰氣上逆,脾濕侵肺也。

頭頂痛重,而掉瘈尤甚。

此濕在三陽,筋脈濡軟也。

嘔而密默,唾吐清液。

此寒濕內動也。

甚則入腎竅,瀉無度。

此土邪傳腎,腎開竅於二陰,而門戶不要,水泉不藏也。

太陰之復,治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瀉之、燥之、泄之。

苦為火味,熱為火氣。苦瀉土,熱燥濕也。佐以酸辛者,惟木生火,火不足則佐以酸;惟金生水,火太過則佐以辛也。土位之主,其瀉以苦,瀉以奪其實。燥以勝其濕,瀉以利其水也。

少陽之勝。

此言相火氣勝,而金受制也。

民病熱客於胃,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耳痛。

此客熱行於上焦,故所見病多在上也。

善飢,善驚,譫妄。

此客熱行於中焦,而火盛傷陰也。

少腹痛,溺赤,下沃赤白。

此客熱行於下焦也。赤白有氣血之分,大便曰利,小便曰濁。

少陽之勝,治以辛寒,佐以甘鹹,以甘瀉之。

辛為金味,寒為水氣。金水相生,則火有制而金不傷。佐以甘鹹,甘能瀉火,咸能泄熱也。以甘瀉之者,甘能除大熱也。

少陽之復。

此言相火先受水制,而既乃復也。

民病驚瘈,咳衄,心熱煩躁,便數,憎風。

此火乘心肺,表裡交熱也。

面如浮埃,目乃瞤瘈,上為口糜,嘔逆,血溢,血泄。

此厥氣上行,火氣內發,故形色變,而逼血妄行也。

發而為瘧,惡寒鼓慄,嗌絡焦槁,渴引水漿,少氣脈萎。

此風火相薄,陰陽相併,寒極而熱,津液涸,氣血傷也。

色變黃赤,化而為水,傳為胕腫。

此氣蒸熱化,水道不通,故溺色變而浮腫如泥也。

甚則入肺,咳而血泄。

此以火盛剋金,而血溢於肺也。

少陽之復,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咸軟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

咸為水味,冷為水氣,制以所不勝也。佐以苦辛,發散其熱。苦從火化,火氣虛則佐以苦。辛從金化,火氣盛則佐以辛。而又必咸軟以解熱之結,酸收以斂熱之浮。辛苦發之,所以申發不遠熱,毋犯寒涼之意也。當與少陰參看。

陽明之勝。

此言燥金氣勝,而木受制也。

民病清,發於中,左胠脅痛,溏泄。

此金盛木鬱,而清邪陷於下也。

內為嗌塞,外發㿗疝。

此肝木受病,而清氣上下行也。

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此以燥勝則肺氣斂,而失其治節也。胸中,肺之所居。

陽明之勝,治以酸溫,佐以辛甘,以苦泄之。

酸為木味,溫為火氣。木火相生,則金有制,而木不傷。陽明有燥金之氣,有清金之氣。燥氣而有餘,則辛以散之;清氣而不足,則甘以滋之。苦從火化,能泄其燥邪也。

陽明之復。

此言金氣先受火制,而既乃復也。

民病生胠脅氣歸於左,善太息。

此金氣盛而肝傷,則木為之郁,肝陽不升,膽亦病也。

甚則心痛否滿,腹脹而泄,嘔,苦咳噦,煩心,病在鬲中。

此清氣太過,陽明氣逆心胃,生寒而皆病也。

頭痛,甚則入肝,驚駭筋攣。

此金氣乘肝也。厥陰肝脈上額,與督脈會於巔。

陰明之復,治以辛溫,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補之。

辛為金味,溫為火氣。瀉金以辛,勝清以溫也。苦以制金,甘以生金,故佐以苦甘。而又苦泄以開燥結,酸補以斂津液。下亦泄也。

太陽之勝。

此言寒水氣勝,而心受制也。

民病痔、瘧發。

此以太陽經脈貫臀,故痔發。以邪正分爭而寒熱互作,故瘧發。皆寒勝火鬱之病也。

寒厥入胃,內生心痛。

此寒入胃,胃脘當心而痛。胃脘在心下,故曰心痛。

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

此以太陽之脈絡腎、屬膀胱故也。

筋肉拘苛,血脈凝泣,絡滿色變,或為血泄。

此筋肉血脈得寒而痹,經虛則絡滿,血凝則下泄也。

皮膚否腫,腹滿食減。

此水病之內外分見者也。

熱反上行,頭項囟頂腦戶中痛,目如脫。寒入下焦,傳為濡瀉。

此水病之上下分見者也。

太陽之勝,治以甘熱,佐以辛酸,以咸瀉之。

甘為土味,熱為火氣。火土相生,則水有制而火不散。佐以辛酸,辛散寒邪之實,酸收心氣之傷也。水之正味,其瀉以咸。

太陽之復。

此言水氣先受土製,而既乃復也。

民病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滿。

此寒在膈間,而上下之氣不得通利也。

頭痛,善悲,時眩僕,食減。

此寒並於上,而陽神虛,清陽失守,不能熟腐水穀也。

腰脽反痛,屈伸不便。

此寒歸水臟,而太陽經脈自病也。

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

此寒客三陰,而上侵君火也。

唾出清水,及為噦噫。

此寒水侮土,胃脘無陽也。

甚則入心,善忘善悲。

此寒甚乘心,心藏神而神不足也。

太陽之復,治以咸熱,佐以甘辛,以苦堅之。

咸為水味,熱為火氣。瀉水以咸,治寒以熱也。佐以甘辛,甘以制水,辛能散寒也。經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

《內經》運氣病釋七

至真要大論篇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此言肝之標為足厥陰,而其本風也。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此言足厥陰肝經之病,風氣通於肝也。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此言心之標為手少陰,而其本熱也。

諸熱瞀瘛,皆屬於火。

此言手少陰心經之病,熱氣通於心也。心,君火也。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此言脾之標為足太陰,而其本濕也。

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此言足太陰脾經之病,濕氣通於脾,而化為熱也。

諸氣膹郁,皆屬於肺。

此言肺之標為手陰,而其本燥也。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此言手太陰肺經之病,諸氣通於肺也。有聲者,咳喘之類。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此言腎之標為足少陰,其本寒也。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此言足少陰腎經之病,寒氣通於腎也。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此言足太陽膀胱之病也。膀胱為水濕之腑,故屬於濕。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此言足陽明胃經腑之病也。胃經胃腑,皆為燥金,熱甚則胃陰亡,故亦屬火。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此言足少陽膽經之病也。少陽為相火,故屬於熱。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此言手太陽小腸之病也。太陽本寒,而標則陽,故亦屬熱。

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此言手陽明大腸之病也。大腸為胃腑經熱入腑,遂為火證,故屬於火。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此言手少陽三焦之病也。三焦之氣遊行上下,而治必取諸中焦,中安而上下皆安也。痿屬心肺,厥屬肝腎。

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此亦三焦之火獨盛於中,即陽明所見真熱之病,亦即厥陰所見假寒之病。所以口噤肢慄,似屬於寒,而實皆屬於火也。

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此言手厥陰心包絡之病也。心包代君受邪,故亦屬火。

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地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此引古經大要之言,以明十九條之病機各有所屬也。經何以言有者求之、無者求之?有、無皆以證言,人但知有是證之為病,而不知無是證之為病,或隱伏也。故即於有者求之,尤當於無者求之也。經何以言盛者責之、虛者責之?盛謂邪已實,邪而實,不可不知;虛謂邪末實,邪未實尤不可不知也。故既曰盛者責之,而又必曰虛者責之也。虛曰責之,不曰補之,謂必審其為實,而後可瀉耳。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

此言十九條之病機,總以調之使平為治。凡宜發散則用辛甘,宜湧泄則用酸苦,宜湧泄、宜滲泄則用鹹與淡者,皆治也,皆所以疏其氣使調達而致和平也。以見不疏其氣,即不調達而不和平也。治病之法,宜何從乎?而謂病機可不審乎?

經何以於十九條內獨不言燥?以燥本屬寒,而毗於寒則為寒,毗於火即為火,《易》所以謂「火就燥」也。況諸暴強直,風亦致燥;諸痙項強,濕亦化燥。燥無定也。則凡十九條皆可以求燥也。豈是獨遺燥耶?

《內經》運氣病釋八

陳無擇《三因方》附子山萸湯。病見前《氣交篇》,今不再出。

此以六甲年太宮運,歲土太過,雨濕流行,土勝木復,而民病焉。故宜以此方治之。

附子片炮 山茱萸 烏梅肉 木瓜 肉豆蔻 姜半夏 丁香 木香 生薑 大棗

繆問解此方曰:敦阜之紀,雨濕流行,腎中真氣被遏,則火之為用不宣,脾土轉失溫煦,此先後天交病之會也。經謂:濕淫於內,治以苦熱。故以附子大熱純陽之品,直達坎陽,以消陰翳,回厥逆而鼓少火,治腎而兼治脾。但附子性殊走竄,必賴維持之力而用始神,有如真武湯之於白芍,地黃飲之於五味是也。此而不佐以萸肉之酸收,安必其入腎而無劫液之慮?不偕以烏梅之靜鎮,難必其歸土而無爍肺之憂。得此佐治,非徒陽弱者賴以見功,即陰虛者亦投之中綮矣。然腹滿溏泄,為風所復,土轉受戕,則治肝亦宜急也。臟宜補,既有萸肉以培乙木;腑宜瀉,更用木瓜以泄甲木。所以安甲乙者,即所以資戊己也。肉、果辛溫助土,有止瀉之功,兼散皮外絡下諸氣,治肉痿所必需。再復以半夏之利濕,丁、木香之治胃,木瓜、烏梅之療痿,生薑、大棗之和中,眼光四射矣。風氣來復,有味酸群藥補之、瀉之,尚何顧慮之有哉。

陳無擇《三因方》白朮厚朴湯

此以六己年少宮運,歲土不及,風乃盛行,木勝金復,而民病焉。故宜以此方治之。

白朮 厚朴 桂心 青皮 甘草(炙) 藿香 乾薑(炮) 半夏

繆問解此方曰:歲土不及,寒水無畏,風乃大行。民病飧泄、霍亂等證,皆土虛所見端。但土虛則木必乘之,是補太陰必兼泄厥陰也。夫脾為陰土,所惡者濕,所畏者肝,其取資則本於胃。古人治脾必及胃者,恐胃氣不得下降,則脾氣不得上升,胃不能遊溢精氣,脾即無所取資。故君以白朮,甘苦入脾。燥濕即佐以厚朴,苦溫平胃理氣,是補臟通腑之法也。肝為將軍之官,乘土不足而陵犯中州,是宜泄之。桂心辛甘,泄肝之氣;青皮苦酸,泄肝之血。辛酸相合,足以化肝。復以甘草緩肝之急,監製過泄之品,毋令過侵臟氣。再合藿香之辛芬,橫入脾絡;炮姜之苦辛,上行脾經;半夏之辛潤,下宣脾氣。其種種顧慮,總不外乎奠安中土使脾氣固密,自不畏乎風氣之流行矣。金氣來復,又得厚朴、半夏,瀉肺氣之有餘,不用苦寒戕土,即《內經》以平為期,不可太過之義也。是方不用薑、棗,以脾之氣分受邪,無藉大棗入營之品,且畏姜之峻補肝陽。錦心妙諦,豈語言所能推贊哉。

陳無擇《三因方》柴菀湯

此以六乙年少商運,歲金不及,炎火乃行,火勝水復,而民病焉。故宜以此方治之。

紫菀茸 桑白皮 人參 黃耆 地骨皮 杏仁 白芍藥 甘草 生薑 大棗

繆問解此方曰:凡歲金不及之年,補肺即當瀉火,以折其炎上之勢。若肺金自餒,火乘其敝,民病肩背痛,瞀重,鼽嚏,便血,注下,不救其根本可乎哉?蓋肩背為雲門中腑之會,肺脈所循,鼻為肺竅,肺傷則鼽嚏。肺與大腸為表裡,氣不下攝,則為便血、注下。髒病而腑亦病,此時惟有清火止泄一法,急補肺金,斯為得耳。紫菀苦溫,下氣和血,寒熱咸治。桑皮甘寒,補血益氣,吐畜所需。而尤賴參、耆固無形之氣,即以攝走泄之陰也。氣交之火必潛伏金中,地骨皮甘平微苦,能瀉肺中伏火,止其血之沸騰。又肺苦氣上逆,泄之以杏仁之苦。肺欲收,斂之以白芍之酸。合之甘草補土生金,薑、棗調和營衛,緩諸藥於至高之分,而參、耆得收指臂之功。為水所復,不用別藥,蓋補土可以生金,而實土即以御水也。

陳無擇《三因方》牛膝木瓜湯

此以六庚年太商運,歲金太過,燥氣流行,金勝火復,而民病焉。故宜以此方治之。

牛膝 木瓜 白芍藥 杜仲 黃鬆節 菟絲子 枸杞子 天麻 生薑 大棗 甘草

繆問解此方曰:此治歲金太過,肝木受邪之方也。夫金性至剛,害必陵木,民病兩脅與少腹痛,目赤痛,肩背至胻足皆痛。是非肝為金遏,鬱而不舒,胡上下諸痛悉見耶?蓋肝藏血,而所畏惟金。肺氣逆行,不獨上蒙清竅,且無以榮養百骸,緣見諸痛。及其火復陰傷,更致氣血交病,用藥之例,補肝血者可以從酸,補肝氣者必不得從辛矣。何則?酸可育肝之陰,辛則劫肝之血也。故方用牛膝酸平下達為君,木瓜酸溫舒筋為臣。而即佐以白芍,和厥陰之陰,且制肺金之橫。杜仲養風木之氣,自無辛烈之偏。同為氣血交補,義仍重取肝陰,最為有見至。鬆節利血中之濕,且治關節之痛。菟絲子入三陰之經,專助筋脈之力。復以枸杞甘平潤肺,合之天麻辛溫息風,緊安而木亦平,此則柔克之道也。顧慮周密,雖有火氣來復,喘咳氣逆等證,亦可無憂矣。

陳無擇《三因方》黃連茯苓湯

此以六丙年太羽運,歲水太過,寒氣流行,水勝土復,而民病焉。故宜以此方治之。

黃連 黃芩 赤茯苓 半夏 通草 車前子 甘草 遠志 麥冬 生薑 大棗

繆問解此方曰: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此而不以辛熱益心之陽,何耶?按:六丙之歲,太陽在上,澤無陽焰,火發待時。少陰在上,寒熱陵犯,氣爭於中。少陽在上,炎火乃流。陰行陽化,皆寒盛火鬱之會也。故病見身熱,煩躁,譫妄,脛腫,腹滿等證,種種俱水濕鬱熱見端。投以辛熱,正速斃耳。丙為陽剛之水,故宗《內經》氣寒氣涼,治以寒涼立方,妙在不理心陽而專利水清熱。以黃連之可升可降,寒能勝熱者,平其上下之熱。更以黃芩之可左可右,逐水濕清表裡熱者,泄其內外之邪。茯苓、半夏通利陽明。通草性輕,專療浮腫。車前色黑,功達水源。甘草為九土之精,實堤御水,使水不上陵於心,而心自安也。心為君主,義不受邪,僅以遠志之辛,祛其譫妄,遊刃有餘。心脾道近,治以奇法也。但苦味皆從火化,恐燥則傷其嬌臟,故佐以麥冬養液保金,且以麥冬合車前,可已濕痹,具見導水功能。土氣來復,即借半夏之辛溫以疏土。實用藥之妙,豈思議所可及哉。

陳無擇《三因方》五味子湯

此以六辛年少羽運,歲水不及,濕乃盛行。土勝木復,而民病焉。故宜以此方治之。

五味子 附子片 熟地黃 巴戟天 鹿茸 杜仲(炒) 山茱萸 生薑 鹽

繆問解此方曰:辛年主病,身重,濡泄,寒瘍,足痿,清厥等證,皆涸流之紀,腎虛受濕也。然而淡滲逐濕則傷陰,風藥勝濕益耗氣,二者均犯虛虛之戒矣。蓋腎中之陽弱,少火乏生化之權則濡泄,肌肉失溫煦之運則濕不行,因而入氣分則為身重,入分血則為寒瘍。腎中之陰弱,則痿痛而煩冤,即《內經》所稱內舍腰膝,外舍谿谷。皆濕之為害也。故君以五味子之酸收,收陰陽二氣於坎中。臣以直入坎宮之附子,急助腎陽,遍走經絡,逐陰霾,破竹之勢有非他藥可及者。再佐以熟地甘苦悅下之味,填補腎陰,助五味子固護封蟄。治腎之法,無遺蘊矣。巴戟甘溫入陰,除痹有效。鹿茸鹹溫補血,益髓稱神。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是也。為木所復,目視䀮䀮,筋骨痠楚,肝虛可知。肝欲辛,補以杜仲之辛。肝喜酸,與之以萸肉之酸。況二藥並行,能除濕痹而利關節,補肝即所以益腎,又子能令母實之意,非獨治其來復也。

陳無擇《三因方》蓯蓉牛膝湯

此以六丁年少角運,歲木不及,燥乃盛行,金勝火復,而民病焉。故宜以此方治之。

蓯蓉 熟地黃 牛膝 當歸 白芍藥 木瓜 甘草 烏梅 鹿角 生薑 大棗

繆問解此方曰:此與六庚年之牛膝湯同為補肝之劑,而補之之法大有徑庭矣。民病胠脅少腹痛,厥陰之經下絡少腹,肝虛則陽下陷而為痛,木動則風內攻而為腸鳴鶩溏。是年風燥火熱,多陽少陰,不資液以救焚,則熇熇之勢遂致燎原,是當藉天一之水以制其陽焰者也。但腎為肝母,徒益其陰,則木無氣以升,遂失春生之性;僅補其陽,則木乏水以溉,保無隕落之憂?故必水火雙調,庶合虛則補母之義。蓯蓉咸能潤下,溫不劫津,坎中之陽所必需。熟地苦能堅腎,潤以滋燥,腎中之陰尤有賴。陰陽平補,不致有偏勝之虞矣。合之牛膝酸平達下,再復歸、芍辛酸化陰,直走厥陰之臟,血燥可以無憂。但為火所復,而為寒熱、瘡瘍,則一從少陽始,一從少陰來也。木瓜之酸泄少陽,甘草之甘瀉少陰,烏梅止溏泄,鹿角主瘡瘍,薑、棗和營衛。同一補肝,而法有不同如此。

陳無擇《三因》茯苓湯

此以六壬年太角運,歲木太過,風氣流行,木勝金復,而民病焉。故宜以此方治之。

白茯苓 白朮 甘草 草果 厚朴 半夏 乾薑(炮) 青皮 生薑 大棗

繆問解此方曰:發生之紀,風氣流行,木旺肝強,脾土受邪之會也。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滿,甚則忽忽善怒,肝木乘脾極矣。是當用肝病實脾法以為根本之地。夫風淫所勝,治以苦甘,而治臟必先通腑。故君以茯苓,通利脾家之濕。而即臣以白朮、甘草,一苦一甘,補脾之體。佐以草果、厚朴,辛香導滯,宣脾之用。健運不愆,臟腑有交賴矣。半夏助辛淡之用,炮姜資焦苦之功,治脾之法已盡乎此。而風淫所勝,平之宜急,加以青皮之酸,合之甘草之甘,所謂以酸瀉之、以甘緩之是也。金氣來復,脅痛而吐,木益病矣。瀉之、緩之,已備具於諸藥之中。使以薑棗調營益衛,為治中所必需。信乎!治病之必求於本也。

陳無擇《三因方》麥門冬湯

此以六戊年太徵運,歲火太過,炎暑流行,火勝水復,而民病焉。故宜以此方治之。

麥門冬 人參 桑白皮 紫菀茸 半夏 甘草 白芷 竹葉 生薑 大棗

繆問解此方曰:歲火太過,炎暑流行,熱甚則燥,肺金受其侮矣。民病瘧,少氣,血溢泄等證,肺臟被爍可知。此而不陰陽並補,則金敗水竭,火無所畏,多將熇熇矣。麥冬養肺之陰,人參益肺之氣。張潔古謂參味苦甘,甘能瀉火,麥冬味苦兼泄心陽,且救金,且抑火,一用而兩擅其長,肺之欲有不遂者乎?然肺為多氣之臟,益之而無以開之亦不可也。桑皮甘寒,紫菀微辛,開其膹郁,藉以為止血之功。再用半夏、甘草以益脾土,虛則補其母也。白芷辛芬,能散肺家風熱,治脅痛稱神。竹葉性升,引藥上達。補肺之法,無餘蘊矣。水氣來復,實上即可御水,又何煩多贅乎?要知此方之妙,不犯瀉心苦寒之品最為特識。蓋歲氣之火屬在氣交,與外淫之火有間,設用苦寒,土氣被戕,肺之化源絕矣。是方也,惟肺脈微弱者可用。若沉數有力及浮洪而滑疾者,均非所宜。此中消息,願後賢會之。

陳無擇《三因方》黃耆茯神湯

此以六癸年少徵運,歲火不及,寒乃盛行,水勝土復,而民病焉。故宜以此方治之。

生黃耆 茯神 紫河車 遠志 酸棗仁 生薑 大棗

繆問解此方曰:六癸之水,其臟為心,其發為痛。揆厥病情,無一非心血不足見端。蓋心為生血之臟,血足則榮養百骸,不足則病多傍見,如胸脅膺背諸痛,甚則屈不能伸。而肩臂之絡如青靈、少海諸穴,咸繫於心。則止痛必專補血,從可知矣。方用黃耆走表止痛於外。茯神入心,益氣於中。而即以河車,血肉有情補其心血。遠志挈離入坎,育其心神。藥物無多,簡而賅,切而當矣。土氣來復,反侵水臟,亦足妨心。佐以苡米,甘淡悅脾,即有治痿之功,而又藉以交通心腎。蓋嬰兒奼女,必媒合於黃婆。此治心腎者,所以必兼治脾也。要之,氣交之病,多屬臟氣侵陵,非如六腑之可瀉。即偶用以佐治,亦不可以太過。天干十方,具本此義。特為拈出,可為世之操刃者頂門下一針矣。

《內經》運氣病釋九

陳無擇《三因方》敷和湯 病見前《六元篇》,今不再出。

此以巳亥十年,厥陰司天,少陽在泉,風燥火熱之氣見於氣交,而民病焉。故宜以此方治之。

半夏 茯苓 酸棗仁(生) 甘草(炙) 五味子 乾薑(炮) 枳實 青皮 訶子 大棗

初之氣,陽明加臨厥陰,本方加牛蒡子。

二之氣,太陽加臨少陰,本方加麥冬、山藥。

三之氣,厥陰加臨少陽,本方加紫菀。

四之氣,少陰加臨太陰,本方加澤瀉。

五之氣,太陰加臨陽明,依本方。

終之氣,少陰加臨太陽,依本方。

繆問解此方曰:風木主歲,經謂熱病行於下,風病行於上,風燥勝復形於中,濕化乃行。治宜辛以調其上,咸以調其下。蓋辛從金化能制厥陰,咸從水化能平相火。揆厥病機,或為寒,或為熱,或為溫厲。病非一端,氣原龐雜,用藥非具卓識,又何從而措手哉?此方配合氣味尤妙,論其氣則寒熱兼施,論其味則辛酸鹹合用。有補虛,有瀉實,其大要不過瀉火平木而已。半夏辛能潤下,合茯苓之淡滲,祛濕除黃。棗仁生用,能瀉相火。甘草炙用,能緩厥陰。《別錄》載五味子除熱有專功,故風在上以甘酸泄之,而火在下以鹹溫制之也。再加炮姜以溫上年未退之寒,枳實以泄本年中之濕。青皮、訶子,協大棗醒胃悅脾,無邪不治矣。初之氣,加牛蒡之辛平,導炮姜之辛溫以散寒。二之氣,病反中熱,加麥冬以清金,山藥以益土。三之氣,木邪內肆,加紫菀佐金平木。四之氣,濕熱交甚,加澤瀉以逐濕,山梔以清濕中之熱。五氣、終氣,並從本方。藥味無多,絲絲入扣。世謂司天板方,不可為訓,豈其然哉。按:繆氏於「初氣民病寒於右」之下,解作「右脅」,因謂炮姜能溫右脅之寒,此誤也,故改之。

陳無擇《三因方》正陽湯 按:陳氏以平氣升陽二字歸諸少陽相火,故於少陰君火之年以正陽名其方。

此以子午十年,少陰司天,陽明在泉,水火寒熱之氣見於氣交,而民病焉。故宜以此方治之。

當歸 川芎 元參 旋覆花 白薇 白芍藥 桑白皮 甘草 生薑

初之氣,太陽加臨厥陰,本方加升麻、棗仁。

二之氣,厥陰加臨少陰,本方加車前子、白茯苓。

三之氣,少陰加臨少陽,本方加麻仁、杏仁。

四之氣,太陰加臨太陰,本方加荊芥、茵陳。

五之氣,少陽加臨陽明,依本方。

終之氣,陽明加臨太陽,本方加蘇子。

繆問解此方曰:少陰司天之歲,經謂熱病生於上,清病生於下,寒熱固結而爭於中。病咳喘,血溢泄,及目赤心痛等證,寒熱交爭之歲也。夫熱為火性,寒屬金體,用藥之權,當辛溫以和其寒,酸苦以泄其熱,不致偏寒偏熱,斯為得耳。君當歸,味苦氣溫,可升可降,止諸血之妄行,除咳定痛,以補少陰之陰。川芎味辛氣溫,主一切血,治風痰飲發有神功。元參味苦鹹,色走腎,而味入心,偕旋覆之咸能軟堅、白薇之咸以泄熱者,合《內經》咸以調其上之法也。白芍酸苦微寒,主邪氣而除血痹,偕桑皮之瀉肺火而散瘀血者,合《內經》酸以安其下之義也。諸藥既有維持上下之功,復加甘草、生薑,一和一散,上熱下清之疾胥蠲矣。初之氣加升麻之升清陽,酸棗之除煩渴,以利其氣鬱。氣利則諸痛自止。二之氣加車前以明目,茯苓以通淋。三之氣加麻、杏二味,一以潤燥,一以開肺。四之氣加荊芥,入木泄火,止妄行之血。茵陳入土除濕,去淤熱之黃。陳氏藏器謂荊芥搜肝風,治勞渴、嗌乾、飲發均為專藥。五之氣依正方。終之氣加蘇子以下氣。傳曰:剛克柔克,真斯道之權衡也。

陳無擇《三因方》備化湯

此以醜未十年,太陰司天,太陽在泉,濕寒之氣見於氣交,而民病焉。故宜以此方治之。

附子片(炮) 生地黃 茯苓 覆盆子 牛膝 木瓜 生薑 甘草

初之氣,厥陰加臨厥陰,依本方。

二之氣,少陰加臨少陰,本方去附子,加防風、天麻。

三之氣,太陰加臨少陽,本方加澤瀉。

四之氣,少陽加臨太陰,依本方。

五之氣,陽明加臨陽明,依本方。

終之氣,太陽加臨太陽,依本方。

繆問解此方曰:醜未之歲,陰專其令,陽氣退避,民病腹脹,胕腫,痞逆,拘急,其為寒濕合邪可知。夫寒則太陽之氣不行,濕則太陰之氣不運。君以附子大熱之品,通行上下,逐濕祛寒。但陰極則陽為所抑,濕中之火亦能逼血上行,佐以生地涼沸騰之勢,並以制辛烈之雄。茯苓、覆盆,一滲一斂。牛膝、木瓜,通利關節。加辛溫之生薑,兼疏地黃之膩膈。甘溫之甘草,並緩附子之妨陰,謂非有制之師耶?二之氣熱甚於濕,故加防風走表以散邪,天麻息風以御火。三之氣濕甚於熱,故加澤瀉以利三焦決瀆之道。餘氣並依正方。抑其太過,扶其不及,相時而動,按氣以推。非深明於陰陽之遞嬗、藥餌之功用者,烏足以語於斯?

陳無擇《三因方》升明湯

此以寅申十年,少陽司天,厥陰在泉,風熱之氣見於氣交,而民病焉。故宜以此方治之。

酸棗仁(生、熟各半) 車前 紫檀香 薔薇 青皮 半夏 生薑 甘草

初之氣,少陰加臨厥陰,本方加白薇、元參。

二之氣,太陰加臨少陰,本方加丁香。

三之氣,少陽加臨少陽,本方加赤芍、漏蘆、升麻。

四之氣,陽明加臨太陰,本方加茯苓。

五之氣,太陽加臨陽明,依本方。

終之氣,厥陰加臨太陽,本方加五味子。

繆問解此方曰:是歲上為相火,下屬風木。正民病火淫風勝之會也。棗仁味酸平,《本經》稱其治心腹寒熱邪結。熟用則補肝陰,生用則清膽熱,故君之以泄少陽之火。佐車前之甘寒,以瀉肝家之熱。司天在泉,一火一風,咸賴乎此。紫檀為東南間色,寒能勝火,咸足柔肝,又上下維持之聖藥也。風木主令,害及陽明,嘔吐、瘧、泄,俱肝邪犯胃所致。薔薇為陽明專藥,味苦性冷,除風熱而散瘡瘍,兼清五臟客熱。合之青皮、半夏、生薑,平肝和胃,散逆止嘔。甘草緩肝之急,能瀉諸火。平平數藥,無微不入,理法兼備之方也。初之氣加白薇,苦鹹以清血分之邪。元參苦寒,以除氣分之熱。二之氣加丁香,醒脾止吐。三之氣加赤芍之酸寒,以清血分之熱。漏蘆之鹹寒,以清氣分之邪。蓋漏蘆能通小腸、消熱毒。且升麻升散火邪,以治目赤。四之氣加茯苓,利濕泄滿。五之氣依正方。終之氣加五味子之酸以收之。

陳無擇《三因方》審平湯

此以卯酉十年,陽明司天,少陰在泉,清熱之氣見於氣交,而民病焉。故宜以此方治之。

天門冬 山茱萸 白芍藥 遠志 紫檀香 白朮 生薑 甘草

初之氣,太陰加臨厥陰,本方加茯苓、半夏、紫蘇。

二初氣,少陽加臨少陰,本方加白薇、元參。

三之氣,陽明加臨少陽,本方去萸肉、遠志、白朮,加丹參、車前。

四之氣,太陽加臨太陰,本方加棗仁、車前。

五之氣,厥陰加臨陽明,依本方。

終之氣,少陰加臨太陽,依本方。

繆問解此方曰:陽明司天,少陰在泉,民見諸病,莫非金燥火烈見端。治宜咸與苦與辛。咸以抑火,辛苦以助金。故君以天冬,苦平濡潤,化燥抑陽,古人稱其治血妄行,能利小便,為肺家專藥,有通上徹下之功。金不務德,則肝必受戕,萸肉補肝陽也,白芍益肝陰也。但火位乎下,勢必炎上助燥,滋虐為害尤烈。妙在遠志辛以益腎,能導君火下行。紫檀咸以養營,且制陽光上僭。又佐白朮以致津,合生姜以散火,甘草潤肺瀉心。運氣交賴其配合氣味之妙如此。凡水火不調等證,有不立愈者哉!初之氣加茯、半利水和脾,紫蘇補中益氣。二之氣加白薇之苦鹹,以治寒熱。元參之苦寒,以泄浮火。三之氣燥熱相合,故去萸肉之酸收,遠志之苦泄,白朮之香燥,加丹參生血和營,佐車前益腎導火。四之氣加棗仁入心以育神,車前入腎以治痿。五氣、終氣皆不用加減。成法可稽,而無不可見活法之妙也。

陳無擇《三因方》靜順湯

此以辰戌十年,太陽司天,太陰在泉,寒濕之氣見於氣交,而民病焉。故宜以此方治之。

附子片(炮) 乾薑(炮) 茯苓 牛膝 甘草 防風 訶子 木瓜

初之氣,少陽加臨厥陰,本方去附子,加枸杞。

二之氣,陽明加臨少陰,本方仍加附子。

三之氣,太陽加臨少陽,本方去薑、附、木瓜,加人參、地榆、枸杞、白芷。

四之氣,厥陰加臨太陰,本方加石榴皮。

五之氣,少陰加臨陽明,依本方。

終之氣,太陰加臨太陽,本方去牛膝,加當歸、白芍藥、阿膠。

繆問解此方曰:太陽司天之歲,寒臨太虛,陽氣不令,正民病寒濕之會也。君附子,以溫太陽之經。臣炮姜,以煦太陰之陽。茯苓、牛膝,導附子專達下焦。甘草、防風,引炮姜上行脾土。復以訶子酸能醒胃,木瓜酸可入脾,且賴斂攝肺金,恐辛熱之僭上而無制也。防風、附子,皆通行十二經,合用之,而且表裡寒濕均除矣。初之氣風火交煽,故去附子之辛熱,且加枸杞以養陰。二之氣大涼反至,故仍加附子以禦寒也。三之氣病寒反熱,不宜酸溫益火,故去薑、附、木瓜。熱傷氣,加人參以助氣;熱傷血,加地榆以涼血。再以枸杞養營益陰,白芷消散外瘍。四之氣風濕交爭,加石榴皮甘酸溫澀,且治筋骨腰腳攣痛,並主注下赤白。五之氣無有他害,故依正方。終之氣一陽內伏,津液為傷,故去牛膝破血之品,而加歸、芍入肝以致津,阿膠入腎以致液焉。

附:《內經》遺篇病釋一卷

《內經》遺篇小引

《素問》不見「疫」字,以「刺法」、「本病」二篇之遺也。「六元正紀」初、終之氣有病溫癘者,固即《內經》之論疫。然疫之一字,則獨見於「刺法」、「本病」論中。自二篇之遺,而疫字遂不見於《內經》。後人之不識何病是疫,且競以溫熱病為疫者,蓋即因此二篇之遺故耳。余於運氣之病既逐篇盡釋之,而以此二篇所論五疫之大小相似,正與「六元紀」之遠近咸若互相發明,真是論疫之原,不可不並為之釋意。固不僅為天地五星呆詮升降,故不為之表,而但論而存之,以貽世之欲明疫病非溫熱,即可以知溫熱之治,必當求諸仲景傷寒之論。是則余所望於後之君子矣。

《內經》遺篇病釋

「刺法」、「本病」二篇

此二篇皆言疫癘之由,與「六元正紀」五郁證相表裡也。

巳亥年,火金二郁證。

民病伏陽,內生煩熱,心神驚悸,寒熱間作。久郁暴熱,化作溫癘火疫,皆煩而燥渴渴甚。治之以泄之可止。

此巳亥繼辰戌之後,厥陰當正太陽之位以司天,其間氣少陰君火居辰戌之泉右者,必先升巳亥之天左,然後司天厥陰得以遷正。而火所畏者,天蓬水星也,勝之則升而不前。凡醜、卯、巳、未、酉、亥,六支皆屬陰年,即皆不及。巳亥以不及之支,厥陰未及遷正,其昇天左之君火本未當位,而又遇辛巳、辛亥年干中運,並以水勝少陰之火,故巳亥支中獨於二辛水乾,每見火鬱之證也。

民皆昏倦,夜臥不安,咽乾引飲,懊熱內煩,久而掉眩,手足直而不仁,兩脅作痛,滿目忙忙。

此巳亥繼辰戌之後,厥陰當正太陽之位以司天,其間氣陽明燥金居辰戌之天右者,必先降巳亥之泉左,然後司天厥陰得以遷正。而金所畏者,地彤火星也,勝之則降而不入。凡子、寅、辰、午、申、戌六支,皆屬陽年,即皆有餘。上陽支辰戌司天,太陽以有餘而不退位,則天右陽明本未當位,而又遇癸巳、癸亥年干中運,並以火勝陽明之金,故巳亥支中獨於二癸火干,每見金鬱之證也。

巳亥年,太陽不退位,則厥陰不遷正。

民病原闕。按:是年經文原闕「民病」,而以上年太陽未即退位之義推之,當即可以「巳亥初氣,民病寒於右之下」一語補之。

又病喜怒,目系轉,轉筋,淋溲小便赤。按:前病是因不退位,後病是因不遷正。下仿此。

此以巳亥之年,猶行辰戌之令,寒氣布天,風化不行也。

子午年,土水二郁證。

民病風厥涎潮,偏痹不隨,脹滿,久而伏郁化疫,夭亡,臉肢腑黃疸,滿閉。

此子午繼巳亥之後,少陰當正厥陰之位以司天。其間氣太陰濕土居巳亥之泉右者,必先升子午之天左,然後司天少陰得以遷正。而土所畏者,天衝木星也。勝之則升而不前,凡他子午支火、土、金、水運,太陰土均無所畏。而惟壬子、壬午木運之年,剛木干太過之氣先天而至,中運之木隨之勝土,而巳亥泉右之土斯郁。故子午支中獨於二壬木干,每見土鬱之證也。

民病大厥,四肢重怠,陰痿少力。

此子午繼巳亥之後,少陰當正厥陰之位以司天,其間氣太陽寒水居巳亥之天右者,必先降子午之泉左,然後司天少陰得以遷正。而水所畏者,地阜土星也,勝之則降而不入。凡他子午支木、火、金、水之運,太陽寒水均無所畏,而惟甲子、甲午土運之年,剛土干太過之氣先天而至,中運之土隨之勝水,巳亥天右之水斯郁。故子午支中獨於二甲土干,每見水鬱之證也。

子午年,厥陰不退位,則少陰不遷正。

民病溫疫,疵廢風生,皆肢節痛,頭目痛,伏熱內煩,咽喉干引飲。又病寒熱,四肢煩痛,腰脊強直。

此以子午之年猶行巳亥之令,熱化不行,風反為災也。

醜未年,火木二郁證。

民病伏陽在內,煩熱生中,心神驚駭,寒熱間爭。久鬱而化,伏熱內煩,痹而生厥,甚則血溢。

此醜未繼子午之後,太陰當正少陰之位以司天,其間氣少陽相火居子午之泉右者,必先升醜未之天左,然後司天太陰得以遷正。而火所畏者,天蓬水星也,勝之則升而不前。凡醜、卯、巳、未、酉、亥六支,皆屬陰年,即皆不及。醜未以不及之支,太陰未及遷正,其應昇天左之少陽本未當位,而又遇辛丑、辛未年干中運,並以水勝少陽之火,故醜未支中獨於二辛水乾,每見火鬱之證也。

民皆風燥相伏,懼清傷臟。

此醜未繼子午之後,太陰當正少陰之位以司天,其間氣厥陰風木居子午之天右者,必先降醜未之泉左,然後司天太陰得以遷正。而木所畏者,地晶金星也,勝之則降而不入。凡子、寅、辰、午、申、戌六支,皆屬陽年,即皆有餘。上陽支子午司天,少陰以有餘而不退位,則右間厥陰本未當位,而又遇乙丑、乙未年於中運,並以金勝厥陰之木,故醜未支中獨於二乙金干,每見木鬱之證也。

醜未年,少陰不退位,則太陰不遷正。

民病膈熱,咽乾,血溢,驚駭,小便赤澀,丹瘤,疹,瘡瘍留毒。又病手足肢節腫滿、大腹水腫、填臆不食、飧泄、脅滿、四肢不舉。

此以醜未之年猶行子午之令,雨化不行,熱氣尚治也。

寅申年,金火二郁證。

民病上熱,喘嗽,血溢。久鬱而化,脅滿悲傷,寒鼽嚏,嗌乾,手拆,皮膚燥。

此以寅申繼醜未之後,少陽當正太陰之位以司天,其間氣陽明燥金居醜未之泉右者,必先升寅申之天左,然後司天少陽得以遷正。而金所畏者,天英火星也,勝之則升而不前。凡他寅申支木、土、金、水之運,陽明金均無所畏,而惟戊寅、戊申火運之年剛火干,太過之氣先天而至,中運之火隨之勝金,醜未泉右之金斯郁。故寅申支中獨於二戊火干,每見金鬱之證也。

民病面赤心煩,頭痛目眩,溫病欲作。

此以寅申繼醜未之後,少陽當正太陰之位以司天,其間氣少陰君火居醜未之天右者,必先降寅申之泉左,然後司天少陽得以遷正。而火所畏者,地元水星也,勝之則降而不入。凡他寅申支木、火、土、金之運,少陰火均無所畏,而惟丙寅、丙申水運之年剛水乾,太過之氣先天而至,中運之水隨之勝火,醜未天右之火斯郁。故寅申支中獨於二丙水乾,每見火鬱之證也。

寅申年,太陰不退位,則少陽不遷正。

民病四肢少力,食飲不下,足脛寒,陰痿閉塞,失溺小便數,泄注淋漓。又病痎瘧,骨熱,心悸驚駭,甚時血溢。

此以寅申之年猶行醜未之令,火氣不行,濕乃布天也。

卯酉年,水土二郁證。

民病注下,食不及化,久而成郁,厥逆而噦,熱生於內,氣痹於外,足脛痠冷,反生心悸懊熱,暴煩複厥。

此以卯酉繼寅申之後,陽明當正少陽之位以司天,其間氣太陽寒水居寅申之泉右者,必先升卯酉之天左,然後司天陽明得以遷正。而水所畏者,天芮土星也,勝之則升而不前。凡醜、卯、巳、未、酉、亥六支,皆屬陰年,即皆不及。卯酉以不及之支,陽明未及遷正,其應昇天左之太陽本未當位,而又遇巳卯、巳酉年干中運,並以土勝太陽之水,故卯酉支中獨於二巳土干,每見水鬱之證也。

民病四肢不舉,昏眩,肢節痛,腹滿填臆。

此以卯酉繼寅申之後,陽明當正少陽之位以司天,其間氣太陰濕土居寅申之天右者,必先降卯酉之泉左,然後司天陽明得以遷正。而土所畏者,地蒼木星也,勝之則降而不入。凡子、寅、辰、午、申、戌六支,皆屬陽年,即皆有餘。上陽支寅申司天,少陽以有餘而不退位,則右間厥陰本未當位,而又遇丁卯、丁酉年干中運,並以木勝太陰之土,故卯酉支中獨於二丁木干,每見土鬱之證也。

卯酉年,少陽不退位,則陽明不遷正。

民病少氣,寒熱更作,便血,上熱,小腹堅滿,小便赤沃,甚則血溢。又病寒熱鼽嚏,皮毛折,爪甲枯焦,甚則喘嗽息高,悲傷不樂。

此以卯酉之年猶行寅申之令,火尚布天,金化不行也。

辰戌年,木火二郁證。

民病溫疫早發,咽嗌乾,四肢滿,肢節皆痛,郁久而發卒中偏痹,手足不仁。

此以辰戌繼卯酉之後,太陽當正陽明之位以司天,其間氣厥陰風木居卯酉之泉右者,必先升辰戌之天左,然後司天太陽得以遷正。而木所畏者,天柱金星也,勝之則升而不前。凡他辰戌支木、火、土、水之運,太陽水均無所畏,而惟庚辰、庚戌金運之年剛金干,太過之氣先天而至,中運之金隨之勝木,卯酉泉右之木斯郁。故辰戌支中獨於二庚金干,每見木鬱之證也。

民病面赤心煩,頭痛目眩,熱病欲作。

此以辰戌繼卯酉之後,太陽當正陽明之位以司天,其間氣少陽相火居卯酉之天右者,必先降辰戌之泉左,然後司天太陽得以遷正。而火所畏者,地元水星也,勝之則降而不入。凡他辰戌支木、火、土、金之運,少陽火均無所畏。而惟丙辰、丙戌水運之年剛水乾,太過之氣先天而至,中運之水隨之勝火,卯酉天右之火斯郁。故辰戌支中獨於二丙水乾,每見火鬱之證也。

辰戌年,陽明不退位,則太陽不遷正。

民病嘔吐,暴注,食飲不下,大便乾燥,四肢不舉,目瞑掉眩。又病溫癘,喉閉,嗌乾,煩躁而渴,喘息有音。

此以辰戌之年猶行卯酉之令,燥尚布天,寒化不行也。

按:此則《內經》遺篇所言疫癘者,方是後世所謂瘟疫之病。特因古無「瘟」字,概作「溫」字,故誤以溫熱病為即瘟疫耳。

巳亥陰年,火欲升,而天蓬之水抑之。當刺包絡之滎勞宮穴。

巳亥陰年,金欲降,而地彤之火窒之。當刺心包絡之所出中衝穴、手少陽之所入天井穴。

子午陽年,土欲升,而天衝之木抑之。當刺足太陰之俞太白穴。

子午陽年,水欲降,而地阜之土窒之。當刺足太陰之所出隱白穴、足陽明之所入三里穴。

醜未陰年,火欲升,而天蓬之水抑之。當刺包絡之滎勞宮穴。

醜未陰年,木欲降,而地晶之金窒之。當刺手太陰之所出少商穴、手陽明之所入曲池穴。

寅申陽年,金欲升,而天英之火抑之。當刺手太陰之經經渠穴,先左後右。

寅申陽年,火欲降,而地元之水窒之。當刺足少陰之所出湧泉穴、足太陽之所入委中穴,先左後右。

卯酉陰年,水欲升,而天芮之土抑之。當刺足少陰之合陰谷穴,先左後右。

卯酉陰年,土欲降,而地蒼之木窒之。當刺足厥陰之所出大敦穴、足少陽之所入陽陵泉穴。

辰戌陽年,木欲升,而天柱之金抑之。當刺足厥陰之井大敦穴。

辰戌陽年,火欲降,而地元之水窒之。當刺足少陰之所出湧泉穴、足太陽之所入委中穴。

凡天氣之病曰疫,地氣之病曰癘。疫以氣言,癘以形言也。

凡治升之法,木鬱治木,金鬱治金,治其本經是也。

凡治降之法,當折其所勝,如木鬱治金,金鬱治火是也。

凡經言刺法宜在何經,即可為藥食之准,故並載之。

木疫解

壬與丁合為木運,上壬則下丁。壬午、壬子,剛木之年,少陰主政,其在泉則陽明。丁酉、丁卯,柔木也,中運天衝木星抑其上年,地右濕土不得升為本年之天左。濕土不升,則上年司天之厥陰不退位,而本年司天之少陰亦不得遷正。在下丁木之柔,不得上合壬木之剛,而反以辛水之司天臨丁木之在泉,則上辛下丁不和。木運虛,金勝木,火又復金,不獨壬失守,丁亦失守,後三年化成木疫。甚則甲申、甲寅,微則乙酉、乙卯,木疫至矣。若更遇上年在泉之丙申、丙寅不退位,則丁酉、丁卯柔木之化不正於下,有壬無丁,剛乾孤立,亦為金勝火復,三年後必作木癘。

火疫解

戊與癸合為火運,上戊則下癸。戊申、戊寅,剛火之年,少陽主政,其在泉則厥陰。癸亥、癸巳,柔火也,中運天英火星抑其上年,地右燥金不得升為本年之天左。燥金不升,則上年司天之太陰不退位,而本年司天之少陽亦未得遷正。在下癸火之柔不得上合戊火之剛,而反以丁木之司天臨癸火之在泉,則上丁下癸不和。火運虛,水勝火,土又覆水。不獨戊失守,癸亦失守,後三年化成火疫。甚則庚戌、庚辰,微則辛亥、辛巳,火疫至矣。若更遇上年在泉之壬戌、壬辰不退位,則癸亥、癸巳柔火之化不正於下,有戊無癸,剛乾孤立,亦為水勝土復,三年後必作火癘。

土疫解

甲與巳合為土運,上甲則下己。甲子、甲午,剛土之年,少陰主政,其在泉則陽明。己卯、己酉,柔土也。中運地阜土星抑其上年,天右寒水不得升為本年之地左。寒水不降,則上年司天之厥陰不退位,而本年司天之少陰亦未得遷正。在下己土之柔不得上合甲土之剛,而反以癸火之司天臨己土之在泉,則上癸下己不和。土運虛,木勝土,金又復木。不獨甲失守,己亦失守,後三年化成土疫。甚則丙寅、丙申,微則丁卯、丁酉,土疫至矣。若更遇上年在泉之戊寅、戊申不退位,則己卯、己酉柔土之化不正於下,有甲無己,剛乾孤立,亦為木勝金習,三年後必作土癘。

金疫解

庚與乙合為金運,上庚則下乙。庚辰、庚戌,剛金之年,太陽主政,其在泉則太陰。乙未、乙丑,柔金也。中運天柱金星抑其上年,地右風木不得升為本年之天左。風木不升,則上年司天之陽明不退位,而本年司天之太陽亦未得遷正。在下乙金之柔不得上合庚金之剛,而反以己土之司天臨乙金之在泉,則上己下乙不和。金運虛,火勝金,水又復火。不獨庚失守,乙亦失守,後三年化成金疫。甚則壬午、壬子,微則癸未、癸丑,金疫至矣。若更遇上年在泉之甲午、甲子不退位,則乙未、乙丑柔金之化不正於下,有庚無乙,剛乾孤立,亦為火勝水復,三年後必作金癘。

水疫解

丙與辛合為水運,上丙則下辛。丙寅、丙申,剛水之年,少陽主政,其在泉則厥陰。辛巳、辛亥,柔水也。中運地元水星抑其上年,天右君火不得降為本年之地左。君火不降,則上年司天之太陰不退位,而本年司天之少陽亦未得遷正。在下辛水之柔不得上合丙水之剛,而反以乙金之司天臨辛水之在泉,則上乙下辛不和。水運虛,土勝水,木又復土。不獨丙失守,辛亦失守,後三年化成水疫。甚則戊辰、戊戌,微則己巳、己亥,水疫至矣。若更遇上年在泉之庚辰、庚戌不退位,則辛巳、辛亥柔水之化不正於下,有丙無辛,剛乾孤立,亦為土勝木復,三年後必作水癘。

按:《內經·素問》為篇八十有一,原有「刺法論」、「本病論」二篇,在「六元正紀」篇後。《新校正》謂此二篇亡在王氏之前,故林億等所見全元起本亦無之,則此二篇之散佚固已久矣。惟宋元符時劉溫舒,謂《素問》運氣為治病之要,而以答問紛糅,文辭古奧,讀者難知。因為論三十篇上於朝,末附「刺法」、「本病論」,題曰《黃帝內經素問遺篇》,其篇難未入正本,而猶在今《道藏》中。明馬仲化,謂不知何代為人竊出,私傳不轉。賴有此私傳者,而尚得別存乎。至吳鶴皋,又不解此篇本是論疫,本不是論尋常溫熱,遂目以為誕而譭棄之。然考此二篇所言陰陽上下、逐年升降、民病所由,正與運氣七篇大有準對,必非後人所能假託。余於同治乙丙間亦曾為之釋,今特附刊於病釋七篇之後,以明欲辨瘟疫者,亦甚賴有此二篇也。

甲申春正月,江左下工錄畢並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