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丸”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CSV导入)
(文本替换 - 替换“形狀=”为“性狀=”)
 
第3行: 第3行:
 
|組成=百合1兩,紫菀1兩(洗去苗土),桂心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焙),皂莢子仁半兩(微炒),貝母1兩(煨微黃),五味子1兩,幹薑1兩(炮裂,銼),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訶黎勒皮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組成=百合1兩,紫菀1兩(洗去苗土),桂心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焙),皂莢子仁半兩(微炒),貝母1兩(煨微黃),五味子1兩,幹薑1兩(炮裂,銼),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訶黎勒皮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末,入杏仁同研令勻,以棗肉為丸,如半棗大。
 
|制法=上為末,入杏仁同研令勻,以棗肉為丸,如半棗大。
|形狀=  
+
|性狀=  
 
|功能主治=咳嗽上氣,心膈煩悶,胸中不利。
 
|功能主治=咳嗽上氣,心膈煩悶,胸中不利。
 
|用法用量=《普濟方》無皂莢子仁,有白芥子。
 
|用法用量=《普濟方》無皂莢子仁,有白芥子。
第18行: 第18行:
 
|組成=百合、百藥煎、杏仁(去皮尖)、訶子、薏苡仁各等分。
 
|組成=百合、百藥煎、杏仁(去皮尖)、訶子、薏苡仁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雞子清為丸,如彈子大。
 
|制法=上為末,雞子清為丸,如彈子大。
|形狀=  
+
|性狀=  
 
|功能主治=失聲不語。
 
|功能主治=失聲不語。
 
|用法用量=臨臥噙化1丸。
 
|用法用量=臨臥噙化1丸。

2020年10月2日 (五) 05:30的最新版本

《聖惠》卷四十六

【別名】

【組成】百合1兩,紫菀1兩(洗去苗土),桂心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焙),皂莢子仁半兩(微炒),貝母1兩(煨微黃),五味子1兩,幹薑1兩(炮裂,銼),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訶黎勒皮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咳嗽上氣,心膈煩悶,胸中不利。

【用法用量】《普濟方》無皂莢子仁,有白芥子。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入杏仁同研令勻,以棗肉為丸,如半棗大。

【性狀】

【規格】

【儲藏】

《醫統》卷四十六

【別名】

【組成】百合、百藥煎、杏仁(去皮尖)、訶子、薏苡仁各等分。

【功能主治】失聲不語。

【用法用量】臨臥噙化1丸。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雞子清為丸,如彈子大。

【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