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丸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20年9月26日 (六) 20:32的版本 (CSV导入)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

【別名】巴黃丸

【組成】巴戟天1分(粳米同炒微黃,去心),川大黃1兩(銼碎,微妙)。

【功能主治】腎臟實熱,風毒上攻,頭面虛腫,下注腳膝沉重,行履艱難;腳氣由於酒毒危甚者。

【用法用量】巴黃丸(《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九)。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五十二

【別名】

【組成】巴戟天(去心)半兩,補骨脂(炒)半兩,茴香子(舶上者,炒)半兩,木香半兩,桂(去粗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鹽炒)1兩。

【功能主治】腎臟久虛,心腹冷痛,飲食無味,腰膝酸疼,煩倦少力,時多夢泄,耳內虛鳴。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食前鹽湯或鹽酒任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用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醫統》卷五十

【別名】

【組成】巴戟天(去心)半兩,石菖蒲1兩,地骨皮1兩,白茯苓(為末作糊)1兩,遠志(制)1兩,白茯神1兩,人參3錢。

【功能主治】令人聰明善記。主健忘。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酒、白湯任下,1日3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粘米粉同茯苓末作糊,以菖蒲湯調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

【別名】

【組成】巴戟天半兩(穿心者),破故紙半兩(炒),舶上茴香半兩(炒),黑附子1兩(去皮臍,銼,鹽炒)。

【功能主治】腎臟虛久冷,臍腹疼痛,飲食無味,及腰膝疼痛,少力,精虛夢泄,耳內蟬鳴。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食前荊芥鹽湯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用好酒熬一半成膏,留一半搜拌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