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黃耆湯”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CSV导入)
(文本替换 - 替换“形狀=”为“性狀=”)
 
第3行: 第3行:
 
|組成=白朮1兩,黃耆(銼)1兩,山茱萸3分,五味子3分,人參3分,茯神(去木)3分,半夏(湯洗7遍,炒)半兩,前胡(去蘆頭)半兩,山芋半兩,桔梗(炒)半兩。
 
|組成=白朮1兩,黃耆(銼)1兩,山茱萸3分,五味子3分,人參3分,茯神(去木)3分,半夏(湯洗7遍,炒)半兩,前胡(去蘆頭)半兩,山芋半兩,桔梗(炒)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制法=上為粗末。
|形狀=  
+
|性狀=  
 
|功能主治=傷寒後胃氣虛乏,不思飲食,日漸羸瘦。
 
|功能主治=傷寒後胃氣虛乏,不思飲食,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1棗大(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1棗大(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
第18行: 第18行:
 
|組成=白朮1兩,黃耆7錢,甘草3錢。
 
|組成=白朮1兩,黃耆7錢,甘草3錢。
 
|制法=  
 
|制法=  
|形狀=  
+
|性狀=  
 
|功能主治=服芍藥湯,痢雖已除,猶宜此藥和之。
 
|功能主治=服芍藥湯,痢雖已除,猶宜此藥和之。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均作3服,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清服之。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均作3服,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清服之。

2020年10月1日 (四) 14:37的最新版本

《聖濟總錄》卷三十一

【別名】

【組成】白朮1兩,黃耆(銼)1兩,山茱萸3分,五味子3分,人參3分,茯神(去木)3分,半夏(湯洗7遍,炒)半兩,前胡(去蘆頭)半兩,山芋半兩,桔梗(炒)半兩。

【功能主治】傷寒後胃氣虛乏,不思飲食,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1棗大(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

【規格】

【儲藏】

《保命集》卷中

【別名】

【組成】白朮1兩,黃耆7錢,甘草3錢。

【功能主治】服芍藥湯,痢雖已除,猶宜此藥和之。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均作3服,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清服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