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茯苓丸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20年9月23日 (三) 08:35的版本 (CSV导入)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聖濟總錄》卷四十

【別名】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3兩,黃柏(去粗皮)3兩,幹薑(炮裂)3兩,木瓜(幹者,去瓤)1枚(切,焙)。

【功能主治】霍亂後,水利不止;亦治諸利。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朮飲送下,1日2次。老小加減。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以粳米或粟米飲為丸,如梧桐子大,曬乾。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二十六

【別名】

【組成】白茯苓1兩,白龍骨1兩,遠志1兩(去心),防風1兩(去蘆頭),人參1兩(去蘆頭),柏子仁1兩,牡蠣2兩(燒為粉),犀角屑1兩,生幹地黃1兩。

【功能主治】肝勞熱,恐畏不安,精神悶怒,不能獨臥,志氣錯亂。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以粥飲送下,晚食前再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加棗肉2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三

【別名】

【組成】白茯苓30克 覆盆子30克 黃連30克(去須)人參30克(去蘆頭)栝樓根30克 熟幹地黃30克 雞膍胵50枚(微炒)萆薢30克(銼)玄參30克 石斛22克(去根,銼)蛇床子90克

【功能主治】滋陰清熱,益腎潤燥。腎消。因中消之後,胃熱入腎,消爍腎脂,令腎枯燥,遂致此疾,兩腿漸細,腰腳無力。

【用法用量】每於空腹時煎磁石湯下30丸。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別名】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黃耆(炙,銼)1兩半,薏苡仁1兩半,萆薢1兩半,山茱萸1兩半,赤芍藥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1兩1分,白檳榔(炮,銼)2兩,熟幹地黃(焙)2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黃色)2兩半,當歸(切,焙)1兩。

【功能主治】婦人月水不調,或多或少,臍下脹滿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40丸,空腹煎大棗湯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塗酥搗熟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

【別名】

【組成】白茯苓1兩,人參1兩(去蘆頭),麥門冬(去心,焙)1兩,酸棗仁1兩(微炒),甘草3分(微炙黃,銼),朱砂3分(別研),生龍腦1分(別研)。

【功能主治】化痰、鎮心安神。主肝臟實熱上攻,頭目昏眩;兼治風。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後、臨臥乳香湯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7味,除別研藥外,同搗為細末,入研了藥,再研令勻,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