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藤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黃連藤(《中國藥用植物圖鑒》)。
【釋名】
本品木質藤本,根、莖均呈黃色,故名黃藤。
【基原】
為防己科植物藤黃連的根、莖或葉。
【植物】
藤黃連 Fibraurea recisa Pierre [F. tincturia Lour.]分佈於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採集】
根全年可采挖,洗淨,切片,曬乾。葉春、夏季採收,洗淨,曬乾。藤莖秋季採收,切段,曬乾。
【化學成分】
黃藤根含黃藤內酯(fibralactone),掌葉防己堿(palmatine),藥根堿(jatrorrhizine),偽非洲防己堿(pseudo-columbamine),黃藤素甲(fibranine),黃藤素乙(fibraminine)。
【藥理】
1.抗炎鎮痛作用 黃藤酒可顯著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殼腫脹、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趾腫脹及大鼠棉球樣肉芽腫的形成,延長小鼠對熱板刺激反應時間及顯著減少小鼠扭體發生次數,且呈明顯量效關係;黃藤鎮痛作用弱於嗎啡,但強於解熱鎮痛藥。
2.抗真菌作用 黃藤生物鹼對白色念珠菌淺部或深部感染均有較好療效;體外實驗對柯氏表皮癬菌等12種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
【炮製】
根取原藥材,用清水浸潤,撈起,中途淋水,待潤透切片,曬或烘乾,篩去灰屑。
貯存乾燥容器內。
【藥性】
味苦、甘,性寒。歸心、肝、大腸經。
1.《綱目》:“甘、苦,平,無毒。”
2.《廣西中藥志》:“入心、肝二經。”
3.《廣西本草選編》:“苦,寒。有小毒。”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利尿通便。主治發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黃疸,癰瘡疔癤,水腫,小便不利,便秘,痢疾,食物中毒。
1.《綱目》:“治飲食中毒,利小便,煮汁頻服。”
2.《陸川本草》:“瀉熱解毒,通便,去水毒,消腫。治熱鬱便秘,痢疾,石水,瘡癰,天泡瘡,赤眼。”
3.《廣西中藥志》:“治陽黃,槍炮傷,燙傷。”
4.《中國藥用植物圖鑒》:“水煎內服治發熱頭痛,根磨汁能治眼結膜炎,磨碎敷疔瘡,莖葉煎水洗澡可治腰痛。”
5.《廣西中草藥》:“清心火,利小便。治急性胃腸炎,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結膜炎,肺結核,瘡癤,湯火傷;可預防流腦。”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煎水洗。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
《廣西中藥志》:“體質虛寒者忌用。”
【附方】
1.治傳染性肝炎 黃藤30~60g,酸咪咪(大葉酸漿草)15g。煮豬骨或雞肉服,也可蒸甜酒服。(《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2.治天泡瘡 黃藤15g,山東管15g。共研末,開茶油調塗患處。(《陸川本草》)
3.治各種炎症 藤黃連根、莖6~12g。水煎服。(《廣西本草選編》)
4.治瘡癤、燒燙傷 黃藤根、莖煎濃汁外塗。(同上)
5.治骨折 黃藤根、莖適量,研粉,配成20%凡士林軟膏,均勻塗於紗布上,將骨折複位後敷於患處,夾板固定,5~7日換藥1次。(同上)
6.預防流腦 藤黃連莖500g。加水2.5kg,煮沸30分鐘,每次10~30ml,每日服2次。也可滴鼻、噴喉。(同上)
【臨床報導】
1.治療各種炎症 由大黃藤提取大黃藤素,製成1%或較低濃度製劑,每次肌注2ml,每日2次;或製成片劑,每片含精製品100mg及200mg,每次服1~3片,每日3次。治療各種炎症1042例,結果治癒率為80.8%,總有效率為97.8%。尤其對婦科炎症,上呼吸道感染,外科感染,扁桃體炎,腸炎,菌痢等有較好療效。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但合用其他藥物的3例有類似過敏反應,如注射局部紅癢,全身出現紅疹,發熱寒顫等[1]。
2.治療黴菌性陰道炎 針劑組:黃藤生物鹼針劑肌內注射,每次2ml(20mg),5日為1療程;膠囊組:黃藤膠囊陰道塞藥,每日1粒(50mg);針劑加膠囊組:為針劑效果不明顯者改用膠囊。分別觀察121例、62例、17例,共200例。結果近期療效治癒171例,好轉24例,無效5例,有效率為97.5%;遠期療效追訪87例,鞏固79例,復發8例[2]。
【參考文獻】
[1]雲南蒙自縣中草藥科研領導小組辦公室.中草藥通訊,1974,(4):45
[2]叢克家,等.中草藥,1980,11(1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