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蘞膏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20年9月23日 (三) 22:19的版本 (CSV导入)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別名】

【組成】白蘞面2兩,祛濕藥膏(或凡士林)8兩。

【功能主治】收斂除濕,解毒止癢。主一切滲出性皮膚病。

【用法用量】外敷患處。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調勻成膏。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眼科全書》卷四

【別名】

【組成】白蘞、白及、白芷、白蘞皮、石決明、牛蒡子各等分。

【功能主治】風牽出瞼外障。

【用法用量】早,晚以膏搽於瞼胞。屢用有效。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用牛脂熬,將末入內,同熬成膏。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鬼遺》卷五

【別名】

【組成】白蘞2兩,黃連2兩,生胡粉1兩。

【功能主治】皮膚中熱痱,瘰鬁。

【用法用量】敷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藥治下篩,溶脂調和。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秘傳眼科龍木論》卷四

【別名】

【組成】白蘞1兩,白及1兩,白芷1兩,突厥子兩半。

【功能主治】風牽瞼出外障。

【用法用量】早晨塗在眼睛內;夜半塗亦得。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用牛酥5兩煎為膏。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一

【別名】

【組成】白蘞半兩,白石脂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研)半兩。

【功能主治】麵粉隳。

【用法用量】每臨臥塗面上,明旦以井花水洗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更研極細,以雞子白調和,稀稠得所,瓷盒盛。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鬼遺》卷五

【別名】

【組成】白蘞3兩,白芷3兩,芎藭2兩,大黃2兩,黃連2兩,當歸3兩,黃柏2兩,豉8合(炒),羊脂3兩,豬脂2升。

【功能主治】痱,瘰鬁瘡。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二脂合煎,納諸藥,微火煎,膏成去滓,候凝。敷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方出《外臺》卷二十三引《廣濟方》。名見《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別名】

【組成】白蘞3兩,甘草(炙)3兩,青木香3兩,芍藥3兩,大黃3兩,玄參3兩。

【功能主治】瘰鬁息肉結硬。

【用法用量】方中甘草,《聖濟總錄》作“莽草”。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豬肉、五辛、熱肉、飲酒、熱面。

【備注】

【制法】上為散,以少酢和稀糊。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四

【別名】

【組成】白蘞3分,礬石半兩(生用),白石脂1分,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如膏)。

【功能主治】傷寒豌豆瘡愈後,滿面瘡瘢久不沒。

【用法用量】每夜取塗面上,來日以溫漿水洗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散,次入杏仁膏,研令勻,後入新雞子白1枚,酥2兩相和,研為膏,入瓷器中盛。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