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溫半熱湯”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CSV导入)
 
(文本替换 - 替换“形狀=”为“性狀=”)
 
第3行: 第3行:
 
|組成=半夏7分,茯苓7分,白朮7分,前胡5分,枳殼(麩炒黃色)5分,甘草(炙)5分,大戟5分,黃芩3分,茵陳3分,當歸3分。
 
|組成=半夏7分,茯苓7分,白朮7分,前胡5分,枳殼(麩炒黃色)5分,甘草(炙)5分,大戟5分,黃芩3分,茵陳3分,當歸3分。
 
|制法=上切細,作1服。
 
|制法=上切細,作1服。
|形狀=  
+
|性狀=  
 
|功能主治=酒疸,身黃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嘔,心煩足熱,或有症瘕,心中懊憹,其脈沉弦緊細。
 
|功能主治=酒疸,身黃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嘔,心煩足熱,或有症瘕,心中懊憹,其脈沉弦緊細。
 
|用法用量=半濕半熱湯(《濟陽綱目》卷三十四)。
 
|用法用量=半濕半熱湯(《濟陽綱目》卷三十四)。

2020年9月29日 (二) 06:05的最新版本

《醫學正傳》卷六引《活人》

【別名】半濕半熱湯

【組成】半夏7分,茯苓7分,白朮7分,前胡5分,枳殼(麩炒黃色)5分,甘草(炙)5分,大戟5分,黃芩3分,茵陳3分,當歸3分。

【功能主治】酒疸,身黃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嘔,心煩足熱,或有症瘕,心中懊憹,其脈沉弦緊細。

【用法用量】半濕半熱湯(《濟陽綱目》卷三十四)。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切細,作1服。

【性狀】

【規格】

【儲藏】